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研究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大学语文研究范文

关键词:文化教学;教学策略;四个阶段

1.引言

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产生、发展和变化会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语言带有深刻的人文属性,没有语言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就无法解读语言。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所蕴含的文化信息非常丰富,我们的英语教学如果只是集中在对语言知识的讲解为忽略了文化的引入,这样的教学是肤浅的,枯燥的,舍本求末的。然而,尽管学界和教育界大力倡导文化教育,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效果在文化教学上还是不够凸显,如何才能使得我们的文化教学真正的开展,需要我们对于教学的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2.研究背景

对于文化教学的研究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胡文仲教授1992年主编的《文化与交际》论文集围绕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问题提出三种观点即从属(languageteachingwithculturaldimension),并行(cultureteachingasaparalleltolanguageteaching),融入(cultureteachingasanintegralpartoflanguageteaching),指出语言教学中要教文化。徐盛桓(1996)教授提出的“常规关系模式”(Stereotypical——RelationMode1)即语言的表达要有以“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推理过程的参与才能顺利实现,应以“常规关系”作为连接语言和文化的中介。曹文(1998)总结了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即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提出文化教学应超越文化知识层,通过对学习者文化意识的培养。达到文化理解。赵厚宪(2002)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1)对目标文化重在认识和了解的认知原则;2)吸收目标文化中有益成分的吸收原则;3)注意比较、对照本土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对比原则;4)摒弃文化歧视的宽容原则.对于文化教学,学界涌现出了许多新观念、新方法。但对于切实开展文化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和展开途径还有较为广阔的探讨空间。本文在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分析,提出了一个较为系统性的,具体性的文化教学策略。以此起到一个促进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作用,实现学生语言与文化的全面发展。

3.文化教学的原则

文化教学属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Clackworthy(Laughton&Ottewill,2000)提出的跨文化能力发展理论,跨文化能力发展有六个阶段,它们分别是:

本地专家是指学习者思考方式和行为都是以本民族文化为出发点。旅行者是指学习者逐渐意识到不同文化的差异。好学的旅居者是指学习者理解了不同文化的内涵。二元文化专家是指学习者能够对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初步的融合。综合者是指学习者初步的构建了跨文化能力。领导者是指学习者能够很好的运用跨文化能力,真正的达到了文化融合的境界。由此可见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构建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们的英语文化教学也应当适应这种发展趋向。目前国内的英语课文化教学方式很难达到这六个阶段的最终效果,作者根据这一现状,提出了一种较为系统的,可行性强的文化教学策略。

4.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4.1文化的引入

大学英语课堂上的文化教学最基础的一步是文化的引入。文化的引入通常和课本内容相呼应,是对课本知识的再延伸。引入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知识与本土文化的差异性显著,能够给学生带来较为强烈的反差效应。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在讲到“misunderstanding”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将不同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引入课堂。比如肢体语言的差异,饮食的差异,服装的差异,礼仪性的差异等。

4.2文化的理解

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于异国的语言,社会风俗,任何学习者都需要一定的积累,虽然这个积累过程比较漫长,但只要坚持,还是能够学习到很多不同文化的。然而,要真正的理解文化现象背后的内涵和价值观,却并没有那么容易。即使是生活在异国多年的人,他也许对于当地的语言,习俗了如指掌,但对于异国的价值观也未必能够理解和接受。在英语课堂上,我们要将文化教学从表面的文化现象的了解引申到文化内涵的理解,这是一个必须深入的过程。只有理解了文化的内涵才能说真正学习了和理解了这一文化。比如在讨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欧美国家的父母与子女关系有什么特点,以此引发学生思考,之后教师在给与一个比较客观的答案。这里为止,只是对于文化现象的知晓,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分析一下形成这种关系模式的原因。通过学生的讨论与发言,信息得到相互交换,思路由此打开。学生提供的信息可能不是很客观或很全面,但是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在学生探讨过后给与一个信息的补充,完善或是提供一种新的观念。比如教师可以进一步的分析,指出欧美国家的法律有父母抚养子女的要求却没有子女赡养父母的要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较国内更为松散,子女的独立性更强,这和欧美国家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有关。

4.3文化的融合

文化的融合是在充分了解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文化的重新认识和接纳。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习俗,对于不同于我们的他国文化,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这种差异,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认识到本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共性和特性,既能认同本族文化又能尊重和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在这一阶段,我们的文化教学的重点放在文化差异的比较上。比如在讨论爱情与婚姻这一主题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比较中外文化在婚恋方面存在的差异,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以及发表自己对于婚恋问题的看法。在这样一个探讨过程中,学生既了解了更多的文化差异,同时锻炼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形成个人意见的能力。最后的个人意见实际就是一种对文化的认识理解后的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处于一个辅的地位,为学生提供一些信息,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文化的融合必须通过个人的思考和分析以及最后的认同和接受才能够实现。

4.4文化的应用

文化的融合需要通过跨文化交际来表现和加强。语言和文化的使用要在一种特定的语言文化背景下进行。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这样的环境和实践机会。这一阶段的教学以实践为主。课堂中可以采取一些学生参与性高的活动,比如模仿性对话,角色扮演,针对某一文化观念的辩论。活动中教师课作为评委,学生形成评定小组,针对活动中参与者的语言表达,肢体表达,文化理解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反馈,帮助参与者认识到问题,从而不断的改进。这些活动对于参评小组的成员来说也是一种锻炼,如何给予评定也需要参评者首先对文化有着正确的理解。

5.网络和第二课堂的有益补充

文化的学习需要的是长时间的努力,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文化现象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外的场合和时间来更多的接触他国文化。教师给学生推荐一些文化学习的网络平台,要求学生定期做一些学习心得报告,此报告作为成绩的一部分给予考核。以班级建立学习网站,同学和老师可以在网站里提出疑问,交流心得。此外,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第二课堂,组织学生每个学期开展一些文化主题活动,比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以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角等

6.结语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应当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其目的都是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的教学有它特有的层次性,我们应当科学的,系统的组织课堂教学,合理的安排和分配文化教学的比重和时间。同时,由于文化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应当急于求成,而是利用能够利用的时间和机会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参考文献

[1]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

大学语文研究范文篇2

总之,语言学习应该伴随着文化学习,将文学、文化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文化意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着重分析了文学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意识以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产生的重要影响。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等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英语的交际功能越来越突出。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越来越趋向成为一种基本的技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首先,从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文学教学仍然处于缺失状态,未引起相关教学单位的足够重视。这种局面的形成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密不可分。高中阶段,在升学考试的强大压力下,学校英语教学不得不选择应试教育,忽视文化教育,在教学深度和广度上很难达到理想的标准。进入大学之后,英美文学成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对于其他非英语的学生而言,在课堂上更多的仍然是学习语言知识。英语的学习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仅仅以通过考试为目的,整个大学阶段被各种各样的英语等级考试所占据。

老师的教学以围绕学生通过考试为重点展开。课堂教学偏重于语法教学,忽视文学教育。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在短时期内提高学生的应试考试能力,但是从长远来看会阻碍学生的综合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要求。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愈演愈烈的国际化趋势,高校英语教育应以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人才为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语言的学习仅局限于具体的词汇、语法,那么将阻碍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教师仍然扮演着知识的传播者的角色,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略显滞后,仍一味地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学与语言之间的重要联系,将二者割裂开来,单纯地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语法、词汇的传授上,忽略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直接导致高分低能的学生的产生。

学生缺乏基本的文学意识,对西方文化一无所知,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去,教育产生了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实上,语言学习应该伴随着文化学习。因为任何语言都不可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将文学、文化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综上所述,学校教育不能只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文学教育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作用

语言不能离开文学而单独存在,文学的阅读和欣赏对语言能力的提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兼顾文学与语言的学习,不能顾此失彼,应该充分发挥文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运用方面的作用。

首先,加强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作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是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的语言,其交际功能十分重要。而传统的英语教学以通过各种英语考试为重点,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在大学期间通过四级、六级、雅思考试等成为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语言最重要的交际功能反而被忽视了。涉及到交际功能,那么就一定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一般而言,大学英语教材中选取的课文大都属于文学经典的范畴之内,这些文学经典从诞生之日起就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从具体的层面看,作品本身的结构、思想、主题等就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从精神层面看,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很多积极向上的思想,能够在精神上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不仅可以学习到规范的书面表达语,提高词汇量,领略到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的魅力,而且能够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政治、历史、宗教等诸多方面,深刻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使学生在日后的交往的过程中更加胸有成竹。

其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知识。文学欣赏是学习英语的有效手段,经典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的精华部分,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进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这样不仅能丰富课堂形式,调动课堂气氛,而且在客观上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熏陶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在接触大量优秀的语言材料的同时轻松掌握语言知识点。例如,教师在讲授具体的语法知识时,可以通过阅读相应的文学作品,通过分析具体作品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书籍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能够调动学生独立钻研的精神,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文学教育作为语言教学的补充,能够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加强文学教育的方法

事实证明,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为大学英语教学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首先,英语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应该更加多样化。传统的英语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以教师讲解为主,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手段来改善教学效果。具体到强化文学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在课堂中加入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英文电影欣赏、课堂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考虑到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很难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文化教学上,教师可以将文学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学手段。比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与西方文化相关的讲座,以班级为单位订购英文杂志、报刊,观看原版的英文电影等,这些途径都可以使学生接触和了解到有关西方的文化、政治、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总之,学校教育应该主动承担起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责任,为学生打开一扇文学的窗户,让学生充分领略到英语语言的优美及其感染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其次,从教师方面来看,学校应该积极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组织相关的教学培训,只有学校和教师自身意识到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善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缺失的教学困境。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积极主动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熟悉中西方不同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和等。有能力的教师可以开设选修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在课堂中应该适度地向学生介绍不同体裁的外国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表现手法的讲解引导学生体会英文和汉语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体会英语语言的措辞之美与章句之妙,以此激发他们对英语文学知识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语言与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地向学生渗透文学、文化知识,将文学教学与语言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与人文情怀,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正栓,田会敏.大学英语教学应有文学教育意识[J].当代外语研究,2013(03).

[2]曾青梅,曾芝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与审美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大学语文研究范文1篇3

【关键词】PBL;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角度

现代职业教育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快速发展,技术突飞猛进,教育虽然立足于小小的课堂,但与整个社会的变迁和变革产生着直接的关系。传统的教育虽然有着诸多的弊端,鉴于惯性却仍是教育的主流。然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开展教学改革之前,聚焦传统教育,做出更多的思考是十分有益处的。

一、传统教育已无法满足当今高职的教育要求

一个三年制高职学生,除去第三年的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出头,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好这两年时间进行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异常重要。

每一个高职学生和他们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有着殷切的希望,盼望他们能参加完三年的学习后迈向前程似锦的未来。而高职院校近年来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使毕业生能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证书的双证,同时也拥有英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证书。

证书是职场的敲门砖,但敲开门之后,这个学生的专业能力、沟通能力、职业素质能够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这些才是今后未来发展的关键,但传统教育显然无法做到对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高。

传统教育适应不了当今学习者的需求,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课程日益发达,各种在线培训如雨后春笋。教师除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要积极转变思路,积极利用资讯发达的网络平台,为学生创建学习的新契机。在追求高效的现在,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在拘泥于一本教材的传统教育上。而老师讲解学生听课的方式,没有办法直接传授在工作中需要的技能。面对知识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教育对此却并无充分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是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二、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采取PBL问题导向学习的优点

1.PBL教学法能培养学生快速适应计算机辅助软件的能力

在众多的学科体系当中,计算机是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也是一样。在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中,涉及到的AUTOCAD、PHOTOSHOP、3DSMAX等软件,每一款软件都会定期升级,对硬件的要求也逐渐加强。与之相对应的是高职院校硬件条件有限,在教学中采取低版本软件进行教学,学生如果缺乏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面对软件更新时就会无所适从。

2.PBL教学法能拓展学生的计算机辅助软件操作技能

在高职三年制的学习中,第一年要面临大量基础课程的学习,例如英语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留给专业课的课时不多。第二年开始真正的专业课教学,但要完成一个学科体系的学习,要学的门类非常多,比如在园林中就要学习植物学、施工、设计原理等,综合下来留给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课时只有两个学期8个学时。在第一个学期学习AUTOCAD软件,第二个学期接触到计算机辅助效果图设计的教学,如果按照景观效果图公司的要求学习3DSMAX软件,那么72个学时无法达到一般的培训要求,如果学习SKETCHUP,那么如果在工作中遇到3DSMAX就会发生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情况。因此在上课前,选用软件、优化学时,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整合众多软件成为了首要问题,但单从老师方面入手,并不能解决学时不够这一难题,只能无奈地调整迎合。在使用PBL教学法后,能大大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展学生的软件自学能力。

3.PBL教学法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景观设计公司,设计师并不是单枪匹马,而是团队作业,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高质高效地完成甲方交给的任务。但在高职传统的教学中,都是单独完成老师交付的任务,这与团队作业有很大的不同。根据这一情况,应当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习惯,比如将图层名标示清楚以便后续设计师进行工作等。在进行PBL教学法后,学生直接进行团队合作,在实战中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三、从学生角度看PBL教学法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的应用

1.学生角色的转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重点是记住知识,但面对知识的更新却没有办法。而在PBL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重点是如何应用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须学习如何自发自觉地使用网络或是其他方法来获取知识从而完成任务。在寻求的过程中,知识成了链式结构,学生会自发提出问题并自动获取答案,由传统教育的被动转化为主动学习。

2.在合作中学习

传统的教学是竞争性教学,必须比别的学生背得好多做练习才能获得高分,从而取得奖学金。但在PBL教学中,学生必须在合作中学习,相互促进和进步,只有自己的小组作业获得了认可自己的工作价值才能体现。这一方式更接近实际工作,无论一个员工多么地努力和出众,最后都要靠产品和设计来说话。

3.知识的整合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知识都呈单独割裂的状态,在学科的学习中,只有在最后学完所有的课程时才会顿悟到这个学科的全部面貌。事实是,虽然在教学计划中都有写到,但是很多大一学生对于将来自己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从事这样的工作需要哪些知识储备都是相当迷茫的。仅凭几门割裂的专业课使他们对未来感觉到困惑,而对于知识的死记硬背非应用感到迷茫。这是几十年来的教学误区。

在PBL的教学中,学生却能通过自发的搜索和学习,很快了解到自己专业所需要承担的社会任务,以及具体所要去做和提高的是什么。在传统教育中老师也会提及到,但毕竟有限,而学生寻找到的多方位的信息更为全面。

4.问题中学习

PBL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可总结为:利用问题学习使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培养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主学习软件的能力;培养设计职业素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体系;发展学生的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用PBL教学法,虽然在课程中还保持了讲课的形式,但是从新的模式设计中,鼓励学生大胆地独立思考,并不仅仅死记命令,而是对任务进行深入的思考。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时间截止期是多少、如何才能高效地使设计呈现较好的状态,这都是设计师需要深入思考的。

5.课程整合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独立学习各个学科的内容,但是在PBL教学中,却能在一门课程中实现多门课程的整合,课程的目标整合也是PBL教学的重点之一。这一目标是通过运用设计实际案例来完成的,为了完成设计不仅仅需要具备软件操作能力,学生更需要讨论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法,从相互学习中提高能力。景观设计、植物学、花卉学、园林施工、美术,整合不同的学科才能使小组获得更好的作业,如果这些课程学生曾经学到过,那么就可以练习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去,如果这么课程没有学到过,那学生就完成了很好的预备知识的积累同时对这门课程的目标非常清晰。

6.促进小组学习

PBL的特点之一就是小组共同学习,小组由班级人数和方案难度所决定,组成固定的小组和临时小组各有利弊。每个高职班级一般是由40个人组成,分成6人小组和7人小组,或者可以分成5个8人小组。小组学习有着很大的优势。

小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并学习合作。能使学习者在合作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与成员的对比中,学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提高目标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相比于传统的教学,能进行高级的学习活动比如分析、评价、批判性思维、决策、获取知识、综合和归纳学习需求等。在小组学习中,教师需要提供机会,使学生分享观点、验证想法、评估自己。当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小组讨论可激发学生对现有知识的理解,促进新的想法。这种方式有助于形成较为成熟的学习方法,并发展合作学习技能和一些知识转化技能。

四、从学生角度谈PBL学习的难度

虽然PBL学习法有着很大的好处,但是在实施的角度还是有不少的难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PBL教学法很新,在遇到问题时没有先例可寻,也缺乏其他同事和教师的支持,在教学模式上没有很长的时间积累,不能形成成熟的可借鉴的模式,如果教学反馈不明显很容易产生挫败的想法,同时我国历来的传统教学造就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让他们转变学习方法也有一定的阻力。

1.学生态度较为闭塞,不愿意相互合作

与欧美学生较为活泼、主动不同,我国的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了沉默、被动、不发声,同时缺乏表达自己的迫切愿望。在小组活动中,缺乏相互之间的交流和默契合作。不少学生虽然是开朗的,但分对象。比如面对自己熟悉的同学能侃侃而谈,但是对于不熟悉的组员却因尴尬而少语。习惯了单独完成老师既定作业的同学,对于小组合作这一方式还是非常陌生的。

2.发散性思维差,对头脑风暴方式陌生

学生的思路习惯了在既定框架中前行,发散思维较差,同时非常害怕犯错误,宁可少说少错,不愿意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对头脑风暴这一小组激发创造力的方式非常陌生,如果一句话不是深思熟虑的正确答案,就说不出口。因为缺乏小组合作的经验,在交流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障碍,不能有效地鼓励、激励、补充,对他人形成很好的帮助,这对于整个小组的氛围都有很大的影响。

3.组长的安排

在组长的安排上也有很大的问题,班干部有一定的威信,但学生不能很好地与之交流,如果选择“民意代表”,那么气氛是活跃的,但该同学并不懂得有效地分配任务和督促其他同学完成既定目标。

4.层次差别大

学生的层次差别大,能力很强的同学觉得能力差的同学是拖累,能力差的同学一贯的没有信心,也不相信自己可以通过短时期的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这在分配任务的时候很成问题,因为好逸恶劳的思维影响,能力差的同学希望那些好的学生能够把所有的任务都完成掉独享其成。而能力好的同学一方面不想将任务分配给能力差的同学以免他们拖累了整个小组,可是又不希望他们左手渔翁之利。

5.评估

教师没有办法全方位地监督到每个小组每个同学在全过程的表现。可是交由学生评估在评判标准上相当不客观,碍于面子和不想做恶人的心态,学生会将所有的分数都打到最高,这显然和科学评估背道而驰。

综上所述,PBL教学法在计算机辅助教育中的应用还属于初探阶段,显得稚嫩并鲜有先例可循,但其突出的优点使教师应大胆尝试勇于改革,探索出一套极具适用性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费米.问题导向学习(PBL)指南.[M].王维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

作者简介:

杨青(1983.3―),女,籍贯上海,讲师,硕士,现任教于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和景观规划、计算机应用。

大学语文研究范文篇4

微课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颠覆式的影响。大学语文教师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认清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利用全新的教学手段,调整大学语文的课堂设计,深度参与大学语文微课资源的开发,以便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发挥微课在课堂导入、情境创设、疑难破解和引导学生课外拓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微课;大学语文;教学

美国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论人的延伸》中提到:口耳相传的教育模式起源于希腊-罗马世界,靠拼音文字和手稿在中世纪传播。然而几十年后,印刷术的占领地位结束了,新媒体登上历史舞台,这意味着历经2500年的口耳相传的教育模式结束了。”[1](p.21)此后,国内外学者对新媒体的论述和解读也越来越深入,对新媒体概念的争议也日趋达成一致,这就为我们利用现代化的电子媒介,如电子书、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杂志、手机、触摸媒体等,通过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媒体,改革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大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内容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利用这一新媒体,创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发挥微课在课堂导入、情境创设、疑难破解和引导学生课外拓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课时量过少,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与专业课相比,作为通识和基础课的大学语文课时被严重压缩,很多学校将其由48节骤减为24节,有些院校将此由必修课降为选修课,有些院校甚至干脆取消了这门课程。在这样尴尬的教学氛围中,教师们不得不删减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节奏,想较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已经变得不可能。教师在上这门课的时候显得匆匆忙忙,患得患失,只能敷衍和应付,学生们也从心理上轻视大学语文课,教学质量必将大大折扣。长此以往,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定位将不复存在,培养他们对人生的思索,对心灵的关怀,对历史和社会的理解,对整个世界的义务和责任,学习从精神上成人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传统的教学方式加重学生疲劳和迷茫情绪

大学语文在一般院校作为一门基础课和公共必修课而开设的,不仅课时少,而且学生们在心理上也是不重视的,再加上别的课业负担重,这都会不断地侵蚀大学语文的学习时间。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防止学生出现审美疲劳和迷茫情绪,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每一位大学语文执教者应该深思的问题。虽说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其重要性不可替代,也是不可动摇,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早已受人诟病的填鸭式”的教学,教师一言堂,师生互动少等现象,这都会消磨掉学生本已不多的学习热情。所以,如何实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就必须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二、大学语文的课堂设计

大学语文教学的最佳组合模式是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在保持相应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大力开展创新性教学。科学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随教师讲课的时间变化而变化,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增强,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学生处于理想听课状态”的持续时间为20-25分钟。如果我们能够在此时适时地转换教学模式,调整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从一种理想听课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理想听课状态”,这将是一种高效率的无缝对接,课堂效率翻倍。微课、慕课等新媒体由于时间短(控制在10-15分钟范围内),内容精(学习内容高度浓缩),一些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难点、疑点或盲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适时地呈现,学生们瞬间就可以找到一种豁然开朗和醍醐灌顶的欣喜和释然。故理想的大学语文课堂应该是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师生互动的平台、点拨与升华的良机和反思与重构的舞台。那么,大学语文的哪些内容最适宜以微课和慕课的形式展现出来呢?

(一)诗、词、歌、赋的讲授

大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诗、词、歌、赋占到相当大的篇幅,由于时间的限制,只能选择性的进行讲解,大部分的篇章无法讲授,这时微课、慕课等形式就成了有益的填补,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起众多的碎片时间”遨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教师在制作微课时,要统筹规划,把握全局,运用音乐、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把抽象的诗词形象化,让学生自然而然、不由自主地融入一种真实、形象的意境。笔者在讲授孔子与儒家文化”中的《论语》时,就进行了精心的微课设计,分为导入、内容讲解、小结和课后思考与作业等部分,在导入部分”通过简单的提问,了解学生对《论语》的熟悉程度,然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合,并从日常生活、古今中外等方面对《论语》进行现代的解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内容讲解”方面,将《论语》的背景知识分为《论语》的出处、《论语》的作者和《论语》的内容和编排等三个部分。在小结”部分进行精炼的释疑和总结,最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后思考与练习。这样就可以不断深入理解《论语》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不可再现的局限性。

(二)字、词、句的辨析和解读

大学语文课程中,对字、词、句的解释不容回避,特别是关于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探讨问题,而中国古代的汉字演变非常复杂,如甲骨文、今文和小篆的书写,如果在黑板上用粉笔书写,不仅不规范,不准确,而且效率极低,但是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展示,既形象生动,又准确无误,将汉字的演变轨迹和脉络一清二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被激活,效率倍增。在学习《苏秦始将连横》时,文中出现不少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和繁体字的问题,这些概念的辨析既是难点,又是学习的重点,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如果中途详细讲解这些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和繁体字,不仅会影响师生共同欣赏文本时的那种惬意、和酣畅淋漓,而且课堂时间不允许这样做。如果把这些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和繁体字通过微课等方式让学生在其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就能起到温故而知新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背景知识和文学常识的呈现

背景知识和文学常识是讲授一课的边缘性、储备性的知识,专门专时讲授耗时费力,效果也不好,而且挤占了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解。如果将这些知识以微课的形式提前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及当时大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文章的主旨会有莫大的作用。我在讲授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时,我将白居易贬谪江州作为其一生的转折点,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之前是兼济天下,之后是独善其身,并将这两个阶段与白居易的生平结合起来,这样白氏的一生的人生经历和发展脉络就十分清楚了,然后我将这些素材制作成微课,提前呈现给同学们。最后我讲授《问刘十九》时,同学们对白氏为什么能写出如此清新、隽永的闲适诗的原因就会不言自明,对白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歌创作主张也会心领神会,也会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艺术效果。

(四)精彩片段的欣赏

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很多已经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如果我们能够就地取材,将其中与我们教材有关的部分剪辑出来,放在微课或者慕课之中,呈现给学生们,寓教于乐,同学们的兴趣一定会大增。笔者在讲授《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这一部分时,就将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精彩片段移植到微课之中,效果就比教师的讲解好得多。

三、大学语文微课资源的开发问题

在大学语文的课堂设计基本确定之后,大学语文微课资源的开发及应用就成为迫在眉睫、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微课资源开发的具体目标

首先,通过大学语文微课的开发,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的大学语文特色、又有别于大学文学课程的微课资源。这些资源在内容上便于大学生接受,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能更好地体现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特色;在形式要多样化,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不一而足。其次,通过大学语文微课资源的开发,培养一批能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学生队伍。学生在微课上进行预习,在课堂上才能有目的、有意识的学习,才能与老师积极地互动和交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重要性,在实际操作中也是竭力贯彻这个原则,而微课就起了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样,学生才能自然地进行角色转换,从容地走向讲台,学生20分钟或40分钟课堂内容的准备,一定超过老师10个小时或20个小时的灌输教育的效果。《尚书》云学学半”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微课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有着其它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再次,通过大学语文微课的开发及应用研究,能培养一批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又能熟练掌握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专家型、技能型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创作的过程中成熟起来的,只有鼓励教师进行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们的成就感和创作冲动就会不断的增强,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如鱼得水,高屋建瓴,将自己的教学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通过大学语文微课的开发及应用研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的心思拉进课内”和课外”两个课堂,营造一种健康、活泼、友好的校园气氛和学习型的校园环境,从而从一定程度上培育良好的校风,增强了学校的文化底蕴。

(二)大学语文微课资源开发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微课虽微”,但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过程简短但结构完整”[2]。因此,在微课资源的建设和开发过程中要体现微课内容的选择性和结构的完整性。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微课资源开发及应用虽然有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但是针对大学语文微课资源的开发和研究却不是很多,质量上乘、深受学生欢迎的微课更是如凤毛麟角。那么,大学语文微课资源的开发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的呢?首先是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凝炼与整合问题。开发大学语文微课资源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因此我们要对该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哪些内容应该精讲,哪些内容应该略讲;哪些内容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哪些内容不适合;哪些内容适合采用视频作为微课载体,哪些内容又适合采用音频、微电影等。上述问题需要一线的教师们深入研讨,周密调研,反复论证,拿出合理的方案。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上一节已经进行详细地阐述,不再赘述。其次是大学语文微课制作的技术问题。多媒体制作技术精良与否直接影响微课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们不仅要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要有前瞻的眼光和对现代多媒体制作技术娴熟的掌握和运用。很多教师一边在自己喜爱的讲堂上辛勤耕耘,教书育人,但又不愿意被浩浩荡荡,来势迅猛的现代技术所淘汰,成为边缘人,于是他们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很多尝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受条件的限制,很多语音、动画和视频无法自己制作,都需要凭借大型的、现代化的设备,故有些教师有时不得不忍痛割爱。鉴于这些不容回避的技术原因,很多高校从外面引进一些商业化的制作团队,为老师们排忧解难。我校一直走在现代化教学和改革的前列,为了开阔我校教师的视野,学校多次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为教师们介绍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转变的情况和趋势,以及网络课程整体技术方案与实现的路径等等。为了解决微课、慕课等实际制作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学校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一些商业的教育机构进行合作,目前已进入了实质性的运作阶段。有了学校和机构提供的技术支持,教师们就可以将传统和现代进行完美的结合,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再也不是疲惫之师”了。微课是大学传统课堂的有效补充,是收集大学生碎片时间”的好形式。然而,作为新鲜事物,微课的潜力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挖掘。我们教师一定深度地参与资源开发,才能最终破解微课资源建设难题。不管怎样,翻转课堂、MOOC和微课程的兴起,昭示我们告别传统资源观,代之以大力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用微课程资源的新资源观”[3]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每一位教师,你们准备好了吗?

作者:程平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大学语文研究范文篇5

[关键词]文化互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120-02

高考英语科目改革及国家相关政策调整使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学生诉求有所变化,英语教学也相应调整。单一灌输西方文化或强化中国文化,无法满足学生的诉求和教学的需求,只有让两者在内容与方式上相互碰撞、互通互融,即达到“文化互文(intertexuality)”,才能将教授知识与弘扬文化融为一体,将学习技能与传承精神合二为一。

一、调查问卷设计

本文属于教研项目初期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在接触大学英语前的学习动机,及初步接触大学英语且接受文化互文策略后的学习心理。研究对象为2014级非英语专业的175名本科生,研究时间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即大一第一学期);问卷分为“文化互文策略运用前”与“文化互文策略运用后”2阶段,共9题,涵盖“学习英语的初衷和动机”、“中外文化渗透意识”、“文化互文策略教学效果”和“对文化互文策略的建议”等4方面,有效问卷171份。

二、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学习英语的初衷和动机”方面:(1)80.7%的学生期望“流利的口语表达”,其次是“灵活的笔头表达”、“扎实的语法”和“语言背后的文化”及“其他”;(2)动力来自“以后求职的需要(31.58%)”及其他因素如(按票数多少排序)“尽快通过CET4/6”、“喜欢英语”、“具备所学专业所需的英语基础”、“考研考博的需要”、“想与外国人交流”、“出国的需要”;此外“没什么原因,反正一直在学”、“想了解外国价值观”和“其他”并列最后。

“中外文化渗透意识”方面:(1)节日文化方面:95.91%的学生更青睐中国传统节日;(2)姓氏文化方面:对于中国人起洋名,62.57%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就是个符号”,26.32%的学生认为“洋气有个性”,6.43%的学生认为“没必要,中国人用中国名就好”,只有极少数同学认为“反感,崇洋”;(3)文字文化方面:对于外来词越来越多,63.74%的学生认为“是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24.56%的学生认为“是中国文化吸收采纳西方文化”,少数学生认为“是西方文化潜移默化入侵中国文化”;(4)传媒文化方面:对于现代青少年喜欢过洋节、说洋话、穿洋牌、唱洋歌、看洋片,分析原因如下:(按票数多少排序)“西方文化更先进”、“喜欢,想多了解”、“有个性/时尚”、“随大流”、“洋气”、“更吸引我”、“西方文化随处可见可听可接触”、“大环境/文化全球化的影响”、“赶潮流”、“崇洋”、“显得有文化”、“更符合年轻人的思想品位”、“没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美”、“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赏/认可”、“学习英文”、“习惯性选择”、“西方文化传播到位,中国文化传播缺失”、“不知道”等。

“文化互文策略教学效果”方面:83.04%的学生认为“很好”,“更理解目标语言的内容和文化(54.93%)”、“激起好奇和兴趣(28.17%)”、“增加课堂趣味性(15.5%)”;16.9%的学生认为“没差”,因为“不了解教学目的(39.39%)”、“方式有待改进(33.33%)”、“无法激起兴趣(15.12%)”。

“对文化互文策略的建议”方面:48.54%的学生希望“中西文化并重”;24.56%的学生希望“能以中国文化为主,辅以西方文化”;22.81%的学生希望“能以西方文化为主,辅以中国文化”;极少数学生希望“不谈文化,只讲语言”。

三、教学策略方法探讨

笔者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读写教程(第二版)》第1册前5单元为例,提出下列可行的教学方法。

(一)文化对比法

讲解第一单元SectionA的“junior”时可引入姓氏文化:西方社会为表示对长辈的尊重或怀念,儿子的名字可与父亲或祖父相同,但需加上“junior”(即“Jr.”);中国人刚刚相反,晚辈的名字会避讳父亲或长辈的名字以示尊重,避讳原则是:避皇帝、避上级、避圣贤、避长辈。以上均可举例说明。文化对比法使好奇转化为学习“junior”的动力,增加纵向积累;同时也使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避讳原则”。

(二)文化类比法

第三单元SectionA与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的《背影》在情节内容、写作手法和情感升华方面均有可比之处。文化类比法使学生从熟悉的文章入手,向陌生的课文“移情”,有效避开生词或语法造成的理解障碍。通过对主题和情感的把握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对后续展开的思想内涵、布局谋篇及遣词造句等方面的挖掘或赏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化互文让教与学都在“话语”层面,而非“词句”层面,这对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大学英语教学大有裨益。

(三)文化扩展法

第四单元SectionA的“pitch”和“tone”可扩展至中英的语言特点:中文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支,音调语言,即有四声(fourtones);而英语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支,语调语言(intonation),即音高(pitch)和重音(stress)在句子层面的集中组合,可举例说明。文化扩展法既补充了“pitch”和“tone”的含义,又拓展了英语语言学常识,让非英专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四)文化引申法

第五单元SectionA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较远,可让学生在课下(如一周内)自行分组,自行命题,完成以AIDS为关键词的主题内容(资料搜集、文字撰写、幻灯片制作、台上宣讲及答辩等);课堂宣讲与答辩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文化引申法不仅避免了课堂的枯燥或尴尬,还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主动深入地学习了课本上没有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并以书面和口头的形式表达出来,最大程度地领略了实际运用层面的语言状态。虽然微观上每组学生所选主题不尽相同,但宏观上却是中外文化在艾滋病领域的碰撞。学生在语言与社会方面均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受益匪浅。

四、结语

研究对象学习目的和动机较实际,教师可合理务实地设置教学内容;他们的吸收力与可塑性强,能基本辨识文化融合、渗透与入侵及其形式与程度,有自己的理解、态度和坚持,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尊重共性,发扬个性。

研究对象认可文化互文策略,且希望继续运用,中西文化并重,因此教师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通过“文化互文”使教与学更主动深入,同时注重自身的文化积累、人文素质和人文修养,善于将热情、巧思与创意融入课前准备和课堂讲授中,让授课的内容和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由于尚处研究初期,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文化互文策略的教学目的不够明确、内容不够新颖、方式有待改进等;另外,中西文化侧重比例、分寸拿捏、系统的方法、干预程度及学习效果监测等问题均是日后要持续关注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梁艳红.浅谈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的重要性[J].海外英语,2014(04):39-40.

[2]尚菲菲,郭晓林.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双文化输入[J].教育教学论坛,2014(01):263-264.

[3]张黎黎.中国英语、文化认同与大学英语教学[J].现代交际,2014(10):213-214.

TheStudyofStudents’DemandsandtheCultureIntertexualityStrategyinCollegeEnglishTeaching

LiuChun

(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beiWuhan430074)

大学语文研究范文篇6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课堂教学;环境因素;环境教学模式

一、引言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眼下是一个高科技竞争和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人才的激烈竞争,英语作为一种获取各种专业知识和信息的工具已显得十分重要。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各行各业直接面对国际大市场,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越来越高,如何培养综合素质高,外语交际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探索和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一次较大范围的、轰轰烈烈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于1999年颁布实行,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陆续出版。人们期望大学英语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语法为纲”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交际法教学模式,英语课堂也应该更为“互动”。然而,实际中的大学英语课堂并没有发生较大的转变,学生们不能适应强调师生互动的交际教学法,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教师、学习者、师生关系、学习动机等都会对课堂产生影响,然而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即学习环境,本文将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学习环境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大学英语是一门把语言内容转化为具体行为能力的课程,它潜意识地把语言的学习和语言的运用结合在语言的整体行之上,它是一种特殊行为和能力的结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愈加感到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化交流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这一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从小学到大学,虽然教师、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英语学习上,但效果却不如人意,究其原因:

1教师和学生就如何“教书”和如何“学习”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重知识传授与学习,轻能力培养与训练,结果是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再精彩,学生充其量只是装知识的“容器”,被动地听,被动地记笔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地发挥,形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其结果是教师愤然,学生茫然。

2随着招生数量逐年增加,生源质量每况愈下,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能力也差。导致了学风方面的种种问题。

3学习与运用脱节,导致了教学双方的消极互动,使学生经历了学习失败的消极体验,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使教学难以获得满意成效。

4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手段传统单一,抽象化,程式化,缺乏语言学习的氛围,激发不起语言学习的兴趣。

5教学缺乏研究,“重教学,轻教研”的倾向在教师中普遍存在。他们只注重埋头上课,不重视教学理论、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总结和研究。上述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扭转大学英语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不良局面,我们的思考与对策必须围绕“教”与“学”的问题展开研讨,应从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质量管理五个方面人手深化教学改革。

三、社会建构主义模式的环境观

社会建构主义是MarionWilliam和iLobeL,Burden在分析和综合了人本主义、认知学说、建构主义和社会互动论(socialinteraclaontheory)之后提出来的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他们认为,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有四个相互影响的因素: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这四个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反映自己教学理念的任务:学生选择相对于个体而言有意义的方式理解任务:任务则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连接界面(interface)。此外,学习发生的环境对学习者的知识构建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情感环境、物理环境、学校环境、乃至更大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可以看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四个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个动态平衡,四个因素中间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因素,而打破整体的平衡。他们认为,语言学习所处的环境对个体的学习会产生深刻影响。学习环境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首先是微观课堂物质环境以及课堂人际关系:其次是国家的教育体制及其教育方针;最后是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本文将分别探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体制这两个较高层面的环境因素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四、社会文化环境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任何学习都发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Oxford和An-derson在1995年指出,“学习活动和文化影响同所学的内容密不可分,而学习风格同文化价值观和文化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William和Burden指出,“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偏好与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如能考虑到这一点将会有效地促进学习”。Cook也注意到了文化与课堂的关系,她提出,“就社会而言,学生和教师对课堂的期望取决于他们的文化”。课堂教学的方式因文化而异,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考虑到社会的特点和适应社会的需要。李敏在2005年以一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调查为基础,从文化价值观念方面对外语课堂教学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她从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对外语课堂教学的影响:第一,较大的权力距离(LargePowerDistance)。中国文化中,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父母的角色,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教师是知识的化身,也是权力的化身。教师具有鲜明的榜样和权威形象,课堂内的等级观念很深,在课堂上,学生习惯于安安静静地聆听,接受教师所传输的知识,并且深信不疑。第二,群体化倾向(Collectivism)。中国属于“集体意识”较高、“自我意识”较低的文化群落,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群体概念和归属意识较为强烈,在课堂上则表现为不愿意“拋头露面”,而更愿意以隐蔽方式回答问题。第三,较强的不确定性回避倾向(StrongUncertaintyAvoidance)。中国文化强调不确定性因素回避,不鼓励冒险或偏离常规。在课堂上。学生喜欢有组织、有准备的学习,希望问题都有正确的答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非常注重对词汇、语法等的准确解释,在他们看来,只有掌握词汇、语法等系统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外语。所有的这些社会文化因素,无疑都会影响中国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以及英语课堂教学。

五、教育体制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的环境观,国家的教育体制会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影响。很显然,各国之间的教育体制及其目标与方针各具特点,而处于不同的教育体制之下的学习者的学习及课堂环境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考试一直是教和学的核心。尽管近年来,在英语教学中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善,开始注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也开始尝试一些诸如交际法、视听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强调对学生进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语言产出技能的实践: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项目也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主观题的类型和比例,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实行英语口试。但从整体上看,大学英语教学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这种教育体制和应试教育迫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语法和词汇等语言知识上,使他们“处于一种浅表式的学习方法”。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学习者不会被动地接受传授给他们的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各自学习和吸收那些他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中国的语言学习者在英语课堂上表现出的诸如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注重细节的学习方式、习惯于正规的课堂等特点都与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

六、结语

大学语文研究范文1篇7

关键词:文化大学英语教学农业院校

一、引言

文化导入英语教学的实践,就是在教授语言的同时要有意识地传授对象国文化知识。这些认识与实践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上世纪70年代以后,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CLT),也称概念功能观(notionalfunctionalapproach)诞生了。CLT的特点是在注意语言结构的同时,更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交际语言教学(CLT)的广泛采纳,为语言和文化在教学上的统一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在国际上,上世纪70年代是各国交往与冲突同时激增的时代,尤其在欧洲,欧共体为了“相互依存”提出了“文化和教育的合作”,而且“使用发展新的语言教学法则给予优先地位的考虑”。这样,外语教学就被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而且把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放在了交际方面,而交际本身又是一种社会行为,所以在教学中就离不开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基于以上理论和认识,在过去的30多年间,当外语教学由以传统的以语法和词汇为中心转向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时,文化就开始悄悄地进入了外语教学的课堂。

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国力的日益昌盛,世界的目光聚焦于中国。现在全球掀起了学习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化的热潮,这必定会影响中国的文化教育。因此,中国学生不仅要学习西方文化,也要进一步学习中国文化。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是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值得探索的新课题。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受传统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在教学中偏重单纯语言技能的训练。对语言交际方面的认识一直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在掌握了一门外语和与其相关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之后,便可以自如地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但实际上,不同的语言由于其文化背景与母语文化的差异,往往会导致交际中的障碍和问题。交际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的适当运用,这种适当性应视其文化规约而定。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规约,甚至会有冲突,这就使不同文化概念的人在交流中产生了障碍。在英语教学中,屡见不鲜的东西文化差异现象经常成为困扰学生的难题。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不多,缺乏“跨文化意识”,而母语的文化概念又严重地阻碍了学生语言习得的进程。胡文仲先生指出,提高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即要了解我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因此,正确认识中西文化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和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能通过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来提高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二、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院校具有很强的行业性和发展的特殊性,其英语教学也因而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如专业性较强,理科学生占多、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和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这些特殊性使得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过分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语境中的英语交流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由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压力,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做阅读理解和背作文范文方面。但效果并不显著,学生往往掌握了整套的语法规则,大量的词汇,结果却听不懂、说不出、读不顺、写不对,造成了英语学习与运用的脱钩。在学位英语的学习中,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相当缺乏。在语言学习中依然存在错误认识,以为学会了语言知识就自然能用英语进行成功的交际。致使在语言交际方面错误频出。在遇到含有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词时对其意义更是费解。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缺乏西方文化知识,不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风俗习惯,也就不能合理预测对方的交际策略,在交际中避免不了会产生不解或误解。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分层次、递进式的,进入研究生英语学习阶段意味着完成了本科期间的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进入向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方面转变的阶段。但是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主要以语言教学为切入点,课程的设置基本上依然沿袭大学英语的模式,主要为“读写”、“听说”课程。这些课程在语言基础学习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对处于更高阶段有更高需求的研究生来讲,则是一种实效不大的重复。因此,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就能进行交流。农业院校学生教材中入选的阅读材料大都以书面语为主,实用性和实践性不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多采取单词与语言点讲解――句式结构译解――练习题解答的“三步”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造成语言知识积累与语言技能开发之间的巨大反差”。

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语言教学目标之间还存在很大的距离。而在朝着这一方向转变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不同的习俗文化、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政治信仰和等。所以,在语言学习中,没有这些方面的深入认识,只局限于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习俗与外国人进行交往,必然会形成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方面的冲突。

三、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建议

时代的发展要求农业院校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便了解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知识。Buttjes认为,语言习得的过程因文化差异而不同,交际的核心不仅在于语法内容的输入,而且包括社会文化知识的传输。这就意味着文化和交际更是不可分割。文化是交际的基础,而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只意味着毫无意义的语言符号的灌输。我们在“学习其他民族语言时不可避免地要接触与本民族文化不同的新的文化现象,这时必然会发生跨文化的问题”。一旦使用一种语言就是在传递这种文化内涵。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牢记语言的本质就是交际,学以致用是根本目的。因此,农业院校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传授语言知识上,而要将文化知识融于语言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更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知识的导航者。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教材内容,为他们提供配套的西方社会、习俗、宗教、历史等文化现象介绍和中西文化对比等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解读词汇、短语、习语、谚语等语言单位的文化内涵,点拨重点句子结构、篇章结构中体现的中西语言文化差异,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分析课文中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念。

另外,特别应指出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入。随着英语越来越成为一种强势语言,“文化赤字”这一现象越来越为学者所重视。注重对学生此方面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比较。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的影响,以集体主义或环境主义为主要特征。由此可以看到:中国人习惯于整体性的直观具象的思维特点,西方人擅长于分析性的抽象思维,因受到“谦受益,满招损”传统儒家道德的影响,中国人崇尚谦虚内敛,而在西方文化观念中则强调个性发展、表现自我和独立行事的特点。这样,理解了中国文化观念中崇尚“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弘扬集体主义的信念,才能深刻领会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的内涵并无贬义,而是作为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贵精神得到的赞赏和鼓励。在教学中积极输入中国文化,有助于学生在吸收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深刻理解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中国文化导入,能更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能保持跨文化交际中的主体地位,不至于迷失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大潮中。

参考文献:

[1]Bloomfield,L.Language[M].NewYork:Holt,Rinehart&Winston,1933.

大学语文研究范文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语言能力中国文化

1研究目的

Υ笱в⒂镒ㄒ笛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能有效用英语表达出其对中国文化的观点和看法,让跨文化交流成为一种双向的积极的有内涵的文化交流,进而让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得以改善。

2研究介绍

学生能够用英语有效准确的表达出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和观点,然而,这种情况却在当代中国大学生中并不常见,从而出现了文化失语现象。不少人常常思索,学了英语的大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将自己学习了解的中国文化知识与国外友人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只能在与之谈论各自国家文化的时候被动的接受他方的文化信息和知识,这也就是人们广泛理解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在最初的医学术语中,失语症是指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的病变,如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脑部炎症等,造成患者对人类进行交际符号系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损害,尤其是语音、词汇、语法等成分、语言结构和语言的内容与意义的理解和表达障碍,以及作为语言基础的语言认知过程的减退和功能的损害。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评论家开始批判西方文学思想的入侵及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流失,他们觉得大量的国外文化思想的侵入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艰难发展,纷纷表达批判的态度,以及对于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前景的担忧。那时正值中国走向世界的开始阶段,人们对于西方文化充满好奇和兴趣,却对于本国文化不甚了解,因此渐渐出现了“中国失语症”的现象。南京大学的从教授在2000年最先提出“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术语,他在其丰富的教学经历以及生活中发现一种现象,就是即使有着很高的英语水平的中国青年学者在和西方人的交流交往过程中,也不能恰当合适的用英语表达出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没法展示出中国的学者应该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风范。当西方的学者们积极探索孔子儒家和老子道家文化的精髓时,我们的学者们却不能恰当合适的向国外友人介绍传播古老悠久的中国文明,有的甚至是阐述成另外的一种涵义,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多内涵丰富而又独特的思想文化术语,这需要我们青年学者们饯行“厚德载物、鉴古知今”等文化品格,并且主动地对外传播、推广中华思想文化。

3研究设计

3.1问题

“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原因及改进方法。

3.2主体

国内外许多的专家学者们在文章和理论中表达和强调了语言学习中的文化交流学习的重要性,例如,美国应用语言学Robinson(1985)提出的“文化多面性”的概念,他提出语言和文化教学应该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多面性,也有专家把“文化教学”视作是语言教学过程中的五个维度并且和听、说、读、写这四个基本技能不可分割,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的ClaireKramsch教授也认为文化是语言的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提出老师在外语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外,还要适时,适度,适当的教授本国文化和目标语文化,文化教学应该贯穿到外语教学的整个过程,并加以改进,再后来,又有学者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意识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具有的文化差异深层原因,能够适应不同文化,学习交际策略,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质量。上诉都强调了语言学习中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3.3研究手段

通过对于成都理工大学6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其中300个英语专业的学生,300个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问卷调查的问题针对英语的交流,和英语交流中跨国文化的经历以及看法,收集数据并整理进行了分析。

4结语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们普遍缺乏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即使是英语专业中有着高水平英语能力的学生也不能很好地跨文化交流讲解中国文化,这让我想到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思想,即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因而在教学中培育和向学生传授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就显得极其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并且适度的增加英语讲解和英语交流思辨能力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能更好的将中国文化的紧髓介绍给国外友人。

在分析讨论中我们从中发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这30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大学生甚至是众多工作人员都具备着日常英语交流沟通的能力,然而,以往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中的严重弊端,尤其是对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忽略,越来越充分的呈现出来,学生在实际语境以及讲述自己国家文化的时候的缺乏相应的英语能力,即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在对调查结果进一步分析中还发现,中西文化在大学英语的教与学中比例有所失衡,一方面,超过50%的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然而也有超过70%的学生表示他们不能很好的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另一方面,我们的英语大纲教材以及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考试内容,都较少涉及中国文化,这些因素都是逐渐导致中国学生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直接原因。

由于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语言哲学和语言思想史研究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这些理论昭示了语言的文化属性或人文性,因而加大外语教学的文化含量,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并且引导学生拓宽语言的文化视野,了解语言的文化功能,领悟语言的文化精神,学会从语言现象解读社会、历史与文化,已成为我国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非常值得鼓励和肯定的,然而,纵观我国的英语教学,在增大文化含量上却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片面性,即只是单方面的加强了对西方国家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介绍,而对于中国文化的相关的英语负载词及在日常的运用,未能得到相关的重视与安排。

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因而对于一种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及背景有相当的了解,是成功与他人进行文化交流的必要条件,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交流,其交际行为都是“双向”交流而不是“单向”传播,跨文化交际与普通交际的差别就在于一个“跨”字,即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决不能仅局限于对交流对象的方面,而且还有与交际对象共享我们的文化和传播我们的文化。有些中国学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负载词不甚了解,还更因此而闹出笑话,有些学者有着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并有着较强的英语水平,但是在和西方学者交流时,就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从而不能较好向国外友人传播中国文化,这对于我们中国文化向外走出去有造成一定的阻碍,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一大缺陷。

5建议

对于该研究,我们提出以下的建议:第一,修订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选入中国优秀文化,提高中国文化占有比例;第二,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开设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课程;第三,完善考试内容与形式,把中西文化相关知识作为一个部分加入到英语考试中;第四,对大学英语教师制定相关培训方案以提高他们中国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第五,在大学英语课堂内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把中西文化相互融入其中,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相关中国文化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逐渐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

参考文献

[1]Bryam,M.Teaching-and-LearningLanguage-and-Culture.Bridgend:WBCLtd.

[2]Irving,K.J.CommunicationinContext: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SkillsforStudents.NewJersey;Prentice-Hall.

[3]Kramsch,C.LanguageandCulture.Oxford:OxfordUniversityandPress.

[4]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2):50-58.

[5]从丛.中国文化失语症: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大学语文研究范文篇9

关键词:大学语文;设计;应用

宝贵的文字,记载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和人文资源,后人该怎样续写新的篇章呢?这是每一位高职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大学语文课程整体设计方案,通过对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研究,为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新策略和新方法。

一、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高职生所开设的素养类公共必修基础课程。课程以经典文学作品为核心,引导学生感受、领悟汉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培养人文素质,提高语文应用能力,达到“知、行、能”三者统一。

这一定位,突出审美性和人文性、强化价值性和职业性、兼顾工具性和基础性。《大学语文》以文学的姿态进行教育,其寓教于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是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高职《大学语文》姓高名职,既不能等同于中专语文,也不能等同于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旨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过程中起功能性作用。

这一定位,贯彻文本本位,以优秀范文进行教学,让经典成为心灵的发动机。类似《古文观止》般赏析优秀文本,类似《百家讲坛》般对优秀作品做出更丰富多姿的诠释。语文本位,以精美诗文富含思想之美、诗情之美、语言之美,滋润学生,感悟学生。

二、课程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承上启下,必须强化人文性、工具性,兼顾社会性、职业性,为学生职业生涯导航,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课程设计思路,以需要为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素养为核心、以能力为特色。

(一)能力目标

完善匹配听、说、读、写和赏、评、思、悟能力,具备在社会生活、职业活动中,正确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具有比较丰富的想象、类比、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

(二)知识目标

巩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基础,了解中国文学的基本发展线索,掌握各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理解口语交际和应用文写作的基本技巧和要求。

(三)态度目标

认真的学习习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能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优化生命,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良好的职业操守。

三、课程设计

一个优秀的高职语文教师最大的本事,就是能在引导学生理解、鉴赏课文的互动过程中,把学生潜在的求真、崇善、尚美的情感诱发出来,使自己与学生都得到心灵的享受、精神的升华。

(一)教学内容

立足专业、社会和学生发展需求,淡化学科体系,注重素养和能力养成,凸显“高职性”,根据各专业对学生人文素养及语文能力的基本要求,指向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的维度,分为阅读鉴赏、口语交际、应用写作三个单元,其中包含17个学习任务、34项教学活动。

(二)教学模式

主要采用任务驱动,通过“主题+文选(能力)”,变逐篇串讲、单一训练为“以一带十”提高学习效率,努力为专业建设服务、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如阅读鉴赏单元,按照人文主题,分为诗意的栖居、道德的分量、审视的智慧、人性的探究、理想的守望、心灵的相契、乡愁的理念、自然的感悟、生活的艺术9项学习任务,从观照人类自身,了解人性根基,到观照天地自然,理解生命真谛,帮助学生精神成人。口语交际单元,按照能力主题,分为8个学习任务,既培养学生通识能力,又服务其专业岗位能力。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启发引导、诵读品味、情感体验、分组讨论和课堂观摩等方法,引导学生读有字之书,悟无字之人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本位,以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成功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体现“实践性”,强调重情趣、重体验、重合作、重创新的理念,加强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学习兴趣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考核方案

采用笔试与口试相结合,标准化考核与分层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体系,体现“多元性”,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全面检验其综合素养和语文能力。

1.期末考核成绩(理论和技能考核各占50%)

(1)理论考核,强调体悟。题型以综合分析为主,采用笔试形式,在统一时间内进行,以检查学生对“必需”理论知识及文学现象的总体把握。考核内容:文学常识(中国文学史发展脉络、李白、杜甫等代表作家及作品),阅读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应用文写作(事务文书、礼仪文书、社交文书等)。

(2)技能考核,重在应用。采用口试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以检查学生文献检索、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口语交际等能力。考核内容:有备演讲(即兴演讲),要求声音洪亮流利,态势语言大方得体,主题阐述正确鲜明,结构安排条理清晰,内容交流丰富有效。

2.过程考核,关注学习过程,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强化竞争意识,使考核时间全程化

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态度(作业、笔记、出勤率等),诗歌朗诵(充分准备,声情并茂),课文研讨(围绕主题,积极发言)。

人生的力量来自双手,更来自心灵。高职教育既要重视学生“职业生涯”,也要重视学生的“生命生涯”,给学生抹上“求真、崇善、尚美”的“生命亮色”。坚信仓颉灵感不灭,美丽中文不老,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7.

LearntheLanguageCourseStudytheOverallDesignScheme

JIANGHong-mei

大学语文研究范文篇10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大学语文;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面向处中文专业之外的大学生所专门开设的文化素质必修课程,该课程对一系列的精美作品予以荟萃,无论是在艺术方面,还是在思想方面,均有着十分鲜明的审美特征,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而又丰富的教育素材。古诗词是大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谓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及理想的一大结晶,集社会美、艺术美与自然美于一体,蕴含着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和美的语言,能够将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热情激发出来,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然而,在大学语文当前的教学中,大学语文教师通常将古诗词教学讲授成为文言串讲,仅仅重视静态的诗义演绎,将整体的古诗词赏析变为单调的局部分析诗词句,使得古诗词的内涵受到破坏。所以,大学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教学现状,尽快的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强化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效果。

一、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

1、懒惰思想普遍

与中学教育相比,大学教育有着内容多样复杂、层次高等突出特点,如果仅仅借助于课上时间来进行学习,是很难将学习任务顺利完成的,更无法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这便需要大学生对课余时间合理的进行分配,将自主学习观与全面学习观树立起来,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切实的学会学习,但是很多大学生却将课余时间浪费在打游戏、玩电脑上,忽视了课余时间的学习,这有效的表明很多大学生缺乏远大抱负、理想和目标,在学习中存在严重的懒惰思想,所以,作为一门考查课程的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便被学生大大忽视,更不要说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素质了。

2、对古诗词教学缺乏正确认识

具体表现为:因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缺乏像英语四六级考试一样的权威性,并且缺少明显的与就业亦或是升学的利害相关性,这便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价值与意义持否认的态度,而有些学生即便是知道古诗词的意义所在,并且也意识到自身缺乏古诗词素质,但是极少有学生愿意将时间用在学习古诗词上。从客观角度上来看,这与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沉重压力诸如就业压力、专业学习压力等有着较大的关系,尤其是随着高校的大量扩招以及就业机制的改革,大学生为了将自身的竞争优势加大,重视社会职业价值的学习是无可厚非的,然而,高等教育的目的既要对专门人才加以培养,又要对知识群体加以培养,要求大学生既要专业知识扎实,又要文化素养较高,而仅仅重视职业竞争,则对全面发展与健全人格建构是极为不利的。

3、教学模式滞后

大学语文古诗词有着其自身的气脉,可谓是诗人"心灵律动"的重要产物。作为学生与诗人、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以及教师与诗人对话与体悟的过程,古诗词教学需要体悟咀嚼,需要激情和热情,需要感奋共鸣。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均对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不起学习兴趣,究其原因可知,古诗词教学仍然沿袭着应试教育下所推行的教学模式,轻整体教学重字词释义、轻意义领悟重文字翻译,并且缺乏对古诗词多角度、多层次的鉴赏及阐释,这便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不佳。

二、加强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1、重视哲理的引导及领悟

古诗词中有着浓郁的感情蕴含,并且绝大多数均是生活智慧、人世经验以及理想信仰的闪光点,因而古诗词中就必然有着动人的情趣、隽永的意味。古诗词的理趣美并非是思想理论的概念化,而是诗词与这里的有机结合,进而由此所形成的抒情美感。在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将塑造美作为落脚点,对学生的高尚情趣进行培养,在教学中将学生引进古诗词的意境,在体会和想象诗境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感悟道理,以此更好的消化、品味和领悟古诗词的深刻意蕴,促使学生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高度的上升。

1、强化感情的融入及共鸣

在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沟通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情感,使学生所激发出的感情能够与诗人素寄托的情感有交流、共鸣的产生。比如,在讲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李商隐)时,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对形象予以感知,而不去对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情感进行体会,那么学生的感受则这会是干巴巴的,因此,教师应当积极的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生活经验诸如亲情、友情、爱情的呢过调动起来,往往爱到极至便会推己及人,有了切身的体验后便可以更好的理解作者在对爱情的忠贞进行表白时,为什么悬揣恋人也会在相思痛苦中沉浸。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便会得到极大,并且在学习中会不自觉的融入情感。

3、创新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

高校应当针对当前的教学现状,尽快的将改革古诗词教学的工作予以开展。应当切实的按照大学生所具备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古诗词功底,并且结合古诗词所具备的意蕴含蓄、深刻的特点,在教学中将以往单一的灌输教育教学模式彻底并且,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予以发挥,积极的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注重对古诗词的体悟欣赏教学与诵读教学,深入的将古诗词所蕴含的的意境美挖掘出来,让学生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多角度的把握诗人的思想,多侧面的领悟古诗词的情感,全方位的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注意自身语文素质的提高,引领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培养意识及精神,以此促进学生人文素质与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在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大学语文教师应当运用具备创造性的方法,以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将学生的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引导学生将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展开,将学生的审美心理激活,从而深刻的古诗词的思想情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绪及观念,从而提高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尹玉玲.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J].文教资料,2012(9).

[2]宋芳明.整合发掘融合美育-语文古诗词教学与素质教育[J].中国科技博览,2009(31).

大学语文研究范文篇11

一、“研究性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方式

笔者所实践的大学语文研究性教学,借鉴了古今中外的先进思想,又结合普通院校本科生的认知特点和时代精神,具有独特的内涵和操作程序。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在我国的教育理论界,主要存在着课程和方式两种理解。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方式,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所有学科。笔者结合客观条件和学生实际,将“研究性学习”定位在一种现代教学方式。于是,产生了“语文研究性教学”这一概念。在本论文中,“语文研究性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探求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或探究各种语文现象,应用相关知识深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取知识,掌握规律,培养能力的教学活动。所以说,这里的“研究性教学”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与手段。实践告诉我们,研究性教学不仅指组织学生个人或研究小组就某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而且师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就基础性知识开展的质疑、研讨,也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形式。这种教学模式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均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教师启发性、创造性地教,学生探索性、批判性地学,伴随着师生不断的探索、发现和创新,教育的目的得以圆满实现。

二、“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大学语文研究性教学,侧重解决的是“如何学”的问题。它的理论基础是瑞士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而且,知识的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而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时,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是信息的简单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与结构重组。建构主义理论还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能拿来即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按照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各种假设。因而,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可见,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需要探究和再发现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建立一种体系,采用合适的模式,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大学语文研究性教学正是给学生创设了这种自主、自由、自在的空间,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真正体现,并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其实,大学语文教育正是这种唤醒人的生命感、价值感的教育,更是一畦无与伦比的进行创新教育的土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方式,灵活地运用一切可能的策略,来诱导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以促进他们学力的发展。大学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是:创设情境――诵读课文――讨论质疑――确立论题――搜集资料(研究文献)――成果展示――总结评价等步。

1.创设情境:上课伊始,教师精心设计一段情绪饱满而又亲切的导语,是十分必要的。可谓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因为一堂课就是一个特定的“场”,要引导学生走进这个“场”,沉迷于这个“场”,就要做些铺垫,来激发学生的情思,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就能以欣赏的姿态面对文本,以主体的情思占有课堂,在空间上也营造了一个有待交流和讨论的教学环境。

2.诵读课文:对于篇章教学来说,阅读课文是最基础的一环。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没有读者的阅读,文本只能是未完成的作品,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是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也是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并且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复杂的、充满创造性思维的情感活动过程。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是作者、教师、学生共同建构了文学作品的意义。因此,教学中必须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自主阅读,尽情阅读,通过各种阅读方式充分感悟文本。这样,学生就把文本输入了大脑,做到了心中有文,各种思维活动也就有了把手,这是进行深入探究的基础。特别是对于精典篇章的教学,教师要借助多媒体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如醉如痴地诵读文本,在“涵咏”、“咀嚼”中加深理解和体会,为思维的触发蓄足情势。

3.讨论质疑:通过品味课文,学生一定会有切身的体会和感受。有的学生可能心领神会,与文本心有灵犀;还有的学生可能发现难点、疑点甚至挑战点。此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平等对话中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一步可以说是对阅读成果的开掘。但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通过启发、引导和适当的点评,使学生间、师生间的观点发生碰撞和交融。在自由开放的讨论质疑中,学生的思维会被激活。特别是对于持有相反观点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思想倾向,组织学生辩论。这样,既训练了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又使得每一个观点都渐趋完善。

4.确立论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和资料的基础上,有的问题不能解决或不能完全解决。最后,这样的问题便会“浮出水面”,成为焦点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力求做到心中有数。所以,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充分掌握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又要密切关注学术前沿,吸纳最新成果,并且融入教学内容,弥补教材滞后于学术进展的不足。惟有如此,教师才能独具慧眼,帮助学生把有价值的话题确定为进一步研究的论题。

5.搜集资料(研究文献):论题确立了,学生的自主研究就有的放矢了。但是,对于不同性质的论题,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区别对待。例如,对于有定论的问题,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可以直接提供相关资料。既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电子文本,也可以提供纸质文本。让学生自行建构自己的理解,并在对材料的分析、检验和批判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研究文献”。相反,对于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对于文学疑案,如孔子是否曾“删诗”?《国语》的作者到底是谁?诸如此类问题,就要布置学生围绕该问题搜集资料。但是,这一步绝对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给学生指导研究思路和方法,提供信息资源,做到指导到位与及时。可以向学生推荐有价值的、专业的书籍,以及优秀的网站或作家的专题研究网站,使学生有意向地搜集资料。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实际上就是感受、发现、研究、创造的过程。同时,要求学生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进而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就把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拓展到图书馆、网络等场所,从而使课堂教学超越了课本,超越了教师,超越了课堂,超越了学校,把语文学习的外延还原为生活的外延。

6.成果展示:通过以上五个环节,学生已经完成了信息加工和意义的主动建构。在思想上经历了由“疑”而“悟”,由“悟”而“新”(认识)的三种境界,进入了一片新天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创新。创新就要有成果,成果展示可以采用小论文、模拟论文答辩、专题报告、展示多媒体课件等形式。这个环节是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个表现真、享受美、获得乐的过程,它能强化学生自身研究的价值和深入探究的欲望,也能使学生资源共享,互相启发,互相交流,互相补充。

7.总结评价:由于受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自主研究可能较为琐碎和片面,所以,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适当的总结和归纳,促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总结如何搜集、筛选、加工相关信息以及规律性的学法。应该注意的是,教师的评价不要求全责备,重在激励、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另外,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的学生可能意犹未尽,特别是对于带有争议性和创新性的论题。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投石激浪,让学生课后继续探讨或者加入教师的科研队伍。

四、结语

大学语文研究范文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课程,是母语基础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却长久以来被边缘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准确的定位,教师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近些年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提倡和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大学语文开始被重新重视起来,很多人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批评和建议;随着近几年研究的深入,对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了几个主要的方向。

1对大学语文价值定位的研究

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来说,如何定位大学语文价值,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长久以来,大学语文被认为是高等教育中不甚重要的一部分,被很多人忽略,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作用,没有对大学语文做出准确的价值定论,因而,大学语文的价值定位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的重点方向。

大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作用是加强学生的母语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书写能力。通过对优秀文本的阅读、欣赏和学习,培养学生对汉语的感悟、外化和综合运用能力。但是仅仅这些还是不够的,大学语文教学的价值还在于有更深层次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学生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领悟到其中的语言艺术之美、人性人情之美、自然风光之美,感受到文学作品中带来的精神震撼和对生活、生命的再认识,与此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开阔视野。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担负着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承载着优秀文化精神的传播,是学生认知世界的一个窗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大学语文价值定位的研究是不应被忽略的。

2对大学语文教师素质的研究

在大学语文教学的环节中,教师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而在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过程中,对教师素质的研究经常成为一个热点。从现今的教学实践来看,由于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不够重视,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

在高校中,一般把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课,缺乏有效的管理。有些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由一些非专业教师担任,这无疑降低了教学水平和课程深度,使得这门课程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意义。有些则是请文学院的各科教师担任,但是这些教师往往攻读某一方面,擅长精深的学术研究,所以对于要求综合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学来说,显得并不恰当。

大学语文教学需要的是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首先,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知识层面引领学生;然后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不仅能以丰富的学识吸引学生,还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稳重而不失活泼的口头表达能力等等;最后,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具有创新思维,时刻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动向,积极运用新的理念和方法推进大学语文的学科建设和改革,这样,教师本人和大学语文学科才能共同成长。

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素质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校不够重视。作为校方,应该设置专门的教研机构,提高教师的待遇,鼓励和推进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水平。

3对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研究

大学语文应该用什么教材,具体教学内容是什么,成为近几年教学和教材内容和改革的争论焦点,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焦点。一直以来,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是选取古今中外具有极大影响的文学作品,并对此进行分析和欣赏,很显然,这种教材内容存在很大问题。

第一,教材内容选编存在比较严重的倾向性,很多教材选取了大量的文言文,对于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则取之甚少。当然,这也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但也从另一个方面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无法开阔眼界;第二,在教材课程内容安排上,阅读和和欣赏占了绝大部分,很少有实际的文字语言训练和独立的思考练习,这使得学生缺乏实践训练,无法真正提高语言文字水平,与实际生活脱节。

不过,现在很多人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大学语文的教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一方面继续坚持大学语文教材传播知识,美德育人的传统;一方面也注意和现实相结合,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尽可能与日常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反映浓郁的时代特征;另外,在教材的编排上,努力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水平和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4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

在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方向中,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可以说是最贴近实践的。大学语文教学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实现优秀文化和道德的传播,在各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中完善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是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兴趣难以激发,而老师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于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涉外仲裁范例(3篇)

    - 阅0

    涉外仲裁范文【论文摘要】仲裁作为司法外解决争议的方式,其本身所具有的契约性和司法性的双重性质,决定了法院对仲裁进行司法审查的必要。仲裁的司法审查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网络工程就业情况范例(12篇)

    - 阅0

    网络工程就业情况范文篇1摘要:本文在系统地对顶岗实习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构思的基础上,设计了顶岗实习网络课程的思路,特别是对顶岗实习网络课程组织和实施、师资队伍、学习策略.....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