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本的主要途径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金融资本的主要途径范文篇1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优化途径

1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现状

1.1权益资本与负债资金的总量比例不合理

在理论上,企业的资金按照其性质可分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自有资金是投资人投人企业的资本金及经营中形成的积累,它反映企业所有者的权益,又称权益资金。借入资金是企业向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其他企业等吸收的资金,又称负债资金。权益资金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企业初始运营的资金基础,同时也是企业承担债务的基础,如果一个企业权益资金过少,负债资金过多,资本结构不合理,不但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同时使企业财务风险加大,对企业的生存带来威胁。

1.2权益资本与负债资金本身的结构失调

2优化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途径

2.1努力提高中小企业的自身素质,不断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要进一步规范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明确界定产权,调整优化组织结构,同时要强化经营者素质,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内部凝聚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以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建立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不断提取公积金、公益金,扩大自有资本规模,提高自有资本充足率。

2.2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力度.不断扩大中小企业触资规模

1)制定和完善信贷管理制度

改革现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尽快制定和完善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信贷管理办法。建立灵活的贷款责任制,改进信贷业务流程,公开信贷政策,简化业务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同时,要通过改革目前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适当扩大贷款抵押率、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等途径,最大限度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2)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尽快成立中小企业发展银行,进一步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有越来越多的中小金融机构能满足其日益需要的资金需求,以弥补大型金融机构对其融资支持的不足。因此,积极组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国家政策性银行一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乃当务之急,它必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此外,国家还应出台政策,进一步鼓励和扶持其他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3)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空间

积极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空间。直接融资应该成为中小企业扩大资本规模,优化资本结构的重要途径。完善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进一步规范和壮大“二板市场”。目前我国的“二板市场”存在着进人门槛高、管理不够规范和规模偏小等特点,发展十分缓慢,远远不能满足大多数中小企业的需求。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应加快“二板市场”的发展,扩大其市场规模。二是加大发行中小企业债券的力度。要改革现有的债券发行和监管模式,积极推行中小企业债券发行核准制,通过放宽限制、简化程序、严格评估、规范管理等方式来实现中小企业的债券融资。

2.3大力加强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结构

1)推进中小企业资产重组

企业的资产重组尤其是内部的资产重组有利于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充实企业的资本金,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因此,国家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行内部资产重组,同时,对企业外部的资产重组也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促使资本流向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和企业。

2)建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

建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也是完善资本市场,充实中小企业资本金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国家应该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设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当然,在公司开办之初,政府可给予一部分的资金支持,以减少民间资本的投资风险,待公司运行规范成熟后,政府资金可逐步退出。目前我国日益膨胀的民间资本为设立投资公司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而设立该公司也进一步拓宽了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两者可谓相得益彰。

金融资本的主要途径范文篇2

[关键词]境外融资;资金回流;企业

[DOI]10.13939/ki.zgsc.2017.12.130

随着我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为了控制融资成本,优化融资结构,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从境外引入资金。一方面,境外融资的成本比境内发债低近100BP[ZW(]证券日报:境外融资成本比境内发债低1个百分点中国企业要学会做“跨境债主”。[ZW)],另一方面境外发债的资金用途上更为灵活。在资金使用上,我国的公司债、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银行间市场产品均有明确用途,不得用于股票等权益性投资,而境外发债往往不对资金用途做出约定。境外发债的难点主要在于与境外投资者的沟通以及境外发债资金入境即资金回流。本文主要针对境外融资和回流模式进行研究。

1我国资本项下的政策更迭

我国由于资本项下的外汇管制尚未完全放开,资本项下的外汇管理尚处于一个探索和调整的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调整中。2017年1月,央行了《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进一步放宽了我国企业的境外融资额度及管理方式。在境外融资额度上,企业跨境融资杠杆率从1调整为2,在结汇管理上,不再要求“有实际需要”的前提,可意愿结汇。对内保外贷的外汇政策,2011年的《跨境担保外汇管理规定》中规定若将内保外贷资金调回境内使用仍需外汇管理部门的批准。而在2017年2月新出台的《进一步推进外汇管理改革完善真实合规性审核的通知》则规定“债务人可通过向境内进行放贷、股权投资等方式将担保项下资金直接或间接调回境内使用”,使内保外贷从贷款流程至资金回流全过程实现政策松绑。再如对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简称RQFII),2011年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有关事项通知》要求在获批的额度内,用于投资于股票及股票类基金不得超过RQFII募集规模的20%,投资于固定收益证券不低于募集资金规模的80%。根据2013年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人民币合格投资者在经批准的投资额度内不再受上述投资比例的限制,仅在对上市公司进行投资时设定了持股比例上限,投资自主程度进一步提高。

2主要境外融资及回流模式

2.1集团母公司提供维好协议

该模式下由集团总公司在境外设立离岸子公司,由该离岸子公司投资设立融资特殊目的实体(以下简称SPV),由集团总公司向SPV的融资提供维好协议,同时出具股权购买协议,承诺当该SPV无力偿还债务时,集团总公司购买境外子公司持有SPV的股权。该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交易结构简单,易于管理;由于使用维好协议,不需在外管局进行登记。缺点在于此模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内保外贷,回流路径缺乏政策支持。

2.2内保外贷

该模式由集团总公司申请由境内A银行向境外B银行出具保函,由境外B银行向集团的离岸子公司提供借款资金,境外子公司取得资金后以借款或投资方式完成资金回流。由于2017年2月的《进一步推进外汇管理改革完善真实合规性审核的通知》,内保外贷回流路径已完全打通,回流更为顺畅。该模式缺点在于境内银行担保额度通常需总行审批;即使批复通过,额度也较为有限;由于占用了银行授信额度,资金用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2.3集团母公司提供担保+融资租赁公司

该模式的流程图如下图所示。使用该模式下首先需有外商融资租赁公司做融资通道,集团母公司为外商融资租赁公司的境外债务担保,评级不会下调;由于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是境内企业,因此该担保不属于内保外贷,无须在外管局办理登记手续;集团总公司向境外发债的子公司做出维好协议,保证评级结果。

集团母公司提供担保+融资租赁公司该模式主要是通过外商融资租赁公司10倍投入差将资金调回境内使用。因此该模式的关键在于须收购或设立外商融资租赁公司。在融资到期还本付息的环节,同样通过融资租赁公司还本付息,不需外汇局登记而可直接通过银行操作。

2.4RQFII境外融资

该模式是由境内集团母公司的境外子公司O立一个离岸SPV进行境外融资,将融资资金以债权方式投入国内某个证券公司设立的离岸RQFII,以该RQFII为通道以境外发债资金购买境内权益资产和集团母公司发行的债券,从而实现资金回流。该方式的优点在于资金可用于证券投资和其他固定收益类投资,也可用于认购集团母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固定收益类债券。根据现行税收政策,RQFII购买境内权益类资产的收益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该模式的难点主要在于需要找到合适的RQFII香港子公司,并要收取一定的通道费,影响境外融资整体可行性。另外,根据2013年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人民币合格投资者投资范围主要是标准化产品以及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固定收益产品。若拟用该模式将境外资金回流对接本企业发行的债券,则需将境外发债和境内发债在时间和期限上进行协调,以控制资金成本,避免期限错配。

3境外融资模式小结

境外融资的模式除了上述四种之外,还有QFLP、成立外商投资企业等。境外融资的模式较多,各种模式的交易结构复杂程度、综合融资成本、资金用途、回流方式、还本付息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例如,内保外贷模式获得了较大的政策支持,流程较为顺畅,但由于动用境内金融机构的额度,审批流程和资金用途需进一步予以考虑;对RQFII模式,较为适用于投资公司等对证券有投资需求的企业,但通道费使得融资成本提高。为了提高境外融资的适用性,企业可将多种境外融资手段综合运用,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形成有助于提高融资效率、控制综合融资成本、防控融资风险、保证资金回流、有利于还本付息的组合型融资工具。

参考文献:

[1]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外汇管理改革完善真实合规性审核的通知[Z].2017-01-26.

[2]阎岳.境外融资成本比境内发债低1个百分点中国企业要学会做“跨境债主”[N].证券日报,2017-01-25(A01).

[3]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Z].2011-12-16.

[4]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实施《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的规定[Z].2013-03-01.

[5]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Z].2013-02-26.

金融资本的主要途径范文1篇3

关键词:特色农业,农民增收,邮政金融

作者简介:王弘颖(1968-),江苏南京人,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副教授;

马凌(1979-),江苏南京人,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F61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28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1-61-02

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经济的方针与政策导向,具体实现根本路径还在于农业发展给农民带来的收入增长,其中发展特色农业就是重要理念和方式。特色农业是与我国农业水平相适应的发展目标,所谓特色农业,是指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产出特有商品的现代农业。不仅能够满足民众基本生活需要,而且更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类型多样化的需求,并籍此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新的方式。

邮政金融主要是指邮政储蓄银行,利用中国邮政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点、人力资本以及品牌信誉等资源,面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居民提供零售金融产品(服务)业务。2007年3月正式挂牌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建立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充分依托和发挥邮政网络优势,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金融支持。从现实角度看,邮政金融相对完善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农村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一、现状分析

特色农业依赖特定的自然条件与区域环境,其产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垄断性,可以保证长期而稳定的产品市场价值并带来较高利润,是增加我国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特色农业发展类型多样,比较常见的有以下5种:第一是特色种植业,是比较普遍的形式,如特种稻米、特种蔬菜等;第二是特色林果业,主要是经济型果木种植,如蜜桔、核桃等;第三是特色养殖业,主要是水上与陆上的、有特定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养殖业,如养鱼养虾、养貂、养蛇等;第四是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主要是对前几类特色农业成果的深加工。是融资需求较高的工厂化农业;第五是观光休闲农业,主要以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等形式存在。是民众休闲时间增加与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提高而兴起的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可期实现的关键路径,借助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保障,能够促进农业资源充分利用和深度开发,保证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政府提供政策引导之外,也应增加资金的支持力度,但是政府只是国家管理部门,不是慈善机构,也不是金融机构,因此农村金融体系提供相应产品与服务就显得举足轻重且必不可少。我国农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金融服务的主体机构也有限,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与全面,存在“瓶颈”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进一步提高。

目前,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主要有三类主体:一是国有银行(包括邮储银行),二是属于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三是农村信用社。以国有四大银行为主的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其服务对象和目标客户基本都锁定在城市和相对高端的行业,为农村提供的金融服务不断萎缩(网点较少、产品单一);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主要从事粮棉油的收购和储备资金的供给服务,通常不涉及一般的金融零售业务;农村信用社是服务农村基础金融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是有限的资金实力和技术能力以及常年经营累计的负担和风险,极大地限制其提供金融服务的规模和种类。

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带来农村金融需求的快速增长。例如与特色农业密切相关的小额贷款的需求,就呈现逐年大幅增加的局面,而与之相符合的金融产品的种类和规模有限、门槛设定较高。此外,金融行业存在对农村市场的“地域歧视”,忽视提供农村金融服务,农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改善后出现的金融服务的新需求无法满足。邮储银行的定位便顺势而为,依据差异化营销理论,锁定农村金融市场为业务经营导向,尤其是据此所提供的面向农户的特色微型金融产品,极大地填补了此类空白,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一种融资途径,进而促进农民增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邮储小额贷款。

邮政储蓄小额贷款业务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面向农户和商户(小企业主)推出的贷款产品。其中“农户小额贷款”是指向农户发放的用于满足其农业种植、养殖或生产经营需要的短期贷款。主要包括农户联保贷款和农户保证贷款,贷款额度户均上限是5万元。还有农户与商户都可申请的定期存单贷款。这些业务形式贷款门槛比较低,还贷形式灵活(如一次还本付息法、等额本息还款法、阶段性还款法),提供了有效的融资途径,促进了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邮储银行利用自身的邮政业务建立起来的网络,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收益之比相对合理,也为自身市场开拓与实力增长提供了新源泉。

二、策略思考

基于特色农业与农民增收的金融服务需求与邮储银行的服务定位,二者的协调发展,既能促进特色农业与农民收入的提升,也能促进邮储银行竞争能力与利润水平提高,属于典型的合作双赢关系。两者合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合作深度与广度上还有极大空间。围绕特色农业与农民增收需求,邮政金融应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一)坚持社会性原则。与其他商业银行不同,邮储银行是脱胎于邮政业务的商业银行,由于母体渊源的特殊性,使得广大的农村地区对于邮储银行的信任程度和接受程度非常之高。同时,遍布乡村的约3.6万个营业网点,是其他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基础优势,因此邮政金融应坚持商业性与公益性的适度结合。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城乡差别较大,农村公共服务尤其是公共财政机构的数量与服务能力严重不足。邮政金融可利用自身网点和公信力的优势,提供部分涉及公共经济与财政的服务。特色农业和农民增收关系到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各级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和支持,特色农业的财政补贴、专项财政拨款等的发放,可以借助邮储银行实现。此类包涵更多公益性和社会性意义的中间业务,无形中为邮政金融带来广告效应和市场口碑,在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逐步实现过程中,会产生持续的连带效应,吸引农户在需要其他金融服务时,首选邮储银行,构建由维护公益性而带来的隐性的后期利润收益的良性通道,公益性与商业性的相互促进,是邮政金融服务于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履行社会责任的独特途径。

(二)实现定向性原则。特色农业类别多样,其金融需求尤其是资金需求的特点各不相同。结合目前的邮储小额贷款,邮储银行可以为农户开设特定的银行账户,结合特色农业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比如特色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的资金需求在数量和时间上就不尽相同,种植业倚重季节性,养殖业则更多地考虑养殖周期,邮储银行应分别考察融资需求,提供相应的资金准备,同时合理调控贷款的授信额度,并把握贷款者还贷的适当时机,保证农户增收,也降低自身经营风险。

特色农业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范围内具备趋同性和规模性,邮储金融的定向,可提供批量的、有指向性的融资产品,实现金融服务的高效对口。同时也便于统一宣传与业务处理,有利于降低邮储银行经营成本。这是邮储金融服务于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

(三)拓展综合性原则。作为农村金融的主体,服务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是邮政金融的重要业务内容。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深入,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成分与产业类别趋于多样,农民金融需求也愈多样化。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户(商户)以致富增收为目标的额度较大的融资需求在增加。同时,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也产生了对其他类别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业的需求。

在提供基本的相对低端的农村金融产品基础上,邮政储蓄应审时度势,为农民提供更全面系统的服务。目前邮储银行已开办绿卡、保险、代收代付、汇兑、划拨以及基金代销等中间业务。邮储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平台,大力拓宽中间业务。特色农业的政策扶植的手段之一就是农业保险,邮政金融在商业保险之外,也应争取农业保险的中间业务,使得特色农业的金融业务(信贷与保险)实现全程对接,为特色农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条件,为农民增收做好基本的金融服务,也创新自身的核心业务。

另外,结合特色农业市场化的“订单农业模式”,邮政金融可以尝试“第三方支付”的角色,为农户与订购者之间提供独立单向的资金支付业务,参与和监督订单农业的过程管理,平衡各方利益,控制风险,实现多赢。这是邮储金融服务于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完善服务体系的创新途径。

(四)关注延伸性原则。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4.9%,同时农民各类金融需求亦逐年增长。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加入延伸性内容,就成为前瞻性的战略策略。例如在特色农业的信贷业务中,大力推行客户经理制,保证客户经理与客户“面对面”交流,直观推介业务功能,加强互动和沟通,并为农户延伸提供贷款规划、家庭财务计划、理财规划等咨询服务。客户经理可在完成金融服务的基础上,根据农户生产情况和家庭经济条件,帮助其将增收部分进行合理安排,在生活生产条件改善、子女教育、医疗养老、家庭储蓄等方面提供规划咨询的延伸服务,促进农民增收与理财观念的建立。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此类供给尚有极大空白,是邮政金融促进农民增收、延伸服务内涵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虽然某些定式思维认为农村金融“本大利小”,但是经济学的“长尾理论”表明,借助时间与规模所产生的累计效应,农村金融服务亦可实现良性循环与可观利润。邮政金融的定位和发展重点在农村金融市场,立足特色农业和农民增收,应结合发展特点和发展要求,提供差异化的特色服务。农业发展与邮储金融,二者的深度合作,必将带来农户与邮储银行间的多赢与良性互促,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和邮储金融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盛竹、叶子荣.邮政金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研究[J].农村经济,2009,(02).

金融资本的主要途径范文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现状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只有一家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也办理商业银行业务,且人民银行与财政的关系界定不明确,没有所谓的资本充足率一说。随着改革开放对银行的改革,中国逐步形成以人民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并存的银行体系,但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一直很严峻。2002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6%,除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8.2%外,其余三家银行均低于巴塞尔8%的监管标准。国家为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2003年底成立中央汇金公司向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入450亿美元的资本金,2005年4月为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这一举措大幅提升了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分别达到12%、8.6%和9.1%。

但是近年来,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快速扩张,资本充足率却逐年下降,同时随着各国对金融危机的反思,像《巴塞尔协议ⅲ》草案这样提高现有商业银行资本充率标准的进程也逐步加快。因此,分析影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因素,寻找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对我国商业银行有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因素

资本充足率是自有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自有资本是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对资本充足率起到正向影响作用,而作为资本充足率分母项的风险资产则起到负向作用。

(一)分子项的影响

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是银行的自有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增加自有资本就可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加附属资本可以发行金融债券或可转换债券,但作用比较有限,核心资本的来源主要是发行普通股和提高留存利润。上市募股筹资是在既可以筹集大量资本又可以改善资产质量,成为提高资本充足率最有效的方式,我国自2004年以来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助推上市就大幅提升了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此外,提升银行盈利能力,积累留存利润,增强内部融资额度也是增加核心资本的途径。

(二)分母项的影响

提高资本充足率,除了要提高自有资本外,还要减少加权风险资产,即减少分母项。风险加权资产根据相应的评级确定风险权重,进行加总得到。减少风险加权资产则要多开展风险权重较低的业务优化业务结构、加快处理和剥离不良资产。针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状况,我国银行业中间风险业务开展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现阶段处理不良资产是重中之重。

三、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一)内部融资

上面提及的增加分子项的正向影响,提高留存利润进行内部融资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之一。相比外部融资,内部融资存在着融资规模小,注重银行的逐年积累等特点,但内部融资是增加资本金最廉价的方法,因为节省了上市融资所花费的各项成本费用,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防止股东权益被稀释,影响股东控制权。

(二)外部融资

1.国家注资。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状况,国有商业银行是国有控股的,应首先考虑代表国家所有权的国家财政注资。随着近些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从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国家财政潜力很大,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缺口比较大,不可能一次性补足,可以考虑发行特别国债来筹集资金。

2.公开上市。银行上市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没有偿还期限,不需要偿还本金,这部分资本可以相对稳定地留在银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上市融资是商业银行扩大资本规模,特别是筹集长期、稳定资本的基本途径之一。从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成功上市到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上市,我国银行股份制改革在几年内初见成效。商业银行通过上市获得大量充足的自有资本,2010年我国银行业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融资,16家上市银行中的14家募集资金超过3400亿元,从而使资本金得到有效补充。中国银监会2011年2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大幅提升,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

3.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和可转换债券。此种方法从增加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入手,目前我国居民和企业的资金充裕,潜在购买力较大,债券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产生很大的吸引力

。可转换债券利息成本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可转换债券占附属资本的比例没有限制,银行可利用可转换债券的灵活性调整资本金。但是债券是需要到期偿付本金,定期给付利息的,因此商业银行须要合理安排债券的期限和利息。

(三)处理不良资产

由于历史制度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高,不良贷款余额大,造成风险资产过高,资本充足率低下。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家的支持下经过几轮的剥离,成功将不良资产率降到一定范围内。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我国银行业制度不完善,加之银行本身内部制度上的缺陷,不良资产余额也不低,针对这样的情况,应该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快对之前坏账、呆账的核销,同时有必要进行深层次改革,在银行资产管理时切实建立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力求从根上改变不良贷款形成机制,从而减少风险资产数额。

参考文献:

[1]夏华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几点思考.《商场现代化》,2009;1

[2]韩吉茂.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

[3]赵雨洁.试析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时代金融》,2008;6

[4]洪菲.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现实途径.《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7

[5]郭琼琼.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及其提高途径.《时代金融》,2008;5

金融资本的主要途径范文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现状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只有一家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也办理商业银行业务,且人民银行与财政的关系界定不明确,没有所谓的资本充足率一说。随着改革开放对银行的改革,中国逐步形成以人民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并存的银行体系,但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一直很严峻。2002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6%,除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8.2%外,其余三家银行均低于巴塞尔8%的监管标准。国家为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2003年底成立中央汇金公司向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入450亿美元的资本金,2005年4月为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这一举措大幅提升了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分别达到12%、8.6%和9.1%。

但是近年来,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快速扩张,资本充足率却逐年下降,同时随着各国对金融危机的反思,像《巴塞尔协议Ⅲ》草案这样提高现有商业银行资本充率标准的进程也逐步加快。因此,分析影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因素,寻找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对我国商业银行有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因素

资本充足率是自有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自有资本是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对资本充足率起到正向影响作用,而作为资本充足率分母项的风险资产则起到负向作用。

(一)分子项的影响

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是银行的自有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增加自有资本就可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加附属资本可以发行金融债券或可转换债券,但作用比较有限,核心资本的来源主要是发行普通股和提高留存利润。上市募股筹资是在既可以筹集大量资本又可以改善资产质量,成为提高资本充足率最有效的方式,我国自2004年以来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助推上市就大幅提升了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此外,提升银行盈利能力,积累留存利润,增强内部融资额度也是增加核心资本的途径。

(二)分母项的影响

提高资本充足率,除了要提高自有资本外,还要减少加权风险资产,即减少分母项。风险加权资产根据相应的评级确定风险权重,进行加总得到。减少风险加权资产则要多开展风险权重较低的业务优化业务结构、加快处理和剥离不良资产。针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状况,我国银行业中间风险业务开展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现阶段处理不良资产是重中之重。

三、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一)内部融资

上面提及的增加分子项的正向影响,提高留存利润进行内部融资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之一。相比外部融资,内部融资存在着融资规模小,注重银行的逐年积累等特点,但内部融资是增加资本金最廉价的方法,因为节省了上市融资所花费的各项成本费用,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防止股东权益被稀释,影响股东控制权。

(二)外部融资

1.国家注资。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状况,国有商业银行是国有控股的,应首先考虑代表国家所有权的国家财政注资。随着近些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从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国家财政潜力很大,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缺口比较大,不可能一次性补足,可以考虑发行特别国债来筹集资金。

金融资本的主要途径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优化途径

1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现状

1.1权益资本与负债资金的总量比例不合理

在理论上,企业的资金按照其性质可分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自有资金是投资人投人企业的资本金及经营中形成的积累,它反映企业所有者的权益,又称权益资金。借入资金是企业向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其他企业等吸收的资金,又称负债资金。权益资金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企业初始运营的资金基础,同时也是企业承担债务的基础,如果一个企业权益资金过少,负债资金过多,资本结构不合理,不但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同时使企业财务风险加大,对企业的生存带来威胁。

虽然我国多数中小企业在开办之际主要依靠权益资本,但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权益资本比例越来越小,负债资金的比例越来越大。据国家统计局干1999年调查,我国中小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已高达95%,其中资产负债率超过100%的高达43%,2003年我国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0.36%,高于大型企业的54.82%。如此之高的资产负债率不仅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再融资能力,而且也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筹资风险和财务危机。

1.2权益资本与负债资金本身的结构失调

权益资本内部非正式股权和上市股票筹资的比重非常低,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从负债资金内部看,企业负债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比例几乎为零。而且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银行贷款中,固定资产贷款越来越少,流动资金贷款期限越来越短。2006年某省统计局对该省中小企业长期贷款情况及其满足程度的调查资料,显示有53.09%的企业取得了1—3年的长期贷款,46.90%的企业根本没有长期贷款,即使有该项贷款的中小企业也仅有4.91%的企业满足需要,53.27%的企业不能满足需要。中小企业中有3年以上长期贷款的更少,63.52%的企业没有3年以上长期贷款,这说明中小企业取得银行贷款难,取得银行长期贷款更难。权益资本和负债资金内部的结构失调,使中小企业筹资严重缺乏弹性。

2优化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途径

2.1努力提高中小企业的自身素质,不断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要进一步规范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明确界定产权,调整优化组织结构,同时要强化经营者素质,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内部凝聚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以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建立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不断提取公积金、公益金,扩大自有资本规模,提高自有资本充足率。

2.2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力度.不断扩大中小企业触资规模

1)制定和完善信贷管理制度

改革现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尽快制定和完善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信贷管理办法。建立灵活的贷款责任制,改进信贷业务流程,公开信贷政策,简化业务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同时,要通过改革目前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适当扩大贷款抵押率、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等途径,最大限度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2)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尽快成立中小企业发展银行,进一步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有越来越多的中小金融机构能满足其日益需要的资金需求,以弥补大型金融机构对其融资支持的不足。因此,积极组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国家政策性银行一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乃当务之急,它必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此外,国家还应出台政策,进一步鼓励和扶持其他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3)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空间

积极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空间。直接融资应该成为中小企业扩大资本规模,优化资本结构的重要途径。完善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进一步规范和壮大“二板市场”。目前我国的“二板市场”存在着进人门槛高、管理不够规范和规模偏小等特点,发展十分缓慢,远远不能满足大多数中小企业的需求。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应加快“二板市场”的发展,扩大其市场规模。二是加大发行中小企业债券的力度。要改革现有的债券发行和监管模式,积极推行中小企业债券发行核准制,通过放宽限制、简化程序、严格评估、规范管理等方式来实现中小企业的债券融资。

2.3大力加强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结构

1)推进中小企业资产重组

企业的资产重组尤其是内部的资产重组有利于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充实企业的资本金,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因此,国家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行内部资产重组,同时,对企业外部的资产重组也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促使资本流向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和企业。

2)建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

建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也是完善资本市场,充实中小企业资本金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国家应该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设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当然,在公司开办之初,政府可给予一部分的资金支持,以减少民间资本的投资风险,待公司运行规范成熟后,政府资金可逐步退出。目前我国日益膨胀的民间资本为设立投资公司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而设立该公司也进一步拓宽了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两者可谓相得益彰。

金融资本的主要途径范文

关键词:影子银行;货币政策传导;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64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1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传统的宏观调控政策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影子银行的发展需求。随着影子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业务等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促进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但是,影子银行的发展也影响到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正常运转,因此,尽快研究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于影子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何为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体系(shadowbankingsystem)是传统银行之外能够从事多种金融业务的机构的总和。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的最新定义,影子银行即位于传统银行监督管理的灰色地带,有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或监管套利等不良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站在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影子银行是一种信用中介体系,它主要包括实体与业务活动,其运行的范围是传统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市场经济。各国根据本国的金融体系特征及管理模式成立不同形式的影子银行,而我国的影子银行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主要是功能是对银行融资进行补充。而在广义角度讲,影子银行是一种位于传统银行以外的金融体系模式,其主要面向信用中介机构与业务的调控。受自身信用风险缺失与平衡化特征的影响,影子银行金融体系的风险有所增加,其货币期限与货币的流通可以相互转换,不受传统银行的多层控制。

二、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1.传统利率传导途径方面

在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下,利率传导大致表现为以下途径:消极的货币政策iIY,说明传统银行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结果是造成实际利率上升,使得企业经营成本增大、投资热度下降,进而拉低总需求和总产出。当中央银行采用传统利率传导途径时,贷款利率提高,企业为降低筹资成本便会考虑从其他途径获取资金。目前使用较多的是信托贷款与委托贷款等,这使得企业投资额中银行贷款所占的份额减少,从而造成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佳;此外,由于市场资金的供需紧张,造成影子银行利率高于普通银行利率,直接影响了官方利率的调整和货币政策的顺利推进。

2.信用传导途径方面

影子银行的出现对传统的信用传导途径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银行信贷途径与资产负债表途径。传统的银行信贷传导大致表现为以下途径:消极的货币政策银行存款银行贷款IY。由此可知,消极的货币政策会造成银行存款减少,银行可用贷款金额降低,从而导致投资与总产出减少。在银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可借贷资金减少,企业可以选择影子银行来完成资金的筹集。目前我国实施的主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信贷传导机制,其可以作为央行调控市场经济的工具,但是影子银行的存在使得银行信贷传导机制效力受限,并且由于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部分活动不受监管调控,导致货币扩张系数被无节制放大,从而降低了银行对货币量的控制力。

资产负债表途径大致如下:消极的货币政策股价企业净资产事前机会主义行为事后机会主义行为贷款IY。该途径与银行信贷传导机制相似,企业可以从银行之外的多种途径筹集资金,不会影响到企业的总投资额,导致银行实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受阻。信贷审批不利于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于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与控制机制不合理,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进建议

针对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体系本身的缺陷,可以通过完善货币传导机制与货币中介目标来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1.完善货币传导机制

由于信贷传导机制是我国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种机制下的控制主体是商业银行,但是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却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作用,削弱了中央通过资产负债规模影响信贷供给的传导效应。考虑到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的信贷具有一定的取代作用,因此在影子银行得到快速发展的状况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应该注重对利率的调整,同时利用多种货币政策对金融产品进行有效的控制,以提高银行信贷量,进而达到控制影子银行体系货币量的目的。

2.完善货币中介目标

货币中介目标针对的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中间环节,我国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选择,其能够促进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而影子银行的存在导致社会融资远超过银行信贷量,直接降低了货币政策的实行效果。为此,央行及有关监管部门应该重新定义社会融资总量为货币中介目标,对银行借贷、社会融资进行调控监管,同时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优化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从而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四、结论

目前,我国的影子银行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并已成为未来银行发展的重要趋势。影子银行给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所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传统利率传导途径与信用传导途径两方面,由于影子银行的发展影响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正常运转,因此我们需要在货币传导机制与货币中介目标等方面作出努力,逐渐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以期更好地发挥影子银行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敏.我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研究[J].财政纵览,2015(12).

[2]李小瑜.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2014(1).

[3]董运佳.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检验[J].经济问题,2015(3).

金融资本的主要途径范文篇8

学者们主要从国家、产业及企业三个层次来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但未得出一致结论。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关于金融发展对一国经济发展有正效应的实证文章很多。理论上讲,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很直观:在非完美的经济中,金融发展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服务,如:动员储蓄,分散风险,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监督经理人等。通过发挥这些功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二)金融发展阻碍经济增长

Beck,Levine(2004)指出:银行通过配置资源来提高储蓄回报率,但银行的发展可能会降低储蓄率。如果在储蓄和投资之间有足够大的外部性,那么银行的发展可能会减缓经济长期增长。Levine(2002)指出银行发展阻碍经济增长的三个原因。首先,银行可能会与影响力较大的公司有关,这种影响可能为负。其次,银行偏好谨慎的特性可能会阻碍企业创新。第三,银行的能力与企业的管治高度相关。不仅银行机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负效应,股票市场发展也阻碍经济增长。

(三)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不起任何作用

KhanandSenhadji(2003)研究表明某些银行的发展指标对经济增长起着微不足道的作用。他们对这一结论提出三种可能解释。第一,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非线性;第二,银行发展的变化缓慢,但经济增长的波动却很大;第三,银行发展的三个衡量指标可能不能准确反应金融市场结构的变化。

已有文献表明:金融结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及所处阶段、制度等都会影响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加之选取的样本数据及研究方法的差异,因此有关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有不同的观点(参见Bell,Rousseau,2001)

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传导机制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传导机制,近年来得到学者高度关注,而在传导机制上仍存在分歧。一些观点认为是通过提高投资的效率,另一种观点认为是通过增加储蓄与投资,还有人认为是两种方式都起作用。产生分歧的原因除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条件不同之外,主要还有两方面原因,第一,选择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不同。第二,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引起传导途径侧重点转移。

(一)选择不同的效应

现有文献关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主要有三方面的效应:股票市场,银行系统和资本流动。在不同国家,金融条件及发展水平不同,因此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效应会有所侧重。DonnyTang(2007)研究了APEC国家1981―2000年的数据,指出:在这三个因素中,股票市场在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过程中起到很显著的效应,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中介机构的出现,减少了信息和交易成本(Levine,1997)和通过分配资源到社会回报率最大的地方(Greenwood,Smith,1997)来提高经济增长。同时,Edisonetal.(2002)第一次提出资本流动是经济增长的潜在影响因素。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

按照内生增长理论,现有的研究认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增加储蓄率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二是资本积累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1、途径一:储蓄率的增长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

一般来说,金融发展导致储蓄率的增加,从而增加可用于资助投资的资源;并且金融发展能够有效地分配储蓄从而提高投资的生产率。

Pagano(1993)给出一个简单的AK模型,研究表明金融体系主要通过提高储蓄率,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和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的途径影响经济增长,储蓄和资本边际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国界之间及公司水平上的证据表明金融发展通过资本积累率和资金到生产率高的企业的配置两种途径,进而导致整个社会的企业生产力提高来促进经济增长(DiegoValderrama,2003)。

2、途径二:资本积累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多数学者认为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重要途径,其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JosephSchumpeter(1934)第一个指出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发挥着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通过聚集资金,判断投资项目的优劣,监督经理人和促成交易,银行能够以低成本收集到企业的详细信息,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强调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金融中介的发展减少了市场摩擦力,减少引进外资的成本,从而增加国内储蓄率,提高外资流入,增加资本积累,从而导致整体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也是一条重要的传导机制。金融发展与教育知识的积累或通过创业实现进步有关。金融效率能够减少或抑制创业的人力资本积累,从而提高技术进步率,最终促进经济长期增长。

三、结论

本文从两个方面综述了国外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成果,纵观现有文献,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研究方法的不完善

目前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模型都是线性的,但是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是非线性,而非线性系统会出现“混沌”现象。而且现有文献中无论是样本选取、分析指标设定、工具变量设置及分析计算方法等方法,还是在实证结果的理论解释等方面都存在众多有争议的问题。

(二)目前关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传导机制的研究仍显不足,且未得出一致结论

金融资本的主要途径范文

【关键词】融资难农村信用社互联网金融

一、引言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以及中央对农村工作的一些扶持鼓励政策,农村对资金的需求量快速增长。从农村实际发展情况看,农村的金融环境和金融体制方面建设还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目前依然面临资金供给不足、农民融资难等诸多问题,农村融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而且日显棘手。由于农业的自然高风险特性不符合商业金融的趋利性,使得融资瓶颈突出。本文从农村融资的现状分析出融资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措施。

二、农村融资的现状分析

(一)农户融资需求根据用途可以分为生活性需求、生产性需求和非正常性需求三种类型

农业生产性需求约占农户对外融资用途的一半,为46%;生活性需求包括盖房子、日常消费、孩子上学、看病,占到对外融资用途的44%,其中日常消费和孩子上学占生活性需求的比重较大;10%为其他用途(详见图一)。从融资渠道方面看,亲戚朋友是农户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融资比重占49%;从正规渠道银行农信社的融资的比重为40%,很明显的一点是互联网金融途径所占比例为0,其他渠道占比重很小(详见图二)。由此看出农民通过银行和信用社渠道的融资出现问题。

(二)在农村小微企业所获得的融资用途中,购买固定资产扩大生产规模以及进行技术改造或科研更新等发展性资金需求是主要用途,占总比重的65%(详见图三)

从融资渠道方面来看,小微企I主要还是通过亲戚朋友借款,但这一比例较农户减少,为40%;很明显,一个与农户很大的不同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通过农信社和银行渠道的比重增多,占到48%,远高于农户;通过互联网金融途径融资所占比例也是0,这反映出农村很多人一般不会用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融资(详见图四)。一方面可看出,小微企业通过亲戚朋友等非正规渠道所获得的融资不能满足其需要,说明小微企业资金需求量较大,因此通过信用社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比例增加;另一方面还可看出,通过信用社和银行融资的比例也不大,仅略高于亲朋好友的融资比例,反映出小微企业在通过信用社和银行等正规渠道融资方面也存在问题。

从以上两大主体的融资用途和融资渠道可以看出:一方面,这两类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非常强烈;另一方面,农村中资金的供给又存在很大缺口。这种情况致使农村的融资程度普遍降低,下面从融资额度方面来进行探讨分析。

从需求额度方面来看,农户的融资需求量主要集中在一万元人民币以下,比重分别约为79%;金额越大比例越小,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农户一般只进行小规模的种植,不需要太多资金,加上自由资金,基本可以满足每年的需求。小微企业融资需求量主要集中在10万~300万,比重占到90%;500万以上的融资需求最少(见图五和图六)。

从供给额度方面来看,农户的银行或信用社贷款额度中3千元以下的没有;1到3万的占到61%。小微企业从银行或信用社获得的贷款额度中主要集中在50万元以下,比重为63%;50万元以上的占比重仅为38%,并且500万元以上的贷款占比为0。对比供给与需求可知,农户和小微企业的融资供求不平衡。总体上说,从额度方面来看,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的压力依然很大。

三、农村融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结构化程度不断提高,小微企业日益成为支撑农业发展的经济主体。但由于融资方面面临困难,限制了他们更加充分全面的发展。

(二)金融机构助农作用下降

SD镇一般借款的正规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农业银行,但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正规金融机构的借款比例不高,农村融资应该是主要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但由于传统农区受自然灾害、技术条件和市场风险的影响,加上农业的生产规模小,风险大、收益低,这三个特点直接影响其还款能力和信用水平,同时农业具有生产投入大、周期长、资金回收较慢的特点,小额短期贷款自然不能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以上这些因素使得金融机构在农村提供的服务逐渐减少。

(三)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体还贷的不良预期

正规金融机构中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对农村经济体偿还贷款存在预期差。其主要原因一是农村经济中农业具有上面所说的特点,导致其害怕贷款;二是农村信用社实行“谁发放、谁负责收回”的贷款终身责任追究制,与农村信贷收益低之间的利益关系导致“多贷风险多,少贷风险少,不贷无风险”,信用社工作人员为逃避风险,宁愿不发放贷款。

(四)农村经济体对互联网金融方面的贷款途径了解少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一些p2p平台已初具规模,在各方面了解清楚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p2p平台进行少量融资,以满足资金需求。但限于农村对互联网金融方面了解的不多,所以才会造成通过互联网金融方面进行贷款的途径没有市场的现象。

四、解决农村融资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一是建立统一、平稳、高效的财政支农长效机制。要统一财政对农村资金投入渠道,集中管理使用所有的财政支农资金,以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统一管理,合理使用。二是地方人行要增强对信贷体系活动的宏观调控,增加流入农业的资金总量,扩大农村经济体的受益面,保障农业资金的充足投入。特别是对于县及县以下的国有农业银行及信用社,必须明确规定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二)对农村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要求

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能力,为基础农业提供保险服务;建立农村融资信用担保机构,为农村各类经济体提供融资信用担保,以解决农村融资担保难问题。农村金融机构要适度放宽对有当地户籍的农户贷款的抵押品的种类,增加信用担保的方式,有关部门要按时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检查,确保其对符合相应贷款条件的农村经济体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保证金融机构助农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改变农村信用社、银行责任制度以及信贷人员不良预期

改变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不对称的局面,建立科学合理的过程评估机制,增加对创造效益者的奖励,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实行不放贷就没有奖金的政策,彻底改变信贷人员的“怕贷”心理。

(四)尝试通过互联网金融途径融资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不同经济体的贷款融资提供了新的途径。最近,马云提出要进军农村金融,我认为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虽然实施过程会有点困难,但我相信结果会是好的,一方面,开拓了农村金融市场,获得了市场利益;一方面,为农村融资等各方面提供了便利。支付宝中的蚂蚁花呗可以满足一部分人的少量短时借款,同时p2p平台也为一些小微企业提供了融资途径。所以农村要加大对互联网金融方面的了解和学习,尝试通过互联网金融途径进行融资。

参考文献

[1]赵旭,王文娟.关于我国农村融资问题的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0).

[2]高阳.地方政府政策性担保支农政策有效性及风险研究[J].财政研究.2015(08).

金融资本的主要途径范文篇10

[关键词]风险投资控制管理运营软环境资源性内耗

风险投资在我国近20年的兴起、发展,潮起潮落,风雨洗刷,停滞不前,甚至进入发展迷途,主要是其软环境资源性内耗因素侵蚀风险投资控制管理运营机制和激励功能所致。其软环境资源性内耗因素探讨方面主要是:风险资本投资战略位移偏离度、资本撤退机制与途径、优惠政策和产业补贴、风险投资理念与特质、风险资本运营组织形式、科技企业发展阶段风险资本投入时机选择、海外风险资本进入与退出渠道、前沿型优质高新科技项目、人才机制运行失当和流失严重———风险投资“脑死亡”、风险投资法律枷锁与政策困境、民营资本与政府投资及政府政策支持协调失当等等。

1.风险资本投资战略位移致使风险资金扎进传统行业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有别于一般的风险(Risk)概念,又有别于一般意义的投资(Investment)。它不是借贷资金,而是确切意义上的权益资本,它是融、投资的复合体,包纳有资本经营管理运作的各项业务程序展开的有机整合,是一个融、投资集合的风险管理运作进程而衍生的风险资本“融资、投资———承担风险———失败或成功退出”的动态管理系统。其核心特征是资本投入风险企业(项目)使其迅速成长、壮大,并成功退出。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在风险资本运营过程中,特别是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熄灭后,其资本投入真正的风险企业减少,并且无耐心忍受风险投资必要的长期投资“煎熬”,进而转入传统行业、证券行业,更有甚者直接投资于二级股票市场,不务正业炒作股票,偷换“风险投资”概念。风险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典型特质应体现在其核心使命———推进有巨大成长潜力的中、小科技型企业迅速成长、壮大。特别地,风险资本应投入这些企业的初期经营运作。然而,我国风险资本目前处于一种游离、茫然、无着落的状态———迷失战略投资方向,挣扎在进入“风险企业不敢”、扎堆在“传统行业无序”的泥潭困境。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权益投资,其立足点在于风险项目的潜在高额回报,而不是盯住眼前的盈亏;投资主体看重的是其成长型增长前景和资产增值效应。所以,它不是借贷资本而是权益投资。因而,风险投资主体投资激励的必要条件是:所有权(产权)结构明晰且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应;其充分要求是:风险投资项目资本退出的便捷途径(方式)和潜在巨额报酬。这是风险资本控制管理运营的核心所在,也是风险投资的本质特征。满足不了这些条件,风险资本将被逼向歧途,另寻出路。

风险投资作为分散风险、构建风险投资项目群、利用“收益———风险”组合机理互补风险投资项目损益,因而具有组合投资的特征。而我国风险投资实践的损益互补效应,存在缺乏管理经验,风险投资项目组合风险较大,资本投向不合理的状况,因而风险资本战略投向位移在所难免。

风险投资的发展依赖于高新科技创业要素和风险资金聚集要素的有机组合,二者互依互存,构成风险投资专业性特征:风险资金(金融)———科技创业、专业经营管理的典型独特控制运营特征。风险投资控制运营发展特征显示:职业金融投资专家(团队、机构)———风险资金作为权益资本注入风险项目(企业)———介入风险项目(企业)经营管理、咨询、决策,必要时利用控制权市场接管,以促使风险投资取得市场成功,进而顺利退出并获取巨额投资回报。由于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理和退出途径(方式)存在严重缺陷,高新科技创业要素和风险资金储集要素的有机组合难以达到,并且我国的高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不畅,具有体制性梗塞,致使风险投资资本聚集度小,战略位移偏离度大,进一步加剧了二要素有机组合的难度。

2.风险资本撤退机制运转失灵,已投入的风险资本处于“退出无顺畅途径,亏损却日益蚕食资本”的无奈之境

我国300多家风险投资机构,经营运作的400多亿元注册资金能够盈余或收支平衡的少于20%;太大的亏损面,会使风险资本投资者望而却步。且我国风险投资资本运营过程的退出机制与运营环境具有强烈的国情特征,致使很多知名的国际风险投资机构在我国投入的几十个项目,成功退出的屈指可数。其原因,就是由于他们对我国的政策和监管环境,创业企业文化的理解不甚深刻、清楚,对我国的国情特征知之甚少。按照国外发达国家成熟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与程式,不外乎“上市退出”、“M&A”、“管理层回购”和“清算”。这些模式在我国风险投资机构运用时,行之无效或成效不佳,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大多照搬国外发达国家那套成熟的风险资本运营模式,以为它昨天成熟的风险投资模式就是我国今天的风险投资径途。然而风险投资在我国发展的现实说明,风险投资机构成功项目很少,失败项目很多,待其醒悟时才发现,我国国情特征遏制了国外风险投资成熟模式在我国的简单应用。二是国外成熟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途径在我国简单应用时,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理念模糊,没有理解、弄清楚“Venture”与“Risk”、“Capital”与“Investment”的准确含义和动态内涵;风险投资家队伍的不成熟,低劣的风险投资系统规划设计和侥幸淘金的机会主义行业行为,造成风险资本“投资失败”的绝望悲鸣。

实际上,任何国家在风险投资发展初期以至后一段时期,也不可能有一套健全、完善的“退出机制和途径”在等待实施应用,它是在过程中不断创造、发展、完善而健全起来的。我国目前的退出机制和途径是可以完善和发展的。虽然创业板千呼万唤出不来,其他渠道、途径客观上还是存在的。有资料数据显示,美国也只有30%左右的风险投资企业通过上市退出,更大比例的风险投资机构是通过回购、兼并收购等方式回收风险资本。根据现有的政策、法律、条例,我国具有浓厚国情特征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可以有:(1)境外设立离岸控股公司境外直接上市(如新浪、网易、金蝶等);(2)境内股份制公司境外直接上市(如H股、N股、S股的中贸网、成都火炬网、北京华清实泰、信海科技、深圳蓝点等);(3)境内公司境外借壳(买壳)间接上市(如部分H股、N股,如北京世纪永联等);(4)境内公司境内A股买壳(借壳)间接上市(如部分风险投资企业买(借)壳挂牌深、沪A股市场等);(5)境内设立股份公司在境内主板上市(如挂牌沪、深A股市场的部分风险投资上市企业);(6)股份转让产权交易(如讯龙公司被新浪收购;邦讯被亚信收购都是很成功的退出案例);(7)管理层回购;(8)清盘。但以上途径在风险资本寻其退出时,绝非一帆风顺,障碍、缺陷、疑虑多多。因而,很难谈得上退出顺畅。例如:限制外资进入部分行业;QFII投资禁限六个行业范围就是明证。一般风险投资企业难以承受买(借)壳所需的巨额现金,付不出高昂的收购成本。

我国风险投资依赖的资本市场运作所需的金融支撑体系不完善。若通过金融机构提供过桥贷款完成收购,具有巨大的财务风险和信用风险;风险投资企业在境内主板上市显然只适应极少数实力型风险投资企业,对于大部分中、小风险投资企业在缺少创业板的资本市场寻求风险资本退出,显然是不现实的:漫长的上市等待期,等待期间的暗箱操作,不透明的审批等,对于没有特殊背景的民营企业和高成长类中、小科技型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也是非常不公正的;回购和股权转让/产权交易无成熟的控制权市场和相关配套的法律、政策;金融工具缺乏,制约风险资本有效退出。风险投资项目的巨大收益和同时伴随的高风险,极大地吸引着具有风险喜好的金融投资专家(机构或团队),因而风险投资的动力反过来促使风险投资主体极力寻找资本退出途径,以形成认可的科学的退出机理,建立和不断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创造和保持优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循环”。我国风险投资控制管理运营的退出途径显然不完善:资本市场是新生市场,且主板上市门槛太高;创业板至今未开设;M&A处于法规监管不力的起步状态;创业者资本积累微薄,回购可能性极小;且刚性退出的清算也因法规不全,退出难以保证风险投资家的利益。退出机理与退出途径不协调,无法有机整合,致使运行机制障碍多多,政策困惑重重。

3.风险资本投资于高新科技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出台甚少,抑制了风险投资者特别是民营风险投资者的积极性和投资渴望

金融资本的主要途径范文篇11

关键词: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现状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只有一家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也办理商业银行业务,且人民银行与财政的关系界定不明确,没有所谓的资本充足率一说。随着改革开放对银行的改革,中国逐步形成以人民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并存的银行体系,但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一直很严峻。2002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6%,除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8.2%外,其余三家银行均低于巴塞尔8%的监管标准。国家为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2003年底成立中央汇金公司向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入450亿美元的资本金,2005年4月为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这一举措大幅提升了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分别达到12%、8.6%和9.1%。

但是近年来,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快速扩张,资本充足率却逐年下降,同时随着各国对金融危机的反思,像《巴塞尔协议ⅲ》草案这样提高现有商业银行资本充率标准的进程也逐步加快。因此,分析影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因素,寻找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对我国商业银行有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因素

资本充足率是自有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自有资本是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对资本充足率起到正向影响作用,而作为资本充足率分母项的风险资产则起到负向作用。

(一)分子项的影响

资本充足率的分子项是银行的自有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增加自有资本就可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加附属资本可以发行金融债券或可转换债券,但作用比较有限,核心资本的来源主要是发行普通股和提高留存利润。上市募股筹资是在既可以筹集大量资本又可以改善资产质量,成为提高资本充足率最有效的方式,我国自2004年以来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助推上市就大幅提升了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此外,提升银行盈利能力,积累留存利润,增强内部融资额度也是增加核心资本的途径。

(二)分母项的影响

提高资本充足率,除了要提高自有资本外,还要减少加权风险资产,即减少分母项。风险加权资产根据相应的评级确定风险权重,进行加总得到。减少风险加权资产则要多开展风险权重较低的业务优化业务结构、加快处理和剥离不良资产。针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状况,我国银行业中间风险业务开展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现阶段处理不良资产是重中之重。

三、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一)内部融资

上面提及的增加分子项的正向影响,提高留存利润进行内部融资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之一。相比外部融资,内部融资存在着融资规模小,注重银行的逐年积累等特点,但内部融资是增加资本金最廉价的方法,因为节省了上市融资所花费的各项成本费用,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防止股东权益被稀释,影响股东控制权。

(二)外部融资

1.国家注资。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状况,国有商业银行是国有控股的,应首先考虑代表国家所有权的国家财政注资。随着近些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从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国家财政潜力很大,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缺口比较大,不可能一次性补足,可以考虑发行特别国债来筹集资金。

2.公开上市。银行上市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没有偿还期限,不需要偿还本金,这部分资本可以相对稳定地留在银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上市融资是商业银行扩大资本规模,特别是筹集长期、稳定资本的基本途径之一。从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成功上市到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上市,我国银行股份制改革在几年内初见成效。商业银行通过上市获得大量充足的自有资本,2010年我国银行业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融资,16家上市银行中的14家募集资金超过3400亿元,从而使资本金得到有效补充。中国银监会2011年2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大幅提升,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

3.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和可转换债券。此种方法从增加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入手,目前我国居民和企业的资金充裕,潜在购买力较大,债券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投资者和投资机构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可转换债

券利息成本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可转换债券占附属资本的比例没有限制,银行可利用可转换债券的灵活性调整资本金。但是债券是需要到期偿付本金,定期给付利息的,因此商业银行须要合理安排债券的期限和利息。

(三)处理不良资产

由于历史制度原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高,不良贷款余额大,造成风险资产过高,资本充足率低下。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家的支持下经过几轮的剥离,成功将不良资产率降到一定范围内。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我国银行业制度不完善,加之银行本身内部制度上的缺陷,不良资产余额也不低,针对这样的情况,应该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加快对之前坏账、呆账的核销,同时有必要进行深层次改革,在银行资产管理时切实建立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力求从根上改变不良贷款形成机制,从而减少风险资产数额。

参考文献:

[1]夏华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几点思考.《商场现代化》,2009;1

[2]韩吉茂.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

[3]赵雨洁.试析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时代金融》,2008;6

[4]洪菲.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现实途径.《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7

[5]郭琼琼.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及其提高途径.《时代金融》,2008;5

金融资本的主要途径范文1篇12

乡村基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为渝企“走出去”引“资”树立了一个典范。乡村基海外引“资”的成功,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树立正确引资观。自2007年接受风资以来,乡村基一直坚持“上市是为了发展,发展不是为了上市”的理念,在企业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实现理性发展,而不是为了上市进行疯狂的非理性扩张。这样既能保证稳步达到各项上市标准,也避免了盲目扩张带来的各种风险。

二是进行准确详实的上市筹划。在上市准备过程中,乡村基在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行的沟通以及与投资人路演过程中,缜密筹划,上市目标明确,制订了务实的战略步骤,逐步搭建起上市架构,做到了“心中有底”。

三是借助风投资金提升企业核心管理能力。从引入风投开始,乡村基便着手进行内部梳理,改造了财务管理制度,并建立起务实的激励机制,用强大的管理能力、牢固的核心团队和稳步扩张的经营规模奠定了上市基础。

四是合理使用上市资金。乡村基明确指出:上市资金将主要用于开新店、改善和扩大物流基础设施等主营业务。明确的上市目标,为乡村基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动力――海外资金投入后,将帮助企业打破区域限制,在填补容量为1000家门店的西南市场的同时,完成全国一线城市布局,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

此外,“走出去”引资还必须注意三个“切忌”:

一是切忌不规范运作。海外上市后,企业就没有了“隐私”。在国内外证监机构的“法眼”下,任何犯规动作都可能导致惨重损失。故企业必须树立规范化理念,建立符合上市公司要求的治理结构,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的运作,同时按规定向证监部门汇报经营状况,做到规范化和透明化。同时,海外上市企业还应将重大决策及时告知交易所,保持即时信息沟通。

二是切忌削足适履。除上市外,企业还有私募基金、海外风投等途径可以引资。任何一种融资途径都要投入相应成本,获得各自对应的资金规模,担负相应风险。对企业而言,追求超过自己能力的融资形式,会导致盲目扩张、日常经营运行紊乱、盈利减少甚至资金链断裂;而如果选择的融资途径作用偏小,又不能带来足够资金,达不到融资目的。故企业不要凭主观印象轻率选择融资途径,而应在详细了解自身发展所需之后,对应所需资金规模、融资周期和时间、抗风险能力等指标,选取适当融资途径。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跟班学习心得体会范例(3篇)

    - 阅0

    跟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1在跟班学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公文起草与写作、县委基层办日常事务处理以及县委组织部部分会议的准备和服务性工作,通过对大学生村官相关资料的收集整.....

    继电保护的差动保护范例(12篇)

    - 阅0

    继电保护的差动保护范文篇1【关键词】变压器差动保护;自动测试;继电保护1.概述近年来,微机型继电保护测试仪已广泛应用于继电保护装置测试,提高了继电保护装置测试水平[1]。而.....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