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范文篇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对社会道德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事物发展的两面性来看它也给道德建设带来了负面的一些影响。以什么样的途径与方法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就成为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大课题。在本文中旨在分析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种种因素并且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道德建设;策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要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并且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实践,加强道德约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稳定和健康发展。

一、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因素

我国市场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道德问题。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制约道德建设的主要因素有政策与制度不健全;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多元文化对道德建设的影响。

(一)政策与制度的不健全

当前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逐渐加深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由于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的影响,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主流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种大环境下单单靠自觉、自律,道德建设将难以进行举步维艰。优良的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可以为那些利人利己的品质提供发挥作用的空间,同时又能够有效的遏制一些损人利己的恶略品质和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人可以在健全的政策与制度的保驾护航下最大限度的毫无保留的发挥自己的优良品质,对社会的良好风气建设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那些拥有损人利己的恶略品质和行为也能在健全政策与制度的制约下有所收敛,这样就能使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渐渐弱化,从而良好社会风气逐渐形成。因此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政策与制度的不断完备。现在,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换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社会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对人的行为的制约力逐渐被削弱,传统道德的力量被削弱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制度的不健全特别的是法制的不健全使这些情况不能得到有效的扼制,趋势越发严峻。旧的道德体系被破坏,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这是一个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普遍阶段,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以合理的制度与政策规范道德建设的正确前进大方向,并逐渐形成习惯观念,直到培养成普遍的道德规范。加强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完善社会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建设的主旋律,并使之融入到整个国民教育的过程中。

(二)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

伦理道德问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汲取自己的道德观念。”[1]经济的发展状态对道德建设的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道德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发展不健全,市场主体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市场客体的规模还够广泛,市场的结构偏于单一化,市场的组织程度较低,现代化的交易手段还不是很普遍,市场发展不平衡。由于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存在,人们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发展状态之中由于受利益的驱使往往会表现出焦虑、急躁,一切以利益为中心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很容易忽略在修身方面的培养,甚至会出现一些‘好人是会吃亏的’这种现象,渐渐地人们不敢做好人怕做好人,这也导致一些不道德的现象出现层出不穷。造成新经济条件下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主流不突出,主导性的正面观念普遍性缺乏。市场经济必然存在竞争,同时,商品经营者具有相对独立性,促使思想解放。但也有可能导致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增长。自我意识的觉醒这对我们来说是一大进步,以前我们过于墨守成规,一切行为准则思想准则都在一个框里,导致我们在创新方面总是不那么尽如人意,自我意识的觉醒促使思想解放人们不再拘泥于以往的经营方式开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显神通。但是自我意识并不等同于利己主义。目前,存在许多道德失范的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落后文化和利己主义思想的产物,扭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象。因此我们倡导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各自的优势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竞争。

(三)多元文化对道德建设的影响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原有的传统文化被渐渐消磨,而道德虚无主义,个人主义却渐渐“崭露头角”伦理道德不再是人们的价值导向,人们开始对道德存在的价值合理性产生质疑。越来越忽视道德的评价标准,道德这个词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观念并走向没落。社会转型使道德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其原因就是道德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缺失。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表述,它是人们长期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产物。文化的核心是道德,道德是文化形成的基础。在中国,道德建设的基础是,伦理性的传统文化,所以说道德建设脱离传统文化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代工业文明代替传统农业文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全球交流的加强多元文化的大量涌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在伴随肯定因素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否定因素,在社会专心的的过程中文化转型相对滞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策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必须明确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培育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正确对待多元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

(一)明确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进行道德建设首先必须明确指导思想,这就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2]从我国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在适应市场经济基础上超越市场经济,扬抑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同时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和邓小平理论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这既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道德建设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道德建设必须在适应市场经济基础上超越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同时,把握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我们说道德建设要以制度作保障,这里的制度所指的主要是法律。通常我们认为道德规范的范围要大于法律的范围,法律所不容许的行为都是被道德排斥的,对这种说法我们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法律的强制性要远远大于道德规范对人们的约束作用。我们可以利用人们对法律的敬畏作用形成一种不同于一般法律却又比之道德更有效的监督机制。作为这个普遍阶段特有的一种制度。以发展的眼光,运用灵活的政策,解决顽固的问题。这正是我们面对新的完备的道德体系建立前这个尴尬的道德建设阶段应该具有的素质。

(二)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培育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变化,决定着道德状况的变化。要建设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培育市场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观提供物质前提。如果没有商品经济的普遍发展,也不存在对较高和成熟道德观念和价值导向的需求。”[3]目前,我国道德建设中的滑坡和偏差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就是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体系发育不成熟,市场机制运行不规范,由此造成适应新经济条件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在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中的主流势态不突出,主导性的正面观念普遍性缺乏。现在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反之道德的发展却每况愈下,与经济发展相比是落后的,如何正确认识这种变化,促使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协调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道德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思想保证与智力支持。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负面因素,促进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从而对广大公民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中华民族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平有进一步的提升。

(三)正确对待多元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密切的接触世界,与越来越多的国家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必然会造成与当地文化的碰撞。一些人处于种种原因盲目的崇拜外来文化,认为传统文化就是“老一套”早就过时了的东西,从而不假思索的一味全部抛弃。造成了文化的断层道德的脱节。所以说我们要正确对待多元文化的存在的合理性,吸收其精华部分摒弃其糟粕的部分,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道德建设要以传统文化的重释为立足点。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我国之所以依然繁荣于世界可以证明其文化的合理与优越性,因此一味的否定和抛弃或者忽略传统文化都是对我国悠久历史的埋没,都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浪费。在当今这个创新的时代与其绞尽脑汁的弄出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莫不如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一些被尘封的“明珠”,加以重新阐释,使之适合继续生长在当今这个时代,继续发挥其作用。“我国在重塑道德体系时要依赖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依赖于对传统文化的重释,要扎根于传统我们的道德建设、道德规范才可以找寻到方向,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国道德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4]从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寻求道德建设的丰富的资源,并且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实际给予重新解释和构建,对于我国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常永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关键[J].松辽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8).

[3]吕遂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观建设举措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6).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范文篇2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无为而治;老子思想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084-03

1老子无为思想的综合性分析

伴随现代社会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在社会中人们思想矛盾日渐明显的同时,人们逐渐重视发展自身道德修养。老子思想作为人类文化发展中重要精神财富,为现代人们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学习资源。现代人们通过对老子哲学研究学习,有效提升了自身道德情操,也为社会法制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而对老子思想展开的现代化学习不仅意味着学习老子思想内涵,更应注重社会现实与老子思想融合,通过对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探究实现老子哲学现代化发展。

1.1老子思想内涵

老子思想核心内容在于“无为而治”,无为,是对行为内容加以定义。传统意义上无为是指不作为,无所作为,含有贬义色彩,而老子思想中无为,实质是在对不为进行强调,不为即不去作为,是指不以自身思想为依照随意为之。无为是对自身行为进行强调,强调自身思想对行为有效约束力,通过自身意志控制使行为内容顺应自然发展,不随意做出违反自然规律的举动。无为虽是建立于人主观意识之上,但行为内容不完全受主观支配,而是更加注重与自然发展和谐统一,通过顺应自然事物发展规律,进而实现对事物有效引导与控制。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实质是对自然发展规律的遵守,以顺应发展规律的手段进行管制,达到有效治理目的。

从更为广阔意义分析,无为不仅是对人行为方式加以引导,更是对个人精神建设中思想方向有效指引。在思想精神领域,无为着重强调个人心理状态,以平常心态对待任何事物,不因事物好坏影响心境,也不因得到或失去产生悲喜,淡看实际事物价值,注重充盈内心世界。无为实质是强调在个人生活中,不把物质追求作为生活主要内容,而是更加注重对精神层面追求,通过精神充盈健全个人内心,提升自身对事物领悟能力,建立起独特处事方法,丰富自身经验,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1.2老子思想的现代化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开展对老子思想学习,不仅要认清老子思想内涵,更应注重与社会思想发展实际相结合。社会现实行为中,无为即无所作为,是思想消极的直观表现,是个人精神状态的一种病态形式,病态心理对实际行为产生影响,进而使个体脱离社会群体而单独存在,而这恰违反了社会发展规律,是社会建设进程中一种阻碍形式。对老子思想现实意义开展学习是对消极思想摒弃,对正确思想内容展开学习。结合现实发展意义上的无为是指在社会发展中,注重对个人内心修养,通过隔离外界浮躁,喧嚣状态,建立起独立内心世界,以平和充盈精神状态进行发展,追求个人思想与精神顺应社会正确方向发展。面对社会中现存多方面矛盾,现实意义中无为则是指对社会中思想价值实质的追求,具体表现形式是通过节制自身行为而实现有利于他人进步与促进社会发展,不以个人私利谋求为最终目的,通过实际行动来教育他人,有效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他人发展。面对社会中现存多重矛盾与冲突,应注重对人心中思想实质进行教育开导,在事物中懂得合理取舍,以自身行为对社会中现存现象进行影响,在随别人教育同时注重思想内容传播,进而有效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整体进步。在社会中,思想多样性以及欲望追求使得社会中事物实质不为人们所认清,多数人在对事物狂热追求的过程中迷失无法认清事物本质,进而迷失自我。老子思想在现实中传播学习能够有效解决人们精神思想问题,通过对人们自身心灵思想进行指引,使人们从本质上对事物展开认知,在有效分析事物实质与价值基础上做出行动,这是老子思想对现代人们行为的指导意义所在。

2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现状

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为有效保证企业运营并获取效益成为企业建设发展主要目的。为有效保证企业稳固发展,始终以盈利状态不断进步,就要针对企业各部门能力进行提升,在客户维系中注重建立起长期稳定客户合作关系,在产业运营中强调经营细节,通过对交易各部分展开职能细化而进行全面掌握。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有效经营手段固然重要,但有效展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则是企业文化素养。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科学建立起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发展长足进步中更为有效促进手段。

2.1企业文化定义

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发展历程中,基于长期稳定的企业运营模式下对企业及其员工进行企业整体观念与企业发展观建立,企业文化建设不同于企业运营,不是对企业提出物质要求,而是注重在企业运转中,对组成具体人员进行思想侧面统一,在企业运营中以个体高度自觉性组建起企业稳定文化系统。企业文化建立,实质是对企业精神发展与建设,通过在企业管理人员及员工之间建立起共同精神素养,来实现对企业工作进一步规范和企业运营传统有效维系。就现代市场中企业建设规模分析,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企业建立伊始形成的固有发展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企业运营体系,在企业体系建立基础上展开更大规模企业发展,以此继续巩固企业运营体系,巩固过程不仅是对企业发展有效促进,也是企业运营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二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精神文明风貌,这一点无法在企业实际运营中得以展现,但却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支柱,一旦企业整体发展中忽略对企业团体精神风貌建设,企业发展就会失去中心凝聚力,团体力量就会形如一盘散沙,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无法在市场经济中获得长期稳定发展。注重在企业运营中建立稳固文化发展,不仅能够有效维持企业运营,还能通过对企业中精神思想统一建立起核心竞争力,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与进步。

2.2企业建设中文化建设重要性

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力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现代市场竞争竞争形势日趋激烈,面临同等能力水平上企业竞争,如何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具备高层次文化底蕴与企业精神,而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是通过在企业中树立建设起集体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开展素质水平建设,通过提升企业综合素质水平保证在企业今后发展中能够具备稳定文化素质。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自身发展中建立起企业精神的传承与维护,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向管理人员及员工灌输企业精神,使其在企业运营中逐渐融合到人们内心中,并在个人价值观中得以确立,这样就能有效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稳固性与基础性。不同于企业经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侧重点在于:在经营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员工精神面貌塑造,通过以经营中的良好精神文明面貌来赢取客户关注,以此有效维持企业与客户关系。企业发展中良好精神面貌,是企业活力的直接体现,不论市场竞争形势如何发展,企业运营面貌所吸纳客户量不会因此改变,因此,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是建立稳定客户群体有效保障。

2.3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发展

伴随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现代企业运营中更加注重趋从国际发展形势,以国际先进企业管理手段对企业进行有效管制。企业发展历程中逐渐注重多元化发展方式,通过将科技进步与信息网络建立科学应用到企业建设中,提高企业业务处理效率。其次,现代企业通过对市场管理手段开展全方位学习,并以此为基础依照企业发展实际作出相应调整并加以利用,企业科学发展方式及运营理念融入,都是企业文化建设范畴,通过企业各部门间共同努力,将企业文化建设有效落实,并为企业运营发展发挥更为重要作用。

在现代市场中,企业之间竞争究其根本是企业综合实力之间竞争。在企业运营竞争中,不仅是对企业业务处理能力考察,也是对企业产品性能测试,通过市场中企业各方面能力对比,评定出企业发展形势,其间,对企业未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因素便是企业文化建设。科学建设企业文化,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建设与发展,即使现阶段企业发展不尽如人意,但保持对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有效维持企业良好发展态势,以此为基础逐步发展,逐渐建立起企业稳固发展方式,并通过文化建设促进企业业务办理能力和产品性能市场竞争力。现代企业注重对文化建设与发展,实质是在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以此丰富企业发展底蕴,只有企业建立起稳固浑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切实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有效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综合竞争力与发展动力。

3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面临问题

现代激烈市场竞争能有效促进企业发展的文化建设,但由于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多方面受到市场发展限制,市场经济发展又无法紧跟世界经济进步趋势,这就导致现阶段我国企业发展中文化建设进程中多方面出现问题。问题出现不仅阻碍企业文化建设,也严重滞后企业经济发展,为企业现代化进步带来诸多困难。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3.1企业文化建设形式化

在世界经济建设潮流推动下,如今我国众多企业竞相模仿国外企业发展模式,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而形式上跟从不意味着本质上认知,市场经济发展虽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却无法使企业真正领会精神文化建设本质,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背离了文化建设本质,在社会发展影响下,加之以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实质不深入了解,造成现代多数企业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表象,如在工作日中建立起工作口号,平时加一些员工问题活动等,而这些表层行为无法对员工进行更为深入的企业文化教育,企业文化建设无法切实落实,造成企业文化建设无法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形式化,使得企业文化建设仅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入企业文化发展实质,不能够切实反映企业发展中价值取向和管制风格,对企业自身价值取向无法全面认知使得企业长期文化建设无法跟从企业发展实际,甚至与企业发展方向产生背离。企业文化建设一旦无法与企业发展切实相关,就会直接造成企业资源浪费,资源投入却无法达到预期时效,这在企业运营进程中会造成一定程度上阻碍。

就企业文化建设实质分析,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发展实质集中体现,与企业发展紧密相关。在企业文化中表层活动只是表象,不具有实质性意义,只有通过丰富其内涵,才能有效实现表层现象下的实质意义,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落实与发展,不仅丰富企业运营实质,也在员工工作得到有效普及,使得企业运营更具时效性意义。现代市场中面临文化建设形式化是文化建设一大弊端,对表层现象进行实质改良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3.2文化发展不具备兼容性

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逐渐带动企业经济进步。在市场经济发展作用下,企业文化建设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但由于现代企业中多种发展因素制约,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在经济发展中只片面注重经济发展建设,而忽略企业文化素养提升与塑造。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企业着重强调对经济发展水平提升,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确保企业运营发展。而将重心全部投入经济建设,虽然有效提升了企业资产,却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被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与经济进步两者之间不均衡发展逐渐降低企业经济增长速率,也为企业发展带来诸多发展中问题,二者不均衡发展严重限制了企业进步发展。

现代企业发展中对于经济增长片面性追求导致企业建设中缺乏兼容性,激烈市场经济竞争虽对企业经济发展提出挑战,但市场经济对企业促进目的是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企业经济一时增长并不代表企业经济能力水平,真正能够说明企业经济水平发展是企业长期稳定运营,在此基础上获取稳定经济收益,促进企业建设与进步。这正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兼容性展现。现代企业在发展中过多注重眼前发展态势,没有对企业将来发展做好完备规划,使得企业发展过多看重当下经济效益增长,忽略了文化建设在其中重要性。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中重要软实力,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均衡才能有效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经济增长与发展,因此,解决企业文化发展兼容性问题有效处理方式是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4基于无为思想的企业文化建设途径

4.1增强企业文化超前化建设

现代化企业发展中,无一不在对经济效益进行强调,过分注重经济效益提升使得企业忽略了对文化与精神建设。现代市场中企业发展普遍形式是通过最初经济进步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后,才发觉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发展重要性,而这使得企业思想建设严重滞后。在企业中,应注重充分发扬老子思想,在对经济进行发展时,注重与企业思想建设和谐统一,以老子思想中无为而治对企业文化进行建设。无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实际意义是指不刻意强调企业中文化建设,过分注重对文化发展只会使企业在文化发展中注重表象,无法对文化建设实质进行理解。因此,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中与老子思想有机融合,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经济建设,还能够有效带动企业文化发展。

老子思想中强调思想意识超前于现实行为,因此,对企业进行文化建设时应注重首先发展文化建设,通过对企业文化建设来奠定发展基础,以精神文化发展为指导展开企业建设,不仅明确企业发展方向,还能对经济建设起到稳固促进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对老子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将其思想文化有效融入到企业文化管理中,通过此方式在企业建立之初便确立稳衡企业价值观,以此鞭策企业之后的建设发展,以信念与文化传统作为企业传承内容进行延续并在经济建设中发展,以此方法有效调动企业员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企业员工的个人能力,提高工作热情,主动为企业建设贡献力量。

4.2无为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之根本,是企业从建立到发展中不断增厚的底蕴,对企业发展方向指导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老子思想内涵中包括极为丰富的文化建设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将文化建设与老子思想进行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实现企业文化基础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着重加深对老子思想内涵分析,将老子思想中“道”的建立应用于企业实际建设当中,对企业文化建设,应顺应市场中企业发展规律,以现实实际发展情况为依据,有效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老子思想中,道的概念具有一定笼统性,要根据不同适用环境进行相应改变,对于企业发展来讲,盲目学习不能够解决文化建设根本问题,通过对老子无为思想与道的概念进行综合后,对企业文化建设方法进行分析。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应注重顺应市场客观发展规律,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建立起相应文化建设,抓住市场文化建设弱点进行改进,在企业中建立并发展,定会使得企业文化得以快速建设,并有效促进企业经济进步。

4.3对老子思想辩证开展文化建设

经济发展有效推动企业发展进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仅凭老子思想与建设融合远不能对企业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推进作用。老子思想中蕴含丰富辩证思想,在对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对辩证思想实际应用,有效解决企业实际经济发展中面临问题。老子辩证思想是通过对事物进行辩证分析,来得出问题实质,进而以有力方式加以解决。在文化建设中,老子思想辩证方法应用还包括对事物矛盾性分析,老子思想中,矛盾现象在事物发展中普遍存在,对矛盾进行辩证分析能够深入了解矛盾实质。在文化建设中,加强对老子思想矛盾分析方法应用,是对辩证思想实际性质应用,通过对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矛盾进行哲学分析,将问题形式进行有效转化,制订有效解决方案,通过此方法进一步丰富企业运营经验,稳固企业发展基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开展对老子思想辩证方法学习,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对市场实际问题处理,以老子思想内涵为有效指导,不仅保证问题处理方式哲学性,还能针对问题分析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建立。因此,在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对老子辩证思想学习与应用能够有效实现企业综合能力提升。

4.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职能授权

市场发展需求带动企业运营,而并非每个企业都具有处理每项业务能力,因此在企业文化发展中建立起职能授权机制,能够将企业文化建设任务进行合理分配,在各部门处理业务同时,共同为企业文化建设而努力。企业中详尽部门职能规划也是老子思想“道法自然,善利万物”实际展现。这一思想内容本质是指在依照“道”自然发展规律对待事物,以自然之道处理,定会有利于自然中事物发展,顺应发展趋势才能有效实现管理。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着重对企业部门职能进行合理规划,依照市场与企业发展客观规律进行职能管理,进而在企业发展同时展开文化建设,使企业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紧密相关,形成统一发展体系。就企业发展实际意义上讲,依照老子思想中善利万物观点对企业职能进行有效授权划分,并以此方式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是现代市场经济建设中企业文化发展一大时效性策略。

5结论

老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一大瑰宝,所包含哲学内容值得当今社会研究并学习。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老子思想内涵科学性融入,不仅有效解决企业现实发展所面临诸多问题,也为企业今后文化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当下市场经济发展逐渐使得企业建设偏重与经济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开展对老子思想学习应用,是对企业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企业保持高速科学发展的思想原则,强化企业文化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当今市场经济残酷的竞争环境下的护身符,能够使企业不被激烈的商业竞争所淘汰。

参考文献:

[1]周止礼.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管理思想[M].北京:中国学林出版社,2006.

[2]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曹格军.道家思想在现实经济中战略应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范文1篇3

关键词:河北省;县域经济;县城建设;灰色关联法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北省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研究――以安国为例”(立项编号:2013HY14)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6月2日

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是关乎我国“三农”问题及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河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把发展县域经济确定为河北省经济的“两大支撑”之一,大力实施“强县兴市”战略,从而实现以县城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之间关系密切,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首先,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县城建设。县城作为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载体,是联结城市与农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县域经济的火车头,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聚集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其次,县域经济发展是县城建设的基础和条件。一般认为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城工业化的发展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县城的人口总量,从而引起县城商品房的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使当地的财政收入增加,为县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很多学者对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做了相关的研究,基本观点是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河北省的蠡县、高阳、容城、安国等都是很好的例证。本文以安国为例,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安国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之间相互促进的情况,从而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安国的特色经济是中药产业经济,享誉海内外,有“药都”之称。近年来,安国的中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安国县城的建设也呈现新的面貌。

一、安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县城建设的促进作用

安国历史源远流长,有文字可考的文明史两千余年。历史上曾设置县、郡、州、市。曾沿用义丰、立节、蒲阴、祁州、祁县等名,1914年恢复安国县建制。1990年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县,1991年5月撤县设立安国市,2005年2月24日,被河北省确定为第一批扩大管理权限的22个县(市)之一。1994年建成的东方药城是国家认定的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被评为全国百强市场第二名。2006年安国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安国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壮大制药工业,安国启动了规划占地4,500亩的中药产业园区建设。从这里可以看出,安国县城的建设离不开中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安国县城的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县城的建设吸引了人才,扩大了投资,突出了安国的“药文华”,对安国中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近年来,作为古老的药材集散地,安国中药产业以流通为基础,在药材种植、饮片加工、中药制药等方面不断拓展空间,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中药产业集群。

三、对安国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的分析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及县城建设的指标,通过调研获取相应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之间的相互制约因素。

(一)安国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城建设的指标。县城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消费、投资、政府支出等来拉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县城建设也会对县域经济总量、产业结构、财政收支、居民生活水平等产生影响。

县城的建设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城区的人口、城区的面积、主次干道的情况、供水供电及通讯广播电视管网铺设情况、绿化情况、学校医院的数量水平、商业网点银行网点的建设等。

根据指标的选取原则,安国县域经济发展指标选取县的人口总数、国内生产总值、预算内财政支出;县城建设的指标选取城区人口、城区面积、城区道路面积、供水总量、建成区绿化率。

(二)安国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城建设的总体情况对比。从安国县域经济发展指标中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代表性的指标,从县城建设的指标选取城区人口作为代表性的指标。根据这两个代表性指标的2000年到2013年的数据画出图1。(图1)从图1可以看出,GDP数值及城区人口变化趋势一致,两指标高度相关,从而反映出安国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城建设相互促进的情况。

(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安国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城建设的情况。根据调研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安国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城建设的2011~2013年的相应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关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分析步骤参照笔者发表在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5年第六期“灰色关联分析法中原始信息丢失的一种补充方法”中的1.1进行,此处不再赘述。

1、安国县城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首先把2011~2013年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人口、生产总值、财政支出指标用“均值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把三个指标值进行加权平均作为参考序列。把2011~2013年反映县城建设的指标城区的人口、城区面积、城区道路面积、供水总量、建成区绿化率也用“均值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把这五列作为比较序列,得到如下矩阵:

0.9310.91510.9620.9620.993

0.9991.03211.0031.0040.999

1.0701.05311.0361.0341.008

最后计算出γ01=0.625,γ02=0.547,γ03=0.645,γ04=0.633,γ05=0.574。这说明城区道路面积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最高,城区面积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最低。其他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由高到低分别为供水总量、城区人口、建成区绿化率。由此可知,城区面积的扩展对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建成区绿化率与县域经济发展步伐的一致性也比较差。

2、安国县域经济发展对县城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步骤同上,首先把2011~2013年反映县城建设的指标城区的人口、城区面积、城区道路面积、供水总量、建成区绿化率用“均值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把五个指标值进行加权平均作为参考序列。把2011~2013年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人口、生产总值、财政支出指标也用“均值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把这三列作为比较序列,得到如下矩阵:

0.9660.9910.9170.885

1.0080.9981.0170.981

1.0261.0111.0661.134

最后计算出γ01=0.898,γ02=0.761,γ03=0.545。这说明总人口、生产总值、财政支出与县城建设的关联度依次降低。从这里可以看出,财政支出与县城建设的关联度仅为0.545,财政支出是明显制约县城建设的一个因素。

(四)安国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分析。由于有些内容很难定量化,因此仅仅通过定量化的方法分析安国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定性的角度进一步分析。

1、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县城建设中的软实力亟待提升。安国初步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中药产业集群,中药产业已经成为安国的支柱产业,一些农民纷纷进城做起了药材加工贸易的生意,为县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县城建设不仅仅是外延式的发展,还需要内涵式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提升软实力。安国的文化娱乐设施相对经济的发展来说比较落后,文化娱乐的内容也没有形成当地的特色,与“药文化”联系也不够紧密。另外,安国的教育水平没能跟上经济发展的要求,教育的发展有助于经济发展,因此应该抓好教育。

2、县城建设基本适应了中药产业的发展,但经济发展的档次需要提升。安国药市的建设、东方药城的落成以及安国现代中药产业基地的建设为安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安国中药产业仅仅是居于产业链的末端进行种植、加工、贸易等,缺乏高附加值的成分、缺乏高新技术的含量。

3、为了县城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向农民征地中的矛盾日益凸显。安国县城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也是以周围农村的耕地为代价的。农民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土地上的收成,这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失地农民进城务工、做生意等也为县城建设做出了贡献。但现在,县政府进一步征地的阻力越来越大,征地中的矛盾越来越多,需要政府进行综合考虑。

四、促进安国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安国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城建设中仍旧存在诸多问题,现结合理论及实践经验提出相应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安国的文化建设。为了安国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安国县城的内涵建设,要紧紧抓住“药文化”这个根本,打药牌、唱药戏、做药文章。一是顺应养生保健热潮,培育健康产业,大力引进开发生产药酒、药茶等系列健康产品;二是整合药文化资源,搞好策划,包装造势,建设融中医药博览、药用动植物观光、休疗保健于一体的药都博览城。进一步丰富中药博物馆内容,提升药都文化品位,提升药都魅力;三是抓住“北京-安国”旅游线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唯一一条医药保健旅游专线的机遇,依托安国“药都”优势,下大力发展以药文化为主的旅游业,着力抓好药王庙的开发建设,加强东方药城中华药园、纪念馆、药都公园、药材博物馆及其他旅游景点建设,逐步建成具有浓郁药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使来安国的人领略到“拜药王、逛药城、看药树、食药膳、购药品”的独特药文化风情。

(二)加大创新力度,增强“祁药”品牌的影响力。教育是创新的根本,因此不仅要做好各级各类的基础教育,还要谋划建设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中医药实用人才,从而为安国的中医药产业服务。另外,要积极引进为安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高端人才,加强科学研究或与其他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以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安国药业的竞争力,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合理征地,增加征地的综合效益。从以上分析已知安国城区面积、建成区绿化率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幅度之间存在的差异比较明显,同时财政支出与县城建设的步调一致性偏差。因此,要求县政府进行合理规划,财政支出要与县城建设相辅相成,安国城区面积、建成区绿化率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并不是要求城区面积越大越好,当地政府要进行成本效益的分析,使征得的土地发挥其应有的效应,避免单纯的圈地为城的做法;同时,县城的建设也离不开征地这项内容,但要处理好其中的矛盾冲突,毕竟县城建设还包含精神文明的建设。

五、结束语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四化”同步发展,其中城镇化是重要内容之一,但城镇化离不开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城建设,因此本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但由于统计资料调研中的局限性,使得研究中涉及的指标的合理性以及指标数据的数量方面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结果。但随着统计制度的建设及统计内容的完善,笔者将继续关注、继续研究本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闫然.怀宁县县城建设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D].合肥:安徽大学,2013.

[2]李晓浩.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6.

[3]张毅.中国县域经济差异变化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1.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建;高校文化;党建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8-0151-02

高校是先进文化的创造、引领、传播和运用的主力军,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是该地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载体和新途径。高校基层党组织是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实根基,是高校文化发展的组织保障和政治引导。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二者内在统一。

一、高校文化与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内涵与功能

实现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互动,必须认清高校文化的功能与高校基层党组织的职能作用,把握二者同步运行的最佳机制与相互作用的契合点,彰显高校文化魅力与底蕴,使高校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基地,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使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及高校文化的创新发展保持先进并正确的方向。

1.高校文化的含义与功能

在一定意义上理解大学,可以说大学即文化。大学的教育与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的文化过程[1]。高校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围绕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由高校成员共同创造和传承的办学理念、核心价值、精神氛围、语言习惯、制度规范、共同心理、行为方式和人文环境等文化形态的总和[2]。高校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群体的区域文化,是高校的一种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是社会文化中的一种高层次文化形态,具有传承性、多元性、批评性、综合性、教化性和前沿性的基本特征。高校文化是高校作为人类社会知识权威存在的文化基础,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具有营造高尚精神氛围,凝聚核心价值观念,辐射现代社会文化,引领群体行为规范,培养成员综合素质与规范内部组织制度等主要文化功能。

2.高校基层党组织内涵与功能

高校基层党组织主要是指高校依据《中国共产程》的规定和学校工作实际需要设立的院(系)、处(所)、部的党(总)支部和学生党支部。高校基层组织是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全部教育教学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师生宣传、学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的政治核心;是密切联系师生、教育师生和做好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桥梁纽带;是党政共同参与、探讨和决定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各项工作,并保证监督落实学校党委和行政班子决策的基本单位。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具有组织领导、宣传教育和服务监督等重要功能。加强高校基层党建主要是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和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组织权威,强化基层组织效能,形成良好组织文化,严格组织监督管理。

二、高校基层党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发现的组织保证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进程中,高校文化作为引领社会的先进文化,必须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文化。因此,要求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高校基层党组织为组织保证,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增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引导高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把握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的方向。

1.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观是高校文化的精神内核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文化处在多元化的冲突与融合中。高校文化是高校的精神旗帜,体现高校办学的根本方向,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观引导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融合,引领高校文化和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统领党群组织文化的发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高校的办学方向,才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高校基层党建要强化阵地意识,用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观指导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中,坚持对师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使高校基层党建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的精神根基,使高校文化成为高校党建育人的重要路径。

2.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的生命线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思想保证、舆论导向、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等重要作用,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的生命线。高校师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师生的思想观念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的根本,主体的思想观念影响着高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发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方向与宗旨、内容与载体的作用,增强党性,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师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精心培育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高校文化。

3.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是从高校文化的角度,探索党建创新点。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是高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在高校特定组织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由基层党组织及其成员依据党的宗旨、文化传统和高校精神,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为传播共同信仰,实现共同理想,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组群意识、共同心理、行为方式、文化氛围和制度规范的总和。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创造先进文化,就必须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发挥强制渗透功能,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的深层次表现形式,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形态上可将精神文化的深层次表现形式,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形态上可将精神文化分为观念型文化、智能型文化和素质型文化[3]。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基础党组织文化建设,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要依托高校人才集聚优势,形成浓郁而富有特色的高校文化,使广大师生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观,实现高校文化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真正实现“以科学的理论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4]的目标。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高校基层党建的新视角

高校文化是人类社会知识权威存在的文化基础,是推动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动力。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进程看,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建设和发展,党代表的先进文化与高校文化始终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文化在党的领导下,逐渐融入了先进文化本身,成为引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强大力量。以高校文化为着力点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有利于将高校文化中体现出来的独特的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融入基层党建中,有利于将世界各种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及优秀思想融入高校基层党建中,从而提升高校基层党建的科学水平。

1.提升高校基层党建组织文化力

组织文化力作为一个新的学术概念,主要是借鉴约瑟夫的软权力理论,简言之,组织文化力,就是在组织内部和外部,基于组织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力。当前社会转型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很大转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性和差异性大大增强,这对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部分师生出现价值迷茫,理想信念动摇,迫切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基层党建工作面临极大挑战。高校文化作为高校精神的综合体现,客观地创造了一种高尚优雅的育人环境,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基层党组织应依托该地区高校文化建设的平台,充分发挥高校文化的育人功能,寓党建于先进文化的弘扬和创造之中,营造浓厚向上的党建文化氛围,提升党建工作的文化内涵,把具有强制性特征的党建思想文化转化为文化内驱力,在文化活动中引导师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观,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强化师生党性原则,增强党建工作的情感性、有效性和实践性,创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从而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2.提高基层党建人才资源开发力

当前世界范围内各领域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人才资源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资源。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是人才资源相对不足,这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兴衰,基于此,党明确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和党管人才战略方针。同志指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培养造就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人才和其他各方面人才[5]。高校不仅是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地方,而且担负着培养思想高尚、政治坚定、专业扎实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这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及其理论研究提出新任务。高校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文化氛围、创新的文化思想、完整的文化体系、求真的学术精神,基层党组织应充分发挥高校文化的文化优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依托学科、教研室和科研团队,创造条件,培养人才,凝聚人心,留住人才,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人才培养能力,开发执政资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加强高校文化研究,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文化建设[J].中国高校教学,2003(3).

[2]宋俊成.论高校文化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交融与发展[J].黑龙江教育,2010(6).

[3]崔润东.论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J].高等农业研究2007(5).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协调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谈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时强调:“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同时,专题论述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如何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部署和具体要求,研究和探讨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弘扬区域文化优势,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支撑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亟待破解的问题。

一、理清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的相互关系

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的相互关系,就其本质而言,是经济与文化的内在联系。经济与文化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首先,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对文化发展起支撑作用;经济发展过程决定着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但是,文化对经济发展也同时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能推动经济的发展,优秀的文化观念越多、越浓厚,就越能为发展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落后的、与时代经济不相符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落后的文化观念越多、越浓厚,经济发展的人文氛围往往就越差。

区域经济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构成,以区域为空间载体,通常包含了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技术和特色经济区域等内容。区域经济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差异显出优势,优势形成特色。区域经济决定区域文化的发展,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决定着区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和特质及发展水平的高低。与此同时,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会推动或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特色文化渗透进区域经济中,可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出现了三个最有特色、最有影响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不同的区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资源,深厚文化资源的积淀,可转变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本,增强区域竞争力。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强调文化建设协调性的必要性

如上分析,就一个区域而言,应当千方百计地充分利用本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文化建设,促进区域经济长足发展,增强本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综合服务功能和综合发展环境,使区域经济发展少走弯路,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1.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相互协调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经济发展仍然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已不再是发展的全部目的,而是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却非惟一的内容,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科学发展观中,发展始终是以人为核心的。同时,科学发展观特别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树立和落实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新理念。

2.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要求强调区域文化建设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很多地区在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新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是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文化建设的严重滞后。悠久的历史并不等于辉煌的现实,灿烂的文化并不等于先进的意识。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处改革开放年代,面对同样的富民政策,东南沿海地区却能抢占先机,在发展上走在全国的前列。而有些既有丰厚的文化遗产,经济建设又取得巨大成就的地区,也是既不充分重视和发掘本地区优秀的文化传统,又不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培养本地区人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进意识,为本地区经济的后续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总之,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不平衡的问题。

3.地方官员在经济发展中对文化建设的漠视要求强调区域文化建设

实践证明,国家和地区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文化力的竞争上,尤其对发展文化产业有了更现实的诉求,社会的和谐就在经济与文化的加速交融与互动发展中得以实现。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这样的现实,在国内不少的地方官员还是把经济与文化隔裂开来。地方建设与发展单独强调以经济为中心,很少顾及地方优秀文化传统的发掘、整理和传承,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先进文化的建设。对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经济属性不能结合理解,影响了文化在事业和产业两个方面的健康发展。文化建设方面投入少、产出低、人才少、影响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中加强文化建设的策略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方针。为了加强区域文化建设,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我们认为应该在上述总方针指导下,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认识,由政府积极推动本区域的文化建设

首先要提高对于区域文化建设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我们国家为了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激烈竞争,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张,并制定了相应的文化发展战略。而国家宏观的文化战略必须要有区域中观的、微观的文化战略的支持。因此,作为一个区域,要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拿出抓经济工作的劲头来抓好文化建设,以达到文化带经济,经济促文化,二者协调发展。

在观念更新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应该积极推进本地方的文化建设。政府要花大气力抓文化事业发展,在规划、政策、投入和人才等方面发挥作用。比如,浙江省各级地方政府对培育浙商文化的高度重视,激活了浙商创业创新的细胞,使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配置力得到有机的统一,有力地提升了所在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扩大了所在地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这给我们加强区域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范例。特别是落后地区,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更要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以使该地区的人们从精神层面上跳出传统文化保守、排外、安于现状的固定模式,实现文化意义上的“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过度,从而保证地区经济迈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突出地方特色,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形成强大的整体文化生产能力;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提高文化劳动的生产效率;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近些年来,一些地区将文化产业作为战略产业来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推动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无论是建立文化大省(市)和文化强省(市),还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都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

而发展文化产业,最根本、最主要的是整合和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打造重点文化产业区块。特色资源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特色就是个性品牌,特色就是错位竞争力,特色就是文化资本的增值核能。由于“万紫千红,与众不同”的特性,可因特而大、因特而强、因特而优。我国各个地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它们是地方文明的见证、历史的记录,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最佳养料。地方政府应该通过精心谋划,充分利用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开发重点文化产品,进一步整合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打造重点文化产业区块,如文化旅游休闲区块、文体用品制造业区块,以及其他新兴文化产品区块等,并对每个产业的发展制定详细规划,形成区域特色文化资本,产出“名、优、特”文化商品,从而获得强大的文化竞争力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3.完善管理体制,加大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

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关键在于创新政府管理体制,重点是要解决文化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严重脱节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建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近些年各地在这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但决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构合并或消减,一些深层次领域亟待探索。比如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能,在如何从办文化到管文化、从权力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等方面要明确定位,进一步形成共识,切实减少对文化市场主体的行政性干预。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重在培育文化发展主体,在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更重要的是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鼓励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向文化产业投资,并积极吸引海外资本、外地有实力、知名品牌的文化资本参与本区域文化建设。

同时,发展文化事业,必须要以政府的公共投资作为先期投入,其中包括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护和实现人们的基本文化利益以及营造文化基础设施、扶持示范项目、培养优秀人才等。尤其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能完全采取商业化、市场化等操作方式,政府在政策上要给予倾斜,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政府要予以积极引导启动和支持扶助。

总之,经济和文化是区域社会发展的双翼,文化的滞后会使经济发展缺乏后劲,经济的落后又会限制文化的深度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必须结合起来,让文化融入经济、服务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各地方应该按照我国政府制定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战略布署,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区域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共进。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张佑林:《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国青年学者文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范文篇6

封建迷信盛得,成风,越穷越信天命,越穷越赌,文化的荒漠形成愚昧,愚昧导致贫穷,贫穷制约了文化建设,文化与经济相互消长。一个是文化与经济的良性发展,一个是文化与经济的恶性循环,两种现状可得出一个结论,文化与经济唇齿相依。大部分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没有跳出计划经济的圈子,文化建设没有走向市场,也就是忽视了文化的经济建设,现在农村已建立起来的文化活动阵地(文化站、文化场所)多数是政府包下来的,因此,它受制于政府的经济现状,财政形势好,就多投入些,活动就多开展些,反之就会受到影响。有些地区虽然搞起了一些文化活动,办了些文化场点,遇到困难还是习惯于找政府支持,找文化部门帮助,步子迈不出去。结果使文化建设缺乏生机和活力。文化建设只有在遵循文化规律的同时,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才能久盛不衰,这就是新形势下文化经济建设的命题。

农村的现状来看,不难找到文化经济建设搞得红红火火的亮点,将其汇集在一起,也可纺织成美丽的画卷。然而冷静地正视现实,我们必须像承认经济滞后一样,承认文化经济建设的滞后。少部分农村主动迈出了步子,多数农村的文化经济建设还是未被开垦的处女地。

从研究问题的角度看,现在农村文化经济建设存在如下一些特点:一是被动的多,主动的少;二是“小打小闹”的多,形成规模的少;三是村镇范围内活动多,跨埠交流少;四是雷同的多,创新的少;五是城市文化模式转移的多,地区特色少。综上这些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一些地区农村文化经济建设的发展。我认为,针对现在农村文化经济建设中的五多五少的现状,大力开展文化经济建设,应坚持如下一些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以人文环境的特殊性为依托,从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习惯出发,设计有吸引力的文化经济载体和形式,宜山则山、宜水则水,搞出特色。二是广泛交流,兼收并蓄的原则。立足于形成自己特色,但不搞封闭式经营,要开放搞活,要敢于与发达地区进行文化经营活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创新。三是城乡优势互补的原则。城里相对农村有人才、资金、传媒手段等优势,将这些文化资本与农村文化大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会使城市文化资本的潜力得到发挥,农村文化市场得到开发。四是主旋律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在坚持主旋律的前提下,创造更丰富多彩的文化经营形式,满足多层面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这样才会有声有色、红红火火。五是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相结合的原则。乡镇企业产品的形象设计、广告宣传、企业文化建设都涌透着文化的作用,也都蕴涵着文化的需求,科技成果的推广,农业产业化的形成,都需要文化建设来衔接,要把文化经济活动建成经济五一节中的重要链条。六是集体、个体一起上的原则。要大力发展文化个体户。一开始就要让文化经营者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的主体,所以,要鼓励个体业者从事文化经营活动,使其按市场规律发展。七是现时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农民文化素质相对低些,但绝不能因此而忽略文化经济建设中的时代性,要引导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的文化经营与消费跟上时代的步伐,踏上信息时代文化娱乐活动的节拍,以此来带动整个农村的文化经济建设向着时代的方向迈进。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范文1篇7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64-03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思想。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应该提升到战略高度,需要我们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总体来说还是落后于全国水平。因此,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应该好好把握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发展的契机。本文试从提出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出发,结合实际,挖掘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找出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存在的瓶颈,提出适合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所谓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1]。文化建设就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它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从以上两个概念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得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是指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实力、市场发育、基础设施、科技水平、人才储备等方面,与经济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这些方面的原因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欠发达地区历史欠债较多,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当前,发达地区纷纷把文化产业纳入战略视野加以快速推动,欠发达地区要想抓住机遇,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有所作为,就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当今激烈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科技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文化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现代经济的“发动机”,经济竞争力背后的支撑力之一是文化,它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和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文化对经济发展方式、智力、人才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我们也可以说,文化和经济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说法虽然已经提出了许多年,操作方式也是非常简单,主要是通过历史名人或文化典故拉动地方或者企业经济发展。在短时期确实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这种运作模式更多地强调经济的发展,而对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欠发达地区在把握文化和经济的互动过程中,不仅要善于发展和传承本土文化,同时也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例如湖南凤凰在文化旅游中,以“世界品牌大凤凰,休闲靓丽夜凤凰,县强民富金凤凰”的思路弘扬古城文化,构造了独特的文化环境,不仅对凤凰的经济带来了质的飞跃,同时对文化也进行了传承和发展。这类现象可以说是不胜枚举的,贵州就可以借助文化旅游的优势,集中发展经济。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表述,经济上的欠发达某种程度上讲是因为文化上的落后。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不能不重视文化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范文篇8

【关键词】市场经济文化;经济现代化;经济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中,我国经济体制的特点及优势确保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世界经济危机虽然对我国国内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我国经济的发展仍维持稳定发展趋势。这一现状表明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健全性及抗风险能力,充分肯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策略与战略的科学性。但是,全面小康社会构建中,市场经济文化也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保障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障全面小康社会构建需求,新时期经济发展中必须加强经济文化的建设与引导。以国家政策、战略的有效实施促进市场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经济体系的完善。

1市场经济文化的重要作用分析

现代经济领域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与经济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与经济文化有着重要关系。经济体制、发展模式需要以文化及价值取向进行引导,以文化为动因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经济是通过自由竞争使市场资源配置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文化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如何实现科学的市场经济文化建设、加快经济现代化发展是我国目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利用文化支撑作用为基础,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构建。

市场经济文化内容的探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崭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的重要阶段。由于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缺乏借鉴性,因此经济发展活动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与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市场经济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经济文化核心价值观,指导市场经济文化的发展、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发展。根据市场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市场经济文化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合理的个人利益与价值观、价值评价与社会导向、商业氛围及经营理念等几个方面。针对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确定文化内容、针对社会主义特性完善文化内容,以此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

2市场经济文化与经济现代化分析

2.1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促进市场经济文化与经济现代化发展

在世界经济环境影响下,我国经济环境不可避免收到了冲击与应用。为了满足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必须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彻底转变传统计划经济体质,以市场经济现代化为目标开展经济体制的完善工作。依靠市场经济特征实现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应用,实现健康的市场竞争、市场整合与市场分配,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满足我国新时期和谐社会构建战略目标要求。

2.2以政策引导及国家宣传为基础,促进市场经济文化的建设

针对市场经济文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快政策的分析与探讨。以政策引导为基础、以宣传工作为中心,提高经济体系内各组成部分对经济文化的关注。通过国家政策倾斜、引导工作的开展,保障市场经济文化发展方向。同时,对行业发展、行业法规等进行规范,促进各行各业行业协会的建设,以行业协会为基础,满足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文化的建设。

2.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市场经济文化需求的分析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针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政治、社会会、文化、经济的并列发展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各因素的协调、促进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核心问题,是我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及政策制定的关键。针对经济发展对市场经济文化的需求,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应对市场经济因素、价值观念等进行分析,以市场经济为背景借助市场本身的调节功能,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文化为依托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引导市场经济规律发展。通过协调文化与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内容,满足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满足我国经济体系转变与改革的需求。

2.4以市场经济文化为引导,促进经济现代化发展

在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现代化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引导,以此为基础实现高度综合的社会发展。通过国民经济工业化、知识化以及劳动生产力、国民收入的持续性增长,实现经济的改善,实现国内经济公平环境的建设。根据市场经济文化对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中应明确经济文化的重要意义。通过市场经济文化构建、引导及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现代化目标实现,促进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目标的实现。

3以诚信经济文化为重点,促进经济现代化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缺乏经验借鉴,因此需要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过程中不断推进,以此实现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针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应规范企业的经营。以企业对市场经济规律的遵循、诚信态度及法律法规的遵守,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以诚信和规则为基石,以规则文化为重点,建立有法必依、坚决执行的市场经济环境。以文化强化、经济强国为中心,针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文化引导、政策规范等实现经济文化与经济现代化的健康发展。

4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市场经济文化对经济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与规范作用。为了满足我国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的需求、满足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必须加快市场经济文化的构建。通过政策、法规、宣传、舆论等方式,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为促进我国经济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范文篇9

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发的社会整体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复杂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刻影响,如果企业文化不能从思想上实现由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的结构性根本转变,那么其原有的思想方式必将成为文化建设现代化的严重障碍。正如美国学者英格尔斯(Inkels)所尖锐指出的:“再完善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里变成废纸一堆”。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思想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建设现代化的首要内容,主要包括:(I)自主创新意识;(2)现代信息意识;(3)民主开放意识;(4)计划时效意识;(5)法律制度意识;(6)市场竞争意识。

二、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的现代化

在以市场经济为先导的社会现代化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将发生冲突和变革。如果依据计划经济时代的既定价值观念出发来评断市场经济引发的社会生活中的新现象、新变化,是不可能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的。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内容体系,必须走向现代化,特别是从市场经济新的利益关系中,从变革的社会生活实际中来重新构建企业文化建设内容体系。大致包括(1)充分肯定个人欲望的合理性,坚持尊重个人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2)强调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3)培养自由竞争意识,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有机结合;(4)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坚持追求现实利益与维护公平公正相结合;(5)关注生命个体存在,坚持关心自我与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国家、关心人类相结合;(6)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义利兼顾与义高于利相结合;(7)形成知识的价值观念,坚持反对封建迷信与培养科学精神相结合;(8)重视培养个人理想,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有机结合。

三、企业文化建设组织的现代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组织,要求打破传统以培训、岗位、书本为中心的封闭式的组织结构,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的开放性的多维网络结构,这样,企业文化建设与家庭、社会就会有效连接起来,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进而形成强大的文化建设教育合力。最终使企业文化建设走出自我封闭状态,而成为真实社会的一部分,避免了企业文化培养的片面化、畸形化,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四、企业文化建设模式的现代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怎样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张扬人的个性,激发人的主体意识成为文化建设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我们传统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往往强调以管理者为中心,维护领导尊严,实施专制式的文化建设模式。它要求员工对领导的服从,轻视员工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否定员工的个性发展,这种模式很显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而又迫切的需要。因此,建立“以员工为中心”的民主式的现代文化建设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它强调平等对话式的教育方式,要求教育者抛弃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充分肯定员工作为人的存在价值,提倡人的个性张扬,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客观需要,重视每个员工个体潜能、思维创造、自主创新等各方面的充分自由的发展。

五、企业文化建设手段的现代化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范文篇10

关键词: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乎到我们每一个国民的利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对社会各个领域建设的要求愈来愈高,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直接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反作用的建设领域,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必须着力不断推进。找准精神文明发展的基本动力,将对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并对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精神文明建设自身的目标动力

精神文明建设在新的社会时期有了更新的建设任务,不仅要加快精神文明自身建设水平的提升,且应将精神文明的发展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与生态等各种文明形态密切融合,在其他各领域拥有相对独立的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同时,精神文明建设还应具体到每一个行业,以及每一个工作岗位,使精神文明建设切实落到实处。在这种更加具体化、更重实效性的建设目标下,精神文明建设只有不断深入,才能切实起到应有的作用,体现出其全方位的价值。另外,精神文明建设在新的时期更注重创新性,从形式到内容,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不断加强建设力度,这种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更高要求标准,对精神文明的加快建设提供了基本动力。

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层次的不断提升,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逐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经济深化发展的直接有效的推动力,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加快发展速度,方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求,并真正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鉴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部分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精神思想领域建设的单位或者个人,导致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构建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对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起到了阻滞作用,当前形势下,只有加快精神文明的建设力度和步伐,使其与经济建设保持同步,方能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精神文明建设速度必须以经济发展速度为目标,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不断努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动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要求我国各项工作的发展必须以马列主义等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弘扬以改革创新为原则的时代精神,以保证我国整个社会的正确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我国全体人民必须努力构建个人文明健康的思想价值体系,以为社会主义建设起到应有作用,而思想价值观念的正确构建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只有使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快发展,提升从宏观上对人们思想价值观念构建的引导作用,并在日常人们的工作生活中,以具体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实现不断渗透,方可切实保证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正确性和纯洁性,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基础性保证。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从本质上而言是一脉相承,相互统一的,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将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直接产生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

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都从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社会的整体建设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对文化建设力度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文化建设不仅包括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良好传承,也包括对当下各个领域泛义上的文化建设,以及通过吸收别国的文化精髓促进我国文化内容不断丰富,文化层次不断深化,文化高度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互融合的,精神文明建设就泛义上而言也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因此,当前随着我国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对文化建设要求的不断提升,必然要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同步提高,只有如此,方可与文化同步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产生应有的积极作用。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

生态文明作为直接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密切联系的一种文明形态,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切实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构建,将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涵括面很广的建设范围。在当前应清楚地意识到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只有精神文明工作做好了,人们的精神文明观念构建起来了,方可保证人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文明态度;才能保证人们自觉遵守大自然发展规律,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与以及能源的意识和行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并保证人们改变旧有的不健康的发展理念,树立绿色健康发展的文明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起到直接作用。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强大的呼吁力量,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

六、我国整体形象提升的动力

为继续保持良好的国际形象,加快精神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国际交流层次的不断加大使得我国的外国友人数量急剧上升,我国出外旅游以及学习等人数也不断增多,这使得代表国家形象的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直接展现在世人面前,国人的行为举止是否得体文明,是否礼貌富有涵养,直接对我国整体形象产生影响。加快国人素质和整体形象的提升,成为当下很重要的课题,而这必然需要作为直接对国人的素质及形象产生影响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提升国人的整体精神文明层次,才利于我国对外保持文明热情的姿态,利于我国整体良好形象的构建。

七、结语

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应借助我国各领域的推动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力度的不断推进,通过源自精神文明建设自身的目标动力、市场经深入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构建的动力、文化发展的动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以及我国整体形象提升的动力等,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层次,推动我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董晓平.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2).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范文

XieFang

(Suzho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choo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Suzhou215011,China)

摘要:低碳文化是低碳经济的基石,低碳经济催生了低碳文化,低碳经济的建设需要低碳文化的引领和约束。本文阐述了经济发展低碳的必然性,分析了文化和低碳经济的关联性,从世界观和行为生活文化两方面探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低碳文化的应对方式,指出低碳文化是引领低碳经济实现的有效途径。

Abstract:Low-carboncultureisthebaseoflow-carboneconomy.Low-carboneconomypromoteslow-carbonculture.Theconstructionoflow-carboneconomyneedstheguidanceandobligation.Theinevitabilityofthedevelopmentoflow-carboneconomyandtheassociationofcultureandlow-carboneconomyarediscussedinthiswork.Low-carboncultureofworldviewandthecultureofactionandlifeisthemethodtopromotelow-carboneconomy.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文化低碳生活

Keywords:low-carboneconomy;low-carbonculture;low-carbonlife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314-01

1经济发展与低碳

18世纪英国发生的产业技术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的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200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世界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在这200多年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显现。违背自然规律,通过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获得的经济增长对子孙后代来说是不可持续的,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如灾害性气候增多、气候变暖带来冰山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等。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加速,城市化也在不断发展,伴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幅上升,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空间。从长期看,在人类和大自然的互动过程中,我们没有太多的选项,“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深层次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获得了全社会的认同,正形成新的“和谐”氛围。近年来与低碳相关的一些名词,如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生活、低碳技术等,不断涌现。从低碳经济的模式出发,世界各国正在制定和完善其经济产业结构、生产和消费模式,改善生态环境。

总体来说,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其本质是低碳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与制度的创新,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创新。

2低碳文化与低碳经济

低碳文化主要是指人们生活、生产过程中,具有的低碳行为和意识,属于科学文化的范畴,具有鲜明的低碳排放与低碳消费的科学特征,是节能减排时代的特有文化。一般地,文化与时代的经济活动与形态密切关联。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经济活动及其有限,对自然的影响也近乎为零,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自然是社会的主宰。到了农业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对自然的索取也在不断增大,局部地改造了自然,但自然界强大的自我修复和再生功能,确保了人类和自然相对地“和谐共处”。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人类中心主义”盛行,产生掠夺式发展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行为,导致社会发展的可持续不可进行。对环境和发展过程的反思导致环境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社会的追求。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节能减排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与社会的共识,对经济发展和其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低碳生活、低碳生产与文化关联,催生了低碳文化。通过对工业社会的价值观、环境破坏及可持续发展的反思,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基石,创造出适度消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低碳文化,实现低碳生产、低碳排放、低碳消费的行为模式。

低碳经济是在本世纪能源与环境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瓶颈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的生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以2003年英国有关能源未来的白皮书为起点,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都在创建低碳经济,发展以高效能、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技术,由此引领产业、技术的变革。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促进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确保社会向低碳生产、低碳生活和低碳排放方式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是低碳能源的核心,其中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新能源技术是关键,替代常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3低碳文化的应对

低碳经济需要文化、政策和技术等层面的创新和保障,在构建低碳产业和生产方式的同时,需要构建低碳文化。构建的低碳文化将反作用于人的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影响我们的生活、行为与工作方式,从而使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规范,形成与促进低碳经济。低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制度政策的保证,更需要我们世界观的发展,需要将低碳理念在我们的世界观中固化,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将低碳文化的能源观、科技观、教育观等融入我们的观念中。低碳文化包含方方面面的内容,此处将从世界观和行为生活文化两方面探讨低碳文化的应对。

世界观是我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其对人类的实践活动起决定作用。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盛行,技术的进步是为了更进一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而对自然界的负面影响则考虑甚少,甚至不考虑。例如,长期工业化生产和向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导致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世界的碳循环被打破就是这种世界观对人们行为作用的结果。要进行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经济,首先在我们的世界观中要植入低碳环保的理念,使之成为低碳文化的有机组成,从内心深处为二氧化碳的减排奠定基础。

我们的低碳行为生活方式不仅是低碳经济的组成部分,而且影响低碳生产,是低碳经济的基础。低碳文化倡导低碳生活,并对我们的行为进行约束,使低碳行为生活成为我们的一种自然选择。构建低碳文化,需大力弘扬我们传统的节俭文化,摒弃奢侈文化,树立节俭为荣,奢侈为耻的文化氛围,把中华民族的勤俭节约美德发扬光大。鼓励日常行为生活中各种低碳行为,如以步代车、拼车、开小排量汽车、使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遏制不良的、过度的消费,养成低碳生活习惯,使得低碳环保成为我们行为生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4):12-15.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范文篇1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背景;农业经济;管理措施;管理内涵;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1131177

农业是农村得以发展的根本,提高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农业的合理发展。农业经济既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对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在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市场经济、劳动力资源等多种条件,对市场资源进行再分配,使农业经济发展逐步步入正轨,积极健康发展的管理活动。农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联,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与科学性,农业经济管理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调节手段之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信息化与持续化发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2.1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将目光放长远,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央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为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中央相继出台了多部文件,然而,由于部分农民素质不高,对新农村背景下管理农业经济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响应和配合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很多中央文件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执行力较差,部分农业经济发展仍处于家庭作坊模式,相互竞争激烈,不懂得合作共赢,无法团结在一起共同发展进步,无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最大的一份力量,一定意义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尚未形成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不能最大化的发挥农业经济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将农业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不能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发展方向,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新农村的更好建设。为此,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亟待完善与健全。

2.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执行力较差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较低,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与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就必然导致了他们执行力较差。农业经济得不到有效管理,单纯依靠农民自己薄弱的力量难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对建设新农村贡献的力量也是微乎其微。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农业经济也逐渐转型,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渗入到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注重食品生产是否安全、是否健康。对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农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商家良心的体现。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

3.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信息的现代化也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之中。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农业经济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农业经济的生产与管理中运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3.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素质

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农业经济也已不是闭门造车,需要与时代同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减少走弯路,减少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4总结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利用现代化科技水平,都有利于弥补与完善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缺陷。

参考文献

[1]冀海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3(15).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范例(12篇)

    - 阅0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范文篇1关键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一、正确认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计划地发展经济”,是事先对生产、分配、消费进行计划的指令型经济.....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例(12篇)

    - 阅1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文篇11、规模经济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merit),是指在科技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