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变化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网络时代的变化范文篇1

关键词:网络型组织;网络状产业链;网络平台竞争;网络产业融合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入应用,深刻改变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相比,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的组织方式和竞争关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外界市场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驱使企业调整生产方式加以应对。网络化组织是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企业间的网络化联系,以合作竞争的形式构建灵活响应外部环境的组织形态。网络型组织更好地适应了网络经济时代的市场环境,为企业寻求合作伙伴、进行产业创新创造了开放灵活的外部条件。

一、网络型组织间关系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转变组织方式提供了技术条件。知识经济背景下,网络型组织应运而生。甘碧群、程凯(2001)提出网络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下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创新,指出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生产方式的变革,从传统大规模组织时代到多部门组织,企业组织方式的转变是为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调整。Powell(1990)指出网络组织是介于市场与层级制度安排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威廉姆森(1991)称之“混合型组织”即一种中间组织形态。Bryson和Crosby(1992)指出,网络组织是一种依靠单个组织无法独自完成任务的有效制度设计。网络的基本要素是由节点和连接组成的。网络组织也是众多节点(企业或个体及政府部门)之间建立的联系。Achrol(1999)指出网络组织是由独立的部门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在互利共赢基础上而组建的联合体。网络组织实现了企业间的跨界合作,是一种开放的组织形态,也是一种自组织的契约结构。产业生态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王如松、杨建新,2002),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外部环境要素构成。企业之间通过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的合作竞争关系,并吸纳外界补充资源实现协同创新。这种组织模式通过联合企业间异质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实现协同倍数效应。网络组织的创新效应突破了传统企业依靠自身有限资源的发展局限,是一种全新的组织方式变革。

网络型组织是在信息化时代诞生的一种虚拟组织形式,舍弃传统企业“大而全”的经营思路,通过灵活、轻便的组织形式快速响应外界市场环境变化。网络型组织为为小企业提供了整合资源的有效方式,通过联盟组织联合打造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是大企业获取持续竞争力的法宝。网络经济时代,世界变得更平了。网络信息技术打通了企业之间交流的障碍,使得企业之间联系更加便捷。在信息技术演变的实践中,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催生了“云组织”,云计算通过强大的资源集合运算能力使分散的资源集中共享处理,实现按需索取的便捷服务,云计算促使组织结构的轻型化,通过虚拟组织形式配置企业间资源,在共享过程中实现协同创新发展,是新兴信息技术带来的新型组织模式。网络型组织在面对外界不确定环境时,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降低风险;同时通过资源共享来吸纳新思想和新知识,具有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

二、网络状产业链构建

伴随着分工演进的进程,产业链构建形式也不断重塑。信息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信息知识要素成为重要生产资源,企业的生产工序被进一步细化分解为“块”状,每一块是具有独立功能的子系统,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不同生产模块能够实现按功能需要进行再整合,模块化生产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企业一体化的组织模式,而且突破了一直以来上下游产业链关系的单一线性模式,转变为多个供应商之间合作的网络状产业链关系(芮明杰,2008)。网络状产业链也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开创了知识经济时代产业链新形态。网络信息技术推动了产业间的相互渗透,技术壁垒的打破营造了产业融合的外部条件,科技信息企业突破传统产业边界,建立了以知识分工合作为基础的网络状关系。网络状产业链各环节构成要素之间通过知识共享,构成复杂网络组织系统,并在动态分工中实现共同目标;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具有较好的组织弹性,可以灵活响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组织边界不再受严格限定,变得模糊化,在开放系统下根据任务进行调整重新界定。网络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突破了传统点、线状的单一产业关系,开创了网络化的组织间关系。

网络产业链的整体价值是由各个模块通过协同合作共同创造的价值集成体,Callanhan和Pasternack(1999)将这种价值创造方式称作“价值网络”(ValueNetwork)。价值网由顾客、供应商、竞争者、补充者四个核心要素构成。价值网络的思想打破传统线性价值链的单一思维,突破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原有壁垒,通过开放组织吸纳外部资源重建价值创造。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对日益多样化用户需求,开创出一种全新的价值创造模式。越来越多的科技信息企业通过软硬互补的合作形式联合打造竞争优势。3G时代通信行业进入网络状产业链发展阶段,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改变了原有的线性上下游产业链关系,通过与内容服务提供商、软件提供商合作共同打造强大的产业链联盟,创造了多方共赢的产业价值网络体系。

三、网络平台竞争模式

网络信息经济不仅带来组织结构与产业链结构的重塑,也改变着传统企业之间合作竞争方式。传统企业之间进行产品之间“面对面”的直接竞争,而网络企业相互之间处于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当中,企业之间形成“竞合共生”的产业生态。面对分散的网络节点,整合多方资源的平台型企业应运而生。与传统市场供需双方直接交易不同,网络信息时代的平台组织模式可以整合双边甚至多边市场,产品的供给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中间平成交易,平台通过协调两类或多类顾客之间的需求获取利润。平台竞争模式有效整合了活跃在网络经济中的各类资源,打造了核心领导企业的优势竞争力,是网络企业竞争关系的新模式。AnnabelleGawerandMiehaelA.(2002)提出了平台领导的概念(PlatformLeadership),发现科技信息行业出现协调不同价值链关系从而创造最大化价值的平台型企业,由微软和英特尔打造的“Wintel”平台一度领导着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步伐。与传统线性产业链利益分配关系不同,平台型企业需要协调各方资源从而创造出多方共赢的产业格局,通过策略组合实现协同发展。平台在网络经济时挥了重要的作用,实现了资源有效配置,成为实践中网络企业纷纷践行的商业模式。百度、淘宝、QQ、iphone等诸多耳熟能详的网络巨头企业,都在试图打造强大的业务平台,通过整合多方资源获得持续竞争力。美国学者于21世纪初期关注到英特尔、微软、思科这些科技巨头构建的平台型商业模式。中国的互联网在2011年全面进入平台化竞争时代。各大媒体与行业研究者纷纷采用“平台化竞争”来描述当前活跃在中国互联网领域的知名企业,腾讯、百度、新浪、360、淘宝等都竞相构建平台竞争的模式。平台化商业模式拓展了企业的盈利空间,成为互联网企业整合多方资源重获利润增长的崭新模式。

网络平台企业一边面对网络产品需求者;同时集合产业链上游的内容提供商或应用服务提供商,构建灵活响应用户需求的网络状产业组织结构。网络平台的运营模式有效整合了网络经济中的丰富资源,作为中间商的平台企业“借力做大”,从而大大提升了平台自身价值,也形成了独特的良性循环盈利模式。例如淘宝电子商务平台,供给端汇集了上千万的销售商家,同时整合物流、电子支付、交流软件等配套服务,从而促使买卖双方通过淘宝平成交易。平台关联企业通过合作竞争(Co-competition)方式共存。

四、网络产业融合趋势

20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行业的放松管制,网络信息产业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产业融合现象最早源于20世纪70年代数字通讯、传播、出版等不同媒介之间呈现出的交叉进入、融合发展态势。这种源于技术进步而导致原有产业边界消失,不同产业之间交叉渗透带来新增长区域的现象,学术界称之为产业融合(IndustryConvergence)。欧洲委员会的绿皮书(GreenPaper,1997)指出产业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重合”。日本学者植草益(2001)针对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产业融合是由行业的技术变革和政策壁垒降低而带来的企业间合作竞争关系的强化。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产业融合现象进行了全方位阐释,起因于信息技术而带来的产业融合现象正在向更多产业扩展。融合不仅带来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的改变,而且对未来产业成长带来冲击性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人们认识到产业融合一个由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创造性破坏的产业动态发展过程,并将重塑产业的结构形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网络信息行业的动态融合发展,成为产业增长的新引擎。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中指出将建设泛在融合的网络设施,发展三网融合、云计算等智能化新兴网络信息产业。如今信息产业呈现出融合化、多样化、丰富化的发展态势。固定网与移动网正逐步走向融合;IP技术在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的普遍应用为网络趋同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三网融合已经展开多种融合模式实践。下一代网络(NGN)代表了网络融合的发展趋势,将实现网络互通和业务互通。胡汉辉、沈华(2007)对网络融合现象及商业模式变迁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融合将带来产业组织经济特征和结构的改变,也促进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骆品亮、王婷(2007)对3G时代移动固网电信行业产业链整合进行了案例分析,深入解析了固网与移动网络融合背景下中国3G电信企业竞争策略的转变方式。顾成彦、胡汉辉(2008)对网络融合理论进行了系统综述。指出技术的替代和互补性带来不同融合方式,融合过程中企业将网络外部性内部化,通过平台包络策略等商业模式变革来获取新的融合市场利润。糜正琨(2009)从技术角度对网络融合发展趋势进行了解析。随着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深入,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融合”已经成为网络通信业的主旋律。网络融合(NetworkConvergence)对于理论和实践界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兴产业问题。

技术和需求外部环境的变化共同催生产业发展形态的变迁。与传统工业经济不同,网络经济时代的网络型组织呈现出诸多崭新的产业组织特征。由以上分析可见,无论是企业自身的组织方式,还是产业链构建形式,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方式,都发生着全面的变化。

网络经济以一股新生的力量蓬勃发展,中国的互联网经济推动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服务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代表新兴产业趋势的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将全方位渗透到社会经济组织当中,必将带来新一轮企业组织和产业组织运行方式的调整和转变。对网络产业组织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现实问题,也将从丰富的现实素材中提炼有价值的理论问题,理论与现实将实现协同创新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WalterW.Powell.TheTransformationofOrganizationalForms:HowUsefulisOrganizationTheoryinAccountingforSocialChange,1990.

2.BrysonJohnM.andCrosbyBarbaraC.Leadershipforthecommongood:Tacklingpublicproblemsinashared-powerworld,1992.

3.RaviS.AchrolandPhilipKotler.MarketingintheNetworkEconomy.JournalofMarketing,1999(63).

4.CallahanandBA?Pasternack.Corporatestrategyinthedigitalage.StrategyandBusiness,?1999.

5.MichaelA.CusumanoandAnnabelleGawer.TheElementsofPlatformLeadership.?MITSloanmanagementreview,2002,(43).

6.甘碧群,程凯.网络型组织: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创新.经济评论,2001,(2).

7.王如松,杨建新.产业生态学和生态产业转型.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5).

8.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中国工业经济,2001,(2).

9.骆品亮,王婷.基于FMC的3G背景下电信产业链整合模式与业务融合策略.产业经济研究,2007,(5).

10.顾成彦,胡汉辉.网络融合理论研究评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6).

11.糜正琨.认识网络与网络融合.中国新通信,2009,(11).

12.刘玉芹,胡汉辉.电信产业链网状化与电信市场竞争.中国工业经济,2011,(10).

基金项目:2011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基地招标项目“平台竞争视角下三网融合规制与竞争政策研究”。

网络时代的变化范文1篇2

[论文摘要]电脑网络的迅速发展,数字新技术使一种崭新的网络写作与传播方式诞生,它形成了自身一系列的特色。本文结合传统写作与传播方式,阐述了网络写作与传播方式的10种转播。

互联网新载体的不断发展,新数字超文本技术的出现,带来了写作方式、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的深刻变革,网络传播的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平等性、自由性等神话的建立,使电脑写作与传播超脱了传统的壁垒,催生一种电脑网络全新的叙事风格。网络写作与传播超越了艺术与现实的界限,超越了传统文体所规范的界限,成为一种虚拟与虚构的结合,技术与想像、视觉与听觉、梦幻与现实的结合,传统写作那种审美认识、审美愉悦、审美教化等功能正在被网络写作所消解。“以游戏冲动替代审美动机、以技术媒介替代艺术规律、以工具理性替代诗性智慧、以技术的审美性替代文学的审美化”的写作与传播方式正在形成。依照德里达的说法,传统的“线性写作”和印刷文本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取而代之的便是一种向四处蔓延与散播的可以无限链接的电脑“非线性文本”的诞生。因此,笔者认为,网络写作与传播方式是前所未有的,显示了传统写作方式在网络时代的转型,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10个方面。

(一)由传统书面语言向电脑语言转换。传统纸质媒介时代的写作与传播均离不开书面语言,人们只有通过书面语言来获取意义,从而达到交流、理解和共鸣的效果。书面语言是以文字、图像等符号为主要手段来叙述的。网络时代的电脑语言则是以数字编码程序为核心来叙述的,作者操作鼠标、敲击键盘,在数字“0”与“1”二进制语汇排列中完成解码的转换,将人的思维与电脑处理在“人机”转换中变成文本,引起语言的重构。法国学者巴尔特在《从作品到文本》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的观念之所以转变,是因为我们对于语言的概念转变了。他认为,作品与文本的差异在于作品是实在的,它占据了书的空间的一部分,而电脑文本则是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即文本是一个由语言构成的“抽象空间”,只有读者介入方能体会,文本以语言为媒介并且用来指出和说明某种隐于其中的社会特性。电脑语言导致了网络写作特殊形式的产生,最早借助于电脑语言写作的人,大都是电脑操作的高手,他们的技术能力远远超过写作能力,“技术的艺术性”被计算机网络演绎成“艺术的技术化”,传统的纸质语言的艺术性已被电脑“界面”的感觉性语言所取代。再说网络时代是视觉时代(也称“读图时代”),电脑图像的显示与传播也优于文字的阅读。

(二)由传统文本叙述向网络超文本叙述转换。传统写作(出版物)是依照线性运作的,通过设置章节与页码标注,并以字、词、句、段、标题等形式固定下来,每一页都有页码顺序,作者与读者的任务就是逐章、逐节、逐页、逐段、逐句以至逐字往下写与读;其展示作品的内容逻辑线索清晰,情节完整连贯,文字手稿是有厚重感、原始性和收藏价值的物质体。而网络超文本写作与传播带来的是文本的非线性、多义性、选择性技术,当电脑中的光标移至文字或图像时,点击键盘或鼠标,显示屏上的主页会跳到链接的新主页上,使各个书写片段之间埋下重重链接,瞬间的链接能将无数文本关联起来在众多文本之间漫游,标示着网络文本是更大的虚拟空间大文本的一部分,颠覆了传统那种专注于单一作品的写作与阅读方式。这种超文本方式将文本的核心词句链接在一个树状的网络系统之中,写作变得既无固定方向又无清晰线路,跳跃且极不稳定,作者与读者便处于纵横交错的路径中写作与阅读,随着鼠标在网中游走,彼此交叉、四通八达的网路使他们感到困惑,文本可整段删除或移位,凸显出多元性、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这样,电脑文本的多变性导致了意义的去中心,文本内部结构变得松散,思路与语意开始断裂,印证了波斯特所谓的主体去稳定化倾向。网络超文本写作方式,给作者带来写作的方便,当作者将文字输入电脑时,显示器上出现以光速变化的文字痕迹,这些符号代表着内存中的ASCII码,作者怎样想,电脑就马上显示了出来,手稿消失了,触觉与特性分离,实现了时空的同一性,主客体一瞬间真正实现了交融。就此,罗森伯格干脆将读者(reader)与作者(writer)两词斩头去尾合成一个新单词——wreader来表示网络超文本带来的这种状况。所以“荧光屏——客体与书写——主体合而为一,成为对整体性进行的令人不安的模拟……电脑书写处于划分主体与客体的界限上,给笛卡尔二元论所代表的澄明而确定的世界带来些许含混。”网络写作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处处能体现网络写作超文本的印记。

(三)由传统的单向传播向互动传播转换。传统媒介文本的传播方式是一传输一接受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方式在结构上是固定的,缺少变化性,一经确定就不能更改。网络新文本传播的出现则形成了传播一传输一接受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它突破了传统文本传播的单向性与呆板性,受众变成了信息的传者与受者双重身份,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由点到面的多元化传播之中,互动传播时代真正到来。网络写作就是互动性的,是人——机互动产生的结果,通过人机互动又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作者与在线的读者,随时可以进行再创作和再诠释互动,而这种流动且连续的互动写作,是任何传统媒介所难以做到的。尤其LINUX软件的发明带来了新写作方式的革命,作者公开代码让网友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该系统在网络协作中完成,这样一来就不存在本体意义上的原作了,一切文本在读者的参与中不断变化。网络写作互动新方式,无疑赋予了网络写作前所未有的开放、自由、平等的崭新天地,在这种互动写作中作者的权威逐渐消失,读者力量却在逐渐提升。虽然参与者受到“传播环境”,也就是电脑网络系统的制约,但相对于传统写作与传播而言,网民却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性”去“再创作”的权力,这样就实现了创作与赏析的统一。如当网络诗人们一人一句地联句赋诗时,一个集体写作与鉴赏于一体的系统也就在网络世界形成了。这样“作品的‘界面’流动感淹没了,‘纸面’沉淀的文学性强化了人对机器、艺术对技术的依赖,使得千百年来文字书写、纸介印刷、线性阅读的文学活动,变成了机器操作、比特叙事、图文匹配的观赏性浏览和趣味性选择,用多媒体‘立体叙事’方式全方位刺激人的感官,冲淡了文字风格韵味的深层体验。”

(四)由传统的精英性向网络的平民性转换。传统写作是精英们的天下,对百姓来说写作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他们很难发表自己的作品。这是因为传统写作后,作品要投寄到刊物或出版社,经过编辑的严格审阅,层层把关修改,达到要求的作品方能发表。而网络空间是一个平民化的空间,这里没有中心和权威,颠覆了等级制度,也就没了审核机制,网络写作处于绝对自由的状态。网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匿名性等特点,网民可以方便地掩盖自己的身份;加之网中没有版面的限制,没有编辑的把关,网络的这种“低门槛”大大地刺激了“草根”平民自由表达的欲望,人人都可以随心所欲、袒露心迹、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作品”贴于网上。在网络虚拟世界,作家与百姓变得模糊不清,艺术与非艺术的界线已经消失,这里是平民张扬个性的天地,许多甚至把网络当成笔墨游戏之地,他们只是追求情感的一时宣泄,在一种新的存在方式中表明自己,故有人称之为“孤独者的狂欢”。正如网络作家李寻欢所言:自由,不仅是写作自由,而且是自由的写作;平等,网络不相信权威,也没有权威,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权利;非功利,写作的目的是纯粹表达而没有经济或名利的目的;真实,没有特定目的的自由写作更接近生活和情感的真实。因此,网络已成为网众自由言说、表述梦想的精神迷狂场所,没有了精英与平民、雅与俗、欣赏者与创作者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结构。

(五)由传统的历时性向网络的即时性转换。传统印刷类作品,读者只有在文字叙事中展开丰富的审美想像,并通过想像将文字转换成生动的形象,才能在写作与阅读中产生审美愉悦。加之传统出版有严格的审稿程序、印刷出版过程,读者读到作品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当代网络技术对文化主体的侵入,促使受者的想像力开始萎缩,网络媒介的信息传播快捷迅速,信息流量大,储存海量,信息转瞬即逝,良莠难分,网络写作使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转变为写作与超现实的虚拟关系,突破了时空的屏障,审美距离感完全消失。网络技术大大地加快了写作和传播的节奏,传者与受者追求的是在场的“现在时”,追求叙事的随机性与任意性,重要的是“吸引眼球”,不会为作品的深度与意义而费神,网络作品呈现出生活的原生态。从现状看,网络写作与传播通常做法就是将作品贴于BBS,或列入首榜目录供网民点击,好的文章收入到文集,然而,当作品收入个人文集便有如进了“棺材”而无人问津了,这同传统作者希望将自己的经典永载史册的渴求与做法完全相悖。网络也造成阅读方式的改变,传统阅读方式是沿着线性从头读到尾,而在网中阅读摆脱了线性约束,其阅读的随意性很强,在鼠标超链接的导引下,可跳跃式地通过节点衔接来海阔天空的自由阅读,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巨大的阅读空间里,读者可选择作品的某段放射出去,引出其他感兴趣的段落阅读。再说网络阅读者也往往没有时间与精力去细心品味,因此使网络写作不可能精雕细刻,其文字表述方式就非常简单而直观。“即兴作品”的创始人卡普劳在论述“即兴作品”与日常生活品“用过就扔”文化之间的关系时,提出“即兴作品”以展出一次最为理想。另一位“活动艺术”流派代表人物阿甘姆也针对“即兴”艺术阐述过自己的看法:“我们与三分钟前的自我不同了,再过三分钟,我们又变了。……我试图创造一种不存在的视觉形态为这种看法造型。形象一出现又消失,什么东西都留不住它。”这样的写作追求,必然逼使网络传者与受者只能追求短暂的当下性,他们只在写与读所带来的文本快感中度过,这也决定了网络写作与传播往往是昙花一现,许多网络文本只需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便被淹没在帖海之中,而成为大众时代的“快餐文化”。所以,法国学者巴尔特认为,“文本之外,别无他物”,后现代的作品只是一种文本而已,文本背后再没有现代主义那种终极关怀、精神与审美价值的追求,相反,电脑文本开始趋向多元开放、当下离散等形式。

(六)由传统书写汉字向网络工具汉字的转换。传统汉字是象形、寓意的文字,它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主要是靠书面文字保存和传播的。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书写汉字,经由象形而转变为抽象的审美嬗变,其枯润疾涩、点画结合、笔意浓厚、血脉相连、虚实相生、错落有致,或平和含蓄的尚韵,或刚劲雄健的尚法,或自由豪放的尚意,非手写不能体验。这是因为中国文字具有独特的致美构造和书写方式,它可以说是一种最为普及、最引人入胜的艺术,这种象形文字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思维,造成中国汉字完全是“字”的思维而不是“词”的思维,人们在点横撇捺书写中享受着一种美。电脑网络产生后,人们也发明了各种汉字输入法,尽管操控键盘很自由,电脑中也设计了楷隶行宋等十几种书体文字,但因受技术工具所决定,电脑文字的塑造脱离了作者的控制,显示屏上的文字转瞬即逝,不像传统手写在纸上的文字那样具有自我的个性和强烈的物质感;电脑写作已不能像传统书写那样挥洒自如,没有书写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以及体现书写者的个性气质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电脑文字充其量也就是整齐划一的新型美术字而已。电脑网络的出现,使中国文字表现发生了巨大变革,派生出种种特殊的文字与文体,其日益标准与廉价导致了汉字“书写”的大众化与程式化。因为电脑文字太标准化了,文字言语也溶进了外来文字(如拼音系统),写作变得只是敲击电脑键盘输入自己想要的已编程的字符,人们已经无法通过手迹来区分作者,没有丝毫个人风格与特色,人人均变成了电脑操作系统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器件。电脑网络汉字输入法,彻底解构了汉字象形本质,代之以“工具主义”的规范化,使汉字的用笔、结体、意境、章法、神情之美全然无存,在电脑符号编码与解码之间,中国文字的那种深度与厚度已经消失。转贴于

(七)由传统的封闭性向网络的开放性转换。传统的传者和受者在时空上是相互分离的,保持着所谓的审美距离,他们之间难以实现互动沟通与交流。网络是个自由开放的空间,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网络中的大部分信息都是公开的,它始终贯穿着开放与共享的精神,尤其是BBS、虚拟社区、聊天室甚至个人博客等均成了网络的公共空间,个人媒介权利在此得到确认,网络提供了一个绝对自由写作与传播的平台;作者与读者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等形式的共时性交流。网络写作与传播也非常自由,传统的“把关人”在此缺失,精英艺术那种孜孜追求终极关怀与未来理想在此消失,网络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绝对自由的状态写作,网民既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读者。网络实践的开放性,使网众凭借自己的技术与媒介权利,创建起一种全新的程式化网络文本形态。网络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作者的中心结构地位,读者也能参与写作,网络把写作主体带进了及时互动的虚拟情境,这样就摆脱了传统写作静思与高度理性的过程,最终造成网络文本意义的延伸与多重。我们知道,传统文本一经印刷成书就定型了,要想修改只有等到重新印刷,而网络写作则可以随时更改,体现出不稳定性;传统的文本只能是作者个人的,印刷出版后其他人是不能再参与修改的,阅读时只能去“深刻”领会作品的意义。而网络的特点,决定了文本表述手段是开放的,文本自身也是开放的,使网众也可以参与到文本作品的创造之中,网中的接力、对帖、纸牌、分延等小说形式就是佐证,某作者写了个序曲,其他网民以接力赛式的形式继续写高潮或尾声。这种开放式的写作是印刷纸质上无法表现的,它将传统写作静态封闭的线性结构转化为变幻莫测的开放系统。

(八)由传统存贮方式向电脑贮存方式的转换。传统贮存的主要是文字,印刷术的发明,图书和图书馆就成为信息贮存的载体,它是一种具有体积重量的物质存在。而进入网络传播时代,由于技术的特性,使数据库、磁盘、光盘、网络信息等,成为网络时代新的无纸化贮存方式,它具有检索速度快、贮存容量大、资源可以共享和交换等优点。波斯特在《信息方式》一书中指出,“与笔、打字机或印刷机相比,电脑使其书写痕迹失去物质性。当待输内容通过键盘被录入电脑时,磷光像素便显示在荧光屏上,形成字母。由于这些字母只不过代表着内存中的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系统中的代码,可以说对它们的改变能以光速进行。作家与他/她所用的词语之间的相遇方式是短暂而立即就会变形的,简言之,是非物质的。”。传统写作与传播均留下手稿,手稿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智慧和情感,反映出作者的真性情,只有手稿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电脑写作过程的进程痕迹消失了,电脑输写极快,书写成了光速,写起来总有一种迅速的快感,思维没有受阻的感觉,犹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说的思维“意识流”之感,真正达到了“心想手书”的同步状态。这样导致作者手稿不复存在,写作过程显得非常感性用事,作者可以轻而易举地更换电脑屏幕上的信息符号,每次修改后此前的图文符号全无了踪影.屏幕上永远留下的是最后一次写作修改的图文样式,这样使写作与传播过程逐渐变得模糊而不确定,没有了写作的稳定感与个性。“一部存在软盘上的小说与一部以手稿存在的小说是不同的。手稿作为原件,有其本真性,作者曾经在原稿上留下的修改痕迹可以查看,文学研究者查阅它们时,还能抱着探究作者写作过程的目的,从中挖掘‘真实’文本或文本的演化过程。在作者修改整理手稿时,写作的过程,即文本的形成过程被物化了……如果作品保存在磁盘里,那么作者的创作历程,以及其个性笔迹特征,都将荡然无存。”

网络时代的变化范文

关键词:网络政治政治文化变迁对策

信息网络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潮流,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我国社会的背景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在我国的使用逐渐广泛并且深入到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方方面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政治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主要反映,也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保证。现阶段,网络的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相结合,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政治研究的模式,还促进了政治研究的创新和进步,政治互联网时代是目前我国政治发展中一项新的研究课题。因此,在研究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结合网络技术,正确的认识到网络与政治之间的利弊关系,是现阶段我国政治现代化研究的正确方向[1]。

一、网络背景下政治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20世纪末,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改变了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且使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因此国家政治现代化必然会对其进行全面的反应,并且具有强烈的时代的特征[2]。网络背景下的政治现代化,就是人民群众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参与到社会实践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政治研究的特征和定向的惯性。

网络背景下政治现代化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现代化政治具有开放性。政治的开放性主要是指能够吸收对自己有利益发展的部分,保持和其他的政治进行有效的交流,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完善。政治文化的进步与社会发展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密切相关,其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互联技术的进步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政治的现代化研究应该结合网络技术,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第二,多元性。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其是一种有多种形态结合产生的,其组成的部分多种多样。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政治的完善和发展。网络技术的提出与发展,让人们发声的机会得到了扩展,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平台与渠道对自己的见解进行发表,这就直接或是间接的促进了我国的政治文化的发展与改变,让政治的文化的环境变的越来越多元化[3]。不同阶层的人士对于政治上的管理制度提出的见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发表意见时,可以从不同的的角度对当前的政治表象进行分析。

第三,融合性。网络技术的进步在促进政治现代化研究的同时,也促进了政治研究的转变,政治观念由以往的封闭式的方式到到现阶段开放性的发展方式,政治文化由以往的传统型的方式到现代化的方式改变,并且由于网络的发展和使用,使得我国的政治文化与其他国家的优秀的文化相交流和结合,不断的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政治现代化工作的发展,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紧密合作以及文化上的相互融合进行推动,将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进行借鉴与使用,同时也应该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作为参考提供给国际社会。只有这样有来有往的不断交流,才能让政治建设上的优秀文化得到大范围的普及与使用。

二、网络时代我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策略

第一,坚持文化的主旋律,用马列主义武装自己。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W络政治文化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引领着国内网络技术的进步,也为当代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并且运用自身的优势来进行高效的传播[4]。就目前而言,网络文化的建设是构建政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的进步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创新政治文化的发展的同时,应该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身,坚持马列主义和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梦,并且使其深入到政治研究的各个方面,时刻树立我国社会发展旗帜。网络技术的进步,有效的促进了政治现代化的研究,但是其也会产生弊端,只有坚持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才能促进政治研究的进步。

第二,加快政治宣传和教育现代化网站的建设。

网络传播所具有的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可对信息进行各种处理,检索快速便捷,图文声像并茂,交互性强,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超越时空限制和传播成本低的特点,使网络在政治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中具有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因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本国主流政治文化的宣传、教育和传播。我国可以学习借鉴国外政党在这方面的成功的经验,建立自己的网站,设立电子论坛,建立网上广播站,向网民大量提供免费发送电子邮件、电子报刊服务,在发展过程中要承认、维护和促进民主、平等、公正、自由等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标准。

第三,对信息弱势群体采取倾斜和扶助政策。

为了让网络时代的发展可以有效推动我国政治化建设的步伐,我国政府应该对信息弱势群体采取政策上的倾斜,适当增加资金上的投入,创造出一个有利于政策普及的发展环境,动员并且吸引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对着网络普及上的障碍进行解决,让我国信息较为封闭的农村,可以对信息化的手段进行使用,网络覆盖的范围可以变得更为广泛。同时,也应该从基层群体的需求出发,对信息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让这些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得到有效建设。也应该依据群体的利益点以及需要进行思考,努力降低信息技术使用上的成本,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可以真正参与到网络信息化平台上的政治事务管理。

三、总结

由于信息网络技术更新的速度快,政治现代化发展应该与时俱进,我国政治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也处于不断的变动中,因此,政治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但我们相信,在积极推进信息网络化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以民主、法治、公正为核心政治价值观念的中国政治现代化一定能得到弘扬和光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定会呈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吉红立.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

[2]张世磊.论当前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其出路[D].湘潭大学2013.

网络时代的变化范文1篇4

关键词:网络教育小学语文教育教师出路

一、网络教育的概述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网络时代。网络时代对人类的生活、学习、教育等诸多方面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时代和教育的结合形成了网络教育模式。网络教育模式的特点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黑板、教材”的教学“三大支柱”。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技术成为了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图片、视频、幻灯片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此外,网络教育模式使教学走出课堂,从学校主导的模式,走向了学校、家庭、社区,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网络实现了跨时空、跨地域的交互式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二、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是由教育的对象―小学生的特点决定的。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求知等特点,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具有短时性、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首先,短时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尚处于较低级阶段,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小学语文教育的课时安排时间较短。在短时间内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来。其次,多变性。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因此,小学语文教育要利用小学生的天性,在课堂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最后,开放性。小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求知欲强。因此,小学语文教育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求知欲,设计开放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应该采用横向、开放性的模式,引导学生对问题以点的形式开始,逐步扩展到面;而不是以纵向,线性的模式开展,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未来小学语文教师的出路

网络时代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网络时代的日新月异,传统教育模式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总体来说,国家、社会、学校、教师都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面对网络时代带来的变化,实现从传统教育模式走向现代教育模式。接下来,本文将以小学语文教师自身为出发点,从教师角度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传统教育模式和新型教育模式相结合,提出从传统教育模式走向新型教育模式的应对策略。

1.积极接受网络时代带来的变化

小学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摒弃传统教育中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理论,积极接受网络时代的新技术、新方法,用开放的态度对待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并积极学习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等,力求实现传统课堂的现代化。面对不断更新的教育内容,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用新知识、新技术武装自己。总之,接受变化,适应变化,改变自我才是小学语文教师发展的途径。

2.深度发掘传统教育优势

虽然,网络时代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但并不代表传统教育模式一无是处。传统教育模式仍然具有数字技术所不能替代的优势。例如,传统教育中板书的重要性。现代多媒体教育要求学生听课,看PPT,记笔记同时完成,往往造成了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却避免了上述问题。由此可见,在现代课堂上,教师应该把学生容易追踪、掌握的知识呈现在PPT上,学生不易掌握,或者需要长时记忆的知识以板书的形式呈现。

3.重视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引导

面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思考传统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在哪里,现代教育的空白区在哪里,教育的哪些目标是现代教育所不能实现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现代教育强调人机互动、学生学习往往在虚拟世界完成,学生得到的反馈往往是计算机固化了的内容。很显然,计算机的反馈具有模式化,固定化的缺陷,因为它只能按照程序提供设定好的反馈,不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反馈。此外,网络教育的另一个弊端是网络教育执行的任务是由人事先设定的、由计算机来操作完成的,缺乏情感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情感教育极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意识,培养学生对中国经典古籍的正确态度,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在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过程中,小学语文老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师要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势,结合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实现学生学习最优化。最后,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总结

总之,传统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固有的弊端。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社会使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网络化教育从学校扩展到社会,乃至全球,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传统教育只有改变自身的不足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如何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将传统教育模式与新型教育模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构建适合社会现状的教学模式是国家、社会、学校和教师面临的巨大问题。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中,小学语文教师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加强自身建设,迎接新技术,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网络时代的变化范文篇5

关键词:网络经济;市场营销;策略转变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信息处理技术开始更加高效的发展,给企业创造了新的推广平台,同时,还可以推动企业向国际化发展。但是网络经济时代也改变了市场经营环境,市场经济开始向多样化发展,产品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增加了行业间的竞争,已经成为企业适应竞争激烈市场的主要影响因素,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分析。

一、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

1.网络经济导致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产品和技术同质化发展第一,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很多消费人群的收入呈现上升趋势,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发展,开始从传统单一的消费需求向多样化转变。受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的影响,导致市场开始向量细致化和微新化发展。企业目标市场必须细化战略,符合个性化消费群体需求,可提供适合特殊群体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第二,产品与技术同质化发展。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计算机设计及生产已经被大量的企业所使用,企业制造手段开始向自动化发展。网络经济时代人们的模仿速度非常快,一款性能良好的产品可以在短期内被人们所模仿,开始呈现密集化生产,很多竞争对手在对方测试产品时,就已经得到技术和配置,并且可以快速推出性能与生产成本接近的产品。而且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也很容易被他人效仿,给企业发展造成了很大阻力。2.市场营销模式不断改革传统的经营模式主要由厂家生产产品,然后再批发给零售商,最后进行销售,市场模式较简单,多种环节的交替,导致批发商或零售商手里的成本不断增加。在网络时代营销模式的作用下,实现了销售人员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提高了消费者满意度,减少了成本,保护了消费者权益,给消费者提供了很好的购物环境。3.市场竞争开始向网络化发展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模式已经成为科技进步的主要产物,也是体现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主要方式,形成了企业在线的竞争。现阶段,企业线上装修风格、产品上架的速度以及产品种类都会对商家的市场竞争造成影响,产生了多种店铺运营行业,提高了网络市场的竞争力。同时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还扩展了产品推广渠道,实现了产品营销由市区向市外,由国内向国外的发展,形成小区域网,实现了竞争网络化发展。

二、网络时代营销策略的转变方法

1.转变营销观念,扮演市场消费的主要领导者在传统化营销中,由于科学技术较落后,导致信息掌握力度不及时,不能正确合理地把握经济与市场动向,不能适用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企业市场经济策略转变不能满足市场化发展需求,被竞争者经常抢先一步发展。而且在网络时代还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很多先进的技术和营销策略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不断进行创新发展,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重需求,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导者。2.主要为市场变化提供优质的服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网络经济时代,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力度越来越大,产品的实体形式改变被越来越多的人忽略,同行竞争开始将焦点转移到整个产品的销售上,主要对产品种类、范围和质量等进行考核,而且这些因素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企业在进行经营时,必须快速转变经营理念,将被动化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一方面此种经营模式可以改变市场营销环境;另一方面,重点进行产品服务观念内容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站在消费者角度,全面性、多方面的思考问题,给企业经营赢得信誉度和顾客满意度,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3.扩大网络营销发展空间扩展网络营销发展空间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扩展营销规模,在网络经济时代的作用下,消费者利用互联网空间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也可以掌握不同商品的信息。同时很多商铺还精心对电子商铺进行了设计,可以分类查找信息,主要按照消费者搜索关键词进行排位,还可以显示高频搜索词的关键位置,体现了市场营销的人性化和简洁化。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环境下,扩展了微博与微信等营销业务,而且现在人们接触的现代通信方式越来越多,营销操作非常方便快捷,具有营销操作方便,实效性强等特点,可以及时更新并提品服务,充分发挥了网络时代的作用,促进了运营信息的传播。4.加强营销技术和策略的创新,展示产品优势传统的营销模式较单一,只重视产品自身特点的宣传,当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就完成任务,不注重产品使用效果和消费者的满意度反馈,很容易被其他新产品所替代,导致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在网络时代的市场经济给网络营销提供了比较广阔的发展平台,消费者可以在购买商品前与销售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产品优势,给产品推销提供了更多机会。消费者购买完商品后,利用高效的运输方式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对客户进行回访,促进了消费者的后续购买。

三、结束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企业各方面建设都必须与网络建设相同步,跟随时展的步伐,同时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避免被竞争激烈的市场所淘汰。而且网络营销给消费者提供了比较优质的沟通平台,可以让消费者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满足了当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国红.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3):84.

[2]杨华峰.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的新趋势[J].经济师,2002,(3):13-14.

网络时代的变化范文

中国正式进入国际互联网不过16年的时间。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及与互联网相融合的多媒体、移动通信等等,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而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深刻。互联网为青少年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生存”空间。如果说70后是“电视一代”,而80后特别是90后则是“网络一代”,他们的学习、就业和日常生活,无不与网络紧密相联。

“网络一代”具有信息和技术优势。首先,“网络一代”是互联网产业的领军者和主力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访问印度时,曾去了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他在那里考察世界知名软件企业印孚瑟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时,该公司的中国及澳大利亚区总裁基特向他介绍,公司现有员工12万多人,平均年龄只有26岁。其实,互联网企业的员工大多为20多岁是个普遍现象,我国的互联网行业也是如此,腾讯是世界第三的互联网企业,它的一万多名员工,平均年龄也不过26.8岁。许多互联网企业的创办者和管理层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可以说,互联网是真正由“网络一代”所掌握的产业。其次,从代际比较来看,“网络一代”的信息技术优势更是明显。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成人具有明显的体力优势和社会经验优势。而在信息社会中,对信息和新技术的掌握已经成为相比体力和经验更为重要的资源和力量,成人的经验和体力优势在青少年的信息和技术优势面前,其比较优势弱化甚至丧失了。相对于父辈,青少年在互联网应用方面的水平普遍更高。我们的调查发现,在互联网使用方面,只有18.2%的青少年认为父母老师比自己的水平高,而且有不少青少年网民的父母是不会使用互联网的。

“网络一代”更具有影响社会的力量。青少年能够更为娴熟地掌握新技术和使用网络,使得他们通过网络具有更强的影响社会的力量。在传统社会中,青少年无法实现的目标,在网络社会中可以实现。青少年可以借助信息和技术优势,发出有力的声音,组织动员,共同行动。在近些年的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中,青少年都显示了自己的力量。离现在较近的有“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凤凰少女跳楼事件”、“李刚门”等,青少年网民在其中的作用明显。比如,“李刚门”之所以迅速传播,并成为全国关注的公共事件,源于在现场的该校大学生把事件迅速反映到了网上。在该事件中,还在事发现场,开车撞人的肇事者刚被拦下时,第一批现场照片已经出现在互联网上。其中在互联网上迅速点燃这一事件的是名为“河大义工”的网友在天涯上发的一则帖子。“天涯”的注册用户达到四千四百余万,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论坛之一,对“李刚门”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一些青少年经常使用的网站论坛上被顶起来的帖子很快就会被几十万、几百万人看到,并迅速向整个互联网传播开来。随身携带的手机或其他手持电子设备可以使青少年随时随地上网,任何时候都可以发出声音、表明态度,并汇聚成强大的公共意见。

正因为“网络一代”具有上述这样一些特点,因此,研究他们的审美趣味与文化趣味,对于当下文学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链接】

“80后”与“90后”:

网络一代审美趣味的流变与生成

田忠辉

“80后”与“90后”的青春成长期与网络相伴而生,在与网络互动中,网络思维方式已然嵌入这一代人,可以说“80后”与“90后”是真正的网络一代。而网络作为目前社会发展、价值构建与艺术生成的时代动力,其“平等共享”、“虚拟真实”、“狂欢互动”等精神引发了“80后”与“90后”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挑战和冲击,提供了逃离或偏移主流意识形态的空间,其审美趣味宣告出文化断裂的声音,并以独特的代际新质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现场,以他们为创作和消费主体的艺术形态,正在表征出“网络一代”的艺术存在方式和表意体制的变化。可是,因为“80后”与“90后”审美行为表象纷繁,其代际指称又刚刚被主流媒体接受,学术界还没有意识到网络一代的艺术景观正在悄然生成、迅猛发展并蔚为大观。在当下新媒体研究逐渐丰富并成为热点的同时,针对网络一代审美趣味与当代艺术生成之间的关系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必要充分地描述“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流变的现场景观,及时地估计网络一代艺术诉求的转型意义和推动中国艺术发展的价值。

一、“80后”与“90后”审美实践对当代艺术转型具有推动价值

自2007年以来,国内在“80后”文学与网络互动关系、“80后”与“90后”传播方式,特别是“80后”与“90后”社会影响事件等方面有了一批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80后”新生代诸种文化现象研究方面给与了关注和支持,比如2008年的“80后文学与网络互动关系研究”、2009年的“‘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传播方式研究”和“80后新生代价值观研究”等等,这些课题研究覆盖了文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学术潜力。但是,因为是刚刚起步,所以对以“80后”与“90后”为主体、以网络为空间出现的大量富有冲击力的审美事件和艺术实践尚未进行更深层次的学术性关注,描述这些蕴含着现实和理论问题的现象,体味一代人崭新的审美趣味,从而透视网络一代的文化诉求,洞察中国当代艺术生成的现象整理还寥寥无几,理论探索尚不深入。学术界面对新的“80后”与“90后”是关涉到未来艺术向何处去这样的学术目标,没能意识到这一研究的意义重大且具有新颖性、前沿性。

有鉴于此,本文特别关注“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的审美趣味与当代艺术生成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本文要谈到的核心话题。这一话题的价值在于通过梳理新的艺术景观,通过对网络一代审美趣味流变的现象描述,可以发掘网络一代的艺术取向对拉动当代艺术转型的重大意义,是对中国未来艺术图景的远景预测和理论生成。所以,这将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第一,研究网络一代的审美行为就意味着研究中国艺术的未来,富有前瞻意义。网络一代的审美趣味迥异于传统,其审美实践孕育着未来艺术发展的胚芽。如央视春晚近几年节目内容越来越多的网络色彩、青春声音和边缘文化的亮相,其间透射出网络一代影响中国当下艺术传播环境、拉动艺术发展进程和促进艺术面貌快速变化的某种微妙信号。第二,通过大量艺术实践事实的研究,我们将发现“80后”与“90后”网络群体和新的艺术现场,充满发现意义,发现“80后”与“90后”群体及其在特定网络“历史语境”中生长出来的审美现场。从艺术发展史序列角度看,以虚拟真实、交往互动、狂欢表达等关键词呈现出他们的LOGO(标志),其背后隐含着文化断裂的群体、崭新的价值诉求与新质的艺术景观等多方面丰富而深刻的意义。第三,“80后”与“90后”的艺术实践意味着某种新的东西将会出现,预示生成意义,“80后”与“90后”审美实践具有艺术转型的划时代意义和未来艺术理论建构的生成意义。艺术的生动感需要在对审美现场的触摸中来理解和体验,艺术转型涉及到认识、教化、审美、娱乐、心理等多功能价值,在艺术走势的多向度发展和艺术理论多意义阐释中,“80后”与“90后”新质的艺术景观,预示着中国的艺术未来。

二、网络空间中的“80后”与“90后”趣味流变及其理论价值

网络时代锐不可当,带给了世界全新的变化,网络时代和网络一代已经成为今天的现实。网络传播方式造就全新文化空间,推进中国进入网络时代,伴随网络的迅猛发展已经引发了艺术表达方式的变化。据2010年公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数量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31.8%;其中文学网民有1.88亿人,应用率达44.8%;手机网民更倾向于娱乐终端,规模达2.77亿人;博客、微博、MSN、QQ等已经成为青年人信息传播和审美趣味表达的主要方式。作为得其时的“80后”与“90后”,作为网络一代的代际特征已经成型,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主体。“80后”与“90后”是在网络浸润中成长的,据《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80后”与“90后”合计占所有网民的60.4%,成为最大网民群体,使中国人“代际差异”凸显,因网络所造就的“后喻社会”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现实。在代际艺术表达中,“80后”与“90后”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他们有自己的艺术网站,比较有影响的如“80后文学社区”、“我是90后”、“8090kk”、“OHYE90”等,这些网站突破了传统艺术空间的限制,“80后”与“90后”们在其中可以不顾及既定的艺术规则和艺术话语权,按照自己的审美趣味实践着自己的艺术行为和艺术探索,其间蕴藉着艺术生成的新质。

事实上,“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的流变和审美行为方式的变化有一个不断更迭的过程,其审美现场主要表现出了以下两大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迅捷更迭的审美趣味隐含着“80后”与“90后”艺术期待的多变选择。“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流变与其青春成长历程相伴而生,1995年,80年生人满15岁,刚好处于世界观形成期,此时网络游戏传入并影响了中国;1996年,起始于1994年的哈日、哈韩文化大行其时,青少年“哈日族”、“哈韩族”开始出现,影响至今;1999年,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为代表兴起青春文学,“80后”喊出“自己写自己读”的口号,郭敬明的小说拉动了文学市场,青春阅读成为一道景观;2002年,“90后”13岁,“火星文”出现,“火星文”虽然不是“90后”的初创,却是“90后”的标志,它标志着网络造就了独立的虚拟空间,“90后”有了自己的话语——且是拒绝“主流”的一种标志性“话语”,“非主流”为年轻人所青睐;2004年,网络歌曲成为年轻人“慰藉心灵”的最爱,其歌曲主旨开始偏离政治化的意识心态;2005年,“超级女声”等“选秀”节目风靡全国,娱乐化在颠覆着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2008年,“宅男宅女”现象成为话题,一代年轻人选择了与网络有着密切关联的生活方式,其特征是:一方面躯体“宅”在家里,另一方面“思想”活跃在网上;2009年,青春偶像剧等“快餐文化”消费开始流行,迎合青年一代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塑造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2010年,“开心农场”受到追捧,“种菜”引起了种种社会话题;同年,手机“微博”成为时尚,其影响力至今处于巅峰状态。第二个特征是“80后”与“90后”审美行为方式多样、网络事件纷繁。网络空间带来全新的审美行为方式,在博客、微博、BBS、QQ等网络形式中“80后”与“90后”展现出审美趣味的广泛性,“99艺术网”和“中国艺术批评”等很多网站有专门的“80后”与“90后”讨论阵地,从影视、动漫、网络歌曲、网络绘画、网络视频直至网络文学,在互动性创作和阅读传播中形成众多网络事件。我们往往只看到了这些事件的媒质要素,仿佛仅仅是传播渠道的变化或者是传播空间的更新,事实上,网络事件背后隐藏着对正统“话语”的逃逸、异质价值观的抒泄和新人类群体的凝聚等诸多话题,其深层含蕴和意义还在于网络一代通过网络空间完成了对自我的塑造,按照社会学家的观点,网络延续着青年一代的价值观。2009年9月25日,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与中文在线17K文学网主办了“网络文学十年盘点”,作为网络影响当代艺术生成的标志性事件,其意味深长。十年来,网络文学的海量信息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不可小视。

厘清以上审美行为方式和网络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趣味流变,思考其话语言说背后的多重原因,研究其对于当代艺术生成的深层作用,对于认识中国未来艺术走向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中蕴藉的艺术新质反映出了诸多区别于此前的特征,标志着艺术正在更新,对这些新质的审理研究,将有助于看清当代艺术现场的种种异象,如透视与网络相伴的“交互共享精神”和“狂欢化”概念,可以发现“80后”与“90后”“新意见阶层”的话语表达指向、价值期待和文化诉求等代际特征;从“戏仿”、“反讽”、“无厘头”等表达方式入手,可以发现“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审美趣味的面貌;从分析“虚拟空间”、“交互中心”、“角色扮演”等艺术感知、艺术体验方式,可以见出网络一代的艺术类型、艺术形态和表达方式的生成状况。另一方面,以上述研究为基础,从“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审美话语中,发掘和生成新质的艺术理论。具体如结合“80后”与“90后”青春期与中国网络同步发展的对应关系,从其审美趣味流变中发现他们为当代艺术现场带来的新命题、新形态及观念上的根本性变革;从现象、流变、文化诉求逐层追问“80后”与“90后”艺术图景的新质,可以揭示其审美理想、审美形态和审美风格的生成轨迹和未来前景;从网络一代审美趣味现象描述和理论探索中,可以生成基于艺术现场的未来艺术理论成果。

三、研究“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艺术实践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研究“80后”与“90后”的意义在于发现中国未来艺术生成的深层原因并提供基于艺术现场的理论性资源,它需要我们对“80后”与“90后”一代的审美事件进行描述,对网络艺术形态的认识给予细化,更要对他们新质的审美观念进行审理。特别是在方法上,应将“指述语言”与“分析语言”相结合,运用“社会学图示语言”祛除先在假定,力图从审美实践“居间生成”网络一代的艺术“新质”,并在多向互动关系中,从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文艺学等多种理论视角,考察“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流变与当代艺术生成的关系,阐述具体包含的多方意义以及具有延伸性的理论启示。具体要研究审美文本,从中描述“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审美趣味及其流变,注重他们与传统审美行为的区别;采用案例分析,以典型案例分析“80后”与“90后”与网络互动的艺术行为和审美事件,重在发现它们与当代艺术生成的关联;引入社会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注重以定量分析支撑定性分析,同时进行史料考证性研究;对“80后”与“90后”和艺术类网站进行问卷调查,配合个人深度专访,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研究中,注意重点描述“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流变现象史;说明网络一代审美行为与未来审美观念、艺术形态及传播模式的内在关联性,比如从“80后”青春文学发展事实中,我们可以注意到“文学审查”机制的悄然更迭,原本的期刊编辑审查机制在网络文学中,丧失了其权威话语的地位,文学公之于众的机会大大提高了,青春们在这样的变化中才可以喊出“自己写自己读”的口号。由“80后”青春写作的呈现事实中,可以透析出新质的艺术存在方式和表意体制对未来艺术理论建构的微妙的生成意义。虽然如此,研究“80后”与“90后”审美实践依然有诸种难度:同样是网民,“80后”、“90后”与前辈有何不同?“80后”与“90后”之间又有何异同?其审美趣味流变为网络时代艺术形态带来了哪些新命题?“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流变与网络时代艺术生成是否必然具有因果关系?是否已经具有价值观和艺术形态上的新质?面对研究对象的未完成性,如何在数据调研、统计和评析方面确立效度和信度?如何确认网络传播方式和表现形态的审美意义?

如上所述,“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艺术实践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是一个崭新的话题,也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在新媒体新人类理论框架下,对“80后”与“90后”审美行为进行学术清理,详叙现状,深究特质,洞悉影响,描述网络一代的艺术诉求图景,展示其审美实践对中国、世界、文化、传统的特殊贡献,在对审美事件和趣味流变的分析中,找到具有网络时代新质的艺术生成的历史必然性、文化合理性与全面评价的可能性。它将是首部“80后”与“90后”审美行为描述史,它也将是首次全面洞察“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流变与网络时代文学艺术生成的关系,并首次通过文学、网络、社会文化的综合互动研究,对“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与未来艺术生成关系予以全面论述。对“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艺术实践的研究,描述“80后”与“90后”审美行为史,将可以发现中国未来艺术生成的深层原因,提供基于艺术现场的理论性资源。更深远的价值在于以事实指出,网络一代将为我们提供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当代艺术生成的“新质”,为21世纪艺术带来发展机遇,为“中国问题”、“中国经验”的艺术理论建构提供现象资源。

“网络一代”的文化趣味

江冰

以网络为首的新媒体为“80后”青年群体寻找和建构自己的身份提供了一个虚拟又现实、模糊又安全的平台,不但培养了新一代的消费方式,同样也养成了他们的文化趣味和审美习惯。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迅速繁殖和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几种类型有:恶搞文化、山寨文化、迷文化、文化等等,表达出一种非主流文化趋向。

恶搞文化,又称为Kuso(恶意搞笑之意)文化,是指经由过程戏仿、拼贴、夸张等后现代伎俩对被主流文化视为经典、权威的人士、事物和艺术作品等进行讽谕、解构、重组乃至颠覆,以达到搞笑、滑稽目的的一种文化现象。如在网络中出现的胡戈恶搞电影《无极》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伟胜兄弟俩的《恶搞西游记》《四六级恶搞》《我爸是李刚》等等。

山寨文化是指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手段发展壮大起来,反权威、反主流且带有狂欢性、解构性、反智性以及后现代表征的亚文化现象。随着市面上模仿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网络中也出现了相类似的文化类型,例如山寨明星、山寨视频、山寨电视剧等等。山寨文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是一种侵权行为,侵害了原创文化的形象等各方面权益,但由于山寨文化具有更适应大众化口味的特点,在网络中依旧盛行。

迷文化是偶像文化在网络中的一种变化发展。由最初的青年群体对明星偶像的崇拜迷恋慢慢扩展为迷恋偶像明星之外的更多对象——某一事物或产品、国际品牌、游戏、动漫、服装等等,并沉浸在一种非理性的喜好和世界当中。在这一文化领域,青年群体容易表现出疯狂的痴迷,一旦迷上某一种事物,在看到或听到与之有关的一切事物时,都会表现出十分的关注和渴望,甚至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达到获取它的目的。

网络的出现,使得文化流通并泛滥,这也许是整个社会真正实现了对性的解放过程,但也是一个容易造成横流的污染的过程。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分类并没有一定的标准界限,除了上面的几种较为典型、影响力比较大和熟悉程度比较高的类型外,还存在着其他网络青年亚文化形式,如网络语言、网络文学、影视音频、酷文化、跟帖、人肉搜索、晒客、御宅族等。非主流文化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网络上非主流文化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标签,类似非主流图片、非主流音乐、非主流空间、非主流个性签名、非主流头像等等,不胜枚举。

什么是非主流的文化趣味呢?也许,伯明翰学派对亚文化的研究的三个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抵抗、风格、收编。所有的亚文化对主流社会都有一种抵抗,我要把牛仔裤搞破就是一种抵抗,抵抗整洁庄重的传统;第二,要形成我独特的风格——无论是衣饰装扮还是行为方式,无风格勿宁死,这就是亚文化的生命和标志;第三是收编,是指商品社会对青年亚文化的收编,把个人的风格转化为商品,为大众享用,把个人的主张变为主流的一个部分,无形中化解你的独特性。富有意味的是,在今天这个收编的过程比从前缩短了很多,其原因在我看来还是以网络为首的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

从前亚文化的参与者比较少,支持者人群也比较少,而到了今天这个网络的时代,出现了“网络一代”,他们成长于网络,网络是他们名副其实的“第二生存空间”。于是,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的这一代人拥有相近的价值观念、相近的认知方式、相近的知识结构和相近的文化趣味,并借助网络等新媒体的传播和扩散,由小而大,由弱变强。进入现实社会,当年轻的一代普遍拥有这种观念和文化趣味的时候,启发是普遍的,力量是普遍的,影响也是普遍的。当他们开始成为主要消费者的时候,商家的反应更加迅疾。因此,这个收编的过程被大大缩短了。进而言之,亚文化的气氛和非主流文化趣味的形成不仅仅是依赖一小群人,而是依赖网络改变的整整一代人。

网络时代的变化范文篇7

关键词:网络经济;虚拟空间;企业管理

互联网技术的诞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电子商务、网络企业、网络消费、网络教育等在互联网上的突显,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迅速将网络与经济结缘并迅速发展,形成一种壮观的国际经济现象,把人类带入到网络经济时代。消费者的个性化和主导性得到了网络经济的激发,使实体企业面临了新的挑战。因为虚拟空间市场与传统市场完全不同,传统企业面临新型的标准竞争,迫切需要在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经营策略、贸易渠道等方面做出改变,从而适应现代网络经济市场。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理论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因此,如何在网络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成为现代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网络经济的理论概况

1.网络经济的理论内涵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巨大的信息量,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流动等等,这些都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新形式和新特点的经济活动在社会中涌现,人们把这种经济状况称为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最初是指网络产业经济,包括电信、电力、交通(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行业。由于这些行业共同具有“网络”式的结构特征和由此引发的经济特征,所以被称为“网络经济”。关于“网络经济”的定义,不同的经济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采用的是我国经济学家乌家培给网络经济所下的定义。他认为:“网络经济就是通过网络进行的经济活动”他还指出“对网络经济可以从不同层面去认识它。从经济形态这一层面来看,网络经济就是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由于所说的是数字网络,所以它又是数字经济。”“从产业发展的中观层面来看,网络经济就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既包括网络贸易又包括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还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网络服务的建设、生产和提供等经济活动。”“从企业营销、居民消费或投资的微观层面来看,网络经济则是一个网络大市场或大型的虚拟市场。”

2.网络经济的理论特征

网络经济阶段表现出更多的、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1)开放互连性。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各种经贸往来都是双向互动。(2)效率高效性。信息技术令任何信息都可以转化为数字形式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进行传输。(3)经济资源全球共享化。世界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经济使市场空间加大,不仅局限于某个市场领域,甚至超越国界,深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进行交流和相互依存。(4)经济活动虚拟化。经济活动打破传统的物理市场,在物理市场进行交易的同时也在虚拟市场也进行交易活动。虚拟商场、虚拟银行等纷纷涌现更加大了经济活动的虚拟化。

二、网络经济环境对现代企业生存的影响分析

1.企业组织结构网络化

网络经济的出现,使企业可以将员工、经销商和客户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一个相关的网络系统。网络让企业基层员工也可以听到董事长的安排,可以从任何地方立即得到很多信息,信息可及时地传播到各处。同时,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另外一个转型就是企业组织结构的虚拟化和组织决策分散化。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生产经营方面,主要表现为:缩短企业生产周期,交易成本的降低,扩大市场范围。

2.企业产品消费个性化

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突破传统的规模生产,个性化需求出现在网络经济时代。在整个市场交易中,市场消费由被动接受转型为私人订制,消费者的需求成为市场的主导,这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扭转的一个必然趋势。当然,发展科技同样重要,但是发展科技的前提就是要满足消费者定制需求,这样才会占有市场。

3.企业竞争合作常态化

社会上各个产业因为网络经济而发生改变,它不仅是新兴产业的孕育基地,更是传统产业转型的空间。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全员化,企业的商业活动逐渐由线下转为线上,企业间的竞争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首先是企业间竞争范围扩大化。网络经济环境使企业间价值创造能力出现融合现象,同行业同领域间的竞争已不在于此。其次是企业竞争要素上的改变。企业的竞争在成本和质量等要素同等的前提下,拼的就是时间和技术,网络经济的发展在销售渠道上产生了多元化,同时也及时更新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业绩,因此时间竞争变得越来越重要。

三、小结

网络经济时代,把企业带到了新环境,充分利用网络市场的优势可以令企业站稳脚跟。企业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需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结合自身实际,及时、主动地适应社会网络经济环境,实现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网络化。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乌家培.网络经济丛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

网络时代的变化范文篇8

1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的主要变化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传统的营销方式,营销环境以及营销理念。不仅如此,它还改变了企业有企业之间的竞争方向,减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效益。增多了市场机会,提高了服务品质。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面对这全新的营销环境,为适应这个全新的市场营销环境,企业不得不做出适当的改变。

1.1网络经济使消费者需求种类多样化,市场更加细化

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市面上的商品,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起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广大消费者的收入,收入的增加意味着消费者需求水平有了很好的经济保证,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也就在不断提高。除了购买生活所必需品外,消费者也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购买一些奢侈品和消费品。消费者经济收入和消费能力的提升,消费需求逐步向高层次过渡。消费特点也从以往的数量消费转变到当下的个性、质量、特色消费。网络经济属于特色经济,它的创新和发展使得当前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得以满足。以此同时,消费者需求也日益多样化,这也反过来刺激了市场向更细致化的方向发展[2]。

1.2产品技术先进化,同质化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由早先的生产技术单一,分散的模式转化到现在科学、统一、高质的生产方式。现在的企业制造手段都不断的科技化,自动化,先进化。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改进变得越来越迫切。在网络经济时代,产品同质化惊人。企业生产产品不仅仅要注意产品的数量,更注重产品的质量。现今,企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企业掌握的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强,模仿能力也愈来愈强。市场上某件产品如果销量高,各大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息便会相继生产同样的产品,这样一来,各个企业的产品及技术便会出现同质化的现象。

2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理念的转变

2.1转变传统营销观念,引导市场消费

早先的经济环境不利于商品信息在经济市场上的传播,并且商品经济在地区分配上十分不平衡,这就个企业掌控市场发展动向带来了难题。传统的企业活动没有相应的创新性,同行企业之间的经营模式,销售模式都相差无几。企业制定的未来发展规划,销售模措施更不上时代的发展,有严重的滞后性,以及不全面性。但是,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能够利用网络经济带来的先进技术,提前对市场发展动向进行调查和预测,然后制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策略和规划。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刺激了商品信息的快速流通,以及商品的市场需求。所以,在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企业想要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必须要葱粉利用市场经济时代带来的各种先进技术和科学理念。企业在利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还应不断创新,寻求更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切不可对传统的,落后的营销方式恋恋不舍。

2.2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网络经济时代,各大企业之间的产品,质量都没有特别大的要求。正常情况下,同一产品,该有的美观、功效、价格大家都差不多,产品与产品之间的界限渐渐地缩短。同行企业之间的竞争内容不再是早先的质量,功效,外观。而是,练好的服务态度,优良的产品质量,先进的销售平台,以及优越的销售渠道。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品市场中,企业要想不被社会发展所淘汰,就必需要与时俱进,提高产品销售服务态度和理念。这样的情况就要求企业从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出发。

3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

3.1注重消费者需求

企业应当制定明确的销售目标,定期收集消费者市场需求,时刻关注消费者需求动向。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扩大消费者范围的手段也愈来愈多,留住消费者的方式也越来越新奇多样。但有一个道理是不会变的,那就是需求。有需求才会有供求,因此,时刻注重消费者需求是企业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门。

3.2注重技术创新和营销策略

网络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和技术发展千变万化,日新月异,各行商品市场的界限被打破,导致了商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需求越来越难以琢磨。这样的变化,要求企业,要不断研究消费者心理,不断改进产品生产技术,不断适应市场的千变万化。企业在发展的基础上,应当将多种先进的,有效的经营方式,整合成一种适应本企业,该社会发展的经营能力,从而获得一种有效的经营能力。这种经营能力是支持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有效动力,也是企业不被日益变化市场淘汰的强大后盾。

3.3建立合作型关系

前所未有的消费体验是网络经济时代的重要体现,大量新奇,好看,优质的新产品涌入商品市场,这些新产品的出现,带来了商品企业的技术变革,它刺激了企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然单个的企业对其科学技术的掌握不全面。这就需要几个或多个企业的技术团队联合起来研究新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掌握新产品的技术要求。在网络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式下,单个企业想要一枝独秀是很困难的,只有共同发展才是硬道理[5]。总而言之,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剧了企业的竞争市场,冲击了企业的市场营销理念。因此,企业的市场音效一定要从,服务质量,营销观念,消费者需求,技术创新和营销策略出发,以全新的视角,创新的经营理念来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

作者:杨启星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孟琪.论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J].管理学刊,2013,03:48~51.

[2]马国红.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06:84.

[3]王春波.网络经济时代市场营销策略的转变[J].中外企业家,2014,35:38.

网络时代的变化范文篇9

【关键词】Web2.0;网络品牌广告;平民化;个性化;隐秘化;互动化

2008年可口可乐与腾讯联合举办的“北京奥运会QQ在线火炬传递”活动,在线参与传递人数超过6200万人次,影响空前,成为网络营销的经典案例。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各大企业纷纷削减营销成本,减少对传统媒体广告的投入,却激活了互联网作为新媒体的创新力量。这些完全采用草根化的参与方式令中国老百姓不再是被动的观众,而成为信息制造、传播的主动参与者和中坚力量。以电脑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科技令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互联网Web2.0时代到来的必然性

互联网主体人群的结构变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67期《互联网发展信息与动态》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3月,全球网民数达20.95亿人。据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互联网俨然已成为一个新的“人口大国”。在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互联网继续向低端学历群体渗透。2011年上半年,我国网民中低学历网民继续增加,初中及以下学历网民占比从2010年底的41.2%攀升至43.8%。而高中以上学历群体从58.9%降低为56.1%”,“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到29.9%”。量的积累势必带来质的变化,互联网不再只是精英的舞台,老百姓才是其未来的中坚力量。

互联网主体人群的需求变化。根据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70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需求层次理论的研究,人类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隶属与爱的需求、自尊需求、认知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几个层次从最低级的生理需求开始向最高级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发展并呈阶梯形。如今的网民已不再只满足于当一名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有了更高的需求发展。即时通信工具、社交网站成为网民热衷的互联网应用方式,个性化和社往成为主流需求,这正是人类高级需求中自尊与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这些新的需求将决定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方向。

2004年,在O’Reilly公司和MediaLive国际公司之间的头脑风暴会议中,O’Reilly公司副总裁戴尔·多尔蒂(DaleDougherty)提出了未来互联网发展的新理论和思想体系——Web2.0。从Web1.0时代到Web2.0时代是互联网从单向信息获取到双向信息共建的过程,是应用与服务模式的创新,互联网将走向由专业IT人员创建互联网到非专业网民参与共建的新时代。

互联网Web2.0时代的主要特征

Web2.0时代的商业应用与服务。互联网Web2.0的应用和服务具有完全基于网页、透过浏览器就能完成的人机交互功能。网民在网站系统内拥有个人数据信息,网民与网站之间、网民与网民之间双向互动,共同建设、传播信息。Web2.0的应用和服务主要包括博客、RSS、百科全书(Wiki)、分类信息、社交网络平台(SNS)、P2P、即时信息(IM)等。以脸谱网(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站、以推特(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和以高朋(Groupon)为代表的网络团购近年来掀起了Web2.0商业应用和服务的创新高潮。

Web2.0时代的主要特征。Web2.0时代强调“以人为本”,相对于Web1.0时代,Web2.0时代的互联网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一是在线社群型生活。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在呈现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和生活形态之后将呈现另一种形态的重聚。Web2.0时代的互联网,网友根据爱好、生活观念的异同在互联网里重新分化、聚合,拥有同质性的网民在网络社区中可以建立频繁的互动,形成各具特色的网络社区。Facebook正是靠网民集体的内容生产、交互和共享活动构建出的全球第一大社交网站。而国内的豆瓣网是一个典型的“满足小众需求”的网络社区,网友在这里可以找到在电影、音乐、读书方面有共同爱好的同道中人。社群型生活成为Web2.0时代网民主流的在线生活方式,网络社区特色鲜明,互动性强,具有很强的用户黏性,能让人们寻求到心理归属感。

二是平民化、个性化、交互式的信息生产。Web2.0时代的互联网,人们不再信奉所谓权威的信息来源,希望从不同角度了解更全面的信息,在意其他网民的意见和表达自我主张。百度贴吧就是完全由网友自主创建的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关键词贴吧,可以将主题关键词细分到最小单位,从而形成各自完全独立的贴吧。而其他网友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进行关键词搜索就可以在百度贴吧里找到众多的主题贴吧,浏览、留言、跟帖,共建贴吧内容。从2005年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的大量粉丝聚集贴吧,到2009年网友在“魔兽世界”贴吧发帖《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成为2010年网友最常用的网络用语,百度贴吧体现了互联网平民化、个性化、交互式的信息生产架构。

三是从传播信息到传播情感体验。网友需求的变化不仅影响着互联网信息的生产,也影响着信息的传播。从早期人们上网寻找和分享有实际用途的信息、资源,到“给力”、“杯具、洗具、餐具”、“童鞋”、“小盆友”、“犀利哥”这些网络热词与网络红人的广为传播,人们对互联网信息的认知正在发生改变。过去那些自上而下的信息已对网友失去吸引力,网友更愿意传播的是基于自身经历、文化背景下所认同的试图颠覆传统与权威的草根价值观与情感体验。

网络时代的变化范文篇10

一、网络财会的基本理论。

(一)网络财会的概念。

以电脑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实施电子商务为基础目标,以管理论文"target="_blank">财务管理为核心,能够提供互联网络环境下的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及其各种功能的全新的财务会计管理系统。它是在互联网平台上的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网络财会”这一概念是20世纪末提出并受到财务界的广泛关注,并很快被接受且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二)网络财会的特征。

网络财会相对于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有开放性、电子化实时性、集成性、远程化等特征。

1.网络财会按照财务信息处理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进行重新构建,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2.网络财会以电子符号代替财务数据,磁介质代替了纸介质,网络数据代替了纸页数据,网络数据成为财务信息输出的崭新方式。

3.经营业务与财务同步是网络财务最大的特征。网络财务最大限度地缩短了交易双方物理距离使一切远程交易结算、监控变得实时。因而有利于企业实时了解市场变化趋势、物价动态以及供求状况等。

(三)网络财会的功能首先,网络财会拓展了财务管理的空间,会计数据的载体由纸张变为磁介质或光介质载体,发展到网页形式。

所有的物理距离变成鼠标距离,财务管理能力能够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结点,财会信息的传输不再受空间的限制,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众多的远程处理功能得以实现,如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多种远程处理功能。

其次,网络财会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网络财会下会计数据处理由算盘、草纸变为高速运算的计算机,并且可以进行远程计算,网络计算是网络财务的基本功能和核心动力,是网络财务软件借以实现各项功能的技术基础。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汇集世界各地的海量数据只需瞬时,并由计算机生成所需的计算结果,网络财务系统解决了速度问题,网络财会下的会计核算将从事后的静态核算达到事中的动态核算,极大地丰富会计信息内容,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网络财会系统能够便捷产生各种反映企业经营和质量状况的动态财务报表,年报、季报、月报和日报可以即时生成。

二、网络财会系统的管理。

(一)网络财会系统实施的前提条件。

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以节约整个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为出发点,以充分实现整个企业内部的全面及时管理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无缝连接为目标,从而使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的电算化系统。但是要实现这样一个系统需要一个良好的、规范的经济环境与市场环境,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

1.由于网络化财会信息系统的强大后盾是发达的网络系统,其各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协同处理会计事项,由此形成了财务信息的共享。

2.信息要及时。在网络财会信息系统中,财会人员可以在一个开放的财务网络上处理各项财务事项。而几乎所有的财务处理工作的方式和手段都将发生根本变化,网络财务将改变过去财务人员独立和封闭的工作方式,可进行网上财务审批,在线审计,在线会计教育,在线资金调度,在线系统维护,在线咨询,在线版本升级等。

3.信息要多样。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采用在线管理和集中管理模式,能够实现企业的整体管理。网络消除了物理距离和时差概念,高效快速地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同时实现业务协同、动态管理、及时控制、科学预测,使企业实现决策科学化,业务智能化,使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提高投资回报率,保障企业在有序的智能化状态下高速发展。

4.培养高素质人才。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需要管理人员具备更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网络会计系统应用的质量和效率。为此,企业应培训一批自己的软件开发和维护力量,使应用系统更加适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使之更趋完善。

(1)强化内部控制可有效地减轻由于内部人员道德风险、系统资源风险和网络病毒所造成的危害。

(2)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以防范。技术是保证系统安全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3)采用安全协议规范关联双方的行为,促进网络财会信息系统的发展。

(二)网络财会准则。

1.环境适应原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生存环境,为了适应网络技术所带来经营方式的变化,满足世界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利益,由于网络环境的产生进一步促使财会制度的一系列变革。

2.充分披露原则。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提供比传统方式更大规模的信息成为可能。以前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而没有要求披露的信息现在由于成本的降低是完全可行的3.基数统一原则。信息系统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标准并不统一。实践中,信息技术标准产生的范围很广,即使是由一个公司制定的,只要市场接受因为产权标准符合这个行业需求的其他企业,就可成为行业便准。从本质上来说,网络信息披露应该是全球化的,从长远来看,统一的标准有利于信息的交换,因此,网络财会准则应该对信息披露的技术标准进行详细的规定,力求统一,以方便使用。

4.适时更新原则。信息技术发展很快,技术标准的统一不能成为拒绝新技术的理由,一旦有更好的、更成熟的技术可以应用,网络财会准则应该适时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要。

三、网络时代财会制度的创新。

网络经济时代是争夺知识和信息的时代,基于网络环境的网络会计系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网络会计理论,同时安全问题也是每个网络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为此,我们应丢弃陈旧的观念,不断吸取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以适应网络经济的新要求。

(一)网络会计理论的创新。

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化的网络会计系统的发展,使会计信息实现数字化。传统的会计随着网络会计系统的实施有所创新,形成相应的网络会计理论。

1.会计目标的创新。会计目标主要明确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

在网络经济时代,一方面,网络会计系统的建立使企业可以及时提供比较全面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会计信息需求者可以通过网络对其进行实时跟踪,及时查询该企业的详细资料,还可以进行双向交流;企业在了解会计信息需求者的需求类型后,可以针对其需要,向其提供专门的财务报告。

2、会计基本前提的创新。网络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网络化导致了许多“网络公司”的出现。对于“网络公司”,传统的会计基本前提已不再适用:其一,“网络公司”突破了地域空间的概念,处于虚拟的媒体空间中。因此,传统会计理论中的会计主体发生了质的变化;其二,网络公司的外延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它的负债和现金流量按需要和效率分割成条块。因此,传统会计理论这个基本前题对“网络公司”也不再适用;其三,“网络公司”通常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项交易,在完成交易后可能立即解散,因此,传统会计理论中的“会计分期”对“网络公司”也不再适用;其四,对于货币计量,在网络经济时代,连接各国的信息网络,使全球形成了统一大市场,经济活动的国内国外界限变得模糊,国际间资本的流动加快。同时“,网上银行”的出现,一致的电子货币计量单位已成为可能。

3.无形资产计量和核算的创新。在网络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资源。而企业品牌,服务品牌,营销网络,专业技术,人力资源价值,企业家价值,文化论文"target="_blank">企业文化,融资关系等都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因,是构成企业价值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但在现行会计条件下却无法确认和计量,也没有反映在企业的报表中,使得投资者无法正确了解和评价企业的价值内涵。有的无形资产虽然在现行会计中对其进行了处理,但由于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其核算也变得不相适应。

(二)网络财务管理创新。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通过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好企业各种财务关系,有效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网络财会管理的目标不仅包括“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且还包括企业“物质资本”与“知识资本”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即在追求传统股东利益的同时还要追求其他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和社会利益,必须兼顾和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确立“经济效益最大化,社会责任最优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目前,企业所依赖的经济信息中,有70%以上由财务、会计部门提供,这些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企业的决策和发展。而在网络财会条件下,则更是如此。因此,网络财务管理创新决定着网络财务在我国的发展规模、速度和现代化水平。

1.加速发展会计网络化。网络不仅是信息交流、传播的主要承载方式,而且也是当今社会基本的组织形式,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的结合与发展,不仅丰富了会计业务内容,而且也大大增加会计业务的形成。加速发展财会网络化,必须以网络系统理论及实务为基础,以企业和客户的要求为基本出发点,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开发网络财务的新功能,同时向网上用户提供及时、灵活、多样化信息服务。通过网络财务企业的资金运动就可利用信息技术在虚拟空间内完成。

网络时代的变化范文篇11

当前,随着我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我国已逐渐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在我国居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及时性来从网络上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以及进行其他多种网络活动。但随着当前我国网络活动的增多,我国的网络语言也得到空前的发展。为了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更好的生存,我国的汉语言也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汉语言的语法、词汇及构成等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关键词:

网络文化背景;汉语言;变异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人类进行交流沟通最常用的方式之一。随着时代的变化语言文字也在发生着变化,当前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汉语言的变化速度也随之增加,一种崭新的语言形式由此形成——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形成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趋势,所以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不应当全盘的否定我们的网络语言,而是应该积极地研究网络语言,引导其健康发展。

一、网络语言的相关概述

1、网络语言的含义

网络语言主要是指在互联网发展中兴起的一种新型的语言形式,包括文字、图标、符号、英文字母及标点等多种组合,在网络媒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人们为了满足精神需要及提高聊天的效率对我国的汉语言采用了替换、简化的方式,并随之约定俗成。现阶段,随着我国传播媒介、社交软件等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得到空前的发展,在我们得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网络语言的特征

当前,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我国的汉语言在变异时具有符号化、数字化及字母化等显著的特征。符号化主要是指网民在计算机上输入文字时经常会发送一些符号语言,如:-C代表撇嘴的样子。数字化主要是指网民之间在进行交流沟通时为了提高效率来采用数字的谐音,如88时英语单词bye-bye的谐音。和数字化的作用相同,字母也常常被用于网络聊天中,如+U代表着加油的意思。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变异

1、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词汇的变异

词汇的变异是当前我国汉语言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最为明显的变异。词汇的变异主要包括了词形的变异和词义的变异。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的词形发生变化主要包括词语的拼音化、词语谐音化、叠音词的大量使用及词缀化新词的大量运用等。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词汇使用的过程中呈现出词语拼音化这一趋势,人们在利用互联网进行聊天时为了提高聊天效率创造出了缩略词,它不仅丰富了我们在聊天中的语言环境,有效地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将文字具象化,加强了网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如MM是妹妹的意思,BT则是变态的缩写。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词语逐渐的谐音化主要是因为在网民在输入法输入的时候由于错误等多种原因形成的,如神马等。此外,包括如3344、837等类似的数字词语谐音化。人们在网络聊天时应用叠音词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的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例如将吃饭说成饭饭、将东西说成东东等。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叠音词会给人们一种矫情弱智的感觉,所以使用的频率较低,但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人们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使用这种叠音词可以帮助实现更深入的沟通和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词缀化的新词在不断地发展繁荣,词缀化的新词或词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现代人们在当前网络文化背景下对个性化的追求及对新鲜事物的新鲜感。高素质、高品位、高富帅、月光族、手机组、追星族等都属于词缀化的新词。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词义发生变异主要是指人们在使用词语的过程中会对词义进行一定的联想或是重新给老词赋予新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新鲜事物和创新的追求。例如神童被联想为神经病儿童”、偶像被联想为呕吐的对象”、楼主则是指第一个发帖子的人等等。

2、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语法上的变异

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语法上发生变异主要包括人们在聊天中简化省略用字、词性活用及缩略语等多方面。现阶段,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聊天时会忽视汉语言的语言根据自身需求对词语进行简化,即在进行网络聊天时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来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虽然这样方面了人们的聊天,在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网民自身的文化程度及知识背景[1]。词性活用主要是指网民在聊天时将名词作动词用、形容词作动词用、形容词作副词用等。例如,网民在聊天时经常会说今天你谷歌了吗、我对你严重支持等等。新构词、新缩略等是网民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法律的许可范围之内为了简化交流创造出的一些新词,如当代表下载,取英文单词down的谐音,瘟都死是Windows的谐音。

3、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语用层面的变异

由于我们在互联网上大都是与陌生人进行交流,所以我们在自我保护意识会高于平常。例如当有人在网络上问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等这一隐私性较强的问题时我们一般会采取迂回的方式进行回答,拒绝透漏自己的真实信息。同时,我们在利用互联网与他人进行交流时也存在着运用词语夸大化的现象,如跪求答案等,这样不仅能够更形象的表现出自己的心理活动,同时也会增添别人的新鲜感,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但是经常使用这些词语也会给人们带来一种肤浅、浮躁的认识,所以我们在应用这些词语时要慎重。现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进行网络交流的频率也更加的频繁,所以汉语言在这种环境下会形成一些新的固定用法,词义也更加的丰富和明确[2]。

三、结束语

总之,网络语言的产生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够推动的,它是在绝大多数人在探索与磨合之后形成的一个统一性的结果,所以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汉语言充分的展示了我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为促进我国汉语言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要加强对网络文化背景下汉语言变异的研究,在发展网络语言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时刻的保持着我国汉语言的纯洁性。

作者:彭倍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网络时代的变化范文篇12

[论文摘要]计算机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挑战与机遇,正以愈来愈凸现的文化属性,渗透在人类物质文明合和精神文明的各个领域。以网络化,数字化为基础的校园网络文化逐步形成,冲击和改变着大学教育的传统理念。只有抓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才能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21世纪,信息化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与挑战,计算机正以愈来愈凸现的文化属性,超越了其原有的工具、技术和科学知识的属性的局限,成为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精神理念、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范畴中的重要成分的因素,渗透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已经迈向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网络文化阶段。大学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基本基地,在信息时代,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信息文化校园网络建设,不仅的高等教育大变化的需要,也是大学革命的需要。在“计算机文化”理念这一前提下,本文叙述了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三个方面有机联系的内容,说明只有抓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才能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一、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网络不只是一个技术概念,他同时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概念。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新形势、新趋势。WWw.133229.coM校园网络文化在兼有技术与社会文化有重内涵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教育本身含义。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

高校信息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急剧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在大学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这一新型理念上,在大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与发展,以普及和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培养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多能型人才目标上,在创新信息开发者、知识传播者和学习者共同团结平等互助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上,在创建多项选择的、无时空限制的、以个性化为主的协作型教育模式上,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和正在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折射出了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新理念、新思维。

2.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校园文化的学习环境和手段

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技术和广泛应用,始创痛的教育模式开始发生空前变化。根于教育需求,师生可以进行多种有利与教学方法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放空间教学组合,从而打破那中僵化的限制教师与学生活动自由的传统教学格局。网络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育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个性化教育为模式的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给学生创造的网络阅读、网上答疑、网上练习、网上交流等条件,打破了社会、学校、班级及学科的界限,实现学习的多元化,全方位的满足学科和教学的需求。

3.学校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他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有产生虚假;其交互特征即传播信息文明,又产生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即给你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去范。诸如,“信息霸权”的威胁、“文化殖民”的威胁、“信息垃圾”的威胁、“信息欺诈”的威胁等。因此校园主流文化正面向着网络化的威胁与挑战,如果不慎重的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势必会影响大学校园信息化的发展质量和进程。

二、网络文化时代必须选择校园网络建设

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科学技术带给世界的发展变化是如此巨大,可能昨天还是一个概念、一个设想、今天一下子就变成了现实。伴随网络、多媒体等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的生成,使文化传播出现了一个新的飞跃,人们不再像以往一样简单地、被动地接受信息,网络的交互性让人们掌握了传达信息的主动权。

1.建设校园网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但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与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拥有信息时代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就拥有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如何研究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如何驾驭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适应新时代的学习与创造能力,将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2.建设校园网络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制高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商和知识将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本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建设教育网络,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对于转变陈旧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快建设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有决定性作用,因为21世纪既有来自高科技的挑战,又有来自生态系统、道德危机、情感危机等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来培养学生具有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不仅是改革教育模式的制高点,更是提高国民素质水平的基础步骤。

3.建设校园网络是教育现代化得重要标志之一

在跨世纪教育改革中,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其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再创造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效益和现代化程度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程度还停留在靠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工作的重复性劳动中,要想把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变革速度加快,实现教育领域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转变,就要将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隐形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和合理配置。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目前,高校校园网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初具规模,有的良性来运作,有的管理不善。因此,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校园网络文化步入积极健康的轨道,依然是当务之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抓住信息化发展机遇,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加强“两个管理”。“两个管理”,即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依法管理主要指校园网络的管理和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规定;行政管理主要指高校自身在校园网络建设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学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使校园网的管理运行有章可循。

2.引导“两个自律”、“两个自律”,是指在校园网络化建设发展进程中经营者的自律与上网者的自律。高校是教化人的基地,高校的网络经营与社会网络经营尽管在技术、手段、程式运行等技术特征上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其功利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前者的功利目标是教化,后者的功利目标是营利。因此,不能把高校网站变成社会的网吧,高校网站的建设者和经营者务必规范网上秩序、严肃网上纪律,不能制作、复制、传播各种违法乱纪和不利于先进文化建设的信息。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与提供上,一定要高度自律,以优秀的信息文化陶冶人。

3.加强“五个建设”。“五个建设”,是指校园网络文化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网站建设、队伍建设和网络学科建设。一是硬件设施。目前,一般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初具规划,较好的不仅有计算机房、多功能教室,而且网络早已进了课堂,进了宿舍,进了图书馆,进了办公室,有的已实现了“三机”电视机、电话机、计算机)同进室舍的建设目标,为学生从网上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二是软件建设。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大力发展有利于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中文软件,是刻不容缓的事。三是网站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站。校园网不仅仅是“人及交互”的工具,而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渠道。四是队伍建设,为了提高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积极性、教育性和指导性,就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网络技术人员队伍。五是网络学科建设。大学应把网络文化视为一门学科,成立专门的跟踪调查和理论研究,研究网络文化心理、行为、现象,以引导和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

4.正确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事实上,在校园网建设中占据首要位置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等理念的建设。要真正班这种理念水平提高上去,才能带动软件建设,提高硬件的利用率。

总之,通过多渠道建设与科学管理,使以网络化、数字化卫基础的校园网络文化逐步形成,使以知识、信息的传播为基点的大学教育培养具有获取、加工、处理、利用各种知识信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唯此,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才能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平台,推动高等教育进一步走向深层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咏今.校园网络建设的意义与实践探索..2002.11.19.

[2]衡均.关于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于发展.西北师范大学.

[3]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例(12篇)

    - 阅0

    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1篇1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

    生命意义研究范例(12篇)

    - 阅0

    生命意义研究范文1篇1本次高峰论坛由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吉林省教育科研管理学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吉林省长春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承办。来自全国各.....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