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利方式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上市公司盈利方式范文1篇1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研究现状

传统的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中的误区,使得我们对企业盈利模式认识不到位。难以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发展战略,尤其是难以培育出有高盈利能力的企业。而这正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宗旨是相违背的。企业的盈利模式是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设计和实施的可为企业带来显著、持续利润的经营方式,是其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1。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2。

上市公司是企业形态中的特殊群体。上市公司群体不仅对于促进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这使得我们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开始不断涌现。这些研究成果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企业盈利模式以及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总、梳理和分析,指出盈利模式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一、我国有关盈利模式研究概述

通过对CNKI博硕士论文及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以盈利模式”为检索关键字,在

文献标题中进行检索,检索出文献共计733篇上市公司,其中期刊论文622篇,博士论文0篇,硕士论文95篇,会议论文16篇。在检索结果里,搜寻有关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只有3篇期刊论文,针对性研究文献非常少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见表1)。

表1盈利模式”相关文献检索情况

期刊论文

博士论文

硕士论文

会议论文

合计

盈利模式

622

95

16

733

上市公司盈利模式

上市公司盈利方式范文篇2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审计

一、研究背景

国内外会计界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并未统一。在国际上,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和凯瑟琳・雪珀给“盈余管理”下的定义被普遍接受: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而凯瑟琳・雪珀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1]其实,盈余管理就是企业通过会计估计或会计变更等方式,主观操纵会计盈余,以粉饰会计报告,从而满足其自身目的一种行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愈发严重,而这股不良风气的蔓延却很有可能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乱和资本市场的动荡,并阻碍整个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上市公司之所以进行盈余管理,无非是因为有利可图。“利”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可能是上市公司想以此稳定股价,吸引更多投资者;可能是其为了避免退市而制造出虚假的“扭亏为盈”;也可能是公司管理者为了保证其自身业绩而采取这样的短期管理行为。总而言之,上市公司就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出于种种动机,企图运用盈余管理来维护其自身利益。然而这种逐利方式无疑会损害广大中小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二.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

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其运用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变更。我国的会计准则虽然对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都有一定的规定,但由于各企业所处行业不同、经营的业务也不同,同一项会计政策可能并不适合所有的企业,因此,会计准则并没有单一地规定企业一定要采用哪种会计政策,而是提供了一些不同的会计政策以供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选择及变更,如: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方法可以采用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等。但这一点,却让一些企图不良的上市公司钻了空子,这些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虚增会计利润或者减少税负就选择采用更加有利于自身的会计政策而不是更加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

(二)利用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许多上市公司会通过在一些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上“大做文章”,利用这些会计事项中隐藏的可操作性来调节利润。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规定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与重组后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3]不少上市公司也会利用这一点来进行盈余管理,私自将本不能资本化的利息资本化,以减少费用支出,虚增利润。诸如此类,不少上市公司同样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处理非经常性损益、管理虚拟资产[3]等方面利用会计法规的漏洞大量进行盈余管理的操作。

(三)利用关联方交易。关联方之间进行交易,其交易价格通常是由关联方之间协商确定,而这也就给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机会。[4]一些上市公司会通过与其关联方进行远远偏离市场公允价值的“低买高卖”来虚增收入,粉饰利润。

三、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审计策略

虽然上市公司总是千方百计地进行盈余管理,且其操作也具有较好的隐蔽性,不易被人发现,但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其肩负着审核上市公司真实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重任,如果其在审计过程中能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以应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则定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盈余管理的泛滥。

(一)提高自身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时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与合理怀疑态度。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管理者有计划、有预谋、有目的的行为,其本身具有较好的隐蔽性,如果注册会计师不具备专业胜任能力或者能力不足,则难以发现其中的舞弊行为,也就难以发挥其审核、监督的作用。同样,如果注册会计师具备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但其为了降低审计成本而不愿仔细审核,或者即使发现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由于怕丧失顾客而仍出具无保留审计意见,也是无法真正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作用的。因此,注册会计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胜任能力,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对被审计单位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对其财务报告中存在的疑点保持合理怀疑,并采取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对这些疑点加以验证。如果发现上市公司确实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理性,则注册会计师应予以披露并出具恰当的审计意见。

(二)重点审查企业对特殊会计事项的处理。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的刻意行为,也很有可能会对其出具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理性造成重大影响,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应针对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利息资本化、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等容易出现盈余管理行为的特殊会计事项进行重点审计,这样不仅能让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更加具有针对性,大大提高审计效率,还能减少一定的审计成本。

(三)重点关注处境“危险”的上市公司。处境“危险”是指上市公司面临连续两年亏损,如本年继续亏损就将退市等对其极为不利的处境,在这些情况下,上市公司往往会选择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退市等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出现。因此,对于这些面临“危险”处境的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就需要重点关注,并要考虑不惜增加审计成本也要对其进行重点审核。

四、结论

为了我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上市公司应以公共利益为己任,尽量减少或避免进行盈余管理操作,同时,注册会计师也应承担起社会职责,积极、谨慎地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保障广大投资者及其他社会公众的利益。唯有如此,我国资本市场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晶.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审计[J].经济师,2006(10):251.

[2]汪立,李小晗.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审计要点[J].财会通讯,2007(11):81.

[3]胡杨.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类型和方法研究[N].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1).

[4]刘芳.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防范与治理[J].会计之友,2009(7):70.

上市公司盈利方式范文

目前,我国比较实用的拟上市公司估值方法是市盈率法。即选取和拟上市公司相同的企业5家到10家,做出市盈率估值分析。初步估计出拟上市企业在上市后内在的市盈率,从而估算出投资的回报。目前这种市盈率估值方法的缺陷在于:没有考虑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影响;没有考虑未来三年到五年宏观经济的走势。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非流通股的比例仍然很高,而投资界流行的对于拟上市公司的估值,往往忽略非流通股对于价值评估的影响。宏观经济的整体走势,会影响到具体行业的发展景气度,同时也会影响单个企业的发展。

从2008年以来市盈率的持续下降,各个行业市盈率的下降,在单个拟上市公司的估值分析中,必须加以考虑。因为,有些企业比较容易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表现出一种强周期性;有些企业则比较平稳,表现出一种弱周期性。强周期性的企业,其市盈率走势一般会紧随大盘走势;弱周期性的企业,其市盈率走势一般会比较稳定。本文提出的修正市盈率法,则是考虑了四方面的因素:上市参照公司的非流通股、A股整体市盈率走势、行业市盈率走势、相似上市参照公司市盈率走势。从一个更为全面、客观的角度,研究修正市盈率法在拟上市公司估值中的应用可行性。

二、修正市盈率法

(一)修正市盈率法的原理修正市盈率法对于拟上市公司估值的原理:在同行业中根据净资产、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影响市盈率的指标,采用德尔菲法选取若干家上市公司作为参照公司,根据上市参照公司净资产、盈利能力、非流通股比例等因素计算出上市公司的合理市盈率。同时,考虑宏观经济、行业景气度,修正计算出拟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为拟上市公司进行公司估值。

首先确定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市价。下面公式中,Pf表示上市参照公司的非流通股市价,NAPS(NetAssetsPerShare)表示上市参照公司的每股净资产,ROE(ReturnOnEquity)表示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Y(Year)表示上市公司的收益存续年限,由于私募股权投资的周期一般为三年至五年,所以论文设定Y为4。I表示上市参照公司的折现率,论文设定I为一年期国债利率加上一定的风险补偿。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市价公式为:

Pf=NAPS*[1+ROE*■■]

其次确定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的市盈率,由以下公式表示:

■=■

然后确定上市公司的总股本合理市盈率。根据流通股、非流通股比例,加权计算,由以下公式表示:

■=■+■

最后确定拟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应用德尔菲法分析各个上市公司的权重,然后得出以下公式:

■=■■*Wi

其中,P/En表示拟上市公司的市盈率,WAP/Ei表示第i家上市参照公司的合理市盈率,Wi表示第i家上市参照公司的权重。

通过计算,从而得出拟上市公司初步的市盈率。同时,还必须根据宏观因素可能的变化,修正初步市盈率。因为投资时点对于拟上市公司的私募股权投资,需要经过三年至五年的时间,才可以在公开股票市场通过股权转让退出投资。所以,对于拟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估值,还要考虑整个投资持有期内的宏观经济、行业景气、上市公司市盈率趋势,调整拟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尤其是现在A股市盈率普遍处于下降阶段,对于拟上市公司的估值,更应当考虑宏观、行业等因素。结合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对于市盈率进行调整,从而计算得出拟上市公司的修正市盈率。

总之,修正市盈率法在原有上市公司参照法基础上的改进。考虑了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因素、总股本层面上的市盈率因素、每家上市公司的权重因素、宏观因素,从而使得市盈率估值更为全面、客观,符合实际经济发展所可能的状况。

(二)修正市盈率法的优越性修正市盈率法是在市盈率估值法的基础上做出改进。上市公司中都会存在流通股、非流通股。中国目前股市非流通股占据非常大的比例,而且上市参照公司的非流通股,与拟上市公司存在更大的相似性。修正市盈率法的要义在于,利用一定计算方法得出上市参照公司非流通股的市价、市盈率,然后应用德尔菲法,将所有的上市参照公司按照一定的权重,计算出一个整体的、调整后的市盈率,即计算出拟上市公司的相近的、初步的市盈率值。同时结合宏观经济、行业景气,更为审慎的对于拟上市公司进行估值,从而做到比较客观、全面、合理的市盈率估值。修正市盈率的优势在于,尽量避免太多的人为因素对于拟上市公司估值的影响。寻找到足够多的上市参照公司,将每家上市参照公司的流通股、非流通股的市价、市盈率计算出来,并得出上市参照公司合理的市盈率。然后利用德尔菲法将每家上市参照公司分以不同的权重,从而体现出拟上市在整个上市参照公司中竞争位置。考虑投资周期的三年至五年内,宏观因素对于拟上市估值的影响,向下或者向上调整对于拟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估值。

三、案例分析

(一)A公司概况A公司集团总部位于深圳市,A公司主要经营应用于机场地勤,物流装卸,市政环卫,公路养护等领域的专用车辆和设备,其产品分为四个大类:民航特种车:飞机牵引车、环保型飞机垃圾车、飞机客梯车、飞机空调车、过滤式飞机清水车、抽吸式飞机污水车、飞机气源车、飞机除冰车、应急作业车、升降平台、飞机食品车、行李传送带、机场消防车等。

(二)参照公司A公司处于航空地面装备行业,相同行业的上市公司,A股只有威海广泰一家上市企业。为了更为客观的为A公司市盈率估值,则需要找出行业相关的上市公司作为参考。经过分析,发现有以下8家上市公司和A公司行业相关:分别是威海广泰、海特高新、航天电子、中航动控、西飞国际、成发科技、航空动力和海伦哲。

(三)修正市盈率估值应用德尔菲法选取了8家上市公司作为参照公司。论文应用德尔菲法的具体过程是:首先是投资项目小组的5位成员,每位成员独自选出自己10家左右比较恰当的上市公司。其次是投资项目小组成员将各自选取的上市公司汇总,并且确定出威海广泰、海特高新、航天电子、中航动控、西飞国际、成发科技、航空动力、海伦哲作为上市参照公司。然后投资小组讨论每家上市参照公司的参照权重。确定出为威海广泰权重为60%,海伦哲权重为10%,剩余6家上市公司权重为5%。

利用Wind资讯终端,下载得出各个上市参照公司的股价、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相关数据,通过和讯网等媒介计算出上市参照公司流通股、非流通股各自的比例、非流通股的市盈率。将所有公式写入Excel表格中,从而计算出上市参照公司的合理市盈率,最终计算出8家上市参照公司的加权市盈率之和,即拟上市公司初步的市盈率。具体计算见表1:

其中设定,一年期国债利率为I=4%,收益期Y=五年。威海广泰的NAPS=3.35元,ROE=9.61%,Y=5,I=4%,代入公式:

Pf=NAPS*[1+ROE*■■]

得到威海广泰的非流通股股价为4.78元,非流通股股价4.78除以每股收益0.27,进而计算威海广泰非流通股市盈率为17.71。威海广泰流通股比例为47.29%,非流通股比例为52.71%,加权计算得出威海广泰的总股本市盈率为23.93。同理,可以计算出其他相关上市参照公司总股本市盈率。海特高新、航天电子、中航动控、西飞国际、成发科技、航空动力、海伦哲的总股本市盈率分别为:45.80,39.42,25.38,292.16,55.87,56.05,40.51。通过加权计算可以得出,A公司初步的市盈率估值为44.61。

私募股权投资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前述计算过程对于拟上市A公司估值还是不够科学、合理,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数据,也不能反映A公司在整个宏观因素变化中的变化。这是因为股市时刻都在发生变化,而且A股最近三年以来的变化,则是持续、大幅度的下跌中。图1是2004年12月以来A股主要板块的市盈率趋势图:

图1主要板块市盈率趋势图

由图1可知:A股、沪深300、中小企业市盈率曲线均在2007年7月至9月达到一个顶点,2008年9月又下降进入一个最低点。2008年至2012年4月,市盈率曲线缓慢下降,由于2008年9月是历史最低点,所以现在市盈率估值仍有下降的可能。

创业板、中小企业板的持续下滑,对于A拟上市公司的估值,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因为A公司未来是针对中小企业板上市筹划,所以中小企业板、行业市盈率趋势,对于A公司修正市盈率估值,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图2运输设备、机械、制造、金属制品市盈率趋势图

由图2可知,运输设备、制造业、机械类、金属制品的市盈率趋势,仍处于下降状态中。

由表2得出威海广泰的市盈率最大值为73.94,最小值为35.58,中值为45.52。前述市盈率法计算得出,A公司的市盈率为44.61,与威海广泰的市盈率中值非常接近。

每个公司都是整个宏观经济组成部分之一。拟上市公司的估值,不能仅仅依赖参照上市公司的估值,还要考虑宏观经济、行业景气度趋势。目前整个A股市盈率处在一个历史的低点,而且持续下降。设备、制造业的市盈率估值也处于一个向下的趋势,所以对于A公司的市盈率估值,应当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

A股目前虽然处于一个历史的低点,但是与2008年的低点已经不相上下。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前景不明。中国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欧美经济前景,正是在这种悲观的经济情况下,A股所有板块的估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依然需要判断欧美经济的发展前景。大量的经济研究表明,欧美经济在未来三年之内,仍然处于一个徘徊,甚至是滞涨时期。中国政府正在逐渐改变政府投资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更为中国经济景气度加上一层阴影。综合来看,中国A股的市盈率估值仍有20%的下滑空间。在比较悲观的情景下,对于A公司的估值应当向下折扣。即A公司的市盈率估值应当为:44.61×80%=35.70。

按照目前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普遍的入股投资市盈率为10倍计算,则对于A公司的私募股权投资大约可以获得净利润率200%的收益、毛利润率300%-400%的收益。

由以上的分析、计算过程可以得出,修正市盈率法的科学之处在于运用了行业专家、投资专家的观点,做到了对于上市参照公司的合理权重分析。修正市盈率法进步在于,调整了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形成了一个更为合理的上市公司总股本层次上的市盈率。修正市盈率法兼顾分析了未来三年至五年,宏观因素对于拟上市公司估值的影响。将修正市盈率定价法应用于非上市公司的估值,此定价模型符合国家提倡的市场定价原则,同时考虑宏观经济、行业景气度趋势,对市盈率定价法的不足进行修正,完善了传统的市盈率股权定价理论。

四、结论

目前学界对于拟上市公司的估值,尤其是运用市盈率对于拟上市公司的估值,还比较少。论文参照少数学者对于国有上市公司未流通股估值研究,将其推广至拟上市公司的估值研究。论文的理论意义在于: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上市参照公司的流通股、非流通股、宏观经济、行业景气度,提出了更为合理估值的方法。修正市盈率法对于拟上市的估值具有理论的普遍意义。

实业界对于拟上市公司的估值,目前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整体市盈率估值。没有考虑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宏观经济、行业景气度。股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现在流行的市盈率估值方法忽略了这种变化对于拟上市公司估值的向下修正。修正市盈率法则考虑了经济变化对于拟上市公司估值的影响,达到了对于拟上市公司更为合理的估值,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上市公司盈利方式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一直是备受经济学者关心的焦点问题。正确地把握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能使投资者更深刻地理解其披露的盈余信息的内涵,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自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我国企业融资的渠道被极大地拓宽。但是由于受上市制度的限制,上市公司资格在我国一直是一种稀缺资源,争取和保护这一资源对我国企业而言十分重要,于是在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盈余管理便成为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一条捷径,盈余管理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不容忽视的、具有普遍性的现象,成为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信息失真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此,笔者立足我国国情,深入研究盈余管理在我国的存在状况,并由此提出识别对策与治理建议。

1、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

1.1运用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操纵盈余管理。

会计准则给了企业管理当局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企业可在一定范围选择会计政策,但会计准则同时也给了企业变更(再选择)会计政策的限制条件对策,即会计政策一经选定即不得随意变更。我国目前的情况就是如此,会计准则和有关法规并未给企业会计政策的再选择设置太高的门槛”,证券市场也没有加大会计政策变更的转换成本。相反,会计政策的再选择可令企业获得额外的收益。这种高收益、低成本的机制,驱使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进行盈余管理。

1.2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关联方交易与会计盈余管理本不存在必然联系,如果关联方交易以公允价格定价,则不会对交易的双方产生异常影响。但事实上许多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上市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在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转移。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其实质是通过合法不合理的方式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将关联交易产生的利润向上市公司转移,而亏损则转出上市公司。

1.3通过资产重组调整盈余

作为资本经营的重要方式,资产重组对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优化企业资产和资本结构、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盈余能力、提高企业利润水平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证券市场上,有些上市公司在改组上市以及上市后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关部门意识到扶持上市公司的重要性,愿意帮助上市公司度过难关,因而对其进行资产重组,置换出不良资产,注入优质资产,减轻企业债务负担,也就是说,资产重组也是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企业往往借助资产重组,以及其会计处理的特殊规定,利用某些非市场化的环境,制定不完全符合市场运行规则的重组条款和交易价格,借以进行盈余管理。上述资产重组行为,关键有两点:这种重组的发生是真正基于企业资本经营的需要,还是为了粉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二是交易的价格是否公允。事实上,若能确保交易价格客观公允,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为盈余管理的目的而进行资产重组。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借助关联交易,将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和等额债务剥离给其母公司,既可避免不良资产经营可能带来的亏损,又可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由非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或不良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将盈余能力较强的资产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因此资产重组具有使上市公司短时期扭亏为盈的神奇作用。

2、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与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天然的联系对策,离不开证券市场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我国证券市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为证券市场基石的上市公司的绝大部分都是在国有企业基础上改制过来的,这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股权结构不合理,股东大会流于形式;董事会独立性不强,难以对经理层进行监督;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其次,我国股票的发行与上市一直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表现在额度与规模的控制上,导致股票的发行与上市资格成为一项紧缺的资源,上市后保持上市资格和获得配股资格及股价飘升等对于上市公司极为重要,但并非所有上市公司都能满足证监会有关的监管政策的要求,为此,许多上市公司不惜以会计造假的方式来提高盈余水平,以获得配股资格或者避免退市的惩罚,不完善的监管政策便可能诱发盈余管理现象的发生;

最后,在现阶段,注册会计师处在一个买方市场的外部环境下,注册会计师为了防止失去客户便有可能妥协于被审计单位而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误导会计使用者。

3、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3.1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形成抑制盈余管理的内部约束

首先解决委托人缺位问题。国有股减持,改变股权结构过于集中的局面,形成国有股权适当分散持有、国有股权人之间有效竞争、相互制衡的国有股持股结构,并放宽对私人持股的限制,使其因拥有企业盈余而去监督和约束经理人。同时,为避免股权高度分散造成的小股东势单力薄,在国有股减持的过程中应注重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包括国内社会保障基金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国外合格机构投资者,以发挥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其次完善报酬契约。将经理人超出生活必需的一部分奖励收益留存于上市公司,在其经营期限届满后的一定期限内一次返还。这样就避免了经理人的短期化盈余管理行为,同时这部分留存于上市公司的奖励收益还构成了经理人行为不当的风险抵押基金。

最后引入独立董事会制度,加强对经理人的监督。授权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外部审计师选聘工作也可保持外部审计的独立性,从而发挥出外部审计师在揭发企业经理人不当盈余管理方面的效力。

3.2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压缩盈余管理空间

会计准则作为规范企业编制财务报表和会计核算的标准,为了适应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对策,往往允许企业进行一些选择,以使企业能更恰当地反映其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但是,这个良好的愿望却被一些怀有投机目的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扭曲,利用会计准则提供的选择机会来进行盈余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讲,恰恰是会计准则本身给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所以目前各国对盈余管理治理的研究都追根至会计准则本身。

3.3完善审计监督制度,形成对盈余管理的外部制约

首先,强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约束。加重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处罚力度,建立相关的民事赔偿机制,对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由目前的行政处罚为主过渡到行政处罚与经济处罚并重。同时,还要强化行业协会的自律和监管,建立和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充实监管队伍,并赋予相应的处罚权,建立调查委员会、技术鉴定委员会,提高行业自律监管的权威性。

其次,加强证券市场建设,解决公司为了股票发行而进行的盈余管理问题,需要对现有的股票发行制度进行调整,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放弃原有的连续3年盈利的要求,改为累计3年盈利,将改制运行一年的要求过渡为国际通行做法,既要求股份公司成立三年以上;修改现行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方式,逐步过渡到由市场确定价格的定价模式。

最后,改进证监部门监管。第一,根据需要及时调整监管政策。一方面,监管政策中的具体财务指标需要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因为在经济景气的年份,公司盈余水平从整体上说,一般要好于经济萧条的年份,若不区别对待,固守标准,不利于监管政策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证券监管部门应根据国家经济形势和改革趋势及时调整监管政策,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改革的需要。第二对策,监管机构应端正自己的监管角色。我国证监会一方面审批的权力太大,把在其他国家需用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投资银行的信誉才能承担的风险全部集中起来;另一方面,监督的权力太小,香港证监会可以发传票,可以进银行查账,而在内地却不可以。因此,证监会要正确履行监管职责,有效制约不当盈余管理行为,就应该缩小审批权力,扩大监督权力。盈余管理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而且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能指望仅通过某一方面的改进来达到治理的目的,需要社会各相关部门联合起来进行系统的研究治理,以保证我国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4、结论

在我国,目前控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本措施是健全上市公司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同时,还要不断提高会计准则质量、压缩盈余管理空间;加大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审计力度,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只要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相信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会得到有效控制,从而确保我国证券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冬春.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特征及对策分析.时代金融,2009(12).

【2】刘荣英.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商业现代化,2008(27).

【3】张芳芳.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浅析.大众商务,2009(12).

【4】刘芳.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防范与治理.会计之友,2009(19).

【5】李素枝.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成因与手段浅析.经营管理,2009(2).

【6】谢继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商业现代化,2007(5).

【7】刘绍平.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几点思考.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11).

【8】张琴.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及治理对策.特区经济,2006(3).

【9】李吉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0】Hyun-HanShin.BoardCompositionandEarningsManagementinCanada.JournalofCorporateFinance,2004(3).

【11】AprilKlein.Auditcommittee,BoardofDirectorCharacteristics,andEarningsManagement.JournalofAccountingEconomics,2002(3).

【12】RichardChung.InstitutionalMonitoringandOpportunisticEarningsManagement.JournalofcorporateFinance,2006(8).

上市公司盈利方式范文篇5

关键词:公司债;盈余管理;市场判断;上市公司;融资渠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发展模式在我国开始确立,这一过程中,第一支公司债在2007年发行。公司债的发行,为上市公司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借助于公司债,帮助上市公司更好的实现了筹资目标,缓解了上市公司融资难题。随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以及上市公司的迅猛发展,债务融资成为上市公司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结合公司债发行情况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进行分析,使上市公司做出合理的市场判断,关系到了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必须对这一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公司债发行、盈余管理及市场判断研究综述

公司债发行问题是股票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注重结合市场发展现状,通过市场分析和判断,为上市公司发展提供有效的融资渠道,以满足上市公司的实际发展需求。一些学者在研究中指出,上市公司发展为了达到股东的某种利益需要,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这一过程中,上市公司盈利情况会出现一定的上涨状态,但是由于与实际经济情况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这种上浮会逐渐下降。学者王书林(2014)在《公司债发行、盈余管理与市场判断》一文中指出,公司债发行是满足上市公司融资需求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在应用过程中有着明显的调增盈利行为,会对股票发行利率产生影响[1]。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上市公司很难就公司债发行主体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合理判断,从而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发展。王鹏(2014)在探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时指出,企业价值受到盈余管理的影响较大,会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较大影响。但是在股票市场中,企业盈余管理的行为难以有效识别[2]。刘淑花(2016)在研究中指出,会计盈余质量与上市公司公司债定价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从债务市场角度对盈余管理问题进行分析,能够为上市公司进行有效的市场判断提供有效指导[3]。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在对公司债发行、盈余管理及市场判断问题分析过程中,借助于样本数据信息,能够就相关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保证研究内容更好的突出实际问题。在样本选择过程中,本文选取了2011-2015年A股上市公司的非金融公司,这些非金融公司借助于债务融资方式,筹集发展资金。通过对选取的样本信息盈余管理变量进行计算,能够结合数据,更好的分析盈余管理和公司债发行的内在联系。样本数据选择过程中,主要来自于CSMAR、Wind数据库,统计软件采用SPSS13.0,对数据信息进行了处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指导。

(二)研究变量选取

在对研究变量选取过程中,主要考虑到盈余管理的不同手段,将盈余管理分为应计项目和真是活动盈余管理两个方面内容。变量选取情况如下:1.应计项目。应计项目度量过程中,从基础性角度出发,就公认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的会计盈利信息进行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工作,采取了多种的计量方法。结合本文的研究情况来看,主要以Jones模型为主。在对Jones模型应用过程中,考虑到了盈余管理的年度、公司信息、应计利润。应计利润主要为公司营业利润减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此外,Jones模型还考虑到了公司销售收入的变化量以及公司固定资产价值情况。通过对上市公司各方面信息的考虑,对样本公司非可操控的应计利润予以确定,通过有效的对比,对上市公司应计项目的信息进行把握。2.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则主要体现在了上市公司内部高管为了某种需要,对盈余管理活动进行操控,从而使盈余管理能够更好的满足高管权益,使上市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公司的收益情况朝着有利于上市公司的方向发展。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主要涉及到了经营现金流、异常生产成本、异常可操控费用三个方面内容。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问题分析,要注重对实际数值进行计算,并且利用实际数值减去预期数值,对异常经营现金流数值予以把握,从而得出上市公司的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可控制的费用,以此来代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在进行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过程中,主要考虑到了上市公司的发展情况,使盈余管理更好的满足上市公司发展需要。

(三)模型设计

在进行模型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了选择的样本数据信息情况,往往从上市公司一年前的盈余管理水平对上市公司的公司债定价影响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对发行主体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发现。模型设计采用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所示:reditLigulidityPolicyCjIndustryjAdjRateLSizeDebtEM6543210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在对选择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过程中,具体的变量信息如表1所示。从变量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实际的发行利率在3.01%左右,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受到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可能导致公司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当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的均值为58.68%时,整体负债水平较高。

(二)相关性分析

在对样本进行相关性分析过程中,主要借助于回归方程,对相关数值进行计算。从计算的结果来看,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4以下。但是Size、Credit、Policy的数值较高。从这一分析来看,选择的样本信息存在着多重共线性问题较弱的情况。

(三)盈余管理显著性检验

在对盈余管理显著性检验过程中,检验的项目主要包括了DAP、RM1、RM2数值,采取了均值t检验和差异性检验的方式。从检验的情况来看,t检验结果和差异性检验结果均小于盈余管理变量均值。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水平显著性大于零,并且在公司债发行过程中,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水平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关于这一结论,可以在RM1和RM2的变量检测中看出。另外,从盈利水平的发展趋势来看,公司债发行过程中会考虑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从这一角度对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进行调整。

(四)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来看,借助于LDAP模型、LRM1模型和LRM2模型分析,发现公司债主体在前一年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与发行利率在1%的水平上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公司债主体在LRM1模型检测过程中,与实际利率在10%的水平上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从控制变量的结果来看,上市公司的规模对于公司债发行利率有着较大的影响。公司规模越大,公司债实际发行利率越低;反之,公司规模越小,其实际发行利率也就越高。

四、研究结论

通过选取A股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发现,公司债在发行过程中,应计盈余管理水平和实际盈余管理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一时期为发行前一年。随着公司债发行后,上市公司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水平开始下降,但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则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从这一情况来看,随着公司债的发行,上市公司更多的结合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盈余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整,使盈余管理能够更好的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同时,在进行公司债发行过程中,上市公司会在公司债发行的前一年时间,采取调增盈利的行为,通过这一方式,降低公司债发行的利率。从实证分析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债券市场无法对上市公司过去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这就导致公司债发行的价格受到上市公司控制,使价格更加有利于上市公司需要。结合研究来看,笔者认为债券融资模式在上市公司融资中的应用,要注重对公司债发行之前的上市公司盈利操控行为予以把握,能够做好信息的披露,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参考,从而保证债券融资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薄澜,王书林,王轶英.公司债发行、盈余管理与市场判断[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99-106.

[2]王鹏.公司债发行过程中的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以“11超日债”为例[J].债券,2014,08:59-63.

上市公司盈利方式范文篇6

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着广泛的盈余管理现象,保上市、保配股、保盈利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文中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实际控制者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的机会主义行为,旨在误导那些以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决策行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盈余管理只能在会计准则或制度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超越会计准则及制度的规定,恰当的盈余管理可为公司赢得理财和经营活动的弹性空间。但许多盈余管理完全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尤其是我国证券市场还不是很发达,上市公司中的一些盈余管理行为已经影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已经超出了可以容忍的限度。研究盈余管理的手段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加快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减少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增强我国企业的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途径复杂多样,不同背景的上市公司具有不同的盈余管理模式和手段。总体来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途径主要包括关联交易、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资产重组等类型,本文主要对这些途径进行剖析,以了解不同盈余管理途径的特征。

二、通过关联交易实施盈余管理

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关联方主要指在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中,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的有关各方,主要有母子公司、同受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等。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各关联公司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与母公司在供、产、销及其他服务方面存在密切联系,各关联方在经济上并不是彼此完全独立的个体,因此使得交易有可能偏离市场公平交易的原则,再加上上市公司地位和功能的特殊性,公司及其控股大股东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备,通过规划关联交易和对关联交易进行披露管理以变更报告盈余。关联方交易与会计盈余管理本不存在必然联系,如果关联方交易以公允价格定价,则不会对交易的双方产生异常影响。但事实上许多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上市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在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转移,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会计盈余管理便成为上市公司乐此不疲的“游戏”。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实施盈余管理出现一些新趋势,主要表现为非关联化、复杂化和隐性化。

1.高价或低价转让、置换和出售资产

按照商业法则,关联交易应按市场规则定价、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我国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仅限交易信息披露,并未对关联方交易本身(包括交易的定价方法和定价政策等)作出具体规定,关联方之间往往会根据其自身的需要制定交易价格①。在实务中,很多公司的关联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这使得上市公司往往会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交易价格(如最常见的低价购买原材料和高价销售产品),借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为了扶持上市公司,集团公司通常以低于市场价格向该公司提供原材料,而又以较高的价格买断并包销其产品,利用原材料供应渠道和产品销售渠道向其转移价差,实现利润转移。其具体方式有: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和等额债务剥离出去,以降低财务费用和避免不良资产经营所产生的亏损或损失;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高价转让给母公司,从而获得一笔可观的收益;母公司将优质资产低价卖给上市公司,或是与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进行置换;对优质资产或不良资产的评估,不考虑资产的质量和获利能力,通常按照成本法评估其价值。

2.虚构经济业务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提高利润往往通过签订虚假合同的方式将其产品销售给母公司,或者通过将其商品高价出售给其关联方,从而使其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脱胎换骨”。企业往往会在设计企业集团组织架构、集团内部业务划分、集团各企业之间的业务关系等时,考虑到日后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需要,就可以很好地掩盖这类关联交易的目的,因此除了企业管理当局外,外界很难获知交易的真正目的。对上市公司而言,销售收入会因此增加,同时应收账款和利润亦增加;而对于控股股东和控股的被投资企业来说,则是应付账款和存货的增加。虽然未对外实现销售,但上市公司自身己合法地提升了账面利润(通过低价采购控股股东和控股被投资企业的原材料也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3.以旱涝保收的方式进行资产租赁

上市公司与其集团公司之间普通存在着资产租赁关系,包括土地使用权、商标等无形资产的租赁和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的租赁。由于各类资产租赁的市场价格难以确定,租赁己成为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等关联公司间转移费用、利润非常方便的手段。目前在中国股票市场上,由于缺乏托管经营方面的法律规定和操作规范,托管经营的操作普遍偏离惯例,纯属利润操纵的工具。许多上市公司由于发行额度限制,母公司只有部分而不是整体进入上市公司,许多经营性资产甚至经营场所往往采用租赁的方式,而租赁数量、租赁方式和租赁价格就是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可以随时调整的阀门。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以一定承包费用委托给母公司经营,定额收取回报,在避免不良资产亏损的同时,凭空获得一笔利润;母公司将稳定的高获利能力的资产以低收益的形式委托上市公司经营,在协议中将利润以较高的比例留在上市公司,直接增加上市公司利润。上市公司利润水平不理想时,集团公司调低租金价格或以象征性的价格收费,或上市公司以远高于市场租金价格的租金水平将资产租赁给集团公司使用,有的上市公司将从母公司租来的资产同时以更高的价格再转租给关联同居公司,形成股份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实现向股份公司利润转移。

4.计提资金占用费用

资金占用费是通过向关联方提供利率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巨额款项,调节财务费用,获得高额利润。通常的做法是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拆借给母公司使用,再由母公司向上市公司支付一定的资金占用费用。上市公司与关联公司发生的资金占用的金额、收费标准均未事先公告,投资者无法对此合理性给出恰当的判断和估计。计提资金占用费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向母公司计提资金占用费用。这类费用的名目繁多,涉及的金额巨大,在账面上可以反映出一大块营业外收入。第二,向被投资公司计提资金占用费用。其目标往往是以下两种被投资企业:(1)虽拥有被投资企业20%以上的股权,但该企业已转由他人承包经营,企业失去控制权,可以不进行权益法核算。(2)占股权20%以下采用成本法核算的被投资企业。当上述两种企业严重亏损,即使上市公司存在着实质性的投资损失,但通过计提资金占用费的形式和利用长期投资会计核算方法本身的缺陷,在会计报表上虚增了一块利润。

5.以收取管理费或分摊共同费用来进行盈余管理

关联方之间可以利用转嫁费用的方式进行利润转移,尤其在母子公司之间发生的最为明显。母公司调低上市公司应该缴纳费用的标准,或者直接承担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广告费、离退休人员的费用,或者将上市公司以前年度缴纳的有关费用退回等。在共同费用负担方面,上市公司与母公司在上市公司改组之前便确定有关费用支付和分摊标准,但在上市公司业绩不理想时,母公司或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承担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广告费用、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甚至将上市公司以前年度交纳的有关费用退回,从而降低当年费用,以达到转嫁费用的目的。

6.通过无形资产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与实物资产关联交易相比,无形资产关联交易隐蔽性更高,调整盈余的空间更大,主要是由无形资产关联交易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上市公司所拥有用来交易和所购入的商标等无形资产,通常都是经过长时间积累或大规模投入所形成的,可能给所有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价值含量高,就使得无形资产交易价值通常很高。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年末一次无形资产交易可相当于若干次实物资产的交易,因此通过无形资产关联交易调整盈余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物资产不同,商誉、商标等无形资产一般具有独特性和专用性,在价格上具有较大的弹性,给会计上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实务中上市公司在进行无形资产交易时,一般通过中介机构评估定价。无形资产定价一直是困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难题,其定价虽然有多种方法和模式可供选择,但这些方法和模式往往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这就为上市公司进行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留下了极大的空间。与实物资产交易相比,无形资产关联交易的成本也更低,无形资产关联交易总在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上演。

三、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来调整利润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由于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化,某些经济业务可以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在发生某项经济业务时可以在国家法律、规章、制度允许选用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中选择适合企业自己实际情况的会计政策。由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灵活性,对同一事项和交易的会计处理可能会结出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于那些急于对会计报告利润管理的企业来说,会计政策的选择无疑是一种可供运用的方法。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即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执行不同的会计政策。由于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变更方面具有自主权,他们的立场便成为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变更的关键。而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使得企业管理当局与外部各缔约方之间客观上存在着“沟通阻滞”,在信息不对称的屏障作用下,作为经济人的企业管理当局,当其与外部各缔约方发生利益冲突时,便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时甚至违背会计准则)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使生成的会计信息对已有利。

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来实施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变更会计核算和会计估计方法

(1)改变折旧政策。固定资产在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且固定资产的使用具有长期性,因此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确定与变更能极大影响企业利润。利用政策规定的模糊性,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使本期折旧费用减少,相应减少了本期的营业成本,从而增加了本期账面利润。折旧政策的调整对当期的利润影响重大,而成为某些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那些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较大比例的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左右着企业的利润。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确定具有好多不确定因素,例如折旧期限的确定需要人力估计、折旧计算方法多种多样,因此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就成为一些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方式。

(2)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与折旧方法的变更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具有同样的效果,都是通过对一定的成本费用在时间期间上的不同安排来影响企业利润。存货计价方法有多种,如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后进先出法、计划成本法、毛利率法、零售价法等。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影响有:一是如果期末存货计价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二是如果期末存货计价过高,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三是如果期初存货计价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四是如果期初存货计价过高,当期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

(3)变更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企业长期股权投资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进行核算。由于在权益法下,无论被投资企业是否分配利润,投资企业都应根据被投资企业的盈亏情况和投资比例确认收益或损失,计入当期利润总额。而在成本法下,只是根据被投资企业的利润分配情况,投资企业按所分得的利润计入当期的投资收益,不考虑被投资企业实际发生的盈亏。如果被投资企业出现亏损,投资企业必须按投资比例确认投资损失,而成本法则不必如此。鉴于这种情况,企业出于盈余管理的考虑,就在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上任意选择会计方法。对出现亏损的被投资企业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但却采用成本法核算或将原来采用的权益法变更为成本法;当被投资企业盈利时,对于增加企业的盈利,权益法又优于成本法,因此企业又会千方百计地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

(4)合并政策的变更。集团公司应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而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范围的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会直接影响合并会计报表的结果,因此哪些子公司予以合并,哪些子公司不予以合并,就成为合并会计报表的重要问题。我国关于企业合并范围的规定是采用母公司理论进行规范的,凡是能够为母公司所控制的被投资企业都属于合并的范围。由于合并范围的变更对合并会计报表的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整公司的利润额。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通过变更合并范围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非常普遍,通常的做法是可能选择将所属子公司中盈利的并进来,在原来的合并范围的基础上减少一些亏损或盈利能力差的子公司,从而达到提升合并后的报告利润。

2.提升当期业绩的潜亏挂账

在企业的资产账户中,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及待处理财产损失基本上已不具有盈利能力,资产质量一般较差,属于不良资产。上市公司为提升当期的经营业绩,都不愿处理不良资产账户的余额,使其长时间挂在账上,统称为“潜亏挂账”。某些上市公司甚至通过潜亏挂账将原本属于当期的费用记入上述某类账户中留待以后处理,造成大量不良资产挂在账上,使得上市公司资产出现严重“虚胖”,利润水分极大。

3.收益性支出资本化

利用权责发生制、收入和成本配比等会计原则,对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本应确认为收益性支出,而通过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开办费、在建工程、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或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科目予以资本化,形成大量虚拟资产。利用虚拟资产作为“蓄水池”,不及时确认、少摊或不摊发生的费用和损失,成为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常用手法。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利息费用的资本化。上市公司通过利息费用资本化来操纵利润的表现有两种:(1)以某项资产还处于试生产阶段为借口,甚至拿出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对“在建工程”的定性,利息费用年年资本化,虚增资产价值和利润。(2)在建工程中利息费用资本化数额和损益表中反映的财务费用远远小于企业平均借款余额应承担的利息费用,利息费用还通过其他方式被消化利用,最终都被拐弯抹角地资本化并形成资产。

4.调整经营业务的确认时间

按会计惯例,收入应在收入的赚取过程已经完成和交易已经发生以后才予以确认和记录收入,但企业管理当局往往在过程完成之前确认和记录收入,达到用将来收入增加本期收入的目的:(1)提前开具销售发票。开具发票往往是销售实现的一个标志,因此一些公司常以开具发票和已计税为理由、确定营业收入,而不管销售过程是否真正完成,实际上开具发票仅仅是形式而并不能代表销售过程的终结。(2)存在重大不确定时确认收益。按照会计惯例,只有不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情况时,才可确认收入。上市公司为了提高收入水平和报告盈余,在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情况时往往确认收益。(3)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企业在提供产品或劳务时,很容易在收到款项后,就开具发票确认为收入,而不管企业未来是否仍需提供服务。事实上,如果企业存在未来必须提供的服务,收到的款项仅仅是一种预收款,理应作为负债,等到有关产品或服务已经提供后方可确认收入,这种常见的盈余管理方法在劳务提供中更加容易发生。

四、通过资产重组进行盈余管理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而上市公司在配股融资过程中通过资产重组实施盈余管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上市公司利用交易时间差,在会计年度结束前进行重大的资产买卖,确认暴利,或者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关联企业之间进行“垃圾换黄金”的不等价交换,将企业外部巨额利润注入企业内部以及将亏损输出企业,提高上市公司的盈余,实现利润转移。特别是关联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是盈余管理的重要途径,但非实质性重组很难带来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良性转变。

为了实施盈余管理而进行资产重组的主要表现形式有:(1)以成本法评估公司价值。在资产重组中,一些上市公司违背市场原则不考虑资产真实质量和获利能力,将公司价值等同于按成本法评估公司的净资产。公司价值评估基于购买者持有资产的用途、企业是否持续经营、资产的获利能力等情况而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并进行比较,主要有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不分具体情况统一采用成本法评估不能反映公司的实际价值,从而可以提升上市公司的利润。(2)购买优质资产。为了达到支持上市公司的目的,母公司将优质资产低价卖给上市公司,或与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特别是长期投资的购买和置换方面)进行不等价交换成为资产转让置换的主要手段。购买母公司优质资产的款项挂往来账,不计利息或资金占用费,上市公司一方面获得了优质资产的经营收益,另一方面不需付出任何代价,而实际上转嫁给母公司承担。上市公司还可以通过购入盈利能力强的公司的股权,以改变对该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成本法改权益法)或变更合并范围来提升利润。(3)转移不良资产。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和等额的债务转移给母公司或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实施“金蝉脱壳”战略,以达到降低财务费用、避免不良资产经营产生的亏损或损失的目的。上市公司将其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权高价转让给关联企业,以增加报告利润,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转让将其所持有的经营业绩差的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剥离掉或减持。(4)收购确认的随意性。在被收购企业的利润何时应纳入收购方的投资收益或利润的会计处理上存在着随意性,对收购价格包含的利润如何处理也无规章可循,从而为收购方调节利润提供了手段。可以把收购企业的过程根据双方签订协议日、政府批准日、公司股东变更注册日和实际接管日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阶段,按照国际惯例,应从实际接管日开始,被收购企业的盈亏才纳入收购公司,而接管前被收购公司所含的利润应视同收购成本,不能作为利润。而中国目前对此尚无具体规定,收购方为了操纵利润,均将利润计算日提前,将收购价格中所包含的利润不作为收购成本而作为收购方的利润或投资收益。

上市公司盈利方式范文篇7

【关键词】盈余管理,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公允价值

一、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选择情况

(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上市公司数量少

通过查阅2007-2012年近六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年报,可以看出虽然新准则出台引入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已有七年,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上市公司仍属少数。2012年年报披露具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高达1002家,占到了全部2491家上市公司的40.22%,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上市公司仅为46家,仅占拥有投资性房地产公司的4.59%。可见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仍然不是上市公司选择的主流。

(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上市公司2012年增速明显加快

虽然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上市公司仍属少数,但通过近6年的年报查阅,可以看出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且在2012年出现了明显的增速加快。2007-2012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择情况如表1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2012年新增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上市公司13家,是2009-2011三年的总和,占到了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上市公司总数的28.26%。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上市公司急速增加这一现象值得引起注意。

(三)公允价值金额确定可操纵性大

2012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46家上市公司,其确定公允价值金额的方式为:20家上市公司直接参与了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金额的确定,直接操纵了公允价值的金额。17家公司采用的是委托具有专业资格的独立第三方评估确定,这看似独立公正不具操纵性,但仔细阅读这些公司的年报可以发现,评估师或评估公司所选用的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参考价格多数由上市公司提供,所采用的评估方法是市场法还是租金收益法也部分由上市公司确定。也就是说,采用此类方法确定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金额的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的金额间接可操作。另外,9家上市公司并没有按照准则的规定在其年报中披露公允价值的确定方式,其中6家2012年才将计量模式由成本模式改为公允价值模式,这不免让人怀疑其公允价值金额确定的公允性、独立性。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很可能也很容易通过操纵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

二、向上盈余管理实例

(一)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扭亏为盈

在2012年将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由成本模式改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13家上市公司中,有2家实现了通过这一会计政策变更扭亏为盈。中海发展(600026)2012年将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有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投资性房地产金额由期初的3.95亿元增为期末的11.93亿元,增幅高达到202.39%。对当期利润影响金额3.36亿元,而本期合并报表净利润为1.38亿元,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此外,投资性房地产金额激增使得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降低,因此,企业在2012年获得了一笔新的长期借款。由此可见,中海发展存在扭亏为盈和增加借款的向上盈余管理的动机,且公司通过变更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的方法成功实现盈余管理。

冠福家用(002102)2012年投资性房地产金额由期初的3.26亿元增加为期末的6.03亿元,增幅达到84.82%。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的改变使净利润增加1.49亿元,而2012年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为1829.69万元,公司扭亏为盈。冠福家用2010、2011年度已连续亏损两年,受到退市风险警示,而正是因为这一会计政策的变更,公司扭亏为盈,解除退市风险警示,成功摘星摘帽。公司具有明显的保牌的向上盈余管理动机,并通过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改变这一会计政策变更成功实现。

由此可见,通过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变更进行盈余管理有根可循且被运用有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的趋势,这一现象值得注意且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提高报表利润

在2012年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46家上市公司中,仅有4家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金额降低,其余4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为正,直接增加了利润。而公允价值损益变动为负的4家公司其变动损益的金额都不大,基本与按成本模式计量计提折旧金额相持平或略低,实际上也没有降低利润。46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上市公司中,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利润总额在10%以上的公司一共有14家,占到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司总数的30.43%。由此可见,上市公司有利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利润,进行向上盈余管理,从而实现其配股、提高企业市场价值、稳定或提高股价等、盈余管理动机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孙玉柱.新准则下投资性房地产盈余管理分析[J].财会研究,2012(15):31-33.

上市公司盈利方式范文篇8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大股东;税务成本

公司盈余管理中主要存在着会计操纵和经营操纵两种手段,会计操纵是指违反会计准则中有关收入和费用确认要求的行为,其表现形式主要有:通过延期记录当年咨询费,将当年的办公用品费记录到下一年,为了满足配股目标,冲回已计提存货减值准备的存货,跨年度进行盈余管理,调低费用而调高当年利润;或者提前支付展览费、咨询费等,跨年度进行盈余管理。调高费用,从而达到调低当年利润的目标。经营操纵是指没有违反会计准则,只是管理层通过安排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将收入或费用从一个会计期间提前或递延到另一个会计期间。诸如提前费用开支业务(如装修大楼)。跨年度进行盈余管理,以调低当年利润:递延费用开支业务(如广告费),跨年度进行盈余管理,以调高当年利润。再如放松年末的付款条件,要求员工12月份多加班,不当的处置多余资产,跨年度进行盈余管理,从而提高当年的收入和利润。或者递延费用开支业务(如广告费)在同一会计年度内不同月份间进行盈余管理,从而调高当月利润等。由于不同盈余管理行为的所得税成本的差异,上市公司也在选择不同的盈余管理行为,尤其是大股东利益输送行为严重影响着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这就要求政府监管部门对多样化的盈余管理行为不断加强制度化建设,采取有效手段加以引导和规范。

一、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与政府监管政策的博弈

决定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的主要因素并非来自于市场的约束,而是政府监管等制度因素。随着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的不断增加,在如何建立我国证券市场退市机制的问题上,证券监管部门受到了两个因素的困扰,其一,我国目前股票投资者中,投资理念不够成熟的中小散户居多,若依法退市的亏损公司过多,就会导致这些投资者手中的股票分文不值,也会极大的挫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其二,过多亏损上市公司的退市,必将对其企业职工及其所在地的经济乃至社会稳定性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证券监管部门对应该摘牌的上市公司采取了灵活处理的方式,实行了所谓的ST和PT制度,只要T族公司亏损现象消失,满足净利润为正即可“摘掉帽子”,基于保壳的紧迫性,部分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在经常性损益项目上靠公司自身的经营能力难以实现扭亏时,就在非经常性项目上做文章。诸如通过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关联交易、非货币易、出售资产获取权、投资收益、进行完全的资产置换等手段提高非经常性损益,而达到摘帽或顺利恢复上市的目的,这些公司的报表利润固然增加了,但公司的主营业务和持续发展能力并未提升。鉴此,沪深股市颁布了修订的《股票交易规则》,对于因亏损而被实施特殊处理的上市公司撤销特殊处理的要求进行了修订,再增加了同时还要满足“主营业务正常运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正值”的两个必要条件,借以遏制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操纵非经常性项目获得巨额一次性利润的做法,试图引导其关注主业,真正提高公司的业绩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据国内有关研究表明,监管政策的不断改变,并未有效降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通过改变盈余管理方式如主要通过对经常性项目的盈余管理来粉饰利润等实现了利润操纵之目的。

二、盈余管理的税务成本

自我国资本市场诞生以来,盈余管理问题就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很少涉及盈余管理的税务成本问题。所谓税务成本,是指所得税成本即:上市公司由于盈余管理增加利润而增加支付的所得税。在我国,无论公司的经营范围及所有权性质如何,都需要进行纳税申报,按规定交纳所得税,这就体现了所得税信息获取的普遍性;在财务报告中单独披露所得税信息,也就表明便于研究者获取和分析。

在我国,当上市公司面临上市、配股增发和退市的压力时,往往具有强烈的动机操纵盈余。这就产生了盈余管理过程中的税务成本。一般来说,公司调高盈余,会在当期多支付所得税。调低盈余,则节约了当期的所得税。据国外针对存货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公司管理层的期末清货或购货行为的研究表明,在采用存货计价后进先出法的公司中,公司管理层往往通过在期末清理存货来增加报告收益,并支付增加的所得税成本;也可以通过在期末增加购货来降低报告收益和应税收益,这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禁止发出存货计价时采用后进先出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专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税务成本的实证研究发现,具有亏损、扭亏、配股动机的上市公司的所得税税赋显著低于其他公司:一般来说,投资收益的增加会增加上市公司的所得税税赋,但剔除公司收到的现金形式的股息、红利等投资收益和相应的减值后,无显著影响;当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尤其是流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进行盈余管理时,无须承担所得税成本;资产重组与上市公司的所得税税赋负相关,这可能与我国近年来鼓励支持上市公司进行优化重组的宏观政策导向有关。由此可见,不同盈余管理行为的所得税成本是不同的。这也表明上市公司会基于盈余管理成本的差异而选择不同的盈余管理行为。

三、大股东利益输送行为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

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决定了上市公司的主要问题是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冲突,大股东往往会利用自己的控制权通过各种形式来侵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如通过关联方交易以较低的价格将资产或产品销售给控股股东或控股股东持有较多现金流权的其它附属公司;向经理人员支付较高的薪酬,为控股股东及其其他子公司提供担保等等,将控股股东的这种行为称之为“利益输送”行为。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程来看,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资金的占用,已成为大股东实现利益输送的主要手段之一。

当中小股东意识到自己投入的资金被大股东占用,并进而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时,会导致该股票的价格下跌,大股东就又以隐瞒上市公司真实的经营业绩来帮助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据周中胜的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的实证研究表明:大股东资金侵占越严重的上市公司、操控性应计数的绝对值越大;同时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越低。这就从会计盈余质量的角度验证了大股东利益输送行为的经济后果,大股东利益输送,不仅影响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其会降低会计盈余的质量,从而加剧了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也违背了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和促进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衷。

四、结束语

上市公司盈利方式范文篇9

【关键词】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

文化理念是产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文化产业的质量关乎公司的利益。因此,研究文化产业的创富情况与发展质量很有必要,可以直接反映出公司的盈余状况,将创意转变为创富,追求更高的文化产业经济利益。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当前学术界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论,但权威定义包括如下两方面:

(1)美国会计学家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指的是“在GAAP所允许情况下,灵活利用各种会计政策,促进经营者经济利益、企业总价值的最大化的行为”。

(2)美国会计学家KathehneSchippe认为盈余管理上指“公司管理层借助于蓄意管理报表对外报告这一方式,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利益的最大的一种“披露管理”行为。

根据这两种定义方式可知:首先,盈余管理主体通常为企业高管人员;其次,盈余管理客体所面向的是企业审定之后的利润总额;再次,盈余管理手段丰富,可采取会计手段,也可采取非会计手段;此外,盈余管理旨在实现个人、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二、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大力扶持,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之我国文化产业市场前景乐观,因而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方面,仍存在极大地可能性。

(一)为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而开展盈余管理

就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而言,为了获取更大利润,势必需要在客户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而对于客户而言,考评该公司优劣,无疑看其经营状况,如此种种均体现在报表中。上市公司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势必具有良好的经营业绩,但很多上市公司业绩并不理想,因而需要粉饰报表,利用盈余管理树立其良好的形象。

(二)为实现融资而开展盈余管理

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为了实现长远发展,势必需要进入资本市场,但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市并非易事,上市公司对于财务数据、报表的审计要求极高,特别是对于营业收入、利润等的要求,因此,为了提升知名度,获得足够的融资,促进企业发展,势必需要对报表加以粉饰,实现指标要求,取得足够的收益。

(三)片面追求业绩而开展盈余管理

就管理层而言,其薪金约20%都同业绩考核挂钩,加之公司也会为管理层设定相应的指标上限,如果管理层达到,将会获取更丰厚的物质奖励,如此将会极大地刺激管理层的工作积极性。但也导致管理层为提升自我报酬而加强盈余管理。

(四)利用营业外收入开展盈余管理

文化产业起步晚,因而很多上市公司业绩并不理想,存在大量债务,但为了实现发展,其不会将不良信息显示在报表上,因而更倾向于采用“营业外收入”科目,实现盈余管理。

(五)利用关联方交易实现盈余管理

关联方交易是一种十分独特的交易方式。就制度经济学视角出发,较独立交易而言,关联方交易的信息、监督、管理成本小,交易成本少,因而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就法律视角而言,关联方交易法律上平等,但实质不平等,存在滥用对公司控制权之嫌,交易活动违背等价有偿原则,危害了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由于股权结构较为复杂,因而关联方很多,为此,关联方交易也成为其开展盈余管理的基本手段。

三、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

(一)利用博弈论,加强盈余管理治理

在盈余管理治理中借鉴博弈论的思想具有重大意义,企业会计法准则和相关法律的规定是一种协议,这种协议是在国家财政、税务部门和公司管理层、高级治理层之间达成的。在实际状况下,为了追求各自的最大化利益,国家有关部门与企业会做出有悖于协议的行为和动机。会计准则原本是基于大众的利益角度制定的,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人民大众的利益,企业应当遵守协议的规定,即使会损失一定的利益。双方都不会去破坏约定的协议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因此,加强盈余管理的关键在于防范,只有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博弈论思想,透彻领悟其中的核心理念。

(二)从监管角度,加强盈余管理治理

对于盈余管理而言,必须注重加强监管力度。具体而言,应包括如下方面:政府、社会、内部监管。一方面,政府应加强上市公司贷款、股票发行报告的审批,特别要加强事前监督,采取定期、不定期抽样等方法对其进行公开会计报告审计、监察;另一方面,加强社会监督,明确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满足形式方面的独立性,使其都能实现实质上的独立,通过会计师审计保障上市公司不存在重大错报、虚假等不良行为,保障其财务数据的可靠性;此外,企业内部应加强监督,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五大要素”进行细化、分解,加强环境控制、风险评估、信息沟通、职责分离。

(三)构建完善的业绩评价体系

就上市企业而言,其业绩计量指标包括财务、非财务两大类指标。前者包括基于盈利、基于剩余收益、基于经济增加值的计量方法。其中,基于剩余收益的计量方法考虑到了上市公司价值创造同股东财富增加目标的一致性,而基于经济增加值的计量方法不单纯是一种业绩评价指标,还属于一种十分全面的财务管理与激励框架。对于非财务计量而言,包括市场占有率、质量与服务、生产力、创新、员工培训等,这种计量手段更直接,具有长期性。就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而言,必须从盈余管理防范、治理角度出发,选择科学的计量方式,同时兼顾业绩的合理衡量,这是最为关键的。

盈余管理行为是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共性问题,普遍存在的多样化管理措施,明确化管理动机,复杂化管理手段。虽然新的会计准则抑制了一部分盈余管理行为的进行,但在文化产业上司公司中这种抑制现象并不明显。我国当前正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阶段,针对上述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治理,进而达到最终的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上市公司盈利方式范文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一直是备受经济学者关心的焦点问题。正确地把握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能使投资者更深刻地理解其披露的盈余信息的内涵,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自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我国企业融资的渠道被极大地拓宽。但是由于受上市制度的限制,上市公司资格在我国一直是一种稀缺资源,争取和保护这一资源对我国企业而言十分重要,于是在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盈余管理便成为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一条捷径,盈余管理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不容忽视的、具有普遍性的现象,成为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信息失真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此,笔者立足我国国情,深入研究盈余管理在我国的存在状况,并由此提出识别对策与治理建议。

1、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

1.1运用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操纵盈余管理。

会计准则给了企业管理当局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企业可在一定范围选择会计政策,但会计准则同时也给了企业变更(再选择)会计政策的限制条件对策,即会计政策一经选定即不得随意变更。我国目前的情况就是如此,会计准则和有关法规并未给企业会计政策的再选择设置太高的门槛”,证券市场也没有加大会计政策变更的转换成本。相反,会计政策的再选择可令企业获得额外的收益。这种高收益、低成本的机制,驱使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进行盈余管理。

1.2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关联方交易与会计盈余管理本不存在必然联系,如果关联方交易以公允价格定价,则不会对交易的双方产生异常影响。但事实上许多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上市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在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转移。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其实质是通过合法不合理的方式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将关联交易产生的利润向上市公司转移,而亏损则转出上市公司。

1.3通过资产重组调整盈余

作为资本经营的重要方式,资产重组对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优化企业资产和资本结构、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盈余能力、提高企业利润水平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证券市场上,有些上市公司在改组上市以及上市后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关部门意识到扶持上市公司的重要性,愿意帮助上市公司度过难关,因而对其进行资产重组,置换出不良资产,注入优质资产,减轻企业债务负担,也就是说,资产重组也是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企业往往借助资产重组,以及其会计处理的特殊规定,利用某些非市场化的环境,制定不完全符合市场运行规则的重组条款和交易价格,借以进行盈余管理。上述资产重组行为,关键有两点:这种重组的发生是真正基于企业资本经营的需要,还是为了粉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二是交易的价格是否公允。事实上,若能确保交易价格客观公允,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为盈余管理的目的而进行资产重组。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借助关联交易,将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和等额债务剥离给其母公司,既可避免不良资产经营可能带来的亏损,又可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由非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或不良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将盈余能力较强的资产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因此资产重组具有使上市公司短时期扭亏为盈的神奇作用。

2、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与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天然的联系对策,离不开证券市场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我国证券市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为证券市场基石的上市公司的绝大部分都是在国有企业基础上改制过来的,这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股权结构不合理,股东大会流于形式;董事会独立性不强,难以对经理层进行监督;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其次,我国股票的发行与上市一直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表现在额度与规模的控制上,导致股票的发行与上市资格成为一项紧缺的资源,上市后保持上市资格和获得配股资格及股价飘升等对于上市公司极为重要,但并非所有上市公司都能满足证监会有关的监管政策的要求,为此,许多上市公司不惜以会计造假的方式来提高盈余水平,以获得配股资格或者避免退市的惩罚,不完善的监管政策便可能诱发盈余管理现象的发生;

最后,在现阶段,注册会计师处在一个买方市场的外部环境下,注册会计师为了防止失去客户便有可能妥协于被审计单位而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误导会计使用者。

3、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3.1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形成抑制盈余管理的内部约束

首先解决委托人缺位问题。国有股减持,改变股权结构过于集中的局面,形成国有股权适当分散持有、国有股权人之间有效竞争、相互制衡的国有股持股结构,并放宽对私人持股的限制,使其因拥有企业盈余而去监督和约束经理人。同时,为避免股权高度分散造成的小股东势单力薄,在国有股减持的过程中应注重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包括国内社会保障基金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国外合格机构投资者,以发挥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其次完善报酬契约。将经理人超出生活必需的一部分奖励收益留存于上市公司,在其经营期限届满后的一定期限内一次返还。这样就避免了经理人的短期化盈余管理行为,同时这部分留存于上市公司的奖励收益还构成了经理人行为不当的风险抵押基金。

最后引入独立董事会制度,加强对经理人的监督。授权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外部审计师选聘工作也可保持外部审计的独立性,从而发挥出外部审计师在揭发企业经理人不当盈余管理方面的效力。

3.2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压缩盈余管理空间

会计准则作为规范企业编制财务报表和会计核算的标准,为了适应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对策,往往允许企业进行一些选择,以使企业能更恰当地反映其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但是,这个良好的愿望却被一些怀有投机目的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扭曲,利用会计准则提供的选择机会来进行盈余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讲,恰恰是会计准则本身给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所以目前各国对盈余管理治理的研究都追根至会计准则本身。

3.3完善审计监督制度,形成对盈余管理的外部制约

首先,强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约束。加重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处罚力度,建立相关的民事赔偿机制,对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由目前的行政处罚为主过渡到行政处罚与经济处罚并重。同时,还要强化行业协会的自律和监管,建立和完善质量监督体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充实监管队伍,并赋予相应的处罚权,建立调查委员会、技术鉴定委员会,提高行业自律监管的权威性。

其次,加强证券市场建设,解决公司为了股票发行而进行的盈余管理问题,需要对现有的股票发行制度进行调整,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放弃原有的连续3年盈利的要求,改为累计3年盈利,将改制运行一年的要求过渡为国际通行做法,既要求股份公司成立三年以上;修改现行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方式,逐步过渡到由市场确定价格的定价模式。

最后,改进证监部门监管。第一,根据需要及时调整监管政策。一方面,监管政策中的具体财务指标需要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因为在经济景气的年份,公司盈余水平从整体上说,一般要好于经济萧条的年份,若不区别对待,固守标准,不利于监管政策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证券监管部门应根据国家经济形势和改革趋势及时调整监管政策,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改革的需要。第二对策,监管机构应端正自己的监管角色。我国证监会一方面审批的权力太大,把在其他国家需用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投资银行的信誉才能承担的风险全部集中起来;另一方面,监督的权力太小,香港证监会可以发传票,可以进银行查账,而在内地却不可以。因此,证监会要正确履行监管职责,有效制约不当盈余管理行为,就应该缩小审批权力,扩大监督权力。盈余管理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而且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能指望仅通过某一方面的改进来达到治理的目的,需要社会各相关部门联合起来进行系统的研究治理,以保证我国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4、结论

在我国,目前控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根本措施是健全上市公司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同时,还要不断提高会计准则质量、压缩盈余管理空间;加大对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审计力度,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只要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相信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会得到有效控制,从而确保我国证券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冬春.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特征及对策分析.时代金融,2009(12).

【2】刘荣英.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商业现代化,2008(27).

【3】张芳芳.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浅析.大众商务,2009(12).

【4】刘芳.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防范与治理.会计之友,2009(19).

【5】李素枝.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成因与手段浅析.经营管理,2009(2).

【6】谢继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商业现代化,2007(5).

【7】刘绍平.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几点思考.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11).

【8】张琴.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及治理对策.特区经济,2006(3).

【9】李吉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0】Hyun-HanShin.BoardCompositionandEarningsManagementinCanada.JournalofCorporateFinance,2004(3).

【11】AprilKlein.Auditcommittee,BoardofDirectorCharacteristics,andEarningsManagement.JournalofAccountingEconomics,2002(3).

【12】RichardChung.InstitutionalMonitoringandOpportunisticEarningsManagement.JournalofcorporateFinance,2006(8).

上市公司盈利方式范文1篇11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盈余管理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盈余管理就受到西方实证会计学者的广泛关注。在我国,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大量出现和证券市场上会计信息失真的日益严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已经引起了重视。而且在资产重组过程中,财务会计处理规范制定的滞后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足够的可操作空间。因此,研究资产重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盈余管理就是在遵循现有的法律法规、遵循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的基础上,企业的管理层为了实现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或者构造规划交易事项等经营手段,向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与实际不符的会计信息并影响其他以会计信息为依据的相关契约的履行结果的行为。

经济学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人是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出现的。因此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观原因就是理性经济人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一最基本特征。作为委托关系中的方,管理层的相关利益包括如何使报酬最大化,如何维持企业合约的有效性,如何使企业筹集大量资金资源等。而这些利益均与企业的盈余管理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管理层必然会想方设法地进行盈余管理[1]。

一、上市公司在资产重组中的盈余管理行为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包括利用资产重组、利用关联交易、利用资产减值准备和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等。其中在资产重组中进行盈余管理能够使企业迅速实现盈利。

1.企业并购中的盈余管理行为

企业并购即兼并与收购,是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的最重要的方式。并购的市场正在逐年扩大,并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而且上市公司在兼并与收购中,利用合并范围扩大或者缩小来提高利润的问题时常发生。证券监管部门应该就上市公司应公布的关于合并范围发生变更的相关信息,制定具体的规定并严格执行该规定[3]。

(1)买入子公司使合并范围扩大

对于新买入的子公司,应该对其会计报表做出追溯调整后,直接将其纳入母公司当年的会计报表范围中。此时合并范围的扩大仅仅表现为母公司会计主体控制范围的扩大。但是,有时新增的子公司可能会引起母公司会计报表的会计主体的改变。那么,投资者根据会计主体已经改变的会计报表而产生的交易结果的正确性便难以保证。这种现象长期发展,便会使整个证券市场的风险累积,成为导致泡沫经济的潜在因素。

(2)售出子公司使合并范围缩小

从理论上讲,售出的子公司与母公司间,在合并会计报表的范围发生变动时,仍存在着内部交易,并且包含未获得的内部利润。然而,当子公司的出售价格与其公允价值严重不符时,母公司则无法回避子公司未实现的利润问题。但是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中,对于详细披露子公司的售价及认定的程序并无具体的要求。因此,在利润表中分开列示具有不同持续性的盈利,并提供更加真实、可靠会计信息是十分必要的[4]。

2.资产剥离中的盈余管理行为

公司上市之后资产的剥离,其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剥离具有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剥离不具有没有法人地位的分部及生产线。

目前,剥离具有法人地位的子公司这一形式常常发生在新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间,新上市公司将资产剥离的收入以应收账款的形式挂在帐上,从而增加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这类做法通常无法在会计处理上找出不规范的方面,只能深化国有产权体制改革,争取最终解决此类问题[5]。

剥离分部与生产线的形式,应当视同资产处理,应将因此产生的损益在利润表中单独列项反映出来,以便投资者准确地分析判断该项目。然而现实情况中,新上市公司往往利用将这部分损益记入“营业外支出”这一项目来操纵盈余。

3.资产置换中的盈余管理行为

资产置换是指公司间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包括整体和部分资产置换等。目前怎样对资产置换进行会计规范尚无明确规定。实务中通常将投资收益认为是换进资产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帐面净值间的差额,及对换资产的不对等公允价值的差额。

资产置换作为一种常见的并且见效快的重组方式,它的重要内容是将公司“劣质”资产换成外部优质资产,由于采取了整体置换形式,公司资产质量能迅速提高,收益也能立竿见影。大量统计数据表明,上市公司通过资产置换重组后,主营业务平均收入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公司利润、单股收益及净资产收益率也成倍增长,这表明资产置换重组模式有见效快,成效显著的特点。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类型的资产重组关联交易较多,交易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公司的短期得益较多,长期盈利能力仍有待观察[6]。

4.债务重组中的盈余管理行为

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按照二者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债务重组能够减轻企业负担,优化企业资本结构,重新激发企业活力从而越来越多的为企业所采用。但是,一些业绩欠佳的上市公司就会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以期获得在债务重组过程中会产生的收益。

二、规范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盈余管理的措施

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往往出于圈钱的目的,通过资产重组来“做大”利润,以实现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再融资。当目的达成后,其经营业绩便会迅速降低。但是,这种人为的操纵利润以实现自身利益的行为,会扰乱资本市场秩序并严重损害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鉴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规范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过程中出现的盈余管理行为。

1.应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关联交易盈余管理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就要改变目前上市公司,(上转第59页)

治理主体以及利益主体太过集中这样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对经理人的监督,完善报酬契约,协调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建立并且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经理人员努力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

2.应健全监管制度,加强监管力度

完善配股政策。证监会应在考虑配股资格时,针对股票市场中的盈余管理行为增加考核条件:如上市公司,他们的净资产收益率,须连续三年均高于同类股票平均值,这样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资源优化配置;那些要求申请配股的上市公司,他们的主营业务利润,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在当年利润总额中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比例,这样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上市公司的欺骗行为。

推进新股发行政策的改革。我国的各种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应继续推进上市政策类似市场化改革,使准市场化的制度,渐渐地转变为完全市场化的注册制。也就是发行证券前,按法律法规,向主管机构提出申请,同时将有关资料向公众如实公布,使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前,能够判断该证券是否是具有投资价值的。

监管机构应该端正监管态度。一方面,我国证监会的审批权力太大,将在其他国家,则需要靠律师事务所,以及投资银行的信誉才足以承担的风险全部接受下来;另一方面,我国证监会的监督权力过小,例如香港的证监会,它可以发传票,查账(进入银行),而这些在内地却不可以。所以,证监会要想真实的履行监管职责,就应该尽量缩小审批权力,并扩大监管权。

3.应规范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为了保护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以达到既定盈利水平,企业的管理层也许会不正当地使用“公允价值”,并且可能操作“数字游戏”。我国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建设虽然逐步完善,但会计理论、会计方法本身仍存在缺陷,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中仍存在问题。因此应该规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4.应理顺政企关系,规范政府行为

政企不分一直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参与企业经营活动将破坏维持经济秩序的制度,使市场出现无序状态。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政府和企业并未完全分开,甚至在证券市场也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政企不分会比其他的制度不完善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杨成文,成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2007(5).

[2]李红梅,刘桃.资产重组中的盈余管理手段及对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3]戴娜.ST公司的资产重组和盈余管理[J].证券市场导报.2005(1).

[4]迟海燕.各种资产重组方式的比较分析[J].预测.2005(2).

[5]徐青,陈纪南.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分析[J].商业研究.2004(1).

上市公司盈利方式范文篇12

关键词:盈利预测;信息披露;信息监管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143-02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会计信息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日益扩大,信息披露在证券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盈利预测是指公司对其未来某个或某几个会计期间的经营结果所做的预测或测算。上市公司披露的盈利预测信息包括预测期间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每股净利润等主要财务数据。上市公司披露的盈利预测信息为广大的投资者提供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等信息,帮助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有利于上市公司与投资者进行信息交流。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质量如何,在披露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我国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监管又提出了哪些要求,以及今后盈利预测信息披露制度该如何发展完善,这些都是我们在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监管规定

2004年1月证监会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的规定,其重点指出:为了防止公司和评估师高估未来盈利预测信息,并进而高估资产,对使用收益现值法评估资产的上市公司,凡未来年度报告的利润实现数低于预测数10%―20%的,公司及其聘请的评估师应当在股东大会及指定报刊上做出解释,并向投资者公开道歉;凡未来年度报告的利润实现数低于预测数20%以上的,除了要做出公开解释并道歉外,中国证监会将视情况对上市公司实行事后审查,对有意提供虚假资料,出具虚假资产评估报告误导投资者的,一经查实,将依据有关法规对公司和评估机构及其相关责任进行处罚。

2005年12月25日我国证监会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2005年修订)》,其在董事会报告和监事会报告的部分也涉及到了对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监管的相关规定。

二、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监管存在的问题

1.上市公司在盈利预测信息披露中承担的责任界定并不明确

《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中规定,未来年度报告的利润实现数低于预测数10%~20%的,评估师应当做出解释并公开道歉;未来年度报告的利润实现数低于预测数20%以上的,除了要做出公开解释并道歉外,审查原因进行处罚。该规定对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责任的界定模糊不清,具体的规定细节不详细。

2.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出现较大偏差的处罚法规不健全

如今,我国对上市公司披露的盈利预测信息失实的现象大多是行政处罚,如做出解释、公开道歉等,却忽视了上市公司因披露的虚假盈利预测信息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对于上市公司披露的盈利预测信息失实情况进行行政处罚,往往忽视了投资者使用相关失实信息损害利益的情况。民事赔偿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自身利益不惜铤而走险,对违法违规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上市公司进行行政处罚没有起到防止再犯的作用。

3.盈利预测信息监管部门功能不健全

在监管过程中涉及到中介机构监管,政府监管和上市公司自身监管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导致监管部门功能不健全。

中介机构中披露盈利预测信息的注册会计师在监管过程中没有真正负担起责任。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良莠不齐,缺乏职业素质和执业能力。一些实力较弱,发展较慢的上市公司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则会采用违法违规的方式聘用职业素质较低的注册会计师虚假披露盈利预测信息,虚报盈利预测能力,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受损,盈利预测信息监管效率降低。注册会计师执业能力有限,限制了盈利预测信息有效地披露,信息可靠性大大降低,没有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监管中应尽的责任。

政府监管观念落后监管方式效率低。政府监管在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监管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政府在对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监管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从政府的角度来规范、要求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监管。但是,在实际信息披露过程中,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才是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主体,而盈利预测信息的披露者-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中最为活跃的主角。政府监管观念过于落后,导致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监管效率降低。

上市公司自身监管环节薄弱。总体来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会计制度比较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比较规范。但是在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自身监管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上市公司往往根据内部预算制度进行盈利预测,但现今上市公司内部预算制度不完善,即便披露的盈利预测信息失实,上市公司也无法审核出来。同时,上市公司在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监管时还存在着盈利预测信息更新不及时的问题。

三、完善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监管的建议

1.明确界定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应对披露盈利预测信息主体承担的责任区别对待。并不是当盈利预测出现较大偏差时,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两者都要承担解释并道歉的责任,而是应根据盈利预测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进行说明,区别原因承担责任。现今相关的法律条款过于原则化,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条款。只有明确了责任,才能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进行有效地监管和惩治,从而保护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2.健全民事赔偿责任制度

在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监管中,对提供虚假信息、信息诈骗等行为的实施者应承担法律责任是为了达到以下目的:(1)为保证证券市场中盈利预测信息的真实可靠性,维护证券市场运行效率起到威慑作用,提高监管的效率。(2)对于那些由于使用失实的盈利预测信息导致利益受损的投资者给予救济和补偿,保护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所以,健全上市公司民事赔偿责任制度,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证券监管部门应承担起监管的责任,按照“有法可依,依法必严”的宗旨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进行监管,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进一步健全盈利预测监管的功能

加强中介机构中注册会计师对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监管。首先,对注册会计师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在对盈利预测信息审核过程中做到“公正、公平、公开”,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公正评价,制约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操纵盈利预测信息。其次,对注册会计师定期进行职业培训。提高注册会计师在检查上市公司实际编制盈利预测所依据的基本假设是否与其一致,以及盈利预测编制过程中的上市公司选取的计算方法是否适当等方面的技能。

加强政府对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监管。政府在建立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监管制度或相关规定时,应该站在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角度充分考虑市场规律。按照市场运行的规定来制定法规,才能使企业在营运过程中遵照相应法规进行信息披露时,能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获取充分相关的信息。政府应制定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事前规范和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事后查处制度,一方面,提高上市公司披露的盈利预测信息的质量;另一方面,加强对盈利预测信息披露不实的制裁和惩罚,降低上市公司未来披露盈利预测信息存在失实性的可能。

加强上市公司自身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监管。首先完善上市公司内部预算制度,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是建立在各种假设条件的基础上的,假设条件选择依据不同得到的盈利预测数值也不同;盈利预算的方法有很多种,方法的选择影响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的质量。因此,应完善上市公司内部预算制度,完善相关盈利假设和预算方法,为合理编制盈利预测提供依据和保证。其次及时更新和更正盈利预测信息。证券市场是一个动态的市场,当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动时,盈利预测信息有可能发生变动,如不及时更新或更正信息,等到会计期末才进行解释,可能会造成盈利预测信息偏差相当大的结果。因此,为了提高盈利预测信息披露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应及时更新和更正盈利预测信息,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监管效率。

参考文献:

[1]高东芳.我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0,(4)下.

[2]孙燕芳.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J].财务与会计,2007,(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病理科危化品管理范例(12篇)

    - 阅0

    病理科危化品管理范文篇1关键词:急危重症;途中转运;安全护理;防范急诊科的患者病情危急,急危重症患者往往需要在急诊科接受急救、复苏等早期处理后再转运到其余科室、病房或手术.....

    初中语文学习辅导范例(12篇)

    - 阅0

    初中语文学习辅导范文篇1关键词:训民正音制字原理元音辅音伴随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交流与合作,社会对韩国语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长,所以韩国语教育得到迅速.....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