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优势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城中村改造优势范文篇1

一、增加总量,提升质量,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龙口市把壮大工业经济实力作为推动区域统筹发展的核心环节,全力发展大产业,培育大企业。打造新亮点。

一是发展大产业。引导工业经济由分散、多向发展向突出特色、集聚规模转变,着力壮大能源、铝制品、汽车零部件、纺织皮革、化工建材、食品等六大产业集群。3年来,六大产业集群累计投入184亿元,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65个,去年实现销售收入522亿元、利税65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总量的65%和66%。

二是培育大企业。把强企带动作为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的关键来抓,通过纵向延伸、横向拓展、高点嫁接,加快企业裂变速度。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75户,其中过10亿元的12户。纵向延伸,就是构建既有原料基地、又有加工环节、还有终端产品的产业链条,打造总成本竞争优势和规模优势。南山集团全力打造以煤电氧化铝电解铝铝型材和高精度轻合金为主体的产业链,形成了年产煤20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83.2万千瓦时、氧化铝60万吨、电解铝35万吨、铝型材10万吨、高精度轻合金20万吨的生产能力。去年该集团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26亿元。横向拓展,就是增加品系。打造差异化竞争新优势;做大产能,形成规模优势。隆基集团由原来的汽车“三泵”拓展到汽车制动系统等10余个品种,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高点嫁接,就是推进传统工业高新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以技术优势抢占市场优势。龙泵公司先后投资6亿元进行技术改造。产品标准由欧I全面升级为欧II,其主导产品P型泵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近3年来,全市实施亿元以上的工业技改项目14个,累计投入150多亿元。

三是打造新亮点。围绕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循环经济和外向型临港工业三个亮点。打造科技创新亮点。引导企业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名牌产品。丛林集团投资3.6亿元,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万吨铝材挤压机,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市累计研发部级新产品130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打造循环经济新亮点。先后实施了万亩煤矿塌陷区复垦等循环经济工程:投资22.5亿元的油页岩综合利用、投资10亿元的风力发电等重点项目正在抓紧推进。全市万元GDP耗能已降至1.01吨标准煤。打造外向型临港工业新亮点。实施系列化港口扩建工程,建成了两处公用型保税仓库和两处大型临港物流园区,引进了投资1.5亿美元的鑫龙高科等一批大项目。两处省级园区累计引进外资5.2亿美元;北部海滨经济园区累计完成投入80多亿元,计划再投入120亿元,将其建设成现代化的工业新区。

二、以工促农,工农互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我们坚持以工促农,工农互动,联手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广大农民同步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

第一,将工业触角向农业延伸。通过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健全完善产业化运作机制,实现工农产业融合,拉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08户,年销售收入60多亿元,形成了粮油、果品、蔬菜、畜牧、水产、粉丝六大农业加工产品集群,培育起威龙等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建起了总库容达25万吨的冷风库、气调库群,直接带动农产品基地20多万亩、农民5万多户,有力地带动了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民增收。

第二,将市镇财力向农村倾斜。3年来,市镇两级财政用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减轻农民负担、健全农村保障体系等方面的资金达9.5亿元。今年市里又拿出7000万元,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课本费;对集体收入较低的村给予财政补助,增加农村养老、新型合作医疗、五保供养、低保的补贴,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第三,将强村强企发展向新农村建设引导。积极引导强村强企投身新农村建设,实现互补双赢。鼓励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工业小区,投资农业开发,直接带动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市已有12户企业建立了工业小区或原料基地。对工业基础较好的村,积极推进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先后培育出南山、兴隆庄、冶基等经济强村160多个。积极引导强村帮扶或兼并弱村,实现共同富裕。南山村先后兼并周边11个村,接收农民近5000人。不仅让他们享受到城镇生活,而且实现了充分就业。

三、以城带乡,城乡联动,逐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我们通过工农联动,城乡统筹,促进城乡加速融合。

一是发展规划融合。着眼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确立了“东城西城相融、南山北海呼应、新区居中、组团式发展”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通过城镇组团间的相互融合,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

二是公共服务融合。着眼于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网络,完成了境内大莱龙铁路、威乌高速、264省道改造等重点工程,开展了以村村通柏油路、通公交车、通有线电视、通自来水、创建科普村庄、卫生村庄、绿色村庄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实施了全市农村电网改造,加紧推进天然气进村入户,有效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缩小了城乡差距。

城中村改造优势范文1篇2

关键词:猎德城中村;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政策;启示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131-03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已被认定为城市的改造重点。然而城中村改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拆旧建新的过程,当中涉及面广,具体情况较复杂,其中最为突出的难点和重点就是“城中村”房屋的拆迁补偿问题。本文对猎德村的拆迁补偿政策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猎德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在这前提下对政策自身的原则以及主要内容的剖析,寻找出猎德改造政策与其他城中村改造政策的区别,总结其优势和局限,为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关于猎德城中村改造的政策背景

1.城中村改造中拆迁补偿政策的重要性。公共政策政府发挥其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房屋拆迁补偿政策作为公共政策的一种,在城市建设和开发过程中,对因拆迁人拆迁被拆迁人的房屋及其附属物,而造成了被拆迁人的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损失,拆迁人按规定应当向被拆迁人给予各种赔偿。它是维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房屋正常拆迁,实现城市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完善城市的拆迁补偿政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提升公民幸福感,实现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和城市的合理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2.中国对城中村拆迁补偿的政策要求。为了保证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合理解决其拆迁后的生活问题,以及拆迁重建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效率,国家对于拆迁补偿政策有以下要求:一要依法补偿,在城市拆迁补偿及相关政策规章的制定过程中,要有法律为支撑。二要公正补偿,对于被拆迁者要一视同仁,确定统一标准,坚持公开透明,做好监督,避免政府职能的错位、越位和缺位。三要有效补偿,迁补偿的标准要保证被拆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以保持或是提高。四要有公众参与,是征地拆迁工作得到监督的同时提升公众维权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促进了拆迁补偿政策的有效实施。

二、猎德城中村改造中拆迁补偿政策基本原则、主要内容

(一)猎德城中村改造中拆迁补偿政策的基本原则

1.公众参与的原则。城市拆迁涉及每一个被拆迁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拆迁补偿应当尊重村民的集体意愿,避免因村民权利模糊导致拆迁补偿等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强制性拆迁行为。《猎德村旧村改造村民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初步方案》公开透明地向村民阐述了“拆一补一”的原则、采取安置的方式、合法面积的计算、暂时安置的地点、违章建筑的补偿等等情况,使村民能够清晰、准确地把握搬迁计划的具体安排,解除了所有村民心中的疑惑,并且有99.9%村民同意该方案[1]。

2.有效补偿的原则。所谓的有效补偿的原则是指拆迁补偿标准不低于拆迁前被拆迁人有与所该居住房屋直接相关的物质和精神价值,或足以使被拆迁人保持甚至提高原有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2]。改造后的猎德村成为了广州的CBD的重要部分之一,过去的脏、乱、差现象不复存在,过去的“握手楼”变成一栋栋整理、有序的高级住宅楼,杜绝了安全隐患,同时,现在的楼房的价值对比过去的宅基地提升了很多。

3.物质与精神补偿相结合原则。城市拆迁不仅拆除了现居房屋,还破坏了原有的社区秩序、社区关系以及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因此,拆迁补偿要关注社会的意识、观念、心理和环境,不仅包括补偿财产损失,还包括部分精神和感情损失。猎德村改造不但完整保留了村里的古建筑还建设村史博物馆,使各种民俗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

(二)猎德城中村改造中拆迁补偿政策的主要内容

1.拆迁补偿政策的参与主体。对于猎德村的改造,市、区政府在其中主要发挥统筹指导的作用,广州市政府主要负责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明确猎德城中村改造的总体要求,并给予政策支持;天河区政府负责统筹组织、指导编制猎德城中村改造方案,协调解决城中村改造中遇到各种难题;村集体是猎德城中村改造的实施主体,负责做好土地调查确认,组织征地拆迁、搬迁、补偿等活动,并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全面实施猎德城中村改造。而开发商没有直接参与拆迁工作。

2.拆迁补偿政策的资金来源。猎德村改造的资金,主要是在引入开发商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拍卖的形式来获取改造资金。对于政府而言,资金问题是城中村改造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引进开发商参与城中村改造,能够很好分担一部分改造成本。开发商参与城中村改造不仅能使其获得比其他地方地产开发更多的利润,还能为城中村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和改造经验,使城中村改造顺利进行。

3.拆迁补偿政策的补偿安置。根据《方案》,此次改造将按“拆一补一”的原则进行,即被拆迁房屋有合法产权证明部分的建筑面积以回迁安置后关门面积计算,一平方米补回一平方米,如果村民需要增加安置面积,则按3500元/平方米的价格购买。村民也可以选择放弃新增的安置面积,那么村集体将会按1000元/平方米的标准给予补偿。另外,村民房屋回迁安置原则上采用阶梯式的安置方法,以四层为上限。除此之外,政府对须临时搬迁的居民和违章建筑给予相应的补偿费。

(三)现阶段广州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政策的优点及不足分析

1.现阶段实行的拆迁补偿政策的优点。第一,房屋价格确定的公平性。《广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规定:“被拆迁房屋和补偿安置用房的价格,由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协商确定。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协商不能达成协议的,可以共同或者分别委托具备房屋拆迁评估资格的房地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房屋价格由拆迁人和被拆迁人自行协商确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交易的前提。对协商不成的,确实属于公共利益的需要或者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才由评估确定[4]。第二,一次性支付补偿款的合理性。《广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规定:“拆迁人应当在被拆迁人搬迁前一次性支付补偿款或者差价款,被拆迁人支付差价的,可以分期付款,首期付款不低于差价总额的30%。”[5]补偿款或差价款必须在搬迁前到位,而被拆迁人可分期支付房屋差价,正体现了照顾被拆迁人的基本理念。补偿费用主要是由拆迁人通过指定银行支付给被拆迁人保障了物权人的切身利益,并且有效地防止专项经费在支付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腐败现象,是拆迁资金管理工作的重大成就。

2.现阶段实行的拆迁补偿政策的不足。第一,拆迁人既得利益得不到保障。广州市对住房超过房改政策规定标准的部分,能否得到补偿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房屋不被拆迁的情况下,被拆迁人超过政策规定标准房屋,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可以取得的既得利益,不需缴纳任何费用。而取得这些既得利益的历史原因与过程无从追究,很难区分其正确与错误。现在要进行强制拆迁,如果被拆迁人超标房屋面积不能得到补偿,即其既得利益没有获得补偿,违反了等价、有偿的原则。第二,评估费用的承担有失公平。广州评估费是由委托评估的拆迁当事人承担。第一次评估所产生的评估费用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由拆迁人承担,因为拆迁是由拆迁人提出,被拆迁人是被动地接受拆迁因而产生了评估,双方共同决定评估机构目的是为了避免不公事件的发生,若因此双方都必须承担评估费用有失公平[6]。

三、猎德城中村改造中拆迁补偿政策的优势与局限

(一)猎德城中村改造中拆迁补偿政策的优势

1.土地改造组织形式的高效性。猎德城中村改造确立了以市、区政府为主导,村集体为改造实施主体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通过“市―区―村集体”三个层面协调分工、职责明确的监控、管理、实施改造猎德村。而这种组织形式的确定,是在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全面考虑全社会整体利益的优势下,有效地弥补政府主导的一些缺陷,发挥村集体与村民这种一脉相传关系的作用,尽可能或杜绝减轻来自村民的阻力。

2.土地利用改造方案的实用性。猎德的土地利用改造的方案主要是采用土地使用“三分制”原则,即土地的1/3用于村民的安置建设、1/3用于商业用地的开发、1/3用于村集体经济预留地的保留。根据这个原则,改造将从东部开始,村民先自觅或者由村集体来统一安排周转房居住,在东部安置房建好后,村民再按事先规定好的回迁方案入住,每套房屋均统一办理集体土地的房产证。既给予村民实惠,又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同时还让开发商可以有利可图。

3.土地产权置换资金的创新性。猎德城中村改造通过拍卖1/3的商业地块引进社会资金。这一举措盘活了城中村自身的土地资产,通过拍卖的93928平方米的地块,共筹集46亿的资金。通过自身土地资产来置换资金,猎德城中村改造采取“土地转换为改造资金”做法,不需要开发商直接与村集体、村民对话,只要开发商作为投标者的角色,竞标猎德村地块,而拆迁工程则有政府来做。这一做法符合了广州市政府投入、村集体不投资、开发商不直接进入的改造资金筹措原则,而且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猎德城中村改造中拆迁补偿政策的局限

1.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容积率过大。猎德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一方面,开发商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得不提高建筑容积率;另一方面,村民、村集体获取充足的改造资金的支持后,也倾向在改造后希望通过提高容积率来获取尽可能多的居住面积。猎德建筑的高容积率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楼房间隔差,外部设计没特色、村民住在里面不通风、房屋采光差等。

2.拆迁补偿资金的筹集方式,不具备普及性。猎德村位于广州市珠江新城地区,是一直以来广州都试图去开发珠江新城地区,导致珠江新城地区的地价随之水涨船高,广州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澎博士称:“猎德村的改造模式并不是所有的城中村都可以借鉴的,因为其他很多城中村所处的位置,不可能有珠江新城这里的地价那么高昂”[7]。由此可见,猎德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其改造资金的筹集优势,但这绝对不是其他城中村改造可以复制的,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城中村改造,其更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条件。

3.土地置换资金全额返还给村集体,有违公正原则。猎德村将地块拍卖所得资金除支付成本外,其余所有部分都返还给村民,从法理上来讲是站不住脚的做法。因为从产权上看,拍卖的土地是属于国有土地,而中国宪法明文规定,国有土地的收益是收归国家所有的。再者,猎德村能拍的46亿元的高价,与广州市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对珠江新城的重视是成因果关系的。因此其收益应当是由整个城市来共享,而不仅仅让猎德村民去享用,这样对其他没有享受到珠江新城CBD规划带来的好处的市民来讲是不公平的。

4.猎德村违章建筑的补偿规定,缺乏法律支撑以及支付标准。虽然猎德经济开发公司规定,对于违章建筑给予1000元/平方米的补偿费,但是其没有存在一个的区分合法建筑与违章建筑的具体标准。同时,也没有存在对补偿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如天井、阳台、花园等详细的规定,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区分不明、标准不清的问题。当然从根本看这就是一个没有法律基础支撑的规定,因此,从合法性上来讲,施行这样的标准是很难保证实施效果的。而且“制定规则者执行规则”也是导致违章建筑补偿标准引发村民争议的重要原因。

四、猎德村拆迁补偿政策对广州市其他城中村改造的启示与借鉴

1.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城中村改造的实质就是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协调过程,而作为城市的公共管理者的政府拥有行政权力,就应当扮演利益协调者的角色。以社会公众利益作为总体目标,整体性地把握城中村改造的具体操作过程,对各项改造方案要尽量收集民意并遵循公共决策的程序,力求在各方利益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共同完成改造工程。其次,政府要向开发商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包括违章建设的情况、总拆迁的面积等,使其能够制定出最合适的开发方案。同时,对开发商的相关改造活动进行严厉的监督,防止其利用财力、信息等优势去损害村民的合法利益。最后,政府应该满足村民的合理要求。对于村民要求高价补偿的情况,政府应采取平等对话的方式与村民进行谈判,并通过村集体对其进行解释、游说,使其自愿将补偿金额降到最合理的水平。

2.坚持实施“一村一策”的原则。猎德村作为广州城中村改造的第一个试点,其成功的改造经验对广州其他城中村的改造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各村之间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其他城中村不能盲目复制猎德的改造模式。猎德改造模式的成功必须有以下三个前提条件:第一,有土地的剩余且区位的优越。第二,村民对猎德改造的自主意愿较强。第三,其他市政工程的推动。因此,政府或其他城中村在参考猎德改造方案之前,必须考虑具体各村的实际情况,实施“一村一策”。除猎德改造模式外,还可以采用公共实施的推进方式、置换模式以及分期滚动开发方式等,只有因地制宜地制定其改造方案,才能保证城中村改造的顺利进行。

3.用创新的土地利用改造方案推动城中村改造。猎德城中村改造方案是根据猎德村的实际情况以及总结中国近十年来城中村改造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此方案的创新之处分为三点:首先是通过开发商不直接介入的方式引进社会资金;其次是实行土地产权置换资金;最后采用“三分制”的土地利用原则[8]。以“开发商不直接介入引进社会资金”为例,为了防止开发商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公共利益,政府在本次改造中通过总体指导,明确改造要求及改造方案等手段引导并且监控开发商介入猎德城中村改造。如果不进行思维创新,那么就不可能突破原来的规定,猎德城中村改造所需的巨额资金也必将难以解决。

4.拆迁补偿政策要体现社会公正。一般情况下,公共政策要在保护弱者的基础上,也要体现公正平等的原则。在城中村拆迁补偿上,对劳动能力较弱的村民要妥当安置,保证其能够过正常的生活,但对年轻一代则应刺激为主,如果过度保护村民,防止出现“养懒人”的现象。猎德村将地块拍卖所得资金除支付成本外,其余所有部分都返还给村民的做法,从法理上讲站不住脚,因为宪法规定国有土地的收入是归国家所有。从公平性上讲,猎德村民独享土地拍卖成果夺走了珠江新城CBD规划范围内的市民享受城区规划的利益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风云.99.9%猎德村民同意补偿安置方案[N].南方都市报,2007-10-13.

[2]王正攀,彭小兵,曾国平.城市拆迁补偿政策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0,(5):71.

[3]梁源源.猎德城中村拆迁补偿安置模式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行政管理系,2009:20-22.

[4]广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广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Z].

[5]广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广州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Z].

[6]蔡依平,施国庆,朱文龙.中国十大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政策比较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2004,(4):60.

城中村改造优势范文篇3

建设中国特色村镇意义重大

建设特色村镇,有利于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

近些年,特别是实施城乡统筹战略以来,我国城市化率稳步提高,2011年城市化率达到51.27%,城市人口首次超出农村人口。目前,我国有乡镇40906个,大约有6.57亿人口生活在乡村,加快特色村镇建设步伐,将有利于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建设特色村镇,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小城镇建设。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许多村镇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或者说在全局经济发展中具有影响力的区域经济体,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中国发展特色的小城镇。

建设特色村镇,有利于促进城乡衔接、协调发展。

在实施城乡统筹和“四化同步”推进重大战略的大背景下,各地加快发展特色村镇,特别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产业衔接和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大大缩小了城乡差距。

建设特色村镇,有利于加快农民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乡镇企业、乡村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村镇区域经济总量已经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这不仅加快了村镇产业结构调整,还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改善人民生活都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村镇关键要坚持和突出特色

加快中国特色的村镇建设,首先要立足自身环境和资源禀赋,把握社会分工带来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坚持和把握村镇发展的四大特色。

一是村镇的资源环境特色。村镇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适宜开发的土地、淡水等后备资源宽裕,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料供给充足、价格低廉。特别是在当前资源环境对经济快速发展约束越来越紧迫的形势下,村镇独特的资源环境特色,正在转变为发展的竞争优势。

二是村镇的经济发展特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村镇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小城镇的市场繁荣,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不断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三是村镇的产业优势特色。依托独特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优势,村镇选择适宜的特色产业,促进了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有的村镇毗邻城市,加快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劳动密集型的特色工业。有的村镇农业资源丰富,加快建设粮食主产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的“一乡(镇)一业”和“一村一品”。有的村镇环境优美,主要发展特色种养业、休闲旅游农业。这些产业因地制宜、符合实际,大大促进了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繁荣了乡村经济,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四是村镇的文化历史特色。我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许多历史文化都发源于农业农村,集中展现在村镇。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成果相比,村镇建设大多保持了农村生产生活的特点,彰显区域特色、体现农民品格、传承优秀文化,保持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我国村镇发展正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村镇作为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的主战场,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潜在大市场,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将迎来新重大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村镇发展依然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城乡差距拉大、社会管理矛盾突出等关键制约,促进村镇持续稳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在这种情况下,要继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走出一条特色健康发展之路。

建设中国特色村镇,需要坚持和把握几个重大问题

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我国人口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多;耕地少,特别是基本农田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能不能紧紧把握我国村镇发展规律,事关能否从国情出发,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问题;能不能牢牢坚持村镇发展特色,事关能否从实际出发,科学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问题。必须深刻认识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大力创新新型村镇发展理念和模式。

一是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统筹发展、充分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特别是始终把农业现代化摆在“四化”同步发展的首要位置,进一步发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引领带动作用,严格控制城市占地规模,严格控制耕地和淡水资源的使用,坚持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二是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点。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大,城镇化成本相对较低,应把城镇化的重点放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上。做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规划,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一些产业从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真正形成以大城市为龙头,以中小城市、小城镇为支撑,以农村新型社区为基础的城镇化格局。

三是走就近就地新型城镇化的路子。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单纯依靠大中城市吸纳,能力十分有限。小城镇离农村最近,应该把基础做好,发展好产业,使农民能够就近得到就业机会,既能减轻各种成本,又能缓解大城市的压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防止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

四是坚持大力发展村镇经济。大力发展村镇经济,壮大村镇实力,以小城镇经济为基础,形成产业聚集,带动农村发展。特别是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和宜农资源优势,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放活农村经济,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村镇非农产业发展,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推动企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激发村镇发展活力。特别是要充分认识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继续为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条件,依法促进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有利的微观组织基础。

五是充分尊重和切实保护农民权益。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村镇发展的首要位置,把发展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推进城镇化的切入点,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地方产业特点,让已经转移的农民真正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城镇化过程中要通过城乡土地和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让农民能够分享到城镇化带来成果收益。

六是坚持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在村镇。特色村镇发展,一定是以农业为主题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重点要依靠科技,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通过加强科技创新驱动,提升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能力,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的效益。同时,要关心品牌建设,现在我们很多特色优质农产品卖不出去,问题就出在农产品缺少品牌,更缺少名品牌和优质品牌。

七是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要不断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公共服务范围,促进城乡之间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城中村改造优势范文

市城乡建设局城乡一体化办公室

2012年11月22日

近年来,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始终围绕“减少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这一原则进行的。尤其在搞好城乡规划、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强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广大农民的好评,现将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积极推进农村泥草房和危房改造工作,全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近年来,为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国家相继实施了农村泥草房和危房改造项目,这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利民工程、民生工程。我们按照国家及省、市相关部门的要求,积极组织实施了这项利民工程。5年来,我市共改造农村泥草房16933户、危房18370户,每年均超额完成了省厅下达的各项改造任务,使35303户农民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我市也连续多年被授予“全省泥草房改造先进市”荣誉称号。

二、高起点编制村镇建设规划,为村镇建设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一)鸡东县编制完成了《县域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并送省规划评审委员会评审。该规划结合当地实际,立足主导产业,对镇村进行合理定位,重点突出发展规划、用地规划和功能区布局规划,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快速发展壮大小城镇为目的,充分发挥小城镇对周边村屯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为乡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密山市今年聘请省规划设计院重新修编了《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密山市居民点布局规划》,对全市现有15集镇的规划编制进行了重新修编,把全市16个乡镇、154个行政村划分为十个板块,分三批次推进,构建“1965”三级城镇化体系,即打造1个县域主城镇、9个中心城镇和65个重点特色村。布局科学、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发展主体框架更加清晰明朗。争取到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60%,初步形成“区域主城镇—中心城镇—重点特色村”发展格局,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将到85%以上。

(三)虎林市规划先行,严格标准。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把规划放在首位,综合考虑环境保护、土地综合利用、基础配套设施等因素,编制了虎林市《乡镇总体规划》、《村屯建设规划》,确保了农村泥草房、危房改造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三、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努力实现公共资源惠及范围

(一)鸡冠区新发小镇建设项目。该项目是鸡西市“滨水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选址在鸡冠区西郊乡新发村,地处穆棱河南岸,距市休闲文化广场3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项目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2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在原址解决新发村1415户、4315名居民的安置问题,同时,还吸纳梁家村1240户、3210名居民和团结村719户、1830名居民的入驻,安置回迁总户数3364户,11000人,彻底解决三个村的农村城镇化问题,打造出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农民新居样板小区。目前该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预计2014年6月末前,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届时将极大改善城市西出口的环境面貌。

(二)鸡东县今年小城镇建设主要项目包括鸡东镇新区、平阳镇花园小区、下亮子乡幸福小区等项目,项目总占地2.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21万平方米,通过招商引资在小城镇内今年实施的生产建设项目主要有雨润集团鸡东福润肉制品加工项目和鸡林乡工业园区内的远方新能源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到年末为止,平阳镇1.6万平方米综合住宅楼已竣工,福润肉制品加工项目厂房及办公用房主体已竣工,兴农镇、东海镇和永安镇中学教学楼已竣工。

(三)密山市依托兴凯湖、蜂蜜山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把白鱼湾镇的发展定位在打造全省旅游名镇上,确定了发展水产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目前,兴凯湖水产品加工项目和蜂蜜山景区项目已开始启动,兴凯湖国际红酒群堡项目和国际滨湖旅游度假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依托朝鲜民族乡优势,和平乡重点发展朝鲜族风味菜、民俗旅游、特色餐饮等民族特色产业。目前,朝鲜族风味菜项目和特色餐饮一条街项目正在全力推进;依托区位优势,全力打造示范小城镇。密山市有3个乡镇与农垦毗邻和交叉,充分依托农垦系统资金充足、小城镇建设品位高的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方面共建、共享。联手建设了兴凯镇杨木乡两个小城镇。裴德镇已划至农垦牡丹江管理局管辖,由农垦高标准建设省级示范小城镇;依托产业优势,全力打造精品小城镇。依托密山经济开发区的平台优势,加快连珠山镇招商引资步伐。密山经济开发区今年投资3100万元,收储土地30万平方米,并配套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231万元,铺设污水管线9404米,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功能,有效地改了善连珠山镇整体面貌。

今年以来密山市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切实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结合城镇化小区建设试点,密山镇铁西村投资18000万元建设农民公寓9.9万平方米,将于2013竣工并交付使用;连珠山镇解放村投资1200万元,建设了9200平方米的农民公寓。目前,住宅楼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年底可入住;和平乡兴光村投资960万元、建设了4800平方米的农民公寓,2013年可入住。

二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集中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共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1009万元,加强控制生活污染和畜禽污染,加大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强化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农村自然生态保护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村屯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三是在市财政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每年都要匹配300万元小城镇管理资金,提高管理人员待遇,配置环卫垃圾车、垃圾箱及清扫工具等。同时,努力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动员乡镇、企业、工商业户共同出资,社会各界力量投工投劳,有效地解决小城镇管理特别是环境卫生管理中的资金难题。

四是把完善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作为加强村镇建设的重点,通过“土地生一点、财政挤一点、向上争一点、对外引一点”等多元化方式筹集资金,加快推进城乡道路、供水、排水、住房及社会公共设施的建设改造。目前,密山市16个乡镇的主干路硬质化率、自来水入户率、有线电视入户率、明排覆盖率、路灯亮化率基本达到100%,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5%以上,小城镇载体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五是以保障民生为出发点,结合密山市城镇化建设总体思路,将和平乡、白鱼湾镇列为泥草房集中改造试点,制定下发了《农村泥草房、危房改造实施方案》,落实泥草房改造任务600户,计划在和平乡兴光村建设新型农民社区,将兴光村、东兴村、东明村、东鲜村合并,已落实改造泥草房600户,兴光村协议搬迁基本完成。白鱼湾乡湖沿村、齐心村整体搬迁到新型农民社区。

(四)虎林市重点打造虎头镇“百镇建设”试点工程。今年把虎头镇百镇建设工程作为全市小城镇建设的重中之重加以推进。在规划上,今年先后邀请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等高水平的设计部门,相继编制了《虎头镇总体规划》、《虎头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虎头旅游名镇建设规划》、《三供两治规划》、《绿化美化规划》、《虎头镇概念性规划》,部分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初步明确了虎头镇科学发展方向,编制现已完成了实地调研、相关资料整理和实地测量等工作,目前规划正在审批中。在资金筹措上,重点实行了“四个一点”的筹资办法:对上争一点。牢牢把握国家和省政策性机遇,积极争取小城镇棚户区改造、泥危房改造、“三供两治”及道路设施等专项资金;财政投一点。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虎头百镇建设和旅游名镇建设;银行贷一点。通过城投公司运作,与哈尔滨银行、开发银行、农发行等商业银行深入沟通,申请贷款;招商引一点。本着“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在建设推进上,今年确定了11个建设项目,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个,农民新居项目2个,公共服务设施项目2个。

1、积极开展东诚镇“百镇建设”试点工作。东诚镇为全省百镇建设第二批试点镇。年初以来,虎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与庆丰农场、牡丹江农垦分局领导沟通协调,商谈庆丰-东诚共建小城镇相关事宜。经过多次会谈磋商和实地调查论证,双方达成了初步共识,明确了共建方向:拟将东诚镇镇址搬迁至庆丰农场场部,同时将东诚镇东风一屯、东风六屯、永丰一屯撤并后一同迁入。东诚镇总体规划目前已编制完成正在报批。“三供两治”专项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今年共开工了自来水管线铺装、卫生院建设、道路硬化等6个建设项目。

2、杨岗镇六人班村农民新居工程。按照“建设优美舒适农民新居、打造生态宜居幸福家园”的理念,今年一期建设工程共投资2400万元,建设成7栋(住宅楼6栋、农民综合服务中心1栋)、建筑面积14806平方米,建筑层数为4层,建筑风格为欧式简约型,建筑户型以中小型为主,面积60-88平方米,可入住农民106户、商服44户。

3、杨岗镇六人班村平房区改造项目。通过采取村民自筹一点、镇村投入一点、包扶单位帮助一点、政府项目争取一点的办法,累计投资466万元,实施了房屋穿衣戴帽、休闲广场雕塑、街路改造和绿化美化等项目。

4、伟光乡太平村建设项目。累计投资280万元,实施了街路基础设施改造、彩钢瓦栅栏安装、南湖文化公园建设工程等项目。

四、大力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为了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春季村屯绿化任务,市政府召开了造林绿化及环境综合治理动员大会,会上对全市城乡村屯绿化及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县(市)区、乡镇积极行动,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抓住有利时机大搞村屯绿化活动,共栽植桧柏、银中杨、云杉等18个品种300余万株,栽植荷兰菊、波斯菊、串红等16个品种花卉150余万株。同时,按照扎实开展“春风行动”,各乡镇集中人力、车辆、资金,进行了清垃圾、清牲畜粪便、清路障、清柴草垛的会战,特别是各村还推行了“家园清洁行动”,规划垃圾集中场所,部分村配备了垃圾清理车,修建了室外公共厕所。各村基本能达到垃圾集中投放、及时清运。制定了“村规民约”和“门前三包”制度,定期、不定期开展卫生大扫除,保证村容村貌整洁卫生。

城中村改造优势范文篇5

实现预期目标,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夯实农业基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中央和上级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突出在以下几方面予以推进。

1、稳定农村政策,促进农村长治久安。政策是基础,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特别是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切实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和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建立稳定农村政策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稳定和长治久安。

2、着眼长远,搞好新农村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先行;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切实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制定。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局部规划,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的综合力度。

3、加大综合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切实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基础设施向农业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逐步将自然村落改造建设成现代文明的新型村落社区。必须抓住当前国家经济发展较快、财政增收较多的契机,紧紧围绕支持新农村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强薄弱环节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特别是加大乡村道路、洁净能源、安全饮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村庄整洁,加快改善农村面貌,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4、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着力点,使新农村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要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发展生产力上来,把大家的积极性引导到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上来。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要树立现代农业理念,按照“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思路,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对龙头农业企业支持力度,做大做强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一批覆盖面广、效益好的农业支柱企业,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突出工业发展,促进工业的快速崛起。

紧紧抓住加快工业这个关键,在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上狠下功夫。以新型工业化为指导,以园区为依托,按照“低污染、高效益、回报快、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要求,按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和完善产业链的形式发展规模工业,形成具有特色的优势工业。加快发展步伐,继续全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作。进一步形成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的良好氛围,用加快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园区发展水平。一是要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明确产业定位,进一步完善园区的优惠政策和准入条件,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进度,为工业集聚构筑发展平台;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筹划和包装项目,用足用好国家、省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政策,加强项目对接工作,争取更多的扶持资金投入我县的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前期的工作深度,精心准备招商方案,积极推介洽谈,力促引进项目上马建设。二是要切实重视企业的可循环发展能力。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以产业重组提升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把经济、区位、产业优势转变成竞争优势,从“小而散”走向“大而强”,逐步走上集约式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引导企业走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以确保我县工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要加快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广泛的市场空间和开发潜力;但矿产企业小而散、开发能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低、生产集中度不高、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等弊端突出。因此,一要切实做好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加快矿产资源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引进大型企业集团到投资矿产资源开发,要“筑巢引凤”,积极吸引外资。突出搞好铅锌矿、石灰石的开发和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工业附加值。二要对资源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和优化,培植大型矿产企业集团;引导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促进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三要加强产业链的延伸和对接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四要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对优势企业以大集团大品牌战略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集群式发展格局。打造特色资源企业和品牌,做强做大矿产资源产业,形成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支柱。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保护耕地的约束性目标。倾力培育第二产业,全力培育和扶持矿产、纺织、服装、电子、食品、建材六大主导产业,加快我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扶持第一产业,充分发挥我县生态优势,努力发展生态农业。以高效生态农业为方向,以蔬菜、葡萄、花卉、苗木、早熟梨、小山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为基础,建设品种丰富、特色鲜明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扶持新兴第三产业,巩固提高传统的第三产业,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扶持措施,促进以住房为重点的实物型消费,提高金融、信息、旅游、社区服务的服务水平,促进非义务教育、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产业化,为企业和居民拓展新的投资和消费领域,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促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国家、省、市对重点行业或重大技术项目攻关给予补贴。加强骨干企业与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和对接活动,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加强企业的创新主体意识,引导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

抓住比照西部政策延伸县的历史性机遇,吃透政策,争取扶持,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国家投资规划的乡村公路、县城自来水管网改造;完成磨溪乡、车桥镇、邹桥乡、聂桥镇中心卫生院和吴山乡、高塘乡卫生院改造;加快村级活场所、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二所一庭建设;启动林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户用沼气、农村电力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生态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支持农村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发挥规划的主导作用。严格按照规划,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控制老城区,拓展新城区,加快市政道路、城市管网、园林绿化、供水供电、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等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完成附城联圩除险加固、高速公路涵洞改造、实验小学、义峰山公园、雁家湖综合治理、青山陵园等工程;加快富阳春天、富贵苑等住房小区建设,实施县城管道液化气工程。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继续狠抓城市整治工作,建立城市管理有效机制,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从严整治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加强社区建设,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发展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城市的生态保护、绿化保护、特别是要加强母亲河——博阳河的河水源保护力度,采取得力措施依法整治、关闭“五小加工”等污染源,让广大居民饮上放心水。切实加强大气水体保护和污染控制,努力把建成文明、卫生、园林城市。

(五)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实现崛起的新跨越,必须实现改革的新突破。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督和经营的有效形式,提高控制力和增值率,切实采取措施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要履行好改革的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核准制和备案制,规范政府投资管理,改进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和调控,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深化医药、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改革。统筹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体制、事业单位改革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城中村改造优势范文篇6

东关村地处白水县城东部,全村面积4平方公里,全村共有4社427户,1596口人,党员68人,耕地面积5**亩,人均纯收入1980元。近年来,村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投身城中村改造工作,按照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绿化的办法进行建设,特别是镇村干部和两委会围绕“五新一好”(“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培育新农民、健全新机制、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的思路,结合新农村建设,把抓好“三清三改”(“三清”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三改”即改水、改厕、改路)作为该村改造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1、不断加强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建设,美化村容村貌。同时,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因地制宜,不断改善基础条件。20**年投资60万元建成东关商场大楼,投资70万元建成了村部办公大楼;2003年投资360万元建成了寺前商业街、室内游泳馆,投资300万元建成了仓颉游乐园;2004年投资**0余万元建成了东北综合市场;2006年投资50万元建成了东关水泥预制厂等重点工程,共投资68万元拓宽改造和油面铺设主要巷道25条,达7公里。在新村建设中以“拆旧、建新、整容”为重点,拆除了大量无人居住和有碍村容村貌的旧房,实施改水、改厕、改路等“三改”工程,硬化水泥路面223米,整修道路800米,新砌水沟320米,建垃圾池1个,制作了一块宣传科普知识和方针政策的黑板,并组织广大村民进行了“三清”活动,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2、千方百计拓宽致富渠道,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多年来,积极动员和鼓励村民发展二、三产业和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截止目前,全村创办的运输业、餐饮服务业、果品营销业、信息咨询业、商业等个体工商户已达到280户,全村70%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商业摊点。目前,固定资产达到100万元以上的有7户,50万元以上的有18户,10万元以上的27户,劳务输出48人。

3、激发农民参与“城中村”改造的热情。村两委会经常多次通过召集村民开会,挂宣传横幅、装贴宣传标语、与村民零距离交谈等形式广泛开展了宣传发动工作,动员了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据调查,该村的村民是“城中村”改造的,参与新村建设的热情也非常高。

4、成立了“城中村”建设理事会。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的意愿,成立了以村委会主任为会长的“城中村”建设理事会,还指导理事会制定了章程、制度、规划等,完善了理事会的作用、特别是会长和理事在“城中村”建设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为“城中村”建设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5、组织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坚持开展评选“好党员”、“好青年”、“十佳孝子”、“五好家庭”、“县级文明户”的争评创活动,村上先后投资5万元成立了自乐班、秧歌队、锣鼓队,建立了村民文化娱乐中心和农民夜校,坚持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唱,联欢庆祝活动,活跃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文明村风的形成,维护了全村的和谐稳定。

从东关村改造建设实践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领导重视,落实到位,是推动“城中村”改造的关键所在。老村的新农村建设存在人口少空房多,群众实力不足,百姓观念滞后等种种困难,但是镇党委、政府和县包点领导对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思想认识统一,决策坚决果断,改造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同时,成立了由一把手负责的领导小组,明确目标责任制,制订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做到了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推进“城中村”改造的重要保证。在东关村改造过程中,做到规划先行,分期实施,全面推进。在规划时注重尊重农民的意愿,突出了地方特色,力求层次和造型的多样性,新村建设的档次和水平不断提高。

3、政策优惠、多方投入,是推动“城中村”改造的重要举措。东关村建设在修仓颉路和水门路拆迁重建时,正确引导村民易地新建,并制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在用地价格、审批手续、行政收费等方面进行了简化和减免,大大调动了该村村民建房的积极性。在基础设施上,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集中了一定的物力、财力,搞好新村的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使车头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进步得到了保证。

4、转移劳动力、增加收入,是推动“城中村”改造的扎实基础。实践证明,当地没有非农产业,就没有农民收入的提高,新农村建设就陷入难以为继的窘境。只有减少农民、转移农民,让更多的农夫变成商夫,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经济才会发展起来,只有减少农民,才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城中村”改造才会有扎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宣传发动工作不够深入,群众认识不到位。干部和群众对“城中村”改造还未能正确看待,都认为这是政府的“形象工程”,领导的“面子工程”,导致群众发动不起来,宣传工作存在盲点,不注重做艰苦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不相信群众的力量,没有发挥村民理事会应有的作用,陷入了政府包办代替的误区,致使部分群众产生了依赖心理和攀比心理,出现了“一头热、一头冷,干部热、群众冷”的现象。

2、实力不济,存在新居“半拉子”工程现象。由于农民收入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农民经济收入少,只能解决温饱,根本没有能力盖新房。村上集中盖的门面房,由于缺少资金,历时3年才完成基本框架,影响了新村建设的效果。

3、规划不科学,星星点火难有效应。改造工作缺乏更为深入的调研论证,存在选点不科学,不注重中心辐射作用,导致资金投入不集中,形不成集聚效应。

4、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欠帐较多。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大多要靠地方财政投入,而乡村两级财力有限,捉襟见时,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很多新村的新房盖好了,但道路硬化、通电、排水等基础设施无法配套,一些公共活动中心甚至未列入规划。

5、劳动力转移存在滞后性,农民难以“洗脚上岸”。近年来,虽然培养了一批适应外出务工的新型农民。但其效果仍然很不明显,究其主要原因就是现行农民知识化工程不贴近农村,不贴近农民,与农民的需求造成了脱节,没有真正发挥农村成人教育的作用。

6、公共文化事业严重“贫血”,塑造新风貌困难重重。在调研中发现,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相当脆弱,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活动室、文化站只有一间办公用房,根本无法开展活动。许多设施仍然存在许多空白点,使群众文化活动停留在自发的、散乱的、无组织状态,难以发展壮大,处于停止和瘫痪的状态。加之在家的留守人员多时是儿童和老人,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难以跟上现代文明,陈旧的习气难以改变。

三、对策建议

如何寻找教育服务于“城中村”改造的最佳切入点?如何积极参与“城中村”改造,如何进一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是当前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1、开展“千名师生志愿服务‘城中村’改造活动”,掀起“城中村”改造的高潮。“城中村”改造工作能否顺利推进、能否充分发动群众,宣传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要把宣传发动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让“城中村”改造政策能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寒假、暑假时机,组织动员千名师生进村做好“城中村”改造宣传活动,通过开展送戏进村、城乡中小学联谊、发放宣传单的形式,让学生也加入到宣传者的行列,从而再次掀起“城中村”改造高潮,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

2、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不断探索“城中村”改造管理与建设新路子。“城中村”改造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城中村”改造成败的关键。组织和发动农民,必须贯穿新农村建设的始终。要坚持和完善农民理事会运作、农民自主申报建设等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并进一步探索多种工作形式,真正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只有把农民发动起来,才能解决好投入、维护和管理问题,才能让农民更加珍惜政府的扶持与关怀,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更加自觉地建设和维护好自己的美好家园。

3、以发展职业教育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为依托,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从而推进“城中村”可持续发展。培育新农民是“城中村”改造的手段和措施。因此,整体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根本出路只能是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素质,转移农村过剩的劳动力,把农村人力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的形势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转移农村过剩的劳动力是最有效、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径。因此,要大力实施“职教富民工程”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努力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深化职教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农民创业提供技能技术的帮助,使其真正成为服务“城中村”改造的源动力。

城中村改造优势范文篇7

关键词:农村市场零售业态连锁经营

连锁经营对建立农村新型业态的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零售业态正在由传统业态向新型业态转变,要对农村大量存在的夫妻店、杂货店、代销店等业态进行全面的改造、调整和提升,改变其高度分散、零乱、流通效率低下的状况,建立起适合农民消费水平和需求层次的新型业态。如何完成新旧业态之间的转换,新建业态经营运作如何取得成功、形成理想的经济效益,最终能被农民消费者认可接受,这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连锁经营作为一种现代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态,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农村零售业态借助于连锁经营形式发展,将对我国农村新型零售业态的建立产生深远的影响。

规模经济效益将产生农村零售业态的低价格优势。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且不稳定。农村新建立的零售业态所提供的日用必需品的销售价格是否更便宜,成为影响广大农村消费者是否购买的首要因素。零售业态的低价格优势可以通过经营方式的变革产生。连锁经营方式把现代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到商品流通领域,实行采购与销售职能的分离,一方面适应农民消费者分散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又保证零售业态的经营规模。这种经营规模优势表现在:连锁总部统一批量采购,从供方得到价格优惠,从而为降低商品售价打下基础;连锁总部实行统一配送,节省了连锁店铺的运输、库存费用,降低了流通成本;连锁总部统一使用信息及广告宣传,统一制定销售战略,节省了经营费用。连锁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平均总成本的下降,最终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使得实行低价格经营策略的连锁商店能够正常的营运和盈利,而单店经营则做不到,这就为农村零售业态产生低价格优势带来了可能。

规范化经营将促使农村零售业态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农村零售业态仍以传统的杂货店、夫妻店、集贸市场等业态为主,这些业态主要以个体劳动、分散经营和经验管理为主,在商品质量、服务保证、经营信用等方面存在大量问题。为了提高农村零售业态经营和管理水平,引进连锁经营的基本运营技术和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一是对同一业态实施营运管理标准化,从店址选择、门店布局、商品、服务、店名店貌等都制定统一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加强管理。尤其对商品采取统一采购和配送,严格执行准入制度,加强动态监控,有效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进入。二是用统一的管理制度去指导、监督和调控各零售业态的经营运作,推进管理科学化。强化预算管理,形成严格制度;加强成本控制,建立严密的监控体系;加强对内部的财务及日常营运流程的监控,确保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和有效性。三是连锁总部通过管理的及时输出,使得优秀管理方法、经验能迅速有效地在各连锁店铺内贯彻实施,使得整个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始终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准上。

连锁组织化将大大提高农村零售业态的竞争优势。现阶段我国农村零售业态如夫妻店、小杂货店、小型超市等,由于受到资本和经营方式的约束,大多数都是独立经营的单体小店,没有任何组织性,面临着规模过小、竞争力差、效率低下的境地。因此,需要通过连锁经营制度,对农村众多小型零售业态进行整合、重组,形成有序、可控的统一系统,提高其组织化程度。这种组织化的优势是:第一,使得企业经营资源得以有效组织,统一调度,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优化流通业务流程,消除不必要中间环节,提高其竞争优势和流通效率;第二,整个连锁总部系统产生相乘效应。通过对各零售业态的整合,纳入到统一的管理机构内,流通职能明确,相互配合和协调有了保证,各店铺之间的冲突、过度竞争明显减少,由此产生“整体大于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的效果。第三,连锁企业实现了单体业态无法实现的目标。连锁总部可以依靠其雄厚财力,从事广告营销、市场调研、产品开发等活动,亦可以购置价格高、质量好、功率大的加工设备,同时由于多个单体业态组织在一起有利于减少市场上买者(卖者)的数量,从而提高自身的市场地位,增强市场竞争力。

农村零售业态发展连锁店的主要途径

城市大中型零售业态或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向农村发展连锁店

城市连锁零售业态向农村发展连锁店的现实意义,首先是可以把大店、名店的良好信誉、优质服务、先进管理和丰富商品带到农村,利用本身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为农村零售业态提供配送服务,使城乡流通业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形成高效的、城乡联动的零售组织和经营体系,改变目前我国农村零售业态落后、低效现象。其次,城乡大中型零售业态可以根据当地农村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和既有零售业态的状况,进行错位经营,开展特色服务,提高农民消费欲望,激活农村市场。组织适销对路的商品下乡,为农民消费者提供质优价廉的日用消费品,让农民消费者享受到与城市消费者同样高质量的服务。第三,充分发挥城市连锁零售业态对周边农村零售业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利用形象优势和品牌优势,使新型业态逐步延伸到县城、小城镇和大的村落,彻底改变农村市场新型零售业态缺乏或比重过低的现状,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流通网络。

在县城和中心城镇发展正规连锁店(直营店)。正规连锁是在同一投资主体领导下共同进行经营活动,集中管理程度高,通过分散经营单位,将成功经验进行复制。对于资金雄厚的城市大中型零售业可以直接在县城、集镇建立直营店,亦可以通过兼并联合、资产重组、参股控股等形式建立连锁分店,对于资金紧张、进入风险较大的零售业,还可采用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初期发展的经验选择租赁方式建店。

在集镇、经济发达村庄发展特许连锁。特许连锁是指掌握某种经营优势(品牌、技术)的总部与加盟店签订加盟经营协定,加盟店从总部获得商标、商号的使用权,并受其控制,总部则提供相应的业务技术、知识,进行经营指导。城市零售业态向农村发展连锁经营,最适宜采用的方式是特许连锁,吸引众多的农村小型零售业态加盟到自己的旗帜下共同发展。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连锁总部既可以向农村集镇没有资金优势、没有规模优势的小型零售业态输出经营管理技术、统一配送优质价廉的商品、促进其发展;又能够充分利用集镇零售业态已有的销售渠道和经营设施,减少投资,降低风险,实现低成本扩张。实践证明,采取特许连锁经营方式在农村开办连锁店,是城市零售业态在现行体制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实现企业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

城市零售业向农村发展特许连锁应采取的策略是:在集镇、大的村庄现有的个体、私营零售业态中选择一些有一定营业面积、经营经验、诚实可信的零售业态作为特许加盟店,以保证其发展的成功率。发展特许连锁店,并不是取代集镇、大的村庄现有个体、私营零售业态,而是按照连锁经营方式对其进行整合、改造,使它们获得稳定商品和经营指导,提高它们的组织化、规范化经营程度。由于加盟店的增加,配送压力增大,对农村加盟店的仓储和配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部既可以自己投资兴建配送中心,也可以对县城、城乡结合部原有的批零企业的仓储运输设备、装卸搬运设备进行改造和利用,组建配送中心。总部与加盟店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公正严肃的法律基础上。特许总部要详细、明确地规定契约的内容,向加盟者提供正确的信息;与此同时,加盟者也要认真评估契约内容,双方都必须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要杜绝双方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而给对方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充分利用供销社已有的系统和网络优势把连锁店开办到农村

利用供销社系统发展农村连锁经营是最现实的方式,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首先,供销社拥有遍布城乡、星罗棋布的经营网络。供销社基层社本身就具有连锁性质,具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某些特征,连锁总公司――分公司――支公司的特征在供销社系统也有体现,即供销社的省、地、县、乡的机构设置本身。任何组织建立如此庞大的营销网络,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而供销社系统所拥有的大量经营网点,是发展连锁经营的最丰富的组织资源和渠道资源。其次,供销社系统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综合服务体系。从全国总社、省社到县区级农村基层供销社梯度组织体系完备,另外还拥有专业公司、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站、批发市场等。这一自上而下的服务体系,为发展连锁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再次,供销社系统拥有一支熟悉“三农”的人员队伍。供销社管理者员工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经验,他们熟悉农村市场和农民需求,可以用较小的成本培训适应农村连锁经营的专门人才。因此,农村供销社应在现有网络优势基础上,对孤立、分散的基层社和经营服务网点进行重组和布局结构调整。通过理念更新、设施改造、人员培训等手段,用连锁、配送的方式把新型业态引入供销社的经营中。

从目前供销社发展连锁经营的实践看,多元化、多形式的经营格局主要有三种:

在供销社系统内部实行一体化联合,发展连锁经营。以供销社现有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作为连锁总部,对其直属的县城、集镇基层供销社进行整合规范,建立直营连锁店或配送中心,把新型业态引入到农村。“苏果”连锁企业通过改造农村传统供销社系统,把城市的超市业态通过连锁经营“克隆”到县城和农村大的集镇,并把供销社发展连锁经营和农业产业化融为一体的经验值得借鉴。以县(市)供销社为连锁总部,以基层社的门店为分店实行连锁经营;或对已出租或出售的网点加以重新组合,采取特许连锁,纳入到连锁经营体系;或是吸引农村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加盟连锁企业,以改造原有的传统业态。以上做法有利于企业发展规模经营、克服体制障碍,解决资金短缺、重复建设等问题。

基层供销社可以以现有的大型商场、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社等流通经营主体与城市大型连锁企业联合或合作,通过外联内合、整体加盟的方式靠强联大。在农村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连锁超市、便利店,在县城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的物流配送中心,依托名牌企业的良好信誉、低廉价格、规范管理提升竞争力。

供销社内外以产权为纽带发展连锁经营。对于目前农村一些资金相对雄厚、人才与管理基础较好、网点设施齐全、销售体系健全的供销社,应打破所有制、主管部门、地区的界限,以资本为纽带,进行优化组合,在农村组建一批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大、实力强、高效率的大型连锁企业集团,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并通过强强联合,朝着特大连锁企业集团迈进。

参考文献:

1.高铁生,郭冬乐.《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城中村改造优势范文1篇8

[关键词]坪头村;灾后重建;发展模式

凤仪镇坪头村位于阿坝州茂县县城西岸,距成都188公里,国道213线横贯全境,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该村90%以上的房屋严重受损或倒塌,通村道路全部毁损,农业收入几乎为零,直接经济损失达257万余元。在灾难面前,凤仪镇党委、政府及坪头村两委会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奋力爬坡,抢抓被列为全州城乡统筹发展试点村和精品旅游村的发展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就近、就地、分散和原宅基地重建”的安置原则,按照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提高居民居住水平的村庄规划要求,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在加快推进发展新跨越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可喜成绩,树立起了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一、坪头村灾后恢复重建的基本做法

坪头村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551户1824人,是一个典型的羌民族聚居村。现有耕地1200余亩,主产甜樱桃、枇杷、葡萄等特优水果和无公害蔬菜,2007年该村农业总产值为175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形成了独具羌民族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的村庄布局、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幽雅恬静的桃源风情的整体布局。

(一)理清思路,高起点谋划发展定位

“思路决定出路”。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坪头村两委班子在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打破简单原样复制的束缚,认真分析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思索长远发展的方向和路子。在考察学习了云南丽江古城、束河古镇等地城乡统筹、城乡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后,大家深深地意识到仅仅依靠传统农业难以实现跨越发展的要求。坪头未来发展的优势有哪些?出路在哪里?几经反复,最终确立了依托毗邻茂县县城、国道213线横贯全境和九寨、黄龙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发展以乡村酒店、农家乐、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游的灾后经济发展模式,立足实际培育优势产业,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思路确定后,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就在于定位。茂县县委、县政府高起点谋划坪头村发展,倾力打造“集休闲、观光、中转、教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高地”。错位思考后的产业发展模式,高点定位后的跨越发展目标,引领灾后的坪头村在废墟上崛起,稳步迈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二)因地制宜,高标准规划发展布局

该村在重建中,始终坚持“科学重建”理念,切实做到整体推进。一是根据三个自然组的区域特点,合理布置产业发展结构,以离县城最近的坪头组为中心,辐射带动其他小组的发展。具体的规划是:坪头组全力打造以乡村酒店、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游目的地;波西组,根据县上羌城的打造,建设为以羌文化旅游为主的旅游和餐饮服务区;桥头组,根据其地处九环线公路要道和临近县城的优势,集中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在村庄建设中,突出羌民族的传统特色,把坪头组的每一处农房建设为精品民居,合理配置公共设施,运动场、卫生室、停车场、联户公路、人畜饮水管理、KTV、啤酒长廊等浑然一体,一个全新的坪头新农村在历经灾害后以更加秀美的姿颜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整合资源,高效率创新发展体制

坪头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建设“天下第一羌寨”最为匮乏的是资金和项目。茂县县委、政府和坪头村两委会大胆创新发展机制、体制,多管齐下,有效整合各方力量,走出了一条适合坪头的发展之路。一是勇于“走出去”、善于“引进来”,积极与外地实力雄厚的企业联姻,按照“村两委+公司+农户”的思路,组建“茂县水风羌寨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以公司化的经营模式,全力打造坪头新村。二是通过“政府补贴一点、农户自筹一点、银行贷款一点”的方式,高效整合各方资金,有效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风貌改造、设备购置等资金不足的问题。该村风貌改造等资金主要依靠灾后村庄保护资金解决,而乡村酒店内装修及设备购置资金则由符合条件的村民委托茂县水风羌寨公司在县农行争取的每户50万元农村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予以解决,其他农村小额贷款主要满足从事农业及其他生产经营的融资需求,重点扶持优势农产品种养殖大户、羌家乐经营户和农村流通领域个体工商户或个人独资微型企业。这样,就彻底打破了制约发展的资金瓶颈,走出了一条符合各方利益的融资之路。

二、坪头村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成效

(一)立足资源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坪头村有着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基于这种优势,一方面,通过整合农业生产资源,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在解决了农副产品的销售问题的同时,又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探索出了新途径。另一方面,下大力气提升旅游档次,改善旅游产业结构。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充分挖掘、整合、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主动抢占市场,在体现羌民族特色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着眼长远发展,实现管理科学规范

硬件设施上去了,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软件提升。为了真正打响4A级乡村旅游品牌,该村由村两委牵头,全村农户以土地和住房自愿入股,公司统一租赁,再以相同的价格出租给茂县水风羌寨有限公司等经营商,由经营商将房屋改造成乡村旅游酒店,用于接待旅客。由公司支付房屋及门前果园每月每平方6元的租金,考虑到农户急需公司一次性将5年的租金支付给村民。入股后的农户按成本价在村集体统规统建的安居点购买房屋居住,购买房款使用已到手的租金即可解决,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产权的资本化运作。对于未入股又具备经营条件的农户,则由农户先行在县工商局进行个体工商户注册,再向村两委会提出申请,两委会按其经营场所的硬件设施、接待能力统一规定经营价格,有效避免了村民之间为谋取个人利益而进行恶意竞争的现象发生。同时,符合条件的农户向公司提出申请,参与到经营活动中,领取相应的报酬。

(三)注重工作实效,实现群众根本利益

该村在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立足长远,注重实效,既解决了经营过程中有序竞争的问题,又让农户有长期的经济收益,较好地实现了带动群众快速致富和保持市场长期繁荣的有机统一,破解了后续管理的难题,使其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据统计,公司从今年5月中旬开始正式营业,截至10月份,扣除213国道遭受泥石流冲毁等因素的影响,累计接待游客约2000多人次,经营性收入达200余万;今年前三季度该村农业总产值达212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180元,比2007年震前同期相比,分别增加18%和6%,较上年度同期增加9%和12%。

三、坪头村灾后恢复重建的启示

(一)科学完善规划方案,有效的资金运作是推动各项建设工作的前提

坪头村之所以能在灾后重建中一跃成为全州新农村建设的尖兵,最根本的是该村充分利用了其地处城乡结合部和大九寨旅游环线的区位优势,坚持走城乡统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风貌改造为契机,合理规划村庄布局,积极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村庄公共服务功能和水平,成功将羌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建设技术融为一体,倾力打造“水风羌城”,缩小了城乡差别。以星级标准装修的碉楼式样、精致的木栅栏围成的庭院、一扇扇张开犄角的羊头窗、古朴的木门,坪头发展的成功经验,再一次表明了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出自身特色,找准发展定位,统一规划方案。

坪头“天下第一羌寨”的成功打造,得益于其创新发展机制体制,积极引进公司化经营模式,通过贷款、引资等方式加大融资力度,“借鸡下蛋”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有效解决了“无钱办事”的难题。同时,通过自愿入股、务工就业等方式,为广大村民找到灾后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藏区跨越发展、扩大内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等一系列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必将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更多的资金,只有有效地对各类项目、各种资金进行整合,发挥资金使用的叠加效应,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是推动各项建设工作的基础

坪头村抢抓灾后重建机遇,大力振兴乡村旅游产业,用最短的时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关键在于有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有一个好的领头人。该村两委班子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坚持不懈地发展村级经济,带领全村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探索出了适合坪头村发展的经济模式,实现了全村共同致富的梦想。坪头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加强新农村建设必须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切实发挥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其战斗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人是社会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坪头村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采取“政府规划作引导、群众自主搞经营”模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统一思想、主动参与、自觉融入、形成合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协作,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携手共建和谐自然、生活富裕、精神充实的新家园,携手共创坪头美好新明天。因此,要把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农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真正把权力交给农民,充分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三)加大管理规范力度,创新发展模式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城中村改造优势范文

人们一心想着农业现代化起来,农民富裕起来,农村城市化起来,才能更好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共同享有社会主义发展成果。另一方面,从教育改革层面来说,基础教育一直占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基础教育的规范化,才能保证国民教育按照理想中的方向前进。农村由于经济条件一直落后于城市,导致教学资源、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设备等方面都远远跟不上城市教育,这就进一步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的状况让人不甚满意,甚至出现了停滞倒退的现象。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的学者们根据这一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提出了农村基础教育向城市靠拢的改革建议。即农村基础教育以城市为中心,为城市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农业和农民进入城市主流文化而不是回归乡土文化的人才。

2、离农”取向的劣势分析

(1)教育目标定位扭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带有明显的工具性”和功利性”色彩。在上述两种背景的影响下,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一直以片面追求升学率,特别是升入城市的学校为自己的目标,学生和家长都以鲤鱼跃龙门”来形象地比喻农村与城市的教育衔接,整个农村教育都以走出大山,走向城市为唯一目的。在这种扭曲教育目的观的影响下,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以城市的教学内容为自身的内容,以城市教育的教学目标为自身的教学目标,日渐脱离了农村基础教育应有的正确的教育观。不管是农村学校还是学生都成为了升入城市学校的工具。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批判过农村基础教育:中国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市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这样扭曲的教育目的观,已经背离了国家制定的统一的关于教育目的的界定,将有可能造成基础教育的衰落。

(2)乡土文化的流失。乡土文化,从通俗意义上理解,就是那些诞生于农村的、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如自然嬉戏、民间故事和民间文艺活动等。教育承载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大任务,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内,其相互间的交互作用,都对文化进行着交流、创新、选择和传承等作用。随着离农”价值观的产生,农村基础教育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渐渐被大量的城市文化所侵蚀,农村本土文化已经逐渐丧失独立性,渐渐被城市外来文化融合。针对农村的乡土人情不适合城市化的那些部分,无情予以消除;针对农村的传统文化不利于城市化的那些部分,坚决予以压制。在这种来势汹汹的外来文化的侵蚀下,农村的乡土文化已经走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3)农村人力资本的缺失。在离农”价值观的指导下,农村基础教育为了迎合城市化进程,学习城市基础教育的内容、采用符合这些内容的新方法等等,培养出来的城市倾向的人才进入城市后,很少会愿意再次回到农村,这在一方面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大量缺失。另一方面,由于上述农村本土文化的缺失,导致现在农村教育出的学生,缺失作为农村文化传承人的基本任务,最终有可能造成农村文化断层现象。在农村生存的基本技能缺失,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能力缺失,最终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的缺失。

3、离农”取向的改进方向

(1)政府引导农村致富之路。大力开发农村经济,引导工业带动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资源合理流动,合理分配。同时,在大力开发本土资源,利用农村优势条件,采用科技开发,科技种植,科技生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让农民认识到农村本土经济并不完全落后于城市,意识到在本土进行基础教育依然是有路可走,逐渐使得城市基础教育目标定向的取向转变为着眼于本土基础教育。

(2)开发农村基础教育优势本土课程。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下,为了有效应对城市基础教育文化的冲击,农村应大力开发本土优势资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课程特色,构建具有抵抗力的特色教学。同时,不能一味对城市基础教育文化进行抵制,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社会发展必经之路,是必然趋势,所以,农村基础教育应该在积极创建自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选择性接受融合外来的文化,进行优势互补,才能在顺应社会发展大潮流的基础上实现自身本土文化的优势发展。

城中村改造优势范文篇10

“城中村”地处城市和城市周边地区,与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城市化最直接的被感化者。虽然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对其仍有诸多限制,但市场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长年受城市的耳濡目染,它的物质形态、社会形态、经济形态等与城市息息相关,也是城市最大的受益者,这些都是城市增长及扩散效应的结果。因此,推动城市化进程,彻底解决“城中村”问题,不仅“城中村”可以受益,对城市合理整合其社会经济要素,强化其功能,提质扩容,促进社会经济全面进步同样是百利而无一害,而且对国家从根本上转换城乡行政体制,转变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这个长年困惑的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是从根本上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尝试和伟大实践。

一、“城中村”的特征

“城中村”较一般意义上的村庄比较有以下特征:

第一,地理位置看,“城中村”一般是地处城市之中和在城市周边地区分布,包括城市郊区和部分村庄;

第二,从经济结构看,“城中村”都是以非农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不仅有较大规模的第二产业,而且有比较完善的第三产业;

第三,从管理体制看,“城中村”虽地处城市,但仍是农村的管理体制,与城市体质相互制约,形成“城”与“村”的掺杂与混淆,由于管理关系不清,责任不明,是城乡管理的“顽症”;

第四,从文化观念看,“城中村”由于受城市文化观念的影响,文化、教育、科技和文明程度较一般意义上的村庄高,思想比较开放,接受新事物较快,人们的法制观念、业缘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和现代化观念较强。但较城市而言又受农村传统的乡土观念、宗族观念、血缘观念的影响较大;

第五,从生活方式看,“城中村”由于受城市的影响,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交往的范围日益广泛,人们的行为主要受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制约,家庭规模小于一般意义上的村庄,却大于城市,人们的闲暇生活呈多样化,已逐渐由家庭走向社会;

第六,从建筑设施看,“城中村”村民住宅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一般都大于城市,而建筑质量、装修水平、生活设施和完善程度却往往低于城市,高于一般意义上的村庄;

第七,从人口结构看,“城中村”虽“身”在城市,却几乎都是农村户口,最显著的特点它是外来人人口的聚集地,外来人口以民工为主,个体经营户为辅,由于“城中村”失去耕地,出租房屋已成为“城中村”一项重要产业,据了解太原市万柏林区后北屯村,常住农业人口为4000人,而外来人口却有25000人,因此,管理难度大,脏、乱、差,黄、赌、毒现象比较严重;

第八,从社会功能看,“城中村”较城市仍拥有土地优势,通过自建、联办形式建立了许多农副产品、建筑材料、钢材、汽车、文化、娱乐、商贸副食、家庭装饰,甚至电脑城等各类大中型市场和商品聚散地,具有联接“城”与“村”经济、文化、科技等功能。

二“城中城”存在的问题

第一,建设无章可循。“城中村”由于历史的原因,村里并没有统一的建设规划,因而导致村民在自己的宅基地建设的各种建筑物高低不一,杂乱无章,尤其是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负责制后,不但村民,而且村委会为了扩大经营范围,充分利用逐步进入城区,甚至中心城区的优势,办企业、盖商厦、搞出租、建市场,本来这些都无可厚非,但缺乏统一规划,违法用土和违法建设屡禁不止,随意搭建成风,造成街不成街、巷不成巷,楼间道路不过二米的人造“一线天”比比皆是。厂房、住宅、库房、商店、发廊等混为一体,是违章建筑集中的场所。

第二,环境卫生恶劣。“城中村”虽然地处城市,但沿袭了长期的生活习俗,加上各种管理的弱化,垃圾随处堆放,污水随地横流,小商、小贩随便摆摊,搞的周边环境交通堵塞,臭气熏天,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

第三,公共设施缺乏。“城中村”接受乡镇领导,由于体制财力等限制,辖区内公共设施严重缺乏,仅以村民做饭为例,有的用煤气灌,有的用电炉子,有的用煤焦,有的甚至还用柴草。回头再看一下取水,有的用自来水、有的用手压井、有的甚至还是打井取水。试想其他公共设施更可想而知。

第四,人员居住杂乱。“城中村”的村民住房一般都比较宽裕,加上乱搭乱建,受利益的驱使,只要付钱,五湖四海的人求租房屋一般都大开方便之门,而这些外来人的成份五花八门,参差不齐,这必然给“城中村”带来大量的社会、经济、治安等问题。

第五,社会治安复杂。“城中村”由于大量的外来人口居住和频繁的经济交往,加上城乡管理的混治,形成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黄、赌、毒”的现象比较严重,偷盗、打架甚至凶杀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经济纠纷接连不断,火灾等事故也是屡禁不止,这给“城中村”社会治安带来很大压力。

三、解决“城中村”的建议

解决“城中村”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实际问题。我国城市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先后都遇到这个棘手问题。它已经到了该彻底解决的时候。所以,治理改造我国“城中村”恰恰是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一个突破口。由于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虽说不少城市对“城中村”的治理改造取得了许多经验和方法,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仅靠各级城市政府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是因为治理改造“城中村”问题不仅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城乡二元化体制结构的严重束缚。因此,我建议:

第一,我国“城中村”问题的治理改造,从长远看,必须由国务院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结合我国“城中村”的实际,在广泛听取基层乡村意见和专家学者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我国治理改造“城中村”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第二,我国“城中村”主要就是解决村民转市民,村委会转居委会,集体土地转国有土地,农村集体经济转股份经济,农村社区转城市社区等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客观上有利的推动了我国户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财税制度、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第三,我国的城市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和地域的差异,便形成“城中村”的差别。因此,国家在解决“城中村”问题时应采取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积极稳妥的推动“城中村”的治理改造。

第四,在解决我国“城中村”问题时,应该以确保“城中村”广大村民的基本利益和集体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在服从城市总规划的前提下,使“城中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建设、管理水平等方面,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彻底转变。

第五,解决“城中村”问题应该同建设“高科技园区”、“经济园区”、“工业园区”、“教育园区”统筹考虑,不可顾此失彼,因为它们之间的关联度很大,这不仅提升“城中村”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品位和水平,实现了“城中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而且为实现共同富裕创出了一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路。

四、解决“城中村”问题的具体措施与步骤

第一,“城中村”是一个十分敏感和政策性很强的问题。首先必须消除广大村民的思想障碍、政策障碍和成本障碍。切实解决好广大村民转为市民后无业可就,既得利益得不到保证,合理补偿得不到保障等实际问题。

第二,“城中村”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要充分调动区(县)、乡(镇)、村和广大村民的积极性。他们是治理改造“城中村”的主体。因此,一定要解决好他们的住房、医疗、教育、劳动、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切忌机械教条地照搬照抄城市现有的各种制度政策,一切从各地“城中村”的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成功经验,不论是治理还是改革都要有前瞻性,在“城中村”规划中,既要符合当地风俗民情,又要具有超前性,一定要避免和克服城市以往“拉链式”马路的缺陷和问题。

第三,从治理改造“城中村”的成本考察来看,资金是一个最头疼的问题,政策大包大揽显然不现实,而是要采取行政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吸引国内外资金与村民投资相结合的方法,认真解决好治理改造“城中村”的资金问题。据了解治理改造一个村,需要的资金少则上千万,多则上亿元,除了政府投资一块外,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积极鼓励海内外开发上,尤其是调动广大村民乡土亲情的传统优势,邀请他们生活工作在外的亲朋好友中的有识之士投资开发和建设自己的故乡。还要鼓励广大村民从长期利益出发,自愿投资入股“城中村”的各种开发项目,使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眼前效益和长期效益相结合,这是解决“城中村”治理改造所需大量资金的有效途径。

第四,要给“城中村”外来人员经商打工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他们既是当地经济的建设者,也是纳税者,更是消费者,关键是在制定治理改造“城中村”的实施方案中,一定要把外来人员作为专门条款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和综合管理之中,除关心他们的经商打工之外,主要是要解决好他们的住房问题。一是改造后“城中村”的居民住房如有富裕,可按当地出租房屋规定为外来人员提供住房;二是有经济实力的外来人员可优先购买“城中村”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三是在“城中村”改造中专门提供“外来人员公寓”,这样不但解决外来人员住房问题,还可以为村民提供工作岗位。

第五,治理改造“城中村”,一定要保护好历史文物和旅游资源,这是一座城市历史文脉和特色所在。不但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社会效益,而且还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城中村”的规划建设中要按照保护与开发、社会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使历史文物和旅游资源渊远流长,福及后代。

城中村改造优势范文篇11

关键词:镇域经济;特色产业;城乡统筹;城乡体制改革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发展镇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坚持因乡镇、村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构建充满活力的块状经济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同时不断创新镇域经济发展体制,增强发展的活力,促进镇域特色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大的现实意义

镇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的结合点,是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腹地而展开的,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处,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镇域经济的发展是新时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农民增收、经济总量扩张、财政收入增长,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的便捷之路;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夺取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和关键点。如果没有一个繁荣发展的镇域经济,科学发展观就落不到实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和谐社会也是不可能的。

二、因地制宜,多管齐下,加快镇域经济发展

(一)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

特色产业的发展对于提高镇域经济的经济实力和档次,转变镇域经济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色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于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尽快打造镇域经济发展的特色。

1、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工业的发展要走集约化、区域化发展思路,也就是走发展工业园区的发展思路。工业发展的集约化、区域化是符合工业发展规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能够加快产业聚集,也有利于基础设施配套和项目服务,还可以节约利用土地、减少环境污染。因此,要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集约发展的原则,在中心镇和区位、资源、交通、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集中规划建设乡镇加工制造业基地工业园区,同时积极引导各类加工制造企业向基地集中。在管理服务上,牢固树立“企业发展我发展、企业发展我服务”的亲商、安商、富商的服务理念,靠特优服务打造“投资洼地”,增强环境的吸引力。每个园区均实行闸口式管理,企业除正常生产管理以外,其他方面的社会事务基本上由园区接管,让客商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通过实施园区带动战略,使园区真正成为镇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良好载体和平台。

2、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破解镇域特色经济发展的资金难题。发展镇域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依托,而在资金的来源上招商引资是有力的依托。在招商引资上要立足自身优势、创新思路、积极拓宽渠道。首先是围绕资源优势抓招商,发挥农村劳动力、农副产品、自然资源等优势,积极招引加工贸易、农产品深加工和资源开发项目,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其次是围绕特色产业抓招商,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在膨胀规模的同时,提升“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水平;再次是要抓住当前国内外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坚持围绕大项目抓招商,积极参与市场分工,发展配套经济,使镇域经济在分工协作中发展壮大;最后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招商战略,实行蹲点招商、召开招商引资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增加招商的时效性。

3、以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镇域特色经济主力军的作用。民营经济是镇域经济的主体和生力军,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希望所在。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坚持抓环境、抓引进、抓提高的方针,把市场主体定位于民营,壮大私营企业、培育个体大户,使民营经济成为加快发展镇域经济的主力军。抓环境,切实放宽对民营资本投资的各种限制,清除各种不合理的门槛,着力培育有利于民营经济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抓引进,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到乡镇投资创业,努力形成聚集效应;抓培植,大力兴办工业项目,迅速形成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塔基,鼓励和支持富裕起来的农民、农村能人、打工学成归来者,投资兴业;抓提高,筛选一批重点民营企业,实行重点帮扶,促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

(二)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优化镇域经济发展环境

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小城镇建设对于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坚持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使二者相互促进,共赢发展。

1、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搞好小城镇的建设。特别要坚持“富规划、穷开发”的原则,在规划上高水平、高标准,舍得投入,在开发上要厉行节约,把钱花在刀刃上。坚持“求精不求大”的原则,树立精品意识和适度超前意识,加强建成区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突出抓好城镇的“净化”、“绿化”和“美化”,坚决整治“脏乱差”的问题。要加强城镇管理,全面提高城镇的管理水平,努力为镇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

2、把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互为条件,城镇建设靠产业发展来驱动,产业发展靠城镇环境来支撑。把城镇建设与工业基地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和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确立自己的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使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互促共进,不断增强城镇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特别是中心镇和地处城郊的乡镇,要把发展第三产业摆在重要位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升人气,聚集财气,努力让城镇繁荣起来。

3、积极探索城镇经营的路子。要将城镇规划作为经营城镇的第一资源,积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盘活城镇土地资产,培育多元投资主体,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提升城镇的发展档次,以城镇建设助推新农村建设,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长久支撑。

(三)坚持城乡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延伸镇域经济发展腹地

镇域经济的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因村制宜、规划先行,突出特色,紧紧抓住产业强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三大支撑点,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不搞形象工程,按照“一村一品、强村富民”的发展思路,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

1、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我国农业的发展始终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任务。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发展现代农业,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改善农业科研的创新环境,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提高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

2、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同时扩大优质专用农产品、出口创汇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

3、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他不仅是联系农民与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桥”,也是拉长产业链、实现农业外延增值的“路”。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4、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不仅可以增加外出务工农民的收入,而且可以增加在家务农农民对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占有量,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收入。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搞好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劳动力市场,推动劳务经济的发展。

(四)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加快镇域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的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加快推进各项改革,为镇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大力推进有利于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营制度改革。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必须搞活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向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集中。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规范流转程序,加快流转速度,因地制宜探索“散户出租、企业承包”、“集体转包,大户经营”,“带地入社”,“以地入股”,“以承包地换保障”,“以宅基地换住房”等路子。建立利益保障机制,解决好流转利益分配的问题,为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做好信息、典型宣传等工作,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推进以农村新型合作组织为重点的农村经营方式改革。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是农民在保持产权相对独立的前提下、自愿组成的一种新型集体经济形式,是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个制度创新。围绕优势产业,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创办、市场运作”的思路,重组、整合1家1户的分散经营方式,积极发展生产合作型、加工合作型、销售合作型、科技服务型等不同类型的农村新型合作组织,逐步形成纵向相通、横向相联、产加销衔接、农工贸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城中村改造优势范文篇12

[关键词]乡镇新农村规划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10-0009-01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三农”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全面确立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四化同步”等战略思想,全面制定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政策,全面构建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农民群众得到很大实惠,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做好土地规划,有利城镇新农村长远发展

做好规划,做好配套,做好定位,对用水、公路、等地地要有长远规划,乡镇新农村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核心是对乡镇新农村规划内的土地、空间资源的利用,以及对各种建设活动实行调控和管理。规划是乡镇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必须做好。超前规划,逐步实施。乡镇新农村规划既要立足于当前经济社会民展的需要,又要为今后发展的建设留下发展空间,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规划应考虑乡镇新农村

二、因地制宜,做好规划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庄整洁、管理民主”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我们应当坚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以改革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抓手和载体。启动大规模村庄整理工作,初步探索就是市民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各地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特点,做好长远规划,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多年来,城镇化发展、项目建设与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始终是一对矛盾。对区位优势显特别重要,大批项目落户后,土地供需缺口急剧扩大,面临着严峻的土地制约问题。而村庄用地却有很大的挖潜空间,在我们规划及整理改造的过程中得科学定位,根据城镇特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加快改变农村面貌。

三、做好棚户区改造,是改善乡镇新农村建设的另一亮点

棚户区改造是我国政府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民心工程。截止2008年,我国包括棚户区在内有大约1.5亿平方米危房亟待改造,城市人民政府正在制定改造计划,因地制宜进行改造。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规划,我国将从2009年开始,对国内煤炭采空区、林场、农垦及华侨农场中棚户区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棚户区改造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实施。政府除了鼓励地方实行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土地出让收益返还等优惠政策外,还允许在改造项目里,配套建设一定比例商业服务设施和商品住房,支持让渡部分政府收益,吸引开发企业参与棚户区改造,既使得原棚户区居民能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还可以缓解政府筹资压力,提高改造效率。

四、城镇规划存在的问题

不少地方对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重视不够,科学论证不充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规划缺乏前瞻意识。有的地方制定的规划仅仅从眼前利益出发,没有考虑到今后发展的需要,缺乏统一、周密的部署,往往刚建设好,就出现一系列问题,如道路过窄,交通阻塞;排污管道过小,雨水、污水受堵;电力不够用,水源紧缺等。建设中前规划,后,前建设,后拆迁的事例屡见不鲜。有的制定的规划缺乏科学定位,不是从当地实际出发,利用自身的经济、文化资源,发展不同层次、各显特色的城镇新农村,而是盲目跟从,结构雷同,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增明.中国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08.

[2]马静花.乡镇层面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识范例(3篇

    - 阅0

    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关键词:就业指导思想政治现状策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我国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让高职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

    健康饮食含义范例(12篇)

    - 阅0

    健康饮食含义范文5月20日,是“全国学生营养日”,其目的在于广泛、深入宣传学生时期营养的重要性,大力普及营养知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全国学生营养日国旗下的讲话范.....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