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概念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生物医学工程概念范文篇1

【关键词】数据挖掘;医学应用

1.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

数据挖掘(Data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并表现为概念、规则、规律、模式等形式的过程[1]。

这个定义包括好4层含义:数据挖掘的数据源是真实的、大量的、含噪声的[2];挖掘发现的是用户感兴趣的知识;所发现的知识是可接受、可理解、可运用的,同时尽可能将它们用自然语言的形式被表达出来;这些被提取的知识不是绝对的,而是在某个特定条件和领域里面才成立。

2.数据挖掘的功能

2.1自动预测趋势和行为

数据挖掘自动在大型数据库中寻找预测性信息,以往需要进行大量手工分析的问题如今可以迅速直接由数据本身得出结论。例如:数据挖掘使用过去有关促销的数据来寻找未来投资中回报最大的用户,其它可预测的问题包括预报破产以及认定对指定事件最可能作出反应的群体。

2.2关联分析

数据关联是数据库中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可被发现的知识。若两个或多个变量的取值之间存在某种规律性,就称为关联。关联可分为简单关联、时序关联、因果关联。关联分析的目的是找出数据库中隐藏的关联网。有时并不知道数据库中数据的关联函数,即使知道也是不确定的,因此关联分析生成的规则带有可信度。

2.3聚类

数据库中的记录可被化分为一系列有意义的子集,即聚类。聚类增强了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是概念描述和偏差分析的先决条件。主要包括传统的模式识别方法和数学分类学。

2.4概念描述

概念描述就是对某类对象的内涵进行描述,并概括这类对象的有关特征。概念描述分为特征性描述和区别性描述。

2.5偏差检测

数据库中的数据常有一些异常记录,从数据库中检测这些偏差很有意义。偏差包括很多潜在的知识,如分类中的反常实例、不满足规则的特例、观测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的偏差、量值随时间的变化等。偏差检测的基本方法是,寻找观测结果与参照值之间有意义的差别[3]。

3.医学数据挖掘的特点

隐私性;不完整性;复杂性。

4.数据挖掘在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4.1医院管理

4.1.1HIS系统的补充和升级

国内不少医院已经引入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简称HIS[4])。HIS系统作为医学信息学的一个分支,分为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前者主要处理医院内部管理方面的信息如人事、财务和设备管理等,而后者是以处理患者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如患者人院、住院、治疗、检查、出院等一系列与患者有关的信息。但是HIS停留在了基于数据库技术支持的操作型事务处理的水平上,仅仅可以实现数据的录入、修改、查询等简单功能,诸如利润预测、发病率统计等等问题就要靠构建数据挖掘模型来解决。

4.1.2医疗质量管理

医改大潮下,紧张的医患关系、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等等诸多问题摆在眼前。这就需要院方对本院的医疗质量进行管理和检测。利用DM技术中的环基比和定基比可以分析一眼门诊量、住院量、收入等的增长速度,反映医院的工作量和发展趋势。利用DM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还可以对医院收治患者人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到住院患者手术人次、病床周转次数、年平均医生数等因素的关联度,帮助发现提高临床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方法[5]。

4.1.3手术室感染管理

对手术室感染的管理,DM的技术重点放在手术室消毒灭菌工作与消毒效果和监测结果产生规律搭配上,使手术室感染管理的常规工作有据可查。对手术室环境、无菌用品、消毒液的生物监测工作;手术室的无菌操作、消毒隔离技术规范;消毒液的效果与质量、无菌物品及一次性用品的保存;医院感染的监控和报告;手术室人员进行的消毒灭菌和院内感染岗位培训直至医用废弃物的科学分类和无害化处理等进行一系列的质量跟踪分析[6]。

4.2科研和药物开发

数据挖掘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医疗卫生的各个领域,在基因研究和药物开发等科研中都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数据分析的效率上与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相比更加高效。

4.2.1科研统计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行,目前己获得数十亿的核背酸和上百万的氨基酸的数据,如何从这大量的1)NA数据中找到具有统计特异性的序列(组)就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研究者[7-10]尝试采用数据挖掘工具对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数据挖掘技术较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更为有效。

4.2.2新药开发

在新药开发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来完成开发新药物的系统设计,挖掘出新药构成的化学物质,减少新药开发研究的成本和时间。因此,数据挖掘技术对于药物的毒理学研究以及新的副作用研究有重要意义

4.3辅助医学诊断、分析、预测

4.3.1疾病诊断

正确的诊断对于病人的用药、手术、复健等都尤为重要。数据挖掘对数据源进行清洗和分类,模糊聚类压缩处理医学影像,灰度分析对疾病相关因素的关联性分析等等都对医生的诊断提供了帮助。数据挖掘辅助诊断的实例在国内外都不少。国内,有研究者利用Fayyad辅助中医诊脉,将粗糙集理论应用与中医类风湿诊断[11],大大提高了诊断准确率。

4.3.2疾病趋势分析

根据病人的病史,身体状况,结合对某类疾病的规律、诱因等的分析,预测疾病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

5.结语

数据挖掘作为近几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兴研究领域,在商业、公共管理、医学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在医学方面,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医院信息化逐步进入医院管理层乃至普通百姓的视线,虽然数据挖掘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刚刚起步,尚处于摸索阶段,随着数据库、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数据挖掘技术会日臻完善,必将为医学管理决策、科学研究带来极大的方便和可观的效益;在现有的HIS、PACS的基础上,数据挖掘技术必将成为医疗信息化发展的最大助力。

参考文献

[1]SrikantR,AgrawalR.MiningSequentialPatterns:general-izationsandperformanceimprovements[C].Pro.5thInt’lconf.ExtendignDatabaseTechnologyHeidelberg:Springer,1996.

[2]JiaweiHan,MichelineKamber.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韩煌.数据挖掘技术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31(10):25-31.

[4]屈景辉,廖琪梅.许卫中.医学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与数据挖掘[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l):88一89.

[5]WolfStuglingeretal.IntelligentDataMiningforMedicalQualityManagement[OL].http://www.ifs.tuwien.ac.at/~silvia/i-damap-2000

[6]刘申菊,田丹.浅谈数据挖掘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0,29(36):95.

[7]NandiT,B-RaoC,RamachandranS.Comparativegenomicsusingdataminingtools[J].JBiosci.2002,27(1Suppl1):15-25

[8]CasadioR,CompianiM,FariselliP.etal.Neuralnet-workspredictproteinfoldingandstructure:artificialintelligencefacesbio-molecularcomplexity[J].SARQSAREnviron,Res,2000,11(2):149-182.

[9]KingRD,KarwathA,ClareA,etal.Accuratepredictionofproteinfunctionalclassfromsequenceinthe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andEscherichiacoligenomesusingdatamining[J].Yeast,2000,17(4):283-293.

生物医学工程概念范文1篇2

关键词中药资源教学视频课堂教学年允收量

AbstractAlongwiththefourthnational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resourcessurveyworkinanorderlymanner,therelevantreportsandvideoscontinuetoemerge.Inthiscontext,theteachingandResearchOfficeactivelythinkingandpracticetheuseoftheabovevideomaterials,intheclassroomteachingtimewillbe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resourcesinthecourseoftheabstractconceptofspecificmethodsandstrategies.Thispaperdiscussestheproblemsanddetailsthatshouldbepaidattentiontointhecombinationofclassroomteachingandvideoprojectionthroughthecaseofthevideo.Inordertostudytheassistanteffectofthiskindofteachingvideotothecourse.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resources;teachingvideo;classroomteaching;annualacceptance

“中资源学”是本科生中药学及中药资源与开发两个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较为宏观,涵盖我国中药资源的分布及形成规律。其中部分概念较为抽象,初学者对其无法理解,更加难以背记,较难在考试时准确复现,诸如:年允收量,人工与野生混合饲养,国际标准化、民族药等等。

随着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调查的顺利展开,众多与中药资源相关的视频在各大电视台公开播出,并上传网络公开展出。在此大背景下,本教研室教师集中备课并讨论了利用上述公开资源的集中播放对本科生“中药资源学”课程教学起到辅助作用的可能性。大家一致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教学视频的集中播放存在三个优点:第一,活跃课堂气氛;第二,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第三,提供讨论素材,拉近师生距离。

本文结合大家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优秀视频案例和心得体会,分析教学视频对加深课程主要概念理解的辅助作用。

1走近科学―植物中的“钻石”

《走近科学―植物中的“钻石”》介绍了中药沉香的概念和市场现状,描述了人工获取沉香的流程,并记录了科学鉴定沉香化学成分的过程。白木香作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长期处于资源匮乏的状态。与此同时,白木香中次生代谢物“油脂”的自然积累过程耗时极长,坊间甚至有“百年树千年香”的说法。所以高档正品沉香的市场价格可达每克数万元,号称植物中的钻石。从现有白木香种植面积来看,其年允收量是极低的值,不难理解一克沉香价格高达千元甚至万元的现状。与之相反的是,在另一个视频“通灵药谷”中出现的芭蕉,被称为“砍不死的芭蕉”,其生长速度极快,有效成分积累迅速。用沉香(年允收量极低)和芭蕉(年允收量高)两个例子的对比来事例化“年允收量”的概念较为理想。此外,视频中还提到通过打火钻的方式获得人工沉香的方式,这套方法获得了广州中医药大学林励教授团队的认可,说明此类创新值得肯定和推广。

2走近科学―食材新说之林蛙

《走近科学―食材新说之林蛙》借助常见菜品“木瓜炖雪蛤”背后的故事阐述了正宗“蛤蟆油”的基原动物――长白山林蛙的人工养殖状况。首先,视频介绍了人工养殖林蛙的半野生、半饲养策略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及科学家们的解决方式。随后,通过长春工业大学老师的讲解,学生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分辨真假蛤蟆油(长白山林蛙的干燥输卵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林蛙混品伪品的状态,警醒大家的同时,让学生接触当前部分中药资源混乱的市场,希望引起课堂对于中药资源鉴定和动物中药资源养殖两个问题的思考。

3科技苑―揭秘麝香

《科技苑―揭秘麝香》记述了野生保护动物林麝总量从60万头陡然下降至2万头左右的历史,并着重记述了人工饲养林麝提高麝香产量的过程。不仅分析了产麝香关键期(有效成分积累达90%)中林麝可能出现的奇怪行为及应对方略,还分析了第二个产香期对麝香有效成分中含水量的控制方略。整套应对策略不仅表明人工饲养、繁殖林麝并高效获得麝香资源的可行性和成功经验,而且也突显了通过开发林麝资源可能带来“放归自然”方式改善野生林麝资源的良好预期。这是人工养殖重要动物中药资源的典型案例。

4走近科学―搭上国际列车的中医药

《走近科学―搭上国际列车的中医药》的主要内容包括2014年初我国主导的中药材人参国际标准成功立项并获得通过,以及2016年初我国主导的中药材三七国际标准成功立项等多个重要事件的来龙去脉。这些事件的过程都绝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波折重重,其间遭到了韩国、日本等中药材出口大国的重重阻挠。特别是作为世界上三七制品出口第一大国的日本,竟委派专家公开演讲反对我国标准制定的主导权。然而,我国昆明理工大学崔秀明副院长领导的团队并没有因此而将主导权拱手相让,相反是正面迎战,拿出多年来积累的成果,摆事实讲道理,用数据说话,步步惊心地夺回了中药三七国际标准的话语权。该视频客观反映了我国现在正处于由中药大国向中药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客观问题,包括大部分中药资源产品标准匮乏的现状,也体现了我国对重要大宗药材的重视。希望学生能辨证地看待我国中药资源发展过程中的新形势、新变革、新问题。

5走遍中国―通灵药谷

《走遍中国―通灵药谷》通过一位壮族药农的视角了解“通灵药谷”这特殊生境下的多种民族药:绞股蓝、荨麻科植物“咬人树”、芭蕉、鸡血藤等等。壮药体系也是较完备的一类民族药体系。伴随鸡血藤名气的上升,其价格已经从一公斤几毛钱上升到几十元。这个过程正是民族药资源被重视和开发后,其经济价值逐步展现的过程。希望学生能够在直观了解壮药的同时,思考民族药资源“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的体系。

6野外调查及3S技术

《商南调查队-野外调查集锦》是由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调查执行单位“商南调查队”的自拍实录。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调查的相关指导性意见和规定,为了维持本次调查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每个调查队都要求进行自拍实录,特别是需要对负责地区关键中药资源的野外生境、人工栽培/养殖状况等关键因素建立影视资料和照片资料。通过记录员的翔实记录,不仅让学生直观了解到野外调查需要进行的各种资料采集、实验记录等项目。而且让学生直观了解到黄精、贯众、等资源的野外生存状况。此外,该视频还涉及到“3S”技术等相关知识,信息量较大。

7中药材交易市场―药都樟树

《药都樟树-白芍炮制技巧》记述了我国最大的17个中药材交易市场之一的药都樟树的历史传承和现在的状态。并展示了“白芍飞上天”的樟树特色炮制工艺及其传承过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中药材交易市场”这个重要概念,还使其学习到了《雷公炮灸论》这部名著。从细节来讲,明确了中药材集散地的概念,也再次明晰了道地药材的概念,是对于重要概念“道地药材”的课上复习。

8沙漠人参―肉苁蓉

《沙漠人参―人工栽培肉苁蓉》记述了新疆牧民(阿拉善左旗)协同科技工作者,通过潜心研究、辛勤劳动终于研究出了一套培育梭梭林恢复沙漠生境获得生态利益,利用梭梭草的根系种植肉苁蓉创造财富获取经济价值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优秀可持续发展之路。这种优秀成果,不仅用市场经济的杠杆调动了广大牧民的生产积极性,甚至引得出外打工的年轻人回到地广人稀的沙漠区域定居,参与到肉苁蓉的大规模种植活动中来,充分体现了该策略的成功性,值得学习和推广。

9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视频所包含的主要热萦幸韵录傅悖嚎蒲泄ぷ髡叨杂谌斯ぱ殖冬虫夏草的尝试;牧民对野生冬虫夏草的追逐;高原草甸地区冬虫夏草的野外生存条件。希望大家能够结合视频理解中药资源野外生境和人工干预的现状,了解这种重要资源的背景。特别是利用视频片段理解GPS技术在寻找蝙蝠蛾幼虫时的应用。

10大家吴征镒―中国植物志

《大家吴征镒―中国植物志》视频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吴征镒院士的生平,吴院士主编的中国植物志对我国植物区系地理状况的整体描述等。结合视频了解我国中药资源跨区域分布的特点,为中药区划的概念打基础。培养学生为科学研究献身的情怀,理解中药资源第四次全国普查的“承前启后”意义。

11种质资源库―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

《种质资源库―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借助采访对象张挺工程师,以凤仙花科水角属植物水角种子萌发失败,随后继续出发赴其野生区域采样为主线,揭示了建立种质资源库的科学意义,讲述了如何保护现有植物的种质资源。不仅分步记述了种质资源的采集、分类、储存的各个步骤,还以五针松植物作为例子讲述了野外保护种质资源的手段。希望学生从视频中获取与种质资源库有关的信息和知识。

12羌活的人工抚育―发芽技术

《羌活人工抚育―发芽技术》记述了利用人工诱导的方式使羌活发芽的经过。不仅体现了人工干预可以起到的重大作用,也开辟了中药资源开发的新方法和思略。希望通过本视频让学生理解通过不同渠道搜集整理信息的策略,并能以羌活的例子作为启发思考其它相关资源的开发策略。以本课程视频作为教学实习的前导课,承接下次课的教学实习,为学生自己讲述中药资源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本课程的教学视频所包含诸多鲜活的事例、有趣的故事、严谨的逻辑,也包含“中药资源学”课程的重要概念及其延伸。对这些视频的灵活运用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切实地将抽象的概念跟具体的事例紧密联系起来,对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有较大促进作用。通过一个学年(2015-2016学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视频的课堂集中播放对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已初见成效。

然而,下述问题依旧需要在将来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第一,如何编排视频的最佳播放顺序,如何使得每一个视频节次体现出鲜明的主题;第二,教师如何精确把握视频中众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结合视频讲授时如何把握(下转第179页)(上接第100页)主干,减少枝蔓;第三,视频播放时老师应该如何掌握节奏,如何拿捏在播放视频时提出的问题和时机。

参考文献

[1]周荣汉.中药资源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

[2]王文全,沈连生.中药资源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3]杨世海.中药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周秀佳,徐宏发,顺庆生.中药资源学: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5]万德光,王文全.中药资源学专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6]何本鸿,朱敏英.中药资源学.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7]王文全.中药资源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生物医学工程概念范文

本文对中医手法教学进行了回顾和探讨,总结出教学质量没有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在于“就手法而学习手法”的传统“经验式”的教学模式。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引入现代物理学中的力学概念。在手法教学过程中合理恰当地安排和设计好教学内容,这将为手法医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手法力学教学

手法是推拿和骨伤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推拿手法学》是针灸推拿专业和骨伤专业学生学习的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之一,学生对手法学习、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好坏,将直接对本学科的临床治疗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体专业素质的高低。因此,手法教学是推拿和骨伤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长期以来,我们在手法的教学和临床带教过程中,深切地感到传统手法的教学模式只是一种纯粹“继承”式的学习,所培养的学生根本无法将手法医术发扬光大,换言之,传统手法的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不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能力,打不开思路,找不到“将手法医术发扬光大”的方法,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学生思维的愚笨,而是整个教学模式根本就没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环节,没有给学生必需的启发和提示。我们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发现在手法教学过程中全面引入现代物理学中的力学概念,将把手法的教学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1传统手法教学存在的误区

在我国中医药院校的手法课教学里,内容上都是要求学生学习掌握一指禅推、按、揉、扌衮、扳、拔伸、推等教学计划所要求的传统经典手法,主要是掌握手法的术式结构和临床运用,熟悉这些基本手法所派生的其他手法,辅助学习端、提、接、劈等其他各家各派的手法,教学的方式也都是沿袭老师先讲授手法的动作要领、再进行示范动作表演、同学再在课堂上进行手法练习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完、学生练完,手法也就学完了。这只是一种“就手法而学习手法”的传统“经验式”的手法教学模式,只是一种“动作模仿式”的学习,毫无创造性可言!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这种教学状况,流传了几千年的祖国传统手法医学将永远停滞不前,一代复一代的继承,不会也不可能向前发展。虽然有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深感这种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刻板、机械和陈腐,做出过各种努力试图去改变目前这种现状,比如把教学地点放在临床上或手法实验室里,或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等,但其本质并未能跳出传统的教学方式,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观念没有质的改变,我们不能够只是教授给学生“经验式”的知识,不能够只是要求学生能够像“工匠”式的操作就行了,我们必须要求学生明白和理解手法的作用原理和作用效应,才能让学生对手法的学习提高到一个深的层次。

手法教学要突破几千年来的教学模式,使手法教学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就必须从根本上跳出“就手法而学习手法”的传统“经验式”的手法教学模式,运用现代的思维方式来剖析其作用原理和生物力学效应,运用现代其他学科如物理学、生物力学和解剖学等学科的原理、方法和手段对古老的中医传统手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够让这门古老的祖国医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和活力,并与世界手法医学接轨。

2对突破传统手法教学模式的思考

要使手法传统医术与现代科学完美结合,就必须在整个手法教学过程中寻找一个最佳切入点。根据近年来医学界对手法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西方医学对手法的认识观念,我们认为手法的最大特点在于“手法作用于人体,以力为作用特征[1]”。因此,可以把“力”的概念作为运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手法医学的桥梁和纽带。力学,横跨于手法医学和现代科学之间,力学概念的全面引入,可能为我们研究手法医学开辟了一条光明之路。

推拿界有一句至理名言,曰“其疗法的独特性在世界医学中独树一帜[2]”,但多年来,我们对其“独树一帜”的理解好像紧紧停留在一种感觉和模糊的认识上,对其“独特之处”并没有十分明确和清醒的认识,几乎所有的手法医学工作者都明显感觉到了其治疗方式的与众不同之处,但都不能明确指出它为什么与众不同,其“独特之处”到底在哪儿?综观整个医学体系,不同学科治疗疾病的手段各不相同,内科医生用药,外科医生用刀,针灸医生用针,心理医生用语言,就是手法医学是以“力”为手段来治疗疾病的,手法的运用过程就是一个“力”的运用过程,手法的治疗原理其实就是力学效应。当然,这种效应不应该仅仅单纯地理解为现代物理学上的力学效应,它还应该包括生物力学效应。

力作用于人体可以产生各种反应或效应,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它包括血液循环的改变、各种神经反射的出现、肌肉的运动和变形、骨关节位移、胃肠道的蠕动、内分泌的平衡以及精神心理活动的改变等各个方面。现代力学研究对象是物体,将其研究方法运用于生物体研究,在某些环节可能有不尽合理之处,但这并不妨碍力学概念在手法教学时的引入,因为这毕竟是一条手法医学与现代科学接轨的必由之路,不足之处仅在于现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不能够完全诠释手法医学的精妙之处,原因和错误不是现代物理学的笨拙和肤浅,而是各自的研究对象不同,人与物体毕竟是不可完全划等号的两件事物,人有精神和心理,而物体则没有[3]。

3力在手法量效关系研究中的作用

手法的量效关系历来都是手法医学界争论的焦点话题,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手法量效关系的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是手法医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基本性问题,但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因为至今仍有许多基本理论和技术上的问题亟待解决,要了解手法的量效关系,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手法的量效关系又是手法医学工作者不能回避的问题,手法医学要现代化,就必须认真对其加以分析和研究。量效关系的研究是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长期以来对手法量效关系的研究之所以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其根本原因在于多年来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好的研究手段来对手法医学进行研究。力学概念的引入,将为手法量效关系的研究提供很多有益的帮助和启示。

手法教学历来都十分注重和强调力、能和信息的渗透性,但多年来对其渗透性并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依靠医生和病人的一种感觉,这不符合现代中医医学的发展趋势。自古以来,中医自外向内都有皮毛、络脉、筋肉、经脉、骨骼和脏腑之分,手法的作用效应到了人体的什么位置层次,应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划分和衡量标准,只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对手法的操作规程进行客观量化,是正确运用手法和产生疗效的关键所在。现代物理学中的力学正好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些问题,不失为解决手法作用层次的突破口。

4力学概念在教学中的运用

4.1力学基本概念的学习手法教学中力学概念的引入,首先应学习一些基本的物理学概念。这些概念包括刚体、力、力矩、张力、变形、平衡、位移、旋转、自由度、笛卡尔坐标系等,还应该介绍力学的一些基本要术,比如力的大小和方向、作用点、时间、长度等,与之相关的还有向量、质量、速度、加速度、频率和固有频率等等。这一章节的内容应在学习具体的手法之前作为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只有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力学概念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学习生物力学的知识。课时数以两节课左右为宜,可以结合其他的物理学知识进行讲解,以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如果在教学计划中有安排手法的力学分析课,则需要在这一阶段增加学习力学分析图和力学计算公式的内容,为学生掌握手法的力学作用方式、有效力和无效力打下基础,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手法的动作要领和用力技巧。

生物力学是研究力或能量作用于生物体、生物材料或生物系统时力的运动和形式的一门科学。在物理学概念基础上,结合人体的生理解剖特点,学习一些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比如动力型位移、静力型位移、张力型位移、生理性载荷、病理性载荷、功能性载荷、组织结构力学、剪切力、拉伸力和压缩力等等。而刚体生物力学主要分为静力学和动力学这两个部分,无论哪一个方面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各自独立的研究内容和评价标准体系。在生物力学中,移位、载荷、阻力和时间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四个概念均可以用现代物理学方法对其研究和分析,但学生要了解其中的一项内容,就必须了解其他三项内容,其关系密不可分。这一部分可以结合疾病和临床进行分析和讲解,将增加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兴趣。在学习这些概念和关系的时候,最好是将其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结合起来讲解,比如,可以将位移与骨关节、位移与脊柱、变形与肌肉组织等相结合,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临床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一章节的内容也应在学习手法之前作为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其课时数可以考虑安排二至四节为宜。

4.2运用力学知识对手法进行分析,促进手法教学质的飞跃物理学概念和生物力学概念的学习,仅仅是为分析手法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生物力学效应奠定基础。在学习手法时,应重点讲解手法的生物力学效应、手法的作用原理和实质。例如,各种外力造成的骨关节脱位、半脱位和错位(错缝),肌肉组织形态的变形、神经传导的主阻滞、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内分泌平衡和胃肠道蠕动加强等方面。老师在讲解每一个手法时,都应该画出手法的力学分析图谱,对手法的有效力、无效力进行分析,通过力学分析来剖析手法的作用实质,加强有效力的运用,剔除手法中的无效力,并通过这一途径来帮助学生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中医古老的手法,认识手法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从而更合理、更高效地运用手法来解决临床问题。

在手法教学中引入力学概念来对手法进行分析,并不是力学概念引入手法教学的终极目的。通过运用力学知识对手法进行分析,培养学生从力学角度来对古老手法进行改革,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手法的创新能力,创造出新的手法,结合临床培养学生手法的再组合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思维从不同角度对古老手法进行全新的认识和思考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这将为培养高素质的手法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和步骤,也为古老的手法医学走向世界并与现代医学接轨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应穿插在每一个具体的手法中进行讲解,对每一个手法都应进行生物力学效应、手法的作用原理和实质分析,这将实质性地提高学生对手法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掌握手法的操作方法是进一步学习手法的基础和前提,故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应在学生掌握手法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传统的手法教学内容是学习手法的概念、动作要领、注意事项、分类、功效及主治和临床运用等几个方面,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考虑增加手法的力学特性和生物力学效应这两方面的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对传统手法教学模式的认识是:老师是将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知识原封不动的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只能被动地“继承”前辈们的经验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手法创新能力,很难打破常规去产生和创造出具有临床现实意义的新的手法,也不可能根据临床的实际情况去重新设计和组合手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将现代物理学的力学概念引入到手法教学中,只要合理恰当地安排和设计好教学内容,这将对手法医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严隽陶.推拿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6.

生物医学工程概念范文篇4

一、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强化探讨

当前医院已成为具有相对独立的,具有经营管理的实体,又面临市场经济管理的众多问题。如果医院成本核算不能真实反映其财务成果,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求医院管理者了解医院成本核算的概念。在医院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中,成本的概念在经济理论、会计实务和医院管理的不同范畴中也不相同。在经济学中,成本属于价值范畴,是指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其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在会计实务中的成本,是指医院在经营服务中所耗费的资金总和。在医院管理中的成本,是依据管理决策的不同目的和需求,而采取的相关成本信息及其成本类型是一个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概念。尽管各种成本的名称、概念及内容不同,但它们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构成了成本核算这一医院经济管理的基础。

从医院宏观管理的角度,医院成本核算是按照医院财务制度规定,核算医院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所支出的物质消耗,劳务报酬以及有关费用支出的数额、构成和水平,医院成本核算主要用于补偿医疗服务耗费,确定医疗价格,综合反映医院经济管理质量和经济决策等。从医院微观角度,医院中各种实物如药品、医用材料、各种工具、办公用具等,固定资产(如房屋、大型设备)的折旧、维修等;其中药品医用材料、工具、办公用品属于变动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变化而增减,而固定资产折旧属于固定成本,一般情况下不变。市场经济下医院已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进入市场,政府对医院补偿逐年减少,必须要求医院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向市场、开拓市场、不能靠政府、也不能再等,医院会计必须由单纯的“收支型”转变为“经营型”,提取折旧,实行成本核算。核算的项目主要包括各个科室或核算单位的人员工资、医用材料、药品、办公材料、水电暖费、维修费及房屋、家具、设备的折旧。

材料成本占科室总成本的比重一般在20%—30%,材料消耗是科室成本的重点,首先对医用材料实行动态定额控制,消耗定额根据实际消耗和业务收入增长因素制定,由各库房会计控制在定额内;其次,对药品材料库房实行限量库存,各库房的库存量不得超过一个半月的消耗量,在保证供应的前提下降低库存成本,减少资金占用。再次,对贵重、量大的医用材料和实行公开招标,引入竞争机制,降低采购价格和采购成本

医院作为经济实体应该按照完全成本的要求进行核算与管理,同时国有医院还兼有社会责任,承担政府职能,在此情况下医院的成本就可能不是完全的。所以医院的成本范围不能一概而论,要分清情况,设定条件,依法确认,认真执行。但是从总体上看,管理中要绝对强调医院从严控制成本,按照完全成本的要求进行核算管理,不要随意增加或减少。可是在落实政策因素时,要着眼于政治前提,按非完全成本尽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医院进行成本核算管理时必须注意充分体现以下特点

1、全过程性

医疗护理工作数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工作效率和仪器设备利用率的高低,医用材料使用消耗的节约或浪费,最终都可直接或间接地从医院成本中反映出来,所以,要从诊疗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从物资材料计划、采购、储存、保管、使用的全部环节,从临床、医技、行政工勤等各个部门入手,重视节约费用、降低成本。

2、全员性

把成本核算的观念深入民心,依靠全院每一位干部职工的关心、参与和管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自控制自己应控制的费用,这样,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才会持久、有效。

3、技术经济性

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决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是技术和经济相结合,将经济寓于技术活动之中,重视技术经济效益分析,这样才能获得降低成本的最佳方案。

三、成本目标管理的原则医院实行成本目标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成本最低化原则

成本最低化又称成本极小化、最低成本点。所谓成本最低化,就是根据成本核算管理的任务,通过分析降低成本的各种因素,制定可能实现的最低成本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使实际管理结果达到最低成本目标。对医院管理来说,追求医院成本最低化必须注意:要以保证诊疗护理质量为前提;要以社会效益和技术效益为前提,经济效益要首先考虑社会效益;要从实际出发,注意成本最低化的相对性,各医院之间、各科室部门之间的实际条件不一样,就不能简单要求统一,不能一味追求指标;要立足于探索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潜力;要注意发动群众,把握全部影响实现成本最低化的环节,研究和寻求管理方法,包括最佳的操作规程和方法,最佳的医疗协作配合,最佳诊疗护理过程安排,最佳的医用材料采用,最佳的器械设备物资的管理维修,最少的管理费用开支,最少地发生医疗差错、事故、纠纷等。

2、全面成本管理原则

要达到成本最低化的目的,必须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即全院、全员、全过程的管理,改变仅重视实际成本和诊疗成本的片面性,而要从医院、科室、班组各个层次,诊疗、技术、经营、后勤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实现成本管理,通过计划、决策、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等方法,计算每个环节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做到人人参与,做到医院诊疗护理工作和经营活动全过程都进行成本目标管理。

四、医院成本核算具有现实意义

医疗成本核算对于医改有什么作用?概括地说,医疗成本核算是医院改革与管理的基本工作,是研究医院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医疗成本核算是研究解决医改中财政补偿、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医疗服务成本和费用控制、医疗服务合理定价、医疗付费方式及医疗保险等难点问题的必要手段和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文旺.医院成本核算管理问题及完善措施探析[J].中国商界,2010(8):22-25.

生物医学工程概念范文篇5

关键词:中医学,科学方法,文化基础

中医学的临床疗效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其独特的健康观念、医学理念、治疗技术、养生方法所获得的认同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在常见病、多发病治疗,还是在诸多疑难病甚至新发疾病的应对方面,中医药学的独特作用不仅得到了直接受益者的青睐,更得到学术界以至更大范围的认同,其国际影响也正从民间到学界再到官方日益扩大。然而,对于作为方法的中医学的独特认知方式的解读还远未深入。对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独特性的医学理念、疾病观念、概念系统与直接具体的临床疗效之间关系的解析,仍在相当程度上停留于、满足于以传统中医自身的言说方式反复陈说而不能深入分析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像青蒿素等具有特定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重大成就与系统性的中医药学的深层关联的探索仍然强调的是实践层面的意义。系统生物学等一系列前沿科学方法的引进、借鉴对于探求中医药学的“作用机理”之类的问题还只是开启了令人有几分乐观的研究进路,在临床成功经验与作用机制之间及其巨大的灰色地带的开垦有待长期执着的不懈努力。

1中医独特的认知方式潜藏着有待深入解析的奥秘

曾经,在中国的土地上,把中西医学的差异说成是两种医学理论体系的差异是一种有一定普遍性的表述。但是,这种差异究竟意味着什么,学界似乎并没有一条共同的思想基线。在长期存在并持续至今的关于中医药研究、评价中的种种论争,都与这一问题密切相关。当我们说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究竟意味着什么?两种体系的地位可以对等吗?二者之间的沟通、对话是可能的吗?其实,早有学者指出,中国文化和希腊文化各有自己的概念体系,各有自己的学术框架,据此都可以对自然、宇宙和人体进行系统的研究。中国的主要方法,当然也不是唯一的方法,是寻求事物之间的共性,寻找同类关系,寻找感应关系[1]。也有人说,中国思想的出发点是“事”。“事”不是实体,而是实体之间的动态关系。在思想主旨上,西方哲学是关于必然性的思想,而中国哲学是关于可能性的思想[2]。这种特征在中医药学的理论实践中得到了深刻体现。中医药学在实践中已经不容置疑地成功彰显着中医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也集中体现着中国思想的独特传统价值。

中医学当然有自己的鲜明文化特色,有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这些观念的现实价值,在中医临床实践的世界之中才能真正体现。传统中医诊疗所达至的境界,有时看似简单,却并非仅仅靠一般经验的重复、累积、再现就能透彻说明,中医独特的认知方式潜藏着有待深入解析的奥秘。中医的眼光看到了什么?有限的表观信息何以能传达出科学手段并未关注到的“世界”?事实上,真正对于中医的有深度的理解只能基于对中医药临床成就的深刻认识。因为,基于中医千百年实践的系统化经验的理论说明具有相当的有效性,并且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性。例如,中医临床中既有相对稳定、效不更方的典型证候,更有“但见一证便是”与随证加减。而这里的随证加减并不是简单地对症用药,因为每一个看似单纯的症状实际上都是在一个解释系统中被准确定位的,它基于另外一种症状鉴别诊断系统。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固然复杂,但其独特认知方式的现实解释功能不容忽视。在这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高度的统一性。一个简单的例证就是,面对同一个风湿病病人或高血压病人,一位西医专家和中医专家关注病人的角度会有相当大的差异,并会导向不同的治疗策略。

在迫不及待地不断追求新技术的取向和刻意捍卫正宗的复古倾向之外,作为方法的中医学有待于在新观念指引下进行深入开掘和重新阐发,这可以而且应当成为中医药学超出临床实践意义的重要科学贡献。在当今的医学语境下,聚焦中医临床实践,对中医对疾病的认知方式做更深入的开掘性解读不仅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可以为当今医学发展带来更深刻的启示并做出科学性的贡献。

2超越传统的本质论疾病观与线性还原的因果论

2.1“刷新”我们的疾病观

简单地说,我们可以把疾病看成对健康的偏离。或者进一步说,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传统的疾病观,总是试图确定疾病的某种本质,对导致疾病的原因进行无穷追问。具有很大相对性的疾病分类在某些人眼中似乎成了必须遵循的铁律。时下学者比较中西医学时,也每每以所谓“证”状态与“病”本质作对比,其实也是受到这种束缚的表现。关于疾病的分类与本质的本体论的强制性导致了现代医学研究在应对生命科学的复杂性与医学的不确定性的单一向度。走进中医的世界,眼前展现的是迥然有别的医学天地。用完全不同的概念、术语表达的其实是疾病世界的不同维度。但要把这套系统言说直接“翻译”成现代医学术语在当下阶段几乎不可能。而有时超出预期、时常被视为神奇的中医临床疗效,在其自身的境界里其实顺理成章。这样的境界值得我们以谦抑的态度审慎对待,虚心学习。

在此,我们不妨回忆一下沈自尹院士早在二十多年前的见解。他曾说道,过去一直认为感染性炎症是细菌或病毒等外邪所引起,只要消除细菌或病毒,炎症自然会消退。但研究表明,清热解毒药不单纯在于抗菌、抗病毒,而是对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进行精密协调,由此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改善了炎症与组织损害。因此,需要转变对清热解毒药作用环节的认识,不能仅认为清热解毒药是祛邪以安正,清热解毒药杀菌灭毒之力实际不如其调节细胞因子、炎症介质之功效,其中实含有扶正(扶正不一定是指补法与滋补药,免疫调节就必须通过人体的正气)以祛邪之深意。也就是说,清热解毒中药在严重感染的状态下,不仅能“祛邪”,还能“扶正”。这些研究成果提出了对待外来因素所致疾患还须注意从保护与提高非特异的免疫功能着眼。特异性的杀菌作用固然是好,但还有非特异的免疫功能,那却是人体生来就有而且是最基本的防御杀敌能力[3]。这样,“感染”、“抗感染”的内涵就都有了新变化。对疾病原因的寻求也超越了简单的线性关系的思路。

沈院士[4]还指出,针刺也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的抗病能力,同样说明对待感染性疾病不能全赖高度特异性的抗菌药物。这对西医来说将是概念上的转变,这是中医药研究不容低估的贡献。

2.2所谓“关系本体”有其科学内涵

证是什么?迄今为止,对这一中医学最具典型性的概念的共识度还有很高的相对性甚至表面性,相关认识差异的存在并不只取决于所谓表征指标的客观性问题。一般说来,证作为同时并存的一组症状的组合有其空间维度;其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又有时间维度的考量,证候状态虽有一定的稳定性也有相当的恒动性;其每一构成要素都处于复杂网络的某个节点,时时会出现主次关系的变化。线性因果关系可以无穷无尽地追问,相关联动的结构关系断面剖析也有重要的认识论价值。在这种意义上说,不同于实体本体的所谓“关系本体”就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而具有其科学内涵。

关于急腹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等也同样曾经开启了抗感染的新境界,但其意义也还没有得到彻底、充分的解读。通里攻下、急下存阴等治法机理的研究,同样改变了人们对疾病的理解。某些证本质的探索,还有其他诸多治法的研究也曾触及到过去几乎不被人知的看似不相干的疾病之间的共同“本质”,其足以带来某种颠覆性观念转变的意义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阐释。其实,复杂性研究之不重因果而重相关的取向有其深刻内涵。表面看来比较直观的症状组合所代表的内在关联要求更具系统性的解读方法。

近年来,学界普遍认为系统生物学将可能解读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系统生物学使西医从整体的方面去认识人体及疾病成为可能,认为系统生物学是中西医结合的桥梁[5]。最近,王喜军教授团队的一项关于中药六味地黄丸的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通过调控苯丙氨酸、酪氨酸、亮氨酸、硫酸高香草酸、溶血性磷脂酰胆碱等30个血液代谢标记物及12个相关的靶标代谢通路,显著影响大鼠生长发育过程中血液代谢轮廓,并圈定了硫酸高香草酸、苯丙氨酸、甘氨胆酸等8个代谢标记物为六味地黄丸影响大鼠生长发育的核心代谢标记物。证明了六味地黄丸能够显著调控大鼠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血液代谢网络,从而影响大鼠的生长发育[6]。这类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值得持久深入地探究下去,世界可以因你看它的方式而不同。

2.3寻求“以变而在”的方法论

在另一个方向上,与清热解毒研究可以成为对照的对虚证本质和补益药的研究发现虚证普遍具有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尽管虚证的表现各不相同。而很多种补益药,无论健脾、补肾、滋阴、温阳,只要用药对证(指补益药针对虚证状态),都可增强细胞免疫,表现为上向调节,这几乎已成为补虚药的共性。这对中、西医两方面都具有意味深长的启迪[7]。异病同治、同病异治,辨病辨证相结合等实际具有极为丰富的科学内涵。

哲学家赵汀阳有一段重要论述:“中国的连续性从无断裂,其关键之存在论理由是,中国是一个以‘变在’(becoming)为方法论的文明,而不是一个固守其‘存在’(being)本质的文明。空间性的中国之所以能够长存而不被外力所解构,实得益于时间性的中国方法论,即自古以变而在的生长方式,所以万变反而不离其宗。中国存在之本在于其变在之方法论,或可称为作为方法论之中国。”笔者之所以不避文抄公之嫌,大段引用我们并不熟悉的这些表述,实际只是想借用“以变而在”这一颇为精到的概括,虽然不能简单地以此概括中医学的方法特征,但中医学变动不居的“恒动观”确实与之有异曲同工之感。赵汀阳先生还讲到,人们已经知道了各种事物(问题)之间的相关性甚至比事物本身还重要,于是进一步的问题就是,以什么样的路径进入由事物(问题)之间的相关性所构成的思想空间才最能够理解这个思想空间。中国顽强之长存能力就在于以变而在的方法论,这意味着,中国精神世界的元规则是作为方法的中国,而不是作为教义的中国[2]。这同样提醒我们要极端重视作为方法的中医学的科学价值。正是中医学的认识方式给我们呈现了不同的认识取向,足以刺激我们尝试寻求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疾病认识、分类方式。中医学整体恒动的疾病观、变与不变动态统一的辨证方法正是近于以变而在的方法论的体现,实际上昭示着一个不同凡响的别样世界。

3追问的逻辑与逻辑的追问

3.1中西医之差异是中西文化差异的镜子

中西文化是如此之不同,以至于双方都愿意承认这几乎就是两个世界。二者之间差异的突出表现常被定位在思维方式不同。所幸,对两种文化之间对话的必要性或可能性的共识越来越高。不过,正如有识者指出的,按照西方哲学结构去重新安排和解释中国哲学的问题损害了中国哲学的思想意义和力度,就好像要按照书架的结构去重组椅子一样会破坏本来的性能。尤其是,中国关心的语言局限性是,特定的语义永远网不住无常的事物,因此永远不能拘泥,只有灵活的心和亲身的体会才能跟上自然的节奏[8]。如前所述,对健康疾病之变动不居的认识方法自有其长处。

3.2中医的“概念”是更大的思考单元

有必要强调一点,形式逻辑并不发达的中国思维方式有别于西方的概念思维。中医的“概念”是更大的思考单元。中医的“概念化”方式与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有内在的相关性,中医学显在的理论系统并未实现严格的内部自洽。例如,肾、阳、肾阳、肾阳虚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就不是层级严格的线性关系。但我们可以着力于对传统言说方式表达的相关性经验间的潜在关联的内在逻辑做深入解读,而这终将导致系统化成功经验下潜在规律的逐步发现。概念体系其实很像人际等级体系,一些概念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如果一个重要概念被翻译为没有分量的概念,它本来所意味着的思想问题也就好像变得微不足道。不过,面对这样的传统体系我们的逻辑追问只能适可而止。我们不应当也不可能强求以一种一统天下归于气般的一以贯之的解题方式来研究中医药学,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经验。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充分尊重传统观念与实践经验的传承创新和在以上两者之间不断往复的深度对话与诠释性解析,才是通向未来的光明之路。

3.3走向创新通用概念

时下许多论者谈论中医问题每每把哲学观念当成具体知识,急于以之说明个别问题,而其实际陈述更多体现为理念却缺乏明晰性与可操作性。捍卫中医的言说者众,隔靴搔痒亦复不少,而维系中医内在生命的临床行动者们每每语焉不详甚至失语。以自视超迈的理念能高视却难以阔步,要走出行动者失语的悖论需要走出浮泛的哲学辩护。我们需要基于中医的认识与实践寻求创造新型的通用概念。

赵汀阳[8]也曾说道,东方的智慧似乎包含着另一种可能解决问题的想象力。中国哲学的独特视野还发现了一些在西方哲学里没有被重视却非常重要的问题。假如一旦能够使某些(数量不用很多)中国概念成为世界通用的概念体系的一部分,即成为人类在思考任何事情所使用的普遍(universalandgeneral)概念,或者说,使中国语言中的某些关键词成为普遍通用的关键词,那么这将意味着中国思想能够成为通用的思想工具和根据的一部分。从客观的角度看,中国概念进入人类通用概念体系将扩大人类思维的能力。在如何对待中医学的问题上,我们有理由做这样的期待。而这,正可以成为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代表。

3.4让“科学”向“传统”致敬,让“传统”向“科学”致谢

中药有效性是中医药治疗优势的直接体现,而有效性的科学阐释是连接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科学的关键渠道,中药有效性评价也是发现药效物质基础的前提[9]。用一种新的生物学语言,科学地表达中药的有效性,让现代生命科学领域认识和接受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的科学价值是当代中医药研究的重要使命。中医方证代谢组学(Chinmedomics)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研究中药方剂有效性及其药效物质基础的整合策略,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法学意义上的创新。它基于中药复方给药形式的特殊性及方证对应疗效的专属性特点,以代谢组学技术建立方剂有效性评价体系,揭示证候生物学本质;以证候生物标记物发现为切入点,以方剂为研究对象,为中药有效性评价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揭示临床常见中医证候的生物标记物及其相关方剂的有效性,推动了证候的精准诊断及临床治疗经验的挖掘,为提升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的科学价值的认识提供了全新的科学解释。这种方法学上的创新开辟了中医药研究的新境界,得到了学界广泛认同,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生物医学工程概念范文篇6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原理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反应及其生物学功能的一门基础生命科学。①生物化学理论内容抽象,代谢反应复杂,历来被学生认为是一门最难学的医学基础课之一。笔者认为要克服畏难情绪,首先要给学生上好第一堂课——绪论。怎样才能讲好绪论课?笔者经过多年生物化学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绪论课教学。

1高度重视绪论教学,充分准备教学内容

近几十年来,随着生物化学的迅速发展,教学普遍存在内容多、学时少等问题,导致部分教师认为绪论课很容易讲,学生自学也能看得懂,为了节省时间,往往一带而过。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绪论当作可有可无的内容,只是照本宣科,轻描淡写地介绍一番;还有部分教师认为绪论课涉及的内容太多、太泛,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准备,干脆“直奔主题”,直接进入具体章节的学习。这些易导致教师从教学上对绪论不够重视,其结果是学生学完了整门课程还不知道生物化学究竟是干什么的,以至于多年以后对生物化学的印象只剩下三羧酸循环了。

绪论对整门课程起着“统领全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教书育人于一体。想要把绪论讲好并不容易,需要教师对整本教材、对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需要教师经过多年的专业积累,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需要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要统观教材,仔细钻研,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把整本教材吃透。只有这样,绪论的讲解才能丰富、生动起来,才能帮助学生揭开生物化学神秘的面纱,使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并且有信心把这门课程学好。

2层层推进,由浅入深,讲透生物化学概念

对生物化学来讲,概念的讲解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学生学完了生物化学课还不能理解生物化学到底是讲什么的。只有讲好“生物化学”的概念,才能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这门学科是怎样一门科学。讲清概念的标准,最主要是讲清概念的来龙去脉,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与其他相关学科概念的联系。笔者讲解时先提出生物化学概念: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学科,又称生命的化学。再以概念为出发点,先提出问题,如生物化学运用什么原理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的?生物化学研究对象是什么?医学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又是什么?生物化学是从什么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的?生物化学和我们已经学过解剖学和生物学及生理学研究的角度有什么不同?何为生命?为什么生物化学又称为生命的化学?再由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解答,从多角度,多层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剖析生物化学概念,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明白生物化学是研究什么的一门科学。

3结合生物化学发展史,讲解生物化学的学习内容

生物化学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按其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是叙述生物化学阶段,主要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第二阶段是动态生物化学阶段,主要是研究各种化学物质的代谢途径及其调控;第三阶段是分子生物学时期,主要是研究基因遗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生物化学的学习内容:一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二是关于物质代谢与调控;三是基因遗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从生物化学的发展史和学习内容来看,讲解生物化学的发展史就是学习生物化学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取得的研究成果,其实就是生物化学的学习内容。在讲解生物化学发展史的同时紧紧围绕生物化学的学习内容,尽可能地加入相关科学家的事迹介绍,以及对取得科学成就的趣闻、经过等,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避免了两部分内容分开重复介绍,比起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枯燥地叙述课本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阐明学习生物化学的重要性,明确学习明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学习生物化学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认为生物化学是一门边缘性学科,难学又难懂,自己以后从事的是基层医疗工作,对以后用处不大,久而久之产生了消极思想。针对这种情况,很有必要介绍生物化学的重要性。一般从以下两个方面介绍:第一,生物化学与其他基础医学的关系。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着手来研究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新兴边缘性基础医学课程,现代医学的很多科学研究都必须从分子水平着手,在此基础上逐渐了出现了分子免疫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免疫化学、生物工程学等交叉学科,已经成了他们的“共同语言”。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诺贝尔奖获得者中,65%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和40%的化学奖属于生物化学领域。②第二,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生物化学几乎与所有疾病的发生有关,生物化学为临床医学各学科从分子水平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进行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如常见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一大类代谢疾病就是物质代谢障碍为主因引起的。镰刀状红细胞性贫血以及很多酶缺乏而引起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等都是由于分子结构异常而引起的“分子病”。生化药物主要成分是氨基酸、肽、蛋白质、酶与辅酶、多糖、脂质、核酸及其降解产物,不良反应极小,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生化检验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是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学过生物化学就会理解各项检验项目的原理,主要临床意义,对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愈后判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以上两方面的介绍和一些实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们懂得将来要做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学好生物化学这门基础课是必须的。

5介绍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好生物化学

生物医学工程概念范文1篇7

【关键词】中医药;知识库;知识工程;知识共享

ResearchProgres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KnowledgeBaseSystem/YUTong,YANGShuo,LIJing-hua.//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4,11(18):142-144

【Abstract】Inrecentyears,knowledgebasesystemsbecameaninnovativetechnologyforthepreservationandutilizationofknowledgeassets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domain.Thispaperreviewstheresearchprogres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knowledgebasesystemfrom3aspectssuchasconstructingmethods,coverageandapplications,inordertoprovideusefulinformationforresearchersinTCMinformatics.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Knowledgebase;Knowledgeengineering;Knowledgesharing

First-author’saddress:InformationInstitut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18.047

构建中医知识库系统是指用人工智能技术把中医药理论和专家的经验按规范化、标准化的格式,组建成知识库,达到资源查询和共享[1]。本文从构建方法、覆盖范围、应用情况等3方面对中医药知识库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供中医药信息化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

1中医药知识库系统的构建方法

1.1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中医药知识库系统王连心等[2]提出以关系型数据库为基础构建中药知识库的方案。据此方案,中药知识库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事实数据层,包含存在于文献资料中的原始数据;第二个层次是知识本体层,其内容是领域概念和领域规则;第三个层次是策略层,其内容是策略性的结论和规则。在中药知识库的构建中,可将关系型数据库作为事实数据层,在其基础上建立准则层和决策层,使中药数据上升为中药知识。陈国宁等[3]在构建中医咳感症诊断专家系统的过程中,采用关系数据库作为知识库的存储组织形式,并实现了知识的增添、删除、修改等操作,以支持推理机制和咨询模块。

1.2基于本体技术的中医药知识库系统本体(Ontology)是一个源自哲学领域的术语,探讨世间万物如何存在。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本体是针对一个概念体系的正式而明确的规范[4]。本体一般针对特定领域和议题而建,它使交互各方对特定领域内共用的概念、词汇以及概念分类等达成一致,从而支持知识的共享和重用。近年来,本体技术逐渐成为构建中医药知识库系统的主流手段[5]。

徐彬锋等[6]将本体技术引入到医学知识组织当中,构建出包括中医本体和西医本体两大分支的医学本体框架。该本体定义了医学领域的类、类间关系以及它们须满足的约束。其中,中医本体包括中医疾病类、中医证类、中医舌诊类、中医脉诊类、中医病案类;西医本体包括疾病属性类、化学物质类、疾病类、诊断类和器官类。Protégé工具被用于构建和展示这一本体。这项工作展示了本体知识库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等优点。

谷建军[5]基于本体技术构建了一个中医古籍知识库。中医古籍所蕴含的知识相当丰富,知识之间的关联关系错综复杂,每一部中医古籍都作为一个本体存在,将所有中医古籍构成一个综合本体的难度可想而知[6]。谷建军[5]提出基于中医古籍文献叙词表构建领域本体的方法,该叙词表以一个树状结构表达了中医古籍文献的概念体系,其中的概念来自于中医古籍内容。谷建军[5]使用Protégé2000工具将该叙词表转换为一个OWL本体,该本体继承了叙词表的概念结构,但对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的描述,为建立文献之间的知识关联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此外,还有很多学者开展了构建中医药本体知识库的探索工作。例如,车立娟等[7]以Protégé为工具,构建了用于表达“肺阴虚证”病机规则的本体知识库;李新霞[8]以Jena为工具,构建了中医脾胃病领域本体知识库;孙海舒等[9]从规范控制、构建原则、本体构建工具、系统架构、术语规范化、构建本体模型等诸多方面,探讨如何基于本体构建中医古籍知识库;易钢等[10-11]基于本体,构建了一个中医知识库系统,其中包括中医概念、关系、推理及中医诊断等大量知识。这些工作初步验证了将本体技术用于构建中医药知识库的可行性,为中医领域内的知识组织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但构建全面、完整、实用的中医药学本体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1.3基于神经网络的中医药知识库系统中医诊断学知识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等特点,需要能够充分模拟症状与证候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的数据模型。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ANN)是由大量处理单元(神经元,Neurons)互连而成的网络,是对人脑的抽象、简化和模拟[12]。ANN具有非线性映射功能,其通过对输入输出样本的自动学习,能够以任意精度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映射,因此很适合模拟中医诊断的推理过程。

吴芸等[13]使用神经网络方法,构建了面向中医舌诊八纲辨证的知识库。该项研究基于“舌象”与中医“八纲”(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等)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了“概率神经网络”、“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和“学习矢量量化神经网络”等3种类型的神经网络,并尝试将其用于中医诊断推理。另外,周金海等[12]也利用ANN算法构建了中医舌诊知识库,它所预测的舌像与八纲辨证的关系与临床诊断结果基本一致(个别属性存在误差)。这些工作说明采用神经网络技术构建中医诊断知识库是可行的。

2中医药知识库系统的覆盖范围

2.1中医人体知识库赵静等[14]初步建立了一个“三维可视人中医知识库”,将经络腧穴学等中医知识融入三维可视人模型中,构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人体三维医学影像图谱。该知识库使用语义网络方法,描述腧穴与经络之间的归属关系,以及腧穴与解剖结构(包括肌肉、骨骼、内脏、血管、神经等)之间的对应关系。它还包含腧穴标准定位、功能主治、针刺方法、进针层次、毗邻结构以及针刺意外等针灸临床知识。这项工作为今后开发基于“中国虚拟人”的腧穴和经络三维可视化模型提供了支持。另外,郑雷[15]在三维人体可视化模型上对中医腧穴进行了系统定位,并开发了能够显示中医针灸针刺过程的三维影像浏览器。

2.2中医疾病和证候知识库在医学知识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知识是关于疾病的知识[1]。徐彬锋等[6]以冠心病知识为例,建立了中西医知识相结合的本体知识库。该系统定义了“冠心病”及相关疾病的中英文名称、定义、发病率、病因和主要治疗方法等信息,并进一步定义了诊断学公理。这些公理是医学元知识(即关于医学知识的知识),比一般的医学知识具有更高的抽象层次。例如,发病率大于0小于1;疾病的并发症是一种疾病;疾病的人群死亡率小于发病率等。该系统再经完善、扩展后可用于中医辅助诊疗。

谷建军[5]建立以“病证”为中心的本体模型,将中医古籍中的相关概念和知识加入本体之中。该本体包括证候、病位、病因、病机、鉴别诊断、治则、治法、用药、处方、治疗禁忌等类型,明确了类型的属性和相互关系,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中医对“病症”的理解和认识。

李新霞[8]以老中医关于脾胃病的病案为基础,建立了中医脾胃病领域本体知识库。该项目对中医症状术语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将零散的中医脾胃病知识组织起来,实现了疾病诊断、证候诊断、治法、方药等方面的推理功能,以支持知识共享和疾病诊疗。

2.3中医医案知识库中医医案是中医临床思维活动和辨证论治过程的记录,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应用的具体反映形式[16]。特别是名老中医的医案,对于中医理论和方法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背景下,中医医案知识库的构建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彭笑艳[16]采用本体、Agent等技术,构建了中医医案知识库,其中主要包含中医肝病、胃病等领域的医学知识、材料和医案,为用户提供在线诊疗服务。曹宇峰[17]基于本体技术设计了中医病案知识模型,构建了中医病案的知识库,以辅助学生通过大量病案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2.4中药知识库中药知识是提高中医临床与学术水平的重要环节和文献宝库之一,值得当代医家学习与研究[18]。王连心等[2]提出了一套中药知识库的设计方案,该知识库的内容包括中药的名称、出处、剂量、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药宜忌等信息,以及方剂的处方来源、剂型、药物组成、功效主治、制备方法、用法用量与禁忌等。这些知识通过对古典医籍、学术专著、学术期刊和报纸、各种学术会议论文和报告以及相关指南等进行普查与筛选、分析与整理而获得。该方案还对中药命名、药效和剂量的规范化问题进行了讨论。

2.5中医养生知识库《黄帝内经》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其养生理论和方法对中医养生学有着深远的影响[3]。臧知明[19]采用Linux、MySQL、PHP等技术,初步构建了面向网络应用的《黄帝内经》养生知识库。臧知明[19]对《黄帝内经》的语言特点和思维方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词句的《黄帝内经》养生知识的表达模式,并提出了《黄帝内经》养生知识库的框架。

3中医药知识库系统的主要应用

3.1面向中医临床诊疗的专家系统中医专家系统是指用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来模拟著名老中医诊疗患者的临床经验,从而使该软件具有专家水平的诊治患者的能力[1]。知识库是专家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决定系统设计的正确与否,也影响系统其他模块设计的难易以及系统运行的效率[3]。马斌荣[1]于1979年研制了“中医关幼波诊疗肝病的计算机程序”。该系统开临床诊疗专家系统之先河,并启动了中医信息化的进程。陈国宁等[3]采用产生式规则来表示专家知识,以知识库的形式对这些知识进行组织,并实现了混合推理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一个能对中医咳感症进行诊治的专家系统。在中医诊疗技术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医专家系统、智能化辅助中医诊疗系统的研发工作成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的热点,中医药知识库系统作为其中的支撑技术也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

3.2中医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医药知识库能有效支撑领域知识的检索、浏览和形象化展示,因此对于中医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徐彬锋等[6]将其开发的知识库系统用于《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习者反映,使用这个系统可以迅速定位到系统所包含的概念,从而加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但该系统的内容仅限于知识库构建者所掌握的医学知识,而未覆盖所有的相关知识。为提升该系统在教学中的实际价值,尚需扩展其范围并完善其功能。

4结语

中医药知识库系统在中医药信息化和中医药知识工程等领域中都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在中医药领域,关系型数据库目前是实现知识库最为实用的手段;领域本体则在复杂知识建模和推理等方面显示了技术优势,且其实现技术和工具日趋成熟;学者们也在探索使用人工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手段来实现知识库,体现出了较大的潜力。知识库系统已被用于中医疾病、证候、医案、中药、养生和古籍等诸多领域,且在辅助临床诊疗、辅助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实际应用。但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中医药知识库系统的建设尚不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者们尚需在术语规范化、知识建模方法、本体工程方法、知识获取方法和推理机制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并进一步开展中医药知识库系统在中医药信息化中的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斌荣.中医专家系统与中医知识库-中医领域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68-98.

[2]王连心,孟庆刚,王志国,等.中药知识库设计浅析[J].世界中医药,2011,6(6):535-537.

[3]陈国宁,陈秋莲.一个中医咳感症诊断专家系统的设计[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6(2):101-104.

[4]LiuL,ZsuMT.Encyclopediaofdatabasesystems[M].Taiwan:SpringerPublishingCompany,Incorporated,2009:1-60.

[5]谷建军.基于叙词表的中医古籍文献领域本体建模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2006.

[6]徐彬锋,温志浩,罗小刚,等.基于本体的医学知识库构建及应用[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2,30(6):618-623.

[7]车立娟,王瑾德,,等.基于“肺阴虚证”本体的中医证候知识库构建方法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3(4):18-20.

[8]李新霞.基于本体的中医学脾胃病知识库的构建[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9]孙海舒,符永驰,张华敏,等.基于本体论构建中医古籍知识库的探索[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3):64-68.

[10]易钢,罗尧岳.基于本体的中医知识库系统的研究[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19):3516-3518.

[11]易钢.应用Protégé构建中医药学本体方法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2,8(1):223-225.

[12]周金海,杨涛,沈大庆,等.基于ANN的中医舌诊八纲辨证知识库构建与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7(5):1771-1772.

[13]吴芸,周昌乐,张志枫.中医舌诊八纲辨证神经网络知识库构建[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23(6):188-189.

[14]赵静,庄天戈,刘红菊,等.基于语义网络方法的三维可视人中医知识库[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39(4):517-521.

[15]郑雷.结合中医针灸的三维医学影像学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4.

[16]彭笑艳.基于中医医案的知识库构建[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09.

[17]曹宇峰.病案分析引导下的中医智能教学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18]胡滨.中医药文献检索[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33-45.

生物医学工程概念范文篇8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6(b)-0014-01

提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和机制的医学基础科学,也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础医学的重点课程;同时病理生理学因其理论机制复杂,知识覆盖面广,还是医学生普遍公认的难度较大的医学基础课程,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普遍对其望而生畏,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了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概念是包括主要属性或特征的同类事物,是对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概念的形成,可以将信息进行归类,据以进行推理、决策或问题解决等思考活动,故概念形成是思考的基础;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人类思考和了解的工具,意识学习的基本单位,能使我们将事物、想法简化,减少数据超载的负荷,更能在遇到新情境时由概念的属性予以确认。因此,概念是知识与认知学习的基石。

如何在病理生理教学中应用概念教学,如何在概念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我们在病理生理教学中经常遇到并必须解决的问题。总结教学实践深深体会到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重视概念教学,清晰、准确、深入理解概念是理解和掌握病理生理学各章基础知识的保证,也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前提,更有助于促进病例分析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1展示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要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不仅要灌输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的主动性,表现为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以学习为乐趣,在获得知识时有一种惬意的满足感与成就感。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尝试启发性教学,引入新概念时联系实际生活,并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既能身临其境又有相关背景知识可以应用,消除畏难情绪同时引起学生思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水、电解质代谢这一章时,恰逢清明扫墓出现了很多水中毒患者,在网络上热议一时,因此讲课时以此为切入点,学生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在休克的讲授中,结合医学生“打针或献血时有的同学晕倒在地,是不是休克?”讲授发热恰好班上有学生打球回来,因此因势利导问学生“体温升高就是发热么?剧烈运动时体温的升高是发热吗?”。在概念的讲解中,采用引导的方式,将概念与生活实际、临床症状、体征与体内病理生理变化相联系,启发学生思维,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后,要及时给学生回顾生理学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在回顾中进一步思考,这样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师生间的交流,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这样引入新概念,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使学生沉浸于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之中,积极的思维活动得以触发。

2重点讲解概念中关键和核心的字和词,加深理解

病理生理学涉及概念众多,如何在兴趣之上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又容易记忆,就要提炼概念的精髓,即概念中的关键字。例如,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已经明白发热不等于体温升高,根据生活经验也知道剧烈运动后的体温升高不是发热,如何让学生不只是课堂甚至是课后都能牢牢记住发热的概念,就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概念中的关键词。关键词的提炼可以更加明确概念,也可以使记忆更加深刻。在引导学生筛选关键词的过程中,是学生对概念逐步明晰的过程,对概念的逐步明晰也使得后续机制的学习更加轻松,譬如在发热的概念中我们反复强调发热概念中的3个关键词:致热源、调节性体温升高、0.5度。学生在关键词的选择中会逐渐发现,不仅容易记忆,而且对关键词的掌握也是如何辨别将来出现的任何一种体温升高到底是不是发热的有效武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归纳总结推理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加强。经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课后用来复习的时间大大缩短,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上也如法炮制,不仅节省了学习时间,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透彻,有时候学生还能触类旁通,衍生到各类学习中,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剖析概念,明确概念的辨析

概念从一句话转变为关键词有助于深刻理解概念,便于记忆,如何从关键词重新回到概念,则是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如心力衰竭的概念,其表述是“由于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但是很多学生基本都会忘记“或”,使得心力衰竭少了一大部分患者。所以在概念讲解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总结教学经验我们也发现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能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极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4巩固概念,立足应用

生物医学工程概念范文篇9

关键词:药学概论;公共选修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药学概论”课程是一门药学启蒙课,在药学类大学中,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属于专业基础课的范畴[1]。该课程是对药学整体内容进行介绍,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其目的意义在于给出药学相关学科的发展背景、特点和趋势[2]。在药学、中药学类专业,其作为专业入门的一门课,已经在药学类、中医药类、综合性等高校如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四川大学都有开设[3]。对于非医药专业的学生来说,药学知识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是药品又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药学概论课程像一扇窗口,作为一门药学启蒙课,展示给学生药学学科领域的全貌[4]。因此,对于非医药类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能了解药学各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范畴、沿革、主要成就与发展,还能在药学分支学科中,初步地了解各学科间的联系。为此,有必要在本校针对非医药类专业学生开设药学概论校选课程。

1药学概论校级公共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

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其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可以治病救人,另一方面,我们知道“是药三分毒”,使用不当也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关系到广大用药群众的身心健康。所以,有必要普及药学基础知识、药物的特性和合理用药知识等[5]。如果药物不能合理使用,就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后果。如抗菌药物,其不合理使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了,它的影响在扩大,已经影响到了国际经济[6]和社会其他领域。在我国,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也比较突出,所以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非常有必要。如所有的临床医师都可能会用到抗菌药物,是抗菌药物潜在的处方者,所以医师所需知识之间的不平衡,造成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这是普遍性问题[7]。抗菌药物在使用前,首先要留取相应标本,明确病原菌和药敏情况,明确是否是细菌感染,从而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另外还要考虑感染部位[8]。为此,有必要在大学生中普及药物的特点、作用和使用方法以及药学相关知识,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避免药物不合理使用等,药学概论校选课正是为适应这种情况,在综合性大学除医药类专业外的学生中设置的一门药学综合性课程,目的是在短时间内,使非医药类专业学生掌握药学各学科的发展、特点和体系,掌握药学的基础知识,进而对药物的特性、使用及作用情况有比较系统的认识,促进药物合理应用,避免药物不合理应用。

2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

燕山大学校级公共选修课是为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推进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面向全校不同专业(除药学专业)学生的跨院、系的公共选修课,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药学概论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校选课药学概论学生人数限制为120人,选修的学生主要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涵盖全校各个专业,如电子商务、产品设计、工商管理、工业设计、会计学、经济学、材料物理是、金属材料工程等。

2.1课程的教学内容

最早是1998年,在沈阳药科大学,给本科所有专业的大一学生开设了药学概论必修课,是一门在全国范围内创立的药学专业教育先导性课程,共34学时,课程内容包括绪论、药物化学、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学、药物分析学、药剂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与生物制药和药事管理几个部分的先导性介绍[3]。我们学校的药学概论作为一门校级公共选修课,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设置的,因此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药物滥用与不良反应内容,以引起学生对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视,课程内容详见表1。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公共选修课来说,重点介绍各学科性质、学习任务、学科历史,发展现状,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等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药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对药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理解,重视药品安全性的问题,合理理解、使用药物。

2.2课程教学方法

该门课程共计32学时,2学分,以教师讲授为主。为了有效利用时间,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药学学科的理论知识,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板书只写总领性内容、推导和计算内容,其他相关内容制成PPT提前给学生,学生结合教师的板书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授课过程中,经常引用药学相关的案例进行案例式[9]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围绕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对待特定案例的分析中掌握药学相关知识,注重药物的特性、使用及作用效果方面的简述,引起学生对药品质量的重视,进而合理、有效的使用药物,避免药物的滥用。这是一门校选课,各个专业的学生均有,所以同时把保证产品质量的理念折射到各行各业,让学生们做诚实、守信的人。(1)关注热点问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大媒体能够在第一时间及时报道国内外各类药品事件、疾病的出现等。因此,要在课堂上与学生探讨当前的药品事件、疾病问题等。引导学生去查找资料、综合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讨论如何避免药物的不合理应用。(2)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参照其他学校药学概论的课件,以本学校药学概论需要讲授的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同时,收集大量的药学相关知识的影响资料(纪录片、事件案例),在相应的知识点处有选择地给学生进行讲解,方便学生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如,在讲药剂学的缓释制剂的时候,可以利用动画来演示一个片剂进入消化道,穿过口腔、胃,最终在小肠溶解吸收的过程[10],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缓释肠溶制剂的吸收过程,从而提高授课的效果。

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由于广大学生对公共校级选修课本身不够重视,多半是抱着修学分的初衷来的,只有少数同学是对药学相关知识感兴趣而选该门课程,使得课堂上认真听课的学生较少。为此,教师应该在主体内容不变的基础上,根据近期发生的一些药品事件、新产品的出现、新疾病的出现等灵活加入相关的内容,给学生讲述前因后果,以及造成的危害或者带来好处等。同时考核要严格地进行,与必修课的要求一样,同等对待校选课,要求学生不能无故旷课、逃课。改变过去单一的考核方式,增加考核环节,采取签到、随堂问答、章节测试、结课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使学生掌握药学相关知识,掌握如何学以致用。

结语

生物医学工程概念范文

关键词:证候;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7.005

中图分类号:R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7-0014-03

虽然证、证候及其相关概念在中医古典医籍中屡见不鲜,但多限于疾病临床特征阐释,并与诊断与治疗实践密切相关,而现代中医证候研究借助于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数理统计学、天文学,以及其他相关交叉学科技术与方法,其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研究层次、研究意义等得到极大拓宽与深化,并在证候概念、证候标准化、证候动物模型等研究重点领域呈现出趋向性。

1证候概念研究

证候概念研究一直是证候研究领域最为活跃的焦点,从证候及其相关概念的语义辨析,如对“症”“证”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532002)

“证候”涵义辨析[1];到证候概念形成的哲学思辨,如证候概念形成的辩证逻辑分析显示,证候形成过程经历了从经验积累到前科学概念,从前科学概念到科学概念,进而与原有理论体系相融合的基本环节[2],再到证候特性的现代科学诠释,如证候概念内涵的诠释认为,证候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和“多维界面”等特征[3]。上述研究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证候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有观点认为,证候内涵应该是简单的,绝没有那些凭空想象出来的内涵[4],而大多数学者认为证候属于复杂系统科学概念,应采用多学科交叉理论及方法,从时间及空间维度,阐释证候概念的不同层次涵义。笔者认为,证候概念既要着眼于证候本身及其解构单元研究,又不能脱离中医病症整体,从考察疾病整体特性出发,有助于把握证候的共性特征,而综合不同系统疾病证候个性特征,是全面揭示证候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必要条件。若能借鉴现代医学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机理的系统生物学认识,对证候研究体系的构建更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2证候标准化研究

证候作为辨证论治理论的核心,其标准化是规范中医药学术理论体系的首要任务,证候标准化主要体现在证候概念标准化、证候名称标准化、证候分类标准化、证候诊断标准化等。目前,证候名称及分类标准化研究已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证候名称与分类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及其他证候标准化研究成果,如《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等,但由于研究角度及知识体系差异,证候标准化成果间彼此仍有出入,使证候标准使用者莫衷一是。抛开证候标准化成果本身不谈,如何使其得到中医学界广泛认可和应用,更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由于现代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学传承与发展的主体,建议侧重向中医药教育推行证候标准化研究成果,逐步构建证候标准化乃至中医药学标准化体系。而证候分类标准化及证候诊断标准化研究,在挖掘古典医籍病证分类及临床诊疗经验同时,还应基于循证医学研究理念,注重紧密结合证候临床流行病学,合理设定证候分类及证候诊断标准。

3证候动物模型研究

借助于证候动物模型来阐释中医证候实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中药药理机制,是实现中医药客观化和科学化的创新举措。证候动物模型采用单因素或多因素中医病因造模方法,或结合西医疾病模型,在实验动物上复制中医证候表现,如以0~1℃冰水刺激建立大鼠寒凝血瘀模型[5],用慢性束缚方法建立大鼠肝郁脾虚证模型[6],以半高脂饲料结合声、光、电刺激法建立大鼠气滞血瘀模型[7]等。但证候动物模型自身的局限性使其科学性受到一定质疑:①证候与疾病互为关联,但证候动物模型却将两者截然分开,先以手术、药物、理化等方法模拟疾病模型,再模拟证候模型,这有悖于临床证候实际表现;②证候造模方法差强人意,尤其是情志疾病的证候动物模型,难以模拟人体真实证候表现;③缺乏公认、客观、稳定、可重复的证候动物模型及指标验证体系;④大多数中医证候形成受内外因素影响,虽然证候动物模型也采用多病因造模方法,但只是模拟外环境因素作用,仍不能有效整合内外致病因素的综合作用。尽管目前的证候动物模型研究存在诸多问题,但对于中医证候生物学物质基础的筛选及评价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建立符合中医病因病机特点的证候动物模型,仍是中医药现代化的迫切需求之一。

4证候生物学实质研究

以现代生物学技术揭示证候实质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有力手段,其研究思路首先是进行疾病证候分类,探讨客观指标与证候相关性,并筛选证候生物学标志物,如脏腑证候实质、阴阳证候实质、寒热证候实质、血瘀证候实质、表观遗传学证候实质等[8]。然而,随着对单一指标及有限指标群阐释证候系统性特征缺陷认识,以及系统科学被引入中医药现代研究领域,近年来倡导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技术平台开展证候实质研究[9]。虽然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及语言诠释中医证候属性及特征十分必要,但这种研究理念不应无限地应用于中医理论范畴的各个层次,而应明晰其适用性及局限性,如探寻阴阳、寒热等辨证纲领性概念的证候生物学标志物,其结论能否真正说明阴阳及寒热共性特征,或是以偏概全,只是某一脏腑、组织的阴阳及寒热个性特征,值得进一步商榷。所以,在证候概念内涵、证候分类及诊断标准化、证候动物模型等研究取得突破进展前,证候生物学实质研究证据尚缺乏足够力度。

5证候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证候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主要采用横断面调查进行,以德尔菲法设计证候专家调查问卷,获取临床专家对疾病证候特征的认识,如通过编制SARS中医证候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专家调查问卷,以德尔菲法调整问卷结构及内容,以聚类分析、人工神经网络、转移概率矩阵等方法,归纳SARS证候特征及演变规律[10]。或以临床流行病学试验设计,如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队列研究等,结合证候量表,采集患者症状、体征及舌脉信息,通过中医师证候判定方法,或统计分析方法,获取反映疾病的证候要素特征及其靶位,如以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观察840例儿童肺炎用药前后证候类型变化[11]。虽然已开展的多系统疾病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对丰富疾病证候分布认识、提高临床辨证准确性及针对性等具有重要贡献,但也存在研究水平及质量参差不齐、研究细节设计不够规范、研究实施不够严谨等问题。其影响因素主要有:①证候调查问卷或证候量表设计的代表性及合理性。问卷或量表设计应切实反映研究目的,不应使证候信息采集者及被采集者对条目及量表内容产生歧义。②样本含量。通常证候研究需要大样本含量获得较高统计效能,但限于研究规模、人力及财力,目前开展的证候流行病学调查仍以小样本含量为主,少见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基础上的疾病证候特征调查。③证候信息采集的规范性及严谨性。采集者及被采集者应认真负责地填写、回答问卷或量表内容,并遵循规范化的信息采集流程及标准。④证候分析方法。应充分考虑研究设计、数据类型、样本含量等因素,选择适宜的证候分析方法,如小样本数据可选择随机森林或支持向量机方法。

6证候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证候研究主要目的是有效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效力及效果,但证候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一直是中医药临床研究难以取得共识的瓶颈问题。随着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2]的颁布和实施,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改善的证候疗效评价方法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症状程度描述、症状赋分标准、症状评价标准等难以实现客观化,其合理性备受质疑,临床应用渐渐受到限制。因此,采取症状表现的“是”与“否”判定,或将症状的变化程度划分为加重、无明显变化、减轻、消失4个等级[13],成为避免证候疗效评价主观因素影响的有力措施。随着数理统计方法与中医药学的不断交融,新的证候疗效评价方法及理念不断涌现,如基于相似匹配测度[14]、结局指标相关性[15]、疾病中医证候分类[16]等,丰富和拓展了中医药证候疗效评价的思路与方法。

中医临床实践历来强调个体化的辨证论治原则,但目前的证候疗效评价仍为固定的群体证候疗效评价模式,缺乏个体化证候疗效评价方法及研究实例。应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方法学,并重点开展辨证论治个体化干预过程的临床信息采集与复杂数据分析方法、中医药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明确个体化临床信息采集是实施个体化证候疗效评价的前提。个体化证候疗效评价试验设计、非线性重复测量的证候数据分析方法是实现个体化证候疗效评价的关键环节,但需要在评价技术和方法上有所突破,才能引起证候研究者的切实关注。此外,现代中医证候临床研究普遍采用病证结合评价模式:①强调中医证候/症状改善,如感冒;②强调疾病疗效指标改善,如糖尿病、血脂异常等;③强调疾病疗效指标及中医证候/症状同时改善,如冠心病。因此,针对疾病类型不同,实施证候疗效评价也应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证候疗效评价需结合药物流行病学、循证医学、文献评价、数据挖掘及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以解决证候疗效评价的复杂系统科学问题。

7结语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现代中医证候研究广度和深度呈扩大趋势,证候临床研究正在从整体评价向个体评价转变,证候研究方法正在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这要求我们应不断对已取得的证候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及集成分析,也要不断对证候研究的不足进行反思,及时修正证候研究发展方向,最终使证候研究成为揭示传统中医药科学本质的敲门砖。

参考文献:

[1]刘保延,王永炎.证候、证、症的概念及其关系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7,48(4):293-298.

[2]郭蕾,王永炎,张志斌,等.从辩证逻辑角度探寻证候概念的形成轨迹[J].中医杂志,2007,48(2):101-103.

[3]郭蕾,王永炎,张志斌.关于证候概念的诠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5-8.

[4]常存库.证候的构成、内涵、实质和意义[J].中医药学报,2009,37(1):1-4.

[5]成秀梅,杜惠兰,李丹.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创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8):604-605.

[6]岳利峰,丁杰,陈家旭,等.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6):396-400.

[7]任建勋,林成仁,王敏,等.多因素整合建立气滞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5):210-211.

[8]王萍,杨海燕,王丽萍,等.从表观遗传学开展复杂性疾病证候本质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5):5-7.

[9]杜武勋,朱明丹,姜民,等.生物系统论指导下的中医证候实质研究及其问题[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3):419-423.

[10]张明雪,曹洪欣,翁维良,等.SARS中医证候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专家问卷调查设计与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4):275-277.

[11]王雪峰,董丹,虞坚尔,等.儿童肺炎常见病原学分析及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6,1(3):170-176.

[1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13]王志国,朱亚春.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方法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9):966-968.

[14]孙继佳,陆奕宇,苏式兵.基于相似匹配测度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1):6-9.

[15]聂慧,王奇.基于结局指标相关性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J].中医杂志,2011,52(2):111-113.

[16]吕爱平,姜淼,丁晓蓉.基于疾病中医证候分类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思路[J].中医杂志,2009,50(11):968-970.

生物医学工程概念范文篇11

关键词:现代生物科学传统中医药学结合应用

就我国目前广泛流行和应用的医学体系来说,主要包括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中医药学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是我国长期临证实践的积累和总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结晶。对于现代生物科学而言,其基于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以最新的科技为支撑,是由国外产生发展而来。目前我国医用治疗护理对于两种医学体系均有应用,但两者的结合性并不强,未能发挥两者的优势和长处。这就要求我国在发展不同医学体系的同时,强化两者的结合应用研究。

一、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概述

(一)现代生物科学概述

所谓现代生物科学,指的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生物有机体于分子和细胞水平进行有效的设计和操作,实现物种质量的改良,并优化生命大分子的物质或特性。当前的现代生物科学包括多个核心技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以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为组成部分。现代生物科学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不仅医药卫生领域能够有效利用,化学、能源和冶金等工业领域均能有效利用。其中医药卫生领域是最早且应用最广泛、效果最为显著的一个领域。

(二)传统中医药学概述

传统中医药学以我国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丰富的传统文化为基础,逐步发展形成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医药学以整体观念作为核心思想,并通过辨证论治作为主要的实践指导。中医药学认为人体是有机整体,通过整体和功能、时间和空间的有机统一角度,在认识人体生命现象的基础上,逐步探讨并延伸出医学命题,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

二、传统中医药学对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启示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世界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在医学的探讨和交流关系上也更加密切。传统中医药学凭借其独特的医学理念,不仅在医用治疗和护理上有着显著优势,对于现代生物科学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传统中医药学以整体观作为理论研究和医疗实践的指导思想,以阴和阳来概括人体生理和病理特征,通过阴阳的矛盾中和来探讨人体生命动态平衡问题,并逐步延伸到自然药物的生物属性上。中医药学中对于机体整体功能的关注以及机体病理变化与自然动植物性能的系统化分析,均与现代生物药学不谋而合。传统中医药学累积的中药复方复杂且繁多,化学成分复杂,为现代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巨大宝库。就目前而言,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等药物,均是由传统中医药学中的复方中提炼而来。通过对复方活性成分的追踪,得出能用于实践生产和医用治疗的药物。此外,从茵陈蒿汤中发现二甲基和七叶苷原等,为遗传和获得性黄疸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突破。

三、现代生物科学对中医药学发展的启示和帮助

现代生物科学借助于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其不仅实现了自身医学体系的发展,还对中医药学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尤其是现代生物科学传感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医药学的传感技术应用也有了巨大进步。

首先,现代生物科学中的物理传感器催生了中医脉诊仪。利用传感器探头采集患者的脉象信息,实现了中医脉诊的定量化和标准化。其次,在化学传感器基础上产生的经络传感针,不仅实现了中医针刺理法的医治目的,还能对人体微区进行动态监测。此外,基于仿生传感器产生的中医药嗅觉味觉研究,实现了中药药性和五味的定性分析,且通过定量描述,为中药理论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总而言之,现代生物科学的现代技术能够极大帮助传统中医药学的延伸和发展,一方面不断提升中医诊断治疗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则极大推动了中药理论研究的现代化。

四、结语

现代医学的发展必将是优势共长和多元融合的发展方向,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实现两者的共同促进和结合,是我国医学研究和实践者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利用现代生物科学提升传统中医药学的技术水平,并以传统中医药学来拓宽现代生物科学的研究领域和范畴,才能为人类医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史大卓,刘京,康景轩.传统中医药学和现代系统生物医学的碰撞和启示[J].中医杂志,2007,(12).

生物医学工程概念范文篇12

1.民营医药企业现状分析

按规定,加入WTO之后医药产品的关税将降至5.5%-6.5%,与其它成员国处于同等水平。在“洋药”大举进人和国内医药制度改革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医药行业将面临严重挑战。特别是民营医药企业,由于其现状及自身的特殊性,“人世”后,必将受到重大影响。

(1)民营医药企业的规模一般比较小,缺少强大的资金支持,突出表现在新药开发能力弱,新药数量少,科技含量低。多年来,民营医药企业的新药创制能力一直比较薄弱:西药有97%是仿制国外品种;从中药来看,由于缺少现代医药理论和技术的支持,开发的中成药品往往因质量不佳很难进入国际市场;从医疗器械看,大多数产品仍处于中、低档水平,缺乏自行研制的高、精、尖医疗诊断和治疗设备。由于目前国内药械产品的科技含量低,无论在质量上、数量上均难以与发达国家的产品抗衡。在新药研究资金的投入方面,国外制药公司每年研制新药的投入一般为销售额的8%至15%,有的甚至高达20%,而我国医药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平均不到销售额的1%。在医药行业有很大影响的华北药厂和新华药厂,一年的新药开发费也只有几千万元,民营企业的研发费用更是少得可怜。规模小、资金的缺乏导致民营医药企业很难同庞然大物竞争,这意味着“入世”后,民营医药企业将面临国外、国内的双重压力。

(2)民营医药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真正技术水平高的企业很少。这与我国医药行业的整体素质密切相关:在现有的6300多家医药企业中,符合GMP要求的只有300多家企业(车间),其中取得GMP证书的仅有59家企业、38个车间和13个品种,民营医药企业取得GMP证书的就更为稀少。这样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特别是在当今技术发展很快的情况下,如果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就会被淘汰。技术水平偏低将成为制约民营医药企业发展的“瓶颈”。

(3)高新技术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在民营医药企业中,既懂专业知识,又能拓展市场、参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特别匮乏。一是缺少能挑大梁且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新药开发带头人或学科带头人;二是缺少既懂生物技术又熟悉国际生物医药进展情况,又能懂得外国法律,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专门人才;三是缺少精通生物医药产品的GMP管理和拓展生物医药产品市场的高级管理人才;四是缺少既具有生物技术知识,又懂得应用开发的复合型人才。

(4)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由于缺乏强大的资金支持,不能像具有雄厚资金的大公司那样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因此,信息来源少,信息的可靠性也较差,很难掌握灵敏、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无法很快了解市场需求与变化,这样民营医药企业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加入WTO以后,民营医药企业将面临严峻考验。民营医药企业只有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2.核心竞争力及其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它是企业在长时期内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企业的一般竞争力,如营销竞争力、研发竞争力、理财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等,只是企业某一方面的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却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表现形式的角度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三类: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它们之间关系密切,产品来自技术,技术来自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其它类型竞争力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3个特性:

(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它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

(2)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有。它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为该企业员工共同拥有,难以被其它企业模仿和替代。

(3)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是企业其它各种能力的统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保证了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成功。

一个企业在市场成功方面所需的核心竞争力越强,就越容易建立和获得竞争优势,也越难使竞争对手赶上。因此,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有价值的资产。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可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这种战略性资产能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3培育和提升民营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培育概念创新能力——快速移动到无人争夺的市场领域

面对技术轨道的转轨,每一家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都将面临同等的重新洗牌的机会。民营医药企业如果能够创造出全新的被市场所接受的概念,就能进入到无人争夺的市场领域,把握先机,打破旧有的竞争规则。一个成功的概念能够为企业带来可观的财富,概念创新的价值已越来越被人们认同和接受。

民营医药企业由于结构精简,企业内部信息流通快捷,对市场细微变化的识别能力、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远胜过国有大企业,而且不会像国有大企业那样因为过去的成功而被束缚在旧有框框中,因而比它们更能突破陈规,更易于培养和造就概念创新能力。

一个企业之所以能胜过别的企业,最本质的东西在于它给了顾客比别人更大、更多、更优越的实惠。因而,概念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最贴近顾客的行为。当外部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社会需求变得多样化、个性化时,民营医药企业应该具备突破原有产品界定、创造崭新生活理念和方式的能力,具备从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产品平台和产品族的更新出发,不断推出基于全新概念的差异性产品,来满足全新的创造性的目标细分市场的能力,从而不断生成和强化开发潜在市场、引导消费的能力。

培育学习能力——获得持续概念创新的源泉

民营医药企业有灵活的机制,因而它的组织效率高,内部纵向、横向沟通顺畅,跨部门、跨专业的交流便利,所以比国有大企业更容易实现知识共享,也便于形成团队学习的氛围。同时,市场竞争中的相对劣势迫使这些企业能够虚心地、警惕地对待所有外部信号,而国有大企业却倾向于按照以往的行事方式轻率地忽略自以为无足轻重的市场信号。民营企业的内在特征决定了它比国有企业更易于培养学习能力。

从学习的内容上来看,民营企业应当加强对国内市场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企业知识的本土化。这里的知识不仅仅指市场的一般状况,更重要的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价值观,以及风俗习惯和消费偏好。企业知识的本土化能够有效地提高概念创新的消费者导向。

从学习的方式来看,获取、传递、消化吸收知识这三个学习的不同阶段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那些显性知识(know-whatknow-why),除了过去经常用的各种方式以外,民营企业应当充分借助国际、国内的各种信息网络来获取以前只有大企业才能得到的全世界最前沿的产品信息、市场信息与技术信息。对于那些隐性知识(know-howknow-who),培训或与外部资源合作过程的学习是比较有效的获取途径。当然,由于这种知识属于员工的私人信息,较难在企业内部传递,因为,一方面,难以将这些知识完全准确地形成书面材料并传达,另一方面员工会担心知识并享而丧失自身优势。因此民营企业要鼓励员工把隐形知识贡献出来与大家共享,并将员工对企业知识贡献的程度加入考核标准中,通过师傅带徒弟等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关于消化和吸收知识,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主要是通过生产和经营活动来实现外部引进知识的自有化。

培育快速转换能力——保持企业在持续创新过程中的灵活性

当一家企业由一个成功的概念进入空白的市场而获取超额利润时,其它企业,尤其是具有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优势的大企业会迅速跟进,并有可能借助强大的实力创造出优于先者的业绩。此时,民营企业就该将新的概念创新推向市场,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快速转换的能力,果断地放弃那些已属于“鸡肋”的领域,以保证新的概念创新有足够的资源满足发展需要,保持企业的灵活性。

一直以来,“船小好掉头”是民营企业所具有的优势,这不仅是因为其规模小、内部协调费用低,而且在于其决策迅速,不像国有企业那样要经过很多的程序,因此有很强的自主权,可以自己来决策,这样可以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

快速转换能力来源于企业核心价值观对创新与灵活的认同,来源于组织结构的弹性,来源于生产制造系统的柔性。企业文化的形成和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一系列的包括激励、约束机制在内的制度和规程来规定员工的行为方向,并最终使这些行为成为习惯,上升为意识。组织结构的弹性来自以项目为导向的跨功能、跨部门的团队的组建,团队因项目的存在而存在,因项目的结束而解散,以适应企业经营灵活性的需要。当企业在产品平台的基础上以创新的概念更新产品族时,柔性和通用性的生产制造系统能够保证以最低的设备转换成本将新产品及时推向市场。

培育外部资源整合能力——保证概念创新的商品化

由于民营企业所能支配的内部资源数量有限,不足以支撑概念创新的市场化,因此,必须借助外部力量来实现内部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

全新的概念必须有技术储备和技术平台做支撑,而民营医药企业,由于资金和人力限制,在研发上投入不足,势力较弱,因而就必须利用科研院所的高新技术的增量来盘活企业的存量,使企业受益于开放的技术开发系统,以获取和分享技术与知识。因此,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社会化的形式在新药研发方面的运用应当成为民营医药企业关注的外部资源的整合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实施产学研相结合并不能保证民营医药企业能够顺利获得所需的技术资源,首先,民营医药企业应该重视内外资源的协同效应,讲究内外资源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并全过程促进内外资源间的融合。其次,即使民营医药企业暂时不能掌握关键技术,只能成为产学研合作中概念的提出者,但企业最终都应该通过合作者之间顺畅的信息通道以及不断积累、消化和吸收知识,达到掌握关键技术、占据价值链中关键增值环节拥有自己的无形资产(尤其是名牌)的目的。

赤裸裸的竞争对竞争的双方来说都是致命的,对于面临国内外强大对手的民营医药企业来说更是犹如以卵击石。唯有概念创新、反复创新,才能避免白刃战,才能维持长期的有利可图的增长,才能在企业内形成核心竞争力。概念创新能力要求对不同模式进行战略性思考,要求用系统的眼光进行全盘审视,要求以学习能力来持续提供集成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要求凭快速转换能力保持灵活性,要求借助外部资源整合能力来借力发力。

在如上所述的基础上,民营医药企业还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巩固、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1)要尽快提高以创制为主的新品开发能力。“入世”后,大量“洋药”的进入必定会对我们的新药创制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医药企业一方面要增强创新意识,大力引进专门人才,作好技术准备;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要走出一谈创新就认为“高、精、尖”的误区,其实“再创”对我们以仿制为主的医药工业来讲大有文章可做。例如创制新工艺,不仅可以降本增效,有时还可绕过方法专利侵权的涉嫌;创制新剂型,提高生物利用度,改变给药途径,方便患者使用,例如级释剂型、控释剂型也是再次创新;老药的新适应征是能产生新的药效的创新,如小剂量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辅助治疗,类似这方面的例子有不少;复方制剂能发挥协同作用增加药效,或减少到反应。各种创新可谓层出不穷,这些再次创新在医药领域并不少见,如果下苦功,多钻研,还能在再创中挖掘知识产权的宝库,升华为首创。

(2)把握信息,更好地利用专利保护。由于专利的保护期是有限的,因而可以运用专利信息,对市场需求较好的专利产品,在专利期届满的3-5年组织力量进行仿制,逐步形成规模,待专利期过后即能上市参与竞争。此外,因专利有地域性保护的特点,对于那些国内市场需求的,而国外并未申请专利的产品,可以进行合理访制。还有一些情况,可以运用专利信息,分析专利的权利要求范围,在研究份制时饶过专利保护范围,进行医药创新。

(3)积极推行GMP,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入世”后,药品生产企业若不符合GMP要求,将无法在国内市场上生产与销售,更谈不上进入国际市场。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网络营销环境特性范例(12篇)

    - 阅0

    网络营销环境特性范文篇1【论文摘要】本文围绕网络营销的竞争优势?从十个方面重点阐述了网络营销怎样挑战传统营销。同时强调网络营销要想挑战传统营销成功所依赖支撑环境.....

    大众媒介概论范例(12篇)

    - 阅0

    大众媒介概论范文篇1近年来,在中国大陆传播学界经常听到、看到、耳熟能详的,除了研究方法、传统西方传播学理论、学派名称之外,就是一些被越来越多的人挂在嘴上的洋概念了,比如.....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