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范文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老年人、坊镇、解决方案

一、新农村建设现状

本文主要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村风状况、农民自身状况等方面做出描述性分析。

和阳村等代表了本地区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较好的一类村庄,贺家村等代表着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类村庄,灵井村等次之,太里村等代表着地理位置较偏远、发展较慢的一类村庄。以和阳村为例:

和阳村处在坊镇的中部,全村400余户,约2000余人,发展较快,部分村民搞个体经营经济长足发展。该村庄自来水到各家各户,公共汽车通达四方,农民整体上多居平房,少有土瓦房,巷道全部铺设水泥路,全部设有路灯,村中央有社区服务中心,小广场周围有村委会、老年人退休干部活动室、卫生室、计生服务站、县城连锁村分超市、小饭馆、裁缝铺、健身娱乐器材以及其他小店等等;村容村貌与数年前相比,已是焕然一新;村里文化底蕴浓厚,著名的雷简夫故里、雷半仙故里、史夫人故里均在此,每年阴历二月初八,村里举行社火,敲锣打鼓,扭秧歌,文化活动甚是火热。

二、新农村建设问题

调研时发现调研区新农村建设已经在各方面取得一定进步。但各村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1、建设新农村,相关部门的宣传引导工作做得不到位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对象是农村农民,在调研中发现,一方面很多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不能宣传到户,不能落实到位,当然也有村民自身政治觉悟不高,只注重眼前短利的原因;另一方面大部分村民只注重个体发展,虽然对村里发展抱有期望,但没有实质性的建设帮扶工作,整体缺乏积极性,普遍缺乏向心力。

2、建设新农村,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严重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村村领导班子建设不健全现象非常严重。对于建制完整的,村民对其贪污受贿,以公谋私,不办实事好事,或办事不公等作风多有不满;其次,村民普遍反应村委会换届选举不民主,存在“后台关系决定选举成败”现象。

3、建设新农村,农民期望精神文化享受,现实却不能满足

老年人多渴望有一个专门的活动场所,但农村现有的老年人活动室等多因宣传不到位,管理不到位而被废弃或挪作他用。其它基础设施也极其缺乏,偶尔自发组织的健美操等群体娱乐活动,常因缺乏设备,没有专门场所或无各方面支持而中断;人们对集体性文化活动包括社火之类的很热衷,但整体而言,数十个村庄,仅有个别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庄逢节组织,绝大多数村庄村偶尔组织,或基本不组织等。

4、建设新农村,老年人问题不容忽视

调研时对老年人精神诉求、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家庭关系、政治素养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调查,发现农村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患有恶疾,身体状况堪忧,精神营养严重不足,急需相关政策的落实保障。

5、建设新农村,建后工作更重要

新农村建设工作虽然尚未面面俱到,但已经实施的工程项目却面临严峻的建后问题。比如某些村庄的路灯管制,山区水泥路面塌陷,水利灌溉渠道的修护(贺家庄村灌溉渠道),村庄体育等公共设施乱刻画毁坏(和阳村),基础设施建成后的养护工作不到位等等问题。

二、新农村建设问题解决方案

针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探讨分析,需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要以“公正、务实、为民”为出发点加强农村村委会领导班子建设

领导班子的建设关系到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并最终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与败。村级各类组织都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自身建设,并负责抓好直接管辖的各类组织的建设,发挥他们的作用。清廉,实实在在为民办事,为民服务,为村建设的村委才能服众,村里也才能政通人和,才能摆脱当下这种村民与干部乌烟瘴气的现象。

2、要加强管理与引导,落实和维护好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

要拓展宣传覆盖的广度,为建设文明乡风提供示范;要严格执行上级政策措施,将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协调好人员和工作,引导各项措施顺利实施。农村建设不能仅靠单一部门的引导,而要多个部门协同引导和配合。

3、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新农村的平衡协调发展

在相关部门引导下,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开拓新渠道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比如灵井村前村长提出的要在农村建养老院等;要积极探索完善农村医疗保险的新路子新办法,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医疗保险金额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立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援助、脱贫援助和社会互助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捐赠、资助。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道德风尚

不断宣传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移风易俗,除旧布新,尽快掌握致富本领;不断宣传孝道文化,提倡敬老爱幼,坚决抵制“厚养薄葬”不良风气;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例如好儿媳、好婆媳、好丈夫等的创评优等;加强普法教育,争取早日创建出符合国家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鸣谢“益暖”大学生公益团队对合阳坊镇地区详细的专题调研。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自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益暖”大学生公益团队的调研数据。

参考文献:

[1]杨尚勤,石英,江波.陕西社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7

[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3]刘德友,陈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范文篇2

>>滨州市滨城区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滨州市滨城区农民人均收入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滨州市滨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滨州市滨城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及创新模式临沂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转移对策曲靖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南充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元江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滨州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增产对策滨州市滨城区体育舞蹈推广现状调查研究对滨州市滨城区“家长园地”的调查滨州市滨城区餐饮具消毒状况调查滨州市滨城区耕地资源利用与改良对策研究滨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及对策滨州市滨城区成年人超重及肥胖现况分析内蒙古农村劳动力构成、转移现状及对策探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成尚军.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0):13427-13429.

[3]万玛项秀,李临颖.贵德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现状及建议[J].青海统计,2007(9):23-25.

[4]敖德玉,黄雪梅,周相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的影响——对农民外出打工现象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376-6377,6379.

[5]董金涛.关于北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12):308,310.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功能定位;作用发挥;传媒

一、引言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起,党和国家就不断努力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断努力。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发生了变化,因而有必要对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情况进行重新分析和定位研究。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闻媒介现状分析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起,新农村建设已经经历了将近7年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和作业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与社会主义新闻传媒的力量是分不开的。电视节目对于农村、农民来说,给他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生活。随着网络在农村地区的不断普及,农民学习、娱乐有了新的途径,农民对于网络的认识由最初的排斥和盲目已经逐渐变成了对于网络的探究和学习,这些变化无疑是新闻媒体对于农村地区的重要贡献。

然而,相对于城市受众而言,农村受众目前依然处在某种程度的“传媒缺失”状态之中,各种“涉农传媒”依然处在边缘化的尴尬困境。目前来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涉农传媒数量比较匮乏。二是涉农的传媒本身就存在节目分配机制的先天性缺陷,涉农内容简单。总体来说,涉农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积极为农民知晓国家惠农政策提供途径和学习的平台。

三、陕西关中地区新农村与传统农村媒介接触的对比调查分析

为了给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和功能的探究奠定实践基础,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典型代表和落后的农村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对象选择了陕西咸阳花马村与罗堡村。花马村是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产生的示范村,而罗堡村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目前依然属于传统农村。两个村子同属第一产业,花马村从新农村建设中逐渐走上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新农村和传统农村村民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知存在差异。花马村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较为了解,清楚本村的发展方向。罗堡村却对于新农村的概念了解不清晰。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传媒角度来分析,一个重要原因是接收信息、理解信息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决策的不同。两个存在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知恰好验证了“媒介示范论”,即媒介对两个村村民的行为具有模式化的示范效果。

新农村和传统农村对于信息的需求产生较大差异。对花马村村民发放的问卷中,我们发现该村村民都对农业生产类信息和致富类信息关注度较高,而罗堡村对于该类信息的需求量较少。花马村村民对娱乐和法制教育这类信息的需求远远小于罗堡村的村民。这一对比可以看出在信息闭塞的环境中,环境以外的事物是无法影响到环境之内的事物的。正如罗堡村村民对娱乐和法制教育这类信息的需求度远远大于花马村一样。由于环境的影响,外界的声音传入这一地区的力度也是微乎其微的,罗堡村的村民接受到的新鲜事物还很缺乏,对法制教育的着重关注,说明他们自身并没有在这方面受到过信息的传递,在该方面属于轻度的闭塞。

四、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发挥

(一)保障“受众权利”,实现下情上达

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基本权利有传播权、知晓权和传媒接近权[1]。新闻传媒作为保障受众权利的直接中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农民的该项权利,以实现下情上达,更好的为农民了解外界事物服务以及为国家做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然而面对长期城乡二元化的体制模式和大众传媒的商业化利益的驱使,农民、农村一向作为弱势群体的现实决定了他们在媒体世界中的弱势状态,农民由于信息的闭塞和知识的匮乏普遍缺乏参与传播活动的机会和途径,缺乏接近媒介的条件和能力,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经常处于“失语者”和“缺席者”的境况。新闻传媒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应该努力的丰富涉农新闻和信息,深入到基层和人民群众之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将信息进行反馈和交流,做到下情上达。以陕西咸阳花马村与罗堡村为例,作为新农村和传统农村的典型代表,同样在新闻传媒上的劣势不言而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沿,涉农传媒应该积极的深入农村,了解群众的需求和现实生活状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宣传和报道。

(二)实现“信息滑板”,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随着社会的变迁,当前农村、农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十多年来,大量农民离家、离开土地奔赴中国东南部发达城市去打工的情形彻底改变,许多农民在打工的过程中学习到了许多新本领,掌握了许多新技术,许多农民不再单纯的去打工,而是积极回到家乡去自主创业。面对新农村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新闻媒体应该在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上进行相应变革。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并不高,虽然他们在外打工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缺乏专业的技术和技能培训,加上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对于大城市来说远远较为落后,农民从城市回来后获取农业信息和科技知识的渠道非常稀少,当前媒介娱乐化现象普遍存在,涉及农村信息和信息的节目匮乏,这给农民创业带来了不少困难。因而,媒体首先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但目前传媒的节目设置显然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解决该问题的基础便是积极的推动和实现“信息滑板”功能。在信息时代,凡可以随信息一起运动的区域发展与劳动力要素密切相关的文化教育成分等,都可以随现代信息传播跨地域、跨梯度地进行,从而使相关领域差别逐渐缩小。这便是新闻传媒的“信息滑板”功能[2]。在信息滑板价值下,新闻媒介应当积极的增加涉农媒体的数量,在宣传和报道的内容上积极增加农业科技和最新惠农政策等内容,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信息和政策支持。

(三)发挥“活血化瘀”作用,构建和谐新农村

当前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着重大变化,城乡之间、农民之间以及农民与政府机关之间的各种矛盾时有发生,现实中各种显现或者隐藏的矛盾时时刻刻有可能爆发出来,这一系列矛盾必然将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质量。新闻媒体必须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活血化瘀”的作用,将隐藏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矛盾不断的寻找出来,为政府决策和农村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新闻传媒首先应该发挥自身预警功能,善于见微知著,捕捉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和谐症状,并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受众认清其危害,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3]。不可否认,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显现了不少问题,由于农村、农民群体的利益不被重视,他们的心声没有一个适当的发泄途径,这使得各种群体性事件以及上访等社会不和谐因素不断的显现出来。新闻媒介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不断的发挥其本身所具备的价值功用,在对待“群体性事件”上,新闻媒体应当切实承担起营造和谐气氛、疏通渠道的职责,通过有效舆论的引导来不断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的稳定,预防“群体性事件”等不和谐因素的发生。构建和谐的新农村,矛盾的发现比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更有难度,所以我们必须在媒体功能发挥上下重力气。花马村与罗堡村在村民矛盾的解决方式上还是存在着若干差异,花马村侧重对媒体力量的寻求来不断的加大对村民的宣传,以此来化解村民间存在的若干矛盾。而处在传统农村下的罗堡村对媒体的运用还很欠缺。

(四)推动“环境监测”,适时调整农村发展

环境监测被认为是大众传媒的首要功能。大众传媒所拥有的信息丰富与触角广泛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向大多数人提供有用、能够作为决策依据的信息,使公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了解周围的环境,适时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调整[4]。新闻媒介发挥监测环境的功能被施拉姆形象的比喻为“社会雷达”,它可以充分的了解农村地区的最新变化,为政府做出农村决策提供依据。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介可以多多报道农村地区建设的最新情况和趋势,及时发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及时采取措施提供信息支持,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新闻媒体在花马村中农业成就的宣传和报道可以增强村民建设新农村的信息,同时也能寻找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上级领导的战略决策提供启示。

五、结语

探究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发挥是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对于媒体价值的重新调整和整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固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通过对新农村与传统农村的对比分析以及传媒在建设中作用探究,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未来新农村发展的方向,据此来更加深入的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喻国明.试论受众注意力资源的获得与维系[A].媒介的市场定位[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吴信顺.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的失衡及其对策[J].新闻记者,2004(1).

[3]汪三汉.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发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范文篇4

关键词:“两型”新农村;建设水平;光明村

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6.006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6-011-03

收稿日期:2012-05-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目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还没有根本改变。为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党中央、国务院明在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的同时,也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由于目前农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现象非常突出,广大农村地区是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改善村庄居住环境,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两型”新农村的内涵

“两型”新农村是在我国构建“两型”社会,发展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基于农村发展现状,对未来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构想。“两型”新农村是指在一个行政村或自然村落范围内,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绿色科技为支撑,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人居环境、环境建设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精神文化等,加快生产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保持村庄特色,继承传统文化和村落精神,将农村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新型农村。

2.“两型”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

2.1指标体系的构建

“两型”新农村是一个生态环境良好和资源高效利用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因此本文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4个方面建立“两型”新农村。

2.2评价标准的确定

关于“两型”新农村建设的评价,目前学术界尚无公认的标准可供借鉴。在参照标准方面,本文主要以农村全面小康、基本现代化、生态村、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值作为一级的参考值,以全国相关指标的最低值作为五级的临界值[1-5],在一级和五级间以模糊划分的方式得出二级、三级、四级的界值(表1)。

表1“两型”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标准

2.3指标权重的计算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6]。具体计算过程为:①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此层次分析模型分为要素层和指标层两层;②请相关专家、政府官员及村民代表对各指标进行重要性比较,构造相应的判断矩阵;③将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化;④将每一列归一化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得到向量;⑤对向量做归一化处理,依次得到的列向量即为所求特征向量即为评价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也就是权数的分配;⑥用方根法[7]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⑦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到各个评价指标对上一层的权重以及各要素对目标层的权重(表2)。

表2“两型”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指标权重

2.4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两型”新农村的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方法如下所示:

(1-1)

式中,A为“两型”新农村建设水平的评价结果;W=(W1,W2,W3,W4),为四个评价要素对评价结果的权重矩阵;R是各评价要素对各级评价标准的隶属度矩阵。

■(1-2)

■(1-3)

式中:Rij——第i个评价要素对第j标准的隶属度;Wik——第i个评价要素中对第k个指标所赋予的权重;rkj——第k个指标对第j标准的隶属度。

3.光明村“两型”新农村建设水平分析

3.1光明村基本概况

光明村隶属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白■铺镇,西与宁乡县交界,北邻胜和村,南接黄泥铺村,东距长沙市区约20千米,在长沙市半小时通勤圈以内。光明村位于大河西先导区中部,交通优势突出,被称做“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第一路”的金洲大道自东向西贯穿该村。

光明村地处湘中丘陵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该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村域内水资源丰富,八曲河绵延15千米,拥有莲花大塘、蜈蚣塘等数十个水库水塘。

光明村现有42个村民小组,截至2009年末,全村总人口3407人,总户数为946。全村总面积为698公顷,现状主要为耕地和林地。

3.2光明村“两型”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

本文通过对规划局、国土局等有关部门提供的基础资料和问卷调查、实地踏勘及村民访谈获得的资料加以计算整理,得到2009年光明村相关方面的基础数据(表3),运用模糊数学法对光明村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

表3光明村“两型”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指标现状值(2009年)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范文篇5

>>农村水利建设与改革的形势\对策与措施浅析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关于加快农村水利建设的思考与建议浅析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当前农村水利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我国小型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要性与对策探析乌拉特前旗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探讨改善当前农村基层水利建设的紧迫性与对策农村水利建设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浅析我省农村水利建设面临的难题与对策探析生态水利建设的设计原则与保障措施浅议提高浦东新区农田水利建设水平的对策与措施新形势下水利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浅谈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体制关系辩基层农村水利建设管理与分析家庭农场与农村水利建设融资构想招远市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探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1-1-29.

[2]21世纪初期中国农村水利发展纲要[EB/OL].,2006-12-22.

[3]郑风田.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反思:问题、困境及出路[J].湖南农业科学,2011,(2):1-7.

[4]农村水利建设:小水利才是硬道理[EB/OL].,2011-2-22.

[6]小型农村水利改革思路[EB/OL]./a_zt/www/ntslssjs/detail.asp?id=9388,2009-11-3.

[7]徐邦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8-30.

[8]娄复明.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1,(19):269.

[9]王强.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1,(4):278.

[10]黄少锋,齐福军.论强化我国农田水利的建设举措[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4):149.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范文

(1.陕西省宜君县三集中业余体校陕西宜君727

>>关于新农村居民理财调查分析甘肃省农村居民急救常识掌握现状调查分析我国农村居民家庭财产现状调查分析农村居民患病现状及其就医方式调查分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西部农村居民体育活动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冀南地区农村居民体育参与的现状调查与分析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研究西吉县农村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湖州市农村居民口腔保健知识、行为调查分析常熟市农村居民代谢综合征调查分析河北省农村居民饮酒行为特征调查分析门源县东川镇农村居民吸烟状况调查分析高碑店市农村居民环境卫生状况调查分析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结构调查分析农村居民农药中毒预防及相关急救知识的调查分析河南南阳农村居民购买力调查分析连云港市农村居民体育消费状况调查与比较分析农村初中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分析乐山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2012-07-20.

[3]王景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重点西部、难点在西部农村[EB/OL]http:///macroeconomic/

[4]平永忠.山东省农村小广场体育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5.37(1)11-17.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范文篇7

关键词:宁津县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

一、宁津县发展概况

宁津县位于山东省德州市的西北部,据县政府的统计,目前该县总面积是821平方公里,管辖9个镇2个乡,共计人口45万。宁津县具有悠久的垦殖历史,现有耕地78万多亩,地下水资源丰富,种植多种农作物,畜牧业也较发达,主要依靠民营化来带动新农村建设发展,因此也被称为宁津模式。

二、宁津县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现状

宁津县根据当地城市化发展水平和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形成了独特的宁津模式。所谓宁津模式,就是在新农村建设的初期阶段,以农民合作协会的形式组织起来,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再建立相对规范的农村专业合作社。

1.基本实现了土地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建设

以宁津县桑庄社区为例,桑庄社区积极探索统一楼房建设、用地集约型、复垦兴工的道路,加快了合村并建的步伐。其措施有:实行宅基地和耕地相挂钩的政策;统一规划,自行建设,自购建材;有步骤的推进并建,住房面积因户制宜。

2.基本构建了宁津联社支农惠农便农“一条龙”体系

宁津联社以为三农服务为宗旨,不断提高三农服务水平,初步形成了“支农、惠农、便农”的一条龙体系,创新性的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支农,通过阳光信贷打造致富的通道。惠农,通过多种措施拓宽增收的渠道。便农,通过合作创新畅通服务的途径。

3.基本形成了民营经济带动整个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方式

2003年,宁津县政府提出了“工业立县、民营富民,务实不张扬、环境做保障,快干不争论、发展做结论”的方阵,并确定了“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总体工作思路,逐步建设“一片、五线、十块”的产业发展格局。近年来,宁津县以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努力打造“中国桌椅之乡”、“中国工艺毯之乡”、“中国工艺毯出口第一县”三个特色招牌,努力谋求致富之路。

4.基本具有了品牌创新意识和行业协会的建设

宁津县在总结发展经验的过程中,提出全面推广ISO系列质量体系认证,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先后有12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同时注册了“宁津家具”和“宁津工艺毯”两个集体商标,取得了国际市场的认证。

5.基本完成了农村社区组织员制度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2010年3月份,宁津县县委提出了在全县推行农村社区组织员制度,这是县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解决农村社区党建问题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现在304名农村社区组织员已经全部到岗工作。市委组织部已经把宁津县推行的农村社区组织员制度列为全市的基层党建创新项目之一。

三、宁津县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模式选择——城市化带动新农村建设与农村自主性建设相结合

1.转变政府职能,改造传统农业

一是要将工业和服务业的剩余资源,引入到农村农业发展中来,特别是将资金和技术资源投入到农业生产领域和农业发展中;二是政府应该利用权力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到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改变传统的加工生产方式;三是对宁津县的龙头产业应重点扶持,配置招商引资项目,促进经济开发区的建设。

2.尊重农民的意见,落实惠民政策

社会发展水平决定民主所能达到的程度,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相联系,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想联系的。[1]一是稳推进,在宁津县的社区建设中,注意充分利用社区村民议事会这个平台,使每一项政策公开透明;二是建立党政领导班子主动联系农村社区的机制,主动上门帮助解决那题,提出农业生产的合理化的建议;三是合理分配任务,及时将农业的各项补贴发放给农民。

3.完善农村社区规划建设

宁津县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应结合德州市城市化建设的合理要素,完善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城市化的趋势鼓励农村的综合开发建设,发展电力、交通和教育等各项事业,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对农村社区垃圾采取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办法,对于污水和粪便,则应在居住区外修建大型化粪池集中处理的办法。同时,应该注重农民精神生活方面的充实,宁津县政府虽然修建了广场和公园,但是还是缺少了有组织性的农民娱乐活动。

4.破解资金难题,确保按期完成村级组织建设任务

一是多方筹集解决资金难题,各乡镇党政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方式,整合各类资源,多方筹资,利用多方力量解决建设经费,不得增加乡镇债务和农民负担。二是做好资金利用规划,确保建设进度,主张节约型建设,杜绝浪费;三是倡导工业和优秀的民营企业对农村建设的反哺,为新农村建设注入资金。

5.创新品牌,培植企业亮点

宁津县的家具和工艺毯生产发展较快,应借助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引进创新机制。一是要多创新经验,多出新典型。注意从各个工作领域出经验,广泛宣传示范单位的做法和经验。二是要大胆创新,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树立品牌意识。

四、结论

宁津县作为山东省一个正在崛起的县,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带动作用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可挖。宁津县应采取乡村环境区位的功能分析方法,所谓乡村社区环境区位的功能分析方法,是指从乡村社区生产功能的角度对乡村社区的环境区位进行分类分析的方法,它把乡村社区分为农业村、牧业村、渔业村、林业村等不同的环境区位类型。以乡村的生产功能为标准来分析乡村的环境区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范文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水利;现状分析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以农业发展作为主要动力,而发展农业,水是其关键。基于我国南涝北旱特点,兴修水利对发展农业、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从目前水利设施建设情况来看,在新农村背景下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对新农村建设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就目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农村水利设施基本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说明,以供后期相关人员借鉴。

一、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现状分析

1、部分农村水资源短缺影响农业正常生产与经营

我国地域及气候特点呈现南方潮湿而北方干旱、区域之间水资源分布不合理的特征,局部区域农业生产不协调,区域经济差异性大,水利设施建设不能及时到位,影响着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及农业发展。如区域性及季节性缺水较为严重,公众未能充分认识到淡水资源的重要性及缺水的严重性,对淡水资源不加节约使用,造成大量浪费,使得我国农业用水量逐渐减少,制约着我国农村的生产与发展。因此,水资源短缺目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及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农村水利设施落后影响灌溉效率

目前,我国局部地区水利设施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及相关技术人员指导,水利设施落后现象^为普遍。比如,很多农村水利设施破旧,超负荷运转导致其效率低下,能耗较多,导致很多农田不能得到及时灌溉,对农业产量及农民收入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部分农村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用于水利设施维修及建设,导致水利设备陈旧,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这一现象在我国干旱的北方较为普遍,影响农业发展与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

3、当地政府缺乏对水资源管理及投资

目前,国家对水利设施的投资建设加大了力度,大规模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及使用,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基于目前国家对水利设施投入集中于大江大河的现状,投资规模大,投资费用高,使得国家对农村水利设施投资相对较少。而地方政府由于自身财政收入及可支配资金有限,农村基础水利建设项目投资建设较少,且大多水利设施建设主要以农民建设为主,资金及人力短缺,导致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不能及时到位,影响其发展及投入使用。

4、后期维护缺乏导致运行效率较低

我国目前用于农业生产与灌溉的水利工程投资建设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同时,由于地方政府财力、物力有限,对于水利工程后期的维护及保养缺乏有效的资金保障,导致水利工程时常出现运行不正常及无法运行等事故,不仅对水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同时也使得水利工程投资建设失去实质性意义。同时,地方政府对水利设施项目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培训,使得农民在使用中常会由于一些失误导致设备事故,并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影响水资源的有效使用,并对水利工程使用造成影响。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水利建设应对措施分析

1、加大水利设施投入以降低因地域差异导致的水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我国区域之间水资源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我国夏季常出现的南涝北旱情况,如何通过水利设施的投资减轻上述因素对农村及农业生产带来的问题,应作为主要研究课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如这些年我国大力投资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部解决了区域水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为实现经济平衡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国家应加大类似工程投资与建设,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2、倡导多元化投资以拓宽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来源

我国地方政府经济收入有限且可支配资金量不足,导致水利工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小。从整体上来讲,要想加大农村水利设施施工建设,确保农村经济增长,必须拓宽农村水利设施投资范围。农村水利事业必须通过多元化、多方位筹资渠道,如招商引资、鼓励用水企业与农民投资等来扩大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基于此,首先,政府应加大投入,为水利设施施工提供充足资金,确保迫切需要更新维护的农村水利工程得以运行,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同时,政府应采取科学手段积极调动群众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使群众参与水利建设,并做好宣传,积极吸引外商、企业对农村水利事业进行投资,以保证水利设施建设资金链供应。

3、积极调动农民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对于农村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而言,量大、面广是水利项目施工的基本特点,不仅耗费大量的材料,人力消耗也是不可估计的。对于此,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宣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式,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激发农民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兴趣及积极性,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水利设施建设的管理与规划,协调好各部门关系,在深化农村水利产权制度的同时积极吸引外部资金,以提升农村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质量。

4、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管理与规划

为保证农村水利设施合理建设及有效投入使用,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的管理与规划。基于此,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加强宣传,使得人们能够深刻认识到农村水利建设与维护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确保农业水利建设有效进行。同时,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制度,组织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水利工程管理中,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科学制定农村水利建设规划、掌握农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并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分析与评价,制定有效的水利建设实施方案将对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及水资源利用起到积极作用。此外,合理的农村水利建设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对于解决地表水利用不足、水流失量大及水污染等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施工与建设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对节约用水及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我国地域的特殊性使得水利工程建设存在较大的难度。本文就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资源短缺、投资力度有限、利用效率低及管理不当等主要问题,同时针对上述问题,制定了有效解决措施,以期为后期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徐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保障措施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98-399.

[2]陈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保障措施研究[J].消费导刊,2007(9)229.

[3]王振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保障措施[J].北京农业,2012(21)216.

[4]王伟,柳付军.公共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重点及保障措施[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4).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范文篇9

>>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异性分析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影响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的收入因素分析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初探江苏省农村居民健身设施建设与长效管理机制江苏省阜宁县农村居民增收简析江苏省农村居民信息消费行为特征研究收入差异下江苏农村居民消费特征比较分析山东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证分析河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分析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实证分析基于ELES模型的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分析江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江西省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动趋势分析基于PanelData模型的福建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基于ELES模型下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基于ELES的湖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江苏省交强险经营现状及苏南\苏北地区差异性分析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7]杨国嵘.新世纪以来江苏农民收入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农村经济,2015(5):45-46.

[8]吉强.2.30∶1,城乡居民收入差再缩小[N].新华日报.2015-11-17(第2版).

[9]孙迎联.推进新型城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江苏实践与启示[J].江苏农村经济,2016(3):65-66.

[10]李志辉,罗平.SPSS常用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274-279.

[11]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50-354.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范文篇10

关键词:工部发达地区;农村;新能源;

中图分类号:S210.7;[S210.3]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能源消费将是中国未来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来源。在巨大的能源与环境压力下。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将成为制约我国能源问题的瓶颈。无论是应对能源供应安全还是解决环境、气候变化影响,加速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大力推进节能工作都是重要的战略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能源消费主要依赖于秸秆、柴薪等生物质能,能源利用率低且污染严重。随着经济、农民生活水平及环保意识的提高,农村能源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0年。我国农村地区商品能源使用量较少,石油、煤炭和电力等常规商品能源在农村的能源消费比例中不足20%,而同期非商品化能源(如:薪柴秸秆)消费量巨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商品能源逐渐在农村地区普及。截至2005年止,商品能源在家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达到了46.05%。因此,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将有利于缓解商品能源的消耗,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及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浙江省宁波市是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之一。据宁波市发改委统计,2008年基本实现农业增加值167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左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1250元,增长12%;而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年收入仅为4140元。宁波市新农村建设是较为成功的。能源结构是东部沿海发达农村的典型代表,对其农村新能源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为其他地区农村能源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2调研对象及方法

2.1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在宁波市周边农村选取了4个考察对象:位于鄞州区下应镇的尚未进行新农村改造的姜村村,与其毗邻但新农村建设较为完善的湾底村,宁波市规模较大的生猪养殖企业一春光牧场,以及位于宁海县的青珠农场。各调研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其中人均年收入的数据为实际调研所得。

2.2方法

整个调研过程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访谈、现场踏勘、问卷调查。其中,走访了宁波市发改委、宁波市鄞州区农林局、姜村村及湾底村村委;现场踏勘了鄞州区春光牧场及宁海县青珠农场的沼气设施;并对湾底村、姜村村及青珠农场的村民进行了经济水平、年龄、学历、能源使用种类及费用、新能源使用情况及意愿、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相关情况的问卷调查。

对于数据的统计及分析,主要采用的是MicrosoftAccess和MicrosoftExcel等软件。

3农村沼气利用现状与问题

3.1沼气使用调研结果与分析

3.1.1沼气使用现状

沼气池在农村建设中是政府力推的,但是调研发现宁波地区普通农村未建设沼气池,部分新农村已建的秸杆沼气池也多因来料不稳定、季节供应不平衡,技术不成熟、维护管理难度大,沼气池异味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等问

题而废弃。虽然秸杆沼气在宁波地区无人问津,但是畜牧业的沼气建设却带给了当地人很好的经济效益。

浙江省对已建畜牧场实行生态化改造时,主要通过推广“猪-沼-果(菜、粮)”等循环模式。所调研的春光牧场及青珠农场也是通过该模式,促进了农业废弃物的多层次利用和多次增值,实现了畜禽粪便资源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但是对于所产出的沼气处理方式却有不同,仅青珠农场在示范建设中将沼气供给了周边部分居民使用。其资源化循环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

目前,青珠农场的居民并非全部使用沼气。农场仅将沼气提供给与沼气罐位于河同岸的居民试用,后期将由试用效果再定是否扩建。在通有沼气的区域,沼气的使用率达到100%。

3.1.2沼气使用满意度分析

对沼气用户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可知,沼气用户对目前沼气使用的满意度是100%。主要原因是沼气管道建设、沼气灶及沼气的使用都是免费的。在使用沼气过程中若出现故障,农场会有专人上门免费维修。该沼气项目建成后,附近90%居民普遍反映生活的环境质量改善了。

在用户对管道沼气认可的主要原因分析中。其中81.8%的沼气户觉得使用管道沼气最大的好处是省去了之前更换液化气瓶的麻烦;9.1%的沼气户认为管道沼气最大的好处是省钱,免费的沼气使他们节省了一笔家用能源费用;剩下9.1%的用户认为使用沼气较液化气干净是对沼气满意的最主要原因。

3.1.3沼气使用意愿分析

由于青珠农场对附近村民的沼气供应是免费的,但在后期深入推广上,经济性不十分合理。为此展开了用户使用沼气的意愿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结果表明,18.2%的用户认为即使沼气费用略高于液化气费用,他们依然会选择沼气,因为使用沼气方便而且干净,但这部分用户基本属于家庭人均收入较高的用户。81.8%的用户表示会经过价格的比较选择使用的能源类型,而且他们普遍认为如果液化气和沼气价格相同,还是会选择沼气。以上说明目前农村的沼气收费还存在可操作的空间的。适当的收费可以反哺到沼气的运行维护中。

3.2沼气推广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可以得出目前制约沼气在农村推广的主要原因有:

3.2.1重环境治理,轻能源利用

目前,宁波农村地区大部分牧场对于沼气池的利用还仅停留于其污染治理的功能,改善了以往猪圈“脏、乱、差”的现象。但产生的沼气利用率普遍较低。大多仅将沼气用于牧场内部使用,其余沼气直接点燃排放。

3.2.2沼气配给系统建设不利

由于牧场选址一般往往与村庄有一定的距离,大大增加了管网配送建设成本;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沼气配输系统的扶植力度不够;同时,爆炸、泄漏等安全隐患责任方不明确造成了沼气输配建设的瓶颈。

3.2.3气味、气量上的缺憾

户用沼气有一定的异味,这主要是由于沼气中掺有少量的如硫化氢气体等。沼气管道破裂也偶有发生,大量沼气外溢,短时间内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环境。冬季由于温度等气候原因导致沼气的产量较其他时期有所减少。

上述诸多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改善,以加大普及农村沼气使用的可行性。

4太阳能利用现状与问题

4.1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现状

太阳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能源,其利用主要是通过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光化学转换。而太阳能热水器就是光热转换的应用之一。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之一,在宁波地区的农村使用面较为广泛。

4.1.1太阳能使用现状

调研发现太阳能热水器的平均普及率为38%,各村的普及率如表3所示。

从农户选择的太阳能品牌来看,皇明、四季沐歌、华扬等国内有名的牌子占到近50%,其余多为宁波地区生产的太阳能品牌。太阳能平均价格为2500元左右,国内名牌的价格为4000~5000元不等,各村购买的太阳能平均价格见表3。而在购买太阳能设备时,当地政府并无相应的补助措施,因此对于农民而言,相对的富裕程度与购买的品牌及价格间有较为直接的关系。

从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上来说,近50%的用户遇到过故障,但厂家都能很好地提供售后服务。由于地区的特点,出现的故障主要是冬天水管冻裂、和雷雨天气容易遭电击。但所有的受访农户均表示,即使是冬天,太阳能也可以满足家庭的热水使用。

可见。从商业化角度来说,农村的太阳能热水器已经相对较为成熟了,但其热水器的质量方面还有待全面提高。

4.1.2太阳能使用意愿分析

对未使用太阳能的原因进行探讨,见表4可知,对于姜村村及青珠农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和所居住的人群相对年纪较大,大多数人并不选择太阳能。而在湾底村,新农村改造后,农村经济相对比较好,农民环保意识也比较强,因此多数人表示住房条件的限制导致无法使用太阳能。

由上分析发现,家庭经济问题是不购买太阳能的一大原因。实质上,在发达地区农村并非家庭负担不起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只是对于在经济条件相对稍差的村庄,以中老年人居多,由于收入有限,对于他们而言使用太阳能的经济性不高。传统农村有锅炉热水供应点,仅需0.1元每瓶,夏天热水的需求量低;在其他季节以平均每人每天使用2瓶热水计,一年8个月则需48元左右,一个三口之家一年的费用为144元。相较太阳能热水器的价格,锅炉热水在传统农村更为合理。但由于烧锅炉存在一定的污染,而新农村居民对生活质量及环境的要求比较高,环保意识也比较强,因此太阳能是更受欢迎的。

综上所述,对于宁波近郊农村,农民选择太阳能的主要因素是由生活环境,环保意识以及对生活品质要求所决定的。

4.2太阳能利用推广存在问题分析

调研后发现,相对于宁波周边地区的农户来说,影响太阳能推广的主要原因有:

传统农村里流行的锅炉热水较为廉价,相较之下太阳能价格高,一次性投资大;

中老年农民平时生活节俭,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高,环保意识较弱,因此缺乏购买太阳能的意愿;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会建造别墅和公寓楼提供给农户居住,而目前仅居住在顶层的居民可安装热水器,且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寓楼一般为6层,不具备电梯,因此农户一般不选择顶层,造成顶层闲置。致使太阳能又少了一部分使用者。

5结论与建议

经过上述农村应用较多的两种新能源-沼气、太阳能的现状分析,可提出以下几方面改进建议。

有大量秸杆产生的村庄可以转建造沼气池为气化室,以达到环保节能的目标;对于未使用的畜牧沼气,牧场及各级单位可以扶植沼气商品化产业,包括对其除臭、提纯等等。已建成和将建的管道沼气应确保管道及链接处的质量。以防泄漏。

当地政府应鼓励扶持太阳能产业的发展。促进技术的改进,确保产品的质量。新农村建设时也应注重商品房建设的结构,预留各层太阳能的搁置空间。

新农村建设和节能环保是相辅相成的。农村应加强环保、节能减排等的宣传,促进农村新能源的进一步普及和使用。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范文1篇11

关键词:产品质量二元结构城乡一体信息化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日益繁荣,商品种类纷繁复杂,遍布于生产、生活、消费的每一个环节,城市、乡村的角角落落、大街小巷。产品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经济发展、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在市场竞争中至关重要,政府、社会、企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认识和追求度越来越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攀升,2016年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1.6%,出口产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与此同时,国内城乡产品质量状况却存在差异,城镇产品质量状况日趋良好,农村产品质量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农村食物中毒时有发生,“三无”产品、假劣农资坑农害农等现象仍然存在。中国目前农村人口有6亿7千多万,占50.32%,农村人口占到一半以上,应该说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质量、农民的幸福指数直接影响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而农村产品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生产、生活质量,关系到农村的发展质量和进程,影响城乡社会统筹发展,影响总体质量稳步提升。本文就以信息化手段,对城乡产品质量状况进行观察、统计、分析,提出解决城乡产品质量“二元”结构的建议。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国外研究综述

产品质量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息息相关。近半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是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强劲势头,他们的产品质量水平大幅提升,由“二元”趋向“一元”,为我国解决城乡产品质量二元结构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德、英、法、美、韩、日等国城市化水平较高,信息发达,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或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对农村产品进行监控;或实行土地流转,将有价值的、可以集中种养殖的土地、水面,集中起来由公司或协会经营;或通过大力发展精品、集约、高端农业以对农产品结构进行调整;或严格实施耕地保护,通过制定系列支农法规与具体措施,来保护和发展农业;或建立和完善农民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关心农民的就业问题,城乡之间在生产、生活质量方面已无明显差距,城乡产品质量基本趋于一体。同时,国外一些国家政府重视,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差距,是可以借鉴的国际经验。如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等,城乡之间在社会事业的发展上已走向一体化,公共资源也基本均衡发展,为城乡产品质量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2.2国内研究综述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关键是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可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保证城乡拥有高质量的产品和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

许坤在2010年02期《中国集体经济》中文章《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及对策》中提出针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对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多元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和资金筹措机制;加强财政投资的主导作用,促进多元化投资格局的形成;改变农村公共产品单纯依靠农民供给的不合理体制,建立中央、省、地方、农民四位一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加大向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改进和完善转移制度,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于2009年提出宏观质量观测与创新基地项目,在全国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建立质量观测点,通过发放问卷调查、深入企业、市场以及产品质量监管部门实地考察,获取城乡产品质量第一手资料,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城乡产品质量存在的差异,存在的主要问题,乡村产品质量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编写《质量观测报告》,对区域内质量状态进行动态分析,动态地反映城乡区域的宏观质量状态,在此基础上分析产生此状态的各种原因,能够为政府宏观质量的监管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使得政府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质量公共政策,并提出科学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城乡产品质量“二元”结构现状的对策。

第二章我国城乡产(商)品质量“二元”结构现状

2.1我国城乡生产加工领域质量存在“二元”结构

大中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城镇,城镇交通便利、生产资料丰富、市场宣传便利、各种政策支持优先;农村则主要是小企业、小作坊,呈现“多、小、散、乱”现象,他们普遍存在“五无”问题――无生产标准、无过程控制、无规范厂房、无原料把关、无检测手段,产品质量问题多,影响面大。这些原因造成我国城乡生产加工产品质量的较大差异,导致城市产品质量明显好于农村。例如,食品小企业、小作坊数量约占全国食品企业总数的80%,由于规模小、数量多、情况复杂,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食品安全题的焦点。

2.2我国城乡商品流通领域质量存在“二元”结构

城市流通商品品种丰富,而且质量比较有保障,农村流通渠道少,经营规模小,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导致我国城市和农村流通商品质量状况存在较大差异。

2.3我国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存在“二元”结构现象

我国城市和农村公共资源存在一定差别,城市交通、道路、市场、监管、信息等基础设施明显好于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明显优于农村。

2.4我国城乡监管资源存在“二元”结构现象

我国城乡产品质量监管资源不平衡,城市监管人员比较充足、监管频率比较大、监管技术手段先进、监管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而农村产品质量监管机构或者缺失或者力量不足,监管频次相对较少,监管手段难以满足监管需求,一些地方甚至存在监管空白,城市消费维权渠道较多、受理通畅,农村投诉渠道少,受理不及时,这些都是城乡监管资源“二元”现状。

第三章造成我国城乡产(商)品质量“二元”结构原因

造成我国城乡产(商)品质量“二元”结构原因有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消费信息不对称、产品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监管资源不均衡等。

3.1经济发展差异是造成“二元”结构的根本原因

商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不断进步、走向文明、扩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元素之一,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文化理念、文明程度,产品质量与经济发展、市场条件、科学技术、人员因素、文化底蕴等息息相关。经济基础好,自然生产水平高,追求质量高,反之,经济基础差,生产水平低,对产品质量需求也就考虑甚少。目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购买力相对较弱,是导致产品生产和需求质量“二元化”的根本原因。

3.2消费信息不对称是形成“二元”结构的主观因素

消费是产品终端表现形式,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认知是对产品质量监督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来自外界的环境提供不同,城市和农村消费者在消费信息上存在不对称,农民接受外来信息渠道有限,对商品信息不敏感,城市消费者通过户外广告、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告,以及商家促销活动获取商品信息量远远大于农村消费者,加之城市居民文化素质普遍高于农民,对产品辨别程度高于农村消费者,购买到的产品质量要优于农村,对产品把关控制监督的能力要大于农村。

3.3产品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是“二元”结构的客观因素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城乡差别的传统。城市和农村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上存在明显差异,农村公共实施相对落后,与城市无法比拟,而且农村市场由于购买力受限,一些品质好、档次高的商品由于价格较高,在农村缺少消费对象,加之,农村缺少规范经营主体,商品质量参差不齐,造成他们被动消费,没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让质量低劣的商品有生存市场;与之相反,城市道路、水电、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普遍好于农村,购物环境也好于农村,大型超市、购物广场、集贸市场、批发市场林林总总,商品琳琅满目,消费者有足够的选择空间,产品质量状况优于农村,造成了“二元”现象。

3.4监管资源不均衡是导致产品质量“二元”结构的社会因素

产品质量离不开监管,监管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将起到很好的兜底作用。但目前,优于中国农村地区广袤,居住分散,加之由于信息、体制等原因,政府部门在城市和农村对产品质量监管力量分布不均衡,城乡在监管覆盖面、监管力度,投诉举报渠道,宣传引导成效等方面存在差异,城市监管力量强,监管力度大,农村监管力量薄弱,农村产品质量违法成本较低,违法行为大多不能及时查处,行政处罚难以执行到位,导致农村产品质量违法行为不断增多,加剧了城乡产品质量“二元”结构。

第四章解决城乡质量“二元”问题的对策

解决城乡质量“二元”的对策有提高对农村、农民、农业高度重视的思想认识;解决标准统一的问题,做到经济发展、社会资源、质量监管等城乡一体;用信息化手段分析、研判、确定质量“二元”结构,从而根据信息情况采用科学、有效方法来解决质量“二元”问题。

4.1提高对城乡产品质量“二元”问题的认识

解决问题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没有思想上的充分认识,就没有解决问题的动力。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地方层面、农民自身都要高度重视质量“二元”问题,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真正把问题摆出来,研究措施,保障农村生产要素稳定,全力解决这一矛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发展,近年出台了系列强农、惠农、支农政策,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围绕“三农”问题,出台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的有力举措;农村医疗保险、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特别是村村通工程、文化下乡、万村千乡工程,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不少农民再没有外出打工,而是选择在农村创业发展,不少以现代农业、科技农业为创业重点,有利于农村的稳定发展,农村产业的发展壮大。

4.2推进城乡经济发展公共资源标准统一

解决城乡质量“二元”问题,要首先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统一。要在发展经济和公共资源提供上实行统一标准。

4.2.1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实现产业发展统一

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农业深加工、农产品加工园、家庭农场等为主要方式,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重要支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生活质量水平的新兴农业。也是党的十提出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中的核心之一。“四化”互动,是一个整体系统。就“四化”的关系来讲,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r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推进其他“三化”。因此,促进“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农业现代化重要性由此可见⒆。这是解决城乡产品质量“二元”结构的根本之策。

4.2.2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公共资源统一

在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上要城乡统一考虑,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在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同时,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实现城乡经济发展一体、资源配置一体。

4.3利用信息化手段分析解决城乡质量“二元”问题

利用信息化手段调查分析质量“二元”现状主要有建立抽样模型对城乡产品进行抽样评价、武大质量院观测基地、从质量监管部门获取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实地调查走访等方式。

4.3.1对城乡产(商)品质量进行抽样,采用评价型质量监督检验方式,获取城乡质量状况,提出解决对策。

4.3.2通过武大质量院质量观测点对城乡产品质量进行观测

消费者是宏观质量管理中最重要的观测主体,成了宏观质量评价最重要的微观基础。武大质量院消费者问卷调查报告是以消费者为调查对象,在对消费者进行深入访谈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在对消费者的意见进行统计整理和科学的分析研究,形成一份反映本地区质量状况的研究报告,为地方政府和质量管理部门提供解决质量“二元”结构参考依据。

4.3.3建立城乡产品质量信息统计分析系统

从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获取近5年来产品质量抽查、监管、行政处罚等信息,按照城乡、商品、产品、种类、结果等进行归类统计,获取城乡产品质量差异、主要问题症结等信息。利用归纳统计分析方法,及时将获取的产品质量信息建立城乡产品质量分析模块,及时有效反映出某一地区城乡产品质量状况。通过信息统计分析反映出的该地区农村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重点,多措并举,采取加强监管、有效疏导、加大投入、提供政策支持等方式,不断改善城乡质量“二元”结构现状。

4.3.4实地走访或发放问卷调查获取城乡产品质量信息

统计部门对城乡食品、日用品、家电汽车、农业生产资料等主要消费品质量进行走访调查,结合获得的数据信息,综合分析出城乡居民主导消费类产品存在“二元”结构现状,并归纳出主要问题和原因。将统计分析结果向政府部门报告,相关部门突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改善城乡质量“二元”结构现状。

参考文献:

(1)国家质检总局2011年第191号公告。

(2)许坤在2010年02期《中国集体经济》文章《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及对策》。

(3)2010.11.10严振书《理论学习》转型期中国城乡二元体制问题及对策分析。

(4)祝建兵,陈娟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一体化与多元化[J].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4)。

(5)程虹.《宏观质量管理》。

(6)《宏观质量统计与分析》,程虹、李丹丹、范寒冰著。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范文1篇12

【关键词】新农村村级体育体育公共服务现状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都是党和人民密切关注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建立与完善,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减小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并非仅仅减小经济差距,而是使城市和农村居民们逐步地享受到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全国人民共同的目标和愿望。体育作为农村公共事业中的一部分,应不断提高其发展水平,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协调及和谐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村的体育公共服务,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举措,为农民群众提供最根本的公共产品及服务,满足农民群众生存、发展最基本的需求,同样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努力改善农民生存现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本文站在发展中的新农村视角中,从河北省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现实状况入手,立足于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理论基础上,对河北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现状进行调查,旨在改善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生活乐趣,为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对象和方法

河北省村级体育公共服务现状,调查对象是河北省140名农村居民和领导。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通过网络查询、权威性期刊检索、收集书籍资料等方式查阅关于发展中的村级体育公共服务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在中国知网查找关键词“农村”、“村级体育”和“体育公共服务”,共参考了10余篇论文,书籍3本,这些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了众多的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价值。

根据研究目的与内容,结合所涉及的研究问题、调查问卷结构和有关专家的建议,严格按照体育科研方法和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并且结合本文的具体实施对象设计了问卷内容。在正式调查前,对“河北省村级体育公共服务情况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符合社会调查的要求。调查时间为2015年4月至8月,时间为期5个月。采用了分层分级随机抽样和简单直接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140个县级市和县中的每一个县随机抽取一个村发放“河北省村级体育公共服务情况调查问卷”11200份,其中按照19岁以下、20岁~29岁、30岁~39岁、40岁~49岁、50岁~59岁、60岁~69岁、70岁~79岁、80岁以上年龄段发放问卷,每个年龄段男女各发放5份。回收问卷10768份,回收率为96.1%,剔除无效问卷62份,整理有效问卷共10706份,有效回收率为99.37%。对140个村的村长发放“河北省农村体育健身场地器材现状表”,共140份,回收140份。

就调查问卷的内容与结构设计对相关专家进行了访谈。对抽取的每个村领导进行访谈,访谈的内容为:贵村是否有体育公共服务的经费;贵村是否有体育公共服务的机构;贵村是否有健身点(站);贵村体育公共服务的现状;影响体育公共服务的因素;您认为解决现状的措施;最后再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进行访谈。对调研的全部数据资料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和Excel20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分析

河北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现状分析。河北省体育公共服务对象分析。调查发现(表1),居民中有5332人享受了体育公共服务,有5374人并没有享受过体育公共服务,更有甚者根本就不知道体育公共服务。河北省体育公共服务对象少,对19岁以下的人群服务甚少,男性比女性比例大;20~29岁、30~39岁享受体育公共服务共751人,占各年龄段性别比例小,这可能与此年龄段人群忙于工作或个人去专门的消费场所锻炼有关;40~49岁年龄段男、女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比例分别为42.29%、49.57%;50~59岁、60~69岁、70~79岁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人相对较多,所占比例较大,从40岁以后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人数呈上升趋势;80岁以上的老年人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人数共为406人,男、女所占比例分别为38.07%、35.28%,这个年龄段的人数少,可能与其身体健康有关,无法参与体育服务当中。整体来讲,现在农村居民中享受体育公共服务的人数很少,体育公共服务在农村存在着无服务机构、服务机构不完善,服务对象中存在着年轻人需求未考虑,中年人工作忙没时间参与,老年人认知不到位等问题。

河北省体育公共服务场地设施分析。抽取的农村中有103个村有健身点(站),37个村无健身点(站)。场地设施方面(表2),健身路径的数量最多,占农村健身点(站)的99.03%,这与近些年来国家对全民健身路径的推广与建设有很大的关系;紧随其后的是乒乓球和篮球;条件好的文体室在农村还是很少的,仅占7.77%;少数农村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场地设施。

河北省农村体育社会指导员现状分析。这些农村中,仅有56个村有体育指导员,其中拥有专职指导员的农村个数为12个,拥有兼职指导员的农村个数为44个,分别占调查总数的8.57%和31.43%;有60%的农村没有体育社会指导员。

河北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内容和形式的现状。河北省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内容现状分析。按照参与人数的多少,将参与项目排序如下(表3):散步、健身路径、广场舞、乒乓球、跑步、打羽毛球、健身操、、太极拳、篮球、其他、台球。其中有99.11%的居民活动的主要方式是散步;有80.36%的居民活动的方式是健身路径;64.85%的居民活动的方式是广场舞;51.20%的居民活动的方式是乒乓球;48.67%的居民活动的方式是跑步;46.23%的居民活动的方式是打羽毛球;41.06%的居民活动的方式是健身操;34.95%的居民活动的方式是;29.49%的居民活动的方式是太极拳;28.70%的居民活动的方式是篮球;22.49%的居民活动的方式是其他项目;仅有9.69%的居民活动的方式是台球。由此发现,农村居民多是选择简单、轻缓、枯燥的锻炼方式;对有技术性要求的球类项目参与比例较小,甚至有人不会,这可能与无人培训、指导有关。其中排名前三的是散步、健身路径和广场舞,与近几年来广场舞大受欢迎,在农村中也在流行,说明农村居民是在积极追求社会流行元素,不落伍,不淘汰。

河北省农村体育活动组织与宣传现状分析。在这些村中,每年都组织体育活动的占12.86%;偶尔组织体育活动的占37.85%;从未组织过的占49.29%,这与当地的经济水平和村级领导的管理有着密切关系。农村体育的宣传主要是指体育健身知识的普及和对农村居民的体育参与进行广泛地动员。主要途径为:广播、电视、下乡、报刊等。从调查情况看,每年都开展体育宣传的占33.57%;偶尔开展体育宣传的占49.29%;从未开展过体育宣传的占17.14%。

河北省农村居民体育公共服务认知与需求现状。河北省村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认知分析。农村体育价值观是农村体育实践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农村体育客体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从表4可得出,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认知主要是认为它能提高身体素质、强身健体,占总人数的99.09%;有89.95%的居民认为它能丰富业余生活;有80.37%和73.03%的居民认为它能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有5.92%的居民认为体育公共服务根本就没用,这可能与个人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有很大关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与当地的经济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样也与当地政府的激励制度和宣传有着密切的关系。

河北省村民的体育需求类型分析。体育需求,是指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求和身心健康的体育需求。包括:生存型体育需求和发展―享受型体育需求。其中生存型体育需求包括:消除身体疲劳、强身健体、康复疾病三方面。发展―享受型体育需求包括:个人情感需求、价值观体现、娱乐休闲三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闲暇时间也较以前多了,体育活动在农村居民的休闲娱乐生活中所占比例也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随着体育在农村的发展,其发展水平已经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了。经济虽有了提升,但体育在农村中发展的总体趋势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从表5得出,随着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的不断增加,有77.29%居民对体育的需求是消除身体疲劳;有100%居民对体育的需求是强身健体;有92.24%的居民对体育的需求是康复疾病;有100%的居民对体育的需求是休闲娱乐,总体发现居民还是以生存型体育需求为主,并且需求水平低。相比较而言,经济更发达地区的居民需求向发展―享受型方向发展,有100%的人选择休闲娱乐和强身健体,这足以体现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日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但发展―享受型体育需求是要建立在巨大的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这要与当地的经济水平相联系,从实际出发,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河北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河北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低。从河北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现状来看,在场地设施服务方面,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数量仍然偏少,并存在种类少、场地破旧等问题。根据全国第6次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河北省农村的场地设施建设呈上升趋势,但数量与城镇相比仍占较小比例;在体育项目需求方面,从未给村民进行过体育健康知识的普及。在体育组织管理服务方面,未建立制度化的体育活动体系,组织管理服务缺乏,很少或从未举办过村民运动会和集体活动;在体育指导服务方面,专职或兼职体育指导员数量较少,甚至有些地方是没有的,说明农村中体育指导员的缺乏十分严重,这也决定了河北省农村体育指导服务的不足。总体来看,河北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存在着服务水平低,服务对象不全面,场地设施不足以及体育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河北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缺乏针对性。河北省农村的经济水平相对于城市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居民们享受体育的渠道主要就是体育公共服务。而对于体育公共服务,首先要考虑服务的目标人群,目标人群需要些什么,针对性的对目标人群进行体育服务,以实现体育公共服务的有效性。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河北省农村大多数男性都外出上班,村中主要以老人、孩子和妇女为主,所以要根据人群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体育服务体系,进行体育公共服务。

结论与建议

总之,河北省体育公共服务在场地设施、体育项目需求、体育组织管理、体育指导等方面的服务存在着不足,还需再完善与提高。要提高河北省体育公共服务主要需从数量、质量、有效性、针对性和持续性几方面入手,更好地服务于村民。

根据河北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国家重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第二,领导机构重视,提高农村经济,建立体育公共服务机构,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第三,建设河北省农村体育管理和体育人才的指导培训机制,运用奖励的方法激发人们参与其中;第四,根据当地特色建设科学合理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减少单调、乏味的活动,增加娱乐型的体育活动;第五,增加农村场地设施数量,每年举办一次体育活动和每年几次体育宣传;第六,政府加大服务力度,针对性与持久性并存。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生物学分析范例(12篇)

    - 阅0

    生物学分析范文篇1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成因探析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74-01农村初中学生中有很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物理情绪。引.....

    品牌策划的概念范例(12篇)

    - 阅0

    品牌策划的概念范文篇1时下,房地产界所谓“产品主义”盛行,其实,房地产产品与房地产品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房地产品牌是消费者对房地产产品的各种感受.....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