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知识培训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环境管理知识培训范文篇1

参加培训班学习的对象有:六城区计经委、城建局负责人、各区工业集中地街道负责人,郊区、县计经委、农林局、建设局(城建局)负责人、各区县政府所在地街道、乡镇负责人等共计40人。专题培训班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富民强市、加快发展的奋斗目标和我市“十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纲要,认真落实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任务,不断提升我市干部环境保护工作的思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和政策水平,加大我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创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工作力度,进一步推动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向前发展。

培训班学习内容是:1、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我国环境保护的法规、政策与制度;3、循环经济与企业环境管理;4、我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的形势与对策。

为期5天的培训班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一是授课阶段。分别由省环保局原局长袁克昌教授、省环保厅柴汉民副厅长、省环保厅政策法规处许纲熙处长和市环保局孙永深书记进行讲课;二是考察阶段。组织参训学员到杭州、绍兴参观考察;三是总结阶段。参训学员代表发言,谈参加学习培训的体会、对环保工作的认识和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打算,并由市环保局领导对培训班学习情况进行了总结。

这次为期一周的环境保护专题培训,虽然时间不长,但特点鲜明,效果较好。主要特点是:

一是领导重视。为办好培训班,市环保局、市委党校和市委组织部有关职能处室多次研究办班工作事宜。开学典礼上,与会领导做了讲话,提了要求,体现了对干部参加学习培训工作的重视,也促使大家珍惜和认真参加学习。

二是学员学习认真。参加这次培训的学员大多是区县部门的领导干部和街道领导干部,他们在单位工作很忙,但参加调训学习后,都能集中思想精力,认真参加学习,保证了学习培训的效果。表现在到课率高、听课认真、笔记认真、考察参观认真、交流发言认真。

三是组织实施严密。为办好这次专题培训班,市委组织部、市环保局准备时间比较长,对培训班学习、生活和考察安排考虑的比较周到,尽最大努力让学员学习好、生活方便。在学习班期间,市环保局有关同志自始至终与学员在一起学习、考察,市委党校在学员的上课、住宿等教学保障上给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学校领导多次指示搞好教学保障工作,教务处和服务中心领导亲自过问、安排,还专门指派了班主任,协助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工作。学习一致表示,这次培训班组织的非常周到严密,感到很满意。

环境管理知识培训范文篇2

广西横县与国际乡村改造学院的乡村综合改造教育合作项目始于1993年、1994年实施项目计划。合作项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综合的教育项目提高全县人民的卫生保健和环保意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进行人的能力建设,实现横县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把横县建设成一个生态县。项目基于晏阳初先生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改造理论,采用学校式、社区式的教育途径,运用参与式工作方法,实施卫生保健、环境教育培训。项目开展七年来,横县教育、卫生、环保和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和在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中国项目负责人张兰英小姐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的项目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围绕人的能力建设这个主题,运用了参与式的教育方法和推广方式,参与式教育方法强调人人参与、互相了解、平等学习,在参与中共同提高,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交流学习过程。㈠项目运用参与式工作方法的依据这是由项目的目的和实施对象来决定的。首先,从目的出发,项目的目的突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进行人的能力建设。乡村改造是综合性的改造,要求人的能力建设应该是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是技术或知识单方面的提高,还包括组织、交流、计划等多种能力的提高。它能够为参与人员提供各种能力锻炼和提高的机会,从而达到人的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其次,项目实施的对象是机构层工作人员,基层骨干和平民百姓,他们对国外先进的项目管理的模式,技术和环境概念、可持续的理论是陌生的。传统的教育方法缺陷在于,难以让他们对在他们看来既陌生又抽象的理论概念感兴趣,而参与式的教育方法可以使这些概念、理论、技术在操作中具体化,通俗化、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性。更重要的理由是,他们都是农村工作最基层的工作人员和平民阶层,都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和推广方式可以使他们的经验得到广泛交流,互相借鉴。这就是我们在合作项目中运用参与式工作方法的主要依据。㈡参与式工作方法的体现在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式工作方法充分体现在项目计划、编写教材、培训骨干、项目监测和评估、环境渗透教育和示范点等项目活动中。①编写教材合作项目第一阶段的工作成果是编写、出版了《健康、预防和保健》、《环境和人》两本书,两本书的编写都采用了敞开式的编写方法,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横县卫生、环保、教育部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工负责编写,并就各自的写作方法和写稿进行敞开式讨论,经过反复讨论,三改其稿,最后才定稿。这两本书是专家、学者的学术和当地部门管理工作人员、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切合工作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比较适合农村成人教育。先后印刷了10000多册,并作为开展培训的教材分发给各乡镇成人教育专干、农民技术骨干、职业中学师生和分管环保、农业的政府官员和乡村卫生院,发给国内外有关的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的官员。②骨干培训从1998年9月至1999年11月,项目实施小组先后举办了环境教育培训班、垃圾综合管理培训班和水稻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骨干培训班。培训的对象包括乡镇成人专干、乡镇分管城建、环保的领导,乡镇企业管理人员职中教师、村委干部、环保工作人员、环卫管理人员和环卫工人、农业推广员。我们采用的培训方法以学员分组为主。并以卡片、画图进行演示讲解,专家、主持人以启发提问和归纳点评为主:户外开展田间观察,走访农民,深入厂矿调查,培训过程尽可能让问题来源于学员,又回到学员解决,在课堂上,适时穿插安排游戏活动,既增加学习兴趣性、又能增进学员的交流和协作能力,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既能增强学员在课堂上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组织、交流、调查、综合能力,充分发挥每一学员的潜能,增进了解、共同提高。③项目监测与评估去年,项目小组对项目开展七年来的活动进行了阶段性的监测评估,在专家张兰英、丁多的指导下、教育、环保、农业和卫生这四个机构的工作人员对项目活动进行了监测评估,从自身能力和机构能力两方面进行了"测试",运用"排序"、"卡片"等参与式方法进行练习,然后又用同样的方法对骨干培训的学员分别进行监测和评估。每个学员都参与了"测试"过程,我们更多地让学员"测试"结果展开讨论,减少对主持人的依赖性,我们还采取了"问卷"等测试方式。④制定项目计划合作项目的每一个子项目计划,都是IIRR专家与横县机构层人员共同讨论的结果,专家和各部门人员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各持已见,活动方案经过小组成员统一平衡以后,才形成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项目小组又根据实施人员提出的意见进行及时调整,始终体现参与人员一致意向。正因为合作项目每一次都做到了这一点,才使得合作项目得以逐步扩大、延伸。由最初的教材编写到骨干环境知识的综合培训,进而发展到专项内容的培训,直至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垃圾分类管理和环境渗透教育示范点。⑤建立示范点合作项目第一阶段是建立"一校两村"(一校:云表职业中学;村:周璞村、宿龙村)实验区,以此作为基地向全县辐射。在开展骨干培训之后,在实验区以外我们又建立了"农民田间学"、"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示范点和工业区污染源治理示范点"。农民田间学校是一种新型的参与式推广方式,它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注重参与,从参与中发现问题,再从实践中找答案,提高农民的管理技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示范点采用行动研究方式,以了解居民的行为基础,以参与为出发点,探索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解决我们面临的垃圾问题;工业污染源治理示范点从意识入手,强调广泛的参与(部门、政府、企业领导、企业员工、居民的共同参与),从参与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加以推广。由于注重运用了参与式工作方法,避免了传统工作方法中过分强调对行政手段的依赖性,示范点的活动深受群众接纳,己引起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普遍关注⑥环境渗透教育环境渗透教育贯穿于合作项目的全过程,项目在全县中小学开展环境渗透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在教师中举办环保渗透教育竞赛活动,让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环保教育因素,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环保知识。参赛教师涉及9个学科共1200人,评选出140篇优秀教案编印成册。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知识、环境绘画比赛,深入街道和厂矿开展环境问题调查。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环保知识、加深了理解,也使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参与环保实践的技能得到增强。七年来,这个合作项目就象一张撒开的网,纵横交错。触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实质上是一个科普队,从"一校两村"延伸到广大的农村,它的科普对象从领导到农民,从成人到小孩、政府、企业、街道、农村、学校都是这张网上的节点。全面性的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全面地渗透到学校和地区之中,所有这些活动都有围绕着提高人的能力这个主题,运用了参与式教学方法和推广方式。㈢项目实施效果项目实施以来,培养了一批骨干,它的直接效果是提高了参与项目的人员中已有10多人先后得到了提拨和重用。从项目的监测和评估表明,40名接受"测试"机构层人员的环保知识提高率达到80,知识能力、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也得到显著的提高。受训农技员知识答对率达92.5,项目采用骨干培训措施与项目目的、能力建设相关性最大,在知识的运用中,农技员对水稻总体生产和综合治理知识运用最多。乡村综合改造教育项目正是通过培训骨干,以辐射培训方式向全县辅开,带动了全县乡村改造的意识和行动。项目实施以来,我县在广大的农村中全面辅开了健康教育和环境渗透教学,大搞改水、改厕工程,大力发展沼气建设。到1999年底,全县300个村委,700多所中小学校均有环境教育专、兼职教师,全县22个乡镇建立了2个以上生态文明示范村,1997至1999年,全县累积投入改水、改厕经费1638.9万元,共113500人参加改厕工作,全县改水受益人口103万,到2000年底,全县累积建成沼气池29756座,极大改变了农村的卫生条件和生态环境,并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涌现了周璞、宿龙、笔木脚、里依,旺宅等一批小康文明村(村群)。在县城,环境渗透教育已在中小学校扎实开展,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正在进行,这将成为全县生活垃圾最终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突破口。项目的成效,也通过项目总结交流会得以展示。去年12月11-12日,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对项目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实地考察,对项目所运用的工作方法和取得的成效给与了充分的肯定。交流会反馈意见表明,与会者对项目所运用的工作方法,今后的管理和发展予以极大关注。展望未来,国际乡村改造学院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将逐步深入基层,广泛采纳,合作项目系列活动和实施过程中探索到未来思路,对横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意义及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㈣经验教训①经验⒈依靠IIRR学术和外联的优势,以及严密项目计划管理方法,建立项目技术支持平台,还有经费扶持保障。⒉参与式工作方法富含趣持味性、实用性、通俗易懂,不但适合平民教育,同样适合于开展项目计划,项目实施。⒊乡村改造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能获得良好群众基础。⒋参与式的网络培训成本低,收益大。⒌项目合作双方有资金配套,保证了项目基本按计划实施。②教训⒈横县方选派参与人员的不定性(不是专人专职),影响项目活动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的稳定性。⒉对项目活动的跟踪管理和阶段性的监测评估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⒊利用政府机构干预和社区组织的影响来提高项目效率力度不够。⒋参与式工作方法受到公共人群知识水平不平衡的消极影响。IIRR与横县合作项目实施小组2001年2月27日晏振东打字广西横县与国际乡村改造学院的乡村综合改造教育合作项目始于1993年、1994年实施项目计划。合作项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综合的教育项目提高全县人民的卫生保健和环保意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进行人的能力建设,实现横县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把横县建设成一个生态县。项目基于晏阳初先生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改造理论,采用学校式、社区式的教育途径,运用参与式工作方法,实施卫生保健、环境教育培训。项目开展七年来,横县教育、卫生、环保和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和在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中国项目负责人张兰英小姐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的项目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围绕人的能力建设这个主题,运用了参与式的教育方法和推广方式,参与式教育方法强调人人参与、互相了解、平等学习,在参与中共同提高,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交流学习过程。㈠项目运用参与式工作方法的依据这是由项目的目的和实施对象来决定的。首先,从目的出发,项目的目的突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进行人的能力建设。乡村改造是综合性的改造,要求人的能力建设应该是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是技术或知识单方面的提高,还包括组织、交流、计划等多种能力的提高。它能够为参与人员提供各种能力锻炼和提高的机会,从而达到人的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其次,项目实施的对象是机构层工作人员,基层骨干和平民百姓,他们对国外先进的项目管理的模式,技术和环境概念、可持续的理论是陌生的。传统的教育方法缺陷在于,难以让他们对在他们看来既陌生又抽象的理论概念感兴趣,而参与式的教育方法可以使这些概念、理论、技术在操作中具体化,通俗化、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性。更重要的理由是,他们都是农村工作最基层的工作人员和平民阶层,都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和推广方式可以使他们的经验得到广泛交流,互相借鉴。这就是我们在合作项目中运用参与式工作方法的主要依据。㈡参与式工作方法的体现在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式工作方法充分体现在项目计划、编写教材、培训骨干、项目监测和评估、环境渗透教育和示范点等项目活动中。①编写教材合作项目第一阶段的工作成果是编写、出版了《健康、预防和保健》、《环境和人》两本书,两本书的编写都采用了敞开式的编写方法,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横县卫生、环保、教育部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工负责编写,并就各自的写作方法和写稿进行敞开式讨论,经过反复讨论,三改其稿,最后才定稿。这两本书是专家、学者的学术和当地部门管理工作人员、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切合工作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比较适合农村成人教育。先后印刷了10000多册,并作为开展培训的教材分发给各乡镇成人教育专干、农民技术骨干、职业中学师生和分管环保、农业的政府官员和乡村卫生院,发给国内外有关的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的官员。②骨干培训从1998年9月至1999年11月,项目实施小组先后举办了环境教育培训班、垃圾综合管理培训班和水稻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骨干培训班。培训的对象包括乡镇成人专干、乡镇分管城建、环保的领导,乡镇企业管理人员职中教师、村委干部、环保工作人员、环卫管理人员和环卫工人、农业推广员。我们采用的培训方法以学员分组为主。并以卡片、画图进行演示讲解,专家、主持人以启发提问和归纳点评为主:户外开展田间观察,走访农民,深入厂矿调查,培训过程尽可能让问题来源于学员,又回到学员解决,在课堂上,适时穿插安排游戏活动,既增加学习兴趣性、又能增进学员的交流和协作能力,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既能增强学员在课堂上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组织、交流、调查、综合能力,充分发挥每一学员的潜能,增进了解、共同提高。③项目监测与评估去年,项目小组对项目开展七年来的活动进行了阶段性的监测评估,在专家张兰英、丁多的指导下、教育、环保、农业和卫生这四个机构的工作人员对项目活动进行了监测评估,从自身能力和机构能力两方面进行了"测试",运用"排序"、"卡片"等参与式方法进行练习,然后又用同样的方法对骨干培训的学员分别进行监测和评估。每个学员都参与了"测试"过程,我们更多地让学员"测试"结果展开讨论,减少对主持人的依赖性,我们还采取了"问卷"等测试方式。④制定项目计划合作项目的每一个子项目计划,都是IIRR专家与横县机构层人员共同讨论的结果,专家和各部门人员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各持已见,活动方案经过小组成员统一平衡以后,才形成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项目小组又根据实施人员提出的意见进行及时调整,始终体现参与人员一致意向。正因为合作项目每一次都做到了这一点,才使得合作项目得以逐步扩大、延伸。由最初的教材编写到骨干环境知识的综合培训,进而发展到专项内容的培训,直至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垃圾分类管理和环境渗透教育示范点。⑤建立示范点合作项目第一阶段是建立"一校两村"(一校:云表职业中学;村:周璞村、宿龙村)实验区,以此作为基地向全县辐射。在开展骨干培训之后,在实验区以外我们又建立了"农民田间学"、"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示范点和工业区污染源治理示范点"。农民田间学校是一种新型的参与式推广方式,它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注重参与,从参与中发现问题,再从实践中找答案,提高农民的管理技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示范点采用行动研究方式,以了解居民的行为基础,以参与为出发点,探索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解决我们面临的垃圾问题;工业污染源治理示范点从意识入手,强调广泛的参与(部门、政府、企业领导、企业员工、居民的共同参与),从参与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加以推广。由于注重运用了参与式工作方法,避免了传统工作方法中过分强调对行政手段的依赖性,示范点的活动深受群众接纳,己引起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普遍关注⑥环境渗透教育环境渗透教育贯穿于合作项目的全过程,项目在全县中小学开展环境渗透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在教师中举办环保渗透教育竞赛活动,让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环保教育因素,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环保知识。参赛教师涉及9个学科共1200人,评选出140篇优秀教案编印成册。组织学生开展环境知识、环境绘画比赛,深入街道和厂矿开展环境问题调查。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环保知识、加深了理解,也使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参与环保实践的技能得到增强。七年来,这个合作项目就象一张撒开的网,纵横交错。触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实质上是一个科普队,从"一校两村"延伸到广大的农村,它的科普对象从领导到农民,从成人到小孩、政府、企业、街道、农村、学校都是这张网上的节点。全面性的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全面地渗透到学校和地区之中,所有这些活动都有围绕着提高人的能力这个主题,运用了参与式教学方法和推广方式。㈢项目实施效果项目实施以来,培养了一批骨干,它的直接效果是提高了参与项目的人员中已有10多人先后得到了提拨和重用。从项目的监测和评估表明,40名接受"测试"机构层人员的环保知识提高率达到80,知识能力、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也得到显著的提高。受训农技员知识答对率达92.5,项目采用骨干培训措施与项目目的、能力建设相关性最大,在知识的运用中,农技员对水稻总体生产和综合治理知识运用最多。乡村综合改造教育项目正是通过培训骨干,以辐射培训方式向全县辅开,带动了全县乡村改造的意识和行动。项目实施以来,我县在广大的农村中全面辅开了健康教育和环境渗透教学,大搞改水、改厕工程,大力发展沼气建设。到1999年底,全县300个村委,700多所中小学校均有环境教育专、兼职教师,全县22个乡镇建立了2个以上生态文明示范村,1997至1999年,全县累积投入改水、改厕经费1638.9万元,共113500人参加改厕工作,全县改水受益人口103万,到2000年底,全县累积建成沼气池29756座,极大改变了农村的卫生条件和生态环境,并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涌现了周璞、宿龙、笔木脚、里依,旺宅等一批小康文明村(村群)。在县城,环境渗透教育已在中小学校扎实开展,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正在进行,这将成为全县生活垃圾最终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突破口。项目的成效,也通过项目总结交流会得以展示。去年12月11-12日,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对项目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实地考察,对项目所运用的工作方法和取得的成效给与了充分的肯定。交流会反馈意见表明,与会者对项目所运用的工作方法,今后的管理和发展予以极大关注。展望未来,国际乡村改造学院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将逐步深入基层,广泛采纳,合作项目系列活动和实施过程中探索到未来思路,对横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意义及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㈣经验教训①经验⒈依靠IIRR学术和外联的优势,以及严密项目计划管理方法,建立项目技术支持平台,还有经费扶持保障。⒉参与式工作方法富含趣持味性、实用性、通俗易懂,不但适合平民教育,同样适合于开展项目计划,项目实施。⒊乡村改造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方法能获得良好群众基础。⒋参与式的网络培训成本低,收益大。⒌项目合作双方有资金配套,保证了项目基本按计划实施。②教训⒈横县方选派参与人员的不定性(不是专人专职),影响项目活动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的稳定性。⒉对项目活动的跟踪管理和阶段性的监测评估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⒊利用政府机构干预和社区组织的影响来提高项目效率力度不够。⒋参与式工作方法受到公共人群知识水平不平衡的消极影响。

环境管理知识培训范文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培训

知识型员工作为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知识型员工的培训是国有企业和知识型员工成长与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一、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培训的重要性

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主导力量。同时,国有大中型企业占据着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稳定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力军。国有企业是政府实施经济政策的主要工具,有利于国家技术和产业政策的实施,还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

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通过智力、创造力等能力素质利用信息或知识工作的人,简单来讲主要包括大多数的白领。他们在企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领导和指引着企业的发展。从中国的具体的国情来看,知识型员工可以说是从国有企业中成长起来的。

知识型员工具有相应的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较高的追求,而且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所以,培训是知识型员工的内在要求,对他们自身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培训,可以促进其在企业中创造更多的价值,推动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盈利,增加服务及产品的附加值,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发展方式。国有企业还可以通过培训来提高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认同,从而留住并吸引优秀的人才,确保知识型员工稳定地为国有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因此,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的核心员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加强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有企业要想在今天这个越来越开放的环境中保持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注重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和开发。

二、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培训的现状

(一)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培训的基本情况

从我国目前来看,国有企业对知识型员工已有基本的培训,对其重视程度也逐步提高,但是对知识型员工培训的管理有待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从培训需求分析来说,往往是根据企业的需求来临时安排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企业管理者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理念倾向于解决企业目前的困难,对长远的规划考虑较少。而从培训的形式来看,企业培训大多以理论教学、课堂教学为主,对像欧美国家运用的“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模块培训模式”等灵活方法的运用较少,培训的方法有待加快更新速度。从培训过程来说,企业对培训的安排重心往往放在培训前,即组织培训资源,安排培训人员,选择培训方式和地点等,对培训中的控制和调整相对有些不足。从培训评估来看,国有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评估往往比较简单,一般是由受训者撰写培训心得、报告,管理者给出培训意见,培训便宣告结束。培训工作后的总结记录也很简单,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培训信息系统。从员工方面看,知识型员工虽然很想按自己的思路进行,可是机会不是常有,所以他们的培训往往是听命于企业管理者的安排。培训的内容也往往是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企业当前最紧迫需要的技能,目标很明确。培训任务的完成对知识型员工来说往往比较轻松,而且整个过程的管理也很轻松。

(二)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对知识型员工培训的主要问题便在于管理不科学、不规范上,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认识不足。许多国有企业害怕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全面的培训,害怕在信息充分共享的环境下,自身的吸引力相对下降,培训后的知识型员工流失,使得培训成了“为他人做嫁衣裳”,从而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持保守态度。缺乏科学理念的引导。

缺乏科学合理的安排。国有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缺乏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仅满足眼前利益和短期需求,没有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利益和长期战略发展目标;长期培训、短期培训一起上,培训效果不明显,还会引起知识型员工的排斥;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缺少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见,培训内容不合理。培训需求分析不足。

培训的方法和技术落后。国有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往往采取“培训师讲,学员听”的方式,重视知识、技能培训,忽视思想、心理培训。培训方法以课堂为主、形式单一,多以老师讲授、理论教学进行,培训中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培训双方的沟通,实践性差。在进行培训时,国有企业对培训的方式的选择也有盲目性,容易受其他企业、培训行业市场营销的影响。

缺乏完善的培训评估系统。国有企业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培训后,往往没有进行应有的后续跟进工作。缺乏有效的培训激励制约机制,职工参加培训只是听任于行政命令,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对培训过程缺乏应有的控制,培训后对新知识新技能没有及时启用,没有合理的评估和考核,给员工一种培训与不培训没有多大关系的感觉。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导致知识型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效率低,难以到达应有的培训效果。

缺乏完整的培训信息系统。国有企业对培训还缺乏系统的记录,缺乏对培训的专业管理,没有建立完整的培训信息系统。对于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来说,缺乏对培训的系统记录和安排,会浪费他们的培训时间,影响他们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对培训的兴趣和成长学习的科学安排。

三、完善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培训的对策

环境管理知识培训范文1篇4

【关键词】培训;培训效果;转化;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焦点已经从传统的资金、技术领域扩展到人力资源领域。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和职工素养提升的基本手段[1],可以提升组织竞争能力的观念已深入到国际国内的各个行业。据统计材料表明:在过去50年间,许多欧美国家企业的培训费用一直在稳步增加。美国企业每年用在培训上的花费约300亿美元,约占雇员平均工资收入的5%。目前,已有1200多家美国跨国企业包括麦当劳都开办了管理学院。摩托罗拉则建有自己的大学,摩托罗拉公司把工资总额的4%约两亿美元用于14万员工为每一位每一年提供至少40小时的培训,且公司领导人已经相信庞大的培训计划已经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效果。近几年来国内各行各业充分重视培训工作,不断增加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开展培训活动,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希望在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及价值观、工作规范性等各方面都得到提高,但实际的培训结果离预期目标和效果还有相当差距。如何提高培训质量,如何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并促进培训效果转化[2]成为与培训领域相关的人员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的培训现状,提出了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培训效果果转化的几点措施。

1影响培训效果转化的因素

目前国内培训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较大程度上影响培训效果的有效转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训内容与工作联系不大,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普遍缺乏针对性,培训形式以讲授式为主,理论较多,实用性及操作性不强,难以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培训效果欠佳,难以转化。二是,培训走过场,缺乏长期规划,只注重前期投入,不注重后期管理。目前大部分培训以应急式为主,且在进行培训工作时只注重培训机构和培训讲师的知名度,只重视培训过程及培训课程是否吸引眼球,但是并不太重视培训是否有助于解决问题培训之后管理没有及时跟进,在培训之后的实践工作中没有相应的监督和促进环节,缺少培训效果转化的激励措施。三是,培训环境与工作环境不相符,甚至有较大差距,培训中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难以在工作中得到应用,培训效果难以体现和转化。

2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培训效果有效转化的基本措施

为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培训效果有效转化应积极构建合理的培训效果转化机制,针对影响培训效果转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构建一个有利于培训效果转化的环境,使受训者能够持续而有效地将其在培训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行为和态度应用到工作当中,从而使培训项目发挥其最大价值的过程。具体的措施如下:

2.1建立培训体系

单位培训必须有长远战略规划,要彻底改变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救火式的应急培训。要切实根据本单位长期的战略发展规划以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针对不同人员而进行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师资、培训经费及培训时间等,都要有明确规定便于合理安排,并形成长期的培训制度和培训办法,彻底改变那种培训无计划、凭经验、赶时髦和应付检查的做法。

2.2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认真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是提高培训针对性,提高培训效果的前提条件。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需求分析是弄清为什么要进行培训、谁需要接受培训、培训什么等问题,这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方案、有效实施培训及培训效果评估工作基础,是保证培训工作的质量的重要环节。培训需求分析应基于战略目标,一方面从岗位描述和任职标准的角度,分析员工目前的状况,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还要从个人绩效考核的角度,对目标绩效和个人的考核结果的差距进行分析,从差距中确定学习培训需求,使培训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

2.3合理设计与组织培训

依据培训计划对培训讲师进行资格审查,不仅仅重视讲师名气和知名度,还应重视讲师的相关工作经历、培训经验以及培训资质。另一方面还应严格审查培训课件,课件应根据培训要求,明确培训目标、要求和重点,课件内容要与本次培训实际充分结合,及时补充新内容、新案例,做到常用常新。此外培训前还应注意与受训人员充分沟通。应事前将培训的相关信息和内容通过适当形式告知受训人员,让他们提前了解情况做好学习准备,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了解受训人员的培训需求,把学员想通过培训解决的和关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培训讲师,这样不仅在某种程度上促发了员工的培训热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2.4加强培训效果评估

为了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培训效果的转化应充分重视培训效果评估[3]工作。培训评估分为培训前评估、培训中评估和培训后效果评估。培训评估的目的在于使主办方和承办方都能够了解培训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有利于后期培训计划完善及新的培训项目的挖掘、开发与合作。同时,对于作为培训承办方的专业培训机构来说,需要全面掌握并控制培训质量[4],找出优点不断总结,找出缺点不断改进,总结工作中的亮点,不断提升培训质量,把培训工作越做越好。

2.5营造良好的培训效果转换环境

培训效果能否顺利转化与工作环境密切相关,良好的工作环境对培训效果转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管理者尤其是学员的直接上级应充分了解学员的培训内容、倡导和鼓励学员将培训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应用到工作中去,并解决培训成果应用所需的设备和资源。应建立激励和强化机制,当学员在工作中应用到培训内容时,要及时表扬,当应用培训内容而使工作出现失误时也不要轻易批评和惩罚。作为管理者还应建立学员与学员之间,学员与讲师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便于相互帮助、督促,及时分享成功经验。

3结论

培训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培训能够改变员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能够提高员工的技能和单位的绩效,但是培训效果却不能立竿见影,更不能在培训结束后立马显现。合理的培训规划、充分的培训需求分析、满足需求的培训师资、一定的激励措施和科学有效的评估是培训效果转化的基本因素,主办单位应和培训机构一起,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加强过程管理,营造培训转化的良好环境,积极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培训效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彭金龙.有效实现员工培训效果转化的探讨[J].工会论坛,2007(Vol13,No.4):79.

[2]向秋华.实现企业员工培训成果转化的环节和条件[J].中国培训,2015(5):16-17.

[3]易定红,董伟,戴昌军,董淑玲.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环境管理知识培训范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今和未来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的根本保证,也是确保一个工程高质量的关键因素。高素质的人才从何而来,是与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紧密相关的。教育培训作为提高人员素质,增强业务能力,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积极培养储备人才的重要手段,在交通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就一些方法与体会做以概述。

一、树立将教育培训与人才资源开发相结合的战略思想,建立分类管理的人才培训管理体系

培训是一个系统地帮助受训人获得慨念、知识、规则、技能、态度的过程,而科学、规范的培训管理关键在于具备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以造就和培养出一批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复合型人才。

(一)组织现状分析评估,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明确培训目标在对本单位组织机构设置、工作性质、专业分工情况、人员的学历、职称结构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组织和员工需改进和完善的方面,提出明确的培训目标和总体规划,兼顾组织、工作任务和个人三方面的需求,根据人员的不同类别,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目标,明确各自在培训过程中必须加以强调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等。

(二)制定培训计划。编制周密培训计划是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培训计划主要包括: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教师、培训资料、培训方式、考核方式以及时间地点的确定等。培训内容与受训人员所从事工作的关联性,是衡量一个培刘l}项目好坏的重要指标,因而确定培训内容是此阶段较为重要和复杂的过程。

(三)培训的实施。培训的实施过程是整个培训工作中的实质环节。在培训中应实行全程控制,设置专门人员与培训人员和受训人员保持联系。通过沟通,了解受训人员的需求,表现和心理状态,更高的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

(四)培训效果评估机制。一级评价对象包括受训人个人,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参加培训的态度、考试或考核的成绩等,评价的结果与参训人员的奖惩,岗位资格挂钩。二级评价的对象是职能部门或参加培训的单位,指标包括对培训的参与、支持程度和组织情况。参训人员在培训中的表现及所得到的评价等。评价结果与部门或单位及其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奖惩挂钩。三级评价的对象是培训的组织单位,指标是整体培训效果。

二、以人为本,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方法

教育培训工作坚持结合工程建设实际,为交通建设、公路建设服务的指导方针,立足于改善职工队伍的文化和业务技术结构,大力培养适应高速公路建设事业发展需要的建设和管理人才。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筑路育人并重。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关键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一个人有爱国精神,才能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有团队精神,才能融人到集体中去;有敬业精神,才能对本职工作尽职尽责。为此,我们坚持不懈地加强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和党风廉政教育。每年都举办职工教育培训班,以收看录像、收听录音讲座、学习文件、座谈等方式,围绕弘扬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拒腐防变自觉性等方面进行思想教育。

(二)将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培训手段相结合,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1、除了积极鼓励职工结合岗位工作需要进行业务能力的开发和学习,为适应加人世贸组织和进人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我们邀请了省内知名专家、学者,就国际经济形势、W,、)相关知识、法律知识等方面的讲座。组织职工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口语会话能力的培训。2、引进实例教学、考察实习等新的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将培训逐渐从知识灌输型转变成能力提升型。先后组织了路面设计、大跨径桥梁施工及养护、环境保护、道路安全、高速公路运营及养护等5个团组的海外培训;赴外省的水泥硅路面滑模施工技术、sMA改性沥青硅路面施工技术、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模式等内容的考察学习,培训人员近六十人次。

(三)倡导学习风气,加强继续教育工作。一是鼓励学员继续教育,鼓励职工提高文化素养。二是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组织人员参加了公路工程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试验检测人员的培训等。

(四)以培养高速公路建设急需人才为重点,确保教育培训为工程服务。教育培训是提高建设者队伍素质的一种手段,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放在联系工程建设实际,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上,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关键岗位和影响工程质量、进度的重要环节上。1、举办工程技术培训班。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在公路建设中的不断应用,交通科技含量不断加大,对全体建设者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提高全体建设者业务水平,在每年开工前,我们都举办工程技术培训班。聘请知名学者、交通系统资深专家进行授课,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工程施工工艺和施工要点、法律知识。廉政教育等,参加培训达900余人次。2、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工程建设的关键岗位,开展计量支付人员、路面拌和站、摊铺机、压路机操作手技术培训班。路面操作手培训班邀请了路面工程国际咨询专家进行了讲解和现场操作演示,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三、完善机制,确保培训效果

(一)营造良好的培训软环境。l、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员工处于这种环境下会深感知识技能的可贵,进而会努力学习,不断丰富知识、提高技能。2、营造竞争环境。通过建立合适的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奖优罚劣,形成一个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竞争机制。既有利于员工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不断提高素质,也为优秀员工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环境管理知识培训范文篇6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

一、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博耶尔(ErnestL.Boyer)认为学习共同体(learningcommunity)是一个由教师(本文指被培训者)、培训者以及其他人员组成的组织。在学习共同体中,成员有清晰的奋斗目标,可以面对面的沟通与互动。①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是为完成真实任务,解决实际问题而与其他人相互交流和协作,这促进了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与获得,也促进了知识和情感的分享。②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学习共同体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有共同体的学习目标;(2)作为相互关系系统的一部分,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3)人员之间坦率的相互沟通,交换角色;(4)共享资源和成果,共同解决难题。

本文中的学习共同体由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以及管理人员构成,成员角色可以根据其自身的优势自由确定,比如当某一被培训者熟知某方面的培训内容时,则这个被培训者可以充当培训者的角色。共同体成员以“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合作”为核心,以共同目标为纽带联结在一起,互相交流和共同学习的组织。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共同体可以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进成员之间的协作及信息交流,使个体在团队的互动中获益并培养个体与他人有效协作能力。

二、培训模式构建

为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如图1)。

图1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

(一)培训模式关键要素分析

1.培训情境

培训情境是培训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培训者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被培训者的特点来创设培训情境。被培训者则是培训情境中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和解决者;在学习共同体的培训情境中,实行“主导――主体”的教学方式,强调“双主”地位的充分发挥,即以培训者为主导,被培训者为主体,被培训者是学习任务的主动探究者;培训者是指导者,鼓励被培训者自主质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培训者、被培训者与发展

在培训活动中,成员间通过交流学习、分享学习资源等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同时,他们能及时发现自己在知识、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的不足,以便及时补充修改,从而完善培训活动,因此,整个培训过程是个发展的过程。

3.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对整个培训有着调控和指导作用。在此模式中,以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培训目标,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培训者和被培训者以及他们之间可以通过交流协商,在总体目标确定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内在需求,分层次、分阶段的确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

4.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是由培训者和被培训者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在交流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开发和设计的。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综合能力,培训内容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

5.评价体系和修改更新

评价体系和修改更新环节贯穿培训的整个过程,是有效实施培训的基本保障。本文采用的评价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共同体成员随时进行评价以调整某些要素,适应具体的培训要求。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评价体系侧重成员的交流沟通、协作能力,注重被培训者共同体能力的发展,应坚持积极观念,多给被培训者以自信和正向的评判。

6.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是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协调、管理以及配备人员,使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行政机构。该机构通过了解模式中人员的需求、培训内容,培训情境等情况,以便对培训机构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给予补充,保证培训活动按规章制度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训模式的特点

1.该培训模式包含十个要素,包括培训情境、培训者、被培训者、培训内容、培训目的以及评价体系等。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安排没有起点和终点,表明设计的非线性和弹性。

2.培训情境位于该模式的核心位置,培训情境周围的培训者、被培训者、培训目的和培训内容四个要素,用环线连接,并通过双箭头分别与培训情境连接,表明在具体的教学培训中,要素间是相互关联的,并通过培训情境相互作用的。

3.环境是开放性的,处在模式的最,指社会大环境及其设施。本模式强调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且培训情境在环境中创设的,培训活动的设计和流程始终要以环境为基础。

三、培训策略

(一)课题带动培训策略

课题小组可以由培训者和若干个被培训者构成,在这个小型的共同体中,成员间进行合理分工,然后依据自己的研究任务创设情境、查找资料、进行调查研究。为及时了解成员间的研究状况,一段时期后,可组织面对面的交流,结合成员间的当前成果,作出适当的调整。同时,将教学科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了教师的教学从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发展。

(二)自选式培训策略

培训者事先设计几种培训方案,由被培训者自主选择。在培训目标和总培训内容都不变的情况下,被培训者根据自己某一阶段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特定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相同的被培训者可以组成一个小型的学习共同体,由对这方面知识掌握比较扎实的被培训者带领同伴共同研究、共同进步。当学习达到某个阶段时,被培训者也可以要求培训者进行适当的集中授课,以解答疑问。同时,共同体成员间可以通过当面交谈,及时了解成员间的学习情况,当被培训者修满某一级培训方案所规定的学分,可以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

(三)综合实践活动互动培训策略

综合实践课的实施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与协调。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理论知识为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实践活动也促进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设计课件《桂林山水歌》来检查对教学设计理论的理解,前提是被培训者已经学习了这方面的理论,且对被培训者进行分组(注意校与校之间成员的搭配和专业搭配)形成学习共同体。成员按照习得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通过交流、集体备课、辩论等形式达成共识,对课件进行设计、开发、试行、评价,最后得出最终结果。该培训策略把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应用,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环境管理知识培训范文篇7

[关键词]系统架构;因素分析;E-learning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3―0122―04

一E-Loarning和企业E-Learning的简单解释

E-Learning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已经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但是E-Learning还没有一个确定和统一的定义。广义上讲,E-Learning即为数字化学习,是指在由通讯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技术所构成的人类生存的电子化环境中进行的学习,是基于技术的学习;狭义上讲,E-Learning是指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学习领域通过网络化的平台让学员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方式。

企业E-Learning是指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学习与教学培训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培训模式:它不简单的等同于电子培训或远程教育,它包含了员工之间的相互沟通,知识的创建、管理和共享,同时为整个学习经历的交付、评估与管理提供解决方案。企业E-Learning的物化表现就是在企业中建立一个学习交流的网络化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来对企业中的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和考核,为企业的员工提供的一个良好的企业知识创建、管理和共享环境。

二面向企业培训的学习系统

面向企业培训的学习系统主要有四个部分,如图1所示,其中各学习理论是作为整个学习系统的理论基础,主要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情景认知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终身学习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等,在此不再详细介绍。

1信息通信技术

信息通信技术(ICT)及Internet的发展给学习系统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万维网、E-mail、聊天室、BBS、共享白板等同步和异步工具给人们的学习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知识的传播与建构变得多元化。近年来,特别是Wbe2.0的不断升温,RSS、SNS、Tag、Blog、P2P等新技术开始应用于我们的学习与工作,知识的共享和社会化建构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用户成为信息制造的中心,拥有更多点对点传递信息的渠道。

2绩效技术

采用绩效技术工具提升企业培训的绩效一直是培训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培训的低迁移率始终困扰着培训的组织和管理人员,培训经费的大量投入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效益,如何把培训的绩效延伸到员工的工作岗位,是当今企业培训面临的迫切问题。设计良好的电子绩效支持系统不仅可以减少培训的工作量,而且可以辅助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

3知识管理

当前,在企业培训中,许多企业的培训管理部门开始把视线从过去的培训设计转向创建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并与企业的E-Learning系统相衔接,因为他们看到了在培训过程中员工之间知识传播和共享的重要性,以往这些对企业有价值的’知识大多存在于特定的个人或某些团队中,而且是以隐性的知识形式存在着,无法外化成为组织的显性知识而为大多数人所共享,一旦这些人离去,这些对企业有价值的知识也就不存在了,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基于信息通信技术建立起来的知识管理系统来实现这些隐性知识的存储、传播、利用和共享。

4E-Learning

E-Learning的出现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学习的革命,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等的学习理念得以从理论走向了实践,它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企业培训中E-Learning的应用,使得培训不再是单一的脱离岗位的集中学习,而是在岗的、随时随地的进行,符合个性化的学习风格和对工作的绩效支持。

5反馈、评价

该系统自始自终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反馈、评价。这样就使处于最高层的E-Learning不断完善与改进。

三面向企业培训的学习系统的架构

E-Learning环境下的企业培训是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学习活动,包括学习者的因素、学习的中间环节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估都与学校教育的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建构一个反映这些鲜明特点的学习模型,来指导企业培训的教学/学习活动。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E-Leaming的企业培训的教学/学习活动的学习模型,如图2所示:

1系统的输入

(1)个体差异

在该模型中,个体差异主要对企业培训的学习活动中的员工特征作更多地分析。这是因为企业培训中的学习者表现出的多样性需要更复杂的描述。在E-Learning的学习环境中,应该考虑更多的个体差异性因素。如员工的学习风格、控制能力、学习焦虑、对技术的态度、先前的经验、兴趣、学习技能等等,这些个体差异都会对学习造成影响,在设计E-Learning系统时都应该考虑。

(2)文化/思维习惯

总体上,西方文化强调理性地解决问题、鼓励批评和反思;而东方文化则偏重于感性思维,通过沟通达成共识。

E-Learning环境下的企业培训的教学/学习活动,既有个人主义一客观主义、个人主义一建构主义也有集体主义一客观主义、集体主义一建构主义。其中不仅有个人知识的建构,同样存在着组织知识的建构,包括如何把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

(3)学习动机兴趣/动机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达到某一特定学习目标的努力,这意味着有效的学习要求将学习动机、认知与情感、技能与意志成分整合起来。

韦纳(B.Weiner)在其《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一书中重点论述了归因的后果,即由归因引起的期望的改变和情感的反应。这种情感的反应对后继行为有一种促动作用。例如,如果学习者将学习的成果主要归因于外部的或不可控制的资源,如任务的困难水平或内部的固有能力,那么他就不会感到“自己应该在学习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样一种强烈的需要。反之,如果学习者将学习结果的取得主要归因于自身的努力和不断发展的能力,那么他将有可能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去接近或达到学习的目标。显然,内部的、可控制的归因能引导学习者学习的动机水平的上升。

(4)组织学习文化

学习文化是指“影响和制约人们学习活动的价值观、资源、过程、模式、方法、能力和习惯等方面的总称”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是指人们惯常的学习行为模式,突出地体现在学习者与学习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上,以及由此形成的氛围。

在组织学习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协作。既要强调学习者的创造性、自主性,也要强调学习者相互之间,以及学习者同教师或其他指导者之间的信息分享,相互协商,通

过竞争、辩论、角色扮演、合作,甚至人机对话获得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并理解平等、对话和尊重的意义。

2系统的中间环节

(1)学习环境建构

脱离了特定情境的学习存在着形式化、抽象化、简单化和记忆表征的单一化的弊病,由此产生的学习结果只能应付考试,获得的知识成为了惰性的知识而无法迁移到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在企业培训中,除了一些技能的训练以外,许多内容涉及的是在一定情境下的问题的解决或决策。因此,我们要注重学习环境的建构,注意知识表征的多元化问题,使知识表征与多样化的情境关联,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学习,帮助学习者克服惰性,促进知识的远迁移,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为达到预先设计的学习结果和环境之间的交互,这种交互可以是与其它学习者,也可以是与教师、资源、工具和服务。

推动学习的最基本的手段就是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创造有意义的学习。这些学习活动包括讨论、协作、提问、反思和模拟等等。

有效的教学不是通过单个活动来完成的。虽然有的时候单个活动就可以完成较小的教学目标,但是对于复杂的知识技能,必须依靠多个学习活动的组合来实现。有效的教学基于对一系列活动的安排顺序和活动以及活动中工具和资源的灵活使用。

(3)支持元认知

元认知主要包括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觉知、有关这些过程知识、与这些过程相联系的认知成果以及评价和调控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与学会学习的执行性成分或管理成分密切相关。在获得学习策略、改进已有的学习策略以及运用学习策略中,学习者对思维过程的觉知是关键的一个步骤。如果不具备对学习新材料时运用的过程进行反思的能力,则在选择合适的运用过程,检查这些过程是否成功以及在需要修正这些过程以便较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时,学习者将会遇到困难。

因此,在设计E-Learning系统时,我们要考虑如何支持学习者的“元认知”。例如,在企业培训的教学/学习中,通过案例来学习解决日常业务中的复杂问题是培训课程的重点,如果在系统和课程设计中支持学习者的元认知,那么就可以为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供解决的策略(路径),或者由教师和学习者共同探究形成这一路径。在问题解决后,系统或课程允许学习者回顾和审视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认知过程),总结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步骤,记录在学习文档里,这对学习者自己认知能力的元认知和优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认知迁移

学校场景中的学习与非学校场景(例如培训活动)中的学习是有所不同的,赫梅洛(Hmelo,1992)对此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在学校场景中学习通常是由教师指导的,而在非学校场景中,学习必须由学习者自己指导,这就要求学习者要克服学习中对他人的依赖性,独立地识别、分析与解决问题。此外,不同场景所要求的学习策略也是不同的,学校场景中强调的学习策略的类型主要是应付考试的,如记笔记、回忆并记忆课文中的信息、关注问题的标准答案、猜测测验的可能范围等;与此相反的,在以解决真实问题为目标的非学校场景中,学习策略强调的主要是识别重要问题、机会和场景,以及如何确立符合自己需要的学习目标,如何寻找为解决问题所必需的资源、手段、方法和途径。

(5)支持不同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也有的学者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形成概念和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如何应用各种认知过程及其不同组合形式开展学习活动的技术和方法。这些策略对于学习者学会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帮助学习者成为一个善于运用策略的学习者。基于E-Learning的培训系统,不仅支持在线的学习活动,而且也支持线下的学习活动:不仅支持小组的合作/协作学习,也支持个别化的学习。基于丰富资源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以及合作学习/协作学习等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模式,也直接或间接支持他们根据学习的内容及个人的学习风格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达到学习的目标,这一点在E-Learning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6)学习评价

评价是根据某些标准对一个人或其业绩所进行的一种鉴定或价值判断。源于建构观的评价更多的应使用自我分析和元认知工具,建构主义的学习并不是支持学习者像镜子一样反映现实,而是支持对富有意义的解释进行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评价应该是基于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者的进步、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所创设的学习环境。

以知识的建构为标准的评价。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应该是知识的建构而不是知识的再现,即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知识结构的建立,因为学习的结果反映了知识建构的智力过程,包括学习者的高级思维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对学习结果加以关注。

以经验的建构为标准的评价。在建构主义看来,不仅要关注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的结果,更要关注知识建构的过程,这说明必须把评价和教学整合到一起,使评价成为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利用与教学整合到一起的评价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而学习者通过这种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这也促进了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以社会建构(协商)的意义为标准的评价。在社会建构主义看来,学习是通过协商过程来共享学习对象、事件和观念的意义的。虽然个体差异总是存在,但个体在交流、讨论时仍可对足够的意义进行共享。

3系统的输出

(1)个人/组织知识建构

在企业培训这样高度情境化的学习活动中,学习的目的是对信息的深度加工,并相应地重构个人/组织的知识,然后通过解决相关问题,灵活地运用知识的技能。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高阶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回忆。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学习者不仅要重视显性知识的学习,更要加强对隐性知识的学习,并促进两者很好地转化。而在企业的培训中,正需要我们大力挖掘企业业务流程中的隐形知识,把它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

(2)心智模式改变

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必须“激活”自己的心智模式,使用它们来解释新的信息、吸收新的信息并融入到这些模式中去,按照新解释的信息重新组织这些模式,用添加了新信息之后的心智模式理解、解释或推理新知识。

企业应用E-Learning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企业员工人人成为学习型员工。企业培训的目的不单是培训本身,最终应该超越培训,形成学习型组织,这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

(3)学习型组织的形成

企业培训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培训转化为员工的自觉的终身学习,逐渐使企业“蜕变”成为学习型组织。在彼得・圣吉看来,学习型组织的形成要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方可完成,个人的自我超越使整个学习型组织的基础,团队学习始终是依赖于个体的学习,但这种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个体学习的层次上,要整合到组织学习内。团队学习既是团队的活动内容也是建立共同愿景的载体。系统思考是学习型组织的灵魂,它以一种完善的思维方式,将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心智改善和建立愿景统整到一起,共同实现组织的目标。

(4)个体/组织绩效提升

企业培训应用E-Learning的最终目标就是个人/组织绩效的提升。个人绩效的提升表现在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时间的缩短、工作效率的提高、心智模式改善以及个人能力的发展等,组织绩效提升表现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学习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动能的增强。

(5)个体/集体智慧发展

在企业培训中,虽然我们也关注学习者的知识的建构和技能的获得,但更为重要的是使学习者获取高阶能力(或智慧),如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好奇心、洞察力、直觉等,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

环境管理知识培训范文篇8

紧紧围绕全市环境监察工作任务,认真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增强做好环境监察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一、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环境执法水平。一是制定理论学习计划。按照理论、素质与业务知识培训三结合的要求,结合全市环境监察工作实际,从指导思想、学习内容、时间安排、学习形式、学习要求等五个方面拟定下发了《昭通市2009年环境监察理论学习计划》认真抓好落到。二是统一了学习内容。在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环境监察》等环保法规及相关专业知识。三是提出具体要求。强调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法,自觉完成全年度的学习计划。四是抓好业务培训。在认真抓好理论学习的同时,还积极主动参加由省、市级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年初以来,全市环境监察人员先后共分**批**人次参加了省级组织的行政执法培训、防辐射管理培训、排污费征收软件业务培训;分**批共**人次参加了市级组织的电子政务培训和计算机业务等级培训。通过学习和参加业务培训,全市85名环境监察人员中,持证上岗人员**名,其中有行政执法证**名;有环境监察证的**名;持证上岗率达到***%,有效地提高了全队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全队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确保了环境监察队伍政治上清、上明、业务上精。

第二、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纪律作风。一是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注重从思想上进一步加强全市环境监察人员的党风廉政建设和纪律作风,按照昭通市环境保护局《关于落实2009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的方案》,和引导全市环境监察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坚强防线。二是结合省局《关于征集违法典型案例的通知》精神,针对各个不同类型的典型案例进行实际分析和研讨,举案说法,以案施教,从思想意识上逐步增强正确行使职权、依法行政的观念,从环境行政执法程序上有针对性地提高了行政执法水平。三是学习贯彻国家环保总局环保系统六项禁令”和环境监察人员六不准”制度,认真开展环境监察人员职业操守。通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抓行风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和纪律作风,全市环境监察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较大提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意识普遍增强,较好地树立了全市环境监察队伍的良好形象。

环境管理知识培训范文篇9

环境专业特色在于结合民族院校特点,培养服务于民族地区环保事业、具备一定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在市政工程方向、在环境生态修复/生态工程方向有所侧重的环保技术人才。

针对我校环境专业当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转变传统的教育思维框架,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导、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探索在教育过程中多因素和谐成长的教育模式。

通过大学四年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实现创新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的有机融合,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相互促进,形成一套强化环境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的全过程培养模式,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递进式专业实践强化专业认知

学生从大一年级开始就环境热点问题开展区域性环境问题调查,初步了解专业概略内涵;参加学院组织的生物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实践技能大赛,分别提交了论文、专利,撰写了调研报告、产品制作等。通过学科竞赛活动,吸引学生投入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和锻炼中来,开展自主创新试验,吸引更多的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追求卓越、敢于担当和敢于挑战的精神;学生从大二年级开始进入教师的研究室或工作室进行创新基础训练,积极参加了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取得了良好成果;学生从大三年级开展专业认识实习,安排学生到实习单位去实践,不是一走一过,而是到具体岗位去锻炼,切实感受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实际操作能力;大四年级学生参与生产实习或“3+1”校企联合培养实训环节,推进“3+1”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实践基地”的有效衔接;推广先实践后理论的“倒置式”课外培养模式。通过层层训练,结语实践经验,形成一套适应环境专业学生专业特点的全方位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和方法,稳步开展师资工程培训和学生实训等教学活动。二年期间共培养41名参与“3+1”模式训练的学生,学生工程素质明显提高,也得到了企方的充分肯定。

通过以上各个年级学生的层层训练、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结语实践经验,实现创新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的有机融合,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相互促进,形成一套适应环境专业学生专业特点的全方位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和方法。

2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的学生制定全过程实践培养方案

针对民族高等院校的生源特点和文化差异,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的学生制定全过程实践培养方案,将学生分为创新型、技术操作型和综合型,团队分为学术创新团队和竞赛团队,针对不同的学生和团队,制定不同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并予以实施。

3课外专业实践环节促进与管理

为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外专业实践的积极性,将新生按照志愿和需求分配到导师或导师组,明确目标和定位,定期考核和检查,导师或导师组对学生全过程负责,进行理论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工作室”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学生的团队意识。

4强化课程实验环节

在原有实验课程开设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实验实践环节在培养学生基本动手能力和创新基本素质训练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单独设置实验课程,针对社会需求和课程群需要精选实验项目,实验以基本素质训练为主,实验技能培养与第三方环境检测的标准相适应。

5课程设计环节强化实践性和应用性

同环保企业合作,针对实际环保案例,进一步完善自编课程设计指导手册;针对项目情况,采取项目模拟和真题真做等形式进行全方位训练;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功能,企业工程师参与指导,强化课程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1)针对民族高等院校的生源特点和文化差异,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的学生制定全过程实践培养方案。注重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环境保护事业发展需求、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2)理论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工作室”教学模式形成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保障。

(3)递进式专业实践强化专业认知,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强化。推进“3+1”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实践基地”的有效衔接;推广先实践后理论的“倒置式”课外培养模式。

(4)加强课外专业实践环节促进与管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

参考文献:

[1]崔玉波,孙红杰,陈兆波.民族院校环境类专业综合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77-78.

[2]崔玉波,仉春华,冉春秋.关于民族院校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9):35-36.

环境管理知识培训范文篇10

关键词:理念;校企合作;软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03-02

一月前,我有幸参加了由香港职业训练局主办的“轨道交通专业师资培训班”。五天培训中,我与其他参训人员在香港职业训练局总部、香港专业教育学院柴湾、青衣分校接受了丰富多彩的轨道交通课程培训;并与职业训练局进行了两地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并参观了港铁锦田控制中心、港铁八乡车场和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有以下感受和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培训所见之感受

1.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香港职业训练局接待人员亲切平和,细致入微,严格遵守时间观念,高效有序地安排一切事务,将吃、穿、住、行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真正把为客户服务理念贯穿到与培训相关的每一个细节中去,使我们五天的香港学习非常愉快。培训师不仅有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和香港职业训练局的学者,还有港铁资深的专家和工程师。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和学术领域非常熟悉,知识面宽,实践经验更是让人佩服,但他们依然谦逊、和蔼,毫无架子。培训期间,每一位老师都非常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他们对所讲授的内容给予细致的讲解和展示,PPT的制作图文并茂,易于理解,而且有问必答,给我们了一个宽松的学习和借鉴环境。

2.港铁的规范化和人文化管理。由于是“轨道交通专业师资”培训班,所以在内容安排上与港铁的业务联系非常紧密。在学习和参观中我们认识到:港铁集团的规范管理和人文化管理给港铁的繁忙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在车务控制中心,不管是经理、主任、工程师或助理,权责明确,协调配合,保证行车、通讯、供电及环控系统安全、高效地运转,起到实时监督、有效防范和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作用。而在港铁的锦上路站的参观中,我们时时刻刻地为强大的企业文化氛围所感染。在车控室我们随处可见港铁的核心企业文化:优质服务、互敬互重、创造价值、勇于进取。他们用生动活泼的卡通形式及五颜六色的色彩使文化墙变得轻松、人文。墙上不仅贴有安全制度、操作标准等制度性的描述,还有生动、活泼的活动掠影以及员工职业病的预防宣传。琳琅满目的文化使我感受到港铁规范化管理和人文化管理的并重,看到了港铁人的精神,找到了港铁在如此大的运营压力下依然能够被国际基准评价组织评价为“提供最佳服务的铁路公司”的原因。

3.透彻的“校企合作”教育理念。在与香港职业训练局顾问梁世正先生关于“两地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中,我们感受到了香港人尤其是香港教育者优秀的教育理念。他们注重务实,具体体现在:紧密配合经济发展,以企业的需求为中心,真正做到把教学和市场需求密切结合,进行全人教育,培养综合素质,满足市场需求。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把职业教育和企业需求结合,深刻理解并领会高职院校应体现的社会效益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的参观同样也给我们的“校企合作”理念带来了震撼。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楼拥有20多个培训工厂和10多个认证及联合培训中心,提供电子、工业自动化、电脑数控制造等多元化的专业培训。不同学科的培训团队成员都有10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有的甚至是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或高层管理人员。在实施“校企合作”项目过程中,他们提倡跨学科合作和综合技术应用的开发,根据项目需要不同学科之间随机组合、自主选择,形成了一个和谐、团结、奋进、创新的优秀队伍。在工业中心,由研发教师带领学生为企业进行新产品的项目研发,经费由企业提供,新产品的知识产权、生产、使用和推广应用由企业负责。学生通过亲自参与项目研发,学会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训练和掌握相关技能,培养科学态度、与人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培训所想之体会

1.校企合作,借鉴务实的教育理念。通过此次培训,我的收获颇多,从学院办学角度讲,高职院校为了培育出高质量、有针对性地企业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应该搭建更好地与企业合作的桥梁,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把企业的“真实项目”带入课堂,将“企业项目”与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从教师的角度讲,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角色其实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以学生为中心,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善于启发学生,多让学生去做,去明白道理获取知识。“行重于思,做重于说”、“告诉我,我会忘记;让我看,我会记起;让我做,我会明白。”特别是作为职业院校的老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多做,发挥他们的能动性。

2.与企业接轨,积极拓展自身的专业知识。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特别是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的学校,教师是否有企业一线人员的技术经验和能力尤为重要。教师不单要能讲授理论知识,还应积极深入到生产或实训中去,要非常熟悉运输企业的生产、工作流程,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甚至能够担负起新技术改革和创新的使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具体到我们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在西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定位下,教师更应该主动拓展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借鉴香港地铁成功的运营模式,把它积极运用到教学中去,开拓学生的思维,鼓励创新,为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加深与西安地铁的交流和合作,为企业提供信息和项目服务,真正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3.营造氛围,完善实训基地的软环境。一个完善的实训室一方面在硬件建设上要紧跟技术发展动态,积极引进、购买与专业人才培养匹配的新设备,每年要作好试验实训所需工具和耗材的预算,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设备进行学生实训工作,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发挥实训中心的最大效能。另一方面在软件建设上还要提供与之相配套的文化建设,建立实训室的理念、行为及视觉识别系统,让学生能够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训。比如:可对实训室进行“6S”管理,营造“企业氛围”,培养学生的“员工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适应企业环境能力。它对我们要求较高,在建设实训室时要做到以下几点: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建设规范实训场所;提供安全实训环境,营造舒适实训氛围;激发学生实训热情,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塑造学校良好形象。

环境管理知识培训范文

1.1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安全管理

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核心是实现事故预防控制。事故是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随机事件,具有不确定性。风险管理科学为解决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安全科学借鉴风险管理科学成果,形成了用于实现事故预防控制的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将风险管理科学原理应用于企业安全管理的实质是:系统全面地识别企业生产作业过程存在的安全风险(可能发生的事故)和导致安全风险的因素(危险源或危险因素);评价其风险程度状况;确定对其采取的控制措施。

1.2风险、危险源辨识

安全培训是避免生产作业过程中发生事故的重要手段,保证培训内容中涵盖所有岗位操作环节和管理环节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十分必要。本文以某石化码头为例,针对其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场所环境和生产工艺4个方面进行全面的风险辨识。针对现场的作业活动情况,采用工作危害分析(JHA)的方法,配合企业经验丰富的一线操作人员,将整个作业步骤进行分解,对每一个步骤潜在的危害进行识别,找出导致风险的危险因素,并制定控制措施。针对作业过程中设备设施可能引发的事故,利用故障类型与影响分析(FMEA)方法,对照企业设备设施清单分解出重要零部件,找出每一个零部件可能发生的故障或功能损失,分析每一个故障或功能损失可能导致的事故,最终提出控制措施。针对不同环境下能量意外释放的情况,利用能量源分析(ESA)的方法,找出不同场所环境的能量意外释放可能发生的风险,分析导致风险的原因并制定控制措施。针对流体装卸工艺这一重大危险因素,独立运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的方法,划分单元、确定每个单元的相关要素,运用先导词法分析要素是否存在偏差,得到发生偏差可能导致的风险及危险因素,并制定控制措施。多种模式下的风险及危险源辨识可以确保辨识结果全面,但也造成部分辨识结果重叠,综合辨识信息并去除重叠部分形成最终辨识结果。

2结合辨识信息开发培训矩阵、培训课程和试题库

2.1岗位培训矩阵

结合企业特点,由安全培训行业专家、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及各岗位人员三方组成培训开发小组,共同制定培训需求分析,确保将安全培训专业意见、公司实际安全培训需求状况、岗位员工工作习惯与易接受培训方式有效结合,既符合安培知识结构,又兼顾员工和企业实际需要。培训课程包含安全基本知识、安全法规要求、生产操作环节、设备设施、场所环境、特殊工艺等内容,适用性覆盖企业全部岗位。将培训内容分配给每个岗位的员工,生成培训矩阵。

2.2针对性培训课程

运用风险识别信息,结合企业现有的《体系文件》、《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企业安全生产操作手册》、《技术检保任务书》、《事故事件分析表》、《HSE卡片》、《施工安全教育记录》及安全培训材料等开发如下课程:《企业主要安全风险控制基础知识》,其中主要包括生产作业过程简介、生产作业过程主要安全风险、风险控制措施3部分,总体上介绍了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目的在于让参训人员对企业有所了解,宏观掌握安全注意事项,针对企业所有岗位。《三级安全教育》,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3号令《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制定,涵盖厂级、队级和班组级岗前安全培训内容,侧重不同级别人员,使其了解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现场紧急情况的处理和岗位之间工作衔接配合的安全与职业卫生事项等内容。《作业安全风险控制》,针对企业重点作业环节,逐项讲解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配以正误对比操作图解和经典事故案例分析,目标人群为一线操作各岗位。《内部维修安全风险控制》,主要规范企业内部维修部门,针对其涉及的维修项目,从操作工具、劳防用品、操作习惯等方面进行培训,培养良好作业行为,避免安全隐患。《委外维修安全风险控制》,针对委外施工承包方和企业现场管理人员,突出施工过程中企业特有施工要求和环境场所影响,明确双方权责,适用于外来施工人员入厂培训和企业安全监管部门日常培训。《设备设施和场所环境安全风险控制》,重点针对企业作业过程中使用到的设备设施和不同的作业场所环境的物的不安全状态,既有设备安全使用、定期检查和故障处理等内容,也有场所环境中能量意外释放和能量隔离的要求。《流体输送工艺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是企业特有工艺的培训,针对性强,操作复杂,危险性高。目标群体为专业技术人员,在工艺改进和工艺评价中具有一定安全防范作用。考虑到参训人员受教育水平和接受能力,为增加参训积极性和趣味性,以上课程均配有专人讲解、视频、漫画、正误操作图片和事故案例分析等内容。

2.3试题数据库

针对以上安全培训课程内容,选取主要知识点编成试题,分别以判断题、单选题和多选题的形式生成数据库,并分配试题难易程度。试题库实施动态管理,内容定时更新,保证随机选取后形成的试卷兼具知识广度与深度。

3安全培训考试信息化

3.1在线培训

员工凭工号和密码登陆后便可见培训主界面,由于培训系统已嵌入原有办公系统中,所以员工在本部门即可随时完成。员工选择本部门下分属的自己岗位,针对分配的课程学习,系统自动记录接受培训时间,达到培训课时要求方可参加考试,避免了安全教育培训课时不达标的问题。

3.2在线考试

安全管理部门提前安排考试科目并配置试卷,确定考试时间、题目难易度、合格分数等内容,并在考试过程中拥有重新配置试卷和强制交卷等权限。员工凭工号登陆考试界面开始答题,试卷题目具有标记和提示功能,易于修改并防止参考人员漏答。答题完成后可自主交卷,或考试时间倒计时结束后自动交卷,交卷后系统同步显示成绩。

4结论

环境管理知识培训范文1篇12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环境规划与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由此可见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对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设计在高职教学中逐步开展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创设符合专业课程的信息化环境,更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环节,优化教W效果。文章选取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中人员培训这一知识点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索更科学的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效果。

一、教学思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程选自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组织篇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结合参考教材、教学大纲、该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确定的课程标准、以及职业素养,将组织篇中复杂、琐碎的知识点,整理归类为组织结构、权力艺术、人员配备三大模块,以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化教学。其中人员配备分为以下四个项目:人力资源规划、人员的招聘、人员的培训与人员的考核。文章知识点的设计就选自项目三:人员的培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培养合格的“培训专员”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将来绩效考评的学习提供条件。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管理素养,拓展职业生涯的宽度和深度。

2、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接触了一年的专业课程训练,对于本专业的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这个年龄层次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网络。在之前已经学习了计划、组织的基础知识,对组织结构设计和岗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分析岗位职责的基本技能。但是学习主动性不强,不善于组织和利用信息化资源,对培训的认识片面,也缺乏实际操作的训练。

二、教学培养目标及重难点

1、培养目标分析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基本素养三个方面的培养目标。

专业知识目标:能准确的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掌握培训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和规范格式;开展培训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

职业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工作要领开展培训实务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本素养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2、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在进行员工培训时,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是前提,制作规范的培训方案是保障,灵活运用、有效的开展培训工作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技能。从而归纳出本课程的重点是制作科学、规范的培训方案,难点是灵活根据岗位的不同特点开展培训的实务操作。

三、教学策略设计

针对同学们没有进入企业观看企业的培训过程,学生的亲身感受性不强等问题,结合实际制定了以下教学策略。

1、教法与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翻转课堂、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行为习惯。

2、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针对学生喜欢玩手机、且方便携带的特点,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课程资源及布置课前任务,方便同学们随时查阅资料,依托世界大学城建设专题学习平台构建信息化网络学习环境;利用视频、flas、小游戏、QQ、微信等信息化工具,解决实际困难,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培训的知识要求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知识准备、课堂实施任务、课后拓展提升三个环节。具体安排如下图1所示:

(一)课前准备

课前引入翻转课堂,学生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公众号上领取课前任务:

第一,浏览老师建立的专题学习平台中的课程资料,预习新知识,同学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上传学习平台,老师和学生共建课程资源库;

第二,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培训专员的工作职责。学生将收集回来的资料上传到小组QQ或微信学习群,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着总结出培训专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并将成果上传到学习平台。老师检查评价,选出优秀作品,准备上课展示。

(二)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根据以前的课程安排,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专业模拟创立了一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并在上一次课程学习中对岗位职责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样的知识架构基础上,学生们在学习平台上领取任务单:对公司新入职的企业环境监督员进行培训。

任务一:要有效的完成好这次培训工作,首先要确定培训内容。同学们可以在学习平台上点开教师课前准备的企业环境监督员岗位说明书,以及这次要参加培训的人员面试时提交的简历和面试评价单,各组依据这些材料展开开放式讨论,自行确定培训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为了更好的达到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完成一个配对闯关小游戏,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对象,选择正确的培训内容。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下,自我检查对选择培训内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完成任务一的学习。

任务二:选择好培训内容之后,就应该据此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于是教师就可以顺势开展任务二的学习,制作培训方案。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学习一份完整的培训方案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组内讨论制作一份培训方案,并上传到学习平台,老师可以随机抽取一组制作的培训方案并将其展示出来,同时列出现实中企业对于该岗位的新入职人员所做的培训方案,大家一起分析之前在选择培训内容上的缺失,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探讨出一份合格的培训方案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以及格式要求。组与组之间相互评价打分,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任务三:依据培训方案组织实施相关培训工作,是我们要完成的第三项任务。针对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混淆培训经理、培训讲师、培训专员之间的岗位职责。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和讨论的结果,让课前选出的最优秀小组将自己的成果从资料库中调取出来进行讲解,从而确定培训专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老师将培训专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进行分解,制作成一个个微视频,供学生们随时点开学习参考。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直观了解培训专员如何组织实施培训,并内化为自己的工作技能。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代入角色,思考如果自己是培训专员会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呢?学生以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制作微脚本,老师随机抽取一组同学依据微脚本即兴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评价。

考虑到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上台表演并获得老师的现场点评,对于其他小组可以将自己编写的微脚本表演录制下来,上传到学习平台上,老师和同学都可以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从而选出最受欢迎的视频。让同学们在娱乐中了解培训专员的岗位职责,锻炼其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突破本课程的难点。

(三)课后拓展

课后学生们完成大学城空间的在线测试,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此外,借助学校承担的对企业事业单位提供培训服务的机会,鼓励学生分组与各位培训讲师配合,实践培训专员的工作职责。

(四)考核评价

借助信息化手段,老师能及时、全面的对学生课前、课堂、课后整个教学环节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考核评价。

通过三个教学环节工作任务的完成效率和质量,实现对学生技能的评价;通过小游戏和大学城在线测试自动记录的学习成果,实现对学生知识的评价;通过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实现对学生素养的评价。完成三方面的培养目标。

四、教学反思

本课程借助微信公众号,帮助同学们将课余零散的时间整合起来,同学们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借助数字化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在课堂完成三项任务,在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采用视频和flas等信息化手段,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直观感受不强,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利用配对小游戏、在线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个性化辅导。利用QQ讨论群、微信等信息化工具保留的交流成果,老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将各种信息化资源融入教学中,信息化手段拉近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的距离,学生明确了岗位职责。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已经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学完后同学们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高,学习热情高涨、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加强、自主学习和高效利用时间的能力明显提高,提升了职业修养,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EB/OL].教育部网站,2011

[2]韩立福.“先教后学”“先学后教”和“先学后导”的教学思维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5)

[3]张俊娟,穆卓辉,张朝辉.信息化教学手段下高职专业课程教学设计[J].继续教育,2015(10)

[4]张莹莹,罗润来.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探讨[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8)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现状范例(12篇)

    - 阅0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现状范文篇1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纳米技术、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原理、特征和各种纳米材料在涂料领域的应用;阐述了纳米材料在应用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以及纳.....

    如何保护土地资源范例(12篇)

    - 阅0

    如何保护土地资源范文针对实施工作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结合该省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按照原条例规定不明确的内容,在实施中需要进一步明确的内容;条例中没有规定的内容,在.....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