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发展的感悟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交通发展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体悟教学;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6-01-08

一、体悟教学法的意义

体悟教学法内容主要包括了两个核心关键点,一个是“体”,另一个是“悟”。“体”指的是体会、体验,通过自身亲自实践收获某种感受;“悟”

指的是感悟,不但可以亲身感悟动态的过程,又可以通过实践感悟获得静态的结果。[1]体悟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认识和理解的过程中参与个人的情感,并将情感、行动和思维三方面进行充分结合。

二、体悟教学的特点

特点一,不可重复性。体悟教学的过程不是简单地积累客观知识,也不是简单的情感向道德的过渡,体悟教学的方法超越了逻辑思维的框架,因此具有不可重复性。

特点二,非理性思维。体悟主要是对知识的升华,体悟教学是教师智慧对学生智慧的启迪,教师感情对学生感情的激发,所有理性分析都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2]

特点三,主动性。体悟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学习行为的自我反思,主动性的来源有兴趣、榜样等。

特点四,开放性。体悟教学不需要在计划中进行,只要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开展。当积累的量成熟后,随时随地都能出现引起质变的情境。

三、体悟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

体悟教学的重点是“体”和“悟”,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体悟教学方法时,教师应提前创造好条件。“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提出几个有意义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展示职业风采”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展示职业风采,引导学生去发展职业风采,进而展示职业风采。而在课程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在职业道德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出相关的氛围,让学生在画面、声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继而产生感悟,激发学习兴趣。

2.表演体悟

表演体悟的方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进行表演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观看完表演后能产生相应的感悟,从而能更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表演的方式主要以小品为主,小品具有风趣幽默的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文明语言”的教学中,教师让几位学生给大家表演一段小品,学生的表演引得其他学生开心不已,个个开怀大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表演和观赏的过程中,感悟到文明语言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3.对话讨论

由于学生之间有差异性,因此针对某个问题常常会出现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解释。体悟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和谐自由的交流环境中能吐露自己的心声,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讲出来。教师对学生真实的想法表示尊重,就能赢得学生尊重,两者在互相尊重的氛围中共同学习,平等交流。

总而言之,体悟教学方法不但是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新的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不再像从前一样只是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是提高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律素质的过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体悟教学方法能切实促使学生体悟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交通发展的感悟范文篇2

下面我们以“走进《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为例,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基于单元主题阅读下导学案的设计与运用”的实践探索。

一、发现问题――我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单元主题阅读下的导学案的设计与运用”存在以下问题:

1.导学案的设计复杂,不够巧妙,没有凸显主题。

2.导学案的运用没有形成体系,实效性不强。

二、计划――我们解决问题的设想

1.针对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导学案,为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打下坚实基础。

2.在生本的教学理念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提高单元主题阅读的实效性。

三、行动――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一次行动实施与反思

(一)第一次行动实施

为了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在《感受人物形象单元主题阅读》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就“阅读指引、阅读收获、学习方法、温馨提示、总结反思”等内容,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设计了《感受人物形象单元主题阅读》导学案,并充分利用导学案让学生进行了前置性学习,通过教师的“导”引导学生先行学习,教师再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感受人物形象单元主题阅读》这一课的导学案,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共同研讨编写了导学案后,我在执教前三天把导学案印发到学生手上,让学生根据这份导学案进行预习。然后根据这份导学案,我进行了第一次教学研讨。整节课下来,课题组的老师们最大的感觉是学生完全被整份设计束缚着,学生根本脱离了阅读的书籍,只是根据导学案的内容在班上展示、汇报,没能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通过观察学生上课的表现、征询听课老师的意见、访谈学生的学习收获,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对该节课导学案的设计与运用的情况作了以下四点小结。

1.导学案的设计基本合理,但在预习环节学生没能很好地读进去,读出来,没能很好地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2.课堂上可多给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的机会,努力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

3.课堂上可结合书籍的描写,充分让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进行人物形象感悟,以学生的自评、学生间的他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多种方式,享受阅读的乐趣,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4.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指导学生通过利用思维工具图,分享、品味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第一次实施后的设想和改进方法

1.巧妙运用导学案,创设情境整合资源,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我们可巧妙运用导学案,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教学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电子书籍、利用网络、班级Q群、网页等展示自己的作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师生互动空间,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2.巧妙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在主题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我们可巧妙运用导学案,充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活动中,有效进行主题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3.巧妙运用导学案,活用评价,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我们可巧妙运用导学案,充分让学生结合书籍的描写,在小组内、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进行人物形象感悟,享受阅读的乐趣,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4.巧用导学案,善用思维导图,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我们可巧妙运用导学案,充分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充分自主、合作交流学习。通过读书指导法、直观演示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等,指导学生通过利用电脑绘画软件或画纸制作、交流、展示思维工具图,分享、品味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二次行动实施与反思

(一)第二次行动实施

针对第一次设计和实施教学出现的问题,我们课题组老师反复思量,决定在运用导学案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凸显:以生本的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巧妙运用导学案,充分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感受人物形象,提高主题课外阅读教学实效。教学过程如下:

环节一:激趣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1.直接引入:这节课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感悟,主题是:感悟人物形象。

2.激发兴趣:近段时间,我们阅读了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看谁能最快辨出这是谁?

A.多媒体课件出示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的图像,让学生猜这是谁?

B.多媒体课件出示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事例的句段,让学生猜这是谁?

3.点明本节内容及任务:这节课,请大家选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用思维工具图,把人物形象整理、呈现出来,感悟人物形象。

环节二:巧用工具,呈现人物形象。

1.学生结合导学案,自主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在小组内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展开交流。

2.学生结合自己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情况,以电脑绘画软件为平台,绘制思维工具图,把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整理出来。

环节三:班内交流,共享阅读收获。

1.结合电子书籍的描写,小组内互相交流,对作品予以评价,并补充完善工具图。

2.小组间互相交流,对作品予以评价,并补充完善工具图。

3.班内交流展示优秀作品,分享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成果(小组内派代表,边利用电脑平台展示,便介绍自己的思维工具图。)。

4.师生就学生代表展示的作品及发言的情况予以评价。

环节四:回顾过程,促生习得方法。

1.畅谈收获:通过这次课外阅读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2.师生共同小结。

环节五:布置作业,旨在拓展延伸。

1.继续借助网络电子书籍,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补充完善思维工具图,把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告诉家人或朋友。

2.结合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情况,撰写读后感。

3.借助网络,展示自己的作品(把自己的导学案、思维工具图、读后感等作品,上存到学校资源网、班级Q群或个人自制网页,相互欣赏、评价。)。

(二)第二次行动反思

从导学案的编写到检查学生的预习到导学案的课堂实施,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都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记录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让学生填写学习收获: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还想学到什么?从学生在预习、课堂、学习收获情况的反馈来看,我们认为《感受人物形象单元主题阅》导学案的设计及运用有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1.巧用导学案,活用信息技术,促主题课外阅读有实效。

在《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我们巧用导学案,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阅读电子书籍《三国演义》、利用电脑绘画软件让学生自主制作思维工具图、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导学案,利用计算机展示思维工具图,利用网络、班级Q群、网页等展示自己的作品,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而且为促进课堂教学生活化搭建了优质平台。

纵观整节课,教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网络电子书、实物投影仪、电脑绘画软件、网络、网页等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师生互动空间,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能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形象,为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打下坚实基础。

2.巧用导学案,活用评价,让主题课外阅读现实效。

在《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教者巧用导学案,极力鼓励学生活用评价,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如在“班内交流,共享阅读收获”这一环节,教者让学生结合电子书籍的描写,小组内、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补充完善工具图,对作品予以评价;进而小组内派代表,边利用电脑平台展示,边介绍自己的思维工具图,然后师生就学生代表展示的作品及发言的情况予以评价。学生在班内交流展示、评价优秀作品,共同分享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成果,感悟人物形象,让学生尽情徜徉在书的海洋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通过这样,给予学生展示课内外阅读的舞台,培养学生会阅读、能阅读的能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发展自我,实现自我,有效提高课外阅读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3.巧用导学案,善用思维导图,促主题课外阅读展实效。

在“走进《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者巧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运用生本教育理念,运用导学案,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充分自主、合作交流学习。通过读书指导法、直观演示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等,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思维工具感受人物形象,掌握可视化思维工具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的运用策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利用电脑绘画软件或画纸制作、交流、展示思维工具图,分享、品味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丰富学生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主题作品的鲜活韵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名著的兴趣。

回顾活动全过程,此教学活动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视野。同时,在学生充分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记录、展示阅读收获的过程中,很好地活跃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能力,大大提高了主题课外阅读实效。

4.巧用导学案,妙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主题课外阅读显实效。

在《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教师巧用导学案极力鼓励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讨学习。

如在“巧用工具,呈现人物形象”这一环节,教者让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导学案,自主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在小组内就印象深刻的人物进行交流,并结合自己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情况,利用思维工具图,把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整理出来。在“班内交流,共享阅读收获”这一环节,教者让学生结合电子书籍的描写,小组内互相交流,补充完善工具图,对作品予以评价,贴星或贴红花奖励;小组间互相交流,补充完善工具图,对作品予以评价,贴星或贴红花奖励;班内交流展示优秀作品,分享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成果。

这样,学生在自主、合作活动中,有效地进行主题课外阅读活动,自身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全面地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大大提高了主题课外阅读实效。

四、结论――我的目的基本达到

此次研讨活动,我们课题组的老师有机针对教学内容巧妙设计导学案,不断完善导学案的设计;并不断地在生本的教学理念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改进课堂教学完善导学案的实施,充分以教师的“导”引导学生先行尝试、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实施学案,让学生在“走进《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沉浸在“我会阅读”“我会思考”“我会搜集资料”“我会合作”“我会展示”“我会合作”“我会思考”等环节中,感悟、欣赏《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主题作品的鲜活韵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名著的兴趣,很好地提高了主题课外阅读实效。

通过本次研讨活动,课题组教师普遍认为自己对教学环节的处理和教师教学技能的感悟更深了,对如何实践新课程理念、提升教育教学智慧有了更深认识,很好地提升了课题组老师的科研水平及教学能力。

我们确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只要我们不断在行动研究中加强学习,总结经验,行动研究就一定能为我们的教学“添枝增叶”,不断改进教学,提高主题课外阅读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小君.“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2):22-24.

[2]李炳亭,张海晨.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J].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10).

交通发展的感悟范文1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阅读与感悟;交流与讨论;实验探究;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034-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阅读和感悟

阅读是感知知识的窗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对学习的成功、学业有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感悟是阅读的结果和提升,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感悟能力之强对于学习有水到渠成之效。

创设题目情景,考察阅读能力。阅读和理解贯穿着人类教学的全过程。但是没有理解和感悟的阅读,是没有生成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由此,必须通过检测和评价来考察学生阅读后的理解和感悟能力。精选一些题目,作为化学知识的载体,由学生阅读并自我检测。如:

高温陶瓷材料[1]可以制造陶瓷发动机。陶瓷发动机的材料可选用氮化硅,它的机械强度高、硬度大、热膨胀系数低、导热性好、化学稳定性高,是一种很好的高温陶瓷材料,工业上普遍采用高纯硅与纯氮在1300℃时反应制得氮化硅,试写出高温陶瓷材料氮化硅的两点物理性质,工业上生产氮化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该反应的基本类型属于。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为此,将化学知识运用、渗透、概括进一小段话中,让学生去感悟这些话中所包含的“玄机”,从而完成知识到技能的转化过程。精选这样的话语,如:点石成金、水滴穿石、真金不怕火炼、百炼成钢、杯水车薪、釜底抽薪、沙里淘金、如火纯青、水火不容、水融等。实践中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同时也能将学科知识从记忆理解提升到应用的层面。

二、思考和交流

思考与交流,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中,将知识以问的形式展开,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讨论,独立或合作完成对知识的探究和获取,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在思考和交流中,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被动式、机械式的学习相比,思考和交流更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给学生构建一个思考与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展示。

结合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提供素材,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达成共识,解答疑惑。

小故事一:火烧除石

深山中,有一村庄,群山环绕,山势陡峭,和外界仅有一条狭长小道相通,但是小道两边竟是悬崖绝壁。有一年,山洪爆发,有一巨石从山上滚落下来,正落在小道上,把这条小道死死卡住。天晴后,村民想通过小道外出,发现巨石当道,无法通过。数千吨的巨石,棍棒撬不动,起重机吊不走,村民被困日久,无计可施。此时,有一饱学长者,献一妙计,“烈火焚烧冷水浇”。村民按照此法用火烧后再用水浇。不出数日,巨石就被除去,道路通畅。

情景中的化学知识:坚硬的巨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高温煅烧后生成氧化钙,变得疏松易碎;氧化钙和水再反应,变成糊状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但易被水冲走。

小故事二:由木生金

众所周知,智利是一个盛产铜矿的国度。据报道,在该国的某森林中,附近村民,经常会捡到一种绿宝石(孔雀石),突然有一天,森林发生火灾,熊熊烈火烧过以后,部分森林化为一片灰烬,数天以后,村民在灰烬中,惊奇地发现许多“金灿灿带有微红光芒的金属”洒落在灰烬中。村民兴高采烈,皆曰:捡得黄金。用已经学过的化学知识来剖析,村民捡到的真的是黄金吗?

情境中的化学知识:

木材主要含碳元素,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焦炭。在高温下,二氧化碳也能和焦炭继续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孔雀石是一种常见的铜矿石,主要含碱式碳酸铜,高温下,碱式碳酸铜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黑色的氧化铜。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接触到焦炭或一氧化碳,就会被还原成红色的铜。

一个个小故事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好奇、关注和兴趣。学生想知道个为什么,探究个真相,从而引发思考,促进交流与合作。并为探究和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验和探究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从点滴做起,务实,一步一个脚印,把一个个的小实验,由教师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或师生合作完成。通过以实验为背景,培养学生做化学实验的能力,能亲身体验化学知识,并能让学生自己构建、总结化学知识,做到实践出真知,形成了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感悟和灵活应用的学习模式。并能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培养了由化学实验――化学现象――化学知识――灵活应用的这样一种科学的学习化学的方法。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情景一:燃烧条件的探究[3](实验――现象――知识)A组

1、用镊子夹取棉球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点燃;

2、用镊子夹取棉球蘸水,再放在酒精灯外焰上;

交通发展的感悟范文

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这个“本”是指教学活动的本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和行为归宿,是“教学之本”。如何以这个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呢?

(1)确立教学价值观,强调给学生美好的学习生活。追求更美好地生活是人类各项活动永恒的主题,它也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和教学应以学生的美好生活(它包括明天,也包括今天)为最终的价值体现。教学活动要让学生经历美好的学习生活,这使学生的学习既为明天的美好生活做准备,也成为今天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2)确立学生观,因为学生是能动发展的生命体。学生的生命是整体的,学生的个体是独特的,学生的发展是能动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探求知识的主体,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确立教学效能观,充分地信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教师应该相信学生个个优秀,相信学生一定能很好地学习和发展,相信学生每天进步,相信学生将来一定能成材。

(3)确立学习主体观,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表现在学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和支配者,还表现在学生中有丰富的内部学习资源。

二、“以生活为源”的理念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是发展学生言语的生活,以生活为源,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以生活为源”的理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1)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不能脱离开人的生活而存在。生活是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之源。离开了生活,语文――这一颇具人性魅力、显现人的生命活动和心灵活动的课程,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深入生活,使语文教学焕发活力。深入生活,才能使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变为真正有生活价值的精神活动、情感活动。要使语文教学达到这样的境界,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二是要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前者要求心与心相通,这解决了语文教学的生活深度问题;后者则要求课内与课外相通,这解决了语文教学的生活广度问题。

(3)语文教学是发展学生的言语的生活,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言语生活中发展言语。

三、“实践・感悟・净化”的理念

“注重感悟”是感悟式教学的鲜明特色。感悟就是心对心和心对物的发现以及发现过程中的创造。“感”是感受,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又是“目击事物,便以心击之”。“悟”是领悟,是在感受基础上的进一步领会。感悟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创造性的学习过程,真正的语文学习是内化的过程。这内化不是由外而内的吸收过程,而是学生的心灵与课文言语之间发生的化合过程。感悟式阅读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法和思路,让学生“自感自悟”,因人因时因地而宜地把自己的看法,独特见解表述出来,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1)在感知中认识。汉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意会性,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直觉直感可以实现对文本内容的认识。这种认识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读开始的,先指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使语感得到初步培养。然后指导学生在默读中通过看题目,抓题眼,审清题意,提出问题,初读课文,整体地了解课文内容(大意)。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把读书作为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要活动,以读代讲,使学生处于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状态。“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便欣欣然”。学生通过自由的朗读,读准了字音,辨析了字形,粗略地明白一些字,词、句的意思,扫清了体会和感悟的学习障碍。还通过默读,学生对课文形成整体地感知,这是感悟的基础条件。

(2)在理解中体味。“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学生学习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需要教师有目的,有重点地适时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精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读为主线,以读促思,读思结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课文表达出的思想情感。

交通发展的感悟范文1篇5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感悟----导行”新课改

一、构建思想品德“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

(一)现代教学论、儿童心理学的启示

现代活动教学的理论认为:人的发展依赖于人的活动的发展。而活动的过程,必须体现个体知情合一的“感悟”、体验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对现行的认知本位、教师中心和以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感受到生命的律动、生命的成长,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儿童心理学理论也十分强调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相互协同、相互转化和共同发展,特别强调知情结合过程的感性认知作用,如通过营造富有激情的学习情景或氛围,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迫切性,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行为;通过展现情境、再现情境、感染情境、表演情境、描绘情境等,学生在强烈的感受中会产生“触景生情”、“融情入景”的感悟。

人本主义理论也十分强调学生人格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通过“感悟”的基本模式,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同发展,更符合人本主义的精神。“感悟----导行”的过程十分强调从具体形象人手,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这是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中关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征的认识规律的,这样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人格精神培养的目标导

向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自信、自律、团结、合作,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人格,思想品德课更有它特殊的使命。我们期望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小学生的人格培养上达到这样的目标:使学生通过经常性的自我评价和目标选择活动,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培养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交往能力;使学生在认识并且参与接触社会和自然的合作性活动中,形成对祖国、对集体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探索事物规律的兴趣,具有关心和保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思想品德课“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实践

通过对思想品德课“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其构建的主要基础。在模式的实施中必须要从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师生角色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实验探索。

(一)改革教学目标

“知、情、意、行谙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构建思想品德课教学优化的标志:晓理、动情、炼意、导行。我们所构建的“感悟----导行”教学模式,首先突出学生学习目标的落实。即:自我定标、自作、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自我定标”,即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要以人为本,要及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认同、自我要求的学习目标。“自作”,即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学生的演练、应用与体验。“自我激励”,即课堂上教师创设多种互动式的学习情景,引发学生“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导致情感升华,并在动情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从中激励别人,也激励自己不断走向自我完善。“自我评价”,启发学生从评价别人的过程中找到差距,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找到动力,并得到及时的情绪调控,从中学会自我发展,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思想品德课程人格培养的目标及思想品德课体验性的教学的特征,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课堂与社会相沟通,让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引导学生发展,培养学生人格的一门课程。因此,这门课程必须具有特定的实践指导性,必须与动态发展的社会紧密相关。固定的教学内容、不变的教学计划是与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与特征互不相容的。必须注意教学内容与生活内容的拓展。教学内容既重视继承性与针对性,又注意时代性与发展性。尤其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贴近与拓展。

(三)“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操作

为了实践“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功效,我们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结构进行了重新构建,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程序。这个程序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动情导行为主线,其教学环节既紧凑又层层递进,适宜低、中、高年级各类课文的教学。

l.“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结构图

2.“感悟----导行”教学程序的操作环节

①“激情揭题,诱发兴趣”----创设新颖,富有感染力的情景,引发激情,揭示课题,诱发求知兴趣,把教学目标巧妙地转化为学生自觉追求的学习目标。

交通发展的感悟范文篇6

关键词:感悟课堂;感悟数学;感性材料;生活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216-02

“感悟”的原意是心有所感而觉悟或受到感动而醒悟,“感悟课堂”它是给学生感受大量的学习信息和学习材料,然后与学生自身内部储备的信息结合,通过大脑,然而产生和形成一种新的思想和新的学习方法。它也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由学生自己领悟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它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一、“感悟课堂”要借助多种感性材料

感悟课堂的完成是在师生共同获取、呈现感受材料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以后,形成感悟,发现新知,并创新地运用感悟的成果。这整个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师生共同获取和呈现感受材料,所以材料的多少、是否具有代表性等等的因素将影响学生感悟的完成。实践证明:提供多种“感悟”材料将十分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感悟。

在《角的认识》教学时,让学生选取身边的材料做直角。可预设学生做直角的方法是多样的:剪、拼、画、折、围、找……都可能出现。于是,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了游戏棒、水彩笔、细绳、直尺、长方形纸、剪刀、三角尺等材料,还为学生提供了钉子板、不规则的纸等材料。这样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方法来做直角,学生做的角也就五彩缤纷了,学生对直角概念属性的感悟也就根深蒂固了。

二、“感悟课堂”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感悟课堂的特点之一就是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儿童,他们也有一定的认知水平,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教学活动应向他们提供自主探索数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情境和机会,促使他们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的感悟,同时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发展练习时,教师就让学生真正当一回小小营业员。

1、如果小红带了10元钱,买一支6元的钢笔,你该找她多少钱呢?可以怎样找钱呢?(从信封中拿出钱在投影上显示找钱的过程)

2、如果小明带了5元钱,要买3本练习本共付1元5角,你该找她多少钱呢?有多少种不同的找钱方法呢?(同桌讨论,从信封中拿出钱在投影上显示找钱的过程)

3、如果小刚带了20元钱去买书,一本《故事大王》要4元,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要6元,一本《趣味折纸》要二元4角,你该找她多少钱呢?又有多少种不同的找钱方法呢?

一般说来,训练是“教多于学”的教学行为,它可以使一些基本的技能得到落实,这是一种熟能生巧、死记硬背的结果。例如以上的片段,教师如果设计成计算题,反复地训练,学生照样会算,但是那样的话,学生就无法直观地感受整元的找兑、元角的找兑,也无法感悟到多种找钱的方法,更谈不上有什么知识创新的过程。大量的实践证明,如果训练成为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主动精神就会受到局限。相反的,学生创新是“学多于教”的教学行为,是以感悟作为其基本的工作形式的。因此,教师要进行创新式的教学,要善于变单纯、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质就是要促使学生感悟,形成所谓真正的学习。

三、“感悟课堂”要让学生用心去体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命题是:活动是人的特性,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活动是联系现象与知识的桥梁,是感悟的直接源泉。

在《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中,教师先用观察、比较、测量的方法认识了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再让学生来感悟1平方米。他先用了4把米尺让四位学生帮忙围成了1平方米的正方形,然后在学生感悟新知形成的过程下再提出:“请你闭上眼睛在自己的脑中描述一下,1平方米到底是多大的面积呢?”于是同学们都闭上了眼睛,嘴里说着,手还比划着,“像吃饭的方桌面那么大就是1平方米了”、“像老师的讲台桌差不多大就是1平方米”等等,这样让学生在感悟中对概念得到了巩固,这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更好的学习办法。

四、“感悟课堂”要促进互动生成

萧伯纳说:“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而你一种想法,我一种想法,交换后就有两种想法。”学习知识也是如此,许多时候我们靠单打独斗是没有效率的,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组建互助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散学生思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堂里互动和对课堂的积极参与来弥补差距,小组合作学习”既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又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智慧在于创设开放的情境,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机会,让丰富多彩的思考交汇在课堂,让新奇、独特的思维打开创造的心门,让闪烁智慧灵光的思想在课堂上驰骋。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学困生”,为其创设了宽松良好的环境,使其可以敢想、敢说、敢问,大家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学生发现、探索、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感悟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核心地位,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也是感悟,它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获得的,所以教师不能代替他们感悟,而是要为他们的感悟创造条件,也就是如何促使学生感悟,形成真正的学习。感悟既是头脑中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构建,其实也是一种创新,让我们在不断地对自己教学的挑战中,去感悟、去发展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为学生的感悟搭建一个理想的平台,并与孩子一起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去感悟人生的美丽、数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交通发展的感悟范文篇7

一、重中西思维优势兼容,给语文“才情”以时代生命。

语言文学,总是最典型地沉淀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和社会习性,于是传统习性印记着民族渊源的“语文才情”。改革开放并加入WTO的当今中国,经济、科技日益全球化,中西文化和思想正在比照中剧烈磨合与交融。中国传统思维重人伦纲常,诗礼传家,温良谦恭,但轻自然法则,乐道安分守己;西方思维则重视揭示事物“为什么”的奥秘,“为求知而从事学术”。中国传统思维经验多于逻辑推理;西方人则抽象思维发达,假设推理大胆,乐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中国传统多一元化思维,有利于政令一统,却常常异己难容;西方则允许多种思想并存,能多角度解剖事物与现象。我们当知:真正的创新要以全人类为范围,真正的艺术没有国界,语言文学作为崇尚创新的艺术,当然应该有许多全人类共同认可的艺术水准和审美水准。直面时代,聆听风雨,将全人类的思想和文化精华优化起来为我所用,在弘扬本民族思想文化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学习西方理性的、抽象的、多维的创新思维方式,在中西合璧中谋求超越和新生。这当是今日中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们既然希望语文教育伴随着我们的文化思想超前而超前,就要切实把中西思维的优势运用到我们解析语文现象——包括阅读鉴赏、审美判断、语言表达、写作方法之中去,用它来增加民族智慧的时代能量,焕发民族语言文学的潜在生机。

二、重人文修养情商化,为语文“才情”优化奠精神之基。

作为人类自身制造的反映人类思想、价值、生存意义的思想文化、审美意识之人文精神,从来就是深刻烙印于各民族语言文学之中的,汉语文学尤其如此。语文教育本应就是关注社会、荡涤灵魂、洗礼人生的人学教育。中学生正处于情商发展的关键年龄,突出情商优化就是要培养他们信仰与道德的自律能力、自我情绪的处理能力、感物表情的准确力、为人的亲和力,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力。笔者作了如下一些努力:

1.教学生用健康的人生观对待生活,思考文学。爱祖国,爱人类未来,爱生活,爱他人也爱自己。在文学熏陶中伟岸理想,坚强意志,充沛激情,净化道德。品泰戈尔诗则懂得“艺术即建造真与美的人格”,读东坡词则贵贱贫富不改豁达乐观,学鲁迅则刚正不阿负起社会责任。

2.教学生在心态、情态的健康调控中舒展才志。给心灵以自由,多些舒畅愉悦感;给方法以利发现、研究,多些新奇创造感;给成绩以彰扬,多些成功自勉感;让教与学心理互换,多些师生忧乐共鸣感。阅读中,文之心,师之心,生之心,心心相印;写作中,人之情,景之情,事之情,情情相通。

3.教学生多情感万物,慧眼看世界,诗意度春秋。懂得花木有情,虫鸟能歌,像德国海德格尔梦想的那样“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让内心世界与外部生活和谐灵动。在通达事理、明辨是非中提高人际关系理解力,用思想支配眼睛去观察事物,去发展好奇天性。用多情兼激情去收获人生感慨,收获人间真爱。

三、重悟性创新个性化,让语文智商出类拔萃。

社会越文明,越需要独立思考,越需要个性,因为个性既繁荣物质又丰富精神。于是市场选择和热爱个性,教育越来越强调面向市场,深入个性。高于一般吸收和认识意义上的“悟性”,是一种包括灵感又大于灵感的心灵升华的“内化”境界,是人的认识在某些作用力下产生的新的有序思维结构,或深化有序思维结构而产生的飞跃。它最能激励人们“自我求成”的高层需要,它是个性优越化的突出表现。多“悟性”的学生最善于学好语文,其境界往往胜人一筹。“悟性”包括透悟、醒悟、顿悟、再悟、悔悟等多种多样。“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宋·张载),“诗道亦在妙悟”(宋·严羽)。语文阅读教学要有“悟性”,就是要通过文学获得语感,能解微言,辨疑似,察隐境,识讽喻,从而准确析文论事。写作教学更需要“悟性”,悟性越多创新越多,个性越鲜明生动。近几年中高考“话题作文”,倡导的就是独立思考意义上的悟性创新,包括立意、文体、取材、结构、语言表达的全面自悟自得,目的是希望唤起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要崇尚理性的透悟,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在悟彻人间百态、世间万物中“赞美崇高,鞭笞丑恶”,从而用七彩的个性繁荣七彩的语言文学。

四、重语言素质优化和表达艺术,让表情达意展示“才情”锋芒。

语文“才情”最终要通过表达展示给人看,爱因斯坦说得好:“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取决于语言。”从个性发展看,语言素质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多向性、深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对学生人格、道德的完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把思维品质与语言表达熔为一炉来训练。语文教师要做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艺术示范,教学语言能思绪激扬,语汇形象,文采荡漾,解人观象既抵达深心又追逼苍穹。要尽量设计多种语文活动让学生主动说写,如课内的,感一句名言,评一首歌曲,释一首诗词等,课外的如“模拟记者招待会”“话题辩论赛”,让思维与表达碰撞出智慧之光。句型表达要知难而进,学会长句、短句交糅,整句、散句齐驱。改写、仿写、缩写、扩写、续写要新意不穷。重视炼字炼句的深刻简约。对表达中直陈、婉曲、幽默等多方式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要巧妙运用,多训练那些寻常语言艺术化和力破常规的思维转换表达方略,如一话多说、一情多表、一果多究,在多尝试、多储备中娴熟表达的精当与策略。

交通发展的感悟范文篇8

【关键词】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通过教师点拨、启发、激励,让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如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充满灵动的阅读课堂,是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肩负的重要职责。我们可以从以下做起:

一、巧引妙导,燃情激趣启童心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始应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导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从而形成阅读期待。有位老师执教《蕃茄太阳》时,为了激发学生读文兴趣,导入新课时先播放儿歌《种太阳》,板书“番茄太阳”,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课题要用‘番茄太阳’?为什么‘番茄太阳’要加引号?”。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本。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就明白了,原来番茄太阳就是美丽、善良、乐观、充满爱心的盲童明明。《孔子游春》,我在导入新课时就触及重点,为学生理解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和谐动人的情意打下伏笔。导入新课时我用多媒体出示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孔子的“仁和”思想制作的大型舞蹈,展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自然板书“和谐”,引领学生阅读孔子“和谐”理念充分体现的《孔子游春》一文。新课伊始就让学生直奔主题,走进文本。

二、放飞心灵,读中感悟润童心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课堂上我们应充分重视读的训炼,在不同时机、不同内容上,建构阅读话题。教师通过自己对文本深入的解读,独特的感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章字里行间,走进作者的心灵。教师站在文本之中教语文,使阅读课堂充满神气、文气、灵气。我在教《我和祖父的园子》时,首先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读文本,让学生融入作者的童年。然后引导学生找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抓住文眼“自由”两字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在读的过程中欣赏园中景物的自由生长,品味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自由,在读中寻找自由的根源——祖父的爱,又在读中感悟作者对祖父深深的思念,对自由的渴望。《赶海》,我设计了多次范读和学生自读的环节,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整体感知“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想象赶海的意境美。自读文本,圈画找“趣”;精读语句,发挥想像“悟”趣;师生交流品读“追赶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的乐趣。在反复的品读中,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味过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了出来。品读感悟,让文本的内涵滋润孩子的心灵。阅读课堂充满着诗意、生命与灵动。

三、赏识激励,以评促读暖童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师评价语言情真意切,学生听后必然如临春风,如沐春雨。课堂上,教师及时的评价像一面镜子,指引学生客观地认识问题;又像一双温暖的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位老师执教《蕃茄太阳》时,通过丰富的评价语言,让学生经历着“情感的课堂”、“灵动的课堂”。当老师引领学生用笔划出文中描写盲童明明的句子,感受明明这个5岁盲童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时,她发现有的同学读书浮躁,急着举手发言,于是说道:“不要忙着举手,你们要到课文的文字当中去认识这位叫明明的小女孩。描写明明的句子,明明说的话,你们要用心去读,用心去体会!”。当她发现有的学生不但划出了描写明明的句子,还在书上写出了明明是个怎样的孩子时,她又说:“有的同学不仅划下有关写明明的句子,还用一句话概括,这样才是会读书的孩子!”。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明明、学生、作者、教师的情感交融在了一起,学生把文本与自己的生活、自己独特的情感也融在了一起。教师精彩的评价语言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生动的故事、美妙的景色,精彩的画面、曲折的情节……

多姿多彩、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语言是触摸、荡涤学生心灵的一溪活水:或是真情的传递、或是真心的欣赏、或是真实的表达。评价语言对学生产生的激励、唤醒、鼓舞,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一张张阳光灿烂的笑脸,体悟到的是课堂上学生个性的飞扬。课堂上流动着“孩子气”,飘散着“语文味”,生长着“创造力”。如果我们耐心倾听学生睿智的语言,热心引领学生感悟文本,诚心赞美学生创造性的生成,“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必然能拾到一根根“最大的麦穗”。

交通发展的感悟范文篇9

首先是缺乏总说。或者说,缺乏总目标。语文是个大学科,理应有它的课程总目标。可是,《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在阐述“课程目标”时,只是讲“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根本就没有讲到课程的总目标。没有总目标,无论怎么说,总是一种缺憾,总是一种遗憾。而说起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主要有三点:一是语文素养。千目标万目标,语文素养是第一目标。所以,高中语文课程必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语文能力。可以说,没有能力就没有素养,素养的高低就体现在能力的强弱上。因此,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三是语文发展。学生终究要走向社会,不可能永远呆在学校。因而,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为学生的语文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特性不强。仔细阅读“课程目标”,你会觉得共性的东西太多,而语文特性的东西太少。具体一点,就是语文性不强,语文味不足。比如“积累・整合”,语文要积累,这话一点不错。但是,仅仅是语文要积累吗?当然不是。话文要积累,其他哪门学科不需要积累?再说,“整合”,只能说它具有文科味,却不能说它具有语文味。因为政治、历史和地理,哪一科不需要整合?又如“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不光语文要这样,别的学科都需要这样。难道别的学科不需要思考、领悟,不需要应用、拓展,不需要发现、创新?有的恐怕比语文的目标更高,要求更严。像应用,数学、物理和化学就更为重视。像创新,政治、历史和地理就要求更高。说到最后,恐怕只有“感受・鉴赏”为语文所独有,为语文之特性。

再次是关系不明。“课程目标”在阐述五个方面时,每个方面都用两个词来表达,且两词中间都用圆点来连接。搞不清楚用圆点来连接表示的是什么关系。因为按照标点用法,圆点是间隔号,表示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或表示书名与篇名之间的分界。显然,两个词语之间既不是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也不是书名与篇名之间的分界。所以,间隔号的使用是错误的。退一步讲,即便是使用正确,也只能表示两个词语之间的分界,并没有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让读者摸不着头脑。比如说“积累・整合”,是表示积累与整合,是表示为积累而整合,还是表示通过积累来整合?是表示先积累后整合,是表示在积累基础上整合,还是表示只有积累才能整合?是表示因积累而整合,是表示只要积累就能整合,还是表示要积累更要整合?显然,我是说不清楚的,但作为编者,你们是否说得清楚呢?

再者是次序不当。“课程目标”是按照“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次序排列的。细细一看,你就会发现,它们的排列顺序并不恰当。按照常理,在第一层次目标里,先是思考领悟。因为万事思为先,一切悟为首。离开了思,还能谈什么语文学习?离开了悟,还能谈什么语文教学?再就是积累整合。思考之后,再进行积累,当然又是一次巩固;领悟之后,再进行整合,自然又是一次提高。接下来,才是感受鉴赏。顺序上,当然是先感受后鉴赏。因为只有感受文学作品,感受艺术魅力,才能提高鉴赏能力,提升审美能力。此后,才是第二层次的目标。第一是发现创新。要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能力,善于从习惯中发现问题,从平常中发现矛盾;要培养学生敢于求新的精神,用欣赏和批判的眼光,审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力图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第二是应用拓展。第一要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应用到其他领域。进而,巩固所学知识,强化所学效果。第二要拓展语文的学习空间,参与各种文化的交流,从而拓展知识面,扩大视野度。

末次是不能并列。在内容上,五个方面存在交叉,不能并列;特别是词语之间,相互交融,不能独立。比如思考、感受和领悟,不论是感受,还是领悟,都必须思考。因为思考是个总开关,是个总闸门。感受是领悟的前提,是领悟的基础。没有感受,就没有领悟。没有领悟,也就谈不上感受。领悟需要思考和感受,而鉴赏也需要思考、感受。它们之间相互渗透,难以彻底切开。又如拓展、发现与创新,有时,发现就是一种拓展,拓展就是一种发现;有时,拓展就是一种创新,创新就是一种拓展;有时,发现就是一种创新,创新就是一种发现。它们之间相互交叉,难以截然分开。再如积累、整合和应用,有时,积累的过程就是整合的过程,整合的过程也就是积累的过程;有时,整合的过程就是一种应用的过程,应用的过程就是一种整合的过程。它们之间藕断丝连,难以断然分界。

正因如此,“课程目标”必须进行修改。愚以为,可作如下修改:

总目标: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注重为学生语文的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地说,有六个分目标。

一是发展语言思维。就语文课程目标而言,发展语言思维是重中之重,核中之核。因为语文课程应当为学生的语文发展奠定基础,而学生语文发展的核心是语言思维的发展。可以说,学生的语言思维发展才是根本性的发展,才是实质性的发展。而语言思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要发展形象思维。其中,尤其要发展语言的创造性思维。要着力发展语言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讲究语言想象的奇特性,追求语言联想的丰富性。二是要发展抽象思维。其中,特别要发展语言的辩证思维。要努力发展语言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讲求语言判断的准确性,力图语言推理的科学性。

二是深化语言感悟。因为语言感悟是语言思维的发展,是语言思考的深化;是语言悟性的体现,是语言内功的表现;是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志,是语文功底深浅的象征。具体地说,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因为没有思考就没有语言感悟,就没有语言感悟的深入。所以,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学生的质疑探究的精神。力图养成语言思维的严密性,形成语言思考的批判性。二要启发学生深刻领悟。没有领悟就没有语言感悟,就没有语言感悟的深刻。因此,要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在切磋中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力争提高语言感悟的准确性,追求语言领悟的深刻性。

三是积累语言基础。因为语

文水平不光取决于语言思维,还取决于语言基础;语文功底不只来自于语言感悟,还来自于语言基础。没有语言基础的量变,就很难有语言水平的质变;没有语言基础的深厚,就很难有语言功底的飞跃。拓展一点,不仅要积累语文知识基础,积累阅读知识基础,还要积累鉴赏理论基础,积累写作理论基础。特别要积累名言警句,熟记优美语段,坚持每周练笔(随笔)。反正,一切与语文有关的,都在积累之列。只是在积累过程中,要注重分条梳理,讲究条理清晰;注重科学整理,力图科学有序。注重归纳引申,摸索内在规律;注重概括提炼,挖掘闪光之处。力图摸出学习语文的规律,形成学习语文的方法。

四是鉴赏语言魅力。就语言魅力而言,不外乎思想魅力和艺术魅力。所以,鉴赏语言魅力,首先必须鉴赏思想魅力。要积极引导学生体味自然的多姿,体会人生的多彩;感受作品的美感,陶冶自己的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提升审美的境界。进而,培养生活乐趣,提高道德修养。其次必须鉴赏艺术魅力。而鉴赏艺术魅力主要应该鉴赏语言技巧。因为大凡优秀作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大多优秀在语言技巧上;大凡杰出作品,无论是古代的、现代的,还是中国的、外国的,多数杰出在语言技巧上。所以,抓住了语言技巧,也就抓住了鉴赏艺术魅力的核心;鉴赏了语言技巧,也就鉴赏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五是创新语言表达。大家知道,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当今社会,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同等重要。但不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必须力图创新。因为创新会使门头表达更富有生命力,会使书面表达更具有战斗力。就口头表达而言,不仅要引导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追求,善于进行交际,踊跃发表己见,而且要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敢于求新,阐述独特之见,力图新人耳目。从书面表达来说,不但要敢于质疑优秀作品,力争获得新的体现和发现,写出富有新意的读书心得,而且要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创出新颖的优秀作品。

六是拓展语言运用。因为语文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语文的范围就是生活的范围;只要有生活存在就会有语文存在。所以,必须关注生活语言,注重语言运用;必须向生活学习语言,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拓展开来,一是要做到积极运用。不仅要做到运用的正确和准确,做到运用的熟练和有效,而且要做到在运用中开阔语文眼界,在拓展中扩大语文视野,更要根据需要与可能,将自己的喜爱发展为特长。二是要进行综合应用。不仅要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注重多元文化传统,而且要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更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

交通发展的感悟范文篇10

关键词:初中生物;感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

1.初中生物感悟教学模式实施原则

1.1探究性原则

生物科学是一部充满科学家探究的历史,探究式教学意在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1.2合作性原则

出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种差异在学习共同体中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在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中,他们可以获得更正确、更丰富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的预期效果,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把学生按知识基础、能力、性格、兴趣、情感、特长、态度、习惯等的不同,使其最优化组合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使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发挥个性和特长,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从而使他们在研究实践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在探索和交流中拓展知识,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1.3激励性原则

生物教学往往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给学生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惊异和好奇中发现问题,打开他们问题的阀门,同时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的兴趣,培育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勇气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训练他们自觉探索和选择新途径、新方法来处理问题的创造能力。

1.4开放性原则

传统教材的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偏重于书本知识的掌握,而对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所忽视。然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已拓广到客观世界的各个方面,所以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科学、技术、社会、人文的有关问题设计专题,组织学生到社会进行调查、收集信息,开放式的融入到自然和社会的课堂,将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材内容转化为无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将有限的“言”转化为无穷的“意”,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辽阔的学习环境,也为学生质疑解疑提供机会和条件。

2.初中生物感悟教学模式的实施阶段

根据以上原则初中生物感悟教学模式就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学生和教师在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质量。因此。初中生物感悟教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分“感受――感悟――提升”三阶段来进行。

2.1感受

感受是在课堂教学前,通过教师的设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通过自主预习,并完成“导学案”中的“课前准备”。其作用有二:第一是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达到对所学新知的整体感受,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必然产生问题,带着问题上课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正符合了生本教育体系的教学论提出的“先做后学”的理论。“先做后学”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的。儿童的认知规律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他们的认知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合量的脑神经活动过程。儿童对缺乏感知和表象的知识是不可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他们不能理解对事物的抽象,既使他们可以形式地记住一些东西,也只是假性的、短暂的。儿童继之于感性认识,会跟着要求进行理性认识,进行更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认识,所以教师应当让学生尽量先做,让他们的头脑充实了再把知识变成理性的条文。第二是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课前准备”,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进度,做到“以学定教”。

2.2感悟

感悟是初中生物感悟教学模式的主题和核心环节或阶段。在这一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运用阅读、讨论等自主――合作式或探究式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学生通过深入知识的内部,领会知识的内涵及发现知识生成的初步或基本的规律,拓展知识的生命,来达到对知识的整体感悟。同时用集体学习的动机促进内化的方法,使知识与思维、情感、态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成分。

2.3提升

提升是为了提高学生感悟程度,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生命的拓展。通过训练可以检测学生的感悟程度,因为感悟是无形的,训练是有形的。通过有效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感悟程度,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同时在课后、教材外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知识学习,可以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这也是对学习的真正提升。

初中生物感悟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对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生命实体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以及知识生命的多元、多向的互动和不同层次的提升。

3.初中生物感悟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模式操作前,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培训,以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初中生物预习有大预习和小预习,大预习是在假期对初中生物整本书进行浏览,或是在单元前对整个单元进行浏览。这利于学生对初中生物的知识进行整体构建。小预习是在课前对课文进行精读,并勾画出重点概念、词句等,并提出问题。这一点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2)教师在“感受”阶段,设疑中所提出的问题或学习任务应符合初中生物知识特点、学生当前的心理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问题的设置进可能生活化、趣味化和简单化。

3)在“感悟”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学习”就是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自我激发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先自行选择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然后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地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小组自评和反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监控,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江文.牢记“五要一关爱”轻松解决初中生物探究题.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9(1)

交通发展的感悟范文篇11

关键词:质疑能力;感悟交流;读写结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都有所不同,所以,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实施个性化阅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策略进行一些探讨。

一、因疑入课,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宋代学者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亦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自身的感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因疑为学,因疑而思。学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小学生知识储备不多,生活经验少,加之传统教学的束缚,他们很少在阅读中产生疑问,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很少问,更多的是不敢问。因此,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问,从而促使学生从质疑中获得知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让阅读更富个性化。

2.在疑问中求解,培养学生质疑习惯

只“疑”不解,无异于光说不练,纸上谈兵。只有热闹的氛围,缺少课堂内涵。因此,在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敢疑、会疑的能力,又要重视解疑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疑中解”,通过解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重视感悟交流,给予学生阅读初体验的空间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自由朗读就是为了给学生一个自己感悟的空间,这也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大多时候都会安排自由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先对文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找几个学生说说文章都写了什么等问题,接着教师就进入课堂教学。这十分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并不是每个学生的感受都一样,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感受,关注学生的初体验。当自由朗读后,我要给学生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给予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学习天地,让学生想要表达,敢于表达。

三、读写结合,促进综合发展

教学言有尽,而文章的意无穷。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无法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去交流感悟,因此,“我手写我心”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途径。让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和想法写下来。在写中让学生对感受进行提炼,在写中让感受得到升华。通过读写结合,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还要善于把文本引入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从文本走向自己,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产生想要一吐为快的心情,才能笔随心动、畅所欲言,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有意义,也更能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促进“读”“写”共同提高。

交通发展的感悟范文篇12

[关键词]阅读定位学生学习行为生本对话获得体验自由表达

阅读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于学生认识水平、阅读能力、生活体验、思考问题的角度存在差异性,学生感知文本的深度、力度也就千差万别,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我认为:尤为关键的是感悟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何贯彻与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在设计《穷人》一课教案时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接触文本,触摸语言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海淀区特级教师陈延军老师在兰州送教时强调: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的确,作为有生命的语文课堂,要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先决条件是让学生扎扎实实、真真切切地触摸语言,语文课上,老师的引导读,学生的跟读,悟读,品读,对读,稚嫩的童音彼此起伏。在老师一步一步地引领之下,孩子们读得字正腔圆,读得字中有画,读得画中有情,不正是语文本色的质朴回归吗?孩子们在诵读中品味文本传达的情感,在对话中悟出人物情深!启发、引导孩子读书,用心去读书,在读书中进行心与心的交融、精神与精神的交汇,灵魂与灵魂的沟通。在《穷人》一课中,一个“穷”字贯穿全篇,桑娜一家、西蒙一家穷得苦不堪言,读文后让人撕心裂肺,如何让学生透过文本进行心与心、灵魂与灵魂的沟通呢?我心中只有一个字―“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有了这一思想的积淀,我设计了:

1.学生自由读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桑娜一家人穷?找出来后,依次标上序号。

2.读一读,想一想,从找到的句子中你发现了什么?

3.把你的理解带入句子,发自内心的再读读,你感悟到什么?

三个自学提示把学生带向文本,学生找、标、读、思、悟的学习活动开始了,学的投入,读的积极.在汇报中,那70只手举起来了。“老师,我从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中,读懂了他们的确很穷。”“我从屋中火炉的余温中看出来的”。“我从环境描写中读出他们穷”。……“我感觉他们一家人太可怜了,外面这么冷,丈夫还要驾着小船去捕鱼”。“老师,要是船翻了怎么办?”……

学生感悟语言并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是学生对文中人物命运的关心,在接触文本中,学生已经有了对语言的积淀。为进一步感悟语言、表达语言奠定了基础。

二、深入文本、感悟中表达语言

文章中流淌着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情感,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感还是很陌生的。从语文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感不适宜传达,而在于从语言文字中感悟。怎样感悟?我认为抓住关键词句来进行揣摩、品味,是积累词汇、理解句意、深化情感的好办法。要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才能激起共鸣的火花,才能领悟文本的内涵,感悟生命的真谛。《穷人》一课中,当学到“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她的心跳得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一段时,我问学生词语“非……不可”怎样理解?同学们纷纷举起了小手,马登华同学站起来,坚定地说:“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不行。”

看到学生自信的样子我抓住时机适时点拨到“为什么不这样做不行呢?”让学生画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情感,

有的说“桑娜看到死去的母亲和孩子生死相依的情景感动了。”有的说“凄惨的现实容不得桑娜再去多想什么,只有把孩子抱回家去。”还有的说“这是穷人间至真的爱,至真的情……”学生在自读中,悟出这是桑娜出于对死者的同情,对孩子的怜爱。此时我以肺腑之言感染学生:女主人公对自己的做法说不出理由,讲不出道理,但是觉得收留两个孤儿是义无返顾的事。你们说这表现出桑娜怎样的品质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穷中体现大爱,桑娜用自己的心理引发她的行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更进一层。桑娜那纯朴、善良的心地撞击着学生,触发了学生更深入的读课文,同作者、老师产生思想共鸣,达到了陶冶情操的目的。随机我出示练习训练:

1.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2.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3.宁可(),也要()。

这个训练题的出示,既有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形式上的模仿,更重要的是桑娜、学生情感的交融。口头的表达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学生对感悟语言后的欲望表达更加积极主动。继而,我顺势而导,“桑娜的“忐忑不安”隐藏着什么?”学生感悟语言有词句向段篇延伸,为续写做好铺垫。

三、合理想象,创造能力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品牌策略的重要性范例(12篇)

    - 阅0

    品牌策略的重要性范文1篇1关键词:中国企业品牌战略发展历程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254-02一、品牌及品牌战略的涵义1.品牌的概念。品牌.....

    品牌策略含义范例(12篇)

    - 阅0

    品牌策略含义范文【关键词】服装产品组合策略;品牌策略;深开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服装消费的需求不断呈现多变、多样和复杂化倾向,服装市场竞争日益.....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