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急救的技术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外伤急救的技术范文篇1

一、目的和目标

(一)目的:社区红十字现场初级急救培训是非专(职)业人员的群众性普及培训,通过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和初级救生技能的培训,提高社区居民个人及组织在突发灾害、意外事件和危重病发生时的应急能力。

(二)目标:年全镇完成250名救护员的培训任务;应对突发事件现场初级急救知识普及培训2100人次。

二、培训对象与内容

(一)培训对象

1、对红十字会专兼职干部、各村(居)委会干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教师、学生进行广泛培训。在完成救护员培训的基础上,对社区居民开展避险逃生知识的普及培训。

2、根据上海市红十字会文件的要求,重点对从事高危作业、易发意外伤害行业、服务行业和社会上需要培训的人员普及培训。

(二)培训内容

根据红十字会提供的现场初级急救培训定位要求,培训内容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各有侧重。

1、红十字救护队员(取得初级急救员证书)培训内容:

(1)创伤救护技术,主要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伤者四大救护技术。

(2)徒手心肺复苏,主要包括: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术(CPR),气道梗塞急救法。

2、现场初级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内容:以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术(CPR),气道梗塞急救法为主。

三、培训措施与办法

(一)师资队伍

师资培训工作由市红十字会承担,通过培训、考核获得上海市红十字现场初级急救培训师资上岗证书。

(二)初级急救救护员

1、培训目标

通过现场初级急救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受训人员掌握基本救护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作为非专业的第一目击者在遇到突发事件或意外伤害时能自救互救,以减轻痛苦、减少伤残,为挽救生命争取时间。

2、培训标准

(1)理解现场初级急救原则,明确救护目的。

(2)正确报警、呼救。

(3)基本掌握现场初级急救技能: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伤(病)员。

(4)基本掌握心肺复苏的理论与操作。

(5)基本了解意外伤害、灾害事故的避险逃生技能。

(6)能指导社区居民了解现场初级急救内容,能辅导社区居民学习现场初级急救技能。

3、培训课时:16学时。

(三)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普及

1、培训目标

通过现场初级急救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社区群众掌握基本救护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在遇到意外伤害或突发事件时,能做出正确处理。

2、培训标准

(1)理解现场初级急救的意义和重要性。

(2)正确报警、呼救。

(3)基本了解意外伤害、灾害事故的避险逃生技能。

(4)知晓现场初级急救概念:学会心肺复苏的操作,了解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伤(病)员的正确方法。

3、培训课时:8学时。

四、培训步骤

第一阶段:年4月—5月宣传动员,招募志愿者。

第二阶段:年5月—年8月,完成初级急救员取证培训(拟培训人数250人)。

第三阶段:年8月—年9月,完成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拟培训人数2100人),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并了解现场初级急救知识和技能。

第四阶段:年10—12月,结合培训情况,从优秀的初级急救员中招募志愿者,进一步完善社区红十字救护队。应对突发事件作准备。迎接市、区红十字会评估验收。

五、工作要求

1、设立红十字救护培训管理小组,落实专人负责日常培训管理工作。

2、保证红十字救护培训工作专项经费。

3、设立培训基地,依托社区学校、文化中心等作为红十字救护培训基地。

4、做好救护培训的资料档案收集管理,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和受训人员数据库,按规定向区红十字会办公室上报月报表和相关培训信息。

5、初级急救救护员和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普及培训评估验收,以区红十字会统一下发的培训证书为准,并随机抽查10%人数的掌握情况作为评估依据。

在区红十字会的指导下,制订培训计划,并认真动员、组织举办红十字救护队员(取得初级急救员证书)培训班,举办群众性现场初级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切实保证培训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外伤急救的技术范文1篇2

1.1一般资料选择

创伤性休克患者148例,其中男82例,女66例,年龄18~82岁。机体脏器损伤52例,多发性骨折38例,脏器合并骨折损伤42例,其他16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症状,实施院前急救。

1.2护理方法

1.2.1急救程序

收到急救电话后相关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往患者身边进行救护。接诊过程中,医护人员首先对患者的情况做评估和鉴定,包括伤势、失血程度等。其次,根据患者伤情进行止血处理,创伤中容易因为大量出血而导致休克,威胁生命安全,创伤性休克要对出血进行急救处理,控制血量,保证急救顺利。运用升压包扎的方法为躯干和头面部进行包扎,运用止血带包扎四肢止血,详细记录止血带使用时间,在规定时间后放开止血带,做好观察记录,然后再重新包扎止血带,用以防止肢体坏死。若是骨折患者则可采取简易外固定,血管钳止血用以血管断裂者。第三,注意观察患者口鼻腔,发现有血块或其他分泌物,必须马上清除,以确保呼吸道的畅通;若是发现呼吸循环出现停止要及时采取措施抢救,采用胸外心脏按压并用呼吸囊给予氧气,确保呼吸供应及时和畅通;针对多处肋骨骨折者则采用宽胶布或者多头带给予有关胸腔的固定。疼痛达到一定程度会反射性引起相关血管的扩张,导致血压下降加重休克,针对此种情况,疼痛科采用哌替啶或者曲马多等适用于机体止痛的药物或者注射液进行缓解疼痛感。第四,将患者准确转移到救护车,注意采用双卧位,把上身调节至10°~20°位置,下肢则抬高20°~30°。安稳后尽量不要移动患者,确保气道的畅通,保证氧气供给。转运患者时,密切观察患者在转运途中的各项生命体征,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患者送往医院需要格外小心,首先要注意把患者头部朝向与承载交通工具保持相反方向,避免因交通工具加速运动影响患者脑部供血。其次,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等变化,定时检测,随时测量,详细记录患者体征变化。第三,全面观察患者状况,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损伤多为复合性损伤,除了对患者受伤部位持续密切观察以外,还要注意关注患者神态表情、意识状态、皮肤黏膜及其循环灌注等情况,患者创伤性症状不是单一方面的创伤,是身心整体的动态症状,要进行全面的观察。根据患者的症状要注意是否有内脏器官出血、血管破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症状,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抢救和护理措施,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患者转移过程中要注意保暖,体温降低很可能引起心率和血压下降,密切关注患者呼吸状况及心跳反应,若出现心跳呼吸停止必须马上进行徒手心肺复苏处理。

1.2.2护理过程

1.2.2.1恢复血量循环恢复循环血量是抢救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重要环节,医生和护士在抢救病患的过程中要加强合作,分秒必争,护士的护理要及时到位以确保医生成功抢救患者。严格按照规定建立静脉通道,选择相适应的静脉留置针等针对性输液和用药。注意输液的关键是选择输液部位,不要选择受伤部位附近的大静脉进行输液,应该尽量远离。另外,针对腹部及以下损伤,选择上肢和颈部静脉;胸部及以上损伤选择下肢静脉。补液时要快速且大量,保证补液充分正确。

1.2.2.2心理护理院前抢救中要同时辅助心理护理,促进抢救成功。创伤性休克患者往往因为伤势严重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击,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脆弱的心理和薄弱的意志不利于战胜创伤,为抢救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抢救的同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心理安抚,引导患者放松心情,积极配合抢救,有利于手术的进行。此外,对患者家属也要进行适当疏导,让其成为患者坚强的后盾。

2结果

对14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4例因伤势过重现场抢救无效死亡,6例转送途中死亡,其余患者成功抢救生还,有效率93.2%,表明院前急救护理效果显著。

3讨论

外伤急救的技术范文篇3

2012年10月24日上午8:30,由成都市卫生局、成都市外专局主办,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承办的“2012国际灾难紧急医疗救援学术交流会暨创伤高级生命支持培训班”在成都市金河宾馆隆重开幕。本次大会开幕式由承办单位——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朱国英主任主持,大会荣幸地邀请到美国心连心国际组织国际项目主任CarlaSueOrner女士、四川省卫生厅王正荣副厅长、成都市外专局徐平福局长、成都市卫生局党组成员、市爱卫办傅小鲁主任及相关领导、专家出会开幕式。

经济全球化正在加快推动城市国际化。目前,成都确立了加快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目标,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是成都参与经济全球化、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市是西南地区政治、金融、文化、科教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人口稠密,近年来也是我国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为适应我市“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目标定位,我市卫生国际化势在必行。

本次学术培训会是2002年以来,我市卫生急救开展“引智”对外交流项目整整十年来,我市卫生国际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盛会。十年来,在省卫生厅、市外专局的帮助支持下,我市相继与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急诊急救专家进行急救项目技术合作。十年来,通过“引智”对外交流项目实施,我市急救事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十年间,仅市急救指挥中心就邀请了美国心连心国际组织各国专家51人次到成都进行学术交流和急救培训,共举办急救学术交流、论坛、培训班23次,现场演练2次,直接培训专业学员、教员2680人次,间接培训专业人员5740人次。十年来,通过学术交流和急救培训,我市急诊急救医务人员在危重症抢救、创伤抢救、心肺复苏等急救理论和操作上有了崭新的认识体会,基本普及了脊柱板搬运技术,我市急救学术水平、现场抢救和转运能力得到持续提高和加强。

外伤急救的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大批伤员;急救;护理管理

突发事件的发生意味着灾难的来临,由于它的不可预料性、紧急性和它所导致的伤病员的批量性、伤情的复杂性,使急救常出现四大矛盾:即急救力量不足与伤员需要抢救的矛盾;急救物质短缺与需要量的矛盾;重伤员与轻伤员都需要急救的矛盾;轻重伤员都需要护送的矛盾[1]。这些矛盾的出现使医护人员意识到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为伤病员提供一个最快捷、最有效的急救护理程序,不仅需要提供优质的医疗和护理方面的救护,还需要多部门、多方面的协调配合。因此,大批量伤病员的成功救护不仅可以体现出医院的医疗护理水平,更可以衡量出医院的组织管理能力。作为护理部,正确的组织管理对提高伤病员救治成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上述矛盾我院护理部在2005年发生的特大车祸中对42名伤者的抢救中采取了有效的护理管理对策,使41例伤员成功获救,1例因特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内脏出血的伤者死亡。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充分的战前准备

1.1建立急救护理体系

(1)成立护理急救领导小组:由护理副院长担任组长,护理部主任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各科护上长。明确规定小组成员职责,并详细规定报告内容、报告程序及时限,使护理部能够及时、全面掌握抢救情况,以便在第一时间做出管理决策。

(2)成立护理抢救队:选择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熟练掌握抢救技能、素质好及家庭居住离医院较近的护理骨干组成2个梯队的护理抢救队伍。

(3)建立护士抢救通讯录:护理部建立护士抢救通讯录,并在护理部及急诊科备案,要求抢救领导小组及抢救队成员保持有效通讯24小时畅通。同时要求各科室建立护士通讯录,以便抢救时调配人力,保证急救力量的充足。

1.2物资及抢救区的准备

(1)物资的准备:护理部要求急诊科护士长平时做好大批伤病员抢救的物质储备,遇重大抢救时及时与供应室、总务科、设备科联系,以保证急救物资的供应。

(2)急诊科抢救区的准备:平时应做好抢救区的准备,以颜色标识,区分抢救区的各个区域,如第Ⅰ急救区――红色:接收伤情严重、危及生命的伤员;第Ⅱ急救区――黄色:接收伤情严重、无危及生命的伤员;第Ⅲ急救区――绿色:接收伤情轻、可行走的伤员[2],以便快捷分类救治,减少混乱。

1.3增强急救意识,强化技能训练

(1)护理部通过选派护理骨干参加省的急救护理提高班学习,使骨干们的急救意识与急救技能不断增强和提高。

(2)护理部与培训科共同开展急救技能培训班,组织全员的急救技术培训,强化和提高全员的急救技能。

(3)护理部每年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技术考核,同时要求科室每月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及六大急救技能的训练与考核,以强化和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及抢救技术水平。

2战时的快速反应、协同配合

2.1快速反应、快速分类、快速救治

(1)快速反应:急诊科护士接到急救电话后,应立即启动紧急预案,执行报告程序,通知相关人员到位待命,相关病区腾出空床准备接收伤病员。

(2)快速分类:对大批伤员进行快速、准确的分类是有效救治伤员的重要保证,在急诊分类时应根据伤员呼吸、循环和意识3方面的情况进行:用四种颜色标记伤员,分别是:死亡组(黑色),代表不可挽救的伤员;紧急组(红色),需要紧急处理的伤员;延期组(黄色),可以延迟处理的伤员;轻伤组(绿色),能够走动的伤员[3]。分类的关键是快而准,不能因分类耽误伤员救治,每位伤员分类判断必须在1~2分钟内完成[4]。同时也要注意分类的准确性,避免类选不足或类选过度,使伤员遭受生命危险或是造成医疗资源、人力资源的浪费。

(3)快速救治:开放绿色通道,采取先处置后收费、对各类伤员给予必要的预见性护理等方法,缩短伤员到达急诊至得到救护的时间差,从而保证伤员在“伤后黄金1h”内获得救治时机。同时采用检诊分类――抢救观察――分流后送为―体的救护方案,充分合理发挥医护力量,确保救治工作顺利进行。

2.2合理安排护理力量,优化护理流程

采取救治伤员落实到人的原则,在救护人员排班搭配上保证每班都有能独立组织实施救护的人员把关。对护士的人员安排上,根据需要配置人数,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和伤员无人救治的缺陷。如1名危重伤员由2~3名护士配合抢救;对中、重伤员则2~3名护士负责3~6名伤员不等;对轻伤员由1名护上负责抢救多名。对于轻、中伤员可采取流水作业分工,如由1名护士负责登记及病情观察,1名护上负责皮试,1名护士负责建立静脉通道或给氧等,这种分工方式在批量较大的救护尤为适用。

2.3全院协作,统筹安排

大批量伤病员的涌人,往往会造成病床不足、人力不足、物资紧缺等困难,护理部应积极协调,调动全院力量做好后援和后勤保障工作。伤员人数过多超过科室收治能力时,及时启动其他科室的储备空床,尽可能集中收治,以便于救护和管理,节省人力物力。

3讨论

综上所述,护理部在平时能强化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加强急救技能训练,建立急救护理体系,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在战时协调统筹,优化护理流程,采取快速反应、快速分类、快速救治、责任到人等护理管理对策,对提高大批伤病员的抢救成功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4]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

外伤急救的技术范文篇5

急诊护士是急救医疗的重要力量。是抢救极危重症病人的主要成员,因此急诊护士素质和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急救工作质量。对急诊护士的工作要求:思维敏捷,动作迅速,尽职尽责,准确无误。

1急诊护士的基本要求

1.1急诊护士是急救工作的基本力量,要求责任心强、思维敏捷、身体好,具有急救医

学知识理论和技能。

1.2急诊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常用急救药物的应用,抢救仪器的位置、性能、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判断分析生理生化监护数据等,识别心电图协助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及心脏电除颤器的应用及外科小伤口清创和缝合术。

1.3重危病人在医生到之前急诊护士应对病情做初步分析,早期进行正确抢救。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吸氧、吸痰、建立静脉通路,准确使用急救药物。

1.4重视病人及家属的主诉,在家属反映病情时应及时查看,做到随叫随到。

1.5举止端庄、文明礼貌、作风严谨,对病人富有同情心,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2急诊护士的心理素质要求。

2.1急诊病人大多情绪反应强烈,可出现丧失理智的行为。急诊护士应热情接待,礼貌询问病人或家属病情,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和护理工作。以恰当的言行稳定患者的情绪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和对护士的信任感。

2.2急诊病人病情变化快,护士应具有良好的自控力,避免在病人面前谈论病情,如当面说“病情太重”之类的话同时,告诉家属在病人面前保持镇定的重要性。要求其尽量不在病人面前流露出悲伤情绪,以免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

2.3急诊病人病情复杂病种繁多。因此护士不能因患者的情绪反复无常而失去耐心和信心。护士应协助患者与医生沟通、协调患者与家属的关系等。鼓励病人合理宣泄、倾诉烦恼,以缓解心理压力、稳定患者情绪。

3.急诊护士的的身体素质要求

3.1急诊室属特殊的工作环境,护理工作繁琐,节奏紧张,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病情危重,每个医护人员在抢救患者时都全身心的投入,神经高度紧张,再加上目前护理人员的缺乏,很多在急诊值班的人员造成神经衰弱,导致睡眠不佳、身体素质下降,甚至影响工作。因此,急诊室护士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吃苦耐劳的精神,方能更好地完成各项急救护理工作。

3.2由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突发事件特别多。重危患者躁动不配合、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在时间不允许护士做好自我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投入到紧急的抢救工作。在静脉穿刺、采血、心肺复苏、插管、导尿、吸痰、缝合止血包扎等处置过程中,病人的血液、呕吐物或排泄物经常溅身,被注射器、缝合针刺伤、划伤,被患者抓伤、踢伤也时常发生。其中血液传染是主要危害途径。多年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过分强调奉献精神,错觉的认为注意安全防护就是不敬业,延误抢救患者的时间,因此自我防护意识没有得到重视,即使被针刺伤,带有侥幸的心理没有采取措施造成自身感染,同时把这种感染传给病人、家属及工作人员,甚至扩散到社会。没有护士的自身健康,谈何患者健康,因此急诊室护士要改变观念,做好职业防护,严格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在接触这些物质及病人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一旦刺伤,必须立即处理,尽量找到可能感染的病原种类证据,以便根据病原学的特点阻断感染,进行必要的检测、治疗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

4急诊护士的基本技术要求。

急诊护士除了要具备以上条件和要求外,还应掌握以下基本技术。

4.1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的监测分析和判断。

4.2动静脉采血:小儿头皮针等各种穿刺静脉切开等技术。

4.3各种导管插管如气管插管,胃管,导尿管,肛管等操作技术。

4.4人工呼吸简易呼吸器,呼吸机及便携式呼吸机氧气吸入等应用方法和适应证。

4.5新的心肺脑复苏技术。

4.6除颤器,心电图机,心电示波使用,分析和判断。

4.7输血输液,心内技术,输液泵,微量泵的使用技术。

外伤急救的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急救模型急救技能掌握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303-02

意外伤害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意外伤害发生时,能够给伤者最快救治的往往不是专业急救人员而是现场第一目击者[1],因此,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3月,我们急救中心正式成立了“常熟市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在基地功能建设方面,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此,购置了大量急救教学模型,并专门设置了急救技能操作室,制订了急救技能练习的规范化流程,在急救技能普及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我们急救中心的“培训基地”拥有大量种类齐全的急救模型,包括:成人与儿童心肺复苏模型,创伤急救模型、婴儿气道梗阻急救模型、AED除颤模型等。模型被安置在急救技能操作室内的相应位置,操作室分为四个练习区,分别为:心肺复苏术、气道异物梗阻急救、创伤救护四项技术与AED除颤术练习区,在相应的位置都配有简便的操作说明与示意图。急救技能操作室面积为120m2,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可供多人多内容同时进行急救技能练习。

1.2操作练习流程急救技能操作与考核均在急救模型上进行,每项操作练习均严格按照专业培训师讲解示范、指导学员学习、学员反复练习与考核检验的流程进行。

1.2.1首先,中心根据普及性急救技术操作规范在医疗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制订了简化的操作流程。培训师结合急救模型将流程清晰地讲解,使非专业人员更易接受。然后,培训师在模型上进行操作示范,示范中突出动作要领,并对操作中可能或容易发生的一些错误进行重点解析。

1.2.2接着,学员开始在急救模型上进行练习,首次练习有培训师在旁进行指导,以便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学员分组到各个练习区在模型上进行循环反复练习,直至操作流畅、熟练(练习时可参照各练习区配有简便的操作说明与示意图或向培训师请教指点);最后进行考核检验。

1.3考核检验通过操作考核来检验急救技能的掌握情况,培训师以准备好的操作评分表对每位学员的在模型上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核评分,考核将根据学员实际操作过程中操作流程是否规范、动作是否准确到位以及熟练程度等几个方面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以85分以上为合格,以95分以上为优秀。

2结果

2010年3~10月间,我们急救中心共举办了30个急救知识培训班,有828名普通人群参加了培训与考核,在急救技能的考核中,828名学员成绩都在85分以上,达到了合格;其中,有143名学员成绩在95分以上,达到了优秀。

3体会

3.1我国急救事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但急救理论与急救技术发展不平衡。急救培训虽已受到广泛关注和大力发展,但系统规范的急救技能培训仍是薄弱环节[2]。应予普及的急救技能主要包括:心肺复苏、气道异物处置、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通气、除颤等方法[3]。急救技能重在实践,而要有效掌握这些技能往往只能或者最好在标准的急救模型上练习才能做到,并且我们感到,在学习时,专业的指导与规范的练习是快速、简单、有效掌握这些技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3.2普及性急救技能的操作方法并不十分复杂,加上简化与规范的练习流程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所以学会这些技能并不是十分困难。但每当意外伤害与危重急症发生时,往往情况紧急、现场环境复杂,如果不能熟练掌握这些技能,在实际使用时,救护者往往会感到自信心不足,动作不规范到位,从而影响了抢救的效果。因此我们感到,必须准确、熟练、规范掌握这些急救技能才能在危害发生时发挥它的重要作用,而要熟练掌握这些技能的必要途径是反复进行标准规范的练习。练习中,在急救模型上进行的练习又是最为规范、便捷与有效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袁晓丽等1999~2008年国内公共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状况分析中国急救医学,2010,30(6):567-569.

外伤急救的技术范文1篇7

[关键词]社区居民;急救知识;培训;急危重症;意外伤害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6)28-0136-03

南通处于长三角区域,被誉为“北上海”,经济发展较快。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各种意外事故及各种危重急症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院前急救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救援者在现场实施的先期处置后急救车辆到达并转运伤病员到医院的这一阶段,统称为“院前急救”[1]。院前急救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患者抢救成败。因而院前急救也称为现场急救[2],是指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急救。随着安全事故及各类疾病的上升,建立一整套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解决各类危及人类生命安全事故的当务之急,只依靠医务工作者进行现场抢救,会严重错失抢救的最佳时机[3],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状况的重要体现,为此,把院前急救工作前置,使社区居民都学会自救、互救知识,参与率更高,采取的现场急救可以防止病情恶化、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后遗症[4],所以现场急救对于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5]。目前因社区居民普遍对急救知识缺乏、思想不重视等因素,导致院前抢救成功率不理想。2015年4月我中心对市区的三个社区(虹桥社区、百花社区、学田社区)的900名居民进行随C抽样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抽样法对南通市崇川区的虹桥社区、百花社区、学田社区三个社区的900名居民进行现场问卷答题调查,其中男499人(55.4%),女401人(44.6%),男女之比为1.24:1。年龄:12~17岁146人(16.2%),18~30岁352人(39.1%),31~50岁324人(38.0%),51岁以上78人(8.7%);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81人(31.2%);高中及相当学历者362人(40.2%);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257人(28.6%)。

1.2研究方法

问卷题目及格式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居民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能力及意愿(即当他人发生意外疾病及灾难时是否有意愿和能力进行一系列抢救行为[6,7])及居民对急救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对急救知识的态度和行为情况;我更喜欢何种急救知识普及方式、方法。通过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调查问卷汇总,结果分别见表1~5。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居民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

大多数被调查者能知道发生意外及疾病时需要求救120,甚至能正确拨打120电话,但有少数被调查者在有困难时坚持认为应求救于110。被调查者对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心肺复苏要领及保持气道通畅采取的措施掌握的比较少。见表1。

2.2常见灾害的正确处理情况统计

当发生灾害需要急救处理时,地震发生时的正确率为最高,其次为烧、烫伤及火灾逃生;煤气中毒及溺水处理正确率不是很高;对于颈椎病员的搬运及止血包扎等未能准确掌握,对毒蛇咬伤的正确处理率最低。见表2。

2.3被调查者对普及急救知识的态度和行为

被调查者对于开展急救知识教育兴趣不大,认为其是与医务人员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所占比例分别为28.6%、28.4%;此外居民对急救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见表3。

2.4帮助意愿及帮助能力调查

在帮助意愿及帮助能力调查中,可以看出,当他人发生意外伤害时,更多的人愿意帮助,苦于没有这个能力或操作不准确等,但愿意帮助他人现场急救或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拨打120等,其所占比例在90%以上。见表4。

2.5居民更喜欢何种急救知识普及方式、方法

调查显示希望得到专业人员讲解演示及实战演习的百分比分别为80.2%及85.0%,印发书刊58.2%,网络讲解及其他方法分别占39.1%及13.8%。可见由专业人员的现场讲解及演习是大多居民能够更好的接受的方法。见表5。

3讨论

随着社会现化化程度的加速发展,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加快,各种急、危、重症及意外事件增加,特别是道路交通事故。2011年,全国共接报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0812起,共造成62387人死亡[8],南通也不例外。交通事故的发生更加突出了“第一目击者”的作用,“第一目击者”先期急救处置,进行准确有效的自救、互救,可以减少伤残率及死亡率,为进一步的抢救赢得更多时间,因此急救要从现场开始。通过此次对南通市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掌握程度比较低,对急救知识的渴望程度比较高,没有系统的急救知识培训学习途径。从全国情况看公众参与的现场急救是国际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我国公民我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低于国际水平[9,10]。当疾病或者灾害发生后多被动的等待专业人员到来,亦或是缺少专业的急救技能,造成二次伤害。与国外相比,我国社区居民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普及率比较低,难以达到“第一目击者”应该发挥的实施救护的作用,以及指导家人,朋友,在更大范围内普及急救相关知识、技能等,起到传播载体的作用[11]。院前急救的质量好坏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大力开展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在社区中的普及。

在长期的急救工作中,社区是急危重症疾病的多发群体,对急救知识的需求显得更为具体且更为迫切,“第一目击者”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从我国现况可知,我国的抢救成功率较国外相对明显偏低,与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普及率低有关。从表1可知,当疾病或者意外事件发生时,98.7%的居民选择拨打120电话,87.3%的居民也能正确拨打120电话,但是知道急救知识或急救技能的只占45.7%,知道心肺复苏要领的仅13.8%,当发生心跳骤停时心肺复苏术是无可替代的急救术[12]。懂得开放气道方法的只有14.6%;而在发达国家局部地区,如美国的西雅图等,每个家庭就有一个可以完成自救、互救能力[13]。由表2可知,常见意外伤害正确处置率排前三位分别是地震(90.2%),烧、烫伤(80.1%),火灾逃生(75.4%);排后三位分别是搬动颈椎病员(45.8%),止血包扎(42.6%),毒蛇咬伤(27.3%)。2008年汶川地震震惊全国,各地人防部门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人们亦比较重视如何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行动;各地火灾事故频发,社区居民能更多的知道火灾逃生的方法。当患者发生交通事故或是坠落伤等意外事件时,因为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不能很好的掌握,搬动病员时很盲目,对颈椎受损的病员不能采取正确的搬动方法;止血包扎措施实施不到位,出血有动、静脉及毛细血管出血,大多数人只知道局部压迫覆盖毛巾等进行止血,对粗血管破裂、动脉血管破裂出血难以达到止血的目的;毒蛇咬伤因在城市发生人数相对较少,因而易被忽视,所以掌握比例不高。

表3可知,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不重视及被动参与者分别占42.1%及40.1%;没有兴趣及发生疾病及意外伤害时认为只是医务人员的事,分别占28.6%及28.4%;这可能主要与人们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缺乏全面有效的、系统的普及教育有关,认为医学抢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理论和实践都比较难以理解,如何让大家能够提高学习兴趣,运用通俗易懂的普及教育技巧也是培训部门在重点研究的课题。人们的帮助意愿和能力调查中,乐于帮助的包括主动拨打电话者占97.6%,愿意主动现场急救占90.1%,而认为自己有能力进行现场急救者占24.2%。乐于助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苦于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够,加上中国的法律不健全,生怕自己急救能力不能满足实际急救需求,不敢冒昧实施现场急救。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部门十分重视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进基层、进社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此次普及活动中来,并从被动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由表5可以看出,人们更喜欢实战演习及专业人员演示的培训,分别占85.0%及80.2%,以提高真实程度,提高兴趣,贴近现实,突出疾病及意外伤害离我们并不遥远,不需要更多的理论,操作简单实用。印发刊物及网络学习还是受到一部分人的欢迎,分别占58.2%及39.1%,这种方法互动性不足,立体感不强。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区居民接受急救知识及技能的能力,只有加大动手实践的培训,才能更好的提高公民的急救知识及技能的水平[14]。

总之,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在社区居民中还相当薄弱,当疾病及意外伤害发生感觉束手无策,只想着拨打120求救专业人员,没有认识到先期处置的重要性,甚至错失了最佳的抢救时机。在普及教育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重视,从政策层面加以规定,由主要急救部门组织急救人员有计划、有部署、有规划的进行社区及特种人员的培训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形式多样,现场教育培训演示,模拟实战演练,并利用媒体、网络、报刊等加大宣传力度来提高公众急救水平。相信通过不断的深入到基层进行培训,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15],虽然,我们也在进行各类人员的急救知识培训及普及,亦有明显的成绩,下一步对实施效果在社区及各个人群中进行统计调查。

[参考文献]

[1]刘舒畅,喻风雷.肋骨损伤院前首诊急救治疗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7(2):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3号,2010:22.

[3]鄢涛,王森,谭鸿,等.德阳市院前急救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8(12):1923-1925,2001.

[4]汪凤兰,文茂林,龚光梅,等.基层特殊人群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KPA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792-793.

[5]谢咏湘,胡彦磊,粟枫,等.急诊患者家属急救知识水平的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11):94-97.

[6]王海华,瞿炬,吕岳娟,等.萧山区不同行业居民急救意识及培训需求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0,10(7):910-911.

[7]李晓南,邵义舜,李小红,等.我国高校医疗机构院前急救的建立和动作模式[J].中国校医,2013,11(4):307-309.

[8]李红霞,冯占春.公众现场急救技能培训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1,24(1):45-47.

[9]郑进.公众现场急救知识培训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85-287.

[10]黄吕金,吴炜炜,詹敏,等.福建城乡居民院前急救的知信行现状调查研究[J].全科护理,2014,12(1A):1-3.

[11]李忠浩.中国心肺复苏医学的创立和进展[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1):4-5.

[12]RoppoloLP,WigsintonJG,PepePE.Revolvingbacktothebasicsin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J].MinerraAnestesiol,2009,75(5):198-199.

[13]房蔚霞,郑文静,卢月珍.急诊患者家属院外急救知识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6,21(3):64-66.

[14]张艳,张振香,刘腊梅,等.592名郑州市民现场急救知识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158-159.

外伤急救的技术范文

【关键词】急诊护理;护士素质;创伤急救

Thestatusofemergencydepartmentandtraumaemergencycarestrategy

GuiyunAi

【Abstract】Thispaperontheworkoftheemergencycareproblemsintheanalysisandextractionofthetraumafirst-aidmanagementstrategytodealwith.Thatwiththeadvancementofhealthcarereform,thedevelopmentofemergencymedicineandtertiarycarehospitalsinthemanagementofmoreandmoretohighlighttheseriousnessoftheproblemofemergencycarehasputforwardhigherrequirements.

【Keywords】emergencycare;nursingquality;traumaemergency

【中图分类号】R3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45-01

1引言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医院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而对护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工作,特别是急诊护理,更是风险中的风险。在急救医学和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为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将风险减至最低限度十分必要。

2我院急诊科护理现状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因受条件、管理机制等因素影响,我院急诊护理现状问题众多,与现代急诊护理要求相差甚远,现就主要情况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2.1人员少,护龄短,应急能力差,技术不过硬:我院急诊科除急诊功能外还兼注射室、输液室和观察室功能,工作量平均252人次/天。按卫生部有关规定,需配备26名护士,现有护士20名,工作5年内的护士12名,占60%,可见急诊护士数量明显偏少,低年资护士比例较高,护理队伍起点偏低。给急诊工作带来困难。

2.2护理操作风险:急诊医疗的对象是人,医疗护理过程中经常遇到不可抗力如采取紧急医学措施、患者体质特殊无法预料、无过错输血感染、违反操作规程、输液反应、过敏反应、患方延误诊疗等因素造成不良后果直接导致死亡或伤残且后果难以弥补修复。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喧哗紧张的工作环境,面对各种急救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而且急诊科是纠纷好发处,易受暴力威胁,护士往往难以安心工作。

2.3急诊科护士素质亟待提高:由于急诊病人流动性大的特殊性和病情急、病种多的复杂性,现代急诊护理管理要求甚高,急诊科护士必须具有较强的急诊护理业务能力,还必须具有现代医院急诊护理管理的理念和能力。急诊病人中危重患者抢救护理的组织、急救技术的正确应用、急救设备的安全使用与管理等都是急诊科护士的重要职责。目前急诊科护士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管理方法简单等,难以起到领军人的作用,严重影响了现代急诊护理工作的开展,使急诊护理工作滞后于医疗的发展。

2.4护理被动服务多见:根据调查,急诊科有明显的被动服务现象有求才应,只做职责范围的事。一部分护士因怕引起纠纷,一味地服从于医疗,一切遵医嘱办事,仅仅满足操作式工作;另有一部分护士认为做好做坏拿一样的工资,不必那么积极热情,对病人缺乏爱心。

2.5信任危机的风险。社会舆论与媒体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使医疗卫生行业中发生的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部分人的心理,在看病治疗中持有怀疑态度,不信任护理人员,个别人甚至故意制造纠纷,索取巨额赔偿金。

3关于急诊科创伤急救

严重创伤的诊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遵循边抢救、边诊断、边治疗的“三边”原则,把抢救伤员生命放在第一位,其次再考虑保全器官、肢体、功能、美容。在此阶段的一些基本检查,如X线、B超及心电图等尽量在抢救室床旁进行,同时完成一些诊断性操作[1],如腹腔穿刺(或灌洗)和胸腔穿刺,使患者尽快获得确定性治疗;严重创伤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要注意多发伤的救治。

争取短时间内完成有效抢救治疗,尽快进行确定性手术。如大出血、窒息、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及脑疝等,需立即手术,救命手术要简单有效,迅速结束,不求完美,只求救命。创伤急救包括非手术性治疗和手术性治疗,非手术性急救主要用于患者的复苏、创伤并发症的监测和救治,以及为手术治疗做准备等;而手术急救才是最关键和救命的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手术止血、修复或切除损伤的脏器、清除血肿和减压、骨折复位和内外固定等。

创伤救治的最终结果与多种因素有关。只有建立“自主型”的急诊外科,按照“院前急救-急诊科-急诊手术室-急诊病房或ICU的一体化模式”[2],在急诊科开展确定性的救命手术,才能从根源上防止复合伤患者互相推诿现象,才能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挽救生命;才能稳定急诊外科的人才队伍;才能真正做到急诊外科患者急救的“绿色通道”。

建立院前急救、急诊科、创伤病房和ICU病房一体化的创伤急救模式,可显著降低创伤患者的确诊时间、到急诊科至首次手术的时间,能显著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另外,能否及时发现和早期救治创伤后并发症,这是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的又一关键。所以,创伤急救必须注重创伤的每一个环节,才能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

4急诊科的应对策略

4.1要重视环节衔接:院前院内急救护理流程目前二级医院急诊科基本成立了内科、外科急救专业小组,但仍缺乏妇产科等专业小组,这使得遇到这类病人需院前急救时要另外通知妇产科医生,导致出现场的时间有所延长。院前与院内病人交接制度不规范没有交接记录单,交接内容简单,不但会延误抢救病人时间,也会造成急诊病人入院后重复检查,直接影响急救护理的整个过程。流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与另一个环节的衔接存在缺陷和衔接不紧密均会给抢救生命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不良后果。无论是急救护理流程中呼救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还是准备特殊抢救物品、出车、现场抢救,均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4.2把握好院前急救及时效: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是,以最快速度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来维持患者的生命,而院前急救中护理工作承担的职责是配合医生及其他救援人员迅速有序地进行现场救护,安全有效地进行途中转运监护,以达到稳定病情,减少伤残及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及时有效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快速急救、安全转运是院前急诊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重点是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协调地做好护理工作,规范的护理流程是其关键。

一般,伤后2-3小时为救治伤员的“黄金时间”,能否在“黄金时间”内进行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往往比伤情本身更影响生存率。“黄金时间”是创伤急救的关键干预阶段。新的黄“金时间”是严重创伤目前强调的新理念,不仅仅是指把重度创伤患者从院外转运至急诊科,更恰当的是指在手术室或ICU的创伤患者出现生理极限之前的一段时间,其最终目的是缩短创伤至手术切口时间或被送到ICU时间,实现“早期确定性救治”。

4.3建立护士长竞争上岗制和护士岗位培训制,提高急诊护士长的综合素质:护理部应该首先采用先进的选拔人才方法,即竞争上岗制来选择护士长,只有竞争才能真正选出不仅有真才实学还有护理技术的护理管理者。其次,要加强急诊护士长的培训,外派学习进修。同时,要求护士长加强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学习现代专业护理理论和技术,做到管理理念及时更新,及时掌握急诊护理新进展,并对专业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充分发挥自己在护理管理中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4.4加强人员合理利用及培训: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加强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急诊科护士专业和专科技能医院要谋生存,控制人员成为领导解决生存问题的一个办法,是造成人员长期不足的问题所在。但比院内其它科室工作量大、节奏快、紧张度高,护士仍处超负荷工作状态。因而护理部一般都安排较多精力充沛的低护龄护士在急诊科工作,致使急诊科人员低护龄化。

4.5提高护士能力:急诊科要求护士观察能力强、应变能力强、抢救配合技术能力强。医院急诊科危重病人相对略多,但上述能力的培训重视不够;实践机会相对少,需要经过多年临床的积累。有关资料还显示,低护龄护士的总体知识得分有显著差异性。提高护理操作的合理与准确性,紧急急救是挽救循环呼吸衰竭病人生命的关键所在,争分夺秒,有条不紊的采取开放气道、保持气道通畅,给予气道吸引,清除异物;人工呼吸及氧气治疗;给予胸外心脏等技术能力。

4.6完善急诊护理规范和制度:目前我国急诊科相关制度有《抢救制度》、《急诊仪器管理制度》等制度,但缺乏相关的规范和制度。通过研究证明,应建立急诊护理流程、规范、急救护理书写等相关制度,以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宗浩,主编。现代救援医学[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9.1

外伤急救的技术范文篇9

机动卫勤保障是作为军队医院的一项重要使命,多次较好地完成了重大军事活动的卫勤保障及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援任务,近年来,各级军队医院认真落实总部、军区关于机动卫勤分队建设各项规定,有力地促进了机动卫勤分队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军队军事斗争准备的形势要求和公众紧急医疗救助的越来越多需求,对军队医院应急医疗救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要求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力量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也暴露了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应急卫勤野战现场救治能力不足,应急医疗救治力急需加强

机动卫勤分队卫勤保障方案是医院战备工作的基础,各军队医院均建立了卫勤保障预案,是实施保障的主要依据。但各医院在卫勤编组方面主要为抽组形式,应急卫勤编组不确定,平时各医疗队员分散于各临床科室,人员间不熟悉,互相配合不默契,部分医院医疗队人员不固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抽组的各专业队员对在野战医疗队职能和任务不清楚,由于缺乏经常性、贴近实战的战备训练,医疗队人员使命感不强、职责不明、任务不清,导致在应急任务中不知道干什么、如何干,造成机动卫勤力量准备工作流于形式化。军队大医院专科分科细致,临床工作繁忙,各医疗队员专科能力很强,综合能力弱,战创伤的救治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专科医疗队员尤其是缺乏创伤救治的整体观念,多科会诊很难抓住创伤患者的主要矛盾,诊疗缺乏统一指挥,无完善的整体治疗计划。习惯于在医院环境工作,过于依赖于仪器设备监护下开展工作,不熟悉野战条件下如何开展现场救治,在离开医院现场环境不知该干什么、如何开展救护,各项应急环境下预案实用性不强,现代医学发展的装备保障方案的形式化,导致真正能形成的应急医疗战斗力不强,真正需要的应急医疗和理念更新不足,预案指导工作的作用弱化、可行性得不到有效验证,造成卫勤救治力亟需加强。

1.2战材储备急救设备和使用不兼容,野战适应能力差

医院在装备方面储备和使用脱节,战材物资储备是战时卫勤保障工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医院机动卫勤分队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并顺利实施战时卫勤保障的关键。一方面目前我军战材物资储备除战备训练外,均放置于战备器材仓库,尽管战备物资定期检查、维护及轮换更新,也存在落实不到位,因使用率低,医疗耗材过期造成浪费;另一方面战材物资储备医疗仪器和装备和平时医护人员临床经常使用的不相同,医护人员使用装备的不熟练,有的仪器装备尽管很新,在一旦战时投入使用时无法使用的情况,在实战中容易出现问题。

1.3创伤救治体系构建不完整、专业技术研究不足

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场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场环境越来越恶劣,伤员的伤情、伤类更加复杂,这都给医疗救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无论是在军事斗争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保障,创伤患者的救治是最突出的问题,创伤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严重创伤的病死率至今居高不下,对于包括严重创伤、多发伤在内的创伤急诊研究,由于学科分类日益专业化,国内外主要集中于某一系统或特定器官损伤,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初步的较为有效的,并结合于平战时的创伤急诊系统,而国内,仅在重庆、上海等城市成立了相关创伤急救系统,并有专业团队,在大多数军队医院也没有设立专业的创伤急救系统和创伤救治专业团队,来关注这一对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战时伤病员救治有重要意义的学科建设。军队医院的创伤救治体系还不健全,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医院创伤救治的模式也不尽相同,在野战环境中,经常出现的多专业、跨学科的损伤伤员,如复合伤、多发伤,对临时抽组的、习惯于在医院环境中开展工作的专科医生,可能出现办法不多的情况,因此,军队医院不仅应有肝胆外科、骨科等各专业外科专家队伍,而且应有掌握火器伤、冲击伤、放射与化学复合伤、烧伤、冻伤、挤压伤的现代救治技术的专家队伍,熟悉战创伤的急救、复苏、补液与营养、输血、麻醉等基本技术,熟悉现代海空战的战伤救治、伤员空运后送、高原等特殊环境下的战伤救治,而精通全身各部位的战伤、多发伤的救治是这支专家队伍的基础。只有加强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和战创伤野战救治能力的研究,才能适应要求,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机动卫勤分队的卫勤保障能力,目前机动卫勤分队的野战创伤救治能力和创伤救治专业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要求。

1.4卫勤分队的独立保障能力和意识还比较薄弱

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场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战争预警时间越来越短,节奏越来越快、战场环境越来越恶劣,伤员的伤情、伤类更加复杂,这都给实施卫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机动卫勤保障采用的现场救治技术设备沿用多年的陈旧技术,技术不能使用现代战争和紧急医疗救助的要求,医疗队的卫生装备笨重,便携性差,不适应遂行快速保障和野战救治的需要。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机动卫勤分队的卫勤保障能力。医疗队的机动运载工具和发电、照明、取暖、制(净)水装置装备笨重,便携性差,野外环境生存也是对卫勤队员的考验,会对队员的身体和心理均产生巨大压力,只有形成生活保障和独立生存能力后,才能满足快速形成卫勤保障和野战救治的能力,队员也存在自我生活保障训练意识不强,野外环境适应能力差,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机动卫勤分队的卫勤保障能力。

2发挥急诊医学专业优势,提高机动卫勤救治能力的策略

急诊医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急诊医学应是军事机动卫勤保障的核心战斗力生成的基地。一次大战普法战争的战场是现场急救的发源地,急诊医学是从战场上走来,应社会和军事医学的需求而产生。军队医院急诊医学科不应医院满足于对平时常见伤病的医护,真正牢固树立“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作为军事斗争卫勤思想准备。组织有关人员紧紧围绕应急准备来运筹谋划进行系统的专业技术训练,要主动强化战备观念,将紧急医疗保障为己任;主动强化责任使命意识,将临床岗位练兵密切结合;主动熟悉机动卫勤分队训练工作,以提高应急机动卫勤伤病救治能力为核心目标;主动参与军事演练和应付突发事件的卫勤保障,不断积累近似实战的保障经验;主动参与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配套措施,做好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卫生战备工作;主动提高战创伤外科手术、战地创伤综合救治及卫生防护等薄弱环节的技能,不仅能提高应急机动卫勤救治医疗技术水平,且打造出军队医院特色的急诊医学体系。

2.1首先建立急诊医学为基础的,“平战结合、平战转换”战备理念

军队医院的使命要求就是为“能打胜仗”提供可靠的医疗服务保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使命任务来运筹谋划,时刻做好军事斗争的思想准备,使大家深刻认识卫勤战备工作上存在的差距,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人员思想上首先进入应急状态,急诊医学工作者因平时工作的要求,造就了他们良好的应急意识和时刻准备的工作状态,军队医院对应急医疗加大精力投入,积极参与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和配套措施,通过优化组合和科学训练,不断熟悉战备设施和药材物资装备,急诊医学能对全面提高卫勤整体保障能力提供可靠的帮助。各种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依赖的对医疗服务体系是急诊医学专业,作为医学救援的核心,应是承担各种灾害事件医疗救援的主体,2003年的SARS、“5.12”地震、玉树地震,以及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这些事件使公众和各级管理部门认识到了紧急医疗的重要性。2011年3月1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急诊科主任和权威专家代表急诊医学界向卫生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发出了一份倡议书,提出急诊医学专业是承担各种灾害事件医疗救援的主体,以承担各种救援任务为己任。军队医院急诊医务人员更有勇于承担医学救援的勇气,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近似实战的紧急救助经验的同时,将卫勤训练与临床岗位练兵密切结合,积极参与军事演练和应付突发事件的卫勤保障,全面接受应对灾害的训练,做好随时应对的心理的、身体的和技术的准备。军队医院重视和发展急诊医学,可使“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理念拥有良好的人员基础和依托,使之成为军事斗争的突击战斗队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有素的应急医疗队,是军队机动卫勤力量最坚实的一个部分,可在用其之时发挥卓越的功效。

2.2建立以急诊医学科为基地,“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卫生战备人员储备基地

机动卫勤紧急医疗卫勤行动与医院内抢救不同,其特点要求是以最快的速度救援最多的人,因此最需要的人员不是某个专业的专家,而是多学科、跨专业的人员,急诊医学科正是具备了这一方面的素质和训练,急诊医学与其他医学专科不同,是以解决社会日常紧急医疗需要和严重伤病救治为目的的医学专科,其专业特点和工作特点决定了急诊医务人员具备在紧急时刻更能发挥其现场救治能力强的优势,此时更能体现急诊医学在军事医学中的价值,加强军队医院的急诊医学建设,形成“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卫生战备人员基础和依托。可以把急诊科打造成军事斗争的突击战斗队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有素的应急医疗队,使之成为培养机动卫勤紧急医疗的培训基地,军队医院急诊科医生应做好随时应对的准备训练,当需要的时候,急诊的医务人员是最可以信赖的。

2.3建立以急诊医学为基地,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卫生战备物资储备机制

战备物资储备应不能停留于整齐划一、漂亮好看,更重要的是在实战中战备物资储备好用,总部检查下发的战备物资要不仅是整齐整洁,更为重要的是要看这些物资要会用好用,各级军队医院战备方案、物资储备计划均以紧急医疗服务为核心,而这些物资均完全可以在急诊医学科平时可以得到良好的利用、保持良好的状态,一旦需紧急使用,设备均可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落实卫生战备物资储备机制“以战为主,平战两用,综合配套,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创建以急诊医学科为基地的物资储备,将一般性战备物资放置急诊医学科,制订卫勤力量抽组等方案时以急诊医学科为主体构建,突出人装结合训练。结合使命任务,管好用好战备物资,确保装备完好率、使用率和配套率,突出实案化勤务演练,可以保证人员与装备的较好结合,按纲施训,开展专项训练,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为确保“拉得动、展得开、救得下”做好了良好的人员和物资装备结合的战备基础。

2.4探索制定切实可行、平战结合的流程预案预案的生命在于应用,并且更加关注的是所制定

的各种预案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急诊医学专家向卫生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发出的倡议书号召急诊医学着手研究各种灾害的医疗救援需求和急救流程,为国家灾害医疗救援献计献策,而作为军队医院的急诊医学科应是先行者。急诊医学专业人员已经着手研究各种灾害的医疗救援需求和急救流程,为国家灾害医疗救援献计献策。军队急诊人应有自己所长,结合平战时不同要求,在立足现有、军民兼容、服务社会、保障部队”的指导原则下,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各项卫勤保障预案,并接受实战演习的检验,根本目标为提高实际卫勤保障能力和伤病救治能力,当需要的时候,急诊的医务人员是最可以信赖的,急诊医务人员提出的预案应是最实用的。

2.5重视创伤救治体系的建立,构建完整的急救医学体系,建立以急诊医学为基础的卫勤保障科研基地

创伤的救治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军事斗争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保障,创伤患者的救治是最突出的问题,加强多发伤的研究,构建完善的创伤急诊系统,对于解决平战时伤病员救治有重要意义。创伤急诊具有广泛性、长久性,决定了人类同创伤之间一场长期的不会停止的战斗,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支持下,以先进的理念构建完备的体系,充分应用现代科技的先进成果,并构建专业团队以应对挑战,建立完善、科学的创伤预防、诊断、救治体系,以便从根本上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在这一方面军队医院急诊外科应大有可为。军事卫勤保障能力的科研工作水平直接反映出保障能力发展水平,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为牵引,加大应急卫勤学术研究的投入,积极开展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科研,紧跟现代医学的科技发展成就,及时将现代医学科技进步,好的便携式的治疗手段,补充到卫勤战备方案中去,不断完善、更新平战结合、平战转换的对策预案,对持续提高机动卫勤建设的水平、机动卫勤分队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升薄弱的战场救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结语

外伤急救的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急救;护理人员;突发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整体系统。近年来,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不断发生,如:2003年SARS爆发流行、2008年汶川地震及日常生活中身边发生的车祸、窒息、溺水等事件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我院护理部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为标准,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急救知识,使护理人员在遇突发事件时能从容应对,减少伤残、挽救生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1筹备阶段

护理部拟定应急救治能力培训计划,培训时间6个月。

培训人员:全院护理人员:

1.1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共同商讨、确定培训计划,按内科、外科系列确定培训内容,制定急救流程。搜集资料制定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事件(灾害和灾难事故)应急预案、防范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应急预案、群体交通伤员抢救预案、集体食物中毒抢救预案。

1.2分工明确,高级职称护理人员根据个人学科特长分别负责专项培训内容。

1.3选派科室骨干护理人员外出学习先进急救技术。

1.4筹备急救物品、器械、模拟人。

1.5制作急救流程图,急救知识多媒体课件。

2培训内容

2.1急救知识培训

2.1.1急救原则:先复后固(先心肺复苏再固定骨折)、先止后包(先止血再包扎)、先重后轻、先救后送,先急后缓,先近后远、,要沉着、迅速判断病情,开展现场急救工作。

2.1.2现场施救的常规程序:认知事件、安全评估、病情判断、急救呼救、病情处理、维持平衡

2.1.3伤情判断与分类培训:伤情判断:气道是否通畅、呼吸道是否正常、循环情况、有无

2.1.4大出血、意识状态。

分类:一级优先:红色标识;二级优先:黄色标识;三级优先:绿色标识;四级优先:黑色标识。

2.2常用急救知识培训

常用急救药品剂量、作用及用途。病情观察要点、徒手心肺复苏、简易呼吸囊使用、气管插管的配合、心电监护、吸痰、吸氧、测中心静脉压等技术的培训。

2.3内科急救知识培训

咳血的急救、低血糖症急救、消化道出血急救法、急腹症急救、高血压危象的紧急处理、癔病急救法、癫痫急救法、脑出血急救法、心绞痛、心肺复苏等。

2.4外科急救知识培训

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是外伤救护的四项基本技术。先止血后包扎,再固定后搬运。跌倒损伤处理、烧烫伤处理、迅速止血、紧急包扎、骨折救护、搬运、溺水急救、中暑急救、眼异物处理、咽喉异物处理等。

2.5器械使用培训

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电动吸引器、微泵、除颤仪使用、血糖仪的使用方法进行培训,及紧急状态下制作简易辅助工具方法。

2.6消毒隔离培训

消毒剂种类、浓度、使用方法,个人防护技术、消毒程序,消毒方法选择。

2.7心理疏导培训

护理人员遇突发公共事件时不但要承担急救、护理任务,在需要时、必要时还要承担心理疏导工作,所以护理人员还有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认知疏导、情感疏导、、社会环境疏导。

2.8组织能力培训

护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时应沉着冷静、积极应对控制混乱局面。组织人员进行急救自救。镇定有序的指挥:一旦灾祸突然降临,不要惊慌失措,如果现场人员较多,要一面马上分派人员迅速呼叫医务人员前来现场,一面对伤病员进行必要的处理,合理组织分流运送。

3.培训形式

急救知识讲座:护理部合理安排学习程序,每项学习内容重复学习两次,避免因值班等原因错过学习。

操作示范:设操作室,备模拟人、急救物品。每项操作专人负责示范、指导,医院护理人员随时学习。

模拟急救:个人急救模拟、配合急救模拟:设置急救情景:骨折、猝死、溺水等,按急救流程个人急救或多人配合施救。

4考核

4.1口试

护理部人员及院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在工作时间下科室随机提问急救知识,及时给与指导。

4.1笔试

理论考试,考核急救原则、急救知识、设置病例考核病例分析、急救程序。

4.2操作考核

逐项考核操作项目,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吸氧、吸痰、止血、包扎等。

4.3应急能力考核

抽签决定模拟急救项目进行个人模拟急救考核。抽签决定模拟急救项目及人员进行配合模拟急救考核。

5完善补充

5.1根据考核情况组织科室相互学习专科急救知识、器械使用。

5.2重视个体差异,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6结果

6.1护理部与高职称护理人员占全院护理人员11%,成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委员会,各司其职,防患于未然。通过组织筹备阶段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协调能力。

6.263%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急救知识,能独立应对突发事件,遇突发事件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可按上级部署组织、指导完成急救工作。

6.324%护理人员掌握急救知识、技术操作。

6.4根据考核结果选思想觉悟高、业务强、心理素质好护理人员成立预备救援小组。

7讨论

7.1重视个体差异

由于护士存在年龄、学历、个人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对同一项活动的掌握有快、慢及优、劣之分。所以,在培训中我们要重视个体差异,根据每个人的的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7.2在考核中发现问题

建立考核制度可帮助我们了解护士对急救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也能帮助我们调整培训的内容和重点,同时也起到督促护士加强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正国.现代创伤学研究的某些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1995,11:262-165.

外伤急救的技术范文篇11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创伤发生率逐年增高,已成为我国人群最常见死亡原因之一,在45岁以下人群死因中居首位。当前,道路交通伤和高处坠落伤等高能量致伤因素是创伤主要致伤原因,导致多发伤和创伤危重症发生率高,增加了创伤救治难度,以致多发伤和创伤危重症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1-2]。

创伤不仅严重影响我国居民身心健康,而且社会负担极其严重,成为我国重要的卫生和社会问题,每年造成的直接医疗费就达650亿人民币,而随之的康复及早死、残疾或功能丧失更是消耗着巨额的费用,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我国创伤医疗救治特点、现状

(1)严重创伤患者有三个死亡高峰第一个死亡高峰于伤后数分钟,约占死亡人数的50%,这部分患者在现有医疗技术条件下难以救治;第二个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1~3h,约占死亡人数的30%,大多数死于创伤失血性休克,如抢救及时,可免于死亡;第三个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数天或数周,约占死亡人数的20%,死亡原因主要是创伤后脓毒症和感染,其发生原因主要是低氧血症和脓毒症等严重病理生理紊乱未得到及时纠正。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创伤发生后1h内患者若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救治,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创伤患者的早期死亡,也能明显降低创伤后脓毒症和感染发生率,将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反之,病死率将大大提高。因而创伤发生后第1小时又被称为“黄金1小时”[3-4]。

(2)严重创伤的临床特点要求创伤救治的及时性目前国内大多数地区城市,尤其是边远及农村、山区、矿区等的创伤医疗急救时间长,难度大,以致严重影响救治的质量。有些地区不同程度存在急救网络划分不够合理,急救到达时间长,院前和院内急救的衔接环节断链等问题。另外,不同系统的各种救治体系和网络之间不能衔接,造成救治脱节和资源浪费。

(3)创伤救治的整体性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与整合:即综合权衡各系统损伤的救治,提升效率和减少误诊和漏诊。创伤救治涉及院前急救与生命支持、急诊医学、危重症监护和外科各亚专科(创伤外科、普通外科、骨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等)等多学科和部门。由于创伤救治对于时效性和整体性的要求远远超过其他非急诊患者,尤其需要在短时间内高效整合院前急救体系、急诊室、重症监护室、手术室和外科各亚专科医师协同工作,需要迅速调动大量资源。因此,一个良好的急救体系是由快速的院前急救(含现场急救)和统一的院内急救两部分组成。尤其是在重大灾难面前,现场急救显得格外重要。因此,严重创伤的临床特点要求创伤救治的整体性与时效性,即综合权衡各系统损伤的救治,缩短院前和院内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提高救治效率。而现阶段,院前与院内常常没有关联,各自为政;120独立设点而不在医院设点设站(而医院也不是按人口分布来布局);大多数院前急救资料缺失;严重创伤,尤其是多发伤在院内也因多学科会诊、转科或伤病救治的矛盾而丧失了最佳时机。

3建立区域性分级创伤中心,提升创伤救治水平

传统的创伤救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整合创伤救治所需的各种资源,建立综合性创伤中心,打造创伤专业化救治团队,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室复苏与救治、急诊手术、术后复苏和监护治疗、二期确定性手术治疗以及后期康复治疗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展创伤一体化综合救治,有利于提高效率,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5-9]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创伤医学在国内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相比其他传统外科学科,存在发展时间短(以笔者所在医院为例,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创伤一体化综合救治的医院之一,成立创伤外科专科也仅仅22年);专业定位不清;专业人才培养不规范;专业队伍不稳定;创伤ICU建设滞后等等问题。

目前国内许多医院成立了创伤中心,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庆市急救中心等等,具备有固定的专业创伤外科医师,能开展常规的创伤急救手术和创伤后危重症的治疗,显著提高和改善了严重创伤患者的预后。而这样的中心建设对医生、对医院的要求较高,很难在全国大范围展开普及。

当前,随着创伤发病率的逐年增加,创伤救治在各地市县乡镇医院外科日常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日常工作多由骨科医生或神经外科医生承担,缺乏统一、规范的学科建设标准和医生培训制度,对创伤患者的治疗沿袭会诊制,分科治疗,其弊病在上文已述及;同时,未建立创伤患者分级救治制度,不同级别医院创伤诊治范围不明确,不同级别医院就创伤患者的转诊未形成制度,往往建立在医生个人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或由家属自行决择,致使常常丧失最佳抢救时机,影响了创伤救治效果的提高。

目前,在我国区域性创伤中心分级救治尚未建立,专业化创伤救治中心未普及和完善,不能根据患者伤情进行及时的急救和合理的分流。而上述两者间的矛盾给我们提出了问题,如何在目前有限的医疗资源下,合理安排,提高创伤救治率。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7,10-11],区域性创伤中心分级建设不失为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

借鉴美国创伤中心分级制度,并结合我国人口分布和医疗资源的具体情况,可以建立三级创伤中心,并对各级创伤中心的职责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作出制度性的规定。

(1)以创伤救治工作开展较好的三甲医院为依托,建立一级创伤中心。一级创伤中心应为创伤患者提供最高水平的救治,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急诊复苏(包括心肺复苏、抗休克、气道管理),能在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所需的外科学各专科诊疗(包括神经外科、矫形外科、普通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等),拥有设备完善的重症监护室;接受下级医院转诊患者;为下级创伤中心提供咨询、会诊、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开展创伤救治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能承担创伤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在所在地区开展卫生宣教。能对下级创伤中心进行评估和准入许可。

(2)以创伤救治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市级医院为依托,建立二级创伤中心。二级创伤中心应能开展创伤基本和高级生命支持,急诊复苏(包括心肺复苏、抗休克、气道管理),能在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所需的外科学各专科诊疗(包括神经外科、矫形外科、普通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等),拥有重症监护室;为三级创伤中心提供咨询、会诊和技术指导。二级创伤中心应与一级创伤中心建立制度化联系,就人员培训、转诊患者等达成协议。

(3)以县级医院和部分技术力量较强、创伤救治工作开展较好的乡镇医院为依托,建立三级创伤中心。三级创伤中心至少应能提供抢救生命所需的必要救治,如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气道管理、急救复苏、普通外科治疗和基本重症监护治疗等。与一级或二级创伤中心建立制度化的固定联系,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将患者转诊至一级或二级创伤中心。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在每个乡镇建立三级创伤中心,目标是使创伤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必要的基本救治和生命支持治疗。

同时,为了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并不是每一个医院都必须要建立创伤中心,通常100万至200万人口可以建立一个一级创伤中心,100万以下人口可以建立一个二级创伤中心,各个医院应该具备三级创伤中心的救治能力。

120等院前急救与创伤中心同为创伤救治体系的组成部分,应在创伤中心设置站点,其职责不应仅仅是转运患者,应在人员培训、患者病情评估等方面与各创伤中心建立制度化工作联系,定期就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提出改进措施,使院前急救与院内创伤救治衔接得更加紧密。

国内外大量临床实践经验都表明,完善的创伤救治体系能显著提高救治效率,改善患者预后。在德国,自1969年开始建立完善的创伤急救体系以来,交通事故病死数从1970年的20000例以上降至2011年的4000例,而且随着一个现代急救系统的建立,公民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由于创伤造成的人员生命损失和社会经济损失已居各种疾病之首,在我国创伤救治还是一个年轻的新兴学科,创伤急救体系还不完善,各地发展模式和水平有很大差异,也并不是每一个医院都需要去建立创伤中心;因此,在政府医疗体系建设和学会工作中,需统筹规划和推动建立区域性创伤中心,避免走弯路,节约医疗资源,以提高创伤救治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正国.多发伤的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1-3.

[2]王正国.创伤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0,5(3):185.

[3]白祥军.重视多发伤的临床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08,24(2):86-87.

[4]杨帆,白祥军,唐朝晖,等.4519例多发性创伤院内救治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29(4):471-477.

[5]DuBoseJJ,BrowderT,InabaK,etal.Effectoftraumacenterdesignationonoutcomeinpatientswithseveretraumaticbraininjury[J].ArchSurg,2008,143(12):1213-1217.

[6]ScarboroughK,SloneDS,UribeP,etal.Reducedmortalityatacommunityhospitaltraumacenter:theimpactofchangingtraumaleveldesignationFromⅡtoⅠ[J].ArchSurg,2008,143(1):22-27.

[7]TrunkeyDD.HistoryanddevelopmentoftraumacareintheUnitedStates[J].ClinOrthopRalatRes,2000,374(1):36-46.

[8],白祥军.严重多发伤分级与分科救治模式的预后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5(9):801-804.

[9]白祥军,裘法祖.建立创伤外科专科,提高多发伤救治水平[J].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2):709-710.

[10]LeppaniemiA.TraumasysteminEurope[J].CurrOpinCritCare,2005,11(6):576-579.

外伤急救的技术范文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我卫训队奉命开赴都江堰和太平寺开设野战兵站,担负抗震救灾任务。经过这次抗震救灾,我们对卫生员训练队的教学工作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现将获得的几点启示总结如下。

1加强战(现)场急救课目训练

无论是战争还是非战争卫勤保障,战(现)场急救是必不可少的救治环节,而且对生命延续救治至关重要。首先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通气五大救治技术[1]。特别是止血、通气救治技术对现场生命紧急救治尤为重要。当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短时间内造成大量出血、骨折、呼吸道阻塞等类型的伤员,正确的现场紧急救护处置,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与伤残率。其次是自救互救技术。当自然灾害发生后,在外援救治力量未到达灾区时,灾区的救治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实施自救互救。据文献报道,自救互救对降低伤残率、死亡率有明显作用。美军首脑机关不是将自救互救训练看作是一般的急救措施,而是将其视为一项战略性任务认真推行实施,并将其法制化[2]。在这次大地震中,虽然道路坍塌、桥梁损毁,救援力量进入灾区受阻,但震区县、乡(镇)政府组织的自救互救,在第一时间内发挥了重要作用,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大大降低了死亡率。但由于灾区内医疗救治机构受损严重,在我院医疗队救治的重伤员中伤残率高达61%。再次是心肺复苏和抗休克技术。主要是对心跳、呼吸骤停伤员,通过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建立静脉通道、抗感染等措施最大可能地挽救伤员生命,提高现场急救质量。在我院医疗队收治的伤员中,建立静脉通道的达到89%,抗感染率达到97.8%,经心肺复苏的伤员达到1.2%,抢救成功率达98%。

2加强战(现)场卫生防疫课目训练

卫生防疫不但对战争卫勤保障至关重要,而且对非战争卫勤保障更为重要。大灾后如果不进行彻底的卫生防疫工作,就会爆发疫情。因此,大灾之后卫生防疫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卫生防疫方面对大量人畜尸体进行现场处理是重点。主要是如何选择尸体焚烧的地点、方法以及骨灰的处理;尸体掩埋时地点、深度的选择;灾区人员的个人卫生防护等。其次是对灾区如何进行有效的消、杀、灭工作。主要是采取何种药物、何种方法、何种技术装备等,进行大面积的现场消毒处理。在这次大地震卫生防疫方面,我军动用了卫生防疫车、电动喷雾机等消、杀、灭卫生装备,投入大量卫生防疫药品。再次是对灾区水源的消毒与净化。水是生命之源,大灾后水源大多被污染,如何对水源进行消毒与净化,关系到灾后有无疫情的发生与流行。在大地震后,军队采用先进的检水检毒箱等野战卫生防疫装备,对饮用水源进行了有效的检验、消毒、净化,未发生因水源污染而造成传染病的爆发与流行。

3加强特殊条件下战(现)场急救课目训练

不论是战争还是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难以确定。为做到卫生员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进行有效的战(现)场急救,平时在教学训练中,应加强对高寒山地,热带丛林,核、化、生等特殊条件下的战(现)场急救训练,以便卫生员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对伤员实施有针对性的战(现)场急救。在新版卫生员教材中,明显加强了山岳丛林及热带地区、高寒及寒冷地区、高原及戈壁沙漠地区、湿热环境下战(现)场急救训练力度。从这次汶川大地震非军事行动看,非常有必要,很有前瞻性。

4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现场急救研究

非战争条件下的现场急救与战争条件下的现场急救有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较大不同。不同的灾害现场急救的措施、方法、特点存在着差异。因此,只有加强对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进行现场急救研究,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一是加强不同自然灾害条件下的现场急救的特点、措施的研究,使现场急救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二是加强灾害条件下的现场急救卫生装备研究,使用有效的现场急救卫生装备,使其现场救治更加快速高效。三是加强现场急救心理干预研究。以便卫生员在现场急救的同时,对伤员实施心理干预,及时及早消除伤员的心理恐惧、焦虑、疲劳等精神障碍,提高现场急救质量。四是加强大地震,水灾,雪灾,核、化、生等不同灾害条件下的现场急救技术预案研究。主要是不同灾害条件下现场急救技术的操作步骤,大量伤员的现场分类,伤员的前接与后送等问题,进行现场急救技术规范,以便当灾害发生时,使现场急救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3],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卫生员现场急救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成平.卫生员训练教材.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459.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商业计划书中的盈利模式范例(12篇)

    - 阅0

    商业计划书中的盈利模式范文篇12012年12月25日,国美宣布了公司未来三年(2013-2015年)的战略规划和新品牌。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国美品牌由原来的“国美电器”简化为“国美”。两.....

    智慧农业盈利模式分析范例(12篇)

    - 阅0

    智慧农业盈利模式分析范文篇12.乳化剂对改性乳化沥青性能影响及机理研究肖晶晶,郑南翔,宋哲玉,XIAOJing-jing,ZHENGNan-xiang,SONGZhe-yu3.混凝土梁裂纹扩展的内聚区模型数值模.....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