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文篇1

1、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merit),是指在科技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指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i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含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规模经济在金融混业经营中呈现的现象是,在假定银行和保险公司现有的产品组合不发生变化,成本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下降,银行以持有股份的形式入股保险公司,联合后的金融机构可以共同开发金融组合产品和客户资源,可以共享客户信息,形成规模优势。如今全球金融业并购浪潮很高,金融机构规模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究竟是规模经济的推动,还是企业本身所的内在扩张欲望。对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研究首先必须假定它们现有的金融产品组合是不变的。否则容易与范围经济混淆,但这一点在实践中是很难做到的。

2、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是指由厂商因为经营范围而不是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就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在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的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

产生范围经济的原因很多,从金融服务的供给角度来看,混业经营的金融公司可以由其控股或全资拥有的投资银行、银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咨询公司,向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了存贷款、投资、放债、资产管理业务、保险等业务。范围经济最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获取:一是混业金融集团信息的共享。混业经营金融集团下各分支金融机构可以从客户与其它分支金融机构进行交易的过程中获得有用信息,同时可以降低信息收集与处理成本,获得范围经济。二是销售和市场运作上的成本节约。在交割系统固定成本情况下,可以同时推出几种同质金融业务,获得潜在的范围经济。在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金融混业集团不仅能够获得市场优势,同时还可提高本机构的声誉和品牌价值。

二、金融业混业经营利弊分析

金融混业经营可以在金融资源紧张的背景下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效应、产生协同效应,有利于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司的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公司的整体经营风险。

1、金融混业经营优势

(1)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金融混业经营可以使保险公司与银行等其他金融机

构共享客户资源,使生产要素在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得到充分流动和利用。使银行的存款能得到充分的运用和高效的投资,扩宽了银行的投资渠道,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2)有利于产生协同效应。保险公司经营的资金特点有资金基数大、保费收入增长较稳定、保费年险固定增长等特点,但是保险公司投资渠道较窄,保险公司经营银行的情况比较少,这就造成了保险公司资金的利用率较低的状况。银行和保险公司混业经营,可以优势互补,产生财务和管理方面的协同效应。保险公司可以利用银行强大的客户网络,人才资源,进行新型保险产品和金融产品的开发和营销,银行也可以和保险公司合作,开发保费的增值渠道,共同盈利。

(3)有利于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混业经营可以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开发出兼有增值和保险的金融产品,占领金融市场。

2、保险公司混业经营的弊端

(1)经营风险增加。金融混业经营造成金融机构规模扩大,甚至过于繁琐冗杂。保险和银行在日常经营中资金来往密切,一旦其中的一个环节产生风险,会波及整个金融集团经营。

(2)金融混业经营有造成垄断的风险。金融混业经营形成的金融集团,业务范围广,客户覆盖面大,可以共享的资源丰富,容易形成垄断经营组织,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

(3)金融混业经营形成监管风险。我国现在金融监管实行的模式是分业监管,随着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造成了我国监管上的实际困难,混业经营需要多部门共同监管,容易造成多头监管,或者监管盲区的局面。

三、结论

我国金融混业经营处在初期探索的阶段,保险和银行的混业经营更是金融企业经营中起步阶段,在这个局面下,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的市场开放,金融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经营的大势所趋。混业经营所带来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金融产品创新,都刺激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联合,使保险市场和银行市场之间增加了良性的资金互动,扩宽的资金投资渠道,保险和银行互相渗透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共同提升金融体系的竞争力。但是另一方面,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不成熟,不论从从体制、运行体制、还是业务规模、金融工具上来看仍然比较传统,相当于西方国家而言,中国的金融市场化还是很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金融混业经营从这样的金融环境中发展出来,会面临很多挑战,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混业经营只有创新出更多适合中国市场的金融产品才能在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在金融监管方面,由于我国金融方面立法不完善,监管组织发展不成熟,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容易造成金融监管困难加大,甚至出现监管真空局面。鉴于以上分析,一方面在金融机构发展时,要充分分析金融混业经营的利弊,不能盲目进行混业经营,造成风险上升,最终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金融监管方面的立法,在监管组织方面,政府监管组织应该跟随金融发展趋势,建立综合监管机构,更加有针对性的监管金融混业经营机构。综合以上方面,只有市场和政府的良好配合,就会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增加金融体系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取得好成绩。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文篇2

一、金融产品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产品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无论是各个企业或是金融机构,都不断推出金融产品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而人们的观念也是日益跟上时代潮流,购买金融产品融通资金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方式。所谓金融产品就是指资金融通过程的各种载体,它包括黄金、外汇、有价证券等。也就是说,这些金融产品就是金融市场的买卖对象,供求双方通过市场竞争原则形成金融产品价格,如利率或收益率,最终完成交易,达到融通资金的目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市场营销现状

第一,商业银行缺乏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的宏观条件。

从宏观层面来看,目前我国金融业的显著特点就是分业经营。《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只能从事银行业务,这种局面极大地限制了商业银行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活动,从而让一些有能力进行金融创新、有意识开展金融市场营销的商业银行在采取任何创新行为之前必须反复考虑可能引发的法律纠纷和政府干预,这给其市场营销的进程带来了较大阻碍。

第二,商业银行的营销管理机制不健全。

银行整体营销意识不强使我国商业银行的营销管理机制不健全。尽管某些银行机构已经进行了一些营销创新,但总的来说,由于缺乏对西方先进的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和运用,多数银行机构都还没有设置专门的营销管理机构和配置专职从事金融市场营销管理的人员,其市场营销活动还只是一种分散、间断的行为,缺乏应有的系统性。

第三,商业银行营销观念不强。

商业银行营销观点还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上,还没有形成以顾客为导向来转变经营观念。在这种环境中,金融产品市场营销往往只是意味着广告和公共关系。这种状态显然不能适应整个银行业经营环境的改变。同时,银行业内普遍出现利润幅度降低、银行全国性和国际性扩张、银行业内外竞争日益加强、新的银行技术不断诞生和应用等新现象。

第四,金融市场营销的内部统计不够成熟。

现代金融企业是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企业,它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在整个金融业中行政的阴影还挥之不去。作为金融企业之一的商业银行也不例外,它们还缺乏在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的市场形势下,采取主动性的竞争来获得市场竞争主动权的动机和行为。

第五,商业银行的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特色。

尽管一些金融机构,包括一些商业银行已采取了某些新措施,开发了一些新产品,但就整体而言,其产品的技术含量普遍较低,缺乏特色定位。近年来,不少金融机构在资产与负债业务方面开办了一些新的业务,使产品形式和内容日益丰富。然而由于产品缺乏特色,内容雷同,无法形成有力的竞争优势。另外,由于新产品技术含量低,人工操作的环节过多,因此使得产品创新成本高,反而降低了利润率。

三、改善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市场营销的建议及对策

第一,金融环境方面:创造良好的宏观金融环境。

必须从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出发,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建立适应现代经济环境的金融法律以及金融政策,从而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及其相关的市场营销活动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系统。

第二,市场营销理论方面:加强金融市场营销理论研究。

针对当前经营观念落后、营销意识不强的状况,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必须对市场竞争有清醒的认识,加强对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不断提高、强化市场营销意识,在银行内部树立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和建立全员、全部门、全过程的市场营销理念。由于金融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无形性和易模仿性,所以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就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关键。

第三,金融产品方面:积极开发新型的金融产品。

在做好已有的存、贷款业务基础上,应顺应顾客消费多样化发展的方向,不断开辟新的金融工具,推出新的金融产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系统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大量增加。因此,如何降低风险并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成为广大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文篇3

【关键词】金融业;混业经营

一、金融混业经营理论浅析

1、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merit),是指在科技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指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i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含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规模经济在金融混业经营中呈现的现象是,在假定银行和保险公司现有的产品组合不发生变化,成本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下降,银行以持有股份的形式入股保险公司,联合后的金融机构可以共同开发金融组合产品和客户资源,可以共享客户信息,形成规模优势。如今全球金融业并购浪潮很高,金融机构规模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究竟是规模经济的推动,还是企业本身所的内在扩张欲望。对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研究首先必须假定它们现有的金融产品组合是不变的。否则容易与范围经济混淆,但这一点在实践中是很难做到的。

2、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是指由厂商因为经营范围而不是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就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在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的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

产生范围经济的原因很多,从金融服务的供给角度来看,混业经营的金融公司可以由其控股或全资拥有的投资银行、银行、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咨询公司,向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了存贷款、投资、放债、资产管理业务、保险等业务。范围经济最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获取:一是混业金融集团信息的共享。混业经营金融集团下各分支金融机构可以从客户与其它分支金融机构进行交易的过程中获得有用信息,同时可以降低信息收集与处理成本,获得范围经济。二是销售和市场运作上的成本节约。在交割系统固定成本情况下,可以同时推出几种同质金融业务,获得潜在的范围经济。在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金融混业集团不仅能够获得市场优势,同时还可提高本机构的声誉和品牌价值。

二、金融业混业经营利弊分析

金融混业经营可以在金融资源紧张的背景下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效应、产生协同效应,有利于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司的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公司的整体经营风险。

1、金融混业经营优势

(1)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金融混业经营可以使保险公司与银行等其他金融机

构共享客户资源,使生产要素在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得到充分流动和利用。使银行的存款能得到充分的运用和高效的投资,扩宽了银行的投资渠道,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2)有利于产生协同效应。保险公司经营的资金特点有资金基数大、保费收入增长较稳定、保费年险固定增长等特点,但是保险公司投资渠道较窄,保险公司经营银行的情况比较少,这就造成了保险公司资金的利用率较低的状况。银行和保险公司混业经营,可以优势互补,产生财务和管理方面的协同效应。保险公司可以利用银行强大的客户网络,人才资源,进行新型保险产品和金融产品的开发和营销,银行也可以和保险公司合作,开发保费的增值渠道,共同盈利。

(3)有利于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混业经营可以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开发出兼有增值和保险的金融产品,占领金融市场。

2、保险公司混业经营的弊端

(1)经营风险增加。金融混业经营造成金融机构规模扩大,甚至过于繁琐冗杂。保险和银行在日常经营中资金来往密切,一旦其中的一个环节产生风险,会波及整个金融集团经营。

(2)金融混业经营有造成垄断的风险。金融混业经营形成的金融集团,业务范围广,客户覆盖面大,可以共享的资源丰富,容易形成垄断经营组织,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

(3)金融混业经营形成监管风险。我国现在金融监管实行的模式是分业监管,随着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造成了我国监管上的实际困难,混业经营需要多部门共同监管,容易造成多头监管,或者监管盲区的局面。

三、结论

我国金融混业经营处在初期探索的阶段,保险和银行的混业经营更是金融企业经营中起步阶段,在这个局面下,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的市场开放,金融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经营的大势所趋。混业经营所带来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金融产品创新,都刺激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联合,使保险市场和银行市场之间增加了良性的资金互动,扩宽的资金投资渠道,保险和银行互相渗透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共同提升金融体系的竞争力。但是另一方面,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不成熟,不论从从体制、运行体制、还是业务规模、金融工具上来看仍然比较传统,相当于西方国家而言,中国的金融市场化还是很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金融混业经营从这样的金融环境中发展出来,会面临很多挑战,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混业经营只有创新出更多适合中国市场的金融产品才能在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在金融监管方面,由于我国金融方面立法不完善,监管组织发展不成熟,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容易造成金融监管困难加大,甚至出现监管真空局面。鉴于以上分析,一方面在金融机构发展时,要充分分析金融混业经营的利弊,不能盲目进行混业经营,造成风险上升,最终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金融监管方面的立法,在监管组织方面,政府监管组织应该跟随金融发展趋势,建立综合监管机构,更加有针对性的监管金融混业经营机构。综合以上方面,只有市场和政府的良好配合,就会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增加金融体系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取得好成绩。

注释:

i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3版

【参考文献】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文

中国加入WTO后,金融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金融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商业银行原有的分业经营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的金融形式。在压力面前,要想生存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接受国际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而兼业经营正是符合了这一历史趋势,从国际上看,金融业兼业经营不是得到坚守(如欧洲的金融业),就是重新回归(如美国),大势十分清晰。国内的商业银行也正在从金融服务的分业经营走向兼业经营的道路上进行积极的探索。2003年底中国第十届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案)》、《商业银行法(修正案)》等“银行业三法”,法律触及了中国金融业究竟是走兼业经营还是继续维持分业经营的基本方向问题。对商业银行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的问题,严格限制却不卡死,特别是“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这就给商业银行兼业经营留下了法律空间。同时扩展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为未来的兼业经营扩展了业务空间。其实,在中国金融业内,各种变通形式的兼业经营已经普遍存在。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

目前,我国的金融业虽然仍在实行分业经营的管理模式,但近年来,伴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保险、证券同业之间及三业之间的合作也是高潮迭起,合作形式不断创新,传统的金融体系内三业隔离的藩篱正在打破,三业之间适当交叉、相互渗透、合作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银监会主席刘明康透过媒体表示,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着金融创新,如果有跨业现象(即“兼业经营”),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之间会很好交换信息,使这种金融创新既能得到迅猛发展,又不会在风险管理上走形。

例如,1999年我国先后成立的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除股票二级市场外,可以从事包括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几乎所有的金融业务;同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又宣布允许保险基金进入证券市场,进行投资基金类证券的投资交易,以提高其资产保值增值的能力;199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条例允许各类券商用证券质押进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融资。2000年2月,中国光大集团入主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成为拥有银行业、信托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集团公司。此外,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信”)也控制着16个直属公司、10个地区公司、7个海外子公司、3个香港上市公司以及4个下属公司,业务涉及海外或境内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融资租赁、实业、物业、旅游以及贸易等行业。

上述一系列举措表明,我国金融业正直接或间接地向综合业务渗透。

中国的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的管理格局下,也正在积极的通过各种方式的合作来推动银证合作、银保合作、证保合作等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已初步体现出从分业经营逐步过渡到兼业经营的趋势,不少国有银行不仅已经开始尝试开展兼业经营,而且正在备战有深度的全面兼业经营方向。其中比较典型的要数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为拓展传统银行业务以外的业务,已经于2003年4月正式发文成立了投资银行部,此外,中国工商银行也介入了保险业,它利用控股75%的香港旗舰企业工银亚洲投资1.8675亿港元,收购太平保险24.9%股份,成功介入增长迅猛的中国保险业。

除了中国工商银行以外,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也正在以多种形式积极承办投资银行业务。

三、国际银行业经营发展趋势

198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金融服务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在日渐增强。为满足客户的“一站式”金融服务的需求,各种金融机构的创新层出不穷,经营范围相互交叉与渗透层出不穷,而银行和证券公司也纷纷以各种创新的金融工具交易方式来规避法律的限制,涉足彼此的业务领域。在此背景下,各国的金融监管也都有不通程度的放松。另外,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传统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已经无法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新需求,必须做出调整,新的融资工具产生,银行在债务市场上的份额持续下降,银行需要进入其它金融服务领域,开辟新的业务和收入来源,在发达国家率先实现全能银行制已是大势所趋。

美国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于1999年正式生效,该法案对1933年分业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进行了重大修正,允许银行、证券、保险公司业务相互交叉,从而结束了实施近六十年的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体制而进入了兼业经营的新时代。这标志着在国际金融服务产业的新局面,至此,西方社会里再无一个发达国家以分业经营来自缚商业银行的手脚。美国的商业银行也展望在其促成的环球竞争的格局里能更游刃有余地大施拳脚。总之,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并迫使各国对兼业经营以法律确认。

资料的收集和证据表明,分业经营向交叉经营,直至兼业经营的演进过程,是一个提高效率的过程,即兼业经营能够保证比分业经营获得更高的额外收益。而银行的规模越大,它采取兼业经营的战略倾向就越强。发达国家金融业分业和兼业发展演变的历程,无疑对中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国家大致都经历了由分业到兼业,由兼业到分业,再由分业回到兼业的发展历程。

四、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兼业经营的必要性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纷纷走向兼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向兼业经营转变的步伐需要加快,这不仅仅是我国商业银行为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谋求自我完善和自身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行兼业经营是优化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结构,提高经营效率,降低资产风险的需要

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的各类金融资产的比例失衡是相当严重的。其中,股票、基金和保险市场的资产比例过小。这种资产结构,使商业银行处于高风险运行之中,一旦出现经济运行不畅,企业大量倒闭破产,则银行也是最大的受害者。同时,商业银行又存在严重的存差,即资金严重过剩,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表明,2006年仅工商银行的存差就高达580.34亿元,如此巨大的存差正是中国金融效率低下和效益不佳的一个原因。由于存在严重的存差,中国工商银行的收入中,有89.7%是利息收入(分别为贷款利差收入60.1%、投资收益25%、金融企业往来收入4.6%)。

可以看出,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收入渠道单一,空间狭小,同时又存在大量的闲置资金,因而效益难以提高。国外的先进经验告诉我们,兼业经营是减少存差、提高效益、降低风险的一个有效途径。

2、实行兼业经营是增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在当今的金融环境下,西方主要国家大都已经实行全能银行制,其业务范围广,业务种类全,服务周到快捷,能为客户提供较全面的服务,能沟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将各种金融业务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大大降低了成本,取得了有利的竞争优势,相比之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业务方式上仍是以传统的一般存款、贷款和中间业务为主,在业务范围上则局限于相当狭小的范围内,这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进而必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外资银行间进入全面竞争时代。外资银行将逐步取得国民待遇,中资银行原有的市场准入方面的优势不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若中资银行与国外全能银行相竞争,因为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其劣势是十分明显的。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亟待改进,需根据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向兼业经营发展应是最佳选择。

3、实施兼业经营有助于推动中国金融改革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资本流动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的金融改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十届人大第四次会议2006年3月14日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要鼓励金融创新,稳步发展综合类金融服务,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股份制银行,纲要勾勒出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蓝图。在政策层面上客观形成了鼓励银行大力探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兼业经营的环境。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逐步推进商业银行的兼业经营,另一方面要着手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首先从商业银行来看,要生存,就要适应当今的金融环境,而当今的金融环境的大趋势是实施兼业经营,那么,为了适应兼业经营,就必须进行改革,使我国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法人。从金融监管的角度来看,中央银行也应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能适应兼业经营的需要。中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已明显不能够适应金融发展的需要,从方便全球客户、提高本国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出发,应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统一由一个机构来监管的单一监管体制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而中国目前还是实行分业监管。

另外,我国中央银行实施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还依赖于存款准备金、存贷款利率等直接调控手段,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却没有像欧美国家运用的那么自如,主要原因就是我国还不具备实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基础,比如证券的数量不够,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完善等等。而实施兼业经营后,商业银行可以介入证券业,中央银行则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将政策效力直接渗透到证券业,并以此为媒介影响证券市场其它参与者的行为,从而更能达到有效调节宏观经济的目的。

4、实施兼业经营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的需要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其形式主要涉及扩股融资、债务重组、收购兼并、售股变现、外资注入、破产清算等。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的重组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的。因此,国有企业的改革需要实施兼业经营的商业银行为其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

5、适应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

近20多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随着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投资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得银行的储蓄资金大量分流,居民的储蓄大量地投放到资本市场和基金市场进行投资以获得较高的收益。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面临着潜在的危机。其次,直接融资方式的高效、便捷使得大企业绕过银行,直接到资本市场上筹资,这些都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产生强烈的冲击。使得商业银行的存款大量减少,获利空间严重缩小,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的获利源泉日趋枯竭,而投资银行业务却日益繁荣起来。其主要原因就是,投资银行的业务特点能够满足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商业银行要应对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就必须调整经营战略,改革其经营体制,向全能银行发展。

五、对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兼业经营的几点建议

在我国实施兼业经营,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而是应该结合本国的国情,创造和完善条件,为金融业的兼业经营的全面推行作好准备工作。

1、积极建立与证券、保险公司的战略合作关系

在我国目前的分业监管体制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积极建立与证券、保险公司战略合作关系,逐步向兼业经营发展。通过合作,银行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中间业务收入,而且可以利用银行自身的优势,使个人理财服务更加全面,从而稳定其客户群体。盛行于欧洲的“银行-保险”模式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参考,该项业务是指银行通过各种方式向客户提供保险产品而进入保险领域,银行既可以通过设立自己的保险公司直接销售保险产品,也可以作为保险中介人来保险产品,还可以与保险公司建立合资公司经营保险产品。

2、推动金融创新,开发“相关产品”,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金融创新,通过与保险、证券、投资银行等的合作开发出相关的衍生产品,并通过对这些产品的营销,逐步向全能银行业务拓展,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正在积极开展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保理业务等,其实就是在逐步走进兼业经营。这种经营方式的最大好处就是不必新设机构增加经营成本。

3、购并非银行金融机构

购并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借助现成的人才、管理、客户、经验等方面的优势,无需长期积累,就能快速有效地介入其它非银行金融业务。

4、发展金融控股公司

通过购并、合资方式,介入证券、保险、信托、资产管理、租赁、基金以及其它金融服务领域,形成金融控股集团。

5、深化金融机构改制,改变股权结构,使其直接面对市场

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包括引进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内的国内外金融机构,有可能直接改变商业银行的整体素质,使其直接面对市场,并且会加速金融控股集团的形成。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文

关键词:金融商务中心区SWOT分析地理区位优势

济南市市中区是济南的政治、金融、商贸中心,是省会形象的代表性区域。发挥区位优势,完善规划布局,突出发展以金融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是济南市重点推进的金融聚集区,在全省、全市金融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辖区内共有各类金融机构及营业网点206家。区委和区政府提出了建设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的建设设想,并希望申请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本文主要分析济南市市中区在建设金融商务中心区存在的优势、问题和不足、历史机遇以及挑战与威胁,即进行SWOT分析。

1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优势分析

将从地理区位优势、规划超前优势,发展基础优势,发展环境优势和政府政策优势,金融机构的数量优势等各方面分析。

1.1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济南市市中区是济南市中心城区。面积2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1.36万人,是省会济南的政治、经济、金融中心,其交通、通讯、科技、教育和医疗等基础设施都十分的完善,资金充足,人才济济。辖区驻有省委、等党政军重要机关及中央驻鲁企事业单位等各类单位2130多个,总部经济发达。市中区是央行济南分行、省银监局、证监局等金融监管机构所在地。交通设施完备,向西通过10路便可到达高铁济南西客站,高架路与绕城高速是相连的,能够直接去济南国际机场。通讯网络十分发达,设有移动、联通等国家重点信息通讯企业,有不少的信息化设备,而且是比较先进的,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便利。而且,省政府和市政均在济南市中区,该区是全市政治、文化、经济金融的中心。该优越的资源环境和地理区位决定了金融商务中心区的必选之地。

1.2超前的规划框架已经成型

按照全市“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市中区实际,全面启动了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的规划建设。聘请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和复旦大学专家对全区产业发展定位和空间布局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依托金融业相对集中的优势,协调配合济南市规划部门,英国阿特金斯顾问有限公司、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国内外顶尖的专业机构,对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整体以及具体项目,按照“国际同步、国内领先”的要求,进行了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策划,确定了“两纵三横”的规划布局。绿地普利中心、万象城、百年商埠等具体项目进行了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策划,这使得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在开始规划建设之时,就已经具备了国际水准,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1.3发展基础优越,金融机构众多、中介服务机构聚集

作为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区,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位于省会济南中心区域,区位优势明显,金融机构集聚,文化底蕴深厚,金融传统悠久,交通、通讯、科技、教育和医疗等基础设施完备。截止到2011年年底,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进驻的各类金融机构及营业网点有217家,其中,银行机构区域总部17家,占全市总量的60.7%;保险机构区域总部26家,占全市总量的44%,在全市甚至是全省金融机构中,可以算的上是种类最全、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区域。近年来成功引进了全市首家外资银行汇丰银行济南分行、全球最大保险企业投资的中德安联保险山东分公司以及北京银行、天津银行等40余家金融机构。2012年4月26日,济南第二家外资银行渣打银行济南分行在市中区落户。山东信源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大华国信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北京金杜律师事务所等专门专业服务业企业也在此集聚,提升了金融商务经济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程度。

1.4良好的产业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越的服务环境

作为立足省会经济圈、辐射周边区域的金融产业园区,既得益于全省、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各类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通讯网络先进,区内有移动通信、网通、电信等国家重点信息通讯企业,信息化设施安全、快捷、畅通;电力供水、供热等公共设施完善,可为金融业发展提供较好的配套服务。在市中区周围环境优美,生态优越,其东临包含大明湖、趵突泉和五龙潭生态园里的泉城特色风貌带。在区域内则形成大观园商场、马鞍山路和经十一路济南风味美食城、大纬二路等特色商业街。有较好的住宿、餐饮、休闲和商贸优势。该区域临近省立医院、齐鲁医院等大型医疗机构,生活服务功能完善,周围高档的住宅和商业住房。

1.5发展环境优势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区委、区政府提出建设“金融商务市中”的目标,得到省委的支持与肯定。成立了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工作协调组。设立了金融办公室,形成了多部门组成的金融服务体系。制定出台了促进金融业、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并设立专项资金,对重大金融机构引进,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为金融机构量身打造政策扶持措施。初步形成了金融业发展的“洼地效应”,实现了以环境促引进、以引进促聚集、以聚集促发展的良性循环。《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财源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实施鼓励金融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2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的问题与不足

济南市中区在建立金融商务中心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比如资源整合和利用不足;政策支持和“软环境”需进一步完善;缺乏高素质的专业金融人才等等,列举如下:

2.1载体资源仍显不足

在存量资源上,辖区内位置比较好、配套完善的写字楼,几乎上已经全部出租出去,如明珠国际商务港,汇宝大厦,银都国际大厦多已签约;其他中高档商务楼虽然有闲置的办公载体,但在车位配置、电梯容量、配套等均不够完善,难以满足金融企业入驻需要。市中区金融商务核心区域的主干道路两侧的载体资源基本全是竞价租赁使用方式。金融企业在竞价中不具备优势。政府在该方面的政策帮助等较少。此外,在建载体来看,商业住宅和办公设施的建设周期较长,市中区目前在建或拟建的商务楼宇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有效供给。

2.2金融体系建设不完善

在市中区所辖区得各类金融机构中,银行和保险业分别为97家和48家,占金融机构数量总量的80%,金融体系结构类型过于偏重于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且多为分支机构;证券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与金融创新关系密切的其他金融机构发展的还不是很快,还需要再继续提高整体服务功能。金融中心要不断的致力于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方面创造更多的优势。以同业拆借和票据承兑为主的货币市场开始不断的壮大,这对于货币市场未来的发展来说是非常好的,对于金融业的其他领域都没有什么优势。特别是资本市场没有得到较快的发展,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交易平台,一些具有优势的中介服务业比较落后,金融业间的发展出现了失衡的现象,金融业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2.3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济南将形成以金融商务中心区为基础,以东部金融商贸区、西客站金融后台服务区为核心的功能互补的金融功能区。三个功能区不仅是合作的关系还存在着竞争。

2.4配套产业发展滞后

除了金融机构的金融功能区,还必须有一种共生的产业和相关产业聚集,需要一个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和其他支持。金融商务中心区没有一流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管理公司,信用评级公司,中介服务机构和也不具备一流的专用软件开发,数据处理和其他后台服务机构,金融中心。消费群体的区域匹配相对缺乏。

2.5专门金融人才缺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济南市中区需要一批高素质的金融、财务等专业人才,虽然驻济高校较多,但是多不在市中区,并且缺乏一批对市场具有敏锐眼光、具有海外工作经验的高素质专业的金融人才。

3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

以规划策划为先导,金融商务中心区定位进一步明确,在区域定位上,尽力打造成立足于济南,山东,服务于环渤海南翼,创建金融商业集群核心功能定位,形象定位,重点建设南翼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环渤海金融生态示范区。功能定位以金融监督、管理功能为核心,兼有商务公寓和公共服务等相关配套功能的金融商务集聚核。加快建设生态型创新和复合型的金融商务中心的商业价值。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金融商务区的规划和建设,已被列为全市重点上市支持10个主要服务行业集中区建设的第一位。这是一个难得的政策支持的发展机遇。

以棚户区改造为契机,促进金融商务中心的建设,紧紧抓住全市棚户区改造的重大机遇,先后启动了馆驿街以南、魏家庄、天桥南三角地、普利门、中光明街等老城改造项目,不断的给金融机构创造更加优质的设施,为其发展提供一个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发展平台。目前正加快推进基础土建工作;位于大观园东片区的万象城项目,打造全省城市综合体样板,正加紧调整完善规划设计方案。

以优化环境为基础,金融机构引进取得显著成效。围绕打造良好的投资服务环境,专门成立了金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金融办公室,坚持“以服务促发展”的原则,积极为全区金融企业提供相关服务,致力于打造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逐步完善区内金融体系;在办公用房、人才引进、子女入学、居住生活等方面给予最大优惠。

4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威胁

济南市的金融发展相对落后于全国金融发展水平,而且与济南市经济增长不相适应,面临着不进步就落后的局面。基本形成了一个金融中心的资本供大于求的形成要素,这意味着所有地方的收入,储蓄存款增加,支持内源性的资本投资周期,并要求该地区拥有雄厚的资本聚集,所以资金超越当地的实际需要,可以提供资本,以支持经济辐射区。

据悉济南的综合交易成本与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相比较高,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就济南市所辖各区来看,金融业的竞争主要在市中区和历下区之间展开。2009年,市中区、历下区金融业分别实现区级税收5.15亿元、5.2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8.2%、25%;全市40家营业收入过亿元的金融机构,市中区、历下区分别为20家、19家。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市中区金融业发展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在竞争中发展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趋势,来自于历下区的挑战和威胁不得不考虑。

参考文献:

[1]徐波.建设济南区域金融中心的条件与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8.

[2]刘红.金融集聚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8.

[3]马小惠等.加快金融商务中心区建设提升城市金融服务功能[J].魅力中国,2011.

[4]王新军.试析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构建[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

[5]郭涛.试论建设济南区域金融中心的问题[J].金融发展研究2010.

[6]刘芳.CBD金融集聚研究——以北京CBD金融集聚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文篇6

(二)商业银行的业务整合

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拓展后,还需要整合这些业务。因为从事不同业务所需要的能力是不同的,如果不能有效的整合,银行经营的范围太广,超过了自身的能力,随着业务间相关性降低,风险反而加大,利润下降。

传统银行业务主要是面向市场的,产品统一规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向零售业务拓展没有太多问题,银行保险的大力发展就是这个原因。但是投资银行业务则主要是面向客户的,针对具体的客户设计具体的方案。这是截然不同的能力。能否将两种能力有效的组合起来是银行能否向批发业务拓展的关键。一般认为,投资银行和银行业务之间的收益相关关系与银行规模有很大关系。一些研究者通过考察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假设性兼并,对商业银行向投行业务扩展的风险效应进行了分析,发现商业银行与区域性投行兼并往往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但是,商业银行与较大投行的兼并则会增加新组织的倒闭风险。现实的情况也表明如果在商业银行内部同时成立投行部门,往往是不成功的。同样,资产管理业务所需要的能力和银行零售、批发业务也是不同的,后者主要是将产品、服务进行组合和向市场推销的能力;前者则需要专业的投资技能。从现实的情况看,商业银行内部发起设立基金来进行投资管理的,其经营业绩往往都不是很好,在全美的十大业绩优良的基金中,只有花旗银行管理的基金人选,其他大银行的都业绩平平,这说明了将资产管理业务整合进银行业务范围的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对业务的整合出现了两种发展方向:全能化和专业化。全能化是指银行全面介入上述的业务领域,由于业务能力之间存在的冲突,银行的全能化是通过集团化来实现的,也就是成立综合性的金融服务集团,在这个集团之下分别有不同的部门或公司提供零售业务、批发业务和专门的资产管理业务。在零售业务中,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非常明显的,银行在市场上信誉越好,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就越大,而在市场上银行的规模往往是实力和信誉的象征。因此,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这时就出现了大量的银行并购,巨型银行的出现。而投资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则被整合在金融集团下,而不是放在银行内部,银行成为金融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国际上大的银行往往都是某一个金融集团的组成部分,就是集团化的典型表现。

专业化指商业银行专门致力于某一方面业务的发展,许多银行越来越专注于某一个或几个环节或业务的开发,成为整个金融产品服务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如一些银行专门从事证券化业务,专门提供关系融资等,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提供这种服务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从而也能够获得充分的盈利。这些银行往往是那些规模不大,向全能化方向发展没有可能的银行。正是金融体系的深化使得专业化的服务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银行的组织形式能够灵活多样,对市场快速反应,这方面未必是大银行占优势,那些集中在某些业务环节上进行专业化运作的银行也是获取优势的一个方法。

两种方向是互相促进的,大规模的银行也需要某方面的专家专门从事某些业务,将这部分业务外包出去有利于发挥核心竞争优势。金融产品的分拆过程已推动了金融产品生产方面的专业化和社会分工。大银行在契约的基础上将金融产品的零配件生产分包给其他金融机构承担。通过这样的分拆和分包,小银行可以获得他们本来自身难以实现的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银行的发展也使业务的空间拓展,资金效率提高,有利于大银行进一步发展规模。毫无疑问的是,中型银行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

(三)新的经济形态对银行业务拓展与整合的影响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影响外,在新的经济形态下,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和整合还受到一些新的影响。

首先,信息技术的提高使银行的内部组织成本下降,使银行可以进一步扩大规模,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银行的组织形式向虚拟化、网络化方向进一步发展,拓展了银行传统意义上的边界,提高了银行竞争的能力。

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银行向其他业务领域的拓展更为方便,通过网络的形式拓展业务大大节省了拓展的成本,形成鼠标+水泥的稳固的组合。更重要的是,网络金融业务的大力发展使银行寻找到了新的业务经营方式,成为新的增长点。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文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货币政策发展影响

我国正处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秩序逐步建立,市场经济逐步深化,国际合作日益频繁。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国有企业占据了重要的份额。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国有企业在经济结构中,必须要坚持持续的增长,才能拉动我国经济快速进步。同样,国有企业受金融形势的影响较深,金融形势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的日常运营。货币政策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指导,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在施行过程中,实施调控式的发展模式。在这样的形势下,研究货币政策对国有企业的影响,有利于更好的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和优势和缺陷。

一、中国现行货币政策的实效性分析

(1)中国现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特征。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可以形容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种货币政策是从1998年金融危机后逐渐形成的。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稳健的货币政策以稳定币值为根本目标。在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贷款的质量,保持货币的供应量在正常范围内。这样就会促进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种提法。稳健的货币主要是一种货币的指导思想。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同于经济学对货币政策的概念。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处理了金融风险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该货币政策以中国经济发展实际为基础,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在货币市场上,进行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使金融资源的配置更好的进行市场化变化,由此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稳健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发展、收入分配等有效结合,使经济发展的内部和外部达到统一和平衡。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上,能够保证中国经济与国际社会紧密联系,并保持稳定的币值和汇率。

(2)现行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发展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我国的货币政策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体系存在较大差异。我国货币政策体系建立中受金融政策的影响较多。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发育期。虽然进入了世贸组织,但是,在金融政策和经济制度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情况。无论是宽松货币政策,还是紧缩的货币政策,都要以经济的宏观调控为大方向。要想保持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效性,首先就要保证货币总量调控的规范性。建立市场化的利率调控体系,在市场业务的运行中,保持制度的灵活和体制的支持。央行要对金融市场有足够的预知和掌控。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注重资产价格的影响因素,保持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商业银行在参与金融发展中,应该发挥其积极的意义。货币政策体系建立,既要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又要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市场经济所处的时期有正确的认知,保持宏观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协调一致。

二、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对国有企业的重要影响

(1)现行货币政策调控了市场环境的变化。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国有企业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和新的竞争。我国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上,都在尝试着新的转变。我国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而金融支持是保持国有企业竞争力的依靠。央行通常都会根据国有企业的运行能力,进行贷款利率的调整。在可许的浮动范围内,给予国有企业贷款的更好价值。贷款质量的提升,使国有企业的资金问题得以更好的流转。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参与,使国有企业能够在市场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上,保持稳定的发展过程。企业能够在金融制度的保护下进行快速的发展和进步。

(2)现行货币政策促进了国有企业融资担保信用体系的建立。信用体系的建立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明显的标志。在很多发达国家,信用体系是具有高价值的物质。我国国有企业要想保持长期发展的动力,就要建立一种适宜我国经济形势的融资担保信用体系。在风险补偿和风险分散方面,建立担保机制。由担保机构进行操作,从而降低商业贷款的风险。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使金融机构发展更有空间,能够对国有企业起到更多的经济参与环境作用。

(3)现行货币政策能够加深国有企业的国际性合作和深化。我国的国有企业在进入WTO以后,受到冲击可谓是历史性的。国有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提升自身的能力。宏观的货币政策能够使国有企业尽快制定出应对金融发展的各项政策。在资本市场、金融体系建立、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国有企业都要更加适应新的形势。在资金配比、贷款调整,融资难度方面更加完善,以完善本国的发展环境为基础。保证能够拥有应对风险的成熟措施。

三、结语

中国经济的发展既依靠民族性的自我创造,又要充分融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宏观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发展能够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我国的国有企业发展已经经历了重要的转型阶段,正处于崭新发展的过程。但是,影响国有企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货币政策作为金融形势重要影响因素,需要在不断的发展中,进行调整。现行货币政策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国有企业发展也依然需要宏观经济的指导和干预。做好整体经济进步的推动,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把握,把金融政策当成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参考文献:

[1]陈丽明.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大众商务,2009.

[2]徐燕.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取向分析[J].经济师,2010.

[3]徐广福.货币政策与股市运行的思考[J].股市动态分析,2011.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文篇8

在国际传媒发展方面,金融电视类节目的生产和经营有比较快的发展,在某些国家,金融电视节目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重要分支。日本的一些城市银行就开通了以电视为媒介的金融服务,其中,樱花银行和三和银行开通了二十四小时服务的电视金融节目。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业高速发展,老百姓与金融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金融问题、理财知识都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为了确保各自在市场中的地位、塑造金融品牌、开掘潜在客户,金融企业在改革内部管理机制的同时加大了在大众传播媒介上的宣传,金融业与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的合作日趋深入和紧密。2004年,陕西电视台《金融时间》节目开播,在节目的生产与经营方面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索与尝试。

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以及金融业电视宣传需求的增长

在金融业高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一方面,金融机构的新产品新服务层出不穷,广大观众却不甚熟悉;另一方面,银行里沉淀着大量的储蓄资金,却苦于找不到投资理财的渠道,这是令金融机构和银行客户都非常困惑的问题。金融机构逐渐意识到,要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金融产品、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服务水准和品牌效应成为竞争中的利器,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形象宣传和产品推介也是必由之路。

金融业为了挖掘个人业务、理财业务以及国际业务,各银行纷纷打出“服务牌”,争先恐后地推出特色服务、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同时对于电视宣传的需求就飞速增长。按照品牌攀附的原则,银行企业要树立品牌,必须在地位上找到与之相匹配的高端强势媒介,以帮助本土银行品牌的快速成长。以中央电视台为例,2004年,仅在央视黄金时段出现的商业银行品牌广告就有三支以上,而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的银行、保险、基金等超过了八支,而在央视黄金时段出现的商业银行品牌广告就有三条以上。与此同时,金融企业的新闻、专题节目等也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经济信息联播》、《经济半小时》等栏目频频亮相,金融节目显示出强劲的上升势头。同时,在央视频道各个经济栏目中,金融题材和选题占据的比例也在增长。

虽然电视金融广告投放和金融题材的电视节目都呈上升趋势,但是专业的、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金融节目仍然比较缺乏。央视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为地方电视媒体开辟了新的视野,将推动金融机构的品牌建设以及地方金融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地方金融节目要与金融业的发展同步,必须结合双方的行业特点,改变观念,创新合作模式,开拓金融与电视的紧密合作的前景广阔。《金融时间》节目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出炉的,在硬广告和经济新闻的夹缝中,收费类电视金融节目如何生存与发展,如何更好地适应金融市场和观众日益增长的金融理财需求,这是要媒体和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电视金融节目要构建适合目标客户需求的节目样式

如果说报纸在宣传金融产品上具有一定优势,那么电视媒体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传播特色。在形象宣传、激发金融客户认同感方面,电视媒体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要改变金融机构对电视传媒的某些偏见,就必须根据目标客户的特点和他们的宣传需求确定节目样式、构建节目版块。在电视节目和广告形式中,硬广告适合于宣传金融企业的企业形象,经济类新闻适合于宣传金融企业的动态发展和大型活动,而金融企业的新产品、新服务、系列的营销活动还要靠像《金融时间》这样的专业节目来展现。

《金融时间》是一档电视金融杂志,追踪金融热点、传播金融信息,推介金融产品、展现金融服务,站在全球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前沿,为金融机构量身订做系统、科学、高效的传播套餐。目前,《金融时间》开设有广告类版块、消息类版块(国际国内金融热点,陕西金融业动态等)、专题类版块(话题评述,金融事件,金融产品,理财服务等)、金融人物版块、金融文化版块等。节目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不同的题材内容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活泼的小型专题、新颖的情景剧、深入的案例调查、真实的随机采访、权威的热点评论,再加上FLASH动画、平面漫画、三维效果、二维特技、主持人现场等等,充分调动剪辑、特效、节奏、色彩、音响等手段,使深奥专业的金融知识变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符合观众的收视胃口,进一步加深观众对金融机构企业形象的认同。

三、电视金融节目要制定适应市场规律的营销策略

只有按市场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电视金融节目才有生存的机会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金融时间》节目面对的客户都是资产几十亿、上百亿的金融机构,他们的形象品位高、宣传要求高,传统形式的收费信息节目难以满足他们的宣传需求,而单纯的硬广告又不能详尽地介绍和推介他们的金融产品以及服务,所以,只有综合性、专业化、高水准、精制作、传播效果好的金融节目才能得到金融业界的普遍认可,也才会有持久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针对目前陕西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和宣传需求,《金融时间》节目制定了不同以往的市场营销策略。

1、高品位策略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文1篇9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制功能监管“伞形”监管体制

【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

《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对“金融”的简要解释为:“金融以其不同的中心点和方法论而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基本的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营、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其方法论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给金融契约和工具定价。”①参照一个对“金融”更为简洁的解释“跨期配置稀缺资源”②我们就能对“金融”概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金融监管(financialsupervision)意指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者和经营行为的监管。”③具体来说,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督管理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④

“金融监管的最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尽力防止或制止系统性金融危机或金融市场崩溃的发生;二是保护知情较少者的合法利益。”⑤

金融监管体制的探索是建立在上述对金融和金融监管本质理解的基础上的,是以金融监管的主要目标为导向的。无论是三种标准金融监管模式―机构监管模式、功能监管模式还是目标监管模式之间,或是他国通过对标准模式的发展形成的“伞形”监管体制、“双峰”监管体制或是混业监管体制之间,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选择哪种监管体制或者如何探索最适合中国的监管体制取决于对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程度的深入了解和对金融监管发展趋势的预判。

三种标准金融监管模式

金融监管模式是具体金融监管体制的标准化模型,各个国家的监管体制都是以监管模式作为蓝图构建起来的。即便是采用单一监管体制的国家只设立一个综合的金融监管机构,但是它的内部架构依然不可能脱离传统的监管模型。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主要有三类:机构监管(institutionregulation);功能监管(functionalregulation);目标监管(objectiveregulation)。

机构监管一般是指以金融机构的分类来区分监管者,例如银行业的监管机构监管银行、证券业的监管机构监管证券公司、保险业监管机构监管保险公司。作为一种历史上最简明有效的监管模式,机构监管有以下的几种优势:其一,有相对全面的监管覆盖。在法治市场中,金融机构都需要进行登记,所以只要金融机构符合某一个监管者监管对象的类别,就会被这种监管模式覆盖。其二,因为监管对象是一个金融机构整体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业务部门,所以有利于把握整个金融机构的运营风险,发现混业区域的违规问题。

功能监管的概念最早产生于美国。1999年美国颁布的《金融服务现代法案》首次提出了“功能监管”概念。意为相似的金融业务要由同一个监管者监管,例如银行业的监管机构监管银行业务、证券业的监管机构监管证券业务、保险业的监管机构监管保险业务。这种监管模式的优点在于:首先,每个监管者只监管其最专业和最熟悉的业务,这不仅提高了监管效率也保障了监管的质量。其次,类似的业务由同一监管者监管有利于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和原则,避免类似业务却有不同标准的监管。例如在机构监管模式下,银行业的监管机构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某些涉及证券业务的监管标准可能就与证券业的监管机构对于证券公司的监管标准产生冲突。最后,功能监管有利于金融机构之间的平等竞争,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目标监管一般是指面对业务种类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一种更为直接和理想的监管模式。它的理念是根据最终的监管目标设计监管机构,“使金融监管的三个方面―系统监管,审慎监管和业务经营监管均能达到各自的目标”⑥。这种监管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方面,目标监管主旨明确,直击要点。无论是在机构监管模式或是功能监管模式下,总体的监管目标是分散在各个监管机构的监管制度中实现的,毫无疑问,经过这样的稀释,监管目标的明确性和主导性自然会有所下降。而目标监管模式是根据监管目标而设计监管机构,例如系统监管机构,审慎监管机构和业务经营监管机构,目的性和监管侧重自然清楚明确,监管效率自然提高。另一方面,目标监管模式根据监管目标不同设立各自独立的监管机构可以消除基于不同监管目标而产生的理念和制度之间的冲突。系统监管、审慎监管和业务经营监管是相互间区别度很高的监管目标,有各自不同的理念和监管文化,一个监管机构要从理念到制度完美统合不同的监管目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加速,不同的监管目标之间的差异化会越来越明显,基于监管目标的不同设立不同的监管机构具有现实意义。

当今主要的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体制所需的设计是建立在以下制度基点的充分论证之上的:审慎监管与市场行为监管是否合并、中央银行的角色、各监管机构的政治独立性、监管竞争需求、监管权力制衡和如何更好地衔接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等等。

金融监管体制的基本分类是混业监管和分业监管,各个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都是选择其中的一个方向或者走折中路线,然后参照三种监管模式设计出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的混业监管体制和美国的“伞形”监管体制。

混业监管体制也称为单一监管体制或集中监管体制,即只设立一个综合金融监管机构,对各类金融机构的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各种金融业务尤其是混业经营程度较高的金融集团的所有金融业务进行全面监管。英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是其典型代表。英国于1997年合并了原有的各类金融监管机构,成立金融服务局(FSA),并于2000年颁布《金融服务与市场法》(FinancialServicesandMarketsBill,FSMB),进一步明确了金融服务局综合监管者的地位。虽然2010年6月,英国对其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变革,撤销金融服务局,由英格兰银行执行其大部分职能,但是并没有改变英国混业监管的基本体制。

混业监管体制的优势在于:首先,混业监管体制适应当今金融创新能力急剧增强,市场细分化和业务多元化显著的金融业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对于资本市场日益提高的金融服务要求,各种金融工具的创新和日益细分的业务类型蓬勃发展,混业监管可以涵盖所有的金融业务,从宏观上控制总体风险。其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监管分割所导致的重复监管及监管对立,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监管环境。再次,混业监管体制可以产生规模效应,降低监管成本。最后,混业监管体制这种简洁的结构可以更好地明确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与责任。

混业监管体制的劣势在于:首先,混业监管体制只适合非常成熟的金融市场。其次,唯一的监管者就意味着缺乏竞争环境,无论是监管效率还是勤勉程度没有类似机构的比较就只能寄希望于自觉,这为的滋生创造了可能。最后,唯一的监管者这一状况本身就意味着高风险,一旦这个监管机构的制度和理念出现偏差和疏漏或者没有紧紧跟上金融市场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发展,那么某种程度的监管失效就几乎无法避免,因为没有另外的监管主体和监管系统可以对此进行补救。

“伞形”监管体制属于分业监管体制的改良体制,在分业监管的基础上为分业监管机构设置一个“伞顶”―牵头监管者。以美国为例,首先根据功能监管的模式进行分业监管,“在银行业领域,财政部货币监理局(OCC)、联邦储备银行(FRB)、储蓄性金融机构监管局(OTS)、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及各州的银行局(SBD)共同负责监管。”⑦,证券业由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监管,期货业由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监管,保险业由所在各州的保险监管局监管。在这些监管机构之上由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联邦储备理事会(FED)进行总体监管。美国拥有最为复杂的体制,“有100多家联邦或州立机构负责负责不同类别和层次的监管”。⑧

“伞形”监管体制的优点在于:首先,基于功能监管模式的分业监管设计可以发挥各类监管机构自身的专业性。其次,在监管机构之间产生监管竞争,有利于激励各个监管者的勤勉和高效。最后,在分业监管之上有牵头监管者的总体监管可以在宏观层面控制风险,协调监管中的冲突和矛盾。

当然,“伞形”监管体制也有其缺点,最大的问题就是整个体制非常繁琐和复杂。其一,整个监管体制需要精简集中,牵头监管者的权力需要得到加强。其二,监管范围除了传统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外,要把大量的金融衍生品纳入监管。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无论哪种监管模式或监管体制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从各国的实践来看,采用哪种监管体制必须建立在各国自身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和具体国情之上。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

选择监管体制应当充分考虑该国的金融行业的融合性,包括跨业经营的法律障碍、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国家上层权力制衡机制等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整个监管体制的基础与可行性。关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建议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混业监管体制和“伞形”监管体制。

混业监管体制的建议主要体现在对于“大部制”的讨论,“整合金融监管资源,成立金融部一度呼声很高。”⑨具体而言,就是把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合并为一个类似英国金融服务局(FSA)的部门,对整个金融行业进行统一监管。混业监管建议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混业经营的必然性。混业经营已经逐渐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种趋势。对于顾客来说,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可以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降低交易成本,满足个性化的需要。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混业经营可以拓展业务范围,通过多元化业务类型来分散风险,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但是回到前文关于混业监管体制的优缺点分析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实施混业监管体制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这个国家要有成熟的金融市场,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市场,英国、德国、日本等皆是如此。对于中国而言,金融市场发展不过三十余年,年轻与不成熟是毫无疑问的事实,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我们金融市场由政府主导的痕迹非常明显。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建立混业监管体制,那么其优势将大打折扣,而缺点―和缺乏风险控制将彻底暴露。中国是由国务院而不是央行在主导金融政策,而如果建立“金融部”或类似的机构自然也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这样一来不仅仅是监管竞争的缺失,连监管者与监管对象之间的身份界限都将含糊不清,最终“教练”与“裁判”的身份再次合一,中国金融市场失去市场主导的可能。由此可见,中国实行混业监管体制缺乏现实条件。

其实除了混业监管体制,以分业监管中功能监管模式为基础的“伞形”监管体制也能适应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虽然美国的次贷危机给它的“伞形”金融监管体系敲响了警钟,但从这个体系自身来看,经过完善(主要是对“伞顶”监管机构的功能强化)的“伞形”金融监管体制依然是一种比较平衡的监管体制。而对于中国而言,选择“伞形”监管体制有以下的这些优点:首先,中国现有的监管资源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有效的利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才刚刚建立不久,在这样的情况下轻易改变整个监管体制,推倒重来确实有些草率。其次,中国金融机构的架构和运营模式比较多地参照了美国的经验,那么在监管体制方面的参照也是一种配套。中国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设立和运营都参照了美国的很多经验,尤其是在金融控股公司这种混业经营公司的设计上直接借鉴了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那么既然美国的“伞形”金融监管的体制对美国金融市场的监管基本是有效的,那么作为参照美国发展起来的中国金融市场继续向“伞形”金融监管体制发展也是符合逻辑的。最后,建立“伞形”监管体制适应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成熟状态。“伞形”体制应当说是一种安全与效率较为平衡的体制,对于中国金融市场这样相对不够成熟而且需要尽可能快速发展从而满足全球化压力下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和金融安全保障的金融市场而言,“伞形”监管体制是一种有较强适应性的体制。

中国要建立“伞形”金融监管体制的最大难点是在于“伞顶”的选择,是强化中国人民银行的总体监管能力还是在国务院再新设立一个机构?从现实考虑,舍弃中国人民银行这个既存的总体监管者再去新设一个总体监管机构,然后重新梳理监管体制并非明智的做法。而直接加强中央银行的总体监管权限,以它作为总体监管者和协调者,以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作为平行的功能监管主体,是实现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有机统一原则的合理方式。

结语

随着中国(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再一次提速,作为中国金融业持续繁荣和健康成长的保证,中国的金融监管能否尽快完成监管体制的转型,能否适应中国金融业和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是事关中国金融战略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而且目前中国又面临如何尽快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PartnershipAgreement,TPP)”组织,面临21世纪战略发展机遇期的重大挑战,金融监管作为贸易和投资双重自由化的核心监管领域,如何在体制和执行力方面寻找到最适合中国国情的监管体制,进而更顺利地嵌入全球金融监管体系已是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希望笔者的一些浅析,能够和理论界的其他讨论声音一起,为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应该如何转变发展的问题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作者为厦门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美]彼得・纽曼,默里・米尔盖特,[英]约翰・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第一卷上册),胡坚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27页。

②[美]兹维・博迪,罗伯特・C・默顿,戴维・L・克利顿:《金融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页。

③[美]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九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30页。

④⑤⑦⑨郭田勇:《金融监管学》(第二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第1页,第13页,第82页,第95页。

⑥郭锋:《全球化时代的金融监管与证券法治―近年来金融与证券法的理论研究与学术争鸣概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第84页。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对策新形势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展开,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在国内涌现。根据目前官方对于企业设立方面的信息,新注册设立的公司中,有90%都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是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往往具备了以下的一些特点:资金量不大,对于成本的控制较为严格;随着企业的成长,对于融资的需求越来越多。中国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认为中小企业创造的gdp、进出口额、税收分别占60%、70%、50%以上,就业方面75%以上是靠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创造的服务价值和最终产品也非常巨大,总之,中小企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对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然而,继金融危机之后,国内物价上涨较快,人力资源成本也上升较快。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这一系列经济运转的过程中受到了的重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在当前经济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生存环境严重恶化,开始面临众多的冲击和挑战。由于这些的影响,当前中小企业形势十分严峻。例如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许多中小企业因为生产经营成本增高,融资又比较困难,致使资金链断裂,造成1万多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影响更多的是一些出口型中小企业。

在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下,可以说中小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缺乏,从而导致资金链运转不流畅,资金供应严重不足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执行资金放贷的机构在风险意识的驱动下以及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竞争激烈形势下,更加注重资金的贷款和审批程序,更加加强了融资的控制,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现象更加突出,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加剧了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小企业产销不畅,即出口受挫,订单减少。加上由于从现在来看这样的形势还是尚未见底,多数与中小企业合作的厂商为了减库存策略而采取少订货,导致中小企业订单锐减;这就导致中小企业成本增加,而效益则下滑。伴随着物价上涨和一些其他经济因素的影响,众多的产品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而中小企业为了满足生产就需要储备一些比原来同规模生产更多资金,加上用工成本逐步上升等影响导致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而产品的销售和开发却不容乐观,在当前形势下问题更加突出,其中融资困难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而构建畅通的融资渠道又是缓解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途径。

二、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一)内源融资状况

为了适应市场风云的变幻莫测,中小企业必须具有经营灵活、变化快捷的特点,因而在时间上和数量上对资金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企业自身提高积累能力,以对市场变化能做出迅速的反应。同时,创办中小企业也必须有一定量的资本,这是一个经济学常识。如果连一点本钱都没有,或者仅有极少量的创业资本而把大量的资金需求量寄托于银行贷款或其他融资方式,那么企业的生命力也是难以持久的。我国现有的组织结构简单;经营规模较小、经营对象单一的中小企业融资大都依靠自我积累,依靠自身力量发展;但规模较大的中型企业的内源融资状况则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分配过程中留利不足、计提折旧费率偏低等问题。

据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项目开发中心,以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成都、绵阳、乐山三地601家中小企业流动资金来源结构的调查显示,企业内部自身积累78.1%、向银行贷款9.65%、民间借贷5.07%、商业信用3.25%、其他非正规融资3.93%。这组数据说明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内源融资。

(二)外源融资状况

第一,直接融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统计表明,目前我国沪深上市公司中中小企业占比还是非常少。随着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创业板市场的创建,中小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与债券融资的可能性会进一步增大;但近期仍不会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第二,间接融资。近几年,银行开始重视和中小企业建立一定的银企关系,有报告指出2010年我国中小企业通过银行机构获得的人民币贷款比2010年年初增加3.3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22.4%,其中,小企业贷款比年初增加1.7万亿元,年

末余额同比增长29.3%,增速比中型企业高11.5个百分点,比大型企业高16个百分点。但是,从制度实施过程中,中小企业得不到重视,商业银行大部分围绕大企业为基本服务对象,由于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比率过高,且中小企业高风险以及长期性的贷款融资渠道需求,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考虑风险考虑,中小企业因为受经济形势影响比较大而更加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

另外,有数据显示,从2008年开始,中小企业债务融资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截至2010年末,已有近百家中小企业通过新型债务融资工具总计获得超过50亿元的资金支持。

除此之外,与其他信贷机构不同,小额贷款公司主要解决一些小额、分散、短期的资金需求,更符合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因此对中小企业资金支持具有重要意义。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累计新增贷款427亿元,这其中,相当数量资金进入到中小企业生产和经营中来。而截至2011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超过3000家,贷款余额达到2400多亿元。

理性地讲。中小企业是采取直接融资方式还是间接融资方式,应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规模特点,所涉足的行业、企业发展前景而定。对于从事高科技产业类的中小企业,因其经营风险较大,资本有机构成较高,技术含量也较高,可考虑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对于传统产业类的中小企业,因其经营风险较小,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技术含量一般,可主要采取银行信贷方式进行间接融资。

三、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内部融资能力较低

内部融资在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中小企业来说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一方面可以更多地实现信息的对称,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融资的交易费用,从而降低融资成本。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虽然内源性融资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而其中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又主要以自筹为主,但中小企业的整体自筹能力低。

(二)获得银行贷款较难

无论从数额上,还是从期限上,民间中小银行提供的贷款都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中小企业获得贷款主要还是依赖国有商业银行。但因为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特点是风险高,收益低,流动性管理困难,国有商业银行出于安全性考虑,对中小企业惜贷、惧贷。

(三)非正规的金融借贷渠道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增高

由于资产抵押能力弱、信息相对封闭等局限,中小企业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面临较大的约束。企业的融资时效性要求迫使中小企业更多地求助于手续简便的商业信用和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虽然借贷过程简便迅速,能满足中小企应急的资金需求。但是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四)结构性矛盾突出较严重

从不同企业规模的融资便利程度看,存在着一部分中型企业融资问题基本缓解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融资依然十分困难的矛盾。从信贷资金供给的期限结构看,存在着短期资金供给相对充裕与中长期投资性资金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从内外源融资结构关系看,存在着对内源融资过度依赖和外源融资相对不足的矛盾。从融资方式看,存在着对债务性融资过度依赖与权益性融资市场开发相对不足的矛盾。

四、新形势下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可持续,需要政府、银行、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关注和扶持力度,强化企业教育,关注企业主身心健康,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分担、风险补偿、信用担保及商业银行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财税支持等机制,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全社会共同努力,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内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德勇.区域产业与金融发展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冯楠.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路径思考[j].国际商务财会,2010年10期:28-30.

[3]秦艳梅.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选择和策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文篇11

一、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现状

我国目前的金融行业实行的是分业监管模式。自1983年,工商银行脱离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银行集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和金融监管职能于一身的旧金融管理体制的结束,我国初步形成现代化的金融监管模式;在1984到1993年间,我国金融行业混业经营、监管的现象十分明显;在20世纪的90年代,我国金融行业衍生的产品不断增加、资本市场、保险业迅速发展,直到2003年银行监理会的成立,是我国金融行业最终形成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局面,因此形成了“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模式。

(二)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1.证券、银行、保险相互间的业务划分日益模糊,削弱了分业监管的力度,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证券、银行、保险都是金融市场的共同体,在资金的清算通融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造成了三个行业业务之间的交叉。行业之间的业务交叉,分工不明,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2.金融创新造成了监管缺位、重叠现象的产生。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行业开放程度的加深,涌现出了很多创新金融业务,这些金融业务多是处于金融领域的边缘,成为了交叉性质的业务,这就可能会导致重复监管以及监管缺位现象的出现。

3.缺乏必要的风险监管措施。新形势下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金融行业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规范的金融监管机构来进行监管,预防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种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例如有:网上银行交易、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等新型的业务。这些业务的出现给我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蕴含着风险,更加猛烈地冲击着金融市场。因此,金融监管要提高自身的风险预测能力,保障金融业的顺利运行。

二、金融监理模式选择的一般性原则

金融业模式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国家的政治社会制度和金融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论是选择哪种金融监理模式,都要保证金融行业的稳健运行、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提高金融监管效率。具体来说,我们要依照以下几个原则。

(一)前瞻性原则

在金融监理模式的选择中,我们要坚持前瞻性的原则。所谓前瞻性要求我们既要立足现在又要放眼未来,要科学预见金融业未来的发展状况。由于金融监管政策的变化和监管的变革,这都会使金融体系的风险增加。因此,这要求我们需要具备前瞻性目光和预测风险的能力。

(二)适度竞争原则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属性,但是过度的竞争会导致金融市场的混乱和金融体系的危机。因此,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被监管机构的外部强制管理,保证金融体系内适度的竞争。

(三)低成本和高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一个合理科学的金融监管模式可以用最低的成本获得较高效率。在我们选择合适的金融监管模式时不仅要考虑到技术方面还要考虑到经济方面。

(四)独立性和协调性相结合的原则

独立性指的是各个监管单位要明确自己在法律上的责任和义务,不受政治干预;协调性指的是监管模式的监管部门及其内部各个机构要明确自己的权责,以免出现管理上的疏漏。遵循独立性和协调性相结合的原则,可以保证金融监管机构的顺利运行。

三、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

目前我们实行的混业监管和分业监管模式各有利弊。其实,金融监管模式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判断金融监管模式的好坏,主要要看它是否适合国情,是否能保证金融行业的顺利运行,是否有利于我国经济体系的发展。新形势下,我国的社会环境和金融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金融监管模式已经不太适用于新的环境。那么,在新形势下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要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这是每一个金融界人士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体制

由于金融行业的飞速发展,原有的金融监管体制在运行时已经出现了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一方面,要加强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银监舍的独立性,对违规的机构要及时地发现、惩治;另一方面,在目前“分业监管,分业经营”的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机构间的定期的会晤制度,以便就重大问题及时地进行协调和磋商;最后,对于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和业务有交叉领域的金融机构,我们可以实行联合监管的策略,加强监管单位之间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二)要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机构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的关于金融监管机构的法律法规不太全面和完善,这就造成了金融监管机构在很多方面存在有灰色地带。一些不良的企业机构就借此做出违法乱纪的事,这给我国的金融行业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全完整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从法律的高度保障金融机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以往的金融改革中,我们往往注重行政手段而忽视了法律手段,即使在运用法律手段的时候,经常用行政部门的规章制度,很少运用司法系统独立运行的法律。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要完善我国的关于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运用修改、废除、制定和补充等手段对现行与金融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在新形势下的选择研究朱舜沈奇胡振斌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摘要:近年来,我国的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金融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证券业、银行业以及保险业相互间的业务划分变得必要的清理和重建,让金融监管各个方面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将金融监管的各个方面纳入法律规范。

(三)金融监管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随着2001我国加入世界经贸组织(WTO),我国金融开始对外开放,逐渐地融入世界金融的洪潮中。一些外国银行和外资银行涌入国内,由于这些跨国的金融机构普遍都有复杂的机构以及分布广泛的机构网络,这为我国的金融监管单位的监管工作增添了负担。世界经济全球化为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要顺应金融监管全球化的趋势,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跨国的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监管。

(四)我们要建立起一个统一监管的模式

目前,金融界的混业经营模式反映了金融经营的本质,这也是世界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为了适应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我们要建立与之适应的金融监管模式,即:统一监管。而统一监管的金融模式也将成为世界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从我国金融监管行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应为金融统一监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资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督管理,加强对金融监管机构的法律指导,促进我国金融监管行业朝着规范、科学、合理方面不断发展进步,最终建立起一个统一监管的模式。

金融行业就业形势范文1篇12

关键词:国际金融SWOT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12-035-07

一、引言

自从各国经济被全球市场联系起来以后,世界经济便产生了;有了跨越国境的世界经济,国际金融中心(InternationalFinancialCenter,IFC)也应运而生。在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文献中,关于国际金融中心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不过多数学者都认同这样的说法:所谓国际金融中心,指的是国际金融活动发生的中心地;它既是各国金融机构高度集中的地方,也是国际金融资本的来源地和落脚点(Gilpin,1977;Dicken,1986;Roberts,1994)。Mainelli(2006)进一步指出,国际金融中心具有8种共性:(1)拥有完备的金融机构和高度发达的市场体系;(2)日均金融产品交易额巨大;(3)国际金融中心所在国的货币是具有国际清算、国际借贷和国际储备等功能的国际货币;(4)执行灵活而富有弹性的金融货币政策,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能够及时便利进入国内市场;(5)具备完善的法律监管制度和严格的执法能力;(6)高端、充足的金融人才资源;(7)拥有良好的通讯设施和发达的配套服务业;(8)长期的政府公信力与国际承诺。

经验表明,经济实力强大的主导国家一般都拥有至少一个国际经济中心城市,而这些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一般都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中心一旦形成,就将发挥其巨大的资本集聚和辐射功能,通过资金融通、资本运作来实现资源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并且,金融作为一种相对独立于其他产业的战略资源,能够持续带来金融中心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投资的繁荣,形成产业的扩张和交易的集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政府财政收入。

二、伦敦金融城集聚金融优势的国际经验

伦敦是首屈一指的国际老牌金融中心,她被称为“世界经济的强劲心脏”。伦敦金融城于2009年3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指数,GlobalFinancialCentresIndex)显示,根据房地产价格、监管、税收、员工供给、政府反应速度、生活质量及其他因素进行评估,伦敦仍然是全球排名第一的金融中心,得分781分(总分1000分),美国纽约得768分。

(一)为什么是伦敦?

1.竞争优势观点。Reed(1989)认为所有的金融服务活动都倾向于在主要的全球城市集中,它们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国际金融网络体系,各个金融中心都必须具有发展的竞争优势,才可以锁定金融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如伦敦就是凭借着浓厚的语言、文化、区位和专业服务能力,在竞争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伦敦国际金融服务局(2008)进一步归纳出10大竞争优势:深厚的全球贸易传统;高质量的金融和相关的机构和市场体系;有效、公平已经成为国际基准的监管机制;具有连贯性、政治中立的法律系统;汇集金融、法律、会计、管理咨询公司,强力吸引投资者、营运商和客户的集群效应;地处亚洲和美洲时间区,为中东和欧洲服务的纽带区位优势;广受尊重的专业支持服务;大量的世界级实质资产;为国际互动而设的金融基础设施。

2.贸易诱发论。Powell(1915)认为,17世纪末18世纪初,伦敦是英国的国际贸易中心,得益于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地贸易发展所引起大量结算与融资需要,大小银行相继产生并有很大的发展,银行间货币市场由此兴起,利用国际汇票这一机制,伦敦迅速从起初仅仅服务于贸易融资的低级中心,发展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Allen(1988)赞同Powell的观点,他指出,商业和金融服务缩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易成本,传送着财富创造、消费和信息,这些由全球贸易引发的复杂的货币流和金融业务必然推动时空集聚,而在特定时期和特点地点形成国际金融中心。

3.实力决定论。H.C.Reed(1981)则认为国力是全球金融中心形成的首要因素,资本的逐利性是推动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原因,金融中心的形成取决于金融服务的供求关系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和投资以及政府的政策。众所周知,英国的工业革命和美国股份资本导致国力强大,英国是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高质量的工业品和低廉的价格,率先成为世界的加工厂。随着价廉物美的英国工业品在世界各国不断渗透,英镑也就成为当时在国际贸易和资本输出中最普遍使用的货币。最终,作为英国的核心城市――伦敦无可争辩地成为位于经济体系最高等级的全球金融中心(参见表1)。

4.自然演进观点。Kindleberge(1974)从比较经济史的角度对伦敦金融中心的形成原因及过程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认为伦敦金融中心演进的途径是:经济增长(决定)金融市场发展(决定)金融制度变化(决定)金融供给变化(催生)金融中心形成;SusanStrange(1998)深化了Kindleberge的观点,她认为,由技术变革和金融服务的国家管制(及解除管制)改变了金融服务业的世界格局,影响了伦敦在内的金融中心制度变化,催生了国际金融供给,并最终促进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5.政府推动论。Mainelli(2005)认为对伦敦的金融业,政府并非简单地采取不干预政策以保持其活力,实际上,伦敦金融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是通过国家或地区有关部门的人为设计、强力支持而产生的,比如,在战争和萧条时期,伦敦金融城通过金融创新和优惠政策,推进金融资源集聚,又如,伦敦金融城和英格兰银行及时抓住欧洲美元市场机遇,形成巨大的国外持有的美元池,以金融业的国际化带动国内金融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产生互动效应,最终奠定了国际金融中心基础。

此外,国际金融中心漂移说、“轮式”演进理论、规模经济学派以及金融地理学派对伦敦金融中心成长加以关注,如Porteous(1995,1999)、Martin(1999,2000)等对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微观基础进行了研究,强调信息流是金融中心发展的先决条件;金融地理学者Gehrig(1998)利用市场摩擦理论和大量的实证分析,支持了国际金融中心漂移说的观点,证明了某些金融活动在地理上的集聚趋势与另外一些金融活动在地理上的分散趋势并存。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伦敦国际金融中心成长机制进行了阐释。

我们认为,伦敦金融中心的发展和完善是经济主体集聚金融优势的历程,她是近900年以来,在英国王室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企业和公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通过自然集聚优势和能动集聚优势、双向互动集聚优势三个方面运作的产物,其作用路径是:在战略、领导力、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地缘、加工、贸易、投资、金融、知识、网络等经济联系,发现、挖掘、整合和高效利用区域内部优势资源,使区域内部优势资源之间、区域内外优势资源之间,在合作或竞争的过程中形成国际或国内的高效金融场、经济极,实现资源的远程集聚和全球集聚。

(二)伦敦金融城集聚金融优势的经验与做法

我们将伦敦金融城集聚金融优势划分为三个层面:

1.从自然集聚到自觉集聚:基于市场的观点

从金融地理角度看,伦敦处于纽约和东京时区之间,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可以形成一体化的24小时全球交易体系,担当全球贸易和金融的纽带。伦敦具有自然集聚的优越条件,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伦敦集聚了充足的金融优势资本。

(1)伦敦吸引了庞大的跨国金融机构。伦敦金融城集聚了近180家外国证券公司,几乎一半的国际股权交易额是在这里进行的,还管理着28290亿英镑的全球资产。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的数量(453家)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的交易所;全球外汇收入的三分之一在这里交易,而纽约只有16%,东京9%,新加坡6%。伦敦金融城承揽了全球36%业务量的场外衍生金融产品。近500家外国银行在伦敦金融城营业,经营着全球20%的国际银行业务(参见表2)。伦敦金融城拥有全球最大的黄金交易市场和有色金属交易市场。伦敦金融城还是世界保险和再保险中心,以劳合社(Lloyd’s)为代表的伦敦保险市场集聚了100家左右的跨国保险公司在此营业。

(2)伦敦凝聚了独特的金融中心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与金融自由化的深化,跨文化能力已上升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一种关键性资源。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特征在于集聚全世界的目光,打造文化品牌。伦敦就是这样一个城市,一旦提起伦敦,人们会想到,伦敦是一座驰名世界的旅游城市、全球重要的传媒中心和时尚城市。伦敦以她悠久的历史、斑斓的色彩、雄伟的风姿屹立于世界名城之林,使得外来投资者和金融家产生浓厚的向往和意愿,也促使伦敦本地的居民和企业产生强烈的自豪和归属感。

(3)伦敦吸收了充沛的人力资源集群。伦敦金融城是知识经济中的“集群”,就像硅谷一样。聚集了欧洲顶尖金融人才的伦敦金融城,像磁铁一样吸引更多高级的人才。在伦敦,几乎世界上所有语种人才都能够在12小时内找到,类似于精算师、国际律师、高级财务分析师这样尖端人才,也可以及时为企业或个人提供服务。伦敦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学、学院、学校及学术研究机构,通过“产学研一体化”价值链整合,伦敦形成了面向全球的金融人力资源集群。

2.从被动集聚到主动集聚:基于政府的视角

“市场偶尔也会失灵”,这已是主流经济学的共识。在单纯依赖市场机制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人们就会把目光投向公共部门。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也始终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引导和监管。

(1)政商联合共建金融中心区

金融中心区(CFD,CentralFinanceDistrict)是金融产业发展和金融活动的心脏带。伦敦金融城就是这样一个CFD,伦敦金融城拥有便捷的交通、丰富的信息、即时的通讯、高质的办公设施及良好的金融和商务运营环境,可以大大节约公司的管理和交易成本,能够促进知识型、信息型、清洁型和高附加值的金融产业的发展。为了在空间上给英国的金融发展提供必要的新空间,伦敦还将金丝雀码头区改造为新金融区,这里外表端庄厚重,具有深刻文化内涵,与整个城市风格协调,且功能性很强的楼群都是近20年内建起来的,规划更新,设计也更现代化。

(2)高起点制定金融战略规划

伦敦金融城具有公司和政府双重属性,对相关业务统一规划,商业化运作管理,工作重心在于协调、服务、宣传推介与调研支持。但是,伦敦金融城是服务于整个英国长远利益,具有全球战略属性,而不是局限于一城之耦。从政策制定、对外承诺到管理体系,具有长期连贯性,使得外界国家、地区和企业法人对在此地进行经营运作具有坚定的信心和稳定的预期(Mainelli,2009)。英国王室和政府赋予伦敦金融城独特的战略地位,职能权限具有很大的独立运作空间,在战略机遇出现时,伦敦金融城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灵活执行创新决策权。

(3)注重优质基础设施建设

伦敦具有国际金融中心所必须的优质基础设施条件。伦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灵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由政府负责立项和投资的公共事业建设项目;二是由私人投资的大型基础建设项目。伦敦聘请世界顶尖级的大师做城市发展规划,凸显城市的文化品位、艺术特色、生态标准、建筑质量。一方面,伦敦凝结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同时也是生态水平很高的建筑和绿化群体;另一方面,伦敦具有先进的公共服务能力,比如:治安、供电、供水、供暖等设备非常完善。伦敦还拥有非常强大的物流、交通以及国际信息交换能力,作为国际交通中心,你几乎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找到飞往伦敦的航班。

(4)兼顾国际准则的柔性金融监管

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历史看,一方面政府进行严格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又提供相对国内金融要宽松得多的金融环境。一个没有金融安全保证的金融中心是不会有长久生命力的。伦敦金融城有一个宽松而严格的法规体系,作为老牌金融中心,其监管都是国际标准,在制度设计上注重原则,而不是规则。海外投资者只要遵守一组基本原则,就能在伦敦创新。金融服务监管局(FSA)、英格兰银行和财政部三方常设委员会是伦敦重要的金融监管机构,此外,贸工部、工作和养老部、职业养老监管局、公平交易办公室、打击严重欺诈办公室、国家刑事犯罪情报局也可以根据需要参与金融监管。为了促进金融业发展,金融城的监管也在不断创新和调整。

(5)及时推动金融技术创新

国际金融中心高度集中的都是“高度秩序化”的金融和服务“前台”,这些金融服务机构需要传送金融资讯、咨询服务、转账业务、安全保障和数据处理等大量信息,其物质基础必须建立在大规模的科技投资之上,需要有尖端的计算机系统以及灵敏度和安全度极高的信息传播体系(参见表3)。伦敦金融城在历史上较早地应用了电报、电话、计算机以及芯片技术和卫星通讯等技术媒介,以科技创新来体现和保障金融服务业的高效和迅捷的行业特征(Strange,1998)。此外,为有效应对新技术,伦敦金融城在国际金融历史上较早开发出利率定价体系、AIM市场、私募基金平台和场外离岸交易等多种金融模式,进行金融方法创新,也取得显著绩效。

3.单向集聚到多向集聚:基于动态的观点

需要指出的是,伦敦金融城并不只是单纯汇集金融机构,打造良好的基础设施,选择合适的战略规划,她更多地是采取了走市场道路,执行集聚优势战略。

(1)金融单位的互动集聚

伦敦金融城的金融企业或机构通过金融家族的内外向型集聚,已逐步渗透到世界其他的国际金融中心内部。利用行之有效的全球化战略,这些金融单位已经能够融入所在地的经济文化圈,并对相关区域和国家的价值取向实施控制,根据专业财富管理咨询公司ScorpioPartnership估算,有超过300个资产在1亿英镑以上的超级富豪在伦敦开设了理财机构,对家族的财产进行保值增值,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左右世界金融局势;发源于金融城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欧洲乃至世界超强金融垄断家族,他们和美国纽约华尔街金融业(如摩根财团、洛克菲勒家族)、瑞士日内瓦的金融业等保持密切联系。除了单一家族机构之外,伦敦存在着超过100个“家族联合机构”,由数个富有家族共同设立,通过分享信息来提高全球投资能力。在一定程度,这些家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国际金融价值链串联在一起的,具有庞大的超级金融实力。

(2)金融城市的多向联系

尽管伦敦金融城也承认,国际金融中心之间存在着国际税收竞争、运输和交易成本、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等挑战因素(Roberts,2002)。但总体而言,伦敦金融城和其他国际金融中心保持了正向联系。一方面,伦敦金融城在主要的全球城市纽约、东京、法兰克福、瑞士、莫斯科以及上海都设立了办事机构,建立了联系的成效机制;另一方面,在亚洲的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的悉尼以及加拿大的温哥华等金融中心,由于这些金融中心都曾在一定时期隶属于英国管辖,所以原有的联系机制仍然具有活力。此外,所谓的离岸金融中心,如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巴哈马群岛、百慕大群岛、西萨摩亚、安圭拉群岛等,他们和伦敦金融城在业务联系、信息交流和历史沿革上,具有强烈的协同性,已经成为整个国际金融体系资本流通虚拟环路中的特殊节点。

三、上海集聚金融优势的可行性分析

我们通过SWOT分析,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尔后再根据分析结果,对金融资源结构及配置策略加以调整,以实现战略目标。

(一)优势

1.政府配合。一方面,中央政府审时度势,作出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决定,这为上海以及整个中国未来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空间和可能;另一方面,各级政府的通力协助,也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强力支持和重要保障。

2.历史人文。上海具有辉煌的金融历史,一度被誉为“远东国际大都市”,历经百年而凝成的“海纳百川”海派金融文化,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营造了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

3.实体支撑。上海的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保持均衡发展。与发达国家的金融业状态不同的是,上海的金融业属于正在成长的“少年”,健康进取,整体创新还有巨大空间,所依托的实体――中国大陆拥有良好经济基本面。

4.市场体系。上海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形成了一个由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保险等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核心要素配置齐全,定价机制合理有效。

5.科教人才。上海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域内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和域外的剑桥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保持密切联系。科技创新能力雄厚,和中国科学院、中欧商学院等机构有着长期的战略合作。人才储备相对充裕。

6.监管制度。上海拥有相对健全而严格的监管制度。随着金融试点和人民币结算产品的创新,上海的金融自由度将有序增加,监管制度也将逐步优化改进。

7.基础设施。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打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交通、通讯、能源、文化、娱乐和安全等公共项目,上海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核心的现代化金融贸易区更是环境优美、生活舒适、设施齐全、功能完善。

8.区位优势。中国时区必将形成由一个全球国际金融中心和多个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组成的新格局。上海具有连接欧亚大陆、辐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地域特点,相对于香港等地,太阳早升起1小时(张五常,2009),这些都为上海成为金融中心打下坚实基础。

(二)劣势

上海与国际金融中心要求仍然相差很大。因为,从GFCI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14项指标来看,上海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很大。

1.后发地位。原有国际金融中心处于优势地位,具有“锁定”效应,这使得其他城市打破现有格局,发展超越成为国际级金融中心非常困难(Dicken,1986)。上海需要在优势集聚的基础上,创造爆发力,这需要以时间换空间。

2.制度瓶颈。上海是中国的一个城市,必须依托国家行使制度选择权。在法律支持上,英美的法制体系居于国际标准地位,显示了相当的生命力;在外汇政策上,中国资本项没有开放,上海和伦敦在资金自由流动上尚不具可比性。

3.管理水平。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对管理者能力也提出了严格要求。和伦敦等国际级金融中心相比较,上海还处于初级阶段,经验相对不足,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

4.外部联系。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构成了一个网络体系,相互交联。上海和其他金融中心的联系还处于发展阶段,合作缺乏战略深度和制度保障,信息交流和共享有待进一步加强,人员学习、培训和互换亟需推进。

5.金融生态。在GFCI指标中,商业环境指标体系中就有经济自由度、透明指数、腐败指数等,在这些指数测算中,上海得分很低,在市民素质、文化传承和工作态度等方面有待提高。

(三)机遇

上海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最适合上海发展的战略路径,消除自身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的束缚,上海市完全有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1.金融“危”中有“机”。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一个金融中心洗牌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等全球金融中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给上海带来发展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2.国际资本转移。发达国家金融界大规模的裁员降薪,为上海获取相对廉价的高端人才提供机遇。金融危机冲击发达国家资本市场,资本回报率急剧降低,不少企业需要进行战略转移。这使得上海成为“资本避风港”,广泛吸收海外溢出资本。

3.2010年世博会为上海金融助力。“世博景气”效应对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世博会所带来的直接、间接商机,将成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力而持久的推动力。

4.空间扩展。上海通过将原南汇区和浦东新区“两区合并”,形成了“新浦东”,这样可以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本,拓宽区域发展空间,为上海金融中心的金融核心区建设提供有效载体。

5.政策机遇。随着中央战略的确立,上海在国内率先进行人民币国际结算的试点,随着这一试点的扩大,未来上海将可能发展成区域性的人民币清算中心,这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

(四)挑战

上海已有做法都是正确的,但是仅此还不够。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仅是一步之遥,但是由于各种挑战的存在,上海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很多。

1.制度。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和相关市场制度的缺失,导致金融秩序的混乱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这对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构成挑战,具体包括:相关市场制度主要涉及自由创业、自由定价、要素自由流动等制度,在金融领域主要涉及市场准入、利率市场化、金融管制的放松、健全的金融监管体制、监管有效性的提高等制度变革和创新。

2.国内竞争。现行的行政区划与干部制度,导致地方政府各自为政与地区间经济的分割和恶性竞争,使得产品、要素、资金、信息的跨地区流动面临众多人为的限制。香港、北京和重庆等城市就有限的中央金融资源展开无序竞争,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各自发展定位不明确。

3.国际竞争。所有的金融服务活动都倾向于在主要的全球城市集中,各个金融中心存在着激烈的资本竞争,比如,伦敦和欧洲大陆的巴黎、柏林以及瑞士在金融监管协调上,曾发生过冲突;香港、新加坡以及日本的东京就亚洲的金融资本也曾展开过激烈的争夺,因此,上海必须打造出强大的竞争优势,才可以取得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SWOT分析,可以运用专家评分方式,结合问卷调查,整理指标体系和战略矩阵,以得出相关结论。我们认为,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打破常规,实现跨越式发展(StrengthandOpptunitydevelopment),要在高度利用自身要素禀赋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和运作符合国际开放要求、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高端资源,勇于消除无形的、不合理的内部或外部制度束缚,积极升级自身体系势能,增量发展,有序地提高自身金融实力,进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第一,以功能建设为先导,建设金融优势集聚的基础平台。功能建设比形态建设更为重要。伦敦金融城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著名的金融市场,除了特定的历史渊源外,关键在于其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和政策环境能够充分满足金融服务的需要。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全国唯一以“金融贸易区”命名的部级开发区,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已远远超过伦敦金融城的面积,相邻的外滩金融区在形态建设上也已经具备规模。今后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完善功能建设上,从而增加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由于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发挥聚集效应,摊子过大反而会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第二,以政策协调为保证,提供金融优势集聚的战略保障。国际金融中心几乎都是在国内金融中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英国各主要的金融监管机构如英格兰银行、英国金融服务局等均位于伦敦市内,这使得她不仅是一个金融交易中心,而且也是一个金融决策中心。这种安排使得金融资源的配置更有效率,更容易发挥金融中心的整体集聚和辐射作用。由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既要上海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得到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上海应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作用和优势,应继续争取并落实中央政府在机构设置、业务创新、金融监管、干部调配和法制建设等方面对上海的指导和支持。

第三,以对外开放为动力,开拓金融优势集聚的发展远景。全方位打破壁垒,宽领域扩大对外开放,加速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跨国金融机构入驻。与其它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伦敦金融城的国际化程度或开放度是最高的,上海可以适当借鉴伦敦市场的经验,仿照劳合社的市场组织形式,设立固定的保险交易场所。鼓励和吸引大型跨国集团的总部或地区总部、国际著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落户上海,以完善国际金融中心的服务功能。上海要全力打造人民币金融产品中心,积极发展开放型、多层次的直接融资体系,要引入更多的商业金融债、企业债、商业票据等,推动债券跨市场交易,培育机构投资者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能力。

第四,以金融创新为突破,创造金融优势集聚的裂变单元。金融创新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不竭源泉。上海应该加快“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anghaiInterbankOfferedRate,SHIBOR)建设,管理层可以借助SHIBOR与上证指数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促使SHIBOR及早广泛进入各类金融产品的定价,如金融债、企业债、短融券、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票据转贴现与回购、同业借款与存款、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等等,运用利率手段调控股票市场,改善和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使其真正成为中国的LIBOR(LondonInterbankOfferedRate,伦敦同业拆借利率)。

第五,以人才资本为根本,加大人才优势集聚的规模效度。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针对目前上海金融人力资本发展现状,管理者有必要多元化、全方位集聚人才优势,大力引进包括专业外语人员、高级商务师、国际反避税师、顶尖跨国精算保险分析师等高端紧缺人才。此外,还要增强管理者自身的能力建设,加大和国内外顶尖的金融领导者交流互换,充分塑造良好的人力资源集聚体系和环境。在战略上始终做到高度重视金融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促使上海及早发展成为一个海内外知识型人才优势的聚合创新体。

注:

1.本文的研究得到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批准号:2008044035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09YJC790087),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得到英国伦敦金融城Mainelli教授、卫报Elliott先生、英国杜伦大学张志超教授等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2.伦敦大学(UniversityofLondon)、卡斯商学院和伦敦帝国学院(ImperialCollegeLondon)等以及伦敦周边的牛津和剑桥都是英国的著名院校。

3.按照目前伦敦金融城与金丝雀码头的发展规划,到2016年,将有超过20万个新职位在该地区落户。而在伦敦金融城老区域,到2016年,办公面积将增加2500万平方英尺,从业人员将增至40万。

4.伦敦金融城政府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对影响伦敦金融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组织调研,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免费提供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如2007年就组织了25项调研报告,其中关于全球金融中心竞争力的调查报告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

5.比如为了推动伦敦码头金融区的开发,英国投入了大量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和平整土地、环境整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巨资兴建了35公里的无人驾驶轻轨系统和伦敦城市机场。伦敦还在建设金丝雀码头金融区的新的地铁站、环城公路。

参考文献:

1.黄运成,杨再斌.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设想[J].管理世界,2003,(11).

2.刘明康.上海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与差距[J].中国经济周刊,2008,(25)

3.于永达、王浩.集聚金融优势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研究[J].新金融,2009,(06)

4.潘英丽.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沪港的目标定位与分工[J].世界经济,2003,(08).

5.袁宜.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对驻沪金融机构的问卷调查[J].上海经济研究,2005(05)

6.吴晓求,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资本市场:战略目标与政策重心[J],经济导刊,2008年,(03)

7.光.人民币汇率问题:升值及其成本一收益分析[J].经济研究,2005,(5).

8.MichaelMainelliandMarkYeandle,"BestExecutionCompliance:TowardsAnEquitiesComplianceWorkstation",JournalofRiskFinance,Volume7,Number3,pages313-336,EmeraldGroupPublishingLimited(June2006).

9.MarkYeandleandMichaelMainelli,"CooperationDuringCrisis:TheFutureOfFinancialCentres",WashingtonTimes,pages1-2,SpecialReport:TheCaymanIslands(22December2008).

10.MichaelMainelli,"TheWickedProblemOfGoodFinancialMarkets",JournalofRiskFinance,Volume9,Number502-508,EmeraldGroupPublishingLimited(December2008).

作者简介: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范例(3篇)

    - 阅0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范文【关键词】商业改革/大型集团/中心市场/行为管理商业是以媒介和促进商品交换为基本职能的社会行业,就其本质功能而言,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商品交换活.....

    内部监督的必要性范例(12篇)

    - 阅0

    内部监督的必要性范文关键词:财政;财政内部监督;财政内部检查财政内部监督与内部检查,是指由各级财政部门内设的财政监督检查机构派出的检查组或人员,以维护国家的财经纪律、完.....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