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特征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特征范文1篇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建筑业、房地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特别是最近几年,建筑业及房地产业的税款都以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建筑业具有建筑项目生产周期长、建筑施工企业多而杂,且内部管理规范化程度不一、工程项目流动分散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为纳税人主观上的拖延和偷漏税款提供了很大便利。如何强化对建安房地产业的税收征管,是摆在当前地税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建筑业市场现状分析

受利益驱动的作用,许多建筑行业的纳税人想尽办法利用政策制度不完善的“天时”和行业特点的“地利”,加上部分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互相配合的“人和”,使得建筑业偷逃税收与建筑市场的不规范“相得益彰”。

(一)建筑行业欠税严重

目前建安企业的欠税绝大多数是由于垫资经营和工程款回笼迟缓造成流动资金不足,致使企业无力缴纳税款或不开具发票,逐渐形成欠税。再加上执法部门对外来施工单位监控不力,使得其工程竣工后很快离开本地,而部分工程款到外地开具发票,欠税难以追缴,甚至形成死欠。

(二)粗放型的税收征管模式,效率较低

由于目前地税机关征管人员较少,专业性管理较弱,征管流程设置尚待科学,各征收单位普遍采取“以票管税”手段,仅停留在对建筑业专用发票实行代开监管上。税务部门对建筑业纳税人仅从纳税申报表和财务报表获取征管信息,只能从整体上掌握其收入、成本、费用、税金、资金流动等财务指标,而对纳税人具体施工工程项目纳税状况如何难以准确掌握。经常发生零申报、申报不实甚至不申报等现象,未能掌握施工企业完整、真实的纳税和财务情况,给工程税收监控造成困难,税款流失或滞后现象仍很严重。

(三)个别施工单位搞资金体外循环,影响税收监控

由于竞争激烈,建筑市场压标压价、暗箱操作现象屡见不鲜。一部分不具备施工资质或施工资质等级较低的私营经济建筑企业、个体建筑户、无证包工队为承揽建筑工程,纷纷采取分包、转包、挂名、挂靠、承包经营等不同的经营方式挂靠在施工资质较高的企业或向其借用施工资质。施工企业向这些建筑队、挂靠队收取一定数额的“管理费”后,放任自流。使地税机关难以将这些施工队纳入正常的税收管理,给日常的税款征收和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二是建筑施工企业与建设单位进行工程价款结算时,一些建设单位因资金困难等原因,用材料物资、车辆、房产所有权抵顶部分工程价款。对这部分抵顶工程价款的实物,建筑施工企业一般不计入收入和相应的账目,形成资金帐外循环。

(四)建筑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综合控税力度不强

由于建筑企业的各主管部门配合不到位,税务部门与建设、审计、监察等部门缺乏必要的配合和协调,因此对建设工程的情况不能及时沟通,给税收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一方面在竞招标过程中地税部门存在着空白点。建筑工程实行竞招标制度是建筑行业的一大特点。在竞招标过程中,建设、计委、公安消防等部门都参加且分别要对建筑企业进行资质审查,只有符合资质条件的企业才能参加竞招标。而地税部门不参加竞招标过程,不能从源头上掌握单项工程施工计划,而纳税申报表又未要求纳税人按单项工程进行申报,使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施工项目难以进行有效的源泉控管。另一方面,税务机关未与建设单位建立委托关系、对建设单位取得发票检查不力;未与审计部门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不能及时掌握竣工工程最终造价,确定最终应缴税金,清缴税款。

(五)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淡薄

建筑商作为纳税义务人积极纳税的意识淡薄,对工程收入则是尽量少列,现金能坐支的就坐支,能进入小金库的也绝不入账,或者长期挂在“预收账款”或“其他应付款”账户上,但企业以工程未结算而迟迟不转收入。再者,一些建筑公司对转包工程不进行税款代扣,只提取管理费,在财务核算上编造虚假记帐凭证,虚增工程成本,致使无法完成纳税义务。

二、根据行业特点,寻求合理性对策

通过以上对建筑业市场及其有关涉税事宜的分析,笔者认为,加强该行业税收征管,规范该行业税收秩序需要采取以下途径:

(一)加大税法宣传的针对性,形成依法诚信纳税的社会共识

有效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新闻媒介进行税法宣传,扩大影响面。重视对施工单位,特别是工程项目承包人的税法宣传,把宣传材料送到建筑工地,让承包人知法、懂法、守法,形成自觉纳税的共识,从源头减少偷逃税。抽调专业人员,对施工单位的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式的税法宣传。使纳税人进一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形成自觉依法纳税、社会协税护税的良好氛围。

(二)适应形势,转变观念,创新征管手段

对建筑业营业税的征收管理,实行“项目登记”和“以票管税”相结合的管理制度重点解决税款征收和税源监管问题。建筑业纳税人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后,办理《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纳税登记》,按工程项目申报缴纳营业税。办理纳税申报时,须同时持纳税申报表、《已完工程项目明细表》和《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纳税登记》,由主管地税机关登记、验证并作纳税记录。同时,要求纳税人进行已完工程结算时,必须开具建筑业专用发票;建设单位在结算或支付工程款时也必须以建筑业专用发票作为结算或支付凭证。建筑业专用发票交由主管税务机关保管,实行监管代开制度。如此以来,既遏制了一些建筑业纳税人欠税的连续发生,也可以堵住小型零散建筑单位利用发票偷税的空子,从而管住建筑业税收的源头。

(三)守住源头,密切配合,形成综合治税机制

针对建筑行业的特点,遵循“部门配合,源头控管”的税收征管思路,努力加强各级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在目前新的税收征管模式基础上,可积极利用税收征管信息化,与工商、公安、建设局、公路等职能部门建立信息联网。如与建筑管理部门协议,对全市建筑施工工程招投标和承包合同实现信息共享,实行辅助项目登记管理方法,有效控制税源;抓住总承包人不放,要求其切实履行代扣代缴义务;对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可委托投资方(建设方)依照工程进度税款,加强与审计部门的配合,在工程竣工进行审计时代扣建筑业税收。真正实现源泉控管。形成部门配合、职能协作、信息共享、控管有效的运行机制,及时掌握建筑业税源信息,切实加强建筑业税收征管,推进建筑市场的规范化,使建筑市场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篇2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有效性与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近些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高层建筑施工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地关注。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加强高层建筑施工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一方面,它是解决居住用地紧张问题的有效举措;另一方面,它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必然举措。然而,目前我国高层建筑施工中还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加深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的认识,以切实增强施工的有效性与实效性。基于以上的论述,本文从特征、现状和技术要点三个维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研究,希望以此能为该项事业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1高层建筑施工的特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施工事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建筑

施工技术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建筑施工结

构实现了由单一结构形式向复杂结构形式的转变。与此同时,我

国建筑施工逐渐呈现出安全化与规模化、智能化与功能化的发展趋势。众所周知,高层建筑施工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施工形式相比,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显著特征:首先,高层建筑施工具有工程量大与技术含量高的特征。对于高层建筑施工而言,它对安全性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具有一定的密闭性与抗风性。其次,高层建筑施工的地基强度较大。由于高层建筑对地基的负荷量大,地基的承受力是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安全,一旦承受力超负荷,那么地基承载力满足不了建筑物的负荷。高层建筑的地基不管采用何种方法但要遵循两个原则:

1)地基尽量在大气层能够影响的深度以下;

2)地基要与建筑物设计相吻合。

在实践中,建筑施工与地基强度有着密切的关联,建筑物越高,其对地基强度的要求越高。因此,对高层建筑施工而言,它的地基不仅面积大而且深度深,以此来妥善地解决施工中的结构抗浮等问题。最后,高层建筑施工工期短与结构性能好的特征。在现实中,高层建筑多为混合型结构,而且功能较为复杂,这决定了高层建筑施工具有工期短与结构性能好等特征。

2高层建筑施工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并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现如今,随着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建筑结构日趋复杂,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必然要进行不断地革新与优化。就目前而言,我们应当依据施工中的技术路线而选择合理的优化方案。具体而言,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依据高层建筑逐层施工的特点,不断提高施工作业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效率,加强施工各工序间的衔接,强化总承包管理的强度;

其次,要依据高层建筑垂直发展以及作业面窄与施工进度紧的特点,不断提高垂直运输体系的施工效率;

最后,要依据高层建筑作业环境差的特点,不断提高优化结构施工工艺,增强建筑施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总之,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将施工实践与施工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我国高层建筑施工的技术水平。

3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3.1逆向施工技术

在现实中,逆向施工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如浇筑中间支承桩柱、向上逐层建设地上结构、修筑地下连续墙等等都是逆向施工的范畴。与顺向施工相比,高层建筑采用逆向施工技术有这样几项特征:首先,在实现构筑物与管线布置以后,地下连续墙可以通过规划或紧靠的方式,将红线构筑地下连续墙作为一种永久性的外墙,从而实现扩大建筑面积的目标;其次,在逆向施工技术的作用下,逐层浇筑的地下室结构的内部支撑的刚度远远大于临时支撑的刚度,这可以有效地减少或避免基坑变形以及沉降影响等问题的发生;最后,逆向施工技术能够实现地上结构与地下结构的同步施工,以最大限度地缩短多层地下室建筑的总工期。

3.2预制模板技术

施工工期是关系建筑施工成效好坏的关键环节。对高层建筑施工而言,同样也是如此。鉴于结构施工重复性高的特点以及竖向结构施工的优点,我们采用滑模法与爬模法来有效控制施工工期,并提高主体结构的整体性能。滑模法与爬模法是实践中非常有效的施工方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施工的实效性。两者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性主要体现在:首先,它们的结构整体性好,机械化程度高;其次,它们对组织管理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在结构物立面造型方面具有一定的限制;最后,它们对施工工期与施工成本的控制都有着极为迫切的需求。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预制模板技术,将滑模法与爬模法付诸实践,以实现缩短施工工期与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

3.3钢结构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钢结构施工技术应用较为广泛,这得益于钢结构施工具有施工速度快与工业化强度高的特性。高层建筑钢结构包括许多施工类型,如高层重型钢结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等等。钢是一种热传递非常强的金属材料,因此高层建筑钢结构也具有十分突出的热传导性。当经历火灾时,这种结构特点会给整个高层建筑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由此可见,在应用钢结构施工技术时,我们必须加强对防火设施的设计与施工。除此之外,钢结构施工要依赖于大型塔吊,在某种意

义上,塔吊起重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钢结构安装效率的高低。因此,钢结构的吊装、测控与焊接技术都是钢结构施工技术中的重要内容。

3.4泵送混凝土技术

泵送混凝土技术是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凝土不仅数量大而且强度高,对混凝土的配合比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国内的施工单位大多采用掺粉煤灰与化学外加剂的双掺技术,以满足泵送混凝土技术的需求。在这项技术的作用下,混凝土的泵送高度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有效地提高了高层建筑的施工效率。

4结语

在新时期,加强高层建筑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我们要想将该项工程做好,就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要对高层建筑施工的特征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其次,要对高层建筑施工的现状有一个准确地把握;最后,要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有一个科学地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高层建筑施工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才能真正实现高层建筑施工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辉;浅析超高层建筑桩基的设计与施工要点[J].建筑施工,2010(15):26-28.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特征范文1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设计思路探讨

1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水利改革发展不断深入、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工程、水环境在满足除害兴利要求的同时,更加重视其文化功能和愉悦身心的作用。然而长时期以来,水利工程建设往往局限于工程的结构设计和传统功能的发挥,较少考虑工程建设中的文化内涵以及社会环境和生态多样化的要求。在生态环保意识、文化景观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充分发挥水、河流、水利工程的文化功能,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对生态和文化的承载能力,实现水、水工程与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的有机结合,把文化的元素渗透到渗透到水利建设的各个环节,展现现代水利建设的文化内涵,彰显水利工程的文化功能。因此,在水利工程设计方案时,应把人与水,水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归入研究范围,特别是对水利工程建筑设计方案更应考虑文化内涵、社会环境等因素的要求。

2水利工程建筑设计涉及要素

江苏境内主要为平原地区,水利工程建筑物主要指泵站(抽水站、排涝站或排灌结合站)、闸、地涵或由其组成的建筑物群,建筑物群一般习惯统称为枢纽工程。水利工程建筑设计主要指上述建筑物涉及的泵房、启闭机房、控制室、配电室、变压器室、桥头堡以及管理用房等设计,涉及要素一般包括总平面布局、建筑物平面布置、建筑造型设计等。

(1)总平面布局

总平面布局主要包括水利工程的主体建筑及其配套设施的布置,首先必须满足设计功能的发挥,在此前提下合理布置配套设施,做到功能分区明显,联系方便且功能区之间互不干扰,同时注重环境布置,根据具体环境设置绿化、生态景观。

(2)建筑平面布置

水工建筑平面布置主要是指水工与建筑设计人员根据土建、水机、金结、机电等专业提出的设备布置要求共同形成的水工建筑平面布置形式。建筑专业须考虑建筑空间是否能够充分合理利用,以及其本身的使用尺度、安全性、内部交通、防火等多方面因素是否满足规范及使用需求。通过多项工程的设计,我们不难看到,各专业间相互促进、配合是水工设计与建筑设计不断提高、磨合的过程。

(3)水工建筑物造型设计

水工建筑物是社会各建筑群体中的一类,建筑造型的设计往往反映一幢建筑的性格特征。新颖的建筑风格,是水利工程外观表现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建筑设计师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同时,应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结合时下流行元素创新出表现其特征的设计。

3水利工程建筑设计思路

新时期新形势下,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好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工作。

(1)充分了解当地文化,使建筑设计融入环境

现如今一些水利工程在为社会提供水资源、水电以及防洪安全保障的同时,造就了一大批风光各异的水利风景区,水文化在水利建设中赋予了新的内容,因此水工建筑设计须融入当地环境。建筑造型设计必须与它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而不能凭空臆造。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每个角度设计出来的建筑须体现不同的性格特征,因此作为设计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地理地貌,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地设计出与环境相协调的建筑。

(2)充分与业主沟通交流,使建筑设计能顺利实施

建筑设计构思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注重与业主的沟通,充分尊重业主的意愿,将业主的想法在设计方案中加以体现,因为建筑设计不只单纯是设计人员的工作,再好的设计得不到业主的认可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顺利实施。

(3)注重建筑材料的选用,使建筑物外观新颖独特

与建筑造型设计息息相关的是建筑材料,多年来水工建筑物大多以清水混凝土本色为主,往往以人以很土的感觉,而建筑材料的质感与颜色亦是影响造型设计风格的主要元素之一。因此,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工建筑的外观和装饰亦应与时俱进,在不影响质量安全检查的情况下,尽可能美化。

(4)注重经济与美观的协调,便于设计方案顺利通过审查

水利工程大部分是国家投资或国家投资占一定的比例,只要涉及国家投资,从前期立项开始一直至项目实施的施工图阶段,均要接受层层审查。因此,设计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建筑艺术的完美,应本着节省国家投资的原则,在业主预算限额内或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将有限的财力集中到重要的、关键的部位进行点缀,或采用性价比高的材料设计出符合意图的效果,做到经济与美观的协调,以利于设计方案通过审查。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利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新的变化、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广大水利工作者不断拓宽视野,转变观念,调整思路,研究对策,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加快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

参考文献:

[1]徐景龙,董刚.试述水利工程建筑设计方法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

[2]马景玉,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及管理[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1(1)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篇4

前些时候参加了某项目的投标,招标文件中赫然写着“建筑为欧式风格”。答疑会时,建筑师出人意料却又情理之中地问“何为欧式?是古典欧式?还是现代欧式?”的问题。更让人一头雾水的是业主在之后的答疑文件中的回答――“建筑风格为典型欧式。”之后的设计工作,可想而知,必然是围绕着“典型欧式”做文章,建筑师翻出了柱廊和线脚,搬来了纽约大都会音乐厅,请来了大卫•切浦菲尔德……管他希腊罗马,凡是欧洲的统统请来。确实在业主提出的“典型欧式”上下了一番苦功。然而,折腾了几个来回之后,方案既没有选择典型的“三段式”也没有复杂的山花和线脚。大家自嘲为“我为风格框,风格是浮云。”

或许会有人问“风格究竟为何物?怎能使一贯清高的建筑师如此费尽心思地揣测?”一般意义而言,风格是一种综合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作为一个个别或群体的标志,是由一个作品的象征功能的那些特征――作者、时期、地方或学派――所构成的。风格有助于回答这些问题:谁?何时?何地?由此可见,风格本应该是艺术品形成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一种特征,是某些具有共同背景的作品的一种同质性倾向。但是,投标竞赛中,既然规定了“典型欧式”,这似乎就已经偏离了风格的自发性本性,而将特征的自然外化变成了对某种特定需求的满足。既然是满足需求,那必然要求建筑师在理解需求时与业主尽可能地靠近,达到一种共同认可的状态。理论如此,实践起来却无比艰难。单就“典型欧式”而言,在业主看来,或许脑海中浮现的是巴洛克的奢华,或许是法国式的浪漫与放荡不羁,也有可能是欧洲古城内长满青苔的、斑驳的小巷与路边若隐若现的油灯。总之,无论是新是旧,是现代还是传统,似乎人们脑子中呈现出的欧洲样式总是连续的时空样式。然而,建筑师的对于欧式的理解却更多的源于书本中提及的帕拉迪奥母体、柱式等等,似乎欧式和现代式决然割裂的两种样式。表象上的分歧,暗示了一种根源上的建筑文化差异,即建筑进化模式的不同。对于西方而言,建筑文化基本上沿着时间轴线进化,即便是“革命”也可以在其成果中找到传统的影子。而中国建筑文化在20世纪初出现了严重的断裂,传统的中国样式基本上失传,而新的中国样式并没有真正出现,而是拿来了西方的样式。于是,关于欧式的理解,才会出现如此迥异的差别。分析起来,貌似业主脑子里的“欧式”更为直接、容易被人接受。然而,当山花和女神柱被移植到中国,却失去了本应该有的高贵与典雅,多少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正可谓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建筑风格的水土不服,建筑审美的错位,建筑时空的断裂给今天的建筑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多数建筑师选择了屈服于商业原则的,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先拿到项目,再慢慢向业主渗透自己的想法。这些建筑师本身是商业游戏之中的一份子,但其骨子里却有着桀骜清雅的文人情节,或者可以称他们为“新儒匠”。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供其所需”是商品规律中最为表层和基本的原则。而后,在进一步的合作中,若想真正赢得市场的充要条件,则需要依赖信誉和品质。就像我们会有一个自己熟悉的发型师来帮我们打理头发一样,业主对于一个事物的信任是保证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而这种信任一般来源于长期的合作、事务所本身的高品质作品等等。这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建筑师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练,厚积薄发。当然,在进一步的合作中,一旦建筑师无法改变业主的想法,就只能别无选择地尊重业主意见,委屈自己的理想。最坏的结果就是建造了一批小白宫和小天安门。也有一些新锐建筑师选择了另一种应对方式――出奇制胜。可能是新的技术,比如说运用近几年来才开始流行的参数化软件辅助设计;可能是新的理念,例如城市绿密度指导规划;也可能是运用一些新的材料来创造一种全新的效果;总而言之,建筑师试图抛出一个前所未闻的设计来吸引业主的眼球。建筑师要的就是业主对方案的模糊感与陌生感。这样的投标案例在国内最典型的可能要属当年国家大剧院的国际竞赛了。招标任务书上明确说明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几轮竞赛下来,更多的建筑师选择了中式建筑或者略带一些西洋古典元素的现代建筑作为发展方向。然而,就在最后一轮投标的最后一个月,安德鲁出人意料地抛出了一个“蛋”。最终这个“蛋”赢得了已经“疲乏”了的评委的选票。这里且不论国家大剧院建筑的艺术与文化价值,但就安德鲁出奇制胜的竞赛意识,实在是令人佩服。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篇5

[关键词]结构形态;建筑形象;表现模式;表现特征

[中图分类号]TU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1)06―0152―03

Abstract:Structuralmorphologydesignbreaksthroughthetraditionalconceptwhichstructureisjustchosenastechnicalmeans.Withtypicalcases,thispapersummarizestheperformancemodelofstructuralmorphologyinarchitecturalimagecreationfrommultiplicationperformance,analysestheinfluenceofthestructuretechniqueshapedarchitecturalforms.Paperfurtherdiscussesthemorphologyofthespecificperformancecharacteristics,andpresentsnewideasforformingthestructureasastartingpointtobuildtheimageofbuildings.

Keywords:structuralmorphology;architecturalimage;performancemodel;performancecharacteristics

结构是建筑中承力的骨架,也是构成建筑视觉形象的承载物。结构在丰富建筑形象及对建筑的体验方面存在无限的可能,作为设计师应该使结构对建筑之美有所表达。但是,仅凭突现的灵感并不能获得合理完美的造型,结构专业知识的艰深,使得建筑师很难对结构体系进行掌控,所以有的建筑师只满足于机械地复制那些固定的、陈旧的结构形态,或是在方案阶段就缺少结构构思,使得建筑造型一开始就是“先天不足”的不良体型。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埋没了结构的美学潜质,大大降低了结构形态应有的魅力。因此,在建筑设计中有必要回归本质,从结构形态在建筑形象创作中的表现模式进行剖析,充分挖掘出结构技术潜在的表现力,为建筑形象的创新提供崭新的视角。

一结构形态在建筑形象创作中的表现模式

结构形态是结构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不可避免地与其支撑的建筑物的形式密切相关。结构发挥能动作用不同,实现建筑设计意图的程度也不同。这使得结构形态在建筑形象创作中表现出多种形式。

(一)结构忠于建筑

结构忠于建筑是指建筑形式原本地表达结构的内在逻辑规律,如实地表现结构受力和材料特性,因此它更多是被局限在结构设计的范围内。结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涉及数学、力学、材料学等,强调条理性和规律性,强调力在传递时的直接和简洁。包豪斯校舍、萨伏伊别墅、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这些经典的现代主义建筑,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大师们基于经济务实性的结构美学观。但事实证明,这种曾经具有鲜明时代感的设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们多样的审美需求。因为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的现代建筑,绝大部分具有简单的几何外形,造型单一。由于结构技术作为手段仅通过“坚固”这一要素与建筑相关联,结构被局限于“受力骨架”的角色中,因而影响结构表现力的发挥,导致建筑形象创造的单调,使人们产生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

(二)结构表现建筑

利用结构材料自身的造型潜力,在设计之初就以此作为构思的出发点,并就此提出结构性的表现形式,即直接利用结构形成建筑的造型[1],这就是结构表现建筑。通过结构内力的分析,形成了由几何形体按照一定规律组合的结构,这些结构单元经过组合、变化能够形成复杂的形式,结构体系表现出秩序与和谐的美感。这一类型的建筑是将结构作为建筑形象的主要表现内容,虽然也注重结构的受力法则,但结构设计不再只是被动的选型,而是作为设计具有主动性,更强调结构的艺术表现,即把建筑的结构体系作为建筑形象设计的重要语汇,通过将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的手段努力创作出富有表现力的建筑形象。

意大利工程师、钢筋混凝土诗人奈尔维完成了许多结构的逻辑性与建筑的艺术性完美统一的优秀作品。建于1957年的罗马小体育馆堪称是他的经典之作,围合空间的拱顶由四周倾斜的Y形混凝土预制柱来平衡拱顶推力,来自拱顶的推力则沿着清晰的受力路线传到基础上。在造型上,轻巧的支柱与波形的穹顶边缘给人以特殊的视觉效果,整座建筑轻巧浑然。奈尔维对材料和受力的精彩处理,对结构构件几何形态的优化与建筑节奏感的把握,对结构形态与建筑形象进行有机融合的能力,在这个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系统全面地学习过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因而善于在遵循结构自身逻辑的同时塑造和展现结构整体特征。他的作品没有一般建筑的呆板,如里斯本东方车站,一组由白色钢结构和透明玻璃组成的多榀树形结构体系将连廊架起,精美的树形结构柱呈柱网重复连续排列,覆盖着8条铁道,充满生机地表现结构自身的美,带给人如置身森林般的梦幻感觉。这些案例的启发是,虽然结构表现出自由灵活、丰富多彩的形态,但它仍实现了力的传递流畅自然。因此,将结构形态作为设计创作的出发点,正确表达力的传递关系,充分挖掘材料的性能和潜力,是建筑获得个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结构适应建筑

此类建筑通常为了获得独特的结构形态,往往是从结构的视觉特征而不是单纯从力学要求的角度来考虑。因为结构的合理性与建筑的形式美之间并非总是能吻合的。因此,一些蕴含美感的建筑形象,真正从力学逻辑来分析,未必完全符合结构的合理性,结构只能被动地配合和适应建筑的要求。

悉尼歌剧院看起来像风帆、贝壳的三组巨大的壳体,在结构上并非是壳体结构,而是三铰拱结构。伍重最初设计的方案中,选用的是一面敞口并斜向悬挑的壳体结构。这实际上是违背结构原理的,因为当风从壳体敞口一侧吹来时,高耸巨大的壳体要承受很大的风荷载,薄而轻的壳体自重难以平衡这一倾覆力矩。如果把壳体加厚,当风从壳体敞口背侧吹来时,厚重的壳体不但不能起到稳定的作用,反而会增加壳体的倾覆力矩。在结构师的帮助下,方案最终采用了预应力的预制密肋拱的结构形式,使得这些屋顶看上去仍像薄壳结构,空灵轻快,从外形上基本实现了建筑师的创作思想。由于作品的特殊性,建筑的经济性不得不被搁置,结构的处理办法不是从工程需要考虑,而是以满足建筑形象的要求为动机。

库哈斯为中央电视台设计的新总部大楼,两座塔楼偏离垂直轴线并互相朝对方倾斜,在顶部由L型的悬挑相连。十层高的巨大悬挑结构颠覆了传统的力的稳定性,超常规的形态必须依靠先进的结构分析技术的支持,并付出消耗大量资源的代价,才实现了彰显结构张力的夸张形体。虽然从方案到建成一直备受争议,但毫无疑问,这一案例显示出结构形态在建筑造型创新方面的无限潜力。

为了获得崭新的建筑形象,并不需要苛求结构形态绝对严格地反映结构逻辑,而是要在尊重结构规律的前提下寻求突破点。当然建筑师在使用时有合理的限度,是以增强建筑的内涵为目的。

(四)结构装饰建筑

结构构件和结构形态的选择是按照视觉标准来考虑的,结构成为现代建筑形象构成的语言词汇,强调的是它的象征性和视觉需求,忽略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即原本作为手段来运用的技术、技巧等不断升华为创作的目的,成为新的视觉形象。[2]

1.结构构件作为符号来装饰建筑。高技派建筑中把现代主义设计中的技术成分提炼出来,加以夸张处理,形成一种符号的效果。[3]结构元素直观地暴露在外部,做得无比精美的结构构件对于体现它的美学成就具有重要作用,成为赞美技术的视觉词汇。比如在巴黎的蓬皮杜文化中心大楼中,主结构框架由跨在中央空间的桁架大梁组成,并通过悬臂牛腿与周边柱相连。悬臂牛腿是这座建筑物外部的主要可视构件,它们绕着与柱相连的铰链旋转。楼板被支撑在悬臂牛腿的内侧,楼板重量不是直接通过大梁传递到柱,而是通过牛腿外端向下作用的反力平衡,向下作用的力由与基础相连的垂直系杆所提供。这种布置使得每一次传递到柱上的力比直接支撑楼板所需要的力还要多25%。[4]虽然按技术标准判断不太理想,但它构成了建筑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表达出信息时代的技术审美情趣。有人将这一类结构构件归类为“虚假结构”,从结构效能方面或许反映出建筑师对结构概念的缺乏,但是其成为了传达信息的符号系统和文化象征的表意手段,因此仍然激发了人们的审美感情,结构技术提供给人们更多的审美体验。从某种程度而言,结构构件是作为一种技术符号加以欣赏的,只要得以恰当地运用,它同样充实了建筑语言的词汇量。

2.结构性表皮。结构性表皮是指建筑表皮模糊了传统结构元素中屋顶、墙、梁、柱的等级关系,通过扭转、交叉、倾斜、包裹等方式,各元素形成连续而整体的结构性表皮,从而获得更加自由和多样化的建筑形象。

日本著名建筑师伊东丰雄的Tod’s东京涩谷区表参道店,建筑师为了使建筑表皮同作为街道最大特征的行道树之间形成视觉上的连续性,将树状结构自上而下包裹整个外墙表皮,幻化成了若隐若现的“树的剪影”。树状结构看似随机生成,实则是先进结构分析的结果。方案的高明之处在于设计者选用简单的形式既尊重了环境,又使建筑获得了自己的主题,同时树状结构解决了楼板的承力问题,获得了无柱的开敞内部空间。外墙既是表皮又是支撑结构,造型简洁而又不失华丽,表现手法极具时尚的韵味。[5]

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方案是由一系列辐射式门式钢桁架围绕碗状坐席区旋转而成一个“鸟巢”型。通过对自然结构的模拟来创造新的结构形态,网络交错化的表皮模糊了内外的界定,改变了传统意义的装饰。虽然纵横编织的巨大的钢构件形式主义的味道过于浓厚,但结构形态的突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建筑形象,强烈的视觉形象毫不掩饰张扬的个性。

二建筑形象创作中结构形态的表现特征

福斯特曾经说过:“建筑必然是产生于合乎逻辑并充满表现欲的结构中的。”建筑结构是对重力的回应,结构形态遵循构件的传力特征,这是结构形态的表现特征中最重要的一点。但是建筑的功能、空间、环境、经济、形式等是可变和多样的,每个因素都会影响到结构设计,所以结构形态是由所有要素互相制约、综合协调而产生的。随着结构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许多建筑逐渐从崇尚理性设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建筑在空间和形态上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和多样。突破专业的束缚,把结构和其他技术、艺术的不同层面问题进行整合研究,注重与相关学科的横向交叉,把握建筑形象创作中结构形态所呈现的不同的表现特征,遵循结构逻辑但不因循守旧,开拓运用结构的语言来表现建筑的思维,能为建筑形象带来崭新的面貌。

(一)力学逻辑

力是结构和形态之间的媒介,结构表现的首要问题是把握力与形的关系问题,结构中的拉力、压力、弯矩等受力元素应该反映到结构形态的相应处理中来。罗森迟尔(HWernerRosenthal)在《结构的确定》一书别指出:“对设计者而言,弯矩图形及其含义比一些孤立的弯矩数值更为重要。”[6]建筑形象设计中,以力学图形尤其是弯矩图为主要思维脉络,可以帮助在结构构思中进行推理判断。

格雷姆肖设计的滑铁卢车站体现出建筑师对结构形式的巧妙构思。滑铁卢候车站站台的屋顶结构是一个平坦的三铰拱,为了满足第一道列车的净空,中间铰结点向南面移动使南面空间升高,拱顶点的偏向设置使得受力的弯矩图表现出右边上部受拉,下部受压;左边上部受压,下部受拉。格雷姆肖在设计中结合这一受力特点,并借助弯矩概念和弯矩图形分析,在屋顶的短边一边,将钢屋架暴露在室外,长边一边,屋架在室内,拉压杆在中间铰接点处交叉,真实反映出结构布置的逻辑。这种根据荷载引起内力变化规律和材料性质所决定的屋顶结构,有一种简洁明晰的美感。

(二)自然仿生

自然界中的物种历经物竞天择,形成了各自特有的结构形态,从自然界中寻求结构构思的灵感,设计师创造出了许多独特的建筑形象。当代仿生技术在结构体系中的应用,不再是对自然界中生物进行简单地外形复制,而是观察和吸取生物的成长肌理、组织结构的优点,从自然界物象的力学特性、结构关系、材料性能等汲取灵感,再结合建筑的自身特点,创造出新奇的建筑形象,并实现了通过对生物体形态的模仿来寻找富有隐喻或象征意义的目的。

伊东丰雄设计的仙台多媒体中心采用了一种非常新颖的结构,通过模仿禾本植物茎的结构,将多根钢管交叉扭编成中空的管柱,原本应该铅垂的柱子演化成如同海藻一样自由伸展、旋转、蔓延。它们在外形上是随机而自由的,充满生命力。实际上,这些管柱并不只是外形上对植物经络的简单模仿,它在功能上也是有机的:在其中布置包括电机或各种设备的管道。通过中空的像水草摇曳般的柱子,把信息流传送到建筑的各个部分,使建筑具有生命,就像体液在根茎中传送流动使植物保持生命一样。[7]

(三)自由动感

计算机技术对结构设计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不断完善的设计软件让结构设计师能深入地了解各种变形表面结构的受力情况。建筑形象超越大工业机器时代的“标准化”等特征,突破欧氏几何的瓶颈,常常借用倾斜、扭转、弯曲等处理手法或借助形状比例的变形产生失稳的不定势态等多种途径来表现出建筑形象对结构约束力的超越,通过有变化的曲线创造出无限的空间变化,使得建筑变得越来越自由,更具有动感。

如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广州歌剧院,取意“珠江畔被流水冲刷过的两块漂亮的石头”,极具动感的流线造型使人们联想到石头被冲刷的过程和流动的珠江。建筑的造型独具一格,整个主体建筑造型的护呈空间不规则折面,用悬挑结构和连续墙代替以往盒子建筑的梁柱结构,并且都是倾斜的扭曲的,这种结构形态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特征。

三结语

当今社会,材料、信息、能源等技术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建筑结构形态呈多元化的表现特征。面对扑朔迷离的建筑现象,更应该透过现象洞察本质,通过解读国内外建筑工程实例,重新审视结构在建筑形象设计中所担负的角色。理解和掌握在新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结构形态的表现特征,充分认识结构形态生成的依据性和合理性,将严谨的力学思维和丰富的艺术情感进行融合,能动地运用结构形态手段去创造鲜明、富于美感的视觉形象,将会为建筑形象的创新提供更为开阔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英]彼得•柯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M].英若聪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赵巍岩.当代建筑美学意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英]安格斯•J•麦克唐纳.结构与建筑[M].陈治业,童丽萍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5]张卫,张宇.建筑的“时装化”表皮[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9-122

[6]布正伟.结构构思论――现代建筑创作结构运用的思路与技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7]沈轶.站在机器时代与数字时代的交叉口[J].新建筑,2005,(5):61-63

[收稿日期]2011-07-01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民国建筑,装饰艺术,文化标尺,形式符号,文化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J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3-67-3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东西方碰撞,西风顺势东渐,在碰撞之后的协调、融合与发展过程当中,促成了民国建筑装饰艺术开始由近代向现代、由集中向折衷、由东方传统向中西兼容装饰美学的重要转型。因此,民国建筑承载了这次中国现代建筑装饰艺术转型的完整历史过程,在中国建筑装饰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而今,建筑艺术发展正面临后工业时代的观念性与多元化趋势,对经典建筑装饰艺术的维护与再利用也不可停留在单一的保护与再翻建层面,而应是横向的“形式研究”,即作为建筑装饰艺术主体风格与语言的形式符号的维护研究,以及纵向的“文化翻新”,以促进今天的艺术创新乃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一、鲜明的文化标尺

民国建筑装饰艺术作为一部参考现代建筑美学思想与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集中了中国近现代建筑装饰艺术发展的双重价值取向:对东方传统样式非科学性的反思与对西方现代建筑理性成分的吸收。

这种双重取向的鲜明性与独特性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不曾有过的。她的产生可追溯为两条历史动因,一是国际趋势: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功以及法国大革命的胜利使得资产阶级制度与技术释放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代表其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文化也随势波及世界,19世纪中期的现代主义美学在各个流派的百花齐放中,从文学,美术,诗歌到建筑等领域促成了新形式,新材料,新结构的产生,如新古典主义美学思路;以马列维奇、蒙德里安为代表的几何抽象与风格派;致力于现代设计为主导的德国魏玛的包豪斯等。二是国内趋势:1918年开始的以新文化运动及次年的“五四”运动为高潮,使当时中国更加开放的兼容外来文化,传统的本土文化面临现代转型,这极大刺激了中西合璧的现代性建筑美学的诞生。当时也出现了第一批留学海外的建筑师,如留日的刘敦桢,留美的杨廷宝、梁思成、吕彦直、林徽因等,他们日后成为了民国建筑界的中流砥柱。

在这两条主要动因的驱使下,民国建筑装饰美学走向了“内核”的聚变与“外缘”契入并互为转化的装饰艺术典型。中道西器、中体西用,在东西方不同风格、形式与功能之间复杂关系的探索中,民国建筑装饰美学呈现出一套独立完整的形式符号系统,这些符号系统表现了当时建筑装饰特有的形式美学,功能美学以及审美心理学。而值得我们研究与维护的是这些形式符号并非为某一个民族之样式、文化背景和心理参照,而表露为多重地域与多元文化特征在个体或群体审美功能积淀上的日趋独立与完整。这其中以简洁明快、抽象对称的新民族样式风格(又被称为现代化民族形式风格);以自由组合,不讲定法的西方折衷主义风格;以东方外饰、西式布局的中国传统宫殿式的近代简化风格等装饰符号最为突显。

二、符号学的研究与归纳

意大利建筑师阿尔伯蒂(LeonBattJstaAlbertJ)在其著作《论建筑》中写道:“建筑的美在于各部分的和谐,以共同适合于恰当、匀称、表达、优美的反映”。可见形式符号与建筑的功能、结构之物质层面,以及伦理、审美之心理层面具有非常紧密的关联。从符号学角度出发,其绝非某一简单之标记或记号,而被定义为一种象征、一种参照或一种含义,它喻示人类所特有的想象力、情愫、寄托与智慧,而成为一种精神性载体。

对于装饰艺术形式符号的保护与利用应建立在对其的研究与归纳之上,在20世纪初中国现代建筑装饰艺术领域中,形式符号的功能结构性、文化象征性、心理暗示性进一步摆脱了技术制约而独立存在,在对建筑结构、环境等起到加强、维护与调节的物理同时,更满足了人们精神诉求、审美取向和思潮境迁等心理需要,实为建筑构造变化、风格演化的高级形态。

新民族样式风格着力于融合中西方建筑装饰元素,创造出既具时代气息又具传统特色的新民族形式建筑。其大量采用平面组合体型与平屋顶结构,在构图与比例的原则上借鉴西方古典的三段式划分,柱式比例等,凸显出简洁与对称的构图。在建筑各构件如檐口、墙面、门窗、入口以及室内施以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形式与图案。如1934年建成的南京首府外交部大楼,建筑外型采用西方现代平面式,整体立面三段式构图,但细部装饰又富含东方传统意味,其檐口下以褐色缸砖装饰成的简化的斗拱构件形象,回纹线脚雕刻以及入口处门廊立柱与雨篷转角处表现出的霸王拳的抽象形象。斗拱、霸王拳、雀替等是东方独具的建筑装饰结构与象征功能构件,在承载较大面积屋面重力传递的同时表达了鲜明的象征性意味,如祈福求祥、厌辟灾祸、伦理等级等。在此建筑装饰中的符号却是简化、抽象、提炼过的,表现了当时人们己逐步趋向极具现代装饰感的西方抽象艺术与简约主义美学,因此转化为体现民族性与时代感的纯粹装饰符号了。

形式符号是我们区别归纳不同时期、类别、地域建筑装饰艺术的主要参照。东方的装饰形式大多是象征性、意象化的,包容了东方人祈福求祥的美好意愿和仁义礼智的精神崇拜。而西方的装饰形式大多是写实性或抽象的,更偏向于某种理性意识与宗教观念,反映了西方人祟尚自然与逻辑的理性文化。建筑装饰演至民国时期,各具东西方代表性的形式符号,或以原型,或以简化、抽象,交叉处理运用到建筑装饰构件当中,在混搭的形式上重塑形式之美,这其中以折衷主义风格较为明显。

折衷主义风格的装饰元素源于西方对各个历史时期建筑样式“令人信服”的模仿、混搭与自由组合,不求定法,自成一体,是民国初期建筑装饰运用较多的一种表现手法。如建成于1910年的江苏省咨议局,其装饰整体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宫殿式,以拱券门特征为主,辅以帕拉蒂奥母题的栏杆与望柱,对称布局的法式梦莎式屋顶,复杂精致的欧式线脚装饰、磨砖雕刻、楼梯扶手、栏杆、木门等构件遵循西方古典样式。而在材料、装饰细节的处理上又体现出了中国传统装饰的特点。如大量使用替代西洋石料的本土青砖、红砖,局部因地制宜地采用混合砂浆以及多种混合材料,细部装饰采用了带有中国传统特点的植物花饰如回纹、卷草纹等作为浮雕装饰题材。由此建筑的装饰构件到仪饰,从纹样到材料工艺,充分体现出东方人对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及新古典主义美学形式和功能的理解与接受,一方面基于当时人们生活水平,思维习惯,社会环境的变迁,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出建筑装饰符号本身之于西方文化教化与传播的心理功能,其时代象征意义与当时人们的审美心理与价值取向是互为依托的。

中国传统宫殿式近代简化风格充分展现了“新功能、旧形式”的时代装饰美学,这类建筑装饰艺术既符合现代装饰功能的需要,又饱含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精华。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建于1933年的南京华侨招待所建筑群,主楼屋面采用明清官建庑殿项形式,二三层相连的西式竖窗,窗间以红漆装饰壁柱分隔。底层檐口与勒脚部分以水泥假石贴面形成高大的基座效果。正脊与戗脊均有简化后的鲜明民国式脊饰,正脊吻兽转化为了中国传统拐子龙浮雕的装饰性构件,四边戗脊走兽更是抽象成略有形象化的突起装饰符号。独特门廊的梁枋阑额、檐口下额均绘有传统的装饰彩画,雕梁画栋。这些装饰构件己超越了物理功能而上升为纯粹的符号元素。如建筑台基高度隐含了传统的伦理等级功能:“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漆饰的用色也喻示了礼制的要求:“以丹为贵,依次为丹、黝、青、黄”。屋脊的鸱尾与吻兽装饰有厌辟灾祸,守护平安的功能;而完全抽象简化后的兽形图案以及西式墙面竖窗、壁柱等则非常契合那个开放年代的民族审美心理构想。

可见民国建筑装饰符号已经形成了独立完整的体系,虽然它现正面临减少、替换或彻底丧失。因此研究、归纳、提炼这段时期的装饰符号对于学习其装饰设计方法,传承其装饰美学理念,寻求维护经典建筑装饰艺术的有效途径至关重要。首先,要保持这些符号体系独立的美学价值与时代文化特性,研究其对于特定时期建筑装饰的功能、技术及材料运用的主导性与关联性,这并非着意强调功能须服从于装饰或反映装饰,而是要保证装饰艺术与建筑结构的逻辑统一。如果建筑装饰结构、材料、施工等技术本身能考虑到形式符号的和谐与统一,才能在维护与保护的实践过程中忠实的还原其特有的符号与内涵,追溯原有的艺术氛围,为“拟建”一种新兴的民族地域文化经济产业链奠定理论与物质基础。

三、创意型文化经济产业链

目前,国内现己逐步意识到对民国建筑的开发与利用价值,如上海“新天地”广场的成功开发与南京1912民国休闲娱乐区域的建成。但这样的再利用仅以单一的经济获益为导向,是在对建筑文化并非真正深知与独到理解上的再利用。所以其过程中必然存在原貌丧失,装饰变味,滥取滥伐,资源浪费等弊端。因此,对于民国建筑装饰艺术的再利用,不应该只停留在对其特征的描述与再现上,不应该只停留在单一的利益获取与盲从开发之上。

建筑装饰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一首无声的诗,那么以创意型文化主导的经济产业链无疑是将这首“诗”推向了更广泛的阅读群。在现代社会经济越发以“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经济”为依托,越发以服务化、信息化、开放性、关联性为特征的产业链趋势中,对经典建筑装饰艺术的再利用必须打造以民族地域文化为主(包括遗产文化、创意文化、衍生文化等)的文化输出型经济产业链,才能产生相当的规模与效应。

新兴文化经济产业链应是一个资源化、创新性、低损耗、技术化、多层次、再循环、网络化的链条结构,而文化输出是它的策略重点。实现这一新型产业链的资源化与创新性,关键在于归属“内容产业”的遗产文化发掘、归纳、创新的价值链。民国建筑装饰艺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体制、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思想潮流、科技发展、风俗习惯等环境风貌,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师们创新民族传统装饰文化,探索西方文化本土转型之路。中西合璧、道器结合,因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环境、时代特征和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是本土现代建筑文化源流的一面明镜。基于这一价值链的架构,首先应着眼于研究与时代背景相关的建筑装饰文化的概念创新、材料创新与方法创新,并将其看作是一座庞大的文化博物馆体系,从中提取最具浓缩性的装饰艺术符号,提取最具代表性的新材料、新技术结晶,提取某一建筑身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提取那最折衷,最多元化的衔接古今中西的“中间环节”,从而作为这个博物馆馆藏的一件件物质与非物质藏品,充分发挥这独特的装饰艺术所聚合的强大物质功能与精神载体,形成丰富的创意产业素材内容的产业活动。

而其技术化、多层次体现在归属设计制作产业的企业链。基于民国建筑装饰符号理论研究与创意内容、创新概念启发下,以文化输出与文化创意的高附加值为引导形成庞大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载体。如建立民国建筑博物馆系统,装饰艺术馆、历史文献馆,在网络上创建民国装饰文化历史演变与陈列的虚拟数字博物馆,在还原或进一步凸显民国建筑装饰形态的前提下,将原历史建筑改建为民俗艺术馆或现代美术馆,在相对集中区域以历史建筑为实景开辟出专业的影视拍摄基地以及制作、编排、特效、宣传等高新技术产业区。同时兼容并蓄相关文化设计方面的企业、他们将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国际化的策略推广、信息的交互咨询和文化经纪等平台支撑。

再循环、网络化表现在归属服务与衍生产业的供需链,着重体现在消费类信息文化产品的普及和文化艺术符号的大规模市场推广。其前提是基于对现代消费心理学的求实动机、求美动机和求新动机等品牌心理的研究。民国建筑装饰完整的历史文化积淀早己使其成为代表民族的文化品牌,同时其特有的混搭、折衷、简化、抽象、仿古、现代等装饰风格又作为当今个性化消费主义的完美代言。因此高附加值的品牌效应在文化产品推动下将形成巨大的资源能量,渐入到一个网络化的衍生领域,衍生出相当可观的周边经济,如以民国建筑装饰为主题的餐厅、休闲会馆、主题公园,民国装饰文化的家居系列、生活休闲创意产品、文化用品、服饰,民国建筑装饰历史出版物、影像产品等等。

四、结语

一个时代的建筑艺术由于其独具特色,因而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区分开来,而这种特色必须饱含时代之沉淀才能富于生命力,才能作为本民族文化于特定历史时期发展的代表。因此,对于这些经典传世建筑装饰艺术的维护与再利用须切合其独有的文化体系与思维逻辑,须建立在系统的理论认知与独到的运用思维之上。单一的利益取材是思想贫乏的表现,而变味破坏性的翻修更是一种失职!一切偶然和仅仅是样式化的动机都应被放到它应去的最低层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本民族建筑文化之历程;通过具体的装饰美学形式追溯其源,才能使今天的文化产业创新具有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参考文献:

[1]郭承波,中外室内设计简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卢海鸣,杨新华,南京民国建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美]PeterG、Rowe、关晟(SengKuan),传承与交融――探讨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齐康,杨志疆,民国文化的坐标[J],建筑学报,2006

[6]卢海鸣,南京民国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利用[J],科技与经济,2006

[7]郑东军,余莉,全球化语境下的地域建筑文化分析[J],建筑与文化论集(第八卷),2006

[8]张远,王焯,丁捷,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索[J],时代金融,2010

作者简介: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篇7

由于新型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广泛使用时间短,相对缺乏经验且至今还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因此在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必须采取针对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立相应的工程造价原则。

原则一,从寿命周期成本的角度出发,对新型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材料的建筑成本和使用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并且进行慎重选择,要使新型材料与传统材料有效结合,以功能与成本之间的性价比关系为依据,做出正确的选择。

原则二,要加强新型建筑材料与建筑工程设计之间的配合,不断优化工程设计方案,使得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更加科学,使二者相互促进。统计资显示,截止2013年1月,我国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已经占在建项目与改建项目的87.9%以上。而在设计阶段就考虑使用新型建筑材料的占57.6%。其中在工程开始之后才考虑使用新型建筑材料的建筑项目平均延期超过15天,最长达到半年。这是由于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建筑的结构设计,会与建筑设计产生一些冲突。由此,要将工程设计与新型材料的使用相结合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项目建设,并且更加科学、合理、安全、经济。

原则三,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工程造价的预备款项。原因在于新型建筑材料的价格波动大,充足的资金准备能及时应对市场价格的变化给建筑成本带来的不利影响。原则四,充分考虑建筑与人的关系,不仅要节能、美观,也要体现建筑的风格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要将新型建筑材料应用的性价比体现到最好,从建筑的建设到使用,充分体现新型建筑材料的功能性作用。

二、新型建筑材料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1新型建筑材料对工程建设成本的影响

首先,新型建筑材料的价格比较灵活,随着市场的价格波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较大。其次,新型材料的安装费用虽相当传统安装较为方便,但技术性要求更高,在人工费和机械费方面也高出一般水平。再次,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不够纯熟,对市场的变化也难以掌控,其中差价和未计价的情况很多,不利于工程造价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的统计并及时制定相应对策。最后,新型材料的管理也十分重要,由于其技术性较强,管理工作也相对较重。

2新型建筑材料对工程使用成本的影响

建筑工程造价的周期较长,所涉及的分支众多,所控制与管理的面广。因此,对新型建筑材料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不能仅仅局限于建设方面,要认识到它在使用成本控制方面的作用。根据实践经验,新型材料地工程使用成本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新型建筑材料节能环保的特征,使得运行期间的能耗成本降低。例如深圳某集团总部大厦,节能改造前的电量使用相当于改造后的2.28倍。其二,新型建筑材料的高强度特征使得建筑工程后期的维护工作简单,维修相对较少,人工费相对减少。其三,其高科技的技术含量和智能化的特征也使得管理方面,节约了人力和物力。其四,其整体性的架构特征以及轻便灵巧的特性也使得建筑装修、装饰、改造过程中涉及的改造和拆除费用相对降低。

3新型建筑材料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总体性分析

从建筑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出发,以我公司开发的某工业配套小区为例,该小区为6~9层独栋建筑,有五栋住宅,均为框架结构,每户的平均面积为50㎡,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为46183.09㎡。在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后,我们对相关的环境成本进行了数据统计,情况如下: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获取原材料、项目建设、项目管理与维护、建筑拆修等多个方面的建筑成本总体上都小于传统建筑材料的全寿命周期性成本。

三、结语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特征范文

第一个新走向:建筑业的项目管理由生产方式的变革,进入了提升国际先进项目管理基本经验的新走向。

“鲁布革”冲击:主要是对国有施工企业旧有生产方式的冲击,产生了项目经理部的新型组织形式;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两制”的管理方式和“三个一次性”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生产方式。

“鲁布革”经验中,体现“低成本竞争,高品质管理”这一国际项目管理基本经验的新鲜做法,即优化施工方案,减少实物工程量,给人以欣喜和兴奋,但是并没有引发对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深入思考,从而产生对其管理体制的冲击。这是因为旧有的“拖家带口”的施工生产方式,难以产生“低成本竞争,高品质管理”的新机制,所以把冲击力主要集中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上;二是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中,设计、施工均以工程量来计算费用,工程量越多越有效益,而不是越合理、越科学,越有益处。所以难以产生优化施工技术方案,减少工程量的激励机制,这是不适应“节约型”经济发展要求的。

“鲁布革”经验将再一次产生新的冲击,重点是优化施工图设计,追求合理科学的工程用量,靠高品质的管理,实现“低成本,增效益”的目标。

从“鲁布革”到“LG”,已经显示出这一冲击的生命力。“LG”大厦工程项目就是这一新走向的代表。“LG”大厦是一项大型公共建筑工程,是以扩大初步设计为基础进行招标的,承包商实现了工程总承包的项目管理角色,有了对施工图设计进行优化的积极性,合理而科学地降低了工程用量,业主和承包商都从中得到益处,并节约了大量的生产资料。“低成本竞争,高品质管理”得到了实践。

第二个新走向:建筑业的项目管理由“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进入了以项目文明为标志的新走向。

新型生产方式的推进,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项目管理模式。“过程精品,标价分离,CI形象”是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项目文明是企业文化建设在项目上落实的结果,是对项目主体和客体的全面要求。主体是指建筑企业包括总包、分包单位、监理单位和项目管理层次的文明建设;客体是指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成本、进度和现场管理的优化。项目文明是对创造“文明工地”活动的升华。

项目文明的载体是项目文化。项目文化是以品牌形象为外在表现,以企业理念为内在要求,以项目团队建设为重点对象的阵地文化。项目文化三个特征:露天文化———具有形象宣传力;显型文化———不同行为主体的统一性;大众文化———作业队伍建设。

第三个新走向:建筑业的项目管理由工程现场为主的初级阶段,进入了以“项目全过程经营”为特色的新走向。

“三位一体”项目管理的双向延伸,即延伸上游的投标,延伸下游的竣工跟踪。

法人管项目,实行“三次经营”的全过程管理。“一次经营”为施工前的投标经营;“二次经营”为施工中的过程经营;“三次经营”为竣工后的追踪经营。

“两心变一心,异地零公里”的管理探索。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依靠信息化把两心合一,实行企业和项目一个层次管理,称为异地零公里管理方式。

第四个新走向:建筑业的项目管理由“三个一次性”的单一要求,进入了主体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的新走向。

“三个一次性”的动态组织形式是国有企业变革生产方式的创新产物。

新型民营建筑企业成为新的市场主体,实行了“四自”的项目组织形式。“四自”为自揽项目、自筹资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其特点是一家牌子,多家分享,利于社会资源优化;企业法人担当法律责任,项目只承担经营责任。

第五个新走向:建筑业的项目管理由不同主体的阶段式,进入了“交钥匙”总承包的新走向。

投资体制改革中的“代建制”,变革了过去业主的组织形式。按部门成立基建办的方式将被革除。

项目管理公司对项目全过程交钥匙的总承包管理。

建设部下发文件,明确了项目管理公司的基本要求。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篇9

关键词:功能;建筑环境;建筑技术;建筑个性;地域性与民族性

1再探功能与形式的关系

不管是建筑设计还是室内设计或者产品设计,功能与形式的问题是其首当其冲需要面对的问题,其关系也是不容回避的。以往的图书馆建筑风格,过分强调纪念性和艺术性,特别是20世纪初的图书馆建筑大多采用对称式,宏伟气魄,装饰华丽,造价昂贵,浪费严重。

1.1图书馆的功能是图书馆一切要素的总和

图书馆的功能确切地讲就是图书馆一切要素的总和,其要素主要包括:书籍、知识载体、读者、管理人员、设备以及心理要求等。传统图书馆的功能以藏为主、以外借为辅,与之匹配的馆舍设计形式多采用日字形、山字形、工字形或是出字形,也可以是多种条形组合,以藏、借、阅典型的布局为主,外观对称,壮观宏大,功能固定,造型相对单一。而现代图书馆采用了很多新材料和新技术,从内到外都产生了显著变化,更为灵活、自由和非对称[1]。如:广州图书馆的新馆建筑构思以“书籍”为设计理念,并以此组织空间形体,建成后的新馆建筑平面和立面相互与汉字“之”字形相似,外观造型优美。

1.2建筑与功能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笔者认为功能并不能完全决定形式。功能是最本质的要求,但同时是一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要素,造型与形式更是一种个性的体现,是设计者在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和美学综合因素的影响与考量中创造出来的。功能只是一部分,一味地追求形式是片面的,一味地忽略形式也是极端的,建筑与功能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既适用图书馆的功能需要又能表现出图书馆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的建筑形象,才能构成真正适应于时代特征的图书馆建筑艺术。

2建筑环境和建筑造型的协调

图书馆建筑造型是设计师认真地分析图书馆所处的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周边建筑风格、人文环境、交通环境、方位状况等方面,并综合考虑建筑的基本要求与特殊要求,进而采取何种处理方式和手法从而达到新与旧、内与外、和而不同、交相辉映的建筑环境效果。广州图书馆新馆的建筑造型设计可以作为一个较好的例证。广州图书馆新馆位于珠江新城,北面是超高双子塔,西侧是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南面是广东省博物馆新馆,西南侧是广州歌剧院,其处于一个现代化风格的地域环境,所以产生了以“之”字为基础造型和书本的层层堆砌意像的现代化建筑。根据美的法则,环境协调有两种处理方式:统一协调和对比协调。涉及新旧之间的协调,如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院图书馆,地处建筑风格较为复杂的地段,周围有些是古典主义建筑,在这种情况之下,设计师并没有采用古典主义的建筑形式与语汇,而是采取了现代建筑形式,但在造型和外观上考虑了新旧建筑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关系。哈佛大学医学院图书馆的新建部分主体为八层建筑,平顶做得很厚实,并向外延伸出挑,与原有古典建筑的檐部相呼应,采其神似,同时又表现出图书馆幽静的读书环境,延续了古典建筑的“柱间”处理方式,新旧建筑之间存在着一种延承与对话。

3建筑技术作为表现建筑造型的手段

建筑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建筑技术使建筑形式、功能、材料、设备和施工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筑技术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和新的施工方法等,这些都促进了图书馆建筑在建筑造型和功能方面产生了巨变。2012年建成的湖北省图书馆将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省级公共图书馆,该馆新馆工程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和太阳能采暖系统,在屋面安装太阳能吸收及利用装置,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湖北省图书馆新馆工程在设计之初全面采用节能设计的理念和原则,采用雨水回收技术、太阳能技术、绿化微喷灌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及各种节能产品和材料的运用等,综合节能效果显著。2013年建成的广州图书馆新馆在技术运用方面也是精彩绝伦,外观造型借鉴了“之”字造型,以书籍的形状为模块,运用石材作为其建筑表皮,两个出入口采用大块玻璃幕墙,4,000多块订制钢化玻璃镶贴在建筑表皮上;在结构设计上,其采用钢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系统,内部采用约9m柱网结构作为设计的基本模数,在分割缺口处采用有大梁的框架结构;南、北楼外形上均呈平面圆弧、竖向倾斜,南楼结构框架向内倾斜8°~17°,北楼向内倾斜8°~10°、向外倾斜5°~12°,两侧也随建筑扭转而倾斜,结构设计利用南、北楼各自相对倾斜的特征,在第八层南北楼之间设置连杆和局部楼面连接,以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和安全[2]。

4建筑的个性体现

如何在建筑艺术处理上展现一幢建筑物的形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建筑物的形象取决于建筑物的类型与功能以及材料结构。内容决定形式,建筑物的性质取决于建筑物的内容。

4.1传统的图书馆建筑风格

传统的图书馆建筑风格受限于图书馆的借、阅、藏的固定功能,造型体现阅览室、书库和工作间三大组成部分。阅览室设计成大面积的玻璃窗,宽敞明亮;书库以砖混结构为主,层高不高,层数较多,以狭窄的窗户为主要特征。而现代的图书馆在内容和借阅的方式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空间更为灵活,所以,在建筑形式上的表达也更为多元自由[3]。

4.2图书馆建筑造型是作为文化和技术综合发展的象征

建筑的深层意义在于表达或表现现代文化,可以说图书馆建筑造型是作为文化和技术综合发展的象征而存在的。文化性是图书馆建筑形象的最本质特征,建筑设计师应采用多种设计手法,突出其文化特征。从实际效果来看,很多经典设计的图书馆是大方简洁的形体组合,各个立面的设计统一而连续,适当地进行装饰,同时配以恰当而不突兀的色彩。另外,在图书馆的建筑寓意上也可以通过一些抽象、象征等处理手法来表明它的寓意性和象征性[4]。

4.3个性化在于设计者的创意和设计理念

设计者在详细了解设计对象和分析设计人物的基础上,结合设计者所追求的理念,表现出图书馆建筑的创意和意境。以广州图书馆新馆为例,美丽书籍作为创意之源,从建筑分割线的位置、角度、深度等方面保证公共图书馆建筑所必需的适当进深,并以满足大开间平面的各个方向所必需的自然采光、自然通风为前提,充分考虑广州的气候风土特征进行计算和设计。图书馆的外观,作为一册物理性的“书”来进行造型设计,外观采用石材随机堆砌,让人联想到堆积起来的书本,或者感受到文化的历史层积;石材的硬固表情,好像书的封页一样以朴素的外观诱使人们走进去感受阅读的美感和科学探索。

4.4个性化需要从使用者和读者的特点出发

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性质有所不同,前者强调公共性和参与性,后者表现学术型,服务的群体主要是学生和教师。儿童图书馆应凸显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如巴黎巴拉马儿童图书馆,该图书馆由很多大小不一、高低不等的圆柱体组合而成,外形符合儿童心理活泼有趣的建筑形象,这样的建筑外形能唤起儿童的学习兴趣。

4.5个性化需要从建筑环境出发

针对建筑环境所赋予的特殊性,以环境与建筑的特殊矛盾作为切入点,形成建筑的个性,或者作为衔接周边环境的纽带。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必须与环境相得益彰。广州图书馆所处的珠江新城是广州CBD中央商务区,旁边的博物馆以方形作为设计元素,对面的广州大剧院是扎哈的名作,以流线和曲面以及不规则作为设计特色,而广州图书馆以“之”字形作为造型元素,就是一种建筑外形个性的和而不同。

5建筑造型艺术创作

探索的方向应该是当代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民族的即世界的”,这句话来表达未来图书馆建筑的形象创作方向也是适用的。作为文化建筑,必然要反映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色,其需要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当地文化背景、自然气候条件,运用空间布局、体型组织、色彩、传统的建筑语汇以及当地的传统建筑语言等方面来表现地方性和民族性。所谓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外观造型和意境创作上,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虚假装饰,也不能流于表面。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并非简单的移植和拼凑,必须是一个继承、吸收、发掘、升华的创造过程,民族性和地方性应具有民族文化意识的自然渗透和地方风格的内外兼蓄。

作者:张志为单位:广州图书馆

参考文献:

[1]鲍家声.现代图书馆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67-168.

[2]方家忠.广州图书馆:一座纪念碑式的图书馆[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81-89.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篇10

在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经济增长正逐步进入“新常态”的运行轨迹。在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态势的“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等特征更加明显。因此,既要看到党的十所确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建筑业发展带来的机遇,更要关注经济新常态环境对建筑业和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未来发展走势的挑战。

1.1增速下行的压力加大

建筑业的规模增速与经济增长状况密切相关。当GDP从过去持续多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长换挡、回落为7%~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时,建筑业的规模增速也必然会随之下行。这一变化趋势已经显现在“十二五”前4年的增幅变动曲线上,2011年建筑业的增长率为22.6%,2012年为17.8%,2013年为16.1%,2014年为10.2%。增速下行趋势迫使建筑业企业改变片面追求高增长的规模扩张思路,转向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集约发展方式。

1.2结构面临强制调整

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主体和支柱产业;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的主导力量;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差距将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所占比重上升。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以投资结构的变动为基本导向,投资结构的变动方向必然会反映出对建筑业结构的强制性调整。

1.3创新驱动能力较弱

在较长时间内,建筑业的高速增长依赖于高强度的固定资产投资驱动。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从投资驱动和要素驱动逐步转向创新驱动,这就意味着建筑业规模增长的原有主要推动力将会逐步减小。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建筑业而言,本身所具有的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较弱,在短期内培育出创新能力并以此驱动建筑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难度。

1.4多重风险更加显性化

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些不确定性风险,特别是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与建筑业关联度较大的多重潜在风险可能会渐渐浮出水面,一旦这些风险因素演变成为实际的危机事实,对建筑企业市场营销、施工生产的正常运行以及资金链将造成致命的影响。

2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的全球化,现代项目管理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普及。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大变革时代,项目遍布每一个领域,项目管理正在成为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生产力。中国特色项目管理的生命力在于国际化、本土化、专业化的“三化融合”所迸发出的智慧和能量。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三化融合”应成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2.1坚持国际化方向

以PMI、IPMA、ISO等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先后了国际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格认证标准、项目管理指南等重要文献,这些文献是建立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代表着国际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对于推动国际项目管理的实践应用和项目管理人才培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只有坚持国际化方向,才能更好地学习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和方法,顺应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潮流,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2.2基于本土化国情

现代项目管理的体系构架来自于大量项目实践的理论提炼,具有基本原理的普遍适用性。因此,在面向国际化加快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应用、理论研究时,应当立足于我国国情,充分考虑民族文化、思维模式、行为惯性等本土化的适应问题,紧密结合本国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特别要注意总结多年来国内项目管理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只有将项目管理基本原理与本土化国情相结合,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才能产生建筑行业发展的实际效果。

2.3反映专业化特色

在现代社会,从各种不同专业的角度,项目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且项目的范围、经历的时间、难易程度、涉及的资源要素等差别很大,从而出现了专业化的项目管理。由于不同行业的专业技术要求不同,也使得项目管理的专业化特征存在差异。因此,能够反映出专业化特色的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才具有现实的竞争力。

3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思路

工程项目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一次性;二是独特性。项目的一次性特征从基本概念上界定了项目管理区别于长期性组织的运营管理;项目独特性特征则表明,人们不可能面对两个完全相同的项目。在工程建设领域中的工程项目都是不一样的,因而都必须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难点,制定最佳的、不同于以往实践经验的项目管理计划并付诸实施,从而实现项目目标。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创新活动,工程项目管理活动必然是创新活动的管理过程。基于经济新常态对工程建设领域挑战的思考,应从以下几个角度着力推进工程项目管理创新。

3.1以项目生产力理论创新指导项目管理实践

项目生产力理论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其本身也需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更需要项目生产力理论的基石作用。近年来广大建筑业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经验,为项目生产力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因此,要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角度,系统研究项目生产力理论对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新内涵,深入探讨项目生产力理论对实现绿色建筑产品全寿命期管理的指导作用,着力探索项目生产力理论促进工程项目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范围、目标和路径。

3.2以项目管理模式创新推动企业发展提质增效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要高度重视先进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引进和应用,在EPC、PMC、BOT三大系列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型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发展动态和工程建设规律的表明,业主方更加青睐能够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广泛服务内容的工程承包商。因此,工程承包商必须适应建筑业与金融业、服务业相融合的趋势,建立项目策划、可行性研究、融资、工程设计、采购、施工、竣工、试运行的一体化集成服务体系,着力提升面向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的综合创新能力,赢得更加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通过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企业提质增效。

3.3以项目资源组合方式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

建筑产品的形成需要经过概念、规划、实施、结束等多个阶段,每一阶段有其对应的市场主体,每一阶段都需要对技术、人才、资金、设备等多种生产要素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组合。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市场空间中,资源的取得途径和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方式会创造不同的效率和价值。因此,要从提高建筑产业国际化竞争力的角度,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优势资源,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入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最新组合方式、最佳配置方式,推动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方式和过程控制的精益化。在建筑产品全产业链上进行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创新,以新型产业链形态打造新的产业竞争力,有效应对新常态的挑战。

3.4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提升项目管理效率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技术是提升项目管理效率强有力的助推器。近年来,以BIM、云计算、虚拟现实、移动技术、协同环境、大数据为代表的各种新兴的信息技术不断涌现,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影响程度日益加剧,能够大幅度提高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优化、集成效益、可施工性、安全性、专业协同性、目标动态控制精度和“智慧管理”程度。因此,要加大项目管理层面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力度,通过工程项目管理的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加快推进传统建筑业走向现代建筑业的步伐。

3.5以利益形成机制创新构建合作共赢新范式

评价现代项目管理成功的标志是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对于现代工程项目,特别是日益涌现的大型复杂项目、项目群,项目全寿命期内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利益主体增多,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会产生较大的冲突和内耗,统筹兼顾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利益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从而影响项目的实施效率和绩效,甚至导致项目失败。因此,要创造性地应用制度经济学、现代组织理论、合作竞争理论的原理,促进工程项目管理合作共赢、和谐发展新机制的形成,积极探索新常态下多种形式的利益共享、分配公平的实现方式。

3.6以项目人才管理创新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为适应现代建筑业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改善建筑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智力结构,努力推动项目经理职业化、管理人员专业化、产业工人技能化。要结合建筑业工人队伍的实际情况,改进多元化的劳务用工方式,加强劳务分包作业层管理,创新劳务人员培养的长效机制,提高操作工人技能,打造适应新常态发展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3.7以文化建设创新支撑项目管理软实力

项目文化是除人、财、物等生产要素之外重要的项目管理资源。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应通过项目文化建设创新,使项目文化成为新常态下驱动工程项目管理引领时展潮流的软实力。首先,要注重用共同的企业价值观、愿景和行为准则凝聚员工的心智;其次,要注重培育员工的敬业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融入项目团队建设之中;再次,要凸显劳动文化、安全文化、绿色文化的特质,使之融入项目的日常管理;最后,要把文化基因融入项目制度建设,强化项目部管理层与操作层两个层次以项目文化为纽带的一体化管理。

4结语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篇11

从总体上来看,建筑制度包含了社会分工、行业运作机制和政府机构管理体制三个方面的内容。建筑制度反映的是建筑活动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即各阶层在建筑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与经济关系的总和。生产的社会性越强,参与活动的社会群体越多样,建筑制度体系就会越复杂,层次就越丰富。通过对民国时期南京建筑活动中部分制度的研究和介绍,我们可以一窥中国建筑近代转型的面貌和内在驱动力。工务局――民国时期南京建筑活动的主要政府管理机构

城市规划和建筑控制属于政府行为,政府机构的设置及其管治,政府行政机构的效率、观念和创造性,对城市建设,对城市与建筑形态、品质等,具有根本性影响。

民国初年,南京进行过城市建制的尝试,但不幸都因时局原因半途夭折。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是南京重新组织坚实和稳定有效的城市管理系统的契机,当年6月,公布《南京特别市暂行条例》,共六章34条,开始在南京施行新市政制度。以新市政体系中工务局成立为起点,南京近代城市建设和建筑管理机制初步建立。从此,南京市域范围内的具体建筑活动有了明确的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管理。

在新市政体系中,“工务局”和“土地局”执行的职能与城市建设相关。1928年8月8日公布的《南京特别市市政府工务局组织条例》规定,工务局下设设计科、建筑科、取缔科、公用科等。土地局随后成立土地征收审查委员会等,颁布《南京市土地征收规则》及《补充规则》,对首都建设所需征地事宜进行规定和管理。工务局主要职权之一就是规划新道路和兴建修理道路桥梁沟渠、取缔房屋和交通、管理公园和公共建筑、管理水电等城市基础设施、设计机构及其技术人员、营造商的注册登记与审查执照。以上基本囊括了今天城建部门的所有职能。

1928年,元老杨宗炯出任土地局局长,不久土地局局长一职即改由建筑师李宗侃出任。1928年陈扬杰出任工务局长,1929年3月,因中山大道工程延误遭市长刘纪文免职,改由技正(当时的一种技师职称)陈和甫接任。工务局内部人员包括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硕士、技正张剑鸣等。从南京市政府建筑管理机构人员设置来看,除了与政府官员的关系之外,内部对政府人员的学历要求颇高,科室成员及技正也以留学回国者优先录用。这些技术人员在《首都计划》的制定中都发挥过重要作用。

工务局成立后,开始执行关于市政建设、道路规划等职能。南京市工务局、土地局接手的第一项工作即是修筑中山路。时任首都建设委员会委员的刘纪文提议为孙中山先生灵柩奉安仪式建设中山路,在得到国民政府同意后,8月8日,“建设首都道路工程处”成立,刘纪文任处长,李宗侃任副处长,当月即动工兴建。其中涉及的土地征收等事宜均由南京市政府土地局处理,土地征收以“补偿完全”为原则,而土地价格的定位在当时却成为难题。“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南京的人口为20余万,1914年为30余万,到1927年间,南京的人口已经将近70万,人口激增造成住宅的需求量激增,地价大涨。一份由南京市农民协会1928年11月调查“一年内地价涨幅状况”的报告显示,南京市地价正以一年“最低涨价60%,最高涨价375%”的速度猛涨。针对中山路的购地,南京市土地局的做法是不论从1926年至1928年间“土地有无移转,更不问其买卖价格如何,一律以十五年(1926年)之卖家为评价标准”,这一做法使得土地所有人如果在1926年以前得到的土地则还能得到补偿,如果在1926年以后得到土地,可能取得的补偿金还不到原买入价格一半。业主如果有不服,可通过征收审查委员会审议,但必须“以财政局的调查报告为根据,纵有增加,为数亦微”(刘岫青《南京市土地征收之研究》)。其后果是民怨沸腾,征地过程一波三折,大大影响了工程进度。

工务局另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制定建筑规则,审批建筑设计图纸,核发建筑许可证。随着城市飞速发展,人口激增,住宅需要大量增加,手工业、商业、工业等方面迅速发展,全市范围的建筑制度制定势在必行。在《首都计划》以后,不仅南京市工务局,国民政府也借南京全市规划之际督促颁布了诸多项法规,其中值得关注的是1933年2月制定的《南京市工务局建筑规则》,经过1933年11月第94号档案修正,1935年11月23日修正颁布为《南京市建筑规则》,包括十二章二百九十四条,对在宁建设房屋施行政府统一监管和控制。这是由工务局主持下南京颁布的一部详尽的建筑规则,该法规沿用上海、广州等地的请照制度,所有房屋建设活动都须向工务局建筑部门申请建筑许可证。工务局设环环相扣的审查程序,严格保证了职能部门对全市新建活动及其对城市影响进行有效监控。

民国时期南京的建筑法规

近代以来,中国受西方影响并产生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某种意义上看,城市空间和建筑的形成是由相关法规和建筑管理制度所形成的。而建筑法规作为依据,是整个建筑控制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现代建筑法规根据内容和层次可分为建筑法、建筑规范或建筑规则、建筑标准三个层次。南京作为民国首都,在近代建筑控制中大体上都涉及了以上各个层次法规的内容,包括建筑法、普通建筑规则和专门建筑规则。1927年后的民国时期,仅南京一地所颁布的建设法规就有五六十部之多,可见当时建筑法规建设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度。其中核心部分都是围绕着1929年制定的《首都计划》展开,这是中国近代由官方制定较早的系统的城市规划。这个规划的出发点基于现代主义功能分区的城市规划思想,这在当时是一个理论先进却脱离中国现实的规划,但对中国其他各城市都市计划具有推动和示范作用。从1930~1937年间,国民政府又多次对其进行修订,包括对中央政治区的修正,主要城市道路系统的调整以及相关法规的制定,并在南京逐步加以实施,给南京城市格局和面貌带来巨大变化。

国民政府试图通过《首都计划》将城市规划及建筑管理的各项制度逐步加以落实,之后又相继出台了各种法律形式的规划编制和建筑管理办法作为补充,部分如表所示。

民国时期在宁执业的

建筑师群体

纵观南京近代城市发展史,建

设活动的高潮出现在1911~1937年,尤其是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以后的“黄金十年”间,建筑业务量大增,吸引大量建筑师来宁开展建筑设计业务,但总体来说,南京的职业建筑师队伍形成时间与上海相比,起步稍晚,数量也相对较少,不少大型建筑事务所先在北京、天津、上海开业,后至南京设立分支机构。

就来源和教育背景看,在宁执业建筑师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受雇于业主的外国建筑师。其中美国建筑师司马(Small)在1916年规划设计了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1923年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HenryK.Murphy)接受德本康女士聘请,设计了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群(今南京师范大学)。1927年后国民政府时期,行政机构和教育部门亦乐于聘请外国建筑师进行相关建筑设计。如俄国建筑师耶郎1928年设计了国民政府交通部,J.帕斯卡尔(JousseumePascal)于1922~1925年设计了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公和洋行(Palmer&TurnerArchitects)设计了中央大学大礼堂,1929年墨菲设计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整体而言,南京外籍建筑师的数量和作品虽不算多,但不能抹杀他们对南京近代城市建设的贡献。

二是海外留学并来宁执业的建筑师。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批在西方学习建筑专业或土木工程专业的留学生回国后,中国的建筑师队伍逐渐实现了本土化。他们受西方建筑教育的熏陶,熟悉西式建筑理论和建造方法,他们在实践中引进新式建造技术,同时深感中国近代建筑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南京是国民政府首都,这里逐渐聚集起中国近代最优秀的建筑家:吕彦直、杨廷宝、赵深、童、陈植、李宗侃、奚福泉、范文照、刘福泰、卢树森、刘敦桢等均为南京近代建筑的探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留学建筑师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主要力量,也是南京近代职业建筑师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是本国培养的建筑师。其中既有自主转型的本土工程师,如孙支厦等出身于传统私塾,受早期官办学校的建筑制图教育,通过自身努力成长为集方案设计和施工管理于一身、全面的建筑人才。而多数为近代后期由国内建筑教育培养的本土建筑师,他们大多曾在中国第一代近代建筑师事务所工作过,近代末期开始自营事务所,规模较小。

南京近代建筑师群体的形成及他们的执业过程,不同程度地受到南京城市地位和环境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殊性。因为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国都环境,该地建筑师从事的职业范围除了设计事务所外,常常还兼任政府职能部门公务员以及建筑教育部门教职。因此,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比较突出。如卢毓骏、哈雄文、朱神康等一批建筑师同时就职于政府管理部门,哈雄文更长期担任内政部营建司司长。而刘敦桢、刘福泰、贝寿同、卢树森、卢毓骏、谭垣、戴志昂、张镛森、陈裕华、汪定曾、杨廷宝、童、张志刚等都曾在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执教。一方面职业建筑师参与首都建设管理,促进民国南京建筑活动的规范化、科学化;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国的南京营造业

在建筑行业分工中,由工匠和营造厂主构成的“营造业”是关系建筑活动全局的重要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建造活动最终都将落实在生产层面,落实到施工行业上。因此营造业状况也是我们理解城市建设和建筑制度方面不可或缺的环节。

国民政府1927年迁都南京后,上海等地各大营造商争先恐后抢滩南京,加上本地厂商,据称数量多达数百家。各营造厂之间资金实力、施工水平、施工经验大不相同。一些营造厂并没有固定的施工队伍,一般只有经理、技师、翻译、监工、账房等,且均是老板的朋友和亲戚。营造厂厂主层层外包,由大包、二包一直到小包工头,小包手下施工人员主要从事粗重体力活,且临时召集员工。工程招工一般都在茶馆进行,夫子庙的奇芳阁等南京著名茶馆是工程信息和营造厂招工的主要场所。工程结束后,工资立刻结算,绝不拖欠。管理方式也很简,即老板把监工、包工头召集起来共进晚餐,汇报交流一天的工作及安排工程进展。其中在南京从事承建活动的营造厂以陈明记、新金记、陶馥记、陆根记最有实力,被称为“民国营造业的四大金刚”,它们在南京留下了众多代表性的建筑作品。

陈明记营造厂:由浙江鄞县人陈明创办于1897年,是南京本地最早的一家营造厂。1927年前,陈明记是南京最大的营造厂,早期的学校、教堂、医院等建筑,大都出自陈明记之手。例如莫愁路基督教堂、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金陵神学院、明德女子中学、中华女子中学和马林医院(今鼓楼医院)以及宝庆银楼等。值得一提的是,陈明之子陈裕华早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建筑系,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教师,并自营建筑师事务所,因此营造厂承建的不少作品的设计都出自他手。

陶馥记营造厂:由陶桂林成立于上海,一直是国内大型的营造厂之一,在上海、广州、汉口、贵阳、昆明、南京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承揽工程项目。陶馥记营造厂的质量、信誉蜚声海内外,其本人曾先后担任上海、南京两地营造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南京馥记营造厂在南京承建的工程数量庞大,其中以政府机构、外交机构和官员私邸居多,著名案例有: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中山陵音乐台、谭延墓、励志社、党史陈列馆、考试院、监察院、中山陵孙科公馆、福昌饭店、美军顾问团公寓、美国驻华大使馆等。

新金记营造厂:由厂主康金宝1919年创办于上海,康金宝原是上海姚新记营造厂的一个小包工头,在上海执业。1927年10月中山陵二期在上海招标,他以最低造价中标,工程11月开工,康金宝是泥水匠出身,凭借丰富的施工经验,他在姚新记承包第一期工程亏损的情况下进展顺利还赚了不少钱。初战告捷使新金记(康号)在全国营造界名声大振,从此在南京站住脚跟。此后新金记在南京承建了诸如国立中央大学大礼堂、小红山美龄宫、杨公井国民大戏院、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和一批官僚住宅等有名的建筑工程。

陆根记营造厂:厂主陆根泉,上海浦东人,泥水匠出身。1932年,时年29岁的陆根泉在帮助下承建“百乐门舞厅”,从此陆根记营造厂在上海立足。之后他结识了当时担任行政院秘书长的诸民谊。在其帮助下,于翌年8月来南京承建中央美术陈列馆、国民大会堂。善于钻营的陆根泉,先后为、张学良、吴稚晖、钱大钧、戴笠、诸民谊等人精心营造公馆、别墅、为此得到上层人士的赏识。

营造业的高速发展加大了行业的竞争,为保证竞争的公平和公正,业主们乐于以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承建人。南京国民政府期间,无论规模大地位高的大型公共建筑,还是中小型项目,几乎都采用工程招标方式。投标评判分为“硬标”和“软标”。“硬标”即选择报价最低者为承包商,如此做法有利于控制造价,也容易形成营造厂盲目压低造价的现象;“软标”即在比较项目估价的基础上业主对营造厂的信誉、成就、技术等综合评估后再决定得标人,此种做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开滥账”,但可能助长暗箱操作。等开标之后,报价合适者中标,不得标者则由业主或银行退回押标费。建筑工程中,建筑师对营造厂的看法有可能直接决定营造商的工程得标与否。尤其在工程投标实行“软标”时,建筑师的意见极为重要。南京中山陵一期工程,吕彦直建筑师对上海“姚新记”营造厂情有独钟,该营造厂简历丰富,曾建造上海电话大厦、外白渡桥和南京南洋劝业会等。但该营造厂对中山陵的招标却无兴趣,并未在投标截止日期前送来标书。吕彦直一方面将招标期限延长4天,一面派人以自己的名义写信请“姚新记”来投标。最后“姚新记”标价48.3万元在八家投标位中排名第二,吕彦直又请筹备委员会说服“姚新记”降价,最终交由“姚新记”承包(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特征范文篇12

关键词:历史街区;建筑;保护整治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历史街区的建筑类型和特征

历史街区建筑的类型与特征历史街区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条件的变化而演变,街区建筑基本上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自由生长而成,这使得建筑的类型和特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1、建筑性质

历史街区建筑性质的构成是由街区的职能所决定的,一般包括公共建筑(祠庙会馆)、店宅和民居。居住性街坊以民居为主,商业性街区以店宅为主。公共性的祠庙会馆虽然数量较少,却是街区空间组织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南方地区的历史街区一般都是城市传统商业活动的中心,店宅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其空间构成形式也极为丰富,如前店后宅等。

2、建筑年代

历史街区的建筑是各个历史时期逐步增建、更新、完善而形成的。从风格上划分,我国历史街区的建筑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年代,即清代至民国初期、民国中后期、1950-1970年代、1980年代以后。清代至民国初期的建筑是构成我国大部分历史街区风貌特色的主体,它们占整个街区总建筑数的比例是评价历史街区真实性及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标准。

3、建筑风貌的完好度

具体表现为建筑的形态、空间、色彩、材料等风貌构成要素的完好程度,它是街区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一般可分为风貌完好、风貌较好、风貌一般、风貌较差等四种不同的特征。研究显示,历史街区内风貌完好和较好的建筑比例应达到50%左右,最低不应低于30%,风貌差的障碍建筑比例一般不应高于30%,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街区总体风貌的完整性。

4、建筑保存状况

是指建筑的质量,即建筑未被损坏的状况,一般分为质量较好、质量一般、质量差三种特征。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衰败快,且易于遭至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因此历史街区中保存质量好的建筑较少,而质量差的建筑多,而且,越是年代久远、价值越高的建筑其保存质量越差,这就增加了保护工作中的难度。

(二)历史街区建筑保护的矛盾分析

历史街区建筑类型和特征的多样性带来了建筑保护中矛盾的复杂性,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原真性保护要求与提高建筑质量和居住水平的矛盾

由于历史街区大部分传统建筑的功能性衰退与物质性老化现象严重,提高建筑质量、改善居住环境是历史街区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形成了原真性保护与建筑更新改造之间的矛盾。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年代、不同风貌完好度及不同保存质量的建筑确定不同的原真性保护要求,并采取不同的保护与整治措施是历史街区建筑保护的现实性策略。

2、同一性的风貌保护要求与多样性现状建筑的矛盾

历史街区保护的目标是保持或恢复街区的传统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由于街区风貌的主导要素———建筑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其建造年代、风貌完好度、保存质量等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很少有整体风貌完好无损的街区。在历史街区同一性的风貌保护要求下,必须针对不同类型和特征的建筑采取相应的保护与整治措施,以维护街区风貌特色的整体性。

(三)历史街区建筑的整体性保护与整治方法

历史街区建筑保护与整治的具体措施除要考虑建筑自身的价值、保存状况外,要从街区整体风貌环境的保护要求出发加以综合判定,明确重点保护与整治的地段,同时要使保护与整治的各个建筑相互协调。

1、保护

与整治的重点地段历史街区的建筑不仅类型和特征多样,而且数量多,在保护资金收入有限的条件下,应突出重点,既保持和延续街区整体风貌特色,又使保护规划建立在现实可行的基础之上。历史街区的空间节点(街区出入口、码头、街巷交汇点、人流活动集中的空间场所等)以及空间界面(街道两侧建筑界面、临河边缘等)是街区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展现街区风貌的重要地段。处于这些空间节点和空间界面的建筑由于具有特殊的景观价值,因而是重点保护与整治的对象。一般来说,建筑价值和保存状况相近的建筑,处于重点地段的往往采取趋于保护性的措施(保存、保护),而处于非重点地段的往往可采取趋于更新性的措施(更新、修景)。历史街区空间界面的保护与整治是街区保护的重点之一,它包括临街或边缘建筑立面及屋面的保护、修复或恢复,以形成完整、连续的界面形象,展现街区风貌特色。除“保存”建筑外,“保护”、“更新”、“修景”的建筑都要将立面和屋面的保护和整治作为主要内容,在形态、形式、材料、色彩等方面尽力恢复传统的空间界面形象,对于建筑内部则可以进行必要的更新以满足现代生活要求。对于非临街(临边缘)的建筑,其保护的尺度和标准可适当放宽,采取较为积极的整治措施。对于“更新”建筑以及“修景”建筑,要根据建筑在街区中所处的位置,充分考虑其与周边建筑的相互关系,采用适宜的体量、形式,以保证它们与其它建筑的协调,恢复传统的街区风貌。

2、历史街区建筑的利用

历史街区大部分建筑都不是法定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不能完全按“博物馆式”的保护利用方式,而要按“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综合考虑建筑的现状性质和街区整体功能的发展要求加以确定,将建筑的保护、生活环境的改善、街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在历史街区保护中建筑的利用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

1)继续原有的用途

历史街区的大部分建筑均可保持或恢复原有的用途,如临街店宅、街区内非临街民居、仍在使用的寺庙宫观等。由于街区传统商业职能的退化,许多临街店宅已改作住宅使用,应予以恢复,使其成为带动街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街区内非临街民居大多存在居住拥挤、环境条件差、不适应现代生活要求的问题,应搬迁部分居民,对内部空间进行功能化更新改造,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仍在使用的寺庙宫观在历史街区发展中一直并将继续发挥核心作用,是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应加以保持,并通过物质环境的保护和更新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强化其宗教活动功能。

2)增加商业服务职能

恢复和振兴街区传统的商业和文化职能、利用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历史街区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建筑作为街区职能的主要载体在其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根据街区总体发展要求,对于临街的部分非商业性建筑要加以功能化改造,增加商业服务职能,以增强街区活力,为街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在规划设计中,应通过对建筑现状性质、结构、保存状况以及其所处区位的分析,分别赋于其适当的用途,将其改造为商业(各类商店)、服务业(饮食、茶馆、照相等)、旅馆业(家庭旅馆、招待所等)、文化娱乐业(小戏院、活动中心等)的场所。

3)作为博物馆或陈列馆使用

对于街区内价值较高的文物建筑和“准文物建筑”,可以根据其现状布局特点分别改造为历史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传统工艺陈列馆等,既可以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增强街区的文化职能,又有利于它们的保护。这类建筑包括名人故居、保存完好的具有代表性的宅院、已改变用途的(如作为学校、仓储等)寺庙宫观等。在保护改造中要搬迁现有单位、居民,按文物保护的要求进行重点保护维修,根据所确定的博览功能组织陈列展览,赋予其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2]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研究·探索[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日本观光资源保护财团,编.路秉杰,译.历史文化城镇保护[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4]王瑞珠.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和规划[M].淑馨出版社,1993.

[5]王景慧.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和作法[J].城市规划,1998(3).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智慧课堂研究报告范例(12篇)

    - 阅0

    智慧课堂研究报告范文关键词:智慧课堂;移动互联;智慧APP;学习行为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1-0074-03一、引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APP的日益丰富,人.....

    发表小学教育论文范例(3篇)

    - 阅0

    发表小学教育论文范文10月星期六(10月19日)星期日(10月20日)专业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上午(9:00--11:30)下午(14:30--17:00)020105金融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000.....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