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范文篇1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植被特点;景观设计原则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规划区内

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3.2.1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6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6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4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25%、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3.2.2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4-6]。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3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5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

3.2.3微观设计。微观设计则是把植物景观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小的景区及景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赏区的5个小景区,根据每个区的功能和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题为特色的孝源林为例说明。该区以寻觅孝文化之源为主题,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内涵为目的,以集中展示与孝文化相关的植物为特色,并结合主题建筑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文脉。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园是以集中栽植蕴含孝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的生态展示景区。园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时以椿树象征父亲,萱草象征母亲),“槐荫留情”(以槐树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种类,营造一个关于孝与爱的植物空间),“竹影婆娑”(竹类中有许多种类与中华孝文化有一定渊源,借竹之名

传播孝文化)等景点;再结合基地上的水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参考文献

[1]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

[3]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吴秀英,刘海燕.大连湾森林公园生态恢复性规划[j].现代园林,2009(6):11-14.

[5]王艳,陈东田,侯可雷,等.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中的性质定位[j].林业科技开发,2007,21(1):104-107.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范文篇2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园林在现代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了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对城市的投资、居住等环境有着直接影响作用。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是园林绿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规划设计除了要考虑空气净化、噪音吸收等问题,还应该根据景观设计对空间进行分割、对园林环境进行美化;除了提高园林的观赏性、节能型、科学性还要考虑城市的文化氛围营造、生态平衡的把握、城市综合建设的协调。

1.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概述与重要性分析

1.1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园林设计规划的关键环节是景观的主题思想,按照不同主题设计不同特点风情的景观。景观规划设计前,设计者应该仔细推敲,匠心独运的确定主题思想。如某公园用荔枝树作为主题,设计为岭南风情的休闲长廊,进行植物配置时,长廊两边沿着草坪种植荔枝树,并设杨贵妃雕塑讲述了当年杨贵妃与荔枝的故事,呼应景观主题。又如广州亚运会广州的很多公园以五羊(本届亚运会的吉祥物)和运动主题,设计了很多与五羊和运动有关的雕像、园艺等。对于城市景观主题思想的确定还应该考虑园林绿地功能。

1.2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分析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除了单纯的植树、摆雕塑、种草等简单流程外,还应该按照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以及划分空间达到不错的视觉效果。在进行规划设计时不仅要达到城市美观的效果,还要注重景观功能性体现。其重要性的体现为:一是科学合理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可以使城市的生态环境以及生态系统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也能够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综合环境;二是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营造城市良好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舒适生活重要保障;三是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与城市居民居住的舒适性、开展休闲运动、投资环境建设、人们素质提高等有着重要的影响[1]。

2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2.1根据生态环境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着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对城市生态环境有着保护改善的作用,因此规划设计中城市的生态环境因该作为首要考虑因素。现代化的景观设计中常常出现过于看重景观的建设、规划形式,从而忽略了植物引入造成的城市生态环境受到的影响与危害。就此看来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设计员除了把握好美观与实用,更应该重点所用植物以及种植方式等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尽全力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可规避城市生态环境破坏的方法有是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可尽可能的选用该城市特有的或原生的植物,规避外来植物的侵犯。本地植物的选用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完善与发展,使当地生态保持平衡,一定程度上也为可以达到打造特有城市景观的目的,加快了城市综合文化的氛围建设。如在广州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木棉花成为了越来越多的公园、道路等景观设计规划所用到的主要植物,快速的提高了广州木棉花故乡的城市名片的知名度,对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3]。

2.2结合文化主题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现代城市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常见方式是以多元化的形式表现同一主题,并以该主题命名园林。城市发展规划导致了园林建设形式分为两种,分别是改建与新建。

2.2.1改建

园林规划设计在原有园林改建基础上应该保留原来的建筑设计风格。进行规划设计前,设计人员应该实地进行考察,对原建筑进行分析,对建筑的历史故事、建筑损耗、设计原理灯光进行了解分析,为新园林的设计规划做好充分准备。

2.2.2新建

景观规划设计应该按照园林的设计主题与场地的地形、城市气候条件、本土植物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特点等综合因素进行结合与分析,最终确定景观设计主题并开展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2.3将互动式园林景观作为设计方向

现代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已经成为了常态,缺乏互动缺乏沟通。因此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以互动式原来景观为反向,能够让人们在互动景观的带动下增进感情,丰富休闲娱乐活动,促进沟通。现代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应该打破以前的“景”“观”的观念,不能够只注重设计“景”忽略人的与景的互动。如,在很多城市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采用立体的石头雕塑、植物雕塑等突出景观的局部中心思想,导致人们进行休闲活动时仅仅局限在“观”上了。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该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和园林设计的理念相结合,注重景观和游人之间的互动性,用互动形式提供更多的、更丰富、更有趣的休闲娱乐。如,很多园林景观设计规划中,利用水景突出整体景观视觉效果,但并没有达到很好的互动效果,部分水景喷泉设计互动形式,加入了音乐的概念,引起人们的注意力与之产生很好的互动。以互动作为原来景观设计方向,已经成为了当展的趋势。如,在水流的上方设置秋千式的吊桥让人们观赏景观同时也可以进行娱乐活动,该设置既注重了景观的观赏价值也提高了城市园林的娱乐价值,也使得园林氛围建设得到促进[3]。

2.4采用立体绿化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园林景观立体绿化的积极采用让城市绿化面积大范围的提高,也为景观的规划设计建立了一个新的发挥空间平台。进行景观立体绿化设计时应该严格按照多年长植物原则和植物生长特点,设计可持续性的立体绿化景观。进行立体绿化时还可以利用园林中的灯柱、墙体、座椅、栅栏、高架、绿棚、凉亭等可以利用的建筑,增加园林空间,设计出独具风格的绿化立体景观,让人在视觉、感觉的空间变大,还能够利用绿化立体景观吸附浮尘,净化空气,成为城市高质量环境的重要保障。

3.开阔景观设计方式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生活的要求、生活环境的要求都在进一步提升,因此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与进步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园林景观设计员应该将设计思路更加放开,用多样的形式提升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如将园林景观路面规划设计使用小路用泥地、零散铺石方式进行,还将道路两边设置模仿的野生环境,设计成郊外自然风景。泥地、零散铺石方法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园林绿化的面积并提供了便捷条件,泥地和路石之间缝隙大大增加了园林里绿化草种植的面积,有助于打造独特园林景观,提高园林绿化面积[4]。

4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对城市绿化起着关键的作用,会直接影响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投资环境。设计规划以保护城市生态保护为基础,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提升绿化范围,促进综合环境改善,生活舒适度提升。因此,这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的技术以及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园林情况以及城市基础信息以外,还应该考虑生态影响、人性化设计、创新互动性等人们的需求。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是作为城市园林设计人应该重点考虑以及需要深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喜旭芳.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J].今日科苑,2010,No.21016:169.

[2]刘明程.浅议城市园林景观路的规划和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No.19505:204.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范文篇3

关键字:深圳中心公园入口空间入口景观设计

1.深圳中心公园概况

1.1深圳中心公园

深圳市中心公园位于深圳市福田区,总面积约为126万平方米,整个公园被四条主干道路划分为五个园区,分别为A、B、C、D、E区。公园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绿化面积,如同美国的中央公园一样,成为了深圳市的城市绿肺。

1.2中心公园A区

中心公园A区位于深圳市振华路与益田路之间,总面积约为14.6万平方米。在中心公园的五个区中,是使用率最高,景观设施最完善的一个区。园区内设置有人工湖、健身场地、中心舞台、门球场等各种供周边小区住户活动的场地。使人们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在此进行戏曲、健身、跳舞等各种活动。

但随着使用人数的逐渐增加,园区内的各种场地及设施均已达到饱和状态,部分设施已经破损,因此需要对此进行全面的改造。本文就针对A区入口空间的改造设计进行分析,通过人性化的设计,总结出公园入口设计中的一些规律性,使其更好的为市区内的人们服务。

2.A区入口空间的尺度分析

现状入口广场面积较小,空间显得拥挤,设计师通过合适的尺度,形成特殊的氛围,达到特定的精神和使用要求。

树池成扇形并较为密集的分布在广场最深处,形成一种半围合的布局,明确了入口广场的范围,中部由花池景墙构成,最前方利用置石的手法,突出入口标志。设计时充分把握了人得尺度,通过地面高低、设施设置等对A区入口适当进行划分,将尺度层层缩进到与人的尺度相符合,形成了亲切宜人的气氛,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A区入口广场最大宽度为45m,进深28m。总体设计上简洁明快,以景观轴线设置各级景观,突出了重点和序列的营造,以清洁的环境和和谐的秩序让人感觉到空间的扩大,缓解了人的心理压力。

3.A区入口空间的序列组织分析

3.1入口节点分析

中心公园A区的主入口,采用了景墙与置石相搭配的设计手法,扩大入口广场的空间,成为空间入口序列的开始。花池景墙在入口广场中除景观上的作用外,还可给游人以浏览方向的引导,以及供游人出入园驻足、赏景、等候和摄影之需。这就在入口区营造了一个有活动可以发生的空间。故入口区利用景墙与花池的结合,兼有景观及实用功能的意义。

3.2入口空间序列分析

在古典园林中,凡借欲露而先藏,欲显而先隐的手法求得含蓄、深沉的效果。相应地采取措施施加引导与暗示,使人们能够寻着一定的方向与途径发现景之所处。

A区入口设计上,采用了传统造园中先扬后抑的做法,使人难以远望园区内的风景。入口设置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入口标志的景石,第二层为花池景墙,最深层为树池构成的树阵,通过层层引导,将游人引入到园区道路,经过婉转通道逐渐放开,利用开阔的人工湖做为透景引人入胜,使游人到达一个开敞的园林空间。

4.A区入口功能设计分析

A区入口位于两条道路的交接处,车流量较大,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A区的入口设计中,最深处扇形分布的树池确定了广场的范围,广场两侧边缘利用景墙和花池将广场与两侧行车道路分开,形成人车分流,通过景墙的引导,将车辆直接引入口到停车场内。使广场仅为游人驻足、休息而用。从公园进出的大量人群在集中泄入到城市街道之前,也会被广场的宽阔空间分散,人流可以自然的融入到城市街道中去。

5.A区入口视觉设计分析

5.1入口的色彩设计

A区入口的设计中,铺装材料采用黄色与深灰色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效果,景墙的设计上,采用黄色与褐色文化石的搭配,这种深浅的对比,使整个入口空间的风格统一,引导性强,整体空间附有一种时代的动感气息。

5.2材料肌理设计

肌理是通过材料自身的质感及材料之间的搭配形成的。不同的肌理可以烘托出不同的场所气氛。设计时应根据不同视距有意识地进行肌理多层质感的设计,使在不同视距都有丰富的肌理效果。材料纹理、色彩、光泽等质感的选择,要考虑到近距离的欣赏;相近材料的分割、搭配等处理,要考虑较远距离的视觉效果;面的大小、对比等则要考虑更远的景观印象。

A区入口广场均采用花岗岩烧面铺装,设计上简洁明快,使广场整体性强,再通过景石与景墙构筑物的纹理,营造一个在不同视距都有丰富肌理效果的空间。无论是近距离欣赏,还是远距离印象,都产生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5.3视距的分析

正常人清晰视距为25~30m。明确看到景物细部的视野为30一50m。按照人的视网膜鉴别率,最佳垂直视角小于30°,水平视角小于45°。对景物观赏的最佳视点有三个位置,垂直视角分别为18°、27°、45°。

A区入口广场的设计中,游人位于广场入口看景石及景墙,视距为22m,水平最大视角为44°,垂直最大视角为20°,总体视觉效果较佳。

5.4视觉焦点的控制

人们在行走过程中时刻要注意脚下的路。向下的视野就更广。对行人而言。视野内出现最多的是地面。地面的材质对人类知觉的影响非常大,人类通过触觉就能敏感的察觉到。如果要进行区域划分,地面是最便捷的途径。

A区入口地面上使用了不同颜色的材质,明确了高程上的变化以及入口层层递进关系,并注意到了视觉焦点的运用,景石成为整个广场景观的序幕和醒目的标志,形成了视觉焦点,增加了空间的凝聚力,消除了视觉的单调乏味。

6.结语

实践表明,凡是尺度得体、植物季相美观、色彩和谐的环境设计,即使没有强烈的感染力。也能使人感到舒适、和谐。这种感觉就是大众普遍接受的审美的一般标准。通过对中心公园A区入口设计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公园入口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入口设计注意总体布局

入口是连接公园内外环境的桥梁。游人通过公路到达公园入口,应在此对游人的心理进行调适,使游人从喧嚣紧张的环境中逐渐进入休闲放松的气氛。通过安排好游线,使游人在入口空间里可以自由地活动。与城市的嘈杂环境隔离但不隔绝。通过空间大小的对比,空间开合、曲折的变化,方向的转折,明暗的交替,将入口空间层层展开,成为公园环境的前奏.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恰当地表现出公园的主题和特性。

(2)入口设计结合公园

入口作为公园总体环境的一部分,它的设计理念必须与这个公园的大致环境相一致。作为公园整体空间的第一序列,入口是景区空间序列开始的标志和引导段的起始。在这一线性空间中,有选择地设置构筑物和自然物有助于强化内外空间的区别。

(3)入口设计结合城市环境

公园的入口空间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城市的生态环境、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公园入口空间的小环境,而入口小环境的场所精神也必须与城市的文化相协调。公园入口作为城市环境到公园环境的过渡,让城市的文脉在这一小环境中得以延续。

中心公园A区入口通过设置景石、花池景墙、台阶、树池完成了过渡空间的设计,通过掩映对比、若明若暗、相互兼容的手法使内外空间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的进深感,使人感到进入另外一个领域,增强了空间的归属感。

(4)入口空间利用区域文化

在公园入口的设计中,要注重空间场所精神的建立。场所的内涵要与公园特定的文化相协调,这表现在内涵要素的选择、立意上,以及要素的材料、色彩、质感、尺度等方面。无论要素本身具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都要符合这一场所精神的要求。入口体现的精神还要与所处区域和城市的文脉、历史结合起来,利用区域文化融入设计,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增强人们的归属感。

总之,城市公园作为一个公共的休闲场所,必须能够接受大量的人类“文化能量”,并把这些能量“贮存”、凝固”在公园的空间环境之中。

参考文献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

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公园设计》[加]艾伦・泰特著2005.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交往与空间》[丹麦]扬・盖尔著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范文1篇4

中关键词:城市中心公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1.城市中心公园景观设计存在问题

1.1盲目追求“档次”。公园设计方面太过于追求档次,尤其是对于大城市的公园设计,似乎成了“比美的竞赛”。而笔者认为对于公园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但对于精品景观的创作并不一定就是要上“档次”,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认真思考和对待。

1.2对原生态的考虑不够。公园设计本来就是一种绿色环境体现的载体,其应当更多地注重生态环境的设计体现,因此公园景观设计中,应尽可能地采取原生态设计。

1.3对人的需要和人性的关注不够。城市公园设计的目的就是让人获得心灵释放的地方,让工作压力的心情得到缓解,因此公园设计应当注重人的存在。设计之前,我们应考虑一下自己对未来的景观将给人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

2.景观设计应遵守的原则

2.1同步规划原则。建设单位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时,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应将园林景观规划同步规划,以达到园林、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2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以创造优美宜人的绿色环境为宗旨,充分满足人的需求和审美取向。园林绿地要体现可融入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庇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2.3生态优先原则。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在设计中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

2.4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特色原则。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保护湿地和自然水系,减少填挖土方,公园、绿地的改造要保存其遗韵和历史信息,保护如古树、大树等原有植被,原有建筑和布局。绿地设计要从城市的自然环境、地域特征等出发。将城市历史文脉融入园林绿地设计中,突出地方园林特色。根据城市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选择合适的绿化树种,注重开发和利用乡土树种,适当利用经引种驯化后适生的新优外来品种,丰富植物种类。

2.5植物造景原则。运用植物的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多样化等特征,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提高生态效益。

2.6整体协调原则。构景要素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宜彰。

3.加强城市中心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3.1公园区域空间设计

创造“以人为本”的区域空间对于公园设计相当重要,设计时要善于利用地形地貌、人文历史、自然山水和植物等条件,充分发挥本地艺术优势,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和谐统一。在公园的建设中,景观空间的设计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活动空间。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使景观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功能化、景观化、便捷化多样化。对于公园内的开敞空间较大处,可适当做些地形处理,控制在路面向上50cm左右,这样更能丰富景观层次。

3.2植物造景设计

植物在公园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合理有效地植物造景设计手法显得相当重要。根据设计实践效果来看,公园绿地内部用地比例根据用地类型和用地面积确定,其绿化、建筑(构筑物)、园路及铺装场地、水体等用地比例要满足规范要求,其中绿地率控制在75%以上。游园设计应以植物造景为主,讲究街景艺术效果并设有一定的休息设施,绿地率应达到65%以上。休闲、景观为主的广场绿地,绿地率应达到60%以上,其它性质广场绿地应结合实际,尽可能提高绿地率。

在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对于植物造景的最终原则是根据功能、艺术构图及生物学特性要求的完美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美景,为公园添香增色。植物配置要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厂区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并适当安置园林小品,小品设计力求在造型、颜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与建筑相适应。

在公园植物竖向设计上,考虑用苗木、构筑物(亭、廊、花架、景观柱等)跟平坦地势之间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组团,突出公园的景观层次。考虑到道路及绿化排水,标高设计上以自然地形稍加平整,利用场内挖填土、外购部分种植土来满足公园的土方需求。既保证了排水通畅,亦能节约财政支出。部分地势较低处为亲水休闲、活动、嬉戏区,主要有亲水平台、游船码头、沙滩休闲、滨河栈道等。

3.3公园设施设计

公园设施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让游客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即景观在被观赏的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可触的机会,充分调动人们参与其中,放松心情,愉悦心灵,这样也正体现了城市公园的重要作用。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公园的开放性特征,公园的边界与城市的其它部分具有良好的过渡,甚至围墙都可以取消,这样公园与其它空间将会直接接触,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这样就为公园的参与性提供了又一种可能。

绿地中设置的照明设施应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照明设施宜采用庭院灯、草坪灯与射灯相结合,色彩、照度应根据功能需要而定。对于绿地内条凳、座椅的数量应按游人容量的20%-30%设置,平均每一公顷陆地面积的座位数一般不少于20个,且合理分布,并根据场地条件可设置必要的健身器材。园林广场铺装尽可能使用硬质透水材料,形式及色彩搭配应具有一定的图案感,不宜采用无防滑措施的光面石材、地砖、玻璃等。公园、游园、广场出入口及园内公厕、游道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

3.4人的参与性

公园的设计,强化每一块区域的特定功能,创造多样化的休闲、娱乐、运动场地,来满足市民、游客的需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共生”的设计理念。为此对于设计水嘻游乐的,应凸显大水面,体现水的灵动,使游人更能接近于水,突出亲水性。强化水面的视觉效果,给人视觉上带来冲击力。营造连续、动感、自然的水岸线,呈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画卷。

4.结语:笔者通过分析当前公园景观设计方面的不足,明确公园景观设计目标,提出公园景观设计应遵循生态学、以人为本和美学原则,同时探讨公园景观设计手法,旨在能为公园景观设计提供有价值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涛.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J].科技传播,2011,28(09):118~119.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范文1篇5

关键词:城市生态公园;养生文化;规划原则;设计途径

一 引言

随着社会建设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日益需要经常性的休闲健身活动来平衡身心,享受自然生态的环境,懂得养生和保持健康的体魄。近年来,我市不断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特色为目标,提出了扬“城中有山、山中有水、水绕城转”之长全面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新会区政府与规划分局结合江会路控规要求,在体现该片区的态旅游轴和宜居轴的规划理念上,为加快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步伐,适时提出了重点规划建设新会区荔枝山(土名)公园,积极引导城市建设向生态园林城市目标发展。

如何进行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如何提高公园的文化品位和适合社会需要,使公园景观具有生态性、多样性、人文内涵及实践性特色。借此,本文结合新会区荔枝山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在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中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融合文化教育、创造优美景观、提供适宜活动场所和生态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二 城市生态公园概念

城市生态公园指位于城市城区或近郊,以生态学及相关学科为指导,以保留或模仿地域性自然生境来建构主要环境,以保护或营建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提供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和谐的游览、休憩、时间等活动的园林。其不仅具备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功能,还在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地方文化传承和人文景观的保护、绿地系统、旅游等方面有独特的能动性。因此,城市生态公园既具有“生态性”,又具有“城市性”的园林,有别于普通的景观公园和自然生态公园或自然保护区。

三 城市生态公园的规划原则

城市生态公园强调自然保护及展现生态、人文景观,通过廊道连接各观景点,配套服务设施,满足人们休闲游憩的需要,塑造出连续、完善的人与自然和谐园林。因此,在规划与景观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自然优先原则

在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中,首先研究区内的地形和原生态、植被等特征,应坚持保护自然生态为原则,充分利用林地、坡地、水体等资源,保护自然的原生态和维持景观过程、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科学的植物群落系统,是生态公园设计中的生物多样性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也是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多样性原则

城市生物多样性含景观多样性,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景观异质性导致其复杂性与多样性,从而使景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维持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因此在生态公园设计中,景观斑块类型的多样性增加异质性的设计,将带来动物景观的多样性,更好地体现了自然生态特性。

(3)景观个性和连通性原则

景观个性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它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等。景观连通性是指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在景观规划中,强调维持不同斑块之间空间联系与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廊道是景观连通性的主要表现结构,如水系廊道、环湖带、文化与休闲走廊等,通过廊道将园内各个绿色斑块联系起来。

(4)可持续性原则

城市生态公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立足于景观资源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换季的保护与改善。其景观是由多个生态系统组成,设置合理的休闲场所,将自然性和文化性相结合,是近年来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发展趋势。景观资源的永继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保持是城市生态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四 城市生态公园的设计途径

4.1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根据“斑块-廊道-本底”模式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以生态保护建设为核心,分析和组织生态公园的生态功能,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通过生态修复,将区域内各级斑块、廊道有机联系,使其成为有机整体,发挥生态系统自身调节功能和改善城市生态条件与保护的双重作用。

4.2 融合文化教育

尊重地方文化与历史文脉,挖掘独特文化内涵,在规划设计中进行培育生态公园的文化意义,将历史、人文融入公园之中,在结合生态教育及实践需要、文化艺术性处理及展示,让生态公园的空间、形式等方面有创新的可能,并作为教育和自然活动基地,让人们体味历史的深远和得到很好的教育。

4.3 创造优美景观

规划设计中要着力将设计理念与地方人脉及传统文化完美结合来创造优美景观,突出传统的“天人合一”及现代“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良好的景观设计要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地形,把人工与自然、技术与艺术、功能与观赏、时尚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也应避免建设性破坏,使景观更丰富生动来创造自然舒适、优雅的宜人环境。

4.4 提供适宜活动场所

城市生态公园要提供多种适宜人们活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健康休闲游憩及教育实践的需要。因此,在规划设计时,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主动地利用公园入口、园路、步行登山径、水体岸线及其他用地,开辟适宜各种健康运动休闲的公共场所,配套服务设施,充分发挥园林的社会公益性,使之成为城市园林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和新的内容,创造更富有活力和亲和力的各类活动休憩空间。

4.5 生态技术应用

城市生态公园要充分发挥其生态环保的特性,结合自然资源、场地环境和基础设施等,要考虑应用一些生态技术。如生态恢复技术中的土壤改造、植被恢复、防治土地退化、土地复垦及流域整治等方面的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时,又采用水循环再利用、地表水采集、太阳能、风能利用等。希望通过一些生态技术应用能减少公园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有效修复景观环境,从而恢复生态环境让得到可持续发展。

五 荔枝山公园设计构想与实践

5.1 项目概况

新会区荔枝山(土名)公园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城区北端,南至圭阳北路和会城大道,西至圭峰路,东临新峰路(北段),与省级风景名胜区圭峰山风景区相邻,与国家AAAA级旅游区和体育运动公园对望,区位优势明显,旅游业资源丰富和发展的前景,结合控规定位建设成为城市绿肺和休闲旅游的城市生态公园。

荔枝山公园范围的基地包括圭峰路东侧荔枝山和都会水库西侧山头,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51.09公顷,场地基本有大小12个山峰及都会水库组成,主峰绝对高程为130米,较低的山峰为48.5米。场地内山环水绕、藏风纳气,植被覆盖率极高,绿化植被情况良好,空气清新,适合开展多种养生休闲活动。但部分植被较为单调,山谷中有部分的牲畜养殖,对水体环境有一定影响,山体现有道路系统不完善。荔枝山公园作为广东省珠三角绿道3号线区域性绿道首站节点,也是新会城区绿色生态休闲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圭峰山森林公园向城区延伸的最大绿锲,是城区生态绿脉最重要的连接关键点。

5.2 规划定位及设计构想

5.2.1 概念起源

通过分析新会区城市生态结构,城市规划生态景观轴上已形成了多种主题的城市公园及圭峰山风景区森林公园,但缺乏以生态、特色文化为主的区域性公园。首先考虑利用荔枝山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脉和挖掘出由新会名人伍廷芳所著的《延寿新法》书中先提出了运动养生理论和文化,展示和弘扬新会“海滨邹鲁”文化底蕴衍生出养生文化。再者,从人们注重生命健康和舒缓各种身心压力来看,向往休闲和保健性的活动,并享受其乐趣。显然养生休闲将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带动一种社会潮流。以此提出了将荔枝山公园打造成为“生态的养生谷”的概念,规划定位为城市养生文化的生态公园―让人们享受城市山林中的慢生活。

5.2.2 规划构想和与景观创造

根据“斑块-廊道-本底”模式,依据基地现状和自然条件的分析基础上,以自然优先、多样性、景观个性与连通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规划中提出“一轴、两带、十景互动”的规划结构,同时营造出以“养生文化”、“养生服务”、“养生体验”、“养生植物”、“养生教育”五大特色为主题,并以生态养生旅游为主线进行景观设计。“一轴”:核心景观轴,串联公园内山水游线的主要景点和开放空间;“两带”:既山林生态复原带与城市活力开放带。“十景”:分布于公园中适合建设,并能增加游览乐趣的景点,展示荔枝山公园的休闲养生的特色。(见图1)

5.3 规划功能分区与景观创造

5.3.1 自然植被保护与功能分区

规划设计坚持自然优先原则和利用边界效应理论,做好自然生态保护,结合居住、道路、山体植被及各功能特征,划分成三个区域:(1)城市活力区-山林生态复原带。在山林带中以健康绿道为景观引导设计,以养生植物为景观骨架,以展示植物养生为目标打造成运动休闲的景观体验带。同时,基于现有山体部分树种密集单一的情况,在保护自然生态前提下,有计划进行植被更换,补充豆科类等固氮性品种,改善土壤土质,保护生态山林和水体并营造生态密林区,有利于丰富林相层次和群落结构多样性,维持了山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市民活动带-景观种植区。主要是与城市居住生活相接的边缘地带,充分利用道路、居住区、商业设施及基础设施,合理安排公园入口广场、服务设施等,以养生服务为主,配合养生教育并强调植物种植的景观性,创造优美城市景观,从而形成养生文化内涵的景观展现带。布局上设有四个入口广场,其中西南入口以心湖饮绿为主题,由现有山谷间引下一条曲线形山涧与水系连接形成动态水景,达到活跃景观氛围;并设有花径寻芳、葵林晨韵和涧影听音等景点。西入口广场以寿山绿谷为主题,利用地势高差建半地下停车,较为平坦地势为入口广场,通过树阵、跌水雕塑、台地等景观元素构成丰富的入口空间,满足人们集散、活动、文化展示的休闲需要,延续了城市广场空间发展。

(3)谷地景观游览-特色植物区。在山林谷地结合自然山水进行特色植物种植,结合养生文化、体验和教育等方面构建特色园区,以养心湖为景观核心,以谷底溪流为景观个性,并通过水系廊道连通起来,也让各生态景点得到可持续性发展。通过种植特色植物和花草,打造特色花谷,吸引和培育蝴蝶等多种动物,同时沿坡地种植茶园,让人在品茶中学会茶道,感受自然让人体味茶香与花香,再现生态田园气息。(见图2)

5.3.2 融合养生文化,创造优美景观

荔枝山公园在规划游憩功能方面主要分为五个区,分别是入口广场区、山林游览区、市民活动区、滨水休闲区和谷地景观游览区五大区域。同时设置了各具特色的十个养生景点,分别是健康绿道、寿山云台、茅龙石刻、花溪谷、蝴蝶谷、茶园雅径、心湖饮绿、养心湖、天香石径和百家园圃。(见图3)

5.4 道路系统及组织景观游线

规划将主入口分别置于公园西侧与南侧,以此作为市区人流进入绿地的主要空间。同时,规划设置了多个次入口和直接进入公园的道路,以满足周边居民的游览需求。各入口设停车场其中有半地下车库结合现状地形,结合广场空间进行商业管理服务建筑布置。

内部交通除预留的消防通道作为应急车行道以外,公园内不设置车行道。道路结合地形,形成顺地形而行、穿地形而行、切地形而行的三种道路景观效果。局部可供车行的主园路结合绿道宽为3.5米,二级步行主园路宽为2-3米,三级园路宽约1.5-2米,登山小径宽约1.0-1.5米。为更好结合省绿道规划、支持绿道建设,环绕整个荔枝山公园的一条园路,该园路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和自行车通行需要,使游人通过骑车游览能包揽公园全景绿道沿途景观。游人景观游线组织依托于主要交通框架,通过主园路、游步道串起各个主要景点,形成完整的游赏、休憩、养生活动的综合游览路线。(见图4)

5.5 因地制宜,布置生态服务建筑

规划中将园区内建筑的形式与性质、功能和风格上进行协调保持统一,其建筑功能主要以开展休闲文化活动、创造景观、防风避雨为主。建筑采用现有的生态技术进行精心设计,应具有造型艺术感个性化,要求建筑与自然景色高度统一,以植物陪衬的色、香、味、意来衬托建筑,其外墙立面色彩选用明快色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体现审美价值。

六 结语

荔枝山公园作为新会区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项目,有别于过去公园规划一般仅满足娱乐休憩和商业服务的需要,只从绿地广场层次进行规划。然而本规划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融合文化教育、创造优美景观、提供适宜活动场所和生态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实践。因此,城市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不单从生态、绿地建设方面考虑而且涉及面更广,更应发掘城市的内在景观、人文渊源等元素,对城市在生态、社会人文、经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充分展现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

[2]张任.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范文篇6

关键词:现代城市公园景观景观营造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公园景观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中公共绿地重要类型,是市民接触自然、放松休憩、陶冶身心的主要场所,不仅具备营造城市景观、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而且能够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实现城市的环境调控。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建设应当在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公园景观规划的理论经验,依照景观规划的原则,提升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规划建设质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美丽中国在生态环境方面提供一个最佳的样本。

一、城市公园概述

1、城市公园的相关概念

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公众游憩、观赏、娱乐等的园林。——《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

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J217-2002)

“城市公园是城市非灰色地带的功能性的公共绿色空间。”——美国奥姆斯特德

现代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景观应与城市融合为一体,是将自然生态融入城市的核心要素。它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城市文化艺术的载体,反映了城市的精神层次,体现了当地特色城市文化及价值等。二是改善城市的环境,不论是生态上还是美学上都提升了城市的品质。三是给人们提供了交流、休憩、娱乐的场所。

2、城市公园的起源

在中世纪及其之前的城市并不存在任何城市公园,当时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是防卫。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阿尔伯蒂首次提出了建造城市公共空间应该创造公园用于娱乐和休闲,此后公园对提高城市和居住质量的重要性开始被人们所认识。

历史上就城市公园发生的源头有两种说法:其一,在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将没收的封建领主及皇室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家花园都向公众开放,统称之为公园。1843年,英国利物浦市动用税收建造了公众可免费使用的伯肯海德公园,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正式诞生。另一个源头源于社区或村镇的公共场地,特别是教堂前的开放草地。自从1858年纽约开始建立中央公园以后,全美各大城市都建立了各自的中央公园,形成了公园运动。

而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则起源于美国。由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奠基人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1822-1903)提出在城市兴建公园的伟大构想,早在100多年前,他就与沃克(1824-1895)共同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1858-1876)。这一事件不仅开创现代景观设计学,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城市公众景观的到来,从此公园成为大众休闲游憩、愉悦身心的公共空间。

3、城市公园的分类

按照国际惯例,公园可分为城市公园和自然公园两大类。其中,自然公园是指大规模的森林公园和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随着城市绿地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变化,城市公园绿地出现了许多种类,尽管目前世界各国对城市公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分类系统,但许多国家根据本国国情确定了自己的公园分类系统。

(1)国外城市公园的分类

美国城市公园分为12类:儿童游戏场;近邻运动公园(近邻休憩公园);特殊运动场,如:运动场、田径场、高尔夫球场、海滨游泳场、露营地等;教育休憩公园,如:动物园、植物园、标本园、博物馆等;广场;近邻公园;市区小公园;风景眺望公园;滨水公园;综合公园;保留地以及道路公园及花园路。

德国城市公园分为8类:郊外森林公园;国民公园;运动场及游戏场;各种广场;有行道树的装饰道路(花园路);郊外的绿地;运动设施和分区园。

日本城市公园的分类系统是以法律和法令的形式加以规定的,如:《城市公园法》、《自然公园法》等法律、法规。根据《都市公园法》将公园绿地分为7种类型。

其中包括自然公园的3种:①国立公园;②国定公园;③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的4种类型:①居住区基干公园:A儿童公园、B近邻公园、C地区公园;②城市基干公园:A综合公园、B运动公园;③广域公园:具有休息、观赏、散步、游戏、运动等综合功能,面积50hm2以上服务半径跨越一个市镇、村区域,要均衡分布;④特殊公园:A风景公园、B植物园、C动物园、D历史名园。

(2)我国城市公园的分类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1],将城市绿地分五大类,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其中公园绿地又可分为五类,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

其中:

1)综合公园:指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综合公园包括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

2)社区公园:指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社区公园下设“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两个小类。

3)专类公园:指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一定的休憩设施的绿地,包括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其它专类公园等。

4)带状公园:指沿城市道路、城墙、水滨等,有一定休憩设施的狭长绿地。

5)街旁绿地:指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等(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

二、目前我国城市公园景观的现状分析

1、景观性普遍不高

城市公园是美丽中国在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由于原来早前建造的城市公园大多处于围墙之内,目前现代园林理念也没有充分得到体现,虽然历经多年,但绝大部分没有经过后续的提升改造,普遍存在景观性不高。

2、重硬质景观、轻植物生态

重视硬质铺装景观及园林建筑的建设,轻视植物生态的建设,这是目前我们在城市公园景观营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状。另外受西方园林的影响,机械简单地照搬西方园林的理念,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气候环境的差异,往往设置大面积的广场铺装,忽视绿化植物的配置运用,公园内植物配置也比较单一,应用植物品种比较少,色彩不够丰富,城市公园营造中的生态多样性远远不够。

3、景观规划设计缺乏个性与特色

大多数城市公园在景观设计过程中缺乏对立地环境和地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在景观设计过程中缺乏独特的创意,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公园中都没法能够让游客耳目一新,也没有能在游客心目中留下深刻记忆的景观。因此我们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景观才会有的灵魂和生命力。

4、营造养护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城市公园在景观营造过程中对世界上先进的营造技术运用往往比较少,如在硬质景观中大面积应用花岗岩材料,很少运用生态环保的材料;植物种植土壤改良技术运用几乎空白;栽植植物很少应用容器苗;植物栽植后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很少,植物生长恢复慢,在很长时间内形成不了相应的植物景观,还有后期的植物养护和景观改造提升投入不足,一个优秀城市公园景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跟后期的养护水平和不断的景观改造提升是密切相关的,比如美国的长木公园、加拿大的布查得公园及荷兰的库肯霍夫公园等都是经过近百年的不断提升改造才形成今天这样让人神往的景观。而我们的城市公园最后整个公园的景观效果往往只停留在景观效果图的视觉效果层面上,而没有真正落地成景。

三、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实现整体性规划

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是城市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时,应该以公园整体规划为基础,实现对城市公园景观的综合设计。通过对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整体规划,协调城市公园和城市的关系,使景观的规划建设在实现公园功能的基础上,发挥对城市绿化及城市形象建设的作用。

在对城市公园进行景观规划时,将其作为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键环节,从公园景观建设的整体性出发,以公园的性质、位置和规模为主要的参考对象,采用功能设计、生态设计、空间设计的方式将整个公园建设打造成一个协调的有机整体,并与城市的规划格局和城市特点相结合,充分的发挥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作用,实现其塑造形象、改善环境和优化空间的功用。

2、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中,不仅要适应公园所在地人文环境的特色,还要结合公园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在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设计和规划过程中,要将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审美特点等人文特点和水土环境、空间环境、动植物类型等自然条件统一纳入设计的理念之中,使现代城市公园的建设既能实现人文上的和谐统一,又能做到对自然环境的稳定发展,从而降低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工作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在保证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结构统一的基础上,使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营造能够得到市民的观赏和认同。

3、坚持以人为本

在进行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营造时,要注意强调人与自然的充分接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因此,在进行景观规划时,必须适中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的原则,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多向互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的中心,把人作为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主体并予以重视,通过体现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满足人们在当今社会里日益丰富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使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建设更加有利于服务于城市居民。

四、城市公园景观营造的规划目标

对于现代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应当做到公园的建设具有开阔的视野又体现出层次的简约。要实现公园景观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要注重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观,不应过于封闭,也不用过于追求大气势与大体量,而应强调以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的景观设计为主。在景观的创造上注意刚柔结合,空间设计保证开合有序,景观规划注意宜透则透、宜闭则闭,使视线在公园内能够相对通透,实现公园与城市大环境融为一体的效果。

在进行城市公园的设计时,应当强调尺度和空间的亲切宜人,在设计上讲求空间大小、开合的对比,并对比例和尺度进行控制,不要刻意的追求大,而应当充分考虑多层次的需求,追求适宜的尺度和亲切感。

因为现代公园的景观环境设计是要满足市民的需求,而市民进入公园绿地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休闲,因此对公园的设计不仅要创造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观赏景观,同时还要具备游憩等功能,使人们在公园中自由活动时,也能够满足赏景、休憩与交流的需要,使身心全面的得到放松。

人们对城市公园的需求,很大程度上也是渴求对自然的向往与回归。公园景观的绿化质量是其中影响功能实现的主要因素。因此,公园绿地的设计要注重对植物的选择,在其形态色彩和不同季节的变化配置形式上实现多样化,不断的追求创新。

五、城市公园景观的布局形式和功能分区

1、公园景观的布局形式

我国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通常受传统建筑设计的影响,为了显示出整齐开阔的气势,在布局上通常讲究的是轴线对称的特质,以强调对称的美感。在规划中大多采用整齐规则的几何形体,特别是北方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经常采用这一形式,体现出规律、秩序与均衡协调的美感。

有些城市公园景观的建设中,由于受到自然地形和地貌的条件限制,在规划模式上采取的是依自然环境而建的自然式布局。这样的布局方式使得公园景观的设计不用拘泥于主题与重点的硬性规定,可以采用不规则的几何图形进行自然式布局,使得公园景观与所在地的自然地形,以及周边的建筑环境实现整体性的匹配,具有灵活布置的特点。

除了以上两种之外,在大型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中还会采取混合式布局形式,即在强调景观设计大格局对称相似的基础上,对细节部分采取自然式布局的模式,追求的是一种展现曲径通幽、活泼玲珑、欲扬先抑的特殊艺术效果,体现了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和谐自然。

2、城市公园景观的功能分区

在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规划中,应该根据不同的需求,对不同区域进行功能区的划分。

对公园文化娱乐区的规划,因为人流量较大且人口较为密集,应该尽量设置在公园的出入口附近,在区域内设置游乐场等公共设施,并利用植物隔离物如植物墙等对文化娱乐区进行隔离,使其与周边人文环境能够实现巧妙的融和。

在城市公园中应该同时规划安静休息区,以供市民观赏和休闲,对于安静休息区可以选择山水、雕塑或树木、地形来构成景观建设,使公园的环境达到静谧的效果。

此外,在现代城市公园中应当规划建筑小品,包括椅子、凳子、桌子和遮阳伞等休息性小品,或者是各种景墙、景窗、喷泉等装饰性小品,还有指路标牌、导游图板、布告板等展示性小品,这些建筑小品不仅可以满足市民在公园内的不同使用需求,也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在公园景观的建设规划中构成靓丽的风景。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公园景观环境的营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城市公园景观的设计和建设也要不断地提升层次和品位。城市公园景观作为城市绿化环境的主要内容,对城市的形象也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也能满足市民欣赏、休憩的需求。进行城市公园景观的规划建设时,要在坚持相关原则的基础上,做好规划的细节和要点,对原有的自然生态进行保护和利用,并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城市公园的景观营造都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特色。在设计中实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将公园景观与周边环境结合起来,使之能够融入到整个城市的环境中,创造出协调共生的城市环境。在满足人们更高的观赏需求与精神享受之外,提高城市公园对创设优美环境的作用,促进城市公园建设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崔昆仑,徐颖.浅谈城市公园规划研究[J].山西建筑.2007,21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范文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城市公园;城市公园入口

1引言

随着社会方式的多元化,生活在城市当中的人们目前正面临着各种压力,在各种压力之下,人们渴望放松,试图寻找各种方式去排解生活当中带来的烦恼.随之促使城市公园的大力建设,而城市公园的入口设计为关键所在.城市公园入口是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园是否吸引市民的关键所在,是决定城市公园档次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联系公园与城市的纽带,同时又和城市道路、城市街区等组成城市的空间体系,是城市靓丽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公园建设及其入口不断发展的同时,矛盾也在不断的激化.环境心理学是以人为主体分析人的行为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人在各种环境下的行为规律.著名的景观设计大师刘滨谊说过:人类的户外行为规律及其需求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依据.所以在环境心理学下对城市空间入口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相关理论阐述

2.1城市公园、入口概念及现状

我国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J2172002)把公园定义为: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游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19世纪工业革命,人们对其有着很高的评价,它推动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但从生态视角来看,工业革命也造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规模最大的环境污染.这也为城市公园的出现奠定基础.城市公园的出现,试图缓解城市恶化的环境,通过将生态自然引入人口集中的城市空间.最初,城市公园用地与城市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等相互独立.随着城市化运动的发展,城市美化逐渐得到人们重视,城市公园逐渐与城市建筑、居民生活等相融合存在于城市当中.目前其可分为五小类,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公园.城市公园在其功能上的作用不可忽视.它不仅为城市的绿化做出贡献,同时还是居民提供娱乐交流放松的场所.本文中“城市公园”是指位于城市范围内的综合性公园,是经过规划后建成的供人们日常生活娱乐休闲的场所.在建筑的角度,入口即存在于建筑当中供人进出的一个空间,相当于“门”的概念.入口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纽带作用和具有独立空间的性质.其联系的是建筑内部与外部,但作为过渡的且有其独立的空间存在与建筑之中.城市公园的入口则是联系城市空间与公园内部空间的场所,它既属于公园内部空间,也属于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美化城市公园的作用,同时它具备引导人流、作为城市公园的标志、隔离城市公园内部与外部、供人交流的场所等功能.我国城市公园入口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整体感、尺度感、人性化设计都较为缺乏.城市公园入口分区不明确导致人行流线与车行流线混乱.尺度感的缺乏主要表现在入口空间过小或入口空间不完整.主要因为城市用地紧张和规划者忽视了对城市公园入口空间的设计.城市公园的设计本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应考虑人的因素.但在商业人士的眼中,他们无法完全的接收这一理念,仍本着只顾及经济效益去对待这片神圣的土地.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试图探讨出一套系统的方法去解决相关问题.

2.2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主要研究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去分析人的行为活动.而景观设计师的任务是通过对景观空间的设计满足人的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马克思任务心理需求是人对科学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的道德力量和他们对自己的发展的不倦的要求.当休憩游览者处在公园入口处之时,公园入口的设计给人的第一印象会在短时间内通过人的各种器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来传达到使用者.而当入园游览者在享受这一系列感受的同时,他们将会潜移默化的对此公园进行思考、评价分析,由此产生了人的心理活动.游览者在公园入口的一系列行为也就是这种心理活动的外部显现.一个好的公园入口设计应该不仅仅是满足功能上的需求,而是满足人的精神层次的需求,吸引游览者进入园内.如此可以通过研究游览者在入口空间中的心理活动以及外在的行为表现来研究公园入口人性化设计.

3心理行为与城市公园入口的空间构成形式

3.1公园入口平面布局与心理行为

城市公园入口空间的平面形式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轴线型、递进型、并列型和自由型四种.轴线型布置是景观设计中一种常见的设计手法.其主要功能是引导视线和强调主题.主要表现在能给人带来整体的序列感,使人感受到严肃端庄,能很好的增强空间氛围.其次,当公园处于整体自由的环境中,轴线式入口景观能使其中一部分要素组织成一个有序列感的整体,使大空间形成有松有紧的节奏感.一般情况下,公园入口的轴线型布置可延伸至整个公园的布局,如此整个公园将能给人带来宏伟壮观的感受.如上海世纪公园入口空间就运用了轴线式布局,轴线连接广场两侧小品与中心花坛,形成宏伟壮丽的景象.递进型公园入口的设计通常用于主题公园之中,以层层递进的空间关系和环境关系、采用紧密结合的手法,分别表现不同功能空间.此种表现手法能使空间环境产生对比、层层推进走向空间环境的高潮以引入主题公园的主题.一般情况下,其也与轴线式布局相结合.并列型公园入口即将除主体空间元素外的其他元素按照某种序列并列布局,而主体空间元素隐藏于别处自成一体的设计方法.此种设计方式会给人一番别有洞天之感.自由型公园入口常见于依山傍水的公园景观之中,因地形复杂增加施工难度,设计者通常采用自由型布局的手法,巧妙的与现状结合打造出不失特色的环境景观.

3.2公园入口竖向形式与心理行为

公园入口空间竖向形式大体分为以下三种:水平式公园入口,上升式公园入口和下沉式公园入口.水平式公园入口即公园入口处标高与公园内部与外部基本一致,此种形式最为常见.人流基本以水平的方式进入到院内,流线一目了解.这种方式简洁自然,给人亲切自然的感受,适合于人流量大、人流较为集中的公园.虽然在竖向高差上变化较少,但可以丰富入口空间环境如景观小品的设计、平面布局形状的变化等.上升式公园入口设计即公园内部标高高于园外,是通过提升园内标高以区分园内与园外空间的一种设计方法.因其标高不同自然将园外空间与园内空间隔离开来,人可以在被抬高的入口处自由活动而不被园外车辆人群等干扰.这种手法易表现园内建筑高大宏伟的气势,但其标高相差太大时,过长的台阶会给老人与小孩的入园造成困扰.下沉式公园入口指公园内部标高低于园外标高.这种入口空间能给人带来较强的私密感,即使公园处于闹市之中,亦能给公园内部人群创造安静的休憩空间.标高高差越大,私密感越强.但高差过大反而会给人带来阴郁感,故设计者采用此种设计手法时需注意高差的适度性.

3.3公园不同形式入口与其给人的心理感觉

公园入口空间平面布局或竖向形式的不同给人群的感受亦不同.因此我们在公园入口设计之时,需充分考虑公园周边环境,分析公园的使用人群类别及公园所需的空间环境.如表3.3.

4心理行为与实体要素

城市公园入口空间由多个实体要素组成,大致分为两大类:硬质元素与软质元素.其中硬质元素包括建筑、小品、雕塑、广场铺地、墙与屏障.软质元素可分为地形、水体、绿化等.各要素均与人的心理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4.1心理行为与硬质元素(小品、雕塑、铺地)

随着专业的发展,公园入口设计已不再停留于简单的建筑与绿化的搭配,而是充分运用了景观小品、雕塑、景观墙等.尤其是在较为大型的公园设计之中,入口的设计要求亦更为严格.若无景观小品如花坛、坐凳、花架等等一系列硬质元素的设计,则无法使人在入口停留.人与环境成为相互独立的个体,如此失去了景观设计的意义.景观小品不仅仅体现其装饰性或者功能性,而是二者兼具.景观小品除满足其功能外,设计者可以根据人的心理与行为习惯来考虑景观小品的色彩、质感、肌理、造型、尺度等.创意抽象小品能带给人新鲜刺激的感受,具象一般的小品能增添空间氛围,丰富空间环境.人的心理即是通过外在感官反馈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因此景观小品的色彩肌理等这些元素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公园入口处带给人的心理效应.雕塑按功能分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功能性雕塑以及陈列性雕塑五类.雕塑常常以其独特的造型来点缀空间,使空间富有活力,是景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雕塑的不同材质、造型等结合与其相适应的环境,给人的心理感受完全不同.如南京抗日战争系列雕塑在环境中给人沉重哀思之感.而某小区公园内的蚂蚁搬家雕塑则给人轻松愉悦之感.铺地最普遍且必不可少,其不仅具有防滑、防尘等基本功能,同时具有装饰作用.即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能通过色彩、肌理、质感的对比从横向上划分空间,给人方向感,指引人进入不同性质的空间.

4.2心理行为与软质元素(地形、水体、绿化)

城市公园入口地形主要分为平地与坡地两大类.其中平地在地形中略显简洁、平缓,形成的景观较开阔,私密空间较少.人在这样的空间之中,视线不受阻,有安全舒适之感.但由于其在竖向上缺乏变化,易使人感觉视觉疲乏.所以在平地空间中,设计者应当充分运用景观小品雕塑等,加强空间变化.坡地相对于平地而言,竖向上具有丰富变化,更能凸显其个性.不同的坡地带给人的空间感受不同,坡地的起伏和流动性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感.凸起空间具有开放感,而凹地形具有隐蔽神秘之感.所以在地形运用上,我们应结合周围建筑及空间功能去定位所需的地形.水作为生命的源泉,一直都是景观环境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任何景观环境中因为水的存在而具有勃勃生机.水体在环境中存在的形式分为动水与静水.动水中水体通常与音乐、灯光、雕塑、绿化等结合.尤其在夜间,色彩斑斓璀璨的灯光与水的波纹或水柱结合,给人带来奇妙神秘的感受.动态的水体使空间更富趣味性,易吸引人聚集.相对于动水景观,静态水景观与周围环境结合,带给人的是安详朴实、老练沉重.故设计者应根据公园性质等来决定用动态水或是静态水.人生来就有亲近自然的本性,不管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人都愿意接近自然,因此绿化设计在公园入口处亦很重要.绿化除了物理生态的功效之外,还能满足人视觉和心理需求.植物的质感、色彩、形态如阔叶乔木和细叶乔木,四季常绿树种与赏花树,乔木与花卉等的区别,都能引起人不同的心理感受.绿化除此功能外还具有分割空间、限定空间的功能.植物围台的高低给人的私密感也不同,如绿篱限定的空间相对开放,花灌木限定的空间私密性较强.因此设计师应根据空间环境特点,决定采取什么样的绿化效果,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统一.

4.3各实体要素对人心理行为的影响

不同的实体要素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行为特征,直接作用于公园入口处的环境氛围.因此整个公园入口处各实体要素的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表4.3实体要素对人心理行为的影响.

5结论及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城市公园的规划已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从目前国内的形式来看,我们公园的规划设计已经相对较为成熟,已建成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是在公园的宏观规划设计中,许多设计师仍然忽视了公园入口的设计,尤其是与人紧密联系的心理行为的分析.城市公园入口是体现整个公园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园整体设计的开始.城市公园入口的设计决定公园主题特色的体现.城市公园入口的人性化设计是整体设计的关键.人的心理行为是城市公园入口设计的根本依据,本文根据人心理行为相关理论,分别从城市公园入口各组成要素研究,探讨出了公园入口各要素在几种情况下人的心理行为表现.通过这种方式的探究,更好的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的心理感受为主的设计宗旨.针对心理学与公园入口的关系,本文算是抛砖引玉只做了初步研究.笔者算是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希望有更多的人投入该课题,为景观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汪赛群王利利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干峙.论城市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俞孔坚.城市里的丰产稻田-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设计[J].园林,2007(09).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范文篇8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植被特点;景观设计原则

that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

域。规划区内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裸露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3.2.1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6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6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4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25%、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3.2.2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4-6]。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3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5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

3.2.3微观设计。微观设计则是把植物景观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小的景区及景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赏区的5个小景区,根据每个区的功能和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题为特色的孝源林为例说明。该区以寻觅孝文化之源为主题,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内涵为目的,以集中展示与孝文化相关的植物为特色,并结合主题建筑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文脉。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园是以集中栽植蕴含孝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的生态展示景区。园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时以椿树象征父亲,萱草象征母亲),“槐荫留情”(以槐树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种类,营造一个关于孝与爱的植物空间),“竹影婆娑”(竹类中有许多种类与中华孝文化有一定渊

源,借竹之名传播孝文化)等景点;再结合基地上的水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参考文献

[1]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

[3]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吴秀英,刘海燕.大连湾森林公园生态恢复性规划[j].现代园林,2009(6):11-14.

[5]王艳,陈东田,侯可雷,等.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中的性质定位[j].林业科技开发,2007,21(1):104-107.

[6]冯磊,胡希军,罗慧敏,等.城郊型森林公园环境评价及研究——以宜昌市夷陵森林公园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3):177-180.forestlandscapeplanningshouldbecarriedoutfrom3scales,suchasmacroview,middleviewandmicroview,soastopromotethelandscapequality,andtorealizetheeco-efficiencyandvisualeffectsoftheparkssoon.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范文篇9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公园;公园设计;设计策略;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2-0045-06

收稿日期:2015-08-27

修回日期:2016-12-22

Abstract:Diverseurbanparkstylesdeterminedifferentdesignstrategiesandmethods.Basedontheconceptofurbanparkdesignperspective,thispaperanalyzesthedesignstrategiesandmethodsofurbanparksfromfourperspectives,suchasspatialstructure,roadorganization,landscapenodeandlandscapecharacteristics,andanalyzesthecontextinheritance,ecologicalsafety,naturallandscapeandcityvitality.

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Urbanpark;Parkdesign;Designstrategy;Designmethod

城市公园的设计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公园的质量,研究公园的设计要以创新为基本点。如何理解与看待不同风格的城市公园设计过程,以探寻值得借鉴的公园设计策略与方法,本文尝试从不同视角出发进行公园设计的分析。

1公园的设计方法研究

1.1研究困境

观察近年城市公园的建设可以发现,当下城市公园的设计趋势,已经由过去专注于环境营造与特定功能,转向在环境、生态等更广阔的视野下解决让使用者舒适的问题。然而,当前的公园设计方法研究并没有满足这种趋势。传统公园设计方法研究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公园设计的原则和运用。而设计运用是从公园要素、公园分区等角度研究讨论,鲜有根据问题出发的角度。一直以来着重介绍解释方法而忽略设计运用,导致目前的公园设计方法研究内容丰富但实用性不高。

1.2基于不同视角的设计研究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设计通常是对具体问题进行富有新意的解答。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前院长彼得(PeterG.Rowe)在《设计思考》一书中提出设计视角决定设计方法,而设计方法决定设计成果[1]。当设计问题清晰以后,设计师会基于自身经验、立场选择合适的设计视角,选择某种设计方法进行设计。设计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由设计师的立场视角决定,而这又来源于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公园设计面临的问题繁杂,环境意识可能促使设计师主要关注公园生态设计,而其他问题相对次要[2],这就是设计视角在设计过程中所起的影响。公园设计视角问题既涉及设计师认知层面的价值判断,也包含设计师个人偏爱与经验。如果主导问题较为明确,价值判断就会对设计视角的选择产生主要影响;如果主导问题不够明确,或者可供发挥的余地较大,设计师通常就会选择自己擅长的策略和方法来应对。通过对城市公园设计视角的研究,可以帮助理解城市公园设计中的思考方法与实践过程,辨明当今纷繁的设计风格与流派。

1.3公园设计策略与方法

设计策略DesignStrategy在维基百科中的解释:Designstrategyisadisciplinewhichhelpsfirmsdeterminewhattomakeanddo,whydoitandhowtoinnovatecontextually,bothimmediatelyandoverthelongterm[3],即设计策略是涉及长期与短期,包含目标、原因与方法的一系列设计原则框架。公园设计策略为公园产生的问题提供解决原则与方法。具有较高价值的策略往往具有很强的理论支撑,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及较强的实践性。公园设计方法在本文中主要指在公园方案设计阶段为实现设计目标采用的方式手法。公园设计策略是针对各种具体问题提供的解决途径,公园设计方法是公园设计策略的贯彻途径。

2城市公园的设计视角

城市公园设计视角的选择是价值判断、理论积累与实践经验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景观具有生态、社会与艺术三个价值维度,这同样体现在城市公园设计中[4]。中国传统园林成就非凡,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丰硕,相当多的城市公园设计实践以继承发扬传统为设计出发点。理论方面,学界探讨的一些理论热点,像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城市绿道等,已经影响公园设计。实践方面,近几年出现一批概念新颖、手法独特的城市公园项目,像遗址公园、棕地修复公园等,这些成功的实践经验引发对于设计过程的思考及设计方法的借鉴。城市公园设计项目繁多,涉及的设计视角学界研究较少。本文尝试选择文脉传承、生态安全、自然山水与城市活力这四种在当论与实践中的设计视角进行分析探讨。

3基于文脉传承视角的公园设计策略与方法

3.1文脉传承设计视角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地块更新与街道改造。这些建设在给城市居民工作生活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会导致一些富有城市特色与历史的街道等消亡,城市的记忆被抹去。一些景观设计师意识到这些问题,希望公园的建设不要只考虑营造美好的意象而忽略城市与场地的过去,并通过设计将场地中的某些特色与记忆保留下来,使公园延续场地的精神,而不是终点与新生[5]。公园设计中,像这样将场地中某些富有特色、能反映场地历史的元素保护继承下来的设计视角即是文脉传承视角。就城市公园设计方面来看,文脉是人与景观的关系、公园景观与其所在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关系[6]。

5.2.3园路规划强调丰富体验

自然山水视角下的公园园路线性一般设计成曲线。英国风景式造园家肯特的名言“自然讨厌直线”能很好的诠释这一点。自然山水视角下的公园造景的要素一般来自自然环境,近些年会在其中设置一些雕塑小品等,但总体风格趋向于自然与纯粹。在风格较为自然统一的大背景下,设计强调不同节点串联之后形成的空间、视线的丰富变化。例如在澳大利亚贝斯特霍夫公园(BesthoffSculptureGarden)设计中,园路系统以圆曲线覆盖公园,串联各种属性不同的小空间,营造丰富的游赏体验(图6)。

6基于城市活力视角的公园设计策略与方法

6.1城市活力设计视角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的组成之一,公园地块是城市诸多地块中的有机组成,需要承担城市休闲活动的重要职责,提供丰富便利的休闲活动场地。不同于自然山水视角下强调公园内在自然体系的完整,城市活力视角下的公园设计更重视公园与周边城市空间、交通的紧密关联。城市活力视角重视将公园与日常生活联系到一起,更好地提升城市活力。

6.2城市活力视角下公园设计策略与方法

6.2.1空间结构衔接模拟城市空间

城市活力视角下,公园主要给游人提供丰富的活动空间,所以空间结构主要考虑如何衔接模拟城市空间,使游人更好地适应空间的转换。一般来说,这种视角下的公园入口空间尺度往往与城市街道空间尺度接近,再通过内在一系列空间变化缓慢过渡到公园内部空间尺度。在空间形式上,往往以规则开放的空间为主,曲线闭塞的空间较少。

6.2.2交通流线对接城市交通

该视角下,公园的主入口需考虑对接城市主要交通,园路线性往往采用直线或曲度较小的曲线,以便将人流更好地引入公园。设计若干跨越公园地块的次要园路,以便于居民日常通勤。结合扬・盖尔对社会活动的三种划分,公园园路考虑日常通勤这种必要性活动,实际上是将某些必要性活动引入公园之中,丰富公园活动类型。例如美国休斯敦探索公园(DiscoveryGreen)的主园路是一条笔直的林荫道,对接城市交通,串联起公园内部不同的空间(图7)。

6.2.3景观节点与周边场地融合

城市活力视角下,游赏功能不再是公园主要功能,不同节点之间不再是通过一条完整的主园路连接。节点空间更多的是融入公园舒朗的空间之中。例如美国圣路易斯市的城市花园公园,公园的节点之间没有明显的空间分割,似乎是将不同节点纳入统一的空间之中(图8)。

7讨论与建议

公园设计的视角分析是公园设计分析的环节之一,承接设计构思与设计策略方法。本文列举应用比较广泛的四个视角,从视角特点、空间结构、园路系统与节点细部等设计共同的层面研究探讨。可以看出,不同视角下对于相同的设计要素,设计策略方法差别大。这既体现了当代公园实践需要考虑更复杂多样的问题,也从侧面表明公园设计策略方法的学习运用具有一定的难度。公园设计策略方法繁多,如何运用这些策略方法需要具体仔细分析。从不同视角出发研究公园设计策略与方法,在方法论层面能更清晰地了解设计程序与过程,在认识层面能更清晰地理解公园设计,在实践层面能更有效地归纳总结公园设计涉及的丰富的策略方法,更有效地指导实际运用。

注:本文图1来自《承载园林生活历史的空间艺术品解读法国雪铁龙公园》(郭勇,2010);图2来自《韩国首尔的城市记忆――工业废弃地上的城市公园》(周妍、唐世斌、谈燕君,2012);图3~4为作者自摄;图5来自《河流再生设计―浙江黄岩永宁公园生态设计》(俞孔坚,2005);图6来自《西德尼与瓦尔达・拜绍夫雕塑花园》(RichardSexton,2007);图7来自《TheBiggestLittleParkintheWorld》(DanielJost,2009);图8来源于《城市花园》(章健玲,2011)。

参考文献:

[1]罗PR,著.设计思考[M].张宇,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138-139.

[2]张永和.第三种态度[J].建筑师,2004(2):24-26.

[3]Wikipediacontributors.Designstrategy[G/OL].维基百科,2016[2016].https:///w/index.php・title=Special:CiteThisPage&page=Design_strategy&id=733289466.

[4]王向荣,林箐.现代景观的价值取向[J].中国园林,2003,19(1):4-11.[5]金云峰,项淑萍.原型激活历史――风景园林中的历史性空间设计[J].中国园林,2012,28(2):53-57.

[6]承钧,张丹.城市公园设计中文脉的体现[J].中国园林,2010,26(10):48-50.[7]郭.承载园林生活历史的空间艺术品解读法国雪铁龙公园[J].风景园林,2010(6):113-118.

[8]周妍,唐世斌,谈燕君,等.韩国首尔的城市记忆――工业废弃地上的城市公园[J].广东@林,2012,34(5):33-37.

[9]金云峰,项淑萍.基于原型的设计[C].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上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0]俞孔坚,刘玉杰,刘东云,等.河流再生设计――浙江黄岩永宁公园生态设计[J].中国园林,2005,21(5):1-7.[11]于冰沁,王向荣.生态主义思想对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的影响与趋势探讨[J].中国园林,2010,26(10):36-39.[12]金云峰,俞为妍.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以浮山“第一情山”为例的情感空间塑造[J].华中建筑,2012,30(10):92-95.

作者简介:

姚吉昕/1990年生/男/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范文篇10

【关键词】城市景观;space空间;horizonline天际线

随着城市人口和城市规模的日益膨胀,城镇形态产生了明显变化。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地域和城镇特色渐渐被削弱甚至消失。如美国旧金山1958到1983年城市立体轮廓的变化,从曾经非常有特色的城市、地表肌理,被新建的公路划分得四分五裂,被高楼大厦破坏了原来优美的天际线。而在旧金山实施天际规划控制线后,很好地确保了城市立体空间效果。

自80年代始,我国建筑事业兴起后,城市规划、景观等课题越发受人关注。在世界各国经验中,结合景观作为城市空间环境设计,在城市规划中越显重要。但在近些年,城市景观在中国发展可以说并不十分乐观,与国外一些优秀例子相比显得十分乱无章法。凯文·林奇(Kevinlynch)于1960年发表的《城市的意象(Image)》一书中指出,城市本身的可读性如何,可分析为三方面构成:特色(identity),结构(structure),含义(meaning)。通过与同是东方国家和传统园林形式相似的日本近代优秀城市景观对比分析,得出以下一些需重点设计的:

1.城市中景观的层次和结构协调——从结构角度

事实上,城市中的建筑往往归属不同的团体和个人,建筑设计的委托人和设计方的审美取向对建筑的风格和形象影响很大。房地产开发的盈利原则会使设计师忽略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城市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三不管”地区,这些区域往往是建筑与建筑间的空地、街道,甚至是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也就成了城市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出自《现代景观设计教程》)

奥地利城市规划师卡米罗·西特在承认城市之美的同时,强调城市公园对于城市的健康卫生起到的作用:公园是能使城市保持卫生的绿地,是城市的肺。因此,景观在城市中所占比例与城市内各元素结构相协调十分重要。除了应增加景观在城市中所占比例外,还应考虑城市结构统一设置景观系统,使景观结合城市五要素(即道路(path),边界(edges),区域(distinct),中心与节点(nodes)与标志物(landmarks))发挥出类似于著名翡翠项链的区域作用效果。如日本崎玉新都心,除限制高度以保证城市建筑的整体立体效果外,还有机组合一定绿化用地,使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三位一体,形成一个有特色的城市形象。活用要素设计,如:道路要素的绿荫大道、标志物的空中森林广场、区域的绿草地广场、屋顶绿化等,使空间层次丰富。

2.形式上创新体现地方特色——从地域角度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由于经历了一场关于“拿来主义”和“传统文化”激烈的思想争论,现代化进程中十分注重自主创新和发扬传统相结合,城市景观发展一片生机嫣然。而中国传统园林虽举世闻名,中国传统城市景观中的对称、对景、借景、强化视觉轴线等诸多空间设计手法和现代景观设计也并无不同,但是却没能像日本一样加以活用以更好地体现中国特色。佐佐木先生也指出景观设计需“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但是中国一些城市在景观环境方面却存在着盲目追求“洋化”的问题。这实际是一个老话题,景观设计的“国际化与地方化”。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等,这些景观作品非常优秀,是真正的艺术精品。颐和园的景观建设极具人性化,突出了景观对人的服务。中国传统景观设计很宏大,有天,有地。

但现在中国的景观设计很多是拷贝西洋的东西,邯郸学步,反而自己精深的文化传统也给弄丢了。如上图所示为南京市夫子庙文化商业中心全景,古建与周围景观多处结合,形成视线和空间的有机延伸。但是却因商业因素没有能很好的保持,如某新建时东市小广场与西市是连同的,在空间序列上也是引人入胜的,逐步进入主题,可是管理部门封闭了小广场通向西市场的步行街,使休息厅失去了原有的风采。

其实形式上创新体现地方特色,也就是表现城市特征。实现途径很多,首先有:可以在延续传统的设计手法的基础上,结合长期和短期的需求综合设计,如日本庭院的现代式中庭设计;其二:大可抽象提取传统景观设计中的精华,结合现有技术满足当代不同的需求,如很多日本餐厅中设计的枯山水景观;还有:利用传统与现代对比的设计手法,使设计充满活力,如中庭空间引入灯光、声音等对比设计……其实方法多样,就像赫曼·赫兹伯格在《设计原理》中提到:所有的形式都应还原它最初形态,只要运用最初形态满足最初需求,就是回到了我们民族的根上。

3.主题明确和可识别性强——从内涵角度

在日本,一些住宅小区里面的绿地以生态环保为主题,提倡人人动手建造美好生活环境,于是就增强社区活动氛围和带动了一股绿色种植蔬菜的健康热潮;一些公园以高科技手法表现空间错落感,强调时空主题以致给都市生活的人们以新鲜感;甚至一些商业用地内的绿地,也以营造人文气息的空间为主题……一个成功的城市景观除了应很好地满足不同的需求外,还应通过各种设计体现它的主题,以达到影响和改善人们精神状态的目的。

而要使主题明确,加强影响效果,就应注重可识别性。在《建筑环境共鸣设计》一书中指出,一个场所的设计在许多层次上影响人们能够作出的选择:可达性(permeability),多样性(variety),可识别性(legibility),活力(robustness),视觉适宜性(viaualappropriateness),丰富性(richness),个性化(persinalisation)。其中影响着人们能否容易的辨认出环境所提供的使用机会,这种特性为可识别性。而主题的印象可以被归纳为五种关键要素,类似于城市五要素。如日本著名的森林住宅,用保留原有植被的设计手法强调了生态理念。还有日本大阪的峡谷广场,强调地震的公园,运用火红色雕塑、开裂下沉的空间使主题明确。

4.具备多样性,活力和丰富性——从人文角度

“景观环境为人所用、人与自然的共生”观点早已不再陌生。其中多样性(variety)指影响着人们可能的使用范围,活力(robustness)指影响着一个既定的场所能够容纳不同功能的多样性程度,而丰富性(richness)指影响着人们知觉体验的选择性。

为使用者服务的,让使用者可以融于其中,是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个基本要求。景观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交流的平台,给大家创造了一个共融的环境。城市景观应该在表现城市特征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人们的活动对不同场所的利用,以从空间利用的角度出发,进行景观环境的设计构想。现在中国的一些景观设计作品,对自然和文化的表现十分突出,但对利用空间方面却考虑不够。像日本,尽管寸金寸土,但是从他们为数不少的公园和广场可以看出对人文的关怀。

参考文献

[1]《日本最新景观设计(1,2,3册)》——日本杂志社.

[2]《日本之国立公园(上、下册)》——森田敏隆.

[3]《佐佐木事务所之整合环境》——佐佐木.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范文篇11

关键词:园林景观;城市景观墙;环境;运用

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科学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科学高效的设计,有助于拉近人与建筑的距离,使得城市更具人文气息。在人们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应该不断加强对园林景观设计的研究。为了能够提升园林景观设计水平,应该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景观墙。

1.城市景观墙的概念

了解城市景观墙的概念是深入分析的重要前提,当前的城市景观墙已经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缺少的景观元素。城市景观墙直接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取向,城市景观墙的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城市景观墙的运用

2.1城市景观墙发挥的作用

景观墙的设计建设将环保理念充分应用,绿化墙体的应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绿化墙体经过专门处理能够实现绿色植物同墙体的有效融合,有助于出现垂面绿化的效果,既能够增强美感,还能够起到环保作用。此外,绿化墙体还具有一定净化空气的作用。

空间作用的发挥是其典型因素。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景观墙科学合理地利用能够把景观墙的空间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实际工作中,景观墙往往可以采用组合排列以及分割等形式来处理,增强其空间感。

文化作用的发挥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作用。表现手法不同,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也是不同的。浮雕塑造法、马赛克拼贴法、彩绘表现法是其中最为典型的表现手法。在今后工作中,对于这些内容要不断加强研究,才能够真正适应实际需要。

2.2城市景观墙的具体应用

在新形势下,对于城市景观墙的具体应用也应科学分析,立足于实际需要。道路、公园、广场以及居住环境的设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工作应从实际出发来进行科学设计。

公园是重要的城市景观。公园的设计既要满足其实用性,还要使得其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能够把景观墙内容同服务对象协调统一起来,使得景观墙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园林环境中。

城市中的广场可以分为多种形式,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以及文化广场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对于这些不同形式的广场,在实际过程中应该结合其不同功能科学设计,有助于满足实际要求。对于市政广场而言,在设计过程中要突出其严肃性,同时还要体现出对人们的亲近性;对于文化广场而言则是要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对于纪念广场而言则是要能够充分体现出民族精神;休闲娱乐广场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营造出安全、干净以及和谐的环境。

道路的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道路选型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设计,景观墙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景观墙本身具有文化传播性和观赏性等多种功能,这些因素的设计对于满足实际要求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景观墙在道路景观中的应用,同其它设施的结合有助于营造出舒适健康的外出环境。

景观墙在居住环境中的设计,首先要能够保证具有舒适性及方便性,能够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必须满足居民的审美要求。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防护绿地;城市公园;生态设计;骨干植物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原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防护绿地随着城市扩张,其周边用地性质会发生改变,其绿地的防护功能会相应转变为其他绿地功能,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等[1]。其中最主要的是改建为公园绿地,从而增加城市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公园面积等指标,使城市绿地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居民[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防护绿地一般为单一树种林,如杨树、柳树、槐树等,在公园改建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低成本、快速成型、如何利用现状、整体建设的可实施性等特殊问题。在公园设计的行业规范中,城市公园中,建筑占地不超过5%,道路广场不超过10%,绿地不小于65%等。在防护林中,因其特殊性,大多数是临主干道、河流、铁路等区域。因此,改建的费用主要是地形和植物,地形和植物的设计在防护林改建中占主要的地位。

1城市防护绿地改造的作用与意义

1.1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效率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原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防护绿地会随着城市扩张而改建为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等。因此,新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空间布局、结构会在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下进行更合理的布置、构筑,从而使其更有效、更合理地服务于城市居民。

1.2提升城市绿化水平

由于城市防护绿地改为公园绿地等,这样增加了城市公园绿地面积,扩大了公园服务半径范围,提升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3美化城市景观

改建中增加树木的种类和品种,有各种观赏树木和花草的组合,形成美丽的景观,在美化城市景观上作用显著。

1.4提升周边价值

在当今城市土地资源愈加稀缺的情况下,公园绿地的价值无疑更加宝贵。一定面积的公园绿地可以改善居住和投资环境,使公园周边的不动产升值。

2城市防护绿地改造的设计原则

根据城市园林设计理论,城市防护绿地改造为公园绿地的设计,必须从公园的综合功能要求、环境质量要求和游人活动休憩要求出发,既要保证良好的环境生态效益,又要达到人工艺术美与天然美的和谐统一[3]。其设计原则主要为:

2.1低碳经济和节能可持续的思路

在低碳经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可持续和低成本的园林是未来的趋势,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城市绿地更应采用生态节能、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符合时展的要求。

2.2符合生态园林的思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日益面临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生存环境危机,客观上要求公园设计必须符合生态园林的思路。

2.3满足人们休憩游乐的需要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满足市民休憩游乐的需要。

2.4符合园林美学原理

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必须同园林美学相一致,园林美主要包括单体美和群体美2个方面。

3北京顺义新城中心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3.1公园入口景观设计

公园的入口包括主要入口和次要入口,北京顺义新城中心公园南邻顺义减河,北邻顺义新城政府行政中心,东临潮白河森林公园,西临过境铁路。在设计中,入口采用与周边环境无缝对接的方式,采用主入口和多次入口组合的方式来满足城市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主入口分布在人流量大的顺安路两侧和区政府行政中心南侧;其他的为次入口,与周边的道路和场地无缝对接。主入口景观设计采用大地艺术、景观雕塑、花镜和轴线等设计方式和手法,彰显顺义蓬勃向上、与时俱进的发展精神风貌;次入口主要起辅助作用,便于附近居民和小批量游人入园,这类入口的景观营造以高大的乔木为主,配以美丽的观花、观叶灌木和花卉,营造出一个郁密、优雅的小环境,给游人清新、幽静之感[4]。

3.2园路景观设计

园路是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引导游人和连接各区等方面的功能。按其作用及性质的不同,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散步小道3种类型:

主要道路是公园道路系统的主干,依地形和地势的不同而做不同形式的布置。北京顺义新城中心公园以活力环道为主园路,园路宽4m,兼消防通道。

次要道路是主路的一级分支,联接主路,是各分区内的主要道路,一般宽2~3m。次要道路的布置既要利于便捷地联系各分区,沿路又要有一定的景色供观赏。

散步小道是最

能细腻体现公园风景变化的园路,分布于全园各处,一般宽1.5m左右。散步小道或沿湖布置,或蜿蜒入密林,或穿过开阔草坪。

3.3生态与节能设计

地形设计是公园设计的基底,合理的地形是形成公园内部空间结构、经济合理、美学提升、生态性的重要基础。北京顺义新城中心公园在分析原地形排水、积水等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设计地形,使其场地内达到无积水、土方平衡、土方量最低等,从而实现低成本建设和运营,体现生态、节能的设计理念。

3.4骨干植物设计

城市公园设计中,骨干植物是园林树木的乔木部分,是公园的核心和空间骨架,是景观生态栖息地。如杭州花港观鱼设计中,大草坪中的雪松及周边乔木是公园的骨干植物,是组成场地空间的主要构成元素。

园林绿化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因此,要搞好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必须合理地进行园林植物配置,这是建设好园林绿地的关键。

北京顺义新城中心公园在骨干植物空间处理设计上,采用正负形空间处理手法,公园西侧是由现有防护林改建而成的,因此将在现有密闭的林下空间改造成开放、半开放的多功能空间体系;而公园东侧由骨干植物围合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空间,如大草坪、观赏植物专类园、运动场地、休闲广场等空间。各类空间主要有骨干植物围合和分割,这样方便分期建设,公园前期完成对骨干植物的施工,其整体性的效果就可以显现;后期分区进行各项功能性空间建设,其主体结构由骨干树种定型,从而解决了公园效果快速成型、整体建设的可实施性等问题。

4参考文献

[1]朱祥明,孙琴.英国郊野公园的特点和设计要则[j].中国园林,2009(6):1-5.

[2]阳慧.开放式公园景观设计——以杭州市钱江新城市民公园为例[j].河北农业科学,2009(6):70-73,75.

[3]姜来成.论防护绿地的规划建设[j].防护林科技,2002(1):33-3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全国二卷语文范例(3篇)

    - 阅0

    全国二卷语文范文一、命题选材与设题分析(一)选材范围较广,选材内容丰富大都注意体现“浅易”的特点,阅读难度有所降低。17套试卷中,选文出自二十四史的只有六卷,分别是全国大纲.....

    金融产品的盈利模式范例(12篇)

    - 阅0

    金融产品的盈利模式范文篇1【关键词】套期保值;基差风险;风险内控一、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和特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衍生金融工具定义如下:“衍.....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