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育研究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高中数学教育研究范文1篇1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规模现状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李伟(1978-),男,吉林蛟河人,长春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张清东(1975-),男,吉林蛟河人,长春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篇章语言学。(吉林长春13002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长吉一体化建设与地方院校旅游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吉教科文合字[2011]302号)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76-02

近年来,为响应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开始逐年扩大招生规模。高考录取人数从1999年的160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657万人,录取率也从1999年的56%上升到2010年的69%。随着高考录取人数的增加,研究生教育也有了快速的发展。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从1999年的31.9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140万,录取人数从1999年的6.5万人扩充到2010年的46.5万人,十二年期间翻了七倍多。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一方面促进了整个国家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国家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也对研究生教育制度与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不管如何,研究生教育涉及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处理好研究生教育问题对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一、现阶段研究生教育状况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立起了一个学科齐全、学位授予规范的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共有1090所普通本科院校,其中有733所设有研究生培养机构。此外,还有63个非教育部门的硕士和博士授予权点,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共培养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毕业生为3226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毕业生为48658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各领域输送了大批人才,在他们的带领下,我国许多领域的发展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尽管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为了确保研究生教育能够继续成为我国高科技人才的源泉,许多问题必须认真对待并且予以解决。

二、研究生教育问题分析

在高考不断扩招的背景下,很多优秀的、有志于科研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了研究生行列。此外,由于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变得异常激烈,很多学生为了扩展知识,增加就业机会也选择了考研。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共有在读研究生1404942人,其中硕士1158623人、博士246319人。如此庞大的研究生规模对整个研究生教育制度、教学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成了当务之急。

1.生源问题。伴随着高校扩招,走进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日趋增加。据统计大学毕业生人数从1999年的93万人急剧上升到2010年的631万人,短短的12年期间翻了6番。尽管我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每年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仍显不足,这就导致了就业压力。很多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不是因为他们喜爱科学研究,而是希望通过研究生学习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在研究生期间学习不认真、不刻苦,他们对科研研究应付了事,只希望早点毕业,找到一份好工作,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另外,由于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高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而降低录取分数线,造成了一些基础薄弱、学科知识不扎实的毕业生也能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这些学生往往在做研究时入门慢,出成果难。研究生生源在研究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好的生源,才能有好的研究成果。

2.研究生教育投入不足,设施不全。国家由于扩招,研究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原来每个专业只招收几人或十几个人;现在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高校原有的基础设施已经落后,不能满足数量如此之多的研究生。与此同时,高校资金又有很大缺口无法及时更换这些设施,这导致学校的供给和学生的需求出现矛盾,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些学校的教室由于扩招变得拥挤不堪,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要想学习就要不断游走于空教室之间,这使很多意志不坚定的学生放弃了学习转而流连于网络游戏或整天无所事事。除此之外,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也使得教学资源相对缺乏,一些高校图书馆藏书不足,网络资源不丰富,根本满足不了学生们的求知欲。另外,对于理工科的研究生来说,实验设备和仪器是做科研最基本的条件,可是由于研究生较多,设备昂贵,经常会出现多人使用一台机器或无机器使用的情况。教学基础设施是研究生学习、做研究之根本,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学质量就难以保障。

3.师资力量不足。随着高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授予点不断增加,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也慢慢突显出来。由于研究生人数激增,一些学校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严重不足,为了增加导师的数量,完成培养目标,一些学校通过校外招聘、校内提拔等方式迅速培养了一些导师。这些导师由于有着不同的知识体系和学术环境,他们需要一段时间磨合,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高效的科研力量。另外,这些迅速形成的导师团体经常出现年龄断层、青黄不接的状况。合理的师资力量应该是老中青三代教师的组合。在科研工作中应该是学识丰富、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老教授起到带头作用,中年教师是骨干力量,而青年教师是储备人才。然而,由于扩招,有些学校老中青教师比例不再平衡,一些学校缺少有资历、有威望、有学识的学者。这对整个科研团体的继承发展造成了很大障碍。还有,由于研究生人数激增,经常会出现一个导师同时指导几个甚至十几个学生的现象。同时指导多个学生会分散导师的精力,造成管理困难、教学效果不好的问题。

4.产业化突出,培养质量下降。“我国研究生教育在1981年至1985年实行的是统一的国家财政支持模式。但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国家的财政拨款已难以为继,巨大的培养资金缺口需要高校自己解决。因此1985年一些高校开始推行研究生学费‘双轨制’,一部分学生的教育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一部分学生的经费需要自筹。”1999年之后研究生人数迅速攀升,研究生教育的资金缺口急剧扩大,一些高校为了解决资金难题,实施教育产业化,模仿商业模式,通过扩招来增加收入。扩招不仅包括本科生也包括研究生,在研究生扩招方面,不断增加自费生、委培生还有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的名额。这些学生得不到国家的资助,要想完成学业必须自己支付学费,这种教育产业化观念虽说可以缓解高校资金短缺的问题,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其目的是为国家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但教育产业化会使一些人才失去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这有悖于教育的公平和正义。其次,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场所。青年时代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有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国家作贡献。然而,教育产业化会向一些学生误传金钱至上、自私自利的价值观。最后,教育产业化会导致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下降。研究生的人数增加不仅造成了管理方面的困难,而且也造成了导师任务增加、精力分散,这些不利于研究生整体水平的上升。

三、建议与对策

1.规范招生,提高生源质量。生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研究生教育的成败,因此严把招生关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首要任务。现阶段,我国各高校所实行的招生制度不尽相同,有高要求的,也有低要求的,有招收应用型的,也有招收研究型的。此外,考生的复习参考资料,还有招生考试中的命题、阅卷、复试等环节也差异很大,如此杂乱的招生制度会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进行规范化是必须之举。首先,要规范学生复习参考书目。现今一些学校在指定复习参考书目时很随便,有些被指定的是学校内部资料,不在市场流通,并且书中错误连连,有些内容甚至是抄袭、剽窃而来,这种资料其科学性尚待评定,怎能作为研究生考试的复习参考资料?其次,要规范的是招生考试的命题、阅卷和复试环节。尽管研究生考试对学生来说极其重要,然而一些学校在专业课命题时不严谨、不认真,命题任务经常短时间内就能完成,这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件极不负责的行为。另外,复试环节主观性过大,通常考生能否被录取仅仅取决于导师的个人感觉、喜好,这对于其他考生来说有欠公允。总体来说,招生环节至关重要,招生工作中要秉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坚决保证生源质量,这样才能为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提供生源与基础的保障,走好研究生教育改进的第一步。

2.加大教育投入,确保设施完备。现阶段我国正在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是当前的主题。要想发展就得依靠科技、依靠教育。研究生教育作为高校科研水平的代表,对整个国家的科技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目前状况下,高校的自筹资金难以维持科研工作所需的大量经费,这就需要国家的扶持。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的财政支出总是紧缺的,但研究生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国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应重新审视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意义,加大教育投入。国外许多高等教育政策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美国是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实行较为成功的国家,在公立高校中,政府的拨款占到六成左右”。日本、英国以及北欧等研究生教育比较成功的国家也承担了公办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绝大多数经费。有了国家的大力支持,高校才无后顾之忧,能够专心于教育。国家的财政资助对象除了高校之外还应有在校研究生。对研究生来讲,他们中大多数人来自于农村,多年的教育几乎耗尽了整个家庭的收入,如果攻读研究生期间依然向他们收取学费,很多人会进退两难,无心科研,这样不仅浪费了他们的时间,也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因此,国家在加大教育的时候要同时考虑学校和学生,做到两者兼得。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上,学生的努力固然重要,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知识传授者和道德榜样,其学识、行为对研究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生水平的高低,除了自身素质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因此,必须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不仅需要制度上的完善还需要导师自身的意识提高。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导师评选、聘用制度。由于扩招,导师数量不够,为了给研究生配备导师,有些学校降低评聘标准,提拔一些教授或副教授作为导师,这些仓促间晋升的导师经验不足、科研项目少不利于研究生科研水平的迅速提高。其次,要不断提高导师的专业素质。当今世界各学科都在迅猛发展,只有及时了解各领域的最新信息才不会落后。因此,应积极派送导师出国深造、参加学术交流,多承担科研项目,不断提高他们的水平。

4.控制招生数量,严把学位论文关。衡量研究生教育的成功与否不仅在量上更在质上。现今很多高校浮夸风很严重,互相攀比的数量,殊不知量再大,没有质量也是妄谈。当前,我国数量堪称世界之首,可是,平均引用率却排在世界100名之外。这也间接提醒我们科研工作不能只强调数量更要强调质量,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目前我国的研究生规模已经居于世界前列,量有了,下一步应该解决的是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问题。事实证明,只有把研究生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便于管理和教学,这样才有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另外,检查研究生学习状况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学位论文答辩。可现在很多高校都实施严进宽出的政策:只要学生能够完成论文,不论质量好坏大多数都能顺利通过答辩。这种宽松政策造成了学生的惰性,甚至导致一些学生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弊病。因此,要严把论文关,给学生一种学习的压力和动力。采取奖惩并举的方式,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鼓励好论文的创作,抑制不良学术论文写作之风。

四、结论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已经跃居世界前列。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加,我国科研水平有所提升,一些重要的科技领域现在已经赶上或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尽管扩招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我们也应该看到现今研究生扩招所带来的一些挑战和问题,诸如生源质量问题、研究生教育投入不够、培养水平下降等,这些问题阻碍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继续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催化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汉江,裴庆祺.浅谈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的几点隐忧[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5(1).

[2]王向东,庞青山.研究生教育实行收费制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及其对策[J].交通高教研究,2004(1).

高中数学教育研究范文篇2

[关键词]人文社科项目职业教育项目立项课题教育部

[作者简介]朱文艳(1988-),女,河南信阳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河北秦皇岛066004)曹晔(1963-),男,内蒙古丰镇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教所,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经济。(天津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YJA880006,项目主持人:曹晔)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20-04

教育部社科司立项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是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立项的课题,包括法学、港澳台问题研究、管理学、国际问题研究、交叉学科/综合研究、教育学、经济学、考古学、历史学、逻辑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学与文化学、社会学、体育科学、统计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外国文学、心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艺术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中国文学、宗教学等学科,教育类课题从2007年开始涉及职业教育方面。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反映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者的研究重点和当前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近几年的职业教育立项课题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家层面的研究现状。总体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立项项目少,承担单位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数据来源与统计

本研究以教育部公布的2008―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的教育类立项一览表为原始数据,利用SPSS17.0建立2008―2013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统计数据库,对2008―2013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立项率、承办单位及其所在地区分布状况、立项课题研究类型等进行了分析整理。

二、数据分析

(一)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量与级别分析

1.立项课题数量分析。2008―2013年教育部社科司人文社会科学立项课题数量分别为:2008年1293项、2009年2949项、2010年4611项、2011年4255项、2012年3961项、2013年3240项,六年共计20304项。在这20304项中,教育类课题总数为1677项,其中2008年有106项、2009年245项、2010年380项、2011年353项、2012年344项、2013年249项(详见表1)。可以看出,2009年教育类立项课题数量随着立项课题总数的增加而增加,所占比例有所提高。

在这1677项立项课题中,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有144项,占教育类立项课题的8.59%,其中,2008年2项、2009年17项、2010年18项、2011年37项、2012年37项、2013年33项。职业教育立项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11年、2012年增长较快。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目的成倍增长,表明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当然,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在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中立项率的提升,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立项课题级别分布统计分析。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分为两个级别:一类是一般课题(规划基金和青年基金);另一类是重大招标课题,重大招标课题中职业教育每年1项。2008―2013年社科司立项的职业教育类一般课题有144项,其中规划基金项目92项,具体为2008年2项、2009年14项、2010年12项、2011年24项、2012年20项、2013年20项。青年基金项目有52项,具体为2008年0项、2009年3项、2010年6项、2011年13项、2012年17年、2013年13项。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规划基金类项目处于较稳定的状态,青年基金项目的增长趋势较明显,由2008年的零占有率增长到2012年的45.9%,可见,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对职业教育青年学者的培养。

教育部社科司每年根据教育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设立重点招标课题,职业教育类每年只有1项,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承担了“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的重大招标课题,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承担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的重大招标课题,2011年天津大学承担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重大招标课题,2012年上海师范大学承担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重大招标课题,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承担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重大招标课题。六年来,承担职业教育重点招标课题的单位主要是部属重点大学,没有地方普通高校,反映出地方高校职业教育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职业教育课题区域分布统计分析

1.立项课题在三大区域的分布状况。2008―2013年,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都有分布,但分布数量差异明显,东部地区较多,西部地区较少,表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其中,2008年东部地区有2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没有;2009年东部地区有6项,中部地区有8项,西部地区有3项;2010年东部地区有15项,中部地区有2项,西部地区有1项;2011年东部地区有23项,中部地区有9项,西部地区有5项;2012年东部地区有23项,中部地区有12项,西部地区有2项;2013年东部地区有24项,中部地区有5项,西部地区有4项。从数据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六年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中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最多且不断增加,由2008年的2项增长到2013年的24项;中部地区立项课题处于不稳定状态,最多时仅12项,远不及东部区域;西部立项课题始终较低,最多2011年仅5项,中部和西部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合计数也不及东部地区多。

2.立项课题在各省的分布状况。从22页表2可看出,2008―2013年教育部社科司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分布于安徽省、福建省、广东省、贵州省、河北省、河南省、黑龙江省、湖北省、湖南省、吉林省、江苏省、江西省、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四川省、浙江省、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8个省4个直辖市2个自治区。其中,立项课题数排名前三的是浙江省、江苏省和广东省,具体数目是浙江省23项、江苏省20项、广东省10项。这三省的立项课题数远高于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占总立项课题数的36.8%。立项课题数较少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省、贵州省、福建省,仅有1项;其次是黑龙江省、吉林省、山西省,仅有2项;其他未提及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立项课题数在4~9项,处于中间水平。可以看出,这些立项课题极少的省份多位于偏远地区,职业教育欠发达,说明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与职业教育发达程度呈高度正相关,职业教育立项数量与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三)承担职业教育立项课题单位统计分析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立项课题的承办单位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总体上普通高校的承担数量最多,六年内承担课题80项,占55.6%;8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承担课题23项,占16%;高职院校承担课题41项,占28.5%。可见,8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立项频率最高,高职院校稍微落后于普通高校,教育科研单位和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承担职业教育立项课题。2008―2013年共有116所院校承担了职业教育立项课题144项,其中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现更名为江苏理工学院)承担课题最多,共10项,占6.94%,其他115所院校承办课题数在1~3项(见表3)。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立项课题总数少于普通高校,但六年内承担课题数量最多的院校仍是职业院校,因此,职业院校应当在优势领域有所作为,与普通院校积极合作,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研究领域统计分析

1.按职业教育类型划分的课题立项情况。为了更有效地了解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情况,我们按照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比较职业教育五种类型对2008―2013年教育部社科司职业教育立项课题进行了统计。从统计数据(见表4)可看出,关于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数量最多,其次是高等职业教育,再次是农村职业教育,最后是中等职业教育和比较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许多体制机制因素的制约,故立项课题倾向于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引领力量,拥有较多的教学科研人员,所以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占了很大的比例。随着国家把“三农”问题看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职业教育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工再教育、新生代农民技能培训方面的立项课题较多。由于中等职业院校的研究力量相对薄弱,没有足够能力申报教育部课题,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量较少,比例较低。比较职业教育的立项项目少,反映比较职业教育的研究人员不足,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亟待提高。

2.按职业教育要素划分的课题立项情况。从办学的角度,我们将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按照学校、教师、教学、课程、管理、培训、学生等要素对立项课题进行了统计。从统计结果来看,关于职业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课题最多,高达56项,远超其他教育要素。其次是教学方面的研究,共27项。教学作为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筹码,向来在教育界受到重视。再次是教师方面的研究,共20项。教师作为职业教育教学与研究的践行者,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要,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其他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课程和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学生是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的成就与发展上。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职业教育需要认真研究课程体系,做好课程开发,这是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成效、提高质量的关键。

三、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管理的建议

(一)教育部社科司要增加职业教育课题立项数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六年来教育部社科司立项教育学类课题1677项,其中高等教育类580项、职业教育类144项、基础教育类136项、其他教育类817项。职业教育类的立项课题数量远低于高等教育类的立项课题数量,与基础教育类课题数量持平,这种不均衡现象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的背景下,144项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明显不足。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指导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数的多少也直接反映了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国家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本科阶段的职业教育,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同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力度,以便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二)职业教育相关单位要加大课题申报工作

从职业教育立项课题承办单位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承担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单位主要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这三类,研究单位过于狭窄。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要鼓励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单位联合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申报,以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普通本科高校、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等职业教育教学科研单位要鼓励科研人员加大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工作,增加立项比例。同时,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课题申报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提高课题申报的质量和命中率。职业教育研究者应当主动申报课题,提高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立项率,在国家教育科研资金的支持下,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问题,研究出指导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各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在申报指标的分配上要向职业教育倾斜,尤其要鼓励地方本科高校积极开展本科阶段职业教育的研究。此外,加强课题申报的指导工作,鼓励不同类型的高校开展不同层面的研究,鼓励重点大学开展比较研究、普通本科院校开展理论性研究、高职院校开展应用性研究。

(三)课题立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均衡。近些年,随着我国城乡统筹、区域统筹战略的实施,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具有扶贫开发、促进劳动力转移、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应向中、西部院校倾斜,鼓励东部地区院校开展中、西部职业教育的研究,促进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满足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鼓励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职业学校联合申报课题

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社会化程度高,需要多部门的参与。因此,课题承担单位不应仅限于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行业和企业也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立项课题的研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已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研究迫切需要加强产教结合、课程、学生招生就业、院校管理、教师培养培训等微观层面的研究,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而这些问题的研究既需要开展试验性研究,也需要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五)做好立项课题管理规划

教育部社科司立项课题采用网上评审,比较客观公正,扎堆现象较少。今后,要进一步加强立项课题的管理以及课题的规划指导,避免出现课题重复申报、立项题目集中的情况,严审课题成果,把好质量关,提升立项课题的研究质量,避免国家资金和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的浪费。

职业教育已成为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力量,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移升级、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正在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是,职业教育发展也面临一些重大的问题。因此,教育部社科司一方面要加强职业教育课题立项规划指南,引导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另一方面,要增加职业教育重点招标课题数量,引导更多的高校参与重大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培军.我国高等教育类课题立项的基本状况与特点――基于2001~2011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类课题立项数据量化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4(1).

[2]刘伟民,吕国光.十二五教育科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趋势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2).

高中数学教育研究范文篇3

増长率为8.4%,硕士生招生数年平均増长率为9%而1999年以来,不论是报考人数、招生人数,还是在学人数都快速发展。年报考人数由1999年的31.9万増加到2006年的127.1万人;自1999年至2004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从9.22万増长到3263万,増长率连续6年超过20%;研究生在学人数増长率连续5年超过25%(见表1)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之结构缺陷

快速发展的研究生教育逐渐显露出自己的不足,在结构方面主要表现在:

(一)在学位层次上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够1990年我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之比为15.3到1999年,硕博学位授予数之比缩小到4.9:1(之后这一比例有所扩大,2003年扩大到6.5:1。说明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仍处于相当精英教育的水平,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的分野依旧笼统和模糊,硕士研究生的发展相对落后(见表2)。

(二)在学位类型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科学学位轻专业学位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专业性学位的比重有所提高,但远远低于学术性学位。专业学位的主要问题是规模小类型少层次低。据统计,2003年我国授予专业博士学位216个,专业硕士学位17567个,共计17783个;授予科学博士学位17362个,科学硕士学位90747个,共计108109

个;二者之比分别为1:80151目前我国专业学位基本停留在硕士层次,仅在医学、农学设置了3种专业博士学位,而1987年全美就有47种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英国有33个领域可授予专业博士学位。悬殊极大。

(三)在培养方式上在职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够我国在研宄生教育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全日制、非全日制两种不同的培养形式。前者已形成规范和较成熟的制度,后者尚未形成规范,也没有规模。据统计,1985-1997年,共有18142名在职人员获得硕士学位,占同期获得硕士学位总人数的5.4%,共有463名在职人员获得博士学位,占同期获得博士学位总人数的1.4%。截止2000年,我国共培养各类研宄生约53万人,其中非全日制约占研宄生总量的10%;[3]2003年,我国研宄生教育中,非全日制研宄生教育所占的比例约为12%。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到1999年,美国非全日制研宄生占到研宄生总数的56.8%。在英国,19901991年非全日制研宄生分别占研宄生总数的50%、61.3%,到1999年,非全日制研宄生占研宄生总数的比例上升到66.6%。我国非全日制研宄生教育的发展空间很大。

(四)在学科专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与社会发展脱节

学科专业结构也叫科类结构,是指研宄生教育发展中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状态,它反映了社会分工,规定着研宄生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品种”和规格。目前我国研宄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主要由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等12大学科门类组成,下设88个一级学科,382个二级学科。近年来的发展日益走向良性轨道,但仍然在一定程度存在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的状况。

从学位授予情况来看,1982-2003年,博士学位授予规模分学科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工学37%、理学229%、医学16.3%、经济学49%、农学42%、文学3.5%、法学3.1%、管理学2.8%、历史学2.2%、哲学1.5%、教育学1.3%、军事学0.4%。而硕士学位授予规模分学科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工学41.4%、理学14.4%、医学11.3%、经济学7.7%、文学6.4%、法学5.4%、管理学4.1%、农学3.5%、教育学2.1%、历史学1.8%、哲学1.6%、军事学0.8%。(见图1图2)可见,无论是博士还是硕士层次中学位授予规模,处于后几位的都是农学、哲学、历史学、教育学、军事学等学科,特别像农学、法学、军事学、教育学等专业,对我们这样的农业、教育和发展中的大国,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研宄生发展却相对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五)在区域布局上学位点分布和研究生培养不平衡

经济是制约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有研宄表明,美、英、日三国的研宄生教育与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都密切相关。美国八大地区研宄生入学人数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929日本八大地区的这一系数达到了0.976而英国四个地区甚至达到1的线性相关程度。[6]在我国根据七大区域的划分进行统计,发现我国研宄生教育的发展规模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关性不高,相关系数只有0.63如华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3.1%但在学研宄生却占全国的23.6%;与此相反,华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6.4%,而其研宄生规模只占全国的7.8%见表3)。其中广东省2003年生产总值为13625.87亿元,约占全国10.05%,而2004年在学研宄生人数为37022人,仅占全国的4.5%。研宄生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趋势比较突出。

研宄生教育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学位授权点963个,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部比西部发达,华东和华北优势明显;相对于硕士224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762个。其生教育,博士生教育的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平衡更加区域分布如表4所示。

东部地区占绝对优势,中、西部地区学位授权点之和还远远小于东部地区。从研宄生教育规模上也可以看出差异。兹以2003年的数据为例,该年度东、中、西部地区在校研宄生分别为35.75万人、15.34万人、12.04万人。在校研宄生的绝对差距,东、中部是20.41万人,东、西部是23.71万人,中、西部是3.30万人,因此,东部和中西部的绝对差距很大。再从每万人口的在校研宄生规模这个相对指标来看,东、中、西部分别为7.83人、3.60人、3.28人。东部地区是中、西部地区的两倍以上。而且有迹象表明,这种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

二、克服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缺陷的几点对策

(一)大力发展硕士教育,适度发展博士教育

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虽然逐步缩小了与世界研宄生教育大国的差距,但研宄生教育的规模:于偏低水平。首先,绝对数偏少。簡年,我国授予博士学位6793人,相当于同年美国(45876人)的14.8%日本(13921人)的48.8%,德国(24174人)的28.1%英国(10993人)的61.8%印度(9070人)的749%。2002年,我国授予博士学位数达到14706人,但也只相当于同年美国(46500人)的31.6%德国(23043人)的63.8%与英国和印度基本持平。其次,人口中研究生比例偏低。按每千人口中在校研究生的比率,1983年美国为6.9人,法国为2.8人,英国为1.4人。181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为7.6人,英国为3.3人,日本为1人,而我国直到2000年每千人中的研究生数也仅有0.7人。即使经历了1999年以来的扩招,2005年在校生达到100万人,每千人在校研究生也不过0.8人。再次,在校学生中研究生数偏少。我国研究生教育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背景下,研究生占普通高校在校生的比例依然偏低,若将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计算在内,则这个比例更低(2001年约为3.2%),与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见表5表6

因此,我们在坚持质量的前提下,应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在发展研究生教育时,要注意协调学位层次结

年间,我国博士生招生数量和在校生数量的増长速度整体上高于硕士生,在校硕士生与博士生的比例从1982年的47.2:1发展为1991年的6.1。1999年的3.3:12004年提高到40:L而在欧洲,各发达国家授予博士学位与授予硕士学位的人数之比一般都在1:10以下,即使在研究生教育规模长期居于世界第一的美国,其博士生教育也一直处于十分精尖的状态,博士和硕士学位之比在1:0左右。我国授予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的比例为8:大大超过美国的28:和英国的1.9:硕士教育定位于相当精英教育的水平,与博士学位的分野依旧笼统和模糊,而与学士的差距拉得较大。因此,优化研究生教育学位层次结构关键是要继续理清博士和硕士的分野,大力发展硕士教育,适度发展博士教育,形成能适应并适度超前于社会快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的人才资源层次结构。

(二)大力发展专业学位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

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专业学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够。专业学位教育规模小、类型少、层次低与日益増长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一是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规格多样化。有关研究表明,厂矿企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大约5%是研究型人才,而大约95%左右是从事生产设施、设计开发、经营销售和管理类人才。191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大批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校教学工作的科研型人才,也需要大批面向实践第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即专业学位人才。二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对人才需求的重心上移,现有职员队伍素质不能满足需求。截止2003年底,我国有公务员队伍498.3万人,研究生只占1.34%1101据有关部门的预测,专业硕士学位的比例应逐步争取达到70%左右。1111所以,当务之急是扩大专业学位教育规模,増加专业学位授权单位和授权学科点,提高专业学位层次,促使这个起步较晚的学位类型得到稳步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为硕士层次的主打学位,改变高层次人才科类分布不合理的局面。

同时,为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应扩大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规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在国外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美国1991年非全日制研究生占研究生总数的比例为20%1998年据美国综合排名前100所大学资料统计,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比例

究生占研究生总数的比例为61.3%(其中研究型为40.9%)1999年上升至66.6%。据研究,国际上非全日制研究生占研究生总量规模的比例一般在20%至50%之间,按最低比例20%测算,我国至2010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规模将达到27万。我国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2005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所占比例只有12%,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三)积极调整区域布局,加强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〇X提出过一种比较典型的区域经济理论一増长极理论,即把经济空间中在一定时期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单位(部门)称为増长极,一个不发达地区缺少増长极是很难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的,政府应当尽快帮助创建不同的増长极。其中,人力资源具备一定的极化特点与扩散效应,教育可直接为“人力资源増长极”服务,并通过产学研合作与文化渗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间接为“产业増长极”和“城市増长极”服务,反过来,区域经济増长可为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高中数学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数学文化教育;高中数学;数学史;数学美

数学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数学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客观知识和数学精神的总和,它以数学家为主导,以数学科学体系为中心,以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技术理论、精神观念为内容的文化体系,具有发展性、实用性、思想性、育人性等特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进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数学文化的熏陶中逐步将知识、技能内化成一种数学性格,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从数学史中渗透文化教育,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

数学史反映了数学发展的脉络和本质,有着特殊的教育价值,从数学史中渗透文化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数学知识,把握数学的本质内涵,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在高中数学文化教育中,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中巧妙地渗透数学史知识,让学生在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体验数学文化价值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数学人格。

1.介绍数学历史故事,体会数学家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

数学历史故事,大都蕴涵着深邃的数学思想,数学家们严谨治学、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屡遭失败,永不言弃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的治学态度无不激励学生,鼓舞着学生。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借助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历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数学发展史的同时,感受数学家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进而转化成数学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访数学历史名题,领略数学思想方法的独特魅力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经久不衰的数学历史名题,犹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吸引着一代代数学家和数学研究者的关注,并对数学发展、数学应用、数学教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史上的历史名题渗透文化教育,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适当地设置一些数学历史名题,让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领略数学思想方法的独特魅力,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在数学建模教学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切入欧拉哥尼斯堡的“七桥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学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在讲解极值问题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几何历史上著名的“米勒问题”;在讲解《平面解析几何》时,可以引入“阿波罗尼圆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解析法这一重要的解题方法。

二、从数学美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美感

数学中处处有美,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出数学中美的因素。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挖掘这些美育资源,适时引入数学美的实例,引导学生用美的特征观察、思考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应用数学美,创造数学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美感和审美心理,提高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进而达到数学文化价值的教育目的。

1.揭示数学的简洁美

数学中的简洁美无处不在,数学符号、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公式,形式简洁,内容深刻,无不渗透着简洁美。函数符号f(x),可堪称简洁美的典范,它概括了无数函数的共同特性,一次函数、对数函数、指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均按照“f”这一法则发展。同时,数学中的简洁美还是优化解题思路的有效手段,每道复杂数学问题的背后,均蕴含着一种简洁的解题方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枯燥的解题中发现数学美,进而找到最佳的解题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2.揭示数学的对称美

对称美是数学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中的奇函数、偶函数,反函数与原函数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对称美,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给人以舒适美感;圆、球、圆柱、圆锥等几何图形充分体现了图形形状的对称美;反证法与直接证明法体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对称美;二项定理、杨辉三角体现了数学公式结构的对称美。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对称的眼光去观察、审视数学问题,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形、式的补美造成对称,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进而简化解题过程,诱发解题灵感。

高中数学教育研究范文

【关键词】思维能力;重要性;提高方法

从古板的记忆教育到现在的发散思维教育,小学数学教育也经历着非常大的改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地示明学思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现代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出合格的人才,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是基本条件。小学数学教育就担负着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提高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1、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集中思维能力、扩散思维能力、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能力等。小学数学虽然是内容较浅比较简单的一个科目,但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最好的一个科目。其通过缜密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或者是发散性的思维,都可以使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有了这些思维能力,学生们不论是以后的学习、生活还是工作都有好的思维习惯,最终可以在自己理想的领域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所以,小学数学是必要的,小学数学中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必要的。

2、小学数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中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代的教学理’沦认为,教学过程不在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里所指的全面发展,就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小学数学教育,就是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

怎样将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于小学数学教育的全部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2.1明确教师任务首先要明确各年级所担负的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上一年级开始就要开始不断的提高。在提高思维能力上最好与网络相互结合,它上面的的教材生动形象,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时时刻刻记住自己的任务,每天将自己备课记录与思维能力提高方面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得自己的数学课生动起来,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举个例子: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如:“我们一般用圆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2.2从每一节课做起

不论每次课开始讲新内容,还是温故而知新,或者是期末的总结复习,都要有计划有准备的在每一节课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三年级下册中的“平均数”学习,北师大出版的教材没有向以往的教材那样直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而是独具匠心的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根据2个小组的投篮比赛的数据,如何决定谁获胜”。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将会发现两个组的人数不同,投进的总数不同,此时应该看每个同学平均投进了几个球。这样的情景引导,就会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是小学生首次接触到不确定现象,北师大版得教材通过有趣味的猜测活动(抛硬币、摸球),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了什么是不确定现象。特别指出的是,教材精心设计了一个十分有趣的转盘游戏――“分别将转出的两个数字填在方格中,看谁转出的两位数犬”。学生们通过做这个游戏,可以知晓每个数字的不同含义,并更深层次的理解位值制的意义。学生们还可以通过这个游戏,提高自己的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的能力,如当有学生转出9时,大家会把它放在十位,但是如果转出6呢?这时有的学生就可能冒险会不将它放在最高位,而是希望下次转出比6大的数,但是经过多次游戏后,学生将会总结出下次转出7,8,9的可能性要比转出5,4,3,2,1,0的可能性小很多。2.3将教学内容融汇其中小学数学中包括了一些概念、计算法则、或者一些动手操作技能都是要在这些内容上着重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的。例如,北师大版教材在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概念学习中,教材巧妙的安排使用了七巧板中的某些板,分别拼出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一系列活动。这样的内容,不但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了图形的概念,形状,特点,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直觉思维能力。

3、课后巩固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需要巩固的,而小学数学做有效的巩固方法莫过于留一些课后练习,让学生们在练习中深刻体会,加深印象。此时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对思维能力不同的同学针对性的留不同的作业,这样既节省了学生的时间,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统计”单元,教材就在课后安排学生熟悉的“组织比赛”、“买气球”、“调查你们组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等活动,激励学生们学会收集数据,运用图来统计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作出相应的决策,真正的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程度以及重要性。

4、总结

根据新课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数学不在仅限于对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是更加注重于思维能力的提高,一个思维能力好的人未必优秀,但是一个优秀的人一定是思维能力好的人。所以,为了给学生们以后的生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小学数学开始,就要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学生数学应用知识竞赛委员会,中学应用数学竞赛题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高中数学教育研究范文篇6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篮球技术课上很少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状,提出一套切实、有效的数字化快速反馈系统。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对比实验法、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并通过该系统进行教学实验来证明,在篮球技术课教学中充分的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即数字化体育教学训练实时快速诊断反馈系统,可以有效的改善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字化快速反馈系统篮球技术教学

一、前言

现代教学技术运用于篮球技术教学中,充分改变了传统注入式单调枯燥的教学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课堂信息流动和反馈,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数字化快速反馈系统”在高校体育篮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结果

1.两次实验后学生技术成绩分析

经过三个多月的教学实验,从总体来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技术成绩结果,两次实验后实验组成绩均优于对照组成绩,并呈现显著性差异(p

表1实验后单项技评成绩

2.两次实验后学生对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所学内容的技术理论测验,试题内容覆盖了所有主要教材和一般教材,对每个教材的具体测验形式以及具体内容均用随机的方法确定。实验所用的试题均由专家审阅而定,而且对试题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实验的试题信度系数为0.82。而且,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技术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呈现显著性差异。

表2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篮球技术理论考试成绩

3.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对篮球技术课教学满意程度的调查

为了解学生对篮球技术课教学的满意程度,采用课后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两个班学生进行了调查(表3)。由表可以看出,对篮球技术课非常满意的学生对照班只占25%,而实验班却达到了70%。由此证明: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表3学生对篮球技术课教学满程度的调查

4.实验后教学效果调查

为了全面了解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教学效果,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到实验班学生对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到篮球技术课教学中的评价(表4)。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对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到篮球技术课教学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

表4实验班学生教学效果反映情况(n=24)

(二)讨论与分析

1.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篮球技术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篮球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观生动的模拟步骤,学生在接受这些信息时,理解和掌握所学基本技术的有关知识,并立即转入实际操练,将这些知识在实践中指导自己的行动,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自觉、能动、积极、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方密切配合、协调共进的创造性过程。同时,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态度,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感知和创造性活动,并根据问答、讨论所反馈的信息,有序地控制课堂,为更好的发挥其学生的主体性提供条件,从而体现了教师指导学生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开放型课堂。

2.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篮球技术教学易于发挥教学优势

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用生动形象的画面、规范的动作视频演示、简洁易懂的解说,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方法、步骤,看得见记得牢,理解得快,将枯燥无味的内容变成形象生动新颖的画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处于积极和主动的学习状态。实践证明,实验班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学习气氛热烈,学习态度积极,学习兴趣浓厚。因此,此教学手段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有着明显效果。

3.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统一

(1)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篮球技术教学目标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篮球教学活动所要促成的学生身心发展上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所作的设想或规定,它表现为学生学习成果及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或对学生在篮球教学活动结束时其身心变化的说明。因此,教学中,没有目标,就无法控制课堂;没有目标,就无法有目的从知识系统中提取、加工和处理信息;没有目标,更无法从反馈信息中提取有关信息,从而无法进行评价。

(2)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篮球技术教学的教学意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篮球技术教学可以做到:①激励学生学习动机;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促进教师自身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④促进调控教学活动过程。

综上所述,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于篮球技术教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目标与教学意义的统一,故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结论

“数字化快速反馈系统”应用在篮球技术教学中,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取得了显著效益,能更好的融入了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46.

高中数学教育研究范文篇7

论文摘要: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不可能是没有或缺乏数学素质的人才。数学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中占重要地位。

一、《高数》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广泛提高大学生的数学文化素质教育

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即“数学文化”。目前关于“数学文化”一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的解释则是除这些以外,还包含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本文在使用“数学文化”一词时,比较倾向于它的广义解释。教育部自1995年以来,一直比较关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数学文化就是文化素质的一部分。“数学教育应具有‘文化素质教育’与‘数学技术教育’的双重功能”以及“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作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已逐步为人们接受。为使这种理念成为一种教育效果体现在学生身上,加强数学文化的教学实践就显得非常必要。

2.高职数学教育方向的迷失

《高等数学》课上,教师多以讲授数学知识及其在习题中的应用为主,对于数学在思想、精神方面的一些内容,很少涉及,甚至数学史、数学家这样一些基本的数学文化内容,都很少触及。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的学生在大学接受的数学知识多数偏重于数学的概念、理论和解题方法与技巧,经常被一大堆概念及公式牵着鼻子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数学的学习中迷失了方向,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现行数学教材中,用公理化的方法把文章做的密密实实,在某种程度上歪曲了数学发展的真相,使得本来自然的、可以理解的思想历史进程变为高不可攀的绝妙证明。学生成为一个袖手旁观者,而不是一个数学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

二、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教育

1.加强数学史与高等数学教学的整合

了解数学的发展史,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发展历程,还可以给出相应知识的发现过程。我们在传授数学概念的同时,要使学生知道它的来龙去脉,使学生了解到他们现在所学的那些看来枯燥无味但又似乎天经地义的概念、定理和公式,并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数学家头脑中固有的,而是有其现实的来源与背景,例如,我们在给学生介绍“导数”概念的时候,会先介绍牛顿、莱布尼兹是如何在不同背景、方法和形式上发现微积分的,那么很自然,当年牛顿在研究物体运动时,少不了要计算速度。紧接着我们以瞬时速度的引例给出“导数”概念。同时,我还会提到“贝克莱悖论与第二次数学危机”,使同学们明白数学中重要概念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发展是艰辛而漫长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导数”概念从最初的萌芽阶段到真正严谨的数学理论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一个多世纪,并且是几代富有创造性的数学家共同推进的结果。通过对这个过程的了解,学生对于“导数”概念的由来感觉很自然,同时增强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兴趣。

2.凸显数学的应用价值

很多人对数学有个误解,认为数学就是计算,这显然大大低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吴文俊院士在1993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召开的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研讨会上谈到,“任何数学都要逻辑推理,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用数学去解决问题,解决日常生活中或其它学科中出现的数学问题。”在我们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技术是无处不在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汽车的车速表实际上就是路程函数关于时间的“导数显示表”。我在介绍导数应用的时候常会举这个例子,通常学生的注意力会立刻被吸引过来。这一数学技术简单的应用足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新的认识。

进一步,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尝试将数学理论与数学建模思想结合起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解数列极限部分可以融入房贷问题:对购房者来说,是等额本金贷款还是等额本息贷款更合适?在讲授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内容时,我们将每一道应用问题(包括生产实际、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许多领域),都归纳成为一道数学建模题,并注意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特别是“优质、高产、低消耗”等问题,常常可以归结为数学上在一定条件下求一个函数的最值问题。通常这样的函数称为目标函数,而在实现这一目标时要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称为约束条件。在这种训练下,可以培养学生建立实际问题数学模型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之美

首先,数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的语言,如果运用得当,是十分精确的。同时,它又是世界通用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微分积分,矩阵运算等等早已统一为一个固定的样式,这是数学家往往可以读好几国外文数学论著的原因。很多学生对数学中大量的公式和繁复的符号望而生畏,然而它们实际上只是逻辑推理或概念的数学语言描述而已,跟音乐音符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数学是理性的音乐,音乐则是感性的数学”。好的数学语言能节省思维劳动,运用语言的技巧是数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多提倡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述问题,感受其简洁理性之美。

其次,数学的美还蕴含在论证推理中,高等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在学习进而尝试论证推理的过程中,逻辑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能够理性地分析、讨论问题,思维也变得更加严谨、细致。数学很多定理的证明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三、结束语

当今,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各种教改思路、新教材层出不穷。在新形势下加强数学文化的渗透,更新教育理念,进而带动教学形式的转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同时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也可以更好的贯彻“以人为本”

的教育宗旨,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利治.徐利治论数学方法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郑毓信.数学:看不见的文化——论数学的文化价值[J],南京大学学报,1994,1;54-63

高中数学教育研究范文篇8

关键词:数学慢教育;研究现状;研究特点;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7-0047-04

“慢教育”一词在1979年6月中国访问美国初级教育调查团的报告中首次出现。随后,教育家张文质先生于2006年在其著作《生命化的责任与梦想》一书中进一步明确“慢教育”的内涵,他认为:“慢教育就是提倡日常生活式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育是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的、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精耕细作式的关注和规范。”[1]显而易见,“慢教育”与“快教育”相对而生,是在智慧主导下的耐心和爱心瓦解粗暴,劝导贪婪,渐次消除心灵贫困的过程。

慢教育理念来源于生活与教育实践。奥地利社会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RudolfSteine)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提出了慢教育理念,他认为孩子在七岁之前不应该接受正式教育,而应由他们玩耍、追逐、画画、听故事和接触大自然;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ManabuSato)指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捷克教育改革家夸美纽斯(enius)也指出,“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MilanKudera)也曾说,“慢与记忆成正比,快与遗忘成正比”……这些教育观点无不体现慢教育是生命成长的实然所得,是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的。

慢教育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从“润物细无声”、“磨刀不误砍柴工”到“闲暇出智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叶圣陶先生提出“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不可以批量生产”到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的界定,从杨小微教授提出的“期待一种从容、舒缓、优雅的教育”[2]到吴蓓的“请让我慢慢长大”[3](从容地遵循自然界的安排)、黑幼龙的“慢养”[4],无不体现了慢教育所追求的应然状态。江苏省教研室李善良博士倡导教育的追求应是“简、淡、清、净、松、雅”,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慢教育的特点。

对慢教育的研究已经逐步进入教育界的视野。笔者在中国知网以“慢教育”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到公开发表在国内各类学术期刊上的相关文章共28篇,其中,近年来论及“数学慢教育”的文章有12篇,涉及的期刊主要有《中学数学月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小学教学参考》、《中学数学杂志》、《中国数学教育》及一些高校学报。此外,网络检索发现,还有近100篇与慢教育相关的网络文章以及专著。学者们从慢教育内涵的界定,慢教育的艺术、因素分析以及实施策略,慢教育的教学案例等多个方面,对慢教育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与研究,笔者重点研读了10余篇文章,并进行了综述。

一、数学慢教育研究的现状

纵观有关数学慢教育的研究文章,其基本共识为,数学慢教育是对当下“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课堂的一种扬弃,是对“无视学情,盲目求新”追风心理的一种常态诉求,是改善“思维滞后、思考缺位、心不在场”异化课堂现象的一剂良药。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践行慢教育能让数学课由“难上”到“能上”再到“好上”,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再到“乐学”,让教师从“无能为力”走向“可作为”进而转向“大有作为”,让生命的课堂由沉重走向舒展终归于幸福。

(一)数学慢教育艺术和因素的研究

1.关于慢教育的艺术性研究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生命化教育课题的一个重要理念,对数学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广大学者、教师对慢教育的艺术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诸多有价值的观点。《小学数学需要“慢”教》从教学手段的层面谈“慢教”的艺术,并结合教学案例《平移与平行》(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阐释简约的课堂不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简单化,而是简单问题复杂化。[5]《孩子,你慢慢来》则从实践层面谈“慢教育”的艺术性,借助“脱袜子”的故事,让人们意识到教育子女需要慢慢来、教育学生也要慢慢来。[6]而《放慢教育的脚步》则从生命的精神层面谈“慢教育”的艺术,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有刻骨铭心的经历,学生在和同伴、老师的交往中能体会到快乐,有自己施展才华的领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因此,需要放慢教育的脚步。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7]

2.关于数学慢教育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因素的研究

近年来,很多教育专家和学者就“慢教育”走入数学课堂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数学教学更需要慢教育》从做题的目的性层面分析数学课堂“慢教育”的必要性。做一道题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应当做慢点并及时总结,今天做这道题是为了明天不再训练这种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师生都应当坚信只有先慢下来,然后才可能快起来。慢不是为慢本身,而是为了更好地快。这能让师生明白把课堂慢下来的道理。[8]《数学课堂“慢”的艺术》则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层面理性分析慢教育的合理性。“以慢求快”、“稳扎稳打”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以快求快”、“紧张急躁”,教得辛苦,但事与愿违。[9]而《慢教育,让数学课堂更精彩》从认知规律和生命成长的特点层面分析数学课堂慢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有时候确实没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在课堂上“慢”,是为了把发现的机会、锻炼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教师慢一点,能给孩子无限的契机,某个同学可能开了窍或重拾自信或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信心,真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10]这也诠释了“慢教育”融入课改课堂的必要性。

关于慢教育因素分析研究,主要聚焦于生命成长的“慢”,知识生长的“慢”,学生发展的“慢”,接受知识也是一个“慢”过程。数学课堂的“慢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慢节奏、慢引领、慢呈现、慢操作、慢思维、慢生成。[11]

上述研究表明,无论是慢教育艺术还是慢教育必要性和合理性及因素分析,最终还是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层面上,即把目光更多的聚集于践行慢教育理念,恢复教育原本应有的慢性,获得数学知识和生命发展的天然慢性。

(二)数学慢教育的策略和案例研究

1.关于慢教育的策略研究

恰当而有效地选择教学策略,是每个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而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马加鞭式”课堂越来越远离课改理念,探讨数学课堂慢教育的策略更具有操作意义。

《“思、探、练、变、提”解题法》的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思、探、练、变、提”解题方法与慢教育理念相吻合,从解题方法层面阐释慢教育的具体操作策略:对呈现的问题要先思考,不能盲目动笔求解;对于问题要多方位探索,哪怕对该问题本身的解决相距甚远的探索也是珍贵的、有益的;通过探索和老师少量的提示解答该问题;对于该问题还要有实质性的变式训练;完全解决一个问题还应当及时总结并提出新的类似问题。[12]这为广大数学教师的解题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向,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有的学者则从教育教学的本质层面谈“慢教育”的策略。《例谈初中数学课堂“慢、降、放、退”教学策略》一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慢’是指让课堂运行的速度慢下来,耐心地等待学生个体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慢慢发现出来或慢慢再创造出来,以慢求快,步步留痕,生成快的效果;‘降’是指依据学情偏弱(即学生‘四基’薄弱)的数学现实,降低要求,降低认识,不高估学生的思维现实,使问题设置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匹配适切,让学生能跟上、学会;‘放’是指自然下放待解决的数学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相信学生能行,也指适当的留白,延展学生思考的时空;‘退’是针对偏大的问题,退到最简单、最初始的状态即退到学生心理思考的起点,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着,经历一串小问题的铺陈进而达成解决大问题的目标,只有善于‘退’、足够地‘退’,才有知识生成的瞬间潋滟与感动。”[13]这为正向的课堂教学提供一种方法指导。其实,教育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教育是一种习惯的培养、一种文化的积累,要靠慢功夫,靠日积月累,要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包容心去等待花开。

上述研究表明,“慢教育”从策略层面而言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关注教育本身规律,从草根育人做起;其二,关注学习内在规律,让体验成为知识生发通道;其三,关注生命成长规律,多给自由发展时空。唯有这样才能体验教育沿途的惊喜。

2.关于数学慢教育的案例研究

“案例分析”方面,笔者发现完整地将慢教育理念、内涵与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相结合的一课一评式案例研究极为罕见,除了笔者撰写的两篇文章《例说个性化课堂教学中的“六慢”》《基于“慢”教育的视角看一节优秀示范课的缺憾》[14]外,大部分属于“片段型”,比如《小学数学需要“慢”教》、《孩子,你慢慢来》、《数学教学更需要慢教育》、《怀念慢教育时代》[15]、《数学实验课教学中的“慢”“重”“轻”》[16]、《期盼“慢教育时代”回归》[17]、《小学数学课堂“慢”的艺术》[18]等都渗透了慢教育理念并进行了案例分析和研究。

由于慢教育形式上的艺术性、内涵上的丰富性,案例研究也具有多样化的角度。众多的案例研究表明,在传授数学核心知识的同时,应适时适度渗透慢教育理念、慢教育艺术,采取慢教育策略、慢教育手段,以慢教育心态来开展数学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有必要将慢教育理念与课程标准、教材以及问题设计梯度进行适度融合,应将“慢教育”理念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消化、吸收时间,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发展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慢慢成长,真正到达花开无声、花落无语的慢教育境界。

二、数学慢教育研究的特点

(一)研究呈现出来的特点

纵观有关慢教育的研究文献,其研究特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关注度比较高

从所检索到的文献来看,慢教育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无论是专家还是一线教师,都在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研究,研究的物化成果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无论是专著还是研究论文数量都逐年上升。

2.研究视野较宽泛

从大学、中学、小学到幼儿园对慢教育都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无论是专家还是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对慢教育的内涵、慢教育的艺术、慢教育的因素分析和实施策略等研究的视野较宽泛,立足于人性的长远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学科教学。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虽然对于慢教育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慢教育的认识程度还相对粗浅,具体实施策略、方法、流程、模式还不够明确且没有系统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理念渗透有余而实践探索不足

从文献的数量和研究内容可以看出,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慢教育理念的研究相对成熟一些,但将慢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或作为一种教学常态的研究还少见,可见体现慢教育的教学实践还处在一个漫长的摸索阶段。

2.微观探索有余而理性思考不足

从教师的研究成果分析看,对慢教育的研究体现在三个方面:慢教育因素分析层面、慢教育艺术层面、慢教育践行策略层面。第一层面侧重于反思数学课堂和理解教育回归,但对支撑慢教育实践的理论缺乏系统性研究;第二层面侧重于结构数学课堂和理性探源,但对慢教育课堂模式缺少明晰的建构;第三层面侧重于阐释微观策略和具体途径,但对慢教育课堂资源开发和环境创生缺乏理性思考。

三、数学慢教育研究的展望

从人的成长规律及认识论的角度看,一个人对知识的吸纳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从教育学角度分析,数学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有的研究文献显示,此前直指数学课堂慢教育实践研究的并不多见。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唯有基于学生现实的数学水平,尊重个性化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寻求适配的教学流程、得体的教学手段、匹配的教学策略、适切的教学模式,以“慢教育”理念指导数学课堂教学,才能让数学实现“难学—能学—会学—善学”的转变,也才能让数学课实现“难上—能上—好上”的转变。为达成上述目标,笔者建议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数学慢教育:

1.研制慢教育的教学流程。以个性化“六慢”(慢节奏、慢引领、慢呈现、慢操作、慢思维、慢生成)教学为抓手,让学生跟上、听懂、学会。

2.探索慢教育的教学手段。借助个性化教学手段“慢、降、放、退”,让学生易懂、易学、易会。

3.构建慢教育的教学模式。运用“对话交流”和“实验操作”的模式,让学生能学、能懂、能会。

4.寻求慢教育的教学策略。构建个性化“高情意学习场”,让学生想学、善学、乐学。

让我们一同努力,从理论上进一步把握慢教育的内涵,明确慢教育的外在表征、内在价值,初步形成慢教育的理论体系。数学慢教育研究没有终点,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文质.生命化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2]杨小微.期待一种从容、舒缓、优雅的教育[J].江苏教育,2010(35).

[3]吴蓓.请让我慢慢长大[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4]黑幼龙.慢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5]陈雨华.小学数学需要“慢”教[J].小学教学参考,2012(32).

[6]顾晓.孩子,你慢慢来[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1(10).

[7]薛文平.放慢教育的脚步[N].中国青年报,2011-09-20.

[8]甘志国.数学教学更需要慢教育[J].中学数学月刊,2010(3).

[9]刘世林.数学课堂“慢”的艺术[J].中学教学参考,2010(35).

[10]方叶强.慢教育,让数学课堂更精彩[J].贵州教育,2012(22).

[11]朱桂凤,孙朝仁.例说个性化课堂教学中的“六慢”[J].中国数学教育,2012(4).

[12]甘志国.“思、探、练、变、提”解题法[J].中小学数学(高中),2009(12).

[13]孙朝仁,朱桂凤.例谈初中数学课堂“慢、降、放、退”教学策略[J].中学数学(初中),2013(4).

[14]朱桂凤,孙朝仁.基于“慢”教育的视角看一节优秀示范课的缺憾[J].中学数学杂志,2012(10).

[15]屈太侠.怀念慢教育时代[J].教育科学论坛,2008(9).

[16]朱桂凤.数学实验课教学中的“慢”“重”“轻”[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2(1-2).

[17]韩国存.期盼“慢教育时代”回归[J].教学与管理,2009(5).

[18]吴国建.小学数学课堂“慢”的艺术[J].小学教学参考,2009(24).

ReviewofResearchonMathematicsSlowEducation

ZHUGui-feng&SUNChao-ren

(XingfuRoadMiddleSchool,Lianyungang222023,China)

高中数学教育研究范文篇9

关键词:情感投入;师生互动;和谐氛围

实施新课改后高中数学的教学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教学效率不高这个问题仍然存在,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情感教育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教学方式,并广泛应用于各学校的教学中,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对如何利用情感教育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进行了相关探讨,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与帮助。

一、高中数学教学效率不高的影响因素

1.课程及教学安排不合理

由于高中学校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故其课程总量、课程难度及课时均较小学、初中有了增加,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将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又受到其他功课压力的影响,容易感到疲劳、无趣与厌烦,若教师的教学安排不合理,如进行多次的机械训练,则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这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提高。

2.学生因素

由于每个学生都不一样,故其接受过的教育与视野也会不一样,这就导致其层次也不相同。学生层次如果存在太大的差异性,肯定会影响到教学效率。此外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其学习品质自然也会存在较大差异,而学生的学习品质也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情感教育在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中的具体应用

1.合理增加情感投入,对课程进行科学安排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害怕教师或讨厌教师,加上课程的设置欠合理性,学生没有放松的时间,精神紧绷、压力大,故无心向学,结果使得教学效率无法提高。

情感教育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注重通过情感来达到教育目标,而增加情感投入应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对各位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具体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课程及教学计划进行科学安排。因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既不能真正了解到学生的内心想法,也不能掌握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为了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合理增加情感投入,对课程及教学计划进行科学的设计与安排。

2.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并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充分利用情感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新时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这样才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并在课堂中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演讲过程充分展示出来,再结合各种情境手段,加以教育情感的引导,创设故事情境、问题情境及生活情境等,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3.改革教学方法,并积极创设和谐的氛围

自从实施新课改后,高中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期将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调动起来,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完成教育目标。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将知识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使教的过程成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

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应学会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创新教学方法,并在教学手段中融入情感教育的内容艺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具有的美。长期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既能使课堂知识容量得到有效提高,实现了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较长时间才可完成的教学任务,又能使板书及语言讲述的工作量大大减少,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主导,充当的是引导者,而学生则是教学主体,两者紧密相连、相互促进。要想促进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合理安排课程,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而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教育研究范文篇10

>>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方法浅议中小学的教学研究于教育技术征文的中小学教师基教学研究现状分析谈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中小学数学概念衔接教学研究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研究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数学教师合作研究浅析如何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数学教师教学研究选题策略基于数学教师教学研究方向的思考贵州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研究贵州民族地区中小学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浅谈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加强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可行性策略谈促进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路径基于微信群的中小学教师群体教学研究分析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要素构成初探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方法研究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浅议小学数学教师活用教学评价浅议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浅议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浅议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余跃")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中国首届数学教育研究方法培训会”在西南大学成功召开。来自国际数学教育界的4位顶级专家在会上做了6场关于数学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的专题培训讲座。基于对会议期间专题讲座的分析,本文着重探讨录像研究法、人类学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在数学教育教学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关键词】数学教育研究方法中小学教师首届数学教育研究方法培训会【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30-02

当今时代,只会上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为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完善研究方法,提升中小学数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素养,拓宽研究视野,2015年7月7日至9日,“中国首届数学教育研究方法培训会”在西南大学成功召开。培训会中,4位国际数学教育界的顶级专家,即国际数学教育杂志(ZDM)执行主编、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数学建模研究专题委员会(ICTMA)主席、ICME-13主席、德国汉堡大学的GabrieleKaiser教授,国际知名数学教育研究专家、《数学教育教与学研究手册》主编、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KenClements教授,国际知名心理测量专家、曾任PISA项目副总监、现为PISA专家顾问团成员、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的张立民教授,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弗莱登塔尔奖获得者、中国目前唯一一位学科教育领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梁贯成教授,共做了6场关于数学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的专题讲座。来自国内外49家单位的205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培训会议。基于对会议期间专题讲座的分析,本文着重梳理录像研究法、人类学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三种研究方法,简略探讨中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将其运用到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当中,旨在为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

一数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即是对数学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创新性的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有熟悉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丰富的数学课堂中可以发现并研究问题,在教学的实践环节中可以设计研究方案等,与专业的研究工作者相比,数学教师有着极大的优势。基于此,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同时,更应积极开展教育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改进教学模式,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造性人才。同时,数学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过程,也是自我学习、自我升华、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掌握教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提高科研能力,成为一名教学和研究并重的高素质人才。

二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

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掌握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学者提出教育教学研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统计分析法等。在培训会中,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KenClements教授介绍了研究数学教育教学的多种方法,如:质性研究、量化研究、混合研究、行为研究、历史学研究、人类学研究等。当然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每一种方法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及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研究者应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结合会议期间专题讲座的内容,下面简单介绍三种国际流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

1.录像研究法

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费莱登塔尔奖获得者、中国目前唯一一位学科教育领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梁贯成教授做了题为“Methodologicalissuesinvideostudies”的专题讲座,给与会者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录像研究的精彩讲座。梁教授从1995年和1999年分别进行的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heThirdInternationalMathematicsandScienceStudy,简称TIMSS)的录像研究的背景和结论出发,介绍了国际数学课堂录像研究的意义、优势、原则、框架和方法。

研究者们可以从多角度的镜头中捕捉到利于研究的不同画面,不同的研究者也可以针对同一视频录像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相比现场观察,录像研究有可以重复观看,中途可以做停止、倒退、快进等操作的优势。因此,录像研究法深受研究者们的喜爱。录像研究主要关注课堂,关注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学生的互动情况等。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学生讲话字数的比例、教师提问的个数和难易程度以及问题之间的联系、复习旧课与学习新内容的时间比例等。研究者可以从录像中研究了解这些问题,反复地观看课堂教学的过程,确定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以便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2.人类学研究法

国际知名数学教育研究专家、《数学教育教与学研究手册》主编、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KenClements教授做了题为“AnthropologicalResearchinMathematicsEducation”的讲座,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数学教育,所举例子形象生动,资料丰富,令与会代表耳目一新。数学教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方法也可以多学科化、多视角化。其中,人类学是所有学科中最富于人文性,也是人文科学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教师们可以以人类学为基础,通过深入实地考察、跨文化的比较研究等方法来阐释数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现象和问题。

人类学中最引以为自豪的研究方法就是田野调查,而田野调查的具体方法就是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数学教师们可以利用学校课堂能亲身参与学生活动的优势,以人类学独特的视角,融入教学过程。培训会中,Clements教授介绍了他在2011年从人类学的视角提出的“5―R模型”,并以反函数、代数方程与因式分解以及有关几何的教学为例介绍如何运用“5―R模型”,最后得出了许多有趣的结论。

3.统计分析法

国际知名心理测量专家、曾任PISA项目副总监、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张立民教授做了题为“Samplingconsiderationsforlarge-scaleassessment”和“analysisofinternationalassessmentdata”的讲座,介绍了大型测验中样本选取的方法,并亲自用Excel、SPSS等软件演示如何进行数据分析,使得在场的听众受益匪浅。张教授在讲座中还特别介绍了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即项目反应理论(ItemResponseTheory,简称IRT)。IRT是在一定假设之下,用一个数学函数去反映考生在试题上的可观察的作答表现与其不可观察的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内容是用数学和统计的方法对心理与教育领域存在的随机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国际教育测评项目(PISA)也在应用IRT编制测验、建立题库和进行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等。

IRT具有经典测量理论所不具有的许多优点,如:项目参数和能力参数具有不变性;项目难度和考生的能力水平定义在同一度量系统上;IRT定义了CTT中没有的项目信息函数和测验信息函数等。中小学数学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IRT来编制试题,检测学生们掌握知识的情况,评估学生的能力水平。目前,已有几种计算机程序如BISCA、LOGIST、BILOG和MULTOLOG等都较成功地实现了项目反应模型的参数估计,为教师们在实践中的应用扫清了障碍。培训会中,张教授介绍了自己所编的IRT程序包(TAMTutorials),并结合具体实例,用R软件演示了如何分析数据,研究者们可以借助张教授提供的技术资源合理地开展研究。

三思考与启示

根据上述三种数学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中小学数学教师们可以加以深入学习及合理借鉴。(1)可以通过观看一节课,或者观看几节课的录像视频,从数学课堂教学中选择某一角度对录像内容进行编码统计和分析,如:分析教师如何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来组织不同内容的教学,如何加深学生对某一概念、定理、法则的理解等,最后得出相关的结论。(2)可以以某章节的数学知识为例,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定期的、有规律地进行课堂观察,课后与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通过测试数据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课堂观察数据对数学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练习册、问卷及访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3)可以基于IRT做关于学生的数学学业成就水平的研究,可以做中学学生数学课堂的学习适应性评价,也可以做学生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测验研究,还可以做学生数学素养的评价研究等。当然,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研究方法还有很多,研究者们也可以积极探索开创新的研究方法。

高中数学教育研究范文篇11

对于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困惑问题,笔者作为学校副校长及科任教师从2009年就开始带领课题组,通过课题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进行了如下深入研究。

农村分层教学实践与探索

第一阶段(2009年12月――2012年5月):江门市级课题“基于新课程的农村分层教学实践与探索”。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利用分层教学达到这一要求。因而提出了这一实验研究课题,并通过江门市教育局立项进行研究,通过以下两种模式进行实验。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学校实施平衡分班,因此在实施分层教学前,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加以分类,把学生分配成上、中、下三个层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班内不同层次学生的互助学习活动,巡回了解班内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各类学生生活在和谐平等友好的学习气氛之中,共同进步。

分层走班教学模式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课题组还进行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试验,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利用每周星期二晚,自修第二节课的时间对一周所学新知识进行巩固、拓展、变式,并对旧知识进行复习提高。

通过实践研究,学校总结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效率提高的办法”“发展了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措施”“教师全面能力提升的策略”等理论体系和操作框架。

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研究

第二阶段(2011年3月――2014年4月):广东省级课题“农村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研究”。在上一个课题的实验研究中,已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影响教学过程中的因素,通过实验寻找到利用分层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但要进一步提高数学学科的质量,就要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因而,接下的一项研究项目就是“农村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研究”,并于2011年5月获得广东省教育厅的立项。

本课题根据农村的特点,通过建立校本研训制度、实施课题带动和活动推动策略、发挥“名师工程”“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创立名师课堂和名师讲坛,开展多元化教师培训以及“同课异构、同课再构、同课异讲、异课同构”教研活动等实践,积极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将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为理论,从而总结出农村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体系,并加以推广,体现本课题的实用价值。

这一轮研究,解决了以下问题:①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是学校的有效支持。②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教师的主体发展。③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创新学校管理。④指导教师对认知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教学模式。⑤通过本课题研究得出农村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支持体系(如图一)。

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第三阶段(2011年12月――2014年6月):台山市级课题“农村初中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在以上两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依据学校学生的数学能力很差,这个问题困扰数学科质量的再次提升,因此,为了克服这种现象,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我校组织以数学骨干教师为主力的课题组,利用在台山市教育学会立项课题《农村初中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来对学生数学能力培养进行深入的研究。本课题通过以下四项实验研究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研究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三大要点①准确第一,预防为主。②重视算法,合理运算。③讲求效率,运算简捷。

实验研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方法①通过丰富学生的空间经验,解决几何入门的难题。在学习几何时,丰富学生的空间经验,扩充他们的空间词汇,使之对几何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提高学生对符号信息的操作转变为图形信息的操作,从而提高W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②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一题多解,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敏捷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③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协同训练,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想象出图形的能力;把直观材料与相关的词语结合起来进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

实验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①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从“愿想”“能想”达到“会想”和“多想”,最后能“联想”。②既重视数学严谨性的教学要求,又要在数学教学中展示数学思维过程,才能达到加强逻辑推理训练。③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法①引导学生概括、领悟常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②加强应用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能力。③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强化学生的“探究性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一阶段课题研究既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教师全面能力的提升。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第四阶段(2013年4月――2015年3月):广东省级课题“农村初中数学数字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经过分层教学、教师专业成长、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促使我校数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研究过程中已编辑了三本数学校本教材。那么,如何将数学校本教材实现无纸化教学成为了探讨的主题。因此,我校利用完善的校园网,通过在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申报课题《农村初中数学数字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立项来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要探索以下三种形式:

新型的学习形式①利用网络进行校本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②运用资源库优势,在网络学习中拓宽学生知识面。③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展示的平台,发展实践能力。④在网络中提高了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新型的教学形式①数学校本课程资源库为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知识提供了学习平台。②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资源,将数学校本课程资源进行优化组合。③探索了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

新型的家校互动形式①指导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数学校本课程的网络学习,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②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网络学习,促进彼此关系和谐发展。

采用成果引领,扩展研究领域

第五阶段(2015年4月――2016年12月):采用成果引领,扩展研究领域。通过以上四个阶段的研究,在这一阶段,我们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这一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梳理,采用延续课题――部级课题《农村初中数学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批准号:153632698)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解决了以下问题:①在我校的网站上建立初中数学资源网。②开发“数学数字化资源”这一模块,其中包括研究方案、教案、课件、论文、课例反思、个案分析等内容。③教师利用数学资源库进行数字化教学,形成新型的数学数字化教学模式。④学生利用数学资源库进行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形成新型的数学数字化学习模式。⑤开发“数学论坛”,通过数学论坛的活动加强老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家长与老师、学生之间联系,形成新型的家校互动形式,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成果作用逐渐显示,研究领域逐步扩展。在项目研究成果的引领下,我们又利用广东省级课题《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批准号GDJY-2015-A-b114)在数学、物理两学科中进行研究。

在以上的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成果,被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项目评审确定我校成为了江门地区唯一参与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实验项目――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试点实验的学校。2015年12月江门市教育局批准我校承担江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项目――探索“快乐、健康、优质、轻负”课堂的研究。

这一阶段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分别在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九个科目对认知教学、实验教学、微课教学、思维导图教学、课程实践活动的五个项目进行研究。对这些课题、项目加深研究,不断完善,形成体系。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将认识升华为理论,撰写论文60多篇,陈泽宁副校长的专著《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于2016年9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项目成果《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荣获2015年江门市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6年6月学校成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S0L0分类学在构建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中的应用”(课题编号:2012ZJK014)的实验学校。并通过以下的方式将成果进行推广。

专著推广――提炼了本项目实验研究的精髓,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了项目研究著作《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研究》,并广泛发行。

刊物推广――研究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62篇,其中《例谈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发表于核心期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年第9期;《中考数学试题中的跨学科知识问题》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在2011年第8期。《江门日报》《台山教育》《教育》等报纸杂志对学校科教成果进行报导、介绍和推广。2016年4月10日,台山教育第117期以《课题研究促改革实验提炼出成果》对学校的教育研究工作进行推广报道。

媒w推广――《教育》杂志、江门电台、台山电视台、台山教育报等媒体从不同角度对学校的教学科研进行了采访报导,将学校的科教经验对整个社会进行广泛推介。

交流推广――项目主持人陈泽宁副校长在台山市初中教学质量分析及2015年中考备考动员会、台山市初中学术研讨活动、第二届悦远教育海峡两岸中学数学“核心素养”课程与教学观摩研讨会、深圳市龙岗区平安里学校交流活动中对本项目成果进行推广。

本研究实验能够按不同课题的阶段要求和研究方向进行实践研究,并顺利完成五个阶段的研究历程,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教育学会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江门市教育局教研室以及台山市教育局教研室专家的悉心指导。每一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能够通力合作、团结一致对阶段课题进行试验研究,还有学校的全体同事、学生对各阶段课题研究的支持,正是由于他们的共同努力,课题组的每次调查得以顺利完成。

高中数学教育研究范文1篇12

关键词:专业学位;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

在教育部2009年颁发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然而在近十年的培养过程中,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普遍存在着实践能力不足的严重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国统考从2010年才开始进行,目前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关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相关规定较少;另一方面有些高校在实践教学基础较弱的情况下,仓促招生,导致对培养目标认识不清,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培养单位对实践能力界定不清,实习基地不健全等。这些都制约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发展。齐齐哈尔大学理学院数学专业自2015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从数据上看硕士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多,但从生源质量上来看,学苗参差不齐,其中超过一半的学生本科是非数学师范类或非数学类的,他们既没有数学教学训练的实践经验,也没有经过系统的数学学科理论学习,仅凭着对数学教育事业的热爱,考取了初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预备将来从事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还有部分学生虽然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生,但并没有受过系统的教学技能训练,实践教学经验极少,且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因此,对全日制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的略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含义

教育硕士实践能力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界定的方式不一样,所包含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按照《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本文研究的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包括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管理实践能力[1]。教学实践能力是指教师掌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评价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动态过程,是基于教学理论知识有效表现和教学的基础,是将知识转化为教学与表现的有效联系。[2]既是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教师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因素。管理实践能力是培养教育硕士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能力,是指学生将所掌握的管理活动与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和方法应用于实践,从而不断提高管理实践能力。[3]

二、全日制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必要性

为进一步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管理实践能力,本培养单位以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建构为主线,总结和反思过往的实践教学工作经验,努力探索出适合训练硕士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教师职业素养,扩展教学与管理水平的发展途径,使对于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对本培养单位教育硕士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思路进行梳理,总结出具有实践经验的一些成果,使人才培养贯穿于培养目标设置、培养方案制订、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与教学实施、教学质量评价的全过程,全面保障和提升教育硕士专业人才的素质,扩充教育硕士专业人才的数量,有利于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为他们未来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本培养单位数学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方案每两年修订一次,每次修订之前都会调研低年级硕士生,了解原有基础与知识面;访谈毕业生了解学位课程的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的配置是否合理,实践环节的训练能否满足毕业生的教学实践等等。再以此为依据,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考试办法,建立实践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设置的优化。通过调研发现,本培养单位自2015年教育硕士招生以来,共招收23名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其中数学非师范类11人,非数学类6人,有超过70%的学生缺乏系统的数学教育经历以及教育实践经验。为此,本培养单位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比如17版人才培养方案增设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教学、课堂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课程,19级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数学教育学概论课程,不仅增强了硕士生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而且填补了教育管理方面的课程空白。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大,课程设置遵循“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4]的原则将设置全面放宽、做到深入和精细相结合,合理调整实践课程的配置,提高微格教学学分,增开教育研习实践课程,增加与初等教育教学相关的专题讲座与文献研究等学术活动次数,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进而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同时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设置实践能力培养的三个课程平台,构建了完备的实践课程体系:(1)教育教学实践平台:校内实训(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课例分析)、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2)教育管理实践平台:教育实习、心理发展与教育、课堂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3)教育研究平台:教育研究方法、专业文献阅读、教育研习、毕业论文。

(二)完善双导师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双导师制是保证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養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联合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方式,建立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机制,校内导师从学生一入校就担负起指导责任,进而加强指导频度,提高指导质量,同时在学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增强校外导师参与实践指导的力度。

教育硕士师资队伍水平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选拔组建高素质、专业化、一定规模的导师是培养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当前,校内导师大多从事高校的科研工作,往往缺乏基础教学经验,中学基础教育的校外导师恰恰能弥补这些不足。同时,要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筛选,加强对导师队伍管理,要对导师明确任务和责任,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价,制定具体、切实可行的制度。校内外导师还要积极配合,增进交流,共同探讨,为硕士生做好职业规划,制订一生一策研究生培养计划。

(三)突出教学技能培养,强化教育实践能力

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具备从教能力的标志,本培养单位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全日制教育碩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整个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育硕士通过学习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数学课程与教材研究、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数学教学技能、数学教育学概论、中学微积分教学研究、中学几何课程研究、中学代数课程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教学等与从事教学有关的理论课程,为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采用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互助合作式,模拟教学等混合式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增设一些前瞻性的内容,方法技能类的课程,如研习优秀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的微格教学研究等等。在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中,教师应真正成为引领者。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全员参与,既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从教能力。尤其对非师范生来说,一年的师范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不仅是一种补救提升措施,也为他们考教师资格证,进行教育实践活动打下了理论基础。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是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实践基地导师的指导下,硕士研究生熟练运用新课程理念来分析处理教材。通过听课、备课、上课、评课、观摩、反思等一系列的实际操作过程,产生教学智慧,提升自身的数学教学能力,不断地推陈出新,达到教学创新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语言表现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的能力。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在实践基地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能够加深硕士生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全面把握班级学生个性与特点,灵活设计课堂实践操作过程,恰当运用实践教学方法,及时做好教学反思,做到真正地掌握教学规律。

(四)健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确保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进行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节约集约用地分析范例(12篇)

    - 阅0

    节约集约用地分析范文1篇1关键词:节约型校园;后勤管理;创新;信息;动态节约型校园建设是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自身适应节约型社会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

    财务风险案例研究范例(12篇)

    - 阅0

    财务风险案例研究范文1、用于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此类研究报告通常要求市场分析准确、投资方案合理、并提供竞争分析、营销计划、管理方案、技术研发.....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