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特点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公共建筑特点范文篇1

关键词:艺术化,公共艺术,城市建筑,建筑形态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态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公共艺术如何使其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1.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是一门技术,但终究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它寄寓了公众美好的记忆、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种伟大的公共艺术。

1.2建筑的载体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或艺术表现形式给予加强,甚至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实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的统一(图1)。看到狮身人面像,我们必然联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伦伊什塔尔门则与华丽的釉面装饰相联系;兵马俑、石马石虎是秦汉陵墓建筑的艺术符号;哥特建筑样式同样笼罩在拱顶和玻璃镶嵌的精美装饰下。这些艺术形式附着于建筑实体或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凸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历史的闪亮标志。

建筑艺术不仅是诸多艺术作品重要的物质载体,而且有实际的物化功能,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创作中也有多方面的体现,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质功能和艺术表现力,成为新时代有力的注脚,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极地影响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完善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意义。

1.3百分比艺术建筑

在公共艺术融入城市建筑空间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欧美国家已有相当长时间的成熟运作,在发展公共艺术的宏观规划机制上摸索并建立了“百分比艺术建筑”的作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涵义是:用艺术来从事环境建设,使艺术与周围环境融合,因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公众艺术。“百分比艺术建筑”的基本作法是: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以有效的立法形式,规定在建设新建筑的时候,从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提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它仅限于用作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这种作法好处在于,依靠长期立法和政策的强制性保障,使公共艺术的建设实施资金有了非常稳定的保证,从而使得城市公共艺术顺利健康的发展。

法国早在1951年制定了“1%”法律,并在1960年后普遍施行,美国的公共艺术就是在“百分比艺术计划”这一法律化形式的推动下逐步走向兴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要城市的建筑形式由以往注重立面建筑装饰的砖石低层建筑发展至国际风格的玻璃、钢结构的高层建筑,建筑往上发展的同时建筑间留出了大量公共空地,在政府“百分比艺术计划”的援助下,在州、市、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下,大批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得以产生,创造出美国现代城市新景观。美国各大城市里费城最早将“百分比艺术计划”法律化,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更于1967年成立。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里,由国家艺术基金会配合国家综合服务部开展公共艺术推广工作,在政府建设工程预算中拨出低额百份比用作公共艺术基金,通常是建筑预算的1%,由此70年代以后美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如雨后春笋般成长。

“百分比艺术建筑”可以说明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在具体推广实施过程中,是与建筑密切相连的,利用建筑工程的部分预算,通过政策和法律来保障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融合。

2.城市建筑公共艺术化的建筑形态选择

2.1纯几何体

公共建筑特点范文

关键词:大型公共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建筑节能管理体系

Abstract:thispaperinthefullanalysisbuildingenergymanagementsystem,andonthebasisoflarge-scalepublicbuildingsincombinationwithunitbuildingareaofhighenergyconsumption,energysavingpotentialcharacteristicsandenergy-savingmanagementrequirements,putforwardinlarge-scalepublicbuildingssetupenergymanagementsystemintheproposal,usedtomastertheenergyutilizationandenergyuseofscientificmanagement,andfinallyreachthegoalofsavingenergy.Andexplainstheenergymanagementsystemsdesigngoal,function,designelementsandstructure,canbeusedtoguidelarge-scalepublicbuildingsenergymanagementsystem.

Keywords:large-scalepublicbuildings;Energymanagementsystem;Buildingenergyefficiencymanagementsystem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型公共建筑经常被作为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兴建大型公共建筑既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又增强了为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新建建筑中大型公共建筑的比例呈增长趋势。大型公共建筑一般指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枢纽等公共建筑。由于此类建筑结构和用途的特殊性,且往往片面追求外形,用能系统复杂、运行工况变化大、影响能耗因素多,再加上再设计、施工、使用和运行维护等环节的粗放式管理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当前的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往往是耗能的大户。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我国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高、能效低问题突出。根据清华大学与建设部的2007年研究抽样调查,大型公共建筑面积占城镇建筑总面积的比例为4%,但消耗的电量却占22%[1]。据测算,我国大型公共建筑单位面积年耗电量达到70~300kWh,是普通居民住宅的10~20倍,其节能潜力亟待挖掘。

(2)超过70%的大型公共建筑没有专职的节能管理人员,大多数大型公共建筑业主的用能设备管理仅仅是从安全使用的角度考虑,缺乏系统的能源管理制度和手段,不能及时掌握能源的整体消耗情况,对主要用能设备的运行情况和节能状况未能及时把握及管理。因此,建立建筑能源管理体系,依靠先进的节能管理手段来实现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约束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和提升物业管理的运行管理水平,提高运行管理效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多能源系统与复杂负荷的结合体。在能源危机的今天,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越来越普遍,大型公共建筑的这一现象尤为明显。大型公共建筑可能设置多种能源,如常规电制冷、三联供、地源热泵、冰蓄冷、蒸汽供热、太阳能、风能等。这么多能源在楼宇中综合使用所带来的多能源的协调优化、负荷预测与优化控制等问题将逐步凸显。

(4)缺乏有效的能源管理手段。大型公共建筑往往同时伴随着供能系统众多、用能系统复杂、位置分散、用能信息量庞大等特点,常规的、针对设备或能耗的管理系统(如BA系统、能耗监测系统)一般只注重对设备自身管理或对能耗的计量监测,缺乏对整个能源的系统管理。因此,为保证整个建筑的能源的优化运行必须建立具有有效的监视控制、完善的通信系统、科学的分析诊断、合理的优化管控的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同时结合建立的能源管理体系,实现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的有效管理。

由上可知,我国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高,节能潜力巨大。其节能改造工作成为了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结合“十二五”期间我国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降低15%的节能目标,这就需要针对大型建筑的使用特点,建立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科学地进行能耗监测、分析诊断、优化管理与控制,提高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利用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本文将在充分研究分析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大型公共建筑的特点及需求,提出大型公共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功能以及架构,用于指导大型公共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建设。

2、建筑能源管理系统

建筑能源管理系统是指对建筑物或者建筑群内的变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电梯系统、空调系统、供热系统、给排水系统等能源使用状况实行集中监视、分析管理和分散控制的软硬件系统。目前所提的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三类:

公共建筑特点范文1篇3

关键词:节能技术;公共建筑;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201文献标识码:A

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行业执行标准,以具体监管城市建筑工程节能工作。将节能工作落实到实处,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点。严格地采取节能措施,让每一位公民真正树立起全面的建筑节能观,是政府工作的最终目标。全面的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该行业各个企业、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只有将节能环保工作落实到实处,才能将可持续发展进行到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国公共建筑节能工作进展

1.1积极推动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

2007年,印发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组织实施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示范。根据文件要求,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识别高能耗建筑和重点能耗建筑;支持有一定工作基础的省市建立公共建筑节能监测平台,促进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拨付资金约7亿元,支持北方等9省市开展公共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平台建设示范,支持北京大学等72所高校进行节约型校园建设示范。通过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摸清了全国公共建筑能耗情况,区分了重点能耗建筑和高能耗建筑,激发了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需求。

1.2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开始启动

为了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2011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在深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中央财政将选择在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立健全、节能改造任务明确的地区,组织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规模化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充分发挥政策的综合示范效应。重点城市在批准后两年内应完成改造建筑面积不少于400万平方米。对节能改造重点城市,中央财政将给予每平方米20元的财政资金补助。2011年,天津、深圳、重庆被列为第一批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试点。

1.3大力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机制建设

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机制能充分发挥市场在建筑节能中的作用。2010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按年节能量和规定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资金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共同负担,其中:中央财政奖励标准为每节约1吨标准煤奖励240元,省级奖励标准为每节约1吨标准煤奖励不低于60元。另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节能服务行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暂免征收营业税和增值税,并给予“三免三减半”的所得税优惠。

2.我国公共建筑节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公共建筑能耗水平依然较高

据统计,公共建筑单位面积平均能耗是50~70度电,其中大型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为150~300度电,是城镇普通居住建筑单位面积耗电量的10~20倍,公共建筑的面积不到城镇建筑面积的4%,却消耗了全国城镇建筑总耗电量的22%以上。而且,远高于同纬度发达国家能耗水平,是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同类建筑的1.5~2倍。

2.2公共建筑能耗增长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建筑服务水平要求提高,公共建筑规模、体量与能耗强度快速增长。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美国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日本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韩国90年代都出现了公共建筑能耗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增加1倍的情况[1]。我国目前公共建筑总建筑面积约80亿m2,总能耗1.5亿吨标准煤,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5倍和2倍。如果继续按这一趋势发展,到2022年我国公共建筑能耗将至少是目前的2倍,超过3亿吨标准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难以承受。

2.3公共建筑节能服务市场发展滞后

公共建筑粗放式用能管理模式仍未改变,能源浪费现象突出,专业化的能源管理支撑能力不足,合同能源管理等现代化节能服务机制仍未建立。一方面,公共建筑节能项目规模相对较小,节能收益相对较低,影响了节能服务公司在公共建筑节能领域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公共建筑节能服务项目实施中标准、检测和验证问题滞后,公共建筑节能量目前尚无统一的测量和计算方法,导致节能效益无法确认,严重制约了节能服务项目的发展。

3.公共建筑节能政策设计原则

公共建筑节能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为促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有效开展,其节能政策设计应坚持下列原则。

3.1强制性节能与经济激励节能相结合的原则

公共建筑大体上分为政府办公建筑和商业建筑两大类,对政府办公建筑来说,按照“实报实销”的能源费用征收管理体制,经济激励对其吸引力并不大,相反,适当的强制性行政指令,往往更为有效。因此,针对公共建筑业主对象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策略,对政府办公建筑更多的通过行政指令强制其进行节能改造,对商业建筑则通过经济激励政策引导其节能行为,有效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

3.2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

公共建筑节能的外部性因素往往导致市场配置资源失效,需要政府加强政策的引导。特别是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投入资金量大,在市场配置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培育市场主体,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因此,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应采取“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的机制,引导更多的企业参与和投入进来,最终形成相对完善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3.3能耗总量控制与分项细化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是个系统工程,包括建筑围护结构、建筑用能设备与系统、能耗计量系统的节能改造,在政策设计时,不仅仅要考虑节能总量目标的实现,更要注重分项细化目标的制定,引导公共建筑主体在实施建筑能源审计与节能诊断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分项细化的实施方案。

3.4技术节能与行为节能相结合的原则

推进建筑节能、提高节能效率,离不开节能技术的进步与革新,但更应看到,建筑使用者的节能行为又是最为简单而有效的节能途径。因此,建筑节能政策设计要在关注节能技术进步同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公众节能意识的培养。技术节能与行为节能结合起来,才能使节能效果最大化。

4.公共建筑节能政策建议

4.1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建筑节能专项审查制度

完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技术指南、技术政策体系建设,加强建筑用能设备管理,研究建立推广、限制、淘汰技术产品目录。建立公共建筑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明确节能评审机构主体,在工程设计、建造、验收阶段,强化建筑节能专项核查。

4.2推进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常态化的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制度。已批准的省级能耗动态监测平台,继续扩大纳入监测的城市范围;继续扩大省级能耗监测平台试点,争取“十二五”期间,建立覆盖全国的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完善能耗数据实时监测系统建设有关的行业标准编制,科学指导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耗监测工作。

(2)提升能耗数据分析能力和水平,推进能耗定额制度建设,切实发挥能耗监测在建筑节能中的作用。

(3)提高管理水平,逐步拓展监测平台功能,不仅仅完成能耗监测、能耗审计,还要能科学地控制能耗设备的运行方式,给出最佳的节能运行方案。

4.3完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制度办法,加强节能改造技术指导

在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已经建立健全,能够实时掌控辖区内公共建筑能耗信息情况,详细统计高能耗建筑和重点用能建筑能耗情况的基础上,节能改造任务明确的城市和高校,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要求“十二五”期间,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下降20%以上,其中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30%以上。

4.3.1完善财政资金奖励补助办法

目前的财政奖励资金是按改造的工作量核定的,但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涉及内容广泛,不同改造任务间的成本相差很大,统一标准量化有失政策的公平性和可行性。鉴于进行节能改造的公共建筑都已纳入监测平台,能够准确掌握建筑能耗情况,因此可以采取“目标考核奖励”的办法,即批准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或高校,能够在两年内完成单位面积能耗下降20%目标的,给予奖励。否则,收回奖励资金。

4.3.2科学规划节能改造流程

由于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系统的复杂性,在建立节能监测平台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从能源审计到节能效果评估上进行全过程规划,以达到节能效果最大化。一是能源审计,确定重点用能设备、重点系统,找出耗能不合理和具有节能潜力的领域;二是节能诊断,对能耗的现状及形成原因进行深入了解;三是节能改造方案,按照节能诊断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节能改造方案;四是实施节能改造;五是实施节能运行,调整优化系统运行策略;六是节能效果评估。

4.3.3鼓励采用低成本的节能改造方式

要转变节能改造观念,倡导在实施建筑能源审计和节能诊断的基础上,对既有建筑物围护结构及用能系统通过采用成熟可靠的无成本(优化运行管理、完善物业管理等)、低成本(改造投资额较低,节能效果明显、投资回收期较短)节能措施实施节能改造。

4.4大力推进节能机制创新,加强节能服务能力建设

各地应依据监测平台,通过能耗统计、监测,摸清能耗基线、确定能耗定额。在确定能耗定额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建立基于能耗限额的用能约束机制,通过超定额加价制度,或公共建筑节能量交易的方式,激发节能改造需求,实现降低能耗目标。

参考文献

公共建筑特点范文篇4

关键词:艺术化,公共艺术,城市建筑,建筑形态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潮流,在讨论建筑生产与审美接受中往往倾向于后者,在讨论建筑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时偏重于精神功能,在讨论建筑的技术文明与人类文化对建筑的作用时更强调人类文化等,在城市建筑形态中这种倾向更是明显,这些现象和潮流反映出今天建筑活动对人的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有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需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表达主要是把建筑形态的艺术表现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去寻求公共艺术与建筑形态融合的策略、方法和原则,并探究公共艺术如何使其象征语意、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通过建筑形态的艺术化表达出来,从而使公众对城市空间形态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1.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1.1建筑艺术的公共性

建筑,作为功能的实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是艺术介入生活的体现。生活的经历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强制性”的,人们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视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无论建筑材料是石块、砖瓦、混凝土或钢筋,这些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与其他艺术和工艺品相比,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师们所采取的设计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更为直接。所以建筑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它总是试图达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是一门技术,但终究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责任,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它寄寓了公众美好的记忆、理想、期望,它就是一种伟大的公共艺术。

1.2建筑的载体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不仅要有实用功能,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性。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价值,往往可以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或艺术表现形式给予加强,甚至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回顾历史和传统,公共艺术的生存和发展从没有脱离与城市、建筑、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例如传统公共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依托或是附着建筑内外空间的如壁画、雕塑、工艺美术品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与建筑空间有机而系统的融合在一起,强化了建筑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义,使整个建筑空间传达着特定的意义,实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表达的统一(图1)。看到狮身人面像,我们必然联想到金字塔和埃及文化;巴比伦伊什塔尔门则与华丽的釉面装饰相联系;兵马俑、石马石虎是秦汉陵墓建筑的艺术符号;哥特建筑样式同样笼罩在拱顶和玻璃镶嵌的精美装饰下。这些艺术形式附着于建筑实体或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与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并凸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历史的闪亮标志。

建筑艺术不仅是诸多艺术作品重要的物质载体,而且有实际的物化功能,时代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思潮在建筑艺术创作中也有多方面的体现,建筑以其特有的物质功能和艺术表现力,成为新时代有力的注脚,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积极地影响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完善着公共艺术的审美意义。

1.3百分比艺术建筑

公共建筑特点范文篇5

中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公众对唐山文化类公共建筑的关注和需求也在逐日剧增,而日新月异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严重问题隐患。本文将以场所精神为理论基础,通过客体环境城市特质传播和主体公众多功能体验性设计方法的探析,营造公众在环境中的安全感、存在感和认知感,重新搭建起当代文化类公共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发挥当代文化类公共建筑的文化媒介作用,延续城市的文化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关键词:文化类公共建筑;场所精神;城市特质;体验;

中图分类号:TU113文献标识码:A

文化类公共建筑主要存在目的是为了人类历史文化的延续传承和研究、教育,以此展现一个城市辉煌的文化艺术历史,向公众传播文化知识、陶冶人高尚的审美情操。而随着共生秩序的兴起,经济的发展,科技信息的共享,人们不满足于仅有的物质生活,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此环境背景下,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文化类公共建筑中,博物馆的参观人数从2004年的9739万人次增至到2013年的1.5亿万人次,全国博物馆的数量也因此每日剧增。文化类公共建筑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成为社交空间场所,一个依托物理空间环境下的超越,一个承载城市文化、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内涵的媒介空间。

诚然,文化类公共建筑具有了新的特点和作用。因此现有文化类公共建筑首先应改变以内部为主的设计模式,与所在的环境相联系。缘于“空间不是物体得以排列的环境,而是物体的位置得以成为可能的方式。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把空间想象为充满所有物体的一个苍穹,而是应该把空间构想为连接物体的普遍能力。其次重视参与者公众的因素,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可见“求知”对人们是不可替代的目标。而文化类公共建筑是人们求知行为发生不可或缺的文化性场所之一。对于工业化城市唐山而言,如今,我们生活的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快节奏的城市发展,产业结构转型,给人们带来的是彷徨和孤独指数的剧增,诚然,唐山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环境场所精神的营造亟待改善。本文将以场所精神理论为依托,对唐山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环境,通过客体环境城市特质传播和主体公众多功能体验性设计两个方面进行方法探究。

一.客体环境城市特质传播的设计方法

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环境的界定使建筑外部环境所营造的空间是积极而有意义的。美国著名建筑师路易斯・康曾经说过:“在一个空间里要做些什么?要使一个空间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在这样的前提条件确定以后,就可以决定空间的大小,形状和设计了”。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环境的结构由三维度的空间元素组成,可区分为实体和空间这两个组成部分。空间由实体来界定,实体处于空间之中,二者是互为前提而共同存在的统一体。同时借由元素组合而深层次表达的空间特质,各个元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而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环境在设计中通过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层次的分析与研究,借由建筑界面、道路、区域、边界、节点、小品不同方面进行细节化设计进行体现,使自然的地表结构被赋予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将原有地景环境向各个方向发展,赋予了这个城市环境新的形态和意义。

唐山文化类公共建筑的设计不能简单地热衷于内部空间,应更加关注外部空间环境场所精神的塑造,以搭起文化空间载体和文化本体的关系,从而起到一系列经济、社会效益。不同类型的文化类公共建筑在建设之前会进行一系列系统而周密的思考与规划。随着不断发生地环境危机,人们对环境的关注日趋增强,意识到环境是人类不可获取的基础生存条件,不遵循和保护自然环境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然而在“天”“地”间具有特殊的时间和空间特征,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则会展现出不同的特质和意义。《庄子・秋水》里河伯贻笑大方的故事寓意:周边环境品质同人的情感特征有着相似的结构模式,优美宜人的环境能够与人的情感更好地融合和认同,帮助人健康完美的成长。因此,人为元素的介入,不同类型的环境条件对审美有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不同类型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环境场所精神的塑造方法。本文以确定唐山文化类公共建筑所处位置为首要因素,将文化类公共建筑选址分为中心城环境区、城郊自然风光区和改造型环境区三类,以便更好地与文化本体发生关联激发价值。

比如任一一类文化类公共建筑选建在唐山中心城环境区将拥有良好地时代环境特征,交通通达性高,人流流动性强等优势。对于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环境的设计需要结合中心城环境的经济与政治活动,文化多元性以及公众需求的多样性等特点进行城市特质设计规划,同时在设计时需要利用上述优势来弥补城市环境的不足,营造自然和人文环境共存的空间,同时结合不同的区位特征,如中心城公园广场区、中心城住宅区、中心城建筑密集区等区位特征,增加与之相应的功能性以供公众体验,实现与周边环境的共生。正如王辉建筑师设计的唐山市城市展览馆,通过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实现了与环境的融合,城市历史延续,公众的共鸣。

二.主体公众多功能体验性的设计方法

唐山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环境是一个由客体空间环境和体验主体人构成的复合整体。空间是相对抽象的概念,一旦空间具体化,被人所感知,才使场所具备形成场所精神的可能。因而,人是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环境场所精神营造的关键,只有人在文化类公共建筑空间中与之发生互动,感受到此时此地,感知场所中的存在感、安全感和认知感,场所精神的意义才得以实现。没有人的参与,文化类公共建筑仅仅是“场”或是“馆”,失去其原本发挥的价值。目前,数据分析可知,15―59岁之间的人群占69.2%,这区间人群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文化素质高,同时需求多元化的体验,而欧洲理性中心主义影响下,标准化的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却与潜在人群的需求之间产生了严重矛盾,单调、乏味成为当下文化类公共建筑的代名词。固然,设计师应抛开系统化、理性化的束缚,以公众的需求为基础,通过性别、五感、行为和情感四个方面并结合客体环境进行分析,增添适合环境又能凸显建筑自身类型的扩展功能,以此推进唐山城市品牌性传播。

比如医学研究表明,往往人的心理会对行为产生漠然不同的影响。比如相对较矮的男生和女生,在常时间思考身高的问题状态下,心理感受会将身体进一步缩短,人们就会有强烈买高跟鞋或是增高鞋的欲望。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环境的设计可以说是时空的设计,不仅仅有富有特质的空间结构,同样亲切、自然的时间结构关系也是不可或缺的设计目标。设计方便于人的空间路线仅仅是不够的,人,是在被动地在空间内移动;只有人身体行动舒适的同时内心也得到了满足。人,是在借助设计师的引诱主动地在空间内移动和活动,他,不断地被下一个空间的切换所吸引,所好奇。这种行为形式的营造,人,是存在于环境之中,存在文化类公共建筑中,从而给予公众安全感、认知感与存在感。例如唐山博物馆在与环境共生的同时,通过外部环境行为设计的体验激起多功能体验。

唐山文化类公共建筑外部环境的设计,在共生秩序和场所精神理念的驱动下,需要建筑“内”部与“外”部的融合,并且朝着与城市相共生的方向进一步深化。依托于城市,建筑外部环境的形式和内涵不断延伸和深入。从传统简单的依靠视觉审美为评价标准,发展至蕴含唐山城市特质的物质或是形式的场所环境,一个从建筑―建筑外部环境―城市的体系。中西方的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对环境的营造方式和显现的效果也会有所差异,我们应在全球化的发展下通过适当地设计手法改变现状,营造场所精神,创造人与建筑外部环境、人与人、人与城市的互动,展现唐山城市品牌特质,促进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日)黑川纪章.编著.覃利、杨熹微等译.共生思想.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乐嘉龙.外部空间与建筑环境设计资料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1,4。

[3]朱建军,吴建平.生态环境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75。

公共建筑特点范文篇6

【关键词】公共建筑;居住区;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公共建筑主要包括商业建筑、文教建筑和市政公用建筑三大类型。公共建筑设计应满足我国建筑方针“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设计时如何处理好适用、经济、美观之间的关系,并能合理配置优化设计,这点非常重要。笔者结合多年设计经验,探讨公共建筑设计适用、经济、美观的相关内容,供业内人士参考。

1、公共建筑设计一般性原则分析

1.1总体规划布局,注重均衡协调

公共建筑设计是一项包含社会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综合性设计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功能关系、体形空间组合、建筑尺度比例、结构形式、艺术造型、安全卫生等多方面需要,恰当地处理好功能、技术、经济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地域特点、环境效果、自然条件、民俗传统、城市规划和审美需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公共建筑设计时应统筹兼顾、综合构思、均衡协调,不可妄自偏废、喧宾夺主。

1.2以人为本设计,体现居民需要

建设居住区公共建筑的目的在于服务于居民,为居民创造便利的生活设施和完善的生活空间。因此,公共建筑的设计应突出以人为本,为居民服务的思想。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建筑的卫生要求。如公共建筑的日照、采光需要;南方地区尤其要重视夏季遮阳、隔热、通风要求;避免噪声、空气污染等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处理好生活污水、垃圾等[1]。

(2)公共建筑的安全需要。居住区内应明确公私分区的界限,使公共活动区不影响私有区域的安全,因此街道内应安装监视设备。另外,还要考虑公共建筑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交通安全问题和使用安全问题。

(3)公共建筑的便利性。应充分考虑公共建筑在居住区中的位置,减少其服务半径,方便居民到达;还要考虑公共建筑的多样性,以方便不同居民的需求,例如老人和儿童的休闲场所等。

1.3个性化设计,提高识别性

居住区公共建筑应通过各种造型、创造性的色彩运用与不同材料的搭配实现个性化,提高建筑的识别性;还可以通过功能集结形成类似集市的环境特征以及与街道、绿化带、广场等结合构成特色场所;公共建筑如能成为地标建筑更增添居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提升精神文化品质。

2、公共建筑设计观点的延伸讨论

2.1公共建筑设计适用性分析

⑴商业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商业功能。商业设施的布置有分散和集中两种方式。实践证明采用分散布置方式,虽然服务半径较小,但与居民的购物行为不符,因而使用率低,效益差。而采取集中布置在出入口的方式较受欢迎,一是与居民出行规律相吻合;二是货比三家,有竞争性,可以增强居民购物的欲望;三是符合商业设施的聚集效应。商业设施可以采用成街布置、成片布置、混合布置等几种形式[2]。

⑵文教建筑设计要关注其环境需求。居住区文教建筑主要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建筑。这些建筑对环境各有不同的需求。托幼建筑规划设计时,要着重考虑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家长的接送方便性等因素,因此建筑环境要安静、无噪声干扰;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室外活动场所,有阳光和新鲜的空气;服务半径不宜超过300米,可布置在小区中心和入口附近。小学建筑应重点考虑通行的安全和便捷性,学生上学不应穿行繁忙的公路、城市干道等道路;服务半径宜在500米范围内,以方便学生步行上下学;有一定的室外活动场所及室内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由于学生文体活动会产生一定的噪声,因此不宜太靠近居住建筑和小区中心,应布置在小区侧翼和边缘,但也要远离车站、商业聚集区、城市干道等噪声源。

⑶市政公用建筑设计的要求。垃圾站不宜设置在居住区内,应以建筑前、路口等处配置环保垃圾桶或废物箱,由物业管理部门统一收取后运至垃圾站。汽车库应建在居住区出入口处,自行车、摩托车库可在多层建筑的底层配置。公用厕所宜与小区活动中心、服务设施等合建,并布置在容易发现且有一定隐蔽性的地方,同时在街道上设置明显指向标志。

⑷公共建筑设计应重视其伦理功能和体现人文精神。采用无障碍设计为老人、儿童、残疾人的使用提供方便,在商业建筑内设计无障碍坡道,公共建筑内设置轮椅乘坐者专用厕所。营建满足不同对象需求的休闲场所,如为老人、儿童活动的公共建筑。设计上重视对细节的关怀,例如商业建筑、广场内适当位置设置休息座椅,公用厕所内有适合儿童使用的盥洗设备等,地面的防滑设计也反映了对细节的关怀。

建筑是为人服务的,公共建筑更需强调适用性,其终极追求应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达到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的和谐与统一。

2.2公共建筑设计经济性讨论

笔者认为公共建筑设计的经济性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计方案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标准,避免片面追求设计的高质量而铺张浪费;二是优化设计、精细设计,在满足一定建筑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合理配置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居住区的公共建筑着眼于为社区服务,更应遵循“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设计节约型的公共建筑,这也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节约型公共建筑的内涵是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五个方面的内容。节能设计应按照有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并结合地域气候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岭南地区夏季炎热冬季温和,日照时间长,高温又多雨潮湿,因此建筑就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好通风、遮阳、隔热、防潮等问题,减少建筑空调能耗,改善室内环境。节水应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和使用中水回用系统。采用合适的体型和布局以节约用地。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可采用太阳能供热,夏季空调制冷时产生的热能也可经过热交换提供热水,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加上中水系统的水可用来绿化、冲厕。节约型建筑与其说是一种建筑方式,不如说是一种设计理念,只有遵循节约、高效、生态的观念,才容易在设计中挖掘出各种符合节约型建筑要求的好方法。

2.3公共建筑设计美观性的体现

建筑的美观性应体现在它的视觉效果和功能性的协调统一。公共建筑作为为群体服务的建筑,其内外空间结构、形体、轮廓、色彩、质感效果等与美观有关的因素应该为群体审美意识所接受,同时其所提供的功能性又是恰当和有效的。居住区公共建筑应与当地地域特点、民风民情、建筑风格协调,又应当表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建筑不同于服装这类产品,风格款式可以经常更换,需要保持相当长时间富有魅力。

公共建筑应注重不同使用人员的心理体验,因为不同群体人员的心理体验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设计时要考虑多方面的需求,功能上如此,空间上更该这样。例如商业建筑销售儿童用品的室内空间,就不仅需要大人的尺度关系,也要让儿童感到亲切适宜,这样才能增加儿童购物的良好心理体验并产生美的效果。

3、结语

公共建筑的设计,不仅是在设计一个普通的建筑作品,更应考虑到居民使用时的体验效果。好的设计一定是符合人性化和富有个性特征的作品,居民使用时感到亲切、和谐和富有人情味。因此,在设计公共建筑时应充分考虑居民所需,精心设计和贴心设计,塑造更多更好的作品服务大众。

参考文献:

公共建筑特点范文篇7

关键词:公共建筑;造型艺术;空间环境;韵律

1.公共建筑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

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问题,基本上应遵循其普遍的原则,即在满足人们物质要求的同时,还需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因此,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要求,是创造建筑形式美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一定的建筑形式取决于一定的构思内涵,同时建筑形式常能反作用于建筑的内容,并对建筑内容起着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所以,在对公共建筑进行造型艺术创作时,力求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的统一,才有可能获取完美的艺术形式。

(1)多样统一性是所有建筑环境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原则,当然也是公共建筑环境艺术创作的重要依据。(2)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既是建筑艺术形式创作的普遍法则,也是公共建筑艺术形式美的创作准绳。(3)正确对待传统与革新的问题,善于吸取建筑历史传统优秀的创作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外为中用”,在公共建筑艺术创作中力求不断创新。

2.室内空间环境艺术

2.1空间形式与比例尺度的关系

建筑的室内空间,因不同的形状或方、或圆、或是多角形,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是高而长,还是低而宽敞,这些问题用建筑的术语来说,就是建筑空间的形状、比例和尺度的问题。一般公共建筑室内空间的形状,概括起来有2种:一种是规整的几何形;另一种是不规整的线形。在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空间所处的环境特点、功能要求以及具体的技术条件,再加上特定的艺术构思来选择建筑空间的形式。因此,常以比较规整对称的几何空间形式表达严肃隆重的气氛。当建筑室内空间需要表现活泼、开敞、轻松的气氛时,选择不规则和不对称的空间形式。这是因为这种空间,易于取得与相邻空间或自然相互流通、延伸与穿插的效果。

2.2空间的围透划分与序列导向

在公共建筑的创作中,对于室内空间环境的构思,常运用围透划分与序列导向的处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体系,使整个建筑空间环境具有优美的整体感。室内空间围透的形式和意图,是与具体的环境特色、民族习惯、地方风格、技术水平、创作意境等密不可分的。如前所述,古典建筑封闭厚重的空间与现代建筑开敞通透的空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特别是现代建筑,由于具备了新结构、新设备、新材料的物质基础,比以往更加强调了人的行为心理方面的要求,因而新的空间围合手法更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

2.3依据设计意图而定空间组合中界面的围透

空透一些还是封闭一些,两者的效果是迥然不同的,需要依据设计意图而定。室内空间环境的划分,应根据设计的意图,采用如半隔断、空花墙、博古架、落地罩或家具组合等方法,以取得空间之间既分又合,隔而不死的效果。在公共建筑空间组合中,一定空间环境的序列布置,还应对人流的导向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3.室外空间环境艺术

(1)公共建筑的体形与空间,是建筑造型艺术中矛盾的2个方面,它们之间是互为依存,不可分割的,因而在设计时不能孤立地去解决某个方面的问题。

(2)在公共建筑体形的构图中,还存在着节奏与韵律的问题。所谓韵律,常指建筑构图中有组织的变化和有规律的重复,使变化与重复形成了有节奏的韵律感,从而给人以美的感受。①连续的韵律。强调运用一种或几种的组成要素,使之连续和重复出现所产生的韵律感。②渐变的韵律。常将某些组成要素。③起伏的韵律。将某些组成部分作有规律的增减变化所形成的韵律感,但是它与渐变的韵律有所不同,而是在体形处理中,更加强调某一因素的变化,使体形组合或细部处理高低错落,起伏生动。④交错的韵律。指在建筑体形构图中,运用各种造型因素,如体量的大小、空间的虚实、细部的疏密等有规律的纵横交错、相互穿插的处理,形成一种丰富的韵律感。

(3)灯光艺术效果。光环境艺术的发展,对公共建筑造型艺术设计,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灯光夜景的设计,可以取得光辉灿烂、万紫千红的艺术效果。因此,在创作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环境造型艺术的时候,应把灯光环境艺术的效果考虑进去,创造出更加完美的建筑造型艺术效果,为美化城市环境添景增彩。

公共建筑特点范文1篇8

【关键词】办公建筑开放空间无锡透平叶片厂有机融合

一,引文

工业时代,大规模生产经营为获取利润,要求人们集中起来,在机器的帮助下进行批量生产。“集中”、“大规模”不仅是工业生产,也是办公模式的特征。当时的公司文化建立在机械生产哲学上,办公室为管理层提供了一个可以集中监控的场地。而在新经济时代下,公司文化发生很大的转变,专业服务和对外联系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工作管理模式也从监视型、观察型转为成果检验型。市场竞争力必定鼓励更高效的空间利用和高品质的工作环境。这也要求我们不仅仅客观地压缩实体空间的建造量,更重要的是要创建适宜的工作场所。

二,园林式公共开放空间的营造策略

1,城市――区域――建筑

模式因场所而变,因文化而变,因时代而变。它们都是人为的,都是依赖于文化,始终组成了建筑和城市的实体物质。模式这种变化的多样化特点注定模式的研究是一项不断发展的变化过程,它促使模式语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以适应不同时期人们对绿色办公建筑的需求。在本设计中,设计师首先要充分认知场地周边建筑及环境的特点,从这些环境条件出发来进行设计,建筑的群体布局便不是自我表现的产物,而是在对周边城市环境的细致分析之后,从如何优化区域环境整体的质量这个命题出发而自然得到的一个结果。

2,与周围城市空间环境的有机融合

办公组织结构以及生态问题密切相关,建筑技术的发展决定构造与环境,自然采光和办公组织结构决定了空间设计:隔离或开放在以非正式沟通方式为主的现代办公理念中,办公大楼转变为城市公共办公景观,部分公共景观和私人区景观设计。城市设计的定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知名企业的形象定位为本项目带来如下设计难点:大型企业办公楼的形象标志性;城市设计提出的公共开放空间的要求;企业提出的提升办公品质的要求。因此本设计的总体构思遵循“新概念空间建筑和园林式办公场所”的设计原则,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通过多种空间、景观和建筑设计手法的融合、穿插与互为影响,营造了专属于透平叶片厂基地总体设计的“新概念场所”精神,这座建筑与众不同,“新概念场所”的建筑空间也揭示着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工艺对工厂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创作实践

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百万等级核电特大叶片制造基地及航空锻件项目技术改造项目(简称无锡叶片)厂址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经济开发区内,西邻惠山大道,北接北环路,南临规划道路,东与白屈港水道相邻,新征土地为园区工业规划用地。厂区周围各类工程管线配套较为齐全(主要包括:供水、排水、雨水、供电、通信等),厂址三面临路,一方接水,且西侧惠山大道为园区主干道,外部交通非常便利,建厂条件良好。

拟建综合楼位于厂区用地的西南角,东临航空锻件深加工厂房(预留),北临叶片生产厂房,南临厂区主入口,西南为主朝向布置,以利于最多的功能房间可得到良好日照,同时也为厂区主要城市景观朝向。车位集中设置在综合楼用地周围和地下。同时在面向厂区规划主入口处留出大面积绿化用地作为入口景观区。综合楼的建筑设计使用功能出发,利用基地东西方向较长的延展面,使建筑面对规划路充分展示,同时也为惠山路提供了最好的景观视角。建筑体量和厚度的控制与内院的设置一并作用,使内部房间达到最优的空间景观效果和自然采光通风。

1,功能组织

一层功能区大体分两个区,一层主入口部分和其东侧部分为对外功能区,西侧为内部办公区。对外功能区包括通高两层的入口大厅、展廊、展示厅、视频室、会见厅、外宾接待厅及相应的辅助功能区。内部办公区主要包括会议室、财务室、领导办公、制造计划部、采购部、技术中心、配套机房、质量管理部、保密室、监控保卫室、市场销售部和辅助功能房间。

二层功能区同样可分两个区,建筑东侧端部区域为公共区、其余部分为办公区。公共区域包括活动室、会议室、视频会议室、会见厅和接待室。办公区包括中小型会议室、领导办公、财务部、采购部、计划部、统计部、技术中心、质量管理部、保密室和市场销售部,还有相应的机房和辅助房间。

三层功能区较复合,建筑东端为大会议室,西端为图书室和档案室,中部包括了行政办公、领导办公、中小会议室、党群部、信息办、人力资源部、发展部、财务部和审计部,还有相应的机房和辅助房间。

各房间沿建筑相态合理布置,通过建筑的内部环廊和空中连廊紧密相连。

2,交通流线

结合功能分区和人员分流原则,确保使用方便,避免人流交叉,在主题的北部南部设有三个办公出入口,主楼垂直交通分别位于平面四个角部,满足各个方向的疏散要求。入口门厅处为主要交通核心。设置两部电梯和一部疏散楼梯。

3,立面设计

建筑立面设计简洁美观,色彩沉稳大方,格调素雅,有文化气息。立面整体突显一种力度感,力求以一种雕塑感的设计手法突显建筑的现代气息。同时利用局部的退进和窗子的韵律变化,丰富建筑立面,使建筑在不失大气的同时又具有趣味感。建筑简洁无多余构件,造型简洁明快,具有强烈的动感效果。

建筑上部墙面采用深灰色金属涂料,下部采用浅灰色干挂石材,几种材料肌理及色彩的变化体现高雅而有节制的现代风格。

建筑入口突出的整体体量,突显了入口的大气感,突出的体量又与内部空间相穿插,使建筑空间与立面有机融合,让人进入后更感建筑的独特魅力所在。

建筑内部以明框玻璃为主,符合内部空间明快宜人的空间要求,内部独立的彩色体量,也是建筑给人留下过目不忘感受的特色之处。

4,景观与建筑的有机融合

建筑体量的特意性,建筑超长的形态和完整的体量保证了相对于城市的完整而大气的立面效果。建筑整体体量与周围厂房相适宜,使整体厂区建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避免了以往厂区建筑的风格迥异,体量不协调的问题。“由外向内”地对办公建筑的自身进行调整,使其对现有建筑的关系进行整合弥合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缝隙,优化建筑所处区域内的城市空间,使之呈现出一种整体性,强调特异性的建筑体量与周围环境的完美融合。

公共建筑特点范文

公共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在完善建筑设计的同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符合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是现代化建筑建设发展的必然需求。本文以绿色建筑设计为切入点,分析绿色建筑设计内涵及特点,切实探讨其在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促进公共建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公共建筑;设计;绿色理念;特点;应用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对建筑物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刺激了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现阶段,绿色环保理念贯穿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尤其是公共建筑设计,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既可实现公共建筑应有的功能,又符合绿色发展要求,与现代化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大大促进公共建筑的建设与发展。本文着重探讨公共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

1概述绿色建筑设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始终处于矛盾状态,对经济发展的强烈需求让人们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致使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日趋严重。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问题,故而将绿色环保理念不断的渗透到经济建设中。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就是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所谓的绿色建筑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阶段充分结合绿色环保理念,在不影响建筑工程正常建设和确保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将资源消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的使用绿色环保材料,最大程度上减少工程施工给环境带来的污染,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双向发展。绿色建设设计理念的应用不仅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也能提高建筑物的建设质量,提高生活舒适度,减少化学材料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有利于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建筑设计特点分析

若要更好将绿色建筑设计应用于公共建筑设计中,首先要明确绿色建筑设计本身的特点。以下是对绿色建筑设计特点的具体分析。

2.1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

绿色建筑设计着重强调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全寿命周期意味着建筑设计阶段,不仅要按照规范要求设计出合理的结构及功能,还要设计建筑的使用、维修保养、再利用等环节,务必全面。这些环节都是建筑使用寿命的重要部分,要在使用寿命时间内估计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到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并不仅仅是发生在建筑物存在的这一时期里面,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就是在这个的基础之向前后不断的扩展,要皆可能多的考虑到与建筑相关的各个环节。

2.2保证建筑根本功能需求前提下合理配置资源。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提倡节约资源,在保证建筑根本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将资源的使用控制合理的范围之内。这里所说的根本功能需求是指建筑的结构完善、功能性强,具有良好的质量,可以正常投入使用并确保建筑使用人员的生活及工作健康。这里所说的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在保证功能实现的前提下,合理配制,尽可能的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资源的浪费,进而降低建筑建设成本。

2.3确保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

确保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只有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建筑本身进一步应用发展,否则建筑物本身将不能发挥其存在价值,形同虚设。

3公共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在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表现在很多方面,以下是对公共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探讨。

3.1建筑外部环境设计。

为了确保公共建筑与自然协调统一,就要着重考虑建筑外部环境设计。首先,建筑在绿化上应当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将建筑与本地的人文、资源、自然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有机融合,以实现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其次,要做好公共建筑附近的绿化工作,可以适当拓宽草坪面积,栽植一些美观且实用的树木等,尽可能增加绿化面积,符合绿色发展要求。

3.2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等有利因素。

建筑内的照明及通风设计是公共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通常来讲,室内的照明及通风均是通过电力设备实现的,长此以往,势必要耗费大量的电能维持公共建筑的正常使用,为了切实实现节能环保,在建筑设计阶段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等有利因素,节约大量照明用电的同时,还提供更健康、高效、自然的光环境。不仅如此,充分的日照还可以起到杀灭细菌和病毒的目的。良好合理的自然通风能有效排除室内污浊的空气,改善室内热环境,提高热舒适。还可有效降低过渡季节空调设备的运行时间,节约能源。自然通风和采光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通过绿色建筑设计可以增加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进而实现优化室内环境、节约能源的目标。

3.3建筑内部环境的设计

3.3.1声光环境系统的设计。

就光环境设计而言,在对绿色生态建筑进行设计时,应倡导利用如太阳能等新能源来实现照明供应,以处理一些日常的照明。在室内应尽可能的使用自然光,且大力提倡使用节能型灯具,以降低能源消耗。就声环境设计而言,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当把卧室安排在与噪声源相反的方向,亦或者是安装隔音窗,以降低室内的噪音,进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

3.3.2能源系统的设计。

在绿色生态建筑中,要想加强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这就要求建筑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对常规的能源系统予以改进,同时还应当强化对绿色生态能源的高效利用。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将建筑设计提升到较高的水平之上;其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新能源改进方针;其三,追求建筑艺术和资源、能源的有机融合。此外,设计人员还应当做到因地制宜,对当地已有的绿色生态资源加以有效利用,例如地热资源、风能以及太阳能等等。

3.4采用新型绿色能源系统。

目前在我国建筑施工领域,新型能源系统的应用已经在大规模试用和推广中,其中太阳能和风能以其无污染,能源可持续提供的优点受到建筑设计单位的青睐,太阳能转换设备可以通过收集吸收太阳所散发出的热能,使之转化为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种能源,风能则主要用于发电,实现电力系统零能源消耗。在未来,新型能源系统将继续被开发和利用,逐渐代替相当一部分高耗能能源转化系统,真正实现能源高效利用。

结束语

综上浅述,绿色建筑设计对于公共建筑设计、应用及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等有利因素、建筑内部环境的设计、采用新型绿色能源系统四个方面探讨绿色建筑设计在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绿色建筑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若要更好的将其应用到公共建筑设计中,还要不断探索其他方面的应用,切实改善应用效果,为我国公共建筑的建设及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范东旭刘阳单位:沈阳市华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怡.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绿色节能技术分析[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公共建筑特点范文篇10

关键词: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交通组织

一、引言

为使车辆在城市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区域能按渠化交通的原则组织起来,顺利进出建筑,本文研究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通组织措施。国内外对道路交通组织措施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如何将这些措施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的交通管理与组织,需要进一步分析与研究。

本文首先分析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通组织应遵守的原则,然后从区域交通组织、路段交通组织和微观交通组织3方面,提出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通组织具体应用措施,最后用交通仿真方法对交通组织措施进行评价选优。

二、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通组织原则

(一)交通分流

根据大型公建与周边道路的基本特性与功能要求,明确出入口处不同方式交通流的出行特征,合理组织出入口处的交通流线,做到人流、车流相互分离,不产生冲突干扰。

(二)交通协调

分析大型公共建筑的综合功能需求,合理划分其内部使用空间与外部公共空间。通过出入通组织使得大型公共建筑的内部交通流线与外部交通流线衔接顺畅,避免产生流线间相互干扰。

(三)交通效率

充分考虑不同出行目的、不同车型的机动车交通特性,出入通组织体现交通流向布置的合理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车辆在大型公共建筑内部及建筑周边道路的绕行与冲突,提高通行效率。

(四)交通优先

出入口的交通组织应保证公共建筑的交通组织服从局部路网的交通要求,以干道交通优先为首要原则,保证邻接干道交通流的连续性。

三、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通组织

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通组织包括区域交通组织、路段交通组织和微观交通组织。区域交通组织涉及到如何从区域上针对多个大型公共建筑的机动车出入口进行交通组织。路段交通组织为从一个路段上多个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考虑,对路段采取的交通组织措施。微观交通组织指的是对单个大型公共建筑的机动车出入口进行交通组织。路段交通组织受区域交通组织的约束,微观交通组织符合路段交通组织的要求。

(一)区域交通组织研究

依据区域内不同道路等级、功能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的土地使用功能,进行机动车交通、自行车、行人等交通系统的整体组织。

1、机动车区域交通组织。机动车区域交通组织包括确定机动车单向行驶路段、机动车交通管制路段和机动车禁止转弯交叉口。机动车单向行驶路段只允许机动车进行单向行驶,减少了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处冲突点。实行单向通行后,单向通行道路上运行条件得到改善,通行能力大大提高。交通管制包括车辆限行、路权限定、停车规定等限制措施。当路段两侧的大型公共建筑在特殊情况下生成大量机动车交通时,可用简洁明了的交通管制措施来调整交通组织策略。在交叉口处,适当地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某一类型车辆左转或右转通行,可以减少行车延误。交叉口处实行禁止转弯策略,有利于控制大型公共建筑生成交通流线的流量流向,有效地利用交叉口时空资源。

2、自行车区域交通组织。自行车区域交通组织是从区域的角度考虑,实行机非分离。自行车主通道的设置为最主要的自行车区域交通组织措施。自行车主通道是以支路为主体的自行车交通系统,禁止大量机动车的驶入。当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所处路段两侧有大量的自行车交通,严重影响了机动车出行时,应考虑在周边支路设置一条自行车主通道,从而限定自行车的通行权。

3、行人区域交通组织。行人区域交通组织是从区域的角度考虑,实行人车分离。步行专用路的设置为最主要的行人区域交通组织措施。大型公共建筑集中的CBD区域内应考虑设置步行专用路,禁止车辆驶入,实现人车分离,保证行人的通行权。

(二)路段交通组织研究

当路段两侧存在密集的大型公共建筑时,需要从路段的角度出发,针对两侧多个大型公共建筑出入口的交通出入情况,进行路段交通组织。这里的路段指交叉口之间路口导向车道以外的道路。

1、路段机非隔离。对任何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布局方案,只要出入口相衔接的路段允许非机动车通行,就应采用机非隔离措施。常见的机非隔离措施包括交通标线和固体分隔设施。对机非交通流量均较小的大型公建机动车出入口衔接路段可采用交通标线进行机非隔离,而机动车或非机动车交通量较大时,衔接路段就必须采用固体分隔设施。

2、路段车道组织。路段车道组织措施包括连续右转车道和连续双向左转车道的设置等。连续右转车道是一条在城市道路上临时开辟的车道,只服务于右转进入周边地块的车辆,便于车辆右转进出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连续双向左转车道是设置在道路中央的一条专用车道,只服务于左转进入大型公共建筑的车辆。

3、路段公交组织。路段公交组织包括公交停靠站组织和公交车道组织。公交停靠站点应设置在大型公建机动车出入口上游的适当位置,与出入口的间距要考虑出入口影响长度与公交车安全进出站交织长度的要求。公交车道组织的典型措施为公交专用车道的设置。公交专用道是在多车道道路上开辟一条甚至多条车道为公交车所专用。专用道可以设在道路两侧,也可设在道路中央。

(三)微观交通组织研究

微观交通组织是对单个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进行交通组织。

1、机动车微观交通组织。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的机动车微观交通组织措施包括左转港湾式车道设置,直行辅助车道设置,右转港湾式车道设置和交通管制措施。左转港湾式车道指在中央分隔带上开辟一条左转专用车道,使得左转进入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的车辆能够及时减速,并且在高峰时段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排队。大型公共建筑吸引大量的机动车交通,有足够的中央分隔带宽度,且满足出入口间距,可以设置左转港湾式车道。直行辅助车道指在路段直行车道被左转进入大型公共建筑的车辆占用时,为直行车辆提供的一条辅助车道。此车道多是将车行道临时拓宽得到,具体形式见图1。直行辅助车道针对车辆跟驰现象设置,有占地面积小,尾撞可能性,路段直行通行效率高等优点。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衔接路段为宽度窄,车道较少的支路时,可以采用直行辅助车道。右转港湾式车道针对车辆分流现象,将右转车辆从直行车辆中分离出来,减轻右转车与直行车的尾撞危险,提高交通安全性,提高通行能力,减少行车延误。大型公共建筑吸引大量的右转机动车交通量,右转交通严重阻碍了直行交通,且有足够的道路红线宽度时,可采用右转港湾式车道,便于车辆分流。出入通管制措施可包括限制车辆流向,限制出入车型,实行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等。这些措施有利于更好地组织出入通。在高峰时段或特殊时期,可对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处通行的机动车交通采取这些交通管制措施。

2、自行车微观交通组织。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处应该限制自行车通行,减轻出入口的机动车交通压力。可因为各种具体原因,有时也不得不允许自行车使用机动车出入口。这时,要做到以下几点:在机动车出入口处,自行车必须低速通行;采用隔离标线或固体隔离设施,要求自行车必须严格遵守;采用诱导标线或方向岛,使得自行车交通与机动车交通的冲突点尽可能远离机动车交通之间的冲突点;保证自行车骑车人的视距,避免发生机非碰撞。具体采取的措施要根据出入口处道路特征和交通特征来决定。

3、行人微观交通组织。步行交通是最难控制的交通方式,若不能禁止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处的步行交通,就必须考虑采用合理的行人微观交通组织方式对步行交通进行约束。行人微观交通组织要注意以下几点:确定明确的通行空间给行人,确保人车隔离,并且步行流线应尽量简单;机动车出入口处人行道连续,合理诱导步行交通;跨越机动车出入口时人行横道位置设置得当,减少行人的步行距离。

四、交通仿真评价

在交通组织方法具体应用时,可以用微观交通仿真方法评价其合理性。建议采用交通仿真软件实现交通组织方法仿真评价。基本过程如下:

(一)仿真输入

输入基本模型,如路网结构、车辆组成、渠化措施、行人交通量等数据。输入交通仿真参数,如排队消散车头间距、启动损失时间、可插车间隙、司机熟悉度、车速、加速度、车辆运力等数据。

(二)仿真输出

在对不同方案输入基本数据后,经交通仿真,可以得到各方案的评价指标数值。评价指标包括排队长度、行车延误、停车延误等。

(三)比较选优

通过分析这些评价指标值,可以得出最优交通组织方案。

五、结束语

本文研究得到了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通组织的一般方案,列举了诸多有不同适用性的交通组织措施,有助于在一定出入口布局方案下,对该区域进行交通组织优化。

参考文献:

1、卓曦.大型公共建筑机动车出入口布局及交通组织研究[D].东南大学,2006.

2、翟忠民.道路交通组织优化[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公共建筑特点范文篇11

摘要:生态建筑是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产物,也是降低建筑耗能、耗材以及提高建筑居住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就结合现代公共建筑,指出了这类建筑生态设计的原则,并针对该类型建筑的节能潜力大的特点,谈谈生态设计的几点思考,旨在设计出经济高效、健康适宜、节能的生态建筑。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公共建筑;生态设计;节能;太阳能

Abstract:theecologicalarchitectureistheproductof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idea,isalsoreducetheenergyconsumptionandconsumablesandimprovethelivingqualityofarchitectureisanimportantmeasure.Thispaperiscombinedwiththemodernpublicbuilding,pointsoutthiskindofarchitectureecologicaldesignprinciples,andinthelightofthistypeofbuildingenergysavingpotentialofthecharacteristicsandtalkaboutsomeideasabouttheecologicaldesign,whichaimstodesigntheeconomicefficiency,health,energysavingfortheecologicalarchitecture.

Keywords:sustainabledevelopment;Publicarchitecture;Ecologicaldesign;Energysaving;solar

随着全球能源问题的日益严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不断深入,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等建筑名词、概念不仅仅成为一种时尚,而且已然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人均资源能源相对贫乏,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资源、能源浪费问题突出,特别是现代化的公共建筑,在建筑耗能、耗材方面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因此,研究公共建筑生态设计方法对于我国建设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1概念界定

公共建筑是一个总称,具体有办公建筑、商业建筑等,是一种公共活动使用,能提供较大室内空间的建筑类型。公共建筑不应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建筑类型,也不局限于对结构跨度的限制,它可以是单一的空间,如体育馆的比赛厅,也可以是复合建筑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文化中心、商业建筑的中庭或门厅等。

2公共建筑生态设计原则

生态化公共建筑的根本在于系统集约、经济高效、健康适宜和地域本土性,这四方面又是内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整体关系。因此,公共建筑的生态设计原则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2.1从场地规划出发

1)现场调查和分析

设计之初要充分调查和分析用地资源,包括日照因素、风玫瑰、场地微气候环境、给排水模式、土壤成分、周围植被、用水资源等的情况,以此指导环境敏感设计。这些因素的调查和分析应涵盖用地周围的生态系统、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等,从更大的视角来分析建筑的存在,即场所性。

2)建筑规模的确定

公共建筑本身属奢侈建筑,不属于量大面广的类型,所占数量极少。

3)交通体系的合理规划

大空间建筑的选址要临近公共交通,或者移岸就船。完善公交系统,鼓励自行车使用和步行,减少私家车的出行,并配置完善的后勤服务设施。

2.2从建筑设计出发

建筑设计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建筑物理、材料化学、环境生态、社会影响、使用者的心理需求等。

1)建筑形体的设计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建筑形体变化,削减建材的过度浪费;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应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设计良好的围护结构,保证建筑的密闭和绝缘性能,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建筑微环境。

2)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大空间建筑耗能大,应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光、自然光照、自然通风和降温、地源冷热利用等。如因经费问题暂时难以实现,也应在设计中为这些系统的后续安装留有余地。

3)建筑材料的合理使用

(1)地方材料应该是建筑设计中的首选,由此避免因运输带来的不必要能源消耗,同时有助于减少维护管理费用。

(2)选择耐久性好,品质可以保证,并且产生污染物质少的建筑材料,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提高室内环境质量,减少后续投入。

4)场地景观的打造

尽量选择当地的植物,并保护用地上的植被,这样不但可减少对水、杀虫剂等的需求,还有助于减少维护管理费用和能源消耗;另外要充分挖掘灰水的潜力,雨水、生活用水(包括从屋顶水箱、淋浴间等排出的水)可以回收利用。

5)建筑设备的有效选择

选择效率高的设备对节能设计来说是很有必要的。设计之初对建筑采用能源周期消耗分析技术将有助于提高设备的能源效率。

3公共建筑生态设计思考

通过分析研究,公共建筑运用积极的建筑设计手法,能减少80%左右的能耗,因此,该类型建筑的节能潜力是非常可观的。然而,如何将这一潜力现实化,可参考如下要点。

3.1选择高效、清洁的能源

高效,旨在减少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大空间建筑整个生命周期中的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清洁,意味着选用污染小、可再生的能源,减少公共建筑的废物排放,使建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最小。高效清洁的设计策略,是以最低的投入成本、最少的环境污染换取最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⑴被动式太阳能

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利用热量传导、对流、辐射等自然交换的方式使建筑物尽可能多地吸收、贮存、释放热量以控制室内舒适度。

设计要点:a.建筑物有良好的绝热表皮。主要是指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b.集热表面设置在南向,一般考虑正南向±15°以内。其中,以白天使用为主的建筑(如办公楼、教室)在南偏东15°以内为宜;在夏季过热的区域,集热面倾角应呈90°设置;避免周围地形、地物(包括附近建筑物)对太阳能建筑正南向±15°范围内的遮阳;另外,还应避免对热部件透光面的污染、避开污染源的下风向。c.贮热体尽量多的设置在室内。贮热体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显热材料,如水、石子、混凝土等(利用热容量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一类是潜热类材料,如芒硝或冰等(利用其熔解热、凝固及其熔点前后显热)。贮热体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成本低、单位容积的贮热量大、化学性能稳定、无毒、无操作危险、无公害、易取材。d.主要采暖房间紧靠集热表面和贮热体。e.合理的室内通风系统。f.有效的夜间致凉,蓄冷体系。

⑵太阳能光伏发电

以光伏电池板作光电转化装置,将太阳光辐射能量转化为电能。

设计要点:a.建筑场地有良好的日照条件;这是太阳能利用的先决条件。b.选择适宜的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的种类依据和电网的关系,可以分为独立式、并网式和微电网系统。独立发电系统不与电网连接,连接有负载;并网发电系统直接与电网连接,不一定具有直接负载;微电网系统在不与电网连接或与电网连接的情况下都能运行,且都连接有负载。c.选择适宜的太阳电池组件产品。太阳电池组件产品一般分为晶体硅太阳电池,薄膜电池。d.光伏建筑一体化,注意建筑造型的打造。主要分为BIPV和BAPV。

⑶地源热泵

利用浅层地热能,通过热泵技术将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以实现供热、制冷的高效节能的空调技术。按与浅层地热能的换热方式不同分为三类:地埋管换热、地下水换热和地表水换热。

设计要点:a.土壤源热泵,特点主要是恒温热、无需除霜、技术复杂、运行管理繁琐、初期投资高;形式包括水平式和垂直式。水平式埋管系统井深小于10m,水平铺设,施工方便但换热效率较低,占地面积较大;垂直式埋管系统竖向打30~100m的井,将换热管竖直埋入地下,打井深度视地质条件而定。b.地表水源热泵,特点主要是温度变化较大、设备容易腐蚀、要注意减少取水工程的能耗,控制在冬季低温时的补热量。c.地下水源热泵,特点主要是节能性好、初期投资低、水泵功耗高,同时要留意回灌阻塞腐蚀与水质污染等问题。d.空气冷热资源利用。

夏季,将建筑热量排向室外;冬季,把室外空气热量送往建筑内;过渡季节,室外新鲜空气直接送到室内。

设计要点:a.品位问题。春秋季节,空气是正品位或者零品位冷源,可以直接利用即自然通风;夏冬季节,空气是负品位冷热源,需要通过空气源热泵技术才能应用。b.蓄能技术、辅助冷热源技术及提高空气源热泵低温适应性技术充分利用。c.冬季热泵会出现结霜现象,这就需要开发智能高效的除霜技术,使设备系统不至于降低功效。d.建筑设备一般安置在室外,需要控制噪音并提高安装水平。

⑷雨水与中水回收利用

主要指建筑屋面及场地非机动车道路雨水的回收再利用。这部分雨水污染相对比较轻。

设计要点:a.集流系统。雨水收集主要指屋顶收集,包括屋顶集流面、汇流槽、下水道和蓄水池;还有屋顶花园集水,屋顶收集要注意防水和排水的处理。b.输水系统。将不同面积上的降雨径流收集贮存备用;通常以截流沟与输水沟(渠)将集流面来水汇集起来,导引到蓄水设施。c.贮存系统。用景观水或人工湖等贮水。d.截污净化系统。分源头净化和集中收集净化两种。e.中水的回收利用对象主要是冷却水、洗浴用水、盥洗废水、厨房废水和厕所废水等,为便于管理和维护,尽量选用定型成套的综合处理设备。

3.2选择适宜的节能路线

⑴表皮节能

包括护墙体节能、遮阳构建节能、各种幕墙节能技术等。

设计要点:a.墙体节能技术包括外墙外保温技术、外墙内保温、外墙夹心保温、自保温墙体、细部保温等,无论何种技术,均考虑好建筑的气密性和防火安全性。b.遮阳构建的形式包括外遮阳、内遮阳和中间遮阳等,主要考虑日照因素和季节因素的影响,合理配置。c.幕墙节能主要指玻璃幕墙的节能,选择节能玻璃,如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中空玻璃等,可有效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效率。同时注意门窗的气密性设计,合理控制窗墙比。

⑵通风

通风分为机械通风、自然通风、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同时使用。

设计要点:a.优先考虑自然通风。b.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通风换气要求时,应设置机械进排风系统。c.公共建筑物内,对内部通风或污秽气体容易聚集的地方可采用局部排风模式,必要时辅以全面排风。

⑶采光

满足建筑设计及工作要求的同时,要避免眩光、光帷反射等。同时考虑建筑设计的光影艺术性。

设计要点:a.合理的建筑布局朝向。b.合理的窗墙比和采光均匀度。c.合理的开窗大小,避免眩光的产生。d.合理的中庭设计,辅助采光。

⑷设备节能

主要指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由于受专业限制,希望由设备专业的人员完善,这里只是提出一个大体的原则,主要从冷热源的利用、冷热介质的输配以及设备的节能运行管理等方面予以考虑。

3.3减少隐形消耗

公共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能耗主要包括施工中的消耗、建筑运行管理的消耗、建筑拆除所需的能耗、隐性能源消耗。前几方面的能耗备受人们重视,而隐性能源消耗则往往被忽视。

隐性能源消耗,主要是指建筑材料从生产、制造到运输等过程发生的总能耗。其相对不明显但总量相当可观。例如,从吉林将木材运到南京将比使用本地木材多消耗约10倍的能源。如何避免这部分能耗是一个综合的课题,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全面做到节能减排。

3.4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能源危机的出现和人们环保节能意识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筑师更应该以超常的敏感性在新能源的利用上做出大胆的尝试。这是个持续发展的课题,期待社会各行业共同参与。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建筑生态设计是一项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远而且艰巨的任务。其强调的是建筑设计与生态的完美结合,寻求的是人与环境、节能、经济之间的最佳平衡。虽然建筑生态设计研究还比较薄弱,今后的研究与探索之路是漫长而艰辛的,但是笔者相信,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生态设计水平将会有质的的提升。

公共建筑特点范文篇12

【关键词】配电系统;设计;公共建筑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用地越来越多,超高层建筑更是人员密集,结构复杂。配电设计是影响建筑安全和性能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供配电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超高层建筑的可靠性以及消防报警及控制等的要求也比普通的高层建筑高,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更多,因此需要不断优化现有的配电系统设计,明确超高层建筑对供配电系统设计的要求,并找到适合高建筑配电设计的方案。

一、超高层公共建筑的配电设计的特点

1、众所周知,超高层建筑具有高的特点,所以不管是供电的功率还是变压器都要进行考虑。供电半径的问题是超高层建筑的用电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不同容量的变压器对于其能够供电的高度负荷能力不一样,所以超高层公共建筑大楼里面的功能多容易导致了电路和用电设备的复杂化以及负荷的密度变化量比较大。另外超高层建筑里面大量使用电梯,并且对于电梯进行分区管理,这样容易使电梯的电力机房集中分布在大楼的中部位置。变压器的设置要尽量的靠近用电负荷的中心这是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关键性的原则,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利用变压器的特点来带动电力的负荷作用。

2、另一方面超高层建筑的特点要进行针对性的设计。由于超高层建筑的火势蔓延速度很快以及扑救的难度很大,所以在对超高层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在供配电正常的供给电源的前提下,应急电源的实施也是非常关键的,在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到建筑的耐火,还要考虑到供配电设备的自动的断电系统,其中超高层公共建筑中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自备柴油发电机的配备,它能够在火灾情况下防止建筑物被毁坏,发挥出它的优势,从而保护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二、超高层建筑对配电系统设计的要求

1、保证供电电源的可靠性

高层公共建筑具有造价高,人员集中的特点,所以供电的可靠性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作和人员设备的安全。为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往往采取两个电源同时供电,并设置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应急电源,同时装设自带电源型应急照明和疏散标志灯。供电可靠性的问题,不仅仅限于供配电系统的接线方式,而且与设备选型、内部元器件的选择有着重要的联系,它们都应与供电可靠性的高性能要求相一致。

2、供配电系统要便于电源切换

要使正常工作电源和应急电源独立进行配电。当电力与照明分开供电时,电力与照明应分别设有正常工作电源配电系统与事故时的应急电源配电系统。在火灾情况下,用来保证供电不被中断,二类负荷能够保证两回路切换供电。低压配电的级数不适宜太多,一般情况下,应限制在三级以内,重要负荷不超过二级。

三、配电系统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也逐渐加快,超高层建筑更是得到迅速发展,但它也给人们特别是设计人员带来了许多问题,因此,设计人员必须根据超高层建筑的特点并结合当地供电系统的实际情况为其构建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供配电系统。

1、有关配电电源等级的研究

对于超高层建筑的电源等级要求,应急电源系统根据实际规模,采用双电源切换或者柴油发电机组系统,应急电源系统。柴油发电机组系统在超高层建筑电源供电方案中是首要选择,因为受到建筑的使用功能以及使用面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方案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进而优化管理。同时,为了达到环保要求,柴油发电机排出的废气要通过排烟管,经过消声器沿着排烟竖井排出,并且在排烟口处还要安装二次燃烧过滤网,将废气进行二次燃烧,从而降低外排气体对环境的污染。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应急电源系统来代替柴油发电机组,它具有带感性、阻性负载,增强适应负载的能力,可以解决柴油发电机进排风以及排烟井等问题。

2、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要想知道设计出来的系统可靠性有多高,不能仅仅看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它还与与系统的设备元件、线路和结线方式等有关。对于一

个系统而言,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可靠,所以应尽量简单,但是必须满足规范的要求。如果使用过多的线路和联络开关设备,反而会使系统变得更加复杂化,使其可靠性降低。

3、配电运行方式研究

超高层建筑供配电运行方式主要是通过两路电源的方式连接,这样既可以使电源分列运行,还可以使两路互为备用,当一路电源出现故障时在继电保护作用下,分段断路器上的电源回路断路器便自动断开。这时非故障段母线可以继续运行,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以及灵活性得同时还缩小了母线故障的停电范围。超高层建筑的低压配电系统要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的配电方式,其他个别的部分采用链接方式进行配电。树干式供电由变电所将各类电源分别引入各竖井,通过桥架数值各层。各竖井内分别配置有照明、配电、空调以及应急照明配电箱。另外消防用电设备、应急照明及特殊要求的用电设备均采用双路供电。一路电源由正常母线配出,另一路电源则由应急母线配出,就是一级负荷与二级负荷均为双路供电末端自投。还有配电、照明分别放射到各个区域的配电、照明配电箱,计量表也应该设置在竖井配电箱内,空调配电箱配电至竖井区域内的普通空调机以及风机盘管。

四、结束语

近年来,电力系统和设备不断进步和完善,超高层公共建筑供配电的建设也在快速的发展,因为高层公共建筑供配电系统的具有特殊性,在供配电系统设计过程中,要合理的采用不同的高压、低压接线形式,注意针对建筑物本身的特点和它对供配电系统的要求,以此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并保证供电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肖曦彬.超高层公共建筑供配电系统设计探讨[J].科技与企业,2006(8)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数字乡村治理范例(12篇)

    - 阅0

    数字乡村治理范文1篇1内容提要:涉农信访在整个信访总量中所占比重最大,其基本上以农地纠纷为内容。以保障农民自治为己任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实施过程中被误用或滥用,这.....

    数字城市的发展范例(12篇)

    - 阅0

    数字城市的发展范文篇1关键词:数字城市;城市规划;宽带高速网络;遥感技术Abstract:Inthe"EleventhFive-Year"period,China'smanycitiesintheconstructionofdigitalcitieshaveach.....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