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方法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城市设计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创作思路;方法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前言:城市景观设计关系着我国城市的整体形象,对我国城市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由于我国城市景观设计仍处于发展阶段,城市景观设计中还存着缺点和不足。因此需要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师针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创作思路进行不断的完善。

1.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1.1体现了城市的人文精神,文化内涵

人们对于一个城市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于一个城市的城市景观,可以说城市景观是城市给世人的一张名片。人们通过对城市中的一景一物的观察,慢慢了解这座城市,融入这座城市。例如,城市广场上醒目的雕塑,道路上优美的街心公园。人们通过这些细微的景观认识这座城市,感悟城市的温度。由此可见城市景观对城市尤为重要,其不仅是功能性的建筑物,其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城市的风貌,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城市景观是城市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1.2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拓宽了居民的活动空间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优美,实用的城市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人们缓解焦虑,放松心情的好去处。置身于优美舒适的城市景观中,让人们在工作之余可以在城市中觅得一方属于自己的净土,在生活压力面前得以喘息,给人们一个避风的港湾。同时城市景观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活动空间,方便群众展开各种文娱活动,便于朋友之间感情的交流,拉近了邻里距离,增加了生活情趣。

1.3代表城市的发展状况

城市景观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从一定角度上说城市景观是城市发展的缩影。人们可以从城市景观的不断变化完善中,看到城市的发展变化。从我国目前各城市的发展来看,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越快的城市,城市景观的变化也越明显。城市发达程度越高的城市,城市景观品质越高,功能越完善。因此从一个城市的城市景观状况就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而粗略的掌握一个城市的内在实力。

2.影响城市景观设计的因素

2.1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常常会出现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而在传统的城市景观的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为了建造城市景观而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这不符合现在世界上绿色环保的理念,也不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因此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师已将环境因素作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中力求将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打造出绿色自然的城市景观。这是未来城市景观设计发展的大趋势,有利于推动建设绿色环保型城市的进程。

2.2视觉因素的影响

城市景观设计关系着整个城市的风貌,因此在城市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城市景观设计师要格外重视城市景观视觉上的效果。针对城市景观视角效果应注意两方面,一方面是城市景观本身要符合审美上的要求,表达出一定的设计理念,人文思想。另一方面,城市景观设计师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具体的城市景观本身,还要从城市整体出发,使设计出的城市景观与整个城市相适合,体现出和谐美。综上所述,城市景观的设计中应全面的考虑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打造出优美,和谐的城市风貌。

2.3政治因素的影响

我国城市的具体发展左右着我国国家政策,经济制度的实施情况。因此城市的规划,设计,运行,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也要着重考虑到政治因素,顺应国家政策,保障经济发展,注意城市建设的管理问题。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要服从城市规划,根据城市建设管理中的要求针对不同区域,进行符合该区域发展状况的城市景观设计,以完善整个城市的经营,促进城市的发展。

2.4文化因素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聚集居住的地方,囊括了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种族,不同教育背景的居民,人们在城市中居住,对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城市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城市文化对城市景观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景观设计师在设计城市景观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背景,居民层次,民族特色,等方面内容,设计出适合该城市文化的城市景观,让城市居民可以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让外来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该城市的文化,更好的融入城市中。

2.5经济因素的影响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景观的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师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设计出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城市景观。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从城市的交通,通信,经济实力,科技发展等方面来判断。因此城市景观设计师在设计城市景观过程中应着重对城市的这些方面进行考量,掌握城市的整体实力,针对不同城市经济的不同状况因地制宜,使城市景观设计集经济,实用,美观于一体。

3.城市景观设计的创作思路

3.1对原有城市景观设计风格的承袭

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中城市景观设计师往往会先研究整个城市景观的整体风格,针对城市的整体效果设计出符合城市风格的城市景观设计。一般城市景观设计师会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把握好城市中固有的风格,二是根据实际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城市景观设计思路,是现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这种设计思路,可以很好的保证城市的整体风貌,使整个城市和谐统一。但是城市景观设计师在设计中一定要注意具体情况的分析,不要盲目跟风,以免影响城市景观的设计。

3.2对城市景观设计风格进行变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也不例外。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进行改革创新是现在城市景观设计创作的新思路。有别于以往固守成规的设计思路,新的城市景观设计创作思路,要求城市景观设计师,要跳出传统的束缚,设计出更具现代感,更有创新精神的城市景观。这种城市景观是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符合现代人对个性的追求。由此可见创新的城市景观设计让城市景观更加多元化,凸显了现代城市的生命活力。

3.3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融入人文精神

现代城市景观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冷冰冰的建筑物,其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内涵。一些城市景观设计师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中加入了自己的设计理念,通过城市景观表达出一种精神,体现出一种思想。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城市管理部门在城市景观的规划中也开始注重加入人文色彩,让城市景观传递人文关怀,体现城市特色。

总结: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城市景观设计也在进行着变革与创新,逐渐的摆脱了传统创作思路的束缚。在城市景观实际的创作上不再局限于城市景观功能性的设计,加入了一些多元化,人文性的元素,让城市景观设计更符合现代人的需要,推动了城市景观设计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曹红卫.浅谈城市景观设计的创作思路及方法[J].科技与生活,2011(9):44-47

[2]欧阳平贵.城市景观创作思路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112-115

城市设计的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风景园林;滨水景观;低碳;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119-03

1引言

我们知道,水环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加上人亲水的天性,滨水景观场所逐渐的成为人们户外游憩的最佳选择,它有别于带棱角的人造景观的灵动,更是能够极大的丰富人类的精神领域。

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的整个景观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何将这种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吸引市民的集聚点就显得非常的关键。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就在于充分运用规划、技术手法,使之成为城市设计中的亮点,体现城市的特色。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低碳生态理念逐渐渗透到了景观设计领域并在自然生态要素、景观设施材料以及后期维护管理等地方有所体现。如何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将低碳生态的理念贯穿于策划、设计、实施的全过程,实现低碳、可持续的景观发展道路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2从我国滨水景观现状中看问题

滨水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出发,促进城市滨水区和城市内部区域的融合。但是现在的滨水景观明显的忽视了其与周边环境的联系,两者之间没有过度,很是生硬。同时滨水区缺乏可达性和滨水景观的亲水性不足。滨水区良好的区域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房产投资,导致了滨水地段的景观私有化,阻断了市民的前往(图1)。亲水性不足主要表现在沿水的护岸设计上。出于对防洪的考虑,很多地段出现了临水难见水的尴尬(图2)。对地域文化特色的反映不足也是滨水景观设计的一大问题,简单化的处理或者所谓的现代化手法将城市的历史文脉与之对立起来,忽视了当地的文化背景,使得滨水景观缺乏可识别性。

2.1低碳角度下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滨水区景观规划很多都是作为政府的面子工程来做的,所以普遍存在项目策划、设计、施工全过程周期长的问题,在追求大规模的同时,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提升了碳成本和碳排放,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另一方面,现在的滨水景观设计太过于形式主义,建设中采用了大量的大体量构筑物,而没有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要素。

2.2生态角度下存在的问题

现今的滨水景观设计,大多缺乏生态意识及河流、湖泊保护意识:河流、湖泊被随意裁弯取直、拦截隔断的现象到处都是;独立性的景观水体不能满足生物的多样性生长;生活、生产污水未经处理排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水体自净能力破坏,水系生态失衡,水质污染严重。对水系采取的一些不合理改造使水土流失、水渗透情形越来越严重,加之对于地域性特征考虑甚微,长此以往,滨水景观设计将会千城一面,万镇一统,其可观赏功能、可亲近功能和生态调节功能将被弱化。

3低碳生态下滨水景观设计理念与构思

低碳生态的核心是致力于对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从景观设计层面上来考虑,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以下下方面着手:

3.1低碳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必须是细节化的设计。德国著名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曾经说过“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我们的景观设计要想在低碳生态上做出东西,就必须从细节入手,挖掘出可以体现低碳生态的载体,并加以利用。

3.2低碳生态化的景观设计要求艺术与功能并重。滨水景观虽然说是用来观赏的,在其艺术性得以保证的前提下,应当尽量的考虑如何赋予其使用价值。结合现代科技,充分利用低碳节能等手法,实现能源消耗的自给,同时还能让其充满活力。

3.3对文脉的传承是我们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突破点,也是和低碳生态的重要结合点。对历史的继承就需要我们尽量的保持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物,充分尊重地方的历史、文化、民俗等要素,结合当地地形,避免大刀阔斧的建设开发。比如选用当地的植物材料、加入本地的生活习俗元素等,能够在满足对文化继承的同时,融合低碳生态的设计理念。

4设计方法的研究

通过对滨水区的特征和滨水景观现状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4.1滨水景观的延续性

这里的“延续性”包括滨水景观景点之间的延续和城市滨水空间与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联结。只有让人们在观赏滨水景观的时候有了视觉上的延续,才可以长时间的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如何保持我们视觉里景观的连续呢?滨水地段自身的线形特征为连续性提供了可能。现在的景观设计中,观景点的视线控制、滨水街区的建筑高度控制、建筑与水岸之间的距离控制、建筑底层架空以及对“桥”元素的应用都可以达到景观延续的效果。在处理滨水区和城市内部的关系上,现在常用的手法是构建景观廊道,将滨水景观通过这条通廊渗透到城市中去。这和武汉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六条绿楔渗透到中心城区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波士顿的城市公园体系就很好的实现了景区之间的联系,做到了生态化的设计。美国景观设计的鼻祖奥姆斯泰德在1880年突破了城市方格网布局的限制,以查尔斯河及其支流、两岸河滩、绿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界定依据,利用带状绿化将沿岸的数个公园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公园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生态多样性和稳定性都得到了加强(图3、4)。

用景观廊道将滨水区和城市内部联系起来也是一种低碳的处理手法。通常,景观廊道可以和城市步行系统相结合,在满足了滨水景观的可达性的同时,还可以将滨水区的气候特征引导进城市,对城市内部的热岛效应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2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

滨水空间作为一个具有很强吸引力的景观休憩场所必须做到功能的复合化才可以满足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需求。在现代大都市中,单一化和专项化只会隔断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和交叉,使得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户外生活变得单调和乏味。滨水空间的用地一般可以分为滨水休闲、滨水文娱、滨水餐饮、滨水商贸、滨水居住等,这些功能的相互组合可以呈现出很多适宜人们游玩的公共场所。

复合型的公共空间还有一个优点是减少游人的外出的折返距离,很好的减少了机动车的使用。武汉的“大东湖地下文化街区综合体”项目就是对此的大胆尝试。开发商打算在武汉东湖的梨园风景区地下修建一座集文化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体。项目还配建了1000个车位的大型停车场,解决景区节假日的停车难问题。地上和地下的分隔也保证了两者之间的互不干扰。在不对环境破坏的前提下,这种滨水区的综合开发建设是可以大量推广的。

4.3滨水景观的亲水性

如何营造可接近的滨水空间呢?护岸形式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剖面形态的不同,护岸可以分为垂直型、斜坡型和阶梯型三种。垂直型护岸主要是应用于河道狭窄的城市,另外的两种主要是运用在河面宽阔的岸线,这样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让水体和城市空间有一个过渡体。护岸的建设则主要分为绿化护岸、碎石护岸、沙滨护岸和混凝土护岸等。早在我国明代就有记载的“治河六柳法”就是绿化护岸的方式,这种方式也是最生态的一种。碎石护岸则可以为水中的藻类、鱼虾等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栖息的场所。

护岸的设计主要在于处理好亲水和安全之间的关系。在坡度较缓和腹地大的河段,防洪压力是比较小的,因此一般选用斜坡型,并运用自然的绿地和碎石修筑,配合种植柳树、水杨等喜水性的植物,可以在提供视觉美感的同时,增强护岸的抗洪能力。

芝加哥密西根湖湖滨沿线的护岸就采用的是不同高度临水台地的做法(图5)。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是按照淹没周期,分别设置了无建筑的低台地、允许临时建筑的中间台地和建有永久性建筑的高台地三个层次。这种灵活多变的设计方法既充分的利用了土地,还增加了护岸的空间层次感。

4.4滨水景观的自然生态化

滨水景观要想保证可持续的平衡发展就必须做到自然生态化。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生态设计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控制水景建设对水环境的破坏,尽量的连通城市中的水体,由大环境的调节能力来改善小区域,使得整个生态体系处于平衡之中。保持天然状态下的岸滩、江心洲、岸线形态,保留、恢复原有的湿地生态环境,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对于景观植物的配置,从层次上考虑有灌木与草木植物之分,有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之别,应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考虑,一是采用茎叶发达类植物以阻挡水流,沉降泥沙,如芦苇、香蒲、水葱、簏草和灯芯草等。二是采用根系发达类植物以吸附有毒有害物质,输送氧气以利于微生物在湿地中的纵深扩展,如凤眼莲、睡莲、荷花等。并且最好采用本地植物,以免出现难以适应气候的情况。

水体的净化是保持生态化的重要方面。而水体的净化方法主要有生态系统本身的水质净化和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前者主要是通过自然界的水循环,利用水体的沉淀和微生物改善水质的能力来达到水质的净化,武汉的六湖连通工程就是基于此原理。后者则主要是通过在水中种植具有净化能力的植物如凤眼莲、水葱等,进行生物处理。上海世博会的最佳实践区的成都馆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成都馆遵循生态与美学统一的原则,把功能设施与景观设计结合起来,在呈现了完美的大地景观的同时,还达到了生态化污水进化的效果(如图6)。

现在国内比较先进的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是nars水景系统。它是综合了各种方法的一种生态设计和综合治理技术。由于nars水景系统大多同时承担设计和治理,这样就避免了传统水景中先设计后施工再治理的弊病,也节省了大量的工程费用。

4.5滨水区域的交通便捷性

能否快速便捷的到达滨水景观区是人们考虑是否前往的重要因素,对外交通的可达性通常是评价这一因素的主要标准。此时,鉴于每个城市的交通状况不同,鼓励多种交通方式出行,提倡公交优先的策略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还应根据景观区的规模配置相对应的地下停车场,满足最大游览量的要求。

对于滨水空间内部的步行系统,应建立滨水林荫道、散布小道、广场等一体化系统,强调安全性、连续性、舒适性,并且确保与机动车系统的分离。

5结语

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低碳生态也绝不是喊喊口号。本文以低碳生态为研究背景,从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各个要素出发,寻找适合于新时期可持续发展模式里的滨水景观设计方法。生活着繁杂城市中的我们,大部分都有喜欢戏水,有与水接触的天性,良好的滨水景观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本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沿河写意的空间和优美的环境有助于缓解人们在大城市中易于形成的紧张情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会更加的繁忙,对滨水景观的要求也会更高。

参考文献:

[1][英]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芮经伟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张庭伟,冯晖,彭志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3]徐化成.景观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4]俞孔坚.城市景观作为生命系统——2010年上海世博后滩公园.建筑学报,2010(7):30-35.

城市设计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Abstract:thearticleintroducestheresidentialareaplanningdesignproblemsandcitycharacteristics,andcombinedwithplanning,architecture,landscapealltheprofessionalcharacteristics,toresidentialspaceformthewholedesignprocessforthebasis,theresidentialdesignstepsandthedesignmethodforanalysis.Urbanplanninganddesigntoplayalltheprofessionalofmutualcompatibilityandrestricteachotherrole,withbetterlivingenvironmentinbuildingprocessandgraspequilibriumrelationshipbetweentheenvironment,soastocreateaharmonious,health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livingenvironment.

Keywords:thecitycommunity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method

中图分类号:TB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现状及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从最早的集体住房到单位的分配住房,然后再到住房的商业买卖,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过程。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每个设计环节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每个设计节点都不能作为设计过程独立进行。但目前的规划设计步骤环节中还存这样的问题,比如规划、建筑和景观的三段式设计,分阶段的完成让整个设计从知识体系结构上就不具备完整性,最终产生的存在很多设计上的缺陷。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目前居住区规划设计主要以规划、建筑与景观三段式设计步骤为特点。这种设计特点存在着一些问题,设计本身应该是建立在一个完整规划研究和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考虑问题及解决问题。这种三段式设计方法,使设计本身缺乏完整性,由于设计过程中各规划与设计专业存在着差异性和片面性,导致规划设计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使设计师不能创造出一个优良的居住区环境。

2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2.1创造一个安全宁静的交通环境

动与静的分区、人与车分流是小区交通规划的理想目标。为了达到此目标,可采用了车行、内部人行的规划结构。通过对小汽车和消防与救护等车辆在社区内部轨迹和停车位的精心设计,是向高品位社区环境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车库出入口可布置在小区入口处,进入小区的小汽车很快就能进入地下车库。如果有直达车库的住宅电梯给车主以身居别墅的感觉。消防紧急通道与主干道形成环状道路系统,便于紧急救护、消防或搬家等机动车辆的顺利通行。社区入口附近设地面车位,便于来访客人和临时停车。

2.2设计出休闲、舒适的环境

在居住区内部活动时间最长的要数老人和儿童。除社区的无障碍设计外,还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提供了不同品位的休闲场所。

在景观设计中,应注重结合绿化来构筑社区的休闲系统。通过铺设彩色步道,建设观赏水系、戏水池,设置座凳、花坛、小品等,使整个居住区形成一种适宜交往、娱乐、休息的交流及放松场所。为了满足儿童嬉戏的需求,庭院中还设置了草坪、花架、灌木及石桌等,既为儿童们创造了一个舒适、安全的活动场所,又可适应不同层次居民的休闲需求。环境设计以贴近人为宗旨,强调回归自然的感受,还要注重居民居住时的观赏性、可达性和实用性。

3城市居住区建筑设计方法

3.2坚持以功能完善、分区明确的室内环境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及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认识已从“面积越大越好”、“房间越多越好’,转向对住宅功能的齐全、性能的提高和品位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动与静分区设计。主要以起居厅作为整个家庭活动的中心,体现着主人的地位、兴趣和生活品位。室内做到明亮、尺度适宜、视野开阔。客厅餐厅和厨房等功能空间组织灵活、给人以舒适的心情和良好的视觉感受。门厅不仅作为换衣、脱鞋、储物的空间,更应发挥协调不同功能区的作用。主卧室功能空间完整,尺度适宜,符合现代居民的生活方式。小卧室的设计,主要方便日常使用。家务室可以设计出家务、保姆、次卧、储藏等多项功能,满足不同的生活要求。

(2)厨卫空间的整体性设计。从设备选型、通风排气、管道暗藏、集中管井及细部装修等要求出发,对厨卫空间实行了一次装修到位。这样做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避免二次装修带来的水、电媒气等方面的隐患。

(3)注意个性化的平面布局设计。除必要的分户、承重墙体外,尽量采用轻墙分隔,形成可变空间,适应不同家庭构成和生活阶段的需求。尽可能地为用户在水管布置、插座设置、容量预留、门洞位置等方面作潜伏设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发展。

(4)住宅部件设计时,应提高生活品位。门窗与衣柜设计时,应采用步入式衣柜、落地门窗、低窗台凸型窗、新型塑钢门窗、多功能户门、屋面老虎窗等部件,提高室内观感和趣味性。拓宽阳台和跃层露台,增加使用健身、养花等功能,扩大室内外交流的空间。平、立面按双模设计,满足新型建材硷小型空心砌块结构体系和全清水立面建筑的要求。五层以上住宅设置电梯,符合住宅的发展趋势。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

4.1完善居住区的配套设施

拥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是现代社区的一项基本要求,这些设施包括家政服务、治安保卫、清洁绿化、文化集会、健身娱乐、邮政电讯、休闲购物等。

4.2注重居住区整体性设计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4.3突出生态化设计理念

重点强调低容积率,高绿化率的设计要求。设置大面积绿地,分散组团绿地;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而绿化率指空地绿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尊重历史文脉,建设艺术学校、画廊、图书馆、电影院等,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位。

4.4城市居住区规划多样化设计

(1)居住社区规划设计的多样性。居住社区设计多样性包括在城市总体分布设计与功能布局设计。在总体分布设计中,不仅要关注城市土地区位的经济因素,还应关注城市文化区位的构成与城市整体社会网络的结构。在微观的功能布局上,应将重点放在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在居住生活需求上的差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设计与创造居住社区的规划布局。

(2)居住区建筑的多样性设计。居住建筑设计本身有着追求富涵人性色彩设计的历史传统。然而一段时期以来,源自工业化以来的公寓式住宅平面加上或中式仿古,或西洋仿古,又或中西结合的立面设计可以出现在任何一种类型的居住社区里,居住建筑已渐渐失去其承载与表达不同文化认知、不同社会关系的特性,沦为一种批量生产的行货。建构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空间特色,应要求建筑设计在风格定位、功能布局、形式选择、材料运用等多个方面,以不同的居住社区特色需求为设计依据,以满足不同类型居住人群的生活需要、文化需要和社会需要为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3)居住区与服务区的设施多样性设计。主要分析交通、绿化、房型、物业管理及社区设施配套五项因素在同一价格水平上对居民选择住房的首要性比较,以反映出不同类型居住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中低收入阶层居住社区的大部分居民由主及次地选择交通、绿化、房型、社区及设施配套,而物业管理基本上被列为最后考虑的因素。这既反映出这一类居住社区的区位弱势,交通出行不便,绿化环境不佳;也反映出这一阶层居民经济能力水平的有限性。因而,根据不同类型居住社区的主体需求而不是根据人口规模进行设施与服务的配置,将是居住社区规划的重中之重。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筑、景观各专业的基本特点的有机结合的设计方法,不仅能够创造出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平衡,物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从中达到人、物、自然相互结合,促进人的身心得到健康及不断满足人的心里需求,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及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的方法范文1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内涵;设计方法;设计策略;资源;环境

Abstract:theconceptofgreenbuildingistheearliestriseinlastcentury9OsEngland,andbecontemporaryarchitectureareawidelyrecognizedbytheconceptofdevelopment.GreenbuildingdevelopmentinChinaisstillattheprimarystage,thegreenbuildingdesignmethodisstillnotperfect,inthispaperthescientificconnotationofgreenarchitecture,designanddesignstrategyisexpounded,hopethatthroughthegreenbuildingcareerdevelopment,constructresources-conservationsocietyforourcountryandenvironmentfriendlysocietytocreatefavorableconditions.

Keywords:greenarchitecture;Connotation;Designmethod;Designstrategy;Resources;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能源都面临枯竭的困扰。建筑行业在我国是关系到民生大计的工程,在设计和建筑过程中,对材料、施工、后期的维护过程中考虑到环境因素,去发展绿色建筑。随着我国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建筑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就积极酝酿着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建筑与环境友好型建筑。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充分的将建筑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内容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1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建筑专家们将绿色建筑的内涵科学的定义为:建筑与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努力减少因建筑对环境与资源所造成的负荷,为人类提供良好的、健康的、舒适的、安全的生活工作环境,通过绿色建筑物的构建实现人与建筑、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

1.1节约能源。绿色建筑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建筑的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1.2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1.3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创造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1.4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1)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一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2)利用可再生资源: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2绿色建筑所应遵循的基本设计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建筑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正越来越复杂,为此针对建筑设计这一预见性的工作要随着设计过程而逐步深化和完善。作为一名建筑工作者本人认为,绿色建筑在设计工程中对现场设计、建筑平面设计以及建筑节能设计有清醒的认识和系统的分析考量。

2.1绿色建筑的现场设计

绿色建筑的现场设计是保障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可靠保障,建设地址选好后,设计工作者要亲临现场,对施工现场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进行分析,并在现场设计时尽量避免建筑设计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尽量减少现场热岛效应的发生;尽量减少使用自来水进行浇灌,此外设计时对还要对建筑绿地面积的数量与布局进行合理设计,为减少建筑周围的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创造有利条件。

2.2绿色建筑的平面设计

合理的朝向设计能使建筑从阳光中获取大量的能量,住宅往往需要平行布置,并且朝向南面,同时彼此之间要留出足够的间距保证冬季的日照时间。建筑的体形系数(建筑物表面积与其体积的比值)直接影响建筑能耗的大小,体形系数越大,单位建筑空间的散热面积越大,能耗就越高。在相同体积时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热耗大,从节能的角度宜首选高层和中高层建筑。具体设计时减少建筑外墙面积、控制层高。建筑层高固定时,对于确定的建筑面积,都有与之相适宜的最佳节能楼层数。减少体型凹凸变化,采用规则平面形式,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充分利用现场的资源来减少建筑耗能以及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仔细划分建筑内的使用功能区,使不需要窗户的功能区域尽量安排在建筑物的北面,使具有相似使用

功能的功能区域尽量位于同一区域。

2.3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

建筑业是耗能重要产业,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建筑耗热量主要是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构成,在传热耗热量所占份额中,其中屋顶约占7%-8%,外墙约占23%-34%,门窗约占23%-25%,可以看出,外墙传热耗热量所占比例最大,必须采用高效保温墙体降低其耗热量;其次是窗户,改善建筑门窗的保温陛能和加强窗户的气密性是节能的关键举措。

按照标准进行建筑热工的节能设计和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评价应采用高效保温隔热外墙及屋面体系,选用高效门窗、幕墙系统及高性能的玻璃,以利于建筑的高效与节能。外墙设计要满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要求,减少对电器设备的依赖,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设计雳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

3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所坚持的基本策略

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所坚持的基本策略应从我国建筑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的优势与特色,应坚持以下相应原则:

3.1基地策略

基地策略是指对建筑所处地质及周围的环境进行系统分析,对基地所处环境进行合理规划与充分利用,使其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协调一致,并且能够充分运用周围的各种资源,基地策略作为绿色建筑设计最基本的策略,也是对建筑进行通盘规划的前提。

3.2采光通风策略

采光是影响人工环境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将其分为人工照明和自然采光两种方式。采光的低能耗策略就是在人工照明与自然采光之间形成一种平衡,即尽量减少人工照明,而充分利用自然光。采光策略体现的是绿色建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运用自然光与自然风进行采光通风的设计策略。通过对自然光和自然风的充分利用,可以降低因人工照明和空调所带来的能耗,为人们营造良好舒适的生产生活空间。采光通风策略以充分的运用自然光与自然风为基本设计原则,努力使建筑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可再生资源,通过采光同分策略降低各种机械能耗,达到节能环保的设计目的。

3.3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策略

以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在建筑物中的合理使用既可以起到有效降低能耗的作用又可以减少因其他形式的能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太阳能产业发展迅速,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制冷空调、太阳能采暖能技术设备被广泛的应用到建筑之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策略就是在房屋的使用中在采暖、通风、采光等各个方面充分的运用太阳能这类的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同时新能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还可以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为构建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水资源的利用策略

雨水的收集和污水的处理回收利用是建筑节水的有效措施,通过低技术的建筑处理及后续工种的配合,收集的雨水可用于浇灌用于景观水景,改善了建筑的生态环境。污水的回收利用是建筑内的洗漱污水经有特殊设备的净化处理后,再用于冲厕,或者浇灌等。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利用及灌溉技术的应用,使水资源利用最大化。系统可以长期稳定运行,且节省投资运行费用低。

3.5其他策略

在保温隔热的处理上,建筑外墙外保温的处理,玻璃采用LOW-E玻璃等K值小的节能玻璃,可以减少建筑护结构的能量交换,这样在建筑运行中节省了很大的能源消耗,同时在建筑屋顶处使用人工覆土可以减小屋顶的热损失:屋顶种植绿色植被既增加了绿化面积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4绿色生态建筑的实现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生态建筑强调建筑与人文、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是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绿色生态建筑体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一工程,不仅需要环境工程师和建筑师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和手段,还需要决策者、管理机构、社区组织、业主和使用者都具备环境意识,共同参与营建的全过程。

结束语

进入21世纪,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建筑界发展的趋势之一。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在建筑这一耗能巨大的领域,建筑师可以抓住发展绿色建筑这个契机,将多种建筑设计技术与设计策略结合到一起,创造出新的建筑形态与环境,努力使我国建筑事业向可持续发展的领域迈进。

参考文献

[1]曹丽新.浅谈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7).

城市设计的方法范文篇5

关键词:城市景观;规划;理论

城市是承载一个国家人口最多的地方,也是国家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城市规划包括各个方面如: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城市的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也在逐渐地被扩充,其设计的中心目的与建筑规划相似:就是为了提供给人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的生活环境。虽然景观设计的作用不像是道路的建设,作用效能性十分明显,但城市景观的影响是细微的,但也不容轻视。本文通过自己的城市景观设计的实践工作谈谈关于其相关理论的几种看法。

1城市景观概述

城市景观的理论在我国被提出并实践的时间虽然晚于其他国家,但是我国在建设城市时的景观设计相较前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城市景观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城市理论是建筑理论中一门独特的学科,它比起其他定位十分明确的建筑理论,它涉及到的范围更加广阔、内容也更加复杂,涉及到园林设计学、风景理论、环保生态学等相关学科,并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不断地被发展。它虽然不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经济发展,但它的作用是间接而又强大的,如果规划好城市的景观设计,可以拉动城市的旅游业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增长,而且对于环保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环保的价值对于城市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城市景观的规划做到位,可以保证更好地利用城市的土地资源,缓解土地资源利用紧张的状况,减缓浪费资源的现状,这些都是比较实用的功能,城市景观建设还有另一个层面的功能,就是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在于精神方面的追求,使其生活工作时的心理环境更加舒适。

我国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就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现状来说,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景观规划中的形式主义,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形式主义的景观规划设计却是随处可见。例如很多城市不顾自身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市民的需要,一样的市民广场,一样的观赏草坪,一样的繁复装饰等等。这样的城市景观抹杀了自然本性,不顾人类最根本的需求,不顾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当地特有的特色,这样的城市景观规划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景观规划设计的定位我国城市的建设遵循的程序通常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筑、道路、市政设施施工-景观规划设计施工。其结果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被破坏以后,希望用景观规划设计来弥补这种关系。但是原有的自然特征也许已被破坏,场地整体空间格局已定,景观规划设计能做的只有绿化和美化了。我们应该把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贯穿到开发建设的始终。景观规划设计的时效性近年我国流行“草坪热”和“移植大树”。为了让城市景观马上出成效,我国各个城市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草坪管理难度大,养护费用高。据调查显示,人们对大树尤其偏爱。而移植大树的后果就是很严重的,不但使被移植走了大树的地方的环境遭受破坏,而且被移植的大树也往往面目全非了。

2城市景观的相关理论方法

城市景观的规划可以从不同的区域进行区分,但无论是在哪个区域,城市景观的设计都必须满足于人的需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设计,其二,设计人员在设计城市的景观时还要参考政府相关机构出台的关于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做到合法建设、合理建O,同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元素,如城市中的老旧建筑物、文物、名胜古迹的协调关系,做到和谐共存。

2.1中心区域的城市景观设计理论方法

无论是发达城市还是中型或者小型城市,市中心都是城市的心脏,也是一个城市最富有活力的地方,市中心中一般都由行政管理区域、经济文化区域、娱乐商业区域几部分构成。市中心的景观设计需要彰显出来一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因为市中心也是外来人口的聚集地,做好市中心的景观规划可以改善其对于城市的印象。由于市中心能够最充分地体现出城市的功能,因此市中心的设计在城市建设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市中心的景观设计最重要的元素就是绿化的设计,设计师应当先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绿化设计工作并不是只是为城市增添绿色这么肤浅的功能,要切实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因为绿化可以有效地改善空气质量,减缓城市污染,降低城市的噪音,提升绿化区域的覆盖率,不只要在横向的街道上建设绿化带,还可加入绿化阳台以及绿化屋顶的设计元素,这是在区域较广阔的地方的设计理念,子啊相对狭窄的区域,可以将绿化延伸到墙体上,形成立体的绿化墙。

2.2公共场所的景观设计理论方法

公共场所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的主要体现对象,大部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城市中的人而存在的,主要由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商业娱乐区域、休息场所等几部分构成,相比其他的区域,人流量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也是城市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相比市中心比较规则的地形,公共区域的规划地往往是不规则的形状构成的,由于公共场所涉及到的建筑类型种类比较多,因此景观的规划方式也随之增加,并且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来进行具体可行的景观设计,如对于一些广场的设计,要普遍满足在大部分城市居民的要求,并且其容量需要扩充,可以适当地增加狭长经管的数量。

2.3住宅区的景观设计理论方法

城市住宅区域的景观规划主要就是要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该采取比较先进、效益较好的建设开发模式,不断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城市不断向人居环境迈进。我们在城市住宅区域的景观规划上,要在建筑的高度、体积等方面实现依等,把周围的山、水等自然生态景观纳入城市住宅区域的景观规划体系,并与人工绿化体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发展,构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此外,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与特点,因地制宜,扎实抓好城市景观的规划,努力把城市建设与景观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既创造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场所,又美化城市环境,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结束语

城市景观是展现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的主要承载物,只有建设好了城市景观,才能更好地改进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为城市的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城市的景观设计既要满足视觉要求,又要充分发挥其实用性,我国在在城市景观的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的方法范文篇6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设计方法

过去,城市河道治理往往偏重于水利灌溉、排水泄洪,护岸硬化、渠化现象严重,加上两岸居民生活污水、垃圾的排入,导致很多河道变成臭水沟,水生物无法生存,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破坏。在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中,城市的建设者们开始寻找一条有效的生态化解决方案,以解决钢筋混凝土丛林中人与自然隔绝的现象,创造一个水清岸绿、虫叫蛙鸣、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水岸环境[1]。

生态恢复是一个系统工程,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措施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而这些措施围绕的核心就是如何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这就对设计者提出了新的挑战[2]。每一个设计元素都应该为生态恢复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形成生态化河道,即通过人工物化,使治理后的河道能够贴近自然原生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逐步形成草木丰茂、生物多样、自然野趣、水质改善、物种种群相互依存,并能达到有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水利工程[3]。所以,设计者应该多利用自然的抗干扰、自我修复能力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大量采用人工结构和形式来取代自然,这是生态设计与传统设计方法的区别。

1河道线型设计

河道线型设计即河道总体平面的设计。由于城市用地紧缺,河道滨水地带不断被侵占,水面越来越少,河宽越修越窄,但是为了泄洪的需要,要保证过水断面,只好将河道取直、河床挖深,这样对驳坎的强度要求就逐步提高,建设费用逐渐加大,而生态功能逐渐衰退,河道基本成为泄洪渠道,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悖。而生态化治理需要退地还河,恢复滨水地带,拆除原先视觉单调、生硬、热岛效应明显的渠道护岸,尽量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宜弯则弯,宽窄结合,避免线型直线化。

自然蜿蜒的河道和滨水地带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河湾、凹岸处可以为生物提供繁殖的场所,洪峰来临时还可以将其作为避难场所,为生物的生命的繁衍增加湿地、河湾、浅滩、深潭、沙洲等半自然化的人工形态,既增添了自然美感,又可以利用河流形态的多样性来改善生境的多样性,从而改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相对于直线化的渠道,自然曲折的河岸设计更能够提高水中含氧量,增加曝气量,因此也更有利于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

从工程的角度看,自然曲折的河道线型能够缓解洪峰,削减流水能量,控制流速,所以也减少了流水对下游护岸的冲刷,对沿线护岸起到保护作用。退地还河、滨水地带的恢复,使得城市建设设计人员在河道断面的设计上留有选择的余地,不需要采用高强度的结构形式对河滨建筑进行保护。顺应河势,因河制宜,无疑在工程经济性方面也是较为有利的。

2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河道的主导功能、土地利用情况之外,还应结合河岸生态景观,体现亲水性,尽量为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创造条件。

传统的矩形断面河道既要满足枯水期蓄水的要求,又要满足洪水期泄洪的要求,往往采用高驳坎的形式,这样就导致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隔离,两栖动物无法跃上高驳坎,生物群落的繁殖受到人为的阻隔。梯形断面的河道在断面形式上解决了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问题,但是亲水性较差,陡坡断面对于生物的生长仍有一定的阻碍,而且不利于景观的布置,而缓坡断面又受到建设用地的限制。复式断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可以采用矩形或者梯形断面,在常水位以上部分可以设置缓坡或者二级护岸,在枯水期流量小的时候,水流归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过水断面陡然变大,所以复式断面既解决了常水位时亲水性的要求,又满足了洪水位时泄洪的要求,为滨水区的景观设计提供了空间,而且由于降低了驳坎护岸高度,结构抗力减小,护岸结构不需要采用浆砌块石、混凝土等刚性结构,可以采取一些低强度的柔性护岸形式。人类活动较少的区域,在满足河道功能的前提下,应减少人工治理的痕迹,尽量保持天然河道面貌,使原有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所以在河道断面的选择上,应尽可能保持天然河道断面,在保持天然河道断面有困难时,按复式断面、梯形断面、矩形断面的顺序进行选择。

然而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也应该避免断面的单一化。不同的过水断面能使水流速度产生变化,增加曝气作用,从而加大水体中的含氧量。多样化的河道断面有利于产生多样化的生态景观,进而形成多样化的生物群落。例如在浅滩的生境中,光热条件优越,适于形成湿地,以供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栖息。积水洼地中,鱼类和各类软体动物丰富,它们是肉食性候鸟的食物来源,鸟粪和鱼类肥土又能促进水生植物生长,水生植物又是植食鸟类的食物,从而形成了有利于鸟类生长的食物链。深潭的生境中,由于水温、阳光辐射、食物和含氧量随水深变化,所以容易形成水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

3河道护岸形式

传统的河道护岸在材质方面大多数采用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整个护岸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犹如给河道穿上了一层盔甲,但只考虑了河道的安全性,却忽视了对河流环境和生态系统及其他动植物与微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不仅阻碍了水生态循环系统,连动植物、微生物的整体生物链都被阻断;地下水与河水也不能及时的沟通,水循环过程被隔断,河道变成了只进不出的封闭水体,从而有悖于城市的生态化建设。

在建设生态河道的过程中,河道护岸是否符合生态的要求,是否能够提供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场所,是否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是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的事情。生态护岸应该是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工材料的结合,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能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能够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具有净化功能、可自由呼吸的水工结构。

目前很多设计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护岸设计方法,如土工格栅边坡加固技术、干砌护坡技术、利用植物根系加固边坡的技术、渗水混凝土技术、石笼、生态袋、生态砌块等[4]。这些结构的共同点:一是具有较大的孔隙率,护岸上能够生长植物,可以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并且可以借助植物的作用来增加堤岸结构的稳定性;二是地下水与河水能够自由沟通,能够实现物质、养分、能量的交流,促进水汽的循环;三是造价较低,不需要长期的维护管理,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四是护岸材料柔性化,适应曲折的河岸线型。但是生态护岸也有一些局限性,选用的材料及建造方法不同,堤岸的防护能力相差很大,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坡面形式,选择不同的结构形式。坡面较缓的河段,可以选择生态砌块、土工格栅等柔性结构,而坡面较陡的河段,可以选择干砌块石、石笼、渗水混凝土等半柔性的结构;生态护岸建造初期强度普遍较低,需要有一定时间的养护,以便植物的生长,否则会影响到以后防护作用的发挥;施工有一定的季节限制,常限于植物休眠的季节。

俗话说“虾有虾径、蟹有蟹路”,各种生物都有自身独特的生活习性,而不同的生态护岸结构形式能够满足不同的生物生长繁殖需求,例如石材类护岸可以提供螺蛳、螃蟹等生物的寄居攀附,自然边坡及土工格栅护岸可以提供泥鳅等软体动物

生长,浅滩地段适宜浮游生物的繁殖,深潭区域适宜鱼类活动,所以在驳岸形式上,要根据地形地貌、原始的植被绿化情况,选择多种护岸形式,为各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体现生命多样性的设计构思,这样既可以保持丰富多样的河岸形式,延续原始的水际边缘效应,又给各种生物提供了生长的环境、迁徙的走廊,容易形成完整的生物群落。

4植物配置设计

植物根系可固着土壤,提高土壤持水性,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既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能,增加抗侵蚀能力和抗冲刷能力,起到固土护岸的作用,又能提高河岸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不断生长,这些作用将会不断加强。

植物枝叶可截留雨水,过滤地表径流,水边植物的枝叶能抵消波浪的能量,从而起到保护堤岸、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作用。丰富的植物群落,也为动物、水生物提卵场与栖息地[5]。

植物还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污水中的氮磷等物质被植物吸收,能够转化为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变废为宝,从而实现“污”“水”分离,降低河道富营养化水平。研究人员对生态化治理的河道进行监测发现,nh4+、tp、codmn和sd指标都明显降低,水体质量得到显著提高[6]。

根据生长条件的不同,河道植物分为常水位以下的水生植物、河坡植物、河滩植物和洪水位以上的河堤植物。在选择植物的时候,不仅要达到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层次感分明,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而且要具有良好的生态效果,根据水位和功能的不同,选择适宜该水位生长的植物,并达到一定的功能。在常水位线以下且水流平缓的地方,应多种植生态美观的水生植物,其功能主要是净化水质,为水生动物提供栖食和活动场所,美化水面,根据河道特点选择合适的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并按其生态习性科学地配置,实行混合种植和块状种植相结合;常水位至洪水位的区域是河道水土保持的重点,其上植物的功能有固堤、保土和美化河岸作用,河坡部分以湿生植物为主,河滩部分选择能耐短时间水淹的植物,河道植物的配置应考虑群落化,物种间应生态位互补,上下有层次,左右相连接,根系深浅相错落,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体,在不影响行洪排涝的前提下,可种植少量乔木树种。洪水位以上是河道水土保持植物绿化的亮点,是河道景观营造的主要区段,群落的构建应选择以当地能自然形成片林景观的树种为主,物种应丰富多彩、类型多样,可适当增加常绿植物比例,以弥补洪水位以下植物群落景观在冬季萧条的缺陷。这样,水生植物与河边的灌乔木呼应配合,就形成了有层次的植物生态景观。

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适宜本地区气候环境的物种,同时不造成外来物种入侵,植物生长后构成的景观层要分明。水际边缘地带要选择抗逆性好、管理粗放、植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植物,比如香根草、百喜草等。人工污染较严重的河段或者郊区无污水管网的河段,要选择环保效果好,能有效地消除氮磷、油污、有毒化学物质的植物种类,以达到生态治河的目的,比如伊乐藻、苦草、狐尾藻、金鱼藻、浮萍、美人蕉等。有关研究表明,沉水植物比浮水、挺水植物更能有效去除污染物。有种植槽或湿地的地方,可以根据水生植物适应水深的情况,配置多种水生植物,重构水生植物、鱼类、鸟类、两栖类、昆虫类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比如芦苇、荷花等。

综上所述,生态河道的设计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设计者要拓宽思路,结合生态学、工程学、水利学的知识,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设计方法。

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模拟一个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还必须有选择的放养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生物系统的生态链。

5参考文献

[1]叶碎高,王帅,张锦娟.河道植物措施与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8,6(2):41-43.

[2]韩玉玲,严齐斌,应聪慧,等.应用植物措施建设生态河道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06(20):9-12.

[3]王建新,邱俊杰,孙逾越,等.河道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对水体总氮、总磷等指标的影响[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8,20(1):53-55.

[4]朱永祥,彭月琴.太原市生态河道护岸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5):279-280.

[5]王新军,罗继润.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生态护岸建设初探[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1):120-126.

城市设计的方法范文篇7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原则;策略

Abstract:thisarticlefromtheregionalperspective,thecityparklandscapedesignisdiscussed,andexpoundsthecityparkanditsregionalandrelatedconcept,classificationandcharacteristics,andtheinfluencefactorsofregionalexpression,andto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thethoughtof"people-orientedtheoryassupport,accordingtotheinfluencefactorsofregionalexpressiondiscussedregionalcityparklandscapedesignprinciplesandstrategies

Keywords:thecitypark;Landscapedesign;Principle;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2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底蕴,它们都是公园景观带来影响因素,同时提供给地域产生的基础。创造具有地域性的城市公园景观,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生态平衡原则

自然生态性原则主要是指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辩证关系。生态的观点要求我们观察世界,倾听它的呼声并了解它。世界是生物和人类过去到现代一直生存的地方,而且一直处在变化中,我们和他们在这个现象世界的共栖者,和这个现象世界的起源和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在对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尽量建立在完整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场地。尽量不要破坏原生态系统,同时要采取措施恢复己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特别注意保护优美的自然天际线和景观节点之间的视觉廊道。要尽量顺应原来的地形,尽量采用当地的植被,不破坏地质构造

2、气候适宜原则

公园所在地的气候条件给公园空间利用的方法和形态造成很大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地区气候、季节性变化和微气候。

城市所处经纬度、地平面海拔高度、周边地理条件都是地区气候形成的因素;季节性的状态包括如植物的落叶、水体冰冻、水位的涨落、风向和风速的改变等;微气候指由于区域城市化程度的差异和自然生态要素的影响引起的区域性气候微差。因此,相对于城市其他区域而言,公园的景观设计应更多地考虑气候因素的差别。在充分研究公园区域微气候的对城市气候调节作用之后,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从气候角度上看,大型城市公园的生态圈对周围环境有着明显影响,主要是公园水体和植被对城市地区气候和微气候的影响,包括风向和降水。同时公园周边的高层建筑对风向、风力强度、阳光充足程度的消弱也会影响到公园的生态系统。地区气候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气候调节要求,如热带要通风,寒带需保暖,公园生态利用方式也因之大相径庭。

3、尊重土地原则

将自然的地形特征充分利用,即是尊重土地。俞孔坚博士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土地是景观的主要载体,景观设计大部分都是基于土地实现的。在城市房地产业发展如火如茶的形势下,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城市公园建设用地也变得异常珍贵,因此对土地的尊重应作为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之一。

4、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原则

城市公园一般是城市的旧城区,在对其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中,要十分注重分析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的场所,要考虑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延续与发展。这是因为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中的建筑形式、空间尺度、色彩、符号以及生活方式等等,恰恰与隐藏在全体市民心中的,驾驭其行为并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容易引起市民的共鸣,能够唤起市民对过去的回忆产生文化认同感。因此,在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必须要十分注重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城市还要向前发展,具有历史遗产的城市其发展不应是盲目的,既不应当盲目地将传统的东西照抄和翻版,又不应当盲目地追求西方的所谓现代化城市形象,而应该认真研究城市的发展史,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工作,对城市的历史演变、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作出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新功能、新要求,形成新的城市化和城市风貌,使城市公园景观的形成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

5、整体性原则

城市公园是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的开放空间,是城市开放空间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公园空间必须与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相协调。因此,城市公园与市区之间应该要加强联系,防止公园地区成为孤立规划的一个独立体。规划公园时刻都要与整个城市相联系,把市区的活动引向公园,以开敞的绿化系统、便捷的公交系统把市区和公园连接起来,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的延续。另外,公园内虽然会因为各地块的属性不同而导致使用性质的不同,但是各地块之间的风格应该统一,在整体效果上具有和谐感。

6、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满足当代的现实需要的一种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最初是针对后工业社会“只有经济增长,没有社会的全面发展及人类生存环境的失调”而指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其基本原则是寻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等系统的平衡与协调,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也为保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指出了一条必由之路。

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策略

1、尊重自然和因地制宜

公园景观设计要体现地域性,首先必须从尊重地区的自然生态开始,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等。尊重土地即是尊重地形地貌,在不对土地造成恶性破坏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

2、适宜地域气候特点

气候的差异也是形成各地地域差别的重要原因,它影响到地域的水文条件、生物条件以及地形地貌,也影响地方的建筑样式及材料,形成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极大的影响到公园景观地域性的形成。而且室外环境气候不同于地形和植被,难以改造,只能适应,所以是否适应地区气候环境是衡量公园景观形式存在合理与否的第一把标尺。

如我国南方沿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光热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季相变化颇有规律:春季季风由东北转偏南,由冷转暖,雨水增多;夏季有海风和雷雨的调剂,给热天带来凉意,时有台风;秋季少雨多晴;冬季有东北季风,冷而不寒。因此植物多以热带、亚热带的棕搁科植物为主。人们外出活动时间较长,所以公园成荫的乔木较多,遮阳设施也要求多一些。

3、乡土景观体现地域特色

乡土景观,也称为“方言景观”,是指本土的、地域性的景观。其内涵为自然风光、乡村田野、乡土建筑、民间村落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乡自然土材料是长期以来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生长下来,这样的材料对城市的发展有可持续性,对景观设计来说,更是又经济又能体现地方特色。在公园景观中,乡土自然材料使用较多的就是植物。因此生

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很高,与这种生态过程相适应。公园景观中的植物栽植,不仅要有绿化作用,更要具有文化内涵。所以在对公园的植物设计时要凭借对不同植物的特性、形态和色彩的把握能力而创造出别具特色的地域情景。

4、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融汇在生活中,对城市发展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今日的建设及未来的开创都蕴含着地区文化的属性,它是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总反映,这个属性的特点是传承、转换、创新。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不同,每个城市都有特殊的性格和形象,城市公园亦是如此。公园的外部环境反映了人们内心对于传统相关联的记忆,每个人对于我们生活的城市都有某种体验,这些体验在人与环境的接触中逐渐融入人们的感觉中,并成为记忆。所以,把握好城市的历史人文要素,从而更好地把握城市公园的独有的特征和文化内涵,增强城市记忆,是创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公园景观的关键。调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去增强地方的凝聚力是古往今来、中

外通用的最节约成本的措施。

5、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

历史古迹和古建筑是地区人类走过的足印,是地区文化形象的见证。在这些公园的古建筑和古迹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记忆,它们本身就是地域传统的一部分。

目前,对历史古迹和古建筑的再利用正日益收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在对城市公园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提出有关“真实性”的问题―即地域历史文脉的继承。他们认为,如果缺少“真实性”,今天的公园开发建设就是一个空洞的浪漫主义。这种理性的认识对一些重要的特色历史地段和建筑景观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

对待传统和历史的态度不应只停留于静态的保护,更重要的是遵循地区文化的演进机制,在保护公园历史建筑及其周围环境形态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更新,使之适应新一代人的生活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活的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

对于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或构筑物,应采取整体原样保留的方式,完全按照建筑原有风貌和布局加以整固保留。对于具有一般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则可以在保留和恢复外立面的同时,改变内部空间结构满足现代功能需要。而对于新建建筑,则力求保持与原有公园空间的格局和尺度相一致,体现完整的空间肌理。对那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但却遭到破坏,而它们的主要形式和整体性未受损害的建构筑物进行修复以使其所处环境文脉连续,形成公园的场所精神和公园特色风貌,这样也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欣赏历史景观。修复时必须尊重历史资料和文献,所补充的缺失部分必须与整体景观相和谐一致。

同时,如果有必要,可以通过重建的方法对公园中己经不存在的建构筑物进行复制,但要确保现有的历史、考古、文化和景观资料可以将其准确复制。重建景观不易太多,如类似于仿古一条街的形式是不提倡的,因为从本质上讲,历史是不可再生的,对单体建构筑物的重建还具有一定意义。如我国岳阳的岳阳楼,武汉的黄鹤楼等等。

三、结束语

城市设计的方法范文1篇8

【关键词】:绿色节能建筑设计方法理论

在当代社会,绿色节能型建筑是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建筑,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并且随着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绿色节能建筑在建筑市场上备受关注,进而绿色节能型建筑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文明的标杆式建筑。绿色节能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民提供健康、适用与高效的生活使用空间,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绿色节能建筑的含义及其意义

绿色节能建筑是指为在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的基础之上,并且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实现各种能源的高效利用,从最大程度上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的建筑物,它是将建筑物及其周围的环境看成一个有机的循环系统,在建筑建造与使用的全过程中综合各项措施有效地节约能源的消耗,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处,使建筑业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绿色节能建筑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环境保护优先为原则,追求高效、低耗能、高环保,统筹兼顾,进而实现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效益、环保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绿色节能建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用最小的能源消耗满足使用的功能、提高建筑舒适度。

二、现代化城市的绿色节能建筑的设计标准

1、作为绿色节能型建筑首先就必须积极顺应和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理念,从最大程度上节约资源能源以及提高绿色建筑的利用率。可以利用一些可再生能源,例如在建筑顶层设置太阳能吸收板,实现太阳能庭院灯及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墙面在符合规范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扩大窗面积,建立良好的建筑内外采光系统,在建筑内部设置中水设施,对各类废水进行综合处理,处理之后的水用于冲厕所或者进行绿化灌溉。

2、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必须尊重自然生态,设计时考虑到建筑周围生态环境的承受程度,尽量做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最大程度上避免建筑物对周围生态平衡的破坏与影响。

3、绿色建筑在设计时必须能够通过建筑本身传达出一定的独特的建筑艺术以及现代化城市应该具有的生态美,并且应该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尽可能的避免环境破坏,给人以健康、舒适、亲切的感觉,还有建筑实体的空间以及本身的使用功能要顺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也就是绿色节能建筑必须有有包容性的空间以及综合性的功能。

三、现代化绿色节能建筑的设计原则及理念

1、现代化城市的绿色节能建筑设计原则

1.1、保持城市当地质能平衡

在进行现代化城市的绿色节能建筑设计时必须减少外部能源的输入对本地能量流的影响,从最大程度上保持当地城市自身能量流的平衡,并且在设计中必须首先考虑太阳能、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并且在建筑设计中必须控制建筑材料产地,尽量使用建筑城市本地的建筑材料,尽量减少因建筑材料的流动对本地物质流的影响。所以绿色节能建筑设计时必须遵守保持当地城市质能平衡这个原则。

1.2、资源利用率高,环境影响小

现代化城市的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资源利用效率要达到最高,对涉及到建筑的各种资源,包括能源、土地、水、各种建筑材料等,都要高效率地利用,尽可能的节约能源。同时还要防止建筑对城市土壤、空气和水的污染,在建筑选材时,要考虑材料的可循环使用,鼓励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

1.3、整体设计原则

绿色节能建筑还强调建筑整体设计思想,结合当地城市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不能盲目照搬那些所谓的先进绿色节能技术,同时也不能仅仅着眼于局部而不顾整体,既要重视建筑设计的局部,但是更要从整体出发。例如对于一些寒冷的城市,如果窗户的热性能不是很好,那么用再昂贵的墙体保温材料也不会达到节能的效果。由此可见,整体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绿色建筑的性能和成本。

1.4、以人为本原则

绿色节能建筑在注重节能环保的同时还应给使用者以足够的关注,也就是以人为本原则,尽可能的利用自然的方法创造宜人的温度、湿度环境,在尽量减少能耗的同时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并且要创造良好的声环境氛围,合理的空间布局,宜人的空间环境,完善的通信交通,给绿色节能建筑使用者提供一个比较安静、和谐、宜人的居住环境。

2、现代化城市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理念

2.1节约能源和资源

这个理念的具体表现为充分利用那些清洁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在建筑实体的的前期设计、中期建造过程中的材料的使用,要充分考虑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尽可能的保证资源的重复和再生利用。

2.2顺应和回归自然

现代化城市绿色节能建筑应该和周围环境的最大限度融合,争取建立一种和谐共存、动静互补的舒适环境,同时要做到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再有就是建筑实体中不能含有那些对人体有危害的建筑原料或者装修材料的出现,保证使用清洁无害无污染的建筑材料。

四、现代化城市绿色节能建筑的设计方法

1、绿色建筑总体规划布局

首先必须综合考虑当地城市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的类型与特征,优化建筑选址,合理确定绿色节能建筑的规模、密度、间距、高度、绿化等基本参数,使之与自然气候、地形地貌、河湖水面及自然植被等相适应,例如利用建筑周围现有的树木或者其它的一些植物来减少建筑物的热负荷,还可以根据当地城市的纬度与主要风向,对绿色建筑朝向进行优化,进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大阳能与风能等自然资源,进而减少建筑物的能源消耗。

2、绿色节能建筑形体设计

建筑形体与建筑空间系统不仅仅是构成节能建筑的必要条件,还是现代化城市地域性建筑特色最本质的体现,建筑体型系数小,则绿色建筑比较规整,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冬季供暖与夏季制冷通过外界面的热工损耗,但是体型数大有方便建筑组织自然通风,因此合理把握建筑的形体系数是绿色节能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环节。在建筑单体设计中,利用别墅建筑造型中屋顶、阳台、线角、建筑饰面肌理丰富多样,与完美地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的特点,能够表达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和谐原则,应该打破那些传统住宅建筑给人以单一的行列式的印象,利用变化的坡屋面争取阳光,应该结合当地城市季节长短的特点,运用不同的色彩吸收太阳能,从绿色建筑理念出发有利于建构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3、加强建筑周围环境的绿化建设

在社会发展的大步伐下人们开始感受到环境对自身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设计时就应该加强绿色建筑周围环境的绿化建设,城市小区周围的绿化工作要尽量的减少不必要的硬质的铺地,要尽可能大的扩大小区内部以及周边的绿化草坪的面积,同时尽可能多的种植一些绿化效果比较好的树木,同时周边的绿化建设还要强调立体的绿化理念,具体的包括墙面的绿化、屋顶的绿化设计以及阳台的简单且必要的绿化。

四、结束语

绿色节能建筑是一个新兴产物,对环保、节能的要求,是值得探索、研究和尝试,虽然这条道路是漫长而又艰辛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必将以自身的千姿百态的建筑形态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曹丽新.浅谈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7).

[2]钱丽娟.浅谈绿色建筑中的建筑节能创新[J].山西建筑,2008

[3]姜长征.周庆华.在现实条件下如何体现绿色建筑设计原则[J].安徽建筑.2008,(01)

城市设计的方法范文篇9

关键词:城市市政道路;道路设计;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景观性道路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得到加速发展,在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同时,对交通网络和市政设的实际需要也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当前,购车数量正呈现出几何指数的增长,物资流通的速度也面临着天量的增加,虽然我国一再提高城市建设和市政道路施工的速度,但是依然难于满足实际的交通压力和交通需求,在城市范围内,大面积拥堵成为较为常见的现象,不但影响了人们对城市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更会对城市经济建设产生制约的作用。面对愈来愈严峻的交通问题,我们应该将目光前置,从城市市政道路的设计阶段入手,通过更加系统、科学、合理的城市市政道路设计环节当前的交通压力,形成对城市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防范各种交通事故。城市市政道路设计工作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应该从城市市政道路设计工作的实际出发,在全行业高度重视市市政道路设计工作,提升整体对城市市政道路设计的意识,在强调城市市政道路设计要遵循原则的基础上,以城市市政道路的功能和分类为前提,探寻出新时期科学设计城市市政道路的要点,从设计理念、方法思路、实践操作等各个环节和层面上推进城市市政道路建设的总步伐和总节奏,在形成具有适应区域特色和发展具体情况的城市市政道路设计体系的前提下,践行国家“城镇化”发展的目标。

1城市市政道路的设计原则

1.1城市市政道路设计应该集中体现映城市的特色

城市特色是城市市政道路设计工作的重点,当前,人们要求城市必须进行个性化、文化和整体性建设,因此,在城市市政道路设计工作中要要充分尊重城市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严格,在突出城市特点的基础上,塑造出具有差异性、个性和和谐性的城市形象。

1.2城市市政道路设计应该关注功能性

城市市政道路设计工作要将生活性、交通性、美观和功能性集中展现,特别对于城市市政道路的功能要有切实的表达,实现城市市政道路与城市发展,城市市政道路与市民生活高度地协调和统一。

2城市市政道路的功能和分类

城市市政道路设计工作中将道路从功能划分为生活性、交通性、景观性和商业性四种道路。交通性道路主要满足城市交通的要求,通常会布置两幅路,如果设置非机动车道,就会与人行路高度相同。生活性道路主要满足个体的交通需求,所以必须公交优先,因此,必要的时候要实行人车分离。商业性道路要为行人留有足够的步行空间,因此,机动车道不要设置的太多,人车之间一定要有比较宽的隔离带。景观性道路必须强调道路沿线的绿化景观,充分体现城市的风貌。

3城市市政道路设计工作的要点

3.1交通性城市市政道路的设计

交通功能性设施必须以服务车行交通为主,对路灯、护栏、人行天桥和候车廊等的设计一定要简洁、明快,充分突出它的使用功能。在设计交通标志和标线的时候,选位方面有留有一定的提前量,方便驾驶人员在驾驶过程中对相应的路况和管理做到心中有数。

3.2生活性城市市政道路的设计

首先,把市政道路中的平面线形设计成锯齿或者蛇形形状,进而有效促使进入道路的车辆减速,如果外来的车辆由于路线曲折不愿意进入这种道路,那么就起到了控制车流的作用。另外,曲线形道路更加具有趣味性和景观性。其次,在道路的中间或者边缘处交错种植一些树木,从而形成一种不易进入的氛围,减少车辆的进入。同时这种种树方式可以有效改善道路景观,美化城市环境。其三,道路的交叉处可以将道路设计成凹凸形状,使路面进行部分的降低或者抬高。其四,在保证车辆可以通过的条件下应该尽量缩小车行道的宽度,提高机动车驾驶者的警惕性。其五,铺设生活性城市市政道路时,以驼峰、印象槽化岛、转弯等视觉效果,提醒驾驶者减速,同时增加城市生活性道路的趣味性。在交叉口设置一些斜路障,在路端上设置相应的通行路障,这样可以有效限制车辆进行转弯和前行。最后,居住区的入口或者道路的交叉口一定要设置相应的交通标志对车辆进行限速转弯等。

3.3景观性城市市政道路的设计

景观道路的设计一定要根据城市的整体规划进行设计。例如如果某一道路沿线有公园绿地和一些其他的开放空间,如广场等。广场进口和相应的绿化用地的景致尽量做到相互呼应,道路的交叉口要有宽阔的空间,使得驾驶人员一进路口就会觉得十分舒适,那么交叉口就既可以同广场的景色相融合,又可以有明确的交通分工。进行景观道路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运用各种树种进行搭配,采用各种造型,选用各种材料,总体上提升城市的环境和景观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市政道路设计工作对于城市道路建设、城市交通发展和城市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如果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城市市政道路设计工作,城市市政道路将不会实现为人们出行提供方便,也不会缓解当前日益增长的交通需要,最终会形成可预见的城市市政道路通行能力和通行安全问题,制约城市基础建设和城市综合发展。必须在了解城市市政道路重要价值的基础上,针对各种城市市政道路类型,有效开展设计工作,使城市市政道路真正起到有利于城市交通,美化城市环境和生态,提高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永善,孔丹华.探讨现代城市市政道路改造工程的设计[J].科技与企业,2012(14).

[2]牟世辉.浅谈公路护栏和交通标志在公路设计及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J].西南公路,2005(02).

[3]艾智科,黄发林.现代田园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以成都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03).

城市设计的方法范文篇10

关键词:街道景观;建筑改造;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人们对景观环境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以及城市经济实力的提高,目前许多城市已经转入城市环境整治的阶段,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纷纷开展了“城市街道景观整治”的活动。街道作为城市形象的展示,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反映一个城市风貌"特色的最直接表现。它是城市形象的载体,是人们介绍城市不可或缺的因素。

街道景观的概念

与其他景观相比,街道景观相对更具有广泛的使用性,它是人们生活需求与美学需求综合的产物。究其组成元素来看,可分为动态景观和静态景观两个方面。动态景观主要是指使得街道动起来的人和车辆,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使得街道具有活力;静态景观主要是指街道两旁的建筑、小品、绿化、环境设施等,由于它们的加入才使得街道景观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提供更好的美学享受等。

街道景观不仅具有物质属性,同时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这些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城市中的人们带给街道,街道所承载的文化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城市中的人们,这些城市中大大小小的街道经受了历史的洗礼,呈现出自然、自由、看似随意却又与城市紧密相关的文脉。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特性

城市街道需要满足大众的生活必须性以及对美学的享受,落实到街道的景观设计中,就应该从它的特性出发。综合来看,街道的特性主要包括城市肌理性、视觉传播性、连续性、文化性等方面。

基于城市肌理的街道景观设计

城市的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如体制制度、自身局限、历史环境等,这就导致了街道线性的变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生活模式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活空间,而这种空间就直接反映城市的肌理,是城市生活的真实再现,设计者可以通过对城市肌理的研究,分析城市街道成因,预测街道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指导新的街道景观项目。

城市街道景观的视觉传播性

街道上的住户和行人作为街道景观的主要受用者,他们的视觉和使用感受才应该是街道景观设计的标准。但现在一些城市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仅仅依赖自身的设计经验或者哲学美学理论,就捏造出架空于城市本身的街道设计,出现了一些模式化的设计手法,割裂了城市自身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这在强调城市个性化发展的浪潮中是极不可取的。在街道景观设计中,设计者应该站在居民角度去处理街道上人与人之间、环境与人的关系,要着眼于解决街道景观是否能够与使用者达成沟通,并达到传递正确合理信息的效果。

城市街道景观的整体性、连续性

街道风貌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演化,是不同历史阶段街道形态的叠加,街道景观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是城市线性空间的基本构成,但连续性的特点也带来了一个矛盾的因素,比如一栋建筑设计非常出色,但不能代表整条街道景观具有特色;但是若一栋建筑设计得不好,与周围建筑格格不入,那么它就会破坏整条街道景观,这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影响着整个街道的发展。因此,城市街道景观应该是以整个城市文化背景、城市环境、建设情况为基底的统筹性设计。从景观的设计层面上看,街道景观可以分为节点、界面和细部设施3类。节点是街道景观高潮所在,是形成好的街道景观的关键因素;连续而明确的界面则是形成好的街道景观的重要前提;细部设施是提高街道景观质量的媒介,同时也使街道空间充满活力。通过这种点、面、细部的处理,可以让街道更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在沿街建筑立面的改造中,应利用沿街建筑立面上的细部、墙面本身等进行有效合理地装饰设计、色彩规划和文化元素运用,并在城市街道的整体风貌特色的把握考虑下进行。

城市街道景观反映城市文化性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和文化特色,实质上就是“城”的文化和“市”的文化。“城”的文化就是物质文化,反映到街道上主要是指对建筑和道路系统的整体规划,它是城市的格局和肌理;“市”的文化则为非物质文化,强调的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行为传统等方面的内容,在街道景观中的体现就是物质实体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人们可以通过对城市街道景观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形成对城市的印象,从而对城市的文化有所理解。

城市街道景观整治中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设计方法

根据城市街道所处的位置、使用功能等将街道分为传统地域文化的街道、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现代商业步行街以及滨水区街道5类。

传统地域文化街道景观设计

传统文化符号在内容形式上是根据当时的文化特色和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产生的,反映了一定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性、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所以传统地域文化街道景观要注重原有街道文物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如对于一些老字号要予以保护等。街道设施应考虑景观造型手法与城市环境文化的一致性,要提取传统文化要素、组合地域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注重街道色彩表现等。起到强化空间文化内涵、渲染城市人文色彩的作用。

交通性街道景观设计

交通性街道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道路,它主要是为城市的车辆通行提供通道,是人、车流的高度集中区域,承担着城市交通的功能。通常交通性街道景观的设计主要有沿街的线形设计、建筑形式、街道设施、街道绿化等。沿街的建筑可以结合绿化树木的高度与街道的宽度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使得街道的空间、比例感协调。街道并不一定要等宽,可采用局部空间放大的手法,将城市广场、绿地引入街道空间中来,使街道空间丰富多彩,增强街道的形象性。交通性街道的街道设施包括道路照明设施、信息显示牌、护栏、标志广告牌(如图所示)等,

图1

这些设施的设计不仅仅是道路功能的补充与完善,还是美化街道的重要载体,在设计时除应避免自身对景观的不利影响外,还应强化它在视觉效果上对快速路的美化与修饰功能,可以通过提炼城市文化元素并反映到街道设施中,让人们即使在快速路上也能感受到城市的温情。

图2

此外,一些特殊的交通性街道,如高架桥、立交桥等,它们与地面会存在一

定的高差,这样的高差给交通性街道景观带来了立体的景观空间。设计中可以通过增添攀爬植物,缠绕包裹高架桥的桥体外侧达到绿化效果,或者可以在桥侧固定盆栽,形成立体的绿色景观。

生活性街道景观设计

生活性街道是城市街道中最普遍,也是最多的一种街道类型。生活性街道景观设计要抓住其以城市生活为主的特点,强调它的场所感和邻里感,如在街道景观的空间形式设计中融入满足人们日常购物、生活的超市和菜市场等居民需求的服务性区域,并根据街道功能特点,考虑街道空间的变化,利用植物或者街道小品、座椅等来组织丰富空间,给居住者提供良好的交流场所。由于生活性街道中行人的数量比行车多,在绿化设计中应注重行道树的选择,便于人们在夏季遮阴,冬季可以得到足够的日照,同时可以采用花坛、花池的种植方式为街区增添景色。

现代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

现代商业步行街主要是从安全性方面考虑,将其从商业集聚区域中划定部分为步行区域,给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购物环境。商业步行街道景观设计必须满足商业空间的要求,如在商业街中举办活动、表演需要的空间等。便利的到达方式是集聚人气的主要来源,诸如停车场、自行车停车位、道路指示牌、电话亭、自动提款机、垃圾桶、导游图、座凳等便民设施的配套完善是保证街道品质的基础,同时从街道应急考虑,在通道宽度、地面铺装强度上都要考虑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的进出方便等。

滨水区街道景观设计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泛指毗邻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区域的土地。在设计时应强调它的空间秩序性和自然系统、人工系统的包容性,可以在临水区域间隔设置亲水平台,让人们近距离与自然接触,还可以在滨水区域沿水种植行道树,修建自行车道,形成供人休闲的慢行通道。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街道的社会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城市街道逐渐反映着一座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因此,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的工作必然是我们应当考虑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周佳叶.浅谈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文化[J].华章,2013.03

城市设计的方法范文篇11

关键词:城市规划;市政园林;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市政园林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打造城市的良好面貌以及改善城市的绿化景观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实施市政园林建设项目,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绿色、健康的城市环境,由此可见城市规划中市政园林设计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城市规划中园林设计的意义,探析了市政园林设计的有效方法,以供参考。

一、市政园林设计的内容与意义

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政园林设计,辖区内城市绿地的规划和设计是市政园林设计的内容。园林部门要根据实地情况制订完善的设计方案来规划设计城市绿地,市政管理部门对于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调研考察。尤其要充分分析考察该区域城市建设情况。如住宅区、工业区、交通情况、地形情况等,该区域的整体绿地风格的协调性还需引起注意,要使人文观念从美学角度体现出来。

一个城市的气质和文化风格在很大程度上由市政园林设计作为代表。因此,创造力要靠设计人员发挥聪明才智去激发出来,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体现出先进独特的设计理念。市政园林设计是一项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的工程建设,不仅是设计人员的智慧被需要,市政管理部门的有效调度和领导协调也是被需要的,只有因地制宜和适地适景原则被严格遵循了,园林设计的文化内涵和城市底蕴才能被体现的尽致。

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都需要通过市政园林来优化整合,创造人们适居生态环境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需要适应城市的发展。城市园林设计在市政管理下当然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市政园林设计关注城市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建设,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和生态角度切入,将最佳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出来。市政园林设计追求的最高境界即是如此。

发展不均衡的城市建设导致了参差不齐的城市规划发展。尤其是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不够完善的城市规划系统建设,这就需要市政园林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城市规划中市政园林设计的有效方法

1、因地制宜,特别区域实行区别园林设计

城市中的不同区域对市政园林设计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满足不同区域对市政园林设计的实际需求,应该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并采取不同的市政园林设计方案进行“区别设计”,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广场和公园,广场和公园是城市中最基本的市政园林工程,广场和公园的规划设计应该契合城市的整体风格,综合考虑人口构成、经济发展状况、宗教、历史、当地文化风情等因素,强调城市的独特性以及个性;其二,校园,校园是城市中比较特殊的区域,校园的人口相对密集,并且校园是学生们学习的特定场所,这类场所对环境安静程度、建筑美学、绿化等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该区域的市政园林设计应该考虑对环境噪音的回避效用,多种植松、柏等辅助抗噪音的植物,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其三,居民区,居民区的园林规划设计是市政园林规划设计的主要区域之一,这类区域园林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因此该类区域的市政园林设计应该强调装饰性植物、花卉等的引进,并铺设一些降低灰尘污染的草地等,这样能够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保证城市居民在安静的环境中生活起居。

2、植物的现代艺术美

植物是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基础环境与设施,通常根据城市的地貌特征采用香樟树、银杏树和梧桐树等。将其种植在城市街道的两侧,让城市更具有协调性和统一性,可以按照等距种植的原理进行灌木种植,让城市的生态平衡保持一定的活力,又能兼顾统一性和变化性。这样比一些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植物进行没有规律的杂乱种植,更能让人的心情获得满足与喜悦。同时,根据季节的不同对植物类型综合配置和管理也能提高城市园林的整体性和美观性。既可以在不同的季节种植不同的植物,让人们体会到其中美轮美奂的变化美,也可以在不同的季节都种植一样品种的植物或花卉,让人们赏心悦目。这种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对植物进行一定规律或依据的配置就如同现代艺术中的绘画艺术,能够对形态、色彩、形态等进行综合运用,将其蕴含的多样性和静态结构发挥的淋漓尽致,提高了城市园林设计的审美价值。

3、植物造景要浑然天成

美学观点要在市政园林设计中体现出,植物的多样性和相互之间的搭配就需要被研究,在市政园林设计中,这也是重要的工作内容。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等是植物具有的特征,如何整合搭配协调这些美的元素,不仅让设计人员的智慧受到考验,整个生态体系建设的完整和健康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园林设计中多元性和立体感能够呈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利用植物的多样性,对环境构成美景,完美健康生活背景被搭建出来,这是市政园林设计所追求的理想。

4、优化配置,合理设计

市政园林设计应该进行优化配置以及合理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绿化种植工程,市政园林设计中的绿化植物应该选择根系发达、没有病害的植物,并根据土壤的条件选择具体的绿化植物;其二,市政园林小品的设计,市政园林小品是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及方便游人之用的小型建筑设施,既能美化环境,为游人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能使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优秀的市政园林小品,更是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体现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其三,灌溉系统,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因此在进行市政园林设计时,应该合理的布置灌溉系统,在铺设灌溉管线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市政园林绿地的分散状况,针对管线的铺设路径以及喷头数量进行合理的设计;其四,市政园林道路的设计,在市政园林的每个景观都应该设计支路,应该根据当地条件和功能需要选择合适的铺筑材料,考虑不同的天气对材料的影响,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例如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石子路,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和锻炼的条件,这样能够获得最大化的实际应用效果。

5、做好园路设计

园路作为城市园林的脉络,直接影响人们的出行活动是否方便、快捷。园路的规划布置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让人们的脚步也随之加快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走捷径。许多园路设计中,存在交叉口设计不合理、夹角过小、死角等问题。致使人们为了行走方便,直接穿越草坪踩踏出一条小路。因此,园路的设计就要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尊重人的行为习惯。设计时应注意相交角为圆角,转弯半径合理,也应该避免多条道路相交叉,让人不好判断去向,造成困扰。铺装材料应采用防滑、防眩晕材料。并且应注意设置无障碍通道、盲道,以及清晰易识别的路标指示牌,体现对老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群体的人性化关怀,保障他们的活动安全。

城市设计的方法范文篇12

关键字:城市住宅建筑设计原则改进创新

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建筑设计创新概述

随着新时期建筑设计的发展,建筑设计开始追求的是鲜明的个性、五彩斑斓的创作风格,如果失去了创新,建筑设计就失去了意义。建筑设计的创新角度是多方面的,但是并不能说针对每一个建筑设计在其任何方面都能够达到建筑创新的成果。所以在主体运用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时候,需要注意创新客体在相应方面上是否具有创新的条件,如果没有的话,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便是不能够成立的;同时建筑设计创新的可能性空间也受着外部条件的制约,也就是说建筑设计的创新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外部条件的转变这种客体的创新可能性范围也会随之变大或缩小。

例如,在相似的环境下设计同一类型的建筑设计,后者很可能因为科技或其他方面的进步而产生新的成果。正如我们在控制论中所知道的“当事物变到某一状态后,它又面临着新的可能性空间。”从这一点上讲,即便在建筑设计的某一创新点上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做法,但当外部条件有了改变,我们依然可以运用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创新。所以了解客体的创新可能性,是我们进行创新的必要准备,也是建筑设计创新的起点。

2.建设设计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2.1因地制宜原则

2.1.1因地设计。合理利用当地地理条件,因地因势在少动土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充分攫取自然景色为我所用,顺应自然。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减少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赋予变化的地形相较于人为死板平整的地势必定会给人更变化多端、诗情画意的感觉,使设计更自然真切,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这也是我国古代园林设计的原则之一。

2.1.2园林植物选择要在体现本土本色的基础上,顺应自然生态规律,适当选择一些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强的外地植物,通过科学合理布置,在改善住宅区植物种植结构,使人们尽享“春花、秋实、夏荫、冬青”的美景的同时,给居民带来新鲜、舒适的精神享受。

2.2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整个城市建筑设计中贯穿人性化原则,从房屋户型、布局到住宅楼内部及周边配套设施及社区景观设置都要处处体现这一原则。尤其是社区景观设计要在与生态环境保持平衡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需求,人们进入社区是为了休闲、交流与运动,社区景观设置要以“人”为标尺,从“人”本身的需求出发,充分体现生活气息,给人优雅、放松、生态、安全的归属感和舒适感!

2.3经济实用原则

城市住宅居住区毕竟不同于公园,城市住宅建筑设计绿化、美化要在满足居民生活的前提下,考虑适当投入与最佳效益的平衡,以为居民提供一个生态良好的户外活动场所为宗旨。

2.4生态化原则

所谓城市住宅生态化原则,是指在保证社区各项功能正常运行及居民较好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的伤害,注重材料、能量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物排放,实现能源节约、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这也是新时期下,对城市住宅建筑设计提出的新要求。

3.城市住宅建筑设计的创新方法

传统的城市住宅建筑设计往往存在雷同现象,缺乏特色与新意,且住宅布局及功能区划分等往往无法做到尽善尽美。随着时展,新时期下城市住宅建筑设计已经逐渐从“分得开、住得下”向“智能化、人性化、生态化”的设计思路发展。相较于传统的城市住宅建筑设计,其需要更多地改进与创新。

3.1城市住宅功能区的完善与改进

3.1.1明确功能区

城市住宅建筑的功能区无外乎公共活动区(即客厅、餐厅等)、休息区(即卧室、书室、客房等)、辅助区(即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这些功能区的特质或静或动,各自有各自的专门使用功能,设计时要充分兼顾到各功能区之间的不同与相互衔接及互不干扰。

3.1.2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及使用

城市住宅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起居需要,改革开放前住宅面积小,住宅功能区无法明确划分。随着时展,人们住宅水平不断提高,住宅内各功能区专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这个城市住宅“寸土寸金”的年代,充分合理布局户型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大厅小居室”已基本成为一种模式,在目前房价居高的形势下,这种布局显然需要有所突破,使户型面积得到更合理的利用。目前房地产市场上常见的三室两厅,将厨房布置在户内深处,须穿越客厅、餐厅才能进入,对两侧需要安静的卧室带来不利影响,由此可见住宅设计仍需要不断改善与创新。

3.1.3注重功能区的细节处理

城市住宅建筑要注重细节处理,细节设计要体现人性化。例如在厨房操作台上部设置吊柜;将卫生间洗漱、沐浴与便溺等空间在不浪费空间的原则下合理分隔,使其更符合人们的行为心理;合理布局管线,并尽量做到巧妙隐藏且易于维修等。细节彰显品质与人性化,尤其是住宅建筑不断商品化的今天,细节的细致处理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住宅的市场占有力。

3.2环保性方面的改进与创新

随着环保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生态、节能作为现代城市住宅建筑的基本设计理念,越来越被重视。健康、环保、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理念在现代城市住宅建筑设计中要求被更充分的体现。例如:利用太阳能、地热水或建筑材料的隔热与蓄热等达到冬暖夏凉的室内温度,采用新材料、新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营造空气清新、无污染、无辐射、无噪声的室内外环境等。

3.3城市住宅建筑环境构造的改进和创新

城市住宅建筑环境包括室内环境及室外环境,二者即相互独立,又完整统一。室内环境除了户型合理、功能区充分利用外,还要求其户与户之间、公共楼层内设施设计布局的合理与人性化,要充分考虑各种人群的居住需求,如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在通道、电梯等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受众。室外环境作为室内环境的延伸,因其可设计及操作空间较大,更考验设计人员。室外环境设计要综合考虑其位置、建筑平面布局及通道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周边环境绿化等,在满足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等需求的同时,同样要考虑到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

3.4道路交通的改进和创新

城市住宅道路交通包括周边公共交通及社区内通道等。一个好的住宅建筑必定是交通便利,出行方便,这就要求城市住宅在最开始的位址选择上有所着重。而社区内道路的可塑性较强,其要求交通功能、交往功能、景观功能相统一,无论是石子小路,还是宽敞的水泥路面,都要做到其融于景,在保证其基本功能外,要给人以美的感受。尤其是社区内休闲区,其通道设计要别出新意,或曲径通幽,或柳暗花明,或畅通平坦,无论是两侧布景还是道路本身要给人诗情画意,舒适、怡情的享受。

4.结束语

城市住宅建筑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在新时期除了保障人们最基本的居住功能外,还要求与社会、文化、艺术等精神功能在空间及时间上相互结合,同时在艺术性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主体的诗”,也是一门艺术。随着时展,城市住宅建筑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能源节约及协调发展的要求成为城市住宅建筑设计考虑的必要因素,其要求在益于居民身心健康的同时,实现建筑艺术性、建筑经济性、建筑生态性的完美结合,建筑设计者应走出设计的传统和习惯,对建筑不断进行全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周亚东.浅谈城市住宅建筑设计与环境难题[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年

[2]施袁斌.现代城市住宅建筑设计需要注意的几个细节难题[J].城市建筑,2010年

[3]王川龙,徐政.论我国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家,2011年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骨科住院医师工作总结范例(3篇)

    - 阅0

    骨科住院医师工作总结范文篇1骨关节炎病人需要骨科住院手术时,往往是病情严重的病人,有的已经完全丧失了相应关节的运动功能,而造成不能行走只能依靠轮椅等。骨关节炎病人经(.....

    成人大专毕业总结范例(3篇)

    - 阅0

    成人大专毕业总结范文同志们:这次全县企业接收大中专毕业生工作会议,主要是总结去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分析研究今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安排部署今年.....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