双减政策下的感悟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双减政策下的感悟范文篇1

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小编整理了2022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贫攻坚感悟心得,欢迎参考借鉴。

2022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为今年打赢战贫抗疫提供了遵循。细品讲话精神,不难发现其中的辩证思维。脱贫攻坚,要处理好“鱼”与“渔”、“总”与“分”、“退”与“进”、“缓”与“急”之间的关系,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处理好“鱼”与“渔”的关系。“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经过多年的扶贫工作,贫困人口总量减少,但都是贫中贫、困中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目前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家庭收入基础比较薄弱,致贫返贫风险还很高。因此,要进一步摸清底数,逐户逐人进行分析研判,找准致贫“症结”,开好治贫“药方”。同时,结合地方和个人的特点,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多样化举措,施之以策、授之以渔,增强脱贫动能,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处理好“总”和“分”的关系。“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处理好抓总与协同合作的关系。一方面,要深入推进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基层党组织要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挂好图”、“点好将”,越到最后,越要走好每一步,用好每一人,确定好怎么扶、扶什么、什么时候退、如何退,实现全过程精准。另一方面,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脱贫攻坚从来都不是一场独角戏,要充分发动各方面的力量,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人施策、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做到有的放矢,让社会组织、金融机构、贫困家庭等都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找准角色,打好配合战、围合战,打赢打好这场“非常”时期的“非常”战役。

处理好“退”和“进”的关系。“到2022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退”,不等于扶上马就松手,而是要送一程,行更远。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贫检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加强监测,帮扶干部、驻村工作队多走村入户,多倾听声音,多询问意见,掌握他们的所需所盼,及时解民忧、纾民困,让群众在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走得更远。贫困户的“退”是为了更好的“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进的起点,要接续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处理好“缓”和“急”的关系。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又遇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战疫既是战贫的“附加题”,更是“必答题”,要始终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线作战”。疫情严重的地区,在重点搞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统筹推进脱贫攻坚;疫情较轻的地区,集中精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抓好贫困人口的复工复耕,尽可能减少疫情带来的影响。惊涛骇浪从容渡,越是艰险越向前。疫情防控是特殊考验,脱贫攻坚是时代使命,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下,打赢脱贫攻坚战曙光就在眼前。

2022脱贫攻坚心得体会二

2022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收官的关键之年。在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为核心的党中央发表重要讲话,分析当前形势,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取得最后胜利。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很多成绩。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开发式扶贫方针,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明天,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10.8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96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我们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贫困地区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较快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我们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基层干部通过开展贫困识别、精准帮扶,本领明显提高,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展现出较强的战斗力,许多驻村工作队拉起来就是防“疫”队、战“疫”队。

总的看,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心血,是广大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干出来的。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直面困难。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三保障”问题基本解决了,但稳定住、巩固好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孩子反复失学辍学,不少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低,一些农村危房改造质量不高,有的地方安全饮水不稳定,还存在季节性缺水。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的比例高。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外出务工受阻。很多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外务工,这些家庭三分之二左右的收入来自外出务工。现在,一些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到影响,如不采取措施,短时间内收入就会减少。二是扶贫产品销售和产业扶贫困难。贫困地区农畜牧产品卖不出去,农用物资运不进来,生产和消费下降,影响产业扶贫增收。三是扶贫项目停工。易地扶贫搬迁配套、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道路等项目开工不足,不能按计划推进。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已脱贫人口返贫风险大,边缘人口致贫风险高。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防止松劲懈怠、精力转移。但是,随着越来越多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一些地方出现了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干部精力分散的现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屡禁不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仍有发生,个别地区“一发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部分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从实践看,疫情或灾害对减贫进程会产生影响。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现在,脱贫攻坚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和工作力量是充足的,各级干部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只要绷紧弦、加把劲,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2022脱贫攻坚心得体会三

为核心的党中央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引发强烈反响,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单位纷纷学习贯彻为核心的党中央讲话精神,并对脱贫攻坚战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坚定信心、下定决心,坚决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到2022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确保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较真碰硬‘督’,各省区市要凝心聚力‘战’,啃下最后的硬骨头。”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面临更重任务、更大挑战、更高要求。

烈火见真金,危难识英雄。面对急、难、硬、重的脱贫攻坚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脱贫攻坚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试金石,着力用好三“板”斧,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定信心,敢于“叫板”。“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这(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首先要坚定信心。信心影响决心,决心影响决胜。信心比黄金更宝贵,信心就是勇气和力量。目前脱贫攻坚已到最后关头、紧要关口,广大党员干部务必要保持攻坚状态,坚定必胜信心,敢于向困难“叫板”,勇于同问题“较量”。面对困难和挑战,尤其需要焕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气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紧紧咬住脱贫攻坚总任务、总目标,以攻城拔寨的姿态、严谨细致的作风,精准施策、苦干实干,越是艰难越向前。攻坚到最后,越要坚定必胜信念、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攻坚克难,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查漏找缺,补齐“短板”。目前“三保障”问题已基本解决,但还存在“有的孩子反复失学辍学”“不少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低”“一些农村危房改造质量不高”“有的地方安全饮水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都是工作中的短板。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抓大不放小”,就要全面夯基础补短板。要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影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抢时间争进度、强弱项补短板,努力做到两手抓、两不误;要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全力杜绝脱贫群众返贫和贫困边缘群体的新致贫;要开展好脱贫攻坚自查评估,对查摆出的问题,要逐条逐项抓好整改,做到政策清、措施清、责任清、期限清;要与乡村振兴工作相衔接,积极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以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

强化领导,当好“老板”。虽然领导干部党内不允许称“老板”,但需要有企业老板的管理智慧和理念,以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当好称职“老板”,就要强化党领导一切意识,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党组)一定要履职尽责、不辱使命。”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就要做到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就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脱贫攻坚是造福于民、取信于民的重要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各级领导干部务必要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以真脱贫、脱真贫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就要领导和督促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时刻不忘初心使命、时刻不忘担当作为;就要层层压紧压实责任,始终保持“五级书记”共同抓、党政主要领导一起抓、一把手亲自抓的态势;就要严明纪律作风,持续深化扶贫领域作风建设;要强化正向激励,充分调动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大胆创新、大胆探索的积极性。

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2022脱贫攻坚心得体会四

“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3月6日,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深刻分析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对加强党的领导、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出明确要求,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注入强大信心和力量。通过认真学习的讲话精神,结合我县工作实际,我想谈以下几点体会。

要在坚持因户因人施策上做深做细。紧盯万未脱贫人口、万脱贫监测人口、万低收入边缘人口,针对偏远地区和文化程度低、身体病残弱等困难群体的特殊性,进一步完善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措施,确保未脱贫人口稳定脱贫,有效防止已脱贫和低收入人口返贫。

要在全力保障稳定增收上抓紧抓实。要扭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保险”利益联结机制,健全产业扶贫带贫减贫体系。坚持外引自建并举,培育更多的龙头企业。继续开展合作社带头人“万人培训计划”,规范提升合作社,在确保应保产业全覆盖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贫困户参保比例。加大劳务培训输转力度,因户制宜发展“五小”产业,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要在巩固提升清零成果上升级加力。健全易辍学特殊群体风险防控和“一对一”长效帮扶机制,巩固控辍保学成果。稳步提升农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基础医疗救治能力,切实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负担。建立健全农民住房安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排查管护长效机制,第一时间解决房屋安全隐患和供水不稳定问题。加快推进村组路、产业路、入户路、农户庭院硬化,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基础条件。

要在补齐全面小康短板上持续攻坚。按照“巩固领先指标、提升一般指标、突破弱项指标”的原则,紧盯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等关键领域,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开展全面小康补短板行动,加快补齐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各领域短板弱项,提高全面小康成色。

要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上精准高效。聚焦“五个振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区域品牌和集散能力建设,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推动优质农产品向城市聚集、公共服务产品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编制乡村振兴村级规划,加大全域无垃圾城乡综合治理,继续推进“厕所革命”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以讲卫生、讲礼貌、讲节俭、讲勤劳和改之风、迷信之风、攀比之风、不孝之风为重点的“四讲四改”行动,促进乡风文明。

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我们务必从讲政治、讲大局、讲看齐的高度来认识,务必牢记唯脱贫攻坚为大、唯脱贫攻坚为先、唯脱贫攻坚为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民本意识,困难在肩,冲锋在前,以言必行行必果的担当和态度,以攻城拔寨的信心和勇气,以超常规的措施和手段,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

双减政策下的感悟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辅导员角色定位辅导员角色调适

我国高职院校历来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1952年教育部就规定在高校中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1961年和1965年,教育部相继颁发文件规定: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辅导学生的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1980年,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学生政工干部既是党的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这样就赋予了辅导员以双重角色。辅导员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研究者等角色于一体,且各种角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功能更加多样化,他们的角色已经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向以学生成才为核心的教育者、服务者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辅导员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双重角色,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学生面前,辅导员以教育者、管理者自居,而同时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同志,处于学校科层制结构的最底层,尤其是本校选留的辅导员,周围的同事大部分曾经是自己的领导、老师。辅导员每天都会在不同时间交替扮演上述双重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讲,辅导员的学校生活过程,就是周而复始地轮番扮演双重角色的过程。其次,辅导员究竟是教师还是行政管理人员?还是两种身份都有?2006年的《高等职业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角色的界定表明辅导员兼有双重身份,这种频繁的角色转换,常常会使辅导员的内心处于不确定、紧张和矛盾的状态,导致辅导员陷人了一种“角色冲突”之中。目前对辅导员角色的定位进行了一些调查了解,发现高校领导、青年学生、业务教师和辅导员自身对辅导员角色期望和领悟存在一定差异,这四个群体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与辅导员现实工作状态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随着角色身份的增多,高职院校辅导员在领悟和扮演其角色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角色障碍现象,形成角色压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消极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方式。因此,深入理解和把握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能,正确定位其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对于切实增强辅导员工作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出更多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合格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1、知识实践型。波兰的知识社会学家弗・兹纳涅茨提出知识人是依赖并参与知识系统的社会人,依赖的知识系统和参与知识的方式不同决定圈子、自我、地位、功能也不同。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抬眼望去,教师作为知识人是被认识的。社会对教育者提出的“知识”的要求是不断扩展的,社会不仅要求书本知识,更要求学会学习的知识,学会生存的知识。每一个知识人能否成功扮演其社会角色,取决于他参与怎样的知识系统和如何参与知识系统,而他的社会行为也依赖于其参与的知识系统。

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一个知识人,他的角色扮演状况取决于其作为知识人品性的提升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所以加强学习应该始终作为高校辅导员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辅导员要成为一个学习型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辅导员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最根本的是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最关键的是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理论素质是一名辅导员综合素质的灵魂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如何改变人的思想认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科学。高校辅导员除了要通晓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外,还要谙熟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并对所管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形成一个多棱的知识结构,这样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另外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辅导员文化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辅导员个人能力的认可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2、专业技能型。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专门职业”应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为社会能提供不可缺少的服务;具有专业服务的权利;接受长时间的训练和入职培训;具备一系列专门的“圈内知识”;有专业自;有对从事职业成员约束力的社团组织;确立了一套专业守则;获得社会和当事人的信任;享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和报酬;不断接受在职培训和从事科研活动。在韦伯专业化理论的基础上,继而有学者提出师资管理政策和教师从业人员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是改善或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唯一出路。这一学术观点对西方国家教师职业社会管理的“专业化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支配作用,也可为我国大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所借鉴。目前在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未能像专业教师一样成为一种专业化、职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辅导员从参加工作开始感受到的只是分流、转岗的压力和对前途的迷茫,而无法从前任同行和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自我价值,不能、不愿也不敢潜心于本职工作,只是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职业生涯的过渡。“非职业化”一直困扰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严重影响了学生培养的质量。要改变辅导员队伍“非职业化”现象,必须要更新观念,理顺机制。作为学校政策的制定者,应该坚定不移地贯彻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方针,狠抓学生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给予辅导员队伍应有的重视和地位,敢于为他们排忧解难。要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减少辅导员流动,保证这支队伍的稳定性,将辅导员队伍建设引入“职业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辅导员角色的发展趋势

1、从严师到挚友。这是教育观念更新的内在要求。在传统观念下,高职院校辅导员主要扮演着“管理者”角色,成为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和纪律的执行者。辅导员工作更多的是指导、领导和管理,满足于刚性的制度约束与僵硬的道德说教,而忽视了对工作对象鲜活的人文个性的操作。现代教育意义上的辅导员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作为最主要的“朋友”,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归属,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治学态度和处事态度、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从严师向挚友的角色转变,辅导员就必须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者,工作中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营造出一个民主宽松的和谐氛围,提高学生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让他们在自我实现、自我发展中促进素质的全面提升。

2、思想品德教育者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者相结合。高职院校辅导员肩负着在思想品德方面促进学生社会化的任务,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和各种场合的沟通,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确立其合理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使其能够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来认识自身的责任和思考人生的问题;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能正确地认识问题、评价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本身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工作中能够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在面对社会现实问题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时,必须能够进行正确的评价并进行引导,循循善诱、以身作则。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就业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和困难会越来越多,心理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因此,工作对象、环境特点、育人目标决定了辅导员必须扮演好“心理医生”的角色。辅导员要及时了解、掌握乃至控制大学生的群体情绪,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体心理需求,掌握大学生心理疾患的表现、成因和处理方法。

3、专业的旁观者与职业的规划者相结合。现代大学体制的构建对辅导员角色综合化的要求日益提高,辅导员在承担传统政治教育职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学习辅导的重任,扮演好职业的规划者角色:帮助学生在学分制模式下,根据个性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将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等课程按照自己的职业期望进行重新选择配置,以达到最优的知识结构组合;帮助学生认识大学学习的特点,改善学习方式和方法;指导学生从理论性的基础课程学习阶段过渡到应用性、实践性的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同时,新的就业形势给高职院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辅导员要围绕培养学生的适应、发展、创新能力和素质,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涯设计;要引导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更新就业观念;要关注职场信息动态,及时将各种信息准确传递给学生并帮助他们做出决定。

4、从摸索型到技能型。技能型高职院校辅导员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理想目标。从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手到熟手,再到能手,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单纯的经验积累不足以造就教育管理方面的专家,要成为技能型辅导员,就必须首先成为行动研究者,参与并成为操作主体。对辅导员来说,经验固然重要,但不等于科学,特别是对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社会价值多元化和学校德育工作一元化的冲突,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与德育内容相对滞后之间的突出矛盾,大众传媒的丰富多彩与德育方法呆板老化之间的巨大反差,辅导员应能够有效地协调化解冲突,灵活地解决矛盾,科学地缩小反差,积极探索研究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自身发展为理论型与技能型的辅导员,成为教育管理专家。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调整方法

角色调整是人为缩小角色差距、协调期望角色、领悟角色与实践角色三者之间关系的过程。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障碍的调适包括环境调整和个体调整两方面。

1、环境调整。从社会角度看,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取决于职业声望。良好的职业形象有助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取得社会的支持和学生的认同,减轻他们的角色压力。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今天,要强化辅导员对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从方针政策到社会舆论等全方位大力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关心、理解辅导员的大气候,为辅导员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组织支持方面看,在辅导员角色障碍的调整中,辅导员在所在的组织(高职院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高职院校要营造尊重思想政治工作、关心辅导员成长的氛围,提升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增强其职业自豪感和职业认同感。要采取切实措施,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如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树立辅导员也是专业从业人员的思想,不要把有关学生的事务随意分配给辅导员,确保他们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通过科学有效的业绩考评体系对辅导员的劳动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促进辅导员更快地成长和发展。具体而言,对于专职辅导员,应适当提高其工资水平和岗位津贴,保证处于同期进校的专业教师的中上等水平,使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其实际付出相匹配;在职称评定方面,要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制定针对辅导员的职称评定条件、职称指标单列等;完善辅导员的评优奖励制度,通过考核,对优秀辅导员给予必要的奖励,特别是在职称评定、职务提升等方面给予特别考虑;辅导员培训工作要统一纳入高校师资培训的总体规划,按照前瞻式、开放式、动态式和竞争式培养的特点,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长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才干。

2、个体调整。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对角色障碍的自我调适包括:形成良好的角色认知识,辅导员自身应强化角色意识,充分理解社会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积极热情地面对辅导员工作,善于从工作中寻找乐趣,体验自信、自尊和事业的成就感,把来自个人、学校和学生的压力与矛盾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驱力;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提高思想政治修养、管理水平、组织协调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积极应对挑战;进行自我心理调控,高职院校辅导员要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从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等多方面入手进行自我心理调控。只有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才能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使自己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炜:探讨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4).

[2]江莉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4).

双减政策下的感悟范文篇3

一、“减”一点

科学有效的作业设计首先要做到“一减”。“一减”指的是减少学生作业量和时长。传统的作业设计中更多的是将作业当作提高学生成绩的工具,忽略了其生本功能。减少学生作业量和时长是回归教育本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健康学习的必要措施。减少作业量和时长并不是指少做或者不做,而是减去不合理的内容,比如单一重复、难度过高、内容过多的作业。作业的设计应该是基于学生学习状况而设定的,从温习巩固和能力提升两个角度来设计,其中温习巩固占70%-80%,能力提升占30%-20%。在作业设计中要设计多种题型,避免题型或者知识点的同质化,从多维度设计作业内容。题量要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学习状况来设定。道德与法治的作业设计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下册《公民的基本权利》的作业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知识结构、重要概念和课后练习,如右图:3.1公民基本权利【知识结构】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其他{【重要概念】1.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是。2.监督权的对象是。3.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是。4.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课后练习】1.关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③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④除了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我国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②④2.听民声、聚民智、当家作主议政治。为了谋划好2018年的民生实事项目,温岭市市长于2017年10月15日向全市人民致了一封《民意征集信》,请全市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提出最关切、最希望办好的民生实事项目。结合所学知识,选出下列哪一组属于公民的政治权利①游行、集会②隐私权③公平交易权④受教育权⑤肖像权⑥言论自由⑦选举权⑧人格尊严权⑨批评建议权⑩人身自由A.③⑥⑧⑩B.③⑤⑦⑩C.①⑥⑦⑨D.②④⑧⑨3.2017年“两会”召开期间,全国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建言献策,许多群众还通过网络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人大代表则通过提出议案行使自己的权力。这说明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②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代表③我国公民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管理国家事务④我国公民享有监督权和建议权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知识结构”板块是对本课所学逻辑结构的梳理,将教材文本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更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结构化解读。既可以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事物的能力。“重要概念”板块是对教材重要知识点的梳理和强化。如果说“知识板块”是对教材宏观的解读,那么“重要概念”就是对从微观角度理解教材。“课后练习”板块则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分析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更深入地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

二、“增”一点

道德与法治作业的基础是实现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作业中可以增加人文情怀设计和生本主义的反馈机制,即“一增”。1.增加人文主义的德育内容作业不仅具有强化教学效果的功能,同时还具备育人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人文主义的德育内容发挥道德与法治作业的育人功能。在作业设计中,我们可以在页眉或者页脚,或者在文本最后增加一些励志的话,当然也可以与校训相结合,以此达到育人的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1.上图漫画中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主要是为了①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②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③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④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凝聚奋进力量】伟大出自平凡,点滴造就伟大,英雄模范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每一个奋斗的身影。把具体的个人梦融入恢宏壮美的中国梦,每一个奋斗者都是新时代的主角。请运用九年级下册所学知识简要回答“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的依据,并围绕“青少年为实现中国梦接力奋斗”的主题列出两个发言要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3.材料: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责任担当是检验青年学生家国情怀的“试金石”,某班同学在一次主题班会上围绕“走向未来的少年”展开了交流,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小琦:学校毕业意味着学习活动的结束,初中生也要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小军:职业与兴趣无法兼顾,走向未来仅有人生规划是不够的。请你任选其中一位同学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析。世界不会辜负每一份努力和坚持,时光不会怠慢执着而勇敢的每一个人!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的德育课程,可以设计德育性作业。比如在端午节时,教师可以让大家办一份手抄报,围绕端午节谈中华文化的传承。这可以让学生亲近中华优秀文化,同时也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2.增加生本主义的反馈机制作业实际上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桥梁,学生通过作业来检测自己是否掌握所学,存在哪些不足,而教师也可以通过作业了解学情。如果缺乏作业的反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认为没有必要完成作业。教师对于有进步的学生作业要给予一定鼓励,可以留言“你真棒,继续加油哦”“看好你哦,果然努力就会有回报”……对于完成好的作业给予表扬,可以留言“优秀”“再接再厉”……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作业也要督促,可以留言“还需努力”等。作业反馈形式多样,图片、文字、小礼物、当面反馈等都可以。无论选择哪种形式,重在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具体学情作出有针对性的反馈,在激励肯定学生的同时也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新”一点

双减政策下的感悟范文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优化课堂;《罗斯福新政》

优化课堂教学来培优,首先要把备课和教学与高考紧密连接起来。认真研究和学习《考纲》和《考试说明》,把握高考命题原则、命题方式、命题趋势、考点等等,做到有的放矢,少走弯路。然后根据考核目标和要求实施“再创造”型的过程教学模式。

一、“再创造”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再创造”策略主要是指教师根据创新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优等生的年龄特征,挖掘教材,教法,教学环节中的创新因素,对其加以细化、筛选、甄别,列出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优先考虑的目标。

《罗斯福新政》这节课传统教材是以历史事件为主要的认知线索的,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是以模块为主的教学,更突出经济史的专题及对历史人物认识与评价。所以,我在教案设计中以“罗斯福何以被称为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总统?”导入,以分析罗斯福实行全面改革为主要内容,以从罗斯福的身上收获一种精神为目标铺开教学。

1921年夏天,罗斯福带全家在坎波贝洛岛休假,在扑灭了一场林火后,他跳进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症。高烧、疼痛、麻木以及终生残疾的前景,并没有使罗斯福放弃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坚持不懈地锻炼,企图恢复行走和站立能力,他用以疗病的佐治亚温泉被众人称之为“笑声震天的地方”。1924年,他又拄着双拐重返政坛。

政敌们常用他的残疾来攻击他,这是罗斯福终生都不得不与之搏斗的事情,但是他总能以出色的政绩、卓越的口才与充沛的精力将其变成优势。

参加纽约州长竞选时,他就通过发言人告诉人们:“一个州长不一定是一个杂技演员。我们选他并不是因为他能做前滚翻或后滚翻。他干的是脑力劳动,是想方设法为人民造福。”依靠这样的坚忍和乐观,罗斯福终于在1933年以绝对优势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而且是美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总统,也是最有威望的总统之一。

看了这些有关罗斯福生平的介绍,你有何感受?

答:通过对罗斯福这一历史伟人的学习,培养直面人生,直面社会,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能从身残志坚的罗斯福总统对美国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经历中吸取精神力量,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逐步形成追求远大理想,永不放弃的优秀品质来实现课堂三维目标。

二、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再创造”

在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中,注重让学生能通过学习――亲近历史,感悟历史。

1933年3月12日,罗斯福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于是定名为“炉边谈话”。罗斯福以“我的朋友们”开头,用平和轻松的语调,把大政方针传达给听众,化解了人们心中的疑团和不满。

“炉边谈话”通常在周日晚上进行,因为人们在周末不用上班,都会在家里。每到此时,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家里、在炉火边、在收音机旁,等待聆听总统的声音。在他执政的12年里,大约进行了35次“炉边谈话”。

罗斯福有魄力、有计谋,但是要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他还需要对症下药,绝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当时有一位英国经济学家开出了一剂医治经济危机的“良方”。此人是谁呢?他就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21的“知识链接”,找一找:凯恩斯的“良方”是什么?

答:主张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积极干预。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症结突出表现为生产大于市场需求。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就是要改变生产大于市场而为生产与市场需求大体相当。其关键在于:运用政府的力量在启动需求的同时,还要抑制过热的生产。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治理经济危机起码有三种方法:

方法一:生产继续照常进行,努力扩大内外需求供求平衡。

方法二:市场大体不变,但可缩减生产,也可使产需大体平衡。

方法三:既抑制过热的生产,又努力扩大内外需求。

同学们,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

答:第三种。

为什么?

答:因为政府利用宏观调控,一方面抑制过热的生产,另一方面努力扩大内外需求,双管齐下,效果会更好。……

投影:

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实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凯恩斯给罗斯福的信(1933年)

这个国家需要大胆的改革,失败了就再换一种方式,最重要的就是Recovery(复兴)、Relief(救济)、Reform(改革)。

――罗斯福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所接触,并且课本上已经归纳得比较详细,所以采取让学生扮演罗斯福“智囊团”成员的角色,为解决经济危机出谋划策,调动学生兴趣,探究该措施的作用。让学生模拟总统幕僚来谈改革措施,这样的体验和感悟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对给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问题的背景材料、结构特征、内涵外延;合理设问质疑,大胆留出空间,推迟判断,启发学生自主地寻求实现问题解决的合理推理以及方法、途径,要敢于经受挫折,甚至是失败,然后在挫折、失败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升华,以至使思维畅通。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思勤思的好习惯,有利于培养观察、联想、批判和发现的能力,产生思维的发散性、跳跃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对课本原有的知识构架的“再创造”

(1)本课牵涉到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学生不容易理解,讲到解决经济危机的措施,不得不提罗斯福新政的内涵――凯恩斯主义理论,而教材的介绍及评价过于简单,而这一概念又相对深奥,学生不易理解,难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虽然这部分内容在本专题学习内容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但还是把它提前到本课讲述,通过示意图等方式简要说明了凯恩斯理论和罗斯福新政改革机理的异曲同工与相辅相成。

(2)对于新政的作用最后可以补充:1932年,当美国人在经济危机引起的绝望中迎来大选的同时,恰好德国也在同一年大选。这两场关乎人类历史进程的大选中,美国人选择了罗斯福,你们知道德国人选择了谁吗?

答:希特勒。

投影:

在1932年的德国大选中,纳粹获得多数,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党。1933年初希特勒终于登上了德国总理的宝座。

双减政策下的感悟范文1篇5

一、听公开课,切磋教艺。

本学期我们听了2堂公开课,一堂是陈凯老师的展示课,一堂是×老师的外出学习汇报课。×老师虽然还是一张娃娃脸,稚气未脱,但课却上得轻车就熟。教学内容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化了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多向度地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个人意义,引导学生不囿于别人的结论,敢于求异,关注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自己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概括,体验主动参与的快乐,体验探索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快乐,处处尽展对教育真谛的深悟。整堂课显示出后生可畏的实力。×老师的汇报课不辱使命,把传递课改前沿信息的效能演绎得非常的直观形象。这堂课,最大教育智慧是教学设计的“艺术运作”,把加、减、乘、除整合在一起教学,让学生知晓,加、减、乘、除不但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且有互相依从转换的内在联系,把加、减、乘、除的内在规律揭示得如水晶般的透明。整堂课充满了数学思想和思维品质的陶养和熏染,她在倡导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培育智慧和思想。就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我们还聆听了帅爱玲老师的一个汇报讲座。她把四位名师的精彩课堂剪影和自己的参会感悟真诚地奉献给了我们,我们获益颇丰。演艺圈有句行话:不看戏的人就演不好戏。我们教师也将在听课、析课、评课的互动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二、开展校际间的结对帮扶,分享优质教学资源

按教委分配,我校结对帮扶的对象学校,是棋坪小学。接到教委文件后,学校开了一个行政会,会上行政人员集思广益,初步讨论了一下帮扶措施。后由科教处执笔,草拟了一个帮扶方案。4月12日,学校带着草拟的方案和两堂优质课到了棋坪小学。先是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棋坪小学的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帮扶需求,我们学校提出了自己的帮扶意愿。后是上了两堂示范课。林老师的课上得赏心悦目。教学资源选择经典,教学语言清新婉转而富有感染力。课堂上教师巧妙地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充分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策划学生利用多种感观学习,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扎实,教学效果好。漆老师的课,教学设计富有创意,教学语言风趣幽默,教学氛围轻松灵动,教学着力点始终放在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上。两堂课带给棋坪老师的收获不小。回来后,根据棋坪小学老师的需求,我们又对帮扶方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4月23日,学校又组织行政人员,进行了讨论和审议,最后才定下稿来。在未来的4年中,我们将和棋坪小学的教师携手共进。

三、着力图书馆建设,让墨韵书香熏染校园。

由于有在座的各位努力,我们顺利地拿下了省一级图书馆的头衔。创建省一级图书馆并不是我们的旨归,“一切为了师生,一切为了利用,一切为了发展”才是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本学期,学校围绕“师生”、“利用”和“发展”做了些文章。

双减政策下的感悟范文篇6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春节,在与当地村组干部、邻里村民、亲属朋友的交谈中,深深感受到他们那种从未有个、溢于言表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深深体会到他们内心感恩党和政府的浓浓乡情,同时也深深感悟到他们思变快富的迫切祈求和强烈愿望。归纳起来具体有“三求”“六盼”:

“三求”:一求富。农民求富的愿望强烈。改革开放以来,党的路线方针和好政策犹如春天般的暖阳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2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致富弃小康的信心和愿望。农民群众劳动致富的愿望比以前更加强烈,经济发展再快一点,农民生活再富裕一点,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心声。二求知。知识就是财富,拥有一门技术就拥有了一把打开致富之门的金钥匙。现在,农民非常欢迎科技和教育,不少农民把科技人员视为“致富财神”。科技意识的增强,不仅提高了广大农民的自身素质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而且拓宽了群众的致富门路。三求乐。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于适合农村实际、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评选“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文明户”“信用农户”等),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文体活动(如“农民文化艺术节”“农家小戏院”“农民歌舞赛”等),农民非常欢迎和需要。

“六盼”:一盼惠农政策进村入户。农民群众对中央种粮直补、“两免一补”和地方种植油茶、油菜等惠民补贴政策极力拥护,但对农资价格不断上涨意见较大,用他们的话说“农资涨价抵消了补贴所带来的实惠”,所以广大农民群众热盼党委、政府出台更优惠的政策,或者采取措施遏制农资价格上涨势头,让农民群众减少负担,实现增收快富。二盼能办实事贴心干部。“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致富必须建个好支部,要脱贫必须选好带头人”“不怕有个乱推子,就盼有个好班子”“群众要脱贫,党员干部带头换脑筋;群众要致富,党员干部要有新思路”。这些顺口溜,鲜明地道出了农民群众对选准配强优秀基层干部的热切盼望。农民群众盼望基层干部在不催款要粮抓人的新形势下,能急群众之急,想群众所想,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好事。他们盼广大党员干部多走走农民的田间地头,多坐坐农民的炕头,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送到农民的心里头。三盼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党的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农业生产、建设秀美村庄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单打独斗”抵抗不了市场风险,实现不了共同富裕,完善有组织、有规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广大农民越来越重要。农民群众盼望农村集体经济壮大起来,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和帮助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四盼亮化美化村庄改善人居环境。广大农民强烈盼望有一个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向“脏、乱、差”告别,与“黄、赌、毒”绝缘。路畅、水净、空气清新,有线电视、电话入户联网,用上沼气、装上路灯和暖气,生活赛过“城里人”,成为许多农民群众的理想生活。五盼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农民群众对地痞村霸横行乡里、无赖窃贼祸害一方、闲散青年无事生非、邻里之间小事生仇等破坏社会治安的行为深恶痛绝,盼望有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六盼社会保障机制健全有力。许多农村老同志、“双女户”“独生子女户”的老人,盼望社会保障机制健全,自己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盼社会救济、低保、医疗制度等救助力度再大一点,让自己的生活更有保障。

双减政策下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延安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D4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5)03-0068-06

农民是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革命年代还是百废待兴的建设初期,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共颇为关注、着力解决的主要议题。”〔1〕延安时期,中共利用相对安定的革命环境开展了声势浩大、颇具特色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抒写了边区教育的华彩乐章,为抗战胜利和边区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可资借鉴的教育资源。当前,做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针对性,凸现实效性,是新时期党对农村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回应社会现实的理论任务。总结延安时期党的农民教育的历史经验,凝炼其对当前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一、延安时期党对农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动因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的延安是一个典型的革命社会,也是一个充满着意识形态符号的地理空间。延安的中心话语是革命,抗战被溶于革命之中,革命成为边区各级政府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的灵魂。

农民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的普遍的社会教育。就当时中共开展农民教育而言,一方面“给‘文盲’和‘半文盲’以获取知识的工具,使能运用文字获取知识发表思想意见”;另一方面“提高群众政治水平,给群众以民族意识,抗战知能,动员群众参见救国实际行动”。〔2〕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和希特勒一样,快要灭亡了。……我们的工作首先是战争,其次是生产,其次是文化。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3〕把战争与生产、文化并列,强调文盲的军队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一切工作围绕抗战中心任务展开,动员民众参与抗战、汇聚成革命的洪流是抗战胜利之本,而要动员数以亿计的广大民众,不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是无法做到的。

一是文化启蒙,提高民众抗战知能。战争不仅是军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同时也是文化的比拼。历史反复昭示,没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民族不仅难以抗衡强大的敌人,更无法获得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此,抗战的胜负最终取决于多种力量的博弈,尤其是人民民主力量的强大。这一点,在他的《论持久战》一文中已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要胜利,就要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然而一切这些,离不开动员老百姓。”〔4〕而动员、组织群众最好的办法就是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的民族意识和革命自觉性,激发革命热忱,使其自觉投入到革命洪流中来,进而造成“陷敌于大海之中”。

革命的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5〕就当时边区实际而言,拥有众多不识字的广大文盲,这既不利于国共联合的民族抗战,也不利于中共政策在根据地的有力推进。文化教育的极端落后,造就的乡村民众自然是文盲、思想愚昧和保守。〔6〕中共中央转战到延安前,该区域堪称文化教育的荒漠。陕甘宁边区成立以前,边区民众文盲高达70%,农民子弟大多没有上学机会,儿童失学率高达95%以上。能够上学的只是地主阶级的子弟。中学生更是沧海之一粟,屈指可数了。有限的文化教育大多素质不高,有的连一般常识都不懂。以清涧县1941年社会教育统计的数据为例,“全县84024人中仅有大学生3人(均为男性),中学生为25人(女2),师范生45人(女5),高小生158人(女3),初小生2231人(女551),合计占总人口2.93%,青壮年文盲65791人(女33440),占78.3%”。〔7〕其它区县情况大多如此。林伯渠为此忧虑地指出:“学校稀少,知识分子凤毛麟角,识字者亦极稀少。平均起来,识字人口只占全人口的百分之一。”〔8〕因此,扫除文盲,就成为边区政府对民众开展普遍的民族教育的先行条件。

二是政治动员,汇聚抗战的革命洪流。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但由于农民是小生产者,加之深受数千年封建习俗影响,农民的消极作用也不可小视。指出,民众不能自发地成为革命力量。要依靠民众,就必须动员民众,这两者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就曾对动员农民有过十分精辟论述。在延安时期,愈加感到民众动员的重要,多次撰文疾呼“唤起民众”,以造就革命的洪流。他强调,“这个政治上动员军民的问题,实在太重要了。我们之所以不惜反复地说到这一点,实在是没有这一点就没有胜利。没有许多别的东西固然也没有胜利,然而这是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9〕

有效的政治动员可以提升民众的革命觉悟。中国革命的胜利除了革命先行者的率先觉悟外,尚需绝大多数民众的普遍觉悟和积极参与。处于落后农村环境下的边区政府,要有效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其他政策,更需要高度政治觉悟的民众。从一般经验看,由于普通民众长期以来深受封建传统意识影响,逆来顺受,如果不是“生存无门、活不下去”,大多不会主动选择走上革命的道路。此外,当民众未能觉悟到与革命保持同向互动的时候,不仅不能成为革命的推动力量,甚至有可能为敌人所用,成为革命的羁绊。要使民众觉悟起来,须得充分政治动员,让其丢掉幻想,投入到革命实践中来。因此,要赋予民众以阶级意识,输入革命话语。同时,政治动员不是一次就完成的,需要持久反复地动员,也就是所强调的“三个必须”,即“必须经常,必须普遍,必须深入”。〔10〕

二、延安时期党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发展变迁农民教育必须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服务,必须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中共自土地革命时期以来制订农民教育方针的基本依据。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解放战争,最基本的力量是人民群众。延安时期中共以扫盲教育为切入点,以扫除封建迷信为抓手,普遍深入的政治教育为核心,“解放”民众,旨在充分动员广大民众,奠定坚实的抗战基础。为此,李曾撰文指出:“边区社会教育主要对象是农民,是成年农民(包括失学儿童)不脱产教育。……抗日战争和发展生产不但要求办好小学和中学,培养知识分子,而且要求农民群众逐步消灭文盲,破除迷信,讲究卫生,提高政治觉悟,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把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抗日民主的模范根据地。”〔11〕

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制定了《陕甘宁边区组织条例》等,随后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边区教育行政组织系统。边区政府最高教育行政机构是教育厅,并在分区专员公署设教育处(科),县设第三科(教育科),区设教育助理员,乡设文委主任。其中,社会教育主要指农民教育,其目标是:“1、消灭文盲,提高大众政治文化水平。2、提高大众民族政治觉悟,动员群众参加抗战。3、提高大众民族思想,使群众获得运用民主的能力与习惯。4、增加大众日常生活和战时的知识。”〔2〕难能可贵的是,当时边区还将妇女的教育权利提高到十分重要的地位,规定了必须开展女子教育,以及废除缠足等习俗。边区妇女教育蓬勃发展的成功实践,不仅促进了妇女解放意识的觉醒,更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发展妇女事业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

当时边区农民教育,坚持为抗战服务的教育方针,办学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农民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配合。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文化、政治、自然常识、社会常识和军事常识等,内容包括知识训练、技能训练和生活训练。文化课以识字为主要内容;政治课以时事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主要内容。在讲授文化课、扫除文盲过程中,边区政府教育机构和教员注重向农民灌输抗战意识和提高农民政治觉悟。如识字从“红军”“红旗”“抗日”“革命”“”“日本帝国主义”等开始,到读懂反映时事政治的课文,在逐步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边区政府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民众教育,对动员广大民众抗战救国、巩固边区政权、提高民众文化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以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边区政府成立到中共中央离开延安,边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37年到1938年,边区农民思想政治初创时期。随着抗战形势变化和国共再次合作,农民教育作为抗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展开。徐特立在谈到边区教育政策的转变时指出,“双十二”事变后,“国共携手走上了抗战的道路,陕北的教育宗旨也改变为国防的教育,一切为着对日本帝国的主义的反抗,为着民主政治的争取,并巩固民主政治而教育民众”。〔12〕边区先后建立了农、工、妇、青各抗日救国团体和男女自卫队,并通过这些组织进行“抗战光荣”“合理负担”“减租减息”等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国防教育”的口号下,提出来文化教育应为抗战服务,以民族精神教育民众、教育新后代,怎样将共产主义教育理念与民族精神结合就成为边区政府的一件大事。当时边区政府将识字作为农民教育的抓手,编写了《抗日三字经》《实用四言常识》《新五言杂字》等识字课本,借助冬学、夜校、识字组、半日班、民教馆、俱乐部、剧团等广泛展开,提高了人民对团结抗战的认识,营造了较为浓厚的学习氛围,民众学习积极性大为增强。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了民众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一切这些,也必须拿政治上的动员民力与政府的法令相配合,主要的在于发动人民自己教育自己,而政府给以恰当的指导与调整,给以可能的物质帮助,单靠政府有限财力办的几个学校、报纸等等,是不足完成提高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之伟大任务的。”〔13〕

随着陕甘宁边区的巩固和壮大,边区农民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1939年8月,边区政府又公布了《陕甘宁边区各县社会教育组织暂行条例》,指出,为了对广大群众经常地有组织地进行政治文化教育,各县要建立各种社会教育组织。之后,边区民众教育的组织形式日趋完备,有识字组、识字班、夜校、半日校、冬学及民众教育馆等。1940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开展抗日民主地区的国民教育的指示》中,又特别强调了民众教育的问题,指出,各级党部、政府、部队、学校、民众团体都应负责在其机关附近办理民革室、救亡室、俱乐部一类的组织及民众学校等,吸收机关周围的群众参加。这一阶段,边区的民众教育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教育管理体制也趋于正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育效果显著。如边区政府紧密结合抗战形势和农村生活实际,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配合反“扫荡”斗争,识字课本就安排了“不告诉敌人一句实话”“坚壁清野”“埋地雷”等内容,还有一些主要的边区时事政治,既解决了边区群众的实际需要,又提高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明显成效。

1941年后,边区农民教育开始进入调整巩固时期。由于掀起高潮,边区经济陷入困境,农民文化教育也由高涨转入相对沉寂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进一步强化。1942年,边区教育厅和延安各学校开始了整风。整风期间,边区政府更明确指示民众教育要和各县其它工作紧密配合,如生产运动、防奸自卫、拥军、拥政爱民运动、减租减息等。在这些工作中,有计划地组织教育活动,对群众进行教育。以1944年“双拥”运动为例,为了迎接更加严酷的斗争局面,边区政府号召军队开展拥政爱民,人民开展拥军活动,要求运动“不仅要普遍地举行,而且要使之更加深入,就是要更加成为部队中和广大民众中真正自觉地群众运动,成为广大群众的思想教育运动。必须加强部队中的拥政爱民教育和广大民众中的拥军教育,再三再四地说明军队和人民休戚与共厉害相关的道理,说明拥政爱民是每一革命军人的天职,拥军是每一革命军人神圣的义务。只有在广大军民群众政治觉悟提高的条件下,才能使拥政爱民和拥军,完全避免单纯地服从命令和奉行故事,而真正成为群众自觉的行动。同时,又必须把这种思想教育和拥政爱民及拥军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11〕1945年后,随着读报识字运动的广泛普及和深入开展,民众教育的内容也逐渐由最初的单纯读报识字发展为普及卫生常识、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等,这极大地推进了边区民众生活方式的变革,对于改造广大农民的旧思想旧观念起了重要作用。〔5〕这一时期各地的农民教育工作开始走上正轨,主要是以政治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边区经济建设中来,将生产和学习结合起来,以生产养学习,学习反过来促进生产,真正实现了与人民、与实际相联系。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广大农民中涌现出来像吴满有等享誉边区的劳动模范,在这些劳动模范的带动和感召下,又涌现出许许多多劳动模范,为保障边区生产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边区政府成功地改造“二流子”,不仅提供了富余的农村劳动力,推动大生产运动外,还提供了通过农业生产劳动来改造人、重新塑造人的经验。当时,《解放日报》曾记载:“几年来,我们不仅进行了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改造和建设,而且还进行了‘人’的改造和建设。就社会遗留给我们的渣滓――二流子,大部分都改换了原来的面貌,变成健康的农民。”〔14〕

三、延安时期中共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长达13年之久的延安时期,无论在党的历史还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对于和中国共产党来讲,无疑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最为成功的时期之一。在大革命时期就发端的党的农民教育思想在此时得到全面展开,并在抗战的激流中逐渐成熟,以至于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养分。梳理和考察中共延安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其显著的特点在于:

第一,民族性。延安时期农民教育基于抗战的特殊背景,作为全民抗战路线在文化形态上展示的抗战文化,其内在规约着延安时期中共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中共而言,“抗战”是党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词和中心话语,也是最大限度调动民众的利器。用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观引领和形塑广大民众,荡涤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思想,成为延安时期边区农民教育主要内容。这在当时边区开展的文化识字教育被广泛地彰显,无论是具化的识字课本教材的编写,还是路边户外的“宣传”,都可以清晰地发现抗战文化的身影。正是从中国全民抗战的实际出发,不拘泥于传统的定见,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充分结合,增强抗战的针对性。从中外历史的经验中得出启示:“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8〕从这个意义上讲,延安时期的农民教育深深地浸染着特有民族抗战文化的烙印,也正是抗战的大背景下中共农民教育实现了国家意识、政党意志和农民意识链接的内在契合。

第二,民本性。延安时期党领导农民运动,开展农民教育工作,始终坚持引导群众和尊重群众相结合,尤其注重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体现了鲜明的民本性特点。始终强调,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出发点是为群众服务。他认为,教育农民不能站在农民的对立面,要采取善意的、真诚的、耐心的方法,主要是发动农民自己教育自己。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时,一方面告诫不要做群众的尾巴,另一方面也批评了不尊重群众意愿的命令主义的粗暴做法。在他看来,“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将失去动员群众的机会;而“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15〕十分关心群众疾苦,针对边区负担偏重的情况,及时调整征粮数量,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人民负担大大减轻,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同时,为了团结最广大人民抗战,边区实行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这是在民族战争条件下兼顾农民和地主利益,把坚持抗战和解决农民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的政策。

第三,创新性。有效的农民教育是一种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强调要注重与农民建立可靠的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同时也毫不讳言地指出对于“小农”教育的必要性。延安时期中共农民教育思想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创新性。延安时期农民教育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中共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带有浓厚的抗战“革命性”色彩。对于偏安一隅的中共陕甘宁边区政权而言,农民教育和农民动员成功与否,事关中共边区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而只有成功地引导农民积极投身到抗战的征途,与中共指向路径达成一致,才能最终推动革命的巨轮滚滚向前。在苏区时期,中共曾在农民教育和农民动员(“扩红”)中取得过颇为骄人的成绩,粉碎过四次“围剿”;但也留下“扩红”难以为继、被迫长征的落寞背影。〔16〕中共在延安时期吸收和借鉴了苏区经验,坚持抗战与劳动相结合、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必须重视农民利益等基本原则,大力发展社会教育,积极兴办冬学、开展新文字运动等,提高了边区农民的文化素质,丰富和发展了农民教育思想。

四、延安时期中共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启示探究和考量延安时期农民教育,总结其历史经验,尤其是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新型农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实践证明,延安时期中共农民思想政治工作的卓有成效,对全民抗战和最终胜利起到了单纯军事无法替代的作用。可以这样讲,农民思想政治工作与军事抗战如舟之双桨,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从更深地意义上讲,它不仅唤醒了广大民众的民族文化自觉和爱国主义情怀,巩固了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而且为中共夺取解放战争胜利聚积了强大的群众资源;它不仅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民教育观,而且为中共在非常情势下开展农民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关注农民的经济诉求,增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利益是人一切发展的关键纽带。人们的“‘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7〕这深刻表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具有其不可颠覆的真理性。延安时期之所以农民教育开展的有声有色,关键在于中共从农民实际出发,始终关注农民的利益诉求,以此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落地生根”。反观和化运动中,不顾实际搞生产关系的“跃进”,违背经济规律,侵害了农民利益,教训极为深刻。党的十六大以来,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注重维护农民利益,不断减轻农民负担,从费改税到取消农业税,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也为加强和改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不可否认,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土地财政”的利益格局、“拆迁―上访”的怪圈给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互动提出了亟待优解的课题,直面农民利益诉求,“遵守一定的农民利益逻辑”〔18〕,基层管理方式亟需创新驱动。

第二,关注农民的政治诉求,开辟农民参政议政的新通道。典型人物英雄化是延安时期中共的一项重要政治仪式。党中央和注意挖掘和发现农民中的先进典型,利用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励边区农民参加拥军的大生产浪潮,开辟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边区声势浩大的劳模运动,改变了群众的观念,使“劳动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根本上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成为边区生产发展的推动力。边区劳模通过开会、演讲等形式建言献策,也有的把群众意见及时反映到上级单位,也有的劳模创造的经验直接成为当地领导决策的参考。新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农民中也出现了分化,要针对农民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积极改善党群关系,从而确保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固。这也要求党的基层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在具体实施农民教育的过程中要兼顾不同群体的诉求差异,方能取得良好的受众教育效果。如对于农村中新型农民的政治利益表达的有效引导,畅通其成长的平台,构建新型的党群关系等等,从而使党的利益与民众诉求趋于一致。

第三,关注农民的文化诉求,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延安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运用戏曲、秧歌、歌曲等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寓教于乐,增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边区农民教育始终“以人民大众的利害为利害,以人民大众的好恶为好恶”,关注民众疾苦,考虑当地风俗人情,兼顾民众承受能力。尤其是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后,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文艺思想的指引下,深入实际、联系群众,使文艺与抗战紧密结合,创作了一大批反映火热斗争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为民众所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教育效果显著。当时几乎每个区都有秧歌队。充满地方特色的秧歌剧被革命化的改造后,赋予了新的内涵,创作的比较优秀的作品如《小二黑结婚》《兄妹开荒》《白毛女》等,非常接近广大农民的生活实际,容易与农民发生情感共鸣,广大农民得到深刻的阶级教育。新时期,文化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近些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离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有效需求还有不小距离,发展农村文化任重道远。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加强文化建设的决定,努力生产“三贴近”、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坚持文化下乡,注重培育农村新型文化业态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相结合,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型农民的培训力度,走内生性发展与外延型输入相并重的农村文化发展的新思路,稳步提升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品质。

〔参考文献〕

〔1〕贾钢涛,秦燕.大革命时期中共农民教育思想略探〔J〕.思想研究,2012,(1).

〔2〕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社会教育部分(上)〔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著作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贾钢涛.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6〕黄正林.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的几个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7〕清涧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8〕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陕甘宁边区参政会文献汇辑〔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9〕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席文启.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11〕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卷・上)〔Z〕.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12〕徐特立.新的教育制度〔A〕.田嘉谷.抗战教育在陕北〔C〕.汉口:汉口明日出版社,1938.

〔13〕.论新阶段〔M〕.淮北:拂晓出版社,1942.

〔14〕朱鸿召.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1937-1947)〔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5〕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6〕王连花.动员与反动员:中央苏区“扩红”运动〔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3).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双减政策下的感悟范文1篇8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沟通是人类交流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使沟通的双方消除隔阂,拉近心灵上的距离,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化解矛盾。沟通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沟通得好,可以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信任,相互认同,从而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效果,沟通得不好,就会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思想不能相通,受教育者的思想问题最终得不到解决。因此,建立健康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一、沟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沟通作为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命令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是一种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并认可的教育方式,它能够在施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相互间理解与接纳,产生认识上的认同和和情感上的共鸣:最后达成思想认识上的一致,解决思想上的问题。1.沟通以传递思想信息的重要方式实现了教育者与大学生思想上的共通。思想当传递给他人并被他人所理解时,它才具有意义。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有效的沟通,教师可以将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学生,然后学生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反馈,双方在沟通中可以增进理解,达成共识,拉近距离,获得有用的价值信息。2.沟通以平等的人性化教育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教育者与大学生在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传统的命令式教育使教育者高高在上,教育者与爱教育者通常无法进行平等的交流,往往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失衡,使受教育者难以自觉接通受施教者的教育。而运用沟通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它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基础上的、师生间以平等身份或面对面或在网上进行的交流,它没有了地位上的等级之分和身份上的贵贱之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交流,轻松交谈,双方相互包容和接纳,减少或消除思想上的隔阂,从而达到了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效果。3.沟通实现了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情感上的相互分享,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能的目的。通过有效沟通,教师可以同大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相互分享工作或学生上在成就感或挫败感,从而拉近二者的情感距离,在此基础上,达到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情感认同,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有的沟通困境

1.沟通的信息通道有一定的不畅通性。信息通道的不畅通常常会影响信息到达对方的速度以及信息的反馈作用。信息通道分为大学生间的非组织情感联系信息通道以及学生和辅导员、班主任等之间的有组织的直传式信息通道。信息通道的不畅通主要在有组织的信息通道中发生。例如:学院领导与学生直接相处的机会不多,使得他们直接沟通的机会较少。这种情况使得大学生的一些问题无法及时反馈到学校,导致校方与学生之间产生了矛盾。2.在对意义的理解上沟通双方存在一定障碍。教育者与大学生在思维水平和认知方式上存在着差距,二者往往在对彼此的意义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同时二者在沟通过程中扮演着互不相同的角色,所以不同的心理也给互相之间的理解和认同造成了障碍。并且沟通的双方有着较为疏远的人际关系,往往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抵触和逆反心理,感情沟通有困难,交流信息有限。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还未进行较为深入的展开。有一定数量上的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重视程度偏低,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一般组织方会将沟通工作在开展以前就纳入规划之中,而没有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一般情况下都是等到问题发生之后才会与其进行沟通。

三、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沟通机制的对策

1.在沟通的模式方面,要采取一些有关的积极改进措施。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借助非正式的沟通方式,同时也要对其他的沟通方式加以综合利用,协调好组织者、学校以及学生之间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的关系,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出现,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模式的优化是需要逐步进行的,进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及成效得以提高。2.要使沟通模式更加多样化,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有进一步的加深。在沟通的过程中,要从被沟通者的角度考虑,尽量避免运用较为专业的术语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联系其学习环境及背景,选择哦使得角度和方式进行引导和交流。同时要对网络技术和社会环境进行综合运用,构建有效的沟通桥梁,加深其对思想政治的理解。3.有关的教育工作者要适当地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进行不断提高,坚持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要有一定的尊重,并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沟通对策。除此之外,还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的具体情况要有具体的分析,采用适当的沟通模式,进而从本质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意识,提高沟通工作的有效性。沟通对提高思想政治作用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很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仍有一定的障碍和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交流工作的质量,体现其有效性进行一定的讨论,并找出较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其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杨树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优化策略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09,21(2):17-19.

[2]山珊.刍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及其优化策略[J].才智,2015(29).

[3]徐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文教资料,2009(11):174-175.

[4]姜雅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问题和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03).

双减政策下的感悟范文篇9

一、聚焦优质均衡发展,构建良好治理生态系统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落实“双减”的重要举措。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在郑州市金水区教育局的引领下,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一小学通过集团化办学激发活力,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一)价值引领,实现行动自觉

“双减”之下,我们秉承“以文化人,知行合一”的校训和“乐享教育”的核心理念,切实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减轻家长的“教育焦虑”,承担起教育应有的职责和功能,扛起减负增效的改革重担,将育人主阵地做大做强。

(二)体系优化,实现优质发展

一是推行“本校带动、条块相辅、纵横联合”的治理模式。校长领航,副校长负责各校区“块”的常规管理,同时引领跨校区项目团队,实现学术化“条”的工作模块,资源共用,成果共享,人才共育,促使各校区新的优质教育资源快速生成。二是实施年级组管理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基础组织,年级组由年级长协同调控,以任务为导向,以问题为重点,以需求为目标,从“以学科为中心”的价值诉求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追寻,让“双减”工作落实落细。

(三)督导驱动,实现减负增效

基于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示范校评价指标体系,我们研发了涵盖5个维度15个关注点的《金水区文化路第一小学集团化办学督导评估细则》,以校区述职、课堂诊断、实地参观、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面向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办学相关者,每年度进行集中督导,为各校区提供有效的评价数据与改进意见。

二、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激发教师成长内在动力

落实“双减”,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回归课堂,这就要求学校建立高质量的教学管理体系。我们依托“知行源”教师成长学院,营造学术氛围,聚焦学术志趣,让每一位教师走上“学者型教师”成长之路。

(一)研究赋能,构建中层团队“成长链”

学校管理的转型需要高效能的中层团队,中层的素养高度和系统能力决定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行进速度。一是创新工作模式,促进管理科学化。我们将行政例会转化为学习例会,提升中层团队的思维品质;依托智能平台,完善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学校管理效能。二是改进决策过程,提高决策有效性。我们推进以事实性证据为基础、以逻辑性推理为手段的理性决策过程,形成“项目管理四流程”,即项目招标,成立团队;任务分解,形成清单;系统研究,动态调整;成果,学术交流。我们实现以理服人的循证决策,避免决策的主观性、随意性、盲目性。我们还成立了10个中层项目团队,涵盖思政一体化、教师发展、劳动教育、智慧课堂、作业设计、课后服务等领域,从行政逻辑走向研究逻辑,产出多元成果,推广应用到各校区。

(二)机制赋能,涵养名师骨干领导力

让教师成为专业领导者,在学校变革中进行学术和专业的协同发展,是我们一直的价值追求。一是因校制宜,创新流动机制。我们建立干部、教师双向流动机制,采用“长周期”“短周期”“项目式”三种交流模式。如金桂校区集结各校区名师组建导师团队,在每周五“深度学习日”,以1名导师+1名青年教师的“双师配置”进行项目式交流。二是搭建平台,孵化领袖教师。我们规范各级名师工作室运行,将名师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基于教师的研究专长,招募教师形成稳定社群,组建多个学习型自组织,开展主题乐享工作坊,形成共有共享的组织文化,使更多教师获得专业价值感。

(三)课程赋能,助推青年教师加速度发展

一是入职课程回应发展需求。开发系列化、主题化、类别化的入职课程,以周、月持续推进,创新评价方式,使之伴随青年教师成长的全过程。二是成长沙龙变革学习方式。遵循螺旋式导学法,用“问题前置—现场交流—智慧共享—实践应用—二次交流”的学习方式,实现青年教师全视角的深度学习,促进教师创新性思维的生长。

三、围绕学科素养落地,推进课程改革纵深发展

“双减”政策下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组织学生开展深度学习,追求知识的“深层理解、迁移应用”。随着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推进,我校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展开课堂实践探索。

(一)聚焦核心素养,重构单元教学

在实施项目化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我们聚焦大单元教学,推动教师直面单元大观念背景下学生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助力教师在单元教学中将知识碎片组织生成系统完整的单元主题意义体系,进而形成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科育人价值落地。

(二)统一研制作业,分层弹性实施

我们科学设计探究性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研发了两类项目式作业,即“微作业”和“长作业”。“微作业”是每课时要完成的自主性、基础性作业,具有学科内容聚焦、针对性强、时间跨度小的特点。例如学生认识时间后记录“我的一天”,学习“制作潜水艇模型———浮沉子”等。“长作业”围绕大概念设计,以任务链驱动学生合作来解决问题,具有跨学科、挑战性强、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如在今年寒假的“定制红包雨”作业中,我们设置了9个关键词,“扫房子”是其中之一。学生关注到劳动工具的创新可以提升劳动效率,于是对各种劳动工具进行选择、尝试,劳动工具的“红黑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融合发展要素,实施立体评价

双减政策下的感悟范文篇10

2022年党建工作计划

根据中共**委组织部《2022年全县基层党建工作要点》和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支部工作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强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建设

认真总结提炼主题教育好经验、好做法,形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常态长效机制。推动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善始善终抓好“九个专项整治”和“四难”问题解决,将“万名干部回家乡,为民服务解难题”活动常态化,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

二、强化组织优势,做好疫情防控

深入开展“疫情防控党旗红”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积极做好在疫情防控一线发展党员工作,加大党内激励关爱力度,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慰问帮扶活动。

三、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采取每周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专题学习等形式,充分利用干部网络学院、“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市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党纪党规、业务知识。

通过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行动上、作风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立足本职、争创一流,为民服务、多作贡献,更好地为师生服务。深刻领会党纪党规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加强对党章基本精神的把握,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章,不断增强党性意识。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增强党员干部职工的理论素养、学习能力和工作本领,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四、持续做好“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年”工作

建立健全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管理体制。选优配强基层学校党务干部,提升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强化支部班子标准化建设。

五、推进“三进”工作,促进教育教学

持续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精神进校园活动。组织党员教师深入开展“三进”活动,开展优秀宣讲教师比赛、知识竞赛,使精神入心入脑、学精悟透、指导实践;在“七一”、“十一”等重要节日,开展“听党话、跟党走”等主题论文及演讲比赛,传播党的声音、感受党的温暖,并评选出优秀作品及获奖选手。

六、严格组织生活,规范党内活动

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制度、谈心谈话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主题党日制度、党员领导干部过好双重组织生活等党内生活制度。按要求召开支部组织生活会,找出差距,认识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明确努力方向,从思想上、觉悟上提高认识,认清从严治党的重要性,明确责任,促进全体党员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信心。带着光荣感和使命感履职尽责,在教育教学中作表率当先锋。

开展“四个合格”专题座谈会,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做“四个合格”践行者。党员教师要各抒己见,从政治合格、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四个方面真切地剖析自己的做法和决心。对标“四个合格”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开好组织生活会打牢思想基础。

七、加强正风肃纪,全面从严治党

(一)努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主动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强化“一把手”党风廉政主体责任,注重加强经常性的警示教育,尤其通过剖析系统内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深挖问题根源,查找廉政风险,堵塞监管漏洞,促使广大党员干部从中警醒反思。

(二)继续深化纠正“四风”和作风纪律专项整治,把2022年作为“作风建设提升年”,着力纠治疫情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实施四查四纠行动:

1.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县委决策部署方面,重点查纠政治意识不强、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不担当不作为等方面问题,确保重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

2.在着力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突出问题方面,重点查纠文山会海、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滥、问责泛化简单化等方面问题,重点查看是否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确保为基层减负落到实处。

双减政策下的感悟范文

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易混知识点分辨不清。

现在的学业水平考试强调能力立意、素质立意,但是知识毕竟是能力的载体,忽视基础性的、主干性的知识作支撑,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考阅卷显示,部分考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易混知识点分辨不清导致失分的现象依然存在。

例1(菏泽卷第15题)下列图表、漫画表明了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不正确的是()

解析:该题通过一组图表、漫画形象生动地考查了违法与犯罪、宪法与普通法律、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权利与义务等概念之间的关系。A项表明违法与犯罪关系。违法行为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依据情节轻重、对社会危害的大小可以将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可见违法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故此,A项是正确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B项也是正确的。在我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要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既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又要尊重和维护个人利益。在集体生活中,当个人的愿望和要求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应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维护国家的利益和荣誉,是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的最高表现。而C项漫画中只关注个人利益,“其他的一概看不见”的认识很明显是错误的。在我国,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任何人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不能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也不能只让履行义务不让享有权利。一些考生失分,最关键的还是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不牢固。

链接:(菏泽卷第9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部分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失分,是因为其没有把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知识点区分开。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整个政权体系,是与人民民主相适应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二者不可混淆。

感悟:俗话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首先,我们要对《课程标准》所列的课程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概念,都一一对应教材,做到全面、准确地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特别注意易混易错知识的比较辨别。其次,要学会对不同课、单元、册甚至不同年级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构建主干知识体系。再次,通过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来加强判断与理解,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活动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辩证思维、发散思维能力欠缺。知识整合迁移能力不强。

中考阅卷结果显示,部分考生认识问题绝对化、片面化,不能根据具体情况,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全面看问题;很多考生认识问题局限于一种思路、一个角度、一种方法,不能就同一个点沿着不同的方向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答题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有待加强,知识的宏观把握不够、整合迁移能力差。

例2(菏泽卷第23题)“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告诉我们逆境有利于成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又说明挫折对人成长的负面效应。

某班学生就“挫折与成才的关系”举行辩论会,请你参与。

(1)请你分别写出正反双方的陈词要点。

正方观点:挫折有利于成才陈词要点:

反方观点:挫折不利于成才陈词要点:

(2)如果你是主持人,针对双方的观点,你会怎样进行总结?

例3(菏泽卷第22题)中学生小辉经常通过读报、看电视、上网等了解国内外大事,从中感悟事理。最近,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引起世界高度关注,飞机上239人(其中中国公民154人)的生命牵挂着每个人的心,小辉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记录下了事件中的几个事实:

事实一:马航失联后,总理表示“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决不放弃搜救”。一个月内,中国动用21颗卫星、11架军用飞机、4架民用飞机、14艘舰艇参与搜救。范围达48.5万平方公里,费用占了全部搜救费用(5330万美元)的一半。

事实二:马航失联第四天,马来西亚某官员邀请巫师透过灵异力量寻找失踪飞机,结果毫无所获。

事实三:马航失联一个月内,先后有26个国家动用卫星、飞机、舰船等协同参与搜救工作。

(1)你从小辉记录的事实中感悟到了什么?

对事实一的感悟:

对事实二的感悟:

对事实三的感悟:

(2)你应该向小辉学习什么?

解析:例2以“挫折与成才”为话题,巧妙地将辩论引入试题。一方面要求考生分别站在正方和反方的立场陈词观点进行说理。另一方面要考生以主持人的身份针对正反两方的观点进行总结,旨在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既看到事物本身有利的一面,也看到其不利的一面;既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养成全面看问题的习惯。同时,能把“为什么是好事,也是坏事”“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把坏事变成好事”有关知识点加以迁移、整合,就比较容易得分。

例3以引起世界高度关注的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为载体,围绕此事件产生的时事,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发表独立见解谈感悟与认识,并谈如何向小辉学习。解答此类问题,关键是要查找与教材中原理相关的词。这些关键词是架起已知信息与教材知识之间的桥梁。如只要有“一丝希望,决不放弃搜救”。很容易想到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是一个国际事件,而我国费用占了全部搜救费用的一半,联想到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不难得出“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结论。事实二中的巫师从事迷信活动找飞机,结果毫无所获表明我们应“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事实三中马航失联需要“协同搜救”,则表明国际重大事件的解决离不开世界各国的合作。小辉“经常通过读报、看电视、上网等了解国内外大事,从中感悟事理”的做法一方面表现他关心国内大事,体现了国家意识,另一方面表现他关心国际大事,体现了全球观念。

链接:菏泽卷第25题是运用发散思维解答问题的典型试题。“均衡配置”、“标准化”、“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从社会层面讲,可以联系到“维护实现教育的公平、维护公平正义”的内容;从个人层面讲,可以保障每个儿童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上升到国家指导思想层面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而教育改革的新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印证了我国大力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感悟:在平时的学习备考过程中,要牢牢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全面准确理解试题情景中的材料信息,紧扣试题要求,找准关键词,坚持辩证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我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会有大幅度提高,这类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三、对时政重视不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考阅卷显示,部分考生对一些重大时事一知半解,而没有把这些事件归类、分析,达到深刻理解记忆,结果导致失分。

例4(菏泽卷第25题)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学习和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某学校布置各班出一期黑板报。明华同学接受任务后,决心一定要办好这件事。黑板报的内容很多,请你帮明华同学提供一些帮助:

(1)第一个栏目介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出发点、落脚点,请你写出答案。

(2)第二个栏目介绍“我国在改革开放已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势下,为什么还要全面深化改革?”请你整理两个要点。

(3)第三个栏目为:改革新政策与思想品德课。拟列举的教育改革政策是:“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请你转告他,上述教育改革新政策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哪些观点?

(4)第四个栏目为:我们青少年学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和行动参与到改革大潮中去?为他写出要点。

解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这道题正是对这一重大时事的考查。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出发点、落脚点是首当其冲要掌握的。但中考阅卷显示,第一问得分率很低,这说明一些考生对时事的学习只满足于大致了解、会做选择题就可以了。特别对一些重大时事,没有做到深挖细掘真正掌握。更谈不上能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国内外实际,提高自己的分析、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说明在平时的学习中,相当部分同学没有足够重视时事的学习,更谈不上养成学习时事的良好习惯。

感悟:在学习备考中如何把握时事内容呢?首先,平时要养成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的习惯。比如,经常通过读报、看电视、上网等了解国内外大事,从中感悟事理。对于一些重大时事,要从时间、地点、事件、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解,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方面进行分类、归纳。其次,对于一些特别重大的时事,如每年下半年召开的党的中央全会和下一年春天召开的“两会”的主要内容,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例如,对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们除了把握会议的时间、地点,通过的《决议》的名称、主要内容、意义外,还应找出重大时事与教材知识的联系。一方面运用所学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辐射状的认识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一些时事印证教材中的理论观点。这样可以达到关心国内外大事,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国内外实际,提高自己的分析、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获取信息能力不足。缺乏认真审题习惯。

获取信息是指发现、收集、解读试题中的文本材料、数据、图表等有效信息,其实质就是考生审题的过程。《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而中考阅卷显示,由于考生没有从题干材料中全面获取已知信息,没有从设问中获取和解读隐性信息、未知信息,并建立二者的联系,从而导致失分或无法获得高分。

例5(菏泽卷第24题)2014年2月13日,在北京打工的女孩石芳丽,不小心撞倒了76岁的老人韩健。石芳丽扶起老人,陪着韩大爷到医院诊治。经诊断,韩大爷肋骨骨折,还有轻微的脑震荡。韩大爷住院后,石芳丽承诺对这事负责到底,并立即交了一万元住院费,这几乎是她一家人的全部积蓄。她还辞掉了工作,专心陪护老人。韩大爷一家人被感动了,商定不再向石芳丽追责和索赔。获知石芳丽一家经济困难,韩大爷还让家人帮她找到工作。

(1)结合材料,说明石芳丽和韩大爷的行为分别体现了哪些优秀的品德。

(2)请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评论这一事件。

学生答案:

(1)石芳丽和韩大爷身上体现了敢于承担责任、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

(2)石芳丽和韩大爷的行为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我们要向石芳丽和韩大爷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解析:本题6分,这位同学梳理的答案在实际改卷中仅得3分,为什么呢?一是已知材料中提取信息不全、不准确。韩大爷不再向石芳丽追责和索赔,体现了其待人大度和宽容的美德;“韩大爷还让家人帮她找到工作”是热心帮助他人的表现。“助人为乐”是对教材语言的套用,不准确。二是对设问信息把握有误。没有注意要“结合材料”并“分别体现”。三是没有解读出设问二中的隐性信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即:石芳丽和韩大爷的行为所体现的优秀品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的哪些内容?四是简单套用如何向模范人物学习的模式用语。还应指出: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石芳丽和韩大爷信守承诺、承担责任、与人为善、热心助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双减政策下的感悟范文篇12

1.重中西思维优势兼容,给语文“才情”以时代生命

语言文学,总是最典型地沉淀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和社会习性,于是传统习性印记着民族渊源的“语文才情”。改革开放并加入WTO的当今中国,经济、科技日益全球化,中西文化和思想正在比照中剧烈磨合与交融。中国传统思维重人伦纲常,诗礼传家,温良谦恭,但轻自然法则,乐道安分守己;西方思维则重视揭示事物“为什么”的奥秘,“为求知而从事学术”。中国传统思维经验多于逻辑推理;西方人则抽象思维发达,假设推理大胆,乐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中国传统多一元化思维,有利于政令一统,却常常异己难容;西方则允许多种思想并存,能多角度解剖事物与现象。我们当知:真正的创新要以全人类为范围,真正的艺术没有国界,语言文学作为崇尚创新的艺术,当然应该有许多全人类共同认可的艺术水准和审美水准。直面时代,聆听风雨,将全人类的思想和文化精华优化起来为我所用,在弘扬本民族思想文化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学习西方理性的、抽象的、多维的创新思维方式,在中西合璧中谋求超越和新生。这当是今日中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们既然希望语文教育伴随着我们的文化思想超前而超前,就要切实把中西思维的优势运用到我们解析语文现象――包括阅读鉴赏、审美判断、语言表达、写作方法之中去,用它来增加民族智慧的时代能量,焕发民族语言文学的潜在生机。

2.重人文修养情商化,为语文“才情”优化奠精神之基

作为人类自身制造的反映人类思想、价值、生存意义的思想文化、审美意识之人文精神,从来就是深刻烙印于各民族语言文学之中的,汉语文学尤其如此。语文教育本应就是关注社会、荡涤灵魂、洗礼人生的人学教育。中学生正处于情商发展的关键年龄,突出情商优化就是要培养他们信仰与道德的自律能力、自我情绪的处理能力、感物表情的准确力、为人的亲和力,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力。笔者作了如下一些努力:

(1)教学生用健康的人生观对待生活,思考文学。爱祖国,爱人类未来,爱生活,爱他人也爱自己。在文学熏陶中伟岸理想,坚强意志,充沛激情,净化道德。品泰戈尔诗则懂得“艺术即建造真与美的人格”,读东坡词则贵贱贫富不改豁达乐观,学鲁迅则刚正不阿负起社会责任。

(2)教学生在心态、情态的健康调控中舒展才志。给心灵以自由,多些舒畅愉悦感;给方法以利发现、研究,多些新奇创造感;给成绩以彰扬,多些成功自勉感;让教与学心理互换,多些师生忧乐共鸣感。阅读中,文之心,师之心,生之心,心心相印;写作中,人之情,景之情,事之情,情情相通。

(3)教学生多情感万物,慧眼看世界,诗意度春秋。懂得花木有情,虫鸟能歌,像德国海德格尔梦想的那样“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让内心世界与外部生活和谐灵动。在通达事理、明辨是非中提高人际关系理解力,用思想支配眼睛去观察事物,去发展好奇天性。用多情兼激情去收获人生感慨,收获人间真爱。

3.重悟性创新个性化,让语文智商出类拔萃

社会越文明,越需要独立思考,越需要个性,因为个性既繁荣物质又丰富精神。于是市场选择和热爱个性,教育越来越强调面向市场,深入个性。高于一般吸收和认识意义上的“悟性”,是一种包括灵感又大于灵感的心灵升华的“内化”境界,是人的认识在某些作用力下产生的新的有序思维结构,或深化有序思维结构而产生的飞跃。它最能激励人们“自我求成”的高层需要,它是个性优越化的突出表现。多“悟性”的学生最善于学好语文,其境界往往胜人一筹。“悟性”包括透悟、醒悟、顿悟、再悟、悔悟等多种多样。“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宋。张载),“诗道亦在妙悟”(宋。严羽)。语文阅读教学要有“悟性”,就是要通过文学获得语感,能解微言,辨疑似,察隐境,识讽喻,从而准确析文论事。写作教学更需要“悟性”,悟性越多创新越多,个性越鲜明生动。近几年中高考“话题作文”,倡导的就是独立思考意义上的悟性创新,包括立意、文体、取材、结构、语言表达的全面自悟自得,目的是希望唤起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要崇尚理性的透悟,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在悟彻人间百态、世间万物中“赞美崇高,鞭笞丑恶”,从而用七彩的个性繁荣七彩的语言文学。

4.重语言素质优化和表达艺术,让表情达意展示“才情”锋芒

语文“才情”最终要通过表达展示给人看,爱因斯坦说得好:“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取决于语言。”从个性发展看,语言素质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多向性、深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对学生人格、道德的完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把思维品质与语言表达熔为一炉来训练。语文教师要做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艺术示范,教学语言能思绪激扬,语汇形象,文采荡漾,解人观象既抵达深心又追逼苍穹。要尽量设计多种语文活动让学生主动说写,如课内的,感一句名言,评一首歌曲,释一首诗词等,课外的如“模拟记者招待会”“话题辩论赛”,让思维与表达碰撞出智慧之光。句型表达要知难而进,学会长句、短句交糅,整句、散句齐驱。改写、仿写、缩写、扩写、续写要新意不穷。重视炼字炼句的深刻简约。对表达中直陈、婉曲、幽默等多方式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要巧妙运用,多训练那些寻常语言艺术化和力破常规的思维转换表达方略,如一话多说、一情多表、一果多究,在多尝试、多储备中娴熟表达的精当与策略。

5.重多学科,多才艺辅佐互助,让“语文才情”花团锦簇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双减政策实施的原因范例(12篇)

    - 阅0

    双减政策实施的原因范文关键词:绿色金融;基本内涵;作用机理;突出问题;政策建议作者简介:安伟(1966-),男,河南南阳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

    管道运输的定义范例(12篇)

    - 阅0

    管道运输的定义范文篇1关键词海外油气管道商务模式截至2008年底,中国石油海外管道运营里程超过5000公里,原油年输送能力达5200万吨。海外管道输送能力与上游油气田6000万吨的.....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