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范文篇1

语言是一个民族长期生活过程的积累,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体现。所以在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我们不仅要了解其遣词造句的方式,而且要对其文化内涵有深入的了解。英语在当前已经成为我国中学教育中必修的一门课程,学校和社会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也非常高,但是目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大的误区,那就是,只重视对词汇、语法、阅读等的教学,而忽视了语言文化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

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不同,东西方文化差异是非常大的,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说,东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称呼语有差别。在中国,我们在称呼家庭成员的时候,往往是“大伯、叔叔”“小姨、姑姑”“大姐、小妹”等,这样能体现人们之间的辈分或年龄,但是在英语中的称呼只是“uncle”“aunt”“sister”等,甚至是直呼其名。另外,在中国,我们往往用“姓+职业”的方式称呼某种职业的人士,例如,李老师、张医生等,而在西方一般都是用“mr、miss+姓”的方式,例如,mrgreen等。第二,问候语有差异。在中国,我们碰到人打招呼时往往会问“你上哪儿去?”、“最近干嘛呢?”之类的话,但是在英语中打招呼用的多数是“hello!”、“howareyou!”这样的话。如果问“whereareyougoing?”他们会觉得那是自己的私事,别人没有知道的必要。第三,礼貌用语有差异。中国人在接受别人的表扬和夸赞的时候往往是谦虚的,一般会说“我做的还不够。”之类的话,但是西方人都能很坦率地接受表扬,一般都是说“thankyou.”。第四,禁忌语有差异。在西方国家,人们对年龄、婚姻等的问题比较敏感,一般是不做回答的,他们认为这是自己的隐私。第五,提建议的时候用语有差异。在中国,我们在给别人提建议的时候往往会说“我觉得你应该……。”,但是在西方,人们往往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提出建议,一般都会说“如果我是你,我会……。”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下应该如何开展初中英语教学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非常大,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该正视这种差异。但是从当前我国大部分初中英语教学来看,教师使用的仍然是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成绩放在第一位,要求学生能写、会读,但是对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重视不够,从而也就对语言文化知识的教学不重视。往往出现的情况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旦遇到与文化知识相关的问题时,就直接跳过,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可以利用西方文化这块跳板来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东西方文化差异,并且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差异,真正将初中英语教学与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

1.调整教学目标

以往的初中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注重的是学生词汇的积累,语法的学习以及在考试中成绩的提高。但是在新时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变革,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对英语知识的掌握,而且要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以此指导教师开展英语教学活动。

2.教师要树立初中英语教学新观念

在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英语教师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思想观念对英语教学的实践有很大的影响。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不重视文化差异,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中,没有意识到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教出来的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比较差。所以在未来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东西方文化差异,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能将跨文化交际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而使学生能主动接受西方文化,提高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是文化交际中的一种,因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所以在进行非语言交际的时候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别人讲话的时候,中国人往往认为沉默是对别人话语权的尊重,但是在西方国家,需要点头表示认同,不然就会认为是对自己的侮辱。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还需要重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在英语交流中能准确了解对方的意图,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4.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在教学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采用这些技术,加强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例如,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互联网向学生展示一些西方国家人们生活的片段,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总结东西方文化差异。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开展各种讲座和文化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同时可以举办小型的情景剧演出,穿插一些文化因素,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东西方文化的不同。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范文篇2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教育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想象,滋生于人类生活的整个过程。受到经济、政治、地域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随着世界各国日益频繁的国际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英语已成为国际性的语言,并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化沿着相互补充、接近和吸取的轨迹前进。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真正融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体系,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在充分考虑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探索一条以跨文化教育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新途。而脱离文化去理解一种语言,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当今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日常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以往对跨文化教育认识不足。应首先明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哪几方面。

(一)中西文化依托不同的语言环境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由于汉语语言社会背景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不同,因此汉语和英语中某些事物名称的内涵和引起的联想就有了差异,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困难。在中国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以“象形文字”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象形语言。这种象形语言,包括了字、形、音,还有语气、感情、表情等。而西方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以符号简单、多种组合、含义固定,成为被更多人所接受的文化。

(二)中西文化有不同的语言习惯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政治、历史、地域和自然环境下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体系,这就决定了不同的语言之间尽管存在着许多词汇对应关系,但这种对应关系并不等同与“对等”。

(三)中西方文化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中西方写作观念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西方人多强调“写作是一种交流”,而中国受传统写作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主张“诗言志”、“文以载道”。欧美写作理论受人本主义的影响,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拓展事件、拓展观点,使自己的文章展现个性,更具创造性,充分发展学生的智慧和个性心理品质。

二、跨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

(一)跨文化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跨文化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指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对处于某一种文化背景的教育对象实施异文化内容的教育并在教育过程中积极促进教育对象与异文化的互动,从而达到使教育对象充分理解和尊重与自己文化不同的文化和培养教育对象良好的跨文化交往的态度和较好的跨文化交往的能力的目的。跨文化教育的目标是扫除文化壁垒,尊重不同文化,培养学习者开放的心灵,让学生能够对他人敞开胸怀,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体系,去挖掘自身的潜力,去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培养自己的跨文化运作能力。

(二)跨文化教育的层次

认识为第一层次。不同文化间通过彼此之间交流和交往互相学习和影响。有些学生在学习外语启蒙阶段,缺少对异质文化的信息以及缺乏对异质文化的了解。

宽容为第二层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外语为工具,对异质文化进行探究,以形成对异质文化更深的了解。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跨文化教育的深入,我们将更好地理解了文化的多元性,逐渐对异质文化采取平等、开放的态度。

鉴赏为第三层次。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的。当我们进行学习异质文化、进行跨文化教育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而是要加以判断、欣赏并吸取异质文化的精髓和长处,因此,这也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

(三)跨文化教育的实施过程

1.科学选择教材,增加跨文化教育内容

适合的教材应体现文化的差异,兼顾语言形式和交际原则。外语教材应当既符合英语学习规律,又包含丰富的语境知识;在介绍语言的同时,既要考虑学生是否掌握了目标语语言系统和交际原则,补充学生交际所需的目标语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智力和跨文化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开阔的心怀、开明的态度。

以交际为目的,追求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跨文化的教材编写队伍应包括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等,经仔细选材,按主题分类的跨文化教材既具综合性,又具科学性。有利于鼓励学生以一种开放的胸襟积极体验外国文化,通过分析比较,在两种文化间建立联系,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外国文化,又能深入思考本国文化如何被目的语文化所理解。

2.改革教学方法,增强跨文化教育的后果

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逻辑判断与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因此,教学方式和策略也应该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以跨文化教育为目的的教师应拓宽思路和视野,把不同的外语教学方法应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去,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出发,使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及生活经验相结合,更好地实施有效的跨文化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认知法传授知识,并结合具体情况以语法翻译法和自觉对比法为辅助。认知法重在理解和领悟,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语法翻译法和自觉对比法则能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借助母语加深理解。

3.加强中西文化对比,深化对母语文化了解

英语在不断扩大影响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是在不断与之抗衡,进而造成两者的相互影响和交融。可以说任何国家的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都是两国文化的交汇及矛盾之处。跨文化教育给我们审视本国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通过母语与目的语文化的对比,了解哪些是民族文化精华,哪些目的语文化可为我所用。还应包含母语文化的教学,包括表达中国特色的词汇、短语、句子以及成语和典故,都可作为教学的素材。

三、结束语

在跨文化语境中进行有效的文化交流已成为近年来外语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对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教育进行研究,希望它有利于广大英语教师更深刻地理解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实施途径,也希望能引起有英语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对跨文化教育进行更深层次地探索与研究。最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里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Byram,M.CultureStudiesinForeignlanguageEducation[M].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s,1998

[2]董晓波.以跨文化教育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范文篇3

关键词:语言;思维碰撞;思维差异;学习效果;制约

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理解、把握事物的方法,是决定文化形式的最为深层次的内涵展现。正是由于思维方式因人而异的特性,导致了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产生明显的差异。所以,世界上多种多样文化主体的存在,成就了人类特有的思维规律,有的是在固有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思考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果能够注重对学生英语语言思维习惯的培养,将有效提升大学生英语学习质量。

一、思维差异的体现模式

思维模式几乎体现在所有的文化领域中,它包括物质、行为、精神和交际文化。且思维模式差异恰好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思维模式的体现与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使其成为了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反过来,语言又促使思维模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作为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构成思维模式的主要元素。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所以,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连淑能,2002)。思维模式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和习惯等要素组成(陈新夏等,1988:504)。也正是这些要素导致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产生差异。Whorf认为人们的母语模式毫无疑问会影响其惯常性的思维模式。所以,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同一种语言文化——英语语言进行交流时就非常容易导致误会的产生。

1.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碰撞

所谓的形象思维就是指人类的大脑对记忆表象所进行的分析及加工,然后形成一种全新的表象的心理活动过程,这是思维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想象。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就非常发达。这一点充分生动地体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比如,《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一个非常精典的范例。中国人形象思维的突出与象形文字的存在可能有着密切关联。如:日、月、山、川、水、火等汉字都具有象形的典型特征。这或许正是汉语的早期文字被称作象形文字的原因。但是,英语国家的英、美人却擅长于抽象思维。抽象思维通常也被称作逻辑思维,指的是运用概念所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又如:英语词汇中具有大量的抽象名词,它们的使用频率远超出汉语词汇中的抽象名词。经常习惯于运用各种思维模式。由于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对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运用是截然不同的。这一差异是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必须了解的内容,否则将极易造成思维混乱、理解困难等局面。

2.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碰撞

所谓的综合思维即从思想上将思维表象的各个部分整合起来,将其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相结合。而分析思维却是从思想上将一个完整的思维表象分解成各单个部分,或者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进行区分。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中国人倾向于综合性思维,英、美人倾向分析性思维。这种差异在文学艺术领域体现得更加明显。如,中国的京剧是我国戏剧中的国粹,它的表演方式主要体现在:唱、念、作、打上。那么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则是:歌剧是歌者不舞,舞剧是舞者不歌,还有话剧的表演者是既不歌也不舞,芭蕾舞就更是只舞不歌的表演了。所以,明辨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之间的差异,避免发生文化冲撞是准确把握英、汉语语言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3.“统一”与“对立”的思维碰撞

中国有史以来一直非常注重事物对立面之间的和谐共处,即对立中的统一。相对而言,英、美文化则过多强调对立面之间的斗争与转化,即统一中的对立。虽然传统的中国哲学并不否认对立,但是却非常注重和强调“统一”的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贯主张“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一位著名的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说过的一句话,东方人见到了统一忽视了区别,西方人见到了区别遗忘了统一。这句话非常准确地道出了东、西方在“对立”与“统一”上存在的思维差异。教学者与学习者只有熟悉这些思维差异现象,才能避开碰撞的发生,学好地道的英语。

4.大、小程序方面的思维模式碰撞

在观察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方面,中国与英、美国家的人同样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大、小思维方式上,东、西方两种文化,尤其是中、英两种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中国人思考问题的习惯是从大到小,自上而下;而英美人思考问题是从小到大,最显著的差别就是对地址的排列顺序。如:中国人写信址时,按汉语习惯:国名—省/州名—城市名—街道名—住所的门牌号—收信人姓名书写,可美国人的地址书写顺序却与中文的顺序完全相反,即从小到大。在姓名的表达方式上更是大相径庭,汉语的姓名是先姓后名,英美人却是先名后姓。而且中文的许多双音节词的组合排列都是从大到小。如:大小、高低、长短、宽窄、高矮、年月、分秒等。还有中国人或学生在写文章或论文时往往偏爱选择大题目。比如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题目,中国的学生倾向于选择的题目通常为“如何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大自然”等大题目;而英美学生的论文题目会更具体化,他们所选的文题常常倾向于“如何处理本地的污水”、“本地区废弃物的处理办法”等。

二、思维差异碰撞对英语学习的制约

思维模式形成于人们所生存的区域及其特殊的文化环境。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根源来自于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国文化有着五千年博大而精深的悠久历史。在儒教、道教、佛教文化的长期熏陶下,中国人形成的思维模式所崇尚的是审慎、谦虚和温文尔雅,倡导遵守“三纲五常”、宣扬“理乐教化”。在行为举止方面“服从”和“接受”远多于“抗拒”和“挑战”。而隶属于西方文化的英、美文化主要渊源在于长期受到古希腊的文明及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形成了西方人性格中善于“挑战”和敢于“创新”的思维模式。正确引导学生明了这些差异是英语学习中避免发生碰撞及影响学习质量的必备知识。

1.思维碰撞对英文写作的制约

只有充分了解中国人倾向于“统一”,英美人倾向“对立”的思维差异的存在,才能有效提高英文写作能力。这种好与坏、对与错的“对立式”的思维模式,使美国人往往把世界看成是非黑即白的两色世界。他们通常依据这种美国标准对所有的事物做出他们的评价,这种做法在东方和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傲慢的表现。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比较倾向于“统一”,对于主观与客观不像美国人那样分得那么清楚。因此,中国人写的文章或学生的作文常被美国人评为概念不清,中国人的“统一”思维模式在西方人眼中更是缺乏明确性和准确性。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引导中国学生熟练掌握思维差异在汉、英句子结构、语句重心和语篇结构等方面所体现的特点。了解中文的写作特点是以语义为中心,重视事件的结果而忽略对它的推理过程。以往的英语作文测试题目大多是三段式作文文体;可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中国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习惯按照中文的行文思维把开篇、主体及结尾放在一个整段中完成,使英、美人读来有种混乱、堆砌、层次不清的感觉,这一点也是中国学生在写英文作文时出现的普遍现象。反之,英语的段落写作必须是一个语义表达的完整体,要求运用语义直接表达中心思想。同时,段落间的语句、语义必须形成一个流畅的文体。每段都要有一个主题句、一个中心思想,要求段落结构必须严谨,内容必须以主题句为中心,每个段落都必须由话题、主体及结尾进行首尾相接。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避免用汉语的写作习惯写英语文章的关键是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

2.思维碰撞对句法的制约

作为形态语言的英语语法主要是通过语句时态的变化以及一定的虚词来表现的。英语词汇普遍具有形态功能和词性标志,使语法结构特点鲜明,具有通俗易懂的表象形式。而汉语的词汇不具备上述的条件。汉语的方块文字在结构上是彼此孤立的,字与字的结合并不发生形态变化,而是直接的对接。汉语作为一种孤立语,语法关系的表达方式直接依赖于语义、语序和逻辑。中式思维模式突出体现在汉语的句法中,尤其是在日常会话中,很多会话既不需要主语,也不需要谓语。如:“下雪了”,“刮风了”,“亮/黑天了”,“十点了”等都是没有主语的句子。所以说,主语、谓语可以省略是中文有别于英文的最大的行文特点之一。但是,读来仍会使人感觉到亲切、自然、形象生动,给人印象深刻。但在英语行文中,必须明确区分开主语和谓语,句子中必须有主语和谓语,如:“下雪了”,就必须说“Itsnows”。“十点了”,英文必须是“Itis10o’clocknow”。因此,中国学生在翻译上述汉语句子时习惯按照汉语的思维模式和语义表达方式,使英、美人感觉概念不清或语意不明。根据上述汉英句子结构存在的根本差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英汉互译时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和自身特点,避免思维碰撞带来的混乱,才能准确表达句子的文化含义。

3.思维碰撞对文化习惯的制约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具有其民族独到的表现形式、内容及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和词汇是传承文化、展示人类生活的最简单而又直接的工具。每一个民族都拥有其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任何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都是鲜有的,所以在交际过程中产生思维差异也就在所难免。这些差异在词汇的比喻、联想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的不对应上体现得比较多。在成语及习语的学习和英汉互译中,由于习惯的不同和思维差异的存在,有些英语成语在汉译中就需要做出相应的修改才更便于理解,比如:Inlikealion,outlikealamb“虎头蛇尾”,beardthelion“虎口拔牙”,assinthelion’sskin“狐假虎威”。在以上的成语里,英文中使用的是“狮子”,而中文译文却是“老虎”。两种动物在中、英文化中的地位是截然不同的。在美国的文化中,人们把狮子定义为百兽之王,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老虎才是兽中之王。在翻译类似的成语时,由于许多学生无法理解句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所以很难准确地把它们翻译成中文。由此可见,准确把握东西方的文化习惯和思维差异才能避免因碰撞而产生的混乱现象,领会成语所表达的真实含义。

4.思维碰撞对当代教育的制约

在教育方面,东西方对学生的教育重点也有很大差异。中国的中小学,乃至大学均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德。而西方教育则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个性化能力和特立独行能力的培养。英、美的教育宗旨奉行“以自我为中心”的信念。所以西方的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独立性和竞争意识。他们注重个性发展,独立自我,勇于挑战。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在人格塑造和自我修养方面,如不及时对他们进行差异对比点播,极易造成学生们思维困惑、迷失自我的严重后果,导致一些人盲目崇拜和照搬西方的一切事物、接受西方的一切思想,从而产生人格及素质上的偏差。有鉴于此,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要充分把握好体现在两种文化之间的思维差异,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既要培养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在学习中汲取西方文化中独立思考和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为我所用,真正体现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教书育人的宗旨。

总之,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先了解其语言文化,对于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尽管现代通讯日益发达,网络技术得到了迅速普及,使得学习和信息了解变得方便快捷。但是,大多数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却相对贫乏,从而也就导致了英语学习起来困难重重,进步缓慢的后果。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多年的付出却得不到预期回报的主要原因与他们对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及思维差异认识不足有关。如果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汉、英两种文化的对比和渗透,我们的学生可以通过对比进行英语学习,既增加了文化知识又加深了语言文化的本身印象。学生可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使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试论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及汉字在其成因中的作用[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1.

[2]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3).

[3]吴友富.国俗语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1).

[4]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

[5]卢植.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260.

[6]张宏萍.浅议培养英语思维提高英文写作能力[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4).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范文1篇4

关键词:中国,美国,大学生,情感教育,差异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这不仅会对个人行为有影响,宏观的说,它更对整个社会的稳定起到基础决定性作用。情感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以东西方的情感教育最为明显。以美国为例,它的情感教育与我国不同之处分别表现在信仰方面的社会背景,对情感的基本内涵的理解,以及在教育方式这三大方面。

一、中美大学生民族信仰的不同导致情感教育依托的差异

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民族信仰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情感教育方面也会存在着差异。尤其在中美两国的不同文化背景下,其差异表现的尤为明显。。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明国家不同,美国是一个发达的极为开放的国度。在这样一个崇尚自由开放的国度里,宗教信仰成了他们精神层面上的追求目标。因而宗教信仰成了美国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美国的大学生。。曾经就有某美国教育机构针对美国大学生信仰问题做了相关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即使当今美国大学生的独立性日益增强,他们却从未放弃对信仰的坚持。与此同时,宗教信仰也成为了美国大学生抒发情感的有效方式。美国加州大学曾就全美大学生抒发情感的方式和目的”的课题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今即使大学生不再上教堂的具体比例有所增加,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以祈祷来舒缓情感上的压力。这说明,对于美国大学生而言宗教信仰已经成为自我情感调节的重要手段。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国家而言,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主义的信念,中国人民才能在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努力奋斗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中国的当代大学生从小就接受着党的培养教育,坚持着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与美国大学生祈祷或去教堂祈祷不同,中国大学生更在遇到情感问题时,更愿意向辅导员老师或同龄人倾诉来寻求帮助。因此,由于中美两国情感得社会背景不同,中美大学生在各自情感抒发教育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二、中美大学生生长环境的不同导致情感教育内涵的差异

各个国家对大学生情感教育内涵上的认识会因国家间的文化、大学生的思想现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美国,由于人们的思想较为开放、思想不受更多的约束,情感内涵更多倾向于将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激发出人情感的积极的一面,同时可对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然而,在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情感存在着各种诸如崇尚个性、道德观不强和严重的叛逆心理的现象。因此,我国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内涵主要表现为:在进行大学生情感教育时,以沟通交流的教育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理性地认识并处理好自己在情感上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不仅可以是学生对自身有清楚地认识,也可以使他们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由此可见,即便是对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有所不同,但是中美两国的情感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出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并且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

三、中美大学生民族文化的不同导致情感教育方式的差异

不同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同样会导致对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方式的差异。正如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于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大国,科学的情感教育才是他们所推行的。。因此,他们会着重激发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并提供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地管理自己的同时产生对科学和教育的积极态度。这种情感教育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科学的认知能力。

相反的,中国的情感教育方式则偏向于道德情感的教育。提倡以情育人的感化教育理念。不但注重通过课堂教学和丰富的业余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还通过建立心理辅导咨询机构以及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某些情感上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使学生时刻感受到人文关怀,始终在一种轻松温馨的环境中接受着道德情感的教育。由此可见,中国的道德情感教育是一种灌输爱的教育。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美两国对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教育的认识和教育的方式方法上。然而,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已经上升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学生正处在心理由稚嫩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的情感发育关系着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如何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情感成长是情感教育的关键。因此,建议我国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应该在保持原有教育理念精华的基础上,适当借鉴美国的教育经验。重视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科学的态度去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为我国今后的经济建设、社会的繁荣发展培养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小易.美国大学生情感教育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金玲,宋玉洁,吕波.大学生情感教育及其基本途径,中国科技信息,2009(13).

[3]张青.西方情感教育的价值及实现,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O08(2).

[4]徐悦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新西部.2009(5).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范文篇5

我们对比一下中西方传统文化理念的差异就不难看出,这种文化差异直接影响到了设计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分析对比中西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两种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存在很大的不同。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强调人的独立、自主、进取、拼搏的精神,这种理念促使着西方文化不断地自我超越和创新。相反,在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奉行无为一统的中庸平和观念,反对个人的独立意志,强调群体意识,这种价值观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创新精神,压抑了人性的自然属性,阻碍了个人先天的创造力,滋生了人的惰性,养成了人们顺从内敛的性格。

通过对比中西方传统文化渊源以及所形成的价值取向的不同,我们不难理解由于文化理念差异所导致的中西教育之间的不同,从而影响到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差别和培养审美意识理念的不同。中国教育注重综合,讲究基础概念和宏观理念的统一培养,注重学生整体性、全面性的认识,对已知的知识不断累积,故有“温故而知新”,又善于多方位的进行思考,还有学而知新的创新理论,“新是故中之事,故是旧时底,温起来以尊德性,然后就里面讨得新意,乃为道问学”;而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而展开的,注重在一个点上的深入培养,强调学生个性表现和创造力的挖掘,强调自我意识、实践及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开放。由此可见,就艺术设计教育而言,中国这种统一化的教育模式,对思想的自由度有一的限制,进而影响到设计创造力的发挥,这对侧重于开发设计思维的学科而言缺乏科学性,以至于学生往往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对事物有总体的理论认识能力而缺乏相应深入的个体分析能力,不肯脚踏实地的研究分析事物的细节,这种习惯也就间接影响了中国学生在做设计时的效率。西方教育虽然它注重个体深入的分析,但同时也缺乏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缺乏对事物环境的宏观认知,也存在不足之处。中国的教育思想讲究“温故而知新”,注重先前知识和后续知识之间的联系关系,侧重综合、宏观的看待问题,强调面的整体性,善于全面的思考问题,但在纵向的深入研究上会有所欠缺;而西方的教育思想则正好相反,注重个体的探索创新,提倡个体间的差异,在某一个点上会深入的研究,容易发现新的事物,但在知识的系统性上又会有所疏忽。我们东方传统文化注重宏观设计理念,注重从总体到局部的逻辑思维过程,西方侧重个体问题的深入分析,突出个体研究差异。如在2011年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论坛上,中外嘉宾的切入点有明显的差异,西方设计师多从作品和设计细节入手,详述具体案例设计思考的过程,而中方嘉宾则是更多的涉及宏大的理论思考,以及中国未来设计发展走向的展望。当然这种差异除了传统文化对设计思维的影响外,还有设计环境和条件不同的现实原因。

另外,这种传统文化根源对设计教育的影响也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目前我国设计类院校很多情况下教授的知识还是停留在当下社会的实际应用,对未来的发展趋势预测不足;而设计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其教授目标则是为了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及未来趋势而教学,尽可能的遵循人性自身的本质特质,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体的创造力。

其次,在课程设置和要求上。在西方的高校教学中,课程设置较为独立和深入,强调个体思维深度的训练,课程内容差异化明显,不太注重设计的关联性和实际的社会联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个体之间的差异化要求严格,学生作品风格多样化,个性鲜明,这对学生个体创造力的开发有很大好处。相比之下,我们的课程要求上差异化不足,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作业雷同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再次,在课堂的授课方式上。西方在上课的方式上多采用互动讨论式授课,课堂氛围活跃,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注重学生之间的观点交流,对统一的标准要求较为宽松,对未来的可能性留有空间。而我们多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气氛严肃沉闷,对不成文的标准要求过多,学生显得过于拘谨,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开发。

总之,中西方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各有精化可取,但我们的设计教育事业发展较晚,许多东西需要向西方学习和借鉴。艺术设计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西方艺术设计的摇篮包豪斯(Bauhaus德国)的设计教育体系中提出:“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作,强调只有在精神获得极大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充分释放潜能与创造力。只有在思维方式、课堂气氛以及教学方法都能够实现自由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的尤其是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学生。”这一设计教育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实施与贯彻,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们当下各个高校的设计教育模式各不相同,还在探索改革之中,虽取得了一定的设计成果,但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是小学生,不过我们相信,只要循序渐进,认清我们的文化特色,结合西方科学的教育方式,因势利导,脚踏实地,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之路将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左铁峰.论基于文化观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2005.

[2]艺术与设计.

[3]田春.中西设计概念溯源与比较[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7.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范文篇6

【关键词】饮食习惯;血液化学分析;血压;脂肪肝;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G478.2R153R1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9)09-0790-03

PhysicalExaminationResultsoftheTeacherswithDifferentLunchModesinXichengDistrictinBeijing/QIANGQin-chen.SchoolHealthCareInstituteofXichengDistrictinBeijing,Beijing(100037),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know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lunchmodeandresultofphysicalexaminationoftheteachersinXichengDistrictinBeijing,andtoprovideevidenceforeffectivelyhealthmanage.MethodsAlltheteachersinXichengDistrictinBeijingwhoacceptedphysicalexaminationfromSeptember2007toAugust2008weredividedintotwogroups:havinglunchatschooldiningroomandnothavinglunchatschooldiningroom.Theirbloodtestresultsandtheultrasoundresultswereanalyzed.ResultsTheHDLandCHOleveloftheteacherswhohadlunchatschooldiningroomwerehigherthanthosewhodidnt'thavelunchatschooldiningroom,buttheGLUandLDLwerelower.ConclusionThereisdifferencebetweentheteachers'physicalexaminationresultsaccordingtheirlunchmode,theschoolcafeteriahasitsadvantages.

【Keywords】Foodhabits;Bloodchemicalanalysis;Bloodpressure;Fattyliver;Studenthealthservices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国家教育的重要资源。保障教师的身心健康,将有利于保持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为了解午餐方式对教师健康的影响,笔者对北京市西城区2007-2008学年度健康体检结果进行分析,并对不同午餐方式教师健康体检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北京市西城区2007-2008学年度进行健康体检的全体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共调查教师2952名,其中男性539名,女性2413名;在学校食堂午餐的教师2022名(男性403名,女性1617名),非食堂午餐的932名(男性136名,女性796名)。年龄男教师≤60岁,女教师≤55岁。

1.2方法

1.2.1实验室检查于体检当日早晨空腹采集血标本,使用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糖、血脂等各项生化指标。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酶终点法测定三酰甘油和胆固醇。试剂来源于上海科华试剂公司。

用汞柱台式血压计进行血压测定,取坐位测量右上臂肱动脉血压。

B超检查于体检当日空腹仰卧位检查肝、胆、胰、脾、肾。使用仪器为西门子G50超声仪,电子凸阵探头频率范围2~5MHz。

1.2.2观察指标及正常值血生化正常值:低密度脂蛋白(LDL)0.91mmol/L;三酰甘油(TG)

按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联合提出的高血压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为血压高[2]。

超声检查以第1版《临床超声影像学》为依据,诊断脂肪肝(包括分级)[3]。

1.3统计分析用SPSS11.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2.1不同午餐方式教师三酰甘油水平比较表1显示,血清三酰甘油水平除男教师30~40岁年龄段外,其他年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论男、女,有食堂组三酰甘油水平均低于无食堂组。

2.2不同午餐方式教师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比较表2显示,不同年龄组不同午餐方式下,男、女教师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食堂组明显高于无食堂组。对男教师而言,差异凸显于50~60岁阶段;对女教师而言,差异凸显于30岁之前。

2.3不同午餐方式教师血清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表3,4显示,不同午餐方式下,几乎所有年龄组的男、女教师血清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有食堂组LDL明显低于无食堂组,有食堂组HDL明显高于无食堂组。

2.4不同午餐方式教师血清葡萄糖水平比较表5显示,不同午餐方式下,所有年龄组男、女教师血糖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有食堂组明显低于无食堂组。

2.5不同午餐方式教师血压水平比较见表6,7。

不同午餐方式下,几乎所有年龄组男、女教师的血压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6不同午餐方式教师脂肪肝患病率比较表8,9显示,不同午餐方式下,所有年龄组男、女教师的脂肪肝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研究显示,不同午餐方式下,几乎所有年龄组男、女教师的血压水平、脂肪肝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析认为:首先,现在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日程满,未必有充足的时间从容进餐,甚至可能根本无时间进餐。其次,毕竟还有一下午工作时间,可以消耗能量。第三,西城区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工作由来已久,针对教师进行的各种健康教育包括平衡膳食、合理运动、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从未间断。教师们已经形成一定的健康饮食行为与习惯。第四,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每年都对教师进行健康体检,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健康指导,教师得以随时保持身心健康。

研究还发现,几乎所有年龄组在食堂就餐的男、女教师血清HDL明显高于无食堂组;有食堂组血清LDL、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无食堂组,三酰甘油水平也低于无食堂组。笔者认为,这反映了学校食堂的优势:采购渠道相对正规、固定,食品原料质量有保证;食品加工环节相对规范,能保证食物中的营养素不流失;食品加工生产时间合适,能保证教师吃的都是热饭热菜,尤其在冬季;午餐质量、数量都有保证[4]。学校食堂也是进行营养干预的上佳途径[5]。只要教师反馈或体检反馈发现营养问题,都可通过食谱调整而不断改进。此外,多数年龄组有食堂组男、女教师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高于无食堂组;男教师差异凸显于50~60岁阶段,女教师差异凸显于30岁之前。血液中的胆固醇有10%~20%直接从食物中摄取[6]。随年龄增长,代谢机能减退,高胆固醇血症是常见的[7]。

女教师30岁之前的差异除可能因生育造成的营养过剩外,不排除此次调查分组后数据的不匹配或有个案出现。同样情况也出现于女教师低年龄组收缩压的差异中,无食堂组女教师中有高血压个案存在。女教师整体比较时,有无食堂组间舒张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还是由于人数相差悬殊,可能造成方差不齐所致。

本研究选取的样本是2007-2008学年度进行健康体检的在职教师,仅占西城区教师总数的50%左右;在体检中可自由选择项目,且由于套餐不同,体检项目本身也存在差异,导致体检数据的数量不对等,分组后会有方差不齐的情况出现。另外,本研究仅仅选取了午餐方式一个视角进行分析,难免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希望本研究能够引起更多的医务工作者关注这一领域,使教师的健康管理能够有的放矢,切实可行。

4参考文献

[1]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3):169-175.

[2]WHO.Internationalsocietyofhypertension.Guidelinesofthemanagementofhypertension.Guidelinesformanagementofhypertension.Hypertension,1999,17(2):151-183.

[3]李治安,主编.临床超声影像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24-926.

[4]潘勇平,高爱钰,刘立军,等.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学生营养午餐状况及供餐模式探讨.中国学校卫生,2007,28(5):446-447.

[5]付俊杰,综述.翟凤英,审校.学生营养餐现状与发展趋势.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5,32(2):91-95.

[6]戚仁铎,主编.诊断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69.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高校;外籍教师;中西文化差异

在我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形势下,各高校在对教师教育水平和师资队伍多元化等方面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师资队伍的组成元素中融入外籍教师,符合当前各高校发展需求。但是,外籍教师与国内高校教师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较为显著的文化差异,给正常的沟通交流带来不便,给双方都带来了一定难度,是高校目前应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

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在历史文化的强烈熏陶下,各国人民在生活习惯、、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特点,这也是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

1.课堂教育教学模式

数千年以来,我国人民在历史文化的强烈熏陶下,形成了较为传统的教育理念,即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育模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常见到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传授教学内容、学生坐在座位上似听非听的教学现象,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点名提问等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并以定期测试考试的方法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强弱进行衡量,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取得一定成效,但这种教学理念相对刻板,对学生来讲较为被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极少,所以传统教学模式有着双面性的特点。

西方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更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我国传统教学方法来讲比较多样化,对于学生比较有吸引力,可以促M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且鼓励学生在学习内容上进行创新。学生的任何创新意见都会被认可,主张学生拓宽思维方式,营造一个快乐、积极、民主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并将其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创造更多的社会发展空间。

2.语言环境

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有效基本途径。有关学者表示:在教育教学中,语言是一项技能,语言教学是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根本。在我国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语言教学模式偏重于对语法的学习,通常是教师将语法的固定模式传授给学生。而在西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则把语言教学当成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更加注重学生能否将语言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其多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上,将生活中常遇到的语言环境教授给学生,使其灵活运用,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

3.文化

世界各国都有着不同的文化,是体现各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宗教思想对中国人民影响颇深,贯穿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而西方国家大多信仰基督教。

三、解决高校对外籍教师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各高校在对外籍教师的管理上都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从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着手是解决高校对外籍教师管理问题最为有效的途径。

比如,通过互联网计算机技术整合中西方文化差异,使两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各自教育内容融会贯通,并不断反省自身缺陷,优化各自的教学模式,促进高校对外籍教师更加有效地进行管理。

四、结语

为切合国家教育制度改革战略目标,各国高校吸收外籍教师,在对教育模式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促使高校产生了在外籍教师管理问题上的新难题。各国在解决此项问题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地从单方面入手,如生活服务、基础配置等,而要以文化差异为切入点,全面研究外教的根本需求和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并努力寻找解决措施,进而提高高校对外籍教师的跨文化管理水平,促进各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里云.中西学习文化差异下外籍教师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学术论坛,2015,38(4):172-176.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范文

一、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为什么西方的笑话,在中国笑不起来?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在西方则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在东方,更强调集体表现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他们认为,不愿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和奇怪的。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是文化差异问题。因此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显得尤为重要。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汉语式的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

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将外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更加恰当一些。80年代中期,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统一制定了教学大纲,全国统编了几套符合教学大纲的教材,1987年开始实施四、六级考试,这些都对大面积的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迅速地走向世界,社会上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育却明显滞后。一方面普遍的应试教育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的外语教育观还深深地束缚着我们教师的手脚。中国的学生,从小学直到大学,有的还进入博士生阶段,总共学习十多年的英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查词典、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上。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有了词汇和语法知识就可以阅读,就可以应付考试,但是,在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会出现问题。

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1.干扰言语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

2.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3.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

4.过课文学习,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

5.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包括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等。

三、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方法

1.阅读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英语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阅读材料,其中也包含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开展跨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实际上,英语阅读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学生面对的读物是用外语写成的,而该语言又与他所不熟悉的文化紧密地联系着。要真正理解所读材料的内容,不仅要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一些说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宗教等。这样才能在阅读中充分理解。因此在课本知识的拓展方面,教师应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和学生共同搜集与话题有关的素材。如:讲食品与健康,阅读材料就会谈到外国快餐进军中国和餐桌文化;讲美国就会提到美洲大陆、移民、CHINATOWN、海归派、种族歧视。除课本外,教师应选择体现中西方文化共性和差异的英文文章,作为学生的补充阅读材料,使学生间接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和西方人的价值取向。

2.词汇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如“peasant”一词,是“农民”之义,但外国人眼里不是“农民”之意。英语中的“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可能有不同的涵义,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下定义:“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新编纬氏大学词典》:“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们低下的人”。在汉语中,“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无论在革命斗争中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丝毫无贬义。

词是语句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词汇教学不能为教词汇而教词汇,文化差异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比较,是学生在学习词汇的过程中真正集领会到词的涵义,并能正确运用所学到的词汇进行交际,才能真正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

3.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在口语教学的初、中级阶段,着重交际文化的导入(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内容包括介绍在日常生活交往方面英汉主流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具体表现,打招呼和告别、各种称呼、祝贺和赞扬以及其他社交礼节等的差异介绍属于此类。

在口语教学的高级阶段则着重导入知识文化(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从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入手,介绍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认知行为、交际关系以及言语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英美人士比较注重定量分析,进行逻辑推理,而中国人比较注重直觉与先验理性。认知行为方面,在西方国家,直言不讳、各抒己见受到普遍尊重,人们对那些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说法非常反感。而大部分中国人则讲究含蓄、委婉,一般不愿意直接提出与对方、特别是上级或长辈不一致的观点,非常担心会使对方难堪,或担心会损坏双方关系对自己不利。学生通过中西文化此类差异的学习,就增强了文化差异意识,了解了西方的人际关系及交往的深层次模式,从而学会得体地进行交际。

4.语法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它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要表达“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不能说“He''''smyafriend”,而应该说“He''''safriendofmine”,双重所有格准确地体现了“他”与“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又如“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看到if,两句的语法关系便了然于胸。汉语则未必如此,“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看上去像是一连串动词的堆砌,几个短句之间无连接词语,但其上下文的语意使它们自然地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学习英语语法,减少Chinglish(中国式英语)的错误是有帮助的。

5.其它形式的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不但可以在语言教学上进行,让学生观看跟所学内容有关的影片,就会特别直观,使学生印象深刻。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英文报纸,还推荐他们去浏览一些英文网页,看英文原版书籍等等。文化导入决不应是教师单方面的一味讲解,很多时候应该让学生亲眼去看看,去感受体验一番。教师应鼓励学生多与nativespeaker面对面交谈,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此外,还可以结合课本里设置的话题,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组织起来进行探索式、研究式的学习。

由此可见,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英语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不同民族由于地理、自然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其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因而文化带有民族性;文化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文化是变化的而不是静止的,为此,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要努力营造交流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意识,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最终实现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1995,(1).

[2]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1997,(2).

[3]赖招仁.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与外语教学[J].龙岩师专学报,1998,(9).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范文篇9

一、后现代教育理念的内掇

后现代教育理念实际上就是后现代哲学理念的演化。自20世纪初以来,西方思想界中掀起了以批判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经典哲学的浪潮,出现了以非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哲学思潮,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最猛烈的批判最终导致了西方哲学史上后现代哲学的出现。后现代哲学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权力谱系学、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报告和女权主义为其主要理论。它的典型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些问题也是后现代教育理念关注的质点。

1以“多元并存”替换“二元对立“

后现代哲学家们对传统哲学的颠覆是从最深层的思维方式上切入的。自古希腊以来,传统西方哲学思维根植在以“二”为核心的“二元对立”思想上,在这种思维中,概念总是以正反两种对立的形式出现的,如男与女、好与坏、善与恶、天与地、黑与白、物质与精神等,甚至连现代计算机编制程序的基础也是以“二进制”为基础的。这种“二元论”的思想观点统治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其核心认为“二”是达到和谐与平衡的过程。但是,后现代哲学注意到:“二元”所建立的概念,其对立的两极地位是不平等的,必然出现一方居于优势,而另一方则为劣势的状态。后现代的哲学思维恰恰要打破这种延续了几千年不平等的思维模式,主张建立平等的多元化概念来消解二元,实现多元并存的状态。这种消解二元的思维以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和德勒兹0的“根状茎”理论为主要代表,它们将事物引入到动态的、异质的、非二元对立的维度中,防止了思想、文化、道德体系的僵化和集权化的倾向。

2以“差异性”对抗“总体性”

后现代哲学对多年来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理性”传统哲学发出了最彻底的宣战。后现代哲学家们认为,传统的西方哲学是一种理性的总体性的哲学,传统的思想家们的工作就是在企图用纯理性的方式为世界建构起一个支配一切世界秩序和伦理标准的元理论,使它适宜于社会中的每一个领域,使它放之四海而皆准。后现代哲学家则认为这是统一的、总体化和集权化的理论模式,它遮蔽和抹杀了社会领域的分化和多样性的可能,这种理性是带有强制性和压迫性的。后现代则与之相对立地提出,应高扬不可通约性、差异性、断片性、特殊性和间断性,关注边缘地带,用多样性的微观分析,以获求对总体性、强制性的超越。

3以“小型叙事”取代“宏大叙事”

在有关知识问题上,对元话语和宏大叙事的怀疑也是后现代的一个典型特点。元话语总是以宏大叙事的方式对精神的辩证法、意义的解释学、理性或劳动的主体等问题进行概括与总览,达到真理价值的共识。在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哲学体系中,经验和所有的认识为了求得一种合法化的地位,必须求助于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框架,即求助于哲学。哲学的任务就是要将分散在各门学科中的学问统一起来,即将各种学问联系在一种理性的叙事或元叙事的方式之中。黑格尔的《百科全书》就是想完成这种总体化的计划,求助于宏大叙事的元话语体系,建立关于世界美、善、道德的理性标准。对于这种体系的建立,后现代哲学代表利奥塔在他的《后现代状况>中断言:宏大叙事已经失去了它的可靠性,无论它采用什么样的统一方式,也无论它是思辨的叙事,还是解放的叙事。利奥塔反对现代哲学的宏大叙事以整体性、统一性为特征的合法化模式,但是他并不完全否定叙事的作用,而肯定小型叙事的作用。“我们不再求助于宏大叙事,即我们既不能求助于精神的辩证法,甚至也不能求助于人类的解放,来使后现代科学的话语合法化。但是,正如我们所见到的那样,小型叙事仍然是富于想象力的发明的精华,在科学中尤其如此。”与现代主义相对立,后现代主义强调知识的不可通约性、不可预见性、不确定性、灾变性、异质性、多元性,浑沌、差异和谬误推理。知识的获得不是接受普遍真理或共识,而是不断地怀疑现存的范式,发明新的范式。

4弘扬“个体性”反对“主体性”

在对人的价值观上,西方传统哲学和后现代哲学有着很大差异。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哲学一直强调主体性,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在发挥主体性的条件下,可以不断地认识世界,控制世界,为了谋求人类的幸福,人可以利用外界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来服务自己。在这种哲学中提到的“人”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人的集合,是一个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人。在主体性的基础上,传统哲学宣扬人道主义,它是从普遍的人性出发,张扬人的价值、地位、尊严,提出天赋人权的概念,提倡人性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而后现代哲学则将对主体性的关照转向了对个体性的关注。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就认为,所谓的主体性,就是个体性服从普遍的行为规范,使个体受到限制,丧失自由。因此,福柯等后现代代表更关注个体性,注重对个体,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关切,与主体性相对。

二、后现代教育观念对西方音乐史教学的启示

在音乐学专业的本科教学中,西方音乐史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师一般以叙述性教学法为主,但这种教学模式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方式上看,都存在一些弊端。后现代教育理念的引入赋予了西方音乐史教学许多新的观念。

1教学内容――关注边缘地带和差异性,以“大型叙事”与“小型叙事”互补的方式阐释

西方音乐史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就在于:音乐史是一门时间跨度大,内容涵盖多,历史关系复杂的学科。由于受教学课时的限制,在教学中完整全面地陈述西方音乐史是不切合实际的,因而只能采取先归纳再演绎的方式,提取其中重要、典型的内容,以宏大叙事的方式,从“面”的角度进行传授。

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浏览音乐史诸现象,了解音乐发展趋势的大致轮廓、时代风格、作品总体特征、乐派特点等。但是,历史现象具有其特殊性,每位作曲家的每部作品、每一次音乐历史的演化发展都存在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往往不能一言以蔽之。恰恰是这种特殊性和传授内容上的总体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相形之下教学内容显得宽泛,没有深度。

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的方式是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补充,增加小型叙事的方式,从“点”的角度对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解析诸如作品风格、节奏、旋律、和声、曲式、创作观念、文化特质等细节问题。探讨一些边缘性和差异性现象,对微观的音乐现象和特征进行剖析,以此丰富教学内容。

对“小型叙事”的教学方式,或许会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它永远不能使学生学完西方音乐史,不能看到音乐历史发展的概貌。其实不然,音乐历史本来就不可能完全陈述清楚,且知,“现在”随时都会被纳入历史的范畴之中。因此,人们永远也无法探究到历史的全部概貌。所以,对历史的挖掘与研究是没有尽头的,我们所做的工作只能是丰富历史,尽可能多地传授历史史实。同时,通过“宏大叙事”的方式阐释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用“小型叙事”的方式进行断层面专题性探讨,使学生掌握学习西方音乐史的方法观念,进而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对音乐现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2教学方式――提倡弘扬个体性,主张消解教师的中心地位

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除了在后现代观念影响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外,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引入后现代教育观念的可能性。这主要取决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对象的重新认识。在现行的西方音乐史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地位往往不容置疑。他们占据了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不曾或很少将学生放置在与教师平等的平台上。而后现代观念主张去除“教师”这个中心,消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霸权地位,提倡与学生一同平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1)对话与阐释

长期以来,我国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教师通常以真理传播者的地位出现在讲台上。但是,按照后现代教育的观点,这种授课方式忽略了个体在知识接受过程中的差异性,抑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

后现代观念认为,个体是存在差异性的。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在接受能力、理解方式等方面没有一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仅以一种教学模式施教,很可能只是使一部分学生受益,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后现代教育观念主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方式,达到知识的共识,尊重学生按照与自己知识背景相适应的方式建立知识的框架,维护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在西方音乐史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上存在差异性,更应该尊重个体在音乐风格、作品特征等问题上存在的理解方式上的不同。在讲授音乐历史现象时,教师应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共同探讨,而不一味地将个人的意愿强加在学生身上。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差异,应以对话的方式逐步消解差异,达到共识或部分共识。

(2)互动与建构

传统的教学理念通常认为,文本只有一种惟一正确的解释方式。文本内容的客观性是作者在创作文本时就已经被赋予了的。在教学中,从西方音乐史学科体系到对每位音乐家的评价和作品风格的理解,都被教师当作客观性内容进行传授。任何加上个人主观性内容的文本解释都被认为是对作者和文本原意的亵渎与歪曲。

后现代精神则将个体性看作存在的中心,因此在教育上,主张以个体为教育中心,尊重个体在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上的差异性,并以一种师生互动的教育方式促成学生个体建构适宜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教师对历史事实的阐述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尽管具有普遍意义,但并不意味着这将是惟一正确的标准答案。它必定会随着时代、立场以及分析角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观点。因此,作为教育者应明白,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是多样性的,阐述历史的方式和评价历史的角度也应更加多元化。在西方音乐史中,应该力求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历史,尊重学生在历史评价上所应有的主动权。

三、后现代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的比较

对课堂教育的最终评价,必然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教学文本――教学内容;二是教师(教)与学生(学)――教学形式:三是教学结果――考核方式。对这三方面目标取向的评价,即形成一种教育观念。如何区别现代与后现代教育理念,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第一,从教学内容上看:现代教育理念主张结构式、进行式的教学范式,强调设计有序的教学内容,建立准则和概念,使内容实施富有逻辑性:而后现代教育理念则主张随机性和反思式,强调从实际出发,灵活多变地对内容进行取舍,通过对所描述的人、作品、体裁之间关系的回顾、反思、推敲,达到对内容理解,可感受到内容原来是一个能被解释的“世界”,是一个多姿多彩的释义体,而不只是一个单一的被接受的内容。

第二,从教学形式上看:现代教育理念主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掌握知识,以教师为主导(助学者),学生为主体,采用讲授、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教学,促使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和探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后现代教育理念主张师生交往,相互沟通,以“去中心”的方式,去掉教师的权威地位,建立师生相互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用对话与阐释的课堂模式,师生互为主体,释放自我见解,教师只对人、作品、时代风格等事物和现象作解释,不作如何价值判断,留下空间给学生对内容进行阐释,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沟通、理解、解释和意义的表达都根植在师生的对话情景中,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启迪学生主动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究以及对事物意义的认识。

第三,从考核方式上看:现代教育理念是根据对教学结果的达标程度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把教学计划、教学效果和预定的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以此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成败,用周密科学的标准化考试,来衡量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而后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学结果提出了尊重差异、价值多元的衡量尺度,认为世界是多元的,每个教师与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与学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来衡量,教与学是知识的探索过程,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对他们的考核应该建立“档案袋的评价法”,评价内容包括收集他们的作业、平时课堂的参与能力、成果、传记式的个体评价、教师和其他的评述报告等。这样就避免了考试测量法带来的种种弊端。

当然,后现代观念毕竟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换句话说,它是特定的社会土壤中滋生出来的一种精神产物,所宣扬的是非理性主义以及片面追求个性张扬等观点也有自身的缺陷,笔者谈后现代教育理念,并非要否定现代教育理念,而是在继承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其有所借鉴。

四、将后现代教育观念引入西方音乐史教学的意义

在我国,当前许多学者对后现念提出了一些质疑,认为这种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环境下的精神产物,不符合连前工业社会都没有经历过的中国国情。因此,他们认为这种理论不适应在中国进行广泛传播。但笔者认为后现代教学理念对我国当前的教学有一定的价值,对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也同样有积极意义,这是因为:

第一,开放性的教学理念对开放性的学科教学有指导意义。后现代哲学,以其更为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尊重个体差异的姿态迎合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后现代教育理念同样承袭了后现代哲学的精髓所在。它充分尊重学生在知识背景、接受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等因素上的差异性,并将知识的传授转为对知识的研究、对话与探讨,同时还将认知方式的单一性转为多元性等,这都充分说明了后现代教育理念较之传统和现代的教学理念具有更开放性的意识。

西方音乐史就是这样一门具有很强开放性特征的学科。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杜夫海纳在论及音乐所具有的特点时就谈到:音乐史由于是各种音乐创新的历程,因此不是一个像语言那样封闭的系统,而是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学科。为遵循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应对这样一门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学科,就应该相应地选择开放性的教学理念。后现代教育理念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教育理念,它尊重教学对象在知识接受过程中的主动权,并充分认识和适应教学内容中所具有的开放性特征。因此,它对西方音乐史教学的指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后现代教育理念对完善教育机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引入后现代教育理念,其目的并不是为了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事实上,几十年来我国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实践已经充分表明: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建立基本知识框架起到的积极作用是无可厚非的。后现代教育理念引入教学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教学模式所存在的种种弊端,促使教学模式逐步完善。现代教学理念与后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总体性与局域性、横向与纵向、宏大叙事与小型叙事等概念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互为补充的关系。后现代教育理念使现代教学观念更显现出人性化,更加适宜于当今教学活动的实际。它促使教育者从现代观念中对普遍性问题的关注转为对学生差异性问题的关注;从现代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在教学方式上从现代的单向传授式转为双向互动式等等。因此,教学中恰当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和后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必定会提高教学效率,推动教学的合理化进程。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范文篇10

【关键词】文化差异;借鉴与融合;理解与促进

开天辟地,耶稣点化造人。从古至今,中方与西方这两个个体看似独立却又相互交融,看似相同却又存在着无尽的差异。其实这其中的关键不外乎“文化”二字。

一、文化的相关概念及其特殊性

文化,说的就是人们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得到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简单的来说,也就是包括金钱、地位、文化教育和科学成果等。但当你把它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时,它就变成了历史发展的具体体现。正因如此,无论人们是承认亦或是否定,文化都在客观上有着其强烈而又难以割舍的传统性质。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我们的文化也在慢慢的发生着质的改变,这样的改变无论大小都必将反过来深刻的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这种影响往往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随着第三产业的崛起,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再一次将“文化”二字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由此,“文化”二字既成为了中西方各个国家相互交流的纽带,也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不断推进的燃料。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越来越被重视,甚至被无限的放大,这种现状似乎也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由于各大洋大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人们必须选择符合自身环境的居住方式、饮食、穿着等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质的改变,自此,中西文化差异日渐扩大。

二、中西方生活方式差异

中国的古代文明,来自于大河流域。其中闭塞的环境使得人们安分守己。因此,土地便成为他们唯一的依靠。

而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典型的海洋文明使得西方人的眼界更加开阔,所以他们在努力向外探索,寻找着新的领地。

衣食住行。从穿衣风格上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在服饰上的差异已经越来越小。但在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人民由于封建思想的桎梏,保守自约。紧封的衣领和袖口,所体现出的不单单是当时中国人思想的保守,更呈现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现状。清朝的长衫马褂,民国的中山旗袍将这一现状体现的淋漓尽致。

由于机器的缺乏和滞后,晚清时期中国人的服饰只能靠匠人们手工缝制。而晚清后期没落的晚清贵族对服饰的做工要求极其苛刻奢华,皇上妃子们的衣服最少要缝制个把月,有的甚至需要大半年。

相比中国服饰的保守奢华,西方的服饰所走的却是张扬简约风。合身轻便,个性张扬是西方服饰最大的特点。他们既有出席正式场合的西服晚礼,更有简约轻便的牛仔T恤。之所以有这样的服饰风格,是西方人自由民主性格的使然。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美食的追求似乎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举世瞩目的“Chinesefood”也成为吸引众多外国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餐饮文化历史悠久,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数鲁、川、苏、粤、闽、浙、徽、湘这菜系为著名。另外具有地方特色的冀菜、东北菜、赣菜、京菜也被人们所推崇。这些菜系从不同程度上代表着各地独特的烹饪手法和与众不同的色香口味。而这其中做菜的手法也多种多样,除了常见的炒、熘、煎、炸之外,还有烤、熏、凉拌等多种手法,其中复杂程度远近闻名。

西餐泛指西方餐饮的形式,或者也可以说,西餐就是西方各国餐饮文化的大体概括。相比中餐,西餐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西方,不同的国家,他们的餐饮文化也有着各自的特点,每个国家的菜式当然也各不相同,被我们熟知的有法式、意式、美式这几种风格,另外还有俄式、地中海式等其他风格也在西餐界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西方餐饮一般分为主盘菜和配菜,他们的主菜主要采用牛羊猪肉、野味、海鲜,同时西方人会搭配不同的调料汁来配合主菜的口感。正是这样五花八门、结构鲜明的特点以及其精致优良的口感,引来无数中方食客的赞叹。

三、中西方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作为文化的主要方面,其实内容十分庞杂。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无数文化的产物。所以,与其说历史创造了文化,倒不如说无数文化的产物推进了历史的进程。

夏、商、周、战国时期、秦、汉、西周、西汉、三国包括后来的唐、宋、元、明、清。中国历经多个朝代更迭,其不同时期所产生的民俗服饰、诗文曲画、瓶罐器皿更是千姿百态、种类繁多。这其中有反映社会现状的,有描述当地民风民情的。数以万计的种类,若要想一一细数,恐怕没有几万字也难以详尽描述。

相比中国古代种类繁杂的历史文化产物,西方的历史遗留文化主要停留在思想层面。从雅典闻名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西方的启蒙思想再到空想社会主义的浪潮,直至产生倡导民主、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这些思想一步步的延伸,与时俱进,对当时西方科学界、艺术界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西方著名的画家达芬奇、音乐家贝多芬、甚至科学家牛顿等等,他们无不是受过或多或少启蒙思想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创作出的众多家喻户晓的作品,也大多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为主。这种文化的力量,推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更为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四、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从宗教文化说起,就不得不提起“佛”字。“佛”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信仰。“佛”似乎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其实佛教并非中国自身形成,而是早在三千多年前由迦毗罗卫国所创立。其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一直被广泛推广。

中国人对“佛”的重视程度从现今留下的寺庙中就不难看出来。“佛”乃觉者。简言之,佛教就是知道者、明白人的教导。又可说佛教的宗旨是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与觉悟。

从现今遗留下的寺庙中,不难看出佛教在中国古代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从李杜才情到贞观之至,从元明清明到康乾盛世,无不彰显着佛道的道德观。虽然如今中国已呈现出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众多教派百花齐放的局面。但佛教作为一大教派,它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西方作为向往自由和民主的国度,基督教被大多数人所推崇和信仰。《圣经》是他们的必读书目,而书中的主人公耶稣不但是拯救了万物,也成为解救他们心灵的救世主。

人们对基督教的强烈推崇,致使教皇拥有无上崇高的政治地位。这种状况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才得以改善。现如今,基督教在众多西方国家仍旧广被尊崇。读《圣经》、做礼拜似乎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圣诞节、复活节等从《圣经》中流传出的节日也被人们所传承。

五、中西方人的性格差异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他们都有着各自的性格特点,而这些特点是由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所决定的。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在斗争中进步的历史。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抗争,中国人似乎把爱国主义当作一种割舍不断的灵魂深深的注入到三观之中。而经受了千年封建社会的禁锢,中国人保守谨慎的性格也显露无遗。所以西方人也称中国人为“胆小怕事的民族”。与此同时,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的建立也使得“团结就是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人的道德行为规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推行就能充分的体现出这一点。这种集体协作的性格让中国人把合作和谦虚看得尤为重要。

相反,美国人通常表现出一种个人主义取向。他们更重视独立性,重视不受外部条件制约的“自由”。纵观历史,西方人所发动的战争,无不是为了摆脱封建势力的枷锁,争取自由的抗争。西方人有着自由奔放的个性和开拓的创造性思维。这也使得他们在工业革命期间所研究发明的事物,仍对当今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六、中西方人教育方面的差异

所谓“教书育人”,教育一直以来是各国所关注的焦点。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在教育观念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中国的教育一直被西方人所嘲笑。无论是九年义务的“填鸭式教育”,还是为了应对考试临阵磨枪的“题海战术”似乎都无法从本质上做到“教书育人”。高考中一试定终生的做法使得中国的大学生中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相比中国人的被迫学习,西方更讲究自主。他们从小就被培养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开放式的教室,课堂上主动的起立表达自我观点,完成具有创新意识的非手写作业。考试方面,西方人似乎更加重视学生们的综合学习能力。他们并不会依靠一张小小的试卷来区分学生的好坏,而是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来测试学生的思维和反映能力。这样的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同时也是西方人追求自由民主的体现。

其实无论是自由民主的西方式教育,还是讲究理论的中国式教学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弊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教育这方面似乎很受用。放眼未来,如果当真想建立更新兴的教育体系,中西方教育的融和势在必行。

七、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要想更好的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就要充分了解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文化。不管是语言或政治还是历史和经济,这些都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学习语言方面的学生来说,了解文化更是他们学习语言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语言作为文化的写照,不仅反映了文化的形态,而且它的结构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不同国家人民的世界观。因此,以语言学习为主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把了解西方文化,做好与本国文化区分这一点作为语言学习的重中之重。它在有利于翻译和商务方面的研究和学习的同时,也促进了跨文化的交际。

八、结语

在当今世界,无论哪一个民族都不能够摆脱或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不同文化中的共通点是人类的文化发展的经历过程,所有文化中的差异都不能说谁优秀谁恶劣,这是历史发展客观形成的结果,它们的存在一定会推进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正因如此,采用战争、侵略等一系列不正当手段去抹杀抵制其他国家文化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让我们一起保护各国文化发展,维护国家的和平,使得东西方文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够更好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更好的实现中国、西方以及全球和平与繁荣!

参考文献

[1]王宁,钱林森,马树德.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M].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

[2]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3]邓晓芒.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03).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范文1篇11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和谐校园人文精神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型而又重要的文化思潮,全方位地冲击着西方社会占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思想方式、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在文化、艺术、哲学、美学及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一些重要论述;关于教育的多元性、多样性、差异性及人文性的论述;关于大学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法的论述等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校园都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一、和谐校园应该有和谐的客观环境

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人与自然方面,后现代主义认为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主体,它们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都具有一定存在的目的;所有生物都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后现代主义主张在人与自然之间建构内在的、本质的和构成性的和谐关系,并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旨归。后现代主义明确把生态主义维度引入后现代主义,认为后现代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构建和谐校园同样也要实现校园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而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一种在本质上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类似的有机主义整体自然观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校园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构建和谐的校园客观环境,一是要加强和谐教育,培育和谐意识。二是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实践,养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行为习惯。三是要促进高校发展与自然的和谐。

二、和谐校园应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的和谐师生关系是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内容。

其次,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价值观、行为模式、思想意识、态度观念、行为习惯、性格爱好及生活方式等存在着差异,同学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当矛盾和冲突发生时,他们处理事情往往会感情用事,轻者不理不采,重者拳脚相加,严重的会造成身体侵害和生命危险,本应和睦友爱的同学关系变得紧张起来。要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一是要求同学能理性地、辩证地看待问题,同学之间相处要有爱心、耐心,要真诚相待,出现问题要换位思考,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二是要有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要求他们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要明白“合则两利,不合则俱伤”的道理,用合作、共赢、双赢代替你死我活的斗争和恶性竞争。三是要求大学生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再次,建立和谐的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职工之间的人际和谐也是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层来说必须民主依法治校。要实现民主管理必须做到让教职工参与管理决策,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等制度,增加其实质性内容。另外还需实行校务公开制度。校务公开的重点应在权力运作的公开上,对晋升晋级、人事调动、招聘人员、财务管理、内部津贴发放、后勤社会化改革、收费、工程项目招标采购、招生就业等涉及权力运行的事情,都应该实行公开制。

三、和谐校园应该是公正和平的

后现代主义推崇“本体论的平等”,“本体论上的平等”要求摈弃一切歧视,接受和接收一切有区别和有差异的东西。因为后现代主义强调的平等是一种异质的平等。后现代主义认为,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真实的、平等的,没有什么东西比别的东西更真实、更具有实在性。这种平等要求体现在师生关系上强调一种全方位的交互式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权威和和学生心目中高高在上的专制者,只是教育中的一个领导者,是作为平等个人给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是作为学习者团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则成为一个独立的,在人格上与教师平等的社会个体。

四、和谐的校园应该是有差异的和多元的

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是多元性、多样性、差异性和他者性。现代主义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方面提出了差异性的观点。在课程设置上,后现代主义认为课程也不是封闭的、固定的,而是开放的、可调整的、随活动情景而变化的。

后现代主义强调差异性,要求人们尊重差异,提倡差异的重要性,认为崇尚差异就象征着公正与创新。目前的中国社会已出现了严重的分化和重组,经济结构、分配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冲击着每个大学生;社会关系、行为方式、心理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的矛盾,不但是相克的,而且也是相生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我们今天提出建设和谐校园不是也不可能消灭校园内的一切差异、矛盾和冲突,而是整合各种利益、调整差别、进行价值整合、实现公正和平等。

五、和谐校园应该是具有人文精神的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的极端发展,会造精神的严重失落。当然,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单纯地否定、反对现代化,而是要“割断科学和祛魅看似必然的关系,使祛魅的科学变成附魅的科学,即后现代科学”;是面对人类理性的发展和科技发展把人文远远地抛在后头的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思与焦虑,强调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提倡人文价值、人文精神。

我国的传统教育重知识的传播与灌输,而忽视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重视技术训练,忽视对价值、情感、信念、意志等的引导;重视个人利益的发展,忽视整体的、社会利益的发展。所以,后现代主义批判了传统的现代课程观重理轻文的倾向,认为这种对科学主义、工具主义教育目标的追求是危险的,它是造成科学主义盛行和人文主义衰落的根本原因,最终造成了科学教育的严重异化。所以,必须树立一种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基本目标的教育理念。要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确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观念;要树立大学科思想,实现文理的渗透,加强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在以科学理性为基础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重新寻求人文主义关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融合的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模式应当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Freire:Pedagogyofoppressed.NewYork,Continuum,1970.

[3]江怡.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范文篇12

0引言

由于受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汉英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严重制约了教学的实效性。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作为教学重点,而忽略了实际生活中汉英文化的差异性,导致文化与语言教学严重脱节,使得大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水平较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渗透文化差异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1汉英文化差异在具体表现

1.1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语言与文化沟通的桥梁,反映出不同文化的特征,关系到语言的生成和发展。虽然人类的思维规律有一定的共性部分,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受到不同文化氛围的影响,思维方式表现出明显差异,表现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英语的表达以西方文化为依托,体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而中国学生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英语或者表达英语,容易造成文化的误解,导致英语学习失去实际应用价值。例如,西方人在写作中陈述个人观点时,习惯直接使用“我”的第一人称来进行表达;而中国文化一贯弘扬集体主义,尽量避免凸显个人,因此中国学生在进行英文写作时,也习惯用“我们”来陈述个人观点,而较少采用“我”,以至于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出现较大差异。

1.2价值观上的差异

价值观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区别美丑、善恶的价值体系,是一种持久信念,也是人们处世的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每一种价值观体系中其实都是一种文化,不同的价值观所反映出的便是不同的文化。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其文化差异的显著性:比如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便对谦虚和礼义十分推崇,以和为贵;而在西方,人们则推崇个人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在这一价值观影响下,西方人崇尚独立思考和判断,争强好胜,对个人利益据理力争,个人价值只为自己服务。

1.3语言交际上的差异

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语言交际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由于不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直接套用汉语的表达方式,这样就出现了很多中式英语,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例如,当听到别人夸奖“Youlookverybeautifultoday”时,因为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中国学生常常会回答“No,it'sjustsoso”,但是他们不了解西方人听到别人的赏识和认可表示喜欢时,对别人的夸奖和赞美应回答“thankyou”。又如,汉语习惯以个人职务、头衔或职业加上姓氏来称呼一个人如“李主任”、“王老师”、“陈经理”等,而英语中除professor、doctor、captain等少数词可以这样用以外,通常在姓氏前使用Mr.、Mrs.、Miss等,所以常常会听到中国学生很多中式的表达方法,“TeacherWang”、“HeadmasterLi”均为中国式英语,是错误的。

2面对文化差异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以上的比较仅是汉英文化差异的部分表现,汉英文化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其他方面的差异。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必须渗透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重视跨文化教育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听、说、读、写以及翻译等能力的培养方面,而忽略了英语文化的教学,导致学生难以认清文化差异,只是机械地搬用汉语套路来表达英语,产生了诸多“中式英语”,使得大学英语教学效率明显低下。对此,作为大学英语课堂的指导者,英语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问题,提高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文化素养。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水平,不断丰富跨文化交际知识,认真学习和研究汉英文化差异,同时与外教加强沟通交流,实现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从而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

2.2优化语言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和氛围,因此,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语境和文化熏陶氛围。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尤其是每个单元的对话,设置专门的课堂英语对话环节,让学生积极发言;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加强合作,将英语课文改编成短剧,学生自己决定扮演角色,在英语故事的情境中感受独特的文化气息;教师还可以建立英语角等异国文化和英语交际原地,让学生自由沟通交流,大胆参与实践,从而提高其英语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事例对汉英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讲解西方的圣诞节时,可以和我国的春节相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两种节日在起源、饮食、庆祝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此外,教师应该设计情景让学生去实践和感受,比如打电话、问路、看医生、上饭店等,安排学生分角色表演,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常用的表达习惯和思维习惯,在实践中让学生深刻地感受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3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汉英文化的差异,英语篇章和词汇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西方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可以认真挖掘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不断渗透文化因素,对词汇所代表的文化含义进行详细解读以及延伸,让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饮食、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化背景,从而充分了解所学的英语知识,加深对汉英文化差异的认识。

2.4开设文化课程及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视野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也可以开设一些有关英美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者鼓励学生对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进行选修,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其文化鉴赏力的提高。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生物医学工程概念范例(12篇)

    - 阅0

    生物医学工程概念范文篇1【关键词】数据挖掘;医学应用1.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数据挖掘(Data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

    网络营销环境特性范例(12篇)

    - 阅0

    网络营销环境特性范文篇1【论文摘要】本文围绕网络营销的竞争优势?从十个方面重点阐述了网络营销怎样挑战传统营销。同时强调网络营销要想挑战传统营销成功所依赖支撑环境.....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