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好的表现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心理素质好的表现范文篇1

摘要伦巴舞是外来的体育舞蹈,需要对其艺术表现力的理解和领悟,依据舞蹈艺术理论,结合伦巴舞特点以及教学与训练实践,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和统计分析法,对体育舞蹈中伦巴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针对影响伦巴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的因素寻求解决的办法,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对策和建议,希望能为伦巴舞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为提高选手艺术表现力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伦巴舞艺术表现力影响因素培养对策

一、前言

伦巴舞是属于文艺范畴的舞蹈演变而来的体育项目,兼有体育和舞蹈艺术的双重特点。本研究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与形势下来展开工作的,希望通过研究能找出其中原因,探寻适合我国伦巴舞选手特点,能较快提高他们艺术表现力的方法与对策。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影响伦巴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的因素

表现力是指舞者用整个身体(包括脸部、躯干、四肢)将音乐的风格、内涵,所需表达的情绪通过动作表现出来,能让你从动作上看出是欢乐、活泼、遐想还是忧伤,且动作与音乐风格紧紧结合在一起。本文作者通过查阅大量有关文献资料和结合专家意见,把影响伦巴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的制约因素主要归纳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1.主观因素

(1)艺术修养

伦巴舞是选手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身体能力、审美能力和技巧)在其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

(2)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2]伦巴舞是一门综合艺术,选手的人文素养是通过能把握不同伦巴舞的风格,了解其特点并能将对不同舞种的理解融于舞蹈之中来反映的。

(3)心理素质因素

心理素质影响艺术表现力发挥,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提高伦巴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的关键之一。伦巴舞选手在比赛、表演、训练中不仅是身体的活动,而且也存在心理活动,其中心理活动对人的身体活动起着调节和主导作用。

2.客观因素

(1)舞伴配合因素

伦巴舞的最高要求是两位一体,合二为一,才能极具艺术表现力地演绎各舞种不同的风格和个人独具的魅力。

(2)专项身体素质因素

随着伦巴舞技术难度不断加大,动作速度加快、动感加强、力度加大,选手的运动强度也相应加大,对选手的身体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具备良好身体素质的选手,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各种高难度的动作,提高技术动作质量,充分发挥艺术表现力,争取竞赛好成绩。

(3)舞蹈创编能力因素

一套动作的编排不是简单的单个动作的罗列,而是动作间的有机联系、和谐配合及完整统一。动作的编排既要体现各舞种的技术特点,又要符合音乐的风格、韵律,同时还要根据舞者的个性特点、国际发展趋势、运动学原理、美学知识来编排。舞蹈创编能力是选手舞蹈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素质。

(二)伦巴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对策

1.提高选手的舞蹈艺术修养

(1)提高文化素质

从人文视野来看,舞蹈艺术本身属于文化修养范畴,舞蹈艺术可以提高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

(2)提高舞蹈理论知识

要从各种渠道了解和学习中国舞蹈史、外国舞蹈史、美学概论、民族学、民俗学、艺术人类学、人体解剖学、音乐基础理论等,只有懂得了这些,你才能对所要表达的舞蹈有一个较好的诠释,从而提高表现力。

(3)提高伦巴舞欣赏水平

首先,要了解伦巴舞的审美特征。舞蹈的形象性、感染性、独创性和技艺性是形成舞蹈美的四个基本审美特征。其次,要了解伦巴舞的种类、样式和各舞种的不同风格。

2.提高选手的竞赛心理素质

伦巴舞比赛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良好的身体能力,更需要稳定的心理素质。技术、体能是选手竞技状态充分发挥的前提。而心理素质的强弱也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

3.加强伦巴舞基本功的训练

舞蹈是借助各种动作和音乐并配合舞蹈者的生动表现来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而伦巴舞又是融体育于舞蹈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所以选手进行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是非常必需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影响我国伦巴舞选手艺术表现力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选手的艺术修养、人文素养、肢体语言表现力、心理素质、舞伴配合、专项身体素质、舞蹈创编能力因素和教练员的执教能力等八个方面,这些因素从不同的层面上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选手艺术表现力的发挥。

2.根据各制约因素对选手艺术表现力的发挥带来的不利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对策。着重从选手舞蹈艺术修养的提高、舞蹈综合素质的培养、舞伴之间配合能力的训练、伦巴舞基本功的加强、教练员执教能力的提高、选手良好竞赛心理素质的培养等六个方面来培养和提升伦巴舞选手的艺术表现力。

(二)建议

专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提高动作表现力关键:运动员在学习、训练中应该首先抓身体各个部位基本姿态的规范训练,提高身w各部分协调运动的能力和节奏感,塑造优美的姿态;并且运动员在心理要有表现意识,通过心理训练以及比赛心理训练,增强运动员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提高选手动作的表现力。

心理素质好的表现范文篇2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素质结构应然实然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252-02

心理素质是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素质之一,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合金”。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应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学生求职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紧紧围绕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核心,有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1心理素质含义及其结构

1.1两种心理素质观

非职业角度的心理素质观:认为心理素质包含六个方面:(1)自组织系统,该系统包括心理能力(智力因素)、心理动力因素(人格)和身心潜质3个亚系统,它们之间是交互作用的动态同构;(2)心理素质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是由积极的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导向的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3)动态综合体:该综合体是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系统,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和潜能因素。(4)人格和个性:心理素质就是人格和个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和性格。(5)综合体现:心理素质所体现的内容是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因的水平或质量。(6)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以心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内化形成稳定的有衍生功能的能力,并与人的社会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

职业角度的心理素质观:分别从护士心理素质、中学校长心理素质、运动员心理素质、公诉人心理素质、教师心理素质、竞赛心理素质、企业家心理素质、中国传统管理人员心理素质等研究群体着手研究特殊人群的心理素质构成。

1.2心理素质结构

现有对于心理素质的定义和内涵的理解,主要从认知、个性、心理品质等心理学起点做为线索,并由此出发,概括和归纳心理素质的内容,并根据内容中认定相应重要的点来制定或强调心理素质培养的重点。比如,中科院王极盛研究员通过大量研究心理素质与学生成绩的相关关系中提出的心理素质概念就是涵盖这3方面的“动态综合体”。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张大均教授通过对于大学生大范围调查问卷研究,提出心理素质结构,分为认知,个性和适应维度,其中适应和发展是其制定心理素质培训课程的两条基本线索。同时,也有研究者通过对于己有心理素质定义的内涵概括抽取制定自己定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并验证该结构。综上所述发现,对于心理素质结构,要么取一个大而全的框架,要么依照各自的研究思路确定维度和操作性定义,这使得心理素质缺乏统一认定的核心,更没有确定的判断标准。

2中职生与普高生的心理素质调查

2.1问卷编制

探索心理素质结构,一般需从寻找心理素质结构的底层成分出发,心理现象的构成成分即可作为心理素质成分的根源,即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四个方面构想问卷比较全面。考虑到中学生对心理健康专业术语掌握比较有限,问卷设计需要半开放形式,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半开放式问卷,问题为“在你认为属于心理素质内容的项目后面划勾”,项目共有22个,分别是,心境、激情、应激、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行为、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第二部分为开放式问卷,写出10项你认为中职生(高中生)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第三部分也是开放式问卷,自己评价自己的心理素质的好坏,并具体分析好的表现和不好的表现。

2.2施测及调查结果

参加测试学生为金昌市理工中专一年级学生206名和金川公司第二高级中学高一学生205名,问卷全部有效。

2.2.1心理素质成分的重要性排序和分析项目的筛选

对问卷第一部分分析,将两个被试群体数据文件合并汇总,对各题项进行平均分排序。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人生观、自制力、自我评价、坚持性、心境。按照得分大于50%为保留依据,舍去了“需要”这一个项目。所剩21个项目内部一致性系数符合统计要求。可以作为下一步分析的对象。

2.2.2中职生和普高生应然心理素质成分重要性排序对比分析

对问卷第二部分分析,中职生十项应然心理素质成分重要性排序为:自信、有活力、乐观、有爱心、冷静、兴趣广泛、友好相处、自我调节、行为和谐、性格不偏激。普高生十项应然心理素质成分重要性排序为:自信、自制、有理想、主动、思维敏捷、有恒心、有创造力、专注、对自己严格、有自主意识。

从中可见,中职生应然心理素质成分更多倾向于有活力、爱心、乐观等“情绪情感系统”,表明中职生在人际交往以及生活中更多体现出亲和力,更加圆滑,社会适应性更强,还倾向于性格柔和、行为不偏激等“个性系统”,反映出中职生喜欢交际层面的生活内容,普高生更多倾向于思维、理想,创造力、专注等等适合于学习与升学的“认知系统”和有恒心、毅力、自制等的“意志系统”,这反映出中职生情商优于智商,而普高生智商优于情商的心理素质特点。

2.2.3中职生和普高生实然心理素质自评对比

对问卷第三部分分析,70%中职生自认为心理素质较好,20%自认为一般,只有10%自认为不好。自评较好的认为自己好的方面表现为自信、有符合实际的目标、人际关系和谐、有正确的人生观、豁达、乐观、有爱心、能包容别人等等,自评为不好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差、习惯不好,性格偏激。而对于普高生,30%自认为心理素质好,20%自认为心理素质一般,50%自认为心理素质不好,自评好的认为自己积极、上进、能力强、为适应考试型,意志坚强等,自评为不好的则认为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低,受挫能力低、缺乏应变能力、自卑等。由此可见,中职生实然心理素质表现好者依然突出表现为好的“情绪系统”和“个性系统”,普高生实然心理素质表现好者突出表现为较好的“认知系统”和“意志系统”,跟前面应然心理素质成分分析一致。表明中职生生活重心在于与学习无关的其他方面,普高生生活重心明显倾向于学习。

3中职生心理素质结构探析

心理素质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定义,一是从身心角度,即与生理素质相对应来定义,认为心理素质就是人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与个体的背景因素无关;二是从特定的职业特定的人群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出发来定义心理素质。本研究对心理素质的定义采用两种心理素质观糅合的方法。即不论什么人群,其心理素质均应指其心理品质,而心理品质应该是一个动态综合系统,该系统应该包括四个维度,即知、情、意、个性,这样分类的主要目的在于便于任何人的自我评价。“知”维度中应该包含自我意识和自我以外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六个成分;“情”维度中应该包括心境、激情、应激三个成分;“意”维度包括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主动性四个成分;“个性”维度较为复杂,包括兴趣、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气质、性格九个成分。

用所收回问卷的40%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认为,中职生心理素质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分别是认知系统、情绪情感系统、意志系统、个性系统,各个子系统所包含的因子数见表1。再用所收回问卷剩余的60%做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两个模型的拟合性较好,进一步验证了本研究的构想效度。

总之,从心理素质结构的底层成分出发,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将其维度划分为认知系统、情绪情感系统、意志系统和个性系统符合心理学研究方法,也适应普通人理解水平,可以将其简称为知、情、意、个性,简单明了,方便他评与自评。中职生与普高生在应然心理素质成分调查中表现出明显差异,前者倾向于从情绪情感系统和个性系统层面去诠释心理素质,后者倾向于从认知系统和意志系统层面去诠释心理素质,实然心理素质成分则反映出中职生更喜欢与爱心、乐观、有活力等与情感生活有关的素质,普高生更喜欢自制、坚持等与得到好成绩有关的素质。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了中职生心理素质结构,可以为未来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瑛.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李绍明.女大学生心理素质模型的探析[J].科技信息,2008(24).

[3]燕国材.论心理素质及其教育[J].云梦学刊,2000(3).

[4]刘华山.试析学生心理素质特征与结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

[5]张大均,冯正直,郭成,等.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

[6]肖汉仕.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9(4).

心理素质好的表现范文1篇3

关键词:心理因素;舞蹈学习;表演;教育;影响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不仅仅在于表演者纯熟的舞蹈技巧,还在于其优良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把无数的动作、技巧组织成富有意味的舞蹈语言,才能给观众无限想象的空间。

舞蹈演员表演中的心理现象及每位演员不同的心理特征,既受制于表演实践,又受制于演员的个性特征。演员的个性特征通过表演实践而显现,而表演实践又直接影响着演员个性特征的形成。我认为舞蹈演出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人物的心理动作和形体动作的一致性感觉,有人物的舞蹈形象同自身材料的正负诱导关系的感觉等。近几年来,出现了对舞蹈表演规律“多角度”研究的新迹象。现在,我试图从表演心理的角度去探悉幽隐,以期在更深的层次上认识舞蹈表演的规律,为舞蹈表演理论的建设增加一个新的“视点”。

一、心理因素对舞蹈表演的影响

1.人的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因素包括许多,象紧张、兴奋、沮丧、恐惧、期待、高兴、热烈、冷漠、积极、消极、肯定、否定、怀疑、信任、尊敬、鄙视等等。

在舞蹈学习中不仅要找到积极向上的心理因素,同时也要学会怎么去培养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凡事都是有好坏两面的,消极的心理因素只会让你活在自己狭小的世界,失去很多和美好事务接触的机会。这种心理因素是错误的,我们应该及时的发现,并且积极解决、处理这种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两种:积极心理因素与消极心理因素,它能使你更好和更快的学习。自信心也是积极心理因素的一部分。找到自信心是舞蹈演员的必备条件之一。在舞蹈活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某些舞蹈演员尽管身体和外表条件并不怎么样,但过去和现在都达到了艺术性很高的表演效果。而相反地,常常也有一些演员,他们身体和外表条件相当好,并且动作技术也很出色,却不能塑造出生动的、深刻动人的舞台形象。因此,舞蹈演员必须拥有优秀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因素,从而更为出色的完成舞蹈表演。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不仅仅在于表演者纯熟的舞蹈技巧,还在于其优良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把无数的动作、技巧组织成富有意味的舞蹈语言,才能给观众无限想象的空间。

2.舞蹈和舞蹈表演的心理契机

舞蹈表演的物质材料是演员的身体,舞蹈表演的基本手段是舞蹈动作。但同时舞蹈也是最简单、最直接表达心里的想法、情绪的一种方法。正如《诗经•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舞蹈的心理契机来自人的情感活动,“情生舞”,“舞生于情”都是这个意思。“情”是编导产生创作冲动的契机,也是演员表演时的内心依据。当事物的刺激作用引起人的各种情感或情绪时,人的身体内部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人的身体外部就会显露出一定的表情(面部表情,语言表情,身体表情),所以“情动于中”,便会“形之于外”了。作为表演艺术,事情并非到此为止。演员所表演的不是自己而是角色。即使是无戏剧情节的一般所谓的“情绪舞”,演员也是表现该舞的一种特定情绪而不是表现演员自己,而是人物。舞蹈演员必须能够非常准确的抓住自己角色的心理,能站在角色的立场来看待自己的舞蹈。从角色出发,更好的抓住角色。对其进行二次创作。同时,也在表现中国这个人间的道德观念、生活理想和感情愿望的过程中,逐渐完成“自我塑造”。

3.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舞蹈演员的重要性

在舞蹈表演中,充满自信的演员往往表现的更为出色,他们能够充分肯定和信任自己的能力,出色地塑造形象。因此,舞蹈演员必须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从而更为出色的完成舞蹈表演。

首先舞蹈演员必须拥有比常人跟优秀的记忆力,人的记忆按其特性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角色”,会拥有不同的记忆,例如:学生面对课文、书本需要的是逻辑记忆,运动员则是运动记忆。然而最为一名舞蹈演员必须拥有的不仅是运动记忆,同时还要拥有形象记忆。舞蹈对形体动作有着很高、很精确的记忆要求。同时又要对整个舞蹈效果进行视觉构想。只有同时做好这些才能呈现完美的舞蹈作品。

其次,舞蹈演员必须要拥有足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心理素质,是对自己能力的正确估价。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培养永不言败的积极心态在舞蹈表演中更是如此,这种自信心来自与平时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一次又一次在失败中站起来,一次又一次突破自己。是对自己平时付出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相信自己展现给观众的,是最好的,最美丽的自己。既能“形具”又能“神生”,可谓形神兼备,一旦音乐响起,流动的音符从脚下轻轻滑出,情感和力量融入了肢体每一个律动,生气盎然,至情到位,出色地塑造人物形象。

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学习中的良好心理素质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不脱离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活动的心理原因,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积极性的核心。然而舞蹈学习是残酷、枯燥、乏味、痛苦的。

舞蹈训练使学生付出辛苦的劳动,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使其意志品质得到锻炼。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按照规定的形式舞动,必然会精神集中,提高警惕,做到训练有素,动作敏捷。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大自然中、在游戏、舞蹈中启发想像力,通过用身体语言来描述和模仿大自然中诸如自云、流水、动物等事物和现象,不仅为舞蹈创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写作文、谈感受提供了素材。根据观察,凡舞蹈跳得好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也是十分优秀的,这说明舞蹈这种特殊的锻炼方式,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很大帮助作用。更加有利于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使他们的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

2.舞蹈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舞蹈教学相对其他文化课的教学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慢慢发现学生的心理因素才是真正影响他们学习和演出发挥的重要因素。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是使学生身体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以适应各种高难技巧的需要,同时为扮演各种舞蹈角色做好准备,对学生的体力的保持也有好处。但在训练初期是非常枯燥和单调的,往往还要碰到或大或小的挫折,这样便会产生一些异常情绪,久而久之便会成为心理障碍,而克服这些“病症”的最佳良药就是帮助学生重拾信心,激发兴趣。多给学生鼓励,同样也要鼓励,表扬他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同样在教学中老师要有精湛的舞蹈教学技巧。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舞蹈课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舞蹈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师要用巧设悬念,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造成学生的期待心理,从而及时导入新课。强调学生学习舞蹈对充实自我、个人修养和身心发展的作用和意义。舞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学生身体与心理两方面的成长过程。身体的发育成熟程度,特别是大脑的发达程度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心理发展的程度;同时心理发展的程度又影响身体的发展。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的。舞蹈教育的责任就是使舞蹈学生的体力与智力都得到发展,要不断地调整二者的关系,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师生间建立合作的融洽关系是有效舒缓学生精神压力的根本途径。教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得与失始终包者和善乐观的态度,对学生具有积极的影响和鼓励。教师在与学生接触交往中的一点微笑、一个手势、有力的支持以及及时的指导和关怀都使学生感到亲切、带给了学生安全感。有安全感才能产生荣誉感,有荣誉感就能使其保持积极进取的向上精神。

结论

心理因素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正确的、积极的心理因素。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除了刻苦练习,还要学会自我调解,自我减压。培养自信心,在舞台上绽放最美的自己。作为学生,做到快乐学习,享受学习。舞蹈老师,是学生接触舞蹈的桥梁,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激励他们。生活中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情,也没有不劳而获的成果。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理,迎接每一个挑战。

参考文献:

[1]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音象出版社

2001,1.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平心.舞蹈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心理素质好的表现范文

对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内涵的系统的专门论述,目前尚不多见,但从相关研究的表述及人们的一般认识看,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倾向。

其一是扩大化、泛化趋势,即将人的整体素质仅分为身心两种,将除生理素质以外的一切因素统统归之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的范畴之中。诚然,德、智等方面的素质都得以心理素质为基础,体现着心理素质的功能,但其间毕竟有着一定的区别。这一界定实际上混淆了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的界限,在实践中易导致心理素质教育所独有的目标。内容。功能的模糊乃至丧失,使人们误以为德育和智育实际上就可取代心理素质教育,因而不利于心理教育实践。

其二是,将心理素质狭义化,即将某一具体内容的心理教育等同于系统、全面的心理教育。诸如,视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自信心培育,或承受挫折能力的训练,或心理卫生教育等。这些内容无疑都属于心理教育的范畴,但不宜将其中某一子系统与整个系统相等同。如果在心理教育实践中厚此薄彼或单打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难以发挥心理素质教育应有的功能。

其三是,视心理素质为所有心理现象所具有的水平、层次和质量。这一观点无疑是符合心理科学的。但鉴于心理现象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并且对心理现象的要素的理解、划分尚未完全统一,客观上各种心理因素本身所具有的教育的可能性及价值大小也不同,在心理教育中,有必要视其可能性和价值大小确定重点方面。

心理素质是心理教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界定将直接影响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也事关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因此,心理素质的界定首先必需符合心理教育学的基本要求,注意处理与其他教育内容的关系,避免泛化或片面化;其次必需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心理教育实践,同时还应兼顾社会对人的心理方面的现实要求。

基于此,笔者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应从其性格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心理动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为表现的社会适应与否这五个方面全面评估。

性格品质是指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如,对自己的态度是自信还是自卑,自爱还是自弃,进取还是退缩;对他人是宽容还是计较,温和还是粗暴,合群还是孤僻;对工作、学习是喜爱还是厌恶,勤奋还是懒惰,认真还是马虎,负责还是塞责,踏实还是轻浮等;在情绪方面是乐观还是悲观,开朗还是抑郁,稳定还是易波动,强烈还是宁静;在意志方面,是有目标还是盲目,自觉还是冲动,自制还是放纵,勇敢还是怯懦,果断还是寡断,镇定还是惊慌,坚强还是脆弱,有恒还是无恒,灵活还是死板;以及在认知方面的特征和对待集体、社会的态度等等。性格品质在人的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不同的性格品质对自身及社会的价值上存在质的差别,有优劣之分,将直接或间接地制约其他方面。例如,一个人是自信还是自卑,这一性格特征直接制约着心理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动力的激发,影响心理健康及行为表现。因而它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内核。但同时,它的形成又是在心理能力的训练中,在心理动力的促动下,在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下,在行为结果的反馈中逐步强化、积淀而成的。

心理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和心理适应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在认知方面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创造能力等。心理适应能力包括许多方面,主要为:适应客观的自我意识能力,如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及自我接纳能力;适应自我发展所需的自我定向、自我设计、启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扬弃、自我表现的能力;适应他人所需的知觉他人、理解他人,人际交往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适应社会所需的社会知觉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竞争及协作能力;适应生活与环境所需的自理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承受挫折能力、情绪调适能力、心理保健能力、行为自控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形成当然是综合素质作用的结果,但首先离不开优良的性格品质、强大的动力、健康的心态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强弱又反作用于心理素质的其他方面,并直接制约行为表现。例如一个情绪调适能力强的人,更易形成开朗的性格和稳定而愉快的心境,产生积极的内驱力,避免许多痛苦、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障碍,并引发积极而适当的行为表现。

心理动力是指由个体的需要、兴趣、动机以及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个性心理倾向所产生的,来自主体自身的驱动力。它既有动力大小的量的水平差异,同时,因其行为的目的指向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于自身或社会,因而在考察其心理动力大小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其动力所指方向是否适当。心理动力是一个人的性格优化、能力强化、心态健化、行为良化的内在力量源泉,它对于性格的塑造、心理能力的训练、心理健康状况及行为积极性可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同时,心理素质其他方面以及人的整体素质,又会对心理动力的大小产生强化或弱化的影响,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高层次的个性心理倾向和思想道德素质左右着心理动力的目标指向。

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在这里我们仅以心理健康的最起码的要求作为标准来衡量。即看个体是否存在情绪、认知、性格缺陷等方面的心理障碍,有没有心理疾病。性格健全、具备必要的心理能力、行为适应良好、内在动力强大而又积极,这些既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又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标志。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正是心理素质不良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心理健康状况又直接制约心质、心能、心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并直接导致行为表现,决定行为适应与否。

心因性行为是指直接由个体的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状况所引发的行为表现。此外,人的行为中还有一部分是属于环境压力所导致的被动服从行为。心因性行为表现的适应与否是一个人心理素质高低与否、心理健康与否的外在体现。而心因性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及心理健康。这里的适应一方面要看其是否适应社会及环境要求,另一方面要看一个人的自觉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其年龄及特有角色相符合。

综上所述,广义的心理素质的五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互为基础和条件的。既可互相促进而进入良性循环,也可能互相制约而陷入恶性循环。其中性格品质是最基本的、长期发挥作用的、相对稳定的因素,居于最基本的位置。心理能力是心理素质的直接体现,是主干成分。心理动力是心理素质中最活跃、影响最直接也最全面的因素。这二个方面构成狭义心理素质的结构。而心理健康水平是狭义心理素质高低的内在标志,心因性行为表现则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狭义心理素质高低的外显标志。由于心理健康水平及行为表现都与其他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反作用着狭义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因而也应将这两个因素纳入广义的心理素质结构体系之中,以利于心理教育实践。在心理教育中,应将性格品质培育、心理能力培养、心理健康维护、心理动力的激发及行为表现的引导统一起来全面实施,以便形成合力,发挥出整体的心理教育效能。

心理素质各方面不仅内部存在相互的联系,而且与其外部的其他素质也存在密切关系。相对说来,心理素质居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其各方面分别构成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性格品质中包含着个体对他人、集体及社会的态度,而这些结果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反映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一个人其他的性格特征也会间接地影响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比如一个性情暴躁的人,他有可能在一定情况下产生过激行为,从而违反道德规范。一个自我中心的人,在自身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时,更易表现出自私、甚至损人利己的非道德行为。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会目光短浅,难以形成崇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反之,一个人有良好的性格品质,就更易接受科学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良好的性格品质是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基础。性格品质的培育。优化,是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共同目标和任务,也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的最直接的结合点。

心理能力包括智力与心理适应能力两大方面,其中的智力及其开发和利用,直接影响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成为其基础和条件。心理适应能力在制约个体的社会适应的同时,也制约着对自我的适应及发展,成为一个人在充分实现自我的同时顺利地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制约着个体心理社会化的进程顺利与否,因而是个体社会化的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是身体疾病的原因。如心因性疾病的产生与性格的病态、情绪障碍、心理能力的缺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因而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水平提高的基础。

心因性行为是一个人现实行为表现的组成部分。如果心理素质良好,心理健康,那么适应的心因性行为就增加,被动服从的行为就会减少。心理素质和以之为基础的其他素质一起,共同制约着人的行为表现,决定着其社会适应状态

心理动力不仅直接制约心理素质其他方面的优化,而且同时作用于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及身体素质的提高,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心理动力的大小对人的各方面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减缓作用,其指向则影响着各种素质发展的方向,并且决定着人的素质发展及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

心理素质好的表现范文1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1研究意义

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等各种压力,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对这些压力的抵抗能力。近年来,媒体曝光很多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一些案例,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也使高校意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目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上都亟待改进,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校需要不断进行实践与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持续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形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心理素质培养机制和教育体系,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大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相关概念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是伴随素质教育而衍生出的新的概念。由于学科领域和研究角度的不同,国内学者对于心理素质涵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纵观国内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本文的研究视角,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的生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后天的个体行为与外界环境输入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与创造行为和社会适应行为紧密联系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水平、情绪素质、人格素质、意志素质等,由于其本身非常抽象,一般对于心理素质的研究是基于大学生在面对常见心理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可以很好地反映心理素质水平。

3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如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已日益凸现出来,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高达30%左右,并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问题具体表征为神经衰弱、抑郁、恐惧、强迫、焦虑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大学生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也有所增加。高校大学生普遍遇到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问题等,而大学生在这些问题上的心理特征充分表现出他们目前认知潜能低下、心理适应能力薄弱、内在动力不足、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等,继而反映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整体偏低,有待提高。

3.1学业问题

学业问题是大学生步入高校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从大学学习本身来看,大学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与高中有着很大的不同,大学教育强调专业性人才培养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通才培养,而大学生在从高中迈入大学以后,往往继续沿用高中习惯的被动填鸭式学习方法,因此很难适应大学的教育方式,心理上主要表现为学习信心缺失、考试焦虑、情绪波动、自我放弃。从自身能力培养来看,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好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不能根据专业学习,合理选修一些相关知识,提高人文素养,考取各类证书等,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不能发自内心地认真学习,学习时精神不集中,心理上主要表现为厌学心理、抵触心理。从学习竞争关系来看,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大,大学里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在过去的学习中一般以出类拔萃的居多,竞争的压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对学习成绩过度重视,无法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良好的沟通,具体表现为嫉妒心理、自闭心理、自卑心理、自我评价不当。

3.2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是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和敏感的问题。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多种多样的,有同学交往、师生交往,同性朋友的交往、异性朋友的交往,有莫逆之交、萍水相逢等等。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般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自卑心理,即容易低估自己,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他人,事事不尽如人意,时常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等方面造成偏差,往往会导致严重的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害羞心理,即在被人注意时不自在的心理状态,严重可导致人际交往活动不能顺利进行,是造成大学生交际困难的主要因素;妒忌心理,即经常感到自己的优越地位被别人抢占了的心理状态,是人际交往中最危险的心理因素,严重时会衍生出敌对、憎恨、报复情绪,甚至会造成伤害他人的违法行为。高校大学生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人际关系上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较多的精神症状。因此,只有克服人际交往中种种心理问题,加强自身心理素质,才能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顺利。

3.3就业问题

就业上的心理问题在大四学生当中尤为普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没有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不能很好地认清自身的情况和外部的形势,导致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盲目心理,即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不能挖掘与自身相匹配的职业领域,不能正确把握就业方向;自卑心理,即缺乏自信心,不敢正视职场中的各种挑战;逃避心理,即无法面对社会现实,逃避就业问题;依赖心理,即过于依赖于父母和学校,缺乏独立求职的观念和自荐意识;随意心理,即缺乏择业的主动性,找工作过于随意;自负心理,即过分认为自己能力出众,缺乏与他人的理性比较,无法正确衡量自身在就业大军中的位置。以上这些心理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大学生顺利择业与成功就业,并对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未来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和教育。

4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策略

4.1合理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高校应把心理素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当中,为大学生开设系统的、规范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充分发挥其普及教育的功效。首先,应当开设一些基础性的心理学公共必修课,比如普通心理学、心理学概论等,使大学生从基础开始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并解决具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其次,根据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心理学公共选修课程,比如人际交往心理学、爱情心理学等,在课程内容和形式上,应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心理素质训练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解决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另外,高校还可以开设一些心理学专题讲座,主题一般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讲座的形式应当灵活、丰富多样、具有趣味性,使得学生在讲座过程中,能有所收获。

4.2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高校应加强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广泛做好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校内媒体是个很有效的途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手册等媒介,来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倡现代健康心理素质理念,充分激发大学生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需求。此外,高校还可以定期举办大型心理健康主题活动,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专家现场咨询、心理测评和分析、播放心理素材电影、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全校师生提供丰盛的心理营养餐,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4.3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是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对他们生活、学习、就业上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是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校有很多渠道和平台来进行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近年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职能不断完善,服务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最有效的方式。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中心非常重要的角色,为全校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师运用其专业知识与技能,根据其丰富经验,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的隐私,并缓解其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应与其他心理素质教师保持良好的联系,通过其他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较早地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还应充分发挥电话咨询和网上咨询的功能,其作为心理咨询师的补充,可以使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普及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一些性格非常内向,有实际心理咨询需要却又拒绝面谈形式的学生,电话咨询和网上咨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除了心理咨询中心以外,高校还可以定期展开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问题类型等因素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一般用于解决团体成员中相同或相似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效率较高,可以使学生个体在活动中改善人际关系,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龚玲,张大均.《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适应性分量表的修编.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3).

[2]宋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及效果评估.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5).

心理素质好的表现范文篇6

新世纪,致力于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对体育教师进行综合素质研究,并提出一些新观念、新要求、新举措。如:美国的“完整型体育教师”等,都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层次性的要求。我国必须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才能适应新世纪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本文章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结合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探讨新世纪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

一、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的概念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人的素质高低,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训练中形成的,我们把体育教师素质界定为:体育教师稳定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

二、体育教师基本素质的特点

1、它强调主体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2、它鲜明地指出了作为体育教师的职业修养和品质;

3、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与特点,就是说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理想体育教师的形象,因此,也就有不同理想体育教师素质。

三、体育教师基本素质构成的要素

即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及心理素质。

1、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体育教师献身体育教育事业的思想基础。体育教师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构成如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牢固的专业思想,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求实进取的奉献精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精心组织教学,积极参加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对体育教师而言,强调加强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由其职业特殊性决定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将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等呈现给学生,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学生。当前,出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收入水平拉开了一定的差距,而整体上体育教师收入水平不高,一些教师无意于从事体育教育的本职工作,或辞职、或调离、或兼第二职业,专业思想不稳定已严重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所以新世纪体育教师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良好的个人修养,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发扬求实进取和奉献精神.努力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2、知识素质是体育教师取得劳动成果的先决条件。体育教师知识素质构成如下:基础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知识,体育教育理论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体育教师的知识素质要适应新世纪教育,面临双重挑战的需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对体育教师来说,其知识结构水平,不仅影响着学生智能水平,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必须不断的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有极强的自学能力。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也相应的发生变化,由过去的侧重掌握运动技术转变为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由单纯的实践“经验型”和“勤奋型”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台的“科研型”过渡。体育教师不仅具有和能够运用知识,而且必须是一定社会文化价值的代表。

3、能力素质是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条件。体育教师能力素质的构成如下:所渭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时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知识,技能和智力的整体效应。新世纪教育大发展时代的到来,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从战略高度上积极采取措施,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向新世纪,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的我们,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除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所需耍的各种能力,考虑到能力结构的整体性、能力结构的相关性、能力结构的目的性,我们的体育教师应具有5种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体育科研与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竞争与协作能力。其中教育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是教师完成教学仟务的基础;教育管理能力是教师对教学的监控能力,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体育科研与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师自我发展、提高的关键;社会交往能力与竞争协作能力是现代体育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

4、身体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外在表现形式表。体育教师身体与心理素质构成如下:健美的体魄,良好的运动技能,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健康的生活习惯,社会化的适应能力。健康的身体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师其他素质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仍然是这样,身体是机体的物质状态,足由解剖生理所构成的体型或体态,主要包括:健美的体魄,良好的运动技能、健康的生活习惯。心理是人的精伸状态,主要包括:良好的心理品质、克服生活中的挫折、锻炼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身体和心理结合的必然产物。对体育教师而言,外在的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如体育教师即要学会自我心理调控,保持心理平衡,又要以良好健康的心理影响学生,发现和纠正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克服生活中的挫折,使学生从心理上适应社会的竞争。

四、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性

体育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要从培养适新世纪全面合格的人才的高度去认识,体育教师必须提高和更新自身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知识索质、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师基本素质构成的主要因素,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体育教师基本素质的整体结构。

心理素质好的表现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术界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研究也不断深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日益关注人大代表自身素质的提高问题。试图从心理素质这一独特的角度出发,探索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提出若干提升这些素质的建议,希望能通过本文的论述,给读者一点有益的启发。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学界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研究不断深入:除了从制度层面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人大制度外,部分学者也开始注重从提高人大代表自身素质的角度着力进行研究。故此,论述人大代表素质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综观这些文章,大体将人大代表的素质分成“德、智、能、体”四个方面。“德”是指人大代表的政治信仰、参政意识,具体包括拥护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和政策,有强烈的参政意识和良好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观念;“智”是指履行代表职责的知识水平,主要包括法律知识、文化知识和一定的科学知识水平,这是形成履行代表职责能力的基础;“能”是指履行代表职责的能力,尤其是指作为代表这个职业的能力,具体包括调查研究的能力,参政议政的能力,依法监督的能力,考核和评议的能力,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和发动群众的能力;“体”是指履行代表职责的身体素质。以上四个方面基本涵盖了人大代表所应具备的素质,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概括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就是代表的心理素质。

一、人大代表心理素质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参照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关于心理素质的定义,笔者认为,人大代表的心理素质可以认为是居于人大代表这一职务的人所应具有的心理要素或因素的质量。这些心理要素或因素应该包括:责任感、心理调适能力、换位思辨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激发力、韧性、弹性、刚性程度等。这些素质对于人大代表顺利地履行代表职责和义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增强代表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使其在行使代表权力的过程中更有自信。作为接受人民权力委托的人大代表,他们手中神圣的选票关乎民众利益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他们本应被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激励。但是,“在我国,人大代表长期以来被作为是一种荣誉性职务,由领导和组织部门做出安排,……他们中有些人在他们的工作岗位和行业中是能手、专家,……但缺少代表的责任感,这就不能做一个好的人民代表。”为什么一个行业的专家和能手在处于人大代表这一职位上的时候却成为一个“橡皮图章”?除了缺乏必要的法律素质外,缺乏作为人大代表的责任感,缺乏在兼职代表的现实情况下平衡本职工作和代表工作的调适能力,缺乏应对各种复杂政治气候的应变能力以及缺乏在代表工作中创新的激情等,都是致使某些人大代表缺乏使命感和荣誉感的重要因素。难怪乎蔡定剑先生感叹:“责任,有没有代表的责任,有没有对民众的责任,并且敢不敢表达民众的意志,是最重要的代表素质。”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高指数的“逆商”,是决定人大代表能否坚定地履行代表职责的关键。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在短短四年的任期中,要圆满、出色地完成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没有超一般人的毅力是难以想象的。单以每年审议政府的预算为例,比如在2004年初广东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代表拿到了厚达540页的省级部门预算单位预算表,因为到2003年,广东的财政总收入达328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13亿元。“百姓需要人大逐年加大对预算审批的监督力度,人大代表代表纳税人看好政府的‘钱柜’”。此外,作为一名优秀的人大代表,还要敢于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提出建议,不畏其他社会力量的非法干预,独立做出抉择,坚持真理。所有这些行为,离开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都只能是空中楼阁,昙花一现。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人大代表紧密团结,进而从整体上实现人大各项权力。一个组织作用的最终发挥,关键因素在人本身。中组部部长贺国强说:“我国要完成‘十一五’规划,关键在人,在于怎么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为此,除了要抓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换届工作之外,人大、政府、政协随后也会换届,对人才的考核和培养成为重点。”我们很难想象在我们的人大代表缺乏真诚、信任、公正和宽容等品质的情况下,人大内部能很好的沟通和协调,而不会变成马恩笔下的“清谈馆”。这就要求我们的代表要具有整体意识,个人的工作和活动要服从于、服务于整个人大的工作,通过每一个代表个体的活动来达到整个人大活动的目标。在不断充实自身责任感和荣誉感,不断打造坚忍不拔的勇气和毅力的同时,作为个体的人大代表也要有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整体的意识。

二、人大代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目前全国各级人大代表的心理素质良莠不齐,由于没有进行过全面的心理测试,并没有具体的数据能够反映当前代表的心理素质状况。但从以下若干报道中可反映出部分代表的心理素质明显不符合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的要求:

1997年3月,八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有这样几则关于人大代表个人活动的报道:全国人大代表,某位33年一直坚守教学岗位的中学特级教师,在来京开会期间,不忘带上课本,抓紧备课;全国人大代表、某著名骨科专家,在代表驻地与某医院同位素室的医生研究关于骨骼代谢方面的课题;全国人大代表、创立了“活教材激励性模拟外语教学”的某外语教师,在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向全国教育系统的代表及时地推广这一外语教学法;全国人大代表、市劳模、江淮十大女杰之一的某位女厂长,因这几年每逢三八妇女节都在北京开会,不能和厂里姐妹团聚,但“心早已回到姐妹当中了”。一位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是大学教授,自言是做学问的,从来不关心政治,不知怎的当上了全国人大代表。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会前期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刚从国外讲学回来,还没考虑到人大的事情,什么议案也没准备。更有甚者,身为人大代表,作为却如暴徒一般:如沈阳铁西区人大代表赵慈光。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上述事件反映出某些代表在心理素质方面至少存在以下四个问题:责任感不强,换位思辨能力差,对代表工作缺乏激情,自我控制能力薄弱。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先天”的因素:主要是指人大代表在当选代表之前,其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通过其自身特定的社会实践形成的生理、心理、自我意识等诸因素的个人自身系统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代表自身的个性以及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兴趣、爱好和气质。加上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这种独特性反映出每位代表个体不同的发展状况:好的个性,当然有利于代表当选后的成长进步和持续发展;相反,“若缺乏从事代表活动的良好个性,这本身就使自己处于一种劣势,必然会有碍自身发展,影响其作为代表价值的实现”。

(二)“门槛”的因素:这里主要是指对人大代表候选人的考察机制。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人大代表选举程序缺乏竞选机制,尽管法律规定推荐候选人者应该向选民介绍候选人的情况,但实际情况是:在候选人与选民中间缺乏一个合法有效的能对候选人做出测评和向选民全面介绍候选人情况的中介机构,许多选民往往连候选人的基本情况都不清楚,所以选民在投票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就很难保证其做出正确的选择。退一步说,即便是像党政系统一样建立了专门的考察部门,其也很可能只重视代表的品德、能力、知识、年龄等方面,而忽视心理素质这个重要的因素:因为那些不健康心理的表现诸如自我封闭严重、虚荣心强、自私心理严重甚至明显的恐惧症、歇斯底里症等在干部的考察材料中往往难以找到。

(三)“后天”的因素:主要是指人大代表在当选以后,其要受到人大组织内部因素和社会外部环境因素的持续综合作用。部分代表也许具备充当人大代表的“先天”因素,并且也在选举程序中顺利当选,但其“逆商”不高。在当选后的代表活动中,由于受到目前不完善的人大制度的制约以及特定社会环境因素对代表正确行使权力的限制,持续的活动目标不能达成的情况将很可能造成他们“习得的无能为力”。如果不在人大代表的培训过程中进行相关的“逆商”提高训练,则很难避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三、如何提高人大代表的心理素质

针对制约人大代表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三大因素,笔者认为,要提高人大代表的心理素质,首先应该把握如何判断一个人大代表心理现状的方法。参照对领导干部心理状态的判断方法,笔者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看情绪状态。有健全的情绪生活才是心理健康的人。人大代表身兼两职,生活、学习、工作上可能有许多烦心和苦恼的事情需要面对,这些事情实际上是对代表心灵的折磨,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侵蚀着健康的代表心态。能找准烦恼的症结,然后用正确的方式应对,随时保持积极乐观的进取心态,是做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代表的重要标志。

(二)看人际关系。人大代表的职务要求代表应对各种社会关系,于是,如何在这些关系中找到最好的平衡点,使这些关系处于和谐的状态,如何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在政府和选民间架起沟通的桥梁,都是对代表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考验。

(三)看态度。看代表对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看代表能否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四)看行为。看一个代表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法律道德的要求,尤其是人大代表这一职业的职业道德的要求。

(五)看意志。看其在提出议案时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表决时是否及时果断,以及能否面对现实、切实有效地处理困难与挫折。

(六)看自我定位。看代表是否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否将自己准确地定位在一个人大代表这一特殊的职位上,看其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实现中是否包含了与其人大代表身份相符的内容。

在正确判断一个代表的心理现状后,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提高人大代表的心理素质:一方面,加强人大代表履职所需心理品质的培训:可在当选后短期强化培训,履职的过程及时心理干预;另一方面,加强人大代表自我心理健康调节。

首先:履职所需心理品质的培训。

当选后短期强化训练法。这原是我国地方组织部门摸索出来的一种培训中高级领导人才的“应急”的方法。请有关专家(可包括资深人大代表、心理学家等)用一周的时间讲述大剂量、高强度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以及人大代表履职的经验。同时采用社会心理训练法,提升人大代表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方法包括:

1.敏感性训练法。这是根据团体动力学理论而设计的,培养训练人大代表认识自我能力和与人相处能力的方法。它通过群体成员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帮助,使人大代表逐步正确认识自我、评价他人,提升人大代表的人际交往能力。

2.心理观察能力训练法。人大代表交际能力的大小,其实是基于他对他人的观察结果。因此,特殊的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是培训人大代表抛弃成见,进行客观观察,最终达到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的目的的捷径。

其次:履职过程的心理干预。

要建立专门的代表心理咨询部门。该部门应该是由多位具有临床经验的资深心理专家组成的专家库,主要负责定期对人大代表的心理素质出具体评估报告。报告只交代表本人阅读。报告内容中应根据人大代表这一职务的特殊情况,详细给出对当事人的心理分析,末尾提出合理建议,由代表自主决定是否遵循建议。定期评估小组每次应由随机从专家库中抽取的若干名专家组成,以保证每位代表得到中肯的评估意见和建议。

最后:加强人大代表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

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有正常、合理的行为,非健康的心理则会导致异常的或偏执的言行。人大代表因承受各种压力而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一旦达到其意志力难以控制的程度,轻则难以处理好各种关系,影响工作成效,重则可能会出现偏离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的行为。因此,要想提高人大代表的心理素质,就要提高人大代表自我应对压力和保持良好心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贺国强提出将改进干部人才考核机制省部领导要考评心理素质[J].政工研究动态,2006,(7):14

心理素质好的表现范文篇8

谈歌唱者舞台心理素质的养成文章来自3edu教育网

经过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行为是可以受到心理活动的影响与支配的,心理活动对人的实践能力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极大的提高人的行为效能,反之,不良的心理素质可以影响人们发挥自己的能力。歌唱艺术作为一种高度立体的表演艺术,其需要歌唱者具备十分优秀的心理素质。本文通过对心理素质

对于歌唱者的表演的影响进行介绍,继而阐述了如何培养歌唱者的心理素质。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参考价值

一、心理素质对于歌唱者舞台表演的影响

心理素质就是指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外界环境以及教育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与心理发展水平的总和。它的内容包括想象力,情感,气质,意念以及思维能力等。每一个歌唱者在登上舞台之前,面对将要面对的观众和即将要表演的节目都会感到紧张。但是不同的是,心理素质强的歌唱者能够尽快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歌唱表演中。而心理素质差的歌唱者,则会因为不能够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能够发挥出自己正常的水平而使表演失败。因此,心理素质对歌唱者具有以下的影响:

1、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确保演出的正常进行,是演出成功的强有力保障。一个歌唱者在进行舞台表演时,如果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就能够很快的克服自己的紧张情绪,使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表演中去,让自己的真实水平得以发挥。歌唱者的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自身的积极的歌唱态度和巨大的表演欲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积极的歌唱态度能够对歌唱者的发声、吐字和气息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歌唱者在表演时达到良好的状态。另外,表演欲望越强烈对歌唱者情绪的影响越好,它能够带动歌唱者的情绪,使其能够用自己的歌唱技巧将作品完美的演绎出来,达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境界。除此之外,任何一首歌曲,其诞生的过程中必然是包含着丰富的感情的。歌唱者在演绎任何一首歌曲时,不仅需要自己具有很好的嗓音和高超的演唱技巧,还需要对作品所包含的感情以及创作背景有着全面的了解。心理素质良好的歌唱者在演唱时,能够通过自身感情的变化将听众带入到作品中去,使他们可以体会到歌曲所包含的感情,继而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情感。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影响歌唱者舞台表演的不光是自身的水平与能力,还有心理素质的好坏。下面就来谈谈歌唱者如何养成良好的舞台心理素质。

二、歌唱者如何养成良好的舞台心理素质

(一)歌唱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和技巧

声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学科,它有着很强的技术性。因此学好声乐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了。声乐学习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在学习声乐时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在歌唱遇到困难时,要敢于向前冲,努力寻找解决办法,使自己的歌唱技巧能够得到提高。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歌唱技巧,才能够在演唱时充满信心,才能够使歌唱者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此外,歌唱者在平时多研究伴奏,培养与伴奏之间的默契。防止在台上因为出现伴奏脱节而产生的慌乱。

(二)积极参加表演,增加自己舞台经验

对于任何一个歌唱者来说,舞台经验的积累都是十分重要的。其与歌唱技巧等能力的积累是同等重要的。舞台经验的积累对于歌唱者心理素质的锻炼也是大有裨益。因此,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歌唱者要把握每一个表演,尽可能多的让自己走上舞台,增加对自己的锻炼。声乐虽然是一门听觉艺术,但它又不单只是一门听觉艺术,同时它还是一门表演艺术。对于歌唱者来说,将歌曲的感情通过演唱表达出来,在配以必要的肢体语言,能够使观众更好的体会歌曲的情感以及作者在创作时的感情。很多歌唱者的第一次表演,大多是十分紧张的,往往会出现忘词,跑调,身体发抖等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怯场。而一名舞台经验丰富的歌唱者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而要获得丰富的舞台经验,就必须要增加自己的登台次数。只有在舞台之上,歌唱者才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当大多数的问题被找到并被克服之后,歌唱者自然也就获得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培养兴趣,增加自己唱歌欲望

歌唱兴趣的培养也是心理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兴趣,我们可以将她看成是一种需要的延伸,它很好的表明了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我们之所以会对一个事物发生兴趣,就是因为它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由此可知,歌唱者对音乐产生兴趣也是因为其能够满足歌唱者的心理需要。对音乐的兴趣,是建立在对音乐的感知、记忆以及想象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对与音乐相关事物的优先注意以及探究专注。因此,歌唱者在登台表演之前,除了需要检查在身体上,精神上是否准备好之外,还要激发并调动自己对唱歌的欲望,对自己的歌唱情绪进行调节。歌唱者的歌唱欲望也并非是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培养出来的,而且其对歌唱欲望的培养主要是建立在兴趣之上。歌唱者在有了强力的歌唱欲望之后,就会积极参加歌唱表演,主动争取上台机会。

心理素质好的表现范文篇9

【关键词】中学音乐分析课程素质教育探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19-01

1.中学音乐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1中学音乐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作用

我国中学音乐教育在整体方针的影响下,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发加强,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问题都是互溶的,这些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协调好每一种教育的基本情况才能更好的互通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所以,中学的音乐教育中素质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1.2中学音乐教育中智能素质的培养

只有在日常音乐练习过程中,对素质教育的提升有所认识以及对于音乐的领悟得到了升华,才能真正的懂得音乐教育的真谛,不单纯是在需要音乐的时候勉强配乐的一种消极的态度和影响,而是一种对音乐内在精神升华和更高层次的追求。这种升华必须是在对生活有一定的见解以及认知之后,才能把音乐的元素融合进去,把对生活的态度和了解与自己在音乐方面的造诣,用节奏感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才是真正的音乐素养。独特的艺术情操和艺术感染力能够把对音乐即兴发挥演绎的淋漓尽致,这样才能真正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

1.3中学音乐教育中素质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现在,音乐即兴演奏能力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而且在正常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为了一项十分常用的教学基本功,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熟练的应用其即演奏奏能力,才能更好的为学生的课堂添加艺术成分和艺术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完善的培育音乐素养的课堂,培养学生更加浓厚的音乐氛围,促进学生更加优异的音乐素养的形成。相应的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和鉴赏能力,让他们形成良好的音乐赏析习惯。建立完善的音乐教育体制,将学生的教育范围扩展到德育的范畴,让教育在活泼生动的音乐中生根发芽。以对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和学生课堂效果的追求都离不开平时对学生音乐爱好的培养以及良好音乐氛围的营造,这些问题都与推动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开展息息相关。

2.中学音乐教育中素质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2.1中学音乐教育本身是一种美好的艺术形态

中学音乐教育若要更好的完成,则需要伴奏者拥有极高的音乐演奏技能,同时还有对乐理知识充分的理解并且熟练的掌握运用,扎实的基本功和过人的弹奏技术,还有优异的个人素质,这样才能把音乐演绎的如鱼得水、收放自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音乐的独特魅力。每一名演奏者在即兴发挥的时候,都应该充分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舞台上展现出乐音的灵动与感召力,把自身的音乐素质全方位的体现出来,把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来体现和发挥,因为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美好夙愿,是一种超脱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些都是自身素质的深刻外在表现。

2.2中学音乐教育是一种艺术与能力双重文化的复合体

中学音乐教学也是一种艺术与能力的交融力量,是一种对艺术双重表达的复合体,音乐教育是一种教育的表现形式,艺术的发展就是一种文明的象征,素质教育是中学音乐教育的领舞者,在音乐的殿堂里这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已经逐渐转变为包含音乐各科知识与各种弹奏技能的综合学科,实践告诉我们,中学音乐教学的的表现能力在侧面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学生的音乐素养还有对于音乐能力的灵活运用。这种对音乐的运用能力以及操控能力是再多的练习也无能为力的,因为这种音乐素质的培养是需要长时间对音乐的熟练演奏,并且带有感彩的创作,慢慢融合对音乐的爱好和憧憬,在对音乐理解的前提下完成的,这些对音乐的理解很大程度都来源于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

3.中学音乐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培养

3.1中学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多数是属于音乐鉴赏和歌唱表演范畴,所以歌唱者本身也需要具有良好的表演能力以及音乐素养,要与演唱的旋律强度相结合,寻找相应的曲子,让自己脑海中的曲子大致与演奏者的和声进行逻辑匹配,选择与自己音乐素养相投的曲风和谱子,然后在和声选择的过程中注意色彩的变化。让其节奏感鲜明,色彩性强烈,表现力完整,与和声风格以及弦外音的关系做最佳分析,最终才能在脑海中确定和声基础的底子。这些都需要在平时对和声基础训练大量练习,值得在临场发挥的时候能够做到得心应手、灵活应对,在演奏的过程中把自己的音乐素养无形中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让音乐与自身素养完全融在一起表达出来,从而让学生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积极参与演奏及创造活动,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

3.2如何具体培养自学音乐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在培养学生中学音乐素养的过程中,需要很多音乐元素以外的情感表达,由于音乐欣赏是一种欣赏者综合素质的体现,所以,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音乐深刻的感悟,同时还要拥有良好的欣赏心态以及积极阳光的心理素质。所以需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剖析和分类比较,然后进一步综合结合整体音乐基调,对学生有的放矢的培养心理承受力和遇到临时状况的应变能力,只有各种题材音乐的有效配合,才能让学生们领略到各个范围音乐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积极的参与到整个音乐作品的探讨中去。所以,针对那些平时欣赏歌唱水平不错,但是每次临场即兴歌唱都失常发挥的学生要更加注重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否则会出现一些临场慌乱,节奏不稳等问题,为了能够不在歌唱过程中失控,就要在平时的日常训练中多加练习,通过各种手段来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

音乐欣赏和歌唱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不仅仅需要在学生的声音技巧方面予以加强练习,更需要锻炼其心理素质,增加其音乐修为,使其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及时的选择适合的自己的音型锻炼自己的音乐素养与情操,以更好的完成其中学音乐教学的大纲要求,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课题。

4.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是中学音乐教育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研究对象,不能因为深化学生的音乐演奏能力就忽视了对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训,在分析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时候要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沿着正确的轨道引导学生优秀的音乐素质和情操。

参考文献:

心理素质好的表现范文篇10

【关键词】护士自身素质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303-01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医学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以单纯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已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护理模式是其中的关键内容,护士和患者的生命健康有直接相关性,具备良好的素质及职业道德是优质护理质量的保证[1],护士除精湛的医护技术外,还需有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责任心和充分的同情心,才能在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治疗效果及生存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

1护士自身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

护士的形象不只包括外貌、身材、音色等客观因素,更是姿态、表情、仪表等主观因素的综合。护士言谈举止、服饰打扮应稳重、端庄、大方,让患者产生可信任感,仪表风度是护士心灵美、素质高的外在表现,对护士的修养道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现,同时护士自然的表情姿势,和蔼的态度,坦率和热情的交流,可给患者一种悦目的美感,使其感到可信、稳健和亲切。给患者人性化的温暖也是护士的责任,温柔的操作、倾心的交谈、关切的眼神、适时的提醒和恰当的问候,使患者能体会到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使其不良情绪在人文护理的良好氛围中得以化解,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护士需热爱护理事业、具有敬业精神与其它人员保持良好配合,具有诚实的品格、高尚的思想情操、较高的道德修养,较强的护理技能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护士心理及政治素质培养

素质是心灵的表现和塑造的途径,通过行为来把为患者服务的内在思想有力表现。护士应拥有良好的意志和情志修养,在工作中始终保持愉快、稳定和振作的情绪,护理工作紧张但有序,对患者亲切而稳重、热情而严肃,使患者的不良好心状态在良好的情绪带动下得以改善。护士应对自身的行为和情绪做好控制,在患者面前避免表现负性情绪,一方面会对患者造成反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对护士的形象也有所损害。比如在护士在单独值夜班时,面对的患者为神志不清或婴幼儿,人道主义信念和职业道德素质是护士履行护理职责的基础。

3护士专业、科学素质的培养

良好的素质和高操的技术水平是护士完成护理工作的基础,护士在现代护理的需求下,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较好掌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工作中护士应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扎实的理论基础、钻研业务的科学精神、良好的科学素质、精湛娴熟的扣作技术及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仅是按医嘱机械的完成任务,掌握单纯的操作技术,还需在理论指导下行科学护理。护士要有良好的表达力、观察力、思维力,从患者的行为言谈特点中去了解他们的内心。对患者的病情资料采用视、听、嗅、触等多方面获得,就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提前预防和准备,协助医生做出诊断。故要求护士不仅掌握护理学知识,还需在医学伦理、心理、管理学和社会学上的加强认识,在工作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运用理论知识对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防止了护理差错的发生。

4强化基本素质,提升服务质量

为使护理质量得到保障,需重视护士心理品质的培养,护士为患者服务、热爱专业、有奉献精神是其具备优良品质的基础,另外护士在情绪过程、认知过程和心理特点方面是品质的特征。护理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护理道德,同时护理质量的高低又和护士技术水平和护理道德水平关联,良好的职业道德可在对得优质服务的信念引导下,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并使服务理念得到强化,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5新的护理模式应用现状

近年来,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已替代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护理模式,对护理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精湛、娴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和提高,并掌握一定的医学伦理、社会学、心理学、健康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以更多、更好、更深的掌握护理业务,解决工作所遇的突发事件和困难[2]。应用医学心理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进行观察分析,消除其忧虑、紧张、急躁等消极不良情绪,使其在精神相对轻松的状态下加快康复的进程,同时也对患者不正确的认识进行纠正,培养和树立其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护士的素质与患者的健康恢复有着重要的关联,需要做到的包括:①要有良好的医德品质及献身护理事业的崇高理想,对护理规范和医德医风自觉执行,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贯穿应用在护理全程;②以患者的需要和切身利益为重,尽职尽责,具备愉快、稳重、振作的情绪,以唤回患者对生命的热爱;③有协作精神、坚持医疗原则、助人为乐并一视同仁,需要正派的工作作风;④举止稳重、仪表端庄、身体健康、仪容整洁;⑤礼貌待人、态度和谐、重视讲话的语言艺术、真态坦率;⑥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尊重科学;⑦遇事冷静,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迅速果断的处理突发事件。

6小结

“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现代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已受到患者、医护人员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在护理工作中融入对患者的人为关怀,是护理事业不断进步和改善的关键。护士在提高护理技能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贴近患者及社会,使护理综合水平显著提高,达到实现优质护理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心理素质好的表现范文篇11

歌唱属音乐表演艺术。它以科学的发声方法为基础,以动听的歌声来塑造歌曲的艺术形象,表达其思想感情。“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歌咏之”。唱歌是一项抒发感情,激励意志,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动作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对于歌唱表演而言,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重要。比如:一些歌手在台下唱得不错,上台后出现心跳加速,两腿打颤,气息上浮,甚至会出现跑调的现象。这些都是心理素质不够好,上台表演机会少的缘故。歌唱的心理是很复杂的,它受每个人的情绪、性格、意识、气质等方面的影响。

一、性格和情绪对歌唱的影响

性格作为一个人态度与行为方式的独特和稳定的表现,在个性中具有核心的意义。一个人的性格规定了个性的其它方面,如能力、气质的发展方向,影响到能力、气质的表现。爱因斯坦曾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在歌唱表演中,良好的性格有利于歌唱的发挥。作为教师来说,如果我们具有开朗、自信、宽容、真诚、热情、关心学生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学生一定会喜欢。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根据心理能量的倾向性,把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具有内向型性格的演唱者不太自信,比较孤僻和害羞。外向型性格的演唱者敢于表现,放得开。在唱歌课上,我常常让学生到讲台上唱歌,让他们唱出具有个性的声音。在生活中,我们若要把握自己的命运,必要把握自己的性格,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性格,才能谋求更好的前途。

歌唱者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发声、演唱。歌唱时的呼吸、发声、共鸣等方法的运用,及歌曲内容、感情的表达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是每时每刻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的体验和感受的。有声无情的演唱者仅有好听的声音,却表现不出歌曲的内涵,不能准确地抒感,也就无法引起听者心灵的共鸣。当人们处于积极心境中或表现出适度的激情和热情时,它是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动力因素之一。如果我们在歌唱过程中,认真把握好歌曲的内涵,投入感情地演唱,把积极的情绪带到歌曲演唱当中,会更自信,歌唱的效果会更好一些。事实证明,长期的情绪困扰,会导致焦虑、压抑,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

二、意识对歌唱的影响

心理素质好的表现范文篇12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1.问题的提出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

心理健康素质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决定着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并进而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素质包括适应、人际素质、个性素质、动力系统、自我、认知风格、归因风格、应对风格8个方面。

本文将在对新疆少数民族师范生心理健康素质特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加以反思,以期充实少数民族心理健康领域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并对新疆这一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伊犁师范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共502名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44人,女生358人;大一学生189人,大二学生106人,大三学生100人,大四学生107人;文科生342人,理科生124人,体育艺术生36人。

2.2研究工具

采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组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该调查表由8个分量表组成,共243个条目,包括适应量表、人际素质量表、个性素质量表、动力系统量表、自我量表、认知风格量表、归因风格量表、应对风格量表。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534~0.886之间,且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2.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被试回答完问卷后统一回收,将数据录入计算机,运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性别差异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见表1):女生动力系统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男生的认知风格和归因风格得分明显高于女生。

表1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性别差异检验(M~SD)

3.2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年级差异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除人际素质外,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均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事后比较发现:适应性得分,一年级学生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得分;一年级学生个性素质得分显著高于二年级;认知风格得分,一年级学生得分低于二、三年级学生得分;二年级学生应对风格得分显著低于三年级;动力系统、自我、归因风格均表现为一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学生得分;应对风格方面一年级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级学生得分。

表2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年级差异检验(M~SD)

注:*P

3.3文科与理科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差异分析

对文科与理科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发现(见表3):动力系统、自我和归因风格三个维度文科生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得分;应对风格得分理科生显著高于文科生。

表3文、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差异检验(M~SD)

注:**P

3.4不同家庭经济收入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差异分析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家庭经济收入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见表4):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1000元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其人际素质、认知风格和应对风格得分显著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学生,其在动力系统和归因风格维度的得分显著低于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学生。

表4不同家庭经济收入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差异检验(M~SD)

注:*P

4.讨论

本研究发现:女生的动力系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男生的认知风格和归因风格得分显著高于女生;除人际素质外,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均存在显著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中适应、个性素质、归因风格、自我、动力系统有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认知风格和应对风格随年级升高而上升的趋势。研究还显示:少数民族文科生的动力系统要比理科生更强;文科生的归因风格更积极;应对事件的灵活性以及认知的灵活性、独立性、整体性、独立性、冒险性等方面文科生要比理科生较差。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中应选择注重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策略。个体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的水平、特征和规律是选择心理健康素质培育策略的基本依据,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的培育目标、内容、形式、方法的设计都应该适合其自身特点,开展适宜群体差异的教学。

对不同家庭经济收入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比较发现,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其人际素质,认知的灵活性、独立性、整体性、冒险性和应对问题的积极性等方面较好,而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其动力系统更强,归因倾向更积极。在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贫困学生给予更多关注。目前,新疆各高校的助学金数额较大,在贫困生数据库的管理中可考虑将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奖助学金的评审中适当增加少数民族学生名额,以减轻其经济压力,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

素质。

5.结论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存在性别差异、年级差异;文科与理科大学生动力系统、自我、归因风格和应对风格存在差异;家庭经济收入高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较好。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马惠霞.论心理健康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67-571.

[2]沈德立,马惠霞.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及其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2):258-261.

[3]沈德立,马惠霞,白学军.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107-111.

[4]鲁倩,马惠霞,白学军.《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区分效度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4):288-293.

[5]朱诗敏,陈旭.论心理健康素质培育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4):39-40.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家政服务业的前景范例(12篇)

    - 阅0

    家政服务业的前景范文篇1对于20岁的刘星馨来说,8月23日是忙碌的一天,上午到重庆沃尔玛超市采购食品,下午到南桥寺茶叶市场买“大红袍”,一场小型家庭烤肉晚会即将举行,这是小刘.....

    s管理汇报范例(3篇)

    - 阅0

    5s管理汇报范文篇1采用数据、量化来定期考核评估各部门的各项管理工作成效,为绩效奖金的发放提供依据,使个人薪资保持合理水平。2.适应范围:适用于各生产部门及品检课的管理工.....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