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教学方法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新课标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陈地。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初中语文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此,每位初中语文教师要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尽快走向新课程。现就初中语文教师怎样搞好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谈点体会。

一、感悟课程,形成新理念

语文新旧课程课堂的最大区别在于:旧课程课堂是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教师要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行分解,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老师传授的知识,以应付大大小小考试。而新程课堂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让学生真正掌握终身有用的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步骤。那么,什么样的初中语文课程才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得以落实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呢?

1.课堂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即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2.课堂要有开放意识。

只有开放的中学语文课堂才是有活力的中学语文课堂,才能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3.语文课堂要重视学生良好方式的形成。

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在语文课堂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的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4.课堂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通过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二、加强新课程课程教学探究,驾驭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

1.要有民主的氛围。

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在课堂中,教师必须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师生不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心理、情感等方面也是平等的。如果教师能带着这样一种认识走进课堂,那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属于师生双方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得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2.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程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3.要有充分的读。

读的形式很多,有朗读、默读、诵读等,这些都是阅读的重要方法。它们在帮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笔者认为学生充分地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配合使用,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4.要有自由的表达。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课堂不是老师单一表演的舞台,也不是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在课堂中师生应有充分的交流,学生应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和机会。

5.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的讲授为学生学习的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交流互动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

6.要有客观的评价。

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评价的地位越来越高,评价的方法越来越活,评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的反馈评价。通过课堂评价,可以起到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缺点;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只要教师的评价是客观合理的,而且兰时体现了一种师爱、一种民主的话,即使是指出学生的缺点的评价,学生也是会乐意接受的,并且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

7.要热烈的讨论。

讨论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在语文课堂中凡是可以由学生讨论解决的问题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千万不要担心“浪费”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

三、运用知识效果激励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语文教学方法范文

一、转变思想,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而又尖锐的问题是:许多教师在面对轰轰烈烈的教改时,在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时,有所偏离。似乎我们就应该闭目把前些年所取得的成绩,把语文教学说得一无是处,大有“误尽苍生”之意。人生哲学中,有时搞点“矫枉过正”是必要的,但搞过了头,走向了极端,也就产生了误导。比如说《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当前,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师生伦理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师生间的义务和权力比较混乱,学生权力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许多教师没有把学生当成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力的社会人来对待,经常有意无意的侵犯学生的个人权力。《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有的老师可以说是到了谈“生”色变的地步,体罚学生违法,伤害学生自尊心,过分的言辞可能造成的后果等等,都让老师觉得学生是有权利的人,我们正常的教学过程一不小心,就会进入“雷池”,甚至连正常的师生谈话都会让人想到“万一他今天发生意外,是否会和我与他的这次谈话牵连上呢?”出现了畏首畏尾的情绪,学生犯了错误,也不敢进行批评教育,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过程。其实,我认为这样大可不必。忽视侵犯学生的权力,必然会导致师生之间权力义务关系的紊乱。这从表面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质是忽视学生的独立性,不让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论是侵犯学生权力,还是包办代替,都是师生之间不恰当的伦理关系,我想在教学中要着手抓好以下几点来促进师生关系的转变。第一,要本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的原则,真正坐下来和学生交朋友。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力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我们要真正的放下“师生如父子”的老教条去和每个学生做心心相知的朋友。第二,要提高法律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力。法律意识淡薄,认识不到学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这是侵犯学生权力现象屡屡发生而广泛存在的内在原因。总之,我们应该面对新时代,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最亮丽的风景线。

二、培养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本次课程改革教师的角色和教学的方式上,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也就是要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理论认为,尊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仅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意愿,知识,思想,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营养物质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的,也是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和掌握每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新课程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尊重学生主体的感受和体验

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本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中的问题,大都不再沿用传统练习中的命令式,绝对性强的语气,而大多采用了商量征询的语气。“你是如何理解的”“说说你的看法”“联系生活实际,你赞不赞同……做法”“说说理由”等。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作为“你”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增强了兴趣,有一种成就感和亲历感,让学生有话说,有理由说。

(二)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他们自由的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每个学生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也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一样的。这意味着我们提倡转变学习方式,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而传统的“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从何“入口”。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性。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自主选择活动形式,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三、重视实践,联系生活,开展语文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规定新课程的结构时提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性学习是一个学生自由学习的过程。学习内容和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的主题活动,如办刊,演出,辩论等。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有关语文或与语文相关的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联系生活体验

语文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感受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的体验也在照亮我们的学习。可以说语文学习是不断发掘,发现生活体验,而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在不断地解读语文。一个人的生活体验越丰富,愈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进入语文并掌握语文。如课标教材必修一《奇妙的对联》课外延伸是:查阅,复习学过的古诗文,包括你在课外所学,从学习、友情、做人、立志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辑一副对联。这就是感受之后再创作,有内心的体验。

新课标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策略

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推动了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的灵魂所在,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要充分重视起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顺应《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于学生而言,由于个人知识储备以及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差异,对于文章的认识和理解是各不相同的,这些认识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个性的体现。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对于学生自主阅读的干预,摒弃所谓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进行个性化阅读。例如,在对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越俎代庖地对文章进行讲解,而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个性阅读,发表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并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然后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逐渐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理解和赏析方面,从而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感受济南冬天的可爱,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无论对于何种教学,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追求知识的原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可以在课余时间或者阅读课堂上,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科普知识、历史故事、小说等,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体会,并积极给予鼓励,使得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同时,要及时转变阅读教学的理念,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标进行阅读教学工作。例如,可以在阅读教学前,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阅读。但是一定要注意,必须摒弃传统教学中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充分发扬个性,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做好教学引导工作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以“个性化阅读”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核心,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提升其对于文章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首先,要切实做好教学设计工作,结合阅读文章,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要充分体现出自主性和完整性,一方面将阅读教学主题的选择权交给学生,选择与主题相关、健康向上的文章,交给学生自主取舍,同时自主选择阅读方式,或朗读,或默诵,或细品,或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同时对阅读资源进行全面考虑,切实保证阅读教学的顺利展开。然后,在课堂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和启发,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观念的成熟期,即使知识积累再丰富,人生阅历的缺乏也使得其理解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在阅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对学生进行适时点拨,增加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四、创设良好阅读环境

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重视知识的积累,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行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不同的文章,以加快知识积累的过程。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的藏书带到学校,在班级设置“图书角”,鼓励学生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增加阅读量,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要鼓励学生阅读名著,扩大眼界和视野。在《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每年至少应该阅读三本以上的名著,同时阅读的题材应该包括散文、诗歌、小说等,使得学生针对不同的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对于语文教学而言,阅读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智慧和感悟的提升。在新课标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冬梅.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究[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7):19

新课标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篇4

关键词:语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50-01“双基”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简称。以“双基”为核心的知识本位课程观曾在过去长期控制我国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居于教学的主宰地位,语文课堂被视作知识的机械叠加,重认知而轻育人,与学生情感要素的和谐健康发展更是相疏离。2001年,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的要求和“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后,社会上开始批判甚至抛弃以“双基”为核心的知识本位教学。

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进步,从人的发展角度考虑,特别是从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的角度考虑,仅有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足以让我国的基础教育继续领先于世界,也不足以满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因此,新课标一经公布,语文课堂一下子由以往注重“知识本位”教学转向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一节语文课,教师的提问贯穿整个课堂45分钟,学生的回答脱口而出、不假思索,甚至非此即彼,语文课堂“动”了;课本剧表演、辩论、游戏等更是让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课堂“活”了;带有视觉冲击力的多媒体画面加上曼妙的背景音乐,课堂“美”了。表面看来,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热情洋溢、满堂喝彩的语文课堂,学生参与度不可谓不高,课堂气氛不可谓不生动,可以说整个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可是在“动活美”的语文课堂表象背后我们不禁要问:教师信手拈来的提问有多少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在回答的问题又有多少是经过思考和探究的。

我们应该看到新课程确立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并非淡化、忽视或否定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学习,而是根据时代特征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双基”的一种拓展。即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就不仅仅局限于过去所理解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有了新的含义,应该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好整合中开拓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目标维度。

同时,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课程性质更决定“知识与能力”目标维度学习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说,语文既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又是学习学习其他课程的基本工具。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新课标实施后语文课堂存在“动活美”的现象看起来,似乎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语文学习的过程很美好,方法很多样多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得到提升。实则不然,新课标提出的“过程与方法”是链接其他两个维度的桥梁,它突出的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是要改变过去“知识本位”教学中中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而不是追求过程的热闹和方法的翻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学中的进一步升华,它的实现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中外在的附加任务,它的养成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渗透于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注重的是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

最主要的是“动活美”的语文课堂它忽视了“知识与能力”这一语文学习的根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不是要求抛弃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相反,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基础和载体,只有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这一目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体验过程,总结方法,培养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离开了"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新课标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篇5

一、新课标准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英语学习和我们的语文学习是有相通点的。新课标在界定高中英语课程的性质时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语言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语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

(一)语言的工具性即就是: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学习的一种工具。

1.英语是思维的工具。英语课实际上就是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也就是通过课文,一些具有英语典范性的对话或文章来学习语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学字、词、句、章、等知识的。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就是指导学生把朦胧的思想变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语言变为有条有理的语言。

2.英语是交际的工具。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英语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

3.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英语具有基础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学科中,英语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英语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有关西方的科学和典籍)。因为所有学科的教材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要靠语言文字来传达和表达信息,建立和学生的联系,学生也只有在通过理解了教材内容后,才有可能将信息进行内化,借助语言在大脑中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

(二)语言的人文性。

“人文性”着眼于英语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人文性,强调英语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具体到英语课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着:应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英语课程目标和选择整合和利用英语课程资源;英语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独特体验受到保护和尊重。教师将在关注学生英语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和英语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我认为语言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

1.新课标的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删除)以往的教材设计主要重视语法知识的教学,侧重死记硬背,是一种填塞式的教学。在这样的状况下,许多学生都是“高分低能”,在英语学习上,困难重重,最常见的莫过于哑巴英语,这样的英语学习,思维较为僵化,导致很多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无法应用所学的知识。而新课标下的英语学习贴近母语学习,思维较为灵活开放,摆脱了单一的语法的死记硬背,更注重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注重听、说、读、写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心智的发展,特别是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也体现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宣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时提出的坚持能力为重。他提出:考试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书本知识掌握的情况,但往往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我们要求的人才最终不是会考试的人才,而是会解决实际问题、会做事的人才,是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工作中做出业绩和贡献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克服所谓“高分低能”的缺陷。

2.新课标教材的内容丰富新颖,贴近生活。新课标的教材内容综合性强,含盖面广,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时展紧密联系。其词汇,语言表达方式较地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日常交际能力。

二、新课程教材的语法教学与传统的语法教学不同

新课程的语法教学与传统的语法教学最根本的不同是教学目标不同:新课程语法教学的侧重点是应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外语交际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传统的语法教学往往只是使学生掌握语法形式,重点是讲解和辨析形式的构造,关注的是学生能否掌握结构和形式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情况仅仅体现在试卷上,从而导致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法教学的内容不同。新课程的语法教学内容包括语法的形式、意义和用法,重视培养学生应用语法形式的能力;传统语法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语法的形式和意义,教学重点放在形式上,而忽视用法教学。

(二)语法结构的呈现方式不同。新课程倡导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反对单纯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语法教学中,新课程尽量使用归纳法,即在语境中呈现语法结构,通过对多个例子的观察,在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分析归纳出语法规则,然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而传统的语法教学一般采用演绎法呈现语法结构,即教师先讲解语法规则,告诉学生语法形式,并解释语法形式所表达的意义,然后根据规则造出句子。

新课标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篇6

针对这种情况,《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考虑和设计的。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应只停留在“知识”“技能”这些层面上。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科目标,更要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目标,即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关注学习时学生所呈现出的态度,如包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宽容合作的人生态度等。

根据新课标修订的教材,它的新并不在于课文篇目上的全新,更在于单元设计上的新尝试,能结合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目标。我们要较好地使用新教材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目标,就应更新教学思想,转换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显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首先,教学目标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

其次,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还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最后,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创设开放的生动情境以满足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使用新教材并不是简单地换一本书,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学理念。

新教材的新并不单纯地在于课文篇目的选取上,更在于整本书单元结构上的创新。新教材设置的单元活动和交流活动是以上新理念的载体,这样的设计使教师在教学时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学生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习语文不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

教育专家钱梦龙曾经说过:“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的法子必须根植于学的法子。”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人格完善、能够终身学习的人。为了达到新课标要求,改革的核心应放在课堂教学方法,把以往那种呆板的讲授变成一种活泼的、灵动的享受。

整体运作首先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全盘考虑一册书的内容,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并进行知识积累;其次,教学时更要注意每一个单元中各篇文章的内在联系,不能简单地把它们拆分开讲解。

新课标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篇7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根据教学效果来调整教学目标,以促进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新课改推行的过程中,取得成绩的同时,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1三维目标灵活运用与生搬硬套

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改下的语文较为显著的变化就是三维目标的提出,相对于过去的双基目标,三维目标的提出更能展示出社会对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三维目标的提出对语文课堂教学更好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对于评价一节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也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客观上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改下三维目标的认识不够,只停留在表面而没有深入的研究,以致在评价一堂语文课时把三维目标生搬硬套,认为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每个目标的着力点都一样,而不是看看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1.2自主、合作、探究的落实与流于形式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开展形式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提出。这一形式的提出,主要是希望以此来增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能。但由于教师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形式理解不到位,出现提出的问题没有任何探究的价值和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合作讨论等现象。而很多评价的教师却没有发现这些问题,只要看到有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讨论,就认为是新课改下的优秀语文课堂。

1.3多媒体的适用与滥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课堂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已经不能满足丰富教学内容的教授和吸引学生的兴趣。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但很多教师却没有把握好这个度,把是否使用了多媒体或多媒体使用的多少作为评价是否是新课改下优秀的语文课堂的依据。以致在课堂上出现了多媒体的滥用的现象,造成每一节课的课件都充斥着色彩鲜艳的图画,动感的动画和视频。把原本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力的画面用一张图片或视频代替了。

2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对策

2.1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和有效达成

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展开的基础,也是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是一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设计语文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段的教学要求、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三个方面的情况。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形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在评价一节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些要素。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新课标中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目标提出来,但这一目标的达成又不是立竿见影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这一教学目标的设计渗透到每一节语文中,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慢慢的积累,最后成为学生自己的一部分。

2.2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

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为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而采用的辅助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辅助设备不断更新,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投影仪、flas等教学手段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宠儿。但是新教学手段的使用和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并不是区分新课改和传统课堂教学的标准。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和学生的发展,在乎的不是形式而是效果。在评价一堂语文课的教学手段是否是合理使用时,要看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是否激起了学生的情感,最终是否是有利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3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

语文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自觉而有效的完成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陶冶语文情操的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教学方法本身并没有好坏的区分,而是看教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和如何使用。有些评课者认为讲授法和问答法在新课改条件下不是一堂优质语文课堂该出现的教学方法,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的情况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等要素,教学方法的使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特定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课堂教学生成进行巧妙地变化。

3结语

新课改实施以来,给中国的教育界注入了新的血液。虽然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仍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向前发展的,所以我们要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来迎接新事物的挑战,使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新的姿态在语文教学活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2).

[2]彭江.新课改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新课标语文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口语交际古诗

关于对新课标视野下初中语文的古诗口语交际新教法方面的探索,鲜有人涉足,所以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显得极富意义。下面,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篇目为例,我将以三种方法探索新课标视阈下初中语文古诗口语交际的新教法。

一、情境模拟法

以往的口语交际教法十分地生硬,而新课标中对初中语文口语交际强调“具体交际情境”[1]。毕竟,“个体的行为基本上是由他对自己和周围环境所获得的知觉决定的”[2],口语交际应注重情境。关于情境模拟法,我将其分为仿古模拟法、穿越模拟法和梦境模拟法。

(一)仿古模拟法

行为主义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注重模仿和练习。对此,可模仿古人,让学生着古装,佩古饰,言古语。结合夏完淳的《别云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2版)(八年级上册),首先要让夏完淳穿上古代的囚服,以及加上囚犯特有的“装饰”。然后学生或者教师来问或答。问题可为:这位仁兄,时至今日,你作何感想?回答可为:鄙人三年为明奔走羁旅,如今又成南冠,无限河山泪沾衣,无颜敢言天地宽。还可继续发问:黄泉路近,你还有何牵绊?回答可能是这样的:魂魄毅兮为鬼雄,身即死兮魂归故。魂幡引兮召来者,扶摇直上兮我大明旗。

新课标要求课程与生活的连续性,并且强调场合,这在之前都是被忽视的。仿古模拟法也应具有生活气息。此外,建构主义也主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及“接触社会”和“社会实践”[2]。由此,针对杜甫的《登岳阳楼》(七年级上册),可以带学生登岳阳楼,或是与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气势相匹敌的楼阁。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想象,融入诗境,互谈感受。若是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八年级下册)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八年级上册),则可先导入“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或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关于景物的古诗,作一简介后,问学生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以小组互派“信使”的方法交流,最后再总结归纳。

(二)穿越模拟法

关于穿越模拟,可分为两种,一是古代穿越到古代,二是古代穿越到现代。

古代穿越到古代,以李白的两首诗为例。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与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自己的假设”[3]。结合《古诗十九首》(七年级上册)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诗句,假设这名女子穿越到交通十分便利的现代,然后模拟她与现代人的谈话。例如这名女子可能会问:这(某交通工具)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处?如果她要到某处去大约什么时间可以到,等等。结合“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诗句,看到大型织布机她可能会问现代人:这个东西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一天可以织多少匹布?怎么使用它?等等。只要将双方的口语交际展现出来即可。这样的方法迎合了新课标中所强调的口语交际教学的灵活性、创新性。

语文教法往往忽视兴趣。朱绍禹在《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强调语文知识教学的“兴趣性”[4]。为增强趣味性,古代穿越到现代可融入现代科技。杜甫的《春望》(八年级上册)表明其经历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代。他思念家人,但通信却十分不便。为此,可让学生模拟杜甫给家人或者是亲戚朋友打电话的场景,谈谈近况及家长里短。或者在小组中多次选人分别代替“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杜甫及其家人,将两方的视频通话呈现出来。再如进行《钱塘湖春行》(八年级上册)的教学时,可模拟韩愈在电视机前看到钱塘湖的景色后与好友之间的谈话。针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八年级上册)或者《无题》(八年级下册),则可表现他在看到先进的照明和交通工具时,与周围人的交谈情境。这就是新课标中所讲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具有重要作用。

(三)梦境模拟法

以往的口语交际教法培养了太多的考试机器。新课标口语交际教学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它与联想能力的培养训练密切相关。而梦境模拟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王勃有诗《山中》。结合此诗可联想其梦回故乡与亲朋好友推心置腹的交谈。在梦境亲朋好友可能会问他:“在外可好?”王勃可能会回答:“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在梦中,他们还会问他曾经的一些经历,等等。这样,采用问答的形式,以问题促进交际,以凸显口语交际的互动性。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八年级上册)一诗中吟“铁马冰河入梦来”,对此,可以模拟其上阵杀敌的血腥梦境,写好开场白,导入切题的图片及音乐,找诵读好的同学演绎舞台剧,或者一人一句即席诵读。当然,也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大风雨夜中的梦境。

以前的口语交际的教法过于单一,教师往往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学生更是故步自封。新课标意在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则要求课型的多元化”[3],二者都主张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并逐步引导学生自由联想,充分表达观点。结合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八年级上册),可引导学生联想在梦境中登上飞来峰的感受,然后问他们身处高处的感觉。比如教授杜牧的《赤壁》(七年级上册)时可问学生他们联想到了什么?由赵翼的《论诗》(八年级上册),让学生充分联想梦到“才人”辈出的场面,问他们自己心中的“才人”形象是怎样的。此法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又分为艺术表现法和调查走访法。

(一)艺术表现法

角色扮演法可以用比较艺术、文雅的手法展示出来,比如采用戏剧表演或者记者采访。

运用戏剧法需要使用道具来呈现诗意,还要布置好场地。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要使用道具造呼啸的北风,造飞雪与“梨花”,准备好白草,弓、铁衣、红旗、马匹,还要准备好胡琴,琵琶与羌笛三种乐器。此外,写好剧本分好幕,对好台词等工作皆要做。一切准备就绪后,再将相关主题的口语交际用话剧或者戏曲呈现出来。例如可以呈现岑参和武判官双方在喝酒时的谈话,以及岑参在武判官上马之前的饯别之语,等等。

关于记者采访,结合虞世南的《蝉》(七年级下册),杨巨源的《城东早春》(八年级下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七年级上册)和崔颢的《黄鹤楼》(七年级下册),可以一人拿话筒扮演记者,一人扮演作者,由记者问其创作感受。

新课标中初中口语交际强调口语交际的表情、语气、表达方式、表达内容。这种艺术性的角色扮演很好地突出了这些,避免了“一刀切”。对话语言可“文”可“质”,十分灵活,并且这种形式的口语交际对于提高语言、审美能力的作用极大。

(二)调查走访法

相比之下,调查之法具有更多的泥土气息。调查之法可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两种。

结合孟浩然《过故人庄》(七年级上册),陶渊明《饮酒》(九年级下册)中“无为”的思想,杜甫《望岳》(八年级上册),曹操《龟虽寿》(九年级上册),文天祥《过零丁洋》(八年级上册)中“有为”的思想,可以做一次问卷调查,问题为:你认为人生应该“无为”还是“有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八年级下册)和《秋词》(七年级上册)中表现的是刘禹锡的乐观,宣宗宫人的《题红叶(八年级下册)》,杜牧的《泊秦淮》(八年级上册)中所流露出的却是哀伤。为此,则可以做一次关于人生态度的问卷调查,题为:你当下的人生态度是乐观还是悲观?

自有科举考试以来,评价机制往往用考试来衡量人才,以文取胜,轻视口语交际。这种长期的功利性,使得古诗口语交际教学先天不足。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标准的缺失和模糊,给具体的教学实施带来诸多困难,使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缺少了一个有效的依据,加大了教学难度。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可让学生承担实际的交际任务,学生的操作“步骤”和“技巧”[5]就不会那么生硬,教学难度也可减轻。这样有助于增强新课标中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内容中强调学生的理解力、沟通力、表达力。而且此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助于综合考察学生的真实口语交际水平,解决以往教法造成的学生能力与成绩的脱节问题。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口语交际的“社会化”与现实资讯[2]。钱威和徐越化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中也提到了一种“交往式语境”[6],主张学生和各种人进行交际。因此,实地走访,进行口语交际是十分可取的。例如结合白居易的《观刈麦》(七年级下册),可与真正的农民聊天,问他们一些关于耕种、收获的问题。结合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八年级上册),可让去边远地区,走访军民,问他们关于气候、国事的看法,等等。

三、双向互立法

此法中又融入了滚雪球法、辩论赛法。

(一)滚雪球法

新课标中提出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所以发散思维必不可少。首先要分设两方,开设多组,专人记录,采用双向“滚雪球”法吸纳各组的观点。如可让多位学生分别暂代李白的叔父李云和李白。由李云,也就是《宣州谢I楼饯别校叔书云》(八年级下册)中的“校叔书云”来劝慰忧愁,以及想要退隐的另一方李白,然后记录者将劝慰者和劝慰对象所持的观点列出,照此模式滚动,组组交流,最后两方观点汇成两个大“雪球”。学生可从双方观点中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实际上则为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对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可控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文道统一”。针对李白《行路难》(九年级下册)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则可以由一同学扮演君王,另一同学扮演认识姜太公,或者尹伊的人,或者路人,以其之口说姜太公或者尹伊得遇明主之事,将二方描述要点列出,照此模式进行,组组交流,最后让学生讨论比较两方的观点,深入体会文意。杜甫的《孤雁》(七年级下册),同样可采用此法,一方扮演孤雁,一方扮演其同伴,以其之口,互诉情感。组组再交流,双向滚动,形成双方想法的大“雪球”。然后让学生由孤雁同伴的情感展开讨论,这样更能体味孤雁哀思之深重。

(二)辩论赛法

新课标主张要“建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要求学生能够“即席讲话”,并能“积极发表看法”,“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辩论法无疑是较好的选择。陶渊明《归园田居》(七年级下册)中“种豆南山下”,“载月荷锄归”尤为突出。曹操《观沧海》(七年级上册)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也撼动人心。对此,围绕“人应该出世还是入世”这一主题举行辩论。这种辩论的形式,能使学生越辩越明,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另外,此法有助于突破注入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寓教于言,理、乐。但是,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及兴趣,因材施教。

总之,关于新课标视野下,初中语文课堂中口语交际方面的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有待发展的重要一环。加强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方面的教学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必须重视初中语文课堂中口语交际方面的教学,并探索关于此方面的新教法,以谋求新课标视野下中语文课堂中口语交际方面教学的新突破与新发展。教学方法是无法穷尽的,所以,此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23,193.

[3]樊曼莉.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中学语文[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0):15,21.

[4]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46.

[5]陈怀.对现行教材中口语交际内容的思考[J].中国教师,291-292.

新课标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篇9

转换角色当好认知的引导者。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不是“知识的容器”,不应强行灌输。而应把学生看成是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着的认知主体,变“教”为“引”,变传统的演员角色为导演的角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做到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要充分相信学生,全方位放权,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做题,自己总结知识规律等;丰富教学形式,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可采用的方式有:自主式。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辅之以教师精讲导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思考精神和自学能力。讨论式。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学生定向阅读教材,随后分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增强了参与意识和成就感,兴趣盎然,乐在其中。辩论式。教师提前布置辩论题目,确定正反两方,学生预习新知,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辩论,最后由老师点评小结。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目标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坚持“在活动过程中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已学知识的巩固,更应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成为组织学生自主分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通过合作促使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指出:综合活动课程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同时小学语文活动课程的性质是综合性的。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对儿童的评价必然是多样化、综合化的,教师应主动地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以及学生彼此之间的评定、鉴赏,将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情感表现、取得的体验和经验成果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作为评价的依据,制定不同的评价目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促进每一位学生在语文活动课程中知识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新课标语文教学方法范文1篇10

一、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树立教学新理念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当前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树立教学新理念。

(一)温习新课标。

国家教育部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取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新成果,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牢固树立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是由教育理念决定的。学习语文新课标,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语文课程资源”这是语文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它回答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只有正确把握这些基本理念的内涵,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因此,各校必须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做到《语文课程标准》人手一册,定时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促进理念向行为转化。

二、把握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教学改革与教材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还必须认真学习“新教材”(这里是指人教版实验教材),把握新教材特点,探索新教法。

(一)把握教材新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修订的新教材,它全面、准确地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努力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改变教学方式,使教材有利于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教材内容的修订方面,主要有:(1)大量更新课文。增加了课文的篇数、丰富了课文内容、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2)重点训练项目作了适当调整;(3)课后的思考练习作了较大修改。减少了题量、思考练习,突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4)作文练习作了较大修改。一方面是丰富了作文训练的形式,既有写实作文,又有想象作文,还安排了一些常见应用文的练习;一方面是在训练要求上尽量为学生的自由表达提供空间。(5)重新安排了口语交际练习。原来教材中的“听话、说话”训练改为“口语交际”训练。(6)安排了语文实践活动。(7)“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

总的来说,新教材可用四个字概括“新、实、活、宽”。“新”表现在新的指导思想、新的结构方式、新的编写风格。要用好新教材,我们必须领会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特点,特别要注意把握其“新”的实质,领会各部分整合的意图,以发挥好教材的整合发展功能,使新课程的理念切实得到体现。根据课标精神,发挥教材优势。新教材为我们实施新课标提供了凭借,在进行教学时要善于发挥教材的优势,贯彻新课标的新理念。发挥主体作用,丰富完善教材,教师既要做新教材的使用者,同时又要做新教材的建设者。

三、突出重点,大胆改革

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一种历史性的变化。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形成到80年代、90年代进一步发展的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提问、板书为主要手段,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正在受到猛烈的冲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艰难的探索中逐步登上课堂教学的舞台。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的一种适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创新体系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国家对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它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教师主宰课堂的否定,对学生被动学习的扬弃。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注入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转换师生角色,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础是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教师的定位不再是主宰,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保护好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长久的保持,做到乐意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教师要积极探求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同时,教师还必须充分发挥的主导作用,做到导有目标、导有方法、导有学法。

(二)抓好“小组”学习,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让师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师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原动力。小组学习是班级授课制中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一定要运用好这一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为合作学习打好基础。在指导互助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合作学习的扎实有效,做到分组要灵活、分工要明确、指点要巧妙。

新课标语文教学方法范文1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

高中语文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高中学生综合的语言文学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高中语文的整体教学水平,对课堂教学诊断提出新标准并进行新标准的具体实施,带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效果。尤其是在新课标实施之后,原有形式的高中语文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方面都受到很大的挑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教师的职责范围还是学生的立场角度都有一些积极的转变。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来说,在不断完善语文教师理论知识结构的同时,更要增强教师对语文知识的整合力度及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这就要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标准。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的目的

教学诊断指的是以教师为诊断对象,对教师的综合教学素养及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诊断内容进行递进式的改善和发展。在新教学诊断标准的改革下,高中语文课堂面对很多挑战,然而不论怎样进行改革,提高每节语文课的上课效率是根本保障,是学校和老师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能够进一步构建新时期背景下的高中语文生态课堂,通过帮助教师发现当前自身存在的问题及课堂教学的弊端,进一步科学规范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规划,丰富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达到提高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的目的,从而构建高效率、高水准的高中语文课堂。使高中语文课堂诊断标准化不仅能使高中语文教学任务完成度增大,还能让课堂知识传达得更广泛,提高语文课堂知识教学质量[1]。更替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对学生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很大成效,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的根本原则

在课堂教学诊断中,为了让教学诊断更深入、更分析透彻,对其诊断标准进行统一化的设置,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标准化,对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有非常重要且关键的塑造作用和推动作用。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步伐逐渐加快之后,新课标作为改革后的教学教材,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收获什么、发现什么、教导什么[2]。

在新形势下,对高中语文课堂实行教学诊断标准化能够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得到改进和完善,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对探索高中语文教育、构建科学的高中语文课堂及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从培养高中生的整体语文素质和文学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说,从教学角度入手,实现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能全方面提升高中生的综合语文水平。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策略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诊断标准化前提。

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着力提高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综合教学素质,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态度,并且建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轻松友好关系,打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实现课堂讲解的高效率。首先,教师要让高中生体会到语文课程是难度适中、涉及面广泛、应用度强的一门学科,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并且抓住他们产生好奇心的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吸收知识。

(二)教师应完善语文教学观念,着重提高学生文学知识素养。

在实行全面教学诊断标准化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必要的诊断条件。在新课标的教学任务下,教师首先要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有不同于陈旧教学模式的新手段,现代高中生的思维逻辑性很强,因此教师的教学思路要范围广、有深度,至少要保持和学生思路的同步甚至更超前,才能保证教学的先行性,在进行教学诊断时会更符合标准化要求[3]。其次,教师要注重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慢慢引导,直接灌输概念化的知识很烦闷枯燥,也会降低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树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求解的观点,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填上教学诊断漏洞,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硬性传输的不足。

(三)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创新策略,让学生获得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指的是为了自我实现的人,达到一种阶段时满足个人发展需要,而与所处状态具备同一性体验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对当前课堂内容进行情景再现,利用不同的讲解将学生带入关于语文的一片知识海洋中。在这种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调动的状态下,使学生获得极丰富的高峰体验,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自我需求,同时达到自身水平的提升。从教学诊断标准化的角度出发,建立创新形式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更迅速地进入学习氛围和状态,让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谈论的话题,提高兴趣。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作为文学与思想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更要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进行改良与升级,本文就是基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方式基础上,从增加语文教师的自身知识积累、实现教学诊断标准的科学制定与提升,并利用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与学生之间进行课堂互动、讨论、交流的教学策略,旨在不断完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体系,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质量,使高中语文教学体系成为标准化、高效化、可持续发展的诊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魏明芳.以有效的教带动高效的学――新课标高中语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12,12:97-98.

新课标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篇12

一、语文教育的定位更精确

“新课标”在“前言”中提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细读这段修改文字,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以下信息:语文课程除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外,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这就给语文教育作出了更加精确的定位。教育是复杂的社会现象,语文教育更是如此。满足“时代的进步要求”是语文教育的崇高使命,语文教育担负着教化人的神圣职责,首先要让学生具有社会意识。所谓社会意识,就是学生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与社会进步同呼吸、共命运,不仅认识社会,而且要融入社会、建设社会。由于学生知觉社会的能力还很差,尚处于“自我中心”、“生理自我”向“去自我中心”、“社会自我”过渡的阶段,无论对人还是对物知觉偏差和错误时有发生,所以,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十分必要。有人说,真正的语文教育在于促使人性的提升,使儿童从自然性走向社会性,从个体性走向整体性。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应是学生的生命意识发展。所谓生命意识,就是学生为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基础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对小学生而言,生命意识就是对社会密切的关注、对人类热情的关爱、对环境热忱的关心以及良好的思想、高尚的道德、优秀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因此,“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在“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二、语文素养的内涵更准确

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可以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教育学思想理论基石就是由语文素养化炼而成。关于“语文素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是这样陈述的:“《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这种“定义”仅是解读者的一种推断性微观解说,那是课标以外的“话外话”,没有执行力度。

“新课标”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了如下补充:“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句话的添加对“语文素养”内涵的表述就更加全面准确了,弥补了“实验稿”关于“语文素养”概念表述的缺失,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法律”依据。“素养”本义就是“平日的修养”。可见语文素养的形成实质上是一个动态修炼的生成过程。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有位心理学家说得好:“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习得的。”“习得”即在语言实践中获得的方法和养成的习惯,学习方法与习惯在语文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同属于“语文素养”三维目标框架中的“过程和方法”范畴。在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潮流中,方法、过程的问题被提到很高的地位,已经引起研究者、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三、课程改革的性质更明确

新课程究竟是一项什么性质的改革,很多教师在一段时间是迷茫的。以为只要上课言必称“自主探究”,动辄搞“合作学习”,丢掉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新课程改革了。“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第四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首句添加了“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再次发出了课改性质的明确信号:新课程是一次“改革”,不是一场“革命”,即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扬弃”,绝不是全盘否定。关于“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叫得出名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有40余种。从中国教育鼻祖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快乐学习法”和《学记》的“启发式教学法”,到现代语文教育大师于漪的“情感教学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法”,再到国外布卢姆的“目标教学法”和“掌握学习教学法”、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奥斯本的“创新教学法”、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教学法”等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岂能将其拒之门外。

关于学习方式问题,“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再次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对于学习方式和策略,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就是合理的;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就是有用的;只要有利于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就是有效的。

四、学段目标更科学

“学段目标”是新课程具体实施运作的教学准则。“新课标”作了多处改动,情况如下:①指标明确。识字与写字,第一学段把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修改成“1600个左右”,把会写“800~1000个”修改成“800个左右”,识字指标由幅度变为“底线”,便于评价检测;第二学段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由其中“2000个”会写修改为“1600个左右”会写,降低了标准。②要求科学合理。将第一学段的“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删除,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年级的学生要达到这样高的写话要求,显然是办不到的。第三学段删除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的要求,符合当前大多数学校的校情、学情。因绝大多数学校连一个像样的图书室都没有,更别说图书馆了;网络也不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尝试探究性阅读。把“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修改成“习作要有一定速度”,将具体指标模糊化,承认差异,不搞“一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科学地体现了学生生理、心理和语言能力的实际。③语言简练。第二学段“口语交际”将“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修改成“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不仅简练了语言,而且提高了要求,由原来口语交际的方法、态度上升到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概念表述更严密

“新课标”是指导这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不仅目标更加科学,语言更加规范,而且概念表述也力求严密、准确。教材是“有关讲授内容的材料,如书籍、讲义、图片、讲授提纲等”,“教材编写建议”同时为我们编写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放、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彻底摒弃“外来和尚好念经”的陈旧观念,编写教材要充分开发学校和师生中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性的资源因素,比如师生在实施新课程中总结发表的经验文章,尤其是“问题反思”,这些“土和尚”念出来的“经”也管用,他们实施新课程的正反经验、得失与教训,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任何先进的理念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上升成为一种正确理论,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六、教师引导的内容更丰富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有效引导,“新课标”丰富了其内容:①钻研教材;②精心设计教学方案;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⑤培养综合实践能力;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机会主动识字;⑦引导学生钻研文本;⑧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⑨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和读书笔记等;⑩评价学生阅读要关注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趣味和能力。这些新提出的要求,既有对教师的殷切期望——由教育者成为研究者,又有对教师的职责诉求;既有对教师素养的具体标准,又有对教学方法、原则及评价要求的谆谆告诫。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七、评价体系更完善

“新课标”对“评价建议”作了重大修改,增添四个标题,条理更清晰:(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化和综合化。

——关于“评价的多种功能”,包括“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6种功能。特别强调“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不应该谈“考”色变。前些年,总把考试作为衡量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试金石”,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考试,考试就是应试教育。试想:素质教育到了位,还怕考试吗?再说,人生何处不考试!“”取消高考,我们的苦头还没吃够吗?我们是炎黄子孙,血液里流淌着“中庸”的文化基因,思考问题应该多一点辩证思维,少一点非此即彼,这样,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就会顺利得多。

——关于“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新课标”提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激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这就为教师全方位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方法依据。

——关于“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新课标”增加了“根据需要,可让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争取社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更多关注和支持。”这样,建立一个由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评价网络机构就有“法”可依了。小而言之,可以立体性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大而言之,可以全面监管学生的学习行为,保障学生在校成为好学生,在家成为好孩子,在社会成为好公民。

——关于突出“评价的整体化和综合化”,“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评价“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这是从“整体化和综合化”提出语文评价的基本内容和原则,把三维目标作为评价体系的核心标准。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灵魂,是语文素养的骨肉,是语文评价的标准。“三维目标”的“交融、整合”,就像晶莹透明的水晶三棱柱,共同矗立起“新课标”这座宏大殿堂。从“水晶三棱柱”的三个面可以分别看到不同的三个目标,但它们又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真福先生的话说,“知识与能力”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质的规定性得以存在、显现的基础,是关乎语文素养的基础论;“过程与方法”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手段、途径,反映了新课程的最新要求和较高要求,是关乎语文素养的过程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又是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动力或激励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被赋予了新鲜内容,它指向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的高层次目标,是关乎语文素养的思想论。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程序员工作体会范例(3篇)

    - 阅0

    程序员工作体会范文关键词:建筑施工工程工序质量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是由一道道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组成的复杂键条。一旦任何一个工序出问题,整个“链子”的运行效能.....

    程序员实习自我总结范例(3篇)

    - 阅0

    程序员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篇1消防安全培训、宣讲消防安全知识,防火、灭火、火场自救,逃生等,讲解消防器具的使用方法,消防意识,提高防火、灭火、火灾自救的本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