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分析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生物学分析范文篇1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成因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74-01

农村初中学生中有很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物理情绪。引起学生厌学的情绪有很多种原因,其中主要的原因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等三个方面。对此,有很多权威人士做过探讨和研究,其实物理教学中存在引起学生厌学情绪的因素还有很多。笔者作为农村物理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这里对引起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因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生源优劣的不平衡

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农村初中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多数学生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家庭经济条件稍好的学生多数流动到了办学条件好的城区学校,而留下来的学生,一部分是智力正常,但品性顽劣的高智劣德型学生,一部分是连书上汉字都认识很少的弱智型学生,第三是各学科极不均衡的偏科型学生,只有一小部分由于家庭经济薄弱而留下来的“良民”。在这些同学中,一心想学习的学生是少而又少的,即使那部分“良民”,由于与自己同等的或者比自己还不如的同学都离开了农村,心中的失落感必将导致他们心理的失衡,在学业的追求上不得不放弃更高、更好欲望,动力下降,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二、家长的重视程度

农村初中能留下来的学生家长们,一方面由于经济原因,不得已将小孩留在了乡下,另一方面大多数由于小孩在学业上比同龄的孩子差而不得不持尽九年义务教育的态度,送子女读书,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好坏关注的比上城区的家长少了许多,只等初中毕业,学一门技术,长大了或成年了外出打工。更何况社会也需要一大批技术工人,或粗壮劳动力。受这些家长的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可以想见,厌学的普遍性必然高于城区中学。

三、学校的设施配备

由于目前物理新教材多数教学内容是采取师生共同进行实验探究的模式,在农村初中,实验探究所需器材寥寥无几,学生感兴趣的直观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又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模式。更有许多实验所需的氛围比如探寻的过程也不如城区中学那样有条件。这个客观的限制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

四、教者的教法

农村初中的教师,由于大环境的影响,教师教学缺乏艺术性,主动探求与改革教法的欲望不强烈,传统的说教模式仍在“横行”,将学生学习的要求与兴趣扼杀。

要改善学生的厌学情绪,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不但在物理学科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在相关学科,甚至文学艺术领域也要达到较高的水平,这样讲课时才能左右逢源,深入浅出,学生才有可能轻松愉快地接受物理知识。教师应做学生的贴心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向应全面关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避免学生走弯路,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敢于争论,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教师对学生的关心,能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学生的厌学情绪。

五、学生的内在因素

物理学科有其说理严密、教学知识多、单位复杂等特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几种不良表现。

1、消极、厌学。表现为:懒惰,不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应付,把学习当做包袱,处于被动的应付状态;依赖,缺乏独立学习的精神和习惯,照抄作业。

2、畏惧、害怕,不愿参加物理学习活动。表现为:恐惧,学习中心理常处于紧张状态,如害怕回答老师提问、做实验、做作业等;回避,有些差生因畏惧物理学习,往往设法回避物理学习活动。

生物学分析范文篇2

关键词

实验教学教学设计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立献标识码B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而改革的突破点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同时,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因此,实验教学是一种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为了使得实验教学发挥其最大限度的功效,在教学之前,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这个专门术语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和工业人员培训,由心理学家米勒最早提出。教学任务分析是从任务分析演变而来的,而教学任务分析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主要归功于美国著名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家加涅。加涅认为,教学只不过是为学习的发生创造外部条件,因此,他按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条件一旦被阐明了,那么教学方法的设计便有了可靠的基础。在他的代表性著作《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和《教学设计原理》中,集中体现了他的教学任务分析的思想,即依据不同类型学习结果的不同内部和外部条件,相应地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1学习结果类型的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师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分析教学目标中的学习结果是整个任务分析过程的基础。因为不同学习结果的学习条件和过程是不同的,只有准确地把握学习结果的类型,教师才能找到适合某类学习的过程和条件的教学方法。现以“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一实验为例,通过分析其教学目标中的学习结果,简要介绍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加涅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分为认知、态度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并概括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言语信息是指能用言语表达的知识。比如“通过实验探究鼠妇的生活环境,认识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智慧技能主要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由低到高可分为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其中概念是指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如找出实验中的实验变量;规则主要是一些指导人的行为的原理或定律;高级规则是由若干简单规则组合而成的复杂新规则。如当学生综合运用单一变量、平行重复、对照和条件适宜等原则,成功设计对照实验来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学生就学会了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认知策略,是用于管理自身的学习和思维过程的技能,如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学生会运用一些逻辑思维,即思考如何安排实验的步骤、时间等从而使得实验的整个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动作技能,即执行一系列身体操作,如实验装置的制作。

态度,即选择某种行为的情绪和认知倾向,如小组共同设计、实施实验方案时学生的协作态度;把鼠妇放回大自然时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在实验现象观察和数据记录过程中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

总的来说,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在实施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因此该实验教学目标中的学习结果类型属于智慧技能里的高级规则,即通过设计“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方案,学会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2学习条件的分析

加涅认为,学习是指可以持久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的人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和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事件,所以学习可以被看成是可以深入考察和深入理解的事件。进一步来看,学习事件可分为学习者、存在于学习者之外的刺激情境、存在于学习者之内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者的反应。教师如果安排存在于学习者之外的条件,激活、支持和维持学习者的内部过程,学习者就很可能发生教师预想的变化或反应,学习事件也就会出现。所以,学习出现的条件就可以分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教学就是为促进学习而安排的一系列存在于学习者之外的事件,就学校教育而言,学习的外部条件就是教师的教学。根据影响学习的成败还是效率,学习的内部条件又可分成学习的必要性条件和支持性条件。

2.1必要性条件

学习的必要性条件主要包括学习的起点能力和与新知识相关的前提知识,因此如果学生目前尚不具备相关的起点能力和前提知识,那么新的学习就不可能成功。比如“设计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方案”这一高级规则学习的必要性先决条件是构成该高级规则的许多单个规则,具体为平行重复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和条件适宜原则等的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原则,接下来,则是这些单一规则所涉及到的概念,如实验变量、无关变量等,最后是构成实验变量和无关变量等一些言语信息,比如鼠妇生活的环境概况;实验变量和无关变量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等事实。

2.2支持性条件

学习的支持性条件与学习的必要性条件不同,它们并不影响学习是否成功,主要影响学习的效率。支持性条件主要是认知策略、态度和一些言语信息。前面所提到的“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策略、态度和言语信息部分就是该节“设计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方案”学习结果的支持性条件。因此,新课改中强调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这一有机结合可以体现在学生的某个学习结果的出现需要其他一些如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支持性的条件。

2.3使能目标的分析及其层次关系

加涅在他的《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对使能目标的概念做了清晰的阐述:教学设计至少包括两类目标。第一类目标是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时应该达到的目标,即学习任务的终点目标,也就是课程标准中确定的教学目标或称学习目标。第二类目标是课程学习进行过程中必须达到的目标,因为它们是前一类目标(终点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故被称为“使能目标”,即学生从其起点行为开始,为了实现终点目标而必须先期达到的子目标系列。所以使能目标可以定义为介于起点能力与终点能力之间的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技能,而前面所提到的学习内部条件中的必要性条件的分析实际上就是使能目标的分析。

进行使能目标的分析时可以采用逆推法。也就是从最终的教学目标开始分析要学会某种技能,学习者必须拥有的更为简单的技能是什么,然后不断往前推,推出一组在水平上递进的前据性技能,一直推到学习者的起始能力为止,最后将从起始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的所有技能按层级构建起来。

一般来说,学习的层级排列是从顶部较复杂的智慧技能到底端较简单技能的。在智慧技能的学习中,学习高级规则取决于前面对某些特定规则的掌握,每一规则的掌握又取决于先前特定概念的掌握,而对概念的掌握则取决于言语信息。这反映了智慧技能领域的知识组织:每一技能都建立在更简单的技能之上,形成了一个学习层级。

以“设计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方案”为例,该教学目标的使能目标分析如图1所示。

由上可见,使能目标的分析,不仅有助于教师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而且还有助于教师诊断出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即确定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学生的起点状态,发现哪些环节有缺陷,并及时地进行补救教学。

生物学分析范文1篇3

一、充分掌握教材内容

人教版《生物学》教材内容的选择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并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突出人与生物圈的主题,注重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教材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思想。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二、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隐性分层

在对所带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应结合学生原有的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平时课上的表现以及与学生的个别谈话来进一步了解学生,以上一学期的生物期末统一考试成绩作为参考,将全班学生进行“隐性分层”,分为A、B、C三层。成绩在60分以下的划分为A层即基础层,成绩在60-85分范围的划分为B层即中间层,成绩在85分以上的划分为C层即较高层。这种分层是灵活的,有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成绩上可能跃上更高层次,相反,不努力学习的同学,成绩必然下降。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实行流动,即A层次的学生可升入B层次;反之,分在B层次的可降到A层次。这是对学生的一种动态管理,同时,也可起到激励和警示作用。

三、科学、合理地制定各层教学目标

各个层次的学生在知识的内容上应基本一致,进度一致,不然在分层结束后,无法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因此在备课时首先要按班内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确定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对A层学生的要求相当于“了解”水平,对B层学生的要求相当于“理解”水平,对C层学生的要求相当于“应用”水平。技能性目标对A层学生的要求大约相当于“尝试”,对B层学生的要求相当于“模仿”,对C层学生的要求相当于“运用、使用”水平。

情感性目标对A层学生的要求相当于“感受”水平,对B层学生的要求相当于“认同”水平,对C层学生的要求相当于“领悟”水平。后一层目标都是在前一目标的基础上,注意备课时制定的各层教学目标针对的学生只有教师清楚,在课堂上展示时均以1、2、3代表,让学生觉得目标是逐渐深入的,每个人学习起来都是由浅入深。

四、针对各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在上课伊始,教师写出或说明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在授课顺序上,一般可先A目标(对应目标1),再B目标(对应目标2),最后是C目标(对应目标3),由低到高,层层推进。具体在教学中,A层是采用“低起点,多启发,多提问,多鼓励”的方法,使学生能跟得上、愿意学;B层则采用“启发提问、思考问题、讨论交流、教师讲解释疑”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互相帮助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C层学生以“启发提问、思考问题、表达交流、教师补充总结”为主要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分层

教师可以为A层学生选择基础知识点的练习,为B层学生选择巩固提高练习,为C层学生选择拓展训练的习题。作业题目要适量,每次控制在10道题左右,基础知识点占7题左右居多一些,巩固提高练习占3题左右。A、B、C三层统一作业量,要求基础知识点和巩固提高练习每个人必须做,拓展训练适当选择2-3题选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取自由发展的时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不建议使用适当减少C层作业量,而增加B层、A层作业量,这样做会使学生产生教师偏心的想法,增强B层、A层学生的抵触情绪。

六、评价分层

生物学分析范文篇4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学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166-02

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发展的起点状态,预测学生发展可能的基本手段。能否正确把握学生发展的起点状态,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针对性与适切性。因此,了解学生的起点状态,如同一位优秀的歌手在歌唱前确定好音调,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际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学情分析不足

在实际的生物学教学中,许多生物学教师对于学情分析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的方面:

1.在教学设计时不进行学情分析。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甚至都没有学情分析的部分。笔者对与中学生物学教学相关的两本期刊——《中学生物学》和《生物学教学》进行了统计:分别将两本期刊从2006年第一期开始到2011年第八期和从2006年第一期到2011年第十期的有关教学设计的论文进行了下载。下载到了173篇相关的教学设计,可是在这173篇教学设计中,只有24篇教学设计明确做了学情分析,其余的149篇均没有学情分析部分,做了学情分析的只占了约13.9%。

2.在做学情分析时笼统化、表面化。很大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虽然做了学情分析,但是分析笼统化、表面化,对于学情只分析了其所有学生共有的部分,对于学生的一些个性化学情没有进行很好的分析。如: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及观察能力,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及推理能力仍然不够,等等。

3.学情分析的重点只放在学生的知识基础上。在对收集到的一线生物学教师所做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后发现,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习惯将分析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知识基础上,而对自己所教学生的学习特点等一些个性化因素没有进行很好的分析。

二、合理的学情分析应有的分析层面

在进行生物教学设计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层次地分析学生的情况,既要分析出学生的一些共性特点,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其独特的个性特征,要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

1.分析学生的共同特征。

(1)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和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会有大致相同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情感体验、情感需求和学习动机等,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2)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过程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对于相同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教学进度大致是一致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有着相同的知识基础。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需要很好地把握学生大致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采取适当的策略促使学生知识的迁移,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个性化学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甚至每一个学生集体之间也会存在差异。要想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教师就必须要下苦功夫仔细研究自己所要实施教学的学生集体的特征。

(1)分析本班学生的认知及思维方式。虽然一个年龄段的学生会有大致相同的的认知及思维特点,但是不同的学生群体由于生活经验,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的一些不同会导致他们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文科班的学生和理科班的学生在认知及思维方式上就存在着极大的不同。教师要在分析学生笼统的年龄特点之后,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剖析本班学生的认知特点,挖掘学生的认知及思维方式优势,以扬长避短,实现更好地教学。

(2)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水平。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能力,也会有不同的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水平对于学习难点的确定以及难点的突破方式的选择有着极大的影响。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地确定教学的难点,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将主要的教学精力集中在学生不好理解同时又是教学重点的内容上,做到让学生最好、最快地获得新知。

(3)分析学生真正的知识储备。虽然在一定范围内所有学生都有大致相同的教学进度,但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及水平的不同,他们真正掌握的知识是不同的。有些知识对于一些学生而言已经很好地理解了,可以用于为学习下一个知识点服务了,但对于另外一些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他们对于那个知识点也许只到了识记的水平,甚至是错误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误认为他们之前的学习可以为下面知识点的学习服务的话,就可能导致错误的知识迁移,甚至会影响下一知识点的学习。

(4)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多时候教学内容是和生活内容相关的,这时候学生的一些生活经验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但是不同地区的学生在生活环境上存在着极大的不同,这也导致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会有很大的不同。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的时候,就应该清楚对于本次教学的内容而言,学生有哪些生活经验是有助于教学的,比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时候,乡镇学校的学生对于生活周边的一些自然环境比较熟悉,所以教师在讲解时可以例举田园、山坡等一些利于学生理解的例子。而对于城市学校的学生,他们对乡下的田园、山坡等不熟悉,所以就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服务。

(5)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动机,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变化的内因。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的“学”的基础上的。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发展的起点状态,预测学生发展可能的基本手段,要有效地进行生物学教学设计就需要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在学情分析时一定要克服笼统化、表面化这些现象,真正认真研究自己所教学生的特点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生物学分析范文

(一)开展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由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和实验药品,并在实验前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仪器设备使用方法以及实验注意事项全部告知学生,使得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预设的实验内容,严重制约了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改善实验教学的现状,教师应适当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重视对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操作技能的培养。如,在综合性实验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盐酸苯海拉明的全分析实验,要求小组内成员都要参与到实验准备、试剂配制的实验全过程中;在设计性实验中,布置学生设计出三种测定乙酰氨基酚含量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乙酰氨基酚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地开展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二)开展课外研究活动

在药物分析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可将部分需要改革创新的内容作为学生的课外研究计划,并选出一些科研兴趣比较浓厚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参与到研究计划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借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例如,为获取药物分析实验中的抗生素检定样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优化庆大霉素发酵培养条件的研究、庆大霉素发酵液分离与提研究等科研项目,这不但为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开展课外研究活动,能够使学生对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更感兴趣,可以使他们真正体验到学有所用的乐趣,大量的实践证明,将科研活动引入到药物分析课程的实验教学当中,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三)构建仿真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

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仿真一体化教学体系,使学生经历新药物研发的全过程,将跨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仿真一体化教学体系包括新生物药物的GMP认证、新药物的合成、生产、质量分析、流通、使用等环节,并将现代化企业中生物检定法、免疫法、酶法等多种药物分析方法融入到实验教学中,使学生逐步掌握试验材料、仪器、试剂的使用方法,了解微生物学、生物药物分析学、生物制药工艺学、现代生化技术等领域知识,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以其自身图、文、声并茂的特点,成为专业教学中最为实用的教学工具之一。借助多媒体工具,不但能够将原本比较抽象的基础理论知识直观、生动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扩大信息容量,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但必须注意的是,在应用多媒体进行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时,由于其中涉及的知识量相对较大,从而使得学生很难对这些知识进行有效整理。为此,教师可以将多媒体与板书进行有机结合,这样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

(二)开设网络课堂

现如今,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广,几乎各大院校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校园网。为了提高药物分析课程的的教学效率,可以校园网为依托开设网络课堂,并建立包含课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仪器设备、答疑测试等内容的网络资源模块。通过这些模块,不但能够扩展学生的学习范围,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混合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兼具网络与课堂教学的优势,运用混合式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为此,教师应当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为学生设计出一些好的教学活动,这不但可以解决课程教学时间与空间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这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运用多种教学评价方法,重视学生综合能力评价

评价是检验学生某一段时间内学习成果的最佳途径。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一般都是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而考试成绩也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应当改变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积极运用多种考核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进行科学评估。首先,生生互评。学生本身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应当让学参与到评价中来,通过生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可以使学生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有助于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其次,教师评价。教师一般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仅如此,还对学生的能力也有所了解,如学生的实践能力、岗位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为此,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并将能力和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最后,企业参与评价。学校可以聘请医药企业的技术人员以实际岗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对专业岗位的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步加以改进和完善,达到岗位要求,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结论

生物学分析范文篇6

1.1主要仪器与试剂LB962型化学发光分析仪

(德国伯托公司);白色96孔板(美国康宁公司)。鲁米诺(Sigma-aldrich公司);8-羟基喹啉(Sig-ma-aldrich公司);FeCl3(Sigma-aldrich公司);过氧化氢(30%,Sigma-aldrich公司);ATP生物发光检测试剂盒(ENLITEN,美国普洛麦格公司);实验用水均为经Milli-Q(Millipore公司)纯化的超纯去离子水。实验中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1.2实验方法

1.2.1储备液的配制

鲁米诺储备溶液:称取一定量的鲁米诺溶于1mol/L的NaOH溶液中,配制成1×10-2mol/L的鲁米诺储备液,储存在棕色瓶中,避光4℃保存。8-羟基喹啉储备溶液:称取一定量的8-羟基喹啉溶于0.1mol/L的HCl溶液中,配制成1×10-2mol/L的8-羟基喹啉储备液,4℃保存。Fe(III)标准储备溶液:称取一定量的烘干恒重的FeCl3溶于pH2.5的HCl溶液中,配制成1×10-3mol/L的Fe(III)标准储备溶液,其摩尔浓度通过硫代硫酸钠滴定法准确确定,通过GBW(E)081235硫代硫酸钠滴定溶液标准物质进行溯源。ATP标准储备溶液:称取一定量的ATP标准物质候选物溶于无ATP水(ATP生物发光检测试剂盒自带)中,配制成1×10-7mol/L的ATP标准储备液,-20℃保存。作为实验室研制的标准物质候选物,需要按照ISO导则35要求,摩尔浓度经过8家单位联合验证,并经过一系列均匀性、稳定性的考查。

1.2.2工作溶液的配制

鲁米诺工作溶液:用纯水将鲁米诺储备液稀释成1×10-3mol/L的鲁米诺工作溶液(其中NaOH的摩尔浓度为0.1mol/L)。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用纯水将8-羟基喹啉储备溶液稀释成1×10-3mol/L的8-羟基喹啉工作液(其中HCl的摩尔浓度为0.01mol/L)。Fe(III)标准工作溶液:用pH2.5的HCl溶液将Fe(III)标准储备溶液逐级稀释成Fe(III)标准工作溶液(1×10-4mol/L,3×10-5mol/L,1×10-5mol/L,3×10-6mol/L,1×10-6mol/L)。过氧化氢溶液:取一定量体积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用水稀释至1%,用时现配。ATP标准工作溶液:用检测缓冲液(ATP生物发光检测试剂盒自带)将ATP标准储备溶液逐级稀释成ATP标准工作溶液(1×10-8mol/L,1×10-9mol/L、1×10-10mol/L,1×10-11mol/L),现用现配。

1.2.3实验方法

1)化学发光标准体系的建立

化学发光反应动力学检测:在1.5mL离心管中分别依次加入以下溶液,立刻将该离心管放到化学发光分析仪中,进行动力学检测,每秒取一个点,检测时间共100s。①10μL鲁米诺工作溶液、100μL过氧化氢溶液、10μLpH2.5的HCl溶液(相当于10μLFe(III)标准工作溶液)、85μLpH2.0的HCl溶液(相当于85μL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②10μL鲁米诺工作溶液、100μL过氧化氢溶液、10μLFe(III)标准工作溶液(3×10-5mol/L)、85μLpH2.0的HCl溶液(相当于85μL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③10μL鲁米诺工作溶液、100μL过氧化氢溶液、10μLpH2.5的HCl溶液(相当于10μLFe(III)标准工作溶液)、85μL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④10μL鲁米诺工作溶液、100μL过氧化氢溶液、10μLFe(III)标准工作溶液(3×10-5mol/L)、85μL的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8-羟基喹啉的用量对体系发光值稳定性的影响:在10μL鲁米诺工作溶液、100μL过氧化氢溶液、10μLFe(III)标准工作溶液(3×10-5mol/L)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并用pH2.0的HCl溶液将体系补足205μL,立即检测当前发光值。pH对体系发光值稳定性的影响:在1.5mL离心管中依次加入10μL鲁米诺工作溶液、100μL过氧化氢溶液、10μLFe(III)标准工作溶液(3×10-5mol/L)、85μL的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利用HCl或NaOH调整体系的pH值,立刻将该离心管放到化学发光分析仪中检测当前发光值。反应介质对体系发光值稳定性的影响:在1.5mL离心管中分别加入50μL的Tris-HCl、H3BO3-KOH、Na2CO3-NaHCO3和B-R缓冲溶液,然后分别依次加入10μL鲁米诺工作溶液、100μL过氧化氢溶液、10μLFe(III)标准工作溶液(3×10-5mol/L)、85μL的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立刻将该离心管放到化学发光分析仪中检测当前发光值。

2)生物发光标准体系的建立

用ATP标准物质代替ATP生物发光检测试剂盒中的ATP校准溶液,采用试剂盒中的其他溶液建立生物发光标准体系:首先,将10μL检测缓冲液加入有100μL荧光素/荧光素酶试剂的1.5mL离心管中,立刻将该离心管放到化学发光分析仪中进行检测,作为背景信号;然后,将10μLATP标准工作溶液加入有100μL荧光素/荧光素酶试剂的1.5mL离心管中,立刻将该离心管放到化学发光分析仪中进行检测。

2结果与讨论

2.1化学发光标准体系的建立

鲁米诺(3-氨基邻苯二甲酰肼)是最常见的化学发光试剂之一,具有发光效率高、结构简单、容易合成、水溶性好等优点;在碱性条件下,鲁米诺被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氧化后能发出波长425nm的蓝光。在不同体系中,鲁米诺发光形式不同:金属离子-过氧化氢-鲁米诺体系是闪光型发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过氧化氢-鲁米诺体系[9-10]是辉光型发光。HRP-鲁米诺体系虽是辉光型发光,但生物酶的活性很难控制和复现,不适用于仪器的计量校准。本文将8-羟基喹啉(8-Ox)引入鲁米诺-过氧化氢-金属离子体系中,实现发光方式由闪光型到辉光型的转变,建立了发光强度稳定的鲁米诺-过氧化氢-铁(III)-8-羟基喹啉化学发光标准体系。

2.1.1添加8-羟基喹啉

初步实现稳定辉光型信号鲁米诺在碱性溶液中,与OH-反应生成阴离子,该阴离子被某些氧化剂氧化产生氨基邻苯二甲酸根离子,氧化过程中产生的化学能被氨基邻苯二甲酸根离子吸收,使其处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发出波长为425nm的光,Fe(III)可以催化该反应过程,增强化学发光信号,而8-羟基喹啉可以与Fe(III)络合,从而起到稳定剂的作用。不同体系中鲁米诺-H2O2的发光情况,其纵坐标为相对发光强度(RLU)。曲线a说明鲁米诺与H2O2混合后,被H2O2氧化并发光,刚开始发光值缓慢上升,随着反应物的消耗,发光值开始缓慢下降,发光形式呈现一个较平缓的闪光;曲线b说明在鲁米诺-H2O2体系中加入了Fe(III)之后,加速了鲁米诺与H2O2反应,因此一开始体系的发光就达到了最大值,之后随着反应物的快速消耗,发光值也急速下降;曲线c说明当在这个体系中加入8-羟基喹啉,Fe(III)与其络合,保证了在碱性条件下Fe(III)的稳定性,使化学发光反应变成非常平稳的辉光型,在100s内发光值的相对标准偏差仅为1.1%。曲线d是没有Fe(III)的空白对照实验。

2.1.2优化反应体系的稳定性

为获得稳定且容易操作的化学发光反应体系,选择了10μL鲁米诺工作溶液(摩尔浓度为1×10-3mol/L)和100μL过氧化氢溶液(体积分数浓度为1%)的基础上,考察8-羟基喹啉的用量、反应体系最终pH和反应介质3个方面的因素,最终确定了该化学发光体系优化浓度比例。

1)8-羟基喹啉的用量对体系发光值稳定性的影响

随着向体系中加入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的增多,体系的发光值持续降低,直到当加入50μL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体系的发光值不再随着8-羟基喹啉加入量的增加而降低。在仪器计量工作中,可以选择加入50~85μL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此时8-羟基喹啉的体积对发光强度的影响最小。在后续实验中,选择65μL作为优化的8-羟基喹啉加入量。

2)反应体系最终pH对体系发光值稳定性的影响

鲁米诺的化学发光反应需要OH-的参与,因此体系的pH也是影响发光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当pH>10.0,体系的发光值会随着pH增大而呈指数增加,体系不容易控制;当pH值在8.80~9.60范围内,体系的发光值增长比较稳定,可以满足仪器计量检定中操作方便的需求。

3)缓冲体系对体系发光值稳定性的影响

考察了相同浓度的Tris-HCl、H3BO3-KOH、Na2CO3-NaHCO3和B-R缓冲溶液对鲁米诺-过氧化氢-铁(III)-8-羟基喹啉化学发光体系的影响,发现Tris-HCl中化学发光信号最为稳定,故选择Tris-HCl缓冲溶液;最终体系定为:加入50μL0.05mol/L的Tris-HCl缓冲溶液,pH=9.10。通过对8-羟基喹啉的用量、反应体系最终pH和反应介质3个方面的考查,确定了化学发光分析仪计量用鲁米诺-过氧化氢-铁(III)-8-羟基喹啉体系,其用量分别为:10μL摩尔浓度为1×10-3mol/L鲁米诺工作溶液(pH13.0)、100μL体积分数为1%过氧化氢溶液、65μL摩尔浓度为1×10-3mol/L8-羟基喹啉工作溶液(pH2.0)、和50μL0.05mol/L的Tris-HCl缓冲溶液(pH=9.10)。此时化学发光强度与Fe(III)的摩尔浓度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2.2生物发光标准体系的建立

在众多生物发光体系中,ATP-荧光素-荧光素酶发光体系应用最为广泛,ATP检测也经常被业内用于化学发光分析仪灵敏度的衡量指标。其原理是:荧光素酶在有氧条件下,可以和荧光素结合后催化ATP转化成AMP(磷酸腺苷),同时释放出光子(波长562nm),发光效率高,而且发光强度与ATP含量呈很好的线性关系。为了统一仪器灵敏度的评价方法,我们研制了ATP标准物质,并结合商品化ATP检测试剂盒,建立了一套稳定可靠的ATP生物发光标准体系,用于化学发光分析仪的计量校准。

2.3生物化学发光标准体系

在仪器计量校准中的应用最终将化学发光标准体系和生物发光标准体系联合,共同对化学发光分析仪进行计量校准研究,对仪器的计量性能进行全面的考察:采用鲁米诺-过氧化氢-铁(III)-8-羟基喹啉化学发光标准体系对伯托LB962型化学发光分析仪的测量重复性、交叉污染和线性相关系数的计量特性进行评价;采用ATP生物发光标准体系作为标准光源对伯托LB962型化学发光分析仪的灵敏度的计量特性进行评价。

2.3.1测量重复性

以1×10-5mol/LFe(III)标准工作溶液进行测量,重复测量6次,相对发光强度值分别为302579,298800,321145,299523,338856,356041,计算其相对标准偏差为7.4%,即为仪器的测量重复性。实验数据说明仪器测量重复性较好;同时也说明建立的化学发光标准反应体系发光值稳定,完全可以用于仪器测量重复性的计量特性的评价。

2.3.2交叉污染测量中心孔

(样品位置,1×10-5mol/LFe(III)标准工作溶液)发光值I0和周围孔发光值I0i,如表1所示,周围孔发光值的平均值与中心孔发光值之比的百分数即为化学发光分析仪的交叉污染。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中心孔的发光对周围孔发光影响很小,仪器的交叉污染仅为0.02%,与仪器的出厂指标无明显差异;同时证明了我们建立的化学发光标准反应体系可以用来评价仪器的交叉污染的计量特性。

2.3.3线性相关系

数采用化学发光标准体系对0,1×10-6,3×10-6,1×10-5,3×10-5,1×10-4mol/LFe(III)标准工作溶液进行测量,考察仪器测量线性相关系数,以检测发光值信号减去本底信号得到的相对发光值ΔI为纵坐标(本底信号为Fe(III)摩尔浓度为0时的发光值),Fe(III)的摩尔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Fe(III)在1×10-6~1×10-4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ΔI=2×1010C-22396,线性相关系数r=0.9986。使用ATP生物发光检测试剂盒对0,1×10-11,1×10-10,1×10-9,1×10-8,1×10-7mol/LATP标准工作溶液进行分析,考察仪器测量线性相关系数,以相对发光值Δ(IΔI为检测发光值信号减去本底信号,本底信号为ATP浓度为0时的发光值)为纵坐标,ATP的摩尔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ATP在1×10-11~1×10-7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ΔI=7×1012C+550,线性相关系数r=0.9999。采用化学发光标准反应体系和生物发光标准反应反应体系评价仪器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6和0.9999,说明仪器的线性相关系数的性能指标较好;这两种反应体系均能评价仪器的线性相关系数的计量特性。

2.3.4灵敏度使用

ATP生物发光检测试剂盒对空白溶液的本底信号进行测量,平行检测11次,本底信号相对发光强度分别为29,34,32,34,40,47,37,42,34,39,32,计算检出限(3×S/N)为2.24×10-16molATP(100μL样品体积),即为化学发光分析仪的灵敏度,达到仪器的出厂指标,说明ATP生物发光标准反应体系可以用来评价仪器的灵敏度的计量特性,统一了化学发光分析仪灵敏度的表示方法。

3结束语

生物学分析范文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一、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我们应从多角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变要他(她)学为他(她)要学。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能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每节生物课堂上老师讲20分钟左右,给予点拨、答疑等,留约20分钟给学生消化理解,自主学习。给学生质疑权利,让他们善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给学生质疑的权利,并引导学生质疑,逐渐使学生善于质疑,并学会解疑。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充分利用实验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质疑。如《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教师除提供蔗糖外还可提供食盐、甘油等,由学生探究最佳质壁分离剂及洋葱细胞液的浓度等,变课本的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二、学会预习,熟悉新知识

据调查发现,高中生遇到生僻的问题经常会出现焦虑的症状,如果是遇到熟知的问题或者遇到过的事情,即使不能及时解决也不会出现焦虑的症状。如果学生熟知学习的新课内容就会感觉轻松,更容易理解,由此可见,预习在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要想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预习势在必行。在具体的预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新知识,学生要结合以往的知识进行有效的链接,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在预习后,要结合一定的例题,去解决相关的问题;另外,还要学会总结,总结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做题方法的联系。老师对预习工作也要加以重视,进行一定的检查和验收工作,并进行一定的奖惩,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和欲望。如在学习《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让学生预习回答问题: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然后可以按照导学案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1、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

2、哺乳动物在发育成熟过程中,红细胞的逐渐退化,并从细胞中排出,为能携带氧的腾出空间。

三、参与课堂教学,理解生物知识

要想达到高效的自主课堂学习效果,必须做好课堂学习。在教师讲授过程中,学生要专心听讲,一是,仔细看生物老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是,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是,要积极思考、联想;四是,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在课堂学习中,不要一味的去听老师讲解,要主动参与,与生物教师形成互动和双向交流。对于课堂知识,要尽量随堂消化,不懂就问,针对比较难的题目,一定要迎难而上,不可自暴自弃,故意避开不懂的知识,只有充分的了解和理解知识才能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

四、练习辅助学习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侧重于对生物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相关练习则是侧重于对知识的消化与巩固。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必须结合实际,多加练习。对于高中生来说,课堂知识能否有效利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之中是检验题目课堂学习效果的试金石。做好相关的练习可以检验题目对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锻炼题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使生物学习的知识能联系实际,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题目对知识的印象和记忆。在学习《细胞的癌变》的时候,可以结合实际,联系习题,如找出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措施,学生可以结合实际和相关的知识,了解到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在打喷嚏、咳嗽或清理鼻子后要洗手;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前往人多挤迫及空气流通不佳的地方;若出现呼吸系统受感染征状,立即求医;若呼吸系统受感染,应戴上口罩,减低疾病传播的机会。

五、学会总结,做到科学记忆

对于高中生物来说,生物知识比较繁杂,概念性的知识比较多,并且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同学会感到比较难记忆难,并且容易忘记。因此,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总结,掌握一些记忆的窍门。在学习中注意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培养记忆能力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要做到理解记忆,只有理解了知识,领会到了它的真正内涵,我们才会记忆深刻。其次,做到趣味记忆,为了提高记忆效果,可以采取适合自己的趣味记忆方法,如顺口溜记忆、谐音记忆、分组记忆和相同点记忆等等。对于个别应用不多、暂时不好理解的知识,可以采取机械记忆。如联系实际记忆法,氧气疗法驱除蛔虫记蛔虫的异化作用方式是厌氧型。

六、大量课外阅读

为了拓展知识视野、归纳知识内容、提高解题技巧和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适当的课外学习和课外阅读时十分必要的。在部分课外阅读刊物中,设有学法指导、知识归纳、概念辨析、解题技巧、章节训练、竞赛辅导、趣味生物、及科技动态等栏目,是教与学的良师益友,值得一读。另外,翻看一些科学杂志刊物,看些有关于生物知识的书籍,影视作品等都有助于高中生物的学习。一个知识面宽泛的人,在学习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就会事半功倍,对于高中生物的学习也是一样,掌握一些数学课外常识也会促进高中生物的学习。

七、认真独立的完成课程作业

自主学习需要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不断得到深化,新的教育理念占据中学课堂,对于高中生物学习,实行减负增效,所以高中生物作业不是很多,但一些实践性的活动作业和读一读,说一说的口头作业还是比较多的,请家长们和老师们不要轻视这些口头作业。对于高中生来说,这些口头作业是对他们当天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有益于提高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各位家长和老师陪学生完成口头作业,看学生做实践操作,以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作业习惯。在校的作业老师给予督促,在家的作业就要求家长配合,从坐姿到书写都应从平时开始严格要求。再次强调认真读题审题,增加课外阅读,现在的生物习题形式灵活多样,同一题目的表达方式会有很多种,有些学生在老师和家长在读题时,能轻松的完成题目,但是在考试过程中,由于是要求自己读题,基础知识牢固与否直接导致了成绩的高低。所以就要求家长能够注意让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培养孩子爱动脑,勤于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对于他们以后的成长可以说是受益无穷的。

参考文献

生物学分析范文1篇8

【关键词】物理解题思维障碍影响

一、前言

“物理难学,学物理难”,这似乎已成了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要克服这一问题,就需对主客观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症下药,排除学习过程中的障碍,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诚然,物理学是一门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科学,知识体系也有其自身的逻辑性、缜密性和阶梯性,学生对物理现象及规律的认知过程仍然有着障碍。

二、认知台阶对物理解题的影响

1.日常生活中观察的现象与学习的物理知识相违背

学生的观察能力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都会对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出现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比如初中生在学习《力》一章时,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句话很难理解,总认为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还会得到“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力,受力的物体一定运动”“静止的物体一定不受力,不受力的物体一定不运动”等许多错误的认识。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平常的生活及观察中存在“力气大,跑得快”等结论,而没有从本质上来进行分析。由于诸如此类的错觉或谬误的观念与成见,导致解答具体的物理问题时出现差错。

2.不能对物理过程进行合理的分析

学习物理规律后必须能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必须在自己的脑子中有非常清晰的物理模型,分析物体受力或运动的物理过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一个物理规律后,必须选择一些典型的实例,进行有效的物理过程分析,逐步掌握解答各类物理题的步骤及方法,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不出现差错。

3.数学知识的滞后会带来解题的障碍

解决物理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作为“后盾”的,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将无法很好地解决物理问题。由于数、理知识并非同步进行,因此给学习物理带来了一客观困难。当然,数学知识的滞后性带来的物理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并不是学生的主观原因所造成的,在学习好这一方面的数学知识后,物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不正确的学习方法对物理解题的影响

学好中学物理,不只是一个肯不肯用功的问题,还有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既要肯于学习,还要善于学习。善于学习指的就是学习方法。

1.死记硬背显呆板

一些学生把学物理单纯理解为记物理、背物理,以为只要把公式、定理、规律背得滚瓜烂熟就可以把物理学好,放松了对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意义和过程变化的理解,在解题时往往首先想到公式,用公式代替物理意义的分析,尤其是当题给条件和公式中所需物理量相应时,就抛开题意,套用公式直接找答案,导致错解;当给出的物理问题与学生记忆中某个物理过程或运动相似时,他们即忽略对具体细节的深入分析或思考,凭印象做出简单类比,搬用公式、轻率求解,这是死记硬背的另一种表现。

2.物理问题数学化

把物理道理抽象成数学公式,使之简洁、明朗化,这是一种手段,但数学公式不能取代物理意义。数学公式是一种符号语言,没有具体指物,只有抽象的量值关系,离开具体的物理环境,单纯用数学观点寻找物理问题的学习方法也往往影响正确解题。

例:在讨论牛顿第二定律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作用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B.根据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C.根据质量与作用力成正比;

D.以上说法都对。

解析: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四个答案都对,忘记了定义式和量度式的区别。从数学角度看四个答案都对,但从物理的角度理解只有B正确。从数学公式出发,撇开物理问题的实质就是公式中的量值关系分析、求解物理答案,这是以数的学习方法。

四、数学学习水平对物理解题的影响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成的一门基础科学。在历史上,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一直是相辅相成的,数学方法不仅是物理学的计算工具,也是物理学的思维工具。如果数学基础差,势必会导致物理思维发生障碍,影响物理习题的解答。

1.难以运用数学知识来表达和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物理学中的很多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都是运用数学式子来表示的,如果数学基础不好,就会影响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影响对物理公式的物理意义、物理性质及其内涵外延、纵横关系的理解。例如中学物理中有许多物理量涉及变化率的概念,如位移对时间的变化率,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磁通量对时间的变化率等等。由于学生数学知识的贫乏,往往容易混淆概念,分不清变化量和变化率,有的甚至认为变化率就是变化量,或者误认为变化率必然跟其中一个物理量有直接联系。如果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好,则可利用数学知识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如数学中的直线方程、斜率、图像分析的引入,就有利于学生理解与区分物理量本身与变化率的关系。

生物学分析范文篇9

一、受其他学科学习方法的影响

中学阶段有许多学科主要是记忆,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就照搬这种方法。实际上中学物理内容有较少部分需要记忆,如某个物理量的符号、单位,更多的内容是需要理解的。

另外,影响学生物理学习的学科主要是数学。数学的逻辑性非常强,很多问题属于符号性推理和计算问题,学生往往把这种经验不知不觉地带到物理学习中来。而在物理学中,逻辑思维、推理方式和数学比较有很大差异。在物理学习中,计算并不是第一位的,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推理方法。

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常常不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而用数学方法代替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导致不应有的错误。物理规律既可以用文字表述,也常用数学关系式来表述,数学表达式简洁地建立了物理量之间的一定函数关系,对表述和应用原理、定律提供了方便。但是,定量的方法不能代替原理、定律等的全部物理内容。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我们既要掌握定量方法,又要明确它的物理意义。例如:阿基米德定律表达式F浮=ρ液gV排,应明确理解它反映的是: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各量间的数量关系如上所述。理解了这个表达式的物理意义,就不会将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与物体本身的体积,液体的密度与物体的密度混同起来,造成不应该出现的错误。

二、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学生在没有学习物理以前,对于很多物理现象都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大多基于生活经验,有的很肤浅、不完整,有的从科学的角度看甚至是错误的。这种相异构想往往根深蒂固,它的消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有时甚至会导致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怀疑。如“速度大惯性就大”,“下沉的石头没有受到浮力”等。因此,必须通过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演示实验来说服学生,使学生理解、信服。

例如:中学物理讲到“运动和力”时,要学生建立“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正确概念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主要是学生受到先入为主的生活经验的影响,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他们平时所感受到的是:用力推车,车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这种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牢固形成。

三、受概念混淆不清的影响

学习概念时,若学生不能掌握要点的来龙去脉,不能准确掌握概念的物理意义,学习新概念时会受到这些旧的概念的影响,引起新旧概念的混淆。如“质量与重量”“压力与压强”“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等,都是学生学习时容易混淆的。克服这些问题,最好是把各个概念给学生讲清楚,并同时将其排列出来加以区别。

以“加速度”和“速度”为例来说,二者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加速度则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有的学生认为:物体的加速度大,速度就大;加速度变大,速度就随之也变大。要克服这种思维障碍,可以抓住两个概念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这种差异进行区别。一是可以通过列举具体的典型例子加以纠正,使概念深化,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如物体的振动:物体向平衡位置运动过程中,加速度是变小的,直至为零,速度是变大的;而离开平衡位置的过程中,加速度是变大的,速度反而是变小的,直至为零。二是可以运用图像进行区别,说明在v-t图像中,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纵坐标表示物体的速度,等等。

四、逻辑思维障碍

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在解题中往往会出现思路混乱,甚至颠三倒四、繁杂无章的现象,而造成逻辑性思维障碍。

生物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教授;应用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引言:

我国的生命学科建立相比于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探索,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就。同时,分子生物学科也成为我国比较重要的前沿学科之一,为我国的生命学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生物学科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么学科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后续的其他学科学习也有着很大帮助。作为很多专业的必修科目,学生在学习分子生物学时一定程度上会感觉到这门学科的困难性。所以在教学技巧上我们要讨论如何提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理解,同时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这么学科的兴趣,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1.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属于生物学科中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比较难理解的一门课程,所以学生在学习中以及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中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很多学生对于分子生物学科的认识度不高,认为这门课程比较难懂,而不去学习,没有认识到这是一门作为后续学科的基础学科,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教学内容:现在很多国内开设分子生物学的院校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主线的确定上都没有达成一致,存在很多种类型的主线编排模式,层次不齐。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主要都是采取填鸭式教育方式,没有给学生更生动、形象地描述出这门课程的精彩所在,让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去学习,教学方法也显得很单调,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4)其他问题:还有诸如实验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师资水平有限以及给予学生的实训机会较少等诸多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果。

2.采取的教学改进措施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基础之上,分别提出了应对以及改进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于我们分子生物学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

2.1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以及制定教学方式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教材的选取中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很多学生在接触分子生物学之前并没有太多的预备知识,所以考虑到这一点,在教材的选取中,一定要做到难易适中,教材的难易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以及学习的信心。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科学化。本门课程最开始面临的比较晦涩的问题就是教学学时和实验学时的安排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分子生物学与越来越多的学科产生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现象,这也导致很多学科与分子生物学科在内容上有一定的重复性。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只要把握两个要点就能够将教学内容合理进行安排:

其一是重点内容要突出。尽管很多学科与分子生物学科在内容上有所重合,但是在重点内容上还没有其他学科渗透进来,所以突出重点是主要应对策略,而分子生物学中很多基础问题,譬如"核酸结构"、"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等问题上在很多生物相关学科中都有涉及,在本门课程中只需要简单复习即可。

其二就是要求教师提炼出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将学科知识的重复点淡化,而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多介绍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一部分新概念,提高课程的授课质量。

2.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尤其是对这些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来说,兴趣甚至堪比一把打开学科的万能钥匙。从表面形式上来看,我们只是给学生传授一门新的学科,但是从深层次来看,我们培养的其实是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只有兴趣使然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科研中,取得一定的成果。

2.3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提高授课的质量,我们就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在有限的学时中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是现在提高教学效率比较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内容丰富、应用性强的学科,在亚显微分子水平上有着很大的运用。而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到,可以教学起来比较抽象,单凭教师一张嘴是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点,能够让抽象复杂的内容在多媒体课件中更加具体化和简单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同时,建立相关的网络资源库,让学生在课后可以拓展自己对本课程知识范围的拓展,也能帮助学生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

2.4科研带动教学

实战是对我们所学技能最好的考验,而科研就是分子生物学科中的实战。对于学生来讲,课本的知识理解地再深刻,与实际操作都有着一定差异,而分子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一定要通过让学生参与科研任务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通过自己发散思维的加工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体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我们教授分子生物学给学生最终的木笔是要培养出有着娴熟操作能力以及具有创新思维的科研工作者,所以分子生物学科的科研任务,教师要选择一些简单但是能够将学生所学知识运用的来让学生参与进来。同时,也可以通过拨出一定科研经费,由教师带领学生,让学生体验整个科研的过程,包括立项、试验阶段以及到最后的答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个引导帮助的作用。同时,科研带动教学的方法也能够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2.5改革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分子生物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理论教学成果的延伸,而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实验教学部分尤为重要。

在实验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只是教给学生基本的实验过程,而实际的操作过程由学生自己去动手实现。学生在这个实验过程中能够体验到获得成果的乐趣以及通过实验掌握一项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实验中的突发问题,教师也可以交由学生自行解决,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加记忆犹新。

3.结语

对于国内各大院校在分子生物学中表现出来的若干问题,上述办法通过在部分试点院校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要明白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以及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联系上需要更加紧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还需要通过自身的经验不断去改进本门课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把我国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秦新民,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10(13):531-532

生物学分析范文篇11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4年上学期,从宁波市甲中学(采用“导学案”模式进行生物教学)和乙中学(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生物教学)八年级各选取6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甲3班(46人)、5班(48人)、6班(47人)、8班(50人)、9班(48人)、10班(48人)和乙2班(50人)、3班(47人)、5班(49人)、6班(51人)、8班(48人)、9班(50人)。其中甲中学3班、5班、6班,以及乙中学2班、3班、5班所属班级是理科实验班,学生入学成绩较高,学习能力较强,属于平均分班;甲中学8班、9班、10班,以及乙中学6班、8班、9班所属班级是普通班,学生入学成绩中等,学习能力一般,也属于平均分班。两所中学采用相同的教材(中图版生物教材Ⅰ),学生入学分数要求基本相同,学生性别、生物基础知识基本一致,且两校师资力量基本相同,可以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比较法

在学期初(2014年3月份)和学期中(2014年5月份),组织两次生物考试,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分标准、统一阅卷,通过成绩分析比较“导学案”教学和传统教学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1.2.2调查法

为了调查“导学案”教学在学生群体中的真实反映,从“导学案”的认可度、问题现状、学习负担等方面设计了10个相关问题,对采用“导学案”进行生物教学的甲中学的3个实验班和3个普通班共287名学生,在学期中进行问卷调查。

1.3数据统计

用MicrosoftOfficeExcel2003进行数据的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

2.1.1甲、乙两所学校实验班的两次生物考试成绩见表1。从表1可知,两所学校实验班学期初的考试平均成绩、85分以上和60分以下人数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学生生源、生物基础知识基本一致。但两所学校在学期中考试的成绩差异则较大,平均分差距由1分增加到6分,85分以上人数差距由2人增加到6人,60分以下人数差距由2人增加到4人,作为实验组的甲中学实验班考试成绩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乙中学实验班(P<0.05)。表1表明:说明经过半年不同教学方式的教学,两所学校实验班的生物成绩在学期中考试中出现了明显差异,且成绩差距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2.1.2甲、乙两所学校普通班的两次生物考试成绩见表2。从表2可知,学期初甲、乙两所学校普通班生物考试平均成绩、85分以上和60分以下人数基本相同,乙中学学生考试成绩较甲中学略微优异,但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两所学校普通班的生源质量基本一致。但是经过半年不同教学方式的教学,作为实验组的甲中学普通班在期中考试中平均分却反超对照组的乙中学7分以上,85分以上人数反多出13人,60分以下人数反少了9人,差异极显著(P<0.01)。另外从表1和表2数据可知,甲中学普通班的学期中考试,平均成绩、85分以上和60分以下人数等指标均超过生源质量更好的乙中学实验班。因此,“导学案”教学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2.2调查结果分析

发放调查问卷287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回收率为100%。统计结果见表3。

2.2.1“导学案”教学对学生学习具有积极作用表3统计结果表明:超过40%的学生喜欢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导学案”的使用让课堂教学真正发生了变化,超过56%的实验班学生和超过44%的普通班学生都认为“导学案”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生物课程学习。“导学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认可度也较高。普通班有49.3%,实验班有62.4%的学生都认为“导学案”教学能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因此,“导学案”教学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中学新课改背景下值得推广的一种教学模式。

2.2.2学习压力大、负担重尽管“导学案”教学在学生群体中有较好的认可度,但在普通班的调查中却有38.4%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生物“导学案”教学,实验班也有24.1%的学生不喜欢。笔者认为,这种不认可可能与“导学案”加重了学生的学习任务有关,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尤其如此。“导学案”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先学后教,强调合作交流,基础较好、学习适应能力强的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小些,能很快适应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反之,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由于学生接受知识较慢,就会变得很紧张、很有压力。由表3可见,普通班超过45%的学生都觉得“导学案”教学的内容较多,需要老师指导,比传统的教学要紧张,更有压力,而在实验班只有3.5%的学生有这种情况。同时普通班只有12.3%的学生能严格按照“导学案”进行预习,34.2%的学生基本不预习,53.5%的学生不能按照“导学案”预习,即使在实验班,也有39.7%的学生不能按照“导学案”预习,这进一步表明:“导学案”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学习负担变重。这在表3的问题10中有体现,普通班有84.9%,实验班有70.9%的学生明确表示采用“导学案”教学后课外作业增加了。

2.2.3“导学案”教学实施不到位根据表3中问题2调查结果表明:甲中学在生物“导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导学案”的设计流程进行授课的在普通班和实验班分别占56.2%和41.1%,普通班采用“自己讲授的方式”进行授课的还占到33.5%,“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授课方式主要还是在实验班,普通班只有10.3%。从“导学案”教学使用情况看,普通班“使用较少,但质量较高”、“使用较多,但质量较差”的比例高达49.3%,几乎占一半,实验班的比例只有32.6%。从课堂上“讲练结合”的情况看,普通班有52.7%的学生明确表示课堂上不能保证“讲练结合”,实验班却有44.7%的学生表示课堂上能保证“讲练结合”,接近一半。从课前预习情况看,实验班有56%的学生基本能按照“导学案”进行预习,普通班仅只有12.3%的学生按要求预习。这些调查数据表明“导学案”教学模式在甲中学普通班中的开展情况不如实验班。这可能与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第一普通班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及学习习惯等方面整体较实验班学生弱一些,不利于开展“导学案”教学;第二普通班的教师普遍较年轻,缺乏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教学经验不足,对于“导学案”教学没有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那么掌控到位,即使较多地使用“导学案”,其教学效果也不是很明显,甚至让学生感觉不到“导学案”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3“导学案”教学建议

3.1转换角色,放手让学生学

调查显示,甲中学生物“导学案”教学实施情况并不理想,特别是课堂上很难保证“讲练结合”,教师“以自己讲授为主”的比例还很高。“导学案”教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在于“多学少教、先学后教、以学论教”,在于思想点拨和方法引导,由此带来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一味从上而下灌输、传递知识,不再是“标准答案”,而是需要去点拨、去引导学生,甚至组织诱导学生去质疑、去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体验的差异性,并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和困难,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学生都认为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得低于20min。因此,课堂不能“以自己讲授为主”,要“以学论教,鼓励学生自学为主”,放手让学生学。在充分展开自己思维的同时,更要积极调动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动态灵活调控课堂,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讲解和多余的指导,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思考和训练时间,实现“多学少教、讲练结合”。

3.2活用“导学案”,让每个学生都学得好

就调查的甲中学而言,生物“导学案”的教学让学生课外作业量增加,课前预习难度加大,特别是学习内容较多,更需要老师指导,整个学习过程显得很紧张,压力大。这些问题在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较弱的普通班更为突出。“导学案”强调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这种教学模式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更有利,很容易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从而加重学生的压力和负担。笔者认为,学生压力大、负担重这种情况不能通过简单的减少教学内容和课外任务进行缓解,而是应该在“导学案”实施过程中体现分类指导、分层教学的教育思想,活用“导学案”,避免好的越好、差的越差这种恶劣的教学局面,避免在“导学案”教学实践中的同质化问题[2],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导学案”的“活”应该体现在教师对课程理解和教学反思的个体性、独特性和差异性,切忌盲目借鉴、照抄照搬,切忌过度依赖权威性和行政化;“导学案”的“活”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的限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能让学生被“导学”,不能让“导学案”反过来控制了学生,控制了课堂。只有活用了“导学案”,教师才能真正“导”,学生才能真正“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每个学生都学得好。

参考文献:

[1]周家银.“学案导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研究,2013,36(2):111-113.

[2]张良.论“导学案”的现实问题及可能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4(1):57-59.

[3]黄胜利.什么是学案[J].新课程(教师),2010(1):113.

[4]葛冲.高中生物学案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以《遗传与进化》模块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生物学分析范文篇12

教材编者注重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时不把实验分析详细表述出来,编者偏重于整体编写思路,对每一个小局部难以做到精雕细琢,这都会留下了一些思考与分析的空间。所以,教材上的实验分析往往有完善或改进之处,如果照本宣科地进行实验(资料)分析,不一定严谨,可能给学生留下疑惑,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行实验分析的教学,教师应该遵循科学性原则先进行严谨、全面的实验分析,找出实验分析的关键点、盲点及拓展方向,然后依据正确的教学策略与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从细节着手巧设疑问、激活思维,引导质疑、猜测、分析、类比、判断。

2设置有效问题引导实验分析

培养思维能力是进行实验分析的重要教学目标,实现目标的关键是探究问题的有效性。教“细胞核”一节课做“资料1-黑白美西螈核移植实验”的分析时,如果把“资料1”完整呈现后照本宣科地讨论“问题1”,学生能不加深思地做出判断而答出正确答案,思维的深度不够、过程性不强。如果在呈现实验方法之后、呈现结果之前追加一问:在实验结果还未明显显现之前,你预测一下会有哪些可能的结果?可得出什么相应的结论?结果学生答出了“黑色”、“白色”、“灰色”和“斑马色”及对应的结论,其中的“斑马色”可能老师都没有想到。教材的“问题1”有点诱导式提问的嫌疑,不是有效探究问题,追加的这一问,真正引发了学生思维,因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思维强度。进行实验分析的教学时,要注意设置有效问题引起对重要实验现象或结果的质疑与关注、引领学生明确思维的目标指向,从而激活思维,拓展思维空间和突破思维的难点、盲点。

3依据教学理念与学生素质选择教法

完成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实验的分析后,设问:如果将成熟的植物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中,成熟的植物细胞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引导将红细胞吸、失水原理迁移到植物细胞,以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与原生质层的结构与生理特点为据进行分析,探讨预测成熟植物细胞处于不同浓度溶液中时的形态结构变化,启导“发现”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现象。这样的教学程序实现了实验情境与结果的迁移,跟先实验后分析的教学程序比较,在训练学生的探究与分析能力方面更有效。先呈现实验结果后分析解释也是一种教法,偏重点不同和学习难度降低,因材施教而已。

4先做铺垫降低难度

生物学的实验分析,往往要运用数理及化学原理,但其他课程学习某些相关原理比较靠后,因此,在引导进行实验分析之前,要把相关原理交代清楚先做好铺垫。例如分析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就要把活化分子和活化能等化学概念与原理交代清楚:化学反应的进行,是常态分子吸收一定的能量后变成的活化分子,单位空间内活化分子的比率增加,活化分子之间的有效碰撞增多,反应速度加快。有些物质分子要吸收较多的能量才能变成活化分子,反应不易进行或速度慢。单位数量的物质由常态分子转变为活化分子需要的能量叫做活化能(J/mol),有些物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改变了化学反应的途径,降低了活化能,使常态分子容易变成活化分子。

乙组与甲组比较,H2O2在加热的条件下可以分解,是H2O2在加热的条件下获得了了能量,获得一定能量后的H2O2分子变成了活化分子,能够进行化学反应。丙组加入FeCl3溶液,丁组加入的肝脏研磨液(过氧化氢酶)不能使H2O2分子获得能量却能使H2O2分子容易分解,是因为FeCl3和过氧化氢酶改变了反应途径,降低了活化能,使H2O2由常态分子转变为能够进行反应的活化分子需要的能量变少。丁组的反应速度显著比丙组快,说明过氧化氢酶降低活化能的效果比FeCl3更显著,在过氧化氢酶作用下,单位空间内活化分子的数量更多,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如果不先做活化分子与活化能方面的铺垫,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只能是教师唱独角戏。所谓的实验分析,难以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体会,很可能就成了以实验情境承载知识结论的传授课。不过,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没有必要把问题搞得太复杂。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品牌策划的概念范例(12篇)

    - 阅0

    品牌策划的概念范文篇1时下,房地产界所谓“产品主义”盛行,其实,房地产产品与房地产品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房地产品牌是消费者对房地产产品的各种感受.....

    刺激消费的手段范例(12篇)

    - 阅0

    刺激消费的手段范文1篇1[关键词]电影;营销;创意一、电影产业的创意特性电影产业是创意产业的重点和龙头,创意产业是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其核心就是价值的增值。凡是建立了文化产.....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