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算机行业的认识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对计算机行业的认识范文篇1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差异性;专业结合

0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针对大学非计算机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素养,为将来使用计算机解决各自的专业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1认识误区对教学的影响

首先,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长期以来主要讲授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基础知识。随着我国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的不断普及,计算机基本操作对大学生来说应该非常容易,因此,某些学校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其次,很多人认为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只适用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只需要学会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基础知识,能够使用计算机就可以了。

这些片面认识反映在教学方面就是各高校普遍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压缩,甚至有些院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已经将大学计算机基础取消;反映在学生方面就是普遍轻视这门课程,认为该课程非常简单,甚至认为自己计算机操作什么都会,根本不用上这门课程。

实际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素养,为以后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相关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础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更多地融入其他学科和专业中,为学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如果没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做基础,想要游刃有余地使用计算机解决很多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就是简单地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这样的错误认识需要足够重视,并积极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努力消除这些片面认识对教学的影响。

1.2学生“差异性”对教学的影响

虽然目前我国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不断普及,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水平区域性差别较大,因此,大一的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一些来自发展较好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甚至有的学过程序设计语言;还有一些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没上过计算机相关课程,有的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

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给教学的组织带来困难。若实施统一授课,将势必出现一部分同学“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同学“吃不了”的现象。针对这一难题,教师要更好地组织教学,开展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

1.3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薄弱

目前,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为专业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然而,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专业研究方法等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不同专业对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虽然我们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对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对所有的专业采用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也是不可取的。

事实上,目前国内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有两个趋势,一是计算机基础理论引入非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二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要与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这就要求非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既要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又要注意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技术需求的差异性,应该结合专业,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然而,目前大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采用所有专业学的方式,重点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掌握,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较少,这导致学生抱怨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学了也与专业学习和工作没有关系。

1.4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目前,中小学阶段的计算机课程大多只涉及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相关内容,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对大一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学生普遍感觉讲授内容枯燥、抽象、难懂、课堂气氛沉闷,而且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学完感觉没用,学习积极性不高。

1.5教师教育经历和考核机制对教学的影响

目前,大学中的教师大多没有受到过专业的教育理论培养,没有认真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应必备的知识,所以大多存在教学艺术和技巧不够深厚的缺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难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承担计算机基础教学T作的教师大都长时间、超负荷地进行教学,无暇顾及教学钻研,二是与目前大学的考核机制普遍“重科研、轻教学”有关,有时一些教师虽然承担了大量教学工作量,但由于科研较差而导致考核不合格,对基础课授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造成较大影响。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进策略

2.1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意义,克服片面认识的影响

首先,在第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一定要突出课程对今后工作、学习的意义,要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精选与专业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实例,比如对于机械、材料、冶金专业的学生,通过冷弯成型软件的演示,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计算机技术在设备生产制造中的巨大作用,使学生能够感觉到计算机技术对专业领域的巨大促进作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课程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自发地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意义,从心理上重视这门课程,端正学习态度。其次,对于一些教务管理人员对课程的片面认识,一定要让他们意识到该课程的学习对学生今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纠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就是计算机基本操作,以及Word、Excel等软件的扫盲”这样的观念。学校可以建议教学管理人员多参加计算机基础教指委的会议,邀请他们到该课程国家精品课程院校参观交流,通过各种方式,努力争取学校对课程的重视。

2.2开展“分层次分类”教学,克服“差异性”影响,紧密结合专业组织教学

首先要了解大一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学校应对刚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一次摸底考试,考试采用上机形式,内容应包括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并最终根据学生计算机知识掌握的程度,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分别开设普通班和提高班,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

对于普通班的学生,要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指导,教学主要目的是帮助他们尽快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Word、Excel、PPT等基本软件应用。

对于提高班的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按专业开展“分类”教学。首先要组织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线教师积极和各学院专业授课老师交流,每个老师和自己所讲授的学生专业形成对应关系,明确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需求。授课内容在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同时,要选择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比如对于工设艺设类专业,可以设置Photoshop、3D设计等图形图像处理应用软件内容;对于人文语言类专业,可设置Dreamweaver网页设计类内容;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可以设置Protel等电子设计软件内容。

2.3从多方面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人手,针对学生普遍认为的教学内容抽象难懂的问题,学校应立足于学生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以“广度优先”为原则,降低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层次过深、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的学习要求,避免学生因为听不懂而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比如在计算机网络部分的教学中,内容设置以基本概念的掌握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常见网络传输介质、IP地址、常用网络交换设备、常用网络接入方式和常见网络应用,如www、FTP、Email等,避免对TCP/IP协议、子网分配、网关配置等较难理解的内容的深入讲解。

此外,从教学方法人手,教师应熟悉多种教学技能,能够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课堂讨论和提问等教学方法使课堂变得紧张有序、丰富多彩,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例如,在讲授二进制时,采用和二进制紧密相关的通过多张数字表猜数字的游戏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Word操作练习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确定练习主题,比如我的家乡、我的大学生活等,要求使用多种文字格式设置、段落格式设置、图片和艺术字设置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人手,投入时间和精力接触学生、了解学生,营造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重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曾说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教学进行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又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能够用亲切平等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进程的各个环节和谐互动,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加强教师自身理论素养的提高,发扬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为了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养不足的缺陷,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教育理论的培训,积极参加高教社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等培训活动;积极参加计算机基础教指委组织的教学交流论坛,开展对外教学交流,在校内开展集中备课,相互听课等,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水平。

在大学当前考核“重科研”的大环境下,学校应当努力争取在考核机制上向基础课授课教师倾斜。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保证教学工作的投入时间,努力以积极热情的态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3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在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同时和专业相结合,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程的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式方法如何改进等方面仍值得进一步探讨,这些工作有待教育工作者的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

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17.

对计算机行业的认识范文篇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网络;安全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发展的今天,会计电算化在社会经济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会计改革已迈出了稳健、有序的步伐,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由于会计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其在观念、理论、方法等方面均应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互联网的出现,是全球IT领域继PC机后的第二次产业浪潮,它带来了IT产业以及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它对学校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深远的。首先,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网络时代的商业方式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形式;其次,学校管理信息大都以电子方式运行,实现数字化管理;第三,网上学校、网际学校、虚拟学校等新的学校系统开始出现,新的经济形态如直接经济、网络经济等逐步形成。财务会计系统是经济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互联网的“傻瓜”化应用,使得财务会计系统的环境和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电大作为成人高等教育学校,也同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简称,就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因此,在会计电算化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会计电算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1.1电算化软件升级后,高版本软件不兼容性问题。录入或采集数据后,生成的表格数据出错,致使会计信息数据技术性失真。这些失真的会计信息数据向下顺延,最终生成更为失真的数据信息。如果学校决策层使用了这些数据信息,那么学校的宏观决策失误便在所难免。

1.2操作系统不稳定问题。系统软件“翻脸”,直接造成会计应用程序数据丢失。在现实工作中,会计人员正在录入数据或执行某一项执令后,计算机突然出现“黑屏”或带有一系列英文字符的“蓝屏”,按回车键或其他键,“蓝屏”依然不走,最后,只好实施“热启动”结束任务。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都以会计数据丢失甚至应用程序损坏为代价。

1.3面临的安全性风险问题。网络会计实现了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但同时也将自身暴露于风险之中,这些风险主要来自泄密和网上黑客的攻击等。主要表现在:系统密码被非法窃取、盗用,致使学校银行存款账户资金被转移;网络传输中,单位结算资金面临安全风险;计算机病毒侵袭造成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会计电算化系统遭受到舞弊行为而造成学校严重损失。

2基层电大会计电算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认识问题。多数基层电大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学校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学校决策及管理服务。同时,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更不用说建立学校内部局域网以及注册自己的网站,不能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来提高学校运作效率。这种认识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十分不利。

2.2财会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欠缺问题。一般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理论仅能满足手工会计核算,而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一般会计人员业务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在使用微机处理业务的过程中,由于他们大多除了会开机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微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一旦微机出现故障或与平常见到的界面不同时,就束手无策,即使厂家在安装会计软件时都作了系统的培训,但仍有一些会计人员入门还是很慢,而且在上机时经常出现误操作,一旦出错,可能就会使自己很长时间的工作成果付诸东流,使系统数据丢失,严重的导致系统崩溃。其主要原因是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个问题已成为学校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

2.3常见技术性问题。在业务操作的关键时刻,计算机突然“待机”、“死机”,致使会计业务难以按部就班进行。如在数据录入操作中,操作员尚未对录入数据确认存盘,计算机却突然“死机”;在对数据采集时,系统却以“待机”为由长时间的“磨蹭”。更严重的是,操作员当前根本没有执行任何违规操作,而计算机却突然提示“执行了非法操作,即将关闭”等信息,使辛辛苦苦的劳动一瞬间化为乌有。作为高科技通病,无疑此现象直接影响到会计电算化核算的质量和效率,已经构成现代会计工作的障碍。

3解决会计电算化问题的对策建议

对计算机行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化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是世界工程教育大国,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工程技术人才势在必行。如何结合院校自身发展特点,培养出符合国际标准、满足社会需求、具有人才市场竞争优势的IT类毕业生呢?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我国IT类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借鉴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专业建设具体实践,通过全面开展专业认证建设工作,可以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关注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接轨,并可以有效促进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1]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践经验,结合本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特点,研究该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的人才培养改革问题。

二、问题描述

我院计算机专业创办时间不长,要通过专业认证还需不断探索实践、发展壮大。这主要因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与传统的本科教育评估不同,只有扎实进行工程教育专业建设才能顺利通过专业认证。[2]目前,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设置问题

专业认证要求培养目标准确合理,毕业要求具有足够的分辨率,并能够完整支撑培养目标,同时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分解并合理承载各项毕业要求,三者须保持一致。[2]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设置上还需完善。

(二)质量保障问题

专业认证要求应具备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评估机制。[2]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有: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试成绩,不够重视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评估体系指标领域过窄,缺乏具有特色的评价指标,且由于评估的复杂性,通常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分析计算所占比重较小;在现有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中,基本没有行业参与人。

(三)持续改进问题

由于技术产业不断变化,专业必须具有不断改进的能力。[2]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培养方案制订及修订过程中主观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缺乏来自企业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导致决策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以上分析了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通过对比该专业国内外专业认证标准,我们找出了专业认证存在的问题及差距。为保证该专业顺利通过专业认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竞争力,必须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机制和保障体系。本文主要探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问题。

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明确专业定位

在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前,必须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专业实际情况,明确专业定位。根据我院生源与师资的实际情况,确定本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3]

(二)合理制定培养方案

确定专业定位后,需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然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调整课程体系等。

(三)培养目标

专业认证首先要关注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准确合理。[4]本院计算机专业制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具有计算机软件设计、网络设计、移动终端程序设计及开发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面向计算机应用领域,从事计算机软件设计、开发、维护以及网络部署、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技能型工程技术人才。

(四)毕业要求

专业认证主要关注毕业要求是否具有足够的分辨率支撑培养目标。因此,毕业要求必须具体定义毕业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知识和能力。不同的培养目标应该对应不同的毕业要求。根据专业认证标准中规定的关于学生毕业要求的十条准则,结合上述培养目标,确定本院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要求如下。

1.素质要求

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1)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祖国,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的品质及良好的思想品德,遵纪守法,严谨务实,具有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2)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交流和沟通能力。(3)专业素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务实的工作作风。(4)身心素质: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基本技能,心理健康,积极向上。

2.能力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查阅文献、获得信息,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科技动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能力。(2)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工具的能力;具有选择和使用开发工具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素质和软件分析、设计、构造、测试、维护的能力。(3)组织合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4)创新能力:在基础研发、工程设计和实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知识要求

(1)工具性知识:具有外语、文献检索、科技写作的能力。(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基本的人文知识、政治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艺术、军事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素养。(3)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等。(4)专业知识:具有基于Java或C进行软件开发的相关知识,具有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的相关知识等。

(五)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是承载各项毕业要求、实现培养目标的主体。因此,课程体系必须从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具体毕业要求以及本专业发展的特色和学生自身情况以及师资队伍优势进行设置。针对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及上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经过大量的教学研讨,将毕业要求全部分解到课程中,以保证毕业要求全面落实,为此构建了如下课程体系。[5][6]

1.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通识教育课,其中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分方向进行选修,例如Java、数据库应用、网络规划、软件测试等方向。

2.实践教学

专业认证特别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设计了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些实践教学环节既立足于课程,又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由基础到专业层层深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实践的机会,还可以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说明:(1)课程内实践主要针对课程知识点设置,以提高学生接受和使用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2)课程设计与综合实训则综合一门或几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的技能,并加强团队合作精神。(3)校企合作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取向顶岗实习根据学生选修课程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行业生产过程、技术应用和发展前景;校企合作项目实战实习进行真实项目开发或模拟演练,这有助于学生尽早进入工作状态。(4)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需综合应用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学院制定了详尽的毕业设计规范。

(六)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

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完整支撑毕业要求,本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与毕业要求中的素质要求、能力要求以及知识要求能完整对接。

四、结论

通过专业认证困难重重,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必须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质量保障体系,这样才能保证顺利通过专业认证。本文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本院计算机专业实际发展情况,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描述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思路、策略及具体内容。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认证的基础,但距离专业认证标准尚存较大距离。我们希望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不断规范人才培养过程,从而培养出具有更高竞争力、符合国际标准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玲玲,赵学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81-184.

[2]高小鹏,吕卫锋,马殿富,等.工程教育认证提升专业建设水平[J].计算机教育,2013(20):18-23.

[3]夏欣,徐焕良,任守纲.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1(6):50-54.

[4]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指南[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741945/eae009581b6bd9eb5c.html.2013-09-10.

[5]刘静,郭银章,阎临霞,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计算机教育,2011(13):63-66.

对计算机行业的认识范文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层次性

1应用型本科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目前有些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不区分文理生的。文科生在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时应与理工科学生有所区别,不能使用同样的教材、教学理念、思路、定位,要体现传统继承性,独特性和差异性。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重视不够。在思想上有些人认为应用型本科文科学生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平时在计算机教学中对他们就要求不高,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就够了,如只要求上网会搜索信息、能进行简单的排版等,而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的Word高级排版、Excel的高级数据处理不做要求。在将来社会经济发展中,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文科生还要根据自己所学专业选修不同的计算机课程,在工作中就可以得心应手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速度和质量。有些文科生也有错误的认识,觉着大学计算机基础不是自己的专业基础课,学好学不好无所谓,意识不到将来计算机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一个工具,就像大家都要学会开车一样。(2)学时少。进入90年代,各本科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但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科生开设其他的计算机课程比较少,这样应用型本科文科生一般只能学习一个学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最多60个学时,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48学时,况且理论只有16学时。学生觉着理论学时太少,不能满足本科生的需求,作为一个应用型本科文科的学生,要想学好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是有困难的,所学计算机知识在工作中根本不够用,和实际的要求相差甚远。(3)设置合理性差。文科生理科方面的基础相对较差,要因材施教,应用型本科所使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要分文科与理工科教材,文科使用的教材内容要翔实、浅显易懂、图文并茂,偏向应用操作,这样才能让文科生容易学会。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文科专业开设相关的其他计算机课程。应用型本科文科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根据学生有无基础分层次上课,有些专业根据需要在后续还要选择其他的计算机课程,使部分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不至于缺乏连续性,最终达到分层次上课。

2提高应用型本科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针对应用型本科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出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方法和措施。

2.1要重视应用型本科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应用型本科文科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大家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与维护,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发展更新换代快,要及时更新设备,再一个就是学生实习用的计算机利用率高,系统经常出问题,键盘鼠标经常不灵,实验管理人员维护要及时。(2)学校要加强机房管理,因为有些学校机房虽然很多,但是这些机房分别属于不同的院部,管理起来比较困难,不能达到资源共享,有些资源利用率低下。所以,学校要制定合理的政策,统一调配全校机房,计算机设备淘汰比较快,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对于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老师来说,必须改变旧观念,旧思想。目前计算机技术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文科生并不是不需计算机文化知识,而是目前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对学生是不够的。在大学计算机教学工作中要深入学生中搞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到因材施教,上课前要充分备好课,认真负责上好每一节课。让文科学生既懂本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又懂计算机方面的技术知识。对于应用型本科文科的学生来说,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这门课的兴趣,还要让文科学生懂得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课的重要性。有些文科学生错误地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中是辅助课,不是专业主课,60分万岁,思想上就对自己要求不高。因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一般在大一开设,由于是新生刚到大学,尚未深入到专业学习阶段,难以清楚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计算机的重要性。许多同学学习一学期大学计算机基础,最后只练习会了打字,而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会。有些文科生机基础较差,简单的数学知识也不会,尤其英语基础差,这些基础知识不掌握学好计算机是困难的。

2.2加大学时数

对应用型本科文科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我们要根据就业需要,收集资料,修订应用型本科文科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学时数,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可以开设其他计算机课程,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如生猪健康养殖专业的,可以增开有关养猪管理软件的学习,同时,增加上机操作,让学生多实践,提高自己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

2.3根据专业设置不同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针对应用型本科文科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不同现象,首先教材要选择文科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不能和理工科学生使用同样的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形式和安排上要根据文科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新生军训期间调查一下在高中是否学过计算机信息方面的课程,据往年所教的班级调查情况,有些高中为了追求升学率,不开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尤其一些偏远落后地区的高中根本就不开设计算机方面的课程。根据有没有高中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将学生分为二种情况,对有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进行编班上课,可以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基础好的要求教师上课时增大信息量,扩大知识点,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潜力,做到人尽其才。计算机基础比较差的要求老师要讲的细一点和慢一点,多补充一些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这种层次教学模式既符合应用型本科文科生目前的教学现状和教学规律,又可以人尽其才。

对计算机行业的认识范文篇5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84-02

《计算机基础》是高校各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教育类专业来说,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已是迫在眉睫,这是社会要求、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如何完成新形势下的教育类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如何形成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待端正

大部分教育类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轻视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经常上网、玩游戏就能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所以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逃课的现象非常普遍。随机抽取我校500名教育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对“对计算机是否感兴趣”表示“一般”的学生约占70.3%,认为“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只是想“上网娱乐”的学生占67.8%。

(二)学生的层次水平参差不齐

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偏僻的农村,由于条件限制,虽然接触过计算机,也只是偶尔打打字而已,没有深入、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调查显示,我校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如表1),导致教学内容及其难易程度和教学进度不好统一。水平较高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而水平较低的学生对所教授的知识理解不了的现象经常出现。

表1

(三)学生的有关能力欠缺

计算机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学习这些知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欠缺会给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带来不少困难,并会制约他们的学习范围。

(四)教学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

现在就业市场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而且许多用人单位是通过看等级考试证书来衡量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些教师为追求过级率而采用了应试教育的做法,忽略或削弱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大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就是过级。在此次调查中,59.8%的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是为了“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37.6%的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是为了“找工作”,而2.6%的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娱乐”。

(五)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学校扩招,使承担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教师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无暇顾及自身的知识更新,造成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

二、对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我们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措施。

(一)课程建设研究

1.积极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根据学校整体建设规划目标以及发展方向,制订《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修订教学大纲,改革教学内容,编写一套适合本校教育类学生的课程教材,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举办计算机软件大赛、课件比赛等,以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趣味性。组织教学研讨会,对使用《计算机基础》新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进行研讨。

2.研制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优势,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向学生提供电子教案、电子教材、课堂视频、多媒体课件、参考文献、问题咨询、相关题库等教学资源,使学生能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自我学习。

3.克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思想,坚持“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注重计算机常规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硬件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培养,训练学生的文字与表格、图形、音频的处理与制作能力,加强学生的Internet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学习,着力使学生树立使用计算机的安全意识,熟悉计算机病毒的检测与防治。另外,注意将教育类专业知识问题引入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计算机知识的实用性。

4.建设、完善考试体系,推行多种考试考核方式,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将团队合作学习的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如对学生学科学习的考核可以采取出勤情况占10%,小组成员成果展示情况占20%,作业、练习情况占15%,基础知识考核情况占35%,专业知识考核情况占20%的方法。这样可以通过学习小组内学生的相互帮助,带动基础差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造良好的课程学习环境,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二)教学方法研究

1.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使学生能从“学会”上升到“会学”,知道用计算机去解决本专业的科研和技术问题。在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对相对比较简单易学的章节,可以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转换角色,由“学生”变成“老师”,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转变教学模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其中起辅助作用。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将“学”作为教学的中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学生的需求,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不同的授课环境,如可考虑集体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采取项目驱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要求明显提高,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因此,学校要注意调动教师更新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安排教师下企业实习和外出培训,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使教师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另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培训师到校进行专题讲座及授课,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能近距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如我校人事处一位资深行政工作人员举办过一次Excel表格专题授课。他工作十多年来几乎每天都跟办公软件打交道,对Excel表格的使用非常熟练,授课时结合平时的实际工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在工作中的作用,很受学生欢迎。由此可见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四)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完善实验室建设,配备所需的多媒体设备。教师要认真考虑、分析实验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实验学时、上机方式,实行个性化教学。

三、研究的成果

对计算机行业的认识范文篇6

1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会计人员和企业领导者应该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統的诸多优点为企业管理发挥作用呢,在简单了解了会计电算化的内容后,我们还必须清楚的了解认识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1简化过去繁琐的业务流程

会计电算化表现为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它将过去繁琐,易出错的手工记账,算账,报账等业务流程转变为信息数据高速,准确的自动化处理,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省却了员工的劳动量,使得员工的工作更高效,更准确。

1.2提高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在进行日常财务工作中,单一且频繁的经济业务因为需要重复的录入,计算,往往是最浪费时间以及人力物力的。而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使得数据的大量,长时间的存储成为可能,当需要进行重复录入的时候,计算机中只需调出原有的保存记录,重新输入几个需要改动的数据,计算机就可自动进行运算得新结果。这种自动化的运算方式,不但省却了重复的人工劳动,而且大大提高了准确性。

1.3最大限度满足企业信息要求

计算机储存的大量的会计数据,不但可以满足企业当月,当年的信息提供要求,还能通过与过去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企业的运营情况,并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策略。这种功能相对于以前翻看大量的会计账本的比对方式,省事省力。

1.4会计人员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将计算机应用于会计工作中,所有的数据运算均可自动完成。这就将会计工作人员从过去繁琐,复杂的记录,核算经济业务数据中解救出来,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应用到分析数据,整理数据,从而对比企业过去以及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为企业的相关部门提供更为准确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职能作用。

2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困境

在许多企业,尤其是资金不足,意识不够的中小企业,在企业管理中往往还没有实施企业电算化或者是在因为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而实施不完全,中途流产,这就使得现有的会计电算化不能为企业带来真正的经济利润,没有实现其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价值。而为了正确的解决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我们必须客观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下文将从人们的认识,会计人员素质,管理层认识,安全问题四个方面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现状以及其阻碍因素。

2.1人们对会计电算化认识不足

尽管会计电算化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普遍应用,但是在我国的发展仍然较为迟缓,人们对于会计电算化仍然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会计电算化对于企业管理,正常运营的重要性。大部分企业应用计算机只是为了减轻会计人员的重复工作的劳动量,却没有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系统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不能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指导作用。

2.2会计电算化人员素质问题

过去,由于在企业中,会计工作人员往往属于从属地位,不能认识到自身会计工作对于整个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性,而是一味听从领导的知识,根据领导的意图记录企业财务情况,因此造成了很多假账错账,起不到真正会计工作应该起到的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作用。过去甚至现在的许多企业仍然没有专业的人才从事会计电算化工作,往往是出纳以及过去的会计在短暂培训后直接上岗,这些人对于应用计算机知之甚少,只能简单的应用会计软件,一旦出现计算机软件或是硬件上的故障或是操作失误就会束手无策,这能求助于其他部门的同事,这不但浪费了工作时间,还可能引起计算机系统崩溃,企业的重要数据丢失。

2.3管理层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视不够

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这一基本知识要求,会计电算化人员也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企业管理层人员需要引起相当的重视,明白会计电算化对企业管理的意义已经不同于过去,不只是记录汇总企业的财务信息,更是能够指引企业未来的战略方向,因此在相关工作人员录用与调任问,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仔细考虑将要认命的工作人员是否能够胜任会计电算化的工作。

3会计电算化走出困境的措施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财务软件的不断开发,会计电算化正从简单的会计核算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转变,逐步形成以财务软件为核心,融管理、计划、分析为一体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基础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也随着会计职能的扩展不断发展,会计人员也从繁琐的核算转向财务管理和决策。在思考如何帮助会计电算化走出困境的措施是,我们不得不时刻谨记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必须有人力和机器的配合才能实现,缺一不可,针对上文所述的现状和问题,我们提出的相应对策如下:

3.1提高人们会计电算化的认识,增强员工电算化素质

会计电算化扩展了会计工作的职能范围,不仅要求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具有电算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了解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和计算机互联网的相关应用。早在1994年,财政部对会计人员全面培训的工作就已经展开了,并要求通过初级培训的会计人员达到60%到70%,通过中级培训的达到10%到15%,通过高级培训的达到5%,同时,对培训大纲、教材、教学软件进行了统一制定。未来企业的会计人员应该向多元化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定期进行相关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專业会计知识,计算机应用等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对员工进行考核。尤其是具有国际发展战略眼光的企业,更是应该从人员招聘做起,培养或是雇佣能够懂得并应用世界会计先进知识与技术的专高级专业人员,从而推动企业会计电算化由过去的传统手工劳作向管理化与智能化推进。企业中的管理层应该重视会计电算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注重培养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普及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知识,培养复合型人才,从而加强企业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实现。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各大高校应该转变眼光,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在财会专业的课程安排中,加入计算机应用,维修,企业管理等选修课,努力丰富会计人才的多方面知识。同时计算机方面的工作人员亦可以参加在职的会计学习,进修成为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在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培养中,应该遵循从实际出发这一基本原则,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企业不能盲目跟风,只有企业管理确实需要会计电算化,且确实具有实施会计电算化需求的企业才需要培养或是招聘相关的专业人才。这样在实际学习中,会计人员才能从本职需求,兴趣出发,学好学快。

3.2安全对策

针对阻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网络安全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企业应该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包括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和维护,硬件的管理和维修,计算机防病毒木马以及消除,专业人员的安排管理等。其次,应该规范会计核算技术与方法,细化各种规范条例办法,使得会计报表,会计分录,会计核算等具体内容均有法可以,每一步均按照细则操作,减少人员操作失误带来的安全问题,对于操作失误的会计人员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再培训,并给予相应的泄密惩罚。

3.3加强会计电算化的理论创新和基础管理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对于会计电算化理论的创新仍然比较落后。缺少了先进的理论作指导就使得会计电算化在实践中困难重重并严重制约了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面对在实践中出现的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工作人员素质低以及网络安全的问题,我们提出课题,寻求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就是在创新。

有了较为完备的会计电算化理论作指导,我们就能够制定规范,科学,合理的会计制度,从而指导会计工作。会计电算化的实现既需要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支持,又需要完善的人员组织结构,只有机器与人工完美结合,才能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企业长期高效管理与利益增长。

对计算机行业的认识范文1篇7

关键词计算思维;中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097-02

1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以来,已历经了30多个年头,然而其在我国高校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尤其随着近年来个人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和易学易用性,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科学技术呈现出平民化和泛在化的发展趋势,致使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必要性遭到质疑,导致教学课时被不断缩减,甚至有渐趋取消的危机[1]。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国内许多计算机教学人士致力于寻求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方法和途径,经过国内外调研,发现近年来计算思维在国际上引起多方关注,并指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将会对未来人才培养产生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经多次会议达成一致意见,最终提出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切入点,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并用最有效的办法实现问题求解[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科学的思维方式以计算机为工具来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正成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计算思维的提出开启了一个对计算机科学进行理解和应用的全新时代。从古至今,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首先在于思维,因此培养人的科学的思维能力必然是教育的核心能力。而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正符合这一目标[3]。

3中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五点思考

国内许多高校已经开始了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重新审视和梳理计算机基础课程和计算机专业课程,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取得一定进展和有益的成果。而在这次改革中,中医院校不应落后,也应与其他各高校一起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去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现有问题,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好地向前发展。笔者认为,需要在5个方面进行细致的思考和探讨。

3.1计算思维的引入是否带动了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计算思维,首先需要教师对计算思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理念上进行转变,进而带动教学的改革。如果一种教学理念的改革没有触动教师的转变,那就是流于形式的。计算思维的到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是否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2012年西安举办的第一届“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有260名教师参会,而在2013年举办的第二届大会上,全国各高校有近340名教师参会。参会的人数在不断增多,说明越来越多的大学计算机教师开始对计算思维进行关注。笔者参加了第二届研讨会,通过两天的会议对一些高校的教师进行了访谈,发现有的教师对计算思维其实之前并不了解,通过这次会议才有了一些认识,由于认识较浅,所以并不打算回去以后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思维;而有的教师对计算思维持否定态度,认为是盲目学习外国;当然也有一部分教师对计算思维认识较为深入,而且在教学中已经开始了教学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如北京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等几所高校。

因此,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教学理念的转变。

3.2如何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以往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在内容设计上没有结合中医药专业,而学生有明显的“应用型”特征,他们希望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生活实际能结合起来,这就降低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因此,需要编写与中医药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同时给出两点建议:1)与各学科专业的优秀教师合作,请他们结合各学科特点、学术科研以及临床实践,给出计算机在该学科领域的典型应用,进而设计修改为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案例;2)使教师具有授课对象的相应专业知识背景,如给护理学院学生讲课的教师应该学习护理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对该专业应有所了解,否则的话就是门外汉在教课,只能讲点皮毛而已,不能将计算机基础课程讲得更加深入、与护理专业深度整合。

3.3计算思维导向下应采用何种教学模式

计算思维导向下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教学内容改变了,教学方法也应随之改变。笔者和课程组的其他教师通过文献查阅、调研、借鉴以往教学经验、咨询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并结合医学院校学生专业特点和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特点,认为应改变以往过于注重操作能力培养的单纯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3.4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

以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成绩评定是以期末考试为主,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可将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提升至60%~70%。这体现了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强调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提升平时成绩在课程考核中的所占比例,激发学生对该课程学习过程的重视与积极参与。本课程在成绩考核评定方式中将平时成绩设置为占70%,期末考试占30%。

3.5有限课时与过多教学内容和实验操作的矛盾

教学课时被不断缩减,而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宽、知识量大、实践操作性强、技术发展更新快,使得许多中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严重不足,课堂上的学时往往不足以完成实验操作。教师应充分利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作业、测试、评价等教学环节的功能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可以把实验操作题目及相关资源放到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上,让学生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随时可以做实验操作作业。教师还应注意及时查看学生的实验操作作业进展情况,并做出及时的评价以检查、监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完成。

4总结与展望

中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把握培养医学生信息知识结构以适应卫生行业未来发展应用的需求,使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与医学专业方向、医学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培养具备完备信息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能力,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求的合格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国良.计算思维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对计算机行业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1引言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积极配合国家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从社会需要和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出发,确定其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通过把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培养学生,使之成为有别于研究型,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内在素质,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我们学校作为高职院校,始终把这一目标作为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也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深入分析《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面临的新情况,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内容重新认识与安排。我们在高职院校从事计算机教学多年,对计算机教育做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本文在对本校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改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教学现状分析

本次共调查了我校非计算机专业382名高职学生,其中物流专业98人,旅游管理专业74人,应用英语专业59人,工程造价专业71人,市场营销专业80人。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进行调查,主要了解学生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效果等方面情况,调查结果显示:

(1)学生对理论课学习兴趣不高,对实践课感到盲目。我们现在的讲授模式,采取了理论课与实践课1:1的授课,但是调查发现:只有36%的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非常满意,理论课能认真听讲,实践课认真练习。有26%的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一般,认为理论课学到的东西到实践课时能会用一部分,还有38%的学生对本课程不满意,认为理论课是在浪费时间,而上机课时又感到盲目,不知该干什么,这部分学生需加以引导,激发他们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明确他们的学习目的。

(2)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意见较多。47%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与专业联系得不太多,实用性还不够强。68%的学生希望进一步学习“网页制作”、“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比较实用的计算机软件。本课程内容应用较广,但课本理论知识太多。超过70%的学生认为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这些章节的知识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会有帮助,以上四种软件的操作应该作为各专业学生的基本功,让学生在需要的时候能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而其他章节的知识,如硬件基础,网络基础等理论知识太多,不易掌握,实用性也不强。这说明教材和教学内容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掌握基本操作”,而是有了更高的要求。

(3)网络已深入并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半数以上学生课后使用计算机主要是为了上网查资料、看新闻、聊天、看电影。这表明网络已进人了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而不仅仅作为他们学习和工作的工具。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学生课余时间提高计算机技能的兴趣并不大。因为学生的空闲时间有限,而上网、聊天、看电影等活动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闲时间。但计算机二级考试的专业性太强,想通过并拿到计算机二级等级证书并不容易,这说明计算机等级考试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需要有更合理更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

(4)等级考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有78%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大部分计算机应用能力,

(5)计算机教师自身发展的局限性。计算机技术更新可谓是日新月异,调查发现,68%的学生认为老师能够结合新的计算机技术来授课,对老师的授课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很满意,还有32%的学生不太满意,认为老师了解的新技术不多,教授内容只局限于教材知识。这说明我们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补充新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向双师型人才的标准靠拢。

3对策

计算机文化,其内函为“以计算机为核心,集网络文化、信息文化、多媒体文化于一体,并对社会生活和人类行为产生广泛、深远影响的新型文化”。“计算机文化”之所以称为文化,说明计算机自问世以来已紧密地与社会生活、人类行为结合起来了。所以,计算机教育就是文化教育,我们应高度重视计算机文化教育。计算机文化内容丰富、复杂,但目前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多以办公自动化为基础,对网络、信息、多媒体的内容涉及的不多,内容有的,也是偏重于理论,实践内容偏少。特别是对目前计算机“软件文化”几乎没有涉及。因此我们认为计算机文化应该是“以计算机为核心,集网络文化、软件文化、信息文化、多媒体文化等于一体的多种计算机内容的”一种计算机文化。针对以上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现在所承担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任务,应本着为社会提供适应性较强高级人才为目标,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专业性质、将来工作的需要,实事求是地做出规划,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能承担起各领域中不同层次对计算机要求。

(1)改变授课模式,利用多媒体实验室(计算机、投影、语音为一体)进行授课。针对学生对计算机理论课兴趣不高,而实践课又无从下手的情况,我们可以考虑,改变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的授课方式,而采取“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重在实践”的“讲学做一体化”授课模式。因此各院校应尽可能多的提供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教室)进行授课。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教室)授课能使教师上课内容更注重实际应用,而且,边讲解,边操作,学生可以在机器上跟着操作练习,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这样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界限,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调查发现,95%以上的学生对“讲练结合”的授课方式比较欢迎。

(2)进行教材改革,开设培训课。针对学生对教学内容意见较大,我们可以采取对教材进行改革、开设实用软件培训课的方法来弥补现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1)对教材进行改革:选用或者编写高质量的适应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教材。本课程的相关教材有很多,但其中面向高职学生的比较少,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比较难把握,理论与实践的比例难控制,新技术新发展难以体现。学生现在使用的教材重理论,轻实践,存在很多的不足,所以我们可以积极利用计算机学院的本专业计算机教师资源来着手改革教材,建设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突出计算机新技术,新发展的教材,建设好本课程的教材,就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各个专业,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的软件不断出现,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要求和不同专业将来对计算机的使用情况调整授课内容,我们可以在除了现在开设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之外,再开设一些实用软件培训课,如:网页设计、动画制作、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课程的培训,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不同方面的需求。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实用软件学习。例如物流专业的同学可以选修网页设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数据库技术等。这样,可以使计算机更好的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服务,而且,每期培训都可以鼓励学生考取相应的国家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

3)利用网上课堂。计算机教育就是文化教育,我们应高度重视计算机文化教育。计算机文化已深远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而计算机的普及,也让计算机网络已进人了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我们可以积极利用这个网络平台,搭建一个立体化的课程体系。经本次调查显示:65%的学生认为网络上的信息有助于学习,85%的学生认为教师提供的教案有助于学习。因此我们可以考虑结合各学院自身专业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的计算机资源和网上课堂,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学习计算机提供帮助。

在我们学院的网上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多媒体课件,还可以进行作业布置与提交、实验安排与提交、学习讨论等功能,使学生能在网络上自主学习,获取更多的资源,并方便与教师进行交流。并且,还可以建设网上习题库,让学生通过习题库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4)采取新的评价机制。计算机等级考试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不一定要通过等级考试来体现。有的学院现在采取的考核方式还是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我们可以采取新的评价机制,将学生总评成绩可划分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实践成绩。进一步解放思想,我们认为应扩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其主要评分依据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理论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出勤率情况等。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期末突击学习现象的发生,尽可能减少学生应试现象。平时成绩当中,以上机作业为主要考查部分,这样能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运用能力,比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些理论知识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出要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所以,师资也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教师队伍应定期“走出去”,了解市场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教师应定期接受在职培训,提升自身素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高校或学科组织的学术研讨会,加强学术交流,开阔视野,增强学科意识;教师之间也应加强交流,以相互学习。教师队伍在人员组成上不但应该有专门从事《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教师,还应该有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其他从企业中聘请的有经验的计算机的一些专业人才。

4结语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有人说过这样一个比喻,说:“计算机和英语是现代社会人类的两条腿”。没有腿,人们将寸步难行,可见计算机在现代生活当中的重要性。而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希望此分析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对计算机行业的认识范文1篇9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针对大学非计算机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素养,为将来使用计算机解决各自的专业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1认识误区对教学的影响

首先,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长期以来主要讲授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基础知识。随着我国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的不断普及,计算机基本操作对大学生来说应该非常容易,因此,某些学校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其次,很多人认为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只适用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只需要学会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基础知识,能够使用计算机就可以了。

这些片面认识反映在教学方面就是各高校普遍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压缩,甚至有些院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已经将大学计算机基础取消;反映在学生方面就是普遍轻视这门课程,认为该课程非常简单,甚至认为自己计算机操作什么都会,根本不用上这门课程。

实际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素养,为以后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相关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础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更多地融入其他学科和专业中,为学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如果没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做基础,想要游刃有余地使用计算机解决很多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就是简单地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这样的错误认识需要足够重视,并积极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努力消除这些片面认识对教学的影响。

1.2学生差异性”对教学的影响

虽然目前我国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不断普及,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水平区域性差别较大,因此,大一的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一些来自发展较好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甚至有的学过程序设计语言;还有一些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没上过计算机相关课程,有的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

学生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给教学的组织带来困难。若实施统一授课,将势必出现一部分同学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同学吃不了”的现象。针对这一难题,教师要更好地组织教学,开展计算机基础分层次教学。

1.3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薄弱

目前,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为专业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然而,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专业研究方法等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不同专业对学生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虽然我们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对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对所有的专业采用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也是不可取的。

事实上,目前国内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有两个趋势,一是计算机基础理论引入非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二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要与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这就要求非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既要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又要注意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技术需求的差异性,应该结合专业,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然而,目前大多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都采用所有专业统一教学的方式,重点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掌握,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较少,这导致学生抱怨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学了也与专业学习和工作没有关系。

1.4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目前,中小学阶段的计算机课程大多只涉及计算机基本操作的相关内容,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对大一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学生普遍感觉讲授内容枯燥、抽象、难懂、课堂气氛沉闷,而且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学完感觉没用,学习积极性不高。

1.5教师教育经历和考核机制对教学的影响

目前,大学中的教师大多没有受到过专业的教育理论培养,没有认真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应必备的知识,所以大多存在教学艺术和技巧不够深厚的缺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难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承担计算机基础教学T作的教师大都长时间、超负荷地进行教学,无暇顾及教学钻研,二是与目前大学的考核机制普遍重科研、轻教学”有关,有时一些教师虽然承担了大量教学工作量,但由于科研较差而导致考核不合格,对基础课授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造成较大影响。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进策略

2.1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意义,克服片面认识的影响

首先,在第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一定要突出课程对今后工作、学习的意义,要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精选与专业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实例,比如对于机械、材料、冶金专业的学生,通过冷弯成型软件的演示,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计算机技术在设备生产制造中的巨大作用,使学生能够感觉到计算机技术对专业领域的巨大促进作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课程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自发地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意义,从心理上重视这门课程,端正学习态度。其次,对于一些教务管理人员对课程的片面认识,一定要让他们意识到该课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程的学习对学生今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纠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就是计算机基本操作,以及Word、Excel等软件的扫盲”这样的观念。学校可以建议教学管理人员多参加计算机基础教指委的会议,邀请他们到该课程国家精品课程院校参观交流,通过各种方式,努力争取学校对课程的重视。

2.2开展分层次分类”教学,克服差异性”影响,紧密结合专业组织教学

首先要了解大一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学校应对刚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一次摸底考试,考试采用上机形式,内容应包括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并最终根据学生计算机知识掌握的程度,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分别开设普通班和提高班,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

对于普通班的学生,要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指导,教学主要目的是帮助他们尽快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Word、Excel、PPT等基本软件应用。

对于提高班的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按专业开展分类”教学。首先要组织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线教师积极和各学院专业授课老师交流,每个老师和自己所讲授的学生专业形成对应关系,明确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需求。授课内容在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同时,要选择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比如对于工设艺设类专业,可以设置Photoshop、3D设计等图形图像处理应用软件内容;对于人文语言类专业,可设置Dreamweaver网页设计类内容;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可以设置Protel等电子设计软件内容。

2.3从多方面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人手,针对学生普遍认为的教学内容抽象难懂的问题,学校应立足于学生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以广度优先”为原则,降低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层次过深、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的学习要求,避免学生因为听不懂而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比如在计算机网络部分的教学中,内容设置以基本概念的掌握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常见网络传输介质、IP地址、常用网络交换设备、常用网络接入方式和常见网络应用,如www、FTP、Email等,避免对TCP/IP协议、子网分配、网关配置等较难理解的内容的深入讲解。

此外,从教学方法人手,教师应熟悉多种教学技能,能够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课堂讨论和提问等教学方法使课堂变得紧张有序、丰富多彩,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例如,在讲授二进制时,采用和二进制紧密相关的通过多张数字表猜数字的游戏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Word操作练习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确定练习主题,比如我的家乡、我的大学生活等,要求使用多种文字格式设置、段落格式设置、图片和艺术字设置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人手,投入时间和精力接触学生、了解学生,营造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重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曾说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教学进行的主要条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又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能够用亲切平等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进程的各个环节和谐互动,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加强教师自身理论素养的提高,发扬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为了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养不足的缺陷,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教育理论的培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训,积极参加高教社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等培训活动;积极参加计算机基础教指委组织的教学交流论坛,开展对外教学交流,在校内开展集中备课,相互听课等,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水平。

在大学当前考核重科研”的大环境下,学校应当努力争取在考核机制上向基础课授课教师倾斜。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服各种困难,保证教学工作的投入时间,努力以积极热情的态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3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在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同时和专业相结合,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程的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式方法如何改进等方面仍值得进一步探讨,这些工作有待教育工作者的继续努力。

对计算机行业的认识范文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策略

中国分类号:G718.5

一、引言

现阶段,就业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社会要求毕业生能够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当前,虽然很多中职学校都设置了计算机专业和相关的课程,但其课程设置不科学也不合理,教师业务素质较低,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这导致计算机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很好地适应行业的要求,就有必要对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进行总结思考,并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合理安排教学课程,拓新教学手段,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现状及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实用性不强

计算机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考察,发现很多中职学校对计算机课程的安排大多内容简单或者笼统,并且所学知识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这主要是大多数中职学校都是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来设置课程,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和社会的需求。比如,有的中职学校在计算机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并没有和社会实践乃至职业结合起来。另外,开设的课程也不符合中职学校学生的普遍水平,如计算机语言或者C语言这些难度大的课程,不仅学生难以掌握,并且实用性也不强。以笔者所在的河源理工学校为例,设置的课程主要是关于计算机的基础运用,虽然考虑了学生的普遍素质,能够帮助学生学到基本的系统操作和Office2010等软件的运用,但是随着计算机系统的更新,还缺乏新软件和专业化的应用技巧教学。

(二)教学观念不正确,缺乏师资团队

教师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主导,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然而现阶段计算机教学质量不高,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教学观念上看,部分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师教学观念不正确。一方面,对计算机教学本身不重视,很多情况下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也没有树立起科学的教学整体观念,课前没有认真备课,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对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次,从教学方法上看,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教师单方授课,学生被动听课”的传统方式,师生之间缺乏一定的交流,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这不仅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还不利于教师明确学生需求和接受程度,因此也不能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最后,从教师素质上看,中职学校师资队伍有一定的限制,业务水平也有待提高,并且随着计算机知识的变化,很多教师也没有主动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重要性认识不够

如今,很多中职学校学生认为只要会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巧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对计算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只是在上网、玩游戏等娱乐方面,对相关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一方面,部分中职学校学生态度不认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另一方面,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很好的学习方法,被动学习,不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结合社会需求,科学合理安排课程

计算机技术在不断普及,中职学校首先应该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计算机教学课程。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操作和应用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与社会接轨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如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广告制作、视频制作等。其次也要考虑本校现有的资源和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实情来制定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要针对学生的水平分清教学重点。比如,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的二进制、八进制等原理性知识就只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了解,而对于Word、数据库编程、图形图像处理等就需要学生重点掌握。这样,才能在实践教学中有所侧重。

(二)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随着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更新,也就需要中职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首先,中职学校应当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保证不同课程都有对应的教师来授课,可以定期组织相应的教师业务培训,促进其知识的不断更新。另外,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教师交流会,总结教学经验,分享课堂案例,鼓励教师外出参赛,以此来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其次,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和实践,并且要关注计算机领域的动态,不断掌握新技术,从而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比如课堂驾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研课题能力等等。最后,中职学校要努力建立起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对计算机教学进行监督。一方面,要督促教师对课程进行集体备课,并为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另一方面,也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估和考察,对绩效优者予以一定的奖励。

(三)尊重学生个性,拓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兴趣来设置课程。比如有的学生就比较喜欢网页设计,而有的学生则偏重于编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或者开设不同的兴趣小组,以此来不断发掘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还可以拓新教学模式来逐渐引导学生,笔者认为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等。以office2010办公软件教学为例,在传授基本操作理论后,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活动小组,安排一些课外项目,并对项目完成优秀者进行奖励,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还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日新月异。为应对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应正视现阶段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市场为导向,考虑学生的个性,革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从而逐步提高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对计算机行业的认识范文篇11

计算机工程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41-02

以计算机的计算数据为准,这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将对工程建设的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工程师在进行正确应用计算机工程技术进行工程设计工作的教育和提醒,是当前应该注意的一个突出问题。

1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开发形成了这一批技术工程师从走出校门开始,就在计算机上进行工程计算、设计。他们小再经历老一代工程师们通过乎工计算的过程,甚至自日迷信计算机,认为计算机是解决一切工程问题的源泉,简单地信赖计算机。随着人里的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但又缺乏对计算机软件的质里的保证,包括对软件开发者和其技术支持的技术资质证明;软件开发商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过程的严格评价,软件中所用技术的理论依据的严格评价;简单和复杂例题测试结果的严格评价及其与其他独认求解结果的比较等等很多威胁到工程技术安全的问题,被计算机软件应用的发展所掩盖了。

人们越来越愿意相信计算机技术使他们能对工程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很少有人在想,特别是年轻的工程师们更很少去想,如果没有计算机,工程设计师需要哪些必要的知识和经验。人家都相信,解决工程问题的专业知识就是怎样使用计算机技术以及计算机本身的专业知识,有的甚至把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当成能胜任工作的能力,人里的工程师们相信,他们仅仅依靠计算机技术就可以“解决”工程问题。没有人认识到高质里的工程只能是渊博的工程理论知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以及艰辛的脑力劳动、高质里的设计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在工程设计计算中利用计算机工程技术已有了很严重的负内影响,它使年轻的一代工程师们相信计算机的安全庄、知识庄和能力。他们变得如此依赖计算机,以至十丧失了正确进行工程计算工作的能力。他们不懂得计算机不可能记录有关模型、分析和设计的一此技巧。在现实工程实践经验中,工程设计,特别是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模型是千差万别的,计算机不可能识别上千万种工程设计思想,除了具有陕捷的计算速度以外,计算机程序只是一此离散的知识。而真正的工程知识是经验、直觉、灵感、领悟力、创造力、想象力和“认知”的巨人综合体,它超越了任何计算机程序和程序员对结构工程的“理解”。

现代工程具有复杂的理论依据、集体的设计思想,单纯的依靠计算机工程技术是不可能让人们学习有意义的经验的。越来越多的工程师们都期盼计算机软件能将工程设训程序完全自动化,希望在解决工程问题时他们只需要区化类型和条件,让程序自动生成必要的数学模型,完成复杂而重复的分析和设计过程,最后由制图工具完成设计图纸。这样,工程设计唯一的责任就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评价最后的设计“成果”。而对于是否能可靠的检测特征值,在进行分析时是否用了足够的模型、状态,或计算机建认数学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工程实际的特征,分析结果对工程敏感部位是否敏感,计算结果是否在条件允许范同之内,是否能根据实际的工程设计模型对某此边界条件进行调整。这些在年轻一代的结构工程师们心中,都变得模糊不清。

计算机是一种工具,不可能替代人的脑力劳动、人的知识、经验的积累,计算机能处理大量的信息,但计算机程序是没有多少工程实际工作经验的程序员编制的,程序对工程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会很完善,在计算中,即使是错误的信息,计算机也不可能识别,同样的都在计算机上显示给专业技术工程师们。这就要求专业技术工程师们自己能通过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来控制设计计算机的偏差。

在软件的实际应用方面,那些只有极少经验、极少学识、年轻的工程师依靠计算机软件来解决极度复杂的结构分析和设计问题。他们对力学基本原理和设计规范的背景知识了解很少,无法判断程序算法所蕴含的假设和步骤,也无法判断计算机运算结果的质量,他们宁愿相信计算机程序产生的任何结果都是正确的,也无法怀疑计算机作出的所有结果,以及用独立的例题校验结果,这对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应用方面造成了很大的缺陷。

2如何正确合理的应用计算机工程技术

在年轻一代的工程师当中,应让他们对工程设计的危险性、对公众安全的威胁、对工程设计的责任感有一定的认识,应该让他们知道,工程特性是由工程设计的质量决定的。真正有经验的工程师,应该不用完全使用计算机就能工作,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应用本身并不是坏事,问题的核心是在工程计算中计算机的使用方法,不能滥用计算机。要强调工程实践中知识、专业技术以及经验的重要庄,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才是关键。专业的工程师应在参加工作的最初一段时间内,对工程设计计算进行手工求解,了解手工求解的原理、基本原则和提炼模型、识别计算结果中的错误,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对计算机的计算结果应持批评态度,尊重工程实践经验,通过工程实践学习工程设计,强调从那此资深的或有经验的结构工程师那里学习结构工程设计。不依赖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要经常怀疑计算机,在没有深入工程以前不使用计算机的结果。在被工程师证实正确之前,假设计算机提供的结果是错误的。在用计算机求解之前,必须先知道答案。不崇拜计算机,而是崇尚知识和经验,提倡全面了解工程理论和实践中的所有经验。

虽然在工程实践中计算机技术是非常有价值的工具,但是工程师们必须认识到对工程学的原理、方法、标准等等的全面了解,比对计算机操作方法的了解要重要得多,计算机不可能记录有关模型、分析和设计的一些技巧。

对计算机行业的认识范文篇12

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处理中的简称,其是一种利用计算机人工记账、算账、报账并且代替部分人完成对会计信息处理、分析以及判断的过程。它将计算机应用到会计业务中,能够使得业务人员摆脱繁重的统计与汇总工作,从而能够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去。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现状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截止到当前为止,大致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缓慢发展阶段”、“自发发展阶段”及“有组织的稳定发展阶段”。从调查数据中发现,我国大中型企业电算化普及率达到70%,而中小型的电算化普及率未超过30%,其普及率明显较低。同时,企业中的会计电算化主要是使用计算子子系统,以工资、财务、报表系统为主,采取单机应用实现的电算化甩掉手工记账。但是由于电算化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从而对会计电算化的开展提出了更好需求。

针对我国目前使用会计电算化的情况来说,我国还处于低层次水平的应用。对采取会计电算化的企业来说,有一半以上的企业采取的是传统核算的财务软件,目的是用人脑代替人脑进行核算。而对于“管理型”和“决策型”财务软件来说,一般企业应用较少,更别说采取ERP管理。

此外,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发挥的不够充分,在对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中,有的企业启用了“管理型”和“决策型”的会计信息系统企业,但是由于管理环境或是软件使用人员的知识技能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从而导致对信息系统的使用不够充分。就国内来说,会计信息系统启用的成本还比较高,一些企业无力支付其成本。有些企业将其信息系统管理看作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因此,只是在表面上启用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实际上其使用过程并不务实,并且在对会计信息系统的选用上,没有从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片面的追求造价高的软件,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不必要浪费。并且还有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对软件进行维护和二次开发,因而不能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二、会计电算化出现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的开发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使得企业系统的安全性和保护性更强。但是会计电算化工作作为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下就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1.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程度不够

企业领导对企业中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开展会计电算化是时展的必要,并且还是现代管理化的需要。对于员工来说,长期的手工记账使得他们在计算的过程中积累了部分经验,长期的传统手工记账被人们长期接受,因此,要改变人们传统的记账方式任务较大。部分管理人员认为会计电算化仅仅是“以机代账”的一个软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只需一次使用即可,因此出现了只重视硬件替换,缺乏软件升级。此外,一些财务的负责人对电算化的知识程度掌握不够,其记账管理还停留在手动阶段,对电算化管理较为陌生,尤其对会计电算化数据的保密性、安全性的意识程度不够,因而对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可靠性产生质疑,从而造成不会管,不敢管的混乱局面的产生,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

2.会计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十分薄弱

现如今,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增加了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的责任和意识。并且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和工作任务。在企业中,实施会计电算化必须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当前使用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并没有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有章可循,并且阻碍会计电算化不能够正常健康的运作。并且由于企业本身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会使得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会计人员的任务量。

3.缺乏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会计电算化实际上两种知识的混合体,它包括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虽然对于企业中的专业会计人员在上岗之前都接触过计算机专业等级的培训,但是会计电算化所要求的计算机水平远远高于计算机的等级培训。从而来说,其会计知识的认识不够全面,对于年纪较大的会计人员来说,大部分都会计业务比较熟悉,而相应的缺乏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对于年轻会计者来说,他们大多对计算机知识熟知,而缺少对会计业务进行管理。从而来说,要使得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还需要会计工作人员长久的努力。

三、对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1.转变观念,更新认识

首先对于领导来说,应该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在企业中间鼓励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于实施,会计人员应该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给工作所带来的巨大益处,不能够固步自封的停留在手动操作上,也不能简单的只对会计电算化的硬件进行更新换代,应该重视软件的二次开发和应用。

2.加强内部的管理制度

企业应该根据部级先关部门的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并且合理的设置岗位。进一步建好内部的管控系统,形成良好的内部环境,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制度。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桥梁安全监理实施细则范例(3篇)

    - 阅0

    桥梁安全监理实施细则范文关链词:桥梁;工程质量;监理一、桥梁监理工作内容(1)认真审查落实施工单位的质保安全环境体系,做到对影响质量的各个环节都派专人负责,采取奖罚措施并.....

    电力系统安全防护方案范例(12篇)

    - 阅0

    电力系统安全防护方案范文篇11.1对软硬件系统的依赖性电子文件是按照确定的某种标准规则,记录在特定载体上的编码信息集合,需要特定的软硬件系统环境才能翻译阅读。脱离了这.....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