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范文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体系构建

生物学科核心概念教学涉及生物一般学概念、生物学重要概念和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掌握这些概念,并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体系。

一、概念界定

对于概念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1]。由此可见,概念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归纳推理分析得出的,共同具有某些特性或属性的事件、物体或现象的抽象概括。生物学概念是人脑对客观生物学对象归纳推理分析得出的,共同具有某些特性或属性的生物学事件、物体或现象的抽象概括。生物学重要概念是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的,它包括对学科的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科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的概念。生物学核心概念即那些能够展现当代生物学科图景的概念,这样的概念可以统摄学科的一般概念和重要概念,揭示学科概念之间的联系,具有统整学科知识的功能。

二、概念、重要概念、核心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生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使学生形成生物学科观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生物学一般概念建构重要概念,通过重要概念建构核心概念。由于核心概念包含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的基本理解和解释,重要概念居于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的一批概念,它包括对学科的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科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可见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重要概念的上位概念,重要概念是生物学一般概念的上位概念。

三、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

教师在备课时,先通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模块结构体系,如必修部分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和“稳态和环境”三个模块。模块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化的学习单元,模块设计突出了单元“章”之上更集中和更上位的生物学主题。教学时可以把每个模块又具体地分为若干学科主题,在针对具体模块建立一般概念、重要概念和核心概念体系。例如把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的教学内容分为“确立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第一章)、“分析细胞物质组成”(第二章)、“论证细胞是系统”(第三章)、“论证细胞是生命系统”(第四五章)和“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消亡”五个学科主题。每一个学科主题可以确立一个核心概念,这样必修一就可以确立五个核心概念,如下:

(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2)细胞是由物质分子组成的,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作用;

(3)细胞是物质分子的有机结合体,细胞的各种结构既分工又合作;

(4)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和能量的推动;

(5)细胞有一个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甚至还能够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即细胞具有全能性)。

其次,教师要对每一个核心概念进行细化,将上位的核心概念拆分为若干重要概念,例如把“必修一”第一章的核心概念“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拆分如下:

(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系统叫做生命系统。

(4)原核细胞是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只有拟核,进化地位较低。

(5)真核细胞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围的核)的细胞。其染色体数在一个以上,能进行有丝分裂。

再次,教师以梳理出的重要概念为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思考这些重要概念是以哪些生物学概念或生物学事实来支撑的,学生是否已经掌握这些概念。例如在进行必修一第一张第一节“走进细胞”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就要回想学生在初中教材中学过的相关的重要概念,如下: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

(3)相比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具有特殊的细胞结构,例如叶绿体和细胞壁。

(4)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5)一些生物由单细胞构成,一些生物由多细胞构成。

(6)多细胞生物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个体。

教师要思考学生在初中学过并掌握了的这些重要概念与高中要形成的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利用这些概念帮助学生进行概念同化和掌握新概念。

四、结语

目前,研究者们通过一般概念和核心概念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体系,生物学核心概念相对于一般概念在数量上是远远小于一般概念的,朱晓琳在研究中筛选出生物必修部分的核心概念为15个[2],可见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生物学核心概念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而不是一节课或是几节课就能构建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提出通过一般概念概念、重要概念和核心概念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体系。

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认知定向物理表象本质属性重组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51-01

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物理现象最本质的特点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影响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影响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的构建与拓展,因此搞好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高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只注重物理结论,不重视物理过程。

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听教师讲授,偶尔做些应答,对概念的形成过程能懂则懂,不懂也不深究,只要记住最后的结论就行。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物理就像学习文史一样,概念背得滚瓜烂熟,大多不知概念的来源,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只注重物理概念的定义,不重视物理现象。

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时,只想到它的定义,不能与物理事实结合起来,缺少必要的物理表象。这样,不但增加了物理概念的抽象性,也影响了形象思维的发挥,使物理学习愈加困难。

3.只注重物理概念本身,不重视物理结构联系。

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时,只注重物理概念自身的内涵和外延,不考虑它在物理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它与物理知识结构中相关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整体联系的结构观念。这种倾向不仅影响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也影响对物理知识的记忆。

4.只注重物理概念的记忆,不重视物理概念的实际应用。

学生学习了一个物理概念后,仅仅满足于完成课堂上的练习和课后作业,而不能主动地用新学的概念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缺少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之间的联系,影响了对物理概念的本质含义的认识。例如,许多学生学完高中电学知识,对生活用电却茫然不知,连家用电器最简单的电路故障都不能分析、解决。

二、做好“物理概念”教学的措施

新课改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要搞好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关键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对“物理概念”的教学:

1.提出物理问题,引起物理认知定向。

认知定向就是使认知活动指向确定的方向。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显然不是自发认识的,而是有目标的自觉认识。学生的认知定向不会自然产生,在没有引导的情况下,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才可能形成。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的开始,首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定向,为后面的认知活动确定明确的方向。如何才能形成学生的认知定向呢?关键在于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并阐明该问题的背景。例如,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首先应指明需要建立一个怎样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建立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其次是让学生明白这个概念在它所在的那个知识单元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要把新概念与已有的相关知识及单元知识的发展方向联系起来,使学生搞清楚自己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在怎样的范围内、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建立一个怎样的概念。

2.呈现物理事实,引导物理观察感知,建立物理表象。

经过研究发现,感性的物理知识就是物理表象,而且从物理现象到物理表象有一个加工的过程,这个加工的过程要受到物理认知定向和原有物理认知结构的影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表象,是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上,需要注意:①要让学生了解物理表象的重要性及其形成过程。②要科学有序地呈现物理事实和物理现象。③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观察和感知。④要有助于学生建立准确的物理表象。

3.确定物理现象共同特征,概括物理现象本质属性,定义物理概念。

最初形成的物理表象,往往既包含本质属性又包含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就是对一类物理事物和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的概括。概括本质属性就是先找出该类物理事物或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再将共同特征抽象化。可以看出,这个过程与形成物理表象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概括物理本质属性可理解为形成物理表象的抽象化过程。寻找物理表象的共同特征,先要分析每个物理表象的特征,找出它们的共性,然后进行归纳。物理概念的定义,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完成。但应注意到,物理概念的定义虽然必须反映一类物理事物或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却也含有人为的和创造的成分,使学生了解物理概念定义中的人为因素和创造因素,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大有裨益,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文化特征。例如,在学习力这个概念时,可以列举一些常见的力学现象,把这些现象的共性归纳起来,就可以抽象出力的概念。

4.运用物理概念以加深理解,重组物理信息以完善物理认知结构。

物理概念的定义虽然反映了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但要真正理解其本质属性,理解其内涵和外延,还必须经过多次反复地从理性到感性、从感性再到理性的认识过程。物理概念也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物理概念、规律的认知相互联系,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物理认知结构,从而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由此可见,物理概念的形成并没有在课堂教学之后就结束了,后面还有一个很长的概念深化、结构重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给学生列举一些新的同类物理事实或物理现象,让学生运用新概念进行解释、说明;需要把新概念与相近或相似概念进行对比区分;需要把新概念与其他已有概念联系起来认识新规律,等等。最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把这个物理概念组织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通过学习物理知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谓物理概念即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在概念形成阶段,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在此对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做了一些粗浅的剖析。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的核心,它是学习物理学、理解物理公式含意、掌握其法则、规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掌握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能效的重要手段。

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内容

物理学是一门基本概念和规律性都很强,同时又能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的自然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变化规律。初中物理内容尽管浅显,但知识覆盖面比较广。物理概念的教学实际上也就是从这二方面来进行的。

1.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

2.关于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的概念

速度、力、功、功率、机械能、电流、电压等这一类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即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即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三、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应用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周围世界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认识,也能对与物理现象相关联的各种条件作肤浅的分析。在此认识过程中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积极性,这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但是在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的时候,他们心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不够。这是一个消极的心理因素。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

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联结概括,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电功率”这一章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⑴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⑵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⑶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范文篇4

一、关注教与学的本质属性

学习是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建立或者修改一个知识体系。即新知识和“旧”知识必须发生实质联系才能被学习者所接受,才能长时期地驻留于学习者的头脑之中。教学是帮助学习者,并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建立或者修改一个知识体系。

由于学习者自身的原有情况不同,因此其接受知识并使知识驻留在头脑中的方式也不同,即对学生来讲,“新”知识的新鲜程度是不一样的。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越多,知识体系质量越好,其融合新概念的难度就越小,教师的概念教学的起点就可以高一点;反之,若原有的知识背景越少,质量越差,则他融合新概念的难度就越大,教师的概念教学的起点就必须要低。因此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成了教师教学的必须。

二、用创造性的概念教学来体现不同概念教学的特殊性

帮助学生获取、加工和处理概念并使之同化到学生固有的认知结构中,是一项艰巨的、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工程。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认为:概念教学成功的关键是用通俗感人的直观材料、简明扼要的分析推理、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辅以良好的学习环境来为学生的概念学习铺好台阶。这些台阶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台阶一: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来源于各种感性知识:一种形式是通过观察实验对正在发生的物理现象的感知;另一种形式是通过听讲、阅读教材获得的感知;教师用常见的生活事例引发学生的感性认识,用画示意图、过程的流程图,都是为了使学生对研究对象获得比较完整的感知。例如学生在学习动量这个概念时很有可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动量仅仅是在速度的基础上乘以物体的质量,而物体的质量是不变的,动量实质上不就是速度吗?这时教师可以举出这样一个例子来简单说明提出动量概念的必要性:假如一只蚊子和一列火车均以5m/s的速度撞在你的身上,你的感觉如何?学生会在“都没感觉”的回答声和笑声中领悟提出动量这个概念必要性。

台阶二:建立科学的物理表象

表象是人们过去对事物的反映在头脑中所留下的痕迹,当这些痕迹在人的活动中恢复或再现的时候,就成为表象。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物理表象很多是错误的,对物理实验后在大脑中储存的物理图景有许多是片面、孤立、以个人为中心建立的,并形成了一些与物理知识相悖或不尽一致的观念和规则,这就是前概念。

前概念具有广泛性、肤浅性、顽固性、隐蔽性。对力与运动的关系有许多前概念,例如:要使物体不断运动必须始终有拉力;拉力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匀速运动时物体受到的动力大于阻力;加速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力应不断增加;物体受到的力逐渐减小时,速度也在减小。

台阶三: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物理中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高中物理的概念很多,而且大多很抽象。比如电场强度E,由于电场本身就是一种很难被人类感知的物质,要去定义这样一种物质的属性,对那些对电场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确实困难。若教师以前就教授学生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学生此时接受这种抽象的概念也许会轻松一点。例如在讲授物质的密度ρ=m/V时,就讲授此为“比值法”定义,且说明某一种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他的体积、形状无关,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本质属性。以此类推E=F/Q中,电场强度E与检验电荷Q的大小、正负无关,它反映的就是电场本身的属性。当然同样也可以定义:U=W/Q;C=Q/U;B=F/IL等一系列抽象的概念。

台阶四:诠释概念,关键是用学生的操作语言讲透概念

教师在讲解概念时,有必要把前人在对概念下定义时用高度概括和抽象的语言分解开来,然后再还原回去;变化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词汇来解释概念。教师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明确概念的内涵。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现象或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例如,在说明物距和像距应特别强调:物距是物点在主轴上的投影到光心的距离,而不是物点到光心的距离。

2.明确概念的外延。即明确概念的运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例如讲解三个场强公式E=F/Q、E=kQ/r2、E=U/d,应让学生明确公式的适用范围。E=F/Q是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可以用在任何场合;E=kQ/r2由于是根据库仑定律F=kQ1Q2/r2推导出来的,因此该公式只能用在点电荷产生的电场中;而E=U/d,在高中阶段只能应用在匀强电场中。

3.了解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例如做功与传热都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在使物体内能变化上功与热量是等效的;但是做功是一种形式的能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而热传递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形式没有变化。

台阶五:概念学习要不断、主动地重复

教学过程就是帮助学生获取和加工处理信息并使之同化于学生固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新摄入到学习者头脑中的信息必然与学习者头脑中已然存在的信息交汇在一起,从而引起对其信息体系(即其认知结构)更新的过程。老师可以采取下面两种方法:

1.精心设计练习。在设计练习时分清练习题目的目的和层次,练习要有很强的概念性和针对性,要有难度上的梯次变化,对那些内涵深、外延广的概念的练习要能从不同侧面来反映这个概念。

2.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所谓批判性思维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对各种信息进行独立的分析、判断、评价、演绎和归纳的能力,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对各种信息的逆向、甚至多向的思维倾向。概念的教学需要学生自身对新获取的信息进行独立的分析、判断、评价、演绎和归纳,否则他们头脑中的新旧信息不可能进行有效同化并将同化的结果合理地固化于其认知结构之中。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范文篇5

1转变教学思想,建立科学认知

教学思想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中心,只有建立起科学的教学思想,教学工作才能顺利的展开.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必须建立起正确的思想,科学认识物理概念的重要性,提高对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视度,通过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1.1纠正理念,加强重视

物理概念是对复杂抽象的物理知识的高度总结,是学生了解知识内容的直接渠道,学生只有了解到正确的概念,才会逐渐掌握其他的具体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物理教师要意识到物理概念的重要性,及时反思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通过与其他优秀教师交流,探讨物理概念教学的必要性,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师也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态度,强调物理概念学习的重要性,及时纠正部分学生不重视物理概念的错误心态,建立起对物理概念学习的正确态度.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一般听从教师的教导,所以,高中物理教师要端正物理概念教学的态度,提高重视程度,为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的道路上奠定坚实的基础.

1.2定期充电,提升自我

对高中物理教师而言,个人的教学能力是有限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教学理念,如果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脚步,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就会有所欠缺,也无法实现物理概念的有效教学.所以,教师要定期“充电”,提升自身教学素养,实现有效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向其他优秀物理教师学习,听取公开课,学习优秀的物理概念教学方法;还可以上网查询,观看其他学校教师的讲课视频,择其精华而取之;加强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提出自己在概念教学课上的不足,了解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上的薄弱点,及时制定、调整教学计划;做到定期反思,反思自己在概念教学方面的弱点并努力改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最终做到高中物理概念的有效教学.

2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手脑并用

物理是一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我们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每一种事物几乎都存在着物理原理,且物理也是一门实验性质的学科,教师可以积极利用这一特性,在物理概念教学时,联系实际生活,动手做试验,让学生手脑并用,深刻理解物理概念的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而且对教学工作的展开具有深远的意义.

2.1联系实际生活,引出物理概念

物理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可能对某一种生活现象十分熟知,却不知道其中蕴含着的物理知识,这对于物理概念的教学是非常有利的一个条件,只要教师注意转化,通过实际生活引出物理概念,教学效果会非常好.对于一些物理概念,学生总是抱怨过于难理解,过于抽象,学生不能从简单的几句话中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而影响到学生的物理成绩.教师要积极联系生活,从平时的现象中引出概念,比如,水龙头放水时,邻近的水管会发出响声,由此引出“共振”概念;将热水倒入杯子中,会发现水中有杂尘流动,由此引出“布朗运动”概念;在影院看电影时,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屏幕上的画,由此引出光的“漫反射”概念;山上气温低于山下,由此引出“气压”概念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普通现象,教师要以此为工具,开展概念教学.

2.2动手参与实验,形象表述概念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质的学科,想要学好物理知识,就离不开实验的辅助.相比枯燥的文字描述,真实形象的实验现象能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物理概念,同样,很多物理概念也需要实验来进行引入.高中生喜欢新奇的事物,活泼好动,而物理学科是非常严谨的,教师就可以利用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数据一步步的推导出概念理论.物理实验现象大多生动有趣,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再引出其中的物理概念,学生的记忆、理解也会有更好的效果.以“重力加速度”为例,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小车实验来引出该概念,通过小车在带滑轮的木板上运动,记录下多组数据,最终推导出重力加速度概念.

3升级教学设施,丰富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设施与教育方法也在与时俱进.物理概念涉及多方多面,不能采用同一方式来展开教学,必须针对不同概念的特性,选择最恰当的方法.因此,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现代教学设施与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不断完善物理概念教学方法.

3.1借助媒体,直观推导

在高中课堂上,最为常见的就是多媒体设备,该设备的应用,极大的丰富了物理课堂.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直观体验,还有利于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如“重力做功”、“自转”、“公转”等,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无法从平时的生活中对着教材中进行分析,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从网络上下载相关视频,学生能够从其图片、音频、视频等感受到其中的规律与意义.通常,物理概念是需要一步步的推导的,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层层的联系,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推导出来,感受物理概念的发现过程,这样对学生记忆的加深更加有利.

3.2多管齐下,全面讲解

由于物理概念的抽象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仅仅局限在对文字的理解上,而是要尽量寻找多种教学资源与方法,帮助学生更容易更深刻的理解概念.教师可以在班级进行分小组学习,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让各小组之间进行竞争学习,互相督促,教师对小组进行适当奖惩,这样,各小组成员就会为了小组荣誉努力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建立兴趣小组,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自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说出来;为学生制定专项作业,考察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记忆情况等.只有多管齐下,全面讲解,学生才能对物理概念有更深的理解,进而提升成绩.

4课后巩固深化,构建概念体系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需要及时复习巩固的,否则最后综合起来容易混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后不断加强练习,构建完整的概念体系.只有通过长久的练习巩固,才能深化记忆、理解透彻,也只有构建起物理概念体系,才能在习题解答中,做到游刃有余.

4.1巩固理解,学会运用

物理概念是需要在不断的运用中才能得以巩固的,也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中,对物理概念的记忆才更加深刻、长久.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课外练习、课后作业.教师在为学生制定习题的时候要注意符合学生的特点,要有一定的典型性、层次性,也要符合高中物理教材的主要内容,逐渐让学生熟练掌握概念的运用.

除此之外,教师也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利用物理概念解决问题,在实际解决问题的时候,会培养起学生的成就感和物理学习的兴趣.在巩固概念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不要低于学生的水平,那样起不到任何作用,也不要高于学生的水平,那样学生会感到困难,影响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兴趣,只有问题适中,才能激发起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兴趣,在实际的运用中,才能巩固好物理概念知识.

4.2深化理解,构建体系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范文篇6

关键词:前概念概念教学同化随即通达教学

⒈问题的提出

化学概念是有关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概念体系的基础,也是整个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长期以来化学教学论界多是从认识论角度进行研究,概括形成了化学概念教学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学习模式和“提出问题—提供实验事实—分析总结下定义—应用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这种做法事实上有意无意地将学生的头脑当成了一块“白板”,我们教师可以在上面构画出各种各样的化学知识图景。化学演示实验一直作为教学手段而起着配合化学知识讲授的作用,考虑的重点自然是如何通过实验把一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我们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从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依据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日常生活经验等原有知识及原有认知,正确认识化学前概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及作用,并对化学前概念在中学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影响及教学策略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2.中学化学概念教学的思考——重视学生的前概念

2.1化学前科学概念及其特点

德国多特蒙德大学的D•K•Nachtigall教授说:我们对前概念了解得越多,多维结构转变的过程认识越深,就越能成功地把它们转变为科学概念,也就能更有效地避免错误得产生。什么是前概念:前概念是前科学概念的简称,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又形象地称之为日常概念,它是指学生在接受化学教育之前或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体会和对各种化学现象与化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这些认识和理解大多是非本质的。例如,物质的燃烧一定要在空气中才能进行;催化剂一定是能加快反应速率;“糖类”一定是甜的,“酸类物质”一定是酸的;“平衡”是静止的等等。

化学前概念除具备其他学科前概念的特点外(广泛性、隐蔽性、肤浅性、顽固性等),化学前概念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其一,化学前概念来自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物理现象等宏观领域,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在开始接触时他们的思维过程大多依赖于直觉经验,很容易把事物的变化、物质的现象等想当然,因为这很适合人类生理及心理的需求,也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从事物表面到事物内部,从事物的现象再到本质,从事物发展的表观运动规律再到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真理性的实质,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再到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结构、物质组成以及化学运动规律等)。而要真正的揭示、理解这些“现象”的真实实质,必须从研究化学科学的角度出发,因为化学科学探讨的主要是分子层面上的微观领域。因此化学前概念对化学学科学习的影响主要是来自宏观与微观的差别上,在科学主题讨论的范畴中是属于化学研究的物质层次(尺度与结构)造成的。其二,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看,化学前概念的形成更多地是来自人们认识方法的差异造成,由于认识主体所生活的环境、社会关系、知识背景等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如:山区学生和城市学生对“燃烧”的理解是不同的,山区学生更多地是把“燃烧”与柴火等联系在一起,而城市学生更多地是把“燃烧”与焰火、液化气等联系在一起。

2.2化学学习中前概念产生的心理途径

结构主义认为:个体的学习过程,是个体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个体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输入的新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对新信息的理解。由于个体经验背景的差异,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下,个体都只能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不存在唯一、全面、标准的理解。中学化学学习中,学生形成前概念的途径很多,这里把中学生形成前概念的心理途径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从大量的化学现象中获得了不少化学方面的感性知识,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但这些凭直观感觉学习到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例如,“融解”即是“溶解”;“催化剂”与“催长素”混为一谈等。②旧有概念的局限。根据心理学原理我们知道,认识过程同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是有很强的相关性的,个体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也是有阶段性的,学生学习化学概念也是一个渐进的、递进式的过程。例如,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学习,初中阶段的外延比高中阶段的外延要小的多。③由语词带来的曲解。概念是用一定的语词来记载和标志的,借助语词可以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化学教学中的概念,通过语词说明和定义,使直观材料的特征更鲜明、更突出,还可以弥补直观材料的不足,揭示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但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常用在生活中形成的对语词的理解来理解化学概念,并由此产生对化学概念的曲解。例如,“催化”就是促进,因而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加入“催化剂”就一定会加快反应速率。④进行不当的类比。类比是推理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们认识新事物或做出新发现的重要思维形式。但类比的结果是否正确,还需要经过实践检验。学生在学习一些化学概念时,运用类比思维可得到很大帮助,但有时用其它概念来类比推理一些化学概念时,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2.3前概念对化学学习的影响

传统的化学教学无视学生的前概念,认为只要通过传授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就会代替学生的错误概念。研究表明这种观点是不适当的,学生的前概念(片面的、甚至错误的)有极强的顽固性。学生甚至在学习了化学课程几周后,又恢复了最初的原有概念。为什么前概念如此顽固呢?这是因为学生花费了相当的时间与精力建构了自己的认知结构、知识体系(都是朴素的),他们在心理上还是在理智上都离不开它们。学生头脑中的那些前概念含有对自然界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又是自己切身体验到的东西。因此,学生往往对自己早先形成的各种前概念深信不疑,不试图将这种原有的观念迁移到新学知识中去。在化学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如果无视学生的前概念,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前概念不但会妨碍新知识的获得,而且会导致学生产生更多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概念。另一方面,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头脑中的不少前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与掌握。这样的前概念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资源,我们应该把这种“资源”作为让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前概念生长出新的科学概念。例如,水能灭火是钠的化学性质的前概念;酸味是学习酸类性质的前概念等。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挈机,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化学概念。在某种意义上说,化学前概念在教学中本无所谓正确与错误,前概念是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关键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能否正确的看待学生的前概念,运用好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

3.中学化学概念教学的新思考——前概念转化的策略

3.1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概念

布卢姆《人的特性和学校学习》一书中,证明了认知前行为(前概念)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变量,因而教师在进行设计教学时应调查、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概念。一般可以采用谈话、书面表达、墙报、分类卡片、大脑实验、设计与制度、调查问卷、预测和解释等方法。谈话法:老师通过和学生个别谈话或集体谈话来了解学生头脑中的原有认知结构;书面表达: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写出对于即将学习的概念的认识;墙报:学生制作一些墙报,突出他们对某一概念的认识;分类卡片:教师在卡片上写下某一概念或理论的应用事例,要求学生把那些事例分类并说出其分类的依据;大脑实验:给学生描述一个假定性的问题情形,要求学生想象可能的结果,并解释他们的思维;设计与制作:提供学生所需要的材料,要求学生围绕着某一个概念设计和制作出一件有用的东西;调查问卷:设计一个调查问卷,其问题包含各种各样的可能的学生头脑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回答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预测和解释:给学生展示一个实验情形,要求学生预测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并解释为什么会发生哪些现象,教师也可通过提问或学生练习等方法诊断出学生的旧认知结构。例如在讲授“分子、原子”内容的第一节课时,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头脑中早已有了自身“原子”概念(原子的前概念):“原子是很小的”、“原子是圆的”、“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像面粉颗粒一样”等等。

3.2概念获得的同化形式

教师在已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首先要认真分析、辨别学生头脑中已有概念对新概念学习的作用——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其次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教学,即要善于同化和重组学生的观念,要把培养思路教学作为知识体系教学的前提,帮助学生把已学得的内容不断纳入新学得的内容体系中去,使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即不断地进行知识点的联结、构建、组块和结构化,以发展认知网络,这里涉及到多种因素:知识的组合方式、学生的认知方式、心理状态、学习态度……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时就得妥善处理各因素间的关系:或学生自学式、启发式、探索式、学生讨论式……这就得根据具体内容选取具体的方式。

奥苏伯尔倡导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有意义学习中,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网络中可以利用的适当观念构成三种关系,第一种,原有观念为上位的,新的知识是下位的;第二种,原有的原有观念为下位的,新的知识是上位的;第三种,原有观念和新知识是并列的(见下表)。这种新观念需要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发生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新旧观念发生相互作用,其结果是新概念获得意义,原有认知结构发生改组。

3.3随即通达教学———强化、巩固科学概念的方法

建立起来的化学概念如何能全面、深刻地印留在学生头脑中,从长远观点来看,是关键之关键。结构主义的随即通达教学就为我们提供了这一方法。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意义的建构可从不同角度入手,从而获得不同侧面的理解。同时,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存在着概念的复杂性和实例间的差异性,任何对事物简单的理解都会漏掉事物的某些方面,而这些方面在另外情境中,从另一角度看时可能是非常重要的。看来,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要做到对事物的内在性质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很困难的。为克服这方面的弊端,斯皮罗等人根据对高中阶段学习的基本认识提出了“随即通达教学”。

随即通达教学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学习者可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内容所涵盖的知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通达”,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的重复,即所谓的复习。这里的每次“通达”都有不同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在这种学习中,学习者可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因此,多次“通达”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和认识上的飞跃。

教学实践证明,建构主义的随即通达教学能强化、巩固科学概念,它对学生起积极作用的过程可这样表述:进一步让学生信服化学概念更正确,适用范围更广,先是在定性问题上,然后在定量问题上也是更加符合事实;让他们再一次把自己的前概念与化学概念对照比较,让他们发表看法,因为只有通过讨论,才可知道他们是否真正明确了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脑子里发生的转变,同时认识到这种戏剧性的变化是智力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过程;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有意义的日常生活中去。最后,还要提醒化学教师要注意:前概念;心理冲突;耐心、细致地把前概念转变为化学概念。:

3.4化学前概念转变的实例分析

在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的体系中,化学反应速率是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对“反应速率”的概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对于学生建构整个化学平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前,由于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理学中的宏观物体运动的速率,并且刚刚从日常生活中的速度(矢量)转变为速率(标量),在学生头脑中往往已有了关于“位移”、“距离”、“时间”、“加速度”等概念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速度”的概念存于意识中的图式。当教师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时,首先必须非常清楚的认识到学生头脑中这些原有的认知与知识;其次,通过对比实验直观的(反应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等)展现化学反应过程是有慢有快,然后可以借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模拟微观粒子在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过程(碰撞原理),这时的微观粒子的运动参数(速率、位移等)将被原有宏观的图式同化。最后可以通过学生再一次把自己的前概念(宏观的速率)与新概念(化学反应速率)对照比较,让他们发表看法,相互讨论。这样经过多次的“通达”,就有了原有的“速率”过渡到“化学反应速率”的进步,形成了正确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关于化学概念转变学习的研究,是当前化学教学改革的需要,是运用结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化学教学的需要,是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动向。如何发现学习头脑中那些朴素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概念,采用何种教学策略更好的帮助学习将这些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仍然是摆在我们中学化学教师面前需要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磊,苏伶俐,黄燕宁.初中生化学前科学概念的探查—科学学习心理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

[2]刘瑞东.结构主义教学模式初探.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1-2):77-79

[3]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范文篇7

1.为中学物理课堂创建教学的情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提升他们对物理概念的感知度.情景的创设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第一,实验法.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实验来教学能够清晰的展现出物理概念中所包含的内容和现象,相对于呆板的死记硬背,通过实验不仅能够让学生物理概念理解更加深刻,而且对于创建课堂的教学情境及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都能起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主动的投入到思考中.案例:对“大气压”这一知识点进行教学时,可以做如下实验进行相关的演示.取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并且在玻璃杯中装满水,在沿着杯口的地方平整的放着一张硬纸片,使杯口和硬纸片能够紧紧的结合,然后将玻璃杯倒立在空中.这时学生发现一个惊奇的现象,硬纸片及其玻璃杯中的水竟然没有掉向地面.对于这个出乎学生意料之外的现象,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深入地投入到探索宇宙奥秘的情境当中.当然,我们倡导教师多做一些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物理概念,但是实验要有一定的质量,不是随便应付了之,物理实验不仅能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同时还应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及其求知欲望的膨胀有所帮助,能够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物理概念的本质规律.第二,生活经验法.这是一个物理的世界,我们所处的环境就是一个物理的环境,物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通过生活中的仔细观察,学生还是能够接触到许许多多的物理知识及物理概念,并且用这些物理知识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在课堂上也能够利用这些生活中的知识及经验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比如说,学生走路时所产生的摩擦力、骑自行车及坐汽车时的惯性、跑步时的加速度等等生活实例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物理概念有着更加清晰的理解,并且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意识到,原来物理离自己这么近.

2.教学中进行思维的加工

物理实验能够让学生产生直接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真正的理解物理概念的奥秘,就必须让学生对这些感认识进行思维性的加工.否则,即使实验做得再好,学生对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表面和内在的联系、经验和科学之间的联系仍然会处在一种游离的思维状态.因此,要想让学生对概念有深刻的认识,必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建立物理概念,让学生在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一些感性的认识进行一些理性的思维加工,从肉眼观察到的现象中归纳出物理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慢慢的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案例:比如对机械功率这个概念进行教学时,通过实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做功时间一样,做功的不一定就一样;而做功一样,做功时间也不一定就一样.接着从这个现象中引导学生过渡到速度的概念:物体在相同时间内,所走的路程不一定一样,反之,通过相同的路程,时间也未必一样.这样从比较中学生可知,速度和功率的概念是相似的,在比较中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思维加工,就不难得出功率概念的定义.

总之,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加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扩散思维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能力.综上所述,本文简要的从创建情境及思维加工两个方面阐述了高中物理的概念化教学.总之,教师进行概念化教学时,应该注重联系实际,不仅要让学生建立感性的认知,同时还应该建立理性的思维.同时,教师也应该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总结经验,为高中物理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范文1篇8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体会

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对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最容易被兴趣所左右,所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明确学习物理概念的目的,是学生学好物理概念至关重要的一步;其次,要使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必须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认识规律。因此,在引入概念教学时,应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认识与认知上的冲突。例如:引入大气压的概念时,可让学生先做一做瓶子吞鸡蛋、注射器提高重物、吸盘挂重物等实验,并且在做这些实验之前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有亲生体验,这就为引入大气压这个概念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探究、建立概念

心理学家指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撇开客观事物的许多属情,抽出本质属性加以概括的过程。丰富的直观材料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但概念不是从对直观材料的感知中直接得出,必须通过思维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演绎等方式进行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例如:引入压强的概念时,通过观察小桌子正压和反压在海绵上时,产生的效果不一样,引导学生认识到压强与受力面积有关,再在小桌子上加上一个砝码,观察海绵凹陷的程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压强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老师的分析引导,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形成压强的概念。同时还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过程,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加牢固。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先提出物体是否一定要在受到力的作用下,才发生运动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猜想,引导学生设计斜面与小车的实验,学生通过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和交流后,可以得到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可以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能够很好地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三、联系实际、丰富概念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获得的概念往往较浅显且不完善,这就需要教师或学生来补充实例,在丰富的物理现象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如在得出了动能、机械能这些概念后,让学生通过荡秋千、跳蹦蹦床、滚摆实验等实际例子区分动能和势能,分析并解释它们如何相互转化,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注意比较、强化概念

学生在学习了物理课程以前,在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已有了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并形成了一些较固定的看法,要破除学生头脑中一些错误的看法,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用新的物理情境多次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掌握程度,并加以交流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物理概念。例如,进行压力与重力、压力与压强等概念的对比训练等。

五、重视实践、应用概念

心理学家的观点认为:掌握概念要有一个具体化的过程。具体化就是通过分析综合,将抽象概括过程中获得的概念运用于实际,通过实际来说明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因此,课上要利用所学概念来解释现象、分析实际问题、做习题、做实验等。例如:对冰棒周围冒“白气”的解释,可以加深对“液化”的理解;对在下午用电高峰期,灯泡的亮度为什么变暗的解释,可以加深对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理解。此外,课外要通过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研究性学习等活动使概念得以巩固和深化。

总之,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概念教学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去跟学生讲解,学生才能容易掌握得更牢固和透彻。

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范文1篇9

物理概念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其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进而掌握、运用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由于物理概念的抽象性特点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初中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常见的问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教学策略,对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着从学生学习物理概念中常见的问题、物理概念的特点与学生学习概念的思维特点、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二、初中生学习物理概念中常见的问题

1.先入为主、片面或者错误的生活经验造成思维障碍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与物理有关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它们往往对学生形成正确概念造成干扰。例如,在学习“密度”这个概念时,学生往往会根据生活中感知到的同样体积的铁比铝重,而铁的密度又大于铝,就得出“密度大的物体一定比密度小的物体重”这一错误的结论。又如,学习“浮力”时,学生会认为“上浮的物体浮力一定大于下沉的物体的浮力”。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学生受到了生活经验的误导,造成了思维的障碍。

2.由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导致过分依赖感性认识,一旦感性认识不足,便出现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

初中生由于抽象思维正在形成和发展之中,他们对于抽象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思维,这就出现了一旦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则往往无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也就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在学习“磁场”这个概念时,如果教学时没有进行相应的演示实验,形象地再现磁场的形状和作用,单靠学生肤浅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教师空洞的讲解、板演,就很难正确理解磁场的概念和作用。

3.隐含条件造成思维混乱

每个物理问题中,往往包含有显性条件和隐形条件。有时候隐性条件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初中生思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分析问题时,对于隐含条件的把握显得力不从心。例如,在学习“温度”这一概念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把一个初温相等的铁块和木块浸没于沸腾的水中,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铁块和木块的温度谁比较高?”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常常借助生活经验,认为铁比较容易吸热,所以温度应该较高。这一错误结论的产生,在于学生不科学的思维习惯,忽视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两个物体都和开水达到了热平衡”这一隐含条件。

4.多米诺骨牌效应

物理学中,有些概念的形成要借助已有概念的建立,如果前面一个概念没有掌握,势必会影响到另一个概念的形成。例如,在学习“功”这一概念时,如果学生对于“功”这个概念没有掌握,那么在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功率”等概念时,就会出现连锁障碍,引起多米诺骨牌式的效应。

5.数学公式和物理公式的混淆

初中生的心理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运用相似思维和类比思维时,一般的通病是不问实质,不看条件,形式地或机械地进行对比。例如,在学习“电阻”这一概念时,学生对于公式R=■,常常认为R和U成正比,和I成反比,而忽视了R所代表的物理意义,即R表示导体的特性。常温下,它只和导体的种类、长度、横截面积有关,与U、I无关。

6.思维定式的反作用和相联概念之间的混淆

在建立物理概念的时候,定式的心理效应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学习相联概念的时候,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会成为一种心理障碍,造成概念间的混淆。如,在学习“温度”“内能”“热量”这三个概念时,学生往往认为温度高的物体热量大,学生明显是由于思维定式的影响,把内能和热量这两个概念给混淆了。

7.运用概念时,张冠李戴,不能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出现这种问题,究其心理过程的实质,在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不足。具体表现是,学习完概念之后,对于概念的内容、公式、物理意义、适用条件都能倒背如流,但真正运用的时候,往往会张冠李戴,不能正确地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表述问题。如,在学习“功”这一概念时,对于功的两个要素、计算公式W=FS都耳熟能详,但在运用时,常常出现错误。如,下面这个问题:“一个人提着一桶重200N的水,沿着水平地面前进了5m,则这个人的拉力做了多少功?”很多初学者在回答上述问题时,都是习惯性地得出做功1000J这一结论。这种不加分析判断、张冠李戴地随便套用公式条件的错误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尤其普遍,其问题在于对于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没有正确理解。

三、物理概念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思维特点和过程

要解决上述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时出现的问题,必须对物理概念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思维特点和过程有充分的认识,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1.物理概念的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的产物。物理学的特点决定了物理概念是在观察、实验基础上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排除片面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抓住一类物理现象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并加以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在此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是基础,科学思维是关键。

(2)物理概念具有量的含义,可以用数学方法和测量共同来建立。许多物理概念是定量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如速度、功、电流等物理量。如,在建立“速度”这一概念时,就离不开路程和时间的测量,然后再借助数学工具来建立概念。

(3)物理概念中的物理量,还具有各自的特征。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反映出物理量各自的多种特征。如状态量、过程量、特性量或基本物理量、导出物理量等。尤其是导出物理量的建立,需要建立在前面基本物理量的正确形成的基础上,所以学好基本物理量对于建立导出物理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初中生学习物理概念的思维特点和过程

(1)学习物理概念的思维特点。一是建立概念时思维定式具有重要作用,既有正面作用,也有反面作用。二是易于用生活观念代替物理概念。三是表现出强烈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四是抽象思维能力比较低。

(2)掌握基本物理概念的过程,包括感知、理解、运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感知有直接感知和间接感知两种方式。直接感知就是通过观察、实验、参观、生产劳动等活动,让学生直接接触学习对象,对有关事物和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概念。间接感知就是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述,或利用各种形象化的直观的事物,使学生对有关事物和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概念。

理解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它是在大量的感知的基础上,提高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想象等思维活动,得出正确的概括性的结论,这是属于抽象思维阶段。

运用是由认识到行动的过程,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飞跃,是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加深理解知识的有效途径。

四、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的论述和说明,要解决前面叙述的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所以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实施好以下相应的教学策略。

1.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物理概念的教学环境

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必须首先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例如以下的几个办法。

(1)运用实验

运用实验,一是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和积极主动的思考。二是便于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印象,更好地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这个过程要求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达到了解现象、取得资料、发掘问题和勤于思考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密度”这一概念时,教师应该设计合理的分组实验,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实验数据,以便从中发现问题、探索事物的本质属性。比如,可以参照下面表格所示的信息,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组,A组负责测量铁块,B组负责测量木块,C组负责测量铝块,最后再汇总,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由于有大量的感知数据,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两个结论。

(2)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

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已经接触并积累了一些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经验,假如教师能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经验,也能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如,在进行“惯性”这个概念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味自己乘车时车子突然刹车和启动时身体不同的反应或者走路时绊到石头不慎摔倒等事例,都能把学生置身于物理环境中,让学生对惯性有着切身的体会与认识。

此外,借助漫画、板画、多媒体技术、实地参观访问等,也可以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

2.启发思考,教给方法,加强思维训练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概念的基础。要获得正确的概念,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完成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这个过程,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思考并教给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加强一些思维训练,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初中物理教学中,涉及的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观察实验法、初步的科学抽象概括法和比较、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还有运用简单的推理想象、定性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理想化法、等效法、类比法、运用数学工具表达物理概念等方法。例如,在教学“电阻”这个概念时,可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类比密度这个概念的建立过程,类比密度表示物质的特性而电阻也是导体的特性这个共同点。又如,教学“功率”这个概念时,也可类比“速度”这个概念。只要运用得当,使用类比的方法,前面的概念的正确建立势必对后面的类似的概念的建立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再如,在教学“蒸发与沸腾”“串联与并联”“热量与内能、温度”等概念时,都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来理清有关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在思维训练中,应注意充分利用思维定式的正面作用,尽量降低思维定式的负面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加强对这方面的训练。如,在教学“力”这一概念时,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扣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中的“相互作用”这四个字,这样学生一旦提到力,头脑中立即就会反映出“相互作用”四个字,对以后的知识运用很有帮助,这是思维定式的正面作用。又如,在学习“沸腾”这个概念时,学生已经形成这样一个思维定式:只要水温达到100℃就会沸腾,教学中应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克服这样的心理障碍,消除思维定式的影响,以有利于正确概念的形成。

此外,在思维训练中,应加强逆向思维训练和发散思维训练,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如,在学习“内能与温度”时,学生一般会理解“温度升高内能就增加”这个结论,此时教师若能借机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思考:“物体内能增加了,温度一定升高吗?”引导学生分析当水沸腾时,内能增加但是温度不变,借助这个特例来理解以上的那个问题,就可以正确理解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多进行这样的逆向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运用。

最后,在思维训练中,应注意加强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教学,逐步使学生理解内涵和外延,逐步深化和扩展对概念的理解。应注意加强对隐含条件挖掘的专题训练,让学生头脑中存在“隐含条件”这一思维定式,有利于在碰到存在隐含条件的问题时,这个思维定式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3.加强运用训练,实现知识迁移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也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因为只有通过运用,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概念,同时在运用中发现问题,以进一步解决问题,完善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所以教学中应及时地多提供一些运用概念的机会,如练习和实践活动等。在运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运用是使学生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例如,在教学完“惯性”这一概念后,教师可提问:如果锤头松了,应该怎么办?或者提问:怎么去除衣服上的灰尘?其中有何科学道理?当然,在设置问题加强练习时,问题和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典型性、灵活性和启发性是否突出。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能预见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能够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因势利导,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应该可以在教学实践中逐步解决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王志军,俞国祥.中学物理教材教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06.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范文篇10

关键词:初中生物;概念教学;问题;解决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04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024

生物学概念是人们对生物及生理现象本质特征的认识。生物课程标准指出:要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和理解生物学概念,同时发展各种能力。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被划分为十个一级主题,其又包含了50条重要概念,这些重要概念都是以陈述句的形式来表达的。在这些陈述句当中,又有若干个狭义的生物学专业术语,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称之为概念,笔者现就这些概念的教学谈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正视问题,追根求源

初中生物课本中几乎每一节都有概念性名词,教师对这些概念的教学在生物课堂中举足轻重,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生物教师要开动脑筋,想出各种办法,克服以下的种种困难。

(一)前概念的影响

所谓前概念,通俗地讲就是学生在学习某一概念之前,其头脑中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充满了影响其观察和理解的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原有概念。学生头脑中的这些前概念对将要学习的概念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影响。比如,学生在学习“花的结构”时,当教师问什么是花的时候,有的学生会指着花瓣回答“这就是花。”在学生的头脑中他对花的前概念就是指花瓣,因为它颜色鲜艳,占据了一朵花的明显的位置。学生头脑中存在这样的前概念是正常的,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会知道一朵花包含很多结构,而它的主要结构是雌蕊和雄蕊。学生的前概念是不准确的,需要做出修正。这样,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对前概念的一个修正过程。

(二)生活经验不足,缺少感性认识

初中生物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依赖性很强,那些缺乏必要的感性认知能力的学生,在学习初中生物时会遇到很大困难,往往导致机械学习。例如,当他们学到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网状脉、平行脉的时候,教师让他们举例子,他们往往说不出来。在学习植物利用营养器官进行无性繁殖的知识时,即使是农村地区的学生现在也很少有过扦插、嫁接、压条等方面的生活经验,学生缺少了社会这个大课堂,对他们来讲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三)抽象概念本身难以理解

生物学中有很多概念本身就很抽象,比如光合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这是相当抽象的一个概念,它只是植物的一种生理过程,看不见、摸不着,光靠语言叙述学生不可能理解。叶绿体什么样,植物又是怎样把二氧化碳和水变成了淀粉和氧气的,如此种种,学生会产生诸多疑问。除此之外还有呼吸作用、吸收作用、蒸腾作用、运输作用等等,这些概念都十分抽象,需要通过实验验证,在实验支撑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理解。

二、针对问题,灵活解决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当学生对新概念的学习产生困难的时候,就需要教师适时、巧妙地进行指导。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做到能灵活地运用概念。那么,教师具体的做法有哪些呢?

(一)鼓励学生多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初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已经很强大,足以使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获得大量信息。大自然中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它所蕴含的生物科学知识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用眼睛去看世界而不再是用耳朵听世界。只有到了自然界中,学生才会真切地观察到种子是怎样萌发的,蚂蚁的群体是怎样分工的,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什么是生态系统,什么是物种多样性,不需要教师再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会更深刻、更准确。

(二)变抽象为具体

抽象概念之所以抽象是因为其或是结构微小,或是其本身只是生理过程,根本就是看不到的,学生不能直观地观察到,对概念的内容没有了解,更不可能想象得到,因此,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此时,教师可以用模型、动画、图表等把概念的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

1.借助模型,使概念更直观。例如,在学习人体的呼吸运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制作模型,可以用木条和螺丝钉制作肋间肌舒缩引起肋骨和胸骨运动的模型,还有用空饮料瓶、塑料管和气球等制作膈运动引起胸廓容积改变的模型,学生通过制作模型并直接观察,会对平时见不到的结构有一个直观了解,有利于他们对概念的学习。

2.借助多媒体视频,使概念更生动。比如,学生在学习植物的双受精的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展示双受精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清晰直观地看到双受精的过程,从而对概念的理解更准确、形象。

3.借助图表,使概念更富有逻辑性。在学生学习染色体、DNA、基因等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于图表来更好地揭示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4.通过实验练习,使概念活化。光合作用这个概念十分抽象,学生不可能想象和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比如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光合作用会释放氧气、植物的光和作用需要叶绿素、光和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等等,这些实验证明了光和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它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场所是在叶绿体中。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一个理性的理解和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对概念的学习。

5.通过比较,使概念内涵更清晰。比较的方法在生物学的学习中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教师要善于利用它来组织教学。比如,教师在讲到血浆的知识的时候,也会碰到一个概念叫血清,学生可能会混淆,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比较告诉学生血浆是血液中除去血细胞后的液体部分,而血清是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或指纤维蛋白已被除去的血浆。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区分这两个概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生物学概念并不难教,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真正的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教师是否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要教师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和一颗聪慧的心,再加上集体的智慧,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教学难题,都会在我们的面前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范文篇11

如何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进而掌握规律,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物理概念,没有这个物理概念行不行。如何建立一个概念,一般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实现:

1.创造学习物理概念的情境

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新颖的、有趣的现象,能产生好奇心。也就是说只要他们对某些事物产生有意识的注意,能提出问题、进行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顺利进行。

①通过实验。对于学生而言,因缺乏建立物理概念所需的足够的感性经验,要学好某一个物理概念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应该通过一些典型实验,使学生获得鲜明的感性知识,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从而形成概念。如,讲“浮力”概念,可先做一个演示实验: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重物,再用手向上托住重物,使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变小;把重物放人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也变小了,由此对比引人“浮力”的概念。

②利用已有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观察和接触过许许多多物理现象和应用物理知识的事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样也可以创设一定的学习物理概念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引人“压强”概念之前,先列举一些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蝉是怎样从树上吸到汁液的?大漠中为什么只有骆驼才堪称‘沙漠之舟’?在雪地里行走为什么要穿上雪橇呢?”等,并通过分析这一类现象来引人“压强”概念。

③按新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展开。新概念与旧概念、旧规律之间往往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抓住这种相关的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逐步展开,自然地引出新的概念,也是创设有效学习物理概念情境的好方式。例如,以一定的实例为依据,由速度到速度的变化,再由速度变化的快慢到加速度,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出加速度的概念,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引人这个概念的客观性和必要性,是学生原有知识的继续。从而使知识系统连贯,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并不断地深化。

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其他的方式方法,通过启发式的提问,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也可以创设良好的物理教学情境。

2.进行思维加工

前面说的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情境,目的在于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清晰的表象。但要将其形成具体的概念,还要进行思维加工。例如,密度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验得出的数据中,引导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可得出:对同一种物质,其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个与质量和体积无关的恒量;对不同的物质,其比值不同。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思维加工,可发现同种物质这个恒量相同,不同物质这个恒量不同,可见这个恒量能表征物质的一种性质,并引出密度这一概念及其数学表达式。

3.应用

教学的目的就是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物理概念具体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使他们在运用物理概念联系实际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深化和活化概念,同时也能逐步领悟运用概念去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他们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采用多种方法形成物理概念。物理教学不可能像物理学家创立概念、发现定律那样事事都能亲身经历、实验。但是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来实现物理概念的形成。例如,①类比方法:就是借助类比来建立概念。如用水压类比电压,用电场类比磁场等。②理想化方法:在物理学中,实际研究对象和它所处的环境一般比较复杂,决定的因素和受约束的条件很多,如果不分主次轻重地考虑一切因素和条件,那么必然会使问题复杂化而无法研究。例如,在我们学习光线的时候光线是一束的,而且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的见的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来将问题简化。③推导法:就是依据概念之间的联系,由一个或几个概念推导出另一个概念。例如,由速度、速度增量、加速度等概念推导出向心加速度等概念。

2.注意学生头脑中存在“前概念”。所谓前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物理概念之前,脑子里对这一概念形成的已有认识。学生往往会将事物的一般属性与事物本质等同起来,与事物的状态或事物变化规律等同起来,因而不能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例如,亚里士多德关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观点,虽早在17世纪已被伽利略和牛顿等人否定,但直到今天我们在课堂上讲“运动和力”的概念时,这种错误观点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定式。再如,在学习“惯性”这一概念时,学生往往会把惯性与惯性定律混为一谈。惯性与惯性定律,虽有一定联系,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惯性是一个物理概念,概括的是自然界中所有物体所共有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一条物理规律,它与“惯性”之间有着原则性的区别。因此,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要注意发现和剖析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前概念。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范文篇12

关键词:多种方式;加深;化学;概念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3)30-0036

一、紧贴生活现象,形象生动地感受概念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化学现象,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化学现象可以形象生动地理解化学概念。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败和瓷碗破碎等变化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食物腐败之前可供食用,腐败之后不能食用。为什么食物腐败之后不能食用呢,引导学生得出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不过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该变化是物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加强实验教学,真实确切地引出概念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对于实验内容有直观确切的感受。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教师可以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来证明。教师可以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充分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在运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

三、紧扣关键词语,讲清讲透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并紧扣理解概念的关键词语。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关键词“纯净物”。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四、分解复杂概念,准确深刻地理解概念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的概念需要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另外如“催化剂”概念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概念之一。在讲解时要阐明催化剂是相对于特定的化学反应才有意义,它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决定反应能否发生,也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五、纵横延伸概念,有效减少困惑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概念学生比较困惑,需通过概念延伸教学,帮组学生理解概念,同时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如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P48关于“盐”定义为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学生根据定义可能无法判断NH4NO3、NH4Cl等物质是否为盐。对此,教师可以将盐的定义延伸拓展一下,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以后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就不会困惑了。另外,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学生无法理解: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反应类型。如果教师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延伸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或难电离的物质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质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六、抓住概念“核心”,理解概念本质区别

物质分类中学化学概念考查的热点重点,考查的方式灵活多样,题型背景层出不穷,混合物和纯净物辨析区分更是许多省市命题考查的热点。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如“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性质、固定的化学式。“混合物”至少有两种成分,每种成分都保持各自的性质,而且每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通常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据此学生结合自己的化学认知结构便可以正确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了。

七、加强课堂解题,巩固加深概念理解

及时有效的习题训练对于巩固教学成果十分必要,因此,要整理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学习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后,为使学生能根据实验得出概念的意义,正确区分这三种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让学生区分:1.石灰乳,2.牛奶,3.敌敌畏乳油,4.敌敌畏与水的混合液,5.敌敌畏的酒精溶液,6.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体,7.白磷与二硫化碳溶液,8.食醋,9.石灰沙浆,10.爆鸣气。学生回答后,根据掌握程度进行讲评、分析、纠正错误。还有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适当安排这样的巩固性习题,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公共建筑特点范例(12篇)

    - 阅0

    公共建筑特点范文篇1关键词:艺术化,公共艺术,城市建筑,建筑形态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

    数字乡村治理范例(12篇)

    - 阅0

    数字乡村治理范文1篇1内容提要:涉农信访在整个信访总量中所占比重最大,其基本上以农地纠纷为内容。以保障农民自治为己任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实施过程中被误用或滥用,这.....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