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

意义:多种多样的生物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业原料。生物多样性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依靠生态系统净化空气、水,并充腴土壤。生态系统中物种越丰富,它的创造力就越大。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生物多样性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方法:

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世界各国保护自然生态和野生动植物免于灭绝并得以繁衍的主要手段;建立珍稀动物养殖场。由于栖息繁殖条件遭到破坏,有些野生动物的自然种群,将来势必会灭绝;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如为了保护作物的栽培种及其会灭绝的野生亲缘种,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网。

(来源:文章屋网)

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

除恐龙外,还有哪些动物可以有幸复活呢?一起去看看科学家们筛选出的12种有望“起死回生”的灭绝动物吧。

恐狼体长约1.5米,主要生活在一万年前的北美大陆。研究发现,恐狼化石大多集中在某一地点,由此推测恐狼可能像狼或狗般属于群体猎食动物,并能对付比自己体型大很多的对手。

约一万年前,恐狼与大部分其他北美洲大型动物一同灭绝。

大懒兽生活在约一万年前的北美和南美。它的手可以抓取东西,脚可以直立走路,体型巨大如大象一般,从头到脚的高度能超过6米,这让它们几乎没有真正的天敌。

在更新世(距今约260万年至1万年)中,大懒兽和其他原始哺乳动物受到环境变化影响,同时灭绝了。

恐鸟是一种巨型的、不能飞行的鸟,曾是新西兰森林生态系统中颇具优势的草食性动物,但在毛利人到来后遭到大量捕杀。恐鸟和哈斯特鹰总是一并被提起,因为恐鸟的主要猎食者就是哈斯特鹰——有史以来已知的最大猛禽。

公元1400年左右恐鸟灭绝,失去了食物的哈斯特鹰也逐渐绝迹。

谁也不知道真正的双门齿兽到底长什么样(图为想象图),不过可以肯定,它们的样子一定非常怪异。双门齿兽是地球上出现过的最大的有袋类动物,高度超过3米,体重超过3吨。

在现存动物中,找不到与双门齿兽类似的动物。它们于160万年前出现,并于4万年前的更新世消失,推测原因可能是气候转变、猎杀及栖息地消失。

再没有任何一种灭绝动物会像渡渡鸟一样让人扼腕不已。这些胖乎乎、不会飞的鸟儿,当时在岛国毛里求斯和平安逸地生活着,直到探险者们的到来。自此渡渡鸟不只遭到人类捕杀,还要面临入侵的天敌和竞争者。

据记载,人们最后一次在野外看到渡渡鸟是在1662年。

这种巨型动物于渐新世中期至中新世早期到达了演化的颠峰,包括巨犀属及副巨犀属。它们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高度超过5米,体长超过8米,体重达18吨,大象、猛犸象等都与之相形见绌。

它们生活的地方仅限于亚洲中部,当时那里是大片的低地,与印度次大陆的撞击及喜玛拉雅山的隆升引起了全球寒冷化、沙漠化及森林的消失,也使这种巨型动物灭绝。

剑齿虎曾经生活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平原上,又名美洲剑齿虎,体型超过现存最大的狮和虎,能用锋利的吠齿插入猎物的咽喉或静脉,让猎物因大量失血而亡。

所有剑齿虎都生存于3370万年前至9000年前之间。

巨角犀生活于晚始新世北美洲的大草原上,是食草动物。雄性的巨角犀在鼻端上有两个钝角,并用角互抵来吸引异性。

袋狮这种顶级掠食者生存于上新世末至更新世末的澳洲,灭绝于4.6万年前,并不算很久远。

它曾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肉食动物,体型与雌性的狮子或老虎相当,但从亲缘上来讲跟狮子关系可不大,作为有袋类动物,它与考拉和袋鼠的关系倒是更近些。

袋狼既像狼又像老虎,跟袋食蚁兽也很相似,因其身上斑纹似虎,又名塔斯马尼亚虎。由于灭绝年代不长,所以是非常有潜力的复活候选物种。

袋狼曾广泛生活于澳洲和新几内亚,直到5000年前,澳洲野犬随人类进入澳大利亚,与食性相同的袋狼发生恶斗,袋狼渐渐从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草原消失,最后一只袋狼死于1936年。

披毛犀是当时洞穴壁画的一个流行“模特”,它们生存于更新世,并在冰河时期存活下来。

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篇3

——读《地球生命的历程》有感

地球的起源、生命的出现、恐龙时代、人类的祖先以及冰河时代……我们这颗星球有着太多的谜团等待着去揭示。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对于地球以及地球生命奥秘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可惜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对地球科学的认识还过于肤浅。

长期以来,地球被赋予更多的是神话传说与文学想象,较之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来讲,人类揭开地球科学神秘面纱的步伐是迟缓的。在《地球生命的历程》一书中,4位当今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基于新近的科学研究成果,用简洁精准的文字和大量精美的景观复原图、照片及图表,生动地展现了地球、地球景观和生命演化历史,为读者开启一段美妙而又令人难忘的探索之旅。

本书第一作者理查德·穆迪是英国金斯顿大学地质学荣誉教授,曾担任英国地质家协会主席,在国际地质界享有盛名。第二作者安德烈·茹拉夫列夫现为俄罗斯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是古生态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

《地球生命的历程》共分为6章18个小节,分别对应于18个主要的地质时期。每个小节中,对于一个地质时期重要的地质和生物演化事件进行了详实的叙述。

对于这本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评价说,从宇宙的大爆炸起源,到现代生物多样性的危机;从基础地质概念的介绍,到重要发现和研究的具体过程;小到化石和矿物的形成,大到地球主要圈层和板块的演化;从研究方法的介绍,到著名物种的展现,本书显然是一本综合性强并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书籍。强调地球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演化历史,是一本好的地史书的核心,本书显然在这方面表现突出。

科学家估计,地球诞生至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46亿年,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地质过程,伴随着地球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生命从无到有在时刻演化,而地球上的生命,一方面在适应着地球的环境,同时物种也在改造着生态环境。在不同的地质时期,曾经有不同的新物种出现,同时也有不同的物种走向灭绝。生命演化的场景,构成地球上最为壮观的"表演".

我们常说,地球孕育了生命,然而地球46亿年前在宇宙大爆炸中诞生时,是一个滚烫的高温星体。35亿年前,当大气层形成后,才使得地球生命的出现具备了生存条件。

在地球生命演化进程中,恐龙是无法绕开的动物门类。恐龙起源于2.25亿年,灭绝于6500万年前。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长达1.6亿年,将恐龙列为失败的演化者,确实是冤枉的。

恐龙到底是如何从地球上灭绝的?很多人认为这是外星球的陨石撞击地球后,地球形成浩瀚无边的火灾,在高温和食物锐减的情况下,恐龙走向了灭绝。还有学者经过研究认为,恐龙灭绝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可能是气候或海平面的变化引起的。但在《地球生命的历程》一书中,作者认为恐龙的灭绝是这两种因素叠加形成的恶果。

人类真正作为地球的主宰者,才不到1万年的历史,这和恐龙主宰地球1.6亿年的历史相差甚远。人类和所有物种一样,也历经了漫长的演化。现在的人类,也称为智人。智人是灵长目亚科人族的分支,大约在500万年前与组成人科的大猩猩、黑猩猩分道扬镳。

科学家研究认为,大约在15万年前,现代智人起源于非洲,后来渐渐扩散到世界。人类对于生存条件极为苛刻,需要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繁茂的植物,由此也不难看出,在远古的非洲,生态环境应该还算不错,否则人类不会首先在那里出现。

在地球生命演化的进程中,物种的消亡与新生,本属于正常的自然规律。可是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迅速扩大,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无数的原始森林遭到肆意砍伐,水源地遭到破坏,使得地球正在遭遇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种高等植物灭绝。然而,因受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倍~1000倍。

近一百多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人口急速增长、过度耗费资源等因素,很多动植物的栖息地在快速丧失和碎片化,有110种哺乳动物、139种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如,昆士兰毛鼻袋熊于1900年灭绝,北美白狼于1911年灭绝,中国犀牛于1922年灭绝,巴厘虎于1937年灭绝,墨西哥灰熊于1964年灭绝,爪哇虎于1980年灭绝,加拿大黑足雪貂于1991年灭绝……至于我国长江流域里的白鳍豚,生死依然成谜。

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篇4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总工程师宋慧刚说,在湖南这条迁徙路线上,大多是小型鸟,每只只有100克左右。如果按每天1吨捕杀的话,差不多就是10000只野生鸟。

鸟儿保护环境和粮食

英国的拉夫·洛克提出的“盖娅理论”认为,地球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细菌、原生生物、动物(包括人类和鸟类)、真菌和植物是在一个系统里和谐发展的,生物、岩石、空气和水之间以微妙的方式相互作用,从而保证了环境的稳定。如果一种动物,如鸟类灭绝或濒临灭绝,人类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人类的好日子是通过鸟类的多种功能和作用来实现的。比如,鸟儿能消灭害虫,保护粮食;鸟儿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的平衡;鸟儿具有多种使用价值:可以为人类提供仿生学的丰富内容;鸟儿同时是监测环境的有力工具;鸟儿在地震预测和生物遗传方面,也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此外,鸟类也可为人类提供了生活之便。

世界上85%以上的鸟类可以程度不同地捕食害虫,即便是小小的麻雀每年也能捕食许多害虫。燕子能吃苍蝇、飞蛾和蚊子;啄木鸟能吃天牛幼虫;灰喜鹊能吃松毛虫等。

鸟类与生态

鸟儿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体现在与其他动、植物的共生和相互依存上。例如,每消失一种鸟类,就意味着与其伴生的90种昆虫消失,35种植物消失,2-3种鱼类消失。在鸟类与植物的共生关系中,有一种特别重要的依存关系,即许多植物的种子是靠鸟类来播散的。雁鸭类、鸠鸽、啄木鸟、乌鸦等,是植物种子的重要播散者,而且,很多植物种子经过鸟类消化后,更容易萌生和成长。蜂鸟、食蜂鸟、太阳鸟、啄花鸟、锈眼鸟、鹦鹉等鸟类嗜食花蜜,对有花植物的传粉有明显作用,因此能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毛里求斯渡渡鸟的灭绝就让人类在今天如大梦初醒。与渡渡鸟一样,大颅榄树也是毛里求斯特产的一种珍贵树木。但是渡渡鸟灭绝后,大颅榄树也渐渐稀少,似乎患上了不孕症。本来渡渡鸟是喜欢在大颅榄树的林中生活的,在渡渡鸟生活的地方,大颅榄树总是枝繁叶茂,因此,两者相依为命。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渡渡鸟的灭绝,毛里求斯的大颅榄树也从地球上消失了。

直到今天人们才知道,大颅榄树的种子必须靠渡渡鸟消化过后才能发芽,没有了渡渡鸟对大颅榄树种子的首先孕育和催化,大颅榄树就再也不会生儿育女和繁衍后代。这也是为何一种鸟类消失,就将伴随着有35种植物消失的原因。如果大量植物随着鸟儿的消失而灭绝,植被减少和没有了植被,人类将面临沙漠化和无氧化,生存自然会陷入危机。

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1篇5

局的同志们,应当加强工作力度.谁都不管不顾的话,太原地区迟早被黄土隐埋.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1.将荒废的土地全部利用到植树上.

2.对城市绿化带进行拓宽,重点保护.

3.多多宣传植树爱树.

4.为市民免费发放小树苗,全民参与森林建设.

为了我们的家园,赶快加入到植树大军中来吧!让"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不再重演!

1、全球变暖与城市热岛”

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与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纬度地区将会因气候变暖使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将退化成草原;高纬度地区则会因变暖而增加降水,温带作物将可以在此安家。但就全球来看,气候变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得到好处的仅是局部某些地区。

城市的气温比近郊要高得多,犹如一座温暖的岛屿。我国最大的城市热岛”北京,比郊区温度高出9.6度,上海与郊区的最大温差也达6.8度。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在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还有一个原因是城市中由混凝土、石料、砖瓦堆砌成的建筑群与柏油、水泥、陶瓷、石料等铺设的路面、人行道、广场,代替了原为植被、作物覆盖的自然地面。它们反射率小,热容量高,大量吸收太阳能。

2、物种迅速灭绝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尤其是人们乱伐森林、滥垦草原,以及环境污染,造成了野生

动植物栖息地或生长地的丧失和生活环境的恶化,再加上人们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世界上许多种野生动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国际保护自然联盟1996年发表的濒危物种《红色警报名单》显示,世界现存4500种哺乳动物中,面临绝种的已占24%,而现存约9500种鸟类中,有12%即将灭绝。在已知的大约1万种木本植物中,濒临绝种的约占6%,其中1000种左右危在旦夕。每24小时就有150~200种生物物种永远告别地球,据资料表明,目前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中国是野生动植物十分丰富的国家,但是,中国生物的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被子植物中,濒危种有1000种,极危种28种;裸子植物濒危种63种,极危种14种,已有1种灭绝;脊椎动物受威胁的有433种。

3、世界水资源严重不足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用水量不断增加,加上水污染日益严重,使许多本来可以

利用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目前世界上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已有20%的人口难以得到清洁水,50%的人口无法得到卫生用水。许多国家用水紧张,近年来美国、日本及东欧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甚至连淡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俄罗斯与加拿大,有些地区也受到缺水的威胁。非洲的一些国家连年干旱,缺水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有人预计,水危机将成为21世纪城市里最容易引起争端的问题”。

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1篇6

相信很多人都不会忘记几年前那部名为《可可西里》的电影,它像一则新闻报道一样,淋漓尽致地向世人展示了荒凉的无人区,屠杀藏羚羊的场景,残酷的自然环境,凶残地猎杀藏羚羊的杀手……

震撼之余,除了对那些杀手无尽的愤怒、对巡山队员的无比敬重,它也引起了人们对藏羚羊、对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空前的关注。

经过近些年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如今,可可西里这个“野生动物王国”的动物种群数量目前呈现出增长态势: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野牦牛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数量增加,仅藏羚羊的种群数量就由保护区初建时的两万只左右增加到目前的十三四万只。

2008年4月2日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在这一天,500株被誉为“植物界的熊猫”的德保苏铁树苗被从深圳仙湖植物园运到广西德保,陆续栽植在黄连山部级保护区的一个山坡上。这是我国首次由政府系统组织实施的植物回归项目,“苏铁回归”无疑成为拯救更多小种群和面临濒危的珍稀植物“探路者”。

野生动植物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主要在于它不仅仅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本因素,而且也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并且蕴藏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潜能――它们是我们的朋友。

有人预言,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的争夺,将关系到未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兴衰。

“我国是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但如果保护不当导致物种灭绝,其基因资源也将随之消失,损失将无法挽回。”这是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近日在接受《经济》杂志采访时说的这番话。

让“野生动植物王国”名副其实

我国野生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被誉为“野生动植物王国”。我国仅脊椎动物就有6481种,居世界前列;高等植物达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中国保存了许多北半球地区濒临灭绝的孑遗物种,如大熊猫、朱、金丝猴、华南虎、扬子鳄和水杉、银杉、香果树等数百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我国有药用植物11000余种和药用野生动物1500多种,又拥有大量的作物野生种群及其近缘种和许多畜禽的起源种,是世界上栽培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还是世界上著名的花卉之母,是世界雉类王国。

物种是最珍贵的自然遗产和人类未来的财富,维护物种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政府将保护野生动植物种作为自己的重大责任,为此作出了巨大努力,并于2001年实施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

印红介绍说,为了保护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立法并切实加大执法力度。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组织开展了“绿盾行动”等一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二是强化栖息地保护。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等形式,有效保护和改善了野生动物栖息地。三是拯救繁育珍稀濒危物种。圈养大熊猫种群达到239只,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596只;朱从1981年发现时的7只,增加到1000多只。四是积极推动野生动物资源繁育。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单位达24500多家,有效缓解了野生资源保护的压力。五是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在候鸟等野生动物重要聚集分布区域建立了350处部级、550处省级和2000余处市县级监测站,布设监测点和巡查路线近万处。

同时,积极加强了野生植物保护。我国政府颁布了《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等法律法规。初步建立起野生植物就地保护网络体系,涵盖了65%的高等植物种类和13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主要栖息地。积极开展迁地保护和针对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拯救繁育,建立起400多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基因保存中心和160多家植物园、树木园,保存了中国植物区系成分植物物种的60%,上千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工作力度,有效遏制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势头。有数据统计,2007年,全国森林公安机关共查处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案件6000多起;全国林政执法机关共查处乱捕滥猎野生动物案件1882起;查处非法收购、出售、运输、携带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案件2792起,有效打击了破坏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印红说。目前,全国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395处,覆盖了15%以上的陆地国土面积,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小区5万多处,总面积150多万公顷。其中全国林业系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1766处,总面积1.2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2.8%。这些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着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涵盖了20%的原始天然森林、47%的自然湿地和30%的典型荒漠地区,对维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野生动植物种拯救稳步推进,人工促进资源恢复和减轻利用野生资源压力的成效不断显现。通过组织实施了濒危动物拯救工程,建立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250多处,收集360多种濒危野生动物基因样本12600多份,突破了大熊猫、朱、扬子鳄、野马等一批濒危物种人工繁育技术难题,有200多种野生动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种群。组织实施了朱、德保苏铁回归自然工作。随着大熊猫、朱等珍稀物种人工繁育种群的发展,有力支持了国家重大外交和重大活动。

并且,全面启动了大熊猫野外监测工作,针对局部地区箭竹开花和每年冬末春初野外食物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组织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对栖息地现场检查,制订应急救护方案。2007年圈养大熊猫共繁育19胎31只,成活25只。

近年来,从繁育技术、种源储备、市场准入、政策机制上大力支持发展野生动植物繁育,促进对人工繁育资源的利用。目前,全国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繁育利用主体分别发展到2.4万家和1.7万家,年产值逾2000亿元。一些利用需求度高的物种实现了通过人工繁育解决资源来源问题,既减轻了野外资源保护的压力,又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

如今,中国重视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特别是湿地保护工作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中国政府先后获得“献给地球的礼物”特别奖、“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湿地保护科学奖”、“自然保护杰出领导奖”等国际荣誉。湿地公约新任秘书长在访华时说:“中国湿地保护和履约工作可作为全球的样板。”

全面保护下一步

普陀鹅耳栎野外种群只有1株,绒毛皂荚只有2株,广西火桐、百山祖冷杉只有3株……目前,我国55种国家Ⅰ、Ⅱ级保护野生植物濒临灭绝。这些濒临灭绝的野生植物野外种群数量都在5000株以下,其中11种中国特有珍贵野生植物仅存10株以下。

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是使得野生动植物一步步走向灭绝的边缘的重要因素。据印红介绍,今年年初,我国南方发生的百年一遇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使得一些物种尤其是极度濒危的野生植物极小种群和世界级极危物种遭受了空前的“打击”。受这次雪灾直接影响的野生动物145种,野生植物极小种群和世界级极危物种达到40多种。

“一些人为因素将直接影响野生动植物种群生存危机和局部灭绝加剧。”印红表示。人为活动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长期以来人们保护野生动植物意识比较淡薄,跨行业、多领域过度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更有甚者受利益驱使的铤而走险,乱捕滥猎、乱采滥挖,我们保护机构又资金匮乏、管理手段落后……

据科学资料,现在地球上人为活动影响物种灭绝的情况大于自然因素,物种现在以每小时一种的速度消失,而一个物种消失往往导致10~30种生物生存危机,更严重的是造成物种的局部灭绝,会带来生物遗传多样性的丧失,进而造成物种的最后灭绝。我国野生动植物受人为活动影响情况一直比较严重,相当部分野生动物普遍面临着生境恶化、种群隔离的严重状况,现有30000多种高等植物中有4000余种受到威胁。据《CITES国际公约》称: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物种有640种,其中我国156种,占24%。

印红说,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制约因素很多。目前我国自然生态系统脆弱、退化的严重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抑制;保护管理体系十分薄弱,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能力严重不足;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不足,部分物种资源濒危临枯竭,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珍稀植物培植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投入不足;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缺乏专项扶持政策;科技落后,严重制约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发展。这些因素无疑成为野生动植物一步步濒临灭绝的助推手。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将其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现代林业的新形势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印红说,“要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继续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到2050年使全国森林、野生动物等类型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2600个左右,总面积1.5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6%,使全国8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得到恢复和增加,所有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良好保护,维护物种安全。”

印红介绍说,今后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重点是做好减压性保护,大力推动以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利用人工繁育资源为主的战略转变,鼓励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通过不断规范经营利用行为,减轻或消除人类过度利用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的压力。着力加强濒危物种拯救,人工促进濒危物种种群在自然状态下逐步恢复,尽快摆脱极度濒危的状况。要尽快编制《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工程规划》,抓紧编制《全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拯救工程规划》。对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在野外仅存单一种群的如海南长臂猿、四爪陆龟等10余种野生动物和仅分布在某个特定区域,种群数量介于自然存活边缘的如黔金丝猴、普氏原羚、河狸等40余种野生动物,要纳入工程范围实施有效的保护。同时,要调动野生动物保护专门机构、科研院所、社会企业等各方面力量,针对每个物种制订拯救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

印红表示,要从法律制度建设上促进濒危物种保护。科学论证并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要抓紧协调,争取早日颁布《第二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并且,要针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新特点,继续开展全国和区域性专项打击行动,严厉打击走私、非法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的犯罪活动,始终保持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

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篇7

现在许多人猜测,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在其几十亿年的演化史上可能多次进化出过智慧文明,只不过都遭受了无情灾难的毁灭。我们把这些曾经被毁灭的文明称为史前文明,即不同时期地球上存在的不同文明。

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列举出的证据有:在距今6亿至2.5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上发现的类似人类的脚印;非洲加蓬共和国发现的20亿年前的大型链式核反应堆;南非发现的28亿年前的金属球,还有秘鲁荒原上的“纳斯卡图案”、复活节岛上的石雕像、哥斯达黎加的石球遗址等等。这似乎都说明,在我们这一轮人类文明诞生之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一轮或几轮较高的文明社会。

对于现今的人类文明,也有人预言,它不会永久延续,也必然会在某一时间遭受一次大的不可抗拒的毁灭事件,从而导致人类文明与大多数生物走向灭绝。然后,地球上又开始新一轮的轮回。几年前,美国人拍摄的科幻电影《2012》就是对这种大毁灭预言的具体描绘。

多年来一直困扰人类的是: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周期性地遭受灭顶之灾,致使地球生命一次次地被毁灭?如果真如电影《2012》中描述的那样,是由于地球自身特大火山的爆发,那么是什么原因诱发了这种级别的火山爆发?假如像有人所言,恐龙的毁灭是由于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那么又是什么力量使小行星偏离了自身的轨道而撞击了地球?

我们可以猜测,是宇宙中某种神秘的力量а萘说厍蛏媳剧的发生,但这种力量肯定不是支配宇宙运行的大作用力。如果是大作用力发生突变,那么发生的灾难就不仅仅是地球生物毁灭这样的“小灾小难”,而是宇宙走向死亡或是银河系发生紊乱,至少是太阳系遇到麻烦,整个地球都会分崩离析,不复存在。而我们在这里探讨的,是这种给地球制造周期性“小麻烦”的作用力会是什么。

笔者认为,天文学界201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可以使我们对解开此谜产生新的联想。

2016年1月20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迈克・布朗和康斯坦丁・巴特金在《天文物理期刊》上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宣布太阳系边缘柯伊伯带中6颗天体的运行轨道异常。这6颗天体虽然以不同速率运转,但其运行轨道拥有相同的倾角,且朝向太阳的角度相近,而自然条件下碰巧出现这一情况的概率只有0.007%。在排除其他可能性后,两位天文学家推测,太阳系内柯伊伯带以外的区域里可能存在一颗未知的大行星。由于这些区域又冷又暗,未知行星反射的太阳光极为微

弱,因而要观测确证非常困难。而造成柯伊伯带天体倾角相同的原因可能就是“这颗真正的行星”的引力作用。

布朗和巴特金认为,这颗昵称为“行星九”的星体的质量约是冥王星的4500多倍,是地球的10倍。因此,其引力足以影响位于太阳系边缘的几颗矮行星的运行,对太阳系边缘柯伊伯带中的天体的运行产生根本性的干扰。他们还说,虽然目前未能直接观测到“行星九”,但他们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找到了它存在的“铁证”,并认为“行星九”属于气态巨行星。

据推测,“行星九”沿奇特的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20亿千米,远日点约为1600亿千米。而冥王星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59亿千米,远日点约为74亿千米。人们把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作为1天文单位,取其整数为1.5亿千米。木星与地球的最近距离大约6.3亿千米。相比之下,我们就知道1600亿千米是个什么概念了。有天文学家提出,这颗行星一旦被确证,将改变太阳系的疆界,行星的定义可能需要重新修改,太阳系形成模型也要重新认识。

“行星九”环绕太阳一周需1万至2万年,而冥王星环绕太阳一周需要247.7年,海王星需要164.8年。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猜想:这颗硕大的以奇特的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行星九”以万年以上的周期飞临太阳附近,也即近日点时,由于距地球也较近,它会以强大的引力干扰地球,使地球磁场紊乱、地心沸腾,扰乱地球周围的引力场,致使一些陨石或小行星撞向地球,给地球造成巨大的毁灭性灾害,从而导致地球生物的大灭绝。

也许有人会说,地球上发生大灭绝事件的周期是不规则的,其间隔时间也是漫长的,绝非一两万年啊!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解释,当这颗大行星飞向近日点时(只有这时它才距离地球较近),因为地球也在绕日运行,因此它不是每一次都能与地球近距离相会。往往它远道而来飞到太阳的右侧时,地球却转到了太阳的左侧,而当它飞到太阳左侧时,地球又已经运转到了太阳的右侧。因而它不是每一次都能与地球近距离相会,这样就对地球造不成大的干扰。但如果这样的情况重复多次,它就有可能在某一次到达近日点时与地球发生近距离的交会,这样,地球上的灾难也就降临了。

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篇8

我即刻上网查寻,网上报道:

“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院一研究小组日前表示,人类最快下个世纪就会灭绝,高科技是罪魁。该研究小组由众多数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组成。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院院长博斯特罗姆说:科技的发展正在与人类的智慧比赛,人类需要足够的智慧去驾驭技术力,我担心技术会领先太多。

该研究小组还进一步指出,人类的灭绝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如果人类不正视并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最快下个世纪,人类末日就将来临。”

回想起来,我从事人类问题的研究达34年,“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必定很快灭绝人类,长则二三百年,短则百年内”,这是我最重要的研究结论之一。2007年7月,我的《拯救人类》一书出版后仅卖了两天就因故停止了发行,之后我又出版了一系列的著作,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努力寻求在多种场合进行演讲和表达,两次向中国国家主席写信,两次向美国总统写信,还向俄罗斯总统、法国总统、英国首相、联合国秘书长等许多人类领袖写信,阐述我的观点,请求他们能够挺身而出,领导我们肩负起拯救人类的神圣使命,因为只有大国领袖才最具有拯救人类的能力。

我的所有信件都石沉大海,而外界对我的呼吁绝大多数的评价是耸人听闻、哗众取宠,甚至还有许多的嘲笑。没想到现在却传来了一个权威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竟然与我的研究成果完全吻合。

真是知音啊!我非常感概,我想我得做一点什么。

我即刻向博斯特罗姆写信,希望能够见面交流,最好能够共同成立一个研究机构。我又给一位在知名电视台任台长的朋友打电话,希望能在他的电视台讲讲我的观点,但他有些犹豫,他说你可以这样讲:科学技术必须理性地发展,善意地发展,比喻核武器落到坏人手中就会毁灭人类,有些昧良心的人研究有毒的食品添加剂就是害人,因此,不怀善意地发展科学技术就会毁灭人类。

我坦率地谈了我的不同观点:科学技术不再是简单地毁灭人类,而是会灭绝人类,灭绝就是一个人都不剩。另外,不是非善意的科学研究才会灭绝人类,是不管非善意还是善意地发展科学技术,都会很快灭绝人类。如不马上采取措施,二三百年之内人类必被灭绝,本世纪内都有被灭绝的可能。

我的台长朋友认为这有些耸人听闻,观众很难接受,但我则坚持这个结论是一个科学的结论,是一个真理性的结论。

科学技术防不胜防

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必定会灭绝人类的理由如下:

首先,科学技术有灭绝人类的能力。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也能毁灭人类,造福人类的能力越强,毁灭人类的威力就越大,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向更高层级发展,终究会具备灭绝人类的能力,即灭绝手段必然会出现。今天的核武器相比明天的智能机器人、纳米机器人或者别的什么高科技的东西将不值一提。

拿智能机器人来说,其灭绝人类的能力就是毋庸置疑的。

当科学家发明机器替代人类的体力劳动后,有了飞机、火车、巨轮,这些机器把人的体能提高了千万倍;当科学家发明计算机替代人脑的计算,今天一台计算机每秒运算速度超过亿亿次,这也就是把人类的运算能力提高了亿亿倍;当人类发明杀戮手段来替代自己的拳打脚踢之后,有了核武器,核武器的爆炸威力可达数千万吨TNT当量,从而把人类的屠杀能力提高了千万倍。

那么再试想,智能机器人是能够像人类一样进行复杂思考的机器,当智能机器人能够像人类一样进行复杂思考之后,就会迅速进化,思考的能力将会超过人类千倍、万倍甚至亿倍。智能机器人之父雨果・德・加里斯就形象地比喻,在智能机器人面前,人类的反应速度还不如石头风化那么快,相对智能机器人人类的智商几乎等于零。

自然界的规律,从来就是高智商的物种鄙视低智商的物种,甚至把低智商的物种进行烹炸煮烤,当成食物或者当成玩偶。当智能机器人超过人类的那一刻起,人类也就完蛋了。

还有科学家担心纳米机器人会灭绝人类。纳米机器人是一种分子大小的机器人,用这些机器人专门搬运原子,以实现人类的目标。例如:可以让纳米机器进入人的血管,去掉沉积于静脉血管上的胆固醇;用纳米机器人跟踪身体中的癌细胞,在癌细胞才只有少量几个时便将其杀死;让纳米机器人将草地上剪下的草立刻变为面包;将回收的废钢铁立刻变为一辆辆崭新的高档小轿车等等。总之,纳米技术的未来非常美妙。

但有一个问题,相对于一个纳米机器人能够创造的价值而言,制造一台纳米机器人却十分昂贵,因为纳米机器人实在太小了,虽然它能做的事很有意义,但其效率却非常低,因为即使一个纳米机器人十分辛劳地不断工作,但一天工作下来其收获只能以原子数来计算,哪怕数量很大,如搬运了上亿的原子,但加起来也就针尖那么大。

于是,科学家想到了一个办法,这就是在编制纳米机器人程序的时候要同时给出两个指令,第一个指令当然是需要它去完成的那项工作,第二个指令则是要这个纳米机器人复制多个自己,目的是让众多的纳米机器共同完成那项需要完成的工作。因为纳米机器人具有搬运原子的本领,纳米机器人本身又是由并不多的原子所组成的,所以复制一个自己是非常容易的事。要是这样,如果一个纳米机器人复制十个自己,十个便可复制百个,百个将可复制千个……于是,万万亿亿个纳米机器人便可在很短的时间复制出来。因此,有了第一个纳米机器人后便可以万事大吉,因为由它复制的亿万个机器人会与它一道来完成人类指令的工作。

但是,一个麻烦的问题产生了,那就是这些纳米机器人要是一味地复制下去不知停顿怎么办呢?我们人类的身体,以及我们的地球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如果纳米机器人在我们身体内把我们身体中的各个原子都当成它们的生产材料,很快我们的身体就会被吞噬,如果纳米机器人永不停歇地复制下去,我们整个地球同样并不需要多久就会被吞噬,如果这样的纳米机器人不小心被宇宙尘埃带到别的星球,同样会把别的星球全部吞噬。这是一个极其可怕的问题。

然而,有科学家很自信能够控制这样的灾难,他们认为能够设计出一种程序使纳米机器人在复制数代后自我摧毁,或者设计出只在特定条件下自我复制的机器人,例如:要是让这样的机器人专门改造垃圾,那么这些纳米机器人便只能在有垃圾的环境下自我复制,而且只会用垃圾复制自己,而在别的环境下,或者用别的材料决不复制自己。

这些科学家的想法虽然好,但实在太理想化了。一些更理性的科学家质疑这一想法,他们提出,如果这些机器人的程序出了毛病不终止复制怎么办?如果有科学家在编制程序时不小心忘了加入这一控制自我复制的程序怎么办?如果有一个丧尽天良或者心理变态的科学家,在设计纳米机器人时故意不加入这种控制程序来危害人类和地球怎么办?以上的任何一种可能只要出现一次,便意味着人类必遭灭绝、地球必遭毁灭。任何人都可以感受到,一只蝗虫没事,亿万只蝗虫可以毁灭一切的道理。

不论是智能机器人还是纳米机器人,其实,人类离彻底掌握这样的技术已经并不遥远。而且可以肯定,还有比智能机器人和纳米机器人厉害得多的东西,只要科学技术不停止发展,人类又还没有灭绝,这些东西都会研制出来。

有人提出,我们完全可以组织最好的科学家对每一项高科技进行把关。先不论这种设想能否完全实现,即使真的能够实现,也不可能真正把好关,因为不可确定性是科学技术的固有特性,爱因斯坦和牛顿都有许多科学失误的例子,况且并不是每一个科学家都有爱因斯坦和牛顿的水平。

正如认为氟利昂好,却导致了臭氧层的破坏;认为DDT农药好,却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至于所说的智能机器人,人们研制也许只是为了让它们造福人类,但当它们超过人类的智慧后就必然会失控。有人说,人类能够创造它就能够控制它,这是愚蠢的想当然,普通机器还有失控的时候,况且智商远超人类的智能机器人!纳米机器人的失控也是相似的道理。

记得2011年日本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就有不少原来反对我观点的朋友与我联系,开始认同我科学技术防不胜防的道理。

发展麻木导致危机麻木

那么,科技灭绝人类还有多远?

很近!

我们知道,科学技术在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前还处于极低的水平,仅两百多年就发展到了今天这么高的层级,一枚核弹顷刻间可以毁灭一座数百万人的城市,采用转基因技术改造的生物毒素也许比核武器还要可怕。在如此高的科学层级的基础上再往前发展,完全可以想象五十年后,一百年后世界会是怎么样的情况,何况科学技术呈裂变加速状发展,今天比过去发展快得多,未来又比今天快得多。

事实上,在今天的科学研究中,人们对其安全性的担忧早已经不是它可能会有多大的危害,而是担心这些研究是否会灭绝人类。科学家曾担心原子弹实验和氢弹实验会点燃大气灭绝人类,曾担心欧洲强子对撞机实验会灭绝人类,当然,事后看来这些担忧都是多余的。今天科学家又担心纳米机器人的无限复制,以及智能机器人的失控会灭绝人类,但这些科学研究仍然在进行,没有人能够阻止。让我们理性地想一想,一些科学研究你认为它们有可能灭绝人类,坚决反对,我则认为它们是安全的,全然不顾地推动它;反过来,另一些科学研究我反对时,你则认为安全,我也阻止不了你。于是,科学技术就这样失去了控制地疯狂向前,向前,向前。然而,不可确定性是科学技术的固有特性,越是高端科技就越难准确地判断。简单的道理是,这种侥幸绝不可能永远延续下去,反对者必有言中的时候。正如常在河边走总会要湿鞋,夜路走多了一定碰见鬼,当这种非理性的行为把科学技术一步一步推向更高的层级,只要我们碰上一次“鬼”,人类的路也就走到了尽头。

事实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实在太快了,而人们对不断涌现出的科学技术成果则变得越来越麻木。19世纪初当照相技术发明时,照一张相要在阳光下一动不动地坐上几个小时,即使这样,新奇的人们还愿意试一试。X射线刚发现时,人们奇怪万分,谁都想通过X射线看一看自己的身体内部结构,包括王公贵族也是如此。当电灯还处在试验阶段时,就已经把那些记者惊得目瞪口呆。然而,如今几乎任何一个创造发明都再难以引起人们的惊奇与轰动了。

对发展麻木必然导致对危机麻木,当人们对一切科学技术成果都不加思索、理所当然地接受之时,也必然会对科学技术成果的负面作用表现出麻木不仁。然而灾难总源于麻木,在滔天巨浪到来之前,海面通常非常平静,但暗流却在海底涌动,当全社会都已麻木不仁之时,一场灭绝性的灾难说不定就在前面不远。

遗憾的是,人类对于自己的处境还蒙在鼓里,对科学技术极其巨大的毁灭力认识远远不足,甚至连最杰出的政治家和科学家都没有对此产生足够的重视,至于采取实质性的防范措施更是一件极其遥远的事。人类的精英们更多是安于对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各种成果的享受,而对科学带给人类的各种危害所采取的措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至于科学一定会给人类造成灭绝性灾难,任何最有权力的领袖们都还没有实质性的觉悟。

其实,科学技术防不胜防了!

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篇9

[关键词]确定依据自然保护区保护范围外来物种引进措施法律制度

1992年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型,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自此,各种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想和活动应运而生,其中,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象的范围及其依据已经是当今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并且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的基础和首要任务。

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依据

1.生物多样性的决定因素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生物多样性,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链的稳定性。而生物链的稳定性又是由环境决定的,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状况最终由其生存环境和整个生态系统决定。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使物种在自然系统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结构性和功能性得以保证,从而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丰富多彩。

2.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

(1)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理论关系

目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集中在濒危物种上,而事实证明,我们未来的工作必然转向生态系统功能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是为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濒危物种上,更重要的体现在生态系统和与人类的关系上。人们关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人类生存的威胁,首先会注意到最易灭绝的物种上,越是濒危越重要,这一点是非常合理的,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便会认识到物种与森林保护、湿地保护和生物圈等有着更为重要的关系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平衡才是最终目标。

(2)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有效性分析

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珍贵和濒危动、植物以及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保护珍贵的地质剖面,为进行自然保护教育、科研和宣传活动提供场所,并在指定的区域内开展旅游和生产活动而划定的特殊区域的总称。世界各国划出一定的范围来保护珍贵的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已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一般都把1872年经美国政府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区。20世纪以来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很快,目前全世界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不断增加,并成为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象征之一。截止2007年,中国也已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900多处,大家普遍认为,自然保护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濒危,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贡献尤为重大.而我认为,看到自然保护区效果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值得探讨:这种保护技术虽然在短期内起到了保护物种生存的目的,但它将动物与其自然栖息地隔离开来,不同程度的干扰了生态进程,物种与环境,物种与物种之间的演化过程就此消失,是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严峻挑战.以大熊猫保护为例,建立专门的保护区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自然生态环境,在人工帮助下繁衍生息,但本质仍是被保护而非自然生存状态,它作为生态系统元素的一部分,功能并没有得到发挥,其野性和生存能力不是加强了,而是大大减弱了,长远看来,反而不利于其未来的发展.此外,自然保护区的经营和管理也已出现问题,主管部门较多,各自为政,影响了整体规划;许多保护区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没有提供足够的经费,而不得不面对现实,通过各种途径增加收入,把开发利用保护区的旅游资源与其他生物资源作为保护区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部分地区由于资源紧张,还出现了居民和保护区争夺资源使用权的现象,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物种目的的发挥,因此,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性问题至得认真商榷。

3.生物多样性的区域性

(1)生物多样性的区域性理论

不同的物种适应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不意味着地球上每一个角落的生物都一样多,结构都完全相同。不同地区都有适合其条件而生长的物种,该物种在此地数量多起积极作用,在另一地方则可能相反。例如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由于人们对物种特性的不了解,致使某个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由此可见,物种的区域性本身就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2)外来物种引进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有效性分析

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一段时间内我们便将引进外来物种作为快速增加物种数量的重要手段,这种方法短期内看似有效,却带来了一个长远和影响深刻的大问题,即外来物种入侵: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竞争和适应,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必须要有人的帮助才能勉强生存;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而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以“紫色恶魔”的凤眼莲即俗称的“水葫芦”为例,1884年,原产于南美洲委内瑞拉的凤眼莲被送到了美国新奥尔良的博览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见其花朵艳丽无比,便将其作为观赏植物带回了各自的国家,殊不知繁殖能力极强的凤眼莲便从此成为各国大伤脑筋的头号有害植物。在非洲,凤眼莲遍布尼罗河;在泰国,凤眼莲布满湄南河;而美国南部沿墨西哥湾内陆河流水道,也被密密层层的凤眼莲堵得水泄不通,不仅导致船只无法通行,还导致鱼虾绝迹,河水臭气熏天;而我国的云南滇池,也曾因为水葫芦疯狂蔓延而被专家指称患上了“生态癌症”。由此可见,盲目引进外来物种,不仅不能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发展为一场生态灾难。

二、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范围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象的范围包括哪些,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采取措施保护濒危及珍稀物种,减小物种灭绝速度.另一种则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那就是保护所有生物,任何物种都不应从生态系统中消失.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确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象必须有科学的依据,以下两个问题值得大家商榷:

1.是否每一个物种都应受到保护

从各类研究数字可以看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过去60万年间10万种左右的物种才消失,而现在每一个小时就会消失一种生物,物种灭绝的速度是相当惊人,自1600年以来,人类已经导致75%的物种灭绝。由此,许多人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保护地球上所有存在的物种,使物种的数量保持在最大数目.我认为这一点是需要认真考虑的:从进化论而言,每一个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能保存下来,都有它的合理性.但同时,自然界也遵循自然选择的规律,随时淘汰那些不符合环境,地理状况及气候物种,达到自然状态的最优化.生态系统中所有物种都是彼此联系的,但它们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某一个物种灭绝、或者濒危,并不足以使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关键还要看灭绝或濒危的是什么样的物种,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简单的保护所有物种,而是要尽可能的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和环境的影响,使不该灭绝的物种降低灭绝的危险。

2.物种的保护应注重量和质的结合

目前,我国已经采取许多措施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所建的自然保护区涵盖了我国70%的陆地生物系统、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使绝大多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我们在保护物种上做出的成绩值得肯定,另一方面,还应该充分认识到物种质量的重要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单单是盲目的维持和增加物种的绝对数量,还要考虑物种的未来发展,其年龄结构必须合理,性别结构必须稳定,优势基因必须发扬,从整体上提高物种的质量,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生态系统本身的需求。

三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国目前的一个重要任务,确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象及其依据,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首当其冲,我认为,实践中应该对各个物种的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就地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目前,全世界的生态专家已经得到一个共识,如果你要去保护野生动物,那么最好的理念就是在野生动物的家乡、原始栖息地去保护它。比如说保护大熊猫,不是将其放在动物园里,而是将它放到保护区内更为合理。当然,待情况转好后,大熊猫的最后归宿不是被人们养起来,而是被放归大自然自由生存.就地保护是现今我国最重要,涉及面最广的一项保护措施。

2.迁地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到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迁地保护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然而,将物种放进动物园,植物园是不是就达到最终目的了,答案是否定的,迁地保护目的是使即将灭绝的物种找到一个暂时生存的空间,待其元气得到恢复,具备自然生存能力的时候,重新回到生态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一个重要补充。

3.建立基因库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们已经开始了一项新的计划,建立基因库,来实现保存物种的愿望。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把各种珍稀动物的胚胎、基因冰冻起阿种措施听起来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实践中必须予以严格控制。因为它一定能够程度上挑战了大自然的生存规律,一旦滥用会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4.为了保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我们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第一,补充自然保护区制度,明确保护区的设立和管理体制。第二,建立严格的控制外来物种入侵制度。从维护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外来物种引入的评估和审批,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如加强生物引种,交通运输,国际货物贸易等分方面的监督,建立生物引进风险评价等。第三,建立基金制度。要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有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基金制度,保证国家专门拨款,争取个人,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款和援助,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孙儒泳:《生物多样性的启迪》[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胡嘉滨: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法律体系的重构[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2)

[3]陈晗霖:我国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安徽农业科学,2006(3)

[4]孙中艳: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J].中国发展,2006(4)

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篇10

一、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为了在航行中使货轮的船体保持稳定,必须事先从起锚国抽一部分海水来压住船底。这样,亚洲的水生贝类淡菜就随海水一起乔迁到了船底。在漫长的航海旅途中,水生贝类淡菜在船底得以繁衍生殖。当货轮抵达他国港口,需要将压舱水排放干净时,它们就随遇而安,找到了更加美好的繁育天堂。不久,这些面目狰狞的小怪物又被“迁居”到内陆的河川中去传宗接代。它们像水生动物藤壶那样,附在驶往内河的船体和各根配管上。如今它们的足迹除遍及巴西外,还蹂躏到阿根廷、巴拉圭和乌拉圭等国。

水生贝类淡菜的繁殖力和生存力特强。它能将原先湖川、湿地中的水中食物链彻底破坏,并将它们致于死地。小怪物的强盛,也给当地的渔业资源造成了深刻的危机,并使之蒙受了极其沉重的经济损失。如今,受其危害的地域,供水网络和下水处理场等所有管线都被阻塞过且损失惊人。专家们警告,如果仍置之不理,自由放任下去,这些心狠手辣的小怪物肯定会给整个亚马逊流域的植物、鸟类和鱼类等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重创,整个生态系统很快将会变得面目全非。千夫所指,罪魁祸首是――

二、扮演“特洛伊木马”角色的远洋货轮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祸根源于远洋货轮,而艘艘货轮确实在扮演着一匹匹“特洛伊木马”的角色。由于全球性海运的货物周转量在过去的50年间翻了10倍,再加上如今世界上的物资90%靠海路运输,更使得水生贝类淡菜等水生动植物悠然自得地走南闯北。

初步估算,现在每天的货运量大约需使用110亿吨的压舱水,在这些压舱水里最多时会潜藏着7000种外来生物物种。平均算起来,几乎每9个星期就会在世界各地发现1种新的“入侵者”。国际海事组织指出,“这些外来物种的入侵,是对全球性的海洋健康造成致命性威胁的元凶之一。”

从自然生物史和生态环境保护史的角度看,动植物的“走亲访友”和“乔迁新居”向来都是有得有失的“双刃剑”。如,被誉为拥有世界上最美味绝口的马铃薯等的产地安第斯山脉和拥有世界上最味美佳肴的蠓肉等的印度特产,均因外来物种入侵所带来的遗患而遭受灭顶之灾。再如,夏威夷群岛和西印度群岛上自古以来栖息着12种珍稀鸟类,就是因为外来物种剥夺了它们的生息环境,现在不是彻底灭绝就是陷入濒临灭绝的境地。而地球上的生物又有多少身陷绝境而孤苦无救,无人所知。“许多原始生物即便能逃过最后一劫,到头来仍会因其元气大伤而日渐衰亡。”开普敦大学的动物学家古里菲斯博士说。

上世纪90年代,人们在美国的五大湖泊中相继发现了波罗的海产的一种叫斑马贝的动物。它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繁殖得很快,使当地的渔业和观光旅游业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1亿美元。肋年代,在南北美大陆的东海岸线一带,发现了在黑海生息的一种名叫“栉水母门”的动物。它们贪婪地吞噬着地方原产鱼类的饵料,将动物性浮游生物一扫而光,给当地的渔业资源造成了致命”性威胁,并使渔业生产受到毁灭性打击。无独有偶,这种栉水母门动物不仅在美国,如今它们的子孙后代又在里海兴风作浪,而且势不可挡。它们杀气腾腾地直接从鲟鱼嘴里抢夺食物,进而给周边国家的鱼子酱供应市场带来了致命的威胁。“在栉水母门动物出没的地方,已有40%的动植物彻底灭绝。由此看来,外来物种的入侵已成为生物灭绝的第一杀手。”康奈尔大学的生物学家比特尔博士忧心忡忡地说。

总的来说,在对付海洋外来物种入侵的立场上――

三、各国的对策趋于一致

美国科学院在对2002年的外来物种人侵状况的研究表明,全美该年度入港卸货的货轮总量中,只有2%经过了检疫检验,每年能发现带病毒的植物约有1万3千宗。

而有着广阔海岸线的发展中国家,外来物种入侵的灾难则更为严重。如,约有7500公里海岸线的巴西和拥有12座大型集装箱货运码头的印度,如今都难逃此劫。无论哪个国家,现在都成立了“压舱水对策特别小组”,专司外来物种入侵的业务。去年4月,巴西政府作出决定,在全国开展一场旷日持久的“击退水生贝类淡菜”的运动。过去,为防止贝类水藻物粘附在水利发电站的涡轮机配管里导致阻塞和事故发生,通常都是在水中施放氯成分等来使贝藻类生物自然灭绝或剥落。但这种办法既耗费时间和金钱,又容易造成水质恶化。而除此之外,还没有更好更稳妥的办法取而代之。

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篇11

感到瘙痒人们都会忍不住抓挠,但经常抓挠会导致皮肤损伤,日本研究人员称,从外部向大脑施加微弱的电刺激,能抑制瘙痒感。此前有研究发现,大脑皮质的感觉运动区受到微弱电刺激能缓解疼痛。研究人员注意到,这个感觉运动区也能感知到瘙痒,于是利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法(通过微弱电流来控制大脑皮质兴奋程度),用人感觉不到的电流(1毫安)刺激受试者的感觉运动区,然后利用组胺在其手臂上制造瘙痒感,并让他们报告感觉到的瘙痒程度。结果发现,与未施加电刺激时相比,电刺激15分钟后,受试者的瘙痒感减弱了,瘙痒的持续时间也缩短了。这可能是由于电刺激导致大脑皮质的神经活动活跃起来,即使有新的瘙痒信号传过来,大脑也无法处理,使瘙痒不容易被感觉到。

猫狗间的“历史恩怨”

一旦狗遇到猫便会受本能的驱使,将它们赶出自己的领地。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狗的这种行为是有原因的,大约1850万年前猫科动物进入北美洲大陆,给当地远古犬科动物带来毁灭性灾难,导致40多种犬科动物灭绝。目前北美洲大陆仅生活着9种犬科动物,其中还包括驯养的家犬。通常人们认为气候变化可能对生物多样性演变具有决定性作用,但这项研究发现,食肉动物之间的食物竞争更为关键。尽管目前并不能确定是哪种猫科动物比远古犬科动物具有更强的食物竞争能力,但研究人员发现,大约1500万年前,噬骨犬科动物数量开始骤然下降,与此同时猫科动物数量增长很快,最终大约200万年前北美洲大陆噬骨犬科动物完全灭绝。

过度“看脸”易致厌食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总感觉自己的体型比实际的要胖,从而极端厌食。一项研究发现,这些患者不仅常常通过照片和镜子等关注自己的面孔,还会过度关注他人的面孔。研究人员对比了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和正常人的大脑内部负责识别身体和面部形象的“梭状回”的血流量,结果发现,正常人只有在看到自己的面部照片时,梭状回的血流量才会增大,但是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看到他人面部的照片时,梭状回的血流量也会增加,和看到自己面部照片时一样。这种脑部活动可能是导致神经性厌食症的一个原因。这一发现或有助于对神经性厌食症进行诊断。

肥胖基因作用机制被确认

科学家在2007年就发现,FTO基因变异是人体面临肥胖风险的遗传性决定因素,但它导致肥胖的具体机制一直不十分明确。德、美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FTO基因变异激活了另外两个调控基因――IRX3和IRX5的表达,从而导致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失去燃烧脂肪产生热量的能力,从而使人体能量失衡,引发身体超重。科学家抑制实验鼠脂肪细胞内的IRX3基因表达,结果促进了实验鼠的新陈代谢,它们进食高热量食物后也不会发胖。

海带成分能防肠炎

日本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海带和裙带菜等海藻中含有的昆布多糖能增加肠道内一种乳酸杆菌的数目,从而能防止溃疡性结肠炎等炎性肠病。昆布多糖是海带和裙带菜中含有的一种低分子β葡聚糖。让实验鼠服用昆布多糖后,实验鼠肠道内一种称为“鼠乳杆菌”的乳酸杆菌增加,而这种乳酸杆菌又能够诱导遏制炎症的调节性T细胞分化。研究人员将鼠乳杆菌植入无菌实验鼠体内,结果实验鼠肠道内的T细胞也增加了。

物种大灭绝原因新解

自地球诞生以来,出现过5次物种大灭绝事件,最早的一次是发生在距今4亿多年前的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当时绝大多数生命都生活在海洋中。此前有研究认为,气候变冷和栖息地急剧减少是造成此次灭绝的主要原因。比利时研究人员通过化石发现,在这一灭绝事件开始时期,一些海洋浮游生物变得畸形,这与现代生物金属中毒后的反应非常相似。他们认为,造成海水中金属元素富集的原因可能是海洋中出现大范围缺氧现象,导致发生剧烈的金属还原反应。但当时地球海洋中为何会发生大范围缺氧,还有待更多考古证据加以解释。

家居灰尘含9000种微生物

美国研究人员分析了上千户家庭的灰尘样本,发现每户家庭的样本中平均能找到大约2000种真菌和7000种细菌。家庭所在的地区、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以及是否养宠物等因素,都会影响家中的微生物种类分布。真菌是具有真正细胞核的一类微生物,常见的真菌有霉菌、酵母菌等。细菌是只有拟核的一类微生物,人们熟知的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都属于这个大家族。真菌往往附着在人们的衣服上并被带进屋里,或者从打开的门窗进入房间内,因此它们的种类就与房屋所在地区相关。一些细菌只会出现在女性居住的房间里;另外一些细菌则只在男性生活的房间里存在。不过研究人员称,人们完全没必要过于担心家中的微生物,它们多数无害,有的甚至有益。

古细菌也会感染人类

日本研究人员称,他们发现该国几名脑脊髓炎患者体内感染了古细菌。这是医学界首次发现古细菌能感染人类,这一发现有望帮助人们弄清一些发作原因不明的慢性病和炎症。古细菌生活在深海的火山口、陆地的热泉以及盐碱湖等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它们是地球从原始缺氧的大气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活化石。研究人员在4名脑脊髓炎患者的部分脑组织中发现一种未知微生物聚集在血管周围,这种微生物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壁。进一步进行DNA分析,发现它们的碱基排列与一种名为“极度嗜盐菌”的古细菌非常相似。这一发现颠覆了此前医学界认为古细菌不会引发人类疾病的看法,今后还有可能发现其他来自古细菌的病原体。

3D计算机模型模拟肿瘤生长

英美科学家合作完成了首个实体瘤3D计算机模型。该模型不仅刻画了一种致命肿瘤的形状,还展现了它的生长和突变过程。此前,大多数科学家仅通过平面模型研究肿瘤的演变过程,无法了解到实体瘤的空间特征。该模型目前最重要的成果在于,发现了癌细胞的局部移动能力。在使用新药物之后,大部分癌细胞被杀死,但可能有少量具有抗药能力的癌细胞存活下来。它们进行快速复制,从而导致癌症复发。

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原因范文篇12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总工程师宋慧刚说,在湖南这条迁徙路线上,大多是小型鸟,每只只有100克左右。如果按每天1吨捕杀的话,差不多就是10000只野生鸟。

鸟儿保护环境和粮食

英国的拉夫·洛克提出的“盖娅理论”认为,地球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细菌、原生生物、动物(包括人类和鸟类)、真菌和植物是在一个系统里和谐发展,生物、岩石、空气和水之间以微妙的方式相互作用,从而保证了环境的稳定。如果一种动物,如鸟类灭绝或濒临灭绝,人类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人类的好日子是通过鸟类的多种功能和作用来实现的。鸟儿能消灭害虫,保护粮食;鸟儿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的平衡;鸟儿具有多种使用价值,例如,可以为人类提供仿生学的丰富内容;鸟儿同时是监测环境的有力工具;鸟儿在地震预测和生物遗传方面,也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此外,鸟类也为人类提供了生活之便。

世界上85%以上的鸟类可以程度不同地捕食害虫,即便是小小的麻雀每年也能捕食许多害虫。燕子能吃苍蝇、飞蛾和蚊子;啄木鸟能吃天牛幼虫;灰喜鹊能吃松毛虫等。1只大山雀在繁殖季节每天喂小鸟100余次,平均每窝按3只小鸟喂食,再加上大鸟自己的捕食,一天能消灭害虫400~500条,一窝大山雀在喂养幼鸟期间就可消灭害虫10000余条。一只白脸山雀的幼鸟每天可啄食松毛虫1800条,吃蛾子30只。欧洲的粉红椋鸟能够追踪蝗虫并沿途啄食。1000只紫翅椋鸟在繁殖期间能消灭22吨蝗虫。而1吨蝗虫一天的食物量与2500人一天的食物量相当。

猫头鹰和鹰等猛禽大多以老鼠等啮齿类动物为食,对控制农业、林业鼠害以及危险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的贡献。猫头鹰的食物中99%是啮齿类动物,1只猫头鹰一个夏季所消灭的老鼠,相当于保护了1吨粮食;1年所吃掉的老鼠等于保护了一两万斤粮食。以此观之,每年鸟儿吃掉害虫保护的粮食足以供给地球上的人们吃好几个月。

鸟类与生态

鸟儿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体现在与其他动、植物的共生和相互依存上。例如,每消失一种鸟类,意味着与其伴生的90种昆虫消失,35种植物消失,2~3种鱼类消失。在鸟类与植物的共生关系中有一种特别重要的依存关系,即许多植物的种子是靠鸟类来播散的。雁鸭类、鸠鸽、啄木鸟、乌鸦等,是植物种子的重要播散者,而且,很多植物种子经过鸟类消化后,更容易萌生和成长。蜂鸟、食蜂鸟、太阳鸟、啄花鸟、锈眼鸟、鹦鹉等鸟类嗜食花蜜,对有花植物的传粉有明显作用,因此能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毛里求斯渡渡鸟的灭绝就让人类在今天如大梦初醒。与渡渡鸟一样,大颅榄树也是毛里求斯特产的一种珍贵树木。但是渡渡鸟灭绝后,大颅榄树也渐渐稀少,似乎患上了不孕症。本来渡渡鸟是喜欢在大颅榄树的林中生活的,在渡渡鸟生活的地方,大颅榄树总是枝繁叶茂,因此,两者相依为命。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渡渡鸟的灭绝,毛里求斯的大颅榄树也从地球上消失了。

今天人们才知道,大颅榄树的种子必须靠渡渡鸟消化过后才能发芽,没有了渡渡鸟对大颅榄树种子的首先孕育和催化,大颅榄树就再也不会生儿育女和繁衍后代。这也是为何一种鸟类消失,就伴随着有35种植物消失的原因。如果大量植物随着鸟儿的消失而灭绝,植被减少和没有了植被,人类将面临沙漠化和无氧化,生存自然会陷入危机。

鸟类对人类的其他作用

鸟儿在仿生学中的作用不仅可以让人类获得更大的生存能力,而且能启发人们防御疾病的思路和增强人们防病治病的能力。海鸟眼睛附近有一条盐腺,能把喝下去的海水中的盐分排出,如果模仿这一功能,就能把地球上占总水量97%的海水进行淡化,以解决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短缺。蜂鸟不仅能垂直起落,而且在吸吮花蜜时能以直立姿势悬在空中进退自如,灵活异常。为此,未来飞机的设计可以模仿蜂鸟的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及掉头等特性。还有一些鸟类能飞越几千米的高空而保持脑血管供血畅通,不会缺氧,这也为人类提供了在供氧不足的高原环境中正常生活和延长生命的重要线索。

至于环境监测,鸟儿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鸟类特别是小鸟对污染物质非常敏感,它们每天吸入大量的空气,进食相当于其体重的食物。在呼吸和进食的同时,鸟类具有较强的富集有害物质的功能,空气和食物如果被污染,就会在鸟儿体内富集,通过收集鸟类胃内容物的方法,进行实验分析,就可知道环境的污染状况。

当然,直接利用鸟类是指有序而理性地利用鸟类,而不是残忍地滥杀。例如,对鸟儿的利用可以分为多种。一是利用一些狩猎禽,包括野生的鸭类和鸡类,其肉可食,羽毛可做羽扇、头饰、羽绒服、羽绒被等,只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就可以成为一种可以再生的重要资源。二是利用粪肥禽。鸟类集中的栖息地、迁飞落脚地,往往是磷肥的主要产地。如西沙群岛鲣鸟留下的粪堆积达几米厚。三是利用药用禽,如乌骨鸡,还有禽类产品,如鸡内金、白丁香等。四是利用役用禽,如苍鹰、雀鹰、鸬鹚等,它们是人们渔猎活动的好助手。五是利用观赏禽,如孔雀、鸳鸯、画眉、百灵、鹦鹉等。

鸟类与人类共同进化

人、动物和其他生物都是自然之子,人不可能离开动物而生存。如果鸟类灭绝了,人也会走上绝路。

最早的鸟类大约出现在2.2亿年前。鸟类可能是由侏罗纪近鸟类演化而来。最早的鸟类表现出与恐龙中的恐爪龙类明显的相似性。鸟类在白垩纪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新生代开始,已与现代鸟类的结构无明显差别。可以推测,大约在2亿年前,旧大陆的一支古爬行类动物进化成鸟类,随着鸟类逐渐繁盛而扩展到新大陆。它们的身体呈纺锤形,前肢特化为翼,体表有羽毛,体温恒定,胸肌发达,脑比较发达,有气囊可以进行双重呼吸,没有膀胱和直肠而不能储存粪便(可以减少身体重量)。这些身体特征都很适应飞翔。

今天已知的鸟类有9775种,其中约4000种是候鸟,比哺乳动物种类几乎要多一倍。鸟类虽然种类繁多,但不同鸟类之间的差异却远比哺乳动物要小。在这9775种鸟类中已有1212种灭绝,占所有鸟类的约1/8,此外,还有179种鸟类面临严重威胁,344种面临高度灭绝危机,另外688种鸟类目前已非常罕见。其中,渡渡鸟在被人类发现后仅仅200年的时间里,便由于人类的捕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彻底灭绝。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挥霍以及对生物栖息地的不断破坏,人类身边的自然世界正在恶化和消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1/8的鸟类和1/4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而鱼类、贝类和甲壳纲动物濒临灭绝的数量达2/3,并且,2/3的海龟和陆龟可能在20年内消失。

鸟类濒临灭绝的原因中,栖息地破坏和改变占60%,人类捕杀占29%,其次是外来物种竞争、国际贸易、污染等。不过,伴随着鸟类的消失,人类也会付出代价。因为,每消失一种鸟类,意味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也消失,甚至殃及鱼类。例如,每两种鸟类灭绝,必然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消亡。失去了这些为数众多的生物资源,人类的生存将变得拮据。

即便是利用鸟类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也需要保护鸟儿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今天,鸡、鸭、鹅、鸽子、鹌鹑等,主要是为人类提供蛋白质。但是,这些家禽都是由野禽驯化而来,家鸡的祖先是原鸡,家鸭的祖先是绿头鸭,家鹅的祖先是大雁。因此,今天可利用野鸟来不断改良家禽的品种。而且,由于野鸡具有体型大、生长快、抗病力强等特点,是一个十分丰富的基因库,可用以对家禽的杂交育种。同时,驯化野鸡可以扩大家禽的品种。今天,人们开始饲养大鸨、天鹅、褐马鸡等,将来又可能成为家禽的新品种,因此,保护野禽就是在保护人类。

鸟儿与人类的共生关系也正如人与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的关系。每个人的体内有100万亿个小生命(微生物),这就形成了人与微生物共存的关系。如果我们尊重它们、爱护它们、呵护它们,它们也会反过来爱护、尊重和呵护我们,并对我们的机体负责,在稳定的生态平衡中,人们会不得病或少得病。人与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动物和植物是一个共生体,如果人类保护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动物和植物,人类也就在为自己铺就永续生存之道。

保护鸟类刻不容缓

现在,世界许多国家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制定法规保护鸟类。许多国家不仅为保护鸟儿选出了自己国家的国鸟,而且国际上已缔结了40多个国际间保护鸟类的协议和公约,如《国际重要湿地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湿地公约》、《野生动物迁徙物种保护公约》等。对于鸟儿保护和研究,国际上也相继成立了许多学术性组织,如总部设在瑞士的“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总部设在英国的“国际水禽研究总局”(IWRB)、“国际鸟类保护理事会”(ICBP)以及总部设在美国的“国际鹤类基金会”(ICF)等,以求通过对鸟儿的深入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鸟儿。

针对中国人特别喜欢吃野味中的野鸟,如今,北京、广东、深圳、上海等地都纷纷立法禁食野生动物。早在2003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就通过了《广东省爱国卫生工作条例》。在该条例中,曾引发巨大争议的“公民应不吃野生动物”条款最终被改定为“公民应摒弃吃野生动物的习俗,不吃法律法规保护、容易传播疾病或者未经检疫的野生动物”。

保护鸟类和其他动植物,也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相关链接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乡村生态环境现状范例(12篇)

    - 阅0

    乡村生态环境现状范文篇12019上半年,我乡生态环保工作在上级环保部门支持和指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精心组织下,各部门单位高度重视,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组织、部门协调、群众.....

    双减政策的坏处范例(12篇)

    - 阅0

    双减政策的坏处范文篇1(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摘要:草原生态环境是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制定具体的保护政策是我.....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