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起因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国际贸易的起因范文篇1

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其理论依据、政策手段、目标对象和实施效果都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有着显著的区别。

(一)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利用WTO规则,实行贸易保护

总体来看,在WTO规则的约束下,大多数国家都在向自由贸易的方向迈进,但由于现行多边贸易体制并非无懈可击,因而保护主义总是千方百计从中寻找“合法”的生存土壤。WTO允许成员国利用其有关协议保护本国的利益,反击遭到的不公平待遇。这就为各国以“公平贸易”为口实实行贸易保护留下了空间。WTO规则并不排斥各成员国的经济自主性,目前,保留本国经济自主性的要求不仅来自发达国家,而且还来自发展中国家。因此,采取与WTO不直接冲突的各种保护措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贸易保护主义的普遍形态。

(二)依据国内法履行国际条约

一般意义上讲,国际条约高于国内法。但现阶段由于各国对如何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缺乏统一标准,因而,如何对待已承诺的国际条约及其在国内的适用程度,各国仍存在一定差异。一些国家只执行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国际条约,很多时候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条约之上。如根据美国贸易法案中的“301”条款,美国可以对来自国外的“不公平”和“不合理”的贸易活动采取单边贸易制裁。近年来,为维护本国的贸易利益,美国多次启动或威胁启动该条款处理贸易纠纷,公开向WTO的有关规则挑战,严重损害了WTO的权威性,并为其他国家处理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利用区域贸易组织保护成员国利益

区域一体化组织具有的排他性特征被视为对成员国的一种贸易保护。通过“内外有别”的政策和集体谈判的方式,区域一体化协定在为成员国创造更有利贸易条件的同时,却往往对非成员构成了歧视。区域一体化组织具有的这种排他性特征,实际上起到了对成员国进行贸易保护的作用。

(四)保护手段更趋多样化

首先,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传统保护手段仍被频繁应用。其次,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等贸易壁垒花样翻新,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环保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制定更高的环保、技术、商品和劳工标准,以削弱发展中国家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获得的出口竞争力。由于这些新型贸易保护手段具有良好的定向性、隐蔽性和灵活性,其中一些技术和环保方面的要求以提升技术水平、维护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甚至可以视为中性的贸易标准,加之WTO对这些贸易措施应用的限制并不统一,因而,其保护效果更为突出,进一步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摩擦。

(五)制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

克鲁格曼等学者提出的战略贸易理论认为,不论在促进本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方面,还是在维护本国企业免受国外竞争对手的冲击方面,都需要国家的贸易政策发挥作用,从而为国家通过干预贸易,提高和维护本国产业的战略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由此形成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体系。这一政策体系强调了国际贸易中的国家利益,政府通过确立战略性产业(主要是高技术产业),并对这些产业实行适当的保护和促进,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国际竞争力。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发达国家在高技术领域的较量不断升级,战略性贸易政策被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政府所接受,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核心政策。

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原因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有其客观原因。

(一)国际竞争加剧

在全球化时代,市场经济制度逐步演化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制度,而竞争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目前,竞争已不再作为单纯的“手段”或“工具”存在,而逐步演变成为国家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动机,成为实现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的重要手段。各国政府不仅在国际竞争中保护自身的产业与贸易利益,而且直接介入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一方面,采用进口关税或出口补贴等保护手段有利于改善本国企业的收益和市场地位;另一方面,一旦外国企业或进口产品危及本国利益时,即使发达国家的政府也采取直接干预的手段。特别是在“就业”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公共品的今天,由进口增加导致的失业问题已经具有了越来越突出的政治意义。当本国产业和劳工群体受到进口冲击时,来自公众的呼声或其他政治压力必然使政府倾向于对这些领域实行保护,以排斥竞争的威胁。

(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改变了国际贸易差额的分布

随着跨国公司及其海外经营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流向和贸易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贸易差额的分布。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分工和核算体系,在内部贸易中获得了较为稳定的收益,但却把各国账面上贸易差额的此消彼长以及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甩给了各国政府。作为承接跨国公司产业转移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的亚洲地区制成品出口的迅速增长,使其对美国、欧盟保持了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而美国和欧盟跨国公司在亚洲地区投资企业的出口已经成为美国和欧盟贸易逆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发达国家处理贸易逆差的政策并不主要针对这些大跨国公司,而是拿出口国开刀,以解决与这些国家的贸易争端为借口,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

(三)国际贸易中双边主义与区域主义兴起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双边层面的“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签订和实施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热点。据WTO统计,到2004年,向WTO正式通报的FTA已达206个,WTO成员中绝大多数参加了一个或多个FTA。FTA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原有FTA在促进贸易增长、消除双边贸易壁垒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二是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导致了“双边主义”盛行。FTA的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了连锁反应,一国缔结了FTA后会对相关国家构成竞争压力。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制定了FTA战略,参与FTA谈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同时,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区域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欧盟加快了扩员的步伐;北美自由贸易区增强了成员国之间的联系;APEC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东亚地区在加强东盟内部合作的基础上,正积极探索新型东亚区域合作机制。据世界银行统计,截至2004年,全球已有174个国家(地区)至少参加了一个区域贸易协定(RTA),只有12个岛国(地区)没参加任何RTA。在多数情况下,FTA及区域一体化组织与WTO具有互补、互动的关系,但FTA以及区域贸易组织对非成员国的进口构成了障碍,其中,一些双边和区域安排带有明显的排他性保护色彩。

(四)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并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一定冲击

以中国、墨西哥、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并逐步成为世界制成品市场的重要供应者。特别在中低端工业品市场上,这些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出口竞争力,并逐步取达国家原有的市场份额。尽管这些发展中大国出口的高速增长并未彻底改变国际贸易不平衡增长的局面,但其出口实力的增强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发展中大国大量低价工业品进入欧美市场,对其国内相关产业造成了冲击。为缓解由此形成的贸易逆差和各种国内矛盾,发达国家利用其政治经济强权,加强了对这些发展中出口国的贸易制裁。同时,由于这些发展中大国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相近,彼此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近年来,这些发展中出口大国之间的贸易纠纷已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重要内容。

这些新矛盾的出现表明全球化时代自由贸易与国家利益的对立与冲突有可能在部分领域激化,这也正是在当今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主旋律中,新贸易保护主义仍然演奏着不和谐音符的原因所在。

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加大了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外贸发展外部环境的恶化。

首先,随着中国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我国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反补贴、各种保障措施以及技术、环境、劳工等贸易壁垒的限制,涉案金额猛增,国内企业蒙受了巨额损失,贸易摩擦进入了高发期。1995-2005年间,WTO成员向我国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调查达到716件。我国已连续10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涉案损失每年高达300-400亿美元。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摩擦有不同特点。发达国家更倾向于使用技术壁垒。近年来,美国对我国出口产品频频进行知识产权调查(即337调查)。1996-2004年,美国对中国发起337调查36起,占美国337调查总数的23%。发展中国家则主要采用反倾销等传统手段。其中,印度、阿根廷、南非、土耳其等国家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数增长较快。1995年以来,这4个国家共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178起,占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总数的41%。2005年,美国和欧盟对我国纺织品实施的特保措施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达到了高峰。尽管通过反复磋商谈判,最终我国采取主动配额暂时平息了这场争端,但在配额时代结束的第一年,中国纺织品出口未能充分享受到纺织品自由贸易释放的市场空间,却仍要受主动配额的约束。贸易摩擦频发不仅使企业蒙受了巨额损失,而且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我国出口的可持续增长。

国际贸易的起因范文1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摩擦;新特点;应对措施

当前世界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国际贸易更加频繁,国际贸易额不断扩大,国际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和激化。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自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至2006年,我国已连续12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全球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近80起,遭遇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17起。2008年,我国面对的贸易摩擦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世界经济增速的放缓和不景气将导致国际贸易保护的加剧和贸易争端的增多。从2008年一季度的贸易摩擦情况看,共有8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17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涉案金额达20亿美元,遭遇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5起,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从涉案产品看,主要集中于轻工、纺织、机电等我国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其中尤以纺织品贸易摩擦更为突出。如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中欧鞋业争端,中美钢铁业争端,中美知识产权保护争端,中日纺织品争端等。

一、我国国际贸易摩擦的新特点

(一)反补贴成为我国国际贸易摩擦最大的新特点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近几年全球反补贴案件数量总体在减少,而我国与这种趋势相反,我国在极短时间里骤然成为世界头号反补贴调查目标国。至今,我国共遭遇反补贴调查22起,其中加拿大7起,美国13起,澳大利亚和南非各1起。从2007年起,国外对我国发起的反补贴调查频率创世贸组织的贸易救济史先例,反补贴成为我国贸易摩擦的新领域和热点。2008年一季度,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相继对我国产品提出反补贴调查或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是首次对我国产品发起反补贴、反倾销合并调查。早在2004年,加拿大就首开先河,对我国的烧烤架和钢制紧固件发起了反补贴调查。2006年11月,美国也改变了其20年不对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反补贴法的惯例,对我国铜版纸开始了首起反补贴调查。在我国被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之前,反补贴调查是不可能发生的,但现在却频频出现。

(二)与我国发生国际贸易摩擦案件的贸易伙伴相对集中

我国与美、欧发生的贸易摩擦较突出,我国已连续6年成为欧洲反倾销调查的第一大国;2008年上半年我国对美出口1167.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9%,这是近7年来我国对美出口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增幅远低于同期我国总体外贸出口21.8%的增速,较2007年同期对美出口增速回落9个百分点。我国对美出口呈全面萎缩状态,预计全年增长幅度很可能还要低于上半年的8.9%。

(三)我国遭遇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使相关产业受到影响

从2000年至今,我国生产的柠檬酸先后遭遇了美国、泰国、乌克兰、南非等诸多国家的反倾销调查。我国柠檬酸遭遇美国的“双反”调查,是继2007年遭遇欧盟的反倾销之后,对整个行业影响最大的一次。美国是我国柠檬酸的第一大国际市场,约占总市场份额的10%,美国市场对我国柠檬酸产业的发展来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国的柠檬酸企业面临着欧盟征收的高达49%的反倾销税,同时又面临美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双重调查,从长远来看,这必将给我国的柠檬酸产业带来一定的冲击。

(四)国际贸易摩擦的产品、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

2007年我国成为世贸组织争端案件中作为被诉方次数最多的国家。从产品看,纺织品成为贸易摩擦的热点,但已从个别产品的倾销与摩擦阶段,开始逐步向多产业贸易摩擦和结构性贸易摩擦方向发展;从领域看,从货物贸易向与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等方向发展;从国别看,已从欧美贸易摩擦,向美日贸易摩擦到今天的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摩擦的发展。如阿根廷、韩国、日本、菲律宾等贸易伙伴对我国玩具、轮胎、食品等设置技术性的贸易壁垒,限制甚至禁止我国出口相关产品;2007年6月1日,欧洲化学品管理制度正式生效,对产品的环保要求进一步提高了我国产品的技术准入门槛;巴西、阿根廷对我国产品设置最低进口限价和违反周边规则的进口许可措施;美国利用“337知识产权调查”,遏制我国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的出口。

二、我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措施

(一)正确制定和运用补贴政策,避免不符合WTO规则的补贴

加入WTO并不意味着取消补贴,补贴是国家鼓励外贸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手段。根据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规定,只有政府实施的财政资助或任何形式收入或价格支持行为,或政府支配下的私人机构行为才构成补贴。《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规定的禁止性补贴主要以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为主。不可诉补贴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不具有专向性的补贴;二是有专向性但符合规定条件的补贴,包括研发补贴、落后地区补贴和环保补贴,这是我们要充分利用的。可诉补贴具有双重性质,没有绝对禁止,但在给其他成员产生不利影响时则可能导致反补贴措施,我们应慎用。政府要加强对反补贴的认识,尽快熟悉游戏规则。要积极调整政策,规范促进贸易的政府行为。政府应该设法通过提高政府效率等手段,降低企业的隐性成本来鼓励出口,不要直接进行各种税费减免和补贴。反补贴调查涉及各级政府和多个部门,工作量大,协调困难。因此,政府部门协作应诉是取得胜诉的关键。我国各级政府的各种补贴名目繁多,补贴政策既多又杂,难免有些补贴政策与世界贸易组织《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相冲突。各级政府在已有的或将要制定的政府规章和具体政策措施中,应考虑与WTO规则《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的一致性,对现有各种补贴措施应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对已颁布执行的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应集中清理。建立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加强法规规章审查工作,确保新出台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与WTO原则规则以及我国加入世贸承诺相符合,充分体现法制的统一性原则、非歧视原则和透明度原则。

(二)调整经济发展的战略、体制和政策,消除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的自身因素

1、建立和完善政府的权威信息与交换机制,并且建立预警机制。对进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生产量、利润与亏损等进行通报,进行信息交换。贸易主管部门、国内相关产业主管部门之间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及时相互通报产品国内生产、销售与进出口情况。一方面,对进口产品数量猛增,对可能对本国产业造成损害或有造成损害的威胁进行预警。另一方面,对那些大批量单一产品的大量出口,可能引起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适用进行预警,并对出口产品多元化、出口国多元化提出建议;政府部门还要建立相应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相应的机构,对相关的事务做出快速的反应,避免经过繁琐的程序,耽误时机。以反倾销、反补贴措施框架下的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为基础,修改并完善现有产业损害相关规则,把保障措施与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综合起来运用,使之适应全面开展产业损害调查的需要。

2、在经济体制和制度方面,应该按照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尽快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价格和市场改革,以消除可能诱发国际经济摩擦的体制和制度因素,并结合多边和双边谈判,尽快获得更多的国家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摆脱在反倾销等国际贸易摩擦中的被动局面。遵守WTO的贸易自由化原则,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3、慎用贸易救济措施。作为国际规则允许的保护措施,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可以使用,但必须是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使用,更不能因国内利益集团的压力而滥用。在动用贸易救济措施时,不仅要衡量受保护产业的收益,更要计算相关产业受到的损害。只有在得出对大于失的情况下才能动用保障措施。否则,不仅对国内经济得不偿失,而且很可能引起国际贸易摩擦。

4、采用国际规则和标准。应该树立国际化观念,尽可能采用国际经济规则和国际技术标准。如果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标准存在严重缺陷,我国可以制定自己的规则和标准。但是国内规则和标准一定要比国际规则和标准更科学合理。同时,新的国内规则和标准要尽量与国际规则和标准保持一致或“兼容”,使得国际标准向新国家标准的转换简单便捷,并且不必付出太大的成本。

(三)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与完善,促进他国的贸易自由化

1、完善WTO的中性规则。即无论发达成员还是发展中成员都容易滥用、并且对所有WTO成员都不利的规则,特别是争端解决规则和反倾销规则,以尽量减少这些规则存在的漏洞,避免其他国家利用规则漏洞来限制我国产品出口和挑起中外贸易摩擦。

2、完善约束发达国家的规则。首先,约束发达国家切实履行以往开放市场的承诺,特别是纺织品和服装市场开放以及削减农产品补贴方面的承诺;其次,要求发达国家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特别是扩大发展我国优势产品的市场准入;最后,在贸易与环境保护标准等新议题的谈判中,尽量明确发展我国国际贸易中应该得到的正当利益。

3、完善约束发展中成员的规则。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专利,目前,发展我国的贸易保护行为日益凸现,严重阻碍了发展我国之间的相互贸易,特别是使我国深受其害。我们应该转变观念,通过完善有关规则,促进发展我国国内市场的开放。

4、完善有关我国加入WTO的法律规则。在我国加入WTO的法律文件中,有些规则存在很大漏洞,导致其他WTO成员对我国滥用反倾销、特别保障等贸易限制措施。应该完善有关我国加入WTO的法律规则,应该学会讨价还价,通过多边和双边贸易谈判来弥补这些漏洞,避免由此引起的中外贸易摩擦。

(四)积极提升企业自身发展和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企业发展不能完全靠政府补贴,要靠科技、品牌、效率和质量参与国际竞争。及时制定适当的营销策略,最大限度地获取出口利益的同时避免被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企业应通过调整和完善出口战略,实现市场多元化,分散被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的风险。企业一旦涉案,要积极应诉,因为只有企业积极应诉,政府和企业才可以相互配合,共同维护其合法权利。

参考文献:

1、于永达,戴天宇.反倾销理论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赵晓,柳阳.再论我国崛起之“国际经济摩擦时代”[J].国际经济评论,2005(4).

3、杨仕辉.国际保障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我国对策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5(1).

国际贸易的起因范文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WTO;国际贸易;政府管制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就是外部环境,没有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时候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基于此种情况,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必须要获取政府力量的支持。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具体发展状况,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我国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对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发展进行扶植,从而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国际贸易环境。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我国政府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对这些法律法规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例如,2003年开始,我国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该法律的实施对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就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调整税收优惠政

策;(2)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大力拓展国际市场;(3)增强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等。该法的颁布和实施表明我国政府首次对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做出了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还表明,我国加入WTO之后政府对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极度关切和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自从2003年1月1日实施以来,给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给予很多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因此,我国政府还需要制定更多的相关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完善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各项支持体系

(1)信息服务。在当今市场竞争环境中,信息即是财富。所以完善的信息服务可以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快速获取国际市场信息,从而为自身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企业及时获取正确的国际市场信息,就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占得先机。基于此种情况,各国政府一直都对信息服务相当关注,并且积极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因此,我国政府也应该积极完善自身的信息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2)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是少不了金融支持的。因为,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中的技术研发、质量认证等方面积极性不够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资金。所以,我国政府应该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风险和信贷担保,从而有利于这些中小企业方便获取资金支持。融资问题的解决等于是解决了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第一大难题,可以为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3)简化各种审批手续。为了使中小企业可以更方便的享受相关的国际贸易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参与国家贸易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笔者认为,还应该适当的简化各种审批手续,尽量将事前审批改为事后检查。在此基础上,政府还要利用中介组织或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执行效果进行认真、严格的审查。一旦发现有企业浪费国家支持的资金,必须要给予一定的惩罚。

三、鼓励中介机构和组织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和帮助

在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因此,我国政府还需要鼓励一些相关的中介机构和组织对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进行扶持和帮助。比如地方商会、行业协会、外贸培训协会等。地方商会和行业协会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协调在国际市场上的行为,在中小企业受到贸易壁垒以及反倾销诉讼等贸易问题的时候可以给予及时的帮助,规范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状态。我国目前有很多网站的服务对象都是中小企业,这些网站虽然可以呈现大量统计数据,对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起到一定帮助,但是对于一些关键性信息却很难得到。这就需要政府的帮助,为这些网站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比如,哪个国家和地区需要哪样的产品、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走势等。鼓励中介机构和组织对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进行扶持和帮助不仅可以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更是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国际接轨的需要。因此,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对其管理。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我国政府需要对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方面的管制措施还有很多,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做出努力。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过多论述。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激起更多的学者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中来,不断激发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积极性,解除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的起因范文1篇4

一、电子商务兴起的意义

电子商务(ElectronicBusiness或ElectronicCommerce)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目前,电子商务有两层含义:从狭义上看,电子商务一般指基于数据的处理和传输,通过开放的网络进行的商业交易,包括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活动。从广义上看,电子商务是指Internet(国际互联网)、Intranet(企业内部网)、Extranet(企业外部网)的整个商务活动及其相关领域的综合电子化运作方式。

近几年来,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是市场、金融、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必然产物。这种依托Internet,Intranet(企业内部网)、Extranet(企业外部网)的工作方式,利用Internet技术将企业、用户、供应商以及商业和贸易所需环节联接到现有的信息技术系统上,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业务作业方式和手段,是全球信息流动在国际贸易领域得以实现的形式。电子商务拓展了国际贸易的空间和场所,缩短了国际贸易的距离和时间,简化了国际贸易的程序和过程,使国际贸易活动全球化、智能化、无纸化和简易化,并实现了划时代的深刻变革。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如果在全球国际贸易中使用电子商务,每年可带来大约1000亿美元的收益,因此贸发会议将之誉为“提高世界贸易效率的革新方法”。还有专家认为,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未来10年全世界国际贸易将会有1/3是通过网络贸易的形式来完成的。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世界进出口贸易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的比重还将会逐步增加。

电子商务正在掀起国际贸易领域里的一场新的革命。电子商务是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基础,它冲破了国家和地区间设置的各种障碍,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引起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巨大变革。

首先,国际贸易市场交易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虚拟市场”。电子商务通过网上“虚拟”的信息交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开放、多维、立体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条件,全球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市场化的形成。信息流动带来的资本、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加速流动,促进了全球“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网络贸易的环境下各国间的经贸联系与合作得以大大加强。

其次,国际贸易经营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虚拟公司”。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通过单个公司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拥有的核心技术,把众多公司相互联接为公司群体网络,完成一个公司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可以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资本关系上不具有强制各个公司发生联系的权力,而是由于承担了一定的信息搜集处理和传递功能似乎具有某种实体性。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便是这种“虚拟公司”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开放系统的动态网络组合寻找资源和联盟,实现“虚拟经营”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竞争环境和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给跨国公司带来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好处。

再次,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商务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货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四流一体”,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经营管理模式,这种经营方式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生产者与用户及消费者通过网络,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间商,国际贸易中由进出口商作为国家间商品买卖媒介的传统方式受到挑战,由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委托——关系与方式发生动摇,贸易中间商、商和专业进出口公司的地位相对减弱,引发了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革命。

二、网络贸易的迅猛发展及其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网络贸易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指在网络平台基础上直接进行在线交易(TradeonLine),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有关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实现从浏览、洽谈、签约、交货到付款等全部或部分业务自动化处理。广义的网络贸易主要包括因特网贸易和EDI无纸贸易两种类型;狭义的网络贸易则仅指因特网贸易。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开发应用时间较早,但它是一个封闭性系统,费用昂贵,且技术标准复杂,缺少通用性,至今EDI无纸贸易的发展仍较缓慢。而因特网是一种开放性的网络系统,有统一的协议标准,通信费用低廉,更能适应市场日益扩大的需要,相比较而言,因特网贸易将是未来网络贸易发展的主流方向。

目前,网络贸易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开始形成。可以预见,网络贸易在未来的21世纪内,将会成为主导性的贸易方式。网络贸易产生的客观基础,从根本上讲是科技革命的大发展,要求经济关系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众所周知,科技进步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国际互联网络的形成,正在把世界经济融合成以全球为一体的“网络经济”,经济活动的国内国际界限逐渐模糊,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已开始突破时间概念和空间界限,计算机网络的覆盖范围成为信息社会中阻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全球经济网络一体化趋势,给传统贸易的改造与创新提供了动力和机会。网络贸易突破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交易双方的限制,它的产生与发展必将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网络贸易与传统贸易方式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1)网络贸易将会大大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买卖双方通过网络直接接触,无需贸易中介的参与,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参与交易的各方只需支付较低的网络通信和管理费用就可获得存储、交换和处理信息,节省了资金,降低了成本;由于Internet是全球性开放网络,有利于交易双方获得“完整信息”,降低了市场上的搜寻成本,减少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在网上直接传递电子单证,既节约了纸单证的制作费用,又可缩短交单结汇时间,加快资金周转,节省利息开支。(2)网络贸易提高了工作效率。现有网络技术实现了商业用户间标准格式文件(如合同、提单、发票等)即时传送和交换,买卖双方足不出户就可在网上直接办理订购、谈判、签约、报关、报检、租船订舱、缴税、支付结算等各项外贸业务手续,大大缩短了交易时间,使整个交易非常快捷方便,从而带动了金融、海关、运输、保险等有关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3)网络贸易有利于企业增强竞争地位。公司和厂商可以申请注册域名,在Internet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网页介绍产品、劳务和宣传企业形象,有利于扩大企业知名度,开拓海外市场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此外,网络贸易无时间、地域的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小,可以进行“全天候交易”,把产品推向全球,增加贸易机会,同时又有助于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动态,密切同客户的业务联系,提高其市场竞争地位。

国际贸易的起因范文篇5

关键词:对外贸易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前言

专业化是国与国之间贸易产生的基础,现代经济又明显的依赖于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成为了最早发现这一现象并提出伟大成果的学者,他们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从技术差异角度说明了贸易产生的缘由,构成了古典贸易理论;针对古典贸易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对其进行了补充和说明提出了要素禀赋定理,其与里昂惕夫悖论以及特定要素模型共同构成了新古典贸易理论;进入了当代又有学者结合之前的理论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重叠需求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成果共同构成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本文会对以上提出的贸易理论进行逐一说明。

一、古典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是从生产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的。只不过,在古典生产函数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因此,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化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生产率差异就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起因。

(一)绝对优势理论

“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花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其核心思想是: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因此各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那些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其贸易伙伴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虽然斯密的理论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但是它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别是当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话,用“绝对成本说”就无法解释,因此比较优势理论应运而生。

(二)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论证了各国依据劳动成本的相对差异(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认为生产成本取决于劳动投入,商品的生产成本或价格与其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核心思想为A国在X商品的生产上相对于B国具有比较优势,指A国生产一单位X商品与生产一单位Y商品所投出的劳动量之比小于B国同类之比。这同时意味着,B国在Y商品的生产上相对于A国具有比较优势。一国可以在两部门同时具有绝对优势,但不可能在两部门同时具有比较优势。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

(一)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最早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Heckscher)和俄林(BertilOhlin)师生二人提出的,后经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等人不断加以完善。核心思想: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是由生产成本的差异造成的,同时各国生产同种产品成本的不同,是由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所造成的,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又是由他们要素丰裕度的不同所造成的,各国生产要素的不同丰裕度和各种产品所需要的要素比例的不同,使得各国在生产相同产品时,分别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或纯价格优势,并且最终实现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二)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1.里昂惕夫之谜指资本丰富的美国却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

2.解释:有效劳动(effectivelabor)由于劳动素质各国不同,在同样的资本配合下,美国的劳动生产力约为他国(比如意大利)的3倍,因此若以他国作为衡量标准,则美国的有效劳动数量应是现存劳动量的3倍。从有效劳动数量看,美国应为(有效)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而资本在美国则成为相对稀缺的要素。

(三)特定要素模型

根特定要素模型的理论,贸易的最终要素价格会达到均衡,其主要发展罗辑如下:与封闭条件下的生产均衡相比,开展贸易以后,将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商品。那么国际贸易将促使该国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由于价格上升,所以出口部门的劳动报酬超过了进口部门。这必然引起劳动由进口部门向出口部门转移。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出口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将下降,而进口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则上升。于是出口部门的劳动报酬开始回落,进口部门的劳动报酬开始回升。随着劳动的在两个部门间的流动,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又重新趋于一致,最后达到新的均衡。

三、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一)重叠需求理论

核心思想: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收入水平与需求结构决定的。由此可知收入水平越接近,重叠需求也就越大,则产品的潜在市场需求越广阔,那么通过出口贸易就可获取更多好处;相反收入水平差距越悬殊,则很多国内产品相对国外市场来说要么太低劣、要么太高档,重叠需求就越小,那么就很难通过出口贸易开辟国外市场。

(一)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意义在于:无论国家间是否存在相对价格差异,规模经济(规模效应的作用)会促使各国厂商专门生产某些产品,而非独自生产所有产品,然后进行相互交换。这样就可以获得规模经济的利益,也不伤失消费多样性。因此,规模经济是有别于比较优势的另一种独立的国际贸易起因。其从根本上讲是解释产业内贸易的一种贸易理论。

四、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自产生之日起就经过无数学者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从要素禀赋的基础上来看日本对中国出口方便面是一个悖论但是后来的重叠需求却可以很好的解释之一现象,同样现行的国际贸易理论内容同样也不尽完善,这需要一代又一代贸易人在实践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彭徽.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逻辑:贸易动因、贸易结构和贸易结果[J].国际贸易问题,2012,(02):169-176.

[2]庄惠明,黄建忠.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化:维度、路径与逻辑[J].国际贸易问题,2008,(11):123-128.

[3]德.国际贸易理论新框架与中国外贸发展思路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2.

国际贸易的起因范文

一、“一带一路”的内涵以及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

首先来了解“一带一路”,它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我国为了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发展提出的一项战略计划,在“一带一路”的形势之下,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战略合作,在经济上实现融合,在政治上达成互信的目标,在文化上相互包容与交流。“一带一路”使得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更加明显,“一带一路”之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关系会越来越友好,政治环境总体上更趋稳定。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具体内涵。

然后来了解在“一带一路”的形势之下,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主要遭遇的三个摩擦。第一,我国面临着反倾销的摩擦,根据不少的资料证明我国是当前世界上受到反倾销危害最多的国家,这就给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第二个国际贸易摩擦是技术壁垒,我国的技术、标准、制度与国际的标准有较大的差异,这就为其他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便捷,技术性的贸易壁垒也就成为了我国进行国家贸易的“拦路虎”。当前“一带一路”的形势之下我国面临的第三个国际贸易摩擦是补贴与反补贴,其他国家的政府为了打开市场实施补贴与反补贴政策,这就使得该国的产品在价格上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市场上失去优势,不利于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以上三个是我国当下遭遇的主要的国际贸易摩擦。

二、探究我国遭遇国际贸易摩擦的因素

根据上文对“一带一路”下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对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遭遇国际贸易摩擦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第一个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之下,一些国家对我国的崛起产生了危机感。为了应对这一危机,他们会共同消极对待与我国的贸易往来。第二个原因是我国的贸易顺差过大。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上行趋势,贸易顺差较大,其他国家对此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来应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这就容易引起了他国与我国的国际贸易摩擦。第三个原因是我国的许多法规、标准都与国际标准不符合,所以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根据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到当前我国国内的各项标准中只有40%的标准是能够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其他的都与国际标准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这三个原因的共同作用之下,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容易产生与别国的摩擦。

三、“一带一路”形势下我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措施

国际贸易的起因范文篇7

关键词:贸易摩擦因素战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已全方位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1.4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已跃升至第3位。与此同时,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数量连续第11年位居全球之首。

从贸易摩擦的数量来看,2005年国外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91起,其中反倾销立案调查51起、保障措施立案调查5起、纺织品特保35起。从涉案产品来看,位于前三位的是纺织品、轻工业品和化学工业品,总计占涉案产品的83%。从涉案金额来看,大案件增多,直接涉及金额上升约20%,仅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遭遇各类贸易摩擦涉案已达89亿美元,约400亿~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从发起国别来看,目前提出对我国贸易救济国家正在从美国、欧盟等规则制定主导国向其他国家扩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占我国此类调查总数的60%。我国贸易摩擦的高发期已悄然到来。

一、我国贸易摩擦趋高的因素分析

1.近年来,以反倾销措施为主流的贸易救济措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愈演愈烈。(1)使用贸易救济措施的国家越来越多。过去主要是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使用贸易救济措施,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拿起贸易救济措施来保护国内产业,比如印度、墨西哥、阿根廷、南非等国。(2)贸易救济措施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1995年~2003年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共发起2416起反倾销调查,其中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是印度379起;美国329起;欧盟274起;阿根廷180起;南非166起;澳大利亚163起;加拿大122起;巴西109起;墨西哥73起;我国72起(按WTO统计口径)。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发起的反倾销案件数占总数的77%。(3)贸易救济措施涉及的商品品种越来越多。产品涉及钢材、化工、机械、电子产品、纺织品、食品、矿产品等多个品种。

2.我国出口步入竞争扩张期的必然结果。出口增长取决于需求(主要是世界经济形势)和供给(主要是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两方面,在一国出口产品结构与竞争力不发生大的变动之际,需求是决定出口的主要因素。回顾20多年我国出口的发展情况,我国出口的年际变动与国际市场需求变动存在着较强相关性,说明我国出口一直受国际市场需求变动的影响。近年来频繁遭遇各种形式的贸易限制,反倾销尤为突出,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到我国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入世以来,我国出口贸易保持了30%以上的年增长率。出口的快速增长:(1)表明贸易摩擦的增多对总体贸易增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同时也表明我国产品具有了越来越强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就更容易受到进口国竞争产业的抵制;(2)贸易规模与贸易摩擦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都是对我国反倾销调查的主要对象。(3)我国经济和贸易规模的不断增长也使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日益被某些国家视为潜在和现实的竞争对手,于是贸易摩擦也被作为一种手段,用以达到一定的非经济的战略目的。

3.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过高。(1)表现为国内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太大,而且集中度也太高,贸易风险过于集中。据统计仅2004年就超过了70%,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我国贸易进出口主要集中于少数国家及地区,对美、日、欧盟三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一半左右。这些贸易大国的经济增长直接影响到我国对该国的进出口,尤其是美国,其经济的繁荣与否不仅对我国出口产生直接影响,也将会影响到我国对其他国家的进出口,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增长;(2)我国一些重要产业产品依存度极高。部分大宗轻纺产品在某些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临界点。如我国轻纺和家电等产业对外依存度普遍较高,特别是服装和鞋类的出口依存度都在70%以上,一些加工贸易“拳头”产品对某个具体目标市场也存在依存度过高的风险。一旦出口受阻,国内生产和相关企业将会受到严重打击。

4.出口秩序和出口产品的结构因素。(1)我国的出口企业缺乏对特定市场的长远打算,一发现新的市场就会蜂拥而入,而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最终结果往往是将出口商品的价格杀到无利可图,直至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出境,从而引起被进口国的反倾销,如俄罗斯、越南等国的深刻教训。(2)贸易保护要么是保护本国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尚未成熟且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要么是保护夕阳工业,夕阳工业优势已经衰减且面临产业调整。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的比较优势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是某些劳动密集的产业环节上,如纺织服装业、玩具、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装配等。而这些产业正是发达国家的夕阳工业,竞争优势已经削弱,但在各种贸易保护和政府补贴政策的支持下,仍有一部分资本和劳动力滞留在这些产业中,同时由于这些产业具有相对较高的就业敏感性,因此欧美国家便将贸易政策作为一种社会政策(保护就业)来保护这些夕阳产业。

(3)从现实的角度看,针对我国的贸易限制措施,绝大多数都集中在纺织品、服装、鞋、玩具、轻工产品、家用电器等领域,这正反映了我国目前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巨大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的身份主要是商品的输出者,而非资本的输出者,而普遍来看,资本的输出者远较商品的输出者受欢迎。以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为例:上世纪70年代以后,日美产业结构逐渐趋同,加强了它们之间产品的竞争性;两次石油危机,使得石油进口国的贸易收支恶化,促使日美为弥补逆差而扩大出口,这些因素导致了美日之间贸易摩擦越来越多。

国际贸易的起因范文篇8

简单来说,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国际贸易虽然仍旧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国际投资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成为跨国贸易中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比如联想收购IBM、中远投资希腊等都意味着我国国际投资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越来越大。基于这种国情,研究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大限度的发挥互动关系正面影响力促进经济发展成为了必然选择,有助于更好的指导、调整经济发展政策。

2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互动案例分析——以中国与美国为例

2.1中美贸易投资数据

中国与美国作为各自最大贸易主体与投资对象,二者贸易伙伴关系随着多年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密切,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2008年金融危机与次贷危机之后,美国与中国贸易关系愈加亲密。从1997年到2011年,美国对于中国出口额保持着逐年增长态势,投资额呈现缓慢上升后下降趋势,贸易出口数据从300多亿美元到3000多亿美元仅用了十三年,期间美国对于中国的出口额度增长了将近10倍,投资额度相对变化较小,维持了百亿美元左右。结合美国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出口额度变化快、投资额度变化小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美国更倾向于向外获取资源而进行投资,以此支持国内制造业的发展,但是经历了次贷危机之后,美国经济形势疲软不振,虽然国内发起了振兴制造业的活动,但是受基础设施、制造成本、美元疲软、中国崛起等因素影响,制造业发展举步维艰,当前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除去2008年因金融危机影响出口额有所下降,美国对中国出口额度常见保持着增长态势;投资额方面,美国作为中国最主要国际投资主体之一,对于国内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投资额从1997~2002之间逐年递增,但是在2008~2011年之间呈逐渐递减趋势,2011年之后呈现急速增长,这与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主体经济规模最为巨大的经济体不无关系。

2.2中美贸易与投资关系分析

中美之间贸易投资关系有相互促进作用,1997~2002年之间美国对华出口额的增加同步促进了投资额度的增长,这体现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的带动联系作用。美国对华出口贸易与投资形成了统一体,贸易繁荣为经济合作的加深提供了更多可能,投资为贸易的进一步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二者互相吸引对方发展中的有利因素服务自身壮大与发展,因此体现出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典型的促进与提升关系。美国投资额的增长可带动国内商品向中国出口,在提升出口额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中国经济活力,促使投资保值增值。正是由于中美之间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的积极促进关系,中美之间的经济贸易规模才得以不断扩大,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中美贸易虽然多数时间呈现逐渐增长趋势,但是随着中国介入国际贸易市场的程度加深,受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等因素影响,中国商品在对外出口中所占据的份额越来越高。中美贸易中美国投资中国国内产业极大的带动了相关行业、设备产业的发展,繁荣了中国国内经济,影响了后续美国对中国投资额度的增长。美国对中国出口额的增长意味着二者之间经济交流多数依靠国际贸易完成,所以一定程度上国际贸易的繁荣会直接影响国际投资规模的扩大,这意味着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有明显的相互替代关系,即中美之间国际贸易的繁荣会促进更多新投资与新贸易的产生,这是二者之间替代作用开始从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程。中美贸易与投资发展趋势从长远来看呈现动态化不确定趋势,从中美经济结构、经济形势、经济规模来看,美国对于中国的出口农产品比例较高,这是由于美国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农业产业化结构、农业保护政策等影响,美国从华进口的产品多数以生活必需品及工业制品为主。中国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低、工业化体系完善、劳动力充足且成本低,因此多数以制造工业成品与生活必需品等为主,进口主要以农产品及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为主。此种贸易模式下,短期来看对中国发展较为不利,对美国而言无论是贸易还是投资都相对有利,但是随着美国产业空心化、中国高科技制造业崛起等影响,二者之间的发展呈现出动态变化之势,这意味着未来二者都必须调整自身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速海外投资增长,从而带动国内经济发展,受以上因素影响,中美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呈现出动态变化关系。

2.3中美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未来互动发展探究

中美之间国际投资从1997年至2007年主要以美国投资中国为主,美国在华投资多集中在制造业,对中国制造业的投资极大的刺激了国内对生产资料、生产设备的需求,从而促使中国大量从国外进口生产资源,这意味着美国国际投资间接带动了中国进出口贸易。随着中美两国经济合作程度的加深,美国目前对中国的投资重点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制造业投资规模相对减少,但是服务业作为特殊产业,其投资额度很难直接体现在国际贸易进出口额度中,这也是为何中美之间投资规模快速增大但是进出口额度波动并未明显增大的主要原因。近些年中美经济贸易的增多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两大规模经济体之间的摩擦,无论是倾销与反倾销案调查还是贸易保护政策与贸易壁垒,都导致二者之间经济贸易摩擦频率、摩擦成本增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贸易交往,为抑制这种摩擦,美国减少了对中国的投资,但是中国对美国出口仍旧保持着常见增长态势,这都改变了双方的贸易形势与格局,尤其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之后,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力更加巨大。中国作为当前世界经济规模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有着世界工厂的美誉,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制造业的繁荣与投资环境的变化,当前中国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经济活力最高的经济体成为了国际投资最为青睐的地区,带动了新一轮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美国作为中国重要经济合作对象,近年投资更倾向于从制造业投资、生产性投资转向第三产业投资与服务型投资,这对于进一步焕发中国经济市场活力有重要意义。基于中美之间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关系变化,要善于利用投资进一步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比如利用国际投资绕开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加大国内企业对境外直接投资,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积极投资国外第三产业与金融业,从发展中国家积极向发达国家延伸;摆脱中国资源进口国地位,保护国内产业资源,加大向外投资与资源开发;营造良好的市场投资环境与贸易环境等,通过以上这些举措最大限度的发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影响。

3结语

国际贸易的起因范文

论文摘要: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相互融合的。

绪论

金融与贸易是国民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间经济关联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金融与贸易在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的融合与互动关系日益突出。中国的国际贸易发展过程更是有力的突出了这种变化。

分析

所谓金融发展,简单来讲就是指金融业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对金融机构结构、金融工具结构等金融结构作出的相应调整与变化,其目的是为经济发展创造更优越的金融条件。

在金融发展趋势下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是怎样的,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金融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日益凸显,金融发展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各国间贸易业在对金融业发展发挥着能动作用。

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就是对外贸易,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形成国际贸易的两个基本条件是:<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国家的形成。

首先,金融发展水平可能对国际贸易模式有重要影响。

金融领域的发展给一个国家更依赖于外部融资的产业带来比较优势。因此,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可能也是比较优势的一个来源。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结构,贸易结构可分为商品结构、地区结构

从商品结构上看,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国家,在对金融依赖较强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并大量生产与出口;金融发展程度低的国家,在对金融依赖弱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与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并大量生产与出口。因此,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结构升级,进而促进进出口贸易结构的改善。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金融发展60年,60年的中国金融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给新中国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得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更多合作关系,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在这60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成为世界贸易大家庭中的一员,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日益崛起,与此同时中国金融市场也更加开放,经济的繁荣增强了国力更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中国的产品结构也随金融业的发展不断升级。

从地区结构来看,由于金融对贸易的支持、服务及风险分散作用,地区金融越发达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容易出现“马太效应”,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金融越发达的地区,贸易就越发达。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金融业发展之首,其贸易发达程度也是众所周知的。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

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贸易风险规避等。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成企业的国际贸易业务,还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风险和损失,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美国、欧盟、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在国际上有着超强的竞争力,这往往得益于这些国家发达的金融业。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关系

2007年9月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至今尚未平息,并且引起了全球性的连锁反应,信贷危机从美国扩散到全球。2008年9月,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美林银行被贱卖、美国国际集团获政府资助、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告诉人们金融危机渐入高潮。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引发的关于经济衰退的担忧也日趋升温。美国银行倒闭频率创下新高,在这种大形势下,国际贸易结算不可能独保其身。美国的经济地位动摇,各国间贸易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由此可见。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发展是成正相关的。

其次,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起到能动性的影响。

blackburn和hung(1998)认为通过规模效应,贸易自由化能加速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降低金融中介成本,产生更高的增长率。aizenman(2003)从理论上研究了国际贸易开放对于金融自由化的影响。他认为贸易自由化使得金融控制成本增加,最终导致金融改革的发生。也就是说,金融自由化是贸易自由化的副产品。do&levchenko(2004)的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跟实际产出存在着均衡的关系。产出的变化会影响到金融发展,由于国际贸易会影响产出的变化,因此国际贸易也会影响金融发展。然后,他们用一个多国实证检验证明了自己的模型和立论的正确性。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一个互动的关系。

在目前所看到的文献中,国内的研究相当少。白当伟(2004)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金融抑制、金融约束以及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用世界77个样本国家1965-200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金融发展的确是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他对中国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不存在长期关系。郭云峰与刁德霖(2005)简要地介绍了2002-2004年之间的一些文献。齐俊妍(2005)介绍了国外将金融发展因素引入ho的理论框架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证研究,说明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提高资本泉赋和促进技术进步来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梁莉(2005)认为贸易开放度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是贸易开放促进了金融发展而不是与之相反。沈能(2006)认为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在长期中存在均衡关系。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上看,我国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正相关,且两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从反馈份额看,更多表现在金融规模对国际贸易的因果关系,但金融效率与国际贸易负相关且不存在任何因果关联。此外,他还考虑了在财政分权的情况下,金融发展对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其结论是:(1)金融发展有利于地区开放度提高;(2)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涉不利于外贸;(3)我国部分地区的出口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非正式金融。

贸易政策是金融调整的重要手段,适当的贸易政策能促进金融发展,反之则会引发金融业萧条。同时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产品的开发,对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国际贸易的起因范文篇10

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不仅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也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剖析其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有利于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有利于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思考。

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概述

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显着的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就是对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全面的立体式的创新现象的集中概括。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标明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如果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一简单的概括,我们就会发现,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包含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

(一)观念创新它具体包括:(1)把贸易开放看成是对外开放的起点和基本方面;(2)客观地估价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把经济发展与贸易发展的平衡、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协调看成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3)把对外贸易看成是处理国家关系的越来越重要的外交手段。

(二)格局创新它具体包括:(1)以地缘经济为特征的贸易集团取代了以政治联盟为基础的贸易联盟,贸易集团化格局基本确立;(2)区域贸易集团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展趋势,全球一体化步伐正在加快;(3)国际贸易重心已从单一的欧洲重心过渡到了多重重心并存的状态,并正在形成以亚太为重心的新单一重心的格局。

(三)制度创新它具体包括:(1)具有真正法人地位的、拥有更强约束性和更高运转效能的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取代关贸总协定;(2)区域性协调机制的迅速建立和不断加强;(3)国别的“管理贸易”制度的推广和普遍化。

(四)政策创新它具体包括:(1)有限制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逐步抬头,保护主义开始相对地退入低潮;(2)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灵活和更隐蔽的贸易限制措施正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3)贸易政策趋向于和其它经济政策甚至外交政策的更大程度上的溶合;(4)区域内“共同贸易政策”开始形成。

(五)构成创新它具体包括:(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出现重大调整;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制成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尖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别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乌拉圭回合协议把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以及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体制以外的农产品和纺织品纳入到多边体制的管辖范围。

(六)工具创新它具体包括:(1)投资和知识产权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2)现代通讯技术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信息工具;(3)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的革新更科学地规范了国际贸易的全过程;(4)运输方式的革命使国际贸易如虎添翼;(5)各国在促进和便利贸易发展方面的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实际内容还远不止上述这些方面。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已经深入到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并通过和当代国际金融创新、国际投资创新的日益溶合,产生新的更广泛的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国际经济的全面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近现代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它呈现出下列一些鲜明的特征:

首先,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全面性的和立体性的创新。这个全面的立体式的国际贸易创新局面可以概括为以观念创新为基础、以格局创新为突破、以制度创新为实质,通过政策创新、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具体体现的包含国际贸易各个方面、贯穿国际贸易全过程的创新。

其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分水岭。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由于它的全面性和立体性,在时间上便呈现出明显的同步性,并构成了比较明确的划分国际贸易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分水岭。这个时间分水岭大致是1990——1995年。尽管国际贸易创新的某些方面可能明显地早于这一时期,而且,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过程尚未结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主要过程、方面和内容基本上都发生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大转换后的5年左右的时期内。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大调整的时期。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预示着国际经济贸易大发展的时代的来临。

再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突出了开放与自由的主题。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崇尚开放与自由,努力挣脱7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对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近20年的禁锢,鲜明地高举起了开放和自由的旗帜,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从观念创新到制度创新,从格局创新到政策创新,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开放与自由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开放的创新、自由的创新,是对长期猖獗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强有力的反击。它迎来了国际贸易逐步自由化发展的新时代。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注意到,这一成就的取得实际上是自由主义对保护主义长期抗争的结果,而且也是自由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和退让的结果。这突出地表现在国际贸易格局创新方面。贸易集团内部的自由化可以被看成是自由主义的胜利,但是,承诺贸易集团成员共同一致的对外保护的合法性本身又标明了这种自由化的浅薄。因此,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决不意味着贸易自由主义的根本性胜利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寿终正寝。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不过是相对提高了贸易的自由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势头。

最后,发达国家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动者、主导者和主要参加者。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特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首先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动。在国际政治发生根本性变迁后,与此关系最为紧密的西方发达国家既出于争取更大的自身利益又出于维护共同的国际利益才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和深入发展,并直接成为各个创新领域和方面的主要参加者。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一直操纵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全过程,把握着创新的发展方向。这些都保障了发达国家最终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最大受者。

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剖析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为90年代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有其形成的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浓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深入地剖析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有利于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加以剖析。

(一)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转换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极为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国际贸易发展史清楚地表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国际政治环境健康稳定的时期往往就是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动荡不定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战争时期,国际贸易就会停滞甚至萎缩。因此,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条件。

二战后逐渐形成的美苏对抗的“冷战”的国际政治格局把整个世界长期笼罩在政治和军事对抗的威胁之中,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无疑受到了各方面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和制约。随着苏联的突然解体和东欧国家的剧变,“冷战”的政治格局终于被打破。但是,由于旧的国际政治格局的打破具有“突发性”,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无法形成,因此,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一个新格局的酝酿和形成的“无格局”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状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突然没有了政治对手而表现出了政治神经从未有过的松驰,国际政治矛盾与对抗被暂时搁置下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明确。在这个“无格局”时期,各国为了迅速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未来的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纷纷把注意力转向经济贸易的发展方面。在国际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上,经济贸易关系逐渐上升到首要的位置。为了推动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对外贸易的利益,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并在健全和维护国际贸易制度、法律和秩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和努力。所有这些方面都推动和促进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和发展。

(二)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日益增强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广宽的国际经济舞台和创新压力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社会化、国际化进程,社会分工、国际分工日益朝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发展体系。这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最显着的特点。

国际贸易的起因范文篇11

一、战后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战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迅速上升;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部分;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工业国传统的“出口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的贸易形势逐渐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空前发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工业国总贸易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针对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思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内容,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自由贸易,可以实现贸易双方的利益双赢。因此其主要在于解释产业间贸易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与贸易。所以不能或不完全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必然会引起对传统贸易理论局限性的重新思考:

首先,传统贸易理论是以国家之间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强调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的反向关系,即国家间差异越大,产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贸易更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显然不能解释二战后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其次,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应当按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与贸易,即所交换的应当是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产品,应当是产业间的贸易。然而,实际的贸易构成中却包括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的同一产业内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此外,当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及由此引起的公司内贸易时,就会进一步发现传统理论的不适应性,期望有一种考虑了公司行为的贸易理论。

因此,为了能对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做出科学的解释,需要对传统贸易理论进行补充与发展,促成了新贸易理论的产生。

三、新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假设前提

新贸易理论主要是指二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释新的贸易现象而产生的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迪可西特、克鲁格曼、赫尔普曼、斯宾塞和布兰德等。其中最主要代表人物是克鲁格曼。以下对其假设前提进行介绍。

传统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是以一些严密的理论假设为基础的,主要包括: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模型分析的是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要素,即2×2×2模型。但新贸易理论认为正是这些前提不符合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使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现实。应当放宽并建立更符合现实的前提假设:

1、引入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假设转变为更符现实的不完全竞争。

2、规模报酬不再是不变的,而是递增的。

3、传统的2×2×2贸易模型过于简单化,新贸易理论改为J×N×M模型。

4、放弃赫克歇尔-俄林关于贸易国在获得生产技术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研究不同国家获得技术的可能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建立了更符合实际的前提假设后,打破传统贸易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这两个关键假设后,为解释贸易动因与贸易基础开辟了新的源泉,新贸易理论得以发展壮大。

四、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1、新贸易理论对贸易动因与贸易基础的解释

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与贸易的迅速增长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现象,新贸易理论认为这是因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动因与基础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因为技术和要素禀赋的差异带来了贸易。新贸易理论从供给、需求、技术差距论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动因与基础。

(1)从供给角度:揭示了规模经济性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企业的垄断竞争行为成为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与基础。1977年,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建立的D-S模型,阐述了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和企业生产规模经济的两难冲突问题。在具有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对生产者来说,产品差别越少越好;而消费者则要求产品要具有多样性,即产品差异。国际贸易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各国专业化大规模生产具有某一方面差异的同种产品并进行贸易,既利用了规模经济性获得比较优势,又满足了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需求。

克鲁格曼看到了D-S模型解释贸易问题的潜力,首先将它应用到国际贸易分析中,建立了规模经济理论,即一个由规模经济引致贸易的模型。通过采用张伯伦垄断竞争分析方法,得出结论为:贸易并不需要是技术或要素禀赋差异的结果,而可能仅仅是扩大市场和获取规模经济的一种途径。国际贸易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市场,厂商可以打破单一狭小的国内市场限制,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产品销售市场,并从别国进口其它差异性产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综上所述,关于贸易发生的原因,新贸易理论从供给角度分析,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规模经济就成了引起专业化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即使各国的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都一致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差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并且国家间的差异越大,产业间的贸易量就越大,而国家间越相似,产业内的贸易量就越大。

(2)新贸易理论还强调需求因素对贸易产生和贸易结构的影响。从需求角度进行探索,填补了贸易动因研究视角上的一大空白。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代表性需求理论,将需求与产品差异结合起来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他指出,一国平均的收入水平或者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就是一国的代表性需求。生产者只有专门生产代表此水平的商品才有可能达到规模经济,因此,一国应集中生产本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出口该产品,并从与本国收入水平相似的其他国家进口相似产品,以满足本国其他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该贸易理论表明,规模经济容易在各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上产生,因此收入水平越相似,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越多。

(3)技术差距论以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为分析前提,认为技术差距和模仿时滞决定了现实的贸易格局。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修正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提出了技术差距理论。该理论在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时,即是著名的生命周期理论。同时也可解释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即使两个发达国家在技术开发方面具有相同的能力,所开发出的技术与产品仍会有差异,从而促成国际贸易的产生。因此技术水平接近的国家会因为追求产品的差异性而产生贸易。从而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2、在贸易政策方面,两个论点――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的提出

传统的贸易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框架下,完全竞争市场是最具效率的市场,任何干预只会带来效率损失。因此传统贸易理论强调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新贸易理论则认为现实中市场的有效性就值得怀疑。因此提出了两个干预贸易的论点-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外部经济论认为,一些具有技术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可以通过知识外溢为其他部门带来收益,即产生了有益的外部经济性。政府则应该对这些产业进行扶持,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以上述两种理论为基础,新贸易理论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即应当对对本国经济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战略性产业进行扶持补贴。如日本80年代中期从美国手中夺得半导体产业的控制权,就是战略性政策使用的结果。战略性政策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贸易政策有重大影响力,同时,也影响了欧洲联盟条约的内容。

3、新贸易理论提出了参加贸易并不总能得到利益的论点

传统贸易理论并未对国际贸易的福利效应作专门分析,因为其理论的结论是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对各国都有利益,贸易利益来源于专业化生产效率的提高。新贸易理论认为贸易利益不仅来自比较优势,还来自于:规模经济性、增加了不完全竞争产业的竞争程度、增加了产品的差异性等。同时,新贸易理论指出,尽管存在着潜在贸易得益,但不完全竞争市场同时也产生了风险,使一国经济有可能不仅无法利用潜在的贸易得益而且实际上遭受损失。当贸易使得本国以递增规模生产的行业和高度垄断的行业收缩,而带来的其他利益不足以弥补这种收缩带来的损失时,贸易使本国受损,这说明,参加贸易并不是总能得到利益。

4、新贸易理论开始注重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将贸易与投资问题孤立地进行研究。经济全球化使人们认识到贸易与投资实际上是厂商国际化经营中的不同选择方式,出口或到东道国建立基地所需考虑的因素实际上是相似的,国际贸易可以看作是以商品为载体的要素的国际流动。二战后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生活的主要载体,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故一些学者开始将贸易与投资置于统一框架中进行研究,注重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也是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

国际贸易的起因范文篇12

中欧贸易摩擦现状与特点

(一)中欧双方认为贸易摩擦是影响双方贸易的主要原因

在近几年的广交会期间,我们连续对中国参展商和来自欧盟国家的客商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我们发现对于中欧未来发展的最大障碍的问题,中欧双方企业中有33.64%认为是关税壁垒,29.09%认为将是贸易摩擦,22.73%认为是意识形态分歧。可以说,贸易摩擦已成了中欧贸易障碍的重要因素。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关税的比率明显降低,由关税壁垒造成的贸易障碍渐有退居次要地位的趋势。随着进出口规模的快速扩大,中国对欧盟贸易的顺差在2006年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916亿美元,同比上年增长30.7%。近年来欧盟对日益扩大的中国出口引起的贸易摩擦逐年增多,特别是欧盟所倡导的“非市场经济”反倾销条款,不仅给我国贸易造成了不利的经济影响,同时引起了不良的连锁反应,使得其他国家纷纷仿照其做法,以我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为由,采取“替代国家价格”对我国出口商品课征高额的不公正的反倾销税。目前,这个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外贸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我国遭遇反倾销反补贴案件数量急剧上升

中国加入WTO后,我国遭遇贸易摩擦案件数量逐年增加,涉案金额居高不下。据WTO统计,我国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在WTO成员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中,约每七起就有一起涉及中国出口产品,居WTO各成员之首。贸易摩擦所涉及的金额日趋增大,贸易利益受损程度加剧。2006年,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86起,涉案金额20.5亿美元。其中,仅欧盟对华贸易救济措施调查案件就有12起。国外对华贸易及救济案件涉案产品种类繁多,达到4000多种,传统的出口产品如轻工、化工、纺织等依然是国外重点限制对象。而且,随着我国电子信息、通讯、生物等高科技产品出口的迅速增加,该出口领域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贸易摩擦呈现出从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步向高新技术产品延伸的趋势。涉案产品更为多样化,高技术化、高附加值的产品日趋增多。

(三)中欧双方贸易摩擦形式多样化

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传统保护手段仍被频繁应用的同时,以技术性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知识产权、企业社会责任、劳工待遇、食品卫生、产品安全等形式出现的新形式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贸易摩擦形式日趋多样化、综合化和隐蔽化。例如,欧盟2005年推出针对电子产品的电子垃圾处理标准WEEE、电子产品中有害物质标准ROHS,据推算实行ROHS指令后,用新材料、新工艺替代旧材料、旧工艺所生产的产品成本要提高约10%至15%左右,导致我国对欧盟机电产品出口出现下滑。2006年欧盟推出规范化学品安全的技术法规REACH,涉及三万多种化学品,以及300万至500万种含有化学物质的商品,影响我国对欧盟出口的97.53亿美元化工产品,以及更多下游产业出口。

中欧双方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中欧贸易关系障碍虽然不是主旋律,但是也不可忽视。目前中欧经济贸易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人为造成的障碍有:关税壁垒和贸易摩擦。两者相对而言,贸易摩擦更容易引起中欧关系的变化,也更具有不确定性。目前,中欧贸易关系中存在的可能引起贸易摩擦或者已经造成贸易摩擦的因素主要就是反倾销等,导致中欧贸易摩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WTO规则中非市场经济规则的随意性,使得我国出口产品遭到歧视性限制,并且导致连锁反应。根据GATT附录I对GATT第6条第1款的规定,使各国在反倾销法中处理非市场经济国家案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欧盟据此规定,在计算我国出口商品正常价格时采用“替代国价格”,而且在运用市场经济替代国选择时存在随意性。如,在1979至2000年期间对华反倾销案件中被选为替代国的有美国、澳大利亚、欧盟、日本、韩国等,欧盟所选择的替代国大多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或者工业化水平高,使得我国的反倾销关税程度高于正常水平。而且这些做法使得其他国家担心我国产品流入国内,因此也对我国该产品进行了反倾销的制裁,这种制裁在同期形成一定规模,造成我国产品在全球受阻。

2.结构性贸易顺差激增,造成欧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入世后我国对外贸易额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30%,大大高于世界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已跃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高速的外贸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顺差。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各国始终把维护贸易利益置于重要位置,这就必然伴随着国家间经济利益的争夺。当双边或多边贸易中出现利益失衡,关系到国家经济利益、经济安全以及国际市场的争夺时,便会产生国家间的贸易摩擦。近年来,在欧盟等国家经济持续低迷的同时,我国经济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国际为了遏制中国崛起频繁叫嚣“中国”,掀起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全球化要求在世界范围内合理安排生产、分工和贸易格局,必然会损害一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上的既得利益,促使其国内经济进行结构调整,这相应造成了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压力。

3.国际产业结构不协调是国际贸易摩擦的深层次原因。按照古典国际分工理论,比较优势是国家间进行分工和合作的基础,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顶端,主要从事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而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底层,主要从事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经济利益的不一致,各国之间的产业分工并非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进行的。相反,由于交易背后的经济利益驱使,发达国家往往不会轻而易举地退出一些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领域,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出于技术赶超或独立自主的需要,往往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增强了政府对贸易的干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性贸易政策已为各国所普遍接受,由于各国的政策介入能够改变其参与国际贸易的收益后果,往往招致他国相应的报复性政策措施。因此,对国际产业分工和贸易利益的争夺是引起国际贸易摩擦的深层次原因。

应对中欧贸易摩擦的对策

自2004年起,欧盟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06年,中欧贸易总额达到2723亿美元,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5.5%;中国对欧盟出口1819.8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1%;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达916.6亿美元,仅次于香港地区和美国,占第三位。可以说,欧盟在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设和谐的中欧贸易环境,达到双方经济往来中的互惠互利、共促双赢,必须积极化解贸易摩擦。在对中欧经贸合作关键的看法上,我们在2006年、2007年分别对中国和欧盟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

应对中欧贸易摩擦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第一,就政府层面而言,巧妙运用外交手段,争取中国贸易最大利益。我们要认真分析欧盟特殊的政治结构和成员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并善加利用。如,欧盟各成员国在特保问题上的立场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存在着分歧,由于每个成员国的利益各不相同,意见往往不一。对此我们应当善于分析并且加以利用。总的来说,欧盟内部主张贸易自由化的成员国势力略占上风,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欧盟对我国采取特殊措施。同时,我国政府应该健全贸易预警机制,加强对出口商品数量、结构和市场的宏观监控,规范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的行为,避免出现我国产品出口大幅激增而导致进口国市场价格下跌的局面,防止授人以柄。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建立反倾销、反补贴专项基金。这是因为大多企业在面对反倾销、反补贴的应诉时,都会遇到一定的资金困难。如果政府建立相应基金,可以缓解企业短时间的应诉资金紧张,同时还可以应对较大的应诉案件,避免造成企业超过应诉日期而蒙受更大的损失。

第二,应认真研究欧盟的反倾销法规,研究欧盟社会、政治、经济现状,熟悉欧盟反倾销、反补贴法。我们应当通过多种媒介,向企业介绍欧盟反倾销方面的知识,及时通报欧盟反倾销立法的情况及实施动向,介绍我国企业应诉方面的经验及教训。从法律意义上讲,反倾销是一种较规范的行政调查机制。我国商务部成立了公平贸易局负责反倾销应诉工作,政府部门有责任做好调研工作,研究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利润、生产能力、库存量、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等因素,运用风险评估的方法,指导企业随时调整出口产品的价格和数量,以减少被反倾销调查的概率和受损害的程度。另外,要充分了解和利用WTO中关于反倾销的法律规定,积极争取要求欧盟取消对中国的贸易歧视,减少歧视性的反倾销,增加其随意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的难度,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不会永远处于被动状态。

第三,企业需要积极利用欧盟的双层利益结构。欧盟市场一方面对非成员国来说是一种贸易障碍,但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中方企业应积极研究欧盟地域文化,将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打入欧盟市场,形成一定品牌性。一旦进入一个欧盟国家,由于欧盟各国高度自由流通性将相当于打入整个欧盟市场。应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整体质量水平,同时增加产品附加值,这才能使企业不断处于竞争优势。企业要认真贯彻国家科技兴贸的战略,开展贸易市场调查,做好产品开发、多方位的营销组合、售后服务等。

第四,中国欧盟双方应加强适时沟通。特别在贸易障碍无法消解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合作是双方的主要矛盾,障碍是次要矛盾,在抓住合作这个主要矛盾的时候,适当地将障碍这些次要矛盾加以释放,避免其由于积累,由量变产生质变而最终使次要矛盾和主要矛盾互相转换。积极的沟通有助于解决双方在某些问题上的意识形态差异的问题,这样也可以减少障碍带来的危害和减少一些新障碍的出现,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如,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中国欧盟之间经济贸易的年会机制,加强合作年会的整体规划,促进交流和沟通。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范例(12篇)

    - 阅0

    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范文篇1[提要]汇率是影响贸易条件的要素之一,在当前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依据2005年7月到2012年1.....

    实体经济的优势范例(12篇)

    - 阅0

    实体经济的优势范文篇1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财力的主要来源,是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的基本保证,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村级集体经济能否发展壮大,是关系.....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