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范文篇1

关键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一、正确认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有计划地发展经济”,是事先对生产、分配、消费进行计划的指令型经济,是相对于市场经济而言的。而市场经济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邓小平打破以往经济学家、哲学家论断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他认为,市场和计划一样,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不具备基本制度的性质,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1981年6月,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性问题。这样既保留了计划经济“全国一盘棋”的传统优势,又能吸收市场经济“突出效率和重点”的优势。

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对立的历史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一提到市场经济,容易使人联想到走资本主义道路,容易与政治立场这些一度在中国很敏感的问题挂钩。

(一)相互对立观念的历史由来

从历史上看,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私有制的存在紧密相连的。从某种程度上看,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顺应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人们心中已普遍形成把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从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再到列宁和都没有能够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这一问题。世界上全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初期几乎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建立正是源于社会主义就等于计划经济的观念。

(二)彼此割裂的所造成的影响

在建国初期建立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当时历史条件的客观需要,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证明了计划经济适合当时的中国,对当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恢复和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呈现出它的缺陷和弊端。

一方面,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强调计划,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作用。只讲按比例发展,对商品的生产、流通和价格管的过死,从而排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造成社会生产与需求脱节,计划管理本身与实际相脱离,反而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这种体制片面强调集中管理,限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一切企业单位都只是按照国家计划下达的指标办事,缺乏自和主动性。特别是在我们这样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这种缺乏活力的计划管理制度将使国民经济陷入僵死状态,显然是不行的。

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进程

(一)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的尝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社会主义改造拉开了帷幕。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最终确立。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这种体制一直统领着中国全部经济社会生活,并且一直未被突破过。

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的各项建设事业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国民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并在短期内高速发展;因为具有将有限的资源运用到重点建设上去的优势,使国家建成了一大批重要项目,并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也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这种模式显然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人们开始不断探索新的出路。

(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对于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人们看法不一,众说纷纭。邓小平同志深思熟虑后,终于在“南方谈话”中旗帜鲜明的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法,没有必要把它打上社会属性的烙印。只要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性质问题,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社会主义可以有计划,也可以有市场。只有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的长处,弥补各自的弱点,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展生产力。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四、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互相融合的结果

从最初的质疑即社会主义能不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到如今的社会主义如何与市场经济更好的结合,反映了市场经济观念在我国逐步确立的过程。

2013年11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指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决定性”地位。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历来是改革的核心问题。此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也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完美结合过程的重要里程碑。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经使人们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调节手段,不具有社会制度的性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而是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以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只有进一步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才能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

改革在继续,争论未间断。任何时候,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会一帆风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也不例外。在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不会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完全可行的。我们必须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否则,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就有可能被中断甚至停滞。(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3页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范文篇2

关键词:人口和计划生育;建设新型婚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D422.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8(C)-0084-01

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经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初步实现了低生育水平,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建了良好的人口环境。但在当前农村思想文化领域内,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给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冲击,人口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低生育水平面临着反弹的风险。因此,倡导婚育文明,大力推进新型婚育文化建设,促进群众婚育观念转变,力保低生育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一、充分认识建设新型婚育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

当前农村思想文化领域还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根源:一是传宗接代和重男轻女等封建落后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人们的婚育观念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早婚早育、非婚生育和违法生育的现象在局部地方出现了反弹势头,少数地方呈蔓延趋势。二是续家谱、修家庙这些带有浓厚宗族观念、强烈封建迷信色彩的行为,以及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不良现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十分盛行。三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在内陆及偏远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群众生活来源仍然以农林牧副渔体力劳动生产为主,利益导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提高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养儿防老仍是现实问题。四是在集体经济利益分配上,许多地方仍采取一些不合情、不合理做法,如土地承包、宅基地划分、集体收益分配、财产继承中,普遍存在着男女不平等、计划生育家庭不优先优惠的现象。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挫伤了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纯女户双女户的积极性,也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任务和要求都很不适应。

二、多措并举,做好新型婚育文化建设工作

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仍是新农村建设中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任务。

(一)以“五做为”为导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婚育文化。1、把建设新型婚育文化做为文化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新型婚育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各自文化建设的实际,人口计划生育部门和相关部门重点培养一批婚育文化方面的文艺宣传骨干,创作一批文艺精品和宣传精品,编写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普读物,组织群众广泛深入地开展“学科技、用科技”读书活动,积极为发展新型婚育文化营造浓厚的宣传文化氛围。2、把建设新型婚育文化做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紧密结合农村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建设,切实抓好新型婚育文化阵地建设和硬件建设。做到“五个有”:有一个计划生育服务室,有一所人口学校,有一个计划生育协会会员之家,有一面计划生育宣传墙,有一个计划生育图书角,有一支计划生育文艺宣传队等。3、把建设新型婚育文化做为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为保障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在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时,结合当地实际,充分体现有关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男女平等等相关内容。4、把建设新型婚育文化做为利益导向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村集体经济分配和利益导向对群众更直接、更具体、更现实,效果更明显。因此,在集体经济分配和利益导向中要充分体现对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的优先优惠,在宅基地划分、土地承包、户口迁移、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等,让使计划生育家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5、把建设新型婚育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克服封建意识、传统观念、重男轻女的思想,切实运用“创建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破婚丧陋习、树文明新风”等多种活动载体,着重把新型婚育文化融入到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

(二)以“四结合,四做好”为依托,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新型婚育文化。1、结合建设新型婚育文化,做好人口文明组织建设。充分利用人口文化促进会平台,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型婚育文化建设。有针对性地发掘和培养积极分子,把热心新型婚育文化建设,有一技之长,能联系群众,身体健康的计划生育协会会员、离退休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专家、老教授及时纳为人口文化促进会会员,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骨干带头作用,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用身边的事感化身边的人。2、结合建设新型婚育文化,做好文化环境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主流媒体,开辟新颖、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高质量的新型婚育文化建设专题栏目,加大对新型婚育文化的传播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婚育文明知识的知晓率3、结合建设新型婚育文化,做好人口文化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和监督制度。进一步建立集体经济组织利益分配向计划生育家庭,尤其是独女户和双女户家庭倾斜的监督制度。二是建立健全评比制度。按照“计划生育好、遵纪守法好、邻里关系好、尊老爱幼好、勤劳致富好”五好标准,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好女婿、孝星、“诚信家庭”的评选表彰。广泛深入地宣传他们的事迹,使他们成为引领、传播、传承新型婚育文化的生力军。三是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带头制度。党团员、干部、计划生育协会会员要在实行计划生育、倡导婚育文明等新型婚育文化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4、结合建设新型婚育文化,做好少生快富的帮扶工程。一是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使每个计划生育家庭掌握几门实用技术,掌握发展经济、增加家庭收入的本领。二是为群众解决发展经济的实际困难,在信息、技术、场地、资金、销售等环节上提供支持,提高群众驾驭经济和发展经济的能力。三是进一步深化外出人口创业的“一网四联”机制,利用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网络,与技能培训机构、外出劳务中介机制、司法维权机构和留守家庭相联通,为计划生育家庭外出务工提供全程服务。四是实行项目带动工程,为有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提供资金和项目资助,使他们迅速致富,实现小康。

当前的低生育水平来之不易,在我国人口总量居高不下并且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建设新型婚育文化,促进群众转变婚育观念,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重中之重的工作。

作者单位:魏星山东省济宁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心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范文篇3

1.1林业调查

林业调查是林业生产建设的前提条件,只有保证了在林业生产之前做足充分的准备工作,完成对于相关林业建设地区地质、环境等因素的考察,才能够保证以最为完善的林业建设方案来完成林业生产。一般在进行林业调查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调查情况的真实性、多样性,需要调查人员实地考察,根据当地不同的社会条件全面分析调查结果,以最为详细的方式记录调查发现。对于林业调查来说,搜索植物档案、种植或者砍伐树木都是必要的调查手段,保证了调查方式的准确性与完善性,才能够保证林业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保证林业建设生产能够在林业调查的基础上顺利进行。

1.2林业规划

在进行林业调查之后,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我们需要进行全面性的规划,保证未来的林业建设能够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以当地林业环境的现状为基础进行未来的发展探索。在林业规划的过程中,除了需要保证林业生产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应有的经济效益之外,还需要保证其建设能够适应当地林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平衡林业建设的长远利益以及短期利益,保证减小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在林业建设规划中,国家的林业建设总方针是林业基本规划的参考对象,地方规划可以在林业建设方针下自由发挥,根据自身地理位置、人文特性来完成具有地方特色林业发展建设,保证了能够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进行经济与城市建设。

1.3林业设计

林业设计是林业生产建设的关键性步骤,在林业总体规划的框架之下,林业设计需要从小方面入手,通过文字或者图形的方式展现出具体的林业建设方案,从多个角度完成对于林业未来发展的设想。林业设计除了造林设计、育林设计之外,还包括了伐木设计等一系列的林业建设具体手段,其对于林业生产的重要指导作用,决定着未来林业建设发展的方向。

2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与林业生产建设的重要关系

2.1为林业生产建设中森林保护打下基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所受到的破坏成为了当前社会各个领域关注的重点,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是林业生产建设中重要的指导思想。保证在资源开采利用中保护生态资源环境,就需要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入手,制定合理的开发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分析了树木的数量以及质量,根据不同的地区内森林植被的类型,对于林业生产建设的方案进行了设计,保证提供的森林资源有效信息,能够为建设者提供具有一定特色的森林保护方案,在维护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够完成地区的经济发展。

2.2保护林业生产建设中个人权益

林业生产建设作为以经济建设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对使用者以及所有者个人经济权益的保护必不可少。因为林业发展建设的多变性,所以林业经济利益纠纷成为了林业承包者的重要问题。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能够以最为公平的角度全面划分林地使用界限,保证所有者以及使用者都能够得到均衡的个人利益,提升林业使用效率,也保证了国家的基本经济收益不受到侵害。

2.3给与林业部门林业生产建设参考

林业部门作为我国政府中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建设,无论是生产、生活,都需要林业部门提供一定的经济以及物质帮助。在这样的重要地位之下,林业部门林业生产建设对于地方来说举足轻重。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能够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对于不同地区的林业环境给予真实的评判以及预见性的规划,令林业部门在进行林业建设的同时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保证减少林业生产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内部矛盾,全面保证林业经济的建设不损坏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为多方面的环境经济建设创造合理的效益。

3结语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范文篇4

第一条为建立和完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提高我市居民住房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23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经济适用住房是指根据国家政策规定,按国家或地方政府下达的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组织建设,以政府指导价向中低收入住房家庭出售的住房。

第三条中低收入家庭的标准由市人民政府依据我市房价收入比(即一套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的平均价与职工家庭年平均工资之比)测定后,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

第四条符合中低收入住房家庭条件的,每户可购买一套经济适用住房。同等条件下,危房户、无房户优先;双离退休人员、教师、环卫职工中的住房困难户优先;城市建设中被拆迁居民家庭优先。

第五条*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是我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的有关工作。土地、建设、发展计划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经济适用住房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本办法适用于市区建成区范围内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

第二章计划和项目管理

第七条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根据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水平及建设用地可供数量情况,编制经济适用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

第八条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适用住房年度建设计划,编制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年度计划,并在地方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中统筹安排。

第九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要坚持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相结合,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旧城改造的建设规模不低于2万平方米,新区开发的建设规模不低于4万平方米。

第十条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实行国家计划和地方计划。新征地和需要国家金融部门贷款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应申报国家年度计划,同时按规定程序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其它申报地方计划。地方计划由市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依法通过项目招投标确定开发建设单位。

第十一条凡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由市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发给《经济适用住房项目证书》及《经济适用住房扶持政策通知书》。第三章建设管理

第十二条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单位,按照住房套数的1%为社会提供廉租住房。

第十三条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单位,可按照不超过住房套数的10%以市场价出售。

第十四条根据中低收入家庭的实际,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套型和面积。住房应功能配套完善,面积以50—120平方米为主。

第十五条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应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执行。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规划和施工应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中标单位不得转包。

第四章优惠政策

第十六条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对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给予以下优惠:(一)建设用地按行政划拨方式供应;(二)免缴消防设施费、文物调查勘探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拆迁管理费、征地管理费、土地分割测量费、土地分割手续费、房产转让手续费、房屋所有权登记费、房屋勘丈测绘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其他经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免收,经营性收费项目减半征收;(三)缓征个人购房一次性契税,待个人所购住房进入二级市场交易时补征。

第十七条对依法应收取的其他费用,收费单位应同时填写《*市经济适用住房负担卡》,列明依据、标准,否则建设和施工单位可拒绝缴纳并向有关部门举报。任何单位不得以服务费等名目收取或变相收取已取消的和对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免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不得强制性征收各种形式的押金、保证金、保险费等。

第五章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

第十八条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销售价格由市价格管理部门会同市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提出具体意见,报市人民政府确定后公布。

禁止建设单位擅自提高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价格。

第十九条经济适用住房价格构成包含以下8项内容:

(一)建设用地的征地和拆迁补偿、安置费;

(二)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

(三)建安工程费;(四)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含小区非营业性配套公建费);(五)2%的管理费;(六)贷款利息;(七)税金;(八)3%以下的利润。

第二十条下列费用不得计入经济适用住房价格:(一)营业性用房和设施的建设费用;(二)建设单位留用的办公或经营用房的建设费用,以及对社会的集资、赞助、捐助和其他与住房开发经营无关的费用;(三)各种赔偿金、违约金、滞纳金和罚款;(四)不能计入的其他费用。

第六章购买和交易管理

第二十一条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由申请购房人向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符合条件的发给其《准购通知书》,具体程序依《*市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执行。

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应严格对申请人资格进行审查,确保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

第二十二条开发建设单位依《准购通知书》与购房人签订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合同。

第二十三条购房人持《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合同》等有关手续到市房产、土地部门办理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权属登记。房地产权属证书上应由登记机关加注经济适用住房印鉴。

第二十四条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可申请银行贷款或公积金贷款。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市房产、计划、土地、建设等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交易活动的检查,确保经济适用住房各项政策的落实。

第二十六条违反建设部《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将不准上市出售的已购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的,由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违反规定,将已购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后,又以非法手段按照成本价(或者标准价)购买公有住房或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建设的住房的,由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回所购房屋,不予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并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或者按照商品房市场价格补齐房价款,并处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提高销售价格或改变销售对象,由市物价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第二十九条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单位违反国家基本建设有关规定的行为,由土地、房产、建设等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第八章附则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范文1篇5

关键词:建筑规划设计;建筑节能;构造设计;节能措施

绿色节能建筑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领域。节能是一项复杂的、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了从根源上降低能耗,设计师应在规划设计中多研究、多尝试、多积累、多总结,在有限的条件下将建筑功能与艺术和技术更好地结合,使建筑设计的各个方面都能体现节能的原则,努力创造低成本、高效率的节能建筑。

1绿色建筑规划与节能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呈恶化趋势资源的短缺、能源的危机。我面临着能源总量丰富、人均能源可采储量低的现实国情。节能型的建筑已经成为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筑行业在发展的同时面临能源效率低、能耗高的问题,建筑能耗包括建造能耗和使用能耗两部分。建造能耗是指在建筑建设过程中各种生产材料、机械设备生产运输和建筑施工中的能耗;使用中的能耗是指建筑物在生命周期内通风、电梯、采暖、供水、空调以及其他电器的使用能耗。一般来说可以从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方面充分考虑节能设计,如新能源与自然能源的使用、节能材料的使用等以此来降低能耗建设绿色节能建筑。

合理的建筑规划设计对于建筑能耗性的降低具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建筑节能的规划设计,其主要措施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通过合理选择建筑地址或规划设计建筑附近的植被、水域、围墙等,改善建筑的外部环境条件;配合周围既有的微气候,确定合理的建筑体量以及朝向等来设计建筑形体,以改善建筑室内微环境;通过设计建筑内部空间分隔和各部件的结构构造,提高建筑能效。借助相关建筑设计软件辅助优化设计,如天正建筑、PHOENICS、Fluent等,以建筑能耗软件DOE-2.0的计算结果为指导,通过仿真、计算等技术手段优化,对于建筑设计效率和科学性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在进行建筑的规划和设计时,要根据建筑所处地域大气候特点以及自身所处的具体环境条件充分考虑,通过对附近自然环境(如湖泊、绿化和地形等)条件的合理利用,尽量避免人工建筑设备的使用,以创造良好的建筑室内微气候。

设计时选择合理的建筑体量也有助于降低建筑能耗。建筑师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足够的空间和建筑体量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展示建筑造型和建筑内部结构才更方便;但若建筑物的单位面积对应的外表面积越小,其护结构的热量交换就越小,从这一角度来看体形系数应该较小才满足其节能要求。综合的看,应该在设计的时候确定合理的建筑物体量和外形,在兼顾建筑物设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减小建筑物的面宽,增大建筑进深,增加建筑物的层数,控制建筑物体形,简化建筑立面并减小护面积等手段降低建筑能耗。

2绿色节能建筑规划设计措施

建筑节能,首先从源头开始,即从规划设计开始,一个好的建筑规划设计并通过有效的建筑技术措施可以降低2/3―3/4的建筑能耗,因此,在建筑规划和设计时,可根据大范围的气候条件影响,针对建筑自身所处的具体环境气候特征,重视利用自然环境(地形、水系、绿化等)创造良好的建筑室内、室外微气候,以尽量减少对建筑设备的依赖。

2.1建筑规划的节能设计

2.1.1建筑选址、建筑布局、季风风向节能设计

在寒冷地区,建筑物布置在向阳和避风的地方有利于建筑充分利用太阳能,避风可尽量减少建筑物的热损失。在南方炎热地区,设计要考虑建筑群、街道与当地夏季主导风向基本一致,以加强城市不同区域的热交换,促进热量流动释放。

2.1.2建筑体型、朝向、间距节能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要适当控制建筑体型系数,合理的建筑体形能够减少建筑物与外界的热量交换。通常采用减少建筑面宽、加大进深或增加组合体、增加建筑物的层数以及选用长条型建筑外形等措施来控制体型系数。建筑物的朝向对于建筑节能有很大的影响。北方寒冷地区建筑物选择南北朝向有利于冬季日照采热,降低耗能。而南方炎热地区建筑朝向要处理好其与遮阳和季风风向的关系以达到散热降温的目的。

2.1.3室外空间环境、绿化节能设计

建筑环境规划中应考虑到的水面和绿地合理分布。水面及绿地的配置,在调节环境的方面可以起到调节气温和增加空气湿度、遮阳防辐射、改善室内热环境,降低室内采暖空调能耗的作用。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形及小气候情况,在规划中合理布置不同高度和种类的树木植被,可以起到在夏季创造建筑群内阴影遮蔽环境并疏导通风气流,而在冬季防寒风的效果。建筑墙壁、阳台、窗台以及屋顶的绿化,能有效缓解曝晒及骤雨造成建筑物表面的温差变化,使绝大部分辐射热被阻隔进入围护结构向室内传递,从而改善了生态和室内环境。

2.2加强人才的培养。

规划师是规划建筑设计中的重要人才,他们大多出身于建筑行业,由于专业性的限制,现在我国中小城市的规划师知识面相对狭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建筑部门在一些重大社会经济决策上的权威性。因此,我们必要不断提高规划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面。其次要加强与经济计划部门的协作,经济计划部门同城市规划建筑部门一样都是研究和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但是计划部门更侧重于对经济社会内涵的研究。加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与经济计划部门的协作将更利于政府部门对城市建设作出科学决策

3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人们环保节能意识不断增强,并力求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得以实现。建筑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办公、娱乐的重要生存空间践行环保节能理念是必然趋势要求。人们需要置身于一个融汇着自然、文化、艺术的高品质生活环境中,因此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再限于一个简单的栽花栽草的美化。要通过对景观植物的科学设计,满足们对绿化的生理和心理上需求,不断推陈出新、精益求精、营造出一个美好的居住环境,即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建筑规划和节能设计的根本追求。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应放在首位。

低碳环保是我国乃至全球设计的主要基调,建筑节能是一项复杂的、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达到建筑的节能环保,就要在的建筑设计时,更多地在节能的环节上下功夫,以期在最后的实际使用中获得建筑规划与节能设计的效益最大化。从单体建筑和整体以及外部环境两大方面对建筑规划进行节能设计,为人们提供绿色节能环保的生活、办公、娱乐空间。达到建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全面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靖.浅谈绿色生态建筑的规划与设计[J].才智,2009(05).

[2]胡.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比较分析[J].知识经济,2009(7).

[3]李方良,杨勇.和谐社会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J].中外建筑,2007(05).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范文1篇6

为了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安居工程,下同)建设,扩大国内需求,确保今年国民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不断满足城镇中低收入职工家庭的住房需求,现就当前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抓紧落实今年已下达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对列入经济适用住房计划已经开工的项目,要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具备开工建设条件的项目,要尽快落实建设资金,抓紧开工;不具备开工建设条件的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建设、银行等部门要尽快在本地区内调整项目、调剂资金,确保已下达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的完成。地方分行资金有困难的,应及时向总行反映,在全行范围内调度资金,保证安居工程贷款到位。允许今年已下达的两批经济适用住房项目享受新增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的有关政策。

二、抓紧组织一批新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根据经济适用住房的市场需求和各地要求,拟于近期抓紧组织一批新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新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已通过划拨方式取得建设用地或所需建设用地已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且在今年内能进行实质性开发建设;

(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能及时配套,项目建成后,能投入正常使用;

(三)能适应当地市场需求,具有良好的销售前景;

(四)已落实贷款担保单位,或有与申请的贷款数额相对应的合法抵押物,并已取得有审批权限的当地商业银行二级以上(含二级)分行的贷款承诺。新增项目重点是:

(1)企事业单位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利用已取得合法使用权的建设用地,组织本单位职工集资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的项目;

(2)在开发企业已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或在建的普通住宅项目中,调整转换为经济适用住房项目;

(3)已列入今年前两批经济适用住房计划并已开工,因扩大在建规模需要追加贷款的项目。

三、适当调整住房信贷条件,加快资金到位经批准立项,确有销路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在项目建设资金方面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银行可发放贷款:

(一)项目实施单位实际投入的自有资金达到项目投资的30%以上;

(二)地方实际投入该项目的住房建设资金达到项目投资的30%以上;

(三)单位集资合作建房,集资额达到项目投资的30%以上且已存入贷款银行专户;

(四)凡地方政府负担所有土地费用、拆迁费用和配套费用,且住房被有付款能力的居民或单位预订的,在预付购房款达20%且已存入贷款银行专户后,商业银行可向开发单位提供全部贷款。各地商业银行要加快落实经济适用住房贷款计划。新增和调剂的贷款,要尽快落实到符合条件的项目。当地银行信贷资金不足的,要尽快逐级上报,商业银行总行调剂解决。对列入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的项目,在开发建设单位提出贷款申请后,各地商业银行应尽快进行项目评估,评估工作原则上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承贷银行在审查同意后5天内办理有关贷款手续,并按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及时发放贷款,保证信贷资金的到位。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贷款期限应根据项目的建设周期确定(原则上不超过3年);并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利率。

四、防范住房贷款风险,保证贷款安全经济适用住房项目贷款,开发建设单位可以其有效资产进行担保,也可以总投资在30%以上的在建工程进行抵押。以在建工程进行抵押的,当地房屋和土地管理部门应对其权属进行预登记,出具合法证明,并做好与工程竣工后有关房屋权属登记的衔接工作。在抵押期间销售住房的,应及时告知抵押权人,并修订抵押合同,将所销售住房在原抵押标的物和抵押价值中作相应核减,由销售收入来冲销相应的抵押货款。个人购房需要申请贷款的,可按照《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的规定设定担保。以所购住房抵押货款的,如不能按规定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贷款银行可依法处理该房产,原规定的销售范围及其经济适用住房性质、划拨土地使用权性质等维持不变,所得收入优先偿还银行贷款本息。不足的,贷款银行有权向借款人追索。单位集资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个人需要抵押贷款的,银行应予以支持。房屋、土地抵押登记部门要加快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减轻负担,按宗收费。抵押价值需要评估的,由当事人自愿委托具备房地产价格评估资格的机构进行,任何部门不得强制当事人接受评估,评估结果应当经贷款银行认可。

五、降低并控制经济适用住房开发成本

(一)经济适用住房由地方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拆迁,统一组织建设。有条件的地方,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应当实行货币拆迁,以降低有关费用。

(二)取消各种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摊派、集资和收费。对经有权部门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减半征收。

(三)小区内经营性配套不得摊入住房成本,供水、供电、供气、电信设施等配套费用逐步通过调整公用事业价格的办法解决。

(四)实行政府限价销售政策,价格一经确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提价。

六、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组织领导

(一)各地计划、建设、土地、人民银行地方分支机构以及有关商业银行组成工作组,直接负责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的立项、土地供应、信贷资金的落实以及实施阶段的检查、督促、协调等工作。

(二)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对本地区企事业单位集资建房的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分类指导,帮助组织实施。

(三)要认真做好市场调查等前期工作,防止因盲目开工,造成新的积压。要通过组织认购、减免有关手续费用等措施,促进销售。在当地房改货币化方案出台前开工、1999年底前竣工的经济适用住房,允许职工按照国务院国发[1994]43号文件规定的成本价购买。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范文篇7

【关键词】农田水利,规划设计,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一直和水旱灾害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写下了光辉灿烂的农田水利史。相传夏商时期,黄河流域地区就出现了“沟洫”,战国时期,兴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灌区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农田水利建设,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为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北方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尤为突出,灌排配套不全,老化失修,抗旱标准低,效益不高,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温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形势更趋严重,农田灌溉成了必须解决的事情。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分析已势在必行。

二、开展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的战略决策。现阶段,我国已经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大兴农业水利建设已不再仅限于灌溉工程量的建设,而是倡导节水灌溉。通过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渠道防渗、低压管道灌溉以及喷滴灌来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来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水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必然通过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来实现。通过灌溉规划设计,有效利用水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是缓解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产量的重要保障;是遏制农业水环境恶化、改善生态的紧迫要求;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条件。总之,面对我国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迫切要求,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开展农田水利规划设计,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是缓解农业和经济社会用水矛盾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开展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工作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因此,开展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工作十分重要,是我国经济发展必然选择。

三、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原则

1、协调性原则

农田水利规划设计必须与当地经济、农业发展规划相协调。对于新建灌区,规划设计必须以实际情况为根底,在调查灌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基础上,根据农业生产对灌溉的要求和旱、涝、洪等综合治理的要求,进行灌溉工程的总体规划设计。对于已建灌区改造,必须承继现有体系的合理性,调整不合理内容,依据构造合理和功用优化的方针,尽可能地使农田水利的运用构造和方案坚持相对的稳定性。

2、经济性原则

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成本和收益问题,灌溉收益性,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如果采用的灌溉措施所消耗的成本加大,获得的收益甚微,那这种灌溉措施不值得推行,否则就会造成“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的局面,有碍社会经济发展。

3、统筹兼顾原则

灌溉规划设计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节水、节能、省工、省地、增产等方面;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不同用水群体之间平衡关系以及项目实施对农民、农村的影响等方面,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环境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方面。

4、节水原则

灌溉规划设计必须坚持节水原则,坚持节约保护,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切实转变用水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做到不浪费一滴水。

四、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分析

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内容:

1、制定计划

如项目区位于地区规划范围内,则应根据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划,明确项目区的种植业态。分析项目区的近中远期的实施计划以及资金投入计划。如项目区在地区规划范围之外,则应根据业主的种植意向,分析市场,综合实际情况,梳理出适合项目区种植计划安排

2、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应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尽可能引用有关年鉴、规划中的数据。主要包括:有关国民经济情况的资料(地区人口,耕地面积、国民经济产值现状和预测、粮食、蔬菜、水果等需求情况);有关农业生产情况的资料(规划地块作物组成、现状粮食生产能力及预测);当地水文、气象、土壤等自然条件资料。

3、现状灌区调查

主要对现有灌区和周边水利工程情况进行了解,了解现有灌区灌溉方式,使用年限,灌溉覆盖率、灌溉水利用系数、节水达标面积等以及每年建设资金投入情况。了解周边蓄水灌溉工程(塘坝、水库等有效库容等)、引水灌溉工程(周边河道、引水渠道多年过流量等)、提水灌溉工程(水闸、泵站等提水取水建筑物的规模、提水能力等)、井灌工程(可利用地下水资源量)等特征参数和使用情况。4、水资源平衡分析

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开发利用的现状和潜力直接影响到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平衡分析,分析灌溉用水量和实际可供水量,优化灌溉措施,保证实际灌溉用水量小于可供水量,为灌溉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

5、提出合理灌溉方式,进行灌区划分

根据规划种植业态,选择合适灌溉方式。根据现状项目区的主要道路、河道走向、地形限制、行政区划以及合理经济的灌区面积,对区域进行划分。灌区内,如首部为塘坝、水库等蓄水建筑物时,应满足水的自流和水量要求;如首部为提水泵站,则提水泵站宜建在灌区的中部,地势较高的位置,以减少泵站运行成本费用,输水干管(渠道)宜沿短而直,尽可能的减少水头损失,缩小管径,做到最优投资。输水支、毛管(渠道)宜结合地块的走向和耕作要求布置。

6、提出合理灌溉制度,分析工程规模以及投资等

灌溉制度的确定主要考虑地区降雨量、蒸发量、供水量、需水量等因素,分析制定灌区作物全生育期内的灌溉用水量、灌水时间、灌水次数,明确灌区灌水定额、灌溉定额等。确定了灌水定额后,为了运行管理方便、投资最小、提高设备利用率以及运行费用最低目的,往往需制定灌溉工作制度,通常采用轮灌制度,即将支管分成若干个分组,由干管轮流向各级支管输水,而支管则同时向毛管输水。灌溉制度制定后,由末级管道开始逐级计算管道(渠道)的过流量和管径(渠道尺寸)、灌区总流量,估算工程投资、工程运行费用,对工程建成后的增产、增收以及主要经济指标做出分析。

7、提出灌区日常管理维护制度

建是基础,管是关键,用是目的。在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只有管好、用好,才能充分发挥工程的作用,最大程度实现工程效益。灌区日常管理维护通常包括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生产管理以及组织管理四个方面。工程管理主要包括首部的运行管理,输水系统运行管理以及田间用水设备运行管理等,具体而言包含首部建筑物的养护及观测、闸门及启闭机养护、泵站的运行维护、过滤器、施肥罐、阀门等配套设备的养护、渠道或管道养护、末端出水设施养护以及附属配套设施养护。用水管理主要是根据作物的需水量、灌区降水量以及来水情况,制定用、配水计划,并付诸于实际中。生产管理主要结合工程管理、用水管理开展的一系列综合利用、多种经营、水费征收等工作,是充分利用工程创收,促进工程管理和用水管理的必要环节。组织管理包含灌区管理队伍的建立健全,人员配套,管理制度制定,管护主体和责任人明确等内容。

五、保证规划顺利实施的措施

1、中央、地方财政的支持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大都属于低收益项目,仅靠个人或集体的力量建设,往往势单力薄,尤其是大、中型灌区的建设更是力不从心。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但限于生产力水平低,农田水利发展仍处于缓慢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利工作,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特别提出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来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发展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全国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热潮。由此可见,中央和地方政策及财力的支持对工程顺利实施至关重要。

2、技术保障、资源充足

技术是项目的灵魂。丰富的农田水利规划设计经验、成熟的施工技术、完善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资料、项目建设所需的设备、原材料等资源充足,这些都直接决定了项目的成败。

3、当地农民支持

农田水利建设终究是服务农民,再好的项目得不到农民的支持与认可也无法实施,农民的支持是项目是否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因此,农田水利规划设计必须从农民角度出发,切切实实做到服务于农民,才能够得到农民的支持和拥护。

4、项目建设管理

农田水利工程不复杂,但要保证工程质量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因此,农田水利建设必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工程进度管理、开工和验收管理、水利建设市场监管,做到高标准设计,严要求施工,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5、建设资金管理

必须按照“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单独建帐、单独核算”的原则,对工程投资计划下达、资金拨付、资金使用和帐务处理的全过程实行规范化管理,确保过程资金及时到位和安全、高效运行。资金的流动采用“先上后下”的方式,即先将各级政府补助资金和群众自筹款统一集中到专帐,然后按照项目实施情况按进度分期拨付使用。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范文篇8

关键词:村镇规划设计;城乡一体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和城市规划设计一样,村镇设计同样价值和意义不菲,也因此,才必须对规划建设的可行性、科学性加以积极提升。如今的村镇规划设计都需要涉及众多层面情况,基于其现状,必须有在其中的工作中保证“针对性”,而其中一众规划建设人员都应充分发挥其专业知识,合理合情地开展规划设计,要在对村镇区域诸多方面因素加以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设计方案,从自身情况出发来准确定位村镇发展地位以做出高效的工作部署,并由此有效地提升村镇规划建设这一活动的地位,保证村镇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至今中国大陆在村镇规划设计这一层面上不足之处依旧明显,故而有必要对之加以发展和完善,动态地对其中新问题、新情况做出解决,保证其设计科学性和准确性。

1做好村镇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性

借助于有效的研究和分析,村镇规划设计工作可以给村镇社会发展提供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对农村地区经济现代化水平予以相应的提升,有效地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同时,在经济发展结构获得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优化”过程中,农民的素质涵养也会获得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和提升,能够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

2当前我们国家村镇规划设计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2.1村镇规划设计工作缺乏完备的管理体系

规划设计这一活动需要在完备的管理体系、制度支持下,方可获得顺利推进,然而如今中国大陆很多地方的村镇规划设计都没有规范化的管理制度,随意性较强,工作方面也缺乏应有的管理,如此就导致了其各类设施建设布局缺乏应有的科学性,一方面对村镇的健康发展产生阻碍,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社会建设资源的浪费。村镇规划管理机构缺乏应有的健全设置,很多部门都那一展示出引导规划建设方面的应有作用,彼此间也没有相应的配合、联系,并由此导致了村镇设计内容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对基层农村地区经济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消极影响。此外,村镇管理机构的人员也普遍缺乏应有的工作能力和相应的素质,以至于最终规划设计方案缺乏应有的实施性,因为缺乏监督和管理,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都不高,导致无谓浪费资源的情况颇为严重。

2.2村镇规划设计理念不科学

村镇规划设计这一活动获得成功的前提在于以科学的发展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所开展的设计活动首先要结合于经济发展情况,如此方可真正地实现“最优”发展目标。然而,如今不少的村镇规划设计活动囿于对“规模效应”的盲目追求,甚至建设一些缺乏实用性的建筑来做“表面文章”,以至于造成规划设计工作缺乏应有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协调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甚至会对经济发展的步伐产生阻碍作用。

2.3村镇规划队伍素质和水平落后

在此方面主要表现为基层农村地区有关部门严重缺乏在资源方面对村镇规划设计等各种工作的投入,同时也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以至于其中很多工作人员都没有也不可能体现出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最终造成设计方案内容缺乏应有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虽然目前中国大陆在基层村镇规划建设这一方面已经出台了为数不少的行政规范类型文件,然而在其规划活动实际操作活动中往往缺乏完善的管理机构、制度之类,同时也很大程度上缺乏足够的资源投入,为数不少的地区的民房建设活动设计、规划之类也缺乏应有的统一性,以至于布局混乱。同时,其间的一系列工作人员也没有足够高度的工作素质和水平,其首先是由于工作人员本身缺乏应有的进步意识,其次则是由于规划设计人员没有预期职业相符的福利待遇水平,以至于其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村镇设计工作应有的科学发展也面临阻碍。

3村镇规划设计工作的完善和发展

3.1建立起完善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

应对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这一方面工作的力度予以加强,设置专业管理部门来监督和管理相关的规划设计方面活动,积极主动地找出其中的问题并第一时间对之加以有效解决。而在对待规划设计工作这一方面,则应以相应的管理活动来保证结构、科学所具备的合理性,并且负责分析与总结相关规划建设信息、制定与审查规划方案、收集与管理技术资料之类活动,以此来使得村镇规划设计方案能够真正适应于经济发展现状,并且进一步监督和督促规划设计人员形成责任意识,以此来对工作素质和水平加以不断提升,开展务实求新的规划设计工作,创新和发展规划设计工作办法,保证各种后续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且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应有的制度化、合理化、科学化。

3.2加强基层村镇规划设计队伍能力提升工作

众所周知,规划设计工作要求每一个基层设计人员都要拥有相应的工作水平和工作素质,也只有如此,方可真正保证其可以对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加以有效利用,在村镇经济结构的布局活动中讲究“实事求是”。对规划设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以教育、培训等办法来予以切实增强,进而对其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之类予以“升级”,保证村镇规划设计方案可以真正统一其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借助于提升规划设计队伍的能力这一活动,来动态地提升其设计内容和设计水平,促进村镇规划设计工作行业迅猛发展。

4结语

区域规划设计水平是影响基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要有效的推进和完善规划设计工作,建立起完善健全的规划设计管理体制,有效的规范各方的行为,促进村镇规划设计工作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进而推动村镇规划建设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范文篇9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启动改革大业时就强调:“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1](P138)此后,经济体制改革是目标模式始终是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取向。首先,在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确定以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作为目标模式;接着,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是与这种富有活力充满生机的经济体制分不开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前期,以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理论上始终是把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体制联系在一起的。从新中国一建立,就开始把计划经济模式作为快速推动经济发展的体制模式。然而,随着建设经验的积累,也逐渐开始发现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些弊端,并对如何建立起一个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在探索中提出了一些通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前期成果。这些成果虽然在当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但毕竟为后来邓小平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搭建起了一个思维的桥梁。

一、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后不久便觉察到这一体制存在着不足

新中国建立时,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以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几乎毫无疑义的选择,就是要建立苏联那样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之所以如此明确而又坚定,是由于有以下两个重要的依据:第一,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一个原则性论断。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曾明确论述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2](P757)经典作家这种结论是建立这样的论据之上: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同社会化大生产的固有矛盾,在社会生产上突出地表现为“个别工厂的社会组织和整个生产中的社会无政府状态相矛盾”,[2](P759)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地发生经济危机。为了克服这一矛盾,新的即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就应该除了在所有制方面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以外,还必须用有计划的社会生产来代替无政府状态的社会生产。第二,这是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在苏联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建设和国防建设中,计划体制曾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苏联从1928年到1938年间,制造业产量增加了7倍以上,达到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德国法西斯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并与同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全面、严重的经济危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计划经济理论和体制模式就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和基本原则而被肯定下来。二战后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毫无例外地选择了这一经济管理体制。

历史实践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当年在选择这一体制模式时,在以下三个问题上认识是不够的: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有计划的社会生产时,是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为背景的,而新中国建立时的生产力状况,还远远没有达到马恩作为论据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水平;第二,即便是马恩的设想,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也不应作为一种一成不变的原则加以固守。20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说明,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对于社会生产力仍具有相当大的容纳力,并且作为配置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已越来越显示出超越社会制度的优势。第三,尽管苏联利用计划经济手段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但中国的国情与苏联毕竟还有所不同,中国从来没有经过一个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工业社会化程度也远不如苏联的基础。更何况,苏联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计划体制的弊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地暴露出来,这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应该引以为鉴。

在建国初期和“一五”计划时期,由于计划调节手段能够调动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用于国家的重点建设,因而对于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奠定工业化基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党在这时对于计划体制优点看的多,对其弊端还基本没有认识。到“一五”后期,由于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经济结构的复杂化,计划体制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单纯借助于行政手段进行组织和管理的弊端逐渐地显露出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管得过多,统得过死,条块分割,影响和限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更不能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就成为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

善于总结经验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计划体制弊端刚刚暴露时就及时地觉察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认为虽然“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1955年底,首先提出要“以苏为鉴”、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3](P472)1955年12月,、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直接领导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和听取汇报的活动。在汇报中,有些部委的领导同志认为苏联那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特别是针对其中一些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例如产业结构问题――主要是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问题,生产力布局问题――主要是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经济体制问题――主要是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问题、管理体制问题――主要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以及国防工业建设和民用工业建设的关系问题等等,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引起了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刘少奇在听取汇报时明确地提出“学习苏联应该有所学有所不学”[2](P482)的观点,其中包括对苏联模式的计划体制中不适合中国情况的做法也不应当照搬。也说:“学习苏联也不要迷信。对的就学,不对的就不学。”[3](P484)1956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地提出了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说:“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4](P9)同月,在《论十大关系》中又明确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5](P23)

在这种“以苏为鉴”思想的指导下,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改革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主张,尽管这些主张还没有涉及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问题,但是对于计划体制存在着不足,也需要进行改革的思想是树立起来了。

二、1956年前后初步探索取得了以市场为补充的积极成果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不但明确阐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且对计划经济体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改革的方案,其中的代表性成果是陈云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

陈云在党的的发言中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应该是这样的:(一)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但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二)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但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三)因此,我国的市场,绝不会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而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是在国家领导之下,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6](P13)在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也指出,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对某些日用工业品,将推行选购办法,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等办法,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这些论述,实际已涉及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初步提出了把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的经济体制新模式。这是对长期以来奉为圭臬的苏联模式的一个重大突破,对于党后来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之后,刘少奇对于如何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做了进一步的探索,提出了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多样性、灵活性的观点。1957年4月,他在一次讲话时提出:“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是有计划性,是计划经济,但是实际社会经济活动,包括各行各业、各个方面,有几千种、几万种、几十万种,国家计划不可能计划那么几千、几万、几十万种,只能计划那么多少类,结果就把社会经济生活搞得简单了,呆板了。”“如何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同时具有这样几个特点: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又有灵活性,这就要利用自由市场。一方面自由市场可以补充当前我们社会主义经济的不足,另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经济上搞多样性和灵活性。”[7](P191-192)刘少奇在这里所说的计划性与多样性、灵活性,含义就是计划性与市场性的结合,也就是要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明确地表示出了要在经济体制问题上寻求一种改革途径的趋向,实际上已提出了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雏型。

陈云和所阐述的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体、自由生产和自由市场为补充的思想,刘少奇提出的计划性与多样性、灵活性相结合的思想,归结到一点,就是要试图改变像苏联那样的在单一计划下过分集中、缺乏活力的状况,在坚持以计划为主的同时,尽量利用和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这是党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之际,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所做的努力。

在上述精神指导下,1957年9月至10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草案)》、《关于改进商业体制的规定(草案)》和《关于改进财政体制和中央和地方财政管理权限的规定(草案)》。这三个文件,于11月由国务院公布施行,中心思想是扩大地方的权力。这些改革措施,虽然其深度和广度都很不够,但对以高度集权、纯而又纯、政企不分为特征的苏联模式来说,却打开了一个缺口。

三、从“”和化运动的教训中重新认识到商品经济的积极作用

从1957年夏季以后,由于反斗争扩大化导致了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日益走向“左”倾,影响到经济领域而导致上述可贵的探索成果没有能够得到贯彻。尤其是1958年的“”运动和化运动,进一步把计划体制推向了极端,非但不再提利用和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还想限制和排斥市场的作用,甚至还提出要消灭商品和货币。1958年8月,在北戴河会议上提出“要破除资产阶级法权”,“‘各取所值’是法律规定的,也是资产阶级的东西”,“要考虑取消薪水制、恢复供给制问题”等。[8](149)这些话的含义,是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看作是“资产阶级法权”,虽然不得不保留,但必须加以限制。而要限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自然就要限制市场。于是,就从前后想要利用和发挥市场的作用,倒退到了限制和排斥市场的作用。

这次会议之后,在理论上,限制和取消商品经济的言论、观点越来越多,批判“资产阶级法权”的文章不断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其中在上海《解放》半月刊上发表的《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一文,受到的好评。陈伯达等人进而提出了取消商品交换,代之以产品分配的观点。在实践上,化运动中大搞“一平二调”,在公社范围内实行贫富队拉平,平均分配。对生产队的某些财产无代价地上调,甚至把社员的个人财产也无偿地收归公社所有,破坏等价交换原则;公社内部还实行了“吃饭不要钱”的平均主义的供给制。这些严重“左”倾的理论和实践说明,党在经济体制问题上已步入了盲目追求单纯计划体制的误区。

“”运动尤其是化运动中刮“共产风”和取消自由市场给国民经济造成的严重影响,使党对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和反思。从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起,、刘少奇等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多次的讲话、谈话和批示中,以及在党中央下发的文件中,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计划和市场问题进行了比较集中的论述。主要的观点有:

(一)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要坚持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但也要看到计划体制也会出现问题。刘少奇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可以有计划地分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也就是用计划手段来配置资源,但是,“‘有计划’,不是客观的,是经过人们的主观努力来实现的。如果计划搞得不好,国民经济也可能出现大的失调。”[9](P386)另外,还应看到,计划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因此,就必须通过发展商品经济,用市场的调节来弥补计划达不到的地方。“我们不能用计划来指挥生产的东西,就让价值法则来指挥它生产。”[9](P334)

(二)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将长期存在下去。这是因为:第一,“只要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极其必要、极其有用的。”[5](P440)第二,还有分配制度的原因,“将来两种所有制不存在了,只要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消费品的分配,势必采取价值的形式,生产资料也要按价值计算,大体上说,商品还会存在。”[9](P408)第三,也是最根本的是生产力的原因,“两种所有制存在,是商品生产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因此,即使是过渡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有可能存在。”[10](P58)尤其是中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也不发达,因此,就更“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5](P436)

(三)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说:“必须肯定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还有积极作用。”[5](P436)因为,商品生产本身并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的商品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不能笼统地把商品经济说成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5](P439)不同点在于:“它们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的。而不是在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无政府状态地进行的。”[11](P611)既然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存在着社会制度的区别,那么,就应该“有计划地大大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5](P437)。

上述探索成果,虽然主要是围绕商品经济问题,还没有涉及到市场经济体制问题,但是,从思维的逻辑上来说,这实际已经搭起了一个通往市场经济理论的桥梁。因为从经济学理论来说,市场经济正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市场经济体制,说到底,也就是商品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的方式。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理论进程来看,也正是在先确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之后,才通过进一步的探索而逐步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由此可说,上述探索成果实际上已经显示出了在经济体制问题上正确思想的发展趋向。

然而可惜的是,党在商品经济问题的上述正确认识,不久便出现了反复。从1962年10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之后,经济领域的调整尽管仍在继续,但党在指导经济建设时已不再提及上述观点,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强调商品经济的消极作用,在实践中更多地采取了对商品经济和市场作用的限制,更加强化了对经济单位的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到“”前夕,发表著名的“五七指示”,“”期间又发表“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都是要限制商品经济,对市场经济更是视为专属资本主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国自“一五”时期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产品经济体制越加强化,市场调节的作用越受削弱,导致国家的经济生活日益僵化,对生产力的正常发展日益造成阻碍。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肯定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前期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有益的成果,特别是陈云关于以计划为主体、以市场为补充的思想,刘少奇关于既要有计划性,也要有多样性、灵活性的思想,关于大大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都是非常宝贵的思想萌芽,为后来邓小平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4]吴冷西.忆--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5].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陈云.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刘少奇.刘少奇论合作社经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8]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9]刘少奇.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0].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会,1998.

[1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保节能设计应用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建设的步伐也在在不断的加快,然而,要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制定明确的发展计划和目标,最为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要依据。现阶段,城市的规划设计虽已日益成熟,但是,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环保节能问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许多城市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略了环保节能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致使城市规划建设与环保节能计划不能同步落实到城市发展的计划和目标中,随着城市的发展,环保节能问题日益凸显,环境破坏也日益严重,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使城市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所以,在今后的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将节能环保理念和设计贯穿到各个环节中,用新的环保节能理念代替传统而陈旧的城市规划设计观念,加强环保节能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环保节能设计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和目标。与此同时,不断探究环保节能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方式,关注并分析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环保节能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解决问题,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促进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环保节能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方向的探究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为保持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大气、建筑以及城市道路的设计等很多方面都需要采取环保节能技术。

2.1环保节能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能源的节约与建筑的规划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下的建筑规划设计往往只注重建筑外观、内部容积、日照、周边环境等因素,对表面化的东西太过看重,却忽略了建筑的节能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可适当的采用新型的墙体、屋顶建筑材料和实施工艺技术,设计完善的供热和通风系统,保证室内的温度和空气流通。环保节能技术措施一般包括屋面保温、墙体保温、楼板保温等,还可以通过优化建筑楼房布局,合理设计建筑的给排水系统、电气、暖通等达到节能的目的。在城市建筑规划设计中贯穿环保节能理念,应用环保节能技术是提高社会资源、能源利用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2.2环保节能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在城市污水的综合处理中做到节能环保,首先要对城市污水处理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根据相关数据确定污水处理的最佳方式。目前,我国的污水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主要的来源是工业生产,所以,为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需要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改进落后的生产方式,减少污染物源头上的排放。此外,城市要加大清洁生产工艺的推行力度,增添污水处理设备,提高对污水的处理能力,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全面的环保节能处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以保证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环保节能理念在城市绿化中的体现

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城市的绿化建设是体现环保节能理念的重要部分。栽种不同类型的植物是城市绿化的重要手段,因为植物对大气、水资源中的污染物具有吸收和净化的作用,是城市规划中有效地净化工具。城市的高绿化程度是城市空气、水等保持洁净的保证,在城市的节能环保设计中,要针对当地的实际环境情况,对不同的植物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在保证植物最大净化能力的同时美化城市,提高市民生活环境的质量。

2.4环保节能技术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在城市的道路设计中同样也能够体现环保节能设计理念。在道路规划设计时,相关的道路基础可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再设计道路上的雨水排放系统时,通道要单独设置,禁止与城市下水道相连,还要在适当的位置设立雨水储蓄系统,充分利用收集的雨水、雪融水浇灌城市绿化植被或者清洁城市道路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此外,在城市道路建设施工时,要在道路两侧栽植一定的植物,发挥植物的绿化和净化作用。

3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环保节能技术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由于长时间的忽略环保设计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城市的环境、资源等的污染、浪费日益严重,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宣传城市规划的环保节能理念,加强环保节能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力度,正确认识节能环保结束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应用。

3.1环保节能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应用环保节能技术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的环保节能设计不仅有利于城市资源合理、平衡的分布,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环保节能的城市规划设计着重提高城市的空气、植被、水等生态环境的质量,有助于城市整体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3.2环保节能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城市将目光投放在城市经济的发展上,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城市的环保问题,导致伴随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都日益严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生活质量难以得到提高。而环保节能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可以在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不破坏城市的环境效益,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

3.3环保节能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

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应用节能环保技术也有利于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是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也是城市规划的目的所在。环保节能技术的应用,不仅打破了城市建设规划中经济发展不能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的传统建设模式,使城市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共同增长,而且合理、科学的对城市经济空间进行布局,使经济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大。

4总结

环保节能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意义重大,而且应用方向很多,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保证。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环保节能技术,既从根本上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又提高了城市人民生活环境的质量,是城市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芦继红,冯国利.浅谈低碳环保理念下的城市规划相关问题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年11期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土建建筑工程、前期规划、重要性

Abstract:inacivilengineeringandconstruction,theinvestorsmorefocusontheimplementationstageoftheproject,andignoredintheearlyperiodoftheprojectplanning,somuchsothattheconstructionoftheprojectencounteredmanydifficulties,causedseriouswasteofmoney,alotofengineeringprojects,oreveninthebuildingwaywasforcedtodiscontinue,causedmanyirreparabledamage.Actuallytoaprojectisthebiggestimpactontheearlyplanning,itistocontrolthefunds,ensuringtheprojectsuccessfullycompletedthekeytobe.Inthispaperthedefinitionofprojectplanning,themaincontentandtheroleofthecivilengineeringandconstructionplanningofasimpleanalysis.

Keywords:civilconstructionproject,theplanning,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前我国土木建筑工程在规划立项到建筑设计中存在一个断层,不少设计任务书制定不合理,从而导致土木建筑工程设计的不合理,以至于项目在建成后无法满足需求,社会、经济效益欠佳,直接影响到建筑的使用效果。在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技术人员与经济人员没有进行实时沟通,搞技术的人不注重经济,搞经济的人不注重技术,导致技术与经济不能很好融合。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建筑师与业主处于一种茫然的设计状态,不少大型项目在后期运用中才发现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但此时为时已晚,究其原因还在于设计者的专业知识不足,缺乏可靠的设计依据,同各层投资人员缺乏沟通交流;近几年来,一些名曰“房地产项目策划”、“商业项目策划的”策划“团队”迅速走红,但此类“策划”主要同“创意”相结合,策划者提供的方案虽然新颖,但缺乏科学依据,从而导致不少工程项目“中看不中用”。基于这种社会现状,土木建筑工程前期规划就应用而生。

一、土木建筑工程的前期规划

1.土木建筑工程前期规划的定义

前期规划就是揭示业主、投资者、建筑师、社会之间相关价值体系,说明设计目标、设计思路等各种建筑信息的过程。庄惟敏先生将工程前期规划定义为:它特指规划师在建筑学的领域中,从建筑科学的角度出发,以实物调查为主,辅以一般经验与规范,通过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对研究目标进行分析,最终将根据分析结果,得出实现建筑目标所需的方法与基本步骤。换言之工程前期规划就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为建筑工程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工程前期规划是工程建筑的第一阶段,它是对事实学、技术学、规范学的有机整合,以事实学为主要依据,以规范学的相关法律法规、经验、参考资料为依据,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通过规划师的分析,最终确定工程前期规划的目标――土木建筑工程规划书。

2.土木建筑工程前期规划的主要内容

工程前期规划主要研究的内容有:机会研究,策划者以时下经济市场为前提,寻求投资机会并鉴别投资方向的正确性;初步可行性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中首先必须包含对项目是否盈利、是否有生命力、建设条件等的研究,其次应当有项目建议书,即项目实施的主要科学依据,施工主要流程与方法的设想,基本资源情况,施工进度的安排,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评估;详细可行性研究,进行详细的技术论证,最终选出最优方案,最终可行性研究中必须包含有项目是否有明显盈利,具体所需人力物力,资金筹措渠道,具体建设时间与建设流程等;经济评价与决策,这其中主要包括有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社会评价,通过深入研究将风险降到最低,最大化发挥投资经济效益。

二、土木建筑工程前期规划的重要性

1.前期规划是防范风险与项目取得成功的保障

一个建设项目主要有四个阶段:前期规划阶段、项目开发阶段、项目实施阶段、使用阶段。前期规划阶段是一个项目的酝酿期,前期规划越充分,后期项目的实施就会越充分。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投资者急功近利,对前期规划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建造了许多不利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改革的项目,不少低水平、高能耗、高污染的小煤矿、小化工厂、造纸厂就在后期的运营中被社会淘汰,而山峡工程、青藏铁路则在多年前就开始了反复的论证、规划,直到近期才完成施工,这些成功案例就是前期规划重要作用的论证。前期规划工作主要以项目的投资方向、现有自然资源、市场情况为主要依据,通过不断的研究最终探寻出最佳方案,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程建筑的风险,为项目的成功提供了必要保障。

2.前期规划是提高效率和收益的重要措施

做好土木建设工程的前期规划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建设单位对工程前期规划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不能因为将工作委托给咨询公司与设计单位就不闻不问,建设单位需不断进行监督,确保咨询公司提出的方案有利于工程建设;重视方案和设计阶段的工作,做好前期规划建设单位需要充分认识到深化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及时给予纠正,避免在施工时边实验、边设计、边修改现象的发生;加强对各方的工作监督,作为前期规划中中重要的设计人与以及概算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应该主动搜寻与此工程有关的数据,完善规划方案。从前期规划所涉及的工作来看,策划者通过详细的市场调查,能够准确的定位具体投资方向,工程后期取得高效益的几率也较高,以市场信息为依据的前期规划能够帮助工程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3.前期规划是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据

投资是建筑工程中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投资的成功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失败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前期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建设项目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并采用一系列的经济指标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价,从而为投资者投入资金,向银行贷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工程项目中的问题并给予及时修正,避免不必要资金的浪费。前期规划能为后期施工提供基本依据,保证工程建设不超支,在预算范围内完成工程建设。

三、总结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投资者普遍忽视工程前期规划的重要性,造成项目选址不当、功能结构不合理、投资失控等问题的产生,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投资者找准投资方向是相当重要的。工程项目的前期规划依据时下市场情况,以科学技术手段,对工程进行深入的可行性分析,它是工程顺利进行,获得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筹措资金并进行资金合理配置的重要依据,前期规划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好坏,在今后土木建筑工程中,投资者唯有进行详细的前期规划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获得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海强.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对投资的重要性及对策[J].项目管理者联盟.2009、12、29

[2].屈兰锋、屈兰琴.浅析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性及应注意的问题[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7(5)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范文篇12

关键词: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许多学者和教师转入国民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国内各高校也设立了国民经济学专业,但对国民经济学这个学科专业如何建设认识不一,人才培养模式差异也很大。在国民经济学科建设持续升温的同时面临着国内学科分工不明确和专业同行不同语的尴尬,有的高校甚至还把一些不相干的东西塞在国民经济学学科内,使得国民经济学学科像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杂烩。

一、国民经济学在中国的来由

西方经济学者对国民经济一词用的较少,但对国民经济学一词则用的较多,最早使用该词是18世纪的意大利人奥特斯,当时是指研究一国国内经济现象的学问。其后在19世纪才出现许多以“国民经济学”命名或以其为主题的名著,主要集中于德国、奥地利,现有中译本文献中可以查到的有:1915年翻译出版的日本学者津村秀松所著《国民经济学原理》、1914年翻译出版的德国学者傅克斯所著《国民经济学》、1938年翻译出版的德国学者狄尔所著《国民经济学原理》、1951年翻译出版的德国学者恩格斯所著《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1958年翻译出版的奥地利学者门格尔所著《国民经济学原理》、1981年翻译出版的德国学者罗雪尔所著《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原著是1843年出版)、1962年翻译出版的德国学者卢森堡所著《国民经济学入门》(原著是1951年出版)、1970年翻译出版的德国学者李斯特所著《国民经济学体系》(原著是1841年出版)、1983年出版的瑞典学者维克塞尔所著《国民经济学讲义》(原著是1893年出版)和1987年出版的德国学者欧肯所著《国民经济学基础》(原著是1940年出版)。19世纪以前西方学者所说的国民经济学主要不是指国民经济的学科,而是指国家角度的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异体,所以,这段时期的“国民经济学”与更早出现和更为流行的“政治经济学”是两个并存的概念,阐述的内容和方法也大体一致,只是德国、瑞典和奥地利等国家习惯采用国民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在中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相对说来,国民经济学学科在新中国的早期发展与其在德国、奥地利、瑞典等国的发展并无直接联系,相反而与社会主义在前苏联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要编制国民经济计划,而国民经济计划则是以部门为基础,企业仅相当于生产车间。所以,中国“国民经济学”这一学科定位客观上是受“苏联模式”影响的结果。

二、国民经济学在国内的发展

国民经济学是在中国经历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后形成的本土化经济学科。国民经济学的前身是国民经济计划学。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将整个社会视作一个“大工厂”的基础上,这种模式下的企业只是其中的一个车间或某个零件,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指令性计划无疑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相适应,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前苏联计划经济理论在全国率先创建国民经济计划学科,设立了国民经济计划专业和统计专业,并聘请前苏联计划专家布列耶夫给中国人民大学教师讲授国民经济计划学。其后北京大学、辽宁大学等一些高等学校也相继开设了国民经济计划专业。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大学钟契夫教授等一批学者编写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国民经济计划学》教材,后被全国各高校广泛采用直至八十年代初。八十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大学李震中教授结合我国经济改革实践的深入,主编的《计划经济学》引领国民经济计划学科的学术水平达到历史巅峰。

随着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我国高等学校适应时展的要求,将原来的“国民经济计划”专业改为“国民经济管理”专业以顺应历史潮流。1982年初,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辽宁大学等12所高等院校的学者编著了国内第一本《国民经济管理概论》教材。1986年辽宁大学在全国率先将原来的国民经济计划学本科专业更名为国民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从而推动着这一学科的转型和发展。同年,厦门大学的钱伯海教授出版了《国民经济学(上下卷)》,并作为全国高校文科教材多次修订出版,为国民经济学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学科基础。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以及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方向转变,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市场取向使得许多高校的国民经济计划专业纷纷转行或下马,中国经济改革实践使国民经济计划学科的方向得以彻底校正,本科专业国民经济计划更名国民经济管理,价格专业取消,生产力布局专业从学科内部分离出去。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归并和规范化改革时,正式将国民经济学列为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第一个二级学科,本科专业国民经济管理被列入教育部本科招生专业目录的编外专业,全国高校中只有7所院校获准继续招生;同时,研究生专业由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更名为国民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学科正式建立才14年,但在一些学科基础较好的地方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有标志性成果的有三套丛书系列:第一套是由全国7所保留了本科专业的院校教师集体编著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之《高等学校国民经济管理专业主干教材》,全套共4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分别是:李华、刘瑞主编《国民经济管理学》(2001年第1版,2006年第2版);刘起运主编《宏观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和模型》(2002年);赵丽芬、江勇主编《可持续发展战略学》(2003年);杜肯堂主编《区域经济管理学》(2004年)。第二套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教师联合部分院校教师集体编著的《21世纪国民经济管理学系列教材》,全套共8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分别是:刘瑞主编《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2004年第1版,2010年第2版);金月琴、李健美主编《国民经济管理案例》(2004年);苏汝劼、夏明主编《国民经济核算概论》(2005年);刘瑞、武少俊、王玉清编著《社会发展中的宏观管理》(2005年);顾海兵编著《实用经济预警方法》(2005年);蒋选、杨万东、杨天宇主编《产业经济管理》(2006年);刘起运、夏明、张红霞编著《宏观经济数量分析》(2006年);茶洪旺、李健美主编《区域经济管理》(2006年)。第三套是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师集体编著的《国民经济学系列丛书》,全套共7本,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分别是:马树才主编《宏观经济数量分析》(2005年);陈瑾玫编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理论与实践》(2005年);马树才等编著《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分析》(2005年);张今声等主编《国民经济规划学》(2005年);韩云虹等著《国民经济核算分析》(2005年);崔日明等主编《宏观经济调控与对外经济政策》(2005年);林木西等主编《科学发展观与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2007年)。从这些成果可以看出,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一方面继承了国民经济计划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养分。

周期性的国家规划和计划管理工作并没有因为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而废止,而是相继发挥引导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作用,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宏观调控越来越热,使得一届届国民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因宽泛的知识层面、突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全面的综合素质给政府和企事业用人单位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地方将专业限制到二级学科的国民经济学作为继续引进的专门人才,作为极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经济学科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广泛又特殊的价值,得到了政府教育部门的认同和支持。目前,教育部已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辽宁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四所高校建立了国民经济学部级重点学科,多数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也都选择省市内至少一所高校扶持其作为国民经济学省级重点学科,全国有国民经济学硕士点的高等院校将近60个,博士点超过20个。

三、国民经济学学科的特点和内核

在国民经济学科建设持续升温的同时面临着国内学科分工不明确和专业同行不同语的尴尬,有的高校甚至还把一些不相干的东西塞在国民经济学学科内,使得国民经济学像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杂烩。使得有学者对于国民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认为国民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是一回事,或认为国民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一回事,这些都要我们进一步弄清楚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内涵、特点、研究对象和内容。

国民经济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是由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经济环节、经济层次、经济部门和经济地区构成的。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突出强调经济的整体性和联系性,突破了将国民经济局限于国家各经济部门的构成总称的限制,在内涵上大大扩展社会经济活动的领域,包括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经济环节;宏观、中观、微观各层次经济;工业、农业、建筑业、商业、通讯、文化、教育、科研等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国内不同经济区域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区域和国际性区域,较为全面而翔实地阐述了国民经济涵盖的内容。所以,国民经济学应从属于应用宏观经济学,实证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一般原理与行政管理学及社会统计数据相结合的应用宏观实证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是经济学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经济类专业,是从宏观、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并对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预测与规划,与其他应用经济学科相比具有宏观性、综合性、战略性、对策性和前瞻性等独特的学科特点。

国民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国家范围内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和循环,各种生产和资源要素之间的配置与组合,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联,各个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所以,其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运行及管理的规律,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涉及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企业结构、市场结构、资源结构、政府职能、宏观调控、政府经济管理体制和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与计划等等。只有搞清楚国民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核心内容才能在科学范式的基础上进行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才能防止国民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被同化或边缘化的趋势,才能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瑞.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马昊.对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几个问题的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3]顾海兵,齐心.关于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经济学动态,2005.4.

[4]和云.推进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例(12篇)

    - 阅1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文篇11、规模经济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merit),是指在科技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范例(3篇)

    - 阅0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范文【关键词】商业改革/大型集团/中心市场/行为管理商业是以媒介和促进商品交换为基本职能的社会行业,就其本质功能而言,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商品交换活.....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