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范文篇1

规章制度是学校科学管理、民主办学、依法治校的依据和保证。为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推动学校体制机制创新,努力为学校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对学校现行的规章制度开展一次集中清理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清理原则

规章制度的清理和修改完善力求体现法制统一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保留适应的、废止过时的、修订残缺的、制定空白的”,结合高等教育规律,特别是我校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保证规章制度的合法性、程序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体现稳定性与前瞻性相结合。

二、清理范围

本次规章制度清理的重点为20xx年版《学校学生手册》、《学校教师手册》中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清理标准

明确各制度的“留”、“废”、“改”、“立”,对现行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和完善。

“留”是指:学校所执行文件符合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规定,与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相一致,适宜于学校的管理实际和发展需要,应当继续执行的,予以保留。

“废”是指:凡在实施过程中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式要求,或与现行的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规定不相符合,不适宜于学校的管理要求,已经没有存在必要的,已经过时的规章制度或条款要明确废止执行;

“改”是指:对不适应形式要求、部分内容不和适宜,与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要求不一致,或现行依据有所调整,不完全适宜于学校规范管理和科学发展、尚不够完善的,依照有关规定程序应予以修改、合并的,修订完善。

“立”是指:现行制度整体上已不适用,已重新制定,或由于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实际工作需要填补制度空白的规章制度要着手制定。

四、工作程序

(一)梳理整改

从实际出发,结合日常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对现行的规章制度进行认真梳理,填写《现行规章制度梳理情况统计表》。各部门对本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清查、整理的过程中,从文体、内容、执行效果及依据和合法性等方面,按类逐文进行审核,提出是否保留、修改、废止或补充的初步意见,报主管校领导阅批。

(二)归类

本次清理规范工作采取“分块处理”、“归口清理”的方式进行。“分块处理”即“留”、“废”、“改”、“立”,先行完成对应予废止的规章制度按照有关规定宣布废止的工作,之后陆续完成对拟修改和新制定的

规章制度的审核和工作;“归口清理”即相关部门、二级学院、直属单位实施“谁制定(规章制度)谁清理”的原则。

新修订的党的工作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党委工作规则、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纪检工作、工会工作、共青团、学生会工作等7个方面的制度。

新修订的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综合管理、人事管理、教学与教研管理、财务与资产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治安保卫、后勤管理和建设规划等9个方面的制度。

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在清理范围内划分、归类各部门部门的规章制度进行清理。

(三)清理审查

各单位在明确各项制度的“留”、“废”、“改”、“立”的基础上根据主管领导意见,调整、完善文件内容,形成内部意见后报主管校领导,由主管校领导报学校相关会议审议通过,决定相关规章制度的保留、修改、废止和制定。

1、审核内容

(1)政策法规审核:制定主体有无权限,规章制度的实体性内容和程序性内容是否合法、明确、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与上级文件相抵触。

(2)依据审核:规章制度的实体性内容和程序性内容所依据的文件是否合法、是否仍现行有效,名称是否正确。

(3)内容审核:是否从实际需要出发,是否科学、全面、合理、系统和配套;与本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有无矛盾,是否重复,是否互有抵触;具体内容是否与主体一致;是否符合学校目前的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需要,是否存在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内容;规章制度所规定的内容、主体、程序、对象及监督是否明确、具体,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执行效果是否达到规章制度的制定目标;涉及其他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是否经过协商,分歧意见是否一致,会签单位是否齐全;是否具有先进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前瞻性。

(4)体式审核:规章制度的字体、格式等表现形式是否规范统一、符合公文的形式。是否符合《公文处理办法》和《细则》的有关规定,文种是否恰当;文稿结构是否符合公文写作要求。

(5)文字审核:表述是否规范,包括字、词、标点、语句和逻辑结构是否准确、合理;计量单位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行文、数字、层次、序数等是否规范。

2、审核程序

拟写人初核、处室负责人审核、分管校领导审签。

(四)印发公布

修订完毕,学校按规章制度公布程序重新印发《学校学生手册》、《学校教师手册》。

五、清理结果及报送要求

规章制度清理结果分为:保留、修改、废止、新立四类(见附表1《现行规章制度梳理情况统计表》)。对于需要废止的,提出明确理由;

对于需要重新修订的,应当说明修订的必要性。

校发规章制度需将《现行规章制度梳理情况统计表》分别报送纸质及电子版(目录及内容)各1份,并需加盖单位公章。

其它部门制定的某些规章制度是否与你处相关规章制度有重复、交叉或冲突的地方?或你认为学校还应制定哪些规章制度?

六、清理工作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学校规章制度清理工作组,具体负责制定清理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初步审查各单位清理目录,研究解决清理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具体组成如下:

总负责人:

总协调:

汇总:

政策法规审核:

依据审核:

内容审核:

体式审核:

文字审核:

校属各单位要成立清理工作小组,负责审查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清理目录,并派专人负责清理工作。

七、清理工作注意事项

1.加强领导,组织到位。此次规章制度梳理、修订和完善,工作量大、覆盖面广,政策性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学校制度建设的意义与紧迫性,把制度修订工作作为近期重点工作任务来抓。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负责,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各阶段任务有序推进。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范文

一、健全机构、全员参与

学校在校务公开工作之初,就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副书记、工会主席为副组长,支部委员及学校各职能部门的代表人员为组员的校务公开领导小组,还成立了由各职能部门代表人员、教职工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分别负责校务公开的具体工作和检查监督。同时,通过教师会向全体教师宣传有关校务公开的文件精神,宣传校务公开的目的、意义,还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了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使全校教工一致认识到:全面推动校务公开工作是新形势下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促进学校行风建设、推进民主管理、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全校统一了思想,做到全员参与,为校务公开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二、建立制度规范动作

在推行校务公开工作的过程中,特别在学习了《意见》后,在加强领导的基础上,制定了《九台市第八中学校务公开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的职责、分工,制定了有关的制度,确定了校务公开的内容、依据、程序等。具体的制度有:1、校务公开负责制,校行政对校务公开负责,把校务公开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校长管理责任范围,具体协调各部门做好工作;2、公开内容审核制,即对公开的内容做到严格的把关,先由学校办公室及时悼念资料,汇总后由校务公开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进行审核签字,再行公布,从而保证了公开内容的正确、真实、全面、及时。3、反馈信息登记制,对教师、家长及社会对校务公开工作反馈的意见建议及处理情况做好登记,并将家长、社会对学校领导、对部门、对教师的评议、考核情况做好记录,以便将公开评议工作同校务公开工作结合,与学校的各项考核挂钩,使校务公开真正起到推动学校发展的作用。

建立有关制度后,有效防止了校务公开工作流于形式,提高了校务公开工作的规范动作水平,保证了校务公开工作的质量。

三、开辟阵地、形式多样

在校务公开推行后,学校就在学校教学楼前投资设立了校务公开栏,公布有关的教育法规,学校的办学方针、目标,收费标准,学校财务情况阶段性工作等一些重点内容。在楼梯口设立了校务公开校长信箱,在校园网站建立校长信箱等三个固定的阵地保证了重点内容的公开和反馈信息渠道的畅通。同时利用各种条件,因地制宜地开辟临时性公开栏目,保证各项内容灵活、快捷地公开。

在形式上也灵活多样:首先将教职工代表大会作为实行校务公开的基本形式,听取学校工作报告、财务报告,讨论通过学校规章制度重大决策,履行教代会审议、决议、评议、监督等职权,发挥教代会的优势为校务公开提供组织与制度上的保证。例学校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职工奖惩条例》等均由教代会审议通过,并于工会组织实施,教代会监督执行。其次是在会议上通报,对学校需要公开和教师要了解的政策、文件等,通过全体老师会议、教工座谈会等有关会议进行公开通报。像学校的各项工作安排,历年的职务晋升、评先中有关政策、条件、要求等都通过教代会向教师传达。三是开设评比栏、工作安排栏和荣誉栏,将学校组织的各项评比情况,晋升、评先的民意测验结果,师生获奖情况和学校的每周工作安排、有关会议活动等以栏目形式向教师公开。四是根据实际情况用灵活的方式公开,在期初的教师工作安排、聘任,以局面形式向教师公开;涉及到教师工资、福利、奖金等切身利益的问题时,由专人负责当面解释,像学校代扣工会费、医保费、所得税时,均由财务人员作好解释工作;在家长普遍关心的校服、学费等收费中,将物价局的有关批文张榜公布;在工资变动中,针对教师对变动情况不明,工资组成不清的情况,总务处就专门印发工资变动登记表,注明变动时间、依据、金额,让教师心中有数。

在学校创建信息化校园中,更是发挥数字校园的优势,在校园网上开辟校务公开专栏,丰富了校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

有固定的阵地,丰富多样的形式使教师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均能了解,使社会对学校工作也能了解,并得到教师、社会的信任和支持,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四、突出重点、内容实在

在公开的内容上,坚持把学校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公开,公开的内容做到几个结合,即同学校的管理工作、学校改革结合,同学校的领导班子建设、师德建设和行风建设结合,同维护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结合。首先是学校重大问题及决策的公开,如办学思想、发展目标,学校改革方案和规划,学校的聘任、职务任免,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条例、意见措施等。二是社会热点问题的公开,如学校收费一向是家长关心的热点,学校对学杂费、外籍生借读费等均予以公开,让家长放心,减少误解。三是教职工关心有问题的公开,如评先的条件、指标,民意测验结果和职务晋升中的述职、成果展示、送审名单等做到公开。四是敏感问题的公开,如学校的财务情况、物资采购情况、经费收支、招待费开支等做到公开。五是师德评议的公开,家长、社会对教师的民主评议结果向社会公开。

公开的内容涉及到学校工作方方面面,但同时也突出重点,做到教师、家长、社会最想知道的均能公开,且内容具体真实。

五、加强管理、不断深化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范文1篇3

【关键词】健康教育;卫生服务需求;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R179G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3-0203-03

诸多研究表明,有效的健康教育应以受教育者的需求为依据[1]。1992年,教育部与卫生部联合颁布《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2],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指南,至今已近15a。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群疾病谱发生变化,中小学生也面临新的健康挑战。该研究旨在探讨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为教育部门修订相关政策,完善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研究对象涉及受教育者和实施教育者两方面,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相关人员。鉴于小学生对问卷的理解能力,需求研究仅选择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际调查全国26个省市(包括2个直辖市和24个省、自治区),共调查学校153所,其中中学76所。接受调查学生共计8008名,其中有效中学生3974名(男生1881名,女生2093名)。同时,调查家长8008名,教师771名(来自小、中学分别为387名与384名,各占50.2%和49.8%)。

1.2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和社会学研究有关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由研究者参照教育部、卫生部1992年联合颁布实施的《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以及2000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国家标准(GB/T18206-2000):《中小学健康教育规范》[2-3]中所涉及的要点为基础,自行完成设计《中学生调查问卷》与《教师调查问卷》、《家长调查问卷》。问卷内容除一般情况,有关的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外,还涉及对学校健康教育内容、方式、教材等问题的需求等。问卷均经过预试验和专家论证。同时,制定半结构访谈提纲,包括《教育部门分管教学领导访谈提纲》、《学校领导访谈提纲》、《任课教师访谈提纲》。对主要涉及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教育政策的决策者和参与者,如教育部门主管领导、学校校长、课任教师等进行个别深入访谈。

1.3数据分析问卷回收后,剔除不合格问卷,对合格问卷重新编码,用EPIdata2.0建立数据库,采用平行双录入和逻辑检错的方法进行数据录入质量控制,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仅对合格问卷中的应答项目进行统计)。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χ2检验(包括确切概率法)等。

2结果

2.1健康知识需求与学生主要的健康问题问卷中涉及的健康知识需求包括个人生活方式、食物营养、伤害预防、心理卫生、青春期发育等14个方面,分别对学生、教师、家长3组人群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健康知识需求方面,学生提出的前5位是人际交往、缓解压力、心理卫生、食物营养、健康生活方式等,而怀孕避孕知识、艾滋病和性病预防知识排在最后。按不同教育方式划分,目前采用独立授课组的学生对健康知识需要的顺位与总体略有差别,渴望了解营养知识上升至第3位。独立授课组学生想了解环境与健康、预防伤害与安全、体育锻炼与健康、近视、龋齿等常见病预防、人际交往的比例高于分散授课组的学生。而分散授课组学生想了解怀孕与避孕、艾滋病和性病的预防的比例高于独立授课组。

教师对学生应该主要掌握的健康知识的观点与学生有所不同。就总体而言,教师提出的知识内容居前5位的分别是个人卫生、体育锻炼与健康、环境卫生、心理卫生、伤害预防等。虽然采用不同健康教育模式的学校对知识需求的序位有所不同,但依然集中在此5个方面。另外,还有6.7%的分散授课组教师和5.8%的独立授课组教师提出学生还应该掌握自我保护、道德伦理等知识。

家长认为子女在该年龄阶段应该掌握的主要健康知识也与教师不尽一致。保护视力一项上升至首位,其他居于前5位者依次为环境卫生、体育锻炼与健康、促进心理健康、伤害预防等,排在最后的为艾滋病预防。同样,存在不同学校类别的差异,分散授课组的家长将食物营养上升至第5位,独立授课组将预防龋齿上升至第5位,而伤害预防在2组中均下降至第6位。此外,还有8.1%的家长觉得孩子应该掌握一些其他的健康知识,其中以自我保护、个人卫生为主,分散授课组家长的比例高于独立授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就目前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健康或行为问题,研究问卷设计20余项。教师认为,挑食、不注意食品卫生、近视、偏食、缺乏锻炼是目前学生中存在的前5位主要健康或行为问题,吸毒、过早、受他人性暴力/性骚扰、酗酒、情绪不稳定则位居后5位。此外,还有2.4%的教师把经常上网、睡眠时间不足认定为目前学生中存在的健康问题。近视、不注意食品卫生、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道路意外、校园安全等被家长认为是孩子出现的前5位健康问题,与教师的观点相近;酗酒、吸毒、过早、吸烟、轻生/不尊重生命被排在后5位。此外,上网、早恋、因课程重导致睡眠时间不足也同样被家长提出。

2.2对现有学校健康教育的态度通过定量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超过90%)中、小学生都认为学习健康知识很重要,并喜欢学习健康教育知识;有73.0%的学生认为健康比学习重要。由此反映出学生对健康教育的态度倾向。99.7%的教师对健康教育也持肯定态度,99.6%的分散授课组教师和100.0%的独立授课组教师认为在学校对孩子进行健康教育有必要。定性研究也显示,多数教师十分认同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同时,97.7%的家长也认为学校有必要为孩子提供健康教育。

2.3对学校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问卷设计了3种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学生、教师、家长的选择倾向有所不同。由表1可以看出,在单独授课、分散教学和两者相结合3种方式中,2组学生倾向单独授课和分散教学相结合的比例大于单独授课和分散教学,而分散教学相对来说不为他(她)们所喜欢。对学生倾向学校开展健康教育采取的方式进行比较发现,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倾向两者结合的比例>单独授课>分散教学。

教师倾向在学校中采取的健康教育方式见表2。结果显示,在单独授课、分散教学及单独授课与分散教学相结合3种方式中,教师选择单独授课所占比例最高,分散授课方式最低。比较分析发现,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其选择比例进行排列,其顺位为倾向单独授课>两者结合>分散教学。

学生家长倾向学校采取的健康教育方式也是以单独授课所占的比例最高,分散教学最低。此外,还有1.2%的家长提出通过电视、宣传片、图片展、讲座等方式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家长选择的教学方式排位与教师相同。见表3。

3讨论与建议

3.1现有健康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存在差距近视、不良饮食习惯与食品卫生、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交通安全和校园安全等被家庭和学校认定为学生最常见的主要健康问题。在对学校提供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求方面,学生、家长、教师的顺位有所不同。学生把发展个人心理社会能力置于最为重要的位置,渴望了解如何进行人际交往、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卫生;教师、家长更多地是与学生现实存在的健康问题相联系,关注视力保护、个人卫生、体育锻炼、伤害预防等直接影响青少年健康和生命的知识与能力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对艾滋病和性病预防的内容均被学生、教师、家长列在后位。此外,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伦理教育的知识也被教师和家长提出。本需求研究以中学生为主要对象,该年龄阶段人群正值青春发育时期,对如何合理、适宜地增强心理调节能力方面的需求较高,教师和家长也更看重学生健康实用能力的发展。但现行的健康教育内容还多仅限于讲解一般知识,缺乏对儿童青少年有效健康保健能力的培养以及技能的实践与发展。由此提示,健康教育内容框架的形成必须与学生的整体健康需求以及社会发展中学生存在的健康问题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对学生健康知信行的调查结果也发现,现有健康教育内容与其存在差距[4],主要表现在伤害防范,特别是与学校生活环境相关的运动损伤、校园伤害、学校常见问题和多发疾病的预防以及健康生活方式、青春期保健等。建议根据社会发展的环境,依照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健康需求以及现代社会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要求,对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特别是在关爱生命、应急防范、疾病预防、减少和避免健康危险行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及时适当的调整。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范文篇4

一、“院校联动・整校推进”培训模式的理论依据

在构建“院校联动・整校推进”培训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从管理理论中寻求指导研究和实践的有力支持,自组织理论对我们的启发尤其大,因为该理论与我们开展研究与实践的思想认识不谋而合。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

自组织理论对我们的研究与实践具有方法论意义。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北京教育学院及北京市第一四零中学都是组织系统,但三方又各自独立,内部又都有“活动因子”。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借鉴自组织理论,积极探索如何将三方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运行系统,并最终建立起“院校联动・整校推进”的培训模式。模式建立的过程是一个理论运用的过程,更是一个研究、分析的过程。

二、“院校联动・整校推进”培训模式的构建

“院校联动・整校推进”培训模式遵循开放、交流、共同作用的基本原则,努力构建三方合作、以校为本、自主发展的“院校联动・整校推进”培训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在恰当的培训理论指导下,围绕三方要达到的特定的培训目标,将培训者、培训对象、培训内容等诸要素组织起来,通过内外部的交互作用,构建起动态平衡的发展运行机制。在此模式中,培训者、培训对象、培训内容是“院校联动・整校推进”培训模式的核心要素,以下对这三个核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具体阐述。

(一)三个核心要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培训者依据培训对象需求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量身定制培训内容并实施培训,目的是通过培训提高培训对象素养;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培训者不断修正不足,也使自身得到发展。因此,培训者是培训的设计者、执行者与组织管理者。培训对象是培训主体与培训的受益者。培训内容是培训者与培训对象之间的桥梁,只有恰当、适中的培训内容,才能使培训者与培训对象间产生有机联系。

三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具有内在一致性,但也有一定的矛盾性。矛盾不是消极因素,相反,是必须面对的,解决好即可成为促进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分析矛盾性,发现三者可能存在的不一致现象,探索相互融合的良性运行机制,就成为研究与实践的重点。

(二)培训实践中的问题分析

1.培训内容分析

我们以往组织的教师培训,大多是单一学科的培训,培训内容多以学科专深为导向,几乎不涉及学校整体办学思路、学校文化建设等内容。而作为教师,其工作是在学校系统中进行的,学科培训仅指向学科内容,容易导致学校的整体要求与学科的具体行为要求相脱节的现象,整体无法大于部分之和,培训的损耗现象必然会发生,阻碍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2.培训方式分析

虽然教师是在学校系统中生存与发展的,但以往的普通教师培训与学校领导培训却是分开进行的,教师培训以学科教学为重,学校领导培训以管理效益为重,双方虽然有形成合力的可能,但也极易发生脱节现象。教师学科培训导致教师的认识习惯仅局限于自己的学科领域内,无法在学校全局文化发展中形成高位认识。教师行动的合力与学校发展的合力不一致,极有可能造成教师发展影响学校的发展,而教师也会感到被动,以至于无法与学校的发展相融合。

3.高校与中小学的利益关系分析

高校的优质资源可以为中小学提供理论导向,引领教师的实践走向。但在教学实践中,高校的理论优势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一线教师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但他们的经验缺乏理论加工与升华。实践需要理论,同样,理论也需要“接地气”,即理性实践。高校教师也需要实践的沃土,在和一线教师的接触中,他们的理论可以不断得到检验与修正。双方有了共同点,也就有了合作的基础,“院校联动・整校推进”培训模式既可以解决高校理论研究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疏离的问题,又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需要理论滋养的问题。

(三)“院校联动・整校推进”培训模式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建立一种使三要素紧密融合,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促进学校、教师共同发展的培训模式是完全可行的。需要注意的是,要构建良性的运行模式,关键在于找准问题、细致分析。比如,在解决学校与教师发展这一矛盾中,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就应该是:避免单一性思考,既不能将重心放在控制学校全局的领导上,也不能放在办学的主力―教师上,而要将落点放在双方共同作用的合力上,重心“下移”,基于教师的需要破解难题。因为学校的“底层设计”如果不是在教师自发自觉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师就会处于茫然与被动的状态;但如果是“自下而上”形成双方的一致性,情况则不然。从根本上来说,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是一致的。让学校的整体作用为教师的发展搭建支撑平台,同时,让教师的作用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产生助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问题分析清楚了,解决的切入点也就找到了。基于对问题的准确判断与细致分析,我们逐步形成了“院校联动・整校推进”培训模式的构建思路,并以此为指导,梳理出“院校联动・整校推进”培训项目的运行模式(图1)和运行流程(图2)。

三、“院校联动・整校推进”培训模式的实践检验

(一)设计项目方案,整合培训资源

1.制定培训目标

北京市第一四零中学根据学校发展需求,切实贯彻落实北京市西城区教委提出的“校校精彩、人人成功”的发展理念,将培训主题确定为:规划学校发展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将培训目标确定为:按照“院校联动・整校推进”培训项目规范推进,促进学校的整体提升。并将总目标细化分解为两个子目标:一是整合市区、院校专家资源,进行学校发展现状调研与教师发展需求分析,帮助学校理清发展脉络,制订学校未来三年发展规划。二是以学校发展规划为指导,分学科进行教学指导,采取“专家下校,贴身指导”的形式,以点带面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培训目标明晰后,遵循目标导向型项目培训的原则,协调培训诸要素以确保培训目标的有效达成。

2.开发培训课程

宣武分院整合北京教育学院的专家资源,开发出包括学校调研和学科指导在内的培训课程体系。其中,教育学院校长学院的专家作为管理专家,主要负责学校及教师发展现状调研;教育学院文理学院的专家作为教学专家,主要负责深入学科教研组对培训对象进行“贴身指导”。管理专家对学校的调研与指导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针对学校管理现状开展广泛座谈,全面诊断,形成学校发展调研报告和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其次,对学校教师进行问卷调研,形成教师发展现状与需求分析。最后,指导学校对规划达成共识。

教学专家针对北京市第一四零中学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各学科依据学科培训总目标制订本学科的分目标,力求切口小、落点实,务必使教师在导师“贴身指导”中有实在的收获。在此思想指导下,各学科制订学科培训方案,经项目组统一审核后实行。例如,语文学科以学习活动为中心,设计阅读教学流程,通过7次研修活动,帮助教师掌握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数学学科聚焦学科本质,关注数学课堂展示学生思维过程,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地理学科聚焦高中地理新课程中的难点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

3.论证项目方案

项目实施方案形成后,由宣武分院邀请专家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在专家指导下,经过反复修改与完善,最终确定项目方案并进入实施阶段。

(二)项目全程管理与评估

培训项目主要通过三条途径进行内部质量监测:一是由业务咨询专家团队负责培训方案和内容的质量监测;二是培训合作团队通过参与培训,监测培训课程的质量;三是项目管理团队在项目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监测项目推进的各个环节。

四、“院校联动・整校推进”培训模式的反思

1.为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三方合作提供一种全新的认识

“院校联动・整校推进”培训模式为合作三方搭造了共建共赢的平台,激发三方指向同一目标的主动性,充分各自发挥优势,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携手共进。以北京市第一四零中学为例,从学校管理工作到教师专业发展再到课堂教学方式,学校诸多方面悄然发生着改变。“院校联动・整校推进”培训模式蕴含的“院校联动・整校推进”的核心理念、三方合作积累的经验、合作建立的行为范式为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三方合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2.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思考范式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范文篇5

一条主线

本课程贯串始终的一条主线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标准的许多提法都是从儿童的生活现实和生活需要出发,从学科的概念出发。如过去小学《思想品德》以德目构成课程标准的框架,现在《品德与社会》以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范围为课程标准的框架。

点面结合

儿童的社会生活范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的,从个人、家庭、学校到社区、家乡、祖国和世界。我们以这大大小小的生活领域为主题组织教学内容,构成教学内容的若干“方面”。在每个生活领域里,都包含有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主要因素,这些主要因素还可分解为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日常生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人际关系、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等具体要素。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所以,这一个个要素与儿童的交互作用就成为组织教学内容的“要点”。如“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就是儿童与社会环境;“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儿童与社会活动;“感受与同学的友爱之情”,就是儿童与社会关系;等等。以社会生活领域为“方面”而设立的主题也是反映了儿童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关系。每个“面”上都会涉及到各种社会要素,当然,不是每个领域所涉及的要素都相等。我们按“面”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点”,即在每个主题下面分列了数量不等的若干要点,构成了整个内容标准的框架。

综合交叉

综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的综合;一是社会生活各要素的综合。前一个综合在课程性质部分已有分析,后一个综合也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各社会要素是综合成整体出现的(如社会环境是工业城市,则工厂劳动成为主要的社会活动,严格的劳动纪律和团结合作成为人际关系的准则),儿童在某一社会生活中涉及的社会要素也不是单一的,只是由于研究需要才把它分为不同的要素。所以在安排内容要点时,不明显地按社会要素归类,只是把要素综合隐含在内容里面。如“我是中国人”部分第条“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一内容里综合包含了几个社会要素,它既有社会环境的知识,又有社会活动的情况,还有人们之间应有的态度和规范。同时,我们虽然按社会生活领域分成了若干主题,但各主题所含内容之间也存在着交叉。如“我的成长”中有“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这个内容与“我与学校”中的“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交叉。“我的成长”中关于“抵制不良生活方式,远离毒品”的内容与“我与家庭”中“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交叉。“我与学校”关于“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的内容,既可以了解自己学校的发展变化,还可以了解中国和世界学校的发展变化,这样就从“学校”这个领域扩展到祖国与世界,出现了个领域的交叉。这就是本课程综合性特点的明显表现。它打破了原来思想品德、中国地理、中国历史、世界地理、世界历史等学科的界限,成为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范文篇6

一、对高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导向作用

要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就必须尽量与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内容一致。为此,各高职院校必须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各专业建立和完善与其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具体来说,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高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

课程设置方面,高职院校首先必须根据岗位能力标准设置课程,使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零距离”结合。同时,必须体现“活模块、多方向、人本位”的思想,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形成以基础理论、人文知识为基础,以专业知识为主干,基础性、专业化和现代化交叉整合的知识结构。高职教育的基础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做到“实用、管用”,现代知识做到“先进、新颖”。

具体到每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必须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基础理论课程内容要扎实、宽厚,容量不在于大而多,而在于实而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要通过增删、筛选和整合等途径来确定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删除那些陈旧的、过时的内容,尽量增加一些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新内容;必须根据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既考虑专业知识的连贯性,又注意增加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同时,必须建立职业标准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实施“双证书”制,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衔接,将证书有关应知、应会融入到专业课程中,纳入专业培养方案之中。

二、对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导向作用

国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此,高职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将技能培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就必须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把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才能真正培养好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顺利地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如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技能的目的。

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只能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坚持多元化原则,根据学科和专业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方法。

三、对高职教育考核方式改革的导向作用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人才市场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讲究“适用”、“效率”和“效益”,要求应职人员职业能力强,上岗快。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正是为此目的而探索的教育模式,它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高职教育的考核方式以过程性评价为导向,实现专业基础知识考试与专业技能考试结合,以专业技能考试为主,专业技能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考试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强调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为主。同时还应当注重“六个结合”,即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理论知识考核成绩与实践技能测试成绩相结合;课内测试成绩与课外考核成绩相结合;开卷考试成绩与闭卷考试成绩相结合;笔试成绩与口试成绩相结合;书面考试成绩与其他方式考核成绩相结合。总之,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影响下的高职教育的考核方式改革要围绕学生是否具有职业胜任能力来进行评价。即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不是重点考核教师“教”了多少,学生“学”了多少;而是要重点考核学生能不能“做”,能“做”多少,“做”得怎样。

四、对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

要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专业技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学校必须要有足够数量且较为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还必须要有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是能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和生产于一体。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是使学校与企业、行业和市场更紧密地结合,能充分满足各专业学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要结合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按照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探索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内外公共实习实训基地,为逐步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创造条件。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按照“实训场所是车间,实训指导教师是工程师、技师,实训设备是生产性设备,实训工件是企业产品”的建设思路,探索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并建成了一批以虚拟仿真环境和满足生产性实训为主体的重点专业实训基地。

在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导向下,很多高职院校在强化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工学递进”、“重专业价值、强实务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工学递进”就是:在高职教育的三年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互交替,实践性教学通过“见习实习、专项实习、顶岗实习”为一体的递进式实习实训,来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重专业价值、强实务能力”就是要:通过企业、行业参与教学和各种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对工作性质、特点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价值,铸造学生的专业精神。同时要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总之,为了顺利地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技能训练能力,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培养职业能力,也就是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技能,并在运用中有所创新的实践能力。这种“能力”是指除了动手技能以外,还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合作共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主观能动性和敢于承担风险精神等,这些能力要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培养和锻炼。

五、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导向作用

实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懂理论、会操作的专业教师队伍,特别是实训教师队伍。这也是高职院校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难点所在。为此,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必须打破普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模式,建立一种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必须建立三种新体制:一是长期教师与临时聘请教师相结合;二是专职的与兼职的教师相结合;三是在校教学与下企业实践相结合。其次必须重点抓好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梯队建设。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建设发展目标,以竞争优选方式分批精选专业带头人及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实行优上劣下的动态跟踪管理制度,从而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再次必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和方向,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一个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应达到四个基本条件: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学习能力;具备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和经验;具有与社会经济、技术更新同步的专业实践能力。最后必须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高职院校要以专业带头人培养和优化“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结构为重点,充分利用企业、行业的人才优势资源,建立由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人才库”,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的优秀专兼职教学团队。

六、对高职教育教材建设的导向作用

为适应职业资格制度的推行,高职院校要组织力量编写一批适合高职教育要求,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机结合的教材。高职教育教材一方面应有行业特色,以适应行业、企业提高工艺水平和科研成果转化等对一线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根据高职院校毕业生到一线现场从事技术工作的实际,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能够切合实际,做到取材恰当,适用性强。对实践教学环节和职业技能培训,要根据实验、实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结合具体的仪器设备情况,编写相应的指导书或实训教材,逐步形成高职特色鲜明且能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机结合的高职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教材体系。

具体来说,为适应职业资格制度的推行,高职教育教材首先要克服学科本位论,放弃片面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全面性、系统性。要从学生的就业和岗位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职业教育教材,真正实现从学科本位向学生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其次,高职教育教材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重在能力培养。在教材编写体例和风格上,力求生动、实用、新颖,贴近学生。例如,先用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资料引出要讨论问题的背景,在阐述基本理论知识后,有针对性地设计思考与讨论题、应用与实训题,并给学生提供能力训练的方法与途径。教材应服务一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尽可能以职业标准为主要依据,编写时注意与职业基础内容的衔接,突出以职业性内容为主,以学术性内容为辅的特点,理论知识要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编写;在教材的编写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保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充分体现实用性、针对性、简约性、及时性、新颖性和直观性。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范文篇7

宝坻海滨小学

金风送爽,新学期伊始,本学期的德育工作仍将以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提升标准为参考,不断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开展好体现学校理念的教育活动,坚持诚信育人特色,积极探索创新诚信教育的新途径;抓好入学行为规范教育;开展理想教育、爱校护校及美丽校园的创建、提升常规管理水平,积极开展安全教育,达到以活动创特色,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目的。

一、抓好入学新生的行为规范教育。

抓好入学教育为学校教育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我校将在本学期第一、二学周通过班主任组织班会、学校广播以我校课堂常规和学生一日指南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同时学校德育处通过早自习、课间、放学等时间段进行巡视监督,使学生在纪律、安全、礼貌、形象、举止等方面受到规范的指导和教育。使他们在入学之初能够较快的适应校园的学生生活,并能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

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做好新班主任的培养,不断强化班主任责任意识,进一步提升班主任的业务水平。

1、做好新班主任的培养工作。本年学期随着班级数量的增多,班主任队伍不断扩大,不少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承担了班主任的工作,为使他们在班主任的岗位上迅速成长起来,学校将通过班主任岗位职责的学习,从日常活动的组织,班级建设和班级管理等方面入手,帮他们梳理好工作思路和措施,同时发挥年级组长、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传、帮、带的作用,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适应岗位。

2、坚持班主任主任例会制度。学校德育处将通过例会学习进一步提升班主任尤其是年轻班主任的业务素质,做好班主任常规工作的组织和督导,使班主任能够按照学校的育人理念和相关要求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3、抓好班主任的常规管理

⑴抓好新生入学教育,根据班级实际做好班级理念相关创建活动。

(2)能按时参加学校组织召开的班主任会议,不得无故缺席。

(3)能积极配合学校认真组织学生参加上级部门和学校举行的临时性集体活动。

(4)要求班主任认真组织好中队值周升旗,和中队红领巾广播站活动,学期班主任至少组织2次中队活动,活动有方案、过程资料。

(5)定期组织观摩交流,提升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水平:设计布置好教室墙面,体现班级管理特色,每月更新一期板报内容,板报内容要及时配合学校宣传活动。

(6)认真组织好每周一次的班会,积极组织好班级活动,填写好班主任工作手册。

三、搞好学校少先队的组建工作,配合德育处做好常规管理。

由德育处结合大队辅导员老师制定好少先大队、中队的换届选举方案,在学期第三周内以公开的形式完成换届选举工作,并对大队、中队的工作进行详细的安排,落实好学校的班级量化管理工作,每周值周升旗工作以及团队组织的各项活动。

四、继续做好安全教育,坚持做好学校安全工作。

继续将安全工作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保证。一是抓好门卫及保安的日常管理,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按照上级下发的保安考核办法每月进行考核上报。二是坚持好教师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班子带班制度,做到不缺岗、不断岗,有事及时上报学校;三是全校员工签订岗位安全责任书,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定期做好学校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四是定期举行全校疏散演习活动,搞好日常的防踩踏、防溺水、防触电等安全宣传工作。探索安全教育模式,按照上级要求着手建立安全档案及相关整理工作。

五、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通过定期的政治学习,根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求广大党员干部针对个人问题,查找不足,做好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断提升思想素质;同时通过学习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认知水平,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做到爱护学生,为人师表。认真学习并落实上级关于教师师德的新的考核办法。并把考核内容作为每位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指向标。发挥师德先进的榜样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树立我校教师的崭新形象;

六、继续做好家、校、社区三方的协调工作,凝聚合力,强化立体育人的教育模式。做好家委会人员的增补工作,家长委员会活动正常有序开展,学校、社区领导、学校家委会代表组成的学校董事会,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决策和监督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通过微信、告家长书、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加强对家庭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指导,努力探索内容充实、活泼新颖的家长学校授课形式,切实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与质量。

七、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九月,通过校园广播和橱窗板报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文明健康有你有我”等活动,强化学生的文明意识和规范意识。

十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歌唱祖国”学校班级合唱比赛;美丽校园创建活动。

十一月,法制副校长进校园法制宣传活动;走进社区走进工厂社会劳动实践活动;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范文篇8

【关键词】“仁爱”思想;路径;现实价值

一、儒家文化概述

儒家文化起源于先秦,是以儒家、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学流派,是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脉络积累和流传下来的,至今对当代生活都具有深远影响的传统文化。它以物化和精神两种形式存在:物化方面包括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精神方面包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等形式。儒家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它对中国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道德规范、人生理想、政治、哲学、宗教等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儒家文化对德育的影响也是颇为深刻的。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首先提出“仁”的思想,后来为历代儒家学者所接受并传承,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的核心理念。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起,被“打倒孔家店”的呼声所淹没,新中国建立以后,没有很好地挖掘它的当代价值。而今天反观历史,重新审视“仁”的意义,尤其是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如何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为当代高德育服务,是值得重视并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儒家“仁爱”思想与高校德育结合的路径

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以“仁爱”为核心,以个体品德结构的知、情、意、行四个层面的培养为主线,强调情感育人的作用,有助于高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侧重德育的文化内涵,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人格独立;树立大学生的礼制观念,优化其人际交往;塑造大学生的君子风范,培养其自律能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储备具有高尚品质的中坚力量。儒家“仁爱”思想与高校德育结合的方式主要表现为:

第一,引入儒家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成效。儒家的教育思想突出表现为因材施教,同时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高校德育面对的是个性心理与心智发展程度千差万别的客体,更需要因材施教。重点是关注学生的情商、兴趣和个性,做到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也要注重儒家教育思想中的身教重于言传,教育主体要德才兼备,在具备专业的知识的基础上,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重视教育的示范作用,做到“慎独”与“内省”。还要做到教学相长,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育主体不能局限与书本知识的汲取与传授,还要发现学生的优点与发展潜能,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第二,塑造“仁爱”的理想人格,实现教育目标。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内容就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追求真理和坚定人生目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内容,实现人生价值应以推崇人的道德品质为先,淡化物欲,以大体为重。在现代德育中,我们应继续弘扬爱国、爱民的思想,完善自我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面对国内外多种价值思潮的影响与冲击,“仁爱”思想是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与高尚的品格的思想基础。加大“仁爱”思想宣传教育与教育的融合力度,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大学生具有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气节和道德情操,使之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三、儒家“仁爱”思想对高校德育的现实价值

儒家“仁爱”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智慧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源泉。在当代大学生德育中,儒家“仁爱”思想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坚定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塑造大学生利他的价值观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有利于高校德育内容的完善。高校德育的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我超越,因此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兼具良好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儒家“仁爱”思想为高校德育的内容注入了丰富的内涵,让大学生从情感养成角度达到对道德规范的理解与接受,从而更加严格的约束自己的言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不仅要在内容上顺应时代的潮流,还要完美的诠释儒家“仁爱”思想中的有益内容,才能完善高校德育的内容体系。比如,儒家“仁爱”思想提倡诚信教育,教育人们要言必信、行必果。因此,我们的教育内容可以扩展到大学生的信仰、信念、信心与信任等方面品质的培养,真正做到汲取儒家“仁爱”思想中的精髓。

第二,有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儒家“仁爱”思想是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重要源泉与精神动力,高校德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内涵、培养其完善的品格、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工作重点,所有的教育工作都要以人为核心,而创新的关键在于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吸收与弘扬,并且进行理性的转化。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理念的转换,工作的内容的充实,工作模式的构建,工作环境的塑造,都要做到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内在需求与精神渴望,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要始终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指导才能实现教育工作的创新与教育理念的超越。

第三,提有利于教育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同志指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发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注重提高教师素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高校德育过程本身而言,施教主体的人格品质与内在修养会深深影响大学生的个性心理与性格的养成。高校德育的施教主体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与人之为人的意义。因此,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不仅关乎个人发展与社会评价,更加会影响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高校教师作为智慧的代表,理想人格的化身,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与完善。儒家“仁爱”思想具体到教育工作者身上就是,作为教师要关心自己的学生,传授有益的人生哲学,体察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挥施教主体对大学生的人生指引作用。

四、结论

高校德育不能缺少传统文化的推动,儒家“仁爱”思想中包含的哲学思想与人文底蕴为解决高校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与解决路径,即“仁爱与信任”。儒家“仁爱”思想与高校德育的融合将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中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最终形成体系完善的高校德育模式。总而言之,儒家的“仁爱”等伦理思想对于中国现代高校德育内容的丰富、教育方法的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德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立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价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汪泽青、庆格乐.儒家思想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范文篇9

关键词:农二代;家庭教育;家校合作;有效途径

1引言

家校合作(home—schoolcooperation),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是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参与,共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当今教育的价值取向表明,学校不再是唯一的教育资源,教师也不再是教育学生唯一的权威。在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过程中,家庭与学校的合作越来越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共同关心的问题,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研究课题。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大规模的持续流动,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二代应运而生。农二代有四种情形:留守子女、“准单亲”子女、进城子女、流动子女。其教育问题有其特殊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诸多因素和障碍,农二代家庭教育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亲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家校合作教育功能明显弱化,学校教育也深受影响。本文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西部数县为研究样本,以农村留守子女为重点,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对中小学领导、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了广泛调查,讨论了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有关问题,以探讨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有效途径。

2家校合作研究现状

在发达国家,家校合作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并积累了宝贵经验。美国早在1897年初就成立了历史久远且规模最大的“家长教师联合会”(PTA)。二战后,PTA被引入到日本的教育改革之中,该联合会致力于沟通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和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力量。英国家长担任“教学助手”,法国配备家校之间的“协调人”,欧洲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课题研究。1998年4月,欧洲七国(苏格兰、奥地利、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开展了“关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项目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目的旨在促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新加坡在“学校一家庭一社区”三维教育网络的构建中,教育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我国港台地区也很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在我国,近二三十年中,家校合作在理论、实践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家校合作实践方面,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更新家校合作的概念,补充家校合作的内容,探索家校合作的形式,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积极主动地争取来自家庭的更多支持和配合,将家校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理论研究方面,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和分析国内现状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对家校合作的概念、内涵、价值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很多研究成果。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家校合作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学术界关于家校合作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探索少,比较零散,现有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原则、分类、模式等方面的建构,对家校合作的特点、理论基础研究较少;对国外的理论引进、译介较多,本土化研究薄弱;研究的视角比较单一,对现存问题的分析比较笼统,没有将其置于不同的视角或背景下,重复性强;现有的研究主要以城市为主,对农村家校合作尤其对留守儿童的家校合作研究少而且零散,对农村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认识还不够深刻,对策研究及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完善,有些研究是对城市家校合作的移植,缺乏针对性。

3家校合作的理论背景和实践模式

3.1家校合作的理论背景

目前,家校合作在各个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提出了许多理论框架,分析家庭-学校-社区关系,为家校合作的实践提供了全面、有力的理论依据。

3.1.1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Coleman.J.S)在二十世纪八十年引入教育研究领域的,他指出,社会资本是内在于家庭和社区组织中的整套资源,它们有利于儿童或年轻人的认知以及社会发展。这些社会资源因人而异,极其有利于儿童和青少年的人力资本的发展。就教育来说,科尔曼将社会资本分为家庭内社会资本和家庭外社会资本,前者包括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投入、教育期待、亲子问的互动,而家庭外社会资本是指父母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包括社区邻里关系、与子女的教师联络、与子女的朋友和父母认识、师生关系等。在通过对美国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教会学校的深入调查之后,科尔曼发现,在社会资本相对高的教会学校中,学生的辍学率相对于社会资本低的公立和私立学校来说明显的低,而学业成绩相对较高。这一现象说明通过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增加社会资本可以增强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对美国的家校合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促使家校合作进一步扩大和发展,使学校开始重视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关系,家长、社区等社会机构开始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中,充分利用家庭内社会资本和家庭外社会资本。

3.1.2发展生态学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容丰布任纳(Bronfenbrenner,U)的发展生态学理论(theecologyofhumandevelopment)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交往和影响的结果;而人的生态环境,是由家庭、邻里、学校和社会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一系列不同层次和结构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层次和结构不同的系统,因其与个体之相互关系的独特性,而对人的发展产生特殊的影响。生态学的理论注重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他机构之间对人的教育的交互作用,但是没有考虑到各机构影响力的积累与协作,忽略了三者整体力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3.1.3重叠影响阀理论

重叠影响阀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爱普斯坦(Epstein.J.L)等人基于生态学的解释框架和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爱普斯坦提出的重叠影响阀理论将学生置于家庭、学校和社区关系模式的中心,认为,孩子们成长所依托的家庭、学校与社区都抱有相同的目标,承担着共同的任务,它们之间经常进行高质量的沟通和互动。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各种机构中感受到关怀,从各种人那里接受到相同的有关学校的重要信息概念。学校、家庭和社区这三个背景实际上对孩子以及三者的状况、关系发生了重叠的影响。重叠影响阀是对生态学理论的补充和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在对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影响力会不断的积累,将儿童置身于一个关怀性社区之中,改变了家庭与学校的影响力是依序的认识趋向,增强了家庭、社区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更好的促进了三者之间的联系。

3.1.4权变管理理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形成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个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问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他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社会的其他系统之间具有高度的渗透性。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类型一体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三者之间应该互相影响、互相配合、资源共享、协调一致,共同促进教育和儿童的全面发展。对于家校合作来说,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变和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学校教育不可能仅凭自己单方面的力量来实现教育目标,学校教育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家庭、社会系统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努力摆脱过去和家庭、社会在儿童教育方面相脱节的错误做法,注重三者的相互沟通和联系。这就要求学校要从封闭转向开放,制定新的管理措施和政策,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鼓励、吸引家庭和社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

3.1.5协同学理论

协同学是系统科学的新分支,创立者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他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社会或自然界的,有生命的或无生命、宏观的或微观的。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系统内部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那就是各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受相同原理支配,这个相同原理是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形成的协同效应,成为协同系统。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在实现其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过程之中,需要其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家校合作正是教育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协同效应的表现。家校合作使学校、家庭、社会各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学校教育居于系统的主导地位,指导家庭教育,协调社会教育,使教育系统不断向着平衡、和谐、有序状态发展。

黄河清所著《家校合作导论》列举了“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变理论”、“利益群体理论”、“包容理论”、“共同责任理论”等理论依据,用于分析家校合作。

3.2家校合作的实践模式

国内外学者对家校合作的模式有许多阐述。在国外,具有代表性且被广泛认可的理论是戈登的三种模式说,即家庭影响模式、学校影响模式、社区影响模式。

爱普斯坦(1990)指出,全面的家长参与应包含六种类型:亲职教育、家长协助子女学习、家庭与学校沟通、家长义务工作、家长参与校政、学校与社区建立协作关系。这一模式在国外具有广泛影响。

美国学者斯维普(Swap,1987)受家校分离式影响理论、嵌入式影响理论和重叠式影响理论的影响,探讨了学校用来抵制或者鼓励有效的家校合作的四种实践模式:保护性模式、家校单向传播模式、课程充实模式和合作模式。

美国学者穆勒(Muller,1988)运用美国国家教育长期研究的数据,将家校合作的模式归结为“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两种主要模式。

国外学者设计的家校合作的方案中,运用了许多不同的策略。这些家校合作策略中,直接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的称之为直接策略:与教学和学习活动并不直接有关,但是支援教学活动的,称之为中介策略。与教学活动无关的教育活动称之为边缘策略。

在国内,有以地区为主本的合作模式,多元参与教育合作模式等,使用最多的家校合作模式理论是“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两种模式。我国学者马忠虎编著的《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书中,对有亲模式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国内学者在实践层面提出了一些操作步骤。主要有:王维荣在其“我国家校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家校合作的四个步骤:谭虎等在“努力构建家校合作的教育机制”中提出了家校合作的五个步骤:杨天平在“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六项标准”中提出了五个步骤:香港大学学者何瑞珠(Esther,Hosichu)根据香港地区家长参与的重心,将家长参与活动分为家庭为本、学校为本和社区为本三大范畴。在《家庭学校与社区合作:从理论到实践》一书中综合爱普斯坦及韦氏(Weiss)的模式,提出家校合作的六个步骤。对各种模式加以综合,归纳出家校合作的内容、操作路径分别图1、图2。

4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分析

4.1现状分析

为了解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并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从家校合作的基本情况、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合作的效果三个维度,自行设计编制了家校合作现状调查问卷。通过实地考察学校、个别访谈,以及对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等形式,以甘肃三市五县农村学校为样本,以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为重点,对农村家校合作教育展开调研,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757份,其中教师问卷252份,家长问卷505份。

4.1.1对教育责任的理解:学校为主家庭为辅

教师和家长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责任的分担,应该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频度分布为:学校为主家庭为辅>家校均担>家庭为主学校为辅。

4.1.2对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有必要,可行

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合作教育持支持态度,认同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家长的支持态度,为家校合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1.3合作方式:家长会为主

合作方式以家长会和电话联系为主,合作渠道比较单一,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名存实亡,徒有虚名,家长开放日、亲子互动等方式应用少,家访渐受冷遇,家校结合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制约了家校合作功能的发挥。

4.1.4合作时机的选择:非常规事务为主

家校合作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和思想出现异常时,以解决问题为主,没有形成常态性工作,缺乏持续性。

4.1.4合作内容的关注:学习成绩为主

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合作内容的关注点基本趋于一致,尤其在孩子的学习成绩方面,家校双方达成了高度共识。说明家校合作双方具备合作可能和基础,有利于家校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但是,明显存在合作内容狭窄,忽略了学生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4.1.5交流的频度:有时有

教师参与家校合作很不平衡,以班主任联系为主,表现出教师开展家校合作的专业性不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也只是偶然发生。

4.1.6家校合作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产生的效益:有效益

大多数家长和教师从家校合作中得到了收获,对家校合作的认识有所提高,对家校合作产生的效益持肯定和支持态度,评价积极。

4.2特征

综合分析各种调研材料,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呈现出以下三种结构特征:

4.2.1一般性合作

在一般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长和学校或教师之间存在低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通常着眼于一些常见的一般性、常规性的事务。这种类型的家校合作教育在农村最具普遍性,虽然时效性好,对于维持基本教学秩序具有一定作用,但是计划性和前瞻性差,其合作仅停留在较低层次。

4.2.2随机性合作

在随机性家校合作教育中,各合作主体没有明确的合作意愿和意向。家庭与学校双方彼此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具有偶然性。并且,这种偶然的交流范围狭窄,除非一些重大、突发的非常规性事务,双方很少走到一起。

4.2.3主导性合作

在主导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学校、教师是主导,要求家庭、家长积极配合,家校合作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都较强。但是,这种做法不是一般农村学校所能企及的。因此,虽然这种类型的合作较为理想,但并不是所有学生家长都有条件、有心情予以配合,较难推广。况且,学校主导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家长这两个参与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从而造成家庭、家长对学校、教师的另一种依赖。

4.3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目前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组织松散,管理不足,家校合作缺乏保障机制。(2)渠道单一,时间拮据。制约家校合作功能的发挥(3)内容狭窄,深度欠缺。忽略学生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4)单向为主,缺乏互动。合作中教师和家长角色定位不当。(5)质量不高,频率不足。家校合作多以“解决问题”为主,只有“问题”出现才能激发大多数家长和教师的合作需求,合作层次不高。(6)学生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上述问题与多数学者同类研究结果相一致。

4.4障碍分析

4.4.1社会因素

(1)农村生活环境不佳。中国西部农村生活环境仍然处于贫困和落后阶段,生产与交通的长期滞后影响着家校合作教育。虽然近年国家减免了农业税,并且对农村基础教育实行“两免一补”,但是现在农村经济的主体依然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效益差;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约束,多从事建筑、制造、服务等简单的体力劳动,时间和精力不足成为影响参与家校合作教育的主要障碍。

(2)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在受教育方面,农二代上学难问题普遍存在,成为弱势群体,缺少先天的资源优势。

4.4.2家庭因素

(1)时空受限。为了生计,多数农民外出务工,流动性大,远离家乡,远离子女,时空隔离,形成了留守子女、“准单亲”子女等农二代类型,家庭教育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亲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对家校合作无暇顾及,鞭长莫及,影响学校教育。

(2)家长信心不足。农村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异、文化水平的差距,导致家长仰视教师,缺少心理沟通,在心理上与学校和教师产生障碍和隔阂,处于被动地位,对讨论教育问题缺乏自信。

(3)家校合作能力欠缺。农民工自身知识浅薄,学历层次和文化素质低,缺乏教育素质的训练和指导,虽有望子成龙之心,缺少点石成金之术。对子女学业方面的辅导力不从心,对子女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技巧和能力。

4.4.3学校因素

(1)教师的时间精力不足。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班级规模虽小,但工作时间长,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常规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还要准备应付一项又一项的“突如其来”的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因而无法熟悉所有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同时,如果学校的价值观和规章制度不支持教师与家长合作,教师就不能得到物质支持或者弹性工作制的时间补偿,导致他们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非常少。

(3)教师合作能力受限。目前的师范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并没有向教师提供有关家校合作的专门训练,教师缺乏家校合作的技巧和能力。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对教师职业的归属感、对教书育人工作的热情和投入欠缺,使农村家校合作教育难以开展,不能落到实处。

4.4.4管理因素

(1)教育评价机制单一僵化。现今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并不完善。教育评价多以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一种量性的、结果性的评价,学生并没有参与对自己的评价。而随着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量化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家长同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前述家校合作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单一,便是这种单一僵化评价机制的产物。

(2)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基于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有必要使其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一项常规性的工作,一种制度。而要成为制度,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家校合作关联到社会系统中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它们的合作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尤其是教育主管单位的管理。管理缺位,造成农村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松散、机制不完善,多数学校没有统一、正规的家校合作组织以及有效的评价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家校合作活动也没有明确的、完善的规定和政策制度的保障,从而使家校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

5改进策略

5.1升华合作理念

尽管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合作的态度和认识基本达成共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未内化为理念和意识,行动上未能形成自觉行为,需要政府、学校、及研究人员共同推动。如果家庭与学校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性质上、在学校和家长的角色上、在家校合作的性质上具有新的观念,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合作的障碍。

5.2创新合作模式

前文已经介绍了多种有关家校合作操作层面的实践模式,均有借鉴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网络环境赋予“家校合作”更深的含义,也给家校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合作方式。网络的时空跨越性,使得参与合作的教师和家长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网上的交流和互动,解决了农民工远离家乡远离子女远离学校家校沟通时空受限的难题。基于网络的互动式交流,既克服了传统单向交流的弊端,也符合家长的实际需求,逐渐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和认同。基于网络的“三位一体”的互动合作模式如图10。

5.3制定政策法规

健全的法规政策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是家校合作的重要支柱,也是维系和促进家校合作的重要手段。政策和法规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家校合作的正规化、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

5.4提高合作能力

提高家长素质和能力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目前而言兴办家长学校,开展家长教育是一种可行的权宜之计。定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知识、经验和方法,不仅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还可以密切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加强沟通,培育良好的合作基础,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补充、协调配合,促进孩子向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应加强家校合作技能的教育,教研活动就经常性进行家校合作方面的交流,提高教师实施家校合作的能力。

5.5建立合作的组织

组织机构是家校合作活动的重要载体。家校合作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可以避免合作过程中的组织松散、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出现。各农村地区和学校可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设立如村家校合作领导小组、家长教师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地方性家校合作组织,以利于保持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的同步性、一致性,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合力。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范文1篇10

1信息素质教育广度不高、未被普遍重视调查结果显示,本科院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信息素质教育,而专科学校中有37%的学校未开展三种基本形式的任何一种。在我国,文献检索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我区高校开设文检课主要局限于本科院校,共有17所,占本科院校的94%,专科院校只有2所,占专科学校的7%;在开设文献检索课的19所高校中,有8所学校将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占开课学校的42%;开课主要面向在校本科生的有17所,面向专科生有5所,面向研究生的有2所;有14所高校课时数在28课时以下,有的只有8课时,占开课学校的73%;开课学校的90%采用选修课形式;开课学校的64%学分在1-2分之间,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学分。整体上看,信息素质教育在本科院校开展得比较好,而专科学校仍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很多学校的文检课主要面向在校本科生,处于低层次专科生和高层次研究生被忽视,很多学校的文检课未列入教学计划、课程性质为选修课、课时和学分比较低、教学评价未实行,可见,信息素质教育广度不高、未被普遍关注和重视,对高校人才培养极为不利。

2信息素质教育形式多样但很不平衡调查结果显示,信息素质教育形式主要有文献检索课、新生利用图书馆教育、讲座培训、为新生编制《读者手册》或《读者指南》、橱窗宣传、提供参考咨询服务等。上述教育形式都采用的高校占被调查高校的31%,采用三种教育形式以上的占73%;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的占40%,开展了培训讲座的占67%,进行了新生利用图书馆教育的占77%,编制了《读者手册》或《读者指南》的占58%,利用宣传栏张贴了信息教育相关资料的占52%,提供了信息咨询服务的占96%。可见,目前高校采用信息素质教育的形式还是多种多样的,这带来比较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分布不平衡,缺乏系统性;从形式讲,教育内容比较系统全面的文献信息检索课教学采用的不多,而日常的、简单的信息咨询服务比较普及;从高校层次上看,本科院校,大多都采用了三种以上的教育形式,专科层次院校教育形式较为单一甚至尚未开展,这说明了因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要求,各学校都在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开展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是不一样的。

3信息素质教育内容结构不完整、深度广度不够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教育。调查结果显示:文献检索课方面,侧重于信息检索基本知识和检索方法的介绍,该内容讲授的学校分别占开课学校的100%,对“信息道德”、“信息法规”和“信息评价、交流”内容讲授的学校分别占21%和32%,反映出对信息知识、信息能力教育的重视而对信息道德教育的忽视,教育内容是不完整的,反映当前的教育目标仍然局限于信息技能的培养;对博客、RSS等新型信息资源介绍仅有10%,反映教学内容缺少创新,跟不上信息资源的更新和发展;讲座培训方面,介绍馆藏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检索利用的占开展学校的95%,而有关专业学科前沿问题和发展动向的讲座很少,仅20%的学校涉及到此内容,反映出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可见,信息素质教育内容并不完整,有待进一步调整、更新、扩展。

4信息素质教育方式比较单调陈旧调查结果显示,在文献检索课方面,开课学校中,84%由图书馆独立承担,仅有3所学校是图书馆和院系合作承担,有1所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图书馆和系部学科教师协作教学的方式;在教学中采用常见的教授、演示、上机操作等形式占100%,采用多媒体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占90%,尝试案例教学、分组讨论教学占26%,课堂教学与检索实习比例为2:1及大于2:1的学校占63%,而比例为1:1以上的占37%,违背了该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性质和特点;新生入学教育方面,8所学校采用专场讲座和现场参观、发放读者手册自学等方式,而设置新生入馆教育宣传专栏橱窗、组织观看视频课件的形式仅有1所学校;培训讲座方面,主要采用定期不定期、报名的方式进行,而采用预约上门和个别辅导的仅有4所学校,85%的培训由图书馆馆员主讲或数据库供应商提供的培训,而邀请校内外专家和与本校院系以及与其他高校图书馆的合作培训的仅有8所。可见,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多数采用了现代教育手段,但形式还比较呆板、单一,大多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演讲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不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5教育评价的缺失调查结果显示,在开设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学校中,100%都实施了教学评价,但侧重于对学生学业的评价,采用的形式有笔试、机试、检索报告等,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仅占53%,包含有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的评价;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的学校中,有22%的学校考虑到对教育结果的评价,主要采用对新生进行测验的形式;而对教育者的教育效果评价被忽略;开展过大学生信息素质状况调查的学校有13所,占被调查学校的27%。可见,在教育水平评价方面,侧重对学的评价,忽视对教的评价;对于学生信息素质能力的评价没有统一标准,采用简单的考试或调查的方法。总之,对教育教学的评价,并未得到全面普遍开展,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6信息素质教育资源不足调查结果显示,在师资方面,文献检索课的教师大多学校采用兼职教师,有4所学校采用专职或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办法;教师的学历95%在本科以上,有些学校出现了博士学历;教师的职称大多在中级职称以上,其中高级职称占了50%以上;教师的继续教育的机会比较少,50%的学校表示没有参加过外出继续教育,而外出的机会一般是一年一次,一年两次以上仅有1所学校,继续教育的方式,80%采用自学方式,50%采用参加学术研讨会方式,40%参加外出进修学习。在教材方面,采用自编与协编教材的学校占开课学校的56%,采用规划教材的占32%。在教学场所方面,84%的高校采用多媒体教室,42%采用计算机房。可见,教师的学历和职称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参加后续教育的机会比较少,知识的更新比较慢,影响了教师素质水平,兼职教师比例大,他们变动频繁而不够专注,影响了教育的稳定性;采用的教材有些学校未考虑到权威性、针对性、新颖性,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广西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建设

1关注和重视信息素质教育各级相关领导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关注和重视信息素质教育。区教育厅可进行统筹规划,授权区高校图工委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宏观研究,制订发展规划,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和监督机制,规范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学内容,定期开展评估活动等。各高校要视信息素质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信息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并在教学课时、部门协调合作及信息素质教育资源建设等方面提供切实保障。高校图书馆应切实担当起信息素质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全力做好师资培训、教材选择、检索实习室建设、网络环境建设及与相关部门沟通合作等工作,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2优化和重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

1建立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机制(1)建立监督激励机制。对于监督机制,区教育厅及区高校图工委,应制定相应评估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状况进行检查评估,对检查结果进行书面通报,好的表扬,差的批评,以此建立起一种监督机制。激励机制是通过建立理性化的制度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奖励和惩罚。对于激励机制,应建立区级和校级两级激励机制,前者由区教育厅及区高校图工委执行,后者由各学校执行。(2)建立合作机制。一是学校范围内的合作。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图书馆,但单靠图书馆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与学校多部门进行合作和协调。如,与教务管理部门的合作,以保证信息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使教育具有正规性和持续性;与信息中心的合作,以不断提升信息素质教育的手段,使教育具有现代化和多样性;与专业院系的合作,以加强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内容的融合,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全区范围内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如教学讲座的合作、教材的协编、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等。建立合作机制,就是要保证合作活动的正常开展。三是图书馆与数据库供应商的合作。数据库供应商的专业人员往往对数据库的功能和使用技巧更为熟悉,图书馆可以与数据库商合作开展数据库资源利用方面的培训。(3)建立评估机制。建立信息素质教育评估机制,不仅能保证信息素质教育在各高校的正常开展,而且能促进全省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平衡和深入发展。信息素质教育评估有两种形式:信息素质教育水平评估和信息素质能力评价。信息素质教育水平评估,有利于推动和指导全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信息素质能力评价,有利于信息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建立评估机制,关键是要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和定期开展评估活动。对于评估体系的建立,可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和我国已构建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的内容及众多学者对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组织专家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对于评估活动的开展,鉴于目前广西的现状,可先推行信息素质教育水平评估,在建立“广西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由区教育厅牵头,采用高校自评和专家学者实地评估两种方式进行。在信息素质教育水平评估的推动下,当全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全面进入正轨以后,信息素质教育水平评估可以转为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能力评价,通过建立信息素质能力评价标准和对大学生信息素质能力的测试,达到检查和评估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目的。

2确立信息素质教育目标只有明确目标才能更合理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信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应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念,增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对信息的敏锐的感知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能力,掌握查找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善于综合与利用信息,达到独立学习、终身学习、创新学习的目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社会的需要。

3明确和充实信息素质教育内容信息素质的内容必须包括对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培养。针对目前存在问题,素质教育内容首先是充实信息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要加强知识产权教育、信息伦理学教育、尊重个人隐私权教育和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服务、信息使用三者关系的教育。其次,增加信息评价教育内容,让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评价、分析、鉴别、选择与组织工作,教会大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不断反思所检索信息的客观性、权威性、有效性和可靠性,鉴别信息的质量和价值。此外,教学内容要时时更新,要适应学术资源的增长和变化,也要迎合学科知识的发展和创新;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完善教育模式(1)规范信息素质教育形式。根据广西不同层次高校在教育形式上的差距,原则上应要求本科院校都开展新生利用图书馆教育、讲座培训、文献检索课教学三种基本教育方式,文献检索课教育应使其成为学校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并作为必修课或在原来选修课的基础上扩大培训圈和受训人数,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接受教育;对于专科层次的院校则必须具有第一、第二两种形式,并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第三种形式。对于读者手册的发放、宣传栏的制作、参考咨询等形式,可视为辅助教育形式,它能对主要教育形式起良好的补充作用。(2)建立多层次、分阶段的课程体系。针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信息意识、信息基础知识和信息利用基本技能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最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接受意识,可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或专题讲座进行;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专业类检索工具和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法律和知识产权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及学习的主动性,可通过文献信息检索课或专题讲座进行;针对四年级和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进行信息理论教育,着重结合专业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信息收集、利用和评价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承担研究课题,为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提供信息依据,可通过专题讲座或研究小组学习方式进行。(3)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相适合的教学手段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应与时俱进的多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同时还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嵌入式教学、研究性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教学等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应增加学生的实践时间,以1:1比例为宜。(4)创新考试方式,完善实习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创造能力,可对学生实行卷面、实习和检索调研报告三结合考试方式,重点放在实习和检索调研上。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专业情况设计试题,可用科研课题或毕业论文直接作为实习内容。教学实习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完善各种教学设施,构建专门的实习基地,开发充实实习题库。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范文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其课程目标的确定要研究三个因素:一是学生的层次、要求和培养目标;二是社会的需要、形势和学校的自身条件;三是教师对化学学科掌握的程度和学科热点问题。由于各个学校的教育哲学与资源条件不同,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笔者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将其分为以下两方面:

1.学科资源开发

主要以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为知识载体,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发出化学科校本课程,其主要形式有:一是结合研究型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模块的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与方法。如:《中学化学理论学习中探究型学习方式的可行性研究》、《环境保护与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等;二是结合新编高中化学教材提出的有关研究性学习问题和教材内容体系,指导学生选题、论证和探究。

如:化学学科的拓展与延伸、教学实验的改革与创新、学科前沿知识探秘、与化学有关的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调查等,具体有:化学平衡中电离平衡的存在探究,盐类水解存在的探究,化学中守恒的探究等。

2.师本课程研究

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经验交流、相互间教学评价等方式,建立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基本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形成适合学校特色的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有:①教学事件的自我反思,反省探究教学活动中各个方面的问题;②教学对话的同伴互助,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提高;③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④有效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等。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可表示如下:发现问题设计方案方案实施结果评价总结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可以是教师的教学问题、教材中的问题、学校本身的问题等,它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设想、构想,并付诸实践、得出结论,最终把这些问题提升为有价值的课题。因此,根据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可将校本课程开发具体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合作开发;一种是课程运行的自开发。

1.合作开发

①校际合作。即学校与学校联合,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并注重吸收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点,这样可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以此增强课程开发实力。②专家―学校合作。课程开发实质是课程理论与课程开发实践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一方面专家拥有较丰富的课程理论知识,可为学校课程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具有开发条件的学校为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提供了重要基地。③领导教师合作。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领导和教师是核心力量。他们熟知学校的优势与特色,而且直接承担着具体的开发任务。一方面,领导者的个人风格、办学理念、管理方略显示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教师最知晓自己和学生,能真正贯彻校本课程开发中“以人为本”的目的。只有两股力量结合,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完整地体现学校本位和以育人为目的的思想。

2.课程运行的自开发

课程运行是指教师、学生、课程在教学情景中的互动关系。任何一种课程在这种互动关系中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能力和学生需求实际。其过程是:①教师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初次课程设置;②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教师自我反馈;③再进行课程设置;④教师专业能力相应提高,学生能力提高,从而课程开发的水平更高。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一致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为其自身的根本任务,这与国家课程开发完全相吻合。国家课程开发在解决课程的基础性与统一性方面具有优势,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原则性要求,其主体是忽略差异性而寻求共同性。而课程开发侧重于学校实际,谋求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为课程开发活动的准则与导向,以防止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偏离国家的教育方针。

2.适宜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应因地、因时、因校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切忌盲目照搬。不同学校在地域特点、师资质量、学校经费、教学设备、社会物质环境及精神文化环境等方面不尽相同,而且不同区域的学校,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对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存在着差异。为此,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学校必须正确评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要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尽量突出学校的优势,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率。

3.过程性原则

校本课程不是现成的教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换言之,校本课程不仅包括了知识,也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校本课程知识正是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与社会之间社会往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对这个过程的经验总结和认识的升华。因此,不能把校本课程看成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更看重学生对开发过程的体验。

4.主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既然是关于过程的经验,就要求教师更好地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全面参与这个过程,时刻关注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省,这无形中拉近了校本课程与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距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促进了校本课程内容的建构与发展。

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和内容范文篇12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和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建立家校育

人共同体,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新模式,决定在全校开展“老师就在我身边”主题活动,特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区教育大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全校和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强化教育服务意识,用心用情用功做好家校联系,引导广大家长积极支持配合学校工作,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发展,形成学校、家庭密切配合、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教育合力,加快推动全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全校开展“老师就在我身边”主题活动工作的

统筹协调,保障加强家校联系“七个一”行动按时落实到位,成立学校开展“老师就在我身边”主题活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刘海涛(党支部书记、校长)

副组长:梁树汉(副校长)

钟少珠(副校长)

陈玉连(德育专干)

成员:覃焕英(教导主任)

黄庆文(安全专干)

蓝章英(少先队辅导员)

全体班科任教师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行政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陈玉连(德育专干)兼任,具体负责全校开展“老师就在我身边”主题活动工作,统筹协调相关班级推进各项落实工作,德育组牵头开展督查检查。

三、工作内容及要求

全校常态化开展加强家校联系“七个一”行动,从每学年、每学期、每个月、每一周、每一天等多维度,用心用情用功做好家校联系工作,努力增强广大家长“老师就在我身边”的体验。

(一)每学年上门家访1次(刘海涛校长负责)

1.时间要求

以1个学年为一个工作周期,常态化开展“千师访万家访活动。

2.工作要求

以班级为单位统筹安排,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师对在校学生开展全覆盖上门入户家访至少1次。对学生家长在外地或因其他原因不便上门的,要通过电话、语音微信、视频通话等形式进行沟通交流。

3.家访内容

(1)向家长介绍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包括思想表现、

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业成绩、团队精神、师生交流情况等。

(2)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包括思想动态、学习习惯、作息规律、日常喜好、亲子交流情况等。

(3)听取家长对学校和班级工作的意见建议;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出指导性建议,力求让家长充分感受到学校对学生健康成长所付出的真心和爱心,感受到老师细致关爱学生的暖心。

(4)向家长介绍本校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开展的特色活

动,宣传学校各类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提高家长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知晓度和认可度。

(二)每学期召开1次家长会[梁树汉副校长负责]

1.时间要求

以1个学期为一个工作周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召开1次家长会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学期初、学期末各组织召开1次(每学期2次)家长会议。

2.会议形式

家长会议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通过下列2种形式组合进行:

(1)以学校为单位邀请全体家长到学校集中召开。

(2)以班级为单位到家长相对集中的社区家长学校分片

召开。

3.会议内容

(1)学校领导向家长通报上学期工作完成情况,介绍本学期学校主要工作安排。

(2)班主任向家长介绍班级管理工作总体情况,通报表扬各类优秀学生,提出需要家庭配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具

体要求。

(3)科任教师向家长介绍学生学科学习的总体情况,指出学科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需要家长关注学生学习的注

意事项。

(4)家长交流发言,广泛听取家长对学校和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每月反馈1次学生的在校表现[钟少珠副校长负责]

每学期,由班主任通过《家庭报告书》的形式,向家长全面反馈一个学期以来学生的在校表现,表扬学生的优点,指出学生的不足,并提出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上,对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每月向家长反馈1次学生的在校表现。具体要求如下:

1.反馈对象

所在班级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包括品行有偏差的学生、

有厌学情绪的学困生、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和有网络沉迷倾向的学生等。

2.反馈形式

由班主任每月通过电话、书信、微信、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反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在校表现。

3.工作要求

(1)在每学期开学后1个月内,由班主任会同班级其他科任教师,根据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列出本班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名单。

(2)每月月底,由班主任逐一收集汇总需要特别关注学生1个月内的在校表现情况,形成初步反馈意见,经与其他科任教师会商确定后,由班主任负责向家长反馈。

(3)重点向家长反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和引导,在思想品德、行为表现、心理健康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提请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帮教工作。力求让家长充分感受到学校对特殊群体学生健康成长所付的积极努力。

(四)每周通报表扬1批学生[陈玉连德育专干负责]

1.时间要求

以1个学期为一个工作周期,通过班级微信群每周通报班级总体情况,动态表扬学生的信息。

2.工作要求

(1)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健全覆盖班主任、各科任老师、

学生父母(或主要监护人)的班级微信群。

(2)由班主任负责,每周1次通过班级微信群,通报班级工作总体情况,方便家长及时了解班级工作动态。

(3)每周聚焦2-4名学生,积极挖掘学生的行为表现闪光点,通过图片、小视频、老师点评文字等形式,在班级微信群宣传。相关信息由班主任负责统筹,会同本班学科老师在班级微信群共同发送,确保在1个学期内,班级内每一个学生都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

3.信息内容

(1)由班主任每周1次通报的班级工作情况包括:上周班级工作总体情况,学生学习表现情况;本周班级管理和学生学习方面的重点内容,需要家长配合做好的事项;下周班级管理和学生学习方面的重点内容等。

(2)通报表扬学生的行为表现闪光点包括:

①学生在学校关心集体、团结友爱、乐做好人好事的情况;

②学生尊师守纪、刻苦学习的表现情况;

③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的情况;

④学生参加体育、艺术等项目比赛和学科竞赛取得的优良成绩和名次;

⑤学生参加学科单元测验与自己过往相比取得的明显进步;

⑥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体育锻炼习惯等方面的情况。

(五)每天组织1批教师参与“护安护畅”活动[黄庆文安全专干负责]

1.时间要求

以1个学期为一个工作周期,在学生上学、放学期间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学校领导和专任教师到学校门口及周边路段值勤,会同学校保安人员和巡校警察参与“护安护畅”活动。

2.工作要求

(1)结合学校领导值周和教师值日工作安排,每天在学生上学、放学期间均安排学校领导和专任教师轮流到学校门口参与“护安护畅”活动,迎接学生回校和护送学生离校。

(2)参与“护安护畅”活动的学校领导和专任教师须统一佩戴“爱校爱生在行动”标识,方便学生和家长识别,展示教师护校爱生形象。

(3)参与“护安护畅”活动的学校领导和专任教师的工作职责是在校园门口及周边路段,会同巡校警察、家长志愿者和学校保安人员执行护学任务,切实维护学校周边环境的良好秩序,确保学生上学、放学期间学校周边交通畅顺和师生出行安全。

(六)每学年组织举办1次“家长开放日”活动[覃焕英教导主任负责]

1.工作要求

以学校为单位,每学年组织举办1次“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进入校园、走进课堂,观摩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校领导和教师面对面交流沟通,全方位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2.开放内容

(1)向家长全面开放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功能场室,欢迎家长进课堂“推门听课”。通过观摩课堂教学深入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及教学能力。

(2)通过制作宣传展板、播放专题汇报短片、举办专题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全面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一个学年以来教育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新成效、新变化。

(3)邀请热心家长到学校“驻校办公”,通过巡视校园、

观摩课堂、检查作业、家长陪餐、列席会议等形式参与学校

管理工作。

(4)请家长填写《家长开放日活动意见反馈表》,广泛收

集家长对参与活动的感想,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活动结束后梳理家长的意见建议制定整改方案,改进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七)设立1个“一站式”服务站点[蓝章英少先队辅导员负责]

1.工作目标

以方便家长、服务学生为宗旨,为家长和学生集中办理涉校工作服务事项,着力打造便捷、专业、高效、共享的“一站式”服务站点。

2.工作要求

(1)在学校设立“一站式”服务站点,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日常学习生活需求事务、社会和家庭教育咨询、对外对内联络等涉校服务。

(2)“一站式”服务站点要从方便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出发,在校园显著位置选择适合的场室设立,办公区域应设置问询台、办理窗口、休息等候区等。上墙张贴服务范围、服务承诺、工作制度和办公人员名单(含照片和联系方式)。

(3)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完善服务站点管理办法,明确服务项目、服务流程、保障机制和评价监督等制度。

(4)服务站点须在上班时间安排教职工在岗值班,随时为有需要的家长和学生办理涉校工作事务,努力让家长和学生享受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的贴心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成立开展“老师就在我身边”主题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本校开展“老师就在我身边”的主题活动工作方案,学校按时落实开展“老师就在我身边”的主题活动到位并取得扎实成效。

(二)学校要优化调整教师年度绩效考核方案,把教师参加“老师就在我身边”主题活动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指标,

对无按时按质完成“七个一”行动的教师,在年度绩效考核时要给予扣分。推荐教师参与各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等评优评先活动时,要考核教师参与加强家校联系“七个一”行动的工作实效,对无积极参与“老师就在我身边”主题活动的教师不予推荐。

(三)学校开展“老师就在我身边”主题活动纳入责任督学挂牌督导范围,做到每月有检查、有记录、有反馈,保障“老师就在我身边”主题活动全面落实到位。学校成立督导工作小组,分班级进行督导检查。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例(3篇)

    - 阅0

    行业发展状况分析范文篇11.目前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分析方法简介。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是通过定期的财务报告反映的。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的定期主要报告包括三表(资产负债.....

    行业信息化范例(3篇)

    - 阅0

    行业信息化范文篇1关键词:LNG装备企业架构信息化规划注意问题中图分类号:TE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152-01目前信息化的程度直接影响LNG装备企业业务及管理,.....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