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教育的意义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苦难教育的意义范文篇1

关键词:中小学政治思想品德课程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同志曾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作了《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讲话。在学习考察的基础上,重温“两个务必”,并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拓进取、团结奋斗。同志强调:“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党今天的局面”。他要求全党:“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坚持艰苦奋斗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这对于中小学政治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编写、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都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要求必须加强中小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的确,我国通过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实践,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升了,但是必须注意,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更何况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不断地削弱我们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的有效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商业广告、各种舆论宣传,引导人们高消费、超前消费、贷款消费,人与人之间形成攀比之风。值得警醒的是,这些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中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一部分党员、干部那里被淡忘了,在少数人那里甚至被丢得差不多了。

再从中小学生本身来看,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也令人堪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大多数家庭都不会再为衣食发愁,这是事实。要看到我国城市95%以上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掌上明珠,地位越来越高,平时怕孩子饿了、冷了,怕同学瞧不起。结果在孩子中形成了一些与艰苦奋斗精神严重背离的现象,60%以上中小学生头脑里根本就没有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概念,家庭、学校、社会这方面的教育都有弱化的趋势。因此,中小学生的消费现状、教育现状,都要求必须强化对中小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三、关于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现状与建议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中小学政治思想品德课程对于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现状着实令人堪忧。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只是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分目标“行为与习惯”栏目中提出了“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保护环境,爱护资源”;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的“遵守社会规范”栏目中提出了“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只是在分目标中提出了培养“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我与家庭”的栏目中提出了“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在教学活动建议中提出了“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在走进世界栏目中提出了“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前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案例3“买与卖”的活动中提出了“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这就是小学阶段课程标准中涉及的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内容。

而在现行的部分中小学政治思想品德课程教材中关于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仍有不足之处。某版本的《思想品德》教材中第十一册第九课《勤劳节俭》中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整个讲述不足1000字。总的说来,中小学政治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在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方面,无论是目标要求还是内容要求,都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加强。

虽然,我们教师也进行了这方面的教育,但在近年的中考中涉及相关内容的并不多,而高考中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应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笔者建议,首先,中小学政治思想品德课程应当在课程目标上强化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应当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科学地强调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要求。特别是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应当首先在课程标准中强化,仅仅靠在课程目标的分类目标栏目中的一句话,显然是不够的。

其次,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部分现行教材的内容不是分量太重,而是分量太轻。笔者建议,在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都应该增设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中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更应强化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这个阶段应当把艰苦奋斗教育相对集中,至少每一学期有一课的内容。高中阶段,则要从国情、现实、传统各个方面进行艰苦创业的教育。

再从教育方式来看,笔者认为小学阶段主要进行感性教育。比如讲故事、看实物,从父母身上着手,使儿童从小就明白勤俭节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艰苦奋斗光荣、铺张浪费可耻的思想;初中阶段则坚持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并从传统人物、先进人物以及身边的艰苦奋斗的事迹来进行教育,通过这种教育上升到一定的道德理念,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习惯;高中阶段,则是通过系统的理性教育,使学生明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并使高中生自觉用这种传统要求自己,把这种传统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律令,真正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人生价值观。

苦难教育的意义范文篇2

1引言

我部受社会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影响,部队管理教育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科技干部的思想日趋活跃,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关系到全面建设发展稳定。因此,必须着眼科技干部的特点,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准确分析和把握科技干部的特点

科技干部,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有其本身特点。主要表现在:

2.1富于理想,关心国内外大事,报国热情高,但政治意识不够强,党性修养不够深

进驻以来,社会全方位的变化扑面而来,给我们科技干部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双重效应。从对科技干部调查看,90的人把为国家富强、为社会做贡献、为国防科技事业献青春作为自己的理想。自觉把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社会发展联在一起,以大局为重,安心部队工作,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有特殊敏感性。但部分科技干部政治意识淡薄,一是少数人对政治教育有一种盲目的“逆反心理”。把政治教育当作任务,对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模糊,错误地认为“教育与不教育一个样”。二是少数同志对入党的态度不正确。有的认为“入了党,发展的机会多”、“领导的要求”、“党内腐败现象多,不想入党”。三是少数同志不能正确对待政治荣誉。有的认为评个先进不如写篇论文、做个课题实惠,把立功受奖单纯物质化。四是少数干部看问题横向比较多,纵向比较少。考虑个人需求和利益多,考虑国家和军队大局少;个别人片面认为地方什么都好。对部队严格的纪律和艰苦的条件缺乏辨证的思考和理性的认识;有的认为部队不能实现其个人价值,抱着“干几年就走”的想法;有的认为“艰苦奋斗”只适合过去的情况,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我们又驻在开发区,凡事讲“效益”,处世态度功利化。

2.2渴求知识,希望事业成功的愿望强烈,但业务技术不够精,深钻细研精神不够

近两年分配来的新科技干部,一是感到自己知识不够用。从调查来看,普遍不满足已有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紧迫感。80%以上的同志“希望有机会继续学习深造”,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二是希望把自己锻炼成“复合型人才”。大多数技术干部都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及特长,制定了近期或远期的学习计划,确定主攻目标,注重“复合”技术能力的提高,21的干部还申报了硕士研究生。三是强烈希望获得事业成功。他们有理想、有抱负,自强、自尊、自信,希望工作得到别人的承认,有更多的机会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有少数科技干部技术水平不够硬,加之航天发射任务间隙长,缺乏实践经验,而人员更新快,大队出现了某些业务技术上的断层现象。有些科技干部建设应急救生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不强,上进心和钻研精神差,学习风气不浓,工作成绩平庸,满足于完成任务就行,倾向于学习民用知识,学习专业技术的动力明显不足,不能适应数字化、信息化航天应急救生建设的发展要求。

2.3敢想敢干,民主意识和开拓精神强,但军人意识不够强,作风纪律不够严

科技干部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对不合理的现象敢于直言不讳地提意见和建议,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凡事都想亲自尝试;民主意识强,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具有较强的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但有的科技干部纪律观念比较淡薄,军人意识不够强,强调个人意识,对民主的概念和内涵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把民主概念简单化,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倾向时有发生,命令意识、服从意识淡薄,做事讲条件,讲价钱。有的作风散漫,推一推动一动,有时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作风纪律养成不严,出操、公差勤务、打扫卫生等不愿参加。

2.4勤于思考,渴望进步,求实精神强,但自我认识不够正确,人生观不够成熟

科技干部知识面宽,思维敏捷,遇事不轻信,不盲从,不满足于接受某些现成的结论,而是在分析和比较中形成自己的见解。谈问题喜欢直来直去,讨厌形式主义。喜欢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容易接受与现实、形势接轨的教育,希望政治教育针对性强、形式活、内容新。在接受教育上不仅看你说的如何,更重要的是看现实怎样,做得如何。反映了科技干部勤于思考、求真务实的性格特征。但是少数科技干部自我认识不够正确,人生观不够成熟,一是“怀才不遇”。个别科技干部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一旦工作中遇到挫折,便产生失落感,怨天尤人,抱怨自己身边没有“伯乐”。二是好高骛远。有的科技干部眼高手低,不给他科研课题,就觉得领导看不起他,给他一个科研项目,又不能自己钻进去。三是自命清高。个别干部认为自己上了几年学,掌握了一些新知识、新技术,对工作不踏实,重理论、轻实践。生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人生观的不断改造。

3找准教育的切入点,加强五个“引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3.1针对社会发展新形势、新情况,加强思想引导

新形势下,出现了新旧体制、观念和意识的摩擦和碰撞,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给官兵的精神状态、行为规范、思想观念带来一些影响和冲击。因此,我们在进行教育时,必须注意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克服抛弃传统、另搞一套的倾向,又纠正固守传统、不求创新的倾向。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深入开展教育。如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过程中,资产阶级腐朽的东西也在乘隙而入,带来了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社会上一些消极现象,给官兵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冲击,针对这些问题,加强革命人生观教育,既讲透大道理,也讲清小道理,提高干部辨别是非、美丑、善恶、荣辱的能力,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在教育官兵自觉奉献的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不能游离于我们的工作之外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应该使科技干部的牺牲奉献得到最大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激励官兵在建功立业方面有所成就。

3.2针对科技干部对人生观的不同认知层次,加强观念引导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打破以往的“大锅饭”,在教育中实行“分餐制",要按照不同的教育内容,区分教育层次,采取分层组织、分类施教及重点辅导的方式,针对科技干部的特点,因人施教。要在教育中,注意引导科技干部打牢“三个基础”,树立“三个观念”。一是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树立科学的革命人生观。青年科技干部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理论灌输,使其在政治上、思想上逐步成熟起来,在实践中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锻炼成坚强的马克思主义者。二是打牢爱国主义的感情基础,树立自觉奉献的观念。要根据教育的内容和实际情况,对科技干部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进行国情和形势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进行党史、党的基本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增强他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党的领导的观念;进行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教育,树立为国防科技事业自觉奉献的信念。三是打牢献身国防的思想基础,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观念。要立志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就必须树立艰苦奋斗的创业观念。要把艰苦奋斗精神渗透到部队担负的各种任务中去,克服“在部队就是奉献,能吃苦就是奋斗”、“守住摊子就是能力,不出问题就是政绩”的模糊认识。首先抓住部队进驻内地以来出现的思想反映,引导官兵正确看待形势和我们面临的暂时困难,进一步增强艰苦创业的信心和勇气;其次紧扣艰苦奋斗的时代要求,引导官兵看到市场经济充满挑战和竞争,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勇立潮头;第三弘扬艰苦奋斗的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学习活动,如学习“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先进典型,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立足本职建功立业。3.3针对希望进步、渴求知识特点,加强教育引导

科技干部自主意识增强,主体意识明显,但他们在政治理论学习上及业务技术学习上的主动性、积极性仍需要加以引导。当前,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导致青年科技干部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而我们的教育和价值导向不能多元化,必须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因此,在理解和尊重科技干部的主体意识基础上,要在教育中不断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激励他们增强自我教育意识。首先,通过实现自我教育,把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意识,再转化为自觉的能动的学习行动。其次,引导科技干部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身创造能力。适应军事变革,履行新时期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必须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必须具有创造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再次,加大教育和培训的力度,注重提高综合素质。要在搞好大课教学和倡导自我教育的同时,积极提供自我教育条件,通过开展自学辅导、专题提示、答疑解惑、辩论会、专题讨论、学习体会交流、演讲会、知识竞赛、参观调查、互教互学等适合科技干部特点的教育形式,把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

3.4针对科技干部思想、作风纪律特点,加强行为引导

科技干部求知欲强、思维敏捷,遇事不满足于接受某些现成的结论,而是在分析比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另一方面,有的科技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钻研精神不够;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军人意识不强,认识深层次问题能力弱;我们就要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上下功夫,注重提高教育的行为说服力,加大教育者的行为引导力度。针对党员干部,主要通过抓党风党纪和先进性教育,强化党性观念,引导他们自觉用坚强的党性抵制各种消极因素,增强免疫力;针对新入伍的干部,加强优良传统和革命人生观教育,学习老一辈航天人的光辉业绩,奠定他们安心服役,为航天事业敬业奉献的献身精神;针对个人困难多、思想不稳定的干部[:请记住我站域名/],特别加强经常性思想教育力度,交心谈心,对症下药,激励与疏导相结合。

苦难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教育;艰苦奋斗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反复提醒全党: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江泽民也反复强调: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必须继续发扬光大。党的十六大召开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号召全党要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论述社会主义荣辱观时特别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理解和把握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和时代要求,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对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艰苦奋斗及其新内涵

艰苦奋斗就其本质意义上讲,就是不畏艰难困苦而坚持不懈地奋争。艰苦奋斗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今天讲艰苦奋斗,并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更不是要人们再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清苦生活。我们所要反对的是那种脱离国情、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消费和奢侈浪费,反对的是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和损人利己。从精神层面上看,艰苦奋斗要求我们保持不畏限险、坚忍不拔的精神状态和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套、已经过时了的想法是错误的,也是很有害的。

二、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党的一贯作风

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一贯作风,也是我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千百年来,无数劳动人民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亲身体验了创业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领悟到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深刻哲理,形成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艰苦奋斗,是我党的传家宝,我们党正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无论在革命、建设还是在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是在艰难中成就伟业,在困苦中创造辉煌,靠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一个人要自立,一个民族要振兴,一个国家要富强,都离不开艰苦奋斗。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三、继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新形势对我们的必然要求

1.新时代继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许多重要产品的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也要看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人均收入低,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到2005年底,全国农村尚有2365万人没有解决温饱,城镇也有上千万企业职工和居民的生活依然存在困难,实际需要帮助和扶持的对象接近1亿人。要使贫困人口稳定地脱贫致富,任务仍相当艰巨。对于困难群众,既需要国家财政加大投入进行扶持,也需要全社会伸出援助之手。我国每年社会捐赠的物资和资金大约有150多亿元,不足gdp的0.1%,而一些发达国家则占到gdp的8%~9%。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继续艰苦奋斗,力戒骄奢淫逸。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我们没有丝毫理由讲排场、比阔气。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艰苦创业的好传统、好作风,才能励精图治,求真务实,才能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2.新时代继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决定的。目前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地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而努力奋斗。在这个重要时刻,用什么样的精神来凝聚党心、民心,用什么样的精神来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关系到跨世纪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甚至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进行伟大的创业,必须(下转第68页)

(上接第66页)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伟大的创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物质基础的薄弱,宏伟任务的艰巨,都需要我们的党员子部继承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永远把艰苦创业精神作为民族的精神力量,使之代代相传。

3.新时代继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由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决定的。物质匮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艰苦创业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具备了这种精神,就意味着具备了一种百折不挠、顽强搏击的坚韧斗志:一种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一种不怕牺牲、忘我奉献的不懈追求:一种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的务实作风;一种常怀忧患、居安思危的清醒态度;一种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高尚节操。一个具备了这种精神的政党,才是一个能够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朝着远大目标奋勇前进的先进政党;一个具备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才是一个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万劫不灭,不断发展的优秀民族。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在对外开放中,我们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有用的东西,但又要注意防止把腐朽当神奇,痈疽当宝贝。为了实现我们的理想,在学习别人好的东西的同时,必须坚持发扬自己的优势。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提倡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

四、新时代如何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首先,要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深入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并不是要大家以苦为荣,以苦为本,而是教育和引导大家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继承革命前辈那种敢于藐视困难、克服困难,在逆境中坚定信念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进行艰苦奋斗教育,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所做的重要讲话,其中的“四个牢记”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如何继续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指明了方向和途径。

其次,要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进行基本国情教育。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只有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任务教育,才能激发大家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艰苦奋斗观念,以顽强的精神刻苦学习和工作,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再次,要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继续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能否保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说到底就是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能使艰苦奋斗精神在思想上真正扎根、在行动上自觉体现,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得到继承和发扬。

第四,要加强典型宣传,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正确引导,积极树立“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风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仅有一般号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和引导作用。要充分调动各种宣传媒体,坚持典型宣传,正面引导。对不求进取、懒惰成风、置国家和人民利益于不顾的不良倾向要严加批评与惩处。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第五,完善政策措施。抵制骄奢淫逸,反对铺张浪费,不能仅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要制定一些必要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对畸形消费要通过采取征收更高税费等措施加以制止。在新的形势下,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一方面,要在法制建设上形成遏制铺张浪费的约束机制,强化对各项支出的预算约束和管理监督,并在有关法规中明确对铺张浪费行为的处罚规定,同时要严格执法,对造成铺张浪费的单位和个人,除给予处罚外,还要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以健全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制止各种铺张浪费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在这样的历史时刻,需要用什么样的精神来进一步凝聚、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勇于奉献,努力进取,去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呢?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进行伟大的创业,必须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伟大的创业,必须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3]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睨建设的论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96.

[4]詹玉英,等主编.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苦难教育的意义范文篇4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就业困境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就业其实也并不是都难。调查中我们发现:县、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去基层,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大量存在。面对这种境况,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走出困境,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笔者深深感到:学生的艰苦创业意识非常重要,加强艰苦创业意识教育,应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问题的提出

1.艰苦创业意识被淡化

一段时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讲大道理,不如讲实惠。因此,在给予学生就业指导时,注重介绍职业知识、求职技巧,忽视思想教育,尤其忽视艰苦创业意识教育。而学生在求职时,也偏重讲实惠,不顾实际地过分追求个人价值,追求安逸、高薪的职业,不愿涉足条件差,需要加以开创的企业。有的宁可待业、失业,也不甘心到自己认为不理想的地方、行业、单位就业,形成了有的工作没人干,有的人没工作干的局面。

2.依赖心理严重

现在毕业的大学生,几乎是80年代后出生的,很多还是独生子女。

长期以来,由于事事都有父母呵护,因此,到了找工作仍然依赖父母。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经常有家长陪伴。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同时也磨去了大学生自我奋斗的勇气,当父母“包”不下去的时候,仍在等,不愿用自己的双手去开创一番新事业,拓展一片新的职业领域。

3.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

这一点在新形势下表现得尤为突出:

①把铁饭碗作为追求的目标,一味强调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希望寻找一个安稳的能赖以终生的职业,一听说是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便摇头。

②求职面试失败一两次,便垂头丧气,放弃追求。

③不愿从事需自己去开拓市场的职业,如营销、保险业等。当这些行业向他们敞开大门,展开双臂欢迎他们时,我们的大学生却退避三舍。

④求职时,首先考虑有没有底薪,若无底薪,薪水得从自己的推销额中提成,便止步不前。

总之,怕艰苦,只希望在别人已开辟的沃土上劳作;怕开创,只希望在别人建筑了的大厦里纺织。凡此种种,严重地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因而给家庭带来了负担,给在校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甚至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由此看来,改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加强艰苦创业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学校要积极开展这方面的教育,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学生到乡镇企业施展才华,到边远地区去创业;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自己去开拓新的工作领域。

二、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1.端正思想,加强教育

首先,作为教育者,必须端正思想:艰苦创业教育不是过时了,而是非常重要和必要。艰苦创业教育不仅在就业指导时讲,应贯穿到在校几年的德育教育中,列入辅导员每学期的工作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及经济形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让他们知道,国家的繁荣富强需要我们年青一代去建设,个人的前途和发展需要自己去辛勤开创。帮助学生克服享乐主义的不良意识倾向,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

转贴于2.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迎接社会挑战

缺乏自信是自强自立的一大障碍,是畏缩不前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如竞选班干、知识竞赛、辩论赛、求职面试模拟、推销商品模拟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在失败中经受锻炼,磨炼出百折不挠的意志,从成功中看到光明,树立自信心,进而能勇敢地去接受社会挑战。

3.转变观念,独立自强

学生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工作,很大程度还来自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学生乃至他们的父母认为,在大城市工作体面,在山区工作没出息。在这种观念束缚下,许多学生把眼光盯在了大城市。殊不知,基层大有可为。“猛将必拔于卒武,贤相必起于郡县”,自古是之。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从制度层面上固化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和途径。因此,要向学生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他们座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领域发生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帮助学生认清形势,转变观念,自强自立,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勇于到基层锻炼成长,善于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4.磨难教育

所谓磨难教育,就是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分层次地在学生中设计一些困难,让他们遭受挫折,在同困难和挫折作斗争中经受磨练。因此,在校期间,多组织一些这样的磨难活动,如:长途拉练、假期到条件简陋的地方去实习,到贫困地区进行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与困难作斗争的历程中,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培养学生能吃苦,能战斗的意志。

5.加强艰苦创业先进事迹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仰慕先进人物,钦佩先进人物。在先进人物的事迹中,人们往往受到鼓舞,获得一种激情,一种动力,一种尝试的决心。因此,我们要抓住正面教育,组织学生通过电视、录像、报刊、杂志学习先进人物艰苦创业的先进事迹,邀请校友回校谈他们艰苦创业的体会,用先进事迹激励学生树立艰苦创业的思想,坚定勇于开拓的信心。

6.艰苦创业具体工作体验

亲临实践的体验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体验,能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积累一定的经验,为毕业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在校期间,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利用双休日尝试推销商品,利用假期自找工作,勤工俭学等。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应变能力、开拓意识、创新精神。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大学毕业的同学们,只要不怕艰难,勇于创新,相信定会走出就业的困境,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苦难教育的意义范文篇5

[关键词]温州人精神困难学生励志教育。

一、励志教育及其必要性。

(一)励志教育的内涵。

励,一指劝勉,鼓励;二通“厉”、“砺”,磨炼,振奋。①志,一指志向、意志;二指立志。②励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③。励志教育应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

从教育者层面看,是劝勉、鼓励受教育者立志,以顽强的意志实现自己的理想;从受教育者层面看,是振奋精神,磨炼意志,发愤图强,以求有所作为。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必要性。

1.励志教育是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人成才的客观。

需要。近年来,尽管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绝不能仅限于经济资助,更需要精神帮扶。由于受经济条件、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社会舆论、就业前景等方面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较大的思想负担,甚至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和团结互助等意识。因此,只有在给予经济资助的同时,强化励志教育,才能使每位具有成才动机和禀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

2.励志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④。文化教育学的创始人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要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励志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纠正他们的意识偏差。

3.励志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⑤。最终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或打破“穷者愈穷富者愈富”贫富差距代际积累的唯一途径是教育。因此,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既是一个家庭的脱贫致富与美好生活现实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

二、温州人精神。

不了解温州历史的人根本无法想象,当年温州人所承受的贫穷落后。温州自然条件先天不足。从地理形态看,温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多为深壑高山,又有很多如天堑横隔的江河,交通闭塞。从人口看,“天兵不至”的温州,是历朝历代难民躲避战争灾难的好去处,外来人口不断涌进;同时受“多子多福”传统观念的影响,人口日益剧增,故温州人口早就过度膨胀。从人均耕地看,温州人口多,耕地少,新中国成立后人均耕地只有0.33亩,养家糊口极其困难。从国防看,温州地处海防前哨,长期以来,国家对温州的建设投资很少。据有关部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多年,国家对温州工业的全部固定资产投入只有6亿多元,在同期国家对浙江省的投资总额中,温州只占了3.24%。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温州人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形成了令世人赞颂的“温州人精神”。

1986年12月,温州试验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讨论会首次对“温州精神”的内涵进行诠释,认为主要是“自立自主、崇实务实、竞争开拓、奋勇创新”。在此之后,“温州人精神”成了许多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曾将“温州人精神”概括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⑥著名社会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三访温州后,在《瞭望》周刊撰文阐述“温州人精神”,认为:“就是不甘落后,敢为天下先,冲破旧框框,闯出新路子,并且不断创新。”⑦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角度分析,笔者认为“温州人精神”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独立自主的精神。温州人潜意识里有着“人穷志不穷”

的观念,从来就很少想过谁来资助救援,在他们最困窘的日子里,首先想到的是“靠自己”,以温州人自己的方式寻求解决温州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之路,并由此形成了“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我发展、自强不息”的“四自”精神。温州的大老板大多是白手起家,靠补鞋、弹棉、做木工、当泥瓦匠、贩卖小商品等发展起来。

二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创业初期,温州“老板”走南闯北挤汽车、火车,没有位置就钻到别人椅子底下或打地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更是家常便饭。现在,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了温州人的骄傲。江泽民同志曾这样评价温州人:“世界上的人都知道温州人会做生意,沿海靠山赋予他们这种开放的精神,冒险的精神,最主要的是温州人能吃苦。”⑧三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不甘贫穷落后的温州人,在追求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的干劲发挥得淋漓尽致。就算在补鞋、弹棉花、做木工、当泥瓦匠等不起眼的工作时,温州人内心却没有丝毫自卑感,视苦难为财富,寻找机遇发家致富,从而形成了“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的进取意识。

四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早在宋代,就逐步形成了一种主张经世致用的区域文化——“永嘉学派”。深受这种区域文化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温州人,形成了重实际、讲实利、求实效的思维方式。温州发展市场经济所形成的许多先发优势,都是由温州人“敢为人先”所取得的,它充分体现在温州人一系列的全国第一,如第一批发放的个体工商户执照,第一个集资建造的飞机场,第一批股份合作制企业等,据统计,共有二十来项全国第一。别人不敢做的事,温州人却敢做,胆大包“天”、胆大包“地”、胆大包“海”。

五是团结互助的精神。温州人注重感情、善于交际、团结互助,不管是血缘、婚缘、地缘,还是业缘,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与他人的情义薄厚和义务分担,在具体交往中拓展自己的关系结构和幅度。可以称温州为“关系本位”的社会,生活在这种情境中的人,尽管在生意场上,他们之间彼此竞争,但其价值评判主要在于人与人之间“情”“义”得以维系和拓展的价值尺度,在于团结互助精神的提升。正是这种团结互助精神凝聚了温州人的集体智慧,形成了扎实的温州人精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也是温州人精神的力量源泉。

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思考。

(一)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

独立自主意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立身处世的思想基础。目前学校较为完善的无偿资助政策体系,在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压力的同时,也容易使其滋生“等、靠、要”的思想。当前,大学校园“假证明”“假低保证”“假残疾证”和“假贫困生”的出现,反映出部分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更反映出独立自主意识的缺失。对于成年学生,学校要在提供必要的无偿资助的同时,积极拓展校内外学生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报酬,解决日常生活费用问题,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因突发事件及因灾难等情况而造成临时经济困难时,学校不能一味给予无偿资助救援,但也不能使其感到无助、绝望,而要引导他们首先想到的是“靠自己”,学校可以给予无息借款,帮其解决燃眉之急。

(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

吃苦耐劳意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困难的客观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适当提高消费水平是需要的,勤俭节约不是要过苦日子。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果生活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工作捏轻怕重,不仅无法克服经济困难,而且会丧志,失去积极进取的动力。调查发现,有学生购置使用高档消费品,日常生活消费明显超过校园平均生活消费水平;也有学生在勤工助学工作中,怕苦、怕累,只挑轻松活干。要用温州人吃苦耐劳发家致富的典型事迹,感化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好逸恶劳思想意识,引导他们正视家庭经济困难现实,克服、抵制“仇富”和“攀比”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敢于吃苦,敢于担当,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三)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意识。

自强不息意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人成才的思想保证。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出生,但可以把握未来。学校要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自强者,把困难视为磨刀石。首先,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广阔的施展才华的机会,比如参加文艺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以及担任学生干部等,引导学生发现自我闪光点,树立自信心。其次,做好校园“自强之星”评选活动,进一步挖掘、宣传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发愤图强的感人事迹,展示当代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承担责任、努力成人成才的良好形象,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以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在逆境中磨炼意志,自强不息。

(四)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意识。

苦难教育的意义范文篇6

所谓艰苦奋斗精神的针对性培育,就是指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目标、对象、内容及培育方式等的针对性,即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因时间、地点和受培育者自身状况的差异而实施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培育,从而提高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实效性。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针对性培育的具体要求有:

(一)培育对象的针对性

培育对象的针对性是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针对性培育的首要要求。进行艰苦奋斗精神培育时首先要认清培育对象,然后针对不同的对象和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实施不同的培育方式及培育内容。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对象是当代大学生,但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大群体,不同个体以及个体在不同阶段也具有不同特点。

(二)培育目标的针对性

艰苦奋斗精神针对性培育的目标就是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勤俭节约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耐挫创新精神等,把他们培育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培育过程中,应坚持大的方向不动摇,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阶段和不同特点树立不同的微观培育目标。

(三)培育内容的针对性

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内容多而广。首先,要掌握不同对象存在的不同问题,针对不同问题确定不同的培育内容;其次,在培育对象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特点不同,要针对对象的具体问题来进行培育,从而提高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实效性;最后,艰苦奋斗精神培育要与时俱进,紧贴时代,培育内容要不断丰富创新。艰苦奋斗精神不仅要培育大学生的艰苦朴素精神,还要注重培养乐于奉献精神、耐挫上进精神和勇于奋斗精神等等。

(四)培育方式的针对性

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针对性培育方式要多元化、时代化,适应当代大学生发展的需要。要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丰富培育方式,多元培育手段,提高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实效性。

二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缺失的现状

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在面对改革开放全面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的新形势,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艰苦奋斗精神认识不清、艰苦奋斗精神缺失的情况。具体表现在:

(一)思想方面

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千家万户迈向了小康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一些大学生认为现在已经到了应该尽情消费、尽情享受生活的时候,已经不再需要艰苦奋斗精神了,因此思想上表现为:一是缺乏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明确的追求目标,缺乏艰苦创业意识和明确的政治观念,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二是劳动观念淡薄,凡事怕苦怕累怕脏,不愿进行体力劳动,对义务劳动总是能逃就逃,能躲就躲,甚至自己的宿舍也不愿打扫,自己的衣服还要拿回家让父母洗,缺乏吃苦耐劳和敬业奉献的精神;三是缺乏实践勇气、集体思想和责任意识,只顾个人利益而忽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不能把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同祖国的繁荣和富强统一起来,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遇到挫折容易气馁,甚至一蹶不振。

(二)生活方面

一是奢侈问题不容忽视。部分大学生把勤俭节约看成是“寒酸”的行为,觉得艰苦奋斗是过去时,而把“享乐”、“安逸”作为他们追求的生活目标和引导消费的全新观念,因此缺乏消费主见,随大流乱花钱,盲目消费随处可见,日常开销常常处于无计划和超范围状态,甚至有些负债消费;二是浪费现象严重。多数大学生的花销来自父母,没有体验过生活的艰辛,抛洒浪费严重。有人随意剩菜剩饭,抛弃食物;有人经常请客吃喝,在同学面前摆阔气、撑面子;有人甚至有抽烟、酗酒、上网、泡吧等不良消费行为,不仅浪费金钱,而且伤害身体;三是恋爱中盲目浪费。一些大学生误认为大学阶段不谈恋爱是不完整的,找不到一个男(女)朋友是没有面子的,所以大学校园就变成了大学生恋爱的舞台。部分学生认为要获得感情就必须舍得花钱,为了讨好对方花销毫无节制,给自己和父母增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四是攀比之风盛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也裹挟而来,对大学生造成了相当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奢侈享乐、相互攀比,给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带来不可小视的扭曲。

(三)学习方面

受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部分大学生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在学习上梦想走捷径,不费辛苦取得成功,上课忽悠,考试作弊,论文糊弄,日子得过且过,缺乏理想信念及为之奋斗的拼搏精神。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理想和奋斗目标,努力和付出不够,不求上进,及格万岁;二是忽视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或早退,甚至是旷课,考试作弊,甚至请人替考,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上网打游戏、看电影、聊天等上面;三是艰苦奋斗精神匮乏,遇到挫折和困难就退却,害怕挫折,缺乏耐挫意识和拼搏精神。

(四)工作方面

由于对艰苦奋斗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一部分大学生过分重视个人利益,只顾向他人索取,不讲向社会奉献。在择业上追求舒适享乐,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在工作上拈轻怕重,缺乏实践的勇气,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针对性培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针对性培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对大学生而言,每个大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就应该有针对性。因此,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必须注重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针对性培育。

艰苦奋斗精神是大学生成才不可或缺的人格素质,大学生要想成才,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不折不挠的斗志,勇于拼搏的精神。就当前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实现状况看,大学生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仍存在着不容乐观的方面,部分大学生生活奢侈,缺乏艰苦朴素的意识;有的大学生不思进取,缺乏勇往直前的精神;有的大学生萎靡不振,缺乏勇于拼搏的斗志……因此,只有把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普遍性教育和针对性培育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才。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针对性培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目标,当代大学生要实现自身和谐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生活条件,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政治品质、精神面貌和创新品质,因此,当前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针对性培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艰苦奋斗精神的针对性培育是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内容,艰苦奋斗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艰苦奋斗精神的针对性培育是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针对性培育

(一)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针对性培育的原则

坚持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具有紧迫的时代要求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仅要对大学生全体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普遍性培育,还要针对不同个体、不同阶段、不同问题进行针对性培育,把普遍性教育与针对性培育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培育时,要注重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针对存在的问题,不仅要教育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精神,还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发挥学生自我激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提高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实效性。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的方式方法要多元化,尽量改变完全按照课本知识教育的旧模式,跟上时代的新步伐,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进行理论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一方面注重科学理论知识的作用,进行理论知识教育;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通过参与“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体验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大学生主动去体会并学习艰苦奋斗精神。

(二)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针对性培育的途径

丰富课程内容,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针对富裕生,增加节俭、奉献、创新等意识的教育;针对贫困生,增加耐挫意识、责任意识、拼搏精神等的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宣传、讲解和教育,发挥科学理论对学生行动的指导作用。

开展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要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以社团为单位,以年级、班级、院系为承办方,经常性地开展以艰苦奋斗精神培育为目的的晚会、讲座、比赛等活动。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开展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增强艰苦奋斗的文化氛围。

苦难教育的意义范文1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难点及创新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3-0026-02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是社会上最具有活力和生气的力量,同时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国际交流带来的不同文化的碰撞,现代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大众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这些变化正在迅猛地撞击着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刻影响着学生们的行为。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合格的接班人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课题组对内蒙古某大学的大学生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思想状况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有一些认识。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

1.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是20世纪80年代后90年代初出生的,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受到家庭的宠爱和包容,受到社会的多元化与不断开放以及商品经济求利原则的影响。他们的自我选择性、怀疑性、批判精神比较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接受和树立上独立性、多变性、不稳定性增强[1]。某些学生在树立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出现了失衡现象,出现了仅仅以物质财富衡量事物价值的观念。第一,具有比较强的个体意识,讲理想,有追求,但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在对学生个人消费的调查中关于每月的花销,除了吃饭,主要花在谈恋爱的占3.9%,上网的占8.7%,买衣服的占40.4%,与同学聚餐的占12.8%。第二,自我意识增强,但责任感欠缺。当代大学生由于从小生活条件的优越,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但对社会、家庭以及其他人的责任意识淡漠,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对学校、对集体要求多,而对自己如何贡献社会考虑少;对社会的弊病指责观望多,而以主人翁责任感身体力行少;对社会利益和实现自我价值关注多,对集体和长远利益重视少。在你恋爱的最初动机主要是在弥补内心空虚,寻找精神寄托,消磨时间的占16%,在找个伴儿,对学习、交往有帮助的占22%,而选择为找结婚对象的仅占11.6%。第三,思想活跃,但是非标准不清。当代大学生喜欢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他们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接受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思想活跃,反映敏捷,但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评价,缺乏全面性,常常犯绝对化的毛病。第四,追求个性完善,但心理发展不平衡。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他们得情感体验比较激烈,但脆弱、意志薄弱、情绪化,容易冲动。调查中在对你是否由于同学之间的攀比而产生困扰中选择有的占67%。

2.市场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激发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增强了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竞争意识。但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所固有的趋利性以及竞争所衍生出的损人利己、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不良思想在当代大学生中也有一定的市场,使得大学生在处理自我与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上也出现了严重错位。在务实这种思想意识纷纷涌现,文化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如何应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冲击,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大难题。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问题

大学生一般都是由小学、中学直接进入大学校园,社会经验缺乏,思想单纯,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复杂、学习的压力、情感的纠葛、家庭

变故、就业的压力以及种种思想上的困惑、迷茫,使他们的心理压力会增大,伴随愿望的落空,心理挫折的出现,常常会出现一些诸如悲观、焦虑、厌学、抑郁、多疑等消极不良情绪,最终会导致心理失衡。甚至会由于某件心理比较纠结的事情的激发而走入极端。

4.发达开放的网络信息技术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各类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应用网络能够更加迅速、便捷的传递信息,能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捷的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同时网络还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更自由的空间,一个虚拟的、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监控的空间。但是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世界各个国家文化意识、价值观念的涌入和渗透也极为迅速[2]。由于网络监管难度大,网络信息良莠并存,一些虚假的、不健康的甚至反动的信息大量存在,大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难以辨别网络上流传的相互碰撞、相互矛盾各种观点的正确与否,以及西方一些反动思想的渗透都对学生容易产生比较大的毒害作用。另外网络自身的特点以及目前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大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5.新形势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往往是通过开会、做讲座以及通过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然而实际效果却很小,在会议、讲座、思政理论课中,往往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做自己的事情,甚至如果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学生会想办法流走甚至不到,虽然我们教学任务安排中大部分思政课程设为考试科目,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在考试前突击背一背重点,应付考试合格就可以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起到真正的实效。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的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切实激发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工作方式的内容感兴趣,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探究。二是时代的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思想政治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主要存在思想政治队伍人员数量不足,人员不精,能力不强,待遇不高,动力不够,思政队伍不稳定。在高校人们的主流意识认为真正有学识的老师应该搞教学,当教授、副教授。而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应该有哪些学历层次不高,专业能力不强的人从事,况且辅导员工作琐碎,耗时间和精力,又不容易出成绩,所以许多年轻的教师纷纷要求转行搞专业教学。而一些年龄较大的老师做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比较落后,主动学习提高的动力不足,不能很好的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同学很好的沟通,他们之间存在着越来越深的代沟。而且从事学生管理人员由于事物缠身,学习进修机会少,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理论知识、思考问题,研究创新比较少,事务性的传统管理比较多。

6.就业难的现状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由于国家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由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以及各个高校的不断扩招,上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在给大学生群体带来自主择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问题。在严峻的就业难的形势下,大学生产生了不稳定、不平衡的心理,很多同学对未来的前景比较茫然。在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中关于你面对就业和找工作的态度如何中选择比较茫然,并不知方向的高达33.3%,选择内心焦虑,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就要毕业了的占20.2%,选择随波逐流,走一步看一步的占15.5%。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一是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在当今多元文化与各种思想的渗透与冲击下,高校必须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以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提高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荣辱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情怀。才能有效的抵制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的侵蚀与渗透。

二是加强大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和责任感。要重视大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履行公民基本道德的同时更高标准的要求自己,因为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社

会和人民对大学生有着更高的道德期待。加强大学生对社会、对家庭、对别人、对自己的责任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让大学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人,要对培养自己的国家、社会、集体以及家庭负责,对自己的生命、未来以及任何所作所为负责。

三是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抗挫折的能力。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受到家庭的宠爱和包容,在和平、安逸、优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没有经受过任何的风吹雨打,太过的一帆风顺,没有过苦难的记忆与体验,没有对苦难的深刻理解与认识,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苦难面前变得退缩、胆怯。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苦难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苦难观,以苦为乐,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品质。当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一切困难、挫折,拥有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

四是不断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面对21世纪人才的挑战,高校作为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新时期工作的核心内容。在竞争越来越剧烈的今天,必须强化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才不会被时代的发展而淘汰。同时在国家大力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形势下,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重要的任务。

五是加强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高校要想培养出心智健全的大学生,关键在于教师。“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高,才能正确的引导、教育和启发学生。只有教师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广泛的知识、足够的人格魅力,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创新

一是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中插入一些图片、图表、光碟等具有声音、图像、音乐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通过看历史片,讲历史故事、参观革命基地、结合一些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先进事迹的宣传、具体的案例分析等现实的、生动的、有价值、有教育、有说服意义的事件等,更加形象、直观、易与被学生接受的方式来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基础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利用节假日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受启发,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

二是通过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和抗挫折的能力。在平常的生活中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园文体活动、军训等活动内容,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心理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坚强的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

三是强化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我们可以在学生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不断地强化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比如学习中通过评比奖助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团干,班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的竞争上岗,生活中在宿舍中搞一些美化大赛、内务大赛;在校园里举办一些文艺体育活动比赛,如校园主持人大赛、校园歌手大赛,还可以举办一些知识的竞赛活动、演讲比赛等等活动来激发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并不断的在失败与成功的交错激荡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另外在日常的各种活动中,不断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大学校园里大力倡导、鼓励、支持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老师们也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创造机会带领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

四是主动占领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大学生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政治敏感性又比较强,在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情况下,高校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首先高校的思政队伍要熟悉网络信息技术,能够熟练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地利用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把网络信息技术纳入日常的党务、团组织建设、教学、行政、学生管理等工作中,通过网络技术的硬件建设、软件的开发、校园专题网站建设,吸引学生进入学校这个网络阵地,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五是提高

想政治队伍的整体素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适应新形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新形势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文化素养,还要具有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法学、教育学、现代科技知识等有关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以及满腔的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情才能具有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用这种强大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并影响学生。所以高校也应该尽可能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参观、学习、交流,从而提高这支队伍的业务能力。高校也应该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激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侯黎晓,陈彪.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及对策.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31)4:87-88.

苦难教育的意义范文1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材;生命教育

生命哲学是一种智慧和态度,是作为文本叙述指导人生的一个过渡,语文学科中包含丰富的生命哲学,需要语文教师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生命哲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文本中的生命哲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让学生敞开全部生命拥抱语文,领悟生命本真,肯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积极去追求人生理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课标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①这里的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而作为中小学的语文课程,无处不体现人的价值、人的情感和态度。大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语文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所以语文课堂更能深入学生的内心,更能与学生的心灵对话,对那些认知能力和认知心理都不是很成熟的中学生来说,语文这一学科还是有它积极的引导作用。语文教学具有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语文阅读资源中蕴含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一、认识生命、欣赏生命本真

学生的教育大部分都是从学校获得的,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生命,去思考生命的本真,欣赏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珍贵。所以,教师要深刻挖掘文本中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引领学生探求生命之美,体味人性之善,欣赏人生之美。

在讲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时,要让学生认识生命,体会生命的珍贵与伟大。《物种起源》中谈到了生命体的视觉开始于最为简单的感光细胞,这样的感光细胞能区分明暗,不能生成形象。这样的感光细胞在进化的集成中先是生成了一条视神经的简单装置,后是升级到了一种完善的视觉器官,使得生命体的视觉不仅能够区分明暗,而且能够辨别形象和色彩。从这里教会学生认识生命的本真,今天你所拥有的健康器官,健康的身体,是多么的珍贵。文中还提到,从单一触觉的身体方式感知到多元触觉合成判断的身体方式感知的进化,既显现了生命意识方式进化的自然史过程,亦显现了生命意识方式进化的主客共建的经验史过程。教师在讲解文本时,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出现是经过大自然无数年的演变才发生的,自然哺育生命,生命进化出人类,让学生认识生命本真,珍惜生命。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谈生命》说出了作者历经百年沧桑,备尝酸甜苦辣的生命“体验”。文章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教师在教学时,要把这种精神渗透给学生。

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我们要感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的闪光点,向生命的顽强不屈敬礼。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再塑生命》海伦・凯勒,她在19个月的时候被猩红热夺去了视力和听力,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并没有放弃,而是自强不息,并得到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她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灌注给海伦,深深的植于海伦的生命,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痛苦,经过不断的努力,最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二、热爱生命、领悟生命意义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生命可贵,人生易逝。所以,我们更应该热爱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

《热爱生命》中所提到的对生命的热爱,是个人凭借顽强意志,与大自然,与自己作斗争以求生存,但又不仅限与此,是淘金者在一种极度渴望生存下去的求生本能支配下所做的抗争。从一种更普遍的意义上讲,《热爱生命》是赞美一切生命体对生命的热爱,赞美生命的顽强与可塑性,在无情的自然法则面前,为生存而做的不懈努力。这种对生命热爱的精神让我们震撼。

《我与地坛》通过作者与地坛的长久对峙,将个体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坛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神冥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对自身经历的思考中,逐渐超越个体命运的挫折和苦难,探寻生存的意义、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价值,进而感悟生命的永恒和宇宙的生生不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可贵和值得珍惜。在生与死的挣扎中,身体残疾的史铁生能醒悟过来,重新认识生命。那么,四肢健全的学生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美好的未来。

三、敬畏生命、追求生命价值

生命是可贵的,值得我们热爱和珍惜,所以,我们更应该敬畏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生命哲学,而且还要使学生渗透这种精神,不断追求生命价值。

张晓风的《敬畏生命》中有一精彩句子:“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文中强调的是:整个生命的延续是以不惜代价追求“成功”“优胜”“秀异”“稳定”这些回报作为目的的。文章由树及人表达了一种感叹,从而领悟到生命的珍贵无价、生命的伟大,并因此而生“敬畏”“感恩”的。

《斑羚飞渡》歌颂了斑羚在危急关头勇于献身的精神。为了使种群得以生存延续,在面临绝境时,老斑羚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无怨无悔,感人至深。斑羚飞渡的惨烈、悲壮,让我们看到了动物身上那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反思人类社会,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斑羚那样,不害人、不苟活,视死如归呢?可见,我们应该敬畏一切生命,因为世界就是由生命构成的。

语文教师要挖掘文本中的重要影响力的东西,大胆地唤醒文本中的生命哲学,让其在语文教学中崛起。在教学中紧扣文本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伟大和珍贵,从而更加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努力克服困难,实现人生价值。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参考文献:

[1]梁惠梅:语文学科的生命教育[J].吉林教育,2006.

苦难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井冈山精神;青少年;思政教育;作用

“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出来的伟大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首创精神,体现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这种精神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光辉,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培育,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升华而成的。井冈山精神集中体现了我党、我军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作风和道德风貌,体现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它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样是我们当代社会人应该学习的宝贵精神。

1青少年思政教育的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寻找和探索出能适应新形势所需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品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和教育界需解决的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和国家要求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青少年为目标要求,浅谈井冈山精神对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现代物质文明是人类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但物质生活的富足也带来了某些消极的因素,给人们带来了物质利益的膨胀。不少青少年学生缺乏明确而崇高的政治信仰和远大理想。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因素使他们变得重视物质利益,追求个人享乐,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同时他们还受到来自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和思想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因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国家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急需加强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井冈山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精神与革命传统精神有机的结合体和统一体,它已经融入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渊源中,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

道德理念就要把握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它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人们政治信仰和人生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和具体体现。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认为,现在都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了,用不着这东西等等。确实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但是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也给我们带了一些负面影响。

(1)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道德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受到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和诱惑之下,在一定条件作用下,就很有可能会走上犯罪的不归道路。同样我们知道,优良和高尚的文化不仅可以提高人的思想,而且可以促使我们在生活和事业上奋发向上。低俗的文化不仅会腐蚀青少年的灵魂,而且会严重阻碍社会文明前进的步伐,当今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杂志,各种凌乱的音像制品,文化娱乐产品等等充满大量的封建迷信、暴力、污言秽语和色情以及一些其它的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等等这些不仅严重的给我们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污染,而且也对涉世之初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的负面影响。这样就使一些青少年在道德理念方面发生了偏移。我们在弘扬井冈山精神中,要紧紧抓住人生观这个根本,注重学习井冈山军民把人生观融入崇高理想的时代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观。

然而对于当前青少年人生观、道德观状况的分析,当代青少年普遍树立了科学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但一些青少年在观念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一部分人对价值目标的实现表现出实用性和功利化的现象。我们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道德观为主要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要将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教育活动有效地融入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去。

①加强“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应将诚信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广大青少年做人做事都要重诚信,这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青少年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

②增强勤俭节约的意识。青少年是未来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者,厉行节约责无旁贷。青少年更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在学习和工作中,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来节约资源。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各个行业都存在激烈的竞争力,无论是在市场还是在企业和学校都表现出激烈的竞争,也正是这种竞争形式才促进了市场的正常运转,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这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各行各业之间存在的竞争是好事,正所谓物竞天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良的竞争行为,造成了一些人不顾损害他人利益,做出一些道德沦丧的事情。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追求物质利益是合理的,然而物质利益的“冲突”必然会造成人们之间产生不和谐的声音,形成不和谐的环境,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等等,又何谈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呢?在促进社会和睦,社会和谐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周围的广大人民,也只有广大人们拥有正确的道德观,才能营造出和谐的环境。

因此,井冈山精神它不仅仅是一种精神,而是一种优良的文化,更是一种经过时间积淀和并升华的精神文化。在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有着重要的学习意义。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红色的井冈山精神,充分利用井冈山精神特有的价值观和和时代性来教育他们。

3树立坚定的信念

今天对于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要弘扬革命前辈那种对革命一定会胜利坚定的信念。弘扬在敌人和困难面前不畏牺牲和克服困难精神,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井冈山精神在当今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意义,它能帮助和引导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信念。对事业和生活等目标的追求,始终要充满着坚定的信念,这就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我军处于十分强大的反动势力的四面包围和反复围剿之中,各种条件都十分险恶,。但是尽管在当时险恶的生存和斗争条件下,革命队伍没有退却,因为他们有着革命一定会胜利的坚定信念。这种坚定信念,是工农红军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当时中国共产党正是拥有这种任何东西都敲打不碎的信念,领导中国革命突出困境从而走向胜利,也是半个多世纪前井冈山军民克敌制胜,迎来曙光的的精神动力。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有外面的压力,同时也要处理内部的困扰。在以毛泽东领导下,井冈山军民上下一气,下敢于斗争的决心,打持久战的勇气。凭借着坚定不移的信心和百折不挠的斗争勇气,坚持不懈的推行和贯彻落实“工农武装割据”,坚定不移的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迎来了井冈山红旗不倒,迎来了党的第一次历史性大转折。也为我党今后取得更大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坚定信念,树立百折不挠的信心,对于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和学习井冈山精神的积极意义所在。转贴于

4培养创新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当年在井冈山上进行了将近两年半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此次艰苦的斗争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逃跑,有些人受不了这里的艰苦环境逃走下山也就罢了,但是他们为了一时的荣华富贵,对人民利益不顾,居然出卖我党投敌。如此艰苦的环境,经受住考验的红军战士留了下来,他们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这些革命的先辈们正是凭借这种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宏伟篇章。今天,我们这一代人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聪明能干,也不是我们不愿意去学习新的知识等等,而是在我们身上看不到了以前那些先辈们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精神品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我们缺乏一种信念,一种在和平条件下,在物质条件比较丰富的情况下还能保存勤俭节约的艰苦奋斗作风,没有这样的信念和作风的支撑,我们的学业和事业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坚持,就会朝三暮四,心猿意马。没有这样的信念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更无法承受未来生活中巨大的困难和艰苦的环境。作为当代青少年的我们如果依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存在的重要性,紧迫性,到国家需要我们这一辈人成长并要成为国家栋梁、社会的中坚力量的时候,我们拿什么去保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凭什么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井冈山精神依旧在,青少年一代的我们,要承传这种优良的文化,认证学习和体会,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中重新燃烧,成燎原之势,烧去娇气、俗气,锻炼出一批能够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人,保证我们伟大的国家、民族的明天不断的上升。

5小结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引导少年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井冈山精神是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精神,它经过时间积淀,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得到了升华,不仅仅是一种优良的精神,对当代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来说更是一种有着积极意义的教育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更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用它来坚定我们青少年的信念,养成在物资条件相对丰富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继续保持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这样才能让青少年稳步成长于发展的社会中,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余伯流,陈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苦难教育的意义范文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体育是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大部分体育运动项目具有群众性、锻炼性、娱乐性、纪律性、竞赛性、知识性特征,因此,他不仅对学生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具有重要作用,还能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培养锻炼习惯都是极其重要的,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养成遵守纪律、勇敢顽强、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经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育皆寄于体,无体是无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可见,体育与智育、德育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通过体育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本身也是学校体育的任务之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增强学生体质,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一、通过体育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个国家体育运动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国民身体素质的状况,而且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的水平,还能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准。因此,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以旧中国极弱、屈辱的体育发展史和新中国建立以来体育战绩取得的巨大成就,向学生展示我们伟大祖国怎样从“东亚病夫”发展为亚洲体育强国的东方巨人的辉煌历程,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具有特殊的作用。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理论课或专项技术课的教学中,结合我国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不畏困难、艰苦拼搏,为国争光的生动事例,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二、通过体育课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运动项目中有许多是集体活动,抗争激烈,不仅要求每个队员在竞赛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体能和技术,而且要求全体队员的整体默契配合、同心协力完成技术动作或实现战术意图,取得胜利。这不仅对学生正确理解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及正确地处理这些关系,是十分有利的。还可以使学生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不足,摆正自己的位置,这也是体育教学的独特之处。

三、通过体育教学进行纪律道德规范教育

体育课是一项危险性较高的课程,为了使体育课能够顺利、安全、有序地进行,体育课中必须有较严的纪律要求,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在竞赛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竞赛规则作为行为准则,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竞争,发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不能只为了争得名次违反体育道德。青少年学生具有求动、求乐、求知识和自我表现欲望,加上这一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他们表现出一些与教学常规、教学要求不相协调的行为和错误的言行,这时教师要用竞赛规则、道德文明从思想方面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四、通过体育课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

苦难教育的意义范文篇11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

毛泽东同志作为党的缔造者和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视党的干部教育工作。抗战爆发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干部队伍的迅速扩大,加强干部教育,成为政权建设中的一项迫切任务。1939年2月17日,中共中央成立了由张闻天兼任部长、李维汉任副部长的干部教育部。该部的职责是以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为指导,统一领导和组织全党的干部教育工作。这一时期,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的内容。1940年1月3日,中央在“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中规定:“全党干部都应当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1]1940年2月15日,中央在关于举办党校的指示中指出,“为了巩固与发展党,各地党的领导机关均应办理党校,以加强对党的干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各级党校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实际来教育干部”[2]。1941年12月27日,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着重指出了在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向各级干部学校提出了三项要求:“第一,必须使学生区别马列主义的字句与马列主义的实质;第二,必须使学生领会这种实质(不是望文生义,而是心知其意);第三,必须使学生善于应用这种实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而抛开一切形式的空洞的学习。”[3]

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也是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毛泽东历来注重党员和干部的党性教育。在干部的党性教育中,毛泽东特别强调“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4]。为了使我党保持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的性质,胜利地完成中国革命艰巨的历史使命,1941年,党中央不仅了“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而且紧密结合当时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开展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延安整风运动。毛泽东亲自领导了这次整风运动。通过整风运动,使全党干部从思想上清算了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影响,有力地纠正了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不良倾向,使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了无产阶级的党性,从而对于战胜当时所面临的严重困难,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宗旨,也是毛泽东干部教育的核心内容。早在抗战初期的1938年,毛泽东就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1]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5]号召全体党员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5]。在1945年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对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了深层次的论述。首先,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概念。其次,毛泽东第一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到“唯一宗旨”的高度。他指出:“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参加这个军队的人,都具有自觉的纪律;他们不是为着少数人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1]第三,毛泽东对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容,作了系统的论述。他指出,“我们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5];“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为,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5]。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郑重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写进了党章。

三、加强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毛泽东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5]并要求那些文化水平较低的干部,应加紧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因为学了文化以后,政治、军事、经济哪一门都可学。否则工农干部虽有丰富经验,却没有学习理论的可能”[5]。他要求干部和党员要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指出:“我们的工作首先是战争,其次是生产,其次是文化。”[5]学习是干部必须注重的工作,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领导工作,不能改善工作。

四、艰苦奋斗的作风教育

艰苦奋斗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本色,是共产党固有的传统作风。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就指出:“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6]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的讲话中,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发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7]。1938年4月1日,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第二期开学典礼的讲话中又指出:“中国共产党也有他的作风,就是:艰苦奋斗!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家的作风。”[8]1939年5月1日,毛泽东在《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一文中,号召国民和中国共产党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他指出:“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8]针对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中有的学生怕苦、发牢骚的情况,毛泽东亲自到抗大去给学员讲课,做思想工作,使学员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都表示要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此后,艰苦奋斗成了抗大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和陕甘宁边区政府还大量宣传艰苦奋斗的典型,如老革命家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吴玉章等。1940年1月15日,毛泽东在给吴玉章寿辰的祝词中,号召学习吴玉章同志。毛泽东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们的吴玉章老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几十年如一日的人。……要这样做,不但需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且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7]在1945年3月28日林伯渠60岁生日时,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去他的住所,赠送了“为人民服务老勤务员”的红旗,以褒奖他艰苦奋斗的精神,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艰苦奋斗作风教育的深入展开,培育了延安精神,极大地提高了边区党政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中国人民的传家宝。

五、倡导三大作风

无产阶级政党的党风建设理论是马列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关于党风建设的基本思想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对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建设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撰写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反对本本主义》、《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著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整顿党的作风》等著作;特别是1945年4月他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对党的优良工作作风作了高度概括,他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1]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提出许多关于党、政、军建设作风方面的要求。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等等。同时毛泽东还指出:“必须使各级党的领导骨干都懂得,理论和实践这样密切地相结合,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1]“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相互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他指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1]

六、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

1941年的“五一”施政纲领明文规定,“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不管什么人,也不管多高的职务,只要违法犯纪,就坚决予以制裁。黄克功案件是当时毛泽东处理的一个典型案件。毛泽东指出:“黄克功过去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样办。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9]另一典型案件就是处理肖玉壁。1942年1月5日《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从肖玉壁之死说起》的评论,告诫大家:“我们要严重的注意!注意每一个反贪污的斗争,抓紧揭发每一个贪污案件。我们一定要做到:在‘廉洁政治’的地面上,不容许有一个‘肖玉壁’式的莠草生长!有了,就拔掉它!”[10]

按照毛泽东的干部教育思想,我们党在长期的抗日战争的条件下,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的干部,并且依靠这些干部,团结和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黄士安,等.毛泽东和延安时代[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4]滕纯.毛泽东教育活动纪事[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苦难教育的意义范文篇12

[关键词]温州人精神困难学生励志教育。

一、励志教育及其必要性。

(一)励志教育的内涵。

励,一指劝勉,鼓励;二通“厉”、“砺”,磨炼,振奋。①志,一指志向、意志;二指立志。②励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③。励志教育应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

从教育者层面看,是劝勉、鼓励受教育者立志,以顽强的意志实现自己的理想;从受教育者层面看,是振奋精神,磨炼意志,发愤图强,以求有所作为。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必要性。

1.励志教育是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人成才的客观。

需要。近年来,尽管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绝不能仅限于经济资助,更需要精神帮扶。由于受经济条件、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社会舆论、就业前景等方面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较大的思想负担,甚至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和团结互助等意识。因此,只有在给予经济资助的同时,强化励志教育,才能使每位具有成才动机和禀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

2.励志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④。文化教育学的创始人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要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励志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纠正他们的意识偏差。

3.励志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⑤。最终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或打破“穷者愈穷富者愈富”贫富差距代际积累的唯一途径是教育。因此,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既是一个家庭的脱贫致富与美好生活现实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

二、温州人精神。

不了解温州历史的人根本无法想象,当年温州人所承受的贫穷落后。温州自然条件先天不足。从地理形态看,温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多为深壑高山,又有很多如天堑横隔的江河,交通闭塞。从人口看,“天兵不至”的温州,是历朝历代难民躲避战争灾难的好去处,外来人口不断涌进;同时受“多子多福”传统观念的影响,人口日益剧增,故温州人口早就过度膨胀。从人均耕地看,温州人口多,耕地少,新中国成立后人均耕地只有0.33亩,养家糊口极其困难。从国防看,温州地处海防前哨,长期以来,国家对温州的建设投资很少。据有关部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多年,国家对温州工业的全部固定资产投入只有6亿多元,在同期国家对浙江省的投资总额中,温州只占了3.24%。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温州人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形成了令世人赞颂的“温州人精神”。

1986年12月,温州试验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讨论会首次对“温州精神”的内涵进行诠释,认为主要是“自立自主、崇实务实、竞争开拓、奋勇创新”。在此之后,“温州人精神”成了许多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曾将“温州人精神”概括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⑥著名社会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三访温州后,在《瞭望》周刊撰文阐述“温州人精神”,认为:“就是不甘落后,敢为天下先,冲破旧框框,闯出新路子,并且不断创新。”⑦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角度分析,笔者认为“温州人精神”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独立自主的精神。温州人潜意识里有着“人穷志不穷”

的观念,从来就很少想过谁来资助救援,在他们最困窘的日子里,首先想到的是“靠自己”,以温州人自己的方式寻求解决温州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之路,并由此形成了“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我发展、自强不息”的“四自”精神。温州的大老板大多是白手起家,靠补鞋、弹棉、做木工、当泥瓦匠、贩卖小商品等发展起来。

二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创业初期,温州“老板”走南闯北挤汽车、火车,没有位置就钻到别人椅子底下或打地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更是家常便饭。现在,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了温州人的骄傲。江泽民同志曾这样评价温州人:“世界上的人都知道温州人会做生意,沿海靠山赋予他们这种开放的精神,冒险的精神,最主要的是温州人能吃苦。”⑧三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不甘贫穷落后的温州人,在追求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的干劲发挥得淋漓尽致。就算在补鞋、弹棉花、做木工、当泥瓦匠等不起眼的工作时,温州人内心却没有丝毫自卑感,视苦难为财富,寻找机遇发家致富,从而形成了“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的进取意识。

四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早在宋代,就逐步形成了一种主张经世致用的区域文化——“永嘉学派”。深受这种区域文化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温州人,形成了重实际、讲实利、求实效的思维方式。温州发展市场经济所形成的许多先发优势,都是由温州人“敢为人先”所取得的,它充分体现在温州人一系列的全国第一,如第一批发放的个体工商户执照,第一个集资建造的飞机场,第一批股份合作制企业等,据统计,共有二十来项全国第一。别人不敢做的事,温州人却敢做,胆大包“天”、胆大包“地”、胆大包“海”。

五是团结互助的精神。温州人注重感情、善于交际、团结互助,不管是血缘、婚缘、地缘,还是业缘,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与他人的情义薄厚和义务分担,在具体交往中拓展自己的关系结构和幅度。可以称温州为“关系本位”的社会,生活在这种情境中的人,尽管在生意场上,他们之间彼此竞争,但其价值评判主要在于人与人之间“情”“义”得以维系和拓展的价值尺度,在于团结互助精神的提升。正是这种团结互助精神凝聚了温州人的集体智慧,形成了扎实的温州人精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也是温州人精神的力量源泉。

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思考。

(一)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

独立自主意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立身处世的思想基础。目前学校较为完善的无偿资助政策体系,在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压力的同时,也容易使其滋生“等、靠、要”的思想。当前,大学校园“假证明”“假低保证”“假残疾证”和“假贫困生”的出现,反映出部分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更反映出独立自主意识的缺失。对于成年学生,学校要在提供必要的无偿资助的同时,积极拓展校内外学生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报酬,解决日常生活费用问题,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因突发事件及因灾难等情况而造成临时经济困难时,学校不能一味给予无偿资助救援,但也不能使其感到无助、绝望,而要引导他们首先想到的是“靠自己”,学校可以给予无息借款,帮其解决燃眉之急。

(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

吃苦耐劳意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困难的客观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适当提高消费水平是需要的,勤俭节约不是要过苦日子。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果生活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工作捏轻怕重,不仅无法克服经济困难,而且会丧志,失去积极进取的动力。调查发现,有学生购置使用高档消费品,日常生活消费明显超过校园平均生活消费水平;也有学生在勤工助学工作中,怕苦、怕累,只挑轻松活干。要用温州人吃苦耐劳发家致富的典型事迹,感化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好逸恶劳思想意识,引导他们正视家庭经济困难现实,克服、抵制“仇富”和“攀比”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敢于吃苦,敢于担当,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三)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意识。

自强不息意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人成才的思想保证。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出生,但可以把握未来。学校要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自强者,把困难视为磨刀石。首先,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广阔的施展才华的机会,比如参加文艺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以及担任学生干部等,引导学生发现自我闪光点,树立自信心。其次,做好校园“自强之星”评选活动,进一步挖掘、宣传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发愤图强的感人事迹,展示当代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承担责任、努力成人成才的良好形象,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以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在逆境中磨炼意志,自强不息。

(四)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意识。

开拓创新意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就事业的精神品质。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因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知识的灌输和掌握,缺乏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教育。根据舒适区域模型(见下图),当学生步出舒适区域进入学习区域时,最大限度的学习动力就产生了;当学生越过学习区域而进入到痛苦的或恐慌的区域时,这种最大限度的学习动力将减弱。实践体验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能够引导学生走出舒适区域,进入学习区域,并避免进入恐慌区域,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达到最有效的创造性学习。因此,要通过强化专业实践、将勤工助学与发挥专业优势有效结合起来、设立科研资助专项经费、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等途径,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五)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意识。

团结互助意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持续发展的人文后盾。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人生观形成、人生目的确立体现了其对人性与生活本质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必然地受到其社会关系的制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只有团结互助,才能以自己的实践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相对独立地存在与持续发展。为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同学的理解、尊重和关爱,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必须加强班集体建设,营造浓厚的团结互助氛围。同时,将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此外学校还应得特别注意这几个问题:

首先是对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由心理辅导教师或社会专家,运用心理支持治疗、应激免疫训练等方法,允许并诱发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学生充分宣泄其消极情绪,同时协助他们理清自己的情感线索,鼓励其勇气和增强其人际关系运作的信心。其次要努力激发教师对培育学生人际关系运作能力的责任感。教师在工作中改变诸如忽视、孤立、专治等不良的教育方式等,安排活动让其自我表现,为学生提供体验人际关系运作成功的机会。此外,必要时约见家长或家访,争取家长配合,并在如何改善家庭的团结互助环境方面予以指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注释]

①②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577,649.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40.

④⑤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z]。2010-07-29.

⑥项光盈。世纪之交看温州[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50

⑦陈俊贤。浅论“温州人精神”[j]。人民论坛,2004(1):54.

⑧谢志远。温州人创业精神对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06(3):244.

[参考文献][1]朱家存。论主体性与素质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1997(4)。

[2]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蔡克骄,陈勰。温州模式与温州人精神[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4]谢志远。温州人创业精神对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06(3)。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对消费主义的看法范例(12篇)

    - 阅0

    对消费主义的看法范文篇1关键词:电子商务;消费者;经营者;适格主体;一、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近年来,我国网商群体从400万迅速增长到2000万的规模,采用电子商务手段开拓交.....

    传统教育方法的好处范例(12篇)

    - 阅0

    传统教育方法的好处范文【关键词】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一、传统文化的精髓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名著《周易》里面的一句名言,意思是人应该像太阳和月亮一样.....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