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篇1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新农村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农村发展模式的一种新体现,是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社区文化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度体现,对农民的全面发展和农村整体精神风貌的改善具有深远影响。

社区文化是社区共同的文化认同,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社区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社会学认为社区建设包括卫生、治安、服务、文化等多个方面,每项内容都有着各自的功能,文化建设就是其中的一项任务,影响着其他方面建设的顺利开展和进行,对整个社区建设乃至社会建设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我国新农村社区文化现状

新农村社区文化是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中国特色的重要内容。就目前而言,我国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党和政府领导有方,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成果显著

我国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党和政府的号召和指导下,我国已树立了许多特色鲜明的新农村建设典范,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下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特色文化。新农村文化的不断推广逐渐影响着广大村民的意识,逐渐参与到了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浪潮当中,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农村文化呈现了“群众参与,特色鲜明”的格局,对带动整个社会文化建设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社区文化建设差异很大,参差不齐

由于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起点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水平也呈现参差不齐的特点。部分地区新农村的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社区整体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促进和协调作用,真正做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与这些地区相比,在偏远农村国家政策普及较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加之对社区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农民积极性不高,进而导致新农村建设中社区文化建设成果不明显,相应地也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文化资源开发不到位

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主要集中在科学文化教育、开展大众文娱活动等方面,缺乏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挖掘,没有找到传统民族特色文化与现代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契合点,导致许多带有鲜明地区特色、民族风情的文化现象丢失。另外,对现代文化资源的普及利用力度不够,有的地区社区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失衡,没能做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四)农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参与程度不高,缺乏积极性

现在新农村的社区文化建设还没能真正让农民自己意识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加之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和物质生活的满足,农民主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观念淡薄,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渴求,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农民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未能成为新农村中文化建设的主体。

二、我国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增强居民归属感、提高群众精神水平,促进农村社区繁荣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一)新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不仅是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国家的硬实力固然重要,但是软实力也要跟上经济的发展步伐才能保证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才能缓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文化的繁荣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证。社区文化作为整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其它方面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

文化水平和文化氛围的提升可以起到活跃社区的作用,激发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社区的生活和建设增添新的活力。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中社区服务的提升、社区卫生条件的改善、社区治安的稳定都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农民理智地看待农村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案,加快新农村实现繁荣的步伐。

(三)新农村在经济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社区文化的建设可以使群众得到更高层次的满足

社区文化建设包括政治文化、文娱文化、体育文化、饮食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社区文化建设可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增添社区的活力,提高农民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运动健身、健康饮食等方面的认识水平。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村民的社区归属感会逐渐增强,激发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从而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三、我国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面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我国新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要明确主要任务和目标,在任务的引领下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与完善新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注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农民的头脑

增强农民对中国共产党主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政策的认识和领会。指引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按着正确的思路进行新农村建设,把握社区建设的基本方向。

(二)开发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社区文化

新农村建设中要注意保留带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的文化遗产,鼓励继续发展特色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同时加强对现代新型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为农民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拓展社区文化的内容。平衡社区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传统文化、地区特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与共同发展。

(三)激发广大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加快新农村的建设速度

通过社区文化的大力发展促进农民观念意识的改进,调动农民进行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同时在进行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觉悟,充实农民的精神世界,建设村民素质整体较高的新农村社区。

(四)通过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

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培养和睦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增强社区成员的社区归属感和集体意识,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我国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在认识了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和意义、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的基础上,我们应按照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加快新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与普及,笔者认为主要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增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意识

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动员力度,推动农民群众广泛地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要做到了解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将各种有益文化融为一体,让农民群众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对自身的益处。

(二)加强社区硬件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和进一步整合社区文化资源

加大政府对社区文化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的力度,包括图书阅览场馆建设、文化娱乐场所建设、体育活动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内容,为社区文化全面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充分利用农村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资源,使社区各种文化活动资源实现村民共享,满足居民的需要。同时发展特色文化,继承和发扬本民族和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

在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要注重进行多种形式的全方位文化建设,充分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外来文化与乡土文化相结合,广泛吸收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与文化项目。以能够使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通过开展包括文艺活动、科普教育、思想教育、体育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得到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并形成社区文化认同。

(四)加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专门人才的培养,使社区文化建设走向正规化、专业化、组织化的轨道

加强社区文化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创建专门的社区文化建设组织部门,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中国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人才完备、特色鲜明、组织领导到位的新局面。

(五)通过政策导向或其他方面的措施平衡地区之间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差距

通过文化建设成绩突出地区帮助指导文化建设落后地区等方式加快新农村社区文化同步发展;政府通过给予落后地区更大的帮扶力度,缩小地区文化发展差距,推动整个社会社区文化建设的平衡协调发展。

(六)突出新农村社区文化的地区特色和传统特色

在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发掘地区特色和传统特色,将地区特有的文化色彩和传统元素加以发扬,使其成为与现代时尚相互补的新农村社区文化景观。

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文化具有教育、娱乐、信息传播、社区整合等多方面的作用。要通过开展有计划性、针对性、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以实现农村社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提升,带动地区文化发展和传播,推动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①冯燕,《浅谈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的措施和建议》,《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第6期

②王艳艳,《浅谈和谐社会建设中社区文化的建构》,《民主》,2007年第2期

③戴一山,《创建和谐家园,构建多元社区文化》,《工程与建设》,2006年第7期

④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⑤夏建中:《社区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篇2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文化生活文化素质

农村是文化的基层阵地,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封建迷信、落后文化就会趁虚而入,阻碍新农村建设。因此,必须通过不断繁荣农村文化生活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一、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尽管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1、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尚未引起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全社会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足。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的领导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软”,只重经济建设不重文化建设,一手硬一手软,使得农村文化工作被虚化。二是“偏”,在文化整体工作上,又只重城市不重农村,只重在城市里建设博物馆、大剧院等标志性建设,不重在农村开展春风化雨的文化活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2、投入欠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较大。目前,农村文化娱乐等公益事业欠账太多,“大集体”解散及农业税免除后,农村文化娱乐等公益事业的投入几乎为零。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农村文化事业投入不足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农村服务的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

3、政府办文化与农民实际文化需求存在明显脱节,适应农村需求的文化产业发展缓慢。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广大群众对文化的需求相当强烈;同时,由于各地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背景的差异,对文化的需求也有所区别。然而,现行文化管理体制仍存在着明显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对农民实际文化需求缺乏调查分析,许多地方仅仅是根据上级文化管理部门和地方党政领导的意见举办文化活动,往往是在文化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花了大笔的钱办活动,得到的结果却是热闹一时,一笑而散,在群众中却得不到很好反响。

4、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单一、匮乏,封建迷信、力量乘虚而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后,剩下老弱妇幼留守家园,昔日红火的广场文化活动逐渐滑坡,一些先进思想和主流意识传播较难,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腐朽落后的文化乘虚而入,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针对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适应农民对文化生活的现实需求,我们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1、深化认识,从根本上转变“重经济轻文化”传统观念,切实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要转变“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观念,特别是领导的观念首先要转变,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摆到议事日程,把文化建设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将新农村文化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绩作为考核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和村干部的重要内容之一,真正使领导干部把这项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

2、多渠道投入,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镇文化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它的价值实现形式主要表现在社会效益上,我们要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经济反哺文化”,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切实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解决“文化温饱”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农村文化公益性事业投入中的主导作用,采取“政府拨一点,基层投一点,社会筹一点”的筹资方式,把文化工作的重点逐步向农村转移,向经济薄弱地区和村庄倾斜,逐步改善农村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

3、壮大队伍,加强农村文化工作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解决镇(街道)文化站人员老化、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不断充实壮大文化干部队伍,把文化干部的工资待遇纳入镇乡、街道财政预算,解决文化干部的后顾之忧。在抓好专职队伍建设的同时,要重视农村业余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村干部、离退休干部、老师、回乡知识青年,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扩大业余文化队伍。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农民;建设;问题;措施

1新农村体育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有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这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包括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我国,“三农”问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基于其重要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囊括了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理所当然包括了农村体育在内的公共文体事业建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城乡体育文化的冲突以及大众体育文化传播的“城市中心主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陷入了困境[1-2]。

体育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体育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新农村体育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农村体育可以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质,提高生产力,服务于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可以促进、形成和谐的村民关系,增强基层凝聚力,服务于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可以培育先进的思想观念,繁荣农村先进文化,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与文明素养,使服务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坚实的人力保障[3]。因此,新农村体育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本任务和发展目标,而且对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没有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全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同样,没有新农村体育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Www.133229.cOm

2新农村体育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体育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所在。目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健身意识不强;二是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建设严重滞后,体育健身项目单一且缺乏特色性、普及性,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时冷时热、时有时无;三是体育健身指导远远不够,农民体质状况堪忧,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四是农村体育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农村体育工作任重道远。体育建设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度,缺少体育建设这一环节,就缺乏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和谐。

3新农村体育建设的发展措施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是未来中国体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加速“三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大众体育文化传播体制,引导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以及加强城乡关联,促进体育文化整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走出困境的道路选择[4]。

3.1新农村体育建设应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育意识

我国大部分农村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与外部的联系较少,形成了固步自封的思想意识。因重视农业生产,轻视体育锻炼,大部分农民认为自己已经在劳动生产中锻炼了身体,根本没有必要参加体育活动。很多农民认为无病即健康,没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增强体育意识,基于农民的心理感受,从传统文化对农民的影响出发,加强对农民内在体育意识的培养,加大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宣传,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健康意识,树立“花钱买健康”、“少吃药、多流汗”的新型体育观[5]。积极纠正农民的错误认识。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如通过广播、电视等积极引导农民参加与之相适应的体育锻炼,从根本上发掘农村体育建设的源动力。

3.2新农村体育建设方法要科学,形式要多元,要符合农情

农村体育要本着“立足农情、以人为本、差异兼顾、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灵活多变”的工作原则。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要采取国家引导、政府支持、社会协同、农民参与的模式;在布局上必须贴近村民生活,便于村民参加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活动;在形式上必须一场多用、小型实用;在投入上必须经济、耐用、长久,不超出农民的支付能力;在运行上必须易于开放,便于管理和维护。农村体育的组织建设要注重单项性、自发性、民间性[6]。农村体育项目的研制开发要突出方便易行性、特色性、民族性、民风性、民俗性。农村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开展要富有趣味性、娱乐性和节日性。组织小型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如摘柑橘比赛、抛秧苗比赛、背化肥往返跑比赛等与农村生产劳动相结合、趣味性强、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农村体育活动,让农民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增强体育意识,激发强身健体的热情。

3.3新农村体育建设要注重整合

当前,纵横联合、部门联合、行业联合已成为整合资源、拓展新领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和重要举措。发展农村体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突破地区封锁、行业界限和部门垄断,找准切入点,大力推进农村体育与农村科普、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的结合,把农村体育的场地、组织、活动、指导、科普、培训部分转移接到农村科教文卫旅中[7]。将农村健身科普与农技科普相结合;将农民健身技能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工进城培训相结合;将农村日常健身活动与农村日常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场地等相结合,不断拓展“文”中有“体”、“体”中有“文”的广度和深度;将农村国民体质检测、监测站建设与农村乡(镇)村卫生院、卫生室的建设相结合,予以共投、实现共享,做到看病、体检、体质检测、监测一条龙,医疗处方、健身处方一体化;将健身设施与农村其他公共设施如文化、计生、小公园等相结合,尽最大限度实施资源共享等。

4小结

搞好新农村体育建设是一项重大工程,要不断研究、分析乡情,研制、推广更多富有浓郁本土文化气息,集区域性、民族性、传统性于一体,根植于百姓、易于开展、易于推广的新型特色健身项目,促进农村体育健身的普及和农村体育人口的提升,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5参考文献

[1]马先英,杨磊,沙磊.农村体育: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310-1312.

[2]裴立新.当前农村体育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3(3):5-9.

[3]李海鹏,张恺.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民体育的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报,2006,20(4):24-26.

[4]黄爱峰.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6):14-19.

[5]刘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的理性思考[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25(5):74-76.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篇4

关键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健康发展;难点;对策

一、引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更赋予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的内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文化建设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向。2014年四川省西充县县委政府提出:建设“中国西部文化名县”和“文化城市”战略,让我们的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更显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我们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较为明显的困难与挑战,极大的阻碍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就必须针对农村开展基层文化建设。一方面,通过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建设可以进一步推动地域经济的加快发展。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如何促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二、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难点

(一)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

从实践工作的情况来看,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难点在于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近年来国家已经明确要求要不断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四川省西充县县委政府也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县目标,但这种理念却并没有被深刻贯彻到农村当中。

一方面,政府大多数还是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提高地方经济上。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部门从主观上忽视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搞几场活动应付应付就行了,从而一味地追求地方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还有待提高。文化工作人员没有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去领悟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就表现出其认识的局限性,还有就是专业艺术类人才匮乏,严重阻碍了基层文化建设的正常开展。

在几方面结合的背景下,部分政府部门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也就没有认真对待农村基层文化的建设工作。

(二)农民的意识不到位

此外,除开政府部门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之外,农民个人的意识不到位也是阻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难点。

从某种意义来说,政府部门在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角色是引导者和倡导者,也就是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提出方向,而农民才是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主力军。

但是,部分农民却并没有相应的意识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也就决定了农民不愿意主动配合政府部门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在我们四川省西充县槐树镇社会服务中心组织开展的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部分农民不理解政府开展此项工作的意义,不愿意自觉参与,甚至还有人说长道短,打击工作人员和参与老百姓的积极性。

一些农民从主观上认为政府开展的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意义不大,甚至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部门的基层文化建设工作难以得到农民的配合,也就导致一些工作计划无法顺利开展。

三、促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

(一)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针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难点,首先可以做的是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积极招引专业艺术人才。

一方面,通过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能够更好的帮助政府领悟国家有关基层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也就能够帮助政府在制定工作计划时进行合理的取舍和侧重。如上文述及,部分政府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与建设,从而忽视了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不够,无法正确意识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能给政府当好参谋。

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就能够提高政府组织、策划和协调开展基层文化建设的能力。从上文论及的内容来看,农民不理解基层文化的建设工作,进而不愿意配合政府的相关工作。

再就是加大对专业艺术人才的招引,使基层文化建设更系统,更全面地发展,让工作上档次,让参与者感到基层文化建设有新意,有创意,有夺破。让老百姓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有足够的信心,不断增强文化自觉。

此时,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能够与老百姓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就取决于其协调能力。在此基础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与政府部门制定的工作计划有密切的关系,如何制定更好的工作计划、如何与农民的实际生活进行紧密切合、如何实现“三贴近”就与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相关。

由此可以看出,不断提高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提高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二)大力开展农民的动员工作

另一方面,要全面提高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大力开展农民的动员工作,通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兴趣,进而引导农民从抵触到接受,最后到主动配合政府相关工作的局面。

首先,政府必须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宣传工作。这就需要向农民详细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进行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大力的宣传,农民才能够逐步接受基层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相关工作的过程中。

其次,政府部门可以进行适当的奖励,可以通过对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农民进行适当的表彰和奖励。通过这样的举措,一方面可以起到更进一步的宣传作用,进而引导更多的农民投入到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另一方面,通过树立相关的榜样可以在农民当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并且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

这就能够通过农民进行更有效的宣传和引导,通过农民之间的感染能够更有效的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进而使得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得到更顺利的发展。

通过大力开展农民的动员工作,能够极大地减少农民的抵触情绪,进而更轻松的引导农民正确理解和认识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结束语

总的来说,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进程,也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从实际出发,认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主要存在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人才匮乏,以及农民不愿意配合等问题。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同时大力开展农民的思想动员工作,从各个方面促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武陵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研究;社会学

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进一步治理“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其目标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武陵民族地区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同区域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实践时,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正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后续工作,以避免少走弯路,这是由事物发展的两面性和辩证关系所决定的。笔者以恩施市新农村建设为个案,从社会学的视域观察分析武陵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基于对恩施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

1.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恩施市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直辖的两个县级市之一,是恩施州委州政府所在地,是恩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湖北省西南角,总面积3970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16.5%,是一个山大人稀、居住分散的多民族山区县级市,多次被国家列为扶贫开发重点县(市)之一。在这个山地杂居的多民族山区,生活着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恩施市以秀美的自然风景(如龙洞河、恩施大峡谷等)、独特的民族风情(如哭嫁、跳丧舞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如连珠塔、土司城、革命烈士陵园等)享誉天下,有着丰富的旅游开发资源。其经济产业结构较为合理,有烟叶、茶叶、畜牧业、水果蔬菜、药材等五大特色产业;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薯类为主;工业主要以水电、富硒食品、药材、建材等为龙头,发展比较迅速。自新农村建设战略实施以来,该市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在恩施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稳健地推进社会各项工作,有力促进了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发展,不仅社会稳定、运转良好,而且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充分调查和比较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恩施市委市政府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提出了在全市建设以“沼气池”为核心的生态家园文明村的总体思路,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五改三建两提高”和“五化”,从而“以点带面、突出重点”。经归纳整理,其具体实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五改”即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2)“三建”就是“建沼气池、建农家房舍、建设致富家园”,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3)“两提高”就是指不仅要按照“三个代表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来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提高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要通过乡村文化建设来提高农村文明程度;(4)“五化”是指“1+4+x”村务公开模式把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摆在首要位置,通过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农户庭院美化、村组道路标准化、农村思想教育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强化”的目标,从而把新农村建设落在实处。

3.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保障

2005年恩施市委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部署中出台了《关于生态家园文明村建设的决定》,全市上下按照“政府引导、专家指导、部门帮扶、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的要求,全体人员都加人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据调查,该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了新农村建设的有序开展,其主要做法: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实施分级责任制;二是基于相关制度设计实施政策激励,推行单位“对口帮扶”制;三是强化“典型示范”作用,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四是强化以沼气技术为主的相关技术服务等。

二、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恩施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恩施市全力推行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诸如“农村生态环境及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农民增收”等显著绩效。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统一协调发展过程,这样在相关政策的落实及具体实践中不免会产生一些问题,这应引起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

1.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理解不透,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等同于“新村”建设

调查结果表明:在具体进行新农村建设时,一些基层干部不能从内涵上理解“新农村建设”,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仅仅着眼于“新房屋、新设施等”硬件的改善和建设,开展所谓的“新农村示范性建设(空心村的前兆)、农家乐、农村文化广场等”形式化的东西,没有从内涵(如农民素质)上推进新农村建设。事实上,新农村建设是“四个文明”建设的集中体现,“看得见、摸得着”的“新房屋、新环境、新设施”等硬件建设只是新农村建设的部分内容,关键是要在农村新风尚营造的基础上来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充分激发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2.把新农村建设视为政府的事情,忽视农民的主体性

如前所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任务艰巨,必须由政府引导并协调好各方面积极参与,政府“进行科学规划、注人资金、进行项目建设等”是其应尽的职责。但是,若把新农村建设看作政府单方面的事情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是很片面的,不应忽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应基于农民的主体性和首创精神来有效引导并激励农民积极地、主动地投人到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去。当然,由于民族地区农村问题的复杂性和新农村建设的全方位性,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进应与农村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新农村建设“克隆”,政绩形象工程“争功”

由于不同村庄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实际状况(自然区位、交通、气候等)的差异,新农村建设的起点和所面临的问题必然有所不同。但在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推进过程中各地新农村建设却忽视了自身的能力和特色,“盲目模仿”兴建新村,搞“一刀切”事实上,不同区域的新农村建设应保持和发扬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并创建不同的新村模式——丰富多彩的新农村建设不仅要有城市景观,更应具有其独特的田园景观和人文景观,以防止“克隆”。同时,政府在规划新农村建设时不仅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要盲目“大包大揽、包办代替”地搞“样板工程、重点建设示范工程”,避免农民以往的“三怕”(怕敛财、怕强迫、怕折腾)再次出现,而且要保持新农村科学规划及政策的连续性,不能把新农村建设当作政府和领导的面子工程,更不能只顾“政绩第一”而忽视不同区域新农村建设的起点和实际发展水平,大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主要问题虽然是在恩施市深人调查及理性分析后的归纳,但在武陵民族地区这种情况仍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分析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系统性和全方位性,各级政府在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应结合当地“三农问题”的自身特征和实际情况做深人地调查和研究,从而更科学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及农业现代化。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篇6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文化建设;民间文化

中图分类号:F32;G1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058-02

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的目标要求。在与我国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较为滞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以下问题值得关注:

(一)对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认识不够明确

谁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不仅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更是方向定位问题。主体地位,决定着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为谁服务的。但是,当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一些现象的存在则说明对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认识还不够明确。文化产品的提供者、制造者、传播者所提供的文艺作品缺乏乡土气息,不足以反映现代农村的精神风貌,文化产品的提供不足以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农民自身也缺乏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动和广泛参与,大多数农民都感觉自己处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边缘地位而非中心地位。

(二)农村公共文化机构运转还存在较大困难

我国多数县农村文化机构运转困难,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据《2006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结果显示,业余娱乐生活首次成为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首要因素,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与愈显稀缺的农村文化资源形成鲜明的对比,需求与供给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2004年全国共有720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6.4%。2004年全国县级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12册,低于全国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3册,更远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1.5~2册的标准。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县级剧团有名无实。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不够牢固

第一,思想基础: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基层政府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对于农民而言,往往认为文化投入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从而也忽视文化建设。第二,组织基础:当前农村特别是乡镇文化工作队伍人员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乡镇撤销了文化站,没有从事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工作处于涣散状态。有的地方虽然保留了乡镇文化站机构,但人员素质状况有待提高。第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建设投入明显不足。2005年对农村文化共投入35.7亿元,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的26.7%,对城市文化投入超过对农村投入比重46.6%;全国财政直接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投入经费只有9.4亿元,每个农民一年仅能享受1.27元。

(四)对民间乡土文化资源的不正确认识和边缘化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民间乡土文化中有许多腐朽、落后的成分。于是笼统地把民间乡土文化与“新文化”、“先进文化”完全的对立起来。对民间文化存在偏见,缺乏对民间文化正确的认识。没有擦去笼罩在民间文化外表的灰尘,切实地对民间文化进行分析,没有真正认识到优秀的民间文化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由于认识上的原因,民间乡土文化处于弱势,往往被“边缘化”。

二、明确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从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看,三农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文化进步的问题。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和目标,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和依靠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力量。为了更好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同时,也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首先应当明确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一)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

建设新农村,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是必要的,但不能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割裂开,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一,农村文化建设能够增强农民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技能和本领,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二,在经济与文化互相融合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已不再是经济发展的服务手段,而是新型的朝阳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它是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第三,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通过提高农民的各种技能和本领发展生产,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能够通过开展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提供高雅健康的文化产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二)文化建设是推动农村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它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与时俱进,并且蔚然成风。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而且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形式鞭挞丑恶落后现象,为农民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并且长期不断、持之以恒地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接受文化熏陶,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新事新办,积极倡导团结友爱、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塑造积极、和谐、健康、文明的乡风、民风。

(三)文化建设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

“十一五”规划的《建议》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农村文化建设根本在树人,在造就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工、新型企业家和基层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三、实施以农民为主体、以民间文化为内核的文化建设战略

(一)发挥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创造作用

培育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型农民,就要从培育农民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入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忽视了农民创造文化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是文化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如果在文化创造上,农民成为了旁观的局外人、简单的劳动者,这种身份不仅造成农民对文化建设的冷漠,而且使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没有了源头活水。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正是广大农村群众,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还是广大农村群众。没有广大农村群众的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活力。因此,要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要走“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开放式农村文化发展模式,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安全保障、场所安排、设备提供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农村群众自发性开展文化活动创造条件、搭好台。

(二)建立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交流机制

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交流机制的建立可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城市文化也只有在与农村文化的碰撞中,吸收农村文化浓厚的民族特色,才能引领时代潮流。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乡土文化只有与现代的都市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碰撞中,才能建立现代农民所需要的新乡村文化。为此,一要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文化资源网络管理体系。利用城市文化、广电、出版、教育、体育等资源,对农村形成多时空、全方位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大先进文化在农村的渗透力和覆盖范围,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的重点城镇文化基础设施。二要建立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光靠政府和农民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还要积极组织农村文化服务活动。要广泛宣传发动大家来自愿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也要通过制度建设甚至法制建设来保护这种积极性。三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在活动内容上力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真正使活动成为反映农民呼声、满足农民需求的有效载体。

(三)保护开发传统民间文化资源,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才具有世界性。优秀的民间文化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根,是现代文化的魂。正确认识传统民间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充分挖掘蕴藏在农村传统民间文化的精髓,激发农村文化活力,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来源于广阔农村而服务于我们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开发和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实现农村文化产业是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以其独特性避开与大工业的竞争,开拓出新的职业和岗位,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同时达到农民增收、培育乡村文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多重功效。例如:近些年,广西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民间文化基础上,通过创新,举办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刘三姐歌圩”、桂林山水旅游文化节等,形成品牌效应,既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延续了民间文化生命,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摘要:新农村文化正日渐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动力。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加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在这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正确处理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话语权”的关系,以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可持续的农村文化动力。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文化建设;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85-01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

中国农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因素。“与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等相比,新农村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以及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迷信、色情等有机可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文化落后,从表面看,是农民生活单调,农民生活质量不高。更重要的,农村文化落后,禁锢了农民的思想,畸形了农民的观念,扭曲了部分农民的灵魂。”新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甚至滑坡,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组织不力;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内容雷同,形式单一,缺少适合农民欣赏的文化作品,农民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

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大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把农民的思想活跃起来,把农民的观念转变过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一个魂,这个魂就是文化,而且是新文化。”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新农村应是农民的新农村,享受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应该是农民,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享受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应该是农民。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服务农民,更重要的是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创造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农民群众培养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挖掘、开发乡土文化,能够得到乡亲们的热情参与,容易调动其兴趣。因此,要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开展命名活动,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称号。开展“文化特色乡村”、“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创建活动,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正确处理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和农民的关系

(一)以人为本、尊重民意。一些地方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名存实亡”,除了政府部门不重视和投入少外,缺少适合农民欣赏的文化作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各级政府还要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和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把送理论、送法律政策、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等“五下乡”活动作为向农民输送文化的主渠道,创作一批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在这方面,浙江省东阳市走在前列,从2006年初开始,东阳市选拔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法、文学等八个门类的干部到相关的村和社区指导新农村文化建设。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地应该围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结合各自情况,做到既结合实际,又体现当地文化特色。浙江省金东区孝顺镇通过公布“子女孝顺榜”促进新农村“孝”文化建设就是一例。孝顺榜是当地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找到的一个具体抓手,把“孝顺”作为地方特色的孝顺镇,成立孝文化研究会,建孝文化主题公园,孝媳妇评选活动等,目的就是让大家记住这些传统美德。马腰孔村重新梳理了村规民约,编写村史,尤其是对本村的人文典故进行了着重的挖掘,并将村庄的起源故事、孔子语录和名言警句制作成精美画面,挂装上墙,使全村的墙壁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化墙”。

总之,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应把农村文化的建设权、发展权还给农民,给农民以自主权,变“指令”为服务、引导,进行角色转换。大力发展新农村群众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和平.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开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N].新华社,2006-06-15.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篇8

地区差距基本消除,中、西部和东部一样享有基本相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社会阶层差距基本消除,人人都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目标得到实现。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梦”。

二、构建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几项主要任务

推进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下面主要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着重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构建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抓紧抓好的深化改革几项主要任务。

(一)建立协调机制,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

《决定》指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设施网络建设是硬件基本建设,是刚性要求。要建立协调机制,努力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国家、省、市、县、乡镇、村六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国家制定方针政策,提出目标要求,进行国家的投入;省市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制定地方法规和措施,保证建设经费;地市级进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和部署,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指导;县级建设好图书馆、文化馆并指导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设,努力形成级级相联、环环相扣的设施建设网络。特别要着重抓好农村基层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平台和设施网络建设。第一级是县级文化设施和场所的建设与服务。按照国家的要求,县应具备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活动广场等基本设施。县文化馆要体现实用性、普及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开展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图书馆要增添新书和报刊杂志,加强数字化建设,体现现代气息,改善阅读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和利用率。县城一般应具备有开展演艺、集会、群众文体活动的文化广场或礼堂,同时成为群众日常休闲娱乐的场所。此外,纪念馆,文物馆,博物馆和民俗馆等可依据自身的资源和条件来建设,不必样样齐全,但要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同时,县级要指导下级的文化设施建设,要注重以服务人口为依据,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配置标准。第二级是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设施建设与服务。农村乡镇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长期以来,设施建设薄弱,欠账很多。一些地方没有公共文化设施,有些公共文化设施“空壳化”严重。乡镇综合文化站应建有图书室、放映室、培训教室等基本设施,有文化专干和相关服务人员。图书室要定时开放,设施不得挪作它用。广播室在农村具有特殊的功能,是农村中有较长历史的群众喜爱的文化传播工具,保留下来对传播本地信息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培训教室可与乡镇会议室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综合效应。有条件的乡镇,一般还应建有群众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的游艺室、健身房等。农村远程教育是现代新兴的文化服务设施,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诱人的前景,乡镇应加强管理,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功能。《决定》特别强调:要整合多种设施,建设好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因此,建设高质量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尤为重要。第三级是村文化活动室的建设与服务。村文化活动室在一些农村并没有普遍设置,已有的大多规模小,设施缺乏,利用有限。可以采取政府投一点,集体出一点,农民凑一点,把活动室建立起来,这样村文化活动才有基本的载体。村文化活动室可与村会议室、农家书屋、广播室等结合起来,成为农民开会学习、看书读报、活动的场所。由于农村居民的分散性和作息的不规则性,流动服务就成为十分重要的服务形式。这就要求建立从上到下的流动服务网络,配备必要的流动文化设施,多配置一些流动图书馆、流动舞台车、文化大蓬车等深入到各村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服务瓶颈。

(二)按照标准化、均等化的要求,实施农村重大文化惠民工程

《决定》强调指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步晚,不规范、不标准、不均等的问题突出,越到基层越差。一方面,政府对文化的投入不足,建设本身就不标准、不规范,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又存在管理不善、使用不当问题。加大农村重大文化工程实施的力度,实施重点文化惠民项目,以点带面,是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一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必须继续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是农村最重要的文化阵地,看电视、听广播是农民最日常、最普遍、最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实施多年,取得显著实效。“十二五”期间就是要重点解决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的覆盖,基本实现户户通,全国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9%,消灭“盲村”,从根本上解决偏远地区收看、收听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二是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必须深入实施。网络是现代最重要的文化工具,是发展最迅速、势头最强劲、农民最欢迎的农村文化服务形式。农村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主要是实现农村服务网络全覆盖,通过有线电视、直播卫星、通信网、互联网等多种方式进入农村居民家庭,“十二五”期间入户率要达到50%。实现县县建有支中心,村村建有基层服务点,为农民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字服务。三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必须保持强势。电影是在农村最早流行、深受农民喜爱的现代艺术,已成为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时期,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将实现农村流动银幕达到5万块,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每学期农村中小学生观看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实现电影放映数字化。四是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必须全面推进。“农家书屋”是解决农民读书看报难、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为农民提供实用报刊、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它坚持政府扶持、社会捐助、统一规划、分头实施的方针,建立出版物更新配送系统,实现覆盖全部行政村。“十二五”时期,主要要进一步提高配送图书质量,建设一批内容丰富、服务规范、农民满意的农家书屋。五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必须不断提质。乡镇综合文化站作为服务当地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其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的要求和标准,配齐专职人员和相应的设备,针对乡村的特点和农民的需要,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提高农民的满意度。

(三)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加大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

《决定》强调提高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指出:必须“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然而,在过去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较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投入轻效果、重供给轻需求、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其结果虽然耗费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农民却并不十分认可和欢迎。比如,政府有的供给与农民的实际需求脱节,不是农民所求所需所盼,使有些一厢情愿的投入“打水漂”;有的理论宣讲、科学普及、法制讲座、精品推广,效果不如人意;有的节会、活动常常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有的公共文化活动组织得轰轰烈烈,场面形式大,但内容注水,群众喜爱的实际内容少。文化,特别是公共文化,本是群众共同创造和享用的文化,如果脱离群众的需求和实际,其公共性和生命力就非常有限了。加大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力度,必须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解决供需脱节的矛盾。首先要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单位在公共文化产品创作和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其服务能力。公共文化机构和单位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应承担主要的责任,要深化改革,深入基层倾听农民呼声,完善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机制,提供适合农民需要的、对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的、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其次,要健全市场化提供机制,推广政府购买、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等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方式。对于农村的送戏下乡、送书下乡等服务,并非都要直接由公共文化机构和单位来提供,市场可能更能准确反映农民的需求。只要物美价廉,采用市场购买等不同提供方式都是可以探索的。再次,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良性竞争、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决定》特别强调:“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社会组织与农民联系密切,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大的支持。支持各种民办图书馆、博物馆在农村的发展,鼓励社会向农村捐赠图书、进行文艺演出,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入基层农村网点建设等,切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

(四)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决定》要求“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就像流动的血脉,保持着农村文化的鲜活性和持久的生命力。要按照“宏观布局、统筹指导、抓住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导向性、示范性、带动性、可持续性为原则,努力形成点面结合、上下联动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式和长效机制,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为此,一要以村镇文化为载体,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如重大节庆的文艺表演、民间艺术活动、文艺比赛活动等。支持农村文化大户、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等依法组织兴办各类文化团体,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二要加强政府的组织和引导,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经常化。要依托公共文化机构和单位,推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组织好群众文艺精品在农村的巡演和展演,开展老年合唱、农民才艺表演等公益性文化活动。三要深入开展农村文化志愿活动。鼓励文艺工作者、热心公益文化事业各界人士以自己才艺为农民服务,鼓励大学生到农村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把服务活动送到农村。四要注重走与文化市场结合、互动的道路。无论什么时候、政府的投入,买单总是有限的,提供的文化服务也是有限的,而农民的文化需求总是不断扩充着的,要从根本上满足农民需求,还需要有市场的途径。不能把公共文化服务等同于“免费”服务,只要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服务就要大胆采用和纳入。五要特别加强文化人才和文化队伍建设。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需要一批有热情、有专业、有素养的文化人才和文化队伍。这支队伍应该具有各色文化人才,如组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专管干部、专业艺术人才、文化专业团体、专门服务人员、业余文化骨干以及业余管理人员、辅助人员等。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待遇和条件,稳定、培育和发展一支专兼相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

(五)明确功能定位,充分保护和挖掘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一项重要职责功能,是保护和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决定》强调和要求“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推进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农村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尤其丰厚。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们身边的很多传统习俗、神话故事、民俗风情、民间工艺、村寨园林、古镇祠堂、风味餐饮等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都在消失,甚至遭到人为损害和破坏,“乡愁”成为突出的问题。保持好、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必须深深扎根于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才会根深叶茂,充满生机与活力。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只有与当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结合,才能为老百姓口授心传、喜闻乐见。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农村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一方面必须注重保护,坚持“保护为主”,保护好当地农村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好农村的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其历史风貌、文物建筑、风土人情,防止损毁和破坏;保护好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名录工作,加强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工作,从以往单个性的项目保护,逐步走向整体性保护、科学保护和依法保护;保护好“聚族而居”的古村落文化、民间工艺、地方戏曲等,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延续和传承。另一方面,就是要深入挖掘,利用好当地农村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民族节庆文化内涵,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如汨罗龙舟节、潍坊风筝节、吴桥杂技节、凯里芦笙节等的开发利用就作了很好的示范。深入开掘文物建筑、风土人情、名人古籍,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等,增强农民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深入开发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如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工艺等,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服务。所有这些都可极大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夯实服务活动的历史和社会基础。

三、构建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面对目前广大农村的“空心化”、“边缘化”的加剧,加强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显得尤为紧迫。为此,文化改革发展中必须坚持以下基本思路和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

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决定》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构建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必须明确责任定好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公共文化服务是基本民生,本来就是以政府部门为主来提供的。各级政府必须在深化改革中,强化和落实政府责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上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必须承担好第一责任。因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公益性、公平性,使之不能赢利、不能缺失、不能厚此薄彼。在现代市场经济利益分化、多元化的条件下,唯有政府才能超越局部利益,把公共利益作为首要价值,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因此,中央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3]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也是衡量政府治理能力和决策水平的重要标志。政府应全面主导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设施建设、资源配置、服务内容,以及人才、技术和政策保障等各方面的工作,负责协调整个工作的落实和推进。其次,政府必须把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第一位的工作。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第一位的工作。虽然文化产业也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但在基层农村它不是主要方面。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消费市场的活跃,以及文化产业对农村经济的促进和提升作用,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高涨,这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但决不能由此而削弱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第一位的地位。投入是目前兴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政府必须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要实施财政支文“三个高于”的要求,确保每年财政支文资金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高于上年。确保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更多地投向农村文化建设,确保重点文化建设工程的资金需求能够到位。再次,政府必须发挥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第一推动力的作用。政府的工作水平,直接决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要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把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基本民生,纳入议事日程;组织上要加强领导,明确领导人、责任人,有专人负责专门抓;工作上要强力推进,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把工作抓紧抓实;政策上要全力支持,实行政策倾斜,给予资金、人才和技术各方面的保障;考核上要有硬指标,分解和明确具体的任务,列出时间表,保证如质如量完成。

(二)坚持改革创新

《决定》强调,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改革体制,创新机制是推进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出路。要着力抓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突出问题,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发展模式的创新,真正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科学发展。从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工作思路而言,要着重实现以下几个转变:一是在工作路向上,实现从实践推动为重点向政策制度建设与实践推动并重转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实际工作,初期主要在于实践推动,但当前则更需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以科学制度作保障、以科学方法来推进。一方面要注重在实践中探索规律,总结实际工作中的好经验、好作法、好模式作为实践的指导;另一方面要注重理论探讨,着眼于制度建设,政策支持,进行顶层设计,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二是在设施建设上,实现从以“建”为重点向“建、管、用”并重转变。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展很快,农村基本文化设施已初步覆盖,如何管好用好这些设施亟需改革创新,不能“只盖庙,无和尚”。应在进一步优化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在“管”和“用”上下功夫,实现三者并重,提高设施建设运转和服务的效能。三是在公共文化供给上,实现从“单向输送”向“双方互动、供需对接”的转变。以前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主要是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进行输送供给,农民只能被动照单全收。这就需要建立农民公共文化需求的表达、信息反馈的机制,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进行创新,实现资源配置的科学化、高效化。四是在工作方式上,实现从抓“点、线”为主向抓“点、线、面”并重转变。“十一五”时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点、线”的方式,注重重点突破,由中央到地方“一竿子插到底”。但这容易造成地方“等、靠、要”的思想。今后,应在继续抓好“点、线”的基础上,强化“面”的工作,以“点带面”、“以线连通”,整合基层文化资源,使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到全体农民。五是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从增量改革为主向增量与存量改革并重转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动力和活力不足,关键是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力度不够。增量改革还是体制内的敲打,存量改革才是对体制的突破。必须加快推进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政府要增加投入,单位要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同时要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提高服务意识和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水平。

(三)坚持统筹兼顾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薄弱、最复杂的领域,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实行政策倾斜和重点支持。《决定》指出,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保基层、强基础、建机制”,增强发展后劲,才能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一要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不均等,城市无论公共文化资源的配置和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享用都占有绝对优势。实现城乡统筹,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要求城市要通过赠予设备器材和文化产品、共享文化资源、开展业务合作、培训文化从业人员、进行工作指导等方式,对农村开展对口支援,帮助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城市要引导和鼓励企业事业单位、民营机构、私营企业主、外资项目等,采用多种方式支持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二要统筹区域公共文化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差距。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区域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不均等。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就应结合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实施不同的支持政策,加大对中、西部的支持力度。推动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以财力重心下移为重点,加大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省向县一级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农村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财政保障制度。三要统筹各方面的文化资源,提升综合利用的效能。要调动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的积极性,整合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来源,强化配置力。比如,加快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整合服务“三农”的文化资源的力量,出版部门应大力开发出版服务“三农”的图书,实行优惠,或免费送书到农村;报刊要办好农村版和地方报,使报刊更好更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广播电视要办好为农民服务的频道或专栏,多拍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广播剧;电影、剧团要多组织到农村进行经常性的放映和演出,提供受农民欢迎的文化服务。四要统筹近期效果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实用高效的持续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发展中要特别关注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后劲,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只顾一时的短期行为和效果。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提高农民自我创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只有当农民自创、自建、自办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和主力时,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扎根并成长壮大起来。

(四)坚持农民主体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范文1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31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69-02

新农村文化的建设,需要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入手,用先进文化培育农民、塑造农民,丰富农民的精神内涵,构建隶属农村文化建设的文化体系,营造焕然一新的文化气氛,逐渐使新农村充满着潮气蓬勃的新风尚、昂扬斗志的精神状态、甘于奉献的精神情操,以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前进。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与经济以及政治相互交融所体现出的作用尤为突出。整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的大发展离不开占我国人口绝大数是农村群众。我们还清晰记得20世纪末出现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断奶”现象,广大农村群众对文化的渴求与需要难以得到满足。文化建设离不开农民,而农民也迫切的需要文化。而我们开展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让墨守成规的农民群众从保守、封闭落后生活方式得到极大彻底的改观,只有用先进的思想、适宜的文化理念才能真正改变保守的思想观念和陈旧的生活方式,小康愿望才最终不会成为空谈。因此,作为总体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构成,农村文化建设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小康社会就离我们越来越近,否则将很难实现期望。

(二)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要求。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做到“五个统筹”,其中之一就有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解决好农村、农民、农业这“三农”问题,要坚持以城市地区支持农村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方针,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从而改变原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最终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摆在我们面前的农村困境,农村经济建设方面和文化建设水平与城市地区相比,都远远落于其后,文化生活水平更是不尽如人意。因此,只有注重并加大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使广大的农村群众与城镇人口能够享有相同自由的发展空间,才能真正使得农村经济得到有序的发展,也会防止由于农村与城镇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局面,真正达到整个社会全面发展的可能。

(三)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特征和根本保障。广大的农民群众是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力军,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更多懂知识、懂文化、具有良好文化修养的新型农民,他们的培养就依靠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就需要农村文化领导干部带领农民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我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广大农民群众可以被激发,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去,才能真正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至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也走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扩大、市场对于农产品要求的提高以及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的真正提高,这些都需要新型农民的参与;农村城镇化以及农民的市民化也需要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参政意识的提高,这也离不开懂知识、有文化、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参与。由此可以看出,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整体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综上,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障就是农村文化建设。

(四)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稳定的基本条件。纵观古今,经济建设的开展离不了社会的稳定,国泰民安,“国泰”是“民安”的前提,而没有全体社会成员的安居乐业也就根本提不到整个国家的富强。我们总说,稳定是一切发展的前提,而占我国人口绝大部分的即是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农村人口,只有农村地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以及农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使得城镇与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逐渐拉大,社会的不平等因素也不断的表现出来,使得农民不能惠及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而农民的这种意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此同时,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也不断的受到不良文化的腐蚀,部分农民群众出现了精神上的萎靡,也极大程度出现了信仰的缺失,这对于社会的稳定也是不利的。因此,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农村地区加大政策教育、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得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以提高,使得落后的思想观念得以改变,大力提高农村的民主建设水平,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利益,将农村管理真正纳入法制化、民主化。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应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其中。小康社会中对文化建设内涵体现在人民群众要生活环境优美、社会秩序良好、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当然这三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标志和条件,这三项也就是我们培养新型农民的内在要求。因此,各地党委和政府应当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时刻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精神文明建设要引起重视,而不应该仅仅关注经济建设,要把在城市中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或者在其他乡村优先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引进乡村,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布局新农村建设,通过统筹规划与整体布局,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做到将文化建设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使新农村建设与经济计划统筹安排,落实发展。

(二)落实与建立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体系。任何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与扶持,要想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就要增加资金的投入,在如今快速发展中,各项建设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在这样大环境下,各地党委和政府应该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不要总是期待政府的统包统管、单一投入办文化的模式。各地党委和政府应该发挥农村优势,发现其所长,吸引社会爱心人士或企业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形成政府投入、社会赞助、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局面。摆在首位的是各级政府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财力情况,更加重视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财力支持,同时也应加重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重点加大能陶冶农民情操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为了让更广大的农民享受到更好的文化基础设施,让落后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和农民得到重点扶持和资助。让更多的新农村享受到新农村国家建设中。其次,各级政府要根据地方文化特色,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企业力量和社会个人热心、奉献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最后,可以让先富起来的个人回报社会,支持新农村建设,为社会贡献力量。

(三)培养壮大农村文化工作队伍。人才不仅在城市中缺乏,在农村中更是匮乏。要想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就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工作队伍的培养与提高。我们在许多调研资料中,不难发现,农村的文化队伍比较堪忧,不仅存在着学历层次较低,中小学文化的文化工作人员比比皆是,专业素质更是不堪入目,很多没有专业基础知识的人担任着重要的文化建设任务,从以上两点看,农村文化建设曙光在何处呢。为了打破这种困难现状,农村建设应该充实高素质、高文化层次、高稳定性、高专业性、热爱农村基层工作的大中专生。当然,我们不能以为引进学历较高的毕业生,就能解决现今存在的现状,我们还应该在加大培训、学习上多下功夫,只有提高我们现有文化干部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让他们管理知识丰富起来,用专业的管理人才带动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逐步、多角度的丰富农村文化建设队伍的知识和管理能力。

(四)积极探索文化产品服务基层的新机制。我们现有的文化项目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的农民的精神和物质需要。所以我们应该创新农村文化产品的新机制,去除不适用农村文化建设的传统文化项目,比如过去的电影下乡活动,如今家家有电视、有电脑,电影下乡已经不能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因为在电脑上、电视上摄取的知识更多、更广。我们应该加大对现有文化项目的建设,力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增加高雅文化项目的投入。当然我们应该让上层文化领导者深入基层,用参与者、主人翁的心态去探索文化产品、文化项目,而不应拘泥于现状,做井底之蛙。通过与农民零距离接触,能够真正挖掘出适宜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农民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性,激发农民自办文化团体和民间剧团,当然我们各级领导也应该加大对他们的资金支持,这样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多方式的文化产品,可以创建更适宜农民的新机制。

通过上述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项系统工程中,农村新文化建设作为其重要环节,当然会面临很多困难、很多考验、也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所以需要我们社会各界同仁共同努力,不断创新,让新农村建设充满新风尚。

参考文献:

[1]徐丽杰.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甘肃农业,2010,(04).

[2]刘笠萍.农民知识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1,(02).

[3]郑容、郑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哲学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11).

[4]郁大海.苏北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04).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篇10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农民;建设;问题;措施

新农村体育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有近%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这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包括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我国,“三农”问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基于其重要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囊括了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理所当然包括了农村体育在内的公共文体事业建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城乡体育文化的冲突以及大众体育文化传播的“城市中心主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陷入了困境[-]。

体育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体育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新农村体育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农村体育可以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质,提高生产力,服务于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可以促进、形成和谐的村民关系,增强基层凝聚力,服务于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可以培育先进的思想观念,繁荣农村先进文化,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与文明素养,使服务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坚实的人力保障。因此,新农村体育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本任务和发展目标,而且对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没有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全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同样,没有新农村体育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新农村体育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体育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所在。目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健身意识不强;二是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建设严重滞后,体育健身项目单一且缺乏特色性、普及性,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时冷时热、时有时无;三是体育健身指导远远不够,农民体质状况堪忧,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四是农村体育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农村体育工作任重道远。体育建设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度,缺少体育建设这一环节,就缺乏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和谐。

新农村体育建设的发展措施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是未来中国体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加速“三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大众体育文化传播体制,引导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以及加强城乡关联,促进体育文化整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走出困境的道路选择。

.新农村体育建设应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育意识

我国大部分农村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与外部的联系较少,形成了固步自封的思想意识。因重视农业生产,轻视体育锻炼,大部分农民认为自己已经在劳动生产中锻炼了身体,根本没有必要参加体育活动。很多农民认为无病即健康,没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增强体育意识,基于农民的心理感受,从传统文化对农民的影响出发,加强对农民内在体育意识的培养,加大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宣传,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健康意识,树立“花钱买健康”、“少吃药、多流汗”的新型体育观。积极纠正农民的错误认识。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如通过广播、电视等积极引导农民参加与之相适应的体育锻炼,从根本上发掘农村体育建设的源动力。

.新农村体育建设方法要科学,形式要多元,要符合农情

农村体育要本着“立足农情、以人为本、差异兼顾、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灵活多变”的工作原则。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要采取国家引导、政府支持、社会协同、农民参与的模式;在布局上必须贴近村民生活,便于村民参加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活动;在形式上必须一场多用、小型实用;在投入上必须经济、耐用、长久,不超出农民的支付能力;在运行上必须易于开放,便于管理和维护。农村体育的组织建设要注重单项性、自发性、民间性。农村体育项目的研制开发要突出方便易行性、特色性、民族性、民风性、民俗性。农村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开展要富有趣味性、娱乐性和节日性。组织小型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如摘柑橘比赛、抛秧苗比赛、背化肥往返跑比赛等与农村生产劳动相结合、趣味性强、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农村体育活动,让农民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增强体育意识,激发强身健体的热情。

.新农村体育建设要注重整合

当前,纵横联合、部门联合、行业联合已成为整合资源、拓展新领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和重要举措。发展农村体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突破地区封锁、行业界限和部门垄断,找准切入点,大力推进农村体育与农村科普、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的

结合,把农村体育的场地、组织、活动、指导、科普、培训部分转移接到农村科教文卫旅中。将农村健身科普与农技科普相结合;将农民健身技能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工进城培训相结合;将农村日常健身活动与农村日常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场地等相结合,不断拓展“文”中有“体”、“体”中有“文”的广度和深度;将农村国民体质检测、监测站建设与农村乡(镇)村卫生院、卫生室的建设相结合,予以共投、实现共享,做到看病、体检、体质检测、监测一条龙,医疗处方、健身处方一体化;将健身设施与农村其他公共设施如文化、计生、小公园等相结合,尽最大限度实施资源共享等。

小结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范文1篇11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服务理念长效机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再次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求生产发展,同时更应重视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水平不仅关系到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而且也事关农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因此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由社会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共同提供的,为满足社会公众基本文化需求,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所必需的文化环境与条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它具有公平性、公益性的特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对象是全体农民,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娱乐性服务、科技知识性服务、文化信息性服务。农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农民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程度是衡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益的根本尺度。随着党和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提高,及由经济发展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但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造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严重缺乏,农村公共服务效益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经济后文化,造成当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边缘化

目前,经济发展是各级政府首先追求的工作目标,认为在农村发展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时间长且见效慢,理应优先发展经济。同时由于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也存在重视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重视GDP的增长,轻视文化成果建设的倾向,以至于公共文化建设缺乏动力、对思想文化发展缺少引导,造成农村公共文化投入严重不足,公共文化产品严重缺乏,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二)重“送文化”轻“种文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非所需

随着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各级政府纷纷开展了“文化进基层”、“文化下乡”等活动,建立了流动文化车、文化小分队,电影放映队,提供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这些活动丰富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缓解了农村文化服务及产品不足的矛盾,但这种自上而下单向度灌输性的文化供给方式,缺少农民的参与,忽视农民的情感表达,往往表现为城市精英文化对乡村文化的改造,远离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和乡风民俗,没有了纯朴的农村气息,导致适合农民欣赏风格和消费水平的文化服务和反映农民现实生活的文化产品寥寥无几,且缺乏多样性,难以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造成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和农民文化需求的严重错位。

(三)农村文化生活匮乏,腐朽文化死灰复燃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闲暇时间逐渐多起来了,私性文化迅速发展,农民对文化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但目前农民的主要活动还是看电视、上网、打牌、打麻将、聊天,活动内容少,形式单调,一些偏远山区农民几乎没有文化生活。由于对农村文化缺乏积极引导和管理,一些腐朽没落文化出现畸形的发展,比如农民热衷于兴建庙宇,烧香拜佛,修建祖谱等活动,由于文化生活缺乏,一些人精神空虚、信仰迷茫、价值观缺位,造成成风、封建迷信盛行、地下猖獗等不良现象出现,引起了农村社会治安的混乱,违法犯罪活动的增加,直接影响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实现。

(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条件差,不能满足文化发展的需要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乡镇虽然建立了文化服务站,但有的连基本活动场所都没有,有的房屋破旧急需修建,且活动设施陈旧短缺。一些村建立了图书室,但提供的书籍少,且农民看得懂用得着对农民致富有所帮助的科技类图书少之又少。图书室开放时间短,有的甚至只是在应付检查时开放,图书室成了摆设。同时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也面临短缺的局面,由于工资少待遇差难以吸引具有高素质的文化工作者到农村来,然而一些有专业水平、懂管理的乡镇骨干人才却纷纷跳槽,留下的专兼职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知识老化,专业水平低,这些影响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乡村民间文化艺人是活跃于农村中的一支重要队伍,他们扎根农村,有着深刻的农村生活体验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有些甚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们为农民所熟悉和喜爱,但由于缺乏专业艺术指导和资金支持,活动随意性大,缺乏文化艺术创新,没有充发挥地方文化生力军的作用。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创新

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提供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要改变文化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的现状,必须首先树立与人为本科学发展、经济与文化统筹发展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一)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当今社会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党和政府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也就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贴近农村、贴近生活、贴近农民,以服务广大农民为宗旨,以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首先必须明确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文化利益,切实解决农民文化需求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应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切实保证让农民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

其次,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根本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要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且也要着眼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技文化水平。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通过文化宣传摆脱封建迷信思想和小农意识束缚,通过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提高农民农田科技水平,增强发家致富能力,从而实现文化服务的双重目标,不断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最后,要坚持尊重农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农民的创造性。应鼓励农民积极投身于农村文化建设中,支持农民开展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农民在公共文化建设中自我创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同时虚心听取农民的意见建议,以农民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作为评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坚持经济与文化统筹发展的理念

就是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文化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文化进步结合起来。在过去很长时间我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目标,忽视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文化事业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对经济建设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文化既是生产力,又是竞争力,现如今文化发展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且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而,政府应把发展文化事业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大力推进经济文化互动融合,把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由于文化事业发展具有周期长、见效慢,不能立竿见影的特点,因此在文化建设中不能急功近利,而需长抓不懈,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经济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逐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创造出更多面向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和服务的创新,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实现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应把经济和文化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经济文化发展,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范文篇12

为全面了解我国农村文化生活特征,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受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委托,笔者对天镇县鲍家屯村的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为主,辅以走访、座谈等形式,在完成相关数据统计并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结论。其中纸质问卷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7份,其中有效问卷137份,有效率为91.3%。

一、鲍家村文化建设之现状

鲍家屯位于天镇县城东部,距县政府约4km。该村方圆2.5km,671户2713人,耕地面积6300余亩。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近年来,在政府的扶持下,群众逐步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文化建设也呈长足发展趋势。作为天镇县唯一获得2012年度山西省文化先进示范村殊荣的鲍家屯村,近年来文化建设更是蒸蒸日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也随之提高,各级政府也继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大院、农村个体放映队、民间秧歌队等有了较为显著的发展。调研发现,该村已建成农村文化站2个,业余文艺团体1个、文化示范户49个、村级文化活动室4个、秧歌队1个,从事曲艺、刺绣、剪纸、演唱的民间艺人60余人。该村文化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基础设施建设与标准要求和实际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其文化建设的发展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文化活动缺乏创新而发展缓慢、文化基础设施破旧落后、文化娱乐形式单一、工作人员较少、村民普遍积极性不高以及科技文化素质低下。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已经成为该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二、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村民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村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见表1)。

分析发现,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而且当地政府很少举办科技下乡,与农业、法律等知识相关的讲座或培训也少之又少,农民很难有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群众科学知识的匮乏。在访谈中了解到,该村不少地方,偷盗抢劫、打架斗殴、算命打卦、放红随处可见,严重阻碍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传播,不利于农民文化和思想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塑造。如果不对农村文化活动进行正确引导,不能进行健康的文化消费,低俗腐朽的文化就会根深蒂固。要想遏制农村文化市场上不良文化的泛滥,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培育健康的农村文化市场,坚决制止不良文化的蔓延,为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二)文化场所得不到保证

根据调查,该村文化站名不副实,相关部门“轻文化”的守旧观念导致文化站几乎不对外开放,基本呈现无人员、无经费状态。而农家书屋场地极其简陋,现已征为他用。调查中还发现,相当一部分村民对农家书屋的存在毫不知情。农家书屋里的藏书更是有减无增,迟迟没有更新,很多书已是“面目全非”,破烂不堪,几乎无人翻阅。

结合北方农村现状,春夏秋三季农忙,文化活动只能在寒冷的冬季进行。然而,旧的农村文化室场地小、条件差,文化活动只在室外进行,严重困扰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这也是民众参与度较低的一大诱因。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健全,已建场所不能合理利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活动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文化站建设,充分利用已建室内场所,对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

(三)文化设施匮乏且破坏严重

农村文化设施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文化设施破坏严重,资源缺乏。二是文化设施落后过时,更新慢,现代化水平低。由于投入短缺,文化基础设施薄弱,设施规模偏小,设备较简陋,文化活动的音响设备以及体育健身器材相当匮乏,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经调查,农村基础文化设施滞后于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见表2)。

文化建设缺乏一定的物资保障就不能实现真正的文明,因此,该村文化设施的保护与完善应受到广大群众的共同关注。

(四)村民整体参与度不高

据统计,该村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数为60余人,仅占全村人口的2.2%,除了文艺工作人员有少数男性外,表演人员几乎全部是女性,性别比例极不协调。而且由于耕作和作息时间安排的不同,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度不高,常出现“有人演没人看”的情景。文化活动带头人和专职人员匮乏,文化活动难以顺利开展。调查显示,村民对文化活动热情不高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1)村民的思想比较保守,不擅于在众人面前展露才能,怕被人笑话;

(2)农民的基本文化素质低下,缺乏文艺细胞,腹中无物;

(3)文化活动不能为农民带来经济收入。

因此,实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文化建设必须与农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才能满足他们的文化生活需求。

(五)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造性

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内容陈旧、形式老套的文化活动难以具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追求更高品位、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显示,农村文化活动内容陈旧落后,缺乏创新意识,文化品味不足是本村文化活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除了节假日开展一些传统的喜庆活动外,看电视已成为农民获取知识、文化娱乐的主要方式,其次是打牌,下棋,喝酒聊天等等(见表3)。

该村其他文化生活形式,如扭秧歌、赶庙会、“文化下乡”等仅限于春节期间开展,其活动的次数和范围也都十分有限,而听科技讲座、阅读报纸杂志、农艺培训、文体表演等活动的时间则更少。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发利用农村文化建设资源,大力培育农村文化队伍,形成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议与对策

(一)大力宣传文化活动提高人民文化素质

天镇县鲍家屯村的文化建设现状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要想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文化宣传,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以及文明意识,使村民充分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在文化宣传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大力宣传文化建设的现状,让村民都认识到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和文化之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建议政府投资安装农村有线电视,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公共文化需求。截止目前,全村无一处安装有线电视,配备网络的家庭更是寥寥无几,对村民获取文化知识极为不利。

(3)着重提高村民文化素质。通过文化下乡、科技培训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再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4)广泛宣传文化建设的方法。通过定期派发文化活动传单,张贴文化宣传海报的方式,有效推广文化活动,更为直观的将文化建设的内容呈现给群众。

(二)改善农家书屋

读书是村民学习知识、增长文化的源泉,只有充分利用农家书屋,才能在一定程度减少“文盲”的数量。根据实地调研的结果,2012年全村农家书屋人均藏书量仅为0.175册,低于全国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3册,更远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1.5-2册的标准。农村的“三农”图书和报刊数量偏少、实用性差、阅读率低、更新周期较长。而且农家书屋极其破旧,场地拥挤不堪,不能为村民提供一个舒心的阅读环境。该村文化建设的滞后发展,导致了民众总体文化素质较低。因此,相关部门应合理分配已建场馆,为农家书屋留出专用场所。同时,还可通过合理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投入,扩大农家书屋的藏书量。

(三)引入网络文化

尽管电话、电视比较普及,但宽带网络还很落后,现代化的科技设备也十分欠缺,目前农民获得政策和科技信息,电视渠道占绝大部分。调查显示,该村中,20岁以下的农民中喜欢上网的人占到近2/3,而60岁以上的农民中则很少有人喜欢上网,说明农民现代信息科技素质还比较差。造成这种现象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电脑购买成本较高,经济状况一般的村民不会考虑网络需求。

(2)农民文化素质低下,技术不过关,不会正常的操作。

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网络建设,为村文化站配备一定数量电脑,并有专人指导农民学习网络知识,利用网络让农民获取科技和致富信息,营造和培育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让民众享受到网络信息对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四)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发展农村文化建设,资金要有保障,文化经费不足与农村文化贫瘠有很大关系。农村存在的“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以及官员过分追求经济目标,都使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上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文化活动的资金大多数来源于村民自筹,这方面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农村文化事业本来就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体现公益性的,因此政府在充分认识的同时要保证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当作政府的重要事务,在分配使用资金时,按照建设城乡文化的要求,确保该村的文化投入占财政收入总额的1%切实到位。

(五)提供人才支撑创新文化活动

农村各种文艺骨干和基层文艺表演团体是繁荣广大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他们维持着最基层的文化演出市场,因此,配备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是农村文化建设得以繁荣的保证。然而,据统计,发达国家的科技文化人员与农业人口的比例为1:100,我国仅为1:1200。我国每万人农业人口中的大学生为1人,而美国是560人。调查发现,该村科技文化人才的配比只有1:1357,远远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而且在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必须注重文化内容、形式、手段上的创新,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文化产业,主动去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为此,笔者认为,该村相关部门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2)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造就更多更优秀的文艺骨干力量。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让民众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农村文化才能经久不衰。

四、结语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范例(3篇)

    - 阅0

    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范文摘要: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医继承与发展的需要。分析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证候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功血中.....

    上市公司盈利方式范例(12篇)

    - 阅0

    上市公司盈利方式范文1篇1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研究现状传统的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中的误区,使得我们对企业盈利模式认识不到位。难以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发展战略,尤其是.....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