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文篇1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创建;对策

在新型社会,我国的经济水平对林业企业的发展标准有所提高,要求创建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有利于满足林业行业迅速发展的要求。同时,创建节约型林业企业,能够有效地提高林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推动林业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创建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是一项必须进行的工作,而且这是一项造福于社会,利于企业发展的工作,不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1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含义

资源节约型企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概念。所谓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种领域中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来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资源节约型企业具有丰富的内涵。“节约”这两个字包含双重的含义,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解释;二是要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尽可能用少的资源和能源或者利用可再生的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或者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但是必须明确指出,节约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控制成本而限制发展,而是要求企业彻底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入的技术革新,走集约、持续、高效地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

2创建节约型林业企业的有效措施

2.1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工作,建立节约资源的系统

因为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与现阶段其他林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存在差异和冲突,而且还可能会对经济效益造成不良的影响。为了企业的效益,不少林业企业都没有参与资源节约型的改造工作。这使需要借助政府部门和法律的理论,指导和管理林业企业,运用强制性的方法介入。

在建立节约资源法律系统过程中,我国已经颁布了《森林法》等相关的法律文件,然而单纯地依赖相关的法律规定无法满足当前对于节约资源法律系统建设的需要。因此,我国还应该进一步的加强节约资源的法律系统工作,积极地发现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比如建立鼓励与强制相结合的制度等。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来管理林业企业,主动借鉴国外成功创建法律系统的经验,调控消耗资源较多的企业生产过程。与此同时,还应该颁布一些激励型的法律规定,以此来激励林业企业开展并运行资源节约型的操作模式。总而言之,在法律规定的支持下,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创建才能够更好地进行。

2.2增强林业产业政策的指导性

考虑到我国现阶段林业企业发展的特点和态势,如果想要保证企业顺利地进行转型,需要坚持资源节约的运行方式和方法,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指导和领导等。因此,我国不仅需要加强法律法规方面的建设,还需要颁布有关的政策来支持林业产业。林业产业的政策能够促进企业有秩序地进步,运用较少的成本完成计划的工作量,防止盲目和激烈的竞争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立足于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和有序发展的层次,制定林业企业的工程计划和产业政策,促进市场有秩序地进步。需要确定淘汰类、限制类和激励类的工程项目,禁止发展污染程度大、高耗能以及浪费资源的产业,严格制止盲目的投资和质量低的反复建设工程;需要完善投资方面、上税方面以及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政策,大力支持耗能少、低排放、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高的林业产业,推动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进步。

2.3促进林业企业的自律,落实资源节约型的发展目标

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创建过程中,法律的监督和政策支持工作都属于辅的措施。只有林业企业内部加强自律,落实资源节约型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才能够真正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林业企业应该以节约资源和能源为工作核心,推动节约资源理念和先进管理方式的运用,加快企业的转型进程。具体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完整、统一,具有权威性的资源节约管理部门

为了加强林业企业的资源节约工作。应该形成完整、统一,又具备权威性的资源节约管理部门。安排专业人员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大型林业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一个独立的公司级的能源部,全面负责能源生产和燃气、蒸汽等能源介质的系统供需平衡,负责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能源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中小林业企业还可以成立资源节约管理中心,直接负责企业的能源信息动态管理和系统能源平衡调配,统一优化配置企业的内部能源,提高资源节约管理的效率。

(2)制定以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全面节约资源战略

每个林业企业必须从人力的使用,原材料和燃料的消耗,机器设备的利用,产品的数量、质量和效能,成本和利润等方面,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产出。所以,节约、合理、高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是推进集约型的全面节约资源战略,创建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核心问题。

(3)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目前我国林业企业在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和林业产品经济效益方面的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科技含量也较小,这对于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创建是极为不利的。为此,林业企业应当积极引进先进工艺技术和科学管理理念,增添性能完善的现代化技机械设备,为资源节约管理提供必要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而对于林业产品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则可以通过三方面来实现。即加大代替木材的新型材料研究力度,以实现木材节约代用;提高木材保护技术水平,使木材的使用寿命更长,消耗量更小;提高次小薪材的利用效率,减缓大径木材的市场供需矛盾,提高林业木材资源利用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建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是新型社会进步的需要,同时也是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工作对林业企业提出的新的目标和要求。想要达到这一发展目标,就必须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工作,有效地监督和管理林业产业,通过相关政策的提出达到指导的目标。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企业内部经营模式和管方式的转变,以此来促进资源节约型林业企业的创建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克军.关于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6(4).

[2]孙廷海,孙廷林.林业企业改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应对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3(16).

[3]王景田.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营林管理措施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4(23).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建设;节约型;社会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急迫性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且中国已进入重工业化时期,即对能源和资源需求大增时期,不仅如此,中国也正处在城市化进程中,据估计,到2022年,中国大约有3亿人口将迁移进城市居住和工作,而居民消费此时也进入新的结构升级阶段,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布局中,中国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世界加工业制造基地,一些高耗能制造业正向中国转移,在如此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是粗放型、国家节能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方式陈旧、管理制度不完善、整个社会没有形成节约文化,因此随时可见浪费,随处可见浪费。据有关方面统计,中国生产领域资源浪费是极其严重的。2006年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的5.5%,但煤炭消耗约占世界的30%、电力消耗占世界的13%左右、钢材消耗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约占世界的54%。中国统计局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较少关注不合法生产、过剩生产、高能耗生产等造成的浪费,这些生产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是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最大障碍。不少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城市建筑贪大求洋、注重表面文章、活动讲究排场、大吃大喝不断、公车消费豪华大排量、群众消费也追求大面积、高标准等,这些情况不仅造成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煤、电、油紧张,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且导致了一些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赖不断,据估计到2010年,中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只有11种能依靠国内保障供应,到2022年这一数字将减少到9种。对外依赖大,首先一国经济受国际市场行情影响,其次会影响到一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在这能源日益紧缺情况下,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非常必要的,是关于中华民族兴盛的具有全面性和战略性的一次重大决策。

(二)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创新,是人类发展史的变革,它的提出至少要解决4个方面的问题:即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走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短期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走向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由单向型的经济发展走向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全面的综合性发展,由“以我为本”的发展走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这4个方面实现都和节约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三)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

严重的铺张浪费是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浪费,使大量的资源被消耗或者遭到破坏、流失,如果不加以解决,可持续发展将会是一句空话。讲排场、比阔气、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的奢靡之风,也是破坏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它会导致有些贫困群众心理的不平衡,引起广大正直善良的人们对社会风气不满,甚至会加大广大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加大群众之间的矛盾,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护和节约资源、抑制过度公众消费和社会奢靡之风,可以缓解社会的一些矛盾,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设节约型社会对策思考

(一)认真领会建设节约型社会总要求

建设节约型社会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为建设好节约型社会,对构建节约型社会总要求要认真学习,仔细研究。

(二)着力构建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

建立节约型增长方式就是要实现4个转变:即需求结构要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向消费和投资、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增长转变;产业结构要实现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共同带动增长转变;要素资源投入:由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增长向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项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增加,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着力构建节约型增长方式时,要制定好节约型产业政策。首先:大力发展服务业。现阶段要重点扶植信息、金融、医疗、咨询、中介、教育等产业,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服务业。其次:积极发展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技术具有发展快、渗透强、应用广等特点,用它可加快新材料和新能源开发,加速新旧产业融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中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应该落到实处。再次:严格限制资源高消耗型产业发展。可将产业分为淘汰类、限制类、允许类和鼓励类,以法律和经济手段区别对待,分类管理。

(三)努力建好节约型政府,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首先,降低行政成本。由于效率不高,中国的行政成本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公款吃喝每年已达2000多亿元,公车消费3000多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38%,公车每万里使用成本高出社会车辆5至10倍,这说明政府机构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节约存在巨大潜力,因此,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应能实现大幅度的节约。

其次,减少决策失误,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历史上由于重大决策失误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相当严重,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最大的浪费上出自于决策失误,据世界银行估计“七五”至“八五”期间,中国投资决策失误率在30%左右,资金损失大约在4000-5000亿元,因此,建立和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相当重要,应不断完善政府对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科学决策。

再次,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一些地方,依然以GDP论政绩,以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和引资多少论政绩,这种好大喜功的政绩观不改变,贪大求洋的思维观念不改变,巨大浪费就是必然的,因此考察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具体说:考察时不能只看GDP,不能只看“政绩指标”,还要看“绿色指标”,这样才能扭转一些地方和行业不惜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换取GDP的错误做法,才能使经济发展走上健康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四)建章立制不可短缺

首先,节能立法。能源困局是中国能源瓶颈的核心,开源节流是头等大事,因此,对节能、开发再生能源与新技术等必须单独立法,对具体产品应该规定具体节能指标。“对新能源开发须制定时间表”。

其次,高能耗物耗和高污染行业须重点立法。目前钢铁、化工、水泥、纸等都是中国耗能、耗物和污染大户,应该依法重点整治,明确阶段性节能、节物和排污指标,同时必须要求上述行业制定自律性节约与环保计划,对电器产品须实行强制性能效标准与标识,对购物节能电器应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再次,反浪费专门立法。应尽快制定《反浪费法》,严惩铺张浪费,尤其反对公款浪费,对造成重大损失者应依法判刑,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五)树立正确节约观念

节约是老观念,也是新观念,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美德,有德者皆由俭来也,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华民族这种传统美德在21世纪的今天,甚至在更久远的未来,依然是有价值的,但是,今天是21世纪,所以树立正确的节约观念不是减少消费,而是杜绝浪费。

参考文献:

1、把建设节约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EB/OL].人民网,2007-12-04.

2、中国存在严重资源浪费,建设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EB/OL].人民网,2005-09-06.

3、何彪.试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6).

4、马凯.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EB/OL].人民网,2005-12-19.

5、李铁映.发展必须节约,节约才能发展[J].理论动态,2007-02-20.

6、林治波.漫论建设节约型社会[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11).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文篇3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在国家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要求“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由此可知,党中央正大力倡导各行各业实行节约型建设,力求提高国家资源利用效率,维护国民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首先,建设节约型校园成为高校当前和今后面临的政治任务。后勤物业管理部门在形式上掌管着高校的半壁江山,在建设节约型校园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构建节约型后勤物业管理势在必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其次,高等学校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全社会都把高等学校看作是文化发展的标杆。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高校校园是全社会人民的期盼,也会在社会上起到榜样的作用。因此,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是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期望。再次,十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总体上是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在高校接受教育的人数快速增长,使得高等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对教育环境的压力也越显突出。高等学校在这样的形势下迫切需要走节约型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教育和节约型校园,以利于缓解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因此,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是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二、节约型后勤物业管理的本质特征

简言之,节约型后勤物业管理的本质特征是“一低一高”,即以低消耗换取高效益。具体地说,高等学校节约型后勤物业管理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指针,以“低消耗和高效益”为追求目标,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方法灵活应用到管理工作的全过程,选择、决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并加强管理和监督,努力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校园。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指针,就是要把学校担负的历史使命作为后勤物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靠科学合理的体制,结合科技进步,制定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推进资源利用方式朝着符合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转变。不以牺牲学校的根本利益为代价去换取校园一时的浮华,不以眼前利益损害长远利益,更不能为了局部发展和局部利益而损害全局利益。以“低消耗和高效益”为追求目标,符合“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要求。“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后勤物业管理追求的“高效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显性的、具体的、可以量化的东西,如所管理的绿化面积、建筑物面积、教学设备以及生活设施数量等,即所谓经济效益;另一部分是隐性的、抽象的、难于用数值衡量的东西,就是管理对象在广大师生员工精神层面上产生的影响,和整个学校在社会上树立的外在形象,即所谓社会效益。相比较而言,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低消耗”指在保证尽可能高效益的同时,尽可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资源。显而易见,低消耗和高效益二者辩证统一于后勤物业管理的全过程,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方法武装管理者的头脑,正确把握矛盾的实质,最大程度地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三、建设高校节约型后勤物业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设节约型校园绿化管理

高等学校的校园绿化工程,也是一种文化工程,代表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建设节约型校园绿化管理就是“用最少的经费,耗最少的水电,在有限的土地上,把校园绿化到既融入周围的生态环境,又能体现学校自身鲜明的文化特色”。这就要求绿化管理者们深刻领会当地园林绿化中配置植物的基本原则,并能制定长远的规划,统筹安排,科学管理。杜绝盲目栽植,杜绝追求“立竿见影”的形象工程,杜绝违背自然规律的反季节栽植工程。在植物配置上还要充分考虑大学校园的文化特点及功能需求:教学办公区环境静谧,在其周围宜栽植枝繁叶茂、树型挺拔、排列有致的阔叶乔木,起到降噪、吸尘、净化环境的作用。人们在活动区总是热烈奔放,宜在常绿草坪上点缀小型乔木,产生视野开阔的效果,助人心旷神怡。生活区要求环境舒适、活泼,应考虑植物的色彩搭配,季相变化。宜采用色彩不同、花期各异的组合,营造温馨优雅、赏心悦目的绿地空间。节约型校园绿化管理还要求在日常养护过程中采用节水浇灌、节能施肥、科学管理,把护理费用降到最低。

(二)建设节约型教学楼管理

教学楼是师生开展教学工作的阵地,对楼内教室及其设备的管理是后勤物业管理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管理效益直接影响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精神面貌和教学质量。建设节约型教学楼管理就是在管理过程中要坚定地树立节约意识,倡导厉行节约,既做到设备完善、窗明几净,又要在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支粉笔上下功夫。教学楼管理者们要按照长远、科学、实用、经济的原则对教学楼内各种设施设备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设施设备的运行情况要定时进行全面检查和不定时抽查,及时完成维修维护,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教学楼属人员流动密集区,这些人员主要是从事教学活动的师生,他们也是教学设施设备的主要使用者。因此,有必要经常组织师生举办设施设备使用知识与技能讲座和设施设备管理和维护知识讲座,形成人人爱护设施设备的良好局面,提高设施设备利用率,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此外还要在师生中间开展随手关灯、随手关阀、杜绝跑冒滴漏等培养节约意识的宣传活动,从小事做起,为建设节约型校园争做贡献。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文篇4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税收保障

一、税收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第一,税收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必须保证国家有充足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设施的财力。而不同的税收政策的实施影响税收收入和政府财力的充裕度。因此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采取合适的税收政策,培植国家税源、地方税源、加强税收征管力度或增加税收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税收能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产业和谐升级

目前,我国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为了能实现产业和谐升级,必须对现有资源进行重组。而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依赖税收政策的杠杆作用。比如可以对特定地区、特定产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则可以降低该地区、该产业部门内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税负,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提高资本回报率,提高企业的积累能力和发展后劲,从而导致资本、高素质劳动力和信息技术等相关资源的流入,资本投入规模的扩大,则使该地区生产规模扩大,提供的劳动岗位增加,从而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发展。

第三,税收政策通过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我国中西部由于历史条件、技术基础、教育水平等原因使得该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因而经济上仍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要改变现状,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则应加大教育、科技研发投入。而科学的税收政策下的合理的税负能营造出的良好投资环境,一方面能带来充足的资本,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从而引导技术进步,增强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对国外资本的引进,也可直接带来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税收保障对策

1.完善现有税种,增强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

一是改革增值税。对关键性的、节能效益异常显著且价格等因素制约其推广的重大节能设备和产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在一定期限内实行一定的增值税减免优惠政策。对个别节能效果非常明显的产品,在一定期限内,可以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措施。对境外捐赠人无偿捐赠的直接用于节能产品生产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在对废旧轮胎综合利用企业进行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从公平的角度允许这部分企业在取得废旧轮胎时按一定比例抵扣进项税。

二是调整消费税。一是将高能耗产品、资源消耗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二是适当调整消费税优惠政策。比照对达到低污染排放值的小轿车、越野车消费税的政策,对符合一定节能标准的节能产品,允许按照一定比例享受消费税减征的优惠。三是加大消费税的环境保护功能。通过对污染环境的消费行为征收环境保护税和消费税的方式,提高其生产成本,通过价格信号限制破坏生态环境的消费,鼓励健康性的消费和保护资源环境的绿色消费。

三是完善所得税。对生产和制造节能设备和产品的企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可从以地方给予倾斜加大对节能设备和产品研发费用的税前抵扣比例,建立研发专项基金,用于以后企业节能设备、产品的开发与研制;对生产节能产品的专用设备,可以实行加速折旧法计折旧;对购置生产节能产品的设备,可以在一定额度内实行投资抵免企业当年新增所得税优惠政策。

四是增强资源税。一是扩大征收范围。在现行资源税的基础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将那些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列入征收范围,如土地、森林、滩涂、淡水等自然资源。二是调整计税依据。由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调整为以产量为计税依据,并适当提高单位计税税额,特别是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征以重税,以此限制掠夺性开采与开发。三是将现行其他资源性的税种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并入资源税,并将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水资源费、渔业资源费等也并入资源税。四是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资源税真成为发挥环境保护功能的税种。

五是优惠其他税。可选择其他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是对符合一定标准的节能生产企业,在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方面可给予一定的减税或免税优惠。二是对从事节能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三是调整车辆购置税、车船使用税政策。对以清洁能源为动力,符合节能技术标准的车辆,可按适当比例给予减征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改革车船使用税计税标准,对不同能耗水平的车船规定不同的征税额度,实行差别征收。

2.开征新税种,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设经济条件

一是开征燃油税。开征燃油税,就是取代长期以来实行的公路养路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公路运输管理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以及地方用于公路、城市道路维护和建设方而的部分收费。对不同能耗的燃油或燃气,规定不同的税额予以征收。

二是开征环境保护税。将现行的排污、水污染、大气污染、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噪声等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建立起独立的环境保护税种。环境保护税的税率设计上,应根据污染物的特点实行差别税率。

三是开征社会保障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保持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而社会保障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因此,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关键内容。

3.建立“绿色关税”体系,确保“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早日实现

绿色关税包括出口税和进口税。出口税主要的对象是国内资源(原材料、初级产品及半成品)。进口税是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国,甚至对其进行贸易制裁,以强制出口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规定的义务。

建立绿色关税的目的,可以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资源;改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出国结构,鼓励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国;提高进口的质量,减少污染产品的进国;建立对外贸易的“绿色壁垒”,增加环境保护资金。

参考文献:

[1]徐孟洲.税法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剑文.财政税收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王树义.环境法系列专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张守文.税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李挚萍.经济法的生态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文1篇5

取水权是一种重要的民事权利,在我国,它是从国家水资源所有权的若干权能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新型准用益物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第118条规定“:国家所有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以及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单位、个人依法可以占有、使用和收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其他法律、法规也均用简称)第6条相应规定“: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保护其合法权益。”对于取水权的内涵,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指基于申请取水的单位和个人与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达成的取水许可而产生的权利,是基于取水法律关系一方主体和另一方主体达成的取水许可而产生的行为自由权”[1](P141)。这种观点的主要问题是将取水权仅限于是基于行政许可而获得的权利,不能概括其他非通过许可而获得的取水权,显然不全面,不足取。第二种观点提出,“取水权是指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权利”[2](P345)。这种观点没有说明取水权的主体和获得方式,因而也有明显不足。第三种观点的表述为:“取水权,或称水资源使用权,是指法人、其他社会组织或者自然人依照法律的规定对国家或集体所有的水资源进行使用、收益的权利。”[3](P331)第四种观点的表述为“:取水权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法律规定,开采、使用地下水、地上水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权利。”[4](P621)这两种观点大体一致,说明了权利主体是“公民(或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获得是“依照法律的规定”,内容是“使用、收益或开采、使用”。但在客体的认识上有区别。前者认为是“国家或集体所有的水资源”,后者认为是“地下水、地上水”。笔者认为两者都有不确切之处:水资源是自然资源,我国《宪法》、《民法通则》、《物权法》和《水法》都明确规定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因此不存在“集体所有”的水资源。《水法》第3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这只是表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这些水有使用权,并不是说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水法》第2条对水资源作“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表述是有特指的“。地表水”是存在于地壳表面、暴露于大气的水,为河流、冰川、湖泊、沼泽四种水体的总称,而“地上水”则可以是指地壳以上所有空间距离之中的水。从未来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讲,将来可能会利用某种科学手段从大气层之外获得水,但这已超越了现有法律的界定。因此,“地表水”比“地上水”的表达更具有法律上的准确性。据此,第三、四种观点基本可取,但可修正为以下表述更恰当:取水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照法律规定或认可,取用地表水、地下水的权利。

取水权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汲水权,指按照取水许可证的确定或者法律已认可的时间、地点、期限和数量,借助一定工具和设施对水进行抽取的权利。本文所说的“法律认可”,指不需要办理取水许可证(如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水)而具有取水权的权利人,在无取水许可证时按照法律不禁止的习惯而取水。第二,引水权,指按照取水许可证的规定或者法律已认可的时间、地点、期限和数量,利用渠道等输水系统对水进行引入的权利。第三,蓄水权,指在地上或地下修建蓄水装置存蓄水的权利。蓄水可以是一种取水方式,如蓄取地下泉流,蓄取地表水(包括雨水等);也可以是贮存所取之水备用。第四,使用所取之水的权利,取水的核心权益是用水,因此取水权在内容中当然含有使用所取之水的权利。用水权还可以分为家庭用水权、市政用水权、灌溉用水权、工业用水权、稀释用水权、娱乐用水权等。第五,取水权的处分权。处分权是权利的重要权能,取水权人对其取得的取水权依法享有处分的权利。《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27条规定“:依法获得取水权的单位或者个人,通过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改革工艺、节水等措施节约水资源的,在取水许可的有效期和取水限额内,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可以依法有偿转让其节约的水资源,并到原审批机关办理取水权变更手续。”可见,取水权中含有受一定限制的处分权,但处分权不能出租、抵押,也不能全部转让,只能转让节约出来的部分,且需经原批准机关审查批准。取水权的确立有其重要意义。它有利于从国家水资源所有权中剥离出民事主体对水资源的使用和收益权,从而明确国家水资源所有权与民事主体对水资源使用和收益权的关系;有利于确立民事主体对水使用和收益的权利,赋予权利主体在取用水领域的自由,以保障他们正常的生产、经营和生活;有利于充分发挥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水市场的建立创造必要的条件。国家对水资源的所有权不能转让和作为交易的对象,而取水权作为水资源的使用权,则是一种可以转让的权利。取水权的确立,对建立我国的水权转让制度、实现水资源的市场配置是有意义的,能解决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使水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而产生更多的社会经济价值。尽管取水权意义重大,但根据我国严重缺水的现实国情,国家在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上已将原来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先转变为要节约保护优先,从而引发了取水权限制的紧迫性和实效性问题。

二、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与取水权限制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而我国却是世界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口多,人均占有水量少,水的分布也很不均衡,并且,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双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水资源情势还在发生新的不利变化[5]。有统计数据表明,现在全国每年缺水约400亿立方米,其中全国城市年缺水量为60亿立方米。官方统计的655个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存在不同程度地缺水问题,其中又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6]。农村还有2亿多人的饮水存在不安全隐患,农业因干旱受灾面积每年达到了2.3亿亩,国家粮食安全受到威胁。我国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我国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不少地方河流开发已经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地下水严重超采,引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十二五纲要”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①。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指改进我国过去的水资源管理,在水量、用水效率和水质三个方面实行管理历史上最严格的控制制度。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将其具体化为确立三条红线,即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以着力改变当前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使水资源要素在我国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中成为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

上述三条红线对取水权都将形成严格约束:第一,用水总量控制,要求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加以限制,这直接限制了取水不得过量;第二,用水效率控制,要求限制用水,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做到厉行节约;第三,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既要求限制取水(取水导致水流、水量、水位等变化,从而影响水资源的自身生态系统及自净化功能),也要求限制任意排水。由此,贯彻这一方针,实施对取水权的限制首当其冲。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取水权只是一种使用水资源的权利。如果在制度设置上不重视取水权的限制,将可能致使普通民事主体的取水权侵害国家的水资源所有权,影响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损害全体人民及后代子孙所共同所有的水资源和长远利益。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2002年修改《水法》时就强化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有依法保护水资源的义务。要求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此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并明确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列为一项基本国策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水权理论和实践上多从开发、扩展、保护的角度关注水权,尚缺乏节约水资源、水权受限的理念和有效制度措施,因而导致在实际生活中滥用水权现象比比皆是,很多人缺乏对水珍贵性的认识,随意取水用水、生产与生活取水用水浪费现象惊人,因此,要切实贯彻节约能源的基本国策,禁止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发生,其重要环节是加强对取用水的必要限制。

从我国现有取水权限制的法律现状来看,《民法通则》、《物权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和相关规章等在取水权约束上均有规定,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因过去强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对取用限制的紧迫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在许多限制环节上没能切实、有效地贯彻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基本国策,现有的一些制度措施仍不完善也不够严格,因而还不足以制止滥取用水、浪费和损害水资源等现象,这都必须加以改进和完善。本文以下主要就遵循“勤俭节约”的民法公序良俗原则、完善取水权获得的证件制度、改进取水权行使效力规则以及强化环境权对取水权的约束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考。

三、取水权限制与遵守民法公序良俗基本原则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文篇6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在国家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要求“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由此可知,党中央正大力倡导各行各业实行节约型建设,力求提高国家资源利用效率,维护国民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首先,建设节约型校园成为高校当前和今后面临的政治任务。后勤物业管理部门在形式上掌管着高校的半壁江山,在建设节约型校园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构建节约型后勤物业管理势在必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其次,高等学校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全社会都把高等学校看作是文化发展的标杆。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高校校园是全社会人民的期盼,也会在社会上起到榜样的作用。因此,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是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期望。再次,十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总体上是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在高校接受教育的人数快速增长,使得高等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对教育环境的压力也越显突出。高等学校在这样的形势下迫切需要走节约型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教育和节约型校园,以利于缓解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因此,建设节约型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是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二、节约型后勤物业管理的本质特征

简言之,节约型后勤物业管理的本质特征是“一低一高”,即以低消耗换取高效益。具体地说,高等学校节约型后勤物业管理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指针,以“低消耗和高效益”为追求目标,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方法灵活应用到管理工作的全过程,选择、决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并加强管理和监督,努力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校园。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指针,就是要把学校担负的历史使命作为后勤物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靠科学合理的体制,结合科技进步,制定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推进资源利用方式朝着符合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转变。不以牺牲学校的根本利益为代价去换取校园一时的浮华,不以眼前利益损害长远利益,更不能为了局部发展和局部利益而损害全局利益。以“低消耗和高效益”为追求目标,符合“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要求。“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后勤物业管理追求的“高效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显性的、具体的、可以量化的东西,如所管理的绿化面积、建筑物面积、教学设备以及生活设施数量等,即所谓经济效益;另一部分是隐性的、抽象的、难于用数值衡量的东西,就是管理对象在广大师生员工精神层面上产生的影响,和整个学校在社会上树立的外在形象,即所谓社会效益。相比较而言,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低消耗”指在保证尽可能高效益的同时,尽可能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资源。显而易见,低消耗和高效益二者辩证统一于后勤物业管理的全过程,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方法武装管理者的头脑,正确把握矛盾的实质,最大程度地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三、建设高校节约型后勤物业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设节约型校园绿化管理

高等学校的校园绿化工程,也是一种文化工程,代表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建设节约型校园绿化管理就是“用最少的经费,耗最少的水电,在有限的土地上,把校园绿化到既融入周围的生态环境,又能体现学校自身鲜明的文化特色”。这就要求绿化管理者们深刻领会当地园林绿化中配置植物的基本原则,并能制定长远的规划,统筹安排,科学管理。杜绝盲目栽植,杜绝追求“立竿见影”的形象工程,杜绝违背自然规律的反季节栽植工程。在植物配置上还要充分考虑大学校园的文化特点及功能需求:教学办公区环境静谧,在其周围宜栽植枝繁叶茂、树型挺拔、排列有致的阔叶乔木,起到降噪、吸尘、净化环境的作用。人们在活动区总是热烈奔放,宜在常绿草坪上点缀小型乔木,产生视野开阔的效果,助人心旷神怡。生活区要求环境舒适、活泼,应考虑植物的色彩搭配,季相变化。宜采用色彩不同、花期各异的组合,营造温馨优雅、赏心悦目的绿地空间。节约型校园绿化管理还要求在日常养护过程中采用节水浇灌、节能施肥、科学管理,把护理费用降到最低。

(二)建设节约型教学楼管理

教学楼是师生开展教学工作的阵地,对楼内教室及其设备的管理是后勤物业管理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管理效益直接影响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精神面貌和教学质量。建设节约型教学楼管理就是在管理过程中要坚定地树立节约意识,倡导厉行节约,既做到设备完善、窗明几净,又要在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支粉笔上下功夫。教学楼管理者们要按照长远、科学、实用、经济的原则对教学楼内各种设施设备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设施设备的运行情况要定时进行全面检查和不定时抽查,及时完成维修维护,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效益。教学楼属人员流动密集区,这些人员主要是从事教学活动的师生,他们也是教学设施设备的主要使用者。因此,有必要经常组织师生举办设施设备使用知识与技能讲座和设施设备管理和维护知识讲座,形成人人爱护设施设备的良好局面,提高设施设备利用率,延长它们的使用寿命。此外还要在师生中间开展随手关灯、随手关阀、杜绝跑冒滴漏等培养节约意识的宣传活动,从小事做起,为建设节约型校园争做贡献。

(三)建设节约型生活区管理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文篇7

关键词:物资资源节约体系化资源配置

1物资资源节约体系化管理相关概念界定

物资资源即是物质资料。它既包括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物资财富,又包括经过人的劳动所取得的劳动产品;既包括可以直接满足人们需要的生活资料,又包括间接满足人们需要的生产资料。

物资资源节约体系化管理,就是运用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以节约资源为目的,以追求物资管理效率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明晰管理职责、合理配置资源、创新管理模式、重建业务流程和提升技术手段为主要内容,形成物资资源配置、使用、回流、节约管理等环节的有机整体,对从物资需求生产开始到物资消耗结束的顺向物流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销售的逆向物流进行集约化、系列化、一体化、规范化管理。

2物资资源节约体系化管理的基本框架

2.1物资供应的基本形式

①集中采购。对于物资的采办,可以采取集中采购的办法,譬如符合招标的物资必须统一用集中招标的形式采购,对于一些急需采进的物资,如果严格按照招标程序不能满足时限要求的,则可以通过非招标形式购置。当然,采购单位必须设置应急处置的预案,对于那些应急物资在非常时期必须予以保障。

②集中储存。可以将物资按照分类统一储存在统一地点的仓库,或者也可以按照就近原则把物资统一置放在物资供应站,以免重复储备。但是,必须强调的是适度集中,如果过分分散,每一处的储存物资有限,互相难以调度调剂,则需分别按其保证对象要求确定库存量;过分集中储存,储存点与用户之间距离拉长,储存总量虽降低,但运输距离拉长,运费支出加大,在途时间长,又迫使周转储备增加。

③集中供应。可以通过从存储仓库统一集中调度,保证物资供应的整体性和及时性。对于物资的供应,需要有备用物资的储备,以防突发事件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利用供应商委托代储的物资来满足现场需要。代储供应既能减少库存资金的占用,降低仓储风险和费用,又能保证不间断供应。

2.2循环管理的基本模式

循环管理的基本模式是顺、逆向物流的闭路循环管理,即:库存发放消耗回收处理再生库存的过程管理。通常来说,顺向物流管理能够得到较多的重视,而大家往往会忽视逆向物流管理。所以,按照物资资源统一管理的原则,对于那些需要维修或者即将报废的废旧物资资源一律由各级物资部门归口管理,及时安排人员进行组织回收,统一处置或组织对外竞价销售、拍卖,确保废旧物资资源的回收利用和资金回笼,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从而达到物资资源节约的目的。

2.3奖惩机制的基本方式

建立长效、可行的奖惩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奖惩考核的力度也必须加强,这样奖惩的效果才能得到切实保障。加强对基层单位物资消耗、废旧物资回收、修旧利废等现场物资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务必做到一视同仁,对于物资管理不力的人员或单位绝不姑息,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惩罚;对于那些严格按照节约规范执行的单位或个人,或者对物资资源管理工作中节约的先进典型,则要充分地予以肯定,并对其进行奖励。严格做到奖罚分明,充分调动广大职工节约物资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深入持久地开展物资节约活动的目的。

3实现物资资源节约体系化管理的基本途径

3.1合理设置物资库存储备

在大多数情况下,绝大多数物资处于买方市场,只经过严格的筛选以及充分的论证,才能优选出一批较好的供应商,从而实现库存代储,充分利用供应商库存,同时根据市场资源的状况,及时扩大调整代储品种,保证拥有一定的代储数量。并且通过制定周密的日常配送计划和急用物资的配送措施,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和运输线路,加快物资的配送速度,缩短物资在库储备时间。加强物资需求信息的有序化管理,及时地、预见地收集物资需求信息,结合物资消耗规律,制定物资需求计划,按需求计划组织进料和配送,最大限度地压缩物资在库时间,促使库存储备更为合理。

3.2优化物流作业组织

①防止重复的操作。重点检查进料中是否存在由于职责不明或其他原因造成重叠的采购职位和重复的采办购置,检查存货中是否有由于信息不通或其他原因造成重复存储,检查有无存在重复的、二次以上的账目核对工作,检查有无重复的统计数据及考核内容等等,如果一旦发现有重复的,必须予以精简。②避免重复作业,检查收发料中有无重复的、二次以上的收料和发料作业,有无不必要的搬运和装卸作业等等,如有以上重复的内容,必须予以精简。③完善并统一系统软件。充分利用电子网络化平台,各级单位采用统一的操作软件,从而达到防止重复工作的目的。④增加直达料比例。力求减少二次装卸搬运作业,合理安排进料途径和配送线路,提高配送运输满载率,有效控制物资供应组织成本。

3.3加强废旧物资管理

按照相关的物资管理要求,及时组织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和对外竞价销售,从而确保资金的及时回笼。同时,根据各级单位上报的废旧物资资源的需求,实行统一调拨和销售,要求各基层单位必须指派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负责,必要时可设置废旧物资堆场或者回收仓库。废旧物资的回收、上缴、利用、管理纳入各单位年度考核奖评工作内容,对完成废旧物资回收上缴计划的单位给予奖励,对未完成废旧物资回收上缴计划的单位予以免奖甚至进行批评。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文

中共中央政治局这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关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研究员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强调,“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时期。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和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加快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全社会能源资源利用水平,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进展。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文篇9

关键词:农业加工业企业;节约型生产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

一、引言

作为资源勘探、采掘、运输、贸易的主体,企业的节约型生产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核心。而节约型生产作为企业产值增长的一个影响因素,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是一个内生的自变量,但由于资源类生产成本存在外部性,导致企业节约资源的自觉性降低。为了解决需求增长与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国内外学者展开了相关研究。西方学者在总结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经济理论,但专门研究节约型生产问题的成果较为少见。国内学术界对节约型生产的研究主要着手于评价体系的建立。李洪强、李琼(2005)的《节约型企业》中提出节约型企业评价的问题,从节约程度、节约能力、综合评价方面提出一个思路性的框架,没有深入研究指标体系以及如何操作的问题。国家商务部(2007)提出了节约型零售企业评价规范,该评价规范提出节约型零售企业,包括百货店、大型超市、零售专业店的评价标准。陈国康(2006)提出资源节约型钢铁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企业评价指标和工序评价指标两部分。其他如机械工业协会也提出了相应的机械工业企业建设节约型企业的标准。黄少坚(2008)提出了一个适合于规模以上制造加工业的节约型企业建设的通用评价标准。总之,因为行业不一样,其工艺差别很大,评价体系也有相应的差异。有关研究对若干行业的节约型企业制定了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但对于农业加工业企业从专业领域提出节约标准并用于评价企业的节约程度尚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试图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适合农业加工业企业的节约型生产评价体系,从而在此有所突破。

二、农业加工业企业的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根据联合国国际标准工业的分类方法,农产品加工业包括:食品、饮料和烟草加工;纺织、服装和皮革工业;木材和木材产品;纸张和纸产品加工、印刷和出版;橡胶产品加工。虽然农产品加工业涉及的产业范围很广,但其基本特征是通过对农产品的进一步加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形成资源开发――深精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商品的良性循环。对涉业较广的农业加工业构建评价指标除了遵循国内学者较常用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可比较性等原则之外,作为给企业的一个指挥棒一样的标准,笔者认为还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动态性原则

节约型生产,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反映资源节约型生产动态变化的特点,一方面反映生产的节约水平,另一方面在时间尺度上体现资源节约型生产能力的强弱。为此,要使指标体系的建立具有描述、监测、预警和评估功能,通过其实现资源节约型生产运行模式的选择和调控,以引导农业加工企业沿着预定的目标发展。

(二)突出关键性评价指标原则

企业往往根据关键性指标来分配其资源,只有对企业经营有很大影响,又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工作才能被重视。因此,企业的目标体系必须突出重点性,作为节约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进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才能被重视。所以,设计节约型企业的评价指标还需突出重点和关键,将指标变成企业的经营指标,这样才能与企业的日常重点工作相结合,真正起到作用。

(三)经营指导性原则

评价体系作为企业经营的一部分必须对企业如何盈利具有指导性作用,对企业生存具有指导性作用,这样,指标才能成为管理部门运营的模式,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不会感到是额外的负担,而是企业经营必须的功课,节约型生产评价指标才能得到确实有效的执行。

三、农业加工业企业节约型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在充分认识节约型企业生产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上述原则,借鉴已有的资源节约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采用分析法和频度统计法构建了初选系统,并经过优化最终建立了一套农业加工企业节约生产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3大子系统组成,即资源消耗支持系统、技术创新支持系统、生态环境支持系统(见表1)。

技术创新支持系统是农业加工企业节约型生产的重要支撑,通过创新来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益问题,一方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使企业行为导致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另一方面使企业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增加盈利,提高竞争力。我国农业加工企业普遍存在因技术积累较少,人才缺乏导致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该系统的指标通过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来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技术研发需要人才和资金投入,长期的大量的与企业规模相称的投入才有助于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保证节约型企业建设。研发投入后必须转化为盈利能力、竞争力,在市场上能创造高毛利率,否则投入没有回报,就是浪费,不是节约。新品占有率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够说明创新型企业的经营指标,这是企业年度经营指标中也必须有的指标。

资源消耗支持系统主要是从生产角度来考虑,在产品设计、生产组织方面对能耗、物耗等加以控制,这是每个企业必须做的工作,也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最主要的方式。

生态环境支持系统是建设节约型企业的重要考核内容。通过技术手段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在循环利用和资源化的过程中消化掉是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农业园区建设基本上能够做到零排放,是达到彻底解决环境问题的生产方式。但是,已有的加工企业要转化为统一规划的农业园区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因此,还需要清洁生产等方式作为主要手段。

四、节约型生产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对资源节约型生产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首先应确定上述各指标的权重。为了避免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本文探讨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数分配,进而得到资源节约型生产综合评估模型。主成分分析就是利用降维的思想从较多的指标中找出较少的几个综合指标,而这些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原来资料的信息。第一主成分是原来各变量的线性组合且具有最大的方差,主成分与原来变量的相关系数称作因子载荷,各主成分原有指标的载荷值和公因子方差值反映了它们对主成分所起作用的大小,为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提供客观依据。

设有n个生产企业,每个企业观测有p个指标(变量):X1,X2…,XP得到原始数据矩阵:

X=XX…XXX…XXX…X=(XX…X)

用数据矩阵X的P个列向量(即P个指标向量)作线性组合为:

f1=a11X1+a21X2+…+aP1XP

f2=a12X1+a22X2+…+ap2XP

……

fp=a1pX1+a2pX2+…+appXp

上述方程组要求:

a211+a221+…+a2p1=1

且系数aij由下列原则决定:

第一,fi与fj(i≠j,i,j=1,…,p)不相关。

第二,f1是X1,X2…,XP的一切线性组合(系数满足上述方程组)中方差最大的,f2是与f1不相关的X1,X2…,XP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fp是与f1,f2,…,都不相关的X1,X2…,XP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

这样决定的综合变量f1,f2,…,fp分别称为原变量的第一,第二,…,第p主成分,其中f1的方差在总方差中占的比例最大,其余主成分f2,…,fp的方差依次递减。在实际工作中挑选前几个甚至一个最大主成分f1,就能够基本包括全部指标所具有的信息,达到了将众多指标简化浓缩为少数几个甚至一个综合评价指标的目的。

(一)指标权重的确定

首先计算第j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及前几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选取累计贡献率大于某值(如定为90%、95%、99%等)的前几个主成分。然后计算各指标的公因子方差,公式如下:

H=a,其中i=1,2,L,P

因为公因子方差反映了各原始指标对选出的m个主成分所起的作用,亦反映了各原始指标的重要程度,从而将公因子方差分别做归一化处理可得到各指标的权重。

f=(i=1,2,L,P)

(二)节约型生产综合评价模型

将原始数据xij与权重fi加权合成节约型生产综合评价模型:

C=xf(i=1,2,L,m)

这样就可以根据给定的各指标的评估值和各类指标权数,逐步逐层计算出节约型生产水平(即综合评估值)。根据综合评估值,可以确定节约生产的发展阶段。

五、结束语

全面、准确地评价一个企业的节约型生产水平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的因素很多。尤其是评价指标的选择及权重因子的确定,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可以肯定的是节约型生产作为一种现代农业加工业先进的运作方式,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集约地利用资源为核心,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结合起来,追求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统一的前提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黄少坚.节约型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2、王学林.中国农业龙头企业运行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

3、张淑琴,张东光.山东省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研究[J].科学与管理,2007(3).

4、孙倩,邓心安.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原因的期权博弈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4).

5、胡恩华,单红梅,陈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及综合模糊评价[J].系统工程,2004(1).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文篇10

(一)节约与生活消费相对论。这种观点认为节约就是省吃俭用,节约就是缩减生活消费,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矛盾。节约是人类在促进社会进步活动中对稀缺性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充分利用。而消费是指人们转化自然资源、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从支付的角度来考察,消费包括公共消费和个人消费。无论哪一种消费的节约都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从消费者个人来说,节约有利于他更持续、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消费;从社会来说,节约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其他人的需要。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现在还有一部分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还有不少职工不能按时足额领到工资,失业、待业人员增多。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得到满足,就必须提倡节约。

(二)节约与生产发展对立论。这种观点认为节约妨碍生产发展,节约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从生产的角度考察,节约就是指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依靠耗费大量资源来加快经济发展,经济总量虽然在不断扩大,但经济效益并不理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目前资源利用率低20%-30%,单位产品耗能高40%。据权威人士介绍,如果我国的能源利用率能达到当今日本的水平,目前的能源消耗足以支持我国经济再翻两番。另外从价值形态来看,节约可减少支出,增加储蓄。这实际上是将社会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可以更好地用于生产发展。

(三)小巫见大巫论。这种观点认为生活中存在的浪费不严重,不值得一提,生产中存在的浪费才是严重的,对比生产中存在的浪费,生活浪费只是小巫见大巫。诚然,在现实生活中,生产中的浪费是惊人的。2005年6月,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10家中央企业原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提及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45亿元。①但我们不能忽视生活消费中存在的浪费。有人曾经算过一笔账,一台电脑显示器和打印机的待机功耗为5瓦左右,如果每晚待机10小时,全年耗电36.5度,按目前国内办公电脑、打印机的使用量,每年浪费电将超过12亿度。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如果不在全社会进一步强化节约资源的意识,经济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制约,生产和生活环境势必越来越恶化。因此,务必高度重视生活中的细小节约问题,避免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浪费。

(四)有钱可以浪费论。这种观点认为:“我有钱,我爱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不着”。这种错误认识和行为也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一是助长金钱万能的不良社会风气。有钱可以浪费论助长富有群体的优越感,助长他们随心所欲的放纵消费行为,加速“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金钱万能思想蔓延,败坏整个社会风气。二是会消弱富人的社会责任。有钱可以浪费论容易加深富有群体的自我意识,减弱富有群体的社会道德意识、伦理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意识,极易助长为富不仁的社会风气。三是激化社会矛盾。有钱可以浪费论容易导致穷人群体产生强烈的不平衡心理,思想极端者更容易走向不合法的获取财富之路,加深富人阶层与穷人群体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五)机关学校等事业单位节约不易论。这种观点认为机关、学校等部门资源是公共产品,容易造成浪费,因而不可能实现节约。公共产品容易造成浪费,这是事实,“公地悲剧”的理论足以说明这一点。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略机关学校等事业单位实现节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政府等机关单位是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主导者、体制设计者、政策制订者、行动推动者和表率。它们的节约对于全社会具有示范效应和表率作用。所谓上行下效,官行民效,古今皆然。

(六)讲排场、赢面子论。这种观点认为大手大脚、慷慨大方能显示实力,可以取得对方信任,扩大营业。不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实力强大是有利于取得合作者的信任,对于进货,贷款都会有利。经营者的实力怎么才能强大,靠的不是搞形象,讲排场,更不是铺张浪费,靠的恰恰是节约。即通过各种途径减少非生产性开支,节约生产成本,企业的利润才能增加,实力才能强大。可见节约就可以增效,节约就是提高经济效益。而讲排场,挥霍浪费只会适得其反。

二、造成节约认识误区的原因

(一)资源危机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对资源危机的宣传,许多人没有看到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工业的加快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消耗大大增加,资源紧张的局势日益紧迫。

(二)没有理解节约的科学内涵。由于我们对节约缺乏正确的宣传和教育,国民对节约一般都缺乏正确的理解。在农村,很多农民认为节约就是生活上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不明白节约与提高生活水平是统一的,往往把二者对立起来。在城镇,不少人认为节约过时了,节约是农业社会的产物,现在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没有必要点点滴滴去讲究节约。

(三)照搬凯恩斯经济理论。很多人认为凯恩斯主义是主张浪费的,凯恩斯经济理论对资本主义发展曾经起过重要作用。因此,他们打着“消费促进经济、扩大就业”的幌子,为自己的浪费行为正名。这种片面理解直接导致相当一部分人误认为浪费有理,浪费有功。实际上,凯恩斯主张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只有在经济萧条时期才是适用的,但我国的现实条件和国情不允许我们那样做。

(四)错误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因。资本主义的繁荣主要是依靠市场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具有使人们追求利益的强大内在动力和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它迫使经营者和消费者高度重视节约,有些人误认为资本主义的繁荣稳定是奢侈推动的,浪费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实际上,现实生活中资本主义国家是十分重视节俭的。持有资本主义是靠奢侈驱动经济发展观点的人是没有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和现实。

(五)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尚未建立。在当前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还是以GDP增长率作为主要依据,导致一些地方主要领导重投入、重开发,轻治理、轻节约,不顾环境和资源承受能力,片面以GDP增长替代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样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就会盲目投资决策,决策一旦失误就会造成严重的浪费。

三、走出认识误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途径

(一)要在丰富节约宣传内容上下功夫。当前需要丰富宣传内容,创造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要特别重视利用电台、电视台、展览馆开展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知识答卷、典型展览等;利用报刊、杂志进行节约宣传和理论探讨。每年可将九月份作为“节约宣传月”,强化广大干部职工尤其是年轻公务员的节约意识、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化、重视节约文明,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

(二)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教育。要将节约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中,制定培训规划,加强节约教育:一是组织制定“十一五”节约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实行分类分层培训。侧重对地市县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管理干部和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的培训。组织编写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培训教材。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应纳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中。二是要将节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要开设伟人和名人节俭的故事课程,中学要开设有关节约的议论文。如司马光的《训俭示康》等。大学开设《节约经济学》、《经济效益学》等课程。研究生要开设若干关于研究节约的课程。要将节约的内容作为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要将资源短缺、资源忧患意识作为终生教育的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使节约成为全民的主流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三)要将节约教育作为党政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党政干部是群众的表率,是公共资源的掌握和支配者,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领导者。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崇尚节俭,在群众中的影响差别很大,对社会的影响也有很大区别。因此,要十分重视党政干部的节约教育。在这方面,各级党政干部学校要开设节约方面的专题课程,让党政干部结合我国实际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专题研究,要将节约教育作为党员先进性教育和“荣辱观”教育的内容。要编写这方面的教材供党政干部学习,等等。

(四)广泛开展节约活动。要把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各项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纳入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中,广泛开展节约资源活动。一方面要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广泛组织和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学校和节约型家庭等活动,引导全社会把节约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另一方面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参与面广的精神文明活动方式,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建设节约型社会活动中来,寓教于乐,在各项活动中普及节约资源知识,增强节约意识,形成全社会参与节约资源的良好风尚。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文1篇11

关键词:坚持耕地保护坚持科学发展观集约节约用地

耕地是保障一个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不可替代性的重要资源。耕地保护工作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国家要发展,首先就要解决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要解决吃饭问题,就必须保护相当数量和质量的耕地。加强耕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始终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研究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耕地是农民的饭碗和命根子,必须切实加强保护。加强耕地保护是我团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和谐四十五团的客观要求。

耕地保护必须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保护耕地,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作为土地产权主体的积极性。但作为维护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主体的政府,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应承担重要职责。四十五团团党委一直将耕地保护作为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落实机关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扎实履行耕地保护的法定职责。

科学的土地开发是贡献,有效的土地保护也是贡献;科学的开发是政绩,有效的保护也是政绩。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本质上说,保护资源是为了资源的永续利用,为了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今天的保护,为明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承担保护的责任也十分光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耕地保护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土地用途管制、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土地开发整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等耕地保护的各项法律制度,严格依法办事。同时,我们又要从四十五团发展前途的实际出发,科学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价值,千方百计的满足四十五团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

耕地保护工作要从单纯的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综合转变。在制定政策时,要整合资源,统筹土地开发整理、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等各类资金的投入,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成片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

我们始终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四十五团国土资源分局,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确处理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关系。保护资源是保障发展的前提,资源是发展的物质基础;保障发展是保护资源的目的,脱离了发展空谈保护资源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正确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努力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第一,紧紧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核心,以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加快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团土地利用的新路子。第二,重点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薄弱环节、重大基础设施、重要招商引资项目和改善民生项目用地需求,明确低效利用土地和闲置土地的利用方向,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节地型经济增长,提高经济运行效益,使得单位面积土地创造出更多的产值和利税,提高土地利用率。第三,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问责制,做到违法即问责,真正把问责制落到实处。强化对耕地占补平衡的执法检查。第四,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精神要求,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考核机制。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路,也是国土资源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强国土资源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思想,加强国土资源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历来高度重视,把国土资源工作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来部署,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更是把保护耕地、节约资源提到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代价。目前,我团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资源需求的重要时期,实现富民强团的战略目标,必须有足够的资源作保障,而我们面临的资源形势越来越严峻,资源供应越来越紧张,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粗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硬约束,资源开发的利益诉求日益增多。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形成依法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的共识,切实增强做好国土资源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纲,以“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为总要求,全面贯彻师市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国土资源管理的新政策,加快适应国土资源形势的变化,正确处理“四对关系”:即正确处理保护耕地、开发资源与支持团场经济建设的关系,既要严格保护耕地、不越“红线”,又要合理利用土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正确处理短期问题解决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尽量满足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科学合理保护好、管理好国土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持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保障。正确处理好遗留问题的解决和规范管理的关系,努力争取上级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彻底解决在连队农民建房中的遗留问题,严禁在今后工作中再出现类似问题,切实规范国土资源管理。正确处理保障国土资源局正常运转与促进财政增收的关系,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土地市场收入全面进入财政国库;实现管理方式的“四个转变”:即从注重微观管理向强化宏观调控转变,更加注重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增加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从注重行政、法律手段向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转变,更加注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从注重审批向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全程监管、构建服务平台转变,更注重加强基础工作。从注重管理轻服务向管理服务并重转变,更加注重管理工作的内涵,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推进管理。

转贴于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十分重视和关注,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特别是去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这是新时期加强土地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和依法保护耕地,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已经制定实施了《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等保护资源的法律。毁林开荒、毁荒种田、围湖造田的做法普遍存在。去年的长江特大洪水给了人们以严重的警示。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农村滥占耕地的现象相当突出,这加剧了人口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的矛盾。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近两年我国耕地净减面积竟达595万亩,国土资源形势相当严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农用地转用调控机制、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土地权属纠纷等问题,都需通过完善法律予以解决。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规定了最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为土地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今后,应当抓紧制定与此有关的配套法规,保证这一制度能够得到切实贯彻。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土地是稀缺资源,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当前,我团正处于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正确处理“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重大意义,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既要保证国家土地调控政策的落实,又要依法保障全团经济社会发展对用地的需求。

一是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要认真落实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团场主要负责人对本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的责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动态监管体系、定期统计分析制度、年度核查制度,探索基本农田保护的长效机制,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二是严把土地供应闸门。严格土地规划、计划管理,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的调控作用。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除对国家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以及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等城市基础设施用地,进一步提高效率,搞好服务外,凡国家明令禁止的钢铁、水泥、焦炭、造纸、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污染类项目,一律禁止供地。

三是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要适应国家政策的调整,转变用地观念,调整用地思路,做好存量土地挖潜这篇大文章,切实增加建设用地有效供给。充分发挥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继续规范经营性用地出让的同时,全面落实工业用地招标拍卖和挂牌等公开出让制度,严格执行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切实加强土地市场监管,规范土地交易行为。

四是全面推进土地管理基础工作。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查清我团土地特别是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家底”,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提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国土资源执法水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土地问题事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节约集约用地,坚守耕地红线,任务光荣而艰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我团节地型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就要健全完善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机制,提高土地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健全完善土地调控的目标、政策工具、传导机制和配套办法。加强和完善土地调控的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要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从严从紧、有保有压,严把土地“闸门”。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用地,科学安排工业用地,保障民生用地供应。

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就要落实保护耕地的共同责任。保护耕地不仅是国土资源部门的法定职责,也是有关部门的责任。要正确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围绕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总目标,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等四项指标。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从严审查各类用地标准,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年度用地要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之内。

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就要开源节流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各类用地。挖潜开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节约资源的必要性范文篇12

节约型校园建设,对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节约管理,从各方面节约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控制成本。并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大力提高师生的节能减排意识,增强师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保障高校节约、快速地发展。

一、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内涵

节约型校园是指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以节约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为重点,建立节约型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树立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消费观[1]。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节能降耗减排为起点,以提高学校办学资源使用效益为核心,创造良好的节约型校园文化氛围,最大限度降低办学成本。

二、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节约型校园是落实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正面临着高消耗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我国人均资源基础薄弱,用于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十分严重。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2]。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节约型校园,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建设节约型校园,保障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高校不断地改革发展,办学规模与招生不断扩大,对办学条件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提高办学质量,高校在土地建筑、配套设施设备、绿化环境等方面的投入非常大。另一方面,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浪费等消耗时有发生,影响办学效益,给沉重的运营成本再添加压力。大力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加强节能管理,减少浪费,能有效地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三)培养建设两型社会的人才

学校是育人场所,通过节约型校园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节约文化及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通过提高师生的节约意识和责任感,培养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合理消费的观念,养成节约环保的生活习惯。节约型校园为节约型社会提供符合要求的人才,带动社会的消费变革。

三、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浪费现象严重

首先是师生的节约意识薄弱,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随处可见浪费行为,如通宵达旦玩电脑、使用大功率等违章电器、水龙头没关好、浪费粮食及纸张等。这种浪费现象和安全隐患的存在,直接影响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严重时会涉及人的生命和国家财产的损失[3]。高校师生对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缺乏责任意识。另一方面,校园有部分建筑、供水供电等设施设备日渐老化损漏,出现利用率低、资源损耗大等问题,也导致维修耗费大增加费用成本。

(二)节能技术开发或引入滞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大部分高校对节能科技及节能产品缺少关注及了解,采购的节能设备效果低,使校园的运作产生大量资源浪费。即使采购了新的节能产品设备,又因缺少节能专业技术人员,或不注重对管理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制约了新设施设备效能的发挥和推广。另一方面,高校的科技研发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进程[4]。高校对创新节能技术的研发投入不足,无法与社会的创新科技有效接轨,节能建设工作相对被动。

(三)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长远发展的目标来看,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的各项保障制度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因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缺失,相应的考核、奖惩、监督机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导致各项节约措施未能真正落实,难以调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有效措施对策

(一)加强领导组织,完善保障制度

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把建设节约型校园放到重要位置来抓。组成由学院领导牵头,各行政部门负责人为首的节能管理机构,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主要工作职责是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好节能总规划,提出各项有效的管理措施方案。加强部门之间的互相协调、促进、监督,有效落实各阶段的节能目标。其次,为确保建设节约型校园取得明显的效果,有必要加强制度建设,创建有效的管理机制。节约型校园制度建设是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依据,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对节能工作的开展起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5]。如落实目标责任制,把节能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并落实责任到人;采取奖罚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监督评估机制,督促各项节约措施有效落实。

(二)加强节能管理,推广使用节能设备及技术

技术创新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支撑,学校要重视先进资源节约技术的引进和开发[6]。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节约型建设技术标准,重视对节能技术的引进及研发,借助技术力量使学校的整体运作节能高效。同时,逐步淘汰更换一些陈旧耗能大的设施设备,采用高效节能的新产品,减轻因资源浪费增加的成本压力。另外,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节能的管理,减少人为的浪费。加大对用水用电设备的检查维护,减少不必要的漏水漏电隐患;在校园各个地方更换使用节能灯具,安装智能监控系统;推进办公自动化,实行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浪费等。

(三)加强教育,提高师生的节约意识

首先,利用各种宣传途径,营造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良好氛围。通过校园网、学术讲座、研讨会、广播、宣传栏、班会及媒体等多种渠道,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使节约观念深入人心,增强师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节约意识,引导师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其次,开展丰富有趣的节能教育活动,组织师生参与水电节能考核、参观节能新产品等,提起他们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兴趣和思考,鼓励师生对建设节约型校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可再生能源的特点范例(12篇)

    - 阅0

    可再生能源的特点范文1篇1关键词:资源再生产业;产业集群;产业集中度;区位商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2-0139-05doi:10.3969/j.issn.1002-2104......

    可再生能源的特征范例(12篇)

    - 阅0

    可再生能源的特征范文篇1[关键词]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税收优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