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坏处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双减政策的坏处范文篇1

(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

摘要:草原生态环境是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制定具体的保护政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之一.近十年,新巴尔虎右旗面临着防止人为因素破坏草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控制生态环境恶化,提高生存环境质量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对人为因素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和谐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人为因素;草原生态环境;人口素质;影响

中图分类号:F06;F3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45-03

人类活动是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原因,草原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牲畜的数量﹑类型﹑分布和放牧的周期这四个基本因素.人为因素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且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虽然草原法规定政府部门必须重视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并把草原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纳入社会经济的发展范畴,不论是个人还是单位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草原,但在利益的驱动下,破坏草原的活动依然猖獗.我们要理性、认真地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和呼吁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1新巴尔虎右旗草原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全旗人口近4万,其中牧业人口1.5万,蒙古族人口占79.8%,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据统计,如今新巴尔虎右旗外来人口近10000人,而且已经在新巴尔虎右旗落户.脆弱干旱的草原环境加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草质变劣及植被覆盖率下降造成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草原沙化加剧,草原生产力大幅下降,多数牲畜处在半饱状态下,遇到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事件牲畜会大批死亡等诸多问题,在利益的驱使下夏秋两季草原上挖药材的人遍布,严重破坏了土壤表层结构,同时也污染了环境.新右旗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有金、铅、锰、铁等十多种金属和煤、玛瑙石、石灰石等非金属矿藏,并引来大庆油田等公司的青睐,但近几年因为某些矿山企业的盲目开矿和违法开采造成土地的破坏和植被的破坏,这些企业造成的废弃物不仅过多占用空间,而且对周围的水域和大气也造成了污染,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2011年春季,新巴尔虎右旗草原发生鼠害面积达1350万亩,占全旗草原的50%,在鼠害重灾区,植被稀疏,地表裸露,遭受破坏的草原惨不忍睹.2012年全旗闹蝗灾危及420多万亩草场,平均每平方千米害虫数量达400~500只,最高到达700~1000只.我们的草原正加速向毁灭前进,这并不是危言耸听.①

2人为因素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原因

2.1草畜双承包制度是草原生态环境退化的根源

自1983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在全国率先推行了“草场共有、承包经营、牧畜作价、户有户养”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在人口与草场比例失衡的状态下,牧民只在自己的牧场上完成日复一日的放牧活动既不科学又不合理.草场承包制限制了四季轮流放牧的可能,这种使草原分片承包,牲畜作价归户的“双包制”使得经营畜牧业和经营草原紧密联系.牧民承包以后年复一年都在固定的放牧圈里活动,牲畜昼夜啃食同一个牧场,在居民点、卧盘、水井附近出现许多直径60米至95米的同心圆,平均每个居民点退化105亩至310亩左右的草原.“草畜双包制”导致草原的不科学使用,牲畜以牧户为中心每天从定居点至饮水点不断践踏和啃食一片草地从而导致了蹄灾.同时,这种把草原一片一片圈起来的制度不仅使草原载畜力降低而且加大了牧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最终造成牧民之间的恶性竞争.

2.2新巴尔虎右旗旅游业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截至2014年11月,新右旗共接待游客496191人次,同比增长9.1%,其中接待国内游客473860人次,同比增长8.9%;接待国外游客22331人次,同比增长13.1%.②通过对一个在旅游基地工作多年的同学进行电话采访了解到,游客进去之前和出来之后的地面状况完全不同,塑料袋、矿泉水瓶、饮料瓶等满地都是,加上草原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性也会对草原植被、动物、土壤产生影响.土壤遭到破坏之后导致其结构的变化,并引发土壤上层植物的大量生长,终将造成动物的迁徙或减少.旅游者丢弃的废弃物严重污染环境,超过了草原生态的承受能力,导致水质和土壤质量变差,环境和旅游之间是既有冲突也能共存的关系,环境保护依托于游客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素质.

2.3过度放牧使草畜得不到平衡发展

全旗总面积25194平方公里,草原面积3444.2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2716.7万亩.牧业户3909户,牧业人口1.5万人,2006年全旗牲畜总头数突破205.3万头只.随着人口的增长草原的载畜量已经超过其载蓄能力,新巴尔虎右旗属于干旱草原,生态系统非常脆弱,而且年降水量少,冬季干冷,夏季炎热,2010年退化草原已达1208万亩,占可利用草场的44.5%.过度放牧的大多是外来人口,他们承包本地牧民的草场,大量引进牲畜,短时间内过度使用牧场,破坏了草原生态环境.

近年,新巴尔虎右旗牲畜数量愈发增多,对现有的草场容量已经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如果不防止过度放牧草原生态系统会遭到破坏,因为牲畜数量的增加,造成草场压力变大且得不到有效恢复,致使草场退化,也因此引起草原沙漠化的蔓延.

2.4外来人口过度开采导致草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008年至2011年,金山矿业和新鑫矿业为利益所驱使,在新巴尔虎右旗草原上进行非法开采并向周围排放三废(废水、废气、废渣),这些对地表水、土壤、空气和人的身体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从开发到完成,牧民始终是弱势群体,不但没有利益而且还要遭受开采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每年来新巴尔虎右旗挖药材的流动人口约260人,而且很多人就地搭帐篷过夜,连续几天不停的采挖,严重破坏了牧民的居住环境.2013年7月,公安机关在药材密集地抓获数名违法作案人员,没收作案工具数把,去年新巴尔虎右旗查获违法采药人员143人,没收非法采集的药材将近1027公斤,过度采挖使草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3关于新巴尔虎右旗人为因素对草原生态环境影响的对策

3.1合理利用草原资源

对草原进行科学地开发利用和建设是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很多鼠目寸光的人为了眼前利益去破坏草原,如开矿,滥挖,滥櫵,过度放牧等等.2007年旗长白爱军接受采访时说过:“牛羊还是太多,还要往下减!”.草原受到破坏就等于广大牧民的利益也在遭受损害,但光靠他们的力量无法制止这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相关部门应及时并强力打击破坏草原的多种行为,促进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

1、制定具体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严格执行相关法律,同时应根据破坏活动的程度进行批评或处罚,发现问题应及时整改.

2、坚持保护是为了利用,利用一定要保护原则.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人开发之后都要进行付费,获取利益之后都要进行补偿,开发之前应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坚持保护和开发并行,不能盲目的开发要遵循客观规律和经济规律.

3、严格检查流动人口,禁止其破坏草原.新巴尔虎右旗有众多流动人口,由于他们对草原的不了解和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被利益所驱使就很可能会造成环境的破坏.2012年全旗投入约300万元组建了“草原110”,设立多个流动报警点以及固定警务室.必须“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得”.③

3.2从经济上帮助牧民,减轻对草原生态的压力

有效地限制过牧行为实属不易,在政府的强力管理下过牧活动依然存在.牧民的过牧行为会受到草原监管部门的制止,然而,这会影响到牧民的生计,如果超载被发现监管部门会对牧民进行罚款,虽然有相关的法律政策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相关部门往往只对过牧行为进行罚款了事而对超载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应当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保护和建设,例如从2002年以来惠及牧民的退牧还草补偿金约1500万元,约716万亩牧场得到休养生息,同时政府投入约1460万元有效的控制了10多万亩草场的持续沙化局面,制造并投入使用移动篷车近400辆,棚圈近600座.

3.3合理控制外来人口持续增长

外来人口的增长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牧区的平衡发展,新巴尔虎右旗在1990年总人口近2.5万,1997年总人口3万,现在全旗人口近4万人.不有效合理的控制外来人口的持续增长会给新巴尔虎右旗以后的发展带来阻碍和困境.新巴尔虎右旗现在的常住人口为26420人,总人口近4万,外来人口近10000人.人口的增长及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造成了牧民赖以生存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浪费.应把控制外来人口持续增长的工作重视起来.

1、充分认识人口增长给有限资源带来的困境.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周围环境和资源的需求量就会不断加大,这不利于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从长计议使有限资源科学搭配人口数量,鼓励牧民有效利用草原资源.

2、禁止外来人口进行养殖活动.现今外来人口对草原的使用主要是代放牧,他们从牧民手里购买牲畜之后让牧民代放,间接地使用草原,加大了草畜矛盾.

3、成立户籍制度改革小组,通过合理的户籍制度改革,有效控制外来人口的持续增加,加快建立外来人口动态监测长期工作机制.

3.4保护草原旅游资源环境

选择科学的开发利用模式,明确旅游资源与市场需求相互平衡原则,要顾及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可承受能力等.现在的旅游业和消费文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冲击力很大,必须采取适当措施保护草原旅游环境.

1﹑发挥政府的管理作用.政府在旅游环境和资源管理上进行战略性调控,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并肩而行,确保旅游资源的长效利用.

2﹑创新草原旅游资源的管理体制.要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增长效益及可持续发展管理体制创新是必由之路.通过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引导使开发资源的各种要素得到最优配置,草原旅游的开发要与生态平衡的维持及自然保护结合起来,促进旅游地环境的良性发展.

3﹑让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管理.让他们意识到在不破坏草原环境的前提下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可以带来一定收入,并使其建立与旅游管理目标统一的价值观,基于这种对资源价值新的认识,使积极参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草原特色文化的保护计划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注释:

①任继周.草原调查与规划.中国农业出版社,1985.86.

②新巴尔虎右旗旅游局.2014-11.

③朱镕基.中国改革报,2010,53(13):5.

参考文献:

〔1〕敖仁其.草原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J].内蒙古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徐志信,赵萌莉.过度放牧对草原土壤侵蚀的影响[J].中国草地,2001.

〔3〕陈佐忠.我国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调控[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4〕赵吉.综合治理退化草场实验区羊草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初步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8.

〔5〕王晓毅.从承包到“再集中”—中国北方草原环境保护政策分析[J].2009.

〔6〕赵建新.简析人类活动对沙漠化影响定量分析模型的不足之处[J].干旱区地理,1983.

双减政策的坏处范文1篇2

关键词:博弈论企业应收账款

劳务与商品的赊供、赊销已成为当代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而这种结果,一方面扩大了企业产品的销路,增加了产品销售收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应收账款,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一、应收账款产生原因中的博弈

企业的应收账款在催生企业利润的同时,它的产生无疑给企业增加了经营风险。对于它的产生原因,通过博弈的思维,可以概括如下:

1.销售部门职权过大,内部控制不严。企业销售部门职权过大,事前签订赊销合同没有经过相关经管部门审批。销售部门在企业中追求的是销量最大化,为了创造优秀的销售业绩,而忽视了在这其中对于那些资信较差的客户产生的应收账款地回收困难给企业造成的收益下降的不良影响。这与企业经营管理者在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上产生了分歧。

2.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竞争压力所致。一些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为了扩大产品销售和市场占有率,不适当地采取赊销方式,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而赊销客户正是抓住了企业为了开拓市场,增强竞争力这一弱点,在对其应付账款上采取能拖就拖、一拖再拖的手段,以使己方资金链保持流畅运行。

3.社会缺少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产生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依托的是企业之间的一种商业信用,而在这种缺乏社会信用管理部门的情况下,没有适当的应收账款管理机制与措施,债权企业为了能够早日回收外部资金,不得已牺牲一定成本来吸引债务企业,以使其早日还款。而有意拖欠的债务方则以其手中的债务资本作为博弈标的,希望通过此种方式给己方增加收益。

二、博弈论在应收账款中的运用

博弈论在应收账款中的运用,根据博弈双方的关系不同,可以分为企业经营管理部门与企业销售部门之间的内部博弈和企业作为债权人与作为债务人的企业、零售商甚至个人的外部博弈两类。

1.企业管理层与销售部门的内部博弈。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假设企业管理层有两种选择,即“监管”与“不监管”。在监管的情况下,企业会对销售中的赊销情况进行一定的控制,从而减少“东西卖出去了,钱却一直收不回来的”状况。与此同时,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而减少坏账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会弥补应制定了严格的赊销政策而减少销售,减少利润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管理层的收益为5。而在“不监管”的情况下,企业的应收账款则很可能会成为坏账,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这种情况下,管理层的收益为2。对于销售部门来说,也同样存在“赊销”与“不赊销”两种情况。在“赊销”的情况下,虽然增加了企业的暂时销售量,但是宽松的赊销政策最终很可能导致因为大量应收账款的无法回收而造成企业利润下降,降低企业的营运能力,从而减少销售人员的年终分红。不妨设这种情况下销售部门的收益为4。而在“不赊销”的情况下,销售部门的业绩平平。设其收益为2。于是可以得到表1。可以看出,当企业管理层进行监管时,若销售部门实行赊销,则企业的收益为9;若销售部门不进行赊销,则企业的收益为7。而当管理层不进行监管时,若销售部门赊销,则企业的收益为6;反之,则为4。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销售部门应该采用赊销政策,而管理层则应该加强对销售部门的赊销管理。

2.企业作为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外部博弈。企业对于应收账款不仅要从内部做好监管,适度减少其发生量,更重要的是对于企业外部已经存在的应收账款做好及时回收、实施监督工作,防止企业利益的流失,减少坏账计提量。在对外部应收账款的管理时,企业可以通过给予债务人适度的优惠措施或者能够经常向债务人催讨,从而降低应收账款转化为坏账的可能性。对此,可以得到如下博弈关系:假设企业进行经常性催讨,为此企业付出了a的成本;同时,企业给予债务人在以后业务上的一定优惠,设其为1。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可能会及时偿还债款,因此而得到a+1的收益,作为债券人的企业则在这种博弈关系中虽然失去了a的成本,但是却得到的b的债权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总收益为b+a+1-a=b+1。反之,债务人也可能选择不偿还,此时,他为此而失去的机会成本将会是1+a,而得到了b的收益。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总收益为b-a。当然,企业也可能选择不给予优惠政策也不进行催讨,作为理性的债务人当然不会选择返还,而此时,企业虽然节省了a+1的成本,但是却失去了b的债权资金。因此,可以看出,企业在对于外部

[1][2]

既存的应收账款,应该积极催讨,并且可以适当给予债务人一定的优惠政策。

三、应收账款管理措施

.加强销售部门对应收账款回收的积极性。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对销售人员的考核要兼顾销售额的增长和应收账款的回收两个方面,考核重点可放在应收账款的回收方面。对于收款成功的销售人员,应当根据收款的难易程度给予相应比例的奖励;而对于销售人员的失误造成账款不能收回时,也应给予相应的处罚。

.加强企业内部应收账款监控管理的观念,树立防范意识。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收集相关客户的信用信息,建立数据库,从而对赊销企业进行了解。在签订合同前,企业可以从数据库中找到相应企业的信用状况,在考虑合同签订额,从而降低应收账款风险。

双减政策的坏处范文篇3

关键词: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是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所形成的债权。而形成这种债权的主要原因是赊销。从企业自身原因分析,赊销主要两个方面的动机:一是扩大销售,增加利润;二是减少库存,降低成本。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出于自身的需要或客观的原因,往往采取赊销的办法对外销售产品,提供劳务。因此,应收账款发生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商品市场占有率,扩大商品销售量和利润的实现,是企业营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企业应收账款数额太大,又不能及时收回,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甚至将会导致企业破产倒闭。从近年来我国企业总的情况来看,应收账款虽然逐年减少,但由于市场经济萎缩,应收账收回艰难,其数额仍然是比较大的。因此,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便具有了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它是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货款回笼取决于结算方式,也取决于应收账款的管理,企业若放松管理,一味片面追求销售额,其资金将会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正常的再生产活动。其次,它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由于加强了管理,应收账款收回及时,企业无须因资金不足而大量贷款,从而减少了利息的支出,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该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呢?本人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企业信用政策管理

应收账款赊销效果的好坏,依赖与企业的信用政策。有关调查表明,真正的赊销风险不在于客户而在企业内部。只有制定出一套合理的信用政策,才能防范坏账于未然。信用政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

(一)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指顾客获得企业的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果顾客达不到信用标准,便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优惠。是企业评价客户等级,决定是否给予或者拒绝客户信用的依据,企业在制定或选择信用标准时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1)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情况。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在竞争中处于并保持优势地位,保持并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如果对手很强,企业就必须采取相对竞争对手来说较低的信用标准;反之,信用标准可以相应严格一些。(2)企业自身承担客户违约风险的能力。当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就可以以较低的信用标准提高竞争力,争取客户,扩大赊销;反之,应选择较高的标准以降低违约的风险程度。(3)客户的资信程度。企业必须对客户信用等级做出判断并决定是不是给予客户优惠。客户资信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五个因素:品质、能力、资本、抵押、条件,简称5C系统。a.品质。是指客户履约或赖账的可能性。是解决是否给予客户信用的首要因素。主要通过客户以往的付款履约记录来了解。b.能力。指客户偿付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资产特别是流动资产的数量及质量及其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关系。流动资产数量多,流动比率越大,表明其偿付债务的物质保证越雄厚;反之,偿付能力差。流动资产质量即变现能力强,则偿付能力强;反之,则偿付能力差。c.资本。指客户的经济实力与财务状况的优劣。是客户偿付债务的最终保证。d.抵押。指客户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能被用作抵押的资产。这对于不知底细或信用状况有争议的客户尤为重要。一旦收不到这些客户的款项,便以抵押品抵补。如果这些客户提供足够的抵押,就可以考虑向他们提供相应的信用。e.条件。指可能影响客户偿付能力的经济环境。当客户面临不利的经济环境时,企业对客户商业信用标准的确定应慎之又慎。

(二)信用条件。一旦企业决定给予客户信用优惠时,就需要考虑具体的信用条件。信用条件就是指企业接受客户信用定单时所做出的要求,主要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1)信用期限。是指允许客户从购货到支付货款的时间限定。通常,延长信用期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销售量,从而增加销售毛利。但是不适当地延长信用期限,所得的收益有时会被增长的费用抵消,甚至造成利润减少,给企业带来不良后果。因此,企业必须慎重研究,确定出恰当的信用期。(2)折扣期限。是指客户享受现金折扣优惠的付款期限。该期限的确定主要视折扣的损失是否小于银行同期贷款利息而定。(3)现金折扣。是企业对客户在商品价格上所做的扣减。决定企业是否提供及提供多大程度的现金折扣,主要取决于提供现金折扣后的收益是否大于现金折扣成本。

(三)收账政策。

企业如果采用积极的收帐政策,可能会减少应收帐款投资,减少坏帐损失,但会增加收帐成本。如果采用较消极的收帐政策,则可减少收帐费用,但却会增加应收帐款投资,增加坏帐损失,这样就要求企业依据市场经济环境和自身状况科学地设计回收策略。企业除了要适时地使用现金折扣、适度地利用担保制度外,还应确定合理的收帐程序和讨债方法。一般要先给客户一封有礼貌的通知信涵,进一步可通过电话催收,如再无效,企业的收帐员可直接与客户面谈,若证实客户确实遇到暂时困难,经过努力可以东山再起,企业应帮助客户度过难关,以便收回较多的应收帐款。若客户虽有能力付款却想方设法进行拖欠,则有必要采取法律行动提请有关部门仲裁或提讼等以维护企业利益。

二、谨慎选择结算方式。

在充分调查了客户的资信情况后,接下来便要选择合适的结算方式,它是决定能否安全、及时收回款项的主要因素。企业通常采用的结算方式有支票、银行本票、委托收款、托收承付、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等。对于盈利能力较强、资信度较好的客户,企业可适当放宽政策,采取委托收款、托收承付等结算方式;而对于盈利能力较弱、资信度较差的客户,企业则应该选择支票或银行承兑汇票。决不能只为了单纯地提高销售额,而去迁就客户提出的不合理要求。针对不同客户采取不同的结算方式,才能有效地降低应收帐款带来的风险。

三、明确应收账款的管理部门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应收账款由销售部门或销售人员自己管。但是这样做存在管理漏洞,缺少必要的控制环节,销售人员的行为应该由谁来监督呢?因此,仅由销售部门自己来管理并不妥当。一种观点认为该由企业财会人员来管理。会计人员纵然对账务处理比较清楚,但对具体客户情况并不了解,简单归由会计人员来管理也并不合适。事实上应收账款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全程信用管理的核心所在。由此可见,在企业的内部组织管理中就应该有这样一个专门研究营销策略、研究客户资信的机构来管理应收账款,建立起适合自身特点的信用管理制度。

四、建立切实可行的对账制度

在进行对账工作时,企业应根据业务量大小及时间等因素对应收账款定期进行核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章,作为有效的对账依据;如发生差错应及时处理。应收账款的对账工作包括两个方面:(1)总账与明细账的核对;(2)明细账与有关客户单位往来账的核对。

在实际工作中会出现本单位明细账余额与客户单位往来余额对不上的现象。这主要是对账工作脱节所致。销售部门往往只管将产品销售出去,而不管款项是否能收回,认为收款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因为应收账款都很大,牵扯的单位也很多,加之平时财务人员的记账、编报表等工作本来就已经很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与客户对账,而一般对账工作均是债权单位主动实施。这样一来,企业的应收账款对账工作就陷于停顿状态,使得客户有借口说往来账目不清楚拒绝付款或拖延付款,给企业造成损失。因此,应收账款的对账工作应从销售业务的第一笔起就应由销售人员定期与客户对账,并将收款情况及时反馈给财务部门。营销人员可以按其管理的单位对产品发出、发票开具及货款的回笼进行序时登记,并定期与客户对账,由对方确认,从而为及时清收应收账款打好基础。作为企业经营者,应将销售与货款回笼同销售者的业绩结合起来考察,使他们意识到不但要使产品销售出去,更要使货款能及时回收,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五、加强应收账款风险程度的分析

应收账款发生后,企业应采取各种措施,尽量争取按期收回款项。对还未收回的款项,应做好应收账款风险程度的分析,必要时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程度。在此笔者借用存货管理中的ABC分类管理法对应收账款进行分类分析。

1、根据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一类客户是基于将在赊销期间的货款看成是从企业获取的一笔无息或低息贷款,这一类客户往往会想尽办法延长付款时间,从而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企业应收账款的成本。本文将这类应收账款划分为A类。进行重点管理。另一类客户是因资金暂时周转不灵,以资产抵押或担保赊销产品而产生的应收账款。由于购销双方签订的抵押或担保合同具有法律保证,当付款日期来临时,可以根据合同规定收款或拍卖抵押物以收回应收账款,安全性较好,可以划分为B类进行管理。还有一类客户是由于销售产品和收款时间上的差异而形成的应收账款。这类应收账款是时间差造成的,不属于商业信用,也不是应收账款的主要内容,一般情况这类客户收到货物后会很快付款,安全性很好,可以划为C类,不对它进行重点管理。

2、根据应收账款的账龄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应收账款账龄越长,收回的可能性越小,而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则越大。企业可以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将账龄最长,风险最大的应收账款划分A类,而将账龄最短,风险最小的应收账款划为C类,其余则划为B类。

3、根据应收账款的比重进行分析。将在应收账款中所占比重较大的客户划分为A类,较小的客户划分为C类,其余的B类。

从上述分类可知,无论是从风险角度、账龄角度、还是比重角度,A类应收账款安全性小,风险大,管理人员应把更多业精力放到A类应收账款上,对其进行详尽分析,划定合理的收账政策,尽快回收。同时也不能放松对B、C类应收账款的管理,尽可能的缩短应收账款的周转期,加速资金周转。

六、建立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

不管企业采用怎样严格的信用政策,只要存在着商业信用行为,坏账损失的发生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企业要遵循稳健性原则,对坏账损失的可能性预先进行估计,积极建立坏账准备制度,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总之,企业必须正视目前面临的情况,加强清欠工作,减少应收帐款损失,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从而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轨。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双减政策的坏处范文篇4

[关键词]博弈论企业应收账款

劳务与商品的赊供、赊销已成为当代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而这种结果,一方面扩大了企业产品的销路,增加了产品销售收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应收账款,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一、应收账款产生原因中的博弈

企业的应收账款在催生企业利润的同时,它的产生无疑给企业增加了经营风险。对于它的产生原因,通过博弈的思维,可以概括如下:

1.销售部门职权过大,内部控制不严。企业销售部门职权过大,事前签订赊销合同没有经过相关经管部门审批。销售部门在企业中追求的是销量最大化,为了创造优秀的销售业绩,而忽视了在这其中对于那些资信较差的客户产生的应收账款地回收困难给企业造成的收益下降的不良影响。这与企业经营管理者在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上产生了分歧。

2.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竞争压力所致。一些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为了扩大产品销售和市场占有率,不适当地采取赊销方式,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而赊销客户正是抓住了企业为了开拓市场,增强竞争力这一弱点,在对其应付账款上采取能拖就拖、一拖再拖的手段,以使己方资金链保持流畅运行。

3.社会缺少信用管理部门。应收账款产生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依托的是企业之间的一种商业信用,而在这种缺乏社会信用管理部门的情况下,没有适当的应收账款管理机制与措施,债权企业为了能够早日回收外部资金,不得已牺牲一定成本来吸引债务企业,以使其早日还款。而有意拖欠的债务方则以其手中的债务资本作为博弈标的,希望通过此种方式给己方增加收益。

二、博弈论在应收账款中的运用

博弈论在应收账款中的运用,根据博弈双方的关系不同,可以分为企业经营管理部门与企业销售部门之间的内部博弈和企业作为债权人与作为债务人的企业、零售商甚至个人的外部博弈两类。

1.企业管理层与销售部门的内部博弈。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假设企业管理层有两种选择,即“监管”与“不监管”。在监管的情况下,企业会对销售中的赊销情况进行一定的控制,从而减少“东西卖出去了,钱却一直收不回来的”状况。与此同时,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而减少坏账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会弥补应制定了严格的赊销政策而减少销售,减少利润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管理层的收益为5。而在“不监管”的情况下,企业的应收账款则很可能会成为坏账,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这种情况下,管理层的收益为2。对于销售部门来说,也同样存在“赊销”与“不赊销”两种情况。在“赊销”的情况下,虽然增加了企业的暂时销售量,但是宽松的赊销政策最终很可能导致因为大量应收账款的无法回收而造成企业利润下降,降低企业的营运能力,从而减少销售人员的年终分红。不妨设这种情况下销售部门的收益为4。而在“不赊销”的情况下,销售部门的业绩平平。设其收益为2。于是可以得到表1。可以看出,当企业管理层进行监管时,若销售部门实行赊销,则企业的收益为9;若销售部门不进行赊销,则企业的收益为7。而当管理层不进行监管时,若销售部门赊销,则企业的收益为6;反之,则为4。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销售部门应该采用赊销政策,而管理层则应该加强对销售部门的赊销管理。

2.企业作为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外部博弈。企业对于应收账款不仅要从内部做好监管,适度减少其发生量,更重要的是对于企业外部已经存在的应收账款做好及时回收、实施监督工作,防止企业利益的流失,减少坏账计提量。在对外部应收账款的管理时,企业可以通过给予债务人适度的优惠措施或者能够经常向债务人催讨,从而降低应收账款转化为坏账的可能性。对此,可以得到如下博弈关系:假设企业进行经常性催讨,为此企业付出了a的成本;同时,企业给予债务人在以后业务上的一定优惠,设其为1。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可能会及时偿还债款,因此而得到a+1的收益,作为债券人的企业则在这种博弈关系中虽然失去了a的成本,但是却得到的b的债权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总收益为b+a+1-a=b+1。反之,债务人也可能选择不偿还,此时,他为此而失去的机会成本将会是1+a,而得到了b的收益。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总收益为b-a。当然,企业也可能选择不给予优惠政策也不进行催讨,作为理性的债务人当然不会选择返还,而此时,企业虽然节省了a+1的成本,但是却失去了b的债权资金。因此,可以看出,企业在对于外部既存的应收账款,应该积极催讨,并且可以适当给予债务人一定的优惠政策。

三、应收账款管理措施

1.加强销售部门对应收账款回收的积极性。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对销售人员的考核要兼顾销售额的增长和应收账款的回收两个方面,考核重点可放在应收账款的回收方面。对于收款成功的销售人员,应当根据收款的难易程度给予相应比例的奖励;而对于销售人员的失误造成账款不能收回时,也应给予相应的处罚。

2.加强企业内部应收账款监控管理的观念,树立防范意识。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收集相关客户的信用信息,建立数据库,从而对赊销企业进行了解。在签订合同前,企业可以从数据库中找到相应企业的信用状况,在考虑合同签订额,从而降低应收账款风险。

3.制定合理的收款策略,成立清收小组。企业在收款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于在信用期内的那些客户可以采取折扣等优惠政策来促使其尽早付款;对已经到期的应收账款应交由应收账款清收小组进行及时催讨。

参考文献:

[1]余兵:应收账款成因分析及防范对策,学术纵横,2009年第1期

双减政策的坏处范文篇5

一、林业发展阶段的划分

1.森林资源破坏性利用时期(1949年-1977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森林资源很少,全国森林面积仅有8280万公顷,宜林荒山28,959万公顷,按国土面积9.6亿公顷计算,森林覆盖率仅为8.6%。木材年产量不到1000万立方米。然而,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之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林业政策,使我国的林业生产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当林业建设和林业生产稳步向前发展的时候,1958年的全国性”运动严重妨碍了林业生产,大量原始天然林被砍伐一空,许多青山一夜成秃顶”,森林植被遭到史无前例的破坏。”中,国有森林和集体森林的再次遭受大规模的乱砍滥伐,我国森林资源遭到第二次大破坏。仅1976年-1981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就由12.7%下降到12%。

2.森林资源恢复时期(1978年-1998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家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在这段时期里,长期过量开采所造成的森林资源锐减制约了林业改革开放与快速发展。森林资源的恢复和保护问题开始引起国家高度重视。1981年,国务院作出《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林业发展战略作出调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也通过了根据邓小平同志倡议而起草的《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潮在全国迅速掀起。这些举措对遏制森林资源锐减的势头起到了重要作用。1992年,巴西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政府认识到我们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1993年,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原林业部提出:走有中国特色的林业建设道路,更多地增资源、增活力、增效益,更快地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1995年,原林业部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指出森林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确认林业既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是重要的公益事业,肩负着优化环境和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

3.生态建设新时期(1999年至今)

1998年特大洪灾之后,全社会进行了反思,并一致认为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已十分严重。这终于促使国家下决心对林业采取重予轻取”政策。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的决策,决定在政策和资金上对林业进行重点扶持。这标志着国家对林业的定位已由过去的产业型”转为公益型”。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林业立即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让森林休养生息。当前,我国林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二、森林资源与林业政策的关系

1.科学的林业政策促进了森林资源的发展

科学的林业政策对森林资源的促进作用体现在森林资源发展的各个阶段。在破坏性利用时期,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林业工作的方针和政策,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奠定了中国林业建设的基础。

2.林业政策不落实导致森林资源遭受破坏

即使拥有了科学的林业政策,但如果得不到实施,也是空谈。例如在期间,林业管理机构被撤销,专业干部和技术人员大量流失;严重偏离正确的林业方针政策,废弃规章制度;森林资源遭受巨大损失;林业教育和科研事业遭受严重摧残,新中国成立后打下的林业基础遭到严重破坏。

3.林业政策变动频繁不利于森林资源持续发展

1949年成立林垦部;1951年改称林业部;1953年全国的木材业务全部划归林业部统一管理;1956年为适应国家大干快上的需要,将森林采伐和木材生产等管理职能从林业部划出,单独成立森工部;1960年又明确全国木材市场由林业部统一管理。这反映出我国虽然制定了林业发展总方针,但具体怎么做没有形成共识。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变来变去,基层林业部门更是变动频繁,让下面的工作计划赶不上变化。

双减政策的坏处范文篇6

信用这一概念涵义非常广泛,从经济层面理解,信用是“在一段限定的时间内获得一笔收入的预期”,信用风险则是指因为对方违约使得这个预期没有实现而给债权人带来的可能损失。若放入营销过程中来定义,信用便是指建立在信任基础上,在暂不支付货款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取商品或服务的一种能力,信用风险则是授信企业没有按期收回因赊销而产生的应收账款,或者完全不能收回货款而产生坏账的风险[1]。

企业销售渠道中的每一个交易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①选择客户;②谈判;③签约;④交货;⑤收取货款。在这个交易的过程中,企业以信用为基础,通过信用手段将货物卖出去,如果不能及时收回货款从而引发的营销风险即为营销信用风险。这五个阶段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产生营销信用风险。据统计,在全部拖欠案件调研中,大约70%直接产生于货物发出之前的各个业务环节,如对客户不了解,或结算方式、信用条件选择不当;大约35%的拖欠案件是由于从货物发出之后直到货款到期日之前这段时间,对应收账款缺少严密的追踪和控制;约有41%的案件是在拖欠发生之后,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2]。信用交易手段有一下几种常见的方式:(1)赊销,又称为信用销售,是一种“先给货,后收款”的销售方式,即允许客户在拿到货物后的一定期限内支付货款。赊销是国内供货商,特别是小型供货商常用的销售政策,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信用交易方式,它以货款的大小遍及各种大小交易中。(2)分期付款,是交易双方签订分期付款协议,买方接收货物后,分若干批次付清货款,每次交付货款的日期和金额均事先在协议中写明。(3)延期付款,即顾客可以对所购产品在一定时间内交付款项。其与分期付款不同的是,延期付款一般只是一次性,在规定的时间里一次付清。延期付款可以暂时缓解顾客的经济状况,使顾客有充足的筹款时间,可以吸引那些对产品有期待,但又一时缺乏支付能力的顾客。这些信用交易手段的共同优势都是有利于增加销售量,满足客户的需求,但与此同时也造成资金成本、坏账损失等费用的增加,甚至面临难以收回货款的风险。

二、中小企业营销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普遍存在的问题。所谓信息不对称,是信息获取使用的双方由于处于不同的地位或角度,造成一方处于信息优势,另一方处于信息劣势;或者双方的信息量一致,但由于认识的不同,对相关信息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差异。信息不对称导致机会主义行为,一般情况下,信用市场中受信主体与授信主体所掌握的信息资源是不同的,前者对自己的经营状况及其信贷资金的配置风险等真实情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后者则较难获得这方面的真实信息,他们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在信用合约签定之前,非对称信息将导致信用市场中的逆向选择;而在信用合约签定之后,产生信息优势方即受信主体的道德风险行为[3]。信息不对称程度越大,信用市场中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授信主体的信息成本就越高,市场的交易费用也就越大。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单个企业坚持信用经营可以看作是一种风险。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为严重。

2.中小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

内因是问题的关键,我国中小企业不能适应当前以信用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市场竞争环境,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中小企业内部在信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存在很大一片空白,信用管理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一是客户资信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交易前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以销售为主导,凭主观判断做出决策,出现风险后又不能及时加以补救,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此外,对信用管理的认识也还远远不够,很多企业在谈到“信用风险”时,都把责任推到社会,坐等政府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这种认识已经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了。而在发达国家中,企业已将信用管理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职能在经营管理中加以运用,信用管理部门像财务部门、销售部门一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是应收账款管理不到位。关于应收账款管理,许多中小企业已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这些管理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并且,在信用政策的制定方面,没有把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结合起来,考虑三者的综合变化对销售额、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和收账成本的影响,对于“促进销售额增长”和“保持应收账款合理比重”这样两个目标的均衡和一致也兼顾不够,偏重一个目标而忽视另一个目标的做法常常导致信用营销战略的失败,一些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给予客户过于宽松的信用条件,虽然暂时取得了一定的销售业绩,但企业的最终利润却没有增加。因此,只有系统化科学化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才可以明确企业与客户的信用关系,分清企业内务部门和各级决策人员的权限和责任,使应收账款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3.社会诚信环境欠缺

由于信用本身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当绝大多数企业都讲信用时,少数不讲信用的企业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是,当大多数企业不讲信用,只有少数企业讲信用时,少数讲信用的企业只能是单方面受损,在诚信环境较差的情况下,信用的这种外部选择性表现的更加强烈,因为诚信环境较差表明完全讲信用的企业只占少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圈的商业信用环境的欠缺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些债务人违背诚信原则,违约赖账。一些企业不是没有能力偿还货款,而是因为试图用所占用的资金去投资获得更多利益,这就使得另一方企业的应收账款增加。这是一种社会道德水准不高、缺乏诚信的表现。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对违反诚信经营的行为高度容忍。据中国零点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有40%的企业经营者对其他企业违反诚信经营的行为采取了高度容忍的态度[4]。这种情况表明,在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下滑的情况下,我国不少企业即使自己能够做到诚信经营,但对其他企业的不诚信的经营行为,却不愿意加以制止。

三、中小企业营销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

美国风险管理学者詹姆斯德阿克指出,“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其价值创造目标的实现和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建立企业营销风险控制体系,使营销风险管理工作融于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之中,可以从内部消除营销风险产生的根源,并在营销风险产生以后快速地进行有效控制。

(一)加强事前预防:降低营销信用风险的最有效手段事前预防主要是对客户的资信水平进行调查与分析,以确定合理的信用标准。据国外资料统计,追账成功率随逾期月份的增长急速下降,从逾期一个月的93.8%降至逾期24个月的13.6%。从世界范围来看,商账追收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据统计,世界各国收账机构每年为债权人追回欠款的数量,超过法律机构追回欠款的数量,约占商业纠纷的60%。但是就算追回了部分应收账款,化解了经营风险,企业也要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渠道信用管理过程中预防即交易前的信用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事后的追讨措施很可能会让它们本就不堪一击的资金体系陷入困境。

1.加强对客户资信的评估分析。对客户资信进行调查评估,是客户管理的重要内容,是防止和降低营销风险的重要手段。要对客户进行资信评估,首先要获得客户资信评价的各种信息,这就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客户交易台账,对每笔业务往来有详细记录;二是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收集有关客户经营及资信方面的信息,并对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处理,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保证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可靠。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其履行各种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其可信任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和信用限度。对客户的考核与评估体系主要是通过5C评估,包括客户的品行(Character)、资金实力(Capital)、经营能力(Capacity)、是否有抵押(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五个方面。定期对客户的5C进行评估打分,按由高至低评出若干个信用等级,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给予相应的信用政策。对于初次合作的客户,第一次均不享受公司的信用政策,只有在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中留下良好记录的客户,才能享有相应等级的信用资格。记录越良好,赊销就越大,信用期限也就越长。

2.选择适宜的结算方式。对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往往宁愿冒客户违约的信用风险,也不愿丧失扩大销售的可能,这是许多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特性。这样,企业就必须通过其他手段来控制与防范信用风险,其中,依据客户的资信水平采用适宜的结算方式,即为一种有效的重要手段。如果客户企业的资信度较低,就应采取安全性高、风险性小的结算方式。如预收货款销售、银行汇票、本票、汇兑、支票结算方式等。如果客户企业的资信度较高,就可以采取风险比较大的结算方式,以吸引客户。如委托收款、托收承付、商业汇票和分期收款销售等。企业应根据客户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信用状况,选择相宜的结算方式,简单地说就是: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强、信用状况好的客户,可以选择风险较大的结算方式,这样有利于购销双方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扩大销售网络,提高竞争能力;反之,对于情况不熟悉的新客户及信用状况较差的客户,则应选择风险比较小、约束能力强的结算方式。

3.依据企业现状选择宽严适度的信用政策。一般而言,以下情况可考虑采用宽松的信用政策:企业的库存过大;产品即将过期;开拓新的市场;推广新的产品;市场竞争过于激烈;法制环境良好等。以下情况可考虑采用严格的信用政策:产品供不应求;市场需求强劲;客户的特殊规格产品;生产周期长或成本高的产品;微利的产品;法制环境恶劣等。

(二)做好事中控制:控制营销信用风险的重点环节

1.制定合理的现金折扣及信用期限。在企业营销过程中风险控制主要是通过给予现金折扣以及改变信用期限来实现的。现金折扣是债权人为了鼓励债务人提前付款而给予债务人低于发票价格的优惠,包括折扣期限和折扣率。关于信用期与现金折扣的决策分析,企业可以采用差量分析法。即计算方案改变所引起的差量收入与差量成本,以计算差量收益。如果差量收益为正,则方案改变是有益的。

2.加强对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制定正确的收款策略。企业发生应收账款,就应制定出正确的收账政策,积极组织催收。企业制定收款政策应是十分谨慎的,掌握好宽严程度,如制定的收款政策过宽,会导致逾期未付货款的顾客拖延时间更长,对企业不利;收款政策过严,催收过急,又可能伤害无意拖欠的顾客,影响企业未来的销售和利润。企业在进行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的同时,将增加收账的次数也增加收账费用,而应收账款平均回收天数和坏账损失比率将减少。

因此,企业要根据收账费用、坏账损失、应收账款的平均收回天数三者关系,制定收款策略,始终把握一个原则,就是所花费的收款费用必须小于回收的应收账款的得益金额,即小于坏帐损失和机会成本的减少数。

3.提取坏账准备。坏账是指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款项,由于发生坏账而产生的损失称为坏账损失。提取坏账准备,是企业防范应收账款风险,消化坏账损失的一个有效措施,是稳健性原则在应收账款管理中的应用。它要求企业在发生赊销行为时就考虑可能的坏账准备,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按一定比例从有关费用中计提。表面上看,提取坏账准备金增加了企业的费用,影响了企业的效益,但它能够分解坏账损失,以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反之,如果不提或少提坏账准备金,,会削弱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根据我国现行企业财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在年度终了时,按照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3‰~5‰计提坏账准备金,计入管理费用,提取坏账准备。有些中小企业对坏账准备金制度的认识不够,认为计提坏账准备很麻烦,既不计提坏账准备,也不对坏账进行核销,更重要的是计提坏账准备会减少企业当期的利润,有些企业领导为了显示其在职时的业绩,不愿让会计人员计提坏账准备,这样在无形中加大了企业应收账款的总额。

(三)强化事后追讨:降低营销信用风险的补救措施

1.未收款催收。未收款是指在双方约定的、合同规定的时期内未收回的款项。针于这部分款项进行的催收属于早期催收。对超过约定期限尚未收回的应收款项,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采取如下清收方法:第一,派业务人员直接去催收;第二,信函通知、电报电话传真催收;第三,给予优惠条件;第四,从债务人那里取得一定的有价值的货物,折价抵偿其债务;第五,由债务人划出一部分应收款项给债权人以抵偿自身的债务,但这部分应收款项必须是债权人愿意接受的;第六,争取债转股,将应收款项转为对债务人的投资;第七,向法院要求债务人偿还债务;第八,委托讨债公司去催收。

2.拖欠款清欠。拖欠款是指未收款未能如期收回,即早期催收失败所转成的款项,清欠就是清理欠款,是发生长期拖欠的情况下所运用的一种补救措施。在这个阶段就需要有专门的清欠人员在外追踪货款,但是,这种清欠是一种事后措施,往往收效甚微,也会增加企业对应收账款回收的成本。不过如果实施得好的话,对企业来说也会是一线希望。拖欠款清欠要实行“划片分类、分片包干”的清欠方式,债权不满一年的,实行“谁销售,谁清欠”的原则。其次,要采取适应的清欠手段,包括发送“催款通知书”或“法律顾问意见书”、签订“还款协议”或签订公证还款协议、分年限采用现金比例折扣实现债权、货物抵款、诉诸法律、组合清欠(即把有“三角债”牵连的企业连在一起解开债务链)。最后,还要注意清欠的激励,实行积极的清欠政策,对专职清欠人员采取按比例提成或进行奖励的措施。

3.呆坏账处理。国际上对应收账款两年以上视为完全坏账,一年以上以50%计算为坏账。按照我国有关规定,企业应收账款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确认为坏账:①因债务人死亡,以其遗产清偿后仍然无法收回。②因债务人破产,以其破产财产清偿后仍然无法收回。③债务人较长时期内(如超过3年)未履行偿债义务,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呆坏账的处理主要由销售部负责,对需要采取法律程序处理的由公司另以专案研究处理;进入法律程序处理之前,应按照呆坏账处理,处理后未有结果且认为有依法处理的必要,再移送公司依法处理。对已经形成的呆账,在移送公司依法处理前,可以采用以物抵债、债务重组、应收账款出让等形式加以处置。

摘要:中小企业营销过程中信用风险的存在,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本文对中小企业营销信用风险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并深入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营销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然后就营销信用风险的预警和防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营销信用风险;应收账款

对中小企业而言,机遇和风险是一对孪生兄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存在没有风险的市场商机,企业的营销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和回避风险,企业应在抓住市场商机的同时尽可能地把握营销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减少风险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因此对中小企业营销过程中的信用风险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原因和信用风险的规避及防范对策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将会对我国中小企业营销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孙利沿,骆洵.论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4):71-73.

[2]黄晓莉,王富荣.谈企业营销风险管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6):96.

双减政策的坏处范文1篇7

关键词:汽车尾气;汽车排污税;可行性;广州

一、前言

汽车给我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污染的空气。随着我国城市汽车数量的飞速增长,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逐步成为城市污染的主因。作为我国大型城市之一的广州也不例外,其汽车保有量也在快速增加,截至2010年10月,广州市民用汽车保有量为155万辆,比2009年的125万辆增加了30万辆,同比增长24%。从数据可见,广州的汽车保有量非常大,无论是对广州市的空气质量,还是对广州市民的健康,都会造成负面的严重影响。统计显示,汽车排放污染物(俗称:汽车尾气)的导致广州市空气质量差的分担率达46%,而城市中心区域甚至高达70%。根据“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在2008年底进行的“2008年广州环境状况公众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市民普遍认为“汽车尾气污染”难以控制,也是损害市民健康的主要污染源。更有57.1%的环境专家预期,广州未来三年“汽车尾气污染”排放量将快速增加,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由此可见,汽车尾气不仅会破坏城市环境,还严重影响了市民的健康。因此,探析广州开征汽车排污税(而不是采用行政手段限制汽车上牌),无论是对治理汽车尾气污染,保护环境与居民健康,还是降低行政手段对经济的扭曲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广州市开征汽车排污税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上的可行性

汽车排污税作为环境税的分支税种,其与环保税的征收理论基础是一致的。现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观点。

1.“外部性”理论。“外部性”理论的提出者是剑桥学派领袖,着名经济学家马歇尔,该理论一般用于解释经济生活中的“外部效应”。公共环境是公共产品,而环境污染是“外部负效应(外部不经济)”的典型表现,外部性理论虽然没有直接指出如何通过征收环境保护税来纠正“外部负效应”,但却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和理论支撑。另一位剑桥学派学者,经济学家庇古于1920年发表的着作《福利经济学》,丰富了“外部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征税可以有效纠正“外部负效应”。即通过征收与排放污染量相当的税能使“外部负效应”内部化,使社会资源配置更有效率,这就是着名的“庇古税”。

2.“污染者付费原则”理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中提出了“污染者付费(polluter-paysprinciple)”原则。早在1972年,“污染者付费(polluter-paysprinciple)”就已经作为OECD成员国关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总原则。该原则基于庇古提出的“外部成本内部化”理论,要求污染者负担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相关费用。

3.公共产品理论。该理论认为公共环境是公共产品并具有公共产品的两大特性:“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为在公共产品消费问题上,很难从技术上做到将不付费者排除在外或如果将不付费者排除在外时所产生的成本非常高,导致了“免费搭车(即受益但不承担应有的成本)”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造成了公共环境保护没法由市场自主提供,必须由政府通过税收来纠正。同时公共环境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当环境被污染至一定程度后会产生不可逆性,也就是无法恢复或需要恢复的成本过高,我国很多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我们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因此在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汽车排污税)刻不容缓。

4.双重红利(DoubleDividends)理论。“双重红利”理论是指环境保护税对社会具有两重正的贡献,“第一重红利(贡献)”是开征环境保护税后必然可以约束或纠正破坏环境的行为;“第二重红利(贡献)”是指在税收收入固定的情况下,开征了环境保护税所增加的税收收入可以替换其他扭曲型税种的税收收入,减少政府对扭曲型税种(能对资本、劳动产生负影响的税种)的依赖,尽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根据以上理论,本文认为一方面,人类在出于私人目的而使用汽车时会存在负的“外部效应”,即汽车尾气污染了环境;另一方面,环境属于公共产品,在受到破坏时应由政府去纠正这些破坏者或破坏行为。为此,最优的解决方法是征税,开征汽车排污税。同时,跟据现阶段最新被提出的“双重红利”理论,开征汽车排污税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汽车尾气破坏环境的行为,又能通过利用汽车排污税所产生的新增加的税收收入来填补其他扭曲性税种,减少政府对扭曲型税种的依赖,从而减少对经济的影响。

(二)政策上的可行性

1.开征汽车排污税客观上能减缓广州市生态环境压力。近年来,广州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的总趋势是:监测指标中氮氧化物(NOX)和可吸入颗粒物污染超标。而空气中的NOX浓度与城市汽车保有量是呈正相关关系的,截至2010年10月,广州民用汽车保有量为155万辆,比2009年的125万辆增加了30万辆,同比增长24%,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物中的NOX相当多,NOx也是导致酸雨和酸雾的主因,广州的酸雨污染很严重,酸雨对广州城市生态环境破坏力极大。

2.开征汽车排污税有利于市民的身体健康。据“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于2008年底进行的“2008年广州环境状况公众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公众认为“汽车尾气污染”难以控制,是损害公众健康的主要污染源。更有57.1%的环境专家预期,未来三年“汽车尾气污染”将进一步恶化。由此可见,汽车尾气不仅破坏广州的城市生态环境,还严重影响市民的身体健康。

3.开征汽车排污税是完善环境税制的需要。在2009年年底,即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我国负责任地向全世界作出承诺:到2022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当然,要实现低碳减排的总体目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解决,但税收法规作为法律的重要部分,具有约束人们行为、管理社会的功能,这当中也必然包含了控制污染的功能,环保税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减排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但我国至今只是建立了相关的排污收费制度,还没有建立起环保税制,所以开征汽车排污税是完善环境税制的需要。

总的来说,从政策层面上看,我国目前的汽车排污调控政策存在着诸多不足与缺陷;从税制结构上看,我国现有的税种也无法很好地限制汽车所造成的污染;从方式方法上看,采用行政直接限制上牌或征收排污费等只会扭曲经济生活,导致高成本、低效率。鉴于此,汽车排污税的开征就十分必要了,首先,针对我国日益快速增长的汽车数量,汽车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越趋严重,汽车排污税若能实现税收收入的专款专用必然会环境保护产生良好的作用;其次,本文探析的是在广州开征汽车排污税的可行性,在局部范围内试点,收集各方面数据及吸取相关经验,如果开征后产生不良影响,影响也限于局部;最后,汽车排污税是环境保护税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征后会为我国环境保护税制的整体开征提供经验借鉴。

(三)技术上的可行性

目前,检测汽车尾气的方法主要有:怠速法、双怠速法、稳态工况法【ASM(AecelerationSimulationMode)】、瞬态工况法(IM240)、简易瞬态工况法等五种。

比较以上五种方法,“怠速检测法(含双怠速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方便,设备便宜。但缺点也非常明显:其只能检测出CO和HC两种污染物的排放量,无法检测NOX的排放量,但研究表明NOX才是污染环境的“元凶”。另外,汽车在怠速情况下进行检测,并不能反映汽车在真实路况行驶时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同时在怠速状态下检测,司机很容易通过调整发动机来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作弊通过检测。“ASM稳态工况法”的优点是:进行检测时汽车不需要通过加速或减速的操作,用时较短,效率较高,同时该方法能检测到NOx的排放量,检测成本也相对比“瞬态工况法”为低,成本处于五种方法的中间。但是,“ASM稳态工况法”的缺点是:只能检测汽车在匀速行驶状况下尾气污染物的浓度值,车辆在城市道路行驶时可以匀速的情况非常少,所以该方法的检测结果实用性不高;另外该方法检测的结果是汽车排放污染物浓度而不是汽车排放污染物的量,在同等情况下,对小排量汽车检测不公平。而“瞬态工况法”的检测过程中包含了汽车在怠速、匀速、加速和减速下的各种情况,真实反映了汽车的行驶状态,该方法也可以同时检测CO、HC和NOx等3种污染物的排放量,符合各项检测要求。但该方法的检测设备价格昂贵,设备日常维护费也较高。“简易瞬态工况法”则是上述各种检测方法的折中,检测精度较为准确且符合要求,设备价格也较为适中。

至2012年10月,广州市的汽车尾气检测方法已经全面升级为“简易瞬态工况法”,该方法相对于之前采用的怠速检测法,能够全面检测车辆在加速、减速、怠速、匀速4种行驶状态下的尾气排放情况,并能通过计算机技术叠加,计算出汽车单位行驶里程的污染物排放量,有利于车辆排放因子的计算,以及生成车辆排放清单,极大减少车主“作弊”的可能。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准确地检测出“怠速法”无法检测的NOx的排放量。

三、汽车排污税开征的拟定目标和原则

(一)政策目标

汽车排污税的开征,其最根本政策目标是:实现广州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增强税收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间的调控作用。改善广州空气质量,力争构建和谐广州。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方面。

双减政策的坏处范文篇8

[关键词]冶金行业;环境保护;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X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282-01

在工业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所采用的发展模式都是“先发展,后治理”,这种发展模式虽然能提升经济发展速度,但单方面的实行这种发展理念,会对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因此,我们在研究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成果时,也要注意到发达国家为了治理受工业污染的生态环境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付出了严重的代价,这一现象也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目前的发展道路,在我国目前特殊的基本国情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所引发的矛盾日益凸显。

一、冶金行业实行环境保护措施的意义

(一)冶金行业主要污染物的危害

1、颗粒污染物

颗粒污染物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而且能吸附病原体微生物,传播多种疾病,例如粒径

2、二氧化硫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会对眼睛和呼吸系统造成直接刺激,增加呼吸道阻力,还能刺激粘液分泌,当低浓度的二氧化硫作用于肺部和呼吸道是,会使呼吸系统功能减退,肺功能降低,会引发支气管哮喘等疾病;高浓度的二氧化硫甚至会进入人体血液,引起全身中毒。

(二)实行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冶金行业才有可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因此,冶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污染采取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的态度并非明智之举,从实际方面而言,一旦环境退化水平超过了生态阈值,就极有可能造成自然界实物不可逆转,或逆转花费巨大,例如在原始森林砍伐殆尽后,生物的灭绝所带来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从环境角度和经济学分析而言,污染造成不可逆转的效应极其明显,即使未来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能将环境治理得更为清洁,仍然不足以弥补当前环境的损失,因此,在冶金行业中,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如今面临的重要课题,亟需建立环境投资与经济发展模型,并总结出冶金行业中促进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宝贵经验。

二、我国环境和经济之间的联系

(一)库兹涅茨曲线

上世纪50年代,经济学家以及诺贝尔奖得主库兹涅茨提出了一种用来分析人均收入水平和分配的公平程度之间关系的学说,1996年,科学家借用库兹涅茨提出的人巨额收入与收入不均等间的倒U型曲线,并首次将人均收入与环境质量间的关系成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据研究表明,收入不均的现象会随着经济的增长先呈上升趋势再逐步下降,呈倒U型状态,即当一个国家经济欠发达时,环境污染程度较轻,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增加,环境污染程度由轻变中,其恶化程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呈正比,经济增长愉快,环境恶化越严重,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通常所谓的“临界点”、“拐点”,人均收入进一步提升,环境污染趋势又会从重度污染变为轻度污染,污染程度也会逐渐放缓,环境质量会得到逐步改善,这种现象即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如图1所示。

(二)环境与经济增长

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轨迹,尤其是工业化迅速发展阶段来看,出现一定程度的环境恶化无可避免,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增长会有利于环境保护。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普遍适用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达国家,包括韩国、新加坡、日本等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中有一条不可逆转的阈值水平线,经济增长基本上是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环境的退化状态很有可能会超出生态不可逆转阈值,国家政府可以通过节能减排政策或进行环境补贴等手段,进一步降低曲线峰值,防止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破坏程度控制在生态不可逆转阈值内。

三、促进冶金行业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共同发展的建议

(一)环境最佳投资水平

环境投资的目的在于通过人工投资,以减少现时经济福利为代价,从长远角度思考来换取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最佳投资水平要由当地居民对环境物品的消费能力决定,不同地区的环境投资水平曲线各不相同。另外,区域环境的破坏程度主要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在排除自然因素和消费能力的情况下,环境建设最佳投资水平不仅仅取决于非环境物品生产函数,同时也取决于污染生产函数,从经济发展的种种经验可以得知,当环境质量处于最低点时,环境总投资水平要根据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人口状况以及消费偏好强度等方面来确定,而不单单只局限于经济增长系数。

(二)冶金行业的环境保护

针对冶金行业产生的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治,从而有效保护环境。

1、颗粒污染物治理

可使用除尘设备将颗粒物从废气中分离出来并加以回收,主要包括机械除尘、重力除尘、惯性除尘、离心力除尘等等。

2、气态污染物治理

针对气态污染,可根据污染源和污染类型的差异采取合理的治理方法,一般常用的有:吸收法、吸附法、燃烧法、冷凝法、催化法、膜分离法等等。

(三)相关政策建议

从上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分析中可得知,采用“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是以环境破坏为代价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会导致环境退化到生态不可逆转的阈值标准,因此,在保证冶金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出台环境保护政策,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在促进冶金行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引进新技术,对产业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采取调整政策,在区域内认真落实环境法律法规,例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等,全面贯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青山”的理念。

结束语

在面对目前冶金行业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重问题时,首先要对库兹涅茨曲线有充分的认识,并要综合考虑人均收入水平和环境物品消费偏好等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冶金行业科学规划,在确定环境投资水平时要考虑到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以及投资所产生的影响等因素,从多个方面入手,促进冶金行业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达到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张长江,许一青.基于社会责任报告的冶金行业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0(3):235-240.

[2]王凡.冶金行业环境污染物的特征与监测技术综述[J].环境工程,2013,31(1):108-111.

双减政策的坏处范文

从1999年国家债转股政策启动,至今已经近五年时间。按照政策设计,债转股工作应达到三个目标:其一,盘活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加快不良资产的回收,增强资产流动性,防范和化解金融资产;其二,加快实现债权转股权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转亏为盈;其三,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债转股在不良资产处理中的应用所带来的正效应

(一)债转股企业的利息负担得以减轻,促进国有企业扭亏脱困

债转股政策实施一年后,有关企业因停止支付转股债务利息累计减少财务费用支出195亿元,账面平均资产负债率由73%下降到50%以下,降低约23个百分点;80%的企业扭亏为盈,有效地扭转了国有企业利润下滑的势头。为了组建新的股份公司,当年剥离非经营性资产82亿元,分流富余人员44万人,清理明亏潜亏数百亿元。为了解决部分企业评审后净资产为负的问题,各级政府还通过种种形式向企业注资,如以土地出资等,补充了企业的资本金。所有这些,使债转股企业财务负担得到有效减轻,资金紧张状况明显缓解。由于债转股企业多数为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其总资产、销售收入、产品销售利润均占114万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40%左右。因此债转股政策的实施对国有企业实现三年扭亏脱困目标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二)“坏”银行和“坏”企业获得喘息和重生的机会

重点亏损企业按照债转股政策实施的标准应该化归为“坏”银行或“坏”企业。“坏”银行或“坏”企业在国有企业亏损总额中所占比例较大,而且大都是重要行业的重点企业,因此在债转股政策实施中予以特别关注。如对天津钢管、攀钢、广州石化、吉化公司、茂名石化、陕西渭河化肥厂等重点亏损企业实施债转股,为这批缺乏资本金的特困企业创造了喘息重生的机会和条件。前几年,纺织、煤炭行业由于结构调整等原因,成为亏损大户。2000年对纺织行业的71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施债转股,当年实现利润3283万元,资产负债率下降10个百分点,为纺织行业整体扭亏脱困创造了条件。煤炭行业中,有62户企业实施债转股,资产负债率由65%下降为50%,同比减亏18亿元。2001年以后,加之市场和价格等其他因素,纺织行业和煤炭行业均实现了行业扭亏。

(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速

在580户债转股企业中,有218户属于国家重点企业,占国家重点企业总数的42%。通过债转股,这些企业优化了负债结构,为实现再融资创造了条件。如中石化与有关资产管理公司完成了国内最大一笔债转股项目,涉及金额301149亿元,该集团旗下13家大型或特大型石化企业实施了债转股。中石油、中石化通过债转股,为在境内外成功上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债转股企业中相当一批是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如一汽集团、东风汽车公司、宝钢集团、武钢集团等。债转股后,不仅降低了集团的负债率,而且通过资产管理公司对其实施债务重组和资产重组,促使这些企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与此同时,各地通过债转股,淘汰落后水泥立窑240台,压缩落后生产能力1000多万吨;淘汰落后小玻璃生产线110条,压缩落后生产能力800万箱。如上海宝钢集团共淘汰落后的炼钢生产能力95万吨,轧钢能力71万吨,炼铁能力33万吨等,加快了结构调整优化。

(四)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得以促进

资产管理公司根据债转股企业的产品、产业关联程度,广泛采用了投资银行重组业务手段。如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对山西铝厂、青海铝业、平果铝业、中州铝厂实施了整体债转股和股权重组,推动了中铝集团的组建和中铝股份的上市;对中纺集团所属郑州纺机、邵阳纺机、经纬纺机、邯郸纺机、河南纺机等5家债转股企业,实施了集化纤纺机成套设备制造、科研开发、市场营销一体化的重组股份公司方案,加快了国内化纤工业结构的调整和提高了化纤设备的国际竞争力;对占全国磷肥生产能力40%的13家磷肥债转股企业,设计了优势企业资产重组和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整合方案,为彻底改组这13家磷肥企业奠定了内联外引的前期工作基础;对甘肃、青海两省13家债转股企业,倡导组建了“债转股企业经营协作促进会”,从而加强了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产品购销资金结算、财务往来、技术交流的协作关系,整合提高了这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与国内外资本市场接轨,企业盈利能力增强

债转股后新注册的公司由于减轻了利息负担,改善了负债结构,提高了企业的信用等级,从而增强了再融资能力。一方面,资产管理公司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帮助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再融资;另一方面,资产管理公司积极推荐部分企业上市。如信达公司推荐酒钢宏兴股票上市;帮助已被停止交易的ST渝钛白摘掉亏损帽子,恢复上市;积极协助中石化、中石油、中铝股份在境内外上市。目前,信达公司已承担了石砚股份、中核华源、连云港、泰安玻璃纤维公司等8家债转股企业推荐上市、证券承销的工作。通过资本运作使债转股与国内外资本市场接轨,激活了债转股企业的存量资产,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六)宏观层面:从长远看,宏观经济的稳定性难以保证

实施债转股的企业从所有制结构看,转股的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和小企业没资格参与,而后者恰恰是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国企的资产负债率降低后,可以获得新的融资,包括新增银行贷款和上市,社会资金资源将再度向国企集中,这对我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也可能存在消极影响。从行业属性来看,债转股企业都是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集中于冶金、石油、机械、煤炭、纺织等传统产业,而很少涉及第三产业、知识产业,这不利于新兴产业的成长,有悖于我国产业结构的长期优化。此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行财政担保的债券,类同于财政负债,在债券到期时,若其不能还本,财政负有连带责任。由此,债转股提高了财政负债率,增加了财政的潜在负担。而财政由于实行了多年的积极政策,其基础日趋衰弱。同时,债转股也加剧了金融的脆弱性:一是债转股之后,转股部分不再付息,即使资产管理公司的债券有利息,也会大大低于银行贷款;二是一些企业以即将债转股为借口,逃废银行债务。所以。债转股之后,我国宏观经济的两根支柱――金融和财政将双双更加脆弱,这必将对未来中国的宏观经济稳定构成极大的损害。

(七)微观层面:对微观经济主体造成不良影响

其一,使未转为股权的债权人处于继续被掠夺的风险下。债转股企业有严格的限制,但仍有一部分没有较好的产品市场和经营机制的企业得到了政策优惠。不同时具备有市场的产品和好的经营机制这两个条件,企业即使债转股后也不能起死回生,反而给经营者提供了继续职业消费及获取非工资收益的机会,而债权人的利息及本金仍处于经营者的掠夺风险下。其二,债务股对新股东形成未来破产的威胁。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股权风险大于债权风险,尤其是财务处于困境的企业。债转股会使新股东增大破产风险,因为企业破产时,股权人承担的损失大于债权人。其三,资产管理公司参与转股企业的动力不足。因为资产管理公司是转股企业的股东,而且多数是一股独大的股东,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必须参与到企业的重大决策和管理中来。但资产管理公司从开始生存的时刻就存在着交出大股东权利的最终命运,是转股企业的阶段性股东,政策设计和自我设计都缺少长期股东意识,其参与企业董事会建设的动力不足。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都被定性为非盈利金融结构,且从国有商业银行接收过来的不良资产又是按帐面价值计价的。这样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来说,就缺乏利润指标的压力,而不良资产转换为不良债权本身就蕴含了大幅度的减值,因而在对其经营业绩考核时既没有利润目标,也没有了资产真实的原始价值的考核基础,可能致使资产管理公司缺乏以股东身份有效实施对企业的管理与重组的动力,出现资产管理公司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从目前实施的债转股出现的情况来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质上没有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力和监督权力,并且资产强制处置和收益强制分红权利也没有明确予以规定。这种形同虚设的股权约束比原来的债权约束更软,如不重视改进、强化和完善,银行巨额的债转股资产,结果将化为乌有、国家银行体系将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二、市场化运作:当前债转股在不良资产处理的运用中的现实选择

双减政策的坏处范文篇10

关键词: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093-02

施工企业应收账款是指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执行建造合同,而应向建设单位收取的工程款。企业应收账款的存在属于正常的财务现象,而应收账款的规模和回收期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的稳定性,过高的应收账款占用将对企业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施工企业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居高不下,很多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达4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15%的水平,造成许多企业应收账款长期挂账,难以回收,并成为制约企业资金流动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已经成为其经营活动中日益重要的问题,关系到施工企业的现金流能否顺畅运行,关系到施工企业能否持续经营运作。

一、应收账款对施工企业的影响

应收账款数额过高对企业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应收账款占用过多往往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容易引发财务危机。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收账款的数额越大、期限越长、坏账越多,造成的影响就越大。一些企业通过垫付资金承揽工程项目的背后就是不断上升的应收账款,很多企业包括一些经营状况良好的建筑公司具有良好的盈利记录,却经常出现有利润、无资金,账面状况不错却资金匮乏的状况,这其中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企业的应收账款。企业开拓新市场、进行新项目施工需要大量的资金,若完工项目的工程款不能及时收回,就会使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和正常生产运营。

(二)应收账款往往存在很大的坏账风险,影响企业的盈利状况。所谓坏账损失风险就是企业无法收回应收账款而遭受的资产损失,这种损失的发生必然导致企业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造成企业盈利水平的下降。许多企业实际坏账损失远远超过计提的坏账准备金,大量实际已成坏账的应收账款仍长期挂账,未作坏账处理,这样就虚增了企业的利润。

(三)增加了成本风险。建设施工企业持有应收账款引发成本,一般而言,主要有3个方面的成本,即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和收账成本。管理成本主要包括制定信用政策的费用、对业主信用状况的调查与跟踪的费用、信息搜集费用,应收账款记录簿以及其他与应收账款有关的费用;过高的企业应收账款资金的占用,使企业应收账款回收期变长,整个企业的营运周期延长,大量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影响了企业资金循环的速度,限制了企业进一步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增加了企业的机会成本;收账成本就是在应收账款发生后,施工企业在向业主追讨应收账款的过程中发生的邮费、通信费、讨债公司的收费、法律诉讼费等。

二、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应收账款管理的认识不够,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应收账款管理的正确认识,许多施工企业负责人只重视建筑施工产值的增长,将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工资报酬与建筑施工产值相匹配,忽视了将能否收回所欠工程款及回收应收账款的质量纳入项目管理的相应绩效考核中,使得项目管理人员只重产值完成的多少,而不考虑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另一方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施工企业只注重工程中标与否,认为中标就能带来经济效益,至于中标后施工与应收账款的风险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并加以防范。投标时往往对标的条款研读不够,尤其是对发包单位的建设资金到位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许多工程在完工以后仅能收回工程结算款的几分之一。甚至有的企业负责人对有关债权的法律知识欠缺,为了政绩及个人利益,将其他一些不应计入应收账款的项目通过应收账款科目核算,导致应收账款虚增。

(二)对应收账款的会计监督薄弱

首先,许多施工企业并没有建立应收账款台账管理制度,而仅仅在资产负债表补充资料中按账龄对应收账款的数额进行简单分类,平时则没有对应收账款进行辅助管理,收账政策不合理。在工程项目回款好的情况下,基本能满足需要,但在工程回款不畅的情况下就不能满足企业正常经营的需要。其次,没有建立应收账款定期清查制度,长期不对账。定期对账是确保债权准确完整的有效手段,同时又可提醒债务人应尽快还款。可是许多施工企业并未真正意识到对账的实际意义,在自我确认应收债权入账以后,长期不与发包单位对账,造成双方债权债务不相一致,有的即便对了账,也并未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来,对账的作用未能实际发挥。另外,会计上应收账款的确认不真实。应收账款的确认应该以与建设单位办理的工程价款结算为依据,但很多企业只是一厢情愿地将自认为应收取的工程款记入“应收账款”账户,得不到建设单位的认可,为以后应收款项的收回埋下了隐患,同时,随意确认应收账款也给企业增加了税收负担。

(三)缺乏相应的应收账款责任人管理

施工企业应收账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前任企业负责人在任时形成的,现任企业负责人却“新官不理旧账”。缺乏制度约束,债权责任不明确,有关责任人员的行为就难以规范,制度缺口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应收账款回收的管理难度。另外,大量应收账款对不上、收不回,还在于没有明确的应收账款管理部门,没有建立切实可行的应收账款管理办法,对应收账款的确认、记录、控制、催收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措施。

三、加强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风险控制意识,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面对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首先在承揽任务时要冷静对待。由于施工企业的工作特点及工程项目的要求,决定了施工单位的资金流通形式往往表现为施工的进度与相应工程款的结算之间会存在一定的时滞与差额。也就是说,施工单位要预先投入一定的经济资源以便完成特定的工程量,并在工程结算清单得到发包方确认后才可能得到工程款。对于施工单位而言,存在对发包方的赊销风险。因此,施工企业在承揽项目时,要搞好社会调查和可行性研究,了解该建设单位的资质等级和信誉度、投资的来源渠道、资金到位状况及施工环境等。对要求施工企业垫资施工的,还应当考虑垫资的期限、存贷款利息的差额以及建设单位的偿还能力等,以便为工程款的及时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拨款不及时,业主资金出现较大缺口时,应立即采取应变措施,减少资金垫付。

其次,要加强施工合同的管理。合同的签订也是施工企业事前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前要进行合同的评审工作,对合同的各项条款进行全面评审,一个好的合同评审体系能及时发现合同的疏漏和隐患,预防风险发生。合同的内容要反复推敲,考虑周全,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合同,确保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切不可因违约而将自身置于被动地位。凡是没有合同约定而长期拖欠工程进度款的,应及时采取停工措施。

另外,要建立合理的信用政策。在承揽任务时,建设单位的资信情况尤为关键,这就需要施工企业有合理的信用政策。合理的信用政策会降低赊销风险,防止工程一开始就形成工程拖欠款,从而减少坏账损失的发生。

(二)加强应收账款的会计监督

财务部门要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辅助应收账款的回收。首先,企业的财务部门应建立应收账款台账管理制度,及时进行应收账款的会计核算,并定期统计应收账款台账的金额、账龄及增减变动情况,及时反馈给企业主管领导和应收账款管理部门。

同时,还要建立应收账款的定期清查制度,对经济往来中的未了事项与建设单位进行定期对账,获取经双方确认无误并签章的对账单,作为双方对账的原始依据,借以明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债权。对账时要取得双方当事人的签字认可,作为有效的收款依据,即使以后进入诉讼程序,也是保证企业合法权益的法律依据之一。对属于双方处理中的差错,要及时改正,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对建设单位不予确认的工程款项,要保存好有关的文件资料,积极协商谈判,并全力追讨。通过定期对账,可以保证应收账款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并为以后采取法律诉讼提供可靠依据。

此外,要规范应收账款的会计核算工作。企业对应收账款的掌握,一般是以财务部门的会计记录为准,这就要求对应收账款的核算一定要规范、真实、正确。一方面,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及时与建设单位办理工程价款的结算,正确确认应收账款与工程结算收入,在工程项目造价发生变动的情况下,更要注意不得单方确认应收账款。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积极弥补损失。施工企业要遵循稳健性原则,建立积极弥补损失的坏账准备金制度,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检查,具体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特征、金额大小、信用期限、债务人的信誉和当时的经营状况等因素,确定各项应收账款项的可收回性,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金。通过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可以有效化解企业的坏账风险,积极弥补坏账损失。

(三)建立科学的责任人制度

首先,应当成立专门的应收账款管理部门,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办法,根据施工企业特点和业务流程,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影响应收账款各个环节的职责权利,将应收账款的各个环节责任落实到人,建立相应的应收账款责任追究制度,从根本上扭转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现状。其次,责任人制度的另一优势,就是可以在工程施工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从而保证工程质量,避免发包方以此为由拖欠工程款,并且责任人制度也可以督促工程项目中期结算的进行,及时催收工程进度款。

参考文献:

[1]张伟.浅析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及其管理[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双减政策的坏处范文篇11

关键词:应收账款;煤炭销售;管理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赊销产品或劳务而形成的应收款项,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项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的推行,企业应收账款数额普遍明显增多,应收账款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日益重要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赊销与赊购已成为当代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虽然企业更希望现销而不是赊销,但是竞争的压力迫使许多企业提供信用业务即赊销。这种压力在煤炭销售中尤为突出,表现为企业应收账款的形成不断增加。如何制定正确的信用政策、管现好应收账款是从事煤炭销售人急待解决的问题。

1应收账款的功能

应收账款在煤炭销售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1促进销售的功能当前煤炭市场总体上表现为供大于求,煤炭销售的作用逐渐实出,竞争日益烈,单纯依赖现销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严峻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双方的选择空间增大,可以要求现购,也可以要求赊购。煤炭销售企业在销拘同时向购买方提供一定期限内无偿使用的资金,对购买方而言具有极大吸引力。尤其是煤炭销售淡季,产品销售不畅、市场萎缩、竞争不利的情况下,应收账款的这种功能更为实出。

1.2减少煤炭库存的功能赊销可以增加煤炭销售的实现,加快产品向销售收入的转化速度,从而对降低煤炭库存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利于缩短煤炭产品的库存时间,降低仓储使用费、管理费用等支出。因此在煤炭存货较多时,企业可以采取较为优惠的条件进行赊销,尽快实现产品向收入的转化,变持有产品为持有应收账款,以节约各项存货支出。

2信用政策

为了降低应收账款的成本,发挥其积极的作用,首先应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减少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坏账成本的发生。

2.1确定信用标准信用标准是客户获得企业商业信用所应具备的最低条件。如果企业信用标准过高,会使一些客户因信用品质达不到所设的标准而被企业拒之门外;如果信用标准太低,虽然有利于扩大销售、提高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但同时也会导致坏账风险加大和收账费用增加。

风险、收益、成本的对称性关系到企业信用标准的确定,使企业面临两难的选择。有效的途径是在制定信用标准前了解影响信用标准制拘几个基本因素:其一,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情况。面对竞争对手,企业首先忌的是如何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保持并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其二,企承担违约风险的能力。企业承担违约风险的能力的强弱,对信用标准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企业有较强违约风险承担能力,就可以采用较低的信用隹争取市场,扩大销售。但是如果这种能力较弱,也只能以放弃一部分市场代价,采用严格的信用标准尽可能降低违约风险的程度。其三,客户的资信度。企业在制定信用标准时,必须对客房的资信程度进行调查、分析,然后在这些基础上对信用标准进行分析,有利于企业提高应收账款投资决策的效果。但实际情况各企业有所不同,难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这就要求企业决策者结合以往的经验,具体分析、判断,不能机械地遵循。

2.2制定信用条件信用条件是企业接受客户信用定单时所提出的付款要求,主要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现金折扣。

信用期限是企业允许客户从购货到付款的时间限定。延长信用期限通常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销售量,增加毛利,但不适当的延长信用期限可能会使坏账损失和收账费用增加,也会引起机会成本增加。是否给予客户延长信用期限,应视延长信用期限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是否大于增加的成本而定。

煤炭销售市场也可以考虑引入现金折扣的优惠政策,确定一批信用好,又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客户,给予不同的现金折扣优惠。

2.3应收账款的收账政策现行应收账款收账政策一般包括法律诉讼、债务重组、解除债务链、委托清收等几种。解除债务链是煤炭企业常用的一种收账政策,它的好处在于不损失应收账款,但缺点是易形成新的拖欠。委拖清收是国外近年兴起的一种收账政策,我国还很少采用,并且收账费用较高。企业为维护其合法权益,往往会采取法律诉讼的方式,但这不是一种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实际上有些信用品质良好的客户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无法如期付款,这时,如果企业直接向法院起诉,不仅会花费相当数额的诉讼费用,而且除非法院裁决客户破产,否则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基于此,企业如果能与客户商量一个折衷的方案,也许能收回大部分货款,即通过债务重组,解决货款拖欠。具体可以通过延长信用期限、减少应收账款数额、以资产清偿债务等方式。债务重组即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又可以在互相谅解的基础上密切相互间的关系,有利于巩固市场,建立人性化的营销网络。

2.4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对于已经发生的应收账款,企业还应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工资,进行分析、控制,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对策。

(1)应收账款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也就是应收账款结构的分析,具体做法是在应收账款中划分出尚未超过信用期限的应收账款和逾期账款,分别计算出它们占应收账款总额的比例,总体分析账款的可能坏账程度。然后对逾期部分进一步细分为逾期六个月、一年、二年、三年、三年以上,或更细分一点:以此判断分析回收的可能性。虽然尚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坏账可能很小,但也不可以放松管理、监督。

双减政策的坏处范文

一、资源、能源产业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资源能源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我们研究有效的财政政策与有效的监管措施,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局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促进县域经济,规范环境成本的管理

企业对环境的破坏和能源、资源的开采,开始于企业的起始阶段,又和企业生产过程中能源、资源的处理和对排污的处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企业的生产环节入手,找出企业影响环境因素,使用合理地手段,将环境成本降到可管理、可控制的范围之内,有利于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借助产品生命周期设计.实施环境成本管理在产品开发阶段,会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问题,融入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安全意识的设计理念。在降低环境污染、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前提下,减少环境成本的支出。有以下几点:(1)确定系统边界。产品的生命周期作为重点,或者使用在某个产品生命周期阶段或工艺过程。(2)环境现状评价。在环境现状的分析中可以找到改进的方法,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的清单分析和检测报告来完成环境现状评价。(3)设计要求分析。只需考虑的4个方面:自愿性要求、强制性要求、市场动态成本要求和消费者偏好的文化要求。(4)产品生命周期设计。每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的每个设计环节都要考虑进去,促使每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设计环节所使用和浪费的资源和材料最少。(5)设计方案评价。每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价不仅会影响设计准则,还会减少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误差。

2.实施清洁生产,促进环境成本管理实施清洁生产,既可以满足人们对环保的需要,又可以减少对资源、能源的利用和浪费,且保护环境。实际上,是对能源、资源消耗的过程中,将排出的废物进行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处理,其成本的效益主要来自于在生产中对资源的整合和减少废弃物的环境成本,可以有效的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实力,在加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实现双赢。

3.通过对环保材料的选择,提升环境成本管理工业污染是环境的最大污染源之一,其实是来自于工业制造产品时所用的材料造成的,怎样才能利用环保材料代替污染环境材料是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在环保材料的选择上应注意环境原则、质量原则和效益原则。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并能循环使用,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环境污染和环境成本,兼顾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改善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1.加大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资源能源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企业之间在经济上的竞争,同时对环境造成破坏,很难现实我国当前地区发展的公平性,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资源产权的制度改革,将环境的处理上归结为企业生产发展的一部分,把治理环境的费用纳入企业生产成本里,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改善环境污染的状况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上,可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2.改善生态补偿措施国际上已采用征收环境生态补偿费的措施,我国也应该对个别省份地区的企业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这样,有利于在资源地区保护基本公共设施和环境生态破坏的改善和修复。

3.改善节约资源的税费政策新税制改革的过程中,加大对污染产品的征税力度,开设污染产品的消费税税目,通过税收改革,减少污染产品的使用,增大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征税力度,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浪费,从而改善资源的利用效率。

4.建立资源能源型企业环境治理机制政府应该明确规定企业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资源能源型企业环境治理机制,完善环境保护的保证金制度,对利用资源的企业进行收取环境补偿费用,这样,有利于促进企业采取有利的环保途径,并且有利于政府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建立矿产资源耗蝎补贴制度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还是我国消耗性最大的资源,我国也面临着资源不可接替的压力,为此,政府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寻找接替资源。所以,政府制定按销售收入提取补贴,计入矿产品成本,形成企业的专项基金,以寻找接替资源。

四、通过完善县域经济的财政制度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实施财政预算,加强财政预算的约束力,对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在开采的过程中,检查国家财政预算,保护国有产权的合法权益。以防止掠夺性、破坏性开采资源,发挥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2.通过财政制度安排,加强资源市场的管理,维护开采秩序借助政府财政预算安排,加大对监管人员,设备,技术的投入,以确保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有效治理一切违法开采行为,有效保护资源。

3.通过财政安排,有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由于我国资源的稀缺性,且使用量较大。因此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开发过程中遵循合理开发的原则。在资源使用上,加大财税管理权限,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废弃物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通过财政制度安排,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我国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是我国经济开发和工作的重点、难点之一。建立生态工程建设投资基金,安排节能专项资金对一些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进行重点建设,以扭转环境日趋恶化的局势。加大环境教育投入,增强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减少环境破坏行为,积极参与环境建设。运用税收减免等财政政策工具,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相结合。

五、结语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电力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范例(12篇)

    - 阅0

    电力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范文1篇1关键词:电力供电所安全管理农村基层供电所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县级供电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环节。抓好农村基层供电所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现代物流业发展范例(12篇)

    - 阅0

    现代物流业发展范文[关键词]现代物流业;现状;问题;对策;系统工程一、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