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的现状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创新发展的现状范文篇1

关键词: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创新对策

“十一五”以来,我国在利率和汇率方面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金融机构切身体会到市场上存在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也由此带来了金融产品的创新。近年来,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持续向好,城镇居民具有了比以前多得多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提高的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了居民的日常理财意识,市场上呈现出大量理财需求,这就使得金融机构从2004年起推出了相应的理财产品,这一业务模块在当今已经成为金融机构行业内变动最快、竞争最激烈的领域。此外,金融脱媒和资本约束也进一步对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创新起到了促进作用。

有以上可知,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创新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不在这一领域进行投入的机构将很快落后于时代。因此,我们需要对我国当前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创新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中存在问题予以归纳。

一、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限于篇幅,本文无法对全国所有省份的发展情况进行详尽的描述,基于样本和总体在某一特定时期具有一致性、相关性的假定,我们将考虑用滨海新区的金融产品创新来说明城市金融机构在该方面的发展现状,而以江西省为例来说明农村金融机构在该方面的发展状况。

(一)城市金融机构发展现状——以滨海新区为例

1、基本情况

自2006年国务院将天津滨海新区确立为部级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便成为了天津市头等重要的工作。天津市较好的对中央的部署和决策进行了贯彻,对金融创新予以全力推进。一方面对金融改革创新的方案作了制定,另一方面尽力完善和建设好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以便现代市场经济对于资源配置基础性的作用的发挥。天津的金融产品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了大跨越、大发展。人民币理财产品、金融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企业融资服务的产品、金融创新衍生产品的发展也相当迅猛而健康。金融机构所推出的金融产品有了日新月异的进展。当前,天津市几乎所有中外资金融机构都进行了程度不一的金融产品创新。

2、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拓宽广度、推陈出新品种

金融产品创新牢牢把握客户的需求,严格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十一五”期间,由于政策利好和基本面的显著改善,天津市居民收入呈现出较快增长,这也提高了生活水平。天津市民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对传统意义上的股票、国债以及储蓄的体验,金融产品的需求已经呈现多层次、多期限的特点。例如天津光大永明保险公司就针对老年人容易骨折和遭遇意外而推出了综合意外保险险种;还对客户群体作吸烟者和非吸烟者的区分,在此基础上推出不同费率的分红保险,最先将流动体检车的服务予以推出。商业银行也针对居民手中可支配资金增加、储蓄不断增多而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形下,对人民币的结构化理财产品积极进行开发,以至于涌现出了大量的新产品。以2008年1月1号到2009年3月1号的区间内为例,天津市所有的金融机构共销售理财产品198种,比2007年以前推出的所有理财产品还要多出73种。

3、以深度不断增加的金融产品创新迎合企业发展的诉求

最近5年,天津市的企业已经慢慢变换经营方式,以多元化的经营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而随着企业拓展自身地域及经营领域,支付手段越来越需要更高级的金融服务才能予以保证。天津市的金融机构积极开发了涵盖企业融资到企业投资的各类服务。一是运用直接融资来提升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以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为例,作为我国的首个由国家批准的契约性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共募集资金60.8亿元人民币,总规模为200亿人民币,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企业、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制造企业以及交通能源等与国家产业政策相符合的其他项目成为其投资的重点。二是对资产证券化业务进行积极开拓,将大项目的融资渠道予以拓宽。以领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为例,其在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地产、酒店、物流等方向进行投资,按照资产证券化的规定将资产组成资产池,藉此发行基金,通过资产证券化来融资。三是依据企业的需求对金融产品进行积极设计。以渤海证券为例,其详尽分析研判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大趋势,为顺利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中信银行采用较为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对客户的每日账户余额进行自动管理,这种服务被称为“理财宝”业务。

4、金融产品创新中的科技含量日益凸显

国际上的金融创新也处处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日新月异的科技不断降低着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增加了运作的效率,也对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进行拓展,使得金融产品更为人性化、能够便捷到触手可及的程度。以当前消费者熟知的网银、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为代表的服务,不仅将海量信息资源在瞬间能够进行集中与传递,更将金融服务的空间有效的拓展。真正做到金融服务的自主和便捷。此外,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资金调拨系统、电子汇划系统以及更为先进的支付清算系统等,都提升了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成本。人民银行支付体系的日益完善,使新的支付方式可以再商业银行个人支票中得以实现,这不仅推进了金融服务的发展和升级,更使资金周转的安全性、时效性和便利性得以强化。

(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以江西省为例

1、金融新产品层出不穷

全江西省的涉农金融机构创新了90多种金融服务项目,这些项目涉及的贷款额度超过百亿元。比如农信社率先于赣州对农民的住房贷款予以试点,试点一年后在全江西予以推广,采用规范化、常态化的服务流程。农业银行推出了“惠农卡”这样一种农民专属的信用卡,它能够承载农行小额贷款的发放,可以便于农户以自助的循环方式,在核定的期限内、在核定的最高额度下实现自助放款还款以及随借随还的服务。这样能够对农户贷款难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2、服务领域被日渐拓宽

农业发展银行本仅限于粮食流通的贷款,在新的信贷政策下,可以发放商业性贷款给涉农企业,通过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粮油企业改制等项目,能够有力的改善农村经济面貌。作为客户面最广、网点最多的零售型、社区型金融机构,农信社很早就立志于将小额农业贷款做精做强,将服务对象从传统的养殖户及家庭耕作拓展到从事规模化农业经营、专业化种养的农业产业经营户;从传统的种养业往加工、运输、营销等多元化的生产和流通模式发展,全方位涵盖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能够使得农民日趋多样化得金融需求得到满足。

3、结算方式得到改善

从“十一五”时期开始,农民工银行卡的业务便开始在江西全面铺开。农民工如果在打工所在地将钱存入银行卡,则能够在家乡选择就近农信社的网点提取现金,这对于农民工异地存款取款是一个极大的利好,使广大农民工感受到了银行卡这一便捷支付工具的现代化。以此为契机,整个江西省的涉农部门都对现代化的结算支付工具进行了推广,加快了农村结算渠道建设的步伐。“十一五”末期,农信社以及邮政储蓄银行分别推出了“百福卡”和“邮政绿卡”,为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作出了贡献。

4、担保方式有所创新

江西省涉农金融机构针对农村抵押范围狭窄以及抵押物不足等问题,在对担保范围进行扩展和对担保方式进行创新上取得了一些成绩。这种形式的创新产品主要分为林权抵押贷款、农业大额信用贷款、信用共同体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信用农户文明贷款以及担保公司的担保贷款等。

(三)存在问题

1、金融产品的个性化仍然不够

科技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深化以及金融服务的细化都是为了实现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我们的金融机构目前大多是进行市场调研后便研发出相关产品,而市场调研总是一种抽样行为,这样难免不会产生模糊的效果,即刻画仍然不够精准,产品的个性化仍然不够。这种情况在城市亦存在,在农村更为严重。

2、人才的匮乏是当前的重大问题

金融要发展,产品要创新,很多并不能依靠各个金融机构总部的少部分高精尖人才,而要因地制宜,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方式来解决金融产品创新和客户金融需求满足的问题。而这些环节,最为关键的就是人才。因此,当金融行业的业务逐步往多元化、精细化发展时,金融行业的人才也必须是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了解金融的知识,还需要熟知金融中的数学计算、宏观经济分析以及心理学等问题。

3、农村金融创新力度有待提高

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农村金融创新产品的种类很少,农村金融创新的切入点单一、覆盖面也不够广;另一方面,新型的支农信贷产品总量很少,仅有占整个涉农贷款比例中不足一成的资金是涉农金融机构的创新信贷产品。金融创新没有很好的发挥和体现自身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应体现的作用。

二、“十二五”时期完善金融产品创新的建议

(一)营造有利于金融产品进行创新的制度环境

我国仍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大政府管辖范围很广、决定权大,基于此给金融创新活动赋予相对宽松的制度环境便很有难度,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中,金融监管的理念也是不规定则为不可为,并非没有规定则可以为。这样的现状不利于金融产品的创新。前文已经述及,由于技术、人才以及管理经验的缺失,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我国曾绕过一些弯路,产生过若干局部的金融风险,本文认同行政强化管制对于控制风险的必要性,但是如果要达到真正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则需要对顺应市场需求和经济规律的办法进行探索,需要将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界定清晰。这样才能够在法制基础、信用环境、制度设计和配套服务等层面的联动中形成一个鼓励创新、包容创新、激发创新的一个有利的外部综合环境。

(二)健全法制体系来保护金融产品的创新活动

鼓励金融创新和培育良好金融生态的关键在于完善金融法治。按照我国当前的具体实际,首先应该将金融法律体系予以完善,《担保法》、《公司法》以及《破产法》、《专利法》等显得尤为重要。要进一步对保护债权人的金融债权起保护作用的手段进行强化,以专利的形式对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的知识产权进行依法保护,敦促金融产权交易机构进行转型,以此来对场外柜台交易市场及私募的发展进行带动,这样可以留足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空间。

(三)使金融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积极的创新意识以及足够的风险管控、识别能力构成了金融机构全方位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些能力都构筑在金融机构对金融经济规律的深刻认知、对客户特制的把握和对市场需求的研判基础上。金融机构只有对国内外的金融经济形势进行准确研究,再辅以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经验和教训的吸收,才能够形成一种综合的人才培养、成本利润控制、经营管理运作以及风险管理能力的一种全方位的金融创新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卜亚.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现状、效应与策略[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

创新发展的现状范文篇2

关键词:区域经济;科技创新;科技金融;协同发展;分析

作者:徐悦

一、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现状

(1)区域科技创新子系统发展状态。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子系统的发展现状主要包含了区域科技创新方面的知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还有区域产业化发展这几个比较主要的阶段。重点考察的是区域内部高校以及科研院校的数量,还有区域内创新型企业所占的数量,还有高新技术企业所占的数量等等。其中,检测区域科技创新最根本的指标就是检测其产出,主要的内容包含了论文数量以及发明专利方面的申请数量以及授权数量,还有新产品方面的总体销售收入,以及新产品能够产生的利润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的对外出口贸易额等等,并且还应该分析各个区域科技创新实现的成果其转化效果以及实际的应用情况。

(2)区域科技金融子系统发展现状。作为市场经济以及科技发展最根本的基础就是实现区域金融发展,所以需要分析各个区域的实际金融发展情况,主要包含了区域商业银行以及证券市场,还有股票市场以及股票市值,以及债券市值等等发展的情况。并且,还应该做到在此基础上考察不同区域的科技金融子系统具体的发展现状,主要包含了区域财政投入金额,还有区域商业银行贷款,上市公司的数量以及风投成功率,还有企业的资本规模以及企业担保投放具体额度等等现状。根据以上分析得到区域科技金融的实际发展情况。

二、区域协同发展模式选择

(1)区域协同发展模式的比较。主要的三种协同发展模式有政府主导型以及过渡型,还有市场主导型。这三种模式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只有充分接的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发展的具体情况才能够真正发挥出这三种模式各有的特点,通过实现科技创新子系统以及科技金融子系统之间的强有效的反馈作用,充分实现各个项目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协同效应实现最大化。这几种协同发展模式之间是存在联系,同时也是存在区别的。并且作用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能够得到不同的效果。

(2)区域协同发展模式选择。实现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二者之间的协同发挥发展应该对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子系统的实际运行状态做到充分的分析,并且深入调查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程度。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做的就是对各个区域的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有关的真实的发展数据进行深入地分析,并且还应该深入分析各个区域科技创新子系统以及科技金融子系统的真实发展现状,还应该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二者协同发展的磨合度,通过测试二者的实际协同度,不断确定这二者之间达到协同发展的可能性。

(3)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动态转换。伴随着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的快速发展,二者的协同度也是越来越高的,而且伴随着不同的协同发展模式为了顺应市场发展而不断变化,区域科技创新现状以及科技金融发展现状都是不存在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二者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关联性,同时二者也是相互制约的。当科技创新以及发展都比较缓慢的情况下,将会对科技金融方面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相反,当科技金融方面没有获得良好的发展,科技创新方面也将无法获得较好的发展。

创新发展的现状范文篇3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块状经济产业集群

一、浙江块状经济现状与问题

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块状经济是以制造业为主体,具有部分产业集群特征的区域经济形态。2007年全省块状经济的区块,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以工业总产值5亿元以上为统计范围,总共有462个,实现工业总产值2.52万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3.4%。总体上看,大部分块状经济“低、小、散”问题突出,处于通过企业自身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的初始阶段,还没有进入高级阶段,即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部分块状经济虽然大量企业在同一区域、同一产业领域扎堆,但是没有构建起完善的区域创新系统和社会网络合作体系,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不高,缺乏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而不像发达国家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创新为基础,走产业高端的发展路线。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推手。

二、产业集群是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

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关键在于其具有较强的持续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市场占有率上,而且体现在增长速度、生产率、结构转化等方面,尤其是创新能力。著名经济学家波特认为,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日益成为创新的中心;企业之间的持续联系有助于企业通过相互学习来改进技术、机器及部件的适用性以及服务与市场观念;产业集群的柔韧性及迅速行动的能力,集群中的企业拥有认识创新机会的良好“窗口”,有助于企业抓住市场机会并采取创新行动;发生在企业群落内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和持续的比较也构成了企业集群的创新动力。

创新通常是一种合作进程,把不同团体的创新知识联系在一起,使之健全完善到可以进入市场。产业集群化的发展,为知识和信息在企业之间的迅速流动和扩散提供了基础条件;集群内完整的产业链,产生一种外部经济性以促使这种创新过程的实施,专业化分工又可以促使企业专注于细小领域的技术创新。还有集群内适合于特定行业的特殊的基础设施,如专业化劳动力市场、技术创新和教育培训机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物流中心等,都有利于创新过程的实施。

(1)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由于存在着竞争压力和挑战,集群内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在产业集群中,比邻而居的企业之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弥补中小企业学习能力的不足,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获得集群外部企业无法得到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2)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产业集群与知识和技术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集群内由于空间接近性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事实证明,产业集群内知识和技术的扩散要明显快于非集群化的企业。

(3)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流成为可能,这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机会。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

三、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动力

创新是现代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一些具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都是以完善的科技创新系统为基础的,世界上很多成功的产业集群都是借助于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而发展起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所存在的劣势,并不是因为它们“小”而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孤立和分离所致。如果在一定的环境下,那些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能够形成空间集群,实现集群式创新,既不会损失单个独立的中小企业所具备的创新行为优势,又可以获得大企业才拥有的创新资源优势,从而达到创新活力和创新规模经济的有机结合。因此,集群式创新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但仅靠集群内的“自增强关系”,集群式创新会很缓慢,难以持续,需要借助于某种组织形式――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和保证集群式创新的实现,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推进块状经济向创新型产业集群升级重要抓手

传统的“产、学、研”联合体是一个松散型的组织,具有介于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性组织特征。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曾经造就了一批部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了一批具有行业优势的重点产业。但是,国内长期缺乏鼓励“产、学、研”合作研发的政策和相关规定,使产学研合作研发的发展步伐远远落后于实际需求。由于合作成果产权归属模糊,合作成本与收益的分担不公,合作伙伴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等诸多问题,导致不少联合研发体流于形式,未取得实质性研究成果。因此,国家为加快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推进产业集群,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引导和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建立。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通过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人才优势,解决自身的技术难题。缩短开发时间,降低研发成本、分散研发风险,推动技术创新,丰富人力(下转第32页)

(上接第45页)资源的储备,从根本上提高自主创新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层次和水平。

通常,块状经济转型向产业集群升级涉及到集群内产业层次的不断升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集群分工合作关系不断增强和集群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要想实现这些升级,对应有四种模式:一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二是商业创新主导模式(或称为市场创新模式)三是组织创新主导模式,如企业发展产业联盟和企业联盟;四是品牌创新主导模式,如在产业集团之间形成共同的品牌。由此可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结合了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两种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相对于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来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自身特征使其成为推进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1)从组织形态上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创造知识产权和重要标准为目标,通过产学研联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形成的一种长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2)从主要任务上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基础,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构建共性技术平台,凝聚和培育创新人才,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3)从构成要素和运行机制上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明确的专业技术方向和创新目标,通过契约关系建立共同投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因此,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整合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集聚的迫切要求,是促进技术集成创新,提高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五、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思考

立足共同需求,形成技术标准。在经济全球化态势下,任何企业都难以单枪匹马获得技术突破和竞争优势。集群内企业虽然利益不同,但在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上都有共同的需求,可以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

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共享知识产权。合作创新、共谋发展、共享重大产业化技术突破带来的效益,必须建立信用和利益保障机制。通过签订具有法律约束的契约,明确合作创新任务、投入和收益、知识产权分配等重大问题,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

建立开放发展机制,严格做到“四防”。根据发展需要及时吸收新成员,积极开展与外部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只有积极与外部组织和成员进行交流与合作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生机和活力。防止脱离产业发展及产业技术创新内在需求的“拉郎配”;防止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防止地区分割、封闭发展;防止缺乏联盟成员单位自主投入的形式主义;防止造成各种形式的垄断和对市场竞争的压制。

完善联盟规章制度,加强组织管理。产学研合作从以往的技术转让、联合攻关的方式,发展到共建研发机构、共建经济实体等共建实体的模式已成为联盟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因此,联盟必须建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组织和制度建设。

明确政府定位,发挥引导作用。政府科技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应积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但不能大包大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发费用主要由成员共同筹集,政府资助经费只能是推动产学研联盟产生、发展和更新的杠杆,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研发经费的辅助部分。

创新发展的现状范文篇4

一、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的发展现状

1、目前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的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接触越来越频繁,令越来越多的居民拥有了外币资产。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显示,2001年12月末,我国境内居民外汇储蓄存款余额为815.6亿美元;而2003年7月末,外汇储蓄存款余额905亿美元,同比增长4.2%,前7个月外汇储蓄存款累计增加11.1亿美元。基于居民外汇储蓄存款的巨大存量和快速增长的势头,可以预计,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

作为一项交易类的中间业务,目前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的开展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在目前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的现状下,当地的居民外汇储蓄总量决定了其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市场的发展潜力。在我国,居民外汇储蓄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沿海城市的总量一般高于内陆城市,南方城市一般高于北方城市。商业银行在选择开办行时主要参考了这一标准,因此北京、上海、广州、温州等城市业务竞争激烈火爆,相比一些内陆城市则波澜不惊。

第二,各开办行运作模式差异较大。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的资金开户、交易、平盘等系统是建立在技术性较强的电子化操作平台上,各家银行相继开发了不同版本的交易平台,不仅形成了重复投资开发的局面,也使各地各家银行在交易系统上存在着一定的功能差异和风险隐患。从运作模式来划分,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为:个人客户同所在地分行进行交易,分行累积一定的敞口头寸再向总行的外汇交易中心询价平盘交易,总行交易部门然后在国际外汇市场上进行平盘;模式二为:个人客户直接同所在地分行的总行外汇交易中心进行交易,总行外汇交易部门然后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平盘。两种模式的关键区别在于分行是否保留交易敞口。业务开展初期各行由于规章制度不健全以及开办经验的不足,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先后暴露出一些问题和风险,例如采取模式一的一些分行由于没有严格执行敞口额度管理规定和止蚀规定,发生了敞口头寸风险;由于交易系统不完善等原因与客户之间产生了交易纠纷,甚至蒙受了巨大损失。

2、制约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发展的因素

(1)业务品种匮乏是制约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

目前的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尚属实盘买卖交易,而且只有做多机制,在目前汇市波动有限的前提下,决定了其收益率较低,汇市中盈利人群比例约在40%,盈利人群中90%的年收益率低于10%.因此,一些境外(尤其是香港地区)的外汇经纪公司、银行看到了国内外汇市场的发展潜力和对高利润的追逐心理,利用互联网等渠道向国内投资人推介一些国内禁止的外汇交易品种,例如保证金交易方式,吸引了大量外汇资金流向境外,导致了大量违规操作和风险的形成。另外,汇市收益率较低也使投资人不愿涉足该市场。

(2)外汇资源不均衡制约了个人外汇买卖市场的进一步做大

面对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的诱人前景,各家银行纷纷加入了竞争的行列,采取了扩张营业网点、延长服务时间、改进交易方式以及降低点差等竞争手段。但由于人民币尚不能自由兑换,因此当地的外汇储蓄存款总量决定了其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的发展潜力。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外汇储蓄存款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城市,例如北京、上海两城市2001年底的居民外汇储蓄存款总量约占全国的1/5,市场发展潜力相对较大,而在一些中等城市和内陆城市,由于市场资源总量较小,相互竞争造成外汇存款在各行间频繁转移。商业银行也陷于两难境地,如果推出该项业务,竞争的结果是可能做不到收回投入成本的保本交易量,不推出则意味着彻底放弃了外汇储蓄存款领域的争夺,原有的外汇储蓄存款将纷纷流向竞争对手。因此如何把整个市场蛋糕做大,成为各家银行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3)市场制度建设滞后是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发展的潜在风险隐患

个人外汇买卖业务作为一种金融衍生交易产品,其避险作用和保值作用毋庸置疑,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风险也相伴而生。目前金融衍生交易的外汇管理尚没有一个系统、完整和有一定延续性的管理办法,相应的规章制度、监管体系明显滞后,亟待建立和完善,创新还需防风险。因此,随着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的发展,如何防范风险、规范竞争以及保障投资者利益等应成为有关监管当局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业务品种创新与运作模式整合探讨

为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开发创新性的产品,及时对自身的业务运作模式进行调整,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借鉴西方商业银行个人外汇买卖的先进经验,注重产品品种的创新

由于现行外汇管理政策的限制,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的很多产品创新只能停留在探讨阶段,随着外汇市场的逐步开放,实施的机会逐渐成熟。目前情况下,我们先可以采取过渡办法,即在控制业务风险的前提下,适当开办一些风险较小的衍生品种,逐步积累经验,待时机成熟,再推出类似保证金交易方式等风险较大品种。具体创新品种有:

(1)以外汇交易存款质押发放人民币贷款业务。现行的外汇质押贷款,属个人存单质押贷款,是以客户未到期的外币定期储蓄存单做质押,从银行取得一定金额的人民币贷款,并按期偿还贷款本患的一种存贷结合业务,贷款金额原则上以不超过存单面额80%的质押率计算。用于质押的外汇存款不得提前支取,不得进行个人外汇买卖。为解决部分客户外汇买卖的需要,可以推出外汇交易存款质押人民币贷款业务,外汇存款同样不得提前支取,但是可以继续进行个人外汇买卖业务,为了防止客户的交易亏损造成质押金额不足,可以适当降低质押比率,同时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确保质押金足额。这样既能满足客户资金短缺的需要,又能满足客户外汇买卖的需要。由于符合现行外汇管理的政策规定,目前推出可行。

(2)推行实盘做空机制。该品种的出发点在于提高交易机会,扩大收益比率。现行实盘交易只能做多,交易机会相对较少,如果能够推出实盘做空机制,则交易机会可以增大一倍。由于是实盘,银行方面增加了交易量,风险没有发生变化,客户方面也只是交易机会增加一倍,风险同样没有增加。该项业务在业务操作和技术上完全可行,也为今后推出风险较大的期货、保证金等品种提供了准备。但由于属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尚需国家金融主管部门批准。

(3)试点保证金交易。保证金交易方式是一种高风险的金融杠杆交易工具,在交易时,交易者只付出1%~10%的按金(保证金),就可进行100%额度的交易,目前在成熟外汇市场已普遍开展。90年代初我国的一些个人和机构曾参与了这类交易,1994年被有关管理机构禁止。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逐步有序等地放开外汇衍生金融业务将是大势所趋。因此,出于长远考虑,应研究如何在稳健、有序的基础上,选择试点机构,逐步推出保证金交易。

2、整合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探索业务运作的最佳模式

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属个人金融业务领域,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最富竞争力和挑战性的很可能就是个人金融业务。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尚停留在粗放型经营阶段,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显得力不从心。

在交易模式上,建议采用前述模式二。同模式一相比,这种运作模式具有以下优点:(1)消除了敞口风险隐患。如前模式一,分行保留了一定的敞口额度,虽然各家总行都规定了严格的敞口额度管理和止蚀规定,但因敞口控制失控造成风险的分行仍然存在;(2)节省了人力、物力及财力。采用模式一的商业银行一般都是各分行自行租用相关设备及信息,重复投入,费用极高,如果实行24小时交易,还至少需要配备三名以上外汇平盘人员。而采用模式二,总行可以集中洽谈信息租费,统一为各分行报价,各分行不但可以节省信息租金,而且由于平盘工作由总行集中来做,无需配备平盘人员。这样采用模式二的分行可引入客户经理制度,使其专注于客户营销和培训以及本地区市场的开发,因而大大提高了竞争效率。

三、对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加强管理的政策建议

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的特点决定了其不同于商业银行的传统产品,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工具,目前尚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和监管体系,相应的规章制度亟待建立,市场机制亟待规范和完善。因此从法规建设、从业人员管理、市场监管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市场法规体系

现行外汇管理政策法规对于个人外汇买卖业务尚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建议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由国家外汇管理局牵头制订,重点就市场的法律地位、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法律保障、业务品种、从业人员管理等制定管理办法和辅助性规章制度,为个人外汇买卖市场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证,也为保护投资者利益、规范市场行为、依法监管和依法治市提供基本依据。

2、建立个人外汇买卖业务从业人员管理体系

参考证券业从业人员的有关管理规定,引入资格考试制度,对从业人员实行资格认定制度,以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创新发展的现状范文篇5

关键词:非遗视角民间文学创新路径

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歌谣、童谣,经过了上百年的时光淘洗,纯粹,美好,朗朗上口,启蒙滋润着我们人生最初始的阶段。

万建中在《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中提出:“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相当部分存在于民间文学之中,并借助民间文学得以传播。”黄萍在《民间文学艺术衍生作品的独创性研究》还提出民间文学不仅是艺术的、情感的、鉴赏和审美的,更是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和传统的。可见民间文学在当代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关于部级、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文学项目的研究

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内容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传统技艺、传统中医药等十个项目,民间文学位于第一项。笔者依据国务院公布的四批部级非遗名录和山东省第一、第二批非遗名录内容,特制《山东省鲁中地区民间文学非遗代表性项目表》如下:

由上述可以看出,第一,民间文学尽管在非遗名录中位居第一项,但是所占比例总体上并未达到各类非遗项目的平均水平。第二,自2006年至2014年期间,民间文学项目的总体比例是呈上升态势的。第三,在部级项目中,山东省作为文化强省、文化大省,民间文学的占比优势不明显。第四,鲁中地区民间文学在省级乃至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上成果明显,成绩突出。

因此,我们须继续认真搜集、整理和挖掘鲁中地区优秀的民间文学素材、口头故事和传说,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同时注重实践和研究,多方合作,深入探索,不断开拓思路,创新路径,为推动鲁中地区乃至全省全国民间文学的优质持续发展努力。

二、我省鲁中地区民间文学的生存现状

我省鲁中地区有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如已申报部级非遗名录成功的《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的传说》和《泰山传说》等,再如省级非遗名录民间文学项目中《闵子骞孝亲的故事》、《颜文姜传说》和《公冶长传说》等,还有济南关于逄丑父的传说,潍坊关于范仲淹、李清照和郑板桥的传说,莱芜关于伍子胥的传说等。

首先,八十年代以来,各地编辑民间文学“三套集成”①,发掘和整理出的民间故事数以万计,我省鲁中地区除1981出版的《泰山故事大全》,1998年出版的《莱芜民间故事精选》,2005年出版的《淄博民间故事大全》,2010年出版的《济南民间传说》、《东营民间文学》,2011年出版的《潍坊民间故事》,至此,鲁中地区“三套集成”的工作基本完成,但这些已公开发行出版的故事集销量和流传度并不尽如人意,并且通过搜索引擎,这些书籍大多只能通过孔夫子旧书网购买和了解。

其次,我省民间文学编纂整理工作没有形成强大合力,各地区民间文学集出版时间有早有晚,阵线太长,故事内容有重复冗余,成果也参差不齐。对于民间文学文本和素材的宣传、整理和介绍,只有零散的网页信息,并未建立省市级专业系统的网站和规范有序的搜索引擎,这在网络文化盛行的当下十分有碍民间文学的继承和传播。

再次,在民间文学领域没有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将民间文学素材进行采集整理的多是一些爱好民间文学的志愿人士自筹经费的义务劳动,没有报酬和补偿,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从事这项工作的多为年逾古稀的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这就使得民间文学在传承上存在很大的隐忧[1]。

三、山东省鲁中地区民间文学发展现状

2012年山东画院组织“美丽的传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中国画展”工程,将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41项民间文学故事以中国画的形式直观形象加以展示,通过画展,推广民间文学。潍坊市也推出“潍水流韵――潍坊民间传说年画大展”,以年画形式展出潍坊地区的民间文学故事内容。诸如此类的大型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间文学的发展。

各地区还做了很多相关的尝试,如临沂市的民间传说集锦网站和琅琊网文化视频栏目《琅琊故事会》,潍坊日报数字报刊连载潍坊本土民间故事,鲁中网论坛刊载大量张店民间文化故事,烟台胶东在线网对城市民间文学专题进行数字化整理等,由此,笔者整理了《山东省鲁中地区优秀民间文学素材及传播途径调研统计表》。

山东省鲁中地区优秀民间文学素材及传播途径调研统计表

四、山东省鲁中地区民间文学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1.重新审视非遗时代民间文学的文化属性

鲁迅说:“时数草昧,庶民朴淳。心志郁于内,则任情而歌呼;天地变于外,则祗畏以祝颂,踊跃吟叹,时越侪辈,为众所赏,默识不忘,口耳相传,或逮后世。”(《汉文学史纲要》)西方民俗学的引入使得国内对民间文学的定位出现了“差错”,但我们坚信“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是不同时代里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积累叠加起来的一种文化,应着时代的需要,不断的淘汰,不断地叠加,它跨越人类不同社会阶段而代代传习下来,并依然在民众生活中发挥着文化的功能,那就理应是我们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

2.注重发掘民间文学精华及其作为根文化的当代意义

民间文学蕴含丰富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认知价值,文学价值是其根本价值。民间文学最根本的特点是集体创造、集体传承、集体消费,在这一过程中,它最大限度地吸纳了底层民众的思想观念、伦理意识、情感好恶、生存智慧和审美趣味,它活泼自由、拥抱生活,它吸纳了民众的精神元气[3],有着鲜明的独特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它维护了文化的多样性,也维护了人类精神生态平衡的高度。

3.促进民间文学与当代科技和文化建设的融合

民间文学的发展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合作共建,将带有鲜明地域民间文化特色的民间文学加以改编加工,建立民间文学博物馆或主题公园、民间文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或充分挖掘和利用民间文学的现代性元素,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4],与其他文化产业,如绘画、剪纸、皮影戏、现代技术和新媒体相结合,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对故事的历史文化背景,做适当整理加工,编成专题纪录片,改编成绘本、动画、影视作品、网络文学,既可以提高大众流传度,又可以对当前群众文化建设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

4.积极挖掘民间文学内涵正能量的当代道德教化功能

以民间文学为素材,开发儿童启蒙绘本、读物和动漫产品,扩大民间文学的少儿受众群体;挖掘民间文学优秀的道德教育素材,开展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提高民间文学在思想教育领域的正能量。对于具有启蒙教育意义,内容浅显,哲思巧妙,适合少年儿童欣赏阅读的民间文学,可以改编为儿童读物、动画片和动漫作品,如《二十四孝》图文故事书、动画片《牛郎织女故事》。蕴含山东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道德精神品质的民间文学作品,如各地区流传下来奇闻轶事、名人事迹―逄丑父为人的忠义、郑板桥治政的机智、颜文姜侍亲的孝顺等,都可充分搜集挖掘,作为对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美育教育的素材。

5.重视民间文学的国际化发展探索

我们应重视地区民间文学的国际交流和国际化发展,要深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前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密切,跨国文化交流也越发紧密频繁,我国孔子学院在全球开展汉语语言文化推广和交流,我省教育厅和地方高校致力于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民间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应在汉语言文化国际化发展的大潮中一显身手。

五、结语

笔者希望通过对民间文学生存现状与发展路径的研究,第一,能够引导公众以科学辩证的态度对待民间文学,理性看待植根民间的民间文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传承民间文学沉淀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内涵;第二,能够推动抢救保护濒危的民间文学,并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整理编撰加工出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重新激活民间文学的强大生命力;第三,希望以此为契机,对民间文学中具有正能量的德育、美育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辅助儿童启蒙教育、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文化审美教育,推动当代教育事业发展;第四,能够丰富国家文化交流项目内容,推动民间文学走向国际,让其他国家和民族了解我们的民间文化,继而喜欢我们的传统遗产,也欢迎和接纳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注释:

①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内地进行大规模采录并陆续出版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

参考文献:

[1]米海萍.非物质文化视野下对民间文学文本的传承与尊重――以青藏地区民间文本为例[J].青藏高原论坛,2013(4).

[2]刘锡诚.21世纪:民间文学研究的当代使命[J].民间文学,2013.1.

创新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投资银行资本规模业务创新

国际上,投资银行的界定存在地域差别,美国称之为投资银行,英国称为商人银行,在我国和日本称之为证券公司,其在各国的业务范围也不尽相同,投资银行作为市场的基本中介,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沟通资金供求、构造证券市场、推动企业并购、促进企业集中形成规模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我国投资银行只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其在业务范围、资产规模、风险防范能力等各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借鉴国外投资银行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创新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一、国外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特别是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金融监管的放松,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西方投资银行在业务领域的不断创新,朝着全能化、国际化、网络化、智能化、专业化和集中化方向发展,这也是投资银行分散风险的必然要求。目前,西方国家投资银行从事的业务范围十分广阔,除包括证券发行承销、证券交易等传统业务外,在全球范围还开展企业并购、私募发行、风险投资、金融衍生品、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租赁,证券抵押融资、咨询服务等创新型业务。

美国投资银行业在世界上最为发达,世界一流的投资银行大部分都集中在美国,以美林公司为例,其业务收入主要包括:(1)利息和股息收入,主要来自美林公司持有的股票分红和提供短期贷款获得的利息;(2)佣金收入,主要来自于上市证券交易、共同基金销售、货币市场交易、期货市场交易及场外交易等;(3)主要交易收入,主要是参与股票、债券、外汇及掉期、衍生投资工具而取得的收入;(4)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包括承销各类证券和债务重组,并购活动及其他咨询等服务收入;(5)资产及投资组合管理收入,包括管理资产、托管服务、咨询服务、中转服务、按揭服务、人寿和养老保险以及各种信托活动,而英国商人银行与美国投资银行不同,英国银行业是典型的混业经营模式。英国商人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白具特色的商人银行业务,包括:批发银行业务,主要是针对金融机构、公司等的大额中长期存贷业务;与公司有关的金融服务,如为股票上市、公司收购与兼并充当财务顾问;和投资管理业务包括养老基金管理和信托基金管理。除此之外还开发了其他业务,为客户及小型投资者提供单位信托,投资信托业务,开展分期赊购。租赁和财务,保险经纪业务和包括金银交易在内的金融交易等。其业务范围远远超出传统的证券商的业务范围。

各大投资银行在业务拓展多元化、国际化的同时也充分注重其自身的专业化,如在美国大投资银行中,美林证券主要从事证券的全球发行与承销以及组织项目融资、产权交易和为个人投资者提供经纪服务;所罗门兄弟公司主要从事商业票据发行和政府债券交易,其经纪业务主要是为机构投资者服务;摩根斯坦利主要倾向于传统的承销公司证券业务,高盛除组织辛迪加包销私募债券以及并购重组顾问外,还主要经营美国的商业票据发行;而规模较小的证券公司就突出优势专业化发展,如美国折扣经纪公司等。

二、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投资银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目前除100多家各种规模的证券公司外还有上百家从事证券业务为主的信托投资公司,就他们所开展的投资银行业务来看大都局限于一、二级市场的传统业务即各证券的发行,承销和经纪业务。这两年,少数全国性的证券公司开始涉足基金管理、项目融资、公司理财等业务,但就全国范围来看与发达国家投资银行相比较我国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资产规模小,国际竞争力不足

我国证券经营机构由于发展历史短,受市场发育不成熟、融资渠道不畅等因素影响,资产规模普遍很小。截至2005年12月,我国前十大证券公司注册资本总计418.8亿元,全国证券公司注册资本金最高的也只有87亿元,最小的投资银行注册资本金不足3000万元。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的资本规模平均为几十亿美元,像美林集团、摩根斯坦利等超大型投资银行甚至达几百亿美元。资本资产规模小必然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开拓新业务能力弱,无力开拓国际市场同时也限制了其抵御国际竞争的能力,从而制约了我国投资银行业的持续发展。

(二)机构数量众多,缺乏行业集中度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随着战后经济和金融的复苏与成长,各大财团的竞争与合作使金融资本金越来越集中,投资银行也不例外。各大投资银行业纷纷通过并购、重组、上市等手段扩大规模,如美林公司与怀特威尔德公司的合并、瑞士银行公司收购英国的华宝等,大规模的并购带来了投资银行的业务高度集中。1999年,美国25家较大的投资银行中,最大的3家、5家、10家公司分别占市场证券发行的百分比为41.82%、64.98%、87.96%,而我国的投资银行数量众多,到目前为止有120多家证券公司,此外还有上百家经营证券业务的投资公司。这些公司的竞争手段和服务模式基本相同,导致市场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行业集中度较低。

(三)业务品种单一、结构趋同化,业务创新能力不足

美国证券业收入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而我国证券公司具有业务单一,结构高度趋同的特点。我国投资银行业务收入主要由证券承销、证券经纪和证券自营业务构成,经纪业务收入比重虽逐年下降,但其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承销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比重也较高。这三大传统业务在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最主要利润来源中占到80%以上,且创新型业务(企业并购重组等策略)和延伸型业务(资产管理、投资咨询、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与国外相较少或基本上没有,各证券公司情况大致相同。由于收入来源高度依托于传统型业务,使我国证券公司的利润水平极大受制于二级市场的繁荣,波动较大,其风险可想而知。

(四)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高层次人员匮乏

众所周知,投资银行业是典型的智慧密集型产业,在投资银行里最宝贵的资产是具有高层次专业素质,精通投资银行业务的人才。缺乏优秀的投资银行业人才是困扰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国际投资银行巨头拥有高素质的投资银行家,他们思维敏捷富有挑战精神,有深厚的管理金融和财务理论功底和丰富的行业经验。相比之下,我国投资银行从业人员不少,但专业人员和高素质管理人才却很少,使我国投资银行综合竞争能力不高,无力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

三、发展完善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资产规模的程度,中国投资银行业要想与国外投资银行相抗衡必须扩大其资本规模

1开辟新的融资渠道。积极推动证券公司上市,增强资本实力,发行中长期债券,筹措中长期资本,通过同业拆借、国债回购等融资方式解决对短期资金需求等等;2通过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参股、收购、兼并实现资本扩张;3采用西方国家金融业发展的普遍趋势,促进投资银行业与产业之间的资本渗透与融合;4通过投资银行间的兼并重组,扩大经营规模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调整我国投资银行行业构架

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对我国证券公司重新整合,组建一些从事综合业务、全国性的大投资银行,而将其他的中小型投资银行改造成地区性专业性的投资银行,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整个证券市场的集中度,提高证券市场整体效率,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注重业务创新,实现业务多元化趋势,同时注重特色化经营

(四)在加强投资银行专业人才培养,建立高层次创新队伍的同时加强业务创新的风险控制管理,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以降低业务创新中的风险

四、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创新领域

鉴于我国目前的国内政策,以下业务应该作为发展重点:

(一)巩固发展传统业务,加快业务创新

首先在证券承销业务方面,注重发行方式的创新,对发行法案、路演、询价、承销和超额配售均须有创新;在服务内容上,要推广保荐人制度,延伸承销服务期限;在承销品种上,投资银行可以在发行具有期权期货概念的金融工具,如嵌入期权的债券、可赎回债券上进行创新。其次在经纪业务方面,注重交易方式的创新,如大宗交易的场外撮合形式;大力发展网上经纪业务,建立和推广证券经纪人制度即可有效抵制各种不规范行为和避免各种不正规投资给市场带来的问题,又可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提高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

(二)发展并购业务及相关的全方位企业财务顾问服务

并购重组已成为调整我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专业化服务能力的投资银行可以充当并购计划中企业需要的财务顾问或,因此作为服务的中介,投资银行迫切需要进行并购业务创新。除并购重组顾问业务外还包括投融资顾问业务、资产管理顾问业务、理财顾问业务、管理咨询顾问业务等开展全方面的顾问业务。

(三)资产管理业务的创新

资产管理是传统业务之外规模最大的金融服务,是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设立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是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发展的方向。我国券商应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走大资产管理路线的同时要注重组织构架、产品设计、投资理念上的不断创新,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健全的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制度,便于从整体上控制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更好地取信于资产委托人,树立起自身良好的品牌形象。

(四)开展项目融资服务

项目融资一般要涉及到众多利益主体,投资银行在其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体现在为资本的供需双方提供中介服务,并针对投融资双方的需要和特点设计㈩能够平衡双方利益的融资结构和证券产品,本身也可参与贷款。因此,投资银行开展项目融资业务将更好地支持企业发展国家经济建设。

(五)尝试风险投资业务

创新发展的现状范文篇7

[关键词]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系统性发展

[作者简介]曹瑞化(1970-),男,江苏徐州人,民族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及学校体育教育;张鹏海(1969-),男,陕西西安人,民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原体育及民族传统体育。(陕西咸阳71208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99-03

一、引言

我国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经历了初级阶段、发展阶段、繁荣阶段三个阶段的迅速发展之后,产业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等各方面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体育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不断发展壮大,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链,与之相随的体育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强。2010年上半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积极培育一批骨干型体育企业,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国家宏观调控下指导的活跃的体育产业市场格局;不断提高居民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事业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等。要完成这个目标,需要在人才培养、投融资、市场完善和配套政策法规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特别是人才培养方面。我国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其改革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随着创新能力在产业发展中作用的日益增强和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的不断深入实践,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在体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我国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现状与不足

随着我国体育产业不断蓬勃发展,体育创新人才的需求也随着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在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改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体育创新人才培养迫切需要树立新的指导思想。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各种束缚,很难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基本不注重自身的开发。由于这种单一体制的掣肘,使得体育产业的创新性发展受到束缚。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经济发展的产物,体育与经济应协调发展,而不能完全独立于经济、社会之外单纯地进行体育发展,这样不仅会束缚体育产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也是有弊无益。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体育产业的功能也随之不断更新,对于体育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而以往体育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有待为了适应现代人收入水平、价值观念、人生观念、生活追求、消费模式等的改变而树立全新的指导思想。

2.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受到传统体制的掣肘。以前,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长期处于由国家体委包办的计划体制之中。虽然现在经过“转型”时期的改善,体育产业主管部门已经脱离政府的行政体制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无法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局部利益,对于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仍然不放权,束缚了企业与政府联合开展培养体育创新人才的可能性,即使是在联合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往往也很难获得足够的自。此外,在改革过程中,尽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尝试性地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但由于各种利益权衡的驱使和法规的不健全,致使政府与企业、地方政府与体育部门等之间存在矛盾,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产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更重要的是,当企业在培养创新人才收获或盈利时,企业得到的往往占少数,作为利益驱使的企业在长期入不敷出的经营中,也就逐渐打消了投资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积极性。

3.政府缺乏对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必要扶持。体育产业发展属于国家第三产业的范畴,积极地开展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对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有利于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改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如何促进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积极开展,运用什么样的政策手段鼓励社会兴办体育产业和引导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来讲,没有政策可循,缺乏必要的政府扶持。在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为扶植本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促进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都相应的在政策上予以优惠和扶持。比如,体育部门承办体育赛事,体育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经营收入等,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在会计成本计算方面,也相应的予以政策优惠。而我国政府对于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4.高校在培养体育创新人才方面,制度激励不足。目前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是由体校承担,而体校的资产所有者、委托人、资产使用者又是分别由国家、地方体育行政部门和体校管理层担当,造成“信息链”过长,中间环节过多,无形之中增加了三方有效配合的难度,对于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百害而无一利。体校负责人远离权力核心,政府对体校的监管又是鞭长莫及,难以有效到位。这就要求全体从事人才培养的教练员和管理人员都是“不为一己私利、没有任何个人利益追求”的“道德无比高尚者”,可是往往事与愿违,现实社会中这样的圣人毕竟是少数,但凡是人总会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因此在这样的链条多长、缺乏利益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制度运作下,效果与目标就很难达成一致,许多人采取理性的机会主义手段,做表面文章,认为多干少干一个样,甚至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惜在选材和输送过程中进行“灰色交易”等,这一切都严重阻碍了体育创新人才的有效培养和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

5.高校现有教育体制有待改善,迫切需要建立培养体育创新人才的全新培养模式。目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主要是由国家的强制性制度安排下实现的以各级体校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模式,是一种以行政手段进行的人才培养方式,它是在教育系统以外构建的另一条独立的从事体育教育和文化教育的系统。而由于自身利益的趋势,使得各级体校在体育训练与文化教育的时间分配上明显偏重于体育训练而忽略文化知识的教育,这使得体育专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普遍较低。然而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安排日益成为市场化配置,而受教育程度正成为获得体育人才分流或退役后寻找就业机会的主要资源。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因此,建立一套体育训练、文化教育、创新思维三位一体的全新的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6.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研究滞后。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经济学界对体育创新人才培养仍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目前经济学家对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关注程度,与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很不相称。处于初始阶段的中国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迫切需要力量之道和实践经验的借鉴。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国内外经验教训总结明显不够,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中国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不仅使国家在制定人才培养发展规划方面难以充分考虑体育创新人才的因素,也导致企业在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投入、管理及运作方面理性思维的缺乏。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已经影响到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重视和加强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也已成为相关学术界的当务之急。

三、我国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发展思路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如何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有效地开展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保证我国体育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培养和输送体育创新人才应当采取相应的发展举措。建立以政府解放思想、推进改革进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基础,以培养体育人才的高校响应体育创新人才需求、努力建立全新培养模式、形成积极有效的激励政策、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为核心,以积极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尤其是企业力量参与“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培养体系的构建为助力的“三维一体的系统性发展思路”,具体措施如下:

1.推进体育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我国目前体育创新人才培养遇到的最严重的瓶颈,仍然是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落后对于体育创新人才有效培养的极大困扰。无数改革成功的案例证明,只有砍断过于繁琐行政捆绑和冗长的行政链条,任何事业的发展才能势如破竹、扬帆远航。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一直沿袭着落后的管理体制和故步自封的运行机制。如教练员、运动员的业绩考核、选拔、委派、培养等都因为“过分”强调“中国特色”而与国际标准脱轨,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现在应当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深,努力使得政府设立的官方体育机构摆脱权力分配观念的制约和束缚,将相关权力逐步下放。政府可以根据各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特点,主要是市场前景和产业价值,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采用政府投入、政府与社会联合承办、社会力量通过市场竞争培养三种模式分情况协同开展的方式,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制度创新,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提高体育资源配置的效率。

2.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创新,形成有效的培养人员激励政策。在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培养体系的过程中,高校(包括体校和各体育类教育院校等)老师(或教练等)也必须相应地进入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即高校(用人单位)与应聘人员(老师或教练等)双向选择,双方通过契约等形式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用工制度,对体育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有效的制度创新。此外,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辅导老师和教练员的积极性,强有力的激励政策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薪酬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业绩考核相挂钩,待遇与是否积极响应、配合、创新全新的培养模式相挂钩等,从而形成积极有效的培养人员激励政策,促进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

3.响应社会对体育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构建全新培养模式。创新能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战略地位。随着体育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体育产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为了响应这一需求,以高校(包括体校和各体育类教育院校等)为中心构建全新的培养模式至关重要,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转变教育模式。由统一模式向个性教育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教育转变,由知识传递向知识创新教育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教育转变。二是增强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这一理念是基于体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需要这一基本规律提出的。体育和其他任何产业一样,都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其产生、改革、发展都要受到社会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这决定了体育人才培养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本质联系。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以满足社会对本专业的需要为根本,确立不断增强社会适应性的理念,将创新人才培养在更高、更新的层次上树立对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使命感,使培养出来的体育创新人才更能为社会发展而作出贡献。三是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在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教育全面改革的大环境下,体育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的核心场所,更应该响应时展需要的呼声,适应社会需求,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具备训练、创新、科研各项综合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创新型人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是指既要提高学生本专业的专项技能,又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体育院校既要让学生掌握好本专业的特长,突出“一专”的特点,同时更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多能型”创新人才。

4.加强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形成系统性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理论指导实践,加强学术界对于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形成科学的理论构想,从而更好地指导各方面力量有效地开展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实践,形成系统性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在体育创新人才培养上,既要考虑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到体育青少年个人及其家庭的追求,使得体育事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形势下,树立“大人才观”,加强“体、教结合”的新型体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刻不容缓,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研究和着手:(1)转变教育理念;(2)开放办学形式,形成从大学—中学—小学一条龙的培养系统;(3)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形成以本专业为核心、多项综合能力为发展动力的一点放射性培养模式;(4)灵活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构建科学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学制度激励政策进行合理创新,提高各方面的积极性;(6)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培养社会适应性更强的体育创新人才。从这几方面入手进行理论探讨,进而形成一套科学而系统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有效开展,推进体育产业变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社会体育专业创新性健身指导人才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0(5).

[2]龙建新.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路径——基于投融资的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0(7).

[3]马志和,徐宏伟,刘卓,等.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J].体育科学,2004(6).

[4]周斌.论新时期我国体育经济发展[J].中国商贸,2009(7).

创新发展的现状范文1篇8

关键词:投资咨询;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评价;正态分布

一、引言

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政策性投资是提升地方科技与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决策,而政策性投资对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绩效评价则是开展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政策性投资决策咨询的基础。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来讲,由于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政策性投资对象往往针对地方的主导产业,发挥地方政府政策性投资对各类投资的引导作用,是激励自主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增加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和产业化示范工程的投入是政策性自主创新投资的重要方向,对其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评价并进行危机评价预警,以化解投资风险和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河南地处中原,其发展的快慢已成为牵动中部乃至全国的重要因素。河南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的缩影,郑州又是河南的缩影:人口众多,整体经济实力强,平均水平较低,市内各区自主创新能力强,辖区县市能力和意识较差。另外,笔者在郑州工作多年,收集数据更加翔实,可提高结果科学性、决策可信度。

从郑州市的技术和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万分之九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87%的企业没有专利、56%的企业没有商标、4%的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品以及8年以上的技术落后状态,形成了“有了制造没有创造”的被动局面。为彻底改变这一局面,迫切需要针对郑州市的经济主导产业有效地开展政策性自主创新投资。因此,以郑州市为例,更具参考意义。

二、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与研究现状

创新的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从经济学角度提出的,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其中任何要素的变化都会导致生产函数的变化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基于创新概念分析,自主创新是对科研主体、科研对象和科研管理所包含的各种科学技术要素进行创造、重组、革新和应用的过程。而郑州市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郑州市主导产业科学技术要素的创造、重组、革新和应用能力,直接表现为郑州市主导产业对地方的科技水平和区域经济的作用和影响能力。

近年来,国内对主导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日益重视,有关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创新实效性、自主创新管理平台、对策研究和危机评价预警的研究开始涌现,但有的侧重指标体系的研究,有的侧重评价方法自主创新能力和实效性中的应用,有的仅从企业实用的角度出发,通过一些调查来反映问题,有的探讨了自主创新平台的构建模式,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甚至也考虑相应的预警方案,但未真正地开发系统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

可见,关于地方性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管理模式和实效性的研究不多,尤其是面向政策性投资咨询的地方性主导产业自主创新决策咨询的智能化服务和提高实效性的对策,以及关于危机评价预警的研究不多。

三、郑州市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类型与筛选

第一,评价类型选择。科学地评价与分析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是郑州市主导产业科技竞争力提高的关键所在。郑州市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分析包含个体评价和整体评价两个方面。

就郑州市主导产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评价而言,需要考察和分析郑州市主导产业群整体自主创新现状,科学地评价和比较郑州市主导产业在全国其他省市区主导产业群自主创新竞争力中的位置以及自主创新的特色和优势,找准主导产业与地方科技经济发展的结合部,发现主导产业的科技潜力和科研主攻方向以及自身的劣势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郑州市主导产业宏观自主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优化宏观自主创新环境和合理分配资源,提高整体科学研究的投入、产出和效益。

第二,正态分布统计分析法。符合此评价类型的很多,正态分布统计分析法符合此问题,且可优化。此法最早由A.棣莫弗在求二项分布的渐近公式中得到。

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正态分布统计分析方法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不平衡的,其自主创新能力的等级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属于主导产业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弱之间大致呈现这样一种形态,自主创新能力非常强的企业与自主创新能力非常弱的企业数量较少,而介于强弱之间具有一般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占相对多数,接近于正态分布。即使一个地区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地区内属于主导产业的企业各自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同样可以用正态分布规律进行统计、评价和评价分析。如果一个地区所有的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的较低,或者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和较高,主导产业之间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同样可用正态分布曲线进行拟合分析,从中发现某些规律以作为决策依据和参考。如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等级分布图偏离正态分布较远,说明该地区主导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或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需要进一步调查分析,以便正确地决策。

郑州市的基本情况和河南省甚至全国的基本情况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如把郑州市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等级分布状态放到全国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正态分布图中进行考察,可以进一步发现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内的地位和形态,找出差距和因果关系,为提升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整体能力提供决策参考。

四、郑州市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正态分布评价分析

(一)统计方法

1、数据准备

地方主导产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正态分布评价分析法所使用的数据是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竞争力评价结果数据。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有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综合评价三种评价类型。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评价方法虽然有很多,但每种评价方法都必然产生评价结果数据,这些评论结果数据都可以作为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正态分布评价分析方法的源数据。

2、数据整理

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正态分布评价分析过程中需要对评价结果数据进行整理,数据整理分为三个步骤。

(1)数据标准化。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就能力评价结果数据存在离散性和非标准性,必须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将其进行线性变换以减少数据间的跨度,将这种非标准化的数据转换为标准化的数据,才具有等距意义,从而使数据正常对应到评价等级区间之中。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就能力评价结果数据中排在第一位得分可能是三位数,而排在末位得分则可能是个小数点后三位。这样大的差别很可能造成多数得分差别不大因而拥挤在一起难以分辨,因此可以采用将原始数据转换为标准数据的方法来消除数据之间的离散性。

(2)定义评价等级区间。评价等级区间的定义和划分可繁可减,区间的数据跨度可以按一定的数学方法设定,如等分法、分类法等,要求各类一级指标采用统一的数学方法。评价等级划分得越细,正态分布曲线拟合越精确。评价等级名称可根据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等级期间的定义及数据来源中原评价指标体系所给定的评价类型来确定。

(3)曲线拟合统计。先计算符合正态分布的指标分值变量ξ落在各等级之间的概率,也就是各等级间的面积比例,再乘以主导产业总数量,即得各等级主导产业数量。由分布函数的定义可知,服从一般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ξ的概率分别为:

当随机变量ξ落在区间(-∞,a),P(ξ

当随机变量ξ落在区间(x1,x2),P(x1

当随机变量ξ落在区间(b,+∞),P(ξ>b)=1-P(ξ≤b)=1-φ

(二)分析方法

通过整体指标分布状态分析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地方自主创新竞争力的整体状况以及所处的整体水平。

1、整体指标分布状态曲线形状分析

观察曲线形状如果属于标准正态分布图,这说明地方主导产业整体自主创新竞争力发展比较平衡;如果不属于标准正态分布图,如偏正态分布、不规则正态分布等等,则说明地方主导产业整体自主创新竞争的发展不平衡。

如果曲线的峰值非常高,反映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竞争力绝大多数处在同一的水平上,相互之间的差距没有明显拉开,可能出现主导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均处在较高的水平上和均处在较低的水平上,这在某一个方面反映地方主导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的没有明显的特色。针对这种情况,在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方面需要加大特色项目的培育和促进工作。如果曲线过于平缓,也不太符合标准正态分布图,则反映了整体指标评价结果可能存在一些不科学性或片面性。因此,可以把正态分布与其他评价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和客观性。

2、整体指标分布状态曲线的峰值和的两端逐渐消减的趋势分析

如果曲线的峰值较高,则说明绝大部分的主导产业落在某一等级的位置;如果该等级属于良好和较好,这反映地方主导产业整体科技竞争力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如果该等级属于中等和较差的位置,则反应地方主导产业整体科技竞争力不强,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加以激励和促进。如果曲线两端逐渐消减的趋势是规则的,则说明属于优秀和较差的两个极端的主导产业分布比较均匀,可以认为是正常的发展现象。如果曲线两端逐渐消减的趋势是不规则的,可以认为处于自主创新竞争力好坏两个极端的主导产业参差不齐,需要运用综合平衡策略加以管理,以推动主导产业自主创新力的均衡发展。

3、曲线的突变分析和数据分析

如果指标等级分布状态曲线出现突变点,则说明该突变连所在的等级区间存在异常现象,集中在这一区间的主导产业数量可能很高也可能很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指标等级分布状态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有相应的数量标识和所占的百分比,通过这些具体数据的分析可以更精确地找出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竞争力的整体状态。

4、曲线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把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竞争的指标等级分布状态曲线与全国的主导产业自主创新竞争力指标等级分布状态曲线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综合竞争力在全国的地位和状态,找出当前状态所揭示的内在规律以辅助教育管理决策。

五、结束语

可见,在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中运用正态分布统计分析法可以从定性的评价转化为直观的定量评价。这不仅有利于政府更客观地评价和评价地方主导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还为提高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去研究、探讨有关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提供一些参考,从而促使政府政策性投资咨询决策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林俊航.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理论及其应用――基于SSM确定深圳主导产业的实证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2009(2).

2、(美)熊彼特・约瑟夫著;何畏,易家详,张军扩译.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1.

3、(美)米特洛波尔斯基.正态分布[M].科学出版社,1959.

4、李六全.正态分布在岗位测评中的应用[J].管理科学文摘,2003(7).

创新发展的现状范文篇9

【关键词】现代创新理论拓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变革,创新已日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纵观国内外成功企业走过的历程,企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企业竞争力的不同就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不同,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从实质上而言取决于企业对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发展。把握现代企业创新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理论的创新,对于指导企业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经典创新理论的系统回顾

创新理论研究始于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包括:创新的内涵、创新与企业家、创新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周期等内容。熊彼特把创新定义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并把创新概括为五种类型:产品创新、生产方法创新、市场创新、原材料创新和组织创新。

熊彼特之后,西方经济学家对创新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实际进行了过程分析。一般认为创新研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文化创新。而后创新理论的研究形成两大独立分支:一是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创新,二是以制度变革和制度形成为研究对象的制度创新。

1、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曼斯菲尔德、卡米恩和施瓦茨、门斯等,他们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了技术创新、将创新理论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进行综合,初步搭起了技术创新理论的基本框架。

其中、曼斯菲尔德、在研究技术创新推广问题上,提出了模仿论。提出了技术创新与创新模仿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变动的速度。为了考察同一部门内技术扩散的速度和影响技术扩散的各种经济因素的作用,他提出了四个假定: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专利权的影响很小、在技术扩散过程中新技术本身不发生变化、企业规模的差异不影响新技术的采用。

卡米恩和施瓦茨在研究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市场结构论。他们主要从垄断与竞争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介于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状态之间的“中等程度的竞争”的市场结构是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

门斯在研究创新群集理论上,提出了技术僵局论。他认为,缺乏创新是经济萧条的主要原因,而与此同时,经济萧条构成了技术创新高涨的主要动力,因为只用此时“资本才能克服承担风险的厌恶,并依赖于可能会获得的基本创新”。

西方创新理论引入我国后,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学者跟踪世界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结合我国企业改革与发展实践,对技术创新的概念、机制、过程与管理等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是傅家骥等所著《技术创新一中国企业发展之路》,许庆瑞所著《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管理》等。

2、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代表人物是戴维斯和诺思。戴维斯和诺思在《制度变革和美国经济增长》中阐述了制度创新的含义、制度创新的推动因素、制度创新的过程分析。他们认为,制度创新是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

此外,在制度创新研究中还有舒尔茨的制度调整论、拉坦的诱导性制度变迁理论。舒尔茨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一文中提出“作为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服务的提供者,必然随着技术的创新和变迁以及经济的动态增长而做出反映和调整”。坦提出“技术变迁的新知识的产生是制度发展过程的结果。技术变迁反过来又代表了一个对制度变迁需求的有力来源”。

国内在制度创新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常修泽所著《现代企业创新论: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研究》,丁栋虹所著《制度变迁中企业家成长模式研究》等。常修泽结合我国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形式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实践,对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总体设计、运作方略以及创新协同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丁栋虹用组织模式、交易费用模式和模式对企业家的创新进行了系统的制度分析,将中国企业家与企业制度理论研究进行了有机融合。

二、现代创新理论研究的三大拓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变革,现代企业经营环境日益呈现出动态非线性的变化特征,各种因素对企业创新综合产生各种影响如消费者需求的多变、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变革等,企业创新也普遍表现为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经典的企业创新理论在新时期日益凸现了其局限性。因此,国内外学者从20世纪末逐步开始对经典创新理论进行持续拓展,这种拓展体系分为三大方向,即从局部研究向系统研究方向拓展、从点状研究向网状研究方向拓展、从一维研究向多维研究拓展。

1、从局部研究向系统研究拓展。现代创新理论研究逐步从局部创新研究向系统创新研究进行拓展。美国学者纳尔逊和温特创立了“创新进化论”这一独特新颖的理论分支,它推动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融合,他们认为创新是一个系统总体的概念,创新包括生产、经营、管理、组织等多方面的内容。基于“创新进化论”的推动,创新理论逐步由对技术、组织、制度、管理、文化创新等的局部研究走向综合性创新研究,即创新理论不断呈现系统化、整合化和集成化的特征。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迪隆、厄特贝克等人则进一步指出提高技术创新效果的关键在于合理处理好各种要素的匹配关系,发挥协同作用。此后,许多学者如弗里曼、多西等在更广的范围开展了技术、制度等的综合性创新研究、从而促使创新管理的集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集成的思想和原理逐渐在管理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颜西提教授在其代表作《科技整合》中提出了集成的概念。他认为“通过组织过程把好的资源、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称为技术集成”,“技术集成管理更加有能力应付不连续的技术创新”。

2、从点状研究向网状研究拓展。现代创新理论研究逐步从点状创新研究向网状创新研究进行拓展。国内外者在对创新的本质及特征进行探讨的过程中,认为创新是多维的、非线性的、网络的、互动的过程。为更好地说明创新产生的过程,不同时期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创新模式,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相继推出了五代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模式,分别为技术推动模式、市场需求拉动模式、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一体化模式和系统集成网络模式。由此可知现代创新理论正由点状研究向网状研究拓展。

近年来的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从不同的出发点开始、即不同的创新价值链中的所有环节都有可能创新。1996年,布烈松在其《经济互相依赖和创新活动》中指出不同类型的创新组织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影响着创新活动,并且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且这种相关性可以通过“创新簇”的概念进行描述。“创新簇”存在的基本原因就是因为存在创新网络。

弗里曼在《ResearchPolicy》中提出,创新网络是为了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具有非正式和隐含特征的关系。他把创新网络的类型分为合资企业和研究公司、合作R&D协议、技术交流协议、直接投资、生产分土和供应商网络等类型。

瑞典网络学派关于网络的理论模型包括三种构成要素,即参与者、资源和活动(即参与者的行为)。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之间相互结网,行为主体的特征是通过其在网络中的活动来体现的。

3、从一维研究向多维研究拓展。现代创新理论研究逐步从一维研究向多维研究进行拓展。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创新理论研究逐步开始关注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传统创新理论是以经济利益至上为价值取向的,这往往与社会发展的多维性产生矛盾,因此创新的主体与创新的对象和社会、环境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依赖,不断发展的统一体。与之相对应,对创新效果的评价也由一维向多维转化,即我们除了用经济效益外、还必须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来对创新进行评价,通过对创新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系统效应研究,建立起创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维评价模型对创新进行评价。

结合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呈现多维化,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构建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要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R&D能力、创新组织管理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创新营销能力以及创新产出能力等外,还要包括创新社会效益和创新环境效益等,在这方面国内已经有部分学者做了深入研究,如向刚,汪应洛在《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要素构成与评价模型》中提出了评价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体系框架模型,这一模型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综合能力体系,包括创新能力,创新基本能力、机遇与环境三个层次,其中创新基本能力中包含经济效益实现能力,机遇与环境层中包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等因素。毕克新在其所著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测度与评价研究》中建立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来评价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其中产品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包含产品创新环境效益指标,工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包含工艺创新社会效益指标。

【参考文献】

[1]程莉: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探讨[J],生产力研究,1999(6)。

[2]黄群慧、张艳丽: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的关系[J],改革,19970)。

[3]毕克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测度与评价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6。

[4]王洪:西方创新理论的新发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创新发展的现状范文篇10

【关键词】通信工程人才培养创新能力现状与前景

一、前言

随着我国通信工程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通信工程对于发展创新能力更加重视。然而,如何建立一个健全的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制度,并且通过这个制度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通信工程发展,对于通信工程的发展来说也非常重要。本文的研究是为了给通信工程提供更好的方法来培养通信工程发展创新能力,从而提升通信工程的声誉与形象,并且给通信工程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前景。

二、通信工程发展的新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主要是以智力资源以及无形资产作为生产要素以及以科学知识和创新能力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这对传统通信工程提出了新的需求,知识经济属于网络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对通信工程的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层次以及发展创新能力培养效率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知识经济也属于智力支撑型的经济,它对通信工程的发展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快速转变的高速度要求,要求通信工程的发展能够更加重视创新能力培养。[2]

三、我国通信工程发展现状

1、缺乏创新的方法。在提升通信工程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创新的方法,使得新时期通信工程发展无法得到更好的进步。通信工程发展缺乏创新的方法,这就意味着发展方法传统而老套,并且无法跟上当今时展的步伐,这样也使得通信工程发展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这也不利于通信工程的发展。通信工程在发展过程中会因为创新能力不足而阻碍了通信工程的发展,从而给通信工程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2、缺乏R档耐ㄐ殴こ倘瞬拧5比唬在通信工程发展的过程中,通信工程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也非常重要。可是,由于缺乏专业的通信工程人才,也会使得通信工程发展缺乏创新性,并且也会使得通信工程发展方案缺乏创造性,从而阻碍了通信工程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也会导致工程施工发生问题,从而给通信工程带来巨大的损失。

3、发展管理机制不足。同时,通信工程发展中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也会给通信工程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因为管理机制过于传统而死板,这样也丧失了创新性,无法调动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传统死板的理论框架无法使得通信工程得到新的突破,并且会带来一连贯的连锁阻碍作用。[3]

4、资金管理不足。随着通信工程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已经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支持通信工程发展。再加上通信工程企业没有对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使得缺乏足够的资金用到培养通信人才以及通信发展方面上来。缺乏合理的资金管理,这就会使通信工程缺乏资金置办一些基础设施,也会使得通信工程的一些硬件设施不够完善。[4]

四、我国通信工程发展前景

1、发展同频电信工程。因为通信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同频干扰因素,对于同频干扰给出三种控制策略。首先是对于家里老式家用电器,在家里干扰设备清晰可见而且方便移动的情况下,剔除对波部产生干扰设备,有效地对同频干扰进行控制。当然还可通过改变发射频率来控制同频干扰。最后还可采取扩频的方式来控制同频干扰。通过这三种同频干扰的控制方式来缓解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号中断问题。

2、配置通信工程的干扰控制方式。因为通信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配置干扰因素,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就应该做好前景预测,那就是必须对配置干扰采取控制方式。当出现配置干扰时候,要首先利用网线进行信号检测,以便尽快把握现在的配置干扰情况。

3、发展通信工程的硬件。一个良好的通信工程离不开高质量的硬件设施,只有硬件设施质量好,才能更好的避免硬件干扰事件的发生。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这就需要在通信工程中,能够选择利用高质量的硬件设备,这样对于控制硬件干扰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式。

总结:本文主要是以通信工程发展现状和前景预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于通信工程实际发展现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论述,针对通信工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有效的前景发展倡导,实现通信工程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发展。所以,这就需要通信工程能够重视通信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不断通过创新方法来提升通信工程发展能力,这对于通信工程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华栋.加强通信工程思政博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田光灿.通信工程发展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通信工程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

创新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健康发展

1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1未建立健全的市场管理机制

现在的建筑行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例如:只重视质量而忽视了安全、不考虑市场价格盲目压低价格、包死价、低价中标,都是因为许多施工企业花费巨大的金钱和精力只是为了在竞标获得胜利。而施工企业在中标后,则可能面临着经费缺乏的困境,使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易引发安全事故,阻碍正常的施工工作。

1.2不注重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虽然许多建筑企业为了保证施工的安全性都制定了安全施工的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但是并不能做到在每一条生产线上,每一个施工现场都落实好这些制度,再加上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并没有收到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的充分重视,只是安全管理弱化,因而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另外,施工工人的文化水平大都不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面对企业的一些违规操作时,不能依法维权,这种情况也是会引发安全事故的隐患。

1.3施工工人能力缺乏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项目管理的过程中,有许多弊端和漏洞,如资源的浪费、忽略施工中的技术材料及资源与机器设备的运筹组合策略、管理的不完善等,都会施工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在项目开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1.4浪费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

许多施工企业在开工前,并未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致使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工程脱节的现象。这样就造成的巨大的资源浪费。还有一些企业不能严格按施工计划执行施工工作,这就会使企业只追求工程进度而忽略了工程的安全。

2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发展

2.1树立科学的施工工程管理观念

这就要求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加快自身思想观念的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企业的创新。具体的说,就是要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实际的市场需求出发,认识到对建筑工程管理进行创新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并且要把这项工作放在企业其他工作的前面,将创新工作落到实处。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工作,不是只局限在一种模式之中,而是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完善。必须强调的是,企业的创新措施要符合本企业的真实情况和施工的内在要求,不能照搬其他建筑工程企业的管理模式。

2.2对组织机构进行创新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负责项目管理的部门要从全局利益出发,把本部门的运作与整个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项目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要和企业订立责任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对组织机构的创新,要做到以下三点:

2.2.1要顺应市场的需求。对于跨地区经营的企业,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会影响企业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会加大管理成本的投入。因此,要根据市场发展的要求对组织机构进行创新,把分权与集权灵活结合起来,适当的把权力下放到项目管理部门。

2.2.2坚持弹性生产力的原则及刚性产业结构的原则。建筑企业要把作业职能与施工管理工作相分离,扩大用工制度的弹性空间。

2.2.3必须降低行政成本。在对组织机构进行创新时一定要降低行政成本,精确估算建设投资。

2.3对管理体制进行创新

建立科学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是管理体制进行的关键。当下,建筑企业作为建筑工程投资的主体,建筑工程的质量与项目的履约期息息相关。然而,目前来看,企业、项目及职工之间的责任不甚明确,没有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制约机制不够完善,制约着企业的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只有鬼建筑工程的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才能够协调好企业、项目于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建立创新型管理体制的目的就是要在稳固已有的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市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要增强企业自身的实力,并准确把握市场动向,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

2.4对企业技术的创新

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上的创新对建筑工程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项目部门既是企业实力的代表,也是企业形象的代表。另外,企业技术的创新对降低企业的施工成本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有利于降低施工的成本,同时也节约了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所以,要实现企业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上的双赢,就必须对企业技术进行创新,建筑工程管理要顺利实行,也离不开对企业技术的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同时也保证施工的质量,使企业利益最大化。

2.5对施工现场加强安全管理

为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施工和完工,就要加强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对高危作业进行安全监督与管理。第一,在项目施工前,要对工地进行实地考察,勘察并记录施工工地的地理特征和周围的环境状况,找出并防范施工安全隐患。第二,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对员工的安全技术进行培训,并定期考核,严格落实施工安全工作。

2.6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

企业文化创新是建筑工程管理创新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能够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只有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才能让企业永葆生机,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就要做到以下两点:

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对企业的价值观机制进行创新。主要是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及传播机制。对于积极性高,成绩突出,贡献大的职工采取激励措施;相反的,对于工作不积极甚至损害企业利益的职工则要进行惩罚措施。把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相结合,来激励员工积极工作,只有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员工的待遇才会提高。

3结语

以上,简单地说,就是要保证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建筑工程的管理进行创新。结合建筑企业的具体情况,对企业的施工管理观念、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的管理机制,企业的技术、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机企业的文化进行创新,才能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创新发展的现状范文1篇12

关键词:慈溪;块状经济;现状;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044-02

慈溪位于东海之滨,隶属浙江宁波,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环杭州湾地区的一个新型工业化城市。慈溪是市场化改革相对较早的区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慈溪以块状经济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全国1/8000的土地,创造了1/600的财政收入,1/500的生产总值,1/400的进出口总额,在2008年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7,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并列)第3位。伴随着2007―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加剧以及世界性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加深,慈溪工业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块状经济优化升级迫在眉睫。

一、发展现状与特征

块状经济是指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的一种产业相对集中、专业化极强,同时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群体的经济组织形式。到2008年底,慈溪各镇(街道)共形成3亿元以上规模的块状经济37个,实现工业总产值近70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量40%,实现就业28万人,约占全市工业就业人数的44%,基本形成了“一镇一品”乃至“一镇多品”的格局,块状经济成为慈溪工业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正因为典型的块状经济特色,慈溪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微小型轴承生产基地、塑壳打火机生产基地、欧式插座生产基地、再生涤纶短纤生产基地和毛绒生产基地,最近又被中国家用电器商业协会授予“中国家电基地”称号。

慈溪块状经济萌芽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规模于90年代,进入新世纪规模快速扩张,其形成的动力机制一是靠慈溪企业家的创业创新,二是靠开明开放的地方政府。如今形成了以下鲜明特征:

(一)以传统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初期,慈溪紧紧抓住了“短缺经济”的机遇,虽然硬要素相对宽裕,但办企业的经验、知识等软要素相对缺乏,只能在传统产业上获得长足发展,并最终形成了比较优势。虽然经过多年发展,慈溪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新产品、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但新兴产业包括高新技术产业都未能形成块状经济的规模。

(二)以个私经济为主

80年代中后期,随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权不清晰的体制缺陷逐渐暴露。政府及时提出了“四轮驱动”的发展路子,大力推动乡镇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同时,积极鼓励个私企业发展,并按照“先开放、后疏导;先发展、后规范;先繁荣、后管理”的方针,个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并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在慈溪的块状经济当中,没有一家是国有(控股)企业,真正的三资企业也是凤毛麟角。

(三)以中小企业为主

慈溪块状经济当中一家企业往往只做某个产品的一道环节,与周边企业配套,专业化的分工对单个企业的规模扩展形成了一定的限制;慈溪的第一代企业家多是农民出身,经验管理使企业家难以驾驭大企业大集团的经营与运作;块状经济内部企业同质化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市场中具有绝对优势的行业龙头的诞生。慈溪块状经济体中包含了上万家工业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1/3以上,但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屈指可数,产业组织扁平化特征十分明显。

(四)以外向经济为主

90年代中后期,政府基于国内“卖方经济”向“买方经济”转变的形式判断,积极推进“外贸带动”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融入国际产业垂直分工体系,并迅速形成了国际竞争力,经济发展步入外向拉动的增长阶段。据统计,慈溪块状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达70%,全年的出口总额相当于中国西北四省的总量,并形成了以欧美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国际市场体系,连续多年拉动慈溪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五)产业关联度较高

与自上而下形成的块状经济不同,慈溪的块状经济是基于市场机制发展和壮大的,因此块状经济之间相互联系密切。模具、塑料加工、有色金属等产业基本是为家电产业配套的,化纤、轻纺、毛绒、服装服饰等基本形成上下游关系,以轴承核心的产业链条也同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横向或纵向联系。慈溪块状经济之间(包括内部)形成了一个基于专业化分工合作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形成了其他地区难以模仿的产业链竞争优势。

二、存在问题与制约

慈溪块状经济使得慈溪工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同时也要看到慈溪块状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特别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以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慈溪块状经济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日益暴露。

(一)产品附加值低

慈溪块状经济虽然形成了强大的制造能力,但在附加值相对较高的设计、研发和营销、品牌环节相对缺失。块状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低成本竞争优势上,尽管有的产业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生产基地,但技术水平不高,特别是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大多是通过模仿引进的,并且缺少强势品牌的支撑。据统计,慈溪块状经济整体百元销售利润不到3元,基本上是在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用。

(二)经营管理粗放

慈溪块状经济内部的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决策权的落实到位为慈溪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层文化素质较低,经验管理占据主导地位,一些企业管理者开拓创新动力不足,容易满足现状,风险意识差,决策水平低,重权术应用轻制度建设,企业小的时候尚能应付,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便难以驾驭,不太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新需要。

(三)产业组织松散

慈溪块状经济之间联系密切,但产业组织结构松散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微观机制上的优势。块状经济内部企业各自为战,竞相压价、假冒伪劣、互相拆台、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等种种问题亟须规范管理,行业协会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不甚规范以及“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地域文化又造成企业联合兼并重组的困难,行业资源未能有效整合。

(四)空间布局混乱

全市缺乏统一的产业集群发展总体规划,各镇以自身利益为导向追求“小而全”的发展模式,相互之间在产业布置、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缺乏统筹协调,造成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与相对之后并存,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从而影响了产业集群潜在的竞争优势发挥。各级政府在工业园区建设上,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园区建设数量轻园区建设质量、重硬设施建设轻软环境建设、重投入产出轻生态环境保护现象等。

三、优化对策与建议

面临新的形势,慈溪块状经济应扬长补短,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构筑新时期的新优势,实现慈溪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重点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一)大力培育行业龙头

龙头企业是产业技术升级和管理创新的主导力量。结合慈溪实际,综合考虑规模、效益、市场前景、社会责任等方面,制定行业龙头企业标准,对入围企业进行动态调整和重点扶持,专门出台行业龙头企业培育与财政扶持政策,并优先考虑龙头企业的要素保障,推动“丛林经济”向“大榕树经济”发展。制定相关标准,选择有一定规模、发展速度快的“成长型”企业50家和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苗子型”企业50家加以重点培育,不断充实大企业大集团的后备军力量。

(二)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做强做大基础在于企业制度创新,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是其根本。一是引导企业产权制度创新,重点是引导企业建立开放式的股权结构,通过股权扩散来淡化家族经营的色彩。二是引导企业治理制度创新,引导企业在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董事会,提高决策质量,鼓励企业进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大力宣传和推广职业经理人制度,充分调动外来优秀人才的积极性。

(三)加快联合兼并重组

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横向或纵向的方式,兼并、收购重组行业内中小企业,给予土地、税收、固定资产处理、劳资关系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培育产业集群的领军企业,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充分发挥规模企业、品牌企业和技术领先企业等骨干龙头企业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发展外包、协作、配套等多种经营方式,促进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项目合作和兼并重组实现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互动发展。

(四)完善公共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单个企业难以筹建和运作,但对块状经济的提升至关重要。在充分发挥现有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促进创业创新的服务平台体系。要以产业集聚为平台,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切入点,加快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化产业集群转变。推动块状经济建设,解决科技人员从事高新技术的创业空间问题,吸引一批科技成果在慈溪进行孵化。围绕重点产业,积极构建产品检测展示平台、培训平台和产权交易平台等。

(五)创建强势区域品牌

在政府的引导下,探索实行块状经济区域品牌共建共享机制。注重区域品牌的培育与保护,完善区域品牌使用规则,加大对区域品牌的维护和宣传。支持龙头企业加大品牌经营力度,积极探索品牌经营有效机制,充分利用行业存量资源,加快做强做大步伐,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地区知名度。整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三方资源,围绕龙头企业品牌推进块状经济的区域性品牌建设,形成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郇军.宁波块状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策略选择[J].宁波经济,2003,(3).

[2]杨丹萍.宁波块状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J].商业时代(理论),2005,(15).

[3]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浙江块状经济”发展报告[J].浙江经济,2006,(12).

[4]谢芳.从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看政府作为[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2).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物业信用管理办法范例(12篇)

    - 阅0

    物业信用管理办法范文篇1关键词:办公室工作;重要作用;科学管理;对策办公室管理一直被视为管理科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实践课题。这是因为办公室是所有公共和私人组织中的中枢神经.....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例(12

    - 阅0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篇1一、名著阅读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功能经典名著以其精湛的语言艺术和深厚的思想内涵凝聚着人类文化的精髓。斯蒂夫•爱伦曾经谈到为.....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