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反思与总结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线上教学反思与总结范文1篇1

关键词:职业学校加减法运算电路课堂教学

“加减法运算电路”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电子技术基础是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学好它,可以为学习电工类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要上好这节课,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一、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不光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授课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1.了解学生

中职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生文化程度相差甚远,“备学生”是备课的重点之一。学生普遍基础差、知识面窄,各科知识不能融会贯通,再加上年龄跨度大,普遍存在厌学心理,而且理工课学习相对枯燥,更是提不起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特点,笔者设计本次课为讲授课,用1学时完成授课内容。

2.钻研教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所以笔者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教材进行加工,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教学。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能正确分析并应用加减法运算电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钻研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依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加法运算电路的分析,难点是加法运算电路。

3.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节课笔者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时还引导学生独立学习、互助学习、行为学习和快乐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过程的实施,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1.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组织教学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为上课做好准备。

上课伊始,教师走进课堂,一声“起立”,师生相互问候,看似简单的一件事情,却可以增进师生情谊,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2.复习提问

温故才能知新。电子技术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学科,复习提问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的思路是:提出问题点名回答师生一起复述并订正答案。在这里有两个问题:“什么是理想集成运放的电压传输特性?”“集成运放有哪几种基本电路,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1的正确答案是:理想集成运放电压传输特性在线性区和非线性区不同。

线性区:虚短――UN=Up;

虚断――IN=IP=0。

非线性区:虚断――iN=iP=0。

问题2的正确答案是:

(1)相比例运算放大电路。结合“虚短”、“虚断”与电工知识推出:u0=-(Rf/R)Ui;

(2)相比例运算放大电路结合“虚短”“虚断”及电工知识推出:uo=[1+(Rf/R)]Ui。

3.讲授新课

笔者从应用入手,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学习。这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中级班,由于学生基础差,笔者把教学内容简化,设计用最简单的方法实现加减法运算。

(1)反相加法运算电路。笔者选择最简单的有两个输入端的加法运算电路。授课思路为:画出电路图给出定义判断工作区域分析电路。

电路图如图1所示。

图1

反相加法运算电路的定义为:在反相放大器的基础上,使两个输入信号同时加在集成运放的反相输入端口上。

平衡电阻RP:RP=R1//R2//Rf。

工作区域根据反馈类型的判断标准判断,Rf引入的是负反馈,所以工作区域为线性区。线性区的电压传输特性是虚短和虚断。

然后进行电路分析,分析电路是重点。在分析之前先做好知识的预备――提问“KCL”和“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师生共同复述内容。所谓KCL,是指在任何时刻,电路中流入任一节点的电流之和,恒等于流出该节点的电流之和。所谓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是指流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推导如下:

结合已学知识推导公式,由KCL和虚短、虚断推导

当R1=R2=Rf时:uo=-(ui1+ui2)

负号只表示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相位相反,实现了加法运算。

(2)同相加法运算电路。上面的反相加法运算电路笔者已带领学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讲到同相加法运算电路时,笔者的授课思路是:给出定义根据定义画出电路图分析电路时采用分组讨论法,亦即组内合作,组间比赛总结正确答案评比。

定义:在同相放大器的基础上,使两个输入信号同时加在集成运放的同相输入端口上。

电路图如图2所示。

图2

分组讨论,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教师要做好现场控制。

总结正确答案,在总结正确答案之前,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正确答案是:uo/Rf=ui1/R1+ui2/R2

当R1=R2=Rf时,uo=ui1+ui2

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相位相同,且实现了加法运算。

评比,有竞争才有动力,有奖励才有激情。对每组的表现、合作情况、学习成绩进行评比打分,计入期末考试成绩。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确定认可,加分奖励以资鼓励。

4.例题讲解

例题是对课堂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提升。笔者觉得老师讲例题,决不能以讲出结果为目的,而应该通过例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思维能力。所以笔者把重点放在分析解题思路上。

5.课堂练习

老师带领学生走过了前面的路,现在老师应该松开手让学生独立行走了。教师给出一到两个练习题,让学生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得又准又快。

6.课堂总结

知识总结:这节课的重点是加法运算电路。

课堂总结:教师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同时提出改正不足。

提出新任务:预习下节内容,电压比较器。

三、课后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续教学行为产生影响。”课后反思上课效果是不是达到了课前预期、教法学法是否得当、教学过程是否有疏漏之处。通过反思,正确地面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才会让我们的课堂越来越完美。

参考文献:

线上教学反思与总结范文1篇2

1.对易错习题的反思

我们有很多教师为学生建立了《易错习题本》,其实这就为学生进行易错习题的反思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客观地讲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解完一道题后,适时进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审查自己解题时是否混淆了概念,是否忽视了隐含条件,是否用特殊代替了一般,运算是否正确,是否马虎大意等等,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分析和找到错误的原因,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解题后反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这种反思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作用较好。

例如,在学习平行线时,学生往往会出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混淆的现象,尤其是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原因有概念混淆的,但主要是学生不善于观察思考、不能抓住问题的特征造成的。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什么角度去观察,比如先看两个角的两条边的位置,根据两边位置是否符合它们各自的概念,然后再根据概念确定是那一种角。当然解决本问题的方法不止此一种,反思时可以让学生先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引导。

2.多种解题方法的反思

有很多数学问题都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并且随着学生的不断学习,知识的增加,解答同一问题的方法也会越来越多。反思课在于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反思的意识,掌握反思问题的一些方法,培养学生反思问题的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对数学问题多种方法的探究不是单纯为了凑解题方法的数目,而是通过不同的观察侧面,使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学生将来会学数学,学好数学奠定基础。这种问题的实例较多,这里不再赘述。

3.反思题目能否变换引伸

改变题目的条件会导出什么新结论,保留题目的条件,结论能否进一步加强,条件做类似变换,结论能扩大到一般,等等,像这样富有创造性的全方位思考,常常是学生发现新知识、认识新知识的突破口。

例如,在对“地板铺设”的教学设计中,可先安排学生剪六个完全相同的任意三角形,然后把这六个三角形密铺,让学生反思从实验中获得的理解和认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只要把三角形内角“复制”1次,得到六个角,把它们拼在一起,围绕一点便可拼成地板。

第二步可这样设计:若用一种正多边形来铺地板,要遵循哪些原则?有几种拼法?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能构建用正多边形铺地板的拼接原理。设正多边形的一个角为x,在一个拼接点要铺满地板,则x必是360°的约数,而正多边形每个内角一定大于或等于60°,小于180°,因而可解得x等于60°或90°或120°,故用一种多边形能铺满地板的只有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第三步可设计更加指向数学化本质的活动:用边长相等的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材料能铺满地板吗?解答时可设有x个正五边形,y个正十边形能铺满地板,则有108x+144y=360,解得x=2,y=1,因此可以认为用正五边形与正十边形密铺。事实上,两种正多边形尽管能围绕一点拼成周角,但不能扩展到整个平面,因为存在一个36°的缺口。

这样的设计活动能引导学生在不断反思过去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问题情境更完整、更清晰地抽象出地板密铺中的数学本质与数学内涵。

通过这种反思,由一题多变,侧重训练了学生思维递进性;由多题一解,侧重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由条件和结论的换位,侧重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由多向探索,侧重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这样让学生掌握一类题型的解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反思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能否迁移

解完一道题目后,不妨让学生深思一下解题程序,有时会突然发现: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尽然体现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对学生解决一类问题大有帮助。

例如,我们学完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或二次函数解析式后,就可以思考能否用这种方法解决其它问题,或遇到了数学问题考虑能否用待定系数法解决问题呢?你像一些寻找“规律”性的题目,例如问题:过平面内n(n≥2)个点能画多少条直线?试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一般情况下从问题的特殊性入手,通过画图不难发现,当n=2时有1条直线;当n=3时最多有3条直线;n=4时,最多有6条直线;……。通过这样探索规律可以总结出结论。因为问题中涉及到两个变量,容易让人想到函数,如果利用函数的思想考虑,设直线的总条数为s,那么,当n=2时,s=1;当n=3时,s=3;当n=2时,s=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这三点,连线后可猜想它是二次函数的一部分,因此设想采用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待定系数法去解决,进而求出一些求解“规律”性的问题不妨尝试使用这种方法去解决,当然,这种探索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教师为学生提供某一新思路,学生会感到新奇,激发了学生从事探究的欲望,学生一定会积极尝试解决、广泛交流问题,课堂上一定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

上述所列举的几点看法,仅就具体数学问题如何进行学习反思的浅见,是我县倡导的“定向反思”课其中的一个方面。定向反思课要求的内容是丰富的,课堂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积累与总结经验,相信都会找到引导学生上好反思课的内容与途径。应该说数学解题后的反思,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精髓,其重要作用就是有助于学生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和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我个人认为,目前我们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我们不要简单的把复习课翻版成反思课。反思的内容大多是学生学习过的知识,教师如果只是领着学生对学过知识点进行总结,或简单地对概念的浅层次应用,就不是什么反思课了。反思课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善于反思以及良好的反思习惯。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反思素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认识数学问题的本质,逐步“吃透原理”,利用自己总结的规律、原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自身学习数学的能力。

第二、要充分让学生交流,切忌教师夸夸其谈。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学生交流,学生说不出来的规律方法,教师要及时引导、点拨,必要时可以亲自讲授,但一般情况下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充分交流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好的想法可以供其他学生借鉴,错误的想法能帮助师生查找错误的原因,为正确解决问题扫清障碍。毕竟是学生的学习反思课,切忌上成一节课总是教师讲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观臆断,包办代替,成了教师自己的反思,反而忽略了学生的反思。

第三、反思内容要有具体的数学问题(或生活问题),不要空谈道理。比如学生之间交流反思学习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事例)进行说明,不要用比较抽象的语言进行交流,尤其是在学生层面,用自身的体会进行交流使听者易懂并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四、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引领学生进行反思。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和今后可持续的学习创造条件,因此数学教师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反思课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给学生深入思考数学问题创造空间和时间,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反思问题的习惯。因此说反思课重在“训练”与“培养”上,不是教授知识的多少。教师要充分把握时机,有了一定的积累,暴露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后,就及时组织学生上反思课,不要局限于课节的多少,要重视反思的质量。

线上教学反思与总结范文篇3

关键词:样板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教材的变化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新课程实施伊始阶段,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对教材的内容处理、要求把握、教学方式及新课标理念的体现等方面都遇到了困惑。我们要思考教材编写的意图,研究新教材“新”在哪里?“改”在何处?“教”的如何?更需要从操作层面把握课程改革中原有内容要求和处理方式的变化,对内容变化的合理性和操作性做相应的思考。聚焦课堂,通过听课、评课和课例分析等教研活动,无疑是有效的手段。

本学期我校数学组提出“以周课例为着手,全面打造样板课堂”的活动形式。样板课堂是指以“任务驱动课”为载体,探究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推选出相应的教师进行课例展示研讨,借此平台交流反馈课改第一阶段的经验和不足,为下阶段的教学提供可操作的课例模式。本人有幸成为一课例的实施者。

一、样板课的呈现过程

1.第一节课教学片段

第一节课在二(7)班进行。本节《18.2.1矩形(1)》对知识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回顾矩形的定义、矩形的两个性质定理和两个判定定理。

(请中下游学生回答)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推理过程。

教师让学生先观察,再叫学生一一回答,当学生讲错时,教师给予纠正。(上游学生回答)

第三环节:例题证明。已知:在RtABC中,∠ACB=Rt∠,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求证:CD=1/2AB(学生讲解,老师板书)

第四环节:知识应用。课本“课内练习”(请三位中游生上黑板来演示,做第2题的学生因题目有难度而没能完成)。

第五环节:小结。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困惑?(请各个层次的学生回答)

2.第一节课后同行点评

(1)复习引入不够理想,建议采用边练习边总结的办法。

(2)讲解不够深入,没有提高到思想方法上来,如转换思想等。

(3)班级里的个别学生很聪明,早知道如何解,对他们来说没有一点兴趣。教师为了把握课堂,照顾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课堂上显得死板。回答问题的学生面不是很多,只知道在任务单上做题目。

(4)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详略不当,小结匆忙,方法没有总结。

3.第二节课教学片段

第二节课在二(8)班进行。经过同事们的指点,课堂教学设计完全改版。

第一环节:预习探究。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推理过程,把新知放到课外去研究,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证明方法。通过学生的探究此命题共有四种证法,这连我们教师都没想到。有个别学生类比运用平行四边形研究三角形中位线等问题,想到运用矩形研究直角三角形中的有关问题。

第二环节:探究收获。

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第三环节:预习检测。

作为学生预习情况的反馈和检测

(1)在RtABC中,∠C=Rt∠,AC=2,BC=1,则AB边上的中线长为________。

(2)如图,在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已知∠DCA=20°,则∠A=________,∠B=________。

(3)如图,在矩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BAE=30°,AE=2,则BD=________。

第四环节:课堂交流。

回顾: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B=600,AB=4cm,求矩形对角线的长。

换一种角度思考:矩形中除了线段,角等基本图形外,还有哪些基本图形?归纳:矩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或等腰(边)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在矩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发现了直角三角形ABC的一些特殊性质吗?经历“猜想――证明――归纳”得到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根据矩形性质从而得到直角三角形性质。

例1:已知:如图1,ABC中,BD,CE是高,G、F分别是BC,DE的中点。试判断FG与DE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

变式1:已知: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ABC=∠ADC=Rt∠,M是AC的中点,N是BD的中点。试判断MN与BD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

变式2:如图3,在RtABC中,∠C=90°,D为AB边中点,DEAC于E,DFBC于F,联结EF。求证:EF=1/2AB。

由学生总结,归纳得出解题思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是矩形性质的一个推论,也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在求线段长或线段倍分关系时,这个结论常被用到。

例2:如图4,E为矩形ABCD边CB延长线上一点,CE=CA,F为AE的中点。求证:BFFD。

变式1:已知:如图5,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以AC为斜边作RtACE,又知∠BED为直角,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由学生归纳常用方法:见三角形、两边中点――考虑“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见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考虑“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同时出现,综合考虑。

第五环节:小结与反思。

在第四个环节的时候,学生小结了本节的思路、本节用到的思想方法以及他们的收获和困惑。其中有学生反思知识点,反思解题方法的优劣性,反思解题规律,反思解题后的推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通过反思,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给平淡的课堂留下精彩的瞬间。

4.课后的形成性测评

授课的两个班级学习情况相近。课后对两个班都进行了评价,评价题目是:

(1)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和12,则斜边上的中线长是_______。(2分)

(2)若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长分别为3和5,则斜边上的中线长为_______。(2分)

(3)如图6,矩形ABCD,DF平分∠ADC交AC于E,交BC于F,∠BDF=15°,则∠COF=_______。(2分)

(4)已知:如图7,E是矩形ABCD的边CB的延长线上一点,CE=CA,F是AE的中点。求证:BFFD。(4分)

授课的两个班级基本在同一层次上,学习情况相近。课后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是:

从形成性测试结果看:教学设计调整后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第一节课;从各分数段的学生数分布情况看:教学设计调整后的分布明显优于第一节课。教学设计调整后的第二节课教学效果大大改观。

5.同行互动交流,深化认识

二次教学结束后,全组教师对这节课进行了互动式交流。

评价为:两节课比较,第二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问题化,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预习都很到位,学生预习都有思考痕迹,上课教师进行了思想方法的总结,把学生想不到的方法加以点拨。整堂课采用“主导”代替“主讲”,预习部分是“以学代讲”,例题部分“以练代讲”,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多些数学的创造性思维,多些学习数学的动力。

二、样板课的反思与思考

1.样板课的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课堂内容比较简单。因此,第一节课的设计导入无味,讲解时详略不当,课堂气氛较为沉闷,缺乏活泼、生动的场面。整节课缺乏悬念,所提问题过于肤浅,没有层次感。第二节课受到同行的指导后,在设计任务单的时候就思考怎么在课堂中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因此,我的重心放在预习探究中。要求用多种方法预习探究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一半,从而使学生掌握遇到中点怎么添辅助线。辅助线的方法,遇到的基本图形、用到的基本定理。课的精彩之处就是书本上只有一种证明方法,而我们的学生真正通过预习得到了四种不同方法。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学生以练习为思考代替教师的讲解。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另外,教师的课堂教学可以设计关键性递进问题,这样可以保证课堂教学作为样板课的质量提升和课堂的精彩。

2.样板课的思考

(1)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数学课程的发端是学生,而且数学课程的终极目标也在学生。学生成为数学课程设计的核心和主线,因此教学设计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在教学设计中提供学生课内和课外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设计要改变学生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的欲望。只有设计这样的“样板课”教学模式,才能面向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2)把握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任何一个考虑全面的教学设计都有不确定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可能把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一切设计完美。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出乎意料的情况与干扰。因此,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准确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只有设计这样的“样板课”的教学模式,才能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课程内容规定的要求。

(3)加强数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开放性

数学课程只有开放,才能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数学课程的开放性应该通过有效地课程设计及实施在多个层面上展开。比如,在课程目标上应予以拓展,不仅有知识技能目标,还要有过程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在课程内容上,不仅注重数学各板块内容之间的沟通、关联和整合,更要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在数学思维上,要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创造更多开放、交流和渠道;只有设计这样的“样板课”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

(4)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蕴藏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只有设计的“样板课”的教学模式,才能逐步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磨合、调整和推进的过程,数学教材作为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琢磨、深刻领会。愿我们与反思同在,与新课程同行。也让校样板课堂活动形式的继续开展,演绎出课堂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张世民.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意义的学习.2009.

2.常燕.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新农民:上半月,2009.

线上教学反思与总结范文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和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构成、工作原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已有知识构建新知识。

(3)情感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与教师、同学共同探求知识的幸福,体验学习后的成功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主电路中正转接触器和反转接触器是如何实现三相异步电动机换向的;控制电路中正转接触器和反转接触器之间是如何实现联锁的。

(2)教学难点。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构成、工作原理。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因为文化基础薄弱,前导课程理论知识欠缺,读图能力有限,所以不能很好地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理论融会贯通,但学生的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

三、教法、学法研究

1.运用复习法

该课程前后课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及时复习已学过的知识,贯彻好巩固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2.运用实物直观、图像直观法

通过实物、图示和多媒体动画的配合演示,使学生一看便形象地了解电路得电的路径和工作过程、动作原理,从而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灵活运用互动式、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应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学生彼此之间的合作互动、提问、讨论,激发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好奇,并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来构建新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同时,注意把握好各线路之间的联系,讲清线路的构成、工作原理和特点。

四、教学过程研究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放映录像和图片,让学生认识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为后面双边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然后,复习正转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并将电路图画在黑板上,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提出问题:“正转控制线路能否满足生产机械的控制要求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得出电动机还需要实现反转控制。那么,电动机如何实现反转呢?复习电动机反转方法,即对调接入电动机三相电源进线中的任意两相。

2.讲授课程

首先,利用实物引导学生复习倒顺开关的结构、符号,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工作原理。学完倒顺开关控制线路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倒顺开关控制线路的缺点:它是一种手动控制线路,在频繁换向时,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大,操作安全性差,一般用于控制小容量电动机。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倒顺开关的工作原理,用接触器代替倒顺开关来控制电动机的正反转呢?引导学生在接触器自锁正转控制线路的基础上,补画出反转控制线路,再让学生自己分析线路的工作原理。在此过程中,重点讲清画主电路时,如何尽量避免导线的交叉。

然后,提问:“若电动机已经启动正转,此时按下反转启动按钮,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利用动画演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将造成两相电源短路事故”。如何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呢?启发学生思考:“接触器的辅助常开和常闭触头是否同时动作?有先后顺序吗?”引出并说明接触器联锁的概念、接法及原理,得出接触器联锁的正反转控制线路。然后,与学生一起简要分析线路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动画演示以加深理解记忆,进而总结出该线路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克服其不足。最后,教师再归纳、总结、讲解线路中的关键问题。

3.课堂练习

通过几个典型的电路作课堂练习,使学生加深和巩固对联锁触头接线特点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堂小结

以各线路的特点为主线将各控制线路联系起来,理顺思路,对重点、难点进行总结概括,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5.布置作业

线上教学反思与总结范文篇5

关键词:高专院校;英语;信息化;教学资源

一、引言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高专院校英语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也得到蓬勃发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可以满足教学资源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增进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减轻教师教学重复劳动,集合集体智慧,寻找教学设计的最佳方案,提供最丰富的教学参考,实现先进教学经验、教学成果、学习成果的数字化共享,全方位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通过发挥平台的优势特性实现信息化手段和信息化课程教学的衔接,是很有意义的。

二、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实施高专英语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从教师在安排学生学习课程的安排流程和组织来看,一般分为课前预习与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复习、考前复习、考核与考试几个阶段,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开展混合式辅助教学,传统的但更加开放的教学也包括这些阶段,但因融入了混合式学习的思想而使其形式更加丰富。

(一)如何做好教学课前准备

教师在线备课之初,首先要在平台上通过投递箱、讨论区、调查、邮件箱等工具作一些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信息以便能有针对性的备课;在具体备课中则要根据信息化课程的特点收集、整理课程资源,对教学活动进行选择与设计,使用维基(Wiki)、档案袋、Blog、Melete模块、外部网页等多种形式备课。学生的在线课前预习和准备一般可以根据教师准备的课程大纲、日程安排、资源库的指导进行,也可以根据自我的个性与习惯进行,主要预习教师陈列在资源平台的知识讲解部分。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将学习活动的任务、过程、使用的资源通过相应的示例、文字说明或视频进行演示与讲解,方便学生正确理解课程活动。

(二)如何做好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习惯于在旧有的教育理念下的课堂讲解词汇、语法、阅读理解等,费时低效。而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教师的授课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采用的是“平台资源库+活动”的模式,即教师收集大量与学习内容及目标有关的相关网站的链接、文字、图片、录像等资料进行信息整合,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学习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点击各种学习材料,课上参与师生间的互动协作、交流会话等各种应用语言学习活动,学习效果高效。

(三)如何做好课后总结、反思

课后总结和反思是信息化教学的关键,通过总结、反思有利于教师、学生的主动研究、创造与发展智慧。平台为教师和学生的课后总结、反思提供了更多的形式与工具,在平台中,学生的课后复结不仅可以独立完成,而且可以通过小组分工与同学协作完成,包括建立自己的电子学档、查看工作站点的相关学习材料、讲义课件、学习资料链接、图书馆数字资源等,还可以在线或离线完成并提交作业、查看教师对作业修改的评语或等级、对同学的作业进行评价、利用在线答疑或讨论区参与感兴趣的各种讨论等。教师的教学反思可以通过点评式、提纲式、随笔式的教学日记或反思档案记录在博客或Wiki中,这些教学中的成功或不足、教学中的改革创新等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其他教师也可以从中扬长避短。

(四)如何做好考前复习

考前复习不仅是课程学习的总结阶段,也是对己知识的再学习、巩固旧知识、防止遗忘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帮助学生考前复习的顺利完成,教师可在课堂上完成阶段复习、学年复习及期末复习来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并使之系统化,也可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上通过聊天室、即时通讯工具等进行师生的实时交流,运用论坛、电子邮件等进行异步答疑等方式解惑。学生则应用包括教材、讲义、网上视频、音频、课件、各种参考资料以及各种在线学习资源温故知新,查漏补缺,也可利用平台提供的题库进行在线综合测试。

(五)如何做好考核与考试

考试是教育工作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真正做到“考”以致“思”,“考”以“创新”,教师就要根据既定的教学进程、性质和要求,使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如专题讨论、口头展示(英语演讲、英语故事、英语歌谣等)、小组合作项目、图片演示、阶段测试、自评、书评、课堂表现、以及闭卷考试等。这些考核与考试形式可同传统方式混合组织使用,也可根据平台的在线考试功能实现在线考核,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线考试其更适用于口头展示和小组合作项目类的考试。

(六)如何做好总结评价

评价是相互的,有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对教师的评价。作为一线教师要特别重视收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评价这一环节,可通过书面问卷调查或网上在线调查、电子邮件、聊天等形式取得第一手资料以更好地教学与工作。

三、结束语

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推动了学校教学改革,更新了教学理念,发掘出更多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与途径,使教学内容不断的得到更新组合,较好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了信息化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在信息化教学中如何真正有效地加强与实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指导和有效监控,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等许多方面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与思考,毕竟平台提供的只是一种硬件环境,我们更需要的是“软件”的到位与支撑。

参考文献:

[1]徐继存、周海银、吉标.课程与教学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杨改学.解读信息化教育资源[J].电化教育研究,2009(3).

[3]汪奎亮.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3.

线上教学反思与总结范文篇6

下面笔者由反思性学习与计划性学习策略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一、高中数学反思性学习策略

1.由复习整理入手,展开反思学习

首先,基础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基石.在高考试题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便开放题也是以基础知识为载体进行灵活变通.在高中数学复习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由基础知识入手,进行反思性学习,学会总结与归类,善于发现知识点、题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知识系统.

例如,在学习函数知识时,主要学习了幂函数、对数函数、指数函数等.在复习时,学生可由函数性质与图象、表达式、函数值域与定义域、函数的对称性、单调性、奇偶性出发,将这些知识加以对比,并以表格形式来显示它们的异同点,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解题过程中,需注意结合函数图象与表达式,以提高解题效率.

其次,学生可由基本技能入手,展开反思学习.在数学学习中,基本技能就是学生能够依据一定的步骤与程序展开运算、处理数据、图表绘制等.在考试过程中,不但注重知识的考查,也重视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整理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数学技能继续反思.如通过导数来求解某函数最值,借助定义来判断函数单调性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复习反思中需要熟练把握的.

2.由解题能力入手,展开反思学习

在反思性学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由解题能力入手,反思解题过程和解题方法.

第一,反思解题过程.(1)审题.这是解题的前提.当弄清题意后,才能想出正确的解题思路,从而准确、快速解题.在解题时,学生要认真观察,敢于联想,提高审题能力,学会转化问题.(2)找出突破点.认真分析已知条件与问题的特点,发掘其隐含关系,并将其作为解题切入点,逐步解决问题.

第二,反思解题严谨性.在解题时,学生需全面思考问题,须有理有据.

第三,反思一题多解.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找出多种解题方法,从而发散与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灵活运用知识,学会知识串联,学会举一反三.同时,在一题多解中,学生学会对比,并找出最优解题方法.

二、高中数学计划性学习策略

1.引导学生自我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若能够从自身实际出发,客观地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则能找准学习方向,为制定学习计划作好铺垫.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自我分析:

首先,分析自身的学习情况.这主要可由横向与纵向对比来分析自己的学习状况.其中,横向对比,就是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现状和班级学习情况加以对比,从而客观地了解自己在全班学习中的位置;而纵向对比,则是学生将其当前的学习情况与原先学习状况加以对比,从而了解自己的发展趋势与学习潜力.这样,通过纵、横对比分析,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自身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学习.

其次,分析自己的学习特点.由于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学生而言,其学习习惯与方法则有所不同,于是形成了自己的学习特点.因此,在制定学习计划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自身的学习状况,认识到自身的学习特点.如有些善于想象,有些记忆力好等,然后依据特点来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2.明确学习计划

首先,明确学习目标,这又分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如课时目标、阶段目标、总目标等.其中,课时目标,即每堂课需完成的学习要求,如把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理解重难点.

例如,在学习“直线的方程”时,学生需完成的课时目标: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斜率意义;把握由一点与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把握直线方程的两点式、点斜式与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依据条件求出直线方程;认识直线方程不同形式间的关系;把握直线方程各形式的互化等.而阶段目标,即依据学习阶段任务而设计的,如开学阶段、期中与期末阶段.总目标是学生经过长期学习而逐步实现的目标.这样,根据不同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科学安排时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有效安排学习时间与学习计划,从而增强课后时间利用率.如早晨与晚上,可进行知识记忆.当心情愉悦,能够集中注意力,且时间充足时,则可探究一些数学难题.

线上教学反思与总结范文篇7

[关键词]教学反思有效性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要想提高我们每节课的课堂教学效率,不仅要进行教学反思,而且要不断提高教学反思的有效性。如何提高教学反思的有效性呢,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感受颇深的案例,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对于初中数学中“角的度量”这一节的教学研究,我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起初对“角的度量”这一节的教学,我是这样实施的,首先用一个木制的教学量角器作为道具,指导学生认识量角器的结构(量角器的中心,零度线,刻度线).然后就教学生量角的方法,按三步做:(1)对中(即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2)对线(即量角器的零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3)读数(即看角的另一边与量角器上的哪一个角刻度重合)。最后是反馈练习。结果效果并不理想。我自己认为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可学生还是不会,我暗自责备自己:这一节课失败了。当然,在责备自己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反思。为什么看起来及其简单的一节内容,学生却难以接受呢?后来多媒体走进课堂,我又尝试着借助多媒体的作用来教这一节的内容,教学思路和前面的类似,也是先认识,再讲解例题,后反馈训练。由于学生对多媒体的新鲜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师生双边活动也很融洽,但训练效果还是不佳。这次我又陷入了这样的反思,也难怪学生了,多媒体演示只不过从过去的实物演示变成了变成了电脑屏幕上的演示而已,况且电脑演示不一定比实物演示来得更清楚。

当我又一次碰到角的度量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我暗自告诉自己,这一次一定不能失败。于是我开始深入研究学生不会量角的原因。

因为量角器上有内外两圈刻度,学生往往不知道到底读内圈还是读外圈的刻度,这种困惑是因为量角器上没有角的形象存在。找准原因后,于是我就准备在教学中把要度量的角“搬”到量角器上。其实以量角器中心为顶点有无数个角存在,只要能够找到要度量的角与量角器上对应的角就好办了。于是我用白纸为每个同学复印了8个纸量角器,教学时让学生把纸量角器蒙在要度量的角上,使中心与顶点重合,零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在纸量角器上把这个角画出来,按照对中,对线,画角,读数的过程来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也为此长舒了一口气,终于解决了这个简单的老大难问题了。课后,我写下来了这样的反思:这一节课我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用纸量角器为道具,利用对中,对线,画角,读数的方法,破解了学生读数难的问题。但能不能有更多的收获呢?由于量角器上以中心为顶点可以画无数个角,下次教此内容时可尝试在“对线”时让当角的一边不与零度线重合来进行教学。在一次上示范课的时候,我选择了该节内容,也尝试了上次反思的教学思路。先按照上次的教学思路授完,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问题:如果把角AOB顶点O与量角器的中心重合,一边OA与刻度20度重合,另一边OB经过100度,则角AOB的度数是多少?问题一给出,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都在纸量角器上刷刷地画图呢,学生很快得出了答案。课后我又写下了这样的反思:这一节课不仅教会了学生“角的度量”,也为后继学习“角的加减”埋下了伏笔。角的度量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不断优化,不断完善,难题不断破解,课堂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数学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不断要做好每一节课教学反思,而且要不断提高教学反思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破解教学难题,优化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线上教学反思与总结范文篇8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多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将教师成长与经验反思结合起来,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本文就从初中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实践中,探讨课堂教学反思。

一、“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2011年,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颁布,提出了一系列新观念,如作为必修课和基础课的“历史与社会”从本质上说是人文素养课;过程与方法是“历史与社会”的教学目标之一;“历史与社会”课程应采取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等。这些新观念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深刻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在重视认知目标的同时,也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的制定,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予以落实。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探究合作等手段,促使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当前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活动随着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考试成绩的合格而结束。一方面,教师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思维发展、个性发挥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主动思考应该如何学习,对老师所讲的东西毫无保留地接受,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少学生依然认为“历史与社会”只是应付考试的科目。所以想要扭转这种现状,提高“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水平,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大专业知识和经验知识的储备,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反思。

笔者在设计八年级上册“帝国新政”教学计划时,就曾几次修改方案。这节课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唐太宗的统治为例,从君民关系、国家政体、科举制度等方面分析唐初盛世局面出现的基础;了解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明确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初的想法是把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的措施作为切入点,探究当时的军民关系、民族关系和政治体制。后来仔细一想,觉得这样做有点过分拘泥于教材,似乎是为了学习历史而学习历史,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笔者就想到是否可以把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主题曲《天地之间有杆秤》与这一历史时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天平”为线索。“天地之间有杆秤,‘江山’放在左盘,‘老百姓’则是秤砣放在右盘,而定盘的是‘你’,即皇帝,就是天平的指针。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其实就是让天平处于平衡状态。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每一个朝代都是一个天平,同学们想想,中国这么多朝代,哪一个天平是相对平衡的呢?”

将生活中的音乐与历史紧密地结合起来,很好地解决了学生、教材和生活的关系。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价,是教师整理课堂教学、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的重要过程。而“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二、“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关系

1.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加深入地研究教学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使人满足,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人进一步求得成功的欲望。一节课总有成功的地方,例如:教师精彩的点拨,适宜的情境创设,教材深浅的把握,学生兴趣的培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课堂组织等。认真回顾总结,不仅能够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还可以将教学经验推广给同行,达到资源共享,多人受益的目的。

在八年级下册“屈辱的岁月”中探讨“落后就要挨打”时,笔者提出“落后是不是一定要挨打?请用史实证明你的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结果出现了以下观点:1.落后必挨打,证据是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落后不一定挨打,证明是当代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没有挨打;3.落后也能打先进,证明是辽、夏、金打北宋,金、元打南宋;4.落后抗击先进,最终打败先进,证明是中国的抗日战争;5.落后与先进和平共处,平等往来,证明是唐朝同吐蕃、南昭、回纥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等。部分学生的回答令我意外,但意外是一种难得的教学资源。在总结时,我除了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提出的可贵观点之外,重点帮助学生分析了19世纪中期,西方殖民者四处扩张,掠夺资源的背景下,中国的落后必将挨打的道理,提醒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应注意历史背景这一重要因素。这节课尽管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但收获颇丰,正确对待、评价一些课堂中的意外,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合理巧妙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所以教师要积极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性思考,不断充实、更新和提高自我。

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程标准》指出:错误是课程的再生资源。教学中的疏漏和失误在所难免,关键是要怎样对待。如,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适,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理念是否先进,教学手段是否恰当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及时进行反思,寻找问题的出现是主观所为,还是客观所限,并积极地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之目的。

一位老教师在七年级上册“辽阔的疆域”的公开课教学中,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与中国陆上相邻的15个国家,可学生找来找去只找到14个陆上邻国,老师便说在尼泊尔和不丹之间有个国家叫锡金,并说锡金太小,地图上就没有标出来,还请学生在地图上补充上去。当时听课的教师就议论纷纷,因为中国曾是世界上唯一承认锡金的国家。锡金,作为一个国家,在2003年10月以后出版的中国地图中就没有了,成为印度的一个邦———锡金邦。2005年6月第2版的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已更正了2002年6月第一版教科书和图册中的相关地图对该问题的解释,并在教科书第41页明确指出“找出与中国陆上相邻的14个国家”。但开课老师仍采用过时的观念,难免误人子弟。这反映了该教师既没有认真、仔细地备课,平时也没有关注与地理有关的新闻。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多读新书、好书,才能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不断改变自我,提高自我。

2.反思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彰显教学智慧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树立“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学生在对教材的学习过程中,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见解。将学生的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可打破教师的思维定势,拓宽教学思路,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做到教学相长。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一课中的“经线和纬线”这部分内容时,我拿出地球仪,开始讲南极、北极、经线、纬线……这堂课内容比较抽象,同学们不容易懂,怎样讲解,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发现每个学生的课桌里都有一个实心球(因为实心球是体育技能考试的科目之一,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用于练习),这不正可以作为学生用的地球仪吗?我让学生把实心球拿到桌面上来,在球的上面定出北极和南极,画出经线和纬线,分辨出东、西、南、北半球等,学生这样一“动”,就来了精神,对经线和纬线这一抽象知识,理解得非常深刻。在这个案例中,通过反思可以获得这样一些认识:(1)课堂也是一种资源,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巧妙地加以利用,使课堂成为教师充分展示教学智慧的平台;(2)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我们要随时把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1.典型课的自我系统反思法

教师在某一时间段对自己教学中最成功或最失败的课例进行系统反思,这种反思比较全面、复杂,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当然,这种系统的反思法不可能适用于每节课,也不适宜于常态化,但由于其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年轻教师尤其要认真对待。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2.公开课的交流对比反思法

我们每学期每个教师都会开设公开课,或者参加公开课的观摩与研讨。公开课的交流对比反思法是指通过开展听课交流、教学论坛等活动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在研究别人的长处、研究专家型教师以及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交流既可以是同伴间的交流,也可以是与专家的交流和对话,还可以是与学生的反馈交流。对比可以是同时期教师,也可以是同学年、同一学科、不同教法等的比较反思,还可以是对自己的现在与过去的对比反思。通过交流比较反思,找出自己在教学理念上的差异,找出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差距、教学效果上的差别,及时进行自我提升。

3.借助媒体的自我反思法

前几年,临海市教育局电教科来我们学校给笔者拍摄了一节“辉煌历史伟大成就”的初三复习课,并上传到临海市教育网上。通过课后反思和分析,使教师能重新听到和看到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具有哪些明显的特点,注意纠正语病和习惯性动作。这也是教学反思最主要的研究视角,可以使我们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行为等进行深刻审视。另外,还可以与其他人一起对话交流,共同探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展教师的自我评估能力和观察能力,改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4.撰写教学后记法

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教师要敏于思,勤于笔,积累教育教学研究的素材。撰写反思日记,即教学后记。这是教师课堂教学反思的一种好办法,要求教师对每节课的教学流程作书面的记录与反馈,有条理地对课程的主要特征、有意义的教学环节进行记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体会到教而再研则深,研而又教则实的道理,才能扬长避短,言之有物,始终站在课改的前沿,真正与新课程同行,与时代共发展。

线上教学反思与总结范文

【关键词】封闭图形内部外部规律

“内部还是外部”这个学习活动即是将一段细线打结形成闭合线圈,通过改变线圈的形状形成几个不同的闭合曲线图形,探索如何更便捷、准确地判断一枚一角硬币处于这几个曲线图形的内部还是外部的方法。

通过该学习活动学生会发现,原本一些感觉上非常简单、司空见惯或者显而易见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变得模糊不清、难以界定,也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对于一些基本图形来说内部和外部可以一眼看出,很好判断,如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因此人们往往忽略对这种看似平常概念的深入探究和思考。活动提供一次范例引起学生对这些平常概念的关注和思考,适合小学五年级教学。

在该学习活动中学生将完整经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经历从简单到复杂再回到简单后又复杂化的情感体验。学生将体会到数学问题的模型化可以将具体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使其得以简单清晰地解决,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和数学证明的严谨性。活动中展现出来的简单与复杂之间的反差及相互转化对学生思维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活动中学生需要小组分工合作,组员分别轮流承担出题人、解题人和协助者的角色,并协作完成活动任务。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工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都将得到锻炼。

一、问题与动机

探讨一个点处于一个几何图形的内部还是外部看起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如果这个几何图形是一个闭合的曲线图形,问题还是不是那么简单呢?如果这个曲线图形非常复杂,如何更有效、更快捷地判断出哪是内部哪是外部呢?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把握课堂节奏、营造适宜气氛,生动地展现问题的简单与复杂之间的反差,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教师分三步展示图1、图2、图3,每次询问学生图中的一角硬币处于图形的内部还是外部。

展示图1和图2时学生一般会认为问题实在是太简单了,然后教师给出图3,展示反差,并询问如果图形再复杂一些,用观察法判断不出来,怎么办。抛出疑问,引发接下来的探索活动。

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几个不同闭合曲线图形内部外部的判断,探索总结规律,建立简单数学模型。需要准备的学习用具包括:一段1米长的细绳、一枚一角硬币、一枚五角硬币、一把30厘米长的直尺。

二、过程与设计

感知到从简单到复杂的反差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小段自由讨论和思考的时间。学生可以先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因为与书本上学过的知识看起来关系不大,学生受到的束缚和思维定势的影响较小,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通常情况下经过讨论后学生会给出一些直观的办法,例如直接观察,把曲线图形看成迷宫、硬币看成小虫子尝试能不能找到出路,把曲线图形进行适当的变形处理再观察判断,等等。将该问题与数学知识关联起来总结归纳出一般化解决方法的概率较小。学生自己有了一定的思考后,教师再介绍本活动的探索步骤,更有利于其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教师将学习用具分发给学生,并介绍活动步骤如下:

1.所有学生分成3~4人的小组,组员之间自行商量分工事宜,选出组长、发言人、记录员等角色。

2.取出细绳,并将两端系成一个结,形成一个闭合线圈。

3.将闭合线圈平放在桌面上,并将两枚硬币放在线圈的外部,注意使两枚硬币间的距离不超过30厘米(即直尺的长度)。

4.一名同学操作线圈,改变它的形状,使其围绕一角硬币形成一个较为复杂的闭合图形。注意线圈不能离开桌面,以保证两枚硬币始终处于线圈的外部。然后用直尺将两枚硬币连接起来,观察直尺所在的连接线段穿过线圈有几个交点,将结果记录在如下表1所示的活动记录单中。每位同学轮流操作一次,注意使每次的线圈形状尽可能不同。教师可以先示范操作一次,学生有问题先提出解决,再小组展开活动。

5.活动结束后,小组内先讨论记录下的交点个数有什么规律,试着总结规律,提出判断硬币处于曲线图形内部还是外部的方法。

三、规律与建模

小组活动结束后,每组的发言人上台讲解自己小组的发现与结论,教师组织全班展开讨论,使结论尽可能完善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结论使之模型化。例如,用模型化的语言可以概括成:“要判断曲线图形上一点A处于图形的内部还是外部,可以在图形外建立另一点B,连接A和B形成线段AB,线段AB穿过曲线图形的交点个数记为n。当n为偶数时,点A处于曲线图形的外部。”模型的建立使具体的实际问题变成抽象的数学问题,复杂的问题又回归简单。

四、总结与反思

活动中学生经历的思维过程包括:实践操作、发现规律、归纳推理、模型化表达。规律指的是运动或变化过程中的不变因素。[1]活动中曲线图形和交点个数都是变化的,交点个数的奇偶性与内外部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其中的不变因素。

从发现规律到提出结论运用的数学思维是归纳推理。从逻辑的角度说,归纳(induction)推理指的是人依据自身的意愿、经验和当前感知,从事实(fact)到推论(inference)的思维方式。[2]从有限个曲线图形中总结出的规律是经验和当前感知,用于判断内部还是外部的一般化方法是推论。由于曲线图形的种类和个数都是无穷多个,这里用的是不完全归纳,因此结论是否正确存在着不确定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引导学生质疑结论,引发其课后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于是简单的结论如果想要严密的证明又似乎变得复杂了。整个探索过程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在简单和复杂间不断地奇妙变化,收获丰富的情感体验。

最后全班讨论环节使得结论得以模型化表达,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符号的简洁高效和数学语言的严谨性。

五、关联与拓展

开展该学习活动所需的用具很简单,学生课后可以自己准备用具继续探索两个问题:第一,当n为奇数时,点A是否处于曲线图形内部,改变曲线图形的形状多次验证并填写活动记录单;第二,尝试寻找反例。

教师可以引入数学史上类似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提出的著名数学问题,如哥德巴赫猜想等,引导有兴趣的同学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研究,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严密地证明课上提出的数学模型正确与否。

参考文献:

[1]郜舒竹.“探索规律”释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5(1).

线上教学反思与总结范文篇10

一、高中数学教学六种反思特征

1。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反思。我们的教学目标是由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这三大领域所初步构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进行备课时要以教材资料为基础资料,并加以灵活掌握和运用,有效的提高学生知识面、认知面、心理素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发展结果里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的期望目标更进一步。

2。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教学预设和整体规划,怎样设计能够更好的安排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的基础上练习新知识,我们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这些是我们必须加以思考和预设相关问题。在设计中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讲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时,注意把指数函数与幂函数进行比较,找出不同概念中的相异之处,共同之处。又如,学面角的概念时,可把平面内的“角”类比引出空间中的“二面角”的概念;推到球体的体积公式时,可以用推导柱体、椎体的方法类比出球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在讲双曲线时,注意和椭圆进行类比。对比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不同点,引导学生将新的概念转化为已有知识结构中的相关概念,使知识产生正迁移。

3。高中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我们应该清楚,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数学教师的指导教育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发展数学能力的指导活动。如在圆锥曲线的教学中,将双曲线的性质和椭圆的性质进行类比,双曲线中各变量的取值范围、顶点、对称性、实轴虚轴、离心率等与椭圆进行类比,这样学生便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双曲线的离心率与椭圆的离心率都是焦距2c与轴的比,这是相同的地方,但不同的是椭圆的离心率是2c与长轴的比,而双曲线的离心率是2c与实轴长的比,它们的取值范围也不同。教学过程中,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做适当的练习。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本身,还要利用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形成技能。要时刻掌握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理解分析方式方法。

4。高中数学教学成果的反思。所谓教学的成果是指对数学教学反思价值的判断。所谓的教学成果是以下两方面来体现的,第一、是由学生数学基础和学习方法以及数学能力发展等掌握情况来表现。第二、是由数学教师本身的自我教学经验的提高及变化加强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等等,都不难看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成果的反思的重要性。

5。高中数学教师自身的经验反思。教学活动持续不断的发展是教师反思的一个标志性过程,也是教师队伍成长的必经之路。对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数学难题加以分析,并利用自身的工作经验进行有效地解决并记录,形成好的案例文件,以免在日后碰到同一难题。改善教师的创造力和观察力,这样学习成绩也会有所提高。甚至可以把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得到的新结论、新概念、新规律有效地组合形成一套新的教学理论。

6。加强学用结合的反思。数学不仅来源于生活,还服务于生活。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心理特征,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前提,其效果要贴近生活,结合实际,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提高自身解决教学中部分数学难题的能力。要以一个良好的教学顺序教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有一个较好的认知过程并逐步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更好的接受。

二、高中数学教学反思途径

1。写教学反思笔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所难免,每天下课过后都要写反思笔记,教师要关注课堂上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对问题的见解等情况进行分析,课堂上及课后的习题给学生产生不利于学习的反应要进行反思。以免再耽误教学进度,还给学生自身的心理压力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教师对自己每天的数学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以及学生们的学习感受意见等理论上的创新和灵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记录总结教训。有依据并有规律地对不足之处加以总结和分析,使教学质量和教学经验及教案不断的完善。

2。写教学后记。教案本身及课题讲解后,数学教师的教学后记对自身教学见解的成功、失败的记载,有效提升教师的探索性看待问题的高度性有所加强,在教学中如有突发状况,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怎样处理都是我们写教学后记加强自身策略分析的一部分,谦虚对待每一个成功,虚心接受每一个建议。日积月累,自身的应对能力就能够有所提升,让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学能力创造性对学生学习态度有所改善。要及时写课后备课,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发生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策略的突发事件。

线上教学反思与总结范文篇11

[关键词]教学常规方式中学数学

“常规教学”一般指“备课、授课、作业、反馈、反思”等五个环节,作为教师,特别是中学数学教师更应该懂得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常规教学”所具备的这五个环节的内涵。

1备课

“备课”对大家而言并不陌生,但如何“备课”、“备好课”,对大家而言就不一定能真正弄通弄懂。

怎样“备课”、“备好课”呢?个人认为,在备课前首先要大体了解一下本章节教材的主要内容,它在本章教材中所占的地位与作用,其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它在中考(或高考)中所占的比例。其次,要深入了解每节课程的重点、难点、注意事项和突破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备好课,特别是要根据每班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备课。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包括本节要点、教法、学法和板书设计等,可适当地增减范例;也可适当补充一些资料(如:最好补充一些与本节课程有关的中考或高考必考的知识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2授课

“授课”是每位教师的主要环节,授课的成功与否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双基”,即“基本功”和“基本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务必注重教法与学法的指导,“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正确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地参加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2.1实施变式教学,拓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条理清晰、板书整洁,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范例要求严格规范,提倡“严谨规范性”;必要时,可以对范例或练习进行适当的变式训练(如: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思路与途径,变换习题的题设与结论、变换习题的问题等),以达到“一题多思、一题多想、一题多解、一题多练”的目的,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

人教版八(下)“§19.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第87页的例3。

范例1:如图1,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F是AC上的两点,并且AE=CF,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

评注:本题证明方法有多种,教材证法是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进行证明,还可以鼓励或提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即能否利用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或定理“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进行证明,并进行比较,说明哪一种证法更简捷。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它进行变式训练:如:

变式1:若将例1中点E、F继续移动至OA、OC的延长线上,仍使AE=CF(图2),则原结论还成立吗?

变式2:将范例1中的AE=CF改为“BE∥DF”,结论还成立吗?

变式3:将范例1中的AE=CF改为“BEAC,DFAC”(图3),则结论还成立吗?

通过变式训练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巧设问题“陷阱”,增强防范意识

在教学中,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做些适当的调整;对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难或问题,教师要事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做出相应的估计,在备课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容易掉进“陷阱”,然后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分析、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启发,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自觉地从“陷阱”里爬出来(或跳出“陷阱”),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减少错误,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实效性。如: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题:

范例2:已知关于的不等式组的整数解共有3个,则的取值范围是.-3<a≤-2

部分学生的解答是:-3≤a≤-2,另一部分学生的解答是:-3

范例3:若不等式组无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

A.a1D.a≥1选择B

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选择A,而忽视了当a=1时,原不等式组还是无解的,从而掉进“陷阱”,产生错误,故应选择B。

又如:在初三总复习中,我设计以下练习题:

范例4:关于x的方程有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B.C.D.

大多数学生选择B,他们都认为:当≥0时,方程有两个实数根,由此得出结果是B;实际上,学生忽视了该方程并没有说明它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所以该方程也有可能是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掉进“陷阱”,产生错误,故应选择A。

2.3强化变式训练,提高解题技巧

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逐步推广和实施《新课程标准》,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中,都将出现大量的,具有锐意进取、推陈创新、充满时代气息的好试题。其构造新颖、构思精细、设计巧妙、令人敬佩。难道这么多的好试题是命题者凭空想象出来的吗?显然不是。那么他们是如何经过巧妙的构思而设计出新颖的好试题呢?其实,命题者就是通过变换习题中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而设计出一些具有特色的新的试题。

在单元复习或阶段复习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变式训练的试题,指导和启发学生多思、多想、多解、多练,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和解题技巧。

下面举一个例子说明从一道习题入手,经过多种变化后出现的一些新的试题。

范例5:如图4,在RtABC中,BC=AC,∠ACB=90°,P为AB的中点。

(1)写出点P到ABC的三个顶点A、B、C的距离的关系,并简要说明理由。

(2)若点M、N分别在线段AC、BC上移动,在移动中保持CM=BN,试判断PMN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变换方法①:若变换原命题中的题设与结论,即可得到以下变式题:

变式1:将原命题(2)变换为“若点M、N分别在线段AC、BC上移动,在移动中保持∠MPN=900,试猜想PM与PN、CM与BN之间有何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变式2:将原命题(2)变换为“若点M、N分别在直线CB、AC的延长线上移动,在移动中保持∠MPN=900,(如图5),试猜想PM与PN、CM与BN之间有何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变式3:将原命题变换成一个操作题:如图6,ABC是一块含450角的三角板,PDE是一块含300角的三角板,且点P是AB的中点,把PDE绕着点P旋转任意角θ(00<θ<450)上述结论是否成立?为什么?

变式4:若将变式3中的“点P是AB的中点”改为“AP:PB=1:3”,试猜想线段PM与PN之间有何数量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

变换方法②:若变换图形、探究数量间的关系,即可得到以

变式5:在“变式1”下继续探究(如图4),若AC=BC=6,其他条件不变,试问四边形CMPN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CM+C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试分别求出它们的值;若有变,请说明你的理由。

变式6:若将“变式1”变换为“已知∠ACB=90°,CK是∠ACB的平分线(如图7),请按以下要求解答问题”。

(1)将三角板的顶点P在射线CK上移动,两直角边分别交CA、CB于点M、N。

①在图7中,证明:PM=PN。

②在图8中,点D是MN与CP的交点,且PD=PN,求PCN与PND的面积之比。

(2)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P在射线CK上移动,一直角边与直线CB交于点N,CN=1,另一直角边与直线CA、直线CB分别交于点M、E,使以P、N、E为顶点的三角形与CMN相似,在图9中画出相应的图形,并求CP的长。

变换方法③:若变换图形、探究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即可得到以下变式题:

变式7:对变式5继续探究,我们知道PMN的形状不变,

但大小是变化的,设,BN=x。

(1)试求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x的取值范围。

(2)是否存在某一位置N,使,

若存在,求出此时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务必认真学习教材,探究教材,强化习题的多种变式训练,了解习题变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例题、习题、试题的变换方法,探究它们的变换规律,通过变式训练和整合改造,就能跳出题海,举一反三,取得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

3作业

“作业”是巩固本节课程的重要一环,通过练习与作业可以加深概念、定义、公理、定理、公式等的理解,同时通过练习与作业又可进一步巩固公式和定理等的应用,达到巩固和升华的目的。每节课后,教师都要布置学生做课后的练习与作业。安排作业时,我布置三个类型的作业:以教科书习题中的“复习巩固”为主的基本题,以教科书习题中的“综合运用”为主的能力题以及与教材配套的综合练习题,以教科书习题中的“拓广探索”为主的拓展题以及与教材配套的拓展练习题,以此来分别满足不同类型学生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但在做练习与作业前,一定要指导学生做到先复习后做作业。要求学生先阅读本节课本和课堂笔记,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更要多看、多思、多想,同时关注作业规范性,注重书写格式,特别是几何证明的格式和解题格式等,以便更好地完成好作业。例如,一部分学生做作业的习惯不好,做作业时总是一边看书或笔记,一边做作业,表面上看似乎会做作业或基本能做作业,但实际上他们一边看,一边做,只是属于模仿作业而已,并不是真正理解后做作业。所以这一部分学生认为他们作业都会做,但考试时总是考不好,这就是其中原因之一,因而学习效果不明显,成效不高。

4反馈

“反馈”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又一重要环节,“反馈”包括平时作业和单元检测的反馈。对于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指导学生开展互帮互助,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换意见,共同探究问题的本质,探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者,教师在批改作业中,务必认真及时批阅,评出A、B、C、D四个等级,细心分析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错误的根源,并写出批阅的意见或建议,同时进行面批面改,及时帮助学生做好作业的订正工作,而且要求学生将其错误的问题及时记录在“数学错题订正本”上,并写出错误原因和正确解答,以便今后更好地回顾与反思,从中总结经验,吸取经验教训,待本章节单元测验前,拿出来看一看,思一思,想一想以前的错误或问题,现在是否已经真正弄通弄懂,起码可以起到提醒、反思和借鉴的作用。同时强调,对于单元试卷的评讲与订正工作要类似于作业,务必及时订正并记录在“数学错题订正本”上(要求家长过目签字),学生每周或各周上交“数学错题订正本”,及时检查学生的订正情况,及时了解家长的反馈意见或建议(在订正本中互批意见或建议,真正起到“家校联系”的桥梁作用)。

5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十分简洁地归纳出教师的成长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是人自我觉悟的过程,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教学背景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呢?

5.1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

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

学生现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

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或问题?

出现这些情况后教师应该如何处理?

课前:尽管教师会事先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能出现不同的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应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进行整改或补救”,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能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课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反思:

我的教学是否有效?

学生是否完全理解?

教学中是否出现令自己惊喜的亮点,这些亮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哪些方面自我感觉不佳还可以进一步改进?

我从中学会了什么?

5.2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办法。

5.3小结记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的内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教学有哪些方面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完善?哪些地方还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学生学得是否愉快?自己教得是否自然、轻松、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个小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能为今后教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反思贵在坚持,“事事总结,时时反思,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反思的作用。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线上教学反思与总结范文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7)06―0103―01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可以获取大量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

兴趣是形成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笔者是这样做的:首先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学内容特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其次灵活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方式。最后,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学生,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千克的初步认识”、“时、分的认识”等教学内容时,学生已经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而,教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明确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它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的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的程度,教师对教学目标理解与把握得越好,就越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进而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因此,教师要深挖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测量”一节内容时,可以制订这样的教学目标:①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②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③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三、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证明,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一节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操作活动:1.用一根线绕圆柱状茶叶盒一周,然后量出线的长度,用线的长度除以π就是底面圆的直径。2.先把茶叶盒的底面描画在白纸上,剪下这个圆对折,量出折线的长,就是底面圆的直径。3.把直尺上的零刻度线固定在茶叶盒底面边缘的一点,慢慢转动直尺,测量出的最长距离就是底面圆的直径。4.在茶叶盒上标好记号后滚动一周,再测量出距离(底面周长)便可求出底面圆的直径。

四、合理的教学评价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有效措施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评价。当然,重视数学知识和数学技巧等方面评价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数学的实践性较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归宿,因此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描述性知识的检测上,还要重视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演绎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习状况的评价。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五、课后总结与反思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如何改进线上教学范例(12篇)

    - 阅0

    如何改进线上教学范文[关键词]电教手段、数形结合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面临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大飞跃--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

    科创板交易细则范例(3篇)

    - 阅0

    科创板交易细则范文大家好!很高兴能参加一年一度的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今年论坛的主题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与自主创新战略,这个主题很好,很及时。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中,设立.....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