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基础知识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水利工程基础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质量控制;施工技术;工程监理
前言
水利设施的兴建不但是经济建设的中投入大、公益性强的事业,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性保证。因此,在水利设施的建设中需要加强管理工作,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发挥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功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事关广大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中应该应用经济、管理、建筑和水利科学的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在技术上和质量上控制水利工程施工各细节和关键,是做好水利施工的各项工作的基础。当前水利工程施工存在着监理缺位、质量意识淡漠、计划变更频繁、技术含量低和资金到位低等常见问题,需要对此加强研究和解决,一般可以通过做好水利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建立水利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技术管理工作,重点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监理工作,平衡水利施工各方主体的利益,做好水利工程质量的管理,实现各环节、全方位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形成具有适合我国特色的水利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和方法,确保水利工程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基础。
1水利工程建设中常见的问题
1.1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意识淡薄
当前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普遍存在着施工方、监理方和发包方质量意识淡薄的现象,特别是在实际的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当质量与进度发生矛盾时,放弃质量管理、降低工程施工质量标准成为一些施工单位的主要选择。
1.2水利工程设计方案变更频繁
水利工程施工中出现设计和方案变更本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但是在实际的水利工程施工中一些建设单位利用这一“漏洞”擅自变更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不但造成了设计方案不能得到很好落实,而且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安全上的隐患。
1.3水利工程施工资金到位率低
首先,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往往工期过短,导致工程资金在短时间内缺口较大,容易引起质量控制工作缺乏必要的经济手段。其次,在一些单项工程量小的水利工程施工中,资金筹集存在着本源性的困难,导致水利工程施工存在各种管理和质量问题。最后,水利工程建设中用于技术管理和监理控制的资金占比较少,容易在人员配备和资源配置上存在人为减少的现象,难于形成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技术上的监理和控制。
1.4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含量低
首先,目前水利工程施工的主体施工人员主要由未经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进行,难于实现高技术的施工。其次,水利工程施工中设备投入普遍存在着不足的现象,往往出现设备保养较差、应用范围过于狭窄等情况。最后,水利工程施工中对人员的技术交底和在职培训工作流于形式,不能通过实际施工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1.5水利工程施工中监理不到位
首先,在水利工程施工中一些施工单位把质量控制的主动权交给包工头,“以包代管”,采用各种措施敷衍监理工程师的监理。其次,在水利工程的具体施工中,对设计和监理的干预较多,对监理工作造成掣肘。最后,一些施工单位对水利工程监理工作认识不到位,特别容易出现不成熟的设计方案修改而影响水利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
2实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措施
2.1做好水利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水利工程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均需做好施工的各项准备工作。其次,对水利工程,施工计划、方案,进场人员及机械设备配置,材料准备等情况进行申报和审查。最后,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应该对分部工程编制具体的施工组织、方法与施工技术措施等内容进行上报,实现施工的基本技术性依据。
2.2建立和完善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体系
水利工程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发包方应该制定一套适合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体系,健全的、运转良好的施工质量控制体系是实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保证的总体系和总约束,通过在实际的水利工程施工中应用质量控制体系制止违规行为,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水平。
2.3加强水利工程施工的监理
首先,监理应该重视施工工序过程的主动控制,避免质量失控。其次,要在每个工序、每个环节实施控制,能保证每个环节监控到位。最后,确保水利工程监理工作的独立性,给与监理单位足够的独立行使职权的空间。
2.4平衡好水利工程施工各主体的利益
业主利益的体现是水利工程质量合格,监理方的利益在于通过控制和监理水利工程施工获得威信和经济利益,施工方的得利益在于通过施工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应该通过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和控制协调和平衡各方面的利益。
3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性物质保证,需要加强在水利设施的建设中的管理工作,达到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发挥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功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进行水利工程施工中应该综合应用经济、管理、建筑和水利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在技术上和质量上控制水利工程施工各细节和关键,是做好水利施工的各项工作的基础。为了确保水利工程施工中监理缺位、技术含量低和资金到位低等常见问题的有效解决,应该加强水利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建立水利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技术管理工作,重点做好水利工程施工监理工作,平衡水利施工各方主体的利益,实现水利工程施工各环节、全方位对质量的控制,将水利工程真正转化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楚景记,邢志永.浅谈水利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J].科技风.2010(21).
[2]许建明.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J].科技资讯.2010(35).
[3]刘涛,姜婧实.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与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3).
水利工程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专业工学结合专业定位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029-02
一、专业调研
建立“走出去,请进来”的专业调研与论证机制。
“走出去”开展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调查研究,分析专业所服务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相关的职业能力。先后组织28名教师,分8个小组对7个水利施工企业、15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8个水利工程设计单位、35个市(县)级水利局、水务局等共65个水利行业企业单位进行广泛调研。各调查组认真梳理调查信息,写出专业(群)调查报告8份。
与此同时,还对水利工程专业2006级~2010级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通过电子邮件、信函等方式进行了调查,共收回调查表430多份。
“请进来”召开了专业建设论证会议,与企业一线专家和技术骨干一起对职业岗位分析论证,确定工作领域、工作任务、相关的职业能力及职业道德。聘请山西省三门峡库区建设工程局、运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局、山西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山西省夹马口灌区管理局、运城市尊村引黄管理局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专家对本专业进行分析研究。
专业社会调查分析的主要结论:
1.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水利人才队伍人才总量不足、文化素质偏低、高技能实用人才严重不足,全国大型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每年需要补充约14000人。山西水资源紧缺、灌溉设施不配套且老化失修严重,严重地影响山西社会经济的发展,每年需要补充高技能实用人才约400~500人。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已经把水利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山西已启动的“两纵十横、六河连通”大水网建设,必将掀起水利建设新的高潮。
2.对开设课程的建议
原开设的课程,基本符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部分课程内容陈旧,理论偏深,学生学习的东西有的上岗用不上,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入路”;建议课程能按照岗位工作要求开设,特别是把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引入教学。
3.对毕业生的能力及素质要求
小型水利工程勘测设计能力;节水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及组织管理能力;施工质量监控及管理能力;工程概预算和招投标能力;水库、机电灌溉站运行管理能力;吃苦耐劳,安心水利工作,具有较强的组织与交往能力。
4.毕业生首次就业岗位
在基层设计或施工单位从事设计工作,主要有设计辅助人员、制图员、造价员;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工作,主要有泵站运行管理员、水库管理员、灌区管理员、河道管理员等;在施工单位或节水技术企业工作,主要有施工员、测量员、质检员、试验员、业务员、资料员等。此外还有建筑、交通、测量、电力、煤矿等相关岗位。
二、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1.专业定位
在进行专业调研的基础上,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重要切入点,确定专业定位。水利工程专业的服务面向是中小型农业水利工程、城镇供水、机电排灌等部门;就业部门是各类灌区、城镇供水、水利施工企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地方水利基层单位。
2.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总原则和方向,是开展专业教学的主要依据。明确专业定位后,以工学结合为基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身体健康,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主要培养面向县、市水务局及各类中小型农业水利工程、城镇供水、机电排灌等部门的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1~2]
三、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校企合作认真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的构成和形成过程,将原有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融为一体,从工作岗位出发,找出工作领域,通过对工作领域的归纳分析,得到基本的工作领域,依据基本工作领域的工作任务,解析出职业能力;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专项到综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本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3~4]
项目化课程体系包括三部分(三类平台课程):基本素质平台课程、职业素质平台课程和拓展素质平台课程(见表1)。
1.基本素质平台课程
该平台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与应用文写作、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写作与表达能力、数学运算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体育运动技能等基本素质。
2.职业素质平台课程
包括专业单项技能课程和职业综合能力课程。专业单项技能
课程是通过学生学习专业领域通用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职业综合能力课程是针对职业岗位(群)面对的典型工作对象,设置项目化课程,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完成每一个典型的学习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重点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3.拓展素质平台课程
拓展素质平台课程包括基本素质选修课和职业素质选修课,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开设的选修课程。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与实施
本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了“三平台、二综合、一循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平台,即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三个平台,一是基础素质课程平台,二是职业素质课程平台,三是拓展素质课程平台。二综合,即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要进行二次生产性综合实训,其中一次综合实训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一次是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一循环,即在第5、6学期,学生校内综合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循环进行。为保证企业工作的连续性,第5、6学期分别安排一半同学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半同学在校综合实训,一个学期循环一次,进行工学交替,使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得到提高。
“三平台、二综合、一循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组织是:新生入校后,经过4个学期的基础素质平台课程和专业技能平台课程教学,初步具有计算机应用、识读绘制水利工程图、水工建筑材料试验与检测的技能及水工建筑物的基础知识和职业单项技能。第5、6学期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技能实训,通过校内综合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并使学生感受水利工程建设的环境、特点,培养“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成为企业员工的“组成部分”,企业给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增强了学生的岗位责任感,达到了学校、企业、学生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闫国新、张晓磊.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28~30
2曾爱斌、阮亚男、陶星名.高职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1(5):62~64
水利工程基础知识范文
由于我们是在学校学到专业课时才进行这次实习的,因此这次实习是比以往任何一次实习都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意义。在学完专业基础课后,才开始实习的,通过这次实习,使我更充分地理解了专业知识学习,进而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专业技能。
首先,通过这次毕业实习,使我更深刻地了解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知识。大学三年在学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后,逐步具有了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都是理论知识,除上课程认知识习和假期专业实习外,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已学理论知识还远不够。通过这次实习,我对以前学习和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了正确的认识。
以前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水利水电工程中最基础的内容,所运用的模型和原理也是最简单的类型。但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日趋规范和完整以及人民群众对建筑物安全、合理、经济的更高要求,工程上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和疑惑,如何快速正确地处理好这些问题?我想,那便是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原理,根据问题具体找出“瓶颈”所在,找到突破口去解决好。其实,这些基本知识和原理很多我们都学过,但如何将他们联系起来,用于解决和、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
“学以致用”的另一方面是“以小见大”。许多知识、原理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例如:我们在上次暑假实习时,我对工程采用基础静压桩法和锚杆固定的处理方案十分不解,因为静压桩比现浇混凝土桩经济费用高。因此,我推测是该工程地基土质软弱或砂化严重,我向项目负责人请教后得到了肯定。因为在学基础工程后,我一直记得授课老师这样告诉我们:如果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应尽量少使用静压桩,静压桩费时而且费用大,也就是这个小道理,才让我产生上面的问题和疑惑。有些问题看似复杂,其实换个角度或换种思维可能就简单的多了。所以,除了将所学的运用于工程中,还应注意灵活、熟练掌握和运用那些看似再简单不过的原理和方法,从小处、细微处着眼,兼顾全局,一定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其次,通过这次施工实习,使我更清醒地意识到施工管理的重要性。无论是从事设计还是施工或监理工作,我们都应该注重提高施工管理效率。这次施工实习的工程局,他们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实习,在建三峡大坝时运用的都是世界一流水平的管理系统和管理模式,使我感受特别深刻。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要考虑的内容多,范围广,所要安排的工作任务量更大,但这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进度和效率。三峡水利工程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条不紊,工人们在工地上忙碌但有序,施工员、安全员、监理员也是在施工现场步步不离,认真将施工工作效率提高到最佳,而项目工程负责人则在工地现场指导。因此各项工作都在计划进行中。
通过这些引入先进管理模式和科学管理方法,施工效率有了很大提高,这样十分有助于施工的连续性和可续性。
最后,通过这次施工实习,使得我更全面地明白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其实,在这么短暂的施工实习中真的很难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在这几天的施工实习中我从更全面的角度认清了今后所从事水利工程工作所需努力的方向。正如在实习中老师和工程师所说:“毕业后从事土木工程工作,需要的是谦虚和学习”。
的确,从大学毕业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我们所面临的如同一张白纸,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在等待我们去努力。因此,面对那么多长期从事水利工程的同行前辈,他们工作经验比我们丰富,知识学的比我们扎实,学识比我们渊博,我们只有耐下心来,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我们才会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也才会在水利工程这一艰苦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领域取得更大的收获。
另外,在这次毕业实习环节中,我也发现自己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尽管在学校认真学习了专业知识,但是当前所掌握的知识面不够广,尚不能轻松胜任水利工程工作,因此,尽管在不久的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但我应该将所从事的工作看作是新的学习的开始,只是在实践中学习,才会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
水利工程基础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人体生理学;有效教学;影响因素;优化措施
作者简介:李清叶(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5)
人体生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教师要借助实验操作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积极应用生理学知识提升实践实验能力和水平,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有效维护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手脑协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人体生理学课程有效教学相关影响因素
在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较多,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现状落实对应的教学机制,才能整合教学流程和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也为学生综合水平的优化提供保障。
1.1前期实验积累
在职业院校生理学课程体系内,基础的实验对象主要集中在动物身上,能有效指导学生逐渐熟悉并且掌握具体的实验流程,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水平,正是借助不断的练习和操作才能保证学生今后常规化学习水平和操作效果得以优化。基于此,前期实验知识积累和操作技能积累对于学生后续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作用,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
1.2学校师资力量
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整体课程体系综合水平,师资力量也是决定课程结构完整性的关键。教师若是自身实践经验不足或者是对实践操作的重视度不足,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使得相应的教学过程和教学体系得以优化。最关键的是,教师的责任心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产生影响,若是教师不能秉持先进的教学观念和理论水平,就会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兴趣出现滞后性发展。
1.3学生理论认知水平
多数学生在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不足,往往认为死记硬背就是学习的最有效路径,这就使得学生的实验能力受到影响,制约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不能在实验中有效应用理论知识,使得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实验水平受到制约[1]。
1.4教师评价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内,教师的评价方式往往更加倾向于最终的试卷和结业实验成绩,这种评价方式会造成学生出现“临时抱佛脚”现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学习效果。因此,教师的评价模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
2人体生理学课程有效教学优化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升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实效性,建构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建立健全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框架结构,真正夯实教学流程,完善更加有效的教学规划,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2.1强化实践练习
教师在实际课程设计过程中,要从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要点出发,积极落实更加系统化的教学规划,完善教学体系的综合效果,确保能建立健全完整的实践指导机制。一方面,学校要为学生创设更加丰富的实验环境,合理性安排实践课程的课时,有效引导学生认真对待具体教学要求和教学流程,结合理论知识建立对应的实践教学指导规划,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为学生系统化学习相应知识提供保障[2]。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实践课堂体系内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学习,共同针对一项内容进行集中研讨和学习,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水平,也为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最关键的是,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借助自主能力培养的教学规划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水平,为常规化文化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奠定坚实基础。
2.2提升师资水平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生理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教师的综合素质也非常关键,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诉求建立完整的教学规划,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综合素养[3]。一方面,教师要从多方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主动思考和钻研,积极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融合学生学情建立完整的课堂教学规划,在课程中延伸一些课外知识,从而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基本学习水平。另一方面,学校也要结合教师情况设立完整的培训计划,确保能提高教师的基本教学素质,形成“双师型教师”培养规划,确保能在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学科素质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完整的教师培养规划,从而为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和综合水平奠定基础。只有教师全面明确重点和难点,才能针对课堂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强化教学,并利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机制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素养,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和综合水平。
2.3优化学生理论基础
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进程中,要合理性安排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不仅要提升学生对相应实践课程结构的理解程度,也要维护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转变学生的思想认知,有效夯实理论基础。
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汇总和模块分类,并且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内化相关内容,且能在实践操作中有序应用理论常识,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并且,教师要利用小组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沟通环境和交流氛围,确保学生能在互动交流中夯实理论知识[4];另一方面,教师要不定期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并利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理论内容的重视程度。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也要在实践操作中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维护学生的综合水平,为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想提升教学效果,就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实践教学指导规划,利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流程打造完整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进步提供保障[5]。
2.4建立形成性教学评价
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利用形成性评价优化教学效果,并且注重培养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和自学能力,确保能利用自评模式、互评模式以及教师评价模式进行教育教学指导,从而有效形成良好的评价氛围,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发展。只有建构完整的形成性评价机制,才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维护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保证相应教学效果满足教学预期。
水利工程基础知识范文1篇5
工业化、信息化、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而信息产业是新世纪全球朝着知识型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产业赖以储存、传播、交流、利用信息的载体和通道,信息基础设施越顺畅、越先进,信息产业就能蓬勃发展。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和知识型社会的促进作用广泛而深远,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的实现,促进共同富裕。而信息基础设施落后是阻碍西部地区多中心经济形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将通过对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制设现状和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和探讨,意义在于说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探寻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道路。
一、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第一,西部地区有所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明显。
自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不断加大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全国八纵八横的光缆主要赶到中有12条连接西部。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的电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一些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中,西部地区的长途光缆现在已达到3176584公里,占全国长途光缆总长度的26.2%;互联宽带接入端口达到4409.8万个,占全国总数的18.98%,;局用交换机容量有9970.3万门,占全国的22.96%。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整个西部地区通信水平和规模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为西部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加之先进的技术和设施已经或者准备在西部落户,也为该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尽管西部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形成各省市多中心的发展趋势,并取得长足进步,但是由于西部地区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建设投资大,回收期长,同时需求少,建设规模与全国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95%,其中东、中、西部各为124%:85%:80%,其中16%的行政村未接通电话,且绝大部分都位于西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因特网普及率为52%:32%:30%。对CNNIC的数据进行统计,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五省市的CN域名数、WWW站点数、互联网用户数分别占全国的50%、52.4%.77.9%。而占全国土地面积71.3%、占全国人口28.5%的西部12省市区的相应指标比例则为8.28%、7.84%、18.6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在电话用户、通信能力、网络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与东部沿海地区有着巨大的差距,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繁重的任务需要完成。
第二,信息基础设施匮乏与知识经济稀缺。
西部地区各中心城市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表现出严重赤贫状态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省区大多正处在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并存的阶段,知识经济稀缺,农业结构偏重、产业结构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信息需求不足,从我国的信息化程度分布来看,西部无一省区排名于前十位,而列最后四位的都在西部,根据2011年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的测算结果,根据信息化水平发展高水平、中高水平、中等水平、中低水平和低水平地区可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以下5类地区(见表1):其中第一类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和江苏,共6个省市。此类地区2011年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平均达到0.897,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3倍,在世界主要国家的比较中属于中高水平行列。而西部地区基本落入第四、第五类水平,这些地区信息化水平基本在0.606~0.629,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2~80%左右,信息化水平低于全国水平,产业技术指数接近,基础实施、知识职称指数与前几类相差较大,是这类地区的主要差距。
表12011年全国及五个类型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Ⅱ)比较表
基础设施指数产业技术指数应用消费指数知识支撑指数发展效果指数总指数(Ⅱ)
全国合计0.4500.9800.6770.8310.7230.732
第一类地区0.6691.1250.8490.9590.8830.897
第二类地区0.4700.9620.7020.8740.6750.737
第三类地区0.4060.8660.6270.8330.6080.668
第四类地区0.3590.8100.5960.8000.5820.629
第五类地区0.3220.7920.5720.7410.5880.603
西部地区知识发展处于全国最低水平,存在明显的知识资源匮乏与知识瓶颈,大量贫困人口由于普遍缺乏获取、交流、应用和创造知识与信息的渠道,从而形成严重的知识贫困。在日新月异的前数字化时代向数字化时代转变的过程中,“知识贫困”与“信息贫困”远比“收入贫困”带给西部地区前进发展的阻力更为强大。
二、信息基础设施区域差异成因
第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地区间各中心经济体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人均收入的巨大落差是造成东西部信息基础设施差距的瓶颈所在,也是东西部知识经济发展巨大差距的症结所在。根据第三届亚太城市信息论坛的报告,在农业与工业产业结构方面,地区农业总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东部地区平均在25%以下,中部地区约为30%,而西部地区则占40%,西部地区农业结构明显偏重。201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0810元,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为6977元。西部城乡间收入差距在3.2:1~5.6:1之间,高于全国3.1:1的平均水平。2011年西部GDP只占全国的19.2%,人均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我国东部11省市人均GDP已达到53350元,而西部12省市区只有27731元。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知识经济发展水平上与东部地区形成的巨大鸿沟,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的严重不平衡性。
第二,政府投入不足。
2011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东、中、西部分别为52%:23%:23%。同时,西部地区地方财政收入有限,用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就更受约束,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与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多种因素互相制约的欠发达地区“增长陷阱“。经济增长不足,导致地方缺乏足够财力,无法提供良好便捷的信息基础设施,投资环境难以改善,制约了经济增长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信息基础设施固然需要超前,但缺乏足够财力支持,也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拉动,无法完全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吸引足够的非政府投资的建设资金,项目本身的持续利用与良性循环机制建立不起来,对知识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无法得到足够的体现。
第三,区域人口素质差异。
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西部地区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事业发展乏力,人口文化素质比较底下。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西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2011年,西部文盲占全国文盲总比例为36.2%,虽然有所扭转,但是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其中,文盲率最高的青海达到10.23%,此外,全国总共有14个省份的文盲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4.06%。据统计,2011年我国西部地区有普通高校658所,其中大多学校网络设施陈旧且数量少、网络覆盖面窄、连网速率太慢,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知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劣势循环的态势。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是不同层次的互为提升,没有完善发达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就不会有日益丰富的知识经济。
三、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第一,加强宏观调控,和政府信息化引导。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融合了现代高科技,投入大,周期长,回收慢,真正着手进行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它的潜在效益是巨大的,同时也是发展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必经之路。根据新增长理论,“互联网是一种让机会均等的新力量”,知识经济将不再只限于锁定现有的东部目标区域。同时西部地区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及数量上进行有效配置和选择利用,从而逐渐解决知识不对称问题,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利用能力和知识经济在西部地区的发展。
第二,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加大培养力度,提高知识经济中所需要信息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培养适应新的知识型社会所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高科技工业区,有意识地加深西部地区人民对信息产业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建立软件学院、网络学院等多种形式增加信息话人才培养,重视信息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满足社会对信息产业在人才和质量上的需求。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需要专业信息人才,更多地是需要高科技人,所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信息行业的任务,更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共识。
第三,面向市场经济,开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投资道路。
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决不能走单纯依靠国家投资、银行贷款的老路,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走多元化投资之路。第一,政府退出竞争性、经营性投资领域,其置换资金主要用于自然垄断的信息基础设施。第二,利用股份制筹集资金,可以选择好的项目在境内发行股票,也可以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筹措资金,国家应对西部信息基础设施股票债券发行给予优惠政策。第三,合理利用外资,要制定相关政策,吸引更多资本内进入信息产业,利用国外常用的项目融资开发模式,引资加快建设。
水利工程基础知识范文篇6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人们更加善于利用大自然赋予的资源和能源,但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也使自然发生了无法逆转的改变。废弃物品的增多与能源的过度利用使自然环境已经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这对人类的未来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不少院校专门开设了环境科学专业,并设置系统的环境知识课程。环境基础化学课程就是环境科学专业众多课程当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化学课程的存在使学生们懂得了更多处理环境污染的方法。然而,由于师资力量以及教学思想等各方面问题,该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否则学生无法从该课程当中真正获得专业相关的实践知识。因此,为了改变环境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立足基础知识,适应专业需要,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做出一系列的改革。
一、环境科学释义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的科学。在宏观上,环境科学要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要力图发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的规律;在微观上,要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蓄积的过程,以及其运动规律对生命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出来的污染物质。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需要人们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因此环境专业的学生需要开设化学类相关课程[1]。《环境基础化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学习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二、现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模式的弊端
在环境专业类的院校当中,学生需要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课程构架比较复杂[2]。学生们不但要掌握化学基本知识、生物及生态学、环境可持续发展、工程制图、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评价、土壤学、大气学、海洋学等,还需要参与很多社会实践、实习活动。由于专业特点,环境科学专业的化学类课程比较少,通常包括《环境基础化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以及《化工原理》等课程。因为课时关系,现今状态下的环境基础化学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系统的不完整,致使教师们只能按照课时来选择其中比较重要的知识进行讲解,由于讲解内容比较随意,因此学生们学习环境基础化学时缺乏关联性,很多时候无法将已经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而且环境科学当中的化学课程无论是开课较多还是课程种类较少,都避免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该种重复不仅不能使教学效率提高,反而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环境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
要想改善现在的教学现状,需要充分认识到环境基础化学的重要性,尤其是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但在真正开展课程时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反而忽略了实践知识的教授。因此教师要根据环境专业的特征,以及该专业日后的工作岗位类型来选择教学内容。因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课程的大多数都与环境有关,因此在学习化学时,教师可以专门挑选跟环境有关的内容来加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3,4]。使学生们掌握的知识都能在日后工作当中用到,增加就业机会,成功地成为应用型人才。
(二)基础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理念
随着化学的不断发展,虽然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也带来了环境问题,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理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环境科学专业来说,所有的教学工作应该围绕对环境知识的教授[5]。学校在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时,要注重化学课程内容与环境方面的关联,教师所讲解的案例也尽量与环境知识有关。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环境专业的特征展开,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相关环境问题应该如何处理。
但是在基础化学教学的实践中,不能脱离教材随心所欲地进行环境教育,否则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物质的聚集状态”一章涉及到溶液的内容时候,可增加有关水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了解重大水污染事件,使学生加深学科认识。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并结合化学原理来引导学生思索相应的污染治理方案。在讲解“渗透压”以及“反渗透原理”时,可结合医学以及一些生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并结合实际废水处理,以及海水淡化等案例,引导学生灵活地学以致用;另如在“沉淀溶液平衡及沉淀滴定”章节的学习时,可结合溶度积、同离子效应、沉淀平衡以及分步沉淀等规则,引导学生计算实际污染废水或矿山废水中有害金属离子或贵金属的最低含量,同时引导学生设计可行方案,净化废水,回收提取金属,“变废为宝”,或“以废治废”,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能源的观念。在教授基础化学知识的同时,兼顾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教学实际等因素,对环境知识进行组织、加工,并以恰当的方式呈现,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环境教育,增强环保意识。总之,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加强环境知识的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具备环境保护意识,并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能力。
(三)教学手段多元化
新型的教学模式要依托现代社会的网络教学形式,高校在对环境基础化学的教学改革时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6]。如果教师只是大量介绍化学原理,会显得抽象枯燥无味,不但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弱化了环境教育的效果。为了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复杂的化学反应机理,对物质结构产生直观的认识,并同时形成环境意识,在教学中必须要形象化、生动化。那么在进行课程教育时,要用多媒体手段,把图表、照片、录像资料等展现出来,以生动和真实的案例,向学生展示微妙的微观物质世界、化学反应过程,并直观地与环境现象和环境问题相连接。譬如展示电泳过程、吸附溶胶团的形成过程以及大气污染造成的雾霾、臭氧空洞的图片,酸雨造成破坏的视频资料,沙尘暴的图片等等。利用多媒体演示对环境有毒有害的生产工艺及其造成的危害,这样使学生感同身受,印象深刻。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上课件的趣味性,为学生们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原本枯燥深奥的化学公式变得更加具体简单,且带有图文和动画,学生们的思维将伴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变得更加开放。借助多媒体,抽象的理论公式等将不再成为学生们学习化学知识的阻碍,并利于环境教育理念与环境基础化学知识的融合。
除了课堂教学外,在实际教学中,还要经常利用生产实习的机会,带学生去参观附近的生产车间,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某些零件电镀的生产流程,废水、废渣、废气的处理。通过学生自己亲眼所见所闻,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此外,教师要结合目前国内外形势和环境科学的热点问题,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定期给学生举办环境知识专题讲座,例如,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吸烟与健康、温室效应、酸雨的形成与危害等。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环境教育。
(四)突出实践教学方式与参与性原则
在对环境基础化学改革的方案当中,应该注重突出实践教学,将实践性的教学模式贯彻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使理论与实践互补,形成教学内容和职业特色相结合的教学特色[7]。环境基础化学理论课与实验课相互补充,为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通过实验教学和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疑惑提出问题,经过教师的指导,自己动手得出最终答案。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对现实中环境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点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提炼出综合性实验题目,鼓励并引导学生设计出合理方案,利用实验室条件进行实际样品的分析测试、和资源的再回收利用等。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探究如何用最少的药品,获得最佳的效果,改善实验环境,减少化学废弃物污染。如果实验教材没有考虑到毒气体的污染、废液的污染情况,教师这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找出可能产生的危害,通过共同讨论,优化实验步骤,减少实验药品的用量,最后再根据实验改进方案重新进行实验。学生经过这样多次的体验就会逐渐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当学生就业以后,在工厂或者公司里就可以凭借着已经掌握的实验技能和知识解决解决环境问题以及其他相关工作问题。
(五)实行综合考核形式
一般情况下的教学考核通常都只注重对学生课程知识考核,经常会在期末的时间段里出一套关于专业知识的试卷,仅凭着学生对试卷的作答来考核和评定学生的能力。该种考核方法比较片面,不能使学校和教师完全了解学生的掌握知识的程度,也不能代表学生的实际能力[5]。在工作岗位当中,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对待工作的责任心。实践能力不是凭借试卷就能考核出来的,因此学校应该改变考核形式,使考核变得更加多样化。新型的环境化学基础考核可以包含卷面成绩、日常表现成绩以及综合实验设计及分析成绩。卷面成绩所考核的自然是关于环境基础化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而日常表现成绩就能评定出学生的责任心以及个人素质问题。综合性设计实验成绩代表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总结能力。该种考核形式能够综合且全面的掌握到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充分体现改革后环境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在环境科学专业的《环境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基础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多元化,突出实践教学方式与参与性原则,并实施综合考核形式,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自身实践技能的突破,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院校也需要对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形成一定的管理体系,确保新的教学方式行之有效地开展,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实践机会,实现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水利工程基础知识范文1篇7
按照从上到下的信息化建设方向,先描述应用主题及流程图,再提出对应的应当发展建设的基础,以避免重复建设,并增加基础建设的利用率,模式的应用应是组织、搭建的,不是按照功能开发的,同时要有行业标准支撑,有相应的平台产品应用,有可以实际操作的应用模式,并能够针对突发事件可以快速组成应对系统。应用的灵活性要采用面向决策者的分析表达方式和面向主题的信息集成,应用的积聚性要考虑决策成果、信息处理方法的积累,应用的开放性要涵盖各种信息处理方法。充分挖掘专家个体和专家群体在决策过程中的经验知识、决策智慧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丰富、扩展、积累解决问题的过程(知识、经验和做法),实现人与计算机的和谐结合,在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环境下提供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决策服务。新模式的框架(1)基本决策框架新模式的提出要从明确主题开始,通过定性的讨论,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线制定一个初步的应用框架,综合决策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协同论、还原论和整体论等理论指导,将信息传输、结果计算、数据模拟以及专家群体和个体经验知识经过不断协商调整后,最终形成一个或多个解决问题的预案过程。(2)信息集成服务框架面向主题的信息集成是指系统中各子系统和用户的信息采用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编码,实现全系统信息共享,进而可实现相关用户软件间的交互和有序工作。
新模式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1.理论支撑水资源动态配置及严格管理是以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为基础,结合需水预测、节约用水、供水预测、水资源保护等有关部分进行。水资源动态配置及严格管理的各个环节及各部分工作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相互之间动态反馈,需综合协调。模式根据流域(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统筹考虑流域(区域)水量和水质的供需分析,将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的供、用、耗、排水过程紧密联系,在按照水源配置和运行规则、用户配置准则、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结合解决复杂问题的决策思想、哲理数理基础和专业技术原理,经过手动或自动调整进行供需分析,通过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分析论证与比选确定动态配置及严格管理方案。2.技术支撑(1)数据集成数据集成是把不同来源、格式、特点性质的数据在逻辑上或物理上有机地集中,从而提供全面的数据共享。在数据集成领域,目前通常采用数据集中、联邦式、基于中间件模式和数据仓库等方法来构造集成系统,这些技术在不同的着重点和应用上解决数据共享和提供决策支持。(2)组件技术为了使水利业务组件的开发能够有标准可循,结合实际情况,基于Web服务的相关标准,提出了水利业务组件设计和开发的一套标准,通过该标准可以使得水利业务组件更加标准化。用组件把抽象的数据描述成通用的信息,向应用者提供相关的数据信息服务。应用者可按照的信息组织应用,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按照应用要求去找有用的信息,从而以应用为核心,由应用驱动数据、信息的逐步完善。(3)知识可视化可视化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知识图是一种以图表方式表达的知识管理方法,可以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获取,知识图可以将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信息转化为结构化信息,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对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个性化信息定制,描述异构信息源概念、联系之间的层次逻辑关系。(4)面向用户的综合集成平台面向用户的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分为支撑层、资源层、应用层和用户层4个部分,综合集成平台支撑环境主要是在决策过程中鼓励用户参与决策,建立和完善用户参与的反馈机制。一方面,通过知识图表达的概念体系模型比通过自然语言表达的模型具有更强的语义一致性,便于知识的积累、分类、复用和集成;另一方面,有利于专家、决策者群体围绕某一主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为专家的观点提供实时、准确、全面、可靠的信息支持。(5)主题库建设以主题应用模式为基础,建立各种主题下的应用知识图库、组件库和主题库,将其打包进行相应存储。在以后的决策管理中可很方便地找到并使用相关的知识图库、组件库和主题库。同时,通过长期的积累和扩充,最终可以形成一个覆盖整个水利业务应用的、面向主题的水利业务应用主题库。
新模式的应用流程
1.主题的确定新模式下本文的应用主题为:水资源动态配置及严格管理。水资源动态配置及严格管理模式主题下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①经过手动或自动调整进行供需分析;②描述不同规划情景下的手动和自动配置结果;③描述不同规划情景下随机动态平衡、节水平衡、定额平衡、生态经济平衡模式、水土优化平衡模式和碳平衡发展模式下的手动和自动配置结果;④确定不同情境和不同平和模式下各种供水工程的供水范围、可供水量和供水潜力,以及各用水单位的用水量、缺水量及缺水破坏深度分布等情况;⑤分析区域的水资源供需、土地资源、新增用水户、水生态环境承载及碳减排等方面的潜力;⑥结合“三条红线”的考核指标体系对不同方案进行严格管理的考核,并提出相关的保障体系和对策措施。2.系统概化及网络图描述知识图是一种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网,一般由节点、链接和有关文字标注组成。考虑到知识图绘制的方便、容易性,结合水资源系统网络图同样是由点、线和相关文字标注组成的特点,初始阶段以水资源系统为基础绘制系统网络图,为知识图的绘制提供指导和支撑。3.知识图的绘制将水资源动态配置及严格管理主题应用分为一个主知识图和四个子知识图(行政区域、水资源分区、不同行业、重点用水工业区)分层绘制,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和复用。知识图的绘制将主题进一步细化,概念与模型之间的关系以水资源系统网络图为基础,以采用面向用户的综合集成平台为支撑,结合平台的操作方便程度进行整体布局的分配,通过综合集成平台将概念系统结构以知识图的形式进行表示。分级知识图主要包括行政分区、水资源分区、不同行业和重点用水工业区,以所辖区县、水资源分区为基础,动态配置及严格管理逐级展现模式是以最高域为顶端,最低域为底端,进行逐层逐级的平衡与严格管理结果展现,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绘制的知识图见图2和图3。4.组件定制与知识图链接知识图绘制完成后,它只是概念层次上的抽象,必须按照定制人的意愿制作,并为知识图中的相关节点定制相关服务;根据知识图的定义,通过该步骤定制组件并且将组件与知识图进行关联,达到从定性概念到定量的数据、信息表示,从而实现应用。5.主题信息的专家与智能决策在本阶段需要充分参照专家群体和个体的经验智慧,进行知识的探讨和修改,共同协商水资源动态配置及严格管理应用。分析主题的整体布局、知识图绘制、组建定制及知识图关联的合理性,探讨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供水工程布置、需水、节水、方案设置、配置模式、情景描述、配置结果展现、管理的红线指标、保障体系以及对策措施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从主观因素影响出发,组织召开咨询会或发放相应的调查统计表格,进一步征求更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期求得更合理的方案结果。6.主题应用水资源动态配置及严格管理模式是在不同的水工程开发模式和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描述不同规划情景下(包括不同规划年和不同来水保证率)的水资源配置及严格管理的结果,确定水工程的供水范围和可供水量,以及各用水单位的供水量、供水保证率、供水水源构成、缺水量、缺水过程及缺水破坏深度分布等情况。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现状平衡;②不同规划年平衡;③随机动态平衡;④节水平衡;⑤定额平衡;⑥生态经济平衡模式;⑦水土优化平衡模式;⑧碳平衡发展模式。同时,新模式的应用要建立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系统,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考核系统、水资源管理调度系统、水资源保护管理系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综合决策会商系统、水资源管理保障及奖惩措施系统等。在水资源动态配置及严格管理方案的基础上,新模式应用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区域潜力分析,主要目的是分析整个区域或区域内各地区的水资源供需、土地资源、新增用水户、水生态环境承载及碳减排等方面的潜力。包括:①水资源供需潜力分析;②土地资源配置潜力分析;③节水潜力分析;④新增用户潜力分析;⑤水生态环境承载潜力分析;⑥碳减排潜力分析。
水利工程基础知识范文篇8
以扬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该专业目前的办学定位和培养规格分析为基础,从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与任务、加强教学体系建设、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完善核心课程与主干课程体系设计、构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机制、注重人才队伍培养与学科建设,以及完善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措施等方面探讨了以特色培养为导向的水文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特色培养;水文与水资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4)02007805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是水利工程领域重要的基础专业,已被确立为三大战略资源之一。中国已确立了水资源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的地位。作为发展中大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的水资源短缺对策、水资源持续利用、水资源合理配置、水灾害防治以及水污染治理、水生态环境功能恢复及保护等已成为目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及保护中的一门重要的工程技术学科。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设立本科水文专业,出于对水文专业开办的历史任务定位,其课程体系核心一直是工程水文,主要侧重水文现象的测、报、算[1]。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突出,并已逐渐演变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必须改革水文专业传统以工程水文课程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培养才能满足社会经济日益增长的要求。
一、扬州大学水文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一)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发展过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扬州大学历史悠久的学科专业之一,其设置具有较好的历史延续性。早在1950年成立的淮河水利专科学校(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即设立水文科,招收学员32名。1956年南京水利学校招收第一批三年制陆地水文专业中专生。1957年该专业还接收了多名越南留学生。1958年学校定名为江苏水利学院,1959年原三年制的陆地水文专业改为四
年制并于同年招收水文气象专业专科生40名。1962年由于专业调整,水文专业停办。1963年学校迁往江苏扬州,改名水利部扬州水利学校,恢复三年制中专水文专业。1967年,“”运动使学校教育遭受破坏,水文专业停办。1977年受广西省委托代培水文专业中专生40名,1978年恢复招收中专水文专业。1984年,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复[1984]61号文件,建立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1985年正式招收水文水资源专业专科生,两个班,其中一个班为全国招生,直至1994年。1995年,学校水文水资源专业专科班停止招生,待调整。1998年,扬州大学原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申请开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学制四年。1999年获江苏省教育厅批准(苏教高[1999]16号文),并于同年开始招生。
(二)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类
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定向情况以及有关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可以发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以下几种岗位群类:(1)省、市级水文水资源勘测单位,从事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工作;(2)水利部流域机构的水文监测、水资源管理部门,从事水文监测事务管理、水资源行政执法和管理工作;(3)省市级水利规划设计单位,主要从事水资源规划、大中型水利工程规划及前期水文水利计算、水资源工程方案设计及运行调度方案设计;(4)省厅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从事水利规划、工程管理、水资源管理、水行政、供水排水技术管理等;(5)县级水行政管理单位,从事水利工程规划、建设、运行技术管理,供排水管理、水资源、水环境管理,节水灌溉、水行政执法等工作;(6)市县级供水企业和污水处理企业,从事基层水务管理、节水管理、水环境监测与管理等工作;(7)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单位、水库管理单位、河道管理单位等。
从上述岗位群性质及对上岗人员素质要求分析可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在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两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其中基本素质能力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与协调能力、计算机操作与办公软件运用能力、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知识素养、水文计算与水资源评价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则包括水文勘测技能、水利工程测绘能力、计算分析能力、规划设
能力、水资源管理行政执法能力、水资源监测与保护能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能力、城市水务管理与节水管理能力等。
(三)水文专业的办学定位
从水文水资源的社会经济作用、专业的办学历史以及专业设置层次等方面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设置口径、布局较符合扬州大学的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目标。在现阶段条件下,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土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专业学科的交叉,在注重保持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有效拓宽和改革专业教学计划,并逐步形成专业特色,无论对本科专业的开办,还是对学校专业学科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和重要性显而易见。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方面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管理等应用能力,能在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设、农林、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及其相关水工程方面的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等工作,并兼具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学习水文、水资源及环境信息的采集及处理、水旱灾害防治、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环境保护、水利及供水工程的规划设计、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水政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工程制图、运算、实验、测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近年来,在专业定位上已达成共识,即主要为江苏水利现代化及水务一体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水文水资源技术与管理人才,并以此为基础,辐射全国,真正将“育人是根本,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量是生命”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为此,专业所属学院制定并实施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按大类专业招生,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实践表明,学生在学科基础、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校期间表现出了比较宽厚的学科基础和较强的创新和应用能力。二、以特色培养为导向的教改措施浅析
目前,水利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水利技术人才,尤其需要培养在基层第一线,从事水资源管理与优化配置,水环境保护,城镇及工矿企业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等工作,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掌握了较强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并结合学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具体建设状况,就该专业教学改革探讨如下。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与任务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管理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才;应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2]。21世纪中国水利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是要建立与国家教育、经济体制相协调,适应水利行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层次结构合理,质量效益较佳的现代水利教育体系,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现代化水利人才。因此,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水利观念的深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专业教育应主动适应水利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层次、规模、模式、特色以及服务等环节进行合理定位,以造就面向现代水利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3]。
(二)加强教学体系建设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对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要求日益提高;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的水利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主要是师资力量、教材建设、实验设施、实习场地等方面在短时间内无法满足扩招后的要求,造成学生培养质量下滑[4]。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教学体系建设,制定出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加快专业建设步伐,构建完善而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国内许多开设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高校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利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教学规范文件指导下,依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修订了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如,扬州大学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计划重新
进行了论证,并于1999年、2001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多次
修订了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增设创新学分,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突破口,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水文学和水资源工程专业属于应用性工科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综合性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掌握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科学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工科毕业生普遍存在的“上手慢”的问题,应全面调研分析水利工程领域各类岗位群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要求,然后对相关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归纳分类,并将其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其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自然过渡[5]。为此,增加对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为大学生实践活动构建高水平的实践操作平台,是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基本要求。
(四)完善核心课程与主干课程体系设计
目前,国内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一般包括自然地理学、气象学与气候学、水力学、水文学原理、水信息采集与处理、水文统计、水文水利计算、水文预报、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水环境保护、水利工程经济、水质监测与分析、水资源学、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地下水水文学、水资源系统分析、水污染控制工程等,其中专业核心课程可确定为水文预报、水文水利计算、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水环境保护等。
结合专业拓展需要而新增设的重要专业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各学校依据办学历史和定位差别而略有不同,一般有水资源学、水务学、水资源评价、水利法规、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流域水文模拟、城市水文学、水资源经济学、水资源需求管理、生态学基础、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等课程。
在长期的专业教学实践中,扬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一贯注重课程建设工作,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利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要求
,以及学校水文专业师资队伍特征,已数次修订教学计划,整合交叉课程,完善了专业课程体系。此外,重视教材的选用,所采用的普通高等教育水利学科专业规划教材、高等学校水利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以及知名院校最新优秀教材达95%以上。
(五)构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机制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世界许多知名大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跨学科的培养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是研究自然界水循环运动规律、水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它的发展过程本身体现了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性,其基础与核心研究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态与环境等诸多方面。目前,水利工程本科专业涵盖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土工程以及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专业,为了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对水利工程领域的认知度,除了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就业去向适当选择相近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进行学习。
(六)注重人才队伍培养与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是对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实施的全面建设。学校应通过逐年的专业建设,不断确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形成科学、合理、柔性、兼容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逐步构建一支敬业精神良好、教学科研并重、实践能力很强的师资队伍。通过不断深化专业建设过程,在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方针的基础上,大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以省重点专业类建设计划实施为契机,努力实施“名师计划”,加强本科教学师资梯队建设,加强优秀教师和教学带头人的培养。特别是要求青年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不断开发新的创新性课程,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此外,积极提倡专业教学队伍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以高质量科研成果提升学科力量和声誉,并通过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密切关注水利现代化和水务一体化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加强教学内容、课
体系的调整与整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七)完善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措施
要以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不断完善适应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管理体系和机制。积极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优化,培养手段改革和培养人才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并使之制度化。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习成绩与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办法。加强教学改革成果的培育和应用,形成一批对专业发展有影响的优秀教学成果,并充分发挥成果的辐射和示范作用。进一步规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文件建设、成绩考核与质量控制,使实习、实验及课程、毕业设计的质量达到工科类专业的领先水平。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名牌院校的教学管理经验,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管理程序与方法,实现“程序科学、环境宽松、要求严格、管理规范、服务满意”的教学管理目标。
此外,还应重视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学校可定期采用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成,向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的思想素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水平、动手能力、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断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正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指导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推动专业建设,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三、结语
中国理工科高等教育基本上模式单一,工程教育的工科特色不明显。随着大量工科院校的竞相升格,办学层次和模式越加模糊,使得工科教育地位下降、作用减弱。由于工科教育中的科学导向,
工程教育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变得越来越模糊,有的以模拟或虚拟化、演示观摩代替实践,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了影响。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对人才规律和社会需求认识不清,导向偏差;对科学、技术、工程的区别认识不清;技术教育体系不清,目标不明[6]。
现代水利事业历经传统的工程水利、资源水利以及当代的生态水利发展过程,面向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水利工程领域的内涵已有了深刻变化,这必然要求水利从业人员应具备与此内涵相应的能力。如何根据现代水利事业的发展特点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与培养模式的改革至关重要。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综合体,其核心在于对培养目标设计、规格要求、培养过程以及质量评价等环节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处理,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5]。随着社会的发展,规范的、目标性的工程教育的重要性愈来愈为人们所认识,而对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尤其在培养环节构成、目标定位、特色培养以及产学结合多种实现方式等方面的探索更具
现实意义。因此,必须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专业培养规格,并不断探索有效的专业教学模式,以培养能力突出、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以满足日益提高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元芳,芮孝芳,董增川.国内外水文水资源专业教育比较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4):67-70.
[2]袁贵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6-8.
[3]王文川,陈海涛,邱林,等.水文学和水资源专业教学改革关键问题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7(2):166-168.
[4]祖波,王维,李颖,等.关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6):190-192.
水利工程基础知识范文篇9
当今,环境教育受到高等教育的普遍重视,本文针对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及问题,提出环境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及教学方法的调整建议。
一、我院环境检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特点
近几年,通过对环境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发现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学生有以下几点特殊的专业认知特点。
(一)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思考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思考是新生选择专业的最重要参考因素,高职院校近些年来,就业前景好的专业,例如:建筑工程技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成为高考毕业生竞相追逐的热门”报考专业,反之,就业前景不乐观的专业则成为被学生敬而远之的冷门”专业,有研究表明90”后能够清醒、客观地认识现实且理解社会,这就要求就业指导应该与课程教学有机地结合。
(二)对本专业缺乏兴趣对在校生的调查发现,不少学生报考环境类专业是因为对专业发展的前景抱有较高的期望,因此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但随着就业的临近,发现就业形势不如预期时,学习兴趣就不再高涨。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专业课程教学应当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
(三)对本专业缺乏认识针对本专业,专业课程主要集中在高年级的教学活动中开展,低年级则以基础课程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这种常规的教学模式固然符合教学规律,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不少新生对于高等数学、基础化学等一些难度较大的课程一时难以接受,很快打消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甚至出现逆反情绪认为学习这些课程有什么用?”这种情绪一但出现,便会导致学生对大二、大三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基础课的衔接无法完成。因此,对本专业认识的缺乏在三个年级的学生中都普遍存在,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
环境学概论这门课程是学生深入学习各门专业课之前所开设的基础课程。其他的专业知识是在本门课程的认知体系上构建和发展起来的。它所承担的教学使命绝不仅仅是介绍环境基础知识本身,更是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养成的基础。如何在教学活动中针对以上提出的三个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是问题的关键。
(一)课堂讲授过程注重建立与基础课程的联系
针对学生对基础课程缺乏兴趣以至于产生厌学的现状,可以采用在环境学概论课堂上讲一点物理、化学基础课程的知识。通过对一些环境问题及污染事件的介绍,让学生掌握其中涉及的物理及化学基础知识,从而利用这样的机会培养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兴趣。很多学生对基础课程缺乏兴趣,是因为不清楚这些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有什么衔接。通过对环境问题及污染事件的解释作为途径,引导学生对基础课程逐渐产生兴趣。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1.采用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探究式、岗位角色扮演为途径,实现教学方法上的转变。这种方式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双向联系与相互影响,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截然不同,是一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大气污染防治的章节中,提前1—2周给学生设定具体工作任务,A组以汽车尾气的危害与防治为任务,B组以冬季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治理为任务,进行采风”(也就是收集资料),在课上将采风到的资料呈现给大家,让学生就如何解决这些污染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从采风”到讨论”,一直都参与其中,因此有较高的积极性进行学习与思考,这样既巩固了基本知识,又学到了课堂学不到的东西。经过以上的改革,实现了三个转变:教育内容上,从单纯的环境问题转变为综合考虑环境与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关系;教学形式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师生互动;教育行为上,从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激发了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2.重视案例的讲授和就业指导的渗透。环境学概论案例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与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选择案例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选择,并适当考虑案例的典型性、代表性、针对性。我们选择的案例,大部分属于人类目前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如生物多样性、酸雨、臭氧层空洞、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水体富营养化等(见表1),这些内容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起到了非常好的环保教育效果。另外将案例与就业形势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了解专业就业前景、增强学习信心。对于规划自身专业主攻发展方向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3.利用仿真模拟动画进行教学。有时受实验设备及实验可行性方面的阻碍,在授课过程中,我经常采用仿真模拟实验教学法代替一般的传统板书教学。仿真模拟动画与传统呆板的板书相比,增强了生动性、直观性。例如在介绍旋风式除尘器结构与工作原理的知识点时,利用动画效果,就可以把整个的工作过程的动画场景予以生动展示,在吸引同学注意力的同时,使学生对其工作过程及原理达到真正的掌握。再有,在讲解急流式采水器和简易式采水器的区别时,一般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看着教材上的图,再配上老师的讲解,而我通常采用播放仿真模拟动画,使学生看完仿真模拟操作过程,甚至不用老师讲解就能轻松直观地掌握二者的区别了。利用仿真模拟动画来进行知识的讲授使得理论知识不再枯燥乏味。
4.播放环境热点问题录像。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环境热点问题,增强其对环境污染事件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增强学习兴趣。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组织环境专业学术报告会或讲座。定期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环保专家来我院进行环境保护学术报告或讲座,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这些专家的介绍,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对环保工作动态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水利工程基础知识范文篇10
通过这次水利工程实习,我收益匪浅,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而且还从老一辈的水利工程专家那学到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现将实习以来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由于我们是在学校学到专业课时才进行这次实习的,因此这次实习是比以往任何一次实习都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意义。在学完专业基础课后,才开始实习的,通过这次实习,使我更充分地理解了专业知识学习,进而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专业技能。
首先,通过这次毕业实习,使我更深刻地了解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知识。大学三年在学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后,逐步具有了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都是理论知识,除上课程认知识习和假期专业实习外,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已学理论知识还远不够。通过这次实习,我对以前学习和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了正确的认识。
以前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水利水电工程中最基础的内容,所运用的模型和原理也是最简单的类型。但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日趋规范和完整以及人民群众对建筑物安全、合理、经济的更高要求,工程上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和疑惑,如何快速正确地处理好这些问题?我想,那便是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原理,根据问题具体找出“瓶颈”所在,找到突破口去解决好。其实,这些基本知识和原理很多我们都学过,但如何将他们联系起来,用于解决和、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
“学以致用”的另一方面是“以小见大”。许多知识、原理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例如:我们在上次暑假实习时,我对工程采用基础静压桩法和锚杆固定的处理方案十分不解,因为静压桩比现浇混凝土桩经济费用高。因此,我推测是该工程地基土质软弱或砂化严重,我向项目负责人请教后得到了肯定。因为在学基础工程后,我一直记得授课老师这样告诉我们:如果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应尽量少使用静压桩,静压桩费时而且费用大,也就是这个小道理,才让我产生上面的问题和疑惑。有些问题看似复杂,其实换个角度或换种思维可能就简单的多了。所以,除了将所学的运用于工程中,还应注意灵活、熟练掌握和运用那些看似再简单不过的原理和方法,从小处、细微处着眼,兼顾全局,一定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其次,通过这次施工实习,使我更清醒地意识到施工管理的重要性。无论是从事设计还是施工或监理工作,我们都应该注重提高施工管理效率。这次施工实习的工程局,他们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实习,在建三峡大坝时运用的都是世界一流水平的管理系统和管理模式,使我感受特别深刻。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要考虑的内容多,范围广,所要安排的工作任务量更大,但这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进度和效率。三峡水利工程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条不紊,工人们在工地上忙碌但有序,施工员、安全员、监理员也是在施工现场步步不离,认真将施工工作效率提高到最佳,而项目工程负责人则在工地现场指导。因此各项工作都在计划进行中。
通过这些引入先进管理模式和科学管理方法,施工效率有了很大提高,这样十分有助于施工的连续性和可续性。
最后,通过这次施工实习,使得我更全面地明白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其实,在这么短暂的施工实习中真的很难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在这几天的施工实习中我从更全面的角度认清了今后所从事水利工程工作所需努力的方向。正如在实习中老师和工程师所说:“毕业后从事土木工程工作,需要的是谦虚和学习”。
的确,从大学毕业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我们所面临的如同一张白纸,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在等待我们去努力。因此,面对那么多长期从事水利工程的同行前辈,他们工作经验比我们丰富,知识学的比我们扎实,学识比我们渊博,我们只有耐下心来,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我们才会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也才会在水利工程这一艰苦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领域取得更大的收获。
另外,在这次毕业实习环节中,我也发现自己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尽管在学校认真学习了专业知识,但是当前所掌握的知识面不够广,尚不能轻松胜任水利工程工作,因此,尽管在不久的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但我应该将所从事的工作看作是新的学习的开始,只是在实践中学习,才会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
水利工程基础知识范文篇11
关键词:工程力学;工程建设;实践应用
在我国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基础理论性研究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其中作为工程建设技术研究最为基础与核心的技术理论,力学知识特别是工程力学基础知识的应用,为我国的工程技术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支持作用。因此我们结合当前工程建设的实践技术,以及工程力学的应用理论,开展了工程力学在工程建设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1工程力学在当前工程建设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工程力学是力学知识在工程建设中最为常用与基础的学科知识,因此在当前我国的各类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我国的工程建设技术研究人员,结合工程建设中的力学应用特征,将工程力学知识在工程建设中的实践利用进行了系统化研究。目前就实践应用而言,工程力学知识在以下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高层与超高层工程建设。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开展,各类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建设数量,正在不断地增加中。而在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施工与使用过程中,工程力学的应用对于工程安全与质量保障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2)能源工程。能源工程建设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点工程,也是决定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在能源工程应用中我们发现,无论是电力、石油、风力,甚至是核能工程建设中,工程力学知识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核电厂工程施工中,工程力学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电厂反应堆外壳的稳定性与坚固性,进而很好地提高了核电厂工程安全性。(3)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在我国电力与农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我国大中小型水利工程技术研究中,工程力学也得到了有效应用。其中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就广泛的应用了水工力学、通航水力学、河流动力学问题、岩基力学等各类力学与工程力学基础知识,确保这一伟大工程的顺利完成。(4)国防工程。在我国的国防工程建设中,无论是武器基地、机场等国防基础建设,还是各类导弹、飞机、舰船等武器研究建设中,工程力学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力学与工程力学知识基础探究,将会为我国各类工程建设质量提升,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这也是我们此次研究开展的基础。
2工程建设中常用的工程力学内容
工程力学是一门历史悠久、构成复杂的力学学科,其所包含的副学科理论对在工程建设中可以起到不同的技术支持作用。(1)土力学与岩体力学。土力学与岩体力学是工程力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基础学科。在工程建设实践过程中,两门学科主要应用于工程地基、钻探、地下开挖以及地下交通等各类工程的应用中。如在当前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施工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深基坑挖掘与支护过程中,土力学公式发挥着重要作用。技术人员需要根据不同土质力学特点,进行计算,进而确定挖掘与支护方案,确保深基坑稳定性。而在地下挖掘施工中,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地下岩体结构特征,进行其力学特征分析,提高地下工程岩体稳定性,避免塌方、渗漏等事故的出现。特别是在地下轨道交通工程施工中,技术人员需要很好的结合土力学与岩体力学工程,在地下交通隧道、车站以及地下配套设施工程施工中,发挥其技术支持作用。(2)连续体力学到理性力学的发展。连续体力学是研究工程中各结构物理力学特点的力学理论,如建筑中梁结构刚度与强度;柱结构力学稳定性;建筑各结构变形问题产生和力学的关系等,都是这一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连续体力学研究的推进,这一学科中各类结构模型与公式都出现了不自然的问题,影响了其技术理论作用。因此物理力学研究者以现代数学为基础,在上世纪中页提出了理性力学观点,并将其与连续体力学进行结合,提出了理性连续体力学的新体系。这一体系对于建筑结构整体以及各结构间力学特性与稳定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作用。(3)固体力学研究的发展。固体力学是工程力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程建设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力学知识体系。其主要组成包括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复合材料力学以及断裂力学等基础学科。其中以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为基础的建筑力学,是当前土木工程建设中应用最广,研究最多的工程力学内容。如在工程建设技术研究中,材料力学的研究可以确保施工材料韧性、抗压强度、稳定性等数据符合建筑设计方案与实际使用要求,进而保证建筑施工与使用的质量。而结构力学则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利用力学原理确保建筑结构稳定安全。弹性力学则是在材料弹性基础上,为建筑的抗震、抗压性能提供保障。(4)计算力学理论的提出与应用。计算力学是建立在计算机计算技术与工程力学基础上的一门力学学科。其主要包括了基础计算力学与工程计算力学两个分支。其中后者是对于工程建设起到了主要的技术理论支持作用。其构架包括了建筑力学、离散化技术、数值分析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其主要作用就是通过计算机软件,使用离散化技术和数值分析方法,对建筑结构进行分析、检测以及优化的技术手段。(5)其他工程力学学科简述。随着力学研究以及工程技术研究的不断进步,工程力学中还产生了一些其他的学科理论,如静力学与动力学、可靠性力学、概率有限元法等分支理论,都在工程技术研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如在静力学与动力学研究中,我们形成了静结构力学与动结构力学概念,进而为建筑结构稳定研究提供了新的力学理论基础。(6)工程力学实验室研究。工程力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理论学科,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与实验室研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材料力学实验室研究,可以验证建筑材料是否达到建筑技术要求,进而确保建筑材料的使用质量。
作者:李磊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基础知识范文篇12
关键词:水利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胡旭跃(1962-),男,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教授;雷鹏(1979-),男,湖北天门人,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J0906)、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J11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25-02
一、水利大类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按大类招生就是高校以大类的名义招收本科学生,学生在低年级基础课阶段学习宽口径的基础和通识课程;高年级进入学科领域时,学生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在院系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目前按大类专业招生是国内高校招生培养改革的一种新趋势。[1]
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现有三个水利类本科专业,分别为“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从目前的就业情况看,港航工程专业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分配相对较好,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分配相对较困难。就业市场的较大差异使得个别就业形势较好专业的学生进取心不足,在上课到课率、遵守课堂纪律、独立完成作业等方面的情况与就业形势差的专业的情况有较大差别。同时,长沙理工大学正处在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关键阶段,学校可以按照“通才教育加适度专业教育结合”的思想构建培养模式,突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明特色”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基于上述思考,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提出了按大类进行招生改革的设想。
二、课程设置与优化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特别注意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建设,推行“平台+模块”的培养方式,淘汰原有适应单个专业培养的课程内容,设置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基础课程,增加选修课比重,构建大容量、宽口径的课程体系。[2]
1.公共基础平台课程
公共基础平台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传授通用性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一般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必修课程。
2.专业大类平台课程
专业大类平台课程是针对某专业大类或一级学科的人才培养需要而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是该专业大类学生必须掌握的与专业大类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般为概论性课程。
3.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从大二开始开设,是指向专业大类或一级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实验课两大类。其与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和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一起构筑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等课程。
4.专业主干平台课程
专业主干平台课程直接指向专业大类,是提供与学生未来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有密切关系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课程群,一般包括专业理论课、专业技术课、专业实验课三大类。这部分课程主要安排在学生专业分流之后,包括“港口建筑物”、“水工建筑物”、“水电站建筑物”、“水文与水资源”等课程。
5.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入学教育、军训、公益活动、社会实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可以通过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大学生英语竞赛、社会实践以及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科技小组等各类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公共基础学科模块课程以“打好基础”,“够用”为原则,学科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以尽量扩宽”、“减少重复”为原则进行优化整合,减少课程门数和学时,增加学生的自学空间和时间。
三、专业分流
大类招生第一、二学年不分专业,按专业大类开设课程,从第三学年开始,学生在学校资源许可的范围内,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在专业大类内进行专业选择,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志愿和学业成绩,确定学生选学的专业。专业分流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成绩。学生成绩是分流主要的依据,即按第一至第三学期教学计划规定修读的必修和限选课程平均学分绩点进行排序,以此确定学生对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选择权,获得校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奖励的学生在同等排序下具有优先选择权。
第二,学生的志愿。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学生的个人志愿。
第三,专业的特殊要求。某些专业和专业方向对相应课程有特别要求的,学院在学生填报《分流志愿表》前提出并公布,以供学生填报志愿时参考。
分流安排在第四学期,开学后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提出大类内专业和专业方向的修读名额、条件及分流细则(办法),报学校审批后向学生公布并指导学生填报志愿。学院根据学生平均学分绩点(或加权平均成绩)高低排序,参照学生志愿依次挑选,直至选满专业和专业方向名额;优先满足第一志愿;若选择人数超过上限,则按必修课平均学分绩点排序进行调整,超额人数转入第二志愿参加排序。第二志愿专业选择人数超过上限后,其余学生按第三志愿安排专业方向,或由学院依据相关规定调整到尚有空额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修读。分流结果一经核定,学生应当按核定后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修读。
四、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1.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1)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水利工程专业学生90%在中国交通、水利建设集团下属的各个公司就业,行业特色突出。长沙理工大学已与这些单位签署了共建协议,可将水利工程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优秀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请进校园;安排学生最后半年结合科研或生产进入企业进行实践训练,并采用由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联合培养方式。
(2)实践教学有机衔接。按照“三层次、四模块、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实验、实习、设计(论文)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按基础训练层、提高训练层、综合训练层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分为实验模块、实习模块、设计(论文)模块、课外实践模块;实践教学采用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将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统筹设计安排,通过系统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外实习基地。充分考虑实习实训内容的多样性、现场工程的时效性、施工工艺的复杂性及生产项目的不可重复性等特点,建立校外企业实习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相结合、现场操作训练与计算机虚拟仿真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设置新的生产实训环节(捆绑生产实习、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和招投标课程设计等),以弥补以往生产实习中学生对施工技术和项目管理动手训练不足的缺陷。
2.创新能力培养
在课程体系模块中增设创新培养模块,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启发式课程教学,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二是培养创新思维转化为工程图纸和计算机图形的能力;三是培养纸面图形变成工程构件或整体模型的能力;四是培养工程构件或整体模型转化为产品或实物的能力;五是培养在经营层、管理层、领导层中的创新工作能力。
改革课程教学方式,试行开设讨论班,组织开展研究性教学试点工作。定期开设一些专题讨论班,学生自由选择参加,讨论班可聘请校内外专家讲学,学生参加讨论;也可以由相关学术梯队(或教授)组织,确立一个主题,下分若干个小题目,参加讨论班的学生自己选一个小题目,在梯队成员指导下,自己搜集文献资料、做分析、写报告,然后轮流作报告,参加者相互讨论、提问题,由报告人回答,学术梯队负责人(或教授)只起主持、引导和总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查找收集文献资料、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创新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探讨的积极性,发展其个性,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创新能力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启发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外,还要安排学生从低年级起就接触工程实践和科研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竞赛和创造性活动,养成勤思维、勤动手、敢于创新的习惯。建立创新实践工程训练中心,提供创新设计、施工、试验研究条件,制定创新作品评选、展览、上报、评奖制度,制定创新成果奖励办法,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培养拔尖人才。
五、总结
水利大类人才培养是新形势下水利专业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创新方面的一次有益探索。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多方向”的原则,探讨了课程设置、专业分流、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构建了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大类招生培养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类招生培养这一模式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也顺应了学科发展综合化、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3]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结合大类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对培养模式进行修改和完善,以促进水利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使人才培养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熊晓燕,肖蕙蕙.地方高校实施按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25(7):121-124.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海洋资源的保护范例(12篇)
- 阅0海洋资源的保护范文篇1海洋污染是指人类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海洋污染的主要原因是:陆地污染源流入海中、石油污染、人类无节制的捕捞活动等.....
竞技游戏培训范例(12篇)
- 阅0竞技游戏培训范文篇1关键词:形体训练体育游戏创新G807.4一、形体训练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地位(一)形体训练课程的重要性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职院校学生走出校园大门,踏入竞争.....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