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加工范例(3篇)
来源:网络
玉米加工范文
近几年来,我国玉米深加工业发展迅速,对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化经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些地区也出现了玉米深加工能力扩张过快、低水平盲目建设严重、资源加工转化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为避免玉米深加工项目继续盲目建设,控制过快发展,实现饲料加工业和玉米深加工业的协调发展,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国家了《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
一、国内玉米生产与消费状况
(一)生产状况
我国玉米生产一直保持波动增长的态势。“十五”期间玉米产量从2000年的1.06亿吨增长到2005年的1.39亿吨,年均增长5.6%。2006年国内玉米产量达到1.45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比2005年增长3.6%,产量增长中单产增长贡献率占58%。从“十五”期间播种面积和单产对产量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单产的比重在继续提高。
我国玉米生产具有产区相对集中的特征。东北地区常年玉米产量占全国的35%左右,华北黄淮地区占34%左右。尽管东北和华北黄淮两个地区都是玉米产区,但在全国的购销地位不同。东北地区是国内最大的商品玉米调出区,常年均可调出玉米,年调出量为1700万-2000万吨。而华北黄淮海地区则是季节性玉米调出地区,即当地新产玉米上市后的半年时间内可以实现玉米自给,并有一定外运,而其后的半年则供给不足,需从东北调入。
(二)消费状况
国内玉米消费保持刚性增长态势。“十五”期间我国玉米消费量从2000年的1.12亿吨增长到2005年的1.27亿吨,年均增长2.5%。2006年国内玉米消费量(不含出口)为1.34亿吨,比2005年增长5.5%。从玉米的消费结构看,2006年饲用消费玉米数量为8400万吨,占国内玉米消费总量的64.2%;深加工消费玉米3589万吨,占26.8%左右,比重呈增长趋势;种用和食用消费相对稳定。
1.国内饲料加工业对玉米的消费需求
玉米是公认的“饲料之王”,在生猪和肉禽、蛋禽饲料生产中,需要添加60%的玉米作为能量饲料原料,才能最佳发挥饲料效力。豆粕、玉米蛋白粉等蛋白类原料不能替代玉米单独作为饲料。以水稻、小麦等其他能量饲料粮来替代玉米,在可供量和效率比等方面都不具备条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饲用玉米需求也同步增长。2006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1.11亿吨,较2003年的8711万吨增长27.4%,年均增长8.4%。饲料产品中猪饲料占总量的33%左右,肉禽饲料占30%左右,蛋禽饲料占20%左右,水产饲料和反刍类饲料占17%左右。东部沿海十省市和中部六省是饲料主要生产地区,产量约占全国的64%,东北三省的份额约为14%。2006年全国用于饲料养殖业的玉米用量为8400万吨,较2003年的7520万吨增长11.7%,年均增长3.8%。
2.国内深加工业对玉米的消费需求
2003年以来,以玉米淀粉、乙醇及其衍生产品为代表的玉米深加工业发展迅速。2006年深加工业消耗玉米数量达到3589万吨,比2003年的1650万吨增长117.5%,年均增幅高达29.6%。
二、全球玉米生产消费总体情况
(一)生产状况
全球每年玉米种植面积1.40亿~1.45亿公顷,总产量6.5亿~7.0亿吨,占全球谷物总量的35%,美国、中国、巴西、阿根廷等四国玉米总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70%,其中美国40%以上,中国20%,巴西7%,阿根廷3%。2006年全球玉米产量约为6.9亿吨,预计2010年将增长到8.2亿吨,增长18.8%。
(二)消费状况
全球玉米消费量从1999年开始就保持在6亿吨以上,并呈刚性增长之势。美国、中国、巴西、日本等四国总消费量占全球的63%左右。2006年全球玉米消费量约7.2亿吨,预计2010年将达到8亿吨左右,累计增长11.1%。
(三)全球贸易状况
玉米贸易量在世界上仅次于小麦居第2位,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2006年全球玉米贸易量为7891万吨,预计2010将增至8390万吨,累计增长6.3%。近年美国国内以玉米为原料生产乙醇等加工业发展消费更多的玉米,预计将影响其出口增长,从而影响玉米全球贸易量的增长。
(四)全球玉米库存状况
2006年全球玉米库存为9300万吨,比2001年的1.5亿吨降低38%,为过去20年来的最低水平,预计2010年全球玉米库存约为9471万吨,仍将是历史较低水平。同期,我国国有粮食企业玉米库存分别从2000年的1203万吨和2005年的736万吨减少到2006年的629万吨,减幅分比为47.7%和14.5%。
(五)全球玉米供需与贸易前景
从供给看,玉米产量有继续增长的潜力,但短期内空间有限。全球玉米增产主要依靠巴西、阿根廷和美国,由于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玉米增长潜力主要在东北改造低产田。从需求看,全球养殖业和深加工业对玉米需求将继续提高。预计未来5年全球玉米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的格局,全球玉米贸易增长有限,低库存将成为一种常态。
三、我国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现状
玉米深加工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深加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纺织、汽车、食品、医药、材料、环保、能源、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随着化石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供需关系趋紧和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业的高度重视,玉米主产区依托资源优势,玉米深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玉米深加工业高速增长,产量大幅度提高
“十五”期间,我国玉米深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主要产品的产量分别增加了2~7倍。2006年深加工消耗玉米数量达到3589万吨,深加工消耗玉米数量占国内玉米产量的比重从2003年的14.0%提高到2006年的24.7%。一是玉米酒精产量急剧增加,二是以淀粉和淀粉糖为主的深加工业高速发展。
(二)企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有所增强
“十五”时期,通过新建、兼并和重组等方式,培育了一批驰名中外的大型和特大型加工企业,整个玉米深加工产业向着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集中度逐步提高,如2006年度全国20强淀粉糖企业产量占全国淀粉糖总产量的90%。同时一部分行业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如长春大成集团目前已成为玉米综合加工能力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且拥有化工醇核心技术的大型企业集团;山东西王集团公司年加工玉米达到100万吨,年产淀粉糖70万吨,居世界前列。
(三)产业布局向原料产地转移,集群式发展格局初显
围绕玉米主产区,已形成了东北和黄淮海两个玉米加工业密集带,集群式发展的格局初步显现。2006年,东北三省、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和安徽等8个玉米产区深加工消耗玉米合计2791万元,比2000年增长了31.9倍,占全国深加工消耗玉米总量的82.6%。新增能力最快的省区是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和辽宁。
(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10多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我国玉米加工业传统工艺的改造步伐加快,玉米深加工业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装备对生产技术进行了创新和改革,促进了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水平不断提高,无论是在吨产品原料消耗、能耗、综合利用、污染治理,还是在新产品开发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产品结构也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玉米加工产品由传统的初级产品淀粉、乙醇向精深加工扩展,玉米生化制品、化工醇、淀粉糖、有机酸等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扩大,产业链不断延长,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
(五)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2006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705万公顷,占谷物面积的32.7%,比2003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其中,深加工专用玉米播种面积也较快增长。以玉米深加工转化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为玉米主产省区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缓解了农民卖粮难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我国玉米深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玉米深加工产能扩张过快,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2001年我国深加工消耗玉米仅为1250万吨,2006年上涨到3589万吨,比2001年增长1.87倍,年均增长高达23.5%,而同期玉米产量仅增长了26.2%,平均仅增长4.8%,已经出现深加工能力扩张过快,原料供应紧张,价格持续上涨的局面。以酒精为例,我国酒精年消费量为300~400万吨,而东北地区和内蒙、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8省的酒精加工能力已超过1000万吨,产能严重过剩。
(二)部分企业粗放型加工,初级产品多,玉米转化利用效率不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相当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多为初加工或一次性加工,初级产品多,产品结构不合理,深加工转化率低,资源综合利用率。目前,我国玉米淀粉行业原料平均利用率为95%,比国际先进水平的99%低4个百分点;淀粉得率大型企业为68~69%,小型企业在65%以下;谷氨酸行业部分产品吨产品耗水量为100吨,大大高于20吨的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能耗和水耗还较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较大。如味精行业大多数企业吨耗原煤高达2吨以上,柠檬酸行业吨耗水高达50吨以上,味精行业吨耗水高达200吨以上,因此,节能、节水的任务仍相当艰巨。
(三)部分企业不搞循环经济,污染比较严重
现阶段,我国玉米深加工企业成品收率普遍较低,如味精总收率只有90%左右,柠檬酸80%左右,玉米发酵行业尚有10~20%的有机物质在生产过程中流失而成为污染源。玉米深加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如果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目前,我国年产3万吨或以下的小型玉米淀粉加工企业占20%左右,很多企业工艺技术水平不高,又不搞循环经济、环保工程,全年直接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超过400万吨,成为新的污染源。
(四)专用玉米生产基地不足,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最终形成
我国不乏高淀粉玉米、高蛋白玉米、高油玉米品种,但我国玉米种植缺乏专用基地,混种混收现象严重,玉米种植标准化水平低,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导致原料质量参差不齐,不仅未体现优质优价,影响了农民种植专用原料的积极性,也使加工产品质量不一致,增加了企业的加工成本,影响了玉米深加工企业的效益,制约了玉米深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适度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玉米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耕地和水资源减少趋势的不可逆转性,决定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粮食产需关系处于紧平衡的态势不会改变。因此,如果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不考虑国内的资源情况而盲目扩张,将会对国家食物安全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不仅不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也不利于玉米深加工业本身的健康发展。
一是可能会打破国内玉米供求格局。东北地区是国内最大的商品玉米调出区,如玉米深加工业健康有序增长,常年均可调出玉米,年均调出量在1700-2000万吨,满足国内需求,实现国内玉米自平衡。如果玉米深加工业增长过快,盲目扩张,将会打破目前国内玉米供应格局,东北地区调出玉米量将大大减少,出现无粮可调的局面,使南方主销区的饲料原料从依靠国内供给转为依靠进口,增加国家食物安全风险。
二是影响饲料工业的健康发展。玉米是最主要的饲料原料,饲用玉米消费在消费总量中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且消费数量呈现刚性增长的态势。若盲目发展玉米深加工业,将会挤占饲料玉米的供应总量,影响饲料工业、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到肉禽蛋奶等人民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使人民食物安全得不到保证。
三是影响玉米深加工业的健康发展。玉米深加工业盲目过快发展,将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加工企业会面临更大的风险,不仅影响玉米深加工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会造成玉米供求关系变化和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四是引发主要粮食品种生产格局的调整。玉米深加工业的过快发展,将导致玉米需求量的上升和供求关系的紧张,推动国内玉米价格持续上扬,进而改变玉米和大豆、稻谷、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正常比价关系,刺激玉米生产的过度扩张,导致挤压大豆、稻谷、小麦生产的发展空间,引发粮食品种结构的失衡。
五是引发国际粮价的波动。随着我国东北玉米供应量的减少,我国南方饲料等加工企业有可能依靠进口玉米弥补国内缺口,一方面国际上不能提供足够的货源,另一方面中国一旦开始大量进口玉米,将改变全球玉米供求格局,不可避免带来国际玉米价格的大幅波动,进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五、玉米加工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基本原则
一是控制规模,协调发展。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项目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坚决遏制过快发展的势头,使其发展与国内玉米生产能力相适应。
二是饲料优先,统筹兼顾。在充分保证饲料养殖业、食用和生产用种对玉米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剩余可用玉米数量适度发展深加工业,确保饲用、食用和生产用种玉米供应安全。
三是合理布局,优化结构。优化饲料加工业和玉米深加工业布局,在确保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作为商品玉米产区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适度发展深加工业。
四是立足国内,加强引导。玉米加工产业发展应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基本思想,加强对玉米初加工及部分深加工产品出口的必要控制,避免加剧国内玉米资源的短缺局面。同时,鼓励适度进口一定数量的玉米,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五是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坚持循环经济的理念,加快玉米深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坚持上规模上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益,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
(二)总体目标
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竞争相结合,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布局的调整,淘汰一批落后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玉米加工业体系。“十一五”时期主要目标如下。
――保持协调发展。“十一五”时期饲料玉米用量的年增长率保持4.7%左右;控制深加工玉米用量的增长,保持基本稳定。
――用粮规模控制在合理水平。玉米深加工业用粮规模占玉米消费总量的比例控制在26%以内。
――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以东北和华北黄淮海玉米主产区为重点,加强玉米生产基地和加工业基地建设。到2010年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玉米输出总量(不含出口)力争不低于1700万吨,输出总量占当地玉米产量的比重不低于30%。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规模化、集团化进程加快,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骨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建立起安全、优质、高效的玉米深加工技术支撑体系和监管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玉米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副产物得以综合利用,产业链不断延长。到2010年,深加工单位产品原料利用率达到97%以上,玉米消耗量比目前下降8%以上。
――资源消耗逐步降低,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玉米加工副产品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四)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基本原则
《指导意见》指出,未来玉米深加工业发展需要坚持控制规模、协调发展,饲料优先、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立足国内、加强引导,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的原则。确定这些原则的基本出发点:一是玉米是公认“饲料之王”,在我国饲料养殖业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玉米是我国饲料养殖业中最重要的能量饲料,国内饲料养殖业消费玉米数量占玉米消费总量65%-70%。豆粕、玉米蛋白粉(玉米深加工的副产品)等蛋白类原料必须与能量饲料混合后才能饲喂畜禽,而不能单独作为饲料来使用。但是,随着玉米深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深加工业与饲料养殖业争玉米原料的矛盾开始显现,然而饲料养殖业的产品附加值一般低于玉米深加工业,在原料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为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必须优先保证饲料发展对玉米需求。二是玉米深加工业对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稳定和提高玉米市场价格,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但是,如果玉米加工过快发展乃至超过国内玉米供给能力,东北及内蒙古地区调出玉米量将大大减少,使南方主销区的饲料原料从依靠国内供给转为依靠进口,增加国家食物安全风险。因此,必须合理控制深加工业消耗玉米的规模,保持适度发展。三是受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因素制约,粮食生产持续保持较大幅度增产的可能性不大,粮食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玉米中长期也将存在供给缺口。因此,从供求平衡的角度出发,玉米深加工业发展应坚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基本原则,不鼓励发展出口导向型玉米加工业。
第二,关于发展目标
1.饲料玉米需求的增长速度。《指导意见》提出,“十一五”时期饲料玉米将保持2.8%的速度增长。主要是根据当前国内肉蛋奶的消费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推算得到。预测表明,2010年我国肉类、禽蛋和奶类总产量将分别达到9194万吨、3447万吨和4492万吨,超过《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设定的目标;据此预测,2010年养殖业对饲用玉米的需求量将达到1.01亿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预计为4.7%。
2.深加工玉米用量的增长速度。《指导意见》提出,深加工玉米用量保持稳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国内玉米生产首先要保证饲料加工业、食品工业发展对玉米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剩余的玉米可用于发展深加工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饲料加工业和玉米深加工业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玉米加工业发展与玉米生产能力相适应。根据前述关于2010年养殖业对饲用玉米需求的预测,加上食品工业和种子用粮的需求,预计2010年这三项需求合计将达1.12亿吨,而2010年国内玉米产量预计为1.5亿吨左右。在不考虑到进出口和库存因素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2010年国内可用于深加工的玉米数量为3800万吨,占同期国内玉米产量的比例为25.3%左右。据此推算,“十一五”后4年深加工玉米用量的年增长率为1.4%左右。可见,未来玉米深加工业发展主要是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发展质量,而不是产能的盲目扩张。
3.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玉米输出总量。《指导意见》提出,到2010年时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玉米输出总量(不含出口)力争不低于1700万吨,输出总量占当地玉米产量的比重不低于30%。这个指标主要基于以下预测:从需求方面看,南方地区作为国内最发达的猪、禽养殖业地区的地位不会改变,对能量饲料的需求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尽管目前南方部分饲料企业因玉米价格上涨尝试用稻谷或小麦替代部分玉米作为能量饲料,但由于猪、禽对这些替代品的消化能力较低,因此,南方地区饲料加工业对玉米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在一个比较高水平,需要从玉米主产区调入一定数量的饲料玉米;从供给方面看,2010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玉米生产在满足当地饲料和深加工需求后,仍然有能力向国内其他省区外调不低于1700万吨玉米余粮。一是“十一五”期间东北地区玉米产量将保持年均2.0%的趋势增长,预计2010年玉米总产量达到5550万吨。二是“十一五”期间东北和内蒙古地区饲用玉米需求将以1.8%的趋势增长,预计2010年饲用玉米需求为1430万吨;玉米深加工业受市场需求、原料供应和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预测2010年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深加工玉米需求量达到1700万吨,加上食用等其他需求约700万吨,需求总量预计为3830万吨。预计到2010年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有超过1700万吨的玉米余粮。而过去几年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正常年玉米调出量为1700万-2000万吨。
4.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指导意见》要求,“十一五”时期玉米深加工业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的目标。这是参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确定的。同时,考虑到玉米加工业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目前虽然已处于较高水平,但很有很大的利用空间,因此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目标提高到95%,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高35个百分点。
六、产业布局及产业准入
(一)关于产业准入
由于十一五时期,未出台过玉米深加工方面的产业政策,对地方发展玉米深加工业缺乏科学引导和宏观调控。特别是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后,玉米深加工业项目投资管理权限已经下发到地方,且都是采用备案制,不少省区已将备案权下放到县。由于缺乏国家监管和宏观调控,各地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争夺资源,竞相上马玉米深加工业项目,从而导致一些地方玉米加工能力快速扩张和无序发展。为规范企业的投资行为,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建设和投资浪费,需要区别不同情况,调整玉米加工项目的管理方式,从项目建设规模、企业资格、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进入玉米深加工产业的企业制定严格的产业准入条件。一是调整项目的管理方式,对新建或改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改备案制为核准制。基于目前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的状况,“十一五”时期基本停止核准新建或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二是明确行业发展导向;三是对进入玉米深加工的企业提出资格要求,明确了从事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资本金、总资产、资产负债率、省级金融机构信用等级标准,提高行业的整体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四是设立最低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门槛,如玉米、能源、水资源消耗标准等。
(二)关于产业布局
玉米加工业发展的布局依据:一是靠近原料产地,尽可能发挥玉米主产区的比较优势;二是达到合理经济规模;三是形成集聚效应;四是水资源、环境容量、交通运输等条件优越。
七、政策措施
一是加强对新建、扩建项目宏观调控,全面清理在建、拟建项目。
二是保持玉米食用消费、饲料和深加工的协调发展。
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四是适当调整玉米及加工产品进出口政策。
五是推进行业技术进步。
六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七是大力开发饲料资源,提高保障能力。
八是增强扶持力度,鼓励玉米生产。
玉米加工范文
[摘要]通过对不同长度(分别为1、3、6、9和12cm)的玉米秸,采用切短与揉搓这两种不同物理加工后的青贮品质研究,尤其是对青贮料中乳酸杆菌菌落数的分析表明,玉米秸切短后青贮品质好,若再经过揉搓处理,其青贮品质更好。[关键词]物理加工;玉米秸;青贮品质[作者简介]黄世群(1973-),女,壮族,广西上林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工程系教师。1前言青贮饲料是用含高水分的作物经发酵后的产物。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秸秆生产大国,每年可生产秸秆6亿多吨,但目前尚有2亿吨左右未被利用,已经利用的也多是粗放的低水平利用。如通过秸秆青贮、氨化、机械加工和发展全混合日粮等技术,将这2亿吨秸秆充分利用,生产草食动物饲料,可节约饲料用粮6000万吨。据统计,截至20__年底,全国农作物秸秆处理利用率由20__年的15.8提高到20__年的17.7。20__年,全国青贮秸秆1.75亿吨(鲜重),氨化(含微贮)秸秆5300万吨,两项折算节约饲料粮4700多万吨,为缓解我国粮食供需矛盾做出了巨大贡献。青贮饲料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使青贮技术得到空前发展。切短和揉搓是玉米秸青贮前不同的物理加工方式,它一方面为调制优质的青贮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青贮料的采食量。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青贮前的玉米秸采取不同的物理加工后所得青贮料的营养成分的分析,探究出玉米秸的最佳物理处理,为玉米秸加工处理提供科学依据。2试验的材料与方法2.1试验的材料2.1.1样品采集与处理随机采集生长期为104天的郑单958玉米秸,去穗,称秸秆鲜样重,切成1cm、3cm、6cm、9cm和12cm左右五种不同长度,每一长度混匀后分成三部份,一部份(3~5kg),放入120℃烘箱烘10~15min后制成风干样后,粉碎过40目筛孔,保存于封口塑料袋中,用于分析青贮前水分及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一部分经揉搓机揉搓后用于制作青贮;另一部分直接用于制作青贮。2.1.2青贮的制作五种不同长度的玉米秸经揉搓和不揉搓处理,装入50×30cm封口塑料袋中,充分压实封口,并用封口胶带缠紧,,然后置室内(15-25℃)条件下,青贮期为60天(乳酸菌培养的样品贮存期为200天)。2.2试验方法2.2.1青贮的品质分析内容(1)pH值的测定。取青贮饲料样品20g,加入30ml蒸馏水,搅拌均匀,静置5分钟,用pH-HJ90B酸度计测定青贮饲料浸出液pH值。(2)乳酸的测定。用比色法测定乳酸含量。(3)VFA的测定。用北京分析仪器厂生产的SQ-206气相色谱仪测定VAF的含量,色谱条件为:检测器为氢焰离子化监测器,色谱柱长为20__mm、内径3mm的填充柱,填充以喷涂聚乙二醇20M(即PEC-20__0)酸洗ChromsorbW担体。柱温140℃,离子化室温度230℃。氮气(载体)流速为45ml/min,氢气流速为35ml/min,空气流速为250ml/min,灵敏度:10-10,衰减:2,进样量为0.6μl。(4)WSC的测定。青贮饲料样品经蒸馏水在50℃水浴中浸提30分钟,浸提液80℃水浴经6mol/l盐酸水解后,WSC生成还原性的糖,通过比色测还原性糖,来确定样品中总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5)乳酸杆菌落数(CFU)的检验。采用生物计数的标准平皿涂布法,将试样稀释至适当浓度,用特定的培养基,在厌氧条件下(30±1)℃培养5天,计数平板中长出的菌落数,对活菌进行计数。(6)氨态氮的测定。在密封条件下加水浸泡样品,浸出液为试样液加入10MgO,使溶液呈弱碱性,蒸馏测定氮的含量。(7)其它常规养分测定。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蛋白(CP)、干物质(DM)。2.2.2数据统计分析用SPSS11.0软件中的ONE-WAYANOVA程序方差分析不同物理处理玉米秸青贮料中营养成分含量的差异、不同物理处理玉米秸青贮料中乳酸菌菌落数的的差异,并对差异显著的数据进行多重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极差法,即LSD法,如表1所示)。表1不同长度的玉米秸处理前后的青贮效果(占DM)指标加工处理揉搓(处理好)玉米秸的长度(cm)136912pH值DM()CP()NH3-N(占TN)NDF()ADF()LA()AA()BA()WSC()CFU(×105/g)4.36±0.36a93.62±0.49a7.78±0.15a2.50±0.32a71.46±1.15a42.29±1.29a3.64±0.42a1.62±0.51a--2.66±0.38a285±22.00A4.45±0.02a93.21±0.56ab7.29±0.15b3.56±0.45b71.44±1.10a42.49±1.30ab3.57±0.89a1.54±0.45a--2.53±0.44a184±30.11B4.54±0.48a94.72±3.21ab7.28±0.17b3.48±0.52b72.21±1.21ab42.53±1.39ab3.48±0.56ab1.48±0.42ab--2.37±0.56a72.5±22.41C4.62±0.31a93.18±0.39b7.34±0.67b2.57±0.56a72.44±1.30ab42.65±1.30ab3.39±0.45ab1.31±0.22ab--2.34±0.33a34±5.16D4.71±0.10a91.87±0.72ab7.17±0.11b2.87±0.48a72.71±1.68b42.83±1.23b3.21±0.41b1.22±0.19b0.062.21±0.19a97.79±0.20ab43.36±0.29b18±5.16E指标加工处理不揉搓(处理前)玉米秸的长度(cm)136912pH值DM()CP()NH3-N(占TN)NDF()ADF()LA()AA()BA()WSC()CFU(×105/g)4.64±0.34a92.98±0.68ab7.20±0.17a4.80±0.33a72.49±1.45a43.55±1.26a3.58±0.48a1.56±0.42a--2.79±0.37a42±36.44A5.92±0.25ab93.39±0.18ab7.22±0.16a5.58±0.56b72.74±1.27ab43.06±1.20b3.44±0.44a1.46±0.55a0.062.64±0.42a29±5.03B7.79±0.21bc93.07±2.09a7.13±0.18a8.21±0.66c73.17±1.17ab43.26±1.24ab2.91±0.78b1.33±0.41ab0.132.33±0.24a20±3.27C8.70±0.23c93.62±0.20ab6.93±0.21a9.25±0.53d73.47±1.19b43.50±1.47ab2.54±0.55b1.09±0.23ab0.182.41±0.75a16±3.27D8.54±0.01c93.47±0.25b6.81±0.22a9.45±0.57d73.23±1.16ab43.65±1.27a2.08±0.42b0.91±0.21b0.222.39±0.44a4±1.63E(注:同一处理平均值尾标小写字母相同者为差异不显著(0.05),有不同小写字母者为差异显著(p<0.05),有大写字母不同者为差异极显著(p<0.01),每一数据为每期取2个重复,每一重复二个平行,共四个样的平均值。)通过青贮前对玉米秸青贮料的物理加工,得出对其几个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1)对玉米秸青贮料的酸度(pH值)的影响同一收获期的玉米秸,青贮时长度相同,但经物理处理(机器揉搓)后,青贮料中pH值明显比不揉搓的低(p<0.05);同一处理,不同长度的玉米秸青贮料中的pH值随玉米秸长度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经揉搓的玉米秸,所有长度的玉米秸青贮料中pH值均在5.0以下。从青贮料的pH值来看,青贮前经揉搓的玉米秸青贮料的品质好于未揉搓的玉米秸。(2)对青贮料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氨态氮的影响经揉搓加工后的玉米秸调制青贮,其青贮料中粗蛋白和DM含量比不揉搓的玉米秸高,而氨态氮含量却相反,即揉搓的玉米秸青贮料中的含量比不揉搓的玉米秸低。随玉米秸长度的加长,青贮料中粗蛋白含量有下降的趋势。不揉搓的玉米秸青贮料中,长度不同,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氨态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在揉搓的玉米秸青贮料中,长度不同,氨态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而粗蛋白含量除1cm长度的玉米秸青贮料外,其它长度的玉米秸青贮料中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从青贮料的干物质、粗蛋白和氨态氮来看,青贮前经揉搓的玉米秸青贮料的品质好于未经揉搓的玉米秸;1cm长度的玉米秸经揉搓后的青贮品质好于其它长度的玉米秸。(3)对青贮料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影响青贮前经揉搓的玉米秸青贮料中NDF和ADF含量比未揉搓的低,同一长度不同处理(揉搓与不揉搓)的玉米秸青贮前料中NDF(ADF)含量差异显著(p<0.05)。随玉米秸长度的增加,青贮料中NDF(ADF)含量呈升高的趋势。未经揉搓所有长度的玉米秸青贮料中,除9cm长度的玉米秸外,其它长度的玉米秸青贮料中NDF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ADF含量,除3cm长度的玉米秸外,其它长度的玉米秸青贮料中ADF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经揉搓所有长度的玉米秸青贮中,除12cm长度的玉米秸外,其它长度的玉米秸青贮料中NDF(ADF)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从青贮NDF(ADF)含量来看,12cm长度以下的经揉搓的玉米秸青贮品质较好。(4)对青贮料中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的影响玉米秸揉搓后青贮料中WSC含量比未揉搓的低,同一长度不同处理(揉搓与不揉搓)的玉米秸青贮料的WSC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随玉米秸长度的增加,青贮料中WSC含量呈下降的趋势。青贮前两种处理的所有长度的玉米秸青贮料WSC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5)对青贮料中的乳酸菌菌落数的影响经揉搓处理的玉米秸青贮料中乳酸菌菌落数比未揉搓处理的玉米秸多,随玉米秸长度的增加,乳酸菌菌落数呈下降的趋势,所有长度之间的玉米秸青贮中的乳酸菌菌落数差异显著(p<0.01)。从乳酸菌菌落数来看,揉搓的玉米秸青贮品质好于未揉搓的玉米秸。3思考与讨论青贮时,玉米秸切得越短,越容易压实而迅速形成厌氧环境,在水分及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等青贮所需的营养物质满足的情况下,越有利于快速乳酸发酵,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形成酸性厌氧环境,为优质青贮奠定基础。由于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乳酸菌利用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形成乳酸,因此乳酸的含量在长度较短的玉米秸青贮料中比较高,而pH值较低。在长度较长的玉米秸青贮料中,低乳酸含量和青贮料中pH值比较高。在3cm长度以上的未经揉搓的玉米秸青贮料中,有丁酸存在,证明存在程度不同的丁酸发酵。相比之下,切短后再揉搓的玉米秸,青贮时就更容易形成厌氧环境,也有利于乳酸菌的繁殖,因此,揉搓的玉米秸青贮料的pH值比未经揉搓的玉米秸低,即使是同一长度的玉米秸,揉搓后青贮料的pH值比未经揉搓的低,以及揉搓的玉米秸青贮料的乳酸菌菌数比未经揉搓的玉米秸多。由于切短和揉搓的玉米秸,青贮后较易形成酸性环境,在酸性环境中,蛋白分解菌被抑制,故揉搓的玉米秸青贮料的粗蛋白含量比未经揉搓的玉米秸高,而氨态氮的含量却比未经揉搓的玉米秸低。而NDF和ADF含量比未揉搓的青贮料低,同样,随玉米秸青贮时的长度增长,青贮损失也增加,故青贮料中NDF和ADF含量也随玉米秸青贮时的长度加长,有增加的趋势。4结论与建议玉米秸切短后青贮品质好,若再经过揉搓处理,其青贮品质更好。从玉米秸青贮料的有机物的降解率来看,经揉搓的五个长度的玉米秸青贮品质无显著变化,而未揉搓的五个长度的玉米秸中,1cm的玉米秸青贮效果最好,6cm之后青贮效果最差。同一品种的玉米秸青贮料中乳酸菌菌落数,经揉搓的玉米秸多于不揉搓的玉米秸;青贮前玉米秸的长度越短,其青贮料中乳酸菌菌落数越多(p<0.01),并且越短的玉米秸经揉搓后,其青贮料中乳酸菌菌落数也越多(p<0.01)。从乳酸菌菌落数来看,揉搓的玉米秸青贮品质好于未揉搓的玉米秸。参考文献[1]玉柱,杨富裕,周禾.饲草加工与贮藏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__:1-14.[2]余汝华,赵丽华,莫放,等.玉米秸秆青贮饲料中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测定方法研究[J].饲料工业,20__,24(9):38-39.[3]夏兆刚,孟庆翔.提高秸秆饲用价值的方法和途径[J].饲料研究,1999,6:21-24.
玉米加工范文篇3
一、适时采收
为保证甜玉米的食味品质,对采收期的时间要求十分严格,一般在乳熟期采收鲜果穗。如采收过早,籽粒太嫩,水溶性多糖含量低,风味差,产量也低。若采收过迟,籽粒老化,种皮变厚,籽粒内糖分转化为淀粉,造成籽粒因失水过多而塌陷,失去了甜玉米特有的风味。因此,只有在适宜的采收期采摘,甜玉米才具有甜、嫩、香、脆的特点,才能达到营养丰富、品质佳的市场需求。甜玉米含有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E、维生素C的含量在此阶段都高于普通玉米,能充分表现其水果和蔬菜的品质特性。为了正确把握这一时期,必须知道乳熟期的含义及其主要形态标准。乳熟期是指甜玉米果穗籽粒胚乳中的内含物由清浆逐渐变为乳白色的浑浆,并随着糖分向糊精的转化,胚乳变成如面团形状,用手指轻轻地掐籽粒不冒浆水,而是黏稠的半固化乳状物,此时期可视作采收适时的形态标准,因为此阶段籽粒内充满乳浆,故称乳熟期,一般在吐丝后18~20天。确定甜玉米采收适期的方法有:一看果穗,苞叶基本呈绿色,果穗顶部花丝完全变成深褐色并未枯萎。果穗向外伸出,与茎秆保持约45°。二是掐籽粒,用手指掐果穗中上部籽粒,不冒出清浆而是在籽粒表皮留下明显的指痕。
采收甜玉米果穗时要做到:勿抛掷、碰撞挤压,要带苞叶采收,勿大堆存放,防暴晒,防霉变。采收后的果穗常温下不宜长时间存放,在5℃条件下存放不宜超过24小时,否则,会造成果穗失水过多、籽粒塌陷,甜度下降,品质变劣。
二、加工利用
甜玉米主要加工成软包装甜玉米罐头和冷冻甜玉米。
1.软包装甜玉米罐头
用透明塑料膜与复合塑料薄膜袋或铝箔制成包装袋,将经过处理的甜玉米装入袋中,再经高温杀菌后制作成的袋装食品。因有别于传统罐头用硬质材料做包装,故称之为软包装甜玉米罐头。它具有重量轻,便于携带,开启方便的优点。与速冻甜玉米相比,更具在常温条件下保存和直接食用的优点。
2.冷冻甜玉米
冷冻甜玉米,又称速冻甜玉米,可分为整穗、段状和粒状等不同类型,在35~45℃条件下,迅速包装后冷藏,一年四季均可供应市场。解冻后食用,可保持冷冻前的形态,色泽和风味。在设备上可利用我国现有的冷冻蔬菜的速冻设备,利用我国现有普及型冷库进行冷藏。
甜玉米加工产品深受人们欢迎,加工类型也越来越多,除上述两种外还可以制成脱水甜玉米、玉米笋罐头、甜玉米饮料等。目前甜玉米的加工正向着多样化、方便化方向发展。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网络舆情安全应急预案范例(12篇)
- 阅0网络舆情安全应急预案范文篇1关键词:电子政务;网络舆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13)03013805人类步入21世纪,E时代也随之应运而生,E时代的.....
线上教学技术问题及对策范例(12篇)
- 阅0线上教学技术问题及对策范文关键词:管理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科;实证领域;规范性研究;技能型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264-03管理经济学.....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