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篇1

[关键词]独二代;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076-02

“独二代”一般是指,其父母也是独生子女的第二代独生子女,形成了独特的由多到少的“4-2-1”的金字塔模式。“独二代”在独具特色的环境下成长,自然也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心理和教育等方面的问题,随着独生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教育环境和问题也在随之变化,“独一代”和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拥有与时俱进的精神,调整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方针,尽可能避免“独二代”复制过往失败的教育模式,培养和储备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独二代”是新生的一代,是希望的一代。随着越来越多的“独二代”步入校园,其受关注的程度日益加深,也是现阶段我国重要的教育研究课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之后对独生子女教育的研究也成为主流,如何有效地处理“独二代”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促进新一代教育效果的提升,促进新时代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独生子女的发展影响着我国今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是我国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

一、“独二代”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独二代”的成长优势在于拥有丰厚的物质保障和家长积极的教育意识,但是“独二代”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也拥有这深深的时代烙印所带来的种种弊端。“独二代”能否在“独一代”的庇荫下全面发展,成为时代教育的热点。以下将逐一分析“独二代”在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隔代”教育与溺爱教育的发酵

“独二代”的教养和教育受到父母和祖辈方面的双重影响,一方面,由于“独一代”的独特性使得其父母对“独一代”的培养模式过分周到和宠爱,导致“独一代”的自我意识太过强烈,以及欠缺爱别人的能力,有的甚至还处于成年后的“巨婴”状态,这种培育模式也使得“独一代”在处理自己儿女的教育问题时显得苍白无力或矫枉过正。金字塔型结构也无形中加重了“独一代”赡养和抚养的压力,疲于生活的压力而无暇于对子女的看管和教育。

另一方面,也由于“独一代”迫于压力与孩子的亲密程度较为疏远,照顾家庭的重担就落到了祖辈身上,也就是所谓的“隔代”教育,并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隔代”教育看起来是最轻易和简便的方式,但却埋藏着许多隐患,包括祖辈对孙辈的溺爱,以及从“独一代”教育经验而带来的固定教育思维模式,由于年龄的增长,对成长思维模式的接受程度越来越低。

以上情形对“独二代”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亲子教育”容易失败,不利于孩子归属感的形成,也极易养成过度依赖的不良心态。

(二)长期重视智力发展,忽视情商和逆商的培养

古语有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大多数家长都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倾向于关注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发展,这本无可挑剔,但现实的情况是,在重视智育培养的同时,却忽略了情商培养和逆商培养的重要性,因此“高分低能”的学生常见诸报端,这无疑是教育有失偏颇的失败案例。学生更擅长与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或是拥有某种突出的特长,但却弥补不了不能培养健全人格的缺陷,而造成孩子自制力失控、缺乏独立性以及弱化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度忽视对孩子道德智能的培养,容易造成责任感、使命感等优良的传统美德的缺失,对以后的人生发展形成较大的阻碍,学会如何做人是整个人生当中永恒不变话题和课题。拥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能够避免孩子走向歧途,同时也有助于调节自我情绪,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成为人生胜利者。

(三)以自我为中心,交际能力弱

无论是“独一代”还是“独二代”,在成长过程中都面临着独自成长的困境。因此,对人际方面的交往相较于多子女家庭来说机会更少,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很少会有分享的机会,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对以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训练较少,缺乏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的精神。而在教育机构中,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团队精神培养意识或者团队培养有效性低下,很难发挥出集体的力量。此外,学生缺乏对外界的接触,交流的渠道较为单一,也为加强交际能力增添了障碍,容易表现出过分自我和自信心脆弱的状态。

独生子女在天然环境中就缺少了同伴的竞争,合作也就无从谈起,所以缺乏对人际关系冲突处理的经验,当在集体中与人产生矛盾时就显得无所适从或以简单粗暴的方式相对,无法进行合作。在初级成长阶段中,孩子对友谊和认可度的渴望很迫切,否则极易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因此,鼓励交往和团队意识是教育中的重点。

二、“独二代”教育中的对策

(一)构建友谊式的亲子教育

不可否认,“独一代”对孩子有着不可推卸的主要教育责任,父母应该合理安排和管理时间,增强时间的有效性,规划出科学合理的亲子教育日程,建立起协助学校进行全方位的亲子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子女健全的人格,健康全面地成长和发展。在家中,要创造温暖的环境,让孩子有归属感,学会准确地自我定位,培养家长与子女间的相互信任感,在学校里,要努力营造出像家一样温馨的氛围,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认同感。除了物质上的奖励,要更加注重心理上的安慰和鼓励,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倾听子女的心声,给予充分的交流和理解。此外,祖辈也可部分代为照顾,或者辅助孩子父母进行亲子活动,而不可越俎代庖,主导孩子的学习和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亲子教育是友谊式的,而非“说教式”的,否则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容易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要增强家长的亲和力,扩大相互间的共同点,充分了解和理解孩子的思想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建立成长档案发展评价

家长和校方的评价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甚至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有效地进行评价是促进“独二代”成长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的评价方式多为负面,对子女造成的影响也较为负面,因此,传统的评价方式亟待改善。

评价的标准要突出孩子的重要性,不可打击其自尊和自信心,多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进行评价。需要说明的是,评价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静态的评价不符合孩子的发展过程,且容易过时被淘汰,要以成长的心态进行评价的设计,不可过早或过晚,过早容易产生“揠苗助长”式的弊病,过晚则达不到评价的效果。尤其是家长对孩子评价,更容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为学生追求的发展方向。像目前过多的兴趣班,艺术班,补习班等,都要考虑到孩子现阶段的发展状况,而进行合理选择,而不要受到“起跑线”观念的蛊惑。最后,评价也不可盲目乐观,也要遵循客观原则,帮助孩子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发现不足,并主动进行自我改善,多元化地发展。

(三)重视情商、逆商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独二代”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尤其是“独一代”大都具有较高素质和智力教育经历,“独二代”并不缺乏对知识的普及和培养,然而在情商和逆商的培养上比重较低。一方面,要放开孩子的成长环境,鼓励孩子多向外交流,增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另一方面,应该熟知孩子的兴趣进行必要的引导,注重精神的交流,合理得体的向孩子解释生活中的困惑,积极培育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供集体活动的设计方案和计划,提升组织生活中的教育意义,耐心向孩子解释正确和错误的行为,通过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加强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共同建立亲密的社交圈,相互分享优秀经验。

逆商是情商之外更容易忽视的部分,逆商就是孩子在逆境中抗压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孩子学会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和共享,如何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的情绪,进行理性的思考,并用积极的心态去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难题,而不能以冲动的行为酿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篇2

【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教育对策

独生子女政策从1979年开始在我国实施,至今有28年了。在这28年中,已经产生了几代的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学界与心理学界研究的主题。他们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家庭、学校,也联系着整个社会,是应该受到社会关注的。

一、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当前城市由于受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影响,经济繁荣,资源开放,各职业岗位,竞争激烈,发展的脚步比以往十年更加快速。在这种趋势下,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只有唯一的“独苗”,家庭教育的重心就指向了这一个孩子。在家庭中,孩子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父母们又缺乏先进教育的理论作指导,虽然对养育子女投入了很大的的心血,但事实上却存在盲目性,出现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

适当的期待会成为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如果他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过低都不能达到期望的最佳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期望与独生子女身心特点的关系。人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是愿望。但是,如果目标定得高不可攀、伸手而不及,或是目标太低,实现起来太过容易,都不会使人产生兴奋来启发内部动力。教育学上讲,当我们期待让孩子达到某种目标时,首先定下的目标就应该是“跳一跳,就能够到的桃子”。桃子太高孩子够不到,力所不及,挫折孩子的自信心。桃子太低,不费力气,太过容易又达不到效果。所以,我们期望孩子达成的目标应该是恰当高度的桃子。但是,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是多年来太普遍的现象。独生子女家长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希望子女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孩子成为众人眼中的优秀的人是所有中国父母所梦寐追求的。现代社会处处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知识是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砝码。为了帮助自己唯一的孩子获得更多的砝码,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独生子女家长们最关心的事。于是投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必要支出,如今也成为了家庭开销的重要支出。即使能力不及,也要让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教育力量投入越来越大,也成为了每个家庭的主要负担。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

人们经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和处事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也有着很多影响。在家庭中,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恰当的主要有两种类型。

1.娇惯放任型。娇惯放任型的教育方式最典型的就存在于“6+1综合症”的家庭。“6+1综合症”是指两家三代的六个长辈都以一个孩子为中心,一切都围绕着孩子转,孩子成为了这样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家长们对孩子的一切要求,哪怕是不切实际的,也会尽可能满足,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种娇惯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很多心理缺陷。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父母的补偿心理造成的,父母辈希望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于孩子身上,从而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和补偿。尽最大力量想让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受到最好的的教育,将来找到好的工作,过上好的生活。这样父母觉得才对得起孩子,才算尽到了作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结果给孩子过度享受,过度保护,过度疼爱,恶性循环,从而造成一系列教育问题。

2.专制严厉型。很多父母在对独生子女的学业要求方面就多采用专制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作为父母来讲,对子女的期望很高,要求严而不切实际。父母不能客观的要求和评价孩子。一方面,主观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赋和发展,就要去培养。就当前的教育体制来说,孩子本身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了,而父母们还要给孩子买各种辅导材料,请家教,平日里限制孩子休闲娱乐的时间,为孩子的每天都做好详尽的计划,要求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另一方面,孩子的某些缺点一旦被发现,父母们就用各种方法管制、压抑,而不是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同时父母的比较心理也是形成专制严厉的源泉。因为中国的父母们聚在一起时大多谈论的话题是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如何,各方面的才能如何如何,相比较之下有些孩子因为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孩子,父母们觉得在其他父母面前很“没有面子”,于是对孩子更加严加管教,经常训斥孩子却达不到期望的效果。专制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过早的承担了心理的重负,失去了童年应有的欢乐。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达不到父母为他定下的标准而自暴自弃,对待生活也丧失了信心,对父母和家庭的仇视,转向了社会并仇视一切,这对于孩子、家庭和社会都是很危险的。

二、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分析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较主要特点在于“独”。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条件和教养环境,我们在分析独生子女心理缺陷的同时我们也要承认,相比较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自身也具有无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优良的素质。如: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注重自我形象、自信、富于同情心、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学习成绩好,多才多艺,见识广博、掌握着现代科技知识,擅长运用网络、成长平顺、关注自身发展、敢于冒险、富有激情、重视权利,注重规则意识,知识面广,表现出了极好的学习、接纳能力。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特点。

1.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对父母、家庭的过度依赖,是独生子女的大多具有的通病,这主要是家长的过度管制造成的。独生子女的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在生活上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揽,除了学习以外的任何事,都不让孩子做,生怕孩子出现意外,对孩子所有的活动都给予关心、照顾、保护。这种保护超出了孩子的需要,孩子总是跟在父母的背后,什么问题都需要父母来解决,什么事也不会干。即使父母生病了独生子女也不懂得如何照顾,久而久之,独生子女就不愿意主动的处理问题,对父母就越来越依赖。

2.孤僻性。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亲兄姐妹,所以经常感到孤独,同龄伙伴的陪伴时间也十分有限。当今的独生子女同伴交往主要是同班同学和邻居伙伴,能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而且并不能完全弥补独生子女的孤独感。这种孤独一定程度上要通过父母的关爱来补偿,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得不到足够满足。很多独生子女在家时候大多与电视为伴。有的父母把孩子交给了老人一辈,由爷爷奶奶照顾,很多孩子的童年都是跟随老人们成长起来的,对于父母的陌生感和其他的种种原因共同形成了部分孩子内向、不敢与人交流的性格特点。在这个社会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得父母们纷纷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意无暇照顾子女,教育和陪伴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时常要通过给父母打电话的方式来排解寂寞和恐惧。这样就使独生子女生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

3.怯懦脆弱性。当今的大多数独生子女成长中表现出明显的怯懦与脆弱性。在顺境中长大的他们,习惯于享受在家庭中的独尊地位和非常优待,父母的娇宠让他们处在生活的理想世界里,在经济上有保证,生活上有安排,一切应该追求奋斗的道路都被父母们铺好了。在安逸优裕的环境中,独生子女没有自己的坚定的意志品质、信仰和执着的追求,做事缺乏坚强的独立性和主见,不能为自己的未来作出良好的规划,常常表现出意志薄弱,遇到困难便畏惧不前,或手足无措,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感到无所适从。感情上十分脆弱,遇到打击和挫折就一蹶不振,或消极堕落。例如,有的独生子女被老师批评、考试失败、同学之间闹矛盾、被他人冤枉等都会使他们产生悲观、颓废等消极心态,更甚者会产生退学、自杀等念头,对社会也将造成不良的后果。

4.逆反与任性。在专制的家庭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有着父母对他们过分的“爱”。这部分父母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提出严格的要求。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计划”中走自己的路,使得独生子女产生压抑、愤慨的情绪,从而导致逆反心理。尤其在青春期时期,叛逆情绪表现更加明显。孩子做事冲动,想法简单幼稚,对待父母的严厉管教和长久的专制要求逐渐不满,进而愈演愈烈,产生了很多令人遗憾的后果。杀母、杀父的事件时常可闻,令社会震惊。而在宠爱和娇纵的家庭里,独生子女就较易任性,这可谓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当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孩子出生和成长成为了家庭的主要开销,为了让孩子顺利幸福的成长,也弥补父母过去的缺失,父母们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无论是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统统满足,这让独生子女们觉得想要任何东西都是容易的,而太容易得到的就没有快乐感,所以孩子就变得更加任性。有的孩子因为得不到他所想的,便哭闹不止,满地打滚,令人无奈。

5.自尊心强,不易接收他人的负面评价。独生子女的优越感是表现在很多方面的,成长的环境为独生子女提供的便利不仅表现在物质上,也表现在精神上。父母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最优秀的,即使孩子在某件事上做错了,家长也舍不得批评,百般袒护,千般宠爱。对孩子的表扬要多于批评,常常给孩子戴高帽子,这容易使孩子只喜欢称赞和表扬,不喜欢批评,虚荣心较强。很多独生子女只要听到别人的负面评价,就要暴跳如雷,所以孩子经常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容易接受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

三、对我国城市独生子女的教育对策

独生子女群体将会逐步成为我们社会的主体,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在分析他们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措施是很重要的。笔者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对策提出以下几点:

1.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首先父母要明白每个孩子不一定都是天才,要掌握适度原则父母就必须要了解自己孩子先天的程度,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加以教育,使其能力得到扩展。古代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是承认个体的差异,了解不同的特点。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们不要因为他们是“独苗”而对他们寄于过高的期望,提出过分的要求,给予过分的宠爱,古代就有“惯子如杀子”的说法,最后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智力开发上应根据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来发展能力,不强迫、不限制、不搞过度教育,让孩子在某方面表现出才能和天赋,父母就要尽量在那方面加以培养,而不要以社会的标准去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如顺孩子喜好,因材施教,也许会收获意外之喜。在不同的环境中,父母应该根据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加以指导,应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因势利导。若是该赞扬的优点我们的父母们就要积极鼓励和赏识自己的孩子。但是,如果孩子的行为有失偏颇,父母也要及时处理,正面引导,根据情况适当教育。

2.学会分享,共同协作

自私利己的人是不容易与他人友好交往和平相处的。因此要教给孩子“舍得”的真谛:“舍得舍得,有舍才得!”让孩子学会把一切与别人分享,无论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在与别人分享,为别人付出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快乐和幸福。所以在家庭中,父母要多引导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他人之所想,多考虑别人的感受。生活中,要适时教育。比如:孩子有同伴来访,父母要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物品、食物等与伙伴分享。社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公认的行为准则,每个人在社会中最终都会被强制磨合。因此,为了让独生子女更好地适应社会,应该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实现儿童之间的互相模仿和互教互学。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模仿的世界里孩子一点一滴的习得经验,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伙伴。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伙伴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家长要放心地让孩子到小伙伴中去锻炼,学会在集体团队中共同进步,培养强烈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能力,感受到集体团结协作的力量,收获到合作的快乐。集体这种精神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3.品德教育,学会做人

培养孩子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要胜过于向孩子传授知识。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才能把事作得恰到好处,符合社会规范。一个人的智力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学习成绩好并不代表什么都好,非智力因素比如情感、道德、意志、动机等都是决定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性要素。教育孩子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敢于承担责任;对他人诚信,以诚相待;对自己严格要求,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凡事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有缺点之处要积极改正;学会爱人,爱父母,爱他人。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满;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去去爱祖国,爱社会;才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人生的各种挫折和苦难都能坦然面对,使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有一种不畏艰难的勇气。一方面,父母要为孩子作出表率。同时,家庭要配合好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和别人的帮助来共同引导孩子,塑造完善人格,形成孩子稳固的思想情操,做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4.放手教育,独立自主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任何人都是在生活的体验中获得发展的。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孩子紧紧的跟在后面依赖自己,而是解开束缚,放开双手,让孩子自由自在的在生活中锻炼自己,习得经验。哪怕是困难艰苦,也要孩子去多多体会,这样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的独生子女更加独立。而过度的爱护只会扼杀子女们的独立要求,给孩子太多的要求和命令,为孩子做好一切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任务只会损害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国的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当让他们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因此,与其我们费尽心思的包办孩子的一切,不如放手教育,让孩子去发现去锻炼。如果孩子们遇到某些问题时,我们的父母能给他们一些机会去思考、行动,自己想办法去处理问题,便能养成他们的独立性和判断力。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急于告知答案,更不能包办代替。能力感强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来,遇事总是着眼于如何处理而不是一味担忧。独立性的培养,父母应先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开始。生活自理是一个人自立的起点,孩子总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自立的。所以,我们的父母要放手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学习独立做家务,学会生活生存的基本本领,有意识要求孩子出外办理他所能办的事。

5.苦难教育,锻炼心性

古人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不经磨难不成才,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逆境造就人才,顺境往往使人变得平庸,这是值得父母和我们每个人深思的。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今天,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创造一个小小的逆境,让孩子们体验到逆境的磨难,锻炼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这一点上,我们需向日本人学习,日本人很看重一个人忍受痛苦,不怕困难的意志。他们认为,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让他们经受一点生活的磨练,长大以后才知道怎么样把握自己,怎么样做人。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独生子女应当多给他们一些磨练的机会。培养坚强的意志,最好的老师就是各种艰难困苦。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吃苦的人是不怕困难和挑战的,也是最能走向成功的。因此,我们要创设各种环境给孩子提供吃苦的机会。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品尝些苦难。只有学会吃苦,学会经受磨难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娇气、任性等不良性格特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或是制造一些逆境、难题,使孩子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考验。同时,父母们要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各种野外训练活动,比如少年军校,夏令营之类的磨练。家庭条件越好,越要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使其懂得获得财富并不是容易的事,这对教育好独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崔伊薇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1994。

[2]郭春萍独生子女早期社会[j].呼兰师专学报,2002(1)。

[3]谢雪梅论独生子女的成长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8)。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5]彭希林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导刊,2002(3)。

[6]郑艳苹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浅析[j].科教论坛,2004(1)。

[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篇3

关键词:城市独生子女心理社会化家庭教育

独生子女就是只有一个男孩或者只有女孩,没有兄弟姐妹。[1]大多数人认为独生子女不好教育,很久以来就有大量研究证明此问题。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一人身上。但是家长给孩子营造的一切物质条件成了孩子心理脆弱的温床,导致许多孩子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心理问题,心里脆弱,经不起风吹雨打就成为了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弊病。

这些心理问题由来已久,这也引起了学多专家特别是家长的注意,都在探讨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如何才能完善独生子女的心理社会化过程。城市独生子女心理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城市环境下,培养独生子女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教育过程。孩子心理品质如何,包括心理特点、性格形成和诸项心理水平,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所谓家庭教育,就是“父母或者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教育”,[2]其任务是“儿童入学前主要是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接受学校教育打好基础;在儿童入学后,主要配合学校教育使其品德、智力和健康得到正常发展,将来能成为国家的建设者”。[3]

一、城市独生子女的生活现状

1、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成员的缺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我国从1971年开始全面开展计划生育,经过39年的努力,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得到有效地控制,全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水平已经在1.5上下。独生子女人数已超过1亿人,占总人口的8%左右,而由独生子女加父母组成的独生子女家庭也成为城市中最基本的家庭模式。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到了适婚年龄,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计划生育政策在有效的执行,大部分城市家庭一家只生一个孩子。节育使中国少增长4亿多人口,但也造成独生子女的家庭成员出现了重大缺失,在缺少兄弟姐妹的家庭环境背景下,他们只能与成人为伍,但家长的繁忙工作使之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持久的耐心和孩子面对面的交流,而且导致孩子从小就开始在孤独中生活、在孤独中自娱自乐、在孤独中孤芳自赏。

2、邻里之间交往较少,孩子从小缺少玩伴。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城市里逐渐形成了以三口之家为主的独门独户的居住格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更加速了城市居住小区的建设,但也冲淡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似大家都住在一个小区里,邻里之间的关系却不像想象中和谐,“冰冷的水泥墙、坚固的防盗门”就成了小区生活的真实写照。邻里关系淡漠、表面化、形式化使得家长不放心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生怕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负,也担心自己的孩子会闯祸。虽然孩子对这些并不是很了解,但是家长会经常会给孩子灌输一些“出去不要和不认识的人玩”、“不要随便和别人说话”、“只能在某某地方玩,不许跑的太远”的思想。类似这样限制性的话语还有好多,这无形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3、大部分玩耍的时间被各种“班”占用。中国儿童的教育向来是随大流的教育方式,这体现了我国儿童教育的普遍求同性,也揭示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普遍心态,孩子白天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晚上继续接受家教的再教育,周末参加各种钢琴班、绘画班、书法班,更有甚者,以游戏为主的孩子们输了的一方也要以背唐诗为补偿。这种看似优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无形中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更违背了孩子心理发展规律。

4、家庭专制型教育,保护伞作用强大。在我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专制型教育”的模式,在孩子小时候就灌输“要做个好孩子、要好好学习”的思想,要求孩子按照家长设计的线路完成所有事情,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家长一律以“听话”不分黑白的压制孩子所有的想法。有些家长担心孩子被别人欺负或者惹是生非,禁止孩子接触其他孩子或者其他人。于是孩子从小习惯一个人摆弄各种玩具、图书,享受着自己的小世界。到了上学年龄,显然不习惯学校的集体生活,有些孩子胆小怕事,而有些孩子却盛气凌人。

5、独生子女压力过大。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美好未来、美好的前程。对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更是这样,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家长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就势必会给孩子幼小的身体增加许多隐形压力。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希望恰如其分,而孩子能够理解家长的希望也把学习做为一种兴趣,那么这种希望就会成为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如果家长期望过高或者过低都会无形之中给孩子造成一种心里不适应感。长此以往,大多数家长都忽略了孩子所能接受的限度,对孩子的定位不够准确,从而常常是希望过高。在虚荣心和攀比心的强烈作用下,家长不顾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为孩子提供最优越的学习环境,给孩子请最好的家庭教师。但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在提供这些物质条件的同时,也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使孩子出现厌倦学习,害怕与家长沟通,甚至在独生子女群体中出现“为爸爸妈妈学习”“学习好坏只是家长用来炫耀的资本”的畸形想法。这不仅摧残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身心健康,而且使孩子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压力,失去了孩子本来的天性。

二、如何对独生子女进行心理社会化教育

1、父母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群体、基本单位,它是对独生子女的心理社会化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孩子提出教育的要求和示范。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教育的观点,方式方法,作风和习惯,品德和修养都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孩子心理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塑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家长必须认识到教育独生子女的重要性,为了使孩子能够更健康、更聪明、思想品德更高尚、更富有美的感受力和情操,家长首先就需要在孩子的心理社会化教育中做足功课,懂得如何从出生就开始有目的、有计划、正确地、科学地抚养和教育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正确的、科学的家庭教育使得孩子从小就有健全的心智,加强孩子的心理社会化教育,从小远离不良习惯,使家庭教育真正成为发展孩子心理品质、培养个性特征的基础。

2、创造群体氛围,消除孩子的孤独感。儿童与儿童的接触交往,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家长,要尽量在孩子适当的年龄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托儿所,充分发挥群体对孩子的影响。周末鼓励孩子出去活动,和同社区的小朋友玩,并教育孩子和邻里的孩子和睦相处。这样长时间的玩耍过程中,就会形成邻里之间的“孩子堆”。在孩子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会消除孤独感,小时候的小伙伴也可能成为日后的挚友。此外,家庭氛围的营造也是消除孩子孤独感的重要因素,要让孩子享受到爱,孩子自然会感到家人带来的温暖,从而不会有孤独的感觉。家长可以抽时间与孩子做游戏、多交流,多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一切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而消除孤独感给孩子留下的心理阴影。

3、敢于让孩子吃苦,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由于家长专制教育的保护伞功能强大,娇气、蛮横成了某些独生子女的特点。要教育孩子健康的成长,教育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就要消除娇气。家长要敢于让孩子吃苦,吃苦才能克服身上的娇气。孩子用娇气、蛮恨抵制父母的管理,这是常有的事,而这种习惯正是父母长期娇惯的结果。现代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如果只顾让孩子过得舒服、安乐,而不对孩子进行吃苦耐劳的教育,这对孩子心理素质培养起不到任何有益的作用。所以独生子女的家长更应该为孩子设置一些障碍、困境,让孩子在暴风雨中经受锻炼,使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强。

感受挫折对于孩子的的成长亦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在经历了各种挫折后,可以增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有助于以后抵御受挫的心理冲击,对于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家长首先应该镇定自若,稳定孩子的情绪,鼓励孩子敢于面对困难,正视挫折,积极引导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还要帮助孩子总结教训,防止类似事情再次发生,告诫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照顾自己,类似的挫折自然会减少。

4、注重培养独生子女的宽容豁达的品格[4]。家长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宽容豁达的品格,宽容豁达是一种美丽的感情,也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家长应该循循善诱的告诉孩子在人的一生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家长要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对换“角色”地思考问题,帮助孩子全面的评价别人,多看别人的长处,不能总看别人的短处,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较,让孩子明白“宰相肚里能撑船”的真正含义。家长还应该让孩子明白,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会高兴的道理,要让孩子知道伸出自己的手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自己的给予带给别人的安慰和快乐,也会带给自己快乐。总之,要让孩子明白,永远都要有一个宽容豁达的心去对待别人。

参考文献:

[1]孙少强.家庭教育心理学讲话[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

[2]胡乔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篇4

三十年前的那几年对我们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举行,之后,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时期;1979年,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第一批610万孩子领取了独生子女证;1981年,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在上海市虹口区长治中学诞生,从此揭开了我国对数以亿计的未成年人家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序幕。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发展起来的一代新人,在他们身上印刻着改革开放留下的烙印。现在,“80后父母”已成为幼儿园家长的主体。三十年来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实践为我们积累了富有成效的指导经验,家庭教育的研究获得的成果为广大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养态度、改善教育行为提供了依据。但是,学校和社会对“80后父母”的负面议论较多。三十年来,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持续不断,但研究的关注点从上世纪80年代侧重独生子女的个性心理和教育问题,转移到90年代的独生子女的社会化问题,2000年以后转入独生子女的婚姻家庭和社会适应问题。[1]近年来,已经为人父母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对自己子女的养育方式问题首先在社会学界被提出,并进行了研究[2][3][4][5][6]。

但是,学校和社会对“独生父母”的负面议论也较多。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从出生年代看,“80后父母”的家庭教育的水平真的不如“80前父母”吗?从生育数量看,“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真的不如“非独生父母”吗?同时涉及到的问题是:幼儿父母的出生年代与独生状态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吗?进一步需要解决的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二、研究设计

(一)基本概念

1.幼儿独生父母。本研究报告中的幼儿独生父母,是指本人为独生子女的幼儿的父母。研究中将幼儿父母分为父母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幼儿父母、父母中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幼儿父母和父母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的幼儿父母三类。

2.幼儿80后父母。本报告中的幼儿80后父母,是指本人为1980年后出生的、幼儿园在园的幼儿父母。研究中将幼儿父母分为80后出生的幼儿父母和80前出生的幼儿父母两类。

(二)调查的对象

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11个省级行政区的46所幼儿园选取在园幼儿父母为调查对象。

(三)调查的内容

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家庭教育状况为调查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反映幼儿本人、幼儿家长和幼儿家庭特点的基本情况30项;家庭教育50项,其中包括“教育责任与投入”、“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成员间的配合”、“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家园的互动和合作”等5个部分各10个项目。

(四)数据的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调查数据。在通过幅度校验和逻辑校验后对数据进行了整理,然后采用“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幼儿父母出生年代和独生状态对家庭教育水平的影响进行双变量方差分析。[7]

三、研究结果

(一)总体趋势:80后父母的家庭教育总体水平低于80前父母,其中80后非独生父母问题最大

1.描述性的比较

分别计算不同类别幼儿父母家庭教育水平的平均数并进行直接比较后发现:(1)与“80前”父母相比较,“80后”父母的总体水平较低;无论是父母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的“双非独”幼儿父母,还是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单独”父母,或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双独”父母,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平都较低。(2)与“双非独”父母相比较,总体看独生父母特别是“单独”父母的平均水平较低;但是,如果考虑出生时代的话,80前父母中“双非独”父母的水平高于“单独”父母和“双独”父母;而80后父母中“双非独”父母最差“,单独”父母其次,“双独”相对较好。

2.差别的方差分析

采用“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幼儿父母出生年代和独生状态对家庭教育水平的影响进行“双变量方差分析”。[8]将分析结果编制成表3和图1。由表3和图1可发现:(1)“80后”与“80前”幼儿父母的家庭教育平均水平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0);(2)“双非独”、“单独”和“双独”三类独生状况不同的幼儿父母之间,家庭教育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别并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257);(3)幼儿父母的出生年代与独生状况对家庭教育水平具有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具有显著性意义(p=0.047)。综上所述,(1)幼儿父母出生年代的组间差别显著,80后父母不如80前父母;(2)幼儿父母是否独生子女的组间差别不显著;(3)幼儿父母的出生年代与是否独生子女之间的交互作用具有显著性意义。结果显示,六类幼儿父母中,80前非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最高,80后非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最低;出生年代由80前过渡到80后,非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的下降幅度明显。

(二)不足的方面:80后非独生父母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家庭成员间配合和家园互动合作等方面不如其他幼儿父母对80后非独生父母与其他幼儿父母的教育责任、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家庭成员间的配合和家园互动合作等五方面家庭教育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将分析结果中具有显著性意义的结果编制成表4。表4数据表明:与其他幼儿父母相比,80后非独生父母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家庭成员间的配合和家园互动合作等四方面的平均水平较低。

(三)具体的表现:在全部50个家庭教育具体项目中,80后非独生父母有8个项目明显不如其他幼儿父母以是否80后非独生父母为自变量,以家庭教育五个方面涉及的50个具体项目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将分析结果中具显著性意义的部分编制成表5。由表5数据可以发现:(1)全部50个项目中,两类幼儿父母之间的差别具显著性意义的有25项;(2)其中22个项目表现出非独生父母的不足;(3)22个80后非独生父母的弱势项目中,差别比较明显的项目(以平均数差别达0.2为标准)有8个,它们分别是“:家庭应担负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而不应推给幼儿园”“、为孩子选购衣物要讲究实用舒适而不追求价格贵”“、家长教育孩子应更看重以身作则而不是简单说教”“、在早期教育中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培养智能更重要”“、当祖辈与父辈两代家长发生教育分歧时,应以父母意见为主”“、家庭中应以父母对孩子的亲子教育为主,祖辈对孩子的隔代教育为辅”、“对孩子不过度保护,带孩子外出不必老是牵着孩子的手不让自由”及“对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和活动,更关心孩子是不是开心而不是教了什么”。

(四)产生的原因:学历层次、职业层次、收支状况和业余活动等处于劣势,可能是造成80后非独生父母家庭教育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以幼儿父母是否80后非独生父母为自变量,以反映幼儿、父母和家庭特点的前置变量为因变量进行卡方检验。将分析后具有显著性意义的结果编制成表6。

表6数据表明:与其他幼儿父母相比,80后非独生父母的特点有:

(1)幼儿性别:孩子是男孩的比率更高,面临的教育问题可能更多。

(2)独生子女:孩子是独生子女的比率较低。

(3)学历层次: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率较高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率较低,较低的学历层次会影响对家庭育儿知识和方法的接受。

(4)职业层次:从事农业劳动的比率较高,而工人、职员与一般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的比率者较低,较低的职业层次会影响社会交往和接触现念的机会和范围。

(5)户籍情况:本地非农业人口较少,而本地农业人口、外来农业人口和外来非农业人口都较多。

(6)业余时间的主要活动:平时忙家务的多,而忙事业进修和忙孩子的较少;忙孩子的父母中忙辅导孩子功课的较多,而忙着与孩子玩耍的较少。

(7)家庭结构类型: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较多,而主干家庭较少。

(8)家庭收支状况:家庭收支比较富余的少,而没有剩余的较多,经济状况通过对父母活动的影响间接影响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

四、我们的认识

(一)在幼儿家庭教育研究和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领域,要注意防止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在重视对幼儿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进行研究的同时,应该关注新的形势下80后非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的目前状况、存在问题和产生原因的研究;在加强对幼儿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导的同时,应该针对80后非独生父母的问题和特点进行家庭教育分类指导。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健全保障体系关爱独生子女家庭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232-01

在这个社会竞争、经济压力日益膨胀的社会大环境下,独生子女负担着赡养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老人,这无论在时间、能力,还是金钱上无疑使一个巨大的挑战。独生子女的养老问题人,已日益成为一个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考验着一个家庭,更考验着社会的保障体系。

1独生子女及家庭的特点

经国内专家研究显示,独生子女的在智能方面都是优秀的,而他们在身体健康、学习成绩、性格脾性、社会活动等方面却与非独生子女们有着显著的差异。虽然独生子女们的智力发展较非独生子女比较快,所拥有的知识面也较为宽广,体能素质的达标率也较为高,但是他们的行为习惯的缺点却比非独生子女多很多。另外,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所在的生活家庭环境、父母的生活态度、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等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2独生子女家庭中存在的问题

2.1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偏差。教育,在独生子女家庭往往是一桩头等大事。很多家长把实现当年理想、改变社会阶层的希望都寄托在唯一的孩子身上。在这种“学于一切”的思想支配下,家长们给孩子安排“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可以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时间致力于学习之上,而这也种过分地失衡地溺爱,让孩子养成桀骜不驯的脾性。而有的家长,忙于事业,认为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让孩子获得优等的就学环境是最重要的,而疏于加强对孩子日常的沟通交流,导致孩子性格孤僻,脾性恶劣。更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观念,让暴力在家庭子女教育中横行。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观念的偏差,品德缺失,远离劳动,性情顽劣等等问题也蜂拥而至。

2.2空巢问题和养老问题日益严重。传统的家庭养老往往由三四个,甚至四五个子女来共同分担老人的日常开支、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所需。而如今,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普遍,“空巢”老人的寂寞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独生子女们远离他乡读书、就业,甚至长期定居的不计其数,而年迈父母越来越缺失亲子的交往,生活的慰藉。另外,随着年龄增长,日益减少的收入,与直线上升的物价、沉重的医药费形成强烈的反差。

2.3意外和不幸让悲剧不断上演。当一个母亲过了35周岁的临界适龄生育年龄,随着逐渐失去再生育的能力以后,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指数也随之直线上升。意外、不幸,让一个个“残缺家庭”和“悲苦家庭”在我们身边不断地出现。重病、夭折,以及随着带来的家庭架构残缺和瓦解,让独生子女家庭群体摇摇欲坠。无论是子女还是家长,这将带来一次重新地心灵洗牌。

3完善政策健全保障体系

3.1转变教育观念,科学教育子女。可以通过开设公益家长学校,设立讲座培训,定期组织独生子女家长开展座谈交流、户外运动,注重教育经验的沟通,同时也增强亲子互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教育观,培育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除了学业,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健康、品德、情操等方面。另外,建立“学校-家长”的互动桥,让家长走进学校,深入课堂,通过家长听课、家长授课,多方面合理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合理建议,畅享未来,让学校、家长、孩子共同献计献策,为学校、家庭、孩子的共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3.2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建立多样化娱乐。加强社区、乡镇的福利院建设,能够为老人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通过学习、锻炼来营造一个新的圈子丰富生活;建立社会养老福利赞助平台,组织老人进行户外旅游,充分利用“驴友圈”的资源,让老人在年老时候享受轻松愉悦;完善社会福利保障系统,减轻年轻独生子女的生活负担。另外,加强“养老市场化”的尝试,让老人在竞争中获得最大优惠。

3.3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制度建设,增强政策保障体系。我们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增强政策保障体系,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的政策保障,提高独生子女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政府机关要定期进行人口健康排查,建立独生子女家庭的健康档案,提高对重大疾病的预防能力。同时,设立“关爱基金”对面临意外事故导致伤亡、伤残的困难独生子女家庭给予不同程度的经济补助,精神关怀。另外,加强排查,对于独生子女或者独生子女家长死亡的家庭建档建策,除了长期慰问帮扶外,组织安排结对活动,尽可能地为创造新的幸福家庭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杨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年11期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篇6

关键词:独生子女应试教育

身体素质社会问题

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实行30多年来,在控制人口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快速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也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诸如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保险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在这些社会问题中,对将来社会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独生子女的成长和人格品质的发展,因为独生子女是民族的后代,也是民族的希望所在,如果这代人出了问题,那么国家要出问题,民族要出问题。

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我国恢复了高考选拔人才的制度,这对于人口大国来说,无疑是最好的也是无奈的选择。在高考选拔人才的机制下,带来了教育制度的唯一性,那就是应试教育,眼下对一个学校的检验标准就是看学校的升学率是多少,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标准,就是看学生最后考到了什么样的学校。在这种人才选拔机制下,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幼儿开始就对孩子进行强化学习和培养,独生子女体制下的家长更是唯恐自己的孩子不如他人,每个家庭从经济上到感情上全身心的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父母长辈把孩子的未来看得比自身更重,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新一代,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偏差。

1独生子女的社会意识淡泊,意志力不强

独生子女社会带来了社会伦理的变化。因为是独生子女,所以对于独生子女这一代人来说,除了有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叔叔、阿姨这些称谓,没有自己的亲兄弟姐妹,只有表哥、表姐这种关系,对二代独生子女来说,更没有七大姑姨这种伦理关系,这就造成了独生子女一代面临新的社会伦理关系。在新的伦理关系下,独生子女的亲情范围大大缩少,加上独生子女成长的环境是在“四陪一”或者“八陪一”的环境下成长的,形成唯我独尊的地位,好吃好用的优先保证孩子的需要,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就形成了我就应该这样的定俗,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就会养成自私的心理,独生子女很少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独生子女从小大多是在父母的包办下完成生活自理,所以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面临困难和挫折的时候缺少意志力,有的甚至经不住挫折,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这方面的案例太多太多。不仅城市长大的孩子不知道东南西北,就算是在农村长大的独生子女,也很少有人愿意知道麦子是怎么种的,玉米是怎么生长的,很多人成为躺在父母身上的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优生代。独生子女大多不愿意去从事环境艰苦的职业,即使是农村长大的孩子也不愿意在农村发展,大多涌向了城市,成为夹在城市与乡村中的游离层。由于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缺失,对家庭的责任淡化,在社会问题面前缺乏足够的意志品质。

2应试教育下的独生子女成才意识偏执

八十年代下的高考,通过高考把优秀的人才选,承担社会发展的重任,对科技兴国是必须的,而且也起到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足以证明当时决策的正确性。当时历史背景下的考试制度,只是少数优秀的人才可以通过这个途径被选,大多数的人还要从事生产经营等一线的工作,这种既有面又有点的人才制度,解决了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随之高考制度的深化,用人制度的变化,社会对成才的检验只剩下了一个标准,那就是高考的检验,考上了大学才算是成长,于是全社会千军万马一条路,所有的人都集中到赶考的路上,为了能过这个独木桥,家长不惜一切手段,选择好的学校,选择好的老师,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不惜各种手段,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应试成绩成了证明学校育人的唯一标准。这种偏执的成才意识支配下,必然会出现偏执的社会问题。

3应试教育下的独生子女身体素质令人担忧

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为了能在赶考的路上谋得一个席位,家长们顾不上孩子的其它,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业,学生在校没有锻炼身体的时间,回家也要忙于作业学习,也没有锻炼身体的时间,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在逐年下降。据国家体教育部统计,我国现在7—12岁青少年的近视率达到40.89%,13—16岁青少年近视率达67.33%,16—18岁青少年的近视率达79.2%,19—22岁的青年近视率达84.72%。这个数据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危险的参数。2000年有一个调查研究,中国17岁女学生身高比日本同龄女学生高,但其他年龄段在校女学生都要矮于同龄日本女学生。2005年,数据再次显示中国学生体质的下降。14岁与17岁两个年龄段的中国学生在握力、柔韧性和跑跳投的能力上都远远低于日本学生的能力。国家教育部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在过去20年内持续下降,学生肥胖率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1/4的城市男生成了“胖墩”。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这些数据不能不让我们担忧,试问如果一个孩子连基本的健康都没有,能是一个人才吗?

4应试教育下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增多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进展,社会问题不断凸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意识显现出多元化趋势,而独生子女社会的到来也加剧了社会意识多元化的形成,独生子女家庭在完成了孩子的养育过程后,家庭会呈现出一段空白期,这个空白期的提前,导致了许多家庭出现社会问题,婚外情、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又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形成冲击,一些有问题家庭的孩子对社会价值迷失方向,对人生价值迷失方向,形成很多的心理问题。独生子女本身社会交往面就少,加上应试教育下的单一生活方式,刺激了更多的独生子女社会问题的出现。但这些社会问题往往在应试教育的光环下被人们所忽视,从而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试想,如果一个孩子连基本的心理健康都没有,这样的孩子又能算是真正的人才吗?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1篇7

1.1研究对象

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的独生子女学生。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由于每个年龄段的学生在身体或是心理素质存在差异,因此抽样在三个年级的学生中进行,每个年级选取150学生,总共对450名独生子女学生进行学校体育相关方面的调查。

2独生子女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2.1主要性格特征

由于苏州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所以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新市民,其独生子女营养状况较好,身体形态比较高大,同时因为学习条件比较好,所以他们见识多,反应快,具有独立个性的思维。但由于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分宠爱,所以在他们身上也集中体现了很多问题。在心理上,所以很多学生怕脏、怕累、怕吃苦,也有很多学生任性、挑剔、孤僻;在身体上,由于平时很少劳动和缺乏体育锻炼,所以很多学生动手能力和运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活动中遇到高难度、大强度练习时,大多学生都表现出退缩现象。

2.2体育活动倾向

抽样调查发现:大部分独生子女的生活条件都比较优越,都是在无忧无虑的家庭中长大,从小就怕苦怕累怕脏,并且都爱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就导致在参加体育活动方面表现出较低的兴趣,并且从数据中均表明: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对体育活动越不感兴趣(见表1)。分析原因有很多,例如:学业紧张,功课太多,没有课余时间去参加体育活动,甚至上体育课的时候心里还在默默的背诵下节课要默写的内容;学校的体育设备比较简陋,没有自己喜欢的项目;大部分的女生怕运动后会出汗,身上比较脏;身体素质比较差,参加体育活动经常落后同伴,长此以往失去信心;从小没有玩伴,不喜欢体育活动等等。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决定了这个学科的学习效果,显然盛泽第二中学的一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并不感兴趣。这样的情况对于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提出了非常严峻的考验,并且他们中的大部分体育活动都局限于体育课堂,从而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调查发现,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有条件去游泳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之类的场所运动,所以对聪智、灵巧小球类项目和健美类项目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对学校所开展的传统篮球、足球等运动量较大的项目的兴趣不大。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其他兄弟姐妹,在参加尤其是涉及到耐力性、力量性、对抗性和冒险性等团体体育项目的机会非常少,虽然他们个体思维非常独立,但是却缺乏团队之间应有的合作精神,所以在集体活动项目中,独生子女学生间经常会出现单打独斗导致失利,在赛场上相互指责、埋怨、缺乏集体荣誉感等情况的发生。(见表2)

2.3体育活动参与

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是江苏省传统体育学校。学校的体育设施齐全,拥有多功能的体育馆,标准的田径场以及篮球场。学校的体育课开课率为100%,可以完全不受天气的影响,保证学生能进行正常的体育课堂教学。除去课堂体育教学外,另开设多种学生可自主选择的课外活动(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篮球等),这样的自主选择比较符合独身子女的个性特征,能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虽然学校开设自主选择课外活动的方式很早就推行,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据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独生子女学生会三年选同一个项目,并且学习的内容也是相同的。还有一些项目特别受学生的欢迎,出现了学生过多的现象,例如选择羽毛球的学生超过1/3,而选择排球的学生都是被调剂过去的,他们根本就不喜欢排球但是必须被要求上一个学期的排球课。而有的学生却对这4个运动项目都不感兴趣。因此要提高独生子女对体育课的兴趣,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见表3)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课余体育活动情况很不乐观。由于学校没有特别安排体育活动课的具体内容,并且由于场地设施的限制,在学生中,特别是女生中基本没有人会自觉进行体育活动,他们可能会在旁边的草坪上聊天或是看别人运动,只有部分男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甚至有些学生把体育活动课当成了自习课,直接就在教室里完成功课。据统计,每天定时参加体育活动的只有10.5%,而他们平均每日的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和课间操)时间也只有一个小时,特别是初三的独生子女学生,除了体育课堂以外,他们基本上就不会参加其它的体育活动了。

2.4家庭环境影响

由于如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父母都希望子女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以便在日后的社会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所以父母都会让子女在文化功课上投入大量的时间。而很多家长又对体育锻炼缺乏一定的认识,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辛苦,功课作业的压力本身就很大,如果体育活动的时间多了,就会使自己孩子身体更加的疲劳,这样反而给他们更加了更多无形的负担。在调查中发现,盛泽第二中学的田径队、篮球队和手球队的独生子女学生占比不到50%。由于独生子女的家长过度宠爱自己的孩子,很多独生子女的学生,一旦被学校发现是体育运动的苗子,开始进行系统训练时,家长通常就会找上学校的老师,即使某个项目真的是孩子的兴趣,都会要求自己的孩子退出这样的训练。家长认为这样的训练会占用很多的学习时间,出去参加比赛更会使孩子耽误课程进度,这对孩子的学习还有将来的发展是很不利的。由于独生子女往往被视为家庭的中心,父母和其他亲属对孩子的智力开发、身体成长极为重视,投入的心血都较大,因此在智力和体质方面要优于非独生子女。据研究发现父母过于操心独生子女的身体,使孩子像温室里的植物一样,弱不禁风,成为小病号。据调查了解到50%的独生子女学生上体育课都请过假,80%的父母都会教导孩子在学校尽量少活动,防止受伤或是影响学习,让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复习迎接考试。

3对现状提出的几点建议

3.1加强思想教育,磨练学生意志

独生子女学生的缺点绝大数都是表现在个性心理和意志品质上,如不同程度存在的孤独、任性、意志力薄弱和依赖性强等。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的教学必须加强思想的教育,从思想上改变学生对体育的看法,让学生明白体育除了强调身体素质练习和培养终身锻炼意识外,还应该通过活动,培养独生子女在学习和日后的工作中的坚韧不拔、勇于攀登的意志品质。体育老师应充分的利用体育的功能,把体育课的重点不仅仅局限于体育技术,忽略了体育的德育功能,体育老师应注重学生的精神、心理、意志、品格等在内的素质培养。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安排一些比较具有挑战的练习,如障碍跑、越野跑和球类的比赛等,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特别是团队合作的练习,不仅锻炼学生的体能、意志品质以及遇到困难时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更能增强独生子女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乐于合作、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参加体育运动的各种各类竞赛,需要积极思维和谋划,其中包括战略战术的制定和运用问题。这对培养独生子女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3.2因势利导,激发兴趣

独生子女容易出现极端性性格特征,或者偏于非常活泼或是非常安静等,还有一个明显的性格特异性就是不爱运动,因此体育老师要注意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游戏和多种教学媒体等手段不断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采用练习小组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练习时互相观察、互相指出错误的动作,互相纠正,多树立学习的榜样。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学校在开设体育活动原有的项目中,可以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例如可以增加女生喜爱的健美操,或是男生比较感兴趣的羽毛球之类的项目。这样既减轻了老师上课的负担,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独立完成体育学习任务的意识和能力。与非独生身子女相比,独身子女比较习惯依赖于父母,自理能力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活动的时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进行无限的教学活动。

3.3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独生子女是在没有兄弟姐妹的特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父母在一起。因此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了过多的保护和教育,这样会造成他们成长的偏差。因此学校应与家长沟通,纠正独生子女家长“只要文化科学素质好就行”的错误倾向,学校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学习情况时须把体育活动列入其中,让家长了解身体素质的发展同样重要,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在城市中,由于独生子女节食自制力差,越吃越胖,特别是独生子女家长极容易对其子女产生溺爱,独生子女血色的营养过剩现象已经成为现实,这种现象的出现同时标志着独生子女肥胖者的数量增加。更加上长期伏案学习,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家长应关心学生的健康,以运动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不仅要在思想上打消孩子上体育课会累会受伤的错误想法,而且要支持孩子在学校参加更多的体育活动,更要抽时间在周末或是闲暇时间陪孩子去户外进行身体锻炼。从根本上改善独生子女的体育现状,增强其自身的体质。

4结语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出路探讨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

One-childFamilyEducation

LIQinhua

(YilongTumenPrimarySchoolKindergarten,Nanchong,Sichuan637600)

AbstractAccordingtorelevantdata,thenumberofone-childtodayhascloseto100million,one-childfamilieshavebecomeanimportantunitofsociety,andasthefirstgenerationofonlychildrenhasgrown,wehaveproducedavarietyofpuzzlesinone-childeducation,howbegoodfamilyeducationhasbecomeahottopicfortheone-childsociety.Fornow,theone-childfamilyeducationforthecommunityconcernedaboutthispieceisnotenough,youngparentslackofpropereducationandguidance,educationrelativelysimple,backward,badhabitspeopleonlychildconcerns.Thispaperanalyzestheproblemfortheone-childfamilyeducation,andexploresthewayoutandthefutureprospectsoftheone-childfamilyeducation.

Keywordsone-child;familyeducation;waydiscussion

1独生子女的产生与特点

中国的独生子女产生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上世纪80年代采取的控制人口的政策――计划生育产生的,这是客观的原因,也是外在的原因。在计划生育初期作用比较明显,占据主导。另一原因就是人们观念的改变,以前的“养儿防老”思想已经被淡化,人们更愿意优生优育,教育一个孩子。人们之所以生育观念发生改变,各项福利制度的完善是根本。此外,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大,人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抚养第二个孩子,也刺激了独生子女的产生。随着教育的普及,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高,他们的生育意愿就越低。综上几个原因,最终导致独生子女数量不断增加,独生子女成为社会普遍的现象甚至是生育发展趋势。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在性格与生长发育上与普通同龄人没有明显的差别,应该说各方面都比较相似。但是独生子女也普遍反映出溺爱、宠爱下的娇惯与虚荣,造成社会对这个群体的一定偏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有很多独生子女聪慧、灵活,懂事,刻苦,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2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其成因

独生子女因为成长的环境具有特殊性,因此在成长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性格缺陷:自私自利、娇惯虚荣、脾气暴躁、胆小怕累等等,我们通过走访分析总结出下面几个比较突出的典型性的问题。

2.1特殊环境激发特殊优越感

一直以来,社会或者家庭把独生子女群体当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在这样的“有色眼镜”看待下,独生子女本身也产生了一种特殊感,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独特的优越感。独生子女潜意识里就认为自己是这个特殊群体中的特殊一员,他们不愿意干重活累活,不愿意吃亏受委屈,不愿意被别人指责批评,想成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存上的优越感,与其他非独生子女产生一种无形的隔离感。

2.2我行我素的任性与骄纵

作为父母唯一的孩子,相信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对自己的宝贝都是百依百顺的,甚至是宠爱、溺爱的,孩子们被浓浓的爱包围着反倒感觉不到自己的独立性,久而久之产生一种依赖与任性,他们认为的是怎样就要事情按着他们的意图发展,一旦出现被拒绝或者是被批评,便会大哭大闹,任性不已。这也成为很多独生子女父母面临的首要的苦恼。没有其他的兄弟姐妹,所有的零食与玩具都是他们自己的,甚至是爸爸妈妈的爱也是独占的,这样他们很容易会“我行我素”,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这是我的,我就是要这样!”

2.3依赖性强,独立性弱,胆小害怕

独生子女一旦遇上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如何动脑筋解决,他们更多的是想寻求父母的帮助,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对父母有一种很深的依赖感,一旦遇到问题,他们的父母会在第一时间帮他们解决。这种深深的依赖感使他们渐渐丧失了独立解决问题的勇气与信念。在做事时他们也是畏畏缩缩,不敢单独尝试。出了问题他们更愿意躲在父母的身后看父母来替自己收场。不仅如此,父母也进一步满足助长了他们的依赖与畏缩。各种事情都替孩子考虑在前面,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现在很多高分低能儿就是这种依赖感的最好体现。他们不愿意离开父母,因为他们想寻求父母永远的庇护。

独生子女各种问题的产生是社会与家庭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父母为工作而忙碌,孩子忙于考试与学业,家庭观念淡薄,父母与孩子缺少必要的沟通。网络的出现,更多的孩子沉湎于电脑,而网络中很多东西都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这些负面信息对孩子的性格教育造成了误导。家庭是另一方面的原因,家长们溺爱孩子,只关心孩子的学业与成绩,与孩子的日常沟通更少,导致独生子女更加孤独落寞。因此,独生子女问题越来越突出。

3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3.1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孩子是模仿性比较强的,因此父母的言谈举止很容易会引发孩子的模仿。作为父母要学习正确的家庭教育,理智的爱护孩子,注意度的把握,防止溺爱。在日常的生活中以身作则,主动动手动脑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且作为活教材对独生子女进行适当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形成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父母对孩子的爱可以理解,但是盲目的爱会让爱悄然失色,甚至会成为危害孩子健康发展的一剂毒药。因此,做好家庭教育首先要从家长入手。

3.2大胆放手,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孩子就像是手里的沙子,你攥得越紧,沙子流失得就越快,如果把孩子一味的放在自己的身边,那么将来孩子受到的伤害就会越深,孩子成长道路上就更加困难重重。很多父母可能会担心,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孩子单独外出可能会不安全,孩子就像在笼子里的小鸟,总是不能被放在蓝天下自由飞翔。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更多的是放手,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孩子去与外界沟通、交流,学会与别人合作、分享。成为一个有自我意识,性格独立的人。

3.3舍得让孩子吃苦,今天的教训是明日的经验

作为父母要明白适当地让孩子吃点苦是很有必要的。在生活中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参与到各种公益劳动中去,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责任意识,即使在以后遇到困难都不会轻言放弃。

4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之我见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是全面的教育,涉及到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我们要对独生子女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让他们在学会做事前先学会做人。在智力方面,从小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智力教育,培养他们遇事多思考的能力。在劳动方面,我们提到的让他们参与到各项公益劳动中去,学会珍惜,学会吃苦。在美术与体育方面,要关注他们的健康审美与身体的锻炼。通过上述五个方面把他们培养成积极健康,综合素质强的栋梁之才。

5结束语

我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家庭教育是一门教育科学,也是一门成长艺术,要想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社会与家庭的共同努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任何一个家庭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艾丽.谈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误区及其对策[J].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S1).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篇9

【关键词】当代独生子女;短暂婚姻;分析;对策

从1979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就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存在于我国社会中。如今,这些80、90后的独生子女大多数都已经成家立业,而他们的婚姻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代独生子女由于其特殊的成长环境,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种种挑战与机遇,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独生子女的婚姻也表现为不同的状态,出现了诸如“闪婚”、“裸婚”、“试婚”、“独身”、“短暂婚姻”等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去了解他们的婚姻状况,分析出现其不同婚姻状态特别是“短暂婚姻”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独生子女短暂婚姻的对策,这对于独生女子婚姻发展、中国未来家庭模式及育儿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当代独生子女短暂婚姻的原因多角度分析

1.从社会学角度分析

(1)当代独生子女成长的特殊家庭环境。

当代独生子女基本上都是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长大起来的,其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使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并且缺乏照顾别人、做家务活的本领。一方面,当代独生子女在寻找恋爱、婚姻对象时也是在双方身上在寻找“关爱”与呵护,一旦成家之后却往往得不到满足,双方的感情由此出现裂痕,因而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家庭琐事,往往成为小两口吵架的导火线。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家庭中往往是老、中两代人照顾一个孩子,父母在孩子婚后还常常过多干涉他们的婚姻生活。他们往往要面对多个长辈,而双方父母、祖父母在独生子女婚姻中也不自觉地成为了“第三者”,对当代独生子女的婚姻造成了不少的影响。很多“闪离”的“80后、90后”都多多少少地依赖父母生活――结婚以后没有独立住房,双方与其中一方父母共同居住,一方不能与另一方长辈和谐相处等等。

(2)当代独生子女成长的特定社会环境。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社会观念的急速转变、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这既构成了这一代独生子女成长的特定社会环境,也成当代独生子女短暂婚姻的原因。独生子女既赶上了中国经济发展、物质富裕、科技进步的时代,享受着比他们父辈更多的现代物质生活,现代科技的成果;同时也遭遇到了由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所带来的社会分化明显、社会流动加剧、社会问题增多、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困境,并由此影响到他们对婚姻的态度,对家庭的责任。比如,由于在外工作时间变长,接触异性更广泛因而引起对方的怀疑,感情出现破裂;爱情在年轻人当中变得“麦当劳化”――他们认为婚姻可以速结速散。[1]此外,随着社会的日趋发展导致竞争日趋激烈,下岗、失业率的上升还有社会流动越来越大,两地婚姻、城乡婚姻、异国婚姻等异质婚姻都会导致离婚率的升高和“短期婚姻”的出现。

2.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1)独特的个性特征

当代独生子女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如独立、自我意识强、对婚姻的忍让性及宽容度都不够等,也是造成当代独生子女短暂婚姻的心理特因。首先,独立是他们最鲜明的特点。一方面性格相当独立,另一方面独立生活能力又相当差。生活中对于依赖父母,遇到事情自行处理能力较差。其次,自我意识较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当代独生子女往往比较任性,生活中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别人围着自己转。结婚之后,一个家庭忽然出现了两个“核心”,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难为他人着想,为生活琐事发生争执,互不相让的情况就会时有发生,导致婚姻双方感情慢慢疏远,如再遇到矛盾,双方只有走上感情末路。再次,婚姻生活中忍让性、宽容度都不够。当代独生子女更多的考虑自我的发展、生活的享乐、对婚姻感情质量的要求更高。一方面对平淡生活的不满,使得不愿意合着过,一些由生活琐事引发的“婚姻死亡”现象就越来越多了。另一方面对婚姻质量的追求又表现在对待离婚的态度,“合则聚,不合则离”成为当代青年人崇尚的一句话,也反映了他们的婚姻家庭观。[2]

(2)多重的社会心理压力

当代独生子女都面临着较大的社会压力忙和心理压力。由于工作、利益、个人感情等方面原因以及来自家人和社会的压力,他们“迫不得已”草率成婚,在许多方面并未做好充分准备。[3]另外,独生子女一直受父母溺爱,一些人虽然具备了结婚的生理条件,但并不具备心理条件。当他们真正步入婚姻殿堂后,往往一时很难适应婚姻生活,承担不起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进而陷入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困境,最终导致婚姻夭折。除此之外,他们还面临着包括工作、抚养孩子、家务劳动、家庭养老等方面的压力。

3.从法学角度分析

(1)过于简单的离婚手续

在我国婚姻法中,对有关结婚方面的规定比离婚方面的规定要更多,更严格。但对于自愿到婚姻登记处办理离婚的双方来说,相关的法律手续是比较简单的。其实很多独生子女离婚可能也是一时冲动,有时是为了一句话,有时是为了一件小事,说离就离了。另外,当代独生子女的婚姻成本比较低,他们结婚时间也不长,大部分还没有子女,离婚对他们来说所付出的代价要比结婚时间长的人少得多。再加上离婚手续的简单,因而离婚对他们来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2)财产继承与赡养父母之间的矛盾

按照中国传统的旧习俗,儿子有继承遗产的权力和赡养父母的义务,媳妇要侍奉公婆,女儿不继承父母遗产,也不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虽然我国的“民法”、“婚姻法”、“老年法”颁布多年,但依然沿袭旧的风俗,女儿一般都不继承父母遗产,也不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如双方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继承遗产和赡养老人义不容辞也责无旁贷地落到了独生子女身上,尤其是当女儿的也无法推卸。但如有一方不是独生子女,那女儿究竟要不要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可不可以继承父母的遗产呢?因而,财产继承与赡养父母之间的矛盾已经摆在他们的面前,这也会导致双方意见不合而最终结束婚姻。

4.从伦理学角度分析

当代独生子女的短暂婚姻也可能会因为“居所之争”、“姓氏之争”以及称谓问题等问题引发的。据了解,独生子女离婚并不为别的,而是为了夫妻居住地、姓氏、家庭称谓等问题,弄得身心疲惫,感觉生活得很累;有的夫妻间经常吵闹,“大闹三六九,小闹天天有”;有的夫妻同床异梦;也有的闹得回到娘家,分开居住。最严重的闹到夫妻感情彻底破裂,协议离婚或上法庭离婚。

(1)居所之争

按照传统的婚俗,一般都是女的嫁到男家,这对于非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没什么问题,“男娶女嫁”也成为一般的观念。但如果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嫁出去了,自己家里就没有了,所以,从传宗接代观念出发,男女双方都争着要住到自己家里。为此造成一些矛盾。有的为了“留根”,只好放弃找独生子女,而是找外地的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找外地配偶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这当然无可非议,但找外地配偶由于语言、风俗习惯、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往往造成婚姻关系并不和睦。

(2)姓氏之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3章第22条明确规定:子女可随父姓,可随母姓。所以,孩子随父姓只是多年来的约定俗成或传统,并非法律规定。孩子究竟跟谁姓,只能父母双方协商。但按传统习俗,一般子女都随父姓,少数男到女家落户的“招女婿”家庭随母姓,这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规矩”。现在双方如果都是独生子女,结婚后,姓氏问题就成了突出的问题。男方家庭要以传统习俗随父姓,女方家庭认为自己只有唯一的女儿,要以“招女婿”的习俗随母姓,双方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肯退让,于是引发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3)称谓之争

对亲属的称谓常常引起家庭波澜与矛盾。如果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结婚后生的孩子,其孩子对祖父母辈的称呼或祖父母对孩子的称呼又出现了问题。过去孩子对父亲的父母亲称为爷爷奶奶,对母亲的父母称为外公、外婆。倒过来,祖父母辈对孩子的称呼,男方的父母亲称儿子生的男孩为孙子,女孩为孙女;女方的父母亲称女儿生的男孩为外孙,女孩为外孙女。现在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生了子女其父母谁也不承认其第三代是外亲,特别是女方的父母亲,认为其第三代也是自己家里人,不愿称外孙或者外孙女,如果第三代称他们为外公外婆,他们会不答应,不高兴。[4]

除此之外,当代独生子女的短暂原因还有网络传媒的负面影响,婚姻期望值过高,缺乏对情爱与婚姻家庭的教育,性生活不和谐、婚姻替代因素(如婚外恋的机会增多)等,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与关注的社会问题。

二、当代独生子女短暂婚姻的对策

1.加强爱、家庭与责任的教育,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加强当代独生子女对爱、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教育。对于第一代独生子女,我们缺乏的是家庭观教育,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我们从小的教育有关,现在的教育更重视知识的教育,对于家庭的意义、责任,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很少提及的。总结经验教训,引以为鉴,在学校正确引导和促进爱的教育和家庭观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让他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婚姻,什么是家庭。教会他们读懂爱,表达爱、体验爱的过程,培养他们包容、耐心、奉献的精神,明确家庭的责任与意义。

给独生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成为独生子女家长的责任与义务。独生子女的家长要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成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从小就学会尊重、关心、团结、体谅他人;尽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加强对爱、婚姻与家庭的教育是针对家长与父母而言,而加强相互沟通与理解则是针对独生子女本身。一方面,当代独生子女在婚前一定要对对方的性格、脾气、爱好,对方的家庭情况有足够的了解,在婚前就使两人感情有一个很好的磨合,并在婚前就商定好规划好婚后的生活,再谈婚论嫁。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是很正常的,但要冷静思考,及时沟通,互相谦让、包容,理解与信任对方。如果没有原则性的问题,千万不要轻易谈离婚。对于相互之间的个性问题,必须要换位思考。双方真正地在一起,互谅互让、相互包容是夫妻之间最重要的相处之道。此外,夫妻双方都要应尽快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自觉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3.加强婚姻指导、引导与疏导,构建宽松的社会环境。

学校、社区等一些机构,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与婚姻咨询机构,培训出更多的诸如婚姻家庭咨询师、家庭关系治疗师等专业人员,加强对独生子女的爱情与婚姻指导,让独生子女充分做好婚前准备,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婚姻,做好心理角色的转换,帮助他们解决婚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更多的熟悉社会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等知识的社会管理的干部,充实到以上机构中去。定期举办相关活动让独生子女家庭参加,增加社区团体的亲近感,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目前,全国有些社区的社团亲子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实就是利用孩子促婚姻的老思路,也可以以此为出发,开展更多形式的小区团体辅导活动,在注重情感培养的基础,大力弘扬家庭观。[5]社区与社会相关机构还应做好单亲家庭相关调查与回访工作,因为单亲家庭的独生子女婚后出现婚姻危机的机率普遍更高,他们缺乏关爱,指导与性格上的缺失是重要原因,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此外,社会应该给这一代独生子女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做父母的不要过度干涉他们的家庭生活,不要把儿童时代给予子女的呵护、溺爱带到他们的婚姻中。

4.强化离婚程序、增加离婚难度,建设合适的法律环境。

我国办理离婚的法律手续也太过于简单,协议离婚在民政部门只要带好相关诸如身份证、离婚协议书、结婚证等相关证件就可以办理;诉讼离婚在法院只要是双方都要求离婚且对财产和孩子抚养没有争议,法官对相关程序审查几个小时之内就能办好手续。“现在世界上办离婚手续最简单的是英国,接下来就是中国。”[6]比如在法国,如果夫妻一方要求离婚,必须分居3年以上,除非对方有严重过错。如果公民双方协议离婚,也规定在夫妻结婚后6个月内不得离婚,如果6个月后共同申请离婚,还要3个月的考虑期。而在我国,如今很多80后90后的小青年离婚其实也就是一时冲动,有时为了一句话就离婚了。增加离婚难度,就是告诉他们暂时不能离婚,让他们回过头来想想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或者是重新经营和建设这段婚姻。我国法律上应该对离婚方面的规定要更加完善,对离婚程序方面要更加完善,比如,婚姻登记处对来办理离婚的独生子女必须先让调解员进行调解,调解无效后再告知离婚后所面临的问题如子女的抚养、财产的分割等,然后让他们写离婚申请,到双方工作单位盖章后再来办理。另外,我国也可以学习韩国的经验,在《婚姻法》中对办理离婚增设一个“1个月的缓冲期限”的规定,让夫妻双方可以冷静下来,好好思考再做决定。因此,强化离婚手续,增加离婚难度,可以有效地遏制每年上升的离婚率,可以挽救更多本来不应该解体的婚姻,可以缔造更多的和谐美满的家庭。

参考文献:

[1]李谦锋.专家解析当代独生子女的短暂婚姻N,国际先驱导报.2006-2-19.

[2]徐胜男.当代青年婚恋状况探析,中青网.2007-09-20.

[3]李谦锋.专家解析当代独生子女的短暂婚姻N,国际先驱导报.2006-2-19.

[4]独生子女婚姻中诸多不和谐因素亟待解决,苏州市民政局网,http:///szmz/infodetail/2009-7-31.

[5]杜宇、张音、王珏.独生子女婚姻难过柴米油盐关--“80后”离婚率高引起代表委员重视,建议设离婚缓冲期N,天天新报.2011-01-20.

[6]杜宇、张音、王珏独生子女婚姻难过柴米油盐关--“80后”离婚率高引起代表委员重视,建议设离婚缓冲期N,天天新报.2011-01-20.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篇10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和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石家庄市新华区和正定县的初中抽取学生样本400人。其中非独生子女学生184人,独生子女学生216人,独生子女学生所占比例为54%。在独生子女学生中男生为129人,女生为87人。并且独生子女学生中城镇户口为117人,农村户口为99人。

2.研究方法

(1)施测。测量前对调查人员进行一致性训练,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及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表,测量前向学生讲明调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采取无记名方式答卷,全部400份答卷均合格。

(2)测量工具。本文采用症状自评SCL-90量表对调查样本进行心理健康测量。采用1~5分的五级记分法,将SCL-90得分归纳为9个因子作为研究的心理健康水平指标。

(3)统计分析。使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t检验,并且对相关分析进行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等级研究结果

为了解独生子女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将因子分≥2以及由此而计算出的比例作为检出率(其中因子分2≤X

2.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人口变量学方面的差异

(1)不同地域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比较结果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对调查样本不同地域情况各因子得分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为P0.05,说明方差为齐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城镇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的得分。不同地域状况的独生子女学生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性、恐怖病症四个因子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焦虑性和强迫症状两个因子在不同地域状况的独生子女学生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他因子不具有显著差异,具体结果见表1。研究表明,城镇学生处在较复杂的人际关系环境中,社会竞争也十分激烈,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要高于农村学生。

(2)不同性别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比较结果

为了研究不同性别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性别的独生子女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为P0.05,说明方差为齐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女学生各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男学生各因子的得分。不同性别的独生子女学生中所有9个因子之间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1。研究表明,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由于男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造成了男学生面临的各方面压力要显著高于女学生。

(3)不同年级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比较结果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对调查样本不同年级的各因子得分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为P0.05,说明方差为齐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表现出来的压力在增大。不同年级独生子女学生中人际关系、抑郁性、焦虑性、敌对性四个因子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躯体化、恐怖病症、精神病症三个因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2。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逐渐提高,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随之带来更多的苦恼和困惑。

3.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机制

(1)社会支持,构建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机制

社会环境间接或者直接地影响着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第一,社会要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使人民切实体会到没有子女也能老有所养的优越感受,切实取消人们老无子女就无所养的顾虑。第二,民政部门和司法部门要做好家庭协调工作,彻底遏制住离婚率迅速上升的趋势,有效地解决和调解家庭问题与家庭矛盾。第三,宣传部门、计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要搞好宣传教育工作,办家庭学校,教育家长培养民主的家风、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2)家庭引领,构建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机制

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直接重要的作用。家庭在独生子女学生成长及其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学校或其他社会群体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家庭中正确的教育态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利于独生子女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的形成,在这种融洽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儿童最易接受父母的积极影响,父母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可以促进孩子性格的健康发展。第一,更新教育理念,建立民主的家教方式。民主的教育方式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奉献精神、有助于培养孩子稳定的情绪特征、有助于养成孩子的自制力和毅力。第二,加强独生子女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能力的培养。

(3)学校推进,构建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机制

学校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学校要进行如下工作: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建立独生子女学生心理档案,为独生子女学生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实行独生子女学生定期心理健康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可以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学术报告,开展理论辅导讲座和座谈等。同时,也可以采取心理训练的方式,组织心理健康专家对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培养学生的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并使其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更好地参与和完成学习及生活任务做好心理准备。

当前,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独生子女学生属于潜在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地域上、性别上和年级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对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有针对性地予以重视和加以引导。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2]郑克岭.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育模式.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刘红萍.独生子女情绪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中国现代医生,2008(28).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篇11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从独生子女群体特性的视角出发,探讨他们在公共体育课选项中所折射出的现实问题,揭示大学生选项心理和选项制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高校公共体育课选项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运行机制。

1问题的提出

公共体育课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关键,是高等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一环。当前各高校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和各自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对公共体育课教学进行以自主选项为主的改革。当今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逐年扩大,在选项中,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体育教育需求显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反应在项目选择不再偏重于传统的篮球、足球、排球等集体项目,而更趋向于人际交往少、更加时尚、体力消耗少的运动单项,这就可能形成集体项目在选项比例中呈总体下降趋势。笔者将从高校独生子女视角出发,以其心理特性和行为表现为突破口,通过实地访谈,设计和发放问卷,数理统计,对造成集体项目学生人数逐年减少这一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并进一步分析运动项目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关系。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从四川师范大学中随机抽取部分院系的04、05、06级参加选项上课的大学生构成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测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根据研究的目的设计了独生子女调查问卷。对在校大学生一次发放问卷480份,回收445份,回收率92.7%;回收问卷中独生子女占44.0%,非独生子女占55.9%,为了保证问卷数据的效度和信度我们进行了重测和专家访谈,两次数据经T检验p>0.05,在访问的l2位有关专家中10人认为问卷的发放和数据采集可信,认同率83.3%。

3结果与分析

3.1独生子女大学生基本情况和公共体育课选项分析

3.1.1独生子女比例和选择样本代表性

独生子女是二十世纪后二十年中出现在中国社会的一代特殊人口,他们成长中的社会、家庭都给他们留下了许多印记,同时也决定了其心理特性的发展。在我们调查的高校随机抽取部分院系04、O5、06级学生中,独生子女约占44.0%,非独生子女55.9%。四川师范大学是省属重点院校,招生对象遍及全省,样本中调查对象涵概全省80%以上的地区,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3.1.2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当前独生子女大学生是在现代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具有以往任何一代中困人都不曾有过的成长经历。他们产生和成长的近20年,正是中同社会急剧变革的20年,是中同经济建设发展最快,成就最大,中同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最迅速,人们的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也最为多元化的时期。在成长中他们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在家巾也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于是许多独生子女在大学中有太多的不适应,独立性差、意志薄弱,更严重的是交际能力孱弱,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不能理解别人。冈此面对人际父系日趋社会化、复杂化,无所适从,甚至会采取封闭自我的心理,从而导致性格孤僻和心理焦虑。又因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心理上常常面临许多矛盾和冲突,能否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产生重要的影响。面对这些问题高校体育教育责无旁贷,应通过体育独特的教育方式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3.1.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公共体育课选项比较的统计分析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个性心理上普遍存在的明显差异,在选项中是否也会有所反应?为此把四川师范大学选取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以下统计学假设检验分析。把选择项目分为单项和集体项目(1—2人参加为单项,2人以上为集体项目),根据项目差别分别赋予不同权重值,集体项目为6,单项为2。四川师范大学独生子女样本数量n1=196,非独生子女样本数量n1=249,均为随机抽取。运用Eviews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首先,对独生子女集体项目的选择和非独生子女集体项目的选择分析。假设独生子女在集体项目选择和非独生子女在集体项目选择时在α=0.05的置信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

因为大样本服从正态分布,所以构造独生子女集体项目分数的统计量,构造非独生子女集体项目分数的统计量。对这两个正态总体进行均值假设检验,构造统计量。统计量T的观察值为t=一4.8737,查t分布表(443)=1.95996,因为观察值>(443),所以拒绝原假设,即认为独生子女在集体项目选择和非独生子女在集体项目选择时在α=0.05的置信水平上是具有显著性差异的。

其次,对独生予女单项的选择和非独生子女单项的选择分析。同样假设独生子女在单项选择和非独生子女在单项选择时,在α=0.05的置信水平上是没有显著差异的。统计量T的观察值为t=3.0970,查t分布表(443)=1.95996,因为观察值t>(443),所以拒绝原假设,即认为独生子女在单独项目选择和非独生子女在单独项目选择时,在α=0.05的置信水平上是具有显著性差异的。

最后,对独生子女在全部项目选择和非独生子女在全部项目选择进行分析。同理假设独生子女在全部项目选择和非独生子女在全部项目选择选择时,在α=0.05的置信水平上是没有显著差异的。统计量T的观察值为t=14.228,查t分布表(443)=1.95996,因为观察值t>(443),所以拒绝原假设,即认为独生子女在全部项目选择和非独生子女在全部项目选择时,在α=0.05的置信水平上是具有显著性差异的。

进一步对四川师范大学随即抽取样本中独生子女具体项目人数分布情况进行统计,数据包括已经上过和正在上的课程。

上述统计分析和独生子女具体项目人数分布说明,四川师范大学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选择单项和集体项目时存在显著差异。集体项目在独生子女选项比例中呈不同程度下降趋势,部分运动消耗相对较小、人际交往少,义比较时尚的课程项目,如网球、羽毛球、体育舞蹈等有不同程度上升趋势。

3.2自主选项制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运行机制分析

通过调查和对数据的分析,印证了川师大独生子女在课程项目选择上的发展趋势。我们通过这种发展趋向可以揭示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由于家庭教育利、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独生子女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观念,人际交往能力差,有的甚至自我封闭,逃避现实。这些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会使他们在自主选项时不同程度的抱着逃避的思想尽量选择迎合自己这种不健全心理的项目。这样的选项结果在显现其教育功能的同时,也势必强化了本应改善、不是很健全的个性心理,顺其自然就可能形成了向部分单项过分倾斜的趋势,而更能体现团结协作,促进人际交往能力,体力消耗大的集体项目会成为他们尽量避开的对象。

从课程资源的功能上分析,不同项目都有自己特有的教育功能。像篮球、足球等参加人数较多的集体项日,不但能全面提高各项身体素质,更重要是能够很好地培养参与者团结}办作精神,改善人际关系,很好的促进人身、心、社会适应和谐发展。不同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体育需求的同时,也使学生由于自己的特殊条件,如个性心理、家庭背景、身体条件等,而有意无意避开某些项目,趋向于迎合自己心理特性的项目,例如内向、孤僻的学生会转向某人际交往较少的单项,放弃了对自己个性发展有益的集体项目,进而减少自己的体育学习焦虑。体育学习焦虑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学环境中对当前或预计到所学的知识、技能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景产生的担忧倾向。颜军(1999)的研究表明,适度的体育学习焦虑是一种刺激物、内驱力,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认知活动与行为有一种激活作用,它可使学生尽力保持心理平衡,加强安全感,强化自我意识和积极情绪,对发挥体育活动的潜力最为有效。

社会和谐需要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基础,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应包括身心、社会适应的全面发展;就学校体育而言,必须以健康为理念,在突出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把以精神情感为特征的心理健康和以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行为健康融为一体。在注重学生兴趣的同时,把选项和学生自身和谐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丰十会发展参与者,在接受高等教育时更应追求自身的和谐发展,其中心理发展尤为重要,高校体育教育的自主选项制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我们从独生予女的视角,通过捌查、分析,发现四川师范大学公体选项课集体项目选项比例有下降趋势。通过对这种趋势的本质冈素分析,发现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其普遍具有的个性心理;正是这种个性心理使大学生不能完全依据其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真实需求进行自主选项。

4.2建议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范文1篇12

[关键词]90后;特质;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杨雄,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何芳,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中心助理研究员

“90后”一代现已成为我国青少年人口的主体。与“独一代”经历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不同,“90后”是在中国社会形态逐步进入平稳发展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优越环境。我们该如何认识“90后”?作为新一代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会遭遇什么问题?又该如何来规避这些问题?

一、有利环境赋予“90后”新特质

生存环境的不同,决定了生活态度的差异。在缺乏安全保障的环境里,人们不得不接受和顺从严苛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在自律和自我压抑中求大同、顾大局;而在安全无虞和物质殷实的环境里,人们大多不愿接受各种清规戒律的束缚,不轻信、不盲从形形的权威,张扬个性和独立思考的求异倾向会日益普遍。[1]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功,将极大地改变青少年发展的社会条件,造成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社会机制,赋予青少年新的品质和特征。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一个结果是:作为新一代独生子女,“90后”从一出生就身处这个政治稳定、经济优越、文化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人口构成更加多样化,家庭教育环境较好,信息化程度较高。

(一)经济持续增长将使“90后”接受更多优质教育

教育经济学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人口文化素质起积极作用,经济越发达,这个地区的人均受教育水平就越高。研究也证明,我国各地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均呈现极为显著的相关。①经济的飞速发展,无疑会为“90后”创造优越的受教育环境。在我国,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业已初步建成,这从客观上为“90后”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将使“90后”获得更多关爱

中国社会的发展不仅在于经济体制转型、经济结构变化以及经济总量的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社会的全面转型以及社会生活组织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使“90后”的父母更重视子女的健康成长,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他们有能力为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条件。与前几代青少年相比,“90后”家庭的父母教育方式将变得更为合理,亲子关系朝着平等、民主的方向转变。②由于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满足度和关注度高,“90后”将更能体验家庭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三)新媒体将为“90后”提供更开放的文化环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网络、手机、MP3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日益成为城市家庭日常生活的必需品。“90后”必然成为信息技术时代的宠儿,他们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将远远超过上几代人。调查发现,目前6―18岁之间的网民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五成以上,他们已经成为青少年网民的最大群体。[2]有理由预测,随着信息技术的继续发展,“90后”对新媒体的使用率将会更高。没有了传统社会中的信息不对称,“90后”视野将更开阔,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更多元化,其思维变得更加独立,独立判断的能力越来越强;他们评判事物的标准更为多元,尊重利益多样化,尊重个性,不强求整齐划一;他们养成了批判精神,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途径,注重事实,敢于质疑,反对不加思考接受强加的说教,渴望话语权平等。

总而言之,进入21世纪,“90后”青少年面对的生活环境空前优越,社会文化环境更为开放,没有政治动荡,没有大的经济波动,这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社会环境。

二、“90后”成长面临五大挑战

当然,在肯定“90后”青少年健康、正常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90后”所面临的特殊社会环境,不可避免地使他们在成长中遭遇一些问题。

(一)教育期望过高引发成长压力

“独一代”父母们大多出生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他们的青春期是在社会变革中度过的。他们经历了西方文化的传入、市场经济观念的盛行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他们的价值观是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负责。这一点折射在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体现为过去那种绝对服从的教育观念被竞争、消费等符合市场经济的教育理念所取代。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很高。一项关于教育期望的调研显示,当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非常高,48.7%的父母希望孩子获得本科以上学历,40.6%的父母期望孩子获得本科学历。据此看来,近九成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接受大学本科教育。[3]为了让孩子在市场经济法则的竞争中取得成功,一些家长不惜动用所有的社会关系,花费巨资为孩子择校。但是,由于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质,他们的兴趣、潜能未必与父母的理想模式相吻合,有些孩子的发展方向甚至与父母的期望相违背。这种过高的期望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是“90后”进行的不是人的自然成长,而是一种类似工具的积累进化;另一方面,当孩子经过努力还是不能实现父母设定的目标时,会因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而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二)“90后”子女遭遇“独一代”父母和“独一代”教师

随着“独一代”进入生育年龄和踏上工作岗位,不可避免地带来前所未有的“三独现象”,即子女、家长和教师都是独生子女。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正逐渐在中小学教师行业扮演“接班人”的角色,而他们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独一代”教师在学生中普遍受到欢迎,因为他们跟学生的心理距离比老教师更近,对独生子女的需求也更了解,他们有自己的优势,如专业技能强,有特长,充满自信等。但是,这些“独一代”教师身上的不足之处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抗挫折能力弱,沟通技巧差,依赖性比较明显,表现出“心理幼化”的特点,等等。

不但学校里作为独生子女的教师比例在不断上升,学生家长是独生子女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有些家长自身的学历层次和学问水平并不比老师低,对于教育他们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他们经常会对“独一代”教师的能力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怀疑和不信任。这种情况往往容易引起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碰撞,增加了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难度。

(三)部分“90后”的社会化存在不足

“90后”生长在“6+1”家庭结构环境下,受到家庭的高度关注,同时又缺乏玩伴,这往往导致“90后”产生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忍受挫折、缺乏社会交往技能等社会化方面的不足。我们的调查发现,部分“90后”青少年的社会化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对他人的理解,缺乏现实交往和沟通的技能。例如,有近七成的学生不同程度地认同“我觉得有些同学很讨厌”的说法,有近一半学生表示“和不熟悉的同学交往时,我感觉不自然”,近三成学生认为自己“常常被同学捉弄”。二是在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时,过于强调实惠实用,导致道德界限模糊不清。例如在对待考试作弊的问题上,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只要能考出好成绩就可以”或“无所谓”,23.8%的学生承认“如果其他人作弊,我可能也会跟着作弊”。三是存在着情绪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可能会对其身心发展造成潜在的危害。有21.7%的学生经常感到很沮丧,有4%的学生承认自己在遇到重大挫折时经常想到放弃生命。四是在对待生命、对待性的问题上存在模糊认识,青春期与生命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③

(四)“90后”男孩可能遭遇社会危机

近年来,关于“拯救男孩”的讨论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一些学者指出,中国男孩子的学业、心理、体质等方面均面临危机,急切需要得到拯救。④其一,由于现代教育制度是一种工业化的教育制度,它往往漠视性别差异的存在,因此,在当今的中小学教育中,存在忽视男女在身心发育和学习方式方面存在差异的现象。学校以有利于女孩的言语教学方式,向所有的孩子传授同样难度的教学内容,以同样的标准评价所有的男孩和女孩,许多男孩的表现自然会落后于女孩,从而产生男孩的学业危机。其二,许多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往往倾向于让孩子提早进入学校,有些准妈妈甚至提前一个月剖腹生产,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不比别的孩子晚上学。然而,由于男孩的身心发育晚于女孩,使得许多男孩过早在学业上掉队。在学业失败的阴影下,许多男孩逐渐丧失了自信和自尊,产生心理危机。其三,男孩的一些好动、竞争与叛逆的天性在学校中往往被看做缺点,天性想跑想跳的男孩被按在座位上学习,缺乏应有的体育锻炼。而家庭中父教缺席、母爱过度,以及学校中男教师的缺乏等问题,又使男孩生活在一个相对女性化的环境中。这些因素都令男性气质的培养遭遇危机。目前,一些进入幼儿园和小学的“90后”男孩已开始遭遇这些问题。可以大胆预见的是,在未来的20年中,“男孩危机”可能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三、对策与建议

如何规避“90后”可能遭遇的问题,是完善青少年公共政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使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安全运行,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青少年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参与。针对“90后”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

(一)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90后”

关于青少年的成长,青年社会学理论目前存在“问题”与“发展”两种不同的视角。前者将青少年期看作充满不稳定因素的急剧动荡阶段,因此着重关注青少年的问题心理与行为;而后者则将青少年看作有待开发的积极个体,整个社会都应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青少年研究不仅仅旨在修正青少年自身的问题,而是着眼于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系。从这一角度来看“90后”,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他们成长中出现的问题。首先,“90后”正在经历一个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具有特殊性的人生阶段,他们的某些不成熟在特定阶段是正常的,只要加以适当引导,就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其次,许多“90后”带来的风险实际上是由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某些政策,或是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问题所致,因此解决问题需要从社会变革和政策调整入手。最后,作为受教育者,“90后”发展中的一些缺憾与某些教育制度、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故学校、家庭、社会形成统一的教育力量至关重要。“90后”表现出的许多新特质,说到底是由发展环境决定的。同时,也应以发展的眼光认识“90后”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看到青少年问题自然解决的可能性,看到青少年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同构性,并以社会发展视野解决青少年发展问题。

(二)营造“三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

要提高“90后”家庭教育质量,需要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长效机制,推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建设。应通过政府赋权、政府购买等形式,鼓励并规范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参与创办各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机构;应加强家庭教育专业社工队伍建设,重视家庭教育机构准入机制管理,对家庭教育机构的证照、教学内容、师资力量和办学成效等作出严格规定,促进家庭教育市场的有序发展;各地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领导机构应明确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职责分工,确保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经费投入,同时也要重视家庭教育指导的受众评估;还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宣传阵地建设,重视家庭教育理论、应用研究和教材建设;等等。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首先要以青少年为本,尊重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顺应青少年天性和个性,创设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情景,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自然发展、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其次要以家长为主体,确立为家长服务的观念,了解家长需求,适应家长特点,尊重家长愿望,并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家长在指导过程中的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最后要遵循“多向互动”原则,努力创设指导者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互相学习、家长与儿童双向沟通的环境与条件。

(三)为“90后”社会化提供教育支持

第一,在尊重精神自由的同时,必须对“90后”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在核心价值的内容方面,加强诚实、友爱、敬畏、合作、尊重等核心价值的引领;在核心价值的构建上,成人社会应承担示范作用,为青少年树立起遵循核心价值的榜样;在引导方式上要与社会生活接轨,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第二,要为“90后”提供接触社会和实践的机会。社会实践有利于青少年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社会活动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要鼓励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促进相关社会资源向青少年开放。第三,要积极开展“90后”的心理建设和生命教育。针对部分“90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要重视和加强对其良好情感的培养,切实减轻“90后”的心理负担,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根据青少年的发展需求,建立家庭、社区、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支持系统,培养和形成青少年快乐的人生理念、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智需求。

注释:

①对人均GDP代表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均受教育年限进行的相关分析显示:1990年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6702,2000年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6377。参见沈百福、杜晓利著:《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1期。

②在青少年心目中,父母已由高高在上的“家长”逐渐变为与孩子平起平坐的“朋友”。51.2%的少年儿童将母亲视为自己的好朋友,46.7%的少年儿童将父亲视为自己的好朋友。参见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课题组著:《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2期。

③数据来自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2009年上海儿童发展状况研究”,由上海社科院青少所、上海市妇联儿童和家庭工作部课题组共同实施。

④参见孙云晓、李文道、赵霞著:《拯救男孩》,作家出版社2010年版。

参考文献:

[1]杜平.政经革命六十年,中国迈向新门槛[N].联合早报,2009-08-19.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线下结合线上网络教学范例(12篇)

    - 阅0

    线下结合线上网络教学范文篇1关键词:校园网;无线网络;无线校园网;协议标准;移动学习;教学资源引言美国率先在大学启动了无线校园网络,从1990年发展到今天,无线校园网已经成为各大院.....

    拓展工作思路范例(3篇)

    - 阅0

    拓展工作思路范文关键词:道路桥梁工程;桥梁拓宽;拼接方式;方法;分析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在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步伐的推动下,道路交通工程建设的发展步伐也在逐渐加.....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