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数字化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公共交通数字化范文篇1

(本刊讯)随着“好运北京”体育测试赛作为奥运前夕的大演练逐步开始,国内批奥运智能化场馆也将在逐步开始的奥运测试赛中得到“检阅”。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B区)内的国家会议中心,其智能化建设集成了国内外最新技术,建成后将是展现我国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创新的窗口,也将为国内外大型会议中心智能化建设提供蓝本。

自2006年8月起,作为国内唯一融合智能建筑全集成技术和建筑电气节能设备的上市公司,泰豪科技中标国家会议中心智能化工程,主要承担国家会议中心楼宇自控、安防监控等智能化系统以及系统的集成设计和实施。为了满足国家会议中心赛时、赛后不同的功能需求,兼顾其作为击剑等4个比赛用场地和主新闻中心(MPC)的使用需要,在该项目引入Tellhow―2008建筑电气集成技术和建筑电气节能技术,代表了我国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的领先水准。

据泰豪公司奥运项目负责人介绍“泰豪科技的集成技术和产品成功入驻5项奥运工程,并先后承担了包括博鳌亚洲论坛、新中国国际会展中心、场州体育馆、厦门文化艺术中心、南昌国际会展中心、郑州客属文化艺术中心、漯河文化艺术中心等多大型建筑智能化项目,这些项目中引进的Tellhow2008建筑电气集成技术的优势在于把不样的系统和不同地点的设施集中在一起,并实现有效整合达到节能、环保、安全、高效”。

作为总建筑面积达27万平方米大型的智能化场馆,国家会议中心内部机电设备数量众多,而这些机电设备均是耗能大户。泰豪科技通过引入Tellhow2008建筑电气节能技术,通过合理的控制策略和能耗分析,有效的降低机电设备的运行功耗,节约能源。早在智能化设计中,泰豪科技就对系统的节能控制策略,如变频控制、经济循环、夜间冷却、最佳启动、供热曲线控制等策略都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在工程中引入完善的能源管理和节能软件,能以图形的方式直观显示能耗曲线。

这种节能技术在满足舒适性的前提下,楼宇自控系统通过合理组织各子系统及其设备运行工作情况,使大楼的运行费用为最低,以实现全系统的节能优化控制;并且这种能源运行管理系统,设有节能软件,可控制设备的合理运行,如冷冻站根据传感器检测的数据,计算出大厦实际的冷负荷,进而确定水源热甭机组的运行台数与运行状况。根据统计,该技术成功实施后,可使能源消耗降低20%~30%,对北京奥林匹克国家会议中心这样的一个大型建筑来说,是非常可观的。

为了提高中心的综合管理、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物业管理的效率,国家会议中心整个智能化系统集成可实现与有关子系统进行信息资源共享,达到联动的功能。比如,物业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检查设备的实际负载和额定负载,监视设备运行状况,自动记录设备的累计运行小时数,自动切换到备用设备,临时停电时,按供点电可靠等级,重点保证重要负荷用电。通过这些检测、报警控制处理手段,不仅增强机电设备应对突发故障的有效手段和能力,也确保会议中心的设备和财产安全。

“2007年建设事业IC卡应用情况说明会”圆满闭幕

(本刊讯)由建设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主办的“2007年建设事业IC卡应用情况说明会”于日前在西安闭幕。

此次会议上,建设部信息中心副主任首先就当前建设事业IC卡应用情况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下,建设事业应用部门必须具有忧患意识和超前意识。同时分析了当前作为建设事业IC卡应用大户的公共交通领域所面临着新技术、新应用的挑战,并要求其保持超前的意识,在共赢的模式下,寻找出条适合公交部门与其他行业部门发展的新思路。

针对建设事业IC卡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现状,建设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马虹副主任在会上作了题为《推进公交IC卡应用,促进城市科学、和谐发展》的报告。她在报告中谈到,建设事业IC卡的应用推广在市民生活、公用事业管理以及国民经济信息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鼓励各级建设事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建设有利于IC卡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法制环境,在统一的标准下指导行业IC卡的应用。其中《建设事业IC卡应用实施导则》已经进入评审阶段,预计在年底颁布。《建设事业电子标签技术》、《建设事业非接触式CPU卡COS技术要求》、《建设事业非接触式CPU卡芯片技术要求》等行业标准,将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制定,使符合行业标准的CPU卡能尽早进入市场,为今后城市IC卡系统升级换代、互联互通奠定基础。

此次会议还专门就城市公共交通IC卡系统技术监管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系统介绍。会上,以哈尔滨城市卡通项目为例介绍了技术监管所带来的成效。会后代表们纷纷就技术监管以及监理验收等问题展开了积极的探讨,并希望建设部能够为更多的城市公共交通IC卡系统展开监管试点。会议还邀请了部分城市用户代表分别就各自城市的IC卡应用情况和成功经验作了介绍,使大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学习。

ELIVE易家

易家科技推出新一代数字家居系统

(本刊讯)近日,易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推出了专为个人家庭、时尚公寓、高档别墅、数字社区开发研制的新一代数字家居产品――VMV1000TM数字家居系统。该系统采用红外、无线射频、蓝牙和JAVA技术,结合INTER-NET、宽带网络、通信技术,从原来单一的遥控到现在的集中控制;从照明和窗帘的无线控制到家电的智能控制;从独立的房间控制到多房间的无线控制;从场景预设到安防的联动控制;从本地的家居控制到网络的远程控制;从个人家庭的简单智能到整个社区的数字化,一改传统智能家居的烦扰复杂,诠释着数字年代网络生活的自由主张。

易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内领先基于P网络为电信运营商提供视频流媒体应用系统平台及相应终端的产品提供商,致力于网络视频监控、网络报警、数字家居、数字社区、移动控制、手机视频及应用系统平台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公司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是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生产基地位于厦门立林科技园。秉承立林集团企业十五年安防行业经验,依托集团研发、制造、品质控制的先进优势,易家科技联合中科院建立联合实验室,聚合并应用“模拟+数字+网络+移动”的核心技术,从技术底层研发输出至产业化,易家科技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拥有个人版、企业级、电信级应用系统完整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并具备批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参与了国家公安部公共安全行业等标准制定。

“共济十周年客户答谢暨机房监控行业发展研讨会”圆满闭幕

(本刊讯)2007年7月24日,“十年共济行业先锋”共济全国巡回研讨会在深圳圣廷苑酒店圆满落幕。本次巡回研讨会6月27日从上海站开始,历时个月,走过北京、广州、深圳等几大城市,每到一地都吸引了众多行业用户、系统集成商的积极参与。作为机房监控行业国内第一品牌,共济科技在与大家分享最新的机房监控系统建设与规划思路的同时,也加深了大家对共济的认知与了解。

此次巡展中,共济科技充分展现了自身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精心搭建的模拟演示平台,让大家更真实的看到产品的性能特点、系统的运行状况、需求的解决方法,帮助与会者实地体会机房监控系统如何与机房的管理真正融合。现场行业专家的专业分析、精彩点评,老用户的心得体会,互动的交流问答又将研讨会推向新的高潮。

2007年是共济科技成立的10周年。多年来共济科技直以客户为中心,此次巡展不仅与广大客户分享这10年来的心路历程,更突显出共济对未来的信心,在今后的每一天,共济科技将秉持自己的信念,与用户们携手并肩,共创辉煌!

第三届中国国际数字城市大会蓄势待发

(本刊讯)近日,第三届中国国际数字城市大会组委会在成功举办武汉推荐会和香港新闻会,广泛地传播数字城市大会的特色亮点,吸引目标客户的关注和参与。

本届大会主要由数字城市建设技术主题论坛与系列研讨、数字城市建设技术与设备博览、数字深圳体验专线三大部分组成,将以院士及科学家报告会等形式,向公众展示和描绘数字城市的发展趋势;同时,突破传统的展览模式,以体验式、参与式为特色,让参观者能全景式感受数字城市的未来与数字生活。

截至目前其中半以上展位已被预订。国内外几十家数字城市技术与设备厂商报名参展,其中北电网络、数字政通、伟景行、广西桂能、灵图、中视典等知名企业均以大面积套装展位来展示。另外些行业内的产业联盟也积极参与大会,其中总部设在深圳的中国蓝牙产业联盟将在此次大会上展示先进的蓝牙技术与应用案例,并尝试在大会会场和展览现场提供数字资料蓝牙传输示范体验区。目前已有上海、浙江、山东、江苏、广西等省市的多个城市决定组团参展。据悉,深圳市初步确定了以“构建数字化深圳、提升民生净福利”为主题的参展参会方案,集中展示深圳市政府职能部门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数字化、信息化成就与未来发展远景的定位。参会报名正在火爆进行中,已有30余位城市长及300余名来自全国各省币的建设厅、规划局等的相关负责人报名参加会议。另外,为了积极推动数字城市相关技术成果交流与应用而正在筹备的《数字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第三届中国国际数字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论文集》现已收到近200篇论文来稿。

本刊与媒体资源网携手合作

(本刊讯)日前,《数字社区&智能家居》与媒体资源网达成频道共建协议,双方将本着平等合作、诚实守信、互惠互利的原则,就阿里巴巴中文站“媒体大观”频道建设进行合作。

“媒体资源网”作为国内首家为跨

地区发展的企业提供媒体综合采购服务的交易平台。致力于成为中国媒体行业的商务领导者,让企业花更少的精力,享受丰富即时的媒体信息,采购低价高效的媒介广告资源,同时为媒体带来品牌宣传,并帮助媒体扩大企业客户群体。“媒体资源网”借助网络平台和搜索技术使媒体交易更加全面、便捷,以此达到省时、省心、省力、省钱。

“光纤铜缆、有线无线”演绎布线市场新精彩

针对“光进铜退”和“有线、无线之争”这两个影响综合布线市场发展走势的问题,康普中国大区总经理黄海涛先生(左)和“TCL罗格朗”营销总监李海涛先生(右),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别给出了自身的理解,同时,不约而同的显示出对综合布线市场发展的乐观态度。

康普黄总认为:就目前来看,在铜缆和光缆的销量方面,铜缆还是主流,企业布线市场上80%都是铜缆。在以后的发展进展中,光纤在价格方面慢慢变低后,其应用会越来越广,自然而然,取代铜缆是有可能的,但将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到2010年以后,铜缆还会占多数,这是因为光纤转换设备的价格昂贵,使得“光代铜”的发展需要个持续漫长的过程。另方面,与用户的需求有关,铜缆的性能基本能达到用户的要求时,光缆取代铜缆的过程就漫长了。尽管无线网络的出现会给布线行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力,但无线的应用也需要有线的技术支持,无线应用越广,使用的线缆也越多,也能更好地推动综合布线的发展。

在“TCL罗格朗”李总看来:从综合布线的技术上来说,目前综合布线系统的主流仍然是铜缆和光纤的综合,由于6类系统的综合造价比超5类高大约30%,因此目前在市场中的容量还是大约只占30%左右。不过由于人们对信息应用需求越来越强烈,及技术的不断进步所带来的生产成本下降,未来几年将是6类系统与光纤系统普及的时代。另一方面,就是有线和无线的完美结合。由于无线网络的方便、快捷及灵活性,今后在网络中将会是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综合网络,因此整个系统采用先进的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相互覆盖、相互结合、相互完善的组网方式将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1、慧聪安防盛典圆满落幕:由慧聪网主办的“Relong乐荣杯2006安防行业十大品牌”评选活动颁奖盛典于2007年8月8日在北京召开,在本届评选中,慧聪网延续前三届成功经验,通过增设品牌项目,增加考察流程,增设专家评委的方式,对评选活动的质量进行了提升。在评选结果中,Panasonic、三星等国际知名品牌,乐荣、爱谱华顿、安居宝、大华、明景等民族品牌分获奖项;为保证评选全面化,06年度评选活动增设了创新和工程及服务商奖顶,其中CSVisJon、Focus、海神、HTS、朗驰、SHIKE时刻、Vasin等创新品牌浮出水面,作为优秀工程商,保尔安智能、山东鲁光、南京南自信息、视讯达、深圳天亿飞等企业也因获得业界一致认同脱颖而出,方园安创也因业绩突出成为评选活动入围企业。

2、“一指通”现身奥运会运动员公寓:北京2008奥运会运动员公寓采用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指纹锁。指纹锁因其安全性、便利性和卓越的品质成为中国2008奥运会指定使用产品,2006年4月已全面应用于奥运会运动员公寓,安装总量达4280套。这种锁最多可储存多达5000枚指纹数据信息,运动员们只要手指按,就可以顺利进入公寓直至自己的房间。体现了北京奥运设施的智能化与人性化。而且,指纹锁匹配性很高,可以与防盗门的天地锁相连,进步增强安全性。

3、北京启动“暖心IC卡”:北京市建委为在北京工作的建筑业农民工发放了40万张拥有实名制的“暖心卡”,在北京工作的农民工当上了持卡族。据了解到今年年底,持“暖心卡”的在京工作农民工将增加到60万人。这种“暖心卡”是具有普通银行卡全部金融功能的IC卡,同时又具备了工资发放、身份认证、门禁考勤等一系列功能。农民工可以在遍布全国城乡的3.6万个邮政储蓄网点和4.5万个邮政汇兑网点使用,并且不收年费。

公共交通数字化范文篇2

关键词:数字贸易;自由贸易协定;本地化要求

审查措施数字贸易,指数字产品的跨境在线交易,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交易方式。在传统贸易流程中,数字产品的贸易需要依附于载体,如光盘、闪存等介质,通过载体的贸易来完成数字产品的贸易。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数字产品已经可以通过在线传输直接到达购买者的私人设备中,而不需要依靠载体的运输。目前,在线传输已经成为数字产品跨境交易的主流方式。

一、数字贸易的性质与特殊贸易壁垒

早在20世纪末,数字贸易就受到美欧发达国家的重视,WTO也于1998年启动相关工作计划。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国际协议谈判的过程中,首要问题是数字贸易的性质问题,这直接决定了该类贸易应适用哪一种国际贸易规则。1.数字产品与数字服务。数字贸易究竟应该认定为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方式,数字贸易实际上兼具货物贸易有服务贸易的性质。一般认为,可以将数字贸易进一步划分为数字产品贸易和数字服务,美国将这一分类更细分为:1.1数字传输内容,包括音乐、游戏软件、影像、电子书;1.2社交媒体;1.3搜索引擎;1.4其他数字产品和服务,包括软件服务、数据云传输及云存储、电子通讯、云计算服务。按这一分类标准,第一类产品性质争议较大,而后三类则普遍被认为更符合服务贸易的特点。但在目前的国际实践中,均未将这几类数字贸易方式区别对待,而是将其纳入同一框架内。2.数字贸易中的特殊贸易壁垒。数字贸易中的本地化要求指各国采取或制定措施,以保护隐私或者维护系统安全等理由,要求所有的公司必须按照政策规定将数据服务器本地化。同时在某些案例中,政府在执行法律时,明确要求公司使用特定比例的本地数据输入或者本地数据内容。一些国家根据金融或者商业信息位置或知识产权创建或注册地,歧视产品、服务商,制定有利于本地服务器或者提供商的政策,应用政府釆购或者公共采购支持本国数字产业。审查措施则是指对互联网内容和平台的审查。为了限制其他国际数字贸易提供商,支持本地企业,政府利用如执法、网络安全和消费者保护等合法政策目标的借口,选择性地使用过滤机制降低服务,有时候甚至是彻底阻断和过滤互联网平台和内容,成为许多数字贸易的最直接障碍。针对本地化要求与审查措施,以推动数字贸易自由化为目标的许多自由贸易协定都会加入相关条款。以美国为例,其在签订多边贸易协定中,针对贸易壁垒往往会加入以下条款:2.1暂时对数字传输免收关税;2.2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原则以及不因为商品或服务的数字属性而予以特殊对待(技术中立原则);2.3数据隐私和数据跨境流动要求;2.4禁止本地化要求;2.5对电子商务网络的接入和使用不得加以限制。数字产品跨境传输通过互联网在线完成,对其征收关税在实践中可操作性较低,本地化要求与审查措施反而更为重要。其一方面往往是政府为了保护本国文化产业或互联网产业而施行的,有一定的公共目的性质;另一方面,又对数字贸易设置了一系列门槛,属于数字贸易的特殊贸易壁垒。

二、我国对数字贸易本地化要求与审查措施的法律规定

1.本地化要求。其实,本地化要求在数字贸易领域近年来才逐渐受到重点关注。2013年“棱镜门”被披露之后,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数据本地化”(DataLocalization)的浪潮,包括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印度、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不同的立法和政策,限制本国全部或某些数据向境外传输。就我国而言,目前关于数据本地化的政策有:而且目前关于网络安全的新立法也已经颁布,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该法将于2017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对于数据本地化规定在第三十七条:“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在境内存储。因业务需要,确需向境外提供的,应当按照国家网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办法进行安全评估;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根据《网络安全法》第三十一条,该法规定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指涉及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等重要行业和领域,以及其他一旦遭到破坏、丧失功能或者数据泄露,可能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的信息基础设施。该项立法对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界定较为模糊,且并未规定具体的安全评估办法,需要在后续的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制定中进一步进行详细规定。2.审查措施。就审查而言,我国有着较成熟的制度措施,涉及网络审查的法律法规包括2部专门性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互联网服务领域内容审查上以及准入方面的许多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从数字贸易角度来说,产品或服务提供商往往位于境外,不受准入规定限制,所受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容审查上,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2.1被称为“长城防火墙”(theGreatFirewall)的外国网络审查设施,包括IP地址上的网络屏蔽和关键词筛选过滤。2.2对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的管控,禁止上传或及时屏蔽下列信息,(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2)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社会主义制度的;(3)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5)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6)宣扬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7)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8)损害国家机关信誉的;(9)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2011修订)》第五条)。2.3通过大量人员对互联网内容进行人工筛查,包括政府专项部门人员审查以及互联网公司内部人员自我审查。由于屏蔽与过滤涵盖所有境内互联网接入,对数字贸易影响极大,如将国外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一分为二,一类可以到达中国大陆,另一类则不行。前文也提到过,对于互联网内容管理的目的在于“维护公民权益、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等公共利益,但涉及到数字贸易时,很容易被认定为贸易壁垒,引起国际争端。

三、我国在数字贸易领域面对的问题

1.WTO规则的相关问题。在WTO框架下,我国的本地化要求和审查措施面临的法律问题已经有学者进行了相关讨论。就WTO争端解决相关实践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GATS框架下,包括我国的措施是否会违反国民待遇、市场准入等相关义务,以及我国《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以下简称《减让表》)是否涵盖了数字贸易相关领域的问题。首先,在审查措施方面,较为标志性的事件是2010年谷歌搜索服务退出大陆市场,这引发了关于中国互联网过滤审查制度是否违反WTO义务的讨论。具体到谷歌事件,学者们普遍意见是互联网搜索服务适用GATS,中国并没有对该服务部门做出承诺,因而中国并不承担市场准入及国民待遇的义务。即使专家组认定搜索引擎服务属于其他中国做出具体承诺的服务部门,中国也可援引GATS第14条一般例外(“保护公共道德或维护公共秩序而必需”)进行抗辩。其次,在《减让表》方,在美国案和中国视听产品案中,专家组认为在技术中立原则前提下,当事国对数字渠道的特殊限制构成了对《减让表》承诺的违反。这至少可以反映出以下两个问题:(1)WTO成员对于市场准入的减让义务是由其《减让表》中的全部文字和描述以及对任何分类目录的任何明确参考共同决定的,对此,我国显然没有充分意识到《减让表》的作用和约束力。(2)我国缺乏对WTO案例的研究,在“在线案”中,技术中立原则的应用是美国败诉的关键原因之一,WTO争端解决机构对互联网服务的扩大化解释已初显端倪。而在“视听产品案”审理的过程中,我国对于技术中立原则没有足够的研究和重视。2.如何应对数字贸易规则发展。目前,TPP协议前途未卜,TISA、TTIP谈判也停滞不前,但这三个自由贸易协定仍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对于下一代国际贸易法规则的重构。我国也曾明确表示希望加入TPP和TISA谈判,但谈判主导者美国对中国加入谈判设置了极高的门槛,实质上是拒绝中国参与谈判。贸易协定的谈判实际是贸易规则的制定,美国希望在相关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为推行其主导的自由贸易规则。在目前我国数字贸易产业发展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对数字贸易自由化应持谨慎态度。虽然中国被排除在TPP之外,但可以预见的是,在TISA与TTIP谈判中,由于欧洲在相关领域采取的“文化例外”原则,很难达成TPP标准的数字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虽然这三大协定被认为影响力较大,但并非就能完全取代现有的国际贸易规则。此外,除了美国和日本,中国几乎和所有TPP国家都签了自由贸易协定,可以说,中国完全有机会推动自己在数字贸易上的相关立场,一定程度上抵消美式高标准的影响。

四、可供借鉴的解决之道

1.重视双边、多边贸易协定谈判。美国、欧盟在数字贸易多边谈判受阻后,都开始寻求以自由贸易协定推广其贸易规则,而在我国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对于数字贸易则没有足够的重视。以中国与TPP三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签订的FTA为例,与新加坡、新西兰FTA中并无数字贸易相关条款,与澳大利亚的FTA中虽有电子商务章节,但主要内容只涉及关税、电子签名、隐私保护等,对数字产品、数字贸易壁垒并无涉及。近年来,电子商务及数字贸易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中方在该议题下有着巨大的利益诉求。在以后的双边、多边贸易协定谈判中,我国需要在结合国内产业现状的基础上,争取利用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真正参与数字贸易国际规则的制定。2.借鉴欧盟“文化例外”原则。虽然我国数字产业发展极快,出现了许多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企业如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但其业务领域主要集中在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数字服务领域。如果全面开放我国数字贸易市场,我国的数字产品很难与美、日等国竞争。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欧盟的做法,采取类似“文化例外”的措施。一个问题是,与欧盟不同,我国加入WTO文件的《减让表》明确承诺了对于视听服务部门的跨境交付和境外消费均不设市场准入限制,这也是我国在视听产品案中败诉的主要原因。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利用文化例外原则保护数字产业呢?同样以视听产品案为例,在该案中,我国援引了GATT公共道德例外条款作为抗辩理由。虽然中国因为没能成功确立公共道德例外条款所要求的“必需”标准而败诉,但上诉机构明确了《加入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书》可以援引GATT第20条公共道德例外的做法,为以后中国在面临类似诉请时提供了确定可以适用的抗辩事由。这也为我国通过文化例外保护数字产品产业提供了思路:对文化产品内容的审查符合保护公共道德的目的。我国需要的是在立法设计上将有关规则与WTO的公共道德例外条款有机联系起来,使其符合例外条款的要求。数字贸易所涉及的数字产品大部分具有文化属性,如电影、音乐、电子书等,欧盟甚至将计算机游戏、娱乐软件归类为视听服务而受文化例外原则的保护。通过完善国内相关立法与制度设计,从而使我国对文化产品内容的审查要求符合相关国际规则,同样能起到保护数字产业的效果。3.完善国内数字贸易法律体系。不仅在文化保护,而且在与本地化要求上,我国同样需要完善相关立法。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不得、传播“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散布谣言”等信息,而如何界定这些信息,并未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做出进一步的解释。因而,法律的不明确性一方面导致政府部门在实施措施时有过大的自由裁量权,另一方面导致互联网公司在进行自我审查时的巨大工作量和多样化标准。除明确审查要求外,在现阶段的立法和政策制定中必须考虑到合规问题,以免如视听产品案中一样授人以柄。只有进一步明确国内相关立法,完善自身的数字贸易法律制度,在涉及数字贸易规则的国际谈判中,我国的立场和建议才能有理有据。提出相关保留条款、例外条款时同样也有国内立法作为支撑。从国际争端解决来看,国内立法作为补充解释资料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如美国“在线案”中DSB就曾运用国内立法、国内产品分类的规定等补充解释资料断案。此外,明确相关立法对国内产业发展来说同样百利而无一害,能为我国数字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五、结语

公共交通数字化范文篇3

关键词:数字校园;软硬件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是先后由九所院校合并组建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是呼和浩特市政府创办的唯一一所高等院校,也是内蒙古自治区众多高校中唯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

秉承打造精品数字校园助推学院内涵建设的理念,通过几年的努力,学院建设了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网络系统,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摸索了宝贵的经验。

(一)1完善的校园网基础平台建设

校园网络基础平台建设遵循先进性、稳定性、安全性原则,通过建设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实现东西两校区间的万兆高效“物理连接”,为全院的信息化提供更先进实用的基础平台。

网络以有线为主、无线为辅的方式覆盖学院的教学、办公、学生宿舍等区域,各类信息点达10000多个。网络交换设备采用四台S9505、S7503核心路由交换机,实现高速转发;汇聚交换机采用H3C5600交换机,实现了数据包的过滤;接入交换机采用H3C二层可配置交换机,实现了VLAN的划分;服务器群接入交换机采用四台千兆智能弹换机,满足了服务器群的高访问量。

东西两校区在学生宿舍区、办公区域、公共自习室、礼堂、广场等开阔区域,设计部署了180个无线AP接入,辅助有线网络,建成覆盖全院的网络系统。重点区域覆盖率达到100%,全院覆盖率达到70%。

现拥有专业服务器30余台,,运行包括三大基础平台(统一身份、数据标准、综合门户)、学工系统、迎新系统、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综合教务管理、办公自动化、DNS域名解析、电子邮件Email、IMC计费及网管、用户行为审计、FTP、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平台、VOD视频服务系统、防病毒、网络监控、WebServer、网站、文件下载、数据库管理等各项应用服务。

(二)2数据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共享型教学资源中心三大应用中心的建设

2.1数据中心(公共数据库及数据交换平台)

数据中心是收集、处理和存储各类共享信息数据,并为全校提供信息共享服务的平台。通过该平台将学校内的各类数据进行数据集成、集中存储,实现统一数据管理、统一用户管理、统一信息共享、集中应用控制,全面实现教学、办公与管理的信息化。

公共数据库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基础和前提,只有全面完成公共数据建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数字化。

2.2信息服务中心

信息服务中心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院各类体系的保障及支持,包括公共资源服务系统和数字化图书馆两部分。公共资源服务系统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已顺利完成,形成了从安防监控、信息支持、生活保障、网络建设四个层面上的技术后台;数字化图书馆在实现馆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资源共享化的基础上,内容涵盖多载体资源(纸质与电子图书、纸质与电子期刊、随书光盘、录音带、录像带、VOD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等)、多语种资源(中文、英文资源等)和资源数字化的、统一检索的管理平台体系。

2.3共享型教学资源中心

共享型教学资源中心系统以资源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为核心,面向海量资源处理,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资源管理平台。该平台建设将本着开放性、共享性、可扩展性和高可靠性原则,整合、开发校内各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和开发国内外相关行业的资源,建设成具有一定原创性比例和信息海量存储容量、设计科学规范和使用方便快捷的大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体系。

(三)3建立了规范的校园网保障体系

完善了校园网管理机制,提升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把“人的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作为一个长期的任务来抓;不断进行管理机制和体制的创新,完善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机制,建立了校院两级协同会议制度,以此为核心,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推动校园信息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3.1政策法规建设

加强法规的建设和制度的完善,建立网络秩序和政策法规,保证校园网络的持续建设与发展。主要完成并强化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规定、校园网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校园网络突发事件具体应急处理办法、校园网安全管理制度、网络信息管理办法、消防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的建设。

3.2网络运行机制建设

建立完善、有效、快捷的网络运行机制,明确分工、合理预算经费,通过制度保证网络运行每年的基本费用,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建成良好的网络应急机制和方案,建立了网络管理中心所有系统应急处理指导手册,主要包括:精品课服务器、网站服务器、FTP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网络教学平台服务器、教务系统服务器、OA办公系统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通过以上建设,保障了网络的正常运行。

3.3建立信息化两级协同会议制度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应坚持“学校策划、中心搭台、部门唱戏、齐抓共建”方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学院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是最高信息建设决策核心,院长挂帅,主管院长具体负责,各二级学院、部门党政一把手参与,负责制定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大政方针。在二级学院及部门层面,部门一把手亲自推动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每个部门均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技术的支持、网站信息的更新、数字化校园的推广。

3.4师生素质培养

校园信息化建设,需要包括各级干部在内的人员观念的变化、素质的提高。学院制定了合理的教师培养方案,每学年定期进行网络使用培训,熟悉网络操作、适应网络规则,提高对校园信息化的认识。培训内容:系统安装(GHOST)、驱动安装、杀毒软件的安装使用、IP配置、上网客户端安端安装装、系统清理、学校教务管理软件的使用、综合信息门户管理等实用内容。

3.5技术队伍的建设

一流的设备需要一流的人才来管理,一流的信息化建设成果仍需要一流的人才队伍共同巩固和发展,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在不断发展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必须开展“人才工程”建设,把德才兼备的网络技术人员和网络管理人员充实到校园信息化建设中来,才能实现校园的真正信息化。

参考文献:

[1]苏景泉.数字化校园中多媒体教室建设实践探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3.

[2]刘.对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发展的思考[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8.

公共交通数字化范文

一、部省合作共同推进数字建设

与国家工信部共同制定《工信部与省共同深化数字建设的实施方案》,共同推进数字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数字发展水平(省发展改革委、省经贸委、省信息化局、省通信管理局、省数字办负责)。

二、推进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

(一)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

依托政务内外网云计算平台,部署短信平台、政务邮箱和即时通信等消息通信平台,开发通用业务构件,为省直部门提供统一应用支撑服务(省经济信息中心、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负责)。

建设全省统一的空间位置信息服务平台、遥感技术应用服务平台(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负责)。

(二)深化网上审批及网上执法平台应用

按照新的规范清理审批事项,完善省级网上审批系统改造,促进审批平台和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推广省级网上行政执法平台应用,推动市级网上执法平台建设,推进省级平台与市级平台及省级部门已建执法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全省行政执法案件的网上办理及电子监察(省效能办、省数字办、省法制办、省经济信息中心牵头,省直各部门、各设区市数字办配合)。建设省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平台(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三)提升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

建设金宏工程二期(省发展改革委负责)。整合安全生产领域各类信息系统,建设金安工程二期(省安监局、省煤监局负责)。做好省管干部数字档案建设(省委组织部负责)。建设外经贸政务应用平台(省外经贸厅负责)。升级改造机构编制信息系统(省委编办负责)。建设全省共青团组织信息管理系统(团省委负责)。建设全省国资监管信息化应用系统(省国资委负责)。提高全省劳教(戒毒)场所安全警戒设施信息化水平(省劳教局负责)。建设“福乐”残疾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省残联负责)。整合建设统一的应急指挥机动通信系统(省政府应急办、省经济信息中心负责)。建设全省统计数据直报系统(省统计局负责)。

(四)完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

建设公务员门户系统,利用人事基础信息构建公务员用户目录体系和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开发并提供政务信息、通讯录、知识库等服务;依托门户整合部门业务系统和信息,实现单点登录和一体化集成应用(省公务员局、省经济信息中心、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负责)。

试点建设市民服务信息系统,为市民建立专属主页,聚合并推送政府公共服务、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与商业服务部门的服务资源信息(市鼓楼区政府牵头,电信运营商配合)。依托省“12345”政务服务平台,整合我省现有机关网上资源,开展网上视频接访(省局、省经济信息中心负责)。

三、加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一)完善全省涉税信息共享平台

开展32家单位涉税信息资源交换和整合,逐步实现涉税信息综合库与我省人口库、法人库、自然库和证照库等基础信息库的交互和融合。拓展平台应用,逐步实现非税部门的信息共享(省数字办牵头,省直各有关单位配合)。建设国税公共服务平台(省国税局负责)。

(二)建设决策信息直报综合应用平台

依托共享平台和空间地理信息平台,整合省级重要业务管理系统和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各项监管信息和应急信息的直报和集中展现;开发数据分析系统,提供辅助决策服务(省经济信息中心、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负责)。

(三)开展业务协同示范

加快建设法人电子证照信息库,启动个人证照信息库建设,推进电子文件和证照的应用(省档案局牵头,省直有关部门配合)。

基于省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在土地审批、住房保障、社会保障、项目管理等公共业务中开展业务协同应用,实现主动推送、精细化管理和业务联合监管(省数字办牵头,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负责)。推广、等设区市一体化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各设区市数字办负责)。

四、推动数字重大项目建设

(一)推进大都市区信息同城化

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启动厦漳泉大都市区通信一体化升位并网工作(省通信管理局牵头负责)。加快厦漳泉大都市区共享城市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基础数据库、城市地理基础数据库,推广厦漳泉大都市区城市公共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启动覆盖厦漳泉的电子小额支付卡项目,开发统一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市政府负责)。启动福莆宁信息同城化前期工作(、、市政府负责)。

(二)推进平潭岛信息化建设

支持在平潭开展云计算专区与信息保税港建设的相关研究,深化两岸信息产业交流合作。建设岛内共同通信管沟,基本实现岛内3G信号全覆盖,基本完成实验区管委会各部门接入政务内外网,开展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应用,建设平潭电子政务协同平台,做好与省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省级网上行政审批系统、行政执法系统的对接。建设岛内城市管理、环境保护视频监控系统(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

(三)加快两岸通信海缆建设

建设—金门直达通信海缆、—淡水TSE-1海缆传输系统工程,率先实现海峡两岸信息网络互通,推进设置语音、数据和互联网业务国际交换节点,特别是面向台湾的区域性通信出入口,提升在全国通信布局中的地位(省通信管理局牵头,各电信运营商配合)。

(四)加快建设云计算产业园

建设中国联通集团公司东南区域云计算运营中心、物联网研发中心、电子商务中心、东南国际呼叫外包中心等重大项目(中国联通分公司负责)。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市政府负责,省数字办、省信息化局、省通信管理局配合)。

五、完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一)进一步提升我省基础网络水平

继续实施“光纤宽带城市”和“海西无线城市”工程,实现城区20M带宽覆盖率超过90%,建制村宽带普及率达到98%,接入带宽提高到2M。实现全部地级市、县、乡镇3G信号覆盖。建成TD—LTE实验网,为我省推广应用4G打好基础(省通信管理局牵头,各电信运营商负责)。

深化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加快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支持平潭开展三网融合试点(省三网融合协调小组办公室牵头,、市政府、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省直有关部门配合)。

(二)建设完善公共网络服务体系

完善政务内外网运维服务体系,提高网络的整体运行能力。完成全省政务网全光化改造和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建设(省经济信息中心负责)。

建设连接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等院校、中小学的全省教育主干网(省教育厅负责)。

六、提高数字为民服务能力

(一)完成社会保障卡发放

全面完成全省常住人口社保卡发放任务,建设社保卡信用管理及分发共享系统,加强社保卡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社保卡用卡环境,实现社保卡一卡通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省公安厅、省数字办、各相关合作银行负责)。

(二)推进卫生信息化应用

实施乡、村卫生信息一体化管理和新农合村卫生所门诊结报。三级医院完成电子病历基本系统集成,县级综合医院实施区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和健全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实施数据备份和系统容灾。在全省42家三级以上和100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推广12320预约诊疗服务(省卫生厅负责)

(三)开展城市移动信息化应用

建成无线城市群综合门户平台,整合各类民生信源,实现政府办事指南、水电煤气、公积金、社保等公共事业费用查询支付、公众出行、校园教育、健康信息等服务。建设手机视频点播平台,开展城市视频监控应用,加强各类视频信息共享(各电信运营商负责)。

(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

完成社区人口业务协同平台、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和平台建设,实现集成和信息共享。在社区推广应用政务家政便民热线、社区视频监控、社区平安联防、社区电子公告、社区党员远程教育电视等信息化应用(省民政厅负责)。

(五)拓展社会保障信息服务

启动金保工程二期,推动各险种业务系统一体化,方便企业和社会公众办理社保业务。加快建设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完善和扩大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覆盖范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

(六)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水平

推广道路客运公共信息系统,实现全省一级、二级客运站联网售票。整合建立全省交通统一特服号,完善网站、服务热线、手机服务、交通广播等服务方式,构建交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为公众提供路网路况、客运票务等出行信息服务。开展城市公交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出台车载终端、终端通讯协议、平台数据交换等智能公交相关标准(省交通运输厅负责)。

七、推进经济领域信息化

(一)深化农村信息化应用

完善全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新增4000个农村信息服务站点。继续推进新农村信息服务项目建设,并做好与武夷山、世纪之村等农村信息化项目的无缝衔接,完善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热线服务水平(省农办牵头、省农业厅、省信息化局配合)。

(二)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发展完善中国国际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拓展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功能(、、市政府负责)。

完善优化移动电子商务平台,面向全省移动客户及广大企事业提供移动商务、手机支付、二维码等电子商务应用(各电信运营商负责)。建设中欧商务技术合作门户网站及外经贸信息库(省贸促会负责)。

(三)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依托航运交易中心及道路运输配货中心,培植第三、四方物流,提供陆海运输交易信息服务;推广货运枢纽站场信息化应用,提供城市配送、仓储配送、零担运输等物流信息服务,带动物流企业信息化;在交通物流运输企业推广生产管理信息服务系统,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生产协同;整合电子口岸、运输政务、交通地理、交通动态位置等信息服务,推进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省交通运输厅负责)。

(四)加快物联网推广应用

建设物联网公共服务系统,优化物联网定位导航、统一支付、统一视讯和智能分析功能。推广物联网智能停车场应用,加快智能交通应用项目的覆盖及使用。依托电信运营商建设省物联网开放实验室。运用物联网技术,建设全省公共机构能耗统计系统(省信息化局牵头,省经贸委、省交通运输厅、省质监局、各电信运营商配合)。在市开展物联网应用基础服务平台试点(市数字办负责)。

八、探索建设和服务新机制

(一)提升信息化服务支撑能力

建设完善省经济信息中心、省空间信息中心等数字运维支撑基地,探索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模式,培养信息化专业服务队伍,提升电子政务服务和支撑数字建设的能力,带动数字产业发展(省数字办牵头,省经济信息中心、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配合)。

(二)完善信息化法律规章

加快《省信息化条例》立法进程,力争尽快颁布实施。修改完善《数字项目管理办法》,制定《政务内外网云计算平台应用管理办法》(省政府法制办、省数字办负责)。

(三)加强数字宣传培训

做好“十二五”规划宣传工作,通过报纸、电视以及网络、手机、微博等媒体宣传数字建设成果(省数字办负责)。开展物联网、云计算等人才培养工作,建立省物联网教育培训联盟(省教育厅、省数字办负责)。

(四)做好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建设政务信息网安全监管系统;完善国家保密监控管理平台;建设政务内外网云计算统一安全管理平台,保障政务内外网云平台安全稳定运行(省网安办、省国家保密局、省委机要局负责)。

(五)开展信息化专项研究

公共交通数字化范文篇5

关键词:数字城市;3S技术;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3S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摄影测量、仿真虚拟技术等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数字城市服务于城市规划、国土资源、交通通信、建设、管理、科技、电子商务、打击犯罪、防灾、减灾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信息平台和信息应用系统。主要包括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的信息化;建立空间信息工程系统的管理功能;进行城市主要专题的评价与分析;进行综合规划与预测等等。而且,数字城市工程建设对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展示城市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和树立现代化都市形象及扩大对外开发的重要窗口。

2数字城市的总体构成

一般来说,数字城市的总体构成可分为四个部分:

①基础信息层。主要是指通信网络设施,是数字城市运行的基础。近十年来,各地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政府内网、外网以及社会公网建设已趋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数字城市系统的运行要求。

②地理空间层。地理空间层是数字城市的支撑,是资源共建、信息共享的平台。其可以看作是地理信息数据及其采集、加工、交换、服务所涉及的政策、法规、标准、技术设施、机制和人力资源的总称,是其他空间和社会经济信息定位、集成和交换的基础平台,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目录与交换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以及组织运行体系[1]。

③应用系统层。数字城市的应用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包括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各行各业以及社会公众,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扩充和完善的系统。通过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构建起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完成与其他用户的互联互通,实现地理信息的资源共享。它是数字城市的灵魂,是针对各不同用户(或部门)单独开发的管理系统,其功能应满足部门工作需要、符合部门业务流程。

④决策分析层。主要满足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性应用系统,包括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城市环境监测分析系统、城市发展预测决策系统和城市防灾、救灾及应急处理系统等[1]。

3数字城市的实施步骤

数字城市的建设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3.1补充完善基础信息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政府各部门之间基本上实现了网络互联互通;外部公网(主要功能是提供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覆盖率。但为满足数字城市系统的建设需求,基础信息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局部地区或场所的网络仍比较薄弱,有很大的建设空间。但从整体上看,这些局部地区不影响数字城市基本功能的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难度相对较小。

3.2重点建设地理空间层

地理空间层的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作为数字城市系统中承上启下的部分,地理空间层也分为5个体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是基础;公共服务体系是核心;目录与交换体系是信息共建共享的关键;政策与标准体系、组织运行体系则是支撑和保障系统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主要包括测绘基准、基础地理数据(大地控制点成果、不同比例尺的DLG,DEM,DOM,DRG)、城市地下空间信息(地下管线信息、人防工程信息等)、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地理实体数据、影像数据、地名地址数据、3维景观数据等)以及管理系统和支撑环境等。对这些多源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完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以及其他各体系的共同作用下,搭建起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地理空间层建设最终形成“一库一平台”,即地理信息基础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地理空间层建设是我国目前国情下数字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只有建立起权威、统一、唯一的地理空间层,才能真正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2]。

3.3逐步开发应用系统

由于数字城市要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因此数字城市应用系统的开发必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应该分批建设、逐步完善。例如,目前各地在以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已经在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公安消防等许多领域建立了相应的管理系统,像地下管线管理系统、城市规划管理系统,等等。但在建设这些信息系统时,各部门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业务和管理工作需要而开发的,从系统平台、数据标准到有关要求都各不相同,不可能直接将其纳入数字城市系统运行。现在通过对这些系统的升级和完善,就能够使其数字城市系统中发挥作用。此外,这些现有的系统无论在人员还是设备、技术等各方面都具有了相当好的基础,把它们作为数字城市应用示范单位,一方面可加快数字城市建设的步伐,同时也能够起到典型示范作用。随着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和普及,逐步完成其他部门的应用系统开发。而已经建设完成的应用系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需要进行升级和完善。总之,应用系统开发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3]。

4广州数字城市的建设与应用

在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的浪潮中,广州也适时提出了建设“数字广州”的设想,并在已有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有步骤地推进和实施数字城市的建设。

4.1政府机关电子化办公

目前,广州市已建成了以政府信息网络交换中心为枢纽的机关单位信息交换公共平台。形成了一个市党政机关城域互联网络平台;建成了市委、市政府、市人大等几个大院光纤网络,并与100多个市直单位实现了高速互联,实现了与省政府、中国经济网、国家计算机公众互联网、国家科技网、国家教育网、国家金桥网、国家互联网络交换中心的互联,实现了与珠江三角洲12个城币及全国副省级市、经济特区、京津沪等城市和香港特区政府等网络的互联;建成并成功运行了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广州信息网、广州信息网内部版、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网、广州电子商务门户和广东光谷、广州市信息工程招投标中心等政府网站和市党政机关电子邮件服务系统;42个政府部门在交换中心平台建立了47个互联网站,并开通了本部门的信息网、专业网站和业务应用系统。

政府机关的电子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这些政府机关网站不仅在网上信息,还开展了税务管理、劳动就业、菜篮子工程、信息工程招标等多项行政业务的网络化、无纸化、电子化办公,使企业上网纳税、公民上网求职等变成了现实。

4.2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

目前,广州市许多工业企业都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已有1000多家企业实施或将要实施企业资源规划(ERP)管理信息系统。而在金融电子化方面,广州已经居全国首位。其中,广东银联建成了跨银行、跨地区的ATM网络系统,现已发展成为以广州为中心、覆盖全省25个城市、联接港澳54家商业银行卡网络中心和VISA、MASTER国际卡组织的大型网络平台,广东银联跨银行直联POS网络系统已实现了与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的互联,使广州市金融跨入一个全新的电子时代。电信业技术和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电子商务风起云涌,“网上购物”、“网上炒股”、“网上银行”等各种电子商务活动争相面市,数个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和系统建设正趋于成熟。

4.3广州数字城市建成进入倒计时

由2011年签署的《数字广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合作协议书》,广州数字城市将于2012年建成。建成后的数字广州地理空间框架,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平台,将承担起对广州市各类地理信息资源进行有序、有效的整合、管理、分发的职能,不仅可以满足当前城市国土资源工作的需要,还可以满足社会其他行业对空间信息方面需要,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完善、优质和高效的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

“数字广州”将覆盖广州市八区约4.5万条地名,建立地名地址数据库,可满足百姓日常出行对地址定位的需求。由于地名地址数据库的建立耗时量大,数字广州初期建设将在广州市番禺和增城两个示范区建立一个完整的地名地址数据,其他区域暂从现有数据整理和提取,剩余类型待以后补充。另外,还包括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城市管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和水资源数据等信息。

5结论

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必然产物――数字城市,既包含单纯的各项技术研究,又包含了数据共享、系统互操作技术以及管理、政策、经济等诸多技术因素和人文因素的集成研究,从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成熟的技术、完善的政策法规和科学的运行机制是保证数字城市建设健康发展的基础。在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数字城市建设轰轰烈烈开展的形势下,只有认真分析和正确对待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在符合总体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各地自身的实际开展工作,才能使数字城市建设工作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而数字城市的建设完成,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信息化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进而从整体上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社,宋富林,卢中正.基于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应用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08,6(2):59-61.

公共交通数字化范文篇6

20世纪80年代,数字化城市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应时而生,并发展成为改善城市软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数字化城市管理已成为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管理城市、服务社会的主要方式。在我国,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兴起并迅速发展,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当前,国内外数字化管理中,在城市公共组织方面,因为城市管理数字化设备及信息数据主要掌控在政府内部,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主要由政府运行和管理,所以其参与对象主要是城市政府组织,而城市非政府组织则参与不足。在城市公共政策过程方面(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政策监察五个方面),各环节不断明晰,相关信息也录入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信息对外公布深度和广度跨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市民参与度和政策执行力度都有所提高,公共政策过程实行了数字化管理。在城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方面,采用数字化管理的城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逐步构建,执行力度有所增强,评估结果可信度也有所提高。

二、当前数字化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职能重叠且效率低下

综观各国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部门职能重叠、工作效率低下现象。或是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有交叉,或是政府部门与非营利组织的职能有重叠,或是准政府组织在办理着某政府组织的事务,或是非营利组织开展着某准政府组织的业务。原因有职能划分不明确、组织改革不彻底、上级部门任其发展、下级部门得过且过或内部关系制约等等。

(二)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管理中志愿者管理混乱

城市公共组织人员和其他市民均可成为志愿者,为管理城市、服务社会提供人力资源。而一些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并没有明晰的组织管理方式和措施,仅由很少一部分服务性组织在支撑着。城市政府组织举办“运动式”志愿性活动时,就大量招募志愿者,到活动结束就任其发展、不管不问,并且极少关注志愿者自身组建的组织,志愿者管理较为混乱。

(三)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

服务管理意识不强数字化城市管理是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但当前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即便是各个城市的数字化对外服务窗口,服务管理意识都有待增强。这源于传统政府组织(含部分非政府组织)根深蒂固的强化管理而弱化服务观念的影响,也是“大政府、小社会”的必然恶果。

(四)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过程信息不对称

城市公共政策过程中产生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是由利益因素、组织因素和政策主体有限理性、政策目标群体自身行为能力、组织体制缺陷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利益因素使得政府自利性依然存在,表现为城市管理者同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强化横向部门、纵向部门利益;组织因素表现为政府部门科层制的管理体系,科层组织优点和缺点兼备,强调集权使得上下层级间沟通较少,下级难以真正了解和掌握上级命令所反映的真实意图。

(五)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过程市民参与度不高

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过程中,已吸纳了部分市民的参与,这相对于传统的城市管理是一大进步。市民参与度是数字化城市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指标,而当前我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市民参与度还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针对城市重大决策的市长综合会议中,更需要市民大量参与。

(六)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

执行力不足相对于政策沟通渠道和力度、政策评估标准,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执行力仍然不足。这源于城市公共组织的执行效率各有差异,组织内部利益制衡,下级部门和广大市民接受能力不尽相同,政策实施阻力较大。常有政策敷衍、政策附加或阻截、政策抵制和政策扭曲等公共政策执行失控表现。

(七)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标准问题

数字化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包括建设标准化、管理标准化、评价标准化三大部分,标准化街道、标准化社区、标准化行政村的建设是数字化城市管理标准实施的重要体现,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行业标准是数字化城市管理标准体系的重要保障。但是,数字化城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标准,或过于笼统,或过于片面,并很少关注实际情况而将所谓的“标准”应用于全部市区,最后助长了相关部门的弄虚作假行为,以致得不偿失。

(八)城市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分割且方法单一

当前数字化城市管理受传统的部门职能分割管理影响,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依然分割明显、不成系统,互联机制缺失。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方法单一、评估方法不科学,也使得绩效评估结果可信度不高。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未很好结合,采取“运动式”、“评比式”、“突击式”评估,忽视了评估的持续性。

(九)城市公共部门效能问责机制不健全

每当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结果公布后,各部门都“优秀”,市民逐渐失去关注积极性,数字化城市管理也因此失去了最重要的外部监督,而这些绩效评估结果用于内部评比或人员升迁,也会带来内部人员工作积极性丧失和部门间关系不和谐,造成绩效评估作用不明显。其原因之一是与之配套的效能问责机制不健全,各公共部门没有足够的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发展动力自然性不足。

三、从公共管理角度提出数字化城市管理对策

(一)城市公共组织要完善职责划分以提高工作效率

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城市公共组织不仅要革除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传统弊病,还要完善组织自身职能职责划分,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从数字化城市政府组织着手,完善城市政府组织性质和职能,推进组织管理层级扁平化,完善对外服务窗口,提高组织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依法赋予非政府组织职能职责,对其加强管理和监督。

(二)理顺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志愿者管理

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城市公共组织应引导志愿者组织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适当划分和合理运用管理型、日常型和项目型志愿者。城市公共组织要明确志愿者招募的前提和志愿者的定位,给予平等承诺,实行公开招募、择优录用,开展必要的教育与培训,切实给予指导和协助,及时记录,适时鼓励和合理重用,提供必要经费,开展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估。将志愿者及其组织相关信息纳入数字化管理信息平台,切实理顺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志愿者管理。

(三)城市公共组织要增强服务管理意识

以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从城市居民出发,满足城市居民的审美需求、服务需求和产品需求。市民满意是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服务管理理念的核心,是以市民需求为中心的理念外化,即以市民接受服务管理的价值感受为核心导向,以接受市民评价为核心导向。因此,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要再增强服务管理意识、再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搞好内外服务管理,确立核心服务管理战略、服务管理提升战略、服务管理价格战略和服务管理品牌战略。

(四)加大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过程信息不对称治理力度

为防止数字化城市公共政策失效,必须在原始治理基础上加大治理力度。要深刻转变数字化城市政府信息观念,加大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及其人员的信息共享、信息交流意识的培养力度,切实打造责任型城市政府。要继续优化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职能结构,健全机构信息化工作环境,完善数字化城市信息化建设,保证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科学严谨地制定和执行政策。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政策沟通的制度化建设,拓宽数字化城市公共政策过程信息公开的渠道,强化城市公共组织与市民公众之间的双向交流。

(五)强化市民参与意识的培养,促进市民参与质量的提高

数字化城市管理在传统城市管理的基础上,需要继续强化市民公众对公共政策过程参与意识的培养,引导市民公众参与意向。基于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组织的可行措施和适宜政策,让市民公众觉得参与有意义、有作用,不断自我提高参与积极性,实现市民公众公共政策过程参与良性循环。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引进各种监督,逐步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过程中市民公众参与质量的切实提高。

(六)严防城市公共政策执行失控,加大公共政策过程执行力度

数字化城市公共政策过程中,需要完善和优化数字化城市公共政策执行体系,改善和优化公共管理体制,从而矫正数字化城市公共政策执行失控。加强城市公共政策体系的组织建设,减少城市公共政策执行机构的组织结构层级,推动扁平化、网络化和政策程序简化进程,理顺城市公共政策执行机构组织内部及其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关系,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公务员制度和公务体系,加强对城市公共政策执行者的职业伦理和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城市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综合素质。

(七)全面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城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数字化城市管理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数字化城市管理实际运行中,需要全面完善城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在原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数字化城市管理实际,汇集各方面人员参与,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按照业绩指标、能力指标和工作指标分类,把过于笼统或过于片面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合理合法地逐步进行补充、调整或删改,并将完善结果公之于众,接受市民和媒体监督。

(八)加快城市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整合与规范

在数字化城市公共部门职能重组的基础上,加快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的整合,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实现对政府组织、准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绩效的集体评估,提高各公共部门的服务管理质量,促进各公共部门的共同发展。规范和拓展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方法,实现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有机结合。科学把握时间因素对绩效的影响,避免“运动式”、“评比式”、“突击式”评估,努力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的持续性评估。

(九)建立健全城市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配套的效能问责机制

公共交通数字化范文篇7

赵辰昕表示,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15〕63号)文件,即《关于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这是一部在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一年多来,国家发改委切实履行牵头协调指导职责,各省级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63号文件部署,上下协同、合力推进,平台整合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一些地方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验和做法。12月1日,国家发改委新闻会现场

四方面成效和四项任务

李亢表示,63号文件一年来,各地方、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扎实开展相关工作,整合进展相关工作,整合进展成效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分散的平台基本得到整合。在平台整合前,各类交易平台分散设立,重复建设,资源不共享,有些交易平台职能定位不准、运行不规范,制约了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国务院63号文件确立了“四统一”的整合思路,即,统一制度规则、统一信息共享、统一专家资源、统一服务平台。全国各类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从4103个整合为500多个,交易市场数量减少了85%,经过一年的努力,完成了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国有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政府采购、国有产权交易等4大板块整合,与此同时,全国80%的省级平台还将药品集中采购纳入交易范围。

第二,信息和专家资源实现有效整合。一是打造公共资源交易全国一张网。以往,市场主体要寻找有关交易信息,要到各地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网站上检索,现在,建成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并实现与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信息共享,打通了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投资在线监管平台、12358价格监管平台的数据通道,只需要登陆国家平台,就可以做到交易信息一网尽揽、一览无余。二是专家资源实现跨域共享。26个省(区、市)建立了统一的综合评价专家库,实现了专家资源在本行政区域内的互联共享。

第三,法治化程度不断提升。在顶层设计上,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颁布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暂行办法》,系统规范了平台运行、服务和管理,这是公共资源交易法治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在地方层面,主要开展了两项工作。一是出台配套制度。18个省(区、市)以政府令或政府文件的形式印发了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开展文件清理。重点对违法设置审批事项、干预交易主体自、实施行业保护和地区封锁等问题进行纠正。

第四,平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按照63号文件确立的公共服务职能定位,各地不断优化平台服务,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开透明、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同时,为了发挥试点示范带动作用,国家发改委在全国选取了安徽、湖北、宁夏、广东、贵州5个省作为平台整合的“试验田”。

李亢进一步表示,接下来,深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将平台整合的改革红利转化为市场的活力和发展动力,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明年有四项重点任务:一是为市场解绊;二是为主体减负;三是为交易提速;四是为监管助力。

一为市场解绊。一年来,各地根据63号文件要求,清理了一批地方保护、分割市场、限制公平竞争的“土政策”,但是一些地区或明或暗地仍然存在一些“潜规则”。国家发改委将督促各地回应市场主体和社会关切,聚焦“痛点”、“堵点”,深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政策文件的清理,坚决革除不合时宜的陈规旧制。保留的规则“清出来”,编制成清单,还要把编制好的清单“晒出来”,接受社会监督。未列入清单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作为行政监管依据。

二为主体减负。多地重复注册、CA证书不互认、乱收费,是市场主体对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目前,正在湖北、江西、广东、贵州、海南五省开展CA证书兼容试点工作。明年,将在目前5省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CA电子认证互认共享范围,力争2017年年底前实现全国范围内CA电子证书互认功能,做到“一证通用”。

三为交易提速。将结合公共资源交易特点,依托已经建立的平台电子系统,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快捷的服务,提升交易效率。一是获取信息更快捷。推动实体平台、网上平台、APP、短信、微信、自助终端、服务热线多端融合,共享信息,市场主体可以多种方式随时随地获取交易信息。二是提交交易材料更快捷。依托电子化平台,市场主体可以远程提交投标文件、证明等交易材料。三是交易活动更快捷。正在全面推进交易全程电子化。

四为监管助力。行政部门监管到位,是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基本保障。传统人盯人的监管模式,监管能力是有限的。当前,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各地平台系统都建立起来了,信息共享体系也形成了,要依托好这些电子化平台,实现立体化监管。同时,还将开展第三方评估,进行大数据监测预警。采取这些监管措施,目的就是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市场主体参与交易活动保驾护航,不断提升公共资源交易配置的效率和效益。

“总体来说,通过一年来的工作,国务院确立的平台整合第一阶段任务目标已经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交易从分散到集中、规则从分立到统一、信息从分割到共享、系统从分设到联通的新局面。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让权力在阳光下暴晒,切实提高市场主体对改革的‘获得感’。明年工作任务还很艰巨,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合力推进,更加有效解决问题,争取让大家觉得公共资源平台管用、好用、实用,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李亢说。

平台将提供多种便民服务

国家信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部副主任杨绍亮表示,国家平台从2015年11月份组织开展系统建设前期工作,将于近期正式上线试运行。国家平台的基本定位,就是要作为连接各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中枢,同时也作为汇集各类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的媒介。平台上线之后,将提供多种便民服务的功能。

一是集中各类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平台上线后将汇集并来自全国32个省、区、市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四大类公共资源交易信息,未来将逐步扩大范围,实现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全覆盖。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都可以通过国家平台便捷、快速的查找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实现全国范围内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的一网揽尽。

二是提供信息订阅推送服务。为了方便市场主体精准获取交易信息,降低寻找成本,国家平台将为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的订阅和推送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关注的领域、关注的区域来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平台定期将相关信息直接推送给用户。

三是提供数据统计分析服务。国家平台上线之后将提供基础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方便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了解全国范围内各行业、各区域公共资源交易的总体情况,引导市场主体有序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

四是提供平台导航的功能。国家平台将提供各省、区、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介绍和网址链接,并以地图导航的方式方便用户查找。市场主体可以通过国家平台来了解、定位和跳转到任何一个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另外,市场主体也可以通过国家平台获取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信用信息、政策法规信息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动态等。

安徽省:采取六方面措施

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曹发义表示,安徽省将平台整合工作列为2016年安徽省委全深改领导小组办公室重点督办的10件改革事项之一,纳入对各市人民政府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之一,并采取六个方面举措加以落实。即一整二联三优四统五推六管。

一整,就是按要求全面完成四大板块平台整合,列入目录的各类项目已全部纳入统一平台集中公开交易,破除了体制机制藩篱,打破了部门保护和行业垄断,市场主体不再找市长、县长承揽项目,而是找平台和市场承揽项目。

二联,就是加快互联网+平台建设。基本建成全省“一网、三系统、四库、三服务”平台系统,向国家平台推送数据量稳居前列,在实现“网下无交易、网上全公开”基础上,2016年底之前全程电子化交易率平均可达60%以上,加快实现交易、服务、监管等“网上全留痕、异常有预警、责任可追溯”,同比每年可节约交易成本20%以上,每年可为市场主体节省纸质交易文件制作费用约1.4亿元。

三优,就是推行平台服务标准化。在明确平台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基础上,率先出台平台服务规范,立足公共服务职能定位,从服务提供、服务保障、服务评价与改进等3个方面,细化明确了平台应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标准,推动平台为各方主体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标准化服务,平台服务市场满意度跃升到95%以上。

四统,就是统一制度规则。对已出台的1985件有关制度进行全面清理,拟保留942件,废止577件,修订466件。将对拟保留以及新出台的制度汇编形成统一制度目录向社会公开。未列入目录的,一律不得作为行政监管的依据。

五推,就是推进信用监管。探索建立以合同授予为中心的信用管理联动机制,实现交易市场与履约现场的“两场联动”,着力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联动机制,促进监管方式从行为监管向行为与信用监管并重的转变。

六管,就是强化公共资源交易事中事后监管。一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市县两级政府通过划转、授权或委托的方式,将分散在6个部门的64项、142个法条规定的有关公共资源交易环节的监管职责,赋予一个独立的监管机构集中行使,初步形成了部门决策、业主操作、平台服务、集中监管的运行机制。二是推进双随机抽查。发挥省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联席会议机制作用,积极推进市场主体行为“双随机”抽查机制,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切实解决当前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不同程度存在的检查任性和执法扰民、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提升监管效能,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曹发义强调,安徽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服务标准化,就是试图将“标准”这一世界“通用语言”适时引入到平台提供的服务当中。在总结合肥、蚌埠等市开展部级和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的基础上,立足平台公共服务职能定位,制定出台了平台服务规范,通过对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共性流程的分析梳理,对平台应当如何提供服务、服务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质量标准,提供这些服务应当具备哪些设施和条件,针对服务对象反馈的意见建议,如何不断改进服务等5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定,力求做到各类服务对象无论在哪个平台参与交易等活动,都能获得标准化、同质化的服务。市场主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广东省:平台之外无交易

广东省发改委副主任吴道闻表示,广东提出的“5+N”,这个“5”包括国家提出的四大板块,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碳排放权交易。目前,这五个项目广东都全部按要求完成了整合任务,并与国家平台实现了实时的在线交互信息。所谓“N”,就是按照国家要求,“成熟一个、整合一个”,逐步把其他的公共资源项目纳入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体系进行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是全新的领域、具有新的内涵,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广东省按照总理提出的“平台之外无交易”的要求,做了相关的探索实践。要实现平台之外无交易,在根本上要按照前瞻务实,动态协调,开放包容的理念加强顶层设计。

第一,制度要严格。目前广东省制定了全省的公共资源交易目录,包括了工程、采购、自然资源以及产权资产、公益资源、行政资源等六大类24小类45个交易项目,纳入目录里面的项目,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招标方式,都必须纳入全省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统一的监管。

第二,调整要及时。部分目前不成熟的交易项目,暂不纳入全省统一目录进行管理。待条件成熟了,在按照“成熟一个、整合一个”的原则进行适时调整,逐步纳入平台进行管理。

第三,平台要开放。比如现在已有的药品交易、排污权交易、罚没资产拍卖等交易系统,还有正在建的海沙拍卖系统、打私物品拍卖系统等正按计划接入全省平台体系进行监管。

第四,要鼓励探索。在整合过程中广东省鼓励、激励地方进行探索,比如惠州市现在已经将54项交易项目全部纳入市交易平台进行监管,凡是纳入的都要按照广东省统一的规则进行监管。

贵州省:实现交易大数据的汇聚

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张洪表示,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工作任务基本完成以后,通过打造全省公共资源交易的数据“铁笼”,来规范参与交易主体的交易行为,净化市场环境。

贵州省在推进这项工作时发现,要做交易大数据分析应用,关键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海量的交易数据;第二,要有鲜活实时的交易数据;第三,要有精确的交易数据。要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前提是什么?那就是要做到所有的省市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易流程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交易标准统一,只有做到了这三个标准的统一,实时的数据、海量的数据、精确的数据才能够汇入覆盖全省的公共资源交易互联互通服务平台开展深入的分析与应用。

贵州省在2015年12月份,就已经建成了覆盖全省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互联互通服务平台,实现了全省“一张网络覆盖、一套流程交易、一个规则主导、一库专家共享、一证全省通用”,打通了各个交易平台的数据通道,实现了交易大数据的汇聚。

贵州省作为国家明确的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围绕数据监管、数据服务和数据理政三大主题,强力推进大数据的分析运用工作,充分发挥大数据风向标、晴雨表、照妖镜的作用。

提到有关推动数字证书交叉互认的问题时,张洪表示,数字证书的交叉互认一直以来都是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备受关注的痛点和难点。数字证书是市场主体参与各类公共资源电子交易进程中身份认证和交易信息保密加密的重要载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网络身份证”。

公共交通数字化范文篇8

关键词:数字城市;数字化建设;策略

一、引言

数字城市是继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概念基础之上提出的,是数字地球的具体演绎和体现。数字城市建设是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抓手。国内“数字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大连、青岛、邯郸、常州、扬州、中山等市均已出台“数字城市”建设规划,并在加紧实施。目前,全国已有50个城市开始进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试点建设,许多城市已建成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的虚拟城市网站在线运行平台。到2015年,我国将基本完成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当前,西部中小城市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说还是一个概念,但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数字中国的组成部分;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加强西部中小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手段;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中小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地位提升的战略举措;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加速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为此,本文就以四川达州的数字化建设为例,在厘清数字城市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剖析了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的瓶颈,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为西部中小城市的数字化提供智力支持。

二、数字城市的涵义

(一)数字城市的内涵

数字城市是传统城市在当今高新技术背景下的功能深化与质的升华,是其发展的新阶段。广义的数字城市即城市信息化,是指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经济信息化,建立城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电子社区,并通过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立信息化社区。狭义的数字城市是指利用数字城市的理论,基于3S(GPS、GIS、RS)、网络、数据仓库、知识挖掘、科学计算、可视化与虚拟仿真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其本质是建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深度开发和整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数字城市的内涵作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首先,数字城市是一种高新技术背景下建设与管理城市的新战略,城市的概念必然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数字城市是一种科学理念和制胜策略,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其次,数字城市是一套城市基础设施,这包括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应用与服务基础设施。

(二)数字城市的外延

从数字城市的内涵上我们不难推出数字城市的外延。数字城市不仅包括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生活和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等,还包括数字地籍、数字规划、数字水利、数字交通、数字电力、数字通讯、数字旅游、数字生态、数字抗灾、数字商务和数字金融等的数字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设施的数字化。在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基础上,实现设施的数字化,这些设施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筑设施、管线设施、环境设施;交通设施――地面交通、地下交通、空中交通;金融业――银行、保险、交易所;文教卫生――教育、科研、医疗卫生、博物馆、科技馆、运动场、体育馆,名胜古迹;安全保卫――消防、公安、环保;政府管理――各级政府、税务、户籍管理与房地产;城市规划与管理――背景数据(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及自然灾害等)、城市监测、城市规划。

2、城市网络化。三网连接: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与Internet,三网实现互联互通;通过网络将分散的分布式数据库、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建立互操作平台;建立数据仓库与交换中心、数据处理平台、多种数据的融合与立体表达、虚拟技术的数据共享平台。

3、城市智能化。电子商务:网上贸易、虚拟商场、网上市场管理;电子金融:网上银行、网上股市、网上期货、网上保险;网上教育:虚拟教室、虚拟试验、虚拟图书馆;网上医院:网上健康咨询、网上会诊、网上护理;网上政务:网上会议等。

三、达州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西部中小城市信息化有所进步,但总体水平与“数字城市”建设的要求、与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的要求还有差距,就达州而言,影响数字化城市建设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政府层面看,数字资源缺乏统一规划,现有数字资源有待整合

城市数字化是个超级系统,信息量巨大且来自众多部门,整合的任务极为繁重,而且软件、设备、人才、服务一样不能少。但在实践中,涉及城市管理领域的相关部门都在各自进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市政、交通、公安部门,建设了大量面向行业主管部门的纵向信息系统,这些信息化项目都是由部门自主决策,各部门之间缺乏综合协调,造成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基本的共享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相关城市仍然没有一个全面的、先进的、可行的、涵盖整个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

(二)从部门层面看,城市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存在发展不平衡、资金得不到保障、信息技术人才缺乏等现实问题

现实中,城市管理部门机关的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基层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各个部门间还存在不平衡。大部分部门没有或只有十分有限的信息化专项经费,而信息化建设除了项目实施时的一次性投入外,还有系统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二次开发、人员培训、设备更新和添加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因此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是决定性因素。再者,信息化系统需要人去操作,需要一个很好的人机之间的对话机制,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过程,而此方面相关部门的人才明显不足,专业人才的缺乏也影响了部门信息化的水平。

(三)从效果层面看,还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规模,轻绩效”的现象

“数字城市”绝不仅是通讯网络等硬件建设,而是要利用信息数字和信息系统为社会服务。实践中有的单位用巨额投入建立品种繁多的各类信息化系统,但是众多功能被闲置,实际使用功能很单一,信息化的效应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四)从技术层面看,数据技术管理系统存在一定的漏洞

数据问题是当前数字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数据陈旧匿乏、缺乏标准规范、管理封闭混乱。数据存储、传输、处理技术发展滞后,数据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步履艰难。

四、达州数字化建设策略

(一)建设原则

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要突出系统建设的要求,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步实施、注重实效。正确处理需要和可能的关系、近期和远期的关系、信息共享和系统安全的关系、技术先进性和技术成熟性的关系,具体实施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在建立“数字达州”时,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标准性原则。系统设计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包括统一标准的空间基础平台和数据交换格式,并尽量与国际标准兼容。

3、先进性原则。系统所有组成要素均应充分地考虑其技术的先进性,只有将当今最先进的技术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才能获得最大的系统性能和效益。

4、安全性原则。在确保系统网络环境中单个设备稳定、可靠运行的前提下,还需要考虑软硬件系统整体的容错能力、安全性及稳定性,使系统出现问题和故障时能迅速地修复。

5、实用性和可扩展性原则。本着实用的原则,尽量选择扩展性良好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应用系统设计也应采用开放式的体系结构,为今后系统应用的扩展和系统升级提供必要的接口。

(二)建设策略

1、协调管理。“数字达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搞好组织协调管理是实现“数字达州”的关键环节,组织协调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资源共享,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政府在1993年和1994年需要克林顿总统签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法令,其基本目的是有效地协调解决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资源共享问题。

“数字达州”建设不能仅依靠某一个行政部门来组织协调,为了有效地协调建设“数字达州”,应在市政府领导下,设立信息化办公室,并由市长或主管副市长任办公室主任,设立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班子,制定”数字达州”的发展纲要以及资源共享的政策与标准,解决各自为政,互相封锁等问题。使“数字达州”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健康发展。

2、基础先行。建立“数字达州”首先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建设和基础空间数据的生产,这两项可以齐头并进,因为基础空间数据的生产过程是一个既费钱又费时的过程。要先下大力气尽快完成城市各种比例尺的空间数据的生产,并建立数据更新的机制,保持数据的现时性和权威性。

3、企业行为。中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IT产业又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产业,只靠政府行为很难保证“数字达州”快速健康地发展。在筹划“数字达州”时应考虑引入企业行为。市政府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市政府的经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公共信息平台和公用信息数据,如城市的基础数字地图数据的生产费用,这种数据成本高,生产周期长,属于社会公益数据,需要政府投入。二是控股公司,政府作为投资方参股,由公司来运作“数字达州”涉及到的一些大型工程,这种工程投资大,经济效益也高,如建立城市实时交通信息系统,它既是城市发展迫切需要,投资也大。若城市的每台车都配备有这样的系统,经济效益也是十分可观的。

4、自我发展。虽然“数字达州”由政府牵头,但是持续发展要靠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支持,就是说要创造一个有效的机制和环境,能让承担建设“数字达州”的企事业单位从中受益,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使自身不断发展。要充分吸收我国网站公司发展的经验教训,既要有效控制不要一哄而上,又要引导企业不要一味烧钱,要想法让企业赚到钱。政府在“数字达州”的建设中也要从中受益,这种受益除了加快城市发展的社会效益以外,政府也可能得到直接经济效益,将收益增加的部分用于“数字城市”的再发展,即可形成自我发展的机制。

5、先易后难。“数字达州”确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许多城市都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经费,但是社会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作为政府部门,要充分估计到“数字达州”建设的复杂程度和周期。建设“数字达州”时要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建立那些并不复杂、经济效益明显的系统。

参考文献:

1、熊永柱.建设“数字梅州”的战略思考[J].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12).

2、李德仁.数字地球与3S技术[J].中国测绘,2003(2).

3、陈伟.制约我国数字化城市建设的主要因素与应对对策[J].商业经济,2009(10).

4、李研,李明山.关于我省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J].信息技术,2008(1).

公共交通数字化范文

1近代城市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实践发展

近代城市管理理论主要以对城市社区形态、结构的重新规划与设计为发端和基本内容.文艺复兴之后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对城市管理的多重需求,不仅重构了近代城市的产业特质,也重组了近代城市的空间布局重塑了城市发展的功能与目标。城市理念最初来源于文艺复兴后到现代化萌发期间.人们对人类理想居住场所的创造性想象与理性设计而创造了城市雏形芒福德(Munford.1922)对城市历史学研究考察了人类近几百年来对理想城市的思考,强调城市理想状态中城市与农村的协调而提出将城市与农村融合为一体。

19世纪末.霍华德(Howard.1898)针对城市无计划发展带来的拥挤、低效和高费用弊端,主张“田园城市(GardenCity)”的新型城市规划理念认为新型城市应兼有旧城市活力机遇和乡间的宽敞以及合理布局的效率等特征,并认为其重要特点是规模较小且设施齐全即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1928年.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奥地利、西班牙、瑞士等国著名城市建筑和规划专家发起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后逐渐发展成为有影响的国际性学术团体,并于1933年发表都市计划,又称”雅典”,拓展了当时盛行的以追求空间形态等建设主体完备的城市理论开始从多学科、多需求角度考虑城市住宅娱乐交通工业生产、文物保护等各方面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提出一系列城市公共管理的开创性构想被认为是近代城市单一规划设计理念向现代综合管理建设理论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2O世纪中叶城市及城市管理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同时伴随着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交通工程等学科也逐渐形成自身独立的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管理理论内容更为具体化系统化综合化芒福德(Munford1938)在此时期又进一步提出了有关城市规划的若干思想.再次成为现代城市管理规划运动的重要指导.并在政府官员和规划家中取得信任,随即根据他的理念在英国推出了关于城市及城市管理研究的重要成果——巴罗报告”(BarrowReport).直接干预影响了英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计划.并导致1945-1952年英国战后一系列城市公共管理研究决策机构的建立。由此开始,城市及城市管理科学的研究频繁与国家和各级政府决策机构交流并逐渐结合,影响社会管理者的战略意志和管理目标取向城市管理科学本身也由于实践的快速发展使得其综合性、社会性、战略性和系统性曰益增强。总体来看二战后城市公共管理科学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再单纯是城市规划或城市基础设施等城市物质形态的发展.城市人口、交通环境污染、社会动乱、经济发展等复合性社会问题成为城市公共管理研究的重心。此时,城市公共管理理论的重点已从物质环境建设转向了公共政策和社会经济等根本性问题成为政府管理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广泛关注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2现代城市公共管理发展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现代城市公共管理,被认为是城市政府、市场和其他城市利益相关者以城市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为目标,以城市为管理对象.对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全面过程和运行与再生的全部活动所进行的有机协调活动;是在市场机制调节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城市治理制度安排和体现先进水平的科技手段.互动合作整合城市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实现城市高效协调运行和各项功能正常发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促进城市社会与人类健康发展的创造性活动”。

城市公共管理本质上属于较高层级的政府公共管理其目标定位应是以人为本以城市和谐稳定为目标设计相宜的体制机制.合理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股新部门管理改革浪潮席卷包括发达国家转型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引发了新公共管理(NPM,NewPublicManagement)理论的兴起和发展。摩尔等人(Mooreetal,1994)认为新公共管理最核心的特征是.在非私人的政府管理部门试图引入或模仿市场机制或私人部门的一些特征。麦特卡尔菲和理查兹(MetcalfeandandRichards1990)认为,虽然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背景或面临的环境不同,但是将公共部门的活动置于市场压力和利用市场规则来达到某些公共目的.能够获得效率和效益的提升。非洲、亚洲和拉美国家逐渐增多的公共部门收敛趋势(凯科特和贝克,KiCkertandBeck,1995)或”扩散化的改革(哈利根Ha…gan,1997)”,及“全球化趋势(弗林,FIYnn.1997)都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危机和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公共部门改革,被认为是在新公共管理框架下的更广泛意义上的行政职能调整和公共服务提供的改变(宾纳菲尔特,Bienefeld.1990;曼坎德拉Mukandala.1992)。拉尔比(Larbi.1999)认为,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支持的结构性调整项目(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WorldBank—supp0rtedstructuraladjustmentprogrammes(SAPs))使得政府与公共部门的角色及其机构性质更倾向于市场导向和私人部门导向,这种结构性的国家行政改革是由多种原因造成主要是由于战后中央政府陷入持久的经济和财政危机.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引发新公共管理的因素却有所不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社会、政治、技术和制度环境的综合变化引起和造成了公共行政及管理体系的根本变动(泽富凯克,Zifcak.1994;格里尔Greer1994马什卡雷尼亚什.Mascarenhas1993;莱恩.Lane.1997凯特尔KettI.1997)。这种变动的主要目的是政府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提供渠道的改善.强调效率性.经济性及最终的效果性(麦特卡尔菲和理查兹MetcalfeandRichards.1990).而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由于经济危机引起2O世纪80年代的公共~pf-]改革。

例如在非洲的亚撒哈拉地区经济及财政危机引发经济改革.进而引起公共管理部门改革。其他一些非洲和拉美国家陷入暂时的国内和国外债务危机.贸易条件恶化.国际货币市场真实利率上升,高通胀低储蓄和低投资,基本消费品缺乏.这些经济危机最终要求政府公共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亚洲国家,印尼马来西亚和韩国的经济危机亦是导致公共部门改革的首要诱因。泊林达诺(P01jdano,1999)对发展中国家实践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情况进行了概述.认为虽然许多发展中国家将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改革国家及城市公共管理列入了议事日程但是却完全没有纳入任何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及举措.更槽糕的是,这种改革的初衷与其完全没有联系或完全相悖.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影响较大.但是更多地是在思想层面而不是实践。他对亚非近4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进行了比较,重新检验了由于腐败和低下的行政能力,新公共管理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这一论断的武断性,认为发展中国家失败和成功的许多例证说明,不同国家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发端更多地决定于地方化的偶然因素,而不是一般化的国家行为.新公共管理改革需要更加开放的思想来根据形势的需要思考不同政治背景、不同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政目标和公众需求。可见,体现于实践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核心思想是:作为管理主体的政府成为多元管理体系的组织者协调者,不再全揽公共管理的所有事务而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手段和经验.通过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公共部门机构之间形成适度合理有序的竞争,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进一步调整并优化政府职能。

3当代城市公共管理的新阶段:数字城市管理体系

一般来说.以政府机构与公众及私人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水平为准政府管理方式发展至今经历了信息(Information)交互(Interaction)、提交(Processing)和交易(Transaction)这四个阶段(见表1),目前处于交易阶段,这一阶段政府管理方式不再是简单的政府门户网站.而是政府信息、服务的融合,公众通过这个平台能够更方便进入一个多机构、多服务的政府管理系统。这也是政府管理方式的一次变革.其更关注政策或战略的制定.为公众和企业提供更有效的全面的在线服务媒介.而且能够借助外部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来完成这些活动。这~阶段受众能够全面与政府服务机构交互.接受全面和制定式的信息及服务。

这是一个更加复杂和不断完善的系统,丰富的信息、交易平台及多媒介是主要的特征。交易阶段政府管理模式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政府显著的数字及多极化特征因此这一阶段的政府也被成为数字政府”数字政府(E—GovernmentDigitalGovernment)包含狭义和广义的定义美国得克萨斯州数字政府规划(StateofTexassElectronicGovernmentStrategicPlan)中将数字政府明确定义为:各级政府与公众、企业之间借助电子通信技术开展的政府活动包括:产品及服务的提供和购买.产生及接受(政府)指令.提供及获取信息以及完成金融交易”。。数字政府被认为是新公共管理理论革命最后的实践,其成为公共部门改革公共服务的主要推动力其对政府管理的影响更倾向于归入后新公共管理理论。最早的数字政府可以追溯到1997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US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NSF)发起并逐步引入。1997年,基于一份关于21世纪迈向数字政府的报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开始指导美国联邦政府利用Internet技术来提高公共服务透明度.由此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建立高效数字政府的理念初现雏形随后发展迅猛并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仅1997年,世界范围内有1915个中央级政府机构建立了相应的政府公共网站,2000-2001年.短短一年这一数字增长到9363个(CyPRGCyberspacePolicyResearchGroup.虚拟政策研究中心,2001)。,美国以拥有403家政府公共服务网站(这里仅以数量计.不论服务质量)独霸数字政府发展的鳌头,一些发展较早的国家包括法国.巴西、葡萄牙及丹麦等也建立了政府公共服务网站。加特纳(Gartner.2000)将数字政府的特征概括为:数字政府即通过各种技术、网络及新媒体发展.推动政府机构内部及社会91、部的连续转型,从而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参与公共事务活动的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行最优化的结果,其实质是政府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的公共化和透明化。帕尔多(Pardo2000)进一步概括了数字政府区别于传统政府的主要功能:(1)公众获知政府信息更加便利(2)更加清晰地遵守~般性规则;(3)公众借助政府提供的数字平台和公共协助更有效地取得个人利益(4)政府之间活动及政府与企业之间活动的便利和公开:(5)政府对政府的信息和服务融合(6)公众参与公共管理活动的更广泛性。数字政府将进一步带动整个社会信息技术的融合和应用.形成“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公众三位一体的数字社会。方(Fang.2002)将数字政府的类型概括为八种:政府一市民(Government—to-C…tzenG2C);市民一政府(Citizen—to-GovernmentC2G)政府一企业(Government—fo—BusinessG2B)企业一政府(Business-to—GoVernmenIB2G)政府一政府供职人员(Govemment—t0一EmployeeG2E):政府~政府(Government-to-Government,G2G)j政府一非营利组织(Government-to-Nonprofit.G2N)非营利组织一政府(NOnproflt~to—Government.N2G)。数字政府的建立需要重视其中的五种关系:市民一政府(Cltizen-to-Government,C2G)企业一政府(Business-to-GovernmentB2G)政府一政府(Government-to—Government,G2G);政府一非营利组织(Government-to-Nonprofit.G2N):政府一政府供职人员(Government—to—Employee.G2E)。

具体来看,首先,市民一政府的关系反映了公众个人对政府提供的公共信息与服务的需求这些服务包括发放有关许可和执照如驾驶许可,渔业许可等.不仅包括纳税人对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税费支付。也应该囊括政府对纳税人的退税等服务。其次,企业一政府的关系主要是企业、商务活动及合作组织对政府提供服务的需求.包括营业许可用工信息及经营选址等服务。最后政府一政府(GOVernment~to—GovernmentG2G);政府一非营利组织(Government-to—Nonprofit,G2N):政府一政府供职人员(Government—to-Employee.G2E)的这三种关系源于其三者相互之间及其自身内部机构及政府供职人员提供及完善政府服务的要求包括政府公务活动、政府采购及政府内部资金转移及其他相关的服务。目前数字政府的发展阶段主要存在于市民一政府(Citizen-to-GoVernmem,C2G):企业一政府(Business-to-GovernmentB2G):政府一政府(Government-to-GovernmentG2G)这三种关系之间.尤其是前两种服务需求较大.发展较快。

由此.现代城市数字管理系统强调不同机构与组织之间相互传递信息,构成内外部联动的“开放式循环。其中内部的信息双向流动包括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以及这两级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交流。外部信息流动分支包括地方政府与公众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传递。这里.地方政府不仅承担着本级政府与公众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服务联通,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其是公众及企业与中央政府之间信息交换的媒介。中央政府向公众和企业的各种信息.需要通过地方政府的相关活动进行传递和解读因此.地方政府在整个数字整合系统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央政府信息传递与反馈的主要渠道这显示出城市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建立的城市管理系统不仅提供了公众与企业及其他组织需要的信息及服务来源,而且是贯通中央政府信息上下流动的决定性环节通过地方政府实施的城市管理系统,中央政府的各种信息及政策才能得到顺畅的和贯彻.意味着借助于城市管理系统,地方政府成为中央政府实现其政策目标的主要执行者,也是公众及企业信息及其他服务需求的主要提供者。

4启示

未来.城市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将更加体现以人为中心.从对人财物等硬件”为重点的管理转向以知识和学习等软件为重点的柔性化管理管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将完全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之上,并不断扩大市民参与.实现管理透明与公开。根据上述理论及实践演进的梳理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4.1城市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趋势将更趋明显.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现代城市管理三元治理结构成为必然选择加快引入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等新的组织要素,建立由政府、企业社会组成的多元化主体城市治理结构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在这种三元治理结构中,政府是组织者和指挥者其行为决定和影响其他城市管理主体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效果:营利性企业和非政府组织配合政府提供城市公共物品与服务,其有利于分担政府管理事务。提高城市管理运行效率和效益社会公众作为基础通过公开与不公开途径参与城市管理活动,推动城市管理机制内生化转变其中政府突出其统领与指导作用,企业突出其专业与独立作用,社会突出其监督与制衡作用.三者地位应相差无几,完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造。在城市管理活动中,政府的职能更多地是提供良好的交易环境、保证公正的交易制度、进行有效的市场监管对于城市公共服务中的自然垄断产品.建立严厉的政府监督下的市场供给体制.对于共有资源或纯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委托给专业的建造者或经营者.提供高效高质的第三方产品或服务。

4.2伴随数字技术及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管理技术将逐步实现完全信息化数字城市提供给城市管理强大的技术和数据支持,使城市管理各部门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资源实现工作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网络化。数字城市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管理信息综合平台基础上建立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准确、适时、有效的信息搜集和加工处理,为城市管理者的决策和职能履行服务。

4.3以推进城市管理资源和管理体系整合为目标,城市公共管理手段科学化水平将有较大提升用科学手段管理城市,是城市管理的必然趋势.城市管理手段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整个城市及各系统的正常协调发展.城市管理运行系统内容繁杂.包括城市交通管理城市市容环境管理、城市旧城区改造管理、城市公共服务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城市综合执法等多个领域.涉及面多牵涉面广.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才能达到整合管理资源、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目标。

公共交通数字化范文篇10

关键词:文化馆;数字文化建设

文化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广大群众文化权益的前沿阵地,与数字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目前仅有的文化服务点已经不能满足数字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馆推进数字文化的建设和服务迫在眉睫。

一、开展数字文化建设和服务是文化馆免费开放的必然要求

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免费开放,它的实施,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迫切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推进文化馆等公共文化阵地免费开放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免费开放主要体现在公共文化空间的开放、公共文化资源的开放、公共文化服务的开放。这三个方面既有交叉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共同构成了免费开放的核心内容。文化馆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又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当前,群众享受文化生活的需求,已从传统的场馆扩展到虚拟空间的各种终端,群众一方面想亲自到文化馆参与一些群众文化的活动,一方面还想通过文化馆更多地享受新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字D书馆、数字博物馆纷纷出现,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已经显得十分重要。数字文化建设对于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利用公共文化资源,从而能够使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走向更广阔的领域,通过数字文化服务,可以克服时间、地域、人员的限制,方便快捷地为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服务、业务咨询和培训辅导。可以说,要使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上台阶、上水平,数字文化的建设是当前文化馆生存发展的重大课题。

二、数字文化馆的建设

1提供信息交流平台网络

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交流手段,而与此同时,人们的交流愿望也更加的强烈。某种意义上说,用户不仅仅只是文化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其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制造文化信息。充分激发用户参与网站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丰富网站内容,以促进文化馆的建设。因此,在文化馆的内容建设上应该给用户的信息交流提供相应的平台,可以向用户提供E-mail、BBS等手段,让用户能够和网站管理者、文化信息资源的著作者以及其他用户之间进行交流,以此来提高用户对网站文化信息资源内容的参与程度。

2开展馆际互访服务

由于各文化馆有各自的特色,为了让文化馆网站之间通过各种合作共促发展以及方便用户对各文化馆之间的互访,可以以Internet为依托,在各文化馆之间建立链接。

3链接其他相关的文化网站

文化馆的建设是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目的的,因此,数字文化馆在本网站提供各种文化信息资源的同时,还可以在网站中提供一些相关的文化网站的链接,如数字图书馆的链接,教育网站的链接等,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

4可以建立三维立体的体验空间

所谓三维立体体验空间,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数字文化馆中建立专门的空间,可以让用户在文化馆内对一些名胜古迹、山水河川等进行三维立体的体验。比如,可以设计一个系统或软件,对故宫博物馆等进行三维立体的仿真性复原,让用户可以以主人翁的身份,进入这个仿真的三维立体的故宫博物馆中,能够对故宫博物馆有一种真真切切的感受。

5建立文化娱乐平台

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不仅要注重文化宣传和文化传播的方面,还应该为用户提供文化娱乐的平台。如,可以建立一种类似于QQ游戏一样的平台,让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用户可以一起进行自己喜欢的文化娱乐活动。比如,喜欢下棋的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棋友一起下棋娱乐或者切磋棋艺,喜欢诗歌的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文友吟诗作对等等。

6加强技术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服务效能

方便、快捷、高效的数字化文化馆服务作为新型的文化馆服务方式,是依托互联网这个广阔的网络平台构建起来的,相对于文化馆传统服务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这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人才队伍。但现实是一些文化馆在具体操作运行中遇到技术问题时,由于馆内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而显得束手无策。一些文化馆曾尝试过将技术工作外包、临时招募相关技术人员等许多方法,由于经费难以为继、人员频繁更换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未取得实质性成效。比如一般的网上活动都需要长期维护,外包给网络公司,经费能否承担得起就是首要问题。因此,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数字化服务推广实施的瓶颈,文化馆亟须调整原有的用人机制,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能再限于艺术门类,需要一些现代型的复合人才,对现有的工作人员可采取继续再教育、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来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其次,一些文化馆开展的网上活动效果不太明显也跟部分中老年群体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会上网、不懂微信操作等有关,而中老年群体又是群文工作服务的主要对象之一,他们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直接关系到一项活动的成败。再加上一些基层文体服务中心和社区、村文化室的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对网上活动的了解和操作不清楚,更遑论对群众进行指导了。因此,文化馆必须要开展这方面技术知识的培训,使他们逐步了解、认知、参与到活动中来。一方面抓好各个基层文化网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养、锻炼,采取集中培训、网上授课等多种方式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一方面培养一批社会上热心群众文化工作且懂得相关技术的高素质骨干力量,发挥其影响、带动和组织作用。其中,文化志愿者的力量不可忽视;一方面利用现场活动对观众进行网上活动知识的宣传,并及时做好释疑解惑工作。这样能有效地扫清群众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参与网上活动的障碍,提高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

总之,做好数字化工作是时展的需要,有利于建成现代化的服务管理体系,提升文化馆的自身形象。因此,群文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创新思维,扎实推进数字化建设,将文化馆打造成更精彩更有魅力的群文活动中心。

参考文献:

公共交通数字化范文1篇11

关键词: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策略

1、交互性地铁艺术的功能特性

1.1、交通功能

公共艺术可置入的区域很多,地铁中的可利用空间很大,其出入口,楼梯扶手站台隧道以及公共顶面等均可利用,使人们在不经意间看到艺术作品。交互性公共艺术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对乘客的干扰性强,更容易吸引乘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地铁中的公共艺术不同于一般的商业、建筑或景观中的公共艺术形式,其作为重要的轨道交通空间,其需求必须包括出口的合理性、路径的便捷性、站台的包容性3个重要因素。因此,应保证地铁空间的流通性安全性和合理性,避免发生因交通滞留而导致的踩踏堵塞状况。若交互性公共艺术应用不当则会产生反作用,会给交通造成诸多不便,所以应避免使用过于花哨的艺术品,造成不必要的公共安全隐患。

1.2、交互媒介功能

交互性公共艺术一改以往传统单一的信息传递过程,通过观众与机器的之间的对话实现了信息交流的往复性,循环性和双向性。在移动手机,搜索引擎,以及各种APP的迅速普及应用的大环境下,交互性公共艺术的越来越多的走进大众视野中。这种交流方式使具有特殊性的地铁空间具有了更加高效集中的信息交流模式。地铁交互性公共艺术实现了由受众接纳到机器简化再到信息源接收并与受众沟通的信息交流过程,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协作性,公开性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更开放透明协作的现代化平台,提高了现代人的生活与工作效率。

2、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策略

2.1、交互空间模式的转换

随着交互设计的广泛应用,交互性公共艺术由原来的以平面形式为主的影像延伸到了空间,例如2012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俄罗斯馆的QR码立体化和荷兰建筑师DaanRoosegaarde设计的交互景观项目Dune4.0。越来越多艺术作品将二维交互作品应用到建筑,商业,室内以及旅游空间。近年来,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多以平面视频形式为主,通过扫二维码,安装LED屏等实现互动,既结合了传统的公共艺术手法又采用了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当然,随着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的不断深入,它将结合更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由二维发展到三维,由平面延伸到空间,扩大接触面,给人们带来更畅快的视觉感受。

2.2、全信息艺术设计的应用

当前,在我国的地铁空间交互设计中多采用交互广告牌的形式,其更多的是为实现商业目的,乘客扫二维码也只是简单的商业信息的单方面传递,缺乏艺术色彩。如果人们将商业宣传,公共艺术和交互设计融合在一起,从平面拓展到空间也就实现了新型的全信息艺术设计模式。

2.3、交互媒体叙事的优势

如今叙事不仅仅应用于电影电视剧及一些文学作品中,还可以用于地铁这一特殊的公共空间,使乘客乘车中体验不一样的时空感受。传统的公共艺术往往思维局限在单一的肉眼可见的时空,然而现在的一些交互性公共艺术打破这一思维局限,通过跨越不同历史时空表现出了非线性的空间观念,让人们看到感受到异地空间存在的人或事。在地铁空间,利用交互性媒体叙事的艺术形式可以将不同的站台不同的人物事物联系起来,营造了不同空间和时间的独特情感交流氛围。例如,陈健、蔡淑莹在台北捷运新店线上的互动式公共艺术作品《窥》中,通过摄像机、投影机、屏幕等装置,在地铁站的月台上下内外都安装上摄影机和投影机,乘客便可以看见地下月台人们的一举一动,同样,自己的影像同时可以被地下月台的乘客们看到,这个作品就是交互媒体叙事的公共艺术作品,使乘客在乘车过程中感受到了不同的时空转换。

2.4、美妙的数字情感体验

交互性公共艺术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图像,声音,故事等多种元素结合在一起,赋予每个场景中的人物独特的情感色彩,然后借助数字化媒体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真实的感受当时的场景,如此不同的亲身体验便会使人记忆更深刻,难以忘怀。例如,宋家庄地铁站的公共艺术作品《宜其家室》采用速写画的形式,描绘的是19世纪普通家庭的室内景观,再在门窗位置安装不锈钢镜面,这样行走的乘客便可在“过去的房子中”看见“现在的自己”,如此逼真奇妙的视觉感受传达出了温暖,融合的时代主题。相信每一个体验过的乘客们都会记忆深刻,感触良多。这就是地铁交互性公共艺术给人们带来的美妙的数字情感体验。

3、结束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交互性公共艺术越来越多的走进人们的生活,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更丰富的视觉体验,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将交互性公共艺术应用于地铁公共艺术中,使地铁公共艺术呈现出了动态的设计特征,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以其特有的互动性,逼真性,临场性远远优于传统的静态地铁公共艺术,在更好的达到其特有的目的前提下也为现代艺术的传播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过,虽然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具有很大的优势但也不是没有弊端,它具有很大的诱惑性,虚拟性,局限性,这一点在传媒业中表现的尤为显著。传统的公共艺术具有的交互性公共艺术没有的真实性,材料性与接触性,因此,交互性公共艺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公共艺术。所以,地铁空间中公共艺术的置入应该谨慎起见,不可盲目实施。在做好全面的考察评估后再选择适当的公共艺术以促进公共文化与城市生活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佳洲.城市空间中交互空间的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3.

公共交通数字化范文1篇12

【关键词】公共交通安全、视频分析技术、图像特征信息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1.1智能视频监控的背景

对于城市交通的状况,大城市的人都有深有体会,日常早晚高峰的拥堵,如同一具枷锁,牢牢地锁住了我们每天的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量必然还将持续增加,尽管政府修建了大量的交通设施,但是交通拥挤状况仍然十分严重。同时在各城市相继发生的各种公共安全事件,无形中引发了人们对公共安全的一种新焦虑,这种影响公共安全的新苗头,比以往更复杂、防控难度更大,面对城市交通监控压力的日益严峻,大规模监控视频数据的分析预测是极为必要的。

“预测”是实现智慧交通的关键,匮乏的软、硬件设施阻碍了发展的进程,而实现智慧的交通管理系统的关键,在于对交通流信息的数学建模和对交通数据的分析,它的“预测”能力可以帮助行人和市政管理部门提前做决策。智慧的交通管理系统可实时和持续的集成城市网络来自不同部门的各种道路和交通相关信息,包括城市公路图、公共交通行车路线和时刻表、收费站点图,收集可能影响未来交通流量的各种事件,比如演唱会、火灾、交通事故、道路坍塌、紧急维修等,通过城市路网时空模型,根据不同时间段,分析和预测不同的交通流量,为行车人员判定并提供路线建议,提前避让。在平时,市政部门也可以根据城市道路信息监控,通过“收费”杠杆,引导车流,合理分散道路压力;遇到突况的时候,可以联动城市应急系统指挥中心,统一指挥,调配周边急救资源,安排和控制车流量,迅速实施救援。

从技术实现方式上,监控系统已经历了第一代全模拟技术、第二代模拟与数字化相混合,跨入第三代全数字智能的台阶,由于融入了更多网络化应用。城市交通安全监控系统正与更多的公共服务系统对接融合,形成一套集成众多系统、不同品牌的数字化管理及应用的超大规模监控系统,涉及到多个不同类型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信息共享、资源互用。

1.2数字化监控集成管理平台

新加坡以其健全发达的交通路网和前瞻性的交通规划管理,为高密度的人流与车辆提供着优质的服务。其中,富有成效的开发和运用智能交通系统(ITMS)是新加坡在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和实践中引人注目的一环。

新加坡整合交通管理系统以交通信息中心为轴,连接公共汽车系统、出租车系统、城市捷运系统(MRT)、城市轻轨系统(LRT)、城市高速路监控信息系统(EMAS)、车速信息系统(TrafficScan)、电子收费系统(ERP)、道路信息管理系统(RIMS)、优化交通信号系统(GLIDE)、电子通讯系统、车内导航系统等的综合性集成系统。ITMS使道路、使用者和交通系统之间紧密、活跃和稳定的相互信息传递与处理成为可能,从而为出行者和其他道路使用者提供了实时、适当的交通信息,使其能够对交通路线、交通模式和交通时间做出充分、及时的判断。新加坡凭借其前瞻性的交通规划理念和对科技的应用,为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数字化监控的设计不仅包含常规的视频监控、报警防范,同时拓展到与更多的先进技术相互融合,从普通的高清数字监控,到专业的智能视频分析、无线识别RFID、光纤震动感应、信号探测和追踪等。众多的数字化系统都需要将硬件与软件有机结合和总体规划,方可以实现一个真正有效的一体化管理。而数字化监控的集成管理平台将占据其核心位置,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2章视频分析系统的设计架构

2.1视频分析平台的组成

视频数据分析集成平台,根据实现方式的不同需求,至少应包括集成开放性架构及标准的管理平台、命令指挥控制中心、中心冗余备份机制、集中及分布式存储、分布式体系及架构的全数字化视频管理客户端、多级视频调度策略、虚拟矩阵切换系统、统一设备接口及第三方集成兼容端口、数据管理中心浏览模式、多设备信息管理、权限日志管理、矢量电子地图设置、智能视频分析系统、资源逻辑重组、预案编程规则、情景感知威胁判断规则等。

2.1.1系统架构的设计原则

不同的视频数据分析根据其应用及技术特点需要,采用不同的实现方式。有些信息的应用对于实时性有较高的要求,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需要对成像设备进行控制,这类数据分析就适用于依靠设备的实现方式。例如在公共区域发生,这类信息一般以报警的方式呈现给用户,由于获取了高清晰度的图像,通过设备特定的视频分析,用户可以及时获取这类告警信息并做出应对,这类数据分析在设备中实现具有较大的优势。

另外一些信息在分析过程中,需要系统提供很强的计算能力支撑,或者需要对多路视频数据进行信息融合,这类数据分析就适用于依靠数据库的实现方式。例如公安在刑侦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目标特征信息,对于这类应用,需要系统短时间内完成区域内海量视频数据目标特征的提取及检索,因此利用服务器集群的后端实现方式,就可以提供高密度计算能力的支撑。

2.2视频分析的信息分类

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及应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视频图像中的信息分为五类,分别是:事件定义信息、目标身份信息、目标图像特征信息、视频统计信息及视频质量信息。

事件定义信息是指从视频中获取的可用语言描述的事件信息,例如有人闯入轨道交通地铁行车区域、屏蔽门设备故障、地铁站厅或站台发生群聚性事件等,这类信息根据等级不同,主要以报警的方式实时呈现给车站及控制中心,运营管理人员根据这类信息,实时对异常事件进行监控并同步处理。

目标身份信息主要是指人员身份,运营管理人员以报警方式或者检索方式使用这类信息,例如进站黑名单人员报警或者嫌疑人照片检索等。

目标图像特征信息是指可描述的目标图像特征,例如人员脸部特征信息等,地铁公安可以利用这类信息在海量视频数据中对目标进行快速定位。

视频统计信息是指从视频中获取的长时间统计数据,例如大客流时间点信息等,运营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这类信息进行管理工作的优化。

视频质量信息是指对视频质量进行诊断,获取视频图像异常的信息,例如视频被遮挡、视频失焦、视频偏色等,运营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这类信息进行监控系统的运行维护。

2.3视频分析的实现方式

视频数据分析的实现方式可分为设备实现方式和数据库实现方式两种。设备实现方式是指在各种前端监控设备中集成智能视频分析技术,以实现视频信息的实时分析;数据库实现方式是指利用后端服务器集群,对前端监控设备采集的视频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归类。

2.3.1依靠设备的实现方式

一般而言,依靠设备实现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对视频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并根据视频分析算法的需要,对前端设备进行成像控制的一种技术;这种方式要求在高清数字摄像机及球机等多种前端设备中集成视频分析算法。

2.3.2依靠数据库的实现方式

视频数据分析技术的另一种实现方式的是利用服务器集群提供更强大的处理能力,依靠数据库同时对多路视频数据进行处理对比,实现多路视频数据之间的信息融合;视频数据的分析在后端服务器集群中实现,而云计算平台由于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及扩展性,是视频数据分析技术后端实现方式优秀的承载平台,这种方式要求后台的视频分析系统功能至少具备多元性、可扩展性及快速响应性。

2.4视频分析的层次流程

视频数据分析的目的是建立底层视频数据到高层语义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由于这种映射关系比较复杂,采用多层次的信息提取及映射技术来实现数据分析判断,得到的结果将更为可靠。在视频数据分析过程中,从末端的视频数据中首先提取图像的特征信息,包括图像纹理、图像色块、运动矢量、图像边缘、灰度直方图等信息,这类信息无法为我们所直接理解,它们是提取基础语义信息的基础。然后利用目标检测、目标跟踪、特征比对等手段从图像特征中提取基础语义信息,包括运动目标、运动目标轨迹、车牌图片、人脸图片等,这类信息已经可以为我们所理解,但是离最终应用还有距离。最后将基础语义信息融合为高层的语义级描述信息,例如融合运动目标轨迹信息及用户设计的信息所生成的描述内容为“发现有人闯入”的语义级报警信息,再例如融合目标行人目标检测信息及运动轨迹信息可以生成客流量统计报表;随着提取信息的层次越高,其包含的信息量逐步减少,其信息的抽象程度越高,也更接近我们所能应用及理解的范畴。

图2-4视频分析层次结构

第3章视频分析集成子系统

不同行业对于视频信息的需求及应用是截然不同的,目前很难开发出一套通用的视频数据预测算法去适用于各个行业。在现有的技术发展水平下,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根据各行业的需求,开发专用的视频数据分析系统。以下重点对异常事件监控、交通客流监控、身份信息识别在公共交通监控的应用做阐述。

3.1异常事件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的主要用途之一是为了在监控场景中发生各类异常事件时,用户可以及时发现这类事件并进行处理,过去在缺少视频数据分析技术时,监控系统很难发挥应有的效能。视频数据分析可以从视频中获取描述运动目标的各种语义信息,并结合用户事先设定的规则生成报警事件描述性语义信息,并及时通知用户,使用户能够及时对这类事件做出反应。这类视频数据分析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成熟度,并在机场、铁路、监狱、油田、住宅小区等监控领域有了较多的应用,但是这类技术具有比较强的场景依赖性,在比较复杂多变的场景下其应用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3.2交通客流监控系统

监控视频中包含了大量统计类信息,这类信息对管理优化及决策辅助有宝贵的应用价值,例如地铁车站站厅站台进出站客流,在特定时间段或突况下,超出车站允许的容留能力,现阶段要处理这类信息,一般只能靠车站人工干预处理,OCC控制中心对各线路车站现场情况的行车调度处理并不及时。视频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安装在车站站台的高清数字摄像机,获取进出人员及人员运动轨迹等元语义信息,并最终根据用户设定的需求生成各类统计文件,及时发送到调度控制中心;虽然由于技术限制,从视频分析中取得的统计信息无法达到很高的精确度,但主要利用统计或报警的方式,可为行车调度的优化和车站运营的安全管理,提供生动及时的图文信息。

3.3身份信息识别系统

在公共交通监控系统建设中,众多的视频监控同样需要一种远距离、用户非配合状态下的快速身份识别技术,以求远距离快速确认人员身份,实现智能预警。

目前的身份识别系统主要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分别为:图像采集及检测、图像特征提取以及匹配与识别。

对于图像采集及检测,当乘客或事物在采集设备的拍摄范围内时,高清数字摄像镜头会自动搜索并拍摄乘客的人脸图像或事物的特征图像。对于图像预处理是基于底层设备检测的结果,系统获取的原始图像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和随机干扰,往往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在图像处理的早期阶段对它进行灰度校正、噪声过滤等图像预处理,最终服务于特征提取。

图像识别特征通常包括视觉特征、像素统计特征、图像变换系数特征、图像代数特征等。它是对原始图像进行特征建模的过程。主要是根据图像中事物局部构成及其结构关系的几何特征进行提取。

提取的图像的特征数据与数据库中存储的特征模板进行搜索匹配,通过设定一个阈值,当相似度超过这一阈值,则把匹配得到的结果输出。这一过程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确认,是一对一进行图像比较的过程,另一类是辨认,是一对多进行图像匹配对比的过程。4、结论

脱离数字监控集成化管理平台,用户的操作和管理将凌乱而无序,系统之间关联和信息共享将无法保障,交通监控的业务管理和综合调度指挥将始终游离。而拥有融合专业需求和综合指挥决策的数字监控集成化管理平台,才能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既满足公共交通运营对安全防范的需要,又满足提高日常调度指挥管理的需要,实现“以人为本、统一和谐”的规划理念。虽然视频分析的核心算法还处在深入研究阶段,但随着各方面持续不断的努力,利用视频分析技术建立一道智能化的监控防线,为城市公共交通提供更完善的安全保障,将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参考文献

1谈新权.视频技术基础.重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赵鸿章.数字视频处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赵春晖.视频图像运动目标分析.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范例(12篇)

    - 阅0

    关于教育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一、我国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共享的现状与优势分析1、我国职业院校合作人才共享的现状我国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更加重视高素质应用型人.....

    关于双减政策的看法范例(12篇)

    - 阅0

    关于双减政策的看法范文篇1《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关于完.....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