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的现状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粮食生产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粮食产量;回归预测;马尔可夫过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

中图分类号:F30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08)12-0068-04

近年来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更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对此河北省在“十一五”规划中已把粮食安全问题列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相应地,对河北省粮食产量有效预测方法的研究也摆在了重要位置。目前,国内关于粮食产量预测问题,研究的文献大多采用回归预测、灰色预测、马尔科夫、神经网络等几类方法,这些均为单一方法地建立模型进行预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测的精度。本文尝试用回归和马尔可夫预测联合模型的方法对河北省的粮食产量进行预测。

一、预测模型的选择

(一)模型选择的依据

粮食产量的变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气候影响为主要因素。由于气候的变化带有明显的周期性,它与粮食产量的变化几乎同步进行。根据多年统计资料显示,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它的趋势增长;二是随气候条件变化的波动性。因此,我们认为,粮食产量的变化既有按回归规律变化的趋势,又受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概率的影响。选择一元回归与马尔可夫链联合预测模型能同时兼顾粮食产量的两种变化过程,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对粮食产量的变化规律进行描述和预测。

(二)建立模型的原理

1.回归预测模型简介

在农业中生成“S形”的生长曲线是很普遍的,反映了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以及资源的稀缺性。由于Logistic曲线具有“S形”的特征以及在生物生长曲线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所以本文采用Logistic的回归模型,其表达式为:

Y(t)=

式中:L、a、b是参数(a>0,b>0)。当t-∞时,Y0;t+∞时,YL,L是Y的增长上限。

2.马尔可夫预测模型简介

马尔可夫将时间序列看作一个随机过程,其理论基础是马尔可夫过程,具有无后效性的特点,即:已知过程在每一时刻t所处的状态Ei,仅与t-1时刻的状态有关,而与t-1时刻之前的状态无关。因此,只需知道各状态间的一步转移概率就可以知道从初始状态到将来时刻转移到另一状态的概率。在实际计算中,计算一步转移概率的公式为:

Pij(1)=(i,j=1,2,…m)

式中:Mij(1)为随机变量由状态Ei经过1步转移到状态Ej的原始数据样本数;Mi为处于状态Ei的原始数据样本数;m为系统的状态个数。

由于系统的状态共有m个,所以系统一次转移概率的全体组成一个矩阵,记为:

P=P11P12…P1mP21P22…P2m┆┆…┆Pm1Pm2…Pmm

如果系统的状态不只经过一次转移,而是经过多次转移,则可以用m步转移矩阵来描述。记m步转移矩阵为P(m),有:

P(m)=P(m-1)•P=Pm

预测模型为:S(m+1)=S(0)•Pm+1,其中S(0)为系统的初始状态向。

(三)建立联合模型

根据前文所述,趋势变量的变化规律可用回归预测模型进行预测;而随机变量则用马尔可夫过程的转移概率矩阵进行状态的转移。因此,建立回归与马尔可夫联合模型来预测粮食产量,可以兼顾作物本身的生长曲线性和产量的随机性两种变化规律,还能提高预测的精度和准确性。这就是本文建立回归与马尔可夫联合预测模型的思想。其模型为:

(t)=+s(t)(t=1,2,…n)

式中:(t)为回归预测趋势拟合值;s(t)为随机变量;(t)为联合预测值。

二、实证分析

(一)回归预测方程的确定

根据河北省粮食总产量原始数据绘出趋势图(见图1),运用SPSS11.5选择与原始数据拟合较好的趋势线,确定趋势方程。关于Logistic曲线中L的确定是目前理论界的难点,本文根据河北省历年的产量及年增长幅度,确定2015年粮食的极限产量为4000万t,即为L=4000。

((t)=

(R2=0.938)

(二)粮食产量的状态划分及随机变量数值的确定

当预测对象本身已有明显的状态界限,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状态界限;若不存在明显的界限,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人为地划分界限;划分时要注意对预测对象进行全面调查和了解,并结合预测目的加以分析确定。对于随时间变化而呈现某种趋势变化的非平稳随机过程,状态的内涵和边界都要求发生变化。许多实践经验表明,当样本较大时,状态数目不妨多些,这样有利于从有限的资料中掌握更多的信息,也有利于避免系统封闭于一种状态的僵死局面的出现。

1.状态划分

状态的划分可定义为根据随机变量占趋势变量的比值来确定状态区间[Ci,Di]。用随机变量占趋势变量的比值来确定:

s(t)/(t)×100%

其中,s(t)=M(t)-(t)为联合随机变量的随机部分。M(t)为t时刻原始数据,(t)为t时刻回归拟合值。

根据原始数据大致可以把粮食水平划分为五种状态,并通过计算确定了相应的变化区间[Ci,Di](见表1)。

2.随机变量的数值的确定

对状态未来转移作出预测,实际上预测了系统未来时刻的取值区间。利用转移概率矩阵,确定了随机变量未来状态的转向后,即确定了其值的变动区间为Ei=[×Ci,×Di],。最有可能的预测可认为是该区间的中点,则随机变量的值为:

s(t)=

(三)粮食产量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通过图1以及各年的状态表可计算得到一步转移矩阵为:

P0=4/501/5001/127/122/122/12004/197/197/191/1902/177/174/174/17001/54/50

可以发现,对于状态一步转移矩阵P0满足:矩阵中各元素aij>0(i=1,2,…,n;j=i=1,2,…,m),且aij=1(i=1,2,…,n)

所以矩阵P0为标准概率矩阵,即马氏链必定有稳定状态。所以任一时刻t的概率可由初始概率确定,即:Pt=(P0)t。通过MATLAB软件处理得到主要矩阵:

P4=0.41930.11090.22220.15080.04020.12470.23880.18300.21820.06260.04620.20250.16110.23650.07520.02570.12730.10940.17600.05160.02120.15350.13370.20960.0800

P9=0.17560.14020.15870.18930.05020.09010.13230.12220.15230.04600.05840.11480.09970.13190.04030.03700.07700.06630.08880.02720.04180.09410.08010.10880.0333

(四)预测河北省各年粮食产量

根据表2的实证分析结果,选择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中后期河北省主要年份的实际产量和联合模型预测的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

三、结论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用回归和马尔可夫预测的联合模型,比单个模型预测更加符合实际产量和更加准确,所以本文的模型选择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根据已知粮食产量的数据特征,将已知粮食产量的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1965年粮食产量在1000万t以下,在这一区间内粮食年产量极差为495.03万t,环比最大波动幅度为35.46%;第二阶段,从1966-1987年粮食年产量在2000万t以下,在这一区间内粮食产量极差为989.13万t,环比最大波动幅度为28%;第三阶段为1988-2007年粮食年产量大于2000万t,在这一区间内粮食产量极差为819.1万t,环比最大波动幅度为10%。这说明河北省粮食产量增长逐渐稳定。再从上述预测结果可以看出,2006-2010年粮食增长率为15.2%,而2015相对于2010年的增长率为15.1%,这说明在“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的粮食产量增加的幅度不明显,粮食产量增长潜力不足。随着未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剧,大量的耕地被占用等问题的出现,保证粮食的平稳发展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粮食增长的潜力不足或是增长缓慢,也会影响到河北省未来经济强省的实现。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和河北的省情,提出以下建议:

1.保护耕地面积,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提高其种粮积极性。要建立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协调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矛盾,不断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三补一减”政策,建立对种粮农民的收入补贴机制,稳定种粮收益预期,农民种粮实行政府最低收购价。

2.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增加粮食对外贸易。扩大河北省自己的粮食品牌,争取让本省的粮食产品走入国际市场。一方面,增强了河北省农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不仅增加了种粮农民的收入,而且提高了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3.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粮食种植品种和种植数量。河北省有山区县28个,平原县91个,丘陵县19个,沿海开放县12个,位于九大农区―黄淮海区的县以及县级市达106个,位于九大农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的县以及县级市达23个。所以要充分利用不同地形,区分不同市场及不同经济发展区,种植不同的作物,使粮食产品形成差异化,这不仅保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也可保持农作物市场的稳定和良性循环。

4.尽快减少贫困人口及缩小贫困地区范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目前河北省有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39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甚至是河北省经济的发展。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贫困人群的扶持和引导创业力度,开办特色农业,从多方面争取粮食的创收。

5.积极开展农业市场经济培训,尽快培养一支沟通城乡市场的农村经纪人队伍。要积极把河北省的粮食市场融入到京津唐和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框架中,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之能够充分利用商品期货交易等一系列工具保障农户的利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

参考文献:

[1]胡木强.WTO框架下的河北省粮食安全问题[J].经济论坛,2002,(8).

[2]孙文生,扬栋,赵慧峰.河北省粮食生产安全问题与生产景气安全研究[J].预测,2002,(2).

[3]胡岳岷.中国粮食安全的政治经济学[J].经济评论,2007,(4).

[4]李小燕.农业强省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6年优秀硕士论文.

[5]徐学荣,林少伟.福建粮食单产风险预警的马尔可夫方法[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

[6]李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优秀博士论文.

[7]易丹辉.统计预测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4).

OntheNewForecastMethodofFoodOutputofHebeiProvince

ZhangCaixia,WuZhangwei

(SchoolofMathsandStatistics,HebeiUniversityofEconomicsandBusiness,Shijiazhuang050061,China)

粮食生产的现状范文篇2

关键词:粮食安全;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1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3-0075-03粮食安全不仅是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意义重大。

一、我国粮食安全现状的实证分析

对于粮食安全这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研究者采取了不同的评价体系。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本文将从粮食产量波动系数、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自给率、粮食储备、低收入居民粮食保障水平五个方面,具体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状况。

(一)粮食产量波动系数

粮食产量波动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供给状况。通常认为,波动系数控制在2%左右的水平是比较理想的。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系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波动系数仍然很高(见表1)。总体来看,我国粮食产量波动系数平均保持在98%的水平。这个数据距离国际规定的2%的水平有差距,其中仍难免会隐藏着种种问题。相关部门仍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人均粮食占有量

人均粮食占有量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生产水平,是评价粮食安全最直接的指标。我国历年人均粮食占有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见表2)。1978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319公斤,1990年达到393公斤,之后的几年一直在350公斤水平徘徊。2009年再创新高,人均粮食占有量为399公斤,首次接近人均占有量400公斤的水平,但比改革开放初只增加了80公斤,增幅较小,与我国人口的增速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根据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人们食物消费结构要达到改善,人均粮食占有量至少要达到500公斤;食物消费结构要达到根本改善,人均粮食占有量则应不低于700公斤。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才达到400公斤的水平,距离发达国家和国际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水平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低于英国、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但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综合考虑我国人口未来的增长趋势和粮食种植面积的有限性等因素,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水平的提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也将成为制约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瓶颈。

(三)粮食自给率

一国(或地区)粮食自给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该国(或地区)土地、水资源等方面的自然禀赋条件。此外,交通运输条件、贸易环境、国际工业化水平等也都会对一国(或地区)的粮食自给率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粮食自给率与粮食安全水平的高低成正比。

我国是传统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在世界粮食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每年都有较大量的粮食进出口。尤其是我国在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粮食贸易总量明显增加(见表3)。粮食进口量从2001年的1738万吨上升到了2009年的5223万吨,增长了近2倍。从粮食自给率水平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自给率水平很高,超过了95%的水平。从目前来看,我国粮食是安全的,但未来粮食生产、消费等环节将面临人口增加、自然灾害以及更多的未知因素。全球粮食供给情况也不稳定,再加上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以及粮食进口量的增加,我国的长期粮食安全仍存在一些隐患。

(四)粮食储备水平

粮食储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保证粮食宏观调控顺利进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粮食储备水平也是反映粮食安全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FAO的最低安全储备标准,认为世界谷物的粮食储备量最低要达到谷物需求量的17%-18%。其中,周转储备占12%,后备储备占5%-6%。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20世纪70年代年均储备水平为14.7%,80年代年均储备水平为20.2%,90年代年均储备水平为34.8%。近年来,我国粮食储备水平均在40%以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现有15000万-20000万吨的储备粮,库存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倍,远高于FAO的标准。现阶段,我国粮食安全储备规模确定为500亿公斤-700亿公斤,市场调节储备为300亿公斤-500亿公斤。据此,我国总的粮食储备规模应为1000亿到1200亿公斤。

(五)低收入居民粮食保障水平

低收入居民粮食需求满意程度也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粮食安全程度的重要指标。在粮食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加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供给,可以显著地提高一国(或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是确保国家政治、经济稳定的重要保障。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粮食定,天下定。我国粮食总供给量是充足的,但还有一些低收入群体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我们要着力解决低收入居民的粮食获取这一突出问题。农村居民和城镇最低收入居民作为我国的弱势群体,其粮食消费比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近年来,农村居民的粮食消费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价下跌等因素影响,种粮比较效益较低。虽然国家给予一定的补贴,但补贴增长速度却赶不上化肥、良种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速度。

二、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粮食耕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实现了7年持续稳定增产,粮食生产和供给出现了较好的局面,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从短期来看,我国粮食是安全的。但是,我国粮食安全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

首先,粮食需求总量将继续增长。根据《国家粮食安全纲要(2008-2022年)》(以下简称《纲要》)中的统计数据,随着人口的增长,预计到2022年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95公斤,粮食需求总量约为5725亿公斤。其次,粮食消费结构日益多元化。据预测,到2022年,口粮消费总量约为2585亿公斤,将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49%;饲料用粮将达到2355亿公斤。再次,我国食用油消费将继续增加。我国油料作物出油率低,且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在不断减少。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油消费增长趋势将势不可挡。据预测,到2022年,按人均消费20公斤计算,食用油消费需求总量将达到2900万吨。

(二)耕地数量减少

受自然灾害、建设占用耕地、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从1978年的120587千公顷下降到了2009年的108986千公顷,减少了11601千公顷,下降9.6%。我国土地多陡坡,盐碱情况较严重,深受土地沙化、三废污染等影响。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背景下,宜耕土地也会继续减少,今后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空间非常有限。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22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水土资源不匹配,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往往是水资源最匮乏的地区。据统计,我国目前70%的粮食来自需要灌溉的耕地。我国北方水资源矛盾更加突出,黑龙江三江平原和华北平原的许多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近几年来三江平原部分区域地下水位下降3-5厘米,华北平原也已经出现了大约9万多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漏斗区”。其次,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也比较低,仅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50%左右,浪费现象严重。全国地表水的开发利用率仅为总水量的15.9%,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不足40%,平均每年生产1斤粮食耗水1吨,是先进国家的4倍[1]。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北方地区降水也在持续减少,干旱缺水状况呈加重趋势。再次,我国水污染现象也比较严重。每年因水污染损失粮食达200亿公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因污致贫”、“因污返贫”的现象。这些都对我国的粮食生产不利,影响我国中长期的粮食安全。

(四)粮食品种结构性矛盾

小麦、大米、水稻、大豆以及其他经济作物之间的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小麦作为居民最主要的消费谷物,总体上来看供需总量基本平衡,每年都有盈余,但品种优质率还有待提高。大米在居民的口粮消费中约占60%,且比重还在逐渐提高。南方水田因自然灾害等原因,水稻种植面积大幅下降,恢复和稳定生产的难度较大,大米需求总量长期偏紧。油料作物尤其是大豆生产徘徊不前,不能满足居民的日常消费需求,国内消费多数靠进口,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再加上比较效益低下,大豆的生产逐年减少。粮食品种间争地及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将长期存在[2]。

(五)区域性矛盾加剧

近年来,粮食供需产区域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粮食生产重心北移,粮食格局由“南粮北调”变为“北粮南运”。随着东南沿海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粮食播种面积在逐年下降,北方地区粮食生产占全国比重不断上升。至2007年,7个北方粮食主产区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的55%,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的43.5%,比1991年增加了大约7.3个百分点;稻谷产量占全国总量的17.7%。其中,仅黑龙江地区就占全国比重的7.6%。南方粮食产区的粮食生产总量下降。至2007年,南方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下降到了31.6%,比1991年低4.4个百分点。据《纲要》统计,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7个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91年的12.2%下降到了2007年的6.3%;产需缺口也在不断扩大,由2003年的485亿公斤扩大到2007年的550亿公斤左右。尤其是西部地区,多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壤贫瘠,粮食生产水平较低,产需缺口较大。

(六)种粮比较效益低下

近年来,随着粮种、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升,农民种粮成本也大幅增加,种粮比较效益长期偏低,不利于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按照《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04-2009年期间,小麦、玉米、大豆三种粮食每亩平均成本从454.64元增加到600.41元,增加了32%;人工成本从141.26元增加到188.39元,增加了33%,净利润从285.09元下降到192.35元,下降了32%。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更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从事其他行业,农业劳动力呈现出结构性紧缺,一些地区出现粮食生产口粮化、“兼业化”趋势。跟进城务工相比,种粮的比较效益明显偏低,致使农民投入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抑制,稳定粮食生产的难度加大,影响未来粮食增产潜力的发挥。

(七)全球粮食供求偏紧

首先,全球粮食供求格局发生了变化。近年来,石油价格的高涨,推动了发达国家生物能源的快速发展,大幅度地增加了对玉米、大豆、油菜籽等原料的需求,国际粮价也随之大幅上涨,加剧了全球粮食供求不平衡的局面。其次,全球粮食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推动粮食需求持续增长,致使全球粮食产量增长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增长的需要。据统计,近10年来全球谷物消费需求增长2200亿公斤左右,而产量仅增加1000亿公斤。世界谷物库存已下降到了30年来的最低水平。再次,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耕地和水资源的约束等因素,也将直接影响到全球粮食的有效供给,全球粮食供求也将长期趋紧。尤其是任何灾害性天气的变化都会导致国家粮食的大幅度波动,既会对全球粮食市场产生不利,也会直接影响缺粮国的粮食安全。

三、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安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目前来看,我国粮食供需是平衡的,粮食短期是安全的。但从中长期来看,受人口、资源、气候、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也将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对粮食安全状况不能太乐观。

(一)加强耕地和水资源保护,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切实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坚守基本农田保有量不低于15.6亿亩,其中水田要保持在4.75亿亩。认真贯彻和执行《农业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以及《基本农田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有效实施土地用途划分,明确土地用途,用法律手段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灌排体系建设,积极推广和发展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加强滴灌等节水设施建设。加强惠农、支农力度,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减少资源耗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优化品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提高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二)完善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调动和提高地方政府、农民的积极性,建立符合市场要求、适合国情的新型粮食价格支持体系。完善粮食法制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农业法、土地管理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及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快制定并公布独立的《粮食法》、《粮食安全法》,修订、完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突发粮食紧急事件应急条例》、《粮食安全储备法》等现有粮食管理条例,完善粮食统计、检测、调查制度,积极倡导科学、节约用粮,建立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三)逐步优化中央储备粮地区的粮食储备布局,按照“优先保证口粮安全,同时兼顾其他用粮”的原则,优化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结构。健全粮食储备管理机制,继续加强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仓储设施和粮储技术水平,充分考虑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适度减小我国目前的粮食储备规模、调整储备品种和储备布局。

(四)积极推进粮食“四散化”运输方式的变革。建立大型的粮食物流园区,积极培育、改造大型跨区域粮食物流通道,重点改造和建设东北地区粮食流出、流入通道。积极培育大型跨区域粮食物流体系,推广散粮运输方式,加强散粮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粮食运输中转、接收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铁海联运。完善粮食集疏运网络,提高粮食物流技术装备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加快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步伐,推进国有粮食企业的兼并与重组,重点扶持承担粮食收购、仓储或加工的国有粮食骨干企业,提高市场营销能力,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五)加强粮食信息的网络系统建设,建立健全粮食库存管理。制定各种灾害的防范和救助预案,确保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反应和有效救助,完善自然灾害的应急、预警机制,同时进一步完善救助保障系统。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建立健全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加大对人才、高端技术等的资金投入,确保粮食安全信息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粮食生产的现状范文1篇3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粮食安全问题是重大战略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尤为重要。20xx年全球出现粮食危机,新疆也把粮食安全问题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在自治区的安排部署下,各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并进行了层层落实。

**县远离粮食产区,属于粮食产、销自行平衡县。近年来,由于粮食比较效益较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粮食面积和产量缩减,粮食安全问题也应引起高度关注。因此,认真研究和深化认识我县粮食生产现状,未雨绸缪,防患欲未然,对于稳定粮食生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不断增长的需求,解决我县未来粮食安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县粮食生产现状

(一)粮食生产现状:全县土地总面积158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2%。建国以来,**县粮食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总产由一九四九年的194万公斤增加到二oo八年的3086.75万公斤。随着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粮食作物内部结构由过去单一种植小麦逐步调整为以大豆为主、玉米和小麦为副的种植结构。大豆种植优势明显,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是**县的一项优势产业,小麦、玉米的种植面积则相应减少。20xx年,全县小麦、玉米和豆类种植面积分别为3.28万亩、1.48万亩和7.89万亩,总产量分别达到524.8万公斤、888万公斤和1617.45万公斤。

(二)粮食收购现状。1998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我县始终贯彻落实“敞开收购,顺价销售、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98年收购小麦5721吨,收购玉米3329吨。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政策的变化,小麦和玉米两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粮食收购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xx年小麦收购量下降为327吨。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20xx年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粮食优惠政策,即:在落实国家每公斤价外直补0.2元,每亩地农资综合补贴94元等政策的基础上,县财政给予小麦每公斤0.2元补贴,对小麦种植户给予每亩10元补贴,对连片种植50亩以上的小麦种植户给予每亩50元补贴,水费实行先征后返。以上措施的出台,使20xx年收购小麦收购量上升为1800吨。

二、**县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小麦价格增长缓慢,农资价格又在逐年上涨,虽然近年国家实施了取消农业税、下发粮食直补等优惠扶持政策,但小麦的收益远低于油葵、打瓜、油葵、蔬菜等农作物的收益,影响了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有相当一部分农户选择放弃粮食种植。加上小麦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农民种植小麦收入少,其规模效应已成为长期制约我县粮食生产的瓶颈,使我县粮食生产的市场竞争力弱。

(二)产业化发展滞后,粮食经营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经济效益差、抗风险能力弱,难以做大做强。**县粮食流通企业目前仅有粮油收储有限责任公司,粮食取消定购任务后,粮食部门过去依赖政策支持的购销企业,失去了坚强的后盾,粮食购销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经营困难,已经难以担负起市场调节的重任;粮食加工企业发展滞后,原有粮食局下属一家面粉加工企业现已改制转产,现有的粮食加工业仅仅是一些小作坊。由于加工业发展缓慢,企业竞争力不强,影响了粮食规模的扩大。

(三)粮食系统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取消了定购任务后,政府要充分掌握粮源发生了困难,粮食部门要掌握粮源,参与市场也缺少资金支持;粮食购销市场放开后,粮食购销个体经营迅猛发展,一方面,这种发展促进了粮食市场发育;而另一方面,这种发展又有失规范,个体经营户究竟购入当地农民多少粮食,购进外地多少原粮和成品粮,他们销售情况如何,都比较难以掌握和控制,这就给政府决策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决策部门必须提前预料,制定相应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由于人员编制不足、机构不健全、行政事业经费紧缺、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原因,粮食执法监督检查和市场管理未能有效开展,满足不了社会粮食流通的需要,影响粮食市场供需宏观调控、粮食市场监督检查、粮食安全管理、粮食市场信息等正常工作的开展,对确保粮食安全工作带来诸多的困难。

(四)金融信贷在支持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粮食产业投入机制仍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存在着粮食企业投入渠道狭窄、缺乏粮食产业投入补偿机制等弊端。二是贷款担保落实难。三是农村保险机制、担保机制不健全,制约资金投向粮食产业。

三、对我县粮食生产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要加大组织领导。“民以食为天”,“无粮不稳”、“无粮则乱”,粮食作为特殊商品,关系到社会安定、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明确的综合性措施,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稳定粮食生产。20xx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相关政策,调动了广大粮农的积极性。针对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扶持粮油生产的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各项政策扶持,以完善对农民的收益补贴政策。落实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完善配套的扶持政策,对种粮农民以不同方式进行补贴,稳定粮食以及油料作物的生产。要综合考虑、统筹协调、科学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转到改善粮食品种结构、提高质量上来,不能单纯在面积上做文章,更不能简单化为削减粮食面积。在农业结构调整时,粮食生产只能加强,不能放松;只能发展,不能萎缩。要正确引导、加强宣传,使农民懂得只要增加科技含量、搞好加工转化,种粮同样能致富。

(二)坚持因地制宜,优化种植区域布局,确保粮食安全。要与产粮区建立牢固的产销关系,保证充足粮源。从目前情况看,我县的粮食生产不能达到自给自足,在供需上存在较大的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缺粮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我县粮食供应,与产粮区建立起牢固的产销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就可以避免灾年粮食紧缺时,东奔西跑,盲目乱闯,引起不必要的恐慌。选择光热、水资源,土壤类型等资源条件较好相对比较适宜种植小麦的乡村,粮食产业项目和有关扶持资金必须向其倾斜,鼓励发展小麦生产,在这些乡村加大粮食种植任务,确保我县粮食稳定生产,稳定粮食生产全局,实现产销平衡、满足自给。

(三)增加资金投入。财政要尽可能地向农业专项倾斜投入,加快粮食产业开发速度,保护粮食安全。要加强对农业的保护,调动农民发展商品农业的积极性。要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做好农民负担的监督、控制、检查和清理工作;要鼓励土地合理流转,培育重专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金融部门要按照商业信贷原则,采取小额信贷等方式,加大扶持种植大户和产业化企业的贷款力度,重点支持扩大生产规模,解决粮食产品经销、加工、收购中的所需资金贷款。

(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充分发挥本地的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培大育强龙头企业,引导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建立粮食生产基地,推动粮食订单收购,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促进粮食转化增值,以粮食产业化提升农业,致富农民,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的良性发展。

粮食生产的现状范文篇4

一、粮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陈云正是把粮食问题,即广大人民群众的吃的问题,看作是人类得以生存,并从事一切“创造历史”的活动而予以高度重视的。他在谈到粮食问题时,阐述了这样一些重要观点。

1、粮食问题是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的中心问题。1955年2月陈云在全国财经会议上作关于粮食工作的讲话时指出:“粮食问题已成为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的中心问题,粮食是农民的命根子,粮食紧张了,各种工作就一定紧张,同农民的关系也就必然紧张。”①在1957年7、8月间关于合理调整粮食供销矛盾的讲话中,他又指出“粮食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②

众所周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而陈云把在土地上生产粮食也提到农民命根子的高度,这就指出了粮食问题在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定,天下定;粮食紧,市场紧”③,陈云的这些论述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粮食生产是任何其他物质生产所不能替代的,是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要把它摆在全党和全国工作大局中来思考和谋划。同时,在具体工作中,要处理好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和种粮农民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护好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2、粮食是其他农产品和轻工业品的基础。陈云在1960年11月24日、25日、29日谈到《工业要拿出一些力量支援农业》的讲话时强调:“根本问题是粮食。粮多,其他农产品才能多起来,轻工业品也就多了,吃穿用就可以松动些了。”④“稳定粮田在大粮食观点中,仍是一个要点。”⑤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吃饭、穿衣是每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条件,而吃、穿的基础在农业,在种植业和养殖业。其中,粮食生产又是第一位的。因此,在农村各业中,粮食生产无疑是基础,是根本,只有把这个基础产业抓紧抓好了,并确保粮田的稳中有增,确保粮食总产的稳定增长,这样农村其他各个产业的发展才有牢靠的根基。

3、粮价稳定,物价才能稳定。陈云于1951年6月13日在给黄克诚、王首道并中南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粮价稳定是物价稳定的关键》一封电报中,针对建国初期粮食供应偏紧的状况,指出:“粮价稳定是一切稳定的关键,此关一破,有全局难收之险。”⑥他在1957年7、8月关于《合理调整粮食供销矛盾》的讲话中,又指出:“粮食毕竟是一个重要的东西,是保证物价稳定绝不可少的东西。物价稳定靠什么?头一个就是粮价稳定,第二个是有衣服穿。吃饭、穿衣这两样稳定了,老百姓就说物价稳定了。如果粮食价格不能稳定,粮食发生动摇,那么整个物价就动摇了;如果粮食动摇了,整个五年计划建设就会动摇。所以,粮食是稳定物价最重要的一种物资,是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物资,没有粮食就不能建设。”⑦

陈云在论述物价稳定和粮价稳定的关系时,把粮价稳定问题放在基础环节,认为如粮价不稳,“此关一破,有全局难收之险。”把粮食价格的稳不稳,提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考察,这是陈云的高明之处。在计划经济年代,只要抓住了吃饭穿衣这两件大事,就可以说是抓住了牛鼻子,大的乱子就不会出。即使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吃饭穿衣问题依然是最重要的问题,如果在这件事情上发生问题,就会影响全局,就会影响人心安定和社会稳定,其最终结果也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陈云的这个论述,提醒我们一定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不管国民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我们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在粮食问题上,任何忽视和轻视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极其有害的、错误的。

4、“我是忙吃饭穿衣这一事情的”。陈云在1957年9月11日《探索农业增产的有效途径》一文中深情地说:“对农业生产这件事情,我是比较有兴趣的,因为这是吃饭穿衣问题。同志们知道我是管这一套的,哪里没有粮食、棉花,我就要管。解放后八年来我忙什么呢?主要就是忙吃饭穿衣这个事情。”⑧陈云在这里说得多么坦诚和动情,他是把粮食和农业生产看得很重很重的,“哪里没有粮食、棉花,我就要管”,这充分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种对人民事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民生、民本思想。

二、对粮食问题始终要保持清醒认识

1955年5月下旬,陈云在苏州调查时曾同该市主要负责同志作了三次谈话,其别讲到:“粮食问题的紧张情况在15年到20年内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因为粮食增产赶不上需要的增长。所以,在20年内我们的工作是离不开粮食问题的。农村的一切工作,不论是生产、互助合作、党的建设都要围绕粮食这一中心环节来进行。谁想带着一副白手套企图不沾染粮食问题而去进行农村各项工作,谁就要犯严重的错误。”⑨

这一段论述重点包涵三点意思:

1、相当一个时期,粮食的紧张状况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陈云曾指出,在农业生产方面,我国不是苏联、美国型的国家,他们地多人少,而我们是地少人多,除去内蒙古、新疆、、青海以外,全国人口的94%,只占有全国40%的土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化肥使用量不高,加上洪涝灾害较为严重等因素,因此尽管解放后,我们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农业生产和粮食生产有了很大进步和提高,但从总体上看粮食供应始终是偏紧的、不宽裕的。就是在现阶段,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特别是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国的粮食总产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我国人多地少、科学种田水平不高这个实际状况出发,我们仍然不能轻言粮食生产已经过关。陈云判断的“粮食的紧张状况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仍然没有过时。

2、党的建设要围绕粮食这一中心环节来进行。在计划经济年代,这是毋庸置疑的,全党办农业、全党抓粮食始终是党的中心工作之一。那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有何必要强调党的建设要围绕粮食这一中心环节来进行?答案也是肯定的。这自然不是要党的各级组织都去抓农业和粮食问题,而是强调各级党组织都要关心、了解农业生产、粮食生产的大势,都要十分注意这个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人的生存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粮食生产问题。可以说,这样的要求和提醒是十分必要的。

3、农村工作者如果不关心粮食问题,就要犯错误。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其中粮食生产是涉及全局的、基础的、根本的。如前所述,一旦粮食紧张或紧缺,就关系到人民的生存安全和国家安全。因此,粮食安全是至关重要的,是重中之重。作为一个农村工作者,即农村各级干部,没有任何理由不关心、不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问题。即使并不直接分管和从事农业和粮食生产方面的工作,所有农村干部都不能不去关心它、重视它。这就是陈云强调的基于粮食问题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如果农村工作者对它漠然视之,则就要犯严重错误。

4、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挑战,粮食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初期,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我国徘徊多年的粮食产量实现了新的突破,即全国粮食总产从1978年的3000亿公斤,到1984年就跨上了4000亿公斤这个台阶,商品粮从500亿公斤增加到1000亿公斤,商品率从20%提高到30%以上。这说明只要制定和实施符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粮食生产是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些年来粮食生产受到了市场化和价值规律的挑战。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有关经济政策及其经济行为,又将农民从种植粮食引向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引向发展工副业和多种经营;农民在比较低的合同收购价格导向下,种植粮食的积极性有所下降。这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几次出现粮食总产徘徊不前的状况。正如陈云所预料的,“相当一个时期粮食的紧张状况是不可能彻底解决的”。粮食生产尽管是基础产业,但它又是效益不高的产业,所以种植粮食的政策和扶持力度稍显不足,或基本粮田保护不当,农民就会给我们上课,上粮食产量波动的课,这方面的教训是我们要永远记取的。

三、抓紧粮食生产的基本思路

陈云关于粮食问题的一系列论述,为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有所作为的原则,指导当前和今后的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方针。

1、要统一对粮食问题的认识。目前,我国农村的基本状况是:劳动者数量偏多,素质较差,急需提高;传统工具、传统技术和现代工具,少数比较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并存;耕地面积乃至粮田面积仍在减少,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等,由此反映在粮食生产上往往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所有这一切,都提示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形势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是一个大国,有13亿人口,决定了粮食必须要依靠自己解决,一旦粮食紧缺,要想依赖进口,则是很不现实的。我们要始终牢记陈云关于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粮食是关键的思想,牢记“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思想,在粮食安全这一事关人民生活安全、国家安全的问题上,决不能掉以轻心。为此,我们必须要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方针,决不能因为农村形势的好转,而忽视了对农业、尤其是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和物质投入。此外,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要继续妥善处理好发展农业和发展工业及其他各业的关系;在农业内部处理好发展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关系,要把抓好粮食生产,始终放到整个农村工作的全局中加以决策。

2、要落实粮食增产措施。陈云对如何实现粮食增产有一系列论述,从中可以发现他对这个问题研究得很细、很实,讲得很具体、很透彻。这为我们讲科学、讲实效提供了范例,也为我们提供了如何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很好的方法。用什么办法增产粮食呢?陈云在1957年9月11日《探索农业增产的有效途径》一文中作了详细论述。陈云指出:“第一个想到的是养猪积肥,即养猪积粪,积粪肥田,肥田增产,增产又可以增加饲料。第二是水的问题。认为这个问题不是短时期内能够见效的。第三个是开荒。中国荒地开始说有5亿亩,后来说有12亿亩,到现在落实的只有8亿亩,其中能开的有4亿亩,还有4亿亩还不好开。所以增产粮食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化学,一条是水利。”⑩陈云谈到的上述一些问题,例如:开垦荒地问题,水利建设问题,增加化肥供应量问题等,就我国大多数省区来说,至今仍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尤其是农村工作部门要花大力气解决的重要问题。

3、要采取的若干扶持政策。根据党中央关于“必须全力促进农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的指示精神和陈云有关粮食问题的论述,当前在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中:一是要采取措施增加农业投入。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要实现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现代化,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不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投入,不明显改善农业的物质基础,是难以达到的。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决非当年投入就能够奏效。为此,国家应逐步提高农业和粮食生产投入的比重,同时也要把农用工业发展提到重要位置,进一步提高农机、农化工业的发展水平。二是要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工作。要重视提高粮食产量的研究,又要注重提高粮食品质的研究。例如,如何提高育种、植保、排灌等技术水平;要从研究产中,延伸到产前、产后、深度加工和增产增值等各个方面;要从单项研究转向科研、开发、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此外,还要关心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对现有的农科人员,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业务培训,更新知识,使之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安心做好本职工作。三是要确保基本粮田面积。近些年,随着各省区市乃至乡镇工业开发区的大规模建设,耕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国基本粮田面积的保护已刻不容缓。中央要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制止耕地和粮田面积的下滑,制止耕地利用方面的浪费现象。并通过有计划地开垦荒地和围海造田,使可耕地面积能逐年有所增加。四是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直接补贴力度。农业和粮食生产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政府必须加大补贴力度。近年来,国家对粮食生产实行了直接补贴,受到广大种粮农民的欢迎。这项利农惠农政策应当继续执行。今后重点是要提高对规模化商品粮生产专业大户的补贴标准,同时这种补贴应坚持直接补给种粮农民,以提高粮食的产出率和商品率。五是要动员各行各业、城市各个部门都来关心农业,关心粮食生产,营造全党重视、全社会关心的良好氛围,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陈云有关农业和粮食问题的指示,确保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

注释:

①②⑥《陈云文集》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587、186、257页。

③《陈云文选(1956―1985年)》,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6页。

粮食生产的现状范文篇5

【关键词】江西粮食出口现状对策

一、基本状况

江西地处长江以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适宜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生长。随着秦汉以来江西农业开发的逐步展开,江西粮食产业不断加强,六朝隋唐时期江西已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稻作区、粮食供应的主要基地之一。目前,全省耕地总量3166千公顷(2005年),其中水田占80%,绝大多数地区可以种双季稻。水稻生产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2位和第3位,大米出口量居全国第3位。

二、粮食生产状况

江西水稻分为双季早籼稻、双季晚籼稻、一季中籼稻、一季晚籼稻四种类型,还有少量的粳稻。2005年,江西省稻谷总耕种面积为312万公顷,每公顷单产量为5343公斤,总产量为1667万吨,其中早稻和中、晚稻的耕种面积分别占总耕作面积的41%和59%,早稻和中、晚稻的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40%和60%(见表1)。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年鉴》。)

三、粮食消费与贸易状况

江西稻米除保证省内供给之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大米出口。自2001年至2005年累计出口大米109.85万吨,平均年出口量约22万吨,是国家重要的贸易粮提供基地。2001年至2005年江西大米出口情况见表2。

表2近五年江西大米出口情况表(南昌海关)(单位:万吨)

表32005年全国各省市粮食出口排名(单位:吨)

通过表2和表3数据可知,江西省大米出口量自2004年起呈下降趋势,在全国粮食出口省市排名也随之降低,从2001年第一位降至2005年的第四位。并且,由于质量积品质关系,江西省大米并没有真正在世界上主要的粮食需求市场――亚洲打开销路,而是主要销往非洲的科特迪瓦、莫桑比克、多哥及阿尔及利亚等中低收入国家。

四、现状分析

从1949年起,江西省水稻的播种面积变化不大,1977年5159.9万亩为历史最高,比最低年份1951年提高53.12%,而单产和总产量分别增长了一倍和两倍。总而言之,自1994年来江西省的水稻生产在单产提高和种植面积扩大的前提下,总产量稳步提高。

近六年来,江西省粮食生产稳步递增。全省播种面积从2000年的332万公顷增加至2005年的344万公顷,粮食总产量从2000年的1614万吨逐步增长至2005年的1757万吨。然而,大米出口状况却正相反,自2001年起,江西省大米出口量逐年下降。在2002年至2003年,江西省还累计进口大米2321吨。

1、生产水平分析

江西省水稻生产面积仅次于湖南省,居全国第二位,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湖南第一,江苏第二)。但江西的单产水平比全国低14.95%,比同是双季稻区的湖南省低11.9%。

江西水稻单产低的原因众多。江西省中低产田比重大,农业投入水平低,基础设施差,机械化程度低,从业者文化素质低。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民从事农业收入过低,负担过重,80%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剩余的少数农民出于自给或获取政府补贴的目的耕作农田,农民保护耕地,提高粮食市场竞争力的积极性不高,增收增产动力严重不足。另外,农业科技部门与农业生产部门脱节现象严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严重影响了先进农业技术的传播,阻碍了粮食质量和品质的提高。

2、市场分析

从国际上来看,中国的粮食贸易是一种“贱卖贵买”的反常行为。在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趋于上涨时,中国更多地处于净进口国地位,净进口数量明显增加;而在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趋于下跌时,中国虽然并非一定处于净出口国的地位,但净进口的规模基本上是递减的。因此,中国的粮食贸易在国际市场上是一种违反市场信号的逆向行为,导致贸易福利的损失。

江西大米质量和品质不及东北大米,名气不及泰国香米,这种“贱卖贵买”的现象更是明显。由于使用较为低廉的生产力成本,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优势。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稳步增长,消费者对于低质低价的大米的需求会大幅降低。此外,农产品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也成为江西大米出口的重要屏障,阻碍江西大米的大幅出口。

3、政策分析

在土地资源稀缺、对粮食生产投人不足的条件下,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极高,政府选择了价格支持手段来防止粮食资源的流失,大量的补贴实际上是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经营的成本,限制了农民主动学习技术、提高粮食品质的积极性。保护措施扶持起来的粮食生产规模已经膨胀到相对过剩的地步,耕地资源稀缺的中国只能通过出El“土地密集型”产品来稳定国内粮食市场。所以,矛盾的政策取向是影响中国粮食贸易效率的重要因素。

五、对策

江西粮食贸易发展的出路就是要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这必须实现粮食生产从非熟练劳动密集型生产向熟练劳动密集型生转化,增加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人力资本和技术含量,提高其技术密集度,依靠科技进步,改变品质,降低成本。同时,应参照国际品质质量标准,建立粮食出口生产基地,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连接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是江西省粮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产品的重要途径。

1、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品质

江西省地处水土资源丰富地区,按照虚拟水理论,应大力发展水稻种植。通过大米贸易,不仅解决对大米的需求,而且可以实现虚拟水贸易,平衡国内水资源,有利于国家水安全,且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开发水资源成本,发展地区经济和提高当地水资源价值。长期来看,江西粮食生产关系重大,稳定粮食生产是基本政策,长期不变。

以产定销、以产定贸。这一政策主要是通过贸易弥补粮食供求平衡,是被动的。粮食贸易政策也必须从“以产定销”逐渐转向“发挥比较优势,获取贸易利益”,即以销定产、以贸定产,其政策的制定也转向市场导向性成为一种主动的行为。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改善中国粮食流通――长江粮食走廊项目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建设的6个粮食码头和一批粮食中转库及收纳库等粮食物流设施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要有效利用各种粮食流通渠道等现有资源,降低生产成本,积极参与到国内乃至国际粮食贸易。

2、大力发展饲料用粮食,延长产业链

地区的城市化必然会引起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按梁鹰《中国能养活自己吗》中的观点,在收入和价格水平同等的情况下,一个居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其口粮年消费量将减少58.3公斤(中小城市)至64.2公斤(特大城市);与之相反,畜产品的消费增加4.2公斤(中小城市)至7.2公斤(特大城市)。这表明,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程度越高,该地区对饲料粮的需求量也会越大。可以预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粮食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世界市场上饲料用粮的短缺也将会日趋严重。

许多国家在稻米的深度利用、综合开发具有了广阔的前景和市场,运用当代高新技术,稻米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和极大的增值,使稻米的附加值提高了5-10倍。在日本,冷冻餐盒是近年开发出来的新产品,具有便捷、卫生、快捷的特点,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配有海鲜、牛肉、蔬菜等各种口味的冷冻餐盒,只需要在微波炉里加热几分钟就可以吃到美味的饭菜。日本还生产出了不用淘洗的“清洁米”,可直接下锅煮食,具有高度的清洁性和透明性。此外,日本还把5%的大米用来加工米粉,用用提取的大米淀米做袋装酒饮料,碗装啤酒、素食大米粥。因此,利用高新技术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稻米资源及其副产品,使其增值,已成为稻米加工的主要发展趋势。

3、发展粮食期货市场

随着我国粮食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在大市场、大流通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加剧,国内粮食现货市场以及市场中的生产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将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相结合,通过套期保值等操作,跨市、跨商品、跨期套利,把握大势,顺势而为,降低风险,获得最大利益。

4、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我国每年6000项成果问世,而真正转化仅占l1%左右,而发达国家70%-80%。唯一的出路就是加速建立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粮食加工、国有粮食加工企业应该成为其中的一块,作为粮食加工的龙头企业迅速崛起。湖南有旺旺集团、金健米业、天津有康师傅,江西应该有自己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上市公司,这个上市公司应由粮食加工企业和科研院所,粮食生产企业参加,可从资本市场筹集到资金加快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我省的农科院、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有大批科研人员,不少的科研成果目前还未推广。提高产品档次,加快粮食优质品种的选育推广和粮食生产部门的农田基本建设,加速建立绿色粮食食品,同时也可迅速扩大我省粮食产品的知名度,提升粮食的附加值。

(注:本文为基金项目:江西农业大学校基金《江西粮食出口现状与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一民: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1.

[2]陈阵:中国粮食贸易现状分析和政策选择[D].吉林大学,2006.

[3]冷淑莲:江西粮食生产周期实证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4(4).

粮食生产的现状范文篇6

再明确地说:中国粮食从根本上看,有传统根基和现代实力,若无战略性失误,一般说不会发生致命危机,中国能自己养活自己。另一方面,中国粮食要从数千年饥荒危机概念中走出来,树立全新的现代粮食安全观,从根本上提高粮食问题的科学认识,与时俱进地吸纳世界粮食安全最新理念,分享人类食物安全文化的精神食粮。现就这两统一观点分而论之。

一、中国粮食不存在根本性危机

最根本认识在中国本是农业大国,又有重粮的历史传统;而现代中国农业更有巨大的生产力,能满足粮食和食品需求;未来中国粮食发展战略也完全立足粮食安全,重粮的国策根深蒂固。在当前国内外高度警觉的粮食安全形势下,很需要论明中国粮食不存在根本危机的观点,以免除国内不必要的惊慌心态和悲观情绪;对外则可消除“谁来养活中国”之类的老调重弹。关于不存在根本性危机的道理本文不作细论,仅列几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依据。

1、绵延近万年的农业历史证明,中国确为持续性农粮大国。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主要农区,农业没有出现过长期中断以致永久弃荒的历史现象。古代灾荒战乱不绝于史,农业却始终能维系和保障本民族生存繁衍。中国没有依靠陆地战争或海上盗夺掠取别国粮食的历史,中原政权对周边地区战争总是以自耗粮食为代价。有位农史学家说得好:中国农业象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砍伤一枝会发出更多的新枝;历次战争虽然破坏了农业,破坏了的农业会饿死战争,农业又从而自我复活复兴。中国粮食的根本,就是立足在这样的农业历史传统基础之上。

2、中国有辉煌的农粮历史,重农重粮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民以食为天”当为最经典的表达。民间百姓也自有精辟概括:“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可谓无师自通的平民哲学思想。关于粮食与政治重大关系,《汉书・食货志》和《齐民要术・序》中有“食为政首”的政论,把粮食提升到最大的第一位的政治。有这多高明的重粮思想,本民族就不会出现粮食认识上的错误。

3、中国会不会发生粮食危机问题?解放60多年间,不知多少次呼喊粮食要出问题,要闹饥荒了!事实是除了19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外,中国从来没出现过饿死人的危机,老喊“狼来了”大可不必。多年来也常还会听到说国库粮食快空了,国家没有多少存粮的紧张舆论。甚或一些知名人士也常说这样的话,致使总理不得不出来证实,库存率仍接近40%,远高于18%的国际储备标准。

4、中国基本粮情的判断,有两对大数足以说明问题。每年总产量长期稳定在九千亿斤以上,且已基本上进入万亿斤时代,完全可以满足95%的自给。另一对数字:13亿人口占世界总数1/5;而粮食年总产近5亿吨,在世界平常年景所占比例接近1/4。五分之一的人,有四分之一的粮,何言危机不能自养?

5、粮食是安天下的可食之物,历代政权从来不敢在粮食问题上冒任何风险。执政者重粮的心态,主席讲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当今粮政的境界更高,更加警觉清醒;抓粮的意识、思路、举措,更加自觉、务实、强力。各级政府总是把米袋子和菜篮子紧紧抓在手中,举国上下共同的心态就是不怕一万,“但怕万一”。正像主席强调的这根弦什么时候都不能松;总理告诫的不能出现任何闪失。

6、如今农业已完全定位在粮食和食物保障的战略目的上了。每年一号文件总是以首言粮食为要政,粮食安全要警钟长鸣,农业基础地位不容动摇。重粮的政策空前优惠,保粮的措施切实有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摆脱几十年的困扰,大步迈进国内外市场,大增粮食生产活力。粮食生产直接相关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水利设施、科学技术,及整个农业生产体系得到根本改善,从而把粮食生产的综合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即使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未来中国粮食也是不存在根本性的危机问题。

总而言之,有万年持续发展的农业历史,手中有万亿斤粮食,又有“但怕万一”的思想。中国粮食有这“三个万”作保,就可从根本上化除危机。

二、从根本上树立现代粮食安全观念

现代粮食安全概念,形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内涵非常丰富。其概念有广泛的国际视野,关照整个人类群体。其中包括整个食物概念,且有与时俱新的标准,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保障;再加经济社会相关背景因素,构成庞大复杂的结构体系,与我们传统重粮观念和方略是不可同年而语了。近20年间我们虽逐渐步入国际粮食安全大局之中,但在国民层面对其理念、制度、规则还缺乏深入理解,国家在接轨、应对、运作中还未达于得心应手,究其根源还在对现代粮食安全观念缺乏根本认识。这里仅提出解决观念问题的思路,

1、首先要全面更新传统粮食安全观。

我国古代粮食安全观念,主要局限粮食生产的生存保障能力。历史文献虽有灾、荒、饥、馑等程度差别,但共同的史实是都有大量人口死亡的记载。这种古老的粮食灾荒观念,在上世纪60年代最后一次重现后,至今仍有令人心有余悸的影响。在计划经济年代粮食长期短缺的条件下,人们因饥饿对粮食安全又普遍形成温饱观念,只要吃饱就不存在粮食问题了。直到80年代后期以来,在频繁的粮食购销制度改革中,国民才有了粮食流通领域的安全概念。总之我国民众粮食观念,长期停留在最低安全状态。虽然国际粮食安全并不排斥消除死亡饥饿目标,此类现象仍严重存在非洲等不发达地区;但中国粮食安全境界却不能停留在这等水平,主导性的观念当紧随世界粮食安全主流常变常新。

2、把握现代粮食安全的本质

粮食安全毕竟是一个方兴概念,其内涵外延尚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建立现代粮食安全观念一定要抓其本质。现代粮食安全表现为一种状态,是物质生产状态,是经济关系状态,是社会活动状态,也是人的生存生活状态。从形式看它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是相对危机而言的、安全与不安全之间的关系,所追求的是以安全为主的相对稳定平衡状态。从状态分析中认识粮食安全的科学范畴,正在于安与不安之间。由此出发就可认识其本质属性、基本特点、理论方法等,形成现代粮食安全科学体系。在科学理论指导之下,就可以建立粮食安全工程的整体结构和运作系统,最终完善成现代粮食安全学科,列身于现代科学体系,用以指导粮食安全教育、研究和实际工作。

3、明确现代粮食安全的丰富内涵

现代粮食安全观确立的难点,在其丰富的内涵令人难得要领,可以先抓基本方面内容:第一,粮食安全主体是供给方面和需求方面,他们都可划分若干层次认识,但供给主体以国家为中心,需求主体以家庭个人为中心都是确定无疑的。第二,粮食安全核心层次在国家粮食安全,即国家满足粮食需要及抵御粮食不测的能力,决

定因素是粮食生产及消费的能力水平。第三,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包括粮食生产、流通、仓储、管理、价格、外贸状况,以及国家经济综合实力等;同时还关乎土地和水利资源、农业生态环境、人口增长等可持续发展因素。第四,家庭个人粮食安全内涵:包括所有人、任何时候、无论物质或经济的获取手段等前提。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粮食量、粮食供给渠道安全保障、富有科学而平衡的营养、基本膳食生活和健康食物喜好等等。第五,现代粮食安全状态是在国际社会形成发展的,有全球范围的制度背景和共识共守的规范、规则、规定等,构成现代粮食安全的国际组织的主导体系。

4、树立动态发展的粮食安全观

国际现代粮食安全近40年来,其核心价值和主旨目标,一直处于不断的刷新升级状态。从最初生存和健康的基本宗旨,到家庭个人粮食安全的概念革新,再到《开罗宣言》全面的含义表述,再到营养安全的倡导和承诺,直至全球粮食安全的公平合理原则,以及对经济社会综合因素的新要求等,给人以应接不暇的感觉。国际社会不断营造的这种积极进取的新理念,是现代粮食安全状态的基本特征,我们要从根本上接受和树立动态的发展的粮食安全观。

5、创新符合国情实际的中国特色粮食安全观

然而还必须看到国际粮食安全制度、规则及标准,与我们基本国情、粮情仍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我国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可与发展中国家不得温饱的粮食安全状态相提并论。另外还有占世界人口22%这一极其特殊的人口国情,所以绝不能完全依照世界粮食安全的模式解决中国粮食问题。我们必须立足本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当今所处的粮情实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制度和运作体系。中国特色粮食安全制度最鲜明特点:一是粮食高度自给而绝不依赖外部的原则,因为如此数量的人口大国外粮是养活不起的;二是充分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举国办大事的优势和经验,从制度、方略、措施上建立起万无一失的粮食安全堡垒。

三、两种外论――略议布朗“谁养中国”与恩道尔“粮食危机”

在世界粮食安全理念布道中国的二十多年间,有两个外国学者的论道反响最为普遍、激烈而有趣。1994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布朗题为《谁来养活中国》专论,2008年旅德美籍地缘政治学家恩道尔专著《粮食危机》,在客观上对中国现代粮食安全都有警言意义。本文观点有些就是在对两论褒贬不一的舆论中,反复抽绎折中形成的,附带谈两点认识。

第一点,这两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针对中国粮食问题放言高论的,观点非常鲜明,因而其偏颇之处也非常显然。例如布朗关于中国粮食供求矛盾的僵硬分析,极其悲观的推理过程,轻率得出中国将加剧第三世界的贫困动乱、世界生态危机、剥夺人类生存权等等。如此牵强逻辑,充分表明了其立论的脆弱。思道尔论道的西方经济大国和跨国粮食公司的阴谋三步骤,更是基调偏激,漏洞百出;虽说是心向第三世界穷弱之国,亦令人不可尽信了。

但是现在看来,无论是逆耳之言还是顺耳之声,两论也不乏善意的醒世预警之义,对国人树立现代粮食安全观不无促进作用。泱泱大国不必苛求两位外国思想家,要充分理解他们纯科学的立场和学术风格。中国粮食安全是中国问题,也关乎世界粮食安全。中国学者身在其中,有充分的条件获得真知灼见;但是在开放的全球化的当今世界,只有兼听外论才可能取得全面科学认识。

第二点,两论能轰动一时,其学术思想和传道手法值得分析。恩道尔号为地缘大师,地缘政治学是以国家和地区关系出发,分析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秩序等问题;论证注重历史和当代人物或集团的密谋策划,以特别另类地眼光剖析各种国际现象。《粮食危机》公开声明,其旨在揭露某些大国巧妙而隐蔽控制粮食供给的阴谋。布朗虽非阴谋论者,《谁来养活中国》从命题到论证却充满危言惊世语气,副标题就是“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显然是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挑战,或者说是对国民心理状态的挑战,更是对中国粮食问题研究家们的挑战。现在事过境迁,当我们大度坦然地或把“爱给中国挑刺者”聘为名誉教授,或把“轮椅上宾”簇拥到讲坛使其观点不胫而走;但自己也不妨稍事冷静,反观一下两位警世危言者布道的方法。

粮食生产的现状范文篇7

关键词水足迹;粮食;生产;贸易;中国

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7-0260-02

AbstractInthispaper,waterfootprintofChina′sregionalgrainproductionandtradewasaccounted.Thewaterfootprintofgainimportunderdifferentscenarioswaspredicted.Thispaperaimstoprovidescientificreferenceforassessingtheimpactofwaterresourcesongraintrade.

Keywordswaterfootprint;grain;production;trade;China

随着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全球化,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状况日益凸显。伴随着农产品的贸易,其过程中消耗的水资源也进行输入与输出,这为缓解水资源匮乏、合理配置水资源利用提供了可能。水足迹理论目前已成为系统评价产品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消耗的方法指标[1],在农业生产及贸易领域有着广泛应用[2]。本研究采用水足迹理论方法,量化我国粮食生产与贸易过程中的水资源流动,预测未来情景下的粮食进口水足迹,为探讨水资源对粮食贸易格局的影响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3]。

1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1.1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小麦、玉米、水稻和大豆4种作物为研究对象,探讨2000―2011年我国粮食贸易水足迹转移的基本规律。各省份4种粮食的虚拟水含量来自基于CROPWAT模型模拟的WFN水足迹数据库[4],各省份粮食进出口量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2001―2012)。在计算进口国外粮食所产生的水足迹流动时,由于本研究考虑本国粮食贸易所节约的本地水资源量,其虚拟水含量采用本省的虚拟水含量数据,而不采用对应粮食出口国的参数。为简化结果,本研究将我国分为六大区域(图1)。

1.2水足迹计算方法

水足迹的计算方法参考水足迹协作网(WaterFootprintNetwork,WFN)的《水足迹评价手册》[1]。水足迹定义为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淡水资源总量,包含绿水(Greenwater)、蓝水(Bluewater)、灰水(Greywater)3个分量。为便于区分,单位质量的水足迹在本文中称作虚拟水含量。本研究中,粮食进口对应的水足迹取正值,粮食出口对应的水足迹取负值。

1.3情景模式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IPCC开发的SRES情景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我国粮食供需状况。在该情景中,设计了4种未来可能的社会经济发展框架:A1(假定全球性合作,迅速采用高新技术,全球人口趋于稳定)、A2(假定区域性合作,对新技术适应较慢,全球人口持续增长)、B1(假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球人口趋于稳定)和B2(假定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区域性)。国家气候中心对IPCCSRES情景的降尺度分析结果显示:与中国未来发展最接近的发展情景是B2;而与中国的发展状况差异最大的情景为A2,但可将其用来评估在最不利的发展状况下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选择A2和B2情景[3],预测未来我国的粮食供需状况。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及贸易水足迹

根据WFN[4]的研究,我国不同区域的不同作物生产水足迹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性,北方作物生产主要以灌溉为主,南方主要以雨养为主。通过对我国不同区域粮食进出口的水足迹进行核算(表1)可发现,不同区域之间粮食贸易水足迹差异较为显著,且同一区域年际间变动也较大。总体上看,我国粮食进口水足迹远高于出口水足迹,我国是粮食水足迹净输入国。东北地区的出口水足迹远高于其他区域;华北地区虽然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然而由于人口集中,粮食生产仍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粮食进口水足迹远大于粮食出口水足迹;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也是主要粮食水足迹的进口和出口区域,进口水足迹亦远高于出口水足迹。

水足迹最大输出区域东北的出口水足迹由2000年的125.79亿m3降低至2011年的13.02亿m3。水足迹输入主要集中在华北、长江中下游、华南等区域,其中华北的水足迹输入近年来有明显增高趋势,由2000年的182.36亿m3升高至2011年的687.36亿m3;长江中下游的水足迹输入由2000年的73.00亿m3升高至2011年的507.20亿m3;华南的水足迹输入由2000年的31.46亿m3升高至2011年的365.69亿m3。

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水足迹呈上升趋势,而粮食出口水足迹呈波动下降趋势(图2、图3)。总体来说,我国近年来通过大量的粮食进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水资源压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绿水在粮食进出口水足迹中占主导地位,在报道年份内进口绿水占进口总水足迹的83.2%,出口绿水占出口总水足迹的66.5%。有效降雨在粮食生产及贸易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水资源状况不一,通过作物优化布局,优化粮食贸易结构,合理利用绿水资源,能够有效缓解本国的水资源压力,实现粮食生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2未来情景下我国粮食贸易水足迹

如上所述,粮食进口水足迹占粮食贸易水足迹的大部分。为了进一步探究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通过粮食进口缓解水资源压力的潜力,采用IPCC开发的SRES情景预测分析方法,选择其中的A2和B2情景,预测未来我国在2022年、2050年和2080年的粮食进口数量,进而核算未来情景下的我国粮食进口水足迹。

预测结果如表2所示。在未来最有可能发生的B2情景下,如果单考虑CO2的肥效作用,且技术进步,则粮食进口水足迹最大,即通过粮食进口降低我国水资源压力的潜力最大。在该种模式下,到2080年,我国将每年通过粮食进口节约大约549.5亿m3的水资源量。而在A2情景的雨养农业模式下,如果无技术进步,我国到2080年通过粮食进口可节约大约318.0亿m3的水资源量,这是最保守的预测值(即在未来最不可能发生情景下的最低值)。通过粮食进口,我国在2022年、2050年、2080年实现的间接节水量分别为436.72亿~525.76亿、448.59亿~580.03亿、397.71亿~588.51亿m3。

3结论与讨论

本文采用基于虚拟水的水足迹计算方法,量化了近年来我国粮食贸易的水资源流动状况。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北方主要以蓝水足迹主导,南方以绿水足迹居多。我国粮食进口水足迹远大于出口水足迹,且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绿水在粮食贸易水足迹中占主导地位。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通过粮食贸易间接节约水资源仍存在较大空间,可通过技术进步等途径实现。

本研究只关注我国粮食进口与出口环节的水足迹流动情况,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粮食调动造成的水足迹流动并未包括在本研究的范畴之内,而该方面相关的研究已有报道。另外,由于当前相关数据的缺乏,本文并未区分不同国家与我国之间的粮食贸易及水足迹流动情况,且并未考虑水足迹对应的环境影响[5-6],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对上述问题进一步深入探讨。

4参考文献

[1]HOEKSTRAAY,CHAPAGAINAK,ALDAYAMM,etal.Thewaterfootprintassessmentmanual:settingtheglobalstandard[M].Enschede,Netherlands:WaterFootprintNetwork,2011.

[2]徐长春,陈阜.“水足迹”及其对中国农业水资源管理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5(11):38-44.

[3]熊伟,居辉,许吟隆,等.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未来的粮食供给[J].气象,2006,32(11):36-41.

[4]MEKONNNENMM,HOEKSTRA,AY.Thegreen,blueandgreywaterfootprintofcropsandderivedcropproducts[R].Waterfootprintsofnations.ValueofWaterResearchReportSeriesNo.47,Netherlands,Delfe:UNESCO-IHE,2010.

粮食生产的现状范文篇8

【关键词】粮食检验;现状;注意环节

引言

粮食安全是国策,粮食生产是前提,粮食流通是环节,粮食检验则是保证。粮食质量检验是粮食工作的基础,是一项政策性、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如果粮食质量出了问题,不仅在经济上给经营者造成损失,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粮食质量检验又是一门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粮食及其制成品的物理特性、工艺品质、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储藏品质及卫生指标进行分析与评价。粮食质量检验工作贯穿于粮食行业的流通各环节的全过程,是整个粮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粮食市场已形成多元化格局,竞争日趋激烈,粮食食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涉及粮食质量方面的活动中,粮食质量检验工作在行政执法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加强粮食检验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我们必须改变陈腐的旧观念,以粮食的“最佳食用品质和用途”以及“确保储备粮常储常新”为目标进行粮食的质量管理工作,进逐渐挖掘和开拓粮食质检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科学、真凭实据地发挥粮食检验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粮食检验工作现状

由于粮改后的粮食经营多元化、市场化,一批又一批新的粮食经营企业不断兴起,懂行的做,不懂行的也做,由此产生对粮食检验认识不够、认为执行标准不重要的思想,其表现为对检验工作重视不够。有的经营者不懂粮食检验,不设质检部门,不配检验员;有的虽然安排了检验人员,但没有从事过粮食检验;较高素质的粮食检验人员非常短缺,从而在粮食经营流通中形成了粮食检验薄弱环节,粮食收购入库第一关把不严,入库粮食品质不清,有的次粮入库,储藏期间不懂检验、不做检验,有的出现坏粮,交易中有的标准不清,交易的粮食质量模糊,加之国家质量监管不够,常有纠纷产生,给经营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给国家带来不安定因素。因此,当前粮食流通体制下的粮食检验工作现状亟待改善。

二、粮食检验应注意的环节

1、严把入库检验关

收购工作过程中,粮食检验流程直接确定并划分了粮食的等级,是靠质量说话、让品质论价的基础。在入库时,质检工作人员必须要贯彻收购质量标准,严把收购质量关卡,以“便于安全储存、便于轮换”为原则,收优质粮(多收干、饱、净、无虫、无霉的高等级粮)、将陈化粮、“三高粮”芽麦等不合格粮关在库门之外。这是仓储有效管理底线。

2、勤检验,严防储量虫害与霉菌

在粮食储备过程中,需要定期并机动的进行检查,及时观察粮食的虫害和霉菌反映、及时掌握储藏稳定性的变化情况,这是粮食检验的基本要素。按照标准和规范要求检验粮情,尤其对仓内边缘、仓底、四角等易发隐患部位要着重防患,在季节或者气候变化时期固定增加进仓检查的工作量,这是为了及时发现问题和迅速解决问题;尚无虫霉和结露等问题时,要提前做好预防和预警工作。这样才能及时掌握粮情变化,防止陈变及连带,规避储粮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三、粮食检验工作的具体实施

(1)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管理体制,国家各级粮食检验监测部门参与粮食流通管理。粮食流通由过去国企粮食部门独家经营转向市场化多家分散经营的新体制,使原粮食检验监测部门无所适从。随着改制多年,粮食流通体制不断完善与发展,粮食经营者认识的提高,粮食流通检验需要第三方有检验权威机构参与。现在已有第三方粮食检验监测部门开展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有的粮食检验监测部门既拥有完善的粮食检验设施,又有高技术高素质的粮食检验监测队伍,加之政府呼吁、国家政策支持,大胆尝试参与新形势下粮食流通体制管理,积极主动开展粮食第三方检验监测,已成为必然,且作用重大。不仅会减少粮食经营者经济损失、增加经济效益,而且对保证粮食安全、利国利民具有重大意义。

(2)探索粮食检验人员专业培训新途径,建设高素质粮食检验监测队伍。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国营粮食企业转轨改制,大中专粮食院校兼并,粮食类招生很少,无法满足粮食大市场的需求。市场化、国际化、大国策要求足够的高技术、高素质的粮食检验监测队伍,探索粮食检验人员专业培训新途径是必要的。一是国家大中专院校要适当扩大粮食检验类招生;二是有条件的组织可以成立粮食类专业知识培训机构;三是国家各级粮食检验监测部门担负起对社会粮食检验人员的培训;四是粮食经营者内部自身培养、企业之间联合培训。

(3)适应粮食流通规则,明确粮食质量标准。规则是准则,标准是尺度。各粮食经营者都必须明确粮食交易标准,按粮食流通交易规则去经营,有了标准,检验人员就容易开展粮食检验工作,利用其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对所交易的粮食品质进行综合检验评价,以得出准确的结果,从而达到交易公平、互利互惠的效果。

(4)粮食检验人员担起粮食检验重任。粮食检验人员在粮食企业中至关重要,可以直接影响粮食经营好与坏。企业管理者一定要用好管好粮食检验人员,粮食检验人员更要担起粮食检验重任,从粮食流通环节着手。一是做好粮食年景普查。其内容包括粮食品种、品质、产量、产区,为粮食经营与管理提供依据;二是宣传国家政策,讲解粮食市场形势,好粮好价好收益;三是把好粮食收购质量关。抽样有代表性,检验准确,质价相符,公开公正;四是文明礼貌,有客户至上的意识;五是做好落实储藏期间的检验,坚持“三检一化”检查制度,指导保管,确保储粮安全;六是做好交易出库的粮食检验、监管工作,做到整体检验与批量抽检相结合,确保交易粮食符合合同标准,避免交易纠纷及其造成经济损失。七是做好粮食经营管理者的好参谋。调查研究粮食生产及粮食市场需求,为经营计划提供准确可靠科学的依据,为粮食经营合同的标准提出科学合理化建议,为粮食经营与管理者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

伴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粮食品质很有可能发生劣变,这就要求我们的检验人员不断学习研究、提高专业检验水平,在确保粮食使用品质的前提下,减少国家财产的损失,加强粮食品质检验工作,让粮储的经济效益和质量管理同步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国计民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左桂华.对粮食检验工作的研究和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8):124.

粮食生产的现状范文篇9

【关键词】粮食储藏;现状;问题;发展

0.前言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直对兴仓储粮较为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粮食储藏经验,所以即使在灾害年月里,也保证了对粮食的供给。粮食的储藏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全世界每年由于霉变和虫害等损失的粮食占粮食总产量的将近百分之十左右,所以做好粮食的储藏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对于粮食的储藏主要是要有良好的配套设施和先进的保管技术和方法。

1.我国粮食储藏的现状

1.1粮食储藏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对粮食储藏工作都较为重视,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开始储藏网络,使粮食储备体系得以建立。

1.2新技术及新装备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粮食储藏工作的不断进行,大量新技术、新装备在粮食储藏中得以快束宾发展和应用,使粮食储藏的技术水平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对提高粮食储藏的质量和减少粮食的损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3粮食储藏管理形成较为规范的模式

我国的粮食储藏工作主要由国家、地方、企业和农户四个部分来完成的,在储藏的过程中,国家和地方地粮食的储备在设施设备、技术和管理水平方面都高于企业与农户对粮食的储藏。随着中央储备粮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在粮食储藏中的管理也越来越规范化,随着粮食的高产丰收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仓储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做好粮食防虫防霉,还要防止粮食的污染和保持粮食的品质。所以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储粮技术也得以快速的提高,人们对储粮的理念有了科学的认识,从而使粮食储藏技术和管理开始向现代化、科学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1.4粮食储藏技术标准规范逐步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就制订了我国粮食储藏管理和储藏技术相关的标准,这些技术标准的分布对我国的粮食储藏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粮食储藏技术的水平不断的提升,原有的技术标准已无法适应当前粮食储藏技术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我国对原有的标准进行了重新的修订,同时还对于缺乏的部分进行了重新的编写,对粮食储藏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方面的标准更是进行了严重的规范和编制,从而使我国的储藏工作纳入了更加规范的轨道,对我国粮食储藏事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粮食储藏存在的问题

2.1农户储粮损失仍较为严重

在我国粮食的整体储存环节中,农户是储粮的最薄弱环节,由于没有好的储粮用具,同时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所以对于农户产后的粮食在储藏过程中损失数量较大。农村是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区,但在粮食丰收后,农户普遍用编织袋、围囤等装满粮食后进行露天存放,这样鼠害、霉变、禽畜啃食等情况经常发生,使粮食受到了较大的损失。另外由于农民对粮食储藏的观念和加强粮食保管的品质都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在对粮食储藏的仓具、技术等方面也很少进行投入,从而使粮食在储藏过程中损失较为严重。

2.2粮食储藏设施设备结构分布不平衡

近年来,我国的粮食建设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在结构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粮食需要进行多次的中转环节,这样就导致储藏的成本较高。同时我国新建的粮库中各项配置设备都较为先进,储藏的技术处于较高的水平,但一些原有的粮库无论是设备还是技术还都处于落后的状态。还有一些建设年限较长的粮库还在使用当中,这部分粮库还存在着露天食粮的情况,一些破损的粮库在闲置过程中破坏程度越来越大。急需进行维修和改建。

2.3粮食储藏标准规范体系建设还远未完成

尽管注重了粮食储藏标准规范的编制,但编制、修订的速度还是落后于快速发展的行业技术进步和管理要求提高的状况,还未形成科学完整的标准规范体系,不利于粮食储藏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不利于设施设备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高,不利于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使用。

2.4粮食安全生产事故仍时有发生

随着我国各级部门对粮食的重视程度不断的提高,在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中都会定期对粮食工作进行相应的检查,从而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在一些地方还会针对于安全生产进行竞赛及演练,从而保证我国粮食的安全。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粮食安全生产的形势还是较好的,但在取得较好成绩的背后也要看到在安全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为粮食的安全生产工作埋下了隐患,影响到安全生产形势的良好发展势头。

3.粮食储藏发展方向

3.1加强我国粮食储藏的精细化管理,提高整个粮食行业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加强对全社会粮食储藏行业的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以提高粮食安全管理水平和品质提高为重点,发挥行业管理优势、设施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提高整个粮食行业的管理水平。

3.2开展粮食储藏管理方式和技术的先进适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探讨、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增强创新意识,努力实现“绿色储粮”和“生态储粮”。

3.3重视农户储粮的技术开发及指导,减少粮食产后损失

要组织技术力量开发适用于农户储粮的成本适宜、效果良好的新型技术和装具,推广适合农村使用的干燥处理技术和设备,开展农村粮食产后减损及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的研究和集成,加强指导和示范;发挥各层面粮食科技队伍力量,开展新形式的仓储业务,探索“代农储粮”、“助农储粮”等新的惠农储粮措施。

3.4加大粮食仓储设施的必要投入,提高仓储设施的整体水平

粮食在储藏过程中对仓储设施的要求较高,仓储设施也是保证粮食安全储存的基础。虽然我国现在在粮食储藏的整体状况表现还较为良好,但从长远来看,国家在保证粮食安全储藏方面还需要不断的加大资金的投入,把粮库建设与维修改造内容纳入规划当中,进行必要的资金安排,既要包括预算内投资,也要包括银行贷款。同时,也要鼓励社会各类涉粮企业进行的粮库建设,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维修改造的投入,提高仓储设施的整体水平。

3.5建立粮食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确保粮食储藏安全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政府承担监管责任,企业负责事故责任,部门负责行业指导和监督管理职责,构建部门指导和监管有力、企业全面负责、职工积极参与的粮食安全生产新格局。要逐步建立适应粮食行业发展要求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职责,切实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落实事故责任制,进一步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降低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伤亡人数和经济财产损失,淘汰不利于安全生产的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

粮食生产的现状范文篇10

【关键词】粮食危机现状影响国际社会应对

一、粮食危机的概念及现状

从理论上看,粮食危机应该是与粮食安全相互对立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将粮食安全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而当粮食安全这一目标受到严重威胁时,即很多人无法获得赖以生存的粮食时,就出现了粮食危机。

其实,在当今社会,粮食危机无处不在,由于政治动荡、自然灾害、草原荒漠化、农用土壤退化、人口增长、贸易壁垒等等原因,使得世界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开始放慢,但同时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全世界处于饥饿状态的人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全球仍有约10%的人处于饥饿状态。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数字显示,自1999年以来,世界粮食产量只增加了2.3%,而人口却增长了10%之多。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一再发生粮食危机,饥荒成为了头号杀手,夺去了数千万人的生命。据粮农组织估计,到2050年时世界粮食产量必须增长75%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而农业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粮食需求数量与结构的变化。因此,解决粮食危机迫在眉睫。

二、粮食危机带来的影响

(一)粮价上涨、民众饥荒

粮食危机的爆发使得各个国家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无论是进口粮食的国家还是出口粮食的国家,都受到了粮价上涨的所带来冲击。2008年的粮食危机使得亚洲约有10亿人承受了高粮价的影响。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人民以街头抗议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粮价上涨的不满;阿富汗当地面粉价格飙升,迫使阿富汗人民只能购买最劣质的面包皮来果腹;巴基斯坦和泰国甚至派遣军队来镇守粮田和粮仓。

(二)物价飙升、通货膨胀

2008年爆发的世界性粮食危机的一个特点就是,能源、日用消费品等的价格随粮价的上涨而大幅上涨,从而使一些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虽然良性的轻微的通货膨胀确实会加快经济的发展,但是恶性的通货膨胀只会使得物价飙升,经济倒退,社会动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种种不利。

(三)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2008年粮食危机的爆发使得国际粮价飞涨、通货膨胀,这也进一步导致了一些国家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由于非洲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相对比较贫困落后,粮食主要依靠进口,食品消费在日常消费中占比极高,粮价上涨对他们的影响由此可想而知。粮食短缺、粮价上涨使得非洲多地发生骚乱,其中在喀麦隆发生的骚乱使得该国数十人丧生,对经济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世界粮食危机发生的原因

(一)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环境却在急剧恶化。自然灾害频发、极端气候常现,严重地影响了世界农业的发展。尤其干旱天气和洪涝灾害频发使得世界上一些粮食生产国家的粮食产量骤减,粮食供给不足的情况更为严重。干旱、洪涝等种种自然灾害提前预知与避免,我们也无法减弱它们给粮食生产和供给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可以说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是世界粮食危机发生的不可避免的原因之一。

(二)生物质能源的大量利用

生物质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生物质中,经过转化可作为燃料使用。和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相比,生物质能具有可再生的特点。也正是基于生物质能源的这一特点,面对石油煤炭数量骤减、石油价格大幅上升,不少国家开始进行相当大规模的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但是生物质能源的开发是以消耗大量的粮食为代价的。粮食最基本的作用应该是满足人的食物消费,并且粮食又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对生物质能的大幅开发利用无疑对粮食供给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三)农业投入不足

近些年,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尽快提高自身综合国力,将工业发展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对农业的发展。在制定国家的财政政策时也明显向工业倾斜,大量减少了对农业的投入。并且随着这些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农业人口也不断地减少,加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导致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粮食价格不断上涨。

四、世界粮食危机的国际应对

(一)提供紧急粮食援助

世界粮食危机的爆发使得不少发展中国家的人民都食不果腹,但以世界粮食计划署为代表的国际组织及时为这些粮食危机严重的国家提供了紧急粮食援助,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饥荒所带来的死亡。国际社会应当为那些遭受重大灾害或由于其他原因而导致粮食短缺、不能自足的国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虽然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危机,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粮食危机,在短时期内它能帮助这些国家渡过难关,使这些国家的人们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不至于因为饥饿而丧生。

(二)提供紧急粮食补贴

一些粮食自给能力不足的国家往往会选择紧急粮食补贴政策来渡过粮食危机。低收入人群,尤其是最贫困的人口在粮食危机中所受的冲击是最大的,因为他们负担不起粮食的价格。所以这些国家的政府通常对这些人群提供紧急粮食补贴,以尽可能减小粮食危机所带来的危害。当然,提供紧急粮食补贴并不是长久之策,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政府财政。

(三)限制粮食出口

对于粮食出口国而言,粮食危机引发的粮价飞涨,会促使本国农民为谋取高利润而加大粮食的出口量,导致本国粮食供应不足。而限制粮食出口有利于保障这些国家本国的粮食安全。但是,限制粮食出口在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同时,也会加重其他粮食不能自给的国家的粮食危机。所以,从长远看,限制粮食出口也不是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

粮食危机的彻底解决最终还要依靠大力发展农业,减少对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王士海,李先德.全球粮食危机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粮食市场.后危机时代的粮食安全与农村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2(5).

粮食生产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粮食;产后服务;问题;建设

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二连增,虽然粮食产量得到了快速增长,但仓储容量严重不足、优质品种相对缺乏、储备规模比例失衡、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粮食进口量逐年增加等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粮食安全依然面临诸多问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把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工作,明确了在粮食数量安全自给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粮食产业的“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去库存”。粮食产后服务作为粮食产业链中的最后一环,也是粮食业务的核心环节,更是服务“三农”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粮食种植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日益增长的产后服务需求与当前粮食产后服务不能满足的矛盾不断凸显,严重制约了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建设好我国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的问题亟待解决。

1粮食产后服务体系

1.1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的概念

粮食产后服务体系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其业务范围,可以总结为粮食生产以后,利用流通领域的各种资源,有偿为种粮农民提供清理、烘干、储存、加工、销售等业务的服务系统,其实体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一体式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具备清理、烘干、储存、销售、物流、加工等基本业务功能,并可逐步延伸信息、种子、担保、融资等经营业务管理功能,也可以是具备上述一个或多个基本业务功能的服务性个体。

1.2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有利于减少粮食产后损耗,稳定粮食品质,保障丰产增收。粮食收割季节,种植农户收割时间高度集中,受环境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粮食无法及时晾晒,极易霉变发热,加大了粮食产后损耗,导致丰产不丰收、增产不增收。据报道,在粮食收割期间,由于谷物不能及时干燥,造成霉变、虫害和发芽的损失率约5%,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该市一年由此损失的粮食高达16万吨,仅此一项损耗可供88万居民食用一年,若遭遇连续阴雨灾害天气,其损失更甚咱1暂。同时,粮食损耗的增大,必然减少种粮农民收益,挫伤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另外,粮食霉变发热后,粮食加工品质、食用品质大大降低,进一步影响了产业链下游的加工和消费。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粮食行业发展,提高宏观调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粮食收购期间,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存在“收粮难、储粮难”的现象,产业链上下游联系不紧密,国有粮食资产分散,服务链条脱节,导致粮食产业发展不平衡。通过体系建设,可以系统地了解收购、储藏、交易、物流、加工等多个环节的流通状态,逐步实现产业链流通信息的全盘掌控,进一步提升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2我国粮食产后服务现状与问题分析

近几年,随着国家陆续出台了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土地经营权可以实现转让,发展规模经济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已成为粮食种植的主要力量。规模化生产后,粮食收获期更加集中,短期内粮食产量急剧增大,导致粮食的晾晒、收储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种植户由于没有烘干机械设备,绝大部分粮食仍采取传统方法晾晒,而缺乏足够场地,人工成本偏高,在反复晾晒收储过程中,由于家庭储粮设施简陋,加剧了粮食的产后损耗,这些因素导致农户在粮食收割之后急于出售。另一方面,以国家仓库为主的粮食收购企业,由于资源有限,虽然具备一定的粮食烘干处理能力,但是在短时间内无法满足数量巨大的粮食处理需求,同时面对农户自行处理的质量不一的粮食,有限的仓容也无法满足不同粮食的存储,“收粮难”“卖粮难”“储粮难”现象频频发生。

2.1仓储容量严重不足

当前,我国粮食市场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三高”叠加,玉米市场呈现阶段性明显过剩,稻米市场供大于求,销售不畅咱2暂。粮食产量增加了,收购量增加了,当新的粮食生产之后,现有的仓库里仍然装满了粮食,后续生产的粮食无仓可放。另外,有效仓容区域布局不合理,更加剧了区域粮食仓储的困难程度。从仓容布局来看,粮食生产和粮食仓储布局不协调,部分粮食主产区仓容严重不足,目前,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主产区,特别是黑龙江、吉林、湖南、湖北、江苏等省仓容不足问题突出。2013年,黑龙江、吉林省的仓房不能满足新收粮食的储藏需要,临时采用露天或者罩棚等进行存放,在此类储存条件下,粮食极易发生腐烂变质,无法保证粮食质量,加大了粮食的产后损耗咱3暂。

2.2粮食干燥能力严重不足

在国家统计局的《关于2016年粮食产量公告》指出,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1623.9万吨,其中谷物产量56516.5万吨咱4暂。其中烘干处理的比例仅占10%~15%,较欧美90%的平均水平以及日本92%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咱5暂。另外,我国烘干发展起步较晚,技术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没有市场规范且同质化竞争严重,设备处理量多为0.5~25吨/小时,缺乏30吨/小时以上处理量的特大型干燥机咱6暂。

2.3粮食物流发展相对滞后

相比其他行业,粮食物流发展相对滞后,已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节奏。首先,粮食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受铁路运力十分有限且运输效率较低,水路运输价格偏高且港口设施不足,公路运输成本更高且无法大批量跨区域运输等物流渠道的不同程度限制,导致了主产区有粮运不出,主销区无粮进不来的状况,严重制约了粮食产后的加工销售。另外,粮食物流成本高,进一步影响了粮食产业链末端的加工消费能力,加剧了主产区仓储容量常年偏紧,无法满足新粮存储的境况。据调查统计,我国粮食从产区到销区的物流费用占粮食销售价格的30%~35%,而美国的粮食物流成本仅为我国的40%,由此可见,我国粮食的物流成本远高于国外咱7暂。

2.4粮食加工产业简单粗放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对粮食的消费要求正在发生巨大转变,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吃得安全的意识逐渐增强。目前,我国粮食加工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加工发展模式上,仅生产加工简单的预包装大米、面粉等产品,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中高端产品严重缺乏,整个粮食行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当前人民对粮食产品提出的新要求。据报道,2015年,我国粮食需求缺口约为200亿公斤,而进口量却在1247.5亿公斤,进口量远超需求缺口,其根源在于我国粮食行业产品结构的失衡咱8暂。国外粮食的进口量逐年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内粮食消费能力。且我国粮食加工技术相对简单,传统的加工理念仍占主导地位,注重产品外观,过度加工,加工副产物开发利用率低,扩大了粮食的产后损耗。以稻谷加工为例,从初筛到抛光,需要经过16道工序,损失率高达20%,营养流失也很严重咱9暂。

2.5粮食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我国粮食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粮食科技人员匮乏,科技贡献率较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仍比发达国家低20%左右咱10暂。粮食行业现有从业人员专业业务能力欠缺,技术装备欠缺、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粮食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都制约着粮食产业现代化发展。虽然经济发达省份和中央地方的储备粮库在仓储保管上普遍使用了一部分新技术,并进行了示范推广。但大部分基层粮库仍没有采用科学保粮技术,难以满足当下安全储粮的基本要求,无法保证粮食品质,粮食作为食品加工的源头,质量安全更无法保证。

3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3.1完善配套服务政策

目前,随着粮食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顶层设计框架已基本形成。在政策制定时,应该充分分析国内外粮食市场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联系粮食市场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结合科技发展的新技术、新机遇,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逐渐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向仓储、物流、加工等环节适度倾斜,重点解决粮食产后配套所需的烘干处理、加工生产等配套基建用地指标,以及烘干处理设备、物流基础设施资金补贴等急需解决的问题,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联合协作模式,激发种粮农户和社会相关企业的参与热情;完善产后服务保障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更好地为实体粮食产业服务,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确保国家的顶层设计得以全面实施。

3.2发展粮食烘干机械产业

粮食烘干机械产业直接影响粮食产后体系的稳定健康发展,是解决粮食“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环节。结合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研发力度,发展多品种烘干设备,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多元化烘干要求,优先发展移动式或牵引式烘干处理设备,解决农村场地限制,充分利用新能源,开发环保节能型粮食烘干机械,降低使用成本,使粮食烘干设备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利器。

3.3提升仓储物流能力

着力解决仓储容量缺口问题,结合目前规模化种植的粮食生产实际,继续新建国家库容,挖掘现有国家粮食仓库和民间仓库储存潜力,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建设,支持自建烘干清理设施和粮食储运、装卸设施咱11暂。建设产后服务中心,实现规模化集中收储,提高粮食仓储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率,减少粮食流通环节,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大力发展粮食物流业,加快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养粮食物流人才,借鉴国外粮食物流先进经验,逐步建立完善粮食现代化物流体系,重点解决粮食物流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切实发挥好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组织引导作用,形成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为基础的粮食储运机制咱12暂。

3.4加大产区加工转化能力

当前,国内粮食市场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的情况,推进粮食就地精深加工,可以增加粮食附加产值,消化产区库存粮食,缓解仓储紧张现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缓减地方财政压力。特别是东北三省每年“北粮南运”的粮食数量巨大,可以适度发展粮食加工转化产业,比如发展畜牧业,引导种粮农民实现种植、养殖一体化经营,集约化经营,可以有效提高粮食的综合利用效率和增值,形成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和谐发展咱11暂。

3.5创新粮食产后服务模式

当前,信息技术已成为许多行业快速发展的“加速器”。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要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互联网+粮食”“大粮食+云计算”产业新格局。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预约服务业务,延伸服务链条,提前收购销售,实现粮食定向流通,减少流通环节,实现粮食专业化定向服务;大力发展“粮食银行”,帮助种植大户解决粮食储藏方面不科学问题,以“代农储存、代农加工、品种兑换”等形式提后增值服务咱13暂;大力推进粮食互联网贸易,建设粮食网络销售平台,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广泛开展自主经营业务;发展粮食连锁经济,开展粮食设备租赁服务,开办粮食网络超市,推进“放心粮油”工程,积极培育粮食流通新业态,构建产后便民服务体系,打造粮食品牌经济;加强大数据、物联网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气象、检验等方面发展智慧粮食服务,提升粮食产后信息化水平。

3.6提高粮食科技贡献率

不断推广粮食科技创新,重点围绕产后服务体系中烘干设备、物流管理、精深加工、智慧粮食等关键领域,建设粮食科技创新工程,加大科研资金投入,逐步推进粮食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大粮食科技人才建设,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承担重点项目,支持基层技术人员参与小型科技项目,完善薪酬激励制度,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自下而上解决产后服务体系中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缪磊.泰州市粮食机械烘干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机科技推广,2017(6):40-42.

[2]任正晓.在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上的报告[EB/OL].(2015-01-08)[2017-08-10].

[3]赵予新.我国产粮大省实施粮食全产业链管理的途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6):650-653.

[4]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关于2016年粮食产量的公告[EB/OL].(2016-12-08)[2017-08-10].

[5]罗炀.浅析我国粮食烘干机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商场现代化,2017(16):13-14.

[6]袁家厚.粮食烘干机的应用与发展[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7(3):26-28.

[7]周新韶,吴砚峰.浅析我国粮食物流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2(17):144-145.

[8]陈锡文.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学习贯彻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求是,2015(6):20-22.

[9]蔡艳艳,张晶晶.中原经济区粮食加工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4):451-467.

[10]魏礼群.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J].求是,2014(15):21-24.

[11]亢霞,钟昱,张庆.我国粮食仓容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5):721-726.

[12]郑伟,彭苏勉.我国粮食储运安全管理与运行机制构建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6):182-183.

粮食生产的现状范文1篇12

1前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是基础的基础,为了保证中国13亿多人口有粮食吃,必须保持粮食持续增长。为此,本文就我国目前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综合论述。2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党和政府在搞好工业和城镇化建设的同时,非常重视粮食生产,不断增加投入,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因而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连续八年获得丰收,总产超过50000万t,特别是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达51200万t,单产水平5.35t/hm2,粮食自给率多年保持95%以上。目前国家储备粮1.5~2亿t,比世界平均水平多一倍多,以7%的土地,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在大好的形势下,应该清醒看到,目前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水土污染严重,森林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科技水平低,农村缺乏劳动力,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制约了我国粮食持续增长,这就是我国目前粮食生产的现状。3我国粮食生产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3.1人口激增,土地锐减目前我国人口已达13.4亿,人口密度139人/km2,是世界平均数的三倍,人口绝对过剩。全国耕地由1957年1.45亿hm2降至1.2亿hm2,人均耕地仅0.09hm2,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4,土地已负荷超载,近于临界状态。今后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水土流失等原因,土地还会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耕地每年以80万hm2的速度减少,粮食生产已失去了土地支撑,这必然影响我国粮食持续增长。3.2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森林状况经过近年退耕还林还草和城市林园建设,森林面积达19545.22万hm2,覆盖率20.36%,仅相当于世界森林27%,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6%。全国因山火、病虫害等原因,每年损失林地约44万hm2,如三峡库工的云阳县沿长江两岸水保柏树林,正遭受鞭角华扁叶蜂〔ChionlgcleFlagcllicornis(F•Smith)〕和松材线虫危害,成灾面积1530hm2,出现大片死树。由于森林遭破坏,农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带来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碳贮量减少,促进气候变暖,使土地沙漠化、石漠化面积扩大。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327万hm2,占国土面积的31%,每年流失土壤泥沙50亿t,致使塘库泥沙淤塞,河床升高,黄河、长江下游成为悬”河,水旱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3.3水资源短缺,水土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淡水资源总量约为2.74万亿m3,人均占有量2098m3,在世界排名88位,是世界13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现在全国有400多个城市缺水,西北地区缺水更为严重,年平均降水量16mm,宁夏人均水资源仅197m3。而降水时空与区域分布不均,黄、淮、海地区耕地占全国26.1%,而水资源只占全国7.7%。这些地区干旱缺水,人畜饮水困难,农业十年九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难以持续增长。我国不仅水资源缺乏,而且水土受化肥农药农膜污染严重,加剧了水危机。据报导:全国污水排放总量626亿m3,其中50%未达标排放。黄河支流渭河,四川岷江成都段水质D•O为0,鱼草不生,臭气难闻。水体污染使我国130多个湖泊水质富营养化,农业只能用污水灌溉,水土受重金属Cu、Cr、Pb、Zn、Hg和白色污染后,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产量难以提高。目前我国有2000万hm2耕地受污染,造成每年减产粮食1000万t以上。3.4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农业是我国弱势产业,粮食的持续增长,必须靠科技创新支撑才能实现。然而目前我国农民教育指数2011年才达8.5年,而发达国家已达13年。由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差,加之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顺,经济投入不足,基层农技人员待遇低,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3.5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目前农民种粮增产不增收,据笔者在重庆市云阳县的调查,农民外出广州、深圳打工每月工资3000~3500元,而在家务农种粮每月收入只有1000~1270元,务农收入比外出打工低三倍,农业比较效益明显较低,所以这个县有38.4万青壮年外出务工,在家务农者多老叟和中年妇女,有的甚至出现空巢村(emptynest”Villages),导致农村水利年久失修,土地撂荒面积扩大,广种薄收,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减少尾气污染的措施范例(12篇)

    - 阅0

    减少尾气污染的措施范文篇1关键词:汽车尾气;防治对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已经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但汽车尾气却是大气的主要污染源。环保和节能,是当今和未来经济社会.....

    全民健身的作用范例(12篇)

    - 阅0

    全民健身的作用范文田径运动是由人们进行竞技和锻炼身体的走、跑、跳跃、投掷等身体练习所组成。它是最简单,最自然的身体练习。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它们在各个社会发展阶段.....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