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集约用地分析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节约集约用地分析范文1篇1

关键词:节约型校园;后勤管理;创新;信息;动态

节约型校园建设是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自身适应节约型社会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建设节约型校园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后勤管理部门是倡导和执行节约的重要部门,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主导力量。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必须适应节约型校园建设对其提出的挑战,实施后勤管理工作的全方位创新。

1创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建设节约型校园,对高校后勤管理现有的管理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必须围绕“建设节约型校园”这一主题,创新管理理念,转变工作观念。

1.1充分认识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意义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节约型校园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中心工作。节约型校园建设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节约型社会理念在高校工作中的一个具体体现。它是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为中心而开展的,其目标是通过节约资源、优化配置,集中优质资源,更好地保障服务于学校的总体发展大局。

1.2树立节约的理念

节约意识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有力保证。后勤管理部门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主导力量,只有后勤管理岗位工作人员有了强烈的节约意识,将节约行为落到实处,才能够实现后勤管理的真正节约。后勤管理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学习节约型社会建设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在后勤管理人员中形成节约意识,深化节约理念。

1.3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后勤管理部门是监督考核和履行节约的重要部门,是建设节约型高校的主导力量[1]。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要处理好教学和保障服务的关系,更新后勤服务理念,树立“高效作为”的服务保障意识,要积极发挥表率作用,把节约行为变成自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俭办事,养成自觉节约一张纸、一杯水、一度电的良好美德,增强“厉行节约,勤俭办学”的思想意识,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2创新工作方式,实施精细化管理

建设节约型校园对高校后勤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摒除传统的管理方式,树立适应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全新管理方式。从目前全国各高校的探索实践来看,引入精细化管理方式是高校后勤管理适应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一个有效方式。精细化管理,是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引入高校后勤管理领域的一种全新管理方式。它能够细化高校后勤管理空间,量化后勤管理对象、规范后勤管理行为,创新后勤管理流程,实现后勤管理活动的全方位覆盖、全时段监管、高效能管理。

2.1完善制度体系

按照精细化管理的标准,从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全新的管理制度。在借鉴其他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建立与完善以节约为中心的后勤管理制度,实现对工作全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以节约为中心的后勤管理制度应包括高校后勤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资产管理、餐饮管理、绿化环境管理、日常维修管理等等,促使每项工作都有制度管控、有程序遵循。建立后勤资源集约化管理制度。摒弃传统的资源分散式管理为集中管理模式,以适应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需要[2]。建设节约型校园在后勤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后勤管理资源合理配置与资产的有效使用。要按照“专门、专业、集约”的原则,对后勤管理的资源、资产进行整合,并出台相关集约化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保障功能、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2.2实行量化管理

量化管理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后勤管理部门要与各相关单位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量化考核机制[3];通过制定《精细化管理工作标准》《精细化管理监督考核细则》,对精细化管理进行监督落实,以及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如对学生公寓可以一室一表计量,测算核定每月的水、电定额,实行节约有奖、超额交费的办法。

2.3加强信息建设

信息建设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工作,为适应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需要,后勤管理部门要加强基础数据信息的建设。通过建设一个专门、专业的动态立体数据平台,详细登记每幢建筑的所有信息:面积、每层平面图、水电暖管路布局、每个房间的信息(面积、使用单位、财产物资情况等)。信息采集可以采取分级采集、逐级汇总的办法。由系部和部门兼职物资管理人员采集,集中汇总到后勤管理部门录入。人员的流动,造成的信息变化,这就要求兼职物资管理人员随时报告动态信息。基础数据信息的建设,要实现从全校所有建筑水、电、暖管网信息的整理绘制,到学生公寓入住数据和办公教学区使用情况的整理都做到数据翔实,达到点击鼠标即可了解任何一个房间的信息,通过信息的统计分析,可以清晰掌握系部单位的人员布局、校舍使用面积、财产物资占用数量等,这对领导作出决策和精细化管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4实行动态管理

在信息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数据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对学生公寓管理实现动态化。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每年11月份以后,大三的学生5000余人都离校实习,这时可以将学生的宿舍统筹集中,理论上应该能腾出3幢至4幢宿舍楼,按每幢楼200个宿舍,每个宿舍28平米,每平米取暖费18元/年计算,每年能节约取暖费30万元到40万元;再如上课期间可以调低学生公寓暖气流量,夜间可以调低教学和办公区域的暖气流量,采用“人在流大,人去流小”的人性化管理原则,以期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创新高校后勤管理运行机制

科学建立以“节约”为主题的高校后勤管理机制,既要充分结合各个高校的自身特点,又要符合高校后勤部门的运行规律。健全组织和完善保障体系,是确保节约型校园建设中后勤管理工作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4]。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除了要充分发挥后勤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还需要高校内部各部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为此,必须建立后勤管理的运行保障机制。

3.1成立组织机构

为提高节能效率,有必要成立由校级领导挂帅、系部、行政部门、责任业务科室参与的节能领导小组,综合掌握信息、分析信息、提出方案。当前大部分高校都设有节能管理机构,基本上都是挂靠在水电管理部门,也只是行使节能统计、能耗分析等职能,不能很好地挖掘节能潜力、监督节能效果、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节约型校园建设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进一步强化职能,落实责任,监督考核,高效率地开展工作。

3.2建立成本核算机制

后勤管理的各个服务项目都要执行成本核算,全校运转中的能源等消耗要纳入成本,实现全成本核算[5];对物资的分配,实行经济核算和效益审计;对经费的使用要全程监控,并定期做效益评估,明确各项经济责任。

3.3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节能领导小组应下设节能监督考核办公室,履行节能监督考核职能,增强节能领导小组的有效性和灵敏性。在实际工作中,应将“细化考核细则”和“政务公开”相结合,及时收集相关数据,并通过政务公示和网络平台公布,以期降低管理成本。

3.4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励系部管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让管理工作人员积极投入到节约型高校的建设之中。后勤管理部门可以结合本校实际,特别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具体工作,制定出能够体现对先进工作者奖励和落后工作者惩治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可以采用薪酬激励、岗位激励等多种激励方法,来激发后勤部门人员的工作热情。如卫生工具的发放可以限定每年额度,节约有奖;学生座椅每年按学生数配给,多退少补,损坏维修或更换,合堂教室、学生座椅板凳的维修费,可以根据学生数制定标准,节约有奖,超额处罚等。

3.5设立系部兼职财产管理员

为保证成本核算、监督考核、奖励约束机制的顺利实施,明确责任,很有必要在各二级单位设兼职财产管理员岗位,管理本单位的校产,同时与后勤校产管理部门直接联系具体业务,如财产交接(座椅板凳、办公设施、教学设备)、维修保养、财产归还、信息上报和统计等。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账账相符、账目清晰。

4创新高校后勤管理的技术运用

节约新技术的应用和新设备的引进,是实现建设节约型校园目标的重要推进器。后勤管理部门要注重节约资源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与应用。

4.1注重进行节能改造

要树立长远利益意识,多采用科学技术来实现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目标。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大对能耗高、浪费大设施的改造,对落后耗能设施予以撤换,对不节能的设施加以改造。

4.2注重推广使用新技术

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使用,能大大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此要注重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使用。如在办公区、学生公寓等公共场所的走廊卫生间安装使用节约水电的新设施、新技术,如节能声控灯、感应冲水器等;在教室、大合堂教室安装光线控制开关,以期降低电耗;在绿化养护工作中,推广使用节水浇灌器等。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中水处理站,每天能处理回收中水750方,全年节水70余万元;走廊、厕所等公共场所照明灯数量2600余个,如果全部换成节能声控灯具,每年节约的电能也是客观的;路灯147个(每个200瓦)、景观灯137个(每个40瓦),如果更换成太阳能照明,每年节约的电能也不是小数目;餐厅的蒸饭车可以改造成生物质燃料代替目前的电能,目前餐厅的蒸饭车总功率约为195千瓦,若采用生物质燃料可以节约60%至80%的成本。

4.3注重运用信息化技术

长期以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对信息化的运用程度普遍较低,影响了高校后勤的管理、保障和服务工作,也影响了效益和质量。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以建设节约型校园为契机,把信息化建设纳作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网络化,实现高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高校和社会、校与校之间的资源共享,这样能极大地节约运行成本[6]。

4.4投资建设楼顶光伏发电

充分利用政策导向,投资建设光伏发电。近几年国家能源局出台一系列鼓励光伏发电的政策,如《关于印发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等,山东省政府也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设分布式电源。烟台职业学院建筑物楼顶面积7万余平方,空间开阔,适宜建设光伏发电,也可以引进能源公司合作,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建设分布式电源,这种开源式的节约,力度是巨大的。

5营造后勤管理的良好氛围

建设节约型校园,在充分发挥后勤管理部门主导力量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调动高校的整体力量。因为节约型校园建设,涉及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离不开广大教职员工、广大学生的广泛参与。只有广泛调动教职员工、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才能得以正常开展,作用才能得到全面发挥,节约型校园建设才能顺利推进。

5.1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奖励

建设节约型校园,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建设的进程和水平,对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实现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加大对后勤专职人员的培训力度,走出去,多学习先进的经验,提高后勤管理部门的人员素质,这也是适应和保障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敞开渠道、集思广益,及时采纳节能减排建议;鼓励节能技术创新创造。通过评选年度节约标兵,对节能贡献突出的师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5.2开展以节约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组织开展以节约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以每年国家“节能宣传周”“节水宣传周”为契机,开展环保节能宣传,举办如发倡议书、办宣传刊版、节约小窍门共享和“我为节约献计策”等活动,强化“节约是美德”的意识,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使广大师生员工时时处处感悟到节约的重要性和责任感,并将节约意识转变为个人自觉的行动,推动节约为荣良好风尚的形成。

5.3成立学生绿色行动组织

高校学生密集度高,每天活动在校园角角落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管理部门为主导,成立学生绿色行动组织,组织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节约行为,如随手关闭长明灯、长流水,随时通知水电部门维修损坏的水电设施,防止跑冒滴漏的发生等等。

总之,节约型校园建设,要求摒除传统的粗放管理改为精细化管理;以制度管控,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大胆创新;广泛采用节能新技术,既要节流也要开源;采取信息化、集约化、立体化、动态化的管理方式,为节约型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魏大生王启东单位:烟台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友民.节约型高校后勤之我见[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报,2007(1).

[2]王伟.创建节约型校园与高校后勤管理[J].高校后勤研究,2006(10).

[3]陈联盟,曲保忠.节约型校园建设与高校后勤管理[J].科学决策,2008(11).

[4]吕宝勤.论如何打造“绿色节约型”高校之后勤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传媒科技,2012(1).

节约集约用地分析范文篇2

我发现,我们XX区由于近年来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随着我区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开发区内大范围进行村屯改造,对镉污染农用地通过地类变更进行工业化改造,使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供给诉求矛盾日益凸显。

以科学发展观武装思想,大力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势在必行。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加强和改进国土资源管理,既是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当务之急,也是巩固改革发展成果、促进我区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针对土地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抓好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新成果,谋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推动我区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针对我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以及资源供需突出矛盾,我区积极应对宏观调控新政,紧紧围绕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这一中心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一方面,在创新管理方式的基础上,逐步引导资源利用方式朝着规划、招商、土地利用统一合理化转变;另一方面,在挖潜资源存量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实现由资源供给服从需求向资源供给引导需求的转变。

在调研中,我发现我区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已经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作为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紧要任务来抓,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创新了一些新举措,在建立规范有序、保障有力、调控有效新机制上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认识统一,各项制度基本落实

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严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环节,更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任务。我区对各村屯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水平、定位和矛盾等都进行了比较充分认真的分析,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通过我区统一部署,对我区土地利用总体进行了认真分析,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大力倡导节约集约利用上已经形成共识,普遍认识到如果继续按照陈旧的发展观念和模式来搞建设,土地后备资源将根本无法保障XX区整体规划经济指标的实现。因此,全区统一认真贯彻执行宏观调控政策,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强化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一是在用地审批中严格土地规划、计划审查,充分发挥规划、计划对建设用地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从供给数量、结构、供地方式、供给主体、供给时机等方面严格把握,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二是妥善处理保障与调控的关系,在我区整体规划内优先保障市、区重点建设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和城乡公共事业用地;三是通过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严把规划、计划的落实关。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在建设项目预审时,从规划用途、用地规模、供地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严格把关。土地的规划、计划管理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引导和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2、严格土地供应政策,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该高于其他规划。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耕地保护为价值取向,我区应该严守耕地宏线,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体现两个目的:一是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二是必须对规划建设用地作出严格的控制。结合我区经济发展实际,普遍落实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控制标准,依据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规定,结合实际制定了工业项目进入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控制标准和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村屯改造)。符合我区实际的控制标准的实施,对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提高了土地利用强度。

3、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全面落实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公开出让制度,以市场运作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合理利用,通过发挥土地价格杠杆作用,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立了多渠道进水,一个水池蓄水,一个龙头出水的土地收储供应机制。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和调控。通过实施土地储备制度,将盘活国有企业资产与推动旧城改造和加快城市化进程三方面实施对接,达到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4、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全面实行建设用地全程跟踪管理,进一步落实用地审批、开工检查、竣工验收的全程管理,对建设用地实行全程监控,实行定期巡查及竣工验收制度,确保项目用地及时利用,防止土地闲置现象的发生。

二、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新途径

我区率先开始尝试地类变更,将镉污染严重的农用地变更为工业工地,将村屯整体搬迁,既保障了百姓的健康,又将被污染土地从新合理利用。

三、创新实践,加快构建新机制

要做到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不仅要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方法途径,而且还要有配套的政策支持,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从而以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科学发展。我区创新实践了一些符合本区实际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全面发展我区装备制造业、建冶金园工业园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1、土地闲置现象依然存在,由于XX区进行实施的是村屯整体改造,一个村的土地全部征收,而项目建设用地约占总面积的80%左右,这样造成了部分土地的闲置。

2、在土地规划方面,宏观调控和微观制约还没有限的统一起来。

五、节约集约用地的应对措施

1、对现已征收的村集体土地进行一次更全面、细致的普查,对闲置土地的地理位置、面积、周围环境做到心中有数,有图、有表并与现状土地相配套,以便在招商引资中进行市场化运作。

节约集约用地分析范文篇3

关键词:农村新民居;公共政策;节约用地;增值收益分配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7-0074-03

新民居建设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现实需要,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其作为推动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在农村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其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是新民居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制定农村新民居建设节地制度,创新节约用地增值收益分配模式,激励农村新民居建设节地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农村新民居建设的土地政策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行为准则。农村新民居建设的土地政策就是政府在农村新民居建设过程中对土地这种生产要素及其增值收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依据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经由各级利益主体参与的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行为准则。

1.新民居建设用地政策的核心内容及政策目标。当前我国农村新民居建设用地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在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经批准新民居建设可先占一部分农用地进行周转,待村民入住新居后,将旧村址复垦,归还周转用地。同时按照旧村址复垦规划,增加的耕地在归还周转用地、留足农村发展用地后,其余部分可作为土地转置换指标,置换城镇建设用地。

其政策目标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2.新民居建设用地政策的执行要求。新村规划面积原则上应当控制在原村址面积的三分之二以内;农村居民人均占地面积原则上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居民建筑面积每户不宜超过250平方米;一户一宅。采取“先占后补”的办法补充耕地面积为周转用地面积的1.2倍;周转用地不属于新增建设用地不需要缴纳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周转用地最多不超过50亩;使用年限为3—4年。

3.新民居建设用地政策的预期执行效果。在新民居建设中,要将旧村址复垦为耕地,归还周转用地、留足农村发展用地后,其余部分可作为土地置换指标,转换城镇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可以有偿转让,原则上在县域范围转让。对确需在市区范围内进行置换的,必须经省政府批准。置换指标的使用要把握好用地结构和比例,统筹安排房地产开发、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和其他产业项目用地。房地产开发项目中,要有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新民居建设节余出来的土地,不能用于“小产权房”。

二、河北省农村新民居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情况分析

1.河北省农村住宅建设的现状。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建设住房、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十分迫切。2009年河北全省农村竣工房屋面积445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4134万平方米,占所有竣工房屋面积的92.90%。农民用于居住的消费支出仅次于食品消费,居第二位。

通过1985-2009年河北省农村住宅面积及住宅占所有住房面积比可以看出,从1985年到1997年,农村住宅面积经历了增长—下降—增长—下降—增长的波动演进阶段,从1998年到2009年处于基本稳定阶段。那么,住宅面积的增加,土地来源是什么?会不会影响耕地面积,能否达到新民居建设的政策执行目标?

通过表1“河北省主要年份常用耕地面积变动情况”可以看出:河北省耕地总面积和人均常用耕地面积都在减少,主要原因就是建设占地。尤其是2008年,建设占地占耕地减少面积比重上升到43.66%。显然,城市要发展,农村要建设,耕地要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问题十分关键。

2.河北省农村新民居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的理论分析。按照农村新民居建设的要求,节约集约用地潜力很大。其主要计算方法如下:

方法一:从人均用地测算农村新民居建设节约的用地

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参照《镇规划标准》(GBS0188——2007),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表2,对照此表,将需计算地区人均实际建设面积与标准面积之差,乘以人口数,便是节约的用地。

方法二:从户均宅基地规模测算节约的用地

根据国家及地方具体规定,确定合理户均用地标准,用此标准和实际户均用地面积并结合整理区域内总户数,即可计算出节约的用地。

3.河北省农村新民居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的实际效果。根据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河北省村庄建设用地1761万亩,人均占地达到295平方米,村庄建设用地占全部建设用地的58.4%。另外,全省不同程度存在“空心村”现象的村庄约有7500个,占全部村庄的15%左右,空心村面积平均在20%—30%左右,造成土地闲置浪费达60万亩左右。

省国土资源厅按照国土资源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提出了实行周转用地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列入省级新民居示范村的,经批准可先占一部分农用地进行新村建设,待村民入住新居后,将旧村复垦,再归还周转用地。同时规定,新民居建设中,在将旧村址复垦为耕地、归还周转用地、留足农村发展用地后,其余部分可作为增减挂钩指标,在县域范围内有偿转让使用。这一政策的执行有利于推动农村新民居建设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据统计,2010年河北省列入计划的2000个省级新民居示范村,除原址拆建外,有928个村需要通过办理周转用地才能开工建设。目前村庄平均占地约为300亩左右,按节地50%计算,每个村可节余土地150亩。按一个行政村平均节地80亩(保守估算)计,到2012年全省完成7500个新民居建设示范村(扣除复垦部分),可为全省增加建设用地约50万亩。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运用,也为引进企业介入新民居建设创造了条件,形成了企业先下乡帮建新村、复垦旧村,再回城拿地搞开发的新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三、构建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新民居建设节地机制

基于上述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新民居建设节约集约用地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方略举措,构建符合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的农村新民居建设节地机制。

1.实施不同村庄分类发展,加强新民居建设用地规划。根据新民居建设的实际情况调查来看,行政村划可分为七类: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发展村、控制村、萎缩村和搬迁村。每种类型村的具体含义为:

(1)城中村指城市及建制镇现状建成区范围内的村庄。此类村庄一般区位条件较好,村庄周边城市基础设施较为齐全,近期具备纳入城乡一体化改造的条件。

(2)城边村是指除了城中村以外,各城镇总体规划中确立的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

(3)城郊村是指位于城市发展备用地、城市远景规划控制范围内的村庄。

(4)发展村主要是指规划中心村,现状具有一定发展规模和基础、未来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村庄。

(5)控制村主要指规划基层村,依托中心村,需要对其发展规模进行一定的控制。

(6)萎缩村主要指规划需要行政撤并的村庄。由于受到发展条件或特殊条件的制约而需要在行政撤并的基础上进行部分迁移,依据实际情况可适当保留的部分农居点。

(7)搬迁村主要指位于山区,村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而考虑将其纳入“下山脱贫计划”的村庄;或因重大工程设施建设须拆迁、或位于风景区核心区和水源保护区内而需要对其进行搬迁的村庄;以及有严重地质灾害影响需迁移的村庄。

新民居建设用地规划要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拓展村级发展空间,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不同类型的村庄采取不同的节地措施,村级区划调整要从有利于发展、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出发。新的村址选择要综合考虑经济状况、基础设施条件、道路交通等因素;村级区划的调整应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节约用地。

2.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制定农村新民居建设节地制度。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土地成为稀缺资源,形成了城市和工业“有钱买不到地”的情况。与此同时,农村新民居建设虽然可以节省出大量的土地,但却面临着建设资金瓶颈的制约。一方面是城市建设有钱没地,一方面是农村新民居建设有地没钱,这种情况,既制约了城市,又束缚了农村。要解决农村新民居建设资金难题,破解城市建设土地紧张困境,就必须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建立农村新民居建设节地制度。政府制定政策,盘活农村土地,实现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良性流动。

3.创新节约用地增值收益分配模式,激励农村新民居建设节地行为。核心思想就是“节地引资,钱随地来”,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统筹,共同发展。具体操作方法是: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成立“全省农村新民居建设土地专用周转基金。其次,该基金由省财政厅结合省国土资源厅利用政府拍卖城市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政府购买农村土地置换建设用地指标。该资金要预先垫付新民居建设,新民居建完后,农村用节余的土地抵款。最后,政府应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办法,把收储的建设用地指标拍卖给城市开发商或工业企业。这样形成良性循环,达到村民、农村、城市、企业、政府多赢的目标。这里的关键点是建设用地指标的土地价格及分配问题。价格的制定应本着让利于民、让农民得实惠的原则,对全省的地价收入进行综合测算,就高不就低。

参考文献:

[1]唐振龙,刘娜,刘炳强.关于河北省农村新民居建设的实证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6).

[2]赵艳霞,王立东,尹景瑞.乡村治理的路径分析——基于唐山农村新民居建设的调查[J].前沿,2009,12(5).

[3]刘志青,王余丁,张晓军.新农村建设——新民居建设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11,11(38-40).

节约集约用地分析范文1篇4

【关键词】企业边界企业边界的性质分析框架

一、企业边界理论的早期研究

1、新古典经济学。在企业边界理论的早期研究中,新古典经济学家把企业假定为一个生产函数,研究企业边界问题主要关注企业的规模,当市场存在不只一家企业时,企业会自觉来选择最优的产品组合和数量,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的规模由企业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决定,当企业的边际成本等于其边际收益时,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达到了最佳规模,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交点处企业的产量就是企业的边界(规模),如图1所示。MR表示企业的边际收益,MC表示企业边际成本,Q表示企业产量,即企业边界。

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为什么相交?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土地、劳动、资本等有形资源,因此往往把这些有形资源作为生产函数的自变量。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的生产函数可以简单的表示为:Q=A?蕊(K,L,O)。其中,A为生产技术;K、L和O分别代表资本、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由于土地、资本、劳动等有形生产要素都是稀缺的,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耗损,因此满足于边际成本递增;而传统企业的产品本身大都用于满足人的较低层次的需要,需求是有限的,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因此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成本递增和边际收益递减必然造成边际收益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相交。

2、交易费用经济学。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与市场是相互替代的治理机制,一项经济活动究竟应该交由市场还是企业去完成,取决于两者的效率比较。市场会产生交易成本,而企业则会带来协调成本。通过比较,企业的最优边界得到了确定,即在利用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利用企业协调的边际成本的那一点上,如图2所示。MC?蕊表示企业协调的边际成本,MCm表示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如果企业在内部完成这些活动,则会发生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和购买机器、厂房等的投入,协调成本则包括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的成本。如果企业交由市场来完成这些活动,则会发生外部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外部生产成本是市场中完成这些活动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包括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监督成本等。

威廉姆森从资产专用性和机会主义来研究交易成本。他认为,决定实行垂直一体化的关键因素是资产的专用性条件。为了节约交易成本,专用性资产发生转移由专业化生产的企业转移到垂直一体化的企业内部,这样企业的边界发生了变动。

二、企业边界的性质及分类

企业的性质决定着企业边界的性质。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作为一种生产函数,于是企业边界指的就是企业的规模边界,即投入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产出的最佳规模。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契约组成的,则企业边界问题就是契约的不同组合问题。这些契约分为商品契约和要素契约,企业的边界就是那些契约保留在企业内部,应采用市场交易;适用于要素契约的环节保留在企业内部,将适合于商品契约的环节采用市场交易。作为实体组织的企业是一组要素契约的结合,从不同于市场契约的要素契约的意义上说,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之所以发生要素契约对市场契约或商品契约的替代,是因为有些交易活动效率低下。企业是将交易效率低的活动卷入分工,却不要对这些活动的投入和产出直接定价。国内学者刘东认为企业是一组要素契约的集合,是通过要素契约集合形成的知识经验集合和承载知识信息的信息系统。这组具有技术经营知识的要素集合本身可以进行创造性的交易,影响交易效率,并且通过对要素契约效率与商品契约效率的比较和选择,确定不同的契约组合。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被认为是一种能力型组织。因此企业边界主要指企业的能力边界,即企业对各种资源的控制能力和支配范围。企业的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决定着企业的边界。企业的核心能力被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持有这种观点的国内学者有李海舰、原磊,曾楚宏、林丹明。李海舰等认为,企业边界是由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决定的,企业边界主要体现为一种能力边界,是指企业对整个市场支配和控制的能力。曾楚宏等认为,企业边界具有两重属性,即规模边界和能力边界,其中能力边界是其核心形式,是由无形资源如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所确定的。企业能力边界是企业边界的本质属性,它的变化决定了规模边界的相应变化。

钱德勒的效率边界论,钱德勒从企业史的角度研究发现,无论是垄断力量还是追求垄断形式,企业规模均有效率因素决定。如果企业规模扩大不能提高效率,应停止扩张活动,从而规模边界被确定。

三、企业边界在信息经济时代的变动

分析企业的边界主要有三种分析框架: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分析法;交易费用经济分析法;核心竞争力分析法。

1、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以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企业规模的论述为理论基础,认为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交点处企业的产量就是企业的边界(规模),因此主要分析企业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变动规律。在信息经济时代以前,企业主要是由资本、劳动力、土地等有形资源组成,这些有形资源由于稀缺性而满足边际成本递增和由于需求的有限性满足边际收益递减。这样由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的组合就演变出若干企业边界变动的范式。边际成本曲线不变,边际收益曲线下降,企业规模边界变小;边际成本曲线不变,边际收益曲线上升,企业规模边界变大;边际收益曲线不变,边际成本曲线下降,企业规模边界变大;边际收益曲线不变,边际成本曲线上升,企业规模边界变小;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同时变动,如果不能确定两者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则不能确定企业的边界。

在信息时代,企业不仅由上述有形资源组成,还由知识、网络、客户等无形资源构成。无形资源由于其共享性使用、无限次使用和“厚利多销”满足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收益递增。这样由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的组合就演变出若干企业无边界变动的范式: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收益递增;边际成本几乎为0,边际收益不变;边际成本不变,但是边际收益增加;边际成本不变,边际收益不变。所以企业边界变动出现了无边界趋势。

2、交易费用经济学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以交易费用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认为企业的边界在利用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利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边际成本的那一点,因此分析企业边界的变动只须分析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和企业协调的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这样由边际交易成本曲线和边际协调成本曲线的组合就演变出若干企业边界变动的范式:边际交易成本曲线不变,边际组织成本曲线下降,企业规模边界变大;边际交易成本曲线不变,边际组织成本曲线上升,企业规模边界变小;边际组织成本曲线不变,边际交易成本曲线下降,企业规模边界变小;边际组织成本曲线不变,边际交易成本曲线上升,企业规模边界变大;边际交易成本曲线和边际组织成本曲线同时变动,如果不能确定两者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则不能确定企业的边界。

(1)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起了企业组织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的变动,从而引起了企业边界的变动。但是引起企业边界向哪个方向变动,国内外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国外的一些学者研究认为,相对于市场交易成本而言,信息技术应用对企业内部协调成本的节约尤其明显,从而促使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边界进一步扩大。但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认为信息技术应用对交易成本的节约更大一些,从而促使企业将更多的活动交由市场去完成,导致边界缩小。还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将推动经济活动向中间组织形式(战略联盟、长期合约)移动,即所谓的“向中间移动”假说。这样,企业的边界将趋于模糊。

国内的学者曾楚宏、林丹明认为: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后通过发挥信息效率效应和协同效应有效的节约了内部生产成本和市场协调成本。当企业所节约的内部生产成本多于市场协调成本,其边界最终将向扩大的方向变动;当企业所节约的内部生产成本少于市场协调成本,其边界最终将向缩小的方向变动。他们进一步分析得出,在应用信息技术后,资本密集型企业节约内部生产成本显著,其边界发生扩大;知识密集型企业节约市场协调成本显著,其边界发生缩小。他们进一步通过对我国信息技术行业的实证研究,得出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结论:信息技术应用可能促使企业纵向边界扩大的趋势。

(2)企业组织结构变动引起交易费用的变化,从而引起企业边界的变动。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起了企业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大型企业由过去的垂直一体化转向将其业务分离,出现企业模块化,实施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和对价值链进行分解的非垂直一体化。这些组织结构的变化会增加企业的交易环节,从而增加企业的交易费用。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全面的节约了交易费用,引起了企业边界变动的趋势:虚拟企业变大,实体企业变小。

3、核心竞争力分析法。在这种分析框架下,认为企业的边界主要指企业的能力边界,企业的能力边界由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在研究中又形成了两种主要的观点:(1)企业核心能力无限大,企业边界无穷大。核心能力可以在不同领域进行延伸乃至在不同价值网中无限次重复使用,因此,企业边界无穷大;(2)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是有限的,企业的能力边界也是有限的。企业的核心能力来自于对知识的整合,整合是有成本的。企业的知识整合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企业自己进行整合;另一种是通过市场。因此,当一项能力的内部知识整合成本小于市场知识整合成本时,这项能力就可以作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在内部培养;当一项能力的内部知识整合成本大于市场知识整合成本时,企业将放弃内部培养的努力,转而从外部获取。而企业的能力边界就是所有被企业保留下来在内部培养的能力集合。

本文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只包括对知识的整合,还包括拥有某种核心技术、高效的制度等因此不能仅从知识整合成本角度来考虑。同时核心能力能否在不同领域无限延伸有待进一步商榷,对核心能力是否决定企业边界的变动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罗纳德・科斯:企业的性质(1937)[A].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节约集约用地分析范文篇5

Abstract:Althoughwaterresourceisrenewable,people'slackofenvironmentprotectionawareness,profligacyofwater,overexploitation,increasingdeteriorationofthenaturalenvironmentandwaterpollutionmakewaterresourcemoreandmorescare.Buildingconstructionenterprises,asabigwaterconsumer,arestillusingwaterwithbigwastevolumeandlowefficient.Fromthecollection,storage,utilizationofwaterandthemanagementmeasuresandtechnicalmeasures,thisarticlediscussesaboutwatersavingandconsidersimprovingthewaterutilizationofconstructionsiteandreducingwaterwastingtoachievethegoalofenergyconservationandemissionreductionandsavingpublicresources.

关键词:施工用水;水资源利用;节约;措施

Keywords:waterusedforconstruction;waterresourceutilization;saving;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2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8-0141-03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化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尤其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污染问题更为突出,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的治理成为现代社会最关注的问题。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水价严重偏低、水资源浪费严重,而建筑施工用水量大,存在严重浪费,水使用效率低等问题,我国现阶段施工用水大多取用地下水及城市自来水,作为城市用水的用水大户,由于建筑施工过程中各项能源粗犷使用模式,以及施工人员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薄弱、缺乏管理、体制不健全、技术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水使用浪费量大、效率低。甚至个别地区地下水抽取无度,导致地面下陷、临近建筑物沉降、破坏等社会问题,施工作业过程中水资源浪费、污染的问题尤为突出。为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社会公害的发生,推进绿色施工,节约社会公共资源,认真研究建筑施工水资源利用与节水措施迫在眉睫。

1施工用水现状

建筑施工用水主要是以下三方面:①各项施工作业用水;②施工人员生活用水;③消防用水。

由于施工现场用水量大、用水点多、使用随意、无用水定额约束、用水无计划,无有效管理及技术措施,造成建筑施工用水的严重浪费,其主要表现如下:①基坑降排水工程大量优质地下水直接排入市政管网;②大量雨水无有效利用设施,白白流失;③模板清洗、湿润、混凝土养护、材料设备清洗等施工用水无章可循,随意性大,管理及操作人员责任心差;④施工现场、生活区随处可见水龙头、管道等供水设施滴水、漏水、冒水、长流水等现象;⑤现场建筑材料、建渣等、油漆油料、有毒废弃物、重金属等水污染源无有效管理措施,导致大量水源污染;⑥现场污水、废水无处理措施直接排放至市政管网或地表;⑦无专项用水措施方案,施工现场无统一规划、操作随意;⑧建筑施工项目部无用水管理制度。

2水资源利用及节水措施

2.1管理措施

2.1.1建立健全节约用水责任制;建立日常用水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用制度来约束用水人员,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如现场施工用水管理办法、生活区用水管理办法。

2.1.2建筑施工项目部可设立专职部门、专兼职人员负责节约用水工作;与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劳务及专业分包负责人签订节约用水责任状,对日常生活和施工用水进行监督和管控。

2.1.3各供水管路安装流量表,建立用水记录,做好用水统计分析,明确节水目标、用水计划、节水措施,根据施工用水定额标准定期进行合理用水分析,对超过计划的劳务及专业分包超额使用部分实行高价购水使用;施工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开,在不同施工阶段分别制定用水计划,根据不同的场地及环境条件,因地制宜,不同的用水性质采取不同的水质水源,做到分类使用、中水回用,提高水的使用效率。

2.1.4加强用水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现场用水点安排专职水电工在现场进行巡查,对现场的供水设施进行日常维护,及时发现损坏的供水设施,做到第一时间处理,绝不浪费一滴水。

2.1.5开展节约活动,做好节水宣传。“节约每一滴水”,加强人们的节约用水观念的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节约意识,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节能节水教育培训。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让大家发自内心的,做出自己举手之劳的贡献,真正做到节约社会公共资源。

2.2技术措施

2.2.1基坑降排水抽排出来的水的检侧、收集、处理及使用。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大多数基坑工程施工过程,都存在丰富的地下水,尤其是深基坑工程,在基础工程施工阶段,可以在现场采用降排水设施及拼装式水箱,对基坑降排水进行收集、处理及利用。①对施工场地地下水进行取样分析,请当地的环保部门进行化验、分析,根据水质确定水的用途,如有些地区地下室为优质的Ⅰ类水质,可直接饮用,可将地下水收集后作为施工、生活及消防用水,避免直接排掉,真正做到合理利用水资源。当然,有些地区的地下水有微腐蚀性、酸性、碱性、有毒等特性,这类水可以经过相应的技术处理后收集起来作为施工和消防用水,也即是不同的水质标准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②地下水收集: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基坑降排水施工,采用井点、水泵等设施抽排出地下水,将抽排处的地下水用集水箱进行储存,集水箱可采用尺寸为3m×1.5m×2m的钢结构拼装式集水箱,这种集水箱可以一个或多个并排在一起使用,各水箱之间可以连接采用管道连接到一起,可以形成大规模的储水设施,并与场内主干供水管网连通,并根据施工临时用水设计布置各类型供水水泵,满足现场用水要求。这种集水箱具有体积小、占地面积小、可集中也可分散布置、移动方便,具有较好的灵活性;质量轻、耐久性好、可吊装、可拼装、可多次重复利用等特点,可随时随地运输至其他项目,使用次数可达50-80次,与传统的砖砌蓄水池相比更为节能环保;③地下水的利用:根据收集处理后的不同的水质标准,可针对性使用。如Ⅰ类、Ⅱ类水质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2.2.2雨水收集、处理措施。雨水收集相对来说是一件比较难的事,受场地汇水面积、季节及雨量大小的影响较大,且在下雨过程中,雨水落至地表,可能就被污染,水质下降,使用范围变小,为了更有效的的收集利用雨水可采取如下措施:①对施工场地进行合理规划,对场地进行绿化、硬化等措施,统一规划修筑截水、排水沟渠,设计合理的排水坡度,根据当地年度雨水量布置沉淀池、集水井等设施,将雨水汇集、沉淀后,用水泵收集到集水箱内。②施工过程中及时清理场地内的建渣、污染源,避免在雨季时,雨水落到地面后受到污染,同时也可提高现场的文明施工形象。③雨水处理,施工现场雨水在汇集过程中,可进行简单的处理,如在截排水沟上设计一定量的沉淀池,在集水终端设置小型砾石、石英砂等过滤栅格,这些方法具有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净水效果好等特点,可不受任何限制的实施,适宜大面积推广。④雨水收集到集水箱后,利用方式与地下水利用方式相同。

2.2.3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节水措施。①合理布置供水管网,采用高效节水设备,对于模板冲洗、可采用小型高压水枪,冲洗模板效率高、速度快、用水量小,根据实施效果来看,节约用水达到50%以上;混凝土养护可采用普通喷雾器人工喷洒养护水,不仅喷洒均匀,节约用水达到70%以上,同时还能较好的保证混凝土质量,且能较好的保持现场文明施工形象,避免在混凝土养护过程中,出现现场污水横流的场景;道路及现场洒水防尘,可采用自动喷水设施。②中水回用,如对于砂石骨料冲洗,砌体、磁砖等材料在使用前的湿润处理,可在施工现场修砌润湿槽,将材料堆置在镂空的料斗或小斗车上,将料斗吊运至润湿槽内(或将小斗车直接推至润湿槽内),用水管直接润湿材料,多余水流下至润湿槽内,经沉淀后可用水泵抽起来继续用于材料湿润,或用于符合其他标准的施工用水中。另外,生活区临建布置时,设计排水坡度及高差,考虑洗浴区使用后的水,冲入厕所便池,提高水的使用效率。③加强现场用水巡视,对现场施工现场、生活区随处可见水龙头、管道等供水设施滴、漏、冒、长流水等现象及时处理,损坏的设施及时维修。

2.2.4文明施工对现场水资源保护尤为重要,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建渣、油漆油料、有毒废弃物、重金属等都可以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做到工完场清,及时清理污染源,在保证文明施工的良好形象的同时还能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

2.2.5施工污水、废水处理措施。施工污水、废水主要

设备清洗、混凝土养护、设备调试、生活区生活污水,必须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市政管网或回用,由于施工现场污染程度往往较低,主要是沾染灰尘、泥砂及少量的油污,这类污水处理起来往往比较容易做到,因此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忽视。常规的施工污水、废水处理措施如下:①分类收集、分类处理,在污水处理前,需对污水进行取样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专项处理措施,在现场修筑一些污水收集沟渠、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对污水进行分类收集。对于主要含泥砂类的污水,采用多级沉淀,砂石栅格过滤处理;对于生活污水可在现场砌筑三级化粪池进行处理;②对于因特殊原因导致现场水资源污染严重的地

方,可请当地环保部门、水资源管理部门或具有处理能力的相关部门予以协作处理。

2.2.6施工组织措施。在工程开工前,根据地勘报告,结合踏勘现场情况,因地制宜,精心组织施工,对现场施工总平面布置、临时供水设施设计进行统一部署规划,便于建筑工程成品保护及现场文明施工的前提下,同时达到水资源利用及保护的目标。因此现场水资源利用和节水施工组织措施、专项方案作为整个节水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基坑降排水设计时,便考虑地下室及雨水等水资源的收集所使用的截排水沟的布置,与基坑降排水措施沟、管、池相结合或共用,采用可移动、拼装式、可重复利用的用水设施;在临建布置时将盥洗池区域、浴室等布置管道与厕所便池连通,节约厕所冲洗用水;砂石、砌体堆场处设置冲洗、湿润材料中水回用池,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大门口处设置冲洗槽和沉淀池等设施,沉淀过滤后的中水作为道路防尘、绿化灌溉用水等一系列的施工组织措施、专项方案均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用水的有力保障。

3结论

在建筑施工过程能合理利用各种水资源,采取简单易行的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对施工企业不仅起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对社会公共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建筑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晓昌.水资源利用与保护[M].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8年1月1日.

[2]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S].1993-12-30.

[4]GB50336-2002,建筑中水设计规范[S].

[5]GB/T18921-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S].

[6]GB/T50331-2002,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S].

节约集约用地分析范文篇6

关键词:京津冀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

引言

土地集约利用概念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论述级差地租理论时提出,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取高额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陶志红,2000)。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进程,城市中的人地矛盾开始显现,人们也逐渐开始关注城市土地利用的问题。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被引入了城市土地研究中,并且被看作是解决城市内部人地矛盾的必然选择。而且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城市规模迅速外延扩展,导致城市内部结构失调,土地利用粗放经营、效率低下,影响了城市本身的发展,这种现象比起外国更为严重,由此对于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迫切而紧急。

目前对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定性研究,一类是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内涵、研究的必要性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理论的介绍上。而对于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理论界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大致有以下几个观点,一是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解为土地投入的提高(陶志红,2000)。土地投入可以理解为资金、技术和劳动力三个方面。二是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解为城市土地结构和布局的优化。各种用地比例适当、不同用途适度混合、布局紧凑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更为集约。三是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解为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生产要素职能,使城市投入产出比和土地利用率最佳(谢敏等,2006)。此外,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效益也逐渐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被重视,生态效益也因此被引用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指标体系中来衡量土地利用的合理情况以及开发潜力。

定量研究则主要为土地集约利用指标构建和评价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选取一直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指标体系偏重度也不一样,很多学者的研究则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指标的构建,希望以此能够找到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准确反映土地利用情况的指标(林坚等,2004)。土地集约评价不仅需要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及合理的评价标准,更需要有好的评价模型方法支撑。评价方法的应用大都直接体现在对于土地综合评价的应用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方法都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应土地利用情况,也有研究将前人所运用的评价方法总结起来,并进行改进和补充(王志成等,2010)。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都是为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实际应用,对于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的实际应用可按研究对象的尺度区分开来。目前已有的研究有基于开发区等功能区和城市单元上的小尺度研究,也有从省际范围、区域甚至全国范围(曹银贵等,2009)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这些研究主要侧重各个研究尺度上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而一些研究则是基于综合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更关心土地集约利用情况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别以及原因分析,并且运用多种统计方法来测定时空间上的关系和差异,以此为城市土地合理利用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

关于京津冀地区的研究少有土地利用方面,大都更看重城乡空间的规划和城市间的协调发展,此外对于中国城市群研究基本只有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群较少。然而随着京津冀地区的发展规划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该地区土地的利用以及制定适宜的土地政策显的尤为重要。而且已有学者开始关注以城市群这类联系紧密的地域为研究对象的土地利用分析。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2005年及2010年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找出空间差异以及其在城市化发展中需要重视和改善的地方,以对该地区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研究范围

京津冀地区是指由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等城市所统辖的京津唐和京津保两个三角形地区,以及周边的承德、秦皇岛、张家口、沧州等城市部分地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我国城镇群规划体系里的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保定、张家口、承德、沧州、廊坊9个城市,由于数据获得难度的原因,本文只分析到地级单元。

京津冀地区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诸多发展问题。随着天津被确认为北方的经济中心,以及该地区处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的核心重要区域的独特地理条件,其协调发展越来越受国家关注。作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的第三个经济增长点,它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另外两者相比落后很多,因此京津冀地区发展的问题迫切而紧急。土地短缺是制约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集约利用土地可以缓解人地矛盾,加速城市经济发展,是规划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此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的分析现实意义重大。

研究方法

(一)建立指标体系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综合概念,涉及城市经济、基础设施、人口、生态等方面,因此建立指标体系时要尽可能全面的从以上几个方面选取最能具代表性的指标,同时指标数据要获取容易,数据准确可靠。

结合前人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指标构建的研究,将土地集约利用大致分为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指标体系分为四大类,分别为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强度、土地经济效益和土地生态效益。其下又有许多二级指标。

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强度选取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人均道路面积和人口密度3项评价因子来衡量。人口密度越大,表明单位面积土地上负载的人口规模越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人均道路面积越大,说明已利用开发土地面积大,集约程度高。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越大,说明土地垂直空间利用程度低,集约利用程度也越低。

土地投入强度。土地投入强度选择地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地均从业人数两个指标来反映。固定资产是物质成本上的投入,从业人数是人力资本上的投入,二者的地均水平越高,说明单位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很高。

土地经济效益。土地的经济效益是衡量土地收益的最主要方面。城市土地主要是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所以这里使用地均二三产业的总产值来表示,其程度越高,土地集约水平越高。地均社会消费品总额越高,说明其土地集约水平越高。地均利税总额越高,说明对于财政的贡献越大,土地经济收益越高,土地集约水平越高。

土地生态效益。土地生态效益是衡量土地集约利用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土地的利用和开发不能只顾短暂的眼前利益,还需要考虑土地的承载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还有人类的生态需求。本文选取人均绿地占有率和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以及生活用水处理率三个指标来反映,三个指标越高,说明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越高。人均绿地占有率和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两个指标并不重复,前者是强度指标,后者是相对指标,意义差别很大。

(二)土地集约水平计算方法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目标具有多元性,影响因素众多,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较为常用。集约度被用来衡量土地利用的集约水平。通过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指标标准化处理后,对不同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最后采用加权平均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P总=∑(Iij*Wj)*100%

式中:P总为总指数;Iij为第i个评价单元在第j项指标上的标准化值(j=l,2,…n);Wj为第j项指数的权重(0≤Wj≤1)。采用综合指数模型作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关键在于不同层次评价指标权重的获取。目前,确定评价因素权重常采用的方法有主观赋权法(特尔斐法、因素成对比较法等)和客观赋权法(熵值法、变异系数法等)两类。本文采用客观赋值法中的变异系数法。

数据处理的步骤如下:

标准化处理。由于所选取的数据单位和级别差异较大,要想准确的反映土地集约利用度的综合指数,则需要对指标进行去量纲化的标准化处理。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中只有人均建设用地为负向指标,其余均为正向指标。对于正向指标,运用下述公式:

对于负向指标,则越小越好,运用下述公式计算

式中,XIij是标准化处理过后的数据,xjmax和xjmin分别表示j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运用变异系数法。计算变异系数公式如下:

从而权重为

式中,δj、Dj、、Aj分别为第j指标的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值和权重。

计算土地集约度。将计算的权重和标准化后数据代入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就可计算出各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来反映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三)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取数据来自2006年和2011年的《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其中数据缺失项有两处,采用均值代替。

结果分析

(一)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计算出的权重可以反映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小,利用计算出的权重可以得到各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各个一级指标的结果,判断各个城市土地利用在四个方面的优劣从而寻找解决方案。

通过利用前文所述变异系数法,得到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时间变化方面,从2005年到2010年各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都有了很高的增长,城市平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指数从0.2905增加到了0.4263,增幅达到了46.74%。其中增长较快的是天津、张家口、沧州和廊坊,天津和张家口增速超过了100%。天津和张家口在2005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政策和经济等手段容易改变这些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沧州和廊坊2005年本身水平就很高,而到了2010年依旧领先于其他城市。

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强度、土地经济效益、土地生态效益和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各个指标来看,土地集约水平都是增加的,但是北京的土地利用强度却发生了明显的降低,说明北京在土地利用强度方面存在问题。可能的原因是北京近几年的城市土地扩展较快,而开发利用速度较慢,尤其是建设用地和道路设施没有在新土地上建设导致了土地利用强度成为京津冀城市群唯一降低的城市。同时,各城市在土地投入强度和土地经济效益两个指标下的得分并不高,说明城市单位土地的投入和产出仍旧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由于土地的投入强度关系到土地的经济效益,所以各个城市需要继续加强土地投入强度以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秦皇岛和张家口的土地经济效益尤其的低,这与二者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有关。秦皇岛是旅游城市,产值主要靠第三产业,张家口靠近北京,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沧州作为京津冀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高的城市,土地生态效益是其需要注意的环节,其2005年是所有城市中最低的,但到2010年已大有好转。

从城市内部比较来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较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的是沧州、廊坊和秦皇岛,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低的是张家口。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北京、天津这样的核心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增长速度相对于其他城市来说也比较缓慢。北京2005年到2010年增长率较低,2010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排序更低了。北京需要改变这种情况,提高目前行政范围内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将京津冀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按综合指数分为四类,京津冀地区不存在高度集约的城市,所以按分级分为集约式、相对集约、相对粗放、粗放式四个集约水平,其对应水平如表3所示。京津冀土地利用模式偏向集约式,所有城市都摆脱了粗放式的利用方式,集约水平最低的张家口集约度达25.86,属于相对粗放,大多城市位于相对集约的水平,有待提高。

(二)土地集约利用空间格局

从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并不像该地区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分层结果,在GIS中制图,非常明显的显示2005年京津冀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成“十”字结构,南北方向土地集约程度较高,而东西向的张家口和天津土地集约利用指数最低,同时北京和天津作为经济和政治的双中心,其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也不高,相反周边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很高,如沧州、承德等地。同时与北京相邻的张家口和天津集约水平较低。到2010年,这种格局发生了变化,各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廊坊也迈入了集约式的行列。除了张家口其余城市都属于相对集约层级,呈一个缺口饼状。具有层状结构由西北到东南递增(见图1、图2)。

造成这种空间格局的主要原因有各地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幅增长。但是京津冀不同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城市群,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巨大和北京的特殊地位影响到了城市群功能的发挥,北京周边的城市反而会更易受北京的牵制,影响其发展水平进而影响土地利用状况。天津作为核心的作用也显的不那么重要。而随着京津冀地区呼吁一体化,将天津作为这些地区的经济中心使其发挥了双核的作用,各个城市的经济和土地利用状况都得到了好转。而张家口由于并不具备特殊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土地利用依旧偏粗放。

影响因素分析

京津冀地区的土地集约水平和空间格局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因素不会是单一的,而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各个方面。

自然因素方面,由于土地资源供给是有限的和稀缺的,所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快,不能满足城市无限的扩张,所以会使得土地各个强度的集聚水平增高,使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增高。

社会因素包括人口、政策和经济等。人口是土地利用的主体,人口的增长会导致城市用地的增长和城市土地的扩展,土地集约利用是解决人口增长的有效途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受国家宏观政策和地方政策的影响和制约。对于土地的审批、审核制度、城市行政区划的变迁以及城市空间规划等都会改变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进而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经济因素包括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城市内部自身经济实力,它对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环境是指周边城市的外部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效率、投入强度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水平也就相应提升。

由于样本数量较少,分析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因素时就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以及借助土地集约利用各个指标的权重。京津冀地区的土地集约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在控制其他条件的情况下,经济水平越高,土地集约水平一般会越高。从2005年到2010年各地的经济的增长也带动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而诸如张家口为京津冀地区最落后的城市,其土地利用方式也最为粗犷。由于京津两个直辖市与周边的地级市在行政地位上并不平等,这在观念和政策上妨碍了平等协商的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目前,京津冀地区联系主要是靠行政调控和行政命令,其它地区为了北京的发展做出贡献往往蒙受经济损失,并且基本未得到补偿,使环京津贫困带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也无法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化。京津冀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的形成也与此因素关系甚大。人口大量增加对城市土地利用影响也很大。按照推拉模型,北京和天津对人口有强有力的吸引力,其他城市的推力使得北京人口压力巨大,在集约利用土地的同时还要土地扩展才能缓解压力,致使北京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并不是很高。

从各个指标的权重来看,土地投入水平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对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影响较大,即投入与产出依旧是土地利用的重要方面。此外,土地生态效益和土地利用强度一样重要,说明实现集约利用土地生态可持续性地位越来越重要。

总结

(一)政策建议

1.制度监管模式。对于已有用地要约束管理,对于新增用地,要加强审核。各城市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如对现有土地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单位不新批土地;必要时还可制定强制政策:除国家重要权力机关及涉及国家安全的国防军事用地之外,一律不得圈占大院,多占的土地要退出;还可推行收取土地闲置费、年租金等诱导性政策。该模式几乎适宜于所有城市,因为目前几乎所有城市都存在着土地“圈而不用”的问题。

对已批准项目,应对前期已批用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没有达到集约用地标准的项目,其二期或三期用地不予批准。另外,对城市内下属地区也进行年度集约用地考核,对土地利用集约度较高的地区,给予优先安排下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等奖励;对土地利用集约度不高,未达到考核标准的地区,则限制其扩大现有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存量土地集约利用。

同时,加强土地储备与投放制度的功能。土地储备与投放制度作为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重要手段,也可结合城市集约利用水平的评价结果,宏观调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于相对粗放型城市,由于其土地集约利用度处于较低水平,如张家口、北京等市,则应适当储备土地,促进存量土地的集约利用;对于相对集约型城市,其集约利用水平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沧州,则适当投放土地,释放过度利用土地的压力。

2.旧城改造和土地置换模式。在与城市相关的区域范围内,推进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相互配套、相互协调,统筹安排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城市空间布局与周围区域相互衔接、共同发展、节约土地。引导城市住宅、商业和服务业项目建设同旧城改造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端正城市建设指导思想,正确处理控制建设用地与改善人居环境的关系。在压缩一般性建设的同时,为城市绿化、污水处理等环境设施建设留足用地,着力营造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旧城改造对于北京和天津这样的大城市尤为重要(陈慧,2009)。

3.一体化模式。加速京津冀地区的区域一体化进程,有助于缩小京津冀城市群的内部差距,对于带动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区域的共同发展可以使得其他原先经济落后地区土地投入和使用强度加大,节约利用土地。同时一体化有助于规划的整体进行,可以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分工,可以促进土地经济效益,合理的安排土地使用也可以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一体化进程需要北京和天津共同发挥核心作用,而不是各地只为北京服务。

(二)结论和展望

本文通过对京津冀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从2005年到2010年,京津冀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上升,其中增长较快的是天津、张家口、沧州和廊坊。第二,各个城市的土地利用强度、土地投入强度、土地经济效益、土地生态效益和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都是增加的,但是北京的土地利用强度却发生了明显的降低。各个城市土地投入强度和土地经济效益均偏低,有待提高。沧州需要注意土地生态效益方面的改善。第三,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城市间差异较大,空间上形成由2005年的十字型转变为缺口饼状递增环形。第四,京津冀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人口、政策、经济等因素有关。京津冀城市群由于特殊的行政级别对其利用状况影响最大。第五,土地集约利用度中土地投入和产出是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依旧是土地利用的重点,但生态效益也不容忽视。

未来的工作需要进一步细化到县级单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京津冀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但是数据的搜集和整理是最大的难度。同时,由于样本的增加,可以选择更多样的计量方法来研究其空间结构和影响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提出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陶志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9)

2.王静,邵晓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方法研究:现状、问题和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10,27(3)

3.金学惠.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内涵[J].上海房地,2007,10

4.刘定惠,谭术魁,朱超洪.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对策探讨[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5(4)

5.蔡文,万涛,王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

6.谢敏,郝晋珉,丁忠义,杨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11(5)

7.林坚,陈祈晖,晋景瑶.土地应该怎么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与指标评价[J].中国土地,2004,11

8.宋戈,高楠.基于DEA方法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J].地理科学,2010,28(2)

9.周飞,陈士银,钟来元,吴雪彪.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清远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9,11(5)

10.尚天成,高彬彬,李翔鹏,张岩.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11(6)

11.费罗成,程久苗等.芜湖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灰色关联综合评价[J],统计教育.2009,3

12.王志成,陈银蓉.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定量分析模型的改进[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5(3)

13.张剑.高度城市化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模式的研究.河北农业科学[J],2009,13(12)

14.陈雪依,姚亦锋.基于SPSS分析的南京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

15.陈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与实现模式研究―以江苏省13个地级城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9)

16.罗君沂,韦素琼.福建省土地集约利用动态变化及对策探讨[J].广东土地科学,2009,8(5)

17.任艳敏,张加恭,张争胜.珠三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4

18.彭建超,徐春鹏等.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区域分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8(2)

19.曹银贵,周伟等.全国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结果检验[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7(6)

20.范辉,冯德显,余国忠.河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时空特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18(5)

节约集约用地分析范文

[关键词]无线基站;集约化;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TN92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133-01

前言:目前,国内三大移动业务运营商的建立基站数量越来越多,实现无线基站建设集约化,一方面能够有效的保障网络通信传输的质量,另一方面能够提升网络覆盖的效果。基于集约化管理的无线基站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无线通信系统的经济成本投入。因此,针对无线基站的集约化建设,对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功能完善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1.无线基站集约化建设概况与环境分析

2008年务国家工信部和国资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紧急通知》,在该《通知》中,对电信基础设施的构建进行了明确,提出了关于电信基础共享的政策。要求未来的无线基站构建一方面需要避免电信资源的重复投资,另一方面也要逐步的提升电信基础设施的实际利用率。在构建集约化的无线基站环节中,需要关注环境污染问题,通过集约化的管理方式,将铁塔、桅杆、天馈系统数量降低。在“十三五”规划环节中,要求各行业强化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加大重点项目的节能减排力度,同时在通信建设环节中,需要关注电信系统的重复建设问题,将通信系统的基础设施利用率提升[1]。

对于基站主设备建设而言,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相应的无线基站技术本身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前的无线通信基站建设逐渐走向了集成化、低功耗、产品多样化。基站发展趋势为模块化和集约化、小型化,在诸多的场所中应用广泛。此外,在室内环境中,安装无线基站,能够有效的省去对于机柜大空间的需求设计,使得集成区的站点选择更加的便利,能够有效的创造出新的选址机会[2]。

2.无线基站集约化建设建议

实现无线基站集约化建设,首先需要确定无线设备的集约化方案,其次从机房设备、塔杆集约化、防雷接地和外电引入、全专业集约化等方面进行建设。

2.1无线设备的集约化方案实施

在无线基站集约化构建环节中,首先确定无线基站的建设方案,应用基带池技术,该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能有效的提升基站集约化建设的效益。基本的集约化建设方案为:BBU+RRU+直放站的“立体基带池”。其中BBU在无线设备集约化建设中为施主基站,在方案的应用中,尽量集中放置在系统接入环节中。RRU主要用作定点覆盖,借助光纤作用,从BBU拉远。而直放站比较适合采用基于无线的直放站、或者是光纤的直放站,在面积比较小的小区、道路中应用。然而在农村环境中,实现无线基站的集约化建设,需要在基站的塔顶放置放大器,同时为了便于基站的信息传输,在基站内应用超导技术[3]。

2.2机房设备间的集约化建设方案

在无线基站集约化建设环节中,机房设备的建设方案有很多种,根据设备的具体功能,应用集约化方案。常见的机房设备间集约化建设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抱杆安装、小型集成舱、设备的挂墙安装、铁笼和笼架、土建机房、一体化机柜等。如,在基站设备进行挂墙安装或者是抱杆安装环节中,如安装示意图如下:

该种无线基站集约化安装方式优势明显,在实际安装上也比较灵活,并且相应的建设周期也比较短[4]。当存在着安装空间的时候,新建一根抱杆就需要安装主设备。在外电需求比较灵活的基础上,一般1-2天就能够完工。该种抱杆无限基站集约化建设中,其实际的投入成本比较低,在设备运行维护上的成本也比较低,在外部设置RRU比较多,设备的实际体积比较小。另外一种无线基站集约化建设中,其具体的形式为一体化机柜或者是小型的集成舱,该种基站集约化设备建设占地面积比较小,在实际安装上比较方便,工程施工周期为半个月,该种设备结构零件能够进行反复的拆卸,在无线基站建设中应用广泛。

2.3塔杆集约化建设方案

在无线基站集约化建设中,基于塔杆方式的建设方案比较多,包含了抱杆、通信杆、支撑杆、楼顶铁塔等多种类型,在具体的集约化建设中,应用H杆、抱杆以及支撑杆等结构,能够广泛的应用到农村道路覆盖中。同时,抱杆高度范围在8-20米之间,塔杆集约化建设时间在一个月以上。而抱杆主要安装在楼房天面,高度控制在1-6米,安装的时间稳定在两到三天该种设备安装方式比较简单[5]。

2.4防雷接地和外电引入集约化建设

为了保障无线基站集约化建设安全,需要在集约化建设中引入防雷接地装置,在该部分的集约化建设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避雷设备如避雷针的安装;第二,地网地阻的合理化控制一般可以控制在10Ω以内,同时还需要有效的应用地网设施。第三,接地装置中引入线,与建筑环境相互结合,主要可以采取就近原则。在外电引入建设中,具体的建设方案如下所示:

结论: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无线基站集约化建设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在本文中无线基站集约化建设进行分析,从其发展现状研究起,分析无线基站集约化建设方式。实现无线基站集约化建设,首先需要确定无线设备的集约化方案,其次从机房设备、塔杆集约化、防雷接地和外电引入、全专业集约化等方面进行建设。

参考文献

[1]荀田莉.探析铁塔无线基站集约化建设趋势[J].通讯世界,2015,(22):33-34.

[2]陈奕鑫.铁塔无线基站集约化建设趋势浅析[J].通讯世界,2015,(09):43-44.

[3]朱振南.试论无线基站的集约化建设办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8):4149-4150.

节约集约用地分析范文篇8

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1],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被提出。低碳经济[2]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其发展会给土地利用带来的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城市建设中对土地的粗放利用是导致土地利用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集约利用[3]可以有效地降低单位土地利用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并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从而减少碳排放。因此,深入研究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可能存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选用Tapio脱钩指标为评价手段,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以江苏省昆山经济开发区为研究对象,研究低碳经济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脱钩关系,并以此为理论依据,为江苏省昆山经济开发区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1研究方法

1.1脱钩定义

脱钩(Decoupling)”一词源于物理学领域,意为具有响应关系的两个或多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再存在[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脱钩概念应用于农业政策领域分析农业政策与贸易和市场均衡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将脱钩定义为经济增长与环境因素耦合关系的破裂或恢复。Tapio将脱钩状态进一步细分为8大类,来研究交通业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促进了脱钩指标构建的系统性。

1.2脱钩指标

OECD脱钩指标构建模式和Tapio脱钩指标构建模式是国际上通用的两种模式。将脱钩指数用于低碳经济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综合碳耗度是环境压力,土地集约利用作为经济驱动力,如果综合碳耗度增长率与土地集约利用增长率呈现不平行的现象,即称发生了脱钩现象。脱钩关系又分为相对脱钩和绝对脱钩。相对脱钩表现为二者的增长速度都为正且土地集约利用增长率高于综合碳耗度增长率;绝对脱钩表现为土地集约利用呈现稳定增长而综合碳耗度下降。Tapio根据脱钩弹性值的大小对其展开了更加细致地划分,定义了8种脱钩状态,如表1所示。从表1看出,将在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增强的同时,综合碳耗度相应下降,即土地集约利用与综合碳耗度严格脱钩”的情况称作强脱钩”,这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和低碳经济互相促进发展的理想状态。而将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下降的同时,综合碳耗度反而增加,即土地集约利用与综合碳耗度严格反向脱钩”的情况称作强负脱钩”,这是土地集约利用和低碳经济不合理的悖谬状态[6]。其他情况虽然也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规模的理性增长或综合碳耗度的下降,但伴随其变化出现了综合碳耗度的增长或土地集约利用规模的同时减少,两种状态的脱钩指数均大于零(DI>0),并未出现土地集约利用和综合碳耗度的强脱钩”或强负脱钩”状态。因此对不同状态进行进一步界定,利用0.8和1.2两个临界值,将其他不同状态进一步定量界定出6种状态,分别称为弱脱钩”(0<DI<0.8)、增长连结”(0.8<DI<1.2)、扩张负脱钩”(DI>1.2)、衰退脱钩”(DI>1.2)、衰退连结”(0.8<DI<1.2)和弱负脱钩”(0<DI<0.8)。这6种状态都不利于土地集约利用和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脱钩分析体系构建

2.1低碳经济发展指标

低碳经济是近年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一个全新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各国学术界和政府的普遍关注[7]。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二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绿色、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8],电消耗强度反映了单位GDP的耗电量,集中体现了地区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程度。由于低能耗是低碳经济三大特征之一,所以该项指标可以作为研究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低碳经济的低排放特征可以通过单位GDP的COD排放量衡量,反映的是研究区是否达到低碳经济低排放的特征。高新技术企业具备低耗低排低污染的特征,所以高新技术企业业务收入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地区的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选取电消耗强度、单位GDP的COD排放量和高新技术企业业务收入作为衡量低碳发展的三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计算过程中,电消耗强度、单位GDP的COD排放量与低碳经济联系密切,所以两者的权重高于高新技术企业业务收入权重。

2.2土地集约利用指标

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1)土地利用强度和投入水平的提高[9];(2)土地产出效益的改善[10];(3)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11]。容积率、建筑密度、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单位面积产出强度可以有效反映上述三点的发展现状,是反映土地集约利用常用指标[12]。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从2004年开始对全省开发区进行集约利用评价试点,并建立了江苏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2007年国土资源部将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试点扩展至全部省级以上开发区。但由于省内试点时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国土资源部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005年、2008年全省开展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时对各项指标的阈值和权重均作过较大的调整。借鉴江苏省开展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的经验,根据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考虑分析的全面性,本研究提取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单位面积产出强度作为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13],分别与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指进行标测算分析。#p#分页标题#e#

2.3脱钩分析体系构建

根据评价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选取方法,结合Tapio脱钩指标,构建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的脱钩分析体系。分析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的脱钩关系,首先初步选取两者的评价因子,反映研究对象的发展状况,根据所选取的评价指标收集数据用于测算脱钩指标,对不同的评价因子计算的脱钩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反馈修订评价指标,对初步选取的评价因子过滤,筛选出合适的评价指标。针对筛选后的评价指标,得出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的脱钩状态,并据此展开驱动力研究。

3实例分析

3.1研究区概况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昆太路以南、吴淞江—黄浦江路—京沪高速铁路以北、柏庐路以东、花桥镇界以西的区域,占地113.22km2,人口规模达到83万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处于中国经济发展T”轴线的核心点,占据沿海和沿江两个优势。昆山市是上海市辐射江苏省的重要联结点,同时亦是苏南经济带与上海市经济区的结合部,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十分便利,沿江高速、沿海高速、沪宁高速3条高速公路,G312等两条国道和城际铁路、沪宁高铁等3条铁路贯穿全境,离上海虹桥机场、浦东国际机场1h车程,完全融入上海市1h都市生活圈,是江苏的东大门”,浦东的连接站”。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于1985年,1991年1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开发区,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部级开发区。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昆山开发区已基本形成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综合园区。2009年实现GDP437.97亿元,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978.99亿元,财政收入达83.91亿元,累计完成工业(物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330.30亿元。

3.2数值分析

选取电消耗强度、单位GDP的COD排放量和高新技术企业业务收入作为衡量低碳发展的三大指标,根据低碳经济特征,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三者权重:电消耗强度(0.36)=单位GDP的COD排放量(0.36)>高新技术企业业务收入(0.28),测算该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表2)。因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电消耗强度和单位GDP的COD排放量都为逆向指标,而高新技术企业业务收入为正向指标,为保持一致性,用传统企业业务收入比重替代高新技术企业业务收入指标,同时低碳经济水平用综合碳耗度来表示,综合碳耗度越大,则低碳经济水平越低,反之则越高。提取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单位面积产出强度4个指标作为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进行考核。通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报告和相关统计年鉴收集2004—2009年昆山地区的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单位面积产出强度4个技术指标值。对指标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得到2004—2009年6a间指标的变化率,按照本研究构建的脱钩分析体系,利用Tapio脱钩指标计算6a间的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的脱钩指标和脱钩状态。

从时间角度分析,2004—2009年的6a间,对于同一年份,4个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中至少有3个指标呈现出综合碳耗度和土地集约利用指标的强脱钩状态,由此可以得出,2004—2009年的6a间,江苏省昆山经济开发区综合碳耗度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一直处于强脱钩状态。计算结果同时表明,将综合容积率和产出强度作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时,2004—2009年的6a间,江苏省昆山经济开发区综合碳耗度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一直处于强脱钩状态,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增强的同时,综合碳耗度相应下降,即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将建筑密度作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时,2005—2006年间和2006—2007年间综合碳耗度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衰退连结,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同时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降低,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以投入强度作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的2006—2007年间。因此,较建筑密度和单位面积投入强度,综合容积率和单位面积产出强度更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土地集约利用的变化情况。从实际情况分析,由于需要考虑交通和绿化等因素,建筑密度本身存在上限,特别是从2007年以来,昆山地区致力于宜居城市的目标,建筑密度不能准确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的真实水平;然而昆山经济开发区一直追求高投入高产出的目标,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单位面积投入强度和产出强度无必然关系,将单位面积投入强度作为评价指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昆山地区从2004—2009年,反映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碳耗度和反映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的综合容积率和产出强度的脱钩关系一直处于强脱钩状态,说明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二者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没有阻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相反,低碳经济十分有效地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2004—2009年昆山经济开发区的综合碳耗度逐年递减,该地区的低碳经济得到了有条不紊的发展,从2006—2009年间,综合碳耗度年减少率超过了10%,低碳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通过这几年脱钩指标基本上小于-1可以看出,低碳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总体来看,2004—2009年间,昆山经济开发区的低碳经济快速发展,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两者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其所采取的措施概括为以下几点:

(1)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了顺应低碳经济发展,颁布了用地定额标准”、投资强度”等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开发区土地利用规模,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2)2006年至今,昆山经济开发区适度调整开发区内产业格局,提升商业和住宅用地比例,增加公园与绿地面积,大幅提升了区域碳汇能力,降低了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同时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3)通过提高交通运输用地比例,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从而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并降低了不必要的物质运输带来的碳排放效应,将住宅和商业插入工矿仓储用地中,达到适度混合利用的目的,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人员通勤成本带来的碳排放。

(4)近几年,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致力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高消耗企业的关停并转搬”,提高主导产业生产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企业业务收入占整个GDP的比重,不断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以上分析进一步验证,合理的政策引导,例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方式转变,能够有效地调控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低碳经济的稳定发展,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和低碳经济的双赢局面。#p#分页标题#e#

节约集约用地分析范文

[关键词]云南省;开发区;土地集约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8-0078-03

1概述

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物质前提[1][2]。土地的利用状况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土地资源现实情况所迫,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当前我国的土地利用存在着严峻的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地少人多的现实国情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否合理利用,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3]。本文通过对云南省20个开发区进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测算研究,分析云南省各类开发园区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措施建议,旨在为该省开发区加强土地管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区概况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建设部《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公告,云南省目前共有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22个,其中部级开发区8个,省级开发区14个。批准用地总面积12038.93公顷,其中部级开发区批准用地面积5582.00公顷,省级开发区批准用地面积6456.93公顷。

3研究方法

为较直观体现全省部级、省级和不同类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将全省所有部级、省级和不同类型开发区统一权重和理想值,计算其集约度分值及潜力并进行等级划分。

3.1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节约集约用地分析范文篇10

我国是一个地广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国家领土总面积排在世界第三位。但在现代社会大力发展建设的进程中,土地资源却越发紧张,甚至出现了严重短缺的局面。造成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没有真正落实开展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工作。以下本文笔者就在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现状的研究基础上,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当前我国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城市与乡镇农村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来看,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不容乐观。这主要体现在城市土地规划不合理,土地资源紧缺加剧。农村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闲置土地较多等诸多问题。具体来讲,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县级以下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国县级及其以下生活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5%左右,但县级及以下所占的土地面积却是全国土地总面积的94%,可以看出,在县域范围内的土地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但其利用效率却极其低下,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县级政府没有做好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大搞开发建设,忽视了合理规划利用土地的重要性,诸如此类的政府职能欠缺是造成县域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2、闲置土地较多,耕地林地逐渐减少

土地闲置现象在我国城乡中普遍存在,表现在城市中主要是指城市的很多旧城区或旧工业区并未得到合理的改造与规划,使得很多土地都未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甚至有些地方是处于荒废的状态。而对于农村来讲,农村人口大批涌进城市打工,使得农村房屋闲置数量较多,很多耕地荒废,林地面积锐减,再加上农村要发展经济需要开发更多建设,这也会占据较多的农村耕地,从而使保护农耕与发展农村经济之间的矛盾加剧。

3、土地资源利用较为粗放,缺乏有效的集约节约利用

受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风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长期以来都是以粗放用地的形式进行利用,使得各地的土地使用结构不合理,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某些地方为了能够扩大招商引资,而不惜以租、违法占有或先建再批等诸多手段来利用土地,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工作的开展实施。

4、土地利用监管力度不够

国土资源管理局作为地方土地资源管理的主要政府部门,其对于当地土地资源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也是阻碍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工作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意识不强,建设用地批复调查不及时,对违法占地用地现象的治理不严等,都是其工作不负责的主要体现。

二、关于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的对策建议

为了能够缓解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土地资源紧张问题,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就必须要不断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化发展,大力实施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确保各类土地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在此笔者提出了一些关于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科学规划用地,从源头严格把关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严格确定耕地保有量控制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大力提倡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的用地项目一律不批,从源头制止浪费土地现象;

2、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积极盘活存量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定期开展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普查,制定鼓励盘活存量土地的政策措施。树立土地长效的集约利用观念,对建设用地与耕地进行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方便经营生产,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发挥建设用地作用,促进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减少耕地的占有量,保证耕地红线。

3、加强对农用耕地的控制力度

建立农用耕地保护区,加大力度建设农田基础设施,治理中、低产量耕地,根据耕地的现状还采取不同的措施,推广优良高产品种,用科技手段来提高产量,间接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达到农业生产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增强农民居住地,乡镇企业用地的集约利用。

4、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加强监督检查。

政府部门可以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通过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各种税收,增强土地集约利用的动力。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和严格保护耕地的意识;执法监察工作要遵循“预防为主,事前防范与事后查处相结合”的方针,加强日常动态巡查,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责任机制,批前、批中、批后要全面跟踪监督检查,实施全程监管。

5、创新机制,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5.1强化土地用途管制。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控制耕地转用总量,保证耕地的总量;严格控制增量,农用地转用和征地规模与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建设相适应,并与开发建设的速度相适应,树立保护耕地集约利用土地的经营理念。

5.2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法规,提高土地利用管理水平。一是制定从严审批政策,从严管理政策。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二是制定土地利用的监督检查制度,依据相关制度对建设用地进行监督检查,打击投机倒把,防止批而不建,跟踪监督土地利用环节,及时制止违法行为发生。

5.3发挥地价的调控作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发挥地价的调控作用。以地价为杠杆,实现对土地经营监管调控,不同区位不同地价,不同用途不同地价。地价管理从有利于规划建设发展的方向调整,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在我国人口不断增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土地资源需求量加大的形势下,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宣传,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土地管理,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途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节约集约用地分析范文篇11

关键词:节约集约用地;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42—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2YJC630032);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0A030);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11C0798)。

进入21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激化了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集约节约用地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探索符合我国土地资源国情的高效土地利用模式,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土地学科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1]。

随着高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用地需求越来越大,土地供应愈加紧张,土地限制成为长沙市高新区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着高新区的质量提升和发展方向。因此,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至关重要。

1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现状

至2011年底,长沙高新区总规模为10139公顷,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267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37%,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489.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3.63%。

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工业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商服用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其中工业用地面积1435公顷,占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14.15%;住宅用地1810公顷,占17.85%;交通用地达1230公顷,占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12.13%;商服用地、其他城镇建设用地分别为1213公顷、4551公顷比重分别为11.96%、44.87%。

2高新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

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主要基于高新区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效益等因素。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高新区的实际情况,将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共分3个层次,包括3个目标、6个子目标和16个指标[2]。

2.1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多因素评价法对高新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具体见表1。

2.2土地集约利用的程度和效益分析

2.2.1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度分析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对范围内土地利用情况,土地利用效益,管理效益的综合水平的评价,运用数据资料,计算综合得分,定量反映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3]。

通过计算,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综合分值为82.18分,其中土地利用状况目标的分值和管理绩效目标的分值分别为84.68分和81.54分,均高于综合分值;而用地效益目标的分值仅为75.27分,低于其他两个目标的分值及综合分值。

2.2.2结果分析长沙市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综合得分为82.18分。目标层中的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效益3个指标得分均低于100,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间。

从土地利用情况来看,土地利用程度、用地结构状况和土地利用强度均未达到理想状态。这是由于工业用地率、综合容积率和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间,而建筑密度和工业用地建筑系数提升空间有限。

从用地效益来看,产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益分值较低。主要是工业用地产出强度较低,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也有待提高。根据数据显示,园区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为1731.2万元/平方公里,工业用地产出强度为991.12万元/平方公里。

从管理效益来看,土地市场化供应程度较低。这是由于土地挂牌出让实现率较低。另外,园区土地有偿使用率也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3促进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从上述长沙市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及分析,高新区在未来土地集约利用中可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1加强园区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注重与专项规划相结合,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交通、水利、城建等各项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相衔接、相叠加,科学划定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区域,为今后重点项目落地创造条件。科学规划开发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土地资源,合理确定产业园区及配套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规模,统筹安排各类用地,真正实现土地资源从源头节约集约利用[4]。

3.2严格项目准入和供地管理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在企业规划评审时,从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绿地率五项指标规定进行审查,通过提高园区准入门槛,有效提高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同时,对于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污染程度低的项目,加快预审环节,提高园区集约用地的效率。

3.3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充分盘活存量土地

加强对企业土地批后监管,每年对园区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一次清理,注重盘活存量,全面清查,摸清底数,对闲置、抛荒的土地,按国家规定一律予以收回,缓解土地要素制约。对新批项目督促其尽快开工,重点抓好到位率,无特殊情况不再办理延期手续;对已办土地证但未开工的项目限期要求开工,在规定期限内未开工的项目,依法收回土地;对征而未用、征而少用,土地闲置超过规定期限的征收土地闲置费或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对尚不构成收回条件的闲置土地,通过整合、调剂、置换等各种手段加以盘活,深度挖掘现有土地资源潜力,做到“寸土必尽其用”。

3.4充分利用企业配套设施可占7%的指标,建立企业服务综合体

产业综合体,就是由园区根据产业形态,按照“功能分区,统一规划、统筹管理”的原则,将工业用地上的生产、办公、配套等进行有机组合,并在各部分之间建立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发展产业综合体,是当前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一种有益尝试式。

(1)变规模供地为规划供地。严格按照园区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进行统一布局,企业根据生产要求提出厂房建设规模,两者结合后,再制定工业用地供地方案,有效地避免零散地块的浪费,提高土地使用率。

(2)改土地配套为功能配套。企业只建设生产设施,生产配套由园区组织专业机构集中开发。园区按照企业生产用地7%—10%的比例,集中建设员工食堂、倒班房、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园区可以以成本价租赁甚至是免费提供给企业使用,避免企业各自分散建设配套设施,浪费和闲置用地。

(3)改分散独立为集中管理配置。园区建立管理服务平台,一方面保证园区建设的配套设施对所有企业开放,同时对企业各时段的闲置厂房和配套设施进行招商,采取租赁等形式,吸纳新项目入园发展,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徐松青.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天津经济区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2009,01(23):56—60.

[2]刘向东,高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285—6288,6291.

[3]王梅,曲福田.昆山开发区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6):22—27.

[4]田茂强,李妍均,杨宝佳,王靖.重庆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546—6548.

节约集约用地分析范文篇12

关键词:洋浦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GIS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5)12-01-03

1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研究区概况洋浦经济开发区,是在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核心的关心与支持下,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享受保税区政策的部级开发区(国函[1992]149号)[1]。洋浦经济开发区地处泛北部湾中心区域,北与广西隔海相望,西与越南一衣带水,毗邻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周边20多个港口距离370km左右,是北部湾距离国际主航线最近的深水良港,是我国距离南海石油天然气资源和中东石油最近的石油化工及油气储备基地,是中东、非洲油气进入中国的第一个节点。开发区位于海南西北部的洋浦半岛,区内的洋浦港为国家一级开放口岸,国家和海南省为了支持洋浦的发展,赋予了洋浦比现在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四区”更加优惠的政策。洋浦经济开发区土地总面积为2986.50hm2,2011年开发区实现工业、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6799419.59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777903.26万元。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务院44号文件要求,海南省委省政府确立了洋浦“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港、石油化工、浆纸一体化和油气储备基地”的“一港三基地”发展定位[2]。目前洋浦经济开发区已形成了以油气储备、石油化工、制浆造纸和港口物流为主导产业,以海洋装备制造、综合服务和现代服务业为辅助产业的产业格局,是海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西部工业走廊的龙头,对外开放的排头兵。

1.2数据来源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洋浦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土地局以及海南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提供的数据和实地调查。收集的数据主要用于评价指标的计算。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状况相关数据、用地效益相关数据、土地利用监管相关数据等。数据收集完成后,首先对开发区的空间数据进行采集,以遥感影像图和地籍图作为工作底图,在GIS及相关软件的支持下,经图形矢量化和拓扑处理后,形成面域,建立空间数据模型,并进行属性数据库结构设计,根据调查数据对各面域赋予属性,实现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的无缝链接,最后运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功能对各项用地分类面积进行统计分析。

2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与过程

2.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的要求,洋浦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了目标、子目标和指标3个层次。目标层由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等3个目标构成,子目标层由土地开发程度、用地结构状况、土地利用强度、产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监管绩效、土地供应市场化程度等6个子目标构成,指标层由土地供应率、土地建成率、工业用地产出强度闲置土地处置率等15个指标构成[1](表1)。

2.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将专家打分结果运用层次分析软件Yaahp进行决策分析,并进行一致2.3评价模型的选择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采用多因子综合评价模型[2],通过计算各子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进而确定各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最终确定洋浦经济开发区综合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见表2。

表2洋浦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

[目标层次\&模型\&模型注释\&子目标\&[Fij=k=1nSijk×wijk]\&Fij为i目标j子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Sijk为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实现度分值,

Wijk为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相对j子目标的权重值,n为指标个数\&目标\&[Fi=j=1nFij×wij]\&Fi为i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Fij为i目标j子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

Wij为i目标j子目标相对i目标的权重值,n为子目标个数\&综合\&[F=i=1nFi×wi]\&F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Fi为i目标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

Wi为i目标的权重值,n为目标个数\&]

2.4评价指标理想值的确定及指标标准化处理理想值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基准,是各评价指标的理想状态。洋浦经济开发区评价指标的理想值充分考虑了开发区自身土地利用、用地效益、及土地利用监管等实际情况,采用目标值法、经验借鉴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通过测算和判断来确定。洋浦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理想值见表1。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是通过相应的数学变换消除原始指标数据量纲的影响,统一各指标量纲,主要采用基准值推算法,将指标的现状值与理想值进行比较,以指标实现度分值来进行衡量土地利用评价指标的实现情况[3]。

设Vijk为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现状值,Rijk为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理想值,Sijk为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实现度分值,其值范围为0~100,则:

[Sijk=VijkRijk×100]

2.5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计算根据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将构成子目标的各指标权重与相应的指标实现度分值相乘并进行求和,即可得到子目标集约度分值;再将构成目标的各子目标权重与相应的子目标集约度分值相乘并进行求和,即可得到目标集约度分值;最后将各目标的权重与相应的目标集约度分值相乘并进行求和,得到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洋浦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计算见表1。

3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结果与分析

通过计算,得出洋浦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为94.29分,说明洋浦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水平很高。

3.1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洋浦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目标层集约度分值达92.81。从各个指标实际情况来看,土地供应程度很高,但土地建成率和工业用地率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工业用地建筑密度可提升空间不大。原因是开发区尚有39.85%的土地出让后还没有建成投产,加之产业结构等客观原因,导致该类指标现状值同理想值的差距相对较大。

3.2用地效益分析洋浦经济开发区用地效益目标集约度分值为95.94,表明洋浦经济开发区用地效益处于很高水平。洋浦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为3879.81万元/hm2,远高于国土资源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规定的工业企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国家控制指标。工业用地产出强度为6989.53万元/hm2,远高于海南省其他开发区。

3.3管理绩效分析洋浦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管理绩效目标集约度分值为100,表明洋浦经济开发区土地监管绩效十分突出。由于洋浦经济开发区开发前期对土地进行了协议出让,无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土地招拍挂实现率为100%;目前也无有偿使用且已到期的土地,因此到期项目用地处置率为100%。而管理绩效的另外2个指标,闲置土地处置率和土地有偿使用实现率,上述2个指标值洋浦经济开发区均为100%。

4对策建议

4.1调整土地功能分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由于洋浦经济开发区是在荒芜的洋浦半岛上发展起来,缺少城市的依托,所以还有生活服务区存在,挤占大量的工业产业发展空间。另外开发区内设有保税港区,而保税港区以发展国际航运、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国际中转等一类、二类工业为主,限制了其他企业类型的入驻。而石油化工、制浆造纸及纸制品、石油及天然气储备等三类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开发区工业总产值95%以上。目前的土地功能分区,已无法满足洋浦区域发展的战略需要,因此,要高瞻远瞩,从打造临港工业的角度调整洋浦开发区的土地功能分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打破3大区集中于开发区内的现状,也就是把保税港区和生活服务区调出经济开发区,保税港区不再占用开发区的用地指标;生活服务区作为工业新城的城镇建设用地,也不再作为开发区的用地范围。且对开发区补充与调出面积相当的用地指标。这样调整,有利于开发区、保税港区和生活服务区用地政策差别化的执行,也有利于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4.2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活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发挥政策优势洋浦经济开发区是海南经济特区中的特区,承担着海南第二产业发展的重任,是全国唯一享受保税区政策的部级开发区。从区域环境来看,北临北部湾位于东南亚至东北亚国际航运主航线的中心位置,是中国与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的前哨。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用好用活国家优惠政策,统筹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加快改善投资软硬件环境,为洋浦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创造条件。

4.3科学规划,建立健全土地集约利用长效机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是一个以时间为方向轴的开放性螺旋形循环链关系,是一个可持续的动态过程。因此,洋浦经济开发区必须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按照“效益优先、规划管控、集约节约”的原则,做好开发区土地利用和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土地集约利用长效机制[4]。根据洋浦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各阶段性目标,优化用地结构,统筹安排入区项目,并且对各阶段土地利用集约度实现状况进行跟踪监测,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开发区土地向集约节约利用转变,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和高效利用。

4.4建立项目准入与退出机制建立项目准入与退出机制,在项目准入方面,要结合开发区定位建立产业用地标准,约定产业类型、投资规模、投资强度、开竣工时间等,在严格审核入区产业用地标准后,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产业政策进行土地供应[4]。土地供应后,企业没能达到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可以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若企业整改后仍不能达到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则执行退出机制。由开发区管委会代表政府对土地进行回收,或进行企业间转让,转让行为须经开发区管委会审查同意。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1029-2010)[S].

[2]韦仕川,黄朝明,尧德明.基于GIS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洋浦经济开发区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3):125-130.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财务风险案例研究范例(12篇)

    - 阅0

    财务风险案例研究范文1、用于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此类研究报告通常要求市场分析准确、投资方案合理、并提供竞争分析、营销计划、管理方案、技术研发.....

    建设水利工程的目的和意义范例(12

    - 阅0

    建设水利工程的目的和意义范文篇1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施工技术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水利项目的品质优劣会直接打关系到后续的投入运作阶段的具体情况,水利项目在运作.....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