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观问题分析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大学生消费观问题分析范文篇1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求职;形象消费

一、引言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难是各高校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女大学生。因此,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女大学生为了提高求职的成功率,越来越重视自身形象方面的消费,就业求职形象消费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界定的形象消费指在校女大学生从寻找工作开始到寻找过程基本结束这一特定时间段内,为实现就业而支付的自身形象费用的总和,包括服装、护肤品、化妆品、手提包、配饰、形象设计费用等。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以温州市大学城五所高校2015届毕业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其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形象消费的一般状况,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5份,其中有效问卷385份,有效回收率为96.25%,符合统计学要求。

2.文献梳理法:通过搜集相关期刊、硕博论文及著作等,对本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归纳。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形象消费内容十分丰富,但消费结构比较单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女大学生的形象消费涉及服装类、护肤类、化妆类、饰品类、形象设计类等多种类型,消费内容十分丰富。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服装和饰品消费占所有形象消费的82.5%,护肤、化妆、形象设计和保健品消费所占比例较小。综上所述,女大学生形象消费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对形象的重视程度和要求逐渐升高。

2.形象消费来源呈多样化趋势

女大学生是没有稳定经济收入的特殊消费群体,其消费能力受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的消费来源呈多样化趋势。53.6%的女大学生的消费成本来源于家庭支持;20.1%的女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依靠学校奖、助学金;16.8%的女大学生依靠打工等勤工助学的方式获得经济来源;9.5%的女大学生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消费成本。总的来说,女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的形象消费来源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父母支持占主要方式。

3.形象消费选择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朋辈影响最大

通过调查,笔者还发现女大学生的形象消费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23.6%的女大学生的消费选择受媒体因素的影响;20.5%的女大学生受品牌因素的影响;45.8%的女大学生消费选择受同学、朋友等同辈群体的影响;7.4%的女大学生受偶像明星;2.7%的女大学生的消费选择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综上,女大学生的形象消费选择受接触和交往最多的同辈群体影响最大。

四、对策与建议

女大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的形象消费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也存在过度追求外部形象的问题,在消费上存在冲动和不理性。那么,如何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1.从学校层面来看

学校应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消费观。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引导学生确立理性的消费观,例如,开设消费观引导、消费心理等特色课程;其次,高校应引导女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理念,例如,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创业教育等,从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后,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开展优秀女大学生就业求职经验分享,言传身教。

2.从女大学生自身来看

部分女大学生对于就业认识模糊、准备不充足,也没有认识到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过多依赖外部形象的装扮。从女大学生个人层面出发,首先,女大学生需要建立自信、追求自主、展现个性。在毕业求职过程中不仅要努力改善外部形象,而且更要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提高自我价值。第二,女大学生需要在校期间认真学习,完成学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就业单位最看重的特质。

3.从政府层面来看

政府应该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努力创设就业岗位,调整就业政策,减轻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尤其女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史永江,张静芳等.天津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9):288-291.

[2]邱泽媛.女大学生形象消费与自我观研究--基于H大学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6.

[3]姜健.从经济学角度浅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5(10):226.

大学生消费观问题分析范文篇2

【关键词】陕西省青少年体育观念体育消费情况

基金资助: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科研计划项目(13Jk0545);陕西省2014-2015年度基础教育重大招标课题(ZDKT1409);陕西科技大学2015教改项目(4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大量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接受并沉迷于虚拟网络世界,运动机会不断减少,体质状况不断下降。青少年体质状况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影响巨大,国内外各个国家均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高度关注,2012年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体质不强,谈何栋梁?”因此,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理论和实践有着深远的研究意义[1]-[3]。

青少年体育观念与体育消费情况是健康生活方式和体质健康水平研究的基础,也是分析青少年体质情况的重要资料[4]-[7]。据此,本文选取陕西省不同地区的10所高中和5所大学,共15所学校的2500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对陕西省青少年体育观念与体育消费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探讨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性别的青少年体育观念与体育消费情况的异同,为研究陕西乃至全国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和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生动案例。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陕西省不同地区的10所高中和5所大学,共15所学校的2500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318人,占52.72%,女生1182人,占47.28%;城区学生1853人,占74.12%;县区学生647人,占25.88%;高中学生1726人,占69.04%;大学生774人,占30.96%。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和专家调查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文献进行归类、分析和总结。并通过专家调查等方法确定了调查内容,制定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2)问卷调查法。采用课题组编制的《陕西省青少年体育观念与体育消费现状调查问卷》。陕西科技大学部分师生为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试。测试前对主试进行统一培训。问卷调查利用统一时间进行集体测试,完成后现场收回问卷。

(3)访谈和座谈。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陕西省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学校健康环境、家庭因素、社区和相关社会组织活动情况,课题组对问卷调查的各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学校体育与健康工作主管领导、体育、健康教育课教师等进行了座谈和访谈;对学校所在社区卫生医院、街道各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等相关组织进行实地考察,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和座谈。

(4)数理统计分析法。采用Excel2003和SPSS17.0对数据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体育喜欢程度的调查结果

对体育喜欢程度的调查表明:不同学段的男生喜欢体育课的占85.97%,不同学段的女生喜欢体育课的占70.22%,城区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占83.64%,县区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占63.83%,高中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占79.15%,大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占77.13%。调查的结果表明不同学段的男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显著高于女生;城区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高于县区学生;高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高于大学生。

2.对体育重要性认识的调查结果

调查表明:不同学段的男生认为体育重要的占88.31%,不同学段的女生认为体育重要的占79.95%,城区学生认为体育重要的占92.6%,县区学生认为体育重要的占60.74%,高中学生认为体育重要的占82.15%,大学生认为体育重要的占89.28%(表1)。调查的结果表明不同学段的男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女生;城区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县区学生;大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高于高中学生。

3.体育消费观念的调查结果

对体育消费观念的调查表明:不同学段的男生认为体育消费值得的占65.7%,不同学段的女生认为体育消费值得的占53.55%,城区学生认为体育消费值得的占62.49%,县区学生认为体育消费值得的占52.7%,高中学生认为体育消费值得的占50.24%,大学生认为体育消费值得的占81.66%。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学段的男生比女生更愿意在体育方面消费,城区学生比县区学生更愿意在体育方面消费,大学生比高中学生更愿意在体育方面消费。

4.体育消费内容的调查结果

对半年内体育消费内容调查表明:女生的体育消费在“购买体育服装”“培训费用”方面的百分比高于男生,男生的体育消费在“体育器材”“报刊”“比赛门票”“场馆费用”和“体育”方面的百分比高于女生,城区学生的体育消费在“体育器材”“比赛门票”“培训费用”“场馆费用”和“体育”方面的百分比高于县区学生,县区学生的体育消费在“没有”“报刊”方面的百分比高于城区学生,高中学生的体育消费在“没有”方面显著高于大学生,其他方面显著低于大学生(表2)。

建议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与发达地区相比,陕西省青少年的体育消费观念相对落后,特别是县区的高中学生。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应该重视青少年的体育观念与体育消费现状,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2.大中学校应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倡导学生尤其是高中毕业班级的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3.建议体育教师改进教育方法,注重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多开展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课程内容。4.增大公共体育设施尤其是偏远地区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

参考文献:

[1]刘根生:《体质不强还谈何“栋梁”》,《宁波日报》2014年5月28日。

[2]刘飞:《青少年校外体育健身活动保障初探》,《现代企业教育》2014年第22期,第332页。

[3]陶怡锋:《青海省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初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78-80页。

[4]马锦梦:《湖北省中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学位论文,武汉体育学院,2014。

[5]李凌:《制约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青少年功利主义体育观》,《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第36期,第94-95页。

[6]陈久玉:《西安市中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学位论文,西安体育学院,2012。

[7]张绍礼、宋学岷、门传胜、陈秀琴、马立志:《辽宁省青少年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行为成因分析》,《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106-110页。

大学生消费观问题分析范文篇3

【关键词】消费潜力;消费需求;消费能力;卷烟消费市场

在西方现代消费理论中,较有影响的是1936年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1939年杜森贝利提出的相对收入假说、1954年莫利迪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1957年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收入假说等。我国学者对消费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始于70年代末,从探讨生产的目的是消费开始,研讨了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及转轨经济中的消费问题,近年来又对启动消费、扩大内需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这些研究,多是以上述理论为依据和基础而进行的新探索和实证研究。[1]本文先后选取了15篇文献,探讨了对消费潜力、消费需求、消费能力的基本理解,并深入探讨了当前对消费潜力进行研究的主要范畴,进一步以卷烟消费市场为例,探讨了当前对卷烟消费市场潜力进行研究的现状。

一、对消费潜力、需求及能力的基本理解

消费潜力可通俗的理解为:人们究竟需要多少?需要的范围究竟有多大?即从潜在的需要和现有的需求之间的差距来研究消费潜力的大小。“需要”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马克思认为需要是指人类为满足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提出的一种愿望或意愿。而《科林斯经济学辞典》对“需求”的解释是:由购买货币支撑的对某种产品的需求、需要或愿望。由此可见,需要强调“要”,是行为学意义的名词,而需求强调“求”,是经济学意义的名词。一般地,只有当需要转化为市场需求之后才产生消费,即消费与需求发生直接关联,而消费潜力与需要发生直接关联。消费潜力的开发也就是将需要转化为需求的过程,消费需求与货币收入有关,没有收入决不会有需求,但不是所有的收入都能转化为需求,还必须要有消费意愿。按照边际消费学说,低收入群体的需要已经全部转化为需求,中高收入群体的需要有一部分没有转化为需求[2]。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呈不断减弱态势。目前我国最终消费率过低并长期呈下降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居民消费持续走低造成的,据此可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整体消费能力偏低。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既定时期内只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而且收入水平上升或下降,只是构成了需求增加或减少的上限,其对需求总量的实际影响,则是由消费倾向决定的。因此,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是衡量居民消费能力的重要指标,其中,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决定其消费能力的强弱,而对消费需求进行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则是消费倾向。所谓消费倾向,即居民收入用于消费支出的比例。西方经济学认为,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高收入者具有较高的平均消费倾向,低收入者平均消费倾向也较低。而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长,会出现一个居民消费倾向递减的趋势。[3]

二、当前对消费潜力进行研究的主要范畴

归纳相关文献,目前国内学者对消费潜力进行研究的主要范畴大致包括三类。一从宏观层面分析预测居民消费潜力,特别是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进行分析;二从微观层面对消费潜力进行论述;三从应用层面实证测度与评价消费潜力。预测我国消费潜力是当前研究消费问题的焦点之一,许多研究都是基于当前消费现状的统计数据在宏观层面上进行分析预测。余芳东(2010)收集了近20年12个国家和地区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研究了我国居民消费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研究了限制居民消费的各种因素,提出了扩大居民消费的基本途径。[4]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既包括扩大城市消费需求,也包括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近年来研究农村消费潜力的文献比较多,刘乐山等(2010)归纳了部分学者对农村消费需求潜力的基本估计,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析了农村消费需求潜力向现实消费需求转化的主要障碍及相应对策。[5]

从微观层面对消费潜力进行论述属于较为创新的研究范畴。黄娟(2011)从人性需要的微观视觉来研究消费需求的满足,提出人性需要内涵本身决定着消费潜力的大小。[6]进而从人性需要的内涵与本质来研究消费潜力。此外,对消费潜力进行实证测度与评价已逐渐成为主要研究范畴之一。常用的对指标体系进行测度与评价的方法主要是定量分析方法,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而常用于对消费潜力进行评价的方法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例如,郑直(2007)对中国城市寿险消费潜力评价,选取了城市第二和第三产业GDP,人口自然增长率等9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80个主要城市寿险消费潜力进行了科学评价。[7]由亚男等(2010)对新疆旅游产品市场需求潜力评价,以问卷调查为基础方法,采用相关分析和交叉分析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新疆旅游产品市场需求潜力进行了评价。[8]

三、当前对卷烟消费市场潜力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对卷烟消费市场潜力进行研究的文献不多,尤其是定量研究的文献较为少见。大部分学者都是从分析影响卷烟消费的因素着手,运用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卷烟消费市场进行需求预测,也有少部分学者从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入手,尝试运用较为先进的数据挖掘方法对卷烟消费市场潜力进行研究,但研究成果均略显粗浅。

对卷烟消费市场进行需求预测研究的文献大致有:白远良等(2007)对比分析了我国宏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与卷烟消费的关联性,通过修正对数-线性需求模型,构建了我国卷烟需求的基础模型,继而运用1997~2002年我国烟草行业和相关的宏观经济数据,对我国卷烟需求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卷烟需求增长的潜力市场在中西部和农村,当前卷烟需求增长是市场经济作用的客观结果。[9-10]周冀衡等(2009)在对我国2001~2006年间烟草税收、价格和消费需求变化趋势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影响我国烟草消费需求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上世纪我国出现的两次人口出生高峰当前正处于吸烟高发年龄段,人口高峰所形成的叠加效应是造成当前烟草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另外,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民经济收入、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及贫困人口的大幅度减少也是影响我国烟草消费需求变化的重要因素。[11]汤柱国(2010)采用我国30个省、市卷烟销售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截面数据,运用回归模型,分析了吸烟危害性教育、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卷烟平均消费倾向和卷烟价格对卷烟需求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卷烟需求与消费者受教育水平正相关,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卷烟平均消费倾向和卷烟价格对卷烟需求有显著影响。[12]

对卷烟消费市场潜力进行研究的文献大致有:李阳等(2009)基于行为经济学和博弈论的相关理论,运用四方参与模型,分析入世前后烟草品牌集中战略对卷烟消费影响,认为对卷烟市场真正起决定影响力的因素是卷烟消费者,必须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实施烟草品牌集中战略,未来对卷烟消费者消费习惯和偏好的分析将会直接影响到品牌集中政策实施的效果。[13]刘向峰等(2010)从把握卷烟消费市场真实需求出发,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行分析,在选定区域内通过多种数据采集方式获取消费者的基本特征、购烟习惯等各种消费者数据,建立消费者数据库系统。继而获取顾客轮廓描述、偏差分析以及消费趋势分析等数据,分析和研究市场发展趋势以及预测消费行为。[14]何建龙等(2010)采用在全国八省市开展的“云南高端卷烟品牌消费调查研究”市场调查数据,将影响高端卷烟购买行为的因素分为:参照群体、地方文化、社会文化、企业形象、营销、产品等因素。并运用消费者行为学理论从购买地点、购买频率、购买量、支出和用途等方面分析了高端卷烟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营销策略。[15]

长期以来,烤烟与卷烟一直是我国西部多省的传统支柱产业和支柱税源,在西部各省经济建设和财源结构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一方面需要维护烟草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要逐渐降低烟草消费,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达到2022年“健康中国”提出的目标,如何解决其中蕴涵的深层次矛盾,是我国政府、人民以及烟草行业未来需要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我国西部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尚处于经济发展的积累阶段,因而暂时无法规避吸烟所带来的种种风险。本述评有助于深入思考上述问题,并对后续一般商品消费潜力、卷烟消费市场潜力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光荣,张海应等.西北地区农民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分析[J].甘肃金融,2009(8)29-31.

[2]黄娟.论中国消费潜力的质与量[J].经济问题探索,2011(3)33-39.

[3]王智.对我国居民消费现状与消费潜力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1)12-16.

[4]余芳东.扩大我国居民消费潜力的国际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10(6)29-32.

[5]刘乐山,雷丁.论农村消费需求潜力向现实消费需求的转化[J].新疆财经,2010(2)22-24.

[6]黄娟.从人性需要内涵的演化论消费潜力[J].财经问题研究,2011(3)14-20.

[7]郑直.中国城市寿险消费潜力评价[J].东北财经大学,2007硕士学位论文:1-31.

[8]由亚男,刘红阳.新疆旅游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分析[J].新疆财经,2010(2)39-43.

[9]白远良,吴应禄,呈晓苏.中国卷烟需求分析―需求现状及模型构建[J].中国烟草学报.2007(6)6-10.

[10]白远良,吴应禄,呈晓苏.中国卷烟需求分析―卷烟需求模型实证分析与结论[J].中国烟草学报,2007(8)55-59.

[11]周冀衡,张一扬,赵百东等.近期影响我国卷烟消费需求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分析[J].作物研究,2009(23)182-187.

[12]汤柱国.影响中国卷烟需求的因素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213-215.

[13]李阳,王振伟.中国烟草品牌集中战略对微观消费决策的影响[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2)45-61.

大学生消费观问题分析范文篇4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本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以期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结果表明,大学生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游玩费、通信费、恋爱费逐渐增长,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理财和储蓄观念仍十分淡薄。因此,应形成更好的消费氛围,指导大学生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注重精神消费,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所以,正视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刻不容缓!

本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以期挖掘潜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笔者对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汕头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等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性匿名问卷调查和访谈。接受调查共320人,平均年龄20.8岁,平均年级为2.1年级。

2.方法:一是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消费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发145份,有效问卷138份;二是网络问卷调查,通过qq、email、留言板等方式让各大高校的部分学生网上答卷。填写网上调查问卷的人数110人,问卷做到了随机发放;三是一对一谈话或座谈会等形式获取信息,进一步了解被调查者的消费心理和价值取向。访谈的方式随机选择了愿意接受访问的65人.三种形式形成互补,相互促进,使我们的研究更具客观性。

3.资料处理:全部原始数据采用exelxx进行分析和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这一幅度,少于350元或多于12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备案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35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相当大。

2.饮食方面开销大。无论是否贫困生,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还兴起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3.通讯网络费用过高。被调查人群中,对手机的拥有率为92%,其中70%的贫困生也拥有手机。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集中在50元~100元,贫困生的手机费用一般能控制在50元以下。也有14%的同学每月的手机费用高达150元以上。

4.游玩费、恋爱费逐渐增长。随着旅游的概念进入现代消费,大学生也逐渐有了这方面的花费。据了解,大学生平均一年内会出游两次,跟集体出游或是与三两好友同游。另外,调查中占30%的大学生在谈恋爱,他们每月用于恋爱的费用都是200元~350元之高。这是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一种不甚合理的消费。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

大学生消费观问题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消费;消费观;安全意识

本文通过在西安高校中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随机抽出10所大学搜集200份关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问卷,采取5%的比例进行分层抽样。本次问卷回收率为98.5%,有效问卷197份,无效问卷3份。通过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大学生网络消费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找出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的主要因素。

一、网络消费环境存在的问题

1.消费环境仍不完善

对于网络消费的产品质量来说,最重要的是实物与描述存在明显的差异。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也是这种虚假信息泛滥的主要原因,97%认为网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在于产品质量,94.4%认为不能试用试穿。其次售后服务也是网络消费的问题之一。

2.网络消费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41.6%的大学生在遇到网络消费被骗时选择不予置理,这表明虽然大学生在网络购物后与商家产生过的纠纷,但大多数人都选择迁就商户,因为考虑到退换货的运费要由买方承担或者操作流程麻烦等因素。另外网上隐藏的“霸王条款”,等消费者退换货时商家就以此来解释,所以大部分学生只能自认倒霉,而这却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霸王条款”的发展壮大,成为网络消费潜在的威胁。而对于安全意识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则保持“有必要加强”的观点态度。还有10.2%的学生认为加强网络消费安全意识是没有必要的。所以需要学校应当关注学生网络消费情况,防止因网络消费造成经济紧张而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实证分析

1.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频数统计

根据问卷数据,男女比例分别为47.7%和52.3%,说明受调查男女人数差别不大。所调查的197位大学生中仅有3.05%的学生没有网上消费的经历,说明大学生作为科技潮流的先锋军,在网络消费上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小觑的。但大学生本身的消费观念还没有成熟,经受不住网络营销的吸引,容易造成生活费用透支,引起思想波动。所以关注和引导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是学生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2.网络营销手段的统计分析

在调查中有67.51%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会被超高的折扣所打动,而大学生自身没有较高的判断能力和自制力,致使容易过度消费。同等条件下免费送货也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原因,27.41%的大学生认为免费送货更能引起他们消费的欲望。然而仅有2.03%认为更加完善的售后服务会更加吸引他们,这说明大部分学生不注重售后服务,导致网络商家利用超低的成本来换取更高的利润,而不担心售后服务,从而造成大学生因网络消费受损而影响在校生活。

3.大学生网络消费与生活费消费比例相关性分析

大学生冲动购买的现象较多,消费欲望十分强,而且群体性攀比行为也比较普遍,有高达72%的学生没有做出合理的消费安排,导致超出消费预算甚至超出支付能力的消费情况发生,使大学生陷入难以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的困境当中。对于大学生网络消费所花费的金额占生活费的比例和单次消费建立相关模型T检验,相关系数为0.769,在0.01水平(双侧)下显著相关。表明单次消费与消费比例两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说明大学生网络消费占生活费的比例会影响他单次消费的金额大小。这意味着如果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日常消费和网络消费做出合理的规划,就可以控制其单次消费的金额数量,从而达到控制预算的目的。

4.生活费与网络消费的回归分析

建立以生活费为因变量y,消费比例为自变量x的线性回归模型,设y=a+bx,a为常数项,b为待定系数。运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在95%置信区间下T检验系数小于0.05,则认为数据显著有效,表明自变量消费比例可以有效预测因变量生活费的变异。则根据系数表可以推出回归方程y=974.486+2190.582x。表明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比例,生活费需支出2190.582个单位。

三、树立大学生网络消费观的建议与对策

1.关注学生消费习惯

调查问卷中有72.3%的大学生没有为自己的消费做出过安排规划,网络消费正成为许多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生活消费以及网络消费观念方面还不成熟,需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消费行为,防止学生因经济问题而产生思想的波动,影响正常的校园生活。

2.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

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网络消费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增强大学生在网络平台消费中的安全意识以及维权意识。加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设立专项部门或老师专门关注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现状及其动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省,并且制定合理健康的网络消费规划安排。

3.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加大对网络诈骗等行为的监督和惩治力度,切实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在校大学生。要建立以网民为中心,网站、政府互相配合,三位一体建设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和监督体系,还可以微博、微信、贴吧等宣传交流让网络骗子无从遁形,让大学生网络消费健康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喻晓.网络广告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

大学生消费观问题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消费观

一、提出原因

现在高中学生生活在信息通讯、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时代,他们的视野可能比长辈们还要广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有放松的现象:独生子女比较多,改善生活、穿戴好点不足为怪,给学生数额不等的零花钱也是正常的事情。虽目前他们还属于无收入阶层,但却已经在部分地区成为消费领域的强势群体。由于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以及社会经验的转型期,有的学生能正确利用好手上的钱,但是有的人却出现盲目消费的现象。同时高一政治必修模块Ⅰ《经济生活》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所以正确引导中学生消费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学生消费状况,揭露这一现象,警示有这种行为的人,并建议正确的消费途径,希望能通过本文的调查与分析,为高中学生们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建议与帮助。

二、提出意义

健康、合理、文明的生活消费,既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又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新的社会需求的改造,以及新的市场的开拓,所以高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更要正确认识当前高中学生在消费中所存在的问题。使学生们认识金钱,懂得金钱的来之不易,正确认识金钱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性地思考我们当今的青少年应树立什么样的金钱观,要学会勤俭节约。通过对2010级高中学生的消费行为调查,了解他们消费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并通过调查倡导同学们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三、理论依据

高一政治必修模块Ⅰ《经济生活》中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强调了对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的三种分类,从众消费心理、求异消费心理、攀比消费心理及求实消费心理的基本特征;知道如何评价从众消费心理、求异消费心理、攀比消费心理及求实消费心理。理解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原则等相关内容的学习。其能力目标要求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提高正确评价和对待各种消费行为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去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提高科学理财的意识和能力。了解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对待消费,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落实环境保护行动。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家庭消费水平迅速提高的感受,结合我国恩格尔系数走势的分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根据高中必修一教材的相关内容先确定课题的研究方法及步骤,制定活动计划,并合理地分工,做好准备工作。根据我校高一年级学生消费状况,讨论并制定了《石河子总场一中高一年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表》。

调查阶段:去高一各班分发调查表,并做回收。

统计阶段:对回收上来的调查表,进行人工统计。

讲座阶段:对2012级高中学生开展一次有关消费的讲座。

撰写报告:对统计的数据作认真彻底分析,参考查询到的资料,确定报告格式、分析对象,撰写成文。

五、研究方法

本次小课题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设计注意科学性,遵守题目制定的准则——越简单越好,使题目简明扼要,层次分明,为确保信度,问卷采用集中填写当场收交的方法,问卷上不写姓名,问卷结果不会对各位同学产生任何不利影响,请同学们如实回答。在对回收上来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开展一次有关高中学生消费的讲座。

六、调查结果

从调查的数据中进行整理,之后从整理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分析的成果就是如今高中学生大致的消费心理、消费倾向、影响因素等,还有高中学生对某些消费心理的看法。以及总结出现代高中学生消费大致应注意什么,最好怎样合理消费等建议性结论。为了更加具体、直观地来体现最后的成果,也将会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

第一,学生们的零花钱的来源是哪里呢?对此我们同样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同学们的零用钱绝大多数来自父母,占了总数的53.6%,平时省吃俭用的占了25.2%,自己劳动获得的占11.7%,因各种因素所得的奖励的占7.7%,而以其它渠道获得零用钱的的仅占1.8%,可见现在的高中生还是比较依赖父母。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数都是家里的“独苗”,家长对他们疼爱有加,几乎是百依百顺,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比较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零用钱也就成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第二,当学生们有了属于自己的财富,又是怎样去支配的呢?经过调查,我们惊讶地发现其中有42.23%的同学现在已经会将多出的零花钱进行储蓄了。但这毕竟是少部分,大多数同学还是把钱用在了生活中一些实际需要的地方。其中用于学习的总数的14.8%,43.9%的人用于发展消费,52.2%的人用于娱乐消费,可见他们充分利用了零花钱来改善丰富自己的生活。那么,他们的零用钱是否真正合理利用了呢?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层出不穷的各种品牌,千变万化的流行信息,怎样用手中有限的零花钱来消费呢,现在高中生又是否有一个成型的消费计划呢?对此,我们进行了调查。在我们调查的400人中,虽有61.3%的同学对会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再花钱,但仍有5.9%的同学是毫不在乎,肆意挥霍,而有25.4%的同学时“能省则省”,多数的同学还是没有计划的进行消费。

经过我们更深入地调查,发现了在高中生消费中的几个问题,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进行细致地分析与研究。

1.费观念存在偏差

消费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在大多数商家都把目光转移到学生身上,看中的就是学生消费的日益提高,而有些高中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理性的消费观,热衷于追求名牌和个性,会随着时尚潮流的步伐,盲目地追求着,互相攀比,这些商家正是针对这一特征在高中学生身上谋取利益。

而这样的情况,在我们身边到底有多少呢?

调查显示,有20%的高中生在购物时首先会考虑商品的外观,10%的高中生首先考虑商品是否时尚,7.5%的高中生首先会考虑品牌,而在购物时首先想到价格和实用性的只分别占了28.4%和34.8%。这并不是一个令人乐观的数字,可见还是有部分高中生并没有做到理性消费,他们很可能因为一时冲动,被品牌潮流所带动或是被时尚的外观所吸引,而去购买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或是昂贵的产品,完全没有考虑是否实用或是价钱高低。这种心理是不值得提倡的。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有是哪些心理在作怪呢?对此我们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在影响中学生消费观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1.3%的同学对会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再花钱,但仍有5.9%的同学是毫不在乎,肆意挥霍,而有25.4%的同学时“能省则省”,多数的同学还是没有计划的进行消费,另外7%和6%的同学则是分别受了父母或是同学消费观念的影响,很可能导致他们盲目跟从,造成不理性的从众心理而消费。

以上调查表明,大多数中学生不理性的消费行为是受到了各种心理的影响。作为一名高中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到理性消费。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作为国家未来接班人的学生更应该继续发扬。购物消费时,更应该注重物品的质量与价格,而现在部分同学并没有做到理性消费,而是只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是受到多方面影响而盲目消费。久而久之,这种错误的消费观念会在心中扎根立足,让他们养成大手笔花钱的习惯,同时也没有做到适度消费。

2.开销过多

社会的贫富差异,使一个家庭的收入有多有少,这在某些方面上对孩子的消费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的学生家长是高层次的知识分子或是事业有成的商人,赚得相对比较多,花钱比较随意,没有太多的顾虑,孩子在消费的时候也很容易形成这种比较随意的消费风格。这些孩子会有较多的零花钱,当他们无处花掉时,就有可能进行挥霍,支出无计划,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不知道白白浪费了多少钱。而一些家庭状况不太好的孩子,为了撑面子充大款也会打肿脸充胖子,不考虑自己和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而胡乱花钱。而这些做法本身也是与理性消费背道而驰的。

我们对于高中生是否做到了适度消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

调查显示,分别有24.9%和33.8%的高中生能做到有计划和尽量省,24.4%的人消费风格并不固定,还有16.9%的人的消费风格为随便花。

作为一名高中生,他们正是成长和学习的阶段,还没有一个完全成形与合理的消费观念。而且现在的他们还在依赖父母和家庭,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也几乎没什么挣钱的能力。对于零用钱应该尽量节省而有计划的支配,如果在这个阶段就随意地花钱挥霍,时间久了,这种不正确的消费观念一旦成型,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再说到手机。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中学生的一个必备品,随之附带而来的除了方便和娱乐便是每月高额的话费,最实惠的还是电信部门和那些售卖者。现在大多数学校都在严令禁止学生携带和使用手机,抛开影响学习和辐射破坏健康不谈,光是手机带来的消费就已经不容忽视了。由手机带来的消费已经占了他们消费的绝大部分,就算手机费用是由父母为他们支付,那这近百元甚至上百元的话费也足以证明他们还并没有完全做到适度消费。

怎样做到适度消费呢?适度消费并不是要求他们过分节省,而是要有节制的花钱,不该花钱的地方就不要浪费,毕竟父母挣钱是不易的。可以根据自己零用钱的数目和实际需求制定一个消费计划,同时在消费时注意能省就省,即使是一分钱也不能随意挥霍。

3.消费倾向偏于享受

在对问卷中的第一题进行统计时,我们发现高中学生消费倾向占比例较高的三项,分别是:吃喝、穿着打扮、然后才是学习用品。可见其消费倾向趋于享受、娱乐等方面,忽略了对我们实用并有益的消费。当然,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适度的饮食消费对他们是有益的,可以补充营养,增强体质;但不应将消费重点放在一些对身体无益甚至有害的零食上。另一方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时尚是权力,这是青春活力的体现,但也应考虑到适度的原则,我们拒绝不符合高中学生年龄特点的流行服饰,怪异的发型。另外我们还可以将自己多余的零用钱捐献给有困难的人,尽量帮助他人。

4.攀比现象严重

在第十二题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得出,中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是十分严重的,这种不好的现象会影响良好的校园风气,形成不理性的消费观念。为了满足这些学生的虚荣心,过度溺爱孩子的父母只得一再尽力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对于这些高中学生来说,真正需要的不是这些,而是正确的引导和自理。若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他们的消费观念将变得扭曲,消费很难正常化,会影响学生将来的生存和发展。由此我们发现,部分中学生消费仍不够理想,例如:同学间存在攀比现象,月开销较多,并且仅有部分钱花在有益的地方。

六、对策与建议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消费作为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社会再生产有着重要的反作用,所以消费并不能认为是纯粹的个人行为,每个人依法都有自己消费的自由,但绝不能因此认为家庭和个人消费与社会无关,显然,健康、合理、文明的生活消费,既关系到个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成长,又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因此全社会消费者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这就要求:

第一,要提倡适度消费反对脱离实际的超前消费;

第二,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第三,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科学性;

第四,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对照上述的要求,我校同学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仍有差距,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为缓解这一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同学间相互学习正确的消费方式,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消费氛围。不应攀比那些不合理的乱消费行为,应该以勤俭节约为主流,崇尚合理消费。

大学生消费观问题分析范文篇7

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12日揭晓,该奖项单独授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系安格斯・迪顿(AngusDeaton)教授,以表彰其在消费、贫穷与福利方面的研究贡献。迪顿基于微观数据,从个人消费行为入手,通过深入研究收入、贫穷和福利等问题,为国家政策设计尤其是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相关问题找到了重要支点。

迪顿获奖的背景及其主要贡献

为设计增进福利并减少贫穷的经济政策,必须首先了解个人的消费选择。迪顿在基于微观数据的个人选择和总体的经济结果之间建立了内在联系,他的研究帮助和促进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等领域发生转变。此次授奖旨在表彰迪顿在三个核心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1980年,迪顿和米尔鲍尔(J.Muellbauer)共同提出近似理想需求系统(AIDS),用于分析消费在不同商品之间的分配;1990年,迪顿发现了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实际关系,即“迪顿悖论”;在之后的几十年中,迪顿又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贫穷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一,消费者如何在不同的商品之间分配支出?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深度解释和准确预测实际消费模式,而且对评估相关政策和改革成效也十分关键。比如,消费税的变化对不同收入群体的福利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的早期研究中,迪顿建立了“近似理想需求系统”(AlmostIdeaDemandSystem,AIDS)模型。这一模型灵活、简单,能够估算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个人收入对商品需求的影响。这一方法和之后的修缮版本已经成为现在学术界和实际政策评估的有效工具。

第二,社会的总收入是如何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的?在1990年前后的几篇论文中,迪顿注意到主流消费理论无法解释总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实际关系,而基于理论所推论出的居民根据个人收入调整对应消费的行为特征与总体数据所呈现的变化截然不同。这一发现被称为“迪顿悖论”。这表明,对个体数据的分析是解开总体数据之谜的关键。这推动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思想和方法的进步。

第三,如何深入研究贫穷和福利问题?在迪顿的研究中,他将贫穷、福利等问题量化,强调家庭消费水平数据的重要性,用以窥探经济发展背后的深层机理。迪顿致力于家庭调查研究,促进了发展经济学的转型,使其从基于总体数据的理论研究领域上升到基于个人详细数据的实证研究领域。

迪顿获奖理论的演进、内容及相关应用

迪顿利用不同国家的数据,对家庭行为、经济发展以及健康和贫穷等社会经济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他偏重于利用微观计量方法分析问题。最初迪顿在关注消费者行为时,便提出了“迪顿―米尔鲍尔消费需求系统”以及著名的“迪顿悖论”。之后,迪顿又将计量经济研究模式扩展到收入和储蓄、贫穷、健康和福利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迪顿让以往难以挖掘和研究的个体数据走向实用,为研究和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穷问题探索了新的方法。

1.近似理想需求系统。迪顿广为人知的学术成就之一是提出了“近似理想需求系统”模型。这一模型由一系列的方程组成,用以表明消费者对于不同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且,需求随商品价格、消费者收入和人口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可靠、有用的需求系统能够适合数据中观察到的模式,并且与理性消费者理论兼容。这一系统模型能够简单、直观、准确地反映出各种变量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可以精细地分析消费者需求,从而为衡量消费者对价格和收入的反应提供了基本工具。这一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分析之中。

早在19世纪,就有许多研究人员使用参数化方程来表示该系统模型,较为著名的有恩格尔曲线等。1954年,英国经济学家斯通提出了线性支出系统模型(LinearExpenditureSystem,LES)。这一模型把居民家庭的消费行为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用以分析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取向以及收入变动对消费决策的影响;然而,LES的主要困难在于无法判断其假设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模型的计算结果也无从考究,因而未能在实际中得以广泛应用。之后,巴顿结合对数线性需求函数的微分形式,建立了鹿特丹模型(Rotterdammodel)。这些模型大都用整体数据来表示某一个体(或家庭),来描述需求量、收入、价格变化之间的关系。

20世纪60至70年代,许多经济学家通过对现有需求系统的测试,发现这些系统并不能准确预测需求随价格和收入的变化而改变,而且也不符合有关理性消费者的推断。1974年,迪顿明确指出了现有需求系统的两大弊端:首先,即使所有人都是理性消费者,那么消费者的选择也应该是基于个体的,而不应该从整体层面来考虑;其次,已有的一些模型(如LES、Rotterdammodel等)关于消费行为的假设约束条件过于严格,无法切实反映消费者的真实选择。基于此,迪顿试图建立一个能够表示真实需求系统的简单而有效有模型,这就是迪顿和米尔鲍尔在1980年提出的“近似理想需求系统”(AIDS),也称“迪顿-米尔鲍尔系统”(DeatonandMuellbauer’sSystem)。标志性著作为两人合著的《经济学与消费者行为》(1980)。

AIDS模型是在效用水平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求出消费者达到支出最小化的消费选择。这一模型除了具有鹿特丹模型与对数转换模型的一般特性外,还具有明显的优点:非常接近线性,比较容易估计和预测;可以对任意的需求系统给出一阶近似;具有与已知家庭预算数据相一致的函数形式;能够较好地满足消费者选择公理等。显然,这一模型的灵活性和扩展潜力为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推动力。迪顿和米尔鲍尔在书中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范式和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讨论,阐述了有关消费者行为的经济理论以及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对模型的构建和实证检验都力求做出合理的解释。

差不多在同时,他们又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近似理想的需求系统》(1980)的论文。2011年这篇论文还入选了1970年以来《美国经济评论》最顶级的20篇论文。他们将这个需求系统模型应用于1954-1974年间英国支出模型的研究,发现当人们越来越富有的时候,伦敦居民的食品和住房的实际支出系数反而为负。这意味着收入投入到这些商品中的比例在下降。同时,他们还运用这一模型证明了显著的相对价格影响,尤其在交通和通信的支出上。

AIDS模型提出之后,也经历了一些拓展与改进。比如,将恩格尔系数纳入AIDS模型中,扩展为“二次型近似理想需求系统”(QuadraticAlmostIdealDemandSystem,QAIDS)。QAIDS模型极大地简化了估计过程,成为非线性的AIDS模型得到广泛应用的关键步骤。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修正的LAIDS模型,对支出和价格弹性等的具体计算方法进行了拓展。总体上,AIDS为衡量消费者对价格和收入的反应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即消费者需求实证分析的重要工具。这一模型及其改进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分析中,如CPI测度、国家内部不平等和贫穷统计、国际间福利比较等;同时,这一模型还应用于经济政策的制定,以及各种改革措施效果的判断。

2.跨期消费与“迪顿悖论”。AIDS系统描述了在某一特定时期,家庭内部如何分配各种消费品,其假设前提是这一阶段的家庭总支出已知。然而,现实中总支出往往是无法确定的,这取决于每个家庭的消费计划。跨期消费是宏观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迪顿发现此前以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在收入和消费方面存在“失真”现象,即尽管收入突然发生改变,但消费却变化得非常缓慢,消费曲线比收入曲线更平稳。这就是著名的“迪顿悖论”。“迪顿悖论”的发现推动了宏观经济研究方法的进步,让研究者不再只习惯于依赖整体数据,而将对个人行为的研究也视作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20世纪50、60年代,经济学家关于跨期消费问题有两个著名的理论: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PermanentIncomeHypothesis,PIH)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模型(Life-CycleModel,LC),其核心观点在于消费者在生命周期中平滑其消费。根据这两个理论,人们认为消费变动小于收入变动趋势,消费由持久收入而不是当期收入决定。1978年,霍尔首次推导了理性预期对消费的影响,认为如果持久收入假说是正确的,并且消费者有理性预期,那么消费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动是不可预测的,并提出了随机游走(RandomWalk)模型。

1990年前后,迪顿和他的同事们从永久收入假说测试中获得了大量重要信息。这些测试改变了理论和数据之间关联的基本看法。当时几乎所有的宏观经济研究都基于“代表性消费者”,他们的消费会随着社会总计或平均收入而发生变化。基于这一假设,迪顿指出,永久收入假设表明消费的变化要大于收入变化。因为对于整个经济发展趋势而言,某一意外的收入增加会使得之后几年收入也随之增加。理性消费者则应该在这些收入上涨之前就考虑其使用。然而,从实证数据来看,消费的变化要小于收入变化,对此,迪顿提出了对该理论的怀疑,即“迪顿悖论”。

20世纪80年代,迪顿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来探讨这一问题。迪顿在《消费的生命周期模型:理论与证据一致吗?》(1987)一文中,检验了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生命周期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对消费和劳动力供给的代表性模型做简单的非参数检验,以及对可支配收入的时间序列特征和基于生命周期模型假设下的消费行为做简单化的研究,得出结论,持久收入比当前收入更不平滑。对于为何消费比收入平滑,持久收入理论无法提供直接并被广泛接受的解释。因此,消费的平滑性不能直接用持久收入理论来解释。

迪顿在《为什么消费如此平滑?》(与约翰・坎贝尔合著,1989)一文中,从总消费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美国季度消费数据的变化规律,构建储蓄和劳动收入的两变量VAR模型,对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持久收入并不比当期收入平滑。相对于持久收入假设中的消费函数形式,由实际的消费数据所计算出的消费支出波动性更小,居民消费没有像理论假说所描述的那样随着收入变化而发生同步变化,居民消费对收入冲击的反应表现平滑。

迪顿的研究表明,要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数据,就需要研究收入和消费的个体结构。因为在同一时间里,虽然一些人的收入会下跌而另一些人的收入会增加,总体上看并没有显著变化,但对于个体而言却有着很大的差别。迪顿认为,当研究个体数据时,标准的理论之外还有额外预测结果。例如,消费者个体的收入分配随着个人年龄的增加呈扇形分散状,扇形范围可以用来评估在多大程度上个人可以确保自身收入免受冲击。

迪顿在跨期消费和收入方面的研究对现代宏观经济研究具有持久的影响。从凯恩斯开始,宏观经济研究方面主要依赖于汇总数据,然而,在此之后即使是分析宏观层面的问题,学者们通常也先从个体层面开始,然后将个人行为进行加总后再进行整体经济学分析。可以说,迪顿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很好地联系在了一起。

3.基于家庭数据的贫穷、健康和福利问题。迪顿于20世纪80年代逐渐将其研究方向转到经济发展问题上,并利用家庭调查数据分析和解释各种经济发展政策问题,从而使普林斯顿成为研究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要基地之一。迪顿还一直强调建立家庭对于不同商品消费情况的数据集的重要性,进而促成了世界银行有关生活标准测度调查的设计(theLivingStandardsMeasurementStudy,LSMS)。近几十年来,迪顿就发展中国家的消费和贫穷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在研究消费及其决定因素时,首要的问题是消费数据的收集。迪顿认为,对于横截面数据的收集,而不仅仅是单个家庭的跟踪,是非常重要的。他与合作者在研究关于跨期储蓄和劳动供给时,阐述了用截面的时间序列构造真实面板数据的方法。这项成果以及后来的研究被广泛地引用和应用。迪顿在《家庭调查分析:发展政策的微观计量方法》(1997)一书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家庭调查数据的分析方法,包括家庭调查的构建、适用的经济计量分析工具以及由此引出的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问题。迪顿指出,家庭调查不仅能够提供各种受政策影响的经济变量信息(如价格),而且还是一个研究相关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的数据源。

另一个问题是如何通过消费和支出数据来衡量贫穷程度。一般情况下,不同地区的家庭面临着不同的当地价格,不同类型的商品或者同一商品的不同质量也都有所区别。迪顿探讨了如何利用单位价值量来构建本地市场价格问题,在这点上,他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成果已经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贫穷通常的定义是在个体层面,而消费则是相对于家庭层面的整体数据而言。所以,以个体还是以家庭为单位来研究问题对模型的结论会有显著的影响。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测量人均家庭总开支来表示个体福利,其中的假定当然是小孩和成年人的消费量是一样的。迪顿通过实践检验表明,更为合理的估计是一个小孩的费用约为一个成年人费用的30%-40%。而人均估计的指标将因此夸大贫穷家庭儿童的贫穷程度。

迪顿在比较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福利方面也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他指出,当前贫穷线的设定主要是基于国民统计数据,而正确的方法是使用不同居民户调查的家庭数据。迪顿还对贫穷线进行了重新界定和评估,将贫穷用绝对贫穷线和相对贫穷线来度量,前者多用于发展中国家,而后者多被发达国家采用。

迪顿的研究中,经常巧妙地运用家庭数据来分析和解释一系列问题,比如收入和卡路里摄入的关系、家庭内部性别歧视的程度等。迪顿关于收入和卡路里摄入量关系的研究表明,收入增加确实会导致更多热量被消耗,但证据并不支持营养不良是由贫穷导致这一假设。在关于家庭内部性别歧视程度的研究中,迪顿则巧妙地提出利用家庭消费数据来间接估算女儿是否被赋予更少的资源。实证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无法找到任何系统性的差异,但在家庭面临不利条件时,则明显存在性别歧视的情况。发展经济学是一个基于单个家庭详细数据的实证研究领域,迪顿的研究成为这一转变的重要推动力。

简要评述

迪顿的研究领域涵盖极广,涉及收入与消费、贫穷与福利等许多方面。他的大量研究成果都有相同的理念:架设理论和数据之间的桥梁,以及建立个人行为和总量经济结果之间的关联;从理解和分析人们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开始,转向研究人们的处境如何变好,再到对国家福利的研究。

迪顿的突出贡献首先体现在方法论上。迪顿关于健康、经济发展以及微观经济层面家庭行为的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经济计量实证分析和统计分析基础之上,通过对收入、消费、价格、健康以及贫穷等社会经济问题的实证分析和比较,论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迪顿的研究方法不仅对传统的经济理论给予了计量证明,而且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同时,迪顿的研究对实际社会经济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迪顿通过对收入与消费、经济发展、贫穷等问题的分析,得出了一系列实证性结论。这些结论使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关乎自身利益的各种经济因素,如储蓄、消费价格、收入、健康状况以及幸福感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由于迪顿的这些结论都是基于实证分析和统计分析得到的,所以更有说服力、感染力和针对性。

另外,迪顿关于收入与消费的微观细分研究,对于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

大学生消费观问题分析范文1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下面,我将从对学生的分析、对教材的理解、教法和学法、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一、对学生的分析

高一学生对经济生活的内容很感兴趣,对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也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了解,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欠缺,看问题较片面,缺少对经济现象背后本质的深刻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深对一些经济现象的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二、对教材的理解

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消费的影响因素、类型和结构,这为过渡到本课起到铺垫作用。本节课将进一步阐述消费心理和消费观,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为下个单元第一课的学习作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关于本课,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描述几种消费心理,比较消费行为的差异,辨析消费观念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在认真解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识记四种消费心理的含义,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内涵以及“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意义”。分析各种消费心理和观念,提高比较、鉴别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我以创设的情境为线索,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参与教学过程,运用“生产与消费”的相关理论,分析经济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养成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以及避免盲从的消费观念;树立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的理念。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分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重点定位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之所以确定其为重点,是因为这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一内容。学生了解和认识消费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消费,崇尚健康的消费方式,选择正确的消费行为,用正确的消费观指导自己的生活消费,这对学生的生活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我将这节课的难点定位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确立其为难点是因为这一代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逐渐有了距离感、陌生感,而且高一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思考问题的深度不够,认为消费只是个人的事情,与社会、与国家无关。在理解“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时,学生多会产生不同想法。

三、教法和学法

1.采用的教学方法

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教学指导思想,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采用“情境―发展”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建构知识。

2.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和能力的培养,因而我采用了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

上课前,我深入学生,了解情况,布置学生预习课本,收集相关的信息,既为课堂上设置的情境作了铺垫,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我想用五句古诗来形容我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第一,未成曲调先有情;第二,书山有路思为径;第三,柳暗花明又一村;第四,似曾相识燕归来;第五,纸上得来终觉浅。下面我来分别阐述一下。

1.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情境(约2分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为此,我在导入时首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我、同学、生日礼物”,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书山有路思为径――根据生活情境推进新课(约15分钟)

接着我根据生活场景内容创设三段对话情境:这些情境讲述的是本班同学玲玲关于给同学买生日礼物与妈妈的一席对话,引起了玲玲对一些现象的迷惑。在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的基础上自然过渡推进新课。最后得出结论:盲目从众不可取,过分立异不提倡,虚荣攀比要不得,理智求实乐融融。“生活是感性的,思考是理性的。”我用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感悟情境内容的理性知识,我把它称之为――书山有路思为径。从而释疑学生的困惑,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许多经济学道理。

3.柳暗花明又一村――再设情境(约15分钟)

对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我采取了以下的方法。我给学生创设了一段生活场景:“小明家最近有新房子了,圆了全家人多年的梦。这不,围绕新房这个主题,全家人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根据这个场景我依然创设了三段对话:小明一家围绕新房装修、贷款买家电以及小明买名牌服装等展开的对话。根据场景内容,我层层设疑、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交流共享。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使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根据场景内容,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信息,在老师的引导下不难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对于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我则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视频情景――《保护地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感。进一步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既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也突破了本课的难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同时也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这个环节我称之为――柳暗花明又一村。

4.似曾相识燕归来――在课堂小结时回归情境(3分钟)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因此课堂小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本节课的小结中,我采用了首尾呼应的手法。重新回到前面《玲玲的困惑》这一情境中,让同学们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给玲玲一个合理的消费建议,再次把本节课推向新的高潮。这一环节我称之为――似曾相识燕归来。

5.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布置作业中创设情境(约2分钟)

要想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的检验。因此在这一环节里,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制订一份“生活是艺术,消费有学问”当家宣言,并结合一则材料情景和前面的视频情景,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写一份建言献策的研究性学习报告,从中感悟其中的经济学道理。我称之为――纸上得来终觉浅。

大学生消费观问题分析范文篇9

论文摘要: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部分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也表现出了非理性的倾向。通过以问卷调查为主的调查方式,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既有其合理性和特殊性,同时又明显存在着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的误区,需要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引导和帮助。

一、导言

大学生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风气和思想。因此,选取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消费行为和方式,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消费趋势。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特点和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具体涉及到的问题有大学生平时消费资金的来源、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分布情况及其对消费方面的感受等。调查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对C大学2004-2006级150名在校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9份(男生67份,女生72份),有效率为92.67%。其次,通过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其中15名学生进行了个案调查,从而提供了比较具体的资料。在以上两方面情况把握的基础上,结合网络上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一)理性消费

1.合理计划。问卷调查显示,在费用开支上,16.6%的学生有详尽的计划,67.7%的学生稍有计划,只有15.7%的学生没有计划,随心花费;81.3%的学生没有或偶尔有透支情况,经常出现透支情况的只占到18.3%。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都是精打细算,消费的盲目性并不能够用来形容大学生整体,当前社会上普遍关注的大学生超前消费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现象。

2.理性消费。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有关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可见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主流是理性的。

通过访谈我们得知,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选择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二)追求潮流和品牌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喜欢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而且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全国学生联合会、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公布的《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显示,诺基亚、联想、索尼、TOM、汇源、阿迪达斯等成为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首批先锋品牌。此次调查也清晰地反映出,在23类先锋品牌中,非内地品牌占了近一半。在我们针对性地访问中,发现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商品消费上,基本都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对C大学学生的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根据《报告》,排在大学生购买首位是“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57.7%)”,其次就是“单纯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30.4%)”。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三)导向性较强

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其中也包括新的消费方式。很多商家都将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目标顾客进行市场销售,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针对此种情况商家纷纷推出面向大学校园的促销活动。例如中国移动,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这些追“新”族。同样,金融机构也逐渐将业务延伸到大学校园,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作为新业务的推动,逐步拓宽市场。前些时,国内首张专门面向大学生的双币信用卡——Young卡由招商银行推出,不论专业、家庭经济条件,全国近220所著名高校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均可申办,最高可透支额度,在读本科生为3000元、在读硕士生5000元、在读博士生8000元;如急用现金,只需打个电话就可将透支额临时调高30%。几个月招行在全国就发放Young卡约8万张。这个数目相当可观,也证实了大学生对于信贷消费这种区别于传统的新型消费方式的认可和接受。对C大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所处消费层次与消费水平的矛盾

大学生是消费群落的一个特殊构成部分,他们不参与生产,是纯粹的消费者。这点对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以下是通过问卷得到的数据:大学生消费主要来源,有83.45%来源于父母资助、8.7%来自奖学金和助学贷款,6.8%是个人兼职收入。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经济来源仍然是依赖于父母、家庭。这种依赖性,使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直接挂钩。这种消费水平,完全决定于其家庭经济状况。至于家庭经济宽裕的,在必要的生活消费外,还有另外一笔钱可用于其它。从这一点看来,经济来源对于消费水平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更甚于大学生本身的消费观的。在有限的消费宽度内,不论出于自觉与否,他们都必须严格地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使之与经济状况相适应。所以中国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理应与我国居民的平均水平相一致。然而事实并不同于公众一般的认知:大学生们每学期的平均收入为4919元,支出为4819元,同时,目前大学生每学期自筹收入平均491元、奖学金374元,即自身获得的总收入为865元,仅占每学期支出的18%。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人的年度可支配收入在8000元至9000元之间。而将大学生在两个假期的支出计算在内,我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已经在一万元以上。大部分几乎没有创造收入的大学生,每年的消费都要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收入与支出存在严重的反差。大学生们既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却享受着高档次的生活,且消费水平和质量往往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这个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与他们所处的消费层次不甚协调。

(二)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两极分化分明

大学生的消费,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生活消费,如吃饭、购置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休闲消费,如娱乐、购物及其他;学习消费,如购买与专业相关的工具或书籍等。在这三个部分中,第一和第三部分的水平都比较平均,比如吃饭,大多数同学每月都用200元至300元左右。调查数据表现出,每月消费水平在600元~1000元的学生中,饮食支出与生活费月支出(680元)平均比率是31.9%,这可视为他们的“恩格尔系数”,这一水平已经低于我国城市居民2005年的恩格尔系数,女生相对更低一些。这说明大学生们的消费趋向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消费。学生之间比较消费落差较大的,是第二部分,即休闲消费部分。低的在50元左右,高的则达到1500元,这些高消费包括电子产品、穿着打扮、交朋会友、文化消费等等。部分高价值消费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消费地图”: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27%拥有个人电脑、19%拥有PDA、12%拥有MP3、6.6%拥有数码相机。旅游、电脑、手机、恋爱被称为大学生的四大消费。对于能体现社会年轻人时尚、前卫等特征的高消费,如通信、旅游等,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较之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体现的更明显。追求品位、高雅、时尚、情调的文化消费,是大学生的又一特点。调查结果显示,68.9%的被访者去过酒吧、茶楼、咖啡屋等休闲场所。与这些新出现的消费热点增长迅速相比,学习消费所占比重要小得多。

(三)消费心理易受外界影响走进消费误区

追求高消费、炫耀消费、享乐主义和超前消费诠释了后现代性的消费主义消费方式,也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追求时尚、潮流和高消费已渐成大学生的消费趋势。虽然在前面关于大学生消费的理性化分析中我们看到,大学生普遍持有理性的消费方式,但消费品的品牌和时尚特质仍然普遍受到大学生的重视。而且在事实上,“阿迪达斯”、“苹果”、“卡尔登”、“耐克”之类的世界名牌在大学生中的拥有者也不乏其人。当代大学生现有的消费误区具体表现有:庸俗性消费,突出表现是人情消费;超前消费,消费远远脱离了实际;炫耀消费和攀比消费,以追求高档、名贵商品为荣。同时,根据资料显示,大学生的对未来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期望,远远超出当前社会能够提供的标准。许多大学生在没有考虑自身情况的前提下,还抱着年薪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求职念头。而事实是,近日在广州举办的一次招聘会上,很多企业提供给大学生的月工资水平仅为700元~800元。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期望消费水平不仅远远高于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普遍初始工资水平,而且也脱离了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可见大学生群体虽然由于经济来源的限制,在校阶段的现实消费方式是理性的、有计划性的,但在他们心中所期望的仍然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消费方式,而一旦时机成熟,这种对高消费的诉求就将导致他们的消费理性的颠覆和解构。

四、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及对新事物敏锐的反应能力,所以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都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也不能忽略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方式在未来社会中会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采取必要的、合理的、科学的措施,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这里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希望老师在思想理论教学中,使用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老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家长应该教育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子女明确自己的消费定位,不能过于纵容,尤其应该让大学生们清楚自身所处的消费层次和现在所能创造财富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明显差距。其次,家长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这样看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就更为重要。同时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关注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尤其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突出,单纯的说教效果不甚明显,对其应采用结合现状的引导,用事实来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合理的消费定位,摆正消费心态。

第二,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建议培养大学生合理的消费观,可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具体操作型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第三,通过良好的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校园内各种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其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也是如此。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高校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和校风的建设诱导学生主动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消费行为。因此,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与优良学风和校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德琦,张新国,严学军.青年与现代消费[C].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美]迈克尔·R·所罗门.消费者行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韩璐.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4)

4.倪瑞华.可持续消费:对消费主义的批判[J].理论月刊,2003(5)

5.陆汉文.大学生:消费与现代性.青年研究[J].1999(6)

6.陈沙麦.对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3)

大学生消费观问题分析范文篇10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现状与分析

近几年,随着我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开始重视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以及大面积的宣传教育,人们逐渐树立起“健康第一、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意识。那么什么是体育消费行为呢?有学者提出,体育消费行为指的是消费者为满足自身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而进行准备、选择、决定、购买、使用和评价体育商品等一系列脑力和体力活动的总和。

本文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针对赣州市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进行研究分析,旨在帮助当前大学生建立理性的体育消费,形成良好的消费行为和习惯。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赣州市三所高校(赣南医学院、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并对其体育消费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及分析。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问卷调查中,主要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赣州市高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240份。其中赣南医学院80份,江西理工大学80份,赣南师范学院80份。最终回收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达到了100%。

2.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搜集和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专著与期刊等,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获得本文所需要的关键素材。

3.资料分析法。本文对搜集到的数据和资料主要是通过单变量描述统计和多变量交叉分类统计进行分析。此外,对于体育消费的相关问题,多以访谈的方式加以了解,以做到从各个方面去了解赣州市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现状。

三、现状与分析

调查显示,从体育消费总体上而言,男女大学生每月体育消费的金额多在50-200元之间,少部分大学生每月体育消费的金额达到了500元以上;从体育消费的结构上而言,男大学生体育消费的水平要明显高于女大学生,这也反映出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要明显将低于男大学生。

1.高校大学生对体育消费重要性的认识

本文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参照前人的经验,把运动服装、鞋帽、体育健身器材、体育书报、体育音像制品、运动饮料、食品等方面的消费归为实物消费,把体育健身咨询与培训、体育、医疗康复、体育旅游、观看体育比赛等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归为劳务消费。所以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实物消费基本上每一位大学生都参与了,但是劳务消费却根据个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对大学生的访谈中,我们能明显的感受到大学生对于体育的热情,并且锁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健康的宣传,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有较强的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观念,但是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问题,如体育消费支出的内容仍然还比较单一。

2.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我们都知道,体育消费动机指激起一个人在体育方面进行消费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冲动,也就是直接促使一个人去进行体育消费的直接动力。在本文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包括强身健体、精神娱乐、审美追求、社会交往、体育成就、攀比炫耀等内容。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表示自己的体育消费动机是为了强身健体、审美追求和社会交往,在进行交叉分析中,我们还发现,男生的体育消费动机中,社会交往占据首要位置,而女生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表示体育消费的动机是为了审美的追求。从所得的数据中,我们明显的分析出,男女大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等特征的不同,在体育消费行为中也会存在巨大的差异。此外,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也发现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大学生作为高层次的年轻人,同样会感到身心疲惫,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增进健康、消除疲劳、愉悦身心的独特有效的方法,自然地成为了大学生们的选择,只要经济条件许可,他们自然愿意花钱去买健康和快乐。

3.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

从调查中显示,大学生认为影响体育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仍然是经济因素。有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随着大学生月消费支出的提高,无论体育实物消费水平还是体育劳务消费水平,均相应提高,所以经济支付能力是制约体育消费行为的首要因素。其次,还有时间因素也是制约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比较少,所以体育锻炼的时间也相应减少,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因为学业太忙无暇顾及体育锻炼,更谈不上体育消费了,所以根据分析,我们得出,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和时间两个方面。

四、结论

加强高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是增强大学生强身健体、消除疲劳和愉悦身心的独特方式,但是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却是当下我们要探讨的问题。一方面,作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准和文化修养的现代大学生,虽然他们有一定的思维,懂得健身意识和稳定的消费观念,但是仍然需要通过媒体的宣传和舆论导向,学校的健康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健身的重要性,进一步深化“花钱买健康”的消费观念,对一些以“攀比”“炫耀”为消费动机的学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引导,从而使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加快校内有偿体育活动场所的设立,进一步带动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从我们的调查中就发现有80%以上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是在校内进行的,为此学校应当加强经费的投入,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激发更多的在校学生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从而带动大学生的体育消费。

参考文献:

[1]唐岚晖.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4).

[2]张辉罗建英.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调查分析[J].上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3).

[3]尹世杰,等主编.消费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4]郁俊,等.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有偿化可行性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1(6).

大学生消费观问题分析范文篇11

一、问题设计明确目标,体现针对性

问题设计有效性并非要探究学习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有数量而没质量,最终会影响问题设计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问题设计是为教学实践服务的,更具体地说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高中政治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应该是确定问题设计的最主要依据。高中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统一,教学目标对问题设计起到导向作用。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问题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关注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此外,具体到一节课的问题设计目的,还应该与这节课的具体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生情况等结合起来考虑。教师必须做到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吃透课程标准,把握住问题设计的关键,课前做好充分预设,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

教学案例分析:以高中政治课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例。教材本课主要讲解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包括消费心理面面观和做理智的消费者,教学重点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难点是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学生在消费方面有过切身的体验和经验,在消费方面存在攀比求异甚至奢侈之风。本课教学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引导学生从我做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师进行问题设计时,可以充分举例如中秋节市场的“天价月饼”、大学生攀比消费无力还债自杀事件等。

你认为这是一种什么消费心理?你是不是也受过这种消费心理的影响?

这种风气在你们校园存在吗?应该怎样看待这种消费现象?

运用一系列材料引发学生思考,不但能很好地达到适度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知识教学效果,更能懂得感恩,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体现了高中政治课以智育为手段,德育为目的的学科特殊性。

二、问题设计有梯度,体现全面性

教师的问题设计若只需学生回答“是不是”,“好不好”就行,则过于浅显,此类太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学生认为没有探究的必要,没有给学生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还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思维。然而教师的问题设计过难,学生又无处下手,无所适从,学生认为没有探究的可能,久而久之,会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问题设计要有梯度性,要节节相因、环环相扣、层层相递。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易到难、自简至繁的原则,一步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

教学案例分析: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中第四课《政府权力:依法行使》的教学中,若问题设计为:

政府依法行使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

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使权利?

政府怎样依法行使权利?

这样三个问题对于能阅读教材的学生而言过于简单,然而答案非常抽象,学生难以产生兴趣,根本无法操作。假如教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

一个年迈的老人因被城管没收了摆摊的商品而在街边伤心地哭泣。

问题设计:城管人员执法的目的是什么?

假如你是这位老人,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儿?

你认为城管人员应该怎样行使权力?

这样有梯度的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不仅关注学习内容,而且从生活中学习的机会每位学生都能体验,这样的问题设计有效性更强。因此,教师应根据全体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设计难易不等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跳一跳”摘果实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整体发展。

三、问题设计有深度,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设计有深度并不是脱离学生的实际,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和思维水平提高的问题。具体来讲,简单的问题,过低的要求,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过于深奥,学生无法解答,反而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因此,问题设计要有深度也要适度。也就是说,教学问题设计必须适合学生当前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善于在学生已知和未知的区域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知识大树的果实。用类似“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代替“是不是”“对不对”“懂不懂”这种问题,教师问题设计既要源于教材,又要适度高于教材,才能激励全体学生开发潜力,展现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更高的探究水平。这也是维果茨基倡导的“最近发展区”思想的重要意义所在。

教学案例分析: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师将问题设计为: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民主议会制有何不同?

大学生消费观问题分析范文1篇12

2017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提纲格式架构

一、专题研究类

1.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

2.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3.定价技巧的应用

4.浅析直接营销在企业销售中的应用

5.论公关促销策略

6.定价策略和降价决策分析

7.企业绿色营销问题的探析

8.分销渠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高新技术企业营销渠道设计与创新探讨

10.试论企业销售渠道的创新与优化

11.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

12.国际营销中产品的包装、促销与传播

13.制约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原因及其对策

14.定制营销”理念的前瞻及潜力刍议

15.市场营销观念与商品包装的伦理道德问题

16.分销网络的有效管理与创新

17.论渠道价值链增值管理对策

18.跨文化交际中的跨国公司营销策略

19.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20.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21.浅议利用营销中的非价格因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2.市场定位战略的应用

23.市场渗透策略的应用

24.销售人员销售目标值确定的依据

25.谈谈与推销对象的交往技巧

26.销售工作中的渠道组合策略

27.产品寿命周期与渠道组合策略

28.如何合理控制销售费用

29.关于连锁经营运行模式的思考

30.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产品营销策略探讨

31.市场营销渠道的冲突与管理

32.试论网络时代的客户关系管理

33.从汽车销售谈制与集团经营

34.企业文化在产品销售中的推动作用

35.服务营销新模型

36.论名牌”的特征及产生条件

37.我国银行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8.4P”、4C”、4S”三位一体的结合与应用

39.快速消费品的营销渠道管理

40.营销组织设计和再造问题

41.商品房市场营销策划问题

42.高新技术产品营销问题探讨

43.CRM在汽车营销企业中的开发与应用

44.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理念及实践的特征分析

45.论生态型企业营销体系的建立与改造

46.高科技企业的网络营销

47.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48.国内连锁经营模式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9.医疗服务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50.网络营销时代旅游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51.网络营销中的广告策略探究

52.浅析服务企业个性化服务营销策略

53.家电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策略研究

54.我国房地产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5.网络购物中影响消费者信任的因素研究

56.体验营销在某行业的运用

57.论服务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58.跨文化营销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59.营销渠道变革的新趋势研究

60.高科技产品的营销战略研究

61.整合营销及其应用分析

62.企业危机公关研究

63.谈判中的沟通技巧

64.论营销城市

65.企业内部公共关系研究

二、企业、产品研究类

1.某企业(产品)的市场调研

2.某公司CI设计方案

3.某企业广告案例分析

4.某企业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实施方案

5.某企业销售激励机制的设计

6.某公司营销战略研究(毕业论文参考网整理收集lw61.com)

7.某公司营销队伍的组织与设计

8.某公司企划案例研究

9.某企业促销方式评价

10.某企业服务质量控制方案与评价

11.某产品企划案

12.某公司或产品广告效果评价

13.某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14.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5.某产品分渠道研究

16.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7.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8.某企业新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19.对某产品的市场预测

20.某产品市场调查表的设计及分析

21.某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2.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及营销策略的选择

23.某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与企业营销绩效关系研究

24.某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25.浅析某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问题以及对策

26.如家经济型连锁酒店的营销策略分析

27.宝洁洗发水多品牌实施的效度分析

28.诺基亚新产品开发程序的效度分析

29.宜家公司对我国家具零售业的影响与对策

30.对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发展战略的探讨

31.沃尔玛连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2.蒙牛公司企业文化营销探析

33.海尔集团员工与顾客满意度探析

34.李宁公司品牌营销研究

35.中国某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

市场营销论文题目

市场营销专业2010届部分毕业论文题目(市场营销类)1,中小企业产业市场营销障碍与对策

2,供应链系统中关于提高服务质量的探讨

3,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

4,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5,呼伦贝尔市旅游营销问题和发展策略

6,呼伦贝尔市保险业市场营销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7,呼伦贝尔市旅游业营销策略与分析

8,营销创新——我国企业的营销创新研究

9,浅析电子商务产品的定价方法与策略

10,从银行业务拓展看银行营销

11,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营销整合的策划性研究

13,我国网络游戏营销策略分析——以《》为例14,关于呼伦贝尔市宽带市场的调查报告

15,小论电子商务对市场销售的影响

16,论营销职能是企业的基本职能

17,谈企业目标市场选择与产品开发

18,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及营销策略的选择19,营销策略中广告的运用

20,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21,论消费心理预测

22,消费心理与广告研究

23,营销活动中的公共关系分析

24,营销活动中的定价技巧

25,激励因素在销售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26,我国不同职业和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现状研究27,市场细分原理与企业目标市场选择

28,某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9,我国服装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30,快速消费品行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31,我国连锁企业商品配送问题研究

32,连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33,企业对经销商的选择和管理

34,我国物流现代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35,浅析当前工商企业营销渠道的矛盾冲突36,水平渠道冲突与管控

37,垂直渠道冲突管控

38,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研究

39,结合行业谈企业营销战略选择

40,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定位研究

41,企业定位与企业品牌建设的关系研究

42,企业定位中差异性特征的选择

43,中小企业市场目标市场选择

44,中小企业的差异性塑造

45,中小企业产品组合策略选择

46,产品组合策略与价格策略协同问题研究47,终端主导市场条件下企业渠道变化

48,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49,企业包装策略研究

50,差异化营销策略分析

51,产品分销中窜货问题研究

52,论新产品开发策略

53,论渠道创新策略

54,论酒类产品的渠道策略

55,食品企业品牌提升研究

56,中小型企业应该如何设计渠道结构57,啤酒企业的渠道策略研究

58,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59,论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

60,市场预测手段研究

公共关系论文参考题目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关问题2,乡镇企业的公共关系问题研究

3,试论公关策划的几个问题

4,试论广告策划

5,创新思维在公关中的应用

6,经济全球化与公关观念创新

7,产品推销中的公关策略

8,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形象策略

9,良好的购物环境在促销中的意义

10,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中的公关问题

12,市场经济与公共关系的关系

13,试分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4,组织变革的理论分析

15,试论现代管理的系统观

16,试论现代管理的人本原理

17,政府公关形象的塑造

18,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19,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20,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的对策

21,组织形象构成要素分析

国际市场营销论文:

1,国际企业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2,国际企业市场进入模式及其选择研究3,跨国经营中的文化营销

4,论我国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构建

5,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营销渠道的变革趋势与策略

6,国际营销的两个流派:标准化观点对适应性观点7,国际营销:标准化与差异化的融合

8,国际营销渠道中的渠道行为

9,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营销战略新发展10,国际营销渠道新特点与跨国经营

11,试论我国企业在国际营销中的品牌策略

12,中国企业国际营销进展:阶段特征与战略转变13,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际营销战略

14,试论跨国战略联盟与提高企业国际营销效率15,全球本地化:国际营销之谜

16,绿色贸易壁垒与国际绿色营销研究

消费者行为学论文:

1,品牌形象的消费行为学研究

2,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3,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

4,关于绿色消费行为的思考

5,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6,解读女性消费者行为学的理论范式

7,区域差异的消费行为研究

8,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

9,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特点10,消费体验理论评述

11,个人消费行为模型分析

12,方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理论和方法评析13,非理性消费行为理论分析

14,中年女性消费行为特点与营销策略

15,广告信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作用

16,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及化解17,农村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行为特征分析18,大学生通信业务消费行为分析

19,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原因和对策20,对从众消费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21,转型时期中国消费行为研究

22,网上消费者消费行为研究

服务营销论文题目:

1,论服务与服务营销

2,服务营销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

3,服务营销创造顾客忠诚

4,超市服务营销战略探析

5,关系营销:服务营销的理论基础

6,透视服务营销的分析框架

7,服务营销:21世纪企业营销立足之道8,服务营销打造顾客满意

9,现代企业中的服务营销

10,服务质量分析及评价研究

11,服务营销的定价策略研究

12,论服务营销的有形化策略

13,服务营销创造顾客忠诚

14,服务利润链与内部营销

15,客户关系管理在医院服务营销中的应用16,服务营销的基础探析

17,知识经济与服务营销

18,顾客满意战略与服务营销

19,企业服务营销的初步探讨

20,服务质量差异模型及应用

21,服务营销与企业经营战

22,城市超市顾客消费行为模式研究

2017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提纲格式架构相关文章:

1.2016市场营销论文题目参考

2.2016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2016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网络暴力的概念范例(12篇)

    - 阅0

    网络暴力的概念范文篇1“媒介伤害”的概念界定“媒介伤害”是一个基于媒介批评和法学实践而提出的概念,泛指受众在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过程中,由于媒介传播的内容包含不雅不敬.....

    财务会计制度报告范例(12篇)

    - 阅0

    财务会计制度报告范文篇1【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现金流量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以下称旧《准则》)是1997年财政部颁布试行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事业单.....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