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课程设计的总结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机械课程设计的总结范文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有的仍保留着传统机械类课程的学科,《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讲解需要有《高等数学》、《工程制图》、《金属工艺学》、《几何量公差与检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先修课程的知识作为基础,但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较少,采用传统单一内容的学科型体系教材,上述先修课程安排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之前开设,为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1.2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有的虽将传统的机械类课程进行了综合.内容多.涉及面广.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教材在内容上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授学时存在随意压缩.教学内容随意增减教学内容取舍不当。《机械设计基础》包含《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部分的内容.教材配套不到位.未达到课程综合的真正目的。

1.3工程性和实践性不够突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实践性.讲解时以工程应用为背景.通过理论讲解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灵活运用各章节所学的知识.消除由于章节多而带来的“繁杂”感:保证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指导机械设计.提高设计能力.培养创造精神。目前在理论教学与工程性和实践性方面有严重脱节现象。

1.4课程未能弓I入“现代机械学”的教学内容及设计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机械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大多数《机械设计基础》教材没有“现代机械学”这方面的内容,若适当增加这方面的相关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机械的发展及整个机械大系统的理解。

1.5教学方法不够多样.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或者受到教学设施的限制,目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课堂讲解.缺乏实践训练教材.尽管大部分学校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效果却不明显。

1.6教学手段落后。总之这门课程的教学''''由于无明确的课程开设目的定位、导致了教材无一套与所给教学时数相适应的系列教材,也无与教育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内容。从而达不到教学目的:由于无开设这门课程的学要求.导致了各学校、各专业开设该课程的差异性、随意性很大从而其重要性也受到了严重忽视。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迫切性和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2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解决办法

2.1先修课程不足的问题,为保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连续性对学好该课程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经过充分的讨论如果实在没办法开足先修课程.也要留一定的学时供任课教师在讲解时补上先修课欠缺的内容.确保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连续性。

2.2将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按高校教育的要求进行综合,制定出新的、与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标准,编写出具有特色的新系列教材。

2.3工程性和实践性不够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或者教师未能深刻认识到实践教学对本课程的重要性。学校要为本课程的工程实践和实验创造必要的条件.保证实践和实验的顺利进行。通过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和习题,增加应用性的设计方法、经验数据和公式、图表,增加零、部件结构设计方面的方案比较与优化等内容.将学生引向实际设计.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

机械课程设计的总结范文1篇2

【关键词】教学方法;机械CAD/CAM;高职课程

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是随着计算机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发展而形成的新技术,是20世纪最杰出的工程成就之一,也是数字化、信息化制造技术的基础,其发展和应用对制造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现今不仅CAD/CAM本身已形成规模庞大的产业,而且为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高职院校中,《机械CAD/CAM》是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然而很多高校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该课程,教学内容围绕教材转,使得学生缺乏应用能力。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就《机械CAD/CAM》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做初步探讨。

1《机械CAD/CAM》课程现状

《机械CAD/CAM》课程教学内容多、面广、繁杂,教师难以讲全面、讲透彻,很多地方只能是点到为止,根本没有时间与学生讨论和交流,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学生上机时间较少,学生在有限的上机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作业以外的内容。学生学完该课程后,总觉得老师课堂上的内容丰富,但是自己操作时间很少,实际操作应用不到位,很难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结合。

2《机械CAD/CAM》课程教学

2.1教学目的

高职《机械CAD/CAM》课程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方面的具体要求是:了解机械CAD/CAM的基本知识;在计算机绘图的基础上,了解一种常用CAD/CAM应用软件的功能,掌握其基本操作方法,为以后的专门化训练打好基础;通过课堂教学、上机实训、工厂参观等环节,认识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的概貌,了解其发展方向与总的技术特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建立有关CAD/CAM工程概念,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技术创新意识;具备机械CAD/CAM的一般工程素质。

2.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好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情况去选择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手段。能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师生互动是检验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重要标志。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还应该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2.2.1课堂教学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为了加强学生必要的感性认识,在机械CAD/CAM课程教学中,分批次地安排学生参观机械零部件陈列室等,教师对典型的机械装置的传动系统、结构特点、设计方法等进行现场讲解,加深学生对机械功能、结构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形象直观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2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根据机械CAD/CAM课程工程性强的特点,时刻把握将理论内容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理念,将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案例引入课堂中,增强学生对该课程应用价值的认识。此外,学院积极推荐优秀学生参与企业产品设计项目,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2.3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注意师生双向互动、交流。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思路、教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学、讲、练结合,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教师要精讲,腾出时间给学生多练,讲练结合,并注意总结。教师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重点内容要精心讲授,学生通过上机练习理解基本理论和重点知识。

2.2.4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设计能力,我院成立了“机械CAD协会”,并组织协会成员参加全国“机械CAD/CAM”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2.2.5开展“CAD/CAM技能”比赛

为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展现,我院每年开展“CAD/CAM技能”比赛。比赛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完全按图示要求绘出完整的三维实体图,而且要求参赛学生能将三维造型图转成二维工程图,各视图绘制须完整、正确,图层、颜色及线形配置须正确,符合国家CAD标准要求,最后须对三维实体进行仿真加工。“CAD/CAM技能”比赛的举办,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6课堂教学与行业考证相结合

根据行业标准与岗位的要求,我们编写了实训指导书、CAD/CAM习题集,加强过程训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规律与技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及强化训练,90%的学生获得了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上岗创造良好的条件。

2.2.7过程考核与期末成绩相结合

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看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的做法。我们将平时的课堂考核与期终成绩挂钩,平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期末考试占40%,此外学院对参加机械CAD/CAM大赛获奖的学生给予期末免试。

2.3教学效果

《机械CAD/CAM》课程改革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绘图水平及设计能力都有很大的进步,不仅满足本课程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而且满足了企业对学生的技能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较大进步。

3结束语

《机械CAD/CAM》课程是高职机械类学生的主要专业课。通过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水平的提高又助于促进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庐陵,蒋天弟.《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4(01).

[2]李春玲.机械制造工艺教学方法探讨[J].南都学坛,1998(06):90-91.

[3]黄思铭.启发式教学在化工机械制造课中的尝试[J].化工高等教育,1994(04):50-51.

机械课程设计的总结范文篇3

目前本校没有专门适用于非机械类专业进行相关课程设计的教材,对于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的教学,我们先是根据学生是兴趣与爱好,列举一些食品加工行业中常见的食品机械进行分类、归纳、分组,如输送设备、浓缩设备、干燥设备等等。然后,针对同类的食品机械原理及结构的不同进行具体课程设计题目的确定。比如对于液体输送设备,安排不同学生进行齿轮、离心泵、水环式真空泵的课程设计。然后,简要介绍这些机械在设计中着重考虑的关键因素及需要注意到问题。最后,鼓励学生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对设备关键点的设计进行创新性考虑。这样,不仅大大减少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量,明确了设计需要掌握的关键内容,而且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最大限度的给与学生自主能动性,使之与其专业特色及以后工作方向有一定的联系。

二、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2.1课堂讲授

由于在学习本课程之前也没有进行课程设计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因此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及教学计划安排,我们先是组织学生观看食品机械相关光盘了解各种食品机械,然后讲解有关食品机械课程与设备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步骤,以及在课程设计需要注意的事项,使学生对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的整体性、科学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强调食品机械课程设计的规范性,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的严谨性。特别地,对于设计内容中的有关计算与推导,如物料、热量衡算等,采用板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2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兴趣

在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教学中,精心组织课堂讨论能够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行教学互动。由于受专业知识及培养要求所限,食品类专业学生普遍对流体力学、热力学、传质学等方面的知识带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指导老师对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过程的讲解对他们来说还是难以有深刻的体会。因此,我们在食品机械课程设计教学中,安排学生以3~5人为小组,就具体食品机械的设计过程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思考食品机械设计的依据和设计亮点,然后及时点评学生的分析,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高质量完成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3分析设计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在介绍各种设计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叙述设计方法和对设计过程的把握。为了加深学生对食品机械课程设计过程的理解,我们采用多媒体课件对一国内著名高校的食品机械课程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我们指导学生对这个食品机械课程设计进行讲解和分析,然后让同学们发言自己面对同一课题该如何设计,并分析自己课程设计和设计案例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这样,以分析设计过程为线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一边理解一边设计,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完成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

三、建立科学考核机制,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考核是高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既有一定反馈功能,即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检验;又有一定导向功能,不同的考核方法会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出不同的安排和选择。在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教学中发现,由于不同学生对食品机械与设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差甚远,同时对待课程设计的态度也有问题。有些学生对课程设计不是闭卷考试,几乎没有补考的可能,所以对课程设计满不在乎,以致最后成文的设计错误百出;有些学生掌握了较好的食品机械理论知识,但对食品机械的空间想象能力差,在设计过程中基本上只会按图索骥;有些学生对食品机械比较熟悉,却对其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特别是涉及一些零部件设计计算就茫然不知所措:而有些学生既熟悉食品机械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机械理解能力和设计能力,而且还会运用课程内容中多种应用软件。另外,有些学生课程设计做得不错,但在最后的课程设计答辩环节中出现比较大的失误。在这种情况下,若采用同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将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考核。因此,在评定学生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成绩时,我们制定了比较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达到了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因材施教、因人考核,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结语

机械课程设计的总结范文篇4

机械制图作为设计专业学生在一年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的设计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机械制图的教学目的主要有:(1)教授学生读取视图信息的能力,即通过二维视图到三维空间的联想能力,这样的能力同样会体现在工业设计相关课程中;(2)根据绘图规范完成产品、零件等在工程图纸和软件中的视图绘制;(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科学、规范的操作方法。

同时,机械制图也是众多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机械、土木、材料、电气、化工等专业中都会用到机械制图的知识。因此,在不同专业的教学中,需要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侧重,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专业的需求。工业设计作为一个以产品的设计和创新为主的交叉学科,对于机械制图教学也有其独特的需求:(1)课程研究的对象主要以产品为主,这些产品主要是以塑料件为主,并不是机械工程专业中的机械零件、机械设备;(2)课程针对的学生和工科学生在生源上存在差异,工科类都是面向理科类招生,而设计类的学生包含了理科、文科、艺术类多种生源,不同生源对于课程的接受程度存在明显差异;(3)适当与相关课程联系,如在产品的三视图表现中可以和产品的2D草图、效果图做相应的交叉教学应用。

目前,随着工业设计专业逐步的成熟和完善,相对应的机械制图教学也应当更具有针对性,而不仅仅是“拿来主义”。简单地将机械工程专业的机械制图教材进行按部就班的讲授,无法更好地将课程和专业结合在一起,因地适宜的改革十分必要。根据上述提到的关于机械制图教学目的中的要点和工业设计对于机械制图的需求点,总结得出:充分利用设计中的图形化元素进行辅助教学,可使机械制图的课程能够有针对性的满足设计类学生的需要,且能够和后续课程进行很好的结合。

首先,完善教材和教学课件中产品设计针对性的图形化案例教学,在关于机械制图的相应知识点、制图方法、制图规范讲授完成后,实际应用案例在常规、简单的机械零件演示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经典产品在相应环节的演示。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做完作业后无法及时得到反馈,有些空间理解力差的学生也无法想象出真实的三维空间模型。传统的机械制图是把机械制图规范、方法等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用尺规作图的手工绘图方法,学生普遍反映手工绘图作图繁琐、枯燥,劳动强度大,学生易产生畏难心理。对此,在制图教学中,应适当地引入合理的产品设计案例。如在产品案例(如图1所示)讲授知识点的同时可以将制图与后期相应的产品制造工艺、产品的2D设计表现、计算机辅助建模等课程知识有侧重地引入,可避免简单的就事论事,这些经典的产品图形案例是任何严谨的文字和详细的规范都无法替代的。学生在学习时也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知识点能够更深入的消化吸收。

其次,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小组讨论是设计类课程在上课时经常会用到的一种教学模式,但由于机械制图往往是一些标准化、规范化的内容,因此基本没有关于课程讨论的环节。机械制图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可以通过增加一些类似制图与设计表现等结合的专题,提出一些发散性问题给学生讨论,通过大家的分析、研究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例如,如果对于一个概念产品(如图2所示)或者一个超现实概念怎样用最合适的视图表现形式来展现。

机械制图的教学大纲中已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达到想要的效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以便让他们对于工业设计、机械制图能有很好的认识和掌握,讨论的同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完成读图、填图、分析图形和绘制物体投影三视图等练习,以利于启发学生进行推理的思维活动。

再次,加快完善针对产品设计的制图教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合适的教材能够突出工业设计专业对于机械制图内容需求的特点,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教材作为课程的基础,辅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合适的教材对于整个教学过程能够起到催化剂和加速器的作用。目前,国内市面上的机械制图教材大多数分为两类:机械和非机械两类,对于设计专业来说,针对性还不够强。即便有一些针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机械制图教材,但基本上还是对于非机械类制图教材的一个简化,并没有实质性的知识点之间的整合。针对这种现状,非常需要一本能够从产品设计角度出发的机械制图教材,以加强这门基础课程与专业的集合程度。明确机械制图在整个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机械课程设计的总结范文篇5

关键词:卓越计划课程建设与改革机械制造装备人才培养

1.引言

“机械制造装备”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机械制造技术项目综合训练、机床检测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和实践的基础。该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装备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掌握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原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机械制造装备总体设计和结构设计能力。

教育部于2010年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其目的在于通过培养方式的改革,培养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进入第二批“卓越计划”,该项目的批准是专业深化学校办学定位的一个标志性成果。为了适应国家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原课程体系的中的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2原课程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校的机械制造装备课堂教学学时压缩到只有32个学时(13级培养方案中增加为48学时),由于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强、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和知识更新比较迅速等特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与时俱进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机械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导致机械制造装备的设计、制造和维护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比较紧缺。机械制造装备课程的问题主要有下面几个问题:

(1)原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主要是车床、磨床等传统机床及其传动系统设计,从内容上来看,这部分内容需要进行更新。现行的课程内容体系是建立在传统的典型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涉及到的新方法、新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较少,所用的教材只是理论知识的介绍,缺乏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2)现开设的课程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方面的内容,这种实验方法难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实践动手能力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现在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教师上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

3课程建设改革措施

课程建设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见效慢的工作,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机械制造装备”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一直在不断地变化与改革中,而卓越计划要求其适应社会需求而再进行教学改革,针对此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建设与改革工作。

3.1建设改革核心思想

确定了“机械制造装备”课程建设改革核心思想: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以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对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制造装备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将先进制造设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适应机械类学科特点的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新模式。

3.2具体建设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计划的目标要求,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形势,调研了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收集具体知识和能力需求,了解其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本课程的教学资料,通过教研室讨论等一系列活动,细化了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各章节重要知识点,形成了如下的教学内容体系与改革措施。

(1)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在保留讲授传统机床原理以及传动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础上,新增加数控机床分析以及关键功能部件的设计内容,包括数控车床的工作原理、各种切削加工中心、数控机床的应用及并联运动机床和混联型机床的各种性能指标;新增加数控机床伺服进给系统设计、数控机床伺服电动机性能和选型计算、滚珠丝杠和消隙齿轮的选择、定位精度和低速运动平稳性;新增加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方法、工业机器人及其生产线设计、机械加工生产线总体设计等内容。同时加强创新设计方法和运用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适度,突出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科交叉,反映现代和融入前沿的教学特点。

(2)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将原有的4学时实验改为6学时,保留原普通机床结构实验,要求学生动手拆卸,增加数控机床结构实验,增加机器人系统结构实验。

(3)在课程教学方法,开展三级项目课程,采用项目驱动型教学方法对机械装备课程进行改革,课堂布置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就项目开展讨论课。

(4)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原笔试的考核方式不变,实验根据实验报告评分;作业和实验各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加大项目课程的考核比例,拟计划占到50%左右,同时采取学生项目小组自评,先给出初步成绩,再由老师评定给出最终成绩的方法,即激发了学生上进心和创新的意识,又有助于学生互相学习。

(5)建设网络课程,将有关资料对学生开放,供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完善视频课程。

4总结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工程人才培养,具体落实到“机械制造装备”专业核心课的教学建设与改革,这就要求改革传统教学中不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的内容,提出该课程新的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想和在工作中实施的方法,通过上述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措施,必然会加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M].武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2]丁毓峰.基于创新计划体系的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34-36.

[3]丁江民,魏延刚.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专业课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18):21-23.

[4]齐继阳,刘菲菲,孟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机械制造装备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9):109-110.

机械课程设计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Adams;机构学;机械原理;虚拟样机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志码:B

0引言

虚拟样机技术以其高效率和低成本,在机械产品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对机械产品的虚拟样机建模和仿真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机械产品的性能,从而验证设计指标并评价设计结果[1].作为目前世界领先的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以其公认的优越性被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所应用,在机械系统设计和分析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笔者多年来一直探索如何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了解和掌握Adams这一先进软件.在“机械原理”课程[2]的教学中,已有一些教师进行有益的探索——将Adams用于机构分析[3-6],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中,有些教师也将Adams应用其中——学生在设计机构运动方案时,应用Adams对设计结果进行验证[7-9].这些尝试为“机械原理”课程注入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机构学知识的理解.但总体来看,这些尝试还停留在个别教师的教学改革试点层次,缺少Adams与课程内容融合的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本文从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2个方面介绍北航在Adams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1Adams在本科生教学中的应用

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为机器和机构,如何在课堂上将机器和机构运动起来,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扎实掌握相关理论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依靠教师的讲解,将静止的机器和机构“动”起来,不直观;一些设计分析结果也无法实际展示和验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此外,虽然学生学习很多的经典理论,但在工作不会应用,导致理论与应用脱节.

为此,自2003年以来,北航机械原理教学团队以Adams为平台,将虚拟样机技术与课程的机构以及机构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内容有机结合,不仅使静止的机构图形运动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问题的深刻理解,而且使学生初步掌握虚拟样机这一先进技术,为持续、快速地进行机构创新设计与分析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通过虚拟样机的建立和仿真,对涉及的机构学问题给予直观、生动的诠释.学生则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上机练习来熟悉和掌握虚拟样机技术.

1.1课堂教学

3结束语

探索和总结本科生的“机械原理”课程与Adams有机结合的内容和实现方法,进一步探讨在研究生阶段开设针对学习Adams的“产品设计与虚拟样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等.在高校开展Adams的学习和应用教学,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看,仍处于探索阶段,希望通过同行的共同努力,在相关行业的支持下,不断地深入和推广下去.

参考文献:

[1]郭卫东.虚拟样机技术与Adams应用实例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1-317.

[2]郭卫东.机械原理[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285.

[3]赵韩,田杰.机械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262-268.

[4]陈文家.Adams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C]//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应用国际会议论文集.上海:机械设计与研究,2007:263-268.

[5]王鸿云,郑洋洋.Adams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7):230-231.

WANGHongyun,ZHENGYangyang.ApplicationofAdamsincourseoftheoryofmachinesandmechanism[J].ComputCDSoftware&Applications,2012(7):230-231.

[6]陶峰.Adams虚拟样机技术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化工高等教育,2005(2):103-104.

TAOFeng.ApplicationofvirtualprototypingtechnologyAdamsincourseoftheoryofmachinesandmechanism[J].HigherEducationChemEng,2005(2):103-104.

[7]黄小龙.虚拟样机技术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3(4):102-104.

HUANGXiaolong.Applicationofvirtualprototypingtechnologyindesigncourseoftheoryofmachinesandmechanism[J].ChinaElectrEducation,2013(4):102-104.

[8]刘相权,米洁.基于Adams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24):188-189.

LIUXiangquan,MIJie.TeachingresearchoncurriculumdesignofmechanicalprinciplesbasedonAdams[J].ChinaSci&TechnolInform,2012(24):188-189.

[9]朱玉.Pro/E和Adams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4):112-114.

ZHUYu.ApplicationofPro/EandAdamsinmechanicalprinciplecoursedesignteaching[J].JJiangsuInstEducation:NatSci,2006,23(4):112-114.

机械课程设计的总结范文篇7

关键词:机械设计教学模式讨论课小组准备课堂互动

中图分类号:TH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39-02

《机械设计》是面向机械类各专业开设的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机械设计理论和方法从事机械设备的设计、使用和维护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机械设备的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机械类本科学生的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师“一言堂”模式,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制约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与现代社会要求教育培养人的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是相违背的。为了适应培养机械工程学科创新人才的要求,必须对机械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摒弃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最有效的模式就是借鉴国外大学广泛采用的讨论课教学模式[1]。

1讨论课的地位、作用和目的

讨论课是教师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2]。在国外的许多著名大学,讨论式教学都被作为仅次于课堂讲授的第二教学手段向教师们推荐。讨论课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讲授的一种必要补充,是一种值得探索和重视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通过讨论课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表达观点。在讨论课上学生间、师生间能够相互研讨,学生互动过程中完成了自我教育,培养了创新能力。

以往的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课外作业、实验和测验考核为一体,虽然教师在课堂上都精心讲授了知识点,强调了重、难点,课后也留了不少作业,但机械设计课程涉及面广,实践性强,且设计问题无统一答案,因此学生总感觉对所学内容感到比较生疏,并没有真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更不必说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机械设备的开发和创新了。因此,在当前充分采用多媒体工具提高课堂效率的条件下,必须适当上一些讨论课,以着重帮助学生消化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切实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机械设计问题的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和最终解决。

2讨论课题的选取

讨论题目选择的是否恰当,是讨论课是否成功的基础,所讨论的题目涉及的理论内容、知识结构应与教学内容有必然的联系。讨论题应从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中选取,除了突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外,题目还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余地,能从不同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发挥,这样才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3]。

机械设计课程所涉及的零部件种类较多,知识广泛,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虽然知识点可以独立教授,但容易孤立,切断彼此间的联系。因此讨论课应更加注重机械设计一般规律和理论的应用,各章内容的有机融合和机械设计前沿发展动态的了解。笔者在实践中设置了以下几个专题:“我所了解的机械零件失效与机械故障”、“机械传动系统方案的比较与选择”、“挠性传动――带传动和链传动的特点与比较”、“齿轮传动设计国内外发展动态”、“齿轮参数对传动性能的影响”和“轴系结构装配与轴的结构设计方案讨论”等。

3讨论课的形式与组织

讨论课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形式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应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交流的机会。根据教学实践,讨论课的形式采用分组讨论与大班上课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这样既可以使每个同学参与,又能避免占用太多教学学时。具体的组织安排分为以下6个环节。

(1)小组准备。首先将每班学生分为5个大组,每组大约8名同学,讨论课的题目通常提前两周左右告知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准备,每个组员分别围绕论题收集资料。然后组员在组长的召集下进行组内小范围讨论,各抒己见,并对大家收集的资料和想法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写一份小组讨论记录,并将最终小组讨论结果撰写成一份报告,做成PPT,在讨论课一周前呈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既能训练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可以强化同学间的团结合作意识。

(2)论题预审。教师对每组递交上来的报告进行预先审阅,大概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同时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大班讨论时给予穿针引线,实时点评和指导,教师毕竟对讨论的目的更明确,对课程的重点难点更熟悉,有时也可以纠正出现的跑题现象。

(3)大班报告。大班讨论课前,为防止个别同学有偷懒现象,每组抽签随机指定1至2名同学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全体同学做报告,每组陈述时间10min。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作用是双重的,既学习新知识,又传授新知识,还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4)课堂互动。小组陈述完后,其余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和质疑,陈述小组要进行答辩,组内同学可以进行补充,让他们的创造力和智慧相互激励,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研讨习惯,学会如何讨论一些科学问题。

(5)教师参与和引导。教师在学生面前应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认真听取学生们的发言,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教师应和学生共同研究,一起讨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给予学生及时地引导。应该看到,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阐述的观点及原理难免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此时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发挥主导作用,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讨论冷场时要引导,讨论走题时要引导,讨论问题抓不住实质时要引导,保证学生的讨论既是自由的、充分的,又要围绕教学内容和目的,最后联系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方案,做针对性的总结。首先要总结出学生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正确的加以肯定,不完善的或错误的予以分析纠正,使学生对正确的观点有更深刻的理解,对错误的观点有更清楚的认识。

(6)讨论评分。分组内互评、各组互评打分和教师打分,三者汇总,对于得分前三的组要在期末总成绩中给予适当加分,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讨论课效果分析

以“挠性传动――带传动和链传动”的讨论课为例,从讨论的情况来看,学生查阅了大量资料,积极准备,发言踊跃。有的小组立足于教材,进一步了解了带传动与链传动的工作原理,对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链运动的运动不均匀性做了深入剖析,对两类传动的工作特点和区别做了更全面的比较和总结,从而对于两类传动的设计方法有了更清楚全面的理解。讨论课让学生耳目一新,打破了以前总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的局面,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自己学会的。

有的小组就带传动和链传动在机械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查阅的应用实例多种多样,列举了很多在农机、汽车、摩托车和矿山机械中的应用实例;并就使用中的维护和调整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例如有的同学结合平时修理自行车的经历,讨论了链传动在工作中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还有的同学结合参加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经历,展示了他们设计的全方位自动洗鞋机和家用互动健身器等作品,并就作品中涉及的带传动和链传动的设计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通过讨论,对两类传动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并能把书本上设计理论与机械产品的设计实践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的小组还就带传动与链传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有的同学谈到了新型合成橡胶在带材质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和新加工工艺在链条制造中的应用,美国科学家研制出的一种由比发丝还细的硅链环组成的微型链条等,这些内容是书本上没有的,扩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让同学们认识到机械行业是不断发展、创新和完善的,认识到知识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学无止境,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每一轮讨论课结束以后,学生们发现这堂课的知识掌握得最扎实,而又灵活,自学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认可了“讨论课”的价值。通过实践,讨论课互动教学取得了以下效果。

(1)通过基于团队的上台做报告和课堂讨论这种体验型互动教学模式,使学生体验了主动学习的快乐,加深了对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终生受用的理论武器;(2)使学生得到初步的查阅文献、阅读相关技术资料和调查研究能力的锻炼,粗通了科学研究的途径;(3)使学生体验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在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4)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个道理在讨论课上体现的更为突出。教师要想驾驭好讨论课,就要对课本内容进行再创造,只有教师综合水平提高了,当学生思想活跃、有热情、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敢于质疑教师的观点时,教师才能洞察学生的思维根源,有较强的应变能力,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5结语

总而言之,机械设计讨论课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讨论课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讲授的一种必要补充,是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值得探索和重视的一种模式。今后在面临学时有限的情况下,针对如何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如何提高讨论课的质量和效率,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阎绍泽,申永胜,季林红,等.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程的新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4(6):28-29.

机械课程设计的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OBE;工程教育;《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057-02

为了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由专门的职业或行业协会(联合会)、专业学会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了工程类专业实施专门性认证,工程教育认证强调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到行业提出的基本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合格性评价[1,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的三个核心理念:产出导向(Outcomebasededucation,简称OBE)、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这些理念代表了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3]。我国若要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签约组织,就必须基于OBE理念,深化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教育认证体制。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是研究机械的工作原理、构成原理、设计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紧随《机械原理》课程之后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机械原理》课程的延伸[4]。基于OBE工程教育认证的12条毕业能力要求及课程规划,《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需培养的主要能力包括:1)掌握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工程问题(毕业要求1);2)具有分析和解释数据,得到合理、有效结论的能力(毕业要求2);3)具有综合运用机械设计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复杂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毕业要求3)。

本文基于OBE工程教育理念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能力的上述四条要求,结合近年实践经验,阐述我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模式,并为其《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提供参考。

一、机械传动系统设计能力

《机械原理》内容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对现有机构的学习,包括构型分析、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学习;其二是针对具体任务,利用所学机构学知识,设计传动方案。前者称为分析,后者称为型综合,《机械原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型综合的高度,《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正是锻炼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

遗憾的是,传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体现不出OBE所要求的设计系统的能力,复杂机械系统更无从谈起,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基于OBE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改革使设计题目多样化,调动学生设计的积极性而不限制其思维,并且课程设计只提出最终要求而不限制方法,为了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设计任务,题目不宜太深太复杂,其原则为:题目具有综合性,以运动方案设计为主;题目要覆盖《机械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题目应结合生产实际,是学生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所熟悉的;题目的设计结果应包括两到三种基本机构,也允许选用其他常用机构或组合机构;题目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在设计题目确定后,需对已选题目提出三种运动方案,并经反复论证,确定一种最佳运动方案进行设计和分析。这种自由选题的模式可大大提高同学的兴趣。设计方案由学生独立提出,经独立地分析、比较后确定最佳方案,以发挥其主观性、创造力,使学生受到一次真实的设计训练,进而提升其机械传动系统设计能力。

此外,改革后的课程设计,学生们可以自由组合,每个小组自由选择设计题目,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从选题、论证、设计到最后提交设计成果,共同讨论、研究,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不仅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使他们体会到团队合作的作用。这也符合OBE培养大纲中工程毕业生个人能力和人际团队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传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方案确定之后,其相关运动参数也随之给定,每个学生需要做的就是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利用图解法和解析法对所选机构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及力进行分析,并绘制机构运动线图和作误差分析,最后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从本质上来说,这样的设计仅能算一次作业,效果并不理想。尽管学生都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设计任务,但却调动不了学生的设计兴趣,对工程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缺乏深刻理解,谈不上对学生的毕业能力的培养。

基于OBE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改革使设计题目多样化,只提出最终要求而不限制方法,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考虑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时间较短,教师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需提前做出安排,如现代工具的使用、软件的学习、各种方法的比较、综合性作业安排等。

任务的不确定性导致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学生需要根据所选择任务,基于所学的机构学知识,甚至查阅相关文献去设计解决方案,当多个设计方案确定后,需要比较各方案的优缺点,必然会深入了解每个所设计的传动方案,最终方案确定后,需对其进行结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因有了方案设计的深刻理解,设计的目的已非常清楚,在相应分析时,对方法的选择和掌握自然水到渠成,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明确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不至感觉学无所用。

三、分析和解释数据能力

在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中,第二条毕业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5]。传统课程设计整个传动方案为教师所指定,分析方法固定,无需学生深入了解,只需按部就班完成画图和分析即可,可见,传统课程设计在第二条毕业能力要求上基本没起到培养作用。

改革后的课程设计,从设计任务到设计方案的确定,均需要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设计传动方案,并需要通过多方案的比较而得出可行方案。在方案确定后,详细设计传动系统时,需要根据实际任务确定各参数,最后对机构进行分析,并对数据进行误差分析。为了更真实地让学生理解数据的意义和正确性,要求学生对所设计的传动方案进行全部或者部分的搭接实验,通过搭接实物并测量参数,再与理论分析数据进行对比,找出误差存在原因,从而得出相应结论。

四、考核方式的改进

评估学习产出是OBE教育模式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如何合理地对各项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对课程的改革及持续改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课程设计所培养能力相对应,《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成绩分为四部分:选题成绩、平时成绩、设计成绩及答辩成绩。各部分成绩分值及考核依据如下。

选题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查设计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能力。每个团队均需通过PPT形式,结合参考文献查阅或调研情况,对自己团队的设计任务进行说明,根据所定任务设计两到三种机械传动方案,每个方案中必须包含两至三种典型传动机构,并且必须包含四杆以上连杆机构。根据传动方案是否合理、考虑是否周全、有无创新点、是否实用进行综合考核。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主要依据设计阶段的出勤情况和态度评定,这是设计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是初步对毕业要求9中个人与团队能力的培养。

设计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主要评估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与分析和解释数据能力,根据所选择分析方法、数据分析的正确性、模型建立、运动仿真、简图绘制等进行评价。

答辩成绩占总成绩的20%,各组将集中设计阶段的工作及成果以PPT形式作汇报,主要介绍组员分工及完成情况,组员自评分,搭接视频等,并回答提问,据此评判答辩成绩。

通过此类考核方式,对毕业生的能力9(个人与团队)和10(沟通,包括撰写报告和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也起到初步培养的效果。

此外,上述基于OBE工程教育理念的考核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投入提出很高要求。例如:教师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和心血研究繁琐的教学目标分解和教学方法选择,要求其自身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广博的基础知识面、较强的动手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对设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方案及其特点要有充分认识,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使他们经过认真思考和分析比较后,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方案。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实践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从而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发现根据OBE教学理念改革后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为学生机械传动系统设计能力、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并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OBE工程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无论是在设计内容,还是在设计方法和评估方式上,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探索,持续改进,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相应的毕业能力,实现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工程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工程教育认证一点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余天佐,刘少雪.从外部评估转向自我改进―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EC2000的变革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28-34.

[3]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27-37.

机械课程设计的总结范文1篇9

【关键词】:机械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F4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机械类创新思维能力的内容

(1)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源泉,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对于机械类工程师来讲更为重要,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思维转换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分解协调能力等。创新设计能力离不开创新思维,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会如何发现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演绎出新的知识和结论,不断诱发创造性思维。而提出新问题本身就是创新。思维转换能力是用已有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2)创新设计能力

有了创新思维,还需要有敢于创新的机械设计能力,包括原理方案设计、传动方案设计、执行机构设计、结构设计等。为了更好的培养人根据需求设计机械系统、零部件的能力,初步掌握在机械工程设计实践中使用各种技术(现代机电技术、现代测试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具有对机械设计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应当去机械装备创新基地进行现代机械设计技术和设计方法的培训,掌握当前主流商业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进行相关的创造性的装备设计与分析,提高综合设计素质与技能,以加强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3)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创新实践能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两个层次的深化和提升,包括实验设计能力、制造加工能力、分组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创新实践是将创新设计内容动手制作转换成实物的过程,通过这一环节的实践,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而且加深对机械系统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设计积极性,锻炼了分组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二、如何培养机械工程师的创新能力

2.1大力改进学校教育

主要是高等工业学校教育,其目的是为机械工程师从事工程设计工作与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学习和掌握坚实的、广泛而深入的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但是,据权威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虽然学了许多知识,但可用于创造性劳动的知识太少。这会导致一种悲剧,就是学的东西不能很好地与实践接轨,耽误了创造产品的时机。所学无异于纸上谈兵,这种状况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对创造发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薄弱的,那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一僵化的、用一个统一的方式“塑造”全体学生的模式,已不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也不适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特别是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各门课程学科化倾向严重,过于强调自身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缺乏与相关课程的总体联系与配合,出现内容重复、孤立和割裂等现象;②教学思想方面存在严重误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脱离,造成工程实践环节教学薄弱,使得学生形成了实践知识少与课程实践性强的矛盾;③课程内容狭窄、陈旧,现代科技理论与方法在课程中没有占到应有的地位;④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启发引导较少,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上,致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很好地培养。针对以上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

(1)以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及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确定教学改革目标。形体信息表达能力的提高是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目标;设计能力的提高是机械设计及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目标;机械结构设计能力的提高是机械设计及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改革目标;机械精度设计能力的提高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改革目标;机械工艺性设计能力的提高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及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明确各课程能力培养点及水平界定后,对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和生产实习等环节进行综合性整体优化改革。

(2)加强工程实践教育,培养工程师的基本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做到工程教育不断线。要求培养人才在保持较宽学科基础的前提下,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设计和开发有竞争力产品的集成知识和系统方法,并具有开发市场的能力。学生一入校门就从“机械认知与实践”内容开始接受工程实践教育,并保持四年不断线。除一般实践环节外,有条件的高校应与一些公司企业建立合作教育计划。学生经批准后做公司的课题,进行工程实践,并以工程实践为基础完成学位论文。

(3)建立完善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开发设计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项目,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机械工程师要掌握的技能应包括机械设计与制造两方面,因此学校除金工实习基地外,还应建立比较系统综合的机械设计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由机械基础认知实验室、机构分析和方案设计实验室、机器结构分析与设计实验室、机构创新设计实验室、现代设计实验室等组成的机械基础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到工程实际的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层次的生产实践和机械设计内容,使大学生实践性环节不断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2积极推进社会实践

一般说来,一个机械工程师从大学毕业到成长为一个比较成熟的设计工程师和技术带头人,大约需要经历7年~8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至少要参加和完成3个~5个较大的工程设计课题,得到设计的锻炼。设计实践的锻炼必须贯彻设计系统工程全过程的始终。必须从了解设计任务和内容开始,经过调查、研究、论证、实验、设计、审定、制造、组装、营销、安装、使用、维修、反馈有关信息,一贯到底。设计工程师在完成这些工作时,必须亲临现场,包括销售现场、使用现场、实验现场、制造现场、安装现场等,最后回到设计现场。美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从学校开始的,每个学生大学期间有一年以上到企业参加课题的研究,使他们大学毕业后能很快胜任工程师的工作,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3鼓励自我学习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机械工程师是同等适用的。机械工程师在学校学到的主要是设计基础知识和特定的专业知识,而在工作中会遇到一些以前学校里不曾学到的课题。所以,作为一名设计工程师,必须坚持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知识水平。唯有如此,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独占鳌头。

三、结语

机械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等更多资源和资金的投入,同时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宗德.论机械工程中的创新设计[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1,(1)

机械课程设计的总结范文篇10

自我效能这个概念最早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它是指个体对能否成功掌握特定任务的信心。按照自我效能理论,亲历性、替代性的工作经验都能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而高自我效能与低自我效能相比,更加能够促进行为的成功履行,为学生在企业成功立足服务[5]。教师通过真实机械产品设计、加工、制作全过程的训练,让学生们切实体验现实工程中理论知识应用各个环节,通过经历一个机械产品或机械系统全过程的基本训练,将所学的现代机械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工程材料、公差与技术配合、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机电系统控制等系列课程的理论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具体的实际应用和工程训练。设计题目由3部分组成:①封闭式。教师命题;②半开放式。教师提出功能目标;③开放式。学生自主选题等,学生自主选题主要考虑学生长期感兴趣、有一定研究积累的特长。教师指导学生依据兴趣选题,充分调动社会、家庭参与研究训练的积极性,题目采用学生自选和教师指定相结合的原则,具有学生感兴趣的诸多因素。如管道爬行装置的设计与制作、糕点切片机的设计与制作、具有逃生功能自动窗的设计与制作等。以往学生完成了理论设计任务后,常常有一种错误的直觉,认为设计已经完成,而在实施机械产品设计制作的全过程实践训练中,许多学生才知道更大的任务才刚刚开始。市场调研—购买配件—加工零件—组装装配—修改设计—安装调试等等环节,这些实践活动没有现成的书本可作参照,需要学生调动自我潜能去发现市场、联系厂家、动手制作,实验室里的小设备学生是最经常的访客。这种学习是带着问题的学习,学生常常是追着教师请教答案。在设计制作实践中还有一些学生的产品有可能面临的却是失败,例如机08单洪超小组设计制作的双向爬杆装置,由于材料选择不当,导致产品强度刚度不足,无法正常工作;机08封立泽小组设计制作的双螺旋桨钓鱼船由于零件设计选用不当,导致联轴器连接失效,这种产品设计失败的体验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经验,值得很好地总结与吸收。学生们正是通过亲历这种基于产品实现全过程的设计训练,使其在大学阶段学到了“活”的知识和技能,并具备了在实践中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了个体面向工程实际的自我效能[6-7]。

2以化整为零的方式实现课程后延续化培养

美国国家培训实验室总结的学习金字塔模型证明,合作学习和实践是提升学习效果的根本方法。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总是刚刚把教学内容讲完,课程也面临着结束,合作与实践环节根本来不及实施,更别说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因此我们在系列课程开始时,就介绍项目设计的相关内容和设计要求,布置学生按自愿组合的方式组成研究设计学习小组,一般为3~5人,鼓励不同特长的学生搭建项目小组,鼓励男女协调搭建项目小组。项目小组设组长一名,主要制定设计规划、把握项目进度,分配工作任务等;经过充分讨论酝酿后,项目小组有明确具体的分工,每一位小组成员必须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规定任务。通过项目的完整实施,让每一位小组成员真正领会团结协作的内涵[8]。由于相关理论与实践环节课内学习只安排了两个学期的教学任务,而产品的加工制作与调试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课程结束了,项目没有结束,如何延续指导,给教师了带来较大困难。课程组采取了“化整为零”、“课后延续化”培养的模式,即:课内培育、课外追踪、延续化培养,对设计任务制定分阶段成果考核的目标。学生在每一个实践环节既要有阶段成果,产品制作完成又要有最终成果,课内成果记为课内成绩,课外成果记为创新学分。教师指导采用定期指导和不定期咨询与询问两种方式,定期指导主要指在课内实践教学阶段,要求每组学生在2~3周的时间内,调研—制定方案—讨论—分工设计—绘图—汇报成果,教师评定阶段性成绩;不定期咨询与询问可能贯穿整个学期,尤其是课程后的延续化跟踪培养,要求项目组成员就前期的设计在后续的加工、购买材料等方面发现问题随时可向教师咨询,教师随时可询问学生项目进展,提出指导意见或建议。教师定期指导采取当面指导的方式,教师不定期询问采取当面指导、网络联系或通讯交流等多种灵活的方式。课程后的延续化跟踪培养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与课外科技活动相辅相成,各项目组在课程后学期内举办1或2次项目组之间的交流,介绍项目进展情况,展示项目成果[9-10]。在2011年举办的CDIO国际大会上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就他们的设计体会进行了精彩的发言,获得了与会国际人士的好评。

3结语

机械课程设计的总结范文篇11

关键词:《机械制图》《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单元设计

一、前言

《机械制图》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从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看,高职院校培养的主要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就业岗位以生产一线的操作工和一般性技术工作岗位为主,机械专业学习《机械制图》需达到的目标为“正确识读和绘制机械图样”。就以往的教学实践,机械类高职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课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如对国家标准意识不清,难以理解和完成比较复杂的投影关系,空间想象力的建立过程较长,等等。针对上述问题《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单元设计

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课程的单元设计开始。所谓课程单元就是在时间上紧密相连的课。教师的备课是以单元形式进行的,教案也是针对课程的一个单元写的。学生的学习客观上也被分成这样的单元进行。单元设计就是对一定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规划,其目的是综合教学系统内的资源,实施最优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单元设计属于课堂应用层面,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单元教学设计

我院为提高教学质量,开展了教学单元设计评比活动,下面是笔者以《机械制图》中《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这一章节为例进行的单元设计:

(一)课程概述

以教具、多媒体课件为载体设计单元项目,组织系统的教学项目,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设计教学情景,建立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情境创设

课程载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以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机械图样开始,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并归纳总结出结论。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单元教学使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绘图工具。

2.通过单元教学使学生了解图样的作用并掌握图样的概念。

3.通过单元教学使学生掌握国家标准《机械制图》的有关规定。

4.通过单元教学使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绘制并标注相关尺寸。

技能目标:

1.知道图样的作用、图样的概念。

2.具有按制图标准选用图纸幅面、比例、字体及图线等能力。

3.会使用尺规绘图的工具和仪器。

4.具有绘制常见几何图形的能力。

5.具有圆弧与直线、圆弧与圆弧的光滑连接的能力。

6.对平面图形进行分析、具有正确的作图方法和步骤、具有尺寸标注的能力。

素质目标:

1.具有查找资料的能力。

2.具有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团队合作能力。

(四)内容与过程设计

任务:a.认识机械图样。b.线形练习。

教学内容:图样的作用、图样的概念、国家标准《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的有关规定、尺规绘图的工具和仪器用法。

能力要求:知道图样的作用、图样的概念、具有按制图标准选用图纸幅面、比例、字体及图线等能力。会使用尺规绘图的工具和仪器。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为知识体系教学法,即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由概念引入并结合例题进行分析,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整个过程基本以教师为主体,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结果。新的职教理念要求课程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往教师总希望在学校里把尽可能完整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考虑树立“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现代学习观。而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运用并不完全相同,两者的转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参与和体验,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才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单元教学法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导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六步教学法。

单元教学法以六步教学法为例:

六步教学法分为:a.资讯:布置任务。b.决策:针对任务讨论解决方法。c.计划:教师针对任务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查找资料。d.实施: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归纳总结得出结论。e.检查:布置实训任务学生练习。f.评估:针对练习情况进行评估、讲解。

教学过程举例:

任务:a.认识机械图样,教学情境为机械零件图样。

教学过程:

1.布置任务:掌握图样的概念。

2.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提出问题:工程中以何种载体作为交流的工具?这种载体有一定的规定和要求吗?这种载体应具有哪些内容和信息?什么样的图可以称为图样?

(学生查资料,思考。)

4.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教师对回答的情况归纳总结,得出图样的作用和概念。

任务:b.线形练习。

教学过程:

1.布置任务:掌握制图标准中图纸幅面、比例、字体、图线等制图规定,掌握尺规绘图的工具和仪器用法。

2.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提出问题:图样中图纸的形式与大小是随便选择的吗?图样中图的大小与零件大小有何关系?图中的字体可以随便选择吗?图样中线条的形式和粗细是随便选择的吗?你从图样的线条使用情况中可以总结出哪些规律?

(学生查资料,思考。)

4.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教师对回答的情况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5.布置练习任务,学生练习。

6.教师针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评估,对出现的问题加以辅导。

(六)单元考核与评价方案

单元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即每个单元结束都安排一次小测验。

评价方案:问题的回答、平时练习、作业占30%,小测验占70%。

四、结语

《机械制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高职院校中具有普遍性,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以上以《机械制图》课程中《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一章节为例进行的单元教学设计,是笔者在制图课程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和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尚有很多不成熟之处,求教于方家。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

机械课程设计的总结范文篇12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而且也是一门能直接用于生产的设计性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传授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机械设计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所以更应注重于本课程的设计性、实用性,即学生实际机械设计能力的培养。为此,必须以全面机械设计素质培养为中心、实际机械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对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

一、在教学内容上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最大限度的整合教学资源

高等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改革,一方面要贯彻“必须够用”的原则,即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在校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发展和创业)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突出机械设计主题,即培养学生的从业(从事实际设计)能力,实现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1.淡化过细的理论内容,删减不必要的理论推导和证明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强调的是人才的应用性,其毕业生所从业的岗位,决定了他们没有必要对计算公式、定理、方法等的来龙去脉象高等学历教育培养研究型人才那样搞得清清楚楚,而应注重于如何运用这些公式、定理、方法等来解决实际设计问题。因此,对一些过深的、不必要的理论推导、证明都应予以删除,以便学生集中精力掌握这些公式、定理、方法的实际应用,解决实际设计问题。这样更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也势必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带传动即将打滑时紧边拉力与松边拉力之间的关系式的推导过程;齿轮传动中按轮齿齿面接触疲劳强度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设计计算(或校核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等等都应删除。与其它先修课程重复的内容、偏深偏难而又不实用的内容、因科学技术发展进步而落后的内容也应删除。以机械传动、机械零件的设计为重点,保证实用性和先进性。

2.完善设计所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增加基本设计方法和实践性内容

机械设计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且多样化的设计方法,是培养机械设计能力的根本保证,也是实施终身教育、发展和创造的基础,而以往的教材对此注意不够。具体表现为:(1)对设计方法和步骤缺少分析、总结和归纳,不利于学生整体设计思想方法的形成。(2)实用性、实践性内容少,不利于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改革后的课程内容体系应克服以上不足,以设计为线索,以解决工程实际设计问题为目标,构建起设计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比较完备,设计方法实用、多样的基本内容体系。因此,我们自编了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特别增加了实用性、实践性内容和习题,增加了应用性的设计方法、经验数据和公式、图表,增加零、部件结构设计内容。突出应用性,将学生引向实际设计。

3.根据各专业人材培养方案整合教学内容

由于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所安排的课时和教学要求也不同,因此《机械设计基础》课应根据本专业专业课的学习要求,将与其相关的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教学内容与本课程进行整合。根据这一要求,编写了《机械设计基础》教材,使用效果很好。

二、在教学方法上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机械设计能力为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本课程的性质都决定了《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机械设计能力为总出发点和总归宿。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以下几点。

1.讲清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类型、结构、功能、材料、标准、制造方法、特点、适用场合、工作原理、载荷分析、应力状态分析、失效形式分析、计算准则分析、参数选择原则、结构设计等,不但是形成实际机械设计技能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其中也包含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观察和想象能力、理解和记忆能力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学生发展和创新知识的基础,甚至终身受用。所以,在教学中要遵循由简到难,由表及里,循循善诱,层层剥皮的方法,讲解清楚,力求切实掌握。

2.加强技能训练,培养机械设计能力

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技能训练,达到掌握机械设计方法的目的。(1)综合运用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以及机械制图等相关课程所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联系生产实际和机器的具体工作条件,解决机械设计问题;(2)根据实际工作条件进行工作原理分析、设计,抽象和构建物理模型,进行载荷的性质及大小分析计算,进行应力状态和性质分析、失效形式分析、计算准则分析、工作能力计算公式分析、材料及热处理选择分析;(3)正确理解公式、系数的使用条件和应用范围,运用各种经验数据、经验公式、半经验公式和理论计算公式进行设计计算;(4)使用各种标准、规范和图表;(5)设计构思;(6)结构设计;(7)绘图表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必要的例题和习题练习外,教师要注意结合实际,注意对设计方法的归纳、总结和对比,启发学生的联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教学中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实际技能的培养和如何运用方面,不要在理论上过多地纠缠。

3.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形成实际机械设计能力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和创业的要求,也才能达到创新设计的目标,才能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应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培养自学能力入手。为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学内容处理一般将每次课的内容处理为精讲内容、一般介绍内容和自学内容。其中精讲内容是每次课的重点和难点,包括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应详尽讲解,以多种形式重复训练,确保牢固掌握。自学内容是在掌握了精讲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知识,留给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启发创造思维和思想。(2)教学方法的运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如:①讲授、启发、自学法;②设题、自学、启讨法;③串联、分析比较、归纳法等等。(3)改革教学思想、鼓励多向思维不要把学生的思想方法限定在教材的狭窄范围内,也不要用教师的思想方法统一学生。如:经常提出一些与教材上思路方法、观点不相同的问题,热情讨论研究学生不同的思想方法和观点,鼓励设计结果的多样性,支持应用新技术、新工具等,培养创新、创造意识和能力。精心处理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思想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自学能力的环境,并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否则会适得其反。

4.培养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学习方法

本课程要实现从理论向工程实际、从基础课向专业课的过渡,教师必须认清这个“过渡”对学习方法的特殊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以适应本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要注意把精力集中于研究掌握机构、零部件的结构、选材、制造方法、标准与规范、使用范围、工作情况分析、受力分析、应力状态分析、失效形式及其原因分析、设计计算准则、参数选择、设计方法步骤以及问题处理上,而对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经验数据的取得过程等只作一般了解,不必反复推敲。

三、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有很多动态的、结构的内容,传统的实物示例、黑板板书,很难做到解构零件的具体构造、展示机构的动态过程。为此,我们制作了大量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各类机构的运动过程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增强教学效果。

四、在考试方法上,利用多种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目前采用的考试方法是“闭卷考试”模式。其中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这种考试方法的弊端是导致大量学生考试成绩不合格。主要原因是该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涉及面太广,学生又没有养成一个平时复习的习惯,直到考试之前才去温习,所以考试结果不理想。为此,我们在考试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

1.增加单元考试

在每一章节讲授完之后,进行单元测试,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解决遗留问题,并提高单元测试成绩比例,缩小最后一次考试成绩的比例。

2.结合课程设计,增加开卷考试

本课程的课程设计题目一般是设计减速器。减速器是一个传统的设计题材,它将学生所学的各种零件设计知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训练学生多种零件设计的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学生把课程设计当成抄写练习。这是因为课程设计往往把几个学生分成一组设计相同的题目,所以有些人一开始就做好抄袭其他学生的准备。在答辩的时候,教师也很难面面俱到,造成即使抄袭也能过关的现象。因此,在课程设计之后,增加开卷考试,考试的内容就以减速器为题,考试成绩计入理论考试成绩。

总之,通过改革,构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以实际机械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基本知识完备、基本理论适当、基本方法多样,应用性、实践性突出,实用、先进、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采取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掌握入手,结合实际训练,培养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培养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使得《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法更有利于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启迪创造性思维、形成设计能力,有利于专业课的学习,有利于提高从业能力,有利于人才的发展,更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现代教育技术读书笔记范例(12篇)

    - 阅0

    现代教育技术读书笔记范文篇1关键词:职业教育学习方法【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14-02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是在国家“一本”,以及部分“.....

    高中数学知识点范例(12篇)

    - 阅0

    高中数学知识点汇总范文篇1教学目标:1.系统整理本单元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2.能灵活用这部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渗透事物间互相联.....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