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范文篇1

关键词:阳光体育;大学;方法;途径

1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背景

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应试教育的不断增强,已经较少的学生能空出时间走出课堂进行体育运动,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了学生身体状况的日益下降。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学生身体状况总体是好的[1],但仍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水平呈进一步下降趋势,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等问题。同时从1985年起,我国共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体质监测数据表明,尽管青少年的营养和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青少年的部分身体素质仍在继续下降,发胖率、近视率不断攀升。结果的公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媒体在争论,学者在反思,政府部门在进行原因的研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6年底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三部门联合,一起提出了阳光体育运动,以此为基础来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身体素质。

2什么是阳光体育运动

2007年,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决定,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以下简称阳光体育运动)。[2]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力争用3年的时间使85%的学生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天锻炼1h,掌握至少两项体育技能[3]。阳光体育运动大致可以概括为让学生在学习后走出教室,进行跑步、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达到学习和运动相统一,使学生的时间向运动方面有所倾斜,在提高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体质。

3阳光体育开展的阻碍因素

现在的大学中,很多学生有很充足的时间,但是大多数同学都是把时间花在其他与学习无关的方面,大部分学生无法保证每天1h的体育活动,甚至有的学生一周都很难保证一次体育锻炼。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和对相关专家的询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5点。

3.1宣传力度不大,学生认识不深刻

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自从国家开始实施,宣传力度不断加强,但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阳光体育运动在一些地方得到了很好的宣传,但是在一些教育发展相对较薄弱的地方,宣传力度远远达不到,很多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表示还很陌生,只听说过这个事情,但具体的怎么实行则很模糊,学生作为知识的受教者,体育锻炼的开展取决于自身对体育运动作用的了解和国家阳光体育运动的了解。宣传力度达不到,学生根本无法阳光体育运动的本质意义,那样实行起来则无从谈起。学校应加大阳光体育的宣传力度,使阳光体育运动的概念深入人心,这个应该是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实施的前提。

3.2学校领导不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开设较少

很多学校只重视抓学校的建设,而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目前有些急功近利的学校领导不仅对“阳光体育运动”置若罔闻,甚至把公共体育必修课都给“砍掉”了[4]。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不仅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宣传,更需要下级部门进行完善的开展。部分学校仅仅拿国家的政策进行宣传,但是在落实这一块却远远不够,学校单纯追求在教学业绩方面突出,对于学校体育课程和学生的身体素质则关注较少。

3.3阳光体育运动机制尚需完善

很多学校对阳光体育开展初期做了大量的宣传,而当宣传期过去,则无人问津,甚至被人们遗忘,这样就很难保证阳光体育的顺利实施。学校应制定长期的监督运行机制,从而保证学生的每天锻炼。学校体育计划的长期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加强监管的力度,保证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处。

3.4体育课内容过于老旧,体育活动过于单一

学校体育课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体育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学校体育也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课程,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习惯有着推动的作用。虽然现在的体育课程摆脱了以前那种“放羊”的体育课形式,但是很多的体育课都是一学期一成不变地进行,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疲惫,对体育课产生抵触,更无法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和创新,学生对于体育课在心理上形成疲惫心理,那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则难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进行。

4开展阳光体育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中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参加体育运动,体育活动的多样性是在初高中无法相比的,各种社团、俱乐部是大学生开展体育运动坚实的保障,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体育锻炼的途径,同时学校开展的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等更激励和吸引着学生从事体育活动。大学中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方法有以下4点建议。

4.1加大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

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不断开展,宣传力度日益提升,但是有的同学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概念还比较模糊,甚至有的更没听说过,这样就无法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实施。加强阳光体育的宣传,使更多学生理解阳光体育的价值,从而使他们主动投身到体育运动中。好的宣传,能使阳光体育的概念深入人心,为阳光体育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在某学校的操场西南角墙壁上,赫然写着这样一行文字“,每天锻炼一小时,轻松学习每一天,快乐生活一辈子。”这话似乎有点夸张,细处想是颇有道理的。有个理论叫作:7+1>8。在这里不妨用其来解释学习和锻炼的关系。就是7h的学习加1h的锻炼,效果绝对大于8h的学习效果,每天锻炼1h,身体有活力了,学习状态好了,学习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这些宣传的话语无形中推动着阳光体育运动的更好发展。

4.2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时间,确保运动的时间得到落实

“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是国家宣传阳光体育的运动标语,也突出了阳光体育最根本的内容。1h的时间虽说不太长,但是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这1h的作用是很大的,这个也是保证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实施的前提。学校领导加强对阳光体育运动参加的监管力度,学校应该出台更多措施来保证学生每天运动1h,促进学生参加课外体育运动,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习惯。比如:有的学校早起跑步,出勤的成绩和学生的最终成绩挂钩,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但是这只是表面上让学生参加了体育运动,应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每天锻炼1h的生活习惯。例如某校为了落实每天锻炼1h的方案实施,每天锻炼1h阳光体育运动时间由课间操、眼保健操、体育课、体育活动等时间组成,在时间上进行了详细的安排,课间操每天上午第二节9∶30~10∶30,时间为30min,并进行详细的组织实施。

4.3利用体育课时间,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时,他将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因此应该在室外体育活动上,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加体育运动,这样能够使他们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这点就要求学校体育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开展体育选修课,让学生来进行自主选择体育课,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让其在课外时间更好地参加体育活动。例如开设以“跑步、球类、力量、健美操、武术”等社会体育项目为课余的体育活动内容,保证每天活动1h,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定期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因地制宜,锻炼身体的能力。野外自然环境宁静优雅,空气清新、地形条件多变对于开展体育活动非常适宜,组织学生开展长跑、爬山等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因地制宜地选择项目。可以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使学生在快乐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丰富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从自身的体会中认识体育的价值,培养体育兴趣,奠定终身体育基础具有很大的帮助。学校在抓课间操质量的同时,向学生推行课间跳绳、跳橡皮筋、打羽毛球、乒乓球、排球、飞环、踺球、呼啦圈、单双杠练习、散步等体育活动内容,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学生自觉锻炼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4.4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体育活动

在进行体育活动中,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各种体育运动。也许有的学生适合从事这种体育运动,也许有的不适合。这样就要求学校开展多项目的体育活动,不能只开展常见的大项如篮球、足球、排球等,更应该开展一些运动小项如乒乓球、跳绳等,满足同学们不同运动的需要。同时应该根据部分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开展体育保健课,使其在无法参加室外的体育课的情况下,对体育理论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使其身体素质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指导。

4.5大力开展体育竞赛,创造校园体育氛围

如今的校园是多样化的校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如校园歌手争霸赛、健身操大赛等。良好的体育活动气氛能够有效地带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好的体育氛围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投身体育运动,各种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竞赛,能够调动大家体育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能提高班级的凝聚力,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各种运动协会像轮滑、瑜伽、羽毛球等不断地开展和完善,使学生在锻炼过程中不再是一个人在运动,而是有组织地在进行体育活动,这样无形地带动着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了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氛围。

5结语

阳光体育运动是国家大力实施的校园体育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的体力、心理、智力不可代替的作用。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需要改进和提高,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足,这些有各方面的因素。在不断的开展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调整。最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全民健身的要求,各方面力量多管齐下,最终能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进行。

作者:葛传华单位:贵州省毕节卫校

参考文献:

[1]钱云飞“.阳光体育”背景下学生参与课余体育现状调查报告[N].科技创新导报,2009-04-21(05).

[2]马春建.河南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9(5):185-186.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范文篇2

关键词:健美操大学生健康

一、身心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人类生命之本,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充分折射出人身体的重要性,它不仅关系到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关系到每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每个家庭的幸福快乐。在《辞海》中,健康被定义为:“人体各器官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且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的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人是最高级、最复杂的生命体,是生物性、社会性的综合体,不仅仅具有非常复杂的生理活动,还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心理活动以及对社会和生活事件的适应情况。以前,人们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但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历史。对于每个人的健康来说,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同等重要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密切联系的。换句话说,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互为基础、互为补充的,两者共同作用于人的一切活动,共同影响着每个人的社会行为和身体健康。因此,现在人们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健康,而是包括精神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而且还要有完美的生理、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观念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系统健康观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可见,现代意义上的健康是一个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三方面的全新概念。

二、健美操的概念以及特点

健美操是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身体练习。它是健身美体、陶冶情操的大众健身方式。学校的健美操课程主要是以健身为主的健身健美操,这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强度和难度比竞技健美操要低。因此,健美操的目的是健身,通过使身体全面活动,使身体的有氧代谢能力提高,增强体质,促进人体的健美,使人精神焕发,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健美操以健身美体为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美的追求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健美操这一运动。它符合现代人追求健美身心的需要。在激昂振奋的音乐声下,舒活筋骨,又能给人带来欢快奔放的情感体验,因而深受很多学生的喜爱。它对场地、器材条件要求也不高,练习起来简便安全,适合学生练习。

三、健美操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健美操这一运动项目是以是以有氧代谢(下转第71页)(上接第62页)为基础的,长期参加健美操锻炼,可以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影响。大学生现处于青少年阶段,如果大学生能够从这一时间段开始坚持参加健美操锻炼,还可以促进骺软骨的生长,有助于大学生身体的增高,且使骨质更为致密、结实。大学生如果经常进行健美操的锻炼,还可以提高他们神经的灵活性、均衡性,使他们的动作记忆和再现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他们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得到发展。健美操的动作姿态健美,频率较快,跳跃动作较多,讲究力度、幅度,运功负荷较大,有利于消除身体多余的脂肪,还可以使某些部位的肌肉得到发展,塑造出符合健美标准体型。健美操中有很多动作是不对称的,还有一些动作需要较复杂的上下肢配合,经常从事健美操锻炼可以使人的协调灵敏素质得到提高。此外,健美操非常注重动作的力度和幅度,长期锻炼可以使人的力量和柔韧性得到提同。健美操在锻炼过程中持续时间较长,因此要求锻炼者具有克服疲劳的耐力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力。在强劲的音乐伴奏下进行锻炼,往往使锻炼者忘却疲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身体的耐力水平。长期锻炼可以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提高锻炼者的音乐素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等。健美操的音乐强劲、欢快、奔放、充满活力,经常进行练习,可以使锻炼者的心情愉快,不仅可以起到排除紧张和郁闷情绪的作用,还可以陶冶锻炼者的心灵和性情,使锻炼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和健康的发展。由于健美操一般是在集体中进行练习的,因而还可以增进友谊,增强群体意识。

经过长期的健美操锻炼后,学生的身体运动能力和吸引力都有较大改观,这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非常好的改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健美操锻炼,在固执性格、人际关系、对事物的担心程度、运动能力、身体吸引力和偏执顽固心理上也有着很好的改善,并且它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四个心理维度上也有较好的改善。由于健美操是一项群体运动,一般在集体场所进行锻炼,与一定的学生群体发生着联系,这就使大学生找到了一个满足社交需要的机会和场所。在健美操锻炼中,大学生能够在团结友爱的多向交流中克服孤独感,产生与他人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这锻炼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学会相互帮助、以诚待人,扩大与社会的接触,从而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避免不良的人际关系引起的心理不适。健美操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使学生更容易与他人相互沟通、交流感情,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更有经验,为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强有力、旋律优美的音乐中练习健美操,能使人的注意力从烦恼中转移开,得到内心的安宁,从而缓解精神压力,释放负面情绪。

学校应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的认识。在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当中,学校应加大力度,认真组织有关健美操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养成长期锻炼的良好习惯。因而大学生进行长期有规律的健美操锻炼,这样既可以增强体质,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方面起着其特殊的作用。

参考文献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范文篇3

一、身体锻炼自觉程度对身体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为了考察身体锻炼在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上是否存在差异,本人做了项“除了上体育课外是否还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调查,回答“否”的,确定为不锻炼组。回答“是”的,确定为锻炼组,对两组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水平进行考察。经过T检验表明,身体锻炼自觉程度对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有显著差异(P

二、身体锻炼量和锻炼持续时间对身体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综观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锻炼类型、锻炼强度、锻炼频率、每次锻炼的时间和锻炼持续时间是影响身体锻炼产生心理效益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学生自觉进行的身体锻炼几乎都是有氧锻炼类型。因此,对考察什么样的身体锻炼才能对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产生影响时,只以衡量锻炼强度、锻炼频率和每次锻炼的时间的身体锻炼量和锻炼的持续时间作为自变量。研究中将“除了上体育课外是否还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调查条目中,回答“是”的被试,根据以锻炼强度、锻炼频率和一次锻炼的时间来衡量身体锻炼量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所测得的得分分为3组,分值≤19分为小锻炼量组,分值在20~42分之间为中等锻炼量组,分值≥43分为大锻炼量组;将“您参加以上的课外体育锻炼已经持续多长时间了”的调查条目中,回答8周以下的为“1”组,8~12周的为“2”组。12周以上的为“3”组。对不同身体锻炼量和锻炼持续时间对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身体锻炼量的增大,“1”“2”“3”三个组的锻炼持续时间在身体自我价值感上均值越来越大;中等锻炼量和大锻炼量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增长在身体自我价值感上均值呈现“V”型的曲线,小锻炼量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增长在身体自我价值感上均值呈现倒“V”型的曲线;大锻炼量在第3组锻炼持续时间上的身体自我价值感均值是所有组别中最大的;而小锻炼量在第1组锻炼持续时间上的身体自我价值感均值是所有组别中最小的。

从身体锻炼量对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来看,身体锻炼随着身体锻炼量的增大对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就越大,其均值也就越大。而且,由小锻炼量到中等锻炼量的斜率(身体自我价值感增大幅度,下同)要明显大于由中等锻炼量到大锻炼量的斜率,这说明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一开始随着身体锻炼量的增大(由小锻炼量到中等锻炼量),它的增大幅度较快,然后随着身体锻炼量的继续增大(由中等锻炼量到大锻炼量),它的增大幅度趋于平缓。

同时,从锻炼持续时间对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来看,身体锻炼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增加对身体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也越大,其均值也就越大。而且,由锻炼持续时间1组(8周以下)到锻炼持续时间2组(8周到12周)的斜率要远远小于由锻炼持续时间2组(8周到12周)到锻炼持续时间3组(8周到12周以上)的斜率。这说明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一开始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增加(由锻炼持续时间1组到锻炼持续时间2组),它的增大幅度较慢,然后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继续增加(由锻炼持续时间2组到锻炼持续时间3组),它的增大幅度明显提高。

三、结论

1.参与身体锻炼的学生比不锻炼的学生有更高的身体自我价值感。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范文1篇4

关键词:中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高科技、高技术离不开优秀的人才的创作和发明。但是生命是一切之根,健康是一切之本。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将失去了主体。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接班人,中学生是青少年的主力军。中学生时代既是增长知识的时期,也是身体发展的重要阶段,如何做到知识学习和体质健康并进,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整理成综述,为研究学生体质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从“体质”一词的提出开始,很多著名人士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完善,不同文献中,体质的定义有所不同。

一、中学生体质的现状

将2010年至今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与以往数据结果比较显示:学生的身体形态、某些身体素质等情况有很大的改善,而耐力素质、力量素质等有所下降,近视发生率上升。

二、影响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

中学生体质问题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研究最多的是现状和影响因素等。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学学校教育理念的偏差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分数、名次、升学等一系列与考试相关的概念仍然占主导地位。中学生学习任务的繁重,占用了大量的时间,“重文轻体”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体育活动的开展,部分学校甚至出现体育课被其他科目占用的现象。运动锻炼缺乏,身心健康往往被忽视。

2.体育锻炼缺乏

相关部门也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希望能改善学生体质下降的现状。确实,通过不断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果,身体机能总体水平有所提升,但是肥胖率上升。中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压力大,容易出现懒惰,或者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以至于根本上得不到解决改善体质的最终目的。

3.学校硬件设施不足

学校针对体育锻炼的硬件措施的忽视和不足是大部分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它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的开展。中学生时代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渡过的,学校本身硬件设施的缺失和不充足的锻炼时间。锻炼身体的目标就更加不能实现了,也就不存在所谓增强体质了。

三、体质健康的改善策略

1.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健康的体魄是生命和事业的前提。没有了健康,一切将化为乌有。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各中学学校领导、老师及学生本身都要把健康第一的理念植根于心,这样才能从思想观念上改变,以便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2.改善体育场地设施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质现状,是学校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体育设施的缺乏,体质锻炼的漠视等现状急需改变!可充分利用学校的地形等,开发自身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

3.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

除了学习文化课知识之外,开展各种各样的促进健康发展的学校活动,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也是学校教育的重任之一。在抓好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之外,学校还应开设健康知识讲座、各种体育项目的兴趣小组、体育社团等,学生从不同的活动中进行健康活动的参与,学会一两项运动技能,用以健身,并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研究表明,中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身体形态、某些身体素质等情况有很大的改善,而耐力素质、力量素质等有所下降,近视发生率上升。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以上文章汇总中都有所触及。改善中学生体质的策略包括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开展各种促进健康的学校活动。

参考文献:

[1]董雷.体质的概念综述[J].运动,2012(01).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范文篇5

1.体育素质教育的要求

课堂体育是体育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外体育主要是基于素质教育和体育发展的路向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诚如上述,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视域下重新审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处理的概念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样道理,课外体育也只有在对于体育与健康教学基本属性的充分了解基础上,才能够生发出新的活力,进而在基本的操作层面上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实际上,体育与健康教学与强化锻炼理念的互动并非新鲜的尝试,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内在属性和基本操作就必然要求锻炼理念,尤其是教学资料处理技术的大量应用。在教育和案例分析中能够有效的分析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深刻认识这种错误的观念,并引导学生掌握课堂外体育锻炼的价值,在课外锻炼中改善生命环境和生命危机的相关做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现代体育运动的特点的要求

现代体育运动强度大、对抗激烈、持续时间长。基于上述特点,中职体育运动的教学往往在、技战术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时,易于经由能量消耗的加速而产生一系列的运动损伤和心理畏触感。倘若畏触是不可逆转的过度则会严重损害到中职的身心健康,缩短其运动寿命和运动积极性。中职生心理畏触是难免的,体育理念作为心理干预的重要量化路径之一,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中职生运动畏触发生,提高中职生的积极性和运动兴趣。

3.中职体育运动心理发展要求

中职体育教学理念肯定了运动及技能训练作为体育课程的主干意义,要求技能训练应该成为其他非技能训练学习项目的载体,承担起体育课程的重要学习目标及其内容。一方面,中职体育的生命价值观念有助于促进生命观和行为习惯和思想的形成,确保正确处理当代人同下代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倡导课外体育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体育教学最终目标,实现学生体育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而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学生群体。

二、中职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问题

1.课堂体育教学模式与内容过于单一

大部分的中职院校都存在着体育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学生主体选择性狭窄等困境,部分学校对待体育教学模式采取不重视的态度,教师的教学手段始终是以女生踢毽子以及男生打篮球为主,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指导优势和影响。

2.课程场地与器材资源不足

尽管按照中职体育教学基本属性,中职学校的体育设施相对而言较为健全,基本能够满足广大师生的教学需求。然而,部分体育设施和场地的不足仍然是制约中职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比如,针对男生利用的篮球场地、足球场地等设施的布置上较为全面,能够保证大多数的男生在既有的学习时间内实现自身锻炼的机会。然而,与此同时的女生和其他学生却无法实现自身锻炼的可能性,这显然与中职学校体育发展的要求和师生的需求是不相符合的。

3.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单一,时间难以保证

我们重新审视中职体育教学资料与课外体育活动处理的概念,就会发现,中职体育课程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课外体育活动也只有在对于课外学基本属性的充分了解基础上,才能够生发出新的活力。实际上,中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却相对滞后,项目类型相对单一,户外锻炼的时间上也难以保证。

三、新形势下促进中职体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1.强化健康第一”的体育运动标准

中职教师要是根据体育课程目标把知识经验体系建构起来,然后按照序列组织编排形成便于操作的经验模式。基于这些经验模式提供具有可选择性的体育学科活动程序和方式,最终实现体育素质、能力以及健康标准均能达标。尤其是,中职体育体育课程标准要在体育心理教学内容上结合学科要求和学生多样性,探索各种项目的心理教学特点,根据从事体育特点、对于身体素质影响选择,选择关系最为密切内容作为基本出发点。

2.完善体育动作训练原则,探索体育运动多元化开发

基于地域性和动态性特征决定体育课程开发多元化和多样性,中职体育教学内容考虑到了学生体育运动的限制因素,适当引导中职通过体育舞蹈、健美操、太极拳、球类运动等相关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形式。要强调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在内容设置和实施环节上强调体育实践和训练能力。具体体育课程设置中要紧密联系体育进行专业知识的规律,突出体育教育的针对性和特色效果。中职可以考虑建立健全专家委员会,制定并审查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内容和方法,不断提中职职的身体素质与体育运动技战术水平。

3.提高课堂基本策略,做好与课外活动的统合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范文

1.简述阳光体育的概念

阳光体育运动即指在远离城市污染、摒除不良习惯、改变亚健康状态的基础上,要求人们走出户外,以接触大自然为前提,享受绿色体育运动的锻炼乐趣,享受大自然的清新空气,达到强身健体,调节身心以及舒缓压力的运动宗旨。这种改革传统体育教育理念,吸引高校生走进大自然和阳光下的全新概念,足以引起社会各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在建国初期蓬勃发展。但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生健康指标却在持续下降。譬如肥胖症、情绪调整能力差、心理承受力较弱等。

针对传统应试教学不足以改变学生体质的问题,我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且于2007年开始在全国学校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简称阳光体育运动。主要内容是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和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落实高效阳光体育教学的实施策略,可以帮助高校生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2.研究高校阳光体育教学的特点

落实高校阳光体育教学质量需推行正确的阳光体育理念,在日常体育教学中融入阳光体育教学的特点,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来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的单一模式,让学生更易接受全新的体育教学设计,进一步推动阳光体育教学理念的深入和发展。

2.1主观能动性强。阳光体育教学的教学理念突出自主性的体育锻炼课程。主要目的是要高校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锻炼习惯,所以,要在大学期间为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项目,依据学生兴趣自行选择运动项目或社团。尤其,由于高校学习作息时间较为闲散,更要注重培养高校学生的时间管理与习惯养成,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引导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与主体性,让学生在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中积极参与锻炼,从运动中获取愉悦的心情。

2.2学习动机强。过去传统应试教学的枯燥无味,导致高校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在操场跑步或自由活动,这种毫无专业性的体育运动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运动的需求。所以,要培养高校学生的运动潜能和学习兴趣。阳光体育教学就是要将运动需要引导成习惯,成为每个学生的心理动力,由被动运动变为主动学习。

2.3课程内容丰富。高校阳光体育教学应该提倡各类运动项目的尝试,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课程,根据预院系现有条件,展开试点教学,不同地域、民族、体质、性别、年龄、兴趣等高校学生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体育项目,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活动,改变传统体育教学压抑学生个性的弊端,全面扩大阳光体育教学的积极影响。

3.分析现行体育教育的现状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是提高高校学生整体素质的关键。但是,由于除了体育院校,其他专业院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仍然缺乏认知,不知该如何开展教学工作,对阳光体育运动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文件的理解尚属于摸索阶段,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策略也没有具体的标准和目标。

3.1亚健康状态呈上升趋势。众所周知,体育锻炼从未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以至于高校学生的体质水平持续下降。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家长溺爱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出门有车,从来不走”的状态一直是导致高效学生肥胖的主因。据全国青少年眼睛近视率调查报告表明,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大学生更是高达83%。不良的生活习惯已经严重影响高校学生的健康生活。

对此,体育教师可组织学生家长参加活动,让家长和学生通过参与运动项目,纠正不重视体育锻炼的错误观念。

3.2传统应试教学模式。高校历年来追求升学率。受学校管理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消极影响,体育课程枯燥无味,形式单一仍然沦为反复做跑步训练等的应试课程。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课程讲授,缺乏自我思考、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主动能力,对体育课感到乏味甚至厌烦体育课,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在传统体育教学中,竞技运动是主要教学项目,体育老师只教基本的运动技能,不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无法感受到运动的乐趣,更不会因此养成锻炼习惯。

3.3阳光体育教学条件滞后。全国高校普遍存在教育资源不均的现象。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上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教师配备不足、体育场地设施、教学器材匮乏也是制约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高校体育教师比其他专业课老师的待遇低,也极大抑制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人与物两方面的欠缺,不仅无法为高校学生提供完善的体育锻炼设施,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也不能达到阳光体育教学的要求。

4.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策略

4.1树立阳光体育理念。转变现有体育教学与体育锻炼观念,建立阳光体育理念的正确认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次,要以阳光体育运动为载体,培养高校生的自我锻炼意识,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

这需要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或加强宣传工作,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氛围。为此,我国政府在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中就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高校体育应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使学生主动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目前,高校所实施的阳光体育运动,正是要培养学生自主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终身体育;大学体育改革;探讨

终身体育的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成型,而终身教育概念也随之产生。随着工业化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以及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践行终身体育理念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

一、终身体育的涵义与意义

1.终身体育的涵义

终身体育的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各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够获得相应的体育锻炼场所以及体育教育;其二,对公共教育进行保障,从而促进人一生的健康发展。终身体育不仅仅是对身体素质的锻炼,更是一种浸润到文化中,与道德、艺术、社交等方面紧密联系的社会行为活动。践行终身体育主要包括学前体育、学校体育以及社会体育三个部分,而其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就是学校体育。

2.终身体育的意义

践行终身体育理念,是人体自身发展的需要。由于生物特性的局限,人体生理机能由生长发育期发展到成熟期后,便会进入衰落期。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缓解人体生理机能衰落水平,并提高身体素质。终身体育理念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对相应的生理发展阶段有着相应的健康促进作用。其中发育期的体育锻炼以促进人体健康为主,成熟期的锻炼则注重对体力与精力的保持。而到了衰老期,锻炼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健康程度,降低患病几率,延长人体寿命。所以,体育锻炼在各个生理阶段有着相应的健康目的与作用。践行终身体育理念,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为了实现国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目标,就必须促进全民的身体健康水平。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其间利弊也有待商榷,尤其是体力活动的逐渐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逐渐增多,都严重影响国民的身体健康水平。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并提升全民身体素质,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行终身体育理念,势在必行。

二、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与所面临的问题

1.体育教学目标狭窄

大学体育教学中,由于成绩评比以及教学观念存在误区等原因,导致体育教学主要针对的对象,并不是学生整体的身体健康、身体素质水平,而是片面追求眼前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成绩,从而忽略了终身体育理念的指导作用。没有在学校体育阶段建立学生自主、终身体育锻炼的培养机制,使得终身体育理念最重要的扎根阶段被荒废。

2.体育课程安排不合理

学校、教师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以为学生有足够的自制力督促自己锻炼。而实际上有很多学生将体育活动的时间用来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任务,或者用作休息娱乐。3.体育知识教育不足体育锻炼不是盲目的运动,而是应该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对身体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锻炼。在体育课程中还需要教师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水平为其制作相应的运动方案。当前的大学体育课程,极度缺乏对体育知识的传授,从而无法使学生获取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方法。

三、终身体育视角下大学体育改革的方法

1.树立终身体育的教育目标

首先要纠正以往的错误观念,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局限在一时的教学效果,而是应该以之作为基础,使学生具备自主、自愿,科学、有效的体育运动意识、知识与方法,从而通过大学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信念。将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作为终身体育目标下的阶段性目标,同时有意识地促进体育生活化的程度,刺激并加深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合理调整体育课程课时安排

大学课程学习仍旧是以基础课与专业课为主,体育课被边缘化的程度甚至超过中学、小学,从而无法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全身心投入,降低了锻炼效果与身体素质水平。笔者建议四年制的本科院校,其体育课程最低应开设满三年。并且注重学生的兴趣,开设多种不同的课程门类。从而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选择性。同时,在课程制定时,要规划得科学合理,尽量将一些诸如游泳课、滑冰课等课程安排到下午进行。

3.重视体育知识理论教育

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地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科学的规避运动锻炼中的一些观念与误区,为终身体育理念的贯彻打下基础,需要格外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要建立体育知识考核机制,并使整个学期的体育课程中20%以上作为体育知识讲授环节,每学期期末考试时,需要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将考核成绩纳入体育课整体成绩中,从而保证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总结

本文对终身体育思想的内涵与意义做了探讨,并在终身体育思想视角下,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重视体育知识教育、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目标以及合理安排体育课程课时等方面提出问题的相应解决对策,为高校体育教育从业人员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周鹏.终身体育思想视角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1):126-128.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范文1篇8

摘要在上学期间记得学校评三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德、智、体、美、劳”这五个方面。但如今的学生往往最不注重的就是体育,因学生不注重老师也就相应不注重,尤其在大学中最为多见。大学体育改革至今仍在继续进行着,并且已经从传统的理论教学中探索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教学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自身素质发展适合自身的体育,激发学生自主锻炼的兴趣,培养爱运动的精神。

关键词大学体育改革发展趋势

一、现阶段大学体育教学概状

90后的这一代大学生基本上没有体育课这一“概念”。因为从初中开始体育课就不被重视,总是被像物理数学这些“重要”的课征用,而体育课也就理所应当的被归为“不重要”的课里。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在大学的所有必修课中必须受到相应的重视。现今的大学老师仍受传统的教学思维禁锢,只是想着如何教会学生锻炼,掌握应该掌握的技能,这样只能片面的增强学生自身的体制有一个好身体,却不能丰富学生的头脑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所以老师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除了要教学生锻炼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质之外还要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如今会有这样的现象在毕业之后,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基本为零,没有自主锻炼的习惯。从而导致进入社会里,既没有参加运动的想法,也没有能力参加运动的。所以在大学期间老师除要教会学生如何锻炼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毕业之后仍能继续坚持锻炼。

二、现阶段大学体育改革要向着适应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方向发展

随着大学体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学目标和内容上有了一些变化,教学形式上也有了一些新的突破,逐渐在适应着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的要求同时随着体育课程的不断丰富,运动器材的不断增加学生也随之越来越爱上体育课,学生越来越爱上体育课课堂气氛也就相应变得更加活跃。虽然改革有了初步起色但仍然需要继续努力。如今大学生对体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老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并且要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学生在大学时期对体育的需求应有五个分别是:对体育知识的需求、对健身的需求、对健美的需求、对娱乐的需求、对终身体育的需求。这是作为大学生必须有的五个需求。因为对于大学生来说除了要教会他们如何去锻炼身体掌握相应的技能之外还要教会他们相应的体育知识,以便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所以体育知识就需要老师在授课时讲授,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知识的需求。此外爱美是每个人的天性尤其在大学时期学生对自己的身材会更加在意,同时也会更加注重身体健康,所以上课时老师要向学生讲授如何健身和健美以便满足需求帮助学生塑造好的身材。还有学生步入大学后会面临着种种压力,通过运动是最好最有效的减压方法。大学体育如果只是单单满足这些需求往往是不够的,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即使毕业工作了也要有自主运动的意识。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自身素质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环境,即使是逆境中也会越挫越勇。

三、现阶段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随着体育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体育越来越被重视。除学校多加了体育课外,体育课也逐渐变为由单纯的跑步,增加到可以按照学生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感兴趣的运动,学生上课的兴致越来越高学生就能越来越主动的加入到运动中去并且能够意识到运动的好处。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体育课老师也就相应的越来越喜欢给学生上体育课这样既增加了老师讲课的兴致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上课的兴致。老师在上课时要充分地把体育与实际结合起来,要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并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做用,教导他们能够把体育精神带到学习和生活中去,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还要注重健身健美方法的传授,并且要和健康教育相结合为学生们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此外大学体育教学,不仅仅要满足学生在学校里的需求还应满足学生毕业之后在社会上的需求。大学体育是我们在学生时期最后一次接触体育但不意味着以后不再接触体育,这就要求老师要在大学期间向学生贯彻终身体育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精神,现今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常见,其中知识分子占多数,这就需要老师在大学的时候能够培养学生坚持终身体育的精神,让学生即使是已经离开了学校依然能够坚持运动,同时也能认识到运动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概率,可以强壮身体使人长寿。

四、总结

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改革人员的不断摸索大学体育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老师要时刻记住学生才是改革的主体。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与学生的需求相结合,通过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运动的重要性,掌握该掌握的体育技能和知识,提高学生自我运动的意识,同时还要加强传统教学和实际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自身技能,来满足学生在运动方面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为学生安排感兴趣的课程,增加选课,还要满足学生对知识、健身、健美、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健康体育相伴一生。培养终身体育的精神,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以便适应未来的社会,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育华,成强.试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人的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2004(13).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范文篇9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67-01

1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地不断提升,民众有更多的财力来提升自己子女的生活水平。理论上而言,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学生有更加充足的财力和物力进行身体锻炼;但从现实角度来看,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学生体质的整体水平不断趋于下降。除身体健康外,我们还要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很多,其中体质与其心理健康是否存在关系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2相关概念界定

2.1体质概念界定

体质,即人的身体质量,它是在先天性和后天性基础上表现出的外在身形结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等组成的具有相对综合和固定的特点。它包括了外在的身体、内在的生理、心理健康以及表现出的对环境的适应,运动能力等方面。

和其他生物不同,人在进行相关活动时,除了看得到的物质活动,还包括相应的思维、情绪、情感等抽象的心理活动,这些是难以被察觉到的;一方面,心理活动需要相关的生理活动作为基础,而心理活动也可以对生理活动的产生、发展进行一定的控制,所以说,生理和心理两种活动本身就是密不可分且相互统一和联系的。

2.2心理健康概念界定

随着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其概念的理解也更加多样化,到目前为止,相关心理健康概念的表述也越来越多,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中的心理百科全书中提到:“心理健康作为名词时是特指一种状态,主要指此时的个人在和外界相处时所获得的自我满足,能否较好的融入社会,当其作为动词时,指的是为维持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精神不安等所付出的努力,在这两点上,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有相似的概念。教育部出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为心理健康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一是心理健康主要指此时的个人在和外界相处时所获得的自我满足,能否较好的融入社会,二是指的是为维持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精神不安等所付出的努力,该标准还要求学生要养成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排解情绪和自我发泄,形成坚强的意志形态,更好的开展学习活动。

2体质健康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长时间以来国内外专家始终都在进行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研究,并且研究成果也在不断的突破。体育美国学者迪什曼从事游泳、慢跑、骑自行车、力量训练与跑步等体育活动的研究,发现这些运动能够有效治疗抑郁症,据统计可高达85%。伯格(Berger)等人的研究表明,很多体育活动像游泳、慢跑、有氧体操、健美训练、帆船、瑜伽、放松训练等运动种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节情绪。另外,中等强度(最大吸氧量的60%一75%)的体育锻炼经过规律化,每次活动持续20-60分钟也能够缓解情绪。

从刺激与反射的层面上对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进行深入的分析,心理学指出,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经过持续的反馈可转化为相互强化作用。例如:人的行为模式与自我概念形成相互强化的反馈全,也就是积极(消极)的自我概念带来积极(消极)的行为,但是积极(消极)的自我概念可通过积极(消极)的行为实现巩固。若是将心理健康转化为行为模式,则良好的身体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但是不良的体质健康肯定会引起不良的心理健康,相反不良的心理健康能够使得学生对自己的体质健康产生怀疑,也不喜欢积极的投入到强化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行为中,进一步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此类消极的相互影响作用可导致学生的健康状况出现问题,想要使得这样的状态得到有效的改善,就一定要基于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出发,利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影响学生产生正确的信念系统,继而利用合理情绪模式创建正确的行为模式,可以很大程度的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

3身体锻炼对心理产生积极影响的探索

季浏基于国外近期的资料得出关于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益的结论:强化唤醒水平、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增加社会满足感、治疗心理疾病。

蒋碧艳,祝蓓里利用《简式心境状态剖面图》中国修订版和《运动力量等级量表一》,根据上海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度研究。其结论体现出体育锻炼能够缓解抑郁、紧张、愤怒、疲劳、慌乱,提高和自尊感,运动量与心理健康可呈正比例,体育乐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运动的坚持性。

结合以上论述,尽管锻炼身体能够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探索目前也没有确定的结果可供参考,但是专家的不断探索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心理健康问题中恰当的运动锻炼具有积极作用,占重要地位。

4结语

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问题存在着潜在的关系,人类的遗传特点是心理和生理相同的物质前提,环境和教育则是构成其结构的主要因素。运动锻炼的意义体现了人们身体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许多联系,并且两者之间互相制约。心理健康状况随着体质地提高而有所提升。所以作为教育从业人员,应该指定合理的教育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以此降低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发生,这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此外,应该增加高校体育课程的时间,学校应该将学生的适宜体育锻炼提上教育议程,以体育课程为理论,提供有效的根据。

参考文献:

[1]侯乐荣,张艺宏,秦朗,居媛媛.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0,24(3):229-232.

[2]包晓明.运动营养干预对增强北京市中学生体质的效果评价[D].泰山医学院,2011.

[3]季浏.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J].天津体院学报,1994,9(3):16-21.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范文篇10

关键词通识教育中学体育教学改革

中D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

1通识教育概况

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特点,首先通识教育是一种思维方法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次它是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全面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最后它强调人性化教育,主要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通识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其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2当前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对中学生身体素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学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很好的改革,先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其指导思想仍旧与通识教育的教育观念相差甚远,其中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这些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将会直接制约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2.1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滞后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很大一批学校在体育教学中仍旧采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首先进行体育相关知识的讲解,然后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教学任务,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标准的测试,只要测试达标就可以通过考试,这种应试教育下的中学体育教育显然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同时也能很好的达到帮助学生强身健体的目的。另外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了解一定的体育知识,并不能深入的认知运动项目的相关技巧,因此难以达到最后教学效果的提高。

2.2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缺乏积极性

当前的中学生普遍不重视锻炼身体,认为这是对时间的浪费,故而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下,只要稍加运动就会感到身心乏累,久而久之更是丧失了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外体育课上的达标测试教学方式下,很多学生由于身体素质较差难以达到标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厌恶程度,长期如此循环,最终制约了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难以达到预期成效。

2.3教师的整体素质制约中学体育改革发展

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除了教学模式和学生自身积极性外,教师素质也是制约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首先中学体育教师中对通识教育的观念知之甚少,很大一批教师思想观念仍旧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这种与时代的脱节直接暴露了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中师资力量的匮乏。其次很多教师并未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尽管在运动专业知识上掌握着扎实的技能,但并不能很好的向学生进行传递,更是没有系统的教学,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学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3通识教育视野下的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对通识教育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当前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面对教学模式、学生积极性不高以及师资力量素质不足的现状,如何在通识教育视野下改革中学体育教学,本文主要给出以下几个改革策略,希望可以推进中学体育教学新的发展。

3.1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实现个性化差异教学

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新,中学教育首先要意识到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早以不能满足当前中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果断摒弃传统不相适应的成分,改变单凭测试决定学生成绩的应试教育,要不断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人文化的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众所周知,通识教育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教学方式创新上可以采用个性化的差异教学模式,由于学生身体机能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收集学生信息,开设不同项目的体育课程,让学生自由进行课程的选择,发扬自己的个性,锻炼自己的身体。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不同开设不同程度的同一项目的课程,保证不同状况的学生都可以尽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进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成效。

3.2规范设置教学课程,不断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意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体育课程在设置上要向学生着重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在通识教育的视野下,中学课程设置上要不断增进人文教育,挖掘体育运动的文化性和娱乐性,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让身心得以锻炼。在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上,教师要着重利用课程进行引导,例如马拉松课程,奥林匹克课程等,在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还可以感受竞争、拼搏等体育精神,实现通识教育的意义,最终达到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3.3深入通识教育观念普及,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整体质量

教师作为中学体育教育的坚实力量,在改革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学校从根本上要保证教师的综合素质符合改革的需要。首先要向教师普及通识教育的观念,可以通过专业的培训有针对性的更新教师落后思想,使其能够与时俱进的投身于中学体育改革中去。其次教师要能够有效地选择教学方式向学生传递体育信息,以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总之要将通识教育的思想作为教学的基本理论,用该思想指导实践,不断推进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这样每一名同学都可以拥有强健的体魄,共同迎接美好的明天。

4小结

综上所述,在通识教育视野下改革中学体育教学,就必须时刻强调人性化教育,要以学生作为出发点,不断创新中学体育教学模式,实施差异化的个性教学,逐步规范教学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另外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通识教育观念贯穿教学改革的始终。总而言之,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要紧跟社会发展潮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素质教学,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范文篇11

1.实施体能恢复训练的必要

作为体育教师,在开学的最初阶段,除了协助班主任及课任教师进行有目的的心理辅导及训练外,要立足本职工作,用2周左右的时间进行体能恢复单元教学,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体能训练,让构成学生体能体系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环境适应能力等得到恢复,使之达到学期期中的正常水平。

1.1学生体能

体能:是人们在生活、工作、体育运动和适应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综合能力[1]。

学生体能:是在小学、中学、大学直至研究生成长期间,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适应自然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综合能力[2]。

学生体能是学校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的具体体现,由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运动)素质、心理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构成的(如图1)[3];是学生适应学习与生活的身体机能能力、体育运动(活动)能力、抵抗疾病和其他自然环境变化的身体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客观反应[4];是可以通过学校体育教学、课余体育锻炼、社会体育和运动训练来获得。

1.2学生体能锻炼与学校体育

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还特别强调了体能的评价,强调“体能”评价要注意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衔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健康状况。“学生体能锻炼”也正是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心理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入手,旨在全面提高和发展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对于学校体育的对象而言,不管是基于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还是基于娱乐身心、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抑或是基于学校竞技体育提高竞技水平的目的,体能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应该引起学校体育管理、教学人员以及广大学生的重视。学生体能锻炼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

体育教学是实施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凡是有关体育知识、理论、方法和具体的锻炼活动都必须通过体育课教学这种显性的教育形式得以实施。但是,鉴于体育活动对人体作用的特点,学生体能须经过系统的、坚持不懈的锻炼方能产生明显的作用。所以,学生体能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以学校体育课教学为核心,以校内外体育活动和校外活动为空间的系统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时把握好学校体育教学在学生体能发展中的积极作用[5]。

1.3从“开学综合症”分析实施体能恢复训练的必要

新学期伊始,同学们纷纷返校,投入到新学期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但大多数人,还沉静在那种无忧无虑、节奏缓慢甚至萎靡、懒散的假期生活里,于是便出现了开学后学生们不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迟到现象多,精力不集中,上课发困,害怕进学校,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能按时就餐和就寝等。这种出现在假期结束之后开学之始,中小学生所表现出的一种明显的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病态表现,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开学综合症”,又叫“开学恐惧症”。即使是在学生喜欢的体育课及锻炼中表现也不佳,在开学初的出操、国旗下讲话以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在炎热的夏季里),往往会有一些学生面色苍白,部分学生甚至会出现呕吐、晕厥现象。

从体能概念上分析“开学综合症”应该是指开学初学生们在生活、学习、体育锻炼和适应自然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还没有达到正常的水平,即还没有达到学期期中的能力或水平。因而还不足以应付“新”的校园正常学习与生活。因此,在开学初实施体能恢复单元教学,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通过体能恢复单元的教学使得同学们的体能状况得到恢复或提高。

2.体能恢复训练可行性操作的理论基础

体能是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获得的,具有先天性和后天可塑性特征,遗传因素为后天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后天的训练是体能获得的积极动因。也就是说,体能可以是通过遗传得来,即使没有任何训练,一个人也可以表现出一定的体能水平,但这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体能状态,要想充分挖掘其潜力就需积极的后天训练。此外,体能在具有稳定性的同时存在着可变性(也可称之为可逆性),已获得的体能增长在缺少训练刺激或停止后天训练的情况下是可以消退的,且消退的速度往往与获得的速度成正比。这就对体能训练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体能训练必须常年坚持不懈才能够保持或者提高[6]。

从以上体能的特征可以看出:1.学生体能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来发展,即通过学校体育教学、课余体育锻炼、社会体育和运动训练等提高;2.体能训练必须保持经常性和持续性,否则在缺少训练或停止的情况下会产生消退现象。因而,开学初的体育教学、课余体育锻炼等都必须以体能恢复为主。作为体育教师的开学初工作,除了配合班主任及课任老师的辅导或训练之外,主要任务是:组织并引导学生通过体育课、活动课及课余体育的形式进行有目的或针对性的训练,用最有效的方式将同学们体能水平明显提高,从而来促使学生们快速恢复到正常的体能水平。

参考文献:

[1][2][3][4][5]刘建国,崔雪冬,赵其林.学生体能锻炼

教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6]陈月亮,王旋,赵玉华.体能概念研究综述[J].体育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范文篇12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教学对策

在高校各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理论教学成分大于实践操作教学成分,其中唯一例外的就是体育课程。体育课程所采取的形式通常为课外教学模式,进行课外锻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理论教学的进展课时偏少,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容易出现意外以及学生对于各种锻炼的实际作用以及正确动作的掌握极少,学生对于各种锻炼的进展时间没有确实的把握,其导致的问题就是锻炼的作用无效化,进而导致学生由于长期无法得到身体方面的提升或者提升缓慢而产生体育课没有锻炼作用的错误认识。由此可见,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对于体育课的整体教学而言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其有发展研究的价值。

1、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

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材内容基本一致,其的特点就是几乎涵盖所有基本运动的基本动作教学、技术要点以及比赛规则等,其的内容还包括体育的基本要点的阐释、体育锻炼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不得当的锻炼方式会造成的后果等,其对于体育方面的知识描述的较为全面有学习的价值以及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参考书籍,是学生进行锻炼的指导书籍,其能够确保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及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进行高校体育锻炼的基本作用就是使得体育教学的方式以及体育教学的方向科学化以及全面化,使得学生能够自由的进行锻炼,在此过程中逐渐提高自我的体格,逐渐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进展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的内容过多以及理论知识涉及的方向过多导致教师在有限的理论教学时段中无法进行科学的取舍以及无法进行内容轻重的设计,导致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作用无法体现,导致各高校对于其的重视程度降低。而合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进行其理论教学中现存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探究,进而得出相应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改进措施对策。

2、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

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以及问题的确定需要通过对各高校的实际体育理论教学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同一问题以及影响体育理论教学发展的最主要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确定和归纳,进而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究,搜寻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因素,为其的教学改进以及教学发展提供动力和基础。根据实际的例子分析得出其存在的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就是高校对于体育理论教学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师对于体育理论的认识不合理,教材内容的选择不科学,教学形式方法的使用较为单一固定,没有较为系统正式的考核方式以及学生对于体育理论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等。

2.1、学校的安排问题

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导致其无法进展顺利以及发展缓慢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学校的安排问题,包括对于理论教学的时间上的安排、考核上的安排以及比例占据的安排。具体的体现就是普通高校对于体育理论的教学时间的安排通常安排在期末阶段,进行2-3节课进行所有知识的概述教学,导致的问题就是学生对于理论的知识连一个基本的概念都没有形成,使得理论教学的发展进一步受到阻碍;理论考核一般采取的就是固定题目的考察,其考核的形式一般选取开卷形式,导致其考核的意义完全失去;理论教学以及理论考核在体育教学中只占据很少的一部分,几乎能够忽略不计。这些问题导致的后果就是理论教学的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体育锻炼的效果无法体现以及体育教学的发展也相应的受到限制。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各高校对于高中体育理论的重视程度以及认识不足。

2.2、教师的教学问题

教师在体育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由于其本身对体育理论的学习以及内容的了解不足,导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法进行科学全面的传授,加之其认为体育理论教学的作用犹如鸡肋,没有教学的必要。其进一步导致的就是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没有投入相应的精力,导致教学的设计缺乏,教学的方式以及教学的模式较为单一传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甚至于不应用相应的多媒体设备以及不进行课件的准备,导致课堂的教学极为随意。其导致的问题就是学生课堂教学的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甚至于出现各种概念上的错误。

2.3、学生的学习问题

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以及教学态度随意,导致学生对于体育理论教学的内容兴趣大大降低,甚至于对于教师的上课模式反感,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体育概念就是其只属于课外教学,体育活动是其教学过程中的全部,认为体育理论教学只是浪费时间的一种体现,其导致的现象就是学生对于体育理论教学出现排斥意识。导致体育理论教学无法继续进展,导致其的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降低。

3、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对策

3.1、改变教师的观念

高校体育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教师对于体育理论的作用认识,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是传授该知识的主体对象,其对于体育理论知识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变其的概念的主要方式就是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以及相应的例子说明,主要就是由于体育理论知识的储备量不足导致的受伤现象以及无法及时对受伤的情况进行处理导致问题的进一步的严重化,进而使得教师对于体育理论的认识以及作用具体化,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此重视起来,而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设计以及投入精力,使得教师的方式以及模式得到确实的改变。

学校对于体育理论教学的认识能够直接影响体育理论知识的发展,因此,对此进行改进和研究是极为必要的。其主要采取对策就是进行宣传,使得学校对于体育理论教学的安排进一步发展,其宣传的主要作用就是体育理论教学的进展能够直接影响体育的教学成效。学校在真正重视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使得体育理论的教学进展快速化。

3.3、改善先进的体育理论教学构造

体育理论教学的构造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单一固定,导致其的作用以及教学进展无法得到发展。其的具体改进措施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的锻炼教学有机的结合,使得其的教学结构合理化,使得两者之间产生相互作用互相促进的效果,进而使得体育理论教学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其主要采取的具体对策就是在体育课外教学过程中首先进行基本热身运动,在进行此节课锻炼的项目的基本说明以及注意事项的说明,进行具体动作的标准化讲解,进而使得学生在实际的锻炼过程将此进行实际的运用,使得锻炼的成效显著,并且使得其对于该运动的认识深刻化。

4、结束语

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研究价值在于其能够减少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以及合理发展体育教学,进一步培养多能型人才。

作者:崔永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吴明智,曾吉,李智伟等.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5).

[2]郭建鹏,哈宏军.浅析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安康师专学报,2006,18(5).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课外书阅读方法指导范例(3篇)

    - 阅0

    课外书阅读方法指导范文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引领《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要求注意积累语.....

    智慧课堂的应用范例(12篇)

    - 阅0

    智慧课堂的应用范文篇1关键词:教学智慧;智慧教学赫尔巴特曾说过:“关于你究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者,还是拙劣的教师,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是否发展了一种机智感呢”?其实细细分析,这.....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