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带来的好处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城中村改造带来的好处范文篇1

城镇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镇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阳谷县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推进新型城镇化,就要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增强城镇功能,改善人民群众居住环境,不断提高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据统计,建党九十周年以来,阳谷县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县城区面积扩大了10倍,人口增加了8倍,城镇化水平提高到2010年的38%,城乡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城乡建设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全力打造“东夷之都、千年古城。

(一)城市定位和功能分区特色显著。

2004年,阳谷县在聊城各县市第一个修编完成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性质定位为聊城南部以发展工业为重点、以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型园林城市。阳谷县城市规划区的范围是:东到闫楼镇东界,西至金线河,南到南外环南1公里,北到凤祥路北1公里,县域范围内的城市水源保护区、景阳冈景区、祝家庄景区、海会寺景区、古阿井景区和古东阿古城遗址等风景名胜区为规划区。目前,阳谷县城区基本形成了古城区、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4个布局板块。

(二)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2006年以来,以谷山路的综合改造为起点,拉开了阳谷县城市基础设施大建设、大完善、大发展的序幕。一系列涉及民生的道路建设、园林绿化、沟渠治理、排水管网、美化亮化、小区开发等工程相继实施并竣工,城市基础设施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式发展,实现了集中供水、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高层、小高层建筑不断涌现。

(三)城市管理高效有序。

县委、县政府在城市管理方面,重点实施了以“绿化、亮化、净化”为主要内容的“三化靓城”工程,狠抓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做好市政公用设施日常修复,初步形成了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的城市管理机制。主城区街道晚10点前基本实现了无乱倒垃圾现象,生活垃圾基本实现了日产日清。

(四)村镇建设稳步推进。

近年来,各乡镇党委、政府都加大对乡镇驻地建设的投入,镇容镇貌有了较大改观,目前已启动整村迁建50多个村,建设新居2.4万户,完成危房改造4000户。在做好规划建设工作的同时,各乡镇还加大对乡村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农村“三大堆”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治理,村容村貌有了一定改观。

二、当前阳谷县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化水平较低。

2、城镇化质量不高。。

3、城镇体系不够完善。

4、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5、保障体制不健全。

(二)发展的有利条件。

1、政治决策。

2、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大规模建设投资将得到回报。

4、城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

三、“十二五”期间阳谷县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1、城市建设方面。坚持古城与新区开发相结合、按照城市东扩北展的思路,以行政办公区的启动带动北部新区建设,以新区建设带动城市规模扩张,拉开城市发展的主体框架。与东部工业园区发展相适应,建设集行政办公、文化科技教育、商务体闲和居住为一体的城市新区。大力实施旧城区城中村改造、商业中心扩展、房地产开发、城市绿化等配套项目。

2、中心镇建设方面。按照功能明确、集聚人口、辐射周边的原则,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引导务工农民进城进镇安居乐业,稳步提高城镇人口比重。重点培育寿张镇、阿城镇、石佛镇、阎楼镇、张秋镇等中心镇。增强中心镇经济发展实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各具特色的产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将中心镇建成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结合部”、城乡互通的重要枢纽、以城带乡的龙头和农村人口的集居地。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通过撤村并点建新居,全县逐步形成112个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宜居的新型农村社区。五年内要建成三分之一的农村社区,将石佛镇打造成为省级新农村建设样板乡镇。推进供水、供热、供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农村社区延伸,医疗、文体、科技、邮政等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覆盖。

4、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新建德商高速公路阳谷段、阳谷至南乐公路、德商高速定水镇至聊阳路连接线,改建聊阳公路、蒙馆公路阳谷段、临邹线阳谷段等干线公路。新建、改建农村公路850公里。优化能源布局,新建国电阳谷热电联产(2×300MW机组)工程。新建220千伏输变电站工程一处,建设改造110千伏项目6个。

5、生态环境方面。工业废水、工业烟尘排放、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部达标,做好河流断面水质监控、人工湿地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等。

四、加快推进阳谷县城镇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推进城镇化需要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参与。要把这项惠农措施落实好,就需要大力宣传城镇化给农民群众带来的眼前和长远利益,宣传城镇化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民众自觉自愿地参与其中。因此,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栏、标语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城镇化建设的各种意义,总结推广好典型和好做法,提高干部群众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二)科学编制详细规划。结合县城市、各乡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进一步制定或完善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

(三)完善城镇用地制度。严格实行征地用途管制,切实盘活城镇资产。坚持和深化“总量控制—政府收购—储备整理—挂牌出让—招标拍卖”的土地供应制度,对城镇土地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使城镇土地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良性循环。

(四)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是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治本举措,也是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守法诚信评价为重点,充分发挥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评价机构的作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诚信管理,建立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诚信监管保障体制,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

城中村改造带来的好处范文1篇2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委托融资渠道政府财政支持

广州全市规划发展区有138个城中村。2000年9月,开始实施改造,2007年之后,启动了城中村的全面改造,创出了村集体主导的城中村改造的“广州模式”,成效显著。但“城中村”改造工作仍然落后于政策预期。究其原因,当前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一、改造方案可行性差,改造工程无法启动

在村集体主导的改造模式中,改造模式由村集体自主选择。但是村集体与村民之间的沟通不善也有可能导致改造方程无法动工。由于改造方案是村集体自主选择的,因此往往都对大部分村民有利,但也有可能某些具体的改造赔偿细节,如违章建筑的界定及赔偿等,损害了某些少数村民的利益。村干部及大部分村民希望尽快改造,往往忽略了少数村民的意愿,伤害了少数人的利益,从而导致钉子户的出现,导致改造工程无法启动。

二、开发商有意拖延施工进度,以获取土地升值利益

在房价疯涨的年代,开发商都希望延迟开发,等待土地升值。在其他商业开发项目中,延期开发是明令禁止的。但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因拆迁等问题使得改造项目可以顺利延期,为开发商带来大量的土地升值利益。开发商通过延期开工可以获利的现象是导致改造项目进展缓慢的一大原因。开发商通过拖延施工进度获利的行为不仅阻碍了广州市城中村改造的进程,也导致大量资金积压在城中村改造项目上,使得广州市其他商业改造项目缺乏足够的社会资金,不利于广州的总体健康发展。

要解决开发商有意拖延施工进度的问题,除了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开发商尽快动工之外,更好的办法在于换协议改造模式为招拍挂模式。与协议改造模式相比,招拍挂模式可以大大简化改造前期的繁荣谈判程序,提高改造的效率。并且,拍卖模式增强了政府在改造项目中的话语权,确保政府能够提高监管力度,督促开发商尽快尽好地开工。而在现行的协议转让模式中,开发商利用拆迁或村民监督等理由有意拖延工程进度,政府也束手无策,处于相当被动的位置。

三、开发商与村集体存在较严重的委托问题

开发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有较强的私调容积率或安置房比例、延长回迁时间等行为的动机,从而导致村集体与开发商在改造过程中发生矛盾,降低了改造进度。开发商与村集体之间的委托问题带来的后果在分期改造的改造模式中更为严重。一旦村集体与开发商发生矛盾,导致该期改造工程无法顺利竣工,使得后续几期的改造项目也无法按照原来的规划顺利进行,在改造前期做的改造方案也大部分无法落实,这也是广州市当前城中村改造方案可行性低的一重要原因。除了拖慢城中村改造的进度之外,开发商与村集体的委托带来问题也往往带来“钉子户”或强拆等社会丑闻的发生,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广州市的总体健康发展。要解决开发商与村集体之间的委托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加强政府作为中立第三方的监督及导向作用,提高政府监督力度,规范开发商行为,从而更好地保护村民利益,减少改造进程中村民与开发商的矛盾。

四、城中村土地属性限制了融资渠道

城中村土地属集体所有,不能设定抵押权,因此限制了融资渠道。例如,银行规定:集体土地和宅基地不能单独作抵押物,且在建工程必须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证件才能申请贷款。城中村土地不能设置抵押权是当前城中村融资渠道较少的主要原因。融资渠道虽有差异较大,但高流动性是不同融资渠道的共同要求。城中村土地无法设定抵押权,使得城中村土地价值不能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顺利流通,限制了其他融资方式在城中村改造项目中的使用。当前广州市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基本上单一依靠银行贷款,其他融资方式如房地产信托、资产证券化等新融资手段没有获得很好的应用。只有真正破除土地所有制的二元性,放宽城中村土地抵押权的设定限制,才能拓宽融资渠道,利用社会资金加快城中村改造的进度。

五、政府财政支持受限

根据《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的规定,各类财政资金不能用于土地储备贷款的担保,土地储备机构也不得以任何形式为第三方提供担保,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中村改造项目融资的压力。政府受地方财政贷款额度所限,即使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也因相关政策所限无法得到贷款,降低了资金的可获得性。政府财政支持受到较大的政策限制,使得城中粗改造项目无法借助广州市强大的财政力量的支持,降低了城中村改造的进度。

城中村改造带来的好处范文篇3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改造现状;天津市

"城中村"是各地区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按建设用地占总用地比例可把城中村发展的具体形态分为三类,即"典型城中村、转型城中村、边远城中村"。因此,城中村大多分布在城市边缘、城乡结合部,被城市完全包围或半包围形态。这种形态直接形成"边外城市化,边内脏乱差"的鲜明对比,这也发映出城中村急需治理的现实。

一、天津市城中村改造现状分析

天津市城中村改造从2004年开始,到2010年6月底,天津市中心城区涉及的66个城中村已经陆续改造完成20个,还有46个村中城有待改造。这46个村全部坐落在环城四区,涉及21万人口,6.5万户。城中村改造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城中村危陋、平旧的房屋拆除,集中建设现代化小区,节约出来的土地征为国家所有,用于城市建设的再发展。故这46个村需拆迁房屋达8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有的村落确定了投资单位,有的因缺乏资金支持无法启动改造,再加上在拆迁问题上的重重困难,因此,天津市城中村改造任重道远。

二、天津市城中村改造问题分析

天津市城中村改造问题与我国其他地区有很多共性,但以下三点在天津市城中村改造中都比较突出。

1、公共服务设施欠缺,环境质量差与现代城市发展不同步

大部分城中村的道路曲折不通,不能满足消防、急救、环卫等车辆通行。房屋高度无序,水、电管线混乱,煤气管道不通,在消防、抗震等方面存在隐患。此外城中村建筑间距过小,采光、通风不足.建筑质量不高。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城中村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不足,加之村民的生活方式并未根本改变,使得生活性和生产性污水就近排入河道或农田,固体废弃物无序堆放,环境质量差。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城市整体服务功能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社会治安混乱,管理难度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现代化形象。

2、城中村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管理混乱,权属界定不清

城中村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地带或次中心地带,占用了大量城市建设用地,是丰富的土地储备资源,但是这部分土地一般涉及若干集体土地所有权单位,而由于现行法律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概念设定模糊,在行使具体权利时,作为所有权人的农民集体的真实意愿难以得到真正体现,造成了农民集体在收益分配上的不均。这些权属不清的土地使得土地在流转的时候更加混乱。

3、土地利用效益低,违法违章建筑严重

城中村大多以独门独户的传统家庭模式建筑为主,房屋建筑占地面积大,建筑密度高,容易率低,造成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下。由于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不完善,导致村民因利益驱动住宅往往尽可能占用公共空间,余留的公共空间狭窄,在城中村形成"一线天"等独特"风景"。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低廉的城中村住房有了巨大的需求市场,所以农民不顾一切的进行违法建设,任意侵占公共空间和道路,市政设施无人顾及,致使潜在的土地资源流失。

三、天津市城中村改造成因分析

城中村形成的客观原因是我国城市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是城中村形成的主要外动力,然而城中村很多负面现象还是有其潜在的原因。

1、法律法规实施力度和监察措施不强

法律制度的滞后性是现实生活中出现"先发生后管理"问题的根本原因。而相应的监察制度是使法律等规章制度有效实施的保证措施。监察措施不及时,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就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这也是城中村改造问题难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

2、农民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在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保护中,群众一直是直接的实施者与受益者。良好的环境和充分的土地后备资源是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的重要基础,但是这样的意识并没有深入到每个人群众的心中。小民经济的自私性与集体利益冲突时,大多数人首要考虑的还是自身的利益,公益性参与只存在于少数具有高文化层次的人群中,但是在具体做的时候还是要再打折扣。城中村改造是利国利民的一项长远事业,以利导之、以利趋之除了提高群众自身文化素养外,政府的奖励机制也应大力实施。

四、天津市城中村改造对策分析

1、明晰土地产权关系,制定有针对性的土地管理制度

土地产权关系是城中村改造问题顺利解决的基础因素,明晰的产权归属可以化解很多现实问题,所以制度一部专门专门关于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土地制度迫在眉睫,只要有法可依,一切关于权属的纷争才可迎刃而解。

2、处理好"城中村"三方关系是治理"城中村"问题的保障

城中村改造问题涉及到的主要利益主体有:政府、城市开发商、城中村居民,而城中村改造的实质是通过解决产权、规划、地价及拆迁补偿安置四方面问题来平衡政府、业主与改造单位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抓住利益三方的主要矛盾,分析各利益主体最关注的问题才能妥善处理好城中村改造问题。

3、因地制宜,挖掘不同城中村的特色,勇于创新

"城中村"改造应深入了解本地区的现状特征和改造的市场条件,综合协调各方利益,根据各地区、各类型"城中村"的不同特点,多方论证改造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与空间可行性,提出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改造方案。

个性化是城市发展重要的内在动力,是城市发展永恒的话题。因此,应首先继承传统建筑,体现地方特色,深入研究,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各方面因素,挖掘城市特色,利用先进的规划设计手法,编制富有地方特色、个性鲜明的改造规划。做到"一村一策、一区一策",把天津市打造具有活力的现代大都市。

参考文献:

[1]郭振维.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改造研究--以天津市为例[D].天津师范大学,2006.

[2]胡明杰.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以天津市西青区为例[D].天津师范大学,2012.

[3]陈柳钦.关于天津市"城中村"改造问题的几点建议[EB/OL].http:///newsdisplay.php?id=1417129&sib=1.

[4]周森.城中村改制和改造的思路与对策[J]南方经济,2002,(2).

[5]郭春娥,谢水木.浅谈天津"城中村"改造[J]城市,2006,(6).

城中村改造带来的好处范文篇4

今天,我和市生态委、棚改办、发改、财政、国土、规划、住建等部门的同志,到区金桥饭店和区村两个棚改项目地块进行了实地查看,了解两个项目的规划建设理念和推进情况,专题研究棚户区城中村项目改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刚才,同志讲了很好的意见,市棚改办、、以及市直有关部门的同志,围绕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等,就进一步加快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这里,结合大家的意见,我再强调几点:

一、充分认识实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意义

城市中心区特别是、两个区,是全市经济、文化中心,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由于中心城区建成时间长,房屋和人口密度大,产权构成情况复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的任务相对较重。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品位、推动经济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重大意义,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认识和推动这项工作。

(一)这是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关键举措。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同志今年2月3日在包头主持召开棚改现场会时明确强调,棚改是城镇化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是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关键举措。作为城市来说,不改变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低矮的棚户区这一面貌,就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不利于全面小康创建。我们既要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来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也要积极顺应广大群众迫切希望改善生活、居住条件的呼声,通过对棚户区城中村集中进行改造,切实解决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问题。

(二)这是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有效载体。去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2年)》。规划明确了市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并专门用一个章节的内容阐述“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宜居城市建设,既要社会文明、经济富裕、公共安全,也要环境优美、资源承载能力足够、生活便利等。因此,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应有之义,是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现代化宜居城市的有效载体。

(三)这是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市要在2015年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满意度至关重要。市目前仍有85万人口居住在棚户区城中村内,占全市人口总量的19%。2015年要实现全面小康,必须对现有的棚户区城中村进行彻底改造,改善这一部分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升他们的满意度,实现全面小康。此外,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市保障性住房按总户数的20%计算,目标是20万户。其中,通过政策性保障性住房解决10万户,通过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解决10万户,争取让更多的无房户、住房困难户实现“住有所居”、“住有宜居”。从这个意义来讲,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又是我们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政治工程。

(四)这是推进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棚改既是民生工程又是发展工程。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在改善城市环境的基础上,又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切实增加了投资、拉动了内需。当前,市仍然处于“投资拉动型”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比较重。投资上得快,经济就发展得快。今年全市要完成3000亿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中心城区的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投资占比达到21%。可以说,棚改项目的建设、投资直接影响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影响全市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所以必须快速度、强力度予以推进。

二、切实把握好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的几项原则

(一)政府负责、群众参与、市场运作。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主体是各区(市、县),必须由政府负责。各区(市、县)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宣讲实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意义,积极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支持棚户区改造。要按照市场化公平竞争的模式,充分尊重改造区域群众的意愿,调动民间资本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吸引讲诚信、有实力、能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参与改造工作,形成多方参与、利益共享、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二)政府让利、企业微利、群众得利。政府在实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中,要更加注重社会效益,不以盈利为目的。要通过市场调节这只手,合理控制企业利润,坚决杜绝从棚户区改造项目中牟取暴利。重点是通过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彻底改善原棚户区城中村落后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面貌,有效改善提升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等公共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空气质量,以良好的环境、优质的服务真正让“群众得利”。

(三)规划引领、部门协同、优质高效。要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充分发挥规划在项目建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高标准、高起点做好规划编制和具体设计工作,确保项目建成后五十年至一百年不落后。要进一步强化市区联动和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在组织领导、要素配套、政策叠加、队伍建设、服务保障等方面狠下功夫,确保三年内优质、高效完成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攻坚任务。

三、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加快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进程

今年我市要启动20个、共计1500万平方米城市棚户区城中村的建设,要加快已经开工的1560万平方米棚户区城中村的进度,任务非常艰巨。按照副总理“打好新一轮棚户区改造攻坚战,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难题”的要求,要始终把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作为改善民生、推动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各区(市、县)党政“一把手”的具体工程来抓。具体来说,在工作推进中,要做到“五个坚持”。

(一)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联动。要认真落实省委书记赵克志关于“疏老城、建新城”的要求,把二环四路城市带开发建设与中心区棚户区改造作为“疏老城、建新城”的两大抓手,坚定不移地予以推进。要统筹好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的关系与平衡,即开发容量、配套设施、生态环境等综合规划指标可在区域之间、老城与新区之间统筹平衡。如绿化、保障性住房等指标,在规划难以突破的情况下,可通过异地绿化、异地购买等措施予以解决,其他配套指标也可在辖区范围内实现平衡。从当前市的实际来看,只有通过以新区的发展要素、功能配套来支撑旧城改造,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棚户区改造“推进难”的问题,实现向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要效益、要出路、要品质的目标,实现农村城市化、村民居民化、就业社会化、管理社区化,实现“拆除一片旧村,建成一片新居,改善一方环境,催生一个产业”,推进旧城与新区同步发展。

(二)坚持方案挂牌。在市棚户区城改办的指导下,以区为单位,扎实、深入、超前开展棚户区改造项目的调查摸底等前期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和征收补偿安置等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对用地范围、功能定位、设施配套、建筑风貌、规划指标、土地出让价格、征收补偿意向和费用、拆迁安置方案、资金保障措施以及其它附加条件逐一明确,作为土地挂牌的条件,从而提升项目成熟度,确保项目快速有序推进。各区(市、县)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研究审定实施方案,确保各种要素和配套能够在全区实现综合平衡,做到“规划跟着方案走,方案服从于规划”。

(三)坚持安置优先。征收补偿安置是推动项目落地建设的重要节点。各区(市、县)要始终坚持安置优先,根据辖区内棚户区改造任务,科学合理地布局安置点,整合各种资源和要素,先期建设一批安置房,为大规模推进改造奠定基础、创造条件。要优先制定安置方案,广泛征求改造区域群众意见,确保广大群众事先了解实施改造在居住改善、配套提升、环境优化等方面的预期实惠,保护拆迁户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利民惠民,让政府的手、市场的手与群众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合力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

(四)坚持政策推动。市、区各级各部门要聚集各种要素、叠加各种政策、穷尽一切力量,支持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建设。要把棚户区改造与保障性住房政策结合起来,勤动脑筋、多想办法,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善于结合,在资金筹措多元化、资金利用市场化、基础设施社会化上找出路。要将改造项目市区两级所得土地收益,用于项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和民生项目建设,把政府让利落实到群众得利上。

城中村改造带来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优势视角;高校;城中村改造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103-02

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高校开始了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带来了高等文化权利的下移,实现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同样的,随着高校扩招也带来了高校的大面积扩建现象,即新大学校区及原有大学新校区的大规模建设,高校周边的村庄很多成为城中村。本文选取优势理论为视角,通过研究高校周边城中村的改造优势,从而探讨其改造策略。

一、高校周边城中村发展的特点

高校周边城中村表现出与其他城中村相似的外部问题,诸如:道路狭窄弯曲、建筑混乱密集度高、公共卫生服务差、社会治安问题多、人口结构复杂、各项管理措施滞后、社会保障缺失等。但相对于一般的城中村,高校周边的城中村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性集中表现在:从城中村的形成、发展及演进过程中,处处都有高校对其深刻影响的痕迹。

(一)商业市场指向明确,拥有特定的服务群体

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消费倾向及能力,使得高校周边城中村的商业规模不断扩大,从前期的小型零售、小型餐饮发展成为发达、完善的一整套服务体系,进而形成了城中村特有的经济结构。随着商业市场的不断演进、发展、成熟,城中村提供的服务囊括衣、食、住、行、用、娱乐等各个方面,其消费对象也覆盖了整个高校的大学生。

(二)傍校的地理区位,对高校依赖性较强

高校周边城中村往往与高校比邻而居,或被几所高校包围或半包围,与高校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与其他城中村最大的差异表现在,高校周边城中村的发展一旦离开了高校的支持,此类城中村往往便会迅速地衰落下去。高校周边城中村的店铺开停业也具有很强的周期性,一般随着高校教学周期来经营运作,高校寒暑假期间,周围城中村往往也就没有了往日的“繁荣”景象。

(三)为高校学生提供服务,弥补高校部分缺失功能

目前高校内部的商业还比较单一,除学生食堂外,设置了一些简单的超市、银行ATM、小吃店等设施,师生可以就近购买生活必需品。但是,高校学生消费能力比较强,校内现有的服务无法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而许多紧邻高校校园的地方自发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业街,给高校群体提供了餐饮、住宿、娱乐等便捷丰富的消费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部分功能的缺失。

二、高校与周边城中村存在的多元矛盾

高校周边城中村正逐渐以其独有的形式融入高校师生的生活,成为高校发展不得不面对的一种特殊存在。高校在享受其带来的便捷廉价的生活服务的同时,也势必要承受城中村引发的各种负面的生活成本,诸如:安全、卫生、低俗文化等。高校与城中村间无法剪断的共生关系,必然在高校与城中村、师生与村民间产生一种文化震荡与磨合,这种磨合的过程也是不断产生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高校与周边城中村间的多元矛盾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设施共享方面的矛盾

城中村与高校毗邻,村民不可避免地想要共享学校的公共设施,如:操场、热水房、健身器材、商店等等,而且村民整体素质不高,很容易造成公共设施的损毁。这样一方面造成学校人员鱼龙混杂,混乱不堪,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校的管理成本。学校为加强管理,只能采取封校等消极措施,这样往往会加剧村民的反弹,激化双方的矛盾。

(二)安全方面的矛盾

1.村内提供的多样性住房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住宿需求,但是这些住房大部分设施简陋、房屋加盖严重,且学生身处校外,高校对学生的安全管理难度加大。

2.虽然高校周边城中村人员构成相较于一般城中村来说比较简单,但是仍有一部分外来务工及流动人员,这些人大多来自社会底层,背景相对复杂,且没有一个机构对其身份信息、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这就给高校周边的环境带来治安隐患。

3.随着城中村内出租行业的发展,村民开始加紧住房建设,昼夜施工。一方面,施工噪音影响学生正常作息;另一方面,因村民建房施工导致道路受阻,甚至有的施工设备直接悬挂在巷子里,没有安全围挡,对过路行人和学生都存在危险性。

(三)卫生方面的矛盾

1.高校周边城中村中虽然为学生提供了餐饮、零售等廉价的商品和便利的服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于食品多样化的需求。但村内进行食品加工与销售的商户往往属于自发组织,没有健康卫生方面的证明,而且难以管理,这些都为学生的健康埋下隐患,从而给高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村中环境以“脏、乱、差”为典型特征,道路狭窄肮脏,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小商小贩流动性大,店铺装修简单,且缺少公共绿地和开敞空间。而随着高校管理方式的开放化,校园与村庄的边界更加模糊,学生有很大一部分的时间是在城中村度过,更加激化了学校与周边村庄的矛盾。

三、高校周边城中村的可改造优势

(一)毗邻高校的地缘优势

1.高校优美的校园及人文环境。高校周边城中村大多位于中心城区,生活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高校良好的校园绿化环境为周边城中村的村民提供了开敞的绿化空间,同时,其健全的操场、教室、道路、健身器材等设施,使得周城中村可以有效地实现公共资源的共享与借鉴。而高校优美的人文环境是一种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可以为村民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和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从而提高村民整体素质、转变村民的思想、提高村民的就业技能。

2.学生消费群体带动下的商业发展潜力。高校周边城中村与高校临近,学生就近消费的倾向选择,使得沿街两侧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许多高校周围自发形成了一定经营规模的商业街,成为在校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学生的消费观念及能力客观上刺激并带动了周边城中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即从传统的农业体系转变为以服务学生的第三产业为主。

(二)积极寻求改变的人缘优势

1.高校周边城中村的村民和一般城中村的村民一样,都是失去了土地、没有了生活来源的人。“土地对于农民来说,不但具有生活资料的功能,同时也具有生产资料的功能,上面承载着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土地继承权、资产增值等”[1]。在这种情况下,村民失去了世世代代依托其上的土地,其改变自身境遇的意愿和需求会更加迫切。

2.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传播载体,以其独有的方式传播着自身的思想、文化,不断影响着城中村的文化氛围。村民在承载传统教化风俗的同时,也要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因此,高校周边城中村的村民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村民,有强烈的改变自身经济状况的需要,他们中的很多人希望借助高校的教育资源,学习知识和技能,积极寻求生存境遇的改变。

四、高校周边城中村改造思路

对于上述的高校与周边城中村既相互依存又关系紧张的现象,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从城中村自身的优势着眼,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引导城中村村民自主改造的积极性,走“政府、高校与城中村”三方联动的改造模式。

(一)政府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担任“领导者”的角色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政府相较于高校、村庄具有行政决策上的优势,可以从宏观上对高校、村庄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把控。一是政府统筹总体改造规划,除必要的住房商业等的规划外,还要采取必要措施完善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作为高校与村庄的沟通媒介,将高校的培训行为合理合法化,并把村民的就业纳入就业制度的统筹范围。三是政府能够对村民自主改造过程中出现的过分追求利益引发的问题加以行政控制,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与摩擦。

(二)高校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担任“扶持者”的角色

1.高校可以利用其环境、城市规划、经济、公共管理等相关学科优势,将周边城中村作为一个课题、项目的载体来进行研究,为政府提供科学合理的规划改造建议。

2.高校在建设规划过程中,客观上的这种征地行为已经剥夺了村民部分生活的权力。同时,高校作为一个文化传播与扩散的教育主体,适时地针对村民适时开设一些关于资产经营等方面的免费培训,可以通过提供某种智力支持,使村民能够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进而为解决村民今后的就业问题提供帮助。

(三)村民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担任“执行者”的角色

考虑到城中村改造的阻力,采取村民自主、政府主导、高校参与这种自下而上的模式,削弱政府与村民间的对立矛盾,让村民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担任“执行者”的角色,使村民真正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到人居环境和经营环境的改造过程中来,从长远来看是具有可行性的。因为村民是城中村改造后居住和生活的主体和核心,只有达到村民尤其是村民中的“精英”的认可和满意,城中村改造才能说是成功的。

总而言之,高校周边城中村的改造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要把高校和城中村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形成“政府、高校、村庄”三方联动的改造模式。其中,政府统筹城中村改造的大趋势和方向,高校提供智力支持,发掘城中村自身的资源优势,最终实现高校、城中村和谐发展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屈晓娟.社会排斤视角下的失地农民与城市融合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1(2):214.

[2]申红田,王恒.高校周边城中村改造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12(33).

[3]郑义,高校周边城中村特点及改造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9).

[4]张程亮.多元利益平衡下的大学城城中村更新方向与规划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城中村改造带来的好处范文篇6

关键词:城市化;城中村;改造;措施

引言

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模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十分显著地提高了我国的现代化进步水平。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是当前建设、规划、管理工作者们重点研究的问题,是相关工作人员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集中体现,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经济融合、发展结构优化都是社会重点关注问题。针对其改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的分析也是社会发展重要研究的领域之一,对于进一步提高城市化建设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目前一些地方城中村改造的做法和经验,针对城中村改造提出了自己的宝贵意见,仅供参考。

1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简介

城中村的出现是城市化发展进行到一定程度出现的产物,在属性特征方面兼具城镇和农村的双重特点,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它不仅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区居民水平,甚至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加快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1.1城中村的形成过程

城中村产生于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多位于城市区边缘、城市近郊、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等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是围绕原有农村居住地形成的人员聚集地区,其拓展领域与当地城市化发展程度息息相关,很多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业已成熟,但居住者的户籍、土地权属、经济组织和行政机构等管理要素改革却相对滞后,仍保留原农村管理体制,不能很好地适应所属城市和开发区域的发展需求。

1.2城中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土地管理缺乏依据

现阶段城中村的土地性质仍未发生变化,依旧属于农村集体所有,然而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但实际上其交通设施、商业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水平已经和城市无异,其使用功能基本上等同于国有土地,其土地价值与城市国有土地相当。这种情况使得城中村土地在使用和管理方面出现了一定的分歧。

同时,随着城中村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往往在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时,会将这部分区域列入其中,然而受限于管理组织和体制的完善性,很多城中村仍然保留着村民委员会,未能根据实际需求设立居民委员会,由村委会主导行政管理使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比重增大,导致管理功能形成了交叉,职责不明。

1.2.2人口素质偏低

人口流动性大是城中村的一大特点,而且这部分人员的组成比较复杂,个体素质区别很大,来自不同地区的群体带来了相异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外,城中村的居民多为一些底层劳动者,从事的工作层次较低,囿于所受教育水平不高,这部分人员进取动力不足,缺乏创新竞争的动力。在行为规范和道德素质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如公共卫生意识差、不遵守交通规则等,并未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社会身份的转变。

1.2.3土地使用混乱

在区域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下,众多城中村的土地价值不断攀升,出现了很多“子女分家、兄弟分家、女儿回娘家落户、拆迁安置、征地安置”等不良现象,究其根本原因是处于私利的集体土地索求。有的村每户各有一个老宅基,然后每户划分一个新宅基,再加上有些村民将自留地、菜园地私自变为宅基地。

由于一户多基的客观存在,周边乡镇的一些农民,特别是在外打工多年的农民进入县城,使得私下的土地交易行为不断泛滥,出现了多种不合乎法律法规的交易行为,造成了混乱的土地交易局面。甚至部分村民联合不法开发商,在未获得许可的情况下,开发出售小产权商品房,给县房地产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1.2.4规划缺乏统一科学性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城中村发展的首要条件,然而现阶段由于管理体制和人员组织方面的不足,使得城中村处于城市规划的边缘性,在进行监管时往往会被忽略,这使得众多城中村在建筑发展整体规划水平较低。同时,混乱的土地交易市场,使得居民私搭乱建现象极为普遍,限制着地区整体居住环境的水平提升。

1.2.5基础设施不完善

虽然当前的城中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随着人员的进一步聚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些城中村缺乏必要的给排水系统,环保绿化工作相对滞后,环卫工作未能落到实处,存在交通和消防隐患。更为极端的地区形成了违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黄、赌、毒”集散地,极大威胁着周边区域的社会发展和治安管理。

2提高城中村改造水平的措施

2.1提高政府综合管理投入

城中村的改造管理,离不开国家公共权力的支持,同时基层城镇管理人员要承担起应有的义务,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施政原则,详细具体地考虑多方因素,协调满足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在不损害百姓的利益的前提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让参与改造单位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应有的收益,激励其进一步实施合理科学的改造工程,形成良性循环。

2.2开发前进行科学规划

城中村是随着城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而产生的,在初期其矛盾问题并不突出,这使得当地的管理者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及时解决的城中村问题诱发了众多城市化发展的“疑难杂症”,这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因而,在进行改造初期就应通过研究当地客观因素,在遵循相关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对城郊区、城市边缘地带等潜在城中村发展区域进行调查,了解它们的现状,将其列入城市规划管理范围,对土地使用进行严格控制,做到合理规划,绝对不能让城中村在无序的情况下任意发展。

2.3维护村民的基本利益

城中村改造中的主要矛盾是各主体间的利益,在改造安置或补偿方面未能与村民达成一致。在城中村改造时,拆迁村民户籍将划入城市管理,令其身份变为城市居民,并给予合理的补偿,在维护其利益要按照城市居民的管理标准条例执行。

2.4提高城中村人口素质

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同样是决定城中村改造工作进行顺利与否的重要因素。村民长时间的乡村地区聚居生活,思想观念未能与时俱进,文化技术还比较匮乏,缺少竞争进取的精神。只有转变他们陈旧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培养他们特定的技能,授之以渔,才能为城中村的改造减小阻力。

3城中村改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深入了解村民对“城中村”的改造要求

城中村改造涉及土地与房屋,大部分村民的关注重点在于:房屋拆迁赔偿标准和经费是否能满足要求和得到确切落实;按照审批建造的住房面积是否会减少;是否一刀切都要建多层和高层,部分离城区较远的地方是否还可以建连体式农居;住房环境改变了,是否会影响基本生活;统一建多层、高层,房屋的质量和安全能否保障等等。图1为城中村改造审批规范流程:

3.2改造办法要贴近地区实际情况

城中村改造的确定,要在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研究调查的基础上完成,合理的改造方式能够节约人力物力,同时也不会影响地区的社会和谐,能够更大程度上获得村民的支持,目前城中村的改造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维持现状,局部整治。针对一些规划建造较为整齐的区域,可在其原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对不足之处进行整改,将其列入城市整体规划要求,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开展城中村改造工作。

(2)全部拆除,集体改造。在未进行整齐规划中心城区,由于这些零乱建筑、较差的基础设施以及脏乱差的环境,使得其利用空间较少,可进行整体拆除,全部改造。

(3)延续发展,局部改造。对离中心区较远的一些城中村,因与主城区有一定距离,可通过政策引导,综合整治和市场调节的方式,分期分批进行改造。

3.3城中村改造规划要体现整体性

在以往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忽略了问题的严重性,城中村现象的过度泛滥引起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会有更多的城中村产生。为了吸取以往的教训,改变推进城市化产生城中村,通过改造城中村,来进行推进城市化的恶性循环,必须坚持在进行城中村改造的同时,加强对城边村和城外村的控制,为高起点推进城市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语

在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点带面城市化发展模式,使得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改观。那些原来紧挨着城市的那些农村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用作城市建设,出现了城中村现象。城中村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居民生活水平低下,这是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被征用后农民转为居民,却仍然在原村落居住现象导致的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的研究对促进城市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现象及其改造[J].管理学刊.2010(06).

[2]徐国玲.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问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05).

城中村改造带来的好处范文篇7

一、总结经验,坚定科学发展信心

十六大以来,市建设局党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精益求精做规划,更新理念融资金,又好又快搞建设,创新方式抓管理,不断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全系统上下坚持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转化为促进城乡建设的科学思路和破解难题的有效举措,全面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去年以来,一举夺得“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20强”称号,园林绿化和小城镇建设管理等经验全省交流,并获“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风景名胜区整治跻身全省先进行列,城市文化建设经验受省委宣传部、省建设厅高度评价并推广。

(一)高起点规划,城乡发展布局全面优化。始终坚持科学定位城乡,加快建立覆盖全市的城乡规划体系,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的有效对接和共享,统筹各项事业发展。高标准制定了新一轮《xx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到2022年,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半岛地区制造业基地之一,区域性商品集散地,旅游度假地”的总目标。确立了城区“以峰山作为城市中心,西南为老城居住商贸金融区,东南为文化行政区,北部为工业区,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双龙抱城,玉带积翠;南商北工,东文西居;三位一体,成组成团’”的城市规划结构,促进了发展优势的加速膨胀。全市3个中心镇和12个一般镇全部通过省、市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率先在威海市完成了镇域总体规划的修编;省级示范村、市级示范村、省级试点村和部分中心村、基层村的村庄规划修编工作已完成339个,占应修编村庄规划的50%以上。广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放手聘请国内外一流资质队伍参与规划设计,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先后聘请上海同济大学等专业院校和设计队伍,高标准编制了《城市新中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火车站站前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小嵛岭风景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南海新区概念性规划》、《小观金滩旅游度假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xx学”公园》、《抱龙河公园》等规划设计,共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680多项、面积2700公顷,工业园综合管线及其他各类管线规划、道路设计30余项、长20多公里,全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95%。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1平方公里,城市框架拓展到了75平方公里,进一步优化了城市空间形态,突出了城市个性,引领城乡建设与管理步入了科学、规范的发展轨道。

(二)高标准建设,城乡载体功能全面提升。始终坚持科学推进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膨胀发展优势。加快城市新区建设。目前,城市新中心区已初具规模,“xx学”公园、抱龙河公园竣工并对市民开放,“一园五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十大公建项目加快配套,40幢高层景观房产项目拔地而起,几年之内,将构建起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新区,全面拉开城市大发展的框架。强力助推南海开发。深入实施了总占地240万平方米的南海公园建设,加速推进了龙海路、金海路、海景路等路网延伸配套,拉开了75公里的“四纵三横”的路网框架,同步延伸金海路、滨海路、金乡路、金乡东路、万家寨路等道路绿化工程,加快区域对接,推动了城区、南海两大经济板块的强势崛起。抓实道路管网延伸。先后实施了虎山路、世纪大道、文昌路、文山东路、龙山路等40多条道路新建和改造工程,共铺设路面100多万平方米,铺装人行道彩板19万平方米,安装道边石7.6万米,新、换装路灯2685基。城区路网“七纵八横”格局已经形成,道路总面积达350万平方米,主次干道完好率达90%以上,路灯亮灯率达98%以上。

同时,加快完善供排水设施,实施了抱龙河、世纪大道等20多项供排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工程,共埋设排污管道67公里,新增供水管道38.9公里,进一步扩大城市给排水能力。狠抓水系水景塑造。先后投资4亿多元,对流经城区的抱龙河、柳林河、九里河进行了以清淤、护坡、拦水、绿化、造景等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综合治理和改造,沿河建设了河滨公园,修建橡皮坝、石坝20座,使城区河道水面达到330万平方米,河岸护坡绿地280万平方米。实现了使用功能、景观效果和文化内涵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生态效益和人文关怀,增强了区域影响力。着力提升绿化美化水平。高起点建设和完善了市中广场、环岛公园、召文台公园、仙山公园等30多项精品工程,栽植各类乔灌木520多万株,绿篱300多万平方米,草坪190多万平方米,补植了一批古树、名树、大树;继世纪大道、迎宾大道之后,又精心组织实施了虎山路、文昌路、文山东路、文山西路、309国道等10多条道路绿化,补植了所有行道树和绿化带,城市绿化总面积达到1*9万平方米,人均占有公共绿地16.5平方米。同时,高标准完成了“xx学”公园、抱龙河公园树木补植工程以及城市西出入口、北出入口等绿化工程,为城市增添了新的景观亮点。

(三)高效能管理,城乡环境面貌全面改观。始终把管理作为提升区域内涵、打造城市品牌的关键举措来抓,突出“五大重点”,积极营造舒适、整洁、文明、有序的城乡环境。以提高管理水平为重点,狠抓城管调研。对城区大街小巷进行了实地考察,制定了步行街、美食街、职工街脏乱差问题整改方案,提出了裸土街巷、绿化薄弱带和环卫管理空白区整治意见并付诸实施,城市容貌秩序发生了新的变化。近三年,共清理卫生死角2537次处,清运处理散垃圾3092吨,在城区共设置塑料垃圾桶2188个,塑料垃圾桶使用率达到80%以上。商业步行街已成为响誉带动周边的区域性文明示范街。以城乡环境整治为重点,狠抓容貌管理。

深入开展了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区观光通道环境提升、户外广告治理、绿地内垃圾和卫生死角清理等十几次专项活动,清除市区主次干道两侧废弃电杆、乱搭乱占数百处,规范整治街道8条,拆除主次干道两侧不合格广告牌2000多块,查处乱掘乱挖、乱砍乱伐树木案件500多起;对农村长期存在的草堆、粪堆、垃圾堆进行了全面清理,清运各类垃圾22.2万吨,村庄植树110万株,搬运土石方500多万方,整治河道34.97公里,新增路灯1200盏,新上垃圾箱348个,农村环境面貌全面改观。同时,新建总占地32.8万平方米的新垃圾处理场扩建和日处理能力为160吨的垃圾渗滤液处理站建设工程,并将苏家河、大五里、峰南等4个社区以及银河绿洲等多个居民小区的清扫、清运工作纳入环卫管理范畴,新增清扫面积180万平方米,近郊镇垃圾已纳入城乡一体化管理范围。城区街道清扫总面积达350万平方米,街道清扫保洁率达到98%以上。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狠抓示范带动。深入农村“路、绿、水、电、医、娱、学、气、澡、厕”等一系列工程,目前,全市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客车;去年新建户用沼气3900多户,完成农村改厕3200多户;60%的村安装了路灯,450个村建起了文化大院;新建60处中心卫生室、460处规范化卫生室,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8%。宋村、泽库、张家产和葛家等镇已成为带动本地、辐射周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张家产等12个镇被评为部级环境优美乡镇。以加快村居改造为重点,狠抓工程推进。先后引进开发了“山川文苑”、“银海绿洲”、“祥和新都”、“御临华府”、“龙都新天地”、“福泉名居”、“亿鑫园”、“水岸新城”、“文山清华园”等10多个高品质住宅小区,加快了城中村改造步伐。老城区中现有的47个城中村,以及城市拓展而形成的9个城中村全部编制了改造规划,文山、凉水湾等39个村正在进行改造,小五里、大五里等6个村即将或已着手改造。同时,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采取并、合、扩等措施,吸引农村人口向镇区、向中心村集中。先后实施了40多个村的搬迁改造工程,全部完工后可转移农民1.3万人。经济开发区把辖区内18个村庄合并成3个大的社区,实现了平房变楼房,村民变市民的转变;宏安集团兼并十里庄等工作正在进行,2879户农民直接受益。米山镇西铺头村利用靠城优势,加快旧村改造,全村400多户农民喜迁新居,充分享受到了小城镇发展带来的实惠。

(四)高水平监管,城乡建设动力全面激发。全面创新管理载体平台,完善促进机制,更新监管理念,推动行业素质上档升级。做硬载体新平台,推动科学监管。实行了建设手续集中审批,将建设领域所有行政审批项目纳入市行政审批中心集中办理,公开审批收费标准、办事程序、办理时限和法律依据,提速增效,推动城乡各项建设;规范了建设工程交易,强化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建设,将1000平方米以上或投资50万元以上所有建设工程全部纳入强制招标范围,接受社会监督,实行“阳光操作”,杜绝了场外交易等不规范行为。全市建设工程招投标率和各项基本建设手续办结率均达到100%;实现了建设工程的远程监控,设立了建设工程指挥监控中心,1万平方米以上的重点工程全部与指挥监控中心联网,减少了检查环节,服务了工程建设;设立了规划建设展,将城市规划、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等重大决策事项向社会公开,激发了市民参议参管参与的热情;完善促进新机制,推动行业升级。严格市场准入。全面加强了对施工企业的资质、资格及管理人员证件等的审查,从源头上杜绝违规企业、挂靠及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进入本地市场。

外地施工企业备案率始终保持在100%;创新管理手段。全面推行“两型五化”管理模式,积极争创省、市级安全文明工地,深入开展了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专家论证及专项整治,严格对深基坑、塔吊、脚手架等重要环节的控制,确保施工安全。先后争创省级安全文明工地9个,山东省安全文明示范工地3个,威海市安全文明工地28个;突出质量保障。深入开展“争创无质量通病示范小区”活动,细化量化了工程质量标准要求,引导建筑企业开展加强质量通病整改。全市建筑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工程优良率达到40%以上。xx整骨医院病房大楼获省建工局“泰山杯”奖。同时,出台了系列措施办法,化解了一批建筑农民工工资争端,维护了社会稳定。先后清欠拖欠农民工工资1000多万元,清欠率始终保持在100%。落实经营新举措,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以城养城思路,近年以市场化模式新上城市路名导向牌300多块,环保垃圾箱200多个、公交站牌60多个,设置过街广告牌16基,在百货公司、市中广场、老汽车站路口以及步行街等处安装电子显示屏多个,扩大了公益宣传,减少了支出。城区21座公厕,已有9座实现了公开招标经营,节约了大笔管理费用。去年在土地拍卖收益尚未变现的情况下,通过宣传新区建设前景以及多渠道招商,引进多家单位带资进行“xx学”公园、抱龙河公园绿化建设;引进全国各地开发商在新区兴建公建项目8个。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积极招商引资,体育公园和市民文化中心、博展中心三大项目分别由上海广厦集团和威建集园带资建设,数亿资金全部以市场化方式解决。

二、深刻反思,突破科学发展瓶径

从10月中旬开始,建设系统深入开展了以“科学规划、超前设计、优质建设、精细管理、高效服务,打造宜业宜居宜文宜游现代化中等城市和区域特色环境”为载体的主题活动,通过发放征求意见信、召开座谈(恳谈)会、深入基层搞调研以及公布热线电话、电子邮箱等形式和渠道,广泛听取部门、镇、村居、企业、基层单位、老干部特别是普通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共征集各类问题、意见、建议40多条次,梳理汇总了3大类25个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科学发展存在片面性。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虽然注重并致力推动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并坚持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转化为促进城乡建设的科学思路和破解难题的有效举措,正确处理新区拓展与老区改造、工程速度与质量安全、大设施配套与小功能齐全、项目建设与社会效益、财政投资与市场化运作、城市与镇村统筹发展等的关系,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的效果不够大,以建设工作来推动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思路不够宽,在推动建设行业创新发展的方法不够多。

二是创新发展存在局限性。虽然始终坚持把创新放在工作的首位,并在城市新区建设、城市经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城市整体宣传推介、拉动房产销售和促进行业管理等都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和尝试,逐步建立起一整套长效管理促进机制,但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步子不大,成效不明显。在具体工作中,习惯用老经验、老方法来想问题、做决策,不善于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及行政的手段来推动具体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可持续发展、改革创新、市场运作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等方面的能力还不够强,加快发展的步伐不快。

三是精品工程缺乏普遍性。虽然提出并坚持了城乡建设“抓精品、出特色”的思路和原则,并造就了一批响誉周边的规划设计方案和城市精品亮点工程,但从总体看,“群山无高峰”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缺少真正的“大手笔”和精品力作,与一些先进地区比,城市标志性亮点不多。特别是精品楼盘的培育上,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标准,实施了建筑工程质量通病整改等专项活动,但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站得住的技术突破不多,部分开发企业争创“泰山杯”奖的意识不强烈,企业自我要求不高,精品建筑的示范带动作用仍然不突出。

四是民生建设缺乏超前性。工作中虽然也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标准不高。比如在企业改革中的有些具体情况考虑不周,对如何解决行业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研究不透;旧城区和城中村还存在巷道狭小、道路不畅等诸多问题,既有碍市容景观又不利区域经济发展;基础配套相对滞后,特别是老城区一些边缘部分,环境卫生配套设施建设未能与城市的发展、城市管理的需求同步,承载能力和空间不足,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建设水平和整体效益。

五是服务发展缺乏协调性。对“环境也是生产力”理解不深刻。虽然经过几轮大的解决思想活动,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与科学发展的要求比,与群众愿望比,建设服务促进发展的举措还不够硬、为民服务的效果还不够好。特别是对一些重大产业项目的开发建设,没能做到以发展为重、以群众为本,墨守陈规,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不能采取新的办法加以解决,还局限于法律允不允许、外地有没有先例、别人搞没搞,缺乏科学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没有真正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超常服务,造成了工作上的被动。此外,在建设审批上,也是对新办企业的服务项目多,与企业发展壮大有关的服务项目少,说明在行业服务上还有欠缺。

三、查找根源,清除科学发展障碍

在城乡建设工作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存在的种种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根子在党委班子思想解放不彻底、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不到位等造成的。

第一,理论学习不够主动、深入和系统。缺乏在真学、活用上下功夫,缺乏深入研究、理性思考,没能真正抓住其精神实质和内涵,对科学发展观要求掌握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现代知识学习不深入、不系统,对用正确的理论、完整准确地领会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自觉性、坚定性和创造性,没有很好地运用理论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造成了改革创新意识的淡泊,造成了科学发展意识的薄弱,导致在具体工作中,把思路变为部署、部署变为行为的效率不高,特别是对于新形势下城乡建设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困难估计的不够充分,应对措施不够周密,不善于从变化的形式中捕捉机遇,不善于从逆境中发展和培育有利因素。

第二,对“发展是第一要义”的理解不够全面。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城乡建设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各项工作必须紧密围绕这一根本目的展开。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对“发展是第一要义”的科学内涵理解不够全面,往往割裂了科学发展观的有机整体性,强调速度规模的多,考虑质量效益少,注重局部工作多,考虑全局性问题少,对科学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的研究和把握还有欠缺。

第三,对“以人为本”理念把握不够坚定。“以人为本”就是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城乡建设工作而言,就是要在加快发展中逐步解决好建设领域的民生问题,让建设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在实际工作中,立足部门特点,着眼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设身处地地做了一些工作、办了一些实事,群众从中也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但有时为了加快推进一些事关大局的工作、快速落实一些事关发展的工程,没能兼顾好一些群众的现实利益,没有完全达到群众满意。实践充分证明,建设事业要实现长足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建设领域工作重点,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念,在做好涉及群众利益的工作上下功夫,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四,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根本要求理解不够深刻。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落实到城乡建设工作中,就是要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一系列重大部署紧密结合,与建设经济文化强市紧密结合,与促进建设各单位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标准,在工作中对这一根本要求的把握不立体、不深刻,有时一味重视速度和规模,或者片面强调制度创新,而忽视了创新必须与发展水平和监管能力相匹配等问题。

第五,对“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运用还不够到位。统筹兼顾,要求我们在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上,要努力统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在现实工作中,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上运用还不够到位,比如还一定程度存在重城轻乡现象,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上,相比之下,对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支持力度不是很大;虽然也强调制度的完善,但在检查落实方面投入相对较少,致使一些工作抓得不深不细;工作中更重视推动解决当前问题以及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对一些影响行业长期发展的难点问题推动不够,等等。

第六,推动科学发展的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具备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责任感、使命感,具备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开拓创新。但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有时作风不够扎实、不够细致,往往就工作抓工作,还没有真正达到解决一个问题影响一片的效果。同时,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畏难情绪和浮躁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建设工作科学发展的进程。

四、达成共识,集聚科学发展合力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和调研,建设系统全体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上普遍有了新的深化和提高,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新的转变,对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律组织工作形成了一些新的共识:

第一,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加注重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进一步强化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孤立地、整体地而不是割裂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二,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注重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建设工作的开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紧密结合经济文化强市建设,以打造胶东半岛现代化中等城市为目标,认真分析影响建设事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难、旧、软”等各种思想障碍,从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习惯做法和体制机制中解放出来,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动权。

第三,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查找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突出问题。必须要找准党员队伍、特别是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必须要带着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着力解决建设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要查找工作中与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存在的不适,并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进一步找出解决办法。

第四,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个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也是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基石。必须把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真心诚意地为民办实事,妥善化解各类矛盾,赢得群众支持,才能凝聚起方方面面的力量,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第五,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加注重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进一步强化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着力提高党员领导干部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五、落实措施,放大科学发展成效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突出整改的成效性。按照“五个走在最前面”和王培廷书记提出的六项要求,以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为抓手,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根本和第一要务,把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力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以更强的力度、更新的举措和更大的成效,全力打造宜业宜居宜文宜游现代化中等城市和区域特色环境,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发展为先”,落实助推发展新举措。就是立足于建设胶东半岛现代化中等城市这个目标,重点抓好村庄规划修编,城市新区、火车站周边及南海金滩旅游度假区、临港产业区、城南村南和毓菁华小区东、宅库村东、五里顶旧街区、七里汤旧街区等“一体、两翼、三区、四片”规划,以及南海新区给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以及燃气热力规划。协调指导好经济开发区主路网、河道、绿化和给排水管网等工程建设,加快城市新区“一园五中心”、十大公建、高层景观房产建设项目以及城市路网管网、市政设施、绿化美化等的配套完善。同时,以城市推介为重点,加大宣传攻势,全面展示我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发展优势,不断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立足“群众受益”,打造人居环境新亮点。就是按照“修好群众脚下路,点亮百姓窗前灯”的要求,突出抓好一批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项目,让建设的成果更多地惠及群众。坚持延伸环境卫生管理范围,加强城市设施的日常监督与及时抢修,加快旧区、旧厂、旧楼等改造步伐,配套完善老小区居住功能;全面抓好冬季供暖工作,提高热能,确保增量,全面落实循环供热替代、小型换热站扩容兼并等措施,争取三年内逐步取消小型汽水供热站,减少热力损耗;切实加强城市供水保障,加强水厂设施和城区外环供水主管道改造,提升城市给配水能力;强化人居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全力构建宜业宜居宜文宜游现代化中等城市和区域特色环境。

加快“城乡一体”,创新示范带动新模式。就是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快镇区和中心村规划建设,加大旧村改造力度,引导农民向城镇、中心村和社区集中,积极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对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坚持集中成片开发,逐步消化城中村;对城乡结合部、镇驻地村,按照城市住宅标准建设农民新村,实行城镇化管理;对规划较小的村庄,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强村兼并弱村、村庄合并、村企联合的有效途径,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同时,积极抓好城乡结合部、镇区、住宅小区专项整治工作,努力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加快构建景观优美、生态和谐的城乡居住格局。

突出“和谐发展”,落实为民办事新成效。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统筹协调聚合力。紧盯建设领域政策性资金导向,筛选城市片区改造以及垃圾、污水处理和供水等项目,加大争取和投入力度,不断强化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开通建设审批“绿色通道”,不断简化办事程序,推动审批服务提速。确保建设审批时限压缩到8个工作日,并改变工程竣工验收由建设单位自行组织但又难以组织的现状,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协调进行,实现管理服务的温情化;立足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扎实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抓实抓好一批便民利民项目,不断增进群众福祉;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积极推进强村富民工程,将“包村联户”作为惠农兴农的经常之举、长效之策。同时,继续完善并落实系统内特困职工帮扶制度,把党和政府的温暖落到实处。

力促“管理升级”,强化行业监管新力度。就是要加快建立管理、培育、促进相结合的建筑市场推动机制,提高科学顺畅、又好又快的监管服务能力。全面加强施工企业资质、资格及管理人员证件等审查,严肃查处资质出借和违法挂靠等行为,从源头上杜绝违规及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进入本地市场;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狠抓动态管理,严肃查处违反法定建设程序的行为,严格落实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和农民工管理手册制度,清理工程款拖欠,化解农民工工资争端,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创建省、市级安全文明工地,加强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专家论证及专项整治,强化对深基坑、塔吊、脚手架等重要环节的控制,确保施工安全;以打造人民满意工程为目标,强化参建单位、参建人员的培训与监管,加强对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抽查力度,全面提高居民对住宅工程质量的满意度。

六、夯实基础,激发科学发展动力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增强建设局党委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把建设党委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集体。

一是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谋划发展的能力。不断更新观念,积极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正确判断上来。保持与时俱进的良好精神状态,坚持以世界的眼光去跟踪新形势新变化、分析发展新问题,以全局思维去重新审视城乡建设工作,努力做到问题想在前、决策做在前、措施落实在前,让每项决策、每项工作都符合xx的实际、都有利于城乡建设与发展。全面加强调研,着力破解影响和制约城乡建设的难题,努力把了解的情况和思考的收获转化为促进发展、带动提升的坚强举措。

二是要不断提高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的能力。要关注民生,全面把握来自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解民忧、帮民富、保民安,使建设发展成果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上,体现在城乡面貌的改变上、体现到百姓的根本利益上。要以发展的实际绩效和班子的模范从政行为影响和增强建设队伍的信心,调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向心力、凝聚力、公信力和执行力。

城中村改造带来的好处范文篇8

*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

近年来,山东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把它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版权所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围绕“打造绿色钢城、创造最适宜创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城乡环境”这一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四级联动,全民参与,协同作战的原则,努力做到重心向下移、标准再提高、措施再强化、力度再加大,实现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共进。2003年,*市被山东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园林城市”,2004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单位”,2005年**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被省建设厅评为“人居环境范例奖”。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近年来,*市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为契机,采取“四级联动、全民参与、市场运作、人民城市人民建”等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道路方面,先后修建道路20余条,打通“卡脖子”路10余条,使莱城纵横主干道达到20条,主干道总长140公里,形成了“主次干道相连、老城新城贯通、两环六射”的路网布局结构。在园林绿化方面,把城市绿化作为改善城市面貌的重点工程,充分利用空间,见缝插绿,见空填绿,先后改造建设了4大公园和40余处游园绿地。同时,着力抓好道路绿化和破墙透绿,将单位绿化与道路绿化有机地融为一体。目前,莱城城市绿地率达到3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8.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平方米。在城市供水供气(汽)方面,*目前日供水能力12万方,远期城市日供水能力可达18万方。燃气方面,原先市民主要使用煤气,从2002年开始,引进了天然气项目,去年6月份,管道工程全线贯通,今年4月天然气置换工作全部完成,有2.5万户用户。城市供热目前有3处热源,热汽生产能力每小时达到230吨,供热面积230万平方米,基本满足市民集中供暖的需要。在垃圾污水处理方面,去年,确立了建设“全省最干净城市之一”的目标,5月份,实施了环卫体制改革,把城市保洁区划分为9大片区,向社会公开拍卖了保洁权和垃圾清运权,市环卫处成立了监理公司和执法大队,实现了干管分离、无缝隙覆盖、全日保洁。日处理垃圾400吨的大型无害化垃圾处理厂,今年完成一期工程并投入使用,届时环卫质量将显著提高。污水处理方面,目前建成两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8万方,现日处理污水6万方,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6%。钢城区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3万方,配套铺设污水管网26.6公里,目前完成投资1500万元,一期工程已竣工,今年年底将正式运行。在公交和亮化工程方面,现有公交运营车辆120台,营运线路10条,营运范围基本覆盖城市规划区,全部推行了无人售票、ic卡乘车和电子报站,年输送客流量1800万人次,市民出行公交分担率达到15%。在城市亮化上,主干道亮灯率100%,通宵亮灯,同时,组织沿街单位设置轮廓灯、激光灯、射灯等景观灯,部分沿街建筑实施了“内光外透”。

(二)城乡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

在城市规划区,主要开展了四大活动。一是开展了“三告别”活动。针对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在市区开展了以告别巷道土路、告别臭水、告别垃圾为重点的“三告别”活动。通过市场化运作,对莱城主次干道、城中村、小街小巷、河道沟渠、绿化带等保洁区,实行了无缝隙覆盖,全日保洁,垃圾日产日清,主次干道垃圾滞留时间不超过15分钟,莱城环卫保洁质量明显提高,城市卫生状况显著改善。对市区内的莲河、人工河等重点河道沟渠进行了综合治理,清理垃圾6万多吨,在各沟渠向汶河的排水口处,设立了截污网,层层拦截垃圾污物。沿青草沟、红土沟等河道沟渠敷设了污水管网,进一步推进了雨污分流。告别巷道土路方面,对规划区内已完成改造和短期内不改造的居民区,宽度6米以上的小街小巷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由各村居进行硬化铺装,重点抓了10条背街小巷的整治试点。二是开展了城中村开发改造和环境整治活动。去年,市里出台了加快“城中村”开发改造的意见,制定了优惠政策,在市建委设立了城中村开发改造办公室,确定了9个试点村,并采取包村工作责任制,组织建设、规划、国土等有关部门靠上抓调度督查。为加快城中村开发改造步伐,确定今年为“城中村开发改造年”,目前,9个试点村全部完成了开发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部分村已进入开发建设阶段。结合城中村改造,大力加强社区建设,积极推动打破村庄界限、集中定点居住的连片开发,建设机构人员齐备、服务功能完善的新型社区。今年7月19日,组织20个城中村的支部书记,到菏泽考察城中村环境,并召开了城中村综合整治现场会,明确了下一步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是清理村内占道的土堆、粪堆、柴草堆、砖瓦砂石堆和堆放的其他物料,清除街巷内饲养、养殖各类家禽、动物的圈栏、笼子以及各类种植作物;城中村居民凡没有地方投放垃圾的,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都要袋装化,置于自家门前,由环卫保洁人员统一收集、清理;对自家产生的大宗垃圾要自行运至规定的垃圾站(点);清除城中村街道上原先陈旧破败的垃圾箱(池),重新规划定点,统一安放240升的密闭垃圾筒;铺装硬化连接主次干道的小街小巷,有条件的全部硬化。三是开展了城市出入口整治活动。对城乡结合部、出入口加大了改造整治力度,拆除破旧建筑,清理地上附着物,铺装道路,搞好绿化美化,同时,突出各自特色,将城市出入口建成了莱城风格各异的亮点。西出入口重点围绕泰莱路*西口进行综合治理,沿路两侧建设了50米宽的绿化带,在三角地带建设大面积绿地,种植草皮2.5万平方米,打造成了城市绿色出入走廊;北出入口突出游园建设,沿路建成游园6处,完成道路及游园绿化8.7万平方米;南出入口把新长途汽车站的建设作为重点,拆除了一座高五层、面积4千平方米的楼房,建设了高标准、现代化的客流中心,已于今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四是开展了“双创一巩固”活动。为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市今年决定,在全市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6月20日,召开了“双创一巩固”动员大会,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实行了五大班子包干和各级各部门分工责任制,重点抓了园林绿化、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拆墙透绿、管线下地及广告牌匾的整治等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共栽植各类苗木200余万株增加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增加保洁面积40万平方米,清理垃圾死角70余处,集中清理垃圾8万吨。新建生活垃圾池5座,安装密闭式垃圾箱300个。大型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已完成投入1700万元,今年将完成一期工程并投入使用;沿青草沟、汶河大道敷设污水管网3600米。高新区敷设污水管道35000米。钢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完成投资1500万元,一期工程已竣工;拆除院墙3000米,全部更换为铁栅栏;先后取缔落地广告灯箱1700余块,拆除楼顶广告87块,墙面广告2113块,路牌广告180块,规范整改了38个大型广告塔,全面提升了城市形象。

在城市规划区外,通过开展“镇村建设年”活动,在乡镇实施“八个一”工程(即:有一个产业聚集区、每年上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项目、有一个小城镇规划、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居民小区、有一条商业街或综合市场、有一个适应当地发展的教育医疗体系、有一个规范的文体娱乐场所、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中心村实施“五个一”工程(即:有一批工贸企业、有一批为龙头企业配套的种养基地、有一条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的中心[文明]街、有一个规范的卫生服务站、有一定经济实力),有力地推动了镇村建设。各乡镇大力建设产业园区、居民小区、游园绿地和文化娱乐场所,对主要街道都进行了硬化铺装,每个乡镇至少建设了一个面积10亩以上的街心花园、至少有一块公共绿地,大力实施了旱厕改水冲式公厕,进一步加强了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各村居因地制宜加快种养基地建设,硬化铺装中心街;乡镇、村居间实施了村村通油路工程,启动了村村通客车、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其中,颜庄镇、辛庄镇、口镇等按照“镇园一体,统筹建设”的思路,大力加强了工业园的建设,园区内路通地平、设施齐全,有力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和工业发展;其它乡镇也都结合本地实际,建设了各类工业经济园区,为当地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30%以上的村中心街建设坚持高标准,道路宽阔平畅,专人负责清扫;全市各村普遍开展了道路硬化铺装或修缮。村村通油路工程基本完成,村庄油路与县道、省道、国道一起,组成了主次互补、相连贯通、畅行无阻的城乡交通网络;村村通客车、通自来水工程也已经基本完成。*向省建设厅推荐上报的2个示范镇和13个示范村都顺利通过了全省“百镇千村”建设示范活动总评。在此基础上,大力加强了镇村环境治理,指导镇村全面开展清理“四大堆”和治理“八乱”现象,镇村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

(三)生态环境治理取得实效

去年,制定了《**综合治理行动纲要》,规划用三到五年时间,总投资2.36亿元,按照“一环、两廊、四景区”的结构布置,对64.5公里的**河道及两岸进行综合治理。今年,重点搞好**中心景区建设,目前绿化工程方面,已回填土17万立方米,栽植苗木25万余株,播种草坪5万平方米,铺装广场道路1500平方米,建设沙滩13万平方米,完成河岸垒砌800立方米。沿河路目前已完成土方15000方,风化砂17000立方米,管涵300米,二灰风化砂33750平方米,水泥碎石31200平方米,沥青路面23240平方米,安沿石9770米,完成造价约567.6万元。**沿岸1000米范围内的排污企业已基本治理完成,出水断面cod比年初降低了35%,达到了排放标准;莱城电厂3#、4#机组脱硫工程,已完成投资6200万元;泰钢二次除尘设备完成投入1200万元。

以**综合治理为契机,对全市58个小流域、295条河流进行了综合整治。沿高速公路和交通干线两侧进行绿化建设,使之成为了绿色走廊。引入先进的治理理念,恢复破坏山体和地形地貌,泰钢公司在废弃矿山上引水植绿,增加游乐设施,建设了雅鹿山公园;牛泉镇将废弃的漏斗型大矿坑规划建设成下旋式观演广场;和庄乡发展经济林3000亩、风景林6000亩,修建大型水池8个,修建大型塘坝24座,青山呵护绿水,绿水滋养青山,促进了山水和谐。通过治山、治水、复垦、造绿等一系列措施,有力改善了全市生态环境。

二、主要经验做法

一是重心下移,统筹城乡整治。2002年开始,*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连续开展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大大改变了城市面貌,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促进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基于对这项活动重要作用的充分认识,市委、市政府2003年底决定,要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深入持久地抓下去,不仅要在城市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更要把触角延伸到乡镇和农村。2004年11月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意见》,提出了城乡统筹、重心下移的举措;2005年4月份,印发了《深化城乡综合整治巩固完善整治成果的实施方案》,5月8日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利用3年时间,在全市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

二是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非常重视,主要领导经常过问、全程关注,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措施,并深入综合整治现场督促指导。市委书记、市长多次实地查看**流域、城内沟渠等重点项目治理情况,分管书记、市长更是靠上督促,经常现场办公,全面推动活动开展。为加强组织领导,市里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办公室,并由各职能部门牵头设立了14个版权所有专项工作指挥部,负责对全市整治活动的组织指挥。各区、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综合整治办公室,健全了工作机构,村级也都明确了专人靠上抓,健全完善了覆盖全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立体式、网络化,互相配合、协同推进的组织领导体系,为全市综合整治活动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是四级联动,细化工作责任。市、区、镇、村四级都层层明确了整治任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迅速行动起来,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实现了四级联动、全民参与。同时,按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总体部署,针对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内容,精心设计了多项建设和治理活动,在城区重点开展了“城市建设年”、“三告别”活动、“双创一巩固”活动;在乡镇、农村深入开展了“镇村建设年”活动,实施乡镇“八个一”、中心村“五个一”和“村村通”工程;在水体生态建设上,实施了**综合治理行动。通过纵向各层级、横向各层面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全市综合整治工作结成一张网、形成一盘棋,形成了强大工作合力。

四是广泛宣传,营造舆论氛围。为扩大社会影响,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宣传部门牵头制定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宣传工作实施方案》,广泛开展宣传。近年来,在《大众日报》、《山东建设报》、《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刊》等省级媒体发表我市综合整治活动情况的各类稿件100余篇;《*日报》、*电台、电视台等本地媒体都开辟了专栏,固定专人深入报道,编播刊发各类稿件300余篇。通过大力度、全方位宣传报道,总结典型,推广经验,引导各级各部门你追我赶、展开竞赛,营造了全市关注综合整治、全民参与综合整治的浓厚氛围。

城中村改造带来的好处范文篇9

关键词:城中村;规划建设;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城中村是现代化城市与原有的旧式村落的一种结合,突出地反映了城市化与中国所实行的城乡二元化管理制度二者之间的矛盾。城中村在改在规划中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因此加强对城中村规划改造中相关问题的研究,并探索出相应的改造模式,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城中村的概念及特征

(一)城中村的概念

城中村,又称都市村庄,是指已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设范围内,农业用地很少或已经没有,居民职业结构与生存方式已经向城市转型,但建筑景观和居民文化习俗仍缺乏城市社区内涵特征,建立在集体性质土地上的习惯上仍称为“村”的居民聚落。城中村是以本地居民出租房屋获得经济来源、外地户籍居民承租房屋获得临时住所、兼有内部服务型经济为主的城乡过渡型社区。

(二)城中村的特征

城中村与周边城市地区相比,其特征主要有:

1、土地特征

城中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制土地,基本以农村居民宅基地为主、其他建设用地为辅,农用土地不断减少以至消失,成熟的城中村已经没有农用土地。

2、建筑特征

建筑物以村民家庭住宅楼为主,缺乏统一规划,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很高(部分位于闹市区的城中村极高),违章建筑和私搭乱建多,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缺乏,缺少必要的城市公共绿地、文化、体育、休闲设施等。

3、人口特征

本地居民职业结构与生存方式亦城亦乡,人口职业构成复杂,外来人口居多,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社会治安难度大,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形成相互隔离的二元社会,相互之间为房东和房客关系。

4、经济特征

城中村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房屋出租收入、集体经济分红以及小规模的商业、餐饮业,外来人口以居住为主,部分在本村从事经营,房屋租赁及其衍生经济成为城中村主要经济模式。

二、当前城中村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不完善,缺少与上位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造成城中村规划建设管理缺位,无法可依;

2、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内容不够详尽,对基础设施的选址、规模缺乏论证。尤其对近期建设项目没有具体安排,城中村道路、供水、供电、排水、垃圾处理不配套,脏乱差问题突出,环境状况恶劣。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区制定不合理,工业布局较为分散,缺少对基本农田保护的综合考虑,未明确分区用地规模和相关指标控制要求。

4、违法建设、违章建筑和私搭乱建严重,特别是部分居民在原有的房屋基础上加层扩建,甚至使用废旧建材,建筑质量安全难以得到保证。大量的乱搭乱建,使村内的消防通道严重不足或堵塞,存在严重的消防隐患。

三、城中村改造规划建设管理基本思路和模式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加强协调,有序推进,优化城市布局,高效利用土地,保障改善民生,使城中村在居住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各方面与城市发展更好地融合。

首先,统一思想,政府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统筹作用,各部门统一思想步调,调整工作思路,把握好城中村改造的方向,综合运用政策、规划、计划等多种调控手段,整合资源,量力而行,保障改造工作有序推进,确保城中村改造符合公共利益和城市发展需要。

其次,统一规划,成片改造。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重视规划的引导调控作用,以重点区域发展和重点工程建设为带动,高点定位,统一规划,打破村居地域界限,统筹配置各类资源,突破“单村改造”的局限和制约,实施连片开发、整体改造第三,统一标准,整体配套。妥善平衡各方利益,注重维护社会公平,进一步统一安置保障、配套建设标准,提高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水平,实现城市功能、人居环境、城市形象的全面提升。

借鉴国内外对城中村改造的经验,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综合治理。为了实现居住环境品质的提升,在现状建筑空间形态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手段对城中村居住环境的净化、美化、优化改造。包括: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建筑外观改善、公共空间改善、市政公用设施改善、公共配套设施改善和道路交通设施改善,适用于建筑布局较整齐、居住环境较好、基本能够适合中低层次居住需要的城中村。二是城中村改造。通过建筑物的拆除和新建等手段彻底改造城中村的建筑形态和居住环境,原则上改造必须满足城市规划和建设标准,改造后按照相关规定可以取得完全产权,且城中村空间形态基本上和城市一般社区相同。城中村改造通过改变物质空间形态的方式促进城中村社会组织形态等各方面的彻底改变,达到城中村与城市全面融合的目标。适用于城市近期重点建设地区内及与城市规划冲突严重的城中村。

四、关于城中村改造规划建设管理的几点建议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建设是以规划为依据,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是为管理城市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性、阶段性工作,是过程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的一种特殊经济工作。城市管理是实现城市规划目标的过程,是对城市建设活动的组织和控制。要想把城中村改造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必须做到:

(一)以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龙头作用

以规划为龙头,将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题内容之一,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具体是:

1、建设规模的调控:为了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避免不适当的改造规模给城市基础设施造成巨大压力,对城市公共财政和当地房地产市场等带来巨大冲击,应该科学调控城中村改造的规模。

2、建设强度的平衡:为了避免过高的建设强度损害城市的长远利益和过低的容积率延续土地资源的浪费,应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确定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对各改造项目的开发强度进行综合协调和平衡。

3、建设功能的引导:为了使城中村改造能够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总体规划布局的要求,积极为城市支柱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加快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提高土地使用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要量力而行,分层次实行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耗资巨大,建设周期长的综合性建设工程,涉及到不同的部门、单位乃至千家万户。因此,城中村建设要坚持群众得实惠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做到分层次实施,要统筹安排改造的重点、规模和方式,商业地区开发与居住小区开发协调进行,黄金地段开发与偏街背巷开发应协调发展。克服和避免过分超越本地经济承受能力和市场吸纳能力的大拆大建现象。同时,要组织社会力量和房地产经营商分别承担有关项目建设,在社会化运作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指引、利益激励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升级。

(三)严格基建审批程序管理,严肃查处违章建筑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外来人口日益增多,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廉价的房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当地村民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纷纷乱搭乱建,致使城中村的违法建设屡查不绝,为避免给城中村的改造留下“后遗症”,在管理方面必须做到:

1、当地政府应研究制定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和措施,对城中村已形成的历史遗留的违章建筑问题给予妥善处理,为依法实施拆迁提供保障。在规范性文件实施后出现的违章建筑物,要坚决依法,保证城中村改造管理工作健康开展。

2、各改造实施主体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定的基本建设审批程序,依法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后,才能动工建设,对擅自违规建设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均由违规方承担。

五、结束语

总之,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规划建设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事关村民的切身利益,要使城中村改造顺利进行,不仅要有规划引导,更需要政策配套,相关部门合力,上下联动,只有正确处理城中村改造规划建设管理的问题,才能推进城市化进程向更高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城中村改造带来的好处范文

一、已开展的主要工作

近年来,我们立足市情,按照区域经济定位,坚持以经营城市为手段,努力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加快丘区城镇化进程的新路子,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城镇化水平现已达到36.55%,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市城区人口达到43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40.6平方公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超过30亿元。区、新区、区、小区、区、风景区等六大片区建设全面推进,组团式、分散型大城市格局已具雏形。、、等县城建设全面推进,新城初具规模,、、、等一大批乡镇建设迅速发展,全市已基本形成以市城区中心城市为龙头,二级城镇为重点,三级城镇为支撑的城镇网络体系。我们在推进城镇化方面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

(一)统筹城乡规划,城镇发展体系初步形成

一是加强了规划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组成的规划委员会,坚持重大规划提交规委会集体研究审定。

二是加大了规划编制力度。近年来,市城区年均投入1000万元进行城市规划编制。目前,市城区总体规划已经完成修编,全市城镇体系规划已经进行调整。各区县也十分重视村镇建设的规划编制工作,县乡二级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规划的编制,全市65个镇和38个乡都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此外还完成了45个重点村庄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大步推进

城市建设资金不足,是我市城镇建设的最大障碍。为了突破资金瓶颈,近年来,我们以经营城市为主要手段,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努力破解城市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积极探索在丘区不发达地市建设城市的新路子,建立健全了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通过土地的招拍挂出让,市政设施的有偿使用,国有股权的出让,城市固定资产的盘活,无形资产有形化等多种途径,近年来,实现经营城市收入30多亿元。

二是加大了市政公用行业的改革步伐。供水、供气等市政公用企业全部实现了改制,市政施工、环卫清扫、全部实行了市场化作业,出租车经营权和新增公交线路临时停车站点的经营权、广场公园经营管理权都面向社会进行了公开竞标,基本建立起了市政公用行业的特许经营制度。

三是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努力完善城市功能。通过经营城市建成了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完成了凯旋路、渠河路等70余条城市道路改造,新建了滨江路、涪江三桥等14大路桥工程,形成了“八纵十横”的城市路网,新建了市体育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等“三馆”,船山文化广场、犀牛绿化广场等“七场”,裕丰游园、街市花园等“八园”,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两厂”,涪江防洪堤、联盟河防洪堤等“两堤”,整治了开善河、明月河等“两河”。尤其是中心商业区和滨江路的建设,突出了地方文化特色,注重经济适用性,受到了国家和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群众的好评。

(三)坚持“五创”联动,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发扬“万众一心、开拓奋斗、攻坚破难、勇创一流”的五创精神,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省级文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为目标,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1、着力实施“五大工程”,重点改善人居环境

(1)全面拆除城市裙房卡口、农村危旧房屋。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全面拆除市城区历史遗留下来的25处1214户共11.25万平方米裙房卡口。在农村拆除危旧房屋1086户,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修建新房,改善了农户居住条件。

(2)全面升级改造农贸市场。对市城区24个农贸市场全部实施升级改造,切实规范市场经营行为,畅通市场进出口道路,使农贸市场发生了根本变化。

(3)全面治理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按照政府组织、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模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全面开展了49处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治理。通过治理,拆除改造破旧房屋31万平方米,外墙粉饰美化房屋2.5万平方米,整治道路21.5万平方米,安装路灯695盏,整治改造旱厕830座,增添垃圾桶2300个,修建垃圾库24座,增加绿化面积5.5万平方米,使城市近郊数万人过上了干净、整洁、舒适的城市生活。

(4)全面推进“四化”工程建设。一是采取“拆墙透绿、拆房建绿、新街必绿、造湖增绿、全民兴绿”等措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景观绿化和城乡绿化活动,实施了广德寺、灵泉寺和中心商业区等重点绿化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二是高档次实施城市亮化。精心打造灯光点,集中构建灯光群,全新营造灯光带,形成了以道路亮化为主体、楼宇亮化为特色、光彩工程为点缀的亮化体系。三是实施“净化”工程。新建了河东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二厂,扩建了城南污水处理厂,建成了医疗废物处理中心、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配套完善了公厕、垃圾桶、果皮箱等环卫设施,全面推行商品混凝土,取消现场搅拌,大力实施扬尘治理。四是狠抓城市风貌美化。大力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全方位、高标准改造市区主次干道26条,将城区所有主要道路由原来的水泥路面改为橡胶沥青路面,全方位改造了168条背街小巷,整治排水系统123处。加强户外广告和临街建筑物、防护栏的规范管理,清理城市“牛皮癣”,拆除陈旧、破损、不规范的广告牌匾。

(5)大力实施农村居住环境改造。以实施“两池六改”(沼气池、垃圾污水处理池、改房、改院、改水、改厕、改厨、改圈)为重点,按市30套标准图集,已在全市9个乡镇、40个村的示范带上集中规划新建了一批农民新居,实施农房风貌改造15916户,新建、硬化入户道路1368户。

2、大力开展“三项整治”,切实改变容貌秩序

(1)狠抓城市卫生整治。一是实行三级网格化管理和全天候、全覆盖清扫保洁,提高城区环境卫生质量;二是开展机关干部月末义务劳动,彻底清理、清运全城卫生死角和暴露垃圾24500吨;三是整治23处长期堆放暴露垃圾的闲置空地,规划建成绿化小公园、小游园;四是开展卫生“五小行业”专项整治,积极推行煤改气、液改电工程,强力整治公共场所卫生;五是开展除“四害”专项活动,“四害”密度低于国家标准。

(2)狠抓城市秩序整治。一是从清理整治违章占道入手,组织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整治,清理游商摊贩、占道经营、跨店经营,规范车辆停放。二是加强城市交通秩序管理,重拳整治“三超”和无证经营,集中开展电动三轮车、白板三轮车非法运营专项整治。

(3)狠抓农村环境整治。重点实施了“六项清理”。认真组织清理农村垃圾、乡镇集镇卫生死角、秸杆、水源污染、农户五乱和乱搭乱建现象,在9个乡镇、40个村的示范带上完成“六项清理”2377户。

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我市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城乡秩序明显规范,城乡居民素质明显提高。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6%,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2.1%,绿化覆盖率达到38.1%,全市API指数达到96.8%;全市100个乡镇硬化达标率达到90%,净化达标率达到68%,绿化达标率49%,亮化达标率60%。已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等,城市品位明显提升。

(四)强化村镇建设,城乡建设统筹协调发展

我市坚持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部级、省级重点镇、试点镇和农民新村建设。我们采取市县补贴、村镇自筹、农民集资等方式,筹集了近10多亿元资金用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公共设施建设为重点,优先发展乡村公路建设,缩小农村和城市的空间距离。近年来,建设镇乡村公路1000余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做到了城市与村镇之间的快速连接。同时我们加强了村镇地下管网、街道改造、绿化、绐排水、环卫、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村镇功能逐步完善。与此同时,各区县充分利用沿江、靠路、倚山、傍景的优势资源,采取组团式和庭院式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建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典型引路效果的试点新村。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县桅杆村、王爷庙村,船山区的永兴镇旗山村、新桥镇移民新村,区的塘河村、附村等。这些新村的建设由建管所组织设计并免费提供图纸,完全按统一设计图施工,避免了造型零乱和随意更改。房屋修建基本做到了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形成了一村一景,大多新村还做到一街一景,一房一景,为促进城镇化进程起到了带动作用。

(五)推进产业发展,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得到增强

一方面强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村镇提业支撑。以建设全国、全省农产品商品基地为目标,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建立健全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组建加工企业集团。近年来,我市快速发展壮大的高金公司、公司、颐康鸡生态园和麒山种养基地等都是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典型代表。目前,全市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0多家,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部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这些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的实质性转移,缩小了城乡差别。

另一方面狠抓县区工业集中区发展,带动我市的城镇化进程。工业园区是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现集中发展和规模效益,发展壮大区域经济的有效形式,是我市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和发展平台。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循环经济要求,突出科学性、前瞻性、战略性和创新性,结合我市经济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环境容量等,重点规划了10个工业园区、20个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形成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功能健全、产业(企业)集群发展的工业园区。主要工作:一是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立足县域比较优势,研究和制定符合县情的县域工业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措施,加快发展县域工业经济;二是根据各县区自身的资源特色和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业结构;三是加快发展中小企业,重点支持非公经济、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引导和鼓励各类中小企业在县域和重点乡镇集结发展,提高县域工业聚集水平,形成集聚型园区经济,提高县域工业的产业层次,增强县域工业的竞争力。

(六)用好用活土地政策,城镇化建设用地得到可靠保证

一是积极做好征地报批工作,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土地保障。

二是积极调整用地结构,把保障工业用地放在建设用地的首位。将工业用地的建设用地指标提高到30%以上,明确了对投资强度大的工业项目实行土地价格优惠。

三是坚持“提前动手,长远考虑,利于发展”,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成了市县(区)专项规划及预测工作,完成了修编中有关基础数据调整上报工作。

四是加强农房建设、集体建设用地管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亲民、为民政策,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用地。

五是以“金土地”项目为重点,着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增加耕地占补平衡指标。

(七)改革户籍制度,农村人口进城条件得到放宽

一是农民进城经商办企业,符合进入城镇的,放宽了本人、直系亲属户口迁移的条件;二是与市人事局共同行文,对引进人才放宽迁入条件,凡是我市大学毕业生可优先入户后择业;三是对农民进入城镇购买房屋的,放宽了迁入条件;四是农村居民投靠居住在城镇直系亲属的,放宽迁移条件;五是对城市建设、拆迁农民纳入城市户口管理。市城区基本实现户口的一元化管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乡镇规划滞后。目前,规划工作在县市已普遍得到重视,但一些乡镇规划意识还较为薄弱,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按规划实施,甚至把规划看成一种束缚。加之乡镇财力薄弱,是吃饭财政,大多无力对规划进行修编调整。很多乡镇的规划不能满足建设发展需要,一些乡镇是边建设边修改规划,规划建设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

二是建设资金不足。由于乡镇建设进程加快,旧城改造任务较重的乡镇资金显得极为不足,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与乡镇发展明显不相符。

三是管理力量削弱。由于近年来各乡镇精简机构,部分乡镇无专门的建管人员。按上级要求,现乡镇规划建设工作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在逐步增多,人员的减少使得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更为困难。

四是乡镇干部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较低。目前,有相当部分的乡镇干部欠缺规划建设管理科学知识,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规划建设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较大。

五是乡镇建设水平不高。一些乡镇的道路、绿化、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绝大多数乡镇建设都缺乏自身的特色。

六是城镇产业支撑不足。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不够协调,没有足够的产业容纳不断增加的城镇人口。

三、下步我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及措施

一是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缩小与全省、全国的差距。到2010年,全市城镇人口要争取达到15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9.2%,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市城区人口由43万人增加到50万人以上,建成区面积达到51平方公里,要进入大城市行列。要初步形成中等城市规模,、、作为小城市,要充分发挥其县域经济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涪江和过境路为轴线,大力发展沿江、沿路经济带,对一些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城镇进行重点建设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

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的承载能力。继续走经营城市的路子,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完善城镇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能源通讯等城镇功能。市城区要尽快完成滨江路南北段、观音湖生态湿地公园、西山风景带、河东五彩缤纷路、联盟河沿线景观设施、金家沟工业物流港等建设,改造城市排污道,实现雨污分流,扩建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提高城市排污治污能力。

三是努力打造城镇特色,提高城镇的竞争能力。进一步深化“五创”联动,在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的基础上,积极创建国级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省级文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中国人居环境奖。从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彩化入手,实施城市风貌改造和“城中村”整治,消灭“裙房卡口”;实施生态园林建设,提高城市品位;继续实施广德、灵泉风景区建设,着力打造“观音故里”,提高城市文化内涵。

城中村改造带来的好处范文篇11

加快转型升级,做强做特城市经济

坚持经济转型升级不动摇、不停步,把握“稳中求进、转中求好”工作基调,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的城市经济发展之路。一是做强现代服务业。实施三产强区战略,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城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优化形成集聚型、特色型、综合型等形态互补格局,构建起符合城区发展实际的服务产业体系。推进商贸零售业的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加快专业市场改造转型升级步伐,优化提升家居商贸城建设。突出总部经济、现代物流、中介服务、专业市场、文化创意产业等重点,致力培育生产性、生活业和家庭服务业。围绕绍兴古城“全城游”创建,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书圣故里旅游开发建设为重点,挖掘社区旅游资源,建设民俗风情街区和商贸特色街区,培育发展文化休闲产业。加快吼山风景区以及鉴湖、城南休闲旅游开发,发展串联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建设集特色商贸开发、乡土文化展示、观光旅游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等功能于一体的城郊休闲旅游带。二是做优城市工业经济。加快以自主创新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纺织服装、医用材料、印刷包装和传统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重点发展通讯器材、机械电子、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坚持把提升生态产业园作为工业转型发展的主平台,合理调整现有产业功能布局,强化产业集聚和绿色生态意识,通过“腾笼换鸟”,整合挖掘存量空间资源,加快实施“二次创业”。大力度推进工业企业“提转搬”工作,完成鉴湖南闲区块向三产服务业功能区转型,加快九里、亭山工业小区转型步伐,提升前赵、五联工业小区的发展水平。三是做特现代城郊农业。抓紧现代农业园区综合区入口工程、东湖核心区块景观带建设,加快实施粮食生产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充分发挥区“农字号”科创中心集聚科技资源的平台作用,加强农业科技人员培训,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综合功能开发,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种源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积极培育集种养、加工、储存、流通、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统筹一体发展,实现城乡全面融合

从城市与农村、集镇与乡村、老城与新城等不同特点出发,坚持以城市带动农村、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千方百计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和发展差距。一是提升主城区城市化水平。按照绍兴大城市发展规划,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完善优化主城区功能,提升主城区的带动力和辐射力。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的关系,通过全力配合市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使城市交通更加便捷畅通,城市承载力进一步提升。处理好集约发展与合理密度、公共空间与非公共空间的关系,推进二环线以内城中村改造和近郊农村农民住房改造,健全老小区整治改造和长效管理机制,改善城市特别是城郊结合部环境面貌,提升城市居住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质量,营造良好的创业居住环境。加快撤村建居和农民变市民进程,完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各类服务设施以及文化娱乐休闲条件,不断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新需求。二是推进乡镇城市化进程。按照绍兴大城市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定位,依托不同区域特点和资源要素优势,科学制定镇域发展战略,努力构筑产业定位清晰、土地空间高效利用、服务功能配套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由镇向城的转变。集聚城镇人口,借助发展第三产业、开发商住房产、集中建设农民公寓等途径,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创造就业机会,促进资本持续投入,引导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镇域转移。完善公共设施,加大公共投入,实施一批城乡道路交通、水电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工程,构建大城市的基础配套框架。推进产业发展,依托周边绍诸高速、萧甬铁路、杭甬运河等交通大动脉的辐射带动,按照不同区域发展定位和基础,重点发展集科研、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城郊型农业,大力推进专业市场、仓储物流、加工配送等生产业,着力培育以商贸服务、社区服务、休闲文化、乡村旅游为特色的生活业,努力建成设施配套、商贸发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镇。三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宜居宜业宜游”要求,以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和村庄绿化为重点,深化村庄环境整治、连片连线整治,将远郊村打造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探索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新机制,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管理和服务。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加强农房改造和农村宅基地置换工作,引导农民集中建房,促进农村人口集聚,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努力建设“村村优美、处处和谐、家家创业、人人幸福”的美丽家园。

推进社会建设,促使民生全面改善

进一步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一是促教育均衡改善民生。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深化城乡教育联动,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从今年起全面实施中小学“零择校”和每年区内8%教师跨校区流动政策,加快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步伐。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快项目规划建设,加强资源统筹和管理,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育区域特色教育,致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二是强卫生事业改善民生。全面实施城乡社区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急体系,抓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残疾预防工作,提升出生人口素质,落实人口结构优化措施,完善人口计生工作体系,深化计生优质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优先发展社会养老事业,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产业。三是优人居环境改善民生。按照“城区提升、镇村并轨、设施完善、管理长效”目标要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理顺市区环卫管理体制,明确属地责任,完善城区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机制,提升保洁管理、垃圾处理标准,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加大环卫投入,不断改善市区、农村环卫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环卫市场化运作程度。以城郊结合部为突破口,“四边三化”为重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月”等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农村卫生环境,营造整洁、有序、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致力打造“全市最干净农村”。四是建保障体系改善民生。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引导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深化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完善结对帮扶机制,提高低收入农户致富能力。配合做好政府性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市民住房条件。按照“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惠尽惠、应退尽退”要求规范城乡低保救助。健全失土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切实解除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巩固农村五保、城镇“三无”集中供养成果。

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城中村改造带来的好处范文1篇12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意象;保护与再造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乡村旅游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正在面临着不断的挑战。乡村旅游中的乡村意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对乡村意象的保护和再造,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如今,乡村景观正朝着现代化不断迈进,我们必须要以新的角度和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这样才能够有效保护乡村文化和景观。

一、乡村意象的简述

意象是指可感知的主观表意的典型物象,这种主观上的表意是对事物的一种印象,也是一种识别。乡村意象主要就是指城市的人远离城市的喧嚣,去寻觅属于乡村生活的氛围和景致,忙碌之余寻找心灵的慰藉,陶冶情操。乡村意象具备不同的内容和丰富的层次,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过程体验,生态景观、田园风光、耕种方式、生活习俗,这些都是乡村意象不可或缺的部分。乡村意象是一种不完全的自然状态,既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又保持着一份自然的面貌。人们热爱乡村的清新空气和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与城市相比,乡村是一个纯洁的地方,是人们修身养性的最佳地点。

不同的乡村具备不同的风俗习惯,热情的乡村居民和淳朴的笑脸,铸就了人文地理层次上的乡村意象。对于离开城市的人而言,乡村居民的温暖和好客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受,这里的许多东西在城市中是体会不到的。许多极具特色的乡村景观被人们所铭记,主要就是由于他们的可印象性和可识别性,这就是乡村意象。乡村意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许多景致和风俗综合的有机结合。

据统计,牡丹江市乡村旅游从业农民近2万人。这表明乡村游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镜泊湖畔的瀑布村、海林市新安镇新合村等,均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这些乡村并不是只靠某种资源,而是将若干种元素综合到一起,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乡村意象。如镜泊湖畔的瀑布村以当地森林、险峰、碧湖的完美融合为卖点;海林市新安镇新合村开发出将吃、住、观、游于一体的民俗文化游。乡村旅游给旅客带来的效果是彻底的放松和快乐,因此要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突出个性,这样才能给旅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即所谓的意象能够完美地展现出来。

二、乡村意象要加以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乡村的改造正在如火如荼的规划和进行当中。一些人错误地认为改造乡村就是要将乡村打造的像城市一样现代化,于是更加注重形象工程。乡村的文化必须要受到保护,首先要改变改造乡村就是“将乡村城市化”的思想,许多乡村具备秀美的原生态景观和珍贵的文化,而这些恰恰是城市不能代替的。如果一味地将乡村打造成钢筋混凝土的一般的城市,就会失去乡村最珍贵的东西。当珍贵的风土人情和秀丽的田园风光都不在时,那些从城市中暂时离开的人将找不到这样纯净的港湾。

乡村意象是激发游客热爱乡村旅游的根本动力,在乡村中感受乡村文化和美好景致,使游客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这种感觉是彻底的放松。由此可见,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开发必须要保留乡村的原始风貌,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重点强调乡村与城市的差异性。乡村与城市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乡村意象必须要加以保护。

三、乡村意象的保护与再造

1.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

乡村意象,重在鲜明。乡村旅游之所以可以如火如荼的开展,主要就是由于其鲜明的特色为众人所知。挖掘独特性和差异化,是保护乡村意象的主要途径。不同的村落有不同的特色和规模,这些鲜明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就成为鲜明的乡村意象。这样在乡村旅游的竞争中可以占据优势,不会因大众化或其他“神似”的乡村旅游而受到干扰。

2.开展乡村景观规划

乡村景观规划是避免乡村城市化的有效途径,也是保护乡村意象的主要手段。乡村景观规划可以提高乡村的经济,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还能够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在开展景观规划之前,开发商和政府应该严格的对项目建设进行严谨的调研和分析,制定合理的规划建设,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避免因开发不当造成乡村意象的破坏。

3.乡村意象的再造

我国的乡村正处于由传统阶段到现代阶段的过渡。乡村意象需要再造,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意象的再造主要体现在对于那些需要保护的遗产和文物古迹要进行及时的修理,加强对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的保护,有效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对于民间文化遗产要深入挖掘,对于需要加以保护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条例。对于处于濒危边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及时申报之后再慢慢开发。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必须要加以保护和延续,通过乡村旅游的途径,合理、恰当、完美地展现在游客面前。这样是对乡村意象很有力的再造,为原本鲜明的意象平添一束盎然的景致。

要摒弃落后的现象,优化乡村资源。努力打造文明的气息,整洁的乡村,优美的环境,以及浓郁的风土人情。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乡村旅游提供强大的力量。强化被人认可的乡村意象,并通过规划和设计努力彰显乡村意象的差异化。

四、结束语

对于乡村意象而言,无论是保护还是再造,均为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乡村意象的保护和再造亦是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不断发展,环境需要保护,这样才能真正还乡村一片原始而清新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李合章.乡村意象和新农村规划设计的思考——以大庄村整治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08).

[2]肖旋,林辉.城市化影响下我国乡村文化景观的现状及发展[J].中国城市林业,2011(05).

[3]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3).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城中村改造优势范例(12篇)

    - 阅0

    城中村改造优势范文篇1一、增加总量,提升质量,做大做强工业经济龙口市把壮大工业经济实力作为推动区域统筹发展的核心环节,全力发展大产业,培育大企业。打造新亮点。一是发展大.....

    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识范例(3篇

    - 阅0

    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关键词:就业指导思想政治现状策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我国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让高职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