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1篇1

关键词:收入差距;消费需求;分配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4-0124-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政策,这种收入分配方式带动我国总体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收入分配模式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仅以陕西省为例来看,农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一直在扩大。目前,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陕西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1陕西省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现状

1.1陕西省农村基尼系数的变化轨迹

基尼系数,或译坚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零和一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陕西省农村居民基尼系数,见表1。数据是由《西安市年鉴》、《铜川市年鉴》、《宝鸡市年鉴》、《咸阳市年鉴》、《渭南市年鉴》、《延安市年鉴》、《汉中市年鉴》、《榆林市年鉴》、《安康市年鉴》、《商洛市年鉴》历年的农村居民纯收入数据整理计算而来;每年的数据都是当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县(市)与最低县(市)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

(4)

因为,Cg0,所以陕西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C是关于陕西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系数R的单调减函数。这表明陕西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随着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减少,陕西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将制约着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喻晓东.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和解决途径[J].农村经济,2006,(6).

[2]李秀荣,郭力.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因素的实证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8,(2).

[3]许进洁.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和对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4]李长风.经济计量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篇2

一、农村消费的特点

1、农村消费稳步发展,但与城市比差距逐渐缩小。20__年,我市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3.7亿元,比20__年增长94.04%,年均增长为24.73%;其中:县以下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52.8亿元,比20__年增长89.9%,年均增长23.8%,比城市低1.4个百分点;其中:20__年增长15.9%,比城市低0.5个百分点;20__年增长13.7%,比城市低2.8个百分点;20__年增长17.1%,比城市低0.1个百分点;20__年增长23.0%,比城市低0.9个百分点。农村市场所占份额呈现出下降趋势。1978年到1987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县以下农村地区所占份额均在40%以上,其中:最高的1983年,为51.4%,最低的1987年,为40.9%。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改革重心开始转向城市,农村地区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所占的比重从1988年开始逐年下降,1988年为39.5%,到20__年下降到36.9%,比1983年减少11.9个百分点。从总体看,城市、农村消费市场差距逐渐缩小。

2、农村消费结构优化,但消费层次还偏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各类消费的影响不同,从而导致农村消费结构的不断调整。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民,对于食品、居住的消费都始终给以较多的重视,农民消费首先是以满足吃、住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收入比较低的农民,对于文教娱乐的消费,往往也给予较多的关注;而收入比较高的农民,则对家庭设备的消费开始给予更多的重视。从而可以看出,现阶段农民在消费方面均带有更多的生存性消费特征,并伴随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明显表现出层次性和差别性。

3、农村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趋旺,但地域区间差异较大。80年代中期开始,以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老三大件”为代表的百元级耐用消费品的文秘杂烩网消费需求迅速增长;到90年代中期开始,以彩电、电冰>!

二、制约我市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

尽管近几年我市农村消费总体来说增长较快,但与周边设区市相比,消费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城乡间消费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农村消费水平和城市比,总体上滞后10年左右,只有城镇居民20%较低收入户10059.0元(20__年)的年人均消费性支出的40%。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持续下滑,耐用品消费呈停滞状态。我们认为,目前制约我市农村消费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收入较低,农民购买力偏弱。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措施,使农民切实得到了实惠,但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农民收入总体偏低,增长不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1998-20__年十年间,农村居民纯收入(现价)年均增长8.1%,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12.9%的增速低4.8个百分点。比gdp现价年均增长13.4%的增速低5.3个百分点。1997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是1:1.7,到20__年扩大到1:2.8,为十年来的相差最高比例。20__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同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大体只相当于城镇居民1998年的水平,落后整整10年。如果目前的收入增长机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和拉动内需将极为困难。

2、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与城市居民相对完善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相比,我市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社会公共服务品供给严重不足,主要靠农民自己投资投劳获得,农村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现象普遍存在。尽管近几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建立健全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和物力财力投放力度,农村社会保障程度有所改善,但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无论是在覆盖面还是在深度上均有不足。加上近一个时期以来,教育、医疗服务等价格上涨较快,特别是高中以后的教育费用支出大幅增加,广大农民尤其是有子女就学的农民家庭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只能通过增加储蓄和缩减即期消费来应对未来不确定风险的后顾之忧,既使有钱也不敢花。

3、商品流通网络不完善。近几年,我市“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建设工程的实施,使农村居民的购物消费环境得到改善。但连锁超市在一些偏远地区建设不规范,商品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不完善,耐用消费品的维修网点少,售后服务无法保证,遇上假冒伪劣产品也很难投诉,使得农民既使消费意愿强烈也不敢就地购买商品尤其是大件商品。“买大件到城里,油盐酱醋找个体,日用百货赶集市”现象仍然存在。再加上一些生产企业把农村作为三、四级市场,投放的商品质量和档次相对较低,而由于农村商品物流运输成本相对较高,反映到农村市场上部分商品价格反而高于城市价格,“质低价高”,从而人为地抑制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3、服务体系不健全。“不方便、不安全、不实惠”的消费环境,是导致农村居民消费率持续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是农村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妨碍正常合理消费。当前,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市场占有很大的比重,以至于有人称农村市场为“假货市场”和“假货集散地”。一些厂商把农村视为推销积压商品的场所,多数商品质次价廉,假药、假食品、假日用工业品充斥市场,坑农害农问题突出;二是农民产品质量意识和维权意识差,在购买商品时识假、辨假能力不强。三是农民缺乏消费维权的有效途径,抑制农民消费意愿。农村消费维权力量薄弱,维权成本高,一旦权利受到侵害,往往选择“能忍则忍”、“不再上当”和“下次不买”,严重影响农村市场上的销售和消费。

5、农村空巢化和老龄化加快。随着农村大量中青年农民的外出务工,农村空巢化和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市农村有60%以上的中青年农民在外打工。农村当地人口常年呈老龄化势态,年轻人口的负担加重,储蓄意向趋高,必然减弱消费需求。而老年人不管是其消费需求还是消费能力,都远低于年轻人群体,导致农村消费增长的拉动力趋弱。加上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相对较差,养老负担更重,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程度比城镇居民更大。因此,人口老龄化是构成农村消费率持续下降的一个重要解释变量,其影响程度也在逐步加深。

6、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中国人的传统消费观念是能省则省、勤俭节约、存钱防灾养老,而农民更甚。由于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再加上货币收入低、收入增长的不确定性大、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较多,一直以来,农民更倾向于储蓄,以备不测之需。20__-20__年,我市农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22.6%,与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相比,高出10.2个百分点。20__年末,我市农村居民存款余额达到2158.09亿元,较上年增长13.4%,增幅高出城镇居民8.3个百分点。消费与储蓄此消彼长,储蓄的快速增加必然挤压即期消费。

三、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供给方转移到需求方,市场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大小成为经济发展快慢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呈现市场需求约束明显增强特征,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呈逐步回落趋势,最终需求拉动作用减弱的基本走势。尽本文来源:文秘站管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尽管连续七次降低居民文秘杂烩网储蓄存款利率,尽管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发展的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居民消费需求启而不动的表现仍比较明显,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抑制力仍然比较大,致使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有效需求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有需求才有高速度,有需求才有效益,有需求才有稳定。而要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使我国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从扩大投资和扩大消费两个方面做工作。从扩大投资来看,只是在短期内对扩大内需有一定的作用,而只有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联动,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因此,开拓农村市场、启动农民的消费需求,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今后五年内,我市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开拓农村市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围绕着农村市场的开拓,信息传输、科技推广、资金信贷、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交通能源、文化教育、生活服务等社会服务体系将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农村商品市场的发展,使农民群众直接经受市场的严峻考验,学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经营,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促使农民更加自觉地学科技、学文化,转变消费观念,追求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①我市农村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消费群体。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20__年,全市总人口中农村人口达377.1万人,占总人口的77.7%,全市农村总户数为93.2万户。如此多的农村人口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消费群体,然而农村居民在全市消费品市场所占份额仅36.9%,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只相当于城镇居民80年代中期的水平,表明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据测算,农民当年实现的购买力在45%左右,有55%左右的购买力不能实现。这说明了农民购买潜力的巨大,如果正确加以引导,可随时转化为现实的有效需求。

②农民消费的滞后区间正是我们要开拓的增长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98年的41.1%下降到20__年的36.9%,这与农民生活消费水平大大低于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现状是吻合的。农民消费的滞后区间也正是我们所要开拓的增长空间。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分析,20__年,县以下农村实现52.8亿元,比20__年的27.8亿元增长89.9%,年均增长23.8%。根据这一速度测算,今后五年,我市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实现154亿元左右,平均每年20亿元以上。

③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稳步增长。从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的绝对值看,20__年,我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为3007元,比20__年的2387元增长26%,年均增长12.2%。根据这一速度测算,今后五年,我市农民用于生活消费支出将实现5347元左右,平均每年470元左右。

④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加快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步伐,生活消费表现出由数量到质量、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特征。食品、衣着、居住等基本生活消费比重下降,而文化娱乐、交通通讯等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升级还表现在对耐用消费品需求品种的变化上,以彩电、冰箱、摩托车为代表的大件商品,步入农民家庭的步伐加快。20__年末,我市农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95.5台,电冰箱20.8台,洗衣机5.8台,摩托车54.0辆,空调机2.8台,影碟机18.0台,抽油烟机2.1台,微波炉0.9台,热水器9.3台,电话64.0部,移动电话100.1部。但是,目前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的耐用消费品,只相当于城镇居民家庭80年代中期水平,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是预期消费的热点,预示着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从以上分析看,开拓农村市场的前景十分美好,农村市场的开拓成功,将对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此外,随着我市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推动农村涌现许多新的消费增长点,这些增长点所对应的就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扩大农村消费的建议

1、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让农民增收。当前情况下,一是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通过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提高农业投资回报率和整体素质、效益。二是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建立有利于农民增收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改变农民单纯靠出售初级农产品作为收入主渠道的现状,使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更多地向农业回流,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2、加快农村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基本的生存权利,有利于稳定农民的消费预期,促进农村消费的长期稳定增长。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保障面还很窄、保障水平还很低的现状,建议量力而行、突出重点,优先搭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障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框架,支持解决农民“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最基本、最突出、最迫切的社会保障问题,稳定农民消费预期。

3、加大对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增加商品销售点,提高商品配送能力;继续增加“家电下乡”的品种和补贴,补贴率应从13%提高到20%左右为宜;恢复和提高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农村集贸市场兴建、改造的扶持力度,逐年逐批地对农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

主要存

>>基于PanelData模型的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分析河南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状况分析我国内陆省市农村居民消费状况研究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状况研究云南省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协整性的研究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实证研究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研究青海省化隆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湖南省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湖南省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研究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山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问题研究江苏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行为特征研究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抑制因素研究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5]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福建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

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三号)[DB/OL].(2008-6-24)[2008-12-15]

/pczl/nypc/0200807010158.htm.

[6]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司,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7]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8]IPCC.2006IPCCGuidelinesforNationalGreenhouseGasInventories[R],IGES,Japan,2006.

[9]福建省环境保护局.2007年福建省环境状况公报[DB/OL].(2008-6-5)[2008-12-15]

/338-57/envir_quality/InfoShow.aspx.

[10]吴洪.福建列为全国小水电强省[N].福建日报,2008-5-8(02).

[11]吴洪,项开来.我省风能开发走在全国前列[N].福建日报,2008-4-15(01).

[12]国家统计局.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3]秦凤华.沼气是个宝,农家离不了[J].中国投资,2007,(11):62-64.

TheResearchonEnergyConsumptionofRuralResidentsinFujianProvince

LIUYe-zhi

(DepartmentofEconomicsofMinjiang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108,China)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篇4

>>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异性分析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影响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的收入因素分析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初探江苏省农村居民健身设施建设与长效管理机制江苏省阜宁县农村居民增收简析江苏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行为特征研究收入差异下江苏农村居民消费特征比较分析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分析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实证分析基于ELES模型的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分析江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江西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动趋势分析基于PanelData模型的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基于ELES模型下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基于ELES的湖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江苏省交强险经营现状及苏南\苏北地区差异性分析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7]杨国嵘.新世纪以来江苏农民收入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农村经济,2015(5):45-46.

[8]吉强.2.30∶1,城乡居民收入差再缩小[N].新华日报.2015-11-17(第2版).

[9]孙迎联.推进新型城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江苏实践与启示[J].江苏农村经济,2016(3):65-66.

[10]李志辉,罗平.SPSS常用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274-279.

[11]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50-354.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篇5

【关键词】农民消费现状消费支出

一、引言

山东省是全国第一农业强省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大省,农业在山东经济结构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农民生活水平能否提高主要就是看农民的收入能否持续稳定的增长,而收入增长了,消费能力自然会提升,农村的消费需求与能力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因此本文从农村居民的消费问题着手,通过对山东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的研究,提出一些完善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和建议。

二、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和问题

(一)山东省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

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在生活消费中所耗费的各种消费对象的比例关系及协调程度。消费结构变动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居民收入水平、价格水平、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以及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1.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2000~2010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由506.7元上升到1804.4元,呈现上升态势,但从消费结构来看,食品消费支出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由2000年的44.18%下降到2010年的37.54%。恩格尔系数的逐渐下降,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2.居住消费先上升后下降。2000~2008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增加,2008~2010年,山东省农村居民居住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下降,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近两年来房价过高所导致的。

3.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有所增加。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在逐渐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家庭主要耐用品的价格有所降低,家庭主要耐用品已经从奢侈品成为农村居民的必需品;二是家电下乡等优惠农民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居民的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的消费能力得以提升。

4.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快速增加。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比重逐渐增加,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对交通和通讯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导致交通和通讯工具快速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身体健康的保健意识也在不断提升,促使对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不断增长。

5.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下降。随着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山东省农村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在逐渐下降,由此可见,农村居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并没有带来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

(二)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

1.消费受到收入的制约。农村的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购买力,而直接影响购买力水平的因素就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就目前来说,农村居民的收入决定了农村居民对消费品是否有足够的购买力,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明显低于城镇,从1980年以来,山东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与城市农村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一直存在差距,1990年城镇的消费性支出为1229.28元,农村的为547.05元,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差距为682.23元,城乡居民的消费性支出的比值为1:2.24;2010年城镇的消费性支出为13118.24元,农村的为4807.18元,城乡居民的消费性支出的差距为1:2.72;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2010年山东省城乡居民的消费性水平差距在不断的加大。

2.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消费以后,农村居民就会对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做出选择。如果农村居民对未来的预期稳定就会增加当期消费,如果对未来的预期不稳定就会减少当期消费,将剩余的收入储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会加大农村居民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积极性。

3.消费观念的落后。农村居民受经济环境、经济条件和一些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在消费观念上存在误区,重视物质消费,不注重精神消费;注重储蓄积累,不注重当期消费;偏向于无债一身轻;在农村借贷是一种被人瞧不起的行为,有债务是要背负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的。

三、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对策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年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状况的分析,本文认为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关键是要做好切实提高农民消费意识,更新农民消费观念;农村居民传统的消费习惯制约着农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传统的消费习惯过分的注重于衣食住行,因此应该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要使农民认识到提高生活质量,不仅要提高衣、食、住、行的质量,还要提高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徐凤群,叶海平,农村收入对消费结构影响[N].2005.

[2]王静敏.多元统计分析方法[M].长春:人民出版社.2003-12.

[3]龚曙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1.

[4]庞浩.计量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M].2010-6.

[5]陈文玲.关于农村消费现状及政策建议[J].2007.

[6]王燕.应用时间序列分析[M].2009.

[7]山东省统计年鉴.2011.

[8]刘佳杰.基于收入视角下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问题研究[J].2010-8.

[9]周宗社.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

[10]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tjsj/ndsj/.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

中图分类号:F328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当前,农民的公共消费已经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议题。虽然从发展趋势上看,我国农民的公共消费正在逐渐得到改善,但农村公共消费仍然出现总量不足、结构失衡、质量较差、负担不公平等问题。而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坚持公共消费平等化的价值取向,在普惠性、消费权益保障、协调发展等原则下提高农村公共消费,构筑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平台。

关键词:农村居民公共消费现状对策

居民公共消费的内涵及我国农村居民公共消费的发展

公共消费是指居民为了满足基本需求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以公共的方式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劳务的消耗。广义上的“公共消费”包括政府支出的非生产性投资、行政性消费和社会性消费。狭义的公共消费主要指包含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性消费和政府支出的非生产性投资。厉以宁(1993)认为公共消费包括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住宅、公共交通、公用事业和福利设施的消费。魏杰(2008)认为居民消费分为居民个人消费和居民公共消费,居民公共消费是指居民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主要包括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基于对我国农村居民公共消费问题的分析,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指包含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性消费和政府支出的非生产性投资。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城中,城镇居民的公共消费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如城市公共交通、基础教育、社会治安、社会保险、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生态环境等。但是我国农民公共消费问题一直是较为薄弱的环节。时期,在农村的资源优先配置给国家和城市的前提下,农民的公共消费主要靠农村集体的力量自己解决,基本实现了面广、相对公平和效率不高的公共消费。但相对于城镇居民的国家和集体单位保障的公共消费而言,农民公共消费是严重失衡的。

改革开放到农村税费改革前,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农民的私人消费增长,但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滞后,导致农民公共消费受到挤压,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不多,另一方面,城市的公共消费品又对农民产生排挤。缺乏公共消费的农民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化进程,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并带来大量的诸如干群紧张、社会管理瘫痪、文化消费匮乏等负面影响。因此,农民的公共消费严重不足且难以为继。2000年税费改革至今,农业税费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农业补贴、新农合和新农保政策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逐步改善了农民的民生,国家对农民的公共消费问题越来越重视,城乡公共消费的一体化成为各级政府追求的执政理念,并出现一些比较成功的地方实践。同时,近年来农民对于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需求持续上升,公共消费的范围逐渐扩大,从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产品,发展到中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和住房保障、文化设施、就业培训、法律维权服务、卫生安全、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公共安全类公共产品。面对日益增长的公共消费需求,城乡公共消费的完全一体化还会受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公共消费品的供给体制、公共消费需求反馈机制等因素的制约而难以在较短时期内实现。因此,研究我国农民公共消费问题及发展对策对现阶段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我国农村居民公共消费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农村居民公共消费现状

近年来,国家对农民的公共消费问题日益重视,一系列惠农政策和保障农村民生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公共消费水平。具体表现为:广大农村地区基本实现义务教育;新农合覆盖面在90%以上;已经在农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享受粮食种植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购买电器补贴等其他一些福利补贴;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在全国大范围推行并实施,60岁以上农村老人开始享受基础养老金。以农村义务教育为例,国家建立和不断完善了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目前,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为:中西部小学生均400元/年,初中生均600元/年;东部小学生均450元/年,初中生均650元/年。从整体效果来看,广大农民对农村义务教育是比较满意的。

(二)我国农村居民公共消费存在问题

1.农民公共消费的水平不高。目前,农村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有益消费品的供给明显不足。以义务教育为例,由于县乡政府财政缺口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全国接受义务教育总人数约为1.9亿人,有70%在农村,县乡两级政府需负担近70%的义务教育开支,许多乡镇教师工资开支占其财政总开支的60%以上,严重制约了教育与科研的发展。

2.农民公共消费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在公共消费的供给方面,地方政府往往热衷于投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农民需求强烈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却投入不足。在公共消费的需求方面,多数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较差,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公共道路、供水、供电等水平比较低,抑制了农民的消费升级的需求。农民公共消费供需矛盾还不仅表现在供不应需,还表现在公共消费资源在城乡和区域配置上的失衡。如大量的优质医疗和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导致农民在医疗、教育等公益性公共消费品的消费上受到拥挤约束,而这类消费品又比较缺乏需求弹性,导致农民为了挤入“优质”公共消费资源付出过高的成本。从区域配置来看,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给统一模式化的医疗保障的实施带来了困难。在一些不发达地区,由于目前农村合作医疗筹资额偏低,缺乏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使得农民对合作医疗的满意程度比较低,意愿不强。而在一些发达地区,如江苏、浙江等,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地农民对健康的要求和对医疗保险水平的要求较高,使得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对其缺乏吸引力。

3.农民公共消费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城乡公共消费差距在扩大。与城镇居民、垄断企业、国家机关等相比,目前农村居民公共消费的水平要低很多。在以社会平等为原则的社会福利制度没有建立和完善之前,二元经济体制下的公共消费城乡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根据马力(2010)的研究,中国农村和城市公共消费福利人均相差33万元。一般来讲大城市是50万以上,中小城市是十几万。义务教育、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公共设施共享以及就业服务等最基本的公共消费农村和城市费用差约为每人3000元。

4.农民公共消费的功利性过强,而福利性不足。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农村公共产品投入,日益关注农民的福利,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公共消费的福利性还是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以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道路、农网改造、饮水工程等公共产品消费为例,一些地方以向农民集资摊派的方式解决公共消费问题,使农民负担反弹,部分削弱了农业税的取消以及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减负效果,导致公共消费的福利性大大减弱。根据张英洪(2009)的调查,湖南X县仅2006年在新农村建设中共投入建设资金12788万元,其中县级财政投入6995万元,村民群众“自筹”5793万元。由农民分担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已经导致农民负担反弹。这些表明,新农村建设要真正实现农民公共消费的福利性还需付出长久的努力。

5.农民公共消费品的生产和管理效率较低,公共消费权益经常受到侵害。首先,在实践中,由于公共消费品生产组织形式不完善、缺乏监督、地方政府不正确的政绩观等原因,公共消费品的生产效率较低。主要表现在公共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的权力寻租、公共物品成本加大、服务质量降低等方面。李倩(2008)针对广东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居民对养老保障、义务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公共产品供给的满意程度不理想。在义务教育项目上,虽然国家解决了基本供给问题,但农村教育质量水平离农民消费的满足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其次,农村居民公共消费权益经常受到侵害。这也是近几年实践中反映较多的问题。一项针对福建、山东等6个省及其下辖的24个乡、60个村的调查显示(李健,2006),我国农民权益保护状况虽有较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仍让人忧心。如中央给农民的实惠相当部分被地方公共产品价格上涨等抵消了、25%左右的农民遇到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而得不到解决、土地权益屡屡受到侵害、有些基层政府忽视甚至侵害农民的权益等。且调研表明,农村义务教育乱收费现象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

发展并改善我国农村居民公共消费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普惠性的公共消费体制

首先,打破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二元体制,突破体制内外和区域分割的障碍,实现一体化的公共消费政策,特别是在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和扶贫等方面要逐步实施更大范围的均等化。其次,确保农民个人的公共消费权利得以实现。将农民的公共消费权利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保障权加以保护,切实保障农民的公共消费知情权、消费合作权和消费投诉权。

(二)切实加强农民公共消费权益保障的制度建设

首先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指标要增加公共消费福利指标的内容和权重,引导政府关注农民的公共消费权利,缩小城乡公共消费差距。其次,完善农村消费维权法律法规基础,推动地方政府发挥保护农村消费者权益的职能作用。再次,鼓励农村社会资本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允许农民通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组织来争取和维护公共消费方面的合法权益。最后,明晰公共消费品的产权,通过教育强化农民公共消费权益与义务的意识,增强农民维护公共消费权益的自觉性,减少和抑制“搭便车”行为。

(三)拓宽农民公共消费投入渠道并提高公共消费品生产和管理效率

要增强农民公共消费的福利性,拓宽农民公共消费投入的渠道,提高公共消费品的生产和管理效率。首先,政府应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财政的转移支付效果,加大对农村公共有益消费品生产的基础设施投入,特别是能够显著改善农民生活品质的薄弱项目的投资力度。其次,应以多种方式积极引导私人部门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生产,鼓励通过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公共消费水平。最后,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公共消费的聚集效应。

(四)充分发挥农民在公共消费方面表达诉求的积极作用

要充分发挥农民在公共消费需求表达、评价选择和参与决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首先,政府应重视农村公共消费需求调研工作,深入细致地研究农民公共消费的特点,了解农村公共消费的需求状况和效用评价等。鼓励农民通过农民协会、消费合作组织等社会组织共同将农民公共消费的需求意愿反馈给政府。其次,加大农村基层组织的话语权,使其更好地代表和维护农民的权益,表达农民的意愿。最后,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建立健全多种有效监督制约机制,激励基层干部以身作则引导文明健康的公共消费方式。农民对公共消费的满意程度应该成为衡量地方政府绩效的重要因素,对于农村基层政府的政绩考核要重视农民的评价,引导政府提供符合农民偏好的公共物品。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市场经济大辞典[M].新华出版社,1993

2.魏杰.民生不是简单的福利主义[N].中国经济时报,2008-7-15

3.马力.中国农村城市福利待遇人均相差33万元[N].新京报,2011-3-7

4.张英洪.公共品短缺、规则松驰与农民负担反弹―湖南省山脚下村调查[J].调研世界,2009(7)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篇7

关键词: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对策

一、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特点

1.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发展迅速

(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逐步加大,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根据相关统计,201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4年已经达到10488.9元,相比2013年的9429.59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2%,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保持一定的增长百分比,稳步提升中。

(2)根据2005年-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近十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从整体上来看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具体从图中可以看出,根据消费支出增长的速度来分阶段,第一阶段2005年-2010年,这个阶段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缓慢,但增长较平稳。第二阶段2005年-2014年,这个阶段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速度较前一阶段有提升,实现了较快的增长。而在第三阶段2013年-2014年中,速度再一次加快,图形中表现为斜率更大,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是不断提高的。

图为2005年-2014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趋势走向

2.我国农村消费水平整体偏低,城乡差距大

据统计显示,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55.1元,二者比例为1:2.858,而在2014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88.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381.0元,二者比例为1:2.801,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一直在上升,但是相比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来说,总体水平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再从人均消费支出的层面上来分析城乡之间的差距,根据年鉴数据,2014年、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19968.08元和18487.54元,同比增长了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8382.57元和7485.15元,同比增长了1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大于城镇居民,但是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只占41.98%,2014年占40.49%,城乡消费水平相差如此之大,农村消费市场仍处于偏低的水平。二者的恩格尔系数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恩格尔系数是用来衡量家庭富足程度的重要指标,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1%,2014年已经达到了35.6%,而201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9%,也就是说经过十年的发展,农村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才勉强赶上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水平,城乡差距显而易见。

3.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且正处于转型时期

根据2012年中国年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为5908元,其中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食品消费支出2323.9元,占比为39.33%;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居住消费支出1086.4元,占比为18.39%;这两项合计总占57.72%。相比之下,同年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交通通信消费支出652.8元,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513.8元,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文教娱乐消费支出445.5元,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衣着消费支出396.4元,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家庭设备及用品消费支出341.7元,合计占比39.78%。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我们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集中在基本生活消费上,而文教娱乐、医疗保健是和家庭设备上的消费支出占很小的比重,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为491元,还在起步阶段。从农村居民消费整体的趋势上来看,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食品消费支出占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的41.09%,2011年占比40.36%,直到2012年占比39.33%,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居住消费支出占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的比重从2010年的19.06%到2012年的18.39%,也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占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由2010年的10.52%到2012年的11.05%,由2010年的7.44%到2012年的8.7%,由2010年的7.54%到2012年的8.4%,这意味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已经由只偏重于食品、居住的基本生活保障型消费向追求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等享受型消费的转变。再从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的角度来看,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计算机拥有量分别由2010年的57.3台到2012年的67.2台,2010年45.2台到2012年的67.3台,2012年16台到2012年的25.4台,2010年的10.4台到2012年的21.4台。2010年的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为306元,到2012年540.2元。增长了76%。家用汽车拥有量也在逐步攀升。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村消费结构不合理,但是它也正处于转型期,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

二、制约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

1.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农民消费能力差

农民的消费能力受收入水平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着我国广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因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成为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一大障碍。2013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467元,2014年为28843.85元,同比增长9%;2013年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9.59元,2014年为10488.88元,同比增长11.2%。相比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占其35%。收入水平低制约着农民的消费能力。同时存在的障碍是农民增收难,近些年来,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家庭农产品的销售,作为外来务工的农民工,文化素质不高,技术水平偏差,面对城市的就业压力,工资水平不高。大量农民工选择外出务工,土地耕作减少,农业科技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农民很难在农产品上获得较高的收入。

2.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农村消费环境差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一直以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无论是交通运输还是通讯条件都落后于城镇,这些基础条件的天生薄弱,使得农村消费市场与外界的联系不够,外界先进的生产资料一直难以进驻农村,导致农村农业科技水平长期落后,农产品转型速度慢,农产品附加值也难以提高。基础设施的落后,还给农产品的外运和销售造成一定的困难,销售渠道和运输渠道的不畅不能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流通方式和销售模式,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受阻。同时基础设施落后,阻碍了城镇生活消费品的流入,使得农村消费市场的升级难以进行。

农村的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存在流通不畅、价格过高、假冒伪劣、组织混乱等多个问题,难以满意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更有很多像冰箱、彩电、空调这样的耐用品在农村没有建立相应的售后服务体系,农村居民的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产品维修成本大,相关产品的消费市场不能拓展,满足农村需求的产品很少。

3.农村居民消费观念过于传统,消费方式落后

在广大农村地区,传统的消费观念依旧是主流,农村居民崇尚保守消费,倾向于将收入用来储蓄,即使了购买产品,主要也是追求实用、耐用、廉价,而不是追求高档次的商品消费,从而农村消费市场也一直难有较大程度的开拓。传统的消费理念还导致农村消费区域的不均衡,农村居民购买商品具有严重的从众性,对同一款商品、同一家商品有着极为特殊的感情,这种从众购买商品,导致购买区域的过度集中。落后的消费观念制约着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三、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1.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

(1)国家政策上继续增大对农业的投入,尤其是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消费环境。在税收政策上继续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建立专门用于服务农村社会的资金,鼓励大中型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进行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将农产品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同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帮助脱贫。

(2)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调整农业的内部结构,合理安排农、林、木、副、渔的比重,维护传统农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适当得增加非传统农业、加快技术升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开发新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消费环境将大大有利于拓展农村的消费市场。首先需要完善的是广大农村的交通、通讯、水电供应,政府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同时利用各种惠农政策,吸引社会投资,满足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建立健全的社会市场管理体系,引导农村消费市场形成良好的流通方式、经营模式和服务体系,解决好农村居民一直担忧的相关产品的售后维修问题,维护农村居民的消费者权益,形成合作友好的买卖关系。建立健全法制监督机制,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改善消费结构。

3.转变农民消费观念,提倡新消费观

大力宣传先进的消费理念,积极引导消费者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更新消费习惯。鼓励农村居民摒弃只追求廉价、低档次产品的理念,在不违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美德的条件下,适度扩大消费。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加大适合农民消费特点的产品生产,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支持农民开拓消费领域,满足更多的消费需求。加大农村的教育力度,倡导农民科学消费、理性消费、健康消费,增强农民自身的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消费者的权利。

参考文献:

[1]高志敏,彭梦春.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商业经济,2010(24).

[2]丁进海.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现代农业科技,1107-5739(2015)17-0334-02.

[3]周运国.浅谈如何开拓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决策管理,2009(15).

[4]李敏.提高农民收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太原科技,1006-4877(2008)02-0016-02.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篇8

Abstract:Theruralconsumptiongrowthin2009forthefirsttimesince1987incityof15.5%,butourcountryruralconsumptionsituationisnotoptimistic,nearlytwo-thirdsofruralresidents'consumedonly1/3ofconsumptiongoodsofwholecountry,theruralconsumptionseriouslylagged.By2010,thefootholdwasputondomesticdemandexpansioninruralconsumption.Basedontheactualrestrictivefactorsofruralresidents'consumptionDaliisanalyzed,andsomesuggestionsareputforward.

关键词:扩大;大理州;农村居民;消费

Keywords:expand;Dalistate;ruralresidents;consume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3-0238-02

0引言

“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增收,而扩大内需的关键还是农民增收。据测算,农民消费每人增加一元,全国就能增加内需九亿元。农民消费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大理州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长期以吃穿为主的消费结构初步得到改变,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已逐步进入农村家庭,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但是,收入、价格、产业结构、体制等诸多因素阻碍着大理州农村居民消费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实际对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找出扩大大理州农村居民消费的途径。

1大理州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009年大理州在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总体格局下,消费品市场出现快速发展态势,市场供需两旺,价格基本稳定,城乡居民消费热情高涨,消费结构和升级换代步伐明显加快,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0.43亿元,同比增长16.32%。其中县以下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7.09亿元,同比增长23.53%,农村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农村消费市场比重逐年扩大。2007年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的比重为36.0%;2008年达36.3%;2009年提高到39.1%。第二,消费增长幅度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07年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0.43亿元,2008年为37.62亿元,2009年是47.09亿元。说明中央拉动内需,促进农村消费的政策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三,从消费结构和消费热点来看:看的从小彩电向大彩电、数字化转变;行的从自行车、小四轮为主向摩托车、汽车转变;住的从一层土砖房、木板房向多层的洋房转变;用的手机从村干部和个别能人等少数人使用向农民普遍使用转变;大件消费品销售渠道由原来的县城向乡镇转变。

整体来说,大理州农村消费存在整体购买力弱、消费水平低、消费结构单一、消费环境差等问题,城乡居民消费质量呈现明显的二元性。大理州的农村居民消费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1农村居民传统消费观念浓厚,对新科技产品接受慢,认识不到位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相当一部分人并未摒弃传统落后的消费观念,没能接受先进的消费方式,也没有从单纯追求消费数量向提高消费质量转变。由于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形成了“轻消费、重积累”的生活模式。农民一旦有了一点收入结余就把它积存起来,造成农民消费支出的不合理配置和消费结构的畸形发展。并且农村居民大多有“温饱即安”的易满心理,把发展和享受消费看作是一种浪费,存在消费短视。加之农民消费有明显的无计划性,跟风攀比心理较重。人情消费、面子消费有增无减,而且名目、种类繁多,如嫁娶、生儿育女、逢年过节、升学、参军、过寿等都要摆宴席,请客送礼,而且礼金越来越高,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导致后期消费动力不足。

1.2农村整体消费水平低2009年大理州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966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21%。中、低档耐用品还未完全进入农村家庭,比如空调器、微波炉等。由于在收获后农产品才能出售并转换成现金,农村消费呈现很强的季节性。春耕之时消费生产资料,秋收之后消费生活资料,秋冬是农村购买大宗消费品的黄金季节。加之平时忙于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农村居民平时只购买一些日常用品,而对于衣着、交通工具和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则很少,其消费主要集中在中秋节、春节等传统重大节日。

1.3恩格尔系数偏高,消费层次较低目前,大理州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已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正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的70%以上,到90年代60%左右,再到21世纪初的50%左右,一直到2008年的46.4%。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但同时也应看到,食品消费占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重较大,消费层次依然较低。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无论是与城镇居民相比,还是与发达省份农村居民相比都有较大差距。生存型消费偏高,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偏低。2009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0.43亿元,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96.41亿元;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9.73亿元;其他行业零售额4.29亿元,增长14.34%。大理州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仍然属于“一吃、二穿、三住”的消费结构。农村居民精神文化消费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处于较低水平。

1.4公共产品消费不足目前农村公共消费品供给水平与城市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下,农村长期实行的是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为主的传统保障方式。农村所能获得的诸如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品一直难以增加,享有的公共消费比重仍然很小。

2大理州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分析

导致大理州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国家政策相对滞后,导致消费结构升级缓慢由于长期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政策,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积累,致使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一直偏低,购买力不足。农村土地制度的不完善,在土地征用中农民的收入流失严重,这从根本上削弱了农村居民消费的收入来源。加之,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服从于“以粮为钢”的思想,农业人口的收入很大程度上被限定在低收入的粮食生产中,导致他们收入不足,制约消费结构升级。

2.2农村居民收入不高,收支带有不确定性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近年来,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大理州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偏低且增长缓慢,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482元,其中工资性收入580元;家庭经营性收入2828元;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74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4.5%。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有较大的不确定性,2009年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4.9%,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5%。一方面,农产品价格增长缓慢,存在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状况;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成本增加。随着农药、地膜、化肥、电力等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涨,生产成本由过去的一亩地几十元上涨到现在的400元左右。这使农民对未来经营性收入缺乏稳定的预期。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同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大理州乡镇企业发展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减缓。加之,城市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农民工进城务工受到流入地的限制,外出打工的机会相应减少。农民在外务工时还经常会出现拖欠工资的现象,这就更加大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不确定性。农民支出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农业再生产、子女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支出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必然增强农民的储蓄动机,尽量减少现期消费,以应付将来的不时之需。

2.3供给结构不合理,商品质量问题严重多数企业把消费品供应与服务集中于城镇,满足农村居民消费的产品和服务不足且质量低劣,使农村居民有限的购买力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一些企业将农村当作城市滞销产品的倾销地,把劣质产品卖给农民,出现问题时一概置之不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的消费热情。农村市场多处于初级市场,市场秩序和管理比较混乱,监督执法工作又相当乏力,相对于城市农村打假目前几乎还是一片“真空地带”。农村消费者的权益基本得不到维护。产品售后服务质量普遍低下。厂家一般只在地级市设维修点,少数延伸到县城,农村难觅踪迹,很少开展售前、售中、售后一条龙服务。送货上门、使用指导、定期回访实为奢谈,农村居民消费存在后顾之忧。

2.4农村基础设施差,流通网络不健全大理州农村基础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需求。其中焦点问题是水、电、路、电视信号接转站、电话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以及收费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现代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二是商品流通体系不完善。目前,农村市场网点建设多为农贸市场类的初级市场,尤其是县以下的农村乡镇,基本上以私营个体的小商店为主。农村市场基本成了个体、私营商业的天下,形成了“买大件到城里,油盐酱醋找个体,日用百货赶大集”的农村消费格局。

2.5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环境还不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网点,集约经营,县级银行基本只存不贷。虽然农村信用社网点遍布农村,但在支农贷款方面力度不大。农民无论是生活性借款还是生产性借款,都很难得到金融部门的支持,而民间高利贷又使得低收入农户望而却步。农村滞后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偏颇的信贷政策成为影响农村消费扩张的体制。加之长期的“重生产,轻消费”的信贷政策,使农村消费始终处于紧缩状态。农民难以进行大额消费,从而制约了农村消费。

3大理州农村居民消费途径的拓展

针对大理州农村居民扩大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以进一步拓展其消费途径:

3.1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对农村消费政策的调节力度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应进一步加大粮食直补、种粮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补贴。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以增加消费动力。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城镇高档消费品进入农村,丰富农村消费品供给。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切实保障农村居民的消费权益。如应尽快制定《农业保险法》,保障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继续加大对农村的倾斜政策和服务职能的落实力度。

3.2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从大理州实际出发,加快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形成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关联产业群,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规模效益,提升加工水平,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传统手工业、旅游业以及各种服务业等。同时要增加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减少农村人口,使农业劳动力成为非农业劳动力,努力拓宽农村居民收入的来源。

3.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网、供水网、供电网、通讯网、广播电视网等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降低过高的电费、电话费以及各种不合理收费。据估算,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把电价调低40%,并提高信号接收质量,每百户彩电的拥有量会增加12.5台。如果这些产品开拓了广阔的农村市场,就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极强的乘数效应,从而带动和促进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大力发展农村新型流通方式,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以农贸市场为依托,以各类专业市场为中心,以购销网点为补充,并将连锁经营、销售、网络销售以及配送服务等现代营销手段延伸到农村,降低农村消费品进入市场的运输成本,为农村市场的商品价格创造下调空间。规范农村市场秩序,确保农民消费权益不受侵犯。加大打击力度,坚决杜绝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农村市场,让广大农村居民大胆消费,放心消费。

3.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民后顾之忧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让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让广大农村居民病有所医。逐步提高社会负担的比例,彻底使农村居民摆脱“小病不用看,大病看不起,重病只等死”的状况。加大农村社会救助,让广大农村居民困有所帮。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强化地方政府职责,足额落实资金,合理掌握标准,解决好最低保障对象、五保供养对象以及在乡重点优抚对象的困难问题。

3.5调整供给结构,改进营销策略,完善售后服务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发适应农民需求的产品,重视开拓农村市场。实施符合农村实情的营销策略。如定期举办一些商品展销会,将批零网点向下延伸,组织赶集、送货下乡、走村串户等多种方式,把物美价廉的商品送到村,方便农民购物。完善商品销售服务,让农村消费者买得起,买得放心、用得开心。

3.6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信贷支农力度进一步整合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加快制定与农村信贷消费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农民有稳定的消费心态,形成有效竞争、有序运转的农村信贷消费格局。建立信用担保制度,探索建立由政府协调组织,财政、企业以及农户共同出资的担保公司,扩大农村互助担保组织规模,完善各种形式的涉农保险和互助保险机构。建立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农村居民以土地的使用权为抵押获得低成本的中长期信用支持,提高消费信贷能力。各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开发其它适合农村居民消费习惯的信贷新形式,从贷款方式、利率期限等方面开发出适应农村特点的信贷品种,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消费信贷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信贷消费、利用消费,鼓励农民信贷消费。利用农村居民之间的攀比心理,把农村不同的消费群体联动起来以加大信贷消费的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大理州统计年鉴2007年至2009年.

[2]李家新.消费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27.

[3]尹世杰.不断提高消费质量,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消费经济,2005,(4):3.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篇9

(一)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状况

河南省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近年来都有明显的提升,但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有不断变大的趋势。另外,我们还可以用相对收入差距来进一步表示城乡收入差距状况。无论是从名义量上来看,还是从实际量上来看,城乡收入比都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变化。从1978年到1984年,相对收入差距从总体上看是下降的。到1984年,城乡名义收入比从1978年的3.01下降到1.78;实际收入比下降到1.64。(城乡居民名义收入之比=城镇居民名义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名义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比为以上二者的实际量之比)从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城乡收入比变大,1994年名义收入比达到2.88;而实际收入比达到2.24。随后的四年间,城乡收入比再一次下降。到1998年,名义收入比下降到2.26;实际收入比则下降到1.79。而这种下降并没有在此后的几年继续下去。从1999年开始,我省城乡收入比再次扩大,到2003年达到最高水平,名义收入比为3.10;实际收入比为2.47。名义收入比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值。2003年以后,城乡收入比变化不大,名义收入比基本稳定在3.00左右,而实际收入比则在2.40左右徘徊。

(二)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对比

2013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达到14821.98元,是1978年的54倍;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为5627元,是1978年的68倍。虽然城镇和农村消费额都在不断提高,但城镇居民的消费的绝对量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水平。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平均消费倾向是趋向于降低的。这符合凯恩斯的假设,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从而带动了平均消费倾向的降低。此外,我们还能看出,在改革开放的大部分时间内,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要高于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这与凯恩斯的理论相悖,按照凯恩斯的理论高收入人群应该有较低的消费倾向,而低收入人群具有相对高的消费倾向。产生这样的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居民不得不拿出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进行储蓄,从而导致当期的平均消费倾向降低。

二、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平均消费倾向的提高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而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得社会的大部分财富分配给有低消费倾向的高收入者,有高消费倾向的低收入者只占社会总财富的一小部分,从而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进而导致消费的增长缓慢。四、政策建议为了刺激消费,一方面就是要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在现在的收入分配状况下,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刺激消费。(一)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过大的收入差距,不在于城镇居民收入过高,而在于农村居民收入太低。因此,最直接且见效最快的方法就是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高: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我省农村人口大部分都从事务农工作,其主要收入还是靠出卖农产品。提高农产品价格就相当于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加速我省的城市化进程

从长远来看,城市化是我们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从根本上消除城乡收入差距,唯一的办法就是促进我省的城市化进程,逐步消除二元的经济结构。因为城市具有聚集效应,在城市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回报更高。城市化可以使农村居民分享到城市的产出。而加快我省的城市化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1)加快中小城镇的建设。大力发展小城镇,可以使大批农民进行产业转移离开农业,进入第二、三产业就业,伴随收入来源的增多,收入水平将会有不同程度提高。同时,因大批农民进入小城镇就业,减少了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相应地增加了农业劳动力的人均自然资源,有利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改革。当前我国把居民分为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农民身份制度使得那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各个方面的权益都得不到保障。而他们想要获得城镇户口是十分困难的,这就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们迁徙的自由,没有工作的时候还要回到农村。因此,如果能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给予农村居民更大的迁徙自由,我想这会大大加速我省的城市化进程。

三、政策建议

为了刺激消费,一方面就是要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在现在的收入分配状况下,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刺激消费。

(一)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过大的收入差距,不在于城镇居民收入过高,而在于农村居民收入太低。因此,最直接且见效最快的方法就是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高: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我省农村人口大部分都从事务农工作,其主要收入还是靠出卖农产品。提高农产品价格就相当于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加速我省的城市化进程

从长远来看,城市化是我们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从根本上消除城乡收入差距,唯一的办法就是促进我省的城市化进程,逐步消除二元的经济结构。因为城市具有聚集效应,在城市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回报更高。城市化可以使农村居民分享到城市的产出。而加快我省的城市化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1)加快中小城镇的建设。大力发展小城镇,可以使大批农民进行产业转移离开农业,进入第二、三产业就业,伴随收入来源的增多,收入水平将会有不同程度提高。同时,因大批农民进入小城镇就业,减少了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相应地增加了农业劳动力的人均自然资源,有利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1篇10

在当前投资高速增长带来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贸易磨擦频繁发生与各种争端带来的经济隐患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扩大投资和对外贸易不能维持经济的持续快续增长,这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决策层的共识,而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则是保持当前经济健康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是应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良方。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强调指出,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是要努力扩大国内需求,“要努力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在今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四次会议上,扩大消费特别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扩大农村居民消费也是两会代表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

*市是一个西部地区欠发达城市,农村人口比重大,多年来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相对较小,特别是农村消费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增速较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是微乎其微。“十五”期间全市经济年均增速11.74%中,消费的贡献率为11.2%,而农村消费对全社会的贡献率仅占1.73%。对于一个拥有500多万人口的庞大农村消费市场来说,其差距是巨大的,其增长潜力不可估量。

一、我市农村居民纯收入和消费的现状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十五”期末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18.8元,五年年均增长6.13%,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即第一产业收入)和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分别占全部总收入的56.5%和31%(见表1),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较少,仅占8.5%。

2005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2.2亿元,同比增长13%,但县以下只增长了10%;按整个消费水平测算,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为1743元,仅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27.18%。这一方面说明农村消费水平低下,与广大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商品流通不活跃,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大。

在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2600.6元中,生活消费性支出、生产消费性支出、其它消费性支出分别占64.76%、28.15%、7.09%。在生活消费性支出中,食品、住房消费比重较大,分别达31.47%和10.37%,而衣着、住房、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同比增长较快,增幅达20%以上;在生产性消费支出中,第一产业生产支出占93.2%,其中种植业生产支出同比上升24.2%(见表2)。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现阶段我市农村居民收入和支出的总体特点是:

1、农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总量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8.26%,年均增速也比城镇居民收入低3.37个百分点,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低0.31个百分点。

2、农民收入来源渠道较窄,传统的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外出务工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从事二、三产业经营门路较少,收入较低,略高于全省平均数,为全国平均数的52.6%。

3、居民消费处于较低水平。在总支出中,用于生产和生活性的消费比例较大,达90%以上,2005我市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48.6%,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比例较小。

4、农村居民消费与城市居民消费差距较大,按消费水平测算不到城镇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与中央提出的城乡共同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5、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和消费质量较差,农村流通设施落后,流通体系不健全。

二、制约农村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农业占的比重很大,农村人口多。根据最新的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市农村人口为533.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1.79%,这些农民长期以来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主。由于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少和技术、市场等原因,农业比较效益低,导致农民收入增收比较困难。而教育、医疗、养老等支出负担日益加重,从而导致农民消费水平低下,直接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影响了城乡和谐发展步伐。同时农村流通体系(包括农产品市场、农产品流通企业发育不全等)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消费的增长。

(1)农民收入水平低,增收难,是制约农民增加消费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投入力度的加大,财政拨款编制人员工资普遍上涨,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相对来说,从事农业种植、养殖业的农民却由于农产品消费弹性低,价格不高,从事二、三产或外出务工又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等,其收入水平长期较低且不稳定,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2)社会事业改革的负面影响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农民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不足,有钱不敢花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虽然政府近些年来下大力气整顿农村的乱收费现象,也减轻了农民的税费负担,但由于教育体制和医疗体制改革的负面影响以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等社会问题长期困扰广大农村居民。因病、因教致贫返贫的现象较为普遍,大大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障碍,导致可供消费的资金严重不足,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开发。还有农村传统且落后“人情”风俗支出,也是农民支出的一个重大负担,据市农调队的资料,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人情”支出已达89.33元,而且此风看涨,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民的消费支出。

(3)农村流通市场发育不完善,流通渠道不畅,既影响农村消费的扩张又影响农民增收。多年来国家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投入较少,我们西部地方财政绝大多数为吃饭财政,更没有钱来投入,农村流通设施非常落后,流通渠道狭窄。据调查,我市有90%以上的乡镇均为马路市场、沿街市场,专业市场更是少之又少。农产品流通体制的落后和流通渠道的狭窄,导致农村信息不畅,农产品价格低,商品化率低,成为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妨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张。

(4)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影响了农村消费需求的升级。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较差,基础设施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档次上都明显滞后。在我市的1761个村中,有558个村没有自来水,有169个村未通汽车,有191个村未通电话。尽管前几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电网改造,但我市还有约20%的农户用电质量还得不到保障,可见还有不少的村或农户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都未改善,影响了一些普通家用商品在农村的普及。交通、通讯状况落后不仅导致了农产品开发和外运困难,造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而且不利于外部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农业科技的输入,制约农村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升级。而且由于农村市场监管力量的薄弱,往往假冒伪劣商品充斥,使农村居民不敢放心消费,稍微大件一些的商品都到城市购买,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农村购买力。

(5)农村剩余劳动力取得非农收入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抑制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近年来,一方面乡镇企业增速放慢,劳动力需求基本没有增长,另一方面,在深化国企改革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大量的城镇分流、失业人口急需再就业。城镇失业人口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发生了冲突,使进城务工农民的竞争压力增大,务工成本提高,非农收入增长的机会相对减少,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另外由于农村人口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务工收入增长的速度较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张。

三、促进农村消费增长的政策建议

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改变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现状。扩大内需,启动消费是必由之路。而启动消费又不能忽视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必须将广大农村消费充分激活起来。只有农村的消费环境改善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了,农村的消费市场才能快速启动,才能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收入水平低、负担重,农村流通设施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消费环境差等,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传统的计划经济对农村经济的不公正待遇造成的。因此,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必须从制度上入手,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减轻农民负担。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扩大消费提供资金保证。当前农村要实现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必须以发展经济为中心,要将发展生产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只有生产发展了,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才能为消费扩张提供资金保证。就我市来说,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和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为此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农业主导产业,从高效、特色上作文章,强化农业产业支撑,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如绥阳县提出以畜牧、辣椒、中药材为主导产业,赤水市确立了竹、药、畜、果四大主导产业,*县以畜牧、辣椒、蔬菜为主导产业,以及余庆、湄潭、凤岗的茶叶和务川、道真的中药材等。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培育龙头产业、龙头企业和各种形式的农村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幅提高农民收入。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促进农民增收,增强消费能力。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工夫。各地区、各部门,尤其是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农村,要将工作重心逐步转向农村。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金融信贷等方面切实向农村倾斜,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面貌有比较明显变化。公共财政支出要向“三农”倾斜,尤其是要加大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生产资料购买补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补贴、运用新技术补贴等,同时要降低农业生产资料及农业技术服务价格,从而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要鼓励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进入农村,积极开发适合农村的金融产品。

(3)采取多种手段,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非农收入的增加。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对需要专业技术的第二产业来说,进城农民很难胜任,而第三产业却能为进城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成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非农收入增加的主要渠道。另外,加快小城镇的建设步伐,增强城镇的承载功能,增加城镇的居民容量,使大量的农村居民转化为城镇居民,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成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又一个重要渠道,还可以由此而增加城镇居民消费,据测算,每增加一个城镇居民可增加2万元的购买力。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创新农村教育模式,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劳动技能,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人。取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进城提供宽松的政策,这一方面可以使进城农民专心务工,增加其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其承受风险的能力,保证其收入和消费的稳定增长。

(4)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为农村消费扩张提供良好的环境。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市场反应能力滞后,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拥有,容易造成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现象,因此,完善现行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搞活农村商品流通,繁荣农村市场,充分发挥流通在连接生产与消费、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尤为重要。一是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增强流通企业活力。鼓励大中型流通企业进入农村商品流通,积极推进参与农村商品流通的中小企业创新,促进其发展“专、精、特、新”经营。二是构建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建立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利用高效的市场中介组织来完成农产品的交易,实现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信息化。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建设,根据国家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部署,大力推进我市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切实改变农村流通设施落后状况。

(5)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以我市提出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农村通讯、农村电网、农村饮水安全、农村生态环境改造、农村社会事业等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一方面这些投入的增加可部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直接带动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又可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有利条件。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篇11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趋势

一、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河南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人口9918万。其中,农村居民总数为6345万,占总人口比重为64%。如此庞大的农村消费空间,在城市耐用消费品日趋饱和的背景下,农村消费市场的开发势在必行。据统计,2008年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044.21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837.46元,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量约是农村居民的3倍。农村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消费、医疗保健消费、娱乐文教消费等方面都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存在也表明农村居民具有潜在的消费需求,一旦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农村消费市场日益完善,农村居民就必将为消费市场注入更大的活力,从而使农村消费市场得到更好发展。

二、扩大河南农村消费市场的障碍

(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增长速度缓慢

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06年、2007年、2008年分别为2870.58元、3261.03元、3851.6元,2007年较2006年增长18.1%,2008年较2007年增长15.6%。虽然农民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但其基数低,增长速度慢,占社会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农村市场消费能力明显偏弱。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大因素,收入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其消费能力。因此,使农村消费市场更好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二)基础设施完善度不高,市场开拓受阻

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电网设施、自来水、电信设施等的完善必将使农村机电产品消费量大大提高。像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这些机电产品是电力依托型产品,电力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影响这些产品能否投入农村,开拓更大的消费市场。作为全国劳动力输出大省,电话是联系外出务工者和留守者最方便的工具,其成本也较低,一旦电信设施在农村覆盖起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景象必将覆盖农村。所以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但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大大限制了农村地区对现代消费品的需求。

(三)农村销售点种类不全,消费需求难以满足

河南省农村消费市场同其他省农村消费市场存在一定共性,那就是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村市场网络仍未建立,商业网点少,农村消费市场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农民多形式的消费需求。另外,农村消费市场上很多产品质量也不能保证,售后服务不到位,这就让农民无法放心购买所需品,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

三、改善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建议

(一)积极推广科技下乡,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消费水平的高低和消费结构的合理化程度。政府提高农民收入最基本有效的做法是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河南省既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又是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其粮食、棉花、油料、肉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据统计,2006年、2007年、2008年的机械播种面积分别为6212千公顷,6564千公顷,7714千公顷,占总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分别为43.8%、46.6%、54.4%;机械收获面积分别为5142千公顷、5419千公顷、5992千公顷,占总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分别为36.2%、38.5%、42.3%。河南省机播率和机械收割率在不断提高,但其增长速度较慢。作为中国第一农业大省,利用科技力量促进农业发展,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改善农村消费结构,促进河南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二)发展河南特色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

河南省农产品具有种类多、产量高、质量好的特点,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基础。但河南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低,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企业规模小、散、实力不强;加工技术与设备落后,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不强等都成为制约河南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投资,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学习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农产品初级加工转变到精加工。再者,对那些在管理上比较落后的企业,需要招纳先进的管理人才,在技术、管理体系方面日益完善,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发展河南特色经济的同时,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对产品的消费需求也不断提升,从而带来农村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村居民放心消费

和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薄弱。养老、医疗、教育问题时刻困扰着农村居民,使他们不得不增加储蓄,这就削弱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2008年,河南省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占总人比例为9.48%,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为8.41%。如果政府能有效完善包括养老金制度改革、医疗体制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就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农民的消费信心,释放了其消费需求。河南省农村人口多、消费空间大、潜力足的特点将为农村市场的扩大和发展提供可能。

四、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趋势分析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村医疗卫生消费增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政府为解决农民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的大规模的投入。从2003年开始,河南省开展了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自愿筹资、以大病补助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8年年底,农民参合率达91.8%,实现了农村人口全覆盖,3665.70万人从中受益。随着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一方面,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他们可以减少储蓄量,增加当前消费;另一方面,河南农村农民在医疗卫生消费上也不再是以前的“小病抗,大病躺”的状态,可以拿较少的钱进行医疗保健消费。而医疗保健消费也将日益显现其在农村居民消费中的地位,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家电下乡提高农民消费高科技产品的能力

家电下乡活动主要是为了顺应农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为农民提供性能可靠、质量保证、物美价廉的家电产品,并对纳入补贴范围的家电产品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以激活农民的购买能力,扩大农村消费。2007年12月,河南省作为家电下乡试点,对彩电、冰箱(含冰柜)、手机三大类产品给予销售价格13%的财政资金直补,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09年2月1日起,家电下乡开始向全国推广,产品也从过去的4个增到8个,新增了摩托车、电脑、热水器和空调,它们都享受13%的补贴。家电下乡产品一直受到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欢迎,已成为农民购买家电的首选,把农村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转变为强大的现实购买力。家电下乡不仅直接增强了农村的消费能力,调动了农民购买的积极性,也真正把农村消费带动起来。

(三)“村村通”计划的实施使居民的交通消费成为另一增长点

考虑到河南省农村人口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省政府连续3年将“村村通”建设列为十大实事之一,不断加大对农村公路的投入力度,以“村村通”工程为重点,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到2008年,全省公路增加到24.06万公里,各种民用车辆拥有量合计12183637辆。其中,载客汽车1803136辆,载货汽车592516辆,三轮车721011辆,摩托车5009763辆,拖拉机3691203辆。“村村通”计划已大大改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由于交通便利,农村居民消费就不必局限于自己所处乡镇,可以去城镇购买所需商品,消费热情更高,增加了农村居民消费量;另外,农村居民交通消费量在其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农村消费的又一增长点。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范文篇12

关键词:农民消费,农民收入,消费支出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市场需求不足。而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人口众多的农村消费尚未启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是最大的消费群体,但农村消费额仅占全国消费额的40%。启动和扩大农村市场已成为当前一大热门话题,现就对我国农民消费行为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

1.农民消费额占市场消费总额的比重偏低,城乡消费水平差距扩大。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占市场总份额的比重偏低,而且还呈下降的趋势。从1978年到2005年,农村居民的消费额不及城镇居民消费额的三分之一,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值从2.9增长到3.7(农村居民=1),在没有剔除掉城乡价格因素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消费额增长速度仍然缓慢。

2.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偏高。我国农村居民的思格尔系数虽然呈逐年下降趋势。在21世纪初突破了0.5,但是与城镇居民36.7%的恩格尔系数相比,农村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仍然较低。与国外的农民恩格尔系数相比,情况更是严重。2003年美国农民恩格尔系数为14.7%,新加坡为17.1%,加拿大为15.7%,法国为18.3%。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的纯收入不及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在如此高的恩格尔系数下,用于非食品消费的支出就更加少。因而我国农村消费市场需要得到调整,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状况刻不容缓。

二、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强

收入是制约消费水平的首要因素。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的出售和劳务输出,渠道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来,农产的收入有所增加。但近几年,农产品的市场受到极大的冲击,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逐渐放慢。原本农民的农业收入就承担着两大风险:一是自然风险,如洪灾、旱灾、虫灾等。在2003年SARS期间,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工大量返乡,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6.8万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民第二季度的平均现金收入约421元,减少了0.33%,而城镇的收入影响明显要小些。二是市场风险。由于中国农民大多是小户经营,这样他们难以对市场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忽视价格信号。加上WTO对中国农产品的冲击,使得农民单纯的依靠农产品输出的收入养家糊口很难。农民的劳务输出也是一大难题。国民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对生产要素的要求被提高,而进城务工的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城市就业压力大,农民更是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难度更大。且近几年来,农村居民消费指数一直高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05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2,而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为101.6。

(二)农民消费环境差。基础设施落后

1,基础环境差。近几年来,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尽管在不断改善,但大部分地区较为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成为制约农村市场开拓与发展的又一重要障碍。许多地区供水、供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等问题仍没有解决,抑制了农民对家用电器、农用机械等的消费。

2.市场环境弱。农村商业网点少,布局分散而且规模小,再加上通讯设施落后,农民的消费余地不大。而且农民得不到充分的信息,存在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的现象,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权益,使得农民原本十分有限的购买力还要大打折扣,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3.金融环境差。农村滞后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偏颇的信贷政策成为影响农村消费扩张的体制。“重生产、轻消费”的信贷政策,使生产力扩张与居民收入增长相差过大,加上农村贷款难,生产挤消费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农产品市场不景气,农民生产经营贷不到款,只好把大量的现金用于生产和扩大投资,造成消费现金紧缺,抑制了消费。

(三)农民消费结构不合理

虽然农民在吃住方面的支出比重在逐年下降,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的支出比重在增加,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农村居民生活仍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消费结构水平仍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一是当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仍偏重于物质,生存资料的支出比重大大高于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支出比重。2005年在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除食品、居住高于城镇居民外,其它各类消费支出都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消费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农民消费观念保守

农村居民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自身缺乏相应的商品和消费知识,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在消费行为上显得比城市居民谨慎。我国传统文化崇尚节俭,提倡“量人为出”的

谨慎消费,强调储蓄,这在农村表现尤为突出。传统的消费观念及其对人们消费行为产生的消极作用,降低了农村居民对激活消费经济政策措施反应的灵敏度,弱化了经济政策措施的作用,使消费无法对生产产生刺激和导向作用。

(五)商品供给结构失衡

我国生产厂商一直忽视市场细分化的特点,产品多考虑城市需求,很少专门研究农村市场,不是根据农村市场消费特点开发产品,而是在产品功能、花色、外型等方面的创新与产品档次的提高上多以迎合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为主。三、改善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购买力

1.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首先调整农、林、牧、渔业结构,提高其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其发展必然会在人们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增加农民非粮产业收益的比重;其次调整好种植业的内部结构,加快农产品品种技术更新,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农产品的生产,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农业从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和效益型,增加农民收入。

2.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财政要继续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户的生活条件,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和支持大中型工商企业进人农业开发领域,吸引城市资金投入农业,激活农民的投资行为,想方设法拓宽投资领域,改善投资环境,使农民成为投资主体,允许民间投资,建立投资保险公司,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3.重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劳务输出的主要途径,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乡镇企业生产效益不佳,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来源。要重组乡镇企业的资产,推进乡镇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鼓励向政府支持的方向转型,由一般加工工业向涉农加工下业转型,有效的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力口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增加农民的收人。

4.切实减少农民的负担。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规范各级政府行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通知》精神,杜绝以资代劳、乱摊派、乱罚款现象、人为抬高收入水平、变相多收取费用以加重农民负担等现象。大力精简乡镇机构,消减富余人员,控制乡镇财政支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实际购买能力。同时,要积极推进农村税制改革,使农村税费征收制度化、法制化、公开化。

(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1.改良农村基础环境。首先,继续增加对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入,加快改造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网、邮政通讯网、信息网、公路网、医疗卫生网等。同时还要兴修农田水利,改造中低产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适用技术推广,为商品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其次,降低过高的电费、电话费以及各种不合理收费,实现城乡同价,让家用电器进入农户,改善其消费环境,进一步扩大农民的需求。最后,扩大农村商业网点,建立、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2.完善农村市场环境。第一,加强市场管理。对于农村消费品市场要成立专门的市场管理领导小组,对农村市场实行统一管理。第二,加大执法力度。制定针对农村消费品消费市场的法规与措施,拓展打击假冒伪劣的地域,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现象。第三,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监督作用。曝光损害农民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第四,将维权活动延伸至农村,方便农村消费者投诉维权,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最后,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尽快与国际市场联结,为农产品进入市场提供顺畅的渠道。

3.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力度。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力支持。因此,在保证原来的生产资料信贷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向农民提供生活资料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改革,使农民的潜在需求变成现实需求。第一,加快信贷消费的立法工作,建立范围较大直至全国性的个人信用体系,建立对个人资信状况、信用等级的专业评估机构,为普及信贷消费创造良好的法制和制度基础。第二,银行要与和消费信贷有关的法律、评估、保险等机构紧密合作,简化手续,为消费者提供快捷的“一条龙”服务。第三,放宽贷款的条件,增加贷款品种,将更多的消费项目列入消费信贷的业务范围。

(三)优化农民消费结构

生产企业要转变观念,深入农村市场调查、认真研究农民的消费心理、消费特点、消费习惯、消费结构,根据农村即期需求和潜在需求调整产品的品种结构,加快适宜农村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提高产品在农村市场的适销率。生产质量可靠、功能单一、包装简单的商品。提高服务的质量,健全和完善法制,把打假力量延伸到农村,改善农民的消费结构。

(四)加强舆论宣传攻势

首先要进行教育导向。加强农民的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坚持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恰当地安排日常消费和非常规消费,切实将农民消费引导到科学、合理、健康的轨道,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质量和生活水平。其次是舆论导向。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引导农民的消费。最后实施政策导向。调整消费政策,使其面向普通老百姓,通过制定新的消费政策,改变传统消费习惯,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例(12篇)

    - 阅0

    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意义:多种多样的生物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料。生物.....

    乡村生态环境现状范例(12篇)

    - 阅0

    乡村生态环境现状范文篇12019上半年,我乡生态环保工作在上级环保部门支持和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精心组织下,各部门单位高度重视,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组织、部门协调、群众.....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