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元素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城市设计元素范文

【关键词】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复苏

21世纪是环境、历史与文化赋权的时代,由于现代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假如我国现代城市历史文化元素仅仅处于维持状态的话,其城市历史文脉展现的光辉只会逐渐磨损、消失,就如一个固化的躯壳,这种简单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只是维持一种自然衰败。从近年来人们对城市景观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范围来审视,可以看到其保护对象由个体的文化建筑、文物古迹,发展到今天对城市历史文脉的整体性保护。其保护对象的内涵在不断扩大,这种转变预示着人们开始从更为广泛的层面看待我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意义。因此,积极有效的保护方法和传承措施越来越受到现代人们的关注。

一、我国现代人们对传统历史文化景观元素的价值认识

随着我国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对历史文化景观的价值认识程度,已上升为历史文化景观发展及时空物化为基础的阶段。我们从价值的理论研究出发,当今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在我国正处于不断变化、不断磨灭与再生的时期,对历史文化景观起影响的不仅仅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决策者,而是形形的各种社会集团与个人。

历史文化价值是文化价值的一个范畴,是以人们的创造和需求为中心的概念,人类作为社会的主体,系统论的价值论观点是对历史观念的修正,是具有广泛意义的价值论。现代人们对我国城市历史文脉与景观文化的研究,应该以系统论的价值观为基础,彻底突破狭义的研究范畴,但又不得不重视人们对文化的认识程度,因为文化毕竟是人类的文明。在人类造物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得到一代又一代人们所认同,但是外在的环境因素却改变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对我国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元素价值的讨论一般建立在将城市景观文化当作一种资源的基础上。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将孕育出具有东方神韵的园林文化体系,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因此,我们不得不积极吸取地域性文化价值,关键在于现代设计师如何使其成为造就新艺术形式的契机,这种追求应当是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承方式,而不仅是形式的承袭或是仅局限于某种设计手法的理解和运用。如果我们今天的设计者是在盲目寻根,仅仅作孤立的纵向认同,那么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便会成为一种惰性,将会无法注入新的生机而失去发展活力。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去营造现代城市景观文化,同时又需要我们去深入寻找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元素。只有现代设计师自觉承担起自我批评与反完全崇拜西方化为中心的设计任务,才能使我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实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如何在我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应用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消遣方式。我国的旅游资源开发主要以历史文化特色为基础,这也意味着研究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元素如何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的运用具有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因为旅游产业的文化性主要表现在旅游开发、旅游消费和旅游服务等方面。对于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师而言,更重要的是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它常常与历史文化的整理、选择、强化、辐射密不可分。而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必须了解旅游业的文化属性,只有寻求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才能使旅游业稳步发展。目前,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我国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与开发,从而,呈现出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例如北京的国子监街、哈尔滨中央大街、山东青州昭德古街、苏州的平江路、山塘街,以及杭州的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等。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呈现我国现代城市历史文脉的典范,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复苏。

在我国现代城市环境建设实施过程中,一些设计者认为,具有历史文化的街区景观将阻碍了我国现代城市街区的环境设计。对于存在这种矛盾不少人认为是因为设计师犯了将保护与发展对立起来的错误,之所以会犯这种错误,是因为价值观念没有改变,没有认识到保护与发展的协调性,没有认识到保护概念中蕴含着发展的含义,从而对保护进行新的阐释。因为保护的基本目的不是要留住时光,而是要敏锐地调适各种变化力量,保护是从历史资产和未来改造者的角度对当代的一种解释。具有真正意义的保护不在于重拾过去的环境风貌,而是要保留现存的事物并指出未来可能的变化方向,保护的目标常常是要保持城市地域文化结构的稳定性,防止社会生活频繁过度演变的现状。城市传统景观文化的复苏具有保护与集成的含义,是保留原有对象有价值的元素,去除原有对象失去价值的元素。复苏不仅仅含有保护与继承的含义,同时,也是对象在新环境中的适应性变化,具有发展和创造的含义。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人居环境成为当今景观设计师的崇尚目标,在上海“新天地”项目设计方案中,规划设计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对现有建筑的资料收集、质量评估和价值评论,从而决定原有建筑的保留与改造措施,此设计项目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设计师不仅保留了原来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质环境,同时也延续了场所精神的意义和人民大众的认同感。随着人们对我国传统历史文化认识程度的逐步提高,面对我国哪些传统文化值得保留、应该传承什么样的文化等问题的思考也越来越深入。我国目前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策略中将采取保护与开发的措施,人们会针对不同的城市环境面貌分别对待,采取合理保护与开发的措施,提倡设计师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实践中充分结合城市地域历史文脉,以高水平、高素质的设计策略取代商业化、粗放化、快速化的城市开发模式,追求精品意识,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支撑保护,真正意义上实现传统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在我国现代城市环境中的文化属性。

结语

总之,城市是人类物质财富的“结晶”,又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展现者。刘易斯・芒福德认为:“的确可以说,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储存并传播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这段话全面地阐释了城市文化的内在“奥秘”,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对历史文化景观元素复苏问题更加关注,如何能让传统历史和文化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体现出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同时又能在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不断地反映出具有时尚的审美气息,这些已成为现代城市环境设计者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适宜的人居环境会调动人们所有的感知,只要现代城市环境设计能够融合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才能营造出城市环境的传统文化魅力,有效展现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参考文献:

[1]梁梅.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赵飞鹏,刘晓红.城市中历史文化景观的恢复与营造[J].山西建筑,2008(14).

[3]刘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h境景观设计[J].中华文化论坛,2014(3).

城市设计元素范文1篇2

WuWen'gang

(Hebe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angshanBranch,Tangshan063000,China)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站引入自然环境元素可能性的探索,打破这种简单的物质空间划分理念,通过创造多元化、多层次、相融合的空间,来满足人们全方位的身心需求,探索真正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创造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

Abstract:Thispaperelaboratesonthepossibilityofintroducingnaturalenvironmentalelementstotherailedtrafficstations.Itbreakswiththesimpleconceptofdividingspacephysically,andexploresareal"people-oriented"designideaaimedatcreatingcoordinatedandcomfortablelivingenvironmentforpeople.Thisideafocusesonanall-roundsatisfactionofhumanbeingbymeansofcreatingspacesofdiversity,multi-levelandintegration.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自然环境元素灰空间

Keywords:urbanrailtransport;naturalenvironmentelement;greyspace

中图分类号:U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325-02

0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仅靠公共汽车这单一交通系统已无法承受公共交通需求增长的巨大压力。国家提出大城市应把发展轨道交通列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重点。所以,健全和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设施建设,创造舒适方便的交通空间,已经成为发展城市经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要任务。

1城市轨道交通站概论

1.1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城市轨道交通的诞生和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被重视和大规模修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则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

北京地面交通拥堵情况日益严重,已成为阻碍其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形象的主要因素之一,发展快速轨道交通是解决北京交通矛盾的当务之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可以建在地上、地下或高架在空中,具有客运量大、投资省、污染小、建设周期短、有利于环境景观等优点,另外,其准点、快捷、安全舒适,人均占地道路少的特点是解决我国大城市人口密度高、人流高峰对交通压力大、城市污染严重等问题的理想方式。能大大缓解大城市内交通压力、分解地区之间的通勤客流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被称之为“城市交通的主动脉”。

1.2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站现状20世纪下半叶以来,伴随着我国的城市区域不断扩大,城市经济日益发展,人口逐渐上升。由于流动人口及汽车猛增,城市交通量急增。道路的相对有限性与汽车生产的相对无限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汽车带来了交通堵塞、事故频繁、能源过度消耗、尾气与噪声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现有地铁站内设施建设滞后、设备老化、维护困难,材料使用不当,设计上的生搬硬套,照明系统不尽合理,标识混乱不清等等,导致人们在使用时加剧了生理或心理的负担。这里有资金和管理的问题,也有不少是设计上的问题。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大力加强城轨系统建设,完善轨道交通软硬环境,是我国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而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环境设计,为市民提供舒适的乘用空间,也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2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2.1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基本条件,几个世纪前,人类对自然心存敬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现代工业社会空前繁荣,使人类错误的认为已经凌驾于自然之上,无节制的资源开采,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对自然规律的熟视无睹,这一切的后果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厄尔尼诺显现、全球变暖、气候异常,物种加速灭绝……,人类也已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在新德里召开的气候变化公约缔约方会议报道,每年世界范围内的干旱、洪水及其他环境灾害,使人们付出约700亿美元的代价。

2.2人类环保意识的回归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长时间生活在城市环境中的人们向往回归自然,享受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使人们有机会从沉重的生活和工作中解脱出来,亲近自然,放松身心。人类有责任、有义务保护自然环境。麦克哈格在他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强调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责任,他的设计有两个目的:生存与成功,也就是健康的城市环境。麦克哈格认为,大多数的规划技术都是用来征服自然的,然而,自然是各种因素平衡的结果,因此,自然环境的破坏将对生态体系造成干扰。他认为设计应该与自然相结合而不是与自然相对抗。

国际生态环保设计流派兴起,在公共环境中创造田园似的舒适气氛,强调自然色彩和天然材料的应用,或采用许多民间艺术手法和风格;公众生活提倡环保,崇尚自然;在此基础上设计师们不断在“回归自然”上下功夫,师法自然,创造新的机理效果、运用具象的和抽象的设计手法使人们联想自然,这都证明人们环保意识的回归。

2.3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环境存在心理需求和精神依存,在提倡环保、崇尚自然的今天,人们愈来愈重视生活质量,愈来愈向往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融合,加强生态环保意识,强化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依赖这个过程反过来可以进一步促进优质生态环境体系塑造和保持。通过这个良性循环,实现“以人为本”和“保护环境”的一体化目标。

3城市轨道交通站引入自然环境元素

3.1城市轨道交通站引入自然环境元素的方式

城市设计元素范文篇3

城市标志设计思路分析

1.城市品牌定位是标志设计的基础

城市品牌的定位需要通过调查分析和评估去挖掘城市的核心价值,实现差异化和个性化,城市标志的设计要强化和突出这种差异,通过概括、提炼、抽象设计等手法将其转换成城市视觉符号。

“作为‘视觉系统’的构建的城市标志是在城市理念系统意义前提下的符号的主题性表现”,①单靠一个城市标志不可能反映城市各个方面的特征,城市品牌定位也就成了城市标志设计的切入点和依据,城市品牌定位决定了城市标志设计的风格和形式,如杭州的城市品牌定位于“生活品质之城”,城市标志采用传统的建筑符号元素,水墨笔触的形式与杭州的江南风貌和人文意蕴相吻合;自古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美誉的桂林定位于旅游城市,城市标志采用著名旅游景点象鼻山及其倒影为主要设计元素,很好地展现了其旅游城市的品牌形象。

2.与城市形象宣传口号的契合

城市形象宣传口号多会与城市形象标志同时推出,城市形象宣传口号以文字方式表达城市品牌定位和发展理念,比城市标志的图形符号表达更为直接。如东莞定位于活力、精彩的城市形象,宣传口号是“每天绽放新精彩”,其城市标志采用莞香花作为原型,整个花朵造型向上伸展,标志色彩丰富艳丽,从形象、色彩、质感上体现出城市形象宣传口号的内容。城市形象标志与城市形象宣传口号良好契合,能将城市的核心价值和精神理念生动形象地传播出去,城市形象宣传口号成为城市标志释义的一部分。

3.标志设计中城市特色元素的提炼

标志是艺术设计中的小品,具有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造型特点,标志图形比其他艺术样式更集中、更强烈、更有代表性,突出表现于艺术概括的形象化,以单纯、简洁为特征,像符号一样鲜明,令人一目了然。②在城市标志设计构思中,要寻找城市特色元素的符号,将城市的特征以可感知的形象要素表达出来。

在城市特色元素的挖掘上,需要对城市进行深入调研和实地考察,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研等方式征求最广泛的民众意见,将最具有共识性的城市代表性元素作为城市标志设计的来源。从具象的物质元素进行分析,城市的建筑、景观、地貌这些直观的元素本身就是城市个性特征的外显符号;从抽象的精神元素进行分析,民族习俗、地域文化、等也可以作为城市标志设计的元素。

城市标志的基本特征

1.城市标志的识别性

城市标志作为城市的视觉识别符号,首先要传达出城市的特色和个性特征,即识别性。城市标志以诸如图像、文字、色彩等视觉符号形成了一定的信息讯号,公众根据已有的文化知识和审美经验对信息进行解读,可理解到城市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实现与标志符号的沟通。

在城市标志设计中,通常提取城市特色的元素作为构思基础,如城市的特色建筑和自然景观等,它们是最具有城市典型视觉形象的代表符号,也是城市具有象征性的个性化的视觉符号,能帮助受众识别城市的身份和结构。如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哈尔滨,就是以这些特色作为基本图形元素进行城市标志创作,其城市建筑具有浓郁的东欧风情,城市标志以哈尔滨地标性建筑圣・索菲亚教堂为设计原型,以人们认知度较高的城市特征元素进行艺术化处理,来表现城市品牌形象的识别性。

城市特有的自然景观、特色建筑、历史遗迹等都可以成为城市标志设计的基本元素,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其它城市标志图形的雷同,又可以提高城市标志的认知度和辨识度。

2.城市标志的象征性

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讲究“立象尽意”,图形符号只是表达意义的手段,构造形象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地表达意义,而且在中国的传统图案中,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国的标志设计本身就具有表达象征意义的传统。③城市标志的设计要强调对城市文化内涵的把握,着重气氛、意境的表达,注重对城市文化精神的再现和对城市文化的弘扬。对城市标志象征性的表达通常通过图案的象征理念来实现,如兰州城市标志就是通过将城市著名的标志性雕塑“黄河母亲”符号化、图像化,传达了城市的人文内涵和地域特色,使城市标志的识别度较高。标志符号与城市鲜明的地域文化相联系,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对城市形象的认知。

城市的象征性元素,包括具有象征城市精神的市树、市花以及具有城市集体心理纪念意义的城标、民风民俗、精神理念等,都可以成为城市标志设计的灵感来源。

3.城市标志的自为性

作为城市品牌识别符号的城市标志,在强调自主设计创意的前提下,还要更多地考虑到标志设计中的自为性,即公众对标志的表现形式与内涵意义的普遍理解性,这样才能激起人们的共鸣。在现代社会,市民更多地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城市形象的建设中,对城市品牌形象的认知和期望会有自己的见解,这也是目前一座城市的城市标志后,公众对一座城市标志的好坏存在争议的原因之一。

现在通常用“以言释义”和“图文释义”的设计说明方式对城市标志进行信息解读和传达沟通,这往往会导致标志设计过于注重强调附加含义,使城市标志所传达的意义存在牵强附会的特征。成功的标志设计,并不是要靠文字注解,而是自身形象的诉说。一个与城市形象贴切的城市标志,是基于对最广泛受众的视觉经验和文化积累经验的考虑,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可识别性,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符合公众对城市形象的预期,能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同、肯定、接受。

结语

优秀的城市标志应对城市品牌定位理念进行透彻理解,在社会公众能动的创造参与基础上,基于深入调查和科学数据缜密分析,对能代表城市特色形象的符号元素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提炼。在城市标志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标志的识别性、象征性、自为性,设计手法要从造型、色彩上符合现代审美观,设计内容上要注重表达城市特色和寓意象征性,符合城市的发展理念和现代人文精神,使最广泛的公众通过城市标志对城市品牌形象产生认同感,并通过城市标志推广自身城市品牌形象。

【本文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4M560943)资助】

注释:

①张鸿雁:《城市文化资本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97页

②芦影:《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5~56页

城市设计元素范文篇4

摘要本文从设计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阐述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在环境设计中的安全性问题,主要从环境空间形态和环境空间设计元素两方面对其环境空间设计安全性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同时从环境空间设计方面对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对策研究,提出在设计中要遵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即生态、时空、环境的整体观。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安全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在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不断认识和研究进程中,对安全概念的理解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安全的基本定义为:人类整体与生存环境资源能够和谐相处,互不伤害,不存在危害和隐患。无危为安,无损为全。通俗的理解安全就是使人的身心健康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状态。安全也可以看做是人、机具及人和机具构成的环境三者处于协调、平衡状态,一旦打破这种平衡,安全就不存在了。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正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它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类的和谐发展。

一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的概念

城市边缘区是任何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都会出现的、变化最大、最敏感的地域实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进一步加快,在此过程中,人地关系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人口增长、城市和区域建设等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现代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城市环境的保护、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等问题已是人类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环境空间设计形态中安全性问题

缺乏整体性。德国哲学家谢林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指出:“……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惟有整体才是美的。”整体概念是设计的基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主要是由于缺乏城市整体观念造成的,好的安全性环境空间设计应该延续和增强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的一体性和连贯性,还需要考虑在相邻环境空间没有场地安全设计措施的情况下,如何处理设计对象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还应该着眼于未来,运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

缺少规划。城市边缘区处于一个不断演变的动态过程中,具有极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它既是城市的边缘,又是农村的边缘。从城市边缘的内圈层到乡村边缘的外圈层,城市与农村各种要素、景观、地域特征以及功能呈现一定的梯度变化,改变了城市乡村二元的分裂特征,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城市边缘区布局混乱,公建、住宅等犬牙交错,相互干扰,环境污染严重,道路狭窄弯曲,路面铺设简单,交通拥挤,建筑密度大,人口密度大,建筑质量差,公建及公用设施不配套,绿地面积少且水平及空间结构不合理,日照通风卫生条件差,没有一个合理、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规划。

缺乏尺度感。不管是什么设计,空间本身的比例关系对于在其中活动的人会产生开敞或封闭的感觉,并进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了解环境知觉的空间范围对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是一个先决条件。城市边缘区相对城市核心区来说,人口较稀,工厂较多,基建工程面广量大。而且,城市边缘区在行政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漏洞,有些地方甚至连行政边界也没有划分清楚。

交通不便。城市边缘区多数居民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车和私家车为主,停车场、步行者安全性与活动时间、空间成为影响市民日常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城市边缘区环境交通现状有二:一是交通不发达,二是交通环境差。

三环境空间设计元素中安全性问题

绿化元素。绿化是环境空间的基本构成元素,在城市边缘区,自然大面积的绿化创造了一种和谐的环境。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环境基地呈现绿化单一、植被种类缺乏的特性。根据城市边缘区开发建设和自然条件的综合情况,为创造良好的景观生态环境,在绿化配置中,力图通过引入丰富的地方性植物的种类,加大乔灌木的栽植盆,采用成片、成林的植物栽种方式,以形成稳定的植被群落;在绿化布局上,讲究以住区边界带状背景林和成片的植被景观为基础,以小片特色种植为点缀,并考虑不同季节开花植被的搭配,使四季有不同的观赏景观。同时在成片的植被种植时,进行常绿树与落叶树的协调与对比,以形成优美的观叶林。

识别性元素。在城市边缘区的环境空间建设中,为了在心理和实际安全效果中保证安全,多采用此类元素。识别性元素包括路牌、交通标识、问讯指示、广告等,是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中传达信息的重要工具。它的主要目的是简捷、迅速、准确地为人们提供各种交通信息、指示道路方向、识别内部空间功能,等等。设计得宜的指示牌、标识牌等与空间环境协调,还可以增加城市边缘区环境繁荣气息,对美化环境有一定作用。由于城市边缘区属于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区域,具有过渡性,在城市标识性元素设计方向还欠缺考虑,给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的安全性方面带来隐患。

道路元素。道路元素也可称为可达性元素,包括物流、人流等在区域环境空间内的流动媒介。道路是城市环境空间的构成框架,具有典型的线性边缘特征。环境空间中的道路元素不但是人们出行的通道,同时也是连接各个空间的纽带,对人的心理感受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快速交通空间中,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淡薄冷漠;而慢速交通空间中,则人与人的交往增多,关系融洽。由于城市边缘区特定的区域特征,城市边缘区空间呈周期性变化,特别是在我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中,工业用地的扩展是城市边缘区由内向外扩展的先导因素,从而引发居住区域的生成和增长,带动商业、公建用地的增加及城市边缘区与城市核心区交通联系的改善。现代交通的重要元素――道路的发展也成为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的重要因素。

建筑元素。建筑环境空间是由许多功能不同的部分组成的,即使是功能单一的空间,因人在其中的活动不同,也需要把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这种划分有时是明确的,有时则是模糊的;有时是封闭的、私密性的,也有时是开敞的、集体共享的,这就构成了不同的空间形式。由于城市边缘区的村民大都拥有自己的私房,因而房源较多且集中,可以自由处置和成片出租,且地价便宜、房租较低的特点与流动人口收入较低的状况相吻合,呈现出相对混乱的局面。

水环境元素。水是人类与自然联系的纽带,是景观设计中最富表现魅力的元素,它使环境有了灵气,使环境与人类更加亲近、融合。水环境元素作为环境空间设计中重要的构成要素,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环境空间设计中。水环境是一个以水体为核心的动态空间系统,水环境元素的安全性是有别于通常所说的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性问题的主要内容是指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但更强调的是把水作为一个环境要素,强调水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中,水环境问题是最为突出的影响生态环境空间安全性问题之一,城市边缘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偏低,工业废水对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压力非常大,污水排放口等设置缺乏整体协调和优化,城市非点源污染仍然存在,水域环境功能分工不明确,尚未形成明细的体系,水体环境容量偏小。

光环境元素。光是生命的源泉,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阳光的哺育。人对光环境的心理感受是十分奇妙的,当我们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空间,大多数的环境空间都由于不能与光线构成良好的契合关系,在我们眼前匆匆而过,只有那些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环境由于“光元素”良性的介入,形成了独特的场所感,这时我们疲惫的视觉会被突然唤醒,也就是说,我们的常规意识被迅速地、突然地切断了。我们开始摆脱常规意识状态的散漫、恍惚,进入一种“兴奋”、“集中”的认知和创作状态,对于环境空间的心理感受也就由此产生了。对于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来说,由于有相对宽松的居住密度,所以在此光环境是影响其环境空间设计和创造情感感受的重要手段。

色彩环境元素。在自然界中,植物的颜色大多呈绿色,因此绿色被称为生命之色。绿色可以提高人的感受性,缓解紧张的神经,解除眼睛的疲劳,有利于思维的集中,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使人减慢呼吸,降低眼内压力,改善心脏功能,安定情绪,但是过分地使用绿色也会产生负面作用。红色和橙色在环境中是一种警戒色,人们处在这种环境中,会产生一种刺激、急促的心理状态。环境是一种三维的立体空间,不同色彩的环境会给人不同的感受,美好的色彩环境能调节人的心理,令人愉快。根据心理学研究,大自然的绿色在人的视觉中达到75%时,会使人的精神感到舒适,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然而在现代城市边缘区,社会环境混乱,没有次序感,整个环境空间处于一种灰色调,给人造成一种平淡、乏味,甚至是烦躁、沉闷、呆板、僵硬、寂寞的心理感受。

四环境空间安全性设计对策

生态整体观。城市和其边缘区的发展不能一味地满足人类膨胀的欲望,人类无约束的发展,最终将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城市应该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相互依赖的一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节约能源、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现代人的行为准则,也应该是我们进行城市环境规划建设的出发点。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有言:“自然是进化的,自然界的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是具有规律的;人类利用自然的价值的可能性是有一定限制的,甚至对某些方面要禁止。”生态健康的城市边缘区环境应该是拥有尽可能多的、开敞的自然空间,并使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建立起一种和平共处的伙伴关系,应该是在大自然这个复杂的矛盾体中,去把握一种动态的平衡;要尊重自然环境的客观容量,尊重自然地形地貌,保护植被与水体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创造完整而连续的生态景观等,从而优化城市环境。

时空整体观。人对城市环境的考虑不仅应当满足现时、现世的需要,更应追求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每一项具体的建设活动都应当对未来负责。特别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自然是进化的,社会是发展的,城市中不断形成新的边缘地带,人对环境的需要不会停留在一成不变的古老传统上。对历史的延续与文化传统应该是指精神方面的积极发展,使其能直接体现出城市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如果没有整体环境和整个城市作指导,边缘区环境的设计表达便会顾此失彼或随波逐流,难于塑造出所需的文化意象和城市肌理。应从整体环境来评价个体环境或局部空间质量的优劣,损人利己的局部环境建设和建筑行为必须受到制止;建筑与外部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环境整体观。对城市人居环境需求的调查表明,人们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需要具备如住房及其周围配套的文化教育、生活服务设施、方便的交通与通讯等一切必要的居住生活条件,当这些条件基本满足后,则更注重其居住环境,特别是城市边缘区环境的和谐、情趣与美观,应重视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传统的文化与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环境等的需求。也正是这种环境特色使每个城市形成了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之间千差万别的生活方式与城市形态,显示出每个城市自己的个性与魅力。

五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与实践进入了一个空前的高速上升时期。本文从安全性的角度对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城市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的安全性并不是靠一些围墙、栏杆就可以达到的,同时在景观布局上合理规划,设计尽可能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相结合,用自然空间来创造一种安全性的环境空间也是达到边缘区环境空间设计的一种手段。

注:本文系湖南工程学院科研项目(编号:xj0932)、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长株潭一体化下的湘潭市本土文化传播研究》。

参考文献:

[1]武进、马清亮:《城市边缘区研究:背景、概念及其范围的确定》,《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11期。

[2]谢林,魏庆征译:《艺术哲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3]麦克哈格,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

城市设计元素范文篇5

根据城市空间环境体系,各个城市广场在功能、性质、规模、区位等方面的差别,形成了不同主题、不同形状风格的一系列城市广场,共同组成城市广场空间的有机整体。在总体性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基础上,与城市原有的肌理、道路相吻合,对城市广场的功能、地形、区位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在城市空间环境体系中的地位做全面的分析,结合周边用地和建筑物的功能,产生有效联系,形成有序的,良好的城市内部空间。在哈西项目设计范围中,它周围的各个功能性建筑:西侧终端的高铁西客运站,长途客运站,城市地铁站,哈西新区的标志性建筑——双塔,迎宾大道南侧的万达商业楼等等,而这些功能性主体建筑与广场及街道的城市外部空间之间所带来的问题,广场的基本价值——人的活动与功能主体建筑在城市外部空间中能更好给人赋予空间方位感而获得定位,并且能发挥各自的独特性同时怎样更好地又能很好地彼此联系统一整体,而这就是作为广场设计的问题及制约性因素,也是我们寻找广场空间语言的关键。以及所涉及道路之间的不同设计定位,例如学府四道街(中兴大道)作为整体哈西新区的规划定义为礼仪性迎宾大道,而哈西大街定义为体验性城市主街,丁香大街(哈尔滨大街)则定位于景观性花园大道,符合城市设计的大局观念是这次设计的基本价值的体现。

2广场元素的连接性

2.1广场之间的连接性

街道景观的中心节点和谐广场,位于中兴大街与和谐大道的交汇,是临街建筑与道路的过渡区域,怎样更好地引入人的活动,通过人的活动触动新的空间形式。以商业集客力为主的万达广场,在广场的参与性方面已经满足的情况下,而其专属的空间结构要求我们在广场空间多元化性的链接方面找到一个新的接入点,处于中心孤岛的绿化景观为主的中兴广场,由于哈尔滨大街与中兴街的隔断使其广场的被分割,空间的社会性受到制约,方案采取了加强广场之间的对话机制,也加强了流动空间之间的连接性。

2.2交通的连接性

中兴休闲的街道不是指以交通为主的道路,而是通过街道引人入胜,达到行路过程中的休闲,行人可进入情和景的休闲中,因而要求街道有生动曲折的布局,从而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做到“出人意料,如人意中”,给人以美的感受。在中兴广场设计中将空间和时间用“断”的空间处理,建立新中心的秩序和景观。实现空间与时间的重叠效果,其中包括新的商业内容和新视角的景观感受,以及在分化的空间用自动扶梯,下沉庭院,过街天桥,贯穿内中心的内外上下,实现人流、车流的分离,充满情趣。另外“断”性的空间处理将中兴休闲廊道跨过车行道与中兴广场连在一起,形成多元化从容的步行体系,与快车行道共同形成城市的两种表情,犹如人体内的食道与呼吸道,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两种重要内容,功能性的满足情况下也产生动感空间,在视线的快速移动中也注意了景观的“连”续韵律,强调色彩与线性的变化,步移景异。

2.3功能设施的连接性

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对于室外公共空间的功能划分来说,要使所有的功能空间精确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是不可能的,唯有做到活动空间在功能上的“连”续性,例如街道,步行街作为活动空间,融入室内处理手法,根据人的行为方式和主题景观形式的整体性中,根据分割所设立的座椅、电话亭、公共卫生间、滑道等融入其设计中,更好地满足现代生活中人们行为的不确定性。建筑、道路、广场、绿地、花园以及停车场等,这些都是城市中最基本的构成元素,而这些构成元素又各有特点,他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通过将他们共有的同质的东西和用某种形式的表达连接,同时他们还会对城市空间产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并共同构建出公共区休闲景观设计中的空间环境“连”续体。

3城市广场本身的延续性

3.1界面的延续性

街道与广场空间边界的存在与临街的建筑内部空间并不是“断”开的,相反这种“断”却是它与城市其他元素的另种形式——置换,“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是欧洲最美丽的客厅,波特曼的共享大厅是有序的室内广场,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是典雅的文化广场”,这种客厅大厅与广场间的互相借喻也形象表达了两者间的作用共通,效果共享。对于中兴大道上的和谐广场、万达广场,因处于建筑与车行道路的中间,没有很好的界面闭合关系,广场缺乏明晰的图形性,很难在此形成良好的公共休憩空间,在此设计中,我们利用铺装的视觉特点将铺装分割内趋向建筑,同时很好地利用和谐广场与万达广场建筑的向内的弧向,来加强广场的围合感。

3.2时间的延续性

在城市广场设计中,人的行为与活动是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在广场空间的各个不同时间段上,都会有着不同的活动内容。因此,在中兴广场及休闲廊道设计上,承载着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以及哈尔滨所特有的地域性活动项目,各种活动内容的活动时间、以及多类型和多层次的活动人群,并由这些内容或形式在时间性的空间层次分布,形成城市广场在空间形态的使用时间性延续性特征。作为室外,景观的植被设计是构成广场基本元素之一,在植被中从色彩、形体以及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广场设计影响,以樟子松、红松等作为设计中的植被,因为具有季节性特点,在搭配,穿插等手法处理上特别用白蜡、红松等季节性植物对色彩、形体产生韵律性的丰富层次。

4广场表达语言的有机性

城市设计元素范文篇6

公共艺术是一种以雕塑、建筑、公共设施、影像艺术等为表现形式的公共空间艺术。其发展的空间不仅在于物质上对于城市构建的独特性象征,还在于对于人们心灵、精神上的引导。其基本内涵和文化精神具有公开性、独特性、民族性等多种特征。公开性是指公共艺术对于人们是一种开放、自由、交互的艺术,对于人们的思想交流和情感表达都是没有限制和禁锢的。独特性是指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的设计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超越性,既是城市自我形象的一种展示,又是城市标新立异的独特象征。民族性是指公共艺术的展示一定体现了某种民族文化因素,体现着各民族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艺术是无国界的,公共艺术亦是如此。面对如今多元化的文化趋势,公共艺术的呈现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公共艺术体现出多种文化因素相结合和碰撞的文化特性。

二、公共艺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多元表达

公共艺术是一种开放的、公共的艺术表现,对于城市设计的风格和观念的表现而言是一种有着特有的灵魂构筑的艺术,既有着展现城市样貌的公开性,又展现着艺术家的个性。21世纪是一个多元的信息时代,城市作为文化的中心,借助公共艺术的表现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公共艺术被界定为一种城市标志性的产物,既有着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又和当地的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突显出城市的设计风格和导向观念。公共艺术是城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公共艺术对于城市设计的风格和观念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社会文化是公共艺术的主要内涵表现,人文活动的多元思考扩展了其表现的领域。公共艺术不仅需要艺术家的创新,还需要融合建筑师、环保学者等多方面的思考,从而达成现代城市的人文环境设计共识。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主要具备了装饰与纪念两个方面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取悦大众、美化环境的功能得到强化与提升,而纪念被逐渐削弱。写实与装饰风格从属于传统的表现形式,其显著特点是强调作品的主题性和思想性。自20世纪以来,为了与强调“功能至上”的现代建筑形式和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适应,造型艺术理念不断革新,以造型基本构成元素——点、线、面、体为视觉表达对象的抽象风格逐渐成为了新兴城市公共艺术的主流。抽象风格之所以风靡城市公共艺术领域,与其在材料、工艺上的应用较为自由、简便,在色彩表达方面更易与环境色彩相契合等因素息息相关。这类看似简单的公共艺术作品却为现代化城市增色不少,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渐趋抽象化。公共艺术的创作离不开社会背景,对照当前艺术发展的趋势,公共艺术呈现出的多元化趋势对于城市设计的风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公共艺术品的设计前提是辅助完整的环境形态构成,实现和传递场所中物与物、人与物、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对话关系。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环境的组成部分,它存在于公共空间内,为人们传递各种信息,包括城市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等社会学、文化学方面的内容,同时也传递出作品本身的表现结构、符号内容、表述方式及形式风格。从早期对于公共艺术雕塑的重视到提倡雕塑与建筑相结合的理念,再到现在呈现出的多种艺术的结合,公共艺术的表现不再局限于某一种艺术,城市设计的风格和观念更加与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密切相关,强调大众化和自由化表达,公共艺术在城市设计中不仅成为环境空间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还提供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营造出现代与历史对话的氛围,创造出充满美感的公共空间,使得城市环境更具有人文气息和人性化特征,突显城市设计的生机与活力。

三、城市公共艺术的未来指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更多的文化追求,公共艺术品也逐渐变得不容忽视。值得肯定的是,公共艺术对城市设计的风格与观念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长期以来,艺术家热衷于表述自我意识下的个人感受和个人经验,对于公共社会的普遍理想与恒久性的文化精神的关切显得相对薄弱,使其作品与当代本土社会形态和一般大众的生存状态没有产生密切的关联。艺术家个性的张扬对于城市设计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如果强调艺术家对现实文化的整体关注,公共艺术对于城市设计的表达就会显得更接地气,更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的象征。艺术的公共性要求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关注,包括对公共设施形态的整体规划与合理设计,以显示出其对人性及尊严的普遍关切和维护,这是未来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规划者和公共艺术品的创作者对城市整体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作为城市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公共艺术品,其形式、色彩等方面的运用能否与城市环境相和谐,成为衡量一件城市公共艺术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城市公共艺术不仅是将公共艺术展露于公共出入的空间场所的行为,还有着和社会群众对话的艺术表达。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在其公共性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大众情怀和人文关怀。在多元化的社会时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在关注作品本身的基础上,必将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符合当地人文情怀的需要,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从而使城市设计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观念导向。这种源于社会公共领域的道德和理想的公共精神是未来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统一。

四、结语

城市设计元素范文篇7

1.与城市设计创作密切关联的“集体”构成

“集体”一词源于社会学,是指为一定目的而紧密结合起来的许多人,构成集体的三个要素为目标、关系与主体。首先,集体的形成需要一定数量的主体。对于城市设计而言,与其关联最密切的主体有二,一为方案创作的设计团队,二为日常生活的市民大众,两类主体都具有多元量化特征。其次,集体的形成需要主体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毋庸置疑,城市设计上述两类主体内部存在密切的联系,设计团队内部的关联主要体现为现代职业分工基础上的“技术关联”,而市民大众之间的关联则比较复杂,诸如血缘关系、职业关系、教育关系、地域关系等。关系,是集体理性形成与存在的基础。再者,集体的形成需要主体有共同目标。对于城市设计,设计团队的目标在于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市民大众的目标一为空间生产辅助,通过合理参与城市设计的空间塑造过程,辅助设计师营造适于自身生活的物质空间环境,二为合理空间消费,依据自身的条件,创造合理的、多元的空间需求(图1)。

2.以效率与公平为内核的城市设计集体理性

依照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经济人”的理性分为两种,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个体理性的本质是个体追求某种工具价值的最大化,是个体在既定信息下追求最大化效用的行为。而集体理性是以群体利益为出发点追求效用的行为,目标是高效率、内部稳定和成员间的公平。[1]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两者之间存在博弈。个体理性应以集体理性为基础,集体理性须以个体理性为前提,绝对个体理性与完全的集体理性都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达到系统最优的基本策略,应在客观现实的制约下,在集体理性的指导框架下,通过合理的路径选择与机制设计使个体理性得以生成和扩展,即在满足一定个体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效率与公平是集体理性的内核,集体理性的效率在于通过合理资源配置,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用。[2]集体理性效率获得的基础为集体的良性存在,而前提条件为集体内部利益主体之间具有较为稳定的、可持续的动态平衡关系,在此关系形塑过程中,公平是其核心的基础支撑。当代城市设计具有多学科交融特性,其创作不应单单是城市设计师的独秀,完全依照其个体理性去塑造城市,而应是在一定效率支撑下,通过较为公平、公正的机制设计建构具有合理知识架构的城市设计团队,依照团队的集体理性去合理地塑造人居环境。城市物质空间在时间维度上具有较长的延续性,在空间维度上具有多元的复杂性,具有时空维度上的多元利益主体。为了合理协调与平衡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实现对城市开发的有效动态控制,城市设计应在集体理性的指导下,通过科学的机制与方法建构具有效率的实践操作体系。

二、集体理性指导下的城市设计创作机制

为了追逐最大化的群体效用,集体理性指导下城市设计应建构知识结构完备的创作团队,使其能够有效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复杂问题;应建构有效的作用机制保障创作团队的内部稳定与平衡,使其既能够产生有效的集群合力,又能够发挥个体的专业能力。

1.多元专业人员与利益主体有机融合的创作团队

塑造和谐的空间关系是城市设计的作用主旨,和谐空间关系的塑造除了受美学的形式法则作用外,还受到空间与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不同尺度下空间之间关系的塑造需要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及市政工程的相关专业知识;空间与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解析与整合需要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对城市开发的过程控制需要管理学的相关专业知识。由此,依照城市设计实践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其创作团队应包括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市政工程、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及管理学的相关专业人员。除上述依据知识结构确立的城市设计创作团队构成外,按照城市设计服务对象与实践宗旨,尚需市民大众及行政管理人员的参与。当然,两者在参与方式、参与过程上与核心创作团队不同,市民大众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及方案评价等方式间接参与,行政管理人员主要通过前期调研的配合、方案阶段汇报的评价等方式间接参与。

2.垂直指令与扁平网络管理有效结合的作用机制

个体理性向集体理性的转变必须依赖合理的制度安排。城市设计创作团队,依据参与方式与实践特性的异同,可分为核心创作主体与参与创作主体,直接参与主体与间接参与主体。核心创作主体包括城乡规划师、建筑师、风景园林师、市政工程师,参与创作主体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及管理学的相关专业人员。核心创作主体与参与创作主体之间应采取垂直管理的作用机制,即核心创作主体是团队的中枢,参与创作主体为核心创作主体服务。由于参与时间相对较短,参与创作主体可以采取“一对多”的参与方式,即同时服务于多个核心创作团队,参与节点、参与方式依照核心创作主体的要求而设定。核心创作团队内部采用扁平管理的作用机制,即创作主体之间是对等关系,不同专业之间只是思维角度、设计尺度、专长内容的不同,相互之间应通过集体商讨的方式求同存异,整合出方案的主体架构,在此框架限定下,各专业的创作主体再对自身的专业内容进行深化(图2)。间接参与主体是指与设计有利益关系的市民大众及相关行政管理人员,直接参与主体是指除此之外的其他参与主体。间接参与主体的相关诉求是指导城市设计方案创作的重要因素,应在创作的不同阶段建构合理的平台吸纳公众与相关行政人员的参与,如前期调研的公众调查、方案形成后的市民公示、方案实施后的公众使用评价等。参与的方式可以是面对面的访谈与问卷调查,也可以依托多元的虚拟网络技术。

三、集体理性指导下的城市设计创作方法

当前城市设计的方案创作基本上是由规划师或建筑师独立完成的,多呈现出“一支笔”现象①。这种创作模式能够使方案体现较好的整体性,规避多个设计师不同设计思想与处理技法之间的矛盾,具有较高的“设计生产效率”。众所周知,城市设计涉及的空间规模较大,基本以几十公顷为基数,有的甚至达到几或几十平方公里;其次,城市设计在时间维度上具有较长的跨度,其核心在于对城市空间营造进行动态控制;再者,城市设计的利益主体具有多元性,主体之间具有较为复杂的利益关系。纯粹的“一支笔”设计创作模式,并不能满足上述客观诉求。缺乏设计弹性与包容度,缺乏设计的集体理性支撑,容易使城市设计陷于个体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的窠臼。为了促进城市设计的实践操作性,切实提高城市设计的“真实效率”,其创作模式应由个体理性指导下的“英雄模式”转向为集体理性指导下的“集群模式”,创作方法应由总图为先转向为多元系统的理性建构与有机整合。

1.多元系统的理性建构

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是由要素系统内部及多元系统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在城市设计研究范畴内,其要素系统包括开放空间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活动组织系统、土地利用系统及建筑形式与体量系统。土地利用系统与活动组织系统是城市设计方案创作的基础,创作过程中应注重不同功能土地量的合理性、多元土地功能之间的有机衔接及不同土地功能的科学理性布局;应注重活动组织的合理规模与理性布局、活动组织的序列性与关联性、参与活动与类型空间的适应性。开放空间系统与道路交通系统是形塑城市空间结构的决定性要素,也是城市设计方案创作的核心要素,创作过程中应将绿地、水体、广场等元素有机整合为相互关联的开放空间系统,注重不同等级系统的尺度与功能关系,强调系统内部多要素之间的相互嵌入关系;应依据不同功能区设计相适应的路网结构与道路密度,注重不同等级道路的合理布局及多元交通方式的有机衔接,强调步行空间的系统化。建筑形式与体量系统是形塑城市三维空间的核心要素,创作过程中应注重街道界面空间系统的建构、近人尺度下人性空间的塑造、高层建筑的集约化(线性集群或区域集中)布局,强调宏观尺度下城市天际线的塑造。

2.系统之间的有机整合

城市设计元素范文

每座城市都有其独具魅力的城市形象,人们通过自身的“五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可以去亲身体验这座城市带来的种种体会和感受,形成自身对这座城市的概念和印象,而正是这种“独特”才会留给过往人们一种深刻的过目难忘。

在信息量更大、更新、更快的今天,视觉成为人们获取、收集信息的主要渠道。应运而生的城市形象设计不仅可以从视觉上快速地将城市的整体风貌、文化底蕴和亮点特色展现在大众眼前,这是一座城市迅速对外推介的一种重要战术方法,更是非常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是城市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它将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客观的呈现和展示,对于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城市・印象”为主题的主题招贴设计成为城市形象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全球各大城市,都有形形的城市形象宣传招贴设计。它们或是为了宣传城市的传统、历史、文化,或是为了让城市的各类设施使用起来更为方便快捷,或是以公益为主题引发人们的思考・・・・・・这些招贴设计都是为了宣传、丰富、传播城市形象进行服务的,可以使过往的人们更好的去了解这座城市、关注这座城市。

“城市・印象”主题招贴的设计实践,可以从城市形象的定位,城市历史、文化的提炼以及招贴的创意设计三个方面着手。

城市形象的定位

在设计初始,首先要做的就是设计调研。通过调研对城市形成客观、合理、充分的认识,从城市本身出发,深入发掘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元素、地域元素、人文元素、生态元素、建筑元素等,对城市形象恰到好处的进行定位,有利于在设计中体现出更为深刻的内涵,表述的也更为具体,更有代表性。

以著名设计师柏志威的《苏州印象─小桥、流水》(2005中国台湾国际海报设计获奖作品)系列作品为例,设计师巧妙的用了简洁的上弧线代表苏州河上的小桥,下弧线代表流水,并采用了拓片的形式作为图形的填充内容,可以说整幅作品图形简洁色彩单纯,小桥流水代表了苏州的江南山水园林的建筑特色,而黑白的色彩正是中国南方内敛、婉约、恬淡的传统建筑的色彩体现,设计师将苏州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通过招贴的形式直观地表现了出来。整个设计作品简约而不简单,设计师的创意不仅结合了苏州的风土人情,更是对苏州的传统文化中的园林式建筑进行了十分恰当的展现。

合理、充分的设计调研为城市形象设计的定位提供了研究基础,是进行城市形象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城市文化的提炼

对城市文化的提炼,是一个设计思考的过程。广义上讲,城市文化不仅指一个城市的外在形象特色,它更是一个城市自古至今的历史积淀,是城市的灵魂底蕴。对城市文化的提炼,要依据对城市形象的调研定位,去寻找、提炼符合设计主题需要的文化符号,再结合招贴设计的各种形式法则,去粗取精,凝练出最为恰当、切题,最具特色的设计作品。

例如台湾著名设计师游明龙的设计作品《台湾印象――平溪》(2005中国台湾国际海报设计获奖作品),这幅作品以台湾民俗文化中的天灯为题材,创意来源于在元宵节时台湾的北部地区大都会放天灯来进行祈福,可以说是台湾所独有的一种庆祝元宵节的民俗活动,作者用大小不一的“天灯”作为视觉元素来构成画面,并选择了黑色的背景,让观赏者能身临其境的体会到放天灯的气氛和环境,大小不一的天灯更是给观赏者带来了空间上的视觉感受,感受到大家的祈福,美好的祝愿。无论从题材的选择还是元素的选取、招贴的构图、色彩的搭配,都很好的给大家展示了台湾这一独特民俗,以及民俗背后蕴含的独特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并对其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可以说,优秀的城市形象招贴设计不仅是对城市文化精髓的表述和传承,更是对城市对外形象的展示和推广起到十分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

城市形象宣传招贴的创意思路

招贴设计是以图形、文字、色彩为设计元素的平面设计的表现手段,具有可复制性和可传播性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招贴设计具有应用范围广、视觉吸引力强、表现形式丰富、时效性强、展示便捷等特点,因此,招贴是其它宣传媒介不可替代的重要宣传手法。城市形象招贴正是利用招贴的特点,对城市文化进行推广和宣传,向过往的人们展示城市的风采。可以说,形象招贴设计在城市宣传媒介中占有独特的优势。

图形、文字、色彩作为招贴设计的三大要素,如何将提炼出的城市文化符号与之结合,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正是设计师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印象兰州”作品《一河・一塔・一城》为例,设计师以文字为主要元素,用“一河・一塔・一城”概括出了兰州的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字体设计虚实呼应,用虚体的“黄白金”三字解释说明了兰州的三个代表性特色:一条黄河穿城而过,一座名山叫白塔山,一座古城曰金城。整体设计直观简练,成功的将兰州的历史文化特色展现在人们眼前。

再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韩炳华先生的作品《苏州印象》,招贴的主体是一个苏州的“州”字,这个“州”字用了中国书法中的“三点水”笔法与苏州建筑中常见的冰裂纹相结合,背景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与波光粼粼中的一叶小舟相结合,若隐若现,整体上塑造了淡雅古朴的意境,生动的展现出了苏州典雅的人文气息,传达出苏州如诗如画的古典美。

以文字为主要设计元素是城市形象宣传招贴设计的主要手法之一,这样的设计直观、易识别,在设计师的手中,将直观的文字与丰富的城市文化符号相结合,在直观简练的基础上又蕴含了丰富的城市内涵,使观者在欣赏的同时能够体会到城市的意境之美。

此外,还有许多优秀作品主要以图形和色彩为设计元素。以设计师林俊良的作品《韩国印象》为例,图形上采用了韩国传统的绣花鞋为设计元素,配合以韩国传统服饰色彩中的代表色红、黄、白、蓝为主要色彩元素,刻画出韩国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特色,通过这几种元素的巧妙组合,使观者能直观的体会到韩国的传统文化氛围。

在优秀设计作品《印象兰州》中,设计师将兰州的代表性雕塑作品何鄂先生的《黄河母亲》与兰州的特产黄河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黄河水养育了黄河儿女,黄河水滋润了黄河香瓜,黄河是母亲河,她有着包容万物的胸怀,她承载着滋润万物生长的重任,她默默无闻的奉献自己的一切。

图形、色彩、文字这三大元素相辅相成,经由设计师的巧妙创意,将城市的文化、城市的风采展现在大家眼前。

在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新媒体、新技术层出不穷,招贴设计因其独特的宣传特性在各类宣传媒介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这些宣传媒介所不可替代的。招贴艺术是“街头艺术”,它不因场地限制而有所制约,它可大可小,因地制宜;招贴艺术是“瞬间艺术”,它以巧妙的创意、独特的视觉吸引力向大众传递着丰富的信息。优秀的城市形象招贴设计不仅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运用其特有的宣传方式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这就要求设计师要热爱生活,热爱城市本土文化,将自己对城市的传承、城市的发展的理解和认识传递给大众,传播城市的风采。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美术学院)

城市设计元素范文1篇9

关键词:城市设计导则;多元性;动态性;民主性;法制性

1城市设计成果的内容组成

业内对城市设计的成果并无统一规定,从各设计院近年参与城市设计提供的成果内容来看,基本上可以归为文本说明类和设计图则类。

1.1文本

1.1.1设计政策

设计政策是现代城市设计的主要成果之一,它既包括设计实施或投资程序中的规章条例,也是为整个操作过程服务的一个行动框架和对社会经济背景的一种响应,是一种保证城市设计的图纸文本转向现实产品的设计策略。这种设计政策一般由城市设计人员提出,最后体现在有关城市条例和法规之中。

城市设计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与现行规划法规和运行体制的结合。如在美国,至今已有1000多个城市实施了城市设计制度与审查许可制度。虽然美国并没有专门的城市设计法规,但有关城市设计的政策和法令研究却很普遍。

1.1.2城市设计导则

城市设计导则是城市设计最基本也是最富特色的成果形式(也称之为设计准则)。由于城市设计以公共利益作为设计目标,因此为了控制不同的机构和民间开发者的城市开发活动,在开发设计的评价和审核时,就必须以遵循城市设计目标和城市设计导则为标准,通过导则来保证开发实施的环境品质和空间整体性。亦即对城市某特定地段、某特定的设计要素(如建筑、天际线、街道、广场等)甚至全城的城市建设提出与整体的综合设计要求,因为城市设计政策和规划还不足以驾驭城市空间环境中的特定要素。

1970年,旧金山城市设计计划在实施中曾遇到一些困难。这使人们感到,若不将计划翻译成特殊的设计准则,就难以保证城市环境在微观层次上的质量。于是,1982年该市制定了中心区设计准则。它不仅包括形体项目,而且还有一套引申出来的、包括七部分的附录及进一步的解释准则。

从准则的表达性质上讲,又有两类,一种是规定性,一种是实施性的。规定性的准则是设计者必须遵守的限制框架,如在某地段规定建筑的容积率为10,则所设计的楼层面积不得超过基地面积的10倍;而实施性准则则不同,它为设计者提供各种变换措施、标准及计算方法,所以,它不再说容积率是多少,而是指定这一地段设计中开敞空间和环境所需达到的阳光数量,以及建筑物和开敞空间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容量,至于建筑容量、高度等则不限定。实施性准则的优点在于把标准化的量度应用于所有的设计地段,但并不要求对该地段产生标准的三维空间形态,因此,形式是多变的,它比规定性准则更富有设计创造潜能。

1.1.3维护程序

这是现代城市设计特有的成果形式。在为数不少的实例中,起初城市设计搞得较好,但使用几年后,环境就大为逊色,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维护和监督管理程序。

维护程序体现了现代城市设计的动态性、过程性和整体性。在过去,设计一般只关心新的创造,忽视了为维护和管理而设计,误以为城市管理机构和使用者负责,但事实上,有关管理机构对此并不重视,有时他们重视维护公共空间,但也需要来自公众的合作,其中不少维护措施本身就是城市设计的基本内容。如在外部空间设计一系列铺地、花坛、凳椅、栏杆等小品,这不仅是空间景观艺术的要求,而且是维护环境所要求的。显然,维护程序比一般人认为的复杂的多。

1.2图则

城市设计图则是将城市设计内容用图形文字和数据表达,以便对城市用地空间环境进行全覆盖的控制管理。它包括总图、分析图和各指标要素控制图等几部分,以便与规划一道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既严格又便利的实施管理。总图是城市总体综合设计在图面上反映,它包括道路、绿化、地块界线与编号以及综合要素控制汇编表等内容;分析图是各个控制要素体系之间的关系分析、一般包括用地形态分析、视觉景观分析、交通系统分析、步行空间分析、绿化系统分析、历史文脉分析及其他重要的分析等;各指标要素控制图是总图中重要控制要素在图面上的展开和具体表达。

一般来说,整体城市设计的成果主要构成包括设计政策、准则、说明和相应的图则。例如上海陆家嘴城市设计成果包括设计政策、设计准则和设计方案等三部分;局部城市设计构成主要包括准则、说明和图则。

编制城市设计图则时必须以城市规划为基础,其地块界线可与城市规划用地界线保持一致,亦可视具体情况进行适应性变动,但两者必须协调起来,避免互相矛盾。

2城市设计成果编制的基本特点

2.1多元性

城市设计是由多种力结合,共同参与作用的结果,这些力的来源包括设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对城市设计的基本认识、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艺术修养、市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方法、投资商的个人喜好和对公众利益的尊重以及社会本身的政治经济环境等。城市设计成果编制的基本特点就是试图适应、协调多种力的关系,尽量避免各种力的冲突和矛盾出现,使之达到一种最优的组合结果,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

随着城市设计学科的深入发展,设计创作和管理实施组建成为其工作内容与方法的两个方面,而且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直接指导城市设计的实践。实际上,城市设计既是一种对设计的管理,也是一种对管理的设计,城市设计同两者紧密联系。从行为科学角度来看,城市设计活动具有一般设计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如创新思维、产品思维、类型思维和黑箱思维等,从管理科学角度上讲,城市设计对目标、计划、组织等要素也同样重视,如目标导向、计划先行、组织协调与政策控制等环节。

2.2动态性

城市设计不仅是由多力作用的综合性结果,而且处在一个连续不断发展过程之中,从而导致了城市设计不存在一种终极蓝图。社会在运动,城市在发展,各种驱力因素亦相应在变化,城市设计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勾画理想蓝图,而是象复写纸一样在城市原有形态基础上不断重塑复写创造,因此这种过程性需要我们对原有环境给予重视和尊重,尽量避免打破原有城市社会网络骨架,并给发展留出广阔的天地,这种时间维度的适应特性决定了城市设计成果的过程性特点。

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意图通过政策引导逐渐趋于最终目标,其中具象的“产品”与“过程”穿行。城市设计的“触媒”理论就是针对城市设计这种“产品”、“过程”交替出现的引导方式所提出来的。触媒理论认为,城市环境中的各个元素都是相互关联的,这种关联不仅仅存在于外在的视

觉形态方面,也存在于内在的经济联系。如果其中一个元素发生变化,它就会像化学反应中的“触媒”一样,影响或带动其他元素发生改变。

在设计过程中,由政府启动的,用作触媒的先期建设项目往往具有可视形象,具有“产品”特征,能够激发或限制城市某一特定片区内建设活动的发生或者影响建设速度的快慢,进而影响城市设计的“过程”。例如,在美国圣保罗市下城区开发设计中,为了启动对下城区的开发,由政府提供“城市开发行动资金”,成立了“下城区再开发管理局”,集设计、融资、管理于一体。先期进行开发计划研究,吸引开发商投资,他们通过空中步道、GALTl-ER广场、大众公寓和滨河公园等“触媒”产品的先期建设引导整个开发过程。

2.3民主性

城市设计不只是由某些专业人员及行政权威人士独掌的一门高深学问,它所蕴含的大众性、市民性的特点需要广大市民、各种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参与,而且亦只有这种参与才能给城市带来活力和振兴的机会。

当代城市设计中,公众参与的范围已经越来越大。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公众参与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例如,在国内许多大城市的重要城市设计项目其方案的评选工作已经采用了网上公示以及市民网上投票等公众参与形式。城市设计的关注人群已经不仅限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政府、开发商、公众这三方的利益群体,而扩展到利益群体与非利益群体、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

现在国外许多旧城复兴、旧城改造就很好地考虑了市民参与的因素,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日本高山市历史地段的城市设计改造和横滨市的城市创造运动,其城市设计成果本身就是市民和其他各方面协力参与创造的结果,因而环境极佳,民众喜闻乐见,真正具有一种城市家园的感受。

2.4法制性

城市设计成果编制极为强调其自身的法制性,这不仅表现在文本表达用政策和准则等形式构成,而且其内容应符合法制管理建设的要求。

任何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城市设计活动都是在某种建设法规和条令下进行的,也都伴随有相应的改善、调整原有立法的活动。

城市设计元素范文篇10

提炼地域文化

西安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不仅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被国务院授予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西安地区的关中人,其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被世人概括为关中十怪。西安还有着远近闻名的关中八景,主要记载着八个在陕西关中地区著名的文物风景胜地。提到西安的艺术,必然少不了长安画派,其来自于汉代的关中皮影戏,其中源于西周时期出现的陕西木偶戏和丰富的颜色就是西安独具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出设计理念

城市形象识别系统是城市形象设计的基础,是提升城市形象的直观体现。它依靠着规范、标准的操作流程,在保留城市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化的方式把城市具有的新面貌展现给世人,这样的呈现方式不仅仅会带给人们直观且强烈的视觉冲击,并可以依靠着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感染世人,所以它能够有效地宣传城市。

设计方案从西安所处的位置、周边环境以及地域文化等因素综合考虑,严格遵从场所精神,深入寻找到最能体现环境氛围和社区文化的元素,促使设计能够很好地倒映出西安市的自然与文化。在设计过程中,要做到返璞归真,切实地让人们感受到西安真正的文化元素和底蕴。依靠着本土的金石文化、学府气息以及民俗等特色元素为设计背景,映射出真正的印象西安。“隽永文脉”是在总结了商业环境特质后形成的。西安又遍布着高等学府,置身于浓郁的历史气息与文化气息之中。“隽永文脉”旨在向景观设计中注入文化元素,使得居住其中的人们能够切身感受到历史文化氛围的熏陶,城市形象的设计,最终反映在城市景观中。因此设计希望利用合理的空间设计、材料的运用、植物的搭配等手段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获得心理的积极暗示与情感的关照。确定思想定位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地位逐渐上升,导致越来越多的城市高度重视城市形象塑造。如今,利用整套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就能够让城市在旅游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给游客提供种更好的服务,让美丽的西安给游人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印象,让西安文化底蕴体现在这个城市的没有个细节,我的设计就是用西安本土的文化元素体现在我的设计之中。

设计方案分析

街道上面的功能分区是综合考虑了西安市的交通状况街道为双向六车道,可以缓解西安市拥挤的交通状况,公路中间用高大的乔木和矮灌木的绿化带作为分隔大大提高了街道的安全性,两边的人行道也是用乔木与马路分开也保证了行人的安全,为行走在人行道上的人们增添了具备西安传统文化元素的公共设施。

1.公共产品分析

道上设计了极具西安特色的公共产品,像路灯、垃圾桶、路牙石、指示牌、广告宣传牌、公共休息座椅、公交车等候亭、护栏。

把北斗七星和兵马俑的铠甲中的元素融合到设计之中。在垃圾桶的设计中采用北斗七星的外形的防腐作为垃圾桶的帽桅可以为垃圾桶很好的遮风挡雨,采用兵马俑身上的甲胄片作为兵马桶的饰面。垃圾桶的入口很好的契合了人体工程学,便于人们使用,也不易是垃圾从里面掉出来。公共座椅的设计结合了结合石材和防腐木的结合。简约的表现出座椅简洁又不失文化感的造型。护栏的设计结合兵马俑的铠甲元素和石材表现出城市的厚重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导视牌的设计中结合了兵马俑的铠甲元素和石材的结合运用龙头的元素,不锈钢丝的结合,导视牌符合古城的韵味,同时又用金属表现出现代感。公交车等候亭采用青砖和防腐木的结合,中间有麻绳点缀,表现出候车亭的特色,顶棚可以照明,不仅遮风避雨而且方便行人。

2.铺装样式分析

道路的行车道是用沥青铺设的,人行道路上面使用了秦砖作为饰面横竖交错铺贴,道路更具古香古色,中间铺设了盲人行道更加的人性化,人行道收边石采用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图形作为装饰。

城市设计元素范文篇11

首先,构成艺术中的点指的是拥有一定大小和形状、与画面空间相比悬殊的点。点是力的中心,是人的视线和注意力的集中关注点。点具有扩张力,可以通过占据空间来充实空间画面,连续的点可以形成虚线或者虚面,而且使之具有方向性。在空间中往往由多个景观节点构成场地的轴线,并引导使用者出入空间,感受环境带给人们的心理情绪。其次,构成艺术中的线指的是点移动后的轨迹,具有一定的形象和宽度。线条是构成景观要素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艺术造型的一种重要手段,线条被广泛的应用与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例如希腊式建筑多用直线,而罗马式建筑多用弧线。最后,面是线移动的轨迹,具有亮度空间。构成艺术中的面能够给人以延伸感、力度感,面可以限定空间,在为何中有封闭和开放的感觉。在景观设计中,点、线、面三种平面元素会通过构成艺术法则组合成具体的形象,构成设计中的平面要素,有些平面要素是简单的形体,而有些景观要素则是一些形状复杂或者简单的图形。通过平面要素在平面中的构成,可以为景观平面设计提供清晰明确的构成法则,这是景观设计中的基本法则,景观设计也通过这些平面元素来完成景观空间平面序列的组合与排列。总体来说,平面构成艺术能够为景观平面设计提供景观元素的基本形状和组合的规律,从而对景观要素进行合理合序的组织,使之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2色彩构成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构成的含义是指色彩在视觉中的相互作用,是利用人类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解析还原成色彩的基本要素,进而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换型,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色彩构成艺术能够极大的丰富景观内的设计景象,凭借色彩在人类对景观设计中的视觉优势,色彩构成艺术在景观设计中占了重要的位置。色彩不仅对人的视觉产生作用,还能影响到人的具体心理变化。例如色彩中的冷黄色、黄绿色、青绿色等色调偏冷的颜色,会给人带来清新、含蓄、幽深的心理暗示。在景观设计中运用色彩构成艺术,可以使景观的构成显得更加的生动多彩、更加具有时代的鲜明气息。色彩的应用对整个景观的空间感、舒适度、环境气氛、使用效率以及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均有很大的影响。色彩的美感能提供给人精神、心理方面的享受,人们都按照自己的偏好与习惯去选择乐于接受的色彩,在景观设计中也是如此。可以通过色彩来表现景观设计中的气氛,色彩的基调影响着环境的品质。

3立体构成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立体构成来描述环境与物体的关系,给人以全面综合的感受。首先,立体构成元素可以给景观设计带来其独有的象征性。这一点在诸多城市都有所体现,例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伦敦的大本钟,这些立体造型以其独特的构造成为了这些城市的知名风景,也是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之一,其原因就是这些景观作为一个构成元素同周围建筑造型在立体构成上的鲜明对比,突出了这些景观元素独有的象征意义;其次,立体构成能够帮助设计师对景观设计中的整体掌控能力。在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中,种种构成元素都有其角度的限制,而立体构成则是全方面的展现景观设计中的种种元素,立体构成对于景观设计中的整体化有很大的帮助,能够突显出景观设计中整体的和谐统一美,也能显示出单独景观元素的个性美;最后,立体构成能够使景观元素具有一定的节奏感,例如将类似的立体构成元素按照规律排列组合,可以形成景观设计中的韵律美,例如城市中摩天大楼的设计,比肩接踵,重复而不雷同,能够给景观设计增加韵律美。

4结语

城市设计元素范文篇12

关键词:城市文化文化传承环境设施设计方法

检索:.cn

一、环境设施设计与城市文化传承现状比较分析

环境设施是展现一个城市的地域风貌、城市形象、文化精神、开放程度的基础平台,满足了人们对户外空间活动时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具有服务民众生活、丰富城市空间、表达城市个性等功能,是现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伴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精神需求的渴望不断攀升,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不断增强,城市文化的传承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精神价值的体现,是长久以来形成的自然生态以及民众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传承性、代表性和延续性。城市环境设施设计从造型风格、色彩定位、材料运用等方面都伴随城市文化发展不断的更新设计,是城市文化的历史鉴证,也蕴含着不同时期的城市文化内涵以及民众的人文精神和造物观。

二、环境设施设计中的城市文化传承创新体现

(一)自然生态

环境设施设计依附于环境,是自然、城市、人文环境中一部分,是满足人们在户外活动过程中生理、心理共同需要的基础设施。自然生态作为城市文化的基础对环境设施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中国南方城市较北方城市气温偏高,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雨水量较大,气候湿润,农业种植以水田为主,自然景观以园林建筑为主。其自然生态的传承发展深刻影响着地区文化,例如,以稻米为主的饮食文化、竹文化、景观园林文化等。在环境设施中也常看见利用竹文化设计的环境设施,在造型上提取竹的线条,材质上借鉴其持久的韧性,色彩上提取清透的翠绿色,内涵上诠释出高洁、坚韧的意义。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导致地区文化的差异性,进一步影响着环境设施设计。同时,自然景观也是环境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都是环境设施中的重要设计资源,将环境与设施相融合,凸显出自然生态中的城市文化传承。

(二)地域建筑

地域建筑对城市环境设施的影响不可小觑。在城市发展中,建筑能够表达出城市文化内涵,反映出该城市的历史、社会发展以及空间利用方式等。一般情况下,建筑先于环境设施而出现,不用地域的建筑风格差异性导致其环境设施设计风格也存在一定变化。例如,北京的四合院、西北地区的窑洞、江南地区的粉墙黛瓦等,不同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发展方向,与地区的自然生态、人们的生活方式相互影响。不同地域建筑影响下的环境设施设计应从整体上把握该地区的文化脉络,以地域建筑为依托,在不失城市个性化的基础上,从形态、色彩、材质等角度环境设施进行具有一定方向性、目的性的个性化设计,充分融合于地域环境和建筑中,起到协调地域建筑,衬托城市文化及内涵的重要作用。

(三)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包括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是各种生活习性的综合。生活方式变迁作为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方式对环境设施设计具有较深厚的影响,从整体上看,生活方式代表了不同时代、地域、阶层、职业的生活状态;从个体上看,则反映出一个人的行动模式、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等。生活方式承载于城市空间中,不同生活方式下的人群对环境设施设计的需求也存一定差异。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环境设施设计也逐渐变化。互联网、新型材料、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令环境设施设计更加丰富、灵活,使人们从单纯的生理需求上升到对设施的心理及精神需求,使其不但有使用功能,还要代表城市形象,承载城市内涵,具备使用、审美、互动等功能,衬托环境氛围。同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了人们对公共空间环境的归属渴望,不同人群对环境设施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儿童多关注于游戏设施;而老年人则更加关注休息、健身类设施等。

(四)审美原则

环境设施是城市“家具”,是马路上的艺术品,与城市建筑共同构成城市的轮廓。审美原则是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的人们对美的评判准则也具有一定差异性。唐朝时期的女人以丰腴的体态为美,而在清朝时期则以纤瘦、体态匀称为美。审美原则与城市文化发展息息相关,是城市精神、形象的外在表象形式之一。环境设施设计从形态、色彩、材质、比例等方面展现其独特魅力,或运用隐喻、象征、夸张等造型方法赋予其特殊的文化内涵,与周边环境相辉映,以传达地域文化,展现风俗民情。开放的展示平台给人们最直接的欣赏方式和亲近艺术的机会,使人们将舒适与快乐的情感感受转化成永恒的审美追求。

三、城市文化引导下的环境设施设计创新方法研究

(一)个性化

城市的个性化发展对宣传城市文化、树立城市形象、展示城市魅力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每个城市的自然生态、历史传统、风土人情都各有不同,这些差异显示了该城市的个性化特色。公共空间中的环境设施是展示城市面貌的重要载体,具有使用频率高、功能性强、展示性强等特点。将城市个性化元素进行提取,融入到环境设施的个性化设计中,令城市环境沉浸在浓厚文化氛围下,营造出赋予个性化的城市文化意境。

在一个城市中,不同区域的环境设施设计应与该区的功能定位相吻合,既体现出城市内涵,又能够与功能区域环境相吻合。例如,天津滨海新区内的“九大功能区”,分别为一中心商务区、临空产业区、滨海高新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中新生态城、海滨旅游区、海港物流区、临港工业区、南港工业区。其中,中心生态城以发展生态环保产业为主,它的环境设施设计就可从仿生造型设计、生态环保材料方面入手,从细节与质量中融入天津民风淳朴和认真负责的精神;临空产业区则以发展临空产业、航空制造产业为主,其环境设施设计则可以利用航天材料或造型,既突出区域特色又可宣传航天技术知识,使百姓了解航空技术发展现状。

(二)意象化

意象是人们通过感受生活、事物所产生的形象和记忆。城市中的建筑、人文景观、风土人情都影响着城市意象的形成,而公共空间中的环境设施也是城市意象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设施中所体现的城市特色是城市意象中的重要感知要素,对市民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认知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城市环境设施的意象,反映在设施造型语言中,通过简约、独特的形态构成、色彩搭配、环境映射,使环境设施折射出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意象。例如,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享誉世界,其历史背景、自然景观、发展战略均呈现出鲜明的城市特色。从造型语言上可以抓住陶瓷制作工艺元素展开,包括陶瓷文化元素、陶瓷制作原料元素、陶瓷的窑炉元素等,或抽象提取元素精华,或综合各元素的亮点从整体上展现陶瓷制作工艺,传递出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将环境设施设计意象化,在不经意间使景德镇文化内涵融入到人们的心理。

(三)可持续化

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化发展不仅需要传承,还需要在传承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形成现代城市文化。现代城市居民物质生活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且逐步提高了对生活享受、精神满足的需求。科技的进步带来新型材料、绿色能源、物联网技术等崭新的文化元素,也为环境设施设计提供了符合现代城市文化生活的新素材。例如,天津传统民间手工艺泥人张彩塑,其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原以水粉为颜料,颜色不可长久保存,易脱落、褪色等,但随现代材料发展,转而使用丙烯色,避免了水粉颜色的缺点,可水洗且长久保存。城市文化是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保留传统文化内涵结合现代技术、功能、材料进行创新设计,承载于环境设施设计之上,使公共空间成为环境设施的展示空间,展示城市传统与现代文化交流与融合。

四、城市文化指引下的环境设施设计流程分析

系统化的环境设施设计能够引起使用者对城市印象的共鸣,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品质,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辅相成,从而也反映出了一个城市的科技、经济发展水平,展示着城市精神和文化。以城市文化为基础的环境设施系统化设计首先应从城市文化的探寻着手,理清城市历史文化脉络,概括城市文化内涵精髓进行元素化、抽象化提取。第二,将城市文化元素与环境设施进行有机结合,在保证现代人所需要的使用功能、审美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意象化设计,使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设施设计产生文化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升其对精神需求的满足。第三,环境设施设计应融合于自然与人文的双重环境中,与建筑形式、区域功能相配套。

总结

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现今社会的重要课题,通过公共空间中的环境设施展示城市文化形象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和体验性,使人们在舒适使用的同时感受城市文化交融。将环境设施融入自然、人文环境,建立了人与环境的交流的媒介,提升了环境价值和意境氛围,传递出了城市文化精神。阐述了城市环境设施的个性化、意象化、可持续化发展方向,对城市空间规划、景观构建、文化发展具有一定指导价值和文化意义。

本论文为天津市文化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研究部分之一(课题编号:D12044)

参考文献

1任永波、张凌浩:《生活方式变迁下的城市环境设施设计研究》,第九卷,121~125页,《江南大学学报》,2010-10(5)。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城市设计的方法范例(12篇)

    - 阅0

    城市设计的方法范文【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创作思路;方法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前言:城市景观设计关系着我国城市的整体形象,对我国城市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由于我.....

    骨科住院医师工作总结范例(3篇)

    - 阅0

    骨科住院医师工作总结范文篇1骨关节炎病人需要骨科住院手术时,往往是病情严重的病人,有的已经完全丧失了相应关节的运动功能,而造成不能行走只能依靠轮椅等。骨关节炎病人经(.....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