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篇1
一、名著阅读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经典名著以其精湛的语言艺术和深厚的思想内涵凝聚着人类文化的精髓。斯蒂夫•爱伦曾经谈到为什么应该阅读名著时提出:“第一,名著开阔你的眼界。第二,名著助你成长。第三,名著帮助你了解生活,认识自己。最后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名著可以使你洞察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从别处得不到的。可以肯定,你几乎能够从许多书中得到乐趣;但是,一部名著,一旦你读进去了,它会把你带到更高的境界。”[2]名著阅读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以下功能。
1.语文素质教育功能
“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质,民族文化素质的根是语文素质,所以语文素质理应是‘民族的根之根’。”[3]从一般意义上讲,语文素质是指语言文字基本功,即我们通常说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名著阅读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名著具有典型性、学术性、科学性、规范性等特点,一方面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可以尽情地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广泛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名著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后,学会观察生活和思考人生,记述熟悉的生活和议论熟悉的对象,写自己所思所想的内容,克服写作中的盲目性和畏难情绪。在阅读名著中,培养学生听的兴趣要求教师能将名著的有关内容进行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富有趣味的讲解,发挥学生听的主观能动作用。听的形式和手段还可根据名著的不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例如录音、影视、录像、广播等。
“说”就是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名著阅读素质教育意义上的“说”,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技能技巧训练。教师要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给学生以充分的“说”的机会,可以结合名著的不同语言特色,以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形式进行各种朗读和表演实践,从“说”的内容、声音、感觉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系统的训练。比如学校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学生参加“我与书的故事”主题交流会,设置“名著小讲台”等活动,既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才能和阅读收获的机会,锻炼了他们说的能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审美素质教育功能
当前,中学教育中对于审美教育重视不够,青少年把握美丑标准的能力还很弱,受网络文化、动漫文化、外来文化中的庸俗化、低级趣味化的影响,部分学生良莠不分、美丑不辨。审美能力是人文素养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美丑鉴别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歌德在与爱克尔曼谈话时指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4]经典名著是具有大智慧的先贤们深刻思考和精辟见识的结晶,经典名著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风格,传达着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具有人类情感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可以跨越时空激起现代人情感体验的共鸣。经典名著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为历代读者所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适宜。
广泛阅读这些具有高尚的审美价值的经典名著,可以体味名著中体现出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语言美,在优美作品的感染熏陶下,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获得历史、现实、社会、人生等方面的知识,在精神道德上得到陶冶升华,进而为成才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
3.思维素质教育功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5]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经典作品来培育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性思维等能力,对中学生进行思维素质教育。
阅读经典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思维训练要贯穿在阅读经典中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要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逻辑思维培育方面,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经典名著的结构层次来提升归纳和概括能力;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经典名著的开头和结尾、写作背景、总结性语句提升推理和演绎能力。在形象思维培育方面,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学习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发展联想能力。在发散性思维培育方面,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名著进行多元解读和立体分析,使思维更准确、更广阔、更深入。
4.品德素质教育功能
经典名著凝聚着人类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想情感,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理想追求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其孕育的精神内涵可以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心智。
青少年正处于建构人格理想的关键时期,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品格是中学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通过阅读经典,学生与伟大的心灵交流沟通,前人的优秀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渗入到青少年心间。学生在阅读体味中可以滋养思想情感,提升道德境界,完善个性品质。
经典名著具有普遍永恒的启迪教育作用,因此,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的品质,发扬爱国爱民、勇于奉献的精神,遵守谦虚礼貌、友爱亲善的道德规范,使学生通过对大量的作品的学习积累,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美好的品德,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二、“名著阅读――素质教育”的内在机理
名著阅读具有语文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思维素质教育和品德素质教育等功能,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名著阅读这种活动是如何内化为中学生的素质,它的机理又是怎么样的?现代西方阅读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们构建“名著阅读――素质教育”体系提供有益的启示。从总体上说,“名著阅读――素质教育”的内在机理实质上就是“认知――接受――建构”交互作用的模式和过程。
1.认知
认知理论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在认知心理学上,认知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阅读、写作、听说等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加工过程,它使人原有的思维结构产生变化,不断形成高一级的思维结构,从而不断地与外部世界相适应。“阅读是读者把从材料中感知的信息和他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生成意义的过程”。[6]
从阅读过程来看,认知是学生对阅读材料准确而快速的感知,具体指认识字形、认读字音、感知书面语言符号、了解文字意义等,经过大脑一系列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准确地认识阅读材料的本质意义。学生在阅读时,一般经历由语言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外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理解,再进一步由整体到部分、由内部到外部、由内容到形式、由思想到语言的理解的过程,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循环的认知活动过程,才能全面完成阅读理解过程,才能真正认识阅读材料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因此,根据现代认知理论,我们可以把阅读经典名著看做是一个由输入、储存、编码、输出等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信息加工系统,人的感知、记忆、思维通过顺应或同化机制,强化或者改变人的认知结构,从而使人的能力获得提升。
2.接受
传统上,读者的作用在传统的阅读理论中完全被忽略。而事实上,“作品并不是对于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的客体,并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像一部乐谱,时刻等待着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反响。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现实的生命”。[7]乐谱并不是音乐,而只是一些符号,只有通过演奏活动,它才能变成美妙的音乐。读者的作用有如演奏者,能够把阅读材料变成思维的素材,作品的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才能体现出来。
在阅读活动中读者是一种能动的因素,阅读的作品能否产生作用以及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依赖于读者能动的阅读活动。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地做出反应的环节,读者在理解和接受阅读材料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作者的禀赋和个性、作品中的思想内涵进行同化和吸收。
3.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者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
阅读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读者不管是初学者或是熟练的,都运用其头脑原有的知识结合所读文章提供的线索及阅读情景的暗示来建构文章的意义模式。在这一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包含有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转变和重组。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存在于具体的个体之外,对文本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建构主义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已有经验来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就阅读过程看,阅读中的建构能力是学生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词语所提供的间接表象重新创造出新形象获得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感知阅读内容之后,借助于想象在头脑中再创造出阅读材料所描述的人物、场景、情节、情感等,并把它们与现实生活和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新旧知识之间相互交融触发,这种建构能力架起了抽象与具体、概念与实体间的桥梁。因此,良好的阅读能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建构知识体系。
三、“名著阅读――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
为了促进中学生读好课外书,扩大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创建特色教育学校,2007年以来,浙江省嘉兴市王店镇中学以“书香校园建设”为契机,开展“亲近大师,走进经典,提升素质”为主题的“名著阅读――素质教育”活动。
1.指导思想和活动目标
(1)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核心,探索开展以课堂为主体、课外校外为两翼的“名著大阅读”活动,旨在营造学校浓厚的经典阅读氛围,形成学校鲜明的名著阅读教育特色,让每一位师生亲近大师,走进经典,养成爱好书、读好书、常读书的习惯,为个人成长、发展乃至整个幸福人生奠基。
(2)活动目标。使学生自觉养成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学生每学年所读名著不少于四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形成名著阅读的基本鉴赏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打基础;以人类的先进文化影响学生,抵制不良杂志和青春文学对中学生的精神侵害,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使教师成为学习与研究者,让读书成为教师的良好习惯,并以自己的行为带动和影响学生;营造学校浓郁的经典文化阅读氛围,深化书香校园建设内涵,打造经典文化特色教育品牌。
2.实施途径和方法
(1)制订计划。为了保障名著阅读活动规范有序地进行,学校制订了《书香校园建设规划》《校园读书节――“名著节”活动方案》,各年级语文备课组、各班分别制订了相应的名著阅读计划,并由相应的部门(教科室、语文教研组)负责监督落实,各班名著阅读小组则制订具体的阅读计划,同读一本书,并由组长负责监督。如学校语文组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纲,拟定了初中三年的名著阅读总计划。
另外,学生也制订个人阅读计划,包括“篇目”“阅读量”(如5页/天)等,列成表格。这种做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和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如了解学生阅读的速度、知道学生课下有没有自主阅读、明确学生的阅读量等。
(2)个人阅读与集体阅读相结合。个人阅读就是让学生从教师推荐的名著中选择自己喜好的名著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为了方便学生阅读,学校加大购买名著的资金投入,图书室新增图书生均达5册以上;每学期安排专项资金为阅览室征订报刊10多份,供教师和学生阅读的杂志各达40多种;图书馆、室按时向师生开放;学校还为每个班级添置了书架,便于图书的存放和管理。
集体阅读就是让学生共同阅读一部名著。这样的阅读有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他们可以围绕同样的话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见解。集体阅读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开展小组共读一本书活动。划分名著阅读小组,要求各班根据阅读水平的差异,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人数一般4~6人为宜,每组选一名阅读水平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任组长,负责帮教师把握阅读情况、检查阅读任务的完成。各组由语文教师统一安排阅读进度,集中进行指导。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开展集体阅读与欣赏。如开辟校园广播“名著阅读专栏”。学校每周二利用中午时间播放一段有关名著的“评书”让学生集体收听。引导学生从报刊、网站上搜集名著的评论性文章并制作成精美的ppt在课堂进行集中展示。三是开设名著阅读指导课,提高集体阅读水平。名著阅读课是为推动名著阅读,提高学生欣赏水平而设立的新课型。学校排定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每月一节的“名著导读课”,在阅读课上,学生能赏析精品,展开交流;教师能进行名著导读,介绍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积累和探究。
(3)课内集中与课外分散相协调。课内集中是学校排定每周两次早读、一次午读时间作为学生集中阅读名著时间,语文教师每周有一节固定的阅读指导课,用于学生名著阅读、交流或教师开展阅读指导。课外分散是鼓励学生利用课间、放学后、双休日、寒暑假、睡前15分钟等有计划地开展名著阅读活动。
3.活动评奖和成果展示
(1)活动评奖。设立学生个人单项奖。对与阅读名著有关的活动设计相应的评分标准,组织评委打分,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颁发奖状。各年级则分别评出首届读书节先进班级若干个,采用参赛分与奖励分累计得分的方式进行。比如以班级为单位,每推荐一名学生参加上述读书节活动加5分;在评比中获一等奖者,所在班级加30分;获二等奖者,所在班级加20分;获三等奖者,所在班级加10分。所有活动结束后,由教科室最终统计各班积分,并结合平时活动开展情况,总评出先进班级并颁发奖状。
(2)成果展示。在“名著节”开展的各项竞赛评比的基础上,集中开展“名著大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展示师生的阅读成果,表彰先进,推动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名著大阅读”成果展示活动主要有:班级“示范图书角”及“读书之星”评比表彰活动;名著大阅读知识竞赛;阅读课展示课活动,由语文教师执教,展示班级阅读名著的阶段性成果;“名著大阅读”成果汇报演出活动(如小组读书汇报、讲故事、经典对白朗诵、课本剧表演等);其他成果展示如优秀书签设计、读书收获卡、阅读摘录本、读名著手抄报、读名著征文集、学生随笔集等。
学校围绕“名著阅读――素质教育”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使校园文化氛围更趋浓厚,学生综合素养得到较大提高,名著阅读素质教育体系初步构建,所取得的成绩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07年至2011年王店镇中学一直被评为秀洲区“书香校园”;学校领导有2次在秀洲区举行的读书节活动总结会上作为成功典型介绍经验;陈玉芳等3位教师被评为秀洲区“书香教师”;廖延娟、王芳等十几位教师的读书随笔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获奖;有几十位学生在省、市、区组织的征文比赛中获奖。
学校名著阅读特色教育体系的构建,宗旨是让学生能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他们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与熏陶,有效地抵制目前市场上、网络中不良文化对中学生的精神侵害,为学生个人成长、发展乃至整个幸福人生奠基。“名著大阅读”终将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品牌和鲜明的书香校园特色,同时也能促进校风、学风,以及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仁贤.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41.
[2]斯蒂夫•爱伦.怎样欣赏名著[J].语文世界,2004(12).
[3]庄文中.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制订新教学大纲[J].语言文字运用,1995(2).
[4]爱克曼•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2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
[6]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34.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1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108-01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而阅读教学正是拓展语文学习外延的途径,是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和桥梁,因而它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1]。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能够发展学生的语言功能、形成高质的语文规范、提高综合的语文能力,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语文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语文品质。然而,在近几年的语文阅读考试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外阅读题目中的得分率偏低,究其根源,与学习压力大、阅读书籍少、阅读方法不科学以及阅读目标不明确等原因有关。再者,如今的流行文化冲击力大,学生的阅读只停留在表面,使阅读变的肤浅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阅读并不重要。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学生的语文阅读习惯:
1正视阅读的重要性,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是完成“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创造性思维、形成健全人格”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根本要求,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还是提高语文素质的基本教育任务之一。但是很多教师、家长和学生认为阅读一些课外书是读闲书,会影响学业,忽略了优秀的文学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宝贵财富。所以,每一位高中生都要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消除对阅读的误解,树立正确的阅读关,从而培养阅读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认识到阅读重要性的下一步就是培养阅读兴趣。首先,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找准他们的兴趣点,介绍一些与他们兴趣相关的书籍,以点带面的进行阅读活动。比如,很多高中生对青春文学类小说和武打科幻类作品感兴趣,尽管这些作品良莠不齐,但是教师应该换一种眼光去看待。一位大学中文系在读学生曾这样说:“我最初对唐宋诗词对文学的热爱就是从琼瑶小说开始的,她的小说写得美,写得纯情,虽然现在再让我看那些小说,我也看不下去了,可是那时,它就是我的最爱。”[2]因此,适当的进行这些书籍的阅读,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他们迅速的爱上阅读。
2有计划地进行阅读活动,规范阅读行为
阅读计划影响着阅读活动的整个过程,没有规范的阅读计划和行为,阅读效率得不到提高,阅读习惯也会有偏失。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进行主动预习,在阅读的基础上思考,辅以工具书和参考书,适当的记录阅读笔记。这些有计划的阅读习惯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方式。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有规定的数量和时间,如果学生阅读数量大,时间长,本来希望通过阅读带给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感,结果却背道而驰,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反之,阅读量小,学生的语文素材得不到积累,阅读效果也奇差无比。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初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学生每天要坚持阅读15分钟,才能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得课外阅读的落到实处[3]。
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也是进行有计划阅读的一部分,教师要依据读本的阅读价值、阅读的目标以及学生的阅读背景来进行推荐活动。针对高中生三观尚未定型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有计划的向他们推荐一些完善人类心灵和人格的书籍,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潮流适当介绍课外读物,例如,由话剧《雷雨》介绍小说《雷雨》,由韩寒现象介绍《三重门》,由《人间四月天》推荐徐志摩的诗集等等。
3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于阅读,光有勤奋是不够的,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猜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不二法宝。培根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地读。”所以,在浩瀚的书海中,要有针对的阅读,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要求来确定阅读方法。在做阅读题时,学生要根据题目要求适当的运用“精读、略读、快读”这三种技巧进行阅读。在进行课外书籍阅读,学生可以先自己问自己“为什么读这部作品?从这部作品中想得到什么?”,再选择恰当是阅读方法。
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深思熟虑的过程,它要求与读者的听说读写相结合,从而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阅读笔记本记录下阅读的所感所想,或者对文章划分层次,进行由浅入深的阅读。在阅读中思考,易于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判断力以及推理能力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能够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4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升阅读品质
学生平时的阅读内容和范围都是很有限的,我们的阅读活动可以适当的延伸至课外。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文章和报刊,督促学生扎实的阅读,指导学生书写观后感,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读书竞赛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五个结合,即阅读分别于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阅读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实践证明课外阅读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还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提高了阅读审美。
5结语
总之,我们应该根据学生阅读现状,分析个中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指导策略。通过指导与研究,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最终提高了语文鉴赏能力,使得语文教与学、读与写在课内外比翼双飞[4]。
参考文献:
[1]辛星.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2]王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06).
[3]肖文轩.高中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调查分析及培养策略[D].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创新教育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其中最主要的习惯应该是读书的习惯。喜爱书籍,爱好阅读,应该是语文学习最主要的内容。
阅读,应包括阅读教材与课外阅读。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教师主讲,分析作者划分段落层次总结写作特点课下作业,答案是教参上的参考答案。这样,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而且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语文教育最好的方式是阅读,特别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活动。一个教师,如果总像传统教法那样,把结论甚至是教参上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或者总是偏于技巧的训练,忽视阅读,势必导致学生没有独立的思考时空,没有独立研究问题的习惯,个性不能充分发挥。另外,只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只了解了课文,是根本不够的,学生的精神发展需要优秀书籍的滋养,这样,课堂以外有了万水千山,阅读之中有了万紫千红。因此,语文教育应突出在阅读中的创新与开办具有创新精神的课外阅读活动。那么,具体应如何去做呢?
一、在课内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阅读创新就是读者对阅读对象作主观审视,进行创造性、批判性理解,从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因为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完美的阅读过程绝不是读者的被动接受,而是读者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识、阅历和知识储备等对作品进行领悟、理解的过程。简而言之,阅读创新的能力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在创造目标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独立创造的新的高层次的审美品位和人文情操的能力。
在创新的问题上,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阅读与创新是不一致的,是反方向的。一般说来,阅读是理解、揣摩作者通过语言传达的信息,强调理解的准确性,属求同;而创新是标新立异,强调独创和新颖,属求异。但实际上,两者又是密切联系、高度统一的。从本质上讲,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是靠读者的再创造,所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调动个人的生活经历,渗透自我的情感理念,从不同角度、不同文化背景对作品做出不同的解读,这就是创新。
因此,教师课堂上要解决摒弃介绍作家作品以导入新课的旧模式,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进入阅读境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领会课文的原汁原味,获得独有的感受,真正让学生读有所感。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既要充分挖掘作品中存在的空白和多义性,以激发学生独辟蹊径的思维兴趣,又应该在阅读交流过程中引导、鼓励甚至放大学生偶然闪现出来的创意,并且鼓励质疑问难,促使学生敢于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创造思维能力,尤其是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的学生,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使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而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如在教《药》一课时我就出示课题,鼓励学生质疑,学生对题目倍感好奇,一个个问题油然而生:“药是什么?”“治什么病?”“是包好的良药吗?”“为什么?”……这些问题我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文,学生带着疑问预习课文,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得到充分的调动和激发,其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延伸和发散。在学生的初次自我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我进一步点拨学生质疑辩难,向更深一层次提出和解决问题。《药》一课的主题可用三个问题来概括:①“药。”说明什么?老栓夫妇用辛勤挣来的钱去买人血馒头,认为它是治病良药。②“药?”说明什么?小栓吃药后死了,这药成了大问号。说明人民群众愚昧麻木。③“药!”说明什么?鲁迅把华夏两家悲剧写成《药》,起到唤醒民众的作用,是良药。
又如《雷雨》(第二幕)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对“周朴园对鲁侍萍是虚情假意还是有情有义”的看法不尽相同,颇有争议。可以让全班学生回读课文,并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分小组讨论,最后求大同,存小异,肯定学生的独创性见解。
(二)我们对创新的理解也不能过窄,因为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学生。也就是说,敢于对文本提出挑战,提出全新的见解,自然是创新意识甚至是创新能力;但如果通过自己独立的阅读,根据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体验,反复揣摩,潜心探索,在几乎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独自获得关于文本的较为准确的理解,而这一理解和有关专家解读的定论又是基本一致的,那么这也应归入创新的一类。因为对于已经阅读理解过该作品的人来说,这自然不算什么,而对于第一次阅读作品的该同学而言,他阅读的过程就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他获得的结论就是一个全新的结论。而事实上,任何一个人,他的独立创新精神和能力,不都是在一次次的阅读体验实践中培养和形成起来的吗?
例如在讲读《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关于贾宝玉出场的描写时,有的同学通过自己阅读,反复品味,能够通过丫鬟的“笑道”和一声“宝玉来了”的禀报等,解读出贾宝玉的平易随和、超拔不俗,以及所具有的民主思想。这也应归入阅读中的创新。
简而言之,当前,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新性。
二、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课外阅读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的创新教育不能只追求学生理解书本知识,以及对课文的思考与创新性理解,应让学生接受文化典籍的熏陶,因为它同样起着教育的作用。
阅读是对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吸收。用我们民族和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磨”,这是阅读的根本目标。
书籍,特别是经过了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名家名著,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因此可以说,为了实施真正的语文人文教育,任何时候阅读都不会是无用的。
书籍是通往心灵的小路,好书是自我教育的老师。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忠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而如果青少年的精神生活里只有上课、听课和单单为了识记而死抠书本,那么这种衡量、自我认识就是不可能的。“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他的一生。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文化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在强化语文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必须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文化素养,语文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终极目标,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
一、强化文化理念引导,提高文学素养
教师可在不同阶段有针对地准备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让小学生边演示边讲,加深他们对儿童文学作品中故事情节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一些知识和好词好句,通过有兴趣的阅读训练活动,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意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学习语言的最初意识源于说话,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逐步产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愿望的需求,这是小学生语言开发的心理依据和客观实践过程。教师需要努力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培养良好的语言思维习惯,加强阅读写作训练,鼓励小学生仔细观察生活,提高认知能力;加强阅读训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积极探索小学生学习语言和提高作文水平的客观规律,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辅导、作文训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美感教育效果,提高科学认知能力。在语言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为小学生学习语言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鼓励小学生强化阅读效果,科学引导孩子们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在逐步理解事物发展运行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思维能力。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最好在兴趣的支配下,在潜意识中通过大量阅读进一步认知事物发展规律,把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听到的、看到的、品尝到的、听说的和接触到的诸多内容记录下来,经过与周围人、事、物、和大自然反复而密切的接触,有效获得周围的知识,产生表达欲望,这就是写作冲动。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为小学生创造学习语言的良好阅读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游戏活动,让小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认知世界,在愉悦阅读过程中感受语言魅力,在阅读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的美感力量,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得到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印象,进一步积累词汇,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使小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在快乐阅读的氛围中认知事物本质、丰富各种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得起学生的潜心揣摩,学生也在潜心揣摩之中获得了精神滋养。通过阅读写景散文作品,学生可以欣赏到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品味直抒胸臆的言语表现。在小学生背诵了一些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后,不单让他们模仿语言的运用,提高造句能力,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小学生模仿作品写儿童文学,一开始以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准确表达有趣的故事为主,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长期坚持,可有利于提升他们的作文水平。
二、强化民族精神培育,实施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中到处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精神,处处彰显着“仁爱”思想,有“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和执著的爱国精神,有同志间谦恭忍让的美德,有爱国主义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特别是课文体现出来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怀。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运用、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转变,语文教学凸显出开放性和交互性,为语文教学进行人文教育提供了平台。教师利用教材内容的资源优势,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清楚地看到国际恐怖主义对人类和平的威胁,为后面讨论武器的双重性进行很好的铺垫。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学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质疑,注重学生个性思维和见解的发挥。学生在其间的表现是令人惊喜的,这种表达的坦直、思想的活跃与敏锐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有时,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培养感悟和理解生活能力,培养健康心灵,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重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弘扬文化精神核心,提高综合素质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篇5
一、培养学生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和能力。阅读教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多的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尽可能增加学生的读书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环境,让学生自由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使学生读出情(感情),读出形(形象),读出意(意境),读出味(品味),读出神(神韵),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背诵是小学生的重要语文能力之一,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背诵训练,交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如理解式背诵,复述式背诵,再造想象背诵等。培养学生背诵佳词妙句,古诗韵文,精彩片段的习惯和能力。学生读得多,背得多,就能达到用丰富的书面语言来丰富学生不丰富的口头语言,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来规范学生不规范的口头语言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勾、画、圈、点、批,以笔助思的习惯和能力。以笔助思,即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强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能力呢?一是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笔在文中的重要或关键字句上圈、点、勾、画、批。二是在读的过程中,摘录佳词妙句,写读书笔记或作简要批注。三是会查工具书,除了自觉查阅字、词典外,还应学会查阅图书目录和参考资料。勾、画、圈、点、批不仅在课内要求,而且在课外要求,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能力。
三、培养学生品词评句的习惯和能力。学生不会品词评句,严重地影响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的理解、体会。作者写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我们读文章也是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必须对语言文字有较深入地理解。因此,必须培养小学生的品词和评句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抓关键词句、重点词句的方法,而且要训练他们抓得快、抓得准,评得对,评得深。
四、培养学生善于联系的习惯和能力。阅读教学中有许多知识存在着联系,如在教学中,能巧妙地组织这些联系,从知识的联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与学生思想实际的联系,重视课文内在的联系,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重视与当前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联系中让学生自己去看事实,去理解思想品质。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篇6
“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活动中所形成的阅读能力,集中表现在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四种思维品质中。由于思维深刻性品质在培养上存在突变期,又是思维品质的基础,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学生思维品质深刻性的培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突破口,也是“四、四式”模式构建的理论前提。
二、目标
该模式旨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小学生独立的阅读过程来发展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深刻性品质,掌握自能阅读的方法。
三、结构序列
1、表意理解阶段:粗读感知模仿训练。强调教师范读与学生仿读及有要求的默读。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感,调动思维。
2、内涵理解阶段:细读生疑变式训练。要求学生在默读或朗读中不断生疑,开展讨论。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3、整体理解阶段:评读概括综合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议,边议边听,边听边评。概括全文中心。用电教媒体培养思维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4、创新理解阶段:点读拓思引申训练。挖掘可发散思维点或在有争议处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产生新意。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定向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把握文章整体,深入理解内容。
“四读”和“四练”构成了阅读教学课程,故称“四、四式”阅读电化教学模式。
四、实现条件
1、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学习。2、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3、教师需事先设计有一定深度和指导意义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质疑。4借助电教媒体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5、师生处于协作关系。
五、特点
1、该模式对学生的阅读明确提出了内涵、整体、创新三种较高的理解水平作为学习和教学目标,教师指向明确,学生的学习构成梯度。
2、该模式强调电教媒体对学生思维培养的作用。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篇7
【关键词】课堂教育教学;学生阅读;阅读教学;创造思维;抽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255-01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相对应的对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要求也随之加深,在新课程理念的推动下,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理解更要求建立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要不断的深入和定位要有高度,所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能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章能作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离开了语言,思维就无法进行,思维的结果也无法表达。思维又是语言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二者缺一不可。
一、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抽象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和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的能力。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都必须要有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对作品的主题、语言风格、作者的情感特征的把握,要运用感知、分析、判断推理的抽象逻辑思维来实施。阅读需要指向理解意义所具备的抽象思维。正确和深刻地理解所读文章意义是读者面对的第一要求。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和思路,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和结构这些都要有理解分析的能力。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但理解能力从本质上说还是一种思维能力。所谓理解,就是弄清事物与事物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表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
二、努力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如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理解词语的本义以及在课文中的语境;分析作者写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这个词语、这句话对内容起了什么作用;分析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是如何支撑观点;分析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和作者情感等,这些过程都是思维的活动。分析过程也是推理、判断的过程。
三、培养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这也是培养中学生阅读和思维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能力。中学生每天接触到大量的书本知识,接触到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把这大量的语言材料,加以消化、概括才能形成阅读结果。不能准确地概括,就不能掌握阅读过的材料。概括不准确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片面性,只注意到材料一部分内容,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内容,没有弄清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概括出来的内容不能包涵和覆盖全部意思。二是主观性,没有认真阅读文本,或者是看不清内容,抓不住重点,理不清头绪,主观地改变和歪曲原材料的内容。三是表面性,看到过程现象,没有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人物特征、写作手法多作训练,对相关的内容要用字数限定进行概括。概括能力很重要,它关系到阅读的质量。
四、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对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知作品中人物形象,调动他们生活积累,要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类似原形。培养学生的形象感,进行求同求异的比较,以把握形象的特征。读李白的诗歌《将进酒》,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们就应该有形象感,想到长江滚滚奔流的气势。读“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就应该想到一个孩子赤脚在河边挑捡贝壳,想到老渔翁在撒网,时光很快,人一下子就变老了。还要想到长河里流淌的不仅是水,而且是时光,是历史,是逝去的岁月。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很好的形象感了。
五、提倡学生探究性阅读,敢于质疑和批判,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深刻性思维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善于从发现问题入手。思维起于疑问,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我们要善于用问题来组织教学,问题可以打破课堂沉闷的局面,可以激发思维,拨亮学生智慧的火花。一堂精彩的课必须由若干有价值的问题组成。我们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来组织,这些问题要尽可能地体现文章的思路、教者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这些问题可能要涉及到或者从这些问题应该看到你的教学过程和步骤。看到你的问题,就能了解到学生的思维轨迹,每个问题都应该成为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的关键之处的路标。这样在紧扣课文阅读的同时,一步步地把学生引向深入,培养他们的思维深刻性。
六、注重探究阅读,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与质疑,在质疑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这是一个很好的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导火线,而且学生有话可说。创新思维在批判思维中产生。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多种思维能力是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发展了思维能力,阅读水平就自然提高了。随之在写作上的空间也拓展了,自然而然学生的语文水平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东昌:《关于创新思维与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李学荣:《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初探》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1篇8
一、激发阅读兴趣,启动学生内驱力
(一)合理使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实现了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的可能,为学生架起通向理性认识的桥梁。合理使用多媒体,可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内心的体验,进入具体的情境,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同时还能让学生充分享受文、图、声、像多样光景的赏读意趣。
(二)阅读教学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曾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把自己对某篇作品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就会有同样的感受、理解、体验的。教学不应是告知、传递、赠送,而是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这“碰撞”就在于让学生联系生活、感悟生活。
所以,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作适时适度的“点”、“联”,把生活引入阅读之中,气氛就会活跃,精神就会振奋,才能开辟出阅读教学的一片芳草地。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能积极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使阅读训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为创新阅读打下的坚实的基础。
二、提倡阅读自主,读出共性中的个性
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阅读“自主”意识实质上指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的主人意识。正象鲁迅所说:“自已思索,自已做主”。现代教育观念也一再强调要发挥阅读主体的能动性,教师以“引导”为主,“引”是方法,“导”是应采取的态度和过程;在学生方面,保护个性,释放个性,张扬个性是他们普遍心理,特别是现代中学生,他们渴望运用自已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来审视文学作品,从而表现自已的评价与思索。顺应这一心理和现实,鼓励阅读主体的个性张扬,阅读就会出“新”,作为教师应带着学生走向作品,而不是带着作品走向学生,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去研读课文,用自身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
如在《雷雨》一课中往往容易给剧中的周朴园贴上“虚伪、凶狠、人格卑下,无任何仁义道德可言的反动资本家的标签。笔者上该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观看课文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一段录相,然后出示一个讨论话题“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情?”组织学生争鸣,形成有价值的冲突,由于学生对该剧获得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竞相发言,纷纷从课文中找出能支撑自已观点的语段,有人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虚伪,有人认为是有真情的,甚至有人认为周朴园也是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他赶走侍萍是由于社会及家庭的压力。尽管学生的看法显得幼稚甚至过火,但勿庸置疑,这种讨论和争辩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大有裨益。对同一人物有不同的看法即所谓的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仅在于学生生活体验不同,还因为许多文学作品存在着“空白”及“未定点”,这些“空白”及“未定点”,也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中,教师要慧眼独具地发现它们,并引发学生生活、情感、知识的积淀与之相连接,阐发深意。
三、创建多维的课堂结构,砺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不是冷眼旁观式的拷贝作品,而是读者从作者的精神产品中提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心智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大脑借助内部言语对文字信息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既有从形式到内容的逆向思维,又有从内容到形式的顺向思维:既有以吸取、理解为主的一般思维,又有以鉴赏、评价为主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大脑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比较、想象、联想的复杂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的思考力得以增进,创新能力得以发展。由此看来,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
教师在阅读教学方法上,应创设多维的课堂结构,引进“双主”机制:
(一)废除“讲读”模式,建立“议读”机制
新大纲提倡“讨论式阅读”,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有自已的见解”。改革阅读课,必须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把阅读归还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班级阅读教学属于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个体阅读为基础的群体阅读,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由教师相机点拨,在读读议议中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
(二)创设氛围,鼓励质疑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具有民主、平等、公正的思想意识,营造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已的思想,使个体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知”。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活跃学生思维的动力。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新的需要;疑是刺激学生主动探求、振奋创新的兴奋点。只要学生带着“怀疑一切”的眼光,就能够从平凡中见新奇,于无声处听惊雷。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创造发明的起点,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时教师也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三)同中求异,标新立异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阅读习惯;小学生
小学阶段是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阶段,也是阅读习惯培养的起步阶段,通过阅读可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识字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对于阅读书籍的选择,需要小学教师不断指导培养小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不断增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小学生阅读能力个性化的培养提出自己观点,具体如下。
一、培养个性化思维,加强小学生的质疑意识
小学生的阅读水平的提高是从质疑开始的。小学生在上课时的交流中会产生很多疑问,这便是质疑的意识,有了质疑意识就能更好地培养个性化思维。有位学者这样说过“非学无以致疑”,就是说没有什么学问不是从疑问开始的,只有学会质疑了才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就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大胆质疑文学相关作品,先寻找产生质疑的问题,再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过程中就提升了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1.善于独立思考,把握阅读主旨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其灵魂,衡量小学生阅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教学过程中不能依据教参的单一线条规定好文章的主题,而应该发散学生的思维,形成多元化,使小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并透过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懂得学会质疑传统的主题观念,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2.培养阅读语感,加强情感表达
学校关于阅读的教学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对语感的培养,这要求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更加重视语言的相关教学,通过问答方式来增加对语言表达手法的运用、情感表达语感的分析。
二、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开展平等、文明、和谐的教学
新课标要求要让小学生对文学作品加深理解在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认知情感活动中,形成一定的感悟和思考,享受通过对文中的审美所带来的乐趣,小学生应该珍惜每一次的独创感受,接触事物也有差异,因此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存在差异,这就造成了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作品会有不同的解读角度和认知水平,因此教师需要放开手脚大胆给予小学生想象的空间,引导小学生阅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理解能力,真正做到小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百花齐放”。教师应该有权威,但是不等同于用标准答案压制小学生的想法,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开展平等、文明、和谐、的教学十分重要。
三、用心品味文章,培养个性化阅读习惯
情感是个性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是情感真情的流露,自然的表达。在课堂上时间是十分宝贵的,教师需要通过简短的语言调动,引起小学生的共鸣,并安排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确确实实地阅读文章,深入挖掘教材中文章作者充足丰富的情感因素,情动于其中而表象于其表。当前,学生普遍对语文课程尤其是阅读兴趣不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课程设置上,语文的阅读教学过于单调,相当形式化,没有思维发散的空间,只是对大家作品拿着另一位大家的鉴赏进行枯燥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大大提高指导、引导小学生在阅读上读书和思考,最重要的是自己投入感情,通过自身情感的流露和投入,将自己体会到的情感传达给小学生,真正进行心灵上的交流,由此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深入挖掘文章情感,定好感情基调,课堂上有感而发,有情可述,使原本枯燥乏味的阅读教学成为交流情感的平台,将死的书本变成有血有肉的感情。
四、适时正确引导,彰显文本价值取向
语文作为一门从小学贯穿大学的课程,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小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意义是深远而广阔的,小学生对于文学材料的反映是多元化的,就相当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加强对于熏陶作用的阐述,注意教学过程中所表达的价值取向,重视小学生个体各自独特的体验,适时开展引导指导,形成师生对话交流机制,发掘小学生心中对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只有通过小学生的体验、交流,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是否合理和有效,在领悟课本的语言表达内涵后,教职工才有机会让小学生将自身领悟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使师生对于文章的情感得以升华,真正实现知识构建。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指引小学生进行阅读技巧和能力的培养,帮助小学生在思想上获得最大的收获和启迪,形成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阅读本身就是小学生的个性化活动,只有坚持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以小学生发展为主线,创设更多的情境体验,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的思考,帮助小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真正内涵。
参考文献:
[1]丁学亮.浅谈小学阶段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才智,2008(16):35.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篇10
关键词:英语阅读;思维品质;学生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155-03阅读思维品质指阅读思维要求的迫切性,思维运转的有序性,思维内容的深刻性,以及阅读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和思维视野的广阔性品质。学一种外语就是进入一种新的文化视野,经历一种新的思想观念的冲击,接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的诱导和影响。而其中的阅读是我们体验外国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在教研活动中,听了一位教师的阅读公开课――必修3unit5TheTrueNorth,感触颇深。因此,本文通过优化设计必修3unit5TheTrueNorth这一阅读材料的阅读活动,论述如何让学生亲自经历阅读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从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深化英语阅读,从而为高中生形成良好的英语阅读思维品质及提高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找到出路。
1.阅读启动,激发动机
1.1原设计。Aquiz,设计几个关于加拿大的小问题,来检测学生对加拿大了解多少。如:(1)WhichisthenationalflagofCanada?
(2)WhatisthecapitalofCanada?3).WhatisthenationalanimalofCanada?(4)WhichisthenationalflowerofCanada?(5)WhichcityisCanada'slargestcity?(6)WhichriveristhelongestriverofCanada?(7)WhatisCanada'sofficiallanguage?(8)WhatisCanadafamousfor?…(选项略)。
1.2反思。在阅读启动设计这一环节,教师共设计8个有关加拿大的小问题及选项,图画鲜艳,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起到了热身的作用,课堂气氛活跃,为后面的阅读提供了背景,作了一定的铺垫。但几个选择题的设置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为阅读启动的过程,应该是思维启动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要求的迫切性和思维启动的目的性品质。
1.3改进设计。先以图片的形式,以一定的路线与学生分享本人的经历MytriptoCanada.(本人去过加拿大,教师若没去过加拿大,可以是虚拟的),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
MytriptoCanada
(其余图片略),在漫谈个人经历时,巧妙地渗透了课文中将会出现的一些地名和词汇,如Vancouver,RockyMountains,surrounded,eastward,extremely,settledown,border,slightly等等。
然后老师再问WhatdoyouknowaboutCanada?让学生讨论他们了解的有关加拿大的知识,启动头脑中储存的知识。然后再问Whatdoyouexpecttolearnfromthistext?让学生讨论他们希望了解或学习哪些新的知识,并对课文作一预测。
1.4效果。这一设计首先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动机,激起其相关主题的背景知识,不仅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思维要求的的迫切性和思维启动的目的性,而且为学生在后面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运转的有序性和内容思维的深刻性的形成做了铺垫。其次,通过对内容的预测,激发学生对要阅读材料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迫切性,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1.5教学新理念的理论依据---思维要求的迫切性。大家知道,思维启动=主题+与主题相关的主要信息,思维动机是激励并维持一个人的思维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同时也离不开刺激的作用,当刺激与个人需要相关联时即会产生思维动机,引起思维活动。在此过程中,按照Goodman的说法,最有效的读者是那些"最小限度地利用现有书面信息,并最大限度地依赖可靠预测策略"的人。他的这一论点也在实验条件下得到证明。Dolling也发现在阅读前呈现图片或进行预测,会对阅读效果产生显著效果(参见彭聃龄、谭力海1991:205)。理论和实验的证据都充分表明激发动机促成有效阅读。如果学生能正确使用这一策略,就与作者之间形成一个共有的语义前提基础,他们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构成图式重叠。这样,学生就不难把握作者的思维轨迹,与之保持思路上的同步。因此我们在读前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生动机,使学生对阅读形成思维要求的迫切性和思维启动的目的性品质。
2.阅读篇章深化思维
2.1原设计。在阅读篇章中有两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1)WhatdidDannyLintellthemaboutCanada?
CanadaisthantheUSA.Itisthebiggestcountryintheworldandasyougo,youwillsee,andthousandsof,forestsandwideaswellascities.Itiskilometresfromto.
(2)WhydomanypeoplewanttoliveinVancouver?
a).ItisthemostcityinCanada,surroundedbyonthenorthandeastandtheonthewest.
b).Peoplecanskiintheandsailinthe.
c).Therearesomeoldestandmostbeautifulonthecoastnorthofthecity.
2.2反思。在此篇章阅读活动中,教师把阅读的重点放在词汇辨认上。在回答WhydomanypeoplewanttoliveinVancouver?问题时,教师帮学生罗列出三个理由,让学生根据课文填入词汇即可。忽略了学生自身综合归纳主要信息的能力。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受语法翻译法的影响和直接法的机械训练,使课堂阅读活动成了一个辨认文字符号、对词句进行语法分析和字面释义的过程。有些教师认为,英语阅读教学只不过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教学生掌握语法项目的手段,把阅读的重点放在填空,词汇辨认和语法分析上,阅读课上教师往往是先做一些查对事实或判断正误一类的题,然后力求详尽讲解了语言难点就似乎完成了任务。而学生听了教师讲解后理解了文章就以为是完成了阅读。这样整个阅读过程断断续续,学生往往读了后面忘了前面,填了空格忘了内容,抓不住文章的主要信息,理不清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阅读速度偏慢,没有意识去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基调,弄不清弦外之音。最终造成阅读能力提高缓慢,更不用说阅读思维的形成了。
2.3改进设计。Fast-reading这一环节设计两个任务:
(1).Whatdoes"TheTrueNorth"refertointhetext?
(2).DrawtherouteofthetwogirlstravelingacrossCanadaonthemap.
Readingfordetails细读环节的任务是:
Findmoreinformationfromthereadingpassageaboutthefollowingplaces:
VancouvertheRockyMountains
CalgaryThunderBay
Readingforthemainidea
概括文章大意,当学生有困难或概括不完整时,给出一提示:
Who?When?Where?What?How?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概括文章的大意。
2.4效果。本人在Fast-reading中,第一个任务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引导学生理解全文的主题,形成主题意识。第二个任务引导学生经过填图,实实在在地经历了阅读过程,加深了对主要信息的理解,掌握篇章的脉络。此部分关注对学生思维内容深刻性品质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思维运转更有序。
Readingfordetails环节的任务是理解语篇的具体信息,获取和主题相关的主要信息,引导他们归类:Vancouver,theRockyMountains,Calgary,ThunderBay,细节支撑着学生对主要信息的理解,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每个主要信息的详细阅读,使学生学会分析和整理信息。
改进设计中的summary,即readingforthemainidea综合归纳主要信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必须先综合细节信息再归纳信息,使思维层次又迈上一个台阶。加深了学生思维力度。通过整个阅读篇章活动,阅读思维运转有序性和思维内容深刻性品质得到训练。
2.5教学新理念的理论依据---思维内容的深刻性。阅读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阅读的过程是大脑运用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的复杂思维过程。阅读过程主要是感知和思维过程,感知是基础,思维是关键。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因此,成功的阅读过程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输入,阅读技能的培养,它更应该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通过阅读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相应思维模式的心理过程。语言是一种推理结构,是一种理智结构的符号形式。它是按一定的思维模式组织起来的。常见的思维模式有:归纳、演绎、类比、分类、定义、例举、说明、过程分析、因果分析和比较对照等。思维同时还遵循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层进顺序、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或者AB交替等顺序,因此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思维的运转是有序的。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维运转必须和作者同步---有序。思维把物质看作是一个整体,整体包含许多部分,各部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因而构成一个整体,要了解整体中的各部分,必须先了解整体。阅读思维就是把阅读内容看成一个整体,从文章的主题出发,从主题到主要信息再到细节。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纲,贯穿全篇,成为整篇文章的中心,约制着作者对文章的选材,结构的编排和语言的表达,同时也引导着读者追随作者的意图和思路。因此,阅读思维运转的有序并不是传统的语言-词汇意义-语法分析-句意理解-段意理解-全文理解的有序,而是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与文章的主题相关的主要信息上来:理清哪些是与主题相关的主要信息,主要信息之间有何关系以及主要信息与主题之间有何关系。这样,我们不仅帮助学生形成了阅读思维的顺序,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阅读材料内容思维的深刻理解,从而促使英语阅读思维品质的形成。
3.阅读拓展,开阔视野
3.1原设计
ATask,AnInterview
SupposeyouareLiHua,amemberoftheStudents'UnionofFuyangNo.2HighSchool.NowyouareinterviewingLiDaiyu/LiuQianabouttheirtriptoCanada.Pleaseorganizeyourconversationandactitout.
教师罗列出采访问题,学生一问一答。
Whydidyoutakethetrip?
HowwasyourtriptoCanada?
HowdidyoutravelacrossCanada?
Whichcitieshaveyoubeento?
CanyouusesomeadjectivestodescribeCanada?
WhatimpressedyoumostwheninCanada?
Whichcitydoyouthinkiswellworthvisiting?
SupposeyouwanttoinviteDannyLintovisitChina,whichcitieswillyoushowhimaround?Why?
3.2反思。此拓展活动是对课文内容、要点的巩固和介绍中国的景点。几个问题的设置虽然帮学生铺设了一定的台阶,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无法拓展,限制了学生思维视野的广阔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3.3改进设计
Task1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从深度拓展课文。
Whydotheychoosetotakeatrainratherthanaplane?
Whatdotheydoduringtheirjourney?
HowdotheyfeelwhiletravelingacrossCanada?
Whatdotheylearnfromtheirjourney?
Task2Yourchoice:Askyourpartner:"DoyouliketogotosuchacountryasCanada?Whyorwhynot?"
Firsttrytousetheinformationyougetinthetext,andaddyourownreasonsifpossible.
area:thesecondlargest…;5500
population:slightlyover30million
location:lieon/to…
livingenvironment(人居环境):besurroundedby……
naturalresources(自然资源):berichin……
attractions:Vancouver;theRockyMountains,Calgary,ThunderBay…
3.4效果。改进设计则从语言运用的角度不仅帮助学生有效巩固课文内容,灵活运用阅读中已知信息,解决新的问题。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任务二的话题就是取之于课文,充分筛选阅读材料中的已知信息,并把其迁移到新的思维过程中。将阅读材料与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同时又把实际生活引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与文中材料产生共鸣,并能够使用文中的信息和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的阅读思维视野向"广度"发展,同时语言知识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进行了交际,得到了灵活运用,解决了新的问题。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
阅读教学创新能力语文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将阅读教学跨越到一个新的境界。因为,语文能力读为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初中语文新课标准》中也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语文学习重点在于“读”。好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巧的构思等,这些都离不开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去品味,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
一、通过阅读教学,发展学生储备语言、培养语感的能力
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地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可采用推荐、学生自选、学生与学生交换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读物。也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水平。如学习《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可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故事,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记录好词、佳句、歇后语、精彩片断,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既积累了语言,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把精彩的段落或篇章背诵下来,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通过阅读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1.引导求异,促进创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做事情和想问题时,按常规思维却解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从事情或问题的反面去想,以取得成效。求异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课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思维的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质量,锻炼他们思维的独创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也数不胜数,在教学这类课文时,通过课内启发延伸至课外,鼓励学生大胆求异,用求异思维解决现实的事情或问题,这有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2.鼓励发散,促进创新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途径、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突破单向线性思维的狭隘和保守,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品质。在阅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和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教学《曹冲称象》一文,让学生说说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方法;教学《跳水》一课时,让学生想想当船长的孩子爬上桅杆顶端,情况十分危急时,除了船长用开枪的办法命令孩子跳水外,还有什么办法可救孩子。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发散、想出种种的不同方法之后,还需要再引导学生将他们所想出的众多办法和课文中讲述的办法进行比较、选择,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方法是最佳的方法。
3.大胆质疑,促进创新
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教师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则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索,激活创新思维的作用。如在教学完《鸟的天堂》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了“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通过释疑,既使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又使学生受到一次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教育。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三、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美育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观念端正。”这一精辟的比喻恰如其分的阐述了美育的重要性。语文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任务,学生通过阅读优美的文章,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产生联想,唤起美感,完成美的体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是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地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上昂首前进。”可见,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密不可分。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简单的语言文字训练,而且还是学生获得文化知识,提高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美的鉴赏力、美的表现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1.通过诵读体验情感美
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辅以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优美的画面,使课文形象化,让学生的思维和课件情景充分的融合。最后再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轮读、个人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以读为主,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使其体会到生命的律动,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无穷的美感。
2.在反复的推敲中体验语言美
语文学科最大特点就是用语言再现事物形象。教材中入选的课文文辞优美,都是作者精雕细琢的精华。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只浏览情节,对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总是一掠而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中词句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品味。让学生通过比较、推敲、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美的陶冶,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提高效率;方法策略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阅读效率,是广大语文教师所面对的课题。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下面把自己提高阅读效率的教学方法及策略总结一下,供各位老师交流参考。
一、树立明确的阅读目的
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换言之,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诸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是将书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整合,从而构建出意义的过程。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此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语文综合素养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阅读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认清阅读能力的结构,对于认识阅读教学的目的、途径、方法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能力的要素应当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及运用能力。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认读能力是理解能力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只有认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才能促进理解能力的协调发展,与此,只有理解、鉴赏透彻全面深入,评价才能深刻、犀利有针对性。
二、准确把握阅读活动的本质特点,扎实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通过对阅读目的的认识,我们不难发现阅读活动的本质特征的共识:第一,阅读是一种吸收的过程,是从书面言语中提取信息。第二,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这种心智活动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活跃的、充满创造的。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将感知的材料归并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贮存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第三,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逐渐形成的技能过程,这种技能是阅读主体在进行阅读活动过程的同时,伴随一系列可操作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技能,是阅读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开展高效阅读的教学策略
1、把握阅读主旨,提高阅读兴趣。把握阅读主旨是阅读的动力和前进方向,语文教材中每单元前都有单元内容简介和阅读指导方向,是阅读指南和主攻方向。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指导方向,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围绕中心和核心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例如第十二册第二组导读指出:“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有的可以在阅读前收集,为理解课文作些准备;有的可在阅读后收集,使学习活动进一步扩展。坚持这样做了,一定受益匪浅。”结合《读写例话》中的读法指导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教学,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进行目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新思维,在阅读助推器的作用下,保持积极、饱满、活跃、清晰的阅读情绪与单元教材“亲密接触”。通过教材资源的整合,删繁就简,自下而上的、自上而下的和相互作用。在促使学生明确阅读目的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只有兴趣高了,阅读目的性明_了,学生才能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阅读的内容中去,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2、拓宽阅读领域,加大阅读范围。课外读物暂且不说,仅就课文课本内容而言,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海洋生物、中外科学家等等,无所不有。一些反映近年来科学技术新成果的文章(克隆技术等),陆续编入课本中来。语文课本内容的时间、空间的跨度之大,是其他教材难于相比的,可见内容之丰富。学生阅读这样的教材,没有丰富的知识,是无法深入理解课文,更谈不上鉴赏、评价课文的。我们要扩大学生知识面,注意收集积累,并提高他们的认识。
3、培养良好的阅读概括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是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目的,比这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成分是思维,阅读能力的核心更是思维,阅读过程的主要心理活动是思维,因此,培养阅读能力首先培养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最基本特征是概括,即概括是智力与能力的首要特点,所以培养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概括能力。学生要从阅读中获得知识,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和概括能力,只能通过自己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来吸收。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关注思维活动的发展过程。阅读能力培养要从思维能力培养入手,而思维能力培养培养应以培养思维品质作为突破口,因为思维品质的好坏标志着智力层次的高低。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范例(12
- 阅0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范文篇1【关键词】临床检验基础;二段式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优化策略《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专业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也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是一门.....
道路照明相关规范范例(12篇)
- 阅0道路照明相关规范范文1篇1第一条为加强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提高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以及有关法律.....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