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特征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纺织行业特征范文篇1

1月1日,根据中央决定,原轻工业部分为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钱之光任纺织工业部部长。两部分开办公。

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正式确认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结束了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1979年

1月,浙江义乌全县28个集市恢复原来的传统集期,稠城镇县前街开始出见小百货市场。

7月,根据国际纺织品贸易协定的原则,我国与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双方达成纺织品贸易协定,对相互间纺织品贸易及其管理制度作出安排。

7月31日,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同意纺织工业部、劳动总局联合提出的《关于拟在纺织企业中实行“四班三运转”的报告》,批示要求采取积极慎重的态度,有计划,有步骤的加以推广。

1980年

1月8日,国家决定对轻纺工业实行“六个优先”的原则,确保轻纺工业加快发展的步伐。六个优先是: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的措施优先,基本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新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

3月14日,国务院批转国务院财贸小组《关于成立丝绸公司的意见》,同意成立全国性丝绸公司,把茧、丝、绸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产供销一体化。

7月8日,国家经委和财政部批准上海纺织工业局试行的以局为单位的全额利润留成。办法是:从1979年到1983年的五年内,在保证规定的生产增长速度、累计上缴利润和出口纺织品换汇额的前提下。每年实现的利润的90.5%上缴国家,9.5%留给局、公司和所属企业。

1981年

2月24日,国家经委召开生产办公会议、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1981年轻纺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经委负责人指出:今年国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进一步的调整,完成今年的工业生产计划主要靠轻纺产品的增长,要求轻纺工业增产更多回笼货币多、换汇率高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7月28日,国务院批转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当前农副产品收购几个问题的报告。报告提出:对棉花继续实行统购统销;棉花、土纱、土布一律不准上市;任何部门不能以纱和布换购棉花;对农民自留棉,供销社要积极做好换购工作;棉花超购加价和奖售的办法继续执行,地方留成的比例不变;各地应按照国家计划完成调拨任务。

1982年

7月11日,为了更好地为纺织工业服务,而又避免重复生产、盲目发展,纺织工业部与机械工业部商定,纺织机械的生产由纺织工业部归口管理。国务委员薄一波称赞这是机构改革后的一件新事物。

12月13日,《人民日报》刊登1982年12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在纺织工业部分提出:棉纺工业,1985年生产纱359万吨,比1980年增长22.8%;布153亿米,比1980年增长18.3%亿米。五年内增加棉纱能力470万锭,主要是依靠老厂进行扩建改造,同时结合布局的调整,在产棉区适当进行新建。毛麻工业,1985年全国生产呢绒1.8亿米,比1980年增长78%,五年内新增毛纺能力47万锭;在蒙古、新疆等羊毛产地和使用进口毛多的上海、北京、天津地区新建扩建毛条生产能力3万吨,五年内增加麻纺能力9万锭。丝绸工业,发挥丝绸生产的传统技艺,增加特色产品,做到产品多样化。1985年丝的产量近3万吨,比1980年增长23%,丝织品10亿米,比1980年增长32%。化纤工业,1985年生产化纤78万吨,五年内新增化纤生产能力38万吨,到1985年,化纤原料可以基本立足国内。

1983年

2月2日,纺织工业部财务司转发财政部《关于棉纱减税和改进纺织品征税办法的通知》。通知规定:棉纱税率由18支以下7%,19~29支11%,30支以上18%,改为18支以下4%,19~28支7%,29~59支10%,60支以上13%。同时改进纱、布、印染布分段征税的办法。

2月16日,新华社报道:国务院领导同志认为纺织部的管理体制为行政改革提供了经验。纺织部管理体制是:一抓计划指导;二抓生产手段;三抓技术政策;四抓全行业的定额管理。

4月14日,国家计委、国家经委、纺织工业部、商业部联合发出《关于调整1983年纯棉布和涤纶混纺布产量计划的通知》,通知指出,纺织品调价后,市场销售发生了较大变化,涤纶混纺布销售量上升,纯棉布销售量有所下降。为此,国务院决定对1983年布的产品结构作适当调整,增加涤纶混纺布产量6亿米,相应减少纯棉布产量6亿米。

6月,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和制造的2210孔大型涤纶短纤维纺丝机在无锡第二合纤厂投料试车成功。

7月8日,年产1000吨丙纶丝生产车间,在广东省新会合成纤维纺织厂建成投产。这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丙纶丝生产车间,所用设备是我国制造的。

12月5日,国际纺织品委员会一致通过我国要求加入国际纺织品贸易协议及其1981年年底延长议定书的申请。延长议定书是1981年年底签定的,将有效期延长至1986年。

1984年

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第二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名单。纺织工业部所属院校又有4所高校的6个专业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位点,它们是:华东纺织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管理工程专业;天津纺织工学院纺织机械专业、针织专业;西北纺织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北京化纤学院化纤专业。至此,纺织工业部属院校共有4所高校、17个硕士学位专业授位点和华东纺织工学院3个博士学位专业授位点。

3月1日,财政部决定对苎麻纺织品减征工商税。

3月6日,《国务院关于控制棉田面积和搞活等外棉经营的通知》指出,我国棉花过去靠进口平衡改变为自给有余,并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根据国内外市场供求情况,今年我们对棉花的政策应当是:稳定和适当控制棉花种植面积,积极鼓励改良品种,提高单产,提高质量,对等外棉(即国家规定的7个等级以外的棉花)的经营要放开,允许上市买卖,多渠道经营。

3月23日,国家物价局、纺织工业部、商业部联合下达《关于进一步贯彻纺织品按质论价政策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规定:获得国家金质奖、银质奖的产品及纺织工业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评出的优质产品,可以分别加价15%、10%和5%;新产品和工艺复杂、花色新颖、市场适销的纺织品,价格可以向上浮动10%;花色陈旧、市场滞销的纺织品,价格可以向下浮动10%;质量低劣、缺经短纬、粗制滥造的产品,实行惩罚价格,把出厂价降到工厂无利以至亏损的水平。

7月5日,《经济日报》刊登《我国纺织工业形成布局合理全面

发展完整体系》的综述文章指出,全国棉布的人均年消费量从1952年的5米多增加到现在的10米多,而且这种增长是在人口增加近1倍的情况下实现的。我国纺织工业已形成了布局合理,棉、毛、麻、丝绸、化纤、复制、针织、印染、纺织机械、纺织器材十大行业全面发展,原料和设备基本立足于国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7月27日,新华社报道,历史悠久的我国纺织工业,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获得了一连串的“世界第一”:1983年,棉布产量达148.8亿米;棉纱产量达327万吨;棉布出口量占到全世界出口总量的六分之一;生丝出口量占全世界90%;真丝绸出口量占到全世界50%。

8月21日,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进一步下放七项权限的通知》。规定下放以下权限:(1)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指导性指标和市场调节的范围。(2)小型基建项目的审批权下放给地方。(3)质量指标的制定、考核下放给地方管理。(4)改革技术改造项目的审批权限。(5)改革技术引进和技贸结合项目的管理权限。(6)改革科研项目的管理权限。(7)对经济特区、14个开放城市和海南岛实行特殊政策。

9月2了,纺织工业部物资局改为中国纺织原材料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9月28日,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实行由事业费开支改为有偿合同制改革试点,要求1987年实行经济自立。

10月7日,北京服装协会成立。

12月1日,商业部发出通告,全国临时免收布票、絮棉票,对棉布、絮棉敞开供应,不再票和絮棉票。这是我国纺织业迅速发展,满足内需,转向出口的一个重要标志。

12月7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年产1.5万吨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组成的生产线,制造任务已全部完成,其中全部由国内生产的一条生产线在上海石化总厂投料试生产,一等品率达到85%。

12月8日,我国第一条年产4千吨腈纶转向纺丝生产线最近在山东淄博合成纤维厂通过鉴定,正式投入生产。

1985年

1月,纺织工业部机关刊物《中国纺织》正式复刊。

1月8日,《国务院关于纺织品进出口若干问题的规定》指出,出口纺织品要积极搞工贸结合,结合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青纺联”是一种形式,企业也可以采取其它自由联合形式。今后,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成立各种形式的纺织品工贸结合公司和直接对外的联合体、生产企业,一律由所在市的经贸部门会同纺织工业部门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和经贸部、纺织工业部备案。国务院文件对纺织品的出口计划、收汇任务、出口配额、进出口许可证额度的分配等问题,也作了新规定。

3月16日,纺织工业部根据国务院和财政部的指示精神,重申减征调节税的政策是:减征对象是实现利润在500万元以上,调节税率在30%以上,人均留利不足600元,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先进骨干企业。减征幅度是根据贡献大,多鼓励的原则,确定对调节税率在35%以上的企业,按其应交调节税数额减征17%;对调节税率在30~50%的企业,减征12%;对符合财政部测算的减征方案名单的企业,根据规定的减征比例,具体确定减征调节税数额。减征调节税后的人均留利,一般不超过800元,超过的按财政部规定要适当调减数额。

3月22日,纺织工业部征得国家物价局同意,决定暂时对化纤浆粕和粘胶短纤维试行最高限价,从4月1日起执行。

4月26日,《经济日报》报道,我国维纶年产量16万吨,居世界前列。

7月26日,国家经委、纺织工业部、商业部印发经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的《关于工业部门开展选购棉花工作意见的报告》。报告指出,工厂选购棉花应在计划指导下进行;为了减少环节,节省开支,棉纺织厂较集中的地区,应组织起来,统一向棉产区棉花经营部门选购,纺织厂少的地区,工厂可直接到棉产区棉花经营部门选购;对商品棉,如果棉农自行销售不了,仍由商业部门收起来,工业部门不要直接向棉花生产者购进棉花,工厂不要再用纱、布换购棉农手中的棉花。

10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纺织工业部成立《中国纺织报》社,发行第一期试刊号。

1986年

1月4日,国家物价局、纺织工业部、商业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贯彻纺织品按质论价政策的暂行规定的补充通知》,决定在1984年棉纺织品实行按质论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纺织品按质论价的范围,对针棉织品也实行优质优价,花色差价。

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中对纺织服装工业的要求是:化纤工业:1990年生产化纤145万吨,比1985年增加50万吨。5年内增加化纤生产能力87万吨。棉纺工业:1990年生产纱2150万件,布162亿米。5年内新增气流纺42万头,新型布机13000台,改造棉纺设备250万锭。毛麻工业:重点发展混纺织品,粗毛纺织品。丝绸工业:着重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和加工深度。针织工业:积极生产纯棉和棉混纺针织品,努力提高针织产品在整个纺织品中的比重。服装工业:1990年产量达到28亿件,比1985年增长65%。

5月30日,纺织工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纺织工业发展战略讨论会。会议邀请于光远、吴明瑜、苏星、季崇威、陈锦华等领导和学者,就原料结构、产品结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对外贸易、消费和生产的预测,以及体制改革、横向联合、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7月,经纺织工业部批准,中国纺织机械工业总公司所属的19个纺织厂、所,全部下放到各省市。

8月16日,纺织工业部决定成立中国纺织化纤工程公司。

10月,国务院召开第121次常务会议,专题讨论扩大纺织品出口、振兴纺织工业问题。会议指出,纺织品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出口创汇的重点,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解决纺织行业的困难,尽快把纺织品出口搞上去。为了解决纺织工业面临的困难,国家决定:全国免征纺织企业调节税;棉纺织品和针棉织品中所有市销最终产品全面实行优质优价和花色差价;对一线纺织生产工人全面推行新岗位工资制。

10月22日,纺织工业部《关于扩大沿海地区纺织品出口意见的报告》中提出:(1)在发展纺织品出口中,必须尽快实现两个转变:即从土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转变,从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深加工制成品转变。(2)“七五”期间,集中力量抓好沿海12个城市纺织品深加工出口基地的建设,即广州、佛山、大连、上海、青岛、天津、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北京。把这12个沿海城市建成外向型的以深加工、中高档产品为主的纺织品出口基地,同时充分发挥深圳特区纺织品深加工的对外窗口作用。(3)全国纺织品出口总额初步设想,从1985年的55亿美元(包括服装、丝绸)增加到1990年的100亿美元。再用5年到10年时间,争取超过200亿美元。12月31日,根据国务院常务会精神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决定,中国丝绸公司工业生产已经划归纺织工业部进行统一行业管理。纺织工业部部长

和中国丝绸公司总经理王明俊分别在协议书上签字。

1987年

1月18日,中国第一条从德国莱芬豪舍引进的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线在广东从化正式投产。

3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第八次年会上,公布了全国十佳优秀企业。石家庄市第二棉纺织厂荣获“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奖”。这是全国纺织企业在本届年会上唯一获“金马奖”的企业。

9月20日,纺织工业部中国服装工业总公司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土办全国服装鞋帽时新产品展销会。参加展销的单位有来自27个省、市、自治区上百家公司、上千家企业,展销产品达475万件,16人类产品,共1万多个时新品种,价值1亿元左右。、乔石、田纪云、宋健、薄一波、陈锡联、段君毅、彭冲、王任重、周谷成、张劲夫、康克清、钱昌照、吕正操、郝建秀等领导同志参观了展销会。

1988年

1月,28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海南)的省级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建成,并颁发了认可证书和印章。同时,3个部级检测中心通过国家检验。至此,纺织行业已基本形成了从部级检测中心到省级、直辖市级检测中心(所)的全国性产品质量监督网。

2月21日,国家物价局、经贸部联合发出《关于整顿蚕茧收购价格的通知》,规定接干壳量收购的桑蚕茧基准价(干壳量7克),整顿后的收购牌价每50公斤为175元(提价25%)。

3月,商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棉花、棉短绒计划管理的通知》。通知规定:棉花、棉短绒是国家指令性计划商品,凡国家加价和奖售收购的棉花,全部由国家掌握,纳入国家计划统一安排。各级供销社为棉花、棉短绒计划编制单位。用棉企业要向当地供销社提报需棉计划,商业部编制棉花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及分省(区、市)计划,提请国家计委审查综合平衡后,报国务院批准下达。

5月10日,我国第一所全国性的以服装科学、工程、艺术为主体的新型的服装教育高等学府――北京服装学院在北京成立。

6月23日,我国纺织机械工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集团――北京宏大纺织机械制造(集团)公司在北京成立。

9月22日,国务院总理批发明传电报《关于稳定棉花收购价格的通知》。通知指出,为了防止诱发“棉花大战”,决定收购棉花一律按国家统一规定的价格(包括加价)与棉农结算。

10月21日,海关总署印发《关于丝绸开征出口税的通知》。通知规定:对出口蚕茧、丝、丝纱线及其织物开征出口税。其中蚕茧、丝、丝纱线的税率为100%、绸织物的税率为80%。开征出口税后,为了不影响外贸计划的出口经国务院批准,凡是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系统计划内出口的丝绸,缴纳出口税后可集中向海关总署申请退税。

1989年

3月15日,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了1989~1990年秋冬服装流行趋势会。

11月22日,纺织工业部庆祝建部40周年。

12月2日,中国首届最佳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在广州拉下帷幕。这是国内第一次具有权威性的大规模时装模特比赛。

1990年

1月21日,总理视察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听取了公司领导的汇报,并对完成企业承包、我国化纤工业发展和仪化的发展作了重要指示。

1月25日,总书记复信河北省石家庄第二印染厂全厂职工。信中指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所在。今天要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同样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总书记希望中国的工人阶级在维护安定团结,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建设中,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团结和带动其他劳动群众,为胜利完成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而奋斗。

3月8日,纺织工业部批准成立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负责全国丝绸工业行业管理。

11月12日,纺织工业部直属企业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全面建成投产,形成年产50万吨聚酯生产能力,为特大型化纤骨干企业。国务院致电祝贺。

12月15日,纺织工业部召开新闻会,介绍了“七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国纺织品市场繁荣丰富,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出口创汇大幅度增长,成为我国出口创汇支柱产品。

1991年

9月1日至4日,国务院在京召开全国清理“三角债”工作会议,决定为纺织工业以15.2亿元资金,用于清理棉花欠款。

9月20日至22日,第二届中国国际丝绸会议在苏州举行。

12月10日,中国服装协会在京成立。国务院总理、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雷洁琼分别为协会题词。李总理的题词是:“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鞋帽服装行业的发展。”

12月25日,纺织工业部发出《关于下达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计划的通知》,决定1992年压缩淘汰100万枚,1993年、1994年两年每年将继续压缩淘汰100万枚。

1992年

2月26日,中国丝绸博物馆在杭州落成开馆。总书记为该馆题词:“弘扬古蚕绢文化,开拓新丝绸之路。”

3月12日,国家税务局发出通知,1992年对单色织行业、毛纺织行业中部分产品,继续实行优惠税收政策。

月18日,由纺织工业部牵头土办的中国华源实业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

11月6日,以纺织工业部所属的华诚财务公司为核心的华诚集团公司在京成立。这是国务院经贸办批准的第一家以金融资本为龙头的大型实业集团公司,该公司的成立,是金融体制改革又一新的尝试。

1993年

5月14,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在京举行。本次博览会规模空前,23个省市300多家企业,以及法、意等国家和港台地区的200多家企业参加了展出。世界时装设计大师――意大利的瓦伦蒂诺、费雷和法国的皮尔,卡丹应邀在博览会上举行专场时装表演。博览会期间举行了第二届“兄弟杯”世界青年设计师大赛,并首次在国际服装博览会上服装流行趋势。

6月8日,在京举行。

6月21日,中国纺织总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6月21日,全国纺织行业工作会议在京举行。这是在中国纺织总会成立后的第一次行业工作会议。与会代表认真学习了朱基副总理、李岚清副总理在总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讨论了中国纺织总会的性质、职能及今后的工作思路等。

8月3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中国纺织总会机构组建方案的通知。中国纺织总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国务院授权其对全国纺织行业进行行业管理,重点是“搞好行业规划,实施行业政策,进行宏观指导和为企业提供服务。”中国纺织总会机关设办公厅、规划发展部、经济贸易部、科技发展部、经济调节部、人事劳动部、国际

合作、技术装备部、教育部、机关党委等十个部门。

1994年

2月5日,新中国现代纺织工业的主要奠基人钱之光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2月26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中国纺织总会关于解决棉纺织行业存在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发[94]13号)。

10月10日,中国纺织总会和国家经贸委根据《国务院关于搞好纺织工业生产和调整工作的通知》国发[94]57号的要求,向各地纺织部门发出《关于做好棉纱限产和淘汰落后棉纺锭工作的通知》,提出1994年棉纱限产和到1998年淘汰落后棉纺锭上作的具体要求。

12月,截至12月底,我国全年服装出口世界第一。

1995年

1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棉花工作快报》上批示:关于推动沿海将部分棉纱和坯布生产企业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到新疆设厂问题,希望纺织总会今年能作为大事来抓,并连续抓若干年。

9月25~27日,中国纺织大学“211工程”通过部门预审。2010年中国纺织大学将建成国先进、国际著名的大学。

11月30日,保定第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书记,社会主义企业家马恩华因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58岁。

12月,我国全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双列世界第一。

1996年

1月,祖国大陆纺织服装界首次跨过海峡,中国历代服饰展演团赴台访问演出。

8月,国务院决定把纺织行业作为1997年重点支持行业。加大国有纺织企业改革力度,在58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破产纺织企业131户,兼并280户,组建集团105家,资产重组规模达387亿元,分流人员近20万人。

11月,国务院决定棉花省际间调拨改为产销见面、合同订购,允许纺织企业与县棉麻公司直接见面。6日至9日,全国首届棉花订货会在郑州召开。

1997年

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委、国务院朱副总理在重庆与纺织系统11户国有企业的厂长座谈时指出:重庆和全国都要把纺织行业列为兼并、破产和实施再就业的重点行业。10月31日~11月1日,未副总理在上海召开了上海、江苏、浙江、山东三省一市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首次提出把纺织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吴邦国副总理也

为纺织工业扭亏解困召开了多次会议。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明年以纺织行业突破口,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3月,国务院发出[97]10号文件,国家在1997年度《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再就业工作》中安排300亿元可核销呆坏账规模。有关部门在下达预分配规模时特别提出:试点城市内纺织行业的企业,符合条件的要优先纳入计划,同时还专门安排3亿元用于非试点城市中纺织企业因减免利息所需的呆坏帐准备金,两项合计共9了亿元。

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棉花国家定价进一步向市场价格靠拢,由1996年浮动4%改为浮动6%,产棉区的棉纺企业不分企业性质、规模均被允许参加全国棉花交易会,并允许县级棉麻公司参会。

12月26日,全国纺织行业工作会议由国家经贸委和纺织总会联合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到会并讲话,12个省市主管领导参加。会上正式宣布了国务院为支持纺织行业解围出台的5项政策。

1998年

1月23日,全国压缩落后棉纺锭锤声在上海响起。为确保三年内压缩淘汰1000万枚落后棉纺锭,中纺总会重申:压锭必须管住生产,堵住源头,严格执行细纱机生产许可证和准购证制度。凡没有准产证的,一台也不许生产;没有准购证的,一台也不许卖出。“九五”期间绝不允许增加信纺锭。

2月5日,劳动部,中国纺织总会联合发文,对纺织突破口任务给予特殊政策,文中规定:三年内对有压锭任务的纺纱和织布工种中,工龄满20年以上、距国家规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技能单一,再就业确实困难的下岗职工,实行提前退休。所需养老金由社会保险机构承担。

4月16日,国家纺织工业局正式挂牌。7月31日,国家纺织工业局召开了机构改革工作会议,宣布局机关人员分流完成,机构改革就位,新机构开始运行。

9月30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宣告成立。

11月初,国家纺织工业局提出,今后三年纺织工业的技术进步要以服装为龙头,以面料为突破口,抓关键技术,提高创新能力,把国产面料顶替进口作为近期的主攻目标。

11月23日,全国共完成压缩落后棉纺锭480.8万枚,提前38天完成“三大任务”中的压锭任务。

1999年

1月1日,我国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上调。其中农机、纺织原料及制品、钟表、鞋、陶瓷、钢材及其制品、水泥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3%;有机化工原料、无机化工原料、涂料、颜料、橡胶制品、玩具及运动用品、塑料制品、旅行用品及箱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

2月1日,国家经贸委公布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目录》开始是施行。第一批有10个行业,共114个项目,涉及纺织行业的有棉纺、毛纺、缫丝等设备和产品。

7月1日,为了进一步外贸出口,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经国务院批准;我国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上调。其中,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服装以外的纺织原料及制品,机电产品中除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仪器仪表等四大类产品(目前已执行17%退税率)以外的其他机电产品,以及法定税率为17%且现行退税率为13%、11%的商品,出口退税率统一提高到15%。

12月31日,据国家纺织局最新统计,纺织行业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大目标基本实现,比预期计划提前整一年。至1999年年底,已压缩落后棉纺锭906万锭,超额完成预定任务;全行业实现利润8亿元,扭转了连续六年亏损的局面;已经分流下岗职工116万人。

2000年

1月,国家纺织工业局局长杜钰洲向新闻界宣布,中央确定的纺织行业全国改革脱困三大目标,于1999年底基本实现,比预期计划提前一年完成。

4月,国有纺织企业共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21万人,提前八个月超额完成国务院下达的三年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20万人的任务。

12月,据数据统计,200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达520.8亿美元,占外贸总出口的20.9%,同比增长20.9%,其中:纺织品出口160.62亿美元,同比增长23.5%,服装出口360.2亿美元,同比增长19.83%。纺织品服装是仅次于机电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商品,2000年实现顺差381.9亿美元,占当年全部贸易顺差的158.5%。

2001年

2月19日,撤销国家纺织工业局、国家国贸易局、国家煤炭工业局、国家机械工业局、国家冶金工业局、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国家轻工业局、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等9个委管局。

3月28日,第九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及第七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春夏)博览会(CITE)在京开幕。从今年起,原为每年秋季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改为一年两次,3月移师北京,10月仍居上海。10月16日,第七届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及辅料(秋冬)博览会在上海举行。

3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2000]40号文件精神,坚决制止纺织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巩固突破口成果,国家经贸委发出《关于严格控制新增棉纺生产能力有关问题的通知》,重申对禁止棉纺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有关规定。《通知》规定,继续加强对棉纺细纱机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对棉纺生产能力实行总量控制;对气流纺纱机的管理纳入棉纺总量控制范围。《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进口管理,严格控制棉纺细纱机进口。

4月9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北京举行《2001~2002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会,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编著的《2000~200l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是我国惟一一本集中反映纺织工业及其各行业年度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即“中国纺织白皮书”。该报告包括2000~2001年中国纺织工业现状与趋势分析,各纺织行业状况与展望;中国纺织工业投资与发展报告、利用外资政策咨询报告、上市公司投资现状分析与展望;“十五”时期纺织工业科技开发项目指南;以及加入世贸组织与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中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项目指南,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行业的产业政策调整和2001年纺织企业经营者调查研究报告等课题报告。

7月,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家宝强调,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棉花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促进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健康发展。此次棉改的核心:一放,放开棉花收购,打破垄断经营。关键:二分,实行社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方向和目标: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强棉花市场管理和加强棉花质量监督。

8月25日,“WTO和中国纺织企业”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陈清泰、日本帝人株式会社社长安居祥策、台湾纺拓会秘书长刘瑞图、美籍华人李学海、安徽华茂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华冠雄、内蒙古鹿王羊绒集团公司董事长高丰以及中国杉杉集团总裁郑永刚等,共同就“WTO和中国纺织企业”这一土题登坛演讲。

9月,国家经贸委纺织工业“十五”规划,确定发展是主题,调整是主线,科技是动力。《规划》强调进一步加大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使纺织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全面实现产业升级。

10月21日,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各成员领导人身穿具有中华民族传统风格的对襟中式立领休闲服合影留念,中式服装尽显华夏丰韵,受到世人瞩目。

2002年

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在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市长李盛霖,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俊九等陪同下,来到天津纺织集团天一有限公司,亲切慰问广大职工。

2月1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国化纤仿毛技术世界领先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化纤仿毛”是从形状和性能上用化纤丝模仿羊毛,从而达到以合成纤维代替羊毛的目的。采用化纤仿毛特种变形纱纺织的服装面料,不仅具有羊毛织物的风格和手感,还有外型挺括、吸汗导湿、免熨烫、可水洗、成本低等特点,是制作新一代军服和职业装的理想面料,目前已出口到美国、意大利、智利、土耳其、朝鲜等国家。

5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式向浙江省政府提交了20万字的《浙江纺织工业竞争力研究》,分析客观、评价中肯、对策建议针对性强,在业引起强烈反响。这标志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咨询服务活动进入市场化轨道。

6月5日至7日,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于在美国纽约贾维茨中心成功举行,来自中国18个省市的170多家企业参展。3天展会成交1.2亿美元,意向成交2.5亿美元,有4700余家国际专业买手登陆展会咨询平台。本次展览会是在美国遭到恐怖袭击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纺织业界在美国举办的第一次大型纺织品服装展览会,成为两国纺织服装业同行和商界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全方位合作与交流,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平台。

10月1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纺机展在京开幕。这届展会以规模之大、展品之多、技术交流容之丰富和参观人数之众,创下历史记录。展会展出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参展商超过800家,其中国外厂商达430家,首次超过国内厂商;展会期间,组织学术交流31场,参加人数达2263人次;4天半时间,参观人数多达12万人;洽谈成交的国贸易额超过3亿元,对外贸易额超过2000万美元。

10月22日,外经贸部宣布对原产于韩国的涤纶短纤维进行反倾销调查的初裁决定,并决定自2002年10月22日起对该调查产品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10月29日,外经贸部2002年第32号公告,公布了对原产于韩国的进口聚酯切片反倾销调查的初裁决定,并决定自2002年10月29日起对该调查产品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这是反倾销是我国运用WTO规则,针对给中国产业造成实质损害的调查商品采取的措施,此举对保护和稳定国内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3年

2月,受伊拉克战争影响,世界原油价格暴涨,引起化纤行业连动效应,化纤原料价格大幅上涨。聚酯主要原料PTA、EG累计涨幅逾60%、45%,与此同时,聚酯切片、涤纶长丝涨幅也达40%、25%。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战争迅速波及我国化纤行业,原料价格继续上涨,导致我国化纤生产企业成本大幅上升,同时也给下游的纺织企业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3月28日,由国务院批准组建的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储棉公司是中央管理的国有企业,受国务院委托,中储棉公司具体负责国家储备棉的经营管理。作为国家实施棉花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中储棉公司享有棉花进出口经营权,在引导棉花产销、平抑市场价格、调剂市场余缺方面发挥作用。

4月1日,常熟市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公司首期9000吨的生产线建成投产,将形成日产30万吨棉型、毛型大豆蛋白短纤的能力。这是我国在应用纤维领域惟一原创技术大豆蛋白纤维万吨级项目,标志着我国以植物蛋白丝作纤维材料的工业产业化进程已走在世界前列。

4月,一场史无前例的流行病疫情SAILS在全国蔓延,由此而带来的恐慌甚至大于疫恃本身的危险。使纺织品外销出口受阻,由于出口在我国纺织业中占很大比重,所以外

销市场的趋缓严重影响着纺织工业的健康运行。同时也造成内需不旺,产品销售不畅,许多中小企业甚至纷纷停工。纺织电子商务以其独有的特点,使它在“非典”期间受到业界人士的关注。

9月28日,中国棉花协会在京成立。中国棉花协会是由棉农及棉农合作组织,棉花生产、收购、加工、经营、仓储企业,棉纺织企业和棉花研究机构等涉棉企业和组织自愿组成的、具备全国性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接受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9月份以来,新棉上市不但没有缓解市场供需压力,棉价反倒从9月未的14100元/吨涨到18000元/吨以上,每吨比国际市场高出1400多元,比去年同期高了5000元左右。由于棉花价格居高不下,棉纺企业无力承受,致使国内棉纺企业面临减停产威胁,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已经有众多企业开始大比例减少棉花的使用,转而加大对化纤原料的使用。

10月5日,由上海迁至北京的《中国纺织》杂志正式改版发行,并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刊。改版后的《中国纺织》以服务行业和企业决策为宗旨,集产业经济、科技、文化等内容为一体,突出人物和行业重大事件深度报道特色,图文并茂,印刷精美,逐渐成为中国纺织行业界最具有高端权威的杂志。

10月13日,国务院了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议,多数纺织品退税率由17%降为13%,平均下降4个百分点。这对于出口依存度极高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影响无疑是巨大反响。新的出口退税率必然使出口的价格优势减弱,只有依靠自身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附加值的增加才能保持原有的市场竞争力。

11月17日,美国商务部决定对来自中国的乳罩、长袍、针织品三大类纺织品设立新的配额限制,理由是中国这几种纺织品对关出口激增,影响了关国本土纺织工人的利益。从之前的印度对我国丝绸设限,到秘鲁对纺织品反倾销,引发了系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2004年

2月23日,美国开始对中国胸翠、针织物及晨衣等纺织品的进口实施7.5%的配额限制,限制将维持一年时间。为此,中国开始对国相关纺织企业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

3月17日,由长沙拜尔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推出的被称为“纺织基因革命”的生态拟真热能技术,日前首次应用于新型家居用品中。业界人士认为,生态拟真热能技术的出现,在中国纺织行业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即功能化生态纺织产业。而这项技术的产业化,不仅将为中国家纺行业创造至少五十亿元的市场,还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纺织行业完成传统产业的价值转换。

3月29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首届“全球纺织经济论坛”于北京举行。论坛以“合作、发展”为宗旨,以“后配额时代:创造共赢的未来”为主题,具体探讨在贸易自由化新阶段全球纺织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国家间与区域间产业合作新的可能性等共同的战略性课题。

5月24日,第八十三届世界纺织大会在上海世贸商城举行,这是世界纺织大会首次在中国地召开。

6月17日,欧盟委员会在其官方刊物上刊登了通告,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部分涤纶长纤维服装展开反倾销调查。涉案内地纺织厂家估计近1000家,主要集中在绍兴、宁波、杭州、上海等地,涉案金额达5.8亿美元。

10月20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欧盟将对现行的普惠制进行改,并将在下一个普惠制年度取消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普惠制优惠。取消普惠制后,中国纺织品和服装所缴纳的关税税率将由目前的平均9%上升至12%。欧盟的普惠制每10年调整一次,现行普惠制将于2005年年底到期。但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欧盟新的普惠制年度将由2005年7月1日开始。

10月26日,欧盟委员会表示,欧盟将在明年1月1日取消对包括中国在的11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纺织品和服装进口配额的同时,建立针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的监控体系。

11月3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受理了美有关纺织行业组织提出的以“市场扰乱威胁”为由对中国输美化纤裤、棉制针织衫、化纤制针织衫、男式梭织衬衫和内衣等五种纺织品的设限申请。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崇泉就此发表谈话表示,中国政府坚决反对美方的这一做法。

2005年

1月,世界纺织品服装配额将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的取消将为中国相关行业出口带来一些机遇,但同中国出口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贸易摩擦的种类和数量都将进一步增加。中国和欧盟、美国分别达成纺织品贸易协议;欧盟对我国第35类反倾销案曙光初现,22家应诉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3月28日,第二届全球纺织经济论坛在京举行。杜钰洲指出,纺织品配额的取消首先意味着自由贸易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回归,全球纺织工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又预示着纺织领域国际分工进一步在全球范业将围绕质量、创新、快速反应,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升级,积极参与和维护纺织品国际贸易新秩序。

3月,去山东调研,并考察了南山集团。指出,要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这个关键环节,切实改善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政策环境,健全政府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高度重视并着力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促进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11月6日,以支持和推动纺织科技教育事业发展为宗旨的香港桑麻基金会2005年度颁奖典礼在浙江理工大学隆重举行。世界第一张家蚕全基因组框架图获首个桑麻纺织科技大奖。

11月28日,200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奖励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上,颁布了200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获奖项目,共85项。表彰了28名热爱纺织标准化事业,努力工作做出成绩的纺织标准化优秀工作者。49家企业被认定为“纺织科技型企业”。

12月19日,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纺织企业“2005中国纺织十人品牌文化”荣誉称号。中国纺织十人品牌文化,主要是在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重要阶段,引导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物质生产力的同时,加强文化和品牌建设,把品牌文化、企业文化和产业文化落实到产业升级上,加速转变增长方式和产业升级。

2006年

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化纤长丝纺丝机机电一体化关键装置”、“基于数值模拟的网带炉工艺控制技术及其应用”、“全自动电脑调浆系统”、“一锭多丝技术研究”等4个纺织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月27日,第三届全球纺织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在全球纺织品贸易向一体化回归但又出现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复杂局面下召开的,因此“合作发展与公平贸易”成为论坛的土题。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商务部部长等领导出席论坛并分别致辞和演讲。

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纺织界嘉宾和代表共400余人出席论坛。

6月26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京联合了《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了“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方向和重点,对纺织工业主要规模和结构目标进行了预测,对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在建设纺织强国的战略目标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方面,强调坚持自主创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积极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促进纺织工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_

9月22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杜钰洲当选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许坤元、王天凯、陈树津、杨东辉、高勇、张延恺、孙瑞哲、徐文英当选为副会长,杨纪朝当选为秘书长。

10月17日,欧洲纺织机械制造商委员会主席罗伯特、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勇、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张延恺、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常务副总裁于建军共同主持了CITME和ITMA合并启动仪式。第十届中国国际纺机展开幕之际,正式将该展会命名为“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

11月5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中国服装协会和德国卡尔斯鲁厄会展公司共同承办的首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德国),在德国卡尔斯鲁厄会议中心隆重开幕,近百家中国优秀企业携优质优价的产品亮相。

12月6日,国家人事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表彰了500名全国纺织劳模、先进工作者,100个先进集体。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纺织工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业界精英和优秀集体获得的崇高荣誉。

12月18日,PTA期货合约,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PTA期货合约上市直接关系到中国化纤工业乃至纺织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备受国家、行业、企业以及金融系统高度重视,将为保护行业和企业利益发挥重要作用。PTA期货合约上市有利于完善PTA市场机制,为企业提供规避风险渠道,有利于提高我国化纤等行业的竞争力。它的上市也填补了国际期货交易品种的一项空白。

2007年

1月29日,《纺织辞典》首发式在北京举行。《纺织辞典》共收集词条万余条,涵盖了纺织工业的各个领域,为纺织业的交流以及纺织与其他经济领域的联系提供了规范的术语。《纺织辞典》编委会由国200名纺织专家组成,各词条的解释均经过仔细推敲,全面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纺织工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对统一纺织科技名词和专业名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月27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隆重举行。纺织行业有5个项目荣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年产45000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热塑性高聚物基纳米复合功能纤维成型技术及制品开发”等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高分子制版感光材料”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3月23日,第四届全球纺织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的“科学技术、品牌与国际合作”这一主题,在行业形成广泛共识。

6月12日,在第22届中欧经贸混委会上,中欧双方就启动完善1985年《中欧贸易与经济合作协定》谈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纺织品协议、钢铁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达成了12项共识,将如期取消配额限制,并于2008年1月1日起,对欧盟的纺织品出口将采取双重许可监控体系,有效期为一年。

7月1日起,我国调低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3%调至11%,粘胶纤维及制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1%调至5%。此次政策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

9月11日,中国名牌产品暨中国世界名牌产品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全国共有856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称号,其中纺织服装行业有142个产品获此殊荣,占今年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16.6%。江苏阳光精纺呢绒和波司登荣获了“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已经拥有404个“中国名牌”。

10月17日,在“2007全国印染行业节能环保年会”上,中国印染行业协会在会上树立了4个节能环保先进典型,推出了第一批35项先进实用的环保技术,通过先进典型引路和对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的节能减排工作。

10月30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下属10余个相关机构在上海共同组织了“时尚创意空间”活动,这是首个纺织服装产业链联手打造的部级时尚活动,本次活动融合了优秀设计师创意设计品牌汇展,流行色彩空间、面料创新大赛作品展等,联合国际知名设计机构,展示具备创新品质的时尚创意作品及理念。活动还进行了流行趋势预测及、设计大赛作品等动态展演,使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以多元的方式诠释现代潮流生活,为纺织行业的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

2008年

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实施,该法对更侧重保护用工人员,这对对企业现行的劳动合同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形成全面冲击,同时实施多年的各地劳动合同条例和已确定的劳动关系立法模式也将会有重大调整,企业的用工成本、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和法律风险进一步提高。

2月,面对我国19个省区市的大雪、冰冻灾害,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起赈灾倡议,号召全行业积极抗击雪灾,要求各级纺织服装协会和行业管理办公室要积极组织企业和职工迅速投入到抗击灾害的斗争中去,保障生产和市场供应,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帮助企业克服困难,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为职工排忧解难,参与各项“防灾、抗灾、救灾、减灾、赈灾”的活动,为克服暴雪袭击所造成的困难和灾害做出积极贡献。

3月,为了解当前行业的状况,摸清新形势下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行业、对企业有多大的影响,从而分析今后发展的趋势,给政府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分6组,分赴产业集群地区的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福建以及河北等地进行调研。

4月2日,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了“社会责任高层论坛暨社会责任指南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应邀出席了会议,并作了专题发言。会上了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等11个行业协会联合的《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紧急下发《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通知》呼吁会员单位和个人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中;积极组织会员提供抗震救灾物资,确保支援灾区抗震救灾物资的产品质量;各专业协会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灾区会员企业及人员财产受灾情况,积极开展行业内自助、互助,减轻灾害损失,恢复生产。

纺织行业特征范文

关键词:碳关税纺织服装业竞争力出口环境

一、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生态系统的改变,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更是让全人类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于全球温度的变化有直接的影响,譬如海平面上升。目前在碳排放方面,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众所周知,我国纺织服装业以化工产业为支撑,劳力丰富为特点,这样导致我国服装行业的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后果。如果碳关税一旦普及,那就会极大增加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成本,压缩国内纺织行业产业利润,进而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以面临可能普遍化的碳关税征收,研究碳关税的征收对我国服装纺织业的出口影响和应对措施极为必要。

二、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碳排放现状分析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贸易状况

一直以来,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主体是纺织品。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记载,服装纺织的出口中纱线、面料和相关制成品出口总额占比超过86%。当关税配额取消,服装产品在纺织经理迅速发现,远超纺织品之上。2012年,我国服装出口总额1600亿美元,占纺织服装出口总额将近63%,同比提高3.75%。相比纺织品出口总额950亿美元,同比提高仅0.95%。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碳排放分析

目前己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家,GDP总值已超过日本,排名全球第二。根据大多数学者相关文献的测算,我国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我国的低碳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再加上工业化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根据我国2008-2014年的碳消耗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我国GDP的高速增长,但碳消耗却没有下降在2014年已经达到251754.65万吨标准煤。虽然通过分析得到我国的能源使用率逐步提高,从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亿元人民币需要消耗0.6468万吨标准煤到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一亿元消耗0.3956万吨标准煤有了一个非常大的进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三)我国纺织服装业碳排放量高的原因分析

尽管在纺织服装方面,我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一出口国,同时也世界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国,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高端纺织服装进口的较多,而出口的大都是中低端的纺织服装。

其次,伴随着纺织服装贸易的迅猛崛起,一波又一波的企业争前恐后的加入到该的行列中。面对诱人的巨大经济利益,这些企业一味的进口高耗能、高污染的技术设备,成为发达国家的代加工厂。但是这种生产方式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高额利润被国外企业家收入囊中,而企业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费用。但不容置疑的是,这种生产方式造成了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浪费,造成了大量的碳排放。

三、应对碳关税征收的策略与建议

(一)尽快建立国内的碳税机制

碳税的征收不仅控制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还优化国内环境、保护资源。目前多欧美国家已经开始执行碳税征收,但WTO体制中则规定国家不可征收双重税。而中国作为WTO成员国,尽可吸取欧美国家征收碳税经验,这样不仅对于环境和国家资源有益,也能直接促进国内低碳技术的发展,还能够有效的解决国际市场碳关税壁垒。达成环境、科技和贸易的和谐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

碳关税背景下,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变,产品的生产环节对环境展集约型经济是我国的必点发然选择。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大量的资源消耗和廉价的劳动力投入。以优化行业结构的产业链为指导,导入先进技术。结合国家制定颁布的产业政策,更加注重创新和研发,掌握各种科技,这样纺织服装才能神的消费者青睐。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根本上讲资源的消耗,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向低碳化方向发展。整合纺织行业上下游资源,掌控对服装产品、原材料的控制,从供应链角度降低各原材料和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的碳排放。并着力改革公司的生产经营策略,提高生产率和运营回报。从根本降低碳关税对我国纺织行业造成影响,并从多角度提高纺织行业营收。

(三)积极开展公司科技创新

从长远来看,碳关税的实施不仅直接提高了产品的出口量,更会间接促进企业不断进行革新和创新,但从短期来看,它的实施会直接降低企业的生产利润,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国家应该鼓励企业进行纺织品技术上面的创新,教导企业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进而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的行业模式。在公司管理方面,企业可以学习国外的管理模式,在借鉴国外的生产模式的同时探索出中国特色的企业生产模式,进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宠妃利用国家的资源和资金支持,引进技术的同时进行消化吸收,制造出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资源节约型模式,促进纺织服装的出口。

参考文献:

[1]郭毅,张硕.碳关税:责任督促还是贸易壁垒[J].WTO经济导刊,2009.

纺织行业特征范文篇3

摘要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客观评价和真实还原中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我国纺织业发展的迫切任务。本文以中国纺织业的现状入手,综合市场占有率、生产运营效率、盈利水平等多重因素,针对其国际竞争力的评测提出了系统化方法。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纺织产业指标评价

纺织业是我国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近些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进入后配额时代,企业经营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针对我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已经成为了当前热点问题。

一、概念的界定

在本文,行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纺织行业或者纺织企业能够比其他国家同行业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技术长时间生产让消费者接受的纺织产品,并因此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综合能力。

二、我国纺织业现状分析

1.生产经营情况

随着价格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内纺织产业生产速度的加快,2010年前11个月,纺织业和服装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分别为28.1%和25.2%。在盈利与方面,2010年较2009年增长55.60%。

2.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纺织品以及服装制品累计出口总额为423.92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1.72个百分点;出口最主要的市场为东盟市场,超过了20%。国际市场占有率计算公式为:

Mi=Xit/Xir×100%

上述公式中:Mi表示国内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Xit代表的是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额,Xir代表国际市场上纺织产品的总进口额。

3.国际竞争力方面

根据WTO数据显示,在1995年~2007年期间,中国纺织产品的RCA数都高于2.5,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强。

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1.多因素评价法

1.1多因素评价法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转化。第二步,首先计算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然后建立其多因子分析模型。为了判断所选取的各项指标以及数值是否适用于多因素评价方法,可采用相关系数矩阵来分析或者使用KMOandBartlett’s测度,KMO(Kaiser—Meyer—Olkin)来比较和观察相关的系数值和偏相关数值的指标。

1.2确定各因素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贡献率指的是特征值占整个方差的百分数,特征值是对因素方差贡献的表征,它的值越大,贡献也就越大。

1.3初始因素载荷矩阵分析

共同度即初期共同度和提取因素以后的再生共同度。对因素进行共同度分析,再根据因素的各自贡献率来确定其权重,并利用判定公示得出因素总得分。

2.进出口数据评价法

纺织产品出口情况是反映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一项指标,以进出口数据为基础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指标是非常多的,且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以出口数据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国家国际竞争力情况。

2.1国家市场占有率指标

国际市场占有力=出口总额/世界出口总额

该指标指直接反映这个国家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和整体国际竞争力情况。此外,还应考虑:①出口贡献率,即纺织产品占国内总出口的比例,指标值越大说明该产业对国家国际竞争力的贡献越大。②国家产品出口在总进口中占有的比例,即国际市场渗透率。③纺织产品进口占国家总进口的比例,即产品的进口份额。

2.2净出口指标

净出口指的是贸易收支差额,直接反映了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的净收入,净出口额为正说明竞争力较强。此外,还应考虑①在某一时段,如果出口量增加利润却降低导致亏损,则此增加的出口量不能反映国际竞争力提升。②长时间处于净出口盈余状态说明国际竞争力较强

2.3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即某一产业净出口占其进出口总额的比例,该项指标的优点是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可比性。

2.4显示性优势指数

“显示性优势指标”能够更准确的反映一个国家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它可以用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比例与全球贸易中该产业占的总贸易的比例的比值来反映。

2.5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

为了将国内生产和消费与国际贸易情况联系在一起,以综合指标对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考量,即产品国内生产与消费只比,与该国所有产品的生产之和与消费之和的比值,该项指标进行显性优势比较是更具准确性。

3.生产率法

全员劳动生产率对我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比较较为有效,这种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的增加值与从事劳动的全部人员的平均数相比所得到的结果,是考核企业的经济活动最主要的指标,反映的是一个产业竞争力的实质问题。

4.利润率法

利润是一个企业产生和经营的最终目标,利润的计算就是收入和成本之差,计算公式如下:

利润=(商品销售单价-商品单位成本)×销售数量×汇率水平

此外,还应考虑资产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前者是利润总额与本产业的资产投入之比,后者是利润总额与本产业的主营业务的收入之比,都直观地反应了投资回报率和销售获利能力的高低。

参考文献:

纺织行业特征范文1篇4

【论文摘要]根据纺织品及服装协议(ATC),国际纺织品配额已于2005年1月1日取消,世界纺织业贸易格局面临重新洗牌。配额的取消既是配额时代的结束,也是新竞争时代的开始。可以确定的是,配额的解除必定为我国的纺织业带来丰厚的利润,纺织品进口国将会利用反倾销作为手段,对我国纺织品百般打压阻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要未雨绸缪,积极行动起来关注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做好相关市场的需求分析。

一、我国纺织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业界的竞争愈演愈烈

我国纺织业面队的竞争主要来源于两方面:国内和国际在国内.我国的纺织企业正在”洗牌”。老式的传统作坊被迅速地淘汰出局.拥有雄厚实力、先进技术的企业不断扩大经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一些优秀企业享有进出13经营权.更深一步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增强了竞争实力。但竞争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这过程中.不良竞争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从一定意义上削减了纺织品的利润空间.也连带地对企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国际上.东南亚各国的纺织企业也不甘落后.近几年来.印度等国成为我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印度拥有与我国相似的生产条件,而美国等主要进31国因为政治等原因,将贸易的便利给了以印度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对我国纺织品施以高税等手段.打压我国纺织品出口

2.以反倾销为代表的贸易壁垒带来的阻碍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纺织业反倾销呈现燎原之势。2O世纪时,针对我国纺织业的反倾销诉讼还不太常见,但进入21世纪之后,不但数量上不断增长,对涉案的产品种类也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各种原坯布及各种织物。纺织行业作为竞争性高且劳力密集的产品,当该进31产品在当地或该国的售价已迫使当地或该国的厂商削价求售相类似的产品.并造成当地或该国厂商制造该项产品的产业利润、产量和销售量的下降.且连带影响该产业失业率的攀升时.就很有可能会诱发该进31国对进31商品进行倾销的调查。另一方面反倾销不再是少数发达国际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启动了反倾销调查程序.加重了我国纺织业的受阻程度。若将1990~2002年概划为三个阶段:1990~1994年.1995~1999年.2000~2002年.比较反倾销案件原告及被告国家在这三阶段的排名变化.不难看出.我国在被课征最终反倾销税的被告国家中的排名.一直居首位.虽然案件数目在逐阶段的减少.但比较1990-1994年问与1995~1999年间两个时期各国被课征案件比率的下降幅度.发现除了印度和我国被课征案件比率下降幅度不大.分别仅减少28.57%和22.41%外.其他国家的比率下降的幅度都高达45∞%以上。

二、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面临的挑战

1,纺织品出口国态度

解除纺织品配额后.作为除中国以外的几大世界纺织品主要出31国.越南、墨西哥等国家政府都已经正式、明确地表示.将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以适应后配额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各纺织品主要出31国都宣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越南和墨西哥为例。越南贸易部提出了3点应对策略.即积极拓展出31市场.提高原材料的生产能力和提高出31产品国产化比例:墨西哥政府在全面衡量了国内外形式后.决定启动纺织原料、面料.服装产业竞争力项目”.建立全面的服装生产体系.加大与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度。除此之外.一些国家也以提请不同产品之类似调查案、完成国内相关立法等方式.随时可对中国纺织产品提起防卫措施。

2.纺织品进口国态度

为保护本国纺织业.美国与欧盟都纷纷制定相关办法。其中以美国的反倾销审查最为显著。美国商务部已于2005年3月21日宣布.将于2005年4月开始对进31服装和其他纺织品实施特别监测措施。这项措施使得美国海关对进31纺织品的监控预警期从6周缩短到了2周.以便能更迅速出台保护措施。来自中国纺织品进出31商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中国对美国的服装出31较上年同期增长了802%.达到9.89亿美元。纺织品对美国出31增长了434%.达到540亿美元。同样受到取消配额冲击的欧洲纺织品生产商也在游说各国政府.对中国纺织品实施保护性限制措施。有关数据显示.中国2005年1月份对欧盟的纺织品和服装出31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6.8%.达到约15亿美元。而土耳其、巴西阿根廷等国纺织行业亦提出了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要求。欧洲服装和纺织业联合会于2005年3月10日宣布.已经正式要求欧盟委员会对来自中国的12类纺织服装产品启动特别机制.以保护欧盟国家服装纺织品厂商的利益。2005年3月17日,欧盟委员会在《欧盟官方公报》中公布了对聚酯短纤反倾销案的终裁公告.裁定对原产于中国的聚酯短纤征收最终反倾销税。

由此看来.摆在我国纺织行业面前的巨大难题已经呈现。发展中国家猛烈竞争发达国家反倾销大棒高悬.双管齐下.这已经无疑成为我国纺织行业前进的重大阻碍。在这之中,反倾销带来的危害尤为巨大,如果处理的不好.很有可能为我国纺织行业带来毁灭性的危害,属于防中之重。

三、我国纺织业应对反倾销的对策分析

1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我国目前纺织品的主要市场是美国.接近三分之二的出31地都是美国.这也使得我国纺织品行业对美国市场十分依赖.如果一旦失去这个市场.我国纺织业遭受的损失将难以计量。与此相对的.因为大量的中国纺织品进13.美国本国的纺织行业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失业率年年增加.迫使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本国企业.打压中国纺织企业。2005年配额的解除,引起了美国的巨大反弹.大幅度的反倾销措施即将启动.不管结果如何,都会对我国的纺织品出31带来重大影响。试设想.如果将现在对美国的出口量的一半转移到一个新的市场去.即使美国运用了各种手段使我国完全失去了美国的市场.我们仍然保留了原来那三分之一的出口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出口:而如果继续把美国当成大量出口的唯一目标.那么当我们失去美国市场的时候.损失就是三分之二。与前者相比多了一倍的出口损失。因此.拓宽市场是我国纺织行业的当务之急。

2.采取国际化经营策略

我国很多企业仍然沿用老式的方法自产.自制、外销,基本与外国资本不相干.这必然会引起不满。在未来的经营中,我们可以广泛地利用别国的原材料、人力资源等外国资本.在当地投资设厂.增加当地的就业和税收.减少被排斥的因素同时.不妨“拿来主义”.将我们的产品本土化.建立分销渠道,在国际商场、超市设立专卖店等.这也是减少反感.避免反倾销的一种有效手段。

3.规范自身贸易行为

我国在自身贸易秩序和贸易行为上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说.贸易都是追逐利润的.但是.盲目地追逐利润就是顾头不顾尾的螳螂行为。因为看到其他的企业顺利占领市场.取得了丰厚利润就立刻把自己的产品以更多的种类、更低的价格销往国际市场不懂得、不了解当地法律、法规以自己的习惯办事这种行为的不断往复必然导致一场价格(或数量)大战而“战争”的最后结果——共同遭遇反倾销的严厉调查。

行之有效的贸易手段和贸易计划才能长久得为企业带来稳定的贸易市场和收入也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反倾销带来的麻烦和不必要的损失。

纺织行业特征范文篇5

2006年12月14日,欧委会向中国驻欧使团发出照会,将对曾被称为中国纺织品出口“第一大案”的主角――化纤布产品发起反吸收调查。

此消息一爆出,业界无不表示震惊。

缘起,产品价格不升反降

2005年的那一场反倾销案,相信众多中国化纤布企业至今依然刻骨铭心。

2004年6月,欧盟委员会以“产品价格过低对欧盟市场造成实质性冲击”为由对产自中国的部分化纤布发起了反倾销调查;经过一番唇枪舌战,2005年9月,这一起案件仍不幸以“中国35类化纤布被征收14.1%至56.2%的最终反倾销税”而结束。

然而,由于此案涉及金额高达5亿美元左右,因此在当时被贴上“迄今为止中国纺织品遭遇的最大一次反倾销案”的标签。

本以为,对中国化纤布企业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的惩罚措施已足以让欧盟企业眉开眼笑了。可没想到,一年后(即2006年),欧委会却向中国驻欧使团发出了“近期将对中国出口的化纤布发起反吸收调查”的照会。

在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网站的“国际信息”栏里,记者发现了2006年12月20日的《欧盟将对华部分出口化纤布产品发起反吸收调查》的告知消息。

同时,12月底,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下称“纺织商会”)副会长曹新宇向本刊记者表示,虽然欧方只是发出照会而并未以公告形式公布,但可以确定欧盟方面已经立案。

据了解,本次将被调查的产品有8个税号,包括染色和印花化纤布;虽然2亿美元左右的涉案金额较上次有所减少,但1300多家的涉案企业范围却明显扩大;且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福建等纺织品出口大省,而广东所占比例相对较低。

对于被调查的“8个税号”,业界普遍存在异议。对此,曹会长解释:因为8个税号里面有2个税号已经超出了2005年的反倾销调查范围,这是不符合反吸收规定的。

其实,反吸收调查是欧盟反倾销调查的一个特殊程序,WT0反倾销协议并未规定反吸收的内容。欧盟反倾销法中的反吸收制度,是针对出口商而设立的,是反倾销基础上进行复审的一种形式。欧盟在作出反倾销措施的终裁决定后,反倾销程序进入五年的征税期,而在这期间的两年内欧盟的产业、成员国和欧委会都有可能再提起反倾销调查,这种调查通常表现为对终裁决定进行临时复审调查、反吸收调查、反规避调查及退税调查等等。

“本来反倾销税是向进口商征收的。按理说,被征收了高额反倾销税之后,进口商所下的定单会锐减,而出口企业数量也应随之减少,如此一来,产品出口价格自然会有所上升。”曹会长这样分析着。

但此次,欧盟却怀疑出口商或生产商可能与欧盟进口商达成某种协议,将本应由进口商承担的反倾销税转由出口商或生产商来承担,导致被征收反倾销税的进口产品的销售价格实际上没有变化或者不升反降,继续向进口国倾销出口,这使反倾销措施无法达到抵消倾销的目的。为此,欧盟打算对中国化纤布产品实行反吸收调查。

为了对此次反吸收调查有所准备,纺织商会已于2006年12月19日在绍兴召集涉案企业打“预防针”。其主要向企业介绍“反吸收调查”的定义、传授欧盟相关的法律知识,并与企业共同探讨应对反吸收调查的策略,同时提醒企业注意整理相关账目、收集所有资料、积极配合政府官员及律师人员做好应诉工作。

企业,“反吸收”影响更深重

事实上,欧盟先前对中国化纤布的反倾销制裁,已经让中国众多纺织企业蒙受了较大损失。据了解,从欧盟对中国化纤布征收反倾销税以来,中国对欧盟市场占有率已从第一位下滑到第六位,市场份额也从55%递减到6.5%,同比下降了22.15%。而作为纺织品出口大省的浙江省,下滑幅度则更高达26.66%。

如果调查认定“吸收”行为存在,欧盟将向出口商征收高额反吸收税,而其最高幅度可达原审反倾销税率的两倍。也就是说,其后果可能是在目前的反倾销税基础上再加征新的高额惩罚性反吸收关税。如此一来,中国化纤布企业除了要承担“欧盟向进口商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引发的负面影响外,还要肩负“自身被课征高额反吸收税”所带来的重,这无疑是对众多出口企业的致命打击。

“欧盟对中国出口的限制,可以说越来越严厉,这使我国对外产品的出口遭受了更大的风险。”针对此次的反吸收调查,不少企业负责人都深有感触。

按照已往欧盟曾经针对中国提起的为数不多的反吸收调查来看(如早年的草甘磷,近年的节能灯案),反吸收调查后紧接着的就会是反规避调查。

然而,反吸收调查也相当于重新展开一次调查,不同于一般的复审,该调查的范围不包括损害、因果关系及公共利益,仅仅侧重对出口产品价格的调查,且调查方不会主动考虑产品实际价值降低,而只看出口价是否下降。根据价格下降的幅度征收反吸收税。同时,该调查程序也较为简捷且效应强,调查时间最长只有9个月,比反倾销调查作出终裁需要的15个月要短得多。因此,企业一定要积极应诉,特别要提出实际价值降低的有利证据。

此外,据有经验的律师介绍,反吸收调查要求企业提交的材料,与反倾销调查时企业所提交的针对出口方面的材料要求基本相同,所有的出口单据必须一致;惟一增加提交的材料是前两个会计年度的审计报告。这样,对企业而言实际上就是要将自己的“全面情况”报给欧委会。

专家:警惕贸易新壁垒

曹会长表示,其实,在纺织品行业,这种反吸收调查还是属于一种新的贸易救济手段。

然而,既然作为纺织品行业的“第一案”,反吸收调查会不会也如同“反补贴”一样被喻为欧美国家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一种“新壁垒、新动向”?对此,专家提醒众多纺织企业警惕如此信号――一旦这种新的救济手段被成功利用,将会引起其他国家的竞相效仿,后果不堪设想。

同时,专家还提醒,打赢欧盟反倾销官司的企业切不可高枕无忧,否则可能在反吸收调查中遭遇“逆转”。因为,根据欧盟法规规定,反吸收调查的应诉主体是那些在反倾销调查中的“胜诉”方――已经获得市场经济待遇或者分别税率的企业。

2005年的纺织品出口“第一大案”就有25家中国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待遇,成为历年来中国遭遇的反倾销案件中获得市场经济待遇企业最多的一次,只可惜,企业在出口欧盟过程中有点掉以轻心,导致了此次的反吸收调查照会。

纺织行业特征范文篇6

3月18日,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第三届会员大会在常州顺利召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副会长王天凯及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王伟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做发言。来自江苏省、常州市有关政府领导、行业协会、院校专家、企业代表、媒体等300多人参加了本次大会。本次会议还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姚穆、天津工业大学李嘉禄、武汉科技大学徐卫林等专家为大会做专题报告。

在大会上,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大会选举李陵申为第三届理事会会长,李桂梅为秘书长,张艳为副秘书长。新的理事会聘请王天凯、朱民儒为名誉会长,华用士、徐朴、黄祖基为名誉副会长。

本次会议由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主办,江苏省行业协会协办,常州第八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承办,并得到常州市武进广宇花辊机械有限公司、常州纺兴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常州聚武机械有限公司等大力支持。

辉煌铭刻记忆

“受纤维原料和相关产业发展的驱动,第二届理事会期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第二届理事长朱民儒在发言中说。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经历了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其应用领域已涵盖了过滤与分离、医疗与卫生、安全与防护、土工合成材料、高性能纺织复合材料、交通运输、农业、建筑等多个产业。卫生用纺织品、过滤用纺织品、土工合成材料、汽车内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用纺织品的专用原料的开发、新型非织造布的加工技术、产业用纺织品的复合加工和后整理技术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行业在诸多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进展顺利。

据朱民儒报告透露,“十一五”期间,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以15.3%的年平均增长率增长,2010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总产量超过800万吨,同比增长10.8%,2010年产业用纺织品中非织造布行业中的规模以上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达59.8万元/人、年。

这些成绩的取得为下一步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应该看到成绩已成为过去,新的征程开始,铭刻记忆之中的过去将成为创造未来的一种激励。

创新谱写新篇章

“当传统纺织服装生产面临资源、环境、劳动力等要素制约,面临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低要素成本优势的激烈竞争,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是我国纺织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我国纺织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重要举措之一”,李陵申在发言中说到。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近几年借助国内市场虽得以快速发展,产量逐年递增,但在产品档次、专用原材料开发、制备技术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高性能、高品质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自主创新和开发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更难以应对国际竞争。作为中间产品,产业用纺织品必须满足最终产品的结构特征、性能需求和成本制约,其自身难以形成独立的品牌,往往受制于配套产品的市场行为。特别是受到行业壁垒、技术壁垒、市场准入壁垒和传统供应链制约等现实问题的影响,许多产品难以打开国内外市场,只能为国外品牌代工,致使我国大多数企业目前仍处于终端产品价值链的低端,这与技术纺织品高附加值的行业特征严重相悖。

起步晚,市场控制能力、产业链配套能力不足,产业集中度低,标准制定与检测水平滞后……这些行业发展制约因素都需要开拓创新,寻求突破。

为了不负期待

“面对机遇与挑战,承载传承与创新。新一届理事会充分认识到要将愿景成为现实还需加倍努力”,李陵申说。

行业、企业对未来充满了太多的期待,而正如杜钰洲在讲话中指出的那样――“期待是不能等待我们的”,愿景和期待都需要落实到脚踏实地的行动中。

据李陵申报告介绍,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以自主创新为重点,实现技术进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产需衔接: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集约发展;以完善体系为手段,推进平台建设;以政策扶持为引导,推动产业升级。

配合产业发展工作重点,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将以服务创新为主线做好协会工作,全面推动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四个“实现”概括了协会工作正在和即将创造的新局面:实现服务的模式转换,倾其所能努力实现由一般向专业化服务转变,追求服务效用的最大化和凝聚力,实现我们“想服务、会服务、服好务”的诉求;实现服务的链条延伸,强化上下游的融合与合作,推动高新技术纤维的高水平应用:实现服务的价值体现,以差异化整合服务,实现企业参与率的最大化,充分体现协会在市场经济下的平台和桥梁作用;实现服务的能力提升,努力实现执行团队的专业化、服务系统的丰富化、解决方案的最优化、多赢理念的具体化、服务过程的亲情化、服务结果的持续化。

纺织行业特征范文1篇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取得了飞速发展,时至今日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并为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人均纤维消费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独具特色的纺织产业集群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纺织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几年来,纺织集群化发展取得了重大发展,集群的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化生产方式有了较大进步,许多集群的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提升较快,品牌效应明显,社会责任得到加强,产业调整和升级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

2011年,我国将进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纺织工业将继续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调整升级,为2022年建成纺织强国打下基础。而要实现这个目标,纺织产业集群肩负着重要责任。因此,这次会议是我国纺织产业踏上新征途、努力实现强国目标的一次动员大会。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从2002年开始,进行了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试点工作,协会坚持科学发展观精神,以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新型产业集群为指导,通过服务的方式引导纺织产业集群地区转变发展方式,产业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效。

如今,试点纺织集群地区已从最初的38个县镇,发展到现在的175个市县镇,有企业18万户,职工800多万人,其纺织经济已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0%以上。

纺织行业特征范文

一、纺织企业节能减排面临的困境1.中小纺织企业节能减排面临的实际困难被调查企业中,83.87%是总资产5000万元以下的中小纺织企业。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节能减排制度,如只有能源消费统计与报告制度超过半数企业建立(51.61%),其它如年度节能减排计划、节能减排考核制度、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空气质量检查制度均未超过半数企业建立。分析以上成因,61.29%的企业成因之一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可见相对一部分企业还是有着节能减排社会责任意识。但从制度的实施保障来看,大部分企业的经济势力薄弱,财力上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技术引进或研发,人力上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短缺。从经济成因来看,67.74%的企业认为是水、电和原料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而48.39%的企业认为是节能减排收益明显大于节能减排成本”,只有29.03%的企业认为是上级要求”。综上,纺织企业节能减排制度建设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人力、财力保障严重不足,因为即便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节能减排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技术与服务市场缺陷严重影响节能减排的实施效率从目前节能减排面临的主要问题”的调查结果看,58.84%的企业认为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和新材料推广交流平台,无法准确及时了解和选择节能降耗技术产品”。选择市场上的清洁生产技术成熟度不高,无法真正让企业环保生产”的企业有9.68%,选择节能减排生产设备及售后服务良莠不齐,无法辨别”的企业有12.90%,选择节能减排设备投资较大,需要高额担保,银行放贷不积极”的企业有9.68%,这些情况都反映了目前浙江纺织企业节能减排的市场条件很不成熟。从纺织企业对节能减排服务企业的期望来看,67.74%的企业认为应提高节能降耗相关技术的科技含量,以大幅度降低企业的能耗”。其他选择降低产品价格”的企业有45.16%,选择提高服务水平”的企业有51.61%,选择提供有效的交流平台”的企业有54.84%。这说明不仅市场上节能减排技术的科技含量不高,与价格不相称,服务水平也不高3.有效激励政策的缺失导致企业节能减排积极性不高弥补市场缺陷是政府经济刺激政策的重要职能。但从调查的结果看,由于激励政策的严重缺失或政策透明度严重不够,致使企业节能减排项目的开展不足。调查表明,只有41.94%的企业实施过清洁生产项目。而在实施过清洁生产项目的企业中,有30.77%的企业不知道有这方面的补贴”,30.77%的企业认为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补贴政策,所以不用申请”,23.08%的企业认为有这方面的补贴政策,但没有申请上”,只有15.38%的企业认为有这方面的补贴政策,并获得了补贴”。二、现行财税政策在促进纺织企业节能减排方面的不足1.财政支出方面①节能减排基础设施的财政投资严重不足。在浙江许多纺织工业产业集群区,如绍兴、萧山的化纤织造产业区,诸暨、义乌的织袜产业区,海宁的经编产业区等,政府虽然注重对交通运输、水电供应、信息通讯、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但对于集中排污治污设施、共性技术研究基地等有利于提升整个纺织产业园区节能减排效率的基础设施建设却严重不足。②大部分企业很难受惠于目前的节能减排财政支出政策。目前对于纺织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的财政支持,普遍采取税收减免或贷款贴息的形式。但从对政府应对纺织企业节能减排采取哪些激励政策(可多选)”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74.19%的企业认为应直接给予补贴”,高于选择所得税减免”(41.93%)和贷款贴息”(38.71%)。可见大部分纺织企业比较倾向于接受现金直补形式;而由于整个纺织行业利润率较低,故选择所得税减免”的比例较低;民间资本的充足与商业贷款的繁琐使得选择贷款贴息”的比例也很低。所以政府选择合适的财政激励政策对于有效激发纺织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非常重要。③各级财政之间在治污方面的事权和财权划分不清晰。纺织企业对大气、水的污染往往超出企业所在地的范围,所以对纺织企业节能减排的公共产品受益范围往往不局限于企业所在地区。特别是针对跨界污染的防污与治污问题上,地区财政之间以及上下级财政之间的事权与财权界定不清,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地方财政在治理纺织企业污染的支出严重不足。2.税收方面①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对于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缺乏有效激励作用。现行激励企业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的税收政策主要是通过所得税减免、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加速折旧以及投资抵免等形式。激励的重点是研制开发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并实现成果转让取得收入之后。这些政策对于软件、电子等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但对于一般的中小纺织企业却难以享受到这样的优惠政策。由于中小纺织企业人才缺乏,承受技术研发失败的风险能力差,所以大都选择购买技术,技术开发费的加计扣除和投资抵免很难享受到。另外,受资金与人才的制约,对国外纺织技术引进的税收优惠也很难享受到。②现行环保税制安排不利于有效支持纺织企业节能减排。对于纺织行业较为严重的大气、水和噪音污染行为,缺乏环境污染行为税的有效控制。虽然排污收费制度也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但由于收费标准人为控制严重,且时常发生有关部门挤占挪用、排污企业恶意拖欠现象,所以各级财政都将其列为预算外资金。这样不能保障地方财政有稳定的预算资金用于支持纺织企业节能减排项目的开展。而且,现行政策规定排污费只用于工业污染的末端治理,不能用于支持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即不能用于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的产生。所以,建立强制性、稳定性的排污行为税制度,对于有效激励纺织企业节能减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分页标题#e#③现行产品税和消费税的安排也不利于有效激励纺织企业节能减排。对于能耗大、生产噪音大或原料浪费严重的纺织印染生产设备,对消费者健康有害的纺织品,缺乏相应的产品税(或消费税)的课征或生产禁令。因为这样的设备或纺织品往往技术含量极低,价格便宜,所以如果不课以重税或禁止生产的话,会严重挫伤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纺织企业的积极性。三、提升浙江纺织企业节能减排水平的财税政策建议1.财政支出方面①政府投资。其一,淘汰落后产能,进行重点节能减排技术扶持。针对浙江纺织企业分散,企业规模偏小的现状,一方面,应坚决淘汰小纺织、小印染等节能减排效率低的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应在组织实施纺织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过程中严控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盲目扩张。地方财政应在经常性预算中设立包含纺织企业节能减排支出科目,并根据实际情况逐年保持一定比例的递增。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应重点支持节能减排效果较好的可再生、可降解生物质纤维加工技术、棉质物生物精炼技术、低温漂白技术、环保型染料、助剂和浆料开发技术等。其二,建立生态纺织工业园区以促进纺织企业节能减排集约效应。众多分散的纺织企业严重影响着节能减排实施的效率。政府应在条件优越地区设立生态纺织工业园区,以较低的地价出售给纺织企业。园区内基础设施、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由政府全额或部分直接投资。应制订园区内纺织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标准,对符合标准的企业才能进驻工业园区,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②政府采购。合理的政府采购不仅可以提高财政支出效率,而且可以体现政策的倾向。在每年的政府采购中,纺织服装类产品占有相当比例,尤其是公务员制服和办公场所装饰用纺织品。纺织品的政府采购可以通过采购商品的价格、质量和环保标准以及纺织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履行状态等考量来激励纺织企业的节能减排创新。此外政府采购能对环保纺织品起到一种广告作用,进而影响采购纺织品的价格,吸引广大消费者购买环保纺织品。③财政补贴。其一,纺织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财政补贴。纺织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技术创新风险较大,所以对于此类贷款要求商业银行一般非常谨慎或课以高利率。对此,一方面,应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纺织企业节能减排项目的贷款,为纺织企业创新纺织印染技术、开发绿色纺织品提供正常利率的贷款支持;另一方面,对于节能减排效率明显的项目贷款以财政贴息的方式予以支持,即由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以降低企业筹资成本。其二,对节能减排技术民间研究机构的财政补贴。建立市场化的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机构是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纺织企业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这项事业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尤其是对于纺织印染的共性技术和超前技术的研究开发,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民间研究机构就没有研究开发的积极性。所以,应根据研发项目的公益性程度给予不同程度的财政补贴,补贴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可以采取基本运营费补贴、政府科研项目经费划拨或研究合同的履行等形式。其三,对节能减排技术人才引进与开发的财政补贴。纺织企业节能减排的有效运行必须以不断更新的技术为基础,而人才又是技术的基础。为了鼓励纺织企业积极引进技术人才,政府有必要对企业引进人才按技术能力给予相应的补贴,以降低企业的引进成本,也有利于稳定人才队伍。对于高等院校和社会科研机构培养节能减排纺织技术人才,按照培养的力度和产生的实际社会经济效益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这种补贴既可以按培养的人才数量和质量进行直补,也可以项目经费的形式进行资助,即以资助项目研发带动人才的培养。其四,对淘汰的落后纺织印染设施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为有效推动纺织企业节能减排技术设施尽快替代传统高耗能、高排放设施,减轻纺织企业更新设备的资金压力,有必要对淘汰的产能设施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补贴的力度应综合考虑淘汰设施的现值、更新设备的节能减排技术含量等因素。④转移支付。其一,建立对纺织企业节能减排科技投资基金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纺织企业节能减排科技投资基金是针对中小纺织企业无力独自解决节能减排技术投入问题的安排。为了更好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该基金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将政府预算内的部分节能减排科技开发资金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形成科技产业投资基金,由政府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不直接干预基金的管理,而是根据本地区纺织企业节能减排的实际需要对基金的运作进行引导和监管。科技投资资金以债权或股权的方式进入纺织企业,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有归还和增值义务。这种内在的经济利益要求会促使纺织企业严格控制研发成本,用好管好基金。科技投资基金的成功运作还可以为该基金的循环和扩大使用提供条件,解决投资基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二,建立对纺织企业节能减排共性技术开发实体的转移支付制度。共性技术具有很强的外溢性,单个企业一般不愿意独自承担研发,于是纺织行业内出现了以开发共性技术为主的技术开发联合体,如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发公司。这些技术开发联合体多是中小纺织企业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考虑到其开发技术的公益性和对于纺织行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也考虑到成员企业的资金压力,政府有必要在其建立和运营过程中转移支付一部分预算内节能减排科技开发资金,以缓解其资金压力,鼓励其合作开发行为。2.税收制度方面①对节能减排高科技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国外,对节能减排投资给予完全的税收抵免成为普遍的现象。对于浙江纺织企业节能减排科技投资而言,除了国家规定的技术开发费抵免、再投资退税以及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外,还可尝试以下两方面的税收激励措施:一是放宽节能减排型纺织企业小规模纳税人标准,以鼓励其节能减排行为,具体放宽标准应由工商部门与税务部门协同确定。二是提高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人员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征点,并扩大免税项目的幅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p#分页标题#e#②在纺织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环保税收政策。环保税税收要素的设计应有利于开展节能减排项目的纺织企业,具体来说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非节能减排型纺织企业的税收力度。在课税对象上,应针对纺织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和有害人体健康的纺织品生产设备或纺织产品以及使用稀缺能源的生产设备。实际操作中,应先从重点污染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入手,待取得经验、条件成熟后再扩大征收范围。目前,应将如下对象列入环保税征收范围:噪音大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纺织设备;原料浪费严重的纺织设备;过分依赖稀缺能源的纺织设备;排污严重的印染设备;对人体健康(主要是皮肤)有害的纺织品;石化类纺织品;不易降解的包装物,等等。在纳税人上,应包括使用应税排污设备、生产应税包装物、生产含有对人体有害纺织品的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稀有能源的耗用者。在计税依据上,对纺织印染企业排放的废水应确定污染标准,税务机关根据其排放污水浓度与排放量进行计征;对纺织车间的噪音应规定最高标准,并根据噪音的大小计征噪音污染税;对应税包装物应根据纳税人的应税销售收入按比例税率征收,也可按销售数量采取定额税率征收;对应税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纺织品,应根据纳税人的应税销售收入按比例税率征收,也可按销售数量采取定额税率征收;对纺织企业使用的稀有能源,应采取源泉管理,直接在生产环节进行课征,通过税负转嫁,达到缓解能源压力的目的。在税率上,当前的重点是应提高具有很大负外部性的高能耗和高污染企业的产品税率,其次是对不同纺织品根据其对消费者的友好程度设计差别税率,以激励企业生产绿色环保纺织品。③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国内能生产但境外人无偿捐赠)的高科技节能减排纺织设施、仪器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根据当前国内纺织技术市场现状,这些节能减排设备(或仪器)应包括(但不限于):针织物连续练漂水洗设备、定型机热能实时监控节能系统、专用节能风机及滤尘系统、连续前处理设备、连续染色设备、间歇式染色机,等等。

纺织行业特征范文篇9

“核心竞争力”从理论可扼要地表达为一种独特的结合,它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由于它是一种集体长期积蓄并经过整合智慧结晶,因而更不可能也不会轻易被竞争者模仿。纺织产品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培养一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纺织美术团队。围绕设计的课题开展一系列纺织产品开发,解决生产工艺与设计之间的重大技术问题,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有机的结合,形成纺织品设计生产销售产业链条。从人才培养角度,因考虑如何将纺织品生产纺织设计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纺织美术设计教学怎样适应新的经济时代,培养什么样的美术设计专业人才?这些都是目前纺织专业院校正在探讨与研究的课题。我国最早的设计教育可以追溯到1902年的三江优级师范学堂的图画手工科。当时的设计艺术教育由日本人授课,在一定程度上受日本式的影响较大。加上旧中国经济十分落后,民不聊生,社会的物质消费衰落。民族工业除少量的轻纺工业外几乎一片空白,工业品市场都被“洋货”占领。工业设计特别是纺织工业产品设计相当落后,甚至是蒙昧的状态。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工艺美术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也逐步建立相应的设计艺术教育的基础框架。但几十年不变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所以必须探索出一条新的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方法,保障教学宗旨得到贯彻。目前在纺织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的切入点都是该学科教学的目标。

由于设计与特定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联系,使得设计本身具有自然科学客观性特征,然而设计与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艺术之间所存在的显而易见的关系,又使得设计在另一方面有着特殊的意识形态色彩。教育目标是设计艺术教育者的基本出发点,是人们判断学生质量和评价教学发展水平的依据。因此,有必要在进行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明确纺织美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内容和重点。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有着多年的发展,现设计专业师资、设计理论研究,设计教育的基础都较为薄弱。特别是在纺织美术这一块。在这样的情况和条件下,各设计院系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教学目标计划,培养和提高学生设计艺术的综合素质。我认为: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要和超前的需求,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吸收国外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结构,并主要可以着重从设计艺术能力方法和培养学生设计个性、设计精神等几个方面来开展教学工作,努力缩短与国际水平之间的差距。例如纺织专业设计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可加强与工艺生产的结合,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到具体的工业流程中熟悉生产的过程与意匠的结合,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感知力与创造力。将设计专业技法巧妙的运用到工艺生产中,将绘制设计图案色彩精准的表达出来,最终达到产品与设计的完美结合。纺织美术设计领域是与自然科学人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设计艺术与工艺生产营销传播,大众消费、艺术鉴赏等等审美课题的关系相当错综复杂,而且还存在着利益分配问题,这都是与人有关的。这些不仅要求美术设计师有较强的设计评价和设计能力,而且必须具有判断和多种表达能力。逐步了解和掌握多科的智慧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2倡导“绿色设计”融入教育教学之中

加入WTO以后,中国纺织业直接加入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当中。”绿色壁垒”就是美国与欧盟等国采取众多技术壁垒中的主要措施之一。所谓“绿色壁垒”是指在国家贸易中,世界各国为防止破坏生态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我国每年都约有数十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绿色壁垒”的不利影响。绿色壁垒已成为目前影响中国纺织出口贸易的最大问题。当今发达国家纺织生产主要定位于生态纺织,投入大量的资金研究和开发绿色纺织产品。并且制定出严格的和强制性的技术标准。生态环保纺织品的标准是以减少纺织品加工、印染过程中有害物质的使用避免给人类健康、环境安全造成危害。具体来说,无公害污染的纤维面料是指利用天然彩色棉纤维、彩色兔毛纤维、麻纤维等织出来的面料纺织品。那么“绿色”纺织品首先是“绿色的设计”。“绿色的设计”应包括:对原料的选择设计、加工制造与生产过程的设计、包装运输与市场销售的设计、使用纤维以及废弃处理设计,这些都综合在优化的技术、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整体性、综合性和优化性的特点。在纺织品设计生产、服务等方面的管理都要以系统化加以具体分析并加以实施,在有序的生产中达到整体的“绿色”。“绿色”设计理念应体现在服装设计的理念上。它是在自然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糅合了正逐渐在世界悄然流行的生态学现象:珍视自然资源,强调人类物质材料的充分利用。现有的服装设计产品都体现出“从自然中生成的,返还给自然”以及“回归自然,反扑归真”的主题思想。

随着时尚的变化,并且出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1)八十年代的表现形式为简约主义,这是对当时“巴洛克”、“罗可可”过度沿袭复古的叛逆。其代表人物为日本设计师川保久玲和英国设计师维安韦斯特伍德,他们在设计中运用单纯简约的设计语言,反对铺张,强调节约,废材的再利用,重视服装的机能、功能性与效益性,屏弃装饰性,反对捕杀野生动物。(2)九十年代的表现形式为环保主义,各国都十分注重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在英国、美国以及日本等国,都相继开发出不少的新型纤维,并且利用生态遗传技术,培育出彩色生态棉花,生态羊毛以及各种无公害污染、有利于人类健康并可再生利用的纤维材料等。如“木版装”、“金属装”以及“纸材装”仍然启迪着当今服装设计师的灵感。(3)自然主义——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是当今服装设计的主题潮流。提倡自然无人工雕琢的时尚氛围,运用海洋、田园、森林、泥土、冰川、民间、原始的自然色创造出古典与流行以及更具有个性化的服饰风格,这成为各国服装设计师有目共识并为之奋斗的目标。现代社会美术教育必须先行,要求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教育的发展促使纺织美术教育的目的和观念的转变,也影响到纺织美术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倡导“绿色设计”的课题,把握前沿的科学动态,制定教学计划,遵循追求教育设计的理论方法,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将“绿色设计”的新内容融入教学课程中,如:染织图案设计的范围推广,实用性很强,让学生了解染织工艺,染料的性能等等,工艺流程并用自己设计的纹饰图案与自然色彩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工艺制作进行实验性的模拟创造性思考,考虑绿色、环保、审美多重因素。由此可见,“绿色”设计代表二十一世纪美好、健康、和谐、安定的世界性文化潮流。这种清新、轻松朴素的时尚风格,诣在创造一种无污染有益人类健康的生态环境。这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符合未来发展的主流文化,影响了世界服装潮流的演变,也必将会引发一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深层次革命。

3纺织美术设计重点在于“创新”

纺织行业特征范文篇10

本文介绍了我国纺织品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又对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技术进行了重点说明,对以后类似的检测工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红外光谱仪;定量分析;纺织品;检测

1引言

2014年,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额为2984.26亿美元,同比增长5.09%,稳稳占据世界纺织品第一大国位置。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完整且规模巨大的纺织品产业链系统。随着我国加入WTO时间的增长,我国出口纺织品的壁垒将会被逐步打破,出口量必将上升。同时对纺织品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我国的纺织品检测技术也必须要达到国际标准。

2我国纺织品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政府部门关于纺织品的相关标准制定进入快速发展期,截止到2015年初,我国关于纺织品的相关标准制定已达1116条,这些标准的制定对保证我国纺织业的快速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纺织品生产技术和检测水平也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很多检测仪器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例如:电容式纤维长度检测仪、全自动单纱强力仪等。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等先进技术也被应用到纺织品制作和检测上来,这对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我国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发明出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框架测长仪和纱线捻度仪等,这些都是我国独有的“高精尖”技术设备。

我国纺织企业具有数量多、工厂规模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特点,在对纺织品进行检测上,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存在一些差距。例如:检测仪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较差,但很多企业又没有多余资金更换更加先进的仪器;而且很多仪器生产厂家的产品其核心技术都是引进国外的,得到的利润较少,就没有很多资金发展自己的研究团队,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我国纺织品的检测水平[1]。

目前,我国在纺织品检测中,纤维组分的检测依旧按照先定性后定量的传统方法。纤维定性主要依靠人的经验:通过显微镜来辨别纤维形态、燃烧纤维观察燃烧性状并闻其气味,再通过化学试剂综合得出纤维的种类。而定量的过程,包括试剂的浓度、试验温度、反应时间、设备性能、操作者的经验等都有较高要求。因此,纤维组分检测的过程比较繁琐,检测的结果不确定性比较大。

3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技术在纺织品检测中的应用

对纺织品检测的定量分析技术主要依靠的是红外光谱仪,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定量分析技术对纺织品检测的主要指标包括纤维的组分、结晶度、取向度以及纺织品的回潮率等。

3.1纤维组分的检测

检测纤维的组分主要是通过定量测量分析特征吸收谱带来确定的。组分不同,纤维对红外吸收的强度也有明显差异。这种方法的关键点有如下几个:1.现有组分中,要保证没有相同的特征吸收谱带;2.各组分的吸光度需要用基线法进行测量;3.被检测物质的浓度和对谱带的吸收强度之间存在着某种线性关系;4.应选择吸收系数较大的谱带,且周围无其他吸收谱带,避免互相干扰。

这种定量分析法在上世纪中期被学者应用到高分子聚合物的研究领域,此外,这种分析法主要适用于两种组分混合的情况,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1)棉和尼龙混纺的定量检测分析

在上世纪70年代,有关学者采用反射法测出了棉和尼龙混纺时的红外光谱校准曲线,其本质为将两者的混纺物放置在折射率较高的透明介质上,多次测量界面上的反射光,并记录最终的光谱走势曲线。通过测定,最终确定棉和尼龙混纺物中,尼龙含量对应着其在1625cm-1处和棉在1095cm-1处对谱带的吸收强度特征[2]。

(2)聚酯纤维和棉混纺的定量检测分析

对于聚酯纤维和棉混纺物的定量检测,也是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但是相关学者发现如果直接进行测量,得出的曲线没有什么不同,这样也就没有意义了。之后采取了研磨、压片和透射法,经过分析发现,聚酯纤维含量越多,需要研磨的时间也就越长,否则曲线变化不明显,而且发现聚酯纤维的含量与它的特征峰值并不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经过反复试验和比较才得出原来聚酯纤维的含量和其对光谱的吸收强度与峰宽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最终确定出聚酯纤维的特征峰值为1725cm-1。目前。我国学者发明了一种利用溴化钾压片配合光声法来测定聚酯纤维和棉混纺物中聚酯纤维的含量[3]。

(3)毛和棉混纺的定量检测分析

对毛和棉混纺物中棉含量的检测采用的也是研磨、压片加透射法进行的,但不同的是混合物被研磨的颗粒大小应保证均匀。经过大量检测发现混合物中棉的含量和它的特征峰值(1160cm-1)宽度没必然联系。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度性,可以改变研磨时间或样品质量,最后求出几次较为相近的值作为最终结果。

3.2纤维结晶度和取向度的定量分析

在红外光谱图中,各谱带会由于纤维结构的不同而产生不同变化。有些谱带会和结晶度呈正比关系,有的则呈反比关系,有的谱带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我们可以根据谱带的这些特性将其分为三类:结晶谱带、非结晶谱带和参考谱带。这是确定纤维结晶度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

如果将偏振器加入到红外光谱仪中,便可得到经过偏振后的光谱,利用得到的偏振光谱图可以得出纤维取向度,需要测出的数据有偏振光的电矢量方向、谱带吸光度,将两者相除就得出了谱带的二向色性比,进而求出取向度的大小[4]。

3.3纺织品回潮率的定量分析检测

样品回潮率指的是纺织品的湿重与干重的差值和干重的百分率。对纺织品回潮率的检测,最原始的办法为烘燥法,即将样品放置在一定温度下一定时间,烘燥温度的选取可按照表1作为参考依据。

4结束语

纺织品检测对保证质量、确保我国纺织品第一大国的地位意义深远,利用红外光谱技术对纺织品进行定量分析目前应用得较为广泛其测量结果也满足日常需求。本文介绍了对纺织品纤维组分、结晶度和取向度、回潮率等方面的检测,可对某些纺织企业的检测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肖南,刘宝荣.我国纺织品检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四川纺织科技,2012,(6):45-46.

[2]梁治齐.红外光谱在纺织纤维鉴别上的应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14):13-15.

[3]沈振.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测定尼龙材料中玻纤含量[J].中国测试技术,2004,30:86-88.

纺织行业特征范文篇11

“这部分给我们造成的负担是非常沉重的,资金占用太大,关税不能抵扣,而能够抵扣的17%增值税中事实上能够抵扣的并不多,因为3年的时间不够”,山东吴龙纺织的负责人说。

2007年1月1日开始,国对国内企业为开发、制造高速喷气织机和自动络筒机而进口的部分关键零部件所缴纳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实行了先征后退政策,同时启动了对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及其零部件征收进口增值税和关税。

“三年来这两笔税在我们企业少说也增加了几百万的成本支出,但是要出好产品、高档货还是要买进口设备”,江苏海安的一家大型色织企业的技术总监于先生对记者说。这位总监还透露,这几百万还是在国家对增值税进行改革,固定资产可以抵扣之后计算的结果。

在资金流本不充足的纺织行业,两机进口税大大占用了企业流动资金,让企业技术改造更加困难重重。

“进口不可替代,贵得值”

“我们厂的喷气织机全是进口日本的,而且在整个盛泽地区基本上都采用进口喷气织机,经过多年的使用和对比,我们还是觉得进口机器不可替代,贵得值”,盛泽某知名面料生产企业施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同时他认为“越高档的就越应该进口”。

其实,很多企业也表示,不是不想买国产纺机,而是实际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状况都让他们不得不选择进口。对企业来说,物美价廉、快捷方便是他们期望的。但是目前国产纺机还谈不上物美价廉,有时候即使想出高价也买不到企业升级需要的设备和机型。所以,即使面对相对的高价和较为繁琐的交易程序,在高端设备的购置上,很多企业依然更相信进口。

“如果国内的技术跟得上,我们也求之不得,我们难道喜欢多花钱、时间、精力去买进口的吗?”施总说。其对国产、进口纺机的复杂心态其实是很多企业的共同感受。如果国产纺机既好又快又省钱,买家肯定乐意购买,这是很简单的逻辑。可是国机就是还“差得远”。

国产“差得远”在哪

“进口的设备,闭着眼睛摸一下就知道,人家的质感、棱角就是不一样,摸上去很舒服。同样的螺帽,外型都一样,但是国内的经常一拧就变形,拧不紧,而国外的则没有这种情况。只能说人家钉是钉铆是铆,而国内的就不是。公司的自动络简机基本上都是国外进口的,最主要就是为了保证高端产品的质量,不能为了扶持国产纺机而砸了自己的牌子”,安徽一家著名棉纺国企的前老总曾经这样对记者说。这家棉纺企业在国内产量虽然不能排最前,但是高质量和和高价格绝对位列行业前茅。作为大型国有企业,与国产纺机企业也有紧密合作,但是据该人士透露,紧密合作主要紧密在为纺机企业设计研发提供实践、实验、试验,而非紧密在应用上,尤其是在高端产品上。

手感、观感这些看似感性的良好印象,事实上也是质量的表现。“国产设备稳定性差是尽人皆知的弊病,而稳定性差对企业生产来说伤害是致命的,生产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连规格都保证不了,何谈优质?”,该人士说。

就需征两税的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而言,国内无论是量和质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高档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仍需从德国、日本、意大利和比利时等国进口;目前国产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市场占有率不足30%和10%。

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是纺织企业的关键设备,生产80支以上棉纱和一些特种纤维纱的自动络筒机只能依赖进口。因为国产自动络筒机的接头质量不能满足后道工序的要求,有的甚至接不上头,而且纱条毛羽增长和条干恶化等质量情况有明显差异。同样,对于高支高密的多喷织物,国产织机效率难以发挥,而且疵布明显增多。

自动络简机在国内目前只青岛纺机厂一家批量生产,最高卷绕速度为1500m/min,多电机单锭独立驱动机型尚未批量生产。国外最新型号自动络筒机卷绕速度在400-2200m/min。机电气仪一体化水平高。喷气织机目前也只有经纬纺机咸阳公司一家生产,其技术水平也驻足于1992年的技贸结合技术,而国内进口最多的日本津田驹和丰田机型都在大力发展2,6米、3,8米以上的宽幅喷气织机了。

抛开质量水平差距,单纯从数量上,国产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都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目前我国企业每年对自动络筒机的需要在2600台左右,而国产自动络筒机只能提供600台。每年需要的进口的喷气织机在15000台左右,国产仅有1000台。面对如此巨大的供需缺口,即使纺织企业都响应国家号召购买国产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在国产现有产能水平下,又让大多数企业到哪里才能买到纺机?

据山东吴龙纺织公司透露,该企业使用的国内外自动络筒机,国内的生产效率差15%,维修费用贵5倍。“买得起伺候不起,为自己负责,再贵也要买进口的”,该负责人说。

征税反而“保护落后”

“这就是保护落后”,徐文英说。与“振兴国产纺织装备”的本义适得其反,从某种意义上说,让国产纺机受益于零部件出口税收优惠,进一步降低了成本,而对进口整机增收进口关税和增值税是“保护落后”,阻碍、限制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无论对纺机生产还是棉纺产业都将带来不良影响。

对于不少纺织企业急需的一些高档设备仍然需要进口的问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机械行业协会会长高勇坦言,当前部分国产纺机设备明显达不到用户要求,这也成为纺织企业放弃国产转而购买进口设备的主要因素,国产装备中低端纺织机械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却是制约我国纺机行业整体升级的痼疾,高端纺机设备缺失的行业结构亟待调整。

在进口零部件上实行税收优惠、却停止整机进口免税的政策不仅不能让广大纺织企业“受惠”,还大大加重了负担。自动络筒机和喷气织机我国国产能力相当薄弱,涉及进口零部件不过几百万元,但是要面对的却是几千家棉纺企业的强大进口需求。免掉涉及不过几百万元的进口税,却让纺织企业承担了年进口15000台喷气织机、2000多台自动络筒机的进口增值税和关税。

升级不可不该阻挡

“印度、巴基斯坦这些国家对进口设备都有政策鼓励,偏偏我们是阻碍,这不是限制产业升级吗”,徐文英说。

“这不仅关系到棉纺企业利润问题,更重要的事会危及到我国棉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福建嘉达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春说,“一定要等国产纺机发展了,棉纺产业水平再与国际接轨吗?如此,我们不就失去了这最宝贵、最关键的几年吗?

纺织行业特征范文篇12

关键词:家用纺织品功能要素特征

中图分类号:F40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287-02

家用纺织品通常是指区别于服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的室内用纺织品,包括室内用的床品、沙发、窗帘、桌布、地毯等立体的“终端产品”。

它是指与人们生活起居相关的“纺织物品”和“纺织用品”,简称“家纺”或“家纺用品”。

家用纺织品分为室内用品、床上用品和户外用品。室内用品包括家具布和餐厅、盥洗室用品,如地毯、沙发套、椅套、壁毯、贴墙布、像景、绣品、窗帘、门帘、毛巾、浴巾、茶巾、台布、手帕等;床上用品有床罩、床单、被面、被套、枕套、毛毯、绒毯、线毯、毛巾被等。

一、家用纺织品的功能

1.实用功能。家纺用品的实用功能具有吸音、遮光、隔潮、防辐射、保暖、透气等功能。它是家纺用品最主要的功能。

2.装饰功能。家纺用品的装饰功能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要与美学需求。家纺用品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减缓人们精神压力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具有装饰美的家纺用品所体现的人性化特征,是人们在接触和使用时产生亲近感和温馨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家纺用品的价值与功能也在发生变化,它的装饰功能、审美功能也愈来愈突出。因此,生活中的家纺用品,不仅具备物质层面的实用功能,更要具备精神层面的审美功能。

二、构成家用纺织品的要素

家纺用品的设计要素,是指构成纺用品的必要因素,这是家纺用品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它既要考虑其用品设计能够在生活中使用的功能要素,也要考虑审美上的艺术要素。

1.功能要素。功能是指家纺用品在使用时的实用性功效与目的性,体现了使用时的方便、合理、安全等。功能要素,不仅是家纺用品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设计与创新家纺用品的基本条件。家纺设计中的面料与造型总是要以使用功能为前提,并受使用功能性要素的制约。

功能要素贯穿于家纺设计的全过程之中,从家纺的面料设计到家纺的造型设计,都要始终把功能要素放在第一位。功能要素还体现在家纺用品与使用环境的配套设计上。如何适合卧室、客厅、厨房的功能需求,如何适应四季变化的功能要求,如何适合不同消费者使用时的不同需求。

2.造型要素。造型要素是指家纺设计中的“款式要素”。这种造型要素是家纺用品的立体造型设计,是运用款式造型、面料图案、面料材质和面料色彩等综合手段,来塑造能够使用的、具有艺术美感的最终用品。这种造型要素,既要体现面料的图案色彩和质感机理,还要突出造型款式的形态特点和美感造型。

家纺用品的造型要素,在设计时首先要考虑造型要素的使用功能,包括使用对象、使用地点、使用环境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家纺面料进行内、外结构以及造型样式的设计。

3.图案要素。图案是提高家纺用品艺术质量最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家纺用品的视觉美感、消费市场和经济效益。家纺用品的图案要素,具有两种属性,即精神性和物质性。其精神属性,是因为它具有形式美的装饰性,具有审美意义,通过视觉媒介的传导,可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陶冶。其物质属性,是因为图案并不作为纯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是依附于一定的物质用品,这是图案的从属性。因此,在进行家纺图案设计时,不能单纯追求形式美,还需要考虑到它赖以生存的物质材料、加工工艺和成本等。

4.色彩要素。色彩是构成家纺用品美感的极为重要的视觉因素。在家纺用品设计的图案、色彩、材质、造型以及家纺整体配套设计中,居于首位的就是色彩。家纺用品的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因素。同时,家纺用品的色彩要素,还具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美感效应,它不仅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使色彩成为构成家纺用品美、居室环境美的重要因素,而且还能在激烈的家纺用品市场竞争中,起到自我介绍和诱导购买的作用。家纺设计中色彩要素运用得好与坏,是家纺用品设计成败的关键,是构成家纺用品艺术风格、审美意境的重要手段,还是反映社会时尚色彩与流行色彩最佳的方式。

5.材质要素。家纺用品的材质要素,一般是指面料的质地、肌理、色彩、视觉、错觉的综合感觉。家纺设计产生的美的视觉感受,都是通过面料材质来实现和传达的。面料的不同质地有:软、硬、厚、薄、挺括、柔软等。不同肌理有:粗糙、细密、光泽、不光泽、透明、不透明等。此外还有高档与低档之别。

不同质地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美学特性。棉织物朴实、浑厚;麻织物凉爽、挺括;毛织物温暖、庄重;丝织物轻盈、华丽、高贵。

6.工艺要素。家纺用品设计中的工艺要素,包括两方面:一是面料的生产工艺,如印花工艺、提花工艺、绣花工艺等;二是成型工艺,如缝制、压褶、填充等工艺及抽穗、饰穗等制作工艺。

家纺产品,直接受到生产工艺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生产工艺会形成不同的图案效果、色彩效果和装饰效果。

三、家用纺织品的特性

家纺用品由于其实用和审美、技术和艺术的双重性,使它直接而广泛地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受人们的普遍欢迎,为它自身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家纺用品的这种双重性又决定了它鲜明的特征。

家纺用品的本质特征,就是它具有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家纺用品是人类对自己的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化。家纺用品首先是实用物品,是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求得美化,进而满足人精神方面的审美需要。它既有实用功能性,且实用性是主导的,又有审美欣赏性,且审美性寓于实用性之中,是功能与审美的互相依存和有机结合。家纺用品的这种物质的精神的双重性,决定了它的设计原则和产品特征,即实用性、工艺性、经济性、审美性、装饰性、流行性。

1.实用性。是家纺用品的主要特点,也是它与其他艺术品的基本区别。家纺用品,首先是一种物质文化,人与家纺用品的关系不仅仅停留在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上,而且还通过使用用品、消费用品,形成一定的生活方式。家纺用品的实用性决定了家纺用品的造型和装饰总是以要能使用功能为前(下转第289页)(上接第287页)提,并受使用功能的制约。如一套沙发,其基本造型要适合人体的使用,任何装饰都不能削弱或取消使用功能。

2.工艺性。家纺用品是一种物质成品,它是通过工艺材料,运用工艺技巧,制成具有功能目的性的各种居室用品。没有生产性与工艺性,家纺用品的设计就不能具体化,就不能完成家纺用品的创造。家纺用品的生产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即材料和工艺。材料是条件,工艺是手段;材料规范工艺,工艺改造材料,两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

3.经济性。家纺用品的经济性,直接为工艺性所决定,间接地受功能性和审美性所影响。家纺用品的经济性,可以从设计、生产、销售、消费等方面去理解。在生产方面,主要是制作成本问题,要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减少消耗与节约成本,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如材料的合理使用,技巧的充分发挥,能源的降低消耗等。在销售方面,主要是价值与价格的问题,家纺用品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

4.审美性。一般来说,作用于人们精神的审美性是各种艺术的共同点。但是,对于其他艺术来说,审美性是作为艺术的认识和教育作用的手段。而对于家纺用品来说,审美性不只是艺术表现手段,也是艺术本身的目的。即家纺用品设计通过美的把握与创造以体现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以反映其时代精神、民族审美、生活品味等。

5.装饰性。家纺用品设计,是装饰性较强的艺术设计。其造型、图案、构图、材质和色彩均离不开人为的装饰性,因而有人甚至把家纺用品称为“装饰艺术”。

家纺用品的装饰性显得更为突出、更为直观。不管是在造型、色彩、材质设计上,还是在具体的室内陈列、配套上,都显现出其强烈的装饰性。

6.流行性。家纺用品具有多变的“流行性”特征。人们常将纺织服装的时尚变化,称为流行趋势的“晴雨表”。由于人们对物质追求与审美需求变化是无休止的,并且是不断更新、变化着的,因此,这在客观上要求家纺用品要能以不断变化为更新,来迎合人们对审美时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任金峰.后配额时代中国的纺织服装业走势.商业经济,2004(6)

2.王蓉.浅析我国纺织业的国际竞争力.价值工程,2004(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测绘地理信息成果范例(12篇)

    - 阅0

    测绘地理信息成果范文篇1测绘科学技术档案是指在测绘生产、科学研究、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各种技术文件、技术标准、原始纪录、计算资料、成果、成图、航.....

    城市道路照明规范范例(12篇)

    - 阅0

    城市道路照明规范范文1篇1为进一步加强市政工程设施管理,增强和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经区政府研究,决定对现行城市市政.....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