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专业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政治经济专业范文篇1

[关键词]知识经济;政府创新;政府治理;经济法实现机制

时下,政府创新无疑是一个全球性的关涉政府治理模式改革的问题,该问题在早发的现代化国家主要是围绕克服现代政府官僚体制中的现代性问题而展开的,在后发的民族国家(如我国)则主要是围绕增进政府治理中的现代性因素而提出的。在政府创新过程中,知识经济极大地改变了现代政府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并现实地影响到现代社会中政府治理的秩序。中国经济法作为我国政府治理的有效方式,也必然会对知识经济影响下我国的政府创新做出回应,进而使政府创新的目标得以实现。在本文中,笔者即拟对知识经济影响下我国政府创新的经济法实现机制作一初步探讨。

一、知识经济时代政府创新的缘起

1、知识经济时代的政府治理问题

自195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革命引起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随之而来的是知识、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增强。1990年代,世界经济向着知识经济转移,发达国家引领世界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此处所谓的知识经济,根据世界银行的介绍,其含义是指“企业、组织、个人及共同体等,为了更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而更有效地创造、获取、使用知识(符号化了的和默认的)的经济。而且,在各种经济活动上有效地应用技术知识、政策知识及社会知识的经济”。从这一定义中不难看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的价值在于“为了更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因此,能否支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并推进人类未尽的现代性事业应当是评判知识价值的重要标准,同时,这也是评判政府能否利用知识真正实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标准。从这一定义还可看出,在知识化社会中,“技术的人道化”将“把道德问题逐渐引入人类与人化环境之间的,现在还主要是‘工具性的’关系之中”,从而实现人类与人化环境之间的协调。并且,知识还将增进“温和、柔韧、具有人情味”等知识化社会中的“重要的品质”。“在这种社会中,温和的人、温和的企业、温和的政府、温和的社会、温和的经济政策等,显得格外重要”。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知识经济的含义中所反映出的知识价值的内涵和政府角色与职能的定位实际上体现了当下人们对政府治理的现代性问题的反思。这一政府治理的现代性问题,就是在专家系统的管理下,因官僚制政府治理模式的运作而引起的治理问题。具体而言,在现代社会中,为防范陌生人社会的交往风险和确保分工协作中的利益需求,人们必须给予对专家和专业知识的信任,进而获得专家系统的保护、支持或服务。由此,即突显了非专业人士对专家体系的依赖性以及专家系统依靠官僚体制来治理社会的现代性制度特征。事实上,由专家所掌控的官僚制政府组织模式所具有的专业化、职业化、等级化、集权化、法制化等特征是与工业化生产相适应的,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官僚制更是体现效率与进步的标志。然而,也就是这一专家所掌控的官僚制模式的运作引发了政府治理的现代性问题。进言之,随着社会的变迁,官僚制模式也暴露出如下问题:官僚组织在以工具理性为社会提供服务和进行管制时,使人成为了程式化组织的附属物,限制了人的人格、情感和心智,最终造成了人的异化;官僚制强调组织效率、强调科层控制和集权化,这就容易牺牲公民对政府工作的参与,并使得正义、自由、平等这样的价值难以实现;官僚制具有单项式权威的特征,这种权威等级既限制了低层和中层职员的智慧和自我实现的机会,又阻碍了上级及时了解政策的执行情况;在官僚组织中,被赋予特定管理职权的专家品行并非绝对可靠,由此即可能导致权力寻租的问题。综上可见,政府在垄断强有力的知识之后,其权力不断扩张,政府官僚组织已俨然成为一个规训机构,它以自身所掌握的信息来控制人们的生活。故此,面对官僚制政府垄断知识、管制社会所造成的现代性问题,民众要求改革官僚体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官僚制的改革主要是通过政府创新的办法来实现的。

2、政府创新:求解政府治理问题之道

作为求解政府治理问题的现实路径,政府创新是指公共权力机关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增进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创造性改革,这种创造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共部门自身的效率和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增进公共利益。通过政治改革、行政改革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府创新,政府的角色与职能可以得到重新塑造,从而使官僚制治理模式的弊端得以克服。换言之,通过政府创新,既能够使法治政府、服务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专业政府和效能政府等理想的政府治理模式或政府角色得以实现,也能够使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得以落实。

在考察政府创新问题时,我们除了可以看到存在着克服官僚制政府治理的问题这一动因之外,还应当看到存在着因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这一重要动因。这即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政府创新也是为满足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电子政务的实施而采取的一项政府治理模式改革措施。在实践中,发达国家一般通过确立新的政府治理理念、采用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来塑造高效、开放、透明的政府形象,加速政府由“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以适应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

与此同时,知识经济也为政府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政府权力行使的范围和方式,促使政府进行角色和职能的创新。在知识化社会中,电视、网络等信息媒介对国家权力的制约性增强,信息来源多样化和信息传递即时化对政府封锁信息和暗箱决策构成了冲击,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增强了公民参与政治活动和就国家行为做出反应的能力,这些因素均促成了政府向透明政府、责任政府和参与式政府等角色转变。(2)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公民权利的行使范围和方式,这也推动了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在知识化时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自由主张及自由发表意见权利”的实现方式,同时增强了公民行使知情权的意识,这些深受数字化影响的公民权的发展促使政府作出角色和职能上的转变。(3)在网络经济时代,政府并不一定比企业、社会中间层组织拥有更多的信息,这就使得政府在行使经济社会管理职权时需要与其进行协商,而企业和社会中间层组织为维护自身利益、约束政府权力,也有必要与政府合作,共同对经济社会进行治理。由此,也会促使政府作出角色和职能上的转变。(4)在当代社会,政府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知识经济正好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技术条件。这即是说,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时,信息技术特别是电子政务能帮助民众了解和选择服务项目、增强顾客对政府服务的参与性、确保政府提供阳光服务、保证民众对政府服务质量进行测评,由此,可降低政府与客户的交易成本、提升政府服务的品质。由是观之,在当今时代,政府创新应当借助知识经济的条件来克服政府运作中官僚制模式存在的现代性问题,促进政府效能的提高。就此而言,这一重要的发达国家政府创新的经验对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创新仍然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二、转型期我国政府治理及其经济法实现机制的现状

1、转型期我国的政府治理及其知识化际遇

当代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进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其间,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全面的结构性转换,如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封闭的单一性社会向开放的多样性社会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等等,本文所探讨的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无疑也是这一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说来,转型期我国的政府治理模式变革始自1980年代初期,及至今日,我国已多次对政府治理模式进行变革和调整,从而适应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需要。

在此,若从总体上加以考察,即可看到转型期我国的政府治理变革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这就是政府治理的理念实现了“从重效率到重公平”的变革,政府治理的战略实现了“从重经济发展到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变革,政府治理的结构实现了“从竖直化到扁平化”的变革,政府治理的体制实现了“从单中心到多中心”的变革,政府治理的风格实现了“从行政管制型到公共服务型”的变革,政府治理的人员管理实现了“从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政府治理的技术实现了“从人工型到电子型”的变革,等等。然而,从我国现行的政府治理模式来看,其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要求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表现为现实中政府的治理理念、治理机构和治理手段的不尽合理,如在治理理念方面,某些地方政府还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的误区;在治理机构方面,某些地方政府的治理机构仍然臃肿、运转低效;在治理手段方面。还存在着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有效供应不足、某些地方政府不必要或者过多干预微观经济运行、权力寻租、政务不公开等情况。由此,即造成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包括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滞后,投资盲目扩张、重复建设严重、乱占耕地、破坏矿产资源现象屡禁不止,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面对我国转型期政府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利用知识经济为政府创新提供的条件来完善我国现时期的政府治理。至于知识经济如何为政府创新提供条件,前文已有探讨,此不赘述。不过,此处仍有必要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即从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来看,当前的首要选择仍然是实现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现代化,问题的关键只在于应当以知识经济的基本理念(即兼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现代性理念)来反思中国的政府创新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其他的现实问题,由此,帮助中国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然后才谈得上走向全面的整体的知识化社会。鉴于我国目前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实现现代化,因此,我国的政府创新目标应当是建立一个专业化、职业化、法制化的现代政府,这一政府治理模式将会满足政府组织工业化建设、依法行政和克服腐败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知识经济的影响,也应在政府创新中注重塑造透明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以及参与式政府的政府角色,并创设和实施相应的政府职能。

2、转型期我国政府治理的经济法实现机制

转型期,我国在致力于政府治理变革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政府创新措施。这些政府创新措施既涉及政治改革(如民主选举、政治参与、政务公开、干部选拔、权力监督、立法改革、司法改革、决策改革等方面),又涉及行政改革(如机构编制、行政责任、行政成本、行政审批、行政管制、行政程序、绩效管理、行政激励、公务员制度等方面),还涉及公共服务(如公益事业、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扶贫济弱等方面)。相应地,政治改革、行政改革和公共服务都离不开相关的法律机制来确保治理改革措施能够得以落实,这些法律机制涉及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环保法以及社会法等诸多法律部门。可以说,我国在转型期实施的政府治理改革需要一个完整而成熟的法律体系来为之提供制度保障。在本文中,笔者将主要探讨转型期我国政府治理的经济法实现机制。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经济法在政府治理改革中既涉及政治改革、行政改革和公共服务等政府创新措施中各个方面的内容,又涉及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政府职能定位中各个方面的内容。因此,经济法在实现政府治理目标的法律机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就现阶段来看,我国政府治理的经济法实现机制已具有一定的制度基础,其运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完善的问题,以下笔者分别从其成效和不足之处加以分析。

首先,就政府治理的经济法实现机制在运行中取得的成绩来看,主要体现在经济立法、经济执法和经济管理主体的完善等方面。其中,在经济立法上,制定和修订了一批有助于推进政府治理改革的经济法律法规,如修订了便于人民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职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制定了便于加强银行业监管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制定了有利于维护劳动者社会保障利益的《失业保险条例》和《工伤保险条例》,修订了有利于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减轻农民教育开支负担的《义务教育法》,等等。在经济执法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加强了宏观经济管理,放松了基础设施领域的管制,重建和加强了社会性管制,加强了对政府干预经济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等等。在经济管理主体的完善上,为强调监管职能、强调宏观调控、强调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管理主体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设立、改组、组建或不再保留某些经济管理机关,从而在机构改革上推进了政府治理。

其次,就政府治理的经济法实现机制在运行中的不足来看,主要体现在经济立法、经济执法、经济司法、经济管理主体等方面。其中,在经济立法上,仍有相当一部分对于合理行使政府职能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没有制定或修改,如《反垄断法》缺位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需要相应修改,《循环经济法》缺位,《社会保险法》和《社会救助法》缺位,等等。在经济执法上,经济执法者不履行法定的作为义务、超越职务权限进行执法、在自由裁量权限范围内不正当地行使执法权、实施执法行为没有正确地适用法律依据、违反程序规定执法、不法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情形时有发生。在经济司法上,存在着外力干预司法权的独立行使、司法机关不严格司法、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执行不力、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合法权益、不当行使自由裁量权等问题;在经济管理主体上,仍然存在机构臃肿、层级僵化、重要管理主体缺位等问题。

对于转型期政府治理的经济法实现机制的现状,笔者认为,应继续保持其运行中的积极方面,同时按照政府创新的要求改进其不足之处,特别是应利用好知识经济所提供的有利条件,从理念提升和制度运行两方面加以完善。

三、知识化际遇下我国政府创新的经济法实现机制

1、知识化际遇下我国政府创新的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尚未进入知识化社会,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仍然指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但是,这并不妨碍知识经济的因素影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更进一步说,知识经济的因素恰恰能帮助政府提高治理能力、完善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角色。因此,当我们在讨论中国的政府创新这一议题时,理当关注政府创新的知识化际遇以及知识经济因素对于确立政府创新的目标定位的影响。

具体而言,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一国的政府创新无法回避知识化际遇的影响。在知识化际遇中,信息技术促进了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至于政府治理模式转变的理想层次,学界一般认为是实现“善治”。所谓善治,就是指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而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在现实中,由于政府在与公民进行公共生活方面的合作管理时,仍以政府为主导,其对实现善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想达到善治,必先实现“善政”。善政所具有的九个要素,即民主、法治、责任、服务、质量、效益、专业、透明和廉洁,正是政府创新的九个目标。在此,我们应进一步了解的是信息技术在促进政府治理模式创新时,是如何达致善政的目标,也就是政府角色的理想形式的。

事实上,信息技术促成政府创新、实现其理想的角色或目标定位表现为以下的现实联系:在信息化时代,政府行政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治民活动,政府职能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化,由此形成“服务政府”;由于网络上并无中心,因此每个主体都能够平等地共享公共政治资源或接受政府委托的事务,由此形成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民主政府”;政府的决策必须事先在网络上公布,让公众参与讨论,并监督政府行动,这就减少了政府腐败的机会,降低了治理失效的可能性,由此形成“透明政府”、“质量政府”和“廉洁政府”;网络使政府减少中间管理层,便于同基层进行沟通,使政府的组织结构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由此形成“效益政府”;政府利用网络提供服务,需要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和服务专业技能,由此形成“专业政府”;网络成为监督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制约政府权力的有效工具,由此形成“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上述政府创新的目标定位是一般意义上政府治理所能够实现的角色。具体到我国,政府创新的目标定位可通过政府职能的实现来达到,即政府创新应通过实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目标来实现,而上述政府职能四个方面的落实应当得益于经济法实现机制的保障。

2、知识化际遇下我国政府创新的经济法实现机制

知识化际遇下,兼具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知识既能成为影响政府创新目标定位的重要因素,也能成为指导经济法机制运行,促进政府创新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知识的价值理性维度有利于确立政府创新的经济法实现机制的基本理念,而知识的工具理性维度有利于确立政府创新的经济法实现机制的制度运行,基本理念与制度运行的结合才能形成对实现政府创新切实有效的经济法机制。接下来,笔者即拟从基本理念和制度运行这两个方面来论证知识化际遇下我国政府创新的经济法实现机制。

首先,就有利于政府创新的经济法实现机制的基本理念而言,该理念应当包含这样三个层面的内容:(1)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法作为政府管理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也应当在其立法、行政、司法等各个方面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并通过坚持该理念来促使政府创新目标的实现。(2)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应当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与社会持续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生态持续要求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经济持续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构成危害;社会持续要求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积极促进社会向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3)有限政府和服务政府的理念。有限政府理念要求政府将公共管理权力有限化,限制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范围内。服务政府理念强调为公众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首要职责,同时主张将部分公共服务引向市场以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主张以公众的满意度作为评判公共服务质量的标准。将有限政府和服务政府理念作为经济法运行的基本理念有助于发挥经济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功能、促使政府创新目标的实现。

政治经济专业范文1篇2

关键词:新时代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互动式教学工商管理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政治经济学》是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一)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容体系陈旧、混乱。

国内大学讲授的《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主要是论述马克思《资本论》的部分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批判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经济社会及政治社会,考察对象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社会的早期发展现象,并试图将经济作为政治的一种附属品进行论述,缺乏对现达国家发展新特点、新动向的分析,更缺乏对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的分析。

2.对现实经济现象及规律的解释力不足。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的《资本论》。然而时代的车轮在不断前行,今天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中国开始市场经济时代之后,政治经济社会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得政治经济学中的部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对现实经济运作的解释力不足。如果《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还停留在几十年不变的陈旧理论体系上,不能结合中外经济发展的实践,那将使得政治经济学出现理论和实践偏离,学不能致用的情况。

3.内容缺乏针对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现在的政治经济学在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不能根据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变革,教材的可读性较差,案例分析普遍偏少。许多高校的教师都将《政治经济学》定位为纯粹的思想政治课程,不能从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内容,解决学生急需了解和需要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这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差,不能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中的规律和精髓。

(二)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普遍使用的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方法,老师一人独占讲台,滔滔不绝,缺乏良性的教学互动。最近几年随着多媒体的应用,使得教学课堂略微生动活泼一些,但由于教学时间紧、教材老化死板、缺乏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等原因,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课堂仍然是大多数任课老师的“独角戏”。教学方法的呆板与单一,必然制约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习效果,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新时代下《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于工商管理类和经济学类的学生来说,《政治经济学》不是思想政治课,而是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经济类的基础前沿学科,因此必须从经济学的专业角度,重新设计《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

1、课程理论体系的重构。

内容上,笔者在坚持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克服教条主义,结合其他经济学科的科学原理和有用理论进行课程理论体系的重构,对于一些不符合当今时展的理论进行修改、完善和丰富。比如在适当的地方穿插一些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原理等后续课程的知识点,结合讲授,帮助学生将《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联系在一起。

在具体内容框架安排上,根据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重新设计,摒弃过去教材的“大而全”现象,根据专业不同,重点讲授部分知识点,将不符合时展的理论和观点留给学生课后自行思考,批判性继承。尽量吸纳社会新发展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政治经济学的全新理论体系,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2、课程内容的变革和丰富。

在重构课程理论体系的同时,笔者对《政治经济学》的课程教学内容也进行了丰富和变革,具体来说,一是结合时代的发展,创新课程内容体系。改变教材内容陈旧、僵化的问题,将最新的中外经济发展实践引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经验纳入教学内容当中,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去解释最新的经济状况,避免脱离实际的空谈。比如中国与美国的双方关系;欧美以及日本最近10年的经济发展概况等。二是选择最新、最热点的典型案例,放入教学内容中。现今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和中国国内的经济现实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需要新的典型案例来阐释和学习政治经济学。比如结合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分析资本主义危机的实质和规律;利用08年到10年黄金价格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货币的相关知识等。

(二)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1、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

对于《政治经济学》这样理论性强、逻辑性强、时代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现实分析能力的高素质学生,新时代下的《政治经济学》必须引入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

2、案例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考虑到工商管理类学生未来主要从事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工作,需要的更多的是运用理论解释现实,运用经济学理论去指导自己实际工作,因此,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笔者把传统的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问题讨论法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将案例分析、互动教学作为传统讲授法的主要补充,通过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广大同学在“参与式”教学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促进《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大幅度提高。以达到将《政治经济学》运用于现实问题分析的能力,使旧理论能与时俱进,指导新世纪下的实践。

在对新时代下《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探索中,笔者发现下面几点是课程重建的关键:

通过建立一套跟课程相关的世界最新经济现象的案例系统,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确定互动式教学的方式、手段,设计能提高学生讨论热情的方法,以促进学生能大胆、积极地投入到课堂讨论中来,形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

政治经济专业范文

关键词:“双核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047-02

“双核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一方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另一方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是“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专业人才。

一、新形势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

1.社会转型和社会环境的改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现实主义等存渣泛滥。这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和氛围较差。虽然国家领导人发表了很多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讲话,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很多相关文件,但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地方政府、企业单位更多围绕经济利益行事,并把经济指标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个人价值观上更加看重金钱的力量和凸显金钱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被忽视。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必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的综合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2.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影响。近年来,伴随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众多高校大量扩招,一些新兴专业顺应社会发展异军突起,学生报考专业可选择性大增。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则受就业不理想、办学无规模效应等因素影响,被看成弱势专业、“夕阳”专业,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招生规模不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定位模糊,学科专业无特色,人才培养同质化,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就业能力不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能力弱,导致人才需求危机。而一些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或博士点的高校,本来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悠久的办学历史,但是有的院校也把开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看作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认为给该专业学生单独开设几十门课,会耽误大量的时间,拖老师科研工作的后腿,在研究生生源不错的情况下,这些院校往往停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才供给危机。

3.社会需求的明显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承担着为我国中小学校培养合格的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教师的重任。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入,以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主体的政治课在高考中地位降低,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压缩,教师队伍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需求量大幅降低。

与此相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面偏窄,就业前景不被看好。师范类主要是到中小学任政治课、品德课教师,部分同学考研、报考公务员,部分同学到企业从事宣传、行政工作。高考报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同学除了极少数真正热爱这个专业,第一志愿报考,其他相当部分是高考分数不如意“委屈”填报,有的是为了录取保险填报。因此,专业录取的学生中,调剂录取的比重相当大.进入高校后,虽然专业负责人和相关教师对他们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和引导,但是转专业的学生比例仍然相当高。这几个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双核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巨大的挑战目前,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更新观念,加大改革的力度,重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教育出德才兼备的“双核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构建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主张以教师为中心。一是由强调共性发展的教学理念决定的,忽视学生个性和学习兴趣;二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方式方法――强调“灌输”教育决定的,即注重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信息;三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决定的。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学术背景来看,有学哲学的,有学政治经济学的,有学历史学、文学的,甚至有学自然科学专业的通过转岗过来担任该专业老师。在相关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以自己的爱好、偏好或者理解的重c来构建自己的教学体系,使教学理论体系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和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深刻而全面认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系,避免把二者对立起来的极端化倾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围绕让学生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怎么去做?怎么才能做好?”等方面进行,要立足于构建灵活多样实用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学生学习成长的个性化多样性需求,进而更好地实现人才的全面协调发展。

2.构建从知识本位转为能力本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为课程门类多,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少;理论课程多,实操课程少;要求记忆的多,创新动脑的少。其弊端也非常明显:相关学科重复内容多,教学投入大,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学员不强,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

能力本位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决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内容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能力本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知识经济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必将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不断变革,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与更新不能只靠学校教育,更要靠在生产实践中结合实际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其次,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宽松和谐的环境,融洽的人际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当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并在集体生活实际中培养自己的协作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注意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遵循“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重点,突出院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特别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优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立足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建从应试教育转为重视人格养成、综合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的教育长期存在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而轻素质培养的倾向。体现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就是应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把应对考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来看,“应试教育”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只看重分数,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导致考试功能的扭曲,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个性发展受到阻碍,创新能力被扼杀等弊端。二是“应试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有失偏颇,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智育(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克服应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必须构建从应试教育转为重视人格养成、综合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求学校教育目标要立足于立德树人,为学生立本。高等院校所培养思政教育专业人才一定要修心养性,具备鲜明的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的政治立场,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等。其次,高等院校培养的思政教育专业人才需要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管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公共关系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最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还要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价值辨别能力,具有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具备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等等,这将对其今后所要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组织宣传工作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Analysis"DualCore"Construc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ProfessionalPersonnelTrainingMode

SHUYong-Jiu

(SichuanAgriculturalUniversityCollegeofMarxism,ya'an,Sichuan625014,China)

政治经济专业范文篇4

关键词: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

《政治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与管理类核心课程,它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将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揭示经济规律的一门学科。其性质属理论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先行必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要与时俱进,紧扣时展主题,积极进行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必须从经济学的专业角度,摒弃过去教材的“大而全”现象,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考核方式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鉴于此,需要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体系,对于一些不符合当今时展的理论进行修改、完善和丰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该课程本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在高中阶段,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作为政治课的一部分内容来讲授的,使得大学生误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政治课程,造成对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积极性较低。经过几次课程改革后,原来独立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部分内容。这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与政治经济学在教学内容上就有相当部分重复,而这两门课程有时会安排在同一学期上,学生重复听课,自然会有厌倦感,学习热情很难提高。由于教学时间紧、教材老化死板、缺乏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等原因,内容缺乏针对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案例分析普遍偏少,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差,不能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中的规律和精髓。

(二)知识体系相对固化,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陈旧。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和教材结构基本固定,教材编写未能推陈出新,对现实经济现象及规律解释力不足。一些学者教条地对待政治经济学,面对我国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局限于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求现成的答案;不是根据经济社会实践去创新和发展现有理论,而是通过曲解政治经济学的办法,使之被动地迎合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因此,需要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吸收到现有教材中,使得马克思经济学更好地分析和解释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从而增强说服力。

(三)教学地位已处于极度边缘化的境地。西方经济学的大行其道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政治经济学教学,使得政治经济学课程地位日益边缘化和不被重视,目前,高校的应用经济学与管理经济学学科普遍取消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學,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教学课时也大幅度减少,一些高校甚至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课程;一些高校理论经济学专业的政治经济学课时也大量减少,原来作为经济学专业必开的《资本论》课程大多退出了本科课堂;相当部分高校经济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甚至取消了政治经济学考试,只留下了西方经济学考试。可见,今天政治经济学教学地位已处于极度边缘化的岌岌可危的境地。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时间投入,使得大学生消极对待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直接导致学生上课出勤率低,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只是应付考试,教学效果差。

(四)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经常是以老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定势,.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未能与时俱进。尽管多媒体教学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广为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教学方式和手段,但却造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毕竟,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工具,只是教学手段,并不能完全代替教材。在对《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调查中,63%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或有时能够“理论联系实践”,高达83%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增加“理论联系实践”的频率;78%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或有时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并有63%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增加“探究式”教学法的使用频率。经过多年的学习,大学生群体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他们渴望在更高层次水平上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在教学中注重内容传授的全面和准确,更要适度增加内容深度和广度,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显然,现有的教学模式还不能充分满足,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二、新时代下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重构课程理论体系,变革和丰富教学内容

1.课程理论体系的重构。内容上,笔者在坚持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克服教条主义,结合其他经济学科的科学原理和有用理论进行课程理论体系的重构,对于一些不符合当今时展的理论进行修改、完善和丰富。比如在适当的地方穿插一些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原理等后续课程的知识点,结合讲授,帮助学生将《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联系在一起。在具体内容框架安排上,根据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重新设计,摒弃过去教材的“大而全”现象,根据专业不同,重点讲授部分知识点,将不符合时展的理论和观点留给学生课后自行思考,批判性继承。尽量吸纳社会新发展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政治经济学的全新理论体系,设计一些案例分析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2.课程内容的变革和丰富。建立教学视频、图片库,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一是结合时代的发展,创新课程内容体系。改变教材内容陈旧、僵化的问题,将最新的中外经济发展实践引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经验纳入教学内容当中,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去解释最新的经济状况,避免脱离实际的空谈。二是选择最新、最热点的典型案例,放入教学内容中。现今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和中国国内的经济现实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需要新的典型案例来阐释和学习政治经济学。

3.理论联系实际,优化教学内容。要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必须搞好调查研究。一要了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认识程度;二要搞清楚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经济问题。三要让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实践中的指导地位,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理论根据,我们必须坚持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其次,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必须在总结、继承、批判和吸收马克思经典的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更为强调以创新的精神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济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接触现实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1.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是以现实中的典型案例作为素材,让学生通过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由老师进行相应的点评。这种方法强调的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从分析现象入手,最后发现事物的本质。而要使案例教学法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要精选案例、介绍或者指导学生阅读案例、设计问题、分析案例、总结归纳,形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最终让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2.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对于《政治经济学》这样理论性强、逻辑性强、时代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引入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

3.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发展出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主张教师从学科领域与经济现实中选择相关主题,创设类似于问题探讨的学习情境,同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答案,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整理信息、逻辑推理等活动来实现获取专业知识、培养探索能力以及发展合作素养等教学目标。在《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尝试把课程的核心内容加以梳理,分别归纳到商品经济理论、劳动价值论、资本循环、社会再生产、剩余价值瓜分等几大板块之中;然后,针对各大板块的中心理论,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寻找与之匹配的研究主题,让学生在探究性的自主学习中实现课程理论与客观现实的有效融合。

4.实践教学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让学生深入实践,从实践中感知生活,印证理论,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深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从理论上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深入分析当代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从理论上解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及其发展趋势。具体来说,一是充分利用寒暑假充裕的实践,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就现实生活的一些热点问题撰写调查报告。如农产品价格是怎样决定的、中国农村是否存在级差地租、学生居住地的房屋价格、农民的消费状况等问题展开调查并撰写相应的调查报告,从而将所学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二是请企业家或者学者作报告,介绍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运作机制或者学术动态,增强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三是实地参观。如组织学生到现代企业去参观,實地感受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到证券交易所去参观,现场感知股市的潮起潮落。

参考文献:

[1]伯娜: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

[2]袁丽美.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和精髓[J].当代经济研究,2016.08

政治经济专业范文篇5

「关键词财政学;学科基础;课程体系

一、财政学的学科基础

纵观财政学科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其他学科向财政领域渗透,即移植其他学科原理和方法研究财政问题和解释财政现象,为现代财政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宽广的学科理论基础,使财政学演变成为一门融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以及社会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1、财政学的经济学基础

财政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这就决定了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财政问题,是当代财政学的主流。首先,从西方财政学科的发展演变历史考察不难发现,财政学与经济学具有无法割裂的天然联系。

从亚当?斯密将财政学发展为一门学科以来一直到1892年巴斯塔布尔(Basbr.C.F.)出版《公共财政学》期间,财政思想和财政理论均是在经济学著作中予以阐述。在经历单独冠以“公共财政学”之名的阶段后,以1959年马斯格雷夫(Musgrave.R.A)《公共财政学理论:公共经济研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财政学再次与经济学融合发展为公共经济学,进一步突显财政学研究的经济学基础。正是由于这种演变,促成了财政学科研究在随后20多年中的壮大与繁荣[1].其次,从财政学的研究任务看,财政学与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根据西方理论对财政产生原因的解释,政府主要是为提供公共产品而存在,财政学研究的是政府(公共)资源的配置问题,作为分析市场资源配置问题的逻辑与范式同样可以在财政领域运用,构成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以及费用分摊的理论基础。因此,公共产品理论的提出与完善,成为联系和沟通财政学与经济学的主要桥梁。将经济学分析方法运用于财政学科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都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促进了财政学科的独立与成熟,如李嘉图(Ricardo,1817)的公债效应分析;古诺(Cournot,1838)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税收归宿分析;埃奇沃斯(Edgeworth,1925)的关于税收对生产企业的效应分析;拉姆齐(Ramsey,1927)的最优商品课税理论;莫里斯(Mirrlees,1971)的最优所得课税理论等等。[2]

2、财政学的政治学基础

现代财政学在具有经济学基础的同时还具有政治学基础。首先,财政学与政治学研究的行为主体具有一致性。政治学以国家或政府机构为中心进行研究,而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因此政治学的理论与观点,尤其是政治学上的国家理论或政府理论会直接渗透到财政学研究中来。在财政学著作中,有些直接冠以《政府经济学》来体现财政学与政治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西方财政学中,一直存在着将财政学与政治学相联系的倾向,西方经济学家道尔顿在其《公共财政学原理》一书中更是开宗明义地指出,财政学是界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一门学科。[3]其次,财政决策过程需要通过政治决策机制来完成。财政所研究的公共资源配置依赖于政治过程,政治决策机制与方法的差异对配置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财政收支活动与过程同时又是政治活动与过程。随着1960年布坎南(Buchanan.J.M)《公共财政学:教科书导论》的出版和公共选择理论的兴起,为政治学建立了与经济学相同的分析基础,使得经济学分析范式成功地拓展到政治领域,以经济学为纽带将财政学研究与政治学研究打通。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党理论、官僚理论、投票理论在财政学中的运用,开辟了从完善政治决策机制的角度来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新领域,使经济学、财政学和政治学更为有机的结合起来,便于我们从经济学和政治学两个层面共同研究财政问题。

3、财政学的管理学基础

财政从来都是同国家或政府的职能连在一起的,财政收支活动的目标就是要有效实现国家或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从这种意义上说,财政可以界定为政府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从经济学角度考察财政,主要侧重于财政运行规律的分析和揭示;从管理学角度考察财政,则侧重于财政管理机制的构造和操作,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当今世界,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管理或称公共行政已经或正在为“新公共管理”所取代。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所谓“产业型政府”的解释,政府部门实质上是一个特殊产业部门。因此,财政问题不仅是经济学和政治学问题,同样是管理学问题。[4]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吸收管理学的合理内核是构建合理的财政机制、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财政管理归结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通过这种制度安排构筑利害相关主体的约束与制衡机制、规范财政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权利配置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通过吸收企业治理理论来谋求财政的科学控制。从管理学角度出发,按照管理学的范式,将管理学中的制度、行为、组织和决策理论引入财政学来研究财政,必然会使财政学的学术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4、财政学的社会学基础

财政制度运行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文化制度会通过财政行为主体对财政运行产生重要的乃至决定性影响。自德国宗教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其“韦伯命题”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一国社会文化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透过经济现象去探究隐藏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日益成为人们洞察经济问题的新视角。社会文化环境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一方面是通过影响经济主体的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其行为取向与方式,从而发挥其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导向功能与约束功能,进而使制定出的政策带有较为浓厚的伦理色彩;另一方面,根源于社会文化传统的非正式规则对约束、规制与调整人们行为起重要作用,其对正式规则的作用发挥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事实上,就是在同种经济运行机制(如市场机制)下,由文化传统所决定的非正式规则的差异,会在经济运行机制层面上得到反映,呈现不同特点,最终体现出制度效率的差异。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同种制度在不同国度有着不同的运行状况和运行结果,为什么一项制度在具体运行中会出现偏差,为什么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产生于西方社会环境下的某些做法。因此,我们研究财政现象与问题时不能忽略社会文化环境的客观影响,否则,会使现实财政制度流于形式抑或趋于无效。

在经过几个世纪的学科日益分化的历程之后,人们已经开始强调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甚至出现了学科综合的趋势。[4]财政学科的综合性要求我们对财政学科中一些重大或重要问题必须结合有关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将财政学建立在一个宽广而坚实的学科基础之上,并体现于财政学的课程体系设计之中,这样才能达到“厚基础、宽口径”的财政人才培养目标。

二、财政学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课程设置难以完全体现财政学的多学科基础

为了满足我国财政学科发展与财政人才培养的需要,许多院校对财政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调整,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增加了经济学基础课程,但仍然存在缺陷。首先,财政专业主要学习的经济基础课程是《西方经济学(初级)》,很少开设中级(或高级)《微(宏)观经济学》课程,而其中的经济理论或分析方法正是许多财政问题分析所必备的,如税收效应中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最优税制设计等。由于这方面知识的缺乏,大大降低了财政专业学生的分析能力。其次,随着数学在经济分析中的广泛运用,数学分析方法日益成为财政领域的一个重要工具,基本的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知识对于财政专业学生是不可缺少的。但在目前的财政课程体系中,许多学校将《计量经济学》仅作为选修课程开设,《数理经济学》更是一个空白,导致学生对数学公式与推理只知数学含义而不知经济含义,遇到财政专业课程中的数学分析内容,则以囫囵吞枣的方式死记结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后,财政学的管理学基础、政治学基础以及社会学基础未能有效的通过相关的课程设置体现出来,财政专业学生的分析视角过于单一,对财政现象与问题的理解难以深入,就财政论财政的现象没有得到改观。[5][6]尤其是社会学知识的缺乏,使得学生无法准确理解中国财政制度的本土化要求,死搬硬套西方理论分析财政现实问题的现象较为普遍。

2、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构、专业课程内部结构不够合理

撇开公共基础课不论,在财政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结构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头重脚轻”现象,即学科基础课程偏少而专业课程偏多,其直接反映出财政专业的口径较窄而专业性过强,导致财政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偏低;在专业课程内部结构方面,由于课程门数过多,过分强调单项课程结构完整,导致各门课程大而全、小而全,在不同课程名义下讲授相近的内容,内容交叉重复,知识容量狭小。[7][8]如《税收与实务》、《中国税制》、《税务管理》、《税务稽查》和《税务会计》等课程相互之间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直接重复,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

3、财政实验课程相对贫乏

财政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是财政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税收和税收管理知识,还是政府预算管理和预算会计知识,基本上全部依赖传统的“空对空”的课堂讲授方式,既给教师授课带来困难,同时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事倍功半,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益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财政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

1、优化财政学课程体系结构

财政学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应从这么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大学科基础课程的数量比例和课时比例,充分体现财政学的多学科相融合的发展趋势。增加经济学理论课程的门数和教学课时,如加大《计量经济学》的课时量,增设《中级微(宏)观经济学》(针对本科层次)或《高级微(宏)观经济学》(针对硕士、博士层次),同时将反映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基本理论的课程纳入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当中,在选修课程中扩大反映上述学科理论发展以及分析方法创新的课程,如《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第二,适当压缩财政专业课程门数或教学课时,或者将某些课程从必修课降格至选修课,为学科基础课的教学留出课时空间。如取消《税务会计课程》,将《公债管理学》、《税收与实务》《比较税收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第三,新设部分财政实验课程或从现有课堂教学课时中划出部分课时进行实验教学。

2、整合现有财政学科各专业课之间的内容

在维持财政主干专业课程基础上,对部分专业课程进行归并整合,避免单项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扩大知识容量,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授课效率。[7]如《税务管理》与《税务》可以合而为一,称为《税务管理与》;《国家预算》与《预算会计》联系紧密,部分内容存在较大程度的重复,建议合二为一,改造为《国家预算与核算》课程;《财税专题讲座》则改造为《财经专题讲座》以扩大其适用范围和突出课程内容的一般性与实践性,等等。新晨

3、加强相关课程内容讲授的协调与分工

在财政专业教材的编写中,为了保证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内容的重复与交叉在所难免,因此需要我们就相关内容在讲授过程中予以协调与分工。这样做的优点除了可以尽可能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之外,还可以确保学生接受知识的逻辑顺序以及连贯性,同时使各科课程的教学重点更为明确。在这方面,可以依据理论与制度两大模块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工。[9]在理论部分,授课的重点应该是基础理论的传授和分析思维与分析方法的训练;在制度部分,则应该将重点置于分析方法的运用和具体问题的解决。如对于《财政学》中的“国家预算”部分,只着重讲述预算的一般理论与分析方法,而对于预算的具体做法、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可以不加介绍,留待《国家预算管理》中进行讲述,遵循从一般到具体的认知规律。

「参考文献

[1]张馨美英财政学内容体系之演变特点[J]财政研究,1996,(3):20-25.

[2]加雷斯?D?迈尔斯公共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政治经济专业范文篇6

关键词:农村;民间经济组织;民主政治;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F306;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6-0237-02

一、农村民间经济组织的概况

农村民间经济组织,也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济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社等等,是以农民为主体,按照自愿参与、互惠合作等方式进行互助活动的农村互益性经济组织。包括农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专业技术协会、产业化协会、研究会、联合体,以及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等。

我国农村民间经济组织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蓬勃发展于90年代,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换以及加入WTO的国际化大趋势而兴旺起来的。农村民间经济组织在农村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立足本地,联结全国,以集体力量闯荡大市场,促进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科技的开发和推广;起到维护当地市场秩序的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搭起了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改善了政府对农村经济的管理和调控手段;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显而易见,农村民间经济组织在我国农村所起的作用是全方位的。

二、我国农村民间经济组织对农村民主政治的促进作用

(一)农村民间经济组织有效培养了农民的现代合作精神和民主政治素质

中国历来是个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国度,相互之间的封闭性造成了中国农民合作精神的缺失,尤其是不擅长运用现代意义上的合作方法来解决单家独户无法解决的各种问题。因此,中国农民虽然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社会阶层,他们却无法摆脱经济落后、社会地位低下的处境,从而成为我国最大的弱势阶层,也成为中国民主化、现代化的最大障碍。由此看来,中国农民需要某种现代化的启蒙。而农村民间经济组织正是一种培养农民现代合作精神的学校:农民通过合作过程的锻炼,增加了相互之间的沟通,学会了怎样进行合作,提高了组织化程度,最终有助于消除传统小农意识,培养现代公民的合作精神。公民的合作意识正是现代民主生活必不可缺的基本素质之一。

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塑造了中国农民的“顺民”、“臣民”性格,使他们缺乏主动争取自身权利的参政意识,或者就是相反,发展到“”的另一种极端,而少有西方公民的理性精神。农村民间经济组织则可以通过现代组织生活锻炼农民的管理能力,激发他们的参政热情,拓宽他们的生活视野,使其整体素质得到极大提高,其中包括提高他们的现代民主素质。

具体来说,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可以通过学者冯开文对深圳市横岗镇的调查研究加以证明。横岗镇农民通过当地经济合作组织,首先,“形成了有章可循和按章办事的制度习惯”;其次,“提高了村干部的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水平”;再次,“有利于确立村民的‘主人翁’地位”;最后,“推动了该镇精神文明的建设,促进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1]。这样,当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效地加强了民主治村、依法治村,而且提高了农民素质,最终达到村民凝聚力增强、社会稳定的目标,使村民自治走向民主化的道路。这一切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要求和实际内容。也只有占中国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逐步实现民主化的生存方式,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才会走上正轨。

从反面来看也是如此。冯开文在山东等地的调查证明,村民自治在没有合作社的地区,发展的相应更不规范[1]27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不能团结成一股坚强的合力来制约并督促村民自治的具体运行;另一方面则在于,当地农民缺乏农村民间经济组织的民主作风和现代管理经验,没有形成相应的民主习惯和民主行为。

(二)农村民间经济组织的发展为村民参政提供了经济实力

我国发达地区的农村民间经济组织产生较早、数量较多,同时,当地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例如山东烟台的莱西市,全市已有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000多个,其中农村经济协会58个,2005年初仅有农村经济协会27个,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增加了一倍多,呈加快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在2006年第一季度,该市新成立的农村经济协会达到17个,平均不到6天就有一个新的农村经济协会成立。目前,全市75%的村建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60%的农民加入各种类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同时,由于其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当地农村民间经济组织参与村民自治已成为必然趋势,而且往往对村民自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由于农民与农村民间组织的关系是经济上的依附和被依附的关系,对农民来说,经济上依附于这个组织,必然在政治上依附或屈从。一旦民间组织(或它的负责人)希望在村民自治中发挥作用,必定会得到该组织成员的拥护和服从[2]。

但值得注意的是,农村民间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参与村政必须坚持理性化、法制化、程序化的原则,否则可能局限于个别组织自身利益而忽视其他农民的利益要求,从而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农村发展。

(三)农村民间经济组织有助于我国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

农村民间经济组织帮助农民进入市场,有效保护和实现农民的利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村民间合作经济组织成为企业和农民之间互利互惠关系的纽带,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实现。例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其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把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解决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又不能干的事情,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农村民间经济组织有助于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随着农村民间经济组织的出现,有些地方的农民依靠自身力量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了自身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和政府财政税收。这不仅大大缓解了地方政府的工作压力,也促进了乡镇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例如,程同顺通过对天津郊县的调研证明,过去许多乡镇干部对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管得过多过死,反而吃力不讨好,搞得干群关系紧张;现在有了各种合作社和专业技术协会后,农村经济反倒发展得更好了。鉴于这种认识,有些乡镇政府主动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财政投入,乡镇领导则把精力集中在其他该办的事情上[3]。这种情况明显增强了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促使它们不断走向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执政道路,有助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三、农村民主政治对农村民间经济组织的影响

(一)农村民主政治对农村民间经济组织有助推作用

冯开文在深圳的调查证明,村民自治制度在当地得到有效的推行,在此背景下实行的农民经济合作制度也取得了良好的绩效,从而加快了当地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具体在于,村民自治下的村民直选、村务公开得到有效落实,村民代表大会制度也保证了民主决策和财务监督的实际执行[1]251、257、257。这样,各个村内就形成了一种民主办事的作风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氛围,将其推而广之,运用到经济合作组织的具体运行当中,带动农民对当地经济合作组织进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从而使其获得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在村民自治营造的良性环境里,积极放手发展民间经济组织并加以创新,从而形成经济组织对政治组织、经济制度对政治制度进行监督制约的制度格局,预期是当前农村经济制度演进的方向。

(二)农村民主政治中存在的问题阻碍了农村民间经济组织的成长

我国政治民主化的滞后,严重阻滞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也严重影响着农民合作经济制度的发展创新。徐旭初认为,未来可能改变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安排的因素之一就是“政府的规制和导向、农村民主政治进程”[6]。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曾指出政治制度对经济制度的制约作用,即经济制度的创新需要法律等政治制度的界定和规范,甚至需要必备的政治制度环境,尤其是宪法等政治制度的出台和修改加以保障[1]270-271。我们可以将农村民间经济组织看作是经济制度,将村民自治看作是政治制度,那么,前者对后者的改善作用是明显的,即经济制度发育迟缓的地方,其政治制度的演进也不够理想;同样,政治制度演进不良,也阻滞了经济制度的变革。因此,营造一种良好的政治民主化氛围,加快农村政治民主化的程度,既能够助推各类农村民间组织的成长,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冯开文.合作制度变迁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94-296.

[2]吴学宝,赵世龙.浅议农村民间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青岛民间组织网2006-06-22.

政治经济专业范文篇7

(一)从学科发展来看行政管理专业的优势。行政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大类,公共管理类,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使毕业生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行政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特征,所以培养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体现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痕迹,为后来创新模式下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打下很好的基础。

(二)从传统的就业形势来看行政管理专业的优势。众所周知,人们把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就是公务员系列对接起来,这也就验证了孔子所说的学而优则仕”,人们都很希望走仕途之路,故而我们的培养导向也就自然向倾向于公务员,主要体现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部分,课程设置主要着重在公务员制度、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社会调查与统计、公共政策学、地方政府管理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政府经济学等。由于加入公务员队伍必须通过考试的特点,且公务员考试招聘的都是主任科员以下的非领导职务,对综合实践能力要求很多,这样,行政管理专业有时也受到了法学、计算机、汉语言文学、企业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竞争,在招考行政管理专业的职位中同时也会标有其他专业,单独要求只要行政管理专业的不是很多,这也说明公务员招考要求和条件向不同时期的社会管理靠拢。虽然有其他专业的影响,但是,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懂政治、懂法治、懂经济、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优势比较明显,故而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以实现与社会管理的对接。

二、社会管理需要什么样的行政管理人才

根据《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2年)》,到2022年,我国需要培养社会管理专业人才150万人、养老护理员600万人、灾害信息员75万人,这样的人才队伍规模才能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需求相适应。随着国家不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引起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化,由此产生大量新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而完成这些工作,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从社会管理的结构分析对接的行政管理人才,主要从下面几类思考:

(一)能够服务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化解社会矛盾以及进行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人才。能够胜任社区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社会治安、社区调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社会管理服务工作,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综合社会管理服务能力,统筹社会管理机制创新,适应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二)能够适应公共管理领域的民众事务。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裕,民众对公共事务都很关注,公共服务亦在不断提升。要能够服务民众生活所需,实现公共服务的常态化。这就要加强对改善民生的专业化思考,向民众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熟悉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构建和谐的社会管理系统;要把行政管理未来人才的培养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公共事业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切实调研弱势群体的民生问题。

(三)能够适应文化传播和文化管理实务。我们说管理的生命线就是科学决策,那么管理思想文化的传播就是管理层次的升华,任何一个管理机构都有着不同的文化气息,从管理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文化管理是对科学管理的新延伸,是管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管理实践应当充分体现文化管理的基本精神。文化管理就是从文化的高度来管理企业,以文化为基础,强调人的能动作用,强调团队精神和情感管理,管理的重点在于人的思想和观念。故而,我们要在行政管理专业中融合文化管理。

三、行政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管理匹配的培养措施

行政管理专业发展至今,其专业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形成了以政治学为基础和公共行政特点。但是,随着行政管理专业逐步向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经济化的扩展和推进,以政府管理为主体的传统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已经很难适应当今发展的需求,行政管理专业的扩充也是很有局限性的,不能什么方向都包容,过分扩展会给学生带来很多的学习负担,使得学生不知所云,淡化了专业的专一性,因此,通过对比其他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社会管理人才,具体措施思考如下:

(一)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要向经济服务倾斜,在保留行政管理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的基础上,适当增设经济类课程,以培养学生懂经济发展运行、懂经济管理事务、擅于用行政管理的能力服务经济发展。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在工商行政管理、税务、审计等部门实习,让学生掌握整个经济建设和管理的流程,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类行政事务。

(二)在专业培养导向上倾斜于创新社会管理,在保持原有的公共管理类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设几门社会管理的课程,如:重大危险源管理、安全行为心理学、社会管理创新与实践等,以培养学生能够在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方面发挥才干,以及提高化解民众纠纷、调解公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等能力。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在政府社会综合办、法律援助中心、救助中心,以及其他社会团体实习,让学生懂得在复杂环境下处理特殊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服务于民生工程。

(三)在课程设置方面倾向于模块化,从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主要分为:公共课类、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在保持原有的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对学科基础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进行细化模块,例如,学科基础专业课分为:(1)社会管理类;(2)社会保障类;(3)民生建设类。专业选修课分为:(1)社会基层管理类(新农村建设类);(2)专业扩展类,以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型社会管理能力,适应社会发展中的综合管理实务。

政治经济专业范文篇8

一、广播电视编导的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是影响广播电视编导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广播电视编导反过来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也较大。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早期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是最大的,一些重要的专业内容和课程要求都是与政治的基本理念和政治要求相一致。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媒体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广播电视编导要求就充分体现了政治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色。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求讲政治,要求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做好正面宣传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在政治环境的影响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例如,政治性语言的使用,相应产生的一系列规范等等。学校的学术范围和学校内的政治环境直接影响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一个讲理念、讲原则、讲信仰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更加有利于促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科学发展,更加能够发挥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公共意图和作用。这些政治元素作为专业发展的基础,引导和指导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健康发展,为培养有原则、有信仰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在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能够得到更加有利的整合,能够得到公众更为有力的支持,适应政治环境的发展,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讲规范和原则的重要内容。

二、广播电视编导的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也决定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一个经济发展良好的环境现状,能够更加促进广播电视编导在实践层面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随即带来的是媒体的发达和网络媒体消费的攀升,技术的变革与资本的力量能够直接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带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途径,能够促进广播电视编导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双丰收。例如,湖南卫视在经济上的大力投入和支持,使得广播电视编导的相关领域呈现出了一片繁荣昌盛景象,形成了人才培养的良性机制。经济大环境是现代化条件下影响社会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经济体制的一系列变化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能够让理论转为学术价值,让学术价值转换为商业价值,让每一个观点和每一个创新都能够创造出社会价值,这就是一个好的经济环境所能够产生的正面效应。当前广播电视编导的经济环境非常好,由于我们的媒体电台都集中掌握在官方手里这样一个现实情况,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彼此产生了互动,政治上的理解和支持使得大众载体平台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同时,社会上的种种不良影响也都因为政治的地位而受到最小面的冲击。官方平台的开放使得广播电视编导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新闻媒体电台广播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加入和参与进来。载体与环境挂钩,公司广告的投入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反而推动了广播电视编导新的发展,从而形成当前一个积极互动的局面,为广播电视编导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三、广播电视编导的社会环境

从社会环境看,广播电视编导的现实发展都是围绕着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展开的,随着改革开放,新的社会环境不断的衍生和形成,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动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变革,社会转型,人们越来越能够感受到社会环境的重要意义,越来越能够明确地体会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下的社会情境,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越来越能够感受到社会对经济环境的重要影响。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们需要不断地夯实广播电视编导的群众基础,不断地更新换代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技术,不断地获得社会的支持和鼓励。从这个方面来看,广播电视编导的发展已经做到了与社会发展的同步和协调,在几年的大学扩招中,报名学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数在不断的攀升,社会环境和现实环境下不断地涌现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热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广播电视编导的学习之中,去了解这个专业,去掌握这个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通过群众基础的实现,整个广播电视编导产业链的最根本基础得到夯实和保障,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才能够得到根本性的发展。

四、结语

政治经济专业范文篇9

【关键词】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必要性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形态

一是准备性劳动。首先是工作前的吸取性预备劳动,主要指知识与素材,资料的积累过程。表现形式为读书,读报,掌握大量的背景材料,学习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等。有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读书看报是消遣,是极不公平的。恰如一位电影演员的艺术劳动一样,绝不仅仅是银幕上的几分钟,“台上一分钟,台下千日功”,而政工师的“千日功”是一项经常性的艰苦劳动。其次是工作前的定向性准备劳动,如为完成某些工作任务所进行的有目标的调查研究和基础工作,有针对性的收集,分析,加工和整理。

二是日常事务性劳动。主要指接待,会议筹备,各种行文,通知,上报下发,统计报表,业务联系,催办等。

三是实施性劳动。主要指撰写文字材料,制定方案措施,报告,讲课,谈话,家访,组织各种评奖,表彰,竞赛,会议等。

四是其他情形的劳动。如深入基层支援生产一线,临时公益性劳动等。这类工作是以挤占正常工作时间,增加工作强度为前提的,是政治工作者超额的劳动。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特点

一是抽象性和复杂性。难以用简单的“量”的概念考核其劳动成果。思想政治工作是抽象思维。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具体语言和行为,还要作用于工作对象,是一个复杂,曲折的实施过程,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

二是潜在性和转换性。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立竿见影,往往一两年或若干年后,才能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直观到劳动成果,通过生产活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显示出来。但在评价产量,效益时,它往往被忽略或难以具体表达。

三是义务性,突破性和不规律性。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积极学习和工作之外,工作时间不可能局限于八小时。谈心,走访,难免在业余时间进行。特别是当紧急任务或中心任务下达的时候。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价值

由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形态和专业特点,可以概括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的专业价值。思想政治工作创造的专业价值可分为潜在价值与社会价值,工作成果可分为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思想政治工作在人的头脑中相当长的时间里起作用是它的潜在价值,思想政治工作对人的影响之深辐射面之广,往往越过企业本身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这便是社会价值。

精神成果主要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政策,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安全生产教育等等,受教育者思想觉悟的提高程度是衡量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成果的尺度,它对经济效益起着促进作用,也成为对企业长期起作用的积极因素。物质成果是受教育对象思想政治觉悟提高以后,通过自己的劳动或工作向社会提供的比从前更多的劳动量或高精尖的产品,它对提高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四、偏见产生的根由和对策

目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价值并不被社会公认,在某些领导层还存在偏见,问题的出现是有原因的。

是一些做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确实素质不高。一些企业的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性认识有偏差,把一些素质不高的干部放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岗位上。因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性与其他专业相比有特殊性,或者不被公认,政绩考核不明显,加之企业追求的是效益最大化,思想政治工作看不到直接效益,误导人认为此项工作“可有可无”,“比较好干”,“差不多的人就能干”,“干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没有真本事”。由此提示我们,必须在全党全社会和领导层形成这样一个共识: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专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人才,要进一步抬高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门槛。各级党组织要优先在中共党员中把那些政治和理论素质高,热爱党的事业,熟悉党的历史,精通党的业务,掌握党的政策,经过党校学习获得本科以上学历,在思想政治工作岗位工作十年以上,取得思想政治工作专业高级职称的同志,优先提拔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岗位上来,而其他专业的人员不得任职,这一点必须硬性规定下来,就像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在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岗位上工作一样,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也不能在思想政治工作岗位上工作,否则,不仅是人才的浪费,更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贬低和否定。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企业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具有不可代替的关键作用,必须给予必要的爱护和正确的安排。

二是党的宏观政策上没有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安排和待遇做出硬性要求。对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获得高级职称的同志,应该有硬性的待遇要求,即使没有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也应该享受与其他行政同职级专业干部同样的待遇,在提干,二次从业上应该与其他专业人员一样机遇均等。这样既体现出了社会的公平性,也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体验到党组织的温暖,不至于心寒,保证该专业后继有人,保证该专业素质高的同志愿意干,喜欢干。当前,我国有党组织的企业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专,兼职的总或副总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等,并享受着相应的物质待遇,但没有配备一定数量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离退休后,有党组织的无论是国有还是其他性质的企业,如果思想政治工作岗位用人,就应该优先聘回有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同志,组织人事部门应该做出硬性规定。

参考文献:

[1]刘炎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入非公有制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3,(3).

[2]冯爱秋.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企业环境建设[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1,(4).

[3]王瑞华.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若干难题及成因分析[J].现代企业,2004,(2).

政治经济专业范文1篇10

【关键词】特殊群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工程研究深入开展,“特殊群体”成为高校小学面临的一大难题,特殊群体大学生存在着多方面的特殊性,阻碍了高校日常教育指导工作的有序开展。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趋势下,对特殊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引导对策,能够全面提升大学生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一、当代大学生特殊群体现状

高等教育体制深化改革趋势下,高校招聘各类专业生的地域性更加明显,全国范围招生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正是由于招生规模扩大化及学生主观条件复杂化,使得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现象日趋明显。我国特殊群体大学生主要表现:

(一)学习困难生。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深化改革,高校内设专业课程越来越多,大学生学习成绩水平也有所下降,“学习困难生”是高校办学普遍面临的问题。例如,理工科专业课程学习难度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融合到专业体系里,逐渐放弃了个人专业的学习与研究。此外,大学生个人对学业自暴自弃,荒废学业而耽误了专业学习。

(二)经济贫困生。大学生个人家庭条件水平不一,每个家庭经济收入高低不同,这决定了大学生群体经济状况的差异性。“贫困生”是多数高校大学生存在的个体现象,导致贫困生群体形成根本原因是地域经济的差异,尤其是我国东西部地区、城乡地区等家庭收入相差甚大,大学生家庭经济不宽裕,校园生活也会受到经济条件影响。

(三)心理问题生。为了响应国家人才培养政策需求,高校开设了多种专业课程供大学生选择,根据个人专业知识需求提供对应的教学服务。我国高校正步入“开放式”教学,大学生处在“半个社会”校园中,个人思想观念、心理状态等会发生变化,极容易产生心理异常状况。比如,拜金主义、不劳而获、缺乏自主等不良心理犹存。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是我国人才战略之根本,注重大学生校内教学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这影响着学生未来人生规划与发展。就目前特殊群体大学生现状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对差生、贫困生、心理障碍生等有多方面的教育引导价值。

(一)思想价值。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群体的主要代表,大学生思想标志着社会文化与文明,全面教育大学生个人思想观念,对推动社会文明事业是大有帮助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指导,能够激发特殊群体生参与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摆脱“特殊生”对个人思想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知道,坚定了个人思想价值方向。

(二)实践价值。专业学习是大学生在校的核心任务,学好专业知识要从校园实践中开始,积极参与高校课堂、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平台,在实践中领悟专业知识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特殊群体大学生的观念认识,对其未来学习实践、社会实践等均形成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提倡贫困生“勤工俭学、校园创业”等,分担家庭承受的经济困难,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人生。

(三)发展价值。从宏观角度分析,特殊群体大学生需要受到高等教育的积极关注,对这类特殊群体给予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可进一步挖掘大学生个人内在的潜能。例如,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政治疏导,学习困难生树立了专业学习信心,克服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经济困难生参与了校园创业项目,创造了人生的第一笔财富;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努力实现的发展目标,更是特殊大学生值得一拼的。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决策

近年来思想政治在高校现代化建设中得到认可,其产生的思想价值、实践价值、指导价值是十分明显的,高校也在努力构建现代化专业教育体制,满足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思想引导需求。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拟定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解决特殊群体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

(一)准确定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鲜明特点。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应当在现代大学制度的框架中定位,在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和深化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完善。

(二)民主管理。一方面要求充分依靠和发挥师生员工在学校管理中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民主育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平等,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双向互动。

(三)促进发展。服务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以生为本、服务至上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归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切入点和落脚点,实实在在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优质的专业的服务。注意采用更加民主的方式,做到平等相待、重在疏导、换位思考、比较选择、民主参与。

(四)广泛服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服务于学生当下发展的需要,又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服务于大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又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促进大学生在自身成长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网络教育。科学分析网络时代的传播特点以及网络传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使特殊群体大学生尽早树立个人的政治观念,努力提升个人思想政治知识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钱广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需要理顺几种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1)

[2]钱广荣.在学科视域内解决日常教育与课程教学“两张皮”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7(21)

政治经济专业范文篇11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内容体系;认识

对于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和蓬勃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拥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无疑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政治经济学应当成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教学工作者,近年来我们对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一、目前政治经济学内容体系上存在的问题

1、研究对象不一致。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十分明确,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它所揭示的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性,而社会主义部分研究什么呢?似乎什么都研究,既研究基本经济制度,研究生产关系,又研究生产力的发展,研究经济运行,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那么,它基于中国的特殊情况所揭示规律是否具有一般性?

2、方法不统一。与上一点相联系,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仍然采用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科学抽象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系统分析法、规范分析、定性分析,而社会主义则采用新古典的边际分析、实证分析、定量分析等方法,甚至采取实用主义的方法,什么理论、什么概念用起来便利、解释力强,就用什么。

3、缺乏学科的独立性。政治经济学“既是经济学基础课,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双重身份使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几乎成为中央文件的解释本,每开一次大会,每形成一项重大决定,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必定要做较大的改动,其理论和观点、体系框架是很不稳定的,学生一年级学的内容未出校门到四年级考研究生时就已“过期作废”了。

二、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两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和发展,以及它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2、认识和把握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赖以运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有关的若干经济范畴和理论,如货币流通规律、价值规律、资本循环和周转等。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政治经济学课程体系改革

1、课程体系改革概况

本课程基本上保持了《资本论》的分析框架和体系,即生产、流通和分配三大块。在分析方法上,仍然按照从一般到特殊、从本质到现象的抽象分析思路递进。例如,首先分析一般生产方式,接着分析具体的商品经济生产方式,然后再分析特殊的商品经济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是,我们也对教材体系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首先,在《资本论》体系中,消费被排除在外,我们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在“生产、流通和分配”三块之外,增加了“消费”一块,使之与“生产、流通和分配”并列存在,使政治经济学的教材体系由三块变为四块。

其次,在教材内容上,我们增加了“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一章。这一章基本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这是原有教材所没有的。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能够在基本原理上掌握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而且能够通过学习当代资本主义的实际经济运行(如当代国际贸易体系和金融体系、世界经济一体化等),把握当代资本主义是如何实现垄断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的。(参见新版教材)

2、课程体系改革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特别是掌握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了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有利于学生自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其次,通过本课程微观经济理论、特别是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的学习,使相关专业(如会计专业和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了如何加强企业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可以通过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体现出来)

3、在实践性环节的建设方面的调整情况。本课程坚持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专题的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课间进行讨论讲评。相关的专题如:国有企业的现状与改革;关于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调查;非公有经济成分的发展状况;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的发展趋势及原因等。这一形式,适应了在大学扩招的条件下开展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较好地解决了因资金不足而导致以大集体的形式开展社会调查的困难。通过调查,增强了学生课程的现实感和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维达.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吴树青,谷书堂.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政治经济专业范文

关键词专业课程素质目标思想政治教育

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政治与人文素质培育同时进行,应该是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实施的基本要求。我院的2017年《学院工作报告》也提出“构建由思政n、人文课、专业课、社会实践课程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全面推进大思政工作体系内涵建设和品牌铸造,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教育内容。”

本文试从《建设工程经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专业课程中如何开展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从而在专业课程教学实现大思政教育工作目标。

1《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与教学目标

1.1《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时高职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建设程序与工程项目寿命周期、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要素、现金流量与资金的时间价值、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工程项目方案比选、工程项目的不确定分析与风险分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工程项目后评价,以及价值工程、工程经济在工程中的应用等。

1.2《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教学目标

专业课程教学目标通常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质目标三个方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实现:

(1)知识目标。掌握建设工程经济的基本理论、经济分析基本方法及其经济评价指标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应用,对项目技术经济分析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为后续课程工程造价控制、建设项目评估和房地产投资分析等经济分析类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及教学实践环节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经济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学生将来毕业后从事与工程经济相关的工作(如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财务评价报告、投资咨询)奠定职业和能力基础。

(3)素质目标。提供课程教学过程,同时让同学们树立经济成本观念、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可持续发展意识、风险意识、全面意识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2高职思政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教学任务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完成“立德树人”与培养正确“三观”根本任务的实现有着重大作用,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方面。

(1)思政理论教育。目前高职思政理论课程主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共同构成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其教学任务是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思想品质塑造和价值行为引导的思想观念系统,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日常思政教育。日常思政教育是高职思政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高职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重要途径,是高职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转化为思想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是思政理论课的拓展与延伸。一般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以班级或学生社团为单位,通过日常管理、社团活动和各种素质教育实践,引导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教学以及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等其他实践锻炼中达到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提出的素质和价值期望。

3《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的实践

《建设工程经济》课程是一门政策性和思想性较强的课程,它饱含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经济思想、经济建设政策,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充满着丰富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与人生哲学,比如:

(1)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三思而后行,市场、技术、经济的可行性;

(2)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对立与统一无处不在;

(3)调查预测与决策――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了调查就有了发言权?

现金流量的方向的确定――先有付出、再有回报,先有CO、再有CI;

(4)现金流量表中的“年份”含义――不唯书,“年份”实为“年末”;

(5)资金的时间价值――时间就是金钱!当金钱遇到时间呢?

(6)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买的没有卖的精,调整计息周期变化大;

(7)不确定性分析的原因――风险来自变化;

(8)不确定性分析的步骤――以不变应万变,以确定性分析为基础;

(9)问题树分析――原因表明方向,后果决定态度;

(10)期望值法与决策树分析――馅饼的后面有陷阱,期望值后有风险;

(11)项目后评估的作用――失败怎样成了成功之母。

《建设工程经济》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与工程经济理论与方法同时展开、除实现课程的知识、能力目标之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品质素养培育无疑也非常有利。

4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反思

(1)专业课教师需要具备思政教育的意识与能力。根据专业教学要求与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专业课教师大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传授专业知识的“本职工作”上,以便能够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授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是“两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同时思政教育本身就教师需要具有过硬的思政理论与思政教育实践。不少专业课教师专业理论功底深厚,但他们的思政水平以及解决思政问题的能力不一定就高,又如何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起来?所以要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需要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与能力。

(2)加强专业课教师师德建设与修养培育。学校应该着重加强教师德育建设,教师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又怎么培养出有良好思想政治品质的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的融合是一个方面,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动,与教师在课堂上宣讲的思想政治知识一样,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教育,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甚至形象气质、教学态度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政素养与道德品质。

(3)第二课堂与社团活动要与专业课程对接,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学生课外教学活动。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参加课外活动比较积极,要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还需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与社团活动,将专业课程学习延伸到各种各样的日常思政教育实践中去。同时专业课教师要改变上课才进教室,下课就远离学生的状况。如《建设工程经济》专业课程就可以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创新创业方案的设计中的项目策划、可行性分析与《建设工程经济》课程中的方案创新方法、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项目财务评价、调查与预测等理论与方法相结合,专业教师从专业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缩小与学生的距离,用专业知识让学生全面、理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教育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与重点,她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专业课教师有必要积极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尽可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行为与教学实践,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水利工程安全生产方案范例(12篇)

    - 阅0

    水利工程安全生产方案范文篇1一、抓领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局成立了由局长黄伟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员由各站.....

    高分子材料的定义范例(12篇)

    - 阅0

    高分子材料的定义范文1篇1一、史料选择的针对性史料浩如烟海,典籍、图表、笔记、碑文、图画、文物、民谣等多如牛毛,而历史的教学时间却十分有限,不可能把有关材料一一列出,这.....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