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的定义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高分子材料的定义范文1篇1

一、史料选择的针对性

史料浩如烟海,典籍、图表、笔记、碑文、图画、文物、民谣等多如牛毛,而历史的教学时间却十分有限,不可能把有关材料一一列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有所侧重地取舍史料,增强历史教学的针对性。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课,不同版本的教材对课标的理解不尽相同。人民版教材把这一课分成“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美国的‘新经济’”、“战后的西欧和日本”等条目,详尽阐述了当代资本主义重要的经济政策——国家干预经济。但如果我们依据课标(课标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其他版本教材,再来研究人民版的《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时就发现其材料不太全面。为了把握教学主题,有必要选择典型的材料进一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核心概念和完善知识体系。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福利制度,首先通过“主要发达国家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见下图)及西方“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要求学生从中概括战后发达国家社会福利的特点。

接着,补充撒切尔夫人的一句话“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要求学生理解“梯子”和“安全网”的含义及实行社会福利制度的必要性。在这里,材料成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和其获取知识的途径,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史料筛选的量力性

选取史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筛选史料的时候,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思考,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运用史料教学,并不是史料用得越多、越长就越能体现出对史料的重视。关键是史料的呈现要能说明问题。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历史教材虽说不尽完美,但大部分课程的编写、材料的配备都是比较合理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对较低年级的教学中,要充分应用教材中的史料以更好地增加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讲述“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一目时,我要求学生通读课本内容后,回答:美国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说明的实质问题是什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回答,学生充分认识了凯恩斯主义不是万能的,必须要调整经济政策。

接着,我要求学生阅读“知识链接”中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概括出两者的异同点,并依据“1980-1989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分析指出“削减政府开支、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

使用教材中的经典史料,对学生而言,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能让学生真正重视教材。就教师而言,省去了筛选史料的时间,使教师有时间去钻研教材和教法,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史料运用的实效性

运用史料教学,教师不能滥用史料。教师应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增强史料运用的实效性。

运用史料进行教学要讲究史料利用的最大化。教学中,切忌浮光掠影,做表面文章。必须在追求深度思考上做足文章,把有限的史料用足、用透。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提升史料运用的有效性及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史料研习的主体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教材上、课堂上、练习册上提供的史料往往都是专家、学者、教师事先编好的,学生只是被动拿来运用,而且每位学生面对的史料都没有区别,体现不出个体差异,满足不了个性需求。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收集、整理、阅读、理解、运用史料,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增强史料研习的多样性和主体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灵活机动的史料研习作业。如学习“福利国家”,可要求学生:

(1)摘抄“和谐社会”的重要阐述;(2)指出“和谐社会”、“小康社会”与西方“福利国家”的联系与区别。

教师运用史料教学,其意义并不只是教师把史料拿来进行解释和阐述,而是要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说明、论证,以解决具体的历史问题。只有这样,历史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才能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以学生为本”、“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理念。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个主题,给予学生不同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推理、总结。例如有关“‘福利国家’制度的利弊”的材料:

材料一二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陷入了重重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蓬勃兴起与加速发展,资本可以随意跃出国界,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剧了国内的失业压力。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经济”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

——摘自代恒猛《全球化与欧洲“福利国家”》

高分子材料的定义范文篇2

【关键词】功能材料;高分子;现状;发展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里程碑,如今有人将能源、信息和材料并列为新科技革命的三大支柱。进入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一场与之相适应的“新材料革命”蓬勃兴起。功能材料是新材料发展的方向,而功能高分子材料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其原料丰富、种类繁多,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新技术革命必不可少的关键材料[1]。

1.功能高分子材料

功能高分子材料在其原有性能的基础上,赋予其某种特定功能。诸如:化学性、导电性、光敏性、催化性,对特定金属离子的选择螯合性,以及生物活性等特殊功能,这些都与在高分子主链和侧链上带有特殊结构的反应基团密切相关。

2.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现状

在原来高分子材料的基础上,可将功能高分子材料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改进其性能为目的的高功能高分子材料;另一类是为赋予其某种新功能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2]。

2.1高功能高分子材料

2.1.1化学功能高分子材料

化学功能高分子材料通常具有某种化学反应功能,它将具有化学活性的基团连接到以原有主链链为骨架的高分子上。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种带有可交换离子的活性基团、具有三维网状结构、不溶的交联聚合物,在水中具有足够大的凝胶孔或大孔结构,由于它具有高效快速分析和分离功能,目前已广泛用于硬水软化、废水净化、高纯水制备、海水淡化、溶液浓缩和净化、海水提铀,特别是在食品工业、制药行业、治理污染和催化剂中应用的更为广泛。

2.1.2光功能高分子材料

在光的作用下,实现对光的传输、吸收、贮存、转换的高分子材料即为光功能高分子材料。近年来,在数据传输、能量转换和降低电阻率等方面的应用增长迅速。感光性树脂由感光基团或光敏剂吸收光的能量后,迅速改变分子内或分子间的化学结构,引起物理和化学变化。光致变色高分子具有光色基团,不同波长的光对其照射时会呈现不同的颜色,而当其受到特定波长照射后又会恢复为原来的颜色。利用这种可逆反应可以实现信息的存储、信号的显示和材料的隐蔽,应用前景十分诱人。

2.1.3电功能高分子材料

依据材料的结构和组成,可将导电高分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依靠高分子结构本身所能提供的载流子导电的结构型导电高分子,在电致显色、微波吸收抗静电、等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另一类是高分子材料本身不具有导电性能,依靠添加在其中的炭黑或金属粉导电的复合型导电高分子,具有制备方便,实用性强的特点,在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常用作导电橡胶电磁波屏蔽材料和抗静电材料。

2.1.4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生物医用高分子包括医用高分子和药用高分子两大类。

医用高分子材料材料科学应用于生物医疗的交叉学科,将加工后的无生命的材料用来取代或恢复某些组织器官的功能。医用高分子材料作用于人体必须具备生物相容性、化学稳定性、耐腐蚀老化、易于加工等优点,主要用于人工器官、治疗疾患、诊断检查等医疗领域中。目前,医用功能高分子材料在心血管的植入、局部整形和眼睛系统的矫正等方面获得了较大成果。

新型高分子药物,具有缓释、长效、低毒的特点,分为两类:一类药物即为高分子本身,可以直接用作药物,也可以通过合成获得某些疗效。另一类高分子药物高分子本身没有药用价值,而是作为药物的载体,以离子键或共价键的形式连接具有药理活性的低分子化合物,制成高分子药物控制释放制剂。一方面达到将最小的剂量在作用于特定部位产生治效的目的;另一方面使药物的释放速率可控,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了毒副作用[3]。

2.2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

2.2.1高吸水性高分子材料

近年来开发的高吸水性树脂是一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它可吸收自身重量数百倍至上千倍的水,自身含有强亲水性基团同时具有一定交联度。此外,高吸水性树脂的保水性能极好,即使受压也不会渗水,而且具有吸收氨等臭气的功能。高吸水性树脂在石油、化工、轻工、建筑等部门被用作堵水剂、脱水剂、增粘剂、密封材料等;在农业上可以做土壤改良剂、保水剂、植物无土栽培材料、种子覆盖材料,并可用以改造沙漠,防止土壤流失等;在日常生活中,高吸水性树脂可用作吸水性抹布、餐巾、鞋垫、一次性尿布等。

2.2.2CO2功能高分子材料

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以CO2为基本原料与其他化合物缩聚成多种共聚物。其中研究较多、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具有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的共聚物是由CO2与环氧化合物通过开键、开环、缩聚制得的CO2共聚物脂肪族碳酸酯。把长期以来因石化能源燃烧和代谢而排放的污染环境、产生温室效应的CO2视为一种新的资源。利用它与其他化合物共聚,合成新型CO2共聚物材料,对解决当今世界日趋严重的CO2含量增高等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3形状记忆功能高分子材料

形状记忆功能材料的特点是形状记忆性,它是一种能循环多次的可逆变化。即具有特定形状的聚合物受到外力作用,发生变形并被保持下来;一旦给予适当的条件(力、热、光、电、磁),就会恢复到原始状态。根据不同的触发材料记忆功能的条件,可将其分为电致型、光致型、热致型和酸碱感应型。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是高分子功能材料研究新分支,在电子、印刷、纺织、包装和汽车工业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2.4生态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随着人类对环境的重视,材料的可降解性成为新的性能指标,因此生态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受到广泛重视。目前我国生态可降解性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还处于复制和仿制国外产品的初级阶段,国外产品占据主要市场。高分子的降解主要是各种生物酶的水解,其中聚乳酸类高分子是已开发应用于生命科学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尽管已形成了多个品种,但目前应用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在生物相容性、理化性能、控制其降解速率和缓释性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4]。

3.开发功能高分子材料的重要意义

功能高分子材料其独特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特性已带来各个领域技术进步,甚至质的飞跃,且在各行业已产生相当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导致许多新产品的出现。随着人们对有机高分子材料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加强,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方向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改进通用有机高分子材料,在不断提高它们的使用性能的同时,扩大其应用范围。另一方面,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的研究也在不断加强。因此,功能高分子材料是未来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必将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5]。

【参考文献】

[1]张恒翔,蔡建,邱莎莎.功能高分子材料在军用包装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1,(23):60~62.

[2]杨晓红,王海英.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发展[J].科技资讯,2009,(4):7.

[3]杨北平,陈利强,朱明霞.功能高分子材料发展现状及展望[J].广州化工,2011,(6):17~18.

高分子材料的定义范文

核安保(nuclearsecurity)和核安全(nuclearsafety)在英文中是两个词,在中文中都可翻译成“核安全”,但两者含义不同:前者指的是为防止核武器、核材料被窃取及核设施被破坏而采取的保护措施;后者则指对核设施、核活动、核材料和放射性物质采取必要和充分的监控、保护、预防和缓解等安全措施,防止由于任何技术原因、人为原因或自然灾害造成事故发生,并最大限度减少事故发生情况下的放射性后果,从而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免受不当辐射危害。为加以区分,中文一般把前者译为“核安保”,后者译为核安全。30年前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2011年发生的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表明,核安全和核安保是紧密联系的,没有核安保就不可能有核安全。

加强核安保是防止核恐怖主义的最有效的方法。核恐怖主义的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窃取一件完整的核武器;二是窃取或在黑市购买裂变材料,制造和引爆一件粗糙的核武器;三是攻击或破坏核设施,特别是核发电厂,造成大量放射性泄漏;四是非法获取放射性物质,制造或引爆放射性分布装置,即“脏弹”。一旦发生核恐怖袭击,除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外,所造成的放射性污染还将造成巨大的环境和生态灾难。此外,核恐怖活动还给国际安全和战略稳定带来影响。因此,“核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公敌,核安全事件的影响超越国界。”从国际安全的角度看,核安保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三大支柱――核裁军、防扩散和和平利用核能――的基础。

冷战后,随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制造技术的扩散,恐怖主义组织试图窃取核武器和核材料的活动多次发生。例如,近20年来,“基地”组织一直试图购买被窃取的核材料和武器,多次试图获取核技术。本・拉登曾称,获得核武器或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一种“宗教责任”。“基地”组织还在阿富汗的沙漠中为其核武器项目进行粗糙的常规爆炸试验。日本组织奥姆真理教于1995年在东京地铁实施沙林神经毒气袭击事件之前,也多次前往原苏联地区招募追随者,寻求购买核武器和核材料。目前,尽管本・拉登被击毙,“基地”组织遭到重创,但核恐怖主义威胁并未消失。特别是“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的兴起,给国际安全带来新的威胁,国际反恐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前不久在对布鲁塞尔恐袭案的调查中发现,“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成员对比利时核电厂一名高管实施了监控,这暴露了恐怖主义分子窃取核材料、破坏核设施以造成核辐射扩散事故的企图。另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在2014年7月攻占伊拉克摩苏尔城时,从摩苏尔大学攫取了约90磅的低浓铀,尽管被攫取的这些核材料还不足以造成重大的安全、安保和核扩散风险,但由于“伊斯兰国”比其他恐怖组织拥有更雄厚的财力、且控制了大片的领土、有更大的能力从全球招募核科学家,一旦转向寻求核武器,将对国际安全和全球反恐造成更不利影响。

以上充分说明,核恐怖主义威胁是现实存在的和紧迫的,“核恐怖主义是我们时代最严重的威胁之一”,而加强国际核安保合作,确保核武器和制造核武器材料的安全是减少核恐怖主义威胁最有效的方法。国际社会加强核安保的措施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除强化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外,还在加强核安保、应对日趋严峻的核恐怖主义威胁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减少核武器和武器用核材料的存放场地。目前全球数十个国家共有1400吨高浓铀,已分离钚的数量近500吨。全球浓缩铀和钚等核材料库存的增长加大了核安全风险。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守估计,只要25公斤的高浓缩铀或8公斤钚就可以制造一件核武器。另据专门从事核问题研究的非政府组织“易裂变材料工作组”预计,全球现有足以制造12万枚核弹的武器级铀,这些储量中只要有0.01失窃就会造成巨大的灾难。而冷战结束以来,涉及核材料的事故频频发生。仅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确认的高浓铀和钚失窃和丢失事件就高达18起。因此,减少武器用核材料存放地点、使难于获得,成为核安保的一个主要措施。

二、把民用高浓铀研究堆转换为低浓铀研究堆。研究堆是主要用来生产用于医学或生物学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反应堆,在培训科学家和工程师、测试发电厂反应堆使用的燃料是否符合标准、试验和生产新的材料、诊断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全球十多个国家约有超过200多座研究堆使用高浓铀(至少含有20%的铀235)作为燃料,其中多数是武器级铀(铀235含量达90%左右),这些研究堆多数是在美国或俄罗斯帮助下建设的。这些民用核设施的安保普遍不尽人意。因此,防止核材料失窃的另一项措施是把民用高浓铀研究堆转换为低浓铀研究堆,同时开发不用高浓铀的医用同位素。

三、升级核设施安保。2013年年初,美国一个83岁高龄的天主教嬷嬷和其他两名和平主义者潜入美国能源部核安全局位于田纳西州橡树岭存放武器级高浓铀的设施,这一事件暴露了美国核设施安保的严重漏洞。此外,还曾发生南非核设施遭武装分子攻击的事件,“基地”组织和车臣恐怖组织也曾计划和攻击核设施。而有的国家的一些核安保设施落后,仅安排夜班值守和铁丝网围墙,安保措施不到位,亟待加强。

四、加强国际核安全合作机制建设。国际核安全合作机制,指的是在核安全领域建立相应机构、制定行动计划、协调各国行动准则的一系列原则、准则、规则和决策程序。建立和加强国际核安全合作机制,以使各国在建立核安保标准和目标上进行合作,就加强核安保的下一步措施展开对话和作出决定,确认各国在提供有效的核安保方面履行责任,追踪各国在完成核安保义务方面的进展,是确保核武器、核材料和核设施安全的重要制度保障。

现有的国际核安全合作机制是在防扩散机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主要是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刑警组织、打击核恐怖主义全球倡议、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全球伙伴计划等五个国际组织和倡议的框架。从内容上细分,现有国际核安全制度包括有约束力的公约和合作性框架两大部分。有约束力的公约主要有:1980年制定的《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及其2005年修正案、《打击核恐怖主义活动国际公约》(也称《核恐怖主义公约》)、《核安全公约》。合作性框架主要有: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刑警组织等国际机构以及《与核恐怖主义作战全球倡议》、《防扩散安全倡议》、《强化核安全执行倡议》等。正如中国国家主席在第四届核安全峰会上的发言中所强调的:“加强国际核安全体系,是核能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更是推进全球安全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完善世界秩序的重要环节。”未来面临不确定性

近十年来,国际核安保合作获得显著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核材料安全方面,从冷战结束后到2016年3月,57个存有武器用核材料的国家中有30个国家移除了其领土上的核材料,约180个使用高浓铀燃料的研究堆被关闭或转化为使用低浓铀燃料,阿根廷、瑞士、乌兹别克斯坦以及整个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成为无高浓铀国家和地区。二是不少国家加强了对核设施的安全保障工作。三是强化了国际核安全机制。2005年召开了《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修订大会,越来越多的国家批准了修正案,同时建立了核安全峰会进程。此外,一些国家还做出承诺,强化核安保规则制订,其中比利时决定在核设施部署武装保卫人员,同时加强对核设施工作人员的管理。

尽管国际核安保合作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首先,美俄核安保合作停滞不前。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库和武器用核材料。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的核安保工作取得巨大进展,但仍面临来自“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等恐怖组织的严峻挑战。此外,俄罗斯核设施设备老化、联邦政府削减核安全开支、有组织犯罪猖獗等也对俄核安保带来挑战。冷战结束后,美俄在核安全领域的合作持续了20多年,即使在两国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也没有中断。2011年,俄罗斯科学院美加研究所和哈佛大学贝尔福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联合发表了《美俄核恐怖主义威胁联合评估》的研究报告,这是美俄有史以来首次的联合安全评估。美俄共同发起的《与核恐怖主义作战全球倡议》成为全球核安全合作框架的制度之一。但近年来,由于美俄之间在乌克兰危机和叙利亚问题上的对立和冲突加剧,美俄核安全合作陷入停滞。2014年年底以来,俄罗斯在大多数核安全领域中断了与美国的合作。今年1月,俄罗斯宣布不参加第四届核安全峰会。美俄核安全合作停滞对俄罗斯和原苏联地区的高浓铀堆转换带来实质性影响。

其次,美国削减国际核安全合作开支。近年来,美国用于核安保合作的开支由2012财年的8亿美元下降到2016财年的5亿美元,2017财年将进一步削减到4亿美元。其中,作为旗舰项目的“国际核安保”削减近2/3,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标准。奥巴马政府还拟在今后五年里,逐年削减核安保开支。

再次,确保全球所有核材料安全的目的还远远没有达到。由于设计和制造美国和欧洲高效能研究堆转换所需要的高浓度燃料比原先预计的要复杂得多,近年来,民用高浓铀核反应堆转换进程放缓。到2014年,全球仍有120座使用高浓铀燃料的研究堆。全球已分离的民用钚材料数量巨大,但迄今为止以减少这些材料的数量和存放地为目标的相关制度还没有建立。此外,在强化核武器和军事储存武器用核材料安全方面还没有提出具体倡议。

第四,在核安全机制方面也存在不足,例如,在如何确保核武器或核材料安全方面仍没有一个约束性的全球标准,各国在执行的有效的核安全措施中还没有建立全球信任机制,各国核安全文化建设亟待加强,等等。

高分子材料的定义范文篇4

论文摘要:将量子化学原理及方法引入材料科学、能源以及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领域中无疑将从更高的理论起点来认识微观尺度上的各种参数、性能和规律,这将对材料科学、能源以及生物大分子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量子化学是将量子力学的原理应用到化学中而产生的一门学科,经过化学家们的努力,量子化学理论和计算方法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定性和定量地阐明许多分子、原子和电子尺度级问题上已经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量子化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的各个分支以及生物、医药、材料、环境、能源、军事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并对实际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仅对量子化学原理及方法在材料、能源和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领域做一简要介绍。

一、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一)在建筑材料方面的应用

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1993年,计算量子化学开始广泛地应用于许多水泥熟料矿物和水化产物体系的研究中,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钙矾石相是许多水泥品种的主要水化产物相之一,它对水泥石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程新等[1,2]在假设材料的力学强度决定于化学键强度的前提下,研究了几种钙矾石相力学强度的大小差异。计算发现,含ca钙矾石、含ba钙矾石和含sr钙矾石的al-o键级基本一致,而含sr钙矾石、含ba钙矾石中的sr,ba原子键级与sr-o,ba-o共价键级都分别大于含ca钙矾石中的ca原子键级和ca-o共价键级,由此认为,含sr、ba硫铝酸盐的胶凝强度高于硫铝酸钙的胶凝强度[3]。

将量子化学理论与方法引入水泥化学领域,是一门前景广阔的研究课题,它将有助于人们直接将分子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联系起来,也为水泥材料的设计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3]。

(二)在金属及合金材料方面的应用

过渡金属(fe、co、ni)中氢杂质的超精细场和电子结构,通过量子化学计算表明,含有杂质石原子的磁矩要降低,这与实验结果非常一致。闵新民等[4]通过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镧系三氟化物。结果表明,在lnf3中ln原子轨道参与成键的次序是:d>f>p>s,其结合能计算值与实验值定性趋势一致。此方法还广泛用于金属氧化物固体的电子结构及光谱的计算[5]。再比如说,nbo2是一个在810℃具有相变的物质(由金红石型变成四方体心),其高温相的nbo2的电子结构和光谱也是通过量子化学方法进行的计算和讨论,并通过计算指出它和低温nbo2及其等电子化合物vo2在性质方面存在的差异[6]。

量子化学方法因其精确度高,计算机时少而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中,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随着量子化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同时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普及,量子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范围将不断得到拓展,将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提供一条非常有意义的途径[5]。

二、在能源研究中的应用

(一)在煤裂解的反应机理和动力学性质方面的应用

煤是重要的能源之一。近年来随着量子化学理论的发展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以及计算技术的进步,量子化学方法对于深入探索煤的结构和反应性之间的关系成为可能。

量子化学计算在研究煤的模型分子裂解反应机理和预测反应方向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低级芳香烃作为碳/碳复合材料碳前驱体热解机理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明确的研究结果。由化学知识对所研究的低级芳香烃设想可能的自由基裂解路径,由guassian98程序中的半经验方法uam1、在uhf/3-21g*水平的从头计算方法和考虑了电子相关效应的密度泛函ub3lyp/3-21g*方法对设计路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进行了计算。由理论计算方法所得到的主反应路径、热力学变量和表观活化能等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有较好的一致性,对煤热解的量子化学基础的研究有重要意义[7]。

(二)在锂离子电池研究中的应用

锂离子二次电池因为具有电容量大、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安全可靠、无记忆效应、重量轻等优点,被人们称之为“最有前途的化学电源”,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器等小型设备,并已开始向电动汽车、军用潜水艇、飞机、航空等领域发展。

锂离子电池又称摇椅型电池,电池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li+离子在正负两电极之间来回嵌入和脱嵌的过程。因此,深入锂的嵌入-脱嵌机理对进一步改善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至关重要。ago等[8]用半经验分子轨道法以c32h14作为模型碳结构研究了锂原子在碳层间的插入反应。认为锂最有可能掺杂在碳环中心的上方位置。ago等[9]用abinitio分子轨道法对掺锂的芳香族碳化合物的研究表明,随着锂含量的增加,锂的离子性减少,预示在较高的掺锂状态下有可能存在一种li-c和具有共价性的li-li的混合物。satoru等[10]用分子轨道计算法,对低结晶度的炭素材料的掺锂反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锂优先插入到石墨层间反应,然后掺杂在石墨层中不同部位里[11]。

随着人们对材料晶体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和计算机水平的更高发展,相信量子化学原理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领域会更广泛、更深入、更具指导性。

三、在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中的应用

生物大分子体系的量子化学计算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尤其是生物大分子体系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量子化学可以在分子、电子水平上对体系进行精细的理论研究,是其它理论研究方法所难以替代的。因此要深入理解有关酶的催化作用、基因的复制与突变、药物与受体之间的识别与结合过程及作用方式等,都很有必要运用量子化学的方法对这些生物大分子体系进行研究。毫无疑问,这种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有目的地调控酶的催化作用,甚至可以有目的地修饰酶的结构、设计并合成人工酶;可以揭示遗传与变异的奥秘,进而调控基因的复制与突变,使之造福于人类;可以根据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过程和作用特点设计高效低毒的新药等等,可见运用量子化学的手段来研究生命现象是十分有意义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材料、能源以及生物大分子体系研究中,量子化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近十几年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普及,量子化学计算变得更加迅速和方便。可以预言,在不久的将来,量子化学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新.[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94

[2]程新,冯修吉.武汉工业大学学报,1995,17(4):12

[3]李北星,程新.建筑材料学报,1999,2(2):147

[4]闵新民,沈尔忠,江元生等.化学学报,1990,48(10):973

[5]程新,陈亚明.山东建材学院学报,1994,8(2):1

[6]闵新民.化学学报,1992,50(5):449

[7]王宝俊,张玉贵,秦育红等.煤炭转化,2003,26(1):1

[8]agoh,nagatak,yoshizawak,etal.bull.chem.soc.jpn.,1997,70:1717

[9]agoh,katom,yaharaak.etal.journaloftheelectrochemicalsociety,1999,146(4):1262

高分子材料的定义范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5)21-0061-07

史料是构成历史学的基本材料,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引领学生认知历史、感悟历史,是历史课堂教学和命题检测的重要手段,准确而又合乎逻辑的解读史料则是历史学科无可争议的核心素养之一。当下,大家惯常使用的史料教学方法往往是针对某一历史问题提供一则史料,让学生通过阅读这则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推演出教师想要展现的历史认识和结论。虽然这种做法并不违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单则史料所呈现的历史是点状的,仅仅能够提供认识历史的一个视角、一个侧面、一种观点,学生感知和接受的历史往往是片面的、简单的、孤立的,更不具备深层逻辑性。

历史是立体、交错和复杂的,历史人物的言行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历史结论的形成更是复杂多变,“一言难尽”。正如先生所说:“盖人事现象,极其复杂,每一现象的发生,大抵由种种原因凑合而动,种种事情,皆有交感互应之关系。”①历史研究的深入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直来直去的从单一史实到结论的推演是经不起检验和推敲的。为避免教学简单化的倾向,笔者尝试采用了“链式”史料运用的手段,重点关注隐藏在史料背后的逻辑与方法,“考其联络,明其因果关系,以解释史实,说明其发达进化”,②让历史课堂更具理性和深度。

所谓“链式”史料运用,是指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个探究主题,提供相同或不同来源的若干则关联史料。这些史料所蕴含的显性或者隐性信息之间能够建立某种逻辑联系,从而构成环环相扣的推理链条。解读时,学生并不是从一则史料得出结论,而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综合运用史料,在逐层推演和互证互通中感受历史学的逻辑之美,体味历史学的深邃之味。下面就以选修一《》为例试作说明。

史料鉴别是历史学的第一要务。梁启超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③杜维运则说:“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穷无尽。”④影响史料可信度的原因有很多,“私人的爱憎”也就是史料的主观性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这种主观性可能是有意的粉饰遮掩或者污蔑抹黑,也可能是了解不确或者认识偏颇。学习和研究历史,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史料之间的差异,去除人为的遮蔽,还原历史真实;继而认识历史叙述立场的“内外有别”,发现历史记录的主观性,将有助于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发展。

孤证不立,单则史料是无法构建历史真相的。无论是文献之间的佐证校勘,还是文字史料和遗址遗存的二重证据,都需要我们从多种史料中进行对比分析,从彼此之间的关联探索真相。争讼日久的袁世凯告密是否引发戊戌的记载就较好的展现了这一问题。

【史料呈现与问题设计】

材料1: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自然,直接的材料是比较最可信的,间接材料因转手的缘故容易被人更改或加减。

――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①

材料2: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治史者明乎此义,处处打几分折头,庶无大过矣。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②

材料3:他用假话哄走了谭嗣同。八月初五日向皇上请训,当天乘火车回天津,向荣禄告密……当夜,荣禄赶回北京告密。八月初六日晨,慈禧临朝听政,囚禁光绪,下令捉拿维新乱党,杀六君子,百日维新遂告失败。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均如是说。

――吴威《袁世凯告密问题综述》

材料4:初五日……退下,即赴车站,候达佑文观察同行。抵津,日已落,即诣院谒荣相(荣禄),略述内情……语未竟……约以明早再造详谈。次早荣相枉顾,以详细情形备述,荣相失色……筹商久之,迄无善策,荣相回署,复约佑文熟商。是晚荣相折简来招,杨莘伯(杨崇伊)在坐,出示训政之电,()业已自内先发矣。

――袁世凯《戊戌日记》③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2,比较两者观点的异同。据此,试说明《戊戌记》作为研究运动史料的优势和缺陷。

(2)对比材料3、4,指出二者在记载袁世凯告密问题上的关键差异。

(3)依据材料1、2的观点,分析材料4的史料价值。

傅斯年和梁启超均是史学大家,材料1、2引用的两部著作更被学史者奉为圭臬。材料1突出了直接史料也就是第一手史料的珍贵价值。一般情况下,第一手史料在证史上的价值高于转手史料,这是历史学的基本认识之一。材料2则指出,因为作者就是当事人,文字中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有时反而会影响历史真实。材料1、2所讨论的是史学方法,但二者在内容上形成了一种认知冲突,能使学生对第一手史料价值的认识更加客观。解读这两则材料,有助于学生对一手史料的价值作出准确定位。

为深化这种认识,材料3、4以“袁世凯告密是否引发了戊戌”为主题,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说法,再次形成矛盾冲突。材料3是传统的观点,说的是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让袁世凯利用手中兵力“劫后杀禄”,袁世凯表面应承,背后却跑去向荣禄和慈禧告密,慈禧得报后大怒,发动戊戌,囚禁光绪皇帝,捕杀“六君子”。正如材料所说,这种观点广泛流传。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有的学者认为,戊戌的预谋早于袁世凯告密,也就是说袁世凯虽然向清廷告密了,但却不是因告密而发生。④学者得出此观点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袁世凯的《戊戌日记》。因为袁世凯是亲历者,材料属于第一手史料。但同样也有人认为《戊戌日记》“疑点重重”,“《戊戌日记》为袁世凯后来补记,当有所讳饰”。①学生借助材料1、2的观点能够很容易分析出材料4的价值,也就是说《戊戌日记》作为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但由于袁世凯扮演的是一个要被后世唾骂的告密者,也不排除袁世凯有为自己开脱,洗刷自己的嫌疑。此处的教学并不是要让学生破解这一至今仍无定论的历史难题,而是要让学生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认识当事者记载的主观性,在运用史料时要进行必要的鉴别。

历史评价通常是指人们对历史事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做出的价值判断。历史评价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时代性是影响历史评价的首要因素。人们提出历史评价标准和得出历史评价结论,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超越自身所处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人类对历史发展总体认知水平的限度,哪怕最冷峻的历史学家也概莫能免。正如黑格尔所说:“没有人能真正超出他的时代,正如没有人能够超出他的皮肤。”②

由于时代的缘故,后人往往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超越前人的评价标准,进而获得超越前人的历史认识。但反过来,如果不能认清历史评价的时代性,就会出现苛责古人,以今律古的现象,那样不仅不能带给我们正确的历史认识,反而会让我们背离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致力于追求历史评价的科学理性与客观公允,但从发展的眼光看,这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1949年以后,对的评价认识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把不同时期对的评价结论放在一起,才能了解什么样的评价是不客观的、不科学的,它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客观和科学的。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对历史作出客观评价的艰难和珍贵。

【史料呈现与问题设计】

材料1: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们本身就是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统治者,他们改良主义的目的,从来不是也绝不可能是为了人民革命的利益,而是为了更好地剥削人民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并企图以此来阻挡人民革命运动,把革命消灭于无形之中。所以,改良主义即使在当时也绝不是中国人民的出路。

――戚本禹《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

1967年③

材料2:研究的历史,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运动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它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在当时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有进步意义。第二,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是从上而下进行改革的政治运动,他们的活动仅限于少数从地主阶级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得到了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的支持,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它只能是一个软弱的改良主义运动。

――汤志钧《关于的评价问题》

1980年④

材料3:总而言之,学者们已基本肯定,维新运动是进步的运动,是近代历史前进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中国走向近代化乃至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环。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在运动中是领导潮流的杰出历史人物,不能因其以后的作为而否定他们在这个时期的历史贡献。

――方志钦《颇多建树,大有可为――简评建国以来对维新派与维新运动的研究》1998年⑤

材料4:“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的,因而与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危兆盖等《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2008年①

请回答:

(1)材料1对作出了怎样的评价?作者立论的逻辑出发点在哪里?结合社会背景,分析这种史学观念盛行的时代因素。

(2)材料2较之材料1,在评价结论和方法上有何进步?有学者认为材料2与材料1在史学观念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试加以分析。

(3)比较材料4与材料3,两者的哪些认识是相同的之处?材料4对的评价又有怎样地发展?

(4)从材料1到材料4,对的评价结论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与社会大环境有何关联?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历史作用的评价?

对的评价,一直是一个学术上的热点问题,争议颇多。赞扬者认为:“使戊戌不致,行二十年之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胡适《留学日记》)。”否定者甚至说变法是“崇洋卖国”“引狼入室”。为使这一“史料链条”更加集中,笔者在筛选材料时进行了范围界定――用1949年以后的若干材料来展现对评价的不断发展变化,引导学生体会历史评价的时代性。4则材料,4组问题,构成了一个评价结论渐次发展的动态链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一方面反映了历史评价从过分强调阶级分析和主观臆测,到逐渐走向尊重史实,客观公允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1949年以后的历史哲学乃至意识形态由过度的“左”回归理性公允的过程。

为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快速准确的结合时代,4则材料的出处均附加了发表时间。材料1产生于“”发生后不久,作为“”初期的风云人物,作者戚本禹是“中央小组”成员、“”的“吹鼓手”,文章的写作缘自于中央提倡的对《清宫秘史》的批判,文风是典型的“”思维――不讲历史证据,随意扣“帽子”,以宣传煽动为能事。文章一口咬定是一个绝对反动的阶级发动的反动的事件。这种以阶级分析代替一切的“思维”严重扭曲了学术的发展。材料2发表于改革开放之初,在方法上体现了一分为二,在结论上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时尽管已经进行了拨乱反正,但依然主要采用阶级分析的办法。材料3、4对的评价渐次走向客观公正。尤其是材料4从政治体制革新的角度进行评价,认为它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迈出了民主化的第一步。

单看一则材料,我们固然能够了解某一时期某一人物对的评价情况,而综合4则材料,我们不仅能了解历史评价在点上的表现,更能认识历史评价的线性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形成“通古今而观之”的历史感。

“山雨欲来风满楼”,政治变革前的动员和鼓动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步骤。西方在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文明之前,曾用了数百年的时间进行思想启蒙,最终将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现代政治诉求传递给社会成员,使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力量更为强大,每一次思想递嬗都伴随着质疑、争论、批评甚至血腥的镇压,更加艰难和曲折。作为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思想解放,深入探究康有为“两考”问世后所产生的强烈反响,进而认识观念传播的艰难性,有助于学生深化对历史的理解。

【史料呈现与问题设计】

材料1:有为最初所著书曰:《新学伪经考》。……新学者,谓新莽之学也。……刘歆所以作伪经之故,因欲佐莽篡汉,先谋湮乱孔子之微言大义。……清学正统派之立脚点,根本动摇。……有为第二部著述,曰《孔子改制考》。……凡六经皆孔子所作,昔人言孔子删述者误也。孔子盖立一宗旨而凭之进退古人,去取古籍。孔子改制,恒托于古。尧舜者,孔子所托也,其人有无不可知……有为所谓改制者,则一种政治革命,社会改造的意味也。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①

材料2: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由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此说。

――皮锡瑞《师伏堂日记》②

材料3:康有为今文经说的考证疏漏、结论武断是人所共知的,即使康门弟子也不讳言。重要的是,当康有为的今文经说与现实的政治变革纠结在一起、要为现实的变法服务时,学术本身的疏漏与严谨已经无关紧要,不再是大家批评的重心。

――贾小叶《戊戌时期的学术与政治》③

材料4: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德自命,欲删订六经,而先作《伪经考》,欲搅乱朝政,而又作《改制考》,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

刘先瑞、黄郁文两生书》④

材料5:康有为的“两考”在当时虽如梁启超所说的在学术思想界引起震动,但除康门弟子和少数人外,几乎受到新旧人物的一致反对。朱一新、洪良品、翁同■、孙家鼐、张之洞、陈宝箴、王先谦、叶德辉甚至张荫桓、郑孝胥、陈庆年、章太炎都对康有为的学说不以为然,“两考”也先后被朝廷以上谕的形式诏令毁版。

――江中孝《关于康有为和戊戌维新的

指导思想问题》⑤

请回答:

(1)据材料1,归纳康有为两部代表作的主旨。

(2)据材料1、2,指出康有为撰写“两考”的政治目的是什么?这反映出当时的文化环境如何?

(3)据材料3,指出康有为的著作在学术上有何明显缺陷?我们该如何认识这种缺陷?

(4)叶德辉是著名的今文经学学者,从材料4中可以看出他对康有为持怎样的态度?如何理解“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5)据材料5,指出康有为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结合其思想内容和社会背景,试分析这一思想为什么会“受到新旧人物的一致反对”?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的两部学术著作,更是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的政治理论作品。5则材料分别从作品主旨、写作目的、存在问题以及社会影响诸方面展开,较全面地展现了这次思想启蒙的面貌。康有为在起始时期就预见到了困难,故而“托古”,后来各方的反应则进一步说明了这种艰难。世界上最难改变的是人的头脑,透过维新思想之传播,我们可以体味思想解放的重大价值和艰难进程。

材料1给出的是康有为“两考”的内容主旨。为了宣传维新思想,倡导变法,康有为立足打破因循守旧的儒家传统。在《新学伪经考》中,康有为将当时士大夫奉为“圣经”的古文经书斥为伪书,从而否定了反对变法者的立论基础。思想递嬗中必然有破有立,如果说《新学伪经考》意在破的话,《孔子改制考》则重在立,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受变法观念,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说成是一个托古改制的改革家,而自己所宣传的主张正吻合于至圣先师的思想。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为能够易于被世人接受,康有为在宣传时运用了托古之“术”来承载自己的变法之“道”,在因循守旧为主流的环境下,这既出于实现目的的考虑,也是基于避免招致灾祸的考虑。但是这种附会的做法大大降低了自己著作的学术价值,正如材料3所说,疏漏之处“人所共知”。虽然大家知道他是借学术研究之名,行变法维新之实,但这种对圣人和儒家经典的随意描画,大大冲击了社会上层人士尤其是清流的底线,一时间骂訾丛生、批评如潮。百余年之后,我们再次审视康有为的这些主张时,应该说虽然维新思想的传播步履艰难,但在自我封闭的近代中国,这种看似过当、离经叛道的言论恰恰引发了更多人的思考,收到当头棒喝之效。加之后来梁启超等人的鼓与呼,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就此出现。

时代潮流是指某一时段内宏观历史的发展主题和趋向。认识时代潮流需要或纵向或横向地联系其他历史事件,在比较中发现趋向。一个单一的、孤立的历史事件是无所谓潮流的。因此,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就是进行必要的时空延展,在前后事件或者东西方历史的关联中进行深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的一股强劲的时展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逆转。就是这股潮流中的重要一环。但从反推到现代化历史潮流上去,则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视野更加广阔,通过时空延展,链接到其他关联的历史事件,通过联系对比,展现一种较为清晰的历史发展趋向,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潮流的不可逆转性。

【史料呈现与问题设计】

材料1:近数十年积习相仍,因循粉饰,以致成此大衅(八国联军侵华)。……懿训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思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该逆等乘朕躬不豫,潜谋不轨。……皇太后何尝不许更新;损益科条,朕何尝概行除旧。……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变法上谕》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十

(1901年1月29日)①

材料2:清代从1901年到1911年的最后十年与其说是处于崩溃时期,倒不如说是处于新的开创时期。……直到1911年为止,中国政府一直按19世纪90年代所宣扬的,但未见成效的那些方式逐步进行重建。皇太后和她的顽固派支持者们在1898年解除了光绪帝和康有为的权力,但在1901年之后却采取行动实施他们的大部分激进的改革计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②

材料3:1848年革命的掘墓人,竟成了它的遗嘱执行者。

――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

法兰西阶级斗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1所引上谕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颁布的?从中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此时对康有为持何态度?对变法改革又持何态度?

(2)材料2中的“19世纪90年代所宣扬的,但未见成效的那些方式”是指什么?清末新政是1901年起清政府发起的改革运动,其内容包括改革官制、倡办商业、编练新军,废除科举等多方面,从材料2可以看出新政与在内容上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3)欧洲的贵族阶级残酷地镇压了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但随后,以俾斯麦等为代表的转型贵族势力又采用改革和王朝战争等方式实现了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结合和清末新政的关系,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据此,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历史潮流”这一概念?

现行高中必选修教材并没有对清末新政作充分介绍,但在此处,为使学生能够认识的后续影响和现代化潮流的强劲势头,可以补充进行适当讲述。由于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班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教学内容。所呈现的3则材料中,材料1取自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慈禧太后在逃往西安途中,以光绪皇帝的名义所颁布的上谕。这时的清廷迫于内外压力,虽然没有给维新派“”,但明确表示要进行改革,以“渐图富强”。郭廷以先生说,“是康有为与光绪的合作”,“这次(新政)是张之洞与慈禧的合作”,①但材料2明确告诉我们,两次改革涉及的内容和事项大致相同。长期以来,我们往往从王朝自救的主观目的去评价新政,而忽视了新政“有统治者变法自强的一面”,“更有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的具体内容”。②从内容上看,新政可谓是的翻版,慈禧太后是把被自己了的改革又拿来重演,在继续完成她的“敌人们”所没有完成的变法维新事业。材料3意思是说,1848年的当政者镇压了革命,但不久后却完成了革命的未竟事业。从这一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慈禧为代表的清王朝既是的“掘墓人”,也是它的“遗嘱执行者”。而这,正体现了历史的前进潮流是不可逆转的。

高分子材料的定义范文篇6

关键词:高分子阻尼材料;减振降噪;环保

一、高分子阻尼材料的工作机理

高分子阻尼材料的工作机理是在交变应力等作用到聚合物时,由于因链状大分子必须花费一定时间去克服链段间的内摩擦阻力才能继续运动,在应力变化过程中,变形往往会更为缓慢,特别是在某种频率或温度下这种滞后表现的更为明显。这种变形滞后必须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减小了振动体动能,最终实现减震的效果。

现如今,阻尼材料已经有了更多的发展,新型阻尼材料的出现让高分子阻尼材料的工作机理变得更为复杂,因此用传统的方式来解释是远远不够的。当代的学者为了更好的解释高分子阻尼材料的工作机理,试图从粘弹性性能和微观分子结构的关系来进行剖析。学者Fradlin是最早定义阻尼性能和分子结构关系的,他认为互穿网络聚合物具有协同效应,它可以使两聚合物之间相互交联而限制相区,促使分子水平混合,从而具有宽广的阻尼峰。Thomas指出,聚合物中各个分子基团对阻尼的贡献不仅与其分子结构有关,而且还与在聚合物分子中所处的位置有关,进而定量地提出了基团贡献分子理论。相关学者的分析,加深了对高分子阻尼材料的研究,让新型高分子阻尼材料能够应用的更为广泛,也扩宽了高分子阻尼材料的研发领域和设计水平。

二、高分子阻尼材料的结构性能

传统的高分子阻尼材料具有一定局限性,结构上呆板和单一的特性约束了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其主要包括离散型、约束型和自由型阻尼结构。最近这些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子阻尼材料已经取得了更多的研究进展,在设计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复合型高分子阻尼材料。它主要是通过简单物理组合来实现各种单一阻尼材料的混合,并转换其中的性能和结构从而衍生出具有更多性能的高分子阻尼材料。

(一)具有隔离层的复合阻尼结构

具有隔离层的复合阻尼结构在阻尼层和基本弹性层之间添加了一层隔离层,这是它和自由阻尼结构最大的区别点。隔离层的主要材质是铝蜂窝、纸蜂窝、硬质泡沫塑料等,具有高刚度、轻质的性能特点。在弯曲振动力作用于基本弹性层时,这个隔离层将拉压变形的力度增大,从而阻尼层材料的能效随之增加,类似于杠杆放大的作用,所以也叫扩变层。具有隔离层的复合阻尼结构如图1所示。

图1具有隔离层的复合阻尼结构

(二)吸收低频振动的复合阻尼结构

吸收低频振动的复合阻尼结构和具有隔离层的复合阻尼结构结构存在一定相似之处,但是中间的聚氨酯泡沫不具备高刚度的物理特性,它呈现出的是柔软的特性。因此,吸收低频振动的复合阻尼结构往往在低频震动上具有更好的效果,如图2所示。

图2吸收低频振动的复合阻尼结构

为适应低频振动,增加了泡沫层,该泡沫层就相当于一根很软的弹簧,而普通阻尼层就相当于一个质量块,故其本身就构成质量弹簧减振系统,根据隔振理论,其有效隔振频率k的范围为k≥2P,式中P为质量弹簧系统的固有频率,可由下式求出:

式中m为上层普通阻尼材料的质量,k为泡沫层的刚度,只要泡沫层很软,就意味着P很小,有效隔振频率就更低。适当选择质量及弹簧,便可控制有效隔振频率范围。

(三)消声复合阻尼结构

消声复合阻尼结构的组成材料是对声音具有特定作用的,纤维型或是泡沫型阻尼材料内部有着空洞结构,在声波进入到这些空隙中时,孔壁和空气之间具备摩擦力,伴随空气间的粘性力,材料细纤维和空气产生振动,振动能随之降低,因此消声复合阻尼结构的消声效果较为明显。

(四)用于隔离地震的复合阻尼结构

用于隔离地震的复合阻尼结构,顾名思义是运用到地震灾害中去的阻尼材料。把建筑物同地震运动相隔离的主要条件,一是支承座既能确保建筑物和其地基在水平方向上柔性连接,又能在垂直方向上提供足够的支承刚度,二是支承座具有吸收振动能量的能力,图6即为其原理图。

图5用于隔离地震的复合阻尼结构原理图

三、应用及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分子阻尼材料也得以展开深入研究,并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去。现如今的高分子阻尼材料主要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一是高分子阻尼材料的宽温域和高性能。高性能阻尼材料的要求主要为材料在宽温域内应具备高损耗因子(tanδ)。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由于网络间的相互贯穿、强迫互容、协同效应及特殊的细胞状结构、双相连续等形态特征,可有效拓宽高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这已成为目前制备此类材料颇具前景的方法。

二是高分子阻尼材料需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小。由于当前社会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因此对于任何新型材料都要求具备较好的环保性能,因此高分子阻尼材料也朝着无溶剂型材料、高固体分、水性材料方向发展,从而具备环境友好性。

三是高分子阻尼材料的精细化和智能化。随着科技的发展,高分子阻尼材料已经朝着智能方向不断发展,也表现出更多的应用前景。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改进智能材料成为了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现如今,高分子阻尼材料已经在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开来,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德国汉高便是行业里的重要代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高分子阻尼材料已经朝着宽温域、高性能、环境友好型、精细化和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也成为了各个生产S家研发的重要考虑因素,特别是在开发环保型材料,水性材料和无溶剂材料方面成为了该领域研究中的重中之重。相信只要加快材料的绿色化进程,高分子阻尼材料将会表现出更为重要的应用作用,逐步缩小我国同国外材料发展的距离。

参考文献

[1]符刚.高分子阻尼材料制备及约束阻尼结构的设计[D].浙江大学,2008.

[2]王奇观,钱鑫,王晓敏,郭浩,白阿敏,程晓雅,王恒朝,闫蒋磊,阴晨亮.共价联结石墨烯/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进展[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15,02:99-104.

[3]张乾,梁森,梁天锡.嵌入式共固化耐高温阻尼复合材料制备及老化前后力学性能[J].航空学报,2015,07:2468-2474.

[4]李华.高分子阻尼材料的结构设计[J].河北轻化工学院学报,1990,01:80-86.

高分子材料的定义范文篇7

关键词:史料;孔子;正名;礼

史料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想要理解高中历史知识,借助史料则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这是由历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从历史这两个字来分析,历,即过也;史,即史官。“历史”即过去所发生的事或对过去所发生事件的记录,那么历史便具有不可再现性的特点,不可再现的历史便不得不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来获取历史的真相。在新课改后的教材中,引用史料说明或证明一个历史问题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但是由于现存史料的繁多以及教材需符合课标的客观要求等方面原因,书中有些史料引用不完全,断章取义,若教师不加以引导,便会让学生对该知识点产生误解。

在岳麓版选修课本《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课《先师孔子》中,在讲述“克己复礼”时,书中引用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来陈正名之理。这段话来源于《论语・子路篇》,是孔子根据当时卫国混乱的政治状况提出的一个建议,孔子认为卫国治理国家的第一步一定是先正名。这是由于卫国卫灵公在位时,立其子蒯聩为太子,但蒯聩不满卫灵公宠姬南子,欲杀之,未果,出逃到晋国。之后卫灵公便让蒯聩之子蒯辄继位。在卫灵公去世后,蒯辄继位,即卫出公。此时晋国要求护送蒯聩回国继位,蒯辄派兵抵御,。此后,卫国便陷入了蒯聩与蒯辄父子之战。父子相争,这在孔子看来是不合乎于礼法的。所以孔子提出卫国应当先正名,此处所说的正名即是调节二者之间的父子关系,改变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关系。如果名不正,则言不顺序,言不顺序,则政事不成,政事不成,则君不安于上,风不移于下,是礼乐不兴行,则施之政事皆失其道,则有淫刑滥罚,故不中,刑法枉滥,民则地局天,动罹刑网,故无所措手足矣。这里孔子所说的正名不仅是正名分,更是正责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应当各司其职,每个社会角色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样社会才能够保持一个正常的社会秩序。

面对上述史料,教师的引导便至关重要。有些教师会一笔带过,有些教师则能利用这些史料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所以史料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分析。当然,对教材中史料的分析离不开历史教材本身。那么,结合史料以及教材解析,教师就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史料进行评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正确的引导学生,避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产生偏差。

首先,教师应当关注教材所引用的史料是否具有完整性。例如,《先师孔子》当中的这段话,教师应先找出其出处,并查找不同书籍对同一段话的解析。那么,很容易了解到此段话来自于《论语・子路篇》。再通过不同版本书籍的对比,能够发现这段话虽然完整地说明了正名之理,但是它并没有完整的引用原文。虽然《十三经注疏》或《四书章句集注》中对这段话的点逗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是,这两种点逗方式都将“是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与其引用部分合为一句话,所以虽然从语义的角度来说,这句话是完整的,但是从原文的角度出发,加上这句话,引文才是完整的。引文是否完整关系到对整个引文的理解是否断章取义,教师应当特别注意。

其次,关注教材解析与引文本身意义是否相符,结合上下文,探究引文与教材解析之间是否得当。例如,“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段话,被放在孔子“克己复礼”这一标题之下,旁边配有的文字解释是这样的:为维护“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正名就是用周礼的等级名分把破坏了的名实关系匡正过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所引用的材料陈述了正名的道理,所以这里的引用是合乎于教材的。

但是同时,教材上文的解释当中,又提出了“礼”是指周礼。在小字部分的解释中又提到周礼是周朝人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是经过周公修改后制定的一套以宗法分封为基础的礼制。这种将孔子所提倡的“礼”直接等同于周礼,学生很容易结合上下文,认为正名是维护周礼,即周朝人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礼”的思想产生误解,而且也使孔子的形象变成了一个一成不变、守旧的形象。

众所周知,孔子所生活的时代,各国纷纷扰扰,“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周天子早已衰微,各诸侯国国君的权力也多转移到了臣下、大夫甚至夫人手中,原有的周礼体系已经近于崩溃。就连孔子自身也并不认为周礼是尽善尽美的,是完备的,所以孔子这时候所维护的“礼”,其本质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精神实质不变的情况下,在周礼的基础上有所损益的“礼”,也就是说周礼是有所变革的,它体现的是一种有序的社会秩序,而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君臣之间的关系,孔子反对愚忠,所谓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理解就是对孔子思想的误解,孔子所认为的是“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因此,正名的思想既然是在春秋时期提出的,那么这时候维护的“礼”就不仅仅是指周礼,而是在周礼基础上有所损益的“礼”,这二者的概念是不同的,不能统一而论。所以在教学过程必须向学生强调此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礼”有更深刻的理解,不至于产生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注意课文内容的排列方式,从学生的思维习惯方式出发,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正确的引导,排除思维的误区。

总之,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这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历史教师由知识型教师过渡为学者型教师,而学者型教师的标志性特点是具有研究精神。研究精神与史料教学相结合,便体现在对史料的探究上。对史料的探究归根结底是要将史料运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搜集史料的同时,应该对单个史料作充分研究,在理解史料与课文内容关系后,对史料进行筛选,选取的史料应该利于学生理解其所学的知识点。然而,在史料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史料教学的目标性,分清主次矛盾,明确史料是作为教学的辅内容,不可陷入纯粹的无止境的史料考证中。

因此,作为历史教师,面对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愈来愈高的情况,应当重视史料的价值,合理的运用史料,适当考证,避免断章取义的现象,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到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出现思维偏差所引起的知识性错误,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结果,使学生真正掌握本课知识,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会分析史料。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济南:齐鲁出版社,1996.

[2]梁启超.儒家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任继愈.儒教问题争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高分子材料的定义范文篇8

关键词:普通高校材料学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

物理学是最基本的、包罗万象的一门学科,它对整个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物理是材料学发展的基础,材料学的发展离不开物理,最新的研究方向更是从偏重化学试验转向偏重物理分析。因为物理学在所有现象中起着基本的作用,许多领域的学生都要学习物理学。大学物理课程不仅可以提供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实验、计算、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由于课时限制,大部分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全部的大学物理内容的学习,无法有效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物理思想。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作出调整、压缩、补充,进一步提高普通高校的教育质量。

1.普通高校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分析

1.1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当今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盛行,大部分学生在学学物理时,不能理解其重要性,认为专业和以后的工作都与大学物理没什么联系,只为拿到学分勉强学习。上课不认真、学习其他课程甚至逃课,课后抄袭作业甚至不写作业,考试时作弊等现象比比皆是。

1.2教材更新速度慢

目前,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教材都是沿用上个世纪的教材体系,只添加少许现代科技发展的简介,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太多的内容与现在日益减少的课时存在矛盾。

1.3对各学科内容无差异

现在,绝大部分学校在安排大学物理课程时,都是由物理系统一安排,对各专业、学科不加区分,让学生无法体会本门课程与自身专业的联系,从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2.普通高校材料学专业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探索

2.1普通高校材料学专业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

材料学的发展离不开物理。材料学离开物理就会走入歧途,物理学不仅对现有材料学问题有着指导性作用,而且能影响材料学朝着梦想不到的方向前进。

相对而言,材料学学习更加枯燥、深奥,缺少趣味性,强调的是抽象思维和实践结果;而物理则形象、系统得许多。大学物理解决的问题相比中学时所学的更实际,大部分是为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问题。少了对数学公式的严密证明,主要是要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其实用性,因而更有趣味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大部分物理老师把物理当数学来讲,将物理本身的趣味性全部丢弃,而着重于物理规律内在的联系和整个物理体系的严密性,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材料学专业的同学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求对物理学工具掌握得更好,并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讲课时可以更注重对物理现象的描述、分析,并由此建立方程的物理过程的讲解,而对具体解题过程弱化处理,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物理思想,能用物理学工具解决材料学问题。

2.2普通高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我结合教学经验,建议针对材料学专业学生将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做如下补充和调整。

2.2.1数学篇。

在课程开始前,要补充相关数学知识。材料学专业的学生,一般大学物理开得早,高等数学还没有学完整,而大学物理课程是建筑在高等材料学基础上的,在物理课前补充说明相应的数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否则学生们在理解问题的物理过程时,会因为数学知识不足而不能理解整个解题过程,教学效果也会很不理想。

这部分知识主要是重建微元概念及矢量模式。与纯数学不同,物理中的数学公式、变量更强调物理意义,一些量可以存在于数学中,却因为没有物理意义,必须在物理问题中舍去。最简单常见的就是物理中一般是不存在负数时间的,但数学中却允许它存在,在介绍微元概念时要区别于数学中的概念,强调它们的物理意义。在建立方程时更要关注是否有物理意义,方程两边量纲是否一致,等等。

另一个要重建的就是矢量概念,数学中矢量重点在于代数结果,忽略了方向问题。物理课前要重点强调矢量运算时结果的方向变化。

2.2.2力学、狭义相对论篇。

力学部分知识是经典物理的基础,也是同学们在高中阶段有所了解的部分,但大学物理增加了知识容量,可以解决一些更加实际的问题。这部分知识的重点在于物理概念的由来、原始定义、使用范围。利用物理规律,大部分现实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得以解决。对材料学专业的同学,更多练习要利用原始概念通过微积分计算物理量,而对各种守恒规律简化计算的练习可适量减少。

除了传统的内容外,对材料学专业的同学可以适量补充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的内容,让同学们熟悉矩阵运算的方法。

而狭义相对论与材料学关系不大且难以理解,可略去不讲。

2.2.3光学篇。

通用教材中力学部分大都包括振动、波动内容,介绍完这部分可以直接讲解光学内容。因为力学部分补充了大量内容,按一般习惯讲解热学部分或是电磁学部分,课时不够,讲解不充分,效果也不好。尤其对材料学专业学生,热学部分是需要重点介绍的,涉及概率统计的内容,如果放在第一学期是讲不完的,到第二学期再接着讲学生大都忘得差不多了,所以不如先讲解光学部分,可以完整讲完,这样有助于学生建立比较完整的概念体系。

此外,在波动部分大部分教材都没有涉及波速的问题,而材料力学牵涉到波速的问题,所以应该对波速只取决于介质本身性质,而与其传递的振动无关做一个简单的推导。

对材料学专业的学生,光学部分应着重介绍光谱分析与应用方面,并对最新的材料检验手段及其基本原理稍做介绍。

第一学期包括上述三个部分的内容,重点在于让学生们理解物理定义,掌握各定义、定理、定律之间的逻辑关系,了解抽象的材料学公式中蕴含的物理意义,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能对实际问题提出其中包含的物理过程并寻找物理解释。

2.2.4热学篇。

帮助学生理解概率统计在科学研究领域的作用。在微观领域,由于参与的粒子量巨大,已经无法利用分析单个粒子的物理性质再外推到整个系统的传统做法,必须用到统计概念,理解大量的偶然性中蕴含的必然性,看到完全无规则的微观粒子却在系统的宏观层面显示出了稳恒的现象特征。

在介绍热力学第一定律时补充焓的概念,介绍热力学第二定律时补充熵的概念,因为熵与焓都是材料学中常用的表征材料特性的物理量。

2.2.5电磁学篇。

电磁学体系相对完整、严密,可在数学上完成推导并严格证明。讲解时要避免上成数学课,必须强调物理概念、过程、思想。同时要说明所有的规律不仅是推导出来的,而且是经过实验证实的,要简要介绍对应的实验方法、仪器、结论,并要看到数学工具对物理学发展的积极作用――有时可以预测还没被发现的物理现象、规律,可以应用到以后的材料学研究中。但这部分内容整体上与材料学关系不太密切,可以略讲,留出时间讲解量子力学部分。

2.2.6量子力学篇。

这两部分内容相对材料学专业学生关系重大,且内容复杂,如时间不够,可仅介绍其基本思想、理论、方法,以及具体应用;如果时间充裕,最好可以系统、详尽地介绍量子力学及原子物理初步的知识,引入一部分固体物理的内容,着重介绍分析问题的方法、步骤,对材料专业的学生更有帮助。

普通高校的学生学学物理的主动性一般,大部分学生还是沿用高中时期的学习方式跟随老师的课堂教学学习。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多,无法对学生一一详细介绍。为保证一定的学习效果,必须对课本内容有所取舍。因为什么都教的结果必然是学生什么都学不会,不如大胆取舍,让学生对所教授的内容有系统的、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高分子材料的定义范文篇9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化工材料;发展现状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致力于高分子化工材料的研发,并且将高分子化工材料用于多种领域,满足了节能减排、高性能高科技等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除了本文主要介绍三种材料以外,我国在烯类单体聚合、a―烯烃的聚合、乙烯基单体的光聚合与光刻胶等方面也取得很大的研究成果,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进一步需求,高分子化工材料将得到进一步的开发研究,并广泛的应用于农业、工业、医学、生物、能源等领域。高分子智能材料已经成为材料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全世界各个国家科学家都在为此作不懈的努力。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任何一种重要材料的发明和利用,都能够把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社会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使人类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向前推进一大步。所以可以肯定的说,未来将会有更多更好更实用的智能材料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一、高分子材料概念描述

所谓高分子材料是指由许多重复单元共价连接而成的,分子量很大的一类分子所组成的相关聚合物,并且具有粘弹性。高分子材料正在向以下几方面发展:高功能化,高性能化,复合化,精细化和智能化。鉴于此,我国的高分子材料在进一步开发通用的基础上,应该重点发展高分子材料品种、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以进一步满足市场需要。天然高分子是存在于动物、植物及生物体内的高分子物质,可分为天然纤维、天然树脂、天然橡胶、动物胶等。合成高分子材料主要是指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三大合成材料,此外还包括胶黏剂、涂料以及各种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具有天然高分子材料所没有的或较为优越的性能,较小的密度、较高的力学、耐磨性、耐腐蚀性、电绝缘性等。

二、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分析

(一)聚烯烃材料

聚烯烃是高分子化工材料中用量最大的,也是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主要在汽车、建筑、家电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聚烯烃是烯烃的聚合物,是由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辛烯、4-甲基-1-戊烯等α-烯烃以及某些环烯烃单独聚合或共聚合而得到的一类热塑性树脂的总称,主要通过高压聚合或者低压聚合如溶液法、浆液法等方法生产合成,主要品种有聚乙烯以及以乙烯为基础的一些共聚物、聚丙烯以及以聚丙烯为基础的丙烯共聚物。具有容易加工、综合性能良好、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等优点。目前,各研究机构正在研究使用过渡金属做催化剂,进行各类烯烃的聚合。近年来,随着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入,聚烯烃的合金化、高性能化和多样化成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二)高分子智能材料

高分子智能材料是通过有机和合成的方法,使无生命的有机材料变得具有生物功能的一种材料。其功能可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有意识地调节、修饰和修复。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赋予高分子材料的起始装态,当外部条件发生改变时,它可以改变成相应地形状,并能固定其形态。当外部条件再次发生改变时,智能高分子材料以特定的规律和方式再一次发生变化并恢复至起始态。从而完成从起始记忆态到固定变形态再到恢复起始态的循环过程。自行调温调光的新型建筑材料,成分是由水和聚合物构成的。在低温时聚合物是成串排列的,为透明状,能够透过90%的光线。加热时,这种聚合物就以纤维的形式聚合在一起,成乳白色,能够阻挡90%的光线。并且这种可逆过程是在两三度温差范围内完成的。具有传感功能的高分子材料,这种与传感器结合起来的高分子材料,已成为智能材料的一个新特点。例如,装有压电陶瓷传感器的机器人,可以灵敏地感觉到轴承脱离时摩擦力突然变化的情况,并迅速作出握紧反应。

(三)稀土催化材料

稀土元素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能和物理组成,以稀土元素为基础的稀土功能材料在信息、生物、新技术、新能源以及环境保护等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稀土催化材料比传统的贵金属催化材料相比,具有资源丰度高、成本低、生产工艺水平高以及性能优越等方面的优势。稀土催化材料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最重要的是能够节约资源和能源,进而减少环境污染。上世纪60年代,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运用稀土化合物组成新型催化剂用于二烯烃的聚合以及橡胶的制备,打破了传统的Z-N催化剂,取得重大研究进展。目前稀土催化材料大量运用在能源环境领域中,如汽车尾气净化、工业废气以及人居环境净化等方面。

(四)生物医用材料

生物医学材料指的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能、特种功能,用于人工器官、外科修复、理疗康复、诊断、治疗疾患,而对人体组织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的材料。高分子合成的生物医用材料通过分子设计和聚合,能够获得具有良好物理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生物材料,其中高分子软材料常用做为人体软组织如血管、食道和指关节等的替代品。合成的高分子硬材料可以用作人工硬脑膜、笼架球形的人工心脏瓣膜的球形阀等;液态的合成材料如室温硫化硅橡胶可以用作注入式组织修补材料。

三、结束语

新型高分子材料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从几个方面介绍新型智能高分子材料。主要包括高分子材料的含义,发展现状和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等几方面内容。作为一种与国民经济、高科技技术和现代化生活密切相关重要的材料已经在各个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人类已经进入了高分子时代。

参考文献:

高分子材料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有机半导体材料应用

1、前言

半导体材料是在室温下导电性介于导电材料和绝缘材料之间的一类功能材料。靠电子和空穴两种载流子实现导电,室温时电导率一般在105~107欧·米之间[1]。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且在近几十年来取得长足进步,200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白川英树等三位从事导电聚合物研究的科学家,这标志着有机半导体材料科学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3]。

有机半导体材料与传统的无机半导体材料相比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在电导率、载流子迁移率[4]和能隙等方面存在着较多的类似点,应用领域[5]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有机半导体材料又具有许多不同于无机半导体材料的新特点,有机半导体材料具有质量轻、柔韧易加工性、可低温大面积成膜等特点,将低成本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用于微电子及光电子器件的研究近年来受到高度重视。近几年来建立起来的超快光谱技术和超微结构表征方法为研究有机半导体的激发态提供了手段,使有机半导体激发态性质、激发态结构[6]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迅速发展。成为目前国际上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2、常见的有机半导体材料

已知的有机半导体[7]有几十种,包括萘、蒽、聚丙烯腈、酞菁和一些芳香族化合物等。有机半导体器件[8]对所有有机半导体材料有两点要求[9]:(1)高迁移率,以保证器件的开关速度;(2)低本征电导率,尽可能地降低器件漏电流,从而提高器件的开关比。

2.2有机半导体材料分类

2.2.1根据载流子传输类型划分

根据载流子传输类型[10~11]来划分半导体材料,无机半导体材料和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划分标准是不同的。对无机半导体材料而言,它的N、P型主要取决于半导体中密度占优势的载流子类型,这是因为载流子是通过离域带(导带或价带)来传输的。因而,电子占多数的半导体为N型材料,空穴占多数则为P型材料。而对于有机半导体来说,对半导体类型的定义只能根据载流子输运能力大小来划分,这是因为有机半导体内部电子与空穴密度不存在明显差别,而且载流子是通过定域传输的,因而若一种有机半导体对电子输运能力“明显”优于对空穴的输运能力,则定义这种半导体为N型材料,反之则为P型材料。另外,如果对空穴和电子的传输能力相当,则把这种有机半导体材料称之为双极型材料。通常在有机半导体领域中也称N型有机半导体为电子传输材料,P型有机半导体为空穴传输材料。

2.2.1.1P—型有机半导体材料

P型高聚物典型代表为烷基取代的聚噻吩,如典型的P型高聚物为区域规整聚32烷基噻吩能形成高度三维有序的聚合物分子链,但其场效应行为强烈地依赖于成膜所使用的溶剂。P型低聚物以噻吩及其衍生物为代表。实际上,历史上第一个制备出的OFET就是采用低聚噻吩为场效应材料。低聚物分子[12]由于可通过灵活改变分子链长度和引入官能团来调节分子轨道能级,因而在OFET中占重要地位。P型有机小分子[13]则拥有聚合物无法比拟的优点,如易于提纯,分子间的平面结构则大大降低了分子间的势垒,从而有利于载流子高速迁移;又因为其成膜工艺多,制备的半导体薄膜质量较好,目前部分有机半导体,如并五苯等已能制备成单晶,这大大提高了载流子场效应迁移率,拓展了OFET的应用空间。典型的P型有机小分子通常有并五苯、酚箐类化合物、苝、红荧烯等。

有机半导体材料中以P型有机半导体材料[14]为主,因此P型场效应材料研究进展比较迅速,种类也较多。另外,P型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和开关比,采用真空成膜的OFET性能大多比较优良。如单晶并五苯的OFET性能最好,大大超过了其它OFET性能,也大大超过了非晶硅薄膜晶体管。

2.2.1.2N—型有机半导体材料

1990年第一个N—沟道OFET被报道,它采用双酞菁镥为场效应材料[15],其器件性能一般,载流子迁移率为2×10—4cm2v—1·s—1(典型载流子迁移率约为1cm2·v—1·s—1)。N—型有机半导体化合物对氧和湿度较敏感,从而造成场效应迁移率低和晶体管工作性能不稳定,因此N型有机场效应材料在数目上大大少于P型有机场效应材料。

为提高N型场效应材料[16]的稳定性和场效应迁移率,通常可通过调节其电子亲合能,如引入强吸电子基团—CN、—NO2或—F等来降低其LUMO能级,使得电子的注入和运输成为可能,这是目前获得高效N—沟道半导体材料的主要途径,或在其表面加一钝化层或完全包裹封装来实现。由于N型半导体材料较少、稳定性达不到要求,但它又是双极晶体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稳定的高性能的N型场效应材料的研制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同样地,N型场效应材料也分为高聚物、低聚物和有机小分子三类。目前,N型高聚物半导体材料不是很多。通过离子注入对PPV(聚乙烯)进行掺杂后,可以得到优良的工作性能和加工性能的N—沟道有机半导体材料。直到2000年采用蒸镀制膜,得到并五苯OFET的μe达到2.4cm2/(V·s),Ion/Ioff达到108,分子晶体管的实现为晶体管微型化、大规模集成和超大规模集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器件[17]的稳定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其中单晶二萘嵌苯的OFET性能最好,也超过非晶薄膜晶体管的载流子迁移率。

2.2.1.3双极型材料

高分子材料的定义范文篇11

鉴于考纲并无任何变化的特点,在备考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扣紧考纲中的四十个考点,逐一训练到位。但是,又不可以平均使用时间,应针对近两年来学生的测试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重点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复习:

一、古代诗词鉴赏

考纲规定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古代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是目前学生备考中的薄弱环节。教师应将诗词鉴赏中的表达技巧”分解为古代诗词鉴赏中的抒情手法和描法两大类。然后应把每一大类再细分小类,抒情手法分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寓情于事)、情景交融。描法分为细节描写、白描、象征、虚实结合、烘托、动静结合等。这部分的复习备考要做得细致具体才行。

二、文言语句翻译

考纲规定翻译文中的句子”,对这类试题考生往往自我感觉良好,但失分颇多。为此,考生应注意以下九点:

1.翻译文段或句子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注意所译文段或句子中的实词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3.遇到文言特殊句式要调整;

4.要补出文言语句中的省略成分;

5.要懂得一点文化常识;

6.要了解修辞现象;

7.不必翻译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和专有名词;

8.删去只起语法作用而无实在意义的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9.古今词义相同,但由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所以应该用双音节词翻译单音节词。

复习时,在上述注意事项的基础上,配合以试题,加强训练,方可见功效。

三、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考纲规定能理解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考纲的题型示例”中刊登了曾经检测过的三篇文章,即《植物睡眠之谜》《沙尘暴》《铜奔马正名》,扣紧考点,仔细研究三篇文章及文后所设的试题,会发现学生阅读这两类文章时欠缺的是形式逻辑”常识,而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对形式逻辑常识只字未提,致使学生解答自然科学类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试题时感到模糊茫然。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从形式逻辑角度解读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应该先说清概念,什么是概念的内涵,什么是概念的外延;再说清判断,什么是判断的质,什么是判断的量,什么是判断的模态;最后说清推理要遵守规则,并要合乎情理。做了上述必要的铺垫之后,学生阅读这两类文章的能力会有一定的提高。

四、散文阅读

考纲规定能阅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文学作品”,考纲的题型示例”中刊登了曾经检测过的两篇散文,即《报秋》《绵绵土》。散文阅读的主观性试题历来是考生答题时深感困难之处,可以说散文阅读主观性试题分值高、判分严,考生丢分多。为此,备考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研究四种题型。

依据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研究词语理解型”试题;依据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研究句子理解型”试题;依据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即表达技巧)”,研究表现手法题型”试题;依据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研究主旨理解题型”试题。

2.从近几年来看,考生丢分最多的是表现手法题型”。因此,教师要扣紧考点,做具体的解读。

表现手法包括四个方面:

1.表达方式,散文涉及表达方式之中的叙述、描写与抒情;

2.写作方法,如类比、烘托、反衬、抑扬、象征、白描、寓庄于谐等;

3.布局谋篇,可以检测文章整体的布局谋篇,也可以检测文章局部的布局谋篇;

4.修辞方法。考纲的文字表述概括性极强,高三师生备考时必须将每个考点具体化。

五、作文

2008年高考语文共十八道作文题,其中命题作文八道,材料作文八道,话题作文两道。于是有人得出结论,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平分秋色,话题作文”即将谢幕。这一结论的前一句话是对的,后一句话不妥。考纲题型示例”共列十一道作文题,其中话题作文五道,命题作文三道,材料作文三道。由此看来,考生在备考作文时,还是应该关注三种作文题型,话题作文”仍然没有过时,不可忽视。命题作文,要训练学生审题时抓住题眼,即抓住题目中能显示文章思想意义和情感倾向的关键性词语。要培养学生对词语式标题、短语式标题和句子式标题的审题能力。

材料作文,要在训练写作的过程中反复提示学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练习材料作文的类型要全面,既要练习文字材料和图像材料作文,又要练习单一材料和多则材料作文,既要练习事例材料和寓意材料作文,又要练习古代典籍材料和现实生活材料作文。

高分子材料的定义范文1篇12

论文关键词:等离子渗氮,超高周疲劳,马氏体时效钢,内部破坏

0引言

近年来,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核工业、机械等工业领域,许多工程材料和结构部件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承受超过千万次的循环载荷。有关工程材料在周次应力循环以上的超高周领域的疲劳行为研究己成为疲劳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引起了学者和工程界的高度重视。

为了评估表面改性对金属材料疲劳强度的影响,日本的研究者率先开展了超高周疲劳行为领域的研究。Naito等在1982年使用频率50Hz的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对经过渗氮处理的Cr-Mo钢(JISSCM415H)进行了10次应力循环的疲劳实验[1],实验得到的S—N曲线显示出两个弯折点,出现了疲劳极限消失的现象。此后,Masuda,Emura等在研究者对不同材料进行研究时也验证了同样的现象[2,3]。研究表明,高强度钢和表面改性钢在低于传统的疲劳极限的应力条件下,在超过10周次应力循环后依然会出现疲劳破坏行为,且与短寿命领域表现出呈现出明显的不同特征,其裂纹往往从材料内部的缺陷和夹杂物处萌生,S-N曲线呈现出阶梯型,没有明显的传统意义上的疲劳极限[4-7]。但因材料的种类,表面状态和环境等不同,材料的超高周疲劳行为有着显著的差异。王清远研究发现等离子渗氮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麻时效钢的疲劳强度,但经过表面处理的高氮铬轴承钢的疲劳强度却下降约20%[8]。

与传统渗氮处理方法相比,等离子渗氮具有可以精确控制表面化合物层的有无及深度、表面光滑、能耗低、工艺过程简单且污染小等许多优点[9]。因此,目前等离子渗氮表面改性技术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能有效提高金属材料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疲劳性能等。但对经过等离子渗氮处理的金属材料在超高周疲劳破坏区域的疲劳特性,尤其是破坏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改变渗氮处理条件,使渗氮层组织和深度发生变化,探讨其在10周次应力循环以上区域的疲劳行为及破坏机理。

1材料与试验方法

本研究选取马氏体时效钢为研究对象,该材料是实用钢中强度最高且韧性较高的材料。其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材料经过机械加工成如图1所示的疲劳实验用试件后,先对其表面进行电解抛光,然后再进行渗氮处理。渗氮处理时,试件先在真空环境中加热到设定温度,然后加入氢气和氨气的混合气体,通过混合气体的放电产生离子密度小且能量低的等离子体,同时在试件表面生成高活性自由基,实现对试件表面的渗氮处理。本研究中选取了三种处理条件,分别是:480℃1h和5h,570℃1h。后面相应标记为48N–1、48N–5和57N–1。渗氮材的硬度和残留应力的测定分别采用显微硬度计和X射线应力测定装置进行,疲劳试验采用小野式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在室温、大气条件下进行。对所有疲劳断裂试件使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断面进行了观察与分析。

表1马氏体时效钢的化学组成

Table1Chemicalcomposition(wt.%)

C

Si

Mn

P

S

Ni

Mo

Co

Al

Ti

0.005

0.03

0.04

0.002

0.002

18.69

4.89

8.92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智能交通论文范例(3篇)

    - 阅0

    智能交通论文范文篇1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信息技术教学;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8-5127-02OntheApplicationofPolyclimaxIntellige.....

    智能医疗应用案例范例(12篇)

    - 阅0

    智能医疗应用案例范文篇1Abstract:Medicalrecordmanagementsystemisanimportantcomponentofhospitalmanagementsystems,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andthead.....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